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1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網上崇拜下的講道服事

1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網上崇拜下的講道服事

目錄
目錄........................................................................................................................................... 2

網上崇拜下的講道服事........................................................................................................... 3

歷代志 利未式講道與當代意義 .................................................................................................. 4


對 2020-2022 疫情下香港教會網上崇拜中的講道的反思: 一次講道學的回應......... 8

堂校教會發展......................................................................................................................... 14

如何建立堂校之間互信的合作關係 ........................................................................................ 15
黃偉東校長分享 ........................................................................................................................... 23

移民潮下教會領袖 青黃不接問題........................................................................................ 28

青黃不接?重組調適! .............................................................................................................. 29
面對傳承實況、 創造領導空間 ................................................................................................ 33

傳道人工作更新..................................................................................................................... 36

對「傳道人工作更新」的一些個人觀察................................................................................ 37
鄭佑中牧師分享 ........................................................................................................................... 42

教會模式更新......................................................................................................................... 46

逆風行- 思想教會模式的更新 ................................................................................................ 47


追本溯源 — 重尋門徒群體應有活力 ...................................................................................... 53

媒體與創意佈道..................................................................................................................... 60

劉恩琪小姐分享 ........................................................................................................................... 61
堂會企劃及執行力構建的芻議 ................................................................................................. 66

2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網上崇拜下的講道服事

網上崇拜下的講道服事
主 持:
陳志豪牧師 (建道神學院)

分 享 嘉 賓: 陳守賢牧師 (真理基督教會協英堂)

黃偉立傳道 (香港九龍塘基督教中華宣道會友愛堂)

陳明泉牧師 (旺角浸信會)

講 員: 高銘謙牧師 (建道神學院)

李均熊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

3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網上崇拜下的講道服事

歷代志
利未式講道與當代意義
文:高銘謙牧師

引言
在 1934 年,von Rad 寫了一篇名為 “The Levitical Sermon in I and II Chronicles”
的文章,收錄在他著名的作品 The Problem of the Hexateuch and Other Essays 當
中,1這篇文章很有影響力,以形式批判的向導,說明歷代志中有不少君王、先知及利
未人的演說都是一種名為「利未式講道」(Levitical Sermon)的形式來進行,這種形式
引用律法條例,放在歷代志的歷史框架與事件中演繹一次,好讓讀者明白摩西律法在
歷史場景中的實踐與應用。

本文章運用歷代志作者那種「利未式講道」,為當今教會的講壇進行反思,期望借
鑒昔日歷代志作者如何為歷史敘事中的角色所說的內容來編寫「利未式講道」,如何把
律法及先知書的道理運用在歷史的場景中的經歷,來啟發我們對講道理解與尋索。

1
Gerhard von Rad, “The Levitical Sermon in I and II Chronicles,” in The Problem of the Hexateuch and Other
Essays, trans. E.W. Trueman Dicken (Edinburgh and London: Oliver & Boyd, 1966), 267–80.

4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網上崇拜下的講道服事

歷代志的利未式講道
「利未式講道」的意思,就是歷代志作者在他所鋪陳的歷史敘事當中,會藉著
君王、先知及利未人的口,來宣講一些信息,一方面,這些信息切合某君王或先知所
身處的歷史場景,另一方面,這信息引用了律法書及先知書當中重要的傳統,並放在
這君王或先知所身處的場景中作應用與類比。我們的確在歷代志的敘事中,找到不少
這一類的演說或講道,von Rad 稱之為「利未式講道」。這講道之所以是利未式,就是
因為 von Rad 及一般的學者都相信歷代志是由利未人或屬於利未群體的某位人仕來編
寫。因此,「利未式講道」傾向借古鑑今,借著既有的律法與先知書內容,來應用在歷
史的場景中。

2
其中一個 von Rad 所引用的例子, 就是約沙法王進行審判系統的改革時所說的
一段說話: 你們辦事應當謹慎,因為你們判斷不是為人,乃是為耶和華。
判斷的時候,他必與你們同在。現在你們應當敬畏耶和華,謹慎辦事,因
為耶和華我們的神沒有不義,不偏待人,也不受賄賂。 (代下十九 6~7)這便
是 von Rad 所提到其中一篇的「利未式講道」,約沙法就好像一位講道者一樣,所宣講
的對象是他年代的審判官,鼓勵他們要帶著敬畏耶和華的心去進行審判。這講章提到
因為耶和華我們的神沒有不義,不偏待人,也不受賄賂(代下十九 7),我們可
以把這句的原文翻譯與申命記作比較:

代下十九 7 申十 17
‫כי־אין עם־יהוה אלהינו עולה ומשא פנים ומקח־שחד‬ ‫לא־ישא פנים ולא יקח שחד‬
因為那耶和華我們的神那裡沒有邪惡、 祂不舉起臉,也不受賄賂。
沒有舉起臉的,及沒有受賄賂的。

當我們看以上的原文直譯對比時,便發現約沙法的「利未式講道」引用了申命記
十章 17 節當中重要對神的描述,就是說明神「不舉起臉」及不受賄賂,而「舉起臉」
的意思就是以貌取人或偏待人的意思。因此,約沙法的講道採用了申命記對神不偏待
人及不受賄賂的認知來解釋給當時的審判官知道,他們的審判要顯出神的價值,學像
神一樣不偏待人及不受賄賂。在此,我們看見歷代志作者如何形塑約沙法的講章,引
用律法對神的理解來放在講章當中,為當時的審判官的審判公義帶來新的理解,而我
們也同時看見約沙法所講的正正合乎申命記本身的價值,也合乎約沙法當時的處境。

2
von Rad, “Levitical Sermon,” 272.

5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網上崇拜下的講道服事

另一個例子就是當約沙法面對三國聯軍的入侵時,神的靈臨到利未人雅哈悉身上,
使他講出一段「利未式講道」 3 :猶大眾人、耶路撒冷的居民和約沙法王,你
們請聽!耶和華對你們如此說:不要因這大軍恐懼驚惶,因為勝敗不在乎
你們,乃在乎神。明日你們要下去迎敵,他們是從洗斯坡上來,你們必在
耶魯伊勒曠野前的谷口遇見他們。猶大和耶路撒冷人哪,這次你們不要爭
戰,要擺陣站著,看耶和華為你們施行拯救。不要恐懼,也不要驚惶,明
日當出去迎敵,因為耶和華與你們同在。(代下二十 15~17) 多數的解經家都發
現此處帶有聖戰的元素,4並指出雅哈悉這段講道引用了出埃及記十四章 13~14 節及
以賽亞書四十一章 10 節,我們可用一個列表作對比:

代下二十 17 出十四 13~14 賽四十一 10


猶大和耶路撒冷 摩西對百姓說: 你不要害怕,因
人哪,這次你們不要 不要懼怕,只管站 為我與你同在;不要
爭戰,要擺陣站著, 住!看耶和華今天向 驚惶,因為我是你的
看耶和華為你們施行 你們所要施行的救 神。我必堅固你,我
拯救。不要恐懼,也 恩。因為,你們今天 必幫助你,我必用我
不要驚惶,明日當出 所看見的埃及人,必 公義的右手扶持你。
去迎敵,因為耶和華 永遠不再看見了。耶
與你們同在。 和華必為你們爭戰,
你們只管靜默,不要
作聲。

由以上的對比可見,不要恐懼,也不要驚惶 的句子似乎大致上是三段經文重
複的,而要擺陣站著(代下二十 17)與只管站住(出十四 13)卻是重複的元素,重複的
元素也包括看耶和華為你們施行拯救(代下二十 17)與看耶和華今天向你們所要
施行的救恩(出十四 13)。雅哈悉的利未式講道把摩西曾在分開紅海之前所說的東西
在約沙法面對的三國聯軍戰役中宣講一次,讓人聯想到分開紅海前埃及軍隊的危險,
從而預計神大能的拯救。 5 因此,雅哈悉的講道是一種對古老傳統的啟示性的詮釋
(an inspired interpretation of earlier traditions)。6

3
von Rad, “Levitical Sermon,” 273.
4
David L. Petersen, Late Israelite Prophecy : Studies in Deutero-Prophetic Literature and in Chronicles, SBLMS 23
(Missoula, Mont.: Scholars Press, 1976), 74; H.G.M. Williamson, 1 and 2 Chronicles, NCB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2), 297; Sara Japhet, I & II Chronicles: A Commentary, OTL (London: SCM, 1993), 783; Gerhard von
Rad, Holy War in Ancient Israel, trans. Marva J. Dawn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1), 129–31.
5
John C. Endres, “Theology of Worship in Chronicles,” in The Chronicler as Theologian, JSOTSS 371 (Sheffield:
JSOT, 2003), 180.
6
William M. Schniedewind, The Word of God in Transition: From Prophet to Exegete in the Second Temple
Period, JSOTSS 197 (Sheffield: JSOT, 1995), 125, 129.

6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網上崇拜下的講道服事

在此,我們看見雅哈悉的講道把兩個場景重疊,他把約沙法面對三國聯軍的場景,
連結到摩西面對法老軍隊的場景,這便是「利未式講道」的特點。雅哈悉有神的靈感
動,自由地在既有的傳統中取得與他當代困難相似的場景的經文,並在這傳統的經文
中找到關鍵的句子與用字,這些用字帶有圖象記憶,早已深深地在雅哈悉的聽眾中存
在,也在歷代志的讀者存在,所以,當雅哈悉把出埃及的經文說出來時,便自己啟動
了受眾的出埃及圖象記憶,以致他們自然地想起現在他們面對的三國聯軍的危機,尤
如昔日出埃及時摩西面對法老軍隊的民族記憶一樣。這便是「利未式講道」的特點。

特別留意,雅哈悉的講道沒有進行很多學術性的活動,他沒有進行原文及字義
分析,也沒有進行經文的結構分析,他主要訴諸於兩個戰爭場景的相似性,並以一句
只管站住!看耶和華今天向你們所要施行的救恩作串聯,成為兩個場景連結的
一個勾。然而,雅哈悉的引用並不是搬字過字,他所引用的句子有寬鬆性及流動性,
他懂得把不同的傳統與句子整合在他的講道中。

總結
筆者在此文章中說明了「利未式講道」的特點,這類講道引用古老的傳統並放
在新的場景中來應用,而所引用的傳統所涉及的場景,往往都與歷代志作者所期望帶
出的場景有相似的地方,以一兩句重複的說話來作兩個場景的勾,把它們兩者連結上
來。筆者陳述 von Rad 所表明的兩個例子,兩個例子都分別以一句重複的說話來作兩
個場景的勾,第一句是「不舉起臉,也不受賄賂」(代下十九 7,申十 17),第二句
是只管站住!看耶和華今天向你們所要施行的救恩(代下二十 17,出十四 13),
這樣的連結啟動了讀者的圖象記憶,讓他們能以過往傳統的場景來理解當今所面對的
場景,並預期神必會同樣地工作。

7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網上崇拜下的講道服事

對 2020-2022 疫情下
香港教會網上崇拜中的
講道的反思:
一次講道學的回應
文:李均熊博士

本文嘗試為三年(2020-2022)新冠病毒疫情下香港教會的講道職事的實踐,特
別是網上崇拜中的講道,作出一些反思,期望能引發對香港教會講道職事的議題持續
的討論。

首先要澄清一些定義問題。所謂「網上崇拜中的講道」廣義上是泛指所有透過網
絡傳播的崇拜中的講道,當中可以包括實時崇拜轉/廣播中的講道,或錄影後或預先
錄製的崇拜中的講道。可以留意的是網上崇拜的傳播形式並非只有一種,而網上崇拜
中的講道播放形式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有學者就指出有至少八種形式)。更加要留意
的,就是我將討論範圍集中於網上崇拜進行中的網上講道,無論此崇拜是實時轉播或

8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網上崇拜下的講道服事

錄播,而非那些獨立於崇拜而又在網上傳播的講道。換句話說,抽離崇拜處境的講道
並非這次反思的對像(參下)。然而,我討論的焦點,是狹義上在 2020-2022 年期間,
因新冠病毒大流行而香港政府要求宗教處所暫停或有限度地開放的特殊處境下,大部
份香港教會因而推行網上崇拜之下的講道。一般在這情況下的講道,是講員對著鏡頭
講道,而鏡頭擺放的位置可以是無人的禮堂,又或講員的辦公或家屋地方的一個房間。
大部份這些講道都是沒有聽眾在講員面前,就算有都可能只是小量的協助人員。而反
過來會眾都只能對著瑩光幕來參與崇拜和聽道,無論這個瑩光幕在其電子設備上是大
還是小(當然,鏡頭如何擺放對會眾如何經驗網上崇拜或講道也會有影響,但時間所
限,我也不會在這裏作討論,而只集中討論講員那一面的情況。我假設今日的與會者
都是教牧同工,我就從講道者的角度作出回應。聽道者那方面的情況,有機會時再作
檢討。

沒錯,就是這種講員只可以對著鏡頭,在沒有會眾下進行的崇拜,並在當中的宣
講,引發我以下的反思。網上崇拜之前已經有不同的討論,但這種只對著鏡頭,而沒
有會眾的崇拜處境下的講道形式,卻好像沒有人作出檢討和討論。我想藉這次香港教
會前景會議中,提出我的看法,並嘗試指出背後從講道學的研究理論角度應如何回應
此等情況。

從我自身的經驗出發,我個人並不喜歡只對著鏡頭,並在沒有會眾的環境下作出
宣講。沒有聽眾即場作出反應,無論這反應只是一個眼神或一絲表情,沒有這些都令
我不能維持講道過程中的動力(energy level)。開始時我以為只是我個人性格和喜好
使然。但在預備今次討論時,我發覺有很多文獻指出不少講員也有同樣感受,就是只
對 著 鏡 頭 而 沒 有 聽 眾即 的 反 應 而 感 到 宣 講特 別 困 難 , 感 到 不 自然 , 甚 至 不 舒 適
(uncomfortable)。我從教授講道學的理論探討方面,引發我以下的回應:

1. 講道是崇拜中體驗上主臨在的媒介
為甚麼講道時沒有聽眾,會令講道者感到不自在呢?其中一個原因,乃講道
並非單純的演講 lecture,它更像一個演出/表演 performance。演講是單向的知
識傳遞,聽眾只是被動的接受信息;但演出卻是一種經驗的傳遞,必須由在場的
觀眾一起創造這個經驗。當然講道作為演出並不是說講員就是演員出力表演,而
是指講道乃一個會眾透過講員的講道與三一上主會遇的過程。可以說,是講道者
與會眾一起,透過聖靈而生成一次的聖道的宣講。

9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網上崇拜下的講道服事

這是對更正教會講道神學 Protestant Theology of proclamation 很基礎的了


解:Praedicato verbi Dei est verbum Dei (神道的宣講就是神的道(本身)The
preaching of the Word of God is the Word of God,語出第二瑞士教會信條 the
Second Helvetic Confession)。故此崇拜中的講道乃是讓會眾透過神話語的宣講
親身經歷上主的言說 utterance 的機會,從而成為讓會眾體會上主臨在的媒介。我
們應該都知道,講道不是單純的解經,又或聖經史地知識的傳遞,又或分享傳道
人的看法,又或談論基督徒的道德生活;當然講道會有這些元素,但講道之所以
不同於主日學的教導,又或團契的靈修分享,正正是在宣道的過程,我們期望會
眾能感遇基督——那曾被啟示的上主的道(the revealed Word of God)。

因此,在我教授的講道學中所研究的課題,就是如何透過講員人格
(personhood)的發展和展現,去帶出基督的臨在;又如了解北美的新講道學
(new homiletics)和敘事式講道(narrative preaching),以強調透過歸納式講
章或敘事手法去創造聽道的經驗的歷程,而非以推論形式(所謂傳統三點式講章)
去將教條強加諸會眾的意識中。凡此種種,在宣講的過程中,都期望會眾會在某
程度上作出反應,至使講道作為一種(上主臨在的)經驗傳遞更有效更到位。在
我看來,在疫情中只望著鏡頭的宣講,而缺乏會眾共同創造經歷,讓這種宣講作
為經驗上主臨在的媒介的功效大打折扣,反過來也會另講道者感到宣講過程中缺
乏動力。

2. 講道是崇拜禮儀的一部份
如果我們視崇拜中的宣講是讓會眾在崇拜中體會上主臨在的媒介,疫情中的
網上講道有機會產生另一個需要關注的情況。在我的引言中,我強調今天的反思
是在崇拜處境下的講道,正是因為網上講道的形式有機會把講道與崇拜分割出來。
當然一直以來都有獨立於崇拜的講道,如每年的培靈研經會。但疫情下的網上崇
拜更容易將講道與崇拜分割,又或獨立出來分別傳播。這種可能,令到本來作為
讓會眾體會上主臨在的媒介的宣道,與崇拜各項協助會眾經驗上主的禮序,甚至
禮儀分割出來,更加削弱了聖道宣講的功能和目的。

