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9

■■■■ Discrete Mathematics 5th Edition

Chinese Edition Geng Su Yun Zhang Li


Mao
Visit to download the full and correct content document:
https://ebookstep.com/download/ebook-34489622/
More products digital (pdf, epub, mobi) instant
download maybe you interests ...

Notos Say■ 95 1st Edition Kolektif

https://ebookstep.com/product/notos-sayi-95-1st-edition-kolektif/

As 95 Teses Nós Devocionais diárias nas 95 Teses de


Martinho Lutero Sample André Bispo

https://ebookstep.com/product/as-95-teses-nos-devocionais-
diarias-nas-95-teses-de-martinho-lutero-sample-andre-bispo/

Salt War Chinese Edition ■■ Li Haobai

https://ebookstep.com/download/ebook-35996896/

∆ιακριτ■ Μαθηµατικ■ Σηµει■σεις Discrete Mathematics


Chapters 1 4 Christos A. Athanasiadis (Χρ■στος Α.
Αθανασι■δης)

https://ebookstep.com/download/ebook-5733932/
∆ιακριτ■ Μαθηµατικ■ Σηµει■σεις Discrete Mathematics Ch
1 4 Χρηστος Α. Αθανασιαδης (Christos A. Athanasiadis)

https://ebookstep.com/download/ebook-7144630/

Martin Luthers 95 Thesen Nebst dem Sermon von Ablass


und Gnade 1517 1st Edition Martin Luther Kurt Aland

https://ebookstep.com/product/martin-luthers-95-thesen-nebst-dem-
sermon-von-ablass-und-gnade-1517-1st-edition-martin-luther-kurt-
aland/

Martin Luthers 95 Thesen nebst dem Sermon von Ablaß und


Gnade 1517 Sonderdruck aus der Lutherausgabe von O
Clemen 3rd Edition Claus Steinle

https://ebookstep.com/product/martin-luthers-95-thesen-nebst-dem-
sermon-von-ablas-und-gnade-1517-sonderdruck-aus-der-
lutherausgabe-von-o-clemen-3rd-edition-claus-steinle/

Citações do Presidente Mao Tsetung 1st Edition Mao


Zedong

https://ebookstep.com/product/citacoes-do-presidente-mao-
tsetung-1st-edition-mao-zedong/

95 Strategi Mengajar Multiple Intelligences Mengajar


Sesuai Kerja Otak dan Gaya Belajar Siswa Alamsyah Said
S Pd M Si Andi Budimanjaya S Pd

https://ebookstep.com/product/95-strategi-mengajar-multiple-
intelligences-mengajar-sesuai-kerja-otak-dan-gaya-belajar-siswa-
alamsyah-said-s-pd-m-si-andi-budimanjaya-s-pd/
北京高等教育精晶教材
BEIJING GAODENG JIAOYU JI 树 GPIN JIAOCAI

离散数学
(第五版)
耿素云屈婉玲张立昂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书有配套的《离额数学题解(第五版))) (IS8N: 978- 7- 302-
32508-6 ,屈婉1字耿素云张立昂编蔷) 。 本书数学课件可以从清
华大学出版社网随 (www.tup . com.cn) 下载 。

ISBN 978 - 7 - 302 - 325 口 7 - 9

清 华大 学 出 版社 搬 字 出 版网站

WQ Bo_" k 圄
w \V w.wqbook.com

定价: 33 . 00元
离散数学
(第五版)
耿素云屈婉玲张立昂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数理逻辑、集合论、图论、组合分析初步、代数结构和形式语言与自动 机 初步等 6 个方面的


内容.
书中概念论述清楚,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并且着重于概念的应用,而不着重于定理的证明.每章后均
附 有习题,建议学时 60~80.
本书可以作为计算机及信息管理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
资格(水平)考试的参考书,同时还可以供从事计算 机 软件、硬件开发和应用 的人 员使用.另有配套教材《离
散数学题解(第五版) )).
本书是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本书封面贴有清华大学出版社防伪标签 , 无标签者不得销售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 侵权举报电话: 010 - 62782989 13701121933

图书在版编目 ( CIP ) 数据

离散数学 / 耿素云,屈婉玲,张立昂编著. --5 版.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 (2 0 13. R 币印


ISBN 978-7-302- 32507- 9

J.①离 … H ① 耿… ②屈 … ③ 张… UJ. ①离散数学 高等学校-教材 N . ( 0158


中国版本图书馆 C IP 数据核字 (20 1 3) 第 10809 3 号

责任编辑 :白 空 军
封面设计 :傅瑞学
责任校对 H才翠 兰
责任印制 :何芋

出版发行 :清华大学 出版社


网址 ht tp : // www. lup. com. cn , hllp :l / www. wqboo k. com
地 址 :北京清华大学学研大厦 A 座 邮 编 : 100084
社总机: 010-62770 175 邮 购 : 0 10-62786544
投稿与读者服务: 010- 62776969 , c- service@ tu p. ts inghua. edu. cn
质 量 反馈: 010-62772015 , zh ili a ng@lup. tsinghua. edu . cn
i果件下载: hup :l / www. tu p. com. cn , 010- 62795954
印装者 : 三 ?可市 李旗 j主少 明印 装厂
经 销. 全国新华书店
开本 18 5 mm X 260 mm 印张 : 17.25 字 数: 40 1 千 字
版 次 1999 年 8 月第 1 版 2013 年 7 月第 5 版 印 次 2013 年 8 月第 2 次印刷
印数 : 500 1 ~ 17000
定价 33. 00 元

产品编号 044139 - 01
第五版前言
本书自从 2008 年发行第四版以来,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对高层次信息人才的
迫切 需求 ,根据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 《计算 机科学与技术 专
业规范 》 和 《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 的建议,结合信息管理
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要求,本书第五版在保持原有写作风格的基础上,除了对文字做了进
一 步加工,纠正了某些疏漏以外,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主要表现如下 .
(1)将代数结构部分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并调整到教材的最后 .
(2) 图 论部分(第 5 ~ 第 7 章)的叙述有较大的改动.

(3) 增添了 一 些内容,主要是与离散数学应用相关的内容,它们是组合电路(第 1 章) ,


欧拉函数(第 3 章) ,着色问题(第 5 章) .地图着色与四色定理、格雷码(第 6 章)等.
(4) 对部分习题做了补充和调整.

在此次修订中,也对配套出版的《离散数学题解》进行了同步更新和调整, PPT 电子教


案的修订版随后推出.各章修订都由原作者完成 .
本书适合作为计算机应用和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教学
要求进行适当剪裁,大约用 54~72 学时完成教学计划.此外,本书也可以作为从事信息系
统开发的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作者
2013 年 2 月

. 1
第四版前言
本书从 1991 年发行第 一 版,到 2004 年推出第 三 版井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以来,信息
技术飞速发展,新成果层出不穷, 一 个崭新的信息时代正在到来.为了应对高层次信息人才
需求的巨大挑战,近年来,教育部计算 机科 学与技术专 业教 学指导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对国
内外计算机专业教育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提出了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 )) (CCC2004-
2005) .在这个规范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细化成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
信息技术 4 个专 业方向, 并提出了相关专业方 向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 .
根据这个意见的指导思想,并结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要求,本书第四版在
保持原有写作风格的基础上,除了对文字做了进一步加工,纠正了某些疏漏以外,并对部分
内容进行了调整,主要表现如下.
(1)在组合分析中补充了递推方程的求解及其在计算 机递归算法分析中的应用.

(2) 形式系统通常包含形式语言以及用形式语言表述的公理和推理规 则. 在形式系统


中,符号串本身是没有语义的,只能通过解释赋予它们 一 定的语义,但在讨论系统的公理或
推理规则时应该与语义无关.本书在以前几个版本关于 一 阶逻辑推理的叙述中没有采用公
理化的方法 . 为了兼顾逻辑体系的严谨性及本书的定位与写作风格,决定 删 掉这部分内容.

(3) 面向计算 机科 学技术的新发展, 补充了 一些离散数学在相关领域 的应用实例 .

在此次修订中,也对配套出版的 《 离散数学题解 》 进行了相应的更新和调整, PPT 电 子


教案的修订版随后推出.各章修订都由原作者完成.
本书适合作为计算机应用和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教 师 可以根据不同教学
要求 进行适 当剪裁,大约用 54~72 学 时完成教 学 计划.此外,本书也可以作为从事信息系统
开发的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作者
2007 年 10 月

mM
第三眼前言
本书已出版发行 12 个年头.当初是为了适应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
的 需要 而编写的.现在,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的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
仅在系统分析员级中还有离散数 学 . 但是,出乎我们 意 料的是,本书的发行 量一直 在逐年上
升,被很多学校选作教材 .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形势的 需 要,应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要求,出版
本书的第 三 版.

第 三 版在内容上没有做大的改动 . 除订正第 二 版中的错误和修改了少量的表述外,主要


是对每 章 的最后 一 节"题例分析"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原来"题例分析"中的例题全部是选择
题(这是因为当初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中的离散数学只有这种题型) ,
尽管每 一 题都加了"分析",对相关知识和技巧做了尽可能全面的讲解,但由于这种题型的限
制,还是很难充分发挥这 一 节的应有作用.第 三 版保留了部分选择题,根据内容的需要添加
或改 写 了其他形式的例题,使得这 一 节更好地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即 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本
章 的内容,强调学习中应注意的 事 项(如容易犯的错误) ,进 一 步讲解做题的技巧等 .

各部分的修改由原作者完成 .

作者
2003 年 9 月

. v.
第二版前言
计算机的出现和蓬勃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它必将作为 20 世纪最灿烂辉煌的

成就之 一 载入史 册.从科 学 计 算到大型 的 信息管理系统, 从人 工智 能直至进入 家庭,计算


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 一 个组成部分.当前,人类社会经过农业经济、工业经
济,正在进入到知识经济 的时代 . 经济 的 增长 将 更多 地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 生产、 扩散和
应用,人类社会正在成为名 副其 实 的信息化社 会 .这既为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
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动力,也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和更高的要求 .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 是

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因此,作为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支撑学科之 一 的离散数 学正变得 日益

重要 . 离散数学是 现代数 学 的 重要 分支 ,是 研 究离 散 量 的结构及相互关系的 学 科,它在

计 算 机理论研 究及软、硬 件开发的各个领域都有 着广泛 的应用.作为 一 门 重要 的专业

基 础课 ,通 过离散数 学 的教 学,不 仅能为 学生 的 专 业课学习及将来从事的软、硬件开发

和应用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严格的逻辑推理和

创 新能力 .

《 离散数学 》一 书自从 1992 年 2 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作为"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

格(水平)考试系列教材"出版以来,已历经 7 年.由于它取材适度、概念清楚、讲解翔实、通俗

易读 、既适合教 学 也便于自 学 的特 点, 也由于它" 着重于基本 概念的论述和应用,而不重于定


理证 明"的风格而 受到读者 的欢迎和好评.这本书 不仅 被广大参加软件水平考试培训的人员

使用,同时 也被许 多高校选 作计算机或相 关专 业本科 生 的教材.

作为第 二 版,本书保留了原书的体系、风格和 6 个部分的基本内容,即①数理逻辑;

② 集合论 ; ③ 代数 结构; ④ 图论; ⑤ 组合分析初步; ⑤ 形式语言与自动机初步 . 同时,为了


适应专科教育 的要求,与第 一 版相比,除了对原书中的错误和疏漏之处进行订正以外,还在

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修订.

(1)对原书的习题进行了调整和充实.个别章节更新了某些习题,而对大部分章节补充

了难度适当、风格多样、覆盖面较广的习题.

(2) 删 去了原 书中关于习题的提示或解答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帮助初学者、特别是自 学

者掌握离 散数学的 主要 概念及解题方法与技巧,与本书配套出版了 《 离散数学题解 )) . 在题解

中按章给出内容提要、解题要求、习题和解答,并结合习题针对一些普遍性的分析方法、解题
技巧、求解步骤和规范,以及应该避免的错误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在以上的修订工作中,数理逻辑与图论(第 1 、 2 、 7 , 8 、 9 章)由耿素云完成;集合论、代数

结 构 与组合分 析初 步(第 3 、 4 、 5 、 6 、 1 0 章〉 由屈婉 玲完 成;形式语 言 与自动机初步(第 11 章)


由张 立 昂完成 .

本书既可 以作为计 算 机及相 关专 业 本 科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计算机软件 专 业水平考


. w.
试的参考教材,同时适合于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和应用的科学技术人员使用 . 根据多年

的教学经验,作为本科生教材,本书可在 120 学时内讲授完毕.

最后,我们诚恳欢迎广大读者对本书批评和指正 .

作者
1999 年 2 月

• VIß •
第-眼前言
本书是根据"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大纲"的要求编写的,是"全国计算机软件
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系列教材"之一,它是高级程序员级和系统分析员级的离散数学教
材.离散数学是现代数学的重要分支,是计算机科学理论的基础.本书共含 6 个方面的内容:
① 数理逻辑; ②集合 论; ③ 代数结构; ④ 图论; ⑤ 组合分析初步; ⑥ 形式语言 与 门动机
初步 .
数理逻辑与图论(第 1 、 2 、 7 、 8 、 9 章)由耿素云编写;集合论、代数结构、组合分析初步(第
3 、 4 、 5 、 6 、 10 章)由屈婉玲编写 ;形式语 言与自动 机初步(第 11 章)由张立昂编写.
根据资格和水平考试的特点,本书着重于基本概念的论述和应用,而不着重于定理的证
明.每章均给出了典型的题例分析,并配置了相当数量的习题,书后给出了大部分习题的提
示或解答 .本书不仅 是函授的教材,便于考生复习与自学,而且 也可供计算机软件人员 学习
与参考 .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不妥或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指正 .

编者
1991 年 4 月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

• IX •
圄豪
第 1 章命题逻辑…. .

1. 1 命题符号化及联结词………………………………………………… … ………… 1

1. 2 命题公式及分类……… …………… …………… ……………………… ………… 5

1. 3 等值演算 …………… … ………………… ……………………… …… …… ……… 8

1. 4 范式………… …………………………………… … ………………………… …… 12

1. 5 联结词全功能集 …………………………………………………………………… 17

1. 6 组合电路……………………… …………………………………………… … …… U

1. 7 推理理论………………………………………… ………………………………… 21
1. 8 题例分析………………………………………… ………………………………… 26

习题…………………………………………………………… …… … ………… ……… 3 1


第 2 章一阶逻辑…… ……………………… … …………………………………………… 3 7

2. 1 一 阶逻辑基本概念…………………………… ………………………… ………… 37


2. 2 一 阶逻辑合式公式及解释………………………………………………………… 42
2. 3 一 阶逻辑等值式与前束范式………… …… ……………… … ………………… … 46
2. 4 题 例分析…………… … … …… ………………………………………………… … ω
习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
第 3 章 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 ………………………… ……………………………… 5 6
3. 1 集合的基本概念…………… …………… …………… ……………………… …… 56

3. 2 集 合的基本运算………………………… ………………………… …………… … 58

3. 3 集 合中元素的计数…… ………… …… ………… …………… …… … …………… 6 3


3. 4 题例分析… ………………… …… … ………… ………………………… ………… 67
习题 ………………………………… ………………………… ………………… ……… 71
第 4 章 二元关系和函数………………………………… …………………… ………… … 7 6

4. 1 集 合的笛卡儿积与二元关系 ……………… ………………………… …………… 7 6


4. 2 关 系的运算 …… …………… …………… ………………… ……………………… 80
4. 3 关 系的性质… ……… ………………… …………………………… … ………… … 85
4. 4 关 系的闭包 ………… ……………………………… …………………………… … 87
4. 5 等 价关系和偏序 关 系 …… ……………… … … …… … …………………… … …… 89
4. 6 函 数的定义和性质…………… … …………………… ……… …………… ……… 94
4. 7 函数的复合和反函数………… ………… ……………… ……… ……… …… …… 9 8
4. 8 题例分析… …………… …… ………… ……………………… ………………… 106
习题 ………………… …………………………………… …… … … …… ……………… 11 2

• XI •
第 5 章 图的基本概念……………………………………………………… …………….. 118
5. 1 无向图及有向图……………………………………………………………… . 118
5. 2 通路、回路和图的连通性………………………………………………………… 12 3

