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1

西 藏 佛 教 簡 史

文/洛本仁波切

頂禮上師本尊空行母,加持我等破除無明□;教授聽聞皆無魔障礙,導意能入信心大藏
海。

佛法不可思議,非一般宗教觀點或哲學思維所能徹見;爲利益具緣具信之弟子,撰此藏史,
以爲趨入正道之根基。

佛陀是全知者,曾爲衆生三轉法輪。初轉法輪,于鹿野苑度五比丘,爲不信輪回者說四聖諦
─苦、集、滅、道。二轉法輪在靈鷲山,說空性,破小乘一切我見。最後於廣岩城,四處行化說
空與有之辯證。佛陀涅盤後,長老迦葉尊者,慈湣衆生,唯恐法燈將滅;爲使佛法久住人間,
因而集結諸大阿羅漢,依戒定慧三學的說教集成三藏十二部經律論。〔何謂十二部:一、修多
羅(契經),二、祗耶(頌),三、伽陀(諷誦),四、尼陀那(因緣),五、伊帝目多(本
事),六、□多伽(本生),七、阿浮達磨(新譯阿□達磨,未曾有),八、阿波陀那(譬
諭),九、優婆提舍(議論),十、優陀那(自說),十一、□婆略(方廣),十二、合伽羅
(授記)。另有佛教十二支,是指佛教十二事,分別收錄于大藏經中:一、經,二、聖歌,三、
授記,四、偈語,五、僧團清規,六、傳記,七持論,八歷史,九、故事,十、奇迹,十一、論
疏,十二、印證。

其中密續是屬於「內形而上學」,而阿□達磨則稱之爲「外形而上學」
。密續又稱爲金剛乘,是
以小乘的戒律和大乘的菩提心爲基礎,在具足高度空性智慧的認知中,以真言轉化的力量爲
方便解脫道,直證本覺之果乘。

佛法偉大浩瀚如海。佛陀法教自印度向外弘傳計有三次。第一次是在佛滅後四百年的阿育王
時代。相傳阿育王本來十分兇殘,以戰爭爲樂,前後征服了巴基斯坦、錫蘭等無數小國。一日
巧遇一位威德出衆的僧人,令阿育王十分折服。僧人勸諫阿育王說:「君王啊!鎮恨難滅欲
之火,窮兵黷武不可能滿足併吞天下的野心。唯有慈悲才能降服鎮恨,獲得內心的安寧。」於
是向阿育王開示四聖諦。阿育王受教後,正式皈依成爲佛教徒。爾後王子與公主相繼出家爲
僧尼,並且將佛法帶到斯里蘭卡,佛法因而首次向外傳揚,此時約在紀元前二百年。有關斯
里蘭卡佛教部份,相傳玄奘大師亦曾爲此造論。印度佛法初期五百年以巴利文傳教,屬於小
乘弘揚期。

到了第三世紀西元二百年左右,中國比丘法顯大師首度入天竺求戒。由於正值印度大乘佛教
之興盛期,所以隨著法顯傳回中國的是,經歷五百年的演進與地域性擴張後的大乘佛教,這
與釋尊的原始佛教有著甚大差異。法顯大師取經攜回了世親菩薩所著的唯識二十論與三十論
頌。世親的傳承有四家:一、安慧,傳毗曇之學。二,陳那,傳唯識因明之學。三、德光,傳律
學。四、解脫軍,傳般若之學。除了世親學說之外,另有提婆與寂天菩薩亦自成一系。法顯入
竺時,正是唯識學說風行時代,所以後來中國佛教便以唯識爲觀點,發揚出禪宗之特色。禪
門所宗的金剛經亦在西元伍佰年譯成中文。中國佛教後來傳入日本韓國以及西藏。這是印度
佛法第二次外傳。

在第九世紀時,佛法傳入西藏,當時印度佛教正在弘揚密續,在以到天竺學習的西藏青年,
所學到的全部都是密續。因此西藏才有超越過四萬冊的藏版密續。這是印度佛法第三次外傳。

西藏在佛法當未傳入前,流行一種「苯教」有人稱黑教:專以咒語役使神靈祈禱禳福降禍,
與巫術無異,並非佛教。但人民信仰已久,不易改變,所以在佛法初傳不被接受。然今藏地
苯教近似絕迹,僅有西康噶魯這個地方,尚有保存。但也已深受佛教影響,所以,目前「苯
教」 在西藏可說是改良的混合式民間信仰了。

第二十九代藏王拉多多利年傑時,大約是西元四百年。相傳有一天王宮屋頂巨響,國王派人
察看,發現一尊水晶觀音像,以及兩部經典(諸佛名稱經、寶篋經)。當時西藏無文字,梵
經無人能識,以爲神聖不敢褻瀆,黃綢包裹僅爲供奉。到了三十二代藏王松贊幹波,西元六
佰伍拾年,大約在唐貞觀十五年時與唐宗室女文成公主聯姻。先前已娶尼泊爾王女白利斯布
公主。兩位王妃篤信佛教。文成公主到西藏時,攜帶不少佛像和經典。藏王深受感動,廣造廟
宇,力弘佛教。藏王松贊幹波派宰相突密桑波等十九人,假道尼泊爾遠赴印度那瀾陀。一路
上死了十七人,到達印度後,僅剩一人與突密桑波進入那瀾陀佛學院學習梵文。數年後返藏,
以梵文十六母音、三十二子音,創造了藏文四母音、三十子音,同時造了不同于梵文的字體。
當所依的梵文,自阿育王時代開始已經十六次改革。而關於佛教事迹,阿育王以降始有碑文
傳述。之前沒有,佛陀時代也沒有。佛滅後的集結記載,相傳寫于貝葉上,保存不易。直至阿
育王時代,王令子民勒碑記述,佛陀行化各聖地事迹,方有今日佛教遺迹可資考證。由此亦
可看出,上師與功德主對護持佛法的重要。祖師密勒日巴說:「供養我者,功德與我等同。」
所以淨信功德主的重要與偉大,跟上師是無異的,兩者相輔相成。因爲只有在功德主的發願
用心之下,給予各種資源協助,佛法始能廣傳弘揚。印證歷代史實,佛法的興盛大多來自國
王功德主的護持。所以,我們今天尚能禮拜佛陀聖地,應感謝阿育王。典藏於印度博物館的
某些石雕佛像古物,即是阿育王時代所雕造,這些珍貴佛像足以代表阿育王不滅的功德。