這個情況,我認為其實在疫情前已經出現,就是將講道和崇拜視作分開的部
份。大家是否經常在敬拜隊帶完詩歌唱頌的「程序」後,帶領者有心又或無意的
宣布「敬拜結束,將時間交畀講員」?在我們的會眾中,是否以講員講道的質素
成為崇拜「有沒有得著」的指標?相對於高派禮儀教會,在我們福音派自由敬拜

10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網上崇拜下的講道服事

的傳統(相信是大部份與會者的背景),講道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正正是這樣,
我們可能就忽略了聖道宣講也是崇拜聖禮的一部份,要配合崇拜禮儀的實踐才可
以發揮其應有的功效,也就是讓會眾經歷上主臨在。疫情下的網上講道與崇拜禮
儀的關係的分割,只是將一路以來的問題更形突顯而矣。這個情況,我認為應該
與如網上施聖餐,網上司禮的困難等等一拼討論可能來得更有意義。

3. 講道的對話性:一點實際的建議
疫情算是過去,大部份教會都回歸到實體崇拜去。然而,仍有教會保留網上
崇拜。況且,我今天因應反思疫情下網絡講道而想帶出的討論,就是講道作為上
主臨在的媒介,和其作為崇拜禮儀的見解,在今後「復常後」的香港教會(尤其
是福音派教會)講壇其實都應該繼續關注。對於如何在網上崇拜中,甚至在復常
後的實體崇拜內強化講道作為禮儀本身,並加強講道與整體崇拜禮儀的融合,可
能要從崇拜學、禮儀學與講道學這些學理角度作出整體研究,故在今次討論我只
能存而不論。

「當被問及講道應該聽起來像什麼時……加里森·凱勒 (Garrison Keillor) 用禮


儀學角度回答了這個問題:『當牧者站在人們面前時,他正在打斷人們來到教會這
地方的目的,他最好有一個很好的理由這樣做……我們去[教會]乃為注視奧秘,所
有與上帝交流的替代品都不值得任何人花時間。』」
但就發展以促進講道者和參與崇拜者一起經歷上主同在的講道,我想提出一
些實際的建議,就是在香港教會中發展講道的對話性。如何在講道的對話性中協
助我們與基督會遇,並不能在這麽短的時間說得清楚。可以肯定的是,語言和意
識的對話性,在講道中成就與道成肉身的基督相遇,是不可或缺的,因在對話中
我們才能超越自我意識的獨白,而與他者相遇。

⚫ 講道預備:除了我提到發展歸納式或敘事性講道外,在預備講章時要保
持開放對話,聆聽上主的語聲,經文的語聲,也不要忘記與會眾對話,
無論是迦達瑪式的在意識上的視野融合,或實際安排一場圓桌會議。

⚫ 宣講時:保持對話的開放性。不用花太多時間解釋經文,容許經文的開
放性引發會眾投入(engage)經文思考。講道不是釋經問題解答會,不
用將你在書房內的發現說得太盡太絕對。「在某個程度上需要更微妙的解
釋,(就是)每個會眾通過表情、笑聲、表現專注、姿勢等提供反饋。 在

11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網上崇拜下的講道服事

宣道的「演出」時,牧者和會眾根據他們提供給彼此的信號相互估量。
牧者尋求與會眾聯繫、他們的理解、是否願意聽取新想法等等,而會眾
則發出需要解釋、定性、重複或改變節奏的信號。」緊記 less is more
(少勝於多)。

⚫ 講道後:嘗試用不同方法收集回應,聆聽意見。另外,蔡慈倫在她的講
道學教本就曾引用 20 世紀著名的講道者福斯迪克牧師的說法:「對福斯
迪克牧師而言 : 講道就是在團體中從事個人的諮商。他自己評斷一篇講章
的好壞之標準 , 取決於有多少人在聽了他的講道之後 ,會找他安排時間作
協談。」

當然在網絡上的崇拜和講道不會將對話完全切斷, 甚至有意識為之技術上仍是可
行的。但是我仍然喜歡面對面的傾談,從中感應對方的同在的陪伴,這樣的會遇所能
產生的影響將會更入心更持久。

參考資料:
蔡慈倫著:《當代基督教講道學 》。 新北巿: 校園書房,2011。

趙崇明:《有道有禮 : 聖道與聖禮的神學》。 香港:宣道出版社,2012。

Bartow, Charles L. God’s Human Speech: A Practical Theology of Proclamation.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1997.

Bullock, Jeffrey Francis. Preaching with a Cupped Ear: Hans-Georg Gadamer’s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as Postmodern Wor(l)d. New York: P. Lang, 1999.

12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網上崇拜下的講道服事

Childers, Jana and Clayton J Schmit (Ed.). Performance in Preaching: Bringing the Sermon to Life.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08.

Cressman, Lisa S. Kraske. "BC and AC: Preaching and Worship Before COVID and After
COVID." Journal for Preachers 44 (2021): 46-52.

Engemann, Wilfried. Homiletics: Principles and Patterns of Reasoning. Translated by Helen Heron
and Anna Walchshofer. Berlin: De Gruyter. 2019.

Eslinger, Richard L. The Web of Preaching: New Options in Homiletical Method.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2002.

Gaarden, Marianne, and Marlene Ringgaard Lorensen. "Listeners as Authors in Preaching-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Homiletic 38, no. 1 (2013).

Hoezee, Scott. "The Pandemic and Homiletics 101: A Reflection." Acta Theologica 40, no. 2 (2020):
82-95.

Howell, J. Dwayne (Ed.). Preaching and the Personal. Eugene, Oregon: Pickwick Publications, 2013.

Immink, Gerrit. "Naming God’s Presence in Preaching." HTS Teologiese Studies/Theological


Studies 75, no. 4 (2019).

Knowles, Michael P. "E-Word? McLuhan, Baudrillard, and Verisimilitude in Preaching." Religions 13,
no. 12 (2022): 1131.

Nash, Bryan. "Preaching to No-Body." Restoration quarterly 62, no. 3 (2020): 145-152.

Malmström, Hans. "Engaging the Congregation: The Place of Metadiscourse in Contemporary


Preaching." Applied Linguistics 37, no. 4 (2016): 561-582.

McClure, John S. The Roundtable Pulpit: Where Leadership and Preaching Meet.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95.

----. Other-Wise Preaching: a Postmodern Ethic for Homiletics. St. Louis, Mo: Chalice Press, 2001.

----. Listening to Listeners : Homiletical Case Studies. St. Louis: Chalice Press, 2004.

Resner Jr., André. Preacher and Cross: Person and Message in Theology and Rhetoric.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9.

Rice, Charles Lynvel. The Embodied Word: Preaching As Art and Liturgy.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1991.

Ringgaard Lorensen, Marlene. Dialogical Preaching: Bakhtin, Otherness and


Homiletics. Germany: V&r Academic, 2014.

Webb, Stephen H. The Divine Voice: Christian Proclamation and the Theology of Sound. Grand
Rapids: Brazos Press, 2004

Wessels, W. "Towards Struggle as Lived Experience: Contemplation on Homiletic Research for a


(Post-) Pandemic World." Acta Theologica 42, no. 1 (2022): 158-173.

Yang, Sunggu A. "The Word Digitalized: A Techno-theological Reflection on Online Preaching and its
Types." Homiletic 46, no. 1 (2021): 75-90.

13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堂校教會發展

堂校教會發展
主 持:
李文耀牧師 (建道神學院)

分 享 嘉 賓: 蘇國生博士 (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

關匡強牧師 (中華基督教會屯門堂)

講 員: 羅翠璧牧師 (五旬節聖潔會永光堂)

黃偉東校長 (長城教育基金會提摩太運動)

14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堂校教會發展

如何建立堂校之間
互信的合作關係
文:羅翠璧牧師

引言
以辦學經驗來說,香港五旬節聖潔會實在遠遠不及香港基督教其他大宗派,我們
只有一間中學—永光書院,以及一間仍在興建中的永光小學,實在是不敢在諸位前輩
面前班門弄斧。不過,永光堂和永光書院四十多年以來建立了良好互信的合作關係,
我們致力專心做好這間中學,以基督的福音培育年輕一代,全賴永光堂的永遠榮譽顧
問牧師、永光書院永遠榮譽校監及香港五旬節聖潔會前任總監督伍山河牧師所奠下的
基礎,而這一切都是得來不易的。我們認為伍牧師所持守的理念及所使用的策略,都
是建立堂校互信關係的關鍵。在這個充滿挑戰的世代,我們只希望透過簡單分享永光
堂與永光書院之間的合作理念與策略,與各位主內的同工共勉。

15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堂校教會發展

建立互信的基礎:重視維護對方權益
可能有人會說:「永光堂是大教會,資源多,五旬節聖潔會又是辦學團體,堂校自
然合作愉快。」但事實上,在伍牧師一開始來到永光堂時,只有 22 人,戶口只有 68
元,而他當時只是一位年輕、初出道的傳道人,可以說是無任何權勢與優勢可言。雖
然永光堂是在永光書院中聚會,但當時的堂校合作不多,永光書院的學生團契是由參
與其他教會的基督徒老師舉辦,學生不會參與永光堂的聚會,教會在使用學校場地上
亦有諸多限制。但到後來,教會與校方建立了互信關係,令當時的校長願意主動將學
校所有鎖匙都交一套給教會保管,讓教會可以在週六、日以及平日晚上放學後自由使
用場地。

是什麼造就了如此大的改變?關鍵在於伍牧師相當重視維護校方的權益,例如伍
牧師會教導弟兄姊妹謹慎使用及愛護永光書院的場地設施,使用後要將之還原,如果
學校設施在週六、日有任何損毀,伍牧師都會主動向校方提出賠償。有時即使未必是
教會的弟兄姊妹弄壞設施,伍牧師見到都會毫不計較地照樣賠償。當夏日炎炎,需要
設置飲水機,伍牧師覺得教會理當全費支付,並定期維修,不只讓弟兄姊妹使用,更
讓學校師生職員一起享用。此外,永光書院的禮堂沒有空調,但伍牧師早已看到安裝
空調的需要,建堂三年後,教會已有二百多人,便發動弟兄姊妹捐款在永光書院禮堂
安裝空調,讓教會和學校都可以使用。當時教會並不富有,但伍牧師憑著對基督的信
心,對學校一點都不吝嗇,深信基督必有豐足的供應。同時,當時的永光書院校長看
到伍牧師對學校的場地比校長自己更著緊,才會如此信任伍牧師。

同時,起初永光書院的學生團契是在週五放學後舉行,而當時的人都覺得週五放
學是最好的、最便利學生參與時間,但伍牧師為免相撞,決意選擇在週六舉行教會的
中學生團契。當時的人以為學生們週六都想休息,不會願意回來學校參與教會的團契,
但伍牧師舉辦的週六團契卻竟然愈發興旺,漸漸比學校團契更多人參與。有一次,有
一位參與教會團契的學生告訴伍牧師,學校團契的老師說永光堂是異端,學生詢問到
底誰是誰非,伍牧師的回應是:「你儘管跟學校團契的老師返教會,一定可以上到天堂,
不過他在天堂也會見到我。」伍牧師即使被誤會,也不會說學校老師半句壞話,甚至
不為自己辯護和澄清,最後那位學生十分欣賞伍牧師對基督的信心及的生命的品格,
選擇繼續返永光堂,現今已是永光堂的長老。

其實要建立互信關係,首先是自己要成為可信的對象。如果教會常常只是在學校
「攞著數」、為學校帶來麻煩,則很難建立互信。相反,如果教會的牧者及弟兄姊妹都

16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堂校教會發展

重視維護學校的權益,出於對基督的信心而毫不計較地支持學校,校方自然樂於與教
會合作,信任就自然產生。而互信互惠的關係又可以帶來雙贏的局面,有助堂會的增
長與發展。例如:

1 場地及設施 (硬件)
學校和教會最容易產生的衝突之處就是在於場地的運用,由伍牧師開始,教會
和學校之間已經建立了使用時間的共識,在教會使用時段,教會就負責清潔及還原,
在學校使用時段,教會弟兄姊妹則不可進入書院範圍。在考試時間,教會週日用完
場地會按照學校的需要排好考試場地的桌椅。教會安排活動亦會參照學校的年曆,
避免與學校的考試或活動相撞。除了教導弟兄姊妹小心使用場地及必須還原之外,
教會亦會聘請場地幹事負責鎖門,有助作最後的把關,確定教會使用書院場地後是
還原了並鎖好。現時在疫情下,場地幹事更會為每間使用過的班房消毒,以減低病
毒傳播的風險,也令校方安心。此外,教會亦會每月以定額捐獻的形式,支持校方
設施因使用而耗損的開支。

於 2000 年,學校被邀進行校舍改善計劃並得到當局批出撥款,可是原定計劃
的設計未如理想,而且原本的撥款亦相當有限(三千四百萬)。當時的校監兼總監
督伍牧師十分重視改善教員室的設施,致力讓每位教職員都能在有尊嚴的空間工作,
而且希望校舍的設計更為完善,於是在教統局同意下,作為辦學團體,香港五旬節
聖潔會自行支付額外二千五百萬的費用,使學校可以興建更多標準工程以外的設施,
更適切學校與教會平日的使用,而捐款主要是由永光堂的弟兄姊妹集腋成裘地捐出。
永光堂沒有富翁,但卻有無數愛教會、樂意奉獻的信徒,於是,永光書院得以重建
禮堂及建設新翼,工程自 2004 起至 2005 年完成。記得當年我還是少年團友,都有
參與建設新翼的捐獻,儘管奉獻的金額微薄,在牧長的帶領及鼓勵下,不少像我這
樣的小子,都為自己能有份為神的家出一分力而感到榮幸。

在興建永光書院新翼的同時,教會亦自資為永光書院將舊圖書館改建為家舍,
圖書館則遷至新翼。家舍可供 12 人同時住宿,疫情前學校會讓中一生分批在校內
宿營及進行生命教育與成長活動,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建立團體精神,並增
加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學校會聘請成長活動幹事負責家舍的安排及活動,當中有
不少是教會中富有青少年牧養經驗的導師,藉此建立學生的生命。

17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堂校教會發展

在永光書院禮堂裝修的時候,永光堂亦借出了座堂的大禮堂供永光書院學生進
行聚會,為學校提供了不少方便。禮堂裝修好後,為了提升投影機的質素,教會捐
獻支持學校購買優質的投影機,讓學校在設備上得到優化,對教會使用禮堂崇拜亦
有好處,達到雙贏的效果。

兩年前,永光堂亦捐款三百多萬幫助學校進行師生洗手間裝修工程,讓學生和
教職員受惠外,對學校的形象亦有所提升,曾聽過新生分享自己選擇來永光書院的
原因是被星級洗手間所吸引,可見堂校合作對學校的影響相當正面。

2 堂校合作的生命培育 (軟件)
教會在學校中接觸學生,是真切關顧學生的生命培育及成長,這方向取得學
校管理層、師生及家長(無論信或未信)的認同。在 2013 年教育局來永光書院進行
校外評核時(外評隊伍包括 4 位教育局人員,1 位中學校長)1,當中的評語提到:
「善用辦學教會的資源,透過堂校合作的模式,引入專業人士,推行不同的措施,
藉以支援學生的成長和靈育的發展。」

當時外評隊伍十分欣賞辦學團體支持學校新翼的興建,同時亦十分欣賞永光
堂多年來在暑假與永光書院合辦的中一暑期適應班。適應班為期兩週(疫情下減
為一週),永光堂少年團契的導師、助導會擔任義工,帶領新生認識永光書院,並
透過成長活動幫助學生之間建立關係,讓學生適應升中的校園生活。除此之外,
導師、助導會帶領學生參與教會的暑期活動,絕大部份的學生因此而踏進教會。
開學後,各導師、助導仍有跟進、輔導學生,亦會在中一家舍宿營活動中探訪同
學,建立關係。對於教會的導師、助導來說,這是傳福音的機會,而對於學校來
說,這是他們吸引新生的一個賣點,而且如學生認真信主,品行問題亦會得到改
善,對學校的校風有正面的影響,因此學校的校長及老師們都十分支持。

2.1 舉辦初中「友伴同行計劃」
近年,我們在中一暑期適應班以外,還舉辦了「友伴同行計劃—
Friends and Flourish 」簡稱為 FF 計劃。過往的中一班只是在暑假舉行,而
FF 計劃是在上下學期各 6 至 8 個週六舉行,透過為學生舉辦英數補習班及成

