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8

藏 文化 语 境 下 的 阿夏 与 吐谷 浑

之族源考释
夏吾李加


摘要 】
在 中国民族关 系史中 ,
将藏文史籍 中的“阿夏”部族 归拢为吐谷 浑 ,
致使 国 内学界错 误地将 “阿夏 ”视 为
“吐谷 浑”的藏文名称。文章借助 大量 藏文 史料 ,
考辨 了藏文化语 境 下的阿夏和 吐谷 浑 的族 属 关 系,
进 而提 出
“阿夏”部族并不能简单地与“吐谷浑”归入同一个族群之中,
它们各 自有源,
族属有别,
不能混淆为同一族群的
不 同称 谓 。
[关键词 ]阿夏 ;
吐谷浑;
族源
中图分 类号 :
C95l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
4- 3
926(
201
4)03
—005
2—08

基金项 目:
西南 民族大学学术带头人培养基金及研究生学位点建设项 目(
201
4XWD—S
0304)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 :
夏吾李加 (
1979一),
男,藏族 ,
青海热贡人 ,
西南 民族大学 民族研究 院副研究员 ,
博士 研究生 ,
研究 方向 :

传佛教与藏族文化。四川 成都 61
0041

文文 献 中的 阿夏 一 词 ,
亦 被 揣 测 为后 来 主宰 中 亚
当前学术界一提起藏语阿夏 (
Va—z
ha)部族 , 的吐蕃人依然 沿用该 称谓 。这样假设 求 证 的结
立刻将其与吐谷浑联系起来,并不加甄别地把二 果,
系汉 文史 书 中 的 吐 谷 浑 与 藏 文史 书 中 的 阿 夏
者 看作 同一族 属 的不 同称 谓 。这 种 观点 虽基 于 汉 同属一族 ,源于鲜卑 吐谷浑。这一称谓的形 成时
藏史料 ,
但相对来说,
对藏文史 书的挖掘程度仍不 间,最早 也无法 推前 至 公元 四世纪 。 然而 ,
在不同
够深人 ,仅有的一些资料也 以非常少量 的敦煌藏 时期 的藏 文 古籍 中 屡 次 出现 阿夏 一 词 ,其 中 有 不
文残卷 或 近 期 汉 译 文 献 为 主 ,这 对 准 确 解 读 “阿 少 内容 属于 四世 纪 以前 的历 史 ,甚 至 有 些 记 载 还
夏 ”这 一古 老 部 族 带 来 了一 定 的局 限和 困难 。近 可 以推 前到公 元之 前 。
年来 笔者在 整理 藏 文 文 献 过 程 中 ,
屡 次 翻 阅 到记 《世 续题解 详 传 》中 云 :
敦 巴辛 饶 莅 临 塞 ・阿
载阿夏方面的不同时期 的古籍 ,
并 与周伟洲先生 夏地区,
对 塞苯 朗杰 雅 巴传 授 《塞 举 伽那 》等 共 通
的《吐谷浑史》为代表的相关论著详加 比较 ,
发现 法 门,
以塞 ・阿夏方言传授不共殊胜法门《不失果
有不少值得商榷 的问题。故此 ,
通过梳理藏 文文 位本性之抉择》……[]‘删
献 中有关 阿 夏 的史 料 ,拟 辨 析 吐 谷 浑 与 阿 夏 之 间 《
赛米》中云 :
辛饶弥沃圆寂之后 ,
……但只有
的族源关系 ,
以求抛砖引玉。 高足 阿夏桑 瓦多 堆 ,
及 时察 觉 了辛 饶 导 师 圆寂 之

、 阿夏 早 于吐谷 浑的历 史叙述 事。并离开此地 , 火速前去寻求导师……, 届时阿


夏确 定辛饶 导师 已示 圆寂 …… [j
‘M。
卜 配’
近年来的民族关 系史 研究认为 ,
公元 2
90年
左右 ,
慕容鲜卑内部发生冲突之后 ,
吐谷浑率部众 《苯教源流宏扬明灯》中云 :
辛饶圆寂后 ,
邀请

七百户 ,
从辽东迁徙到今 内蒙河套 阴山。在 阴山 阿夏前来,……所有经藏 由阿夏桑瓦多堆结集,

《分辨》中亦如此记载……[]‘ ∞
山脉游牧二十余年后 ,
经陕西陇山西南 ,
于3 1
3年
左右到达现今甘青地 区。这一迁徙过程 ,除了具 以上引用的苯教伏藏文献 中明确记载 了雍仲
体的人 E
l以外 ,
学术界基本上没有大的分歧 。但 苯教的创始人辛饶弥沃切时期就有阿夏人 。阿夏
对于吐谷浑的别称“阿柴”的界定 ,
在学术界分歧 桑瓦多堆以辛饶弥沃 的高足身份 出现 ,
仅在辛饶
较大。其中周伟洲先生根据《晋书》等汉文史料中 弥沃切传《赛米》的第十七涅柴品中,
阿夏一名出
记载的“阿柴虏”或“野虏”等加以分析 ,
得出了这 现了四十余次 】
‘ ,
足见阿夏在辛饶弥沃圆
是西北诸族对吐谷浑的贱称之说… ‘ ’ ,进而藏 寂后扮 演着 举 足轻 重 的 角 色。 同样 ,较 晚 期 形 成
民族文化 53

的苯教文献中,不仅频繁出现阿夏一名, 而且对阿 嘱,邀请阿夏 医生 ,


成功治疗而复 明后 ,目睹了山
夏桑瓦多堆 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有详 细论述②。据 上行走盘羊, 故称达 日宁塞。
[8】
( D这一历史
此,
藏文文献 中阿夏一词 ,
至少:
在雍仲苯教的创始 事件在大多藏文史籍 中有不 同篇幅 的阐述 ,
亦被
人辛饶弥沃切时期 已经存在。那么 ,辛饶 弥沃在 学界早有关注。例如在 《贤者喜宴》摘译本 中, 邀
世于哪个时期 呢? 目前苯教研究者认为是三千年 请阿夏医生治疗赞普复明时 ,
译者似乎推算 出吐
以前④,
即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也就是说藏文文 谷 浑早 已迁 徙 至 甘 青 河 湟 流 域 ,
故 直 接 翻译 成 吐
献中的阿夏 ,
至今 三千年之前 已经繁衍 于青藏高 谷浑。但在上述止贡赞普时期离吐谷浑的迁徙还
原。这一时期不说吐谷浑 的迁徙 ,
就连吐谷 浑的 差三百余年 ,
故音译 为阿夏 J
。在原文 中皆是藏
祖先慕容鲜卑部 , 也很难考证此 时是 否已正实成 文(Va—z
ha)一词 ,
但在译文中译者主观臆断地将
为 一个 部族 。 吐谷浑迁徙之事纳入以外 , 没做任何注释说 明,

