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

最高法院 109 台上 273 號判決

本案爭點

(一) 董事為屬於公司營業範圍內之行為,未對股東會說明其行為重要內容並取得許
可,公司除得行使公司法第 209 條第 5 項歸入權外,得否依民法第 544 條請求董事
賠償?
(二) 倘若歸入權已罹於時效,是否會影響民法第 544 條之請求權?
法院怎麼說

(一) 查董事為自己或他人為屬於公司營業範圍內之行為,未對股東會說明其行為之
重要內容並取得其許可,公司得依公司法第 209 條第 5 項規定行使歸入權,不以該
行為致公司受損害為要件。倘公司因此受有損害,#非不得依民法第 544 條規定請
求該董事賠償。甲○○擔任上訴人董事期間,未對股東會說明並取得許可,以陳良
彥名義設立與上訴人營業範圍相同之立固公司,並寄發電子郵件要求上訴人之日本
客戶將訂單交由立固公司接單,為原審認定之事實。
(二) 果爾,能否謂甲○○無違反忠實執行業務或善良管理人注意之義務,上訴人不
得依民法第 544 條規定,請求甲○○賠償損害,即滋疑問。原審未詳予研求,遽謂
甲○○違反公司法第 209 條第 1 項規定,上訴人僅得依同法第 5 項行使歸入權,不
得依民法第 544 條規定請求甲○○賠償損害,亦有可議。
也就是說,就民法第 544 條的請求權與公司法第 209 條歸入權行使,法院在這邊採
的是 #請求權自由競合!

【民事法最新大裁定:109 年度台上大字第 2169 號!】


OMG 這真的感覺世界無敵霹靂重要,涉及優先承買權、損害賠償的法律關係
RRR,考生要注意了!
-----------
109 年度台上大字第 2169 號

本案法律爭議

土地共有人依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第 1 項規定出賣共有之土地,未依同條第 2 項規定


通知他共有人,並辦畢所有權移轉登記,他共有人於移轉登記後知悉上情,得否依
#給付不能之法律關係,請求出賣土地之共有人賠償損害?
本件裁定主文:
土地共有人依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第 1 項規定出賣共有之土地,未依同條第 2 項規定
通知他共有人,並辦畢所有權移轉登記,他共有人於移轉登記後知悉上情,#不得
依給付不能之法律關係,請求出賣土地之共有人賠償損害。
裁定理由摘要:

(一) 因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第 4 項所定之優先承購權僅具債權效力,並無對抗第三


人之效力,故出賣應有部分之共有人之通知義務,#純屬共有人間之內部關係,共
有人未踐行該條所定通知義務,逕出售其應有部分予他人並辦畢移轉登記,對他共
有人僅生應否負損害賠償責任之問題,不影響其出售、處分之效力。且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第 4 項之規定,旨在防止共有土地或建物之細分,以簡化或消除共有關係,
減少土地使用增加之成本,俾利共有土地或建物之管理與利用,行使優先承購權之
人及對象限於共有人。部分共有人依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第 1 項規定出賣共有土地
全部,並已辦畢所有權移轉登記,原共有關係於標的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後消滅,
原共有人亦均喪失共有人身分。縱為出售、處分者違反通知義務,#然未受通知者
於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後,#已無從再行使共有人優先承購權,且為出售、處分者
亦無與之訂立買賣契約之意願,渠等間自未成立買賣契約,該未受通知者 #即不得
依給付不能之法律關係請求出賣之共有人賠償損害。
(二) 惟出賣之共有人違反通知義務,致未受通知之他共有人無從行使優先承購權,
倘構成侵權行為致該共有人因此受有損害,自 #得依侵權行為之法則請求出賣之共
有人負損害賠償責任。從而,土地共有人依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第 1 項規定出賣共
有之土地,未依同條第 2 項規定通知他共有人,並辦畢所有權移轉登記時,出賣之
共有人就其應有部分已無從與他共有人成立買賣契約。他共有人於移轉登記後知悉
上情,自不得依給付不能之法律關係,請求出賣之共有人賠償損害。