5. 3 图的矩阵表示…… …………………………………………………… …… …… 1 25

5. 4 最短路径 、 关键路径和着色 ………………… …………… ……………………. . 128


5. 5 题例分析………………………………………………………………………… 13 4
习题……………………………………………………………….. ... ... ... ... ... ... ... ... 137
第 6 章特殊的图…………………………………………………………………………… 1 40

6. 1 二 部图…………………………………………………………………………… 14 0

6. 2 欧拉图 ………………..………………………………………………………… 142

6. 3 哈密顿图……………………………………..………………………………… 1 44

6. 4 平面图…………… …………………………………………………………… … 146

6. 5 题例分析……………………………………………………………………….. 151
习题…………………………………........... .. .......................... ..... ... .... ......... 154
第 7 章树…………………………………………………………………………… ……… 157

7. 1 元向树及生成树…………………………………………………………… …… 1 57
7.2 根树及其应用………………………...... ............... .............................. 161
7.3 题例分析………………………………………………………………………… 167
习题…………………………...... ...... ............... ...... ... .. ...... . ...... ......... .. . ...... 171
第 8 章组合分析初步……………………… … ……………… ……… …………………… 1 74
8. 1 加 法法 则和乘 法法贝IJ …………………………………………………………… 1 74
8. 2 基本排列组合的计数方法 ……………………………………………… … …… 17 5
8. 3 递推方程的求解与应用………………………………………………………… 181
8. 4 题例分析………………………………………………………………………… 187
习题…………………........... ....... ..... . ................. ... .................................. 192
第 9 章代数系统简介……………………………………………………………………… 1 96
9. 1 二元运算及其性质… ………………………………………………………….. 196
9. 2 代数系统……………………………………………………… ………………… 202
9. 3 几个典型的代数系统……………………………………………·…………… 206
9. 4 题例分析……………………………………………………………………….. 218
习题……….. .... ....................... ...... ... .. ....... . ........... ...... ... ... . ........ ...... .... 223
第 10 章 形式语言和自动机初步………………………………………………………… 230
10. 1 形式语言和形式文法…………………………………………… …… …… …… 230
10. l. 1 字符串和形式语言 …………………………………………………… 230
10 . l. 2 形式文法…………………………………… …… …… …… ……… … 231

10. l. 3 形式文法的分类… ………………………………………………….. 234


10. 2 有穷自动机……………………………………………………………………. 237
10.2. 1 基本概念………… ……………… … ………………………………… 237
• xll •
10.2.2 非确定型有穷自动机………………………………………………… 238

10.2.3 带 E 转移的非确定型有穷自动机…………………………………… 240


10. 3 有穷自动机和正则文法的等价性……………………………………………… 242

10.4 图灵机…………………………………………………………………………… 2 44

10.4. 1 图灵机的基本模型…………
10.4.2 用图灵机计算函数…………………………………………………… 248

10. 5 题例分析………………………………………………………………………… 250


习题…………………………………………………………... ... ... ... ... ... ... ... ... ... .. . 254

• XID •
第 1 重重 命题温濡
数理逻辑是用数学方法来研究推理的形式结构和推理规律的数学学科.它与数学的其
他分支、计算机科学、人 工智 能、语言学等学科均有密切的联系,并且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
用和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数理逻辑的内容相当丰富.本书只介绍命题逻辑和 一 阶逻辑
(谓词逻辑)的逻辑演算.对数理逻辑感兴趣的读者 , 可参阅有关专著.

1. 1 命 题符号化 及联结词

数理逻辑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推理,而推理的前提和结论都是表达判断的陈述句 . 因而,
表达判断的陈述句构成了推理的基本单位.于是,称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为 命题 .这种陈
述句的判断只有两种可能, 一 种是正确的判断, 一 种是错误的判断.称判断为正确的命题的

真 值 (或 值 〕为 真 ,称判断为错误的命题的真值为 假 , 因而又可以称命题是具有唯 一真 值的陈


述句.
例1. 1 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
Cl) 2 是素 数.
(2) 雪是 黑色的 .
(3) 2 十 3 = 5.

(4) 明年 10 月 1 日是晴天.

(5) 3 能被 2 整除.
(6) 这朵花多好看呀 !
(7) 明天下午有会吗?

(8) 请关上门!
(9) x 十 y>5 .

(1 0) 存在地球外的星球上也有生命.
解 在这 10 个句子中, (6) 是感叹句,( 7) 是疑问句, (8) 是析使句,这 3 句话都不是陈述

句,当然它们都不是命题.其余的 7 个句子都是陈述句,但(的不是命题,因为它没有确定的

真 值.当 x= 6 , y = 7 时, 6 + 7 > 5 正确,而当 x=1 , y=2 时, 1+2 > 5 不正确 . 其余的陈述句


都是命题 . 其中(1)、 (3) 是真命题 ;(2) 、 (5) 为假命题 ;(4) 的真值虽然现在还不知道,但到明

年 10 月 1 日就知道了,因而是命题,它的真值是唯 一 的.句子(1 0) 的真值也是唯 一 的,只是


人们还不知道而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真值会知道的,因而它也是命题.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判断 一 个句子是否为命题,首先要看它是否为陈述句,然后再
看它 的 真值是否是 唯 一 的.当然真值是否唯 一与 人们是否知道它的真值是两回事.
在例1. 1 中给出的 6 个命题都是简单的陈述旬,都不能分解成更简单的句子了,称这样

的命题为 简单命题 或 原子命题 ,本书中用小写的英文字母 ρ , q , γ , … , ρ j , q; , γ; ,…表示简单


• 1 •
命题,称为命题符号化.例如,
p: 2 是素数.
q: 雪是黑色的 .

此时, ρ 是真命题 , q 是假命题.


对于简单命题来说,它的真值是确定的,因而又称为 命题常项 或 命题常元. 上面的 ρ 、 q
都是命题常项.
在例1. 1 中, (9) 不是命题,但当给定 z 与 y 的值后,它的真值也就定下来了,这种真值
可以变化的简单陈述句称为 命题变项 或 命题变元 ,命题变项是取值"真"或"假"的变 量, 也用
户 , q , r , … , P i ' 酌,町, … 表示.一个符号,例如户,它表示的是命题常项还是命题变项,一般由
上下文来确定.注意,命题变项不是命题 .
在数理逻辑中,将命题的真值也符号化.一般用 1 (或 T) 表示" 真"(本书中用 l 表示
真) ;用 O( 或 F) 表示"假"(本书中用 0 表示假) . 有时也用 l 表示真命题 ;用 0 表示假命题 .
以上讨论的是简单命题 . 在命题逻辑中,主要是研究由简单命题用联结词联结而成的命
题,这样的命题称为 复合命题. 下例给出的命题均 是复合命题 .
例1. 2 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

(1) 3 不是偶数 .
(2) 2 是素数和偶数.
(3) 林芳学过英语或日语.
(4) 如果角 A 和角 B 是对顶角, 则角 A 等于角 B .

解 上面 4 个句子都是具有唯 一 真值的陈述句,因而它 们都 是命题,且都是由简单命题


经 过联结词的联结而形成的复合命题 . (l)中命题也可说成 "3 并非是偶数",使用了联结词
"非" (2) 中 命题也可说成 "2 是素数并且 也 是偶数",使用了联结 词 "并且" (3) 中使用了联
结词"或" (4) 中使用了联结词"如果, 则"除了以 上 4 个联结词外,常用 的,特别是在数 学
中常用的联结词还有"当且仅当"以上 5 种联结词也是自然语言中常用的联结词,不过在
自然语言中有的联结词具有不精确性 . 例如,联结词"或",有时具有相容性,有时具有排斥
性.可是在数理逻辑中不允许这种二义性的存在,因而对联结词必须给出精确的定义.另
外,为了书 写 和推演的方便,必须将联结词符号化.下面给出 5 种常用联结词的符号表示及
相应复合命题的严格定义.
定义1. 1 设 ρ 为任一命题 . 复合命题"非 p"( 或 "p 的否定")称为 ρ 的 否定式 ,记作
「ρ ....,为 否定联结词 ...., ρ 为真当且仅当 ρ 为假 .

在例1. 2 (1)中,设 p 表示 "3 是偶数",则「卢表示 "3 不是偶数"显然, ρ 的真值为 0 ,


「 ρ 的真值为1.

定义1. 2 设 ρ 、 q 为两命题 . 复合命题 "ρ 并且 q 气或"ρ 和 q") 称作 p 与 q 的 合取式 ,记

作 ρ 八 q. 八为 合取联结词 . ρ 八 q 为真当且仅当户与 q 同时为真 .


在例1. 2(2) 中,用户表示 "2 是素数", q 表示 "2 是偶数",则 ρ 八 q 表示 "2 是素数和偶
数",由于 p 、 q 的真值均为 1 ,所以 ρ 八 q 的真值也为1.
ρ 与 q 的合取表达的逻辑关系是 p 与 q 两个命题同时成 立 ,因而自然语 言 中常用的联
结词"既 …… 又… … ","不仅 … …而且 …… ","虽然 …… 但是 …… "等,都可以符号化为八,请
• 2 •
看下例.
例 1. 3 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李平既聪明又用 JjJ.
(2) 李平虽然 聪明,但不用功.

(3) 李平不但聪明,而且用功 .
(4) 李平不是不聪明,而是不用 JjJ .

解 用户表示"李平聪明", q 表示"李平用功",则(1)、 (2) 、 (3) 、 (4) 分别符号化为 ρ 八 q 、

p 八 --'q 、 ρ ^q 和--, (--, ρ) ^--'q. 以上 4 个复合命题全用了联结词八 . 但不能见到"和"、"与"就


用"八气例如, "李文与李武是 兄弟"," 王 芳和陈 兰 是好朋友",这两个命题中分别有"和"及
"与"字,可是它们都是简单命题而不是复合命题,因而,分别符号化为户、 q 即可.
定义 1. 3 设 ρ 、 q 为两命题.复合命题可或 q"称作 ρ 与 q 的 析取式 ,记作 pVq . V为析
取联结词 . ρVq 为 真当 且仅当 ρ 与 q 中至少 一 个为 真.
由定义不难看出,析取王t pVq 表示的是 一 种相容性或,即允许 ρ 与 q 同时为真.例如,
"王燕学过英语或法语",可符号化为 ρVq ,其中 ρ 为"王燕学过英语 ", q 为"王燕学过法语",
当 ρ 为真 q 为假, ρ 为假 q 为真,以及 ρ 与 q 同时为真时, ρVq 均为真.
可是在自然语 言 中的"或" 具有二 义性,有时有相容性(称作相容或) ,有时是不相容的
(称作排斥或) . 例如,设 ρ 表示"派小 王去开会 ", q 表示" 派小李去开会",那么"派小王或小
李去 开 会"不 能符号化为 ρVq ,因为这里的意思是派他们两人中的 一 人去开会,这个"或"表
达的是排斥或 . 可以借助于联结词「、八、 V 来 表达 这种排斥或,即符号化为〈户 ^--'q)V( --, ρ
八 q) , 或 (ρVq) 八--, (ρ 八 q) .

定义 l. 4 设 ρ 、 q 为两命题 . 复合命题"如果户,则 q" 称作 ρ 与 q 的 蕴涵式 ,记作 ρ → q ,


称 ρ 为蕴涵式的 前件 , q 为蕴涵式的 后件 .→称作 蕴涵联结词 . p →q 为假当且仅当 p 为真且
q 为假 .

户→ q 表示的基本逻辑关系是 , q 是 ρ 的必要条件,或 ρ 是 q 的充分条件.因 此 ,复合命


题"只要 ρ 就 q" , "p 仅当 q" ,"只有 q 才 ρ" 等,都可以符号化为 ρ → q 的形式 .
在使用蕴涵联结词时,除了注意其表示的基本逻辑关系外,还应注意两点 : 其 一 ,在自
然语言中,"如果户,则 q" 中的 ρ 与 q 往往有某种内在的联系,但在数理逻辑中 p → q 中的 ρ

与 q 不 一 定有什么内在联系.其二,在数学中,"如果 ρ ,则 q" 往往表示前件 ρ 为真,后件 q


为真的推理关系,但在数理逻辑中, 当 前件户为假时, ρ → q 为真 .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会
用到这 一 点.例如,小张发誓说"如果太阳从西边升起,我就不姓张"这句话永远是对的,
因为前件为假,小张不会有改姓的担忧.

为了掌握蕴涵联结词的逻辑 关系 及应用中应注意的事项,请看下例.

例 l. 4 将下列命题符 号 化.
(1)只要天不下雨,我就骑自行 车 上班.

(2) 只有天不下雨,我才骑自行车上班 .
(3) 若 2+2 = 4 ,则太阳从东方升起.

(4) 若 2+2 手 4 ,则太阳从东方升起 .


(5) 若 2+2=4 ,则太阳从西方升起 .
• 3 •
(6) 若 2+2 手 4 , 则太阳从西方升起 .
解 先分析(1)、 (2) . 令 户: 天 下雨 ;q: 我骑自行 车上 班.
(1)中,""户是 q 的充分条件,因而符号化为「 ρ→ q. 在 (2) 中, """ρ 是 q 的必要条件,因而
应符号化为 q→「 ρ. 在使用蕴涵联结词时, 一 定要认真分析蕴涵式的前件与后件,然后组成
蕴涵式.另外还应注意同一命题的各种等价说法.例如,"除非天下雨,否则我就骑自行车上
班"与(1)是等价的"如果天下雨,我就不骑自行车上班"与 (2) 是等价的.
再分析 (3)-(6). 设户: 2+2 = 4. q: 太阳从东方升起 r: 太阳从西方升起.则 ( 3) 、
(4) 、 ( 5) 、 (6) 分别符号化为 ρ→ q 、「 ρ→ q 、 ρ → r 、「 ρ → r. 在这些蕴涵式中,前件与后件之间
无内在联系.由于 ρ 、 q 、 r 的真值均知道,由定义可知,上面 4 个蕴涵式的真值分别为 1 、 1 、
0 、 1.

定 义 1. 5 设 ρ 、 q 为两命题.复合命题 "ρ 当且仅当 q"称作户与 q 的等 价式 ,记作户 +-+q.


H 称作 等价联结词 .ρ +-+q 真当且仅当户、 q 真值相同.

等价式 ρ +-+q 所表达的逻辑关系是, ρ 与 q 互为充分必要条件 . 只要 ρ 与 q 的 真 值同为


真 或同为假 , ρ +-+q 的真值就为 真,否 则 户 +-+q 的 真 值为假,请看下例 .
例 l. 5 分析下列各命题的真值.
(1) 2 +2=4 当 且仅当 3 是奇数 .
(2) 2+2=4 当且仅当 3 不是奇数 .
(3) 2 十 2 笋 4 当且仅当 3 是奇数.
(4) 2+2#4 当且仅当 3 不是奇数 .

(5) 两圆的面积相等当且仅 当 它们的半 径 相等.


解 设户: 2 十 2=4 , q: 3 是奇 数,则户、 q 都是 真 命题. (1)、 (2) 、 (3) 、 ( 4) 分别符号化为
户 <-+q 、 ρ+-+ """q 、「 ρ -q 、 「 户 -....., q . 由定义可知, ρ -q 和「 ρ 叶 """q 的真值为 1 ,而 ρ -"""q 和
「 ρ -q 的真值为 o .

在 ( 5 ) 中,由于两圆的面积相等与它 们 的半径相等同为 真 或同为假,所以该命题为 真 .


以上介绍了 5 种常用联结词,在命题逻辑中也称作 真值联结词 或 逻辑联结词 .可用这
些联结词将各种各样的复合命题符号 化. 基本步骤如下.
(1 ) 分析出各简单命题,将它们符号化.
(2) 使用合适的联结同,把简单命题逐个联结起来,组成复合命题的符号化表示.必要
时,可以添加圆括号,圆括号 一定要 成对出现.
例1. 6 将下列命题符号 化.
(1 ) 小王是游泳冠军或百米赛跑冠军 .

(2) 小王现在在宿舍或在图书馆里.
(3) 选小 王或 小李中的 一 人 当 班长 .

(4) 如果我上街,我就去书店 看看 ,除非我很累.

( 5 ) 王一乐是 计算机系的学 生 ,他生于 1968 年或 1969 年,他是 三 好学 生 .


