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81

大学数学 : 概念、方法与技巧

线 性 代 数
俞正光 王飞燕 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 容 简 介

本套书是以理工类、经管类大学本科数学教学 大纲和 全国研 究生入 学考试 数学考 试大纲 的要求 为


基准编写的教学辅导书 , 作者是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主讲教授。
本书讲述“线性代数”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 定理与 知识点 , 从 基本概 念、基 本定理 的背景 及其应 用
入手 , 延伸到解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 , 并通过 一法多 题、一 题多解 的方式 兼顾知 识的综 合与交 叉应用 ,
在内容的安排上 , 既体现出各知识点间承上启下 的关系 , 保 持学科 结构的 系统性 , 又照 顾到各 知识点 间
的横向联系 , 为读者从全局上、总体上掌 握所学 的知识 提供平 台。为巩固 所学的 基本概 念和基 本定理 ,
安排了基本题、综合题 ( 侧重本章知识点的综合 )和交叉综合题( 侧重各章 知识点间的 综合 ) 供读者选用 ,
并附有读者自测题 , 供读者选用。
考虑到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中对理工类 学生或 考生的 要求涵 盖了对 经管类 学生或 考生的 要求 , 只
是对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及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的要求 有所不 同 , 所 以编写 时并没 有将经 管类的 内容单 独
列出进行编写。但在内容的编排及例题和习题的选择上 , 既体现了两者的不同 之处 , 又 兼顾了两者 的共
同之处。因此 , 本书同时适用于理工类与经管类学生或考生。

版权所有 , 翻印必究。举报电话 : 010-62782989 13901104297 13801310933

图书在版编目 ( CIP)数据

线性代数/ 俞正光 , 王飞燕编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4 .11


(大学数学 : 概念、方法与技巧 )
ISBN 7-302-09180-3

Ⅰ . 线… Ⅱ . ①俞… ②王… Ⅲ . 线性代数 - 高等学校 - 教学参考资料 Ⅳ . O151 .2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2004) 第 080214 号

出 版 者 : 清华大学出版社 地 址 : 北京清华大学学研大厦
h tt p :/ / w ww .t up .com .cn 邮 编 : 100084
社 总 机 : 010-62770175 客户服务 : 010-62776969
责任编辑 : 刘 颖
封面设计 :
印 装 者:
发 行 者 : 新华书店总店北京发行所
开 本 : 185×230 印张 : 18 字数 : 351 千字
版 次 : 2004 年 11 月第 1 版 2004 年 11 月第 1 次印刷
书 号 : ISBN 7-302-09180-3/ O・385
印 数 : 1~5000
定 价: 元

本书如存在文字不清、漏印以及缺页、倒页、脱页等印装质量问题 , 请与 清华大学出 版社出版部 联系


调换。联系电话 : (010)62770175-3103 或 (010)62795704
前 言

《大学数学———概念、方法与技巧》是一套学习与复习大学数学的系 列辅导教 材 , 主 要
是为大学非数学类本科生与全国硕士 研究 生入学 统一 考试应 试者 , 系 统地 复习大 学数 学
内容 , 以求巩固提高所学知识 , 取得 良好 考试成 绩而 编写 的 . 这 套书 包括《微 积分 ( 上 )》、
《微积分 ( 下 )》、
《线性代数》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四本书 .选材原则与教学要 求是按照 清
华大学非数学类本科生数学教学大纲与教育部颁发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 一考试大 纲
而确定的 . 本教材也可作为大学数学的教学参考书 .
本书是编者数十年教学经验的积累 , 是编者依据对课程内容的研究 理解 , 并在综合 分
析学生认识规律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 许多教 学资料 是第 一次对 外公 开 . 这些教 师不 但
有丰富的教学经历 , 同时也多从事 科研工 作 , 对数 学基 本概念、基本方 法的 灵活运 用特 别
重视 . 对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大纲的要求与题型结构均有深入的研究 . 因此 , 本
书的编写风格与内容取舍充分体现了他们注重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交叉性 与技巧性 的
教学风范 . 同时 , 本书在整体内容上把平时的教学要求与 考研复 习的需要 结合起来 , 既 突
出了基础 , 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 希望 能对 这两类 读者 都有全 方位 的指 导意义 , 为 他们 训
练数学思维与解题能力提供较为系统的帮助 .
学好数学 , 重在基础 . 一味追求技巧 , 往往导致无所适从 , 望题生畏 . 本书在内容安排
上强调基本概念与基本思维的训练 , 各章节均配有相当数量的基本例题 ( 例 * . * . * ) , 其
中蕴涵着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 技巧 . 应该 说 , 扎 实熟 练的 基本 概 念 , 加上 对基 本 方法 的
深入思考 , 是技巧的真正源泉 . 另外 , 在大多数章节里 , 还选 编了一 定数量的 综合例题 ( 综
例 * . * . * ) , 体现知识的综合性与交 叉性 , 与 训练综 合运 用所 学知识 进行 分析问 题及 解
决问题的能力 . 基于综合性与交 叉性的 考虑 , 在 个别 例题 中 所涉 及的 内容 可能 超 前本 章
的内容安排 . 读者在使用本书时 , 对书内例题应首先立足 于独立 思考 , 而后有 选择地查 阅
解答过程 , 对一些典型题 , 应争取有自 己的 解题方 法 , 很可 能你 的方法 会优 于书中 提供 的
方法 , 果真如此 , 正说明你学习的深 入 . 对准 备考 研的 读者 , 鉴于 国家 每年 公布 的 考试 大
纲会有局部变化以及四类数学试卷的 分类 , 在 使用 本书时 , 可 参照 考试 大纲 , 有选 择地 略
去书内某些章节 .
每章后配备了练习题及答案 .读者应 力争 独立 选做其 中的 题目 , 以求 达到 良好 效果 .
每册书后附有清华大学相应课程的近期试题及答案 , 以供读者练习 .
全书编写工作得到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副主任白峰杉教授与其他许多教 师的支持 与
・Ⅱ・ 前 言

帮助 . 限于编者水平及撰稿时间仓促 , 对书中的疏漏与错误 , 敬请读者批评指出 .


本书主编为刘坤林 .《微积分 ( 上 )》的编者为刘坤林 ( 1~13 章 ) ,《微积分 ( 下 )》的编 者
为谭泽光 (14~23 章 ) ;《线 性代数》的编者为俞 正光 ( 1~ 3 章 ) , 王飞燕 ( 4 ~6 章 ) ;《概 率论
与数理统计》的编者为叶俊 ( 1~5 章 ) , 赵衡秀 (6~ 8 章 ) .

作 者
2004 年 9 月于清华园
作 者 简 介

谭泽光
1962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责任教授 .
长期在清 华大学 从事数学 基础课程 教学和 应用数学 及运筹 学方面的 科研工作 , 曾 在
奥地利 Gr az U niversit y 任访问教授 . 讲授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最优化理论基础等多门
课程 , 分析系列课程负责人 . 长期担任水木艾迪考研辅导班数学主讲 .
负责过多项科研项目 , 发表学 术论 文 20 多篇 , 并 编著 数学 规 划等 教材 . 先 后 获省 部
级以上奖励四次 , 1992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任《高校应用数学学报》编委 . 1997 年开始担任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 ( 清华数 学 ) 基
地负责人 , 投入较多精力从事数学教改研究工作 , 2001 年获国家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 .

俞正光
1962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 清华大学责任教授 .
清华大学代数系列课程负责人 . 从事组 合图论 的研 究 , 发表学 术论 文 10 多篇 . 主 编
《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
《理工科代数基础》等著作 .
长期担任水木艾迪考研 辅导 班数 学主 讲 . 1997 年 开始 担 任国 家 工 科基 础 课程 教 学
( 清华数学 ) 基地负责人 , 从事数学教改研究工作 .
曾参加全国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MBA 联考考前辅 导
教材》, 主编《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考试大纲及考前辅导教材》等 各类考研 数
学辅导教材 .

刘坤林
1970 年清华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 . 清华大学责任教授 .
从事基础数学与应用数学教学工作 , 两次获清华大学教学优秀奖 . 研究方向 : 控制理
论与系统辨识 , 随机系统建 模及 预 测 , 并行 计算 . 1994 年 至 1995 年在 美国 T exas A & M
U niversit y 与 D uke U niver sit y 任访问研究教授并讲学 . 发表学术论文 30 多篇 , 著有教材
《工程数学》,《系统与系统辨识》 . 先后七次获国家及省市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 水木艾迪
考研辅导班主讲 .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常务理 事 , 副 秘书 长 . 系统 与 控制 专业 委员 会委 员 ,《控 制
理论及其应用》特邀审稿专家 .
・Ⅳ・ 作 者 简 介

赵衡秀 女
1962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 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副教授 .
研究方向为概率统计应用 . 长期讲授“ 概率统 计”及“ 微积 分”等课 程 . 并担任 水木 艾
迪考研辅导班数学主讲 .
参加编写《MBA 全国联考应试清华辅导数学教材》、
《MBA 入学命题预测数学试卷》、
《考研数学常考知识点》等各类考研数学辅导教材 .

王飞燕 女
196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 .
主要研究方向 : 运筹学 , 经济数 学 . 参编过《线性代 数》、
《线 性代 数辅导》等书 籍 . 长
期在清华大学从事数学教学与教学研究 . 主 要讲授 的课 程有 : 高等 数学 , 代 数与几 何 , 数
学模型等 . 长期担任水木艾迪考研辅导班数学主讲 .
曾获清华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

叶 俊
1993 年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 .清华大学副教授 .
专业方向 : 概率统计 , 应用数学 . 主要从事随机过程及其应用、金融数学、时间序列分
析等方面的研究 . 曾编写《随机数学》等教材 .
主要讲授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概率统计、随机数 学方法、微积 分及高等 概率等课 程 . 曾
获清华大学首届青年 教 师 教学 优 秀 奖 , 1996 , 1997 年度 清 华 大 学 优秀 教 学 成 果 特等 奖 ,
1999 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
长期担任水木艾迪考研辅导班数学主讲 .
目 录

第1章 行列式 ……………………………………………………………………………… 1


1 .0 引言 ……………………………………………………………………………… 1
1 .1 行列式的性质 …………………………………………………………………… 1
1 .2 行列式的展开定理 ……………………………………………………………… 8
1 .3 综合例题 ………………………………………………………………………… 20
1 .4 克拉默法则 ……………………………………………………………………… 22
1 .5 练习题 …………………………………………………………………………… 26

第2章 矩阵 ……………………………………………………………………………… 29
2 .0 引言 ……………………………………………………………………………… 29
2 .1 矩阵的运算 ……………………………………………………………………… 29
2 .2 逆矩阵 …………………………………………………………………………… 36
2 .3 矩阵的初等变换 ………………………………………………………………… 44
2 .4 分块矩阵 ………………………………………………………………………… 51
2 .5 矩阵方程 ………………………………………………………………………… 56
2 .6 矩阵的秩 ………………………………………………………………………… 67
2 .7 伴随矩阵 ………………………………………………………………………… 77
2 .8 综合例题 ………………………………………………………………………… 88
2 .9 练习题 …………………………………………………………………………… 95

第3章 向量 ……………………………………………………………………………… 99
3 .0 引言 ……………………………………………………………………………… 99
3 .1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 99
3 .2 向量组的秩与极大线性无关组 ……………………………………………… 113
3 .3 向量空间 ……………………………………………………………………… 123
3 .4 内积和标准正交基 …………………………………………………………… 127
3 .5 综合例题 ……………………………………………………………………… 134
3 .6 练习题 ………………………………………………………………………… 141
・Ⅵ・ 目 录

第4章 线性方程组 ……………………………………………………………………… 145


4 .0 引言 …………………………………………………………………………… 145
4 .1 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理论要点 ………………………………………………… 146
4 .2 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 152
4 .3 综合例题 ……………………………………………………………………… 168
4 .4 练习题 ………………………………………………………………………… 180

第5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 185


5 .0 引言 …………………………………………………………………………… 185
5 .1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和计算 ……………………………………… 185
5 .2 n 阶矩阵的相似对角化问题 ………………………………………………… 198
5 .3 实对称矩阵的对角化 ………………………………………………………… 212
5 .4 综合例题 ……………………………………………………………………… 216
5 .5 练习题 ………………………………………………………………………… 226

第6章 二次型 …………………………………………………………………………… 229


6 .0 引言 …………………………………………………………………………… 229
6 .1 二次型的基本概念 , 二次型的标准形 ………………………………………… 229
6 .2 正定二次型 …………………………………………………………………… 244
6 .3 综合例题 ……………………………………………………………………… 250
6 .4 练习题 ………………………………………………………………………… 260

附录 清华大学线性代数试题与答案 …………………………………………………… 263

练习题答案 ………………………………………………………………………………… 271


第1 章 行 列 式

1 .0 引 言

方阵的行列式是一个数 , 其值是否为 0 决定了一个矩阵是否可逆 ; 一个矩 阵中子式 的


值决定了矩阵的秩的大小 ; 求矩阵的特征值要通过行列式的计算 ; 讨论向量组 的线性相 关
性、讨论线性方程组的解要利用行列式 ; 一个实对称矩阵的子式的值决定了该 矩阵的正 定
性 .凡此种种说明了行列式在线性代数中的地位与作用 .
行列式的重点内容有二 , 其一是利用行列式的性质计算行列式 , 其二是行 列式的展 开
定理及其应用 .行列式的直接应用是解线性方程组的克拉默法则 .

1 .1 行列式的性质

行列式的性质在行列式中占有非 常 重要 的地 位 . 我 们通 常总 是利 用行 列 式的 性质 ,
把一个复杂的行列式化成简单的、易算的行列式 , 最终计 算出结 果 . 在 行列式 的诸多性 质
中 , 以下几条是最基本的 , 其他性质都可以通过它们推导出来 .
1 . 行列式的行列互换 , 其值不变 , 即
a1 1 a1 2 … a1 n a11 a21 … an1
a2 1 a2 2 … a2 n a12 a22 … an2
= .
… … … … … …
an1 an2 … an n a1 n a2 n … ann
这条性质说明行列式中关于行成立的性质 , 对列也成立 .
・ 2・ 第1 章 行列式

2 . 互换行列式的两行 , 行列式变号 , 即
a11 a12 … a1 n a11 a1 2 … a1 n
… … … … … …
ai1 ai2 … ai n aj1 aj2 … aj n
… … … = - … … … .
aj1 aj2 … aj n ai1 ai2 … ai n
… … … … … …
an1 an2 … an n an1 an2 … an n
3 . 如果行列式中某行元素有公因子 c, 则公因子可提到行列式外 , 即
a11 a1 2 … a1 n a11 a12 … a1 n
… … … … … …
ca i1 ca i2 … ca i n = c ai1 ai2 … ain .
… … … … … …
an1 an2 … ann an1 an2 … ann
4 . 如果行列式中某行元素是两个数之和 , 则可拆成两个行列式之和 , 即
a11 a12 … a1 n a11 a12 … a1 n
… … … … … …
bi1 + ci1 bi2 + ci2 … bin + cin = bi1 bi2 … bin +
… … … … … …
an1 an2 … an n an1 an2 … ann
a11 a12 … a1 n
… … …
ci1 ci2 … cin .
… … …
an1 an2 … ann
从以上四条性质可以推出许多性质 , 其中最常用的还有 :
5 . 如果行列式中有两行成比例或相等 , 则行列式为零 .
6 . 行列式中某行元素乘以数 k 然后加到另一行相应的元素 , 其值不变 , 如
a11 a12 … a1 n a1 1 a1 2 … a1 n
… … … … … …
ai1 ai2 … ain ai1 ai2 … ai n
… … … = … … … .
aj1 aj2 … aj n kai1 + aj1 kai2 + aj2 … kai n + aj n
… … … … … …
an1 an2 … ann an1 an2 … ann
1 .1 行列式的性质 ・3・

例 1 .1 .1 计算 n 阶行列式
x 1 … 1
1 x … 1
.
… … w …
1 1 … x
思路 (1 ) 这个行 列式 的特 点 是每 行元 素的 和都 相 等 , 因此 如果 把各 列 都加 到 第 1
列 , 则第 1 列有公因子 x + ( n - 1 ) , 可以提到行列式外 , 这就形成以下解法一 .
(2 ) 这个行列式的另一 特点 是每 行 每列 只有 一个 元素 与 其他元素不同 , 可 以 试图 利
用性质 4 来简化计算 , 这就是以下解法二 .
【解】 方法 1 :
x 1 … 1 x + ( n - 1) 1 … 1
1 x … 1 x + ( n - 1) x … 1
=
… … w … … … w …
1 1 … x x + ( n - 1) 1 … x
1 1 … 1
1 x … 1
= ( x + n - 1)
… … w …
1 1 … x
1 1 … 1
0 x - 1 … 0
= ( x + n - 1)
… … w …
0 0 … x - 1
n- 1
= ( x + n - 1 ) ( x - 1) .
方法 2 :
x 1 … 1 1+ x - 1 1+0 … 1+0
1 x … 1 1+0 1+ x - 1 … 1+0
=
… … w … … … w …
1 1 … x 1+0 1+0 … 1+ x - 1
1 0 … 0 x - 1 1 … 0
1 x - 1 … 0 0 1 … 0
= + + … +
… … w … … … w …
1 0 … x - 1 0 1 … x - 1
・ 4・ 第1 章 行列式

x - 1 0 … 1 x - 1 0 … 0
0 x - 1 … 1 0 x - 1 … 0
+
… … w … … … w …
0 0 … 1 0 0 … x - 1
n -1 n-1 n- 1 n
= ( x - 1) + ( x - 1) + … + ( x - 1) + ( x - 1)
n -1
= ( x - 1) ・( n + x - 1) .
技巧 方法 2 中用到一个技巧 , 即把原来只是一个数的每个元素改 为两个数 之和 , 使
之形成很有规律又便于计算的行列式 .
【注 1】 从本例看到性质 4 的运用 , 不见 得原题已 经具备 直接应用 的条 件 , 这 个条 件
往往需要自己来创造 .
方法 3 : 若 x = 1 , 行列式显然为 0 , 设 x≠ 1 , 将原 行列 式加 一 行一 列 , 使之 变 成 n + 1
阶行列式 , 但保持值不变 .
1 1 1 … 1
x 1 … 1
0 x 1 … 1
1 x … 1
= 0 1 x … 1
… … w …
… … … w …
1 1 … x
0 1 1 … x
1 1 1 … 1
- 1 x - 1 0 … 0
= - 1 0 x - 1 … 0
… … … w …
- 1 0 0 … x - 1
1 1 1
1 …
x - 1 x - 1 x - 1
- 1 1 0 … 0
n
= ( x - 1)
- 1 0 1 … 0
… … … w …
- 1 0 0 … 1
1 .1 行列式的性质 ・5・

n 1 1 1
1+ …
x - 1 x - 1 x - 1 x - 1

n
0 1 0 … 0
= ( x - 1)
0 0 1 … 0
… … … w …
0 0 0 … 1
n n
= ( x - 1) 1+
x - 1
= ( x - 1 ) n - 1 ( x - 1 + n) . 【解毕】
【注 2】 方法 3 的方法叫加边法或升 阶法 . 行列 式计 算中 通常是 通过 降阶来 简化 计
算 , 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 , 读者可仔细体会其中的道理 .

例 1 .1 .2 设 n 阶矩阵
0 1 1 … 1 1
1 0 1 … 1 1
1 1 0 … 1 1
A =
… … … w … …
1 1 1 … 0 1
1 1 1 … 1 0
则 | A| = .
( 1997 年考研题 )
【解】
0 1 1 … 1 1 n - 1 1 1 … 1 1
1 0 1 … 1 1 n - 1 0 1 … 1 1
1 1 0 … 1 1 n - 1 1 0 … 1 1
| A| = =
… … … w … … … … … w … …
1 1 1 … 0 1 n - 1 1 1 … 0 1
1 1 1 … 1 0 n - 1 1 1 … 1 0
1 1 1 … 1 1
1 0 1 … 1 1
1 1 0 … 1 1
= ( n - 1)
… … … w … …
1 1 1 … 0 1
1 1 1 … 1 0
・ 6・ 第1 章 行列式

1 1 1 … 1 1
0 - 1 0 … 0 0
0 0 - 1 … 0 0
= ( n - 1)
… … … w … …
0 0 0 … - 1 0
0 0 0 … 0 - 1
n-1
= ( n - 1) ( - 1 ) . 【解毕】
【注】 此题为例 1 .1 .1 中 x = 0 的特例 .

例 1 .1 .3 计算
1 + a1 1 … 1
1 1 + a2 … 1
, ai ≠ 0 , i = 1, 2,…, n .
… … …
1 1 … 1 + an
思路 (1 ) 将 1 看成 1 + 0 , 就可利用性质 4 解题 .
(2 ) 也可以考虑通过加边方法升阶来计算 .
【解】 方法 1 :
1 + a1 1 … 1
1 1 + a2 … 1
… … …
1 1 … 1 + an
1 + a1 1+0 … 1+0 a1 0 … 0
1+0 1 + a2 … 1+0 0 a2 … 0
= = +
… … … … … …
1+0 1+0 … 1 + an 0 0 … an
1 0 … 0 a1 1 … 0 a1 0 … 1
1 a2 … 0 0 1 … 0 0 a2 … 1
+ + … +
… … … … … … … … …
1 0 … an 0 1 … an 0 0 … 1
= a1 a2 … an + a2 a3 … an + a1 a3 … an + … + a1 a2 … an - 1
n
1
= a1 a2 … an 1 + ∑
i= 1 ai
.
1 .1 行列式的性质 ・7・

方法 2 :
1 1 1 … 1
1 + a1 1 … 1
0 1 + a1 1 … 1
1 1 + a2 … 1
= 0 1 1 + a2 … 1
… … …
… … … …
1 1 … 1 + an
0 1 1 … 1 + an
1 1 1 … 1
-1 a1 0 … 0
= -1 0 a2 … 0
… … … …
-1 0 0 … an
1 1 1
1 …
a1 a2 an
-1 1 0 … 0
= a1 a2 … an
-1 0 1 … 0
… … … …
-1 0 0 … 1
n
1 1 1 1
1+ ∑i= 1 ai a1 a2

an
0 1 0 … 0
= a1 a2 … an
0 0 1 … 0
… … … …
0 0 0 … 1
n
1
= a1 a2 … an 1 + ∑i= 1 ai
. 【解毕】

【注】 例 1 .1 .1 方法 3 和本题方法 2 的解题过程都化出了一个爪形的行列式 :


1 1 1 … 1
- 1 a1
- 1 a2
… w
- 1 an
这是又一种常见类 型 的 行列 式 .读 者 不 妨 按 以 下 三 种 情 形总 结 一 下 计 算 方 法 : ( 1 ) a1 ,
a2 , … , an 中至少有两个为0 ; (2 ) a1 , a2 , … , an 中只有一个为 0 ; (3 ) a1 , a2 , … , an 全不为 0 .
・ 8・ 第1 章 行列式

例 1 .1 .4 设α1 ,α2 ,α3 是三维向量 , 已 知 三阶 行列 式 |α1 ,α2 ,α3 | = a, 求 | α1 + 2 α2 ,


α2 + 2 α3 ,α3 + 2 α1 | .
思路 显然此题要利用性质 4 拆成几个行列式之和 .
【解】
|α1 + 2 α2 ,α2 + 2 α3 ,α3 + 2 α1 |
= |α1 ,α2 ,α3 | + |α1 ,α2 , 2 α1 | + |α1 , 2 α3 ,α3 | + |α1 , 2 α3 , 2 α1 | +
| 2 α2 ,α2 ,α3 | + | 2 α2 ,α2 , 2 α1 | + | 2 α2 , 2 α3 ,α3 | + | 2 α2 , 2 α3 , 2 α1 |
= |α1 ,α2 ,α3 | + 0 + 0 + 0 + 0 + 0 + 0 + 23 |α2 ,α3 ,α1 |
= |α1 ,α2 ,α3 | + 8 |α1 ,α2 ,α3 |
= 9a . 【解毕】

例 1 .1 .5 若α1 ,α2 ,α3 ,β1 ,β2 都是四 维列 向量 , 且 四阶行 列式 |α1 ,α2 ,α3 ,β1 | = m,
|α1 ,α2 ,β2 ,α3 | = n, 则四阶行列式 |α3 ,α2 ,α1 , (β1 +β2 ) | 等于 .
( A ) m + n; ( B) - ( m + n) ;
( C) n - m; ( D) m - n .
( 1993 年考研题 )
思路 先用性质 4 , 再用性质 2 .
【解】
| α3 ,α2 ,α1 , (β1 + β2 ) | = | α3 ,α2 ,α1 ,β1 | + | α3 ,α2 ,α1 ,β2 |
= - | α1 ,α2 ,α3 ,β1 | + | α1 ,α2 ,β2 ,α3 |
= - m+ n.
故选 ( C) . 【解毕】

1 .2 行列式的展开定理

行列式按 一行展 开的定理 是行列式 的一条 非常重要 的性质 , 是行 列式常 用计算方 法


的重要依据 . 不仅如此 , 还是逆矩阵存在的充分条件的理论根据 .
按行展开 定理包 含两部分 内容 , 其一是 说行列 式任何一 行的元素 与其代 数余子式 的
乘积之和等于该行列式的值 ; 其二 是说行 列式 任何一 行的 元素 与其他 行的 对应元 素的 代
数余子式的乘积之和为零 . 合起来用以下式子表示 :
n
| A |, i = j;
∑ aik A jk =
k= 1 0, i≠ j .
其中 A jk 表示元素 a jk 的代数余子式 , 其值为
A jk = ( - 1) j + k M jk ,
1 .2 行列式的展开定理 ・9・

而 Mjk 是元素 a jk 的余 子式 , 是将行 列式划去 ajk 所在的 第 j 行和第 k 列后 得到的 n - 1 阶


行列式 , 即
a11 … a1 k - 1 a1 k+ 1 … a1 n
… … … …
aj - 1 1 … aj - 1 k - 1 aj - 1 k+ 1 … aj - 1 n
Mjk = .
aj + 1 1 … aj + 1 k - 1 aj + 1 k+ 1 … aj + 1 n

… … … …
an1 … an k - 1 an k + 1 … an n

例 1 .2 .1 计算 n 阶行列式
x - 1 0 … 0 0
0 x - 1 … 0 0
0 0 x … 0 0
.
… … … … …
0 0 0 … x - 1
an an - 1 an - 2 … a2 a1 + x
思路 (1 ) 按行或按列展开 .
(2 ) 利用递推关系 .
【解】 方法 1 : 按最后一行展开 .
- 1 0 … 0 0
x - 1 … 0 0
n+1
原式 = ( - 1 ) an 0 x … 0 0 +
… … … …
0 0 … x - 1
x 0 … 0 0
0 - 1 … 0 0
( - 1 ) n + 2 an - 1 0 x … 0 0 + … +
… … … …
0 0 … x - 1
x - 1 0 … 0 0
0 x - 1 … 0 0
n+ n
( - 1) ( a1 + x ) 0 0 x … 0 0
… … … … …
0 0 0 … 0 x
・ 10 ・ 第1 章 行列式

= an + an - 1 x + … + a1 xn - 1 + xn .
方法 2 : 若 x = 0 , 按第 1 列展开 .
0 - 1 0 … 0 0
0 0 - 1 … 0 0
0 0 0 … 0 0 n+ 1 n-1
= ( - 1) an ( - 1 ) = an .
… … … … …
0 0 0 … 0 - 1
an an - 1 an - 2 … a2 a1
1 1 1
设 x≠0 , 第 1 列的 倍加到第 2 列 , 第 2 列的 倍 加到第 3 列 , … , 第 n - 1 列的 倍
x x x
1 1 1 1 1
加到第 n 列 , 设 s = n - 2 an + n - 3 an - 1 + … + a2 , t = n - 1 an + n - 2 an - 1 + … + a2 + a1 +
x x x x x
x . 则有
x 0 0 … 0 0
0 x 0 … 0 0
0 0 x … 0 0
原式 = … … … … …
0 0 0 … x 0
1 1 1
an an + an - 1 2 an + an - 1 + an - 2 … s t
x x x
1 an + 1 an - 1 + … + 1 a2 + a1 + x
= xn - 1 n -1 n- 2
x x x
n -2 n- 1 n
= an + an - 1 x + … + a2 x + a1 x + x .
综合之 , 得
n- 1 n
原式 = an + an - 1 x + … + a1 x + x .
方法 3 : 原式记作 Dn , 并记 k 阶行列式为
x - 1 … 0
0 x … 0
Dk = .
… … …
ak ak - 1 … a1 + x
对 Dk 按第 1 列展开得
x - 1 … 0 - 1 0 … 0
0 x … 0 x - 1 … 0
Dk = x + ( - 1 ) k + 1 ak
… … … … … …
ak - 1 ak - 2 … a1 + x 0 0 … - 1
1 .2 行列式的展开定理 ・ 11 ・

= xDk - 1 + ak .
这是一个递推公式 , 于是
Dn = xD n - 1 + an
= x ( xDn - 2 + an - 1 ) + an
= x2 Dn - 2 + x an - 1 + an

= xn - 1 D1 + … + x an - 1 + an
n n-1
= x + x a1 + … + x a n - 1 + an
= xn + a1 xn - 1 + … + an - 1 x + an . 【解毕】
【注】 方法 3 用了递推关系式 , 也可以用数学归纳法来写 .

例 1 .2 .2 计算 n 阶行列式
a b 0 … 0 0
0 a b … 0 0
0 0 a … 0 0
.
… … … … …
0 0 0 … a b
b 0 0 … 0 a
( 1991 年考研题 )
思路 本题特点是每行每列都有一个 a 和一 个 b, 其余 全为 0 , 由于有 许多 0 , 适合 用
展开定理 . 注意到第 1 列和第 n 行的特殊性 , 按它们来展开更方便 .
【解】 按最后一行展开 , 有
b 0 0 … 0
a b 0 … 0
n +1
原式 = ( - 1) b 0 a b … 0 +
… … … …
0 0 0 … b
a b 0 … 0
0 a b … 0
n+ n
( - 1) a 0 0 a … 0
… … … …
0 0 0 … a
n +1 n n
= ( - 1) b + a . 【解毕】
【注】 尽管本题也有行和相等的 特点 , 但如 果把 各列 都加到 第 1 列 , 提取 公因 子 , 做
・ 12 ・ 第1 章 行列式

起来并不简单 .

例 1 .2 .3 计算 n 阶行列式
0 … 0 a1 0
0 … a2 0 0
… Y … … … .
an - 1 … 0 0 0
0 … 0 0 an
思路 每行每列都只有一个非零元素 , 适合按行展开 .
【解】 按最后一行展开 .
0 … 0 a1
0 … a2 0
原式 = ( - 1 ) n + n a n
… Y … …
an - 1 … 0 0
n+ n n - 1+ 1 n - 2+1 2 +1
= ( - 1) a n ( - 1) an - 1 ( - 1) an - 2 … ( - 1) a2 a1
( n +6 ) ( n - 1)
= ( - 1) 2
an a n - 1 … a2 a1 . 【解毕】
( n+ 6 )( n - 1 ) ( n + 2) ( n - 1 ) ( n + 3 ) ( n - 2)
【注】 (1 ) 系数 ( - 1) 2 也可以是 ( - 1) 2 或( - 1) 2 等 , 只要同 一个 n
的值正负号一致就可以 .
A 0 A 0
(2 ) 本题可以看成是 的形式 , 有公式 = | A| | B| , 可以直接套用 .
0 B 0 B
0 … 0 a1
0 … a2 0
(3 ) 非零元素在次对角线上 , 不是对角行列式 , 答案 中在 a1 a2 … an
… Y … …
an … 0 0
前有一个由 n 决定的正负号 .

例 1 .2 .4 计算 n 阶行列式
α+ β α
β 0 … 0 0
1 α+ β α
β … 0 0
0 1 α+ β … 0 0
.
… … … w … …
0 0 0 … α+ β αβ
0 0 0 … 1 α+ β
思路 这是个 三对角 行列式 , 第 1 行只有 两个非 零元素 , 可以 按第 1 行展开 , 得到 递
1 .2 行列式的展开定理 ・ 13 ・

推公式 .
【解】 记原式为 Dn , 则
Dn = (α+ β) Dn - 1 - αβDn - 2 ,
Dn - αDn - 1 = β( Dn - 1 - αD n - 2 )
2
= β ( Dn - 2 - αDn - 3 )

n-2
=β ( D2 - αD1 )
= βn - 2 (α2 + αβ+ β2 - α(α+ β) )
= βn .
若 α≠β, 由对称性 , 有
n
Dn - βDn - 1 = α ,
消去 Dn - 1 , 得到
βn + 1 - αn + 1 n n -1 n
Dn = = β + β α+ … + α .
β- α
若 α= β, 则有
Dn - αD n - 1 = αn ,
按递推 , 有
n- 1
Dn - 1 - αD n - 2 = α ,

2
D2 - αD1 = α .
以上各式依次用 1 ,α,α2 , … ,αn - 2 相乘并相加 , 得
Dn - αn - 1 D1 = ( n - 1)αn ,
n
Dn = ( n + 1)α . 【解毕】
技巧 本题利用了 α与β在题中地位等价 , 写出 相应 关系式 , 达 到消 去 Dn - 1 的 目的 .
在 α= β的情况下 , 用了另一种手段 , 解出 Dn . 这两点都要很好领会 .
【注】 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题目 , 许多题都是由这个题演变来的 . 如
2 1 0 … 0 0
1 2 1 … 0 0
0 1 2 … 0 0
… … … w … …
0 0 0 … 2 1
0 0 0 … 1 2
就是当 α= β= 1 时的情形 , 又如
・ 14 ・ 第1 章 行列式

3 2 0 … 0 0
1 3 2 … 0 0
0 1 3 … 0 0
… … … w … …
0 0 0 … 3 2
0 0 0 … 1 3
就是当 α= 2 ,β= 1 的情形 .

例 1 .2 .5 计算 n 阶行列式
cosα 1 0 … 0 0
1 2cosα 1 … 0 0
0 1 2cosα … 0 0
.
… … … w … …
0 0 0 … 2cosα 1
0 0 0 … 1 2cosα
思路 这也是一个三对角行 列式 , 注 意第 1 行第 1 列元素是 cosα与其他主对角元 素
2cosα不同 , 为了得到递推公式 , 要从最后一行展开 .
【解】 记原式为 Dn , 则
n+ n - 1 n - 1+ n - 1 n+ n
Dn = ( - 1 ) ・1・ ( - 1 ) ・1・ Dn - 2 + ( - 1) 2cosαD n - 1
= 2cosαD n - 1 - Dn - 2 .
以下用数学归纳法 , 先算 n = 1 和 n = 2 时的值 :
D1 = cosα
2
D2 = 2cos α - 1 = cos2α.
假设
Dk - 2 = cos( k - 2 )α, Dk - 1 = cos( k - 1)α,
则 Dk = 2cosαD k - 1 - Dk - 2
= 2cosαcos( k - 1)α - cos ( k - 2)α
= cos kα+ cos ( k - 2 )α - cos( k - 2 )α
= cos kα.
故 Dn = cos nα对任意自然数 n 成立 . 【解毕】
技巧 当得到递推 公式 后 , 可以 看到 由 D1 , D2 可 推出 D3 , … . 先算 D1 , D2 , 找 到 规
律 , 然后用数学归纳法验证 . 最后一步是利用积化和差公式得出的 .
1 .2 行列式的展开定理 ・ 15 ・

例 1 .2 .6 计算 n 阶行列式
an x x … x
y an - 1 x … x
y y an - 2 … x , x≠ y.
… … … …
y y y … a1
思路 本题的特点是主对角线以上是 x, 主对 角线 以下是 y, 根据 行列 式的行 列互 换
其值不变的性质 , 将 x, y 对换其值不变 .
【解】 记原式为 Dn , 则
y + an - y x x … x
y+0 an - 1 x … x
Dn = y+0 y an - 2 … x
… … … …
y+0 y y … a1
1 x x … x
1 an - 1 x … x
= y 1 y an - 2 … x + ( an - y) Dn - 1
… … … …
1 y y … a1
1 0 0 … 0
1 an - 1 - x 0 … 0
= y 1 y - x an - 2 - x … 0 + ( an - y) Dn - 1
… … … …
1 y - x y - x … a1 - x
= y ( an - 1 - x) ( an - 2 - x) … ( a1 - x ) + ( an - y) Dn - 1 .
同理可有
Dn = x ( an - 1 - y ) ( an - 2 - y) … ( a1 - y) + ( an - x ) Dn - 1 .
以上两式分别乘 an - x 和 a n - y 并相减 , 得
y( an - x)( an - 1 - x)…(a1 - x) - x( an - y)( an - 1 - y)…( a1 - y)
Dn = . 【解毕】
y- x
技巧 本题技巧之一是将一列元 素拆 成两数 之和 , 从 而把 一个行 列式 化作两 个行 列
式之和 . 其二是利用 x, y 的对称性及行列互换的性质 , 解递推关系 .
・ 16 ・ 第1 章 行列式

例 1 .2 .7 计算
1 a1 0 … 0 0
0 1 a2 … 0 0
0 0 1 … 0 0
.
… … … w … …
0 0 0 … 1 an - 1
an 0 0 … 0 1
( 2000 年考研题 )
【解】 按最后一行展开 .
a1 0 … 0
1 a2 … 0
原式 = ( - 1 ) n + 1 an +
… … w …
0 0 … an - 1
1 a1 … 0
0 1 … 0
( - 1 ) n+ n
… … w …
0 0 … 1
= ( - 1 ) n + 1 an a n - 1 … a1 + 1 . 【解毕】
【注】 此题与例 1 .2 .2 有点相似 .

例 1 .2 .8 五阶行列式
1 - a a 0 0 0
- 1 1 - a a 0 0
0 - 1 1 - a a 0 = .
0 0 - 1 1 - a a
0 0 0 - 1 1 - a
( 1996 年考研题 )
思路 此题与例 1 .2 .4 类似 , 也是三对角行列式 , 按第 1 行展开 , 然后递推 .
【解】 记原式为 D5 , 按第 1 行展开 , 有
D5 = ( 1 - a) D4 + aD3
= ( 1 - a) ( (1 - a) D3 + aD2 ) + aD3
= ( 1 - a + a2 ) D3 + a(1 - a) D2
2
= ( 1 - a + a ) ( ( 1 - a) D2 + aD1 ) + a(1 - a) D2
1 .2 行列式的展开定理 ・ 17 ・

= ( 1 - a) ( 1 + a2 ) D2 + a( 1 - a + a2 ) D1
2 2 2
= ( 1 - a) ( 1 + a ) ( 1 - a + a ) + a( 1 - a + a ) (1 - a)
2 2
= ( 1 - a) ( 1 + a + a ) (1 - a + a )
3 2
= (1 - a )(1 - a + a )
2 3 4 5
= 1 - a+ a - a + a - a . 【解毕】
【注】 (1 ) 此题与例 1 .2 .4 类似 , 但不是它的特例 , 所以不能将结果直接代入 .
(2 ) 此题可推广至 n 阶行列式 , 这时有类似的递推关系式
Dk = ( 1 - a) Dk - 1 + aD k - 2 .
用数学归纳法验证 , 得到类似结果 :
2 n n
Dn = 1 - a + a - … + ( - 1 ) a .

例 1 .2 .9 四阶行列式
a1 0 0 b1
0 a2 b2 0
0 b3 a3 0
b4 0 0 a4
的值等于
( A ) a1 a2 a3 a4 - b1 b2 b3 b4 ; (B) a1 a2 a3 a4 + b1 b2 b3 b4 ;
( C) ( a1 a2 - b1 b2 ) ( a3 a4 - b3 b4 ) ; ( D) ( a2 a3 - b2 b3 ) ( a1 a4 - b1 b4 ) .
( 1996 年考研题 )
【解】 方法 1 : 按第 1 行展开 , 有
a1 0 0 b1
a2 b2 0 0 a2 b2
0 a2 b2 0
= a1 b3 a3 0 - b1 0 b3 a3
0 b3 a3 0
0 0 a4 b4 0 0
b4 0 0 a4
= a1 a4 ( a2 a3 - b2 b3 ) - b1 b4 ( a2 a3 - b2 b3 )
= ( a1 a4 - b1 b4 ) ( a2 a3 - b2 b3 ) .
所以选 ( D ) .
方法 2 : 利用性质交换行、列 , 有
a1 0 0 b1 a1 b1 0 0 a1 b1 0 0
0 a2 b2 0 0 0 b2 a2 b4 a4 0 0
= - =
0 b3 a3 0 0 0 a3 b3 0 0 a3 b3
b4 0 0 a4 b4 a4 0 0 0 0 b2 a2
・ 18 ・ 第1 章 行列式

a1 b1 a3 b3
=
b4 a4 b2 a2
= ( a1 a4 - b1 b4 ) ( a3 a2 - b3 b2 ) . 【解毕】
【注】 计算二阶、三阶行列式有交叉相乘的方法 , 但是对于四阶以上的行 列式交叉 相
乘的方法不适用 , 选 ( A ) 是错误的 .

2x - x 1 3
2 3x -1 2 3
例 1 .2 .10 中 x 的系数是 .
1 2 - x 1
1 2 3 x
思路 这个行列式是关于 x 的四次多项式 , 考虑按第 1 行 展开 , 只有 - x 乘其代数 余
子式这一项会产生 x3 . 故只需求该项即可 .
【解】
2 - 1 2 2 - 1 0
1 +2
a12 A12 = ( - 1) ( - x) 1 - x 1 = x 1 - x 0
1 3 x 1 3 x - 1
= x( x - 1 ) ( - 2 x + 1 ) .
所以 x3 的系数是 - 2 . 【解毕】

2 1 4
例 1 .2 .11 已知 1 1 - 1 , 求第 3 列各元素代数余子式之和 A13 + A23 + A3 3 .
-1 1 0
思路 A1 3 + A23 + A3 3 = 1・ A13 + 1 ・ A2 3 + 1 ・ A33 , 将 系数 1 看成 行列 式中第 2 列 的
3 个元素 , 将求行列式某列元素的代数余子式之和与展开定理联系起来 .
【解】
A13 + A2 3 + A3 3 = 1・ A13 + 1 ・ A2 3 + 1・ A33 = 0 . 【解毕】
【注】 1 . 问题可以引申 , 如求 A13 + A23 - A33 , 则 A13 + A23 - A3 3 = 1・ A1 3 + 1・ A23 +
( - 1 ) ・ A33 . 利用展开定理把问题化为计算三阶行列式 , 即
2 1 1 2 1 1
A1 3 + A2 3 - A33 = 1 1 1 = - 1 0 0 = - 2 .
- 1 1 - 1 - 1 1 - 1
2 . 这类问题通常不要求直接计算代数余子式 .
1 .2 行列式的展开定理 ・ 19 ・

例 1 .2 .12 求行列式
3 0 4 0
2 2 2 2
0 - 7 0 0
5 3 - 2 2
第 4 行各元素的余子式的和的值 .
( 2001 年考研题 )
思路 和例 1 .2 .11 类似 , 与展开定理联系起来 , 也可直接计算 .
【解】 方法 1 :
M41 + M42 + M43 + M44
= - A41 + A42 - A43 + A44
3 0 4 0
2 2 2 2
=
0 - 7 0 0
- 1 1 - 1 1
3 4 0
3+ 2
= ( - 1) × ( - 7) ×2 1 1 1
- 1 - 1 1
3 4 0
= 14 2 2 0
- 1 - 1 1
= - 28 .
方法 2 : 由展开定理知
2 A4 1 + 2 A42 + 2 A43 + 2 A4 4 = 0 ,
即 A41 + A4 2 + A4 3 + A4 4 = 0 ,
或 - M4 1 + M42 - M4 3 + M44 = 0 .
又易见 M42 = 0 , 故
M41 + M4 3 = M44 .
于是
3 0 4
M4 1 + M42 + M4 3 + M44 = 2 M44 = 2 2 2 2 = - 28 .
0 - 7 0
・ 20 ・ 第1 章 行列式

方法 3 : 直接计算
M41 + M4 2 + M43 + M4 4
0 4 0 3 4 0 3 0 0 3 0 4
= 2 2 2 + 2 2 2 + 2 2 2 + 2 2 2
- 7 0 0 0 0 0 0 - 7 0 0 - 7 0
= - 28 . 【解毕】
【注】 这种题很简单 , 又有一定灵活性 , 只要概念清楚就会解题 . 考试时不必刻意去
追求技巧 , 应力求计算正确 . 但作为复习 , 了解各种算法及技巧是有好处的 .

1 .3 综合 例 题

综例 1 .3 .1 记行列式
x - 2 x - 1 x - 2 x - 3
2x - 2 2x - 1 2x - 2 2x - 3
3x - 3 3x - 2 4x - 5 3x - 5
4x 4x - 3 5x - 7 4x - 3
为 f ( x) , 则方程 f ( x) = 0 的根的个数为多少 ?
( 1999 年考研题 )
思路 求 f ( x) = 0 的根的个数即求有多少 x 可使 f ( x) = 0 成立 , 首先要 考察它是 几
次多项式 . 这个行列式展开后是次数不超过 4 的 x 的多项式 , 究竟多少次要作具体分析 .
【解】 方法 1 : 第 2 , 3 , 4 列分别减第 1 列 , 有
x - 2 x - 1 x - 2 x - 3 x - 2 1 0 - 1
2x - 2 2x - 1 2x - 2 2x - 3 2x - 2 1 0 - 1
=
3x - 3 3x - 2 4x - 5 3x - 5 3x - 3 1 x - 2 - 2
4x 4x - 3 5x - 7 4x - 3 4x - 3 x - 7 - 3
x - 2 1 0 - 1
x 0 0 0
=
3x - 3 1 x - 2 - 2
4x - 3 x - 7 - 3
1 0 - 1
= - x 1 x - 2 - 2 .
- 3 x - 7 - 3
易知这是 x 的二次多项式 , 因此 f ( x) = 0 有两个根 .
1 .3 综 合 例 题 ・ 21 ・

方法 2 : 第 2 行减第 1 行得
x - 2 x - 1 x - 2 x - 3 x - 2 x - 1 x - 2 x - 3
2x - 2 2x - 1 2x - 2 2x - 3 x x x x
=
3x - 3 3x - 2 4x - 5 3x - 5 3x - 3 3x - 2 4x - 5 3x - 5
4x 4x - 3 5x - 7 4x - 3 4x 4x - 3 5x - 7 4x - 3
- 2 - 1 - 2 - 3
x x x x
=
- 3 - 2 x - 5 - 5
0 - 3 x - 7 - 3
- 2 - 1 - 2 - 3
1 1 1 1
= x
- 3 - 2 x - 5 - 5
3 - 1 - 2 2
易知这是 x 的二次多项式 , 因此 f ( x) = 0 有两个根 .
方法 3 : 把每列都看成两项的和 , 利用性质 4 拆成 16 个行列式的和 . 由于第 1 , 2 , 4 列
的第 1 项都一样 , 它们同时出现时行列式的值为 0 , 故不为 0 的行列式至多 只能取第 1 , 2 ,
4 列第 1 项中的一列 , 若再取 第 3 列 的第 1 项 , 则构 成 的行 列式 至多 是 x 的 2 次多 项式 .
又易知 x = 0 和 x = 1 是两个根 , 故方程 f ( x) = 0 是二次方程 , 且有两个根 . 【解毕】
【注】 (1 ) 这个题初 看就答 是 4 次多项 式 , 其实 不对 , 只 能说 是小 于等 于 4 次 的 , 究
竟多少次要作具体分析 . 化简时不必计算到底 , 只要算到能判断即可 .
(2 ) 即使已知是 2 次多项式 , 尚不能确定有 2 个根 . 严格来说根的个数与讨论的数域
有关 . 代数基本定理告诉我们 , n 次复系数多 项式 有 n 个复 根 , 就是说 在复 数域里 方程 的
次数和根的个数是一致的 , 在实 数域或 有理 数域 就不 一定 了 . 如 果题 中没 有明 确 标明 数
域范围 , 则默认为复数域 .
(3 ) x = 0 是一个根 , 这是因为行列式中第 1 行和第 2 行的常数项相同 . 至于 x = 1 是
一个根 , 只需将第 1 列加第 3 列 , 第 2 列 加第 4 列 , 然 后相 减 , 再将 1 代入 , 就得 到一 列 0
元素 .

综例 1 .3 .2 设
x 1 2 4
1 2 - x 2 4
f ( x) = ,
2 2 1 2 - x
1 x x +3 6 + x
证明 f′( x) = 0 有小于 1 的正根 .
・ 22 ・ 第1 章 行列式

思路 此行列式是关于 x 的多项式 f ( x ) , 显然 f ( x ) 在 [ 0 , 1] 上连 续 , ( 0 , 1 ) 内 可微 ,
由罗尔中值定理 , 若有 f ( 0) = f (1 ) = 0 , 则存在 ξ∈ (0 , 1 ) , 使得 f′(ξ) = 0 成立 . 即有小 于
1 的正根 .
【解】 显然
0 1 2 4 1 1 2 4
1 2 2 4 1 1 2 4
f ( 0) = = 0, f (1 ) = = 0 .
2 2 1 2 2 2 1 1
1 0 3 6 1 1 4 7
所以由罗尔中值定理知 , 存在 ξ∈ ( 0 , 1) , 使得 f′(ξ) = 0 , 即 f′( x) = 0 有小于 1 的正根 .
【证毕】
【寓意】 这是微积分和线性 代数 相结合 的综 合题 . 原 本是 考 微分 中值 定理 , 只是 给
出的函数用行列式来表达 , 从而检验定理的条件成 为行列式 的计算 . 只要 概念清楚 , 这 样
的问题并不难解决 .

综例 1 .3 .3 已知 A, B 是三阶方阵 , 且 | A| = 2 , | B| = - 1 , 则行列式
0 2A
= .
- B AB
( 1996 年清华大学试题 )
思路 若 | A| 是 n 阶行列式 , | B| 是 m 阶行列式 , 则有以下结论 :
A 0
= | A|| B |,
C B

0 A mn
= ( - 1) | A|| B| .
B C
【解】
0 2A
= ( - 1 ) 3× 3 | 2 A | | - B | = - 23 | A | ( - 1) 3 | B |
- B AB
= 8 | A || B |
= - 16 . 【解毕】

1 .4 克拉默法则

这里讨论的是行列式在一类特殊的线性方程组中的 应用 . 这类方 程组的 方程个数 恰


好等于未知数的个数 . 这也是应用克拉默 ( Cr ame r) 法则的前提 .
1 .4 克拉默法则 ・ 23 ・

1 . 若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a1 1 x1 + a12 x2 + … + a1 n x n = b1 ,
a2 1 x1 + a22 x2 + … + a2 n x n = b2 ,

an1 x1 + an2 x2 + … + an n x n = bn .
的系数行列式
a11 a12 … a1 n
a21 a22 … a2 n
D = ≠ 0,
… … …
an1 an2 … ann
则该方程组有惟一解
D1 D2 Dn
x1 = , x2 = , …, xn = .
D D D
其中 Di ( i = 1 , 2 , … , n) 是把 D 中第 i 列元素换为常数项 b1 , b2 , … , bn 所得到的行列式 . 即
a1 1 … a1 i- 1 b1 a1 i+1 … a1 n
a2 1 … a2 i- 1 b2 a2 i+1 … a2 n
Di = .
… … … … …
an1 … an i - 1 bn an i + 1 … an n
2 . 若齐次线性方程组
a11 x1 + a1 2 x2 + … + a1 n x n = 0 ,
a21 x1 + a2 2 x2 + … + a2 n x n = 0 ,

an1 x1 + an2 x2 + … + ann x n = 0 .
的系数行列式 D≠0 , 则该方程组只有零解 .

例 1 .4 .1 设线性方程组
x1 + x2 + x3 = a + b + c,
2 2 2
ax1 + bx2 + cx3 = a + b + c ,
b c x1 + acx2 + abx3 = 3 abc .
此方程组有惟一解的条件是什么 ? 试求出惟一解 .
思路 这是 3 个未知数 3 个方程的方程组 , 可以用克拉默法则来求解 .
【解】 系数行列式
・ 24 ・ 第1 章 行列式

1 1 1
D= a b c
bc ac ab
1 0 0
= a b - a c - a
bc c ( a - b) b( a - c)
- 1 - 1
= ( a - b) ( a - c)
c b
= ( a - b) ( b - c) ( c - a) .
由克拉默法则可知 , 当 a, b, c 互不相等时 , 该方程组有惟一解 . 此时惟一解为
a+ b+ c 1 1
1 2 2 2
x1 = a +b +c b c = a,
( a - b) ( b - c) ( c - a)
3 abc ac ab
1 a + b+ c 1
1 2 2 2
x2 = a a +b + c c = b,
( a - b) ( b - c) ( c - a)
bc 3 abc ab
1 1 a + b+ c
1 2 2 2
x3 = a b a +b +c =c. 【解毕】
( a - b) ( b - c) ( c - a)
bc ac 3 abc

例 1 .4 .2 线性方程组
x1 + x2 + x3 + x4 = 1 ,
a1 x1 + a2 x2 + a3 x3 + a4 x4 = b,
2 2 2 2 2
a1 x1 + a2 x2 + a3 x3 + a4 x4 = b ,
3 3 3 3 3
a1 x1 + a2 x2 + a3 x3 + a4 x4 = b .
有惟一解的条件是什么 ? 并求惟一解 .
思路 这是 4 个未知数 4 个方程的线性方程组 , 可以用克拉默法则 , 并注 意到系数 行
列式是范德蒙德 ( Vandermonde) 行列式 , 可直接代入结果 .
【解】
1 1 1 1
a1 a2 a3 a4
D= 2 2 2 2
a1 a2 a3 a4
a31 a32 a33 a34
1 .4 克拉默法则 ・ 25 ・

= ( a4 - a1 ) ( a4 - a2 ) ( a4 - a3 ) ( a3 - a1 ) ( a3 - a2 ) ( a2 - a1 ) .
由克拉默法则可知 , 当 D≠0 时 , 即 ai ≠ aj ( i≠ j) 时方程组有惟一解 . 此时
1 1 1 1

1 b a2 a3 a4
x1 =
D b2 a22 a23 a24
b3 a32 a33 a34
( a4 - b) ( a4 - a2 ) ( a4 - a3 ) ( a3 - b) ( a3 - a2 ) ( a2 - b)
=
( a4 - a1 ) ( a4 - a2 ) ( a4 - a3 ) ( a3 - a1 ) ( a3 - a2 ) ( a2 - a1 )
( a4 - b) ( a3 - b) ( a2 - b)
= ,
( a4 - a1 ) ( a3 - a1 ) ( a2 - a1 )
1 1 1 1
1 a1 b a3 a4 ( a4 - b) ( a3 - b) ( b - a1 )
x2 = = ,
D a21 b2
a2
3 a 2
4 ( a4 - a2 ) ( a3 - a2 ) ( a2 - a1 )
3 3 3 3
a1 b a3 a4
1 1 1 1

1 a1 a2 b a4 ( a4 - b) ( b - a1 ) ( b - a2 )
x3 = = ,
D a21 a
2
2 b
2
a
2
4 ( a4 - a3 ) ( a3 - a1 ) ( a3 - a2 )
a31 a32 b3 a34
1 1 1 1
1 a1 a2 a3 b ( b - a1 ) ( b - a2 ) ( b - a3 )
x4 = = . 【解毕】
D a21 a
2
2 a
2
3 b
2
( a4 - a1 ) ( a4 - a2 ) ( a4 - a3 )
3 3 3 3
a1 a2 a3 b
【注】 范德蒙德行列式是一个很重要的行列式 , 其结果是
1 1 1 … 1
a1 a2 a3 … an
a21 a22 a23 … a2n = ∏
1 ≤ j < i≤ n
( ai - aj ) .
… … … …
a1n - 1 a2n - 1 a3n - 1 … ann - 1

例 1 .4 .3 问 λ为何值时 , 下述齐次线性方程组
x1 + λx2 + x3 = 0 ,
(λ - 3) x1 - 2 x2 + 2 x3 = 0 ,
4 x3 = 0 .
・ 26 ・ 第1 章 行列式

有非零解 ?
思路 由克拉默法则 , 令系数行列式为 0 , 求出 λ.
【解】
1 λ 1
1 λ 1 λ
λ- 3 - 2 2 = 4 = 4
λ- 3 - 2 λ- 2 λ- 2
0 0 4
1 λ
= 4 (λ - 2) = 4 (λ - 2) (1 - λ) = 0 ,
1 1
所以 λ= 1 或 λ= 2 时 , 该方程组有非零解 . 【解毕】

1 .5 练 习 题

计算下列行列式 ( 第 1 题~第 3 题 )
1 1 1 0 1+ x 1 1 1
1 1 0 1 1 1- x 1 1
1 . . 2 . .
1 0 1 1 1 1 1+ y 1
0 1 1 1 1 1 1 1- y
2 2 2 2
a ( a + 1) ( a + 2) ( a+ 3)
2 2 2 2
b ( b+ 1 ) ( b+ 2 ) ( b + 3)
3 . .
c2 ( c+ 1) 2 ( c + 2 )2 ( c + 3 )2
d2 ( d + 1 )2 ( d + 2 )2 ( d + 3) 2
a11 a1 2 a1 3 a11 - 2 a12 2 a1 2 + a1 3 a1 3 - 2 a11
4 . 已知 a21 a2 2 a2 3 = m, 求 a21 - 2 a22 2 a2 2 + a2 3 a2 3 - 2 a21 .
a31 a3 2 a3 3 a31 - 2 a32 2 a3 2 + a3 3 a3 3 - 2 a31
a11 a1 2 a1 3 b11 b12 b13
5 . 已知 a21 a2 2 a2 3 = 2, b21 b22 b23 = - 1,
a31 a3 2 a3 3 b31 b32 b33
0 0 0 2 a11 2 a12 2 a1 3
0 0 0 2 a21 2 a22 2 a2 3
0 0 0 2 a31 2 a32 2 a3 3
求 .
- b11 - b12 - b13 a1 1 a12 a1 3
- b21 - b22 - b23 a2 1 a22 a2 3
- b31 - b32 - b33 a3 1 a32 a3 3
1 .5 练 习 题 ・ 27 ・

计算下列行列式 ( 第 6 题~第 14 题 )
a0 1 1 … 1 1 2 3 … n
1 a1 0 … 0 2 3 4 … 1
6 . 1 0 a2 … 0 . 7 . 3 4 5 … 2 .
… … … w … … … … …
1 0 0 … an n 1 2 … n-1
x1 a2 a3 … an
a1 x2 a3 … an
8 . a1 a2 x3 … an , 其中 x i ≠ ai , i = 1, 2, …, n .
… … … …
a1 a2 a3 … xn
1 2 3 … n- 1 n
2 2 3 … n- 1 n
3 3 3 … n- 1 n
9 . .
… … … … …
n- 1 n-1 n-1 … n- 1 n
n n n … n n
x1 y1 x1 y2 x1 y3 x1 y4
x1 y2 x2 y2 x2 y3 x2 y4
10 . .
x1 y3 x2 y3 x3 y3 x3 y4
x1 y4 x2 y4 x3 y4 x4 y4
2 -1 0 … 0 0
-1 2 -1 … 0 0 1+ x 1 … 1
0 -1 2 … 0 0 2 2+ x … 2
11 . . 12 . .
… … … … … … … …
0 0 0 … 2 -1 n n … n+ x
0 0 0 … -1 2
2 n
1 1 … 1
x1 x1 … x1
x1 x2 … xn
x2 x22 … x2n
13 . . 14 . … … … .
… … … n - 2 n - 2 n - 2
x 1 x2 … x n
xn x 2n … xnn
x1n x2n … xnn
・ 28 ・ 第1 章 行列式

15 . 证明
a b b … b b
c a b … b b
c c a … b b n n

= b( a - c) - c( a - b) ( b ≠ c) .
… … … … … b - c
c c c … a b
c c c … c a
16 . 设四阶行列式
1 - 1 0 1
- 1 0 2 1
D = ,
1 1 - 1 - 2
3 0 1 2
求 3 A31 - A3 2 + A33 + 2 A34 .
17 . 设 n 阶行列式
1 1 … 1
1 2 … 1
D = ,
… … w …
1 1 … n
n n

求行列式 D 的所有元素的代数余子式之和 ∑ ∑ A ij .
i=1 j =1

1 -1 1 -1
1 2 4 8
18 . 设 f ( x ) = , 解方程 f ( x) = 0 .
1 3 9 27
2 3 4
x x x x
x 2 1 1
2 2x 3 4 3
19 . 设 f ( x ) = , 求 x 的系数及常数项 .
1 3 - x x
1 4 0 3x
20 . 已知齐次线性方程组
tx1 + x2 = 0 ,
2 x1 + x3 + x4 = 0 ,
x3 + 2 x4 = 0 ,
x1 + tx3 = 0 .
有非零解 , 求 t .
第2 章 矩 阵

2 .0 引 言

矩阵代数 是线性 代数中重 要且不可 缺少的 部分 , 它是处 理大部分 线性代 数问题的 一


种简单而有效的工具 .
本章应掌握矩阵的概念、矩阵的运算及各种运算的运算规律 , 会通过符号 运算实现 推
理 .逆矩阵是本章的一个重点 , 要掌握 逆矩 阵的性 质及 矩阵可 逆的 充分 必要条 件 , 会用 各
种方法求出矩阵的逆矩阵 .矩阵的 初等变 换是 研究矩 阵各 种性 质和应 用矩 阵解决 各种 问
题的重要方法 , 不但要会用初等变换解决有关的问题 , 还要掌握初等变换与初 等矩阵的 联
系 .矩阵的秩是反映矩阵本质的一 个重要 概念 , 是 线性 代数的 一个 难点 , 要 理解矩 阵秩 的
概念及其性质 , 掌握求矩阵秩的方法 .

2 .1 矩阵的运算

矩阵是由数排成的一张矩形数表 . 矩阵与数、矩阵与 矩阵有 各种各样 的运算 , 它们 运


算的结果还是一个矩阵 . 对于不同的运算 , 要注意各自的运算法则以及运算的性质 . 特别
要注意运算可行的条件 , 要善于比较矩阵的运算和相应的数的运算、行列式的 运算在运 算
规则以及运算性质上的区别 .
1 . 矩阵的加法
两个矩阵只有当它们同型时才能 相加 . 所谓 同型 是指 两个 矩 阵的 行数 对应 相同 , 列
数也对应相同 . 不同型的矩阵是不能相加的 . 同型的两个矩阵 A 与 B 的和是 一个与它 们
同型的矩阵 , 其中的元素是由 A 和 B 中对应元素相加得到的 . 即若设
A = ( aij ) m× n , B = ( bi j ) m× n ,

A + B = ( aij + bij ) m× n .
・ 30 ・ 第2章 矩 阵

由于运算规则是 m× n 个数的普通加法 , 因此加法运算有数的普通加法的性质 :


(1 ) 交换律 A + B = B + A;
(2 ) 结合律 A + ( B + C) = ( A + B) + C;
(3 ) 有零矩阵 0 , 对任意矩阵 A, 有 A + 0 = 0 + A = A;
(4 ) 任意矩阵 A 都有负矩阵 - A, 使得 A + ( - A) = 0 .
2 . 数与矩阵的数量乘法
数可以和任意矩阵相乘 , 其结 果仍 是 同型 的 矩阵 , 运 算规 则 是数 和 矩阵 的 每个 元 素
相乘 .
设 k 是一个数 , A = ( ai j ) m× n 是一个 m× n 矩阵 , 则数 k 与矩阵 A 的数乘为
k A = ( ka i j ) m× n .
这个规则也可以这样理解 , 如果一个矩阵 的每个元 素都有公 因子 k, 则 可以将 k 提 到
矩阵外面 . 注意 , 行列式中有一个性质是如果 一个行 列式 中有一 行各 元素 有公因 子 k, 可
以将 k 提到行列式外面 .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性质 . 如果一个 n 阶方阵 , 每个元素都有因
子 k, 那么这个矩阵的行列式提出来的公因 子就不只 是一个 k, 而是 n 个 k , 即 kn . 用式 子
表示为 :
若 B = ( kbij ) n = k( bij ) n , 则
| B | = | ( kb ij ) n | = kn | ( bij ) n | .
在计算中 , 初学者是很容易出错的 , 要特别小心 .
数乘有数的普通乘法的性质 . 设 k, l 是两个常数 , A, B 是同型矩阵 , 则
(1 ) 1 ・ A = A, 0・ A = 0 ;
(2 ) k( l A) = ( kl) A;
(3 ) k( A + B) = k A + k B ;
(4 ) ( k + l) A = k A + l A .
3 . 矩阵的乘法
两个矩阵 只有在 前一个矩 阵的列数 和后一 矩阵的行 数相等 的情况下 才能相乘 , 其 结
果仍是一个矩阵 , 它的行数等于前一个矩阵的行数 , 它的 列数等 于后一矩 阵的列数 . 相 乘
运算的法则也很特别 , 乘积矩阵中第 i 行第 j 列元素是由前一矩阵的第 i 行元素和后一 矩
阵的第 j 列中对应的元素相乘并相加而得到的 . 用式子表示为 :
设 A = ( aij ) m× l , B = ( bij ) l× n , 则
C = AB = ( cij ) m× n ,
其中
l

ci j = ∑a
k= 1
ik bkj .
2 .1 矩阵的运算 ・ 31 ・

由于乘法可行条件的限制 , 因此矩阵在乘法运算中的顺序是很重要 的 , 或 者说乘法 运


算的交换律一般是不会成立的 . 容易 举 出 A B 可 行而 B A 不可 行的 例子 , 即使 A B 和 B A
都可行 , 但 A B 和 BA 不同型的例子 . 当然 还能举 出 A B 和 BA 同型 , 但 A B 和 B A 仍然 不
相等的例子 .
矩阵乘法的性质如下 .
(1 ) 结合律 A( B C) = ( A B) C .
由于矩阵乘法有结合律 , 当几个矩阵连续相乘时 , 可以按照结合律 , 作不同的 组合 , 从
而改变运算的先后顺序达到简化计算的目的 .在许多问题中 , 这是常用的技巧 .
(2 ) 分配律 ( A + B) C = AC + B C ,
C( A + B) = C A + C B .
由于矩阵乘法无交换律 , 计算的顺序极为重要 , 因此有左、右分配律之分 .
(3 ) k( A B) = ( k A) B = A( k B) .
4 . 矩阵的转置
设 A = ( aij ) m× n , 则
a11 a21 … am 1
a12 a22 … am 2
… … …
a1 n a2 n … am n
是 A 的转置矩阵 , 记作 AT 或 A′. AT 是 n× m 矩阵 .
转置的性质有 :
T T
(1 ) ( A ) = A;
T T T
(2 ) ( A + B) = A + B ;
T T
(3 ) ( k A) = k A ;
(4 ) ( A B) T = BT AT .

1 0 1
例 2 .1 .1 设 A= 0 2 0 ,
1 0 1
n n - 1
而 n≥ 2 为正整数 , 则 A - 2 A = .
( 1999 年考研题 )
思路 先提取公因子 , 再利用结合律 .
【解】
n n-1 n-1
A - 2A = A ( A - 2 I)
・ 32 ・ 第2章 矩 阵

n-1
1 0 1 - 1 0 1
= 0 2 0 0 0 0
1 0 1 1 0 - 1
n-2
1 0 1 1 0 1 - 1 0 1
= 0 2 0 0 2 0 0 0 0
1 0 1 1 0 1 1 0 - 1
n-2
1 0 1 0 0 0
= 0 2 0 0 0 0
1 0 1 0 0 0
0 0 0
= 0 0 0 . 【解毕】
0 0 0
【注】 (1 ) 本书用 I 表示单位矩阵 .
n - 1
(2 ) 提取公因子后 , 容易观察到 A( A - 2 I) = 0 , 所以用结合 律 . 若 直接计 算 A 就会
麻烦些 .

例 2 .1 .2 设 A, B 为 n 阶方阵 , 满足等式 A B = 0 , 则必有 .


( A) A = 0 或 B = 0; ( B) A + B = 0 ;
( C) | A| = 0 或 | B| = 0 ; ( D ) | A| + | B| = 0 .
( 1991 年考研题 )
【解】 由矩阵乘积的行列式等于矩阵的行列式的乘积 , 有
| AB | = | 0 | = 0 ,
| A | | B | = 0,
由此推出 | A| = 0 或 | B| = 0 , 选 ( C) . 【解毕】
【注】 初等代数乘法有消去律 , 故由 ab = 0 , 可推出 a = 0 或 b = 0 . 但是矩阵乘法没有
消去律 , 两个非零矩阵的乘积可能为零 , 例如
1 0 0 0 0 0
= ,
0 0 1 0 0 0
所以由 AB = 0 不能推出 A = 0 或 B = 0 , 不能选 ( A ) .
还用刚才的例子 , 有
1 0 0 0 1 0 0 0
+ = ≠ .
0 0 1 0 1 0 0 0
就是说满足 AB = 0 时 , 并非必有 A + B = 0 . 故选 ( B) 也是错误的 .
2 .1 矩阵的运算 ・ 33 ・

A B = 0 时必有 | A| = 0 或 | B| = 0 , 但并非必有 | A| , | B| 同时为 0 , 例 如当 A = 0 , B 满 秩


时 , 有 A B = 0 且 | A| = 0 , 而 | B| ≠ 0 , 这时 | A| + | B| ≠0 .故不能选 ( D) .

例 2 .1 .3 设 A, B 为 n 阶方阵 , A 非零且 A B = 0 , 则 .
( A) B = 0; ( B) | B| = 0 或 | A| = 0 ;
2 2 2
( C) B A = 0 ; ( D) ( A - B) = A + B .
【解】 由 AB = 0 , 有
| A | | B | = 0,
得到 | A| = 0 或 | B| = 0 . 故应选 ( B) . 【解毕】
【注】 在初等代数中有消去律 : ab = 0 , 若 a≠0 , 则 b = 0 . 但在矩阵代数中 , A, B 都是
非零矩阵 , 仍有可能乘积 A B 为零矩阵 . 例如
1 0 0 0
A = , B = ,
0 0 0 1
有 AB = 0 ,
故从 AB = 0 , A≠0 , 不能推出必有 B = 0 的结论 , 选 ( A ) 是错误的 .
在初等代数中 , 由 ab = 0 能推 出 a = 0 或 b = 0 , 因此 有 ba = 0 , 或 者 说由 交 换 律 , 有
ba = ab = 0 . 但在矩阵代数中 , 由 A B = 0 不能推 出 A = 0 或 B = 0 ( 理由见前 题注 ) , 乘法 又
没有交换律 , 所以不能推出 B A = 0 , 事实上可以举 出例 子说明 A 非零 , A B = 0 , 但 B A≠ 0 .
例如 , 令
1 0 0 0
A = , B = ,
0 0 1 0

1 0 0 0 0 0
AB = = ,
0 0 1 0 0 0

0 0 1 0 0 0
BA = = ≠0 .
1 0 0 0 1 0
所以不能选 ( C) .
初等数学中由于有交换律 , 有差的平方的展开式 ( a - b) 2 = a2 - 2 ab + b2 , 当 ab = 0 时 ,
2 2 2
有 ( a - b) = a + b , 但是在矩阵代数中乘法无交换律 , 所以
( A - B) 2 = A2 - AB - BA + B2 .
当 AB = 0 时 , 有
( A - B) 2 = A2 - BA + B2 ≠ A2 + B2 .
所以不能选 ( D ) .
・ 34 ・ 第2章 矩 阵

例 2 .1 .4 设 A, B 是三阶方阵 , | A| = - 2 , A3 - AB A + 2 I = 0 , 则 | A - B| = .
1 1
( A) 2; (B) - 2 ; ( C) ; (D) - .
2 2
【解】 由
3
A - ABA + 2 I = 0 ,
3
A - ABA = - 2 I,
A( A - B) A = - 2 I,
两边取行列式 , 得
| A | | A - B | | A | = | - 2 I | = ( - 2) 3 .
所以
2
| A - B | = - 8/ ( - 2 ) = - 2 .
选 ( B) . 【解毕】
3
【注】 | - 2 I | = ( - 2 ) | I | = - 8 , 这 是 因 为 I 是 三 阶 单位 矩 阵 , 每 行提 一 个公 因 子
- 2 , 一共提 3 个 . 所以有 ( - 2) 3 . 若错误地以为 | - 2 I| = - 2 | I | , 就会得到 ( D) .
T
例 2 .1 .5 设 A 是 n 阶矩阵 , 满足 A A = I , | A| < 0 , 求 | A + I| .
( 1995 年考研题 )
T
思路 将 A + I 中的 I 用 A A 替换 .
【解】
T
| A + I | = | A + AA |
T
= | A( I + A ) |
T
= | A || I + A |
T
= | A | | ( I + A) |
= | A || I + A |,
于是
(1 - | A | ) | A + I | = 0 .
由 | A| < 0 , 1 - | A| ≠0 , 所以
| A+ I| = 0 . 【解毕】

1 1 T T
例 2 .1 .6 已 知α = ( 1 , 2 , 3 ) ,β = 1, , , 设 A = α β, 其 中α 是α的 转 置 , 则
2 3
n
A = .
( 1994 年考研题 )
思路 注意到αT β是 3× 3 的方 阵 , 而βαT 是 1 ×1 的 一个 数 , 可利 用矩 阵乘 法 的结 合
律及数乘矩阵的性质解题 .
2 .1 矩阵的运算 ・ 35 ・

【解】
n T T T
A =α βα β… α β
T T T
=α (βα ) (β… α ) β
T n-1 T
= (βα ) αβ
n-1
1 1
= 1, 1 , 1 2 2 1, 1 , 1
2 3 2 3
3 3
1 1
1
2 3
2
= 3n - 1 2 1 .
3
3
3 1 【解毕】
2
【注】 矩阵乘法没有交换律 但有 结合 律 . 本 题就 是通 过结 合律 并利 用βαT 是 一个 数
这个特点简化了计算 . 这是矩阵运算中常用的手段和技巧 .
T T n
例 2 .1 .7 设α = (1 , 0 , - 1 ) , 矩阵 A = αα , n 为正整数 , 则 | a I - A | = .
( 2000 年考研题 )
思路 由于α是三维列向量 ,αT α是一个数 , 利用结合律简化计算 .
【解】
aI - An = aI - (ααT ) n
= aI - α(αT α) (αT α) … (αT α) αT
= aI - (αT α) n - 1 ααT ,

1
T
αα= (1, 0, - 1) 0 = 2,
- 1
n n - 1
所以 aI - A = aI - 2 A,
1
n n-1
| aI - A | = aI - 2 0 (1, 0, - 1)
- 1
a 0 0 1 0 - 1
n-1
= 0 a 0 - 2 0 0 0
0 0 a - 1 0 1
・ 36 ・ 第2章 矩 阵

n- 1 n- 1
a- 2 0 2
= 0 a 0
2n - 1 0 a - 2n - 1
= a ( a - 2 n - 1 ) 2 - (2 n - 1 ) 2
2 n
= a( a - 2 a)
2 n
= a (a - 2 ) . 【解毕】

2 .2 逆 矩 阵

1 . 可逆矩阵与逆矩阵
n 阶方阵 A , 如果存在 n 阶方阵 B , 使得
AB = BA = I,
则 A 是可逆矩阵 , B 是 A 的逆矩阵 .
只有方阵才讨论其是否是可逆矩阵 .
容易证明 , A 若可逆 , 则其逆矩阵 B 是惟一的 .
2 . 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
不是任何方阵都是可逆的 , 只 有满足 一 定条 件的 矩阵 才可 逆 . 这 个充 分必 要 条件 就
是矩阵的行列式不等于零 .
一个方阵如果其行列式不等于零 , 则称这个方阵是非奇异的 , 因此矩阵可 逆的充分 必
要条件是矩阵非奇异 .
3 . 计算逆矩阵的公式
设 A = ( aij ) 是 n 阶方阵 , A ij 是元素 a i j 的代数余子式 , 令
A11 A21 … An1
* T
A12 A22 … An2
A = ( A ij ) = ,
… … …
A1 n A2 n … An n
A* 是 A 的伴随矩阵 .
通过矩阵乘法 并利用行 列式的 展开定理 , 得 到以下结 果 : 任意 n 阶方 阵 A 与它的 伴
随矩阵之间存在关系
* *
AA = A A =| A| I.
当 A 非奇异或者说 | A| ≠0 , 这时
* *
A A
A = A = I,
| A| | A|
2 .2 逆 矩 阵 ・ 37 ・

从而有
*
A - 1
A = .
| A|
这个求逆公式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实际计算中 , 由于计算量比较大 , 对一 般矩阵并 不适用 ,
只有当矩阵是二阶的或特殊高阶时才适用 . 例如 A 是二阶方阵时 , 设
a b
A = ,
c d
当 ad - bc≠0 时 , 有
1 d - b
A- 1 = .
ad - b c - c a
4 . 逆矩阵的运算性质
- 1 - 1
(1 ) ( A ) = A;
- 1 - 1 - 1
(2 ) 设 A, B 是 n 阶可逆矩阵 , 则 A B 也可逆且 ( A B) = B A ;
1
(3 ) ( k A) - 1 = A - 1 , 其中 k 是非零常数 ;
k
T - 1 - 1 T
(4 ) ( A ) = ( A ) .
- 1 - 1 - 1
注意 : 没有 ( A + B) = A + B 这条性质 , 事实上
( A + B) ( A - 1 + B - 1 ) = I + AB - 1 + BA - 1 + I ≠ I .
5 . 逆矩阵的计算
求逆矩阵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
(1 ) 按定义
对于抽象的矩阵 , 只知道有关 它的 一 个关 系式 , 这 时 可以 利用 矩阵 的定 义 A B = I 求
它的逆矩阵 .
(2 ) 按公式
对于二阶或特殊的高阶矩阵可以用公式
A* - 1
A = .
| A|
(3 ) 作矩阵的初等行变换或初等列变换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
(4 ) 利用矩阵的性质
在已知矩阵的一个关系式时 , 通过矩阵运算及其性质 , 解出欲求的逆矩阵 .

