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9

■■■■■■■■ ■■■

Visit to download the full and correct content document:


https://ebookstep.com/download/ebook-47193656/
More products digital (pdf, epub, mobi) instant
download maybe you interests ...

Gesamtausgabe Bd 91 Ergänzungen und Denksplitter IV


ABTEILUNG HINWEISE UND AUFZEICHNUNGEN Martin Heidegger
Mark Michalski Editor

https://ebookstep.com/product/gesamtausgabe-bd-91-erganzungen-
und-denksplitter-iv-abteilung-hinweise-und-aufzeichnungen-martin-
heidegger-mark-michalski-editor/

Aula Internacional Plus 4 B2 1 1st Edition Difusión

https://ebookstep.com/product/aula-internacional-plus-4-b2-1-1st-
edition-difusion/

Edito B2 4e édition 4th Edition Myriam Abou-Samra

https://ebookstep.com/product/edito-b2-4e-edition-4th-edition-
myriam-abou-samra/

1000 Questions 1000 Answers angol középfok B2 Némethné


Hock Ildikó

https://ebookstep.com/product/1000-questions-1000-answers-angol-
kozepfok-b2-nemethne-hock-ildiko/
Nagy Origó nyelvvizsgakönyv Angol középfok B2 Horváth
Miklós Zsigmond Ildikó

https://ebookstep.com/product/nagy-origo-nyelvvizsgakonyv-angol-
kozepfok-b2-horvath-miklos-zsigmond-ildiko/

L eredità B1 B2 Primi Racconti 1st Edition Luisa Brisi

https://ebookstep.com/product/l-eredita-b1-b2-primi-racconti-1st-
edition-luisa-brisi/

■■■■■■■■■■ ■■■■ ■■■ ■■■■■■■■■■■ B1 B2 3rd Edition ■


■■■■■■■■■

https://ebookstep.com/download/ebook-29840068/

Ritorno alle origini B1 B2 Primi Racconti 1st Edition


Valentina Mapelli

https://ebookstep.com/product/ritorno-alle-origini-b1-b2-primi-
racconti-1st-edition-valentina-mapelli/

Let s Discuss It B2 1st Edition Kész Zoltán Stanley A


Ward

https://ebookstep.com/product/let-s-discuss-it-b2-1st-edition-
kesz-zoltan-stanley-a-ward/
WI' 限 1 r i P U ;,. h H i. (

邓晓芒著

巴荀杉中t忱
The Commerc i al Press
..千 1 的T

2020年.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

黑格尔哲学讲演录/邓晓芒著.—北京:商务印书
馆、 2020
ISBN 978-7-100-18275- I

I .心黑… n.CD邓··· m.CD黑格尔( Hegel, Georg


Wehelm 1770-1831) —哲学思想—研究 IV.(D 8516.35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2020) 第 050116 号

权利保留,侵权必究。

黑格尔哲学讲演录
邓晓芒著

商务印书馆出版
(北京 LI付片大 U』 16 号 邮政编丹 1007 IOl

商务印书馆发行
北京市十月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ISBN 978 - 7 - 100 - 18275- I

2020 年 6 片第 1 版 片本 880 X 1230 1/J:!


2020 钉 6 月北京第 1 次印刷 印张 9 插贞 3

定价: 48.00 元
书房中的黑格尔
.

z
讲坛上的黑格尔
黑格尔 (Georg W i lhelm Fri edr i ch He gel), 1770 年 8 月
27 日生千德国斯图加特市, 1831 年 11 月 14 日卒干柏林。
目录

导论黑格尔哲学的特点........................................ 1

第一讲《逻辑学》(一)
一、《逻辑学》导言...................................畸.. 13

二、《逻辑学)第一部分:存在论......今.........· ·.. · 17

第二讲《逻辑学》(二)

三、《逻辑学》第二部分:本质论· • •• • • •• • • •• •• •• • • • • •• 31

四、《逻辑学)第三部分:概念论..................... 37

第三讲应用逻辑学(一)

一、《自然哲学》.....···································.. 55

1. 由《逻辑学》向《自然哲学》的转换......... 55

l
2. 看待自然的两种眼光····························· 59

3. 自然哲学的三个阶段· • • •• • • •• •• • • •• •• • •• ••• • • • ••• 61

4. 《自然哲学》向《精神哲学》的转换........... 65

第四讲应用逻辑学(二)

二、《精神哲学》 ..........................................73

1. 主观精神之“精神现象学 ”.....................73

第五讲应用逻辑学(三)

2. 从主观精神到客观精神......................... 111

第六讲应用逻辑学(四)

3. 绝对精神.................................. 141

第七讲法哲学原理(一)

一、序言、导论....................... ··················· 174

1.序言.............................................·· 174

2. 导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179

二、第一篇抽象法 ····································206

1.人格和所有权 ·····································207

2
黑格尔哲学讲演录
第八讲 法哲学原理( 一) .