解 各命题符号化如下 .

(1 )ρVq ,其中 þ: 小王是游泳冠军 , q : 小 王是百 米赛跑冠军.


(2) 这里的"或"是排斥或,但因小王在宿 舍与在图 书馆不能同时发生 ,因 而也可符 号 化
• 4 •
为 ρ Vq. 其中,户:小王在宿舍 . q: 小王在图书馆 .
( 3 ) 这里的"或"也为排斥或.设 ρ: 选小王当班长 . q : 选小李当班长.因为户与 q 可同
时为 真 ,所以应符号化为 (p 八 'q)V(' 户 ^q) ; 而不应符号化为 ρ Vq .
在使用析取联结词时,首先应分析表达的是相容或还是排斥或.若是相容或,以及 ρ 、 q
不能同时为真的排斥或,均可直接符号化为 ρ Vq 的形式 . 如果是排斥或,并且 ρ 与 q 可同时
为真,就应符号化为 (p 八 'q)V( , ρ ^q) 的形式.
(4) 'r→ (ρ→ q) . 其中,户:我上街 . q: 我去书店看看 . r: 我很累 .
此句中的联结词"除非"相当于"如果不 …… "的意思,因而 ' r 可看成 ρ → q 的前件 . 其
实,此命题也可以叙述为"如果我不累并且我上街,则我就去书店看看",因而也可以符号化
为( 'r 八 ρ) → q . 后面将会看到这两个形式是等值的.
( 5 )ρ 八 (q Vr) 八 s. 其中,户:王 一 乐是计算机系的学生 . q : 他 生于 1968 年 . r: 他生于

1 9 69 年 . s: 他是 三 好学生 .
联结词符也称为逻辑运算柯它们与普通数的运算符 一 样,在运算时有优先级.规定
优先级的顺序为"八, V ,→,日.若有括号,先进行括号中的运算 . 对相同的联结词按从左
到右顺序运算 .

1. 2 命题公式及分类

在1. 1 节中,介绍了 5 种常用的联结词及由它们组成的基本复合命题: '户、 ρ 八 q 、 ρ Vq 、

户→ q 、 ρ←呵,其中 ρ 、 q 为简单命题 , 即命题常项.当然由这 5 种联结词和多个命题常项可以


组成更复杂的复合命题.若在复合命题中, ρ 、 q 、 r 等不仅可以代表命题常项 , 还可以代表命
题变项,这样组成的复合命题形式称为 命题公式 .抽象地说,命题公式是由命题常项、命题
变项、联结同、括号等组成的符号串 . 但并不是由这些符号任意组成的符号串都是命题公式,
因而,必须给出命题公式的严格定义.
定义1. 6 (1)单个命题常项或变项 ρ , q , r , … , pi , qi , ri ' … 及 0 , 1 是合式公式 .
(2) 如果 A 是合式公式,则( 'A) 也是合式公式.
(3) 如果 A 、 B 是合式公式,则 (A 八 B) 、 (A VB) 、 (A → B) 、 (A......B) 也是合式公式.

(4) 只有有限次地应用(1) ~ (3) 组成的符号串才是 合式公式 .

在命题逻辑中合式公式又称为 命题公式 ,简称为 公式.


为方便起见,规定( 'A) 、 (A 八 B) 等的外层括号可以省去 . 在公式的定义中 , A 、 B 等符
号代表任意的命题公式,在以下的定义中均有类似的用法.
根据定义, , (ρ Vq) 、 ρ→ (q→ r) 、 (ρ 八 q ) --r 等都是命题公式,而问→ r 、「 ρ V → r 等都

不是命题公式 .
下面给出命题公式层次的定义 .

定义1. 7 (1)若 A 是单个命题(常项或变项) ,则称 A 是 0 层公式 .


(2) 称 A 是 η 十 lC n二三 0) 层公式是指 A 符合下列情况之 一 .

( A= 'B , B 是 n 层公式.
② A = B 八 C ,其中 B 、 C 分别为 i 层和 j 层公式 , 且 η =max(i , j) .
• 5 •
③ A=BVC ,其中 B 、 C 的层次同② .
④ A= β → C ,其中 B 、 C 的层次同②.

⑤ A = B-C , 其中 B 、 C 的层次同②.
定义中的符号"="为通常意义下的等号, 以下 再出现时意义相 同.
由定义可看出, -'ρ Vq , p ^q 八 r 、-,(-,户八 q) → (r Vs) 分别为 2 层、 2 层、 4 层命题公式 .
一 个含有命题变项的命题公式的真值是不确定的,只有对它的每个命题变项用指定的
命题常项代替后,命题公式才变成命题,其真值也就唯一确定了例如,命题公式 (p 八 q) → r
中,若指定 ρ 为 "2 是素数", q 为 "3 是奇数", r 为 "4 能被 2 整除",则 (ρ 八 q) → γ 变成真命题 .
若 ρ 、 q 的指定同前,而 r 为 "3 能被 2 整除",则 (ρ 八 q) →r 就变成假命题了 . 给命题变项指定
一 个代替的命题常项,实际上就是给命题变项指定 一 个真值, 1 或 O .
一 般地,对 一 个命题公式的解释或赋值定义如下.

定义1. 8 设 A 为 一 命题公式,如,如,… , þ " 为出现在 A 中的所有的命题变项.给扣,


白, … , þ" 指定 一 组真值,称为对 A 的 一 个 赋值 或 解释. 若指定 的 一组 值使 A 的值为真,则
称这组值为 A 的 成真赋值 ;若使 A 的值为假,则称这组值为 A 的 成假赋值 .
若命题公式 A 中含命题变项 ρ1 ,如, … , ρ" ,将赋值 ρ1=α1 ,如=的,… 'P n= α" ,记作
阳的 … α川其中 α i (1 运 i ζ n) 为 0 或1.若命题变项为 ρ , q , γ , … ,则赋值 αlα2 … 是按字典顺序
给它 们赋值,即 p = α l , q= 饨 , r= 的, …. 例如,公式 A =( ρ 八 q) → r , llO( ρ= 1 , q= 1 , r=O) 为
A 的成假赋值, 111 、 0 11 、 010 等是 A 的成真赋值.
含 n 个命题变项的命题公式共有 2" 组赋值 . 将命题公式 A 在所有赋值之下取值的情
况列成表,称为 A 的 真值表. 构造真值表的具体步骤如下.
(1)找出命题公式中 所 含的所有命题变项户 1 ,如, … , p" (若无下角标就按字典顺序
给出) .

(2) 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写出各层次 .
(3) 列出所有可能的赋值.从 OO "' O(n 位)开始,每次 加 1 ,直到 11.. . 1 为止 .

(4) 对应每个赋值,计算命题公式各层次的值,直到最后计算出命题公式的值 .
例1. 7 求下列命题公式的真值表 .
(l )p 八 (qV-'r) .

(2) (ρ 八 (ρ → q)) → q .
(3) -, (ρ → q) 八 q.
解 表 1 - 1 、表 } - 2 、表 1 - 3 分 别为(1)、 ( 2) 、 (3) 的真值表.由表 1 - } 可知, 1 00 、 110 、 111

是(1) 的成真赋值,其余的都是成假赋值 . 由表 1-2 可知, (2) 无成假赋值.由表 1 - 3 可知, (3)

无成真赋值 .
根据在各种赋值下的取值情况,可将命题公式分为 3 类,定义如下 .
定义1. 9 设 A 为一个命题公式.
(1)若 A 在所有赋值下取值均为真, 则称 A 为 重言式 或 永真式 .
(2) 若 A 在所有赋 值下取值均为假,则称 A 为 矛盾式 或 永假式.

(3) 若 A 至少存在一组 成真赋值,则称 A 是 可满足式 .


由定义可知,重 言 式一定是可满足式,但反之不真.
• 6 •
表 1-1

卢 q r -'r qV-'r ρ 八 (qV-'r )

。 。 。 。

。 。 。 。 。

。 。 。

。 。 。

1 。 。 I 1
。 。 。 。

表 1-2

þ q ρ→ q ρ 八(卢→ q) (ρ 八 (ρ→ q)) → q

。 。 。

。 1 1 。

1 。 。 。

l 1

表 ]-3

卢 q 卢→ q -,(卢→ q) -, (ρ→ q) 八 q

。 。 1 。 。

。 l 。 。

1 。 。 1 。

l 。 。

给定一个命题公式,判断其类型的一种方法是利用命题公式的真值表 . 若真值表最后
一 列全为 1 ,则这个命题公式为重言式;若最后一列全为 0 ,则这个命题公式为矛盾式;若最
后一列既有 0 又有 1,则这个命题公式为非 重言式的可满足式.在例1. 7 中,由真值表可知,
(1)为可满足式; (2) 为重言式; (3) 为矛盾式.下两节还将给出判断命题公式类型的其他

方法.

n 个命题变项的真值表实际上是给出 { O , 1 } "到 { O , 1 } 的 一 个对应关系,这就是真值

函数.
定义1. 10 一个 n(n二三 1 ) 阶笛卡儿积 {O , 1 }"到 {0 , 1} 的函数称为 一个 n 元真值函数 ­
n 元真值函数 F 记为 F: {0 , 1}"• {0 , 1}( .

η 个命题变项,共有 2" 个可能的赋值.对于每个赋值,真值函数的函数值非 0 即1.于是

η 个命题变元共可以形成 2 2 个不同的真值函数.每个真值函数对应 一 个真值表(只看最后

一 列,不计中间的计算过程 ) ,也对应无穷多个命题公式,这些公式彼此都是等值的,它们中
的每 一 个都是这个真值函数的一个表达形式.

① 关于筒卡儿积和函数的记法,请见第 4 章 二元 关系和函数部分.

• 7 •
含两个命题变项 ρ 、 q 的真值函数共有 16 个 . 表 1 - 4 中给出了这 16 个真值函数,其中
FI 对应的命题公式都 是矛 盾式, F1 6 对应的命题公式都是重言式,几对应 ρ ^q 或与它等值
的命题公式,几对应, (ρ→ q) 或与其等值的命题公式……

表 1-4

卢 q FI F主 F3 F. F, F, F7 F.
。 。 。 。 。 。 。 。 。 。

。 1 。 。 。 。 1 1
。 。 。 1 l 。 。 l
1 。 。 。 。

ρ q F, F 10 F II F I2 F I3 F I4 F I' F I6
。 。 1 1 l 1
。 。 。 。 。 1
1 。 。 。 1 1 。 。

。 。 1 。 。 1

1. 3 等值演算

给定 ηCn二三 1)个命题变项,按合式公式的形成规则可以形成无穷多个命题公式,而在这
无穷多个命题公式中,有些具有相同的真值表.例如 , n=2 时, ρ→ q ,' 户 Vq ,'( 户 ^'q ) , …,
这些表面看来不同的命题形式,在所有 4 个赋值 00 、 01 、 10 、 11 下均有相同的真值,也就是说
它们的 真 值表最后 一 列是相同的. 事实 上 , n 个命题变项只能生成 2 2 个真值不同的命题公
式.在 η =2 时,只能生成 2 2 ' = 16 个真值不同的命题公式.这就存在着如何判断哪些命题公
式具有相同真值的问题 . 设 A 、 B 是均含 n 个命题变项酌, ρ 2 ,… , þn 的命题公式,由定义可
知,若 A 、 B 具有相同的真值,则 A-B 恒真,即 A-B 是重言式.
定义1. 11 设 A 、 B 为两命题公式,若等价式 A-B 是重言式,则称 A 与 B 是等 值的 ,
记作 A ∞ B .
注意,定义中引进的符号"臼"不是联结词符,它只是当 A 与 B 等值时的 一 种简便记法 .
千万不能将" 件 "与"白"和" -" 混为 一 谈.

根据定义判断两命题公式是否等值可用 真值表法 . 设 A 、 B 为两命 题公式,由定义判断


A 与 B 是否等值,应判断 A-B 是否为重 言 式,若 A-B 的真值表最后 一 列全为1,则 A-B
为重 言式 ,因而 A ∞ B . 而最后 一 列全为 1 当且仅当在所有赋值之下 , A 与 B 的真值相同,因
而判断 A 与 B 是否等值 等 价于判断 A 、 B 的 真 值表是否相同.
例1. 8 判断下列命题公式是否等值.
(1) , (ρ Vq) 与 'p V'q.
(2) , (ρ Vq ) 与 「 ρ 八 'q .
解 (1 ) 由表 1 -5 可知, , (ρ Vq) 与 'þ V ' q 不等值.

(2) 由表 1 - 6 可知 , '(p Vq) 与「户 ^'q 是 等 值的.

• 8 •
表 1-5

ρ q 「户 -'q 卢 Vq -, (ρVq) 「 ρV-'q

。 。 。 l 1
。 1 。 l 。 1
。 。 1 。 1
1 。 。 1 。 。

表 1 -6

户 q -'þ -'q ρ Vq -, ( ρ Vq ) 「 ρ 八 -'q

。 。 1 。 l l
。 1 。 1 。 。

1 。 。 1 l 。 。

1 。 。 1 。 。

下面给出 24 个重要的等值式,希望读者牢记住它们,它们在后面要经常用到.在下面

的公式中 , A 、 B 、 C 仍代表任意的命题公式.
双重否定律 -,-, A ∞ A .

等幕律 AVA 件 A.

A 八 A 仲A.

交换律 AVB 间 BVA .

A 八 B∞ B 八 A.

结合律 CA VB) VC件 A VCBVC) .


CA 八四八 C仲A 八 CB 八 C) .

分配律 A VCB ^C) 件 (A VB) 八 CA VC) .


A 八 CB VC) 件 (A 八 B)VCA 八 C) .

德 · 摩根律 -'CAVB) 件 -, A 八 -'B .

-'CA 八 B) 件 -, A V-, B.
吸收律 AV(A 八 B) 仲 A.

AACAVB) 伸 A.

零律 A V l 同 l.

A 八 0 件 O.

同一律 A VO ç_斗 A.
A 八 1 ∞ A.

排中律 A V -, A件l.
矛盾律 A 八 -, A 件 O .

蕴涵等值式 A → B 悼 -, A VB .
等价等值式 A-B 仲 C A → B)^(B → A).

假言易位 A → B 同 -, B → -'A.

等 价否定等值式 A-B 样 -'A- .B.


• 9 •
归谬论 (A → B) 八 (A → .B ) 仲 .A .

以上等值式都不难用真值表证明 . 由于 A 、 B 、 C 代表的是任意的命题公式,因而每个公
式都是 一 个模式,它可以代表无数多个同类型的命题公式 .例如, pV'ρ ∞ 1 、 (户 ^q) V.(ρ 八
q) 件 1 、「户 V.(. 户) 件 1 等都是排中律的具体形式.每个 具 体的命题形式称为对应模式的 一

个实例.可以用上述基本等值式推演出更多的等值式 .根据已知的 等值式,推演出与给定


公式等值的公式的过程称为 等值演算. 在进行等值演算时,还要使用 置换规则. 例如,设命
题公式为 ρ 八 .(q Vr) ,根据德 · 摩根律,可用 'q 八 'r 置换公式中的 '(qVr) , 使其变成 ρ 八
C .q ^.忡,这样做的根据是下述的置换定理.

定理1. 1 设 φ (A) 是含命题公式 A 的命题公式, φ (B) 是用命题公式 B 置换了 φ (A)


中的 A 之后得到的命题公式.如果 A 仲 B ,则 φ ( A) 仲φ (B).

证明 由于 A 与 B 等值,对任意的赋值 , A 与 B 的值都相等,把它们分别代人 φ( 寸,
其结果当然也 一 样,从而 φ (A) 件φ (B) . •
利用等值演算可以验证两个命题公式是否等值,也可以判别命题公式的类型,还可以用
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下面举一些等值演算的例子 .
例1. 9 验证下列等值式 .
(1 )ρ → Cq→ r) 间 (ρ 八 q) → r.

(2)ρ ∞ (ρ 八 q) V(ρ 八 .q).

