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分數欄

師說 班級: 座號: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單選題(共 0 分,每題 0 分)
1. ( C ) 下列「師」字的用法,何者與其他三者不同? (A)聖人無常「師」 (B)「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C)吾
「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D)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解析: (A)傳授知識的人、老師。名詞。(B)傳授知識的人、老師。名詞。(C)學習、效法。動詞。(D)傳授知識的人、老師。名詞。
2. ( C ) 下列文句中「師」的字義,哪些相同?(甲)古之學者必有「師」/(乙)「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丙)不恥相
「師」/(丁)聖人無常「師」/(戊)擇「師」而教之。 (A)甲乙丙 (B)丙丁戊 (C)甲丁戊 (D)乙丙丁
解析: (C)(甲)傳授知識的人、老師/(乙)從師問學的/(丙)學習、效法/(丁)傳授知識的人、老師/(戊)傳授
知識的人、老師。
3. ( D ) 下列「 」中字的音、義,何者皆正確? (A)習其句「讀」:ㄉㄡˋ,文章的注釋 (B)官盛則近「諛」:ㄩˇ,奉承
討好 (C)或師焉,或「不」焉:ㄅㄨˋ,不從師 (D)六藝經「傳」:ㄓㄨㄢˋ,解釋經書的文字
解析: (A)通「逗」。「句讀」指文章的斷句。(B)ㄩˊ。(C)ㄈㄡˇ,通「否」。
4. ( D ) 下列文句中,何者用字完全正確? (A)板橋地方法院的檢察官日前受理一起兄弟鬩牆案,由於是公訴案件,所
以雙方沒有和解的轉還空間 (B)中華職棒牛獅激戰,高潮疊起,在球員們咬牙力拚下,興農牛擊敗統一獅,奪
下創隊以來首次總冠軍 (C)部分餐館以廉價牛肉充當高級牛排,被媒體揭發之後,業者以「拼裝牛排」強加辯
解,此種塘塞卸責之說詞,令人無法苟同 (D)南亞海嘯造成重大傷亡,無情巨浪吞噬數十萬人的生命,倖存的
災民除遭親人離散之痛,尚得面對滿目瘡痍的家園,處境極為艱難
解析: (A)轉「還」→圜。(B)高潮「疊」起→迭。(C)「塘」塞→搪。
5. ( A ) 下列「 」中的字,何者讀音兩兩相同?(甲)授之書而習其句「讀」/情「竇」初開。 (乙)或師焉,或「不」焉
/「不」一而足。 (丙)官盛則近「諛」/須「臾」。 (丁)李氏子「蟠」/「藩」籬。 (戊)老「聃」/鬚「髯」。
(A)甲丙 (B)乙丙 (C)丙戊 (D)丁戊
解析: (D)(甲)ㄉㄡˋ。(乙)ㄈㄡˇ/ㄅㄨˋ。「不一而足」指同類事物或現象很多,不只一種,無法一一列舉。(丙)
ㄩˊ。(丁)ㄆㄢˊ/ㄈㄢˊ。(戊)ㄉㄢ/ㄖㄢˊ。
6. ( B ) 下列文句中由注音符號所代替的字,正確的字形依序是:「小籠包抱著ㄕˋ死如歸的決心對泡麵說:「別以為你
燙了頭髮,我就不認識你!我與你ㄕˋ不兩立!」泡麵也不甘ㄕˋ弱地說:「你若這麼愛惹ㄕˋ生非,我就奉陪
到底!」 (A)誓/勢/勢/是 (B)視/誓/示/是 (C)視/示/勢/事 (D)誓/誓/勢/事
解析: (B)「視死如歸」喻不畏死亡/「誓不兩立」形容仇恨之深/「不甘示弱」指甘心顯示自己比別人差/「惹是生非」指招
引是非麻煩。
7. ( B ) 下列選項中的文句,何者用字完全正確? (A)〈師說〉旨在針貶時弊,闡明從師學習的重要,以發揚古道 (B)
韓愈任官以後,由於正直敢言,宦海幾經浮沉,三度出任國子監博士 (C)韓愈詩歌別開生面,勇於獨創,樹立
了奇掘險怪的風格 (D)〈師說〉的題材並不新潁,所揭櫫的觀念卻不同凡響
解析: (A)針「貶」→砭。(C)奇「掘」→崛。(D)新「潁」→穎。
8. ( B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一句中,「生乎吾前」的「乎」字意思為下列何者? (A)句中助
詞,無意義 (B)介繫詞,與「於」字同義 (C)動詞,與「呼」字同義 (D)形容詞,與「當」字同義
解析: (B)「乎」在句子中可作介詞、助詞或嘆詞來解釋,在本句中作介繫詞,相當於「於」。
9. ( A ) 下列各組「 」中字的字義,何者兩兩相同? (A)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位卑「則」足羞 (B)郯「子」之徒/愛
其「子」,擇師而教之 (C)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D)恥學「於」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解析: (A)就、那麼。(B)爵位的等級/孩子。(C)超出/產生。(D)向/比,置於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
10. ( B ) 下列文句「 」內的詞,其意義和現今慣用詞語相同的選項是: (A)「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B)胡老爹,
這個事須是這般,你沒奈何,「權變」一權變 (C)不費江東半分之力,已得十萬餘箭,明日即「將來」射曹軍 (D)今歲春雪
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
解析: (A)古義:句讀之學。出自韓愈〈師說〉/今義:實施初級教育的學校。(B)古今義都作「隨機應變」解。出自《儒林外史
‧范進中舉》
。(C)古義:拿來、取來。出自《三國演義‧用奇謀孔明借箭》/今義:未來。(D)古義:綻放。出自袁宏道〈晚遊六
橋待月記〉/今義:開拓、開闢。