【實務見解,分享:109 年度台上大字第 908 號】


這個大法庭裁定其實跟大家原本學的相去不遠,值得注意的是,在裁定理由特別提
到,如果在「 #如能證明受招領通知時客觀上有不能領取郵件之正當事由,自不在
此限」,以兼顧相對人的權益!
本件裁定主文:

表意人將其意思表示以書面郵寄掛號寄送至相對人之住所地,郵務機關因不獲會晤
相對人,而製作招領通知單通知相對人領取者,除相對人能證明其客觀上有不能領
取之正當事由外,應認相對人受招領通知時,表意人之意思表示已到達相對人而發
生效力,不以相對人實際領取為必要。
本案法律爭議:

表意人將其意思表示以書面郵寄掛號寄送至相對人之住所地,郵務機關因不獲會晤
相對人,而製作招領通知單通知相對人領取,則表意人之意思表示是否處於到達相
對人之支配範圍,#置於相對人隨時可以了解其內容之客觀狀態,而使表意人之意
思表示發生效力?
裁定理由摘要:

(一)民法第 95 條第 1 項關於非對話意思表示之生效時點,係採 #達到主義。


所謂達到,係指意思表示已進入相對人之支配範圍,置於相對人隨時可以了解其內
容之客觀狀態。掛號郵件招領通知單雖非表徵意思表示之郵件本身,惟依郵件處理
規則第 50 條第 1 項規定,可知掛號郵件通知招領前,必經郵務機關按址投遞而無
法投遞,始製作招領通知單通知招領郵件。
(二)如該招領通知單經置於相對人之住居所或營業所,依一般社會觀念,可期待
相對人受通知後,於郵局營業時間前往領取郵件,該郵件自斯時起 #進入相對人
之支配範圍,置於相對人可隨時了解內容之狀態,應認表意人之意思表示已到達相
對人而發生效力,#不以相對人實際領取郵件為必要,亦與該郵件事後是否經招領
逾期退回無涉,並 #可避免相對人以任意性行為左右非對話意思表示效力之發生
時點。惟基於相對人並非掛號郵件之發動者,其 #如能證明受招領通知時客觀上有
不能領取郵件之正當事由,自不在此限,以兼顧其權益。

【實務見解,分享!】
最高法院 110 年度台上字第 409 號

共有人所興建之房屋,在土地共有關係消滅時,是否有民法§425-1 適用?

這是老爭點了,同學有沒有印象呢?
趕緊用實務見解幫大家複習一下!
法院怎麼說:

共有人在分管之特定部分土地上所興建之房屋,於共有關係因分割而消滅時,該房
屋無繼續占用土地之權源。且因共有人間互負擔保義務,不因分割共有之土地,而
與地上物另成立租賃關係,此與民法第 425 條之 1 規範意旨,係為解決同屬一人所
有之土地及其上房屋由不同之人取得所有權時之房屋與土地利用關係,其目的在於
房屋所有權與基地利用權一體化之體現,以保護房屋之合法既得使用權,而推定在
房屋得使用期限內,有租賃關係之情形尚有不同。
最高法院 108 年度 #台上大字 第 2680 號裁定