那麽,世間塑造佛陀像與佛最爲神似是何像?衆說紛紜,其中一則較爲可靠的是──佛滅度
後百年間,世人逐漸淡忘佛陀尊容。爾時,一位百余歲老嫗,年幼時曾面謁佛陀,在世上僅
剩其一人能憶佛顔。老人家發願爲令世人皆能見佛威儀,故教其子雕塑佛像,並在菩提迦耶
金剛舍利塔中進行,預計兩個月完成。彼時塔門緊閉。相傳有天人入塔相助。老人家自知其壽
僅剩七日,希望能親眼見到佛像完成,於是打開塔門,結果驚走天神,幸好佛像業已完成。
老人家見了佛像之後說,像極了,除了眉心白毫與光環無法雕造之外,其他一切均與佛無異。
之後老人家旋即往生三十三天。相傳這就是現今菩提迦耶金剛舍利塔內的釋尊聖像,也就是
世間第一尊佛像。

佛典中記載,佛住世時無任何像,亦無造像傳統。佛陀說法無量,經典大都在舍衛國講授,
佛住此二十五年之久,金剛經就在此處說。同時,佛在舍衛城結夏安居二十五次。每年四月
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止三個月。有時候,佛陀會遠行。經常有子從遠方前來晉見世尊,求加
持,不能滿願。因此阿難稟佛此事,並請示如何處理?佛示諭阿難,可在院前種顆菩提樹以
爲世尊代表。從此之後,凡是來訪者,見不到佛,就會至菩提樹前頂禮,代表向佛恭敬。這
是佛住世時的代表象徵。佛滅後四百年,始由阿育王大舉造塔、造像、勒碑。

藏文翻譯的佛典超過一百卷《甘珠爾》。內容涵攝三藏教法論藏丹珠爾,在小乘中有大□婆論
及其他。大乘論著有許多,如莊嚴六論師所著諸論述。莊嚴六論師系指印度六位佛教學者:
龍樹、聖天、阿僧伽無著、婆修盤頭世親、域龍陳那及達磨吉諦。金剛乘教方面,則有無數與密
續有關的論、儀軌及教導。

松贊幹波的宰相突密桑波,創造了藏文及八部文法,後者僅存一部。突密桑波返藏時結識了
三位印度學者,一同返回西藏。一位名咕嘛(童子之意),另一位名桑傑香噶(大力士之
意),以及一位尼泊爾的「阿□梨」(金剛上師)。突密桑波攜回了大量的經典、密續。這些密
續主要是以觀音爲本尊,有二十一冊,突密將他譯成藏文,藏王學習後,傳教於子民。同時
也撰寫了一部《□瑪尼全集》,裏面包含觀音儀軌與藏史。這時佛教在西藏明顯興盛。但從三
十三世藏王到三十五世期間,於佛法弘揚並無大作爲。

到了三十七世藏王赤松德貞時代,朝臣信佛謗佛的衝突爭辯很厲害,而藏王力排衆議,先後
派宰相等人前去印度聘阿難陀入藏,寂護堪布入藏。寂護當年在印度頂有名氣。他本是孟加
拉國的王子,在那瀾陀佛學院受具足戒,是一名中觀論師,著有《中觀莊嚴論》。寂護大師在
西藏首度七人爲僧,教導律藏及中觀,僧伽制度隨即創立。這時西藏佛法受到舊有苯教阻礙,
弘化不易。於是寂護請求藏王,迎請烏仗那國的蓮華生大士前來降服地祗神靈。蓮師遂與二
十五位弟子一同入藏,摧伏外道惡魔,使其成爲護法。爾後爲桑耶寺灑淨,順利建寺。當蓮
師入藏前,國王宣佈寂護回印,事實上寂護仍在西藏;當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完成時,寂
護堪布即在寺中爲全藏根器最利的七個人剃度,成就第一批僧寶。寂護花了七天時間教導僧
人三皈依文,卻無法學會。因此,建議藏王,若想弘揚佛法,必須派遣賢者至印度學法,再
譯成藏文,如此佛法才能廣傳。藏王順應所求,派員七名赴印求法。西藏佛法,自此奠定基礎
弘揚佛法的三大功臣:赤松德貞、蓮師及寂護,遂被尊稱爲三主尊;法王赤松德貞、多傑洛
本是蓮師、堪布寂護。

早期西藏的譯師及學者對藏傳佛教貢獻甚多,已被譯成藏文的經論達兩百卷以上。西藏譯師
將早期翻譯與後期翻譯區分爲新舊密續。在甯青桑波以前所譯稱爲舊續,其後稱爲新續。而
印度本來沒有新舊密續之分。洛劄哇甯青桑波的年代約當九、十世紀間,爲西藏朗達瑪毀佛
後,首次引進佛法者。他在印度學佛十七年,同期有欽智等二十一位同學,後來僅剩他們兩
人。欽智原本十分驕傲,某次譯經時對一名相「拉大」不解其意,後來尋到早期□盧遮那所譯
範本,「拉大」即是「不執著、慈悲忍辱」之意,而警覺前人智慧之偉大,傲慢心頓消。並且讚
揚□盧遮那是「太陽」,甯青桑波是「星星」,而謙稱自已是像「營火」一樣微不足道。

在早期所譯包含「□奈耶律」、
「修多羅經」、
「阿□達磨論」、以及下三部密續:「怛特羅事密」
「行密」
、「瑜伽密」
。而如「三跋羅」
、「喜金剛」、
「時輪金剛」、
「大威德」及其他無上瑜伽之類的
密續,則是屬於後期所譯的「新續」。但舊續翻譯中也有無上瑜伽續經典。爲此有學者爭議其
正確性。蔣揚確吉羅佐認爲,新舊續所譯皆無錯誤,因爲佛教徒必須以最大敬意接受佛陀深
廣教誨,及祖師詮釋所啓示的任何意義。

赤松德貞對藏傳佛教具有深遠的貢獻與影響。到了第四十一代藏王傑魯巴加時代(紀元九百
年左右),佛教在西藏蓬勃發展。藏王傑魯巴加對僧恭敬有加,蓄發供養,結髮長辮左右系
以紅白布,紅布代表迎接僧寶,白布代表迎接瑜伽士。同時欽定百姓七石供養一位僧人的制
度。然而只知供僧,卻忽略人民重稅之困,致使百姓將民生日窘之疾苦,移恨於佛法,埋下
日後毀佛之惡因。

