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9

■■■■■ ■■■■ ■■ Entering the

meditation of Khyentse Lineage 1 1st


Edition ■■■ ■■■■
Visit to download the full and correct content document:
https://ebookstep.com/download/ebook-51296256/
More products digital (pdf, epub, mobi) instant
download maybe you interests ...

■■■■■ ■■■■ ■■ Entering the meditation of Khyentse


Lineage 2 1st Edition ■■■ ■■■■

https://ebookstep.com/download/ebook-51296252/

Bioquímica de Laguna y Piña 8a ed 8th Edition Federico


Martínez Montes Juan Pablo Pardo Vázquez Héctor Riveros
Rosas

https://ebookstep.com/product/bioquimica-de-laguna-y-
pina-8a-ed-8th-edition-federico-martinez-montes-juan-pablo-pardo-
vazquez-hector-riveros-rosas/

L eredità B1 B2 Primi Racconti 1st Edition Luisa Brisi

https://ebookstep.com/product/l-eredita-b1-b2-primi-racconti-1st-
edition-luisa-brisi/

Lo straniero A2 B1 Primi Racconti 1st Edition Marco


Dominici

https://ebookstep.com/product/lo-straniero-a2-b1-primi-
racconti-1st-edition-marco-dominici/
Ritorno alle origini B1 B2 Primi Racconti 1st Edition
Valentina Mapelli

https://ebookstep.com/product/ritorno-alle-origini-b1-b2-primi-
racconti-1st-edition-valentina-mapelli/

Un giorno diverso A2 B1 Primi Racconti 1st Edition


Marco Dominici

https://ebookstep.com/product/un-giorno-diverso-a2-b1-primi-
racconti-1st-edition-marco-dominici/

Il manoscritto di Giotto A2 B1 Primi Racconti 1st


Edition Fulvia Oddo

https://ebookstep.com/product/il-manoscritto-di-
giotto-a2-b1-primi-racconti-1st-edition-fulvia-oddo/

954 Netzwerk Verbens of A1 A2 and B1 with extra grammer


Emglisch- Deutsch : Hancie Wanem Phago | Nitesh Hamal

https://ebookstep.com/product/954-netzwerk-verbens-
of-a1-a2-and-b1-with-extra-grammer-emglisch-deutsch-hancie-wanem-
phago-nitesh-hamal/

■■■■■■■■■■ ■■■■ ■■■ ■■■■■■■■■■■ B1 B2 3rd Edition ■


■■■■■■■■■

https://ebookstep.com/download/ebook-29840068/
宗薩欽哲仁波切 簡介
康藏德格宗薩寺的宗薩欽哲活佛世系,第一世是蔣揚欽哲旺波
(1820-1892),是藏傳佛教所有法脈傳承之根本的第二位宗師。第
二世是欽哲卻吉勞追(1896-1959),是薩迦、寧瑪、嘎舉一切持教
者的頂飾。現在是第三世,蔣揚土登卻吉加措,又名欽哲諾布。他
1961年出生於不丹,父為大掘藏師都江吉紮益西多傑(譯注:慣稱敦
珠仁波切,1904-1987)之子依怙主陳來諾布,母為不丹上師賽囊絨
波之女蔣揚曲珍。

在他7歲的1968年,被吉祥薩迦依怙主貢瑪法座仁波切、第十六世嘎
瑪巴、頂果法王等諸位大士一致認證為上一世的化身。師從頂果法王
(1910-1991)等前世親傳的諸位善巧成就者,完整聞思修了藏傳佛
教十八講修法統,而且還延續著前兩世的事業,進行著講修寺廟的修
復、擴建,並在全球進行著佛教見修之開示和弘傳,也曾於北京大學
進行過演講。

同時,仁波切也做編劇和導演,並分別在1999年、2003年、2012年
推出了《高山上的世界盃》、《旅行者與魔法師》、《vara》等作
品,在全球大受歡迎和讚譽。而且,仁波切也撰寫了《佛教的見地與
修道》、《正見》、《朝聖》、《人間是劇場》、《不是為了快樂》
等佛教書籍。

在他的主持下,2010年起,藏傳佛教各派諸多上師一同參與,正努力
將《甘珠爾》、《丹珠爾》等典籍譯為英文。2012年起,漢藏大藏經
的補充互譯工作也已啟動。

宗薩寺管委會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推薦序
吳先生長期浸淫在最有學識的常年修行者之中,他對藏傳佛教的體悟
是開闊無邊的,甚至我深信他已了悟大乘佛法的菩薩道,而這是必要
之道。因此,即便我不懂中文,無法知道書中內容,但我相信,他已
寫出自己最好的體悟。

Dzongsar Jamyang Khyentse Rinpoche’s forward

Mr.Wu has been immersed in some of the most learned and


seasoned practitioners.His appreciation for the Vajrayana is
immense,moreover I believe he is someone who has realized the
vehicle of Boddhisattva,the Mahayana,is indispensable.Hence,even
though I don’t read Chinese,therefore I don’t know what is in this
book,I trust that he has done his utmost best.
宗薩大堪布彭措郎加仁波切 簡介
彭措郎加堪布,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宗薩寺管委會主任、宗
薩康協五明佛學院院長,是現今藏傳佛教掌教者之中屈指可數的具有
代表性的一位高僧。

1965年生於西藏昌都,十四歲時剃度出家,從十五歲至今一直跟隨恩
師堪布白瑪當秋學習(宗薩蔣揚欽哲卻吉勞追的弟子,是印藏目前還
健在的修行最好的沒有教派分別的上師之一,今年82歲)。也先後從
不同教派的諸多上師跟前接受了各種教法的灌頂、口傳和引導。

由於學習成績優異,1988年,在宗薩欽哲仁波切和堪布白瑪當秋為主
的諸位智者的見證下,擔任了宗薩五明佛學院的堪布。1990年歲閉關
實修《伏魔金剛手》、《喜金剛》、《三根本》、《普巴金剛》等
法。1991年正式擔任佛學院堪布,承擔學院的主要教學任務。

2000年被授命為佛學院院長,至今。

彭措郎加堪布,擁有藏傳佛教四大教派的幾乎全部的法脈傳承。在藏
地許多不同地方、不同教派的寺院或者佛學院中,堪布都進行過灌頂
傳法和教學,並成為了藏區僧俗群眾心目中最值得敬重的人之一。

而且,還在北京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
國內高等學府進行過教學和演講;也受邀在美國柏克萊大學、三藩市
加州綜合科學學院、洛杉磯南加州大學、維吉尼亞大學、臺灣佛光大
學、臺灣法鼓山大學等進行過演講。

在美國、新加坡、德國、法國、葡萄牙、香港、臺灣等地弟子的邀請
下,在多處中心進行過灌頂傳法和教學。

堪布曾經在五臺山舉辦的第二屆佛教文化節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試
論世界和諧與佛法的關係》的論文,其清晰的論述和非常平實的佛法
道理,令與會者深感讚歎。

2014年11月,堪布在中國人民大學的國際佛學論壇上,還發表了論文
《論當今時代的菩提心》。

宗薩寺管委會
宗薩大堪布彭措郎加仁波切 推薦

禪修現在很流行,各種說法都有。

我的弟子吳寧強在翻譯宗薩利美教法之餘,以禪修為主題所做的對佛
法修行的簡單介紹,言語直白,法義明確,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更好
地理解諸佛之所教。

堪布彭措郎加
薩迦法王所寫的堪布彭措郎加仁波
切長久住世願文‧懷攝之鉤
譯者:吳寧強

嗡掃底!

如意輪之悲憫之媚目,將有寂之壽命精元友,

自在勾招而至歡宴之,喜樂遊戲成就請即賜![1]

日親釋迦種姓能仁王,教法千瓣蓮開之紅日,

善別法相智慧威赫之,注疏光明綻放!久住世![2]

圓滿佛語善經之酒曲,釀成法統清淨之天河,

能滌有緣者心之污垢,應時引至之王!久住世![3]

持戒聞思百瓣開敷上,講辯著之蜜露潤相續,

八法之風難摧花朵之,三昧孔中常依!久住世![4]

大慈吉祥上師悲心及,大能具誓海眾之事業,

願令所發大利祈願之,廣大妙果迅速得成熟!

薩迦掌座度母宮昂旺貢嘎撰寫。

祈如願達成!

譯註:
[1]此偈是對白度母如意輪的祈請。

[2]此偈句藏文暗含堪布仁波切的名字:土登饒薩。

[3]此偈句藏文暗含堪布仁波切的名字:彭措郎加。

[4]此偈句總贊功德。
第一章 欲講修禪之前言
瑜伽流行多少年,全國都在學內觀,

禪、空、自性隨處喊,我去珠海說修禪!

瑜伽動作我不擅,內觀好壞我難管,

禪、空、自性豈修現?我去珠海說修禪!

沒有獨創之觀點,不用惑心之手段,

唯依師佛之經典,我去珠海說修禪!

