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

DOI:10.19683/j.cnki.mzlt.2012.08.

011

2012 年第 04 期 民族论坛 No 04 , 2012


总第 297 期
《民族论坛》 2012 年第 04 期 MINZU TRIBUNE General No. 297

基督教与民族传统宗教冲突探析
刘江岩

(中央民族大学 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北京 100081)

[摘 要] 自基督教进入我国以来,它与民族传统宗教之间的冲突从未真正停息过。深入分析其间的相关问题,是推动宗
教文化从冲突走向和谐融通的基础。它们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
“一神”性与“多神”
性、“超越”性与“世俗”
性、“普适”性与“民
族”
性之间的矛盾关系上。极为复杂的宗教间关系,通常会经历冲突-调适-融通三个基本阶段,表现为冲突与融通两种基本形
式。三个阶段和两种形式之间,既互相依存又相互转化,客观上增加了宗教间关系的复杂性,加大了对宗教冲突的调适难度。这
要求我们调适路径的选择必须具有综合性,
要走“既合理又合现实”路子。
[关键词] 基督教;民族传统宗教;冲突;探析
[中图分类号] B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592(2012)04-0056-07

一、引语 这种探讨没有任何要凸显宗教冲突的意思,目的在
开展广泛和深入的宗教间对话,目前已成为宗 于探索宗教文化冲突得以调适的路径和应对措施。
教界和宗教学界热门讨论的话题。宗教间对话的出 文章观点多属个人浅见,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
现与走热,源出于不同民族和宗教间矛盾与冲突的 师和专家学者不吝指教。
现状。宗教间对话既是人们反思当今时代各种宗教 二、基督教与民族传统宗教冲突的几个基本方
冲突及其危害的体现,也是人们积极谋求改变宗教 面
文化冲突现状的探索。所以,要展开和实现基督教 (一)
“一神”性与“多神”性的矛盾关系
与中国传统宗教之间的对话,理当以分析它们之间 基督教的一神论思想直接源于犹太教的唯一
的冲突问题作为基础。只有分析冲突并找出症结所 神信仰。犹太教是犹太人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中的一
在,才能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为“对话”或“融通”找 种特殊的精神和文化创造。“根据犹太民族的一神
到可行的出路。 思想,宇宙间只存在一个神,一个惟一、独一无二的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宗教冲突,大多与基督教相 神,除此而外,没有其他的神存在。因此,一神思想
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基督教文化和中国传 从一开始就彻底否定了当时近东地区到处流行的
统宗教文化之间的关系来看,自基督教进入中国社 多神论,并反对崇拜多神和崇拜偶像。”[2] 在此一神
会以来,它与中国民族传统宗教之间从观念到行为 论思想中,除作为世界的创造者和主宰者的上帝以
的冲突与纷争,从未真正停息过。具有“多元通合” 外,没有其他任何神的存在,唯一神崇拜从一开始
属性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竟然未能实现与基督教 就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所以今日你要知道,也要记
文化之间的真正“融通”。 根源何在?问题何在?这 [1]
在心上,天上地下唯有耶和华他是神,除他以外,再
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实现基督教与中国传统 无别神”
[3]
。犹太教这种唯一神崇拜的排他性思想在
宗教之间从冲突走向和谐无法回避的问题。 《圣经》中曾被多次反复强调。这种强烈的排他性,
不同宗教文化间的冲突是多方面的,发生冲突 当然与当时犹太民族的生存问题直接相关。它伴随
的根源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并不是对两种宗教文 着犹太民族观念和实体的整个孕育和形成过程,是
化间冲突的复杂因素的逐一分析,只是就其间具有 犹太人在民族迁徙的过程中对民族分裂与消失问
对立性和可能带来冲突的矛盾关系的试探性分析。 题的文化和精神应对措施。

[作者简介] 刘江岩(1972— ),
男,汉族,
云南富源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宗教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方向:
宗教思想与文化

