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越南语客套话对比研究_阮德仁(NGUYEN_DUC_NHAN)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9

分类号:TP391

、 学校代码:10697

密 级:公开 学 号:2019860013

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
Dissertation for the Professional Degree of Master

汉语与越南语客套话对比研究

专业学位类别 :汉语国际教育

领 域 名 称 :汉语国际教育

作 者 :阮德仁(NGUYEN DUC NHAN) 指导老师: 冯鸽教授

西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二○二一年
Thesis/Dissertation Guide for Postgraduates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A Contras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Vietnamese

Stereotypical Expression

submitted to Northwest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By

Nguyen Duc Nhan

Supervisor: Feng Ge Professor

April 2021
摘要

摘 要

客套话是语言交际中重要的内容。本文从中越两国文化对比出发,分析了汉语与越
南语文化中客套话的异同。二者在交际中相同的地方较多,比如语用中的观念、礼仪等,
主要差异是打招呼、告别、时间表达等方面,这是由文化和历史原因造成的。因此,对
于越南学生来说,学习汉语客套话在形式上、语用中就存在一定难度,对此,本文通过
分析常见客套话学习中容易出现的偏误,给出教学建议,探讨了关于礼仪、宗教、历史、
时代等因素引发的教学问题,提出了如对照学习、固定对话等教学方法,希望能够帮助
越南学生能够较好地应用汉语客套语进行交际,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关键词】汉语客套话;越南语客套话;偏误;文化交际

I
ABSTRACT

ABSTRACT

Courtesy speech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Starting from the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Vietnamese cultures. The two have many similarities in
communication, such as pragmatic concepts, etiquette, etc. The main differences are greetings,
farewells, and time expressions, which are caused by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reasons.
Therefore, for Vietnamese students, there are certain difficulties in the form and pragmatics
of learning Chinese courtesy. In this regard, this article analyzes common mistakes in the
learning of courtesy, gives teaching suggestions, and discusses etiquette, hoping to help
Vietnamese students to better use Chinese idioms for communication and avoid obstacl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Chinese courtesy; Vietnamese courtesy; error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II
目 录

目 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I
绪论 ............................................................................................................................................ 1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 1
二、研究意义 ..................................................................................................................... 1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 ......................................................................................................... 3
(一)研究目的 .............................................................................................................. 3
(二)研究方法 .............................................................................................................. 4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4
(一)国内研究现状 ...................................................................................................... 4
(二)国外研究现状 ...................................................................................................... 7
第一章 现代汉越语客套话比较分析 ...................................................................................... 9
第一节 汉越客套话相同之处 ............................................................................................... 9
一、语用文化的相同之处 ................................................................................................. 9
(一)民族文化的相同之处 ........................................................................................ 10
(二)礼仪相同 ............................................................................................................ 10
(三)观念相同点 ........................................................................................................ 11
(四)礼节相同点 ........................................................................................................ 11
(五)称呼文化相同点 ................................................................................................ 12
(六)发展的相同点 .................................................................................................... 14
二、形式相同之处 ........................................................................................................... 14
(一)问候的套语 ........................................................................................................ 15
(二)感谢、道歉的套语 ............................................................................................ 15
(三)询问、请求的套语 ............................................................................................ 16
(四)夸奖与回应的套语 ............................................................................................ 16
(五)待客与做客的套语 ............................................................................................ 16
(六)送礼与收礼的套语 ............................................................................................ 17

V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七)表祝愿的套语 ...................................................................................................... 18
第二节 汉越南语客套话不同之处 ..................................................................................... 19
一、打招呼文化方式的不同之处 ................................................................................... 20
二、告别时间不同的行为 ............................................................................................... 20
三、谦虚与赞叹不同的行为 ........................................................................................... 21
第二章 汉越客套话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 ............................................................................ 23
第一节 客套话文化因素 ..................................................................................................... 23
一、中国文化的特征 ....................................................................................................... 23
(一)中国礼仪文化 .................................................................................................... 24
(二)称呼文化 ............................................................................................................ 24
二、越南文化的特征 ....................................................................................................... 25
(一)越南问候文化中的“交错之间” .................................................................... 25
(二)越南语问候语的不同 ........................................................................................ 26
第二节 客套话语历史原因 ................................................................................................. 27
一、语言的习惯性 ........................................................................................................... 27
二、客套语取决于使用者 ............................................................................................... 28
第三章 汉越客套话的学习难点和偏误分析 ........................................................................ 29
第一节 汉越客套话的习得难点 ......................................................................................... 29
一、见面礼仪使用客套话的难点问题研究 ................................................................... 29
二、关于越南留学生学习使用客套话的形式难点问题 ............................................... 30
第二节 汉越客套话偏误分析 ............................................................................................. 31
一、关于客套话的对照学习 ........................................................................................... 31
二、关于固定身份人物的固定对话 ............................................................................... 32
三、关于双语的测验与练习 ........................................................................................... 32
四、关于特定场景用语的练习 ....................................................................................... 32
第四章 汉越客套话教学与建议 ............................................................................................ 35
第一节 加强对学生汉语客套语的语言教学 ..................................................................... 35
一、重视客套话教学 ....................................................................................................... 35
二、创新性的客套话教学方式 ....................................................................................... 35
第二节 关于教学的建议 ..................................................................................................... 36

VI
目 录

一、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 36
二、提高礼仪语言教学水平 ........................................................................................... 37
三、关于宗教因素的影响 ............................................................................................... 38
四、关于悠久文化的深远影响 ....................................................................................... 38
五、关于时代更替带来的影响 ....................................................................................... 39
结论 .......................................................................................................................................... 41
论文参考材料 .......................................................................................................................... 43
致谢 .......................................................................................................................................... 51

VII
绪 论

绪 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在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在交流中用到:“请您多关照”、“谢谢您”、“非
常不好意思”、
“麻烦问一下”、
“借过”等这类习惯语,这样的客套话可以帮助我们简单
有效地表达内心感受,比如感激之情,比如麻烦人家时的为难之情。通过这些客套话,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融洽和谐,仿佛建立起了一座连接人与人心灵的桥梁。不过,
汉语客套话用语特别丰富,不但使用频率很高,而且使用范围很广泛,与中国文化有密
切关系。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中国人都会使用客套语来讲话,没有人能避免在日常交际
中受到客套语的影响。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中,客套话用语不是提供或取得某种新消息,
而是为了维持社交活动,保护社交联系。因此,客套话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在语言
文化研究中,客套话是最受关注的范畴之一。
中国人虽然生活在一个客套话的语言世界中,但很少有人去专门深入地探讨研究
它,大多数只是介绍和简单地分析而已。目前,关于汉语客套话的结构、特征、语义和
语用等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作为汉语研究者,笔者认为客套话的口语在汉语对越南
语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掌握好汉语客套话用语,不但有益于提高学生的汉语沟通水平
和能力,而且有助于越南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
据我所知,在社会交流中,大多数国际学生通常偏爱客套话用语,但使用时却有许
多困难。越南学生与中国人在交流中如何使用流利、规范和适当的客套话语言,准确的
表情达意以避免误解,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并提高交流效率?这是我和汉语学习者一直感
兴趣的问题。因此,笔者选择《汉语与越南语客套话对比研究》作为硕士论文主题。希
望通过这篇论文,可以弄清楚汉语客套话的讲话方式的特征、性质和功能。在基础上,
将对两种典型的场合进行深入研究,就是“赠送、接受礼物”和“做客、待客”当中的
客套话。同时,对汉语和越南语中的客套话句子进行初步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
从而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帮助越南学生更好去了解中国人的交际文
化,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并为人们提供参考意见,尤其是帮助建立有关文化礼节中客
套话对话模型的基础与标准。

二、研究意义

1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客套话教学是培养越南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重要内容。客套话首先是文化问题,
是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每个社会都需要有客套话,但是,什么是客套话,客套话用到
哪种程度,如何准确表达,每种文化都有其自己的规则。其次,客套话是一种广泛使用
的语言形式。韩国、日本、越南、老挝、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各国都有不同的客套
说话方式。但是,中国和越南是深受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影响的两个国家,所以客套话是
他们的日常交流中不可缺乏的一部分。可以说,客套话的使用无处不在。虽然还没考虑
到客套话用语的正面和反面,但是由于客套话易于说、易于听、易于吸引注意和精神愉
悦的特点,因此无法否认人们仍然喜欢以客套与温柔的方式来讲话。
越南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不仅是掌握汉字、发音、词汇、语法,最终目的是锻炼和
提高他们的汉语交流能力,使学生能够自信、顺畅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实现
沟通的效率,这是学习的最大目的,也是鼓励越南学生努力学习和提高汉语水平的动力。
如上所述,客套话是口头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应该在教与学当中得到关注。
客套话在国外教授汉语时被视为跨文化教学的一种形式。对于国际学生来说,这意
味着与来自两种不同文化者进行交流。不过,这个过程的特点被认为是不同的文化心理、
交往行为规则经常相冲突,从而导致产生文化冲突和障碍物的文化交流。外国学生在学
习汉语时对文化背景差异的误解导致了沟通错误的例子不胜列举。例如,许多外国学生
将汉语打招呼的:“你吃饭了吗?或“你要去哪儿?”当作正式的问句。与来自西方国
家的学生相比,越南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越南的文化背景与中国文
化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因此,上述“文化冲突”并没有太多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越南
学生可以流利地使用汉语进行与对方交流。如果在学习过程当中,老师没有指出中国人
经常喜欢讲客套话的方式,没有指出在沟通中的注意事项,那么学生们的交流肯定遇到
困难,甚至会遇到哭笑不得的状态。例如送给别人礼物时,我们听到这句话“你/您不
要这样,拿回去吧”。此时,外国学生,特别是越南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也觉得很
尴尬;或者被邀请为客人时,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理解“吃顿饭再走吧”这句客套话会
信以为真,无意中给主人添加麻烦等。
2.客套话教学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重要途径。语言与文化之间有非常密切关系,
语言是文化最为直接的体现之一,是文化大家庭中不能缺少的重要的一份子,语言不但
是人与人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更是自古以来流传在文化长河中的成果结晶,是文
化和人类思想精华的载体,是人类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另一方面,语言将反映
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表现思维基础方式、历史传统和社会习俗习惯。普通话作为中国

2
绪 论

各民族的通用语言,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中,既是反映了汉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还体现了汉族的社会传统通过几千年的历史保存下来。
如前所述,汉语中的客套话用语在语义结构的分类和社会关系的反映上非常复杂,
而且往往反映出某一方面专用的词语、成语和谚语重要的中国文化内涵。例如,相同是
想给某人一份礼物,但对什么样的人,怎么的关系,什么时候等以及说什么话更好与微
妙,都有比较重视的约定性。以客人的身份被邀请到某所房子时,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将
其视为自然自己的家,并且到时候必须礼貌地做出回应房子中的每个人时,因此我们必
须先具备一定的文化了解才能做出恰当的回应,同时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民自古以来遵循
这种方式?它的起源是什么?所有这些都属于语言的深刻含义,必须由老师介绍并由学
生进行自己研究探索。
学习语言和文化是相互支持和影响的过程。通过教导学生正确认识客套话并适当使
用客套话,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汉语沟交际能力,可以获得最佳的沟通效率,而且可
以向越南学生传达中国文化的教学方式。从而,将客套话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互相融合,
会使学生真正理解客套话背后的文化含义。这样,不仅可以激发越南学生学习汉语文化
的感兴趣,让他们一步一步地学习中国文化,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语言更加理解和研究。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对汉语客套话类型,学习结构,功能,性质,特点,文化内涵,
语义和语用等进行分类等本人已经通过探讨研究国内外的材料,找到了比较丰富的教材
相关以及许多作品。此后,本人初步找出汉语和越南语客套话之间的异同,探求它们背
后的民族文化特征,并且展开分析造成误解的原因客套话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越南人在
社会生活当中把了客套话的方法与建议探讨研究之一。
本文的研究方法体现在如下的几种:首先,简要大略地叙述汉语客套话有关的一些
理论问题。研究大量现有资料,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中对外汉语口语教材
关连以及一些现当代文学作品,越南语言和成语应用的作品,以及有关“客套语的研究”
等材料作品。本人还找到了很多资料对汉语客套话用语进行分类、整合、内部结构分析、
研究功能、性质特点及其汉语客套话文化内涵的联系等问题。同时,对汉语和越南语进
行了开端对比,以找出这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
其次,为了方便地研究成果在越南汉语教学过程当中的应用,本论文通过对两国的
3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礼节文化与汉越语言发展历史研究,分析汉越客套话差异产生的原因,从而对汉越客套
话偏误难点进行探讨,帮助解决越南学生学习汉语客套话中遇到的的疑点和难点。
本人论文在分析汉越客套话特点的同时,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语言规范观、增加
知识储备,提高教与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这也是本文的地研究目的之一。
(二)研究方法
拟采取的研究方案(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的可行性分析):
1.运用对比方法:本人采取对比法将汉语客套话与越南语客套话进行对比,找出两
种语言之间的差异。
2.分析法:按照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测试学生学习汉语客套话的偏误。以此来辅
助分析越南学生学汉语客套话的学习水平和使用交流的角度。
3.研究课堂法:对相关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将老师所用的方法与留学生的表
现相对应,对比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的不同处,得出有利于学习汉语客套话的方法,
从而总结出更好的教学方法。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在现有的研究中,对客套话的使用已经有了基本定论,普遍认为汉语客套话反映了
中国人民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无处不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在见面、会议、相识、感
谢、道歉、送礼等各种场合下的交流方式都需要体现自己的文化修养,并且必须符合中
国传统观念和社会关系之间的传统行为语言标准,但与此相关的研究整体比较稀少不。
在高雪滢著作的《中国人的客套话,我差点儿就信了》[1]中,作者提出了中国人日常使
用了比较多的客套语,如:“你中文真好啊!”、“下次我请你吃饭哦!”等等。此外在盛
安之的《销售就要会说四种话:好听话、客套话、专业话、巧妙话》[2]中认为:“一个
优秀的业务销售员是拥有着超高的语言技巧的,这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技巧。那么就
有人想问了,这所谓的语言技巧是不是就是口若悬河,大说特说呀。当然不是这样,语
言技巧并非用空话哄骗,一名好的业务销售员的语言技巧是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积累出来
的,是一种专业素养的体现,是销售员的产品的熟悉和了解,通过诚信的态度和专业的
用词,让客户感受到产品的魅力,这就是销售员的语言技术,或者说是语言艺术”。