例 2 .2 .1 设
1 2 - 2
A = 4 t 3 ,
3 - 1 1
・ 38 ・ 第2章 矩 阵

B 为三阶非零矩阵 , 且 A B = 0 , 则 t = .
( 1997 年考研题 )
思路 由 AB = 0 , 若 A 可逆 , 则有 B = 0 , 与题设 B 是非零矩阵矛盾 , 因此 | A| = 0 .
【解】
1 2 - 2 1 0 - 2
4 t 3 = 4 t+ 3 3
3 - 1 1 3 0 1
1 - 2
= ( t + 3)
3 1
= 7( t + 3) = 0 ,
所以 t = - 3 . 【解毕】

1
例 2 .2 .2 设 A 为三阶方阵 , | A| = , 则 | 2 A - 1 - (2 A) - 1 | = .
16
( 1995 年清华大学试题 )
- 1 - 1 - 1 1
思路 由 AA = I 得 | A| | A | = 1 , 所以 | A | = .
| A|
- 1 - 1 - 1 1 -1
【解】 |2 A - ( 2 A) | = 2A - A
2
1
= 2- A- 1
2
3
3 - 1
= |A |
2
27 1
= ・
8 | A|
= 54 . 【解毕】

例 2 .2 .3 设 A, B, C 均为 n 阶方阵 , 且 A BC= I , 则
( A ) ACB = I ; ( B) CBA = I;
( C) B AC= I; ( D) BCA = I .
思路 由逆矩阵的性质 , 若 A B = I, 则 B A = I , 即有 A B = B A . 就是说矩阵和它的逆矩
阵作乘法是可交换的 . 根据题设 A BC = I, 可知 A, A B, A BC, C, BC 等都是可逆矩阵 .
【解】 由题设 ABC= I, 即
A( B C) = I,
故有
2 .2 逆 矩 阵 ・ 39 ・

( B C) A = I,

BC A = I .
所以选 ( D ) .
其他各选项由于没有交换律都不成立 . 【解毕】
3 - 1
例 2 .2 .4 设 A 为 n 阶矩阵 , 且 A = 0 , 则 ( I - A) = .
2 2
( A) I - A + A ; (B) I + A + A ;
2 2
( C) I + A - A ; ( D) I - A - A .
3
【解】 由 A = 0 , 有
3
I - A = I,
2
( I - A) ( I + A + A ) = I,
-1 2
所以 ( I - A) = I+ A+ A .
选 ( B) . 【解毕】
3 3 3 2
【注】 I - A = I - A = ( I - A) ( I + A + A ) .
3
这是由于单位矩阵 I 可以和任意方阵 A 交换 : IA = AI = A . 所以初等数学中 1 - a = (1 -
2
a) ( 1 + a + a ) 的公式在矩阵中适用 . 但一般矩阵 A 和 B 是不可交换的 , 所以初等数学中
3 3 2 2
a - b = ( a - b) ( a + ab + b )
在矩阵中没有对应的公式 , 即
A3 - B3 ≠ ( A - B) ( A2 + A B + B2 ) .
k
例 2 .2 .5 已知对于 n 阶方阵 A , 存在自然数 k, 使得 A = 0 , 试证明矩阵 I - A 可逆 ,
并写出其逆矩阵的表达式 .
( 1990 年考研题 )
思路 同上题 .
k
【证】 由 A = 0 , 有
I - Ak = I,
( I - A) ( I + A + … + Ak - 1 ) = I,
根据定义 , I - A 可逆 , 且
- 1 k - 1
( I - A) = I + A+ … + A . 【证毕】
2 - 1
例 2 .2 .6 设 A 是 n 阶方阵 , 已知 A - 2 A - 2 I = 0 , 则 ( A - I) = .
2
【解】 由 A - 2 A - 2 I = 0 , 有
( A - I) 2 = 3 I,
1
( A - I) ・ ( A - I) = I,
3
・ 40 ・ 第2章 矩 阵

所以

( A - I) - 1 = 1 ( A - I) . 【解毕】
3
2 - 1
例 2 .2 .7 设矩阵 A 满足 A + A - 4 I = 0 , 则 ( A - I) = .
( 2001 年考研题 )
思路 遇 到抽象的 A 满足一个 关系式 求逆 , 一般用 逆矩阵的 定义 . 转化为 分解二 次
三项式使之满足要求 .
2
【解】 A + A - 4 I = ( A - I) ( A + 2 I) - 2 I = 0 ,

于是 ( A - I) ・ 1 ( A + 2 I) = I,
2
- 1 1
所以 ( A - I) = ( A + 2 I) . 【解毕】
2

例 2 .2 .8 设 A = I - ξξT ,ξ是 n 维非零列向量 , 证明 :


2 T
(1 ) A = A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ξ ξ= 1 ;
T
(2 ) 当 ξ ξ= 1 时 , A 是不可逆矩阵 .
( 1996 年考研题 )
【证】 (1 )
A2 = ( I - ξ
ξT ) ( I - ξ
ξT )
T T T
ξ +ξ
= I - 2ξ ξξξ
T T T
ξ + (ξξ)ξ
= I - 2ξ ξ
= I - ( 2 - ξT ξ)ξ
ξT .
若 ξT ξ= 1 , 则
2 T
A = I -ξ
ξ = A.
反之 , 若 A2 = A, 则
I - (2 - ξT ξ)ξ
ξT = I - ξ
ξT ,
T T
( 1 - ξξ)ξ
ξ = 0 .
T
由于 ξ≠0 , 所以 ξξ ≠0 , 故有
1 - ξT ξ = 0 ,
T
即 ξξ = 1 .
T 2
这就证明了当且仅当 ξ ξ= 1 时 , A = A .
(2 ) 反证法
T 2
当 ξ ξ= 1 时 , 若 A 可逆 . 由 (1 ) 知 , A = A, 即
2 .2 逆 矩 阵 ・ 41 ・

A( A - I) = 0 .
T
由 A 可逆 , 有 A - I = 0 , 于是 A = I . 这与 A = I - ξξ ≠ I 矛盾 . 所以 A 不可逆 . 【证毕】

例 2 .2 .9 设 ( I - CB - 1 ) T A BT = I, 求 A - 1 .
( 1997 年清华大学试题 )
- 1 T T T T
【解】 由 ( I - CB ) A B = I, 可知 B 可逆 , A B 也可逆 , 于是
( I - C B - 1 ) T = ( AB T ) - 1
T -1 -1
= (B ) A ,
- 1 T - 1 T
A = B ( I - CB )
= ( ( I - C B - 1 ) B) T
= ( B - C) T
T T
= B - C . 【解毕】
【注】 此题是考察矩阵运算的性质及矩阵的逆的概 念的 . 特别要 注意正 确运用和 的
转置、乘积的转置、乘积的逆等性质 , 还要注意矩阵间是左乘还是右乘的关系 .

例 2 .2 .10 设四阶矩阵
1 - 1 0 0 2 1 3 4
0 1 - 1 0 0 2 1 3
B = , C= ,
0 0 1 - 1 0 0 2 1
0 0 0 1 0 0 0 2
且矩阵 A 满足关系式
- 1 T T
A( I - C B) C = I,
将上述关系化简并求矩阵 A .
( 1990 年考研题 )
-1 T T
【解】 由 A( I - C B) C = I有
-1 T
A( C( I - C B) ) = I,
T
A( C - B) = I .
由题设
1 0 0 0
2 1 0 0
( C - B) T = .
3 2 1 0
4 3 2 1
T T
显然 | ( C - B) | = 1 , 即 ( C - B) 可逆 , 故
・ 42 ・ 第2章 矩 阵

1 0 0 0
-2 1 0 0
A = ( ( C - B) T ) - 1 = . 【解毕】
1 -2 1 0
0 1 -2 1

例 2 .2 .11 设
1 0 0 0
- 2 3 0 0
A = ,
0 - 4 5 0
0 0 - 6 7
- 1 - 1
且 B = ( I + A) ( I - A) , 则 ( I + B) = .
( 2000 年考研题 )
-1
【解】 I + B = I + ( I + A) ( I - A)
- 1 - 1
= ( I + A) ( I + A) + ( I + A) ( I - A)
- 1
= ( I + A) ( I + A + I - A)
-1
= 2 ( I + A) .
所以

( I + B) - 1 = 1 ( I + A)
2
2 0 0 0
- 2 4 0 0
= 1
2 0 - 4 6 0
0 0 - 6 8
1 0 0 0
- 1 2 0 0
= . 【解毕】
0 - 2 3 0
0 0 - 3 4
技巧 将 I 写作 ( I + A) ( I + A) , 提出公因子简化计算 .
- 1

【注】 将 I 写 作 M - 1 M 这种 技 巧是 常 用的 . 本 题如 写 成 ( I + A) ( I + A) - 1 或
( I - A) - 1 ( I - A) , ( I - A) ( I - A) - 1 都无济于事 .将 I 写成什么形式要根据题目决定 .
2
例 2 .2 .12 设 n 阶对称方阵 A 可逆 , 且满足 ( A - B) = I , 试化简
- 1 T T - 1 - 1
(A B + I) ( I - B A ) .
2 .2 逆 矩 阵 ・ 43 ・

【解】 方法 1 :
- 1 T T - 1 - 1
( A B + I) ( I - BA )
= ( ( A - 1 BT ) T + IT ) ( I - BA - 1 ) - 1
= ( B( A- 1 ) T + I) ( I - BA - 1 ) - 1
= ( B( AT ) - 1 + I) ( I - BA - 1 ) - 1
= ( BA - 1 + I) ( I - BA - 1 ) - 1
= ( BA - 1 + AA - 1 ) ( AA - 1 - BA - 1 ) - 1
-1 - 1 -1
= ( A + B) A ( ( A - B) A )
-1 -1
= ( A + B) A A( A - B)
-1
= ( A + B) ( A - B)
= ( A + B) ( A - B) .
方法 2 : 前几步同方法 1 ,
- 1 T T -1 -1
( A B + I) ( I - BA )
= …
= ( BA - 1 + I) ( I - BA - 1 ) - 1
-1 - 1 - 1
= ( BA + I) I( I - BA )
-1 -1 -1 -1
= ( BA + I) AA ( I - BA )
- 1 - 1 - 1 - 1
= ( ( BA + I) A) ( A ( I - BA ) )
- 1
= ( B + A) ( A - B)
= ( A + B) ( A - B) . 【解毕】
技巧 I = AA - 1 .
【注】 (1 ) 本题是考察矩阵运算性质的掌握情况的 . 要注意正确使用各个性质 , 特别
注意 ( A + B) - 1 ≠ A - 1 + B - 1 . 本题解题过程写得比较细, 请读者为每一步注明依据 . 熟练以
后, 可以写得精简些 .
- 1 - 1 - 1
(2 ) 矩阵运算中常会用到 I = A A 或 I = A A . 方法 1 是将 现成 的 I 写成 A A ,方
法 2 是先添一个 I, 再将 I 写成 AA - 1 . 这种手法要学会使用 .
- 1 2
(3 ) ( A - B) = A - B 的理由是题设 ( A - B) = I, 即
( A - B) ( A - B) = I,
故 A - B 可逆且 ( A - B) - 1
= A- B.

2 0 2
- 1
例 2 .2 .13 设 A, B 均为三阶矩阵 , 已知 A B = 2 A + B, B = 0 4 0 , 则 ( A - I) =
2 0 2
.
( 2003 年考研题 )
・ 44 ・ 第2章 矩 阵

【解】 由题设 AB = 2 A + B, 有
AB - B - 2 A = 0 ,
于是
( A - I) B - 2 ( A - I) = 2 I ,
( A - I) ( B - 2 I) = 2 I,
可知 A - I 可逆 , 且
-1 1 ,
( A - I) = ( B - 2 I)
2

0 0 2
B - 2I = 0 2 0 ,
2 0 0

0 0 1
- 1
( A - I) = 0 1 0 . 【解毕】
1 0 0
【注】 例 2 .2 .10、例 2 .2 .11 和本题的共 同特点 是既给出 矩阵满 足的关 系式 , 又给 出
具体的矩阵 , 求逆矩阵 .这种 类 型题 目的 解题 方 法是 先 根据 关 系式 通 过 符号 运 算进 行 化
简 , 找出要求的逆矩阵的表达式 , 再进行数值计算求出答案 .

2 .3 矩阵的初等变换

1 . 矩阵的初等变换
以下三种对矩阵的行施行的变换叫做矩阵的初等行变换 :
(1 ) 互换矩阵的两行 ;
(2 ) 用非零常数乘矩阵某一行 ;
(3 ) 某行的 k 倍加到另一行 .
相应地有对矩阵的列施行的初等列变换 :
(1 ) 互换矩阵的两列 ;
(2 ) 用非零常数乘矩阵的某一列 ;
(3 ) 某列的 k 倍加到另一列 .
矩阵的初等行变换和初等列变换统称为矩阵的初等变换 .
2 . 初等矩阵
对单位矩阵施行一次矩阵的初等变换得到的矩阵叫初等矩阵 .
2 .3 矩阵的初等变换 ・ 45 ・

初等矩阵一共有三类 :
(1 )
1

1
0 0 … 0 1 i
0 1 … 0 0
E( i, j) = … … w … …
0 0 … 1 0
1 0 … 0 0 j
1

1
E( i, j ) 代表互换单位矩阵的第 i 行和第 j 行 , 也代表互换单位矩阵的第 i 列和第 j 列 .
(2 )
1

1
E( i( k) ) = k i
1

1
E( i( k) ) 代表常数 k 乘以单位矩阵的第 i 行 , 也代表常数 k 乘以单位矩阵的第 i 列 .
(3 )
1

1 i
E( ij ( k) ) = … w
k … 1 j

1
E( i j( k) ) 代表单位 矩 阵 第 i 行的 k 倍 加 到 第 j 行 , 也 代 表 单 位 矩 阵 第 j 列 的 k 倍 加 到
第i列 .
・ 46 ・ 第2章 矩 阵

例如
- 1 0 0 0 1 0 1 0 0
0 1 0 , 1 0 0 , 0 1 0
0 0 1 0 0 1 1 0 1
等都是初等矩阵 .
用一个初 等矩阵 左乘一个 矩阵相当 于对该 矩阵施行 一次相 应的初等 行变换 , 用一 个
初等矩阵右乘一个矩阵相当于对该矩阵施行了一次相应的初等列变换 .
通过初等矩阵可以把实施的初等变换用关系式表达出来 , 便于进行符号运算与推理 .
3 . 矩阵的等价标准形
设矩阵 A 经过初等变换变成为矩阵 B , 称矩阵 A 和 B 是等价 的 . 等价 的矩阵 中最 简
Ir 0
单的形式是 , 其中 Ir 是 r 阶单位 矩阵 , 称 之为 矩阵的 等价 标准 形 . 容易证 明任 何
0 0
Ir 0
矩阵和一个相应的等价标 准形 等 价 , 这 里 r 是 一个 不变 量 , 它 是矩 阵的 秩 . 也 就
0 0
是说等价的矩阵有相同的秩 , 或 者说秩 相同 的同 型矩 阵有 同一 个 等价 标准 形 . 这 是一 个
非常重要的性质 , 关于这个性质 , 有一些相应的结果 .
例如 , 秩为 r 的 m× n 矩阵 A , 存在 m 阶可逆矩阵 P 和 n 阶可逆矩阵 Q, 使得
Ir 0
PAQ = .
0 0
或者说任意 m× n 矩阵 A 可以 通过 一 系列 初等 行变 换 和 一系 列 初等 列 变换 化 为等 价 标
准形 .
正由于这个性质 , 给出了通过初等行变换求矩阵的逆矩阵的方法 .
4 . 矩阵的简化行阶梯形
对矩阵作初等变换是保持矩阵的秩不变的 , 又由于矩阵的秩和矩阵 的行秩、矩阵的 列
秩都相等 , 如果想求秩的话 , 不必化作等价标准形 , 只要化作阶梯形就可 以了 , 在解线性 方
程组以及求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向量组的线性关系时也只需要行 阶梯形 , 其中简 化
的行阶梯形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
一个矩阵如果满足 :
(1 ) 零行 ( 元素全为 0 的行 ) 位于矩阵的下方 ;
(2 ) 各非零行的主元 ( 左起第 1 个非零元素 ) 在前一行的主元的右边 ;
(3 ) 各非零行的主元为 1 ;
(4 ) 主元所在列的其他元素全为 0 .
就叫简化的行阶梯形 . 例如
2 .3 矩阵的初等变换 ・ 47 ・

1 0 0 0 2 1
0 1 2 0 1 - 1
0 0 0 1 3 0
0 0 0 0 0 0
是一个简化的行阶梯形 .
任何矩阵都可通过初等行变换化作简化的行阶梯形 .
5 . 求逆矩阵
对 ( A, I) 通过一系列初等行变换化作 ( I, B) , 则 B 就是 A 的逆矩阵 .
A I
对 作一系列初等列变换化作 , 则 B 就是 A 的逆矩阵 .
I B

例 2 .3 .1 设 A 是 n 阶可逆矩阵 , 将 A 的第 i 行和第 j 行对换后得到的矩阵记为 B .


(1 ) 证明 B 可逆 ;
- 1
(2 ) 求 A B .
( 1997 年考研题 )
【解】 (1 ) 方法 1 : 由题设 | A| ≠0 , 而
| B | = - | A |≠ 0,
故 B 可逆 .
方法 2 : B 是由 A 作初等变换 得到 的 , 初 等变 换不 改变矩 阵的 秩 , 所以 秩 B = 秩 A =
n, 故 B 可逆 .
(2 ) 记 n 阶单位矩阵第 i 行和第 j 行对换后的初等矩阵为 E( i, j) , 则
B = E( i, j ) A,
于是
A B - 1 = A( E( i, j ) A) - 1
- 1 - 1
= AA E( i, j)
- 1
= E( i, j)
= E( i, j) . 【解毕】

例 2 .3 .2 设
a11 a12 a13 a2 1 a2 2 a23
A = a21 a22 a23 , B = a1 1 a1 2 a13 ,
a31 a32 a33 a31 + a11 a32 + a12 a33 + a13
・ 48 ・ 第2章 矩 阵

0 1 0 1 0 0
P1 = 1 0 0 , P2 = 0 1 0 .
0 0 1 1 0 1
则必有 .
( A ) A P1 P2 = B; ( B) A P2 P1 = B;
( C) P1 P2 A = B; ( D ) P2 P1 A = B .
( 1995 年考研题 )
思路 本题主要考察将矩阵的初等变换用初等矩阵的乘积来表达的 能力 . 观察 B 矩
阵 , 它是由矩阵 A 的第 1 行加到第 3 行和第 1 , 2 两 行交换 得到 的 . P1 是 单位阵 交换 1 , 2
两行的初等矩阵 , P2 是 第 1 行加 到 第 3 行 的 初 等矩 阵 . 注 意运 算 的 顺 序 及左 乘 右 乘 的
规则 .
【解】
0 1 0 1 0 0 a11 a12 a13
P1 P2 A = 1 0 0 0 1 0 a21 a22 a23
0 0 1 1 0 1 a31 a32 a33
0 1 0 a11 a12 a13
= 1 0 0 a21 a22 a23
0 0 1 a11 + a3 1 a1 2 + a3 2 a1 3 + a33
a21 a22 a2 3
= a11 a12 a1 3
a3 1 + a11 a3 2 + a12 a33 + a13
= B.
故选 ( C) . 【解毕】
【注】 ( A ) A P1 P2 是对 A 作列变换 .
a12 a11 a13
AP1 P2 = a22 a21 a23 P2
a32 a31 a33
a12 + a1 3 a1 1 a1 3
= a22 + a2 3 a2 1 a2 3 .
a32 + a3 3 a3 1 a3 3
2 .3 矩阵的初等变换 ・ 49 ・

( B)
a11 + a1 3 a12 a13
AP2 P1 = a21 + a2 3 a22 a23 P1
a31 + a3 3 a32 a33
a12 a11 + a13 a13
= a22 a21 + a23 a23 .
a32 a31 + a33 a33
(D)
a21 a22 a23
P2 P1 A = P2 a11 a12 a13
a31 a32 a33
a21 a22 a23
= a11 a12 a13 .
a31 + a21 a32 + a2 2 a3 3 + a2 3
这三个结果都不是 B, 都不能选 .

例 2 .3 .3 设
a11 a12 a13 a14 a1 4 a1 3 a1 2 a11
a21 a22 a23 a24 a2 4 a2 3 a2 2 a21
A = , B = ,
a31 a32 a33 a34 a3 4 a3 3 a3 2 a31
a41 a42 a43 a44 a4 4 a4 3 a4 2 a41
0 0 0 1 1 0 0 0
0 1 0 0 0 0 1 0
P1 = , P2 = ,
0 0 1 0 0 1 0 0
1 0 0 0 0 0 0 1
其中 A 可逆 , 则 B - 1 等于 .
- 1 - 1
( A) A P1 P2 ; ( B) P1 A P2 ;
- 1 - 1
( C) P1 P2 A ; ( D ) P2 A P1 .
( 2001 年考研题 )
思路 将 A 的第 1 列和第 4 列对换 , 第 2 列和第 3 列对换就 得到 B . 又 P1 是将单 位
矩阵交换第 1、第 4 列得到的初等矩阵 , P2 是交换第 2 列和 第 3 列的初等 矩阵 . 利用作 初
等列变换相当于右乘相应的初等矩阵找出 B 和 A 的关系 , 进一步求得 B - 1 和 A - 1 的关系 .
【解】 B = A P1 P2 或 B = AP2 P1 ,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于是 B = P2 P1 A 或 B = P1 P2 A .
・ 50 ・ 第2章 矩 阵

又 P1- 1 = P1 , P2- 1 = P2 , 故有
B - 1 = P2 P1 A- 1 或 B - 1 = P1 P2 A - 1 .
故选 ( C) . 【解毕】
【注】 这里两个列变换无先后顺序关系 , 是相互独立的 , 所以都要试一试 .

例 2 .3 .4 设 A 是一个三阶方阵 , 将 A 的第 1 列与第 2 列交换得矩阵 B, 再把 B 的第


2 列加到第 3 列得到矩阵 C, 则满足 AQ = C 的可逆矩阵 Q 为 .
0 1 0 0 1 0
( A) 1 0 0 ; ( B) 1 0 1 ;
1 0 1 0 0 1
0 1 0 0 1 1
( C) 1 0 0 ; ( D) 1 0 0 .
0 1 1 0 0 1
( 2004 年考研题 )
思路 对矩阵作初等列变换等价 于在 矩阵右 边乘 以相应 的初 等矩 阵 .这里对 应的 两
个初等矩阵是 :
表示第 1 列与第 2 列交换的初等矩阵 :
0 1 0
E( 1 , 2) = 1 0 0 .
0 0 1
表示第 2 列加到第 3 列的初等矩阵 :
1 0 0
E(3 , 2 (1 ) ) = 0 1 1 .
0 0 1
【解】 依题意 ,
AE( 1 , 2) = B,
BE( 3 , 2( 1) ) = C .
于是
AE (1 , 2 ) E( 3 , 2( 1) ) = C .
所以
Q= E( 1 , 2) E(3 , 2 (1 ) )
0 1 0 1 0 0
= 1 0 0 0 1 1
0 0 1 0 0 1
2 .4 分 块 矩 阵 ・ 51 ・

0 1 1
= 1 0 0 .
0 0 1
故选 ( D ) . 【解毕】
【注】 最后一步不必作矩阵乘法 , 实际是 对矩 阵 E( 3 , 2 ( 1 ) ) 作 交换 第 1 行与 第 2 行
的初等行变换得到的 .

例 2 .3 .5 设 n 阶矩阵 A 与 B 等价 , 则必有
( A ) 当 | A| = a( a≠0 ) 时 , | B| = a; ( B) 当 | A| = a( a≠0 ) 时 , | B| = - a;
( C) 当 | A| ≠ 0 时 , | B| = 0 ; ( D ) 当 | A| = 0 时 , | B| = 0 .
( 2004 年考研题 )
思路 A 与 B 等价即 B 可以由 A 经过一系列初等 变换得到 , 或者 说存在 一个可逆 矩
阵 P 和可逆矩阵 Q, 使得 P AQ = B 成立 .
【解】 依题意 , 存在 n 阶可逆矩阵 P 和 n 阶可逆矩阵 Q, 使得 P AQ= B 成立 , 于是
| B | = | PAQ | = | P | | A | | Q | .
其中 , | P| ≠0 , | Q| ≠ 0 .
显然 , 当 | A| = 0 时 , | B| = 0 成立 .故选 ( D) . 【解毕】

2 1 0 0 1 2
例 2 .3 .6 当初等矩阵 A = B= 时, 有 A B= 成立 .
1 1 1 1 2 3
( 2003 年清华大学考题 )
0 1 2 2 1 0
思路 依题意矩阵 是 由矩 阵 做一 次 初等 行变 换和 一 次初 等 列
1 2 3 1 1 1
变换得到的 .经观察可知所做的初等行变换是 第 1 行加 到第 2 行 , 初 等列变换 是交 换第 1
列与第 3 列 .还要注意 A 是二阶矩阵 , B 是三阶矩阵 .
0 0 1
1 0
【解】 A= , B= 0 1 0 . 【解毕】
1 1
1 0 0

2 .4 分块 矩 阵

分块矩阵的运算中 , 加法和数乘与一般矩阵的加法和数乘类似 , 只是把每 个子块当 成


数来进行运算 .
分块矩阵的乘法 , 首先要考虑分块原则 . 为了保证 A 和 B 的乘法运算可行 , 对 A 的列
・ 52 ・ 第2章 矩 阵

的分法要与 对 B 的行的分 法保持 一致 . 至于具 体运算法 则与普 通矩阵的 乘法一样 , 只 是


把每个子块当成数来运算 .
分块矩阵中的一类特殊分块矩阵是准对角矩阵 , 它们的运算尤为简单 , 其规则如下 :
A1 B1 A1 + B1
A2 B2 A2 + B2
+ = ,
w w w
As Bs As + Bs
A1 k A1
A2 k A2
k = ,
w w
As k As

A1 B1 A1 B1
A2 B2 A2 B2
= ,
w w w
As Bs As Bs
-1
A1 A1- 1
-1
A2 A2
= .
w w
-1
As As
A1
要注意 不是准对角矩阵 , 它的逆和准对角矩阵的逆也不一样 .
A2
-1 -1
A1 As
A2 As- -1 1
= .
Y Y
As A1- 1
此外分块矩阵中“打洞”的技巧也很有用 , 若 A 可逆 , 有
I 0 A B A B
- 1
= - 1
,
- CA I C D 0 D - CA B

A B I - A- 1 B A 0
= -1
,
C D 0 I C D - CA B

2 .4 分 块 矩 阵 ・ 53 ・

- 1
I 0 A B I - A B A 0
= .
- CA - 1 I C D 0 I 0 D - CA - 1 B

例 2 .4 .1 设四阶方阵
5 2 0 0
2 1 0 0
A =
0 0 1 - 2
0 0 1 1
- 1
则 A 的逆矩阵 A = .
( 1991 年考研题 )
A1 0
思路 将 A 分块得准对角矩阵 A = , A1 , A2 都是二阶可逆矩阵 , 可以用公式
0 A2
直接求逆 .
A1 0
【解】 令 A = , 其中
0 A2
5 2 1 - 2
A1 = , A2 = ,
2 1 1 1
A1 和 A2 的逆分别为
- 1
1 - 2 - 1 1 1 2
A1 = , A2 = .
- 2 5 3 - 1 1
于是
- 1
A1- 1
A = - 1
A2
1 -2 0 0
- 2 5 0 0

= 1 2 . 【解毕】
0 0
3 3
1 1
0 0 -
3 3

例 2 .4 .2 设 A 和 B 为可逆矩阵 ,
0 A
X =
B 0
为分块矩阵 , 则 X - 1
= .
( 1991 年考研题 )
・ 54 ・ 第2章 矩 阵

【解】

- 1
0 B- 1
X = - 1
. 【解毕】
A 0

例 2 .4 .3 设
0 a1 0 … 0
0 0 a2 … 0
A = … … … … ,
0 0 0 … an - 1
an 0 0 … 0
- 1
其中 ai ≠0( i = 1 , 2 , … , n) . 则 A = .
- 1
a1
- 1
0 A1 0 A1 a2
思路 将 A 分块为 , 利用 和 的公式计算 .
A2 0 A2 0 w
an

0 A1
【解】 令 A = ,
A2 0
其中
a1
a2
A1 = , A2 = ( an ) .

an - 1

1
a1
1
- 1
a2 -1 1
A1 = , A2 = .
an

1
an - 1
于是
2 .4 分 块 矩 阵 ・ 55 ・

1
0 0 … 0
an
1
0 … 0 0
- 1
a1
A
2
A- 1 = = 1 . 【解毕】
A1
- 1
0 … 0 0
a2
… … w … …
1
0 0 … 0
an - 1

A 0
例 2 .4 .4 已知 D = , 其中 A 是 k 阶可逆矩阵 , B 是 r 阶可逆矩阵 , 证明 D 可
C B
- 1
逆 , 并求 D .
思路 其一是用待定系数法 , 其二是利用分块矩阵的技巧 .
【证】 因为
A 0
| D|= = | A | | B |≠ 0,
C B
所以 D 可逆 .
下面分别用两种方法求 D - 1 .
方法 1 : 用待定系数法 .
W X
设 D- 1 = ,则
Y Z
A 0 W X I 0
= .
C B Y Z 0 I
从而有
AW = I,
AX = 0 ,
C W + B Y = 0,
CX + BZ = I .
- 1 - 1 - 1 - 1
由 A 可逆 X=0 和 W= A ;由 C W + B Y = 0 CA + BY = 0 Y= - B CA ; 由
- 1
C X + BZ= I BZ = I Z= B . 所以

- 1
A- 1 0
D = .
- B- 1 C A - 1 B- 1
方法 2 : 用分块矩阵的技巧 .
・ 56 ・ 第2章 矩 阵

I 0 A 0 A 0
由于 = ,
- CA - 1 I C B 0 B
I 0 I 0
其中 - 1
= 1 , 所以 - 1
可逆 . 于是
- CA I - CA I
-1
A 0 I 0 A 0
= -1
,
C B - CA I 0 B
-1
- 1
A 0
D =
C B
-1 - 1 - 1
A 0 I 0
=
0 B - C A- 1 I
A- 1 0 I 0
= -1
0 B- 1 - CA I
A- 1 0
= -1 -1 -1
. 【解毕】
- B CA B

2 .5 矩阵 方 程

类似 A X = B, X A = B, A XC= B 的等式称为矩阵方程 . 当 矩阵 A, C 可逆 时 , 这 些方 程
的解分别为
X = A- 1 B,
-1
X = BA
-1 -1
和 X = A BC .
这里要注意的是逆矩阵乘在左边还是右边 . 当 A 或 C 不可逆 时 , 只好 用待 定系数 法来 求
解了 .

例 2 .5 .1 设
1 - 2 0 - 1 4
4 - 2 - 1 X = 2 5 ,
- 3 1 2 1 - 3
求矩阵 X .
- 1
思路 这是形如 A X = B 的矩阵方程 , 若 A 可逆 , 则 X = A B . 用初等变换求逆时 , 如
- 1
果 A 能化作单位阵 I , 则 A 可逆 , 且同时 I 化作 A , 若 A 不能化作 I , 则说明 A 不可逆 , 所
以事先不必先用行列式检验其是否可逆 , 直接用初等变换来作就可以了 .
2 .5 矩 阵 方 程 ・ 57 ・

【解】 方法 1 :
1 - 2 0 1 0 0 1 - 2 0 1 0 0
4 - 2 - 1 0 1 0 → 0 6 - 1 - 4 1 0
- 3 1 2 0 0 1 0 - 5 2 3 0 1

1 - 2 0 1 0 0
→ 0 1 1 - 1 1 1
0 - 5 2 3 0 1
1 0 2 - 1 2 2
→ 0 1 1 - 1 1 1
0 0 7 - 2 5 6
1 0 2 - 1 2 2
0 1 1 - 1 1 1

- 2 5 6
0 0 1
7 7 7

- 3 4 2
1 0 0
7 7 7

- 5 2 1
→ 0 1 0 .
7 7 7

- 2 5 6
0 0 1
7 7 7
所以
3 4 2
-
7 7 7
5 2 1
A- 1 = - ,
7 7 7
2 5 6
-
7 7 7
- 3 4 2 - 1 4 13 2
X= 1 - 5 2 1 2 5 = 1 10 - 13 .
7 7
- 2 5 6 1 - 3 18 - 1
方法 2 : 把求逆和作乘法两步合起来作 .
1 - 2 0 - 1 4 1 - 2 0 - 1 4
4 - 2 - 1 2 5 → 0 6 - 1 6 - 11
- 3 1 2 1 - 3 0 - 5 2 - 2 9
・ 58 ・ 第2章 矩 阵

1 - 2 0 - 1 4
→ 0 1 1 4 - 2
0 - 5 2 - 2 9
1 - 2 0 - 1 4
→ 0 1 1 4 - 2
0 0 7 18 - 1
1 - 2 0 - 1 4
0 1 1 4 - 2

18
0 0 1 - 1
7 7
1 - 2 0 - 1 4
10 13
0 1 0 -
→ 7 7
18 1
0 0 1 -
7 7
13 2
1 0 0
7 7
10 13
→ 0 1 0 - ,
7 7
18 1
0 0 1 -
7 7
所以
13 2
1
X = 10 - 13 . 【解毕】
7
18 - 1
【注】 方法 2 显然比方法 1 好 . 一样作初等行 变换 , 省去了 矩阵乘法 这一步 , 减少 了
出错的机会 . 作为一般的规律 , 它适 用于 A X = B 类型 的 矩阵 方程 , 对 ( A, B) 作 初 等行 变
- 1
换 , 当 A 化作 I 时 , B 就化作了 A B.
初等 行变 换
-1
( A B) → … → ( I A B) .
A A
同理 , 对 X A = B 类型的矩 阵方 程 , 构造 分块 矩 阵 ,对 作 初等 列 变换 , 当 A 化
B B
- 1
作 I 时 , B 就化作 BA .
2 .5 矩 阵 方 程 ・ 59 ・

A 初 等列 变 换 I
→ … → - 1
.
B BA

例 2 .5 .2 求解矩阵方程 A X + I = A2 + X , 其中
1 0 0
A = 0 2 0 .
1 6 1
【解】 由 A X + I = A2 + X , 有
2
( A - I) X = A - I .

0 0 0
| A- I|= 0 1 0 = 0,
1 6 0
所以 A - I 不可逆 . 用待定系数法求解 , 令
x11 x12 x13
X = x21 x22 x23 .
x31 x32 x33

0 0 0 x11 x12 x13 0 0 0
0 1 0 x21 x22 x23 = 0 3 0 ,
1 6 0 x31 x32 x33 2 18 0
从而得
0 0 0 0 0 0
x21 x22 x2 3 = 0 3 0 .
x1 1 + 6 x21 x12 + 6 x2 2 x13 + 6 x23 2 18 0

x21 = x23 = 0 ,
x22 = 3 ,
x11 + 6 x2 1 = 2 ,
x12 + 6 x2 2 = 18 ,
x13 + 6 x2 3 = 0 .
于是
・ 60 ・ 第2章 矩 阵

x1 1 = 2 ,
x1 2 = 0 ,
x1 3 = 0 ,
x2 1 = 0 ,
x2 2 = 3 ,
x2 3 = 0 .
所以
2 0 0
X = 0 3 0 ,
a b c
其中 a, b, c 为任意常数 . 【解毕】
- 1
【注】 遇到 A X = B 类型的题 , 必须检验 A 是否可逆 , 只有 A 可逆 , 才有 X = A B.
对于本题 , 若将 A 改为
2 0 0
A= 0 2 0 ,
1 6 2
则 A - I 可逆 , 于是
X = ( A - I) - 1 ・ ( A - I) ( A + I)
= A+ I
3 0 0
= 0 3 0 .
1 6 3
对于原题如不加检验 , 就直接去化简得到
2 0 0
X = A+ I = 0 3 0 .
1 6 2
那就错了 .

例 2 .5 .3 已知 A + B = A B, 且
1 2 1
A = 3 4 2 ,
1 2 2
则 B= .
【解】 由 A + B = A B, 有
2 .5 矩 阵 方 程 ・ 61 ・

( A - I) B = A,
因为
0 2 1
| A- I|= 3 3 2 = 1 ≠ 0,
1 2 1
所以 A - I 可逆 , 故
0 0 1
- 1
B = ( A - I) A= -1 0 3 . 【解毕】
3 2 -5

例 2 .5 .4 设 n 阶矩阵 A 和 B 满足条件 A + B = A B,
(1 ) 证明 A - I 为可逆矩阵 ;
(2 ) 已知
1 - 3 0
B = 2 1 0 .
0 0 2
求矩阵 A .
( 1991 年考研题 )
【解】 (1 ) 由 A + B = AB, 有
A - I - ( A - I) B = - I,
于是 - ( A - I) ( I - B) = I .
由逆矩阵的定义知 , A - I 可逆 .
(2 ) 方法 1 : 由 ( 1) 有
-1
A - I = ( B - I) ,
所以 - 1
A = I + ( B - I)
- 1
0 - 3 0
= I + 2 0 0
0 0 1
1
0 0
1 0 0 2
= 0 1 0 + - 1 0 0
0 0 1 3
0 0 1
・ 62 ・ 第2章 矩 阵

1
1 0
2
= 1 .
- 1 0
3
0 0 2
方法 2 : 由 A + B = A B, 有
A( B - I) = B,
由 (1 ) 已证 A - I 可逆 , 同理 B - I 也可逆 , 所以
- 1
A = B( B - I)
-1
1 - 3 0 0 - 3 0
= 2 1 0 2 0 0
0 0 2 0 0 1
1
1 0
2
= 1 . 【解毕】
- 1 0
3
0 0 2
【注 1】 方法 2 中求 B( B - I) - 1 可用初等列变换如下 :
1 0 0
0 - 3 0 - 3 0 0 0 1 0
2 0 0 0 2 0 0 0 1
0 0 1 0 0 1
→ → 1
1 0 ,
1 - 3 0 - 3 1 0 2
2 1 0 1 2 0 1
- 1 0
0 0 2 0 0 2 3
0 0 2
1
1 0
2
所以 A = -
1
1 0 .
3
0 0 2
【注 2】 本题方法 1 在求 ( B - I) - 1 时用了分块矩阵的逆的公式 :
- 1 - 1 - 1 - 1
A1 A1 a1 a2
= 及公式 = .
A2 A2- 1 a2 a1- 1
2 .5 矩 阵 方 程 ・ 63 ・

例 2 .5 .5 设三阶方阵 A, B 满足关系式
-1
A BA = 6 A + BA ,

1 0 0
3
1
A = 0 0 ,
4
1
0 0
7
则 B= .
( 1995 年考研题 )
- 1
【解】 由 A B A = 6 A + B A, 得
-1
A BA - BA = 6 A,
-1
(A - I) BA = 6 A .
1 1 1 - 1 - 1
易知 | A| = × × ≠0 , | A - I | = 2× 3×6≠ 0 , 所以 , A 和 A - I 均可逆 , 于是
3 4 7
- 1 - 1 - 1
B =(A - I) ・6 A・ A
- 1 - 1
= 6( A - I)
- 1
3 1
=6 4 - 1
7 1
- 1
2
=6 3
6
1
2
1
=6
3
1
6
3
= 2 . 【解毕】
1
・ 64 ・ 第2章 矩 阵

例 2 .5 .6 已知
1 1 - 1
A = 0 1 1 ,
0 0 - 1
2
且 A - A B = I , 求矩阵 B .
( 1997 年考研题 )
2
【解】 由 A - A B = I , 得
A( A - B) = I,
所以
A - B = A- 1 ,
-1
B= A - A .

1 - 1 - 2
A- 1 = 0 1 1
0 0 - 1
所以
-1
B= A - A
1 1 - 1 1 - 1 - 2
= 0 1 1 - 0 1 1
0 0 - 1 0 0 - 1
0 2 1
= 0 0 0 . 【解毕】
0 0 0

例 2 .5 .7 设 (2 I - C - 1 B) AT = C - 1 , 其中
1 2 - 3 - 2 1 2 0 1
0 1 2 - 3 0 1 2 0
B = , C= ,
0 0 1 2 0 0 1 2
0 0 0 1 0 0 0 1
求 A.
( 1998 年考研题 )
2 .5 矩 阵 方 程 ・ 65 ・

【解】 由 (2 I - C- 1 B) AT = C - 1 , 得
-1 T
C(2 I - C B) A = I .
于是
(2 C - B) AT = I,
所以
T - 1
A = (2 C - B) ,
-1 T
A = ( ( 2 C - B) )
T -1
= ( ( 2 C - B) )
T T - 1
= (2 C - B )
- 1
1 0 0 0 1 0 0 0
2 1 0 0 2 1 0 0
= 2 -
0 2 1 0 - 3 2 1 0
1 0 2 1 - 2 - 3 2 1
- 1
1 0 0 0
2 1 0 0
=
3 2 1 0
4 3 2 1
1 0 0 0
- 2 1 0 0
= . 【解毕】
1 - 2 1 0
0 1 - 2 1

例 2 .5 .8 已知 AB - B = A, 其中
1 - 2 0
B = 2 1 0 ,
0 0 2
则 A= .
( 1999 年考研题 )
【解】 由 AB - B = A, 得
A( B - I) = B .
由于
0 - 2 0
| B - I| = 2 0 0 = 4 ≠ 0,
0 0 1
・ 66 ・ 第2章 矩 阵

所以 B - I 可逆 , 故
- 1
A = B( B - I)
-1
1 - 2 0 0 - 2 0
= 2 1 0 2 0 0
0 0 2 0 0 1
1
1 0
2
= 1 . 【解毕】
- 1 0
2
0 0 2

例 2 .5 .9 已知矩阵
1 0 0 0 1 1
A = 1 1 0 , B = 1 0 1 ,
1 1 1 1 1 0
且矩阵 X 满足
A X A + BX B = A X B + BX A + I ,
求 X.
( 2001 年考研题 )
【解】 由 A X A + B X B = A X B + B X A + I, 得
AX ( A - B) - BX( A - B) = I,
( A - B) X( A - B) = I .
所以
- 1 -1
X = ( A - B) ( A - B)
-1 2
= ( ( A - B) )
2 - 1
= ( ( A - B) )
2 -1
1 - 1 - 1
= 0 1 - 1
0 0 1
- 1
1 - 2 - 1
= 0 1 - 2
0 0 1
1 2 5
= 0 1 2 . 【解毕】
0 0 1
2 .6 矩 阵 的 秩 ・ 67 ・

2 .6 矩阵 的 秩

1 . 秩是矩阵的重要特征之一 , 是一个不变量 . A 的秩通常用 r( A) 表示 .


矩阵 A 如果有一个 r 级子式不为 0 , 而所有 r + 1 级子式全为 0 , 则矩阵 A 的秩是 r .
矩阵的秩的定义是由两个条件组成的 , 前一个条件 “
: 如果有一个 r 级子式不为 0”, 意
味着 A 的秩不小于 r , 即 r( A) ≥ r . 后一个条件 “
: 如果 A 的所有 r + 1 级子式全为 0”, 意味
着 A 的秩不超过 r , 即 r ( A) ≤ r . 两者合在一起 , 即
r ≤ r ( A) ≤ r,
于是
r( A) = r .
2 . 从另一角度把 m× n 矩阵 A 看成是由 m 个 n 维的行向量构成的 , 或由 n 个 m 维的
列向量构成的 , 那么 A 的秩为 r 就意味着 m 个行向量中极大线性无关的向量有 r 个 , 在 n
个列向量中极大线性无关的向量 也是 r 个 . 这就 把矩 阵 的秩 和向 量组 的秩 联 系起 来了 .
矩阵的行向量组的秩称为矩阵的行秩 , 而矩阵的列向量组的秩称为矩阵的列秩 . 于是有
矩阵的秩 = 矩阵的行秩 = 矩阵的列秩 .
3 . 矩阵的秩有许多性质 , 其中常用的有 :
r( A) = r ( AT ) ;
r( A + B) ≤ r ( A) + r( B) ;
r( A) + r ( B) - l≤r ( A B) ≤ min( r ( A) , r( B) ) , 其中 l 为 A 的列数 .其特例为 :
若 AB = 0 , 则 r( A) + r ( B) ≤ n, 其中 n 是 A 的列数 .
A 0
r = r( A) + r( B) ;
0 B
A 0
r ≥ r( A) + r( B) .
C B
矩阵的初等变换不改变矩阵的秩 , 或 者 说等 价的 矩阵 有相 同 的秩 . 由 此又 能 得出 满
秩矩阵乘一个矩阵不改变该矩阵的秩 .
4 . 矩阵的秩的求法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
(1 ) 用定义 , 计算矩阵的子式 ;
(2 ) 施行初等变换化作阶梯形 ;
(3 ) 利用矩阵的秩的性质 .
5 . 矩阵的秩和行列式的联系 .
矩阵的秩的定义是通过行列式来描述的 , 尤其对于 n 阶方阵 , 若该方阵的 行列式不 等
・ 68 ・ 第2章 矩 阵

于 0 , 那么它的秩是 n, 也称该矩阵是 满秩的 . 反之 , 若 方阵 是满 秩 的 , 则其 行列 式 不等 于


0 . 再联系矩阵可逆与行列式的值的关系 , 有
方阵 A 可逆 A 非奇异 A 满秩

A 有逆矩阵 A - 1 | A |≠ 0 r ( A) = n .
其中记号 表示充分必要条件、当且仅当等 .

1 2 2
例 2 .6 .1 设 A= 2 4 t , t= 时 , r ( A) = 2 .
3 6 9
思路 利用秩的定义 , 算子式 , 或用初等变换化阶梯形 .
2 2
【解】 方法 1 : 显然矩 阵前 两列 成比例 , 因 此 r ( A) ≤ 2 . 又二 阶子 式 = 6≠0,
6 9
所以 r ( A) ≥ 2 . 于是 r( A) = 2 .
r( A) = 2 与 t 的取值无关 . t 可取任意值 .
方法 2 : 对 A 作初等行变换 .
1 2 2 1 2 2
2 4 t → 0 0 t - 4 .
3 6 9 0 0 3
无论 t 取任何值 , r( A) = 2 . 【解毕】

例 2 .6 .2 设
2 - 3 1
A = 1 a 1 ,
5 0 3
且 r ( A) = 2 , 则 a = .
2 1
思路 显然有一个二阶子式 = 1≠0 , 所以欲使 r( A) = 2 , 只要 | A| = 0 即可 .
1 1
【解】
2 - 3 1
| A|= 1 a 1
5 0 3
= 6 a - 15 - 5 a + 9
= a- 6 .
2 .6 矩 阵 的 秩 ・ 69 ・

所以 a = 6 时 , 有 | A| = 0 , 从而 r ( A) = 2 . 【解毕】

例 2 .6 .3 设矩阵
k 1 1 1
1 k 1 1
A =
1 1 k 1
1 1 1 k
且 r ( A) = 3 , 则 k = .
( 2001 年考研题 )
思路 按定义或作初等变换 .
【解】 方法 1 : 由题设 r( A) = 3 , 所以 | A| = 0 , 而
k 1 1 1
1 k 1 1
| A|=
1 1 k 1
1 1 1 k
1 1 1 1
1 k 1 1
= ( k + 3)
1 1 k 1
1 1 1 k
1 1 1 1
0 k - 1 0 0
= ( k + 3)
0 0 k- 1 0
0 0 0 k- 1
= ( k + 3 ) ( k - 1) 3 .
从而得当 k = - 3 或 k = 1 时 | A| = 0 .
当 k = 1 时 , 显然 r ( A) = 1 与题设不符 .
当 k = - 3 时 , 有一个 3 阶子式
- 3 1 1 - 1 1 1 - 1 1 1
1 - 3 1 = - 1 - 3 1 = 0 - 4 0
1 1 - 3 - 1 1 - 3 0 0 - 4
= - 16 ≠ 0
所以 r ( A) = 3 . 故答案为 k = - 3 .
方法 2 :
・ 70 ・ 第2章 矩 阵

k 1 1 1 1 1 1 k
1 k 1 1 0 k - 1 0 1 - k
→ .
1 1 k 1 0 0 k- 1 1 - k
1 1 1 k 0 1 - k 1 - k 1 - k2
若 k = 1 , 显然 r( A) = 1 , 不符题意 , 故 k - 1≠0 , 于是
1 1 1 k 1 1 1 k
0 1 0 - 1 0 1 0 - 1
原式→ → .
0 0 1 - 1 0 0 1 - 1
0 1 1 1+ k 0 0 0 3 + k
由题设 r ( A) = 3 , 所以 k = - 3 . 【解毕】

例 2 .6 .4 设 n( n≥3) 阶矩阵
1 a a … a
a 1 a … a
A = a a 1 … a .
… … … …
a a a … 1
若矩阵 A 的秩为 n - 1 , 则 a 必为
1 1
( A) 1; (B) ; ( C) - 1 ; ( D) .
1 - n n-1
( 1998 年考研题 )
思路 由题意 r ( A) = n - 1 , 则 | A| = 0 .
【解】
1 a a … a
a 1 a … a
| A|= a a 1 … a
… … … …
a a a … 1
1 a a … a
1 1 a … a
= ( ( n - 1) a + 1 ) 1 a 1 … a
… … … …
1 a a … 1
2 .6 矩 阵 的 秩 ・ 71 ・

1 0 0 … 0
1 1 - a 0 … 0
= ( ( n - 1) a + 1 ) 1 0 1 - a … 0
… … … …
1 0 0 … 1 - a
= ( ( n - 1) a + 1 ) ( 1 - a) n - 1 = 0 .
1
所以 a = 1 或 a = - .
n- 1
若 a = 1 , 显然 r( A) = 1 不合题意 .
1 1
又 a= - 1 和 时 , | A| ≠ 0 , r( A) = n . 所以答案是 (B) , a = . 【解毕】
n-1 1- n
1
【注】 如果最后 不用排 除法 , 要说明 答案是 ( B) , 仅 有 a = 时 , | A | = 0 的 理由 尚
1- n
1
不充分 .还需进一步说明 , 有一个 n - 1 阶子式不等于 0 . 例如 a = 时 , 下 面的 n - 1 阶
1- n
子式
1 a … a
a 1 … a
= ( ( n - 2 ) a + 1) (1 - a) n - 2 ≠ 0 ,
… … w …
a a … 1
所以 r ( A) = n - 1 .

例 2 .6 .5 设 A 是 m× n 矩阵 , B 是 n× m 矩阵 , 则
( A ) 当 m > n 时 , 必有行列式 | A B| ≠ 0 ; (B) 当 m > n 时 , 必有行列式 | AB| = 0 ;
( C) 当 n > m 时 , 必有行列式 | A B| ≠0 ; ( D ) 当 n > m 时 , 必有行列式 | AB| = 0 .
( 1999 年考研题 )
思路 这里是抽象矩阵 , 只有 行数和 列数 的大 小 关系 . 要 讨论 行 列式 是否 得 0 可 转
化为讨论矩阵是否满秩 . 可以从讨论矩阵的秩入手 .
【解】 A B 是 m× m 的方阵 , 当 m > n 时 , r ( A) ≤ n < m, 同理 r( B) ≤ n < m . 因此
r( AB) ≤ min ( r( A) , r( B) ) ≤ n < m,
所以 | AB | = 0 .
故选 ( B) . 【解毕】

例 2 .6 .6 已知 A, B 均为 n 阶矩阵 , 且 A2 - A B = I, 则
r( A B - B A + A) = .
・ 72 ・ 第2章 矩 阵

思路 A2 - A B = I A( A - B) = I, A 与 A - B 互为逆 矩阵 , 就有 ( A - B) A = I, 从而 推
出 AB = B A . 又 A 可逆 , 所以 r( A) = n .
【解】 由题设 A2 - A B = I , 即
A( A - B) = I,
于是 A 与 A - B 互为逆矩阵 , 故有
( A - B) A = I,
即 A2 - BA = I .
于是
AB = BA ,
所以
r ( A B - BA + A) = r ( A) = n . 【解毕】

例 2 .6 .7 已知
1 2 3
Q= 2 4 t ,
3 6 9
P 为三阶非零矩阵 , 且满足 PQ = 0 , 则 .
( A ) t = 6 时 , P 的秩必为 1 ; ( B) t = 6 时 , P 的秩必为 2 ;
( C) t≠ 6 时 , P 的秩必为 1 ; ( D ) t≠6 时 , P 的秩必为 2 .
( 1993 年考研题 )
思路 从
1 2 3
Q = 2 4 t
3 6 9
可知 , t = 6 时 r ( Q) = 1 ; t≠6 时 r ( Q) = 2 . 本题讨论 Q 的秩为 1 或 2 时 , 满足 PQ= 0 的非零
矩阵 P 的秩 . 注意题目中的“ 必”字 .
【解】 由 PQ = 0 得
r( P) + r( Q) ≤ 3 ,
r( P) ≤ 3 - r( Q) .
又 P≠0 , 所以
r( P) ≥ 1 ,
当 t = 6 时 , r( Q) = 1 ,
1 ≤ r( P) ≤ 2 .
2 .6 矩 阵 的 秩 ・ 73 ・

当 t≠ 6 时 , r( Q) = 2 ,
1 ≤ r( P) ≤ 1 ,
所以 r( P) = 1 .
故选 ( C) . 【解毕】

例 2 .6 .8 设 A, B 都是 n 阶非零矩阵 , 且 A B = 0 , 则 A 和 B 的秩 .
( A ) 必有一个等于零 ; ( B) 都小于 n;
( C) 一个小于 n, 一个等于 n; ( D ) 都等于 n .
( 1994 年考研题 )
思路 因为 r ( A) = 0 A = 0 , 由题设 A, B 均为 非零矩阵 , 故 r ( A) > 0 , r ( B) > 0 , 排 除
答案中 ( A ) . 又若有一个矩阵满秩 , 从 A B = 0 , 可推 出另 一矩 阵为零 矩阵 , 与 题设矛 盾 , 排
除答案 ( C) . 显然不可能两个矩阵都满秩 , 所以选 (B ) .
【解】 选 ( B) . 【解毕】

例 2 .6 .9 设 A 是 4× 3 矩阵 , 且 A 的秩 r( A) = 2 , 而
1 0 2
B = 0 2 0 ,
- 1 0 3
则 r ( A B) = .
( 1996 年考研题 )
思路 关于 AB 的秩 , 有不等式
r( A) + r ( B) - 3 ≤ r( AB) ≤ min( r ( A) , r( B) ) ,
还有 , 若 B 满秩 , 则 r( A B) = r( A) . 不管用哪条都要求 r ( B) .
【解】 方法 1 : 因为
1 0 2
1 2
| B| = 0 2 0 = 2 = 10 ≠ 0 ,
- 1 3
- 1 0 3
所以 B 可逆或 r( B) = 3 . 因此
r( AB) = r( A) = 2 .
方法 2 : 同方法 1 知 r( B) = 3 , 故
r( AB) ≥ r( A) + r ( B) - 3 = 2 + 3 - 3 = 2 ,

r ( AB) ≤ min ( r( A) , r ( B) ) = 2 .
・ 74 ・ 第2章 矩 阵

所以 r( AB) = 2 . 【解毕】
2
例 2 .6 .10 已知 A = I , 则必有 .
( A ) A + I 可逆 ; ( B) A - I 可逆 ;
( C) A≠ I 时 , A + I 可逆 ; ( D) A≠ I 时 , A + I 不可逆 .
2
思路 由 A = I, 有
( A + I) ( A - I) = 0 ,
于是
r( A + I) + r( A - I) ≤ n .
由此并不能推出 A + I 或 A - I 可逆的结论 .
当 A≠ I 时 , r ( A - I) > 0 , 所以 r( A + I) < n, 即 A + I 不可逆 , 故选 ( D ) .
2
【解】 由 A = I, 有
( A + I) ( A - I) = 0 ,
于是
r( A + I) + r( A - I) ≤ n .
若 A≠ I, 则 A - I≠0 , r( A - I) > 0 , 所以
r( A + I) ≤ n - r( A - I) < n .
故 A + I 不可逆 , 选 ( D ) . 【解毕】
【注】 (1 ) 用排除法 , 可以通过举出反例的方式否定其他命题 .
( A ) 若 A = - I , 有 A2 = I , 但 A + I = 0 , 不可逆 , 故不选 ( A ) .
( B) 若 A = I, 有 A2 = I, 但 A - I = 0 , 不可逆 , 故不选 ( B) .
2
( C) 若 A = - I, 有 A = I , 且 A≠ I , 此时 A + I = 0 , 不可逆 , 故不选 ( C ) .
( A ) , ( B) , ( C) 全否定了 , 只有 ( D ) 可选 .
(2 ) 此题若用行列式来判断是无济于事的 .例如由题设 A2 = I, 有
( A + I) ( A - I) = 0 ,
等式两边取行列式 , 得
| A + I | | A - I | = 0,
则有 | A + I| = 0 或 | A - I | = 0 .从 这 里不 能 推出 必 须 | A + I | = 0 成 立 .这是 因 为由 题 设
A≠ I, 可知 A - I≠ 0 , 但并不能推出 | A - I | ≠0 .例如取
1 0
A = ,
0 - 1
2
这时有 A = I, 但
2 .6 矩 阵 的 秩 ・ 75 ・

0 0
A- I = ,
0 - 2
| A - I| = 0 .
T T
例 2 .6 .11 已知 a = ( a1 , a2 , … , an ) , b = ( b1 , b2 , … , bn ) , a, b 都是非零向量 .
T
(1 ) 求 r( ab ) ;
T T T T T T
(2 ) 若 C= I - ab , 证明 C C= I - ba - ab + bb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 a = 1 .
T T T
思路 由 a≠0 , b≠ 0 , 有 ab ≠0 , 且 r ( a) = 1 , r ( b) = r ( b ) = 1 , 及 r ( ab ) ≥ 1 , 利用 乘
积的秩的性质可以求出 r ( abT ) .
第 2 问先相乘再展开 .
T T
【解】 (1 ) 由 a≠0 , b≠0 , 所以 ab ≠0 , 且 r( a) = 1 , r ( ab ) ≥1 , 又
T
r( a b ) ≤ r ( a) = 1 ,
所以
r ( a bT ) = 1 .
(2 )
T T T T
C C= ( I - a b ) ( I - a b )
T T
= ( I - ba )( I - ab )
= I - a bT - b aT + b aT a bT .
T
若 a a= 1, 则
T T T T
C C = I - ab - ba + bb .
T T T T
反之 , 若 C C= I - ab - ba + bb , 则有
T T T
ba ab = bb .
又 aT a 是一个数 , 故
( aT a) bbT = bbT ,

T T
( a a - 1 ) bb = 0 .
由 b 非零 , 有 bbT ≠0 , 故
aT a - 1 = 0 ,
T
a a= 1 .
T T T T T
所以 C C = I - ba - ab + bb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 a = 1 . 【解毕】
T
【注】 第 2 问的证明过程用了两个性质 . 一是通 过结合律 , 利 用 a a 是一个数 , 提 到
乘积外面 ; 二是利用若 aA = 0 , 则 a = 0 或 A = 0 这条性质 .
・ 76 ・ 第2章 矩 阵

例 2 .6 .12 设 n 阶方阵 A2 = A, B2 = B, 且 I - A - B 可逆 , 证明 : r( A) = r( B) .
思路 要证明两个量 a 和 b 相等 , 一般有两种方 法 . 其 一是证 明 a≤ b, 又有 b≤ a, 则
a = b; 其二是通过第 3 个量 c, 证明 a = c 且 b = c, 从 而有 a = b . 本题可 以从 这两个 不同 的
角度加以证明 .
【证】 方法 1 : 由 I - A - B 可逆 , 有
n = r ( I - A - B) ≤ r( I - A) + r( B) ,
所以
r( B) ≥ n - r ( I - A) .
2
又由 A = A, 可得
A( I - A) = 0 ,
于是
r( A) + r ( I - A) ≤ n,

r( A) ≤ n - r ( I - A) ,
从而
r( B) ≥ n - r( I - A) ≥ r( A) .
同理可证
r( A) ≥ r( B) .
所以
r( A) = r( B) .
方法 2 : 因为
A( I - A - B) = A - A2 - AB = - AB ,
而 I - A - B 可逆 , 所以
r( A) = r ( AB ) ,
同理可证
r( B) = r( AB ) ,
所以
r( A) = r( B) . 【证毕】
【注】 方法 1 和方法 2 都用了“同理 可证”, 方法 1 中只 需将 A 写 成 B , 将 B 写成 A ,
就能得到所要的结论 . 方法 2 可不是这样 , 请读者自行补证 .
2 .7 伴 随 矩 阵 ・ 77 ・

2 .7 伴随 矩 阵

矩阵的伴随矩阵的概念是在讨论矩阵可逆的充分条件时引进的 .

a1 1 a1 2 … a1 n
a2 1 a2 2 … a2 n
A = .
… … …
an1 an2 … an n

A11 A21 … An1
A12 A22 … An2
A* = ,
… … …
A1 n A2 n … An n
其中 A ij 是 a i j 的 代 数 余子 式 .称 A* 是 A 的伴 随 矩 阵 . 可 以 简 单 记 作 : 若 A = ( aij ) , 则
* T
A = ( A ij ) .
由行列式按行展开定理 , 有
n
| A|, i = j,
∑ aik A jk =
k=1 0, i≠ j .
*
直接计算得到伴随矩阵 A 和矩阵 A 的一个基本关系式
* *
AA = A A =| A| I. ( 2 .7 .1)
关系式 (2 .7 .1 ) 是讨论伴随矩阵有关命题的出发点 , 由它出发 , 再应用其 他概念 , 就能推 出
关于伴随矩阵的一系列结果 . 正因为如此 , 为了考查基本 概念的 掌握情况 , 在 历届考研 题
中 , 经常有涉及伴随矩阵的考题 .
有关伴随矩阵的基本结果是 :
- 1 A*
1 . 若 | A| ≠0 , 则 A 可逆 , A = ,或
| A|
* -1
A = | A| A . ( 2 .7 .2)
n, r( A) = n,
2 . r ( A* ) = 1, r( A) = n - 1 , ( 2 .7 .3)
0, r( A) ≤ n - 2 .
* n - 1
3 . | A | = | A| . ( 2 .7 .4)
・ 78 ・ 第2章 矩 阵

例 2 .7 .1 设 A 是 n 阶方阵 , 求 r ( A * ) .
*
思路 利用 A 的定义和关系式 (2 .7 .1 ) .
【解】 由关系式 (2 .7 .1 ) , 有
*
AA =| A| I .
若 A 满秩 , 即 A 可逆 , 则 | A| ≠ 0 , A * 也可逆 , 从而 r( A * ) = n .
若 A 不满秩 , 且 r ( A) = n - 1 , 这时
A A* = 0,
于是有
r( A) + r( A * ) ≤ n, r( A * ) ≤ n - r( A) = 1 ,
又由于 r ( A) = n - 1 , A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的代数余子式 A ij ≠ 0 , 故
*
r( A ) ≥ 1,
所以
*
r( A ) = 1 .
若 r ( A) ≤ n - 2 , A 中所有 n - 1 阶子式全为 0 , 也即 A 的所有元素的代数余子式 A ij = 0 , 即
*
A = 0 . 所以
r ( A* ) = 0 .
综上所述 , 有
n, r( A) = n,
*
r( A ) = 1 , r( A) = n - 1 , 【解毕】
0, r( A) ≤ n - 2 .

例 2 .7 .2 设 A 是 n 阶方阵 , 求 | A * | .
思路 对式 ( 2 .7 .1 ) 两边 取行列 式 , 然后 依据 | A| = 0 与 | A | ≠ 0 , 分 别进 行讨 论 . 在
| A| = 0 时 , 利用 (2 .7 .3 ) 式 .
【解】 由 (2 .7 .1 ) 式 , 有
*
AA = | A | I,
两边取行列式 , 得
* n
| A || A |=| A| .
若 | A| ≠0 , 则
* n- 1
| A |=| A| .
若 | A| = 0 , 当 r ( A) = n - 1 时 , 由 (2 .7 .3 ) 式 , r( A * ) = 1 , 则有
*
| A | = 0,
当 r ( A) ≤ n - 2 时 , r( A ) = 0 , 也有
*

*
| A |= 0 .
2 .7 伴 随 矩 阵 ・ 79 ・

这两种情况 , 都有 | A* | = | A| n - 1 .
综上所述 , 无论什么情况 , 都有
| A* | = | A | n - 1
成立 . 【解毕】
*
例 2 .7 .3 设四阶方阵 A 的秩为 2 , 则其伴随矩阵 A 的秩为 .
( 1993 年考研题 )
思路 利用 (2 .7 .3 ) 式 .
【解】 因为 r ( A) = 2 = 4 - 2 , 利用式 (2 .7 .3 ) 中 r ( A) ≤ n - 2 的部分 , 得
*
r( A ) = 0 . 【解毕】
【注】 由 r ( A * ) = 0 , 进而可知 , A * = 0 . 事实上 , 如果不用式 ( 2 .7 .3) , 由 r ( A) = 2 , 知
* *
道 A 的所有 3 阶子式全为 0 , 则 A = 0 , 所以 r ( A ) = 0 .

例 2 .7 .4 设 A 是 n 阶可逆矩阵 , A * 是 A 的伴随矩阵 , 则 .
* n - 1 *
( A ) | A | = | A| ; (B ) | A | = | A | ;
( C) | A * | = | A| n ; ( D ) | A * | = | A- 1 | .
( 1990 年考研题 )
【解】 由式 (2 .7 .4 ) , | A * | = | A| n - 1 , 选 ( A ) . 【解毕】

1 0 0
* - 1
例 2 .7 .5 设 A= 2 2 0 , 则( A ) = .
3 4 5
( 1995 年考研题 )
【解】 由式 (2 .7 .1 ) , 有
1 A
( A* ) - 1 =
| A|
1 0 0
1
= 2 2 0
1 0 0
3 4 5
2 2 0
3 4 5
1
0 0
10
1 1
= 0 . 【解毕】
5 5
3 2 1
10 5 2
・ 80 ・ 第2章 矩 阵

* T
例 2 .7 .6 设 A 为非零方阵 , 当 A = A 时 , 证明 | A| ≠0 .
( 1994 年考研题 )
思路 其一是由 A* = AT , 即 A ij = aij , 利用 A≠0 , 通过 展开 定理 直接 计 算 | A | ; 其 二
T T
是利用式 (2 .7 .1 ) , 作反证法 , 计算 A A 的迹 t r( A A ) 来证明 .
* T
【证】 方法 1 : 由 A = A , 知 aij 与其代数余子式 A i j 有
A ij = aij , 1 ≤ i, j ≤ n .
又由 A≠ 0 , 不妨设 A 中第 i 行有一元素 a ij ≠0 , A 的行列式按第 i 行展开 , 有
n n

∑a ∑a ≠0 .
2
| A|= ik A ik = ik
k=1 k= 1

方法 2 : 由式 (2 .7 .1 ) , 有
*
AA = | A | I,
* T
又题设 A = A , 故
A AT = | A | I .
若 | A| = 0 , 则
T
AA = 0 .
令 A = ( aij ) , 则有
n n

∑∑ a
T 2
t r( A A ) = ij = 0,
i =1 j= 1

从而得 ai j = 0 , i, j = 1 , 2 , … , n,
即 A = 0
与 A 非零的假设矛盾 , 故 | A| ≠ 0 . 【证毕】
【注】 矩阵 A 的迹是矩阵的一个重要参数 , 它的定义是设 A = ( aij ) , 则
n

tr A = ∑a i= 1
ii .

例 2 .7 .7 设 n 阶矩阵 A 非奇异 ( n≥2) , 则 .