難滿幾禪幾禪願,印證開悟我無權,

只願聞者避魔纏,我去珠海說修禪!
第二章 珠海2013禪修講座——
佛法之禪修(大綱)
一、來聽需要什麼條件?

無條件。

既不需要金錢投入,也不需要知識水平,更不需要佛學功底。

只要是對禪修有興趣者,都可以來聽。

二、什麼人最好不要來?

1、不當目的者:

打算出各種功能、神通的請不要來。

打算得初禪乃至四禪的請不要來。

打算要閉關的請不要來。

打算要開悟的請不要來。

打算切磋高下的請不要來。

以免浪費雙方的時間。

2、應盡本分者:

有家人需要照顧的,請不要來。

有事情需要做的,請不要來。
請先做好自己的本份。

三、要講的內容:

1、禪之總說

(1)什麼是止?什麼是定?什麼是禪?

(2)止的本事、定的能力、禪的智慧,其實並不用修。

(3)修的是什麼?止在哪裏、定在何處、智慧開顯。

2、什麼不是佛法?

(1)原模原樣人天——薄地凡夫

(2)顛倒邪悟外道——自誤誤他

(3)裝模作樣附佛——沐猴而冠

3、佛法有哪些乘道?

(1)下等根器之道——三藏因乘

(1.1)斷滅之心聲聞——一向趣寂

聲聞修禪之法:聲聞修道七方便

(1.1.1)三賢:

(不淨、慈悲、緣起、界分別、數息或者念佛)五停心觀:

止慮、除過、消妄心,聲聞修行之必然
(身、受、心、法)四念住之別相念與總相念:苦、空、無常、無我
觀,分別或總成止觀

(1.1.2)四善根:

暖、頂、忍、世第一:鑽木取火得滋養,自此將入須陀洹

(1.2)虛假成佛緣覺——念想偏執

十二緣起順為凡,逆則斷惑離垢染(亦為五停心觀之緣起觀)

(1.3)多劫久修菩薩——造作似真

二諦、六度、四攝事,卅七道品資糧圓(自然囊括聲緣並超越)

(2)中等根器之道——外苦行覺

(2.1)淨穢取捨事部——雜染勤苦

(2.2)便智執實行部——有為而修

(2.3)造作深明瑜伽——效力仍缺

(3)上等根器之道——內制轉便

(3.1)執尊咒真瑪哈——未真見道

(3.2)修脈風心阿努——有戲安慰

(3.3)頂巔光明大圓滿——本淨任運

四、穿插禪修訓練

1、不淨觀

2、白骨觀
3、慈悲法

4、緣起法

5、思維法

6、數息法

7、念佛法

8、四念住

9、修禪要訣

五、來源確鑿可信:

1、《坐禪三昧經》,鳩摩羅什譯

2、《禪秘要法經》,鳩摩羅什譯

3、《思維略要法》,鳩摩羅什譯

4、《法觀經》,竺法護譯

5、《身觀經》,竺法護譯

6、《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安世高譯

7、《念住經》,南傳

8、《白話大念住經》,南傳

9、《止觀門論頌》,世親菩薩著

10、《法界次第初門》,天臺九祖之四智者大師著
11、《摩訶止觀》,天臺九祖之四智者大師著

12、《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天臺九祖之四智者大師著

13、《六妙法門》,天臺九祖之四智者大師著

14、《修習止觀坐禪法要(童蒙止觀、亦名小止觀)》,天臺九祖之四
智者大師著

15、《四念處》,天臺九祖之四智者大師著

16、《大乘止觀法門》,天臺九祖之三南岳慧思大師著

17、《修禪要訣》,佛陀波利述

18、《大修八經總義講解成就藏》,米旁仁波切著

19、《清晰區分乘道之語稀有注疏之海》,第一世蔣揚欽則旺波仁波
切著

20、《光明大圓滿又秘無上總義之不共引導文妙道智慧藏》,第一世
安章珠巴仁波切著
第三章 禪修的釐清
第1節 本店飲食純淨無毒

第2節 「禪」的基本概念

第3節 禪與戒定慧、聞思修

第4節 最基本的禪修:觀照覺知
第1節 本店飲食純淨無毒
這次受協會的邀請過來跟大家談一談禪修。

禪修這個字眼,我估計大家都很熟悉了。包括在座的各位在內,我
想,很多人,比方說阿姨們,可能在寺廟裏面(學習過),對寺廟的
生活、對寺廟的修行方式都很熟悉;要不然就像很多年輕人,有讀過
禪修方面的書,或者是參加過若干的禪修訓練班。

所以呢,在我想到要給大家講講禪修的時候,其實我心情挺忐忑的。
因為如果說我講出來的東西和大家心目中的東西不一樣,不就打架了
嗎?但是後來我又一想,如果把我知道的,或者說是我懂得的一點東
西,不跟大家講的話,那我就沒有必要過來了。所以呢,我還是就這
麼忐忐忑忑地坐在這裏,跟大家面對面地,說一說我理解中的,或者
說我讀完佛經之後,我所認為的佛說的禪、佛說的禪修是怎麼回事。

既然要講禪修,首先肯定一個前提,這個字眼是來自於佛法的,屬於
佛法的範疇。如果有人說「他來學禪」或者說「他來教禪」,但是他
並不提佛法的東西,他只講什麼什麼動作姿勢,或者他只講什麼什麼
身體的感應、內心的感受,那我們就有理由去懷疑,他講的到底是佛
法的東西還是不是佛法的東西?因為這個「禪」本身,「禪」字本
身,包括「禪修」這個概念本身,完完全全是佛法的東西。可是我們
現在一定會聽到很多的人在講禪修,很多的人在出書寫禪的東西(或
者會用止觀、內觀等字眼),可是從其中,你看來看去找不到任何和
佛相關的東西,純粹是他自己想來想去,他自己認為的禪是怎麼回
事。甚至把禪字分開說,這邊是個心字旁,這邊是個單字,然後說:
你的心就不要複雜了,你的心要單純一點,說這就叫做禪了。有沒有
道理呢?純粹漢字解釋的話,好像也可以解釋的通;但是事實上,佛
法裏面會不會這樣講禪呢?大家自己一看佛經或者一些菩薩的論著、
祖師的論著,我們自己就會有認識。
所以呢,我現在過來跟大家談這個話題,其實完全不是講「我自己」
的東西;我講的,跟我在群裏跟大家公告的一樣,都是我純然參照了
佛經或者大家公認的祖師的論著,他們裏面是怎麼講禪,怎麼講修
的,我就摘錄了一部分,然後把它們變得精簡一點,把它們變得比較
適合現代一點,再來跟大家交流一下,說「這是大藏經裏面出現的東
西」,然後呢,大家在學的時候,可以放心地去學。至於能夠學到什
麼程度,那是我們個人自己努力的結果,是不是?但是至少我端上來
的這個「飯」,是沒有毒的,是可以讓大家放心的。

如果我端上來的飯本身,你們放心不了,比方說懷疑是不是裏面有地
溝油啊,懷疑裏面是不是加了「一滴香」啊——聞上去好像是雞湯的
味道,但裏面實際是化學的東西——那你們完完全全可以當下起身就
走。但是我先告訴你們,本店做的食物,首先原料來源乾淨,加工過
程你們也可以看一看,通透的,沒有任何的隱藏。而且呢,我這裏最
大的特點就是,沒有把佛法當作商品去賣。我不會說:我給你們來教
禪,然後我來收你們多少的費用,因為我的付出,所以你們要給我多
少的報酬。我不做這種「販賣佛法」的事情,我只是懷著:想讓大家
明白「我好像懂一點點東西」,我是懷著這樣的心過來的。

所以呢,接下來講的這個內容,大家可以用心來聽一下,看看這個人
在這裏光頭的樣子,但是又不是和尚;你說他是在家人嘛,又整天是
個光頭;他又有很多學生的樣子。那到底這是個怎麼樣的人呢?你們
首先把眼睛睜大了,然後用耳朵仔細地聽他所講什麼東西。通過這種
仔細地觀察與分析,你們自己就可以決定,該聽他的還是不該聽他
的。不能夠由我說了算!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你們說了算!