解 验证两个命题公式等值可以从其中任一个开始演算 .
(1) ρ → Cq→ r)

间 「 ρV(q→ γ) (蕴涵等值式)
制 「 ρV( .qVr) (蕴、涵等值式)

件( .p V.q) Vr (结合律)
件 .( p 八 q) Vr (德 · 摩根律)
间 ( ρ 八 q) →~ (蕴涵等值式)

在演算的每 一 步中,都用了置换规则,因 此 在注释中略去置换规 则 .下面都如 此, 不再


一一 说明.
(2)ρ

间p 八 1 (同一律)
伺 p 八 (q V.q) ( 排中律〉
间 (p 八 q ) V (ρ 八 .q) . (分配律)

在上述演算中,都是 从左边公式开始进行的, 读者可从右边公式开始演算.


例1. 10 判别下列公式的类型.
(1 )qV.((.ρVq) ^ρ) .

(2) (ρ V. 户 )→ ((q^.q) ^r).


(3) (p • q) ^ .ρ.

解 (1) qV.((.ρVq) ^p )
口q V. ( ( ·户八 p ) V(q 八 ρ )) (分配律)
间 q V. (OV(q 八 p )) (矛盾律)
• 10 •
白 qV---'(q 八 ρ) (同 一 律)
件 qV ( ---'qV ---, p) (德·摩根 律)

伺 (q V---'q ) V---'ρ (结合律)

件 lV---'ρ (排中律〉
样 1. (零律)

由此可知,(1 ) 为重言式.
(2) (p V---'p) → ((q^---'q) 八 r )

样 1 → (( q^---'q)^ γ 〕 (排中律)

件 1 → (0 ^r) (矛盾律)

间 l→0 (零律)
. {::丰 O .

由此可知, (2) 为矛盾式.


(3) ( ρ → q ) 八「 ρ

件( ---, ρ Vq) ^---, ρ (蕴涵等值式)


件 「户(吸收律)

由演算结果可知, (3) 是非重言式的可满足式, 10 、 11 是它的成假赋值, 00 、 01 是它的成

真赋值.
锣IJ 1. 11 用等值演算法解决下面问题.

A 、 B 、 C 、 D4 人参加百米竞赛.观众甲、乙、丙预测比赛的名次如下 .
甲 : C 第一, B 第 二 .
乙 :C 第二, D 第 三 .
丙 :A 第二, D 第四.
比赛结束后发现甲、乙、丙每人预测的情况都是各对 一半,试 问实际名次如何(假设元 并 列
名次)?
解设丸, ql< , r , 5ι 分别表示 A 第 t 名, B 第 i 名, C 第 z 名, D 第 z 名, i = 1, 2 , 3 , 4 ,显然,
,.

ρ, 吨 ,. , r j , S i 中均各有一个真命题 .由题意可知, 要寻找使下列 3 式成立的真命题 :


① ( γl 八 ---'qz) V( ---'rj 八 qz) 仲1.

( ( rZ 八 ---'S3) V( ---, η 八 53 )∞1.


③ (ρ2 八 ---'''4 ) V( ---,如八 S4 )件1.
由 ①和②得
1 件 ((rj ^---'qZ) V( ---'rl 八 q z) )八 ((r Z ^---' S3) V( ---, η 八 S 3) )
件 ( γ1 八 ---'qz 八 rz 八 ---'S3) V(rj 八 ---'qz ^---'rZ ^S3 )

V( 'rl ^qz 八 rz ^ ' 53 ) V( ---'rj 八 qz ^---'rZ 八 S3) .


由于 C 不能既第 一又 第二,又 B 和 C 不能都第 二 ,故上式中第 一 和第 三 对括号为 0 ,于是根
据同一律可得
④ (γl 八 'qz 八 'rz 八 S 3 )VC 'rl 八 qz 八 ---'rz 八 S3 ) 件 1.

又由 ③ 、 ④得 到,

H:斗 (p z ^---'S4 八 r] ^'qz ^, η 八 S3 )


• 11 •
V(ρz 八 -'S4 ^ ---' r l 八 q2 八 ïr2 八 S3 )

V( , ρ2 八 "4 八 r] ^ 'qz 八'1'"2 八 句 )


V( , ρ2 八 S4 八 'r] 八 q2 ^ 'r2 八 S3 ).

由于 A 、 B 不能同时第 二, D 不能第 三 又第四,所以有

1 伸 向八 'S4 ^r ] 'q2 ^ ^ 'r2 八 05 3


何 户2 八 'q 2 ^r] ^'r2 ^S3 八 -'54 .
由上式可知 r] 、 ρ2 、 也是真 命题,即 C 第 一 , A 第 二 , D 第 三 , B 只能是第 四了.

1. 4 范式

本节介绍命题公式的标准型 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 . 同 一 真值函数所对应的所


有命题公式具有相同的标准型,这为判断两命题公式是否等值 以及判断公式的 类型又提供
了 一 种方法 .
定义1. 12 仅由有限个命题变项或其否定构成的析取式称为 简单析取式. 仅由有限个
命题变项或其否定构成的合取式称为 简单合取式.
例如, ρ 、「户、 pVq 、 ρV'q 、「 ρV q V'r 等都是简单析取式,户、「户、 ρ 八 q 、「 ρ 八 q 、「 ρ 八 'q
八 r 等都是简单合取式.
从定义不难看出以下两点:

(1) 一 个简单析取式是重言式,当且仅当它同时含 一 个命题变项及其否定;


(2) 一 个简单合取式是矛盾式,当且仅当它同时含 一 个命题变项及其否定.
例如 ,简单析取式 ρ V'ρVq 是重言式.简单合取式 ρ 八「 ρ 八 q 是矛盾式.
定义1. 13 仅由有限个简单合取式构成的析取式称为 析取范式 ,仅由有限个简单析取
式构成的合取式称为 合取范式.

例如, ρVqV'r , 'ρ 八 'q 衍, (户 i 八 'P 2 ^向 )V( , ρ]^ρ 2 ) V ( ρ 1 八 P 2 八 'P3 ) 是析取范式,


p Vq V'r , '户八 'q 八 r , ( ρ ] V'P 2 V'ρ 3 )八(, ρ] V P2 V !J 3 ) 八 (ρ] V' 如)是合取范式.其中, ρv
q V'r 既 是含 3 个简单合取式 的析取范式,又 是含 l 个简单析取式的合取范式; 类 似地,
「 ρ^ 'q ^r 既是含 1 个简单合取式的析取范式,又是含 3 个简单析取式的合取范式.
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有下列性质:
(1) 一 个析取范式是矛盾式,当且仅当它的每个简单合取式都是矛盾式;
(2) 一 个合取范式是重言式,当且仅当它的每个简单析取式都是重言式 .
给定任意的命题公式,都能通过等值演算求出与之等值的 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 具体步
骤如下 .
(1)消去→和白.

ρ → q伸 「 ρVq ,

ρ -q臼 ( , ρVq) MρV 'q ).

(2) 否定号的消去或内移 .

, , ρ∞ q ,

, (ρ ^q) 同 「 ρV 'q ,

, (ρVq) 仲「户八 'q .

12 •
(3) 使用分配律.求析取范式应该使用"八"对 "V" 的分配律,求合取范式使用" V" 对
"八"的分配律.
任给 一 个命题公式,经过以上 三步 演算,都可得到与它等值的析取范式或合取范式 . 于
是,得到下述定理 .

定理 1. 2( 范式存在定理 ) 任一命题公式都存在与之等值的析取范式和合取范式.
不过,命题公式的析取范式和合取范式不是唯 一 的.
例1. 12 求下面命题公式的合取范式和析取范式.
((p Vq) → r) → ρ .

解 (1)求合取范式 .
((p Vq) → r ) → ρ

件 ( , (ρVq ) Vr) → ρ (消去第 一 个→ )


仲 ,( , (ρVq ) Vr) Vρ (消去第 二 个→ )
件 ,( ( , ρ 八 'q) Vr) Vρ ( ,内移〉

件 【 ("ρ V"q)^'r)Vp ( ,内移)

仲 ((pVq) 八「 γ) Vρ (,消去)

件 (ρVqVρ 〉八( 'r V p ) (V 对八分配律)


仲 (ρVq) 八( 'rVρ) .

(2) 求析取范式.

前 5 步是 相同的,在第 6 步用八对 V 的分配律就可得到析取范式 .


( (ρVq) → r) → ρ
件 ((ρVq) ^'r) Vρ

件 (ρ 八 'r) V(q 八 'r)Vp , (八对 V 分配律〕

口 p V(q 八 'r). (交换律,吸收律)

最后两式都是原公式的析取班式.

由于 与某一 命题公式等值的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的不唯 一 性,因而析取范式与合取范


式不能作为同 一 真 值函数所对应的命题公式的标准形式 . 为此,进 一 步给出主析取范式和
主合 取范式的概念 .
定义 1. 14 设有 n 个命题变项,若在简单合取式中每个命题变项与其否定有且仅有 一
个出现 一 次,则这样的简单合取式称为 极小项 .在极小项中,命题变项与其否定通常按下角
标或字典顺序排列.
3 个命题变项 ρ 、 q , r 可形成 8 个极小项.如果将命题变项看成 1 ,命题变项的否定看成
0 ,则每个极小项对应一个二进制数 . 这个 二 进制数正好是该极小项的成 真 赋值.用这个 二
进制数对应的卡进制数作为该极小项符号的角码.

8 个极小项对应情况如下 :
「 ρ 八 'q 八 'r 000 记作 mo ;
「 ρ 八 'q 八 r 001 记作 ml;
「 ρ ^q^'r 010 记作 nl z ;
「ρ 八q 八γ 011 记作 nl 3 ;
• 13 •
ρ 八 'q 八 'r 100 记作 m 川

ρ 八 'q 八 r 101 记作 m s ;

p 八 q^'r 11 0 记作 m6 ;

ρ 八q 八 r 111 记作 m7 .

一 般情况下 .n 个命题变项共产生 2" 个极小项,分别记为 m o .mt. …, m 2" - I.


定义 1. 15 如果公式 A 的析取范式中的简单合取式全是极小项,则称该析取范式为 A
的 主析取 范 式 .
定理1. 3 任何命题公式都有唯一的主析取范式 .

下面给出求主析取范式的步骤,这也就证明了主析取范式的存在性,唯 一 性的证明从
略.求给定命题公式 A 的主析取范式的步骤如下.
(1)求 A 的析取范式 A ' .
(2) 若 A' 的某简单合取式 B 中不含命题变项丸,也不含否定「扣,则将 B 展成如下

形式 :
B 仲 BM 仲 B 八 (ρ i V'ρ i ) 伸 (B 八 ρ i ) V(B 八「户;).

若 B 中不含多个这样的丸,则同时合取所有这样的户, 与「玩的析取 .
(3) 消去重复出现的命题变项和极小项以及矛盾式,如 ρ 八 p 用户取代, ρ 八「户用 0 取

代 .m i Vmi 用 1n j 取代.
(4 )将极小项按下角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锣IJ 1. 13 求例1. 12 中给出的命题公式的主析取范式.

解 在例1. 12 中己求得原公式的析取范式 ρV(q 八「忡,它含两个简单合取式 p 和

(q^'r). 在 ρ 中元 q 也无 'q. 元 r 也无 'r 出现,因而应该用户 M 'q Vq) 八 ( 'rVr) 取代 ρ.


在 (q^'r) 中元 ρ 也元「户,因而应该用(,户 V p) 八 (q 八 'r) 取代 (q 八 'r) . 然后展开得极

小项 .

( (ρVq) → r) → ρ
件 P V ( q 八 'r) ( 析取范式)

件ρ 八 ( ' q Vq) 八 ('rVr)VC' 户 Vp) 八 (q^'r)

仲 ( ρ 八 'q 八 'r) V(p 八 q 八「 γ) V(p 八 'q 八 r)

V(ρ 八 q 八 r ) V( ,户八 q^'r)V( ρ ^q^'r)

件叫 Vm6 Vm5 V m 7 Vm2 Vm 6


间 m2 Vm4 Vm5 Vm6 Vm 7
由极小项的定义可知,上式中 .2 、 4 、 5 、 6 、 7 的二进制表示 010 、 100 、 101 、 110 、 111 为原公
式的成真赋值,而此公式的主析取范式中没出现的极小项 m,o 、 m t 、叫的角码 0 、 1 、 3 的二进

制 表示 000 、 00 1 、 0 11 为原公式的成假赋值.因而,只要知道了 一 个命题公式 A 的主析取范


式,可 立 即写出 A 的真值表.

反之,若知道了 A 的真值表,找出所有的成真赋值,以对应的十进制数作为角码的极小
项即为 A 的主析取范式中所含的全部极小项,从而可立即写出 A 的主析取范式.
例 1. 14 试由 ρ 八 qVr 的真值表(见表 1 -7) 求它的主析取范式.

14 •
表 1 -7

ρ q r p 八q 户八 qVr 户 q γ
p 八q p 八 qVr

。 。 。 。 。 1 。 。 。 。

。 。 1 。 1 。 1 。 l
。 。 。 。 1 1 。 I 1
。 1 。 1 1 1 l 1 1

由表 1 - 7 可知, 001 、 011 、 101 、 110 , 111 是原公式的成真赋值,因而以对应的十进制数 1 、


3 、 5 、 6 、 7 为角码的极小项 m] 、 m3 、 ms , m 6 , m7 在 ρ 八 qVr 的主析取范式中, 即

ρ 八 qVr仲 m] Vm3 Vms Vm6 Vm7


类似地,每一个真值函数都给出它所对应的命题公式的成真赋值 , 即使得函数值等于 1
的所有自变 量 的取值,以这些成真赋值对应的十进制数为脚码的极 小 项的析取正好表示这
个真值函数,它也是这个真值函数所对应的所有公式的主析取范式 .

由以上分析可知,主析取范式有以下用途.

1.判断两命题公式是否等值

由于任何命题公式的主析取范式都是唯 一 的,因而若 A 伸 B , 说明 A 与 B 有相同的主析

取范式.反之,若 A 、 B 有相同的主析取范式,必有 A仲 B. 例如
ρ → q仲 「户 Vq

件 「 ρ 八 C-'qVq)V( -, ρVρ ) ^q
样( -, ρ 八 -' q) V( -, 户八 q) V(ρ 八 q)

件 mo Vm ] Vm3'
-'p V(ρ ^q ) 仲 「 ρM -'qVq ) V(ρ ^ q)

件 ( -,户八 -'q)V( -,户八 q) V (ρ 八 q)

中斗m o Vml Vm3'


所以
ρ → q件 「 ρV(ρ 八 q).

2. 判断命题公式的类型

设 A 是含 η 个命题变项的命题公式 , A 为重言式,当且仅当 A 的主析取范式中含全部

2" 个极小项 .A 为矛盾式,当且仅当 A 的主析取范式中不含任何极 小 项,此时记 A 的主 析 取

范式为 o. 当然,若 A 的主析取范式中至少含 一 个极 小 项 ,则 A 是可满足式.

例1. lS 判断下列命题公式的类型 .
(1) -'(p → q) 八 q.
(2) C(ρ → q) ^ρ) → q .

(3) Cp → q) 八 q.

解 (1) -, (ρ→ q) 八 q

件 -,( -, ρVq) ^q
• 15 •
∞ ρ 八 -'q ^q
伺 O.

(2) ((ρ → q) 八 ρ) → q

样 -, (( -, ρVq ) 八 p) Vq
件 -, (-, 户 Vq ) V-'ρVq

件 ( ρ 八 -'q ) V'ρVq

件 。八 'q) V.ρ ^('qVq)V(.p V ρ ) 八 q

件( .ρ 八 'q) V(.ρ 八 q) V Cρ 八 . q) V ( ρ 八 q)
口m o Vm l Vm2 Vm3
(3) ( ρ → q) 八 q

样(-, ρVq) ^q
字丰 q

件(. 户 ^q) V(ρ 八 q )

件ml Vm:l
由以上推演可知,(1 )为矛盾式, (2) 为重 言 式, ( 3) 为非重言式的可满足式.

3 . 求命题公式的成真和成假 赋 值

在上例 (3) 中, 01 、 11 是成真赋值, 00 、 10 是成假赋值 .