1
外評隊伍包括教育局人員及由前線學校人員擔任的外間評核人員。有關外評的具體安排,請參閱
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sch-admin/sch-quality-assurance/esr-other-
insp/esr/esr_info_for_sch_202211_tc.pdf

18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堂校教會發展

長活動,與學生同行,學生自願報名參與,從而讓少年團的導師助導可以接
觸永光書院的學生,並向他們分享福音。過去兩年,學校老師都表示參與 FF
計劃的學生成績有所進步(英文 83%進步,平均進步 6.5 分,數學 66%進步,
平均進步 11.9 分),因此他們十分歡迎這個計劃,而家長同樣樂見學生成績
進步而讓兒女參與計劃。今年的 FF 計劃已經擴展至中一至中三,共有 142 人
參與。而三級的學生總人數是 372,佔大約 4 成的初中學生自願參與在 FF 計
劃當中。而參加者中有八成學生都有參與少年團的團契/佈道會及崇拜聚會,
亦有好些中二、中三學生今年不再是參加者,而是信了主,成為了在中一或
中二組別擔任義工的小助手。

2.2 亦師亦友的同行關係
這個世代的少年人比較抗拒權威,當少年人面對信仰疑難時,他們一方
面希望從學校師長、教會牧者和導師身上得到啟發,但另一方面他們也不滿
足於標準答案,更抗拒權威式說教的表達。學校的老師比較重視教學與訓導,
但教會的導師助導的角色是 Friends and Facilitator(朋友與啟導者),與少
年人建立亦師亦友的同行關係。堂校的合作可以加強對學生靈性生命的牧養,
重視生命的分享交流,從而啟發少年人認識聖經的真理,耐心地引導少年人
行在正路,與他們同行,一起面對生命中種種挑戰。

2.3 建立少年人成為屬靈領袖
同時,這一代少年人雖然抗拒權威與說教,但他們具有批判思考,亦期
望有更多空間發揮神給他們的恩賜,他們正需要被培育及啟導成為屬靈領袖。

永光書院有一個學生領袖的崗位,名為「基督徒學長」,是讓一些對信
仰較為認真的學生擔任,學校的靈性關懷團隊的老師會與教會牧者一同給予
他們培訓,讓他們學習成為學校中的屬靈領袖,帶領未信的同學認識神。基
督徒學長們在學校得到靈性的培育,又能幫助他們在教會中更樂意發揮恩賜,
堂校之間的緊密合作加倍地造就他們的信仰生命成長。

近年在華人教會流行幸福小組和 Alpha Course,我們參考了這些小組佈


道 模 式 , 重 新 因 應 本 堂 少 年 人 的 需 要 而 編 寫 以 5C 為 主 題 的 聚 會 資 料
(Creation, Crime, Christ, Church, Choice)
,培訓弟兄姊妹以小組的模式向
新朋友分享福音的信息,裝備少年人向人分享自己的生命見證。已有一些有

19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堂校教會發展

心志的弟兄姊妹嘗試實行並帶領了一些新朋友決志信主,我們亦正在優化這
套資料並製作影片,供教會少年團與學校的「基督徒學長」共同使用。

去年永光少年團契舉辦了一個名為「築夢 Faith 翔」的計劃,主要為


DSE 及大專生提供信仰、個人成長、工作態度及多媒體技能的培訓,並提供
空間及資源,讓發揮他們的創意,以不同的方式實踐信仰。參加者按各自的
恩賜及意願,做了不同的信仰實踐項目,包括在石屋家園舉辦以信仰為主題
的手作巿集、舉辦開放給公眾參與的桌遊活動、詩歌 Busking、愛好鐵路的
弟兄舉辦鐵路靈修吸引了教會以外的鐵路迷參與、邀請專業人士舉辦「特殊
學習需要分享會」、自家設計及製作桌上遊戲「曠野飄流四十年」等等。這
些項目都是由參與的少年人自發提出,從零開始,牧者就作為啟導者,在過
程中與他們傾談,引導他們將這些意念實踐出來,並在當中經歷神的帶領。

此外,去年我們都舉辦了一個名叫「咩料」的少年佈道嘉年華,出席的
人次超過一千二百人,當中包括不少永光書院的學生,以及少年團友的同學、
親友等等。在佈道會中,有大約 100 人信主,當中約 80 人是中學生,其餘
是成人或兒童。這次籌委小組由少年人(包括永光書院學生)、導師及我們
二人所組成,在構思的過程,我們都十分重視少年人的意見,以少年人提出
的意念為主導,而牧者及導師則幫助少年人將這些意念實踐出來,與他們同
行。例如我們按三位在佈道會分享見證的弟兄姊妹的故事製作了一齣微電影,
導演和大部份的演員都是少年人,製作過程有很多不懂得如何做,但多得負
責的導師及攝製隊(青年團友)的教導和協助,讓這齣微電影能順利完成製
作。

而在嘉年華中,我們就使用了永光書院不同的班房舉辦不同的活動,都
是讓少年人發揮創意去設計的。當中最特別的,是他們有人製作了一個模擬
過山車,有工程師專業的導師指導少年人一起製作,並確保眾人的安全,成
為了眾人一個美好的回憶。

十分感謝永光書院校長的信任和支持,不單止讓我們自由地使用場地作
為拍攝電影及舉辦活動,亦讓我們透過基督徒老師在生命教育課上宣傳佈道
會,鼓勵學生一同參與,讓堂校合作的果效相得益彰。

20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堂校教會發展

在宣傳佈道會的過程,有少年人提出請導師/牧者做 IG Challenge,意思
是參考現時網上 KOL 流行的做法,若在 IG 的宣傳達到一定的目標,例如
post 達到一定的 like 或轉載率,各家的導師/牧者就會做一項「挑戰」。我和
另一位同工方煒濤宣教師就是在超過 500 人轉載佈道會宣傳在他們自己個人
的 IG 帳號時,就拍片跳舞。其實我起初有點猶豫,畢竟這做法與傳統的牧者
形象不一樣,但轉念又想起自己小時候都會以舞蹈事奉神,大衛王都在神面
前載歌載舞,為何做了牧者就不能以舞蹈事奉呢?當大家都達到目標、我們
跳舞的影片在教會中播出時,弟兄姊妹都表示為之震撼。我們就是要讓弟兄
姊妹知道,牧者都願意放下自己,採納少年人的意見,與他們一起在福音事
工上努力及同行!在佈道會呼召的一刻,看見很多少年人湧出來決志,弟兄
姊妹都表示覺得十分感動,大家都覺得一切的努力是值得的!

2.4 少年人靈修資源
這一代的少年人是看手機影片長大的,為了鼓勵他們建立靈修的習慣,
我們近年開始了製作少年團靈修影片。永光書院的靈性關懷團隊安排了不同
的基督徒教職員帶領學生進行靈修小組,會使用少年團靈修影片,觀看影片
後討論分享。亦有作為父母的老師向我們表示在家庭靈修使用我們的影片,
與子女一起使用,覺得非常方便。

美好的果效
在移民潮的影響下,全港中學都面對收生不足的壓力,黃大仙是重災區之一,但
感謝神的恩典,永光書院報讀及收生的情況十分理想,今年中一有 123 位學生(自行
分配學位申請共有 282 位學生報名,40 個自行收生的名額全數取錄),有不少學生是
被校內的設施所吸引,亦有學生是被學校的良好校風、優良的師資所吸引,而正如剛
才提到,這些因素都與堂校合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由此可見,互惠帶來互信,堂
會與學校合作,若能回應學校管理層、師生、家長所關注的,讓學校各方面得到益處
及造就,彼此之間的互信關係將更牢固,合作自然會更順利,有助堂會的發展與增長。

少年團契發展模式的優勢與不足
永光堂少年團契十分重視培育少年人成為屬靈領袖,因此,高中生就會學習帶領
初中生,而靈命較成熟的大專生/大學生就會成為助導,與有經驗的導師一同牧養中
學生。同時,永光堂亦十分重視師徒關係,Monkey See, Monkey Do。導師助導貼身

21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堂校教會發展

關顧少年人,與少年人同在、同行,他們以自身的榜樣及生命見證教導少年人跟隨基
督,一代接一代地將福音使命傳承下去。此模式可以動員大量的年輕人成為事奉者及
牧養者,才足以應付大量的福音對象及中學生的需要。過去永光以這模式牧養了不少
少年人成長,包括我自己,都是曾經在少年團契長大和承擔事奉的。有不少當年的少
年人長大後投身教育界,更有的成為了永光書院的教職員(包括校長、副校長),延續
著多年來堂校合作的美好傳統。

不過,這模式的漏洞在於少年人在大專時期升往青年團就容易流失。信仰根基較
穩、較熱心事奉的大專/大學生大多會選擇留在原本所屬的團契擔任助導、導師,而
其他升往青年團契的弟兄姊妹就容易因為環境的轉變、缺少了同行者的陪伴而開始對
信仰冷淡,加上已升讀大專/大學的弟兄姊妹開始有獨立的思維,對信仰會有很多疑
問,若未能得到適切的栽培就會容易隨流失去。
為了堵塞此破口,教會建立了升團栽培的系統,成立了負責栽培升團弟兄姊妹的
團隊以及大專團契,訓練有心志的、信仰成熟的弟兄姊妹成為栽培員,有部份少年團
契的導師助導就願意陪伴少年人升團,讓少年人在升團後仍然能建立穩固的信仰根基,
順利過渡適應青年團契的生活。

結語
我們的神是永活的真神,祂在每一個時代都會彰顯祂的作為。縱然社會的轉變對
牧養少年人帶來不少挑戰,但感謝神讓我們仍然有向中學生傳福音的機會,深願我們
能與各位主內的同工一同努力,向少年人播下福音的種子,以基督信仰培育下一代的
生命成長,讓新一代的福音運動繼續在香港這片土地延展下去!

22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堂校教會發展

黃偉東校長分享
文:黃偉東校長

我先簡單介紹一下我的背景。我做了十一年基督教中學的校長,那間學校的福音
工作做得不錯,很多學生信主。不過我當時知道香港有很多教會學校或教會的青少年
事工面對很大挑戰,所以我在 2017 年離職,提早了五年退休。

當時我想先裝備自己,以至我能盡自己的力量,幫忙推動香港青少年事工。我報
讀了建道神學院的青少年牧養文憑課程,同時成為義工,走到前線,進入校園,看看
如何建立有效牧養青少年事工的策略。我的目標是想幫助年輕人清楚信主,並且能夠
留在教會聚會,成為上帝國度的精兵。在我離職的時候,已經聽到很多人表示香港的
青少年事工出現很大危機,情況幾嚴峻,很多教會已經留不下年輕人,後期在 2019 年
的香港教會普查也發現情況極度嚴峻,因為青少年崇拜人數由 2009 年的四萬五千幾
人,跌至 2019 年的二萬九千幾人,即減幅接近三分之一。現在用 2019 年的資料也未
能真實反映實況,因為這些資料通常是滯後。現在已經是 2023 年,這幾年出現了嚴
重的疫情,疫情導致無法進行實體聚會,又有國家安全法的立法,剛才也有嘉賓分享,
最近政府對學校、教會的監管愈來愈嚴厲,未來在學校的福音工作是否還有這麼大的
自由度呢?如果還有自由度,我們可以怎樣把握這個時間多做工夫呢?教會同時也面

23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堂校教會發展

對另一個很大的問題 — 移民潮,教會似乎在人力、財力方面都面對很大的挑戰,究竟
有甚麼出路呢?剛才羅牧師分享了一些實踐的經驗,現在我都拋磚引玉,分享我近幾
年推行的「生命師傅計劃」,看看如何幫助堂校有更好、更有效的合作。

我現為一間主力推動校園福音工作的機構 — 長城教育基金會的總幹事,也是嶺南
鍾榮光博士紀念中學(下稱鍾榮光)的校牧,同時也是一間教會的長老。我在過去幾
年真的跑入校園,推行校園福音工作,又會任教聖經科。感恩在過去三年幾的時間,
我們由一間學校推動「生命師傅計劃」,到如今已有十一間學校參與了「生命師傅計
劃」。

這個「生命師傅計劃」是一個怎樣的計劃?這是一個很落地,可以在很多堂會、
學校執行的計劃。我們的理念是先要贏得校園,教會才有未來。剛才我們提到香港教
會有很多挑戰,放眼世界,相似的情況也出現於歐美教會。當校園福音工作、青少年
事工出現問題時,教會也會出現斷層和老化的情況。曾幾何時,很多校園福音工作推
動得好,也曾聽過很多學校的福音週、佈道會有很多學生決志,但這只是贏了戰役,
因為這批學生最終未能留在教會內,教會沒了這批年輕人,其未來前景還是暗淡。所
以 我 們 要 思 想 : 不 是單 純 贏 很 多 場 戰 役 ,只 是 舉 行 很 多 福 音 週、 佈 道 會 這 類 的
“Programme”;而是如何讓學生清楚信主,生命轉化,能夠成長委身,成為教會的接
棒人、上帝國度的精兵。其實主耶穌改變世界的策略就是深度牧養,然後門徒訓練,
並非只是舉辦福音週、佈道會這類的“Programme”。馬可福音裏記載主耶穌是怎樣做
深度牧養呢?正是要門徒常與祂同在,與他們一起生活,與他們經常接觸。如果我們
想年輕人留在教會,我們就需要時常與年輕人一起。但剛才提及教會正面對移民潮,
事奉人手非常不足,傳道同工疲於奔命。究竟有甚麼方法可以做到時常陪伴年輕人?

我們有一個關於堂校合作的藍圖,我們知道學校有學校的關注,駐校堂會有駐校
堂會的關注,但這樣合作起來容易有阻滯。假如有第三方的介入,堂校合作就事半功
倍。建道神學院的青少年牧養文憑課程能夠幫助教會掌握讓青少年留在教會的方法,
我們機構就主力支援學校,可以成為學校與駐校堂會之間的橋樑。由於我曾經是中學
校長,又是一間堂會的長老,便同時明白兩邊不同的關注,可以幫助協調堂校之間的
溝通。

剛才羅牧師分享了如何以星期六的活動讓學生與教會義工同工聯繫,這也是青少
年事工的一種策略。但我們想開拓更好的機會,這就是學校的聖經課。現在很多基督

24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堂校教會發展

教學校的聖經課未有好好善用,學校只會派基督徒老師每星期任教一節,象徵式地教
授聖經知識,卻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聖經課怎樣成為教會同工或義工接觸學生的做法呢?我們讓教會同工或義工藉著
「生命師傅計劃」進入學校聖經課,教會義工不一定是教會的傳道同工,可以是退休
人士或婦女。聖經課便成為教會義工接觸學生的平台。當然不是要求教會同工或義工
教聖經課,其角色是幫助帶十至十五分鐘分組討論。由於學校每星期或 Cycle 都有聖
經課,這就成為教會義工恆常接觸學生的平台。如果再加上星期六的活動,換句話說,
學生在一星期有兩次機會接觸教會同工或義工,也可以參與到教會舉辦的活動。我們
的策略側重教會義工與學生一起有系統性的探索信仰,且以富趣味性的課堂活動引起
學生對信仰的興趣,從而幫助大量高小或初中學生信主。

我們稱星期六活動為「青苗計劃」,是能夠幫助學生養成星期六參與教會活動的習
慣,這與建道神學院青少年事工的「大手佈道」策略相似,過往「大手佈道」的具體
做法,比如大量寄信予學校,鼓勵參加「兒童發展基金」等計劃,從而令學生在星期
六容易接觸教會。但我們的做法就是以聖經課為多一個平台,讓義工更明刀明槍在課
堂上向學生進行佈道的工作。

我們設計的聖經課又名為「體驗式聖經課」,與過往傳統的聖經課不同,多了很多
活動、短片,也提供機會讓學生可以討論,這與建道神學院的「大手佈道」有異曲同
工之妙。藉著聖經課的機會,我們還可以埋身牧養和提供門徒訓練。換句話說,「生命
師傅計劃」的第一個重點是先有精彩的聖經課或生命教育科,間接提供平台讓義工接
觸高小或初中學生,因為這批學生是最柔軟、最容易與人建立關係,義工與學生建立
關係後,較容易與他們一起探討信仰;第二個重點是義工能把握學校平日的午膳時間
或星期六活動與學生持續接觸、建立關係,以便更容易安排大手佈道、埋身牧養和門
徒訓練,甚至幫助學生養成靈修的習慣,以成為神國度的精兵。

聖經課需要重新定位,以往的聖經課只著重教授傳統聖經人物、聖經有多少卷之
類的知識,但我們不單求學生頭腦知識有增長,也想他們的心被感動,他們的手能參
與體驗信仰活動,以培養他們有探討信仰的習慣,也想令學生喜歡上聖經課。當學生
能夠對信仰建立理性認識後,他們日後就不會升至大專時流失。義工與他們一起上聖
經課,與青年人同行,也能建立他們返教會的習慣。

