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文本与历史真实:王位继承语境下清华简《保训》篇解读及相关问题讨论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9

第 4 9 卷第 2 期 浙 江 大 学 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4 9 ,No.

2
201 9 年 3 月 Journal of Zhej i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ar.2 0 1 9

主题栏目:艺术与考古研究 DOI :1 0 .3 7 8 5/j .issn.1 0 0 8-9 4 2 X.CN3 3-6 0 0 0/C.2 0 1 8 .0 4 .1 0 1

新出文本与历史真实 : 王位继承语境下清华
简 《 保训 》 篇解读及相关问题讨论

张瀚墨
(中国人民大学 国学院,北京 1 000 2 9 )

[摘 要]《保训》是我们认识清华大学藏竹书 的 开 始,也 是 其 中 争 议 最 大、引 起 讨 论 最 多 的 一 篇。 将


《保训》看作周文王临终遗训,是根据文本内容做出的合理推测。奇 怪 的 是,在 继 位 这 样 的 大 事 上,周 文 王
告诉太子要学习的并非周人祖先,而是商人祖先舜、上甲微。这是一 个 在 先 前 讨 论 中 忽 略 了 的 问 题。《国
语•鲁语》和《礼记•祭法》等所记载的商周 祭 统 和 五 帝 系 统,以 及 周 原 出 土 西 周 甲 骨 所 揭 示 的 西 周 早 期
祭祀商王祖先的现象,说 明 《保 训 》所 显 示 的 王 位 继 承 语 境 确 实 反 映 了 西 周 初 年 的 历 史 真 实,但 其 对 求
“中”的强调表达的却是东周的五帝和五行观念。或许可以说,《保训》是 一 篇 准 确 反 映 了 西 周 早 期 历 史 的
东周时期形成的文 献,它 所 反 映 出 来 的 西 周 早 期 的 史 实 以 及 东 周 礼 制 宗 教 思 想 对 研 究 周 代 社 会 很 有
意义。
[关键词]《保训》;舜;上甲微;周原甲骨;五帝;五行;中

一、清华简中最热的一篇

2 00 8 年 7 月,一批流散于境外、约 2 5 00 枚之多的战国竹简得以入藏清华大学。人们对这批竹
书内容的真正了解,则始自 2 00 9 年起展开的对其中《保训》篇的介绍和讨论。李学勤先生最早称其
为“周文王遗言”,对这一包含了 1 1 支竹简 2 3 0 多字的篇章进行了 释 读,并 就 其 中 的“中”字 提 出 了
意见 ① 。 2 00 9 年第 6 期《文物》上同时刊登了《保训》释文、李学勤《论清华简〈保 训〉的 几 个 问 题》以
及其他相关文章,从而为进一步讨 论 《保 训》内 容 提 供 了 条 件。 李 学 勤 先 生 的 文 章 着 重 介 绍 了 《保
训》的内容和性质,对《保训》逐节进行了解读,并就周文王在位 年 数、生 前 是 否 称 王、上 甲 微 的 事 迹
以及“中”字的使用提出了自己 的 见 解。 2 00 9 年 6 月 1 5 日,清 华 大 学 出 土 文 献 研 究 与 保 护 中 心 还
专门为《保训》篇召开了学者座谈 会,并 将 与 会 者 的 意 见 和 问 题 以 纪 要 的 形 式 刊 登 在 6 月 2 9 日 的
《光明日报》国学版上。之后,李学勤先生研究《保训》篇的热情并没有减弱,而是在一个时期内持续

[收稿日期]2 0 1 8 04 10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tp :
//www.zj uj ournals.com/soc
[在线优先出版日期]2 0 1 9 03 05 [网络连续型出版物号]CN3 3-6 0 0 0/C
[作者简介]张 瀚 墨 (https :
//orcid.org/0 0 0 0-0 0 0 3-2 4 6 5-5 2 5 8 ),男,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国 学 院 副 教 授,UCLA 早 期 中 国 学 博 士,主
要从事早期中国史学、文学、思想史以及艺术史方面的研究。
① 李学勤先生在《初识清华简》(载《光明日报》2 0 0 8 年 1 2 月 1 日,第 1 2 版)中,还只是从竹简数目、形制、内容性 质 以 及 保 护 和
整理研究的重要性方面对这批竹简做了简要描述,并未提及其中的具体内容。又参看李学 勤《周 文 王 遗 言》,载《光 明 日 报》
2 0 0 9 年 4 月 1 3 日,第 1 2 版。
1 30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49 卷

发表文章,对《保训》简从文字释读和历史内容阐释等方面做进一步的补正和总结 ① 。
作为“周文王的遗言”,《保训》立刻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和热 烈 讨 论。其 中 尽 管 有 对《保 训》篇
的可靠性表示质疑的声音,但更多人还是相信并接受了李学勤等专家学者的判断,绕开《保训》的真
伪问题,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对《保训》篇字句的阐释,尤其是对“中”字 的 理 解 上。据 不 完 全 统 计,仅
对“中”字含义的理解就有中道 说、地 中 说、诉 讼 文 书 说、旌 旗 说、民 众 和 军 队 说、心 灵 说、最 高 权 力
说、中坛说、中岳说、天数易数说、公平公正说等至少十几种说法 ② 。虽然对“中”字或者其他字词的
讨论不是本文的重点,但值得指出的是,学者在对“中”字含义推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模糊性和不确
定性,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对相关字词甚至段落和章节解释的任意性,而这种任意性与对文本语境
不同程度的忽略或者与原有语境的脱离是分不开的,这就导致从阐释的方法和深度上而言,各家论
述并没有根本的不同,在阐释方面也没有本质的突破。除了对关键字词(比如“中”字)进行解读,将
《保训》放在中国思想史的角度考 察,也 有 学 者 从 本 篇 内 容 所 反 映 出 的 某 些 问 题 (比 如 文 王 何 时 称
“王”)入手,来考察周克商之前可能的商周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下文王采取的相应策略 ③ 。但无论
如何,这些讨论大都没有超越李学勤先生在《论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中所展示的学术着眼点、
研究方向和探讨深度 ④ 。
伴随着新材料所激发出来的高涨研究热情的,是对《保训》篇 内 容 及 形 制 可 靠 性 和 真 实 性 的 质
疑。这种质疑首先是在《光明日报》2 00 9 年 4 月 1 3 日、4 月 2 0 日 和 4 月 2 7 日 国 学 版 发 表 关 于《保
训》的 5 篇文章之后,由姜广辉先生提出的 ⑤ 。对姜广辉先生的质疑,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但值
得指出的是,在《保训》真伪之争的辩论中,多有概念混淆、论证不清、阐说牵强的情况。同样的证据
和材料放在不同语境下、使用不同的标准、从不同角度进 行 考 察,常 常 得 到 不 同 的 结 论。比 如,《保
训》简文与《逸周书》某些篇章内容及用语方面的联系,就既可以解释成作伪者在作伪时参考了传世
文献相关内容,也可以被看作新发现材料证明了过去被认为是伪古文 的 某 些《尚 书》篇 章 不 伪 而 且
早出。对待古史和传世文献的态度方面,很多时候学界对两者形成和流传的复杂性估计不足,要么

① 参看刘国忠、陈颖飞《清华简〈保训〉座谈会纪要》,载《光明日报》2 0 0 9 年 6 月 2 9 日,第 1 2 版;李学勤《清 华 简〈保 训〉释 读 补


正》,载《中国史研究》2 0 0 9 年第 3 期,第 5 8 页;李 学 勤 《清 华 简 整 理 工 作 的 第 一 年 》,载 《清 华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2 0 0 9 年第 5 期,第 5 6 页。
② 关于这些观点的归纳,参考曹峰《〈保训〉的“中”即“公 平 公 正”之 理 念 说———兼 论 “三 降 之 德”》,见 清 华 大 学 出 土 文 献 研 究
与保护中心编《清华简研究》第 1 辑,(上海)中西书局 2 0 1 2 年版,第 1 1 0 1 1 2 页。乔松林罗列了学者们对《保训》篇“中”的
十多种理解,参看其《对 清 华 简 〈保 训 〉篇 的 三 层 解 读:由 〈保 训 〉篇 “中 ”的 含 义 说 起 》,载 《船 山 学 刊 》2 0 1 2 年 第 2 期,第
75 8 1 页。事实上,在《保训》公布以来,对“中”字的探讨从未间断过,直到 最 近 纪 念 清 华 简 入 藏 暨 清 华 大 学 出 土 文 献 研 究
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 0 1 8 年 1 1 月 1 7 — 1 8 日,北 京)上,仍 有 学 者 提 出 新 见,参 考 刘 钊 的 会 议 报 告 《也
谈清华简〈保训〉篇的“中”字》和牛鹏涛提交的会议论文《清华简〈保训〉“假中归中”问题再议》。
③ 参考刘国忠《清华简〈保训〉与周文王事商》,载《清华大 学 学 报(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2 0 0 9 年 第 5 期,第 7 1 1 页;刘 国 忠 《周
文王称王史事辨》,载《中国史研究》2 0 0 9 年第 3 期,第 2 5 3 0 页;李 均 明《〈保 训〉与 周 文 王 的 治 国 理 念》,载 《中 国 史 研 究》
2 0 0 9 年第 3 期,第 9 1 2 页;等等。
④ 至 2 0 1 2 年 4 月,有关《保训》的研究文章已有两百多篇,参见亓琳《清华简〈保 训〉研 究 综 述》,吉 林 大 学 历 史 文 献 学 2 0 1 2 年
硕士学位论文。
⑤ 姜广辉不但指出了竹简作伪者追求暴利的动机,现有靠专家直觉判断以及以碳 十 四 测 定 技 术 为 主 的 鉴 定 方 法 在 判 断 古 代
竹简真伪方面的局限性,而且从《保训》的内容入手寻找其 与 传 世 文 献 所 揭 示 的 相 关 内 容 及 行 文 体 例 的 龃 龉,认 定 这 些 龃
龉体现的正是《保训》作伪者留下的“硬伤”和疑点,怀疑这 些 可 疑 之 处 即 是 作 伪 者 古 文 能 力 不 逮 所 留 下 的 作 伪 痕 迹,并 据
此推断造假者伪造《保训》时的可能想 法 和 作 伪 心 理 等。 又,姜 广 辉 应 邀 出 席 清 华 大 学 出 土 文 献 研 究 与 保 护 中 心 举 办 的
《保训》释读会,在看到《保训》简的图版后,不但没有像会议 主 办 方 期 望 的 那 样 改 变 先 前 的 质 疑 态 度,反 而 进 一 步 质 疑 《保
训》简残简的形制以及《保训》篇的相关内容和辞例,怀疑《保 训》内 容 为 伪 造,残 简 系 人 为,其 刻 意 制 造 残 简 又 不 损 害 文 意
不过是为了欺骗购买者和研究者。参看姜广辉《〈保训〉十疑》,载《光明日报》2 0 0 9 年 5 月 4 日,第 1 2 版;《“清 华 简”鉴 定 可
能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再谈对〈保 训〉篇 的 疑 问》,载 《光 明 日 报》2 0 0 9 年 6 月 8 日,第 1 2 版;《〈保 训〉疑 伪 新 证 五 则 》,载
《中国哲学史》2 0 1 0 年第 3 期,第 3 0 3 4 页。
第2期 张瀚墨:新出文本与历史真实:王位继承语境下清华简《保训》篇解读及相关问题讨论 131

简单地相信,要么粗暴地质疑,而缺少在早期中国文本的文化大背景下对文本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的
中间环节,因此在对涉及古史或古文献的某些问题进行争论时,正反双方的观点往往从一开始就被
各自所持的对待古史或文献的信或疑的态度决定了,这就导致双 方 之 间 展 开 的 辩 论 自 始 至 终 都 没
有共同的对话平台,也就达不到辨章学术以求真知的目的。
本文搁置《保训》的真伪问题,将重点放在对《保训》内容的系统解读上,并设法厘清其古史内容
及其与其他古文献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试图回答的是一个在先前讨论中忽略了的问题:既然《保
训》是周文王留给太子姬发的临终遗训,那他为什么不将周人祀 奉 的 稷 和 太 王,而 是 将 商 人 禘 报 的
舜和上甲微作为太子发学习的榜样呢? 如果“神不歆非类,民不祀 非 族”果 真 是 有 周 一 代 奉 行 的 法
则 [1 ]3 3 4 ,那么,《保训》所反映出的这一问题就是研究者首先应该回答的问题。