甚至在我在這裏講的過程中間,你們覺得實在很無聊,這個人講的東
西一點意思都沒有,甚至和我理解的東西完全就是不一樣的,壓根就
沒必要聽,那你可以直接——不用有任何顧慮,直接把東西一收,然
後直接就去幹自己的事情。我這裏不會有任何的局限說,你進了門了
就該受我的管制了,我這邊就要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把你控制在這裏。
這裏不是傳銷的聚場啊!大家可以放心,大家都是自由的。你想什麼
時候來,你就可以來;你想什麼時候走,你就走。但是有一點點建議
就是:如果大家覺得有道理的話,比方說我們希望9點到11點,然後
是2點到5點,或者說晚上7點到9點,請大家盡可能地按照這樣的時間
——如果願意聽的話。

這是前面的一些廢話,交代一下。
第2節 「禪」的基本概念
接下來呢,我們就又回到主題上,就是我們想講禪。而且我們公告出
去的,第一次公告的字眼「佛法的禪修」,好像有點多此一舉哦,好
像是「男性的男廁所」的感覺!但事實上呢,「佛法的」禪修,前面
加的修飾,我覺得很有必要。因為什麼呢?因為在我們很多人對禪的
理解上面,就像剛才說的,也許根本就不是佛法的東西,所以我有必
要先把禪跟大家做簡單介紹。

也許大家看過類似資料,禪,來自印度話,他本來的發音
「dhyana」,我們寫成漢字以後是「禪那channa」,「禪chan」。它
的意思是什麼呢?意思叫做:靜慮,安靜的靜,思慮的慮。也有人把
它翻譯成正思維、思維修。正確的、符合要求的、有道理的,思維。
安安靜靜的、沒有任何吵雜紛亂的,一種思考、一種思慮、一種修行
方式。簡單的意思其實是這個。

那從這個定義上,我們首先可以去思考一下,說:我聽到有些老師
講,這個參禪啊,打坐啊,是要止息忘念的,是要消滅念頭的。如果
老師這麼講了,然後你再看到佛教大辭典裏面寫的是,禪、禪那,意
思叫靜慮,叫正思維,那你的疑慮就應該生起來了:老師講的這個打
消念頭到底是不是禪的本意?安安靜靜地思維是不是在用念頭?不斷
地思考,深入的思考,是不是在用念頭?是不是念頭在活動?那你就
要問問自己了!

你也可以去試著去消滅念頭:我試著把念頭好好消滅一下:啪!把腦
袋一拍,「不要想啦!不要想啦!」,然後再拍「不要想啦!不要想
啦!」,會不會不想呢?事實上,我們想的還更凶。因為「啪」的一
下打過去,我是不是瘋了?我幹嘛自己作踐自己?然後,哎呀,我這
裏又疼了,又不舒服了。然後,我越不想,還反而咕嘟咕嘟翻騰得更
厲害。越是這樣子去做,越是這樣子去壓,反而自己會更煩躁。你想
要控制的那個念頭,你想要消滅的那個念頭,可能反而更多!這就是
說,從定義的這個角度,我們自己應該好好思考一下,到底佛法的禪
是什麼東西?佛法的禪,絕對不是你把你的念頭打消掉了,然後你就
像平靜的水,沒有任何的風波,裏面也沒有任何的生物,水面平平
的,好像一碗水放在這裏沒有震動一樣。那就叫禪?不是!什麼心止
如水啊,什麼猶如深潭的水面,安安靜靜啊,這其實不是禪的意思
——也許在你修禪的過程中間,可能會有這麼個環節被你發現,被你
體會到。

但是事實上,一定要有一個安靜的慮在那裏,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思
維在那裏,這才能夠談得到禪。如果你連這個慮都沒有了,連思維都
沒有了,或者說連你現在正在幹什麼你都不知道了,那就不叫禪!那
甚至完完全全可以說,要不然就是你已經掉舉的一塌糊塗。掉舉的意
思大家都知道,就是思慮紛飛,如果用精神病學的話來說叫「精神飛
躍」,跳躍式的思維,邦邦邦!天南海北就翻出去了,十萬八千里就
出去了。可是,事實上呢,另外一個角度,什麼都沒有,自己在幹什
麼也不知道,突然,邦!醒過來,剛才我在幹什麼?不清楚。就比如
說有時候我們會遇到很煩惱的事情,煩到一定程度後,突然之間發現
自己從煩的狀態出來,中間有段時間,比方說十分鐘、兩個小時都不
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大家有可能多多少少會有過這樣的經歷,為什
麼?那個時候,你要不然就是已經飛躍出去了,要不然就是已經完完
全全地沉寂下去了,自己的身體姿勢狀態,甚至內心的思念起伏都不
知道!這兩種情況都叫做沒有了靜慮,沒有了正思維——這還是相對
比較基礎的說法呢。
第3節 禪與戒定慧、聞思修
那我們知道了這個基本定義之後,那我們再來說禪的重要性。為什麼
在佛法裏面,非常強調這個禪?大家來寺廟我們基本都會談到說:寺
廟有個禪堂;然後,我們到寺廟參加禪七;甚至我們中國還出現禪
宗。那禪為什麼會這麼重要?包括六度裏面都還會講到第五度叫做:
禪定度,叫禪波羅蜜多。這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因為這個禪、禪那或
者禪定或者三昧,它本身,如果從靜慮、從正思維的這個角度去講的
話,從它的專業定義去講的話,它是所有一切修行的根本,是所有一
切成就的基礎。比如我們時常說的,佛法裏面講戒、定、慧,我們講
三學。就在我們的樓下,還有一個多功能廳的名字叫「三學堂」,就
是說這個普陀寺的多功能廳,是學戒學定學慧的地方。三學就是,作
為一個佛弟子來講,對於一個對佛法有興趣的人來講,你必須要瞭解
的東西。那禪在三學裏面,在戒定慧裏面,就是定學。前面是戒,中
間是定,也叫做禪,後面就是慧。我們大概也知道這麼一句話,叫
做:有了戒的話,你就可以定的住;有了定之後,你自然就會生慧;
有了慧,解脫就不在話下,對不對?我們都有這樣一個習慣性的說
法。那好了,從這個意義來講,這個定學或者說禪定本身,就是解脫
的必由之路了。而且,加上我們剛才的那個定義來講的話,它必須是
靜慮,它必須是正思維。

所以呢,你要想把你的戒最後守到有效的地步,守到對你解脫有幫助
的地步,你必須從錯誤的思維走出來,戒除掉錯誤的思維,然後發展
出什麼呢?戒後就定嘛,然後發展出正確思維。錯誤的思維沒有,正
確的思維起來了,你這個慧自然而然就起來了。

用《賢劫七佛通戒偈》來說明一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
意,是諸佛教」,這是什麼意思呢?最後一句話叫做:這就是所有一
切諸佛教導的東西。教導的東西就等於是前面的三句話。第一句話
叫:諸惡莫作。諸惡莫作,用在戒定慧裏面是什麼意思?就是你把你
的惡,你把你錯誤的思想,全部打消掉,戒除掉,守住,不做那種不
正確的思維方式,不做由不正確的思維方式所引發出的語言與行為,
這就叫做戒。戒,並不是簡單地比方說我不吃蔥了,不吃蒜了,或者
晚上不吃飯了,比方說我最近減肥,我晚上不吃飯了——這不叫戒
哦!真正的戒,是把你錯誤的思維發現了,糾正了,諸惡莫作了:從
外在的行為,到表現出來的語言,到內在的想法,把這些全都管住
了!

接下來就發展定,禪定、靜慮、正思維,這又是什麼?眾善奉行。一
點一滴地正確,不斷不斷累積,也就是不斷擴展起來。點、線、面一
直擴展下去,擴展到極致了,那前面叫做什麼呢?戒。戒除不對的;
後面叫做定,發展正確的,清淨的。

好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第三句話叫做什麼?自淨其意。就是你
前面還有一個善惡的分別,對不對?可是佛法裏面講了最關鍵的話,
就是:所有一切全都平等。包括心,包括佛,包括眾生,我們現在認
為這麼天壤之別的東西,其實佛也想讓我們明白「一模一樣」,一個
滋味,一個性質。那我們前面還要講說,錯誤的怎麼樣,正確的怎麼
樣,惡的怎麼樣,善的怎麼樣,我們這種二元對立的分別,其實就是
我們還沒有到家的這個過程中間的事情。那好了,自淨其意的意思就
是,你開始從戒發展到了定,然後到慧的這個階段,你把真正的佛法
的究竟的法義拿住了,那就叫戒的終極,叫定的徹底,叫慧的圓滿。
那個時候你就解脫了,你跟佛一模一樣了。為什麼呢?心佛眾生三無
差別,你完全都懂了,那當然你跟佛一模一樣了。這句話也是只是這
麼說說而已「你跟佛一模一樣了」,但是那個時候,連「一模一樣」
的這個意思或者說字眼或者說想法,你都不會去想了,因為本來就
是!不用去說,我、佛,我們一樣!那個時候就不用這樣去想,你也
不會這樣去想。可是過程中間,我們現在可以這麼說。

那就這個意義來講,我們知道了禪定的基本定義,叫做靜慮正思維;
然後我們知道了戒定慧三學和賢劫七佛共通用的教導弟子的偈句,它
是有配合的地方的。那你說這個禪定是不是非常重要?禪定可以說
是,不管你走南傳路線,還是你走漢傳路線,還是你走藏傳路線,甚
至你走唐密發展出的東密路線,沒有能夠離開禪的!沒有能夠離開禪
定的!但在這個情況下,大家不要把禪理解成等同於我們的禪宗的禪
哦!禪宗的禪,它已經被賦予了中國文化環境下的,特殊的一類定
義。我們現在講的禪,來自於最基本的概念,「靜慮」和「正思維」
這個最基本的概念。