[1] 高雪滢.老外:中国人的客套话-我差点儿就信了,语言研究观察者,2018 年 8 月 18 日。
https://www.sohu.com/a/248597226_231759
[2] 盛安之.销售就要会说四种话:好听话、客套话、专业话、巧妙话[M].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 2008 年。

4
绪 论

樊荣强的《客套原理:学会说好客套话》[3]中,作者提出了观点:“客套是一种高超的
艺术,对于不太熟悉的人见面的时候,客套话是一种必须的语言,虽然法国谚语说“客
套话犹如隔着面纱接吻”,但人与人相处过分直接与赤裸裸,别人恐怕并不自在。销售
员学会说客户套,有利于保持一种恰当的距离。客套话就是人们见面的时候,为了表示
客气、拉近关系说的一些套话。一个好的销售人员,必须学会说好客套话。要想实现销
售,最好最快的切入方式就是与客户愉快聊天,说一些客套话”。另外还有洪冰的《如
何说话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4],端木自在《社交口才是练出来的》[5]等著作,学者们
认为:说话时要注意对方心态和时机,考虑对方能否听得懂,是否感兴趣,接受程度怎
样。不可说假话、空话、大话。注意区分客套语和反语,有一类“言不由衷”的现象,
是出于特定的需要和惯例,如“久仰大名”、
“光临寒舍”、
“蓬荜增辉”等,虽言过其实,
但已是约定俗成的社交客套话。以上学者们对客套话的研究,也都与本文研究有关。
除此之外,本人发现有关客套话的课题也有不少的学生研究过,例如:周筱娟刊登
在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中的《汉语客套语的语表语里和语值》[6]研究过客套话
的价值特征,简要介绍了汉语客套话的结构样式,语用和实用意义。在论述的第一部分
中,当谈到汉语客套话的形式时,作者提出了一种固定的构造,这是客套话的概要形式。
作者的提出了“客套话可以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 结论。此外还
有与本人题目具有相似性的宋丽玲的《谈日语与汉语中客套话的差异》[7]一文,简要介
绍了日本经常用的客套话,并将其与汉语作用了相对比较。在文章中,作者将常用的日
语客套话词分为四类,即:赠送礼物给他人时的客套话日语词,他们收到礼物后回答的
敬礼时的日木客套话,当日本人在被别人请客的时候和日本人去医院看望病人时的客套
话。在每个部分,著者还谈论了中国人经常使用的汉语客套话,从而讲述了两种语言之
间的差别。但是上面所提到的两篇文章研究,主要提到有关于汉语客套话与语言研究,
对客套话研究还不够深入。在我的研究过程中,我还查阅学习了很多学者有关语言的研
究书目,如:比如牛会丽在其《汉语中性别差异的表现与原因探究》[8]中观点:在语言
系统中,两性在使用汉语的时候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差异,这篇文章就是对这一现象进行

[3] 樊荣强.客套原理:学会说好客套话,广东人名大学出版社,2016 年 5 月 01 日。
https://www.jianshu.com/p/db4e3016914f
[4] 洪冰编辑.如何说话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0 年 5 月 18 日。
https://k.sina.cn/article_7285552880_1b240b6f000100ou22.html
[5] 端木自在.社交口才是练出来的[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5 年,第 19 页。
[6] 周筱娟.汉语客套语的语表语里和语值[J].江汉大学学报,2007 年,(第 26 卷第 3 期):35-38.
[7] 宋丽玲.谈日语与汉语中客套话的差异[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 年,(第 16 卷第 3 期):27-29.
[8] 牛会丽.汉语中性别差异的表现与原因探究,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2020 年 4 月 29 日。
http://www.lunwenstudy.com/shyuyan/156931.html
5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了有力的分析和论证。语言是人类历史发展中最伟大的产物之一,是大量的社会信息和
文化的载体,通过对两性在使用语言中存在的异同的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这方面的
知识,产生深刻的影响,提高两性交流中双方的理解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很多不需
要的误解,让两性的交流产生更好的效果。徐晓娟的《浅谈汉语和日语在语音上的区别》
[9]
文章中,语言存在特征言这一论点被作者提出,这种社会性的特征集中体现在语言的
系统性上,这种特征并不是由某个人或者组织定义的,而是在长期的交流和使用中由社
会约定俗成的。语言的几乎所有意义都靠语音表现出来,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是
是必然的。胡国安学者在《论语言习得和运用中的套语》[10]文章中已经谈到套语在交际
中和在语言习得尤其是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外语习得不可缺少的部
分,是创造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又在周震、丁文英《论套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11],
也是又在左红珊作者《套语与词汇评介》[12],另又在胡国安《论语言习得和运用中的套
语》[13],也是在贾誉《语言学视角下的套话问题研究》[14],此外有作者:来源于网络《解
常用的客套话场面话》[15],全部各位学者都是提出了套语在交际中和在语言习得尤其是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外语习得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创造语发展的前
提和基拙。此外在关于汉语语言有关,本人也探讨过几本论文如:朱科,王尧《对外汉
语中的惯用语研究》[16],又在卢志宏《礼貌与文化》[17],又有另一位邱田《汉语和韩语
中尊敬语体系的异同—针对韩国留学生的汉语教程编写》 [18]学者谈到客套语与礼貌关
系,目前各位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方面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些
研究对我提供了很多启发,使我意识到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进一步探索,尤其是
至今没有人提及汉语客套话用语的各种问题,例如:定义、分类、特征、特点与汉语文
化内涵的关系以及交流效果等。希望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对今后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提
供一分有用的参考资料。

[9] 徐晓娟.浅谈汉语和日语在语音上的区别,杂志文章正文,2010 年 6 月 13 日。
https://blog.csdn.net/lh1611/article/details/5668665
[10] 胡国安.论语言习得和运用中的套语[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23 卷第 4 期):127-130.
[11] 周震,丁文英.论套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 年,(第 4 期总第 72 期):128-131.
[12] 左红珊.套语与词汇评介[J].现代外语,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科技期刊,2005 年,(第 28 卷第 1 期):82-86.
[13] 胡国安.论语言习得和运用中的套语,安徽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2002 年 4 月第 4 期。
[14] 贾誉.语言学视角下的套话问题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研究生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语言应用研究,2015 年。
[15] 作者:来源于网络.了解常用的客套话场面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

https://m.xingzuo360.cn/zhongguominsu/ketaohua/118080.html
[16] 朱科,王尧.对外汉语中的惯用语研究[J].佳木斯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2011 年,(第 30 卷第 4 期)

107-107.
[17] 卢志宏.礼貌与文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1 年,(第 10 卷第 3 期):94-96.
[18] 邱田.汉语和韩语中尊敬语体系的异同—针对韩国留学生的汉语教程编写[J].兰州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孔子学院

发展研究,2016 年,(第 1 期总第 6 期):83-89.

6
绪 论

(二)国外研究现状

越南是一个语言丰富的国家,越南人非常看重感情。受儒家思想、农业生活和湿稻
文明的影响,越南人认为,说话时互相尊重对方,让彼此感到满足和愉快是成功的目标
之一,这也是越南人共同的交际心理特征。
越南语的套话词语非常丰富,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在问候、道歉、感谢、赠送
礼物等时和其他场合都出现客套话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形式。像其他国家文化民族一
样,越南人正确使用客套话用语也是反映他们的个人文化水平,可以培养品性和人格特
质,也可以促进有效的沟通,是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催化剂。尽管人们生活在一个客套
话的世界中,但很少有人深入研究越南语中的客套话用语。近年来,有一些越南学者意
识到客套话在语言交流中的重要性,因此渐渐开始关注客套话,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涉及
客套话的不同层面,例如:越南学者范氏青的《现代越南语发言说的话仪式:“打招呼、
谢谢、抱歉”》[19],潘懋憬《通过问候贡献了解越南语文化之美》[20],还有友达著述的
《语言特征和越南交际文化》[21],裴明算《越南语交流活动中的句子》[22],陶源福《越
南语的交际中礼貌》[23]等等。但这些学者的研究都仅是启发性讨论而已,探索范围基本
围绕藏在越南语行为中的客套话性质和传统文化,例如:问、征求许可、给、奉…,作
者仅仅提及其中之一进行概括,或者在文章中只作了有限的提及,而末有完整的研究语
言行为。此外,本论文还查阅参考了相关越南历史文化书本,例如:黄慧的《生活在语
言中》[24],李松孝在《越南文化在语言中》[25],郑森《寻找越南语本色》[26],陈玄珍《饮
[27]
食说笑与哭》 等等,以期能够详尽广泛的研究越南语对话中特定语言行为的客套话。
此外本人还有参考过不少越南学者的期刊论文和与我研究题目有关的论文,如:范
氏金忠《仪式中的语言特征:“打招呼、邀请、祝贺”越南语》[28],范玉含《汉语称呼
词语层的特点和用法与越南语对比研究》[29],阳氏秋戎《越南邀请仪式中的言词礼貌与

[19] 范氏铖.现代越南语发言说的话仪式:“打招呼、谢谢、抱歉[D].文学副博士学位论文,河内国家大学,1995 年,
第 4 页。
[20] 潘懋憬.通过问候贡献了解越南语文化之美[M].河内:越南语言学会出版社,1993 年,第 20 页。
[21] 友达.语言特征和越南交际文化[M].河内:越南教育出版社,2009 年,第 8 页。
[22] 裴明算.越南语交流活动中的句子[M].河内:越南教育出版社,2012 年,第 5 页。
[23] 陶源福.越南语的交际中礼貌[M].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2013 年,第 7 页。
[24] 黄慧.生活在语言中[M].胡志明:年轻出版社,2019 年,第 3 期投稿集刊。
[25] 李松孝.越南文化在语言中[M].胡志明:知识出社版,2019 年,第 3 页。
[26] 郑森.寻找越南语本色[M].胡志明:年轻出版社,2018 年,第 18 页。
[27] 陈玄珍.饮食说笑与哭[M].胡志明:年轻出版社,2018 年,第 9 页。
[28] 范氏金忠.仪式中的语言特征:“打招呼、邀请、祝贺”越南语[D].文学硕士学位论文,胡志明市师范大学,2003
年,第 2 期集刊。
[29] 范玉含.汉语称呼词语层的特点和用法与越南语对比研究[D].文学博士学位论文,河内国家大学,2004 年。
7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语进行比较》[30],阮氏公容《情态表式表达越南语中的礼貌与英语进行比较》[31],阮
文都《关于礼貌交际的研究》[32],还有阮文战在《越南语中称呼词语交际中的语用学和
民族学研究》[33]等。

[30] 阳氏秋戎.越南邀请仪式中的言词礼貌(与英语进行比较)[D].硕士语文论文,胡志明市国家大学,2007 年。
[31] 阮氏公容.情态表式表达越南语中的礼貌(与英语进行比较)[D].硕士语言学论文,胡志明市国家大学,2009 年。
[32] 阮文都.关于礼貌交际的研究[J].语言与生活杂志,1995 年,第 01 页。
[33] 阮文战.越南语中称呼词语交际中的语用学和民族学研究[J].语言与文化一些问题杂志,越南语言学会,1993 年,
第 4 期集刊。

8
第一章 现代汉越语客套话比较分析

第一章 现代汉越语客套话比较分析

中越两国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虽然在几千年的历史上,两国都受农业传统和封建
礼教的影响,在文化、思想、观念等方面有着很多相同点,但在平时使用客套话的时候,
在用法上还是存在很多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是因为两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
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在中越两国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今天,两国人民之间也
产生了很多的个人来往,比如朋友,生意伙伴之类的。在这些日常的交流中,如果可以
熟悉双方客套话的含义并且可以熟练的使用,那么,在许多不同的场合,就可以免去很
多误会,促进双方顺畅沟通,也起到两国文化交流重要意义。因此,汉越语客套话对比
的研究工作变得极为重要。

第一节 汉越客套话相同之处

汉语和越语中都有一项特殊的语言项目,即客套话语的使用。其中包括人称代词、
名词的替换,动词的变换以及语气的转换等。正因为两国语言中都有使用类似客套话语
的情境,所以在一些相同语境中使用客套话时,对礼貌和尊重的不同表达方式,使得越
南学生很容易搞不明白其中的含义,甚至出现混用的情况。为了避免这些情况,可以将
客套话的使用列出一张表格来,对比分析汉语和越南语中客套话在不同语境下使用时的
区别,以及不同场合语言得体性之间的差异,可以为越语学生做一些语言梳理,辨明两
国语言中客气语表达的差异,从而达到让他们正确使用汉语客气语,兼顾语言的准确性
和得体性的目的。此外,客套话还可以根据语境来分类。

一、语用文化的相同之处

本人的论文研究的是汉越跨文化交际中,越南人学习和使用汉语时交际双方的套语
问题。汉语与越南语中的语义语用之相同,背后所负载的是历史文化信息。中越两国是
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个国家的人民早在很多年前的历史中,就存在这紧密且频繁的
交流。所以中越两国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导致语言的发展产生
了很多的相似之处,其中就包括了客套语的使用,很多情景和语境中,存在着一些相似。
客套语往往会影响两个人之间交流的效果和结果,尤其是在中越这种接壤且紧密的两国

9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交流中,这种效果尤其的明显,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在历史中,中国文化对于越
南文化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在汉文化圈中,越南是受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一)民族文化的相同之处

众所周知,汉越客套语言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角度
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世界上每种民族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深厚
的文化内涵,每种民族语言都是自己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或者说,语言是历史文化的
“活化石”。比如越南诸多的传统文化和节日习俗与中国的相同,所以套话语言也深受
中国文化的影响,带着浓厚的民族性。