2. 契约:公意与众意............................. ··233

3. 不法 ················································236

:: 第二篇 道德 ······································239
一、

1. 故意................................... ············240

2. 意图......................................... ·······241

3. 良心............................................... ·243

四、第三篇 伦理.............. ························252

1. 家庭............................................. ··253

2. 市民社会........................................ ··255

3. 国家 ················································265

后记································································ 283

3

导论黑格尔哲学的特点

我这次到西南政法大学讲课,准备系统梳理一下黑格尔的

整个哲学体系,其中重点讲一讲黑格尔的法哲学。

在黑格尔去世以后,特别是经过新黑格尔主义以后,西方

哲学界对黑格尔有一个反叛,在很长时期内不看重黑格尔哲学

体系,认为那是一个已经死了的体系。黑格尔的法哲学也是这

样,少有人理解它,也很少有人研究它。黑格尔的法哲学究竞

讲了些什么?几乎一个多世纪以来都没人认真对待。最近这些

年,西方又开始关注起黑格尔来,不仅是欧洲大陆,也包括英语

世界,都开始普遍关注黑格尔。比如说法国哲学就是这样,例

如存在主义、解释学、后现代等,更不用说政治哲学了。通过考

察这些思潮,我们发现,它们都有黑格尔的根基,比如海德格

尔、德里达等,他们的著作、思想里面都可以找到非常深的黑

格尔的传统 C 在英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法哲学也开始引起

了哲学家和政治学家的重视。至千欧洲大陆学术界,他们在哲

导论黑格尔哲学的特点 _
学史的领域内对黑格尔历来都很重视,大学里的康德、黑格尔

哲学作为传统经典课程,是每学期都要开的。黑格尔是公认的

西方思想两于年发展中少数的几位伟大哲学家之一,他把康德

创立的德国古典唯心论哲学发展到了最高点。

德国古典哲学,也就是德国“经典哲学”,在西方哲学界的

“经典”意义,是指它有一种定型的模式,其思路、传承都是主

流的。但正因为如此,所以它达到顶峰以后必然走向衰落。黑

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而费尔巴哈标志着德国古典

哲学的终结。黑格尔的地位经常被人们比作亚里士多德。反过

来,当人们推崇亚里士多德时,就把他称为“古代世界的黑格

尔"。康德更多地被比作柏拉图,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关系就

有点类似于康德与黑格尔的关系。从思想的层面来说,黑格尔

可以说是最后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也是百科

全书式的,他毕生所有的著作,包括他自己写的和学生整理的,

据说有 400 多部,也有人说有 1000 多部,当然有的并不是他

自己写的,但归千他名下。总而言之,黑格尔像亚里士多德一

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的代表作就是《哲学百科

全书》,包括三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古今中

外、天上地下,历史、社会、自然界,人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

无所不包。就连自然哲学,黑格尔虽然在这方面没有什么新的

发现,不像康德提出过星云假说,但是黑格尔也是站在当时时

代的最高峰,他的眼界是可以概括当时各个学科领域的。黑格

2
黑格尔哲学讲演录
尔以后就再也没有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了。因为现代的知识爆

炸,一个人的脑袋里不可能容纳下这么多的东西。但是黑格尔

可以担当得起。尽管你可以指责他的理论,嘲笑他的错误一

他的自然哲学里面就有很多谬误,比如在颜色理论上,你可以

证明他是错的,牛顿才是对的-—-但是他毕竞在那个时代,熟

悉了解那些尖端的理论、科学问题,这很了不起。他对后世顶

尖级的哲学家都有很深刻的影响。

虽然我这次霾点是讲黑格尔的法哲学,但在这之前,我想

把黑格尔哲学的思维特点和体系做一个整体的概括。我先从总

体上概述一下,前面几次课先大致上全面介绍一下黑格尔哲学

体系,后面两次课提纲掣领地谈谈《法哲学原理》的内容,然

后再做一些评论。

首先,从宏观上来看,黑格尔的哲学有三个主要特点,体现

出他与其他哲学家,包括与他以后的哲学家的重要不同之处。

第一个特点是他的能动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它最突出的

特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主要是一种能动性思想,也就是他

在《精神现象学》导言里讲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实体理解为

主体。实体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一个实在的东西,主体就是我们

通常讲的这个东西的能动性。在黑格尔看来,如果一个东西真

的是实体的话,那么它就是主体,实体只不过是主体的能动性

的一种表现而已。宇宙的实体是能动的,万物都是能动的,从

这个角度看待宇宙、万物和世界,就产生出一种能动的辩证法

3
导论黑格尔哲学的特点
思想。这种辩证法强调“自己运动”的能动性,不要用静态的

永恒不变的眼光看待万物,当你用这种眼光去看它时,它就会

表现出一种自己运动的能动性,它就会使你失望或大吃一惊。

自己运动的能动性体现出对自由意志的强调,特别是对人的自

由意志的强洞。当然在黑格尔那里,自由意志不一定采取个人

的自由意志的形式,也可能采取上帝的自由意志或者万物潜在

的自由意志的形式,采取概念的能动性这样一种表现方式。所

以它是一种自由的哲学,也是一种自我否定的哲学。真正的自

由就是一种自我否定,自我否定的意思就是说不愿意停留在原

来的地方或状态,要改变自己,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永恒的

不安息"。他经常用的比喻是“火”,这可以说是一种“火的哲

学”。西方哲学都有这个传统,喜欢用火、光明、太阳来做比喻。

火的哲学体现了一种自我燃烧、自由的自我否定,同时烧向外

部世界,灵魂的自由像燃烧的火焰。这就是能动性的特点,黑

格尔哲学主要就是突出能动性的作用。

第二个特点就是彻底的理性主义和逻辑主义。西方自古以

来强调能动性的哲学家不少,喜欢用火来打比方的也不少,但

黑格尔所说的能动性与其他哲学家都不同。他强调的是把它纳

入纯粹理性的概念中,把能动性逻辑化。这种能动性不是一种

神秘的、不可把握的、偶然的冲动,而是一种逻辑化的、可以

学习、可以掌握的力扯。神秘主义的最高哲学是不可教的,它

讲究悟性、慧根,诉之于非理性的意志或启示,或神秘直观,这

4
黑格尔哲学讲演录
就是神秘主义。黑格尔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把这些非理性的、不