11. ( D ) 下列關於「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一句的說明,何者正確? (A)可以解答句讀問題的老師,
不一定能解答學生的困惑 (B)有的人肯定教句讀的老師,卻否定能解決生活困惑的老師 (C)有疑惑就問老師,

1/5
沒有疑惑就不問老師 (D)不知如何句讀,就問老師,有學習上的疑惑,卻不請教老師
12. ( A ) 下列關於「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一句的說明,何者正確? (A)凡通曉道業之人,皆可為吾師 (B)能重道之
人則能尊師 (C)古聖先賢之道皆因有師傳授才得以保存 (D)道之存養方式,即師之存養方式
13. ( B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一句中,所傳之「道」、所受之「業」指的是下列何者? (A)經世濟民之道,安
身立命之業 (B)修己治人之道,古文六藝之業 (C)忠君愛國之道,居仁由義之業 (D)尊師重學之道,詞章句
讀之業
14. ( C ) 韓愈以孔子向郯子、萇弘、師襄學習為例,說明何事? (A)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B)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C)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D)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解析: (C)韓愈以孔子向郯子、萇弘、師襄學習為例,說明聖人好學,沒有固定的老師,只要道在誰的身上,誰就可以成為
我的老師。
15. ( A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關於此段文句的闡釋,下列何者正確? (A)韓愈為李蟠
老師,所以可直呼李蟠之名 (B)「子」在此為對有德者的尊稱 (C)「六藝」在此指禮、樂、射、御、書、數 (D)「傳」
意指傳世不朽的著作
解析: (A)「君、親、師」可直呼名,至於其他人則稱字以表尊重。(B)子弟。(C)《詩》 、
《書》、
《禮》
、《樂》、
《易》、《春秋》。(D)解
釋經書的著作。
16. ( B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關於句中詞語的解釋,何者錯誤? (A)「學者」是泛指學習的
人 (B)「傳道」指傳播道教教義 (C)「受業」指講授典籍 (D)「解惑」指解決對於「道」和「業」產生的疑惑
解析: (B)傳播儒家學術思想。
17. ( B ) 韓愈於〈師說〉一文中,慨嘆師道不復的主要原因為何? (A)「聖益聖,愚益愚」,今之眾人才能遠不及古之聖
人 (B)「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士大夫之族的錯誤觀念所導致 (C)「無貴、無賤、無長、無少」,未能區分
出老師和學生的地位 (D)「小學而大遺」,未能正確掌握學習的領域,以及從師的對象
解析: (A)為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的結果。(B)士大夫之族如果都以地位、尊卑來衡量從師的對象,自然處處受制,師道不
復。(C)意謂從師問學的對象,應沒有地位、年齡之分。(D)學到小知識,漏掉大學問。
18. ( A ) 下列文句的句意說明,何者正確? (A)「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意謂古代聖人超越平凡人非常多 (B)「弟子
不必不如師」指弟子不一定要有固定的老師 (C)「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意指兩人年齡相似,身分相當 (D)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指士大夫應該向百工之人學習
解析: (B)學生不一定就不如老師。(C)「道相似」意謂彼此學養相差不多。(D)三人同行,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意
謂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19. ( A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關於此段文句的闡釋,何者正確? (A)文意採隔句相承,第三句
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 (B)「句讀之不知」一句的主語為「士大夫階層」 (C)「惑之不解」指童子在文章斷句
上的疑惑 (D)「或不焉」意指有的問題沒有正確答案
解析: (B)童子。(C)士大夫階層在「道、業」上的疑惑。(D)士大夫有疑惑卻不肯求師。
20. ( A ) 下列關於「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一句的說明,何者正確? (A)人不該只知為其子擇
師,自己卻不願意從師學習 (B)既已為愛子擇師,就不必再在乎自身是否從師 (C)人應該為自己擇師,不必
為其子擇師 (D)向孩子的老師求教,並不可恥
21. ( D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一句中,所提及的當代學習觀念和情形是下列何者? (A)欲人之無
惑也難 (B)術業有專攻 (C)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D)小學而大遺
22. ( D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