那剛才我們講了它的定義,我們講了它跟戒定慧之間的關係,然後還
有一個是我們學佛人從一開始就經常聽說的,甚至我們也會告誡比我
們後來一點的人,一定會用到的,叫做:聞思修。

聞思修、戒定慧,我們經常把這六個字放在一起,是不是?那聞思修
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聞:那你要聽聞。這個聽聞放在過去,在印度
還沒有紙張的情況下,純粹就是老師講,弟子耳朵聽,然後記在心裏
面。然後弟子再把這個記住的東西複述給他的這些跟隨者們。所以就
一直講聽聞、聽聞。但是後來等有了紙張,有了記錄之後,這個聽聞
範圍已經從純粹的耳朵,發展到了眼睛。也就是說,你讀書也叫做聽
聞,你看字也叫做聽聞,然後你聽錄音,聽聲音當然也叫做聽聞。所
以這個時候的聞思修的聞,已不單純是聽了,它就是接觸,拿到跟佛
法相關的各種各樣的資訊。影像資料也好,音頻資料也好,還是說直
接的書面的字也好。你得到了,這就叫聞。

聽了之後你要去思考他在講什麼,思考自己和他講的有多大的差距。
他講的比如說很究竟很了義的,可是我們現在就是一個很普通很普通
的薄地凡夫,那我跟他之間的差距要有多少個臺階還要一點一點去
走?你必須慢慢地去思維,慢慢地去搞清楚。而且你必須發現說:
唉?這個經是這樣講的,那一個經是那樣講的,不同老師講的字眼也
會不同,可是這個不同字眼是不是就是不同的意思?你要去問。你不
能因為字眼的不同,舉例子不同,然後就說這兩個老師講的是兩碼事
——你不能這樣!你必須思考,他背後的指向是什麼?比如說,你個
人站在珠海的西部,向東指;一個人站在珠海的東部,向西指。兩個
人指的方向截然相反,可是他們指的目的地都是珠海市區。你不能夠
說兩個人打架了!兩個人完完全全是一回事,他都想給你指珠海市
區!只不過他們站的立場不同,所以他們指的方向就不同。那在這個
情況下,他們用的字眼啊,給你設置的路牌啊,你先走哪條路,然後
再怎麼拐,然後再走那條路,然後見到什麼標誌,然後會到哪裏,然
後會怎麼怎麼樣——完全不一樣哦!可是目的地是一個!那就要靠什
麼?我們聞了之後,我們讀了之後,我們看了之後,我們需要思,到
底他指的是什麼?

從我們作為佛的隨學者來講,我們最直接的把握是什麼?我要看佛經
裏面是怎麼說的,釋迦牟尼是怎麼說的,我大概有一個標準。然後,
這個老師這樣說,那個老師那樣說,這個師兄這樣說,那個師兄那樣
說。好了,我把所有的東西放在一起,我看看跟釋迦牟尼的指向是不
是一致的?只要跟釋迦牟尼的指向是一致的,我都有理由去跟他們親
近,去信任他們,並且聽他們對我的指導。如果我發現我理解中的佛
講的東西,和他講的不一樣;甚至就算是佛用這個字眼,他也用這個
字眼,可是我從字裏行間領會到的意思,和佛講的並不一樣。比如
說,佛說向西七十四步你就到了,他也說西七十四步,然後他就說他
跟佛講的一模一樣,他是佛嗎?不一定哦。他也許是從東邊向西七十
四步,他也許是從北邊西向七十四步,儘管講的字眼是一模一樣,可
是目的地很可能指的完全是兩個事情哦!那你的這個思維就很重要
了!

等你聞了,然後你也思了,並且你也已經確定了,那接下來就是什麼
呢?接下來就是修。修,就是把你認為正確的,佛指向的那個目的
地,和你自己目前的現狀之間,你已經把臺階基本上建立了,那你就
一步一步去走的這個事情。禪定在聞思修裏面,禪這個靜慮、正思維
在聞思修裏面,它其實就是修的智慧。我們講聽聞到的智慧,我們講
思維以後獲得的智慧,還有修以後獲得的智慧。這個修的智慧就屬於
我們剛才說的靜慮、正思維的那個禪。

那好了,就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平時說:我最近要精進了,我要好
好修。那你的修說的是什麼?你的修說的是不是腿這樣一盤,然後坐
一坐,然後時間一算,兩個小時,啊,今天我修了。還是說,你的修
的定義是我聞過了,我思過了,我知道我現在和佛之間的差距有多少
臺階是什麼,然後我走,我今天往前走一釐米,我今天就修了;我今
天往前走一毫米,我今天還是修了;我今天往前走了一大步,我當然
更是修了?你的修的定義到底是什麼?你就要好好問問自己了。

或者說,你現在所跟隨的老師,或者現在所讀的書裏面,他講的那個
修是不是這個意思?因為聞思修裏面的修,就等於是禪,就等於是靜
慮、正思維。而且是隨著這個靜慮、正思維,直接自然而然付諸於行
動的這個實際操練,這叫真正的修。我記得我曾經在群裏面跟不少的
朋友交流過,說: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很長時間裏面我不知道什麼
叫修。我學佛沒多久,我就遇到我認為很好的老師,給我做了佛法的
啟蒙。然後當時我認為這個老師講的非常好,我完完全全從一個不懂
的人,慢慢可以知道佛法裏面有一點東西;然後,我可以知道有一點
修行的法門。但是,我一直不知道,這樣子做叫修嗎?那樣子做叫修
嗎?還是說我一天就這樣子胡吃海喝到處亂走,這個也算是修?我搞
不清楚。甚至到後來,我遇到了我另外的師父,也是對我恩德非常大
的師父之後,我有一段時間,還是沒有把師父傳的法,每天怎麼怎
麼......,我沒有這樣去做,因為我不確保這是不是修——我這個人有
點古怪,好像跟別人的想法不太一樣——我一直確定不下來我這是不
是修。後來隨著在師父跟前聽講東西,聽引導,甚至生活在一起,觀
察著師父在做什麼,他為什麼這麼做——就等於我把師父的行為當成
我聞思修的對象。然後呢,我去參照如果是我的話我會怎麼做,師父
他能這樣做的話,他心中這個修是怎麼回事?那我一直以來所不知道
的什麼叫修,現在是不是可以明白一點點?然後慢慢慢慢地,我大概
有了一個概念什麼叫修。等大概有了個概念之後,然後再去跟師父溝
通,師父說,其實你說的那個就是修行。

那也就是說:所謂的我在修行,我很努力地在修行,我每天花很長時
間在修行,我每天早上很早起來,都不好好睡覺,每天晚上睡的很
晚,一直在努力修行......。可是你要好好地問自己,我這個是不是真
的修?如果用禪的這個概念去定義它的話,如果拿聞思修把它去區隔
清楚地話,真正的修就是靜慮、正思維,然後把靜慮、正思維從內心
擴展到你的行為,這就是修了。如果把這個再說的更簡單一點就是:
你有沒有把你不正確的那個思維發現?有沒有把不正確思維所誘發出
來的言語發現?有沒有把不正確思維誘發出來的比言語更加強烈的行
為發現?如果你發現了的話,你有沒有想著去把這個行為控制一下,
因為這個行為不好——要不然妨害他人,要不然妨害自己?終究是個
兩害的事情,不是個二利的事,是個兩害的事情。如果你控制了行為
之後,大的方向上你好像不傷害別人,你好像很謙和,你好像很內
向,你好像是很願意把所有的利益都讓給別人,但是你的言語上面會
不會有傷害別人的?繼續......。

有時候我們經常開玩笑。到寺廟裏來,這個地方寫著「止語」,我們
到這裏不小心帶了個孩子過來。孩子嘛,他的天性就是安靜不下來。
如果孩子真的很安靜的話,我們就有理由懷疑孩子是不是不舒服。因
為孩子天性就是不定嘛,他各種各樣的動。那好了,孩子他說個話,
出個聲......,我們有些人心裏可能有念頭了:這誰啊?誰把孩子帶過
來了?你看著孩子又不乖。然後有可能就要去提醒一下家長或者孩
子。可是禪堂嘛,寺廟嘛,我們又不能罵。因為一罵,我們的身份就
沒了嘛。那怎麼辦?「阿彌陀佛!」提醒一下,對不對?那你這個阿
彌陀佛,你到底是在念佛還是在罵人呢?是不是?因為你的那個動
機,你的念頭不對啊!你那個念頭是:你這個孩子搗亂,把我們弄得
聽不下去,老師這邊說話我都聽不進,光聽見你這裏嗷嗷的叫,然後
我乾脆就阿彌陀佛這一聲。唉~,我還在給你種這個種子呢!因為阿
彌陀佛四個字你聽到了,你會怎麼樣怎樣——給自己找個理由。其實
呢,脾氣出去了!你可以管住你的行為沒有去收拾人家,但是你沒有
管住你的嘴。