在《智者喜宴》中云:
止贡赞普时期 ,
从天竺及 而 出现 了与 内容 截 然 不 同 的译 文 ,
这 正 是 曲解 误
大食之交界处 ,
有处地名为格若哇达的区域 , 来了 释 阿夏 与吐谷 浑为 同 一族 源 的症 结 所在 。在 该 书

位外道,
名 日苯波阿夏 ……[
5l
(16
o-1
61
)这样明确 中还讲道 :
遗弃祖宗的本尊和王后食蛙之故 ,
使父
记载了辅佐止贡赞普进行 改革的一位阿夏人 。当 王因心结猜忌而成疾 ,
王子失明尚未开启之 间,

然,
这一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 的成果 ,
最终 以弑君 普大位空缺二 十一年 ,故称“中间空位两代 ”。藉
亡国的惨剧收场。但在这次历史事件 中不仅出现 此,这期间脱离 国王 的阿夏王 、
森波王等小邦 ,被
了阿夏人 ,
而且 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在《第吾史 达 日宁塞重新统一。[。
J(P
・卜 这样兼并诸邦的隐
记》、
《第吾印藏宗派源流》、
《娘氏宗教源流》等十 约事迹 ,
在敦煌藏文文献 P.
T.1
287之达 日宁塞传
二世纪以前形成的藏文史书 中对该历史事件 ,
也 中略有体现。如果 阿夏和吐谷浑正是同一族源 ,
有一定篇幅的阐述。在《宿喀 ・藏 医史》中记载止 那么,所谓 “阿豺 始强之 说 ”
⑤,又会 构成种 种质
贡赞普攻打迦涅弥罗国, 凯旋返师时, 又补充性 地 疑。
阐述 了苯 波 阿夏 及 其 思 想 特 点 J
(1 ,
这 也进 一 首先 需要 知 道 “阿 豺 ”与 吐 蕃 处 在 哪 个 历 史
步说 明了止贡赞普 时期就有阿夏人。此外 ,
藏文 阶段。藏族著名学者多识和夏珠二位破解松赞干
史籍 中一致认为 ,
止贡赞普 主要 活动于现今西藏 布 生卒 的种种 疑惑 ,
最终 界定 为 569—650年 间 。
日喀则地区,与止 贡赞普 引发冲突的罗俄大臣的 此说在藏语学术界广为肯定和接受。依据吐蕃时
封地也在此 ,
并且君臣之间发生矛盾, 射箭刺杀事 期遗书 ,
《王统记》中把松赞干布之父南 日松赞 的
件也发生在当地 。 在位时间界定为 60年n0
】・卜 ,
《藏史 明镜》考
藏 族历史 上 的 区 域 划 分 ,
按 照 江河 流域 的 方 证松赞干 布的祖父达 日宁塞在位 4
O年 。
位区分地域 的传统 ,
今 天 日喀则 地区曾被划分为 当然这仅仅是在位时间, 并非寿命。同时 ,
在上述
娘河上 、
中、下游 三区。因此 在《
:后藏志》中写道 : 《第吾印藏宗派源流》中还讲了达 日宁塞的 目盲尚
在娘河上游 区, ……遗留于后 弘期的国王宫殿 最 未开启之前赞普大位还空缺了二 十一年。这样松
早者 ,
乃 吐蕃 法 王 同一族 源者 止 贡赞 普 的五 峰 赞 干布 于公元 569年 诞 生 之时 间 上加 其 父 亲 与祖
宫。[
7]
(’时至十一世纪还有止贡赞普遗留的建筑 父的在位、
大 位空 缺与未 亲政前 的时间 ,
可 以推
物,
说明止 贡赞 普 曾经在 日喀则地 区活动频繁 。 知:达 日宁塞 的在位时间约 4
40年左右 ,
正值吐谷
该书上还写道 :
娘域地 区的土著居民远古时代,
上 浑第九代 阿柴在位末期。由此看来 , 第一 ,“阿豺
游被哲 、
琼氏族统治并繁衍 ;
中游被赞普阿夏部族 始强之说”,
也就成了吐谷浑的别称阿豺 由来的一
统治并繁衍 ;
下游杰、
恰 氏族统治并繁衍 。
-8J
("由 家之言 ,
与藏语阿夏部族无法产生任何关系。因
此可见 ,
止贡赞普时期不仅确有阿夏人 ,
甚至远古 为在这 以前不但屡见阿夏一词 ,
而且吐谷浑 阿豺
时代在娘河流域 中游最早 的原著居 民亦是 阿夏。 在位末期达 日宁塞赞普 至少兼并 了部 分阿夏 氏
据现代藏族史家研究考证 , 吐蓍止贡赞普约在世 族。第二,
阿豺嗣位后 ,
正如《通鉴》卷 一一八所
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④,
比吐谷浑从辽东迁徙至河 记:
“阿柴稍用兵侵并其傍小种 , 地方数千里, 遂为
湟流域早三百余年 ,
仅此亦无 法论证为同一族源 强国”[
】】 -
26
),占据 了大部分甘、
青、川藏 区和沙
的不 同称谓 。 洲为中心的鄯善 、
且末等西域东 部一带 ,
然而在藏
在《第吾印藏 宗派源流》中云 :
依照父王的遗 文史书 中记载 到阿夏被 达 日宁塞 赞普兼 并统一

4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入文社会科学版)
201
4年第3期

了。聂赤赞普首次统一后 ,
由于王朝更替的变迁 , 文化背 景 。
吐蕃处 于 时 统 时 分 的 状 态 。继 止 贡 赞 普 之 后 ,
达 综 上所 论 ,
我们 可 以得 出这样 的结论 :
日宁塞 时期 吐蕃 又 一 次 进 入 了全 新 的历 史 纪 元 , 第一 ,
通过爬梳早期藏文史书 ,
阿夏人至少出
诸邦重新兼并统一 ,
经南 日松赞 的续业 ,
到松赞干 现于公 元之 前 ,
相 比吐谷 浑 从 辽 东 迁 徙 至 甘 青 一
布时期才基本完成。绝非松赞干布一人之力完成 带 早 三百年 以上 ,
从 这 一 点 看 阿夏 与 吐 谷 浑 无 法
如此 宏业 ,
这 些 历 史 在 吐蕃 碑 铭 、
敦 煌 文 献 P.T. 构成同一族源。甚至从藏族公认 的祖先猕猴和罗
1286\1
287\1
288等 史料 中得 到充 分 的 印证 。基 于 刹女 之后分 离 的 四姓 之一 塞 氏 ,
便 是 塞 ・阿夏 ,

