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遊記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始得西山宴游記》筆記

主旨:記敘作者發現和遊覽西山的經過,以及登山和在山上宴游的樂趣。並借描繪西山的獨特之景,暗喻自己
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表達了期望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達至物我兩忘的境界。

第一段:寫柳宗元遊西山前遊山玩水的情況和心境。
-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
- 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
- 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
- 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自從我受罰被貶謫,居住在永州,心中經常感到恐懼不安。
- 空閒時,,就緩慢而從容地行走, ,隨意而不受拘束地遊覽,。每天和意氣相投的朋友攀上高山, ,步入茂盛的
森林,
,走到迂迴曲折的溪流的盡頭, 。清幽僻靜的山泉,,看了奇形怪狀的山石,,沒有一處僻遠的地方我們
不曾前往過。
- 到了就撥開雜草坐下, ,倒盡壺中的酒, ,直到喝醉,
。喝醉就互相枕靠着睡覺,,一睡覺就做夢,。心中想到那
裡,做夢也就到了那裡。醒來之後就起身,起身之後就回家。
- 我以爲凡是永州奇異的山水,我都遊覽過,卻未曾知道還有奇異獨特的西山。
A. 交代處境,道出遊山玩水的原因:
- 表明自己是罪人,被貶永州,經常感到恐懼不安,因為:
1. 朝政被宦官控制,黑暗腐敗,作者對此感到憂心;
2. 作者被貶永州,遠離朝政,有志不能伸,內心感到壓抑痛苦。
 作者因此寄情山水,排解內心的煩憂和不安。
B. 敘述平日遊歷永州山水的情況:
1. 心情狀態:無拘無束、悠然自得。
2. 遊覽所見:走到樹林深處、溪流盡頭,看到幽僻的山泉、奇特的石頭,永州中僻遠的地方全都遊覽過了。
3. 宴游活動:登高暢飲,醉了便互相枕著睡覺做夢,醒了後便回家。
4. 當時感受:借酒忘憂,暫時舒緩心境,但沒有不捨離去的心情,內心的鬱結未能徹底排解。
C. 點出西山,為下文宴游西山作鋪墊:
- 作者以為自己已遊遍永州的奇山異水,卻遺漏奇異獨特的西山。
 緊扣「始得」二字
 概括西山有「怪特」這個特點
承上啟下,緊扣題旨:
- 「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承接上文遊覽永州山水的情況,下啟發現西山的經過和奇特的景色。西山之遊,既是過往遊歷的延續,
又是真正遊覽的開始,鋪排有序,轉接得宜。
- 緊扣「始得」二字,呼應文章題目。
排比: 「上高山,入深林,窮迴溪」:描繪作者在永州遊歷的情況,增強文章節奏感。
疊字: 「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 :用字兩兩相疊,音韻悠揚,表達悠然閒適的感受。
頂真: 「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
起而歸。」:營造出動作緊密相接的效果,顯示作者以往宴游時毫無留戀不捨。
對偶, :
「施施而行, ,漫漫而遊」、
「上高山, ,入深林,
,窮迴溪」、「幽泉怪石」
、「披草而坐,,傾壺而醉」:使句式
齊整,富有節奏感。

為何不一開始便寫西山的景色?這樣的安排有什麼好處?
1. 製造懸念:題目提及西山,卻不直接描述西山,讓讀者產生懸念,更想知道西山的怪特之處;
2. 突出西山:借永州一般山水反襯西山的與眾不同,令讀者對西山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3. 形成曲折和鋪墊:直接寫西山景色會顯得平淡乏味,先寫永州山水,使文章顯得更曲折,也為西山作鋪墊。
第二段(其一):記述發現西山及前往西山的經過。
-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
- 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於我坐在法華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着它,說它的奇特。
- 我於是命令僕人渡過湘江,沿着染溪,砍伐雜草,焚燒茂盛的野草,直到西山的山頂為止。
A. 指出發現西山的時間和地點,「始指異之」的「始」字再次點明題旨:
- 日期:元和四年九月二十八日
- 經過:因為坐在法華寺西亭,無意中眺望西山,才發現它的奇異獨特,感到驚異而喜悅。
B. 描述登上西山的經過:
- 從「過」、, 「緣」、,
「斫」、,
「焚」的動詞,可見
1. 生動描述登山過程,形象地呈現出攀山涉水的情況;
2. 作者攀山涉水,路途遙遠艱辛,不同於昔日遊歷的從容閒適,突顯西山的僻遠;
3. 作者要抓住某些地方輔助身體移動,突顯西山的險峻。
步移法(予讀者親歷其境之感):
- 「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 作者描寫攀山涉水, 、披荊斬棘的登山過程和途中所見景物,
,後文再描寫登頂時所見的風光,
,給讀者親歷
其境之感。
排比: 「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 :展現登上西山沿途經歷的重重艱辛,增強文章節奏感。
間接描寫:不直接點出西山人跡罕至,而是描寫開路過程的艱辛,暗示前往西山的遊人甚少,連路徑都荒廢,
突顯西山的僻遠。
托物言志:
- 以西山自喻, ,從最初自己未曾知西山的奇異獨特,,以及前往西山過程的艱辛,
,可知西山雖然景色壯麗,