* * n - 1 * *
( A) ( A ) = | A| A; ( B) ( A ) = | A| n + 1 A;
* * n - 2 * * n+ 2
( C) ( A ) = | A| A; (D) ( A ) = | A| A.
( 1996 年考研题 )
思路 此 题 考察 对伴 随矩 阵概 念 的理 解 . 可以 从基 本 关系 式 ( 2 .7 .1 ) 出发 , 或者 从
A = | A| A - 1 出发形式地求 ( A* ) * .
*

*
【解】 方法 1 : 由式 (2 .7 .1 ) , A A = | A| I, 故有
* * * * n- 1
A (A ) =| A | I =| A| I .
*
又 A 可逆 , 故 A 可逆 , 于是
* * n-1 * - 1
(A ) =| A| ・(A )
2 .7 伴 随 矩 阵 ・ 81 ・

由式 (2 .7 .2 ) , 有
* * n- 1 - 1 -1
(A ) =| A| (| A| A )
= | A |n- 2 A .
所以选 ( C) .
方法 2 : 由式 (2 .7 .2 ) , 有
A * = | A | A- 1 ,
所以
* * -1 *
(A ) = (| A | A )
-1 -1 -1
= || A | A | (| A | A )
1 ・ 1 A
= | A |n
| A| | A|
= | A |n-2 A .
故选 ( C) . 【解毕】

例 2 .7 .8 已知三阶矩阵 A 的逆矩阵为
1 1 1
-1
A = 1 2 1 ,
1 1 3
试求伴随矩阵 A 的逆矩阵 . *

( 1991 年考研题 )
* - 1
思路 由式 (2 .7 .2 ) , 找出 ( A ) 的公式 .
【解】 由式 (2 .7 .2 ) , 有
* -1
A = | A| A ,
所以
* -1 1 - 1
(A ) = ・A = | A | A .
| A|
由题设 , 有
1 1 1
-1
| A | = 1 2 1 = 2,
1 1 3
5 1
- 1 -
2 2
A= - 1 1 0 .
1 1
- 0
2 2
所以
・ 82 ・ 第2章 矩 阵

5 1
- 1 -
2 2 5 - 2 - 1
* -1
(A ) = 2 - 1 1 0 = - 2 2 0 . 【解毕】
1 1 - 1 0 1
- 0
2 2

* 1 - 1 *
例 2 .7 .9 设 A 是三阶矩阵 A 的伴随矩阵 , 若 | A| = , 则 | ( 2A) - 3 A | = .
3
- 1 * - 1 *
思路 由式 (2 .7 .2 ) , A 和 A 的关系 , 或化作 A , 或化作 A 来作 .
- 1 A*
【解】 方法 1 : 由式 (2 .7 .2 ) , 有 A = , 于是
| A|
- 1 * 1 A - 1 - 3 A*
| (2 A) - 3A | =
2
1
= A* - 3 A*
2| A|
3
= - 3 A*
2
3

- 3 *
= | A |
2
3
3
= - | A |2
2
27 1 3
= - × = - .
8 9 8
* - 1 1 -1
方法 2 : 由式 (2 .7 .2 ) , 有 A = | A| A = A , 于是
3
- 1 * 1 A - 1 - 3 ・ 1 A- 1
| ( 2 A) - 3A |=
2 3

= - 1 A- 1
2
3
1 1
= -
2 | A|
3
= - . 【解毕】
8

例 2 .7 .10 设矩阵 A, B 满足 A * BA = 2 B A - 8 I , 其中
1 0 0
A = 0 - 2 0 ,
0 0 1
2 .7 伴 随 矩 阵 ・ 83 ・

则 B= .
( 1998 年考研题 )
思路 先化简再计算 , 或者直接计算 .
*
【解】 方法 1 : 由 A B A = 2 B A - 8 I, 得
( A* - 2 I) BA = - 8 I,
*
可知 A - 2 I 可逆 , 于是
* -1 - 1
B = - 8( A - 2 I) A
* -1
= - 8( A A - 2 A)
-1
= - 8( | A | I - 2 A)
-1
- 4
= - 8 2
- 4
1
-
4
1
= - 8
2
1
-
4
2
= - 4 .
2
方法 2 : 由 | A| = - 2 可知 A 可逆 , 且
1 0 0

A- 1 = 0 - 1 0 ,
2
0 0 1
又可知
- 2 0 0
A * = | A | A- 1 = 0 1 0 .
0 0 - 2
*
由 A BA = 2 BA - 8 I , 有
・ 84 ・ 第2章 矩 阵

( A * - 2 I) BA = - 8 I,
B = - 8( A* - 2 I) - 1 A- 1
- 1 1 0 0
- 4 0 0
= - 8 0 - 1 0 0 - 1 0
2
0 0 - 4
0 0 1

- 1 0 0 1 0 0
4
= - 8 0 - 1 0 0 - 1 0
2
0 0 - 1 0 0 1
4
1
- 0 0
4
2 0 0
1
= - 8 0 0 = 0 - 4 0 . 【解毕】
2
0 0 2
0 0 - 1
4

1 1 -1
例 2 .7 .11 设矩阵 A= -1 1 1 ,
1 -1 1
* - 1
矩阵 X 满足 A X = A + 2 X , 求矩阵 X .
( 1999 年考研题 )
思路 这是涉及 A 的伴随矩阵的矩阵方程 , 一种方法是先化简再计算 , 另一种方法由
- 1 *
A 求出 A , A , 再代入计算 .
【解】 方法 1 : 由 A * X = A - 1 + 2 X, 等式两边乘 A, 得
* -1
AA X = AA + 2 A X ,
| A | X = I + 2 AX ,
( | A | I - 2 A) X = I,
所以
- 1
X = ( | A | I - 2 A) .

1 1 - 1
| A|= - 1 1 1 = 4,
1 - 1 1
于是
2 .7 伴 随 矩 阵 ・ 85 ・

- 1
2 - 2 2 1 1 0
-1 1
X = ( 4 I - 2 A) = 2 2 - 2 = 0 1 1 .
4
- 2 2 2 1 0 1
方法 2 :
1 1 - 1
| A| = - 1 1 1 = 4,
1 - 1 1
1 0 1
-1 1
A = 1 1 0 ,
2
0 1 1
1 0 1
A* = | A | A- 1 = 2 1 1 0 ,
0 1 1
0 0 2
*
A - 2I = 2 0 0 ,
0 2 0
* *
显然 , | A - 2 I| ≠0 , A - 2 I 可逆 , 由题设
* - 1
A X = A + 2 X,
* - 1
(A - 2 I) X = A ,
* -1 -1
X= (A - 2 I) A
1 1 1
0 0 0
2 2 2
1 1 1
= 0 0 0
2 2 2
1 1 1
0 0 0
2 2 2
1 1 0
= 1 0 1 1 . 【解毕】
4
1 0 1

例 2 .7 .12 设矩阵 A 的伴随矩阵


1 0 0 0
0 1 0 0
A* = ,
1 0 1 0
0 - 3 0 8
・ 86 ・ 第2章 矩 阵

且 AB A - 1 = BA - 1 + 3 I ,
求矩阵 B .
( 2000 年考研题 )
【解】 方法 1 : 由 A B A - 1 = B A - 1 + 3 I , 得
- 1
( A - I) BA = 3 I,
所以 A - I 可逆 , 于是
B = 3( A - I) - 1 A = 3( A - I) - 1 ( A - 1 ) - 1
= 3( A- 1 ( A - I) ) - 1 = 3( I - A - 1 ) - 1
A* -1

= 3 I - .
| A|
* * 3
又 | A | = 8 , 而 | A | = | A| = 8 , 所以 | A| = 2 . 于是
- 1
1
0 0 0
2
1
0 0 0
1 * -1
2
B= 3 I - A = 3
2
- 1 1
0 0
2 2
3
0 0 - 3
2
2 0 0 0
6 0 0 0
0 2 0 0
0 6 0 0
= 3 2 0 2 0 = .
6 0 6 0
0 1 0 - 1 0 3 0 - 1
3
* 3
方法 2 : 由 | A | = | A| = 8 , 所以 | A| = 2 . 由式 (2 .7 .2 ) 有
-1
1 0 0 0
* -1
0 1 0 0
A= | A | (A ) = 2
1 0 1 0
0 - 3 0 8
1 0 0 0 2 0 0 0
0 1 0 0 0 2 0 0
= 2 - 1 0 1 0 = - 2 0 2 0 .
3 1 3 1
0 0 0 0
8 8 4 4
于是
2 .7 伴 随 矩 阵 ・ 87 ・

-1
1 0 0 0 2 0 0 0
0 1 0 0 0 2 0 0
-1
B = 3( A - I) A = 3 - 2 0 1 0 - 2 0 2 0
3 3 3 1
0 0 - 0 0
4 4 4 4
1 0 0 0 2 0 0 0
6 0 0 0
0 1 0 0 0 2 0 0
0 6 0 0
= 3 2 0 1 0 - 2 0 2 0 = . 【解毕】
6 0 6 0
- 4 3 1
0 1 0 0 0 0 3 0 - 1
3 4 4

例 2 .7 .13 设 A 是 n 阶非奇异矩阵 ,α为 n 维列向量 , b 为常数 , 记分块矩阵


I 0 A α
P = , Q = ,
- αT A* | A| αT b
*
其中 A 是矩阵 A 的伴随矩阵 , I 为 n 阶单位矩阵 .
(1 ) 计算并化简 P Q;
(2 ) 证明 : 矩阵 Q 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αT A - 1 α≠ b .
( 1997 年考研题 )
【解】 (1 )
I 0 A α
PQ= T * T
-α A | A| α b
A α
= ,
- αT A * A + | A | αT - αT A * α+ | A | b
* * - 1
因为 A A = | A| I, 又由于 A 非奇异 , A 可逆 , 有 A = | A| A , 所以
A α
PQ = .
0 | A | ( b - αT A- 1 α)
(2 ) 因为
I 0
| P|= = | I | | A | = | A |≠ 0,
- αT A* | A|
所以 P 可逆 , 且有
T -1
| P Q | = | P | | Q | = | A |・| A | ( b - α A α) .
所以
T -1
Q 可逆 | PQ |≠ 0 b - α A α≠ 0
T - 1
b≠α A α . 【解毕】
・ 88 ・ 第2章 矩 阵

2 .8 综合 例 题

1 0 1
综例 2 .8 .1 设三阶方阵 A, B 满足 A2 B - A - B = I, 若 A = 0 2 0 , 则 | B| =
-2 0 1
.
( 2003 年考研题 )
思路 先利用关系式化简 , 求出 B, 再求 | B| .
2
【解】 依题设 A B - A - B = I, 有
( A2 - I) B = A + I,
( A + I) ( A - I) B = A + I .
由于 | A + I| = 18≠ 0 , A + I 可逆 , 于是
( A - I) B = I
- 1
B = ( A - I) .

-1
| B|=| A - I| .
1
=
0 0 1
0 1 0
- 2 0 0
1
= . 【解毕】
2

0 -1 0
综例 2 .8 .2 设 A= 1 0 0 , B = P - 1 A P, 其 中 P 为三阶可逆 矩阵 , 则 B20 04 -
0 0 -1
2
2A = .
( 2004 年考研题 )
思路 由题设 B = P - 1 A P, 因此
n -1 - 1 -1
B = P AP・ P AP・…・ P AP
-1 n
= P AP .
20 04 - 1 200 4 4 200 4
所以 B = P A P .容易算出 A = I, 所以 B = I .
2 .8 综 合 例 题 ・ 89 ・

2
0 -1 0 -1
2
【解】 A = 1 0 0 = -1 ,
0 0 - 1 1
4
A = I.
于是
2 004 -1 200 4
B = (P AP)
- 1 2 004
= P A P
- 1 4 5 01
= P (A ) P
= I.
所以
- 1
B200 4 - 2 A2 = I - 2 - 1
1
3
= 3 . 【解毕】
- 1
- 1 n - 1 n n n
【注】 B= P AP , 即矩阵 B 与矩阵 A 相似 , 这时 , B = P A P .如果 A 比 B 容易计
算 , 可以利用相似关系解决 Bn 的计算 .

2 1 0
综例 2 .8 .3 设矩 阵 A = 1 2 0 , 矩 阵 B 满 足 A BA * = 2 BA * + I, 则 | B | =
0 0 1
.
( 2004 年考研题 )
思路 先化简 , 再利用矩阵乘 积的行 列式 等于矩 阵行 列式 的乘积 及伴 随矩阵 的行 列
式的公式求解 .
【解】 由题设 AB A * = 2 BA * + I, 有
*
( A - 2 I) BA = I.
等式两边取行列式 , 得
*
| A - 2I | | B | | A |= 1 .
* 2
由 | A | = | A| , 有
1 ・ 1
| B|= 2 .
| A| | A - 2I |

・ 90 ・ 第2章 矩 阵

2 1 0
2 1
| A|= 1 2 0 = = 3 .
1 2
0 0 1
0 1 0
| A - 2I | = 1 0 0 = 1
0 0 - 1
所以

| B|= 1 . 【解毕】
9
【注】 本题要求 B 的行列式 , 得 到 ( A - 2 I) B A* = I 后等 式两 边取 行列式 即可 , 不 必
A
先求出 B = ( A - 2 I) - 1 .如果到这一步再求行列式 , 要注意分母的 | A | 要 3 次方 , 即
| A|

| B | = | ( A - 2 I) - 1 |・ | A |3 .
| A|
1 1
= ・ 2 .
| A - 2I | | A |

综例 2 .8 .4 设 n 维向量α = ( a, 0 , … , 0 , a) T , a < 0 , 矩阵
1
A = I - ααT , B = I+ ααT ,
a
其中 A 的逆矩阵为 B , 则 a = .
( 2003 年考研题 )
思路 α是列 向量 ,ααT 是 n 阶 矩阵 , 但αT α是一 个 数 , 利用 矩阵 乘 法的 结 合律 简 化
计算 .
【解】 由题设 B 是 A 的逆矩阵 , 于是
AB = I,

1 T
( I - ααT ) I + αα = I,
a
1 - 1 1
I+ ααT - ααT ααT = I ,
a a
其中αT α = a2 + 0 + … + 0 + a2 = 2 a2 , 故有
1
- 2 a - 1 ααT = 0 ,
a
2 .8 综 合 例 题 ・ 91 ・

由于α≠ 0 , 有ααT ≠0 , 从而
1 - 2a - 1 = 0,
a

2 a2 + a - 1 = 0 ,
( 2 a - 1) ( a + 1) = 0 .
由题设 a < 0 , 故 a = - 1 . 【解毕】
- 1
综例 2 .8 .5 已知 A, B 为三阶矩阵 , 且满足 2 A B= B - 4 I .
(1 ) 证明 : 矩阵 A - 2 I 可逆 ;
1 -2 0
(2 ) 若 B = 1 2 0 , 求矩阵 A .
0 0 2
( 2002 年考研题 )
- 1
【解】 (1 ) 由题设 2 A B = B - 4I,有
2 B = AB - 4 A,
( A - 2 I) B - 4 ( A - 2 I) = 8 I,
于是
1
( A - 2 I) ( B - 4 I) = I ,
8
所以 A - 2 I 可逆 , 且
-1
A - 2 I = 8 ( B - 4 I) .
- 1
(2 ) 由 ( 1) 知 , A = 8 ( B - 4 I) + 2 I .由题设
- 3 - 2 0
B - 4I = 1 - 2 0 ,
0 0 - 2

- 1 1 0
4 4

- 1 - 3
- 1
( B - 4 I) = 0 ,
8 8

0 0 - 1
2

・ 92 ・ 第2章 矩 阵

0 2 0
A = - 1 - 1 0 . 【解毕】
0 0 - 2
【注】 证明 A - 2 I 可逆用的是矩阵可逆的定义 .求 B - 4 I 的逆矩阵可以用初等变换 ,
也可以用公式 .事实上 ,
B1
B - 4I = ,
B2
所以
-1
- 1
B1
( B - 4 I) = ,
B2- 1
其中 B1 是二阶矩阵 , 用逆矩阵的公式直接求得 .

1 - 1 1
T T
综例 2 .8 .6 设 α为三维列向量 , 若αα = -1 1 - 1 , 则α α = .
1 - 1 1
( 2003 年考研题 )
T T
思路 α是列向量 , 所以α α是一个数 .注意到αα 是一个秩 为 1 的 三阶 矩阵 , 它的 行
与行成比例 , 可以分解为一个列向量与一个行向量的乘积 .显然这个α = (1 , - 1 , 1 ) T .
【解】 由题设 ,α = ( 1 , - 1 , 1) T , 所以
1
αT α = (1 , - 1 , 1 ) - 1 = 3 . 【解毕】
1
【注】 秩为 1 的三阶矩阵的特征是行与行成比例 , 列与列成比例 .它可以 分解为一 个
T
列向量α与一个行向量 β的乘积 .这种分解不 是惟 一的 .例如 本题 设β = ( k, - k, k) ,α =
T
( l, - l, l) , 则
l 1 - 1 1
- l ( k, - k, k) = - 1 1 - 1 ,
l 1 - 1 1
其中 k 和 l 只需满足条件 kl = 1 即可 .对于本题而言 ,β= α , 即 l = k, 于是有
T

k2 = 1 ,
k =±1 .
T
所以本题也可以设α = ( - 1 , 1 , - 1 ) , 其结果仍然为 3 .本题 若改为设α,β是三维 列向量 ,
1 -1 1
若αβT = -1 1 - 1 , 则αT β = .做法也是一样的 .这时若取 k = 2 , 由 lk = 1 , 可
1 -1 1
2 .8 综 合 例 题 ・ 93 ・

T
1 T 1 1 1 1
得 l = , 于是β= (2 , - 2 , 2 ) , 则α = , - , , 若取 k = - 4 , 则 l = - , 于 是β =
2 2 2 2 4
T
1 1 1
( - 4 , 4 , - 4 ) 和α = , 不管取哪组值 , 最终αT β= 3 是不会改变的 .
T
- , , -
4 4 4
T
综例 2 .8 .7 设三阶矩阵 A 满足 Aαi = iαi ( i = 1 , 2 , 3 ) , 其 中 列向 量α1 = ( 1 , 2 , 2 ) ,
T T
α2 = ( 2 , - 2 , 1) ,α3 = ( - 2 , - 1 , 2) , 试求矩阵 A .
( 1995 年考研题 )
【解】 由 Aαi = iαi ( i = 1 , 2 , 3 ) , 所以
A(α1 α2 α3 ) = (α1 2α2 3α3 )
1 0 0
= (α1 α2 α3 ) 0 2 0 ,
0 0 3

1 2 - 2
P = (α1 α2 α3 ) = 2 - 2 - 1 .
2 1 2
由于 | P| ≠0 , 所以 P 可逆 , 且
1 2 2
1
P -1 = 2 - 2 1 ,
9
- 2 - 1 2
1 0 0
-1
A = P 0 2 0 P
0 0 3
1 2 - 2 1 0 0 1 2 2
1
= 2 - 2 - 1 0 2 0 2 - 2 1
9
2 1 2 0 0 3 - 2 - 1 2
7 2
0 -
3 3
5 2
= 0 - . 【解毕】
3 3
2 2
- - 2
3 3
【注】 1 . 实际上 , 1 , 2 , 3 是矩阵 A 的 3 个特征值 ,α1 ,α2 ,α3 是与 1 , 2 , 3 对应的特征向
・ 94 ・ 第2章 矩 阵

1
量 . 由于 A 有 3 个相异的特征值 , 所以 A 可对角化 , A 和对角阵 2 相似 .
3
2 . 本题实质上是设 Aαi 是一个列向量 , 且已知 Aαi 是α1 ,α2 ,α3 的线性组合 , 因此可 以
表示为
Aαi = b1 i α1 + b2 i α2 + b3 i α3
b1 i
= (α1 α2 α3 ) b2 i .
b3 i
将 Aα1 , Aα2 , Aα3 按列写成矩阵 , 则有
b11 b12 b13
( Aα1 Aα2 Aα3 ) = (α1 α2 α3 ) b21 b22 b23 .
b31 b32 b33
进而可表示为
b1 1 b1 2 b1 3
A(α1 α2 α3 ) = (α1 α2 α3 ) b2 1 b2 2 b2 3 .
b3 1 b3 2 b3 3
这种表示方法在后面章节用得很多 , 应该很好掌握的 .

综例 2 .8 .8 设 A, B 为同阶可逆矩阵 , 则 .
( A ) A B = B A; ( B) 存在可逆矩阵 P, 使得 P - 1 A P = B;
T
( C) 存在可逆矩阵 C, 使得 C AC = B; ( D ) 存在可逆矩阵 P 和 Q, 使得 PAQ = B .
( 1997 年考研题 )
【解】 由题设 A 与 B 同阶可逆 , 即等秩 , 矩阵 A 与 B 就等价 , 所以选 ( D ) 【解毕】
【注】 本题目的是区别交换、相 似、合同、等 价等 概念 . 同阶 可逆 的矩 阵不 一 定可 交
换 . 相 似、合 同、等价 的 矩 阵 都 等秩 , 但 等 秩 的矩 阵 等 价 , 却 不 一 定 相 似和 合 同 , 故 不 选
( A ) , ( B) , ( C) .

a1 b1 c1
综例 2 .8 .9 设矩阵 a2 b2 c2 是满秩的 , 则直线
a3 b3 c3
x - a3 y - b3 z - c3
L1 : = =
a1 - a2 b1 - b2 c1 - c2
与直线
2 .9 练 习 题 ・ 95 ・

x - a1 y - b1 z - c1
L2 : = =
a2 - a3 b2 - b3 c2 - c3
的关系为 .
( A ) 相交于一点 ; ( B) 重合 ;
( C) 平行但不重合 ; ( D ) 异面 .
( 1998 年考研题 )
思路 空间两直线的关系 , 可以 由这 两 直线 的方 向向 量以 及 过直 线的 点来 确定 . 明
显地 , 由题设可知此两直线的方向向量是线性无关的 . 那么这两直线就不平行 . 要判断此
两直线是交于一点还是异面 , 只要在此两直线上各任取一 点 , 连 成直线 L3 , 考察 L1 , L2 和
L3 是否共面 , 而共面与否又转化为由它们构成的行列式是否为 0 来判断 .
【解】 因为
a1 b1 c1 a1 - a2 b1 - b2 c1 - c2
a2 b2 c2 = a2 - a3 b2 - b3 c2 - c3 ≠ 0
a3 b3 c3 a3 b3 c3
所以 L1 与 L2 不平行 .
又在 L1 上取一点 A( a3 , b3 , c3 ) , L2 上取一点 B( a1 , b1 , c1 ) , 连接 A B, 由于
a1 - a3 b1 - b3 c1 - c3 a1 - a3 b1 - b3 c1 - c3
a1 - a2 b1 - b2 c1 - c2 = a1 - a3 b1 - b3 c1 - c3
a2 - a3 b2 - b3 c2 - c3 a2 - a3 b2 - b3 c2 - c3
= 0 .
所以 A B, L1 , L2 共面 , 即 L1 与 L2 相交于一点 , 选 ( A ) . 【解毕】

2 .9 练 习 题

T T n
1 . 设α = (1 , 0 , - 1 ) , 矩阵 A = αα , n 为正整数 , 求 | 3 I - A | .
1 -1 -1 -1
-1 1 -1 -1 n
2 . 设 A= ,求 A .
-1 -1 1 -1
-1 -1 -1 1
1 1 0
3 . 求与 0 1 1 可交换的所有三阶矩阵 .
0 0 1
2
4 . 设实对称矩阵 A 满足 A = 0 , 证明 A = 0 .
・ 96 ・ 第2章 矩 阵

1 -1 2 - 1
5 . 设矩阵 A = , B = A - 3 A + 2 I, 求 B .
2 3
-1 1 1
2
6 . 设 A= 1 -3 0 , 矩阵 B 满足 A - 2 B = A B + 4 I, 求 B .
0 1 0
7 . 设矩阵 A 满足 A2 + 2 A - 2 I = 0 , 求 ( A - I) - 1 .
-1 6 2
8 . 设 A= 3 1 - 6 , B≠0 , 且 AB = 0 , 求 t .
t 0 -4
9 . 设四阶矩阵
1 - 1 0 0 2 1 3 4
0 1 - 1 0 0 2 1 3
B = , C= ,
0 0 1 - 1 0 0 2 1
0 0 0 1 0 0 0 2
矩阵 A 满足关系式
ACT ( I - BC - 1 ) T = I,
求矩阵 A .
1
1 1
2
1
10 . 设 C = 0 1 , 又 B1 C 是 三 阶 方 阵 , 满 足 AC = CA, A ( B + C) = I, 及
2
1
0 0
2
A( B - C) ( B + C) = C, 求 B - 1 .
1 0 0 1 0 0
10 0
11 . 设 A = -1 -1 0 , B= 0 2 0 , 且 A X = BA, 求 X .
0 0 2 0 0 -1
- 1
* 1
12 . 设 A 是三阶方阵 , | A| = 2 , 求 ( 2 A) - A .
6
A 0 *
13 . 设 A, B 为 n 阶矩阵 , 分块矩阵 C= , 则 C 的伴随矩阵 C = ( ) .
0 B
| A| A * 0 | B| B * 0
( A) ; (B) ;
0 | B| B* 0 | A| A *
* *
| A| B 0 | B| A 0
( C) *
; ( D) *
.
0 | B| A 0 | A| B
2 .9 练 习 题 ・ 97 ・

14 . 设 A 是三阶矩阵 , 交换 A 的第 2 列和第 3 列 , 再将第 1 行的 - 2 倍加 到第 3 行 得


1 0 0
1 1 1
- 1
到矩阵 B .已知 B 的逆矩阵 B = 6 6 3 , 求矩阵 A .
1 1
0
2 2
1 2 2 3
15 . 设矩阵 A = 2 4 t 6 , t 为何值时 , r ( A) = 2 .
3 6 6 9
a b b
16 . 设三阶矩阵 A = b a b , 若 A 的伴随矩阵的秩等于 1 , 则必有
b b a
( A) a = b或 a + 2 b= 0 ; ( B) a = b 或 a + 2 b≠ 0 ;
( C) a≠ b 且 a + 2 b = 0 ; ( D) a≠ b 且 a + 2b≠ 0 .
2
17 . 设 A, B 是 n 阶矩阵 , 满足 A - 2 A B = I, 求 r ( A B - B A + A) .
1 0 2
18 . 设 A 是 4×3 矩阵 , r ( A) = 2 , B = 0 2 0 , 求 r( A B) .
-1 0 3
2 2
19 . 设四阶方阵 A 和 B 都是幂零矩阵 , 即 A = 0 , B = 0 .试证明 : 若 A + B 可逆 , 则 A
和 B 的秩相等 .
* 2 *
20 . 设 A 是三阶矩阵 , r( A) = 2 , 证明 ( A ) = k A , 其中 k 为常数 .
第3 章 向 量

3 .0 引 言

本章讨论的对象是由 n 个实数组成的有序数组 , 通常称为 n 维向量 .在 n 维向量的 集


合上只考虑两种运算 , 向量的加法与数和向量的数量乘法 .通过加法和数乘可 以把几个 向
量组合成一个向量 .对于 一个 向量 的 集合 , 其 中 有的 向 量可 由 向量 组 中 其他 向 量线 性 表
示 , 有的就不能 .向量组中向量之间的 线性 表示是 本章 首先要 讨论 的内 容 .如果一 个向 量
组中任何向量都不能由其他向量线性表示 , 即它们之间不存在相互依赖 的关系 , 则称这 个
向量组是线性无关的 .讨论向量组的线性相关的性质是本章的重点 , 也是线性 代数的一 个
难点 .解决相关问题的主要方法是 逻辑推 理 .在讨 论向 量组的 线性 相关 性的问 题中 , 引 入
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的概念 , 并进一步引入向量组的秩的概念 , 向量组的 秩与矩阵 的
秩有着密切的联系 .
向量空间是一个更加抽象的概念 , 这里仅讨论由 n 元数组构成的 n 维向量空 间 , 通 常
n
记作R .基和维数是向量空间的重要概念 .基是向 量空 间中一 组线 性无 关的向 量 , 向量 空
间中任意一个向量都可以由它们线性 表示 .对 于给 定的向 量空 间 , 当基 确定了 , 向 量空 间
中每个向量都可惟一地由基线性表示 , 这 就产 生了 向量的 坐标 .对 于给 定的向 量空 间 , 可
以选择不同的向量构成基 , 于是产生了基变换和坐标变换的概念 .在一般的向 量空间中 没
有度量性质 , 通过引入向量的内积 , 使 向量 有了长 度及 夹角的 概念 , 于 是向 量空间 就有 了
标准正交基以及构造正交向量组的施密特正交化方法 .

3 .1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1 . 线性表示与线性组合
设α1 ,α2 , … ,αs 和β是 n 维向量 , 若存在常数 k1 , k2 , … , ks , 使得
β = k1 α1 + k2 α2 + … + ks αs ,
・ 100 ・ 第3章 向 量

则称β可由向量组α1 ,α2 , … ,αs 线性表示 , 也称β是向量α1 ,α2 , … ,αs 的一个线性组合 .


2 . 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
设α1 ,α2 , … ,αs 是 n 维向量 , 如果存在不全为 0 的数 k1 , k2 , … , ks , 使得
k1 α1 + k2 α2 + … + ksαs = 0 ,
则称向量组α1 ,α2 , … ,αs 线性相关 , 否则称为线性无关 .
只有一个向量的向量组{α}线性相关的充分必要条件是α = 0 .
3 . 有关线性相关性的一些结论
(1 ) 向量组α1 ,α2 , … ,αs ( s≥2) 线性相关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其中至少有一 个向量可 以
由其余向量线性表示 .
(2 ) 设α1 ,α2 , … ,αs 线性无关 ,α1 ,α2 , … ,αs , β线性相关 , 则β可 由α1 ,α2 , … ,αs 线性 表
示且表示法惟一 .
(3 ) 线性无关的向量组的任意部分组也线性无关 .
(4 ) 若一个向量组中有一个部分组线性相关 , 则该向量组线性相关 .
n
(5 ) 设α1 ,α2 , … , αn ∈ R , 则α1 , α2 , … ,αn 线 性 相 关 的 充 分 必 要 条 件 是 A = (α1 ,
α2 , … ,αn ) 的行列式 | A| = 0 .
(6 ) 设α1 ,α2 , … ,αm ∈R n , 若 m > n, 则α1 ,α2 , … ,αm 线性相关 .
(7 ) 设向量组α1 ,α2 , … ,αs 中每个向量都可由β1 ,β2 , … ,βt 线性表示 .
( i) 若 s > t, 则α1 ,α2 , … ,αs 线性相关 ;
( ii) 若α1 ,α2 , … ,αs 线性无关 , 则 s≤ t .
(8 ) 若 m 维向量
a11 a1 2 a1 s
a21 a2 2 a2 s
α1 = , α2 = ,…, αs =
… … …
am1 am 2 am s
线性无关 , 将α1 ,α2 , … ,αs 加长成 n 维向量
a1 1 a1 2 a1 s
a2 1 a2 2 a2 s
… … …
β1 = , β2 = ,…, βs = ,
am1 am2 am s
… … …
an1 an2 ans
则β1 ,β2 , … ,βs 也线性无关 . 反之 , 若β1 ,β2 , … ,βs 线性相关 , 则α1 ,α2 , … ,αs 也线性相关 .
3 .1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 1 01 ・

4 . 求线性表示的方法
通常有两种方法 , 一种是解线性方程组 , 另一种是作 初等行 变换 . 将向量 按列向量 写
成矩阵 , 通过初等行变换化作简 化的行 阶梯 形 . 这时 非主 元 所在 的列 向量 可以 由 主元 所
在列线性表示 , 线性表示的系数恰是其分量 .

例 3 .1 .1 设有三维列向量
1 +λ 1 1 0
α1 = 1 , α2 = 1 +λ , α3 = 1 , β= λ ,
1 1 1 +λ λ2
问 λ取何值时 , 有
(1 ) β可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且表达式惟一 ?
(2 ) β可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但表达式不惟一 ?
(3 ) β不能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 1991 年考研题 )
思路 β能否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相当于方 程组β = x1 α1 + x2 α2 + x3 α3 是 否有解 ,
以及解是否惟一 . 通常写出增广矩阵 , 作初等行变换 . 又由于这是三个变量三个方程的方
程组 , 也可用克拉默法则 , 通过计算行列式来实现 .
【解】 方法 1 : 设β = x1 α1 + x2 α2 + x3 α3 , 对增广矩阵作初等行变换 , 有
1 +λ 1 1 0 1 1 1 +λ λ2
1 1 +λ 1 λ → 0 λ -λ λ - λ2
2
1 1 1 +λ λ 0 - λ 1 - ( 1 + λ) 2 - λ2 (1 + λ)
1 1 1 +λ λ2
→ 0 λ -λ λ( 1 - λ) .
2 2 3
0 0 - 3λ - λ λ - 2λ - λ
从而得 :
当 λ≠ 0 且 λ≠ - 3 时有惟一表达式 .
当 λ= 0 时 ,β能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但表达式不惟一 .
当 λ= - 3 时 , 系数矩 阵 的秩 不 等 于 增 广矩 阵 的 秩 , 方 程 组 无 解 , 故β不 能 由α1 ,α2 ,
α3 线性表示 .
方法 2 : 设β = x1 α1 + x2 α2 + x3 α3 .令方程组系数矩阵 A = (α1 ,α2 ,α3 ) , 则
1 +λ 1 1
| A|= 1 1 +λ 1 = λ2 (λ+ 3) .
1 1 1 +λ
当 λ≠ 0 且 λ≠ - 3 时 , | A | ≠ 0 . 由 克拉 默 法则 方 程组 有 惟一 解 , 故β可 以 由α1 ,α2 ,
・ 102 ・ 第3章 向 量

α3 线性表示 , 且表达式惟一 .
当 λ= 0 时 ,β = 0 , | A| = 0 . 故β可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但表达式不惟一 .
当 λ= - 3 时 , 增广矩阵是
- 2 1 1 0 - 2 1 1 0
1 - 2 1 - 3 → 1 - 2 1 - 3 .
1 1 - 2 9 0 0 0 6
方程组无解 , 故β不能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解毕】

例 3 .1 .2 已知α1 = ( 1 , 0 , 2 , 3) ,α2 = (1 , 1 , 3 , 5 ) ,α3 = ( 1 , - 1 , a + 2 , 1) ,α4 = (1 , 2 , 4 ,


a + 8) 及β= (1 , 1 , b + 3 , 5) .
(1 ) a, b 为何值时 ,β不能表示成α1 ,α2 ,α3 ,α4 的线性组合 ?
(2 ) a, b 为何值时 ,β有α1 ,α2 ,α3 ,α4 的惟一的线性表示式 , 并写出该表示式 ?
( 1991 年考研题 )
【解】 设β = x1 α1 + x2 α2 + x3 α3 + x4 α4 , 则对增广矩阵有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 1 2 1 0 1 - 1 2 1

2 3 a+2 4 b+ 3 0 1 a 2 b+ 1
3 5 1 a+8 5 0 2 - 2 a+5 2
1 1 1 1 1
0 1 - 1 2 1
→ .
0 0 a+ 1 0 b
0 0 0 a+ 1 0
从而得 :
当 a = - 1 , b≠0 时 , 方程组无解 ,β不能表示成α1 ,α2 ,α3 ,α4 的线性组合 .
当 a≠ - 1 时 , b 为任意值 ,β可由α1 ,α2 ,α3 ,α4 线性表示且有惟一表示式 . 增广矩阵 可
进一步化作简化行阶梯形
2b
1 0 0 0 -
a+1
b
0 1 0 0 1+
a+1 .
b
0 0 1 0
a+1
0 0 0 1 0
所以
3 .1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 1 03 ・

2b b b
β= - α1 + 1+ α2 + α3 . 【解毕】
a+1 a+1 a+1

例 3 .1 .3 设向量组α1 = ( a, 2 , 10) T ,α2 = ( - 2 , 1 , 5 ) T ,α3 = ( - 1 , 1 , 4 ) T ,β = ( 1 , b,


c) T , 试问当 a, b, c 满足什么条件时 ,
(1 ) β可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且表示惟一 ?
(2 ) β不能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3 ) β可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但表示不惟一 ? 并求出一般表达式 .
( 2000 年考研题 )
【解】 设β = x1 α1 + x2 α2 + x3 α3 .
方法 1 :
2 1 1 b
a - 2 - 1 1
0 0 - 1 c - 5b
2 1 1 b →
a a ab
10 5 4 c 0 - 2 - - 1 - 1 -
2 2 2
2 1 1 b
a a ab
→ 0 - 2 - - 1 - 1 - .
2 2 2
0 0 - 1 c - 5b
a
当 -2- ≠0 , 或 a≠ - 4 时 ,β可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且表示法惟一 .
2
若 a = - 4 , 此时增广矩阵可化作
2 1 1 b
0 0 1 1 + 2b
0 0 - 1 c - 5b
2 1 0 - 1 - b
→ 0 0 1 1 + 2b .
0 0 0 1 - 3b + c
当 1 - 3 b + c≠ 0 时 , 方程组无解 ,β不可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当 1 - 3 b + c = 0 时 , 方 程组有无 穷多组解 ,β可由α1 ,α2 ,α3 线性 表示 , 表 示法不 惟一 .
一般的表达式为
β = kα1 - (1 + b + 2 k) α2 + (1 + 2 b) α3 ,
其中 k 为任意常数 .
方法 2 : 第 (1 ) 问可以用克拉默法则 . 由于
・ 104 ・ 第3章 向 量

a - 2 - 1
2 1 1 = - ( a + 4) ≠ 0 ,
10 5 4
所以当 a≠ - 4 时 ,β可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且表示法惟一 . 【解毕】

例 3 .1 .4 已知α1 = ( 1 , 4 , 0 , 2) T ,α2 = ( 2 , 7 , 1 , 3) T ,α3 = ( 0 , 1 , - 1 , a) T ,β = ( 3 , 10 , b,


4) T . 问
(1 ) a, b 取何值时 ,β不能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2 ) a, b 取何值时 ,β可以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并写出此表示式 .
( 1998 年考研题 )
思路 本题和前面几例不同的是β是四维向量 ,αi 只有 3 个 , 所以不能用克拉 默法则 .
除了用初等行 变换 外 , 仍 可用 行列 式来 讨 论 , 如果α1 ,α2 ,α3 ,β线性 无 关 , 则β不 能由α1 ,
α2 ,α3 线性表示 . 而α1 ,α2 ,α3 ,β线性无关即行列式 |α1 α2 α3 β| ≠0 .
【解】 方法 1 : 设β = x1 α1 + x2 α2 + x3 α3 .
1 2 0 3 1 2 0 3 1 2 0 3
4 7 1 10 0 - 1 1 - 2 0 1 - 1 2
→ → .
0 1 - 1 b 0 1 - 1 b 0 0 0 b- 2
2 3 a 4 0 - 1 a - 2 0 0 a - 1 0
当 b≠2 , a 为任意值时 , 方程组无解 ,β不能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当 b = 2 , a≠1 时 , 方程组有惟一解 , 增广矩阵可化作简化行阶梯形
1 0 0 - 1
0 1 0 2
.
0 0 1 0
0 0 0 0
此时 β = - α1 + 2 α2 .
当 b = 2 , a = 1 时 , 方程组有无穷多组解 . 增广矩阵可化作
1 0 2 - 1
0 1 - 1 2
.
0 0 0 0
0 0 0 0
此时 β = ( - 2 k - 1) α1 + ( k + 2) α2 + kα3 ,
k 为任意常数 .
方法 2 :
3 .1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 1 05 ・

1 2 0 3 1 2 0 3 1 2 0 3
4 7 1 10 0 - 1 1 - 2 0 - 1 1 2
= =
0 1 - 1 b 0 1 - 1 b 0 0 0 b- 2
2 3 a 4 0 - 1 a - 2 0 0 a - 1 0
= ( a - 1) ( b - 2) .
(1 ) 当 b≠2 , a≠ 1 时 ,α1 ,α2 ,α3 ,β线性无关 , 所以β不能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2 ) 当 b≠2 , a = 1 时 ,α1 ,α2 ,α3 ,β线性相关 . 其中α3 = 2 α1 - α2 , 又
1 2 3 1 2 3
4 7 10 = 0 - 1 - 2 ≠ 0,
0 1 b 0 0 b- 2
1 2 3
1 2 3
4 7 10
所以 4 , 7 , 10 线性无 关 , 由 性 质 ( 8 ) 有 , , 也 线 性 无 关 , 即β不 能 由α1 ,
0 1 b
0 1 b
2 3 4
α2 线性表示 ,β也不能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所以不论 a 取任意值 , b≠2 时 ,β不能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3 ) 当 b = 2 , a≠ 1 时 ,α1 ,α2 ,α3 ,β线性相关 . 又由于 a≠1 , 故
1 2 0 1 2 0
4 7 1 = 0 - 1 1 ≠ 0,
2 3 a 0 0 a - 1
1 2 0
1 2 0
4 7 1
所以 4 , 7 , 1 线性无关 , 由性质 ( 8 ) 有 , , , 即α1 ,α2 ,α3 线 性无 关 . 再 由
0 1 -1
2 3 a
2 3 a
性质 (2 ) ,β可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且表示法惟一 , 有
β= - α1 + 2 α2 .
(4 ) 当 b = 2 , a = 1 时 ,α1 ,α2 ,α3 线 性 相 关 , 由 ( 2 ) 知 , α3 = 2 α1 - α2 . β可 以 由α1 ,
α2 线性表示 , 也能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表示法不惟一 , 且
β= - α1 + 2 α2 + k( 2 α1 - α2 - α3 ) ,
其中 k 为任意常数 . 【解毕】
T T T
例 3 .1 .5 已知β1 = (1 , 0 , 0 , a1 ) ,β2 = (1 , 2 , 0 , a2 ) ,β3 = ( 1 , 2 , 3 , a3 ) ,β4 = (1 , 0 , 3 ,
T
a4 ) , 对于任意实数 a1 , a2 , a3 , a4 , 有 成立 .
( A ) β1 ,β2 ,β3 必线性相关 ; ( B) β1 ,β2 ,β3 必线性无关 ;
・ 106 ・ 第3章 向 量

( C) β1 ,β2 ,β3 ,β4 必线性相关 ; ( D ) β1 ,β2 ,β3 ,β4 必线性无关 .


思路 本题讨论的是与第 4 个分量 取值 无关 的 4 个四维 向量 的线 性相关 性 , 自然 想
到有关的性质 (8 ) . 观察可知β1 ,β2 ,β3 是线性无关的 .
【解】 由于
1 1 1
0 2 2 = 6 ≠ 0,
0 0 3
1 1 1
所以 0 , 2 , 2 线性无关 , 从而由性质 ( 8) 有β1 ,β2 ,β3 必线性无关 , 故选 ( B) . 【解毕】
0 0 3
【注】 ( B) 正确 , ( A ) 自然不正确 . 至于 ( C) 和 ( D) , 易证
1 1 1 1
0 = 0 - 2 + 2 ,
3 0 0 3
所以当 a4 = a1 - a2 + a3 时 , 则
1 1 1 1
0 0 2 2
= - + ,
3 0 0 3
a4 a1 a2 a3
即β4 =β1 - β2 +β3 , 这时 ,β1 ,β2 ,β3 ,β4 线性相关 , 否则线性无关 , 故 ( C) 和 ( D) 都不对 .

例 3 .1 .6 n 维向量组α1 ,α2 , … ,αs ( s≥3) 线性无关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


( A ) α1 ,α2 , … ,αs 中任何两个向量都线性无关 ;
( B) 存在不全为 0 的 s 个数 k1 , k2 , … , ks 使得 k1 α1 + k2 α2 + … + ksαs = 0 ;
( C) α1 ,α2 , … ,αs 中任何一个向量都不能由其余向量线性表示 ;
( D ) α1 ,α2 , … ,αs 中存在一个向量不能被其余向量线性表示 .
思路 本题考察的是向量组的线性无关的概念及其等价命题 , 也即充分必要条件 .
【解】 若α1 ,α2 , … ,αs 线性无关, 显然其中任何一个向量都不能由其余向量线性表出 .
反之 , 已知α1 ,α2 , … ,αs 中 任何 一 个向 量都 不能 由其 余 向量 线 性表 出 , 则α1 ,α2 , … ,
αs 必线性无关 . 否则若线性相关 , 由性质 ( 1) , 至少有一 个向 量可以 由其 余向 量线性 表示 ,
与题设矛盾 .
故选 ( C) . 【解毕】
【注】 ( A ) 是必要条件 , 不充分 . 例如 :
3 .1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 1 07 ・

1 0 1
α1 = 0 , α2 = 1 , α3 = 1 ,
0 0 0
其中任何两个向量都线性无关 , 但α3 =α1 + α2 ,α1 ,α2 ,α3 线性相关 . 故不能选 ( A ) .
( B) 是线性相关的定义 , 也是线性相关的充分必要条件 .
( D ) 也是必要条件 , 不充分 . 例如 :
1 0 2
α1 = 0 , α2 = 1 , α3 = 0 ,
0 0 0
其中α2 不能由α1 ,α3 线性表示 , 但α1 ,α2 ,α3 是线性相关的 .

例 3 .1 .7 设向量组 ( Ⅰ ) : α1 ,α2 , … ,αr 可 由向 量 组 ( Ⅱ ) : β1 ,β2 , … ,βs 线 性表 示 ,


则 .
( A ) 当 r < s 时 , 向量组 ( Ⅱ ) 必线性相关 ; ( B) 当 r > s 时 , 向量组 ( Ⅱ ) 必线性相关 ;
( C) 当 r < s 时 , 向量组 ( Ⅰ ) 必线性相关 ; ( D ) 当 r > s 时 , 向量组 ( Ⅰ ) 必线性相关 ;
( 2003 年考研题 )
思路 本题讨论的是当一个向量 组可以 由另 一向量 组线 性表 示时 , 向量 组中 向量 个
数与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之间的联系 .
【解】 由 3 .1 节有关线性相关性的一些结论中的 (7 ) , 可知若含有较多向 量的向量 组
可以由比它少的向量组线性表示 , 则它一定线性相关 .故选 ( D ) . 【解毕】
【注】 ( A ) (B) ( C) 三个选项都不正确 , 请读者自己举出反例 .

例 3 .1 .8 向量组α1 ,α2 , … ,αs 线性无关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 A ) α1 ,α2 , … ,αs 均不为零向量 ;
( B) α1 ,α2 , … ,αs 中任意两个向量的分量不成比例 ;
( C) α1 ,α2 , … ,αs 中任意一个向量均不能由其余 s - 1 个向量线性表示 ;
( D ) α1 ,α2 , … ,αs 中有一部分向量线性无关 .
( 1990 年考研题 )
【解】 选 ( C) , 理由同例 3 .1 .6 . 【解毕】
【注】 ( A ) 是必要条件但不充分 . 例如 :
1 2
α1 = 0 , α2 = 0 ,
0 0
α1 ,α2 都不是零向量 , 但它们线性相关 .
・ 108 ・ 第3章 向 量

( B) 也是必要条件但不充分 . 例如 :
1 0 1
α1 = 0 , α2 = 1 , α3 = 1 ,
0 0 0
其中任意两个向量的分量都不成比例 , 但它们线性相关 .
( D ) 也是必要条件但不充分 . 例如 :
1 0 1
α1 = 0 , α2 = 1 , α3 = 1 ,
0 0 0
其中α1 ,α2 线性无关 , 但α1 ,α2 ,α3 线性相关 .

例 3 .1 .9 已知向量组α1 ,α2 ,α3 ,α4 线性无关 , 则向量组 .


( A ) α1 +α2 ,α2 + α3 ,α3 + α4 ,α4 +α1 线性无关 ;
( B) α1 - α2 ,α2 - α3 ,α3 - α4 ,α4 - α1 线性无关 ;
( C) α1 +α2 ,α2 + α3 ,α3 +α4 ,α4 - α1 线性无关 ;
( D ) α1 +α2 ,α2 +α3 ,α3 - α4 ,α4 - α1 线性无关 .
( 1994 年考研题 )
思路 4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正确 , 意味着它们中有三项是线性相关的 . 找出它们的 线
性关系就可以排除了 .
【解】 将各小问中的四个向量依次记作β1 ,β2 ,β3 ,β4 . 容易看出有 :
( A ) β1 + β3 = β2 + β4 ;
( B) β1 +β4 = - β2 - β3 ;
( D ) β1 + β4 = β2 - β3 .
故它们都是线性相关的 . 选 ( C) . 下面证明之 .
设 k1 (α1 +α2 ) + k2 (α2 + α3 ) + k3 (α3 +α4 ) + k4 (α4 - α1 ) = 0 , 则
( k1 - k4 ) α1 + ( k1 + k2 ) α2 + ( k2 + k3 ) α3 + ( k3 + k4 ) α4 = 0 .
由于α1 ,α2 ,α3 ,α4 是线性无关的 , 所以有
k1 - k4 = 0 , (1 )
k1 + k2 = 0 , (2 )
k2 + k3 = 0 , (3 )
k3 + k4 = 0 . (4 )
(1 ) - ( 2) + (3 ) - ( 4) , 得
- 2 k4 = 0 , k4 = 0 .
3 .1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 1 09 ・

从而得 k1 = k2 = k3 = 0 . 所以α1 + α2 ,α2 +α3 ,α3 + α4 ,α4 - α1 线性无关 . 【解毕】

例 3 .1 .10 设向量组α1 ,α2 ,α3 线性无关 , 则下列向量组中线性无关的是 .


( A ) α1 +α2 ,α2 + α3 ,α3 - α1 ;
( B) α1 + α2 ,α2 +α3 ,α1 + 2 α2 +α3 ;
( C) α1 + 2 α2 , 2 α2 + 3 α3 , 3 α3 +α1 ;
( D ) α1 +α2 + α3 , 2 α1 - 3 α2 + 22 α3 , 3 α1 + 5 α2 - 5 α3 .
( 1997 年考研题 )
思路 同上题 , 容 易排 除 ( A ) , ( B) . 对 于 ( C) , ( D ) 可 通过 系 数行 列式 是否 为零 来 判
断 . 理由如下 .
设β1 = a11 α1 + a21 α2 + a3 1 α3 , β2 = a12 α1 + a22 α2 + a3 2 α3 , β3 = a13 α1 + a2 3 α2 +
a3 3α3 . 令 k1 β1 + k2 β2 + k3 β3 = 0 , 则
k1 ( a11 α1 + a2 1 α2 + a31 α3 ) + k2 ( a12 α1 + a2 2 α2 + a32 α3 ) +
k3 ( a13 α1 + a23 α2 + a3 3 α3 ) = 0 ,

( a1 1 k1 + a12 k2 + a13 k3 ) α1 + ( a21 k1 + a22 k2 + a23 k3 ) α2 +
( a31 k1 + a3 2 k2 + a33 k3 ) α3 = 0 .
由于α1 ,α2 ,α3 线性无关 , 所以
a11 k1 + a12 k2 + a1 3 k3 = 0 ,
a21 k1 + a22 k2 + a2 3 k3 = 0 ,
a31 k1 + a32 k2 + a3 3 k3 = 0 .
根据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 , 若系数行列式
a1 1 a1 2 a1 3
a2 1 a2 2 a2 3 = 0,
a3 1 a3 2 a3 3
则有非零解 k1 , k2 , k3 , 即β1 ,β2 ,β3 线 性 相 关 , 若 系 数 行 列 式 不 等 于 0 , 则β1 , β2 , β3 线 性
无关 .
1 0 1
【解】 由于 2 2 0 = 12≠0 , 故选 ( C) .
0 3 3
事实上 , 将每问中的 3 个向量依次记作β1 ,β2 ,β3 , 则
( A ) β3 = β2 - β1 ; ( B) β3 = β1 + β2 ;
1 2 3
以及 ( D ) |β1 β2 β3 | = 1 - 3 5 =0 .
1 22 -5
・ 110 ・ 第3章 向 量

所以全都排除 . 【解毕】

例 3 .1 .11 设有任意两个 n 维向量组α1 ,α2 , … ,αm 和β1 ,β2 , … ,βm , 若存在两组不全


为零的数 λ1 ,λ2 , … ,λm 和 k1 , k2 , … , km , 使
(λ1 + k1 ) α1 + … + (λm + km ) αm + (λ1 - k1 ) β1 + … +
(λm - km ) βm = 0 ,
则 .
( A ) α1 ,α2 , … ,αm 和β1 ,β2 , … ,βm 都线性相关 ;
( B) α1 ,α2 , … ,αm 和β1 ,β2 , … ,βm 都线性无关 ;
( C) α1 +β1 , … ,αm + βm ,α1 - β1 , … ,αm - βm 线性无关 ;
( D ) α1 +β1 , … ,αm +βm ,α1 - β1 , … ,αm - βm 线性相关 .
( 1996 年考研题 )
思路 两组不全为 0 的数如题意组合成 λi + ki 和λi - ki 的两组数也必不全为 0 , 所以
题目是说α1 , … ,αm ,β1 , … ,βm 是线性相关的 . 一个线性相关的向 量组 , 其中必 有部分组 线
性相关 , 但不是任意部分组都线性相关 . 所以不 能推 断 ( A ) 或 ( B) 成立 . 利 用所给 的关 系
进行推理 .
【解】 由题设存在不全为 0 的 λ1 ,λ2 , … ,λm 和 k1 , k2 , … , km 使
(λ1 + k1 ) α1 + (λ2 + k2 ) α2 + … + (λm + km ) αm + (λ1 - k1 ) β1 +
(λ2 - k2 ) β2 + … + (λm - km ) βm = 0 ,

λ1 (α1 + β1 ) + λ2 (α2 + β2 ) + … + λm (αm + βm ) +
k1 (α1 - β1 ) + k2 (α2 - β2 ) + … + km (αm - βm ) = 0 ,
根据线性相关的定义 , 知α1 +β1 , … ,αm +βm ,α1 - β1 , … ,αm - βm 线性相关 . 故选 ( D ) .
【解毕】

例 3 .1 .12 设向量组α1 ,α2 ,α3 线 性无 关 , 向 量β1 可 由α1 ,α2 , α3 线 性 表 示 , 而 向 量


β2 不能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则对于任意常数 k 必有 .
( A ) α1 ,α2 ,α3 , kβ1 + β2 线性无关 ; ( B) α1 ,α2 ,α3 , kβ1 +β2 线性相关 ;
( C) α1 ,α2 ,α3 ,β1 + kβ2 线性无关 ; ( D) α1 ,α2 ,α3 ,β1 + kβ2 线性相关 .
( 2002 年考研题 )
思路 α1 ,α2 ,α3 , kβ1 + β2 和α1 ,α2 ,α3 ,β1 + kβ2 都 不可 能线性 相关 , 若 线性 相关 , 由
β1 可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能推出β2 也可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与题设矛盾 .再由 k 是任意常
数, 当 k = 0 时 ,α1 ,α2 ,α3 ,β1 + kβ2 线性相关 , 所以不选 ( C) .
【解】 选 ( A ) .下面用两种方法证明这个结论 .
3 .1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 1 11 ・

方法 1 : 反证法 .
设α1 ,α2 ,α3 , kβ1 + β2 线 性 相关 , 由于α1 ,α2 ,α3 线性 无 关 , 于 是 kβ1 + β2 可 由α1 ,α2 ,
α3 线性表示 .又β1 可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那么 对 任 意 常 数 k,β2 都可 由α1 ,α2 , α3 线 性 表
示 , 与题设矛盾 .所以α1 ,α2 ,α3 , kβ1 +β2 线性无关 .
方法 2 : 设 x1 α1 + x2 α2 + x3 α3 + x4 ( kβ1 + β2 ) = 0 , 其中
β1 = l1 α1 + l2 α2 + l3 α3 ,
于是
( x1 + kl1 x4 ) α1 + ( x2 + kl2 x4 ) α2 + ( x3 + kl3 x4 ) α3 + x4 β2 = 0
由题设β2 不能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于是
x4 = 0 .
即有
x1 α1 + x2 α2 + x3 α3 = 0 ,
由α1 ,α2 ,α3 线性无关 , 于是
x1 = x2 = x3 = 0 .
所以α1 ,α2 ,α3 , kβ1 +β2 线性无关 . 【解毕】

例 3 .1 .13 若向量组α, β, γ线性无关 ,α, β, δ线性相关 , 则 .


( A ) α必可由β, γ, δ线性表示 ;
( B) β必不可由α, γ, δ线性表示 ;
( C) δ必可由α, β, γ线性表示 ;
( D ) δ必不可由α, β, γ线性表示 .
( 1998 年考研题 )
思路 本题讨论的是线性相关性与线性表示之间的关系 , 涉及线性 相关性的 性质 , 线
性相关与线性表示以及线性表示的性质 . 直接进行推理 .
【解】 由α,β,γ线性无 关 , 其 中任意部分组都 线性无关 , 所以α, β线性无关 . 由题 意
有α,β,δ线性相关 , 利用性质 ( 2) ,δ可以由α, β线 性表示 ,δ必 可由α, β, γ线性表 示 . 应
选 ( C) . 【解毕】
【注】 δ可以由α, β线性表示并不意味 着α可以由β, δ线性 表示 , 也不意 味着β不 能
由α, δ线性表示 . 例如设
1 0 0 0
α= 0 , β= 1 , γ= 0 , δ= 2 .
0 0 1 0
这四个向量是满足本题的条件的 , 事实上
δ = 0・α+ 2 β+ 0・γ,
・ 112 ・ 第3章 向 量

δ可由α,β,γ线性表示 , 但α不可由β,γ,δ线性表示 ,β可以由α,γ,δ线性表示 .

例 3 .1 .14 设向量β可由向量组α1 ,α2 , … ,αm 线 性表 示 , 但不能 由向 量组 ( Ⅰ ) : α1 ,


α2 , … ,αm - 1 线性表示 , 记向量组 ( Ⅱ ) : α1 ,α2 , … ,αm - 1 ,β, 则 .
( A ) αm 不能由 ( Ⅰ ) 线性表示 , 也不能由 ( Ⅱ ) 线性表示 ;
( B) αm 不能由 ( Ⅰ ) 线性表示 , 但可由 ( Ⅱ ) 线性表示 ;
( C) αm 可由 ( Ⅰ ) 线性表示 , 也可由 ( Ⅱ ) 线性表示 ;
( D ) αm 可由 ( Ⅰ ) 线性表示 , 但不可由 ( Ⅱ ) 线性表示 .
( 1999 年考研题 )
思路 由 题设 可知αm 不 能由 ( Ⅰ ) 线 性 表示 , 否 则β也 可 由 ( Ⅰ ) 线性 表示 , 与题 设 矛
盾 . 因此只能选 ( A ) 或 (B) , 再由题设β用α1 ,α2 , … ,αm 线性表示时 ,αm 的系数不为 0 , 否则β
可用 ( Ⅰ ) 线性表示 , 矛盾 . 所以αm 可由 ( Ⅱ ) 线性表示 . 故应选 ( B) .
【解】 由题设β = k1 α1 + k2 α2 + … + kmαm , 其中 km ≠ 0 , 否则β可 由 ( Ⅰ ) 线性表 示 , 矛
盾 .于是

αm = 1 (β - k1 α1 - … - km - 1 αm - 1 ) ,
km
αm 可以由 ( Ⅱ ) 线性表示 .
又αm 不能由 ( Ⅰ ) 线性表示 , 否则β可由 ( Ⅰ ) 线性表示 , 与题设矛盾 .
故选 ( B) . 【解毕】

例 3 .1 .15 已知向量组α1 ,α2 ,α3 ,α4 线性相关 , 且α4 不 能由α1 ,α2 ,α3 线性 表示 , 求证
α1 ,α2 ,α3 线性相关 .
思路 可以利用线性相关性定义来证 , 也可用反证法 .
【证】 方法 1 : 由α1 ,α2 ,α3 ,α4 线性相关 , 存在不全为 0 的数 k1 , k2 , k3 , k4 , 使得
k1 α1 + k2 α2 + k3 α3 + k4 α4 = 0 .
由α4 不能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有
k4 = 0 ,
即存在不全为 0 的数 k1 , k2 , k3 , 使得
k1 α1 + k2 α2 + k3 α3 = 0
成立 . 所以α1 ,α2 ,α3 线性相关 .
方法 2 : 反证法 .
若α1 ,α2 ,α3 线性无关 . 由 已 知α1 ,α2 ,α3 ,α4 线 性 相 关 , 根 据 性 质 ( 2 ) ,α4 可 由α1 ,α2 ,
α3 线性表示 , 与题设矛盾 , 所以α1 ,α2 ,α3 线性相关 . 【证毕】
【注】 用反证法有时更加简捷 , 要注意学习反证法的运用 .
3 .2 向量组的秩与极大线性无关组 ・ 1 13 ・

3 .2 向量组的秩与极大线性无关组

1 . 向量组的等价
设有两个向量组
( Ⅰ ) : α1 ,α2 , … ,αm ; ( Ⅱ ) : β1 ,β2 , … ,βs .
如果向量组 ( Ⅰ ) 中每 个 向 量都 能 由 向量 组 ( Ⅱ ) 线性 表 示 , 则 称向 量 组 ( Ⅰ ) 能 由 向 量 组
( Ⅱ ) 线性表示 . 如果向量组 ( Ⅰ ) 和 向量 组 ( Ⅱ ) 能 相互线 性表 示 , 则称 这两 个向 量 组是 等
价的 . 将向量组 ( Ⅰ ) 和向量组 ( Ⅱ ) 等价 , 记作 ( Ⅰ ) ǖ ( Ⅱ ) .
设 ( Ⅰ ) , ( Ⅱ ) , ( Ⅲ ) 是三个向量组 , 向量组的等价有以下性质 :
(1 ) 反身性 : ( Ⅰ ) ǖ ( Ⅰ ) ;
(2 ) 对称性 : 若 ( Ⅰ ) ǖ ( Ⅱ ) , 则 ( Ⅱ ) ǖ ( Ⅰ ) ;
(3 ) 传递性 : 若 ( Ⅰ ) ǖ ( Ⅱ ) , ( Ⅱ ) ǖ ( Ⅲ ) , 则 ( Ⅰ ) ǖ ( Ⅲ ) .
2 . 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
设向量组αi1 ,αi2 , … ,αi r 是向量组α1 ,α2 , … ,αm 的一个部分组 , 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
(1 ) αi1 ,αi2 , … ,αi r 线性无关 ;
(2 ) 向量组α1 ,α2 , …,αm 中每一个向量都可以由这个部分组αi1 ,αi2 , …,αi r 线性表示 .
则称部分组αi1 ,αi2 , … ,αi r 是向量组α1 ,α2 , … ,αm 的一个极大线性无关组 .
显然 , 向量组的一个极大线性无关组与向量组本身是等价的 .
一个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不是惟一的 , 根据等价的性质 , 向量组的极 大线性无 关
组之间是等价的 .
求给定向量组α1 ,α2 , … ,αm 的极大线 性无 关组的 一个 方法 是将向 量组 按列向 量写 成
矩阵 A = (α1 α2 … αm ) , 对矩阵 A 作初等行变换 , 化作简化行阶梯形 , 这时主元所在的 列
向量构成一个极大线性无关组 . 同时非主元的列向 量与极大 线性无关 组之间 的线性关 系
由它们的各分量表示 . 具体格式见例 3 .2 .6 .
3 . 向量组的秩
虽然一个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是不惟一的 , 但它们所含的向量 个数是相 同的 , 这
个不变量是由原向量组所决定 , 称之为向量组的秩 .
只含零向量的向量组没有极大线性无关组 , 规定它的秩为 0 .
设向量组 ( Ⅰ ) 的秩为 r1 , 向量组 ( Ⅱ ) 的秩 为 r2 . 若 向量 组 ( Ⅰ ) 可以由 向量 组 ( Ⅱ ) 线
性表示 , 则 r1 ≤ r2 .
由上述性质容易推出等价的向量组有相同的秩 .
4 . 向量组的秩与矩阵的秩
向量组的秩与矩阵的秩有密切关系 . 将矩阵的每个行看作一个行向量 , 则 m× n 的 矩
・ 114 ・ 第3章 向 量

阵可看成是由 m 个 n 维行向量构 成的 , 矩 阵的行秩就等于 这个行向量组的 秩 .同样 , 把 矩


阵的每个列看作一个列向量 , 则 m× n 的矩阵可看成是由 n 个 m 维列向量构成的 , 矩阵 的
列秩就是这个列向量组的秩 . 已经证明
矩阵的行秩 = 矩阵的列秩 = 矩阵的秩 .
求向量组的秩通常将向量组写成矩阵 , 然后求矩阵的秩 .

例 3 .2 .1 已知向 量 组α1 = ( 1 , 2 , 3 , 4 ) , α2 = ( 2 , 3 , 4 , 5 ) , α3 = ( 3 , 4 , 5 , 6 ) , α4 =
(4 , 5 , 6 , 7 ) , 则该向量组的秩是 .
( 1990 年考研题 )
思路 将向量按行构造矩阵 , 对矩阵作初等行 变换 , 化作阶 梯形 . 根据初 等变换不 改
变矩阵的秩 , 求得结果 .
【解】
1 2 3 4 1 2 3 4 1 1 1 1
2 3 4 5 1 1 1 1 0 1 2 3
→ → ,
3 4 5 6 1 1 1 1 0 0 0 0
4 5 6 7 1 1 1 1 0 0 0 0
所以向量组的秩是 2 . 【解毕】

例 3 .2 .2 已知向量组α1 = ( 1 , 2 , - 1 , 1) , α2 = (2 , 0 , t, 0 ) , α3 = ( 0 , - 4 , 5 , - 2 ) 的 秩
为 2,则 t= .
( 1997 年考研题 )
【解】
1 2 0 1 2 0 1 2 0 1 2 0
2 0 - 4 0 - 4 - 4 0 1 1 0 1 1
→ → → .
- 1 t 5 0 t+2 5 0 t+ 2 5 0 t - 3 0
1 0 - 2 0 - 2 - 2 0 0 0 0 0 0
由于向量组的秩为 2 , 所以 t - 3 = 0 , t = 3 . 【解毕】

例 3 .2 .3 设α1 = ( - 1 , 0 , 1) T , α2 = ( - 4 , t, 3 ) T , α3 = ( 1 , - 3 , t + 1 ) T . 当 t 满 足
时 ,α1 ,α2 ,α3 线性相关 , 此时它的一个极大线性无关组是 .
思路 α1 ,α2 ,α3 线性相关就是向量组α1 ,α2 ,α3 的秩小于 3 , 可作初等行变 换化作简 化
行阶梯形来求极大线性无关组 . 又由于讨论的是 3 个 三维向量 , 构 成一个 3 阶方阵 , 也 可
通过行列式来讨论 .
【解】 方法 1 :
3 .2 向量组的秩与极大线性无关组 ・ 1 15 ・

- 1 - 4 1 1 4 - 1 1 0 4t + 7
0 t - 3 → 0 t - 3 → 0 1 - t - 2 .
1 3 t+ 1 0 - 1 t+2 0 0 ( t + 3) ( t - 1 )
当 ( t + 3 ) ( t - 1) = 0 时 , 也即 t = - 3 或 t = 1 时 ,α1 ,α2 ,α3 线性相关 .
此时它的一个极大线性无关组是α1 ,α2 .
方法 2 :
- 1 - 4 1
0 t - 3 = - ( t + 3)( t - 1) .
1 3 t+ 1
当 t = - 3 或 t = 1 时α1 ,α2 ,α3 线性相关 .
当 t = - 3 时 ,α1 = ( - 1 , 0 , 1 ) T , α2 = ( - 4 , - 3 , 3 ) T , α3 = ( 1 , - 3 , - 2 ) T . 易见α1 ,
α2 是一个极大线性无关组 .
当 t = 1 时 ,α1 = ( - 1 , 0 , 1 ) T , α2 = ( - 4 , 1 , 3 ) T , α3 = ( 1 , - 3 , 2 ) T . 易 见α1 ,α2 是一 个
极大线性无关组 . 【解毕】
【注】 事实上 ,α1 ,α3 或α2 ,α3 也是极大线性无关组 .

例 3 .2 .4 设有向量组α1 = ( 1 , - 1 , 2 , 4 ) , α2 = ( 0 , 3 , 1 , 2 ) , α3 = ( 3 , 0 , 7 , 14 ) , α4 =
(1 , - 2 , 2 , 0 ) , α5 = ( 2 , 1 , 5 , 10 ) , 则该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是 .
( A ) α1 ,α2 ,α3 ; ( B) α1 ,α2 ,α4 ;
( C) α1 ,α2 ,α5 ; ( D) α1 ,α2 ,α4 ,α5 .
( 1994 年考研题 )
【解】
1 0 3 1 2 1 0 3 1 2
- 1 3 0 - 2 1 0 3 3 - 1 3

2 1 7 2 5 0 1 1 0 1
4 2 14 0 10 0 0 0 - 4 0
1 0 3 0 2
0 1 1 0 1
→ .
0 0 0 1 0
0 0 0 0 0
α1 ,α2 ,α4 是一个极大线性无关组 , 故选 ( B) . 【解毕】
【注】 事实上 , ( A ) α3 = 3 α1 +α2 ; ( C) α5 = 2 α1 + α2 . ( C) 线性相关则 ( D) 也线性相
关 , 所以不选 ( A ) , ( C) , ( D ) .
・ 116 ・ 第3章 向 量

例 3 .2 .5 已知α1 = ( 1 , 0 , 1 , 2 ) T , α2 = ( 0 , 1 , 1 , 2 ) T , α3 = ( - 1 , 1 , 0 , a - 3 ) T , α4 =
T T
(1 , 2 , a, 6) , α5 = ( 1 , 1 , 2 , 3) . 问 a = ? 时向量 组α1 ,α2 ,α3 ,α4 ,α5 的 秩等 于 3 , 并 求出 此
时它的一个极大线性无关组 .
【解】
1 0 - 1 1 1 1 0 - 1 1 1
0 1 1 2 1 0 1 1 2 1

1 1 0 a 2 0 1 1 a- 1 1
2 2 a- 3 6 3 0 2 a- 1 4 1
1 0 - 1 1 1
0 1 1 2 1
→ .
0 0 a- 3 0 - 1
0 0 0 a- 3 0
当 a = 3 时向量组α1 ,α2 ,α3 ,α4 ,α5 的秩等于 3 . 此时它的一个极大线性无关组是α1 ,α2 ,α5 .
【解毕】
【注】 事实上 ,α1 ,α3 ,α5 或α1 ,α4 ,α5 也是极大线性无关组 .
T T T
例 3 .2 .6 设α1 = ( 2 , 3 , 1 , 1 ) , α2 = ( 4 , 5 , 0 , 1 ) , α3 = ( 0 , 1 , 2 , 1 ) , α4 = ( 4 , 4 ,
- 2 , 0) T , 求一个极大线性无关组 , 并将其余向量用这个极大线性无关组线性表示 .
【解】
2 4 0 4 1 0 2 - 2
3 5 1 4 0 1 - 1 2

1 0 2 - 2 0 2 - 2 4
1 1 1 0 0 2 - 2 4
1 0 2 - 2
0 1 - 1 2
→ .
0 0 0 0
0 0 0 0
一个极大线性无关组是α1 ,α2 . 且
α3 = 2 α1 - α2 ,
α4 = - 2 α1 + 2 α2 . 【解毕】
【注】 求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 组及 向量之 间的 线性关 系还 有另 一种方 法 , 以本 题
为例介绍如下 . 将向量按行向量构造矩阵 , 作初等行变换 , 并 且每作一 步都将 过程记录 下
来 , 最终化成阶梯形 , 得到结果 .
3 .2 向量组的秩与极大线性无关组 ・ 1 17 ・

2 3 1 1 α1 2 3 1 1 α1
4 5 0 1 α2 0 - 1 - 2 - 1 α2 - 2 α1

0 1 2 1 α3 0 1 2 1 α3
4 4 - 2 0 α4 0 - 2 - 4 - 2 α4 - 2 α1
2 3 1 1 α1
0 - 1 - 2 - 1 α2 - 2 α1
→ .
0 0 0 0 α3 + α2 - 2 α1
0 0 0 0 α4 - 2 α1 - 2(α2 - 2 α1 )
令β1 =α1 ,β2 =α2 - 2 α1 , 显然β1 ,β2 线性无关 . 又
α1 = β1 ,
α2 = 2 β1 + β2 .
所以α1 ,α2 和β1 ,β2 等价 , 故α1 和α2 也线性无关 , 是一个极大线性无关组 .
α3 +α2 - 2 α1 = 0 α3 = 2 α1 - α2 .
α4 - 2 α1 - 2 (α2 - 2 α1 ) = 0 α4 = - 2 α1 + 2 α2 .

例 3 .2 .7 设 向 量 组α1 = ( 1 , 1 , 1 , 3 ) T , α2 = ( - 1 , - 3 , 5 , 1 ) T , α3 = ( 3 , 2 , - 1 ,
p + 2 ) T ,α4 = ( - 2 , - 6 , 10 , p) T .
(1 ) p 为何值时 , 该向 量组 线 性 无 关 ? 并 在 此 时 将向 量α = ( 4 , 1 , 6 , 10 ) T 用α1 ,α2 ,
α3 ,α4 线性表出 ;
(2 ) p 为何值时 , 该向量组线性相关 ? 并在此时求出它的秩和一个极大线性无关组 .
( 1999 年考研题 )
思路 讨论 4 个四维向量的线性相 关性 , 可 以由 4 个 向量 构成的 四阶 方阵的 行列 式
是否为 0 作出判断 . 但考虑到后 面两问 要求 线性 表出 和极 大线 性 无关 组等 , 可 以 统一 用
一个矩阵作初等行变换化成简化行阶梯形来解决 .
【解】
1 - 1 3 - 2 4 1 - 1 3 - 2 4
1 - 3 2 - 6 1 0 - 2 - 1 - 4 - 3

1 5 - 1 10 6 0 6 - 4 12 2
3 1 p+2 p 10 0 4 p - 7 p+6 - 2
1 - 1 3 - 2 4
0 2 1 4 3

0 0 - 7 0 - 7
0 0 p - 9 p - 2 - 8
・ 118 ・ 第3章 向 量

1 - 1 3 - 2 4
0 2 0 4 2

0 0 1 0 1
0 0 0 p - 2 1 - p
1 0 0 0 2
0 1 0 2 1
→ .
0 0 1 0 1
0 0 0 p - 2 1 - p
(1 ) 当 p≠2 时 ,α1 ,α2 ,α3 ,α4 线性无关 . 上式可进一步化作
1 0 0 0 2
1 - p
0 1 0 0 1 - 2
p - 2
.
0 0 1 0 1
1 - p
0 0 0 1
p - 2
此时

α = 2 α1 + 3 p - 4 α2 + α3 + 1 - p α4 .
p - 2 p - 2
(2 ) 当 p = 2 时 ,α1 ,α2 ,α3 ,α4 线性相关 , 此时向量组的秩为 3 ,α1 ,α2 ,α3 是 一个极大 线
性无关组 . 【解毕】
【注】 在 p = 2 时 , 除了α1 ,α2 ,α3 是一个 极大线 性无关组 ,α1 ,α3 ,α4 也是一 个极大 线
性无关组 .
T T T
例 3 .2 .8 已知向量组β1 = ( 0 , 1 , - 1 ) ,β2 = ( a, 2 , 1 ) ,β3 = ( b, 1 , 0 ) 与向量组
T T T
α1 = ( 1 , 2 , - 3) ,α2 = ( 3 , 0 , 1) ,α3 = ( 9 , 6 , - 7 ) 具 有相 同的 秩 , 且β3 可由α1 ,α2 ,α3 线 性
表示 , 求 a, b 的值 .
( 2000 年考研题 )
思路 从α1 ,α2 ,α3 已 知 , 可求出α1 ,α2 ,α3 的秩 , 从而 得到β1 ,β2 ,β3 的秩 . 找 出 a, b 的
关系 , 再利用β3 可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确定 a, b 的值 .
除了用初等变换求秩这种常规方法 , 对于比较简单的题目也可先通 过观察进 行分析 .
本题显然α1 ,α2 线性无关 , 且α3 = 3 α1 + 2 α2 . 可知β1 ,β2 ,β3 的秩 为 2 , 用 |β1 β2 β3 | = 0 确
定 a, b 间的关系 , 又β3 可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就可 由其极大 线性无关 组α1 ,α2 线性 表示 ,
那么α1 ,α2 ,β3 线性相关 , 可通过又一个三阶行列式 |α1 α2 β3 | = 0 求解 .
【解】 方法 1 :
3 .2 向量组的秩与极大线性无关组 ・ 1 19 ・

1 3 9 1 3 9 1 3 9
(α1 α2 α3 ) = 2 0 6 → 0 - 6 - 12 → 0 1 2 ,
- 3 1 - 7 0 10 20 0 0 0
所以α1 ,α2 ,α3 的秩为 2 , 从而β1 ,β2 ,β3 的秩为 2 .
1 - 1 0
0 a b 1 - 1 0
0 3 1
(β1 β2 β3 ) = 1 2 1 → 0 3 1 → ,
a
- 1 1 0 0 a b 0 0 b-
3
a
所以 b - = 0 ,3b= a .
3
1 3 9 b
1 3 9 b 1 3 9 b 2b - 1
0 1 2
2 0 6 1 → 0 - 6 - 12 1 - 2b → 6
- 3 1 - 7 0 0 10 20 3b 3b
0 1 2
10
1 3 9 b
2b - 1
0 1 2
→ 6 .
3b 2 b - 1
0 0 0 -
10 6
3 b 2b - 1
由 - = 0 , 解得 b = 5 , a = 3 b = 15 .
10 6
方法 2 : 显然α1 ,α2 线性无关 ,α3 = 3 α1 + 2 α2 . 故α1 ,α2 ,α3 的秩为 2 ,α1 ,α2 是一个极大
线性无关组 .
由题设 ,β1 ,β2 ,β3 的秩与α1 ,α2 ,α3 的秩相等 , 故β1 ,β2 ,β3 线性相关 , 于是
0 a b
1 2 1 = - ( a - 3 b) = 0 .
- 1 1 0
所以 a = 3b .
又β3 可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则β3 可由α1 ,α2 线性表示 , 即α1 ,α2 ,β3 线性相关 , 于是
1 3 b 1 - 2b 3 b
2 0 1 = 0 0 1 = - (1 - 2b + 9) = 0 ,
- 3 1 0 - 3 1 0
所以 b = 5 , a = 3 b = 15 . 【解毕】
・ 120 ・ 第3章 向 量

1 3
技巧 观察α1 ,α2 线性无关 , 这是看前两分量构成的二阶子式 ≠ 0 得出的 .
2 0
α3 与α1 ,α2 的线性关系 , 由于α2 的第 2 个分 量是 0 , 所 以α3 若 能由α1 ,α2 线性表 出必 有
一个 3 α1 的项 , 再由第 1 分量 9 - 3 = 6 是α2 第 1 分量的 2 倍 , 故得到 3 α1 + 2 α2 , 最后由 第
3 分量关系来校核 .