56

民族宗教学

早期唯一神论思想,是犹太人统一性世界观在 念上,就是形成了不同的神和神学教义系统。
宗教信仰上的体现。“它把复杂多变的世界当作是 中国的民族传统宗教包含着各种形式的自然
一位神祗所创,产生于一个缜密的创世计划”,
“按 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鬼神信仰等具体内涵,
照这种认识, 世界不再是一个无序、分散、对立状态 特别是中国大多是少数民族传统宗教信仰,具有较
的世界,而是一个有序、统一、按照一整套可以认识 为典型的多神信仰和泛神论特征。这些信仰和崇拜
的法则运行的和谐世界,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就成 中的各种自然神灵、祖先神灵、图腾和各种纷繁复
为可能。”在认识论上,“一神思想是在用一种统一 杂的鬼怪神灵之间,并没有互相排斥的情形,而是
的思想,而不是多种思想,解释世界。”
[4]
从其产生和 根据各自不同的职能、按照一定的秩序各司其职、
发展的历史上看,它的出现也是对当时犹太人生存 各安其位,从而形成了一种所有神灵均有其存在空
环境中各种多神崇拜和泛神论思想的反动,在当时 间的“多元通合”的宗教生态。从人神关系上来看,
代表着一种思维方式的进步。 不同的神性对应着不同的人性。不同神灵各司其
基督教继承并发展了犹太教唯一神论的世界 职、各安其位的融通和谐的圣灵体系和神性安排,
观和认识论思想,使唯一神信仰突破了犹太民族的 直接导向着各司其职、各安其位的人性建构和民族
界限而在其他民族中传播。随着罗马大帝国对基督 性格。所以,这种融通和谐的宗教生态,
在历史发展
教信仰的接受和支持,基督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了一种极具包容性的宗教文化
之后,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解体,它便逐渐成为 心理结构和传统。这是中国如此多不同信仰的民族
一种跨越国家和民族界限的具有世界性的宗教思 群体能够长期和谐共处的重要文化根源,是中国各
想和信仰。 民族各宗教间没有因为信仰不同而发生你死我活
在基督教对犹太教唯一神论思想的继承和发 的残杀的重要文化根源。
展中,将犹太教的唯一神耶和华信仰和拿撒勒的耶 但是,这一极具包容性的宗教文化生态、民族
稣信仰结合起来,并以“圣灵”观念贯通连接起来, 文化心理结构和传统,在遭遇具有强烈排他性的基
形成了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多位格结构的 督教信仰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却表现出某种水火不
特殊一神论思想;改造了犹太教中上帝的选民的观 相容的态势。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忧虑与深思,问
念,将上帝救赎的对象从“选民”
(犹太人)拓展为所 题绝不会只出在某一方面!
有信仰上帝的人,从而超越了犹太教信仰的民族界 在基督教的唯一神思想和信仰与民族传统宗
限。这样一来,就将犹太民族的上帝改造为“人类的 教的多神思想和信仰的冲突当中,虽然我们不能评
上帝”,将民族性的唯一神转化为“人类的唯一神”。 判孰优孰劣,也无法将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强加于某
源于犹太人应对民族生存问题的排他思想和传统, 种宗教的信仰者身上,但是可以通过人类生存状态
没有随着基督教对地区和民族界限的超越而弱化 及其需求的变化来做个大致的判断。当前,人类的
或消除,一直被基督教继承和强化。据此,基督教教 生存状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这个变动一
义只相信上帝是唯一的真神,其他信仰系统中的神 方面表现为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加强,另一方面又
都不是真神,并反对一切形式的偶像崇拜。这就进 表现为多样性和多元化的要求强烈。全球化一体化
一步强化了维护唯一神信仰的宗教立场,加剧了与 趋势的加强或许会有利于基督教唯一神观念的传
其他信仰系统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播与发展,但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生存样式却又限制
虽然中国的绝大多数民族传统宗教与基督教 着基督教唯一神思想的强烈排他性。如果基督教要
一样,都有一套有神论的世界观和认识论思想。但 谋求其存在的更广大的空间,它是必要对其强烈的
由于各信仰主体的个人和民族生存问题、宗教文化 排他性作出调整。对于民族传统宗教文化而言,虽
的社会存在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各自特 然具有符合人类生存态势多样化和多元化需求的
殊的经验、情感、意志、思想及行为方式体系。在历 特点和优势,但却又存在着不符合全球化一体化趋
史传承中,它们逐渐化为不同的思维模式、认知方 势的加强所带来的普适性要求。所以民族传统宗教
式和价值体系,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 文化也只有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对自身进行改造与
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体现在信仰对象这一核心观 提升,才能在日益开放的环境中找到自己存在和发
57
《民族论坛》 2012 年第 04 期