(二)礼仪相同

中国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的长河中百花齐放,内容种类之多让人不禁
结舌瞠目,其体系之完整,在历史上也是尤为罕见。通过一代一代人的改进,去除了其
中存在封建主义的糟粕,留下了造福后人的精华。中国文化之树,生命长青,永存不朽,
而且硕果累累,百家思想争奇斗艳,传统文化的诸多观念被世人流传,这也就是中国文
化包容和谐,礼让谦恭的原因。这些在汉语词汇中时有体现。对中国人民来说在交际中
忍让谦恭是最高的处事原则。那为什么中国人会以恭敬谦虚为美德呢?这一点取决于他
们的道德观念。
客套话语言作为礼貌语言的重要部分,所以一般而言客套话也有礼貌语言的本质。
本人参考过的一本书中谈到:“善建者不拔,...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
乃余;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曾。”[34],学者解释 “德”是一种
能力,它使我们生活于与外世(包括自然和社会)的融合关系中。这种必须在个人身上
培育出来的“德”,还必须“根深蒂固”于民心。而且,若要真正将“德”建立好,就
必须将其扩展到家、社会、乡里、国家和天下。《礼记曲礼》曰:“人有礼则安,无礼
则危。故日: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所以说:客套话包含了“礼貌”
的语言,包含着“德性”。顾曰国先生认为:汉语中的礼貌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道德
化,如果语言不礼貌不文明,人就会指责你“缺德”,而“缺德”是任何人都不愿接受
的,因此,应有意识地“习德”、“补德”和“圆德”。社会公认的最基本、最起码的
道德准则一公共道德,往往会在第一时间里由言语表达反映出来,比如:

[34] 梁海明译注.老子(第五十四云卷),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 年 9 月第版,第 97 页。

10
第一章 现代汉越语客套话比较分析

中国人言:“你|您好”、“请进/坐”、“走好”、“再见”。
越南也说类似的话:“xin chào”、“mời vào、mời ngồi”、“đi nhé”,“tạm biệt” ,这体
现了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及和谐人的际关系。看起来似乎简单的礼貌礼仪、客套话的
语言往往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一定必要客气表现,比如:在公共场所踩了人家,就必须
说一声“对不起”,越南说:“Xin lỗi”;或者得到别人的及时帮助立刻道句 “谢谢”,
越南说“Cám ơn”,简简单单的言语却充满“德性”。所以说,表示礼貌尊贵的客套
话是每个人“道德性”的表现。

(三)观念相同点

可以说,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所以可以平等、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其基础是建立在
“等价”原则上。世界上有两位学者在这一方面着重进行了研究,在人与人双方的交流
中,等价是交流的基础,如果破坏了这一平衡,那么交流就很难进行下去,即使强行展
开,处于低地位的一方,也很难再会有下一次交流的欲望。这就涉及到了“面子”问题。
“面子”是很被人们看重的东西,也是两者在交流时所顾及的重要方面。两个人在交流
中如何给自己留面子并且可以照顾对方的面子,是时刻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是在谈合
作,这一点就会更加明显。在《Brown 和 Levinson 的面子论》一文中便研究了面子的
观点,这本书中主要讨论的一个点就是:“在人们的相互交际中,围绕的核心就是,留
面子和给面子等等”[35]。众所周知,为了大家都有面子,礼貌和尊重就是最有效的方法,
俗话说“敬人者人恒敬之”,和世界上大多数民族一样,中国人在交际时非常重视“面
子”,其中包括自己的和对方的面子。为了保存自己的名誉,当然不能损害别人的名誉。
反过来,为了得到别人的尊重、社会的尊重,自己先要尊重别人,对别人要客气礼貌,
体现自己的关心、热情、友好,避免打扰他人损害他人的利益等等。

(四)礼节相同点

人与动物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动物做事出于本能,但是人做事有自己的目的和思考。
人们说话做事之前总会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该怎么说,怎么做。语言是交际的重要工
具,所以语言被使用在人们的各种各样的目的实现过程中。把话说得婉转动听,可以让
彼此熟悉的人情更浓、爱更深,可以使陌生人之间产生好感,结成友谊。客套话有它的
优势,即婉转性和积极、肯定性,更容易被对方接受。可以说:客套话有明显的策略性

[35] 李春梅.贫民富翁幽默对白的语用解析[J].河北经贸大学,电影文学,2009 年,(第 12 期):37-39.


11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的性),比如:寒喧,虽然只是对话双方相问起居冷暖的客套话,但却广泛地使用
于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呢?因为它好像是酒宴前的一道清茶,这道清茶与酒宴的内容似
乎无什么联系,但一道清茶喝过,人们很自然地做好了酒宴的准备,再端上酒菜来,则
不会感到突兀。寒喧就是这样的,交际双方见面后,寒喧几句天气、气候变化的话,一
种亲切的情感会传递给对方,进而消除双方的生疏,拘谨,甚至是内心的隔阂。如果是
有意造访,寒喧则可以缓和来访者有事相求的紧张心情,从而选择较好的气氛和时机,
提出自己来访的问题,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请求会更容易被接受。
问候更多地体现了交际双方的地位差异,问候内容注重于对方身体、生活、事业的
关心。到家做客、拜访或偶然相见,向长辈或年龄大的同辈问几句:“身体还好吗?”、
“工作顺利不?”这样是体现自己关心的最好又最“节省”的办法,给对方留下了好印
象。如果有事请求,这也是最好时机了。
我们拿送礼的事进一步说明,汉语里有“馈赠”和“送礼”之分,但不管是“馈
赠”还是“送礼”都有其目的性。最简单的是朋友之间互相赠送体现自己的关心、问候,
表达友好情谊,使双方的关系更为密切。如果为升官、求人办事送礼,那目的性更是显
而易见了,送礼者要讲究礼品的包装与品牌,而且在递送礼品时,将要求也和盘托出。
礼物就是双方的一座桥梁,如果对方接受礼物,就意味着目的多半达到了。但怎么说才
让对方肯接受呢?送礼者要用诚恳的语气,表明结好的态度,同时用一些客套话来降低
礼品的价值,如此:“不好意思,东西不好,留个纪念吧”。如果西方是有意抬高礼品
的价值,那么中国人往往会贬低礼品的金钱价值,明明是很贵重的,反而说:“不是花
钱买的,是朋友送的”或“走后门买的”等等,用意是缓解对方接受礼物的不安心情,
从而乐意接受礼品。对接受礼物者来说,当然也有他的“策略”,若关系比较密切,像
亲人、家人或好友之间,可以马上接受礼品,一方面以赞叹的语气与对方共同欣赏礼品,
另一方面对对方的破费感到不安。但如果关系不像亲朋好友那么简单,而是“上级”与
“下级”,对方往往不会那么“容易”地接受礼品,为什么呢?不管怎么样,面对送礼,
人们总是不好意思的。哪怕心里喜欢,人们也对礼品常有拒绝的态度,先说些客套话,
比如“不要搞这一套嘛”、“不行不行,事情办着看,东西一定要拿回去”、“下不为
例吧”等,经过一番推让才肯收下。总的来说,人们说话都有其目的性,达到这个目的
或多或少都要有“策略”,而客套话常是重要工具之一。

(五)称呼文化相同点

12
第一章 现代汉越语客套话比较分析

在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中,大多数语言的词汇都有自己的本身的固定意义,理解字
面意思也是交流的基础。但特殊的交际环境和交际地位赋予了一些词特定的意义,要结
合语境理解。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些词的意义就不再像字面意思那么单纯和简单。一句
话想要准确的表达和正确的理解都要参考当时的语言环境,这就是语境。如果脱离语言
的环境去表达一句话,只通过言语本身的传递,是很难让人明白其中的含义的。因此想
要摆脱语境去表达本身就是不切合实际的,也达不到交流所要达到的效果。对于语境的
影响因素也有很多,比如场合、谈话双方的身份、两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等等,
这些都可以直接影响到两者的交流。受这种因素影响最大和最多的当属客套话了,说客
套话的时候,语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使用不恰当,不但没办法表达出自己原本的
意思,还有可能引发一些不必要的误会,词不达意,最后导致严重的后果。主体语境包
含很多,其中有“社会地位,文化水平,性别,从事的工作,年龄”等,这些都是关于
说话和受话双方的主体因素。比如在初次见面的时候,如果是同岁之间,特别是青年人,
想知道对方的姓名就可以简单地问一句:“你叫什么名字?”,越南也说:“Bạn tên là
gì?”,但是下对上,特别是对方是有社会地位、年龄大的,应该慎重一点儿,这时“您
尊姓大名?”越南也说:“Xin hỏi, quý danh của Ngài là gì?”或“请问,您贵姓?”才是
恰当的。再比如:在一位朋友的生日宴会上,为了表达祝福想要用一些客套语时,就要
结合对方的年龄,社会地位,辈分等等一些特征和属性来选择恰当的客套语,对于小孩
子来说,不需要太复杂的表达,只需要说一句“祝你身体健康,越来越好”即可,越南
语也说:“Chúc bạn ngày càng khỏe mạnh”,不过,对一位长老或老人就我们必要说:“祝
您百年皆老,身体安康!”越南语说:“Chúc ngài bách niên giai lão, sức khỏe an khang”。
这些例子说明交流中双方的情感及社会关系上远近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显而易见,关
系比较客气疏远的两个人在交流时比较注意敬人谦已,言语的礼貌程度一般比较高,因
而客套话的运用相当多:相反,关系越是亲密,却越不要多用客套话。在《一江春水向
东流》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浩转而进“正经”话了:“以后忠良会跟大家经常接触,让我来介绍介绍”。
他引着忠良走向崔经理:“这位是崔经理,是经营汽车跟运输业的巨头”粗俗矮胖
的崔经理得意地笑了。
忠良和他握握手:“以后希望您多多指教”。“客气,客气了”
浩公与忠良又走向白少魂。“这是白少魂老弟。经营百货跟化妆品的权威。”
白少魂客气地说:“岂敢岂敢!”
13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浩公友介绍一个穿长衫的俗气的旧式商人:。“这是林老板,经营米业跟杂粮的大
王。”
林老板过分谦恭地说:“请张先生多多帮忙。多多帮忙。”“好说,好说。”
浩公又引忠良到柯局长跟前:“这是柯局长,纳税局的,是我们最好的朋
忠良特别鞠躬”;“久仰,久仰!”
这是一段陌生人初次见面时使用的客套话,表达了双方的客气态度,显得很得体。
客套语的使用依赖语境不仅表现在年龄、辈分或关系远近,而且还附属于职业、性别、
社会地位等因素。

(六)发展的相同点

我们不难发现,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客套语并非由语法逻辑构成,而是在
人们长期的使用当中自然而然的形成的,而且有一部分的客套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格式
和构架,我们不能对其中的成分进行改变,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被我们熟记的“再见,谢
谢你”之类的,它们之间已经成了一个整体,具有很强的依附关系。有一些属于开放类
的或半开放的客套话,这些客套语就没有那么强的依附性,就好像一个半开放的命题,
在一定的语境下,只需要使用者根据需要添加搭配一些符合表达意境的词语就可以,例
如一些表达祝福的客套语:
祝愿祖国万世永昌!
祝福大家节节高升!
祝你新婚快乐,早生贵子!
人类的大脑有一种机制,就是优先做出事半功倍的选择,说通俗一些就是用最少的
努力获得最大的效率,客套话的这个特点与大脑的这种处理机制有着很大的关联。群体
反复、频繁和大规模地使用使它能固定下来。客套话是人们为了表现一些特定的交际意
图产生的,并在使用过程中形成和稳定下来的语言形式。客套话的形成与人们对于语言
的使用有着莫大的关系,话语慢慢的逐渐变成了一种模式化的话语,并且这种模式化是
从弱到强的,一开始的时候,人们为了方便和需要,临时将文字凑在一起,变成了一种
表达某种特定意义的整体,这种整体在固定的语境中被使用,后来使用的次数多了起来,
就变成了在这种语境下可以使用的客套话。直到这种客套话广泛流传,到最后广为人知,
慢慢的,就变成了一种稳定的整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客套话了。

二、形式相同之处

14
第一章 现代汉越语客套话比较分析

客套话还可以根据语境来分类。在形式相同的语境就用相同的客套话来表示说话人
的客气和尊敬礼仪。

(一)问候的套语

中国人见面、不管是有意来访还是无意相逢,都要先打个招呼或互致问候,然后才
能进行正式的交际。招呼和问候已经成了每次见面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体现中国人特
有的交际习惯、交际文化。缺少了它,轻则使交际双方感到不好接触,重则使交际根本
无法进行。如果两个人互相见面,没有打个招呼、或互相聊几句就觉得很尴尬、不对劲
儿。久而久之,会拉大人们之间的距离。反过来,见面时停下互问几句,既表示关切,
又体现自己是有礼貌的人,不骄傲自大。

(二)感谢、道歉的套语

道谢和道歉是人们的日常用语,表现客气礼貌,是文明的表现。当别人为自己花费
了精力和时间,付出了一定的劳动或在物质上提供了方便,在精神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或帮助解决了困难,中国人像其他国家的民族一样,往往要向对方表示感谢。表示感谢
的话语就是道谢语,或称致谢语。反过来,当自己的言行妨碍了对方,或损害了对方的
利益,或言语冒犯了对方,或自己办事情不周全、不圆满、不得体、不合礼仪等时,都
要向对方表示歉意,或用礼貌客气语言向对方承认错误。为了求得对方的原谅,常用道
歉语。
道谢语和致谢语可以出现在口头语,也可以出现在书面语,但在本论文的范围内,
笔者只研究出现在口头上的。表感谢的方法丰富多样。一般表示感谢的语言有“谢谢”、
“谢谢了”、“谢谢您”、“多谢”、
“多谢大家”“太谢谢您了”等。在比较正式的场合,
表示感谢就应该使用较完整的句式,如:“感谢您的关照!”、“谢谢您的帮助!”,“谢谢
您的帮忙!”、“谢谢您的盛情款”
、“承蒙关照,不胜感谢”、“感谢大家对我的鼓励和信
任!
”在请求别人帮忙或别人帮助之后,有另外一些比较客气的,往往带有道歉性质的
感谢语。如:“让您费心了!”
“让您受累了”、
“劳(您)驾了”、
“你(您)辛苦了”
“打扰(你
/您)了!”“给你添麻烦了”。
在不同的语境,如:收受别人的礼物时、受请吃饭、住宿朋友家等又有不同的道谢
语。当听到别人说的感谢语时,对方通常也很客气地回答。回答感谢的话叫答谢语,这
也是一种礼貌客气语。一般的回答是:“不用谢”、“不谢”、“别(不)客气”、“没什么”、
“没事儿”、“没关系”、“不辛苦”等等。还有一些常用的客套话如: “你太客气了”、
15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哪里,很愿意为您效劳”、“一点儿小事,用不着谢”、“谢什么啊,大家都是朋友”、
“可别这么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你不能满足别人的要求,无法给予帮助时,可以使用“对不起”、
“抱歉”、
“请原谅”、
“包涵”、
“谅解”
“过意不去”等表示道歉的客套用语。如:“对不
起,我们无法接受您的要求”、“请原谅,我帮不了你的忙。”、“让您白跑一趟,真是过
意不去”。另外,越南的 “thật ngại quá”(对不起、不好意思)是表达道歉的词语,但这
词语不只是表达道歉时使用的,也可以使用以表达“感谢”的意思。所以,越南人习惯
将 “đa năng từ” 称为「万能语」,似乎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能使用,不过这些“致谢与道
歉”直接翻译成汉语的话,还是有些表达很奇怪,因此这些汉越“致谢与道歉”的差异
教学都是在针对越南学生学习的汉语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部分。