矣。」這段文字的要旨為下列何者? (A)諷刺當時人不尊重老師 (B)取笑人們向老師請教問題 (C)說明老師的
責任重大 (D)強調從師的重要性
23. ( C ) 對韓愈於〈師說〉中引用時人「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之語,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讚美時人不恥相師
(B)同情時人無師可從 (C)批評時人不願從師 (D)讚美時人為子擇師
24. ( C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韓愈此段文句強調的主旨是什麼? (A)縱使少年易老學難成,仍不
放棄學習聖人之道 (B)有教無類,學生年齡大小不是老師的教學重點 (C)道之所存即師之所在,無須在意老
師是否年少於我 (D)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後生可畏,不可輕忽
解析: (C)師生關係建立在聞道的先後,年齡長少不是重點。
25. ( A ) 下列關於「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一句的說明,何者正確? (A)指出老師肩負的責任與應教導的內容
(B)解釋老師傳授學業必須具備的修養 (C)說明老師教導後輩時應具有的道德素養 (D)描述老師與學生教學溝
通的情形
26. ( D ) 下列關於〈師說〉一文所表達的旨意,何者錯誤? (A)古之聖人愈見其聖,愚人愈見其愚,關鍵在是否從師問道
(B)士大夫之所以恥於從師,乃因顏面問題,以下問為恥,上問為諛 (C)「余嘉其能行古道」的「古道」,是前文
所言古人從師問學的傳統 (D)以抑古揚今的方式勉李蟠好好從師問學
解析: (D)揚古抑今。
27. ( B )〈師說〉一文中,「聖人無常師」一句與下列何者可相互呼應? (A)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也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D)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解析: (B)「聖人無常師」指聖人向有道者學習,而非視其地位高低或年紀大小,故「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一句最符合
題幹之意。
28. ( B ) 韓愈〈師說〉一文中,「小學而大遺」的作法與下列何者相似? (A)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B)捨本逐末,輕重不
分 (C)先苦後甘,先憂後樂 (D)大才小用,小題大作

2/5
解析: (A)思慮時從大的方面出發,實行時自小地方做起。(B)不求事物的根本,只重視細節末枝,不分事情的輕重緩急。
題幹「小學而大遺」指學了小知識而丟了大學問,即指此。(C)指先憂苦而後得安樂。(D)「大才小用」指卓越的人才從
事簡單的工作,不能發揮其能力。「小題大作」比喻將小事當成大事來處理,有故意誇張的意思。
29. ( B )〈師說〉:「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韓愈所謂的「小學而大遺」是什麼意思? (A)學習細微的知識卻遺漏了
大的綱要 (B)學到句讀小知識卻漏掉大學問 (C)學到聖人之道卻遺忘生存之法 (D)懂得事親之禮卻未盡事君
之道
解析: (B)學到小知識,漏掉大學問。「小」指「句讀之不知」,「大」指「惑之不解」。
30. ( B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一句中,「君子不齒」的解釋,下列何者正確? (A)令
君子難以啟齒 (B)君子不屑與之同列 (C)使君子不敢輕視 (D)使君子感到羞辱
31. ( C )〈師說〉一文在文末嘉許李蟠能「不拘於時」,請問「時」是指當時何種情形? (A)君子不願為師 (B)拜師的禮節
太複雜 (C)眾人恥學於師 (D)師資普遍不足
32. ( C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在此韓愈告訴我們他對於老師的功用定位為何? (A)道是為師而存在 (B)
教授一技之長 (C)傳習儒道 (D)解決求學者日常生活的疑難雜症
解析: (A)師是為道而存在。(B)講授學業。(D)解除疑惑。
33. ( D )〈師說〉:「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下
列何者與此段文意相呼應? (A)古之學者必有師 (B)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C)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D)道之
所存,師之所存也
解析: (D)題幹意為不管年長或年幼於我,只要懂得道理的時間比我早,就可成為我的老師。由此可見道在誰的身上,誰
就是我的老師。
34. ( B )「余嘉其能行古道」一句中,「古道」指的是下列何者? (A)古聖先賢行仁由義的君子之道 (B)古人從師問學的
傳統 (C)秦漢質樸無華的文章之道 (D)古代聖哲的典型與風範
35. ( A ) 下列何者並非以「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態度求師問學? (A)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 (B)三
人行,則必有我師 (C)聖人無常師 (D)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解析: (A)說明「聖」、「愚」之別在於從師問道與否。