展的空间。 教系统中的神,都是被理想化和神圣化了的人性的
由此看来,冲突双方都必须根据人类现实的生 特殊存在形式。神的存在空间—— “天堂”,
—“天国”、
存状况和矛盾问题,对自身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 也不过是被理想化和神圣化了的人的特殊存在空
进行深思与反省,各自做出符合人类生存状况时代 间。“神”就是人性的终极追求目标的人格性整合,
性变化的调整与改革。这既有利于人类应对新时代 “天国”就是人对社会的终极追求目标的综合性建
的生存困境问题,又有利于使宗教文化冲突得到调 构。
适而实现宗教文化的和谐与融通。 绝大多数民族传统宗教都是把人性的不同方
(二)
“超越”性与“世俗”性的矛盾关系 面分割开来,根据现实和心理的需要,使之与具有
正如上文所述,民族传统宗教文化虽然具有极 相应属性的自然物结合, 创造出对应的神来信仰和
大的包容性,有其自身独特的极具融通性的宗教文 崇拜。对神的崇拜和祈求,客观上起到了以宗教信
化生态、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和传统,但在遭遇具有 仰的形式、用外在的超越力量强化人的需求和追求
强烈排他性的基督教信仰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却表 的合理性、进而提升人性的作用。由于不同的神灵
现出某种水火不相容的态势。其根源虽不完全在于 对应着不同的世俗需求和心理状态,有什么样的世
宗教信仰系统本身,但与各自在人神关系建构方面 俗需求和心理需要,就有什么样的神灵。从其功能
的差异不无关联。 上看,所有的神灵及鬼怪都直接与人们的生存活动
任何宗教信仰,都有一套特定的神学观念。在 相联系,所有的祭祀和崇拜活动也都具有明显的世
其观念中,通常都有一种或多种超越现实的力量, 俗性和功利性。
它(们)以人格神或非人格神的形式出现。以不同属 从人造神的视角来看,多神信仰的民族传统宗
性的超越力量为核心,就会形成不同的宗教信仰体 教是把人性的不同方面分离出来,与生存的现实状
系。所以,这种超越力量作为信仰的对象,是整个宗 态和需要相结合创造出了各具法力、各司其职的众
教信仰系统的核心。各种宗教文化都通过各自构建 多神灵,从而形成一个由多神按照不同位序和职能
的人与超越力量间关系,来确立人在宇宙中的地 构成的信仰和崇拜体系。多神崇拜体现了生存需求
位、人的属性、价值导向和终极意义,从而建构起该 的多样性和人性的多元性,反映了人们在人性认识
信仰群体特有的神学教义系统。可见,在人们把握 上对现实人生极为关注的倾向。也是多神信仰的民
世界和应对生存过程中形成的神,与人的经验、情 族传统宗教世俗性较强的一个重要根源。
感、意志和思想是密切相连的。即在任何宗教文化 唯一神信仰的基督教则更倾向于把人性的各
系统中,人神关系都是一个关涉系统整体和人的实 个方面统合起来,把人的不同终极形象神圣化为神
际生存问题的重要内容。 的不同位格,把人性的不同终极方面神圣化为神
在宗教学的研究中,对于人神关系的探索存在 性,形成了一个全知、全能、全善、公义、平等、无所
着两种路径:人性源于神性,神创造人;神性源于人 不在、自有永有的整全的上帝。“一神”崇拜所反映
性,人创造神。从人造神的视角来看,神性是人性的 的是人们在人性认识上的整体性与合一性倾向。这
集中体现,人性是神性的形成基础。不同的神性,反 也是唯一神信仰的基督教超越性和神秘性较强的
映着不同的人性理想。不同的人性理想,在宗教里 重要根源。这种所谓神圣与世俗的差别,反映了基
都体现为不同的神性。所以,神性就是理想化了的 督教与民族传统宗教在人性认识倾向上不同的结
终极人性在彼岸世界的投影。从神造人的视角来 果,是内在的人性认识通过外在的宗教信仰对象所
看,人性是神性的现实展开,神性是人性生成的最 反映出来的价值导向上的差别。但基督教的教义因
终根据。不同的人性,是不同神性或者同一神性不 此强化其显明的超世俗性, 与中国众多的民族传统
同程度的体现。所以,人性是作为终极的神性在现 宗教信仰相区别、相对立。
实世界的表现。不管人性是神性形成的基础,还是 从人类的生存空间来看,民族传统宗教的多神
神性是人性形成的根据,但二者从来就不曾分离。 信仰和崇拜体系较强的世俗性和功利性,体现了人
没有完全脱离人性的神性,也没有完全脱离神性的 类生存需求的多样性和生存样式的多元性。在这一
人性,神性和人性都具有神圣性。进一步看,任何宗 体系中,人们将生物性生存的自然空间、社会性生
58