这些原因,藏文古籍 中记载的达 日宁塞时期兼并 时代 更为久 远 。
阿夏部族 的历史是可 信的,
因此吐谷浑第九代 阿 第二 ,
在藏文古籍 中出现的阿夏 ,
公元前 以娘
豺始强说 ,
除非与藏文阿夏没有族源关 系,
否则无 河 流域 中游 为 主 的后 藏 和 阿里 周 围繁 衍 生 息 ,没
法梳理同一时期吐蕃兼并阿夏与吐谷浑阿豺始强 有从 辽东 地 区 迁 徙 而 至 的 迹 象 。公 元 一 世 纪 之
的关 系 。 后,
阿夏 氏族的迁徙频繁而复杂 ,
随之其地域文化
再者 ,
无论 是 吐蕃 碑铭 和 敦煌 遗 书 ,
还 是新 疆 亦 有种 种变迁 。
出 土的简 牍 和历 代 史 书 ,
都 异 口同声 地 记 载 了甥 第三,
通过“阿豺始强之说”,
论证汉语阿柴或
阿夏 (dba
on—Va—z
ha),自始 至终 成 为 阿夏 的专 阿豺 与藏 语 阿 夏 为 同一 称 谓 的不 同 书 写 方 式 之
用词 。 目前我 们 可 以 目睹 的所 有 史 书 中 ,吐蕃 王 说 。如果 比对 了在 位 于五 世纪 的达 日宁塞 把 阿夏
庭与阿夏之间也出现过联姻 ,
贡松 贡赞迎 娶阿夏 等小邦再次归入吐蕃王朝之历史后,
这种假设则
妃 ・芒 卜杰 ,
并 生芒 松 芒赞 。依 照 这个 关 系 ,阿夏 成为 无本之 木 ,
无 源之 水 。
应该 为 吐蕃之 舅 (z
hang)或叔 (kha
u)。如 同 8
21~ 二、
藏 文文 献 中所 载 的吐谷 浑

22年在《唐蕃会盟碑》上所表述 的汉藏舅甥关 系
随着上 世纪 中期全 国 民族 识 别 工作 的全 面推

样 ,藏文 dba
on一 词 只有 甥 、
侄 两层 含 义 。所有
进,
国 内吐谷浑 的研究 也 有 了新 的进 展 和 突破 ,由
藏 文史料 一致 记 载 为 “甥 阿 夏 ”,
这 只能 说 明 在松
最初 的汉 文 史书 的单 一 研 究 ,
逐步拓展到少数 民
赞 干布 之时 或之前 ,
必 有 吐蕃 王 朝之 女嫁 予 阿 夏 ,
族和外文文献领域。其中敦煌藏文写卷成为重要
否则无法诠 释 阿夏成 为吐蕃 之甥或 叔 问题 。故
的参 考史料 之一 ,王尧 、
周 伟 洲教 授 的研 究 成 果具
此,
敦煌藏文写本《阿夏纪 年》残 卷④中的阿夏母 有代 表性 。而 周教授 则 在 吐谷 浑研 究 领域 影 响较
后吐蕃公主墀邦,
便是一个实证。至少说 明松赞 大,
不但 引用敦煌 藏 文遗 书 进行 考 证 ,还发 现 了 藏
干布之前婚 嫁予阿夏,
并生有子女。另外被邀 的 文史书 中称 吐谷浑 为 Thau—l
au—ha
un的 问题 ,实
阿夏 医生治 疗 达 日宁 塞 复 明后 ,
返 回阿 夏 故 里 咨 属 难得 。但是 。由于 藏 文 文献 的 浩 繁 和 阿 夏 与 吐
询 吐蕃实情 ,
确认 阿 夏 已沦 为 吐蕃 管辖 ,
并 表 示无 谷浑关 系 的复 杂 性 ,
周 教 授 在 藏 文 史 书 中将 吐 谷
法挽 回的“母 亲”[] ” ”¨,从藏 文史 书描述 的字
浑书写 为 Thau—l
au—ha
un的分析 缺乏 系统 性 ,因
里行间来看恰似吐蕃公主,
同时亦不能排除与《阿 而所得 出的结论 也就显得过 于简单 。故此,
我们
夏纪年》残卷中的阿夏母后墀邦没有关系。据《第 有必要 进一 步探讨 和补 充该余 题 。
吾 史记 》等早 期史 书明确 记载 ,
达 日宁塞 时期 阿 夏 对 目前 已整理出版 的藏文古籍史料进行解读
和森波 等不 少 小 邦兼 并统 一 ,这 些 主 要 基 于 共 通 后,
我们 不难 发现 吐谷 浑 书写 为藏 文 Tha
u—l
au—
的宗教 信仰 和文化认 同 ,
通 过 政 治联 姻 等手 段 ,
逐 hau
n者 ,
最 早 的记载 应 当首 推 《红 史 》。该 书 中 记
渐 实现 了青 藏高原 的再次 统 一 。正 如丹 珠 昂奔 教 载道 :
于 阳木 马 年 ,
唐 太宗 与 吐蕃 国王 互 赠 礼 品 ,
授所云:
以前在讨论藏 民族 的形成问题时 ,
有两大 结为盟友。霍尔 、
吐谷浑各派使节到唐朝 ,
求娶唐
误区:
只将眼睛盯着雅砻河谷 ,
而将达 日宁塞时开 朝公主, 各得一公主而返。吐蕃国王亦派遣使节 ,
始的高原兼并战争当作吐蕃民族对另外 “民族”的 要求取唐朝公主, 唐朝不允 。吐蕃赞普龙颜大怒 ,
吞并 ,
而没有将它 当作 同一 文化系统 的不 同部落 领兵二 十万击 破 吐谷浑 ,
兵至松 州 。l
3_”
的统 一。 如 此 ,以 后 的 许 多 事 情 便 疑 窦 丛 在《红史》中以藏文书写的 Th au—l au—ha
un
生。
[]・ 。 所以, 达 日宁塞时期派遣吐蕃王庭 一

词,先后 共 出 现 了 三 次 ,以上 为 前 两 次 ,还有一


女子嫁到阿夏 ,
通过 内外呼应实现 了阿夏重新归 次注释性地出现于最后。从该词 出现的历史事件
入吐蕃 的文献记载 ,
具有一定 的历史依据和社会 来分 析 ,
可 以确 定 是 吐 谷浑 的藏 文 音 译 。如果 对
民族 文化 55