36. ( B )〈師說〉一文,多採對比手法以凸顯主題,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以古之聖人猶且從師問學,與今之眾人恥學
於師對比 (B)以韓愈自己能行古道,與時人恥學於師對比 (C)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
族恥於相師對比 (D)以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與今之學者恥於相師對比
解析: (B)李蟠能行古道(從師問學)。
37. ( C ) 下列關於「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一句的說明,何者正確? (A)學者不汲汲於功名之風骨 (B)士子追求高
官厚祿之醜態 (C)學者從師心態之偏差 (D)仕宦者應有之謙卑態度
解析: (C)所師之人不論地位高低與否,皆覺得羞恥。這是一種從師心態的偏差。
38. ( C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卻肯向郯子之徒請教,其主要原因是下列何者? (A)孔子與郯子等人之間的
年齡差不多,學養也相近 (B)孔子自覺較郯子差太多,只好轉而向郯子弟子求教 (C)孔子與郯子等人領會道
術有早晚的差別,學業也有其專門研究 (D)郯子的徒弟比不上孔子,郯子喜得英才而教育之
解析: (B)「徒」是「類、輩」的意思,和「弟子」、「徒弟」無關。
39. ( D )〈師說〉一文起筆即點題,說「古之學者必有師」,關於本句的說明,下列何者錯誤? (A)「古之」兩字,援古以
立論,有「藉古」以「諷今」之意 (B)「必」字將從師問學視為不容置疑的定論,構成一種邏輯上的肯定句 (C)本
句可視為作者基本的教育原則之一 (D)首句之「學」,可視為貫串全文之脈絡
解析: (D)貫串全文脈絡的應是「師」字。
40. ( D ) 下列關於〈師說〉一文的文意理解,何者正確? (A)「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表達老師
主要的功用在傳授句讀之學 (B)「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說明「道」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這個道即是道家的「道」 (C)之所以「聖益聖,愚益愚」的原因,是因為術業有專攻 (D)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乃因士大夫恥學於師
解析: (A)傳習儒道,講授學業,解除疑惑。(B)「道」是儒家之道。(C)是因為從師問學的有無。
41. ( C ) 韓愈嘆「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下列何者並非韓愈發出此一感嘆的原因? (A)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
恥學於師 (B)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 (C)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D)不明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之理
解析: (C)為擇師學習的態度。
42. ( B ) 下列有關〈師說〉的敘述,何者正確? (A)本文主旨在說明學習要慎選老師,才能事半功倍 (B)作者抨擊士大
夫為子擇師,自己卻恥學於師的矛盾 (C)韓愈認為因年長者經驗豐富,故從而師之 (D)「聖人無常師」意謂聖
人不需向老師學習
解析: (A)主旨闡明從師學習的重要。(C)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無貴賤長少之分。(D)意謂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
43. ( B ) 下列關於〈師說〉的說明,何者錯誤? (A)作者希望能刺激士大夫的覺醒,重振師道 (B)寫作動機主要在於提
高老師的社會威望 (C)首段開門見山揭示全文中心思想 (D)論述從師問學之道,全文緊扣師與道的關係
解析: (B)寫作動機主要在於肯定李蟠懂得從師問學的難能可貴,並論述從師問學之道。
44. ( B ) 下列文句的句意說明,何者錯誤? (A)「聖人無常師」指聖人沒有固定的學習對象 (B)「小學而大遺」意指連基
礎都學不好,更何況是高深的學問呢 (C)「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指自己本身卻以從師為恥 (D)「夫庸知其年之先
後生於吾乎」意謂哪裡需要計較他的年紀比我大或小呢

3/5
解析: (B)學到小知識(句讀),漏掉大學問(惑之不解)。
45. ( B ) 下列關於〈師說〉的說明,何者錯誤? (A)時士大夫有恥於向老師學習的風氣,故師道廢弛 (B)當時巫、醫、樂
師、百工之人,也都以互相學習為恥 (C)文中提到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意謂不分地
位、年齡,有學問者便可將其視為老師 (D)聖人無常師,故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解析: (B)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以相師為恥。