民族宗教学

存的社会空间和精神性生存的精神空间整合起来, 高,都具有与其相适应的时代性和条件性,都具有
以便能在同一时空中对应不同层面的生存需求问 有限性。在价值和意义等人文科学领域内,放之四
题。这是对人的生物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并 海而皆准的不受时空和文化主体制约的绝对真理,
重的观念在宗教信仰上的体现,但这种较强的世俗 并不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构建,不仅有其各自不同
性也有弱化人的精神性的实际影响,容易形成极端 的客观条件限制,还受到极强的主体性因素制约。
务实的生存理念。 但基督教信仰,自从它蜕去犹太教的民族性色
在基督教的唯一神信仰和崇拜观念中,将人的 彩成为“超越民族”界限并不断“涵化”其他民族文
生物性生存、社会性生存和精神性生存分割开来并 化的世界性宗教之后,自从它将犹太教的民族神改
分别对待,是人的精神性和社会性生命高于生物性 造成“人类之神”的上帝之后,自从它在世界范围内
生命的存在观念的体现。这种神性观念导致了身体 的传教不断取得成功之后,就将“普世”性视为自己
与灵魂二元对立的观念,曾经起到了强化禁欲主义 的属性,将“普世”视为自己的宗教追求和使命,一
思想的客观作用。但是,基督教强化人的精神性追 直以
“人类的宗教”自居。此后与其他各种宗教信仰
求的思想,势必会形成对关注人的现实生存问题的 之间的冲突就此起彼伏,甚至与它脱胎而来的犹太
弱化,容易产生极端务虚的生存理念。 教之间也未能相安无事。
不论是以世俗生存为关注焦点的极端务实观 基督教教义系统中的“普世”属性和特征,是多
念,还是以关注精神生存为关注焦点的极端务虚思 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最主要的根源在于
想,都各自存在鲜明的不足。因为人的存在是自然 两个方面:一个是基督教教义中唯一真神上帝的
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作为完整统一体的存续 “人类性”和高度抽象性,另一个是基督教教义中
过程,偏重其中某一个方面就会影响和削弱其他方 “原罪”和“赎罪”的“人类性”和普遍性。在基督教的
面,就会形成不完整的人生。若宗教冲突双方能在 教义系统中,上帝不是某一民族的神,而是全人类
此深思与反省,并能互相吸取和借鉴对方的优势, 的唯一真神,所以对上帝的信仰也就理所当然是全
克服自身的不足,则是作为生物生命、社会生命和 人类共同的事情。基督教将圣经中人类的始祖亚
精神生命统一体而存在的人的存在之大幸。 当、夏娃偷吃智慧果而违反上帝诫命并遭受上帝处
(三)
“普适”性与“民族”性的矛盾关系 罚视为犯“罪”,在上帝的处罚中这一“罪”便以生必
本来,宗教文化的“普适”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有死、生必受苦的方式在人类中普遍传递下来,从
问题,根本就不能称其为一个“问题”。因为:首先, 而成为了人类的“原罪”。对于圣经中的人类始祖亚
任何世界性宗教客观上就不是真正“普适”或者“普 当,通常被理解为“人类全体源自一个名叫亚当的
世”的,三大世界性宗教事实上都不是被人们普遍 人”,或者被理解为“创世记隐含着以亚当一个人代
接受的客观事实,已早有说明。称之为“世界性宗 表人类全体或人类共相的意思” [5]
。在圣经神学的这
教”,只是因为其传播范围较其他宗教稍广一些而 种理解中,让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基督教的上帝不
已,并不是说他具有一种能够适应所有人类生存的 仅仅是亚当的上帝,也不仅是以色列人的上帝,而
文化属性。而且宗教冲突的存在,事实上已经说明 是人类全体的上帝。基督教信仰的普适性不仅有其
基督教的“普适”或者“普世”本身就是问题。其次, 圣经的根据,在现实中也完全将上帝视为人类全体
任何一种文化是否具有普适性的,不是靠自身的积 共同的唯一真神。这就在理论和现实中都形成了对
极努力就能实现的。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和 其他宗教和信仰系统中神灵的强烈排斥。
价值理念,本是人在应对生存问题中所作出的价值 在基督教神学思想中,由于人与生俱来犯有
判断和意义选择,人们是否选择它与其现实的生存 “原罪”,必须要通过上帝的拯救才能得以摆脱。人
状况和生存问题直接相关。而现实社会中人的生存 由于自身的有限性制约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得
状况和问题事实上就是复杂多样的,其具体的应对 到拯救,只有信靠上帝才能获得最终的拯救。基督
措施、价值判断和意义选择也必然是多样和多元 教中“原罪”和“救恩”不仅是必然相连的,也都是具
的。再次,从目前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的成果来看, 有普遍意义的。这也是基督教信仰普世特征的一个
无论其真理的成分有多少,也无论其抽象程度有多 重要方面。基督教强烈的普世性特征,在《圣经》中
59
《民族论坛》 2012 年第 04 期