第四十二代藏王朗達瑪即位後,大肆滅佛,禁譯佛典、拆毀寺院、破壞佛像、經典殺害僧侶,
西藏佛教遂進入黑暗時期。而朗達瑪的毀佛有一因緣。話說在尼泊爾布達造塔的三兄弟,在
佛塔完成時作回向,依三人不同願力,後來分別轉世爲赤松德貞、蓮師、寂護。然而他們不小
心忘了爲辛苦工作的牛作回向,牛起鎮恨,發願在他們三人弘法時予以阻撓破壞。是故,朗
達瑪頭頂凸起酷似牛角,「朗」就是牛的意思,「達瑪」是流傳,也就是說牛的轉世。

到了十一世紀時,第五十代藏王拉拉瑪嘿西額,護佛心切,先遣
侄子菩提光攜帶黃金到印度禮請阿底峽尊者。當時那瀾陀佛學院已經
沒落了。阿底峽尊者在恒河畔戒香寺教授佛法。菩提光曾是玄奘大師
的弟子,當見到阿底峽時,力邀尊者入藏,然因尊者當時繁忙無暇,
故而婉拒。菩提光返藏稟明,藏王失望之餘,並未放棄,再度指派大
臣攜帶黃金前往禮請。途經回教地方遭人劫奪,大臣亦被監禁病死。
藏王聞訊後,再派宰相與菩提光二人前去印度。二人面見阿底峽時,
陳述三度求法之經過曲折並獻上黃金供養。阿底峽尊者聽了很是後悔
,直說:「我本第一次邀請就該前往才是!」
阿底峽在印度到西藏的途中,遇見了瑪爾巴,這是瑪爾巴第三次到印度去。阿底峽告訴瑪爾
巴,「你的上師帝洛巴已經圓寂了,不必再到印度去,隨我翻譯如何?」但瑪爾巴認爲已經
承諾自已的上師會再到印度去,故婉拒了阿底峽。

當阿底峽尊者抵達西藏時,遇見甯青桑波,那他已玖拾有餘之高齡,尊者也已經陸拾多歲了。
二人對談後,尊者稱讚甯青桑波說,「西藏有你這樣的善知識,其實沒有必要請我來。」然而,
當尊者問及甯青桑波修持的時候,發現他上午修事密,下午修作密,傍晚修瑜伽密,晚上修
無上瑜伽密。他所造的寺院亦如是,一樓事密,……,四樓無上瑜伽密。於是阿底峽說,「還
是需要我來!」事實上,修持四部瑜伽不應作如此之分別,一切時皆可修。阿底峽並爲西藏
造了《菩提道次第論》本論共七十偈,闡明聲聞乘、緣覺乘、大乘及金剛乘之要義。後來岡波巴
的《解脫寶縵論》及宗喀巴的《大道論》,皆是以此爲基礎,再次延伸增廣的論著。

西藏佛教經由阿底峽在十一世紀左右的整頓後,形成了新密續派,被稱爲「覺沃噶丹巴」,
「覺沃噶丹巴」的意思是依命令團結。它是第一個改革後的教派,以極嚴峻樸素爲特色。格魯
巴自其法裔,並稱爲「噶丹薩巴」,即噶丹巴之意。另有嘉瓦雍敦巴爲阿底峽尊者的首席弟子,
于一○五六年創建拉仁寺,以嚴峻教法聞名西藏。雍敦巴三名出色弟子爲:布托巴仁成薩、
平噶巴祖林巴、布群巴宗努仁成薩嘉姆善,並稱三兄弟。此外尚有其他無數之佛法擁護者。因
緣際會下,一時教派蓬勃,寧瑪、噶丹巴、薩迦巴、噶居巴……紛紛出現。

阿底峽尊者在西藏並未傳戒,因爲尊者本身屬「大衆部傳承」,而西藏原屬於「說一切有部傳
承」,寂護亦然。此乃由羅候羅直接傳下。而當時曾因朗達瑪滅佛逃離西藏的喇嘛,已陸續回
藏傳戒授法,所以阿底峽尊者認爲若再傳戒,未來勢必有兩個傳承,唯恐不明究理者妄起爭
執,因此不傳戒,只傳「皈依發菩提心」及「菩薩道」教法。大衆部與上座部(說一切有部)最
大的不同在於,大衆部有比丘戒 253 條,其中四條根本墮,任何部皆同,不能懺悔;而十
三僧殘戒,上座部認爲懺悔了,即可遮止,但業殘留;而大衆部認爲在僧團面前只需隨喜說
「呼嚕呼嚕」,即可無罪,這是兩部戒最大差異所在。

西藏的新舊教派之分,事實上是從阿底峽尊者整頓之後算起,但西藏學者主張從甯青桑波開
始。這種說法反應出西藏的特殊宗教個性。藏傳佛教的四大教派,就新教派興起與發展的基
礎上來說,噶居巴傳承肇始于帝洛巴與那諾巴及梅紀巴。瑪爾巴、密勒日巴及達波拉傑爲所
有噶居共同祖師。帝洛巴本是上樂金剛化身,無人類上師。原從事炸油工作,經由專注而開
顯自性;開悟後至金剛持處接受灌頂傳承,返回人間。帝洛巴持有四條法脈,爲令衆生依循
四皈依正道,故向世人宣說:「我的人間上師有四:第一位是龍樹、第二位是拉瓦巴、第三位
是佳訝巴、第四位是瑪噶巴桑莫。這是帝洛巴四法脈的簡短傳承。

若詳細言之,帝洛巴第一條法脈爲:金剛持傳帝釋、帝釋傳亥母、亥母傳印度善知識比蘇噶巴
比蘇噶巴傳沙拉哈、沙拉哈傳龍樹、龍樹傳帝洛巴,此乃父續傳承。父續傳承共有三十五位本
尊,而以密集金剛爲主尊。另外父續傳承也有「金剛四座」等調伏法門,這類法門在傳承的考
證上,學者看法分岐。金剛四座對應那諾六法之幻身與破哇;幻身、破哇與拙火、明光、中陰、
睡夢瑜伽合稱六法。若加上遷識與行印則稱八法。遷識類似移魂大法,就是將意識遷入新死
屍體而令復活。這個傳承見於瑪爾巴傳記中,但不適合西藏,故祖師終止口訣授受,而不復
傳世,僅剩儀軌。行印指的是下門大手印,上門大手印修觀想,下門大手印修明印。