此有人认为 ,
上述 吐谷浑 的藏 文书写 实际所指就 乃 黄霍 尔 ,
俄 田乃 和 田”或“黄 霍 尔吐 谷 浑 ,和 田俄
是阿夏 ,
只是《唐书吐蕃传》的泽者或《红史》的作 田”这样的句子 ,
文末的注释我们可 以解读为对引
者 未 能领 会 其 所 指 而 直 接 音 译 为 吐 谷 浑 。那 么 , 文的舛误指正 , 可引文 中从未出现此类语句。上
这种解析与《红史》作者在文末跋语 中的注释是背 面 已经 引用 了 出现 吐 谷 浑 的 原 文 ,
俄 田仅 出现 两
道而驰 的 ,因为在 文末 的 注释 中写 道 :该 书 中 的纪 次。第一次 中记 载道 :
此时,
吐蕃王 朝 的四周边
年 有 几 处 错 误 。 吐 谷 浑 乃 黄 霍 尔 ,俄 田 乃 和 境,
东至松 、
茂、信三州 ;
南至婆罗门境域 ;
西至俄
田。
[1]
( 从这个 简短 的注释 可知 ,
《红史》作者 田;
北至霍尔 ,
以此环绕而成的疆域 ,
幅圆万余里。
很 明确 地认 为 此处 的 吐谷 浑 是 黄霍 尔 ,
而 非 阿夏 。 吐蕃这样强盛的王朝 , 在汉地 的汉 、 魏、周 等朝代
此外 ,
在其 他藏 文文 献 中 ,也没 有 发 现将 阿夏 称作 未 曾有之 。[
1】( 从 中的西 至俄 田 ,
还 有一 次则 为
黄霍尔的 ,
或认 为黄霍 尔是阿夏 的观点。特别在 注释 说 明。
《王统记》、
《雅隆史》、
《青史》、
《智者喜宴》、
《汉藏 第二 ,
陈先生汉译的两种版本 ,
把这一句连为
史籍》为主 的藏文史籍 中,
都出现 了阿夏和 吐谷 一

个整句翻译 ,
未 能准确断句 。在原文 中这是两
浑,也没有注释说 明二者是 同一族属 ,
但对 Th
au— 个独立句子,
在 阐明不 同的内容 ,
没有任何关联 。

au—ha
un却明确地 诠释为黄霍尔。⑧仅从这一点 如果 连为 一个 独 立 句 子 ,
则 出 现 前 后 不 连 贯 的逻
看,周教授所云 :
藏人 (吐蕃)对 吐谷浑 的称呼 ,
是 辑问题 。按照陈先生 的译文 ,
句 子前后应该是解
沿袭 了十六国时西北各族对他的称呼 ‘ 阿柴 ’。唐 说关系,
(即)
句子 的后部分应该是前部分的解释
代 以后 ,
虽 然有 一些 西藏 书籍 ,
如 一 三二 七 年 的西 说 明。原文 前 部 分 说 有 纪 年 错 误 ,如 果 把前 后 两
藏史 (即 Rg
yal
rabs)
称吐谷浑为 Th u—l u—hun。这 句连成 一个 复句 ,
后 部分 则 应 该 用具 体 的 时 间 问
显然 是 因袭 汉 文 史 籍 对 吐谷 浑 的 称 呼 。l
J(H’只 题 来举 例说 明 。但 后 面为 何 不列 举 有关 纪年 的 错
是断章取义 ,
缺乏对藏文史籍 的整体把握 ,
因此其 误,
而注释说明了族名或地名呢?显然 ,
译者是把
结论也就难 以成立。 原文中两个完全不相关的内容混为一谈。在原文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 , 在 《红史》汉译本 中却 出 中根本不存在举例 的任何词语 ,
也无 法引 申为他
现 了与原 文 大 相 径庭 的译 文 。即 “其 中纪 年 中有 义。
几处错误 ,
将 吐谷浑误 为突厥 , 将 和 田误 为沃 田 第三 ,《红史》的汉译本依据东嘎教授 的校注
等” j
( , 进 而在 同一译者 的《汉藏史籍》汉译 版翻译 而 成 ,
这 在 汉 译 本 中 有 明确 标 示 。在 《红
本中也翻译为 : 其 中,
个别年代干支上 的错误 和译 史》校注版中对这一段, 在注释 1 32、 1
48、182条下
名不当, 如将吐谷浑译 为黄霍尔 , 将和田译为沃田 有注解 说 明 ,
按 理 译 者 翻译 的 内 容 不 可 能 出 现 如
等。 J
( ’该 内容 《汉 藏史 籍 》直 接 摘 录 于 《红 此截然相反 的结果。尤其在 注释 1
32条记载道 :
史》,
对勘二者原文没有任何区别。这样翻译 的结 Thau—l
au—ha
un,
应该 揣测 为 汉语 的 吐谷 浑 ,
但在
果,
使《红史》原文 中认为吐谷浑是黄霍尔的观点 , 《红史》引用《唐朝传》末尾 明确记为吐谷浑 乃黄
在汉译中曲解其意,以为吐谷 浑不是黄霍尔 ,
将原 霍 尔 。 由此 可 以推 断 吐谷 浑 属 于 早 期 民族 之 一 ,
文的肯定句式译成否定句式 。只要对原文中的引 源 自鲜卑 的分支 ……[
"]‘ I
2’但是 ,
在《红史》
文和文末注释稍加对 比,
其内容 自然会一 目了然 , 汉译本 注释 1
32条下却没有 翻译该 内容 ,
相 反直
并没 有不 易 解 读 的 字 句 。 当然 ,汉译 本 这 样 翻 译 接 删减 了 ,
亦 未作 任何 注 释性 说 明。所 以 ,
无论是
的结果 ,自然 消 除 了 吐谷 浑 与 阿 夏 之 间 不 能 连 为 《红史》还是《汉藏史籍》的汉译本 , 作为 同一译 者
同一族源 的关键论据。从 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红 汉译 ,出现与原 文相 差甚 远 的译 文 ,
不易 理解 。
史》原文与汉译本的差异。 第 四,
在《红史 》中的“吐谷浑乃黄霍尔 ”,

第一 ,
在《红史》中藏文记载道 :
“vd
aiv
i—l
aov
i 对引文《唐书吐蕃传》的注释。因为藏族不仅把霍

dbang — t
hang — naor— ba — vgav — r
ae — snang. 尔分为 白、
黄、黑多种 ,
而且在《蕃人六种姓 氏之族

hau—l
au —haun—haor一 ¥
aer—yai
n.vau— t
haen — 谱 ・鲜 花 林 苑 》中 称:“黄 色 ,乃 蒙 古 种 的 满
ao—t
haon—yai
n” [
”]( 族”ll
6J 引。如此看来。蒙 古种或北方 胡人在 藏
, 如 果 准 确 译成 汉 文 “该
书中的纪年有几处错误 。吐谷浑乃黄霍尔 ,
俄田 语中称之为霍尔 ,
满族又兴起于东北地 区。同样 ,
乃和田”,
无法译成以上陈先 生的 内容。第一 ,
按 吐谷浑源于慕容鲜卑 ,
鲜卑属于北方五胡之一 ,

照藏文语法结构 ,
如果《红史》的引文 中有“吐谷浑 此《红史》把吐谷浑注释为黄霍尔 ,
是有一定 的依
56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
4年第3期