除了主析取范式外,还有其对偶形式,即主合取范式 . 为此先给出极大项的定义.
定义1. 16 设有 n 个命题变项 ,若在 简单析取式中 每 个命题变项与 其否定有且 仅有 一
个出现 一 次,则这样的简单析取式称为 极大项 .
同极小项类似,在极大项中,命题变项与其否定通常按下角标或字典顺序排列 . n 个命
题变项可产生 2" 个极大项,每个极大项对应 一 个 二 进制数.这个 二 进制数 正好是该 极大项
的成假赋值,以它对应的十进制数作为该极大项符号的角码.
例如 , n =3 时,有 8 个极大项,对应的 二 进制数(成假赋值)、角码及名称如下 :
ρVqVr 000 ,记作 Mo ;
ρVq V-'r 00 1,记作 M 1 ;

ρV-'q Vr 010 ,记作 Mυ

ρV-'qV'r 011 ,记作 M3 ;


「 ρVqVr 100 ,记作 M'l;
.p Vq V.γ 10 1,记作 M5 ;
「 ρV ' q Vr 110 ,记作 M6 ;
-'p V-'q V-'r 111 ,记作 M1 •
定义1. 17 如果公式 A 的合取范式中的简单析取式 全是 极大项,则称该合取范式为 主
合取范式 .

定理 1. 4 任 一 命题公式都有唯 一 的主合取范式.
求命题公式 A 的主合取范式与求主析取范式的步骤类似,也是先求出合取范式 A' . 若
A ' 的某简单析取式 B 中不 含 命题变项户, ,也不含其否定「 ρ i ' 则将 B 展成如下形式:
16 •
B 仲 BVO 件 BV(ρ , 八「 ρ;) 仲 (BVρ i )^(BV. 户,).

例1. 16 求 ρ 八 qVr 的主合取范式.


解 (ρ 八 q) Vr
∞ (ρVr) 八 (q Vr) (合取范式)

仲 (ρV(q 八 'q) Vr) 八 ((ρ 八「 ρ) Vq Vr)


制 (ρVq Vr) 八 (ρV'q Vr)
八 (ρVq Vr) 八 (.ρVqVr)

件 (ρVqVr) 八 (ρV'q Vr) 八( .ρVqVr)

∞ Mo ^M 2 川1[. .
其实,只要求出了命题公式 A 的主析取范式,就可以立即得到主合取范式,反之亦然.
首先注意到极小项与极大项之间的关系:
'ï 1nj 伸 Mi ' .M i 仲 1n i .

设命题公式 A 中含 n 个命题变项,且设 A 的主析取范式中含 h 个极小项 rni l 巾 ;2 ' … ,


m 恒 ,则 .A 的主析取范式中必含其余的 2"-k 个极 小 项,设为 mjl , mj2 ' … , mizn 寸 ,即
.A 同 m j , Vm j , V… Vm j ," •
A 伺 • .A 件 '(mj , V 1n h V… Vm j2" . )

件 1 m }} 八 ' mj 2 八 … 八 r m j2 " k

间 Mj , ^Mj, 八 … 八 Mjz • 寸 ·
由此可得出由 A 的主析取范式求主合取范式的步骤如下 .
(1)求出 A 的主析取范式 .
(2) 写出以 A 的主析取范式中没出现的极小项的角码为角码的极大项.

(3) 由这些极大项构成的合取式即为 A 的主合取范式.

例如 , A 中含 3 个命题变项,主析取范式为
A 间 1no Vm l Vm5 Vm 7
则主合取范式为
A {=丰 此1[2 八 M3 八 M, 八 M6

反之,也可以通过主合取范式立 即 得到主析取范式.通过主合取范式也可以判断公式
之间是否等值,判断公式的类型(注意重言式的主合取范式中不含任何极大项,用 1 表示) ,
求成假赋值(所含极大项角码的二进制表示)等 .

1. 5 联结词全功能 集

在 一 个形式系统中,多少个联结词最"合适"呢? 一 般说来,在自然推理系统中,联结词
集中的联结词可以多些,而公理系统中联结词集中的联结词越少越好 . 但联结词集中的联
结词元论是多些还是少些,它必须能够具备表示所有真值函数的能力 . 具有这样性质的联
结词集叫全功能集.
定义1. 18 设 S 是 一 个联结词集合,如果任 一 真值函数都可以用仅含 S 中的联结同的
命题公式表示,则称 S 为 全功能集 .
17 •
定理 1. 5 { "八, V } 、 { "川、 { " V } 、 { "→ } 都是联结词全功能集.
证明 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那样,每 一 个真值函数都可以用 一 个主析取范式表示,而主
析取范式中只使用联结词"八和 V. 故 { "八, V } 是联结词全功能集.
为了证明 { "八 } 是全功能集,只需证明可以用「和八代替 V. 事实上,
ρVq 仲 , , (ρVq) 仲 ,(, ρ^ ,肘,

故得证 { "八 } 是全功能集 .


类似地, ρ 八 q件,(, ρV'q) ,故 { " V } 是全功能集 .

又 ρ→q仲 「 ρVq ,因为 { " V } 是全功能集,故 { "→ } 也是全功能集 .


除上面介绍的 5 种基本联结词外,下面再给出在逻辑设计中常用的 2 种联结词.
定义1. 19 设 ρ 、 q 为两命题,复合命题 "ρ 与 q 的 否定" 称为 ρ 与 q 的 与非式 ,记作
ρt q , 即 ρtq伸 , (ρ 八 q). t 称作 与非联结词 .

复合 命题"户或 q 的否定"称作 ρ 与 q 的 或非式 , 记作 ρ~ q , 即 ρ~ q仲 , (ρVq ) . ~称作


或非联结词 .

根据定义, ρtq 为真当且仅当户、 q 不同时为 真 ;ρ ↓ q 为真 当 且仅当户、 q 同时为假 .


+和+与'.八, V 有下述关系:
「 ρ仲 , (ρ 八 ρ) ∞ ρ+ρ

ρ 八 q仲 , , (ρ 八 q) 仲 , (ρt q) 仲 (ρ 个 q) t (ρt q)

ρVq同 , , (ρ Vq) 仲 ,(,户八 'q) 仲 ( ,卢) t ( 'q) 件 (p tρ)t (q tq )

类似地,

「 ρ∞ ρ ↓户
户八 q仲 (ρ+ρ )~(q~q)
ρVq仲 (ρ... q) ~ ( ρ~ q)

由上述关系与 定 理1. 5 , 可得定理1. 6.


定理 1. 6 { 们, { ... } 是联结词全功能集 .
显然,任何包含全功能集的联结词集合都是 全 功能 集 ,如 { "八, V ,•, <-+ } 、 { "八,
→} 、 { " t } 等都是全功能集 . 可以证明 { 八, V } 不是全功能集,进而 ( V ) 、 ( 川等不是 全 功
能集.

例1. 17 将公式 ρ 八 'q 化成只含下列各联结词集中的联结词的等值的公式.


(1) { ' , V } ; (2) ( ',• } ; (3) { t }; (4) { ... }.
解 (1 )ρ 八 'q
件 ,(, ρVq) .

(2)ρ 八 'q

件 ,(, ρVq)

件 , (ρ → q) .

(3)ρ 八 'q

件 ρ 八 (q 干 q)

件 ,( , (ρ 八 (qtq)))

件 '(p t (什 q))
• 18 •
件 (ρ 干(什 q)) 干 (ρt(qtq)).

( 4 )ρ 八 'q

同 ,(,户 Vq)

伸( ,户 H.q

件 (ρ+ρH q.

1. 6 组合电路

可以用电子元件物理实现逻辑运算,用这些元件组合成的电路物理实现命题公式,这就
是 组合电路. 实现八、 V 、「的元件分别叫做与门、或 门 、非 门.与门 有 2 个(或 2 个以上)输
入,每个输入是 1 个真值,有 1 个输出,输出它的所有输入的合取 .或门 也有 2 个(或 2 个以

上)输入,每个输入是 一 个真值 ,有 1 个输出,输出它的所有输入的析取. 非门 只有 1 个输

入,输入是 1 个真值,有 1 个输出,输出它的输入的否定.它 们 的图形符号如图 1 - 1 所示.

二主〉王♀Y -可~飞
y ---t..--'
x Vy
x 一----{>o--二~

(a) 与门 ( b) 或 门 (c) 非门

图 1-1

例如,产生输出 ( x Vy) 八「工的电路如图 1-2(a) 所示,也可以画成图 1 -2Cb) 的样子,避免


了线的交叉 .

x .....,......可--...._x Vy x 一-写~飞 x Vy

y~ L---,(川川 y→乙_./ L---, (X V Y) ^ ' X

"- _,圳 X 一一叫》♂王j

(a) (b)

图 1-2

例1. 18 楼梯有 一盏 灯由上下 2 个开关控制,要求按动任何 一 个开关都能打开或关闭


灯.试设计 一 个这样的线路.
解 用 工 、 y 分别表示这 2 个开关的状态,开关的 2 个状态分 别 用 l 和 0 表示 . 用 F 表
示灯的状态,打开为 1 ,关闭为 O. 不妨设当 2 个开关都为 0 时灯是 打 开的.根据题目的要
求,开关的状态与灯的状态的关系如表 1 - 8 所示.表 1-8 是一张真值表,也是一个真值函
数 . 根据它可以写出 F 的主析取范式:
F = m o 八 m3

= (,工 ^'y) VC x ^y).


根据这个公式 , 控制楼梯电灯的组合电路如图 1 - 3 所示.
设计组合电路时,首先像例1. 19 那样构造 一 个输入输出表,给出所有可能的输入与对
应 的输出,这实际上是 一 个真值函数 . 根据这个表可以写出表示这个真值函数的主析取范
式,从而设计出需要的组合电路.但是在主析取范式中可能包含许多不必要的运算 , 使得组

• 19 •
表 1-8

I y F( 工 , y)
x
。 。 y

。 。
x
。 。 y

图 1-3

合电路中使用许多不必要的元件 . 例如,考虑 一 个组合电路,当且仅当 x=y=z= l 或 工=


y= l 且 z=O 时输出1.这个输出的主析取范式为 F = m6 V m 1 = (x 八 y ^' z)V(x 八 y ^ z) .

如果直接按照这个公式设计电路 ,需要 用 4 个与门 , 1 个或门和 1 个非门 . 实际上 , (x 八 y 八

z) V( x 八 y ^' z) 件z 八 y , 只需要 一 个与门就行了.因此,需要对主析取范式进行化简,以使得


公式中包含尽可能少的运算.这种包含最少运算的公式称作 最简展开式.化简的 方法

如下.

奎因-莫可拉斯基方法

(1)合并简单合取式生成所有可能出现在最简展开式中的项 . 合并的方法如下 : 首先
列出主析取范式中所有极小项的角码的二进制表示. 2 个极小项可以合并 当且仅当它 们的

角码的二进制表示恰好有一位不同.如, 101 与 00 1,对应地 , (x 八 ' y 八 z) V ( ' x 八 ' y 八 z) 伺

'Y 八 z. 把合并后的结果记作 一 O l.合并每 一 对可以合并的极小项,这只需要考虑角码 二 进

制表示中 1 的个数相差 1 的 一 对极小项.接下去合并刚才合并得到的结果 . 同样地, 2 项可

以 合并当且仅当 恰好有 一位一个是 1 、另 一 个是 0 ,其余各位都相同,包含" 一 "在内.如,


一 01 与一 00 可以合并成 0 - ,即( ' y 八 z)V('y 八 ' z) 仲 'y . 如此继续, 直到不再 能合 并

为止 . 最后得到的不能再合并的项就是所有可能在最简展开式中出现的项 .

例1. 19 求下述公式的最简展开式 :

F = ('x , 八 ' xz ^ ' X3 八 工, ) V( ' .1:, 八「 工2 八 X 3 八 x, ) V( 'X , 八 X z 八「 工3 八 x. )

V( , 工 1 八 Xz 八τ3 八 x. ) V( x , 八 ' x z 八 X3 八「 工. )
V (x , ^' Xz ^X3 八 x. ) V( x , 八 工 z ^工 3 八 'x., ).
解 表 1 -9 中列出了 F 中的 7 个极小项.表中的标记 祷 表示该项已被合并,合并过程
见 表 1 - 9( 续) ,其中 (3 , 5) 与 (6 , 7) , (3 , 6) 与 (5 , 7) 都合并成 (3 , 5 , 6 , 7). 最后得到没有被合并

过的 4 项(1,的, ( 2 ,的, (2 , 6) 和 (3 , 5 , 6 , 7) ,要从它 们 中选择构成最简展开式的项 .

表 } -9

编号 极小项 角码 标记 编号 极小项 角码 标记

.T , 八 X2 ^X, 八 ' X. 111 0 号峰 5 ' X , ^工2 八 ' X3 ^ X. 0101 组坠

2 X , 八 -'X2 八 工3 八 X. 1011 '峙 6 ' X , 八 ' X2 八 X3 八 工4 0011 锋

3 -'XI 八工2 ^ X3 八工4 0111 祷


7 ' X , 八 ' X2 八 ' X3 八 X. 000 1 *
4 X , 八「 工2 八 工3 ^' .T, 1010 *

• 20 •
表 ]-9 ( 续)

第一批 第二批

合并项 项 表示串 标记 合并项 项 表示串

(1, 4) Xj ^ X3 ^ x,
--, I 一 10 (3 , 5 , 6 , 7) --'X j ^X4 。一 -1

(2 , 4) 工 1 八 --'X2 ^X 3 101 一

(2 , 6) --'X2 八 X3 ^ X .. 一 O ll

(3 , 5) --' Xj 八工2 八 X4 01- 1 '峙

(3 , 6) --, X , 八 X3 八 工4 。一 11 4同

(5 , 7) --' Xj 八 -' X 3 八 X4 。 -0 1
'‘
(6 , 7) 「工 飞 ^--,芷 主 ^工 也 。。一 1 '导

(2) 确定最简展开式中的项 . 经过上述步骤得到的项都是由原公式中的极 小项合 并而


成的,称 一 个项覆盖合并成它的极小项 . 显然,最简展开式中的项必须覆盖原公式中所有的
极小项.在这个前提下,还要使包含的运算符尽可能地少.

继续例1. 19 的解,展开式中运算符的个数等于所选项中运算符数之和加项数减1.根
据表 1 - 10 列出的被选项的情况,可以选择(1,的, (2 ,的和 (3 , 5 , 6 , 7) ,也可以选择(1, 4) ,
(2 , 6) 和 (3.5.6 , 7) . 即 最简展开式为

F仲 (Xj 八 X 3 ^---, 问 ) V( X , ^---' X2 八 町) V( ---'Xj 八句)


F仲 ( X , 八 X 3 八 ---, X <\ ) V( ---'X 2 ^ X:; 八 X 4 ) V( ---' Xj 八叫)

表 1-10

项 X , ^ 工3 八 --, X, XJ 八 --' X2 ^X3 'X2 八 X3 八 X, --'Xj ^ 工4

覆盖 (1, 4) (2 , 4) (2 , 6) (3 , 5 , 6 , 7)

运算符数 3 3 3 2

此外 ,除常用的与 门、或门和非门外,还有 实现+的与非门 和 实现 ↓的或非门.由于


{t } 和 { ... } 是全功能集,在组合电路中可以只使用与非 门,也可以只使用或非门. 当然 ,还
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各种功能的用于电路的元件 .

1. 7 推理理 论

推理 是从前提推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前提 是指已知的命题公式, 结论 是指从前提出发应

用推理规则推出的命题公式.前提可多个,由前提儿,儿, … , A k 推出结论 B 的严格定义


如下 .

定 义 1. 20 若 (A , 八 A , 八…八 A k ) → B 为重言式,则称 A" 儿,… , Ak 推出结论 B 的 推


理正确 .B 是儿,儿,… , A k 的 逻辑结论 或 有效结论 .称 (A , 八 A 2 八 … 八 A k ) → B 为由前提

A" 儿, …, 儿推出结论 B 的 推理的形式结构.


同用 A 时 B 表示 A-B 是重言式类似,用 A=>B 表示 A → B 是重言式.因而,若由前提
• 21
儿,儿,…,儿推出结论 B 的推理正确,也记作
(A 1 八 A 2 八…八 A k)=>B .