25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堂校教會發展

上述的理念好像很宏大,但實際上是否能落地實踐呢?我們在鍾榮光實行聖經科
改革,在評估、課程設計作了很多調整,試行一年,發現已有八成的學生表示喜歡上
聖經課。我們的體驗式聖經課程有四個部分,其中的「基督教與我何干」、「耶穌與我
何干」跟坊間流行的啟發課程十分相似,不過我們的教材有很多活動,讓學生有多的
參與和體驗。我們希望學生能確信耶穌後,才下一步與他們探討聖經人物。機構已設
計好整套課程的教案教材,可供學校老師使用。學校老師只需要接受簡單的培訓,加
上有教案教材參用,他們會很容易上手,帶領課堂。雖然教會事奉人手緊張,但我們
對生命師傳的要求不高,只要他們清楚信主,願意聆聽年輕人分享,忠心、有時間、
願意學習,即能勝任生命師傅,分擔教牧同工的工作。教會有大量的金齡人士、婦女,
他們可以接受培訓,便能成為生命師傅。他們入課室的工作不難,不需要教聖經,只
需要幫忙派工作紙、與學生一起玩遊戲、分組時一起討論。我們有一些簡單設計的工
具,可以令義工容易了解學生對信仰的看法,從而跟他們做個人福音工作。這些工具
包括:宗教組的工作紙、信仰問卷。透過工作紙,我們能夠知道學生在上課後怎樣看,
比如:世界有沒有造物主?聖經是神話,還是神的啟示?完成了一個學期的聖經課後,
我們有信仰問卷以了解學生對信仰有沒有不同的看法。這些工具會成為聖經課評核的
一部分,學校老師只需要將工作紙或問卷掃描後給義工轉發檔案,則可以成為義工的
參考。義工可基於學生的答案,在「個人面談」時跟進學生。如果時機成熟,更可以
趁機帶領學生決志信主。換言之,「個人面談」就是義工向學生傳福音的機會。

同時,我們鼓勵學生接觸教會,除了靠星期六青苗活動讓學生接觸教會外,在聖
經科還有評估活動,讓學生做讀書報告或參與一年兩次的教會體驗活動。只要讓學生
在教會體驗活動中感覺良好,不沉悶,他們也較大機會願意踏出那一步返教會。所以
「生命師傅計劃」是一個精心設計的系統,透過聖經課的平台,引導學生探索信仰,
做鬆土的工作,讓義工接觸學生,與他們進行個人佈道。

「生命師傅計劃」的成效可以看看鍾榮光的例子。鍾榮光推行此計劃已有三年多,
當年初行計劃的中一生今日已是中四生,他們有四成幾已決志信主,這是一個很高的
比例,至中四仍有四成幾信主是不簡單的。相比中五中六兩級,信主比例極低,這是
因為當年並無推動生命師傅計劃,也無推動體驗式聖經課。按此對比,「生命師傅計劃」
的成效是非常好。不過鍾榮光跟其他基督教學校相似,基督徒老師佔的百分比相當少,
甚至無團契,之前的福音工作是怎樣做?過往當然有福音週、佈道會,但成效不彰。
唯有靠「體驗式聖經課」、「生命師傅計劃」,才能帶領大量學生決志信主。

26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堂校教會發展

我們的目標不單是學生信主,更希望學生會定時出席靈修小組。在 2021 年疫情


比較穩定的日子,不少學生因生命師傅的邀請,或因體驗教會活動和青苗計劃的連結,
成功讓超過六十個中一生在暑假時恆常出席教會聚會,即使今日已流失少量學生,但
都仍有三四十個學生繼續參與教會聚會。對於很多教會來說,可能六級學生加在一起,
也沒有三四十個學生恆常出席教會聚會,鍾榮光一級就有三四十個學生繼續參加。我
們還有一些學生願意參加領袖訓練計劃,甚至有些中一二的學生願意接受裝備,邀請
新一屆的中一生參加青苗活動,以及向他們傳福音。我們會把握暑假時的註冊日,向
新生宣傳青苗活動。由於青苗活動有功課輔導的成分,所以不少家長樂意讓學生參加。
學生不單是功輔班,也因為有其他活動,所以玩得很開心。過去四年青苗計劃的參加
率由最初的三成幾,到今日已有八成。「生命師傅計劃」不單讓學生贏了,老師因為生
命師傅的幫忙,工作量也減少了。機構支援聖經科老師也不覺吃力,家長因為多了人
照顧學生也很開心。信徒能夠事奉,教會、福音機構也能拓展事工。最後,我們希望
這班學生能有生命轉化,將來能貢獻社會。

我們由一間學校推動「生命師傅計劃」,到如今已有十一間學校參與了「生命師傅
計劃」。而這些學校由 Band 1 至 Band 3 都有,參與的教會由小型至大型都有。可惜
今日時間不足,未能繼續分享計劃的細節。如果有學校、堂會感興趣,歡迎一息間提
問時間發問,或向我取卡片,聯絡我,一起商討如何推動更有效的堂校合作。願意上
帝的國度繼續得著拓展,願意上帝得著榮耀。

27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移民潮下教會領袖青黃不接問題

移民潮下教會領袖
青黃不接問題
主 持:
葉應霖博士 (建道神學院)

分 享 嘉 賓: 楊小曼傳道 (香港天樂浸信教會)

馮嘉茵傳道 (基督教會活石堂 (香港堂))

李慧芝牧師 (基督教香港崇真會荃葵堂)

講 員: 周曉暉牧師 (基督教宣道會北角堂)

梁國全傳道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

28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移民潮下教會領袖青黃不接問題

青黃不接?重組調適!
文:周曉暉牧師

在當前移民潮下,香港教會普遍流失事奉者。本來已出現教牧接棒難題的香港教
會,有如遇上了超強颱風。

普遍現象
然而,放眼四周,事奉者流失的現象,乃是一個普遍的問題,並非香港或香港教
會獨有。外地有調查發現,在教會中擔任義務/非受薪服事的人數,在疫情中急劇下
降。在英國的一項調查中,超過一半的受訪教會,其參與義務服事的人數減少了;三
成的受訪會眾承認,比起在疫情前,自己少了參與事奉。1

1
Kate Shellnutt, “Church Leaders Are Still Waiting for Volunteers to Come Back,” News & Reporting, January
14, 2022, accessed March 10, 2023, https://www.christianitytoday.com/news/2022/january/church-ministry-
volunteer-gallup-survey-lifeway-wr.html.

29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移民潮下教會領袖青黃不接問題

就 算 教 會 重 開 後 , 事 奉 者 也 未 有 全 面 回 歸 教 會 及 事 奉 崗 位 。 美 國 Lifeway
Research 在 2022 年初的調查顯示,教牧最關注的是教會的「領袖及事奉者培育」,關
注列表排第三的是「會眾對教會的委身程度」。有受訪教牧指出,不少教會失去了長期、
可靠、遇事必找的人,教牧不知道可以怎樣找到新的事奉者。2或多或少,疫情後的美
國教會也出現「教會領袖青黃不接」的情形。

教外情況也好不了哪裡。在加拿大的一個城市義工網絡,在 2022 年的一項報告


中指出,社群對非牟利組織的服務需求急升,但捐款收入卻大幅下降,義工人數大不
如疫情之前,義工服務越來越難招募義工。該報告形容這對非牟利組織是一場「完美
風暴」。3

非牟利組織尚且以「完美風暴」形容疫情對義工服務的打擊;移民潮下的香港,
情況似是更為嚴重。從以下的本港兩間非牟利機構的年報所見,疫情大大影響了參與
社會服務的義工人數和義工時數。

2018/2019 2019/2020 2020/2021 2021/2022

義工人數 服務時數 義工人數 服務時數 義工人數 服務時數 義工人數 服務時數

1
基督教服務處 3,117 33,217 2,477 27,158 2,329 9,208 2,882 12,444

1
港青 9,380 50,609 4,923 26,771 4,347 16,019 5,436 18,824

這二項數字,在 2021/2022 年度(疫情漸次放緩時)雖有上升,但仍未回到疫


情及社運前(2018/2019 年度)的水平。服務時數在 2018/2019 與 2021/2022 年度
的跌幅差距,竟超過六成。可見缺乏義工是普遍的現況,並非香港教會獨有,教會不
要再顧影自憐了。

2
Shellnutt, “Church Leaders Are Still Waiting for Volunteers to Come Back.”

3
Wellington Advertiser, “Non-Profit Sector Approaching ‘Perfect Storm,’” Wellington Advertiser, November
23, 2022, accessed March 10, 2023, https://www.wellingtonadvertiser.com/non-profit-sector-approaching-
perfect-storm/.

30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移民潮下教會領袖青黃不接問題

重組、重整
教會崗位出缺,就等於許多事工與牧養受到影響,不能不理。就像二戰時,盟
軍搶灘登陸德軍佔領的歐洲。因盟軍冒著極強的炮火前行,幾乎每一團、每一連、每
一隊都折損兵員。一隊的長官陣亡,現場最高級的士兵,就立刻要挑起帶領的責任,
搜集有的武器彈藥,重組小隊並按士兵點滴的經驗或近似的技能,重整和分配崗位,
務求繼續向作戰目標進發。

教會要提攜新一代,或「破格」委派年青資歷淺的事奉者。不過,就算教會願意,
年青一代是否會承接?近年教內輿論,對「教會」多了質疑的意見。有些教會確實基
於體制的僵化,導致新一代難以入局,或者不願入局。有年青一代情願擺脫舊有組織
架構的限制,去實踐所領受的使命,在「教會」外,選擇凝聚新的群體,或新創的事
工。其實,現存一些宗派的起源,本是要走出當代教會囿於一隅的泥沼。

以宣道會的創辦人宣信為例,他眼見本來所事奉的傳統中產教會,其領導層竟沒
有因為佈道後有更多基層人士信主加入教會感到喜悅,而是擔心教會從此變為基層佔
多,無法吸引地位高尚的人再參加。4 結果年青的宣信,冒著失去一切的後果,辭去
中產教會的牧職,並在教會外,開始新的福音和宣教工作。

教會的確需要檢視,現時的決策方式是否仍能沿用下去,有否令到有潛質能起來
服事的新一代卻步。教會可回顧在社運、疫情和移民潮的衝擊之時,是否能因時制宜、
因人制宜。這些檢視的結果,乃要導向組織和章程的更新。

疫情後的教會,不能不加思索地復常。這些年間香港教會所面對的撼動,多少能
反映出其健康狀況,或自身弱項所在。以往在平順的日子,教會事工日漸繁多,活動
聚會五花百門,回應各式各樣的需要。香港教會本已處於極需重組和重整內部資源的
階段,疫情正好為教會急剎車,教會赫然發現,有哪些是不可少的,也認清教會為何
而存在,為了怎樣的獨特使命前行。當教會以使命為導向,化繁為簡、重組加強,行
事脈絡與使命方向清晰,新一代才會願意委身其中。

4
楊慶球,《宣道會屬靈傳統》(加拿大:基督教加拿大華人宣道會聯會,2017),頁 22。

31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移民潮下教會領袖青黃不接問題

調適、信任
香港教會領袖「青黃不接」的問題,除了是沒有人擔任領袖外,也可以解讀為有
人但未有合適的人。教會要在現有/留港的大多數會眾中,未有人能取代移民的領袖,
出現斷層的情況。香港教會領袖斷層的有許多成因,移民潮只不過擴大已存在的缺口
而已。
但教會不能只等「合適」的人來到,反而要提攜新一代,調整事奉崗位成「適合」
他們的。簡單來說,不是單單找人頂上,而要多方微調。領導層走進群體,多作交流。
透過坦誠對談,總能聆聽他們對教會的未來有怎樣的恐懼、想像、期望與抱負。接著
按這一代特性,調整期望,並因應剪裁相關事奉要求。隨後在實踐的過程中,銳意支
持他們,作出新的嘗試。說到底,「青黃不接」是「信任與否」的問題。教會只要信任
年青一代同樣愛惜這個家,彼此快快的聽,慢慢的批判,大家就有一同走下去的可能。

32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移民潮下教會領袖青黃不接問題

面對傳承實況、
創造領導空間
文:梁國全傳道

其實,2014 及 2019 教會普查已顯示會眾人數下滑及教牧退休潮等現象,加上近


年移民潮的影響,進一步呈現教會老齡化及領袖斷層,青黃不接的問題就更為明顯了。

為了剖析問題及提出見解,以下將分兩方面與大家分享。首先是從教會研究數據
了解香港教會生命週期,包括老齡化及移民等因素,讓我們認清實況;然後探討在逆
勢處境中,創造領導空間,幫助新手領袖有力承擔,站穩前行。

面對傳承實況
根據香港教會普查,我們可以看到教會因生命週期進入老化階段,教會崇拜人數
由 2014 年的 305,147 人降至 2019 年的 268,822 人,出現負增長,香港教會正式步
入衰退階段,青少年及家庭流失、退休潮與移民潮的影響,不容否定。

33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移民潮下教會領袖青黃不接問題

1. 青少年流失日漸顯著,從青少年崇拜人數來看,由 2004 年的 11,599 人(308 堂次)


大幅增加至 2009 年的 24,852 人(483 堂次),之後逐年回落至 2019 年只有 15,619
人。

2. 與此同時,25 至 44 歲的會眾人數與全港同組別比較,其數目比率略低,反映此年
齡組別人士在教會亦正在不斷流失中。

3. 雖然不是每間堂會受到移民潮的影響,但是情況之嚴峻卻正面衝擊教會的領導傳承。
根據《2021 逆境中香港教會跟進研究簡報》,大約有六成多堂會受到影響,信徒移
民佔整體崇拜人數二十七萬的 22%,推測約有六萬人。移民潮對於小型堂會及較
多基層的堂會的影響較低,中型至大型堂會則平均有 20%,有些堂會有 40%信徒
移民,當中以年青及中產家庭佔大多數。

4. 當然,教牧退休潮一直影響領導傳承,從 2019 年教會普查顯示,沒有堂主任佔


11.3%(148 間);有堂主任的教會表示其堂主任是 60 歲或以上佔 16.6%(217 間),
已有退休計劃佔 26.6%(307 間)。以全港大約 1305 間華語教會來說,有超過一半
堂會正在面對交棒與接棒的過渡期。

5. 教牧移民加劇牧職流動,總牧職流動率達 12.8%是前所未有之高,教牧流失加上移
民,堂會未能聘任教牧填補空缺不在話下,不少預期要接棒的教牧亦有「甩轆」情
況,使已屆退休年齡的堂主任需要延任或讓年資較淺的傳道加速上位。

整體而言,教會發展需要重新評估,籌謀發展之策略。與此同時,新手堂主任在
此階段面對重大的考驗。

創造領導空間
無疑,上述數據反映的實況令人擔憂,我們卻看到危機中,有新手領袖作出承擔,
教會的資源與發展策略亦可以重新調配。然而,創造領導的空間也是關鍵。

根據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的「2023 教會形態發展趨研究」反映,從三百間堂會回卷
中顯示,擔任堂主任的年資,少於 2 年超過三成,2 至 6 年超過三成,讓我們清楚看
到,不少新手堂主任正在面對承接的挑戰。

34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移民潮下教會領袖青黃不接問題

我們需要給予這些新手堂主任有足夠的支援和關心,讓他們在領導上有發揮的空
間,經驗不足中賦予信任及充權,放手讓他們帶領,促進教牧團隊的團結,促進第二
線領導的投入,實踐共同領導。

此外,因著不少 25 至 44 歲的家庭移民,團契/小組的運作難免受到影響,教會需
要考慮把它們重組。教會領袖與組長分享轉變的需要,有足夠的溝通和諮詢,藉此提
供適切的裝備,培育更多信徒成為新組長。

多年以來,青少年流失一直是重災區,教會需要集思對策,例如運用社交媒體多
接觸青少年。同時,興起年青信徒與金齡領袖配搭,創造跨代領導的條件,傳承下去。

結語
面對青黃不接的問題,我們要敢於面對實況,作出適切的應對,不論是門徒訓練、
興起金齡信徒服侍及培育會眾的靈命,一起塑造教會願景,領導更新。

35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傳道人工作更新

傳道人工作更新
主 持:
董智敏博士 (建道神學院)

分 享 嘉 賓: 辜創霖傳道 (將軍澳主恩靈糧堂)

孫靜敏牧師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港福堂)

吳煥星先生 (基督教宣道會深水埗堂)

講 員: 盧智榮傳道 (牧者)

鄭佑中牧師 (觀潮浸信會)