卻人跡罕至、無人發現和欣賞,
- 與作者遭朝廷冷待而無法一展抱負的境況相似,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第二段(其二) :記述登臨西山山頂後,所見的景色和感受。
-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 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
- 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 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
- 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 我們攀援登上山頂,隨意張開雙腿而坐,遠眺風景,附近幾個州的土地全都在我的坐席之下。
- 周圍高低起伏的地勢,廣闊深邃和低窪凹陷的樣子,山丘像蟻穴外的土堆,山谷像蟻穴,
- 眼前尺寸之大的土地,實際上有千里之廣,聚集收攏、層層堆疊,無所隱藏。
- 青山白水互相繚繞,與遙遠的天空連接,環看四周都是一樣的景象。
- 這樣之後知道西山獨特出眾,不與那些小土堆相類。
- 景物遼闊與天地之氣混為一體, ,而不知道它的邊際,;廣闊無邊與大自然一起遨遊共存,
,而不知道它的盡
頭。
A. 描述西山上的所見,突出西山的高聳壯麗:
1. 遠眺:居高臨下,數州之地一覽無遺,足見西山之高:
- 「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 登山後居高臨下,臨近州份的土地均在坐席之下。
 暗示西山是臨近一帶最高的山峰,足見西山的高峻。
2. 俯視:以所見之廣、眾山之小突顯西山之高:
- 「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
- 臨近一帶起伏的山勢看起來小如土堆和洞穴,
,千里之遙的地方只有尺寸大小,,群山緊密靠攏,
,無法
隱藏。
 有「一覽眾山小」之感,借所見之景側面描寫/反襯西山的高峻。
3. 環視:描寫西山的廣闊與四周的勝景:
- 「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 西山被青山白水包圍環繞,景色壯麗,外與天邊相接,四周景色如一。
 可見西山景色之美與壯觀,環視四周的景色與天邊相接,可見西山高聳入雲,突顯西山的高聳。
B. 敘述作者的驚歎,點出西山的奇特之處,抒發感受:
- 「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
- 西山高峻特立,並非一般小土丘可比,表達對西山的讚歎。
- 「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 字裡行間流露出超脫塵俗之意,表露作者登臨後開闊心境,抒發內心的開懷舒暢。
襯托:借西山上俯瞰的景象反襯西山的高峻,描寫臨近眾山低矮、景物渺小,側面烘托西山的高聳巍峨。
- 「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 :俯瞰時地勢高處如土堆,凹陷處如洞穴。
- 以臨近山勢之低,反襯西山的高峻。
- 「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遠望時山下景物變得渺小,靠攏一起,周邊地區一覽無遺。
- 以山下景物之小,反襯西山的巍峨。
托物言志:
以西山自喻品格, :以西山的奇特,、幽僻和高聳,
,不與其他小土丘為類自喻, ,暗示自己的品格與眾不同,,寄託
自己孤高傲世、特立獨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與小人為類的高尚品格。
從大自然中領略得失不足掛齒:
- 自然的廣大和個體的渺小, :從大自然的偉大,,體悟個人的渺小,。憂讒畏譏,
,看重個人得失,,是世俗的執
念,
,其胸襟和思想的卑微,,與四周山岳的渺小無異,。因此明白到早前執着個人得失之不智,,並體悟大道,

得失自然不足掛齒。
- 個人與自然融和無間, :生命與宇宙浩氣合一,。人與天地融為一體,,萬物無分彼此,
,沒有個人得失榮辱之

明喻:「岈然窪然,若垤若穴」
借代:「縈青繚白」 :,
「青」代表青山,「白」代表白水。用顏色借代整體。
誇張:「尺寸千里」
疊字:「悠悠」、 「洋洋」:用字兩兩相疊,音韻悠揚,展現氣勢宏大的意象。
對偶:「縈青繚白」