例 3 .2 .9 已知向量组 ( Ⅰ )α1 ,α2 ,α3 , ( Ⅱ )α1 ,α2 ,α3 ,α4 , ( Ⅲ )α1 ,α2 ,α3 ,α5 . 如 果各
向量组的秩分别为 r(Ⅰ) = r(Ⅱ) = 3 , r(Ⅲ) = 4 . 证明向量组α1 ,α2 ,α3 ,α5 - α4 的秩为 4 .
( 1995 年考研题 )
思路 r( Ⅰ ) = 3 , 说明α1 ,α2 ,α3 线性无关 , r ( Ⅱ ) = 3 , 说明α1 ,α2 ,α3 ,α4 线性相 关 , 考 虑
到α1 ,α2 ,α3 线 性 无 关 , 则α4 可 以 由α1 , α2 , α3 线 性 表 示 . 又 由 题 设 r ( Ⅲ ) = 4 , 可 知α1 ,
α2 ,α3 ,α5 线性无关 . 利用这些条件证明α1 ,α2 ,α3 ,α5 - α4 线 性无 关 , 一 种方 法是 由 线性 无
关定义进行推理 , 另一种方法用反证法 .
【证】 方法 1 : 由 r( Ⅰ ) = r( Ⅱ ) = 3 , 得知α1 ,α2 ,α3 线性无关 ,α1 ,α2 ,α3 ,α4 线 性相关 .
根据性质 (2 ) ,α4 可以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令
α4 = a1 α1 + a2 α2 + a3 α3 .
设 k1 α1 + k2 α2 + k3 α3 + k4 (α5 - α4 ) = 0 , 则
( k1 - k4 a1 ) α1 + ( k2 - k4 a2 ) α2 + ( k3 - k4 a3 ) α3 + k4 α5 = 0 ,
由 r ( Ⅲ ) = 4 ,α1 ,α2 ,α3 ,α5 线性无关 , 所以
k1 - k4 a1 = 0 ,
k2 - k4 a2 = 0 ,
k3 - k4 a3 = 0 ,
k4 = 0 .
得到
k1 = k2 = k3 = k4 = 0 .
所以α1 ,α2 ,α3 ,α5 - α4 线性无关 , 即
r (α1 ,α2 ,α3 ,α5 - α4 ) = 4 .
方法 2 : 反证法 .
设α1 ,α2 ,α3 ,α5 - α4 线性 相关 , 由 r ( Ⅰ ) = 3 , 知α1 ,α2 ,α3 线 性无 关 , 于 是α5 - α4 可 由
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设
α5 - α4 = k1 α1 + k2 α2 + k3 α3 .
又由 r ( Ⅱ ) = 3 , 知α4 可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设
α4 = a1 α1 + a2 α2 + a3 α3 ,

3 .2 向量组的秩与极大线性无关组 ・ 1 21 ・

α5 = ( k1 + a1 ) α1 + ( k2 + a2 ) α2 + ( k3 + a3 ) α3 .
与 r ( Ⅲ ) = 4 矛盾 . 所以α1 ,α2 ,α3 ,α5 - α4 线性无关 , 即α1 ,α2 ,α3 ,α5 - α4 的秩为 4 . 【证毕】

例 3 .2 .10 设α1 ,α2 , … ,αs 的秩 为 r , 若 该向 量组 的任 一 向量 均可 由其 中的α1 ,α2 ,


… ,αr 线性表示 . 证明α1 ,α2 , … ,αr 是该向量组的一个极大线性无关组 .
思路 要证 明α1 ,α2 , … ,αr 是一 个 极大 线 性 无 关组 , 根 据 题 目的 条 件 只 需 证明α1 ,
α2 , … ,αr 线性无关 . 即证明它的秩为 r . 又由题设α1 ,α2 , … ,αr 和 α1 ,α2 , … ,αs 是等 价的 ,
等价的向量组有相同的秩 .
【证】 由题设α1 ,α2 , … ,αs 的每一向量均可由α1 ,α2 , … ,αr 线性 表示 , 显然α1 ,α2 , … ,
αr 也可由α1 ,α2 , … ,αs 线性表示 . 所以向量组α1 ,α2 , … ,αs 和向 量组α1 ,α2 , … ,αr 等价 . 又
由于等价向量组有相同的秩 , 所以α1 ,α2 , … ,αr 的秩为 r , 即α1 ,α2 , … ,αr 线性无关 . 根据定
义 ,α1 ,α2 , … ,αr 是α1 ,α2 , … ,αs 的一个极大线性无关组 . 【证毕】

例 3 .2 .11 已知 n 维向量组 ( Ⅰ ) 可被 向量 组 ( Ⅱ ) 线 性表 示 , 且 r( Ⅰ ) = r( Ⅱ ) . 求 证
向量组 ( Ⅱ ) 也可被向量组 ( Ⅰ ) 线性表示 .
思路 这里要证明 向量 组 ( Ⅱ ) 可被 向 量 组 ( Ⅰ ) 线 性 表 示 , 也 即 证 明 向 量组 ( Ⅰ ) 与
( Ⅱ ) 等价 , 只需证明 ( Ⅰ ) 与 ( Ⅱ ) 的极 大线 性无关 组等 价 . 考虑由 ( Ⅰ ) 和 ( Ⅱ ) 的 极 大线 性
无关组合起来的向量组 ( Ⅲ ) .
【证】 设 r ( Ⅰ ) = r ( Ⅱ ) = r, 并设 向 量组 ( Ⅰ ) 的 一 个 极大 线 性 无 关 组是α1 ,α2 , … ,
αr , 向量组 ( Ⅱ ) 的一个极大线性无关组是β1 ,β2 , … ,βr .则由向量组 ( Ⅰ ) 可被向量组 ( Ⅱ ) 线
性表示 , 有α1 ,α2 , … ,αr 可被 β1 ,β2 , … ,βr 线性表示 .
考虑向量组 ( Ⅲ ) : α1 ,α2 , … ,αr ,β1 ,β2 , … ,βr . 显然β1 ,β2 , … ,βr 是向量组 ( Ⅲ ) 的一 个
极大线性无关组 , 且 r( Ⅲ ) = r .
又由于α1 ,α2 , … ,αr 的 秩 是 r , 所 以α1 ,α2 , … ,αr 也 是 ( Ⅲ ) 的一 个 极 大 线 性无 关 组 .
α1 ,α2 , … ,αr 和β1 ,β2 , … ,βr 等价 .
所以β1 ,β2 , … , βr 可 被α1 ,α2 , … ,αr 线 性 表 示 . 向 量 组 ( Ⅱ ) 可 被 向 量 组α1 ,α2 , … ,
αr 线性表示 , 也就有向量组 ( Ⅱ ) 可被向量组 ( Ⅰ ) 线性表示 . 【证毕】

例 3 .2 .12 设有向量组
T T T
( Ⅰ ) : α1 = (1 , 0 , 2 ) ,α2 = (1 , 1 , 3 ) ,α3 = (1 , - 1 , a + 2 )
和向量组
( Ⅱ ) : β1 = (1 , 2 , a + 3) T ,β2 = (2 , 1 , a + b) T ,β3 = ( 2 , 1 , a + 4) T .
试问 : 当 a 为何值时 , 向量组 ( Ⅰ ) 与 ( Ⅱ ) 等价 ? 当 a 为 何值时 , 向量组 ( Ⅰ ) 与 ( Ⅱ ) 不
・ 122 ・ 第3章 向 量

等价 ?
( 2003 年考研题 )
思路 按定义证明两个向量组等价 , 即证明两个向量组可以相互线 性表示 .两个向 量
组等价的必要条件是它们的秩相等 , 但秩相等不是向量组的充分条件 , 所以可 以由讨论 向
量组的秩入手 .
【解】 方法 1 : 由于
1 2 2 1 2 0
| β1 β2 β3 | = 2 1 1 = 2 1 0 = 6,
a+3 a+6 a+4 a+3 a+6 - 2
可知无论 a 取何值 ,β1 ,β2 ,β3 都线性无关 , 也即 r(β1 ,β2 ,β3 ) = 3 .

1 1 1 1 1 1
| α1 α2 α3 | = 0 1 - 1 = 0 1 - 1 = a+1 .
2 3 a+2 0 0 a+ 1
当 a≠ - 1 时 , r(α1 ,α2 ,α3 ) = 3 .由于任意 4 个三 维向量线 性相关 , 可知 向量组 ( Ⅰ ) 和
( Ⅱ ) 可相互线性表示 , 所以向量组 ( Ⅰ ) 与 ( Ⅱ ) 等价 .
当 a = - 1 时 , r(α1 ,α2 ,α3 ) = 2 , 向 量组 ( Ⅰ ) 与 向 量组 ( Ⅱ ) 的 秩不 相 等 , 这 时 ( Ⅰ ) 和
( Ⅱ ) 不等价 .
方法 2 : 对矩阵作初等行变换 .
1 1 1 1 1 1
(α1 α2 α3 ) = 0 1 - 1 → 0 1 - 1 .
2 3 a+2 0 0 a+1
1 2 2 1 2 2
(β1 β2 β3 ) = 2 1 1 → 0 1 1 .
a+3 a+6 a+4 0 0 - 2
当 a≠ - 1 时 , r(α1 ,α2 ,α3 ) = r (β1 ,β2 ,β3 ) = 3 .由克拉默法则知
x1 α1 + x2 α2 + x3 α3 = βi ( i = 1, 2, 3)
有解 , 即向量组 ( Ⅱ ) 可由 ( Ⅰ ) 线性表示 , 同理 ( Ⅰ ) 也可由 ( Ⅱ ) 线 性表 示 .所以向 量组 ( Ⅰ )
与 ( Ⅱ ) 等价 .
当 a = - 1 时 , r(α1 ,α2 ,α3 ) = 2 , 而 r(β1 ,β2 ,β2 ) = 3 , 故向量组 ( Ⅰ ) 与 ( Ⅱ ) 不等价 .
【解毕】
3 .3 向 量 空 间 ・ 1 23 ・

3 .3 向量 空 间

1 . 向量空间
设 V 是 n 维向量的非空集合 , 如果集合 V 对于向量的加法和数乘 两种运 算封闭 ( 即 ,
若α∈ V ,β∈ V , 则α +β∈ V ; 若α∈ V , k 是常数 , 则 kα∈ V) , 则称 V 是向量空间 .
显然 , 所有实 n 维向量构成 的集 合 R n 关于 向量 的加 法和 数 乘是 封闭 的 , 是 一 个向 量
空间 .
如果向量空间 V 的一个非空子集合 W 是向量空间 , 就称 W 是 V 的一个子空间 .
判断 W 是否是 V 的子空间只要看 W 关于 V 中定义的向量加法和数乘是否封闭 .
例如 W = {( x, y, 0 ) T | x , y∈ R} , 由于 ( x1 , y1 , 0 ) T + ( x2 , y2 , 0 ) T = ( x1 + x2 , y1 + y2 ,
0) T ∈ W ; 设 k∈R是常数 , k( x, y, 0) T = ( k x, k y, 0 ) T ∈ W , 所以 W 是 R3 的一个 子空 间 . 实
3
际上 , R 代表的是三维几何空间 , W 则是 x Oy 平面 ( 图 3 .3 .1) .

图 3 .3 .1

2 . 基、维数与坐标
设 V 是一个向量空间 , 如果 V 中有 n 个线性无关的向量α1 ,α2 , … ,αn , 而 V 中任意 向
量α都可以由这 n 个向量线 性表示 , 则称α1 ,α2 , … ,αn 是向 量空间 V 的一组基 . 基中向 量
的个数 n 称为向量空间 V 的维数 , 或称 V 为 n 维向量空间 .
在 n 维向量空间 V 中 ,α1 ,α2 , … ,αn 是 一组 基 , 它 们 是 线性 无 关的 , 对于 任 意α∈ V ,
α1 ,α2 , … ,αn ,α是线性相关的 , 按线性相关的性质 ( 2 ) , 有α可 以由α1 ,α2 , … ,αn 线性 表示 ,
且表示法惟一 . 设
α = a1 α1 + a2 α2 + … + an αn .
则称有序数组 a1 , a2 , … , an 为向量 α在基 α1 ,α2 , … ,αn 下的坐标 , 记作 ( a1 , a2 , … , an ) .
3 . 基变换与坐标变换
n T
一个向量空间 V , 它的基是不惟一的 . 例如 n 维向 量空 间R , e1 = ( 1 , 0 , … , 0 ) , e2 =
・ 124 ・ 第3章 向 量

(0 , 1 , … , 0) T , … , en = (0 , 0 , … , 1 ) T 是 一组 基 ,ε1 = ( 1 , 0 , … , 0 ) T ,ε2 = ( 1 , 1 , … , 0 ) T , … ,
εn = ( 1 , 1 , … , 1 ) T 也是一组基 . 当然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基 . 由于 基和 基是 等价向 量组 ,
它们之间互相可以线性表示 . 设α1 ,α2 , … ,αn 及β1 ,β2 , … ,βn 是 n 维向量空间R n 的两组基 ,
它们有如下关系 :
β1 = a11 α1 + a2 1 α2 + … + an1 αn ,
β2 = a12 α1 + a2 2 α2 + … + an2 αn ,

βn = a1 n α1 + a2 n α2 + … + an n αn .

a11 a12 … a1 n
a21 a22 … a2 n
A = ,
… … …
an1 an2 … an n
则可用矩阵形式表达为
a1 1 a1 2 … a1 n
a2 1 a2 2 … a2 n
(β1 β2 … βn ) = (α1 α2 … αn )
… … …
an1 an2 … an n
= (α1 α2 … αn ) A .
称矩阵 A 为从基 α1 ,α2 , … ,αn 到基 β1 ,β2 , … ,βn 的过渡矩阵 .
过渡矩阵 A 一定是可逆矩阵 .
n
设α是R 中的 一 个向 量 , 它 在 基α1 ,α2 , … ,αn 下 的 坐 标 是 ( x1 , x2 , … , xn ) , 在 基β1 ,
β2 , … ,βn 下的坐标是 ( y1 , y2 , … , yn ) . 那么这两个坐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
令α在 α1 ,α2 , … ,αn 下的坐标向量为 x = ( x1 , x2 , … , xn ) T , 在β1 ,β2 , … ,βn 下的坐标 向
T
量为 y = ( y1 , y2 , … , yn ) , 则
α = x1 α1 + x2 α2 + … + xnαn
= (α1 α2 … αn ) x,
又有
α = y1 β1 + y2 β2 + … + ynβn
= (β1 β2 … βn ) y,
又由于由基 α1 ,α2 , … ,αn 到基 β1 ,β2 , … ,βn 的过渡矩阵是 A , 即
(β1 β2 … βn ) = (α1 α2 … αn ) A .
于是
3 .3 向 量 空 间 ・ 1 25 ・

α = (β1 β2 … βn ) y
= (α1 α2 … αn ) Ay
= (α1 α2 … αn ) x,
n
其中α1 ,α2 , … ,αn 是 R 的一组基 , 它们线性无关 , 于是
Ay = x .
这就是两组基下的坐标变换公式 .
3
例 3 .3 .1 已知R 的两个基为
1 1 1
α1 = 1 , α2 = 0 , α3 = 0 ;
1 - 1 1
1 2 3
β1 = 2 , β2 = 3 , β3 = 4 .
1 4 3
求由基α1 ,α2 ,α3 到基β1 ,β2 ,β3 的过渡矩阵 .
( 1993 年考研题 )
思路 利用基变换的公式
(β1 β2 β3 ) = (α1 α2 α3 ) A .
由于α1 ,α2 ,α3 线性无关 , (α1 α2 α3 ) 是三阶可逆矩阵 , 解矩阵方程 .
【解】 设由基α1 ,α2 ,α3 到基β1 ,β2 ,β3 的过渡矩阵为 A, 则
(β1 β2 β3 ) = (α1 α2 α3 ) A .
因为α1 ,α2 ,α3 是基 , 它们线性无关 , 故 (α1 α2 α3 ) 可逆 , 有
-1
A = (α1 α2 α3 ) (β1 β2 β3 )
-1
1 1 1 1 2 3
= 1 0 0 2 3 4
1 - 1 1 1 4 3
2 3 4
= 0 - 1 0 . 【解毕】
- 1 0 - 1

例 3 .3 .2 设已知R3 的一组基为ε1 = (1 , 2 , 0 ) T ,ε2 = ( 1 , - 1 , 2 ) T ,ε3 = (0 , 1 , - 1) T .


由基η1 ,η2 ,η3 到基ε1 ,ε2 ,ε3 的过渡矩阵
2 1 6
P = 0 1 1 ,
1 0 2
・ 126 ・ 第3章 向 量

求基η1 ,η2 ,η3 .


【解】 已知
(ε1 ε2 ε3 ) = (η1 η2 η3 ) P .
由于过渡矩阵 P 可逆 , 所以
(η1 η2 η3 ) = (ε1 ε2 ε3 ) P - 1
-1
1 1 0 2 1 6
= 2 - 1 1 0 1 1
0 2 - 1 1 0 2
- 3 4 7
= - 2 1 6 .
- 3 5 6
T T T
所以η1 = ( - 3 , - 2 , - 3 ) , η2 = (4 , 1 , 5 ) , η3 = (7 , 6 , 6 ) . 【解毕】

例 3 .3 .3 已知R3 的向量γ = ( 1 , 0 , - 1 ) T 及 R 3 的 一 组基ε1 = ( 1 , 0 , 1 ) T ,ε2 = ( 1 , 1 ,


T T
1) ,ε3 = ( 1 , 0 , 0 ) . A 是一 个三 阶 矩阵 , 已 知 Aε1 =ε1 +ε3 , Aε2 =ε2 - ε3 , Aε3 = 2 ε1 -
ε2 +ε3 , 求 Aγ在 ε1 ,ε2 ,ε3 下的坐标 .
思路 先求 A, 再求 Aγ在ε1 ,ε2 ,ε3 下的坐标 .
【解】 由已知条件 , 写成矩阵形式 , 有
1 0 2
A(ε1 ε2 ε3 ) = (ε1 ε2 ε3 ) 0 1 - 1 ,
1 - 1 1
3
由于ε1 ,ε2 ,ε3 是R 的一组基 , 它们线性无关 , 所以 (ε1 ε2 ε3 ) 可逆 , 有
1 0 2
A = (ε1 ε2 ε3 ) 0 1 - 1 (ε1 ε2 ε3 ) - 1
1 - 1 1
- 1
1 1 1 1 0 2 1 1 1
= 0 1 0 0 1 - 1 0 1 0 .
1 1 0 1 - 1 1 1 1 0
求得
- 1
1 1 1 0 - 1 1
0 1 0 = 0 1 0 .
1 1 0 1 0 - 1
所以
3 .4 内积和标准正交基 ・ 1 27 ・

2 - 2 0
A= - 1 1 1 ,
1 0 0
2 - 2 0 1 2
Aγ= - 1 1 1 0 = - 2 .
1 0 0 - 1 1
设 Aγ在基 ε1 ,ε2 ,ε3 下的坐标是 x, 则
Aγ= (ε1 ε2 ε3 ) x,
x = (ε1 ε2 ε3 ) - 1 Aγ
0 - 1 1 2
= 0 1 0 - 2
1 0 - 1 1
3
= - 2 ,
1
即 Aγ= 3ε1 - 2 ε2 +ε3 . 【解毕】

3 .4 内积和标准正交基

1 . 内积
n

∑ab
n T T
设 R 中的向量α = ( a1 , a2 , … , an ) ,β = ( b1 , b2 , … , bn ) . 称数 i i = a1 b1 + a2 b2 +
i=1

… + an bn 为向量α和β的内积 , 记作 (α, β) . 即
n

∑ ab
T
(α, β) = i i = αβ .
i= 1

两个向量的内积有性质 :
(1 ) (α, β) = (β, α) ;
(2 ) ( kα, β) = k(α, β) ;
(3 ) (α + β, γ) = (α, γ) + (β, γ) ;
(4 ) (α, α) ≥0 , (α, α) = 0 当且仅当α = 0 .
其中α, β,γ∈R n , k∈R .
T
由于 (α,α) ≥ 0 , 定义向量α = ( a1 , a2 , … , an ) 的长度为 (α, α) , 记作 |α| , 即
| α| = (α, α) = a21 + a22 + … + a2n .
・ 128 ・ 第3章 向 量

α
长度为 1 的向量称为单位向量 . 若α≠0 , 则 是一个单位向量 .
|α |
向量的内积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不等式叫 Cauchy-Sch warz 不等式
| (α, β) | ≤ | α| | β| ,
其中等号成立当且仅当α与β线性相关 .
Cauchy-Sch warz 不等式也可写作
| a1 b1 + a2 b2 + … + an bn |≤ a21 + a22 + … + a2n b21 + b22 + … + b2n .
向量还满足三角不等式
| α| + | β| ≥ | α+ β| .
2 . 正交
设R n 中的向量α = ( a1 , a2 , … , an ) T ,β = ( b1 , b2 , … , bn ) T , 如 果 (α,β) = 0 , 则 称向 量α
与β正交 , 即
(α, β) = αT β = a1 b1 + a2 b2 + … + an bn = 0 .
规定零向量 0 与任何向量正交 .
非零的向量组α1 ,α2 , … ,αs , 若 其中任 意 两个 向量 彼此 正交 , 则称 该向 量组 为 正交 向
量组 .
正交向量组必线性无关 . 反之不成立 , 即线性无关的向量组不一定是正交向量组 .
3 . 标准正交基
n
设R 中一组基 ε1 ,ε2 , … ,εn , 若其中任 意两个 向量 彼此正 交 , 且每 个向 量都是 单位 向
量 , 则称这组基为标准正交基 .
例如ε1 = ( 1 , 0 , … , 0 ) T ,ε2 = (0 , 1 , … , 0 ) T , … ,εn = ( 0 , 0 , … , 1 ) T 是 R n 的 一 组标 准 正
交基 .
4 . 施密特 (Schmidt) 正交化方法
n
已知R 中一组线性无关的向量组 , 利用施 密特正 交化 方法 生成一 组正 交向量 组的 步
骤如下 :
设α1 ,α2 , … ,αs 是一组线性无关的向量组 . 令
β1 = α1 ;
(α2 ,β1 )
β2 = α2 - β1 ;
(β1 ,β1 )

(αi ,β1 ) (αi ,βi - 1 )
βi = αi - β1 - … - βi - 1 ;
(β1 ,β1 ) (βi - 1 ,βi - 1 )

3 .4 内积和标准正交基 ・ 1 29 ・

(αs ,β1 ) (αs ,βs - 1 )


βs = αs - β1 - … - βs - 1 .
(β1 ,β1 ) (βs - 1 ,βs - 1 )
则β1 ,β2 , … ,βs 是与α1 ,α2 , … ,αs 等价的正交向量组 .
标准正交基的生成方法 :
设α1 ,α2 , … ,αn 是R n 的一组基 ,
(1 ) 用施密特正交化方法 , 得到与α1 ,α2 , … ,αn 等价的正交基β1 ,β2 , … ,βn .
βi
(2 ) 令 ξi = ( i = 1 , 2 , … , n) , 则 ξ1 ,ξ2 , … ,ξn 是R n 的一组标准正交基 .
|βi |
5 . 正交矩阵
A 是 n 阶实方阵 , 若满足 A AT = I, 则称 A 是正交矩阵 .
- 1 T
由正交矩阵定义可知 , A 是正交矩阵当且仅当 A = A .
n
A 是正 交 矩 阵的 另 一 个 充 分必 要 条 件 是 A 的 n 个 行 ( 列 ) 向 量 是 R 的 一 组 标 准正
交基 .
此外 , 正交矩阵还有性质 :
正交矩阵的行列式的值为±1 ;
两正交矩阵的乘积仍为正交矩阵 ;
正交矩阵的逆矩阵仍是正交矩阵 ;
两组标准正交基的过渡矩阵是正交矩阵 .
T T
例 3 .4 .1 设 B 是 秩 为 2 的 5 × 4 矩 阵 , α1 = ( 1 , 1 , 2 , 3 ) , α2 = ( - 1 , 1 , 4 , - 1 ) ,
T
α3 = ( 5 , - 1 , - 8 , 9) 是齐次线性方程组 Bx = 0 的解向量 , 求 B x = 0 的解空间的一个标 准
正交基 .
( 1997 年考研题 )
思路 四元齐次线性方程组 B x = 0 的系 数矩阵 B 的秩为 2 , 所以 方程 组的基 础解 系
有两个解向量 . 易观察α1 ,α2 是解空间的一组基 , 用施密特正交化方法求出标准正交基 .
【解】 由 r ( B) = 2 , B x = 0 的解空间的维数为 4 - 2 = 2 .
又α1 ,α2 线性无关 , 故α1 ,α2 是解空间的一组基 . 令
β1 = α1 = ( 1 , 1 , 2 , 3) T ;
(α2 ,β1 )
β2 = α2 - β1
(β1 ,β1 )

= ( - 1 , 1 , 4 , - 1 ) T - 5 (1 , 1 , 2 , 3 ) T
15
T
4 2 10
= - , , , - 2 .
3 3 3
单位化得
・ 130 ・ 第3章 向 量

β1 1 T
ε1 = = ( 1 , 1 , 2 , 3) ,
| β1 | 15
β2 1 ( - 2 , 1 , 5 , - 3) T .
ε2 = =
| β2 | 39
ε1 ,ε2 为所求的标准正交基 . 【解毕】

1 2 1
3
例 3 .4 .2 已知α1 = 2 , α2 = 0 , α3 = 0 是R 的一组基 .
3 3 0
(1 ) 求标准正 交 基β1 ,β2 ,β3 , 使 得 L (β1 ) = L (α3 ) , L (β1 ,β2 ) = L (α3 ,α2 ) , L (β1 ,
β2 ,β3 ) = L(α3 ,α2 ,α1 ) ;
T
(2 ) 向量γ在基 α1 ,α2 ,α3 下的坐标是 ( 2 , - 1 , 1) , 求γ在β1 ,β2 ,β3 下的坐标 .
( 1999 年清华试题 )
思路 施密特正交化方法除了能 从线 性无关 向量 组生成 正交 向量 组 , 还有一 个性 质
是由生成过程的顺 序 保 证 了 L (α1 ) = L(β1 ) , L (α1 ,α2 ) = L (β1 ,β2 ) , … , L (α1 ,α2 , … ,
αs ) = L(β1 ,β2 , … ,βs ) .这里 L (α1 , α2 , … , αi ) = { x1 α1 + x2 α2 + … + xiαi | x1 , x2 , … ,
x i ∈R} .因此针对本题要注意生成正交向量组时 , 采取的向量的顺序 , 以满足题目要求 .
【解】 (1 ) 令
1
γ1 = α3 = 0 ,
0
(α2 ,γ1 )
γ2 = α2 - γ1
(γ1 ,γ1 )
2 1 0
= 0 - 2 0 = 0 ,
1
3 0 3
(α1 ,γ1 ) (α1 ,γ2 )
γ3 = α1 - γ1 - γ2
(γ1 ,γ1 ) (γ2 ,γ2 )
1 1 0 0
= 2 - 1 0 - 9 0 = 2 .
1 9
3 0 3 0
单位化得
1
γ1
β1 = = 0 ,
| γ1 |
0
3 .4 内积和标准正交基 ・ 1 31 ・

0 0
γ 2 1
β2 = = 0 = 0 ,
| γ2 | 3
3 1
0 0
γ3
β3 = = 1 2 = 1 .
| γ3 | 2
0 0
β1 ,β2 ,β3 为所求的标准正交基 .
(2 ) 已知γ在基 α1 ,α2 ,α3 下的坐标是 ( 2 , - 1 , 1) T , 即
γ = 2 α1 - α2 + α3 .
方法 1 :
γ = 2 α1 - α2 + α3
1 2 1
= 2 2 - 0 + 0
3 3 0
1
= 4
3
1 0 0
= 0 + 0 + 4
0 3 0
1 0 0
= 0 +3 0 +4 1
0 1 0
= β1 + 3 β2 + 4 β3 .
所以γ在基 β1 ,β2 ,β3 下的坐标向量是 ( 1 , 3 , 4) .
T
方法 2 : 设γ在 β1 ,β2 ,β3 下的坐标是 x = ( x1 , x2 , x3 ) , 则
γ = (β1 β2 β3 ) x .
设由基 α1 ,α2 ,α3 到基β1 ,β2 ,β3 的过渡矩阵为 P, 则
(β1 β2 β3 ) = (α1 α2 α3 ) P,
-1
P = (α1 α2 α3 ) (β1 β2 β3 )
-1
1 2 1 1 0 0
= 2 0 0 0 0 1
3 3 0 0 1 0
・ 132 ・ 第3章 向 量

1
0 0
2
1
= 0 - 1 ,
3 2

- 2 1
1
3 2
于是 γ = (β1 β2 β3 ) x = (α1 α2 α3 ) Px .

2
γ = (α1 α2 α3 ) - 1 ,
1
由于α1 ,α2 ,α3 线性无关 , 所以
2
Px = - 1 ,
1
2 1 2 1 2 1
x = P- 1 - 1 = 3 3 0 - 1 = 3 . 【解毕】
1 2 0 0 1 4
所以γ在基 β1 ,β2 ,β3 下的坐标向量是 ( 1 , 3 , 4) .
- 1
【注】 方法 2 中也可不求 P, 直接求出 P , 因为 (β1 β2 β3 ) = (α1 α2 α3 ) P, 所以
P - 1 = (β1 β2 β3 ) - 1 (α1 α2 α3 )
- 1
1 0 0 1 2 1
= 0 0 1 2 0 0
0 1 0 3 3 0
1 0 0 1 2 1
= 0 0 1 2 0 0
0 1 0 3 3 0
1 2 1
= 3 3 0 .
2 0 0

例 3 .4 .3 交换 n 阶单位矩阵 I 的两行得到的 矩阵称 为对换矩 阵 . 对 换矩阵 的乘 积


称为置换矩阵 . 证明置换矩阵是正交矩阵 .
( 1998 年清华考题 )
3 .4 内积和标准正交基 ・ 1 33 ・

【证】
1

1
0 0 … 0 1 i
0 1 … 0 0
E ( i, j ) = … … w … …
0 0 … 1 0
1 0 … 0 0 j
1

1
是对换矩阵 .
T
因为 E( i, j) = E( i, j) , 且
E( i, j) E( i, j) T = I,
所以 E( i, j) 是正交矩阵 , 即对换矩阵是正交矩阵 , 又对换矩阵的乘积是置换矩阵 . 根据 正
交矩阵的乘积仍是正交矩阵 , 故置换矩阵是正交矩阵 . 【证毕】

例 3 .4 .4 设向量α1 ,α2 ,α3 线 性无 关 , 非 零 向 量β与α1 ,α2 ,α3 都 正 交 , 证 明α1 ,α2 ,


α3 ,β线性无关 .
【证】 设 k1 α1 + k2 α2 + k3 α3 + k4 β = 0 . 等式两端分别与β做内积 , 得
(β, k1 α1 + k2 α2 + k3 α3 + k4 β) = 0 ,
k1 (β,α1 ) + k2 (β,α2 ) + k3 (β,α3 ) + k4 (β,β) = 0 .
由β与α1 ,α2 ,α3 都正交 , 有
(β,α1 ) = (β,α2 ) = (β,α3 ) = 0 .
于是得到
k4 (β,β) = 0 ,
又由于β≠0 , 即 (β,β) ≠0 , 所以 k4 = 0 . 于是
k1 α1 + k2 α2 + k3 α3 = 0 ,
由题设α1 ,α2 ,α3 线性无关 , 有
k1 = k2 = k3 = 0
这就证明了α1 ,α2 ,α3 ,β线性无关 . 【证毕】
・ 134 ・ 第3章 向 量

3 .5 综合 例 题

1 2 -2
综例 3 .5 .1 设三阶矩阵 A = 2 1 2 , 三维 列向 量α = ( a, 1 , 1 ) T .已 知 Aα与α
3 0 4
线性相关 , 则 a = .
( 2002 年考研题 )
思路 依题意 ,α≠0 , Aα与α线性相关即 Aα = kα, k 是常数 , 或说 Aα与 α成比例 .由
此求出 a .
【解】 由题设 Aα与 α线性相关 , 设 Aα = kα , 即
1 2 - 2 a a
2 1 2 1 = k 1 ,
3 0 4 1 1

a = ka
2 a + 3 = k,
3a + 4 = k
解得
a = - 1 . 【解毕】

综例 3 .5 .2 设向量组α1 = ( a, 0 , c) ,α2 = ( b, c, 0 ) ,α3 = ( 0 , a, b) 线 性 无关 , 则 a, b, c


必满足关系式 .
( 2002 年考研题 )
思路 3 个三维向量线性无关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们构成的行列式不等于 0 .
【解】
a b 0
0 c a = 2 abc ≠ 0 .
c 0 b
所以向量组α1 ,α2 ,α3 线性无关必有 abc≠ 0 . 【解毕】
【注】 其实 , abc≠0 是α1 ,α2 ,α3 线性无关的充分必要条件 .

综例 3 .5 .3 设α1 ,α2 , … ,α3 均为 n 维向量 , 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 若对于任一组不全为零 的 数 k1 , k2 , … , ks , 都有 k1 α1 + k2 α2 + … + ksαs ≠ 0 , 则
3 .5 综 合 例 题 ・ 1 35 ・

α1 ,α2 , … ,αs 线性无关 ;


( B) 若α1 , α2 , … , αs 线 性 相 关 , 则 对 于 任 意 一 组 不 全 为 零 的 数 k1 , k2 , … , ks , 有
k1 α1 + k2 α2 + … + ks αs = 0 ;
( C) α1 ,α2 , … ,αs 线性无关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此向量组的秩为 s;
( D ) α1 ,α2 , … ,αs 线性无关的必要条件是其中任意两个向量线性无关 .
( 2003 年考研题 )
思路 选项 ( A ) 与向量组线性无关的定义 是等价的 , 所以 它是正 确的 .一个向 量组 若
线性相关 , 则存在一组不全为零的常数使它的线性组合为零 , 而对于另一组不 全为零的 常
数 , 其线性组合不一定为零 .例 如α1 = ( 1 , 0 ) T ,α2 = ( 2 , 0 ) T ,α1 与α2 是 线性 相 关的 , 此时 ,
T
- 2 α1 +α2 = 0 , 但 2 α1 +α2 = (4 , 0) ≠0 .故 (B) 是错误的 .选项( C)和 ( D) 显然也是正确的 .
【解】 选 ( B) . 【解毕】

综例 3 .5 .4 试证明 n 维列向量α1 ,α2 , … ,αn 线性无关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T T T
α1 α1 α1 α2 … α1 αn
α2T α1 α2T α2 … α2T αn
D = ≠ 0,
… … …
αTnα1 αTnα2 … αTnαn
T
其中αi ( i = 1 , 2 , … , n) 表示列向量αi 的转置 .
( 1991 年考研题 )
思路 令 A = (α1 α2 … αn ) , 则
T T T
α1 α1 α1 α2 … α1 αn
T
α2T α1 α2T α2 … α2T αn
A A = ,
… … …
αnTα1 αTnα2 … αTnαn
T
本题即证 | A| ≠0 | A A| ≠ 0 .
【证】 记 A = (α1 α2 … αn ) , 则α1 ,α2 , … ,αn 线性无关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 A| ≠0 . 又
α1T
T
α2
(α1 α2 … αn )
T
A A=

T
αn
T T T
α1 α1 α1 α2 … α1 αn
α2T α1 α2T α2 … α2T αn
= ,
… … …
αTnα1 αTnα2 … αnTαn
・ 136 ・ 第3章 向 量

D = | AT A | = | AT | | A | = | A | 2 ,
故 D≠0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 A| ≠0 , 所以α1 ,α2 , … ,αn 线性无关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D≠0 .
【证毕】

综例 3 .5 .5 设 A, B 为满足 A B = 0 的任意两个非零矩阵 , 则必有 .


( A ) A 的列向量组线性相关 , B 的行向量组线性相关 ;
( B) A 的列向量组线性相关 , B 的列向量组线性相关 ;
( C) A 的行向量组线性相关 , B 的行向量组线性相关 ;
( D ) A 的行向量组线性相关 , B 的列向量组线性相关 ;
( 2004 年考研题 )
思路 由题设 A, B 满足 A B = 0 , 即 B 的 每个列 向量 都是齐 次线 性方 程组 A x = 0 的
解 .若 A 的列向量组线性无关 , 即 A 列满秩 , 则齐次线性方程组只有零解 , 从而 B = 0 , 与题
设 B 是非 零 矩 阵 矛盾 .所 以 A 的 列 向 量 组 线性 相 关 .同 理 , B 的 行向 量 组 线 性 相 关 .故
选( A) .
【解】 选 ( A ) . 【解毕】
【注】 B 的行向量组线性相关 , 这时 B 的 列向 量组 可以线 性相 关 , 也可 以线性 无关 .
因为由题设 B 是任意矩阵 , 不妨设 B 是 m × n 矩 阵 .当 n = 1 时 , B 的行 向量 组线性 相关 ,
但作为一个列向量 , 由于 B≠0 , B 的列向量组是线性无关的 .而当 n > m 时 , B 的列向量 组
总是线性相关 .所以不选 ( B) .同 样道 理 , A 的列向 量组 线性 相关 , A 的行 向量 可以 线性 相
关 , 也可以线性无关 , 所以不选 ( C) 和 ( D ) .

综例 3 .5 .6 设 A 是 n× m 矩阵 , B 是 m× n 矩阵 , 其中 n < m, I 是 n 阶单位矩 阵 , 若
A B = I, 证明 B 的列向量组线性无关 .
思路 要证明向量组线性无关 , 可以用线性无关的定义来证 . 也可以 证明 B 列满秩 ,
利用矩阵的秩的性质来证明 .
【证】 方法 1 : 令 B = (β1 β2 … βn ) , 其中βi 是 m 维列向量 . 设
x1 β1 + x2 β2 + … + xnβn = 0 ,
T
记 x = ( x1 , x2 , … , xn ) , 则上式为
Bx = 0 ,
于是有
AB x = 0 .
又 AB = I, 所以 x = 0 . 这就证明了β1 ,β2 , … ,βn 线性无关 .
方法 2 : 由 A B = I , 有
3 .5 综 合 例 题 ・ 1 37 ・

r( B) ≥ r( AB) = r( I) = n .

r ( B) ≤ n,
所以 r ( B) = n .
故 B 的 n 个列向量线性无关 . 【证毕】
【注】 本题的结论很重要 .
若 AB = I, 则 B 列满秩 , 或 B 的列向量组线性无关 .
同样可以证明 :
若 AB = I, 则 A 行满秩 , 或 A 的行向量组线性无关 .
当 n = m, 即 A 与 B 是方阵时 , A 与 B 可逆 . 在 n≠ m 时 , 则 A 行满秩且 B 列满秩 .

综例 3 .5 .7 设矩阵 Am× n 的秩为 r( A) = m < n, 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 ) A 的任意 m 个列向量必线性无关 ;
( B) A 的任意一个 m 阶子式不等于零 ;
( C) 若矩阵 B 满足 B A = 0 , 则 B = 0 ;
( D ) A 通过初等行变换 , 必可以化为 ( Im 0 ) 的形式 .
( 1995 年考研题 )
思路 r( A) = m 即 A 是行满 秩的 , A 的列秩 也是 m , 按 照概念 存在 m 个列向 量线 性
无关 , 而任意 m + 1 个列向量都线性相关 , 并不是任意 m 个列向 量都线 性无关 . 同样从 子
式的角度来描述秩的话是存在一个 m 阶子式不等于零 , 而不是任意 m 阶子式全不等于 0 .
故 ( A ) , ( B) 全否定了 . 对于行满秩的矩阵不作列变换不一定能化为 ( Im 0 ) 的形式 , 如矩 阵
A为
0 1 0 0
0 0 1 0 .
0 0 0 1
仅仅用初等行变换不可能化作 ( Im 0) , 所以只能选 ( C ) .
【解】 选 ( C) . 下面用两种方法进行证明 .
α1
α2
方法 1 : 设 A = , 其中αi ( i = 1 , 2 , … , n) 是 n 维行向量 . 又设

αm
・ 138 ・ 第3章 向 量

b11 b12 … b1 m
b21 b22 … b2 m
B = ,
… … …
bs1 bs2 … bs m
由题设 BA = 0 , 有
b11 α1 + b12 α2 + … + b1 m αm = 0 ,
b21 α1 + b22 α2 + … + b2 m αm = 0 ,

bs1 α1 + bs2 α2 + … + bs m αm = 0 .
由 r ( A) = m, 即α1 ,α2 , … ,αm 线性无关 , 所以有
bij = 0 , i = 1 , 2 , … , s, j = 1 , 2 , … , m,
即 B = 0 .
方法 2 : 由 A 是行满秩的 , 所 以可以 通过 一系 列初等 列变 换化 作 ( I m 0) , 或 者 说存 在
可逆矩阵 P, 使得
A P = ( Im 0 ) ,

-1
A = ( Im 0 ) P .
-1
于是 BA = B( Im 0 ) P = 0 ,
即 ( B 0) = 0 ,
所以 B = 0 . 【解毕】
【注】 本题的结论是很有用的 , 不妨记住 .
(1 ) 若 A 是行满秩的 , 则 A 可以通过初等变换化作 ( Im 0 ) , 也可以 仅通过 初等列变 换
化作 ( Im 0) , 但如果只作初等行变换 , 则不一定了 .
这个结论可以写作矩阵形式 . 设 A 是 m× n 矩阵 , 若 r ( A) = m, 则存 在 n 阶可逆矩 阵
P, 使
A P = ( Im 0 ) .
(2 ) 设 A 是行满秩的 , 若矩阵 B 满足 B A = 0 , 则 B = 0 .
这两个结论可改成列满秩的情况 .
In
(3 ) 若 A 是列满秩的 , 则 A 可以仅通过初等行变换 , 化作 , 用矩阵语言叙述为
0
设 A 是 m× n 矩阵 , 若 r( A) = n, 则存在 m 阶可逆矩阵 P, 使得
In
PA = .
0
3 .5 综 合 例 题 ・ 1 39 ・

(4 ) 设 A 是列满秩的 , 若矩阵 B 满足 A B = 0 , 则 B = 0 .

综例 3 .5 .8 设 n 维列向量组α1 ,α2 , … ,αm ( m < n) 线性 无 关 , 则 n 维 列向 量 组β1 ,


β2 , … ,βm 线性无关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
( A ) 向量组 α1 ,α2 , … ,αm 可由向量组 β1 ,β2 , … ,βm 线性表示 ;
( B) 向量组 β1 ,β2 , … ,βm 可由向量组 α1 ,α2 , … ,αm 线性表示 ;
( C) 向量组 α1 ,α2 , … ,αm 与向量组 β1 ,β2 , … ,βm 等价 ;
( D ) 矩阵 A = (α1 α2 … αm ) 与矩阵 B = (β1 β2 … βm ) 等价 .
( 2000 年考研题 )
思路 本题的两个向量组都线性无关 , 它们个数 m 相同 , 就是说它们的秩相等 . 题 设
并没有提出线性表示的关系 . 而向量组的等价不仅它们的秩相等 , 还要互相线性表示 . 仅
仅有秩相等 , 并不一定能相互线性表示 , 也就不一定有向 量组的 等价 . 至于同 型矩阵的 等
价 , 是指两个矩阵可以通过初等变 换互相 转化 , 而 初等 变换是 保秩 的 , 所以 只要秩 相等 的
矩阵就等价 , 反过来等价矩阵必然秩相等 . 显然应该选 ( D ) .
【解】 已知 r ( A) = m . 若矩阵 A 与矩阵 B 等价 , 则
r( B) = r( A) = m,
从而向量组β1 ,β2 , … ,βm 线性无关 .
反之 , 若向量组β1 ,β2 , … ,βm 线性无关 , 则 r( B) = m . 所以矩阵 A 与矩阵 B 等价 .
这就证明了向量组β1 ,β2 , … ,βm 线性无关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矩阵 A 和矩阵 B 等价 .
故选 ( D ) . 【解毕】
【注】 ( A ) 由α1 ,α2 , … ,αm 线性无关和α1 ,α2 , … ,αm 可由β1 ,β2 , … ,βm 线性表 示 , 可 得
出α1 ,α2 , … , αm 的 秩 小 于 等 于β1 , β2 , … , βm 的 秩 , 即 r ( A) ≤ r ( B) , 故 m ≤ r ( B) . 又
r( B) ≤ m, 所以 r( B) = m, 即β1 ,β2 , … ,βm 线性 无关 . 所以 ( A ) 是β1 ,β2 , … ,βm 线性 无关 的
充分条件 , 但不必要 . 因为题设中并无两向量 组之间 的任 何线性 表示 关系 . 例如 , 设α1 =
(1 , 0 , 0 , 0 ) T ,α2 = ( 0 , 1 , 0 , 0 ) T , 这 是 秩 为 2 的 四 维 向 量 组 , 另 设β1 = ( 0 , 0 , 1 , 0 ) T , β2 =
T
(0 , 0 , 0 , 1) , 这也是一个秩为 2 的四维向量组 , 它们的秩相等 , 但并无任何线性表示的关系 .
( B) 由向量组α1 ,α2 , … ,αm 线性无关和β1 ,β2 , … ,βm 可以由α1 ,α2 , … ,αm 线性 表示 , 可
知β1 ,β2 , … ,βm 的秩 小 于等 于α1 ,α2 , … ,αm 的秩 . 也即 r ( B) ≤ r ( A) = m . 不 能推 出β1 ,
β2 , … ,βm 的秩是几 . 反之 , 已知β1 ,β2 , … ,βm 线性无关 , 同 ( A ) 一样 , 也不 能 推 出 它 们 之 间
有任何线性表示关系 . 所以 ( B) 什么条件也不是 .
( C) 两个向量组相互等价 , 即可 相互 线性 表 示 , 且秩 相同 . 所以 是β1 ,β2 , … ,βm 线 性
无关的充分条件 . 但β1 ,β2 , … ,βm 线性 无关 并不 能推 出两 个 向量 组之 间任 何线 性 表示 关
系 , 所以不必要 .
通过本题要搞清向量组等价和矩 阵等 价 两个 概念 . 若 两个 向 量组 等价 , 则 由 它们 构
・ 140 ・ 第3章 向 量

成的矩阵也等价 , 反之两矩阵等价 , 则它们的行向量组 ( 或列向量组 ) 并不一定等价 .

综例 3 .5 .9 设α1 = ( a1 , a2 , a3 ) T ,α2 = ( b1 , b2 , b3 ) T ,α3 = ( c1 , c2 , c3 ) T , 则三条直线


a1 x + b1 y + c1 = 0 ,
a2 x + b2 y + c2 = 0 ,
a3 x + b3 y + c3 = 0
( 其中 a + b ≠ 0 , i = 1 , 2 , 3) 交于一点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2 2
i i .
( A ) α1 ,α2 ,α3 线性相关 ; ( B) α1 ,α2 ,α3 线性无关 ;
( C) r (α1 ,α2 ,α3 ) = r(α1 ,α2 ) ; ( D) α1 ,α2 ,α3 线性相关 ,α1 ,α2 线性无关 .
( 1997 年考研题 )
思路 三条直线交于一点就是方程组
a1 x + b1 y + c1 = 0 ,
a2 x + b2 y + c2 = 0 ,
a3 x + b3 y + c3 = 0 .
有惟一解 . 将方程组写成向量方程
α1 x + α2 y + α3 = 0 ,
或 α3 = - x α1 - y α2 ,
即α3 可以由α1 ,α2 惟一线性表示 .
【解】 考虑线性方程组
a1 x + b1 y + c1 = 0 ,
a2 x + b2 y + c2 = 0 ,
a3 x + b3 y + c3 = 0 .
由题设α1 = ( a1 , a2 , a3 ) ,α2 = ( b1 , b2 , b3 ) T , α3 = ( c1 , c2 , c3 ) T , 方程组可记作
T

α1 x + α2 y + α3 = 0 .
三直线交于一点 , 即α1 x +α2 y + α3 = 0 有惟一解 ( x0 , y0 ) 满足方程
α3 = - x0 α1 - y0 α2 .
故α1 ,α2 ,α3 线性相关 , 且α1 ,α2 线性无关 .
反之 , 若α1 ,α2 ,α3 线性相关 , 且α1 ,α2 线 性 无关 , 则 由性 质 ( 2 ) ,α3 可 以由α1 ,α2 线性 表
示 , 且表示法惟一 , 即三直线交于一点 .
应选 ( D ) . 【解毕】
【注】 ( A ) α1 ,α2 ,α3 线性相关 ,α3 不一定能由α1 ,α2 线性表示 . 如α1 = ( 1 , 2 , 3) T ,α2 =
T T
(2 , 4 , 6 ) ,α3 = ( - 1 , - 1 , - 1 ) . 也就是说不一定相交 ( 如图 3 .5 .1) , 即使能表出 , 也不 一
T
定交于一 点 , 或 者 说α3 可 以 由α1 , α2 线 性 表 示 , 但 表 示 法 不 惟 一 . 如α1 = ( 1 , 2 , 3 ) ,
α2 = ( 2 , 4 , 6) T ,α3 = ( - 3 , - 6 , - 9) T . 即三直线 可 能是 重 合 的 ( 如 图 3 .5 .2 ) . 故α1 , α2 ,
3 .6 练 习 题 ・ 1 41 ・

α3 线性相关是三直线交于一点的必要条件但不充分 .

图 3 .5 .1

T T
( B) α1 ,α2 ,α3 线 性无 关 , 三直线 不相 交于 一点 . 如α1 = ( 1 , 1 , 1 ) ,α2 = ( - 1 , 1 , 0 ) ,
T
α3 = ( 1 , - 1 , - 1) ( 如图 3 .5 .3) .

图 3 .5 .2 图 3 .5 .3

( C) r (α1 ,α2 ,α3 ) = r(α1 ,α2 ) .


这个条件保证能 相 交 , 但 可 能 交 于 一 点 , 也 可 能 三 直 线 重 合 . 当 r (α1 , α2 ,α3 ) =
r(α1 ,α2 ) = 1 时 , 如图 3 .5 .2 , 三 直 线 重 合 . 当 r (α1 , α2 , α3 ) = r (α1 , α2 ) = 2 时 , 即α1 ,
α2 线性无关 ,α1 ,α2 ,α3 线性 相 关 . 这时α3 可以 由α1 ,α2 线 性 表 示且 惟 一 , 归 结 为 ( D ) 的 情
形 , 即三直线交于一点 .

3 .6 练 习 题

1 . 设α1 = ( 1 , 2 , 1) T ,α2 = ( 0 , 1 , 1) T ,α3 = ( - 1 , - 1 , t) T ,β = (1 , 0 , - 1 ) T .t 取 何值时 ,


β可以有无穷多种表示法由α1 ,α2 ,α3 线性表出 ? 试写出表示式 .
T T T T
2 . 设α1 = (1 , 2 , 0) ,α2 = (1 , a + 2 , - 3 a) ,α3 = ( - 1, - b - 2 , a + 2b) ,β= (1 , 3 , - 3) ,
试讨论当 a, b 为何值时 ,
(1 ) β不能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 142 ・ 第3章 向 量

(2 ) β可由α1 ,α2 ,α3 惟一地线性表示 , 并求出表示式 ;


(3 ) β可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但表示式不惟一 , 并求出表示式 .
3 . 判断向量组α1 = ( 1 , 1 , 0 , 0) T ,α2 = (1 , 0 , 0 , 4 ) T ,α3 = ( 0 , 0 , 1 , 1 ) T ,α4 = ( 0 , 0 , 0 , 2 ) T
是线性相关还是线性无关 ?
4 . 判断向量组α1 = ( 1 , 3 , - 5 , 1) T ,α2 = ( 2 , 6 , 1 , 4) T ,α3 = ( 3 , 9 , 7 , 10 ) T 是 线性相关 还
是线性无关 ?
5 . 已知α1 ,α2 ,α3 线性无关 , 试判断 3 α1 + 2 α2 ,α2 - α3 , 4 α3 - 5 α1 是否线性无关 .
6 . 已知向 量 组α1 ,α2 , … ,α3 线 性 无 关 ,β1 = α1 + α2 ,β2 = α2 + α3 , … , βs - 1 = αs - 1 +
αs ,βs =αs +α1 .试讨论β1 ,β2 , … ,βs 的线性相关性 .
7 . 设α,β,γ线 性 无关 , 又设δ≠ 0 ,α,γ,δ线 性相 关 ,β, γ,δ也线 性 相 关 , 证 明δ =
kγ , 其中 k 是非零常数 .
4
8 . 已知R 中 ,α1 ,α2 ,α3 线性无关 ,β1 ,β2 ,β3 线性无关 ,
4
(1 ) 若γ∈R 不能由α1 ,α2 ,α3 线性表出 , 则α1 ,α2 ,α3 ,γ线性无关 ;
4
(2 ) 证明v δ∈R 使得α1 ,α2 ,α3 ,δ与β1 ,β2 ,β3 ,δ均线性无关 .
9 . 设α1 ,α2 , … ,αs 中αs 不能由α1 ,α2 , … ,αs - 1 线 性表出 , 而α1 是α2 ,α3 , … ,αs 的 线性 组
合 , 证明α1 可以由α2 ,α3 , … ,αs - 1 线性表出 .
10 . 若向量β可由向量组α1 ,α2 , … ,αs 惟一线 性表示 , 试 证明 向量组α1 ,α2 , … ,αs 线性
无关 .
11 . 证明 n 维向量α1 ,α2 , … ,αn 线性无关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们可以表 示任意 一个 n
维向量 .
12 . 设α1 ,α2 , … ,αs 线性 相关 , 但 其中 任意 s - 1 个向 量都线 性无 关 , 试证 明 必存 在 s
个全不为零的数 k1 , k2 , … , ks , 使得 k1 α1 + k2 α2 + … + ksαs = 0 成立 .
13 . 已知向量组α1 ,α2 , … ,αs 的秩为 r , 证明其中任意 r 个线性无关的向量都构成它的
一个极大线性无关组 .
14 . 设
α1 = ( 3 , 1 , - 1 , 2 ) T , α2 = ( - 1 , 1 , 2 , 1) T ,
α3 = ( - 4 , 0 , 3 , - 1 ) T , α4 = (4 , - 1 , 0 , 1 ) T ,
求向量组α1 ,α2 ,α3 ,α4 的一个极大线性无关组 .
15 . 设向量组
α1 = ( - 1 , 1 , 2 , 4) T , α2 = ( 3 , 0 , 1 , 2) T , α3 = (0 , 3 , 7 , 14) T ,
T T
α4 = ( - 2 , 1 , 2 , 0) , α5 = (1 , 2 , 5 , 10) ,
求一个极大线性无关组 , 并将其余向量由这个极大线性无关组线性表出 .
3 T T T
16 . 在R 中 , 求向 量α = ( 1 , - 1 , 0 ) 在 基ε1 = ( 0 , 0 , 1 ) ,ε2 = ( 0 , 1 , - 1 ) ,ε3 =
3 .6 练 习 题 ・ 1 43 ・

(1 , - 1 , 0 ) T 下的坐标 .
3
17 . 已知R 的两个基为
1 1 1
α1 = 2 , α2 = 0 , α3 = 0 ;
1 - 1 1
1 - 2 3
β1 = 2 , β2 = 4 , β3 = 6 ,
1 0 1
求由基α1 ,α2 ,α3 到基β1 ,β2 ,β3 的过渡矩阵 .
18 . 已知R 3 的向量γ在基α1 = ( 1 , 0 , 1) T ,α2 = ( 1 , 1 , 1) T ,α3 = ( 1 , 0 , 0) T 下的坐标向量
是 (1 , 0 , - 1 ) T , 求γ在基β1 = (1 , 2 , 0 ) T ,β2 = ( 1 , - 1 , 2) T ,β3 = (0 , 1 , - 1 ) T 下的坐标 .
19 . 用施密特正交化方法将R 3 的基α1 = ( 1 , - 1 , 0) T ,α2 = ( 1 , 0 , 1) T ,α3 = ( 1 , - 1 , 1 ) T
3 T
构成R 的标准正交基 , 并求α = ( 1 , 2 , 3) 在该标准正交基下的坐标 .
20 . 已知 n 维向量组α1 ,α2 线性无关 ,β1 ,β2 线性无关 , 且α1 ,α2 分别与β1 ,β2 正 交 , 证 明
向量组α1 ,α2 ,β1 ,β2 线性无关 .
第4 章 线 性方 程 组

4 .0 引 言

线性方程组是线性代数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 线 性方程组 的解的理 论和线 性方程组 的


解法贯穿于这门课程的始终 , 同时在各个学科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 掌握好 这一章的 内
容十分重要 .
m 个线性方程 , n 个未知量的方程组可以有如下几种表示形式 :
一般形式
a11 x1 + a12 x2 + … + a1 n x n = b1 ,
a21 x1 + a22 x2 + … + a2 n x n = b2 ,
( 4 .1)

am1 x1 + am2 x2 + … + am n x n = bm .
向量组的形式
x1 α1 + x2 α2 + … + xnαn = b, ( 4 .2)
T T
其中αi = ( a1 i , a2 i , … , am i ) ( i = 1 , 2 , … , n) , b = ( b1 , b2 , … , bm ) .
矩阵的形式
Ax = b .
其中 A = ( aij ) m× n , x = ( x1 , x2 , … , x n ) , b = ( b1 , b2 , … , bm ) T .
T

在不同的场合下 , 可以 应用 线性 方 程 组的 不 同形 式 , 从 不 同的 角 度 来分 析 和解 决 问
题 , 从而得到满意的结果 . 在这一章 里 , 要综 合应 用向 量组 的理 论 , 秩 的理 论及 矩 阵的 初
等变换来解决问题 , 所讨论的问题往往会有多种思路和解法 .
例如讨论线性 非 齐 次 方 程 组 有 解、无 解 的 问 题 , 若 从 线 性 方 程 组 的 向 量 表 达 形 式
x1 α1 + x2 α2 + … + xnαn = b 出发 , 线 性方 程组有 解 , 即 b 可 被α1 ,α2 , … ,αn 线 性表 出 , 反
之也成立 . 从而得到 r(α1 ,α2 , … ,αn , b) = r (α1 ,α2 , … ,αn ) , 记 A = (α1 α2 … αn ) , 进而 得
到线性方程 组 A x = b 有 解 r ( A) = r ( A b) .齐 次 线 性 方 程 组 的 向 量 形 式 为 x1 α1 +
・ 146 ・ 第 4章 线性方程组

x2 α2 + … + xn αn = 0 .0 向量总可以被任一组向量 线性 表出 , 因 此齐次 线性 方程组 总有 零


解 . 当α1 ,α2 , … ,αn 这组向量线性无关时 , 上式成立当且仅当 x1 = x2 = … = xn = 0 . 故得到
r(α1 ,α2 , … ,αn ) = n 时 , A x = 0 只有零解 . 而当向 量组α1 ,α2 , … ,αn 线性 相关 , 即 r ( A) < n
时 , A x = 0 有非零解 .

4 .1 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理论要点

1 . 齐次线性方程组 A x = 0
齐次线性方程组总有零解 , 不存在无解的情况 . A x = 0 有非零 解 r ( A) < n, 即 (4 .2)
式中向量组α1 ,α2 , … ,αn 线性相关 .
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向量的线性组合仍然是该线性方程组的解 .
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集构成R n 的子空间 , 也称解 空间 , 它的维数 为 n - r ( A) . 解空 间
中的一组基称为该线性方程组的一组基础解系 . 换句话说 , 基础解系是由 n - r( A) 个线性
无关的解向量构成的 , 它们的 任意 线性 组 合构 成了 齐次 线性 方 程组 A x = 0 的一 般解 , 也
称通解 .
2 .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A x = b
A x = b 有解 r( A) = r ( A b ) , 即系数矩阵的秩等于增广矩阵的秩 .
在有解的情况下 , 当 r( A) = n 时 , 线性 方程 组有 惟一 解 . 当 r( A) < n 时 , 线 性 方程 组
有无穷多解 .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向量的线 性组 合 不再 是该 线性 方程 组 的解 . 但 两个 解η1 ,η2
的差η1 - η2 满足导出组 ( 也称对应的齐次线性方程组 ) A x = 0 , 即 A(η1 - η2 ) = 0 .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A x = b 的一 般解 ( 也称 通解 ) 为 x = k1 x1 + k2 x2 + … + kn - r xn - r +
x0 , 其中 x1 , x2 , … , xn - r 为导出组 A x = 0 的一组基础解系 . 而 x0 为 A x = b 的任意一个解 .
特别地 , 当 A x = b 的系数矩阵 A 是 n 阶 方阵 时 , 即线 性 方程 组方 程的 个数 与 未知 量
的个数相等时 , 若 | A| ≠0 , 则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惟一解 ( 即克拉默法 则 ) . 这 个定理的 推
论是 : | A| = 0 是 A x = 0 有无穷多个解的充分必要条件 . 这个定理经常要用到 .

例 4 .1 .1 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
(1 ) 如 A x = 0 只有零解 , 则 A x = b 有惟一解 ;
(2 ) 如 A x = b 有惟一解 , 则 A x = 0 只有零解 ;
(3 ) 如 A x = 0 有无穷多个解 , 则 A x = b 也有无穷多个解 ;
(4 ) 如 A x = b 有无穷多个解 , 则 A x = 0 也有无穷多个解 .
思路 这个问题是判断线性方程 组有 解无 解以及 具有 惟一解 和无 穷多 个解的 问题 .
4 .1 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理论要点 ・ 1 47 ・

一般情况 下 , A x = b 或 A x = 0 的 系 数 矩 阵 A 是 m × n 矩 阵 , m≠ n, 所 以 克 拉 默 法 则 不
适用 .
A x = 0 只有零解 r( A) = n, 而 此时 与之 相对 应 的非 齐次 线性 方程 组 A x = b 虽然 系
数矩阵 A 的秩 r( A) = n, 但此时增广矩阵的秩 r ( A b) 不一 定与 r ( A) 相 等 , 所以 A x = b 不
一定有解 . 反过来 , A x = b 有解 , 即 r( A b) = r( A) , 不论 A x = b 有 解无解 , 其导 出组 A x = 0
总是有解的 ( 因总有零解 ) , 只是 存在有 非零 解和只 有零 解之 分 , 这取 决 于 r ( A) 是 否小 于
未知量的个数 n, 因此本题解答如下 :
【解】 (1 ) 不正确 . 因 为 A x = 0 只 有 零 解 . 虽 然 有 r ( A) = n 的 结 论 , 但 不 能 保 证
r( A b) = r ( A) , 故 A x = b 不一定有解 . 更谈不上一定有惟一解 .
( 2) 正确 . 因 A x = b 有惟一解 , 说明 r( A b) = r ( A) = n . 而 A x = 0 中有了 r ( A) = n, 即
能判断它只有零解 .
(3 ) 不正确 . 道理同 (1 ) , 即 r ( A) < n 不能保证 r ( A b ) = r( A) .
(4 ) 正确 . 道理同 (2 ) , A x = b 有无穷多个解 说明 r ( A b) = r ( A) < n, 这是 保证 A x = 0
有无穷多个解 ( 即非零解 ) 的充分必要条件 . 【解毕】

例 4 .1 .2 设齐次线性方程组 A x = 0 的系数矩阵 A = ( ai j ) 3 × 4 , 若 该线性 方程组的 通


4
解为 x = kα ( 其中 k∈R ,α∈R 且α≠0) . 则下列结论是否正确 ?
(1 ) " b∈R3 , A x = b 总有无穷多个解 .
T
(2 ) A x = 0 只有零解 .
4 T
(3 ) " b∈R , A x = b 总有无穷多个解 .
T
(4 ) A A x = 0 总有无穷多个解 .
思路 本题的关键与例 4 .1 .1 相 同 , 要通 过对线 性方 程组 系数矩 阵与 增广矩 阵的 秩
的讨论得到结论 . 由已知条件 , A x = 0 的基础解系由一个解向量组成 , 因此 r( A) = 4 - 1 =
3 , 即系数矩阵 A 行满秩 . 而增广矩阵 ( A b ) 为 3 ×5 的矩阵 , 其秩不 可能超 过其 行数 3 , 故
T T T T
r( A) = r ( A b ) = 3 . 而 A 为 4× 3 的矩阵 , r( A ) = r ( A) = 3 . 讨 论 A x = 0 和 A x = b 的
T T T
解 . 可由此结论出 发 . 另外 , A A 的秩 r ( A A) ≤ r ( A) = 3 , 而 A A 是 4 × 4 的 矩 阵 , 因 此
(4 ) 的解答也显而易见了 .
【解】 ( 1 ) 正 确 . 因 Ax = 0 的 基 础 解 系 中 所 包 括 线 性 无 关 解 向 量 的 个 数
s= n - r( A) .本题 n = 4 , s = 1 , 所以 r( A) = 4 - 1 = 3 . 而 A x = b 的增广矩阵 ( A b) 为 3× 4 矩
阵 . 故 r ( A b) ≤3 . 而 r( A b ) ≥ r( A) , 从而 r ( A b) = r( A) = 3 < n = 4 , 所以 A x = b 有无穷多
个解 .
T T
(2 ) 正确 . 由 (1 ) 知 r( A) = 3 , 而 r ( A ) = r( A) = 3 , 线性方程组 A x = 0 中 未知量的 个
数 n = 3 , 据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理论 , AT x = 0 只有零解 .
T T T
(3 ) 不正确 . 根据 (2 ) r( A ) = 3 . 而增广矩阵 ( A b) 为 4× 4 的矩 阵 , r ( A b) ≤ 4 , 即
・ 148 ・ 第 4章 线性方程组

r( AT ) 与 r ( AT b) 有可能不等 , AT x = b 有可能无解 . 自然谈不上一定有无穷多个解了 .


(4 ) 正确 . 因 AT A 为 4 × 4 的 矩 阵 . r ( AT A) ≤ r ( A) = 3 , 所 以 r ( AT A) < 4 = n . 故
AT A x = 0 有无穷多个解 . 【解毕】

例 4 .1 .3 已知齐次线性方程组 A x = 0 的一组基 础解系 为α1 ,α2 ,α3 , 则下列 结论 是


否正确 ?
(1 ) α1 + 2 α2 , 3 α2 +α3 ,α3 - 2 α1 也为 A x = 0 的一组基础解系 .
(2 ) 向量组ξ1 ,ξ2 ,ξ3 能 被向量 组α1 ,α2 ,α3 线性 表出 , 则ξ1 ,ξ2 ,ξ3 也是 A x = 0 的基 础
解系 .
(3 ) 向量组ξ1 ,ξ2 ,ξ3 与向量组α1 ,α2 ,α3 可以互相线 性表出 , 则ξ1 ,ξ2 ,ξ3 也 是 A x = 0 的
基础解系 .
(4 ) 向量组 η1 ,η2 ,η3 ,η4 与向 量组α1 ,α2 ,α3 是 等 价 的向 量 组 , 则 η1 , η2 , η3 , η4 也 为
A x = 0 的基础解系 .
思路 由已知α1 ,α2 ,α3 是齐次线性方程组 A x = 0 的基础解 系 , 知 n - r( A) = 3 , 且α1 ,
α2 ,α3 为满足 A x = 0 的一组线性无关解向量 . 由齐次线性方程组 的理论 , 要证 明一组向 量
为 Ax = 0 的 基 础 解 系 . 必 须 满 足 3 条: ( 1 ) 这 组 向 量 是 齐 次 线 性 方 程 组 的 解;
(2 ) 这组向量必须是线性无关组 ; ( 3) 这组向量所含向量的个数 s = n - r( A) , 其中 n 是未知
量的个数 , 即系数矩阵 A 的列数 . 由此出发 , 不难得到本题的解答 .
【解】 ( 1) 正确 . 首先因α1 ,α2 ,α3 为线性方程组 A x = 0 的 3 个解向量 , 它们的线性组
合α1 + 2 α2 , 3 α2 + α3 ,α3 - 2 α1 也是 A x = 0 的解 . 再证它们是线 性无关 的 . 证 明方法有 很
多种 , 最简单的方法是 : 设 B = (α1 α2 α3 ) , 矩 阵 B 的列 秩等于 3 , 而通 过列 初等变 换可 把
B 化为 (α1 + 2 α2 3 α2 +α3 α3 - 2 α1 ) = B′, r( B) = r ( B′) ( 初等 变换 不改 变 矩阵 的秩 ) ,
所以 B′的列秩也为 3 . 列向量组α1 + 2 α2 , 3 α2 + α3 ,α3 - 2 α1 为 A x = 0 的 3 个 线性无关 的
解向量 , 满足前面提出的 3 条 . 所以它们构成 A x = 0 的一组基础解系 .
(2 ) 不 正 确 . 因 为ξ1 , ξ2 , ξ3 能 被α1 , α2 , α3 线 性 表 出 , 根 据 定 理 , r (ξ1 , ξ2 , ξ3 ) ≤
r(α1 ,α2 ,α3 ) = 3 , 这不能保证 r (ξ1 ,ξ2 ,ξ3 ) = 3( 例如ξ1 =α1 - α2 ,ξ2 =α2 - α3 ,ξ3 = α3 - α2 ,
则ξ1 ,ξ2 ,ξ3 线 性 相关 ) , 即ξ1 ,ξ2 ,ξ3 有 可能 成为 A x = 0 的 一组 线性 相 关 解 . 故 不能 构 成
A x = 0 的一组基础解系 .
(3 ) 正确 . 两组向量可以互相线性表出 , 故 r (ξ1 ,ξ2 ,ξ3 ) = r (α1 ,α2 ,α3 ) = 3 , 且ξ1 ,ξ2 ,
ξ3 又满足 A x = 0 , 即它们为 A x = 0 的 3 个线性无关解 , 故构成 A x = 0 的一组基础解系 .
( 4 ) 不正确 . 因为 η1 ,η2 ,η3 ,η4 的个数为 4 , 故不能构成 A x = 0 的基础解系 . 实际上 ,
因为两组向量等价 , 故等秩 , 向量组 η1 ,η2 ,η3 ,η4 是线性相关的 . 【解毕】
T
例 4 .1 .4 已知四元线性方程组 A x = b 的 3 个解ξ1 ,ξ2 ,ξ3 , 且ξ1 + ξ2 = (1 , 0 , 1 , 2) ,
4 .1 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理论要点 ・ 1 49 ・

ξ3 = (3 , 2 , - 1 , 4 ) T , 而 r ( A) = 3 , 求该线性方程组的通解 .
思路 由 r ( A) = 3 , 对 应 齐 次线 性 方 程 组 A x = 0 的 通 解 应 由 一 个 非 零 解 组 成 , 即
A x = 0 的基础解系只包括一个线性无关解 . 现已知非齐次线性方程 组 A x = b 的 3 个解 的
直接和间接表达式 . 可以通过非齐次和对应齐次线性方程的解的关系而得到其通解 .
【解】 因为 A(ξ1 + ξ2 ) = Aξ1 + Aξ2 = b + b = 2 b, 而 A(2 ξ3 ) = 2 Aξ3 = 2 b . 所以
A(ξ1 + ξ2 - 2 ξ3 ) = 2 b - 2 b = 0 .
故令
x1 = ξ1 + ξ2 - 2 ξ3 = ( 1 , 0 , 1 , 2) T - 2 (3 , 2 , - 1 , 4) T
T
= ( - 5, - 4, 3, - 6) ,
则 x1 为 A x = 0 的一个线性无关解 . 所求 A x = b 的通解为
x = k x1 +ξ3
= k( - 5 , - 4 , 3 , - 6) T + ( 3 , 2 , - 1 , 4) T , k 为任意常数 . 【解毕】

例 4 .1 .5 设 n 阶矩阵 A 的各行元素之和 均为零 , 且 A 的秩 为 n - 1 , 则线性 方程 组


A x = 0 的通解为 .
( 1993 年考研题 )
思路 因 r ( A) = n - 1 , 故 A x = 0 的基础解系只包 括一个非 零解向 量 . 因 此只要根 据
已知条件 ( A 的各行元素之和为零 ) 找出满足方程的非零解
ai1 + ai2 + … + ai n = 0 ,

ai1 ・ 1 + ai2 ・1 + … + ai n ・ 1 = 0 ( i = 1 , 2 , … , n) ,
所以ξ= (1 , 1 , … , 1) T 为 A x = 0 的一个非零解 , 方程的通解为
x = k(1 , 1 , … , 1) T , k 为任意常数 . 【解毕】

例 4 .1 .6 若任一 n 维列向量均为齐次线性 方程组 A x = 0 的解 ( 其中 A 为 m× n 矩


阵) , 则 A= 0 .
【证明】 方法 1 : 因为任一 n 维列向量均为线性方程组的解 , 我们可选用具体的向 量
代入线性方程组 , 从而定出线性方程组的系数 .
取 xi = ( 0 , … , 0 , 1 , 0 , … , 0) T ( i = 1 , 2 , … , n) ( 即 xi 的 第 i 个 分量为 1 , 其余 分量 为
0) , 代入线性方程组
a j1 x1 + aj2 x2 + … + ajn x n = 0 ( j = 1 , 2 , … , m) ,
得到
aji = 0 ( i = 1 , 2 , … , n, j = 1 , 2 , … , m) ,
即线性方程组所有的系数为零 , 即 A = 0 .
・ 150 ・ 第 4章 线性方程组

方法 2 : 因任一 n 维列向量均为 A x = 0 的解 , 这个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包括的线性


无关解向量的个数 s = n - r( A) = n, 即 r( A) = n - n = 0 , 故 A = 0 .
方法 3 : 取 xi = (0 , … , 0 , 1 , 0 , … , 0 ) T ( i = 1 , … , n) 为 A x = 0 的 解 , 即 A xi = 0 , 所 以
A( x1 x2 … xn ) = AI = A = 0 .
方法 4 : 用反证法 .
T
设系数矩阵 A≠0 , 不失一般性 , 不妨设 a1 1 ≠0 , 取 x1 = ( 1 , 0 , … , 0 ) 代入第一个方程 ,
得到 a11 ・1 + 0 + … + 0 = a11 ≠0 , 这与已知条件任意 n 维列向量 均为 A x = 0 的解 矛盾 , 所
以 A= 0 . 【证毕】
【注】 本题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结论 , 体现了讨论齐次线性方程组的 系数 ( 或系数 矩
阵 ) 与线性方程组的解 ( 或基础解系 ) 之间的关系的常用方法 .