36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傳道人工作更新

對「傳道人工作更新」的
一些個人觀察
文:盧智榮傳道

引言
經歷了社會事件及疫情的影響,香港不同堂會起了量與質的轉變,不同香港教會
的調查也反映了堂會轉變的軌跡,從數字上看,的確令不少堂會領袖擔心,加上移民
潮的影響,影響到不少堂會的人手與財政,對堂會的受薪同工(教牧及行政人員)帶來
直接的影響,本文集中討論筆者在游走不同堂會的觀察,探討現下外在及內在因素對
堂會傳道人的限制,進而分享一些傳道人及堂會相應的轉變與更新。

37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傳道人工作更新

堂會傳道人的限制
1. 堂會以營運為中心
大部分香港堂會隨著不同教會增展長運動的推廣,走向事工化與組織化,堂
會的事工化、組織化增加堂會日常的營運成本,傳道人除了應付基本工作(傳道、
禱告)外,大部份傳道人還需承擔堂會日常營運的事務 1,不少傳道人應付堂會日
常事務也疲於奔命,加上日常營運的事務未必直接與傳道人的呼召及恩賜相關,
甚至堂會發展的重點與傳道同工並不一致,致使傳道同工心志長期在堂會營運中
被消磨,這並不是個別例子,當堂會以人數增長及堂會營運為核心,加上不少教
內的教會增長運動皆以企業營運為核心信念,削減當中事奉人員的主體性,以群
體去削平不同人的差異與負擔,長年累月牧人只演變成農場個別崗位的執行人員,
傳道人主要職責是「管理」與「被管理」,因著營運成本及照顧堂會不同群體的平
衝,致使傳道人未必能有效承擔作為牧者「帶領」的職分,以營運為中心的堂會
文化異化了傳道人呼召的本質。

2.堂會生態的傳變
香港教會正面對斷裂式的轉變,青年斷層、人力及財政資源外流,部分堂會
正面對日常營運也舉步維艱,有堂會因常費不敷要延遲出糧,甚至與同工協議離
職,另外有堂會因會眾人數驟減及事奉人手不足,把事工整合,削減崇拜堂次。
面臨這些傳變,堂會傳道人首當其衝,人手減少,過往由弟兄姊妹承擔的崗位也
須由傳道人兼擔,傳道人工作量也隨之增加。另外堂會因社會事件的影響,帶來
群體間的割裂,不同年齡群體之間的差異,帶來傳道人要開展較過往多元化的事
工模式去對應不同群體的牧養,而舊有事工也因着堂會傳統或慣性也必須維持下,
傳道人工作有增無減,新舊事工的張力也成為傳道人的壓力來源。

https://www.facebook.com/elton.lo/posts/pfbid0hYBTzaiwDWHzgzrkH8L8GYbK5K23gVshpcM7TwKj
mubL5Gmqp3P7A9TgmNdegb3l 筆者曾在社交平台開帖收集教傳道同工日常的工作範圍,得出
結果如:維修、會計、茶水、廚師、外賣員、校對、翻譯、排版、採購、包裝、司機、調解、
收數、籌款、平面設計、市場推廣、活動統籌、企業形象設計、防疫專員、裝修工程、導遊、
殯儀、搬屋、二手傢具回收、樂器班導師、興趣班導師、話劇團編、導、演、樂手、歌手、攝
影師、吉祥物、上網輔導員、營養顧問、法律顧問、福利諮詢、清潔(因工友中招)、製作短
片、植物保養(換水)、買廁紙(因尚未請到幹事)、製作崇拜 ppt、功課輔導、插花、借
錢、顧客服務、埋堆、擦鞋......。

38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傳道人工作更新

傳道人的工作更新之觀察
傳道人工作的限制也因應不同宗派體制及堂會傳統有所不同,以上兩點只是當下
香港教會處境突顯的困難,因著當下香港教會獨特的處境,也形成了傳道人工作性質
及模式正在轉變中,以下是一些筆者的經歷與觀察:

1.畢業神學生的觀察
近年接觸來自不同神學院的畢業生,分享大家對前路的看法,部份來自不同神
學院的準傳道也有一共通的想法,就是他們期望畢業後不留在堂會服侍,期望以帶
職身份建立不同信仰群體,不過基於堂會的差派及不同牧長的期望,他們也會先在
堂會開展事奉,不過他們心底裡卻認定堂會改變的可能性不大,他們的恩賜與負擔
也未必能與堂會一致,雖然如此,他們也會盡力在堂會崗位工作,在堂會辦公時間
以外,在不同空間接觸人群,回應心中的呼召與負擔,在堂會以外更像傳道人,他
們中間甚至也已經開展了一些堂外事工,但他們卻知道堂外的群體與事奉的堂會有
著很多差異,未能把兩者「合而為一」。筆者無意評論這種想法是否有違傳道「忠
心」的特質,不過這想法背後認定堂會是一個不會改變/不能改變的群體,卻值得深
思。

2.SLASH 傳道人的觀察
近來興起「Slash 傳道人」一詞,2 雖「Slash 傳道人」從數字上未形成一個趨
勢,3 不過就筆者觀察,確實在部份堂會傳道人以「Slash」形態事奉,就像筆者認
識農業圈的朋友,他們大都是以「半農半 X」的形態參與在農業圈中,他們對農夫
有嚴格的定義,他們認為生活主要收入來自農作物的買賣才能被稱為全職農夫,所
以他們通常以另一身份伴隨他們介入農業,有人是「半農半老師」、有人是「半農
半藝術家」、有人是「半農半廚師」……等,他們也是基於一些願景介入農業,但基
於一些個人考慮或農業圈的限制,沒有全身投入其中,選擇以斜槓方式參與其中。
現在部分傳道人也正以這方式思考服侍的模式,以半職或義務身份擔任堂會傳道人

2
梁國全,《再思 Slash Pastor 的現象》: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71914248721926&set=a.101256495787702 。
3
梁國全,《有增加 Slash Pastor 的趨勢?》: https://www.hkchurch.org/post/時勢牧言:有增加
slash-pastor 的趨勢??fbclid=IwAR3lH3ThPV1AvgucmTnDmTWQibj-
8lvcbLGfEqVyrEmnPBEHVk_SNmjZb6A

39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傳道人工作更新

崗位,其他時間就以其他工作維持生計,或投入其他機構、組織,實踐其獨特的呼
召或負擔。

3.堂會與轉型的傳道人
在堂會層面,面對著香港教會所面臨的變局及其堂會的限制,也嘗試進行堂會
變革來回應,不少堂會正考慮改變堂會閒置空間來對應牧養需要,所以近年有部份
堂會把空間改成共享空間,積極以此從新思考堂會與社區、地區組織、鄰舍的關係,
以空間更新重塑堂會的文化。而當中也有堂會更積極思考傳道人的工作模式與空間
的互動,有堂會更與傳道人的志趣與負擔重塑堂會空間的設計和運用,其中有堂會
把部份空間改變為咖啡館為基礎,讓對咖啡有研究的傳道人兼任咖啡師,發展外展
事工;同一個咖啡館,也讓有桌遊負擔的傳道人開展桌遊事工,以桌遊聯繫不同群
體,開展服侍。

另外也有堂會以差派宣教士的概念與傳道人重新定訂事奉性質,減少同工參與
堂會日常營運的工作,讓其有空間策劃能回應其負擔的事工模式,當中有堂會讓傳
道人全時間開展網上平台接觸年輕人,以重新植堂的思維建立年輕群體。有堂會更
進一步協助傳道人轉職,投放資源培訓傳道人投身其他行業,以本地帶職宣教士身
份開展福音工作。

4.堂會以外的傳道人
除了以上的轉向外,部份傳道人是完全離開了堂會的架構去實踐牧職,不同傳
道同工正以餐廳老闆、咖啡師、健身教練、興趣班導師、保險從業員、社區參與者
等會主要受薪職業,在其行業或工作場所建立信仰社群,回應其獨特、聚焦的呼召,
他們當中甚至沒有刻意言明其基督信仰的背景與價值,當中原因可能是因對局勢的
判斷,也可能是對堂會文化的失望,每個組織的考量也不一樣,但筆者卻認為他們
的事工是以強烈的基督信仰維繫著,雖然他們不以堂會或堂會的一部份自居,但他
們肯定是教會的一部份,同屬基督的身體。

40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傳道人工作更新

總結
面對著香港教會的轉變,堂會傳道人正重新思考牧職的意義與模式,若堂會能先
放低以營運為中心的思考模式,在變革中與傳道人共商堂會的前路與方向,在兼顧傳
統模式外,能另闢空間讓傳道人探索變革的可能,這定必會為堂會帶來變革的新動力,
不過因著時代的轉變,部份牧者定必在堂會架構以外嘗試以其他形態展現福音與使命,
堂內與堂外最終變成一種對立,抑或能彼此互補,這將會是對香港教會的一個考驗。

41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教會模式更新

鄭佑中牧師分享
文:鄭佑中牧師

我服侍的堂會有 70 年歷史,教會是我的母會,由神學畢業服侍至今 15 年,所以


我都覺得自己既「宅」且「窄」。由於大家來自不同教會、處境各異,所以在點點茫然
的情況下,跟風地在 ChatGPT 隨手打下題目!噢!答案不正是所要的嗎?再多打「論
文」兩字,一篇 750 字,正反立論,擲地有聲的講稿出現了!人人都懂 AI 的年代,傳
道人…還有何更新是不知道的?

傳道人工作更新是指牧師、傳道人或教會領袖通過學習、
反思、成長和改變來不斷改進和更新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的過程。這種更新包括對教會和社區的需求和挑戰的了解、
對信徒和群體的認識和關注、對教會運作和管理的知識和技
能、以及對新興事工和教會發展趨勢的洞察力。傳道人工作
更新的目的是提高教會的效能和影響力,創造更好的成果,
提供更好的服務,以及幫助信徒更好地成長和發展。這種更
新是一個不斷學習和成長的過程,要求傳道人持續不斷地學
習和發展自己的能力和技能,以更好地完成他們的工作使命。
(from ChatGPT)

42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教會模式更新

通過學習、反思、成長和改變
來不斷改進和更新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的過程
從前我們行山會依靠地圖,設定目標,確定位置,以制訂最佳路線。今天,我們
手上的地圖還管用嗎?或這樣說,今日我們的地圖都已線上化,可不時更新資訊,那
不是萬無一失!再者,我們還會上 YouTube、Facebook、IG 等,尋索網紅推介的
「彩蛋」、「秘境」,又隨時可「開心 share」互動,形成獨特的專題「生態圈」,例如:
香港燒賣關注組。

工人(worker) vs 牧者 (pastor)
在建道神學院 110 周年院慶神學教育諮詢會議論文集中,楊慶球牧師鼓勵牧者在
一個「道」「術」不分的功利年代,需要先反思牧者身份(identity)。在一個事工「節
目化」、教牧「專業化」的處境,傳道人的身份是工人(worker)還是牧者(pastor)。前
者著重衡工量值的 KPI,後者看重生命在跌蕩中的成長經歷。1

透過學習、反思、成長和改變的過程
事實上,這種對牧職持續學習與反思的提醒,作為傳道人的又何嘗不知!但問題
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今日堂會氛圍中,還有學習反思的空間?而成長與改變
在節目主導的堂會生態中,可會淪為口號式的奢望?空間除了時間限制之外,重要的
還有是牧者於身心社靈上的盛載力。所以,傳道人第一件要更新的工作不是工作本身,
而是辨識個人對信仰的體認,繼而想辨法如何在堂會這個「超級被動」的空間中實踐。
更新轉化從來是由個人開始,但從不只是個人的事。

領導力更新:調適領導
在轉化理論中,轉化過程不會是一步登天,而是由個人生命、群體關係、組織結
構及文化傳承中逐步實踐。而「調適領導」2正強調如何從領袖個人與機構組織的互動
中產生不一樣的效能與影響力。

1
楊慶球,〈牧職模式的改變對傳道人角色的挑戰〉
,於《建道神學院 110 周年院慶神學教育諮詢會議論
文》
,郭偉聯主編(香港:建道神學院,2009),2-16。
2
隆納.海菲茲、 亞歷山大.葛萊修、 馬蒂.林斯基(Ronald Heifetz, Alexander Grashow, Marty
Linsky)著, 黃意鈞, 陳穎堅譯。《調適性領導的實踐與藝術:深度改變組織與世界不可或缺的工具及戰
術》(台灣:水月管理顧問有限公司),55-57。

43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教會模式更新

教會對傳道人期望
知彼知己,傳道人工作更新之所以被動,是因為大家既是同工,又是雇工。兩者
都被教會領袖及會眾寄予厚望,當中三種基本的期望:1.是提供教會成長發展的方向
藍圖(長遠計劃)。2.是保護教會在危機困難中順利過渡(危機處理)。3.是有序地帶領教
會走上軌道(恆常運作)。想必這幾年教會面對的挑戰處境,不需多言也必心領神會。

從前教會流行制訂教會的長期計劃,但在這樣的時勢下,昨日的計劃於今天的處
境尚且不管用了。這裡需要澄清一點,我不是說教會不需有計劃,而是說明今日教會
制訂的計劃,需有靈活彈性、清晰的方向性及機動紀律的執行性。由於教會對「變」
的恐懼,所以,我們不期然召開不同會議,制訂不同的行動方案,以期望「萬無一失」。

疫情期間,教會同工開展的線上崇拜、青年事工、培訓事工及社關事工等都不是
我們在同工計劃營中所作的計劃。因為,我們在計劃營中沒有太多討論恆常事工,而
是著力交流澄清對事工方向理念的共識。
1. Fill in the Service Gap 建立以對象需要為本的事工
2. Fell Fast Culture 敢於創新、迅速調整
3. Adaptive Team 建立調適隊工 Oneness

教會文化更新:穩中求變
華人教會中其中一個教會文化就是「穩」。相反地,作為一個調適領袖,卻要善用
「變」中所產生的「不穩」狀態,以引發組織內一種破斧沉舟,迎難而上,創新求變
的決心。所以,調適領導第一步不是急於解決問題,而是辨識問題的本質,是技術性
問題(technical problems),即問題可用既有的知識與能力去解決;過是一種調適挑
戰(adaptive problems),這些問題需以新的角度,學習新技能及思維以應對新環境
的挑戰。

海菲茲(Heifetz)認為領導力好多時失效的原因,是把調適問題與技術問題誤判而
錯用方法以至讓問題不單沒有解決,反而是進深惡化。由於技術性問題可藉由權威性
的專業、既有的組織機制及流程等解決。所以,個人觀察教會大都以處理技術問題的
方法應變,例如,我們會召開不同部門、不同性質、不同活動的會議,又會找一些專
家顧問、專業人士等權威諮詢意見,開辦各類形的講座。這是我們熟悉的「會議文化」,

44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教會模式更新

其實這是源於一種安全感。但我覺得在教會內大部份都是「調適挑戰」,或者一開始時
是「技術問題」,但後續出現的徵狀又會是「調適挑戰」。

例子:「網上崇拜」
疫情時教會多以「線上崇拜」應變,有人會把此視為「技術問題」,但當復常後,
是否仍然保持「線上崇拜」,則是一個「調適挑戰」。因為,當教會崇拜放在線上後,
假設不同的人都可在線上尋索,而那些人是誰?對線上崇拜的觀感?意見反饋?如何
把線上觀眾結連到線下聚會等問題,都是需要彼此互動交流,而不是一個部門、一班
領袖,一些會議能作好的決定。這容易使教會錯判形勢,白白失去一些機遇。
由於,處理調適性問題要先跳出一切權威性的預設,動員組織內部的持份者作深
度的交流探討,並有痛苦的調適期。所以,這是一個耗時、費力及消磨意志的過程。
那就是為何教會都不願意釐訂問題是調適性的現實。在調適過程中,所需的個人勇氣、
團隊的合一,願意學習全新技能知識,以從危機中轉化,豈不是 Chat GPT 對傳道人
工作更新的建議?

透過學習、反思、成長和改變的過程
做船的目的不是要「穩」,而是乘風破浪地「變」,劃過「危機四伏」的汪洋,將
人與人結連。

傳道人工作方法和方式更新
敏銳科技:提昇工作效能(effective and efficiency)。例如:Chat GPT
敏銳潮流:聖經世界與社會世界接軌。例如:鯨落 Whale fall
敏銳關係:關起手機,純靈魂對話。例如:牧養自己的家庭
敏銳大自然:獨處

最後,用上伯祺博士 Ray Bakke 對城市教會的鼓勵作結:「初期教會信徒的見


證貫穿整個城市,不是以教會建築物中所提供的活動事工,而是以道成肉
身的見證踐行。」
“Early Christians penetrated the whole city, but not by claiming space for
church buildings or programs of their own. They penetrated everybody else’s
space instead.” - Dr Ray Bakke3

3
Ray Bakke, A Theology as Big as a City (Illinois: InterVarsity Press, 1997), 193.

45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教會模式更新

教會模式更新
主 持:
葉松茂博士 (建道神學院)

分 享 嘉 賓: 程展鵬牧師 (基督教宣道會宣基堂)

陳淑娟牧師 (香港基督教會宣道堂)

吳錦波牧師 (Island ECC)

講 員: 游淑儀牧師 (基督教宣道會屯門堂)

馬保羅牧師 (啟田浸信會)

46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教會模式更新

逆風行-
思想教會模式的更新
文:游淑儀牧師

經過三年多的疫情,加上移民潮的影響,對本來已普遍面對停滯挑戰的香港教會
來說1,猶如雪上加霜,真可用「逆風」形容現今處境!難得建道神學院再次舉辦「塑
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以致匯聚眾牧者、信徒領袖同心尋求上主的引導、集思
廣益、迎難而上。筆者感恩能夠參與其中的「教會模式更新」研討會,願藉此機會砌
磋砥礪!