据。 族人的名字作 为己名。
[21
1(
P.
27-
30
)综 观藏 文史籍 ,
第五 ,
“俄 田乃和 田”一句 ,
更 能说 明《红史》 F.w 托 玛斯 的 推 断是 客 观 而 中 肯 的 ,有关 阿夏 在
作者对引文进行 的注释。藏族历史上对和田的界 西域 活跃 的问题 ,
参见 拙文 引。
定 一直模 糊不 清 ,
藏 语有 时 称为 李域 (La
i—ya
u1), 综上所论 ,
我们可以总结 以下两个问题 :
也 有称其 玉格 尔 (Yau—ga
ur),
又有 称 为俄 田(Vau 第一 ,
在藏史汉译 中,
除 了《青史》和《雅隆尊


hae
n),还有称瞿萨旦那 国( g
au—sa—da—nav
i 者教法史》为代表 的少量汉译本在尊重原文的前


au1)和杂 丹吉域 (
rts
a—d
an—gay
i—y a
u1)等。 提下 ,
把藏语 Va—z
ha一词,
音译为 “阿夏”或 “阿
由于不同朝代势力范围 的消长 ,
有时也难 以界定 霞”之外⑨,
大多数汉译本译成“阿柴”。这虽有音
尼泊尔与李域 的关 系。因此,
《红史》作者有必要 译的假象,
其实误导读者与吐谷浑产生种种联想。
在文末作注释说 明,
而非修正错误。以上对 和 田 甚至有些汉译本直接译成吐谷浑 , 对此没有作任
的诸名中经常混淆的是李域与于 阗。通过《丹珠 何 注 释说 明 。这 样 翻译 的后 果 ,不 但 有 失 译 本 的
尔 ・阿罗汉更敦培授记 ・李域授记》”]
‘删 ’ 第一手资料 的价值 , 还对只能借助汉译藏史进行
和敦煌 遗 书 P.T.
960、
P.T.1
256中不 同 书 写 方式 研 究 的学 者 们 所 得 成 果 的 学 术 质 量 产 生 负 面 影
比较后 ,
我们 不难 发现藏语俄 田专指 于阗。正如 响 。当然也 不利 于汉藏 文化 的深人 交流 。
《白 史 》所 记 ,李 域 相 当 于 汉 人 所 称 的 新 第二 ,
在藏 文古籍 中 ,
同一史 书分别 记载 了 Va
疆 H8
] ¨,而 非 于 阗 ,它 们 的关 系 为包 含 和被 包


ha和 Thau—l
au—ha
un,而 且对 二者 的族 属 有

含的关系。所 以,
《红史》作者注释俄田为和田,
其 不同的阐述。从这一点来看 , 我们 可以推 断吐谷
用意就是为了避免后人将其误解为李域而作 的特 浑与 阿夏并 非 同一族 源 的不 同称谓 。然 而 针 对敦

别说明。 煌遗书 P.
T.1
263《蕃汉对译词表》上的藏汉 互译
通 过 以上 五点 分 析可 知 ,
从 藏 文 文献 审视 ,
我 对照的问题 ,
我们不能排除公 元五世 纪之后 阿夏
们可以推断出吐谷浑与阿夏并非 同一族源的不 同 与吐谷浑互相交融 ,
走 向构 成多元民族共 同体的
可 能性 。
称谓。然而,在敦煌遗 书 P.T.1
263《蕃汉对译词
表》中,
阿夏 Va—z
ha对照退浑 、阿夏王 Va—z
ha— 三 、阿夏 的族 源归属

jae对 照退浑 王 。对于这 个 问题 ,
正 如黄盛 璋 先生
近 百年 来 ,由于缺 乏藏 文 文献 的 系统研 究 ,

在《汉于 阗吐蕃文献所 见 “龙家 ”考》中对 P.
T. 学界把 阿夏 的族 属 等 同 于 吐 谷 浑 ,
源 自辽 东 慕 容
12
63(蕃汉对译词表》的藏汉对照 的可信度和准确 鲜卑部 。通过上述藏文史料的考究 , 我们得知 阿
性提出了种种质疑L 】
引。同时我们在敦煌藏文写卷 夏至少 不是 吐谷 浑 的不 同称 谓 ,更 不 可 能 源 于 慕
中发现有不少吐蕃 以后 的文献 ,
被法 国藏学家乌 容鲜卑部。那么 ,
藏语阿夏到底源 自何处 ,
具体属
瑞在《吐蕃统治结束后在甘肃和于阗官府 中使用 于 哪个族 群 ,
现 如 今 是 否 存 在 其 后 裔 等 问题 。 我
藏语的历史》中阐明。
加】《培卜懈)
。但是 ,目前我们 们还是借助藏文历史文献 ,
试 图揭开其神秘 的面
所掌握的论据 ,
还不能一 口否定阿夏与吐谷浑在 纱。
公 元五世 纪 之 后 从 来 没 有 相 互 交 融 的 历 史 现象 。 在早期 苯教 文献 《人之 四族姓 净 神盛 供》中 记
鉴 于这 样 的思考 ,
F.w 托 玛 斯 在 深 人考 究 新 疆 出 载道 :
人 有 四族 ,
通过 穆 ・象 雄 的神 语 ……按 照 塞
土的藏文简牍 和敦煌藏文遗书为主 的史书后 ,
作 ・

阿夏 的神语 ,
获得 陀 妥绛 木 斋神 。人有 四族姓 ,
出了以下论断 :
从怯卢文 书的时间考 虑,
阿柴(Va 禽有三雀类 :
穆与象雄;党与木雅 ;
童与松 巴;
塞与

ha)
似不包括吐谷浑在 内。……说阿柴 (Va—

阿夏……凹在《吐蕃王统金鬟 ・阿里上部芒域传》

ha)
等于吐谷浑,
可能是对两族人的一种混淆 ,
因 中亦写道 :所谓 内部 四族姓 ,乃扎 ・象雄 、童 ・松
为他们在一个时期内共 同占据着山区。即受注视 巴、党 ・木 雅 、
塞 ・阿夏 四种 ”。[。
】‘ 在上面第
的鄯善王 国、
罗布淖 尔地 区、
沙洲及 甘肃西部 山 一

节 的《世续题解详传》中亦引用了敦巴辛饶莅 临
区。……关于汉文 A.
Cha
i(阿柴或阿豺)=Va— 塞 ・阿夏地 区,
并 给塞苯 朗杰 雅 巴传授 《塞举伽

ha,
应该注意的同样情况 :
如 41
7-43
0年 ,
一位吐 那》等不 同法 门的文献记载。通过上述不 同史书
谷浑的名字就是这样 叫的,
而他就是第一位在沙 的引文 ,
给我们 明确 提供 了阿夏 的族 属为塞 氏。
洲奠基者(Bi
Chu
rin,
Is
tor
iyaTi
bet
aiKh
ukh
uno
ra,
i, 所谓塞氏,
乃藏族远古四种族姓之一 。
78 8
0页).
似可认 为,
他接 受了阿柴 (
Va—z
ha) 在《拉达克史》中进一步写道四族姓 的祖先 :
民族 文化 5