如果說你做的還不錯,你能把你的嘴管住,那你心裏面的念頭呢?有
沒有說一看到這個孩子這樣,你馬上念頭就已經動了?所謂的討厭、
不喜歡、厭惡就生起來了?如果說它生起來了,隨口也出來了,然後
甚至還做出行動,把孩子刷地一拉,猛地一抱,再往門口一扔......,
那就太嚴重了對不對?可是如果說,我們能夠管管管,到最後,管到
自己內心的念頭,那這個戒就開始逐漸逐漸實現了。這跟你有沒有殺
人啊,有沒有去說妄語啊,或者有沒有去做其他的事情,說起來好像
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可是這個時候你已經把戒守好了——你管住了自
己的心,管住了自己的嘴,管住了自己的行為——這就是很好很好的
持戒!而不在於說我現在是不是偷偷的吃一點大蒜啊?我現在有點拉
肚子,大蒜可以殺菌消毒啊。可是我受戒了,不能吃這些葷腥東西,
這個折騰啊......。到最後還是偷偷吃了一點,吃了點然後趕緊吃口香
糖把那個味道遮一下。各種各樣的類似行為,那就是沒管住。

所以呢,我跟大家介紹這個最基本的禪的概念,其實就是想讓大家知
道說:禪其實不是把自己修的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
理,一切都跟我沒關係,全都沒意思,這個事你別找我,這世間煩人
事別找我,我是需要清淨的,我是需要安靜的,我是需要出離心的,
所以這些事情一點跟我都沒有關係!

很多人學著學著,到最後抱著就這個想法:哎呀~好像掙錢少也不
行,掙錢多也不行,反正我的意思就是出離。出離是什麼意思呢?逃
避嘛,不要嘛。不要就是我的作用。像昨天我們聊天的時候有朋友舉
例子:哎呀,對著他的神怎麼怎麼樣,感謝你,我錯了,我委屈啊,
或者說我罪孽深重啊,然後淚眼汪汪的,好像真的很懺悔;可是孩子
在她後面拉著她的衣服說:我餓,我餓。去去去!轉頭又對神靈,我
錯了我錯了......。這種事情是真實的哦!但是這種事情還不是我們學
佛人,這種事是對著他自己的神靈。但是我們學佛人這種事情有沒
有?絕對有。因此我在群裏面第一次的公告,我有個「請不要來」的
那幾個要求,誰誰誰你不要來,不是指名道姓,我說的是如果你有什
麼事情,比如說家人需要照顧,你有事情要做,你不要來。理由是什
麼?理由是如果你家裏真的有人需要照顧,比方說孩子,老人,病
人;或者真的是有一件事情非要你處理不可,然後你說:哎呀,我是
學佛人,我要精進,要有出離心,這些事情都可以拋下,要不然就顯
示不出來我的出離心了,我對世間還那麼執著?我乾脆就來。來了之
後呢,放心吧,你肯定安靜不下來!你肯定會琢磨:哎呀,那孩子到
底怎麼樣?或者說病人他早晨不好,他的飯會不會放涼了?要不要打
個電話回去?提醒他一下怎樣怎樣。或者說這個事情,我交代那個人
會不會辦好?萬一辦砸了......。等於說你這裏沒聽,家裏的事情也沒
處理。沒必要啊!所以我提前先把這些事說好。你能來的,肯定是你
把事情都收尾乾淨了,你來。你不來的,我完全理解你有你的事情而
不來。你不要說來了然後又放不下,然後不來的話,也放不下,咋樣
都不行。

所以呢,禪和聞思修的關係,和戒定慧的關係,就凸現出來了禪的重
要性。
第4節 最基本的禪修:觀照覺知
在這情況下,如果我們要用非常口語化的形態給禪做一個定義的話,
禪,其實第一個意思就叫做:你知道你在幹什麼。非常直白的話哦,
這個話也許你在佛經裏找不到,但是你在佛經裏可以找到同樣的意
思。你要知道你在幹什麼。你要知道你的念頭、言語和行為,正在做
的這些念頭、言語和行為是對的還是錯的。你要知道。接下來,就是
怎麼樣把錯的糾正。然後,怎麼樣把對的做到。這是最初的要求。

因為最初我們講的是要有戒定慧。戒的概念,我們把它歸納到:諸惡
莫作。定的概念呢,叫諸善奉行。我們最初一定是要發現錯的,把錯
改掉;然後,需要做正確的事情,比方說我們進入到正確的思維方
式。後面我們介紹各種各樣禪修的內容,那都是正確的思維方式。然
後呢,等你再進一步能夠做到自己有一個行為馬上知道、有一個言語
馬上清楚、有一個念頭當下覺察的時候,那個時候,你就可以去只去
管住錯。只要把錯管住了,沒有錯,那就已經是對了,是不是?當你
沒有錯的時候就已經對了,就沒有必要再硬找一個正確。這是後面第
二步的事情。

前面初級階段的時候呢,你肯定先要知道,然後糾錯,然後做正確的
事情。可是一旦這個階段慢慢地你熟悉了之後,那就一定要知道糾
錯,這樣,就夠了。

比如說大家現在如果坐的腿不舒服的話,可以隨時把姿勢變一下。把
腳伸出來,衝著我都沒問題。你也不必擔心說前面有觀音菩薩,我一
伸腳就衝著觀音菩薩了。沒關係,那是個瓷,是個相,不是真的觀音
菩薩,你有恭敬心在心裏就可以。你腳伸出來唯一的目的,是為了更
好地集中精力去聽這個東西,那才是觀音菩薩真正的表現;這個是相
而已。所以大家把這個先放下,把恭敬不恭敬先放下,你一定要先讓
自己舒服。
可是,當你在換姿勢,你要舒服的時候,你不是在找一個舒服?大家
把這個話聽清楚啊!我現在盤腿坐這裏,我腿很難受,很疼,我坐不
住了。我如果硬忍,為了表示我是個專心聽講的人,為了表現我是個
努力修行的人,甚至為了表示我參加禪修訓練班很多次了,那我的功
夫一定是要有的,要不然的話別人會笑話我,然後就硬忍......,然後
老師在講什麼都不知道,主要就是在跟這個腿在做鬥爭,這兒掐一
下、那兒摸一下,怎麼都不舒服。沒必要!你直接「嘩」,腿一鬆,
就可以了。你腿鬆的當下,是不是那個難受就沒了?難受都沒了。難
受都沒了,你還會不會說那我再找個舒服的姿勢?不會吧?你一定是
直接一放,當下就已經很舒服了。

所以呢,只要你慢慢地進行第一步的訓練:知道;知道它錯了,改;
然後做正確的事情。把這個第一步的訓練慢慢養成一個習慣之後,第
二種的訓練就是,知道了然後做,改了,結束。因為你的痛苦消失的
當下,就是樂了。痛苦消失的當下就是樂了,這個話出現在哪裏?出
現在維摩詰所說的經裏,維摩詰和文殊菩薩的對話裏頭。維摩詰生病
了——我們可以理解成他裝病,為了我們眾生的緣故,他裝病。然後
他心裏面想著:我作為一個毗舍離城裏面的大菩薩,我現在病了;釋
迦牟尼曾經很好地讚頌過我,那我現在病了,釋迦牟尼會不會來看
我?他在經文裏就是這麼寫的。後來佛就要派所有的弟子去代他看維
摩詰大居士,所有人都不敢去。為什麼呢?曾經都被維摩詰教訓過。
最後只有文殊菩薩坦然接受。為什麼呢?文殊菩薩是一切佛之師啊,
他代表智慧。智慧再不能去的話,那誰還能去?!所以文殊菩薩沒問
題,去了。去了之後,兩個人就開始各種各樣的機鋒。其中一個就談
到,你這個病是怎麼什麼,為什麼病啊?你這個病將來什麼時候會好
啊?類似的東西。包括你這個病苦不苦啊?累不累啊?類似這樣的東
西。其中又談到了說:無苦即是樂。沒有苦了,直接就是樂了。換句
話說,我們現在去街上隨便抓一個人,好像我們是中央電視臺的,問
幸福不幸福一樣。直接找一個人說:要不要去極樂世界?他肯定嚇得
趕緊跑啊!是不是?為什麼呢?他壓根還沒認識到這個地方苦嘛!他
還沒認識到這個地方苦,他覺得我收入還不錯,我家庭挺和睦,孩子
也挺好,我在公司裏面大家都很尊重我。然後你告訴我輪迴是苦,咋
可能呢?!你告訴說有一個地方更樂?切~別騙我了!我怎麼可以過去
啊?我又不是有太空船可以飛過去。況且,有沒有太空船能夠飛到那
個地方還是兩可呢!所以在這個情況下,他意識不到苦的時候,他沒
有苦,是不是?他當然是認為自己是有「樂」嘍,那他就不會去追那
個極樂世界了。而另外一個人,他說:是啊,是啊,哎呀,這個地方
真苦啊!比方說他整天被人欺負,甚至沒吃的,沒喝的,恨不得所有
人把錢都送給他的那種人。他覺得這個地方真苦,我的確要逃到極樂
世界去,我願意去。然後你告訴他怎麼去。然後你說:那現在我真的
實現你一個願望,我現在是阿拉丁神燈的代表,我實現你一個願望,
我讓你所有需要的錢,所有需要的物品,所有需要的各種各樣的東西
全都滿足,你還要不要去極樂世界?前一個是他已經擁有了,他不認
識到苦,所以他認為他自己是在快樂的地方,他對極樂世界就沒有興
趣了。後一個他很苦,他想去,可是一旦你給他把所謂的滿足提供了
之後,他又不想去了。對啊!