(三)询问、请求的套语

在生活中,我们免不了有时要向别人打听事情、麻烦别人或请别人帮忙。这时候当
然说话要客气了。最常见的客套话有:“请问”和“劳驾”,比如:“请问,办公室在哪
儿?”、
“请问,去王府井怎么走?”、
“劳驾,附近哪儿有修车的?”,
“劳驾,您能告诉
我他家的地址吗?”除了“请问”和“劳驾”以外,麻烦别人的时候还可以用其他比较
委婉的说法如“麻烦...、“(您看)能不能...可以吗?”等等句话对套语。

(四)夸奖与回应的套语

人的一生中总是追求着“真、善、美”三个字。所以如果有人夸你:“你今天显得
很精神”“这件衣服好漂亮啊,是在哪儿买的”或“你对我们的帮助太多了,不知道应
该怎么感谢你才好”等,意味着别人在肯定你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夸奖可以推动人的
进取心,培养自信心,所以可以说“夸奖使人进步”,同时“夸奖也是一种文化。”夸
奖也应该学的,因为夸奖要及时,善于发现,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夸奖也要有度。古人
说“忠言逆耳”,从某个角度说,谁都爱夸奖的,称赞的,但这是心里的,在表面上中
国人听到别人夸奖自己时常以谦虚的态度而推辞不肯接受,这种心理是受传统文化中
“满招损、谦受益”的影响。所以一听到别人夸自己,中国人一般会马上说:“哪里哪
里”“你/您过奖了”“还差得远呢”“不敢当”“没有什么可说的”等客套话,不管
实际上自己已经怎么努力、付出多少精力才取得这样的结果。

(五)待客与做客的套语

16
第一章 现代汉越语客套话比较分析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家里有客人来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到
别人家做客的时候,主客都要注意一些礼仪,以免给对方添加麻烦或给对方留下不好的
印象。有关待客与做客的礼仪非常多,对客人来说,一般去做客以前要先打个招呼或让
主人知道来访的计划,但是去比较熟悉的朋友家,有时也不一定。去做客时,特别是初
次拜访,一般总要带点儿小礼物,如水果、蛋糕、糖、茶、酒什么的,以表示对主人的
关心。客人来的时候,主人一般说:“欢迎,欢迎”“请坐/里边坐”。常用的客套话有:
早就盼望着你/您来了。
欢迎您的光临。
别客气,跟自己家里一样。
我们一直盼着你来呢。
当主人问“喝点儿什么?”时,除了特别熟的朋友,客人一般不说具体要什么,而
是说“随便”或表示客气地推辞:“我不喝,别麻烦了”。到了吃饭的时间,主人不管
有没有准备,都会客气地挽留客人在家一起吃,客人一般也要表示推辞:“不用麻烦
了”“今天打扰你们了,改天吧”等。如没事先计划,主人没有准备,客人更要委婉的
推辞:“不了,我回去了”,主人若一再邀请,只好客随主便,就以:“那我就不客气
了”“给您添麻烦了,真过意不去”等客套话表示接受邀请。告辞的时候,客人不能马
上起身走或匆匆忙忙说“再见”一声就回去,这样显得不礼貌,给主人带来突儿的感觉。
客人一般要先说:“时间不早了,我该走了”。主人常常礼貌地挽留:“忙什么,时间
还早啊!再坐一会儿吧!”、“还早着呢,着什么急”。
主人把客人送到门外,会说:“以后有空儿常来玩儿啊!”、“我不远送了,你慢
走”。客人说“别送了,请回去吧”、“诸留步”、“都请回吧”。

(六)送礼与收礼的套语

送礼与受礼是我们生活中常常经历的事。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情况下,给不同
的人送什么礼物都是送礼人要讲究的问题。第一次去朋友师长家、为祝贺生日、去参加
婚礼、过春节时去亲友家拜年、去看望病人、为分别留念、去外地出差或旅游回来等,
都应该带点礼物。除此之外,因为受礼的人常产生不好意思的心情,所以中国人送礼时
还常常讲究语言的表达,让对方乐意地收下礼物而不觉得尴尬。送礼与受礼时,我们常
听到一些客套话。送上礼物时,一般要说:
“小礼物,不好意思”、“一点小意思,请您
收下”、“聊表心意”“不成敬意,请笑纳”等客套话。受礼人往往要客气地推辞一番:

17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您太客气了,带这么多礼物干什么?”、“来了就好了,还带什么礼物啊”、“心意
我领了,东西拿回去用吧”。主客互相推让以后,主人才接受礼物并说:“下不为例”、
“让您破费了,太谢谢了”、“以后可别这样了!”。

(七)表祝愿的套语

从古至今,祈福,求平安,保吉祥一直是中国人的一种习俗,拜神求佛保佑来年风
调雨顺,因此人们很信神佛会给他们带来幸福的生活,觉得祥瑞福事是天神所赐,所以
民间有“天宫赐福”之说。因此,中国人会经常说一些给神明听的祝福语,认为只要说
句“祝福”的话,取个吉利的名字,办大事时选择个吉祥的日子,“幸福”“吉祥”就
会如意降临。这样,精神上有了寄托,生活上有了希望,事情都会顺利,万事如意。所
以,汉族人每逢过年过节,总是互相致祝福语、吉祥话。可以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广
泛使用表祝愿、祝福的客套话,如为朋友送别,常用最美好的词语预祝对方一帆顺风、
旅行平安,或身体健康、学习进步、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总而言之,自己希望对方会
怎么样就怎么样祝愿。祝福大部分都是真心希望对方会吉祥如意,但因为它也是礼貌客
气的表现,是对未知的盼望,有很多时候说话人只是为了满足对方的心理要求而说的,
所以本人也把它列入客套话。说话人的年龄、身份是影响交际过程的因素之一,因此,
传统的祝福语也有长幼和辈分的差别。分类祝福语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如:生日祝
贺,婚庆祝贺,新年祝贺等,比如:
生日祝贺用语:“祝你生日快乐”。
“祝你越长越漂亮”。
“祝你越活越年轻”。
“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祝您长命百岁”。
婚礼上的祝贺:
“恭喜新婚”。
“恭喜你们喜结良缘”。
“祝你们夫妻恩爱,白头偕老”。
节日的祝贺:
“过年好/新年好/新年快乐”。
“恭喜发财/新春大吉”。

18
第一章 现代汉越语客套话比较分析

“吉祥如意”。
也可以根据句子的句法形式来分类。通常有“祝”字句,“祝愿”字句,“祝福”
句和“希望”字句。如:
“祝你幸福!”
“祝你们过个好年!”
“愿我成为你的好帮手”。
“我愿你能早日康复”。
“希望你快乐”。
总之而言,在东南亚国家中,越南国家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最大,无论是风俗习惯还是
宗教信仰或者语言文学,在很多方面都留下了深刻的中国文化的烙印。可以说是中国和
越南文化关系比较密切,主要文化渊源在于越南的主体民族京族是当地旧苗裔与南移的
华夏族群融合而成,所以生活中人们常用套语是礼仪交际的共同重要行为。

第二节 汉越南语客套话不同之处

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种语言等都有其表达客套行为的系统,然而随着文
化、民族、语言、地域性的不同样的观点,每个民族反映出来的客套语言及其价值观并
不完全同等,这也是语言反映出不同文化间民族、思维页差异的例证。正因为如此,不
同民族在交流时,可能因为客套语的不同而造成沟通上的摩擦与障碍。所以有学者认为:

客套语在人类的文明中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作用,它可以作为人与人交流的调

和剂,也可以在双方交流的时候维持一种良好的平衡,保持双方友好的关系,客套

语也作文一种保持双方和谐共处的重要准绳存在着,这是人类文明中保持一致的行

为,也是文化的同有特点。我们没有办法说一种文化就是客套的,而另一种文化不

客套,也不能说一种文化比另一种文化更客套...[36]

但本人经过研究认为,由于不同文化群体相互之间的历史进程和生活环境不尽相
同,自然而然客套话的含义和它的组成方式就会存在着很多角度的区别,这些都可以从
侧面衬托出当地文明,文化,风俗礼教的差异。

[36] 李亚伟.从中西方招呼语和寒暄语看对外汉语教学中礼貌语言的教学[J].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0 年 7 月
号下旬刊:50-51.
19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打招呼文化方式的不同之处

中国人见了面往往会很随意自然的说:“「早上好!中午好!下午好!”或者问:吃
了没有?喝了没?等等。这样作为打招呼,也是中国人觉得在表达自己善意的一种行为,
自古以来,被众人接受并且传播,但是在其他国家,人们似乎不太容易接受和理解这种
打招呼问好的行为。
在越南不少人觉得这样的方式对越南人不习惯,越南人见面时打招呼不分时间形
式,见面时会说:“xin chào”,意思是“你好”,如果是比自己年龄辈分高的对象就用
他们的地位称呼,例如:比自己大的男人说:“chào Chú(叔叔好)、chào Cậu(舅舅好)、
chào Anh(哥哥好)”等,或者见面女人比我大要说:“chào Dì(阿姨好)、chào Cô(姑
姑好)、chào Chị(姐姐好)”等等,用亲属用语来称呼跟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人是很常
见的,而这种亲属类的社会称呼,也有助于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此外,越南人对吃饭的
问题非常重视,不能随意问候,比如越南人见面的时候还没到吃饭的时间就不会带上时
间打招呼,这样显得没有诚意,但问到吃饭就一定暗示着要请客的意思。显而易见,这
就是中越文化在客套语使用方面存在的差异,它与我们的生活,文化,习俗息息相关。
所以,在不同的国家,客套有着不一样的方式,这也体现出来了国家之间文化的区别。
客套话在我们平时的使用过程中,关系到很多方面,如时间、习惯等等,在不同的语境
下,客套话的运用是否妥当,直接影响到两者之间交流的结果和效果,能否成功达到交
际目的。客套语在我们平时的交流中,起到了很重要的协调作用,犹如调和剂一样。有
种说法表明 “称呼与称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称谓表现出人们相互间的特定关系,称
呼则是当面呼叫时,为显示出当面呼叫人和被呼叫人称谓关系的说法”[37]。称呼可以分
为亲属称呼语和社会称呼语,社会称呼语相较于亲属称呼语,是使用于社交场合的称谓。
在社会称呼语中,有一类是使用亲属称呼语来表现社交场合中的关系,即如上面所提到,
以“叔叔”、
“阿姨”等称谓称呼跟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人的方式。因为中国与越南在这
方面有较大的差别,因此本节拟对社会称呼类的不同进行探讨。

二、告别时间不同的行为

中国人在生活当中与对方到了约会结束告别时经常会说“舍不得你了、不急吧!多
坐会吧!”这样就表示留恋的意愿,或者想要对方留更长时间,客人走的时候会说“请
慢走吧!”这些行为都是中国人与人交流非常客气的特征。

[37] 李淼.社会称呼的汉日对比[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年,(第 29 卷第 2 期):37-41.

20
第一章 现代汉越语客套话比较分析

但越南人在这方面明显不同,告别时会说:tạm biệt nhé!,意思是再见,没有别的境


况表达留恋的关系。

三、谦虚与赞叹不同的行为

谦虚与客气是中国文化中最受重视的素质之一。因此,当您谈论一项值得骄傲的成
就时,您可以否认它并说它真的不算什么。当您进行演示时,您可以跟进一些陈述,这
些陈述表示您对知识的缺乏和局限,即使您有很多知识和经验,您仍然应该寻求他人的
指导,诸如:
“请多多指教!不好意思、多多担待等”,当您向新同事介绍自己时,尤其
如此。此外,中国人在面对对方做的好的事情时,或见到一位很美的人或者穿很漂亮的
衣服都会赞叹他们,比如:“美女真美、太好了、很棒”等很多赞誉之词,这很符合中
国人的社交习惯。
在越南的习俗当中人跟人面对很少使用这种客套语,这样的用法有时候还被人骂,
因为这样说他们会觉得有点尴尬。越南人在这方面很直接,如果觉得美就说美不美就说
不美,或者好就说好,不好说就不好。这也是汉越客套话表面不同的特点之一。
总而言之,中国和越南从古至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两国语言中都存在“套语”,
现代汉语和越南语套语的使用频率相当高。不过,汉语和越南语分属不同语系,体现在
客气中也有诸多不同。本论文采取考察统计分析法以及对比法,对汉语和越南语敬语进
行找到了很多偏误进行对比分析,分别从套语的概念与分类、套语如何使用词汇、客套
语法几个方面,探讨了汉越客套话的异同。

21
第二章 汉越客套话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二章 汉越客套话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

中国与越南在地缘上山水相连,可以称得上是睦邻友好的国家,两个国家的人民在
漫长的历史中,一直有着紧密且频繁的交流,中国文化对于越南文化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在汉文化圈中,越南是被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所以中越两国文化有着很深的
渊源,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导致语言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多的相似之处,其中就包括了
客套语的使用,在很多情景和语境中都存在相似内容。

第一节 客套话文化因素

无论任何地域、任何民族的交流习惯如何,人与人之间第一次交往仪式总是始于问
候,通过某些言语模式,在客套中表示尊重、传递态度,或以良好、愉快的方式建立、
加强和保持联系,以实现所需的沟通效率。故此,问候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它决定了联
系的成功或破裂方向。学习外语需要打破固有的母语思维、文化认知、心理构架甚至价
值观等概念,在此过程中,语言中所包含的人文知识具有深刻的意义,发挥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外语成为实现学习目的的重要交流工具。但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
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和生活地区,不可避免地在生活和交流习惯,客套方式与问候形式
上有着明显差异。对于学习汉语的越南人民,透彻了解最常用客套语中问候语所包含的
文化深度,会帮助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意在语外”,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使用客套语。
问候的含义对各种语言的族群都是存在的,但是是以一定差异,甚至完全不同的语言形
式表达的,这是一种文化差异。本论文将挖掘汉语中问候语的更多历史文化涵义和特征,
将它们与越南语言和越南文化联系起来,以帮助越南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更好的理
解和掌握文化语境。