可传授的东西逻辑化,变成可以传授、可以用语言表达、也可

以通过严格的理性推出来的东西,使一个没有悟性、没有慧根

的人也可以学习它。理性是每个人都有的,理性不是慧根,天

才才是慧根,灵感才是慧根。但是最平庸的人都有理性,都懂

得逻辑思维,不会的都可以学会。所以这不是少数人秘传的,

而是一切人都可以学习、可以教的,是有普遍性的。黑格尔的

逻辑学讲的也是神秘的东西,但是它是可以传授的;你当然要

"悟",因为它包含了非理性的因素,但是他讲的东西有一条路

指导你去"悟"。所以它蕴涵了非理性的因素,但不是归结为非

理性,而是把它看作一种“规律"。所以它又被看作客观世界的

本质和规律,而不只是主观内心的妙悟。黑格尔的哲学不是单

纯地去感悟,它有一个固定的对象,你可以不断去考察它、琢

磨它。

第三个特点建立在前两个特点之上,那就是逻辑、认识论

和本体论”三统一”,在他那里这三者被归结为一个东西。逻辑

就是理性,通常讲的是形式逻辑,但是黑格尔的逻辑不是形式

逻辑,它是认识论。所谓认识论就是它给你一个方法,一个认

识结构,一条线索,你按照这条线索进行认识,才能把握真理。

形式逻辑不讲认识论,它只要逻辑上是正确的,至千对象如何

它是不管的。而黑格尔的逻辑不是单纯的形式逻辑,但与形式

逻辑有关,它本身是辩证逻辑。辩证逻辑的特点是:它既是逻

5
导论黑格尔哲学的特点
辑又是认识论。你循着这条逻辑线索不仅是逻辑上正确,而且

是与对象相符合或对象与你的思想相符合,是思维与存在的关

系问题。以往的形式逻辑都只是讲思维与思维的关系、观念与

观念的关系,但是黑格尔的逻辑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

客体的关系。再一个,它又是本体论,他的逻辑又是客观世界

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他的逻辑就是本体论,就是

客观世界的结构。但它不是表面的客观世界,而是客观世界的

本质和内在规律。客观世界有很多现象,于变万化,由各种直

观、感性的东西表现出来,在这底下有一个逻辑的本质在支配

着它,这就是真正的客观世界。

这个“三统一”的观点是独一无二的,在西方哲学史上除

了黑格尔,再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重视这个东西,但他们

也是从黑格尔那里来的。由此可以引申出来、黑格尔的哲学有

一种历史主义的倾向。客观世界不是一种表面现象,而是一种

规律、本质,它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逻辑和历史是一致的。

因为逻辑不仅仅是主观的一套思维方式,逻辑也体现在客观的

历史中,历史本身有逻辑层次,历史按照逻辑的阶段发展。这

就是“三统一“原则引申出来的重要原则,它为马克思主义所

继承。后来的人就没有这个思想,如海德格尔也主张历史主义,

但他把逻辑去掉了,认为历史中不存在什么逻辑规律。真正的

黑格尔传统中的历史主义是有逻辑的,从低到高有一个逻辑的

层次,历史的发展与逻辑结构是同步的。这是很重要的思想,

6
黑格尔哲学讲演录
马克思恩格斯是非常重视的,恩格斯甚至说黑格尔的“历史

与逻辑相一致"、是一个“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思想”。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点继承自费尔巴哈,而辩证法观点就是从

黑格尔那里改造吸收过来的,其精髓就是历史和逻辑一致的观

点。通常讲辩证法的人不太强调这个方面,但实际上这正是辩

证法的一种最根本的表现方式,辩证法的本质就是在历史中表

现出来的一种能动的上升过程,这种上升过程是由历史中的人

的自由意志所推动的,历史的逻辑规律实质上是人自由的能动

活动的产物,是这个自由活动的层次的不断提高的轨迹。所以

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历史、逻辑、自由、实践这些东西都是结

合在一起的,这就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

黑格尔由此建立了一个无所不包的体系,因此他被称为最

后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家。西方人现在经常在争论到底

谁是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每个哲学家都想摆脱这顶帽子。但

其实西方的形而上学是摆脱不了的、这是西方哲学的命运。”形

而上学“现在一般被当成贬义受到批判,但是批判它的那些人

自己也免不了陷入其中,因为你只有用形而上学才能批判形而

上学,你一批判,你就陷入另一种形而上学,你也就成了一个形

而上学家。除非你置之不理,但是你不理它,它也可以不理你,

你还是批不倒它。这个形而上学是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传统,

有它摆脱不了的必然性。

黑格尔的这个形而上学的整体结构,按他自己的观点,是

7
导论黑格尔哲学的特点
在他的《哲学百科全书》(又译作《哲学全书》)中反映出来

的,包括三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自然哲学和精

神哲学实际上都是属千逻辑学的展开,黑格尔把它们称为“应

用逻辑学”。自然哲学讲自然,精神哲学讲人和人类社会,自然

和人都是逻辑学在这两个领域的“外化”而形成的哲学,所以

它们都属千应用逻辑学。其中,精神哲学比较复杂,自然哲学

比较简单。自然哲学无非就是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精神哲

学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主观精神又分成人类

学、精神现象学和心理学;客观精神包含法哲学和历史哲学,

历史哲学其实也是法哲学的一个结尾部分;绝对精神是一个纯

粹精神领域,它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那就是艺术哲学、宗

教哲学和哲学史。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黑格尔认为自己的哲学就标志着绝

对精神的结束。黑格尔是很狂妄的,他认为整个自然界、人类

精神和社会的发展,包括人类的全部艺术、宗教和哲学这些精

神生活,都是为了产生出他的哲学所做的准备,他的哲学一出

来,就把一切都终结了,他把握到了绝对真理。他就是上帝的

自我意识,上帝在他身上意识到了自身,他把自己当作上帝本

人,或上帝的代言人。黑格尔的这种态度理所当然地引起了

所有的人的反感,他等于是不让别人说话了。一切真理都在他

的掌握之中,那别人还活不活了?所以后来的反黑格尔思潮带

有一种合理的情绪化,是可以理解的 3 但也不要因此就把他当

8
黑格尔哲学讲演录
成“死狗"。现在很多人不看他的书,或者只随随便便地看一

眼,甚至道听途说地知道几句话,就开始骂他。这种人云亦云

同样不可取,与那些盲目追随黑格尔的人一样,都是思想上的

懒汉。我们尽管可以不赞成他,还是应该仔细读他的书,不但

看他错在哪里,而且还要看他说的有没有一些道理。

9
导论 黑格尔哲学的特点
,,....
第一讲 《逻辑学〉(

.