例 4 .1 .7 设 A 为 m× n 矩阵 , B 是 n× s 矩阵 , 证明 ( AB) x = 0 与 B x = 0 同解的充 分
必要条件是 r ( A B) = r( B) .
思路 要证明 两个 解集 X1 = { x | B x = 0} 与 X2 = { x | AB x = 0} 相等 , 通 常 的方 法是 :
" x∈ X1 x∈ X2 , 则 X1 X2 . 反之 , 若 " x∈ X2 x∈ X1 , 则 X2 X1 . 因此 X1 = X2 . 本
题由 B x = 0 A Bx = 0 , 即 X1 X2 比较容易 得到 , 但 反推 X2 X1 比较 难 , 因此可 利用 线
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的性质来推出结论 .
【证明】 必要性 : 已知 ( A B) x = 0 和 B x = 0 同解 , 则两个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也 完
全相同 , 当然基础解系所包括的线性无 关解的 个数 完全 相等 , 即 s - r ( A B) = s - r ( B) , 所
以 r ( A B) = r( B) .
充分性 : 设ξ是 B x = 0 的 任 一 解 向 量 , 即 Bξ= 0 , 两 边左 乘 A, 得 A Bξ= 0 , 即ξ也 是
AB x = 0 的解 , 所以 B x = 0 的解集含于 A Bx = 0 的解集 中 . 已知 r ( B) = r( A B) = r , 若 r <
s, 设ξ1 ,ξ2 , … ,ξs - r 为 B x = 0 的基础解系 , 则它 们必含 于 A B x = 0 的 解集中 , 而 AB x = 0 的
基础解系也应含有 s - r 个线性无关解向量 . 故ξ1 ,ξ2 , … ,ξs - r 也 构成了 A B x = 0 的一组 基
础解系 . 两个线性方程组基础解系完全相同 , 则解集必然相等 .
又若 r ( B) = r( A B) = r = s, 则两个线性方程组均只有零解 , 自然解集也相等 . 【证毕】

例 4 .1 .8 设 A 是 m× n 矩阵 , B 是 n × m 矩阵 , 则 线性 方 程组 ( A B) x = 0 解 的情 况
为 .
( A ) 当 n > m 时仅有零解 ; ( B) 当 n > m 时必有非零解 ;
( C) 当 m > n 时仅有零解 ; ( D ) 当 m > n 时必有非零解 .
( 2002 年考研题 )
思路 依 题设 AB 是 m× m 矩阵 , ( AB) x = 0 有 没 有非 零 解 , 由 AB 的秩 所 决 定 .而
r( A B) ≤ r ( A) ≤ min( m, n) .
4 .1 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理论要点 ・ 1 51 ・

【解】 当 m > n 时 , r( AB) ≤r ( A) ≤ mi n ( m, n) < m, 因此 ( A B) x = 0 必有 非零 解 . 故


选(D) . 【解毕】
【注】 当 n > m 时 , r( AB) ≤r ( A) ≤ min ( m, n) = m, 得不出有没有非零解的结论 .

例 4 .1 .9 设有齐次线性方程组 A x = 0 和 B x = 0 , 其中 A, B 均为 m× n 矩阵 , 现有 4
个命题 :
① 若 A x = 0 的解均是 B x = 0 的解 , 则 r( A) ≥r ( B) ;
② 若 r ( A) ≥ r ( B) , 则 A x = 0 的解均是 B x = 0 的解 ;
③ 若 A x = 0 与 B x = 0 同解 , 则 r( A) = r ( B) ;
④ 若 r ( A) = r ( B) , 则 A x = 0 与 B x = 0 同解 .
以上命题中正确的是 .
( A ) ①② ; ( B) ①③ ; ( C) ②④ ; ( D ) ③④ .
( 2003 年考研题 )
思路 依 题意 , A, B 两个 矩阵 除行、列 数分别 相等 外 , 没有 任何 联系 .只有 当 A 和 B
都是列满秩时 , 知道 A x = 0 和 B x = 0 都只有零解 , 除 此之 外 , 由 A 和 B 的秩 的大小 关系 ,
只能推出方程组 A x = 0 和 B x = 0 的基础解系中所含解 向量的个 数之间 的关系 , 不可能 推
出解之间的联系 .所以命题②和④都不正确 .
若 A x = 0 的解均是 B x = 0 的解 , 即 B x = 0 的解集包含了 A x = 0 的 解集 , 故 B x = 0 的
基础解系中解向量 的 个 数 不 少 于 A x = 0 的 基 础 解 系 中 解 向 量 的 个 数 , 即 n - r ( B) ≥
n - r( A) , 从而有 r( A) ≥ r( B) , 所以命题①是正确的 .
若 A x = 0 与 B x = 0 同解 , 则 n - r( A) = n - r( B) , 即 r( A) = r( B) .故命题③是正确的 .
【解】 应选 ( B) . 【解毕】

例 4 .1 .10 已知四阶方阵 A = (α1 α2 α3 α4 ) ,α1 ,α2 ,α3 ,α4 均为 四维 列向 量 , 其 中α2 ,


α3 ,α4 线性无关 ,α1 = 2 α2 - α3 .如果β=α1 + α2 +α3 + α4 , 求线性方程组 A x =β的通解 .
( 2002 年考研题 )
思路 A x =β的向量表 示式是 x1 α1 + x2 α2 + x3 α3 + x4 α4 = β, 由题设β= α1 + α2 +
T
α3 + α4 可知 (1 , 1 , 1 , 1 ) 是 A x = β的 一个 特解 .再 由题 设α2 ,α3 ,α4 线性 无关 及α1 = 2 α2 -
α3 , 可知 r ( A) = 3 , 于是导出组 A x = 0 的基 础解系 只有 一个 解向量 , 再 由α1 = 2 α2 - α3 , 有
α1 - 2 α2 +α3 = 0 , 即 (1 , - 2 , 1 , 0 ) T 是导出组的基础解系 .
本题另一种解法是利用向量表示式导出一个方程组求解 .
【解】 方法 1 : 由题设 β= α1 +α2 + α3 +α4 , 知 (1 , 1 , 1 , 1 ) T 是 A x =β的一个特解 .
又由α2 ,α3 ,α4 线 性 无 关 ,α1 = 2 α2 - α3 , 有 r ( A) = 3 , 导 出 组 A x = 0 的 基 础 解 系 有
4 - 3 = 1 个解向量 .
・ 152 ・ 第 4章 线性方程组

由α1 = 2 α2 - α3 , 即α1 - 2 α2 +α3 = 0 , 知 (1 , - 2 , 1 , 0 ) T 是导出组 A x = 0 的基础解系 .


于是方程组 A x = β的通解是
x = (1 , 1 , 1 , 1 ) T + k( 1 , - 2 , 1 , 0 ) T ( k 是任意常数 ) .
方法 2 : 设 方程 组 A x = β的向 量表 示式 为 x1 α1 + x2 α2 + x3 α3 + x4 α4 = β .由 题 设
β=α1 + α2 +α3 + α4 , 于是
x1 α1 + x2 α2 + x3 α3 + x4 α4 = α1 + α2 + α3 + α4 ,
又α1 = 2 α2 - α3 , 有
(2 x1 + x2 - 3 ) α2 + ( - x1 + x3 ) α3 + ( x4 - 1 ) α4 = 0 .
由α2 ,α3 ,α4 线性无关 , 有
2 x1 + x2 = 3 ,
- x1 + x3 = 0 ,
x4 = 1 .
T T
解得 A x = β的一个特解 (0 , 3 , 0 , 1 ) 及导出组 A x = 0 的基 础解系 ( 1 , - 2 , 1 , 0 ) .于是方 程
组 A x = β的通解是
x = (0 , 3 , 0 , 1 ) T + k( 1 , - 2 , 1 , 0 ) T ( k 为任意常数 ) . 【解毕】
【注】 这两个方法的结果表面上看是不同的 , 实质上是一致的 .因为方法 2 的特解
(0 , 3 , 0 , 1 ) T = ( 1 , 1 , 1 , 1) T - (1 , - 2 , 1 , 0 ) T .
T
在方法 2 中也可取 (1 , 1 , 1 , 1 ) 作为特 解 .至于 基础 解系 , 由于 解空 间是 一维的 , 所 以必 定
是 (1 , - 2 , 1 , 0 ) T 的常数倍 .

4 .2 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n 元线性方程组的求解计算 是用 高斯 消 去法 , 即 用行 初 等变 换对 线性 方程 组 的增 广
矩阵 ( 齐次线性方程组是对线性方程组的系数矩阵 ) 进行 同解变 形化为阶 梯形矩阵 . 在 此
基础上 , 再依据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理论进一步计算 出解来 . 值得 一提的是 , 在 求同解的 齐
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时 , n - r( A) 个自由未知量的设定并不 惟一 . 可根据 具体情况 而
异 , 原则是使计算简便、准确 .

例 4 .2 .1 解线性方程组
x1 + x2 + 3 x3 + 2 x4 - x5 = 1 ,
3 x1 + 3 x2 + 5 x3 + 4 x4 - 3 x5 = 2 ,
2 x1 + 2 x2 + 4 x3 + 4 x4 - x5 = 3 .
【解】 首先对增广矩阵进行初等行变换 , 化为阶梯形 , 再判断解的情况 .
4 .2 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 1 53 ・

1 1 3 2 - 1 1 1 1 3 2 - 1 1
( A b) = 3 3 5 4 - 3 2 →…→ 0 0 - 2 0 1 1 .
2 2 4 4 - 1 3 0 0 0 2 2 3
因为 r ( A) = r ( A b) = 3 < n = 5 , 所以线性方程组有无穷多个解 .
先求对应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 :
x1 + x2 + 3 x3 + 2 x4 - x5 = 0 ,
- 2 x3 + x5 = 0 ,
2 x4 + 2 x5 = 0 .
设 x2 , x4 为自由未知量 , 得同解线性方程组
x1 + 3 x3 - x5 = - x2 - 2 x4 ,
- 2 x3 + x5 = 0 ,
x5 = - x4 .
分别取 x2 = 1 , x4 = 0 和 x2 = 0 , x4 = 1 得到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为
T T
x1 = ( - 1 , 1 , 0 , 0 , 0) , x2 = ( - 3/ 2 , 0 , - 1/ 2 , 1 , - 1 ) .
x2 可乘 - 2 得 ( 3 , 0 , 1 , - 2 , 2) T .
再求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一个特解 , 类似地也取 x2 , x4 为自由未知量 , 得线性方程组
x1 + 3 x3 - x5 = 1 - x2 - 2 x4 ,
- 2 x3 + x5 = 1 ,
2 x5 = 3 - 2 x4 .
T
7 1 3
取 x2 = x4 = 0 , 得 x0 = , 0, , 0, , 于是线性方程组的通解为
4 4 2
- 1 3 7/ 4
1 0 0
x = k1 0 + k2 1 + 1/ 4 ,
0 - 2 0
0 2 3/ 2
其中 k1 , k2 为任意常数 . 【解毕】
技巧 ( 1) 增 广矩阵 进行 行初等 变换 化为阶 梯形在 确定 有无穷 多个 解后, 要 把
n - r ( A) 个自由未知量移到方程右边去 , 在确定哪 些未知 量为自由 未知 量时 , 原则 上可 以
任意取 , 但为了下一步求解的方便 , 通常是使保留在等号左边的未知量的系数 形成一个 标
准阶梯形矩阵 . 这样 , 当自由未知量 取定一 组 数后 , 求 方程 的对 应 解时 , 每 个方 程 只出 现
一个待求的未知量 , 回代非常方 便 . 如本 例题 , 若取 x3 , x4 为自 由 未知 量 , 求解 时 就不 方
便了 .
・ 154 ・ 第 4章 线性方程组

(2 ) 在求解对应的齐次线 性方程 组的 基础 解系 时 , 自 由未 知量 确定 后 取何 值 ? 在 保
证每次取定的 n - r 个自由未知量构成的 n - r 维向量线性 无关的前 提下 , 可以任 意选取 ,
但为了计算简便 , 往往把自 由未 知量 设为 ( 1 , 0 , 0 , … , 0 ) , ( 0 , 1 , 0 , … , 0 ) , … , ( 0 , 0 , 0 , … ,
1) . 有时为了在求解时避免分数运算 , 也可把自由 未知 量设 为其他 整数 . 如 本例中 , 在 求
x2 时 , 可设 x4 = 2 , x2 = 0 , 直接得到 x2 = ( - 3 , 0 , - 1 , 2 , - 2 ) T .
(3 ) 在求对应的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特解时 , 自由未 知量通 常全部设 为零 , 使得计 算
比较简便 .

例 4 .2 .2 已知线性方程组
x1 + x2 + t x3 = 4 ,
x1 - x2 + 2 x3 = - 4 ,
2
- x1 + t x2 + x3 = t .
讨论 t 取不同的值时 , 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情况 , 并求解 .
【解】
1 1 t 4 1 - 1 2 - 4
( A b) = 1 - 1 2 - 4 → 0 2 t - 2 8
- 1 t 1 t2 0 t - 1 3 t2 - 4
1 - 1 2 - 4
0 2 2 - t 8
→ .
( t + 1)( t - 4)
0 0 t( t - 4 )
- 2
(1 ) 当 t≠ - 1 且 t≠4 时 , r( A) = 3 , 线性方程组有惟一解 . 解为
- t2 + 6 - t2 + 6 t + 4 - 2 t T

x = , , .
t+1 t+ 1 t+1
(2 ) 当 t = - 1 时 , r( A) = 2 , 而 r ( A b) = 3 , 线性方程组无解 .
(3 ) 当 t = 4 时 , 有
1 - 1 2 - 4
( A b) → 0 1 - 1 4 .
0 0 0 0
r( A) = r ( A b ) = 2 , 线性方程组有无穷多个解 . 解为
x = k( - 1 , 1 , 1) T + ( 0 , 4 , 0) T .
其中 k 为任意常数 . 【解毕】

例 4 .2 .3 已知线性方程组
4 .2 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 1 55 ・

x1 + x2 + x3 = 0 ,
ax1 + bx2 + cx3 = 0 ,
a2 x1 + b2 x2 + c2 x3 = 0 .
问 : ( 1) a, b, c 满足何种关系时 , 线性方程组仅有零解 .
(2 ) a, b, c 满足何种关系时 , 线性方程组有无穷多组解 , 并用基础解系表示全部解 .
( 1999 年考研题 )
思路 与前例一样 , 这也是一个带参数的线性 方程组 . 但它 为齐次线 性方程组 , 因 此
只需对系数矩阵进行变换 . 经进一步 考察 , 系 数矩 阵是 3 × 3 的 , 即线 性方 程的 个 数与 未
知量的个数相等 . 因此可以从克拉默法则入手 , 先算系数行 列式 D, 若 D≠ 0 , 则线性方 程
组只有零解 , 若 D = 0 , 线性方程组 有无穷 多个 解 ( 即有 非零 解 ) . 本题 的系 数行 列 式恰 为
三阶范德蒙德行列式 .
1 1 1
【解】 系数行列式 D = a b c = ( b - a) ( c - a) ( c - b) .
a2 b2 c2
(1 ) 当 a≠ b, b≠ c, c≠ a 时 , D≠0 , 线性方程组只有零解 .
(2 ) D = 0 时分 4 种情况分别讨论 :
1° 当 a = b≠ c 时 , 有
1 1 1 1 1 1 1 1 1
A = a b c = a a c → 0 0 1 ,
a2 b2 c2 a2 a2 c2 0 0 0
线性方程组有无穷多个解 . 通解为
x = k1 (1 , - 1 , 0) T ( k1 为任意常数 ) .
2° 当 a = c≠ b 时 , 有
1 1 1 1 1 1 1 1 1
A = a b c = a b a → 0 1 0 ,
a2 b2 c2 a2 b a2 0 0 0
线性方程组有无穷多个解 . 通解为
x = k2 (1 , 0 , - 1) T ( k2 为任意常数 ) .
3° 当 b = c≠ a 时 , 同解线性方程组为
x1 + x2 + x3 = 0 ,
x1 = 0 .
线性方程组有无穷多个解 . 通解为
T
x = k3 (0 , 1 , - 1) ( k3 为任意常数 ) .
・ 156 ・ 第 4章 线性方程组

4° 当 a = b = c 时 , 同解线性方程组为
x1 + x2 + x3 = 0 .
线性方程组有无穷多个解 . 通解为
T T
x = k4 ( - 1 , 1 , 0 ) + k5 ( - 1 , 0 , 1 ) ( k4 , k5 为任意常数 ) . 【解毕】
【注】 当系数矩阵是方阵时 ( 即 方程 的个数 与未 知量 的个数 相等 ) , 先 计算系 数行 列
式 D, 从克拉默法则入手 . 对非齐次线性方程 组 , 当 D≠ 0 时 , 线性 方程组 有惟 一解 , xj =
Dj/ D( j = 1 , … , n) , 或再用高斯消去法 , 把增广矩阵化为阶梯形 求解 . 而当 D = 0 时 , 则 有
可能有解 , 也可能无解 . 此时再对增 广矩阵 进行 行初等 变换 ( 高 斯消 去法 ) 化成 阶 梯形 后
判断求解 .

例 4 .2 .4 设有齐次线性方程组
(1 + a) x1 + x2 + x3 + x4 = 0 ,
2 x1 + ( 2 + a) x2 + 2 x3 + 2 x4 = 0 ,
3 x1 + 3 x2 + ( 3 + a) x3 + 3 x4 = 0 ,
4 x1 + 4 x2 + 4 x3 + ( 4 + a) x4 = 0 .
试问 a 取何值时 , 该方程组有非零解 , 并求出其通解 .
( 2004 年考研题 )
思路 四元齐次线性方程组要 有 非零 解当 且仅 当系 数 矩阵 的秩 小于 4 , 可 以 对系 数
矩阵施行矩阵的初等行变换求解 .注意到这是 4 个未知数 4 个方程的方 程组 , 也可以用 克
拉默法则 , 令系数矩阵行列式等于 0 , 这是第 2 种方法 .
【解】 方法 1 :
1+ a 1 1 1 1+ a 1 1 1
2 2+ a 2 2 - 2a a 0 0
→ .
3 3 3+ a 3 - 3a 0 a 0
4 4 4 4+ a - 4a 0 0 a
当 a = 0 时 , 系数矩阵的秩为 1 , 同解方程组为
x1 + x2 + x3 + x4 = 0 ,
基础解系为
ξ1 = ( - 1 , 1 , 0 , 0 ) T , ξ2 = ( - 1 , 0 , 1 , 0) T , ξ3 = ( - 1 , 0 , 0 , 1 ) T .
通解为
x = k1 ξ1 + k2 ξ2 + k3 ξ3 ( 其中 k1 , k2 , k3 为任意常数 ) .
当 a≠ 0 时 , 系数矩阵进一步作初等行变换 , 得
4 .2 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 1 57 ・

1+ a 1 1 1 1+ a 1 1 1 10 + a 0 0 0
- 2a a 0 0 - 2 1 0 0 - 2 1 0 0
→ → ,
- 3a 0 a 0 - 3 0 1 0 - 3 0 1 0
- 4a 0 0 a - 4 0 0 1 - 4 0 0 1
当 a≠ - 10 时 , 系数矩阵的秩为 4 , 方程组没有非零解 ; 当 a = - 10 时 , 系数矩阵的秩 为 3 ,
方程组有非零解 , 其同解方程组为
- 2 x1 + x2 = 0 ,
- 3 x1 + x3 = 0 ,
- 4 x1 + x4 = 0 .
基础解系为
ξ= (1 , 2 , 3 , 4 ) T ,
通解为
x = kξ ( 其中 k 为任意常数 ) .
方法 2 : 由
1+ a 1 1 1
2 2+ a 2 2 3
= (10 + a) a = 0 ,
3 3 3+ a 3
4 4 4 4+ a
可知当 a = 0 或 a = - 10 时 , 方程组有非零解 .
当 a = 0 时 , 方程组的同解方程组为
x1 + x2 + x3 + x4 = 0 .
基础解系为
T T T
ξ1 = ( - 1 , 1 , 0 , 0 ) , ξ2 = ( - 1 , 0 , 1 , 0) , ξ3 = ( - 1 , 0 , 0 , 1 ) .
通解为
x = k1 ξ1 + k2 ξ2 + k3 ξ3 ( 其中 k1 , k2 , k3 为任意常数 ) .
当 a = - 10 时 , 对系数矩阵作初等行变换 , 有
- 9 1 1 1 - 9 1 1 1
2 - 8 2 2 20 - 10 0 0

3 3 - 7 3 30 0 - 10 0
4 4 4 - 6 40 0 0 - 10
- 9 1 1 1 0 0 0 0
2 - 1 0 0 2 - 1 0 0
→ → ,
3 0 - 1 0 3 0 - 1 0
4 0 0 - 1 4 0 0 - 1
・ 158 ・ 第 4章 线性方程组

方程组的同解方程组为
2 x1 - x2 = 0 ,
3 x1 - x3 = 0 ,
4 x1 - x4 = 0 .
基础解系为
ξ= (1 , 2 , 3 , 4 ) T ,
通解为
x = kξ ( 其中 k 为任意常数 ) . 【解毕】

例 4 .2 .5 设齐次线性方程组
ax1 + bx2 + bx 3 + … + bx n = 0 ,
bx1 + a x2 + bx 3 + … + bx n = 0 ,

bx1 + bx2 + bx 3 + … + a x n = 0 .
其中 a≠ 0 , b≠0 , n≥2 .试讨论 a, b 为何值 时 , 方 程组仅有 零解、有无 穷多 组解 ? 在 有无 穷
多组解时 , 求出全部解 , 并用基础解系表示全部解 .
( 2002 年考研题 )
思路 这是 n 个未知数 n 个方程 的齐 次线性 方程 组 , 和上 一题一 样可 以用行 列式 求
解 , 也可以用矩阵的初等行变换求解 .
【解】 方法 1 :
a b b … b
b a b … b
n -1
b b a … b = [ a + ( n - 1 ) b] ( a - b) .
… … … w
b b b … a
(1 ) 当 a≠ b 且 a≠ (1 - n) b 时 , 方程组只有零解 .
(2 ) 当 a = b 时 , 方程组的同解方程组是
x1 + x2 + … + xn = 0 ,
基础解系为
T T T
ξ1 = ( - 1 , 1 , 0 , … , 0) , ξ2 = ( - 1 , 0 , 1 , … , 0) , … , ξn - 1 = ( - 1 , 0 , 0 , … , 1 ) .
方程组的通解为
x = k1 ξ1 + k2 ξ2 + … + kn - 1 ξn - 1 ( k1 , k2 , … , kn - 1 为任意常数 ) .
4 .2 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 1 59 ・

(3 ) 当 a = ( 1 - n) b 时 , 对系数矩阵作初等行变换 ,
(1 - n) b b b … b b 1- n 1 1 … 1 1
b (1 - n) b b … b b 1 1- n 1 … 1 1
b b (1 - n) b … b b 1 1 1- n … 1 1

… … … w … … … … … w … …
b b b … (1 - n) b b 1 1 1 … 1- n 1
b b b … b (1 - n) b 1 1 1 … 1 1- n
1 - n 1 1 … 1 1 -1 -1 -1 … -1 n-1
1 1- n 1 … 1 1 1 1 - n 1 … 1 1
1 1 1- n … 1 1 1 1 1- n … 1 1
→ →
… … … w … … … … … w … …
1 1 1 … 1- n 1 1 1 1 … 1- n 1
0 0 0 … 0 0 0 0 0 … 0 0
-1 -1 -1 … -1 n- 1 -1 - 1 - 1 … - 1 n-1
0 - n 0 … 0 n 0 1 0 … 0 -1
0 0 - n … 0 n 0 0 1 … 0 -1
→ →
… … … w … … … … … w … …
0 0 0 … - n n 0 0 0 … 1 -1
0 0 0 … 0 0 0 0 0 … 0 0
1 0 0 … 0 -1
0 1 0 … 0 -1
0 0 1 … 0 -1
→ .
… … … w … …
0 0 0 … 1 -1
0 0 0 … 0 0
方程组的同解方程组是
x1 = xn ,
x2 = xn ,

xn - 1 = xn .
基础解系为
T
ξ= ( 1 , 1 , … , 1 ) .
通解为
x = kξ ( k 为任意常数 ) .
・ 160 ・ 第 4章 线性方程组

方法 2 :
a b b … b a + ( n - 1) b a + ( n - 1) b a + ( n - 1) b … a + ( n - 1) b
b a b … b b a b … b
b b a … b → b b a … b
… … … w … … … … w …
b b b … a b b b … a
若 a + ( n - 1) b = 0 , 方程组有无穷多解 , 以下解法同方法 1 的 (3 ) .
若 a + ( n - 1) b≠0 , 系数矩阵进一步化为
1 1 1 … 1 1 1 1 … 1
b a b … b 0 a - b 0 … 0
b b a … b → 0 0 a - b … 0 .
… … … w … … … … w …
b b b … a 0 0 0 … a - b
这时 , 若 a≠ b, 方程组只有零解 . 若 a = b, 同方法 1 的 ( 2) . 【解毕】

例 4 .2 .6 已知齐次线性方程组
( a1 + b) x1 + a2 x2 + a3 x3 + … + an x n = 0 ,
a1 x1 + ( a2 + b) x2 + a3 x3 + … + an x n = 0 ,
a1 x1 + a2 x2 + ( a3 + b) x3 + … + an x n = 0 ,

a1 x1 + a2 x2 + a3 x3 + … + ( an + b) xn = 0 ,
n

其中 ∑ ai ≠ 0 . 试讨论 a1 , a2 , … , an 和 b 满足何种关系时 ,
i= 1

(1 ) 方程组只有零解 ;
(2 ) 方程组有非零解 .在有非零解时 , 求此方程组的一个基础解系 .
( 2003 年考研题 )
思路 这是 n 个未知数 n 个方程的齐次线性方程组 , 同前两例一样 , 有两种解法 .
【解】 方法 1 :
a1 + b a2 a3 … an a1 + b a2 a3 … an
a1 a2 + b a3 … an - b b 0 … 0
a1 a2 a3 + b … an → - b 0 b … 0 .
… … … w … … … … w …
a1 a2 a3 … an + b - b 0 0 … b
若 b = 0 , 方程组有非零解 , 此时同解方程组为
4 .2 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 1 61 ・

a1 x1 + a2 x2 + … + an x n = 0 .
n

由 ∑ ai ≠ 0 可知 ai ( i = 1 , 2 , … , n) 不全为零 .不妨设 a1 ≠ 0 , 基础解系为


i= 1
T T T
a2 a3 an
ξ1 = - , 1, 0, …, 0 ,ξ2 = - , 0, 1, …,0 , … ,ξn - 1 = - , 0, 0,…, 1 .
a1 a1 a1
若 b≠0 , 系数矩阵进一步化为
n

a1 + b a2 a3 … an ∑a
i=1
i + b 0 0 … 0
- 1 1 0 … 0
- 1 1 0 … 0
- 1 0 1 … 0 → .
- 1 0 1 … 0
… … … w …
… … … w …
- 1 0 0 … 1
- 1 0 0 … 1
n n

若 ∑ ai + b ≠ 0 , 方程组只有零解 .若 ∑ ai + b = 0 , 方程组的同解方程组为
i= 1 i= 1

x1 = x2 ,
x1 = x3 ,

x1 = xn ,
基础解系为
T
ξ= ( 1 , 1 , … , 1 ) .
方法 2 :
a1 + b a2 a3 … an 1 a2 a3 … an
a1 a2 + b a3 … an n
1 a2 + b a3 … an
a1 a2 a3 + b … an = ∑a i= 1
i + b 1 a2 a3 + b … an
… … … w … … … … w …
a1 a2 a3 … an + b 1 a2 a3 … an
1 0 0 … 0
n
1 b 0 … 0 n

= ∑ai= 1
i + b 1 0 b … 0 = ∑a i= 1
i + b bn - 1 .
… … … w …
1 0 0 … b
n

当 ∑ ai + b ≠ 0 , 且 b ≠ 0 时 , 方程组只有零解 .
i= 1
・ 162 ・ 第 4章 线性方程组

当 b = 0 或 ∑ ai + b = 0 时 , 方程组有非零解 , 解法同方法 1 . 【解毕】


i=1

例 4 .2 .7 设线性方程组
x1 + λx 2 + μx3 + x4 = 0 ,
2 x1 + x2 + x3 + 2 x4 = 0 ,
3 x1 + ( 2 + λ) x2 + ( 4 + μ) x3 + 4 x4 = 1 .
T
已知 (1 , - 1 , 1 , - 1 ) 是该方程组的一个解 .试求
(1 ) 方程组的全部解 , 并用对应的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表示全部解 ;
(2 ) 该方程组满足 x2 = x3 的全部解 .
( 2004 年考研题 )
思路 这是 4 个未知数 3 个方程的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 对增广矩阵 作初等行 变换 , 先
利用条件 (1 , - 1 , 1 , - 1 ) T 是一个解 , 找出参数 λ和μ的关系 .
T
【解】 将 (1 , - 1 , 1 , - 1 ) 代入方程组 , 得
1 - λ+ μ - 1 = 0 .
从而得 λ= μ.对增广矩阵作初等行变换
1 λ λ 1 0 2 1 1 2 0 2 1 1 2 0
2 1 1 2 0 → 2 2 4 3 1 → 0 1 3 1 1 .
3 2 +λ 4 +λ 4 1 1 λ λ 1 0 0 2λ - 1 2λ - 1 0 0
(1 ) 若 2λ- 1 = 0 , 对增广矩阵进一步作初等行变换 , 得
1
2 0 - 2 1 - 1 1 0 - 1 - 1
2 2
0 1 3 1 1 → .
0 1 3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方程组的通解为
T T
1 1
x = - ,1 ,0 ,0 + k1 (1 , - 3 , 1 , 0) T + k2 - , - 1, 0, 1 ( k1 , k2 为任意常数 ) .
2 2
若 2λ- 1≠ 0 , 对增广矩阵进一步作初等行变换 , 得
1 0 0 1 0
2 1 1 2 0 2 0 0 2 0
0 1 0 - 1 - 1
0 1 3 1 1 → 0 1 1 0 0 → 2 2 .
0 1 1 0 0 0 0 2 1 1 1 1
0 0 1
2 2
方程组的通解为
T T
1 1 1 1
x = 0, - , ,0 + k - 1, , - ,1 ( k 为任意常数 ) .
2 2 2 2
4 .2 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 1 63 ・

(2 ) 方法 1 : 当 2λ- 1 = 0 时 , x2 = x3 即
1 - 3 k1 - k2 = k1 ,
从而 k2 = 1 - 4 k1 .
通解为
T T
1 T 1
x = - , 1, 0, 0 + k1 (1 , - 3 , 1 , 0 ) + ( 1 - 4 k1 ) - , - 1, 0, 1 ,
2 2
T T
即 x = ( - 1 , 0 , 0 , 1) + k1 (3 , 1 , 1 , - 4) ( k1 为任意常数 ) .
当 2λ- 1≠ 0 时 , x2 = x3 , 即
1 1 1 1
- + k = - k.
2 2 2 2
解得 k= 1 .
方程组的解为
T T
1 1 1 1
x = 0, - , ,0 + - 1, , - ,1
2 2 2 2
T
= ( - 1 ,0 ,0 ,1) .
方法 2 : 原方程组中加一个方程 x2 - x3 = 0 .
当 2λ- 1 = 0 时 , 增广矩阵为
3 1
1 0 0 -
1 - 1 1 - 1 4 4
1 0 - 1 1 0 - 1
2 2 2 2 1 1
0 1 0
0 1 3 1 1 → 0 1 3 1 1 → 4 4 .
0 - 1 1 0 0 0 0 4 1 1 1 1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4 4
0 0 0 0 0
方程组的通解为
T T
1 1 1 3 1 1
x = - , , ,0 + k - , - , - ,1 .
4 4 4 4 4 4
k 为任意常数 .
当 2λ- 1≠ 0 时 , 增广矩阵为
1 0 0 1 0
1 0 0 1 0
1 1
1 1 0 1 0 - -
0 1 0 - - 2 2
2 2
→ 1 1
1 1 0 0 1
0 0 1 2 2
2 2
1 1
0 - 1 1 0 0 0 0 1 - -
2 2
・ 164 ・ 第 4章 线性方程组

1 0 0 1 0
1 1 1 0 0 0 - 1
0 1 0 - -
2 2 0 1 0 0 0
→ → .
1 1 0 0 1 0 0
0 0 1
2 2 0 0 0 1 1
0 0 0 - 1 - 1
方程组的解为
T
x = ( - 1 , 0 , 0 , 1) . 【解毕】

例 4 .2 .8 设线性方程组
x1 + x2 = 0 , x1 - x2 + x3 = 0 ,
(Ⅰ) (Ⅱ)
x2 - x4 = 0 . x2 - x3 + x4 = 0 .
求方程组 ( Ⅰ ) 和 ( Ⅱ ) 的公共解 .
思路 ( Ⅰ ) , ( Ⅱ ) 的公共解 , 就是同 时满足 4 个方程 的解 , 因 此本题 即是 求 4 个方 程
组成的四元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 .
另一方面 , 也可从 ( Ⅰ ) 的通解中找出适合 ( Ⅱ ) 的解 , 即为它们的公共解 .
【解】 方法 1 : 设方程 组 ( Ⅰ ) 的 系数 矩 阵为 A, 方 程组 Ⅱ 的 系 数矩 阵 为 B, 求 ( Ⅰ ) ,
A
( Ⅱ ) 的公共解即求解线性方程组 x=0 .
B
1 1 0 0 1 1 0 0
A 0 1 0 - 1 0 1 0 - 1
= → ,
B 1 - 1 1 0 0 0 1 - 2
0 1 - 1 1 0 0 0 0
A
r = 3 , 未知量个数 n = 4 . 因此可求得通解为
B
x = k( - 1 , 1 , 2 , 1) T ( 其中 k 为任意常数 ) ,
即为方程组 ( Ⅰ ) , ( Ⅱ ) 的公共解 .
方法 2 : 先把方程组 ( Ⅰ ) : A x = 0 的通解求出 .
1 1 0 0
A =
0 1 0 - 1
T
已是阶梯形 , r ( A) = 2 , n = 4 , 求 得 ( Ⅰ ) 的 基础 解系 为ξ1 = ( 0 , 0 , 1 , 0 ) ,ξ2 = ( - 1 , 1 , 0 ,
1) T , 其通解为
x = k1 ξ1 + k2 ξ2 = k1 ( 0 , 0 , 1 , 0) T + k2 ( - 1 , 1 , 0 , 1) T
T
= ( - k2 , k2 , k1 , k2 ) .
4 .2 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 1 65 ・

然后在方程组 ( Ⅰ ) 的通解中找出满足方程 组 ( Ⅱ ) 的 解 , 即 找出 k1 , k2 取 何值 时 , x 满足 方
程组 ( Ⅱ ) , 因此把 ( Ⅰ ) 的通解 x 代入方程组 ( Ⅱ ) : B x = 0 , 得
- k2 - k2 + k1 = 0 ,
k2 - k1 + k2 = 0 .
从而得 k1 = 2 k2 , 即当 k1 = 2 k2 时 , 方程组 ( Ⅰ ) 的 通解 x = k1 ξ1 + k2 ξ2 也 满足方 程组 ( Ⅱ ) ,
T
故 k1 ξ1 + k2 ξ2 = 2 k2 ξ1 + k2 ξ2 = k2 ( - 1 , 1 , 2 , 1) ( k2 为任意常数 ) 为方程组 ( Ⅰ ) 和 ( Ⅱ ) 的
公共解 .
方法 3 : 分别求出方程 组 ( Ⅰ ) 和 ( Ⅱ ) 的通 解 , 再 找 出它 们 的公 共 解 . 即 找 出既 可 由
( Ⅰ ) 的基础解系线性表出又可由 ( Ⅱ ) 的基础解系线性表出的解 .
T T
方法 2 中已求得 ( Ⅰ ) : A x = 0 的基础解系ξ1 = ( 0 , 0 , 1 , 0) ,ξ2 = ( - 1 , 1 , 0 , 1 ) . 方程
1 -1 1 0
组 ( Ⅱ ) 的系数矩阵 B = 已是阶梯形 , r ( B) = 2 , n = 3 , 求得基础解系为
0 1 -1 1
η1 = ( 0 , 1 , 1 , 0) T , η2 = ( - 1 , - 1 , 0 , 1) T .
令 k1 ξ1 + k2 ξ2 = l1 η1 + l2 η2 , 即 求 解 线性 方 程组 l1 η1 + l2 η2 - k1 ξ1 - k2 ξ2 = 0 .代 入
η1 ,η2 ,ξ1 ,ξ2 之值 , 得线性方程组
- l2 + k2 = 0 ,
l1 - l2 - k2 = 0 ,
l1 - k1 = 0,
l2 - k2 = 0 .
即 C y = 0 , 其中
0 - 1 0 1 1 - 1 0 - 1
1 - 1 0 - 1 0 - 1 0 1
C= → .
1 0 - 1 0 0 0 - 1 2
0 1 0 - 1 0 0 0 0
得其通解为 y = t(2 , 1 , 2 , 1 ) T ( 其中 t 为任意常数 ) .
T
取 l1 = 2 t, l2 = t 代 入 l1 η1 + l2 η2 得 向 量 t ( - 1 , 1 , 2 , 1 ) . ( 或 k1 = 2 t, k2 = t 代 入
k1 ξ1 + k2 ξ2 , 得相同结果 .) 【解毕】

例 4 .2 .9 已知下列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x1 + x2 - 2 x4 = - 6 , x1 + m x2 - x3 - x4 = - 5 ,
( Ⅰ) 4 x1 - x2 - x3 - x4 = 1 , ( Ⅱ) n x2 - x3 - 2 x4 = - 11 ,
3 x1 - x2 - x3 = 3 . x3 - 2 x4 = - t + 1 .
(1 ) 求解方程组 ( Ⅰ ) , 用其导出组的基础解系表示通解 .
・ 166 ・ 第 4章 线性方程组

(2 ) 当方程组 ( Ⅱ ) 中的参数 m, n, t 为何值时 , 方程组 ( Ⅰ ) 和 ( Ⅱ ) 同解 .


( 1998 年考研题 )
【解】 (1 ) 设方程组 ( Ⅰ ) 的系数矩阵为 A, 常数列为 b, 则 ( Ⅰ ) 为 A x = b, 对增广矩 阵
进行行初等变换化为阶梯形 , 有
1 1 0 - 2 - 6 1 0 0 - 1 - 2
( A b) = 4 - 1 - 1 - 1 1 → 0 1 0 - 1 - 4 .
3 - 1 - 1 0 3 0 0 1 - 2 - 5
r( A) = r ( A b ) = 3 < 4 . 所以线性方程组有无穷多个解 , 通解为
- 2 1
- 4 1
x = + k ( k 为任意常数 ) .
- 5 2
0 1
T
(2 ) 将通解 x = ( - 2 + k, - 4 + k, - 5 + 2 k, k) 代入 ( Ⅱ ) 中的第一个方程 , 得
( - 2 + k) + m( - 4 + k) - ( - 5 + 2 k) - k = - 5 .
由于上式对任意常数 k 均成立 , 取 k = 0 , 得到 m = 2 .
同样 , 把通解 x 代入第二个方程 , 并 取 k = 0 , 得 n = 4 ; 把通 解 x 代 入第 三 个方 程 , 并
取 k = 0 , 得 t = 6 . 即方程组 ( Ⅱ ) 的参数 m = 2 , n = 4 , t = 6 时 , 方程 组 ( Ⅰ ) 的全 部解是方 程
组 ( Ⅱ ) 的解 .
此时 , 方程组 ( Ⅱ ) 化为
x1 + 2 x2 - x3 - x4 = - 5 ,
4 x2 - x3 - 2 x4 = - 11 ,
x3 - 2 x4 = - 5 .
即 Bx = β, 其中
1 2 - 1 - 1 - 5 1 0 0 - 1 - 2
( Bβ) = 0 4 - 1 - 2 - 11 → 0 1 0 - 1 - 4 .
0 0 1 - 2 - 5 0 0 1 - 2 - 5
于是方程组 ( Ⅱ ) 的通解为
- 2 1
- 4 1
x = + k ( k 为任意常数 ) .
- 5 2
0 1
显然 , 方程组 ( Ⅰ ) 和方程组 ( Ⅱ ) 的解完全相同 , 即方程组 ( Ⅰ ) , ( Ⅱ ) 同解 . 【解毕】

例 4 .2 .10 设四元齐次线性方程组 ( Ⅰ ) 为
4 .2 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 1 67 ・

2 x1 + 3 x2 - x3 = 0 ,
x1 + 2 x2 + x3 - x4 = 0 .
且已知另一四元齐次线性方程组 ( Ⅱ ) 的一个基础解系为
T T
α1 = (2 , - 1 , a + 2 , 1 ) , α2 = ( - 1 , 2 , 4 , a + 8 ) .
(1 ) 求方程组 ( Ⅰ ) 的一个基础解系 ;
(2 ) 当 a 为何值时 , 方程组 ( Ⅰ ) 与 ( Ⅱ ) 有非零公共 解 ? 在有 非零公共 解时 , 求出全 部
非零公共解 .
( 2002 年考研题 )
思路 给定一个齐次线性方程组 和另 一个齐 次线 性方程 组的 基础 解系 , 要求 这个 方
程组的非零公共解 , 有两种方法 , 其一 是将 方程组 的通 解代入 给定 方程 , 另 一种方 法是 求
出给定方程组的通解 , 令两个通解相等 .
【解】 (1 ) 对方程组 ( Ⅰ ) 的系数矩阵作初等行变换 , 有
2 3 - 1 0 1 0 - 5 3
→ .
1 2 1 - 1 0 1 3 - 2
( Ⅰ ) 的基础解系为
T T
β1 = ( 5 , - 3 , 1 , 0 ) , β2 = ( - 3 , 2 , 0 , 1 ) .
(2 ) 方法 1 : 由题设 , 方程组 ( Ⅱ ) 的通解为
k1 α1 + k2 α2 = k1 (2 , - 1 , a + 2 , 1) T + k2 ( - 1 , 2 , 4 , a + 8 ) T ,
T
= ( 2 k1 - k2 , - k1 + 2 k2 , ( a + 2) k1 + 4 k2 , k1 + ( a + 8) k2 ) .
k1 , k2 为任意常数 , 代入方程组 ( Ⅰ ) , 有
2( 2 k1 - k2 ) + 3( - k1 + 2 k2 ) - ( ( a + 2) k1 + 4 k2 ) = 0 ,
(2 k1 - k2 ) + 2 ( - k1 + 2 k2 ) + ( ( a + 2 ) k1 + 4 k2 ) - ( k1 + ( a + 8) k2 ) = 0 .
化简 , 得
( a + 1) k1 = 0 ,
( a + 1) k1 - ( a + 1) k2 = 0 .
方程组 ( Ⅰ ) 和 ( Ⅱ ) 有非零公共解只需上述方程有非零解 , 即只需
a+1 0
= - ( a + 1 )2 = 0 ,
a+1 - ( a + 1)
即 a = - 1 时 , 方程组 ( Ⅰ ) 和 ( Ⅱ ) 有非零公共解 , 此时公共解为
T T
x = c1 ( 2 , - 1 , 1 , 1 ) + c2 ( - 1 , 2 , 4 , 7 ) ,
c1 , c2 为不同时为零的任意常数 .
方法 2 : 方程组 ( Ⅰ ) 和 ( Ⅱ ) 的公共解满足
k1 α1 + k2 α2 = k3 β1 + k4 β2 ,
・ 168 ・ 第 4章 线性方程组

由此得
k1 - 2 k3 + k4 = 0 ,
k2 + k3 - 2 k4 = 0 ,
2 k1 + 3 k2 - ( a + 2 ) k3 - 4 k4 = 0 ,
3 k1 + 5 k2 - k3 - ( a + 8) k4 = 0 .
对系数矩阵作初等行变换 , 得
1 0 -2 1 1 0 -2 1 1 0 -2 1
0 1 1 - 2 0 1 1 -2 0 1 1 - 2
→ → .
2 3 - ( a + 2) - 4 0 3 - a+ 2 -6 0 0 - a-1 0
3 5 -1 - ( a + 8) 0 5 5 - a-1 0 0 0 - a-1
当 a = - 1 时 , 方程组 ( Ⅰ ) 和 ( Ⅱ ) 有非零公共解 :
T T
x = k1 ( 2 , - 1 , 1 , 1 ) + k2 ( - 1 , 2 , 4 , 7) ,
k1 , k2 为不同时为零的任意常数 . 【解毕】

4 .3 综合 例 题

如 4 .0 节中所言 , 线性方程组的理论和求解不仅涉及到方程组本身 , 而且 与向量组 的


线性相关性与线性无关性、矩阵 的秩等 线性 代数 的其 他内 容有 密 切的 联系 . 因 此 这一 章
中 , 综合应用有关知识 , 把这些知识点 有机 地结合 起来 的例题 也不 少 , 我们 可由下 面几 个
综合例题体会这些 .
2
综例 4 .3 .1 已知 A = I, 且 A≠ I, 证明 A + I 不可逆 .
思路 本题虽然是一个矩阵可逆 与否 的问题 , 实 际上 要用 齐次线 性方 程组有 非零 解
的充分必要条件为系数行列式等于 0 来判断 . 这里 要认识和 学会一个 常用的 解题思路 和
方法 .
设 A 为 m× s 矩阵 , B 为 s× n 矩阵 . 若 AB = 0 , 此时设 B = (β1 β2 … βn ) , 则 A B = A(β1
β2 … βn ) = 0 , 即 Aβi = 0 ( i = 1 , 2 , … , n) , B 的各列均为 A x = 0 的解向量 . 若 B≠0 , 即有某
βj ≠0 , 使 Aβj = 0 , 就得到齐次方程组 A x = 0 有非零解的结论 , 继 而得到 r ( A) < s . 若 m =
s, 则得到 | A| = 0 的结论 .
本题已知 A2 = I, 即 A2 - I = 0 , ( A + I) ( A - I) = 0 , 这样 就变 成了 上 面讨 论的 AB = 0
的形式 .
2
【证明】 由已知 A = I , 故 ( A + I) ( A - I) = 0 .
因为 A≠ I, 所以 A - I≠0 , 而 A - I 的各列为 ( A + I) x = 0 的 解向量 , 所以 ( A + I) x = 0
有非零解 , 所以 | A + I | = 0 , 即 A + I 不可逆 . 【证毕】
4 .3 综合例题 ・ 1 69 ・

综例 4 .3 .2 设 A 是 m× n 矩阵 , 它的 m 个行向 量是某 个 n 元齐 次线 性方程 组的 一


组基础解系 , B 是一个 m 阶可逆矩阵 . 试证明 : BA 的行向量 组也构成 该齐次 线性方程 组
的一组基础解系 .
思路 本题是证明某向量组构成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 系 , 即要证明 3 条 : ( 1 ) 该
向量组满足齐次线性方程组 ; ( 2) 它们线性无关 ; ( 3 ) 向量 组所 含向量 的个 数等于 线性 方
程组未知量的个数减去系数矩阵的 秩 . 由题目 的已 知 条件 , 这 3 条都 能直 接或 间 接推 导
得到 .
【证明】 方法 1 : 因为 A 的 m 个行向量 ( n 维向量 ) 为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 , 所以 A
的行向量组线性无关 , 即 r( A) = m .
又设该线性方程组为 Cx = 0 , 则 r ( C) = n - m .
因为 B 可 逆 , 所 以 r ( BA) = m . 又 B A 仍为 m × n 矩 阵 , 所 以 B A 的 行 向量 组 线 性
无关 .
β1 α1 b11 b12 … b1 m
β2 α2 b21 b22 … b2 m
设 BA = , A= , B= ,
… … … … …
βm αm bm1 bm2 … bm m
m

则 βi = ∑b
k=1
ik αk ( i = 1 , 2 , … , m) ,

即 B A 的各行均为 A 的行向量组的线性组合 , 而 A 的行向 量组 为 Cx = 0 的基 础解 系 . 所


以 BA 的行向量组β1 ,β2 , … ,βm 也满足Cx = 0 .又已证 r ( B A) = m = n - r ( C) , 故β1 ,β2 , … ,
βm 构成 Cx = 0 的基础解系 .
方法 2 : 用矩阵的形式表示 .
α1
α2
设 A = ,

αm
T
因为 A 的行向量均为 Cx = 0 的解 , 且α1 ,α2 , … ,αm 构成 Cx = 0 的基础解系 , 所以 Cα1 = 0 ,
T T
Cα2 = 0 , … , Cαm = 0 , 即
C(α1T α2T … αTm ) = 0 或 C AT = 0 ,
其中 r ( A) = m, 所 以 r ( C) = n - m . 上 式 两 边 转 置 , 得 A C T = 0 .两 边 同 时 左 乘 B, 得
BAC T = 0 .再转置得 C( B A) T = 0 , 即 BA 的行向量组均为 Cx = 0 的解向量 . 又 r( BA) = m,
而 n - r ( C) = n - ( n - m) = m, 所以 B A 的行 向 量组 线性 无关 , 且所 含向 量个 数 m = n -
r( C) .故 B A 的行向量组构成 Cx = 0 的基础解系 . 【证毕】
・ 170 ・ 第 4章 线性方程组

综例 4 .3 .3 设 A 是 m× n 矩阵 , m < n, 又 r( A) = m, 齐次线性方程组 A x = 0 有一 组
基础解系
T
bi = ( bi1 , bi2 , … , bi n ) ( i = 1 , 2 , … , n - m) .
n

求齐次线性方程组 ∑ bij y j = 0 ( i = 1 , 2 , … , n - m) 的一组基础解系 .


j =1

思路 本题与综例 4. 3. 2 类似 , 也是求某个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 解系 , 因此求得 的


解应满足上面所说的 3 条 .
n

设线性方程组 ∑ bij y j = 0 ( i = 1 , 2 , … , n - m) 的系数矩阵为 B, 则


j =1

b11 b12 … b1 n
b21 b22 … b2 n
B = ,
… … …
bn - m, 1 bn - m, 2 … bn - m, n
线性方程组为 B y = 0 . 可以 看出 B 的行向 量组 由齐 次线性 方程 组 A x = 0 的基 础 解系 构
T T
成 . 由 Abi = 0 ( i = 1 , 2 , … , n - m) 得到 A B = 0 , 因而 B A = 0 , 从而又得到 矩阵 A 的各 行
T
( A 的各列 ) 为 B y = 0 的解向量 . 再进一步 讨论 线性无 关解 及系数 矩阵 B 的秩等 即可 得
到证明 .
n

【解】 齐次线性方程组 ∑b
j= 1
ij yj = 0 ( i = 1 , 2 , … , n - m) 可写成 B y = 0 的形式 , 其

中系数矩阵
T
b1 b11 b12 … b1 n

T
b2 b21 b22 b2 n
B = = .
… … … …

T
bn - m bn - m, 1 bn - m, 2 bn - m, n

又 b1 , b2 , … , bn - m 为 A x = 0 的基础解系 , 所以线性无关 , 且有 r( B) = n - m .
已知 b1 , b2 , … , bn - m 为 A x = 0 的基础解系 , 所以
Ab1 = 0 , Ab2 = 0 , … , Abn - m = 0 .
T T T
从而得到 A( b1 b2 … bn - m ) = 0 , 即 A B = 0 . 两边转置得 BA = 0 , 即 A 的各列 ( 即 A 的 各
行 ) 为 B y = 0 的解向量 . 又 r( A) = m, 即 A 的 行向 量组 线 性无 关 . 而 r ( B) = n - m, B 为
( n - m) × n 矩阵 , 故 B y = 0 的基 础解系应 包括 n - r( B) = n - ( n - m) = m 个线 性无关 解
向量 . 所以 A 的行向量组为所求的基础解系 . 【解毕】

综例 4 .3 .4 证明 : 若线性方程组
4 .3 综合例题 ・ 1 71 ・

a11 y1 + a1 2 y2 + … + a1 n y n = b1 ,
a21 y1 + a2 2 y2 + … + a2 n y n = b2 ,
(Ⅰ)

am1 y1 + am 2 y2 + … + am n y n = bm .
有解 , 则线性方程组
a11 x1 + a21 x2 + … + am 1 xm = 0 ,
a12 x1 + a22 x2 + … + am 2 xm = 0 ,
(Ⅱ)

a1 n x1 + a2 n x 2 + … + am n x m = 0 .
T
的任一解 ( x1 , x2 , … , xm ) 必满足线性方程组
b1 x1 + b2 x2 + … + bm x m = 0 . (Ⅲ)

思路 本题是讨论三个线性方程 组的 解的关 系 , 而这 三个 线性方 程组 的系数 及常 数


列又有密切的关系 . 因此 , 可以由线性方程组的不同形式出发 , 得到不同的证法 .
【证明】 方法 1 : 利用三个线性方程 组的 系数矩 阵与 增广 矩阵的 关系 及矩阵 的秩 与
解的关系证明 .
设方程组 ( Ⅰ ) 为 Ay = b, 其中
a1 1 a1 2 … a1 n y1 b1
a2 1 a2 2 … a2 n y2 b2
A = , y = , b = .
… … … … …
am1 am2 … am n yn bm
则方程组 ( Ⅱ ) 为 AT x = 0 , 而方程组 ( Ⅲ ) 为 bT x = 0 .
由已知 , 方程组 ( Ⅰ ) 有解 , 即 r ( A b) = r( A) . 此时把方程组 ( Ⅱ ) 与 ( Ⅲ ) 联立得
T T
A x = 0, A
即 x = 0 . (Ⅳ)
bT x = 0 . T
b
AT T T T
由 r ( A b) = r ( A) 得 r T
= r( A ) . 即 b 可以被 A 的 各行 线性 表出 . 说明 线性 方
b
T T T
程组 ( Ⅳ ) 的 最后 一个方 程 b x = 0 是多 余方 程 , 故方程 组 ( Ⅲ ) A x = 0 的解 都是 b x = 0
的解 .
方法 2 : 利用解的定义及 二重和 号的 性质 . 将方 程组 ( Ⅰ ) , ( Ⅱ ) , ( Ⅲ ) 都用 一 重和 式
表达 , 分别有
n

∑a j =1
ij y j = bi ( i = 1 , 2 , … , m) , (Ⅰ)
・ 172 ・ 第 4章 线性方程组

∑a i= 1
ij xi = 0 ( i = 1 , 2 , … , n) , (Ⅱ)
m

∑b xi= 1
i i = 0 . (Ⅲ)

由已知 ( Ⅰ ) 有解 , 故存在 y1 , y2 , … , ym 使 ( Ⅰ ) 成 立 , 将 ( Ⅰ ) 代入 ( Ⅲ ) , 并利用 双重 和


号有交换次序的性质得
m m n m n

∑b x
i=1
i i = ∑ ∑a
i= 1 j =1
ij yj x i = ∑∑ a
i=1 j =1
ij yj xi
n m n m

= ∑∑ a
j= 1 i =1
ij xi yj = ∑ ∑a
j= 1 i= 1
ij xi yj .
m

当 x1 , x2 , … , xm 是 ( Ⅱ ) 的任一解时 , 则有 ∑a
i= 1
ij x i = 0 . 代入上式可化为
m n m n

∑b x
i= 1
i i = ∑ ∑a
j =1 i=1
ij xi yj = ∑ 0・ y
j= 1
j = 0,

即证明了当 x1 , x2 , … , xm 是 ( Ⅱ ) 的任一解时 , 也能使得 ( Ⅲ ) 成立 , 即为 ( Ⅲ ) 的解 .


方法 3 : 用线性方程组的向量表达式来证明 .
b1 a1 i
b2 a2 i
设 b= , αi = ( i = 1 , 2 , … , n) ,
… …
bm am i
则方程组 ( Ⅰ ) , ( Ⅱ ) , ( Ⅲ ) 分别有下列向量表达形式 :
y1 α1 + y2 α2 + … + ynαn = b, (Ⅰ)
x1
x2
a1 j x1 + a2 j x2 + … + amj x m = ( a1 j , a2 j , … , am j )

xm
T
= αj x = 0 ( j = 1 , 2 , … , n) , (Ⅱ)
T
b1 x1 + b2 x2 + … + bm x m = b x = 0 . (Ⅲ)
把方程组 ( Ⅰ ) 的表达式两边转置得
T T T T
b = ( y1 α1 ) + ( y2 α2 ) + … + ( ynαn )
T T T
= y1 α1 + y2 α2 + … + ynαn ,
代入方程组 ( Ⅲ ) , 得
T T T T
b x = ( y1 α1 + y2 α2 + … + ynαn ) x
4 .3 综合例题 ・ 1 73 ・

= y1 α1T x + y2 α2T x + … + ynαTn x .


T T
当 x 为方程组αj x = 0 ( j = 1 , 2 , … , n) 的解 时 , 代入上 式得 到 b x = 0 , 即满足 方程 组
( Ⅱ ) 的任一解 x 也满足方程组 ( Ⅲ ) .
方法 4 : 利用矩阵运算来证 .
T
如方法 1 中所设 , 方程 组 ( Ⅰ ) 为 A y = b, 有解 y; 方 程组 ( Ⅱ ) 为 A x = 0 , 有 解 x; 方 程
T
组(Ⅲ) 为 b x= 0 .
T T T
由 ( Ⅰ ) 两边转置得 y A = b , 再两边右乘 x, 得
由 (Ⅱ )
bT x = yT AT x = yT ( AT x) 0 . 【证毕】
【注】 方法 1 和方法 4 利用线性方程组的矩阵表达形式及矩阵的运算和 秩的关系 来
证明 , 更为简洁明了 , 你认为如何 ?
方法 4 中采用 的 矩 阵 方 程 两 边 同 乘 矩 阵 的 方 法 , 在 解 线 性 方 程 组 中 常 用 , 即 如 果
A x = 0 , 两边左乘 B, 得 B A x = B0 = 0 , 从而得到结论 : 满足 A x = 0 的解都是 B A x = 0 的解 .

综例 4 .3 .5 设向量α1 ,α2 , … ,αt 是 齐次线 性 方程 组 A x = 0 的一 个基 础 解系 , 向 量β


不是方程组 A x = 0 的解 . 试证明β,β+α1 ,β+α2 , … ,β+ αt 线性无关 .
( 1996 年考研题 )
思路 本题虽然是一个向量组线 性无 关的问 题 , 但涉 及到 齐次线 性方 程组的 基础 解
系及解的概念 . 显然α1 ,α2 , … ,αt 是线性无 关的 , 且 Aαi = 0 ( i = 1 , 2 , … , t) , Aβ≠ 0 . 从 向
量组线性无关的定义出发 , 作 kβ+ k1 (β+ α1 ) + … + kt (β+ αt ) = 0 , 欲 证 k, k1 , … , kt 全 为
0 . 显然要对上式作用矩阵 A, 与已知条件中线性方程组的解联系起来 .
【证明】 设有一组数 k, k1 , … , kt , 使得
t

kβ+ ∑ k (β+ α )
i=1
i i = 0 .

整理得
t t

k+ ∑k
i= 1
i β= ∑( -
i=1
ki ) αi . ( 1)

对上式两边左乘矩阵 A, 有
t t

k+ ∑k
i=1
i Aβ= ∑( -
i =1
ki ) Aαi = 0 .
t

因为 Aβ≠ 0 , 所以 k+ ∑k
i=1
i = 0 . ( 2)
t

将 (2 ) 式代入 ( 1) 式 , 得 ∑( -
i =1
ki ) αi = 0 .

由于α1 ,α2 , … ,αt 是 A x = 0 的基础解系 , 故它 们线性 无关 , 所 以 k1 = k2 = … = kt = 0 . 从 而


・ 174 ・ 第 4章 线性方程组

由 (2 ) 式得 k = 0 . 因此 ,β,β+α1 ,β+α2 , … ,β+ αt 线性无关 . 【证毕】


T T
综例 4 .3 .6 设 A 是 m× n 矩阵 , b 是 m 维列向量 , 求证 : 线性方程组 A A x = A b 必
有解 .
思路 本题欲证 AT A x = AT b 必有解 , 只需 证明 r( AT A) = r( AT A AT b) , 即线 性方 程
T T
组的系数矩阵的秩等于增广矩阵的秩 . 考察线性方程 组的常数 列 A b, 它为 A 的列向 量
组的线性组合 , 而系 数矩阵 AT A 的各列也 为 A T 列向量组 的线性组合 . 这样 , 我们就得 到
方程组增广矩阵的列向量组为 AT 列向量组的线性组合 .
T T
另一方面 , 从矩阵运算后秩的变化关系我们又 可推得 r ( A A) = r ( A) = r ( A ) , 这样 ,
我们就得到 AT A 的列向量组与 A T 的列向量 组可 以互 相线性 表出 , 从 而得 到 AT b 也可 被
T T T T
A A 的列向量组线性表出 , 于是证明了 r( A A A b) = r( A A) .
T
【证明】 先证 r ( A A) = r( A) .
设 A x = 0 , 则 AT A x = 0 . 从而 X1 = { x | A x = 0} X2 = { x | AT A x = 0} .
T T T T T T
又 A A x = 0 , 两边左乘 x , 得 x A A x = 0 , 即 ( A x) ( A x) = 0 . 设 A x = ( t1 , t2 , … , tn ) ,

T 2 2 2
( Ax ) ( Ax ) = t1 + t2 + … + tn = 0 t1 = t2 = … = tn = 0 .
T T T
所以 A x = 0 , 即 X2 X1 . 因此 A x = 0 与 A A x = 0 同解 , 故 r( A A) = r( A) = r( A ) .
再证 r ( AT A AT b) = r ( AT A) .
T T T
令方程组 A A x = A b 的常数列 A b =β . 设
AT = (α1 α2 … αm ) , b = ( b1 , b2 , … , bm ) T ,
T
则 β= A b
b1
b2
= (α1 α2 … αm ) = b1 α1 + b2 α2 + … + bmαm ,

bm
T
即β为 A 的各列 ( 列向量组 ) 的线性组合 .
T
又设 A A = (β1 β2 … βn ) , A = ( ai j ) m × n , 则
a11 a12 … a1 n
T
a21 a22 … a2 n
A A = (β1 β2 … βn ) = (α1 α2 … αm ) ,
… … …
am1 am2 … am n
m

∑a
T T
故得 βi = ji αj ( i = 1 , 2 , … , n) , 即系数矩阵 A A 的列向量组也为 A 的列向量组的
j =1

线性组合 .
4 .3 综合例题 ・ 1 75 ・

这样 , 就得到线性方程组的增广矩阵 ( AT A AT b) 的列 向量组 (β1 β2 … βn β) 均


T
可被 A 的列向量组 α1 ,α2 , … ,αm 线性表出 .
T T T T
另一方面由 r ( A A) = r ( A ) 和 A A 的列向量组β1 ,β2 , … ,βn 可被 A 的列向量 组α1 ,
α2 , … ,αm 线性表出 . 我们得到β1 ,β2 , … ,βn 与α1 ,α2 , … ,αm 可以 互 相线 性表 出的 结论 , 从
T T T T T T
而推出β= A b 可被β1 ,β2 , … ,βn 线性表出 , 即 r( A A A b) = r ( A A) . 所以 A A x = A b
必有解 . 【证毕】
【注】 本题的结论在计算方法课中常常用到 .

综例 4 .3 .7 设 A 是 m× n 矩阵 , B 是 p × n 矩阵 , x 是 n 维 向量 . 若 r ( A) + r ( B) <
n, 证明齐次线性方程组 A x = 0 和 B x = 0 有非零的公共解 .
( 1997 年清华大学考题 )
思路 本题是求两个齐次线性方程组 A x = 0 与 B x = 0 的公 共解 , 但没有 给出具体 的
线性方程组的系数 . 如例 4. 2. 8 所述 , 求两个线性方程组 的公共 解 , 也 就是把 两个线性 方
程组联立起来求解 . 得到的解当然满足每一个方程 , 即公共解 .
A
【证】 求 A x = 0 与 B x = 0 的公共解 , 即求 x = 0 的解 .
B
A
因为由已知可得 r ≤ r( A) + r( B) < n, 即齐次 线性 方程 组的系 数矩 阵的秩 小于 未
B
A
知量的个数 , 所以 x = 0 有非零解 , 即 A x = 0 与 B x = 0 有非零公共解 . 【证毕】
B
T T
综例 4 .3 .8 已知 x1 = (0 , 1 , 0 ) , x2 = ( - 3 , 2 , 2) 是线性方程组
x1 - x2 + 2 x3 = - 1 ,
3 x1 + x2 + 4 x3 = 1 ,
ax 1 + bx2 + cx3 = d
的两个解 , 求此方程组的一般解 .
( 2000 年全国 MBA 入学考试题 )
思路 本题给出了线性方程组 , 但其中有一个方程是不定方程 , 要求此方 程组的一 般
解 . 从已知条件线性方程组有两个不同的解 x1 , x2 可判断此线性方程组有无穷多个解 , 再
对系数矩阵的秩进行分析可得出结果 .
【解】 设线性方程组为 A x = b, 系数矩阵
1 - 1 2
A = 3 1 4 .
a b c
・ 176 ・ 第 4章 线性方程组

由已知 , A x = b 有两个解 x1 = ( 0 , 1 , 0) T , x2 = ( - 3 , 2 , 2 ) T . 显然 , x1 ≠ x2 , 故线性方 程


组 A x = b 有解 , 且解不惟一 , 即有无穷多个解 . 所以 r( A) = r ( A b ) < n = 3 .
1 - 1
又 A 有二阶子式 = 4≠ 0 , 所以 r( A) ≥ 2 , 于是得 r ( A) = 2 . 故齐次线性方 程
3 1
组 A x = 0 的基础解系中包含一个非零解向量 .而ξ= x1 - x2 = ( 3 , - 1 , - 2 ) T ≠ 0 满足对 应
的齐次线性方程组 A x = 0 , 所以 ξ为 A x = 0 的基础解系 . 从而得 A x = b 的一般解为
T T
x = kξ+ x1 = k( 3 , - 1 , - 2 ) + (0 , 1 , 0 ) ,
其中 k 为任意常数 . 【解毕】
【注】 本题所给条件中 , 方 程组中 第三 个方 程 ax1 + bx2 + cx3 = d 不惟 一 , 它 应为 前
两个方程的线性组合 , 才能保证有解 , 且 r ( A) = 2 .

综例 4 .3 .9 已知四元线性方程组
a11 x1 + a12 x2 + a1 3 x3 + a14 x4 = b1 ,
a21 x1 + a22 x2 + a2 3 x3 + a24 x4 = b2 ,
a31 x1 + a32 x2 + a3 3 x3 + a34 x4 = b3
的 5 个解 , 它们是 x1 = ( 1 , 1 , 1 , 0) T , x2 = (2 , 2 , 1 , 0 ) T , x3 = ( 0 , 0 , 1 , 0 ) T , x4 = ( 3 , 1 , 2 , 0) T ,
T
x5 = ( 0 , 1 , 1 , 1) . 试求此方程组的一般解 , 并写出该方程组 .
( 2001 年清华大学考题 )
思路 本题与综例 4 .3 .8 类似 . 由 于线 性方 程组 未给 出确 定 的系 数与 常数 列 , 所 以
求解线性方程组只能从其他已知条件入手 , 给 出了线 性方 程组 的 5 个解 x1 , x2 , … , x5 , 说
明该方程组有无穷多个解 , 又线性方程组的系 数矩阵 A 为 3× 4 矩 阵 , 所以 r ( A) ≤ 3 . 而
n = 4 , 则 A x = 0 的基础解系所含解向量的个数 s 满足 1 ≤ s≤3 . 我们从已知的非齐次线性
方程组 A x = b 的已知解 x1 , x2 , … , x5 中由 xi - xj ( 5 ≥ i > j≥ 1 ) 中找 出对应 的齐次 线性 方
程组的解 , 并把其中 s 个线性无关的解向量找出 , 从而得到 所需的 齐次线性 方程组 A x = 0
的基础解系 . 进而可得线性方程组 A x = b 的通解 .
由 r ( A) = n - s 可确定 r ( A) , 从而可确定系数矩阵 A 的构造 , 再把 所求得 的齐次线 性
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分别代入 A x = 0 , 可定 出系数 矩阵 A 中 的元 素 . 进而把 非齐 次 线性 方
程组的解向量代入线性方程组 A x = b, 又可确定 b .
【解】 由已 知 条 件 可知 线 性 方 程 组 A x = b 有 无 穷多 个 解 . 因 A 是 3 × 4 矩 阵 , 故
r( A) ≤3 . 而未知量的个数 n = 4 , 故 A x = 0 的基 础解 系所 含解向 量的 个数 s 满 足 1 ≤ s≤
3 . 由 A x = b 的已知解 x1 , x2 , … , x5 , 计算 xi - xj (1 ≤ j < i≤ 5) , 它们均为 A x = 0 的解 .
4 .3 综合例题 ・ 1 77 ・

T T
x1 - x2 = ( - 1 , - 1 , 0 , 0 ) , x1 - x3 = ( 1 , 1 , 0 , 0) ,
x1 - x4 = ( - 2 , 0 , - 1 , 0 ) T , x1 - x5 = ( 1 , 0 , 0 , - 1) T ,
T T
x2 - x3 = (2 , 2 , 0 , 0 ) , x2 - x4 = ( - 1 , 1 , - 1 , 0) ,
T T
x2 - x5 = (2 , 1 , 0 , - 1 ) , x3 - x4 = ( - 3 , - 1 , - 1 , 0 ) ,
x3 - x5 = (0 , - 1 , 0 , - 1) T , x4 - x5 = ( 3 , 0 , 1 , - 1) T .
T T T
其中ξ1 = (1 , 1 , 0 , 0 ) , ξ2 = (2 , 0 , 1 , 0) ,ξ3 = ( 1 , 0 , 0 , - 1 ) 线 性无关 , 所以 s = 3 . 则所 求
该线性方程组导出组 A x = 0 的基础解系为ξ1 ,ξ2 ,ξ3 . 线性方程组 A x = b 的一般解为
x = (0 , 0 , 1 , 0 ) T + k1 (1 , 1 , 0 , 0 ) T + k2 ( 2 , 0 , 1 , 0) T + k3 ( 1 , 0 , 0 , - 1) T ,
其中 k1 , k2 , k3 为任意常数 .
由此可得出 , 线性方程组的系数矩阵 A 的秩 r ( A) = n - s = 4 - 3 = 1 , 因此 线性方程 组
A x = b 中独立方程只有一个 , 不妨设
a11 a1 2 a13 a14
A = k a11 k a12 k a1 3 k a14 .
l a11 l a12 l a1 3 l a14
由 A x = 0 得到独立方程
a1 1 x1 + a12 x2 + a13 x3 + a1 4 x4 = 0 . (*)
把上面求得的ξ1 ,ξ2 ,ξ3 代入得
a11 + a12 = 0 ,
2 a1 1 + a13 = 0 ,
a11 - a14 = 0 .
从而得
a1 2 = - a11 ,
a1 3 = - 2 a11 ,
a1 4 = a11 .
代入 ( * ) 式得
x1 - x2 - 2 x3 + x4 = 0 .
再将任一个 A x = b 的解代入
a11 x1 + a12 x2 + a1 3 x3 + a14 x4 = b,

x1 - x2 - 2 x3 + x4 = - 2 .
故所求线性方程组为
x1 - x2 - 2 x3 + x4 = - 2 ,
k( x1 - x2 - 2 x3 + x4 ) = - 2 k, 【解毕】
l( x1 - x2 - 2 x3 + x4 ) = - 2 l .
・ 178 ・ 第 4章 线性方程组

【注】 (1 ) 本题所求得的线性方程组 的一般解 不惟一 . 因 为在求 线性 方程组 的导 出


组的基础解系时只要求出导出组的 任意 三个 线性 无关 的解 向量 就 行 . 同时 , 非 齐 次线 性
方程组的特解也不惟一 , 它可为 xi ( i = 1 , 2 , … , 5 ) 中 任意一 个 . 但 不同的一 般解的 形式 所
代表的解集合应是相等的 . 实际上 , 本题所给的条件有些是多余的 .
(2 ) 求得的线性方程组也不惟 一 , 只有 求得的独立方程 x1 - x2 - 2 x3 + x4 = - 2 应 是
惟一的 . 其余的两个方程为这个方程的任意线性组合即可 .