突出地表现为将世间的一切“治权”归属于上帝。如 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圣经·诗篇》 所说:
“地的四极都要想念耶和华,并 从基督教所谓“人类宗教”或“世界宗教”的立
且归顺他;列国的万族都要在你面前敬拜。因为国 场上来看,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人类的上帝”要
权是耶和华的,他是管理万国的。”可见,基督教信
[6]
反对不同人类群体根据自己的生存状况和自由意
仰的所谓普世性根本上是其特殊的神学观念所致。 志所做出的选择呢?为什么宗教文化发展到了“人
当然,这还与基督教特殊的传教方式相联系。 类宗教”或“世界宗教”的阶段却不能包容和吸纳人
众所周知,在各种形形色色的宗教信仰中,基督教 类宗教的各种具体形态呢? “人类的宗教”真正是人
信仰的传播是以传递上帝福音的使命来推行的,是 类的吗?从人类存在的现实状态来看,人类是由各
所有宗教文化传播中最具原动力的一种。传播福音 种具体的民族群体构成的,包括宗教在内的人类文
的直接动机就是要使“地的四极都要想念耶和华, 化也是有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构成的,人类和人类
中国
并且归顺他;列国的万族都要在你面前敬拜。” 文化都不是一个抽象空洞的概念。为此,任何一种
的各种民族传统宗教信仰,包括极为强调教化功能 以“人类文化”自称的文化,都必须严肃考虑人类及
的儒家文化在内,没有任何一种具有如此积极和强 其文化的现状,也必须认真审视自己的文化包容力
大的传播功能。这种特殊的传播方式强化了“人类 或融通力。
宗教”或“世界宗教”的色彩,进而强化了它作为宗 (四)其他方面的关系问题
教文化的普世性特征。 宗教作为人们把握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方
同时,基督教通过较为规范的礼拜活动统一思 式,是人们在生存活动及对生存经验的反思中形成
想而不断加强信仰传统,客观上起到了强化自我存 的经验、情感、意志、思想及其导向下的行为等复杂
在意识的作用。在万邦万族都要归顺和敬拜上帝的 因素的综合体。宗教间的冲突也因此涉及到各种极
神学观念引导下,在传播福音的使命驱使下,这种 为复杂的因素,除上述各因素之外,还涉及到“外
自我存在的意识也会不断膨胀。这就必然会挤压民 来”与“本土”、
“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矛盾问题,与
族传统宗教的存在空间,激发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的 宗教文化系统中的文化情感、伦理道德等因素之间
自我存在意识,所以为争取文化生存空间的矛盾与 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关联。
冲突就难以避免。 本土与外来之间的矛盾问题,是指某个区域的
民族性的宗教信仰,没有类似基督教那样的传 文化及其传统与进入这一区域的非本区域文化系
播方式,它是以习染的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传播。 统之间的矛盾关系。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涉及
这种传播并不借助其他任何特殊的方式和手段,而 到两个基本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进入中国民族传
且由于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被习俗化,人们对 统文化境域中的基督教文化,主动调整自身的有关
之习以为常,日常生活中并不重视。一旦有相异的 方面以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和历史传统;另一方面
东西进入并与之形成冲突或者对抗的时候,人们对 是中国的民族传统宗教文化面对进入其境域的基
其传统的依恋、崇敬之情就会因此被激发,从而表 督教文化作出积极主动的反应。这种反应行为包括
现为民族情感,形成民族内聚力与分化力。对传统 依靠本土的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转化和创
文化的民族情感,一方面维系着一个民族及其文化 新,将外来文化本土化和民族化;也包括直接选择
的长存,另一方面它又会形成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对 外来文化作为本土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的替代品,
立,排斥异文化的同化或者对异文化进行涵化。 这是种较为极端的转型方式。整体上可以体现为
所以,基督教与民族传统宗教在“普适”性与 “宗教超越民族”、 “ 宗教涵化民族”和“民族突破宗
“民族”性的矛盾关系上,基督教常常是这方面冲突 教”几种主要形式。
[7]