上 I匕·一
我们首先来看一看黑格尔哲学的主体部分——逻辑学。黑

格尔哲学的精髓还是在他的《逻辑学》里,这是他整个哲学的

构架和方法论,你要学习黑格尔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必须要首

先了解他的《逻辑学》。当然这也是一个循环过程,我读了他的

其他著作以后再回过头来重读《逻辑学》,会更有体会。所以我

们对《逻辑学》要讲得稍微详细一些。要懂得黑格尔的哲学就

要掌握黑格尔的思路,所以首先要把他的《逻辑学》读下来。

《逻辑学》有“大逻辑”和“小逻辑“两种文本。”大逻辑”是独

立著作,有上下两大册,由杨一之先生译成中文;“小逻辑”是

被纳入到《哲学全书》中作为第一卷的《逻辑学》,篇幅小一

些,内容是“大逻辑"的压缩和修改,中文本有梁志学译自德

文的版本和贺麟译自英文的版本。贺先生的好读一些,虽然是

从英文本译过来的,但贺先生的哲学修养很高,文笔也非常漂

亮。而个别的不准确的地方我们可以暂且不去管它。

一、(逻辑学〉导言

读黑格尔的书,有些人认为应该从《精神现象学》读起,自

20 世纪以来有些人就这样看,认为黑格尔的有价值的思想就在

他的早期的《精神现象学》里面,这有道理。就是说,人们认为

在早期的《精神现象学》里黑格尔的思想是最丰富的,可解释

性是最大的。到了《逻辑学》就不行了,一旦通过逻辑成为大

第一讲{逻辑学〉(一) l3
学课堂里可教的、可逐章逐节地加以讲授的哲学,那它就成为

讲堂哲学甚至官方哲学,成为一种可教授的刻板的东西了。而

《精神现象学》里面很多东西还处于萌芽状态,比较活,而且涉

及很多具体的东西,如历史事件、一些争论和思想冲突、一些

批判性的意见和分析,里面都有一些思想的火花。但我认为初

学者最好还是从《逻辑学》读起,如果真的要掌握黑格尔的思

维方式,就要从《逻辑学》读起。有的哲学史家说从哪一个读

起都可以,比如我喜欢黑格尔的《美学》,就从《美学》读起。

当然可以,从他的《宗教哲学》读起也可以,从《历史哲学》读

起更有味,在读的过程当中也可以体会到黑格尔的哲学方式。

但这是当你不想真正把握他的思路,只想尝一点味道的时候,

这样的做法是可以的。真的要把握他的思路,还是要读《逻辑

学》。《逻辑学》最抽象,但就阅读的难度来说,《逻辑学》并不

比《精神现象学》更难。《精神现象学》是最难的,特别是对于

我们中国人来说更难,因为它涉及很多背景知识,历史、文学、

基督教的原理、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知识,美学、法学各方面的

背景,你都要了解一些,才能够知道他这个地方虽没有点明,但

暗中是针对什么而言的。《逻辑学》没有这些东西,它就是一些

干巴巴的逻辑范畴、概念,但它最纯粹。

黑格尔的思维方式、方法论,在《逻辑学》里最纯粹地体

现了出来。它确实难懂,但读不懂也没关系,读下来就有收获。

黑格尔的《逻辑学》有这个特点,即使你读不懂,但只要认真

l4 黑格尔哲学讲演录
读下来,最好能做点笔记,那么就有收获。你经过不断地、反复

地用他那一套方式在脑子里过来过去以后,就会有种体会,甚

至有种模仿的冲动,就是说想试一试,我能不能用这种方式来

看一看,分析一些问题呢?虽然一时没懂,但那种方法对你有

影响,我本人就是这样。我第一次读的时候做了很详细的笔记,

脑子里仍然是一锅粥,可以说没有读懂。后来过了许多年,再

回过头来继续读的时候,我觉得比当初就清晰多了。当初确实

什么也没读懂,但我觉得非常有收获。他跟其他的哲学家不同,

其他的如康德,读不懂就没收获,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你

读不懂就是读不懂了;但对黑格尔,你不懂也有收获。因为他

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不是要你懂那些具体的每一个细节、

每一个概念,而是要让你受到一种训练、一种熏陶。你只要去

枢它.尽力想去搞懂它,无形中就受到了一种训练,你就会受到

感染,思维层次就会提高,你就会不自觉地用他的眼光打破以

前的思维习惯,就知道怎么去提出一些问题。这是很奇怪的事。

唯有在黑格尔的《逻辑学》里可以感觉到这一点。

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就不同了,《精神现象学》如果

读不懂的话,收获就不大。因为它的逻辑线索在背后,他没有

提出来对你进行训练,它不是那种类型,它需要大量的知识。

所以很多毕生研究黑格尔哲学的人都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

学》是一部天书,是读不懂的。当然这绝对化了一点,这只不过

说明这些人没有读懂而已。特别是对于中国人很难,因为我们

第一讲{逻辑学〉(一) 15
没有那个文化背景。《精神现象学》要有文化背景,要对西方特

别是欧洲大陆的历史、宗教、文化、文学等等这样一些传统观

念、典故有所熟悉。虽然他在书里面都不提这些东西,但我们

要知道。

所以我主张还是从《逻辑学》入手,看不懂也要看。《逻辑

学》是他整个哲学的一个构架,或者是方法论,把它当方法论

来读。你要了解黑格尔的任何一部分,先要了解他的逻辑学。

当然当你了解了他后面的部分后,再回过头来看《逻辑学》,体

会就更多了。

《逻辑学》按照黑格尔自己的看法,是他的整个体系的一个

开端。但后来马克思批评他,说他的体系其实不是从《逻辑学》

开端的,而是从《精神现象学》开端的,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哲

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在他的《精神现象学》里。这是后来马

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一个分析,他的分析是

对的。但我们要读黑格尔还得从《逻辑学》入手。因为当你有

了一定的层次,对黑格尔有相当的了解以后,才会看出来他的

真正哲学诞生地就在《精神现象学》里面。而现在我们作为初

学者,还是要暂且把他的《逻辑学》当作他的哲学诞生地。他

的《哲学全书》就是从《逻辑学》开始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

是,逻辑学是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前是怎么想的,逻辑学就是上

帝。上帝就是精神嘛,逻辑学的精神就是上帝的精神,就是上

帝创造世界的一个蓝图,上帝就是按照逻辑学的结构来创造世

16 黑格尔哲学讲演录
界的,所以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说逻辑学就是世界的结构。

二、(逻辑学〉第一部分:存在论

《逻辑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

首先我们来看他的存在论。我们把握存在论的一个难点就

在于:对“存在“这个概念(德语 “Sein”,英文里的 “Being")

我们到底怎么理解?存在论就是关于“存在"的学说,关于

"Sein”的学说。关于 “Sein" 的学说在西方是有传统的,其实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本体论 ”,“ontology”。这个 “on" 就是

希腊文的“存在"的意思,有时也译作“本体”。我们要是不了

解这个传统,就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他一开始就提出“存在“

这个概念?提出“存在“这个概念是本体论的一个习惯,是从

亚里士多德开始的。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里面就提出,

必须有一门科学专门来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后人把这样

一门科学称为“本体论”。亚里士多德认为这门专门探讨”作

为存在的存在"的科学,就是第一哲学,就是形而上学最核心

的部分。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已经有很多人谈到了存在和非

存在,我们也可以译成“有“和“无”、”是“和“不是"。 ”Sein"