二、“周文王遗言”说了些什么

现在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保训》篇的内容。为行文方便,先 按 照 整 理 小 组 的 释 读 将《保 训》简


的内容抄录于下,在能够识读理解的前提下,尽量保留简文原 字 形,对 无 争 议 或 争 议 不 大 的 字 词 采
用宽式释读(引文中的数字为《保训》简编号):

隹(惟)王五十年,不 (豫)。王念日之多 鬲(历),恐,述 保 训。 戊 子 自 演 = (颒 水),己 丑,


昧【一】[爽]□□□□□□□□□ 。[王]若曰:“发,朕疾适甚,恐不女(汝)及【二】训。昔前人
(传)保,必受之以詷(诵)。今朕 疾 允 病,恐 弗 念 冬 (终),女 以 箸 (书)【三】受 之。 钦 才 (哉),勿
淫! 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鬲(历)茅,恐,救中自诣。氒(厥)志【四】不讳(违)于庶,万眚(姓)之
多欲,氒(厥)又(有) (施)于上下远埶(迩),乃 易 立(位)埶(设)诣,测【五】侌(阴) (阳)之 勿
(物),咸川(顺)不 (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 (变)名,身兹备(服)隹(惟)【六】允,翼 = 不解
(懈),甬(用)乍(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甬(用)受氒(厥)绪。于(呜) (呼), (祗)之【七】才
(哉)! 昔 (微)叚 中 于 河,以 有 = 易 = 伓 (伏)氒 (厥)辠 (罪)。 亡 (害),乃 追 中 于 河。
【八】 (微)寺(志)弗 忘, (传) (贻)孙 = (子 孙),至 于 成 康(汤), (祗)备(服)不 解(懈),用
受大命。于(呜) (呼)! 发,敬才(哉)! 【九】朕闻兹,不旧(久),命未又所 。今女(汝) (祗)
备(服)毋解(懈),其又所 (由 )矣 (也 ),不 【十 】及 尔 身 受 大 命? 敬 才 (哉 )毋 淫! 日 不 足,隹
(惟)宿不羕(祥)。”【十一】[2 ]1 4 3

尽管学界在某些字词的隶定、释读、概念的理解以及断句 和 文 意 等 方 面 仍 存 在 分 歧,但《保 训》
简的内容大致上还是比较清楚的。“惟王五十年”和太子“发”的字样大概是李学勤先生认定《保训》
为周文王遗言这一论断最有力的证据。文中说,周文王在位第五十年时,健康出了问题。因为病了
很长时间,文王为传位问题担忧,于 是 就 在 病 中 为 太 子 发 传 下 了 “保 训”。 之 后 的 “戊 子 自 演 = (颒
水),己丑,昧【一】[爽]□□□□□□□□□ ”几句,因为 后 面 简 文 有 残,且 主 语 不 明,因 此 意 义 无 法
确知。但这并不影响对其后文王遗言(也就是“保训”内容)的 理 解。文 王 说:发,我 疾 病 笃 深,恐 怕
等不及(传位之时)当面训导你了。前人在传授“保训”之时,授训者(可 能 也 包 括 受 训 者,具 体 授 受
方式未知)是需要大声诵读的。但现在我疾已至此,恐怕等不 到 那 一 天 了,只 好 以 书 面 的 方 式 传 训
于你了。你行事一定 要 恭 敬 适 度 啊! 从 前 舜 为 小 人 之 时,躬 耕 于 历 丘 荒 野,心 怀 敬 畏,求 “中”而
“中”自降。他依志而行,不违于众,百姓多愿归他领导,而他又施恩泽于上下远近,无论用改变身份
地位的方式来测试他,还是以阴阳之物的运行来测试他,他都 能 做 到 顺 而 不 逆。舜 既 得“中”之 后,
不但言语上不改其先前之名实,而且能够身体力行,谨勤 不 懈,因 此 上 天 屡 次 降 德 于 他。帝 尧 也 认
为他很好,因此就把王位传于他。这多么值得尊敬啊!
132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49 卷

舜还只是文王遗训中举出的第一个楷模。讲完舜的故事,文王又举了上甲微的例子。他说:从
前,上甲微将“中”借给“河”来征服有易,有易服罪;上甲微没有遭遇祸患,从“河”那 里 将“中”追 回。
上甲微牢记不忘,又将“中”传遗子孙,一直到成汤,敬服不懈,因此被授予天命。这是多么可敬啊!
讲完这两位古人的事,文王又讲到当前的商以 及 未 来 的 周,将 希 望 寄 托 在 太 子 发 身 上。他 说:
我听说,商的天命不久将移驻别处;如今你一定要勤谨不懈,这一切都是有来由的,难道不是等你来
收受天命吗? 你啊,行事必须要恭敬适度,时时正己之不足,灭不祥于萌芽。
以上便是笔者对《保训》内容的理解。不管对“中”字怎么 解 释,看 成 是 可 传 承 的 思 想 还 是 可 以
借来借去的象征实物,也不管“河”的身份如何确定,是历史上实 有 其 人 还 是 与 河 伯 的 神 话 有 关,文
王遗言的核心内容是很清楚的,那就是嘱咐太子发勤勉持敬,做好接受天命的准备。遗言中举出了
舜和上甲微的例子,阐述天命之所嘉,以及受命者之资质。但细究文意,从文王的角度来看,这两个
例子又有不同之处。舜的例子着重其起于隐微:虽然躬耕于历 丘,但 由 于 持 敬 求“中”,舜 不 但 赢 得
了民心,也赢得了天命,最终帝尧传位于他。上甲微的例子中,或许“叚 中 于 河”与“追 中 于 河”多 少
让人费解,但他“追中于河”之后 传 诸 后 世,一 直 到 成 汤 得 天 之 大 命,这 一 点 文 中 交 代 得 也 很 清 楚。
与上甲微如何得“中”相比,这 里 文 王 更 看 重 天 命 的 传 递。 从 上 下 文 的 关 系 来 看,就 像 文 王 所 说 的
“命未又所 ”所暗示的那样,由上甲微到成汤又传至后世商王的天命即将旁落,因此太子发应该积
极准备接受天命,让天命有所承继,因为文王坚信这一切上天 已 有 安 排,而 他 认 为 接 受 天 命 的 极 有
可能就是发,否则他就不会反问“不及尔身受大命”了 ① 。也就是说,周文王遗言所表达的是让太子
发钦敬不懈,承接由上甲微传至成汤的“中”所带来的天命。
概括来说,文王遗言中的这两个例子对克商之前的 周 王 室 而 言 均 各 有 所 指。帝 舜 起 于 低 微 而
享得大命,颇有励志作用,因为蕞尔小邦的周恰如当年躬耕历 丘 的 舜,但 其 地 位 之 低 微 并 不 妨 碍 其
求“中”求天命,因而舜的成功就成为周人的启示。而上甲微的例子,其“叚中于河”与“追中于河”或
许与天命无常的观念有关:既然天命所停驻之“中”是可以借出可以追回的,天命也应该如此。但文
王从何处得来的自信,认为天命即 将 降 临 到 周 太 子 身 上,文 王 遗 言 并 没 有 挑 明;《逸 周 书》里 《文 儆
解》《武儆解》和《寤儆解》等记录了周文王的梦,梦的内容被解释成武 王 代 商 而 得 天 命 的 预 兆,而 这
个梦或许与这里所说的文王的自信有关 [3 ]2 3 1 ,4 8 4 ,3 0 3 。当然,这还只是猜测,周文王遗言是 否 与《逸 周
书》所记的内容有关,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当然,统观《保训》全篇,如果我们把它看作周文王遗言,是 周 文 王 临 终 之 前 嘱 咐 太 子 要 向 楷 模
学习,振兴周人事业,就要考虑文王所举的帝舜和上甲微与周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必须要追问:为什
么在这样一个最应该彰显祖先功业、以光荣的家族记忆内容教育后代的时刻,周文王推崇的却是舜
和上甲微,而不是周人的祖先和英雄,比如后稷、公刘或太王? 如果再进一步深究,我们也不应该放
弃考察帝舜和上甲微等商人祖先的关系,至少应该假设周文王不 会 是 偶 然 在 自 己 的 遗 训 中 将 两 者
相提并论。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保训》并非周文王遗言的实 录,其 内 容 或 许 为 后 人 凭 猜 测 写 成;但
即使《保训》所记与史实毫无关系,哪怕仅仅是分析《保训》的文本,舜与上甲微之间以及舜和上甲微
与周人之间的关系的考察也是必要的。这涉及我们对《保训》的 文 本 性 质,以 及 其 中 涉 及 的 历 史 和
文本信息的理解。

① 关于太子发继承天命的传说,可参照《逸周书》中有关文王解梦的说法,如《逸周书》“程 寤”一 篇 里 说:“文 王 去 商 在 程,正 月


既生魄,大姒梦见商之庭产棘,小子发取周庭之梓树于阙闲,化为松柏棫柞,寤 惊,以 告 文 王,文 王 乃 召 太 子 发 占 之 于 明 堂。
王及太子发并拜吉梦,受商之大命于皇天上帝。”当然,《保训》中并没有文王做 梦 与 解 梦 一 说,文 王 的 自 信 是 不 是 与 他 的 梦
有关,我们也不得而知。参看黄怀信、张懋、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7 年版,第 1 8 3 1 8 5 页。
第2期 张瀚墨:新出文本与历史真实:王位继承语境下清华简《保训》篇解读及相关问题讨论 133

三、《国语•鲁语》和《礼记•祭法》所反映的商周祭统

下面从《国语•鲁语上》里的一则记载来开始探讨。《国语 • 鲁 语 上》记 述 了 这 样 一 件 事:爰 居


是一种大海鸟,一次这种大鸟停在鲁国都城东门外,一直不愿离开;三天后,当时主持鲁国政事的臧
文仲派国 人 前 去 献 祭。 鲁 国 另 一 个 大 臣 展 禽,据 说 就 是 《论 语 》中 孔 子 多 次 提 到 的 那 个 柳 下
惠 [4 ]1 0 9 4 ,1 2 5 4 ,对臧文仲的这种做法十分不满,他批评说:

越哉,臧孙之为政也! 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今无故
而加典,非政之宜也。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 民 则 祀 之,以 死 勤 事 则 祀 之,以 劳 定 国 则 祀 之,
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
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 稷。共 工 氏 之 伯 九 有 也,其 子 曰 后 土,能 平 九 土,
故祀以为社。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 顼 能 修 之。帝 喾 能 序 三 辰 以 固 民,尧 能 单 均 刑
法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鲧鄣洪水而殛死,禹 能 以 德 修 鲧 之 功,契 为 司 徒 而 民 辑,冥 勤 其 官
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谷而 山 死,文 王 以 文 昭,武 王[以 武 烈,]去 民 之 秽。故 有
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喾(按,徐元诰
从韦昭注改)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
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大王,能帅稷者也,周
人报焉。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
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明质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
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今海鸟至,己不知而祀之,以为国典,难以为仁且智矣。夫
仁者讲功,而智者处物。无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能问,非智也。今兹海其有灾乎? 夫广川
[5 ]1 5 4 161
之鸟兽,恒知避其灾也。

展禽这一大段话的核心就是批评臧文仲因破坏了祭法的规矩而显得为政不得要领。其说理层
层递进,大致按照以下几点展开:首先,他强调,祭祀是国之大事,须得有制度可循,而制度正是政事
赖以成功的根本,这也是国法慎重对待祭祀的原因;如今臧文仲命人祭祀爰居 ① ,无故凌驾国法,的
确于政事不宜。
然后,展禽举例着重叙述了制定祭祀之法的原 则。他 说,圣 人 制 定 祭 祀 之 法 并 非 随 意 而 为,而
是严格参考以下原则:制定法则施行于民者则祀之,鞠躬尽瘁 死 于 政 事 者 则 祀 之,不 辞 劳 苦 安 定 家
国者则祀之,竭尽己力抵御大灾者则祀之,大事大患为中流砥柱者则祀之。不属于此列者则不在祀
典中,不得享用祭祀。
接着,展禽又举例说明哪些人有资格列于祀典。他 说:从 前 烈 山 氏 为 天 下 之 主 时,他 的 儿 子 柱
懂得种植百谷百蔬。夏兴起的时候,周人始祖弃承继 此 业,种 植 谷 蔬,因 此 被 谥 为 稷 而 得 祭 祀。当
共工氏为九州霸主之时,他的儿子后土能够平整九土,因此被谥为社神而得到祭祀。黄帝能够为百
物命名并教民取物以自赡,他的孙子颛顼能修黄帝之业,曾孙 帝 喾 能 够 根 据 星 辰 运 行 治 历 序 时、教
民稼穑以安定民生,帝喾之庶子尧能惩恶扬善、让位于舜,舜因勤事为民而殒命于苍梧之野,鲧虽辛
勤障堵洪水,但因无功而被处死,夏 之 祖 禹 能 以 德 治 水、继 鲧 之 后 导 水 成 功,殷 之 祖 契 为 尧 之 司 徒
时,百姓和睦,契之六世孙冥为官兢兢业业、死于水中,冥之 九 世 孙 汤 以 宽 治 民 而 为 民 除 虐 去 残,周

