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

語譯

1.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__________________
2.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__________________
3.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 __________________
4. 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__________________
5.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__________________

1.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答
1.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
百倍。」作者在這裏論證了甚麼?(3 分)

比較秦國從受賄中,與從打勝仗中所得來的土地,作者發現秦國受賄而得
的,比戰勝而得的,多達百倍;反之,諸侯國向秦納賄而失的,比起戰敗
而失的,亦多達百倍。作者藉此論證,戰爭並非使秦與其他諸侯國國力懸
殊的原因,賄賂秦國才是,這進一步論證了「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的
中心論點。

2. 本文運用對比的方法說明事理,試舉一個例子,並加以說明。(5 分)

在論證「割地求和終使六國滅亡」時,作者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作者首先道
出六國的先祖開闢疆土的艱難:「暴霜露、斬荊棘」,幾經辛苦,才有「尺寸
之地」。接著說出六國的子孫對辛苦得來的土地不加珍惜:子孫「舉以予人
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為圖短暫的穩定
把辛苦得來的國土拱手讓人,他們不珍惜國土的態度,與其先祖開國的艱
苦和作了強烈對比。

3. 作者引用「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這個語例,有何用意?(4 分)

作者引用這句說話,一則形象化地總括自己的觀點;二則藉古人的話印證
自己的論點,指出他的觀點與古人的想法是一致的。作者在上文指出,六
國的土地有限,而秦的貪欲了無止境,因此割地求和只會助長秦的苛索;
這正如拿柴薪去滅火,火非但不會熄滅,還會越燒越旺,耗盡柴薪。這個
比喻十分貼切,有助說明事理。

4. 文中舉出一些國家如齊、燕、趙等的事跡。它們為甚麼能夠苟安?其滅亡的
原因又是甚麼?試加指出。(8 分)
齊:
苟安原因:與秦交好,不助五國。
滅亡原因:五國相繼滅亡,齊國唇亡齒寒,難以自保。
燕:
苟安原因:不肯割地討好強秦。
滅亡原因:太子丹派遣荊軻行刺秦王而事敗,招致滅國。其時秦已把其餘
各國消滅得差不多,燕國孤立無援。
趙:
苟安原因:不肯割地討好強秦,與秦國交戰,勝多於負。
滅亡原因:名將李牧受讒被殺害,良將已去,軍力薄弱。其時秦已把其餘
各國消滅得差不多,趙國孤立無援。

5. 文中描述齊、燕、趙三國滅亡的原因,對於論證「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
一論點,有何作用?(6 分)

齊、燕、趙三國都是不肯向秦割地求和的國家,但相繼滅亡,似乎反證了
「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觀點,但作者其後分析三國滅亡的原因:齊國
最後滅亡,是因失去依傍,說明「不賂者以賂者喪」,破滅關鍵仍在於「賂
秦」;燕國不願割地求和,兵力尚可與秦較量,只因刺秦事敗才導致速亡,
這論證了六國滅亡非因「兵不利、戰不善」;趙國與秦戰,兵力甚至超越強
秦,只因大將去世才使兵力衰退,亦論證了六國滅亡亦非因「非兵不利、戰
不善」。燕、趙兩國不願割地求和,卻都具備與秦匹敵的條件,又只因個別
事件才致亡國,這就從反面論證了六國破滅的原因非關乎兵力,而在於其
他方面,亦即對秦國的態度。

6. 綜合全文,作者認為面對強秦,六國應怎樣做,才能避免滅亡?(4 分)

面對強秦,六國要避免滅亡,着要的是停止割地求和,以保留國力,亦避
免助長敵方的氣焰。另外,六國要重用謀臣,招攬各種人才為國服務;並
團結一致,六國聯手對抗強秦,不要被秦的威勢所逼。

7. 試完成下表,整理出全篇的論證結構。(10 分)
論據
中心論點 論證
總論 分論
國土損失:秦國受賄而得的,比戰勝而
佔得的多;其餘諸侯國向秦納賄而失
史例
賂秦而力 的,亦比戰敗而失的多。儲侯輕易割讓國
虧,破滅 土,削弱己力,增強秦國實力。
之道 秦國野心:秦國不戰而得地,得地越
六國破滅原 多,野心就更不能厭足,以地事秦,猶 比喻、引用
因在於賄賂 如抱薪救火。
強秦,削弱 失去依傍:齊與秦國交好,不助五國,
國力。 五國相繼滅亡後,齊亦不能獨存;燕、趙
史例
後亡,其時其餘各國大致被滅,因而孤
不賂者以
立無援,被滅是不得已的。
賂者喪
人為失誤:燕、趙兩國實力尚可與秦抗衡
,後因行刺失敗及誤中反間計,才致速 史例
亡,實非戰之罪。

8. 總括全文,作者對六國的態度是怎樣的?(6 分)

作者對六國整體來說,有感歎的態度。他為六國不懂團結一致,不善用本身的條
件而感可惜。作者對不賄賂強秦而終至滅亡國家感到同情,它們勢孤力弱,用計
失敗或誤中圈套,亡國是無可奈何的;而作者對賂秦的國家則有譴責的態度,
因為它們竟犧牲國土為求自保,不知道這樣做等於自取滅亡,這實在是目光短
淺,愚不可及。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