这个词有好几层意思,我们可以译成“存在",也可以译成

“有“和“是",是什么不是什么。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很多人

第一讲{逻辑学〉(一) 17
在谈论:这个也存在,那个也存在,不但一个东西存在,一个东

西的性质也是存在的,一种关系也是存在的,甚至一个东西的

不存在、缺乏也可以说是存在的,“有一种缺乏",这就把问题

搞得错综复杂了。于是亚里士多德想把这些问题清理一下,把

所有这些“存在“搜集起来,看看到底哪一个是“作为存在的

存在",就是说,所有这些存在是因为哪一个才能够被称之为存

在的。他发现有一个东西可以看成“作为存在的存在“,那就是

“实体”。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本体论最后归结到实体、

特别是个别实体。

如苏格拉底,他是活的、有理性的、走着或站着的等等,这

些都是实体的一种性质,可以说它们都是存在的;但它们都是

由于有苏格拉底这个人才是存在的,所以作为存在的存在就是

苏格拉底这个人,就是个别实体。这是亚里士多德所建立的一

个传统,从那以来存在论、本体论就讨论这个问题。黑格尔在

这里一开始从存在论出发,这有他的传统,就是说要讨论存在

的问题。

但是, “Sein" 这个词有好几层意思:一是系词”是",我们

说 “S 是p"'”是”就是这样一个联系词,是把两个概念联系起

来的中介。这在中文里面过去是没有的,现代汉语里才有,在

古代汉语中没有把“是“作为一个专门的联系词来加以理解。

这是一个意思。再一个,”是”还有名词的意思,即“存在"。我

们通常讲的存在就是“存在的东西”,一个东西存在肯定是指

18 黑格尔哲学讲演录
一个东西了,所以我们把“存在“理解为一个名词,就是存在

的东西、存在者。我们讲“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也就是我们主

观和客观的关系、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都是把存在理解为一个

存在者。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作动词用,存在是一个行动、活动,

”在起来”,一个东西存在着。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也把它称为

”系动词”,它既是系词也是动词,它的动作在于它的联系作用,

即把其他的词联系起来。它是怎么存在着呢?就是把它和另外

的形容词、名词联系起来。所以 “Sein" 这个词有几层含义:一

个是系词,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名词。这在古希腊的时候就是

分不开的,放在一起用。这就很奇怪,古希腊为什么把“存在“

这个词一方面作为逻辑上的一个系词,一方面作为一个动词,

另一方面又作为名词来应用?这几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我专门有一篇文章谈 “Being"在西方文化传统中的根源,

就是系词作为逻辑上的联系词,在中国人看起来很不重要,无

非是说话嘛,这祥说那样说都要用一个“是"。形式逻辑认为

一切说话都可以归结为”是命题”,哪怕不用“是",也可以还

原为 S 是 P 、主词是宾词这样的形式。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信念。

当然实际上也不一定,现在很多语言学家都认为这种还原是狭

隘的,很多命题不一定能够还原。但是至少在古希腊一切命题

都被认为可以还原成“是命题”,即都可以被还原成含有一个

系词的命题。所以他们认为人一说话就要以“是“作为前提,

"逻辑”就是这样抽象出来的,就是从语言、语法里抽象出来

第一讲(逻辑学〉(一) 19
的。说话要让人家明白,你就不能只说一个概念。比如你说“玫

瑰花”,别人听不出你到底想说什么,他会追问:玫瑰花怎么样

呢?如果你回答“玫瑰花是红的",人家才认为你说出了一句

有意义的话。如果只单独说出一个“玫瑰花”,人家不知道你的

意思。又比如说“神”,神怎么样呢?你说神是有的,神是存在

的,或者神是不存在的等等,这才有意义。单单说一个“神”,

意思可以是说神存在,也可以是说神不存在,别人就不知道你

的意思。所以必须要有个是、是什么,这句话才有意义。所以在

逻辑学里面”是",也就是“存在“,它是第一的。我们从逻辑

和语言的角度来看,一切语言都要以“是“为前提。亚里士多

德为什么要追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作为是的是",就是要通

过语言去追究最本源的东西。在我们说话时,一切表示,不管

要说什么,必须要把“是"搞清楚,都要以“是“作为前提。

所以这个“是“不管作为系词也好,作为动词也好,它都

是逻辑学的根,也是语言的根,而且还是万物的根。海德格尔

讲“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是“是"的家。”是”就是在语言里

找到自己的家园的,语言的领域就是“是"的领域,就是“存

在"的领域。海德格尔也花了很多心思去探讨它。但从古希腊

开始,这个“是“首先被看作逻辑学的根。

另外,在“存在论”里面,黑格尔一开始就花了很大的篇

幅来探讨逻辑学以什么为开端的问题。逻辑学以什么为开端比

较好、比较合逻辑?他认为只能以“是“为开端,从存在开端。

20 黑格尔哲学讲演录
存在论就是这样来的。为什么呢?当时有很多哲学,比如笛卡

尔从“怀疑“开始,从“怀疑”出发他发现了“我思故我在“;