① 爰居之为鸟是清楚的,但具体是什么鸟,则诸说纷纭,不一而足。 比 如 《尔 雅 • 释 鸟 》曰:“爰 居,杂 悬。”郭 注 云:“汉 元 帝 时


琅琊有大鸟如马驹,时人谓之爰居。”《经典释文》有说爰居“似凤凰”,又说“爰 居 举 头 高 八 尺”云 云。 总 括 诸 说,大 概 此 鸟 体
型颇大,较罕见,这才导致臧文仲祭祀之。详见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 2 0 0 2 年版,第 1 5 4 页。
1 34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49 卷

之后稷勤播百谷而死于山野,文王以文彰显,武王以武煊赫。
正是基于以上这些楷模所做 出 的 表 率,历 史 上 不 同 族 姓 建 立 了 不 同 的 祭 祀 体 系,正 如 展 禽 所
说:有虞氏禘祭黄帝而祖祭颛顼,郊祭尧而宗祭舜;夏后氏 禘 祭 黄 帝 而 祖 祭 颛 顼,郊 祭 鲧 而 宗 祭 禹;
商人禘祭舜而祖祭契,郊祭冥而宗祭汤;周人禘祭喾而郊 祭 稷,祖 祭 文 王 而 宗 祭 武 王。因 为 舜 的 后
代幕能循颛顼之教,所以有虞氏报祭幕;禹的后代杼能循禹之教,所以夏后氏报祭杼;上甲微能循契
之教,所以商人报祭上甲微;高圉和太王能循后稷之教,所 以 周 人 报 祭 高 圉 和 太 王。这 套 祭 祀 体 系
如表 1 所示:

表1 《国语•鲁语》展禽所说的不同族姓之不同祭祀系统

编号 氏族 禘 祖 郊 宗 报

A 有虞氏 黄帝 颛顼 尧 舜 幕

B 夏后氏 黄帝 颛顼 鲧 禹 杼

C 商人 舜 契 冥 汤 上甲微

D 周人 喾 文王 稷 武王 高圉和太王

列举完不同族姓的祭祀系统,展禽进一步总结 说:上 面 提 到 的 禘 祭、祖 祭、郊 祭、宗 祭 和 报 祭 这


五祭就是一国之典祭,再加上社稷和山川之神,无不有功 于 民。至 于 祭 祀 前 哲 及 有 功 之 人,是 为 了
以其为明信;至于祭祀日月星辰,是 为 了 让 人 有 所 瞻 仰;至 于 祭 祀 地 之 金 木 水 火 土,是 为 了 地 之 出
产;至于祭祀九州山川,是为了让其提供财用。不在此列则不应列于祀典。
最后,回到臧文仲祭祀爰居的主题,展禽批评说:臧文仲不知海鸟为什么飞来而按国典祀之,我
们不能说这是仁智之举;仁者讲功论德,智者辨名别物;如今爰居无功而文仲献祭,我们不能说臧文
仲是仁者;臧文仲不能解释大鸟为何徙降鲁都,我们又不能说他睿智。
展禽自己给出的解释是:爰居内徙可能与海鸟对未 来 灾 祸 的 预 知 能 力 有 关。那 一 年 果 然 海 上
寒风肆虐,正如展禽所言,爰居是为了躲避风寒才内徙的。而 臧 文 仲 也 虚 心 接 受 了 展 禽 的 批 评,不
但承认了自己的过错,而且将此教训誊写了三份以警群臣 [5 ]1 6 1 162

展禽所述内容的核心是讲述禘、祖、郊、宗、报五大 典 祭 的 起 源 以 及 广 义 祭 祀 原 则,但 从 整 体 叙
事框架上看,这些叙述是以比较的方式,客观上也对五大典祭 的 起 源 和 设 定 原 则 起 到 了 强 调 作 用:
国之典祭并非随意而为,并非由怪力乱神决定,而是为了彰显一国一族之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也就
是他们各自国族的领袖,一心一意为民谋福祉,有担当,有能力,不辞劳苦,不畏艰难;而为政者之所
以选择这些祖先英雄作为受祭者,看中的也正是他们的这些品质。也就是说,为政者根据理性选择
祭祀的对象,因而祭祀行为并非稀里糊涂的权宜之计,而是一 种 非 常 理 性 的 设 计 安 排,为 政 者 对 祭
祀行为的依据和效果自始至终都应保持清醒的认识。以展禽 对 臧 文 仲 的 批 评 为 例,展 禽 指 责 臧 文
仲,首先是因为臧文仲对爰居内徙的现象做不出合理解释,而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祭祀也就暴露了
臧文仲对祭祀含义有意无意的忽略和亵渎。
《礼记•祭法》一篇包含了与以上《国语•鲁语》所载祭祀系 统 和 祭 祀 原 则 类 似 的 内 容,但 没 有
像后者那样将这些内容放进一个相对完整的叙事框架内,以 层 层 推 进 的 方 式 有 序 提 出。从 整 体 来
看,《礼记•祭法》里有更多的祭法、祭名、祭祀种类等的解释 和 罗 列,这 些 内 容 属 于 规 范 性 质,彼 此
间并不一定相互关联、不一定同时共存于相同的体系,甚至不 一 定 具 有 实 用 性,而 只 是 不 同 来 源 材
料的汇编。与《国语•鲁语》类似的内 容 在 《礼 记 • 祭 法》中 并 不 是 作 为 一 个 紧 密 联 系 的 整 体 呈 现
的,而是分别出现在该篇的一头一尾。《礼记•祭法》的开头说:“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
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 禘 喾 而 郊 冥,祖 契 而 宗 汤。周 人 禘 喾 而 郊 稷,祖
第2期 张瀚墨:新出文本与历史真实:王位继承语境下清华简《保训》篇解读及相关问题讨论 135

文王而宗武王。”[6 ]1 1 9 2 这段文字描述的祭祀体系如下面表 2 所示,与《国语•鲁语》里相关描 述 有 些


相似。但其中的差异也不容忽略,首先,最明显的就是《礼记•祭法》体系里报祭一项的缺失。其次
是禘、郊、祖、宗四大祭祀排列顺序与《国 语 • 鲁 语》中 记 载 的 不 同:《国 语 • 鲁 语》的 叙 述 大 致 遵 从
禘、祖、郊、宗的顺序,而《礼记•祭法》则按禘、郊、祖、宗的顺序。最后是《礼记•祭法》与《国语•鲁
语》所述某些祭名下受祭者的差异,比如有虞氏在《国语•鲁语》里 郊 尧 而 宗 舜,而 在《礼 记•祭 法》
里变成了郊喾而宗尧;再比如商人禘祭的受祭者在《国语•鲁语》的体系里是舜,而在《礼记•祭法》
中则变成了喾。
表2 《礼记•祭法》所反映的不同族姓之不同祭祀系统

编号 氏族 禘 郊 祖 宗

A 有虞氏 黄帝 喾 颛顼 尧

B 夏后氏 黄帝 鲧 颛顼 禹

C 殷人 喾 冥 契 汤

D 周人 喾 稷 文王 武王

《礼记•祭法》一篇的结尾段落亦与《国语•鲁语》的相关段 落 大 同 小 异,但 仅 仅 根 据 目 前 所 有
的证据,我们还不能清楚地看出到底是《国语•鲁语》的说法影响了《礼记•祭法》,还是相反。两者
之间的不同之处或许只是长期的传播过程所造成的,但我们也还不能轻易地断言哪一种版本更早,
或者哪一个版本更可靠 ① 。尽管如此,说以上《礼记•祭法》和《国语•鲁语》的相关段落所反映的祭
祀体系和设祭原则同源,则大致不错。由于两者从内容到具体表述的高度一致性,我们甚至可以认为
两者的差异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尽管具体何时造成了这些差异我们还不能确知。从本质上说,两者
所反映的不是两套不同的祭祀系统,而只是同一套祭祀系统的两个不同版本。

四、舜、喾、上甲微的帝系与族属

尽管我们可以大致上把《国语•鲁语》和《礼记•祭法》关于祭祀系统描述的微小差异看成是同
一系统在流传中存在 的 版 本 演 化 问 题,但 就 本 文 所 讨 论 的 问 题 而 言,因 为 商 人 禘 祭 的 对 象 在 《国
语•鲁语》和《礼记•祭法》中的记述不同,所以在处理这种涉 及 受 祭 者 人 名 的 关 键 差 异 时,就 不 得
不进一步细致地探索造成这种差异的具体原因。
对比表 1 和表 2 中 C 、D 两行,《国语•鲁语》和《礼 记 • 祭 法》关 于 商 人 和 周 人 禘、郊、祖、宗 受
祭对象的记述,只有对商人禘祭对象的记述两部文献显示出不同,《国 语 • 鲁 语》认 为 商 人 禘 祭 舜,
而《礼记•祭法》认为商人禘祭喾。这一差异按照韦昭的解释,《国语•鲁 语》版 本 中 的“舜”字 实 为
“喾”字之误 ② 。韦昭没有进一步 说 明 为 什 么 “舜”为 “喾”字 之 误,但 像 《礼 记 • 祭 法》《史 记 • 殷 本
纪》以及《大戴礼记•帝系》等传世文献都记载喾为商之始祖,故享受商人禘祭。《礼记•祭法》里的
相关段落前面已经提过,这里无须多说。《史记•殷本纪》叙述殷契的身世时说: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

① 比如王震中在讨论这两段文字时,从《国语》和《礼记》成书年代的角度,明确 提 出 前 者 比 后 者 更 可 信。 如 果 仔 细 考 虑,我 们
发现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就秦汉及其之前的文本形成来 看,具 体 情 况 比 较 复 杂,文 本 成 书 的 早 晚 并 不 能 代 表 其 所 包 含 内
容的早晚,我们既不能以一个文本局部内容的先后来判 断 整 个 文 本 的 早 晚,也 不 能 做 出 相 反 的 判 断。 王 震 中 的 观 点 见 其
《帝喾并非商之始祖》,载《殷都学刊》2 0 0 4 年第 3 期,第 1 0 1 3 页。
② 徐元诰根据韦昭注改舜为喾, 见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 2 0 0 2 年版,第 1 6 0 页。
136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49 卷

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 不 亲,五 品 不 训,汝 为 司 徒 而 敬 敷 五 教,五 教


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7 ]9 1

按《殷本纪》的说法,契的母亲简狄是喾的次妃,而契佐禹治 水 有 功,被 舜 封 于 商,赐 子 姓,因 此 将 喾


看成是商的始祖,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大戴礼记•帝系》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帝喾卜其四妃之子,而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也,
曰姜原氏,产 后 稷;次 妃 有 娀 氏 之 女 也,曰 简 狄 氏,产 契;次 妃 曰 陈 隆 氏,产 帝 尧;次 妃 陬 訾 氏,产 帝
挚。”[8 ]7 3 8 按照这个说法,稷、契、尧、挚都是帝喾之子,商、周之始祖实为兄弟,因而喾既为周人始祖,
亦为商人始祖,与《礼记•祭法》的说法一致。
《楚辞》中亦有反映喾、简狄和契之间关系的说法,比如《天问》就有“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
女何喜”的句子,王逸解释说,简狄即帝喾之次妃,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简狄侍帝喾于台上,有飞燕
坠遗其卵,喜而吞之,因生契也”① 。
因为传世文献中存在这样的记载,后世学者将喾认 作 商 人 的 始 祖 也 就 在 情 理 之 中。比 如 晋 代
的皇甫谧就在《帝王世纪》中指出:“殷出帝喾,子姓也。”[9 ]2 9 胡厚宣不但 认 为 喾 为 殷 契 的 父 亲,而 且
更进一步认为帝喾也就是东方之帝太皞,因而殷人属于东方民族 ② 。当然,更有名的还是王国维的
考证。王氏首先注意到,在《史记•五帝本纪》的索引中,皇甫谧明 确 指 出 帝 喾 名 夋,而《初 学 记》亦
引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帝喾“生 而 神 异,自 言 其 名 曰 夋”③ ,“夋”即“俊”;王 氏 又 引《左 传》所 记 帝 喾
高辛氏有才子八人,正与《山海经•海内经》所说帝俊有子八人同,且名字中有相同者;王氏认为《帝
王世纪》中“帝喾次妃陬訾氏曰常仪”中之“常仪”即“常羲”,而“羲和”二字与“娥皇”二字均为一音之
转;王氏还注意到殷 墟 卜 辞 屡 称 高 祖 “夒”,“夒”之 原 文 与 “夋 ”近 似,形 讹 为 后 者,再 由 音 变 而 为
“喾”。因此高祖夒即帝俊,亦即帝喾,而不是《国语•鲁语》里所说的帝舜 [1 0 ]4 1 1 4 1 3 ,4 3 8