那我們現在講的這個「無苦即是樂」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當你認為自
己苦,你把你這個苦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打消掉之後,你千萬不要指
望著我去找一個新的樂,佛不會許諾你一個什麼新的樂。佛只會告訴
你說:你把痛苦的苦海出離了,那就是極樂世界。所以有一句話叫
做:不移一步到西天。你沒有走出哪怕一步這樣的距離,可是你已經
是在極樂世界了。

這句話怎麼理解?這句話的理解是這樣的:還是維摩詰所說經裏面的
話,當大家坐在佛的旁邊,在聽佛講法的時候,天人非常感歎地稱讚
佛的功德,其中稱讚佛的功德的一個內容就是,釋迦牟尼所在的這個
剎土,多麼樣的莊嚴,多麼樣的殊勝,多麼樣的美妙,沒有任何的痛
苦,沒有任何的不安,沒有任何的不順,沒有任何的不美;所有的會
眾一個個全部是莊嚴的、成就者的、聖者的樣子。可是阿難他們就不
理解:怎麼我看過去這不就是我們印度嗎?這不就是我們這個髒髒的
地方嗎?包括牛糞,包括狗屎,包括各種各樣的荊棘石子,全都有
啊!包括佛腳上也會沾土啊!《金剛經》裏面講佛托缽乞食,吃完飯
還要洗腳,然後才敷坐而坐嘛。那你為什麼說這是乾淨的?我怎麼看
到的是娑婆世界呢?苦的不行但是我們還不得不忍住的這種世界呢?
天人說:那是因為你不乾淨。你自己不乾淨所以你看出去就不乾淨;
可是我們天人得了法眼淨之後呢,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乾淨的,清淨
的;我們看到的是娑婆世界的本相,你看到的是娑婆世界的幻相;而
這個幻相來自於你自己。這就是阿難自己的錯誤的思維,錯誤的觀
點,錯誤的念頭,所以導致他的世界都是這樣的。那我們也是一樣
哦。甚至我們比阿難還差呢!在我們比阿難差的情況下,我們看到的
所有這一切,珠海的、廣東的、中國的、地球上的表現,其實都是我
們自己錯誤的呈現。那禪的規矩,就是你要知道你錯了。知道錯了前
提是什麼?你知道自己正在幹什麼。

那好了,大家現在在這裏做什麼?腿現在疼不疼自己知道不知道?自
己在這裏坐著,然後你的耳朵裏面灌入我所講課時候的聲音,這個你
是不是清楚?還是說你只是聲音進去,之後這個耳朵進,那個耳朵出
去,有沒有進到心裏?進到心裏才叫知道。然後在聽的這個過程中
間,你自己身上的各種體會包括你的內心浮現出來的:哎?他講的這
句話挺有意思;哎?他講的這句話我怎麼還不理解?或者說這句話真
的是這樣哦,真的是有道理。你各種各樣的想法,你是不是隨時隨地
都知道、清楚?也許你現在回憶一下,哎?剛才我真的是清楚哦。但
是事實上在當時,我們需要的是在當時,你清不清楚。因為只有你當
時清楚了,你才有可能去判斷:我這個是對還是不對?如果不對我怎
麼改?才能夠談到真正的禪修。如果你連自己的狀態都不知道的話,
你修什麼?你最多就是修盤腿時間。比方說自己打坐姿勢維持很好的
這個時間有多久。或者說呢,在所有眾人面前:啊~我現在是面對面
跟大家坐著呢,我這個姿勢如果這樣一塌的話,是不是掉價了?這樣
是不是形象不好啦?會不會這樣想呢?你是不是集中在你的身體、口
頭以及內心?

隨時隨地的關注,這個很難。包括在你聽課的時候,哎?抓一下;
哎?撓一下。你可能不覺得什麼。我們會把這個叫做什麼?下意識。
下意識地,你身體有一個反應,然後你就去動了。好了,在當時你是
不是清清楚楚:我耳朵裏面聽這個人的佛法,我自己還在觀察我內心
各種各樣的起心動念,我哪裏還有點癢,還有點要想撓一下。甚至就
不是癢,就只是一點點感覺,摸一摸——是不是清楚?如果是清楚地
話,那你做禪修就有了最基本最基本的條件。如果不清楚,那你前面
所有的禪修訓練就等於沒有起任何作用。可能是老師在這方面沒有強
調,可能是老師強調了,然後你忽視了,你根本就沒聽進去。因為那
個時候可能你在折騰著,可能你在折騰腿。

所以,我們在這裏強調的禪,如果用白話來講就是:你怎麼樣發現自
己的錯誤,然後改正它。

剛開始你需要改正錯誤,之後再做個正確的;後面就要只改正錯誤,
就夠了;然後,安心的呆著就行。這叫禪修。至於我們後面介紹的各
種各樣的禪修方法,全都從這一點出發來的。

如果沒有這個基礎,那各種各樣的禪修其實完全成了樣子,成了外在
的事情,表象上的,或者做出來給別人看說:我在學禪,我在修禪,
我修的多麼多麼努力,多麼多麼精進。尤其是我跨了多少多少公里的
距離,我花了多少多少的報名費用,我請了多少多少的假,我損失了
多少多少的工資,然後我去了......。很多時候我們抱著的目的不是真
的在修禪,而是我們在做給人看!

好好地思考一下自己,任何時候的修禪,或者是修內觀,或者說是禪
七,或者說是佛七,或者是般舟三昧的修行,或者說是參加偏遠地區
比如藏區的一些法會,你的目的是修禪呢?跟解脫有關呢?還是別
的?也就是說,我們最強調的是佛法的學習,而你作為一個佛教徒,
或者你自認為自己是一個佛教徒的情況下,所有的所作所為是不是跟
佛法一致?

過去不是有一個故事麼,有一個大善人,他為什麼被稱作大善人?因
為他經常為寺廟做大供養。比方說修廟堂,修經堂,然後塑像、供
僧、做法事,等等。然後他每一次都要從他住的地方敲鑼打鼓,雇著
大船,到河對岸的山上去,到那邊的廟裏面去。然後大家,哇!真了
不起,今天大善人又做供養去了!可有另外一個禪師,一看他這個陣
勢,禪師就只笑了笑說:他是揚名來了。他只是為了那個名聲,只是
為了讓別人知道,他又去供養了;他只是為了「這是個大善人」這個
稱號,榮譽稱號去的。那你說他把這個資產供養出去,有沒有善?有
沒有好處?絕對有!絕對是善!可是他這個善被他浪費的太多了!因
為他那個心,發心不純正嘛,他的目的不一樣了,所以他這個善事回
報回來的結果,自然耗散的一塌糊塗了。

相當於我們有一個手電筒,裏面裝了很多的燈泡,這東西好不好?
好!可是這個光,他投出去的話,是散的。如果我們只有一個燈泡,
這個燈泡是用鐳射發射器的原理控制過的,那直接一條筆直的細線,
基本沒有任何能量耗散地,直接就到很遠的地方去了,對吧?所以他
這個太耗散的,為了自己的名聲,為了自己的稱號,為了讓別人都知
道,讓別人誇自己,甚至他自己會得意洋洋的這種,那他本身這個善
心成佛的作用越來越小,本來的善可以指引他最後解脫的,最後他成
熟果報的話,可能解脫會很快、很早、很究竟。但因為他這種發心不
純正的緣故,也許他這個解脫要拖延很久很久。就算他偶爾能證得一
點點解脫利益的話,可能也是小解脫,不是大解脫。比方說,他證得
聲聞阿羅漢果位啊,緣覺的辟支佛的果位啊,或者了不起證悟到初地
到十地菩薩果位啊,已經很了不起了——可能距佛果還有一定距離。

所以呢,我們必須時時刻刻知道自己的狀態:身體的姿勢,身體姿勢
的變化;口頭的言語說出,言語說出的時候那種字眼,以及字眼背後
的寓意。比如中國人很喜歡猜字面後面的意思。那個寓意會不會讓人
誤會?我的寓意會不會有傷害別人的地方?比如剛才的那個阿彌陀
佛,對吧?然後,支撐這個言語和行為的內心的那個起心動念,我有
沒有能夠把持得住?如果能把持得住的話,那你修禪就有了一個堅實
的基礎。