從這研討會的主題開始思想,字裡行間就包含兩個重點:教會的「模式」及「更
新」。

1
麥嘉殷,〈2019 教會普查發佈:聚會人數下跌之最〉,時代論壇,2020 年 5 月 29 日,
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62267&Pi
d=102&Version=0&Cid=2141&Charset=big5_hkscs。

47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教會模式更新

教會需要「模式」嗎?
何謂「模式」?從多個漢語辭典網站歸納及演譯其意思,「模式」是指某事物的標
準樣式或結構(英文譯作:pattern 或 model)。「模式」的特徵是可見的、重覆和有
規律的,從而呈現於一個群體中,目的是表明某事物的意義,有助其運作和管理,最
終為了達成目標。

那麼,「模式」是必然出現和有意義。教會體群同樣會有「模式」。從新約教會可
見組織結構的存在,包括:選立執事、設立監督、舉行議事大會等,以建立教會和推
動宣教。(徒 6:1-7;14:23;15:1-2、22;多 1:5)經年累月,教會豐富多元的本質繼
續以不同樣式配合著時代和處境中顯現。時至今日,教會的模式通常可從其事工、使
命、目標和架構等表達出來。

愛教會、委身的信徒想必祈盼教會能有力健全地運作,完善的牧養架構是必須。
正如一個人的身體需要骨骼結構支撐,那內裡的骨架可能未必顯眼,卻是最重要,它
能影響整個身體的運作,教會如是。使徒保羅勉勵教會一同追求美好的境界,那是:

「在各方面成長得越來越像基督;祂是教會的頭,教會是祂的身體。
祂使全身各部分完美地結合。每部分各盡其責,又幫助其他部分成長,這
樣整個身體才是健康的,才能逐漸成長而充滿愛。」(以弗所書 4:15-16 新普
及譯本)

基督的身體(教會)各個部分能完美地結合,互相配搭而成長,不單在於個別信
徒的參與,也包括各部份的團隊協作,一同見證上主偉大的救恩和愛,這實在提醒教
會的理想模式宗旨。而所謂良好健全的教會架構大概不離聖經的教導-教會定義、本
質和使命吧。

作為教會的牧者領袖們,不妨檢視一下所在的教會有甚麼「模式」?這與聖經教
導的教會觀是否相符呢?

48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教會模式更新

教會模式要「更新」?
昔日當教會面對時代的轉變和挑戰,保羅也勸勉教會要保持慎思明辨、更新應變:
「你們不要效法世人的行為和習俗,卻要讓上帝更新你們的思想,使
你們轉變成新人。這樣,你們就會知道上帝對你們的旨意是良善、令人愉
悦和完美的。」(羅馬書 12:2 新普及譯本)

上主的真理(包括聖經的教會觀)必然是受得起時代的考驗,歷久常新、屹立不
倒!然而模式的表達卻可能隨著時代和人事物的變動而轉化,或許就是「更新」的原
因。
從近代教會歷史中可見教會不斷反思如何將教會觀融入教會的模式。比如:二十
世紀是教會歷史上熱切討論教會復興的時期,從關注教會的本質和使命到處境與對象
去衡量宣教事工的果效,先後發展成「 教會增長運動 」及「健康教會運動」,在這兩
個增長運動的影響下,教會增長模式百花齊放,包括對香港的教會帶來啟迪的「目標
導 向 的 教 會」(The Purpose Driven Church ,簡稱 PD) 及「自然的教會發展 」
(Natural Church Development,簡稱 NCD)。這些模式強調教會在各功能上的均衡
發揮。2

此外,以宣道會為例,則一直重視對焦宣教使命。縱然在動盪不安的歲月,一群
宣教士和忠主信徒秉承宣道精神在香港矢志開荒、吃苦、火熱。宣道會一直緊貼香港
不同時代的發展,在香港這城市落實宣教使命:五十年代貼地服侍難民和基層,從搭
建大竹棚開始傳福音、建立教會;六十年代配合政府的徙置和辦學計劃,如開辦天台
小學,期後成為教會;八十至九十年代配合新市鎮發展,設立社會服務,以多元、靈
活應變的模式拓展教會。3

回顧宣道會來港的歷史是從低谷中再崛起,見證教會回應時代的需要,堅守使命,
更新轉化的重要。以上所見,教會在歷史進程中,尤其面對時代動盪轉變時,更需要
檢視模式,不能固步自封、一成不變。如今面對瞬息萬變的香港,教會如何吸取過去
的經驗轉化更新,邁步向前呢?

2
游淑儀,《教會要消「滯」:10 大轉化復興良方》, (香港:宣道傳意及出版社,2023) ,50-51(頁數
可能些微變動)。
3
梁家麟,《華人宣道會百年史》(香港:建道神學院,1997),58-66。

49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教會模式更新

教會逆轉的新發現
筆者曾於 2021 年完成有關教會逆轉的質性研究,當中結集了許多牧者及委身事
主的領袖和信徒數十年的教會實戰經驗,當中有的更是牧者、領袖和信徒從長時間甚
至畢生累積而來的經驗之談、肺腑之言,實屬難能可貴。從而歸納出教會從停滯中轉
化到復興的 10 個關鍵因素:教牧動力、策略創新、信徒參與、社區服事、關係連結、
宣教轉化、領袖團隊、地理環境、裝備建立、獨特發揮;3 個態度態度(停滯時,存盼
望求復興、扎穩復興根基;復興時,謙卑謹慎迎挑戰)、以及 1 個復興背後的原動力來自
教會的使命。4

教會由停滯轉化到復興的十大因素:
因素的引申是部份撮要,可詳見《教會要消「滯」:10 大轉化復興良方》5。

1. 教牧動力—教牧團隊和諧穩定,擁有關懷的態度及信息切合信徒。
2. 策略創新—事工的方向策略清晰,以人為本、適時創新、多元化。
3. 信徒參與—信徒被動員起來,由下而上,委身於教會方向和事奉。
4. 社區服侍—牧者以身作則關心社區,以使命為主導發展基層事工。
5. 關係結連—信徒以教會為神家,實踐彼此相愛於小組或團契之中。
6. 宣教轉化—具海外和城市宣教的策略,宣道 DNA 有賴牧者主導。
7. 領袖團隊—執事與牧者團隊建立互信、溝通文化及各按其職配合。
8. 地理環境—教會的地方擴展、社區人口增長提供條件助教會擴展。
9. 裝備建立—系統及適切時代的信徒裝備,聯合舉辨課程增加資源。
10. 獨特發揮—盡顯所長,無論音樂敬拜、文化藝術、外來信徒加入。

從以上逆轉教會的關鍵因素,其中的「策略創新」與教會模式密切相關,而其他
重點不少是強調適時創新轉變、與時並進、結集力量。這一籃子的特質可運用於教會
未來的事工規劃、架構調整,方向是對焦於包含社區服事的使命實踐,並配合教會的
不同功能發揮轉化,以取長補短的方式逐步調校。6

4
游淑儀,《教會要消「滯」:10 大轉化復興良方》, (香港:宣道傳意及出版社,2023)。
5
同上注。
6
游淑儀,《教會要消「滯」:10 大轉化復興良方》, (香港:宣道傳意及出版社,2023),65(頁數可能
些微變動)。

50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教會模式更新

回想研究中的個案教會也曾經歷時代的種種轉變和動盪,包括:九十年代的移民
潮、跨越 97、2003 年新冠狀病毒 SARS、2008 年金融海嘯等。可見教會縱然經歷低
谷,卻能突破重重難關後再次奮起,而這些關鍵因素及原動力每每從教會的模式實踐。

分享一個小實例
以筆者牧職事奉的宣道會屯門堂(簡稱「屯宣」)為例,其牧養「模式」(架構)
大概可分為四個階段,作為小小的例子,分享教會模式的進程:

1. 開荒階段-1976 年屯宣成立,那是教會的初生期,事工集中傳福音、培育首
批初信者及建立教會的基本聚會,那時聚會的人數少、地方和事工都有限,
結構簡單。
2. 首個擴展-80 年代中,教會由小型擴展至中小型教會,地方得以增添,因而
有力植堂及發展社區服務。教會開始發展分齡牧養。90 年代推行牧養小組模
式及建立門訓系統,同時支援分堂及社服,因而結構逐漸建構,使命宣言及
長遠計劃亦在此階段形成。

3. 再次擴展-2006 年地方再擴展,結構再重整,朝向落實使命及健康教會發展,
量質相輔相成地增長,有力支援分堂獨立和堅固社服,建立網絡、共享資源,
見證普世的教會。

4. 遠 眺 未 來 - 隨 著 教 會 的 發 展 , 結 構 漸 趨 繁 複 。 為 免 落 入 制 度 化
(institutionalization)的危機和迷失焦點;加上近年社會環境的轉變,如:
移民潮引致領袖流失、經濟下滑。2022 年屯宣執事會花上不少時間共識教會
的發展理念、牧養架構重整,並刻意提出「向下調」的發展策略(見下文)。
這些在混亂時期的整理和長遠規劃,祈盼是邁向新時代的里程碑。7

逆風中的向下調
此刻香港教會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沖擊,在一片向下調的形勢中(教會人數因社會
事件和移民潮人數減少、奉獻也反映社會的經濟衰退)。筆者曾於一個研討會及文集中
提出不妨轉念以「向下調」作為教會的發展策略。這「向下調」並非負面,乃是積極
正面的方度:

7
游淑儀。〈重整牧養架構(2023)上篇〉
。宣道會屯門堂《屯宣家書》2023 年 3 月,2。經修訂。

51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教會模式更新

1. 經濟「向下調」-這不單因著移民潮加上社會經濟不景,影響教會的財政預算向下
調整;重點在於再思個人或教會優先次序、發展網絡和資源共享。
以致善用有限的資源,助長抗逆。

2. 事工「向下調」 - 所指是對社會的低下層、弱勢社群並新一代的關懷牧養。按
《2020 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2020 年本港貧窮人口多達 165.3
萬人,貧窮率達 23.6%,貧窮人口再創新高。8教會在當下可以做
的仍有許多,只待落實和開展。

3. 靈命「向下調」-乃指靈命向下扎根。從大自然可見樹有多大多高,其根基就有多
寬多深。主耶穌提醒好樹才能結出好果子。在動盪不安的日子,
也是操練和考驗信徒委身和牧者承擔的時刻。歸根到究,使基督
徒得力的源頭仍是在主裡面,從渴慕真理、恆切禱告敬拜,邁向
靈命成熟,敏銳聖靈,以致培養屬靈的辨識力和應變力。9

* * *

最後,筆者以疫情中的反思,作為彼此勉勵:

常聽說新冠疫情把世界都改變了!長長的疫情令香港教會(信徒)在隔離和安靜
中可否更新改變呢?當我們醒覺生命的渺小有限,醒覺末世的臨近!實在不值得讓生
命浪費在無意義的唏噓中!當移民的巨浪撲來,是被大浪擊倒?還是踏浪而上?

願香港教會能在一片逆風中,仰望教會的主、使命的主在逆風中前行!

8
香港政府統計處。〈貧窮情況〉。2023 年 3 月 15 日存取。
https://www.censtatd.gov.hk/tc/scode461.html
9
游淑儀。〈移民浪潮中的向上望、向下調〉。《2021 週年研討會文集:去留‧安身‧立命》,(香港: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21),全文見 28-33。

52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教會模式更新

追本溯源 —
重尋門徒群體應有活力
文:馬保羅牧師

葉博士、各位牧長、各位同工、各位弟兄姊妹午安﹕

首先感謝建道神學院邀請我參與「教會模式更新」這環節,讓我能分享有關探索
教會模式更新的一點經驗。我自 1991 年於香港浸信會神學院畢業後,於牛頭角浸信
會做了兩年傳道,然後蒙牛頭角浸信會差派我和二十五位牛浸肢體到藍田做開荒植堂
工作,建立啟田浸信會,直至 2015 年春。我參與堂會牧養工作前後共二十四年。由
2015 年至今,我在香港細胞小組教會網絡(Hong Kong Cell Church Network,以下
簡稱 CCN)服侍,連結香港大約四十至五十間中小型堂會,一同做信徒培訓、支援牧者、
促進堂會合一和海外跨文化宣教工作。

自我於牛浸事奉開始,一直對教會增長運動和教會模式更新有濃厚興趣,並在
1993 年開荒植堂時,嘗試以細胞小組教會模式建立啟田浸信會,經歷了堂會由二十多
位會友增長至二百多位會友的過程。啟浸於 1997 年起加入了 CCN,透過這個網絡,

53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教會模式更新

我亦曾協助約二十多間堂會作轉型工作,和曾擔任十餘間不同宗派背景的堂會作指導
牧師(coach pastor)。

作為一位牧會三十多年,曾熱衷於教會增長運動,及曾協助多間堂會更新教會模
式的牧者,我想簡要地分享三點有關推動教會模式更新的經驗﹕
(一)教會增長運動令堂會發展策略成為關注焦點,對教會的負面影響多於正面影響
(二)重尋教會本體和重視教會本質比追求有效教會增長模式更重要;
(三)堂會領袖們應透過促進及鞏固教會七個基本要素,讓世人能從門徒群體看到基督
身體的呈現。

1. 教會增長運動令堂會發展策略成為關注焦點,
對教會的負面影響多於正面影響
自教會增長學之父馬蓋文(Donald A. McGavran)博士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版
了《 神的橋樑 》( The Bridges of God )及《 教會怎樣增長 》( How Churches
Grow)兩本書,並於 1961 年在美國俄勒岡州成立了「教會增長中心」後,教會
增長運動便在福音派教會中逐步發展。後來,因著彼得韋拿(Peter Wagner)的推
動,和八九十年代多間超大型堂會的興起及成為世界各地教會學習和仿效的對象,
教會增長運動可說是席捲整個福音派圈子。

我自九十年代初進入牧職,當時香港教會受靈恩運動第三波和細胞小組教會
運動影響,很多教會都嘗試改變堂會模式,尋求教會增長。我亦成為熱衷於追求
教會增長的其中一位牧者,不單自己參與香港細胞小組教會運動,也持續關注自
九十年代初之後,至今約三十年間,一波又一波的教會增長模式潮流,當中包括
細胞小組教會運動、從這運動發展出來的十二人組(G12)運動、教會繁殖運動
(Church Planting Movement) 、 自 然 教 會 發 展 模 式 (Natural Church
Development)、目標導向教會(Purpose Driven Church)模式、訪韓模式,再到
較近期的銳意門訓模式和幸福小組模式等。

按我觀察,香港一千三百間堂會中,能因著參考成功堂會的經驗並仿效那些
成功模式,而最終成為有活力、持續增長和能有效見證基督的堂會,比例其實很
低。不單如此,我認為教會增長運動帶給堂會領袖們的負面影響,其實多於正面
影響。這些負面影響包括以下三方面。

54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教會模式更新

首先,教會增長學以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探討令信主人數增加的福音策略和
令堂會增長的發展策略,並以急速發展的超大堂會作為典範,這令牧者、長執和
信徒們,都以信主人數急速增長和堂會的成功發展,作為為關注焦點。問題是,
當門徒群體以堂會發展而非以為主耶穌作見證作為關注焦點時,堂會或個別事工
在不知不覺中,便取代了基督的位置,成為牧者、長執、信徒真正效忠的對象。
堂會的成敗,成了牧者長執們事奉成敗的指標,因而令門徒群體在事奉的優先次
序上本末倒置,先是堂會發展,後才是基督心懷。

其次,過去三十多年,由於聲稱能促進教會增長的策略、模式不斷轉換、更
新,令不少牧者和長執都感到疲於奔命和無所適從。此外,由於大部份增長模式
都要求堂會領袖和會眾全力參與,並配合密集和繁多的事工項目,結果容易令牧
者和領袖因為堂會事工過多而出現耗盡和靈命枯竭的情況。