第二段(其三) :記述西山宴游的經過和感受,交代寫作緣由和時間。
-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 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 於是我們拿起酒杯斟滿酒, ,喝得接近醉倒,
,不知道太陽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遠而至,
,直到天黑得什
麼都看不見了,但我仍然不想歸去。
- 心神凝聚安定,形體得到解脫,與天地萬物暗暗融為一體。
- 然後我才認識到過去未開始真正遊覽過山水, ,真正的遊覽是從這次開始的,
。所以我把這次西山之遊記載
下來。這一年是元和四年。
A. 宴游之樂:
-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 作者面對西山美景,斟酒暢飲,醉倒山上,連太陽下山也不察覺,直至天黑仍不想回去。
 沉醉在遊歷西山的快樂,戀戀不捨。
B. 達到物我合一、超然忘我的精神境界:
-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 西山壯觀景色令作者渾然忘憂, ,頓感心胸開闊,,不再為自身處境感到鬱鬱寡歡,
,恐懼不安心情消失不見,

 心境開懷舒暢,心神凝聚,忘卻形體,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達到超然的忘我精神境界。
C. 撰文原因及年份:
- 「嚮之未始遊」和「遊於是乎始」第三、四次點題,回應文題「始得」二字。
- 遊歷西山讓作者忘卻得失榮辱,達到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這種感受和昔日遊覽的感覺截然不同,
- 使他感到以前並未真正體會遊歷山水的樂趣。
- 因此作者在文末點出以往遊山玩水算不上真正的遊歷,真正的遊歷始於遊覽西山。
- 作者重視西山之遊,所以撰文記錄下來。
頂真: 「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前後句語意緊密連繫,突出「未始遊」與「始遊」的過渡。

綜合全文,作者運用了以下寫作手法:
1. 對比
- 文章開首,
,作者自述被貶永州後,
,經常感到恐懼不安,
,可見作者心情沉重,
,想借遊覽寄幽憤於山水,
,暫時
舒緩煩憂,但內心的鬱結未能徹底排解。
- 後來登上西山,發現西山的奇異獨特,作者「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心境開懷舒暢,心神凝聚,忘
卻形體,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達到超然的忘我精神境界。
 對比遊西山前後的心境,突顯遊西山使作者忘卻煩憂。

2. 襯托
1. 以過去遊山的情況反襯遊覽西山之樂
- 遊覽永州一般山水時,作者雖然盡興,但酒醒後「起而歸」,沒有絲毫留戀。
- 遊西山時,作者直到天黑了也「猶不欲歸」,盡見依依不捨之情。
- 心情截然不同,以遊覽永州一般山水時沒有留戀反襯遊西山時的依依不捨,突顯遊西山讓作者真正感
受到遊覽山水的樂趣。
2. 以過去遊山的所見正襯西山景色之美
- 描寫遊覽永州其他地方的經過,自感遊遍偏遠之地,見盡奇山異水。
- 登山高山,才發現以前所遊歷的山水不算甚麼。
- 以永州的奇山異水正襯下文西山景色的卓絕奇特,突顯西山的山水美景更為其一怪特、引人入勝。

3. 托物言志
- 作者以為自己遊遍永州山水,卻一直未曾發現西山的卓絕獨特;登西山時須斬除叢生草木、焚燒茂密野草。
- 可見西山人跡罕至,但超群突出,卻被世人所忽略。
 作者以此比況自身遭受朝廷冷待,無法一展抱負、懷才不遇的處境。
 以西山「不與培塿為類」,抒發自己特立獨行、不流世俗的高尚情操。

4. 前後呼應
遊西山前 遊西山後
心情狀態 恒惴慄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遊覽情況 施施而行,漫漫而遊 與造物者遊
坐下姿勢 披草而坐 箕踞而遨
宴飲情況 傾壺而醉:豪飲至醉倒入夢,借酒澆愁。 引觴滿酌,
,頹然就醉,
:以杯代壺而飲,
,醉而不
倒,借酒助興。
歸家情況 覺而起,起而歸:毫不留戀 猶不欲歸:依依不捨

5. 扣連題旨
 本篇題為《始得西山宴遊記》,文章點題巧妙。
- 題目以「始得」與「宴遊」為主眼,兩者前後呼應。
- 第一段的「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第二段的「望西山,始指異之」,均直接點出題目的「始得西山」;
- 第一段的「傾壺而醉。醉……」,第二段的「引觴滿酌,頹然就醉」,則扣緊題目中的「宴遊」。
- 第二段段尾「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兩個「始」字,兩個「遊」字,再次點題。
- 隨後「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則應題目中的「記」字。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