一、中国文化的特征

一般来言,汉语中客套语与其他语言相比具有其特定的功能。客套语功能中最重
要的特征都是为了“发起和交际定向”的目。但是,如何发动以及如何定向完成,每种
语言的客套语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种差别源于民族文化的不同。

23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客套语本身是语言的“大词人声”,为了表达而强调的形式,因此总的来说,所
有语言的客套,尤其是汉语的客套,不可避免反映了汉族的文化特征。客套语是人们表
现自己的文化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由民族文化背景,即民族心理和性格的特点而形成和
发展的。另外客套语也代表了交流双方文化背景,如果存在相同的“民族文化背景”,
那么就没有文化冲突,只有文化交流能力高低而已的差异。有越南学者谈到一句俗话:
(Nói ngọt lọt đến xương),意思是“说甜言穿过骨头”,当文化背景相同的人交流以“甜
言蜜语”开始时,说一个套语和礼貌语当的语言,那么客套语言的定向功能会立即发挥
生效,否则将适得其反。如果文化背景不同的参与者进行交流,则交流过程称为“穿文
化”交流。这种交流过程总是同时存在“文化交叉”现象与“文化冲突”现象。双方之
间对沟通文化的相互了解越多,便文化冲突就越有可能减少。

(一)中国礼仪文化

中国文化深受农业经济形态和乡村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文化特征之一是始终强调人
际关系的和谐,强调每个人的社会性。中国人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渊源中的儒家文化
“仁、礼、知、信”思想影响,儒家文化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
如果我本人有需要满足的需求,应推知其他人也有这样需求满足的需求,每个人都希望
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人们先要尊重他人,先从友好的问候开始,以正确的身份,礼貌
和庄重的称谓,得当的措辞和客套语得到对方的认可和回应。在中国的文化观念中,谦
卑有 “卑己而尊人,贬己尊人”、“自谦尊人”多种风格表达,放低自己和恭敬他人被
认为是一种良好的人格素养。在汉语客套语中,这一文化特征主要集中体现为悠久的“谦
卑尊重”传统礼仪。

(二)称呼文化

在古代时代,以“谦虚”的方式称呼自己的词语很多,例如:鄙人、愚弟、小弟等,
其中最常用的词就是“鄙人”,字面意思表示这个人是地位低下,贫穷的乡野村夫,当
时只有地位很高或者有钱的人才有条件居住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城区,这些人往往具有
一定的学识,而那些没有社会地位的穷人只能在乡野过着粗鄙的生活。但在战国末期与
秦汉交替时期, “臣、仆”(指男人)与“妾”(Thiếp,指女子),这类带有明显身份
特征的词语,被广泛用于第一人称,就连贵族、诸侯甚至君王也不例外,比如国王自称
为“寡人”。这种现象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阶级观念,他们更喜欢用高价值的身份来自

24
第二章 汉越客套话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

称。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职业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成就,在客套语中用表示职称
与职业的词,是对交际对象社会价值的肯定,这是“贬己尊人”的交际文化的特征。这
种客套语也是普遍的,因为在中国许多其他民族语言中几乎都存在,但其古老根源,都
是由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决定的。通过深入研究这种典型的共同客套的文化
渊源,可以更深入地解释中国套语的文化特征和深刻含义。
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是不可或缺的社
会活动,这也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崇尚奉行和谐友好关系的优良传统。

二、越南文化的特征

近年来,随着越南国际化发展的加速,同时加上历史和地缘关系,越南学生学习汉
语人数和模仿使用套语的现象越来越多,和很多其他国家的留学生相比,越南学生学习
和掌握客套语的速度是比较快的,接受能力也比较高,但是他们在使用时却出现了很多
困难,经常出现“越南式语言”,因为“客套话”本身是人格化的语言,如果不是充分
理解和熟练掌握,很容易为了强调特性而出现偏误。

(一)越南问候文化中的“交错之间”

对于学习汉语的越南人,如果见面时说:
“吃饭了吗?”、
“你好吗?”、
“去哪儿?”
等问候,这类已经被他们认知的交流方式,当然不会引起“文化冲击”现象,这就是汉
越交流中最穿透的“交错之间”。
越南人习惯于远古时代的群体生活,习惯 “远亲不如近邻”(Bán anh em xa, mua láng
giềng gần)的观念。几千年来越南的村庄文化为越南人民在家庭和社会中创造了和谐而
亲密的情感生活。在越南和中国这两个国家中,仁爱和礼仪的道德观念已深深渗透到人
们的潜意识中。每个人都是家庭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关心和理解他人是道德的体现,是
“礼”与“义”的表达,绝对不是好奇心,也不是试探或侵害他人的私生活。因此,虽
然在越南语中没有类如“美女好吗?”(Người đẹp khỏe không?) 或“先生好吗?”(Tiên
sinh ngài khỏe không?)的客气问候语,但有一些问候语的类型如下:
“你吃过饭吗?”(Bác
đã xơi cơm chưa?)、“你最近好吗?”(Dạo này cụ vẫn khoẻ chứ ạ?)、“你们两个有几个孩
子?”(Hai bác được mấy cháu tất cả?)、
“你最大的孙子工作如何?工资好吗?”(Cháu lớn
nhà bác đi làm thế nào? Lương bổng có khá không?)。当然,是要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
位置使用它们。因此,在越南语中,人们也习惯一直于打招呼时提问,打招呼的目的是
25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了关切他人,这种提问也是替换打招呼的习惯,这也是越南和中国之间的问候语言和
文化中的相似之处。

(二)越南语问候语的不同

了解了越南的“文化背景”,所有越南学习者都不得不承认:谦卑自称和恭敬地这
种习俗就是上述汉语的问候语文化,这也是越南和中国两国人民在交流文化中最突出的
相似之处。这里着重探讨的是越南语和中国语言中对该习俗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帮助越
南学习者掌握汉语的“灵魂部分”,达到使用汉语问候语时更加准确的目的。
在越南语中,出现称呼词类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这样可以提高问候语的庄重性和情
感色彩。此外,越南人称呼的方式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差异。因此,表示“中性”
的问候语“你好!”一般很少说。但对于刚学会用越南语打招呼的外国人来说,这似乎
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但是这种问候语的价值极为有限,根据越南语的问候语标
准,在大多数联系情况下,这是不可接受的。在以下问候语中,庄重程度与情感色调程
度由于称呼词语使用上的差别而逐渐增加:
-“你好!”(Xin chào!)
-“合家好!”(Xin chào cả nhà!)
-“老家儿、先生太太、叔伯、兄弟姐妹们好!”(Xin chào các cụ, các ông các bà, các
bác và các anh, các chị ạ!)
-“您好祖父母。您好爸妈!”(Cháu chào ông nội, bà nội, Con chào bố mẹ ạ!)
使用套语的式样,越南客气语中比汉语复杂得多。在会见大量人的正式情况下,汉
语可以使用称呼复数“大家好!”(Xin chào mọi người!)。在越南语言中,套语就像上面
的“你好!”,甚至 “大家好!”在正式的交流场合中也被视为不标准的称呼式样,有时
候为了表达尊重各位长辈还要加上敬语、礼貌语,如“奉您们好...”(Xin kính chào…)。
即使在客套大多数人时使用越南语的称呼词,也要注意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同前辈或年
长者打招呼(长辈——祖父母——叔伯——兄弟姐妹)。这种套语的顺序虽然是“不成
文的”,但在越南语交流中几乎永远不会混淆。此外,上述中国传统文化中“谦卑、尊
重、礼貌、礼仪”的文化特征在亚洲多个国家的语言体系中(如:日语,韩语和越南语
等)都能清楚地感受到。简而言之,谦虚的称呼和礼貌的交流风格充满了东方文化的认
同感。在汉越两种语言中,总是有一种美丽含蓄、富有情感张力的特点,特别是在问候
语中,总是和谐自然地契合,从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特征。

26
第二章 汉越客套话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

总之而言,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客套语可以反映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因为它
本身反映了民族的文化特征,直接影响着交际对象的感官和认识。从形象上讲,每种语
言的套语就像是一个 “开胃菜”,邀请并吸引“食客”继续享受并感知在每个国家民族
传统文化的独特风味,这对深刻理解另一个国家的语言历史和文化内涵是非常重要的,
有助于避免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要素,帮助外语学习者准确表达了他们正在学习的
语言。例如:清楚地理解为什么套语打招语“你身体好吗?”(Anh/chị có khỏe không?)
或“吃了吗?”(Đã ăn chưa?)在汉语客套语交流中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帮他们能够用正
确的方式,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正确的使用汉语客套语。

第二节 客套话语历史原因

汉语和越语中都有一项特殊的语言项目,即客套话语的使用。其中包括人称代词、
名词的替换,动词的变换以及语气的转换等。正因为两国语言中都有使用类似客套话语
的情境,越南学生反而比较容易出现混淆或误用的情况。客套语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它
的形成必有原因,本文将从多角度研究客套语的形成及发展原因。

一、语言的习惯性

在语言的产生过程中,习惯起到了很大的催化作用,语言的习惯会成为一种社会现
象,这种社会现象又使语言更加广泛的流传和传播。同样,客套话形成的原因也离不开
习惯的作用。当人们在同一种语境下经常使用同一种语言组合时,慢慢就形成了固定用
语,这也是客套语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这种观点也曾出现在美国著名语言学学者 Sapir
的观点中,他的观点认是:客套语就是社会在传承的过程中约定成俗的一种语言定式。
Sapir 认为习惯导致了客套语的出现,这与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在研究客
套语的过程中,对于习惯的研究和考虑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
因就是,在人们的长期使用中,对于一些客套语直接拿过来用,即省心又省事,说话的
人习惯了用已经广为流传的客套语,作为听众来说,也习惯了这样的语言,所以,在时
间长久的积累下,对于这样的语言定式,已经有了很强的包容性和广泛性,可以应付各
种各样的场合,不需要再去创新造词,形成习惯之后,人们就更加的不会再去创造,根
深蒂固的留在了人们的脑海中。而且,语言习惯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约定性,即所谓的约
定俗成。所以,客套语成为一种人们都理解且可以熟练运用的语言。

27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客套语取决于使用者

一种东西被人们长期使用,用的多了,开发程度自然也就变的深了起来。在语言的
使用中,客套语的使用就是如此。长此以往,大家频繁的使用客套语逐渐成为了一种社
会习惯,演变成了如今的语言方式。而语言的储存和使用,在人的大脑中有着明显的特
点,客套语在人们的记忆中是成组保存的,它以整体的形式存在,在使用的时候,想到
一点就能很自然的想到剩下的部分。所以,经过长期的使用积累,我们的脑海中有着大
量的现成词组,拉出来就可以直接使用,这使得客套语成为一种意识般的存在。曾任美
国语言学会会长的 Joan Bybee 认为:“心理词汇在大脑中的表征和提取形式主要由其词
频决定,高频的规则复杂词形在心理词汇中具有整词表征的特性。”[38]
戴维扬在《语言与文化》中认为:“对比为正确方法,我们也认为在对外华语教学
中,文化特性的对比是教学的基础”。所以在进行文化对比时应当注意的几点在对外华
语教学中的礼貌语言教学也同样适用:1、只比异同,不论评论好坏。我们对比汉语套
语的规则乃至其他的文化现象,不是为了评判其间的长短,而是为了促进不同文化间顺
利的交流。因此,在汉越套语语言教学中,我们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于诸如招呼用语、
亲属类社会称呼用语等等不同于越南套语的用法能了解、习惯并接受,并非借以评判越
南人是否比较冷漠或是人与人间较有心理距离等现象的好坏优劣。2、套语对比的重点
是差异和冲突,这是我们进行文化对比的目的,是为了要了解不同文化间,可能因为哪
些差异而在沟通的过程中产生了什么样的冲突,并希望透过了解的过程,使这些可能发
生的摩擦减至最少。因此,我们对比的重点在于差异和冲突。在越南套语语言间,我们
所提及的问候、告别、亲属性社会称呼、感谢与道歉都存在着程度不一的差异,也因此
可能导致摩擦,因此套语的教学基础也在于对这些差别的说明与了解。3、对比的应是
每种民族语言的主流文化,即当我们要进行文化乃至套语语言对比时,需要以该民族大
多人遵循的主流文化进行对比。以对汉越语教学为例,我们需以汉语的国语和越南的标
准越语进行对比,才能收到最大的成效。此外,对比必须是共时对比,着眼于解决现实
生活与当前跨文化交际中的现实问题:我们在进行文化以及套语对比时,应当避免将已
过时的文化现象同另一文化当今的现象进行对比,更不应将一种文化的过去视为当今的
现象。中国在受西学东渐,逐步现代化后,从古到今的套语语言现象也有了不小的差异,
因此我们需以能代表当今的现象来进行对比。

[38] 根据人民网报刊检索显示,从 2000 年 01 月 01 日至 2015 年 01 月 01 日。

28
第三章 汉越客套话的学习难点和偏误分析

第三章 汉越客套话的学习难点和偏误分析

现代汉语中的客套话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简单性,在不同语境下临时组合可以产生
不同语义,但在结构上只能做有限的分离扩展,与短语有明显不同。此外,客套话是语
言艺术中的一种,客套不是不真实,是尊重、是礼貌、是修养,通过客气、谦虚的形式
表达对别人的尊重,显示个人的涵养,客套话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但对越南学生和
其他外国学生而言,在习得时常常会因母语的负迁移或超范围类推而出错。人格化词组
的这一特征导致了外国学生在学习这类词语很难辨别,极易出现差错,越南学习汉语者
也不例外。这是因为客套话使用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再加上受母语的干扰造成,如越南
学生常犯的叫人 “美女”、“先生”、或者“老太太”、“小姑娘”等类似的错误及
偏误。到目前为止,越南国内现有的有关语言习得研究,包括越南本科生的学习汉语的
研究成果比较零散,可以说尚未出现过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专著。这是我们去深
入探索,以弥补这一方面研究的空缺的重要原因。此项研究对汉语学习既有深刻的理论
意义又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第一节 汉越客套话的习得难点

越南有自己的母语,汉语中的客套语不但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也是学习者在汉
语学习中的重点,只有学好客套话才能在汉语言交际实践中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使学
习者的语言运用更加灵活自如。所以研究越南学生学习汉语客套话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和
难点具有重要意义。