于是,判断推理是否正确就是判断 一 个蕴涵式是否是 重言式 ,可以用真值表法 、等值演算法、


主析取范式法等方法.
需要强 调指出,推理正确不能保证结论 一 定正确,因为前提 可能是错误的 . 当 Al'
岛 ,… , A k 中有 为假的时 , A I ^A 2 八…八 A k → B 恒为真 . 只有在推理正确且前提也正确时,
才能保证结论正确.在通常的数学证明中,前提总是正确的,因而得出的结论也正确 . 这是
通常的数学证明与这里介绍的形式推理的区别.为了建立更严格的数学证明的推理理论,
需要引人 公理,这已超出本书的范围.
例1. 20 判断下面各推理 是否正 确 .
(1)如果天气凉快,小 王就不去 游泳.天 气凉 快.所以小 王 没去游泳.
(2) 如果我上街,我一定去新华书店 . 我没上街.所以我没 去 新华书店.
解 解上述类型的推理问题,应先将命题符号化,然后写出前提、结论和推理的形式结
构,最后进行判断.

(1)设 ρ: 天气凉快 ;q : 小 王去游泳 .


前提 :ρ→ ""q , p .
结论 : ""q .
推理的形式结构为
((ρ → "" q ) 八 ρ 〉→ ""q . (铃)

判断( 铃)是否 为重 言式 . 用 真 值表法,如表 1 - 11 所 示 .

表 1-11

nv 一

p•
q

p -o q (p→ -o q ) 八 户 ((户→ -o q) 八 p) → -o q
一 0101

-11nυ'inu

AU
1 。 1
<
U
1 。 1
1iti
1 1 1
0 0

真值表 的最后 一 列全为1,因而( 祷)是重言 式.所以推理正确.


(2) 设 ρ : 我上街 ;q: 我 去 新华书店 .

前提 : p→ q ,"" ρ.
结论 : ""q .
推理的形式结构为
((ρ→ q) 八 "" p) → ""q. (祷祷〉

用 等 值 演算法

( (ρ→q) ^, ρ) → 'q
件..., (( ..., ρVq) 八「户 )V'q
件 ρ V""q .

可见(**)不是重言式,所以推理不正确.
• 22 •
下面介绍 一 种新的证明推理正确的证明方法 一一 构造证明法 . 这种方法是按照给定的
规 则 进行,其中有些规则建立在 推理定律 (即重言蕴涵式)的基础之上.
重要 的推理 定律有 以下 8 条 :
(1) A=>(A VB); 附加
(2) (A 八 B)=>A ; 化简
(3) ((A → B) 八 A ) 司 B ; 假言推理
(4) ((A → B) 八 --, B) 斗 --, A; 拒取式

(5) ((AV B>^--, A) 斗 B; 析取 三 段论

(6) ((A → B) 八 (B → C) )=争 (A → C) ; 假言 三 段论


(7) ((A-B) ^(B-C))=>(A-C); 等价 三 段论
(8) (A • B ) A< C•0) ^(A VC )=>( BVD). 构造性 二难

证明 是 一 个描述推理过程的命题公式序列 , 其中每个命题公式或者是己知的前提,或者

是由前面 的命题公式应用推理规则得到的结论.
下面给出证明中常用的推理规 则.

(1)前提引人规则:在证明的任何一步,都可以引人前提 .

(2) 结论引人 规则 : 在证明的任何一步,前面已经证明的结论都可作为后续证明的

前提.

(3) 置换规 则 :在证明的任何步骤上,命题公式中的任何子命题公式都可以用与之等


值的命题公式置换.例如,可用「 ρVq 置换 p → q 等 .

在以下推理规则中,用 Al' 儿, … , A. 仨B 表示 B 是儿,岛, … , A. 的逻辑结论,在证明


的序列中,若已有 A l' 儿 ,… ,儿,则可以引入 B . 根据上述 8 条推理定律可得下面推理

规则.
(4) 假言 推理规则 : A → B , A 仨B .

(5) 附加规则 :A 仁A VB .
(6) 化简规则 :A 八 B 仨A.

(7) 拒取式 规则 :A→ B , --'B 仨 --'A .

(8) 假言 三 段论规则 :A → B , B→ C 仨A → C.

(9) 析取 三 段论规则: AVB , --'B 仨A .

(1 0) 构造性二难规 则 :A → B , C→ D , AVC 仨BVD.

(11)合取引入规则: A , B 仨A 八 B .

下面通过例题说明如何利用以上规则构造证明.
例1. 21 构造下列推理的证明.

(1)前提 : þ→ T , q→ S , ρVq.

结论 : rV s.
(2) 前提 : ρVq , ρ→ 'r , s• t , --'5→ γ , , t .
结 论: q.

证明 (1)① ρ→ r 前提引入
• 23 •
( q• s 前提引人

( pVq 前提引人

( rVs ①②① 构造性 二 难

(2) ( 5 • t 前提引人
( , t 前提引人

( -'5 ①② 拒取式

( ' s• r 前提引入

( r ③④ 假言推理

@ ρ→ 'r 前提引人
⑦ 「户 ⑤@ 拒取式
③ ρ Vq 前提引人

( q ⑦⑧ 析取 三 段论
例1. 22 写出下面推理 的证明.

如果今天是 星 期 一 ,则要进行英语或离散数学考试.如果英语老师有会, 则 不考英语 .


今天是星期 一 ,英语老师有会 . 所以进行离散数学考试.

解 设 ρ : 今天是星期 一 .

q: 进行英语考试.
r: 进行离散数学考试­

s : 英语老师有会 .

前提 :ρ→ (qVr) , s→ 'q , ρ , s.

结论 : r .
证明: ① ρ→ (q Vr) 前提引人
② ρ 前提引人

( qVr ①② 假言推理

( 5 • 'q 前提引人

( 5 前提引人

( 'q ④⑤ 假言推理
( r ③⑥ 析取 三 段论

下面介绍在使用构造证明法时,常用的两种技巧.

1.附加前提证明法

有时要证明的结论以蕴涵式的形式出现 ,即推理的形式结构为

(A , 八 A 2 八 …八 儿)→ (A → B) . ( 铃)

对( 传 )进行等值演算得

(叫 仲 , (A , 八 A 2 八…八 A .) V( 'A VB)


件 , (A , 八 A 2 八…八 Ak 八 A)VB

件 ( A , ^A 2 八…八 A k 八 A ) → B. (块块)

• 24 •
在 ( H) 中,原来结论中的前件 A 已经变成前提了,称 A 为附 加 前提 . 如果能证明( 川 )为 重

言 式,则(川也为重 言 式.称这种将结论中的前件作为前提证明后件是有效结论的证明法

为 附加前提证明法.

例1. 23 用附加前提证明法证明下面推理.

前提 :ρ→ (q→吟. ---'sVρ .q .

结论: S • r.
证明 : ① ---' s Vρ 前提引人

( 5 附加前提引 人

③ ρ ①② 析取 三 段论

④ 户→ ( q→ r) 前提引人

( q• r ③④ 假 言 推理

( q 前提引人
( r ⑤@ 假 言 推理
由附加前提证明法可知,推理正确 .

2. 归谬法

设 A" 儿,… .Ak 是 走个命题公式 . 若 A , ^A 2 八…八 A k 是 可满足式,则称儿, 儿, … .A k

是相容 的. 否 则 ([!P A , 八 A 2 八…八 A k 是矛盾式)称儿,儿,… .A . 是 不相容的.

由于

(A , 八 A z 八…八 A n) → B 同 ---'CA , 八 A 2 八…八 A n ) VB

样 ---, (A , ^A 2 八…八
A,, ^---'酌,
因而,若儿,儿 ,… . A" 与 ---, B 不相容 ,则说明 B 是公式儿,儿, … .A" 的逻辑结论 . 这种将

---, B 作为附加前提推出矛盾的证明方法称为 归谬法. 请见例1. 24 .


例1. 24 构造下面推理的证明.
前提:户→( ---, (r 八 s ) → ---'q ) • ρ , ---'5 .

结论 : ---'q .

证明 : ① ρ→( ---, (r 八 s) → ---'q) 前提引人

② ρ 前提引人

( ---, (r 八 s) → ---'q ①② 假 言 推理
( ---, ( ---'q) 否定结论引人

( q ④置 换

( r ^s ③⑤ 拒取式
( ---'s 前提引人

⑧ 』 ⑤ 化简

( .S ^---, s ⑦③ 合 取
由 ⑨ 得出了矛盾,根据归谬法说明推理正确.

• 25 •
1. 8 题例分析

例l. 25~ 例l. 29 为选择题.

例 1. 2S 给定语句如下.
(1) 1 5 是素 数 .
(2) 1 0 能被 2 整除 , 3 是 偶数 .
(3) 你下午有会吗?若无会,请到我这儿来 !

(4) 2x+3 > 0.


(5) 2 是素数或是合数.
(6) 这个男孩真勇敢呀 !

(7) 如果 2+2=6 ,则 5 是奇数 .


(8) 只有 4 是 偶数, 3 才 能被 2 整除 .

(9) 明年 5 月 1 日是晴天.

(1 0) 圆的面积等于半径的平方与 π 的乘积.

以上 10 个语句中,是简单命题的为囚,是复合命题的为国,是真命题的为团,假命题的

为固,真值待定(真值客观存在,只是现在不知道〉的命题是固.
供选择的答案
A : ①(1) 、 (4) 、 (8) ; ② (4) 、 (6) 、 (9) 、(1 0) ; ③(1)、 (9) 、(1 0).

B : ① (3) 、(1 0) ; ② (2) 、 ( 5) 、 (7) 、 (8); ③ ( 7) 、 (8).

C : ① (2) 、 (5 ) 、 (9) 、(1 0) ; ② ( 7) 、 (8) 、 (10); ③ (2) 、 (9) 、(1 0) ; ④ (5) 、(7)、 (8) 、(1 0).

D : ①(1) 、 (2) 、 (8); ② (1)、 (2); ③(1) 、 (5) .

E . ① (4) 、 (9); ② (9) ; ③ ( 7) 、 (8) .

答案 A: ( ; B: ( ; C: ( ; D: ( ; E : ( .
分析 (3) 、 (4) 、 (6) 不是命题. (1)、 (2) 为假命题 . (5) 、 (7) 、 (8) 、(1 0) 为真命题 . (9) 真值

待定.
(5) 设户 : 2 是素数 .p 为真命题. q : 2 是合数 . q 是假命题 . p V q 为真命题 .
(7) 由于蕴涵式的前件为假,所以蕴涵式的真值为真 .
(8) 设 ρ: 4 是偶数 . q: 3 能被 2 整除.命题符号化为 -'þ→ -' q 或 q →户,因为 q 为假,所
以 q→户为真.
例 1. 26 给定命题公式如下:
(l) (ρ ^ q) → (p Vq);
(2) (ρ <-+q)<-+( ( ρ → q) ACq→ ρ)) ;
(3) , (ρ→ q) 八 q;
(4) (ρ^ , ρ )-q;

(5)ρ → (ρ V q) ;
(6) (ρV' 户)→ ((q^'q) 八 r) ;

• 26 •
( 7 ) ((p→ q ) → ρ )-p;
(8) (ρ 八 q) V(ρ 八 'q) ;

(9) , ( pVqVr)-(' ρ 八 'q 八 'r) ;


(1 0 ) ( ρ 八 q) 八 r .

在以上 10 个命题公式中,重言式的为囚,矛盾式的为国
供选择的答案
A: ① (1)、 (2) 、 (5) 、(7) ;②(1)、 (4) 、 ( 5) 、 (7); ③ (1)、 (2) 、 (5) 、 (7) 、 (9); ④ (2) 、 ( 5 ) 、

(8 ) .
B : ① (3); ② ( 4 ) 、 (6); ③ (6); ④ ( 3) 、 (6) .

答案 A: ( ; B: ( .
分析 可用真值表法、等值演算法、主析取(主合取)范式等方法判断公式的类型.有时

用直接观察的方法更方便些 . 例如,对于(1) , ρ 与 q 都为真必蕴涵 ρ 与 q 中至少有 一 个为


真,故它 是重言 式.对于(1 0 ) ,一看即知 111 是成真赋值,其余的赋值均是成假赋值,因而它
不是重 言 式,也不是矛盾式 .
例1. 27 给定命题公式如下 :
(,户→ q) → ( 'qVp).
该命题公式的主析取范式中含极小项的个数为囚,主合取范式中含极大项的个数为 国 ,成
真 赋值个数为 团 ,成假赋值个数为国
供选择的答案
A 、 B 、 C 、 D : ①0 ; ② 1 ; ( 2 ; ( 3 ; ( 4.
答案 A: ( ; B: ( ; C: ( ; 0: ( .
分析 先求主析取范式:
( ,户→ q) → ( 'q Vρ)
件 , (ρ Vq) V'q Vp
件 ( , ρ 八 'q)V( ρV , ρ) 八 'qVp 八 (q V ' q)
仲 ( ,户八 'q) V (ρ 八 'q) V (ρ 八 q)
件111 0 V111 2 V111 3 .

易知, 主合 取范式为 M " 即


( ,• q) • ( .qV ρ) 仲 M , .

主 析取范式中含 3 个极小项,极小项角码的 二 进制表示 00 、 10 、 11 为成真赋值 . 剩下的


一 个 ( 即 主 合取范式中唯 一 的极大项 M,的角码的 二 进制表示 )01 为成假赋值 .
例1. 28 公安人员审查 一 件盗窃案,已知的事实如下 :
(1)甲或乙盗窃了录音机;
(2) 若甲盗窃了录音机,则作案时间不能发生在午夜前;

( 3) 若乙的证词正确,则午夜时屋里灯光未灭;
( 4) 若乙的证词不正确 , 则作案时间发生在午夜之前;
(5) 午夜时屋里灯光灭了 .

• 27 •
资窃录音机的是囚
供选择的答案
A : ① 甲; ② 乙.
答案 A: ( .
分析一 首 先将巳查明的 事实 符号化.
设 ρ : 甲盗窃录音 机;
q: 乙监窃录音 机;
r: 作案时间发生在午夜前;
需 :乙的证词 正 确;

l : 午夜时 灯光未灭.

前提 : ρVq , ρ→ -' r , s• L , ---'5• r , ' l.

在本题中,结 论没有确定,可是只有两种可能,不 是 ρ 就是 q , 因而可根据已知前提进行


推 演 ,结论由推演结果来决定 .
( ---' l 前提引人

( s• t 前提引人

( ---'s ① ② 拒取式
( ---'5 • r 前提引人
( r ③ ④ 假 言 推理
@ ρ→ ---' r 前提引人

⑦ 「ρ ⑤⑤ 拒取式

③ ρVq 前提引人

( q ⑦⑧ 析取 三 段论

至 此说明乙盗 窃了录音机.

分析二 根据已查明的事实, ρVq , ρ→ 'r , S• t, ---'5• 1', ---, t 的值均为真,据此确定 ρ 和


q 的值,即求上述各式的合取式的成 真 赋值 .
(ρVq) 八 (ρ → ---'r) 八(.1→ l) M---'5→ r) 八 (---,t)

伸 (ρVq) 八( ---, ρV---'γ) M ---'sVt) 八 (.1 Vr) 八 ( ---, t)

∞ (ρVq) 八( ---, ρ ^---'s ^r 八 ---, t )

件 「 ρ 八 q 八 ---'s^r 八 ---, t.

它的成真赋值是 ρ =0 , q= 1 , s = O , 1' = 1 , t=O . 因此, 结论是 乙监窃 录音 机.此外,还有下述


结 论:甲没有置在窃录 音 机,作 案时 间 不是在午夜之前,乙在说谎 , 午夜时 灯光已灭.

例1. 29 给定命题公式 (ρVq) → 1', 该公式在全功能集{ ---',→ } 中的形式为囚,在 { ---',八 }

中的形式为国·在 { ---', V } 中的形式为图,在 { 们中的形式为固,在{↓ ) 中的形式为固 .


供选择的答案

A: ①( 卢→ q) → r; ②( ---, ρ→ q) → γ; ③ ( ---'q→「 ρ) → r .

B : ①「户 ^---'q 八 -'r; ② ρ 八 q 八-,,.. ; ③ ---,(---, ρ ^---'q) ^---'r ; ( ---, ( ---, ( ---'P ^---'q ) 八 ---'1' ) ;
( ---, ( ( ---, ρ 八 ---'q ) 八 ---'1' ) •
28 •
C: ① ρVqVr; ② ---, (ρVq Vr); ③ ---, (ρVq) Vr.