的主动方,民族传统宗教却只是这一方面冲突的被 这也是一个与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现代转型直
动方。这种冲突也就常常以一攻一守的态势呈现出 接相连的问题。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的社会存在基础
来。为什么极具“融通”属性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在 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及其机制。随着传
与基督教相遇时,冲突还是难以避免,其兼容并蓄 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了
的功能还是难以得到体现?或许能够从这个方面得 重大的转变。以市场为基础而形成的物质利益关系
60

民族宗教学

成为了整个社会关系的主导,血缘关系和人情关系 之进行理性化的处理。宗教情感和体验具有鲜明的
逐渐隐遁,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也从过去的伦理道 主体性,还会随时空和情景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这
德逐渐转化为法律规范,传统的血缘和人情社会结 也是宗教冲突调适中极难化解和应对的方面。
构逐渐让位于利益和法律规范下的经济阶层结构。 另外,不同宗教信仰在道德准则上的差异,也
民族传统宗教文化也就因此逐渐失去了它赖以存 是诱发宗教文化冲突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在对世
在的社会基础,也必须展开从传统向现代的文化转 界和人的本质及关系的认识方面存在差异,不同的
型。社会转型客观上促使了传统文化自身的转型, 宗教文化就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从而为
也带了传统文化转型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信仰者提供不同的价值导向和意义选择,进而形成
在商品和市场意识等现代观念的冲击下,当传 不同的道德准则和相应的评价标准。这在实际的宗
统观念无力应对现实生活中一系列问题的时候,人 教冲突中,也常常成为一个阻碍冲突走向调适的重
的生存空间就被压缩到了精神的领域中。当现实问 要因素。
题和困境没有现实的解决办法和途径的时候,人们 三、结语
就只能从精神领域中去寻求相应的解脱方式和解 任何宗教信仰,都是特定人群在特定历史阶段
决办法。而基督教倡导的一些观念,如自由、平等、 应对特定生存问题的产物。它是人们在解决和应对
博爱等,恰好能与现时代的很多观念相契合;而且 生存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由知、情、意、行等复杂因
基督教教会组织所形成的相互扶助信徒间关系,不 素构成的统一体。这个综合性的统一体涉及到人类
仅有助于缓解现实的生存困境,又能够在一定程度 生存的方方面面。宗教间的关系也因此极为复杂,
上缓解各种实际生活中的困惑与压力。于是在宗教 它既涉及到信仰主体间现实利益的关系问题,又涉
信仰自由的法律和政策给定的空间中,出现了基督 及到信仰对象及教义系统间的关系问题,甚至涉及
教热的情况。在处于社会底层民众中,就出现了将 到整个人类生存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因素。宗教系统
本民族的传统宗教文化视为“封建迷信”,而将接受 自身的多维性和复杂性,必然导致宗教文化冲突的
基督教信仰当作接受现代文化而视为“时髦”的现 复杂性和难解性。