企業經營者所提供之服務,違反消保法第 7 條第 1 項、第 2 項規定,致生損害於消


費者之身體、健康,消費者依修正前同法第 51 條規定請求懲罰性賠償金時,該法
條所稱損害額,是否包括非財產上損害之賠償金額?
(一)我國關於損害賠償之規範,就其責任成立要件,分別規定於民法及其他法律,
至責任內容,則於民法第 213 條至第 218 條設一般規定,並就侵權行為於同法第
192 條至第 195 條設特別規定。故關於損害賠償責任之內容,除法律有特別規定外,
均得依民法一般規定及侵權行為特別規定定之。於消費者因與企業經營者間就商品
或服務所生之爭議,依消保法第 7 條第 3 項等規定請求賠償之範圍,應依民法之規
定,得受填補之損害,包括財產上損害及非財產上損害。又依系爭規定之文義,消
費者須於「依本法所提之訴訟」,始得請求懲罰性賠償。所謂「依本法所提之訴
訟」,於消費者與企業經營者間就商品或服務所生之爭議,依消保法之規定(如第
7 條第 3 項等),提起損害賠償之訴訟者,即屬之。準此,該懲罰性賠償,係以依
消保法規定所生之填補性損害賠償請求權存在為要件,則其計算基礎之「損害額」,
應指填補性損害賠償之數額。再結合消保法第 7 條第 2 項規定:「商品或服務具有
危害消費者生命、身體、健康、財產之可能者,應於明顯處為警告標示及緊急處理
危險之方法」、第 50 條第 3 項明定消費者讓與消費者保護團體之損害賠償請求權,
包括民法第 195 條第 1 項非財產上之損害,明揭消費者之生命、身體、健康等為其
保護之權利,消費者與企業經營者間就商品或服務所生爭議而得請求填補之損害,
包括民法第 195 條第 1 項之非財產上損害而為體系解釋,系爭規定所稱「損害額」,
除財產上損害額外,當亦包括非財產上損害之數額。
(二)立法者為促進並提昇全體國民生活之安全與品質,以維護國民之人格尊嚴與
人身安全,權衡消費者與企業經營者之權益保護與衝突,基於保護消費者不受企業
經營者為獲利而為侵害之立法目的,乃使企業於填補性損害賠償外,另為以該損害
額為基礎之懲罰性賠償,以收嚇阻或制裁不肖企業之效果,形成以系爭規定訂定懲
罰性賠償制度之立法政策,並無將同具損害填補性質之財產上與非財產上之損害賠
償為差別處理之計劃。且系爭規定就消費者請求懲罰性賠償之適用範圍與賠償金額,
設有⒈ 依本法所提之訴訟;⒉ 企業經營者有故意或過失;⒊ 僅得按損害額之一定
倍數計算之三層控制要件,並非毫無限制地加重企業經營者之經營風險與責任,而
企業既藉由其商品或服務獲取利益,復具分散風險之能力,將非財產上損害賠償額
亦納為懲罰性賠償之計算基礎,有助於該立法目的之達成,應具正當性基礎。此觀
諸 103 年 12 月 10 日修正公布之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下稱食安法),於第 56 條第
2 項增訂:「消費者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並得準用消費
者保護法第四十七條至第五十五條之規定提出消費訴訟」,明定消費者雖非財產上
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並得準用系爭規定,於所提消費訴訟中請求懲
罰性賠償,益徵非財產上損害額為計算懲罰性賠償之基礎。
(三)至消保法雖無如食安法第 56 條第 2 項明定消費者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
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然消費者因與企業經營者間就商品或服務所生之爭議,依消
保法(如第 7 條第 3 項等)規定,提起損害賠償之訴訟,即屬系爭規定所稱「依本
法所提之訴訟」,同法第 7 條第 3 項等規定,屬填補性損害賠償責任成立規定之性
質,其責任範圍,除財產上損害外,亦包括民法第 195 條第 1 項之非財產上損害,
有如前述。則消費者因企業經營者所提供之服務受有身體、健康等損害,結合消保
法第 7 條及民法第 195 條第 1 項規定,提起損害賠償訴訟,即已該當系爭規定所稱
「依本法所提之訴訟」,自不得逕將依民法第 195 條第 1 項規定請求非財產上損害
賠償部分切割,忽略該規定所具損害賠償責任內容之規範功能,遽謂其非屬「依本
法所提之訴訟」。
(四)另關於非財產上之損害賠償是否具懲罰之性質,雖論者見解不一,然民法之
損害賠償制度,係以填補損害為目的,所為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賠償,均係損
害填補性質之賠償,非屬制裁或懲罰,故而有無損害,即無賠償原則之適用。此揆
諸:
⒈ 民法第 18 條第 2 項規定人格權受侵害時,以法律有特別規定者為限,得請求損
害賠償或慰撫金;第 195 條第 1 項規定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健康、名譽、自由、
信用、隱私、貞操,或不法侵害其他人格法益而情節重大者,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
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其名譽被侵害者,並得請求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
之文義,及其立法理由明揭:「凡人格權受侵害者,使得向加害人請求屏除其侵害,
及損害之賠償,以保全其人格」、「查民律草案第九百六十條理由謂身體、健康、
名譽、自由之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相當賠償之金額,(慰藉費)
以保全其利益。…」,均認「相當之金額」或慰藉金,係為賠償被害人非財產上之
損害,而為填補性賠償。
⒉ 另慰藉金或相當金額之賠償,係供賠償人格權遭受侵害之非財產上損害,且以
被害人精神受有痛苦為必要,亦為本院向來所持之見解。雖本院另有少數裁判於酌
定慰藉金時並斟酌加害人之故意或過失,然僅係為使金錢賠償與所欲填補之非財產
上損害間得具相當性所為之斟酌,當不使之成為具懲罰性質之賠償。是消費者同時
請求慰藉金及以之為計算基礎之懲罰性賠償,應不生重複處罰之問題。
(五)綜上,企業經營者所提供之服務,違反消保法第 7 條第 1 項、第 2 項規定,
致生損害於消費者之身體、健康,消費者依修正前同法第 51 條規定請求懲罰性賠
償金時,該法條所稱損害額,應包括非財產上損害之賠償金額。
【實務見解,分享!】
最高法院 109 年度台上字第 2508 號