0: ① ((ρ ↑ p)t(qtq)) ↑ (r ↑ r) ; ② (ρt q) • (r • r) ; ③ ((ρ+ρ)t(qtq)) ↑ r.

E : ① ((ρ ↓ q) ↓ (ρ. q)) ↓ r; ② ((ρ ↓ q) ↓ r) • ((ρ ↓ q) • r); ③ (ρ • q ) • r .

答案 A: ( ; B: ( ; C : ( ; 0 : ( ; E: ( .
分析 利用等值演算法消去指定联结同集中没有的联结同,其结果的形式可能不唯 一 ,
但在供选择的答案中均只有唯 一 的 一 式与印 Vq) → γ 等值,所以容易找到正确答案.
(1)在 { ---, ,→ } 中,

(ρVq) → r

仲 (---,---, ρ Vq) → r

仲 (---, ρ → q) → r.

(2) 在 { ---',八 ) 中,

(ρVq) → r

样 ---, (ρVq) 怡'

件 ( ---,卢八 ---'q ) Vr
间 ---,(---,(---, ρ 八 ---'q) 八 ---'r) .

(3) 在 { ---'. V } 中,
(ρVq) → r

仲 ---, (ρVq) Vr.


(4) 在{ t ) 中,由 (2)

(ρVq) → r

仲 ---,(---,(---, ρ 八 ---'q) 八 ---'r)

件 ---, (( ---, ρt ---'q) ^---'r )

仲( ---, ρt ---'q) • ---'r

件 ((ρ+ρ) 干 (q t q)) t (rt r).


(5) 在 { • } 中,
(ρVq) → r

仲 ---, (ρVq) Vr
件 (ρ • q) Vr

件 ---, ---'((p. q) Vr)

件---, ((ρ • q) • r)

间 ( (ρ .q).r).(( ρ .q).r) .

例1. 30 设 ρ: 自然对数的底 e 是无理数 .


q: 纽约是美国的首都.
r: 指南针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 一 ­
S : 1 8 有 4 个素因子 .

求下列各复合命题的真值:
(1)忡忡)→ ( ---'r 八 。 ;

(2) (ρ 八 ---'q 八 γ 八---, s)V(s→ ---' q) ;

• 29 •
(3) (ρ 八 q 八 r )+--+( , ρV' S).
答案 。)、 (2) 的真值为 1 , (3) 的真值为 O .

分析 首先确定命题 ρ 、 q 、 r , s 的真值:户、 γ 是真命题,美国的首都是华盛顿,而不是纽


约,所以 q 是假命题, 18 有 6 个因子,其中只有 2 与 3 是素因子,所以 5 也是假命题 . 这样, ρ 、
q 、人 5 的真值分别为 l 、 0 、 1 、 0 ,将其代入(1)、 (2) 、 (3) ,得出(1)、 (2) 、 (3) 的真值分别为 1 、 1 、

0 , 即(1 )、 (2) 为真命题, (3) 为假命题 .

例1. 31 设户 : 4< 3 , q : 3 > 2 . 将下面命题符号化,并讨论命题的真值.


(1)只要 4 < 3 ,就有 3 > 2.

(2) 只要 4 < 3 ,就有 3 ζ 2 .

(3) 只有 4 < 3 ,才有 3 > 2.

(4) 只有 4 < 3 ,才有 3 运 2 .

( 5 ) 除非 4< 3 ,否则 3 > 2.

(6) 4 二三 3 仅当 3 ζ 2 .

(7) 4 < 3 当且仅当 3 > 2.


答案 (1 )p→ q , 真值为l.
(2)ρ→ 'q , 真值为l.
(3 ) q→ ρ ,真值为 O.
(4) 'q→ ρ ,真值为l.
(5 ) , ρ→ q , 真值为l.

( 6) , ρ→ 'q , 真值为 O.

(7) 户吨,真值为 O .

分析 本题考查对蕴涵联结词以及"如果户,则 q"( 符号 化 为 ρ→ q) 的不同表述的理解 .


ρ→q 的逻辑关系为 q 是 p 的必要条件, ρ 是 q 的充分条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叙述形式.如

"q 是 ρ 的必要条件"

"只要户,就 q"

"ρ 仅当 q"

"只有 q , 才户"
"没有 q , 就没有户"

"除非 q , 才户"

"除非 q , 否 则非 ρ"

等,它 们的符 号 化形式都为 ρ→ q. 遇到具体问题要具体分 析,找出准确的符号化形式.

在本题中, ρ 是假命题 , q 是真命题.


(l )q 是 ρ 的必要条件,符号化为 ρ→ q , 真值为l(因为前件为假) .

(2) 'q 是 ρ 的必要条件,符号化为 p→ 'q , 真值当然也是l.

(3) 在此句中, ρ 成了 q 的必要条件,所以,符号化为 q→ ρ ,因为前件真,后件假,真值


为 O.

( 4 ) p 成了 'q 的必要条件,因而符号化为 'q→ p , 'q 为假命题,故 'q→ ρ 的真值为l.


• 30 •
(5) 此句为"除非 ρ ,否则 '('q)" , 这说明 ρ 为 'q 的必要条件,所以符号化为 'q→ þ.
这句话又可说成"如果「 ρ , 则 q." , 故又可符号化为「 ρ→ q. 两者等值,真值为1.
(6) ' q 是 「户的必要条件,符号化为「 ρ → .q( 或 q→户 ) .因为前件为真,后件为假,所

以 真 值为 O .

(7) 户与 q 互为充要条件,所以符号化为户 -q , 真 值显然为 O.

例1. 32 设 A 是含 η 个命题变项的公式,下面 4 个结论中,哪个(些)是错误的?

(1 )若 A 的主析取范式中含 2 " 个极小项,则 A 是重言式 .

(2) 若 A 的主合取范式中含 2" 个极大项, 则 A 是矛盾式 .

(3) 若 A 的主析取范式中不含任何极小项,则 A 的主析取范式为 O .

(4) 若 A 的主合取范式中不含任何极大项,则 A 的主合取范式为 O.

答案 (4) 的结论是错误 的,其余均正确.

分析 (1)与 (2) 的结论显然是正确的 . 下面说明 (3) 正确,而 (4) 不正确.

若 A 的主析取范式中不含任 何极小项 ,说明 A 元成真赋值,所 以 A 为矛盾式,因而规

定矛盾 式的主析取范式为 0 是合理的,保证任何命题公式都存在并且是唯 一 的与之等值的


主析取范式 .所以 (3) 正确 .

若 A 的主合取范式中不含任 何极大项,说明 A 无成假赋值,因而 A 为重言式,重言式


怎能与 0 等值呢?它只能与 1 等值 ,因 而规定重言式的主合取范式为 1 ,这也保证了任何命
题公式都存在唯一的主合取范式与之等值.所以 (4) 是错误结论.犯 此错误的人不在少数.

例1. 33 已知命题公式 A 含 3 个命题变项,其成真赋值为 000 、 010 、 100 、 110 ,求 A 的

主析 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

答案 主析取范式为 m o Vm2 Vm4 Vm6.


主合取范式为 M 1 八 M3 ^Ms 八 M7 '
分析 公式的每个成真赋值对应主析取范式中的唯 一 的 一 个极小项,该极小项的名称
的下角标为该成真赋值的十进制表示 , A 的成真赋值的十进制表示,分别为 0 、 2 、 4 、 6 ,所以,

A 伸 mo Vm2 Vm , Vm 6 一一-A 的主析取范式.


剩下的 00 1 、 0 11 , 1 0 1 、 111 为 A 的成假赋值,它们对应的极大项的下角标分别为 1 、 3 、 5 、

7 ,所以 , A ∞ M 1 八 M3 八 Ms 八 M7 一- A 的主合取范式 .

习题

1. 1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若是命题请指出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

(l) .j言是无理数 .
(2) 5 能被 2 整除.

(3) 现在开会吗?

(4 ) x 十 5>0 . -

(5) 这朵花真好看呀 !
• 31 •
(6) 2 是素数当且仅当 三 角形有 3 条边.
(7) 雪是黑色的当且仅当太阳从东方升起.

(8) 2080 年 10 月 1 日天气晴好 .


(9) 太阳系以外的星球上有生物 .

(1 0) 小李在宿舍里.

(11)全体起立!
(1 2) 4 是 2 的倍数或是 3 的倍数.
(1 3) 4 是 偶数且是奇数.
(4) 李明与王华是同学.

(1 5) 蓝色和黄色可以调配成绿色 .
1. 2 将上题中的命题符号化,并讨论它们的真值 .
1. 3 判断下列各命题的真值.
(1)若 2+2 =4 , 则 3 +3=6 .

(2) 若 2+2=4 ,则 3+3 手 6.

(3) 若 2+2 手 4 ,则 3+3 = 6 .

(4) 若 2+2 手 4 ,则 3 十 3 手 6.

(5) 2+2=4 当且仅当 3+3 = 6 .


(6) 2+2=4 当且仅当 3 十 3 手 6.
(7) 2+2 手 4 当且仅当 3 十 3=6 .

(8) 2+2 手 4 当且仅当 3 十 3 手 6 .

1. 4 将下列命题符号化,并讨论其真值.
(1)如果今天是 1 号,则明天是 2 号 .
(2) 如果今天是 l 号,则明天是 3 号 .

1. 5 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 2 是偶数又是素数.
(2) 小王不但聪明而且用功.

(3) 虽然天气很冷,老王还是来了.

(4) 他 一 边吃饭, 一 边看电视 .


(5) 如果天下大雨,他就乘公共汽车上班.
(6) 只有天下大雨,他才乘公共汽车上班.
(7) 除非天下大雨,否则他不乘公共汽车上班 .

(8) 不经一事 ,不长 一 智.


1. 6 设户、 q 的真值为 O;r 、 s 的真值为 1 ,求下列各命题公式的真值 .
(1 )ρV(q 八 r) .

(2) (ρ -r) 八( --'q V s).

(3) (ρ 八 (qVr)) →( (ρ Vq ) 八 (r^s)) .


(4) --'(p V(q→ (r 八「 ρ) )) → ( rV --, s).

• 32 •
Another random document with
no related content on Scribd:
cheekbones, an arched but rather broad nose, an ordinary mouth,
somewhat thin-lipped, and a pointed and characteristic chin from
which the beard has been plucked. The same process has denuded
the upper lip, which is of good proportion. Their teeth are remarkably
white and regular, a preservation for which they account by asserting
that they never eat roast meat, but always boil their food. Perhaps
the most marked character of their faces is a curious tendency to
wrinkles, especially on the forehead, which is low, but broad and
upright. The lowness of the features may be merely an illusive
appearance, since it is overshadowed by a peculiar style of
hairdressing. With very rare exceptions the male Lolo, rich or poor,
free or subject, may be instantly known by his horn. All his hair is
gathered into a knob over his forehead, and then twisted up into a
cotton cloth, so as to resemble the horn of a unicorn. The horn with
its wrapper is sometimes a good nine inches long.” Baber mentions
slave raids made by the Lolos to capture Chinese children, whom
they usually bring up like their own children. They tattoo the slaves
on the forehead with a blue cross. Apparently it is to have a place of
safety in case of such raids that the Chinese have built towers like
the one I have sketched on the borders of Yünnan. Many of the
customs of the Lolos are peculiar and interesting, and the position of
woman is far above that enjoyed in China. The birth of a girl is more
highly esteemed than that of a boy, and a stranger introduced by a
woman Lolo has the best possible guarantee. Baber considered that
a European would be quite safe in Lololand if properly introduced
and of honest character. The most experienced and successful
travellers always seem to emphasise the importance of the latter
fact.
We were escorted by two soldiers, as usual. Our progress was
far from rapid, as the river is extremely low at this season. For the
first two days we were generally able to see to the bottom, and often
we scraped the stones if we did not actually stick fast. The men
seemed to spend nearly as much time in the river, pushing and
pulling us, as on the boat. It was a picturesque and interesting
journey, as we continually came to the dams made for irrigation
purposes. We much regretted that we were unable to visit Kwan
Hsien (thirty-six miles north of Chengtu), where the system of
irrigation of the plain can be seen at its source. As we were short of
time, and also heard that we should not see much at this time of the
year, it did not seem worth while going there. The Min River flows
from the Min Hills, and just near Kwan Hsien a cutting was made in
order to divide it into two large branches. These again were
subdivided into many others, forming a network to irrigate the whole
of the plain in which Chengtu lies. This was done by an able
governor more than 200 years b.c., and the original system, which is
still in use to-day, has turned an unproductive plain into one of great
fertility. Naturally, there have been many improvements made in the
course of centuries, and dams and dikes have been erected to
regulate the flow of water. We were able to see quite a number of
these after leaving Chengtu, and to marvel at their simple and
successful construction. They are mostly made of bamboo crates,
filled with stones, and rising about three feet above water. These are
placed in long lines, and the temporary dike is made of sand. The
channels have to be cleaned regularly, and large sums have to be
spent on repairs. The farmers pay a tax of about ½d. an acre, and, in
order to get the money in regularly, they are compelled to pay double
if it is not paid before a certain date. For about a month yearly the
river below Chengtu is closed, and there is always a great crowd of
boats at that time, both above and below the dam, waiting for the re-
opening. The opening of a big dam, such as the “Frog’s Chin,” is an
imposing ceremony, preceded by a day of worship at the temples
and the inspection of dikes. All the officials attend, and when the
sluice is opened the runners of the officials lash the water, and the
women and the children throw stones in to make the water run faster
to irrigate the fields!
HOUSE ON MIN RIVER
Throughout the plain there are many water-wheels to raise the
water to higher levels, and some also are apparently used for
grinding corn. At the close of our first day’s journey on the river there
was a great deal of loud talk when we halted for the night, added to
the tiresome beating of the drums by the night watchmen, who patrol
the towns and big villages all night long. It turned out that a man had
come to try and persuade our captain to undertake a bigger job than
ours. On being warned that the interpreter would hear what he said,
he remarked that it did not matter, as he would not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dialect. Mr. Ku, however, had studied the dialect
when he was at college, and thoroughly understood the plan that
was being devised. This was that we should slip down the river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while the escorts were away sleeping at the inn.
Then some story would be trumped up that the boat could not take
us any farther, and we should have been obliged to find another one.
Mr. Ku had the good sense to go ashore at once and apply to the
Yamen for a couple of soldiers to come and sleep on board, so that
there was no opportunity for the captain to undertake the new job
even if he had been willing to do so, and we had no further trouble.
Certainly, one could hardly be surprised if the captain wished to
make a little more money, for he receives about 6s. for a trip which
lasts four days, and out of this money he has to pay and feed two
other men besides feeding our two. We hear that a man can live
(without starving) on a penny a day for food, and the regular
allowance of soldiers is only 2d. per day.
We passed many picturesque villages, some built in lath and
plaster, which, at a little distance, might almost have been taken for
Cheshire villages, if it were not for the beautiful blue figures flitting
about; for blue is the universal colour of the clothing here. We were
much interested to see a large number of fishing cormorants at one
place; but unfortunately they were not at work. Very light rafts are
used for this purpose, turned up at one end, as in the sketch. We
also twice saw otters used for the same purpose. The Chinese
declared to us that the otter brings the fish up in its paws, and not in
its mouth; but they always invent an answer so glibly to your
question, whether they know the answer or not, that I should
certainly not believe the above without further corroboration. We
were surprised to see in one place that the cormorants (after diving)
were fished up to the surface in baskets very much the same shape
as the birds, and evidently made for the purpose.
OTTER FISHING ON MIN RIVER
About forty miles below Chengtu, the two main branches of the
river unite and form something more worthy of the name of river. The
branch which flows through Chengtu is called the “Walking Horse
River” at its division from the main current—a very dangerous spot
for navigation, and one where there are constant disasters. It is said
that the rafts generally carry coffins with them in consequence; and
certainly the number of those carrying coffins which passed us going
upstream gives colour to the story. It was curious to see the boats
being towed along by men walking beside them in the water
harnessed as trackers. Lower down, the river becomes deeper, and
some of the rapids look very pretty, as the water is a bluish-green
colour and the rocks are red sandstone. Sometimes the road from
the riverside leads up precipitous hills by long stone staircases. The
reflections of the common blue clothes of the people, as seen in the
river, are an exquisite turquoise colour. The scenery becomes
increasingly beautiful as one proceeds down the river. Our escort
was changed daily, and one man brought a fowling-piece on board
with which to beguile the time. He tried to shoot the wild ducks,
which are the size and colour of our tame ones, but he had not the
smallest success. We were interested to see the loading of the
weapon, which had a piece of smouldering rope finally thrust down
the barrel, preparatory to its being fired off. The gun had to be
balanced on a bundle of sticks while careful aim was taken at a very
near bird sitting quite still. Even then, the bird was in no danger, so
far as we could see, but ineffectual attempts to shoot kept the man
busy all day. The soldier wore a silver ring, of which he was
extremely proud. This had to be entrusted to the other soldier each
time that he fired his weapon. Part of the way we had police
boatmen, who spent some time in rowing, and were of material
assistance to us; but unfortunately this was only a rare occurrence.
Kiating was the first large town we reached, and here we left the
boat in order to make our expedition to Mount Omi.
CHAPTER XVII
Mount Omi

W
E reached Kiating in the morning, and set to work at once
on our preparations for the next day. The people there
considered us very extraordinary for wishing to make the
ascent at such an unusual time of year, and told us that it would be
worse than useless, for we should certainly see nothing at all from
the top. They pointed out how arduous an ascent it would be, as the
snow would make climbing extremely difficult. The weather had been
cloudy for some time, and we were in the land of mists, but nothing
would deter us from our intention. We had read discouraging
accounts of other travellers who had been up there, and it certainly
sounded as if we should find the ascent beyond our strength, but we
determined, at all events, to try. We arranged to take as little luggage
as possible, but it was necessary to take food for six days, as on the
sacred mountain there are no inns. There are plenty of monasteries,
which give you reasonable accommodation, but it was quite unlikely
we should get food there. The first day we travelled across the plain
some twenty miles to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The scenery was
pretty, but nothing remarkable was to be seen at this time of the
year. One of the principal objects of interest is the white wax tree, a
sort of ash, called by the Chinese “Pai-la-Shu.” The white wax
insects are bred in the celebrated valley of the Chien-ch’ang, some
200 miles away among the mountains. When they reach the right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y are put in paper boxes, in bamboo trays,
and brought to the plain of Kiating by the swiftest runners. These
men only travel by night, as it is essential that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should not proceed too rapidly. The boxes have to be
opened every day and ventilated, and the men secure the best
rooms in the inns, so that other travellers have much to suffer if they
are on the road at the same time. Finally, the education of the grub is
finished in the plain round Kiating.