46. ( C ) 韓愈在〈師說〉文中慨嘆師道淪喪,下列哪一句話最能說明當時「恥於相師」的風氣? (A)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B)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C)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D)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解析: (A)強調「道」與「師」的密切相關,不應以年齡、地位來判定能否從師。(B)說明因缺乏從師問學的風氣,而使得人們
有疑惑卻得不到解答。(C)所師之人不論地位高低與否,皆以為恥。(D)批評士大夫只知句讀,卻不解決「道」的困惑。
47. ( C )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韓愈認為當時士大夫階層形成此種恥學於師的風氣,其原
因為何? (A)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B)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C)位卑則足羞,官盛
則近諛 (D)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解析: (C)向地位低的人學習,會覺得很羞恥;向地位高的人學習,又覺得近於諂媚,因此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以從師為恥。

48. ( A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韓愈運用古今對
比的筆法強調出今之眾人將面臨的情況是: (A)聖益聖,愚益愚 (B)聖人因而為愚,愚人因而為聖 (C)人非
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D)小學而大遺,未見其明
解析: (A)古之聖人才能出眾,尚且從師而學,今之眾人才能遠不及古之聖人,卻以從師為恥,兩相對比的結果,自然是
「聖益聖,愚益愚」。
49. ( B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如果要為上列文
字依序加上標點,下列哪一個選項較為恰當? (A),/。/?/,/。/! (B),/,/;/,/,/。 (C)、
/!/;/、/,/。 (D),/、/!/,/、/?
解析: (B)分號用來平分複句中平列的字,所以第三個空格,應該要填入分號,故(A)(D)不選。頓號用在並列連用的詞語
之間,類似「和」、「以及」之類的連詞,(C)使用不當。逗號用於隔開複句中的分句,表示停頓。
50. ( C ) 下列對各句所傳達的語氣說明,何者正確? (A)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疑問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
可怪也歟:勸慰 (C)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推測 (D)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惑矣:輕視
解析: (A)由「嗚呼」可判斷為感嘆語氣。(B)由「其可怪也歟」可判斷為感嘆語氣。(C)由「其(大概)」可判斷為推測語氣。(D)
由「惑矣」可判斷為感嘆語氣。
51. ( A ) 對比手法是〈師說〉極大的特色,關於本文的文意對比,下列何者說明有誤? (A)第一層「古之聖人—今之眾
人」,是貴賤差異的縱向對比;收筆用測度語氣 (B)第二層「士大夫之族—其子」,是內在矛盾的自身對比;結
尾改用陳述語氣 (C)第三層「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則是當代社會階層之間的橫向對比;結束語氣轉為感
嘆 (D)三層對比,三樣語氣,為嚴正的論證過程平添鮮活的文學色彩
解析: (A)古今差異的縱向對比。
52. ( D )「聖益聖,愚益愚」,第一個「聖」 、「愚」為名詞,第二個「聖」
、「愚」則為形容詞,下列何者與此相同? (A)「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 (B)「親」「親」而仁民 (C)「老子」都不「老子」啊 (D)「臺北」的天空很「臺北」
解析: (A)動詞/名詞。(B)動詞/名詞。(C)名詞/動詞。
53. ( A )「判斷句」為具備「主語+繫詞+斷語」的句型,下列選項中的文句何者為判斷句? (A)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
惑也 (B)古之學者必有師 (C)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D)聖人無常師
解析: (B)有無句,繫詞為「有」或「無」 。(C)表態句,「師道之不傳也」為主語,「久矣」為表語。(D)有無句,繫詞為「有」或
「無」。
54. ( D ) 以下哪一組「師」字的詞性相同? (A)猶且從「師」而問焉/吾從而「師」之 (B)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
生於吾乎/古之學者必有「師」 (C)「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D)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不恥相「師」/或「師」焉,或不焉
解析: (A)名詞。傳授知識的人、老師/動詞。學習、效法。(B)動詞。學習、效法/名詞。傳授知識的人、老師。(C)形容詞。從師
問學的/動詞。學習、效法。(D)動詞。學習、效法。
55. ( D ) 下列選項中,何組「師」字皆作動詞使用? (A)古之學者必有「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B)三人行,則必有我