弟岩间罗刹生有二子 ,
兄塔杰吞 巴和弟猕猴斯 当 多不同姓氏的直系旁支。L

8j。

… …

兄章弥井巴生有 四子,
即:老大穆 ・象雄 的祖 据《藏汉大辞典》所记 ,聂赤赞普在世于公元
先为隽 巴唐杰 ;
老二塞 ・阿夏的祖先 为朗夏尔唐 前二世纪中期 2
9] ㈣ 。按照上述《禳解文书》所
杰;老三童 ・松巴的祖先为让吉俄饶 ;老四党 ・木 云,
公元前二世纪之前 的吐蕃十二诸侯争霸时期 ,
雅的祖先为格杰绸 巴, 从 这 四族姓开始繁衍 了蕃 源 自远古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而形成 的塞 ・阿夏 内
民众族”o
 ̄2
4]
(P.
4-7
)这一段引文 中不但 明确 了四族 部,
亦已经分化了若干族系姓氏。其 中,
曾主持 吐
姓的各祖先之名 ,
而且在列举他们祖先名单 中,
隐 蕃十二诸侯 国的霸主噶 氏,
就是从 中衍生 出来 的
约透露 了“罗刹”和“猕猴”这样非常重要 的信息。 一

个望族 ,
亦被历史记录下来的一个事例。随着
这让我们想起藏族 的人类起 源之说 ,
即猕猴与罗 人类 的交 流频 繁 ,
从 塞 ・阿夏 中的望 族 之 一 噶 氏 ,
刹女结合 而形成藏人 的历史传 说。正 如在《柱间 又分化为九大族系,
《蕃人六种姓 氏之族谱 ・鲜花
史》中所云 :
祖父猕猴的四百子嗣因争斗失 和而分 林苑》转引来看 :
塞氏之王阿夏衍生九子族姓……
化 为党 、
童、塞 、穆 四大 姓 氏 。祖 父 猕 猴 坐 中 为他 所谓噶九子族姓 ,乃 噶 ・阿卓 、
噶 ・阿柔 、
噶 ・阿
们划分领地 ,四分 为“卫藏 四如 ”,党 氏部族 统辖 周、
噶 ・阿绰木、
阿香等。早期他们在卫藏地 区,
卫玉如 、 童氏部族统辖藏叶如 、塞 氏部族统辖藏云 中期在后藏当吉堡城诞生过赫赫有名的王 ・索朗
如、穆氏部族统辖卫邬如。至于其他分法 , 乃后世 坚赞之子 ,
第六世噶玛红帽系 ・曲吉旺秀之高足,
赞普 所 为 。[
25
](P
.5
6-5
8) 被称谓第五国师噶玛 巴摄政王 曲央,
也是属 于噶
对此 ,
正如陈寅恪在《吐蕃彝泰赞普名号年代 氏。噶氏九子族姓后裔也有从多麦宗喀地区分化
考》前言中所云 :
西藏志乘 ,
虽间杂以宗教神话 ,
但 到康区各地 的, 康 区宁玛派古刹 噶陀金 刚寺的创
历代赞普之名号世系 , 亦必有相传之旧说 ,决不尽 建 者 ,丹 巴 德 协 ・ 喜 饶 僧 格 亦 是 噶 氏
[1
6](P・
7、11
2- 11
3)
为臆造。_
26
J(
P・
1o
9)特别是石泰安; 《川甘青藏走廊 … …

古部族》的结语 中明确讲道 :
无论是在西藏东部的 藏族四大族姓的繁衍生息 ,
并不是独立 于一
深山老林 ,
还是在汉藏边界诸族杂居地区 ,
西藏 的 隅之地 ,
而在青藏 高原 的各处都 可以寻觅到不 同
传说(原始六部族)同样都是确有其事的……我们 族 姓 的后裔 ,由此 塞 ・阿 夏也 不 例外 ,
分 布 在藏 区
也认为已经再一次证 明 了西藏传说 的连续性 ,
从 各地 ,
绝非 目前所谓 的甘青一域。据上 述引文分
敦煌 写 本 一 直 到 今 天 是 始 终 如 一 的 析,
公元前主要分布在后 藏及其 周围 ;
公元前后 ,

[]
(H ’

因此 ,我们 有理 由相信 阿夏源 于 在西域地 区有活动 的迹象。阿夏在西域 的活动 ,
藏族本土公认的祖先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而生的四 在《甘珠尔 ・无垢天女卷》中出现 四次 。虽然其具
种族姓之一塞 氏, 这一点在祖父猕 猴把后藏 云如 体年代还存异议 , 但“第一次来李域的外人为松巴
划分给塞氏部族 , 与上述《后藏志》中所 云的远古 人,来 者甚 多 。尔后 汉 人 、阿夏 、
松 巴等人 ,
像印度
时代娘 河 中游 最早 的 土著 居 民 为阿 夏部 族 的 文献 四大天 王之 一 增 长 天王 的大 军一 样 来 犯 李 域 ” 。
记载 ,
完全 可 以互 为 印证 。 以此可 以推算 , 汉族大规模进人西域 时问 , 公认 为
藏 族远 古 氏 族 的分 类 ,有 四 分 法 和 六 分 法 。 汉武 帝 时期 ;
七 世纪 前后 ,阿夏 在今 新 疆 东 部地 区
所谓六分法,
在上述四种族姓 的基础上 ,
将 《柱 间 生活的历史 ,
在敦煌藏文写卷和新疆 出土 的简牍
史》中的“吐蕃境 内还 有无 所归属 的七 氏康 布部 中得 到 充分 的体现 。
族 ”,
分类为贝和达两种, 加 以补遗而成。因此在 十 世纪之 后 ,随 着 藏 族社 会 步 人 重 建 文 化 工
《蕃人六种姓氏之族谱 ・鲜花林苑》中详细阐述 了 程的黄金时代 ,
塞 氏 ・阿夏部的诸多后裔也纷纷
祖 父猕 猴 按 照 子 嗣 的 长 相 和 性 格 划 分 不 同 的 姓 加人了百花齐放 、
百家争鸣的行列 ,
为共 同构筑藏
氏,
进 而如 何 繁 衍 生 息 和 演 变 的 源 流 。有 关 阿 夏 传佛 教 为核质 的藏 文化 大 厦 ,添 瓦加 砖 ,
做 出 了不
的祖先谱系略同上述引文 ,
直至猕猴与罗刹女 ,
不 朽的贡献 。其 中著名的有藏传佛教后 弘期下路律
再赘述 。在该书中值得关 注的是引用早期苯教文 承的发起者喇钦 ・贡巴饶色的主要 门徒阿夏 ・益
献《禳解文书(
Gta
o—p
haug)
》日:

聂赤赞普之前 的 喜雍仲 。
0j・ ),
其父亲为阿夏 ・郭沃切 ,
十世
十二诸侯 国,
由木雅地 区的党 氏、
松 巴地区产生的 纪人 ;
藏传佛教时轮金刚的主要传承者阿夏大译
直氏、
象雄 地 区产生 的扎 氏、
阿夏地 区产生 的噶 师 ・嘉噶泽 l
J・ 埘引,
他的两部译著编纂 于《丹
氏,
纵横更替入主吐蕃 国王宝座 ,
亦 由此衍生 了众 珠尔》校勘本第 2
4和 3
3卷 ,
十一世 纪人 ;
藏传佛
58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
4年第 3期

教律承的主要传播者克什米尔班钦 ・释迦师利的 氏族 系 以后 ,在不 同 的历 史 阶段 有 无 数 次分 化 整


赞助 者之 一 阿夏 ・嘉 沃 。J
(P・ ,
十 三世 纪人 ;
雍仲 合现象 ,
亦有与I临近民族和族系交融分离 的过程 ,
苯教的十八位后藏玉 日伟大导师之一阿夏 ・卓贡 这也符合多 元 民族 和文化 流变 的进程。因此 之
罗珠 坚赞 ,
通 过 “无 宗 派 思 想 ”(pha
yogs—ma
ed— 故,藏族阿夏繁衍生息的地域不是一成不变 ,
而是
mi—pa),
为加 强苯教 佛理 化 的文 化整 合方 面颇 具 处在 一个 动态 的变迁 过程 。
建树。量理 、
俱舍论 、
续藏等领域 的著作达 3
2部 , 第三,
当今时代 ,
虽然大多数藏族很少使用姓
均编纂 于《雍 仲苯教 ・典珠 尔》,
生卒 于 1
198~ 氏,
但其族谱文化非常丰富 , 以多康地 区为例 自成

263年 ;
西 夏被成 吉 思 汗攻 克 之 际 ,
西 夏帝 师 日 体系,在 浩 如 繁 星 的 藏 文 文 献 中有 大 量 的记 述 。
巴经阿夏地区返回囊谦避难 ,
十三世纪初期 ;
萨迦 如果要 准确 梳理 和深人 诠 释藏 羌 各族 系 的族 际互
派不共道果法脉的主要传承人之一阿夏 ・蒋杨钦 动与历史关系 ,
就务必要借助各 民族文献及其文
哲旺 秋 ,36岁 时 荣 登 夏 鲁 金 席 ,生 卒 于 1
524~ 化资源 ,
否则 其研 究流 于表 面 ,
难 以作 出全 面而 客

567年 3
_ 等。为藏族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方 观 的论 断 。
面付 出心血的塞 ・阿夏后裔不 只以上这些人 ,

不 限于这 一 历 史 阶段 。每 个 历 史 阶段 ,
都 有众 多 注释 :
①始迁人 口依据《宋 书 ・九 }六卷 ・鲜卑吐谷浑》所记。
塞 ・阿夏后裔繁 衍生息在青 藏高原 及其周 围地
②参见仁增更珠扎巴的《芩教大藏经 目录》第 29
2—295页 ,中
区。
国藏学出版社 1
993年 ;
夏察 ・扎西 坚赞 的《西藏 苯教源 流》第 61
当今生 活在甘 肃迭 部 县 阿夏 乡 和 四川若 尔 盖 页 ,民族出版社 1
985年等。
求 吉 乡的阿 夏 村 的 塞 氏 ・阿 夏 人 ,以及 四川 松 潘 ③参见南喀诺布 的《古代象雄与吐蕃史》第 69—78页,中国藏

县 境 内分散 的阿 夏 仓 家 族 ,
正 是 阿夏 人 后 裔 繁 衍 学出版社 1
996年 ;
阿旺嘉措 的《象雄 时期 的藏 族文 明》第 29—3

页,
甘肃民族出版社 19
98年 ;
才让太的《苯教在吐蕃的初传及其佛
生活 在青藏 高原 上 的 有力 佐 证 。 同时 ,阿 夏 与苯
教的关系》,中国藏学 2006年第 2期。
教 的渊源关 系正 如 上 述 ,
甘 肃 阿夏 乡为 主 的迭 部
④参见 土登彭 措的 《藏史纲 要》第 1
55页 ,四川 民族 出版社
县及 其周 围 ,
乃 是多麦 地 区苯教 文 化 昌盛 的 区域 。 1
996年;
周华 的《藏族简史》第 39页,民族 出版社 1
995年;壬尧 等
曾有“迭部区,
乃天苯波 ,
地苯波、
人苯波”的谚语 , 主编 的《西藏历史 文化辞典 》第 3
67页 ,西藏人 民 出版社 1
998年
阿夏乡的那贡寺 , 则是该地 区最早的苯教寺 院 。 等。
⑤丁谦《浙 江图书馆丛 书第一集 ・宋 书夷貊传地 考 证》第 1
此外 ,
仅 “阿夏 ”一 词 ,
作 为 族 姓 一 直沿 用 至今 ,

页后 7—-
8行 ,
民国四年浙江 图书馆。
历史 语 言学层 面亦 是最 明确 的佐 证 。但 由于 缺 乏
⑥参见多识的《后 期藏文史 书中历 代赞普 的生 卒断代 问题 弩
藏 文文献 的 系统 研 究 ,目前 不 少 学 者仍 把 这 两地 辨》,
西北 民院学报(藏文 )1
988年第 1期 、
1989年第 2期 ;
夏珠 的
的阿夏 人界定 为 吐谷浑 的后裔 。正 如 青 海热 贡 地 《松赞干布在世 三十 四岁之考 辨》,中网藏学 (藏 文)1
990年第 l

区多德 藏 族 (daor—s
dae—ba
od—ma
i),当 地 的 年 期 。.
⑦ 《阿夏纪年》残卷的编号 Vo
1.69.Fo
1.84为 F.w托玛斯最初
幼老少都认定 自己原本族属于藏族 ,
而且多德藏
的编 目,
现在“国际敦煌项 目”中的编 号为 I
TJ一13
68.
族五屯之一郭玛尔村的苍王 ・更登旦 巴先 生, 在
⑧参见 萨迦 ・索 南坚赞的《西 藏王统 记》第 6l、
229—2
32页 ,
2002、
2003、
2006年 的《西藏 研究》(藏文 )第 4、
1、3 民族 出版社 2008年 ;
释迦 仁青 岱 的《雅 隆觉 沃教 史》第 1
9—37、
期上 ,
从语 言 、
丧葬 、
服 饰 等方 面 撰写 学 术论 文 ,
全 49_5
0、56页 ,
四川 民族 出版社 1
988年 ;
郭 ・循努 自的《青史》第
面而系统地辨析 和界定他们 的真实族属为藏族 , 73—83、
892、
978页 ,
四川民族 出版社 198
6年 ;巴俄 ・祖拉陈瓦 的