综例 4 .3 .10 设 n 阶矩阵 A 的伴随矩 阵 A * ≠ 0 , 若ξ1 ,ξ2 ,ξ3 ,ξ4 是非 齐次 线 性方 程


组 A x = b 的互不相等的解 , 则对应的齐次线性方程组 A x = 0 的基础解系 .
( A ) 不存在 ;
( B) 仅含一个非零解向量 ;
( C) 含有两个线性无关的解向量 ;
( D ) 含有三个线性无关的解向量 .
( 2004 年考研题 )
思路 由题设 A x = b 有 互 不相 等 的 解 知 , 其 导 出 组 A x = 0 必 有 非 零 解 , 排 除 选 项
( A ) . 至于基础解系有多少个解 , 由 A 的秩决定 , A 的秩由 A 的伴随矩阵的秩决定 .
【解】 由题设 A * ≠0 , 所以 r ( A * ) > 0 , 又由题设 A x = b 有 4 个互不相等的解 , 所以其
* *
导出组有非零解 , 于 是 r ( A) < n, 那么 r ( A ) ≤ 1 . 所 以 r ( A ) 必为 1 , r ( A) = n - 1 , 所以
A x = 0 的基础解系只有一个解向量 .应选 ( B) . 【解毕】
【注】 这里用到伴随矩阵的秩与矩阵的秩的关系 :
n, r ( A) = n,
r( A * ) = 1, r ( A) = n - 1 ,
0, r ( A) ≤ n - 2 .

综例 4 .3 .11 设有三个 不同平 面的 方程 ai1 x + ai2 y + ai3 z = bi , i = 1 , 2 , 3 , 它 们所 组


成的线性方程组的系数矩阵与增广矩阵的秩都为 2 , 则这三个平面可能的位置关系为

( 2002 年考研题 )
4 .3 综合例题 ・ 1 79 ・

思路 线性方程组的系数矩阵和增广矩阵的秩相等 , 说明线性方程 组有解 , 三个平 面


相交 , 又知系数矩阵的秩为 2 , 这是一个三元的线 性方程 组 , 有 无穷多解 , 导 出组的 基础 解
系只有一个解向量 , 或者说明空间是一维的 , 三个平面交于一条直线 .
【解】 应选 ( B) . 【解毕】

综例 4 .3 .12 已知平面上三条不同直线的方程分别为
l1 : ax + 2 by + 3c = 0 ,
l2 : bx + 2 cy + 3 a = 0 ,
l3 : cx + 2 ay + 3 b = 0 .
试证这三条直线交于一点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a + b + c = 0 .
( 2003 年考研题 )
思路 这里考虑的方程组可以是两 个未 知量 3 个 方程的 非齐 次线 性方程 组 , 也可 以
是三个未知量 3 个方程的齐次线性方程组。前者有惟一解 , 而后者有非零解。
【证】 方法 1 : 考虑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ax + 2 by = - 3c,
bx + 2 cy = - 3 a, ( 1)
cx + 2 ay = - 3 b .
必要性 : 设三直线交于一 点 , 则 线性 方程 组 ( 1 ) 有 惟 一解 , 系 数矩 阵与 增广 矩 阵的 秩
都等于 2 , 所以
a 2b - 3c
b 2c - 3 a = 6( a + b + c) ( a2 + b2 + c2 - a b - bc - ca)
c 2a - 3b
= 3( a + b + c) ( ( a - b) 2 + ( b - c) 2 + ( c - a) 2 ) = 0 ,
由 l1 , l2 , l3 是三条不同的直线 , 故
( a - b) 2 + ( b - c) 2 + ( c - a) 2 ≠ 0 ,
于是
a+ b+ c = 0 .
充分性 : 由 a + b + c = 0 知 , 增广矩阵的秩小于 3 .又
a 2b 2
= 2( a c - b )
b 2c
2
= 2( - a( a + b) - b )
2

a+ 1 b
3 2
b ≠0 .
= - 2 +
4 2
所以系数矩阵的秩等于增广矩阵的秩等于 2 , 方程组 (1 ) 有惟一解 , 即三直线交于一点 .
方法 2 : 考虑齐次线性方程组
・ 180 ・ 第 4章 线性方程组

ax + 2 by + 3 cz = 0 ,
bx + 2cy + 3 az = 0 , ( 2)
cx + 2 ay + 3 bz = 0 .
必要性 : 设三直线交于一点 ( x0 , y0 ) , 则 ( x0 , y0 , 1) T 是 齐次线性 方程组 (2 ) 的解 .即 方
程组 (2 ) 有非零解 , 系数行列式等于 0 , 计算同方法 1 必要性 , 得 a + b + c = 0 .
充分性 : 将方程组 ( 1) 的三式相加 , 由 a + b + c = 0 , 得 (1 ) 的同解方程组
ax + 2 by = - 3c,
( 3)
bx + 2 cy = - 3 a .
由于系数行列式
a 2b
= 2 ( ac - b2 )
b 2c
= - ( 2 a2 + 2 ab + 2b2 )
= - ( a2 + b2 + ( a + b) 2 ) ≠ 0 .
方程组 (3 ) 有惟一解 , 即方程组 (1 ) 有惟一解 , 三直线交于一点。 【证毕】

4 .4 练 习 题

1 . 要使ξ1 = (1 , 0 , 2) T ,ξ2 = (0 , 1 , - 1) T 都是齐次线性方程组 A x = 0 的解, 则矩阵 A 为


2 0 - 1
( A) ( - 2 1 1); (B) ;
0 1 1
0 1 -1
- 1 0 2
( C) ; ( D) 4 -2 -2 .
0 1 1
0 1 1
2 . 设 A 是 m× n 矩阵 ,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 ) 若 m < n, 则 A x = b 有无穷多解 ;
( B) 若 A x = 0 只有零解 , 则 A x = b 有惟一解 ;
( C) 若 A 有 n 阶子式不为零 , 则 A x = 0 只有零解 ;
( D ) A x = b 有惟一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r( A) = n .
3 . 已知 A 是 4× 5 矩阵 ,ξ1 ,ξ2 是 A x = 0 的一个基础解系 , 则
( A ) k(ξ1 +ξ2 ) ( k 是任意常数 ) 是 A x = 0 的通解 ;
( B) kξ1 + 3 ξ2 ( k 是任意常数 ) 是 A x = 0 的通解 ;
( C) ξ1 - ξ2 ,ξ2 - ξ1 是 A x = 0 的一个基础解系 ;
( D ) ξ1 - ξ2 ,ξ1 + ξ2 是 A x = 0 的一个基础解系 .
4 .4 练 习 题 ・ 1 81 ・

4 . 求齐次线性方程组
x1 + 2 x2 + x3 - x4 = 0 ,
3 x1 + 6 x2 - x3 - 3 x4 = 0 ,
5 x1 + 10 x2 + x3 - 5 x4 = 0 .
的一个基础解系 .
5 . 求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
x1 - x2 + 5 x3 - x4 = 0 ,
x1 + x2 - 2 x3 + 3 x4 = 0 ,
3 x1 - x2 + 8 x3 + x4 = 0 ,
x1 + 3 x2 - 9 x3 + 7 x4 = 0 .
6 . k 取何值时 , 齐次线性方程组
kx1 + x4 = 0 ,
x1 + 2 x2 - x4 = 0 ,
( k + 2) x1 - x2 + 4 x4 = 0 ,
2 x1 + x2 + 3 x3 + kx4 = 0 .
有非零解 ?
7 . a, b 取何值时 , 方程组
x1 + ax 2 + x3 = 0 ,
x1 + x2 + 2 x3 = 0 ,
x1 + x2 + bx3 = 0 .
有非零解 ? 在有非零解时 , 求方程组的通解 .
8 . 求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
- 3 x1 + x2 + 4 x3 = 1,
x1 + x2 + x3 = 0,
- 2 x1 + x3 = - 1 ,
x1 + x2 - 2 x3 = 0 .
9 . 求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
x1 + 3 x3 - x4 = 1 ,
- x1 + x2 + 2 x3 - 2 x4 = 6 ,
- 2 x1 + 4 x2 + 14 x3 - 7 x4 = 20 .
10 . 求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
・ 182 ・ 第 4章 线性方程组

x1 + x2 + x3 = 0,
x1 + x2 - x3 - x4 - 2 x5 = 1 ,
2 x1 + 2 x2 - x4 - 2 x5 = 1 ,
5 x1 + 5 x2 - 3 x3 - 4 x4 - 8 x5 = 4 .
11 . 设方程组
x1 + 2 x2 - x3 - 2 x4 = 0 ,
2 x1 - x2 - x3 + x4 = 1 ,
3 x1 + x2 - 2 x3 - x4 = λ.
λ取何值时 , 方程组有解、无解 ? 并在有解时 , 求出方程组的通解 .
12 . 设方程组
(1 + λ) x1 + x2 + x3 = 0 ,
x1 + ( 1 + λ) x2 + x3 = 3 ,
x1 + x2 + ( 1 + λ) x3 = λ.
λ取何值时 , 方程组有解、无解 ? 并在有解时 , 求出方程组的通解 .
13 . 设方程组
px 1 + x2 + x3 = 4 ,
x1 + x2 + x3 = 3 ,
x1 + 2 qx2 + x3 = 4 .
p , q 取何值时 , 方程组有解、无解 ? 并在有解时 , 求出方程组的通解 .
14 . 设方程组
x1 + px2 + x3 = 2 ,
x1 + x2 + 2 x3 = 3 ,
x1 + x2 + qx3 = 4 .
p , q 取何值时 , 方程组有解、无解 ? 并在有解时 , 求出方程组的通解 .
15 . 设方程组
x1 + 2 x2 + 3 x3 - x4 = 1 ,
x1 + x2 + 2 x3 + 3 x4 = 1 ,
3 x1 - x2 - x3 - 2 x4 = p,
2 x1 + 3 x2 - x3 + qx4 = - 6 .
p , q 取何值时 , 方程组有解、无解 ? 并在有解时 , 求出方程组的通解 .
16 . 设有齐次线性方程组
4 .4 练 习 题 ・ 1 83 ・

(1 + a) x1 + x2 + … + xn = 0 ,
2 x1 + (2 + a) x2 + … + 2 xn = 0 ,
( n≥ 2)

n x 1 + n x2 + … + ( n + a) xn = 0 ,
试问 a 取何值时 , 该方程组有非零解 , 并求出其通解 . ( 2004 年考研题 )
17 . 已知线性方程组
x1 + x2 + x3 = 1 , 2 x1 + 3 x2 + ax3 = 4 ,
(Ⅰ) ( Ⅱ)
3 x1 + 5 x2 + x3 = 7 ; 2 x1 + 4 x2 + ( a - 1 ) x3 = b + 4 .
问 a, b 取何值时 , 方程组 ( Ⅰ ) 和 ( Ⅱ ) 有相同的解 , 并求此相同的解 .
18 . 设线性方程组
3 x1 + 2 x2 + x3 - 3 x4 = 1 , - 3 x1 + 2 x2 + x3 - 3 x4 = 1 ,
(Ⅰ) a1 x1 + a2 x2 + a3 x3 + a4 x4 = a5 , (Ⅱ) a1 x1 + a2 x2 + a3 x3 + a4 x4 = a5 ,
b1 x1 + b2 x2 + b3 x3 + b4 x4 = b5 , b1 x1 + b2 x2 + b3 x3 + b4 x4 = b5 ,
T T
已知方程组 ( Ⅰ ) 有通解 x = (1 , - 3 , 1 , 1 ) + k( - 1 , 1 , 1 , 0) , k 为任意常数 , 求方 程组 ( Ⅱ )
的一个特解 .
19 . 设齐次线性方程组
a1 1 x1 + a12 x2 + … + a1 n x n = 0 ,
a2 1 x1 + a22 x2 + … + a2 n x n = 0 ,

an1 x1 + an2 x2 + … + an n x n = 0 ,
的系数行列式 | A| = 0 , A 中 a ij 的代 数余 子式 A i j ≠0 .求 证 : ( A i1 , Ai2 , … , A in ) 是 该方 程
组的一个基础解系 .
20 . 设η0 是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A x = b 的一个解 ,η1 ,η2 , … ,ηt 是对应 齐次线性方程 组
的基础解系 , 令ξ1 =η0 ,ξ2 = η0 + η1 , … ,ξt + 1 =η0 + ηt , 证明非 齐次线性 方程组 的任意一 个
解都可表示为
x = k1 ξ1 + k2 ξ2 + … + x t + 1 ξt + 1 ,
其中 k1 + k2 + … + kt + 1 = 1 .
第 5 章 矩 阵 的 特 征值 和 特 征 向 量

5 .0 引 言

矩阵的特 征值和 特征向量 在线性代 数中是 非常重要 的一部 分 , 它 不仅在 理论上有 着


重要的意义 , 在实际问题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 本章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
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及 计算 , 第 二个 问题是 关于 矩阵 的相似 对角 化 , 主
要讨论矩阵可对角化的条件 , 有关矩阵相似对角化的计算及应用 .第三个问题 是讨论一 类
特殊的矩阵———实对称矩阵 .任意实对称矩阵一定可以对角化 , 并且可以找到 一个正交 矩
阵 , 使它和对角矩阵不但相似而且合同 .在这一章中 , 不但要正确理解特 征值、特征向量 以
及相似矩阵等基本概念 , 还要学会综合运用行列式、矩阵、向量、线性方程组等 各章的知 识
及方法来解决问题 .

5 .1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和计算

A 是 n 阶方阵 ,λ是常数 , x 是 n 维非零向量 . 若满足 A x = λx , 则称λ是 A 的特征值 , x


是 A 的属于λ的特征向量 . 注意 : ( 1 ) A 的特征 值λ可以 为 0 , 但 特征 向量 必须 为 非零 向
量 ; ( 2) 每个特征向量只属于一个特征值 , 但属于同一特征值可以有无数 个特征向 量 , 这 是
因为属于同一特征值的特征向量的非零线性组合仍然为属于这个特征值的特征向量 .
属于不同特征值的特征向量是线性无关的 .
|λI - A| = f (λ) 称为 A 的特 征多项式 .设 A = ( aij ) 为 n 阶矩阵 , 则 f (λ) 为 λ的 n 次 多
项式
f (λ) = |λI - A| = λn + c1λn - 1 + c2 λn - 2 + … + cn - 1 λ+ cn ,
n

∑a
n
其中 c1 = - ii = - t r A ( 称为 A 的迹 ) , cn = ( - 1) | A| .
i= 1

f (λ) = |λI - A| = 0 , 称为 A 的特征 方程 , 这 个 λ的 n 次多 项式 在 复数 范围 内有 n 个


・ 186 ・ 第5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根 , 即 A 在复数范围内有 n 个特征值 ( 包括重根 , 共轭复根 ) .


解齐次线性方程组 (λi I - A) x = 0 . 它的基 础解系为 属于 λi 的 线性无 关的特征 向量 .
基础解系的非零线性组合 为 A 的属于 λi 的全部 特征向量 , 记 Vλi = { x | (λi I - A) x = 0} 称
为 A 的λi 的特征子空间 .
设 n 阶 矩 阵 A 的 n 个 特 征 值 为 λ1 , λ2 , … , λn , 则 t r A = λ1 + λ2 + … + λn ,
| A| =λ1 λ2 … λn .
若 | A| = 0 , 则 A 具有零特征值 .

0 1
例 5 .1 .1 已知 A = , 求 A 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
-1 0
【解】
λ - 1 2
f (λ) = | λI - A | = = λ + 1 = (λ+ i ) (λ - i) = 0 ,
1 λ
所以 λ1 = - i, λ2 = i .
对于 λ1 = - i, 解 ( - i I - A) x = 0 , 有

- i - 1 1 - i
( - i I - A) = →
1 - i 0 0

i i
得 x1 - i x2 = 0 , x1 = . 于是 x = k1 为属于 λ1 = - i 的全部特 征向量 ( 其 中 k1 为任 意
1 1
非零常数 ) .
对于 λ2 = i, 解 ( i I - A) x = 0 , 有
i - 1 1 i
( i I - A) = →
1 i 0 0
- i - i
得 x1 + i x2 = 0 , x2 = . 于是 x = k2 为属于λ2 = i 的全部特征向量 ( 其中 k2 为任意
1 1
非零常数 ) . 【解毕】
【注】 若本题限制在实数范围内求 A 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 则 A 就没有特征值和特
2
征向量 . 因为此时特征方程 f (λ) =λ + 1 = 0 无实数根 .

- 1 0 2
例 5 .1 .2 设 A= 1 2 - 1 ,
1 3 0
5 .1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和计算 ・ 1 87 ・

求 A 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
【解】
λ+ 1 0 - 2
f (λ) = | λI - A | = - 1 λ- 2 1
- 1 - 3 λ
0 - 3 (λ+ 1) (λ+ 2) (λ - 1)
= - 1 λ- 2 1
0 - (λ+ 1 ) λ- 1
- 3(λ+ 1 ) (λ+ 2 ) (λ - 1 )
=
- (λ+ 1) λ- 1
- 3 λ+ 2
= (λ+ 1) (λ - 1 )
- 1 1
2
= (λ+ 1) (λ - 1 ) ( - 3 + λ+ 2 ) = (λ+ 1) (λ - 1) = 0 .
得 λ1 = λ2 = 1 ,λ3 = - 1 .
对于 λ= 1 , 解 ( I - A) x = 0 , 有

2 0 - 2 1 0 - 1
( I - A) = - 1 - 1 1 → 0 - 1 0 ,
- 1 - 3 1 0 0 0

1 1
得 x1 = 0 , 所以 x = k1 0 为 λ= 1 的全部特征向量 ( 其中 k1 为任意非零常数 ) .
1 1
对于 λ= - 1 , 解 ( - I - A) x = 0 , 有
0 0 - 2 - 1 - 3 1
( - I - A) = - 1 - 3 1 → 0 0 1 ,
- 1 - 3 - 1 0 0 0
3 3
得 x2 = - 1 , 所以 x = k2 - 1 为 λ= - 1 的全部特征向量 ( 其中 k2 为任意非零常数 ) .
0 0
【解毕】
【注】 求矩阵 A 的特征值 , 先要求矩阵的特征多 项式 |λI - A| . 若 A 是 n 阶矩 阵 , 则
・ 188 ・ 第5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λI - A| 是一个 n 阶行列式 . 为了替下面解高次方 程 | λI - A | = 0 作准 备 . 在计算 这个 行


列式时 , 应尽量利用行列 式的 性质 提 取 λ的 一次 因子 , 即 对 |λI - A| 边 计 算边 分 解因 式 .
然后再展开 , 进一步分解因式 . 若 A 本身就是对角阵或三角阵 , 它的特 征值就 是对角线 上
的元素 .

1 1 0
例 5 .1 .3 设矩阵 C = 1 0 1 , 则 C 的特征值是 .
0 1 1
( A) 1, 0, 1; (B) 1 , 1 , 2 ; ( C) - 1 , 1 , 2 ; ( D) - 1 , 1 , 1 .
( 1989 年考研题 )
思路 判断以上四个选项中哪一个是 C 的特征值 , 可以直接计算 |λI - C| = 0 .
另一种方法是利用特征值的定义 , 即把特征值 λi 代入 |λI - A| 中 , 看是否使其为 0 .也
n n

可利用特征值的性质检验 , 如 tr A = ∑λ, i=1


i | A|= ∏λ , 看 λ 是否为 C 的特征值 .
i=1
i i

【解】 方法 1 : 计算
λ- 1 - 1 0
| λI - C | = - 1 λ - 1
0 - 1 λ- 1
λ- 2 - 1 0
= λ- 2 λ - 1
λ- 2 - 1 λ- 1
1 - 1 0
= (λ - 2 ) 1 λ - 1
1 - 1 λ- 1
= (λ - 2 ) (λ+ 1 ) (λ - 1) = 0 .
所以 λ1 = 2 ,λ2 = - 1 ,λ3 = 1 .
3 3

方法 2 : 利用 ∑a
i= 1
ii = ∑λ =
i=1
i tr C .
3

因为 t r C = 2 , 而 ( B) , ( D ) 的 ∑λ ≠ 2 ,
i=1
i 故应排除 ( B) , ( D ) .

1 1 0
又 | C| = 1 0 1 = - 2 , | C| = λ1 λ2 λ3 . 而在 ( A ) 中 λ1 λ2 λ3 = 0 ≠ - 2 , 应 排除 . 在
0 1 1
5 .1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和计算 ・ 1 89 ・

( C) 中 λ1 λ2 λ3 = - 2 , 故正确的选择应为 ( C ) . 【解毕】

例 5 .1 .4 设 n 阶矩阵 A 的元素均为 1 , 则 A 的 n 个特征值是 .


( 1999 年考研题 )
【解】 因为 r ( A) = 1 , 所以 | A| = 0 , 故 A 有 0 特 征值 , 且 A 只 有一 个非 零特征 值 . 又
t r A = n, 所以 λ1 = n,λ2 = … =λn = 0 . 【解毕】

例 5 .1 .5 设 A 的特征值为λ, A 的属于λ的特征向 量为 x , 求 5 A, A2 , A2 + 5 A + I 的
T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 并求 A 的特征值 .
思路 已知条件为 A x = λx ( x≠0 ) , 求 5 A 等的 特征 值和 特征向 量 .因此 , 对此 等式 进
行恒等变形 , 得到 B x = μx 的形式 , 从而得到矩阵 B( 即为 我们所要 求的 矩阵 ) 的 特征值 μ
和特征向量 x .
另一种方法是由 |λI - A| = 0 出发 , 经过恒等变形得到 | μI - B| = 0 , 即 B 的特征方程 ,
故 μ为矩阵 B 的特征值 .
【解】 由已知
Ax = λx ( x ≠ 0) . ( 1)
两边乘 5 , 得 5 A x = (5λ) x, 故得 5λ是 5 A 的特征值 , 特征向量不变 , 仍为 x .
2 2 2 2
对 (1 ) 式两边左乘 A, 得 A x = Aλx = λ A x = λ x, 故得 λ 是 A 的 特 征值 , 特征 向 量
不变 .
2 2 2 2
由 5 A x = 5λx , A x =λ x, I x = x 三 式 相加 , 得 ( A + 5 A + I ) x = (λ + 5λ+ 1 ) x . 故 得
λ2 + 5λ+ 1 是 A2 + 5 A + I 的特征值 , 特征向量不变 .
T T T T T
又 |λI - A| = | (λI - A) | = | (λI ) - A | = |λI - A | = 0 . 故 A 的特 征值即为 A 的
特征值 . 【解毕】
【注】 据上面同样的推导可得 : 若已知 A x =λx ( x≠ 0) , 则
a0 Ix = a0 x,
a1 Ax = ( a1 λ) x,
2 2
a2 A x = ( a2 λ ) x,

an A n x = ( anλn ) x .
将以上各式相加得
n n - 1 n n -1
( an A + an - 1 A + … + a1 A + a0 I) x = ( an λ + an - 1 λ + … + a1 λ+ a0 ) x .
n n - 1
又设 f ( x) = an x + an - 1 x + … + a1 x + a0 , 可得 , 若 λ是 A 的特征值 , x 是 A 的属于λ的
・ 190 ・ 第5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特征向 量 , 则 f ( A) = an A n + an - 1 An - 1 + … + a1 A + a0 I 的 特 征 值 是 f (λ) = an λn +
an - 1 λn - 1 + … + a1 λ+ a0 , 且特 征 向量 x 不 变 . 这 个结 论 在求 矩 阵 多项 式 的特 征 值 时 很
有用 .

例 5 .1 .6 设 λ是 n 阶矩阵 A 的一个特征值 , 且 A 可逆 , 证明 :
1
(1 ) 是 A - 1 的一个特征值 ;
λ
| A|
(2 ) 为 A 的伴随矩阵 A * 的特征值 .
λ
( 1989 年考研题 )
n

【证明】 方法 1 : 已知 |λI - A| = 0 , 又 A 可逆 , 则 | A| ≠0 , 由 | A | = ∏λ ≠ 0 , 所 以
i =1
i

A 的特征值均不为 0 , 故 λ≠0 . 由于
| λI - A | = | λA - 1 A - A | = | (λA - 1 - I) A |
-1 1 -1
= | λA - I || A | = -λ I - A | A|
λ
n 1 - 1
= ( - λ) | A | I - A = 0 .
λ
1 - 1 1 - 1
因为 λ≠ 0 , | A| ≠0 , 得 I - A = 0,故 是 A 的特征值 .
λ λ
- 1 1 * - 1
又由 A = A 及上面 A 的特征方程 , 得
| A|
1 I - A- 1 1 I - 1 A* 1 | A | I - A*
= = = 0 .
λ λ | A| | A |n λ
| A| * | A|
因为 | A| ≠0 , 所以 I- A = 0 , 故 A * 的特征值为 .
λ λ
- 1 - 1 - 1 - 1
方法 2 : 已知 A x = λx . 两边同时左乘 A ,得 A A x = A λx =λA x = x, 因 λ≠ 0 ,
1 - 1 1 1 - 1
两边同乘 , 得 A x = x , 所以 是 A 的特征值 .
λ λ λ
A* A* 1 | A| | A|
把 A 代入上式 , 得 x = x , 即 A* x = x , 从而得 是 A * 的特征值 .
- 1
=
| A| | A| λ λ λ
【证毕】

例 5 .1 .7 A 是三阶矩阵 , 且有特征值 1 , - 2 , 4 , 则下列矩阵中 , 满秩矩阵是 .


( A ) I - A; (B) A + 2 I; ( C) 2 I - A; (D) A - 4 I .
5 .1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和计算 ・ 1 91 ・

思路 满秩矩阵即其行列式不为 0 , 而利用特征值的定义 |λI - A | = 0 , 则 λ是 A 的 特


征值即可判断 .
【解】 因为 2 不是 A 的特征值 , 所以 | 2 I - A | ≠0 . 正确的结论是 ( C) . 【解毕】
T T m
例 5 .1 .8 已知α= ( 1 , 1 , - 1) , 矩阵 A = αα , m 为正整数 , 求 | 5 I - A | .
分析 欲求 | 5 I - Am | . 只要求得矩阵 5 I - Am 的 特征值 即可 , 而 5 I - Am 可看 作多 项
m
式 f ( x) = 5 - x 的矩阵多项式 , 据例 5 .1 .5 , f ( A) 的 特征 值 为 f (λ) , 其中 λ为 A 的特 征
值 . 这样 , 只要求得 A 的特征值就可以了 . 而据已知 A = ααT , A2 = ααT ααT =α(αT α)αT ,
1
T 2 T 2
α α= ( 1 , 1 , - 1) 1 = 3 . 所以 A = 3 αα = 3 A, 即 A - 3 A = 0 且 r( A) = 1 , 进而 求得 A
-1
的特征值 .
【解】 因为 A = ααT , 所以
2 T T T T T T T
A = (αα ) (αα ) = α(α α)α = (α α) (αα ) = (α α) A .
T 2 2
而α α= 3 , 所以 A = 3 A, 即 A - 3 A = 0 .
设 A 的特征值为λ, f ( x ) = x2 - 3 x, 则 f ( A) = A2 - 3 A 的 特征值为 f (λ) = λ2 - 3λ, 即
2 2 2 2 2
( A - 3 A) x = (λ - 3λ) x . 因为 A - 3 A = 0 , 所以 (λ - 3λ) x = 0 , 而 x≠0 , 所 以 λ - 3λ= 0 ,
即 λ= 0 , 3 . 又 r( A) = 1 , 所以 A 的特征值为 0 , 0 , 3 .
m m m
又设 f ( x ) = 5 - x , 则 f ( A) = 5 I - A . 故 f ( A) 的特征值为 f (λ) = 5 - λ . 把 λ= 0 , 3
m m m
代入得 f ( A) = 5 I - A 的 特 征 值 为 λ1 , 2 = 5 ,λ3 = 5 - 3 . 所 以 | 5 I - A | = λ1 λ2 λ3 =
2 m
5 (5 - 3 ) . 【解毕】

2 1 1
例 5 .1 .9 已知α= ( 1 , k, 1 ) T 是矩阵 A = 1 2 1 的逆矩阵 A - 1 的特征向量 . 求 k
1 1 2
- 1 - 1
值和 A 的特征值 , 并问α是属于 A 的哪个特征值的特征向量 .
( 1994 年清华大学考题 )
- 1 1
思路 由 A α= λα, 得 Aα= α, 即 λAα = α . 把 已知条件α, A 代 入 , 即可 求得 k 值
λ
- 1
和λ值 . 再 根 据 矩 阵 特征 值 的 其 他 性质 : A 的 特 征值 与 A 的特征值互为倒数, 以及

tr A = ∑λ 可解决本题的后两问 .
i
i

- 1
【解】 设 A α= λα, 则 λAα= α, 把α, A 代入得
・ 192 ・ 第5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2 1 1 1 1
λ1 2 1 k = k ,
1 1 2 1 1
展开得
λ( k + 3) = 1 ,
(*)
λ(2 k + 2 ) = k .
2 1
消去 λ得 k + k - 2 = 0 , 从而得 k1 = 1 , k2 = - 2 , 代入 ( * ) 式 , 得λ1 = ,λ2 = 1 .
4
- 1 1 1
又 A 的特征值和 A 的特征值互为倒数 . 故 A 的特征值 μ1 = = 4 ,μ2 = =1 .
λ1 λ2
- 1
而 t r A = 2 + 2 + 2 = 6 = μ1 + μ2 + μ3 = 5 + μ3 , 故 μ3 = 1 , 即 A 的 另 一 个特 征 值 λ3 =
1 - 1 1
= 1 . 所以 A 的特征值为 1 , 1 , .
μ3 4
T 1 T
又 k1 = 1 ,α1 = (1 , 1 , 1 ) ,λ1 = ; k2 = - 2 ,α2 = ( 1 , - 2 , 1 ) ,λ2 =λ3 = 1 .所以 λ1 = 1/ 4
4
时 , A - 1 属于 λ1 = 1/ 4 的特征向 量为α1 = ( 1 , 1 , 1 ) T ;λ2 = λ3 = 1 时 , A - 1 属 于λ2 =λ3 = 1 的 特
T
征向量为α2 = ( 1 , - 2 , 1) . 【解毕】
【注】 本题 ( 包括 5 .1 .8 题 ) 反复用了矩阵特征值 , 特征向量的定义 和性质 , 以及有 关
系的矩阵的特征值之间的关系 . 读者应熟练掌握和 运用这些 性质就可 少走弯 路和避繁 就
简 . 如此题先求 A - 1 , 再利用 A - 1 α=λα计算 , 就要麻烦得多 .

例 5 .1 .10 已知 x1 , x2 分别为 A 的属 于特 征值λ1 ,λ2 的特 征向 量 , 且 λ1 ≠λ2 . 求 证


x1 + x2 不再是 A 的特征向量 .
( 1990 年考研题 )
思路 本题适合用反证法 , 要证 x1 + x2 不再是 A 的特征向量 , 若它是 , 会 推出什么 样
的矛盾结果 ?
【证明】 反证法 . 设 A( x1 + x2 ) = λ( x1 + x2 ) , 展 开上式得 Ax1 + Ax2 =λx1 + λx2 . 又
已知 Ax1 = λ1 x1 , Ax2 =λ2 x2 , 代入上式得
λ1 x1 + λ2 x2 = λx1 + λx2 ,
移项得 (λ - λ1 ) x1 + (λ - λ2 ) x2 = 0 .
因为 λ1 ≠λ2 , 所以 λ- λ1 ≠λ- λ2 , 故 λ- λ1 与 λ- λ2 不能同时为 0 , 则得 x1 , x2 线性 相关 , 这
与属于不同特征值的特征向量是线性无关的定理矛盾 , 所以 x1 + x2 不是 A 的特征向量 .
【证毕】
5 .1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和计算 ・ 1 93 ・

例 5 .1 .11 已知 A, B 是 n 阶矩阵 . 求证 A B 与 B A 有相同的特征值 .


思路 本题应从定义出发 , 即从 A B x =λx ( x≠ 0 ) 出 发 , 推出 B A y = λy 来 , 并 且 y≠ 0 .
反之 , 也成立 , 就能证明 AB 与 B A 有相 同的 特征 值 λ( 注意 , 对应 的特 征向 量并 无 必然 的
联系 ) .
【证明】 设 ( A B) x0 = λ0 x0 , 且 λ0 ≠ 0 , x0 ≠ 0 . 上 式 左乘 B, 则 B AB x0 = ( BA) ( B x0 ) =
λ0 ( B x0 ) . 只需证 Bx0 ≠ 0 .
反证 : 设 B x0 = 0 . 则由所设得 AB x0 = 0 =λ0 x0 , 这与 λ0 ≠ 0 , x0 ≠ 0 ( 即 λ0 x0 ≠0 ) 矛盾 .
所以 Bx0 ≠0 , 因此 λ0 也是 B A 的非零特征值 .
若 λ0 = 0 是 A B 的特征值 , 则
| 0 I - BA | = | - BA | = ( - 1) n | B | | A |
n n
= ( - 1) | A | | B | = ( - 1) | AB |
= | 0 I - AB | ,
所以 λ0 = 0 也是 B A 的特征值 .
这样就证明了 AB 的特征值都是 B A 的特征值 .
同样可证 BA 的特征值也都是 A B 的特征值 .
故 AB 与 B A 有相同的特征值 . 【证毕】
T T
例 5 .1 .12 设向量α= ( a1 , a2 , … , an ) , β= ( b1 , b2 , … , bn ) 都是 非零 向 量 , 且满 足
条件αT β= 0 . 记 n 阶矩阵 A =αβT , 求 : (1 ) A2 ; (2 ) 矩阵 A 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
( 1998 年考研题 )
【解】 (1 ) A = αβT , 又αT β= 0 , 所 以 A2 = A A = (αβT ) (αβT ) = α(βT α)β= (βT α)
T 2
αβ = 0・ A = 0 . 即 A 为 n 阶零矩阵 .
2 2
(2 ) 设 A x =λx ( x≠0 ) , 则 A x = λ x = 0 . 所以 λ= 0 , 即 A 的特征值全为 0 .
已知α≠0 ,β≠ 0 . 不失一般性 , 设 a1 ≠ 0 , b1 ≠0 . 解 ( 0 I - A) x = 0 , 即 - A x = 0 . 而
a1 b1 a1 b2 … a1 bn b1 b2 … bn
a2 b1 a2 b2 … a2 bn 0 0 … 0
A = → ,
… … … … … …
an b1 an b2 … an b n 0 0 … 0
故 A x = 0 的基础解系为
T T
b2 b3
α1 = - ,1 ,0 ,…, 0 , α2 = - , 0, 1,…, 0 ,…,
b1 b1
・ 194 ・ 第5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T
bn
αn - 1 = - , 0, …, 0, 1 .
b1
所以 A 的属于特征值λ= 0 的全部特征向量为
k1 α1 + k2 α2 + … + kn - 1 αn - 1 ,
其中 k1 , k2 , … , kn - 1 为不全为零的任意常数 .

例 5. 1. 13 设 A 是 n 阶实对称矩阵 , P 是 n 阶可 逆矩阵 . 已 知 n 维列 向量α是 A 的


- 1 T
属于特征值λ的特征向量 , 则矩阵 ( P A P) 属于特征值 λ的特征向量是 .
( A ) P - 1 α; ( B) PT α; ( C ) Pα; ( D) ( P - 1 ) T α .
( 2002 年考研题 )
思路 ( P - 1 A P) T = PT AT ( P - 1 ) T = PT A( PT ) - 1 .四个 选项 中 ( B) 的可 能性 比 较大 , 用
它来验算 .
【解】 已知 Aα =λα,
( P - 1 A P) T PT α= PT AT ( P - 1 ) T PT α= PT A( PT ) - 1 PT α= PT Aα= PT λα= λP T α .
T - 1 T
故 P α是 ( P A P) 属于特征值 λ的特征向量 .故选 ( B) . 【解毕】

3 2 2 0 1 0
例 5. 1. 14 设矩阵 A = 2 3 2 , P= 1 0 1 , B = P - 1 A* P, 求 B + 2 I 的特征值
2 2 3 0 0 1
与特征向量 .
( 2003 年考研题 )
*
思路 一种方法是由 A 算出 A , 再算出 B 和 B + 2 I, 另 一种方法 是先找 B + 2 I 的 特
征值、特征向量与 A 的特征值、特征向量之间的关系 .
【解】 方法 1 : 由题设 , 求得
3 2 2 5 - 2 - 2 5 - 2 - 2
1
| A|= 2 3 2 = 7, A- 1 = - 2 5 - 2 , A* = | A | A- 1 = - 2 5 - 2 .
7
2 2 3 - 2 - 2 5 - 2 - 2 5
0 1 - 1 7 0 0 9 0 0
P-1 = 1 0 0 , B = P - 1 A* P = - 2 5 - 4 , B+ 2I = - 2 7 - 4 .
0 0 1 - 2 - 2 3 - 2 - 2 5
λ- 9 0 0
2
| λI - ( B + 2 I) | = 2 λ- 7 4 = (λ - 9) (λ - 3) .
2 2 λ- 5
5 .1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和计算 ・ 1 95 ・

B + 2 I 的特征值为 9 , 9 , 3 .
对特征值 λ1 = λ2 = 9 , 解方程组
( 9 I - ( B + 2 I) ) x = 0 ,

0 0 0 x1
2 2 4 x2 = 0 .
2 2 4 x3
求得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为
1 - 2
ξ1 = - 1 , ξ2 = 0 .
0 1
所以属于特征值 9 的全部特征向量为
k1 ξ1 + k2 ξ2 ( k1 , k2 是不全为零的任意常数 )
对特征值 λ3 = 3 , 解方程组
( 3 I - ( B + 2 I) ) x = 0 ,

- 6 0 0 x1
2 - 4 4 x2 = 0 .
2 2 - 2 x3
求得特征向量为
0
ξ3 = 1 ,
1
所以属于特征值 3 的全部特征向量为
kξ3 ( k 是不为零的任意常数 )
方法 2 : 设 A 的特征值为λ, 属于 λ的特征向量为ξ, 即 Aξ= λξ .由于 | A| = 7 ≠0 , 所以
*
λ≠0 .由 A A = | A| I, 有
*
A Aξ= | A | Iξ,
λA * ξ= | A | ξ,

・ 196 ・ 第5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 | A|
A ξ= ξ.
λ
- 1 *
于是由 B= P A P,

-1 - 1 * - 1
BP ξ= P A PP ξ
= P - 1 A* ξ

= | A | P- 1 ξ .
λ
| A| | A|
即 B 与 A * 有相同的特征值 , B 的属于特征值 的特征向量是 P - 1ξ .进一步有
λ λ
- 1 | A|
( B + 2 I) P ξ= + 2 P - 1 ξ,
λ
| A| - 1
即 B + 2 I 的特征值为 + 2 , 对应的特征向量为 P ξ .
λ
由题设 , 求得 A 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
λ- 3 - 2 - 2
2
| λI - A | = - 2 λ- 3 - 2 = (λ - 1) (λ - 7) .
- 2 - 2 λ- 3
故 A 的特征值为 1 , 1 , 7 .
对于 λ1 = λ2 = 1 ,
- 2 - 2 - 2 x1
( I - A) x = - 2 - 2 - 2 x2 = 0,
- 2 - 2 - 2 x3
解得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为
1 1
ξ1 = - 1 , ξ2 = 0 .
0 - 1
对于特征值 λ3 = 7 ,
4 - 2 - 2 x1
(7 I - A) x = - 2 4 - 2 x2 = 0,
- 2 - 2 4 x3
对应的特征向量为
5 .1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和计算 ・ 1 97 ・

1
ξ3 = 1 .
1
0 1 -1
- 1
由 P = 1 0 0 ,有
0 0 1
- 1 1 0
-1 -1 - 1
P ξ1 = 1 , P ξ2 = 1 , P ξ3 = 1 .
0 - 1 1
于是 B + 2 I 的特征值为 9 , 9 , 3 .
属于 9 的特征向量为
- 1 - 1
k1 P ξ1 + k2 P ξ2 ( k1 , k2 是不全为零的任意常数 )
属于 3 的特征向量为
k3 P - 1ξ3 ( k3 是不为零的任意常数 ) 【解毕】
【注】 方法 2 中求 B 的特征向量的思路与例 5 .1 .13 相似 .此外 , B = P - 1 A * P, 也即 B
*
与 A 相似 , 相似矩阵有相同的特征值 , 但是特征向量就不同了 .

2 1 1 1
例 5 .1 .15 设矩 阵 A = 1 2 1 可逆 , 向 量α= b 是 矩阵 A* 的 一个 特征向 量 ,λ
1 1 a 1
是α对应的特征值 , 其中 A * 是矩阵 A 的伴随矩阵 . 试求 a, b 和λ的值 .
( 2003 年考研题 )
【解】 由题设
*
A α= λα,
等式两边同时左乘矩阵 A, 得
A A * α= λAα,
* *
由 A 可逆 , 所以 A 可逆 , A 的特征值 λ≠0 , 于是
| A|
Aα = α.
λ

2 1 1 1 1
1 2 1 b = | A| b ,
λ
1 1 a 1 1
・ 198 ・ 第5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 A|
3+ b= ,
λ
| A|
2 + 2b = b,
λ
| A|
1+ a+ b= .
λ
解得 a = 2 , b = 1 或 b = - 2 .
由于
2 1 1
| A|= 1 2 1 = 4,
1 1 2
* | A| 4
A 的特征值 λ= = .
3+ b 3+b
所以 , 当 b = 1 时 , 特征值 λ= 1 ; 当 b = - 2 时 , 特征值 λ= 4 . 【解毕】

5 .2 n 阶矩阵的相似对角化问题

设 A , B 均为 n 阶方阵 , 若存在 n 阶可逆矩阵 P, 使 P - 1 AP = B, 则称 A 相 似于 B , 记 作


A∽ B .
矩阵的相似满足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 .
相似矩阵具有相同 的 行 列 式 , 相 同 的 迹 , 相 同 的 秩 , 相 同 的 特 征 多 项 式 和 相 同 的 特
征值 .
- 1
若 n 阶矩阵 A 相似 于对 角阵 , 则 称 A 可 相似 对角 化 . 即 存 在可 逆 阵 P, 使 P AP =
diag(λ1 ,λ2 , … ,λn ) .
A∽diag(λ1 ,λ2 , … ,λn ) A 具有 n 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A 的每个特征值的代数重数 = 几何重数 .
这里代数重数是该特征值在特征多项 式中 的重数 , 几 何重 数是 该特征 值的 特征子 空间 的
维数 , 标志了属于该特征值有多少个线性无关的特征 向量 , 所以 A 可对 角化 .即 A 的所 有
ri 重特征值对应有 r i 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 也即 ri = dim Vλi ( i = 1 , 2 , … , s) .

1 -3 3
- 1
例 5 .2 .1 已知矩阵 A = 3 -5 3 , 问是否存在可逆矩阵 C, 使 C AC = Λ, 其 中
6 -6 4
Λ是对角阵 . 若能 , 求之 .
5 .2 n 阶矩阵的相似对角化问题 ・ 1 99 ・

思路 这是一个典型的矩阵对角 化的计 算题 , 其 计算步 骤应 为 : ( 1 ) 计 算 |λI - A | =


0 , 求出 A 的 n 个特征值λ1 ,λ2 , … ,λn ( 若 A 具有 n 个互异的特征值 , 则可以对角化 , 因一重
特征值必然对应一个特征向量 , 而 不同的 特征 值对 应的特 征向 量线性 无关 . 若 A 有相 重
的特征值 , 继续 ( 2) ) ; (2 ) 求出 每个 特征值 的线 性无 关的特 征向 量 , 即 解齐 次线 性 方程 组
(λI - A) x = 0 , 求出该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 . 只要其中有一个特征值 的代数 重数大于 其
对应的几何重数 , 则该矩阵不能对角化 . 若每个特征值的 代数重 数都等于 其几何重 数 , 则
继续 (3 ) ; (3 ) 以求得的 n 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x1 , x2 , … , xn 为列构成矩阵 C = ( x1 x2 …
- 1
xn ) , 则 C AC= diag(λ1 ,λ2 , … ,λn ) . 注意 C 中的第 j 列 x j 一定要对应对角阵中的第 j 个
元素 λj , 它们满足关系 Ax j =λj x j .
【解】
λ- 1 3 - 3
f (λ) = | λI - A | = - 3 λ+ 5 - 3 = (λ+ 2 ) 2 (λ - 4 ) = 0 .
- 6 6 λ- 4
所以 λ1 = λ2 = - 2 ( 二重 ) , λ3 = 4 .
当 λ= - 2 时 , 解 ( - 2 I - A) x = 0 得
- 3 3 - 3 - 1 1 - 1
( - 2 I - A) = - 3 3 - 3 → 0 0 0 ,
- 6 6 - 6 0 0 0
求得一组基础解系为 x1 = (1 , 1 , 0 ) , x2 = ( 1 , 0 , - 1) T .
T

(λ= - 2 的代数重数等于几何重数 , 都为 2)
当 λ= 4 时 , 解 ( 4 I - A) x = 0 , 得
3 3 - 3 1 1 - 1
(4 I - A) = - 3 9 - 3 → 0 2 - 1 ,
- 6 6 0 0 0 0
T
求得 x3 = (1 , 1 , 2 ) .
因此 A 具有 3 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 可以对角化 . 令
1 1 1
C = ( x1 x2 x3 ) = 1 0 1 ,
0 - 1 2
则 C - 1 AC= diag( - 2 , - 2 , 4) . 【解毕】

-3 1 -1
例 5 .2 .2 已知 A = -7 5 - 1 , 问 A 能否对角化 ?
-6 6 -2
・ 200 ・ 第5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解】
λ+ 3 - 1 1
f (λ) = | λI - A | = 7 λ- 5 1 = (λ+ 2 ) 2 (λ - 4 ) = 0 .
6 - 6 λ+ 2
得 λ1 =λ2 = - 2 , λ3 = 4 .
当 λ= - 2 时 , 解 ( - 2 I - A) x = 0 , 有
1 - 1 1 1 - 1 1
( - 2 I - A) = 7 - 7 1 → 0 0 1 ,
6 - 6 0 0 0 0
T
r( - 2 I - A) = 2 , 基础解系 中只有 一个解 x1 = ( 1 , 1 , 0 ) , 即 λ= - 2 的 代数重数 等于 2 , 而
几何重数等于 1 . 所以 A 不能相似对角化 . 【解毕】

例 5 .2 .3 若 n 阶矩阵 A 与 B 有共同 的特 征 值 , 且都 有 n 个 线 性无 关的 特征 向量 ,
则 .
( A ) A = B; (B) A≠ B, 但 | A - B| = 0 ;
( C) A 与 B 相似 ; ( D ) A 与 B 不一定相似 , 但 | A| = | B| .
( 1999 年清华大学考题 )
思路 由已知条件 , 我们可获得如下信息 : A 与 B 都有 n 个 线性无 关的特征 向量 , 则
它们都可以相似对角化 , 又它们有共同的特征值 , 因此与它们相似的对角阵相同 .
【解】 A 与 B 有共同的特征值 , 且 它们均 可对 角化 , 因 此它们 有相 同的 相似对 角形 .
即 A∽Λ∽ B . 故据相似矩阵的传递性 . A∽ B . 应选 ( C) 为正确答案 .
显然 ( D ) 不对 . 又 A∽ B, 只能得到 | A | = | B | , 得不 到 A = B 和 | A - B| = 0 的结论 , 因
此 ( A ) , ( B) 也不对 . 【解毕】

2 0 0 2 0 0
例 5 .2 .4 已知 A = 0 0 1 与 B= 0 y 0 相似 . 求 :
0 1 x 0 0 - 1
(1 ) x 和 y ;
(2 ) 一个满足 P - 1 AP = B 的可逆矩阵 P .
( 1988 年考研题 )
思路 已知 A∽ B, 则利用相似矩阵 有相 同的迹 和相 同的 行列式 等性 质可 求得 x , y,
又 B 已是对角阵 , 则求可逆阵按通常的方法即可 .
【解】 (1 ) 因为 B 是对角阵 , 又 A∽ B, 所以 B 的对 角元 2 , y , - 1 为 A 的特征 值 . 由
5 .2 n 阶矩阵的相似对角化问题 ・ 2 01 ・

3 3

tr A = ∑a
i= 1
ii = ∑λ 得 2 + x = 1 +
i= 1
i y, 又 | A| = λ1 λ2 λ3 = - 2 y = - 2 , 所以 y = 1 , x = 0 , 故

2 0 0
A= 0 0 1 . A 的特征值为λ1 = 2 ,λ2 = 1 ,λ3 = - 1 .
0 1 0
(2 ) 由 ( 1) 知 A 的特征值为 2 , 1 , - 1 .
当 λ1 = 2 时 , 解 ( 2 I - A) x = 0 , 有
0 0 0 0 - 1 2
2I - A = 0 2 - 1 → 0 0 1 ,
0 - 1 2 0 0 0
得特征向量 x1 = (1 , 0 , 0 ) T .
当 λ2 = 1 时 , 解 ( I - A) x = 0 , 有
- 1 0 0 1 0 0
I - A = 0 1 - 1 → 0 1 - 1 ,
0 - 1 1 0 0 0
T
得特征向量 x2 = (0 , 1 , 1 ) .
当 λ= - 1 时 , 解 ( - 1・ I - A) x = 0 , 有
- 1 0 0 1 0 0
- I - A = 0 - 1 - 1 → 0 1 1 ,
0 - 1 - 1 0 0 0
得特征向量 x3 = (0 , 1 , - 1 ) T .
1 0 0
令 P = ( x1 x2 x3 ) = 0 1 1 , 即为所求可逆阵 , 使得
0 1 - 1
2 0 0
P- 1 A P = 0 1 0 . 【解毕】
0 0 -1
【注】 本题在求解 (1 ) 时 , 也可利 用 A∽ B, 所以 有相 同的 特征 多 项式 , 即 | λI - A | =
|λI - B| .代入已知矩阵得
λ- 2 0 0 λ- 2 0 0
0 λ - 1 = 0 λ- y 0 .
0 - 1 λ- x 0 0 λ+ 1
2
解行列式 , 得 (λ- 2) (λ - xλ- 1 ) = (λ- 2 ) (λ- y ) (λ+ 1 ) , 比较 上 式两 边 系数 , 得 x = 0 ,
・ 202 ・ 第5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y=1 .
显然 , 这个方法不如前一个解法简便 .

例 5 .2 .5 已知三阶矩阵 A 的 3 个特征值分别为 1 , 4 , - 2 , 相 应的特 征向量为 ( - 2 ,


T T T k
- 1 , 2) , (2 , - 2 , 1 ) 和 (1 , 2 , 2 ) . 求 A 及 A ( k 为正整数 ) .
思路 这是一个由 A 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反求 A 的典型问题 , 即已知可逆矩阵 P, 使
- 1 - 1 - 1 k - 1
P A P = Λ, 则 A = PΛP . 由 A = PΛP 可 推 得 A = ( PΛP )
- 1 - 1 k - 1
( PΛP ) … ( PΛP ) = PΛ P , 这在很多数学模型中都用得到 .
【解】 因为 A 的三个不同特征值对应的三个特征向量是线性无关的 . 令
- 2 2 1
P = - 1 - 2 2 ,
2 1 2
则 P 为可逆阵 , 且
1 0 0
- 1
P AP = Λ= 0 4 0 .
0 0 - 2
于是
- 2 2 1 1 0 0 - 2 - 1 2
A = PΛP - 1 = - 1 - 2 2 0 4 0 × 1 2 - 2 1
9
2 1 2 0 0 - 2 1 2 2
- 2 8 - 2 - 2 - 1 2 2 - 2 0
1
= - 1 - 8 - 4 2 - 2 1 = - 2 1 - 2 .
9
2 4 - 4 1 2 2 0 - 2 0
- 2 2 1 1 0 0 - 2 - 1 2
k k -1 k 1
A = PΛ P = - 1 - 2 2 0 4 0 × 2 - 2 1
k
9
2 1 2 0 0 ( - 2) 1 2 2
2 + 4 k+ 1 + ( - 2 ) k 2 - 4 k+ 1 + 2( - 2) k - 4 + 2 × 4k + 2 ( - 2 ) k
1 k+ 1 k k+ 1 k k k
= 2 - 4 + 2( - 2) 1+4 + 4( - 2) - 2 - 2×4 + 4( - 2) .
9 k k k k k k
- 4 + 2×4 + 2( - 2) - 2 + 4 + 4( - 2) 4 + 4 + 4( - 2)
【解毕】

例 5 .2 .6 设矩阵
1 - 1 1
A = x 4 y .
- 3 - 3 5
5 .2 n 阶矩阵的相似对角化问题 ・ 2 03 ・

已知 A 有三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λ= 2 是二重特征值 , 试求可逆矩阵 P, 使得 P - 1 AP 为


对角形矩阵 .
( 2000 年考研题 )
思路 本题矩阵 A 以带两个参数 x , y 的 形式给出 , 不能直接求特 征值和特征向量 而
相似对角化 , 但已知条件告 之这 个三 阶矩 阵 A 有 3 个 线性 无关 的 特征 向 量 , 由 此 得到 A
是可以相似对角化的 , 据 可对 角化 的 充要 条件 , 每个 特 征值 的 代数 重 数 应与 几 何重 数 相
等 .λ= 2 是二重特征值 , 则它所对应的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应有两个 , 即 ( 2 I - A) x = 0 的
基础解系应包括两个线性无关的解向量 , 这样 r( 2 I - A) = 1 , 据 此可对 A 进行 初等变换 化
为阶梯形 , 从而定出 A 中的参数 x 和 y 而确定 A . 有了确 定的 A 即可按 常规步骤 求 A 的
特征值、特征向量 , 进而确定可逆矩阵 P 了 .
【解】 因为 A 有 3 个线性 无关 的特 征 向 量 , 故 A 可 对角 化 . λ= 2 为 A 的 二重 特 征
值 , 所以 λ= 2 所对应的 A 的线性无关的特 征向量有 两个 . 故 r( 2 I - A) = 1 . 对 A 进行 初
等变换 , 有
1 1 - 1 1 1 - 1
2I - A = - x - 2 - y → 0 x - 2 - x - y .
3 3 - 3 0 0 0
于是得 x = 2 , y = - 2 使 r( 2 I - A) = 1 . 从而得
1 - 1 1
A = 2 4 - 2 .
- 3 - 3 5

λ- 1 1 - 1
2
| λI - A | = - 2 λ- 4 2 = (λ - 2) (λ - 6) ,
3 3 λ- 5
由此得 λ1 = λ2 = 2 ,λ3 = 6 .
对于特征值 λ1 = λ2 = 2 , 解线性方程组 ( 2 I - A) x = 0 . 由于
1 1 - 1 1 1 - 1
2I - A = - 2 - 2 2 → 0 0 0 ,
3 3 - 3 0 0 0
对应的特征向量为 x1 = (1 , - 1 , 0 ) , x2 = ( 1 , 0 , 1) .
T T

对于特征值 λ3 = 6 , 解线性方程组 (6 I - A) x = 0 . 由于
5 1 - 1 1 0 - 1/ 3
6I - A = - 2 2 2 → 0 1 2/ 3 ,
3 3 1 0 0 0
・ 204 ・ 第5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对应的特征向量为 x3 = (1 , - 2 , 3 ) T .
1 1 1
于是 P = ( x1 x2 x3 ) = - 1 0 - 2 ,
0 1 3
2 0 0
- 1
则 P AP = 0 2 0 . 【解毕】
0 0 6

2 a 2
例 5 .2 .7 已知 A = 5 b 3 有特征值±1 . 问 A 能否对角化 ? 并说明理由 .
-1 1 -1
【解】 因 λ= ± 1 是 A 的特征值 , 代入 A 的特征方程 |λI - A| = 0 .
当 λ= 1 时 ,
- 1 - a - 2
| I - A|= - 5 1 - b - 3 = - 7 ( a + 1) = 0 ,
1 - 1 2
得 a= - 1 .
当 λ= - 1 时 ,
- 3 - a - 2
| - I - A|= - 5 - 1 - b - 3 = b + 3 = 0,
1 - 1 0
得 b= - 3 .
2 - 1 2
因此 A = 5 - 3 3 .
- 1 1 - 1
又 t r A = 2 + ( - 3) + ( - 1 ) = - 2 =λ1 + λ2 + λ3 = 1 + ( - 1 ) +λ3 , 因此 λ3 = - 2 . 这样 三
阶矩阵 A 具有 3 个不同的特征值 , 故可以对角化 . 【解毕】

例 5 .2 .8 设
1 1 0 1 1 1 1 1 0
A = 0 0 1 , B = 0 0 0 , C= 0 0 0 .
0 0 0 0 0 0 0 0 0
问 A, B, C 中哪些矩阵相似 ? 为什么 ?
思路 因为相似矩阵有相同的秩 , 相同的特 征值 . 虽然 A, B, C 三 个矩 阵都是 上三 角
5 .2 n 阶矩阵的相似对角化问题 ・ 2 05 ・

阵 , 特征值相同 , 但 r ( B) = r( C) = 1 , r( A) = 2 , 故 A 不可能和 B , C 相似 . B, C 是否相似 , 还


得看它们能否对角化 , 若能 , 则它们的相似对角形必然相同 .
【解】 因为 r ( B) = r( C) = 1 , r( A) = 2 , 而秩相等是矩阵相似的必要条件 , 所以 A 不 与
B 相似 , A 不与 C 相似 .
对于矩阵 B,λ1 = λ2 = 0 ,λ3 = 1 . 对于二重特征值 λ= 0 , r (0 ・ I - B) = r ( B) = 1 , 所以 由
(0 ・ I - B) x = 0 可以求到 两个线 性无 关的 特征向 量 . 于是 B 可 相似对 角化 , 相 似 对角 阵
为 diag( 1 , 0 , 0) .
对于矩阵 C,λ1 = λ2 = 0 ,λ3 = 1 . 对于二重特征值 λ= 0 , r( 0・ I - C) = r( C) = 1 . 与 B 阵
一样 , C 也可相似对角化 , 且对角形也为 diag(1 , 0 , 0 ) . 所以 B 与 C 相似 . 【解毕】
【注】 (1 ) 不能对角化的矩阵必然相似 于一个上 三角矩 阵 ( 若当 标准 形 ) . 此 处就 不
详细讨论了 .
0 0 0 0 0 0
(2 ) 若 D = 0 1 0 或 0 0 0 也必然与 B 和 C 矩阵相似 . 因为显然 E12- 1 D E12 =
0 0 0 0 0 1
diag( 1 , 0 , 0) , 其中 E12 是初等交换阵 , 即
- 1
0 1 0 0 0 0 0 1 0 1 0 0
1 0 0 0 1 0 1 0 0 = 0 0 0 .
0 0 1 0 0 0 0 0 1 0 0 0
2
例 5 .2 .9 A 是 n 阶矩阵 , 且满足 A + 2 A - 3 I = 0 . 证 明 A 可对角化 , 并求其相似 对
角形 .
思路 要证明 A 可对角化 , 须证明 A 具有 n 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 那么首先要求 A
的特征值 . 由已知条 件 A2 + 2 A - 3 I = 0 , 左边 是一个 A 的 多项式 , 可以 通过 f ( A) 的特 征
值为 f (λ) 而求得 A 的特征 值 . 其 次 要通 过 这 个关 系 式 , 化 为 ( A + 3 I) ( A - I) = ( A - I )
( A + 3 I) = 0 , 可看到 A - I 的各列是齐次线性方程组 ( A + 3 I) x = 0 的 解向量 , 而 A + 3 I 的
各列也是齐次线性方程组 ( A - I) x = 0 的解向量 , 如果 能证明 r ( A + 3 I) + r ( A - I) = n, 也
就证明了对应 A 的两个特征值λ= - 3 与 λ= 1 的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共有 n 个 .
2 2
【证明】 由已知 A + 2 A - 3 I = 0 , 设 f ( x) = x + 2 x - 3 , A x = λx , 则 f ( A) x = f (λ) x,

2 2
( A + 2 A - 3 I) x = (λ + 2λ - 3) x = 0 .
2
因为 x≠0 , 所以 λ + 2λ- 3 = 0 , 故 λ1 = - 3 ,λ2 = 1 .
2
又由 A + 2 A - 3 I = 0 , 得 ( A + 3 I) ( A - I) = 0 . 于是得 r ( A + 3 I) + r ( A - I) ≤ n . 又 由
定理 r ( A + B) ≤ r( A) + r( B) 得 r ( A + 3 I) + r ( A - I) ≥ r ( ( A + 3 I) + ( I - A) ) = r (4 I) = n .
所以 r ( A + 3 I) + r ( A - I) = n .
・ 206 ・ 第5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设 r ( A + 3 I) = p , 0≤ p≤ n . 则 r( A - I) = n - p . 若 p = 0 , 即 A + 3 I = 0 , A = - 3 I . 若
p = n, 则 A - I = 0 , A = I . 此两种特殊情况 A 均为对角阵 .
设 0 < p < n . 因 ( A + 3 I) ( A - I) = 0 , 故 A - I 各 列 均为 ( A + 3 I) x = 0 的 解 向 量 . 而
r( A - I) = n - p, 所以 ( A + 3 I) x = 0 有 n - p 个线 性无 关的解 向量 , 即 对应 λ= - 3 的线 性
无关的特征向量有 n - p 个 .
同理 , 由 ( A - I) ( A + 3 I) = 0 , r( A + 3 I) = p 得 对应 λ= 1 的线 性无 关的 特征向 量有 p
个 . 这样 A 具有 ( n - p) + p = n 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 故 A 可以相似对角化 .
又 A 可相似对角化的充要条件是每个特征值的代数重数等于几何重数 , 故 λ= - 3 的
代数重数为 n - p,λ= 1 的代数重数为 p , 所以
p个 n - p个

A ∽ diag (1 , … , 1 , - 3 , … , - 3 ) . 【证毕】
【注】 本题在证明 过程 中 , 用到 了 很多 代数 中的 概 念和 定 理 , 如 矩 阵运 算 后秩 的 变
化 , 两个矩阵多项式相乘可交换等概 念 . 但最核 心的 是围绕 证 A 矩 阵具 有 n 个线 性无 关
的特征向量这个结论展开 . 由已知条件 A2 - 2 A + 3 I = 0 出发 , 分解成 ( A + 3 I) ( A - I) = 0 ,
既找 A 的特征值 , 又找 A 的特征向量 .

例 5 .2 .10 设 B =ααT , 其中α= ( a1 , a2 , … , an ) T ,α≠ 0 , ai ∈ R( i = 1 , 2 , … , n) .


k
(1 ) 证明 B = t B . 其中 k 为正整数 , t 为常数 , 并求 t;
- 1
(2 ) 求可逆阵 P, 使 P B P 为对角阵 , 并写出此对角阵 .
( 1985 年考研题 )
【解】 (1 ) 因为 B = ααT , 故 B2 = (ααT ) (ααT ) = α(αT α)αT = (αT α) (ααT ) = (αT α) B .
n n

而 α α= ∑a 所以 B = ∑a
T 2 2 2
i , i B .
i=1 i= 1
n n
k- 1 k- 1

∑a ∑a
k 2 2
同理可推得 B = i B = t B , 其中 t = i .
i= 1 i= 1

先求 B 的特征值 :
方法 1 : 设 B x = λx ( x≠ 0) , 因为 Bk - t B = 0 , 则 ( Bk - tB) x = (λk - tλ) x = 0 . 由 x≠0
n n

∑a ∑a
k k- 1 2 2
得λ - λ
t = 0 , 即 (λ - t)λ= 0 . 从而得 λ= 0 或 λ = i .又 r( B) = 1 , t r B = i =
i= 1 i= 1
n n

∑λ, 故 λ = ∑a
2
i 0 为 n - 1 重特征值 ,λ = i 为 B 的一重特征值 .
i=1 i= 1

方法 2 : 在行列式的运算中 , 我们有如下结 论 : 设 A 是 m × n 矩 阵 , B 是 n× m 矩阵 ,
当 n≥ m .λ≠0 时 , 有
n - m
| λI n - BA | = λ | λI m - AB | .
应用这个结论 , 有
5 .2 n 阶矩阵的相似对角化问题 ・ 2 07 ・

| λI - B | = | λI - ααT |
n

=λ | λI - α α| = λ λ- ∑a
n - 1 T n -1 2
i = 0 .
i =1
n

所以 λ1 = ∑a λ2 = λ3 = … = λn = 0 .
2
i ,
i=1

方法 3 : 利用定义求 B 的特征值 .
λ - a21 - a1 a2 … - a1 an
2
λ - a1 - a1 a2 … - a1 an a2
- λ λ … 0
λ- a …
2
- a2 a1 2 - a2 an a1
| λI - B | = =
… … w … … … w …
- an a1 - an a2 … λ - an n an
- λ 0 … λ
a1
n

λ- ∑a - a1 a2 … - a1 an
2
i
i =1
n

∑ ai
n -1 2
= 0 λ … 0 =λ λ- = 0 . (*)
i=1
… … w …
0 0 … λ
n

所以 λ1 = λ2 = … = λn - 1 = 0 , λn = ∑a
2
i .
i =1

(2 ) 求 B 的特征向量 , 从而求出可逆矩阵 P .
当 λ= 0 时 , ( 0・ I - B) x = 0 , 即 B x = 0 . 而
2
a1 a1 a2 … a1 an a1 a2 … an
2
a2 a1 a2 … a2 an 0 0 … 0
B = → ,
… … … … … …

2
an a1 an a2 … an 0 0 0
从而得 a1 x1 + a2 x2 + … + an x n = 0 . 所以
T T T
x1 = ( - a2 , a1 , 0 , … , 0) , x2 = ( - a3 , 0 , a1 , … , 0 ) , … , xn - 1 = ( - an , 0 , … , a1 ) .
n n

∑a ∑a
2 2 T T
当λ= i 时, i I - B x = 0 , 即α αx - αα x = 0 . 显 然 xn = α= ( a1 , a2 ,
i =1 i=1
T
… , an ) 满足上式 . 故
・ 208 ・ 第5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 a2 - a3 … - an a1
a1 0 … 0 a2
P = ( x1 x2 … xn ) = 0 a1 … 0 a3 ,
… … w … …
0 0 … a1 an
n

BP = diag 0 , 0 , … , 0 , ∑ ai
- 1 2
且 P .
i= 1
n

又对于 λ = ∑a , 求其对应的特征向量时 , 亦可用通常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 , 即求


2
i
i=1

∑a
2
i I - B x = 0 .
T
利用前面 ( * ) 中的矩阵 , 亦可求到 x = ( a1 , a2 , … , an ) . 只是比较麻烦一些 . 【解毕】

例 5 .2 .11 设矩阵
0 0 1
B = 0 1 0 ,
1 0 0
已知矩阵 A 相似于 B , 则 r( A - 2 I) 与 r( A - I) 之和等于 .
( A) 2; (B) 3 ; ( C) 4 ; ( D) 5 .
( 2003 年考研题 )
思路 相似矩阵有相 同 的秩 , 已 知 A 与 B 相 似 , 则 A - 2 I 与 B - 2 I 相 似 , A - I 与
B - I 相似 .
【解】 由题设 A 与 B 相似 , 因此 A - 2 I 与 B - 2 I 相似 , A - I 与 B - I 相似 .
- 2 0 1 - 1 0 1
B - 2I = 0 - 3 0 , B - I = 0 0 0 ,
1 0 - 2 1 0 - 1
所以
r ( A - 2 I) + r( A - I) = r( B - 2 I) + r ( B - I)
=3 + 1 = 4 .
故选 ( C) . 【解毕】

1 2 -3
例 5. 2. 12 设矩阵 A = -1 4 - 3 的特征方程有一个二重根 , 求 a 的值 , 并讨论
1 a 5
A 是否可相似对角化 .
( 2004 年考研题 )
5 .2 n 阶矩阵的相似对角化问题 ・ 2 09 ・

思路 从 A 的特征方程入手 .
【解】
λ- 1 - 2 3 λ- 2 - (λ - 2) 0
| λI - A | = 1 λ- 4 3 = 1 λ- 4 3
- 1 - a λ- 5 - 1 - a λ- 5
1 0 0
= (λ - 2 ) 1 λ- 3 3 = (λ - 2 ) (λ2 - 8λ+ 18 + 3 a) .
- 1 - a - 1 λ- 5
2
若 λ= 2 是特征方程的二重根 , 则有 2 - 8×2 + 18 + 3 a = 0 , 解得 a = - 2 .
当 a = - 2 时 , 三个特征值为 2 , 2 , 6 .由于
1 - 2 3
2I - A = 1 - 2 3 ,
- 1 2 - 3
所以 r (2 I - A) = 1 , (2 I - A) x = 0 的基础解系有两个解向量 , 即特征 值 2 , 有两 个线性无 关
的特征向量 , 所以 A 可对角化 .
若 λ= 2 不是特征方程的二重根 , 则
λ2 - 8λ+ 18 + 3 a = (λ - 4 ) 2 ,
2
即 18 + 3 a = 16 , a = - .
3
2
当 a= - 时 , A 的特征值为 4 , 4 , 2 , 由于
3
3 - 2 3
1 0 3
4I - A = ,
2
- 1 - 1
3
r(4 I - A) = 2 , ( 4 I - A) x = 0 只有一个特征向量 , A 不可对角化 . 【解毕】

例 5 .2 .13 设 n 阶矩阵
1 b … b
b 1 … b
A = ,
… … w …
b b … 1
(1 ) 求 A 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
- 1
(2 ) 求可逆矩阵 P, 使得 P A P 为对角矩阵 .
( 2004 年考研题 )
・ 210 ・ 第5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解】 当 b = 0 时 , A = I , 特征 值为 λ1 = λ2 = … = λn = 1 .任意 非零 向量 都是 属 于 1 的
- 1
特征向量 , 任意可逆矩阵 P, 都有 P A P = I .以下设 b≠ 0 .
λ- 1 - b … - b
- b λ- 1 … - b n - 1
(1 ) |λI - A| = = (λ- 1 - ( n - 1) b) (λ- ( 1 - b) ) .
… … w …
- b - b … λ- 1
故 A 的特征值为λ1 = 1 + ( n - 1) b,λ2 = … = λn = 1 - b .
对于 λ1 = 1 + ( n - 1 ) b,
( n - 1) b - b … - b n - 1 - 1 … - 1
- b ( n - 1) b … - b - 1 n - 1 … - 1
(λ1 I - A) = →
… … w … … … w …
- b - b … ( n - 1) b - 1 - 1 … n - 1
T
所以属于 λ1 的特征向量为ξ1 = ( 1 , 1 , … , 1 ) , 属于 λ1 的全 部特征向量为 kξ1 , k 是不为 零
的任意常数 .
对于 λ2 = … = λn = 1 - b,
- b - b … - b 1 1 … 1
- b - b … - b 0 0 … 0
( ( 1 - b) I - A) = → ,
… … w … … … w …
- b - b … - b 0 0 … 0
特征向量为
T T T
ξ2 = (1 , - 1 , 0 , … , 0) ,ξ3 = ( 1 , 0 , - 1 , … , 0 ) , … ,ξn = ( 1 , 0 , 0 , … , - 1 ) .属于 1 - b
的全部特征向量为
k2 ξ2 + k3 ξ3 + … + knξn , k2 , k3 , … , kn 是不全为 0 的任意常数 .
(2 ) 令
1 1 1 … 1
1 - 1 0 … 0
P = 1 0 - 1 … 0 ,
… … … w …
1 0 0 … - 1

-1
P AP = diag(1 + ( n - 1) b, 1 - b, … , 1 - b) . 【解毕】

a 1 1
例 5 .2 .14 设实对 称矩 阵 A = 1 a - 1 , 求可逆 矩阵 P, 使 P - 1 A P 为 对角 形
1 -1 a
5 .2 n 阶矩阵的相似对角化问题 ・ 2 11 ・

矩阵 , 并计算行列式 | A - I | 的值 .
( 2002 年考研题 )
λ- a -1 -1 λ- a -1 -1
【解】 |λI - A| = -1 λ- a 1 = 0 λ- a - 1 1 - λ+ a
-1 1 λ- a -1 1 λ- a
λ- a - 2 - 1
= (λ- a - 1) 0 0 - 1 = (λ- a - 1) 2 (λ- a + 2) .
- 1 λ- a + 1 λ- a
A 的特征值为λ1 =λ2 = a + 1 ,λ3 = a - 2 .
对于特征值 λ1 = λ2 = a + 1 ,
1 - 1 - 1 1 - 1 - 1
( ( a + 1) I - A) = - 1 1 1 → 0 0 0 .
- 1 1 1 0 0 0
属于 a + 1 的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为
ξ1 = ( 1 , 1 , 0) T , ξ2 = (1 , 0 , 1 ) T .
对于特征值 λ3 = a - 2 ,
- 2 - 1 - 1 1 - 1 2
( ( a - 2) I - A) = - 1 - 2 1 → 0 1 - 1 ,
- 1 1 - 2 0 0 0
属于 a - 2 的特征向量为
T
ξ3 = ( - 1 , 1 , 1 ) .
令矩阵
1 1 - 1
P = 1 0 1 ,
0 1 1
则有
a+ 1
- 1
P AP = a+ 1 .
a- 2
又 A - I 的特征值为λ1 - 1 = a,λ2 - 1 = a,λ3 - 1 = a - 3 , 所以
| A - I | = a2 ( a - 3) . 【解毕】

2 2 0
例 5 .2 .15 若矩阵 A = 8 2 a 相似于对角矩阵Λ, 试确定 常数 a 的值 ; 并求可 逆
0 0 6
・ 212 ・ 第5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矩阵 P 使 P - 1 A P = Λ .
( 2003 年考研题 )
【解】
λ- 2 - 2 0
2
| λI - A | = - 8 λ- 2 - a = (λ - 6) (λ+ 2) .
0 0 λ- 6
故 A 的特征值λ1 =λ2 = 6 ,λ3 = - 2 .
由题设 A 与对 角 矩 阵 相 似 , 属 于 特 征 值 6 的 线 性 无 关 的 特 征 向 量 应 有 两 个 , 也 即
r(6 I - A) = 1 .
4 - 2 0 2 - 1 0
( 6 I - A) = - 8 4 - a → 0 0 a .
0 0 0 0 0 0
所以 a = 0 .
对于特征值 λ1 = λ2 = 6 , 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为
T T
ξ1 = ( 1 , 2 , 0) , ξ2 = (0 , 0 , 1 ) .
对于特征值 λ3 = - 2 ,
- 4 - 2 0 2 1 0
( - 2 I - A) = - 8 - 4 0 → 0 0 1 ,
0 0 - 8 0 0 0
属于 - 2 的特征向量为
ξ3 = ( 1 , - 2 , 0 ) T .
1 0 1 6
- 1
令 P= 2 0 - 2 , 则 P 可逆 , 并有 P AP = 6 . 【解毕】
0 1 0 -2

5 .3 实对称矩阵的对角化

1 . 实对称矩阵具有下列性质 :
(1 ) 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全为实数 , 从而特征向量全为实向量 .
(2 ) 不同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不仅是线性无关的 , 而且还是正交的 .
(3 ) 实对称矩阵必然可以对角化 . 即它的每个特 征值 的代 数重数 必然 等于它 的几 何
重数 .
- 1 T
(4 ) 对于实对称矩阵 A, 必存在正交阵 P, 使 P AP = P AP = diag(λ1 ,λ2 , … ,λn ) .
5 .3 实对称矩阵的对角化 ・ 2 13 ・

2 . 欲用正交 变换把 A 化 为对角形 时 , 其步骤与 矩阵相 似对角化 步骤大 致相同 , 只 是


在求到 n 个特征向量后 , 为保证 P 是正交矩阵 , 需要
(1 ) 对一重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单位化 .
(2 ) 对 r 重特征值对应的 r 个线性无 关的特 征向量 , 用 施密 特 ( Sch mid t ) 正交 化方 法
先正交化再单位化 .
- 1 T
经过这样处理后的 n 个特征向量按列构成的矩阵 P 是正交矩阵 , 满足 P = P .
实对称矩阵常常作为实二次型的矩阵 , 要求用正交化方法化为对角 形 , 即 把对应的 二
次型化为标准形 , 这个问题在下一章还要用到 .