第三,教會增長運動令不少福音派牧者、領袖過度關注堂會自身發展,往往
令當代教會與時代脫節而不自知。當門徒群體不能為時代把脈,自然也難以有效
地為真理發聲,結果就是令一般非信徒感到教會自成一國,只求社會安穩,好讓
宗教事務繼續發展。此外,即使有極少數的堂會成功發展成為超大型堂會,但近
年接二連三有超大型堂會爆出醜聞,最終也是令教會形象急速下滑。

因此,若要前瞻香港教會未來,我認為堂會領袖們不應以堂會模式或堂會發
展策略作為關注焦點,而應以重尋教會本體,重新抓緊教會本質作為首要任務。

2. 重尋教會本體、抓緊教會本質比追求有效教會增長模式重要
當我在九十年代初,嘗試在啟田浸信會實踐細胞小組教會模式時,讀了很多
遍李樂夫博士(Ralph W. Neighbour)所著有關細胞小組教會模式的經典名著《 何
去何從》(“Where Do We Go From Here”)1。我非常認同他在書中所說的一句
話﹕「神學孕育出方法」(Theology breeds methodology)。2 的確,正確的教
會觀(神學)孕育出正確的建立門徒群體策略、模式,錯誤的教會觀孕育出錯誤的堂
會發展策略和模式。若要校正教會觀,我們便須先回到新約作者特別是使徒們有
關教會的教導。

首先,教會應被視為耶穌基督召集出來的一班人,而非一間提供宗教服務的
機構。使徒彼得教導說﹕「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

55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教會模式更新

是聖潔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
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得前書二章九節) 召集、裝備和差遣我們的是耶穌基督,
我們首要任務是為這位揀選我們,賜我們每一個信徒有君尊祭司職份的主耶穌作
見證,活在福音所帶給我們的喜樂和盼望中。令人扼腕的是,當代教會的牧者領
袖們,卻常活在堂會難以發展的困擾和沮喪中,傳講惡耗多於傳揚喜訊。

其次,教會是基督的身體。使徒保羅說﹕「 教會是祂(耶穌基督)的身體,
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以弗所書一章廿三節) 因此,教會作為被耶穌基
督召集出來的一班人,應以耶穌基督作為教會的主體和本體,是門徒群體生命的
源頭,惟有復活的主是門徒群體的活力所在。而我們被召集在一起,為要向世界
呈現耶穌基督的身體,讓門徒群體的服侍成為基督在世上的服侍的具體延續。因
此,教會作為門徒群體,最應關注的,不是自身發展和增長,而是如何按耶穌基
督藉聖靈對我們作出的引導,延續基督在世上的服侍。

教會作為被耶穌基督召集出來的一班人,構成耶穌基督的身體,應是一個活
的、以基督為元首的生命有機體,但另一方面,堂會在當代社會中,是一個根據
政府法例所組成的非牟利慈善團體,本質是作為有限公司或社團的一個機構,受
公司法或社團條例規限,因此,堂會的本質和教會的本質並不相同,甚至可以說
是風馬牛不相及。我認為教會作為基督身體絕不應被矮化成為一個提供宗教服務
的機構,並以自身發展作為最終目的。所以,若要幫助教會重新抓緊她的主體和
本體,便必須區分堂會與教會,牧者和長執們應視堂會這間有限公司或社團為協
助教會發展的工具(而非最終目的)。當每一間堂會能以服侍教會並讓教會能服侍整
個世界為最重要目的,當教會作為門徒群體能與教會的元首緊密連結,那時,門
徒群體才能重拾初心,重現活力,服侍世界。

3. 堂會領袖們應透過促進及鞏固教會七個基本要素,讓世人能從
門徒群體看到基督身體的呈現
除了要重尋教會的主體與本體,重新確認我們(教會)是誰,和區分堂會與教會
之外,牧者和長執們在堂會中最應重視和最要做好的任務應包括那一些﹖我認為
堂會領袖們應透過促進及鞏固「教會七個基本要素」 3,讓世人能從門徒群體看到
基督身體的呈現。

56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教會模式更新

在 2008 年初,香港細胞小組教會運動的其中一位主要推動者王利民牧師,召
集了約十間堂會的資深牧者(包括本人),組成了香港伴跑教路網絡(Hong Kong
Coaching Network)。我們希望能透過這網絡,聯繫及支援一些盼望加強小組動
力和推動門徒訓練的堂會。結果,過去十五年,我們聯繫了大約四十多間不同宗
派背景的堂會,成為一個重視關係,互相連結的教會網絡。

在過去十五年,我們不斷鼓勵和教導牧者、領袖們,要重視和活出「教會七
個基本要素」。我們的經驗是,若堂會牧者和領袖們能重新以耶穌基督作為門徒群
體的主體和本體,重視和努力展現教會應有本質,則堂會必能經歷一定程度的更
新,這比只重視堂會發展策略和改變組織架構更有果效。以下我將把門徒群體七
個基本要素的主要重點列出如下。4

3.1. 真誠相愛的關係
當代牧者和堂會領袖們,往往以堂會發展為關注焦點,期望透過推動
不同的事工,促進堂會發展,以至彼此間的關係,主要是因為事工而連結,
因此很多時流於表面。但教會作為由耶穌基督召集出來的一班人,當要向
世人呈現基督身體的特質時,首要重視的,應是活出真誠相愛的關係。耶
穌基督賜給門徒的新命令,乃是要我們彼此相愛。惟有當我們彼此相愛時,
世人才認出我們是主的門徒。堂會牧者和領袖應努力建立能真誠分享和彼
此信任的關係,並以能建立佊此切實相愛的領導團隊作為堂會最首要追求
的重要成就。

3.2. 全民參與做祭司
門徒群體的第二個基本特質是全民參與,人人事奉,而非把牧養、服
侍的擔子集中在教牧人員和少數長執領袖的身上。要達至全民參與,今日
教會必須全面落實「信徒皆祭司」這信念。堂會牧者和領袖們應幫助信徒
明白,每一位耶穌門徒(而非只有傳道牧者)都蒙主耶穌基督的的揀選和呼
召,每個信徒都有我們可以事奉上帝的崗位、職份,我們在日常生活中,
活出上主的道,就是我們的事奉和見證。所有耶穌門徒都可以獻上自己,
成為活祭。我們的事奉並非只限於主日和禮拜堂之內,而應是一個禮拜七
日,每日廿四小時,不論在禮拜堂抑或職場,都是我們事奉上主的時間和

57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教會模式更新

空間。牧者和領袖們應裝備好所有信徒,讓所有信徒都能喜樂地和感恩地
投入在每時每刻對上主的事奉中。

3.3. 使人得力的門訓
主耶穌基督頒布給教會的大使命,絕對不只是要求信徒傳講一套公式
化的福音講述,而是要使萬邦萬族成為委身基督並投身天國拓展的耶穌門
徒。堂會牧者和領袖們應以興起代代相傳的耶穌門徒為首要任務,並幫助
信徒明白作主門徒和作一般宗教教徒的分別,教導信徒如何能在主裡追求
靈命成長,成為成熟的門徒。

3.4. 連於元首主基督
當代教會很多時只曉得按過往經驗營運堂會,確保堂會各項主要事工
能繼續進行,卻少有求問主對各門徒群體有何新的引導或新的任務。堂會
領袖們應謹記使徒保羅的教訓﹕「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全身都靠他
聯絡得合適,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
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以弗所書四章十五至十六節)。堂會領袖們應
加強與元首基督連結,要與主耶穌有緊密同行的關係。堂會領袖應經常一
起向主禱告,仰望主對堂會方向的引領。我們應以基督的心為心,重視基
督關注的議程多於關乎堂會發展的議程,並以實際行動關注社會上為數眾
多的貧窮人、被擄掠失去自由的人、受轄制和受迫害的人、和那些受經濟
制度剝削的人。

3.5. 外展繁殖結果子
由於基督的身體是一個被差派到苦難世界中服侍和見證主愛的身體,
也由於耶穌基督曾清楚向門徒表明﹕「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
們。」(約翰福音二十章廿一節) 所以,面向世界的宣教和服侍社區工作不
應該被視為堂會眾多事工的其中一個選項,而是「被差派/宣教/外展服侍」
應被確認為門徒群體的生命基因。不論每間堂會的人數多少,都可以按信
心的程度或多或少參與外展、社區服侍和宣教的工作。此外,當代教會作
為基督的身體,也應具有繁殖生命多結果子的生命本質。門徒群體應追求
生命品格的成長和門徒生命代代相傳。

58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教會模式更新

3.6. 樂於結網守合一
所有堂會牧者和領袖們應視自己的堂會為整個基督身體中的一個肢體,
因此,堂會一方面應了解自己的優點、恩賜,好好發揮,協助整個基督身
體的建立。另一方面,堂會與堂會間不應互相排斥或互不相干,而應彼此
相助,互為肢體。堂會牧者領袖們應樂於及主動與其他堂會結成網絡,資
源共享。

3.7. 靈活彈性的架構
當代堂會其中一大弊端是組織架構過度複雜,太多堂會過度管理。事
實上,門徒群體應保持組織架構的靈活彈性,所以堂會牧者領袖們應考慮
簡化組織架構和決策程序,同時應加強牧者和領袖間的信任,提升決策效
率。

根據香港伴跑教路網絡過去十五年的經驗,當堂會牧者們和長執們能重視和努力
活出門徒群體七個基本要素,那麼即使堂會人數不多及資源有限,那些堂會仍能因著
彼此相愛、全民參與、興起門徒、聚焦基督、服侍鄰舍、參與宣教、樂於與其他堂會
互助合作和一直保持靈活架構,成為一個能為主作美好見證的門徒群體。

在我們網絡中,有一間位於何文田大約有五、六十名會眾的堂會,雖然會眾中絕
大部份都是基層人士,包括婦女、長者、精神病康復者及身體殘障人士,但這個群體
卻積極服侍社區,成為街坊們的好鄰舍,又積極參與教會網絡,與其他堂會連結同行。
不單如此,這間堂會也領受了極強宣教心志,不單常常參與海外短宣,更在過去七年,
因著網絡內其他堂會的支援和同行,先後差派了五位青年會友到海外四個限制國家作
福音工作,成為宣教士。由此可見,會眾人數不多的小型基層堂會,亦能成為充滿外
展動力的門徒群體。

最後,我的盼望和禱告,就是香港教會能重尋我們的身份,與教會的元首緊密連
結。求主讓牧者長執們能以每間堂會為工具,讓每間堂會都服侍那惟一、聖潔、大公
和傳承自使徒的教會。願香港教會能從營運堂會和企業發展的思維中回轉,不再以堂
會為最終目的,卻能重新活在福音故事中,以見證基督作為最重要任務。此時此刻,
面對劇變中的香港,願我們看到基督,看到彼此。願我們得著聖靈的光照,知道在這
個在充滿沮喪、無奈和絕望的世界中,我們可以怎樣與主一同延續福音故事。

59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媒體與創意佈道

媒體與創意佈道
主 持:
姜樂雯牧師 (建道神學院)

分 享 嘉 賓: 魏文俊傳道 (九龍城浸信會)

陳盈恩小姐 (低聲道)

熊諾恩先生 (同心圓)

講 員: 劉恩琪小姐 (Alpha Hong Kong)

潘智剛傳道 (流堂)

60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媒體與創意佈道

劉恩琪小姐分享
文:劉恩琪小姐

媒體與創意佈道
經過三年的疫情,我們身處的世界已經不再一樣,許多舊有的觀念與方法也不再
適切。那麼在這新時代,我們能如何將福音有效地傳遍香港以至世界各地呢? 在這資
訊氾濫的時代,我們能如何將永恆的盼望帶給青少年呢?

現在,正是再思傳福音迫切的時刻。

疫情後,線上媒體成為了人與人之間接觸和溝通的重要渠道。 既然媒體如此重要,
我們應該如何有效地運用媒體來傳福音呢? 教會又應該如何利用媒體,讓人們更容易
接觸及認識福音呢? 而面對疫情後的新常態,我們又應該用甚麼方式才能更有效地接
觸下一代呢?

在探討上述問題前,我們必須先探索有關傳福音的態度、行為和經驗,這對於年
輕一代尤為重要。 假如分享信仰的方式,是建基於對未信者的錯誤認知,這樣再花費
大量的時間和資源在不適切的方向上,果效將會大大降低。 因此,我們需要好好掌握

61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媒體與創意佈道

下一代在追尋信仰和傳福音時所面對的實際問題,以便重新塑造一個具創意、與日常
生活相關連,而又有效的傳福音策略及渠道。

為進一步了解傳福音的前景,我們參考了著名研究機構 Barna 在 2019 年進行的


一項調查,Barna 在一項名為「復興傳福音」的研究中訪問了 992 名基督徒和 1001
名非基督徒,從中發現了一些非常有趣的趨勢。 這項研究主要是以美國為中心,但它
亦提供了一些適用於全世界的見解及現象。

趨勢 1:千禧一代基督徒認為傳福音是錯誤的
近一半(47%)千禧一代(20 歲至 34 歲)的基督徒認為傳福音是完全錯誤的。
事實上,比起非基督徒(20%)和離教基督徒(17%),他們更强烈認同「與其他人分
享個人信仰是錯誤的行為。」

此外,基督徒對傳福音的看法也正在改變。 在 1993 年至 2017 年間,Barna 見證


了基督徒對分享信仰的立場上的重大改變。在 1993 年,約九成(89%)的人同意「每
個基督徒都有責任分享其信仰」, 而在 2017 年,只有三分之二(64%)會這麼說。

「如果會冒犯非基督徒的朋友,我便會避免談論我的信仰」,認同此立場的受訪人
士在過去 25 年中從 33%上升到 44%。 五分之三的千禧一代基督徒認為,今天如果他
們與非基督徒分享自己的信仰,別人會更容易感到被冒犯。

這個狀況令人擔憂,因為如果基督徒不願意與他人分享信仰,福音便沒有辦法被
傳開去。 不管有什麼外來因素的影響,基督徒必須相信他們的信仰是值得向人分享。

千禧一代基督徒都抗拒公開分享自己的信仰,有趣的是,研究卻發現,當中有
94%的人卻認為讓人認識耶穌是一件非常美好的的事。

這樣看來,人們其實是渴望認識和經歷耶穌的,只是傳福音的方式使他們反感,
那麼我們該如何告訴他們有關耶穌的事蹟,並將完整福音有效傳遞給他們呢?

62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媒體與創意佈道

趨勢 2:非基督徒不願意與基督徒接觸,因為基督徒並不善於傾
聽,也習慣批評
為了尋找向人們講述耶穌的最佳渠道,Barna 訪問了非基督徒和離教基督徒有關
他們探索信仰的首選渠道。 30%的人表示,他們比較喜歡「隨心的一對一對話」,而
不是透過影片/電影、傳教資料(5%)或街上佈道(3%)。 非基督徒渴望能夠有開放、
真誠及友好對話的渠道。 而好消息是,許多基督徒都有相近的偏好, 57%的基督徒表
示,他們很樂意聆聽別人關於信仰的疑問,而 53%的人則表示願意分享他們自身的信
仰故事。

然而,研究發現,一部分的基督徒事實上未必具備有效傳福音所需要的對話技巧。
這項研究顯示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對信仰對話中所需要的質素,看法存在明顯差異。 例
如,大多數基督徒認為,擅長分享自己信仰的人具備有許多條件,包括分享自己看法
的信心(58%)和清楚自己的信仰(57%)。 然而,大多數非基督徒和離教基督徒只
看重談話中對方的兩個條件:傾聽而不批評( 62%)和對話不需要作出任何結論
(50%)。 更令人擔憂的是,只有少數人會說他們認識的基督徒擁有以上兩個條件
(分別為 34%和 26%)
。 這一項數據顯示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對於分享信仰的實際體驗,
有不對應的現象。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與非基督徒進行更流暢的對話呢?

媒體和傳福音
有了以上的資料,我們如何在這個時代再思傳福音呢?