第二條法脈:金剛持傳智慧空行母、智慧空行母傳咕咕利巴(印度八十四位成就者之一,咕
咕利巴與狗長住,舉止與狗無異。)、咕咕利巴傳迦雅巴、迦雅巴傳帝洛巴,此乃母續傳承。
主修大幻化網金剛,對應六法中的睡夢瑜伽。

第三條法脈:金剛持傳金剛手菩薩,金剛手菩薩傳董比嘿嚕卡(八十四成就者之一)、董比
嘿嚕卡傳帝那哇劄、帝那哇劄傳那哇巴、那哇巴傳帝洛巴,此傳亦屬母續。以上樂金剛爲主尊,
對應六法中的明光。

第四條法脈:金剛持傳金剛手、金剛手傳阿那哇劄(八十四成就者)、阿那哇劄傳貝瑪瓦劄、
貝瑪瓦劄傳噶巴桑莫、噶巴桑莫傳帝洛巴,此亦屬母續傳承。主要本尊是喜金剛,對應六法
中的拙火。

帝洛巴尚持有其他傳承。自那波巴得到拙火,自龍樹得到幻身與明光,自拉哇巴得睡夢瑜伽,
自蘇哇西底得到中陰身及破哇傳承。

帝洛巴將法脈傳予那諾巴。那諾巴,喀什米爾人,亦屬於八十四位成就者之一,原來販賣木
材,後棄商爲瑜伽士。曾任那瀾陀佛學院方丈,駐守此門與來自北方的印度教徒辯論,舌燦
蓮花,盛名遠播。專精密續、大手印、經藏般若,但仍嫌不足,聽聞帝洛巴祖師名號頓生信心。
經過十二年艱苦虔誠跟隨後,帝洛巴才收爲徒。那諾巴的弟子有瑜伽行者香帝巴、阿底峽、瑪
爾巴。香帝巴創立了香巴噶居。瑪爾巴則創立達波噶居。

瑪爾巴初學密續是在尼泊爾追隨善知識潘聽巴,修習梵文文法、邏輯、醫藥、金剛四座。聽聞
那諾巴之盛名,遂與尼泊爾學者編諜巴一同到印度戒香寺親近那諾巴。瑪爾巴向那諾巴獻曼
達供養,從尊者處學喜金剛密續。尊者向瑪爾巴顯現九座喜金剛壇城,瑪爾巴自疑思惟:
「我應向何者頂禮?上師?本尊?」自以爲上師經常可見,而本尊難得一見,故向本尊頂禮,
祈求加持。此時,那諾巴將九座壇城本尊收回心輪,向瑪爾巴說,你的家族從此將無法弘揚
此傳承,但你的弟子將繼承光大。此乃依緣起徵兆授記。一日,瑪爾巴在花園裏向那洛巴求
金剛藏、三部密續、金剛密續、大幻化網、貢布之灌頂及口傳、教授金剛藏、三部、四座、大幻化
網、貢布護法。這系列即是完整的母續教授。金剛藏是喜金剛的論,佛所親造。貢布是智慧護
法,與佛本尊無有分別。瑪爾巴更向那諾巴請求父續的密集金剛灌頂,但是那諾巴拒絕了。
並向瑪爾巴說:「我對此部不熟,你可以去求依喜寧波,他是當今最有名的密集金剛上師。」
因此,瑪爾巴謹依上師教誨,前去依止依喜寧波,求得完整的密集金剛灌頂與口傳。當瑪爾
巴回到上師處時,有一弟子嘉那阿噶西諦向上師求密集金剛灌頂,上師那諾巴欣然接受,並
爲他們二人行灌。當瑪爾巴得灌及接受口傳後,覺受比依喜寧波更了義深入。這是因爲有了
前次的經驗所致。

瑪爾巴亦從梅季巴求得大手印。梅季巴是沙拉哈的弟子,在唯識的造詣甚高。曾寫下三十五
部有關大手印的著作。所以噶瑪岡倉認爲大手印是由梅季巴傳出,但其他噶居傳承則認爲大
手印是從那諾巴傳下。我則以爲大手印可視出自梅季巴與那諾巴二人口中,因二人皆是見性
的聖者,身爲凡夫的我們實不必爲此煩惱。

雖然瑪爾巴的傳承主要來自那諾巴,但尊者在印度十八年之中,亦曾向他人求教,如依喜寧
波、潘聽巴等,故瑪爾巴向梅季巴求法就不是全然沒有依據了。在藏文版的論藏有 240 部之
多,主要都是印度善知識所著,其中亦有一些瑪爾巴的著作。當時在那瀾陀佛學院的善知識,
經常集會發表論文,並以「證道歌」來表現其證悟境界,其就有瑪爾巴的證道歌。前面提到瑪
爾巴在半途與阿底峽碰面時,得知上師那洛巴已圓寂,阿底峽邀其一同翻譯,但瑪爾巴因已
答應上師,故而婉拒,當瑪爾巴來到上師花園處向上師獻曼達時,那諾巴示現在花園上空,
手搖鈴鼓,向瑪爾巴開示密續心要,並加持其法脈在西藏弘揚。

有些學者認爲密續不是佛法,若以正確客觀的觀點來說。佛陀三轉法輪示現圓滿僧相;然因
不宜向非具根器之佛子宣說密法,故佛陀爲利根者宣說密法時,必化現爲本尊,如喜金剛、
密集金剛、時輪金剛等報身相。報、化身相雖不同,但本質乃一味。因此也有西藏學者認爲,
「密續是由不同佛所說,其秘密法教亦非人間上師所傳授,因爲人不可能有千手多頭的。」對
此論點我們不表反對,然而,本尊是上師秘密清淨心的本質確實不可否認;再者密續主要是
從八十四成就者而來,而八十四成就者的師承,均上溯至佛陀,這亦是不可改變的事實,除
了從「佛」得法之外,亦可自「定觀」、「禪修」中親見本尊受灌,而造論及儀軌法本,但追本
溯源,法脈均自佛處傳下。以紅觀音儀軌爲例,紅觀音儀軌是卻達蔣措所造,並沒有說是佛
親告。但此儀軌的長傳或短傳都記載著:此法出自本尊。在廣軌中明白寫著是由佛所說。任何
本尊儀軌皆對傳承出處交待嚴謹,不可杜撰自已成爲本尊或祖師,亦不可依附任何謊言。