例 5 .3 .1 设 A 是三阶实对称矩阵 . 已知 A 的特征值为λ1 = λ2 = 1 ,λ3 = - 1 , 又对 应


T T
λ= 1 的特征向量为ξ1 = (2 , 1 , 2 ) ,ξ2 = (1 , 2 , - 2 ) , 求 A .
思路 此题已给 A 的特征值和属于λ= 1 的两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 只要求出第 三
- 1 - 1
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 即可反解 A . 即 P A P = Λ, A = PΛP .
据 A 是实对称矩阵 , 不同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是正交的 . 因此 属于 λ= - 1 的特 征
向量与属于 λ= 1 的特征向量ξ1 ,ξ2 是正交的 , 可得ξ3 .
T
【解】 设ξ3 = ( x1 , x2 , x3 ) 为 A 的 属 于 λ = - 1 的 特 征 向 量 . 则 (ξ1 ,ξ3 ) = 0 ,
(ξ2 ,ξ3 ) = 0 , 即
2 x1 + x2 + 2 x3 = 0 ,
x2 + 2 x2 - 2 x3 = 0 .
T T
得到ξ3 = ( x1 , x2 , x3 ) = ( - 2 , 2 , 1 ) . 令 P = (ξ1 ξ2 ξ3 ) , 则
1 0 0
- 1
P AP = 0 1 0 .
0 0 - 1
- 1
1 0 0 2 1 - 2 1 0 0 2 1 - 2
- 1
A = P 0 1 0 P = 1 2 2 0 1 0 1 2 2
0 0 - 1 2 - 2 1 0 0 - 1 2 - 2 1
2 1 - 2 1 0 0 6 - 5 - 2
= 1 2 2 0 1 0 ×1 3 - 2 - 2
3
2 - 2 1 0 0 - 1 - 6 6 3
1 0 0
= 8 - 7 - 4 . 【解毕】
4 - 4 - 1
・ 214 ・ 第5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4 -4 2
- 1
例 5 .3 .2 已知 A = -4 4 - 2 , 求正交矩阵 P 及对角矩阵Λ, 使 P AP = Λ .
2 -2 1
【解】 A 是实对称矩阵 , 先求特征值
λ- 4 4 - 2 λ- 4 λ - 2
| λI - A | = 4 λ- 4 2 = 4 λ 2
- 2 2 λ- 1 - 2 0 λ- 1
λ- 4 1 - 2
=λ 4 1 2
- 2 0 λ- 1
2
= λ (λ - 9) = 0 .
所以 λ1 = λ2 = 0 ,λ3 = 9 .
T T
对 λ= 0 , 由 (0・ I - A) x = 0 得 x1 = ( 1 , 1 , 0 ) , x2 = ( 1 , 0 , - 2 ) . 现 x1 , x2 线性 无关 ,
但不正交 , 用施密特方法处理 : 令
β1 = x1 = (1 , 1 , 0 ) T ;
(β1 , x2 ) T 1 T
β2 = x2 - β1 = ( 1 , 0 , - 2 ) - (1 , 1 , 0 )
(β1 , β1 ) 2
1 T
= (1, - 1 , - 4) .
2
1 1
再单位化得γ1 = (1 , 1 , 0 ) T ,γ2 = (1 , - 1 , - 4 ) T .
2 3 2
T
对 λ3 = 9 , 对应的特征向量为 x3 = ( 2 , - 2 , 1) .
1
只需单位化得γ3 = ( 2 , - 2 , 1) T .
3
从而得到正交矩阵
1 1 2
2 3 2 3
0 0 0
1 - 1 2
【解毕】
- 1 T
P = - , P AP = P AP = 0 0 0 .
2 3 2 3
0 0 9
- 4 1
0
3 2 3

例 5 .3 .3 已知 A 是 n 阶方阵 , 且具有 n 个互相正交的特征向量 , 证明 A 是一个对称


矩阵 .
T - 1 - 1 T
思路 若 存 在 正 交 矩 阵 Q, 使 Q AQ = Q AQ = Λ, 则 A = QΛQ = QΛQ , 于 是
5 .3 实对称矩阵的对角化 ・ 2 15 ・

AT = A .
而据已知条件 , A 具有 n 个 互相 正 交的 特征 向量 ( 特征 向量 是非 零 的 ) , 所 以 A 可 对
角化 .
【证明】 设 n 阶方阵 A 的特征值为λ1 ,λ2 , … ,λn , 相应 的互 相正交 的特 征向 量为 x1 ,
xi
x2 , … , xn , 将其单位化γi = ( i = 1 , … , n) .则γ1 ,γ2 , … ,γn 仍 为 A 的 属于 λ1 ,λ2 , … ,λn
| xi |
的特征向量 . A 可对角化 .
- 1 T T - 1
令 Q= (γ1 γ2 … γn ) , 则 Q 为正 交阵 , 即有 Q = Q , 并有 Q AQ = Q AQ = diag (λ1 ,
λ2 , … ,λn ) = Λ .则 A = QΛQ - 1 = QΛQT
AT = ( QΛQT ) T = QΛT QT = QΛQT = A .
故 A 为对称阵 . 【证毕】

例 5 .3 .4 设三阶实对称 矩 阵 A 的秩 为 2 ,λ1 = λ2 = 6 是 A 的 二 重 特征 值 .若α1 =


T T T
(1 , 1 , 0 ) , α2 = ( 2 , 1 , 1) ,α3 = ( - 1 , 2 , - 3) 都是 A 的属于特征值 6 的特征向量 .
(1 ) 求 A 的另一特征值和与其对应的特征向量 ;
(2 ) 求矩阵 A .
( 2004 年考研题 )
思路 A 的秩为 2 , | A| = 0 , 所以 0 是 A 的一 个特征 值 .6 是 A 的二重 特征 值 , 属于 6
的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只有两个 , 显然α1 ,α2 线性无关 ,α3 可由α1 ,α2 线 性表示 . 再由 A 是
实对称矩阵 , 属于不同特征值的特征向量 正交 , 所 以属于 0 的 特征 向量α与α1 ,α2 都 正交 ,
由此求出α .
【解】 (1 ) 由 λ1 =λ2 = 6 是 A 的二 重 特 征值 , 属于 6 的 线性 无 关的 特 征 向量 只 有 2
个 .显然α1 ,α2 线性无关 , 所以α1 ,α2 是 A 的属于 6 的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
由 r ( A) = 2 , | A| = 0 , 所以 A 的另一个特征值λ3 = 0 .
设属于 λ3 = 0 的特征向量α= ( x1 , x2 , x3 ) T , 则α与α1 ,α2 都正交 , 即α1T α= 0 ,α2T α= 0 ,
x1 + x2 = 0 ,
2 x1 + x2 + x3 = 0 .
解得α= ( 1 , - 1 , - 1) T .
属于 λ3 = 0 的特征向量为 kα, k 是不为 0 的任意常数 .
(2 ) 令 P = (α1 α2 α3 ) , 则
6
- 1
P AP = 6 ,
0
于是
・ 216 ・ 第5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6
-1
A =P 6 P ,
0
0 1 - 1
1 1 2
- 1 -
P = 3 3 3 ,
1 - 1 - 1
3 3 3

4 2 2
A = 2 4 - 2 . 【解毕】
2 - 2 4

5 .4 综合 例 题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这部分 , 定义、概念及有关 定理很 多 . 因 此在学 习过程中 要


熟练、准确掌握这些基本 概念 和定 理 , 注 意 它们 的 条 件、结 论以 及 相互 间 的联 系 与区 别 .
这样才能比较灵活地应用 . 例如相似矩阵有很多性 质 , 如特征值 相同…… , 但 这些只是 矩
阵相似的必要条件 , 而不 是 充分 条 件 , 应 用 时要 注 意 . 又 如 , 要 求矩 阵 的 特 征 值 , 可 用 定
义 , 也可用特征值的其他关系来求 . 同时在这一章中进行 计算时 , 又涉 及到前 几章的行 列
式计算 , 解方程组 , 矩阵的秩等 . 要学会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和解题 .

综例 5 .4 .1 设 A, B 均为 n 阶实方阵 . A 有 n 个 互异特 征值 . 求证 : A B = B A 的 充
分必要条件是 A 的特征向量也是 B 的特征向量 .
思路 已知 A 有 n 个互异的特征值 , 我们由 此可获 得如 下信息 : 一 是 A 可相 似对 角
化 ; 二是 A 的每个特征值的几何重数为 1 , 即属 于同一 特征值的 不同特 征向 量成比 例 . 由
此可解决本题 .
【证明】 必要性
设 A xi = λi x i ( i = 1 , … , n) . 已知 A B = B A, 所以 A( Bx i ) = B( A xi ) = B(λi x i ) =λi ( B xi ) .
若 B xi ≠ 0 , 则 B xi 也是 A 的属于λi 的特征向量 . 因 λi 是 A 的一重 特征值 , 所以 dimVλi =
1 , A 的属于λi 的各特征向量成比例 , 所以 B xi = μi x i (μi 为常数 ) .据特征向量的定义 , xi 为
B 的特征向量 , 特征值为 μi . 若 B xi = 0 , 则 B xi = 0・ xi , xi 是 B 的关于μi = 0 的特征向量 .
充分性
因 A 有 n 个互异的特征值 , 故 A 可对角化 . 设 A xi =λi x i ( i = 1 , 2 , … , n) , 则 x1 , x2 , … ,
5 .4 综合例题 ・ 2 17 ・

xn 线性 无 关 . 令 P = ( x1 x2 … xn ) , 则 P 可 逆 , 且 P - 1 A P = diag (λ1 ,λ2 , … , λn ) , 故 A =


- 1
Pdiag (λ1 ,λ2 , … ,λn ) P .又已知 A 的特征向量也是 B 的特征向量 . 故 x1 , x2 , … , xn 也是 B
的 n 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 所以
-1
P BP = diag(μ1 ,μ2 , … ,μn )
其中 μi 为 B 的特征值 , i = 1 , 2 , … , n . 则
B = Pdiag(μ1 ,μ2 , … ,μn ) P- 1 ,
-1 -1
BA = ( Pdiag(μ1 ,μ2 , … ,μn ) P ) ( Pdiag(λ1 ,λ2 , … ,λn ) P )
= Pdiag(λ1 μ1 ,λ2 μ2 , … ,λnμn ) P- 1 .
-1 -1
AB = ( Pdiag(λ1 ,λ2 , … ,λn ) P ) ( Pdiag(μ1 ,μ2 , … ,μn ) P )
- 1
= Pdiag(λ1 μ1 ,λ2 μ2 , … ,λnμn ) P .
所以 AB = BA . 【证毕】
【注】 在 证 充 分 性 时 , 欲 证 A B = B A, 则 在 A, B 可 对 角 化 的 基 础 上 , 写 成 A =
- 1 - 1
PΛ1 P , B = PΛ2 P , 即可把 A B 或 B A 写 成 对角 矩阵 的乘 积的 表 达形 式 , 得到 简 单的 结
果再比较 . 这种方法在本章和下章中多有应用 , 要学会和掌握它 .

综例 5 .4 .2 已知 A, B 均为三阶矩阵 , 且 AB = A - B,λ1 ,λ2 ,λ3 是 A 的三个互异的特


征值 . 证明 :
(1 ) λi ≠ - 1 ( i = 1 , 2 , 3) ;
- 1 - 1
(2 ) 存在可逆矩阵 C, 使 C AC, C BC 同时对角化 .
思路 若 λ是 A 的 特 征 值 , 应 满 足 A x = λx 或 | λI - A | = 0 . 若 不 是 , 则 相 反 , 即
|λI - A| ≠0 ( 等价于 λI - A 可逆 ) .
又由于 A 有三个互异的特征值 , 故 A 可相似对角化 . 由已知 A B = A - B, 可推出 ( A +
I) ( I - B) = I, 既可 推出 I + A 可逆 , 又可 推出 A B = B A . 受综例 5 .4 .1 的 启发 , A, B 具 有
相同的特征向量 , 可以同时对角化 .
【证明】 (1 ) 已知 A B = A - B, 所 以 A - B - A B + I = I , 即 ( A + I) ( I - B) = I, 所 以
( A + I) - 1 = I - B, 故 | I + A| ≠0 , 即 λ= - 1 不是 A 的特征值 .
(2 ) 方法 1 : 因为 ( A + I) ( I - B) = ( I - B) ( A + I) ( 逆矩阵 的性质 ) , 展开上 式得 A B =
BA . 设 A xi = λi x i ( i = 1 , 2 , 3 ) , 则 A( B xi ) = B( A xi ) = B(λi x i ) = λi ( B xi ) .
若 B xi ≠ 0 , 则 B xi 也是 A 的 属 于 λi 的 特征 向 量 . 又 由 于 λi 是 一重 特 征值 ( i = 1 , 2 ,
3) , 且 λi 互异 , 故 A 可相似对角化 , 故 λi 的几何重数也为 1 . 所以属于 λi 的特 征向量成 比
例 , 即得 B xi = μi x i ( i = 1 , 2 , 3) .若 B xi = 0 , 则 Bxi = 0・ xi = μi x i . 故 A 的三 个线性 无关 的
特征向量也是 B 的三个特征向量 . 设 P = ( x1 x2 x3 ) , 则
-1
P AP = diag(λ1 ,λ2 ,λ3 ) ,
P- 1 BP = diag(μ1 ,μ2 ,μ3 ) .
・ 218 ・ 第5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故 A, B 可同时对角化 .
方法 2 : 由 题 设 A 有 3 个 互 异 的 特 征 值 , A 可 对 角 化 , 设 存 在 可 逆 矩 阵 P, 使 得
- 1
P AP = diag(λ1 ,λ2 ,λ3 ) .由于 A B = A - B, 于是
- 1 - 1
P ( AB) P = P ( A - B) P,
P - 1 APP - 1 BP = P - 1 AP - P - 1 BP ,
( P - 1 AP + I) P - 1 BP = P - 1 AP ,
diag(λ1 + 1 ,λ2 + 1 ,λ3 + 1) P- 1 BP = diag(λ1 ,λ2 ,λ3 ) ,
由 (1 ) ,λi ≠ - 1 , i = 1 , 2 , 3 , 所以 λi + 1≠ 0 , i = 1 , 2 , 3 .于 是 diag (λ1 + 1 ,λ2 + 1 ,λ3 + 1 ) 可逆 ,
1 1 1
且 diag(λ1 + 1 ,λ2 + 1 ,λ3 + 1) , 于是
- 1
= diag , ,
λ1 + 1 λ2 + 1 λ3 + 1
P - 1 BP = diag(λ1 + 1 ,λ2 + 1 ,λ3 + 1 ) - 1 diag(λ1 ,λ2 ,λ3 )
λ1 λ2 λ3
= diag , , . 【证毕】
λ1 + 1 λ2 + 1 λ3 + 1

综例 5 .4 .3 已知三阶矩阵 A 和三维向量 x , 使得 向量组 x, A x, A2 x 线 性无关 , 且 满


3 2
足 A x= 3 Ax - 2 A x .
2 - 1
(1 ) 记 P = ( x A x A x) . 求三阶矩阵 B, 使得 A = P BP .
(2 ) 计算行列式 | A + I | .
( 2001 年考研题 )
思路 要使 A = P BP , 即 AP = P B, 而 P = ( x A x A x) , 即
- 1 2

A( x A x A2 x) = ( x A x A2 x ) B = ( Ax A2 x A3 x )
= ( Ax A2 x 3 Ax - 2 A2 x) .
2 3
而 x, A x, A x 是R 空间的一组基 , 从上式可看出 B 实际是 A 作 用在这 组基 上被这 组基 线
2 3 2
性表出的矩阵 , 即 B 的第 1 列 , 第 2 列 , 第 3 列分别为 A x, A x, A x 在基 x , A x, A x 下的坐
标 . 这样与 A 相似的矩阵 B 就求到了 . 这是 本问 题的 关键所 在 , 下面 就是求 B 的 特征 值
了 , 这也是 A 的特征值 .
第二种思路 是 设 B = ( bi j ) 3 × 3 . 由 A P = PB, 直 接 代 入 P = ( x A x A2 x ) 及 已知 条 件
A3 x = 3 A x - 2 A2 x 及 x , A x, A2 x 线性无关等约束条件而求得 bij , 从而确定矩阵 B .
2 2
【解】 方法 1 : 设 P = ( x A x A x) , 已知 x, A x, A x 线性无关 , 故 P 为可逆矩阵 .
设 A = P BP - 1 , 即 AP = P B . 把 P 代入 并利 用已 知 A3 x = 3 A x - 2 A2 x = 0 ・ x + 3 A x -
2
2 A x, 得
0 0 0
2 2
A( x A x A x) = ( x A x A x) 1 0 3 ,
0 1 - 2
5 .4 综合例题 ・ 2 19 ・

0 0 0
- 1
所以 B = 1 0 3 = P A P, 即 A∽ B .
0 1 -2
λ 0 0
| λI - B | = - 1 λ - 3 = λ(λ - 1) (λ+ 3) = 0 ,
0 - 1 λ+ 2
所以 λ1 = 0 ,λ2 = 1 ,λ3 = - 3 为 B 的特征值 .
又 A∽ B, 故 λ1 ,λ2 ,λ3 也是 A 的特征值 . 所以 A + I 的特征值为 1 , 2 , - 2 , 故 | A + I | =
1×2 × ( - 2 ) = - 4 .
方法 2 : 设
b11 b12 b13
2
B = b21 b22 b23 , P = ( x A x A x) .
b31 b32 b33
由 AP = P B 得
b11 b12 b13
2 3 2
( Ax A x A x) = ( x Ax A x) b21 b22 b23 .
b31 b32 b33
比较等式两边 , 得
2
Ax = b1 1 x + b2 1 Ax + b31 A x, ( 1)
A2 x = b1 2 x + b22 Ax + b32 A2 x, ( 2)
A3 x = b1 3 x + b23 Ax + b33 A2 x . ( 3)
将已知条件 A3 x = 3 A x - 2 A2 x 代入 ( 3) 得
3 Ax - 2 A2 x = b1 3 x + b23 Ax + b33 A2 x,

b13 x + ( b2 3 - 3) Ax + ( b33 + 2) A2 x = 0 . ( 4)
2
由已知 x, A x, A x 线性无关 , 由 (4 ) 式得 b1 3 = 0 , b2 3 = 3 , b33 = - 2 .
同理 , 由 ( 1) 式得 b11 = 0 , b21 = 1 , b31 = 0 ; 由 (2 ) 式得 b12 = 0 , b22 = 0 , b32 = 1 . 所以
0 0 0
B = 1 0 3 .
0 1 - 2
又由 A 与 B 相似 , 故 A + I 与 B + I 相似 , 故
1 0 0
| A+ I |=| B+ I| = 1 1 3 = - 4 . 【解毕】
0 1 - 1
・ 220 ・ 第5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注】 (1 ) 在解相 似 矩阵 的 问题 中 , 由 P - 1 AP = B 可 得 A P = PB . 设 可 逆矩 阵 P =
( x1 x2 … xn ) , 只得到
A( x1 x2 … xn ) = ( x1 x2 … xn ) B .
可得出结论 : B 的第 j 列为 A x j 在基 x1 , x2 , … , xn 下的坐标 . 这与线性变换在一组基下的
对应矩阵的构造是一致的 . 利用这个结论 , 常常可以求得与 A 相似的矩阵 B .
(2 ) 本题的解法 2 中 , 设未知矩阵 B = ( bi j ) 3 × 3 , 然后利用已知的各 种条件 作为约束 条
件来定 B 的元素 bi j , 这种方法在各章中都有应用 . 这也是 求未 知矩阵 或证 明某矩 阵具 有
某种特点的基本方法之一 .

1 1 a 1
综例 5 .4 .4 设矩阵 A = 1 a 1 ,β= 1 . 已知线性方程组 A x =β有解但不惟
a 1 1 -2
一 . 试求 : (1 ) a 的值 ; (2 ) 正交矩阵 Q, 使 QT AQ 为对角矩阵 .
( 2001 年考研题 )
思路 本题所给对称矩阵 A 中有参数 a 待 定 , 但由 已知条 件 A x = β有 无穷多 个解 的
条件知 r ( A β) = r( A) < 3 , 因此可据此关系定出 a 来 . 确定 A 以 后 , 下 面就是 一个普通 的
实对称矩阵的正交对角化问题 .
【解】 对线性方程组 A x = β的增广矩阵 ( A β) 进行初等行变换 , 有
1 1 a 1 1 1 a 1
( Aβ) = 1 a 1 1 → 0 a - 1 1 - a 0 .
a 1 1 - 2 0 0 ( a - 1)( a + 2) a+2
由于已知方程组 A x = β有解但不惟一 , 所以 r( A) = r ( Aβ) < 3 , 故 a = - 2 . 于是
1 1 - 2
A = 1 - 2 1 .
- 2 1 1
A 的特征多项式
λ- 1 - 1 2
| λI - A | = - 1 λ+ 2 - 1
2 - 1 λ- 1
= λ(λ - 3 ) (λ+ 3 ) = 0 ,
T
故 A 的特 征值 为 λ1 = 0 ,λ2 = 3 ,λ3 = - 3 . 对 应 的 特征 向 量为 x1 = ( 1 , 1 , 1 ) , x2 = ( 1 , 0 ,
T T
- 1) , x3 = ( 1 , - 2 , 1) .
由于每个特征值的代数重数均为 1 , 即 互不相 同 , 所以 x1 , x2 , x3 是 互相正 交的 , 只 需
将它们单位化得
5 .4 综合例题 ・ 2 21 ・

1 T 1 T 1 T
α1 = ( 1 , 1 , 1) , α2 = ( 1 , 0 , - 1) , α3 = (1, - 2 ,1) .
3 2 6
1/ 3 1/ 2 1/ 6
取 Q = (α1 α2 α3 ) = 1/ 3 0 - 2/ 6 ,

1/ 3 - 1/ 2 1/ 6
则有 Q 【解毕】
- 1 T
AQ= Q AQ = diag(0 , 3 , - 3 ) .

综例 5 .4 .5 若 A 是 n 阶 正交 矩 阵 ,λ是 A 的实 特 征值 , x 是 A 的 属 于λ 的特 征 向
量 . 求证 λ只能是±1 , 并且 x 也是 A T 的特征向量 .
思路 求某矩阵 B 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 我们可以总结为 : 若 B 是具体的矩阵 , 则利
用 基 本 计 算 方 法 , 通 过 计 算 B 的 特 征 方 程 |λI - B| = 0 而得 λ值 , 再 解 线 性 方 程 组
(λI - A) x = 0 得 λ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 若 B 矩阵是抽象的 , 则利用定义 Bx = λx , 再把已知
条件直接代入或间接代入推出 λ的关系式及与 x 的关系式 , 从而得到结论 .
T - 1
本题已知 A 是正交矩阵 , 应用上面所述第二种方法 . 设 A x = λx , 因为 A = A ,故把
- 1
A x =λx 两边转 置并 代入上 式 , 再利 用 A 的特 征值 为 A 的 特征值 的倒 数等 结论 , 推出 λ
T
的关系式 , 从而求出 λ值来 . 进一步把 λ值代入 A x = λx , 可讨论 A 的特征向量也是 x .
【证明】 设 A x = λx , 两边转置得 xT AT = λx T , 上式右乘 x 得 x T AT x =λx T x, 因 A 是 正
T - 1 T T - 1 1
交阵 . 故 A = A , 或 A A = I, 所以 A x = A x= x , 代入上式得
λ
T -1 T 1 1 T T
x A x = x x = x x = λx x .
λ λ
所以 xT x = λ2 xT x, 即 (λ2 - 1) xT x = 0 .
因 λ是 A 的实特征值 , x 为λ对应 的特征 向量 , 故 为实非 零向 量 . 设 x = ( x1 , x2 , … ,
T T 2 2 2 2
xn ) ( xi 为实数 , 不全为 0 , i = 1 , 2 , … , n) , 则 x x = x1 + x2 + … + xn > 0 . 故 λ - 1 = 0 , 所
以 λ= ± 1 .
T T T T
由 λ= 1 代入 A x = λx , 得 A x = x . 两边左乘 A 得 A A x = A x, 即 A x = I x = x, 所以 x
T T
也是 A 的属于 λ= 1 的特征向量 . 同理可证 , 当 λ= - 1 时 , 由 A y = - y . 可得 A y = - y .
故 A 与 A T 的属于 λ= ±1 时的特征向量相同 . 【证毕】
T
【注】 由例 5 .1 .4 . 我们曾证明过 , 一般的 n 阶矩阵 A , 它的转置矩阵 A 与 A 有相同
T
的特征值 , 但 A 与 A 的属于同一特征值的特征向量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 . 这与 A 是正交
矩阵时的上面所证过的结论是不同的 .

综例 5 .4 .6 A, B 均为 n 阶矩阵 , 且 r( A) + r( B) < n . 求证 A, B 有共同的特征向量 .


( 1996 年清华大学考题 )
思路 由已知条件 A, B 均为 n 阶矩阵 , 且 r( A) + r ( B) < n, 可 推出 r ( A) < n, r ( B) <
・ 222 ・ 第5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n . 所以 | A| = 0 , | B| = 0 . 容易地 得到 这两 个结论 后 , 与矩 阵的 特征值 和特 征向量 联系 起


来 , 立刻会得到 A 与 B 均有 0 特征值 . 而求 λ= 0 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就要解齐次线性方 程
组 A x = 0 与 B x = 0 , 问题 就转换 成了只要 证明在 r ( A) + r ( B) < n 时 , A x = 0 与 B x = 0 必
有共同的非零解就行了 .
【证明】 设 r ( A) = s < n, r( B) = t < n . 则 | A| = 0 , | B| = 0 . 故 A 与 B 均有零 特征值 .
设 (0 ・ I - A) x = A x = 0 的基础解系为α1 ,α2 , … ,αn - s , ( 0・ I - B) x = B x = 0 的 基础解系 为
β1 ,β2 , … ,βn - t . 则向量组α1 ,α2 , … ,αn - s ,β1 ,β2 , … ,βn - t 必然线 性相关 . 这是 因为向量 组
所含向量的个数为 n - s + n - t = n + ( n - s - t) > n, 而 n + 1 个 n 维向量必然线性相关 . 于
是存在不全为零的数 k1 , k2 , … , kn - s , l1 , l2 , … , ln - t 使得 k1 α1 + … + kn - sαn - s + l1 β1 + …
+ ln - β
t n - t = 0 . 令γ= k1 α1 + … + kn - sαn - s = - ( l1 β1 + … + ln - tβn - t ) . 不失 一 般性 , 设
k1 ≠0 .因为α1 ,α2 , … ,αn - s 线性无关 , 所以 k1 α1 + … + kn - sαn - s ≠ 0 , 即γ≠0 .
同理 , 若 设 l1 ≠ 0 . 因 为β1 ,β2 , … ,βn - t 线性 无 关 , 所 以 l1 β1 + … + ln - tβn - t ≠ 0 , 即
γ≠0 .
而γ既是 A x = 0 的解 , 又是 B x = 0 的解 , 故γ为 A 的 属于λ= 0 的特征 向量 , 也为 B 的
属于λ= 0 的特征向量 . 因此 , A, B 有共同的特征向量 . 【证毕】
【注】 在求解矩阵 A 的 特征值、特征 向量时 , 当 | A | = 0 时 , A 必有零 特征值 , 且解 线
性方程组 A x = 0 的基础解系就是求特征值零所对应 的线性 无关的 特征 向量 , 这一 点在 很
多问题中都要用到 .

综例 5 .4 .7 某试验性生产线每年一 月份进 行熟 练工与 非熟 练工 的人 数 统计 , 然 后


将 1/ 6 熟练工 支援其 他生产部 门 , 其缺额由 招收新 的非熟练 工补齐 , 新、老非 熟练工经 过
培训及实践至年终考核有 2/ 5 成为熟练工 . 设第 n 年一月统 计的熟练 工和非 熟练工所 占
xn
百分比分别为 x n 和 y n . 记成向量 .
yn
xn + 1 xn xn +1 xn
(1 ) 求 与 的关系式 , 并写成矩阵形式 = A ;
yn +1 yn yn + 1 yn
4 -1
(2 ) 验 证 η1 = , η2 = 是 A 的 两 个线 性 无关 的 特 征向 量 , 并求 出 相 应 的 特
1 1
征值 ;
1
x1 2 xn + 1
(3 ) 当 = 时,求 .
y1 1 yn +1

2
( 2000 年考研题 )
5 .4 综合例题 ・ 2 23 ・

思路 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题 意 , 写出 xn + 1 与 yn + 1 用 xn , yn 来 表达 的关 系 式 : 第 n
年初熟练工与非熟练工所占百分比为 x n 和 y n , 第 n + 1 年初的 熟练工 所占的百 分比 xn + 1
5 5 xn
由两部分构成 . 第一部分是上一年的熟练工 xn 中有 保 留下来 , 即 有 构 成 xn + 1 的 第
6 6
xn
一部分 ; 第二部分是由上年补齐的 新非 熟练工 和上 一年 yn 老非 熟练 工一 起经过 培训 ,
6
2 2 xn 5
其中的 构 成 新 的 熟 练 工, 即 + yn 组 成 第 二 部 分 . 这 样 xn + 1 = xn +
5 5 6 6
2 1
xn + yn . 同理 , 第二年的非熟练工 yn + 1 由新老 非熟 练工 经过培 训后 仍不合 格的 那
5 6
3 3 1
所组成 , 即 yn +1 = xn + yn . 有了这个关系 式 , 就可以 进一 步写 成矩阵 的形 式 , 按
5 5 6
要求计算其他的问题了 .
【解】 (1 )
1 n
xn + 1 = 5 xn + 2 x + yn = 9 xn + 2 yn ,
6 5 6 10 5
3 1 xn + yn 1 3
yn + 1 = = xn + yn .
5 6 10 5
9 2 9 2
xn +1 10 5 xn 10 5
即得 = , 其中 A = .
yn + 1 1 3 yn 1 3
10 5 10 5
(2 ) 方法 1 : 求 A 的特征值 .
9 2
λ- -
10 5 1
| λI - A | = = (λ - 1) λ - ,
1 3 2
- λ-
10 5
所以 λ1 = 1 ,λ2 = 1/ 2 .
4
当 λ1 = 1 时 , 得对应的特征向量为 x1 = = η1 ;
1
-1
当 λ2 = 1/ 2 时 , 得对应的特征向量为 x2 = = η2 .
1
方法 2 :
9 2
10 5 4 4
Aη1 = = = η1 ,
1 3 1 1
10 5
・ 224 ・ 第5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9 2 - 1
10 5 - 1 2
Aη2 = = = 1 η2 .
1 3 1 1 2
10 5 2
4 - 1
又 (η1 η2 ) = = P, | P| ≠ 0 . 所 以 η1 ,η2 线 性无 关 , 即 η1 是 特征 值为 1 对 应 的 A
1 1
的特征向量 ,η2 是特征值为 1/ 2 对应的 A 的特征向量 , 且线性无关 .
xn +1 xn xn - 1 x1
(3 ) = A = A2 = … = An .
yn + 1 yn yn - 1 y1
1 0 1 0
λ1 0
欲求 A , 先把 A 相似 对角化 . 由 P ,得 A= P P- 1 . 而
n - 1
AP = = 1 1
0 λ2 0 0
2 2
4 - 1 - 1 1 1 1
P= ,P = .所以
1 1 5 -1 4
n
1 0 1 0
n - 1 -1
A = P 1 P = P 1 n
P
0 0
2 2
1 0
1 4 - 1 1 1
= 1 n
5 1 1 0 - 1 4
2
n n
1 1
4+ 4 - 4
1 2 2
= n n
.
5 1 1
1 - 1+4
2 2
n
1 1
8-3
xn +1 2 1 2
因此 【解毕】
n
= A = n
.
yn + 1 1 10 1
2+3
2 2
【注】 (1 ) 本题是用特征值、特征向量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典型例题 . 解决此类问题
的关键是把所求量用向量形 式 表示 , 并 用矩 阵 表示 它们 之 间的 关 系 , 得 到用 来 推导 向 量
αn + 1 与αn 之间的一个矩阵乘积表 达式 , 如例 中的 ( 1) 问 . 进一 步用 矩阵 的特 征 值、特征 向
量把其相似对角化 , 求其 n 次方幂 , 而得到相关的结果 . 如例中的 (2 ) , (3 ) 问 .
(2 ) 应用问题往往 题字 比较 长 . 要准 确弄 懂 题意 须多 读几 遍题 目 , 然 后根 据题 目 要
求 , 设定数学符号 , 建立数学模型 . 本题的 ( 1 ) 、( 2 ) 问实 际上 是给 了建 立此 数学 模 型的 提
5 .4 综合例题 ・ 2 25 ・

1
xn x1 2
示步骤 . 如果本题直接改为 : 某试验性 生产 线…… , 记成 向量 ,当 = 时, 求
yn y1 1
2
xn +1
. 那么你在解此题时 , 应把 ( 1) , ( 2) 问的内容作为解此题的步骤来做 .
yn + 1

综例 5 .4 .8 设 A = ( aij ) 3 × 3 是 实 正交 矩阵 , 且 a11 = 1 , b = ( 1 , 0 , 0 ) T , 则线 性 方程 组
A x = b 的解是 .
( 2004 年考研题 )
1 0 0
思路 A 是 正 交 矩 阵 且 a1 1 = 1 , 不 妨 设 A = 0 a b , 且 A - 1 = AT , 所 以
0 c d
- 1 T
x= A b= A b .
【解】 由 A 是正交矩阵且 a1 1 = 1 , 不妨设
1 0 0
A = 0 a b ,
0 c d
满足 A - 1 T
= A .于是
1 0 0 1 1
-1 T
x = A b= A b = 0 a c 0 = 0 .
0 b d 0 0
T
故 Ax = b 的解是 (1 , 0 , 0 ) . 【解毕】

综例 5 .4 .9 设 A, B 为同阶方阵 ,
(1 ) 如果 A, B 相似 , 试证 A, B 的特征多项式相等 ;
(2 ) 举一个二阶方阵的例子说明 ( 1) 的逆命题不成立 ;
(3 ) 当 A, B 均为实对称矩阵时 , 试证 (1 ) 的逆命题成立 .
( 2002 年考研题 )
思路 特征多项式相等是两个矩 阵相似 的必 要条件 但不 是充 分条件 , 举 例只 要举 一
个矩阵可对角化而另一个矩阵不可对角化即可 .实对称矩阵都可对角化 , 他们 又有相同 特
征值 , 也即和同一个对角矩阵相似 , 由相似的传递性和对称性就能证得 .
【解】 (1 ) 设 A, B 相似 , 即存在可逆矩阵 P, 使得 P - 1 AP = B, 于是
- 1 - 1
| λI - B | = | λI - P AP | = | P (λI - A) P |
-1
=| P | | λI - A | | P |
・ 226 ・ 第5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 | λI - A | .
1 0 1 1
(2 ) 令 A = , B= , 它们的特征多项式都是 (λ- 1 ) 2 , 但由于 r ( B) = 1 , 属
0 1 0 1
1 0
于 1 的特征向量只有一个 , B 不能 对角 化 , 即 B 不 与 对角 阵 相似, 也即 A 与 B 不
0 1
相似 .
(3 ) 设 A, B 都是实对称矩阵 , 由题设 A, B 有相 同特征 多项式 , 因此 A, B 有相 同特 征
值λ1 ,λ2 , … ,λn , 由于 A, B 是实对称矩阵 , 所以存在可逆矩阵 P 和可逆矩阵 Q, 使得
P - 1 AP = diag (λ1 ,λ2 , … ,λn ) ,
-1
Q B Q = diag (λ1 ,λ2 , … ,λn ) .
于是
P - 1 A P = Q - 1 B Q,
( PQ - 1 ) - 1 AP Q - 1 = B .
- 1
由 P 和 Q 都是可逆矩阵 , 故 PQ 是可逆矩阵 , 所以 A 与 B 相似 . 【解毕】
2 0 2 1
【注】 (2 ) 中例子不惟一 .例如 A = , B= 也可 .证明 它们 不相 似 , 也 可
0 2 0 2
用反证法 .设 A, B 相似 , 即存在可逆矩阵 P, 使得 P - 1 A P = B, 由于 A = 2 I, 所以 P - 1 2 I P =
2 1
2 I = B, 与 B = 矛盾 .
0 2

5 .5 练 习 题

1 . 已知 - 1 , 0 , 1 是三阶矩阵 A 的 3 个特征值 , 则 4 I - 2 A 的行列式 | 4 I - 2 A| = .


0 -2 -2
2 . 矩阵 2 2 - 2 的非零特征值是 .
-2 -2 2
( 2002 年考研题 )
3 . 设 A 是三阶矩阵 , A - 1 的特征值是 1 , 2 , 3 , 则 A* 的特征值是 .
2 0 0 2 0 0
4 . 已知 A = 0 0 1 ~B= 0 y 0 ,则 x = , y= .
0 1 x 0 0 -1
5 . 设 A 是三阶矩阵 , 有特征值 2 , - 3 , 6 , 则下列矩阵中 , 满秩的是
( A ) I - 2 A; ( B) 3 I + A; ( C) 2 A - 6 I; (D) A - 6 I .
5 .5 练 习 题 ・ 2 27 ・

6 .ξ是 n 阶矩阵 A 的属于λ0 的特征向量 , 则 ξ也是下面矩阵 的特征向量。


2 T *
( A ) I; ( B) A + 3 A; ( C) A ; ( D) A .
2 -2 0
7 . 设 A= -2 1 - 2 , 求矩阵 A 的特征 值和 特征 向量 , 并判 断其 能 否对 角化 .
0 -1 0
- 1
若能对角化 , 求可逆矩阵 P 及对角矩阵Λ, 使得 P AP = Λ .
1 -1 -1 -1
-1 1 -1 -1
8 . 设 A= , 求 A 的特征 值和 特征 向量 , 并 判断 其是 否 可对 角
-1 -1 1 -1
-1 -1 -1 1
化 ? 若能对角化 , 求可逆矩阵 P 及对角矩阵Λ, 使得 P - 1 AP = Λ .
0 1
0 w
9 . 设 n 阶矩阵 A = , 求 A 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 并判断 A 是否与对
w 1
0
角矩阵相似 .
10 . 设 B = P - 1 AP, x 是矩阵 A 的属于特 征值λ0 的 特征向 量 , 证明 P - 1 x 是矩 阵 B 的
属于特征值λ0 的一个特征向量 .
7 4 -1
11 . 设 A = 4 7 - 1 , A 的特 征值λ1 = λ2 = 3 ,λ3 = 12 , 求 x, 并 判断 A 是否 和
-4 -4 x
- 1
对角矩阵相似 .若能对角化 , 求可逆矩阵 P 和对角矩阵Λ, 使得 P AP = Λ .
12 . 设 A 为对角元互不相同的下三角矩阵 , 试证明 A 可对角化 .
13 . 设 n 阶矩阵 A 的秩 r ( A) = 1 , 且 tr A = m≠0 , 证明 A 可对角化 .
14 . 设 n 阶矩阵 A 的全体元素皆为 1 , 求可逆矩阵 P 和对角矩阵Λ, 使得 P - 1 A P = Λ .
15 . 已知 A 是 n 阶矩阵满足 A2 + A = 0 , 证明 A 可对角化 , 并求其相似对角矩阵 .
3 -2 -4
- 1
16 . 设 A = -2 6 - 2 , 求正交矩阵 Q 和对角矩阵Λ, 使得 Q AQ = Λ .
-4 -2 3
-1 -3 3 -3
-3 -1 -3 3 - 1
17 . 设 A = , 求正交矩阵 Q 和对角矩阵Λ, 使得 Q AQ = Λ .
3 -3 -1 -3
-3 3 -3 -1
・ 228 ・ 第5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18 . 已知三阶实对称矩阵 A 的特征值为 1 , 1 , - 2 , (1 , 1 , - 1 ) T 是 A 的属于特征值 - 2


的特征向量 , 求矩阵 A .
19 . 设 n 阶实对称矩阵 A 的特征 值λi ≥ 0 ( i = 1 , 2 , … , n) , 证 明存 在特 征值 为 非负 的
实对称矩阵 B, 使得 A = B2 .
20 . 设 A 是四阶矩阵 , A 有 4 个相互正交的特征向量 , 试证明 A 是对称矩阵 .
第6 章 二 次 型

6 .0 引 言

n 个变量的二次齐次多项式称 为 n 元 二 次型 .它 不仅 在 理论 上而 且在 许多 实 际问 题
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本章只讨论关于实系数二次型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是围绕二 次
型的化简展开的 .要使二次型的表示形式最简单又不失其本质 , 必须通过变量 的可逆线 性
替换来实现 .对实二次型做可逆线 性替换 主要 有两 种方法 .一 种是 配方 法 , 另一种 是正 交
变换法 .采用不同的可逆线性替换 得到的 标准 形不 一样 , 因此 要研 究二 次型的 规范 形 , 从
而得到实二次型的惯性定理 .第二个问题是研究实二次型正定的性质 , 讨论有 关实二次 型
正定的判别条件以及实二次型正定性的应用 .
实二次型的矩阵是实对称矩阵 .讨论实二次型的问题时 , 要学会综合运用 矩阵的行 列
式、矩阵的秩、线性方程组的理论、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及正交矩阵 等知识 , 以及用 正
交变换方法把实对称矩阵相似对角化、施密特正交化等方法 .

6 .1 二次型的基本概念 , 二次型的标准形

n 元二次型是含有 n 个变量 x1 , x2 , … , xn 的 二次 齐次多 项式 , 即 f ( x1 , x2 , … , xn ) =


n n

∑∑ a
i=1 j =1
ij x i x j ( 其中令 aij = aji ) .
T T
若令 x = ( x1 , x2 , … , xn ) , A = ( ai j ) n× n 且满足 A = A( 即 A 为对称矩阵 ) , 则 n 元二
T
次型又有矩阵的形式 f ( x1 , x2 , … , xn ) = x Ax , 对称矩阵 A 称为二次型 f 的矩阵 .A 与 f 是
一一对应的 .r( A) 称为二次型的秩 .
A 为实对称矩阵 , 则 f = xT Ax 为实二次型 .
T T T
一个二次型 f = x A x , 总可以经过满秩的线性替换 x = Cy 化为 f = y ( C AC) y =
T T
y By , 其中 B = C AC, 称为 A 合同于 B , 记作 A @ B .
・ 230 ・ 第6 章 二次型

矩阵的合同满足自反性、对称性、传递性 .
T
对任意一个实系数的 n 元二次型 f = x A x, 总可 以通 过满 秩的线 性替 换化为 仅有 平
方项的形式 : f = a1 y21 + a2 y22 + … + ar y2r , 称为二次型 f 的 标准 形 , 其 中 r 是矩 阵 A 的秩 .
2 2 2 2
当平方项的系数是±1 , 即 f = y1 + … + y p - y p + 1 - … - y r 时 , 称为 f 的规范形 .
把实二次型用满秩的线性替换化为标准形、规范形的方 法有 : ( 1 ) 配方 法 , ( 2) 初等 变
换法 , ( 3) 正交变换法 .其中正交变换法只能化为标准形 .
无论选取怎样的满秩线性替换把二次型化为 规范形 ( 或标 准形 ) , 正项 的个数 p 和 负
项的个数 r - p = q 都是惟一的 .换言之 , p 和 q 是 由二 次型 f 惟 一确 定的 ( 或 说由 A 惟 一
确定的 ) , 也即二次型 f 的规范形是惟一的 . p 和 q 分别称为 f 的正、负惯性指数 .
任一实对称矩阵必合同于一个对角形 .

例 6 .1 .1 用配方法把二次型 f ( x1 , x2 , x3 ) = x21 + x22 + 3 x23 + 4 x1 x2 + 2 x1 x3 + 2 x2 x3


化为标准形 , 并写出满秩的线性替换 x = Cy .
【解】 方法 1 : 先把含有 x1 的各项合 在一 起 , 配成完 全平 方项 , 再 把余下 的含 x2 的
项合并在一起配成完全平方 , 即得到标准形 .这是配方法的一般步骤 .
2 2 2
f ( x1 , x2 , x3 ) = ( x1 + 4 x1 x2 + 2 x1 x3 ) + x2 + 3 x3 + 2 x2 x3
2 2 2 2 2
= ( x1 + 2 x2 + x3 ) - 4 x2 - x3 - 4 x2 x3 + x2 + 3 x3 + 2 x2 x3
= ( x1 + 2 x2 + x3 ) 2 - 3 x22 + 2 x23 - 2 x2 x3
2 2
= ( x1 + 2 x2 + x3 ) - 3 x2 + x2 x3 + 2 x23
3
2
1
+ 1 x23 + 2 x23
2
= ( x1 + 2 x2 + x3 ) - 3 x2 + x3
3 3
2
2 1 7 2
= ( x1 + 2 x2 + x3 ) - 3 x2 +
x3 + x3 .
3 3
y1 = x1 + 2 x2 + x3 ,
1
令 y2 = x2 + x3 ,
3
y3 = x3 .
1 2 1
1
即 y = 0 1 x,
3
0 0 1
从而
1 - 2 - 1/ 3
x = 0 1 - 1/ 3 y,
0 0 1
6 .1 二次型的基本概念 , 二次型的标准形 ・ 2 31 ・

2 2 7 2
于是得二次型的标准形为 f ( x1 , x2 , x3 ) = y1 - 3 y2 + y3 .
3
若在实数域中化 f 为规范形 , 可令
y1 = x1 + 2 x3 + x2 ,
1
y2 = 3 x2 + x3 ,
3
7
y3 = x3 .
3
1 2 1
3
0 3
即 y = 3 x,
7
0 0
3
2 2 2
得 f ( x1 , x2 , x3 ) = y1 - y2 + y3 .
方法 2 : 方 法 1 是按 x 的下 标的 顺 序 配 完 全平 方 的 , 也 可 不按 顺 序 , 而 按配 方 的 难
易程 度来选 择次 序 : 先 按 x1 配 方 后 , 再 把 余 下 的 含 有 x3 的 项 合 并 在 一 起 , 配 成 完 全
平方 .
2 2 2
f ( x1 , x2 , x3 ) = ( x1 + 2 x2 + x3 ) - 3 x2 + 2 x3 - 2 x2 x3
2
2 1 1 2 2
= ( x1 + 2 x2 + x3 ) + 2 x3 - x2 - x2 - 3 x2
2 2
2
2 1 x2 7 2
= ( x1 + 2 x2 + x3 ) + 2 x3 - - x2 .
2 2
y1 = x1 + 2 x2 + x3 ,

令 y2 = x3 - 1 x2 ,
2
y3 = x2 .

1 - 2 1
1
y = 0 - 1 x,
2
0 - 1 0
从而
・ 232 ・ 第6 章 二次型

5
1 - 1 -
2
x = 0 0 1 y,
1
0 1
2
2 2 7 2
于是得二次型的标准形为 f ( x1 , x2 , x3 ) = y1 + 2 y2 - y3 .
2
在实数域中化 f 为规范形 .可令
y1 = x1 + 2 x2 + x3 ,
1 x2
y2 = 2 x3 - ,
2
7 x2 .
y3 =
2
得二次型 f 的规范形为 f = y21 + y22 - y23 . 【解毕】
【注】 (1 ) 由方法 1 和方法 2 得到的结果可知 , 二次型 的标准 形是不惟 一的 ( 尽管 答
案形式不一样 , 但系数为正数的平方 项和 系数为 负数 的平 方项的 个数 是惟一 的 ) .而二 次
型的规范形是惟一的 ( 指正惯性指数与负惯性指数相同意义下的惟一 ) .
(2 ) 方法 1 所用的配方次 序 , 即 按 x 的 下标 顺 序配 方 , 得到 的 x = Cy .其 中可 逆阵 C
一定是个对角元不为 0 的上三角阵 .而方法 2 则不一定 .

例 6 .1 .2 把二次型 f ( x1 , x2 , x3 ) = x1 x2 + x2 x3 + x3 x1 化 为规范 形 , 并求所 作的 非


退化的线性替换 .
【解】 本题与例 6. 1 .1 不同 , 只有混合项 , 没有平方项 , 为了利用前 面的配方 法 , 对 这
样的问题是先作一固定的满秩线性替换 , 以使二次型中出现平方项 .令
x1 = y1 + y2 ,
x2 = y1 - y2 ,
x3 = y3 .
1 1 0
即 x = 1 - 1 0 y,
0 0 1
代入得
2 2
f = y1 - y2 + ( y1 - y2 ) y3 + ( y1 + y2 ) y3
= y21 - y22 + 2 y1 y3
2 2 2
= ( y1 + y3 ) - y2 - y3 .
6 .1 二次型的基本概念 , 二次型的标准形 ・ 2 33 ・

z1 = y1 + y3 ,
令 z2 = y2 ,
z3 = y3 .
1 0 1
即 z = 0 1 0 y.
0 0 1
1 0 - 1
从而 y = 0 1 0 z,
0 0 1
代入得 f = z21 - z22 - z23 为 f 的规范形 .
所用的线性替换为
1 1 0 1 1 0 1 0 - 1
x = 1 - 1 0 y = 1 - 1 0 0 1 0 z,
0 0 1 0 0 1 0 0 1
1 1 - 1
即 x = 1 - 1 - 1 z. 【解毕】
0 0 1

【注】 用配方法求满秩的线性替 换化 二次型 为标 准形或 规范 形时 , 有 时要做 两次 线


性替换 , 必须保证每次所作的替换 x = P1 y, y = P2 z 都是满秩的 , 即保证 P1 , P2 均为满秩 矩
阵 .这就是在令 x 与 y 及 y 与 z 的关系时 , 要 像例题 6. 1. 1 与 6. 1. 2 那样做 , 保 证所得 的
替换矩阵是满秩矩阵 , 否则 , 不能保证这一点 .例如
f ( x1 , x2 , x3 , x4 )
= 2 x21 + 2 x22 + 2 x23 + 2 x24 + 2 x1 x2 + 2 x2 x3 + 2 x3 x4 + 2 x1 x4
2 2 2 2
= ( x1 + 2 x1 x2 + x2 ) + ( x2 + 2 x2 x3 + x3 ) +
( x23 + 2 x3 x4 + x24 ) + ( x21 + 2 x1 x4 + x24 )
2 2 2 2
= ( x1 + x2 ) + ( x2 + x3 ) + ( x3 + x4 ) + ( x4 + x1 ) .
y1 = x1 + x2 ,
y2 = x2 + x3 ,

y3 = x3 + x4 ,
y4 = x4 + x1 .
・ 234 ・ 第6 章 二次型

y1 1 1 0 0 x1
y2 0 1 1 0 x2
即 = , 或 y = Cx
y3 0 0 1 1 x3
y4 1 0 0 1 x4
代入得 f ( x1 , x2 , x3 , x4 ) = y21 + y22 + y23 + y24 .
1 1 0 0
0 1 1 0
但 y = Cx 中 , | C| = = 0 , 所以 C 不可逆 .
0 0 1 1
1 0 0 1
因此 , 所求的替换不是可逆线性替换 , 不满足 要求 .这就 不能 保证 有一个 y, 就有惟 一的 x
与之对应 .因 为 C 不可 逆 , 导致 y = Cx 这个 线性 方程 组 无解 或有 无穷 多个 解 .只 有 C 可
逆 , 才能保证 y = Cx 中 x 与 y 的一一对应 .

例 6 .1 .3 已知矩阵
1 0 0 1 0 0
A = 0 2 1 与 B = 0 1 0 ,
0 1 2 0 0 3
问它们是否相似 ? 是否合同 ? 为什么 ?
思路 B 是对角矩阵 , 其特征值为对角元素 : 1 , 1 , 3 .而 A 为 一实对 称矩阵 , 一定可 以
λ1
正交对角化 , 即一定存在一正交矩阵 Q, 使 Q - 1 AQ = QT AQ = λ2 .问题是 A 的 特
λ3
征值如何 .
【解】
λ- 1 0 0
取 | λI - A | = 0 λ- 2 - 1 = (λ - 1) 2 (λ - 3) = 0 ,
0 - 1 λ- 2
所以 λ1 = λ2 = 1 , λ3 = 3 .
1
又 A 是实对称矩阵 , 一定存在正 交矩 阵 Q, 使 QT AQ = Q - 1 AQ = 1 = B, 所以 A 与
3
B 既合同 , 又相似 . 【解毕】
【注】 (1 ) 对 于实 对称 矩 阵 A, 一 定存 在 正交 矩阵 Q, 使 Q - 1 T
AQ = Q AQ = diag (λ1 ,
λ2 , … ,λn ) , 这个结论在第 5 章已讨论过 .至于如何求正交矩阵 Q, 也在第 5 章中讨论过 .再
6 .1 二次型的基本概念 , 二次型的标准形 ・ 2 35 ・

重申一下 : 先解 |λI - A| = 0 , 求 出 A 的实 特征 值λ1 ,λ2 , … ,λn , 然 后求 不同 特征 值 对应 的


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 一 重特 征 值对 应的 特征 向量 只 需单 位化 .ni 重特 征值 所 对应 的 n i
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需施密特正交化 , 单位化 ; 然后把经过这样处理过的 n 个特征向 量
- 1 T
作为列就构成了所求正交矩阵 Q, 即 Q =Q .
T
( 2) 实二次型 f = x A x 用正交化方法化为标准形 , 就是对 f 的对应矩阵 A( 实对称矩
T T
阵 ) 用上 述 方 法 正 交 对 角 化 .求 得 正 交 矩 阵 Q 后 , 作 x = Qy 代 入 f = y Q AQy =
T 2 2 2
y diag(λ1 ,λ2 , … ,λn ) y = λ1 y1 + λ2 y2 + … +λn y n (λ1 ,λ2 , … ,λn 为 A 的特征值 ) .
(3 ) 从 n 阶实对称矩阵合同、相似的角度看 , 由以 上分 析我们 得到 : 两 个实对 称矩 阵
A, B 合同 , 即 A@ B A, B 的正、负 惯性 指数相 同 .A, B 相似 , 即 A∽ B A, B 具 有 相同 的
特征值 A@ B .

例 6 .1 .4 已知二次型 f ( x1 , x2 , x3 ) = 5 x21 + 5 x22 + c x23 - 2 x1 x2 + 6 x1 x3 - 6 x2 x3 的 秩


为 2 . ( 1) 求参数 c 及此二次型对应矩阵的特征值 .( 2) 指出方程 f ( x1 , x2 , x3 ) = 1 表示何
种二次曲面 .
( 1996 年考研题 )
【解】 (1 ) 此二次型对应的矩阵为
5 - 1 3
A = - 1 5 - 3
3 - 3 c
因为 r( A) = 2 , 所以 | A| = 0 .
而 | A | = - 24 ( c - 3 ) = 0 , 所以 c = 3,
5 - 1 3
故 A = - 1 5 - 3 .
3 - 3 3
λ- 5 1 - 3
| λI - A | = 1 λ- 5 3 = λ(λ - 4 ) (λ - 9 ) ,
- 3 3 λ- 3
故 A 的特征值为λ= 0 ,λ= 4 ,λ= 9 .
(2 ) 由于存在正交矩阵 P, 使
0
T - 1
P AP = P AP = 4
9
x = Py 2 2
即 f ( x1 , x2 , x3 ) 4 y2 + 9 y3 = 1 .
P 正交
・ 236 ・ 第6 章 二次型

所以 f ( x1 , x2 , x3 ) = 1 表示椭圆柱面 . 【解毕】
【注】 定参数 c 时 , 亦可对 A 进行初等变换而得 :
5 - 1 3 -1 5 -3
A= -1 5 -3 → 0 2 -1 ,
3 - 3 c 0 0 c- 3
因为 r( A) = 2 , 所以 c= 3 .
2 2 2
例 6 .1 .5 已 知二 次曲 面方 程 x + ay + z + 2bx y + 2 x z + 2 y z = 4 , 可 以 经过 正 交
变换
x ξ
y = P η
z ζ
化为椭圆柱面方程 η2 + 4ζ2 = 4 .求 a, b 的值和正交矩阵 P .
( 1998 年考研题 )
思路 已知二次曲面方程 f ( x, y, z) = 4 , 其中方程左面 f ( x , y , z) 是一 个三元二 次
2 2
型 , 经过所给正交变换化为 η + 4ζ , 这是 f 的标准形 .这个已知条件转换成矩阵 的问题 ,
0
T - 1
即 f 的矩阵 A 经过正交变换后化为 1 , 即求一个正交矩阵 P 使 P AP = P AP =
4
diag( 0 , 1 , 4) = Λ, 其中 , 0 , 1 , 4 为 A 的三个特征值 , A∽Λ且 A@ Λ, 由此可得到本题的解 .
x
2 2 2
【解】 设 f ( x, y, z) = x + ay + z + 2 bx y + 2 x z + 2 y z = ( x, y, z) A y , 其中
z
1 b 1
A = b a 1 .
1 1 1
0
因为 A∽ 1 ,
4
而 t r A = 2 + a = 0 + 1 + 4 = 5 , 所以 a = 3 .
由 λ1 = 0 , 即 | A| = 0 , 得 b = 1 .所以
1 1 1
A = 1 3 1 .
1 1 1
6 .1 二次型的基本概念 , 二次型的标准形 ・ 2 37 ・

λ1 = 0 对应的 A 的特征向量为 x1 = ( 1 , 0 , - 1) T ;
λ2 = 1 对应的 A 的特征向量为 x2 = ( 1 , - 1 , 1) T ;
T
λ3 = 4 对应的 A 的特征向量为 x3 = ( 1 , 2 , 1) .
把 x1 , x2 , x3 单位化得
T T T
1 - 1 1 - 1 1 1 2 1
r1 = , 0, , r2 = , , , r3 = , , .
2 2 3 3 3 6 6 6
所以
1 1 1
2 3 6
- 1 2
P = ( r1 r2 r3 ) = 0
3 6
- 1 1 1
2 3 6
为所求正交矩阵 . 【解毕】
【注】 用正交变换 x = P y 把二次型化为标准形 , 重要 的应 用方面 是对 平面或 空间 有
心二次曲线 ( 曲面 ) 的化简和作图 , 即把一 般的 二次方 程通 过正 交变换 化为 标准二 次曲 线
方程 .把在旧坐标系下不 好作 图的 方 程化 为在 新 坐标 系 下容 易 作图 的 标 准方 程 .例 如 本
x ξ
2 2
题 , 通过坐标变换 y = P η 把方程 x + 3 y + z + 2 x y + 2 x z + 2 y z = 4 化 为椭 圆 柱面 方
z ζ
2 2
程 η + 4ζ = 4 .而正交变换 x = P y 不改 变向 量的 度量 性质 , 即 | x | = | y | , ( x1 , x2 ) = ( y1 ,
y2 ) ( 其中 x1 = P y1 , x2 = Py2 ) .原方程在原坐标系下的曲线 ( 或曲面 ) , 在新的坐标系下的方
程就是标准方程 , 图形是标准曲线 ( 或曲面 ) , 这样原来的图形在新坐标系下很 容易就做 出
来了 .

1
例 6 .1 .6 把二次方程 x2 + 4 y2 + z2 + 2 x y + 4 x z + 2 y z + 3 x - 6 3 y + 3 z + =0
2
用正交变换与坐标平移化为标准方程 , 并判断图形类型 .
思路 已给方 程 f ( x, y, z) = 0 , 其中 f ( x , y, z ) 中 的 前 6 项 构 成 一 个 三 元 二 次 型
xT A x, 可用正交变换 x = Py 化为标准形 , 这样 f ( x , y, z) = 0 就化为了只有平方项和一次项
的和的形式 , 再做一个坐标平移就能得到标准方程了 .
1 1 2 x
【解】 令 A = 1 4 1 , x= y , b = ( 3 , - 6 3, 3 ) , 则 原 方 程 化 为 xT A x +
2 1 1 z
・ 238 ・ 第6 章 二次型

1
bx + =0 .
2
λ- 1 - 1 - 2
| λI - A | = - 1 λ- 4 - 1 = (λ+ 1) (λ - 2) (λ - 5) ,
- 2 - 1 λ- 1
得 A 的特征值为λ1 = - 1 , λ2 = 2 , λ3 = 5 .
λ1 = - 1 对应的特征向量为ξ1 = (1 , 0 , - 1 ) T ;
λ2 = 2 对应的特征向量为ξ2 = (1 , - 1 , 1 ) T ;
T
λ3 = 5 对应的特征向量为ξ3 = (1 , 2 , 1 ) .
对三个互相正交的特征向量ξ1 ,ξ2 ,ξ3 单位化 , 得
T T T
1 - 1 1 - 1 1 1 2 1
r1 = , 0, , r2 = , , , r3 = , , .
2 2 3 3 3 6 6 6
1 1 1
2 3 6
x x1
- 1 2
令 P = ( r1 r2 r3 ) = 0 , y = P y1 ,
3 6
z z1
- 1 1 1
2 3 6
代入原方程 , 得

- x21 + 2 y21 + 5 z21 + 8 y1 - 5 2 z1 + 1 = 0 .


2
2

配方得 - x + 2 ( y1 + 2) + 5 z1 - 2
2 2
1 = 10 .
2
x2 = x1 ,
y2 = y1 + 2 ,
再平移坐标 , 即令
2
z2 = z1 - .
2
2 2 2
得到方程 - x2 + 2 y2 + 5 z2 = 10 ,
2 2 2
x2 y2 z2
即 - + + =1 .
10 5 2
从而判断原方程图形为单叶双曲面 . 【解毕】
T
例 6 .1 .7 设 A 是一 个 n 阶 对 称 矩 阵 .如 果 对 任 意的 n 维向 量 x , 有 x A x = 0 , 则
A=0 .
思路 本题要证明 A = 0 , 实际上是证 A 中的任 意元素 a i j = 0 ( i, j = 1 , 2 , … , n) , 而 已
6 .1 二次型的基本概念 , 二次型的标准形 ・ 2 39 ・

知 A 是 n 阶对称 矩阵 , 即 aij = a ji .又对任 意的 n 维向 量 , 均有 xT A x = 0 , 所以我 们用特 殊


简单的 x 代入 x T A x, 定出 aij 来 .
T
【证】 设 A = ( aij ) n× n , 其中 ai j = aj i ( i, j = 1 , 2 , … , n) .取 x = (0 , … , 0 , 1 , 0 , … , 0 ) 得
T T T
x A x = aii = 0 ( i = 1 , 2 , … , n) . 再 取 x = ( 0 , … , 0 , 1 , 0 , … , 0 , 1 , 0 , … , 0 ) , 得 x A x = aii +
aij + a jj + aji = 2 aij = 0 , 即 aij = 0 ( i, j = 1 , 2 , … , n) .所以 A=0 . 【证毕】
2 2 2
例 6 .1 .8 设 f ( x1 , x2 , x3 ) = 3 x1 + 3 x2 + 5 x3 + 4 x1 x3 - 4 x2 x3 .
(1 ) 作正交变换 x = P y 化二次型为 y 的平方和 .
2 2 2
(2 ) 求 f 在条件 x1 + x2 + x3 = 1 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
思路 二次型 f ( x1 , x2 , x3 ) = xT A x, 其 中 A 是 实 对 称矩 阵 .必 存 在正 交 矩 阵 P, 使
T - 1 2
P AP = P AP = diag (λ1 ,λ2 ,λ3 ) , 也即作 x = Py ( P 为正 交矩 阵 ) 使二 次型 f ( x) = λ1 y1 +
2 2
λ2 y2 +λ3 y3 ( 标准形 ) .具体做法我们应已掌握 .
要求 f 在条件 x 21 + x22 + x23 = 1 下的极 大值和 极小 值 , 在这 里不是 用微 积分中 三元 函
2 T T T T
数求极值的方法做 .由于 x = Py 使 得 | x | = | y | ( | x | = x x = ( P y) ( Py ) = y ( P P) y =
yT y = | y | 2 , 即 正 交 变 换 不 改 变 向 量 的 度 量性 质 ) .因 此 xT x = x21 + x22 + x23 = y21 + y22 +
λ2 2 λ3 2
y23 = 1 .在条件 y21 + y22 + y23 = 1 下 , f = λ1 y21 + λ2 y22 +λ3 y23 =λ1 y21 + y2 + y3 ≤λ1 ( y21 +
λ1 λ1
2 2
y2 + y3 ) ( 其中设 λ1 为最大的特征值 ) .可求得 f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
3 0 2 x1
【解】 设 f ( x1 , x2 , x3 ) = ( x1 , x2 , x3 ) 0 3 -2 x2 = xT A x .
2 - 2 5 x3
(1 ) 求 A 的特征值 .
λ- 3 0 - 2
| λI - A | = 0 λ- 3 2 = (λ - 1) (λ - 3) (λ - 7) .
- 2 2 λ- 5
得 λ1 = 1 , λ2 = 3 , λ3 = 7 .
再求特征向量 .
T
λ1 = 1 时 , 解 ( I - A) x = 0 得 x1 = ( - 1 , 1 , 1 ) ;
λ2 = 3 时 , 解 (3 I - A) x = 0 得 x2 = ( 1 , 1 , 0) T ;
T
λ3 = 7 时 , 解 (7 I - A) x = 0 得 x3 = ( 1 , - 1 , 2) .
由于实对称矩阵 A 的 三 个 不同 特 征 值 对 应的 特 征 向 量 已正 交 , 故 只 需把 它 们 单 位
化,得
1 1
ξ1 = ( - 1 , 1 , 1) T , ξ2 = ( 1 , 1 , 0) T .
3 2
・ 240 ・ 第6 章 二次型

1 T
ξ3 = ( 1 , - 1 , 2) .
6
- 1 1 1
3 2 6
1 1 -1
所以 P = 为正交矩阵 , 且
3 2 6
1 2
0
3 6
1
T - 1
P AP = P AP = 3 .
7
x1 y1
令 x = P y, 即 x2 = P y2 .代入 f ( x1 , x2 , x3 ) 得
x3 y3
f ( x ) = y21 + 3 y22 + 7 y23 .
x = Py
(2 ) 因 x21 + x22 + x23 = xT x ( P y ) T ( P y) = yT ( PT P) y = yT y = y21 + y22 + y23 .因 此
x21 + x22 + x23 = 1 的条件转化为 y21 + y22 + y23 = 1 .
1 y21 + 3 y22 + y23
f ( x1 , x2 , x3 ) = y21 + 3 y22 + 7 y23 = 7
7 7
≤ 7( y21 + y22 + y23 ) = 7 .
T T 2 2 2
取 ( y1 , y2 , y3 ) = (0 , 0 , 1 ) , 显然满足 y1 + y2 + y3 = 1 的条件 , 此时 f = 7 .
2 2 2
因此 , 在条件 x1 + x2 + x3 = 1 下 , f 的最大值为 7 .
2 2 2 2 2 2 T T
同理 , f ( x1 , x2 , x3 ) = y1 + 3 y2 + 7 y3 ≥ y1 + y2 + y3 = 1 . 且 取 ( y1 , y2 , y3 ) = (1 , 0 , 0 )
时 , f = 1 . 即在条件 x21 + x22 + x23 = 1 下 , f 的最小值为 1 . 【解毕】
【注】 这 个 结 论 可 以 推 广 到 n 元 二 次 型 , 即 对 n 元 实 二 次 型 f ( x1 , x2 , … , xn ) =
T T 2 2 2
x A x .在 x x = x1 + x2 + … + xn = 1 的条件下 , f 的最大值为 A 的最大的特征值λm ax . f 的
最小值恰为 A 的最小的特征值λmin .
而条件 x21 + x22 + … + x2n = 1 为 | x | 2 = xT x = 1 , 即 x 为单位向量 .
2 2 2
例 6 .1 .9 二 次 型 f ( x1 , x2 , x3 ) = ( x1 + x2 ) + ( x2 - x3 ) + ( x3 + x1 ) 的秩
为 .
( 2004 年考研题 )
思路 二次型的秩即二次型的矩阵的秩 .
6 .1 二次型的基本概念 , 二次型的标准形 ・ 2 41 ・

【解】 二次型
2 2 2
f ( x1 , x2 , x3 ) = ( x1 + x2 ) + ( x2 - x3 ) + ( x3 + x1 )
= x21 + 2 x1 x2 + x22 + x22 - 2 x2 x3 + x23 + x23 + 2 x1 x3 + x21
2 2 2
= 2 x1 + 2 x2 + 2 x3 + 2 x1 x2 + 2 x1 x3 - 2 x2 x3 .
二次型的矩阵
2 1 1
A = 1 2 - 1 ,
1 - 1 2
易知 r ( A) = 2 , 所以二次型的秩为 2 . 【解毕】

例 6 .1 .10 已 知实二 次型 f ( x1 , x2 , x3 ) = a( x21 + x22 + x23 ) + 4 x1 x2 + 4 x1 x3 + 4 x2 x3


2
经正交变换 x = P y 可化成标准形 f = 6 y1 , 则 a = .
( 2002 年考研题 )
2
思路 依题意实二次型经正交变换化成 f = 6 y1 , 由这个 标准形可 知实二 次型矩阵 的
特征值是 6 , 0 , 0 .再根据矩阵的特征值的和等于矩阵的迹 , 即可求出 a 的值 .
【解】 二次型的矩阵
a 2 2
A = 2 a 2 ,
2 2 a
2
由题设 , 二次型经正交变换得到标准形 f = 6 y1 , 知 A 的特征值为 6 , 0 , 0 .
根据矩阵的特征值的和等于矩阵的迹 , 有
3a =6,
a =2 . 【解毕】

例 6 .1 .11 设二次型
f ( x1 , x2 , x3 ) = xT Ax = ax 21 + 2 x22 - 2 x23 + 2 bx 1 x3 ( b > 0) ,
其中二次型的矩阵 A 的特征值之和为 1 , 特征值之积为 - 12 .
(1 ) 求 a, b 的值 ;
(2 ) 利用正交 变 换 将二 次 型 f 化为 标 准 形 , 并 写 出 所 用 的 正 交 变 换 和 对 应 的 正 交
矩阵 .
( 2003 年考研题 )
思路 欲求参数 a、b 的值 , 一种 方法 是 利用 矩阵 特征 值的 性 质 : 特征 值之 和 等于 矩
阵的迹和特征值之积等于矩阵的行列式 , 另一种方法是写出二次型的矩 阵的特征 多项式 ,
・ 242 ・ 第6 章 二次型

求出特征值 , 再确定参数 .
【解】 (1 ) 方法 1 : 二次型 f 的矩阵为
a 0 b
A = 0 2 0 .
b 0 - 2
设 A 的特征值为λ1 ,λ2 ,λ3 , 由题设知 ,
λ1 + λ2 + λ3 = a + 2 + ( - 2) = 1 ,
得 a= 1, 又
2
λ1 λ2 λ3 = | A | = - 4 a - 2 b = - 12 ,
解得 b = ±2 , 由题设 b > 0 , 所以 b = 2 .
方法 2 : 二次型 f 的矩阵为
a 0 b
A = 0 2 0 ,
b 0 - 2
λ- a 0 - b
| λI - A | = 0 λ- 2 0 = (λ - 2 ) [λ2 + ( 2 - a)λ - 2 a - b2 ] .
- b 0 λ+ 2
设 A 的特征值为λ1 = 2 ,λ2 ,λ3 , 其中
λ2 + λ3 = a - 2 ,
λ2 λ3 = - 2 a - b2 .
由题设知
λ1 + λ2 + λ3 = 2 + a - 2 = 1 ,
所以 a = 1 , 又
2
λ1λ2 λ3 = 2 ( - 2 a - b ) = - 12 ,
2
得 b = 4 , 由 b > 0 , 所以 b = 2 .
(2 ) 由 ( 1) 有
1 0 2
A = 0 2 0 .
2 0 - 2
λ- 1 0 - 2
| λI - A | = 0 λ- 2 0 = (λ - 2) 2 (λ+ 3) .
- 2 0 λ+ 2
6 .1 二次型的基本概念 , 二次型的标准形 ・ 2 43 ・

得 A 的特征值为λ1 =λ2 = 2 ,λ3 = - 3 .