媒體每一天都為我們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無可否認,媒體已經成為生活上資訊和
日常娛樂的主要來源。 媒體具有塑造文化的能力,並能一瞬間把訊息帶給世界各地的
群眾。 媒體能夠影響人們對基督教的看法,亦引起讀者的好奇心。 有見及此,我們應
該好好利用媒體去傳福音。 現今教會領袖正面對的挑戰是如何應用媒體去把福音傳遞
及感染大眾。因為在人際關係中,福音帶來的力量是無法取代的。 教會需要了解如何
利用媒體作為一種途徑,去開啟坦誠和開放性的屬靈對話,從而建立關係。在以電子
產品主宰的時代中,如果沒有真正著重人際關係這一環,福音的發展將會困難重重。

越趨常見的自我孤立和電子疲勞,使年輕人更嚮往真誠的關係和人與人之間有溫
度的接觸。 很多年輕人認為,為他人騰出空間,並歡迎他人進入自己的生命是十分重
要的。 這就是為什麼 Barna 研究發現千禧一代比起老一輩更加重視真誠的接待。

63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媒體與創意佈道

然而,真誠接待和有效溝通並非如想像般容易被建立。 如果基督徒在面對新朋友
時表現出不安和懷疑,這種姿態對傳福音並不會有任何幫助。 傳福音著重關係的建立,
而願意開放自己,敢於展現脆弱一面,正是建立關係的重要基石。 我們透過堅守聖經
中永恆不變的真理和上帝的教導,持著開放性的態度,耐心去培養關係,我們就可以
一起靈活地面對不斷轉變的現實環境。

傳福音的趨勢
以下的趨勢可有助基督徒反思傳福音需要進行的下一步。

⚫ 媒體和電子世界打開了一道門
媒體和電子世界所帶來的迅速變化,正在改變人類各方面的生活體驗,
包括我們如何以及何時談及信仰。 如果我們希望吸引年輕一代,好好利
用媒體和科技去開啟屬靈對話的新形式,乃十分關鍵。

⚫ 重新學習對話
聆聽變得越來越困難。 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說的話,亦很容易重從不同渠
道向全世界表達。 那我們又該如何學習聆聽呢? 讓我們向最好的榜樣學
習——耶穌。 讓我們參考一下他與井旁婦人及門徒間的對話。耶穌用心
聆聽,並藉著發問引發他人的反思,從而解决他們正擔憂的問題。

⚫ 真誠接待的重要性
在現今世界,我們十分容易在線上找到其他人的個人資訊,但這並不能
代表我們了解及認識其真人。 在現實生活中能夠為他人騰出時間變得越
來越奢侈,甚至稀奇。

⚫ 嚮往社群
千禧一代經常感到空虛和被拒絕。許多人透過活動或者興趣,例如健身,
動漫,去尋找歸屬感。但這些都不足以滿足他們的需要,因為我們都是
按照上帝形象創造的人,有很多層次,需要一個願意包容和接納的的社
區。

64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媒體與創意佈道

與啟發再思傳福音
在這個時代,人們似乎對傳統的傳福音方法接受程度有所改變,甚至對整個教會
的信任有所遞減,而懷疑的聲音卻越來越大。人們渴望的並不是一言堂的論述,而是
沒有操縱,對抗,及批評的開放式對話。

在啟發,我們希望為那些尚未信主的朋友創造空間,讓他們發問,探索生活、信
仰和耶穌。啟發為人們創造一個友好、非批判性的環境,讓他們聽到福音並探索疑問。
我們會先邀請新朋友一同進餐,熱情地歡迎他們。然後,我們會播放一系列具吸引力
的影片。 這些影片的主題圍繞生命中的重大問題,揭示了基督教信仰的基礎,並會討
論不同的議題,例如「誰是耶穌?」、「我為何及如何祈禱?」和「上帝如何引領我
們?」。 播放影片後,會有小組討論,當中我們著重傾聽多於發言, 小組討論自由而
輕鬆,組員沒有指定答案,各人可以暢所欲言。 啟發是一個易於使用的工具,適用於
各主要宗派、文化和背景。 隨著人傳人的分享,通過啟發來探索耶穌的群眾,由幾百
位慢慢增加到數千位。直至今天,全世界有多於 3,000 萬人曾經參與啟發。

在啟發,我們看到運用新媒體在傳福音時的果效。 啟發影片作為一種媒體形式,
以一種超越文化障礙的方式來呈現福音的真理,並適用於不同生活和環境的受眾。 啟
發影片能够利用媒體影響力,加強一般基督徒傳福音的能力。 這讓啟發組長可以更專
注於款待、與真朋友對話和建立關係上。

我們的願景是,啟發不僅僅是一系列的課程和影片,它還造就了一種真誠接待、
聆聽、祈禱和邀請的文化。 世界不斷在變化,但上帝的話是永恆的。 耶穌不單與人群
互動,而是會與每個人對話,我們應該學習祂積極聆聽和提問的方式。讓我們效法耶
穌如何用愛和關懷與新一代交談,去再思傳福音。 如果我們能夠共同創造一個空間,
讓人們親自與耶穌直接接觸,傳福音的力量將會勢不可擋。

65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媒體與創意佈道

堂會企劃及
執行力構建的芻議
文:潘智剛傳道

互聯網發展至現在 Web 3.0「網上社群」時代,每個用戶都是資訊提供者,這是


一個自媒體的時代,跟已往是很不一樣的概念。當我們要接觸不同的用戶時,他們的
想法是甚麼?我們的資訊如何配合他們的生活模式?媒體依然是媒體,從文字、圖像、
聲音至短片,信仰內容可以透過甚麼方式傳到人家手中?目標對象又可以用甚麼途徑
找到合適的資訊?這一直是不變的搭配問題。

「媒體」定義一般所指的是在電視、廣播、平面媒體、網路電子媒體、後製公司、
公關公司等溝通領域。「創意」從創造來談,是一種「發現」。若以「佈道」原則而論,
這世間任意妄為的各種表達方式,不能帶來福音的果效。所以「媒體與創意佈道」即
以「各種溝通領域」「發現」上帝及基督信仰的屬性和美善或受造之物的奇妙,並透過
對創作媒體,以聲、光、影效展現方式呈獻,進而認識這位偉大創造主對人的原意。

66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媒體與創意佈道

在探討如何在新媒體時代佈道之前,先要面對全球後疫情的堂會生態,雖說不同
的地方各有差異,但仍可歸納當下堂會面對聚會及宣講的五個核心改變:

⚫ 數位化: 疫情限制堂會現場聚會方式,互聯網成為堂會主要舉辦聚會場景,
小組相交及堂務報告皆依賴網絡輔助,讓不能實時參與的會眾可以
重溫聚會。新媒體的使用為傳統堂會堅守實時現場一體化的聚會思
維,帶來了重大衝擊。

⚫ 民主化: 堂會聚會於互聯網上公開,瀏覽次數反映會眾的參與程度,運作即
時留言服務的開放性,不定時的參與者和各種匿名性意見者的出
現,凸顯堂會對會眾及公眾的回饋策略。不同網絡參數及文字表達
的客觀性,對堂會聚會創造了不一樣的民主表達方式。

⚫ 碎片化: 堂會聚會公開後,存放於網絡媒體領域,地區堂會聚會內容不局
限於自身會眾,加上會眾各取所需的觀看時區,會眾可以挑選收看
不同堂會的製作片段,跟以往體驗聚會一體的感受被割捨了,大大
增加了聚會碎片化的公共討論和堂會意識。

⚫ 全球化: 通過資訊技術的傳播,會眾及福音對象不一定收取所屬地域的訊
息,網絡大數據演算法推動下,及內置字幕生成功能,大大提供短
片覆蓋範圍。內容仍舊重要,但只要懂得如何將內容重新整合,全
球訊息都能轉發給某些特定群體。

⚫ 多元化: 傳訊及影音製作技術普及,促進自媒體的進步及涉及範圍。自媒體
談論的內容及尺度,不再限於地區接受程度及興趣,大眾都可以自
主發聲並傳播,從過去「被動閱讀」改為「主動書寫」。網絡教學
發展推動了多元價值觀、世界觀,標示我們從過去的「單純閱讀」
(read only) (廣播式一對多),進化為「讀寫並用」(read-write)(相
互式,點對點)。

67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媒體與創意佈道

這些核心改變凸顯了堂會需要多維度參與媒體領域的迫切性。信仰資料不能再完
全只放在福音內容的製作,也要將部份資源轉投到將資訊向外推、策展的事務上,讓
更多人有需要的人知道使用。因此,在面向媒體佈道改革時代,意識、形態、事工三
方構建,缺一不可:

一、「媒體意識」可以被理解為:當面對媒體傳播資訊時,需要有堅實的聖經及
信仰教導。在以往面談福音時代,這方面的需要並不突出。然而,現在信仰
訊息傳遞及存放在網絡內,作為文化和倫理方面的批判,訊息的忠實及純正
就愈發顯明出來。這個主題已經集教育、傳道、門徒訓練為一身而變得舉足
輕重。
問題:我們地區堂會能如何提供資源,裝備信徒參與,並建設性
地回應各種形式的媒體資訊?

二、「媒體形態」可被視為帶著專業技能和基督信仰的正直純全的品格進入主流
媒體的需要。同樣,在以往面談福音時代,這階段需要並不突出,部分原因
是我們將職場作為事奉和見證崗位的重要性。然而,由於人們已接受從網絡
接觸主流媒體報導(如新聞,人物專訪等)和虛構類媒體節目(影視,娛樂
等),從傳播的角度,我們要思考受眾的需要,甚至要將我們沒有的內容從坊
間找來,與其他機構建立合作的關係。同時,也要將內容標籤好,然後將處
理過的內容推出去讓受眾知道。在合適的場景下將內容賦予新的意義,從而
表達及塑造身份和思潮上的影響力。
問題:我們地區的堂會如何肯定、裝備、支持在主流新聞及創意
媒體工作的信徒,並向他們學習如何實踐「媒體參與」?

三、「媒體事工」可被視為利用各種媒體技術(無論是傳統的還是新的),以整全
及合乎聖經原則的世界觀,宣揚基督福音的必要性。媒體事工是能夠最快把
好消息(福音)傳送給受眾的一種方式,只是需要設定怎樣的包裝,就像電視
台以及網頁置入性行銷所賣的商品,採用輕鬆方式把產品訊息融入生活,而
受眾在不知不覺中就會使用這些產品,藉以達到銷售目的。因此,要思考怎
樣把福音思想置入媒體,讓人們接受並認真思考。媒體注重的是收視率,不
再是單單將節目放在網路裏面,而是按需要從朋友那裏傳出去。這個想法是
怎樣促成呢?我們要怎樣轉變我們的服侍方式,讓我們能夠接觸到我們的對
象?他們又怎樣能夠找到這些需要用到的東西呢?

68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媒體與創意佈道

問題:我們地區堂會如何裝備個人,地方堂會,基督教組織和機
構有效利用包括社交媒體在內的媒體來傳遞真理?

綜合以上三方構想,從神學反思中,我們應該將從事「媒體事工」的呼召看作是
上帝文化使命的一部分,同時也肯定了專業從事媒體行業的呼召和價值,開闢了廣闊
的事工空間。從宣教學反思,我們應該將「媒體形態」作為呼召全教會把整全的福音
傳到整個世界,這個是大使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護教的角度而言,我們應該將「媒
體意識」作為我們見證耶穌基督為「宇宙性和普世性真理」的唯一維度。因此,我們
需要鼓勵並裝備基督徒中的從事媒體行業的專業人士,鼓勵他們宣揚這個可靠和可信
的核心真理。

從範式轉移而論,意識上隨著自媒體的發展,人們從「只聽」(前現代)、「只讀」
(現代),演變為「讀寫並用」(全球化)的新發展。寫《全民書寫運動》的哈特利說 1,
現在創意需求的文化模式,是將創意視為全體民眾的知識成長,而非只是產業或藝術
家閉門造車的產物。在這種文化模式裡,創造者和使用者,傳播者和受眾,界線開始
模糊了。不再是從上而下的直線關係,而是從直線到開放性地複雜互動系統。對創作
會彼此了解、然後也延續創意。資訊和創意因而不斷地互動,沒有人是被動,整個文
化都是主動地參與創新。因此,傳統直授式傳福音及規範式福音對話技巧,在新媒體
文化下顯得落後及沉悶,反之主題式及不設固定答案的小組討論,更能讓人投入,令
參與者反思自身處境狀況,從而產生迴響。

形態上,過去所有傳播大都是由上而下,邀請一些顯赫學歷的專家或權威人士
出書或上節目,建立單向權威式的說服關係。因此產生了一些名家或名人,和受眾有
著距離、也疏遠,關係完全是單向地傳播。然而自媒體在不同網路及社交平台出現,
把以往局限發佈於電視內容的人口數量,以及能被觀賞的影片數量,都大規模顛覆了。
傳播重點是自己代表自己,自己播送。草根的各樣型態都實際地、也未經專業選擇地
反映出來,且不是單點發佈,而是雙向互動,觀眾看了馬上可以回應或者點讚。這裏
指出創意文化的轉變,重點在共享,就是提升整體民眾的知識成長,超過個人創作或
者天才獨立創作的文化。而這種共享牽涉到全民寫作,全民發表,資訊共享、創意共
享。不再是推崇知識份子菁英、文化菁英、或者天才藝術家,而是每個人都可以拿起
筆來寫,這使得作者也從專家轉為草根。現在人人皆作者,全民皆媒體,是從下而上,

1
哈特利 (Hartley, John)著。鄭百雅譯。
《全民書寫運動 : 改寫媒體、教育、企業運作規則,你不可不知
的數位文化素養》
。臺北市:漫遊者文化,2012。

69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媒體與創意佈道

作者和讀者是平等關係,且有許多的互動。更可以確定的是,每個人都同時具有貢獻
及消費能力,文字讀寫已非權威精英專有的囊中玩物了。2

面向這種意識和形態,我們必須了解受眾的溝通線。我們所需要的,不是更多
介紹基督教的小冊,而是更多由基督徒所寫帶著基督教觀點、論其他題目的書。每位
基督徒不要老是嘗試直接說服,也應該學習間接溝通的能力。我們可以透過千百種未
信者會感興趣的題目,在各樣生活或專業領域中,用信仰的觀點來和他們對話或分享。
如此說來,除了少數專職傳道的網路宣教士,也鼓勵各行各業的基督徒專業人士來投
入為神書寫。若有更多基督徒投入這樣的生活或生命對話,基督教就可從文化的邊緣
漸漸建立出一種清晰的基督教聲音。若千萬基督徒全民在網上寫作,我們更可能創造
出一個文化土壤,適合作信仰的撒種、耕種和收割。

最後是事工行動上,基督教內雖然零散舉辦不同影音訓練班,但仍屬於點到即止,
頭痛醫頭階段,具前瞻及事工規範課程則乏善可陳。疫情期間確實興起大小堂會以不
同形式進行媒體事工革新,促進堂會對外接觸,也將福音內容打包成不同方式,讓會
眾可按對象需要分享出去。基督教內確實蘊藏不少對媒體推廣、專職技術、內容策展
的專才,宗派總會宜聯合神學院、文字機構、地區組織及堂會,製作有穩固信仰內容
的成品,並在既有網絡傳遞出去。

然而,要達至長遠媒體佈道改革,務必與職場領域的專業師資們錄製線上及實體
課程,提升教內會眾認識坊間媒體文化的造就。建議具體課程方向如下:
⚫ 牧養小組:如何牧養教會的創意藝術及媒體製作人
⚫ 傳播理論:了解傳播界的千奇百怪,進而善加利用
⚫ 遊戲設計:在線上及桌上遊戲世界打造福音新天地
⚫ 崇拜實務:音響組及敬拜隊聲光影實戰模式與執行
⚫ 資源管理:有效募集多媒體資源及分階段投資器材

2
約翰‧哈特利是全球知名的傳播與文化研究學者,他和約翰‧費斯克(John Fisk)合著的《解讀電視》
(Reading Television),首創以文化角度正視商業電視節目對今日生活的深度影響,奠定學術上的先鋒
地位。從哈特利寫《全民書寫運動》的研究,他認為任何一種來自於大眾的媒體創新,必同時伴隨著菁
英主義的輕蔑,以及商業資本主義的濫用,因此研究新媒體文化者,必須同時進行多邊檢視,發掘其真
正的普羅文化意義。

70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2023 講題:媒體與創意佈道

地區堂會走媒體革新之路是一段不好走的路,但「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
相信的人」(羅 1:16)。堂會首要發掘人才,物色會眾中擁有藝術及創作的生命特質與
恩賜,並透過媒體作職場轉化。其次是對媒體事工有負擔者,期許他們在教會或事工
機構發展。最後是召聚不同媒體人與訓練媒體團隊有負擔者,願為媒體人能進入末後
收割的行列效力,與人一起探討生命。如此說來,除了少數專職媒體的網路傳道者,
也鼓勵各行各業的基督徒專業人士投入,為上主製作福音媒體,透過千百種未信者會
感興趣的題目,在各樣生活或專業領域中,用信仰的觀點來和他們對話或分享。若有
更多基督徒投入這樣的生活或者生命對話,期盼基督教從文化的邊緣漸漸建立出一種
清晰的基督教聲音。若千萬基督徒全民在網上寫作,我們更可能創造出一個媒體文化
土壤,適合作信仰的撒種、耕種和收割。

所以你,絕對可以動身,成為下一個媒體宣教者!

【全文完】

7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