唯一一點——「我先知道」;知道之後,按照我學到的東西判斷一下
正確與錯誤;然後,錯誤怎麼去改,正確怎麼去拿到;或者到最後錯
誤一改,停下待著就行。
第四章 你待在了哪裏?
第1節 禪修和打麻將

第2節 止、定本就強大
第1節 禪修和打麻將
剛才我們講了禪的基本定義。那接下來我們就換一個話題,而且這個
話題可能不會講太久,但是我想時間也差不多夠。

剛才講了禪,禪的基本定義就是靜慮、正思維。然後把它解釋出來就
是,你首先要知道你的狀態,你的身體、你的言語,當然包括你內心
的起心動念,你要知道。知道之後,你要去發現,什麼是對,怎麼
改。我們先做了這麼一個基本的判斷。

那好了,所謂的對與錯,怎麼驗證?拿什麼標準?其實剛才我們已經
略微提到了一點,那就是:既然我們自認為是學佛的人,自然認為是
一個佛的弟子,好了,那我們最終目的就一定是佛的果位。佛的果位
有很多不同的名字,這個名字可以叫做涅槃,這個名字可以叫解脫,
這個名字可以叫一切智,這個名字可以叫做究竟圓滿,有很多名字。
但是如果用「解脫」這個字眼來代表我們究竟的目的地的話,那禪
呢?禪最終的指向,是指向解脫的,對不對?那好了,我們要想到達
解脫,達到佛的地位,可是我們現在是一個凡夫,那我們就要知道中
間的差距有多少。中間的這個差別,其實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大
家可以去想一想這個有沒有道理,可能會有道理。

大家都會打麻將吧?不會啊?這麼純潔,哈哈。那看過打麻將的這些
電影電視嗎?比方賭神那些?如果說我們去打麻將的話,我們要坐在
麻將牌桌旁,我們的目的是什麼?胡牌嘛!對不對?肯定是胡牌嘛。
那好了,「胡牌」和我現在是一個學佛人,我進了學佛這個圈子,我
跟隨佛來學,或者是我進了這個道場的目的是什麼?解脫,剛才我提
到了是吧。那用「胡牌」來比喻一下「解脫」,大家可以接受吧?不
要覺得這個麻將是賭徒的,佛法這麼聖潔的,怎麼拿這個做比喻?!
不用管那個事情,大家聽著有道理就行。
那如果你要胡牌的話,你必須做到什麼樣的要求?你要先怎麼樣才能
夠胡牌?你肯定得先停牌嘛,對不對?如果沒停牌的話,你說你要胡
那不是詐胡嘛,所以說你肯定要先停牌嘛。那我們要解脫的話,那你
們要先怎麼樣?你要有定啊。對不對?定,我們剛才也講過了,戒定
慧三學裏面的定學,就是我們今天說的那個禪,對不對?這是剛才的
解釋方法。那好了,你要胡牌,你就先要停牌。要想停牌也有先決條
件啊,怎麼才能停牌?摸到好牌,你摸一張打一張有什麼用?你得三
個三個,或者兩個兩個,你得先湊嘛。一二三,或者三四五,對不
對?你得先湊牌啊。我們北方管這叫一抹牌,三個三個一湊,到最後
還要留一對做將嘛。那這種情況,如果沒有的話,你沒有做到這樣的
情況,你說我停牌了,等著要胡了,有沒有可能?不可能吧。你肯定
要湊好嘛,你不可能是一二四在一起,然後不管了,然後你說我停牌
了,然後到最後啪的說我摸了個炸彈,行不?不行啊,你這一二四
啊,錯的嘛!所以你一定要先做到每一抹牌你要達成,每一抹牌達
成,然後停牌了,然後才可能有機會去胡牌——不管別人放還是你自
己摸。

那好了,剛才我們說了,「解脫」我們用「胡牌」做比喻,那這個
「停牌」,就用來比喻「禪定」,真的是我把功夫修到家了,可以待
得住。那前面的一抹牌、一抹牌這樣的訓練,這樣的湊牌,這個過程
叫什麼?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你在修止。「修止」,或者我們很多人把
這個字眼稱作是靜,慢慢地從動到靜下來這個靜,只是止是比較常用
的字眼。也就是說,「湊一抹牌、停牌和胡牌」,其實完全可以用來
比喻我們修行過程中間的「止、定和解脫」。止、定和解脫,這個時
候我們更加強調的是什麼?強調的是「不動」,待得住,對吧?止的
話呢,小小一點點範圍內,小小一點點時間內,小小一點點場景裏
面,我可以待得住。定呢,就是可以較長時間,較大範圍,在任何苦
樂境遇的情況下,我都可以安穩不動。然後,最後的解脫,其實就是
所有一切本淨圓滿的事情實現——這是一種比喻啊。

那好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要想胡牌,你先得湊牌、停牌,然後後
面的胡牌就有機會了。要想解脫,你必須要止,要定,然後才能夠解
脫。可是在這裏面,我們沒有用到禪的字眼,雖然剛才講了那個定就
是禪,可是我沒有用到禪的字眼。

大家剛才在回答我的問題的時候,有好幾個人都已經說出來了:我們
必須要想辦法把這個牌停掉。為了讓這個牌停掉,我要想辦法把這個
牌湊出來。那好了,這個時候另外一個解釋禪的概念,就此就可以理
解出來了。那就是:你怎麼樣去做到止和定,或者說你怎麼樣去把止
和定放在正確的目標上。這,就是禪。
第2節 止、定本就強大
為什麼呢?因為,如果用第一句話叫做:怎麼樣去「止」和「定」?
這個用意說明什麼?我們現在很亂。我們現在整天胡思亂想、胡說,
我們現在行為也是亂啊。用這個意義,我們說要管一下自己,要把自
己的行為管住,把言語管住,把內心管住。所以我們要守各種各樣的
戒條,通過戒條,我們要做到定。通過定,我們要開啟慧。這是一種
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很常見,大家也很容易理解。

但是在這裏我要強調第二種思維模式。是什麼呢?就是:所謂的
「止」和「定」,其實不用你專門去學,不用你專門去修。我們很多
師父走的所謂的內觀路線,或者禪定路線,用錯了方向。用錯了方向
——我們一直以為自己沒有止,一直以為我們沒有定。可是我們的這
個止和定的功夫,比佛還強大!這句話大家能理解嗎?因為佛曾經說
過這麼一句話,叫做:再大再大的神通,也抵不過業力,對吧?佛也
說過另外的話就是:就算真佛當面,也不可能把每一個眾生像扔石頭
一樣,從這一岸扔到彼岸去。不是佛的本事不大,不是佛沒有神通,
不是佛沒有智慧,不是佛沒有那個所謂的一切智、圓滿的智慧,不是
那個意思。而是眾生自己的本事太大了,太強了!眾生自己的止的力
量,自己的定的力量,遠遠超過了佛的神通。要不然,釋迦牟尼佛已
經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了,為什麼沒有把所有的眾生都度盡呢?我們現
在還遺留到這裏,我們還在想著怎麼樣去修到佛的那個地步去。而且
釋迦牟尼佛之前,也出現了不少的佛啊,我們講賢劫千佛呢,是不
是?釋迦牟尼佛之前還有佛。不光這樣,我們現在這樣努力努力,然
後說:我要把一切眾生度盡,然後我終於成就了,那一切眾生是不是
被度盡了?也不是啊!一定還會有眾生繼續在輪迴裏受苦,後面也還
會有若干若干的佛來,比如說當來生彌勒佛。那說明了什麼意思?並
不是佛他可以把眾生去扔啊,啪的一下扔過去。並不是把眾生就這
樣,他也不是不願意,然後就把他帶著、拉著、扯著帶到彼岸去?不
是的。為什麼?眾生自己的力量太強大了。眾生自己的止的力量,定
的力量太強大了。如果把前面一個說法,和後面一個說法結合起來,
就是這個意思。

可是我在這裏要強調的:止的力量,定的力量,是我們首先把止和定
給它賦予一個非常輝煌的這一面。可是止和定本身的定義,就是待在
一個地方不動,止和定都可以這麼解釋嘛,待在一個地方不動。那我
們眾生待在哪個地方不動呢?我們的執著、貪嗔癡。比如說最大最大
的一個問題是什麼呢?佛都說了,一切眾生本具圓滿佛性。對不對?
如來藏的法義嘛。佛都說了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禪宗的這些公案裏
頭,也經常會出現說:你就是佛;《楞嚴經》裏面也在講,你把這一
切該丟的丟,該還的還,到最後還不出去的可不就是你自己了,我們
拿得住嗎?拿不住。我們信不下去啊!那我們信什麼?我罪孽深重、
我業障太深了、我沒智慧、我不懂得修、我沒這沒那。最終一句話就
是:我就是個凡夫。就算是佛現在在你的當面,佛現在就坐在你的當
面,釋迦牟尼親至,他給你談話:哎,夥計,你就跟我一樣。然後你
說:對不起,我是凡夫。然後佛繼續說八萬四千法門,三轉法輪,不
斷地給你講:你就是圓滿的。你說:對不起,我罪孽深重。是不是這
個意思啊?你說我們止的力量、定的力量,強不強?