对于 λ1 = λ2 = 2 ,
1 0 - 2 1 0 - 2
(2 I - A) = 0 0 0 → 0 0 0 ,
- 2 0 4 0 0 0
属于 λ1 = λ2 = 2 的特征向量为

ξ1 = ( 2 , 0 , 1) T , ξ2 = (0 , 1 , 0 ) T .

对于 λ3 = - 3 ,
- 4 0 - 2 2 0 1
( - 3 I - A) = 0 - 5 0 → 0 1 0 .
- 2 0 - 1 0 0 0

属于 λ3 = - 3 的特征向量为
T
ξ3 = ( 1 , 0 , - 2 ) .
由于ξ1 ,ξ2 ,ξ3 已经是正交向量组 , 只需单位化 , 得
T T
2 1 1 2
η1 = η2 = ( 0 , 1 , 0) , η3 =
T
, 0, , , 0, - .
5 5 5 5

2 1
0
5 5
Q = (η1 η2 η3 ) = 0 1 0 ,
1 2
0 -
5 5
则 Q 是正交矩阵 , 在正交变换 x = Qy 下 , 有
2
-1
Q AQ = 2 ,
- 3
此时 , 二次型的标准形为
f = 2 y21 + 2 y22 - 3 y23 . 【解毕】

【注】 第 (1 ) 问用方法 2 时 , 在解第 (2 ) 问时 , 可以直接从 (1 ) 解得 λ2 和 λ3 .


・ 244 ・ 第6 章 二次型

6 .2 正定二次型

对于实二次型 f = xT A x .如对任何的 x≠ 0 恒有 xT A x > 0 , 则称 f 是正定二 次型 , f 的


矩阵 A 称为正定矩阵 , 记作 f > 0 或 A > 0 .
T
n 元实二次型 x A x > 0
xT A x 的正惯性指数 p = n
A 与 I 合同
T
存在可逆矩阵 D, 使 A = D D
A 的特征值全为正数
A 的顺序主子式全大于 0 .
n 元实二次型 x T A x > 0 , 则 | A| > 0 .
对于 f = xT A x, 如对 于任 意的 x≠ 0 恒有 xT A x < 0 , 则 称二 次型 f 负 定 , A 为 负定 矩
阵 , 记作 f < 0 或 A < 0 .
f < 0 ( A < 0) - f > 0 ( - A > 0) .
2 2 2
例 6 .2 .1 判断三元二次型 f ( x1 , x2 , x3 ) = 7 x1 + x2 + x3 - 2 x1 x2 - 4 x1 x3 的正定性 .
【解】 方法 1 : 用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 .
2 2 2
f ( x1 , x2 , x3 ) = 7 x1 + x2 + x3 - 2 x1 x2 - 4 x1 x3
2 2
1 x2 - 2 x3 6 x2 - 1 x3 1 2
= 7 x1 - + + x3
7 7 7 3 3
由于正惯性指数 p = 3 , 所以 f 为正定二次型 .
方法 2 : 用顺序主子式 Δi > 0 ( i = 1 , 2 , 3 ) 判断 .
7 - 1 - 2
A = - 1 1 0 , Δ1 = | 7 | = 7 > 0 ,
- 2 0 1
7 - 1 - 2
7 - 1
Δ2 = = 6 > 0, Δ3 = - 1 1 0 = 2 > 0 .
- 1 1
- 2 0 1
所以 f > 0 .
方法 3 : 求 A 的特征值 .
λ- 7 1 2
λI - A = 1 λ- 1 0 = (λ - 1) (λ2 - 8λ+ 2) ,
2 0 λ- 1
6 .2 正定二次型 ・ 2 45 ・

得 λ1 = 1 , λ2 = 4 + 14 , λ3 = 4 - 14 , 它们均为正数 , 所以 f > 0 . 【解毕】


【注】 对于具体的二次型判定 , 以上 三种 方法 均常 用 .比 较三 种方 法 .一 般来 说把 f
的矩阵 A 写出 , 用 A 的顺序主子式来判断最简单 .
2 2 2
例 6 .2 .2 当 t 取何值时 , 二次型 x1 + x2 + 5 x3 + 2 t x1 x2 - 2 x1 x3 + 4 x2 x3 是正定的 .
【解】 二次型矩阵为
1 t - 1
A = t 1 2 ,
- 1 2 5
用 A 的顺序主子式 Δi ( i = 1 , 2 , 3 ) 判断 .
Δ1 = 1 > 0 ,
1 t 2
Δ2 = = 1 - t > 0, 得 | t | < 1 .
t 1
1 t - 1 1 t - 1
Δ3 = 2
t 1 2 = 0 1 - t 2+ t
- 1 2 5 0 2+ t 4
1 - t2 2+ t
= = - t(5 t + 4) > 0 ,
2 + t 4
t > 0, t < 0,
得 ( 矛盾 ) 或
5t+ 4 < 0 . 5t+ 4 > 0 .
t< 0,
即 4
t> - .
5
4
当 - < t < 0 时 ,Δ1 ,Δ2 ,Δ3 均大于 0 , 即二次型 f > 0 . 【解毕】
5
2 2
例 6 .2 .3 设 有 n 元二 次型 f ( x1 , x2 , … , xn ) = ( x1 + a1 x2 ) + ( x2 + a2 x3 ) + … +
2 2
( xn - 1 + an - 1 xn ) + ( x n + an x1 ) , 其 中 ai ( i = 1 , 2 , … , n) 为实数 , 试 问 : 当 a1 , a2 , … , an 满
足何种条件时 , 二次型 f ( x1 , x2 , … , xn ) 为正定二次型 .
( 2000 年考研题 )
思路 本题 f ( x1 , x2 , … , xn ) 已是一个完全平方和的表达式了 , 因此 , 对于 任意的 x1 ,
x2 , … , xn , 总有 f ( x1 , x2 , … , xn ) ≥0 , 而此式等号成立当且仅当 n 个括号内全为 0 .据此 可
找到 f > 0 的条件 .注意齐次线性方程组只有零解 系数行列式≠ 0 .
【解】 由已知条件 .对于任意的 x1 , x2 , … , xn , 有 f ( x1 , x2 , … , xn ) ≥0 .其 中等号成 立
当且仅当
・ 246 ・ 第6 章 二次型

x1 + a1 x2 = 0 ,
x2 + a2 x3 = 0 ,

xn - 1 + an - 1 xn = 0 ,
xn + an x1 = 0 .
仅有零解 , 而
1 a1 0 … 0 0
0 1 a2 … 0 0
n+ 1
… … … … … = 1 + ( - 1) a1 a2 … an .
0 0 0 … 1 an - 1
an 0 0 … 0 1
n +1
故当 1 + ( - 1) a1 a2 … an ≠0 时 , 对于任意的 x1 , x2 , … , xn 有 f ( x1 , x2 , … , xn ) > 0 , 即 当
a1 a2 … an ≠ ( - 1) n 时 , 二次型 f ( x1 , x2 , … , xn ) 为正定二次型 . 【解毕】

例 6 .2 .4 已知 A 为正定矩阵 , 证明 μA (μ> 0 为常数 ) , A - 1 , A* , Ak ( k 为 正整数 )


均为正定矩阵 .
思路 本题讨论抽象的矩阵正定问题 .由 A 正定出发 , 据正定矩阵的充分必要条件可
以有多种方法 , 同时也不要忽视用正定的定义这个方法 .
【证明】 方法 1 : 因为 A > 0 , 所以存在可逆矩阵 C, 使 A = C T C, 又 | A| > 0 , 所 以 A 可
- 1 T - 1 - 1 T - 1 - 1 - 1 T T - 1
逆 , 两边取逆得 A = ( C C) =C (C ) = C (C ) = DD ( D = C 可逆 ) , 所 以
A- 1 > 0 .
A * = | A | A- 1 > 0 .
- 1 1
方法 2 : 因为 A > 0 , 所以 A 的特征值λi > 0 ( i = 1 , 2 , … , n) .A 的特征值为 ( i = 1,
λi
2 , … , n) , 所以 A - 1 > 0 ; Ak 的特征值为λik ( i = 1 , 2 , … , n) , 所以 Ak > 0 .
n T
方法 3 : 因 为 A > 0 , 所 以 对 任 意 的 x ∈ R 且 x ≠ 0 , 有 x A x > 0 .又 μ> 0 所 以
T T
μx A x > 0 , 即 x (μA) x > 0 , 所以有 μA > 0 . 【证毕】
【注】 (1 ) 以上三种方法 可灵活 使用 , 在 不同的 情况 下 采用 不同 的方 法可 使 得解 题
过程最简洁 .
- 1 * k
(2 ) A 正定 , A 必然对称 , A , A , A 也是对称的 , 此处不再证明 .

例 6 .2 .5 A, B 均为 n 阶正定矩阵 , k, l 为正数 .证明 k A + l B 为正定矩阵 .


【证明】 利用定义 .因 为 A, B 均 正 定 , 所 以 对 任 意的 x≠ 0 ( x∈ R n ) 有 xT A x > 0 ,
T
x B x > 0 .又 k > 0 , l > 0 , 所以
6 .2 正定二次型 ・ 2 47 ・

xT ( k A ) x > 0 , xT ( l B) x > 0 .
T
上面两式相加 , 得 x ( k A + l B) x > 0 , 所以 k A + l B > 0 . 【证毕】
【注】 用定义证明矩阵正定是经常采用的方法 .

例 6 .2 .6 设 A, B 为 n 阶正定矩阵 , 且 A B = B A .证明 A B 为正定矩阵 .


思路 要证 AB 正定 , 首先要证明它是对称的 , 这一点很容易证明 .
要证 AB > 0 , 也可 有几 种方法 .一 是存 在可 逆矩阵 D, 使 A B = DT D .但是 D 如 何找 ?
T T T T T T T T
由已知 , 得 A = QQ , B = P P , 则 A B = QQ P P .显 然 Q P 可 逆 , ( Q P) = P Q, 故
QQT P PT 右边再乘 Q 就可写成 ( PT Q) T ( PT Q) 的形式 , 因此右乘 I = QQ - 1 即满足要求 .
二是证明 A B 的特征值全为正 , 从 ( AB) x =λx 出发 , 利用 A > 0 的条件得 A 可逆 , 两边
左乘 A - 1 得 B X = λA - 1 x, 再利用 B > 0 , A - 1 > 0 的条件 , 确定 λ> 0 .
三是 A > 0 , B > 0 , 则它们均可正交对角化 .把 A, B 用 其对 角形式 与正 交矩阵 乘积 代
替 , 进一步分析 A B 与一正定矩阵相似 , 从而得到 AB > 0 .
T T
【证明】 因为 A > 0 , B > 0 , 所以 A = A, B = B .于是
( A B) T = BT AT = BA = AB , 即 AB 对称 .
T T
方法 1 : 因为 A > 0 , B > 0 , 所以存在可逆矩阵 Q, P 分别使 A = QQ , B = P P .于是
AB = ( Q QT ) ( PPT ) = Q QT PPT = Q QT PP T Q Q- 1
= Q ( PT Q) T ( PT Q) Q- 1 ,
T T T
所以 AB ∽ ( P Q) ( P Q)
T T T T
令 D = P Q, 则 A B∽ D D .因为 D 可逆 , 所以 D D > 0 , 其 特征值全 为正 .而 A B 与 D D 相
似 , 有相同的特征值 , 所以 AB > 0 .
- 1
方法 2 : 设 A B x =λx .因为 A > 0 , 所以 A 可逆 .上式两边左乘 A 得
- 1 - 1 -1
A AB x = λA x, 即 Bx = λA x.
T
两边再左乘 x , 得
T T - 1
x Bx = λx A x .
- 1
因为 B > 0 , A > 0 , 且 x≠ 0 ,
所以 xT B x > 0 , xT A - 1 x > 0 .
故 λ> 0 , 即 A B 的特征值全大于 0 , 所以 A B > 0 .
【注】 (1 ) 方法 1 用到 了若 A B 与某 个正 定矩阵 相似 , 则 A B 正定 这个 结 论 .而那 个
正定的矩阵是根据已知条件和有关定理推导和构造出来的 .A B 与它相似的形式也是通 过
插入单位矩阵 I = QQ - 1 或在已 有的形式 上启发而 得到的 .这就 要求在 证明和推 导的过 程
中仔细考察 , 灵活运用一些特殊矩阵的性质 .
( 2) 方法 2 中得到 B x =λA - 1 x 形式后 , 注意式中的 x 是 A B 的属于特征值λ的特征向
- 1 T - 1 T
量 .因为 B, A 正定 , 应对任何不为零的 n 维 向量 x 均有 x A x > 0 , x B x > 0 , 自 然对 于
・ 248 ・ 第6 章 二次型

特征向量 x( 必然非零 ) 也有 xT A - 1 x > 0 , xT B x > 0 .

例 6 .2 .7 已 知 A, B 均 为 n 阶 实对 称 矩阵 , 且 A 正定 .求证 当 t 充 分 大时 , t A + B
正定 .
思路 要证 t 充分大时 , t A + B 正定 , 显然 需把 t A + B 合同 对角 化 .由于 A > 0 , 故 存
T T T T
在可逆矩阵 P, 使 P AP = In , 而 P BP 仍是对称矩阵 , 因此存在正交矩阵 Q, 使 Q ( P BP) Q
对角化 .又 QT ( PT AP) Q 仍是单位矩阵 , 那么 PQ 作用到 t A + B 上就会得到期望的结果了 .
T T
【证明】 因为 A 对称正定 , 故存在可逆矩阵 P, 使 P A P = I n .因 P B P 仍 为实对称 矩
T T
阵 , 所以存在正交矩阵 Q, 使 Q ( P BP) Q = diag (λ1 ,λ2 , … ,λn ) , 其中 λ1 ,λ2 , … ,λn 为 B 的
特征值 .
T T T T
此时 Q ( P A P) Q = Q In Q = Q Q= I .
令 S = PQ, 则
ST ( t A + B) S = QT PT ( t A + B) P Q
T T T T
= Q P ( t A) P Q + Q P BPQ = t I + diag(λ1 ,λ2 , … ,λn )
= diag( t + λ1 , t + λ2 , … , t + λn ) .
T
当 t 充分大时 , 可 使 t + λi > 0 ( i = 1 , 2 , … , n) , 即 S ( t A + B) S 正 定 , 从 而 t A + B
正定 . 【证毕】
【注】 本题中在利用两个可逆矩阵 P, Q 作合 同变换 时 , 第一 次用 PT A P = In .P 必 须
是可逆矩阵 , 而不是正交矩阵 .因此 时需 要的是 把 A 合同 于 单位 矩阵 I , 而 正交 矩 阵做 不
T
到这点 .因正交变 换 P AP 只 能化 为 diag(μ1 ,μ2 , … ,μn ) ( 其 中 μ1 ,μ2 , … ,μn 为 A 的 特 征
值 ) .第二次用正交矩阵 Q, 使 QT ( PT BP) Q 对角化 .尽管 若 Q 不是正交 矩阵 而只是 一般 的
可逆矩阵也可使 QT ( PT BP) Q 对角化 , 但下一步要 利用 QT Q = In 才能 使得 QT ( PT A P) Q =
T
Q Q = In .因此实对称矩阵在何时用可逆矩阵或 正交矩 阵进 行合同 变换 时 , 要看解 题过 程
的需要 .

例 6 .2 .8 设 A 是 n 阶正定矩阵 , I 是 n 阶单位矩阵 .证明 A + I 的行列式大于 1 .


( 1992 年考研题 )
思路 与上题类似 , 本题显然也是利用正交 变换把 A + I 化为 对角 阵 , 然后再 计算 行
列式 .
【证明】 因为 A 是正定矩阵 , 故存在正交矩阵 Q, 使
λ1
λ2
QT AQ = Q- 1 AQ = ,

λn
6 .2 正定二次型 ・ 2 49 ・

其中 λi > 0 ( i = 1 , 2 , … , n) 是 A 的特征值 , 因此
QT ( A + I) Q = QT AQ + QT Q
λ1 λ1 + 1
λ2 λ2 + 1
= + In = .
w w
λn λn + 1
上式两端取行列式 , 得
T T T
| Q ( A + I) Q | = | Q | | A + I | | Q | = | Q | | Q | | A + I |
n

=| A+ I|= ∏ (λ + 1)
i=1
i > 1 .

即 | A + I| > 1 . 【证毕】
2
例 6 .2 .9 设 A 为三阶实对称矩阵 , 且满足条件 A + 2 A = 0 , 已知 A 的秩 r ( A) = 2 .
(1 ) 求 A 的全部特征值 ;
(2 ) 当 k 为何值时 , 矩阵 A + k I 为正定矩阵 .
( 2002 年考研题 )
2 2
思路 由 A 满 足 A + 2 A = 0 , 推出 A 的特 征值 满足 λ + 2λ= 0 , 再 由 A 可对 角化 和
r( A) = 2 , 推出 A 的特征 值是 - 2 , - 2 , 0 .由 A 的特 征值 可以求 出 A + k I 的特 征值 , 只 要
A + k I 的特征值大于零就能保证 A + kI 正定 .
【解】 (1 ) 设 λ是 A 的特征值 , 则有 x≠0 , 满足
Ax = λx ,
2
由题设 A + 2 A = 0 , 有
( A2 + 2 A) x = 0 ,
于是
( A2 + 2 A) x = (λ2 + 2λ) x = 0 ,
由于 x≠0 , 有
λ2 + 2λ = 0 .
解得 λ= - 2 ,λ= 0 .
又 A 是实对称矩阵 , A 必和对角矩阵相似 , 依题设 r ( A) = 2 , 所以
- 2
A~ - 2 .
0
故 A 的全部特征值为 - 2 , - 2 , 0 .
・ 250 ・ 第6 章 二次型

(2 ) 由 A 是实对称矩阵 , 所以
T T
( A + kI ) = A + kI = A + kI ,
A + kI 也是实对称矩阵 .A + k I 的特 征值 为 k - 2 , k - 2 , k .所以 当 k > 2 时 , A + kI 的特 征
值全大于零 , A + kI 为正定矩阵 . 【解毕】

6 .3 综合 例 题

综例 6 .3 .1 设 A 是 m 阶实对称矩阵 , 且正定 , B 是 m× n 实矩阵 , BT 为 B 的转置矩


阵 .试证 : BT A B 为正定矩阵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r( B) = n .
( 1999 年考研题 )
思路 先考虑充分性 , 已知 r( B) = n, A 正定 , 欲 证 BT A B 正 定 .首先需 证 BT A B 是 实
对称矩阵 , 这一点很容易证明 .
T T
其次欲证 B A B > 0 , 据正定矩阵的充分条件 , 很容 易想到因 A > 0 , 所以 A = C C ( 其
中 C 可逆 ) , 于是
T T T T
B AB = B C C B = ( C B) ( C B) .
但是这不是正定的充分条件 .因 B 不是 n 阶方阵 .尽管 r( B) = n, 但 B 不 是可逆矩 阵 , 因 此
( CB) T ( CB) 这个形式没有用 , 其余证明矩阵正定的充分条件也不适用 .因此考 虑用正定 的
定义来证 , 即对于任意 的 非零 n 维 向 量 x , 欲 使 xT ( BT A B) x > 0 , 即 ( B x) T A( B x ) > 0 .因
A > 0 , 故只要是 B x≠0 就行了 , 而已知 r ( B) = n, 很容易 联想到 齐次线性 方程组 B x = 0 只
有零解 , 即对任意的 x≠0 均有 B x≠0 .
必要性的证明与充分性类似 .
T
【证明】 充分性 .已知 r( Bm× n ) = n, A 是 m 阶实对称正定矩阵 , 欲证 B A B > 0 .
T T T T T T T T
因为 ( B A B) = B A ( B ) = B AB, 所以 B A B 为实对称矩阵 .
因为 r ( B) = n, 所 以 齐次 线 性 方 程 组 B x = 0 只 有 零 解 .因 此 对 任 意 的 实 n 维 向 量
x≠0 , 均有 Bx≠ 0 .
T T T
又 A 为正定矩阵 , 所以对于 B x≠0 , 均有 ( Bx ) A( B x) > 0 , 即 x B A B x > 0 .即对于 任
T T T
意的非零向量 x, 均有 x ( B A B) x > 0 , 故 B A B 为正定矩阵 .
必要性 .已知 BT A B > 0 , 欲证 r ( B) = n .
因为 BT A B > 0 , 所以对于任意的非零 n 维向量 x≠ 0 , 均有 xT ( BT A B) x > 0 , 即
( Bx ) T A( Bx ) > 0 .
因为 A > 0 , 所以 B x≠0 , 即 B x = 0 只有零解 , 从而 r( B) = n . 【证毕】
【注】 (1 ) 在证明二次型 的矩阵 正定 时 , 用二次 型正 定 的定 义来 证明 的方 法 不要 忽
6 .3 综合例题 ・ 2 51 ・

略 .这是证明正定的一个基本方法 .
(2 ) 本题中 , 用到任意 x≠0 .使 Bm× n x≠0 线性方 程组 B x = 0 只有 零解 r ( B) = n .
这是二次型正定性的证明问题中常常用到的方法和技巧 .

综例 6 .3 .2 设 A 是 m× n 矩阵 , I 是 n 阶单 位矩阵 .已知矩阵 B = λI + AT A, 试证 当
λ> 0 时 , 矩阵 B 为正定矩阵 .
( 1999 年考研题 )
T T T T
【证明】 因为 B = (λI + A A) =λI + A A = B, 所以 B 为 n 阶实对称阵 .对于任意的
n 维实向量 x , 有
xT Bx = xT (λI + AT A) x = λx T x + xT AT Ax
T T
= λx x + ( Ax ) ( Ax ) .
当 x≠0 时 , xT x > 0 , 而 ( A x ) T ( A x) ≥0 .故当 λ> 0 时 , 对任意的 x≠ 0 , 有
xT B x = λx T x + ( A x) T ( A x ) > 0 . 【证毕】
【注】 (1 ) 本题也是利用 定义来 证二 次型的 矩阵 正定 .因任 何实 对称 阵均 是 与一 个
实二次型一一对应的 .这在综例 6. 3. 1 中也体现了 .
(2 ) 若 x≠0 , 则 xT x > 0 , 这体现了非零 向量 自身标 准内 积的正 定性 .而 A x 有 可能 等
于 0 , 所以这个向量 A x 自身的标准内积 ( A x ) T ( A x) ≥ 0 .但 若 r ( Am× n ) = n, 则对于 任意 的
T
非零 n 维向量 x ≠0 , 则 A x≠0 , 于是 ( A x) ( A x) > 0 .

综例 6 .3 .3 设
a11 a12 … a1 n
a21 a22 … a2 n
A =
… … …
an1 an2 … an n
是一个对称正定矩阵 , 证明
0 x1 x2 … xn
x1 a11 a12 … a1 n
D = x2 a21 a22 … a2 n
… … … …
xn a n1 an2 … an n
是一个负定二次型 .
思路 (1 ) 本题看起来形式很复杂 , 仔细分析 , 欲证的 n + 1 阶行列式 D 是一个含 x1 ,
x2 , … , xn 的二次齐次 多 项 式 , 即 为 一个 n 元 二 次 型 , 把 D 按 第 一 行 展 开 , 就 得 到 n 个
T
x i ・ Di ( i = 1 , 2 , … , n) 的和式的形式 , 每个 Di 是一个含有第 1 列为 ( x1 , x2 , … , xn ) 的 n
・ 252 ・ 第6 章 二次型

n n

阶行列式 , 再继续展开 Di ( i = 1 , 2 , … , n) 就可得到 D = - ∑∑ A


j= 1 i =1
ij x i x j , 其中 A ij 是正定
n n

∑∑ a
T
矩阵 A 的元素 a ij 的代数余子式 .对照二次型 f ( x1 , x2 , … , xn ) = ij x i x j = x Ax 的
i= 1 j= 1
n n

∑∑ A
T
形 式 ( 其中 A = ( aij ) n× n ) 不难看出 D = - ij x i x j = - x Bx ( 其中 B = ( Aij ) n× n ) .这
i =1 j= 1

样 , B 与 A 的伴随矩阵 A * 成转置关系 , 即 B = ( A* ) T .而已知 A > 0 , 则 AT = A, 所以 B =


* T T * *
(A ) = (A ) = A 也正定 .
(2 ) 因已知 A > 0 , 则 | A| > 0 , 我们试图用一 个满 秩的线 性替 换 x = A y 代入欲 证的 二
次型中 , 即代入行列式的形式中 , 也就是 对行 列式 进行倍 加恒 等变换 .把 行列 式从 第 2 列
起分别乘 - y1 , - y2 , … , - yn 加到第 1 列上 , 因
x1 = a1 1 y1 + a12 y2 + … + a1 n y n ,
x2 = a2 1 y1 + a22 y2 + … + a2 n y n ,

xn = an1 y1 + an2 y2 + … + an n y n .
即 x = Ay . 所以这个倍加变换的结果把原行列式化成
n

- ∑xy
i=1
i i x1 … xn

D = 0 a11 … a1 n
… … …
0 an1 … an n
的形式 , 再把 D 按第 1 列展开即得到满意的结果 , 可继续推导出要证的结果 .
(3 ) 由于 D 可写成分块矩阵的形式
T
0 x
D = ,
x A
* 0
利用分块矩阵的倍加变换化为 的 形式 , 而倍 加初 等阵的 行列 式为 1 , 所以 展开 行
b B
列式就得到我们所需的结果 .
(1 ) , (2 ) , (3 ) 的分析形成了三种解法 .
【证明】 方法 1 : 按行列式的展开性质 , 把 D 按第一行展 开 , 再把展开 后的各 n 阶 行
列式 D i 按第一列展开
6 .3 综合例题 ・ 2 53 ・

0 x1 x2 … xn
x1 a1 1 a1 2 … a1 n
D= x2 a2 1 a2 2 … a2 n = x1 D1 + x2 D2 + … + xn D n
… … … …
xn an1 an2 … an n
x1 a11 … a1 , j - 1 a1 , j + 1 … a1 n
n
x2 a21 … a2 , j - 1 a2 , j + 1 … a2 n
= ∑
j= 1
xj ( - 1 )1 + ( j + 1)
… … … … …
xn a n1 … an, j - 1 an , j + 1 … an n
n

∑x
j+2
= j ( - 1) ×
j= 1

a1 1 … a1 , j - 1 a1 , j + 1 … a1 n
… … … …
n
ai - 1 , 1 … ai - 1 , j - 1 ai - 1 , j + 1 … ai - 1 , n

i=1
xi ( - 1 ) i + 1
ai + 1 , 1 … ai + 1 , j - 1 ai + 1 , j + 1 … ai + 1 , n
… … … …
an1 … an, j - 1 an, j + 1 … an n
n n

∑( - ∑x(-
j+2 i +1
= 1) xj i 1) Mij
j= 1 i=1

n n

= - ∑∑ Ai= 1 j = 1
ij xi xj .

i+ j
【注 1】 Mij 为 A 中元素 a i j 的余子式 , A ij 为 a ij 的代数余子式 , Aij = ( - 1) M ij .
n n

∑∑ a
T
对照 f ( x1 , x2 , … , xn ) = ij x i x j = x Ax ( 其中 A = ( aij ) n× n ) , 则
i=1 j =1
n n

∑∑ A
T * T T *
D = - ij xi x j = - x ( A ) x = - x A x .
i= 1 j= 1
* *
因 A 是 正 定 矩 阵 , 故 A 也 是 正 定 矩 阵 ( 见 例 6 .2 .4 ) , 故 - A 是 负 定 矩 阵 .因 此
D = - xT A * x 为负定二次型 .
方法 2 : 因 A 正定 , 故 | A| > 0 .作满秩的线性替换 x = A y, 即
x1 a1 1 a1 2 … a1 n y1
x2 a2 1 a2 2 … a2 n y2
=
… … … … …
xn an1 an2 … an n yn
・ 254 ・ 第6 章 二次型

得到
x1 = a1 1 y1 + a12 y2 + … + a1 n y n ,
x2 = a2 1 y1 + a22 y2 + … + a2 n y n ,

xn = an1 y1 + an2 y2 + … + an n y n .
利用上面这个关系 , 对二次型 D 进行恒等变形 , 即对行列式 D 进行倍加恒等变形
0 x1 x2 … xn
x1 a1 1 a1 2 … a1 n
D = x2 a2 1 a2 2 … a2 n
… … … …
xn an1 an2 … an n
n

- ∑x y
i=1
i i x1 x2 … xn

0 a11 a12 … a1 n
=
0 a21 a22 … a2 n
… … … …
0 an1 an2 … an n
a11 a12 … a1 n

n n
a21 a22 a2 n
= - ∑x yi=1
i i
… … …
= -| A| ∑x y
i= 1
i i = - | A | xT y .

an1 an2 … an n
再把变换 x = Ay 代入上式 , 得
D = - | A | ( Ay T ) y = - | A | yT AT y = - | A | yT Ay .
A 是正定矩阵 , 故 | A | > 0 .对 于 任 意 的 n 维 向 量 y ≠ 0 , 二 次 型 - | A | yT A y < 0 是 负
定的 .
而 x = Ay 是满秩的线性替换 , 不改变二 次型的正定性 , 对于任意 的 y≠0 , 则 x≠ 0 , 用
- 1 T T - 1
y= A x 代入 , 有 D = - | A| y A y = - | A| x A x<0 .
方法 3 : 利用分块矩阵
0 x1 x2 … xn
x1 a1 1 a1 2 … a1 n 0 xT
D = = ,
… … … … x A
xn a n1 an2 … an n
6 .3 综合例题 ・ 2 55 ・

其中 x = ( x1 , x2 , … , xn ) T .又 A > 0 , 故 | A| > 0 , 即 A 可逆 .
T - 1
1 - x A
把 D 左乘倍加初等阵 得
0 I
T -1 T T - 1
1 - x A 0 x - x A x 0
= .
0 I x A x A
T - 1
1 - x A
上式 两 边 取 行 列 式 , 注 意 到 倍 加 初 等 阵 的 行 列 式 为 1 即 =1 及
0 I
T - 1 T - 1
| - x A x| = - x A x得
1 - xT A - 1 0 xT - xT A - 1 x 0
= ,
0 I x A x A
T T - 1
0 x - x A x 0 T - 1 T - 1
即 = = | A| | - x A x | = - | A| x A x.
x A x A
因 A > 0 , 故 A - 1 > 0 , 且 | A| > 0 , 所以 - | A| xT A - 1 x < 0( x≠ 0) . 【证毕】
【注 2】 ( 1) 方法 1 是直接展开行列式 , 只要耐 心细 致地按 一行 ( 列 ) 展开 , 找 出规 律
来 , 并不困难 .在解题的过程中 , 运用和式的表达形式 , 并与二次型的标准和式 对照是本 方
法运用的技巧 .
A 0
(2 ) 方法 2 用分块矩 阵及 分块 矩阵 的初 等 变换 进行 , 比 较简 便 .其 中利 用 =
B C
| A| | C| 这个公式在分块矩阵运算 中是 最常用 到的 , 一 般开始 并不 是这 种形 式 , 需 要通 过
分块矩阵的倍加变换而得到 , 而这个变 换即对 原来 的分 块矩阵 左 ( 右 ) 乘一 个倍加 分块 初
等阵 , 再在两边取行列式 , 注意到倍加初 等阵 的对角 元均 为 1 , 故 行列 式为 1 .这样 原来 矩
A 0
阵的行列式就等于 = | A| | C| 的形式了 .这是分块矩阵运算常用的技巧 .本题应 用
B C
得很典型 .

综例 6 .3 .4 设四元二次型 f ( x1 , x2 , x3 , x4 ) = xT A x, 其中
0 1 0 0
1 0 0 0
A = .
0 0 y 1
0 0 1 2
(1 ) 已知 A 的一个特征值为 3 , 求 y .
T
(2 ) 求矩阵 P, 使 ( A P) ( A P) 为对角矩阵 .
( 1996 年考研题 )
思路 求 y 值比较 方 便 .因 λ= 3 是 A 的 一 个 特 征 值 , 直 接 利 用 | 3 I - A | = 0 即 可
・ 256 ・ 第6 章 二次型

求得 .
T T T T
求矩阵 P, 使 ( A P) ( A P) = Λ .实际 上 ( A P) ( A P) = P A A P .考虑 到 A 是 对 称 矩 阵
( AT = A) , 故 ( A P) T ( AP) = PT A2 P .问 题 变成 了把 A2 合同 变 换为 对角 形 .注 意到 ( A2 ) T =
T 2 2 2
( A ) = A , 故 对 A 进 行 合 同 变 换 化 为 对 角 形 .可 以 用 正 交 变 换 , 求 正 交 矩 阵 P, 使
PT A2 P = Λ .也可把 A2 对应的二次型用配方法化为标准形而得到解答 .
【解】 (1 ) 由
λ - 1 0 0
- 1 λ 0 0
| λI - A | =
0 0 λ- y - 1
0 0 - 1 λ- 2
2 2
= (λ - 1) [λ - ( y + 2)λ+ 2 y - 1] = 0 .
把 λ= 3 代入上式 , 解得 y = 2 .
(2 ) 因为 y = 2 , 所以
0 1 0 0
1 0 0 0
A = .
0 0 2 1
0 0 1 2
利用 AT = A, 得 ( AP) T ( A P) = PT AT A P = PT A2 P .
方法 1 :
1 0 0 0
2 0 1 0 0
A = .
0 0 5 4
0 0 4 5
考虑二次型
T 2 2 2 2 2
x A x = x1 + x2 + 5 x3 + 5 x4 + 8 x3 x4
2
2 2 4 9 2
= x + x + 5 x3 +
1 2 x4 + x4 . (*)
5 5
y1 = x1 ,
y2 = x2 ,
令 4
y3 = x3 + x4 ,
5
y4 = x4 .
6 .3 综合例题 ・ 2 57 ・

x1 = y1 ,
x2 = y2 ,
得 4
x3 = y3 - y4 ,
5
x4 = y4 .

x = Py ,
1 0 0 0
0 1 0 0
其中 P = 4 .
0 0 1 -
5
0 0 0 1
再把 x = P y 代入 ( * ) 式 , 得
T 2 T T 2 T T 2
( Py ) A ( Py ) = y P A Py = y ( P A P) y
9
= y21 + y22 + 5 y23 + 9 y24 = yT diag 1 , 1 , 5 , y.
5 5
T 2 T 9
所以 P A P = ( A P) ( AP) = diag 1 , 1 , 5 , .
5
方法 2 : 把 y = 2 , 代入 (1 ) 中的 |λI - A| 得
2 2
| λI - A | = (λ - 1) [λ - 4λ+ 3]
2
= (λ - 1) (λ+ 1) (λ - 3 ) = 0 .
所以 A 的特征值为λ1 , 2 = 1 ,λ3 = - 1 ,λ4 = 3 .
2 2
因 A 的特征值为 A 的特征值的平方 , 故 A 的特征值为 λ1 = 1 ( 三重 ) ,λ2 = 9 .
对于 A2 ( 为实对称矩阵 ) , 存在正交矩阵 P, 使 PT A2 P = P - 1 A2 P = diag(1 , 1 , 1 , 9 ) .
求正交矩阵 P .
A2 对应于 λ1 = 1 的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为
T T T
α1 = ( 1 , 0 , 0 , 0) , α2 = ( 0 , 1 , 0 , 0) , α3 = ( 0 , 0 , - 1 , 1) .经 Schmid t 正交标准化后 , 得
T T
β1 = (1 , 0 , 0 , 0 ) , β2 = (0 , 1 , 0 , 0 ) ,
T
β3 = (0 , 0 , - 1/ 2 , 1/ 2) .
2 T
A 对应 于 λ2 = 9 的 特 征 向 量 为α4 = ( 0 , 0 , 1 , 1 ) , 经 单 位 化 后 得β4 = ( 0 , 0 , 1/ 2 ,
T
1/ 2 ) .取
・ 258 ・ 第6 章 二次型

1 0 0 0
0 1 0 0
P = ,
0 0 - 1/ 2 1/ 2
0 0 1/ 2 1/ 2

( AP) T ( AP) = PT A2 P = P - 1 A2 P = diag (1 , 1 , 1 , 9 ) . 【解毕】
2
【注】 本题的实质是对 A 进行合同变换化为对角形 , 可用配方法、正交变换 , 但不 能
用相似变换 .因此方法 ( 2) 求得的特征向量必须处理为相互正交的单位向量 .
2
综例 6 .3 .5 若 A 是正定矩阵 .求证存在正定矩阵 B, 使 A = B .
2 T - 1
思路 欲证 A = B , 且 B 为 正 定 矩 阵 , 显 然 要 通 过 正 交 变 换 , 使 P AP = P AP =
T 2
diag(λ1 ,λ2 , … ,λn ) = Λ, 再把 A 写成 A = PΛP 的形式 , 右端要变形为 B 的形式 , 改写对角
2
矩阵 Λ= ( diag( λ1 , λ2 , … , λn ) ) , 代入
2
λ1
λ2
A = P PT = PM2 PT = PM MP T

λn
T
右端还不是同一矩阵平方的形式 , 想办法凑一下 , 中间插入一个单位阵 I = P P 就行了 .
【证明】 已知 A 是正 定 矩阵 , 则 A 为 n 阶 实 对 称 矩阵 , 故 存 在 n 阶 正 交矩 阵 P , 使
T - 1
P AP = P AP = Λ, 其中
Λ = diag (λ1 ,λ2 , … ,λn ) , λi > 0 ( i = 1 , 2 , … , n) .
λ1
λ2
设 M= , 则 M 为正定矩阵 ,

λn
T 2 T T T
而且 A = PΛP = PM P = PM( P P) MP
= ( PM PT ) ( PMPT ) = B B = B2 ,
T
其中 B = P MP , 即 B 与 M 合同 , 所以 B > 0 . 【证毕】

综例 6 .3 .6 设 A 为 n 阶实对 称矩阵 , r ( A) = n, A ij 是 A = ( ai j ) n× n 中元素 a ij 的代 数


余子式 ( i, j = 1 , 2 , … , n) , 二次型
n n
A ij
f ( x1 , x2 , … , xn ) = ∑∑
i= 1 j= 1 | A|
xi x j .
6 .3 综合例题 ・ 2 59 ・

( 1) 记 x = ( x1 , x2 , … , xn ) T , 把 f ( x1 , x2 , … , xn ) 写成矩阵形式 , 并证明二次型 f ( x) 的
- 1
矩阵是 A .
(2 ) 二次型 g( x) = xT A x 与 f ( x) 的规范形是否相同 ? 说明理由 .
( 2001 年考研题 )
思路 参考综例 6 .3 .3 的方法 ( 1) 的分析 , 对照 n 元二次型的标准形式 Q( x1 , x2 , … ,
n n

∑∑ a
T
xn ) = ij x i x j = x Ax , 其中 A = ( ai j ) n× n .即二次型的矩阵 A 的第 i 行第 j 列的元素
i= 1 j =1
n n
A ij
∑∑
T
为和式中 xi x j 的系数 a ij .故本题中 f ( x1 , x2 , … , xn ) = x i x j = x Bx , 其中
i= 1 j= 1 | A|
A ij
B = ( bi j ) n× n , bi j = .
| A|
1 ( A* ) T = 1 A* = A - 1 .
所以 B =
| A| | A|
T T - 1 - 1
而要判断 g( x) = x A x 与 f ( x) = x A x 的规范形相同 , 只要看矩阵 A 与 A 是否合
同就行了 , 而这一点是肯定的 .
【证明】 (1 ) 二次型 f ( x1 , x2 , … , xn ) 的矩阵表示式为
A11 A1 2 … A1 n x1
1 A21 A2 2 … A2 n x2
f ( x) = ( x1 , x2 , … , xn ) ,
| A| … … … …
An1 An2 … An n xn
T 1 * T
令 f ( x) = x B x, 则 B = (A ) .
| A|
因为 r ( A) = n, 所以 A 可逆 .又 A 为实对称 , 则 ( A - 1 ) T = ( AT ) - 1 = A - 1 , 所以 A - 1 为实
*
- 1 A *
对称阵 , 而 A = , 从而 A 也实对称 .所以
| A|
1 ( A* ) T = 1 A* = A - 1 ,
B =
| A| | A|
- 1
故 f ( x) 的矩阵是 A .
- 1 T - 1 T - 1 - 1 - 1 - 1 - 1
(2 ) 方法 1 : 因 ( A ) AA = (A ) ( AA ) = A I= A , 所以 A 与 A 合 同 .故
g( x) = xT A x 与 f ( x ) = xT A - 1 x 有相同的规范形 .
方法 2 : 对二 次 型 g( x ) = xT A x 作 可 逆的 线 性替 换 x = A - 1 y, 其 中 y = ( y1 , y2 , … ,
yn ) T .则
T -1 T -1 T -1 T -1
g( x) = x Ax = ( A y) A( A y) = y ( A ) AA y
T T - 1 -1 T -1
= y (A ) AA y = y A y.
・ 260 ・ 第6 章 二次型

故 A 与 A - 1 合同 .于是 f ( x) 与 g( x) 有相同的规范形 . 【解毕】


【注】 本题与综例 6 .3 .3 类似 , 应用了二次型的和式形式与矩阵形 式的灵活 变换 , 即
和式中 xi x j 前的系数 a ij 为矩阵 A 的第 i 行第 j 列的元素 .其次 , 据惯性定理 , 合同矩阵 有
相同的二次型的规范形 , 即合同变 换不改 变二 次型 的正、负惯 性指 数 .当然 在解题 的过 程
中 , 对各类矩阵如 A, A - 1 , A * , Ak 的关系和性质 要非常 熟悉 , 这 也是能 准确 地写出 各类 二
次型矩阵所需的基本功 .

6 .4 练 习 题

4 0 0 6 2 0 4 1 0
1 .设 A = 0 4 0 , B = 2 6 0 , C= 0 4 1 ,则 与 合 同,
0 0 8 0 0 4 0 0 8
与 相似 .
3 3t 0
2 . 设 3t 4 1 ,当 t 时 , A 为正定矩阵 .
0 1 2
3 . 下列矩阵中正定的矩阵是 .
1 2 -3 5 2 0 5 - 2 0 1 0 1
A= 2 7 5 , B= 2 6 - 3 , C= -2 6 - 2 , D= 0 2 0 .
- 3 5 0 0 -3 -1 0 - 2 4 1 0 3
2 2 2
4 . f ( x1 , x2 , x3 ) = x + t x + 4 x - 4 x1 x2 + 4 x2 x3 = 1 是椭球面 , 则 t
1 2 3 .
5 . 若 A@ B, C@ D, 且它们均为 n 阶对称矩阵 , 下列结论成立吗 ? 为什么 ?
A 0 B 0
(1 ) A + C@ B + D; ( 2) @ .
0 C 0 D
6 . 用配方法把 f ( x1 , x2 , x3 ) = x1 x2 + x2 x3 + x3 x1 化 为标准 形 , 并 写出所 用的满秩 线
性替换 .
7 . 用配方法把 f ( x1 , x2 , x3 ) = x21 + 4 x1 x2 - 3 x2 x3 化 为标准 形 , 并 写出所 用的可逆 线
性替换 .
2 2 2
8 . 用配方法把 f ( x1 , x2 , x3 ) = 2 x1 + 5 x2 + 4 x3 + 4 x1 x2 - 8 x2 x3 - 4 x1 x3 化为标 准形 ,
并写出所用的可逆线性替换 .
9 . 用正交变换 x = Qy 将 实二次型 f ( x1 , x2 , x3 ) = x21 + 2 x22 + 3 x23 - 4 x1 x2 - 4 x2 x3 化
为标准形 , 并写出正交矩阵 Q .
10 . 用正交变换 x = Qy 将 实二次 型 f ( x1 , x2 , x3 ) = 2 x1 x2 + 2 x1 x3 + 2 x2 x3 化 为标 准
6 .4 练 习 题 ・ 2 61 ・

形 , 并写出正交矩阵 Q .
11 . 用正交变换 x = Qy 将实二次型 f ( x1 , x2 , x3 , x4 ) = 2 x1 x2 - 2 x3 x4 化为标 准形 , 并
写出正交矩阵 Q .
1 1
1
2 4
12 . 试判断 A = 1 是否为正定矩阵 ?
1 -1
4
1 -1 2
1 2 -3
13 . 试判断 A = 2 5 - 7 是否为正定矩阵 ?
-3 -7 10
14 . 二次型 4 x22 - 3 x23 + 2 p x1 x2 - 4 x1 x3 + 8 x2 x3 经过正交变换化为标准形 y21 + 6 y22 +
qy23 , 求参数 p , q 及所用的正交变换 .
15 . 已知 A 是实对称矩阵 , A 的特征值全为正数 , 试证明 A 是正定矩阵 .
16 . 设 A 是实对称矩阵 , 证明存在实数 t, 使得 A + t I 为正定矩阵 .
T T
17 . 设 A 是实对称矩阵 , B 是正定矩阵 , 证明存在可逆矩阵 C, 使得 C AC, C BC 都是
对角矩阵 .
T
18 . 设 A 是 m× n 矩阵 , 且 m < n, 证明 A A 正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r( A) = m .
19 . 已知实对称矩阵 A 满足 A3 - 4 A2 + 5 A - 2 I = 0 , 求证 A 是正定矩阵 .
2
20 . 已知 A 是正定矩阵 , B 是反对称矩阵 , 证明 A - B 可逆 .
附录 清 华大 学 线 性 代 数试 题 与 答 案

线性代数试题一

一、选择题 ( 每题 4 分 ,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 , 只 有一项 符合题目 要求 , 请将所 选


项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
0 1 1 a
1 0 1 b
1 . = .
1 1 0 c
a b c 0
2 2 2
( A ) a + b + c + 2 ab + 2 bc + 2 ca;
( B) a2 + b2 + c2 - 2 ab - 2bc - 2ca;
2 2 2
( C) a + b + c + ab + bc + ca;
2 2 2
( D ) a + b + c - ab - bc - ca .
2 . 若 A3 = 0 , 则 .
( A ) A 可逆 , I - A 可逆 ;
( B) A 不可逆 , I - A 不可逆 ;
( C) A 不可逆 , I - A 可逆 ;
( D ) A 不可逆 , I - A 不能判断是否可逆 .
3 . 已知线性方程组 A x = b 的系数矩阵 A 是 4×5 的矩阵 , 且 A 的行向量组线性无关 ,
则有 .
( A ) A 的列向量组线性无关 ;
( B) 其增广矩阵的任意 4 个列向量线性无关 ;
( C) 其增广矩阵的列向量组线性无关 ;
( D ) 其增广矩阵的行向量组线性无关 .
T 3
4 . 设 x = ( x1 , x2 , x3 ) , 下列在R 空间的变换 σ不是线性变换的是 .
・ 264 ・ 附录 清华大学线性代数试题与答案

( A )σ( x) = (0 , 0 , 0 ) T ;
( B) σ( x) = ( x1 x2 , x1 + x2 , x3 ) T ;
T
( C) σ( x) = ( x1 , x2 , 0 ) ;
( D ) σ( x) = BCx ( 其中 B, C 为固定的三阶方阵 ) .
5 . 若 n 阶方阵 A 和 B 有共同的特征值 , 且都有 n 个线性无关的特 征向量 . 下列结 论
成立的是 .
( A ) A 与 B 相似 ; ( B) A = B;
( C) det ( A - B) = 0 ; ( D ) det ( A + B) ≠ 0 .
二、填空题 ( 每空 4 分 )
1 1 1 1
6 . a b c a ( a < b < c) 的秩 = .
a2 b2 c2 b2
x1 - x2 + 5 x3 - x4 = 0 ,
7 . 方程组 x1 + x2 + 4 x3 + 3 x4 = 0 , 的通解是 .
3 x1 + x2 + 9 x3 + 5 x4 = 0
8 . a = (2 , - 1 , 2 ) , a∥ b, a・ b = - 18 , 则 b = .
1
1
9 . 已知 σ是 R n 的线性变换 ,σ在基α1 ,α2 , … ,αn 下的对应矩阵为 , 则σ

1
在基β1 = α2 ,β2 = α3 , … ,βn - 1 =αn ,βn =α1 下的对应矩阵为 .
10 . 设 A 为 4 阶方阵 , A 的 4 个特征值为 - 2 , - 1 , 1 , 2 , 则有
(1 ) det ( - A) = ;
(2 ) det ( A - 3 I) = ;
(3 ) A 的相抵标准形为 ;
(4 ) A 的相似对角形是 ;
(5 ) ( 附加题 ) 写出你从本题条件能推出的任意几条有关矩阵 A 的性质 .
三、计算题和证明题 ( 11 题 10 分 , 12 题、13 题各 15 分 , 14 题 8 分 )
x=3 - t
11 . 求直线 l: y = - 1 + 2 t 在平面 x - 3 y + 2 z - 6 = 0 上的投影直线方程 .
z= 8t
1 2 1
12 . 已知α1 = 2 , α2 = 0 , α3 = 0 是 R 3 的一组基 .
3 3 0
线性代数试题一答案 ・ 2 65 ・

(1 ) 求标准正交基β1 ,β2 ,β3 , 使得 L(β1 ) = L(α3 ) , L(β1 ,β2 ) = L(α3 ,α2 ) , L(β1 ,β2 ,β3 ) =
L(α3 ,α2 ,α1 ) ;
(2 ) 向量γ在基α1 ,α2 ,α3 下的坐标是 (2 , - 1 , 1 ) T , 求γ在β1 ,β2 ,β3 下的坐标 .
13 . 设 A = ( aij ) 是 4 阶 方 阵 , 如 果线 性 方程 组 A x = b 的 通解 是 ( 2 , 1 , 0 , 1 ) T + k ( 1 ,
T T
- 1 , 2 , 0) ( k 是任意实数 ) , 令αj = ( a1 j , a2 j , a3 j , a4 j ) ( j = 1 , 2 , 3 , 4) .
(1 ) α1 能否用α2 ,α3 线性表出 ?
(2 ) α4 能否用α1 ,α2 ,α3 线性表出 ?
试证明你的结论 .
n

14 . 设 A 为 n 阶实对称矩阵 , ai j ≥0 , ∑a
j= 1
ij < 1 , i = 1 , 2 , … , n . 证明 :

(1 ) B = I - A 的元素满足 | bi i | > ∑j≠ i


| bi j | , i = 1 , 2 , … , n;

(2 ) I - A 的列向量组线性无关 ;
(3 ) A 的所有特征值的绝对值严格小于 1 ;
n
(4 ) ( 附加题 ) n→
lim A =0 .

( 设 C= ( cij ) , 如果对每个 i, j, 都有lim ci j = 0 , 则lim C= 0 .)


n→ ∞ n→ ∞

线性代数试题一答案

1 .B . 2 .C . 3 .D. 4 .B . 5 .A . 6 .3 .
7 . k( - 1 , - 2 , 0 , 1) T ( k 是任意常数 ) .
8 . ( - 4 ,2 , - 4) .
0 … 1 0 0
… Y … … …
9 . 1 … 0 0 0 .
0 … 0 0 1
0 … 0 1 0
10 . ( 1) 4 . (2 ) 40 . (3 ) I . (4 ) diag ( - 2 , - 1 , 1 , 2 ) .
11 . 方法 1 : 经过 l 与π垂直的平面方程
x- 3 y+ 1 z
- 1 2 8 =0 28 x + 10 y + z - 74 = 0 ,
1 - 3 2
28 x + 10 y + z - 74 = 0 ,
投影线方程为
x - 3y+ 2z - 6 = 0 .
・ 266 ・ 附录 清华大学线性代数试题与答案

方法 2 : l 与π的交点为 ( 3 , - 1 , 0) .
l 的方向向量为 ( - 1 , 2 , 8) .
π的法向量为 (1 , - 3 , 2 ) .
23 55 94
n⊥ = ( - 1 , 2 , 8 ) - 9 (1 , - 3 , 2 ) = - , , ,
14 14 14 14
x - 3 y+ 1 z
所求直线方程为 = = .
- 23 55 94
12 . ( 1) 正交化得 γ1 = (1 , 0 , 0 ) T , γ2 = ( 0 , 0 , 3) T , γ3 = ( 0 , 2 , 0) T , 再单位化 .
(2 ) γ= 2 α1 - α2 + α3 = (1 , 4 , 3 ) T ,γ在β1 ,β2 ,β3 下的坐标为 ( 1 , 3 , 4) T .
13 . ( 1) 能 ,α1 - α2 + 2 α3 0 α1 =α2 - 2 α3 .
(2 ) 不能 . r( A) = 3 , 若能 r ( A) = 2 , 矛盾 .
14 . ( 1) bii = 1 - aii ,
bi j = - aij ( i ≠ j) | bii | = | 1 - aii | = 1 - aii > ∑a
i≠ j
ij = ∑
i≠ j
| bij | .

(2 ) 方法 1 : 假设 x≠0 , 满足 ( I - A) x = 0 , 且设 x = ( x1 , x2 , … , xn ) T 分量 中绝对值 最
大的是 xt , 则 x 不满足第 t 个方程 , 矛盾 .
方法 2 : 证明 | I - A| ≠0 , 用反证法 .
方法 3 : 用数学归纳法 .
(3 ) 设 x 是 A 的特征向量 , 特征值为 λ, 考虑 x 的绝对值最大的分量 x t , 则
n n

| λx t | = ∑a
j =1
tj xj ≤ ∑a
j =1
tj | xj |
n

≤ ∑a
j =1
tj | xt | < | xt | | λ| < 1 .

(4 ) 设 A 的 n 个 特征值 为λ1 ,λ2 , … ,λn , 并 设 A = P - 1 diag(λ1 ,λ2 , … ,λn ) P .假设 P 和


- 1 m 2 m
P 中 元 素 绝 对 值 最 大 的 是 M , 又 设 A = ( dij ) , 则 | di j | ≤ nM | λm ax | , 由 | λm ax | <
1 lim ( nM2 |λm ax | m ) = 0 lim d ij = 0 lim Am = 0 .
m→ + ∞ m→ + ∞ m→ + ∞

线性代数试题二

一、填空题 ( 共计 48 分 )
1 -1 1 -1
-1 2 1 -1
1 . 已知 A = , 则 r ( A) = .
-1 -3 1 1
1 0 -3 1
线性代数试题二 ・ 2 67 ・

2 4 3 0 -1
0 4 3 0 0
2 . 10 20 15 2 4 = .
0 1 0 0 0
2 4 -1 0 0
3 . A 是三阶实对称矩阵 , 已知 A 的特征值为λ1 = λ2 = 1 ,λ3 = - 1 , 又对应于 λ= 1 的特
征向量为ξ1 = (2 , 1 , 2 ) T ,ξ2 = (1 , 2 , - 2 ) T , 则对应于 λ= - 1 的特征向量为 .
1 1 -1
1 -1 1
4 . 已知 X 0 2 2 = ,则 X= .
1 1 0
1 -1 0
a a 1
5 . 设 A= a 1 a , 则 当 a 满 足 条件 时, A 可逆 . 当 a= 时,
1 a a
r( A) = 2 .
x- 1 y z+1 x y-1 z+2
6 . 已知平面过 直线 = = 和 = = , 则平面 的法向 量
1 -1 1 2 0 1
是 .
x1 + 2 x2 + 3 x3 + x4 = 0 ,
7 . 齐次线性方程组 2 x1 - x2 + x3 - 3 x4 = 0 , 的基础解系是 .
x1 + x3 - x4 = 0 .
8 . 已知四元方程组 A x = b 系数矩阵 A 的 秩等于 2 , x0 = ( 1 , 0 , 1 , 0 ) T 是 A x = 0 的解 ,
T T
x1 , x2 , x3 是 A x = b 的三个解 . 已知 x1 + x2 - x3 = (1 , - 1 , - 1 , 1 ) , x1 - x3 = ( 1 , 1 , 0 , 0) ,
则 A x = b 的通解是 .
9 . 已知三个平面 x = 3 y - z , y = a z + 3 x, z = - x + ay 交于一条直线 , 则 a = .
10 . 在三维空间中 , 方程 4 x2 + 9 y2 = z 代表 面 , 用一组平行于 xO y 坐标面
的平面去截时 , 得到一组 曲线 .
- 1 *
11 . 已知 A 是三阶方阵 , 且 | A| = 2 , 则 | A - A | = .
12 . 已知 A 是三阶 方 阵 , 其 特 征 值 分 别 为 1 , - 2 , 3 , 则 A 的 行 列 式 的 代 数 余 子 式
A 11 + A22 + A3 3 = .
13 . 若 A 可逆且可对角化 , 则 A * 是否可对角化 , 理由是 .
二、计算与证明题 ( 共计 52 分 )
14 . 已知矩阵 A 是三阶实对称矩阵 , 它的特征 值分别是 1 , 1 , 2 , 且 属于 2 的特 征向 量
T
是 (1 , 0 , 1 ) , 求 A . ( 10 分 )
・ 268 ・ 附录 清华大学线性代数试题与答案

x- 1 y- 2 z- 3
15 . 求点 M(4 , 3 , 10) 关于直线 = = 的对称点的坐标 . ( 10 分 )
2 4 5
3 T T T
16 . 设已知R 的一组基为ε1 = ( 1 , 2 , 0) ,ε2 = ( 1 , - 1 , 2) ,ε3 = ( 0 , 1 , - 1) , 矩阵 P =
2 1 6
0 1 1 , 若 P 为基ε1 ,ε2 ,ε3 到基η1 ,η2 ,η3 的过渡矩阵 .
1 0 2
(1 ) 求基η1 ,η2 ,η3 .
(2 ) 设 σ 是 R 上 的 一 个 线 性 变 换 , 已 知 σ 在 基 η1 ,η2 ,η3 下 的 矩 阵 是
3

2 3 12
B= 0 0 2 , 试求 σ在基ε1 ,ε2 ,ε3 下的矩阵 A .
0 -1 - 3
T
(3 ) 若α在基ε1 ,ε2 ,ε3 下的坐标是 x = (2 , 1 , 0 ) , 试求σ(α) 在基η1 ,η2 ,η3 下的坐标 .
( 15 分 )
17 . 设向量α1 ,α2 ,α3 线性 无关 , 非零 向量β与α1 ,α2 ,α3 都正 交 , 证明α1 ,α2 ,α3 ,β线性
无关 . (8 分 )
18 . 设 A 是 m× n 矩阵 , 试针对各种 A, 讨论是否存在 n× m 矩阵 B , 使得 AB = I .
( 本题可自由发挥 , 但请按以下格式答题 :
命题 :
证明 :
举例 :
可以用多个命题来叙述 , 可以讨论存在的条件 , 或者讨论存在的惟一性问题等 .) (9 分 )

线性代数试题二答案

1 .4 . 2 . 12 . 3 . ( - 2 , 2 , 1) T .
1 1 4
-
3 3 3
4 . .
2 1 1
3 3 3
1 1
5 . a≠1 , a≠ - , a= - .
2 2
6 . - i+ j + 2k .
T T
7 . ( - 1 , - 1 , 1 , 0 ) , ( 1 , - 1 , 0 , 1) .
T T T
8 . (0 , - 2 , - 1 , 1 ) + k1 ( 1 , 0 , 1 , 0) + k2 (1 , 1 , 0 , 0 ) , k1 , k2 是任意常数 .
线性代数试题二答案 ・ 2 69 ・

9 .3 .
10 . 椭圆抛物面 , 椭圆 .
1
11 . - . 12 . - 5 .
2
- 1 - 1 * | A| | A| | A|
13 . 是 , 若 P A P = diag(λ1 ,λ2 , … ,λn ) , 则 P A P = diag , ,…, .
λ1 λ2 λn
14 . x + z = 0 . 特征向量为
(1 , 0 , - 1 ) T , ( 0 , 1 , 0) T .
1 1 3 1
0 0
1 1 0 2 2 2 2
- 1
P= 0 0 1 , P = 1 1 , A= 0 1 0 .
0 -
1 - 1 0 2 2 1 3
0
0 1 0 2 2
15 . 过 M 与 L 垂直的平面为
2 ( x - 4 ) + 4 ( y - 3) + 5( z - 10) = 0 .
直线与平面的交点的方程为
2( x - 4) + 4( y - 3 ) + 5 ( z - 10 ) = 0 ,
4 x - 2 y = 0,
5x - 2z= - 1 .
交点 : ( 3 , 6 , 8) ; 对称点 : (2 , 9 , 6 ) .
16 .
2 2 7 0 0 4
T
(1 ) 5 1 13 ; (2 ) 0 - 1 0 ; ( 3) (8 , 2 , - 3 ) .
-1 2 0 1 0 0
17 . k1 α1 + k2 α2 + k3 α3 + k4 β= 0 .
与β作内积推出 k4 = 0 , 进一步推出 k1 = k2 = k3 = 0 .
18 . 方法 1 : 给出充要条件 , 并证明正确 ; 讨论惟一性并给出例子 .
方法 2 : 分三种情形 m > n, m = n, m < n 讨论惟一性并给出例子 .
练习题答案

第1章

1 . -3 .
2 . x2 y2 .
3 .0 .
4 . 6m .
5 . - 16 .
1 1 1
6 . 若 ai ≠0 , i = 1 , 2 , … , n, 则为 a1 a2 … an a0 - - - … - ;
a1 a2 an
若 ai = 0 , aj ≠ 0 , j≠ i, 则为 - a1 … ai - 1 ai + 1 … an ;
若 ai , i = 1 , 2 , … , n 中至少有两个为零 , 则为 0 .
n - 1
n( n - 1 ) n ( n + 1)
7 . ( - 1) 2 .
2
n n
aj
8 . ∏ ( xi - ai ) 1 + ∑ .
i= 1 j =1 x j - aj
9 . ( - 1)n - 1 n .
10 . - x1 y4 ( x1 y2 - x2 y) ( x2 y3 - x3 y2 ) ( x3 y4 - x4 y3 ) .
11 . n + 1 .
n( n + 1) n - 1
12 . + x x .
2
13 . x1 x2 … xn ∏
1 ≤ j < i≤ n
( xi - x j ) .
n

14 . ∑ x i ∏ ( xi - xj ) .
i= 1 1 ≤ j < i≤ n

15 . - 4 .
・ 272 ・ 练习题答案

1 1
16 . n ! 1- - … - .
2 n
17 . x = 0 , - 1 , 2 , 3 .
18 . 系数 0 , 常数项 1 .
1
19 . .
4

第2章
n
1 . 9( 3 - 2 ) .
n n
2 . 2 I , n 为偶数 ; 2 A , n 为奇数 .
a b c
3 . 0 a b , a, b, c 为任意常数 .
0 0 a
2 2
4 . 提示 : 考虑 A 的迹 t r A .
1
0
5 . 2 .
-1 -1
-3 1 1
6 . 1 -1 0 .
0 1 -2
7 . - A - 3I .
8 .2 .
1 0 0 0
-2 1 0 0
9 . .
1 -2 1 0
0 1 -2 1
1 -2 2
10 . 0 1 -2 .
0 0 1
1 0 0
11 . 21 00 - 1 10 0
2 0 .
0 0 1
12 . 4 .
第3章 ・ 2 73 ・

13 . ( D) .
1 0 0
14 . -1 2 0 .
2 -1 3
15 . t≠4 .
16 . ( C) .
17 . n .
18 . 2 .

第3章

1 . t = 0 ,β= ( 1 + k)α1 - ( 2 + k)α2 + kα3 , k 为任意常数 .


2 . (1 ) 当 a = 0 , b 为任意常数时 ,β不能由α1 ,α2 ,α3 线性表示 ;
1 1
(2 ) 当 a≠0 且 a≠ b 时有惟一表示式 ,β= 1 - α1 + α2 ;
a a
1 1
(3 ) 当 a = b≠ 0 时 , 表示式不惟 一 ,β= 1 - α1 + + c α2 + cα3 , 其 中 c 为 任
a a
意常数 .
3 . 线性无关 .
4 . 线性无关 .
5 . 线性无关 .
6 . 当 s 是奇数时 , 线性无关 ; 当 s 是偶数时 , 线性相关 .
7 . 利用性质证明 .
8 . (1 ) 用定义 ; (2 ) 利用 ( 1) 的结果 .
9 . 利用α1 是α2 ,α3 , … ,αs 的线性组合 , 证明组合式中αs 的系数必为 0 .
10 . 利用反证法 .
11 . 证明 α1 ,α2 , … , αn 与自然基等价 .
12 . 注意 k1 , k2 , … , kn 全不为零 .
13 . 利用极大线性无关组的定义 .
14 . 极大线性无关组 : α1 ,α2 ,α3 ,α4 .
15 . 极大线性无关组 : α1 ,α2 ,α4 . α3 = 3 α1 + α2 ,α5 = 2 α1 + α2 .
16 . ( 0 , 0 , 1) .
1 2 3
17 . 0 -1 1 .
0 -3 -1
・ 274 ・ 练习题答案

18 . ( 1 , - 1 , - 3) .
T T T
1 1 1 1 2 1 1 1
19 .ε1 = , - ,0 , ε2 = , , , ε3 = - , - , ,
2 2 6 6 6 3 3 3
T
1 9
x= - , ,0 .
2 6
20 . 利用正交条件作内积 .

第4章

1 . ( A) .
2 . ( C) .
3 . (D) .
T T
4 .ξ1 = ( - 2 , 1 , 0 , 0 ) ,ξ2 = (1 , 0 , 0 , 1 ) .
5 . x = k1 ( - 3 , 7 , 2 , 0 ) T + k2 ( - 1 , - 2 , 0 , 1 ) T , k1 , k2 为任意常数 .
6 . k= 1 .
T
7 . a = 1 , b 取任意值时有非零解 , 通解 为 x = k( 1 , - 1 , 0 ) , k 为任 意常 数 .a≠ 1 , b = 2
T
时有非零解 , 通解为 x = k(2 a - 1 , - 1 , 1 - a) , k 为任意常数 .
8 . 无解 .
T T
9 . x = ( - 1 , 1 , 0 , - 2) + k( - 3 , - 5 , 1 , 0 ) , k 为任意常数 .
T
1 1 T T
10 . x = , 0, - ,0 ,0 + k1 ( - 1 , 1 , 0 , 0 , 0 ) + k2 ( 1 , 0 , - 1 , 2 , 0 ) + k3 ( 1 , 0 , - 1 ,
2 2
T
0 , 1) , k1 , k2 , k3 为任意常数 .
11 .λ≠1 时无 解 ,λ= 1 时 有 无 穷多 解 , 通 解 为 x = ( 1 , 1 , 1 , 1 ) T + k1 ( 0 , 1 , 0 , 1 ) T +
T
k2 ( 3 , 1 , 5 , 0) , k1 , k2 为任意常数 .
1 2 λ- 2
12 .λ≠0 且 λ≠ - 3 时有惟一 解 : x1 = - , x2 = , x3 = λ
. = 0 时 无解 .λ= - 3
λ λ λ
T T
时有无穷多解 , 通解为 x = ( - 1 , - 2 , 0) + k(1 , 1 , 1 ) , k 为任意常数 .
2q - 1 1 1 - 4q + 2 pq 1
13 . p≠ 1 , q = 0 时有惟一解 : x1 = , x2 = , x3 = . p = 1, q = 时
q( p - 1 ) q q( p - 1) 2
T T 1
有无穷多解 , 通解为 x = ( 2 , 2 , 0) + k( - 1 , 0 , 1 ) , k 为 任意常 数 .p = 1 , q≠ 或 q= 0 时,
2
无解 .
14 . q = 2 或 p = 1 , q≠3 时 , 无解 .
T T
p = 1 , q = 3 时有无 穷多 解 : x = ( 1 , 0 , 1 ) + k( 1 , - 1 , 0 ) , k 为任 意常 数 .p≠ 1 , q≠ 3
第5章 ・ 2 75 ・

8 p + 2q - 3 pq - 5 q-3 1
时有惟一解 : x1 = , x2 = , x3 = .
(1 - p) ( q - 2 ) (1 - p) ( q - 2 ) q- 2
p 4( p+ 1) p-3
15 . p≠ - 1 , q = - 52 时无解 .q≠ - 52 时有惟 一解 : x1 = - , x2 = -
3 q + 52 3
26 ( p + 1 ) p - 3 18( p + 1 ) - 2( p + 1)
, x3 = - + , x4 = .p = - 1 , q = - 52 时 , 有无穷 多解 , 通
q + 52 3 q + 52 q + 52
T
1 4 4
解为 x = - , - , ,0 + k(2 , 13 , - 9 , 1) T , k 为任意常数 .
3 3 3
16 . a = 0 时 , 有非零解 , 基础解系为
T T T
ξ1 = ( - 1 , 1 , 0 , … , 0 ) ,ξ2 = ( - 1 , 0 , 1 , … , 0) , … ,ξn - 1 = ( - 1 , 0 , 0 , … , 1) ,
n( n + 1 )
通解为 x = k1 ξ1 + k2 ξ2 + … + kn - 1ξn - 1 , k1 , k2 … , kn - 1 为 任意常数 .a = - 时 , 有非
2
零解 , 基础解系为ξ= ( 1 , 2 , … , n) T , 通解为 x = kξ, k 为任意常数 .
T T
17 . a = 1 , b = 2 , x = ( - 1 , 2 , 0 ) + k( - 2 , 1 , 1) , k 为任意常数 .
18 . ( Ⅱ ) 的一个特解为 ( 0 , - 2 , 2 , 1) T .
提示 : 方程组 ( Ⅰ ) 和 ( Ⅱ ) 的系数中只有第一个方程 x1 的 系数不 同 .取 ( Ⅰ ) 的通解 中
第一个分量为零的解即可 , 即取 k = 1 .

第5章

1 . 48 .
2 .4 .
1 1 1
3 . , , .
6 3 2
4 . x = 0, y = 1 .
5 . ( C) .
6 . ( B) .
T T T
7 .λ1 = 1 , x1 = ( - 2 , - 1 , 2 ) ;λ2 = 4 , x2 = ( 2 , - 2 , 1 ) ;λ3 = - 2 , x3 ( 1 , 2 , 2 ) .能对 角
- 2 2 1 1
化, P= - 1 -2 2 , Λ= 4 .
2 1 2 -2
T T T
8 .λ1 =λ2 = λ3 = 2 .x1 = ( 1 , - 1 , 0 , 0 ) , x2 = ( 1 , 0 , - 1 , 0 ) , x3 = ( 1 , 0 , 0 , - 1 ) ,λ4 =
T
- 2 , x4 = ( 1 , 1 , 1 , 1) , 能对角化 ,
・ 276 ・ 练习题答案

1 1 1 1 2
- 1 0 0 1 2
P = , Λ= .
0 - 1 0 1 2
0 0 - 1 1 - 2
9 .λ1 =λ2 = … = λn = 0 , x = ( 1 , 0 , … , 0 ) T ; 不能对角化 .
10 . 提示 : 用定义证明 BP - 1 x = λ0 P - 1 x .
1 1 - 1 3
11 . x = 4 , P = - 1 0 - 1 , Λ= 3 .
0 4 1 12
1 1 … 1
- 1 1 … 1
14 . P = , Λ= diag(0 , 0 , … , 0 , n) .
w w …
-1 1
15 . Λ= diag( 0 , … , 0 , - 1 , … , - 1) .
1 1 2
-
2 18 3
7
4 1
16 . Q = 0 -
3 , Λ= 7 .
18
-2
1 1 2
2 18 3
1 1 1
0 -
2 2 2
1 1 1 -4
0 -
2 2 2 - 4
17 . Q = , Λ= .
1 1 1 -4
0 - -
2 2 2 8
1 1 1
0
2 2 2
0 - 1 1
18 . A = -1 0 1 .
1 1 0
第6章 ・ 2 77 ・

第6章

1 . A 与 B, A 与 B
7
2 . t< .
6
3 . C, D .
4 . t>5 .
5 . (1 ) 不成立 ; (2 ) 成立 .
1 1 -1
2 2 2
6 . x= 1 -1 - 1 y, f = y1 - y2 - y3 .
0 0 1
3
1 -2
4
2 2 9 2
7 . x= 3 y, f = y1 - 4 y2 + y3 .
0 1 - 16
8
0 0 1
1
1 1 -
3
2 2
8 . x= 2 y, f = 2 y21 + 3 y22 + y3 .
0 1 3
3
0 0 1
- 2 -2 1
1 2 2 2
9 . Q= 2 1 - 2 , f = - y1 + 2 y2 + 5 y3 .
3
1 2 2
1 1 1
- -
6 2 3
1 1 1
10 . Q = - , f = - y21 - y22 + 2 y23 .
6 2 3
2 1
0
6 3
・ 278 ・ 练习题答案

1 1
0 0
2 2
1 1
0 - 0
2 2
11 . Q = , f = y21 + y22 - y23 - y24 .
1 1
0 - 0
2 2
1 1
0 0
2 2
12 . 不是 .
13 . 是 .
2 1 1
5 30 6
5 1
14 . p = 2 , q = - 6 , x= 0 - y.
30 6
1 2 2
-
5 30 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