可 至今仍 然 把他 们 归 为 土族 ,并 且 上溯 到慕 容 鲜 《智者喜宴》第 1
60、
170、1
389- 1
407页 ,民族出版社 1
986年 ;达仓
宗 巴 ・巴觉桑波的《汉藏史籍 》第 99— 1I
7、1
38页,网川 民族 d{版
卑 吐谷浑 部 ,
很 少 有 学 者予 以关 注 。阿夏 的分 布
社 1
985年 。
现状 ,
由于涉及面广 ,
在此无法详述。 ⑨参见郭和 卿译 的《青 史》第 4
56、
497页 ,
西 藏人 民出版 社
综合上述所论 ,
我们试图可 以这样结束拙文 : 2003年 ;
郭和卿译 的《佛教史 大宝 藏论》第 1
87、
205页,民族 出版
第一 ,
通过藏文史书记载的藏 区不同族系可 社1
986年 ;
汤池安译的《雅隆尊者教法史 》第 3
0、3
3页 ,西藏人 民
出版社 2002年。
知,
阿夏 的族属可 以追溯到远古猕猴与罗刹女结
⑩Sa
mte
nG.Ka
rmay所编(
 ̄TheCal
loft
heBl
ueCue
koo—AnAn—
合而形成的藏族四族姓时代 。这一远古族群的后

hol
ogyofNi
neBo
npoTe
xtso
nMy
thsa
ndRi
tua
lsBo
nSt
udi
es6》第 l
裔,
现如今在藏地腹心仍可找其遗裔。因此,
阿夏 页.
Nat
io
nalMus
eum ofEt
hnol
ogyOs
aka
2002,
编者认 为成书于 1
3世
与吐谷浑并非同一族源 ,
毋庸质疑。 纪左 右 。
第二,
阿夏从 藏族 远古四大族 姓中分离 为塞 ⑩参见 《中华大藏经 ・甘珠 尔》(对勘本 59卷 )第 5
99、
600、
民族文 化 59

642页,中国藏学出版社 20
08年。 [1
8]奔嘉主编.更敦群培文集下册 [G].成 都 :
四川 民族 出版
⑧雍仲桑木丹所编《雍仲本 学讲修学 院书系》第 6—1
5页 ,
第 社,
2009.
二 十二届雍仲本波讲修学院常务 图书馆 20
02年刊印。 [1
9]郑炳林等编.丝绸之路 民族古文字与文化 学术讨论 会文

)2009年 11月专访迭部籍 的阿夏那:
贡寺 的 3l世绛 帕活佛 ・ 集 [c].
西安 :
三秦 出版社 ,
2007. ・
仁青坚赞 、
兰州大学教授阿旺嘉措博 士。 [
20]郑炳林主编.法国藏学精 粹 (第 1册 )[C].兰州 :
甘肃 人
民出版社 ,
201
1.

参考 文 献 : [
21]刘忠等译.敦煌西域 古藏 文社会历史文 献[M].jE京 :民

[1]周伟洲.吐谷浑史[M].
南 宁:
广l 师范大学 出版社 ,
2006. 族出版社 ,
2003.

[2]禅 巴朗卡等.苯教史料汇编[C].
拉 萨:
西藏藏文古籍出版 [22]夏吾李加.
从 文献 考辨藏语“V
8一z
ha”与吐谷 浑的族 源问
社 .
201
0. 题—— 兼论月 氏的关 系[J].中国藏学 (藏文 ),
201
0(3).
[3]章杰增巴.赛米[M].
北京 :
中国藏学 出版社 ,
1991. [23]恰贝 ・次旦平措编.西藏 史籍五部 [G].拉 萨:西藏藏 文

4]芭 ・丹杰 桑布.苯 教源流宏扬 明灯 [M].北京 :中国藏学 古籍出版社 ,
199
0.

出版社 。1
991. [1
24]群宗.拉达克史 [M].拉萨 :
西藏人民出版社 ,
198
7.

[5]巴俄 ・祖拉陈瓦.
智 者喜宴[M].北京 :
民族出版社 ,
1986. [25]阿底峡.柱间史 [M].兰州 :
甘肃民族 出版社 ,
1991.


6]宿喀 ・洛珠嘉波.
藏 医史 [M].北京 :民族出版社 ,
2006. [26]陈寅恪集 ・金 明馆丛稿二编[G].
北京 :三联 书店,
201
2.

7]达罗那他.
后 藏志[M].拉 萨:
西藏人 民出版社 2002. [27]
耿 升等译 .川 、
甘、青 、藏走廊 占部族 [M].成 都 :四川 民
[8]弟 吾贤者.弟 吾宗 教 源流 [M].拉 萨 :西藏 人 民出版 社 , 族 出版社 ,
1992.
1987. [28]
扎 西加 措 等.果 洛宗 谱 [M].西宁 :青 海 民族 出 版社 ,
1994.

9]黄颢 .《贤 者喜宴》摘译[J].西藏 民院学报 ,
1980(4).
[1
0]萨迦 ・索南 坚赞.西藏 王统记 [M].北 京 :
民族 出版社 , [
29]张怡孙 主编.藏汉大辞典[K].
北京 :民族 出版社 ,
2006.
2oo8. [
30]布敦 ・仁 钦竹 .佛 教 史 [M].北 京 :中 国藏 学 出版 社 ,
1991.
[11]平措 次仁.藏史 明镜 [M].拉萨 :
西藏人 民出版社 ,
2006;
[1
2]丹珠 昂奔.藏 族文 化 发展史 [M].兰州 :甘肃 教育 出版 [
31]郭 ・循努 白.青史[M].
成都 :四川 民族出版社 ,
1986.

社,
2001. [
32]嘉 当 ・白玛多吉.结大喇嘛谱系与谱 系恒 河之流 合集明

[1
3]蔡 巴 ・贡嘎多吉.红史[M].
北京 :民族 出版社 ,
1993. 镜 [M].拉萨 :
西藏人 民出版社 ,
2008.
[1
4]陈庆英等译.红史 [M].拉萨 :
西藏人 民出版社 ,
2002. [
33]百慈藏文古籍研究室编.萨迦道 果汇编 [G].拉 萨:西藏
[1
5]陈庆英译.汉藏史籍[M].
拉萨:
西藏人 民出版社 ,
1999. 藏文古籍出版社 ,
2012.
[1
6]扎西 加 措 等.果 洛 宗 谱 [M].西 宁 :青 海 民族 出 版社 ,
1994.
收稿 1
51
期:201
3—05—20 责任编 辑 孙 国英
[1
7]中华大藏经 ・丹珠尔 (对勘本 96卷 )[G].北 京 :
中 国藏
学出版社 ,
200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