瑪爾巴衆多弟子當中,以密勒日巴最出色,他是西藏著名的詩聖。生平苦修精進留傳有許多
膾炙人口的故事。

密勒日巴主要的弟子是達波拉傑,又名岡波巴。達波拉傑的意思:「達波」是地名,「拉傑」是
醫生之意,也就是「來自達波的醫生」。經由岡波巴的努力,噶居巴始成爲一個獨立的傳承教
派,其弟子多如繁星,故衍生出四大八小傳承。

薩迦巴由「五聖」創教,即貢噶寧波(1592-1158)、索南則莫(1142-1182)、勒巴嘉贊
(1147-1216)、貢噶嘉贊(薩迦尊者, 1182-1251)、卻嘉巴巴(八思巴,1232-
1280)。薩迦傳承是由五聖所創,但多密羅招卻是貢噶寧波的上師。多密羅招與瑪爾巴同年
代,瑪爾巴初學時曾向他學文法與邏輯。多密羅招曾依止畢盧巴學習唯識。畢盧巴乃八十四
成就者中的那位喝酒沒錢付,令太陽不落地七天的尊者。他不僅精通唯識,亦了義中觀及密
續,是那洛巴時代的名師。多密向畢盧巴學唯識之後,到菩提佳耶學密續,依止噶雅達。返
藏後,傳法給貢噶寧波,尊者是一位白衣居士,是薩迦始祖。薩迦屬於父子傳承,五聖皆是
赫赫有名有上師兼學者。八思巴曾爲中國皇帝之國師。五聖中,前三者爲白衣,互爲親眷,
或爲兄弟,或爲父子,後二者乃具足僧。薩迦法王的繼承是堂兄弟二房之中,繼任爲法王的
這一脈必須出家,但其他兄弟則可結婚。待法王圓寂後,再由堂兄弟這一房的小孩出家繼承。
薩迦五祖固守傳統,接受殊勝瑜伽行者□盧巴、那諾巴、多傑登巴,以及其他許多印度學者
聖人的經及恒多羅續,嚴守一個殊勝的「康」的傳統,並且涵攝吸收普巴法及寧瑪派的儀軌,
無間斷的傳承直至今日仍未消失。

薩迦尊者貢噶嘉贊,是世上學者之泰斗,以駁斥當時西藏的異教徒議論而聞名,未聞有人之
博學辯才超越於他。薩迦傳承中有「額爾巴」、「薩迦巴」、「察爾巴」,是固守傳統精神傳承的
三派。額爾巴是貢噶贊波所建立之薩迦支派,所建寺院名字是取「額凡卻丹寺」。察爾巴是羅
薩嘉措所創的薩迦支派。與額爾巴均屬於第六世薩迦巴索南嘉贊之派系。

甯瑪巴又稱古老的紅教,屬於早期的舊派,但並未因宗教上的改革而消失,反而爲了實踐教
義而將甯瑪巴固有之「九乘修道次第」更加發展。九乘爲:一「預見」,二「可視見」,三「妄
想」,四「存在」,五「從善者」,六「大苦行者」,七「淨者」,八「原法」,九「無上法」
。而一
般對九乘的解釋是:顯教三因乘;「聲聞」、「緣覺」和「大乘」,密乘六果乘;三外密續「事
密」、
「行密」、
「瑜珈密」,三內密續;「瑪哈瑜珈」 、「阿努瑜珈」、
「阿帝瑜珈」。九乘分爲因與
果之兩道。因道包括「聲聞」、「緣覺」及「菩薩道」。果道涵攝三外密與三內密,就新密續之說,
六果道包括事密、行密、瑜珈密、無上瑜珈密;無上瑜珈密再分爲「父續」 、「母續」、
「無二續」
這是依九乘來探討。若依「九乘修道次第」來說,前述九乘法的前四法爲因地之道,後五種法
則是果位之道。

北傳佛教認爲在每一個時代的特殊情況下,有補助弘法之必要。基於此理由,寧瑪派的殊勝
「寶藏」,便由烏金仁波切偉大的蓮花生大士所隱藏。蓮師來到西藏後,將許多基本及特殊的
經典傳給藏王及臣民,並將諸法寶藏藏于地下及弟子心中,使其受到保護而度過法脈衰微的
飄搖時代。在授記預言的時期來臨時,這些寶藏即爲卓越的化身菩薩(德童)所發現,而挖掘
取出來,用於利益這些寶藏包括法本儀軌、法器、舍利、秘密文字,佛像……等不可思議,且
具有大加持的聖物。有些學者反對「岩藏」之說。但若仔細研究,爲什麽需要岩藏?蔣揚確吉
羅佐仁波切說:「岩藏」具有「引用聖典的正當性」
、「可見證據之正當性」
、及「推論之正當性」
等三種邏輯的支援。所以小心不可藐視,否則犯上毀棄佛法的的嚴重罪過。般若波羅密多及
其他隱涵的寶藏被龍樹菩薩所揭開,而金剛乘的續則在烏金國的杜馬達拉塔的學者所發現。
事實上在印度也有很多岩藏經典,諸多事實,足以反駁那些反對岩藏真實性的看法。

宗喀巴建立了格魯派,弘揚經、律、般若、中觀、密續等。宗喀巴在他自己的著作中,宣揚他認
爲正確的經及深奧的密續。宗喀巴的著作,是在他的本尊文殊師利菩薩的加持下,以其深高
智慧,依自己本性而寫成的。格魯巴的祖師未曾有人到過印度學法,全是藏人,所以所有的
法門皆來自瑪爾巴所譯,宗喀巴的弟子格頓魯(亦爲其侄子)爲拉西熏波寺的開山祖師,舍
報後被追封爲第一世達賴喇嘛。