费希特从“自我意识”开始,“我就是我”,从我开始。但是黑格

尔指出来,以往所有哲学的开始都首先预设了一个“是"。比如

说怀疑,如果你不能肯定自己在怀疑,那就根本迈不开步,必

须承认自己”是“在怀疑,才能把怀疑作为一个开端,才能从

怀疑开始。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也就是“我等于我”、“我就是

我”。要说出“我就是我”,首先必须以“是”字为前提。仅仅说

出一个单纯的概念“我”,这个还不能叫自我意识,只有当你对

“我”作一个“是"的判断:“我就是我”,才能说达到了自我意

识。单纯一个概念怎么能说是自我意识呢?自我意识是一个反

思性的东西,它必须要有两个概念形成一个判断,才是自我意

识。所以笛卡尔也好,费希特也好,他们的开端其实已经是以

”是“为前提了,已经有了这个“是"。

那么这个“是“是什么呢?我们对这个“是“单独进行考

察,才发现“是“本身才是最根本的,它是个动词。虽然它在判

断中只起联系作用,但这也是一种活动,就是把两个概念联系

起来构成一个判断,”是“在里面起的作用就是一个动词的作

用。海德格尔认为所谓的“存在“实际上是一个动作,是“存

在起来”,或译成“在起来”这个动作。存在不是摆在那里的

一个东西,而是个行动,”是”就是“是起来”的一个行动。一

个东西要“是起来”它才是“是",如果不”是起来“它就不

第一讲(逻辑学〉(一) 21
”是",所以有能动性在里面。去年讲康德时我们讲到这一点巠

康德讲范畴先验演绎,他就追溯到“联结“何以可能就是说,

范畴里面体现了先验自我意识这样一种联结活动,即“本源的

统觉的综合统一"。统觉的综合统一就是把那些杂多的直观经

验的东西联结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的“对象”。那么联结何以可

能呢?联结体现在“是“这个系动词上,”是”就是联结活动。

”是“何以可能把两个概念联结起来呢?康德把它归结为自我

意识的本源的统觉的综合统一,认为它实际上是由于自我意识

本源的活动造成的,是由自我意识的自发性、能动性造成的。

康德已经看到了这一点:”是“动词其实是联结的活动,它的

能动性来自于先验自我意识的本源的自发性活动。但是康德讲

得不彻底,他的能动性其实还不是完全能动的,只能把巳经现

成的东西联结起来。现成的东西从哪儿来的?都是由感性提供

的,所以它还不是完全能动的,它里面包含着一些条件。没有

感性从外面把杂多的东西提供给自我意识,这种能动性就一事

无成,就是“空的"。

但黑格尔把“是"彻底能动化了,其实费希特已经开始这

样做了,黑格尔把它进一步推向彻底,他指出“存在“这个概

念就是“在起来”、”是起来”的一种“决心”,没有这种决心,

不但自我意识是空的,就连感性也是空的、不存在的。他在《小

@ 指作者 2004 年 10 月于西南政法大学所作的关于康德哲学的系列讲演,参


见《康德哲学讲演录》(商务印书馆、 2019) 。

22 黑格尔哲学讲演录
逻辑》前面讲到逻辑学以什么为开端的时候,说“存在“其实

是一种决心,也就是存在的决心。什么是“决心”?你要“存

在",首先必须要有决心,如果懒洋洋的、犹犹豫豫的,就存在

不起来了。你必须自己去是,你才能够是什么。比如说,你想当

一个音乐家,你又不去练习,那你就当不成音乐家;要想当一

个音乐家就必须有一个决心,自己去”是“一个音乐家,就要

付出劳动和汗水。所以它是一种“存在"的决心,是一种“是“

的决心。你想是什么`你就必须去”是起来”。你如果不想去

”是起来”,你就什么也不是,就会一事无成。

所以,海德格尔讲,必须“去存在“, `,zu Sein",这个思想

在黑格尔的存在论里面巳经有了,这就是黑格尔讲的存在的

决心。人是自己做出来的,并不是说爹妈生了你,你就是一个

“人”了,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必须自己”是起来”,人都

是自己造成的。这里只是举例而已。黑格尔没有涉及人的事悄,

他只是从哲学上、逻辑上讲,任何东西要“是起来”,必须要有

一种能动性,有一种决心,有一种内在的生存的冲动。这是一

切哲学、逻辑、认识,乃至于世界万物、整个宇宙之所以可能的

一个基本的前提。列宁非常欣赏这个事物自己运动、万物自己

造成自己的思想。黑格尔是把它当作一个本体论的前提,逻辑

学的前提,即一切都以这个为前提,这个“是”即能动性和创

造性。当然黑格尔认为这种能动性归根结底是上帝的创造,万

物都是上帝,万物都有创造性,一块石头,它也是经历了地质变

第一讲(逻辑学〉(一) 23
化,最终归结到上帝的创造性。这就是黑格尔的"泛神论”。

但在逻辑学最开初的阶段,要进入“存在”概念的时候,

在《小逻辑》里只有这样一个命题: "存在,纯存在,没有任何

进一步的规定。”这是存在论的一个起点。它不是一个完整的陈

述,也不是一个判断,而只是一个概念。刚才讲,单独一个概念

没有意义,比如“怀疑",比如“我”,我们必须说它“是“什么,

至少说它“是不是",才有意义。但唯独这个“是“本身例外,

它是一个动词,一个本源的行动,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命

令:去”是“啊!它不符合语法,这恰好说明它不在语法中,而

处在语法的开端上,是发起一个句子的第一个概念。

这样一种能动性的含义渗透在他整个《逻辑学》中,你把

黑格尔《逻辑学》中的一个个单独的概念抽出来,你可以说它

是僵死的、形而上学的、抽象的。如果你要真正理解它,必须把

这层意思讲清楚,那它就不是僵死的,甚至也不是抽象的,而是

活生生的。所有的概念都体现出“存在“这个最初的概念、这

样的能动性。后面的所有范畴都是从“存在“这个概念能动地

发展出来的,都是这个范畴的变形和自我深入、自我生长,或

者说是它的自我展开。它是真正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作为存