但事情还没有这么简单。除了上面提到的帝俊即帝 喾,传 世 文 献 中 还 有 支 持 帝 俊 即 帝 舜 的 证
据,这似乎又与《国语•鲁语》的 说 法 相 合。 如 郭 璞 在 《山 海 经》的 注 中 就 说 帝 俊 应 为 帝 舜。《山 海
经》中提到“俊”者凡十几处 ④ ,郭璞 仅 在“帝 俊 生 后 稷”一 处 注 说 此 处 俊 宜 为 喾 [1 1 ]4 4 9 ,其 他 则 将 帝 俊
和帝舜的事迹联系起来,比如“帝俊妻娥皇”“帝俊妻常羲”等处注解皆言俊当为舜 [1 1 ]4 2 2 4 2 3 ,4 6 3
。帝尧
妻舜二女以试其贤能,二女的名字,根 据 《列 女 传》,“长 娥 皇,次 女 英” [1 2 ]1
;《大 戴 礼 记 • 五 帝 德》言
舜“依于倪皇” [8 ]7 1 8
,《大戴礼记•帝系》言“帝舜娶于帝尧之子谓之女匽氏”[8 ]7 3 8 ,“女匽”《世本》中作
“女英”,或作“女莹”[9 ]4 。但无论是“娥皇”还是“倪皇”,都如郭沫若所言,同于帝俊之妻娥皇、羲和,

① 《楚辞•九章•思美人》中有“高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 致 诒”;《楚 辞 • 离 骚》中 有 “望 瑶 台 之 偃 蹇 兮,见 有 娀 之 佚 女。 吾 令


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 巧。 心 犹 豫 而 狐 疑 兮,欲 自 适 而 不 可。 凤 皇 既 受 诒 兮,恐 高 辛 之 先
我”等诗句,反映的都是简狄作为帝喾次妃吞鸟卵生契的故事,见洪兴祖《楚 辞 章 句 补 注》,(长 春)吉 林 人 民 出 版 社 2 0 0 5 年
版,第 3 3 3 4 ,1 4 8 页。
② 参看胡厚宣《甲骨文商族鸟图腾的遗迹》,见王仲荦编《历史论丛》第 1 辑,(北京)中华书局 1 9 6 4 年版,第 1 3 4 页。卜辞中有
“先祖夒”“高祖夒”和“大夒”的说法,曹定云认为,先祖或 高 祖 夒 指 的 是 殷 人 始 祖 契,即 “少 皞 契”,而 大 夒 则 为 殷 之 远 祖 帝
喾,亦即传说中的太皞。因此《礼记•祭法》中所说的商人禘祭喾,指的就是商 人 禘 祭 自 己 的 远 祖。 参 考 曹 定 云《夔 为 殷 契
考———兼说少昊、太昊》,载《中原文物》1 9 9 7 年第 1 期,第 2 9 3 7 页。
③ 参 看皇甫谧《帝王世纪》,(济南)齐鲁书社 2 0 1 0 年版,第 1 1 页。《大戴礼记•五帝德》说帝喾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与
《帝王世纪》略同,见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北京)中华书局 2 0 0 8 年版,第 7 0 9 页。
④ 这十几处提到帝俊的文字,郭沫若搜罗在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见《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8 2 年版,第 2 2 3 2 2 4 页。
第2期 张瀚墨:新出文本与历史真实:王位继承语境下清华简《保训》篇解读及相关问题讨论 137

而帝舜之妻女匽、女莹即女英、常羲或常仪,因此帝俊也就是帝舜 ① 。另外,郭氏还有一个富有启发
性的观察,即《楚辞•天问》一篇的叙事顺序也支持商人禘祭对象为 舜 的 说 法。《天 问》的 主 体 部 分
涉及夏、商、周代的传说和历史,而这一部分从大禹献功治水和夏启代益作后开始,但在夏桀灭亡和
商汤兴起之间,插入了舜和商人先祖简狄、该、季、王恒以及昏微(即上甲微)的故事。这被看作舜被
视为殷人先祖的另一佐证 [1 3 ]1 0 3 1 1 0 [1 4 ]2 2 5

俊既为喾又为舜,因此郭沫若推论,喾与舜实际上为一人 [1 4 ]2 2 5 。他又进一步 推 论,五 帝 和 黄 帝
的说法并非殷商时所有,而是后人的创造和追加。商人只知道有高祖夒,而由高祖夒复又分化出帝
俊、帝喾、帝舜 [1 4 ]2 2 6 。王震中则认为,周人 先 是 将 帝 喾 从 商 人 的 上 帝 转 化 成 自 己 的 祖 先 神,而 后 又
将自己的祖先神 扩 展,也 成 为 商 人 的 祖 先 神 [1 5 ]1 0 13
。 事 实 上,正 像 我 们 在 前 一 部 分 对 比 分 析 《国
语•鲁语》和《礼记•祭法》相应段落时所看到的,两者反映的 其 实 是 一 个 祭 祀 系 统,帝 喾 与 帝 舜 的
不同,从文献形成和流传的角度 来 看,是 同 一 体 系 的 不 同 版 本,甚 至 可 以 说 是 舜、喾 二 字 之 间 的 讹
误;从帝系和族姓关系的角度来看,是同一体系的分化,而 事 实 上 两 者 同 源。这 一 系 统 就 是 李 零 总
结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所揭 示 的 黄 帝 系 统 的 五 帝 说,这 一 系 统 以 周 的 帝 系 为 主 导 [1 6 ]5 33

《国语•鲁语》和《礼记•祭法》所反映的就是一个五帝为主干的 帝 系、族 姓 体 系:有 虞 氏、夏 后 氏 以
及殷人和周人有序地镶嵌在由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组成的五帝系统中,其中虞、夏出自颛顼,商、
周出自帝喾,而颛顼和帝喾又都出自黄帝。当然,如果遵照《大戴礼记•帝系》的说法,尧作为唐祖,
契作为商祖,稷作为周祖,再加上帝挚,分别为帝喾四妃所生,帝喾作为商周共祖享受禘祭也就顺理
成章了。
至于《国语•鲁语》里提到商人报祭的对象上甲微,其作为商人先祖应该没有争议,尽管关于他
的事迹,就目前所有的记 录 而 言,还 显 得 过 于 零 散 而 语 焉 不 详 [1 0 ]4 2 2 425
。《楚 辞 • 天 问》称 之 为 “昏
微”[1 7 ]3 7 9
,或如刘盼遂所言,表示上甲微为昏时所生 ② ;而“上甲”,根据皇甫谧的说法,也和其出生之
日为甲日有关 [7 ]9 2 93
。《史 记 • 殷 本 纪》明 确 提 到 上 甲 微 为 振 (《世 本》作 “核”)之 子,冥 之 孙 ③ ,《保
训》中提到上甲微、有易与河,反映的应该与《山海经》和《竹书纪年》中的相关记载有关。比如《山海
经•大荒东经》里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河念 有 易,有 易 潜 出。”[1 1 ]4 0 4
其中的王亥或即《世本》里提到的“核”以及《史记•殷本纪》里的“振”,也就是上甲微的父亲 ④ ;这里
王亥与有易和河伯的关系不是很清楚,仆牛的意思也难以确定,但王亥遭到有易的杀害这一点还是
没有疑问的。那么王亥遇害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根据《竹书纪年》,王亥的儿子微是为父亲报了仇的:先 是 记 载 夏 帝 泄 十 二 年,王 亥 遇 难,“殷 侯
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之”,其中的子亥即王亥;接着是四 年 之 后,亦 即 帝 泄 十 六 年,“殷 主 甲 微
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9 ]4 。当然,《竹书纪年》的这一条与《保训》所说的“昔
(微)叚中于河,以 有 = 易 = 伓(伏)氒(厥)辠(罪)”可以参照阅读。至于上甲微是否使用暴力征
服了有易,《保训》没有特别说明。但《山海经•大荒东经》所说的“河 念 有 易,有 易 潜 出”,似 乎 是 说

①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见《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8 2 年版,第 2 2 4 页。郭沫若的看法无


疑受到杨宽的影响,杨氏在他早期的《中国上古史导论》里 花 了 很 大 篇 幅 考 证 喾、俊、舜、太 皞 等 的 关 系,明 确 指 出 帝 俊、帝
喾、帝舜等为殷人和东夷之上帝。杨氏的观点参看《中国上古史导论》,见《古 史 辨》第 7 册,(海 口)海 南 出 版 社 2 0 0 5 版,第
130 1 4 2 页。
② 刘盼遂《天问校笺》,见《刘盼遂文集》,(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 出 版 社 2 0 0 2 年 版,第 1 1 1 2 页;文 章 观 点 为 《屈 原 集 校 注 》所
引,见金开诚等《屈原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 1 9 9 6 年版,第 3 8 6 3 8 7 页。
③ 《殷本纪》也提到微之子为报丁, 但据王 国 维 考 证,微 之 子 应 为 报 乙。 参 看 司 马 迁 《史 记 》,(北 京 )中 华 书 局 1 9 8 9 年 版,第
9 2 9 3 页;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见《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 1 9 5 9 年版,第 4 2 5 4 2 6 页。
④ 王亥的名字变化极为纷繁多样,学者多有考证,此处仅列二 三 例,更 详 细 的 举 例 可 参 考 袁 珂 《山 海 经 校 注》,(成 都)巴 蜀 书
社 1 9 9 3 年版,第 40 5 40 6 页。
138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49 卷

在河伯的帮助下,有易“潜出”而躲避了惩罚。而这似乎又与《保训》所说“ 亡 (害),乃追中于河”
有所呼应。也就是说,上甲微在河的帮助下,让有易认罪屈服,但在这个过程中,好像上甲微并没有
使用暴力对有易加以杀伐。
以 上 对 喾 、舜 和 上 甲 微 帝 系 与 族 属 的 讨 论 ,进 一 步 明 确 了 这 样 一 个 事 实 :清 华 简 《保 训》中 周
文 王 遗 言 的 内 容 反 映 了 对 帝 舜 和 上 甲 微 的 崇 敬 ;帝 舜 和 帝 喾 一 样 ,都 可 以 看 成 是 商 人 祖 先 夒 的
分 化 ,因 而 把 他 们 看 成 是 商 人 的 先 祖 并 无 不 妥 ,而 上 甲 微 和 汤 作 为 商 人 祖 先 则 更 是 无 疑 。 根 据
《国 语 • 鲁 语》所 反 映 的 商 人 祭 祀 系 统 ,舜 和 上 甲 微 正 是 商 人 禘 报 的 对 象 ,而 且 与 周 人 的 禘 报 对
象 显 然 不 同 。 但 这 就 是 问 题 的 所 在 。 在《保 训》所 体 现 的 王 位 继 承 语 境 中 ,周 文 王 对 周 武 王 的 临
终 训 导 突 出 的 祖 先 楷 模 都 不 是 周 人 ,而 是 被 自 己 征 服 的 商 人 的 祖 先 。 根 据 《国 语 • 鲁 语 》和 《礼
记 • 祭 法》相 关 段 落 的 描 述 ,商 人 和 周 人 各 有 自 己 的 祖 先 祭 祀 体 系 。 因 为 王 位 的 传 递 与 它 们 各
自的 先 祖 直 接 相 关 ,所 以 按 理 说 ,文 王 传 位 于 武 王 时 ,强 调 的 似 乎 应 该 是 帝 喾 、高 圉 和 太 王 ,而 不
是 舜 和 上 甲 微 。 因 为 即 使 舜 和 喾 属 于 一 同 源 系 统 的 不 同 分 化 ,无 论 根 据 《国 语 • 鲁 语 》还 是 《礼
记 • 祭 法》里 的 记 载 ,舜 都 没 被 看 成 是 周 人 祖 先 。 这 两 篇 引 文 同 时 还 强 调 ,只 有 那 些 对 本 族 民 生
繁 滋 有 大 贡 献 者 ,才 配 享 受 这 样 的 祭 祀 ,若“非 是 族 也”,则“不 在 祀 典 ”。 其 他 早 期 文 献 也 有 类 似
的 记 载 ,所 谓“鬼 神 非 其 族 类 ,不 歆 其 祀”[1 ]4 8 7 。 既 然 如 此 ,那 么 《保 训》所 记 周 文 王 推 崇 并 希 望 自
己 的 太 子 继 承 的 ,就 是 一 个“异 族 ”的 祭 祀 体 系 。 这 当 然 需 要 进 一 步 解 释 。 对 其 中 原 因 的 揣 摩 ,
就是本文接下来需要解决的。