第二種解釋方式,就是我想讓大家深刻的明白:我們自己太過頑固。
我們修,不是修我們那個待在一個地方的能力,這個不用修的。每一
個人都強大的不得了!比方說,現在在座的各位女性,要上洗手間
了,好,請去樓的那面,然後你看到一個「男」字,你們進不進?有
人會進啊?哈哈哈。大多數人不會進,為什麼呢?我女的嘛~我幹嘛
到男的裏面去。為什麼?根深蒂固的一個認知嘛,我的長相啊,從小
到大對我的定義啊,男廁所我就不應該進去嘛。這是不是止的力量?
可是如果說你比較自由,你這個止可以這樣待一下,那樣待一下,那
也許真的,人有三急,急得時候,別人不告訴你,別人擋著你都會把
人撥拉開,我進男廁所去解決。為什麼?解決一下再說唄,反正女廁
不能用。這個時候你的止就忘記了你是個女性了,你就忘記了男廁不
能進了。你的止就變成了:我要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最大了,這
個力量還是大過別的,是不是?包括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大家都聽
過這個故事,有個老太太不喜歡釋迦牟尼佛,是不是?然後呢,釋迦
牟尼這邊來,老太太轉過去;釋迦牟尼那邊來,老太太又轉過去;到
最後四面八方都有個釋迦牟尼,老太太就捂著臉;然後手上又是釋迦
牟尼,人家還是不信。那你說佛的力量大,還是眾生的止的力量大?
定的力量大?

所以呢,我們現在要想修禪定,我想修功夫,我想修止,我想在止的
基礎上修觀,然後我要修到幾禪幾定——不用這麼樣去折騰自己。你
就拿剛才我們講的那個原則,你去發現:我的狀態是什麼?我現在待
在什麼地方?比如剛才那個朋友說:我待在昏暗裏頭,我待在一個不
定的這種狀態裏頭,一會這兒跑,一會那兒跑。這也是一種我們止的
本事哦。這個止叫做不止,這個定叫做不定。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我
們有一個頑固的、固定的目標,我們待住了。那就首先要知道,我現
在待的是什麼地方。比如說,大家如果是學南傳的,比方說泰國啊、
斯里蘭卡這些地方的佛教傳統。然後學著學著,哎~挺好!接受了。
然後你就怎麼看漢傳,怎麼看藏傳,都有一點問題。甚至看到一本書
說:大乘是魔說,大乘是後人的偽造,不是佛說;密乘是外道。一看
之後,對啊!就是啊!因為我學的東西完全不是這麼回事。那你就待
在這麼一個地方了。不是說你學的南傳不對,而是你待在這個地方太
過頑固,然後你就抗拒了所有其他的一切。

那還有一種情況是什麼?我是這個寺廟的居士,我的師父是這個寺廟
的師父。你就等於說我是這個寺廟的人,我們很容易這樣想。然後
呢,哎呀~這是我們寺廟,那是你們寺廟;這是我師父,那是你師
父。我們很快就待在這個地方了。然後頑固不化,轉不過來。甚至我
們會有一個感覺說:我不敢說這個寺廟不好,我不敢說這個師父不
好。因為如果我這麼樣一說,這麼樣一做,或者我跟著別的師父一
學,完蛋了,我背叛師門了。大家會不會有這樣的想法?隱隱約約或
者是很直白的就有了這樣一種想法。那我們就不由自主地待在了一個
地方,待住了。可是,不應該說壞話,沒錯!絕對正確。但是我們要
知道我皈依的對象是誰?三寶,皈依的是三寶。三寶是什麼?佛、
法、僧。僧是什麼?僧伽,僧團。就是他的身份是帶領我們以佛為
師、以法為道路走路的,比我們先走的人,先行者。他是我的前輩,
他這一群人是我修行路上的伴侶,或者說現在的導師。可是我們呢,
往往把這個固化在一個人的身上。固化在一個人之後,我們自己就很
狹隘了。

我的意思是:當你發現你自己有足夠的止的能力,有足夠定的能力的
時候,你要把你這個止的地方朝向停牌、朝向胡牌。一定要朝這個地
方走,而不是別的地方。那當我們在處理跟各種師父的關係的時候,
或者跟各種同修的關係的時候,我的前提條件也一定是解脫。我怎麼
樣能夠定在正確的位置上,止在正確的位置上。只要能夠讓我向解脫
前進一點點的,都是我的師父;如果妨礙了我的解脫,那想想是我自
己想錯了,還是別的事情。比方說後面我會給大家講到外道的一些做
法,講到附佛外道的一些做法。那你就要分析了,是我自己錯了,還
是我遇到的這個人他真的有一點不太對頭?但是不能夠把這個理解成
為:我以一個居士的身份來懷疑一個師父。不是這個樣子。因為我也
有我的師父啊,我的師父也是出家人啊!可是,我對師父的恭敬,純
粹來自於法的利益、法的恩德,我的崇敬甚至於我可以去侍奉他。但
是我不會把他當作一個神:這個人就是我的神,我不會這麼想。可是
我們自己會不由自主的陷進去說:這是我的師父,然後他說什麼我都
得聽;如果不聽的話,就是犯了戒;如果不聽的話,就是違背了我皈
依時候發的那個誓言、那個戒律。

我的觀點就是這樣子,我的觀念是你要清清楚楚地知道你的狀態,清
清楚楚地知道你的目標,知道你和目標之間的臺階,然後知道你用什
麼樣的方法往前走,知道誰是你的前輩,他可以帶著你往前走。這個
借力之處,誰能夠給你借力,那你就可以以他作為你的榜樣,或者榜
樣這個字也可以換成師父。因為我們皈依,是皈依三寶。這個話一定
要理解得清楚一點。

後面這二十多分鐘的講課裏面重點強調的是:止、定和解脫之間的這
個一脈相承的關係。你想要真正的解脫的話,你必須先發現自己止在
什麼地方,定在什麼地方,和解脫之間的這個距離和關係,甚至過程
中間的那些臺階。

下午我們就接著來講剩下的一點點內容,就是:真正地怎麼去湊牌,
怎麼去停牌,怎麼去把止止在正確位置上——那個過程就是禪。
第五章 禪修前的準備
第1節 禪修不等於打坐

第2節 易脫而修
第1節 禪修不等於打坐
那好,當我們要真正的下手去修禪的時候,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一看
大家坐的這個姿勢就知道,肯定也是練過不少。那好了,在大家的心
目中,提起修禪的方法,可能直接就冒出來一個概念:參禪打坐。直
接把禪的這個參,對禪的悟,對禪的修,就和打坐掛了。這是一個很
容易產生的結論。可是事實上,今天下午,在對上午的內容做了一點
點回顧之後,我想跟大家講的第一句話叫做:如果你要下手去修禪,
你要下手去開始你的禪修,你要下手去做你作為佛教徒應該做的功
課,你的第一件事:要釐清思路。

參禪、修禪、禪修不等於打坐。記住哦,不是說不應該打坐,打坐不
對,而是說不等於打坐。不要把打坐就等同於修禪、參禪或者說修
行。

那也就等於說:我們現在已經開始進入到真正的禪修內容了。只不過
這個內容變成了思想的釐清,你要解決掉一個錯誤,這個錯誤是叫什
麼呢?參禪就等於打坐,修行就等於盤腿。要改變這個認知,因為這
個認知裏面會有很多的問題。什麼問題呢?第一件事,佛講過的,作
為一個行者,能夠用在修行上的行為模式有四種。我想大家都知道
吧?四威儀嘛,行住坐臥四種行為模式。行是什麼?走著。在這個過
程中間應該怎麼修?比如說我們有很多人參加過般舟三昧的修行,般
舟法門就是要走的,有走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時不停的,過程中間還有
一些細微的要求。有走更長時間的,甚至有走幾個月的,不眠不休一
直走路,然後加上一些細節的要求,以期能夠達到禪定,以期能夠開
啟智慧。這也是佛說過的很好的法門:行走。然後還有一些不是這樣
很長時間的行走,只是短短的,比方說從這裏走來回。這就是行走,
用這個模式怎樣去修行,或者說怎麼樣去禪修。

然後,住是什麼呢?就是停在那裏,站在那裏,這叫住。那住,你就
要有住的要求,比方說你應該怎麼樣站著。就像我們學武功,或者看
Another random document with
no related content on Scribd:
back
back
back
back
back
back
back
back
back
back
back
back
back
back
back
back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