宗喀巴出生於十四世紀,年輕時曾得到第四世大寶法王的居士戒與授記加持。自幼好學,於
佛教史迹中,特別讚歎集結三藏的聖者,所以宗喀巴學習三乘時,先從小乘入手;密續部份
則多得自于噶居傳承;主於辯論、中觀、唯識、阿□達摩論,則得自於薩迦的恩大哇。宗喀巴
學成之後,貶其師。並且說,我的中觀思想得自觀想中的文殊菩薩,同時重新造《中觀論》。
爾後成爲黃教始祖。宗喀巴拜讀阿底峽的「菩提道第論」,有所領悟,自己也造了《菩提道次
第廣論》,此論是格魯巴極重要的著述。

其有二心子,給促節與迦察節。給促節本來是薩迦派的學者,曾在宗喀巴辯論之前,隨身攜
帶一把匕首,爲宗喀巴預知,故在桌下藏一塊石頭。給促節頂禮後,宗喀巴將石頭拿給他並
且說道,「你先拿去磨刀子。」給促節當下攝服,拜爲門下。另一位迦察節亦屬於薩迦派,欲
與宗喀巴辯論時,看見宗喀巴披著袈裟如廁,心想具足僧是不可以穿袈裟如廁的,可就此點
攻擊,於是偷偷跑到廁所一探究竟,不料赫然發現,袈裟挂在廁所外大威德牛角上。迦察節
一時恍然大悟,於是心悅誠服依止座下。

事實上,宗喀巴不但是一位卓越的宗教家,也是一位見性的菩薩。恒順衆生,依無上悲願爲
衆生建寺於市井之中;不像噶居祖師,其道場皆遠離塵囂不近人群。此外更爲衆生寫下《菩
提道次第廣論》。過去如世親菩薩爲小乘造《識性微塵實有論》,以大乘觀點來看固然不了義,
但若世親果真不了義,又如何寫出「識性微塵」的卓越見解?此論乃爲利益小乘根器的衆生
而造,內容雖不究竟,然而亦不失爲方便說法之一種圓滿示現。

有學者批評宗喀巴的見地不正確,我則不以爲然,因爲他的實修傳承來自噶居派,「唯識」
來自薩迦派,「密續」來自瑪爾巴。既然實修與教理上皆有如法殊勝之傳承,則宗喀巴的見性
不是憑空妄想。可是當宗喀巴著作《中觀論述》後,其他教派的學者群起反駁他的見地,認爲
宗喀巴見到的不是文殊,而是鬼。以宗喀巴的「中觀見地」來說或許可議,但可議的是指反對
這種看法的人。至於「見地」則是像杯中甘露,隨器而成形,本無定相。以二諦來說,勝義諦
不可說,僅能指以示人,而且弟子領悟多少,端看個人根基,如果根器不具足,則會造成更
大的懷疑與恐慌,故所著學說亦有可破之處。若基於此一觀念,那麽「識性微塵實有」之說,
反而容易接受,唯識亦是基於此一原理。至於弟子們,一般根器的適合修學什麽法門?則需
依自己的選擇。

欲學上述各教派成就法門之精髓,必須依止明師,先學見地,瞭解傳承,以鞏固信心。于日
常生活中用心體會「無常」,而深知每天、每月、每年的改變,並非你我所能控制。瞭解無常若
只是從文字上去揣摩,或從周遭見聞加以想像,也只是一時膚淺片面的感受,而非內心深處
的體驗。唯有生出放棄世俗物質的誘惑,方可進入解脫的開悟道。學習佛法,不是爲學習「佛
學」而來,更不是爲祈求平安而皈依。遠離塵俗的基礎在於嚴守七種波羅提木叉中的任何一
種,何謂七種波羅提木叉?一、布薩,暫時性的戒。例如:八關齋戒。二、優婆塞戒,居士戒。
三、優婆夷戒。四、沙彌戒。五、沙彌尼戒。六、比丘戒。七、比丘尼戒。

無論持守的是哪一種戒,都不能視戒爲約束或法律,因爲戒律是保護我們免於惡業的誓言,
更是確保來生不墮三惡道的保護網,所以說「戒」不是約束的教條,我們必須相信人身是難
得的,來世想確保人身並不是容易的事。擁有人身最大的意義在於「可以修行」,而非創造世
人眼中美好的人生;再美好的人身都免不了一死,而且非常迅速,百年只不過一眨眼功夫。
死亡的來臨,對老年人、壯年人、青年人,甚至是小孩子胎兒,都是同樣具有不確定性。致死
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生病之外,就是意外非時死;而能夠沿壽的條件卻是很少,即使延長了
生命的迹象,只不過是靠機器維持生命的假像,沒有人生在世的尊嚴。在生老病死的催促裏,
我們不斷觀察與反省,並且要謹記無常的教訓和提醒,學習面對無常,進而將無常的催逼,
轉化爲精進的力量,與無常爲友。

當無常來臨時,意識被迫離開身體,成爲中陰身。意識不會憑空
消失,只會受著業力牽引,而受生六道,輪回不斷。有人說,人將會
轉世爲人,馬將會轉世爲馬,這是錯誤的見解。因爲所有的衆生,將
受生何處,皆依自己的因緣、業力而來。故有上三道與下三道,或擁
有不同福德、權力、美麗或醜惡的外貌。這一切不同的顯現,就是善
業、惡業、善惡業錯綜複雜的結果。善惡業各有十種。業果有四種,
一、成熟的業果。二、現世自然顯現的的業果。三、一般的業果。四、未來的業果。善業果、惡業
果,善惡業果均在不同時期成熟顯現。現世行爲所造惡果,通常不會在行爲中馬上實現,
但實際行爲的業果是不會消滅的。最終將因因緣的成熟而降臨於造業者本身之上。業果
的成熟可能在可見的今生中,亦可能在未來任何一生中顯現。因果業報的確實性,或其
重要性,必須依經、論中有關因緣果之教理瞭解說明;而不是靠那些不懂因緣法的人,
倒果爲因,危言聳聽。

佛法的精髓與根本要義,在於「四聖諦」苦集滅道,及十二緣起的因緣果作用,其深奧難懂
的究竟實義,與所表現出來的俗義,令人樂於接受善、肯定善,而拒絕惡、遠離惡,相信自
己所做行爲不離果報。但由於各自分別善惡,未能真正瞭解善惡本質,故以有染汙的感覺,
率性自我表現,而以爲是善。因此才有無量衆生流轉於六道之中。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
涵攝六道。三界中無有一物獨自存在,即便是空氣的因數,亦是相互依賴及互相轉化。因此
三界衆生可說是被「痛苦」
、「變化的無常苦」及「有條件的生存苦」所折磨。可悲的是,六道衆
生各自受各道特有的痛苦所煩惱,以苦作樂,猶不自覺。沾沾自喜于爲人的欲樂之中,或深
受其苦不知離苦者,注定來生再受輪回,無有盡期。不善之因帶來痛苦之果,但若處生在痛
苦環境終而能行善因,未來所得果報,則將轉生於較好的環境。