「師」/惑而不從「師」 (C)巫、醫、樂「師」 、百工之人/「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D)孔子「師」郯子/不恥相「師」
解析: (A)皆為名詞。(B)皆為名詞。(C)名詞/作形容詞用。
56. ( B ) 下列選項中,何組詞性兩兩不同? (A)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
「出」於此乎 (B)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 (C)古之學者必有「師」/惑而不從「師」,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D)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解析: (A)動詞。超出、超越/動詞。產生。(B)形容詞。聖明。(C)皆為名詞。傳授知識的人、老師。(D)代名詞。他、他們/副詞。
表示推測語氣。
57. ( A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一句中,「師」字的詞性與下列何者相同? (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B)吾「師」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C)或「師」焉,或不焉 (D)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4/5
解析: (A)名詞。傳授知識的人、老師。(B)動詞。學習、效法。(C)動詞。學習、效法。(D)動詞。學習、效法。
58. ( A ) 下列有關〈師說〉一文的修辭敘述,何者錯誤? (A)「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為設問中的提問法 (B)「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屬於回文修辭 (C)「是故聖益聖,愚益愚」使用映襯修辭 (D)「君子不齒」
運用轉品修辭
解析: (A)激問法。(D)「齒」為名詞作動詞用。
59. ( B ) 善用各種修辭可使文章多錯綜變化之美,下列修辭何者配對正確? (A)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層遞 (B)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映襯 (C)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回文 (D)古之學者必
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對偶
解析: (A)回文。(C)對偶。(D)頂針。
60. ( A ) 下列「 」中作介詞使用的「於」字,何者表示被動? (A)不拘「於」時,請學於余 (B)師不必賢「於」弟子 (C)不
拘於時,請學「於」余 (D)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解析: (A)介詞。用於動詞之後,表示被動。(B)介詞。用於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C)向。(D)給。
※ 古文與駢文的比較
古 文 駢 文
1.極盛於六朝,故別名「六朝文」
別 名 亦稱「散文」,係針對駢文而言 2.以四字、六字為基本句,故唐以後亦稱「四六文」
(始於李商隱)
1.秦時已有偶篇儷句,李斯諫逐客書為「駢文初祖」
起 源 尚書(散文之祖)
2.東漢逐漸盛行
1.對偶工整
2.聲律和諧(但非韻文)
特 色 樸實無華,蘊含教化
3.詞藻華麗
4.用典繁多
價值所在 具實用教化之功能 有文學修辭之美
1.六朝:徐陵、庾信、鮑照
1.唐、宋:古文八大家
2.唐代: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代表作家 2.明代:唐宋派(歸有光)、公安派(三袁)
李商隱
3.清代:桐城派(方苞)、湘鄉派(曾國藩)
3.清代:汪中等人

翻譯
一、師說第一段
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老師,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惑的人。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人不是天生就懂得道理,誰能沒有疑惑?
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 有疑惑卻不跟隨老師,那些疑惑問題終究得不到解答。
二、師說第四段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 那教小孩的老師,只是教授他誦讀書籍、學習句讀的
人,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並不是我所說傳道、解惑的人。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孩子在句讀方面有不明白時,要他向老師學習;
自己有疑惑不能解決時,卻不知要向老師請教。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學到小知識,漏掉大學問,我真看不出他們的高明處。

5/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