在的存在“,它概括一切。这种思想后来被认为其中巳经包含有

“存在主义”的萌芽了。

当然,这个“存在”还只是一个空洞的"决心”,还“没有

任何进一步的规定”,所以它只有一个无,一个非存在,它里面

24 黑格尔哲学讲演录
没有任何内容,其内容就是无,什么也没有。所以,从有就过

渡到了无,从存在就过渡到了非存在。这个无不是外加的,而

是就在这个存在作为决心的内部所包含着的含义:当你决心去

”是"的时候你还什么也不是。这里,存在论的第二个范畴已经

出来了,即“无",它是“有“起来的,是“有”所带来的。后来

萨特在其《存在与虚无》里面谈到,“无”是由“有“带出来的,

没有“有”就没有“无"。因为有一个“有“你才意识到有一个

“无"。你意识到你什么都不是,是因为你想”是起来”。如果你

不想”是起来”,不决心去”是",你不会意识到你什么都不是,

反而有可能以为自己很"充实”,以为自己是一切,“万物与我

为一"。但“无”是由“有“带出来的,是寄托在“有“上面的,

所以它只能是第二个范畴,而不能是第一个范畴。

这是西方哲学的观点。而中国哲学(老庄哲学)和这相

反,是从“无“开始的,印度哲学(佛教)也是从“无“开始

的。一般说东方哲学都是从“无“开始的,但古希腊哲学都是

从“有“开始的。所以黑格尔在写到第二个范畴时只能从东方

找例子。第一个范畴要找例子有很多,像赫拉克利特、巴门尼

德、亚里士多德等等。不过,东方哲学因为以“无“开端,所以

永远也”有“不起来了,一切都处在变动之中,似有非有,似

是而非,定不下来。《易经》的思想就是不断地变易,唯一不变

的就是变易本身。万物变化中的不变就是“无”,什么东西都

不想”有起来”,因为反正是要变掉的,要成为无的,有起来又

第一讲{逻辑学〉(一) 25
有什么意思呢?不如没有。所以真正的高人、智者就是不想成

为任何人的人。“无"的哲学永远”有“不起来。当然黑格尔的

“有”也带来了“无”,它过渡到“无”,但它的立场还是“有“

的哲学。中国也讲“有"的哲学,但不是最高层次的,在中国,

最高层次的哲学就是“无"的哲学。在西方最高层次的哲学是

“有",而这个“有“带来“无”,进入到了“无”。”有“变成了它

的对立面,则“无”是“有“一个“无”,它不能离开其对立面。

然而“有",它本身一定要变成“无”,“无”是“有"的,

“有”也是“无"的。反思”有“和“无”的这种交替,就产生

了第三个范畴:“变”。这个“变”构成了黑格尔的第一个三段

式:有—无—变,或存在一非存在一变易。第三个范畴把前两

个都包含在自身了,既有“有”也有“无”,从有到无是消灭,

从无到有是产生,“变”即产生和消灭。所以这个“变”是一个

具体的概念,不再抽象,不再无内容,而有其进一步的规定,有

了自己的所指和定在。“定在”就是 “Dasein” ,在海德格尔那里

译作“此在",在黑格尔这里意指“确定的存在",即我们可以

确定变化的东西处在变化过程中的哪个阶段。在这里,“定在“

这个概念出来了。而变易是一个具体概念,它有了“质”,可以

有定性的分析。

在这里,“质”的概念又出来了。这也是一个范畴。我们要

给任何东西定性,都必须在这个变的过程中确定其前后关系,

它同其他东西相区别,也相联系,这种规定性就是一个定在的

26 黑格尔哲学讲演录
“质”,这时,“定在”就变为了"某物”。一个定在的某物与“他

物”不同,它由其前后的他物来规定,某物与他物处在这样一

种互相规定中,这就是质-—-一个事物的性质。然而,由千从

某物到他物的链条是无限的,所以在这种相互规定中,一个某

物的性质不可能达到完全的规定,永远也定不下来,就会导致

无穷追溯,这被黑格尔称为一种“坏的无限性”。这种无限性只

会使人感到厌烦,没有新的东西,永远不定。但我们可以发现

有一点是确定的,即任何某物都是一个无限可被规定者。不管

他物的链条延伸得多么远,多么无限,某物都可以被他物规定,

某物作为一个可被规定者,它是一个“一”,一个“自为的一”,

它自己是它自己,而其他的“定在“对它而言都成为了“多”,

两者是“一”和“多”的关系。这里就引进了"位”的范畴,质

和盘、定性与定批在这里就被关联起来了。

量和质的关系是,批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引起了质的飞跃,

即从鼠变到质变,在这背后是“理性的狡计"。就是说,表面看

两者没有什么关系,量的积累并不影响到质,但是,到达一定的

"度”,就会在质上发生突变,产生“质的飞跃",这是在原来的

址变的层次上不可想象的、出乎意料的,所以叫作“理性的狡

计"。例如水的温度平稳地上升到 100 度,水突然就变成了气

体,不再是水了。所以盘和质是通过“度”而联系起来的,这即

是“质—簸一度”的三段式。自然科学探讨的就是量与质之间

的度,度就是自然界的规律,把握到了度就把握到了事物的规

第一讲(逻辑学〉(一) 27
律,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在度与无度的关系中找到

事物的规律,这就是“本质”,于是就从“存在论”进人了“本

质论”。

这里讲述的内容是一个粗线条:首先是一个能动性的思

想,万物都有一种能动的逻辑关系。黑格尔的“存在论”与以

往的“本体论”有继承关系,但又有不同。以往的“本体论”主

要探讨那个东西是一个什么东西,它怎么样,用海德格尔的话

说,以往的存在论主要是探讨“存在者”。而黑格尔主要是探讨

“存在",探讨”在起来”的行动。其实海德格尔有些东西用不

着批判黑格尔,他就是从黑格尔来的。我经常用海德格尔的眼

光读黑格尔的逻辑学,我发现有很多东西是可以相通的。

28 黑格尔哲学讲演录
第二讲 《逻辑学〉二一)
...,

,飞

..
,
习刁

·',
,

` 1'·
、一

~ -
三、(逻辑学〉第二部分:本质论

刚才我们从存在论过渡到了本质论。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存在论的特点总结一下。存在论的概