象。这在基督教传播者看来,是千载难逢的进入中 这极为复杂的宗教间关系,通常表现为“冲突”
国落地生根的大好时机,激发了其积极传教的信 与 “融通”两种基本形式。两种形式之间并不是完全
心。而在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的维护者看来,这却是 孤立和截然对立的,它们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
事关民族存亡的事件,形成了他们千方百计时时处 化。这就使宗教文化见的关系呈现出“冲突 - 调适
处维护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的立场。这种情形在很大 - 融通”的阶段性特征,三个阶段之间也同样存在相
程度上起到了强化冲突的作用,为冲突得到调适走 互依存和转化的关系。
向融通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综观宗教文化的关系史,无一不是在冲突不断
此外宗教文化冲突中涉及到复杂的情感因素, 得到调适而逐渐走向融通的过程中实现发展的。宗
其非理性构成了冲突走向调试的重大障碍。信仰对 教间依存而又转化的可变关系,客观上增加了宗教
象原本是人性的理想化状态,是各种生存困境和相 间关系的复杂性,进而加大了对宗教冲突的调适难
关需要基础上形成的人生终极目标的折射。所以, 度。所以,我们决不能脱离其中一方来谈论另一方,
任何一个迈近其目标的人,都必然会伴随着一种近 也不能脱离一个阶段来谈论另一个阶段。深入分析
乎成功的感觉。因此信仰活动就会引起信仰者心理 各种形式和各个阶段以及其间的相关问题,是推动
的相关变化,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和情绪体验。 宗教关系从冲突走向和谐融通的一个重要基础。
在实际的宗教活动中,这种宗教情感和体验, 对于具有
“对内认同性和对外排他性高度统一”
实际上是信仰者对本宗教系统态度和立场的综合
[8]
的宗教系统来说,要实现宗教间关系的真正和谐与
反映。与异质宗教文化相遇的时候,不同信仰主体 融通, 不仅要正确对待其对内的认同性,而且也要正
在宗教情感和体验上的分歧与差异,都可能成为扩 确审视对外的排他性;不仅要 “从经开始”[9]以审视传
大冲突的催化剂或者缓解冲突的助推剂。但由于宗 统和创建新的思想和意识,而且要从人现实生存状
教情感和体验本身具有强烈的非理性色彩,难以对 态出发以解决问题和实现生存。 “从经开始” ,
展开经

61
《民族论坛》 2012 年第 04 期

典的“互读互解”
,是从现时代人的生存状况的变动 冲突在调适路径方面的选择必须具有综合性。所
来重新解读经典的问题。可归属于神学思想建设领 以,面对各种现实而复杂的宗教冲突问题,从信仰
域,
倾向于理性与逻辑的方面,在宗教冲突的调适中 主体生存问题的根底上探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
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宗教信仰不仅是思想意识中的 等各方面的应对和解决措施,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调
理性问题,更是现实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适方式,将会更有助于宗教冲突的调适与融通。这
宗教信仰系统包含了源于生存经验的理性因 条路径可归属于历史与现实的方面,与理性和逻辑
素,又包含了源于信仰和文化传统的非理性因素。 的方面二者结合起来,才是促使宗教冲突走向和谐
这一宗教文化的客观实际,决定了我们对宗教文化 与融通的“既合理又合现实”的路子。