一、见面礼仪使用客套话的难点问题研究

即使越南文化深受中国影响,但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越南的礼仪文化和中国还
是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双方应该多注意这些差异,在接触中尽量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
如在与中国人的交流中,越南人会经常使用到汉语客套话如:
“请多关照”、
“请多指教”、
或“原谅”。同样,在于越南国人交流的过程中,中国人也应该了解越南的礼仪文化,
在双方进行交流的时,尽量使用更加符合越南习俗的客套语来交流,这样可以达到最好
的交流效果。比如在与越南商人见面的时候,与在中国不同,不能一开始就表现的很亲
切或者很热情,这是不符合越南的商务礼仪的,越南人会觉得这是过于客气甚至虚伪的
29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现。例如这句话:“Kính thưa Phó Bộ trưởng Bộ Công thương Việt Nam, Ông Trương
Hoàng Trung Hải và các thành viên trong đoàn! Xin chào mọi người”汉语翻译是:
“尊敬的
越南工商部副部长黄忠海先生,各位代表团成员,大家下午好!”的意思。这种开场白
虽然没有什么语法的错误,也是很正式的开场白,甚至也是国际场合的一般通用开场语,
但是从越南习俗和商务礼仪的角度出发来看,就会让越南人觉得格外的别扭,因为这种
方式的开场白并不符合越南人习惯的开场白客套语,用越南语的开场白上句话应该是:
越南工商部副部长黄忠海先生来南宁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因为在越南的习惯中,问
候和道别的时候只需要使用如“chào+人称代词”之类的语式,翻译过来就是“早上好”、
“晚上好”,不需要加上其他修饰和内容。在商务谈判或者会议等正式场合中,只需要
简单的说明人物和目的即可。此外也有很多客套话因为语境的变换,出现了让越南人很
难理解到的语意,这对越南学生来说也是突出难点。

二、关于越南留学生学习使用客套话的形式难点问题

作为越南留学生,在中国使用客套语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的难点,在具体的语境中
使用常出现很多错误,本篇论文就这个问题也有涉及,在分析语言难点疑点的基础上,
着重整理研究了越南学生在使用中国客套语的时候存在的问题和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
题的原因。我们分析的资料来源于本校的越南学生亲身的学习经历,收集统计了他们在
使用客套语的时候的经常犯的错误,可以说是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这对于分析客套语
的难点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数据收集和统计发现,越南的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汉语客套语的时候最容易有
以下几种错误,第一:遗漏,就是所谓的缺少成分;第二:添加,也就是在客套语中加
入了不必要的词句;第三:代替不当,就是在一些词语的替换中,出现了歧义;第四:
在语序上出现错误,让人觉得句子很别扭。这些对于越南的留学生来说,是学习汉语的
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之一。
在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时候,会出现很多偏误,例如:
(1)将日常用语和客套语
一样规范化,例如在想要表达一个人美的时候用“漂亮,美丽”等,但是在套语说“太
美、太漂亮、太好等”;
(2)语气偏误,指说话有强调内容时语气较重就易出现的偏误。
例如:“多吃吧!、吃饱饭吧!,穿暖衣服吧!”等。(3)受到使用同音异义的干扰,如:
越南话中“四”是“số bốn”,
“死”是“chết”,二者读音不同意义也不一样,但是汉语
口语中这两个字因为读音容易极为相近,经常有留学生分不清。所以在越南留学生使用

30
第三章 汉越客套话的学习难点和偏误分析

汉语的时候,不只是语法复杂的问题,同音字也会导致很多困难。除此之外,越南的留
学生经常不能准确的使用汉语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效果,在他们平时的口语和写作
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虽然有时候语法语序都没有问题,但是在表达的意思上却让人一
头雾水,让阅读者不知所云,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两国文化的差异,越南
语中对于一些语言的使用规则和汉语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在汉语的使用不自觉的加入
了越南语的规则,所以让人有一种前言不搭后语的感觉。具体举个例子:在上课的时候,
老师讲话速度太快,传授的内容过多,当越南的留学生没有办法接受的时候,越南的留
学生会说:
“老师,你很快的说,我们没有办法理解”。我们可以理解他想表达的意思是
老师说太快了,让老师慢一些,但是这样的表达显然不符合汉语的使用习惯,故而让人
觉得别扭,如果脱离语境,还有可能让人误解是对老师的行为有意见,更加合理的表达
应该是:
“老师,你说的太快了”,这样就更加符合汉语的使用习惯。以上几点,仅仅是
越南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遇到的部分困难,并非全部。在之后的研究中,我会继续搜
集越南学生所遇到的其他问题,除了在总结归纳的同时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也
借此完善我的研究。
除了语法语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发音,也就是口语交流。在学习汉语的
时候,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语音和语调的偏误问题,虽然在越南语和汉语中,有很多
的语音语调是相似的,但是还有一部分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也是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的
一个普遍难题,从而很难掌握一口纯正流利的汉语。举个例子:比如汉语中的很多上声
调越南留学生会发成二声,这是由于越南语发音的重音和轻音和汉语不同导致,造成了
越南留学生在面对面的交流中经常出现的困难。

第二节 汉越客套话偏误分析

语言类教材需要有工具性、系统性、规范性、实践性和国际性等一般的性质。这些
基本属性对学习者而言不可忽视,但辅导教材的内容应和越南学生课堂上使用的课本有
所区别,要突出文化对比。因此教材编撰者在编写有关客套话的教材之时,可以根据中
越语言文化习惯,针对越南留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他们所遇到的共性障碍,设置
最适合的学习模式和练习区域及相应的特定场景沙龙练习,帮助学习者和教学者抓住难
点问题所在,更容易查找出自己学习中的问题,能更明确的纠正学习方向。

一、关于客套话的对照学习
31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是一味死板的填鸭式教学,强行灌输知识,而是应
该在面对越南学生时,告诉他们中越语言的差异,从细节着手,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
让学习者可以通过与自己本土文化和语言的对照学习,使得他们更加容易分清两种语言
体系的差别和用法差异。

二、关于固定身份人物的固定对话

固定身份人物之间的固定对话,之所以固定,是为了让大家快速了解当自己处于某
种身份时,该如何使用正确的固定套话。例如,学生、老师、朋友、同学,这几种身份
两两之间如何按照正确的语气与语言,更加礼貌地表达。在遇到各种情形时,使用什么
语言更加礼貌。例如,请求他人帮忙时第一句话用“打扰一下”,见面时使用“你好”
来问好,分别时使用“拜拜”,表示歉意时用“请见谅”等等。

三、关于双语的测验与练习

推荐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双语学习效果和使用能力的测试,有针对性的进行练
习教学,如:通过双语图片理解测试来了解学生对中文的学习程度,通过有针对性的问
题与测试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容易被发现的问题与障碍,甚至是学习者刻
意的隐藏与忽视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薄弱点,然后因材施教。但要注
意这种高压式、高集中度的训练应该科学化、不能过于频繁,否则可能打击到初学者的
信心,对学习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关于特定场景用语的练习

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在特定场景下的口语练习,使得学习者可以熟练掌握
不同场景下所需要使用到的敬语。在这种扮演性的活动中,可以让学习者身临其境的感
受到中越文化差异与用语区别,比如在与父母长辈同处时应该怎样说话,在面对学长学
姐或者业界前辈时应该如何说得体的话。这样不仅更加直观的让学习者体会语言文化的
差异,可以帮助学习者尽快且熟练的掌握特定场景下的用语,还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
习积极性,让他们从学习语言的枯燥中解脱出来,感受语言的魅力和乐趣从而更加热爱
学习语言,更有勇气和信心在各种场合使用语言,让自己不虚此学。
中越两国在民族、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想观念上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务必要注
重这些文化上的差异,在上课堂上展开有关文化对比的讨论,使学生从中发现目标语文
化与母国文化的不同,以免使学生在学习目标语的过程中遭受到文化冲击,并藉此提高

32
第三章 汉越客套话的学习难点和偏误分析

学习效率。但教师要尽量避免片面的用好或者坏、对或者错定义学生的国家文化,这样
会使他们有不被尊重的感觉,甚至是有种自己的国家、民族被轻视或污蔑等感受,会严
重影响学生在目标语学习上的成果。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纠错方式,譬如班
上如果有十几个学生,我觉得教师最好不要一直强调学生的错误比较好,因为有些学生
接受不了自己的错误被当众剖析,有可能会在冲动之下有不当行为,甚至影响到正常的
教学秩序,因此教师在纠错前有必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年龄、面子等因素再决定采用何
种方式方法。教师也可以将课堂中学生的会话或是学生的口头报告等进行记录,下课之
后进行整理,在之后的课堂上针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讨论,不需要对所有学生逐一
指正,这种教学法不仅易于学生接受,也能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益。当然,教师和学
生一对一方式或上课形态是两两一对的分组练习时,教师就不妨随时指出学生的错误,
以实时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运用能力。
整体上来讲,表达方式暧昧、委婉、故意模糊自己主张想法是越南语的特色,通常
不会体现出强烈的意志、主张,也不需要鲜明的立场等。从表达习惯看,总的来说越南
语在使用模糊语句、推测语句、客观陈述句、否定式反问句等方面比华语要多,显得含
蓄、谦虚、客观、委婉。华人虽然也讲究委婉,但还是以坦诚、直率为美德的,相对来
说汉语显得比较直接、自信、主观色彩浓,越南学生学习者在与中国人交谈时,可能会
觉得汉人说话过于直接、生硬,有时会引起误解。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这一文
化差异的对比。越南学生如果不了解华语表达习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不能积极和
中国人用汉语交谈,若表达机会减少了,汉语水平的提高自然会受到影响。另外,在双
方语言教育上,如果教学对象是成人的话,笔者认为对比是教学方式是效果最好的方法,
在语音、语法、词汇等各方面都可以进行对比,要注意对比不是指简单地罗列,而要通
过各种具体的生动有趣的手段来实现。若教学对象是国小以下的儿童,我觉得直接以目
的语进行教学也很有益。

33
第四章 汉越客套话教学与建议

第四章 汉越客套话教学与建议

第一节 加强对学生汉语客套语的语言教学

一、重视客套话教学

受文化背景影响,中越两国的人际交往中都重视保持长期稳定的交流,因此汉语和
越南语都不约而同的将语气词和敬词的使用视为重要部分,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约定俗
称的客套话体系,比如中国人喜欢将来客敬称为“贵宾”,
“您的到来使这间小屋蓬荜增
辉”,再如使用“先生、小姐、太太”之类的称呼,这样很容易给对方留下较好的印象,
拉近双方的距离,方便下一步的深入交流。但是近些年来,不论是中国人学习汉语还是
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都过于关注如何表达清楚自己的期望和需求,向对方传递自己的
情绪感受,但是对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背景、中文独特的语言魅力关注缺乏,这样的学
习无疑只是学了表面,学习者没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精髓和中国文化中独有的人情味。
说起人情味,语言中最能体现它的就是客套话了,它比普通话语使用更难理解,更
为艰难的是熟练且恰当的运用,这种客套话可以让你拉近与你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的关
系,你们会迅速熟络起来,留下比较好的第一印象。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想要轻车熟路的
与人交流,那就必须要在语言学习中给与客套话一定的重视。就比如说日常交流中将
“请”字挂在嘴边更容易与人拉近距离,“可以”,“麻烦”、“对不起”、“请问”
等等全部都是表示征得对方客套话的好意,同时,将这种敬语客套话渗透入生活,让学
习者在平时使用语言时用上这样的表达,他们会更喜欢客套话带来的便利和乐趣,从而
更加热爱学习这门语言。总而言之,在用新的语言进行日常交流时,就不能离开客套语
言和礼貌、敬语等等用语的教学及使用理应被重视起来,但是交际当中就客套语不能缺
少之一。

二、创新性的客套话教学方式

在中国,历来有尊师重道的传统,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神圣的,所以体现在行为
上,就是对教师的恭敬,加之身处异国的,面对陌生的环境,留学生多少会有一种教师
不够亲切的感觉,这让学生们缺少主动向老师请教的勇气,害怕出错甚至逃避问题,这
很显然不利于师生交流,以帮助学生解疑答惑。如果彼此间对对方国家的礼仪文化了解
35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够,则更容易产生一些误解,有些外国留学生会误以为老师不尊重他们,不喜欢他们,
这会使师生之间产生隔阂,对师生间的交流产生影响,这些因素都给客套话教学增加了
更多难题。
客套话是一种常用习语,它无法脱离生活只出现在课堂上,这就需要教学者改变传
统教学方式,打破师生壁垒,融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教学,通过零距离的互动
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中文的魅力,感受中国客套话的魅力。老师面对外国留学生时,除
了注意专业知识的教授,更要注意文化差异,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误解,以免影响到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向学生学习,了解他们国家的文语言文化,可以试着以对
方的母语为载体,将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来安排教学内容,在各自国家源远流长的语
言文化中,在彼此对母语的热爱与分享中互相学习、彼此提高,在互动中感受语言魅力,
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方式对无论对教学效果还是学生本人能力提升都大有裨益。

第二节 关于教学的建议

教学方法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式——情境教学,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
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
学方法。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音乐欣赏、旅游观
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
作用。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这种方式不会让年轻的学习者感到排斥、无趣和死板,他们会觉得有更多乐趣,学
会新的语言和客套话会让他们更有成就感,这种有趣又轻松的教学方式可以让他们减少
与外国人交流时的自卑、胆怯、紧张和焦虑。所以,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客套话的学习来
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想要学习一种新的语言不是从嘴巴开始的,是从耳朵与心开始,首先要用心去仔细
感受语言的魅力,用耳朵倾听汉语,感受中文的魅力,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作为语言
学习,有个重要的环节——感知,这需要教学者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让学习者能身临其境