念之间没有明显的牵扯,例如“有“和“无”之间表面上没有

关系,想到“批"的概念时你不用想到“质”的概念,可以脱

离它的对立面单独理解。但是它们相互之间又有某种辩证的联

系,这种辩证关系不在概念本身体现出来,而是隐藏在概念背

后。所以黑格尔在存在论里就提到“理性的狡计”,所谓狡计就

是表面上是不相干的,但背后理性在起作用,使它们具有辩证

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一旦表现出来,就出乎意料,使人

大吃一惊,就好像玩弄了一个阴谋诡计一样。所以辩证法在存

在论里,是在背后起作用的:对立面的统一、相互转化、相互联

系是在概念的背后活动。存在论里的范畴都是这样一种关系,

黑格尔称之为“过渡",从这边过渡到那边,从一个概念过渡到

另一个概念,两边本来是没有关系的。

而理解本质论里的概念时就不同了,在这里必须把与之对

立的概念结合在一起加以理解。比如“原因“和“结果”,脱

离”原因”就无法理解“结果”;离开“实体”就无法理解“偶

性”;离开“外”就无法理解“内",离开“内”也不能理解

“外"。在本质论里就不讲“理性的狡计”了,因为理性的法则、

辩证法就在概念中明白地表现出来,不再隐藏。就存在论本身

第二讲(逻辑学〉(二) 31
来说,它有存在主义的特点。今天我们所讲的存在主义,在黑

格尔那里已经有萌芽了。而在黑格尔的本质论里,它又有本质

主义的特点,即现代的本质主义在黑格尔那里也有体现。所以,

不能说黑格尔是存在主义还是本质主义,他既有存在主义又有

本质主义。在他那里,两者都不是问题,都是他的哲学里的两

个环节,都统一在他的第三个环节一—概念论那里。

确实,黑格尔在每一个环节里面都有他的倾向。在存在论

里面他强调能动性、自发性和不可解释性;在本质论里他又有

本质主义倾向,强洞找事物背后的根据,要知道存在是什么就

要知道它是如何存在的,就像我们平常讲的,要知其然,还要

知其所以然。本质论就是探讨这个”所以然"的。有些东西摆

在面前你承认它就可以了,比如自由意志,自由意志就在千不

能问其根据。你爱一个人,说不出原因,那是你的自由意志。

但在其他领域就应当追究,比如在物理学领域、化学领域、生

物学领域的任何事,都可以问一件事为什么会是这样,可以问

“十万个为什么”、“千万个为什么",你可以把原因归结到根据,

这个根据就是本质。后现代的反本质主义就是反对这样把一切

事物都归结为一个根据。但理性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为一

切事物找到其所以然的根据。所以海德格尔针对理性主义的这

种倾向讲:玫瑰花要开放,它就是要开放,不要问它为什么要

开放。从艺术的角度来说,不能问艺术家为什么要创造这样或

那样的作品,甚至为什么要当艺术家,那是没有什么可解释的,

32 黑格尔哲学讲演录
是不能用理性或者自然科学的方式为它找到任何规律的。

但本质论就是要找到事物的根据,要知道它如何存在、何

以存在、存在的前提。黑格尔认为这个根据不在别的地方,就

在存在里面,本质就在存在之中。存在的深化就是本质。存在

自身向内深入就能够到达本质。自身向内有一个过程,经过这

个过程才能到达,所以黑格尔讲本质是“过去了的存在"。本

质就是存在的过去式。听起来好像很神秘,其实很简单,要找

一个事物的本质就是要看存在“原来是怎样的",就是要找到

它的“原因"。所谓“原因”就是“原来的因“,“原因"的德

文是 “Ursache", 意思是“原初的事物”。原因就是事物的本

质,一个事物的本质要到它的过去、它的前身去找。在德语里,

本质就是 “Wesen". 存在就是 “Sein", "Sein" 的过去式就是

"Gewesen" 。本质这个词就是从存在的过去式中引出来的。所

以黑格尔说“本质是过去了的存在“,他有语言学上的根据,也

有事实上的根据。了解事物何以存在,它的本质是什么,就要

了解它曾经是怎样存在的,如同了解一个人,就要了解他的经

历、他的历史,了解他的“根底”。

所以本质并不是别的东西,它其实就是存在本身,是由存

在概念自身发展出来的。黑格尔说:“本质是存在的真理。”即

本质是真正的存在。我们通常看到的存在都只是现象。正因

为如此,本质不是直接能够把握到的,它是反思到的:反过

去想事物过去是什么样子的,追溯它的历史。通过反思我们

第二讲(逻辑学〉(二) 33
才能得到事物的本质,而反思这个词在拉丁文里就是“反映"

(Reflexion), 是反过来照见的意思,它是从“照镜子”的比喻

引出来的。照镜子时,不能以为镜子里的事物就在镜子里面,

它在镜子的对面、反面,要回过头来看。镜子里你的模样不过

是你的模样的反映而已。所以反思有一种颠倒关系,左边是右

边,右边是左边,前面恰好是后面。黑格尔把本质论的范畴又

称为“反思的概念"、反映的范畴,因为本质论里的范畴都是一

对一对的,要理解一个概念就必须理解另一个概念,双方都是

对方的一面镜子,此概念就是彼概念的颠倒形象。”结果”就是

“原因"的颠倒形象,“原因”也是“结果"的颠倒形象。存在论

里也有反思,但是这个反思是外在的,是由考察者运用理性加

进去的,如果不用理性,那些范畴表现出它们的内在关系来就

会让人大吃一惊,与人们的预料恰好相反。而本质论里的反思

是在概念上明明白白就体现出来的,一个概念必然反映出它对

立的概念。我谈论结果的时候就已经谈到原因了,没有原因的

结果不叫结果。但是我谈“有"的时候不必想到“无",谈"撮"

的时候也不必想到“质"。所以本质论的范畴是一些对立统一

的范畴,因为它的概念都是一对一对的,到第三个概念就是双

方都走向湮灭或者归结为一种关系。

不过在本质论中,虽然体现出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对立的

概念是统一的,但这并不是它的最终目标。我们经常讲对立统

一是辩证法的核心,但这只是表面的说法,在本质论里讲对立

34 黑格尔哲学讲演录
统一最终是要引向“矛盾"。对立和矛盾是不同的,对立是外在

的两个事物的关系,而矛盾是内在的。不能将两者混淆。矛盾

是自己和自己的对立,是一般的对立所不能概括的。我们中国

人很难理解矛盾这个概念,通常我们所说的矛盾都是对立。其

实矛盾是对立的极端状态,是一个事物的自相冲突、自我否定。

比如,“黑的”和“白的”是对立,“黑的”和“不黑的"才是矛

盾,才符合排中律。逻辑矛盾没有中间立场,不可调和。黑和白

不论如何对立,它们之间毕竞还有红、黄等,黑和不黑之间则

再没有什么中间物了,这才是真正的矛盾。这种矛盾在辩证逻

辑看来恰好是万物的真正根基,某一事物自己不能和自己相容

那就是最后的根据。矛盾后面再没有根据了,矛盾就是无根据

(德文 Abgrund ,又译作“无底深渊"),就是荒谬,也就是自由。

自由是荒谬的东西,自由就是没有根据。所以萨特讲,人是被

抛入自由的,没有理由。正如真正的爱不需要理由,爱就是爱,

是自由,是荒谬的。从黑格尔这里也可以看到萨特、加缪等荒

诞派的萌芽。真正的根据就是无根据,也可以翻译成无底深渊。

奥古斯丁早就说过,人心是一个无底深渊,找不到根据。

从形式逻辑来看,矛盾就是荒谬的,从辩证逻辑来看,它

也是荒谬的,但是两个荒谬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是必须排除

的,但后者不能排除,它恰好是对立面之所以相互转化、得以

统一的根据。对立的每一方都是自我否定的,但它为什么会自

我否定?没有为什么。万物都会灭亡,所以才会向对立面转化。

第二讲(逻辑学)(二) 35
Another random document with
no related content on Scribd: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