五、殷周祭祀与周代制度创新

早期文献中强调“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的原则,这 一 原 则 根 据《国 语 • 鲁 语》和《礼 记•祭


法》的记载,体现在周人祭拜的祖先都是有功于周族的文化英雄 这 一 点 上,这 两 条 相 似 的 引 文 均 明
确指出,有虞氏、夏后氏、商人、周人制定祀典,列入祭祀之列 的 只 能 是 那 些 于 国 于 民 有 大 贡 献 的 君
王,包括法施于民者、以死勤事者、以劳定国者、能御大 灾 者,能 扞 大 患 者 等 等。“神 不 歆 非 类,民 不
祀非族”之类的说法 也 不 乏 其 他 文 献 材 料 的 支 持,比 如 《左 传》僖 公 十 年 就 有 这 样 的 记 载:公 元 前
6 5 6 年,晋献公太子申生为继母骊姬 谗 害,被 逼 自 杀,晋 国 开 始 了 围 绕 王 位 继 承 权 而 展 开 的 长 期 内
乱。六年之后,申生的同父异母弟夷吾在经过了一系列的 宫 廷 政 变 之 后 取 得 了 王 位。作 为 纠 正 申
生冤案的举措之一,夷吾即位之后不久,就下令改葬当初 草 草 埋 葬 的 太 子 申 生。晋 国 老 臣 狐 突、太
子生前的近臣和车右参与了改葬一事,并为此随行至申生生前所居之邑曲沃新城。去新城的路上,
太子的鬼魂登上狐突的马车对他说:夷吾对我无礼(或指夷吾霸占了申生的妃子),我已经请求天帝
惩罚夷吾,在即将到来的秦晋冲突中,晋必败于秦,而秦人将会为我献祭。听完申生的陈述,狐突这
样回复:“臣闻之,神不歆非类,民 不 祀 非 族,君 祀 无 乃 殄 乎! 且 民 何 罪,失 刑 乏 祀,君 其 图 之。”[1 ]3 3 4
这既是对太子的劝说,又是对他的警告。狐突的论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神不享受不是其本族的祭
祀,而民也不祭祀非其本族之神。根据这一原则进一步推 论,如 果 申 生 助 秦 灭 晋,那 就 是 帮 助 其 他
族类来消灭本族本类,也就是消灭其享用祭祀的提供者,这就等于自绝其祭祀,因为根据这一原则,
秦人只为自己的祖先献祭,而不会祭祀非其族类的晋太 子 申 生。夷 吾 有 罪,就 只 惩 罚 夷 吾 好 了,为
什么还要晋国的百姓跟着遭殃呢? 因此申生所说的助秦 灭 晋,于 刑 不 当,于 祀 无 理,因 此 狐 突 请 求
太子的鬼魂改变主意。太子的鬼魂似乎听从了狐突的建议,答应向天帝复请,但七日之后于新城西
又告诉狐突说:事情已不可挽回,因为天帝已经答应惩罚夷吾了,韩原之役,晋必败于秦。后来晋军
果然大败,夷吾兵败被虏,晋几近亡国 [1 ]3 3 4 3 3 5 ,3 5 6 3 5 8

《左传》僖公三十一年的一则记录同样也强调了“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这一原则。文中说,
第2期 张瀚墨:新出文本与历史真实:王位继承语境下清华简《保训》篇解读及相关问题讨论 139

卫成公有一天梦到始祖卫康叔抱怨说,夏启之孙相夺走了原 本 献 给 康 叔 的 祭 品。卫 成 公 于 是 下 令
为相献祭。但大臣宁武子反对这一做法,他说:“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杞鄫何事? 相之不享于
此久矣,非卫之罪也,不可以间成王周公之命祀,请改祀命。”[1 ]4 8 7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自己族类贡献
的祭祀,鬼神也不会享用。按理说,作为夏之后人,杞和鄫才是应该负责对相献祭的,但相在此地得
不到祭祀已经很久了,在这件事上卫国没有什么过错,而且也不应该改变成王和周公为祭祀定下的
规矩,所以宁武子请求卫成公一定要收回向相献祭的命令。
以上两个例子的叙述模式基本一致:都是向异姓祖先献祭的想法或命令遭到了反对,反对一方
的理由也基本一致,即“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晋和 卫 都 是 姬 姓 之 国,而 秦 为 嬴 姓,相 为 夏 祖,
因此无论是晋还是卫都不应该祭祀异姓诸侯国之祖先。当然,关于这一原则从什么时候、在多大程
度上被遵守和实行,我们并没有明确答案。尽管在第二个例子 中 宁 武 子 的 话 暗 示 这 一 祭 祀 原 则 始
于周公和成王,但尚无法确知宁 武 子 描 述 的 是 史 实,还 是 只 是 征 引 周 公 成 王 以 增 强 其 论 辩 的 说 服
力。实际上,太子申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尽管狐突劝说申生 不 要 畀 晋 于 秦,但 最 后 申 生 似 乎 并 没 有
听从狐突的劝告,而是坚持以助秦败晋的方式惩罚了夷 吾。其 实,从 这 两 个 故 事 本 身 来 看,如 果 不
祀非族的祭祀原则得到强力推行,一开始就不会出现卫成公向相献祭的事情,已变成鬼的太子申生
或许会选择另外的方式惩罚夷吾的无礼。
由于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我们或许不应该将以上《左传》里的两则材料直接当成史料使用,而
是当作逸闻来看,其中类似于“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这样的祭祀原则也应该放在整个逸闻的语
境下来理解。申生的鬼魂告诉狐 突 他 要 通 过 帮 助 邻 邦 秦 战 胜 己 国 晋 的 方 式 来 惩 罚 当 时 的 晋 君 夷
吾,这样的逸闻其实是为秦国和晋国即将进行的韩原之战这 一 较 大 叙 事 进 行 铺 垫。讲 故 事 的 人 正
是通过在这一较大叙事中编织进若干个逸闻的方式,不仅层层推进了故事的发展,而且对韩原之战
的最终结局也做出了铺垫和预言。因此,尽管狐突以“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的正确原则劝诫申
生不要自绝己祀,申生最终给出的答复仍然是以此惩罚夷吾。但从该逸闻的上下文关系来看,这一
祭祀原则显然申生也是认同 的,否 则 他 也 不 会 答 应 复 请 于 帝。 同 样,宁 武 子 劝 谏 卫 成 公 时 所 说 的
“鬼神 非 其 族 类,不 歆 其 祀 ”,也 应 该 放 在 其 所 属 逸 闻 的 语 境 下 来 理 解。 根 据 史 嘉 柏 (David
Schaber g )的观察,《左传》的叙事中,一个组织严密、讲求逻辑、注重说服力的演说,其传达的信息一
般来说也是有效的 [1 8 ]2 1 5 6 。宁武子的演说也是对卫成公的劝谏,目的是希望成公能够改正错误,收
回滥祭的成命。该逸闻表达的正是对宁武子论说的肯定,因此,宁武子论证的逻辑基础,即“鬼神非
其族类,不歆其祀”,也就被肯定了。
那么这一制度是怎么形成的呢? 让我们先从王国维的相关论述开始探讨。在论及殷周社会制
度时,王国维表示,有周一代的制度建设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 大 创 建,从 某 种 程 度 上 定 义 了 中 国 几
千年的社会和政治史。他说:

殷周间之大变革,自 其 表 言 之,不 过 一 姓 一 家 之 兴 亡 与 都 邑 之 移 转;自 异 (笔 者 按,应 为


“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又自其表言之,则古圣人之所以
取天下及所以守之者,若无以异于后世之帝王;而自其里言之,则其制度文物与其立制之本意,
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摹,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1 0 ]4 5 3

综合这一能够治安万世大计的制度革新,王国维提到三点,他说: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 是 而 生 宗 法 及 丧 服 之 制,并 由 是 而 有 封 建
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
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
实在于此。[1 0 ]4 5 3 454
1 40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49 卷

以上一言以蔽之,周代不同于殷商之处就在于其以 嫡 长 子 继 承 制 为 核 心 的 宗 法、行 政、婚 姻 和


礼祀等制度的建立,而这一制度变革作为一个系统,均可以上溯到西周初年所谓的“周公制作”。祭
祀制度系统即学界争论的四庙或七庙的建立和完善,根据王国维的看法,也必源于周初新制度的创
立,再往前,“殷人祭其先无定制”[1 0 ]4 6 8 。至 于 前 面 所 说 的 “神 不 歆 非 类,民 不 祀 非 族”的 祭 祀 原 则,
则一定是四庙或七庙所遵循的 ① 。
但如果把以上两则逸闻所反映出来的祭祀原则看成是 周 代 社 会 普 遍 遵 守 的 原 则,我 们 就 必 须
解释周初周人祭拜商人祖先的现象。事实上,《保训》所反映的周人崇拜商人祖先的现象并非孤例,
这一现象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都有迹可循。《墨子•非攻》下篇有武王克商之后“分主诸神,祀
纣先王”的说法 [1 9 ]2 1 7 ,这种说法在《墨子•明鬼》下篇有更详细的说明:

昔者,武王之攻殷诛纣也,使诸侯分其祭曰:“使 亲 者 受 内 祀,疏 者 受 外 祀。”故 武 王 必 以 鬼


神为有,是故攻殷伐纣,使诸侯分其祭。若鬼神无有,则武王何祭分哉?[1 9 ]3 3 3 334

当然,《墨子•非攻》所说武王克商后分祭商之诸神,祭 祀 商 人 祖 先,目 的 是 与 之 前 武 王 替 天 行
道的描述相结合,以赞扬武王克商的正义性,而非诉诸暴力进行政权更迭。以上所引《墨子•明鬼》
篇的内容显然和《墨子•非攻》篇里的相关内容功用不同:虽然《明鬼》篇 也 指 出 武 王 克 商 后 使 诸 侯
分祭商人先祖,但这里是想以此例来证明鬼神的存在。王晖正是将以上 所 引《非 攻》和《明 鬼》里 的
话,与《逸周书•世俘》周武王所说其“文考修商人典以斩纣身告于天于稷”[3 ]4 4 2 、《尚书•洛诰》周公
所说周“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 秩 无 文”[2 0 ]4 0 6 以 及《左 传》昭 公 二 年 所 记 韩 宣 子 在 鲁 观 书 时 喟 叹
“周礼尽在鲁”[1 ]1 2 2 7 一起讨论,认为这 些 文 献 合 在 一 起,反 映 的 或 许 就 是 西 周 初 年 周 王 祭 祀 殷 商 先
祖的史实 [2 1 ]5 2 0 。
在这 一 点 上,传 世 文 献 和 周 原 发 现 的 近 三 百 片 有 字 甲 骨 上 面 的 内 容 有 契 合 之 处。 2 0 世 纪 7 0
年代,人们在周人的甲骨上发现了 西 周 早 期 的 几 位 周 王 向 商 王 及 其 祖 先 献 祭 的 刻 辞 ② 。 对 这 批 甲
骨材料性质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 周 原 甲 骨 出 自 周 人 之 手,年 代 大 致 在
文王、武王、成王之际,周王对殷商先王的祭祀也就是“祀非族”,但 周 王 依 然 向 商 王 及 其 祖 先 献 祭,
说明周为商之属国。另一种意见认为这些甲骨基本上属于商王室,而不属于周王室,这样就解决了
“民不祀非族”的矛盾。至于为什么商王占卜甲骨出现在周人窖 藏,有 人 认 为 是 周 灭 商 后 商 人 带 到
周地的结果,也有人猜测是周灭商后周人掳掠到周原的战利 品。还 有 一 种 意 见 主 张 占 卜 者 为 商 王
而记刻者为周人,周人记刻并保留商人卜辞是为了保存史料 ③ 。这几种说法的共同之处是基于“神
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的祭祀原则,对商人卜辞出现在周人窖藏这一现象的调和。当然,也有人认
为,周原发现的祭祀商人和周人祖先的所有刻辞都是周人占 卜 的 遗 物。周 人 祭 祀 商 人 祖 先 并 不 违
背“民不祀非族”的原则,因为商末的几代周王(季历和文王)都是娶商王宗室贵族之女为妻,殷周之