SIGNBOARD OF INN
POLICE BOATMAN: MIN
RIVER

We crossed a large river, and cliffs were pointed out to us


containing caves called Man-tsi dwellings, and we were told that they
were formerly inhabited by aborigines of that name. The banks of the
Min River are honeycombed with them, and it is only quite recently
that this Chinese tradition has been called in question. A resident in
that district, who was interested in the pottery mounds left by the
Man-tsi when they were driven farther west by the Chinese during
the Han dynasty (200 b.c.-200 a.d.), was told of the existence of an
earthenware coffin. He went to see it, and further investigation
proved that such coffins were to be found habitually in the caves,
together with fragments of household implements. He found also
drawings of architectural columns and figures of winged gods and
winged animals carved on the rock, of a totally different character
from anything Chinese. The caves differ very much in size, varying
from small ones, ten feet deep by seven broad and seven high, to
large ones, a hundred feet in depth and eight or ten feet broad and
seven or more high. Some of the larger ones have side
compartments. Sometimes large simple caves are to be found some
thirty or forty feet square, and they are supported by pillars of rock,
with well-chiselled chapiters and ornamental masonry above them.
These caves have all the same kind of doorways, but they vary
considerably in fineness of design and execution. Some of the lintels
and sides are well carved. The entrances have been built up, and
sometimes so skilfully filled in with earth that all external traces of
them are obliterated.
As may be supposed, a large number of these caves have been
broken into by the Chinese and rifled of their contents. In a cave
opened at Penshau in 1908, two skeletons were found lying on
either side of the entrance, one with a long sword lying beside it, and
the other with a short sword. There were small images in niches at
the upper end of the cave, and a large jar full of cash, besides many
household dishes. As this was evidently the burying-place of a poor
family, there were no earthenware coffins; but in a similar one,
evidently belonging to a rich family, the corpses were all in
earthenware coffins, the material of which was the same as that now
used in the district for making tiles for the houses. In this cave there
were a number of birds and domestic animals in burnt clay, a variety
of crockery, and various traces of its former wealth, but it had
evidently been robbed of such things as the brass basins and cash
which are found in these wealthier tombs. The writer of the article in
the North China Herald (Dec. 26, 1908), from whose account I have
made this brief summary, goes on to say that the coffins are made in
two pieces, the main body and the lid. He investigated a large
number of these caves, which are being ruthlessly destroyed by the
natives, who have no idea of the value of what they find in them, and
will sell such things as swords for a few pence to be used as old iron.
Stone coffins are also not uncommon in them. The caves were
evidently closed about the beginning of the Christian era, when the
Man-tsi were still living on the banks of the Min River. It is to be
hoped that some capable archæologist will soon take up the study of
these caves before it is too late, as evidently there is much to be
learnt with regard to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as well as of the Man-
tsi in that district.
Marco Polo, in referring to the Man-tsi district, mentions the
widespread culture of cinnamon, and what we procured in Chengtu
was certainly the most delicious we had ever tasted.
Rain began to fall as we neared the town of Omi, and we found
there was no chance of our getting farther that night. Fresh coolies
had to be engaged the next day, as it requires experienced men for
going up the mountain. The usual method of being carried is to sit on
a wooden perch attached to the shoulders of the coolies. A young
American whom we met had been carried up to the top in this way.
At one point the coolie stopped on the edge of a precipice to take a
little rest, and suddenly stooped down, so that the American hung
over the abyss. On his uttering a remonstrance, the coolie remarked
quite unconcernedly, “Have no fear; I am only picking up a pebble
with my toes.” He was standing on one leg!
MOUNT OMI BRIDGE
We arranged to start at our usual hour, 6.30; but we waited for a
long time in vain. A few coolies came and fussed round the luggage,
but while the others were being brought they disappeared, so that
we began to fear we should never do our stage. A great deal of
scolding and losing of one’s temper (no simulation in the present
case, though that is often necessary in China in order to make the
coolies start) had to be gone through before we started. At last we
got off at 8 o’clock, with the understanding that the coolies were to
get us as far as Wan Yen Sz that day, for we had been told that we
must be sure to go to that place and stop at a comfortable
monastery. There are seventy monasteries on the mountain; some of
them very large, but others small and ill-kept. As soon as we left the
plain the scenery became more and more beautiful. At the foot of it
magnificent banyans and groups of sacred cedars formed a fine
contrast to the slender trunks of the other trees. Then we came to a
charming crystal stream, shaded by arching bamboos. The path was
so narrow that whenever we met any one, they had to stride across
the stream to let us pass, or they would scuttle away (if they were
women) to some spot where there was room to stand, for the chair-
bearers never pause or give way to other passengers; they simply
ignore their being there and walk straight into them. Maidenhair and
every kind of lovely fern was reflected in the green water. As we
went up the valley the path led perilously round lofty rocks; once my
chair stuck fast, unable to be moved either way, with the horrible
precipice yawning below. My bearers yelled (from anger, not fear, I
think), and one of the soldiers happily came to the rescue, for I
cannot think 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otherwise. Another time
one of the front coolies fell flat coming down a flight of steps, so that
on the whole we found that part of the journey very anxious work,
both going up and coming down. We soon abandoned our chairs
and began walking up endless flights of steps. We crossed an
interesting little bridge ornamented with a dragon facing up the
stream, whose tail projected from the farther side of the bridge, as in
the sketch. These dragons are a favourite ornament of bridges in this
province, and are there not merely for ornament but also to ward off
the evil spirits. That is why they always face up the stream. The
person crossing the bridge is a typical Szechwan woman.
We reached Wan Yen Sz much earlier than we expected. The
bronze elephant in the temple there is considered very interesting,
but it is certainly not ornamental. It is said to have come from India,
and how it was conveyed thence nobody can explain. It had been
damaged by fire, and there was a large hole in the under side, so a
shrine had been made there, and two little Buddhas put in it, with
incense in front. The tail was also extremely defective, so bits of
incense like hairs had been stuck at the end of it. The Chinese really
have no sense of the ludicrous in such matters, though they have a
keen sense of humour, and one is constantly tempted to laugh in the
temples. Happily, they do not mind this at all, and would not think
that we were showing any lack of reverence. In the adjoining temple
the monks were chanting, while two or three of them kept up a
continuous beating on the Buddha fish and other gongs, as seen in
the sketch. In front of the Buddha, and almost concealing him, was a
large stone monument put up by an Indian prince. Near here we
were shown a piece of stone which was said to be the Buddha’s
tooth. It weighed several pounds, and is much venerated by pilgrims.
We provided ourselves with stout pilgrim staves, which we found
of the utmost value on both our up ward and downward journeys.
They have quaintly carved dragons or tigers at the top, with a loose
wooden pea which rattles in their mouths. These sticks cost from a
penny to 2½d., and after the pilgrimage has been performed it is the
correct thing to have them painted red and black and gold. The tiger
is the mountain god who was worshipped long before the existence
of the Buddha, and whose shrines are still to be seen all the way up
the mountain, with incense burning before them.
BUDDHIST MONK, CHANTING

TIGER SHRINE
It was interesting to find on Mount Omi the two great Chinese
symbols of power, the dragon and the tiger. As Laurence Binyon puts
it: “In the superstitions of literal minds the Dragon was the genius of
the element of water, producing clouds and mists; the Tiger the
genius of the Mountains, whose roaring is heard in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forest. But in the imagination of poets and of artists these
symbols became charged with spiritual meanings, meanings which
we should regard as fluid rather than fixed, and of imports varying
with the dominant conceptions of particular epochs. In the Dragon is
made visible the power of the spirit, the power of the infinite, the
power of change; in the Tiger the power of material forces.”
It is worthy of note that the Buddhists selected mountains
already sacred, where they might establish themselves and form
Buddhist sanctuaries. They tolerated the gods in possession, so that
they still continue to be worshipped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Buddha.
The mixing up of religions is seen everywhere in China, but nowhere
did we notice it so grotesquely carried out as here. We counted no
fewer than twelve tiger shrines on the way up the mountain, many of
them with vivacious beasts half out of their shrines, as if they were
tired of their rôle and were meditating a raid on their worshippers. In
the evening the Abbot had prepared a feast for us, but we declined
it, so he sent in a tray of nuts and sweets instead.
The following morning we set off betimes on foot, and very soon
the coolies left the carrying-poles behind, and were obliged to carry
our chairs on their backs. Soon the steps became almost continuous
and increasingly slippery. The longest flight was over 1200 steps,
and as the steps sloped downwards and were covered with ice the
ascent was most fatiguing and toilsome. The day was grey and
cloudy, but the shifting mists revealed crags and abysses, and all
along our path there was a wealth of lovely shrubs—camellias,
rhododendrons, bamboos, and ferns. The frost had coated
everything, and the leaves were reproduced in ice, looking exactly
like clear glass; sprays of dead blossom, tall grasses, delicate ferns,
everything was duplicated in ice, and the slight thaw early in the day
detached this ice from the vegetation. We were sorry not to see in
full beauty the flowers and ferns for which Mount Omi is justly
celebrated, but it would have been impossible to conceive anything
lovelier than what we did see.
Our midday halt at a monastery was provokingly long, as the
men’s food had to be cooked, so that we did not start for a couple of
hours. The sight of fowls here was a pleasant surprise to us, as the
Buddhists obviously could have no use for them and our larder
needed replenishing. We secured some eggs, and asked for a fowl
also. When we came to pay for it, however, the monks said that they
did not sell anything. If we liked to put our names down on their
subscription list (which a monk forthwith produced) for the restoration
of the monastery, we should be welcome to a fowl as a gift, not
otherwise. We set out again, and found our way grow more and
more precipitous and slippery. We met Tibetan pilgrims, a wild and
fierce-looking company, toiling painfully upwards like ourselves, or
slithering down. All these are welcomed and entertained in the
monasteries. Our soldier escort was evidently very much afraid of
them, and had a great deal to say of their evil doings, warning us to
keep close together and close to himself. As I approached a group of
pilgrims in one of the monasteries, in order to watch a man blowing
up his fire with a goatskin bellows, one of them scowled at me and
waved me away, as if he feared our sharing his thieving propensities.
This is the season for Tibetan pilgrims, and many of them had
travelled far, bringing their beasts of burden with them. The Chinese
pilgrims come in the spring, and there was a big pilgrimage ten years
ago—so a monk told us. The air grew intensely cold and dense, and,
as twilight fell, our men urged us to halt about two miles short of the
summit, where there was a good monastery. To this we willingly
agreed, the more so as my breathing had grown extremely difficult,
and I was beginning to feel at the end of my strength. Our lofty room
was clean and well built, and the ten beds around it all stood empty.
Soon a large glowing brazier was brought in, and we were thankful
not only to get warm, but also to dry our clothes, which were heavy
with mist.
Mount Omi is 11,000 feet high, and Kiating is only 1200, so we
had come into a wholly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when we woke in
the morning it was to find everything frozen hard—sponges like
boards, oranges as hard as bullets, and the water in my sketching-
bottle a lump of ice. But the sun was shining brilliantly, and the
mountain-top was a dazzling vision of loveliness emerging from a
vast ocean of clouds. It took us about an hour to arrive at the
summit, and the priest told us that as the sun shone we were
evidently good people. This was highly satisfactory, as so many
people thought us fools for attempting the ascent at this time of year,
telling us of all the people who had toiled to the top and seen
nothing. We anxiously inquired at what time of day we could see
“Buddha’s Glory,” a sort of Brocken spectre which is rarely seen by
travellers, and which we were told could not be seen at all at this
time of year. Standing on the edge of the summit, you look down a
precipice of more than a mile, and we could only feast our eyes on
the ever-changing scene, the clouds looking as if they were boiling
up from some hidden caldron, now concealing, now revealing the
peaks of distant mountains. On a clear day the far-distant snowy
peaks of Tibet are visible, and the glorious fertile plain out of which
the limestone peak of Mount Omi rises.
SUMMIT OF MOUNT OMI
I established myself in a sunny nook under the temple eaves,
and sent for hot water with which to sketch the neighbouring crag of
the “10,000 Buddhas.” After lunch I sketched the interior of the
Buddha shrine with all its gaudy, squalid trappings, a harmony in
reds. I was amazed to see the brevity of the worshippers’ prayers;
owing, I think, to their fear of my introducing them into the sketch.
The three figures of the Buddha were behind a large red curtain, in
which were openings through which they could be dimly discerned.
We went back to our former quarters for the night, but had very little
rest, as the coolies went in for a night of revelry, in which we felt sure
the monks shared, although our suggestion to that effect next day
was vehemently repudiated. The descent of the mountain we found
extremely arduous, despite our being shod with straw sandals and
having the support of our pilgrim sticks; it was dreadfully slippery,
and for six and a half hours we toiled steadily down flights of steps,
or glissaded down them on our backs. We calculated the distance as
not much less than twelve miles. The stiffness produced was not
quite so bad as I had anticipated, but it makes you feel extremely
foolish to have to watch each step you take in order to be sure that
your feet are obeying your bidding. Then you see the coolies pick up
the chairs and carry you for another three hours after you are dead
beat as if they had done nothing. We spent the night at a clean new
inn about three miles from the town of Omi, and for the first time we
occupied an upstairs bedroom in a Chinese house. After this
occasion we always used to try and secure one, but our stiffness
then made it extremely painful to get up the steep staircase. It was
like mounting into a loft, and was a very pleasant variety from any
inn we had yet encountered.
The following morning we made an early start, so as to have a
little time in Kiating to collect our belongings and go on board a boat
to take us to Sui Fu. Our temper was sorely tried by the delay of our
men and the changing of some of them at Omi Hsien, which delayed
us about an hour. By dint of offering extra pay, however, we made up
some time, and came upon an interesting sight to beguile us on the
way—namely, cormorants and an otter fishing. When we got to the
Tong River—the third river that we saw at the base of the mountain
—we were rowed down to Kiating, a distance of some four miles. We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