[参考文献]
[1] 注:
“多元通合”是牟钟鉴老师对中国宗教文化模式的概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01.
“融通”是曹兴先生关于民族宗教关系两重性即“冲
括, [6]《圣经·诗篇》第 22 章第 27 节。
突”与“融通”的一个基本方面。参阅阐牟钟鉴主编. 民族 [7] 注:
“宗教超越民族”“宗教涵化民族”和“民族突破宗教”

宗教学导论 [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276~354. 是游斌老师在梳理基督教与民族关系中总结出来的族教
游斌,牟钟鉴. 多元通和、经典互读与中国宗教间对话[J]. 关系模式。参阅牟钟鉴主编. 民族宗教学导论[M]. 北京:
民族论坛,2011,
(20).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67~95.
[2] [4]徐新. 论一神思想的精髓——
—以犹太思想为例[J]. 学 [8] 王建华,熊坤新. 关注世界 聚焦热点:2011 年世界宗教问
(1).
海,2007, 题热点析论[J]. 民族论坛,2011,
(24).
[3]《圣经·申命记》第 4 章第 39 节。 [9] 游斌. 和谐宗教 从经开始——
—“比较经学与宗教间对话”
[5] 张庆熊. 基督教神学范畴:历史的和文化比较的考察[M]. 专栏引介[J]. 民族论坛,2011,
(18).
(责任编辑 觉 理)
(上接第 49 页)!!!!!!!!!!!!!!!!!!!!!!!!!!!

意识不足,也有散居少数民族整个族群利益受损时 族权益保障的规定时,散居少数民族多数不会提出立
的自我维权意识不足。从原因来看, 既有客观上的不 法要求,或是要求有关国家机关给予享有权利的确认
能,
也有主观上的不愿。一些散居少数民族成员由于 和保护;按照法律规定,民族乡不同于作为一般行政
自身文化程度不高, 对有关法律和民族政策不了解, 区划的乡镇,它享有诸多自主权,那么,
上级国家机关
当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不懂得也不能拿起法律 未对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进行立法或作出规定时,
武器或求助于有关部门来保护自身权益;由于居住 民族乡就可结合当地民族特点对该项权益保障作出
分散,人口较少,多数散居少数民族在经济社会上都 规定,民族乡的散居少数民族群众也可请求本级人
相对处于弱势, 自我维权心理也较弱,在权益受到侵 大、政府制定出相应的规范性文件或政策。但绝大多
犯时忍气吞声, 任其受害;有些散居少数民族成员只 数地方并没有这种自我求权的意识与实践。
顾个体利益, 而忽视或不顾族群整体利益,当整体民 党和国家在制定民族政策、进行民族立法时,
族利益受损,需要各散居少数民族成员联名维权保 必须要对散居少数民族的自身特点进行充分考虑,
护时,有的成员害怕个人利益受损而明哲保身;部分 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重视。要求对各地乃至全
散居少数民族成员只看重当前经济利益,不重视文 国范围内各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现状进行调查、
化权利和政治权利, 看轻参政权。 梳理,并对影响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的各种因素
第二,
自我求权意识欠缺。当散居少数民族居住 进行如实准确的分析,以便为我国散居少数民族权
地的立法滞后, 相关法规、规章中缺乏对散居少数民 益保障工作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支撑材料。

[参考文献]
[1] 袁翔珠. 关于完善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法律制度的思 (1).
2010,
考[J].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
(5). [3] 广西区民委城市民族工作调研组. 广西城市民族工作调
[2] 田代武. 关于散居少数民族法制建设的思考[J]. 民族论坛, 研报告[J]. 桂海论丛,2002,
(1).
(责任编辑 艾 力)

6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