36
第四章 汉越客套话教学与建议

的感受语言的使用,不论是借助观看生活类小视频还是电影电视剧,或组织场景沙龙练
习,都能够很好的通过将学生带入情境,制造使他们最大化感同身受的氛围,这种方式
既能提高学生兴趣,又因为极具生活化,对于客套话的学习非常有效。
感受之后便是理解与体会了,这就尤其需要前文提到的情景沙龙练习了,学生们可
以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还原生活中或电影中的情景,在他们进行以自我为主角的表演
时,必然不再是单纯上课的学生了,他们要多方位调动思维去思考如何使用客套语等语
言,通过这种教学活动,既可以加深学习印象,也可以很直观的反映出学习者存在的问
题,而后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些不同学生的问题,制订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案,让他们爱上
汉语,感受其中的魅力与乐趣。
理解体会之后便是运用了,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它,如果不能学以致用,学
习也就没有意义。作为学生,可以积极将生活中遇到的情景搬到课堂,进行一场现实生
活的再现,认真体会语言的使用,在讨论中对于错误之处进行及时纠正。教师也应该留
意生活中发生的典型事件,在课堂上情景再现。通过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日常事件,
让课堂教学不再枯燥,带领学生真正体会语言的用法和乐趣。
客套话源于生活,通过灵活的学习方式,将从理论中学到的客套话重新融入生活,
这种有趣的教学方法,会让学习变得更加积极,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无处不在的客套话
让学生更加有胆量融入新的语言环境和新的生活。而教师不再仅仅把教学语言当成一份
工作,他们会更加有成就感和体验感,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学双方可以彼此成就,值得提
倡和推广。
总而言之,情景式的互动教学,给学生极强的体验感,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
在身临其境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通过客套话感同身受中国文化中的人情味,在欢乐
积极热情的课堂氛围中彼此提高,共同进步。毋庸置疑,这种教学模式值得广泛推广和
持续发展。

二、提高礼仪语言教学水平

越南国家风俗文化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因此,越南人可以相对容易的了
解到中国文化里的习俗礼仪,也比较容易理解中国人的处事方式以及彼此相处的礼仪规
矩。随着两国往来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越南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们
对中文的学习欲望与学习兴趣相比其他外国人要更为浓厚。同时,中国的电影,尤其是
古代武侠、历史类电影和音乐在越南有很多忠实观众和听众,所以在针对越南留学生的

37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语教学中,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学者的教学优势和可以充分利用的手段。
前文已有讨论,学习新语言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实践与运用,正如情境教学可以作
为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方式,学习者也应该迈开脚步,走进中国,去亲身体验中国语言
文化,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客套话的魅力,感受中国各地不同的人文风俗和丰富
的乡土文化,在旅途中感受中国语言的深厚历史,锻炼自己的语言运用实践能力,真正
融入自己正在学习的语言背景中,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大的学习平台。

三、关于宗教因素的影响

我本身是越南出家留学生,所以论文在过程当中注意到,中国和越南都有众多的佛
教教徒,对于佛教的信仰较为强烈,但就具体的佛教社会影响而言,中国不及越南。目
前越南信仰佛教的人达到 90%,历史上也有皇帝出家。因此,佛教对于越南的语言使用
产生很大影响。出于对于佛教的信仰以及虔诚,人们对于自己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比较
注重,不会出现有些不得体的行为,粗鄙之语自然少见。宗教的信仰对于日常生活中小
细节的影响同样深远,例如,越南人在见面时除了言语方面礼貌的问候以外,还会将自
己的双手合在一起,合十后举在自己的胸前,以示尊敬,而这便是从佛教礼仪演化而来
的,虽无佛教中的礼仪的复杂,但比起中国有明显的区别。日常生活中如此,进入寺庙
等场合更是如此,会时时刻刻体现自己的虔诚敬仰之心。

四、关于悠久文化的深远影响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蕴与文化瑰宝,对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都有一定影响,而语言自然也包含在内,客套话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传统文化的体现。
出于礼貌的考虑,中国人在交流中一般不会比较直接地询问较为隐私的问题,例如年龄,
工资等,越南在这一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于较为敏感的问题会更加慎重小心。
另外,中国人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为表示尊重一般会加上贵字,例如,询问他人年龄
的时候一般会说“贵庚”,有些场合会加上“请”等表示尊重的词语,而回答则会表示
的很谦虚,比如对方赞叹时说:你很沉稳、你非常美丽、你真的很棒等等,一般回答是
“哪里哪里、没有这样、不是、太过奖了等”,这类的恭维否定语就是客套用语很好的
体现。不过在越南文化中对别人的称赞,很少采用这种回应方式。如果比较亲密的人,
对方很少用客套语表达,很平等,如果想说什么就直接说,不会太客气。

38
第四章 汉越客套话教学与建议

五、关于时代更替带来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人比较重视男女授受不亲的说法,现代社会对于女性的赞美在古代是
为人所不齿的,而男性在公共场合称赞女性的美丽漂亮时,更是令大众不可接受的,被
认为是轻佻的行为,就连女性也会感到羞耻,但在现代社会这是十分常见的,夸张点的
赞美更会使得被夸的女性心花怒放。而越南人则有所不同,古代的越南人并没有像中国
人一样,他们对于他人的赞赏是十分乐于接受的,现代的越南人接受程度比以前更是提
升。
总之,交流时语气表达里有暧昧、委婉的部分,一般不太强调自己的想法、意志、
主张,表达方式较为模糊等是越南语的特色,但是中国人的委婉表达是在真实感触的基
础上的,委婉却不失坦诚。另外,从表达习惯看,总的来说越南语在使用模糊语句、推
测语句、客观陈述句、否定式反问句等方面比汉语复杂得多。越南语表达显得含蓄、谦
虚、客观、委婉,相对来说汉语显得比较直接、自信、主观色彩浓。此外,越南学生学
习与中国学生交际时,可能会觉得中国学生说话过于直接、生硬。这样由文化差异造成
的。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文化差异的教学。
作为学习者,越南学生如果不了解汉语表达习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不能积极
和中国人用汉语交谈,若表达机会减少了,汉语水平的提高自然会受到影响,除了教师
教学过程影响,留学生更应该保持好奇心和文化兼容心态,积极去学习认知这种差异,
增加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深度和广度,从根本上消除这种认知差异,从而达到更好
的学习效果。

39
结 论

结 论

语言是人际交往中首要的工具和手段。作为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用的带有尊
敬意味和表示礼貌、传递礼仪的常用语,恰当地应用客套话,一方面能够体现我们的涵
养,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另一方面能让对方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和重视,从而产生
愉快的心理,促使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所以本论文对掌握客套话的用法和技巧显得进
行研究有充分必要性。
一般来言,初次见面,每个人所说出话的水平会成为对方判断他整体素质的第一印
象。说什么,怎么说,对于说话者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会
说话已经成为每个成功人士的特性之一。在古代,伴君如伴虎,会说话可以让自己得以
保全甚至飞黄腾达;而在现在的商品经济时代,会说话的重要性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商场如战场,会说话能让你在关系复杂的人群中化敌为友,会沟通能让你在险象丛生的
战局中来去自如。总而言之,很多时候是否会说话已成为在事业上成功的先决因素!
在锻炼自己说话能力的道路上,你会逐渐掌握如何准确判对方的语意,尤其是客套
话,说话的人不一定将所说的客套话当成一回事,听话的人也不能把所有的客套话当真。
就像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世间每一个事物都是永恒的运动的道理一样,而客套话也是
如此,最重要的是要能结合说话时的语境,还有双方关系,对方的基本态度等等去理解。
但毋庸置疑的是,客套语最基本的功能,如表示尊重、传递情感、展示礼仪等是必徐要
遵守的使用原则。
因为本人论文主要研究课题是汉语与越南语的客套话对比,需要研究的言语非常丰
富而且深刻,所需涉猎的范围很广,把握难度较大,因此需要除了对汉越两种语言有深
入了解之外,还要对两种文化有一定了解。加上可参考的研究文献材料很有限,所以了
解客套话语言的语言的问题比较多。作为第二语言,全部用汉语表达对我来说存在一定
困难,有时候受母语影响太深导致撰写错误,有些外语资料虽然可以读懂,但在准确表
达和语言组织上存在一些问题。第三、论文撰写主要参考中文资料,中文语言类资料浩
如烟海,本人学习汉语时间较短,汉语水平不高,从这些资料中选取与客套话有关的,
本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本人能力不够,耗费了大量时间在资料的网络翻译上,这也是
对我写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

41
论文参考材料

论文参考材料

一、中文资料

(一)著作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苏新春.当代中国词汇学[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3]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4]刘宏丽.现代汉语敬谦辞[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5]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吴友富(主编).外语与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7]阿莫西,皮埃罗.俗套与套语:语言、语用及社会的理论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
社,2003.
[8]曾仕强.中国式管理行为[M].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9]张欣.中国社会文化礼俗[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10]吴晓露,程朝晖.说汉语谈文化[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8.
[11]盛安之.销售就要会说四种话:好听话、客套话、专业话、巧妙话[M].出版社: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
[12]农学冠,吴盛枝,罗文青主编.中越民间文化的对话[M].民族出版社,2010.
[13]阮志坚.越南的传统文化与民俗[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
[14]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M].商务印书馆,2012.
[15]江结宝.言语交际新思维[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16]李宗厚.这绝不仅仅是客套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17]端木自在.社交口才是练出来的[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5.
[18]刘云生.中国家法:家风家教[M].中国出版季刊,2017.

(二)论文、期刊

[1]周筱娟.现代汉语礼貌语言研究[D].武汉大学,2005.

43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林大津.跨文化言语交际:互动语用修辞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刘薇.熟语性与熟语形成的研究[D].华东示范大学,2006.
[4]赵光.现代汉语敬辞、谦辞、客气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7.
[5]王丽娜.套语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8.
[6]伊邦彦.英语套语结研究[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2).
[7]洪成玉.谦词、敬词、婉词概说[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
[8]洪成玉.谦词、敬词、婉词概说[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5).
[9]谢军.英语套语及语用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7).
[10]杨毓隽.模糊限制语与言语交际[J].外语教学,2002(04).
[11] 胡 国 安 . 论 语 言 习 得 和 运 用 中 的 套 语 [J]. 韶 关 学 院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2002(04).
[12]李亚明.两种“套话”[J].群言,2002(12).
[13]孙宏羽,苗兴伟.英语套语的语用功能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北京第二外
国语学院学报,2003(04).
[14]李宝宏.套语和模仿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4(04).
[15] 孙 亚 , 刘 宇 红 . 熟 语 及 其 理 解 的 认 知 语 义 学 研 究 评 介 [J]. 外 语 与 外 语 教
学,2004(8).
[16]左红珊广.套语与词汇评介[J].现代外语,2005(01).
[17]曾文雄.模糊限制语的语言学研究回顾与发展[J].社科纵横,2005(02).
[18]王黎红,姜峰.社交语用失误与中德文化差异[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06).
[19]宋丽玲.谈日语与汉语中客套话的差异[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3).
[20] 周 筱 娟 . 汉 语 客 套 语 的 语 表 语 里 和 语 值 [J]. 江 汉 大 学 学 报 ( 人 文 科 学
版),2007(03).
[21] 林 大 津 , 谭 学 纯 . 跨 文 化 言 语 交 际 : 互 动 语 用 修 辞 观 [J]. 语 言 文 字 应
用,2007(04).
[22]毛伟.从礼貌用语看英、汉语言文化的价值差异[J].怀化学院学报,2007(08).
[23]梁丽.套语使用状况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02).

44
论文参考材料

[24]. 何 艳 . 从 越 南 语 中 的 社 交 礼 仪 词 看 越 南 传 统 文 化 内 涵 [J]. 亚 太 教
育,2016(20).
[25].李成团、冉永平.虚假礼貌的实现方式及语用特征分析[J].外国语,2014(2).
[26].王建华.礼貌的相对性[J].外国语,1998(3).
[27].杨文澜.不礼貌原则在《老友记》中的现实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

二、越南文资料

(一)著作

[1] Phan Mậu Cảnh, “Góp phần tìm hiểu vẻ đẹp văn hoá của tiếng Việt qua lời chào”,
Hội Ngôn ngữ học VN xuất bản, 1993.
( 潘 懋 憬 . 通 过 问 候 贡 献 了 解 越 南 语 文 化 之 美 [M]. 河 内 : 越 南 语 言 学 会 出 版
社,1993).
[2] Nguyễn Thiện Giáp, “Dẫn luận ngôn ngữ học”, Nxb Giáo dục, Hà Nội, 1994.
(阮善甲.语言学引论[M].河内:越南教育出版社,1994).
[3] Nguyễn Văn Khang (chủ biên), “Ứng xử ngôn ngữ trong giao tiếp gia đình Việt
Nam”, Nxb Văn hoá Thông tin, Hà Nội, 1996.
(阮文康(主编).越南家庭交流中的语言行为[M].河内:文化信息出版社,1996).
[4] Lê Như Hoa (chủ biên), “Văn hoá ứng xử của các dân tộc Việt Nam”, Nxb Văn hoá
Thông tin, Hà Nội, 2000.
(黎如花(主编).越南在各族的行为文化[M].河内:文化信息出版社,2000).
[5] Viện Ngôn ngữ học, “Từ điển tiếng Việt”, Nxb Đà Nẵng, 2001.
(语言学院.越南词典[M].岘港:岘港出版社,2001).
[6] Ngô Đức Thịnh, “Bản sắc văn hoá vùng ở Việt Nam”, Nxb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
Hà Nội, 2001.
(吾德旺.越南的区域文化本色[M].河内: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01).
[7] Cao Xuân Hạo, “Tiếng Việt – văn Việt – người Việt”, Nxb Trẻ, Hồ Chí Minh, 2001.
(高春昊.越语-越文-越人[M].胡志明:年轻出版社,2001).
[8] Trần Trí Dõi, “Ngôn ngữ và sự phát triển văn hoá xã hội”, Nxb Văn hoá Thông tin,
Hà Nội, 2001.
45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陈智看.语言和社会文化发展[M].河内:文化信息出版社,2001).
[9] Nguyễn Tài Cẩn, “Một số chứng tích về ngôn ngữ, văn tự và văn hoá”, Nxb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 Hà Nội, 2001.
(阮才谨.语言、文字和文化的一些证据[M].河内: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01).
[10] Nguyễn Văn Khang, “Tiếng Việt trong giao tiếp hành chính”, Nxb Khoa học Xã
Hội, Hà Nội, 2002.
(阮文康.越南语在行政交际中[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1] Nguyễn Đức Tồn, “Đặc trưng văn hoá dân tộc của ngôn ngữ và tư duy người Việt”,
Nxb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 Hà Nội, 2002.
(阮德存.越南语言和思维的民族文化特征[M].河内: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02).
[12] Trần Quốc Vượng, “Văn hoá Việt Nam: tìm tòi và suy ngẫm”, Nxb Văn hoá Thông
tin, Hà Nội, 2003.
(陈国旺.越南文化:探索与思考[M].河内:文化信息出版社,2003).
[13] Nguyễn Quang, “Một số vấn đề giao tiếp nội văn hoá và giao văn hoá”, Nxb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 Hà Nội, 2004.
(阮光.文化內交流和文化交流的一些问题[M].河内: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04).
[14] Trần Ngọc Thêm, “Tìm hiểu bản sắc văn hoá Việt Nam”, Nxb Tổng hợp TP.HCM,
2004.
(陈玉添.推求越南文化本色[M].胡志明:胡志明市综合出版社,2004).
[15] Lý Toàn Thắng, “Mấy vấn đề Việt ngữ học và ngôn ngữ học đại cương”, Nxb Khoa
học Xã hội, Hà Nội, 2005.
(里全胜.越南语言学和概要语言学的一些问题[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6] Phạm Đức Dương, “Bức tranh ngôn ngữ - văn hoá tộc người ở Việt Nam và Đông
Nam Á”, Nxb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 Hà Nội, 2007(a).
(范德洋.越南与东南亚的语言、民族文化画幅[M].河内:河内国家大学出版
社,2007[a]).
[17] Phạm Đức Dương, “Việt Nam – Đông Nam Á ngôn ngữ và văn hoá”, Nxb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 Hà Nội, 2007(b).
(范德洋.越南-东南亚语言和文化[M].河内: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07[b]).