① 关于四庙和七庙制的描述,参看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见王国维《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 1 9 5 9 年版,第 4 6 8 4 7 2 页。
② 在标号为 H 1 1 :1 、H 1 1 :8 2 、H 1 1 :8 4 、H 1 1 :1 1 2 等周原甲骨上,其刻辞 明 显 告 诉 我 们 周 王 向 商 王 献 祭。 见 徐 锡 台 《周 原 甲 骨
文综述》,(西安)三秦出版社 1 9 8 7 版,第 1 1 1 3 、5 7 、5 9 6 0 、7 2 7 3 页。
③ 关于周原甲骨的研究很多,在此择要列举若干:徐中舒《周 原 甲 骨 初 论》,见《徐 中 舒 历 史 论 文 选 辑》,(北 京)中 华 书 局 1 9 9 8
1 4 3 2 页;王玉哲《陕西周原所出甲骨文的来源试探》,载《社会科学 战 线》1 9 8 2 年 第 1 期,第 1 0 1 1 0 5 页;李
年版,第 1 4 1 9
学勤、王宇信《周原卜辞选释》,见郭沫若编《古文字研究》第 4 辑,(北京)中华书局 1 9 8 0 年版,第 2 4 5 2 5 7 页;田昌五《周 原
出土甲骨中反映的商周关系》,载《文物》1 9 8 9 年 1 0 期,第 3 7 4 5 页;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论》,(北 京)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
1 9 8 4 年版;徐锡台《周原甲骨文综述》,(西安)三秦出版社 1 9 8 7 年版;朱歧祥《周原甲骨研究》,(台 北)学 生 书 局 1 9 9 7 版;曹
玮《周原甲骨文》,(北京)世界图书公司 2 0 0 2 年版;陈全方等《西周甲文注》,(上海)学林出版社 2 0 0 3 年版。
第2期 张瀚墨:新出文本与历史真实:王位继承语境下清华简《保训》篇解读及相关问题讨论 141

间实际上构成甥舅关系,而周文王、周武王祭祀的殷先王也就成了周王室的血亲 ① 。
顺着 这 个 思 路,周 王 以 武 力 克 商 的 举 动 就 变 成 了 对 殷 商 祭 统 的 维 护。事 实 上,在 早 期 的 文 献
中,商纣王对祖先神灵祭祀的怠慢成为周王伐商的重要借口。比 如,《尚 书 • 牧 誓》明 确 指 出,除 了
“惟妇言是用”“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以及任用坏人为卿士、暴虐百姓以外,“昏弃厥肆祀弗答”也
是纣王丧失正统、遭到讨伐的 重 要 原 因 [2 0 ]2 8 6 287
。《尚 书》的 另 一 篇《多 士》也 明 确 指 出,自 成 汤 至 帝
乙,“罔不明德恤祀”,因此天保佑殷商,商王“罔敢失帝”。但到“今后嗣王”,也就是帝乙之后的帝辛
时期,“诞淫厥泆,罔顾于天显民祗,惟时上帝不保”,因此“丕灵承帝事”的周王奉命“割殷”[2 0 ]4 2 6 428

同样,这里通过对商 纣 王 怠 慢 天 帝 祖 先 的 指 责,来 确 定 周 以 暴 力 克 商 的 合 理 性 和 合 法 性。《逸 周
书•商誓》里也有类似的语句,周王先是责备商纣王“昏 忧 天 下,弗 显 上 帝,昏 虐 百 姓,奉 天 之 命,上
帝弗显”② ,然后就是强调周王有德,得天命以武力“革商国”,以 续“成 汤 之 典”[3 ]4 6 1 。《墨 子 • 非 命》
篇引用“先王之书太誓之言”说,商纣王自称拥有天命,所以“不用事上帝,弃阙其先神而不祀”;但周
武王“非纣执有命”③ ,发动暴力 革 命 推 翻 了 纣 王。尽 管《墨 子 • 非 命》所 言《太 誓》之 语 并 不 见 于 今
本《尚书•太誓》,但它所引用的“太誓之言”很明显与先前所讨论的《尚书》和《逸 周 书》里 的 语 句 相
符合,反映的都是商纣王对“上帝鬼神”和其祖先祭祀的怠慢和废弃。
根据王晖的解释,商纣王的这种弃祖废典的行为是由纣王傲慢无礼的性格所致,而这一点也恰
恰可以被上述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和出土的周原甲骨的相关内容所证实 [2 1 ]。但值得指出的是,即
使我们假设周原所出甲骨为周人所有,系周人向殷商先祖献祭的证据,仍无法肯定武王克商这一事
件反映的是甥灭舅以续舅统的现象。而且,舅统与周人自己的父统很显然不同,在周人祭统的语境
下,“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所体现的应该是父系血统下 的 祭 祀 原 则。从 另 外 一 个 角 度 来 看,前
面检讨的《尚书》《逸周书》以及《墨子》所引诸文所暗示的,有可能不过是 周 人 对 自 己 武 力 代 商 的 合
法性做出的辩解。然而周人祭祀商人祖先和周人自觉维系商人祭统并不是一回事。根据王国维的
说法,“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这 一 原 则 所 代 表 的 祭 祀 传 统 和 礼 法 制 度 实 际 上 是 周 人 的 创 造 发
明,这套制度并不对商人行为构 成 约 束,因 此 周 人 自 己 也 无 须 从 这 个 方 面 对 自 己 武 力 克 商 进 行 辩
护。既然如此,为什么在传世文献中又不乏周人从此方面对自己的辩护之词呢? 笔者认为,这极有
可能是周人规范了“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的祭祀和礼法制度原则之后,又回过头去对武力克商
一事的合法性进行辩护的结果。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一矛盾 或 许 暴 露 了 前 面 所 提 到 的 那 些 传 世
文献的形成年代:无论对商纣王罔顾天命上帝鬼神的攻击,还 是 对 他 怠 慢 祖 先 祭 祀 的 指 责,都 是 基
于周人的祭祀传统和礼法制度,而这套制度传统的形成至少不应早于周原甲骨所反映的年代;也就
是说,恐怕不会早于周原甲骨年代的下限,即周成王时期。这一点从表 1 和表 2 所反映的周人祭祀
系统中也可以看到,周人对文王的祖祭和武王的宗祭的最上 限 也 只 能 追 溯 到 周 成 王 时 期。这 对 我
们理解《保训》文本的内容和性质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

① 《诗经•大雅•大明》中明确说明季历之妻也就是文王 之 母 来 自 于 商 族 挚 仲 氏,而 挚 仲 氏 为 商 畿 内 贵 族。 参 考 顾 颉 刚 《周
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载《燕京学报》1 9 2 9 年 6 期,第 9 6 7 1 0 0 6 页(后 收 入《顾 颉 刚 古 史 论 文 集》卷 十 一,中 华 书 局 2 0 1 1 年
版,第 1 4 1 页);王晖《季历选立之谜与贵族等级名号传嗣制》,载《中国史研究》1 9 9 6 年 第 1 期,第 5 1 5 7 页,以 及《周 原 甲
骨属性与商周之际祭礼的变化》,载《历史研究》1 9 9 8 年第 3 期,第 5 2 0 页。
② 黄 怀信、张懋、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7 年版,第 4 5 4 页。此处的“奉”字或有或无,有建议改
为“弃”或“韦”者,详见本页校注。
③ 《非命上》和《非命中》此段以及所引《太誓》语句大 致 相 同。《非 命 上》:“于 太 誓 曰:‘纣 夷 处,不 用 事 上 帝 鬼 神,祸 厥 先 神 禔
不祀,乃曰吾民有命,无廖排漏,天亦纵弃之而弗葆。’此言武 王 所 以 非 纣 执 有 命 也。”《非 命 中 》:“先 王 之 书 太 誓 之 言 然 曰:
‘纣夷之居,而不用事上帝,弃阙其先神而不祀也,曰:我民有命,毋僇其务。 天 不 亦 弃 纵 而 不 葆。’此 言 纣 之 执 有 命 也,武 王
以太誓非也。”分别见吴毓江《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 2 0 0 6 年版,第 3 9 6 、40 8 页。
1 42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49 卷

六、《保训》文本内容和性质再讨论

根据前面的讨论,我们对《保训》的文本内容可做以下 归 纳:第 一,正 像 李 学 勤 等 学 者 所 认 识 到


的,《保训》描述的是周文王遗言的内容以及遗言产生的时间和背景,因此其内容所体现的是王位继
承的语境。第二,在这样的语境下,周文王提到的其太子需要学 习 的 榜 样 舜 和 上 甲 微 属 于“法 施 于
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 御 大 灾”或“能 扞 大 患”者,而 只 有 这 样 的 英 雄 祖 先 才 有 资 格 享 受 祭
祀。第三,根据对《国语•鲁语》和《礼记•祭法》相关段落的讨论,舜和上甲微属于商人祭祀系统里
的英雄祖先;尽管商人和周人禘祭的对象有可能相同,但 其 郊、祖、宗、报 祭 祀 的 不 同 对 象 所 反 映 的
无疑是两个不同的祭祀系统;也就是说,商人和周人族姓 上 的 区 别 是 很 明 显 的。第 四,王 位 继 承 的
语境下,周文王本应像《国语•鲁语》和《礼记•祭法》里说的那样,嘱 咐 太 子 学 习 周 人 英 雄 先 祖,继
承周人先祖事业,但《保训》文本里,周文王颂扬的却是商人 祖 先。第 五,周 文 王 遗 言 的 核 心 在 文 本
末尾,即周文王意识到天命已不在殷商,而将旁落,所以叮嘱自 己 的 太 子 武 王 能 够 像 舜 和 上 甲 微 那
样,小心谨慎,恭敬持中,最终得到天命。第六,通观周文 王 遗 言,文 王 对 其 太 子 得 命 的 厚 望 几 乎 全
部系于“中”的传递和获得,这在舜“救中”“得中”和上甲微“叚中”“追中”的叙述里体现得特别清楚。
现在我们可以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保训》的内容做进一步探讨。
尽管传世文献中存在利用后起的祭祀礼法制度原则对 周 以 武 力 克 商 进 行 合 法 化 解 释 的 痕 迹,
但周原甲骨材料的发现从一定程度上证实西周早期及之前周王为殷商先祖献祭的说法。《保训》中
所记的“周文王遗言”不一定是周文王遗言的实录,却肯定了周原甲 骨 中 有 关 早 期 周 王 向 殷 商 先 祖
献祭的记载,从而也为我们认识早期商周关系以及西周早期 历 史 提 供 了 新 材 料。至 于 为 什 么 早 期
周王向殷商先祖献祭,我们恐怕还 不 能 根 据 周 人 后 来 创 立 的 “神 不 歆 非 类,民 不 祀 非 族”的 祭 祀 原
则,以早期周与商的甥舅关系来解释这一现象。笔者认为,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西周中后
期礼制改革之前周人的宗教信仰 ① 。尽 管 经 过 文 王 和 武 王 的 努 力,最 后 周 人 成 功 地 在 政 治 上 推 翻
了商人的统治,建立了周人的政权,但在宗教信仰的层面,周人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还 是 继 承 了 商 人 的 某
些思想和做法。比如西周早期,尽管商人的政权被推翻,但周人还是相信,通过向殷商先祖献祭,周
人能够得到其福佑。根据吉德炜(David N.Kei g htle y )的 说 法,商 人 相 信,他 们 的 祖 先 实 际 上 构 成
了上帝向生人传递福佑链条中的必要环 节 [2 2 ]3 6 4 [2 3 ]2 3 2 2 9 1
。现 在 看 来,这 不 但 是 商 人 的 信 仰,而 且 也
被周人继承,周原西周甲骨刻辞的相关内容以及《保训》简里记载的“周文王遗言”就是有力的证据。
基于以上认识,对《保训》文本关键词“中”字的理解,似乎也可以从“周文王遗言”的内容所透露
出来的周人对帝系和族姓的看法的角度做一些推测。前面说过,自《保训》简内容公布以来,对其中