我們或許無力改變現有環境,但在惡劣環境中,若以苦爲師,努力行善,積聚福慧資糧,卻
可改善未來;未來雖難以預料,不可盡知。但「當下即是未來之因」這是不可改變的法則。在
相對法中的微妙時空裏,未來的未來可謂是現在的過去,三世之中各有三世。百齡老榕不會
是一發芽即百齡,而從現在之所見,不必回到最初,即可推知過去,確信百年前的因。

如果受六根、六識及六塵之蒙蔽,將受欲界之苦;反之,若能修持「等持」,擺脫根識塵的束
縛,可證色界四禪;等持修得「不動三摩地」,可證無色界四處。受生色界與無色界皆因「無
記業」所致,無記業因修「等持」而得。一時雖止輪回,是因不造善惡業;但過去的業果成熟
後,亦有可能墮入下三道,未能破除輪回根本者,往往被欲望牽制,遂再跳入輪回之中;人
爲欲望而活,卻不知追求欲望如舔刀口密,不足一口之甜,而有割舌之患。人們,深受欲望
毒害卻不以爲然。因此,不要只眷戀於輪回的快樂,雖然那一瞬間的快樂確實令人興奮與難
忘,但各種情感的結果就是癡戀的枷鎖、愛恨的水火。常以爲得到了快樂,其實是套上刑具,
而渾然不覺。爲了破解沈重的束縛,我們心中要萌起出離娑婆世界的念頭。

升起「出離心」,重點並非捨棄娑婆世間,而是「出離欲望」之心,不願再受欲望束縛,藉佛
法方便道昇華之,停止或斬斷欲望鎖練。簡言之,就是進入開悟之道路。追隨一位高尚品德,
充滿開悟思想有著一顆從事精神教義修行者,有正見、和善與慈悲的上師,其本身受過灌頂
並遵守戒律,曾努力學習,潛心閉關,修而有證,經過傳承持有者公開印證,並宣告他可以
傳法的喇嘛或瑜珈士。始是可皈依信賴的上師。追隨符合上述條件的喇嘛上師時,應聽從他
的話如命令。上師是一切加持的來源,更是開悟的心靈導師,若無上師的指導,就如失去塔
臺導航的飛機一樣危險。分辨一位元上師如不如法,應從他的傳承瞭解起,傳承有其輝煌歷
史及偉大的持有者,傳承不是故事,可任由人編造,更不是一張刻意編造的文書可以代表。
在這個世上除了大寶法王,沒有任何人可以證明自己是誰的轉世,更何況是那些專門說別人
是何人轉世的人。難道他們有更高的證量嗎?非也!若無正知見做理性判斷而相信這種傳說,
就如貿然自蜂巢中取蜜一樣可怕,因此跟隨一位具德喇嘛上師是很重要的。上師的教導勸告
或斥喝,如同神聖的甘露,必須將聽到的付之實行,不要失掉注意力;尤其上師責備不是時,
不能反對或不滿,加強隱瞞及掩飾,如是欲蓋彌彰,只會對自己百害無一利,並且有毀壞菩
提種性之虞。若只是聽而不做或片面選取自己所喜則不會真正獲益,正如渴而不飲或偏食一
樣。諸如此類的過失,無非是自己的染習、我執所致,故向上師坦白懺悔,則是消滅我執的
的根本良方。

決定追隨何人爲師後,必須皈依上師三寶。皈依不是儀式,而是進入修行的礎石。不單是所
有戒的基本,更是佛教徒與非佛教徒的區別所在,故應爲人天所共同遵守。成爲佛教徒第一
個要遵守的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依此而行今生及來世一切功德的積聚,皆由此可達成。
對於所皈依的教主佛陀,保護衆生慧命的佛法,指導弟子修行的僧伽,我們應有完全的信心。
所生起的信心,不是假裝的,不是諂媚奉承,不是嘴巴上說的,更不是爲事業成功,家庭平
安而有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動機不純,佛道難成之外,恐有造業之虞!用「心」想想
上師在皈依時的教悔,念茲在茲,不可或忘!究竟皈依是佛,無有其他。

大乘的心是一種追尋解脫自利利他的心。此心就像牛乳中提煉出來的醍醐精華,如此聖法猶
如蒸餾的淨水一樣,沒有雜質。若不依此心修行,那不論你依那一種經或續,其結果就像妄
想從公牛身上擠出牛奶一樣,這是不可能。缺乏正確的發心,所行諸善,就像流水,有去無
回。

衆生如母,我們每一個人的過去世不可數,衆生亦不可數,在生生世世輪回中,他們曾是生
我的父母,從彼獲益實難想像。因此我們必須要以慈悲與善念,對待我們身邊周遭的一切衆
生,特別是此生生我育我的父母。不論他們是朋友、敵人、或不相干的人,不論他們對我們愛
悅或憎恨,我們內心都要保持平靜,至少看到他們,沒有恨或激動。保持至善的身口意,而
不是笑面虎,同時培養利他的慈悲心。一個人應積極反省自己,努力積聚善業功德,藉以去
除罪障。當善業增長時,惡念的力量自然消減,這是一生中最好最實在的學佛正見。依循上
師之教悔,以「四力」頌念「七支供養文」。何謂四力?一、自力,支援力,來自信心。二、他力,
消除業罪力,來自上師及佛的加持。三、善業力,以所行善業力量補救之力。四、保護力,依
受戒不犯惡之力。有人以爲佛法是依他力而成佛,此是斷見。盡力念誦七支供養文,並頂禮、
獻供、懺悔、隨喜、弘法、祈請不入涅盤、回向。以虔誠之心向普賢菩薩祈禱,用以禮佛、經行、
讀經、持真言、誦菩薩戒,將往昔所造罪過、惡行、破戒、敗德之行爲,仰仗真心與佛之功德,
悉皆清淨無餘。