46
论文参考材料

[18] Tạ Thị Minh Tâm, “Lịch sự trong giao tiếp tiếng Việt”, Nxb Tổng hợp TP.HCM,
2009.
(谢氏明心.越南语的交际中礼貌[M].胡志明:胡志明市综合出版社,2009).
[19] Hữu Đạt, “Đặc trưng ngôn ngữ và văn hoá giao tiếp tiếng Việt”, Nxb Giáo dục,
2009.
(友达.语言特征和越南交际文化[M].河内:教育出版社,2009).
[20] Bùi Minh Toán, “Câu trong hoạt động giao tiếp tiếng Việt”, Nxb Giáo dục, 2012.
(裴明算.越南语交流活动中的句子[M].河内:教育出版社,2012).
[21] Nguyễn Thiện Giáp, “Phương pháp luận và phương pháp nghiên cứu ngôn ngữ”,
Nxb Giáo dục, Hà Nội, 2012.
(阮善甲.方法论与研究方法语言[M].河内:教育出版社,2012).
[22] Đào Nguyên Phúc, “Lịch sự trong giao tiếp tiếng Việt”, Nxb Chính trị Quốc gia,
2013.
(陶源福.越南语的交际中礼貌[M].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2013).
[23] Lê Đình Khẩn, “Từ vựng gốc Hán trong tiếng Việt”, Nxb Đà Nẵng, 2013.
(黎庭懇.越南语中汉语原版词汇[M].岘港:岘港出版社,2013).
[24] Bùi Khánh Thế, “Ngôn ngữ học tiếp xúc và tiếp xúc ngôn ngữ ở Việt Nam”, Nxb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TP.Hồ Chí minh, HCM, 2017.
(裴庆世.越南在语言接触和接触语言学 [M].胡志明:胡志明市国家大学出版
社,2017).
[25] Trần Huyền Trân, “Ăn uống nói cười và khóc”, Nxb Trẻ, 2018.
(陈玄珍.饮食说笑与哭[M].胡志明:年轻出版社,2018).
[26] Trịnh Sâm, “Đi tìm bản sắc tiếng Việt”, Nxb Trẻ, 2018.
(郑森.寻找越南语本色[M].胡志明:年轻出版社,2018).
[27] Hoàng Tuệ, “Cuộc sống ở trong ngôn ngữ”, Nxb Trẻ, 2019.
(黄慧.生活在语言中[M].胡志明:年轻出版社,2019).
[28] Lý Tùng Hiếu, “Văn hoá Việt Nam trong ngôn ngữ”, Nxb Tri Thức, 2019.
(里鬆孝.越南文化在语言中[M].胡志明:知识出版社,2019).

47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越南论文、期刊

[1] Phạm Thị Thành “Nghi thức lời nói tiếng Việt hiện đại qua các phát ngôn: ‘Chào,
cảm ơn, xin lỗi’”, Luận án PTS ngữ văn, ĐHQG Hà Nội,1995.
(范氏铖.现代越南语发言说的话仪式:“打招呼、谢谢、抱歉”[D].文学副博士学
位论文,河内国家大学,1995).
[2] Phạm Thị Kim Trung, “Đặc điểm ngôn ngữ trong nghi thức: ‘Chào, mời, chúc
mừng’ của người Việt”, Luận văn Thạc sĩ Khoa học Ngữ văn, ĐHSP TP.HCM, 2003.
(范氏金忠.仪式中的语言特征:“打招呼、邀请、祝贺”越南语,[D].文学硕士学
位论文,胡志明市师范大学,2003).
[3] Phạm Ngọc Hàm, “Đặc điểm và cách sử dụng của lớp từ ngữ xưng hô tiếng Hán
(trong sự so sánh với tiếng Việt), Luận án Tiến sĩ ngữ văn, ĐHQG Hà Nội, 2004.
(范玉含.汉语称呼词语层的特点和用法(与越南语对比)[D].文学博士学位论文,
河内国家大学,2004).
[4] Dương Thị Thu Nhung, “Lịch sự ngôn từ trong nghi thức mời tiếng Việt” (có đối
chiếu tiếng Anh), Luận án Thạc sĩ ngữ văn, ĐHQG TP.HCM, 2007.
(阳氏秋戎.越南邀请仪式中的言词礼貌(与英语进行比较)[D].硕士语文论文,
胡志明市国家大学,2007).
[5] Nguyễn Thị Công Dung, “Biểu thức tình thái diễn đạt tính lịch sự trong giao tiếp
tiếng Việt” (có so sánh với tiếng Anh), Luận án Thạc sĩ Ngôn ngữ học, ĐHQG TP.HCM,
2009.
(阮氏公容.情态表式表达越南语中的礼貌(与英语进行比较)[D].硕士语言学论
文,胡志明市国家大学,2009).
[6] Nguyễn Văn Chiến “Từ xưng hô trong tiếng Việt” (Nghiên cứu ngữ dụng học và dân
tộc học trong giao tiếp), Tạp chí Những vấn đề ngôn ngữ và văn hoá, Hội ngôn ngữ học Việt
Nam, Số 02, 1993.
(阮文战.在越南语中称呼词语(交际中的语用学和民族学研究)[J].语言与文化
一些问题杂志,越南语言学会,1993(02)).
[7] Nguyễn Văn Đô, “Về việc nghiên cứu lịch sự trong giao tiếp”, Tạp chí Ngôn ngữ và
Đời sống, Số 01, 1995.

48
论文参考材料

(阮文都.关于礼貌交际的研究[J].语言与生活杂志,1995(01)).
[8] Vũ Thị Thanh Hương, “Gián tiếp và lịch sự trong lời cầu khiến tiếng Việt”, Tạp chí
Ngôn ngữ và Đời sống, Số 1, 1999.
(武氏清香.间接与礼貌在越语祈使话中[J].语言与生活杂志,1999(01)).
[9] Trần Ngọc Thêm, “Ngữ dụng học và văn hoá ngôn ngữ học”, Tạp chí Ngôn ngữ và
Đời sống, Số 4, 1999.
(陈玉添.语用学和语言学文化[J].语言与生活杂志,1999(04)).
[10] Vũ Thị Thanh Hương, “Giới tính và lịch sự”, Tạp chí Ngôn ngữ và Đời sống, Số 8,
1999.
(武氏清香.性别与礼貌[J].语言与生活杂志,1999(08)).
[11] Đỗ Hữu Châu, “Tìm hiểu ngôn ngữ qua văn hoá”, Tạp chí Ngôn ngữ và Đời sống,
Số 02, 2000.
(杜有珠.通过文化学习语言[J].语言与生活杂志,2000(02)).
[12] Bùi Minh Toán, “Từ loại tiếng Việt: khả năng thực hiện hành vi hỏi”, Tạp chí Ngôn
ngữ và Đời sống, Số 2, 2001.
(裴明算.越南语:作为问的实现能力[J].语言与生活杂志,2001(02)).
[13] Nguyễn Thị Hoàng Yến, “Thành phần mở rộng và các yếu tố lịch sự trong phát
ngôn chê”, Tạp chí Ngôn ngữ và Đời sống, Số 4, 2001.
( 阮 氏 黄 燕 .“ 嫌 ” 发 言 中 的 广 泛 成 分 和 礼 貌 元 素 一 些 [J]. 语 言 与 生 活 杂
志,2001(4)).
[14] Phạm Thị Hoà, “Một cách hiểu về động từ nói năng tiếng Việt”, Tạp chí Ngôn ngữ
và Đời sống, Số 5, 2002.
(范氏和.一种理解越语出言动词的方式[J].语言与生活杂志,2002(05)).
[15] Chử Thị Bích, “Một số biện pháp sử dụng ngôn ngữ biểu hiện phép lịch sự trong
hành vi cho, tặng”, Tạp chí Ngôn ngữ và Đời sống, Số 5, 2002.
( 陼 氏 璧 . 在 给 、 赠 行 为 中 使 用 礼 貌 语 言 的 一 些 措 施 [J]. 语 言 与 生 活 杂
志,2002(5)).
[16] Nguyễn Quang, “Các chiến lược lịch sự dương tính trong giao tiếp”, Tạp chí Ngôn
ngữ và Đời sống, Số 11, 2002.
(阮光.交际中阳性的礼貌策略[J].语言与生活杂志,2002(11)).
49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 Nguyễn Quang, “Các chiến lược lịch sự dương tính trong giao tiếp” (tiếp theo và
hết), Tạp chí Ngôn ngữ và Đời sống, Số 12, 2002.
(阮光.交际中阳性的礼貌策略(其次和结束)[J].语言与生活杂志,2002(12)).
[18] Võ Đại Quang, “Lịch sự: Chiến lược giao tiếp hướng cá nhân hay chuẩn mực xã
hội?”, Tạp chí Ngôn ngữ và Đời sống, Số 8, 2004.
(武大光.礼貌:个人交际策略还是社会规范?[J].语言与生活杂志,2004(8)).
[19] Đào Nguyên Phúc, “Một số chiến lược lịch sự trong hội thoại Việt ngữ có sử dụng
hành vi ngôn ngữ xin phép”, Tạp chí Ngôn ngữ và Đời sống, Số 10, 2004.
(陶源福.越南语会话中一些礼貌的策略使用许可语言行为[J].语言与生活杂
志,2004(10)).
[20] Tạ Thị Minh Tâm, “Vai giao tiếp và phép lịch sự trong tiếng Việt”, Tạp chí Ngôn
ngữ và Đời sống, Số 01, 2005.
(谢氏明心.角色交际和礼貌在越南语中[J].语言与生活杂志,2005(01)).
[21] Tạ Thị Minh Tâm, “Về một số kiểu nói lịch sự trong tiếng Việt”, Tạp chí Ngôn ngữ
và Đời sống, Số 11, 2005.
(谢氏明心.关于越南语中的一些礼貌用语[J].语言与生活杂志,2005(11)).
[22] Nguyễn Thị Lương, “Lời chào gián tiếp của người Việt với phép lịch sự”, Tạp chí
Ngôn ngữ và Đời sống, Số 5, 2006.
(阮氏良.礼貌性与越南人的间接问候[J].语言与生活杂志,2006(5)).
[23] Vũ Hồng Vẹn, “Bước đầu tìm hiểu nghi thức lời nói trong lĩnh vực các cách nói
lịch sự của người Việt và người Hàn”, Tạp chí Ngôn ngữ và Đời sống, Số 11, 2008.
(武红尽.最初推求仪式话语领域中的越南语与韩语的一些说法礼貌[J].语言与生
活杂志,2008(11)).
[24] Phó Thị Mai, “Học tiếng Hán bắt đầu từ việc lý giải ý nghĩa văn hoá của những lời
chào thông dụng nhất”, Tạp chí Khoa học ĐHQGHN, (2009) 25.
(付氏梅.学习汉语首先要解释最常用的问候语的文化含义[J].河内国家大学科学
杂志 2009(25)).
[25] Nguyễn Văn Tuyên, “Về một cách xưng hô của người Việt trong hoạt động giao
tiếp”, Tạp chí Ngôn ngữ và Đời sống, Số 02, 2016.
(阮文宣.关于越南人在交流活动中的称呼方式[J].语言与生活杂志,2016(02)).

50
致 谢

致 谢

弹指一挥间,我这个越南的出家人在陕西西安的留学经历就要接近尾声了,但我
还会恍然觉得这些事情昨天才开始,时间过得如此飞快,想起这两年半里的喜乐忧愁,
我不禁有了许多感慨,我怀着感激之情写下这篇论文,我在这里挥洒过汗水,也流下过
不甘的泪水,我收获了许多圆满,得到了很多感动,也不免留下些许遗憾,这段经历我
将用一生纪念,我在这个与我有缘的地方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遇到了影响我一
生的老师,他们对我的鼓励、帮助、指导会让我受益终身,我十分敬重和感激我的老师,
也会继续踏上学习之路,在这里,请允许我再次向他们表达感激之情!
在这里,我要由衷的感谢在异国他乡照顾我指导我教育我爱护我的冯鸽教授,她
既是我的导师,又是我前进路上的明灯。虽然我知道,以我的所学,我的言语不能表达
对于导师的感谢的千分之一,但我还是真诚的感谢冯鸽老师。您不仅为我指明了学习上
的路,给我传道受业解惑,而且更是我人生路上的导师。您用你的言传身教给我如何生
活,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在我看来,这些比起知识更为重要,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此外,我要感谢我的亲戚朋友,我的兄弟姐妹,我的父母,没有你们的陪伴与鼓
励,我是断然走不到这一步的,没有你们的加油打气,就不会有我的今天,为了你们,
我也应该努力奋斗,顺利完成学业,唯有这样才不会辜负他们的一片苦心。同时,这段
求学经历作为我人生路上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校到社会的一个关键的过渡,陪伴
我经历了这些的人也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教我们的老师,还是陪伴我们的同学,你们
都是我人生道路上不可磨灭的回忆。感谢西北大学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
同学们,你们书写了我人生路上的一个句号,它虽然不完美但绝对浓烈,是这些让我能
够更有信心与勇气面对接下来的挑战!

5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