① 事实上,从西周礼制改革之前西周早期青 铜 礼 器 的 形 制、类 型 和 使 用 等 方 面,也 可 以 看 出 西 周 早 期 周 人 对 商 人 礼 制 的 继


承。罗森夫人(Jessica Rawson)较早明确提出西周晚期礼仪改革这一现象,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 )又 在 研 究 中 进
一步强化了罗森夫人的观点,对西周晚期礼仪改革在青铜礼器文饰、类型、组 合 等 方 面 的 体 现 都 有 更 细 致 的 考 察。 两 位 学
者在这方 面 的 主 要 研 究 分 别 参 考:Rawson J., ″A Bronze Casting Revolution in the Western Zhou and Its Impact on
Provincial Industries , ″in Maddin R.(ed.),The Be ginning o f the Use o f Metals and Allo y s ,Cambridge :MIT Press ,
1 9 8 8 ,pp.2 2 8 2 3 8 ;
″Statesmen or Barbarians ? The Western Zhou as Seen Through Their Bronzes ,
″in Proceeding s o f the
British Academy ,Vol.7 5 (1 9 8 9 ),pp.7 1 9 5 ;We stern Zhou Ritual Bronze s from the Arthur M .Sac kler Co llections ,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 9 9 0 ;″Western Zhou Archaeology , ″in Loewe M.& Shaughnessy E.(eds.),The
Cambrid ge H istory o f Ancient China :From the Origin o f Civilization to 2 2 1 B .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 9 9 9 , pp.3 5 2 44 9 ;von Falkenhausen L.,Chine se Society in the Age o f Confucius (1 0 0 0 2 5 0 BC ):The
Archaeo lo gical Evidence ,Los Angeles :Cotsen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2 0 0 6 ,
pp.4 3 5 2 。
第2期 张瀚墨:新出文本与历史真实:王位继承语境下清华简《保训》篇解读及相关问题讨论 143

“中”字含义的讨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产生过至少十几种说法。其实,“周文王遗言”清楚明白地告
诉我们,《保训》是一个关于王位继承的文本,“救中”“得中”并“传遗”之 则 是 王 位 继 承 的 关 键。《保
训》中周文王奉为正统的帝舜和上甲微,根据《国语•鲁语》的相关内容,很显然属于殷商祭统,而这
一系统正是以黄帝为中心的五帝说的一部分,体现的又是周代帝系。
《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还记载了另一种五帝系统,以五帝配五色并春夏秋冬,包
括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李零 称 之 为 秦 系 五 帝 ① 。 秦 系 五 帝 与 周 系 五 帝 系 统 的 不 同 点 就 在
于,周系五帝的特点是以黄帝为始点,黄帝以下分帝喾、颛 顼 二 系,帝 喾、颛 顼 二 系 底 下 复 又 分 为 尧
舜二系,而商周就位于这样一个体系里。跟周系五帝相比,秦 系 五 帝 里 的 太 皞、少 皞 和 炎 帝 不 见 于
前者,但两个系统有被 刻 意 融 合 的 迹 象,太 皞 与 帝 喾 帝 俊、少 皞 与 帝 挚 帝 契 的 对 应 就 是 明 显 的 例
子 ② 。当然二系的共同之处在于黄帝在两者中的核心地位:在周人的五帝系统里,黄帝是其他四帝
的始祖,是权力与合法性的来源,而在五色帝系中,黄帝胜四帝 [2 4 ]1 8 8 189
,中心胜四方 [1 9 ]6 7 4 ,居中而监
控天下,显然也是权力的中心 ③ 。在王 位 继 承 的 语 境 中,无 论 在 哪 一 个 帝 系 下,掌 控 了 中 心 也 就 意
味着掌控了天命,掌握了权力和合法性的来源,由此可以推测,“周文王 遗 言”里 强 调 的“中”或 许 就
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保训》对“中”的强调或许也在 向 我 们 提 示“周 文 王 遗 言”
的产生时间。
当然,将《保训》里的“中”理解成周系或秦系五帝系统中的中心,即由黄帝标识的天命和王权的
中心以及统治合法性的来源,还必须对两套五帝系统的形成时间和《保 训》内 容 可 能 产 生 的 时 间 进
行对比,看两者在历史上是否存在相互联系的可能性。周系的 五 帝 系 统 前 面 已 经 讨 论 过,在《大 戴
礼记•五帝德》《国语•鲁语》和《礼记•祭法》的相关段落里体现得 最 清 楚。秦 系 五 帝 系 统 的 形 成
时间存在争议最大。比如顾颉刚认为,秦人的五帝系统只有在刘邦设立北畤之后才得以形成,理由
是秦人只祭祀二皞和炎黄,也就是东西南中四方位(或青、白、赤、黄 四 色 帝),颛 顼(或 黑 帝)是 刘 邦
发现秦只祭四帝后才自称黑帝而添加上去的 [2 5 ]2 4 8 254
。但杨宽也指出,尽管黑帝确实是刘邦即位幸
雍之后才添加上去的,但这并不是说五色帝的观念到汉代才产生。他认为,五色帝的观念在《墨子》
中已有痕迹,他认为《贵义》篇里所说的帝杀青赤白黑四色龙的说法,反映的就是《孙子》里的黄帝胜
四帝的思想;而《墨子•非攻》里的“高阳乃命玄宫”和《庄子•大宗师》里“颛 顼 得 之 以 处 玄 宫”的 高
阳和颛顼,其实就是 “玄 帝”即 “黑 帝”。 鉴 于 此,杨 宽 认 为 最 迟 到 春 秋 时 期,五 色 帝 的 观 念 就 已 经
产生 ④ 。
但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判断传世文献的形成时间并以此为文献内容断代,如果不是完全不
可能,也是极其困难的事。早期文献的形成过程是非常复 杂 的,即 使 在 非 常 幸 运 的 情 况 下,我 们 能
看到的也只是一个文献形成和流传过程的某些瞬间,而对这个形成和流传的连续过程,包括具体章

① 杨宽在其《中国上古史导论》中指出这种五色帝系的说法 不 仅 见 于 秦,也 见 于 齐 楚,并 明 确 指 出 古 代 文 献 中 所 见 的 这 两 种


五帝系统“皆出于后人各据所本配合而成”,并进一步说,“实乃东西民族各以其 神 话 传 说 配 合 而 成 者”。 参 看 杨 宽《中 国 上
古史导论》,见吕思勉、童书业编《古史辨》第 7 册,(海口)海南出版社 2 0 0 5 版,第 2 4 6 2 6 5 页。 又 参 看 前 引 李 零 《帝 系、族
姓的历史还原———读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载《文史》2 0 1 7 年第 3 辑,第 5 3 3 页。
② 少皞即帝挚以鸟命官的事参考《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言, 见杨伯峻《春 秋 左 传 注》,(北 京)中 华 书 局 1 9 90 版,第 1 3 8 6 1 3 8 9
页;亦可参看上引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见吕思勉、童书业编《古史辨》第 7 册,
(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5 版,第 1 30 1 42 页。
③ 秦汉五帝系统的五色帝为天帝投射,然而祭祀时人间五帝从祭。汉武帝以太 一 统 领 五 帝,为 天 之 中 心,五 帝 变 成 了 太 一 在
五方的分身,而王莽时期为其统治需要,又将太一看成位于中心方位的黄帝 的 投 射,王 莽 所 应 者 就 是 位 于 中 心 的 黄 帝。 参
考缪哲《西王母与王政君:王莽的神仙政治》,待发表。
④ 《贵义》篇黄帝胜四帝的思想、《墨子 • 非 攻 》关 于 玄 宫 的 内 容 见 吴 毓 江 《墨 子 校 注 》,(北 京 )中 华 书 局 2 0 0 6 年 版,第 2 1 6 ,
2262 2 7 ,6 7 4 页。此处所引《庄子•大宗师》里的内容见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 华 书 局 2 0 0 4 版,第 2 4 7 页。 又 参 看
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见吕思勉、童书业编《古史辨》第 7 册,(海口)海南出版社 2 0 0 5 版,第 1 4 3 1 4 7 页。
1 44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49 卷

节甚至段落的产生时间、传递过程以及文本改变、版本分化和文本间相互影响的细节,则所知甚少。
对于《礼记》《国语》《墨子》或者《庄子》《孙子》这样的早期文献,即使可以大致 推 测 其 作 为 一 个 合 成
文本形成的时间,我们对其中篇章段落的细节的产生时间也近乎一无所知。以上讨论的《国语•鲁
语》和《孙子》等文献里的材料,我们只能粗略地估计形成于东周,而 其 记 录 内 容 的 时 代 只 能 说 不 晚
于东周。具体到周秦两个五帝系统的性质和时代,用李零 的 话 来 说,它 们 是 反 映 民 族 融 合 的 叙 事,
“早不过西周,晚不出战国”[1 6 ]3 1 ,好像也无法做出更加具体的判定。
然而以黄帝为首的五帝思想所代表的新的宇宙观以及 术 数 宗 教 思 维 的 形 成,基 本 上 可 以 断 定
发生在东周时期,体现的是像罗泰所称的“春秋早中期礼制重组”式的努力,也就是在“礼崩乐坏”大
背景下,重新整合周人宗法礼制资源,以图在一个广阔的地域内维系周人统治在形式和实质上的延
续。正如罗泰的研究所展示的,这种努力在近些年的考古发现中能够清楚地看到 [2 6 ]4 3 52
。当然,春
秋早中期的礼制重组并不是针对西周晚期以来“礼崩乐坏”局面的唯一应对;在宗教思想的层面,我
们也能清楚地看到以术数为基础的新宗教和新思维在这一时期的兴起与传播。这种新宗教和新思
维意识到周王朝不可逆转的衰落,奉黄帝为宗、为中、为神,认为不必通过周人的祭祀系统而是通过
对宇宙秘密知识的掌握来接受天命和神佑,这或许就是五色、五方帝系产生的根本原因 [2 7 ]3 5 92
。可
以说,周人和秦人两个五帝系统都是“礼崩乐坏”大背景下的礼 制 重 组,都 是 对 原 有 礼 制 的 改 革,不
过前者对传统的宗法礼制有较多的继承,而后者则显得更具有革命性 ① 。
《保训》所载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时代却可能是比较早 的。就 像 前 面 已 经 提 过 的,在 明 显 的 王 位
继承语境下,《保训》中的周文王叮嘱太子发扬和继承殷商英雄祖先的精神,根据周原周人甲骨刻辞
里和某些传世文献的相关内容,这样的事只有可能出现在西周早期。但有意思的是,“周文王遗言”
所反映出来的帝系的整合以及《国语•鲁语》记载的“神不歆非类,民不 祀 非 族”祭 祀 原 则 的 产 生 和
应用却显得要晚:根据前面的分析,应该不早于西周中晚期的礼制改革,更可能是东周思想的产物。
这种根据晚期礼制思想内容书写早期历史的现象,通常是对早期 不 符 合 晚 期 礼 制 规 范 的 行 为 或 事
件的弥缝或新解,就像我们在《尚书•太誓》《尚书•多士》以及《墨子•非 命》等 篇 中 的 某 些 片 段 里
看到的那样。在《保训》的例子里,我们既能看到对类似于秦人五帝系统里的“中”的强调,强调得中
和持中对于王位继承的重要意义,同时又能看到对类似于周人五帝系统里族系的强调,即强调王权
正统在黄帝、帝喾、颛顼、尧、舜这样的五帝系统里有序地流动传递。从这个角度而言,如果抛开《保
训》的真伪问题不谈,而非要为《保训》简的内容做一个时间限定,我们或许可以说,这是一篇准确反
映了西周早期历史的东周时期形成的文献,它所反映出来的关于 西 周 早 期 史 实 以 及 东 周 礼 制 宗 教
思想对我们研究周代社会都很有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 杨伯峻:《春秋左传 注 》,北 京:中 华 书 局,1 9 9 0 年。 [Yang Boj un ,Annotations to Master Zuo's S p rin g and
Autumn Annals ,Beij 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 9 9 0 .]