當指示人指示被指示人將財產給付領取人後,倘其補償關係所由生之契約關

係不存在時,被指示人應向誰行使其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呢?
#怎麼那麼多指示
法院怎麼說:

(一) 在指示人依補償關係指示被指示人將財產給付領取人之指示給付關係,其
給付關係係存在於指示人與被指示人及指示人與領取人之間;
(二) 至於被指示人與領取人間,因領取人係基於其與指示人之對價關係,由指
示人指示被指示人向領取人為給付,該二人間僅發生履行關係,而不發生給付
關係。此際被指示人係處於給付過程之中間人地位,依指示人之指示,為指示
人完成對領取人為給付目的之行為,初無對領取人為給付之目的。
(三) 因此,指示人指示被指示人將財產給付領取人後,倘其補償關係所由生之
契約關係不存在(如不成立、無效、被撤銷或解除),#被指示人只能向指示人
行使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而不得向非「致」其財產受損害之受領人請求。

最高法院 109 年度台上字 721 號民事判決


按委任關係,因當事人一方死亡、破產或喪失行為能力而消滅。但契約另有訂定,
或因委任事務之性質不能消滅者,不在此限。民法第 550 條定有明文。借名登記契
約,係以當事人間之信任關係為基礎,其性質與委任關係類似,自可類推適用上開
規定,倘無因委任事務之性質不能消滅者,應認借名登記契約關係因當事人一方死
亡而消滅。又消滅時效,自請求權可行使時起算。同法第 128 條前段亦著有明文。
查農地依修正前土地法第 30 條規定,固需具備自耕能力始得為所有權移轉登記,
惟此法律上障礙迄該條文於 89 年 1 月 26 日修正、同月 28 日生效後即消滅。又吳長
安所留遺產多數為農地,既因考量自耕能力問題及辦理繼承登記之便利性,將吳永
利等 3 人繼承之不動產均登記在吳永盛名下而成立系爭借名契約,為原審認定之事
實,則就系爭借名契約是否終止,自不應區分是否農地而應一體看待。故被上訴人
系爭借名契約之返還請求權,於吳永利 86 年 5 月 00 日死亡時,因上開農地移轉限
制之法律上障礙仍然存在,依事務之性質,固可認委任關係尚不消滅;惟自 89 年 1
月 28 日該障礙除去後,源自吳永利與吳永盛之借名登記關係,於是時歸於消滅,
並開始起算請求權消滅時效期間。乃原審認土地法雖於 89 年 1 月 26 日修正刪除第
30 條及第 30 條之 1 有關農地移轉需具自耕能力等相關規定,然該修正並非系爭借
名契約當然消滅之原因,仍須當事人終止契約後,該借名契約始歸於消滅,方得起
算請求權消滅時效期間,所持法律上之見解,已有可議。其次,被上訴人迄 105 年
2 月 3 日方提起本件訴訟,則上訴人於事實審為請求權時效消滅之抗辯,是否全無
足取?尚非無疑。原審未詳予推闡明晰,復未就被上訴人系爭借名契約之返還請求
權,有否時效中斷之事由或時效完成後之承認加以調查審認,遽為上訴人敗訴之判
決,不免速斷。上訴論旨,指摘原判決不當,求予廢棄,非無理由。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