清淨「身」的業,修皈依大禮拜,清淨「語」與「意」的業,則
修金剛百字明。三業清淨後,還必須修獻曼達,因爲這是積聚功德的
精華。將此獻曼達與空性的知見結合,將可進一步體認「三界不實有
」的實相。不執著有無二邊的功德,是由不斷訓練對空性的覺受,漸
次堅固,而達到覺醒內心「本空」的超越覺醒或自性。爲了積聚這樣
的功德;清淨罪障並且生出「淨念」,首先要在內心依止息開展九次
第禪定,念心專注,知念不住。以「六種定力」去除「五障」,並遵
守「八固」,即能得「無念」等持。在此階段,只能制服感情之頭而
已,不要以爲真正見到了「本空」的自性。「九次第定」亦稱「九住
心」,是修止息的一種結果,有四種境界。修習過程中,依六種定力
一、聞力。二、思力。三、念力。四、正知力。五、精進力。六、成熟力。可去除五種禪病。禪病乃俗
稱,正確說法是「止息五害」或「五障」――――――五種阻撓心安住于清淨境的「障礙」
即一、怠惰,包括拖延、畏縮、熱衷俗務。二、忘失上師教悔。三、昏掉,昏沈掉舉。四、不
作行、散漫不攀緣。五、作行,造作攀緣。 「八固」即是八種對治五障的方法:一、信心。二、
願力。三、精進。四、平靜心。五、謹記。六、警覺。七、作行。八、自然。當止息功夫越見深厚
之時,內心自然生起「清安」,煩惱日漸減少;比較沒有感情上的困擾,對俗務不喜歡
亦不排斥,有自己的無常體認,心常住無念、但仍有我執存在。所以要持續禪修的觀照
(□婆舍那),並觀空徹底破除「我執」證「無我妙智」 。不修觀照,智慧不生。「我執」是
輪回存在的根本,細究我執,我執即爲「我見」與「個性」,「我見」是一種經驗及所受教
育與環境長期熏染的結果,而個性是意識型態,喜樂感覺,知識品味,心理現象,以及
自覺善惡的分辨能力所構成。要清淨「我執」,必須要從內外兩方面著手,當觀察思維,
了知「我」不再是唯一不變的代表時,我的名相就會從內消失。愛著色身,充滿欲望皆是
因不瞭解「我」而産生的「執」,內在的「我」消失後,外在的我將只是血肉的複合體,從
外分析亦無實有的「我」可以代表「我」,如此一來,「我無我」的知見即可建立。 「無我知
見」應遵照《中論》之教法於止觀雙運中,住於「無我觀」,當可確立在身體中的內部,或
意識本身所存在的自我,是不存在的正見。一旦能有此正見,自然會保有對現世以及天
界所有的一切本質是「不生」的經驗。心中所生的每一件事情均無別平等,所見所聞,得
知的訊息均得以充分瞭解,特別是對「二諦」的體驗,自「不生」的空性智慧境界中,放
出自然的自性光芒不受阻礙。達到此離戲瑜珈,對空與因果關係已不存在分別,了悟兩
者實爲一體並具體化;至此,安住於自性覺,不受執著煩惱所破壞,不做觀,亦不動。
換言之,「清淨觀」就是般若波羅密多(到彼岸的智慧)爲目的,也就是辨別智慧之修
行與考驗和合,止於一處的平等境界,並保持超越「所知的智慧」――――――觀空。所
知的「智慧」指的是對空的覺知,「覺知空」尚屬心的造作,不能稱之爲究竟智慧,但已
近似究竟真如了。離開八種極端的行爲觀點,「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來不去、不一不
異」之後,保持覺明性空行菩薩道,證五道十地之果位,不住輪涅,自然達到自他共求
之佛陀境界。

此時正值末法時期,五濁惡世。命濁、衆生濁、煩惱濁、見濁、劫濁,「命濁」即衆生生命短促,
心身交瘁爲業力所困;「衆生濁」指世人心身不淨,不講義理多弊惡;「煩惱濁」是世人貪於
愛欲,鎮怒諍鬥,虛誑好勇;「見濁」是世人知見不正,不依正道,好聞邪說,創新異教蠱
惑人心;「劫濁」是指生於末法時期,饑餓疾疫刀兵等相繼而起,生靈塗炭,永無寧日。今日
惡魔當道竊喜,而善神逃竄。法理公義已被私欲蒙蔽,外道挑□的叫囂漫天價響,正義之音
空在幽谷回湯。如確吉羅佐仁波切說:一些偉大的智慧聖者已往生天界,而今人間儘是只說
不做的僞善者,像我一樣盡說些無益的話。願所有大慈悲者,能憶起佛陀遺教與囑咐,捐棄
門戶偏見,戮力同心,不生分別。願寺院僧俗二衆和諧共處,放棄言論上的分裂主張。除去
自我貢高及鄙視譭謗,莫將傳承分裂或片段派系,不要引起弟子間任何皈依上的矛盾。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之轉世,雖有爭議與風波,然而偉大的噶碼巴說:「不論我的弟子做
了什麽不如法的事,他終究是我的弟子。」我們應依此自我反省,在爭論誰是法王時,是否
想到爭論中已造下的惡業。這樣的結果,對今生與未來世均無幫助,毫無意義。大寶法王的
繼位是噶居的教內事,依慣例應由 夏瑪巴決定。若有人以爲錫度仁波切也可以確認的話,
那是在夏瑪巴離世時。若二人皆不在時則由嘉察仁波切主持。如是當今錫度率先公開確認法
王事宜,實在違背傳統精神。若是你別無選擇或不知如何選擇,那麽請爲保護佛法而止語,
讓自己的心住於無畏的安穩之中,不要被任何外在言論所破壞。佛雲:「佛法只會從內部破
壞,如同獅子被身上的蝨子所咬一樣。」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恭敬三寶,以供養利他之心努力行善。在禪定中修「無二」,後定
中修十度。成爲一位實行佛陀思想的行者,而非只會說話的佛教徒。

撰寫此文主要依據蔣揚欽智確吉羅佐所造之西藏簡史,時內心如腐朽的獨木樁,河水日
漲隨時都會衝垮它;但我仍不斷向上師欽智文殊菩薩之化身祈求,賜予我智慧,願我能爲佛
教盡一點心力。在天災人禍不斷的今日,願所有劫難速消,佛光日慧,國泰民安。善哉

【錄自:三乘雜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