① 关于东周时代的这一变化,可以在儒道对气的不同理解上 明 显 地 体 现 出 来,详 见 张 瀚 墨 《心 气 时 节:〈左 传〉一 则 医 案 与 东


周思想变革的思考》,载《中国文化》2 0 1 7 春季号,第 1 6 7 1 8 0 页;亦 可 参《心,气,时,节:〈左 传〉一 则 医 案 引 发 的 对 于 东 周
思想变革的思考》,见方破(Paul Fisher)、林志鹏编《治气养心之术:中国早期的修身方法》,(上海)复旦大学 出 版 社 2 0 1 7 年
版,第 7 0 9 3 页。 关 于 黄 帝 信 仰 在 东 周 思 想 史 和 宗 教 思 维 方 面 的 意 义 的 探 讨,可 参 考 Zhang H .,Authorship and
Text-making in Early China ,Mouton :De Gruyter Mouton ,2 0 1 8 ,pp.3 5
92。
第2期 张瀚墨:新出文本与历史真实:王位继承语境下清华简《保训》篇解读及相关问题讨论 145

[2 ]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上海:中西 书 局,2 0 1 0 年。[Unearthed


Research and Protection Center of Tsinghua University (ed.),Bamboo Stri p s Dated to the Warrin g States
P eriod in the Tsin g hua Universit y Collection :Vol .1 ,Shanghai :Zhongxi Book Company ,2 0 1 0 .]
[3 ] 黄怀信、张懋、田旭 东:《逸 周 书 汇 校 集 注》,上 海: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7 年。[Huang Huaixin,Zhang Mao &
Tian Xudong ,Variorum o f Yizhoushu ,Shanghai :Shanghai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 00 7 .]
[4 ] 程树德:《论语集释》,北 京:中 华 书 局,1 9 90 年。[Cheng Shude,Variorum o f the Analects ,Beij ing:Zhonghua
Book Company,1 9 90.
]
[5 ] 徐元诰:《国语 集 解》,北 京:中 华 书 局,2002 年。[Xu Yuangao ,Variorum o f Guo yu ,Beij ing:Zhonghua Book
Company,2002 .
]
[6 ] 孙希 旦:《礼 记 集 解 》,北 京:中 华 书 局,1 9 89 年。 [Sun Xidan,Variorum o f Lij i ,Beij ing:Zhonghua Book
Company,1 9 89 .
]
[7 ] 司马迁:《史 记 》,北 京:中 华 书 局,1 9 82 年。 [Sima Qian,Records o f the Grand Histor y o f China ,Beij 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1 9 82 .
]
[8 ] 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 解》,北 京:中 华 书 局,2008 年。[Fang Xiangdong,Variorum o f Dadai Lij i ,Beij 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2008.
]
[9 ] 皇甫谧等:《帝王世纪 • 世 本 • 逸 周 书 • 古 本 竹 书 纪 年 》,济 南:齐 鲁 书 社,2 0 1 0 年。 [H uangfu Mi et al.,
Diwan g Shi j i ,Shiben ,Yizhoushu & Guben Zhushu J inian ,Jinan :Qilu Press ,2 0 1 0 .]
[1 0 ] 王国维:《观堂集林》,北 京:中 华 书 局,1 9 5 9 年。[Wang Guowei ,Guantan g J ilin ,Beij 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 9 5 9 .]
[1 1 ] 袁珂:《山 海 经 校 注 》,成 都:巴 蜀 书 社,1 9 9 3 年。 [Yuan Ke,Collations and Annotations to Shanhaij ing ,
Chengdu:Bashu Press ,1 9 9 3 .
]
[1 2 ] 张敬:《列女传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 印 书 馆,1 9 94 年。[Zhang Jing,Current Annotations and Translations
o f Lienüzhuan ,Taibei :The Commercial Press ,1 9 94.]
[1 3 ] 洪兴祖:《楚 辞 章 句 补 注 》,长 春:吉 林 人 民 出 版 社,2 00 5 年。 [Hong Xingzu ,Com p lementar y N otes to the
Chuci Zhan gj u ,Changchu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of Jilin ,2 00 5 .]
[1 4 ] 郭沫若:《中国古代 社 会 研 究》,见《郭 沫 若 全 集 • 历 史 编》第 1 卷,北 京:人 民 出 版 社,1 9 82 年。[Guo Moruo ,
Studies on Ancient Chinese Societies ,in The Comp lete Works o f Guo Moruo :On Histor y ,Vol .1 ,Beij ing: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 9 82 .
]
[1 5 ] 王震中:《帝喾并非商之 始 祖 》,《殷 都 学 刊 》2 004 年 第 3 期,第 1 0 1 3 页。 [Wang Zhenzhong ,
″Di Ku Was
Not the Primary Ancestor of Shang ,
″Yindu J ournal ,No.3 (2 004 ),pp.1 0 1 3 .]
[1 6 ] 李零:《帝系、族姓的历史还原———读徐旭生〈中 国 古 史 的 传 说 时 代 〉》,《文 史 》2 0 1 7 年 第 3 辑,第 5 3 3 页。
[Li Ling ,
″Historical Restoration of the Lineages of Thearchs and Origins of Clans :Reading Xu Xusheng's
Le g endar y Eras in Ancient Chinese H istor y ,
″Literature H istor y ,No.3 (2 0 1 7 ),pp.5 3 3 .]
[1 7 ] 金开诚等:《屈 原 集 校 注 》,北 京:中 华 书 局,1 9 9 6 年。 [Jin Kaicheng et al.,Collations and Annotations to
Collected Works o f Qu Yuan ,Beij 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 9 9 6 .]
[1 8 ] Schaberg D.,A P atterned P ast :Form and Thou g ht in Earl y Chinese H istorio g ra p h 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 00 1 .
[1 9 ] 吴毓江:《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 00 6 年。[Wu Yuj iang ,Collations and Annotations to Mozi ,Beij ing :
Zhonghua Book Company ,2 00 6 .]
[2 0 ] 孙星衍:《尚书 今 古 文 注 疏 》,北 京:中 华 书 局,2 004 年。 [Sun Xingyan ,Annotations to Shan g shu ,Beij ing :
Zhonghua Book Company ,2 004 .]
[2 1 ] 王 晖:《周原甲骨属性与商周之际祭礼的变化》,
《历史研究》1 9 9 8 年第 3 期,第 5 20 页。[Wang Hui ,
″Zhouyuan
Oracle Bones and the Changes of Sacrificial Rites Between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
″ Historical Research ,No.3
(1 9 9 8 ),pp.5 ]
20.
146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49 卷

[2 2 ] Keightley D.N.,
″The Making of the Ancestors :Late Shang Religion and Its Legacy ,
″in Lagerwey J.(ed.),
Re li g ion and Chinese Societ y ,Vol .I :Ancient and Medieval China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and Ecole Francaise d'Extreme-Orient ,2 004 ,pp.3 64.
[2 3 ] Keightley D.N.,
″The Shang:China's First Historical Dynasty,
″ in Loewe M.& Shaughnessy E.L.(eds.
),The
Cambrid g e Histor y o f Ancient China :From the Ori g ins o f Civilization to 22 1 B .C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 9 9 9 ,pp.2 32 291.
[2 4 ] 杨丙安:《十一 家 注 孙 子 校 理 》,北 京:中 华 书 局,1 9 9 9 年。 [Yang Bing'an ,Collations and Annotations to
Sunzi with E leven Scholars' N otes ,Beij 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 9 9 9 .]
[2 5 ] 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 政 治 和 历 史 》,见 顾 颉 刚 编 著:《古 史 辨 》第 5 册,海 口:海 南 出 版 社,2 00 5 年,第
2 3 7 3 5 6 页。[Gu Jiegang ,
″Politics and History Influenced by the Theory of Wude Zhon g shi ,
″in Gu Jiegang
(ed.),Discussion o f Ancient H istor y :Vol .5 ,Haikou :Hainan Publishing House ,2 00 5 ,pp.2 3 7 3 5 6 .]
[2 6 ] von Falkenhausen L.,Chinese Societ y in the A g e o f Con f ucius (1 000 2 5 0 BC ):The Archaeolo g ical
Evidence ,Los Angeles :Cotsen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2 00 6 .
[2 7 ] Zhang H .,Authorshi p and Text-makin g in Earl y China ,Mouton :De Gruyter Mouton ,2 0 1 8 .

Newl y Discovered Texts and Historical Facts :A Rereading of the″Baoxun″on Bamboo


Stri ps in the Qinghua University Collection in the Context of Rulershi p Succession
Zhan g Hanmo
(Institute o f Chine se Clas sic s ,Renmin Universit y o f China ,Bei j in g 1 000 2 9 ,China )

Abstract :When the first p iece of the earl y Chinese texts written on bamboo stri p s in the Qin g hua
Universit y collection was introduced to the world ,the″Baoxun″once attracted scholars'attention
widel y and is now the most studied p iece of the Qin g hua Universit y collection.It is es p eciall y
worth notin g that the Chinese character zhon g (中)a pp earin g several times in this text was not
onl y heavil y researched at the time ,but has also continued to be an academic hot to p ic to the
p resent da y ,with new theories and inter p retations p ut forward from time to time.These studies
have undoubtedl y enriched our understandin g of this p iece and the Qin g hua Universit y collection
as a whole.Nevertheless ,q uestions remain on the content ,nature ,and date of the″Baoxun″text
as well as its connection with the Western Zhou histor y and other earl y Chinese texts.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Baoxun″ as Kin g Wen's will to his successor is a reasonable assum p tion
based on the contents of this p iece of literature.Followin g this assum p tion ,the exp loration of the
above issues is naturall y situated in the context of rulershi p succession.Stran g el y ,accordin g to
what is written in the″Baoxun″,Kin g Wen did not ask his crowned p rince to follow the models of
their own ancestors , like Hou Ji and Taiwan g for instance , but instead to follow Shun and
Shan gj iawei ,the p revious kin g s of the Shan g p eo p le. Accordin g to the sacrificial p rinci p les
recorded in the Guo y u and the Li j i ,the Shan g and Zhou p eo p le both p resented sacrifices to their
own ancestors ,althou g h the y were p ut in the same sacrificial s y stem centerin g on the Yellow
Thearch.This onl y makes Kin g Wen's will as recorded in the ″Baoxun″ more interestin g and
confusin g .In consultin g related information scatted in the Mo zi as well as other transmitted texts
and the oracle inscri p tions discovered in Zhou y uan not lon g a g o , which constitute im p ortant
evidences showin g that the first g enerations of the Zhou kin g s worshi p ed and p resented sacrifices
to deceased Shan g kin g s in the earl y Western Zhou , we realize that what is written in the
第2期 张瀚墨:新出文本与历史真实:王位继承语境下清华简《保训》篇解读及相关问题讨论 147

″Baoxun″reflects to a lar g e extent how the first Zhou kin g s inherited the Shan g p olitical culture
and ritual p ractices.Viewed from this p ers p ective ,the sacrificial p rinci p le p resented in the Guo y u
and the Li j i statin g that p eo p le onl y p resented sacrifices to their own ancestors was not created
b y Kin g Wen or the Duke of Zhou ri g ht after the con q uest of the Shan g ,as was traditionall y
believed.Rather ,it is more likel y a later construction b y the Zhou p eo p le to distin g uish the Zhou
from its p revious d y nast y ,and that could have occurred most p robabl y after the middle or the late
Western Zhou Ritual Reform , a p henomenon well observed throu g h the anal y sis of the
archaeolo g ical data available to us nowada y s.Moreov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wo sacrificial
s y stems of the Five Thearchs centerin g on the Yellow Thearch , known as the Zhou and Qin
s y stems res p ectivel y , is identifiable in both transmitted and archaeolo g ical information , both
dated to the Eastern Zhou Period.This kind of construction was p robabl y related to what Lothar
von Falkenhausen calls the Earl y to Middle S p rin g and Autumn Period Ritual Restructurin g ,
re p resentin g the ambition to reconstruct the Zhou ritual resources so as to continue the efficient
rule of the Zhou ro y al famil y in the crisis later labeled as the Zhou Ritual Colla p se. What
distin g uishes the Zhou from the Qin s y stem of the Five Thearchs is that the former borrowed
more from the tradition in its construction of the sacrificial s y stem ,while the latter more willin g
to kee p a distance from the Zhou tradition.If we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 zhon g in this context ,
we find that it is surel y connected with the rulershi p succession ,denotin g the source of le g itimac y
in this sort of succession ,and a reflection of the earl y Western Zhou inheritance of the Shan g
p olitical and ritual le g ac y . In the meantime , however , we should also be aware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this character used in the ″Baoxun″ text is a reflection of the thinkin g of the
Eastern Zhou p eo p le connected with the Eastern Zhou ritual reconstruction.
Key words : the ″Baoxun″; Shun ; Shan gj iawei ; Zhou y uan Oracle Bones ;Wudi ;
Wuxin g ;zhon g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