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

书刊评介 中国翻译 2019年第3期

符号学与多模态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兼评《翻译绘本》
王洪林 四川大学 / 浙江万里学院

摘要:儿童文学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受到翻译研究界重视。不过,绘本作为当下儿童文学重要组成部分,
其翻译研究依然相对薄弱。由丽塔 · 奥伊蒂宁、安 · 克托拉与梅丽莎 · 贾拉维尼合作撰写的《翻译绘本》于 2018 年初出版,
是继丽塔 · 奥伊蒂宁撰写 2000 年版《为儿童而译》之后绘本翻译研究的最新力作。该书从符号学与多模态双重视角系统
梳理了绘本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为未来绘本翻译的跨界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对我国儿童文学翻译尤其绘本翻译研究具有借
鉴意义。

关键词:儿童文学;绘本翻译;符号学与多模态视角;述评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9)03-0124-06

儿童文学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部分,对 纪 90 年代开始逐步被翻译成中文并进入中国
跨文化交流与传播起到重要作用,逐步受到学 市场。然而,绘本翻译研究过度局限于语际翻
界关注。徐德荣(2004)对儿童文学翻译中的 译视角,对绘本的特殊性考虑不足(傅莉莉,
语体、童趣以及文化问题展开讨论。近年来, 2016:61)。尽管学界对绘本的定义没有达成
有学者从语域再现和译者的虚拟社会角色视角 一致,不过大多学者认为语言与图片是绘本叙
切入探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理论问题,并对儿 述的主要特征(Hamer et al.,2017;Oittinen,
童文学的篇名翻译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曹明 2000)。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兴数字化绘
伦,2016a/2016b)。也有学者对儿童文学翻译 本逐步受到关注。数字化绘本除强调图文互动
中 的 风 格 再 造 问 题 展 开 讨 论, 进 而 提 出 新 的 之外,特别强调声音与语言以及视觉符号间的
思路与建议(徐德荣、姜泽珣,2018)。尽管 配合(Oittinen et al.,2018)。
学界对儿童文学翻译问题越来越重视,不过, 由芬兰坦佩雷大学教授、儿童文学翻译家
Ketola(2017)以及 Oittinen 等(2018)发现, 丽 塔· 奥 伊 蒂 宁(Riitta Oittinen)
,该校博士
儿童文学翻译尤其绘本翻译研究相对于成人文 生安·克托拉(Anne Ketola)以及毕业于芬兰
学翻译研究而言,成果相对较少,理论性与系 图尔库大学的梅丽莎·贾拉维尼博士(Melissa
统性不够。 Garavini) 合 作 撰 写 的《 翻 译 绘 本: 为 儿 童
近 年 来, 随 着 中 国 绘 本 引 进 力 度 的 加 读 者 重 现 文 字、 图 像 与 声 音 》
(Translating
大, 绘 本 翻 译 逐 步 引 起 翻 译 界 的 重 视。 有 Picturebooks: Revoicing the Verbal, the Visual, and
学 者 指 出: 未 来 绘 本 翻 译 将 成 为 翻 译 研 究 the Aural for a Child Audience, 下文简称《翻译绘
焦 点 之 一( 周 俐,2013)。 绘 本 又 称 为 图 画 本》a)于 2018 年由劳特里奇出版社出版。该书
书(picturebooks) 与 插 图 文 本(illustrated 从符号学与多模态视角探讨儿童文学翻译问题,
books), 首 先 发 展 并 盛 行 于 欧 美 国 家,20 世 是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目前国际上少有

124
2019年第3期 中国翻译 书刊评介

的几部儿童文学翻译理论著作之一。 该书的研究目的与研究背景、材料选择与研究
奥伊蒂宁是绘本与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领 视角及方法、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综述以及本书
军人物之一。她于 2000 年出版的《为儿童而 内容框架四个部分,具体如下:
译》(Translating for Children)至今仍是儿童 首先,关于研究目的与研究背景,作者指
翻译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该书对绘本翻译研 出:该书旨在“从不同的理论与分析视角审视
究进行了系统梳理,特别强调视觉、声音及节 绘本翻译,关注译者在绘本翻译中做出的决策
奏间的互动。2004 年出版的由奥伊蒂宁撰写的 并反思其背后的原因”(Oittinen et al.,2018:
芬兰语《译者手中的绘本》(Picturebook in the 1)。该研究围绕如下几个问题展开,即翻译过
Hand of a Translator), 又 是 一 部 全 面 介 绍 绘 程 中 图 像 信 息 的 处 理( 即 译 者 做 了 什 么?),
本翻译研究的代表性著作。《翻译绘本》是基 对于图像要素译者采取了哪些策略(如何翻译
于该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Oittinen et al., 的?)以及选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何如此
2018:xii)。2014 年由贾拉维尼撰写的意大利 翻译?)。关于研究背景,作者着墨较多,从
语 专 著《 从 芬 兰 语 到 意 大 利 语 的 儿 童 文 学 翻 一开篇就指出:
“尽管绘本在过去几十年逐步引
译:以毛里·库纳斯的绘本为例》(Translating 起研究者重视,遗憾的是较少有人关注绘本翻
Children’s Literature from Finnish into Italian: 译。”(同上:xii)
Mauri Kunnas’s Picturebooks as a Case Study), 相关研究数据表明:2010-2014 年芬兰翻
对绘本翻译中的语言、视觉以及声音符号之间 译儿童文学占儿童文学总量的 64%,其中 80%
互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是近年来绘本翻 译自英语;2008 与 2014 年意大利翻译儿童文
译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同上)。由于上 学占比分别是 45% 与 54%(同上:3)。不过,
述两本专著分别用芬兰语和意大利语撰写,其 尽管两国译入的儿童文学占比很大,可是儿童
传播范围受到一定限制,不过这两本书在西方 文学翻译却未受到研究者、出版商以及学术机
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影响并未因此而受到消减。 构的足够重视(同上)。作者进一步强调:
“儿
下文将对近期出版的《翻译绘本》进行详细介 童第一次接触书籍并了解何为意义就是通过儿
绍与评述,进而探讨该研究成果对我国绘本翻 童文学,除娱乐因素外,儿童文学还教会孩子
译与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启示。 了解其他文化,学会命名事物,并理解单词和
图像的符号意义”(同上)。可见,儿童文学对
一、《翻译绘本》研究框架与内容 儿童发展乃至一个国家文化传播的影响意义重
本书共六章,围绕儿童绘本、绘本译者、 大。而儿童文学翻译对提升儿童文学跨文化传
绘本翻译文化、译者日记几个方面展开。第一 播起到关键作用。然而,从当前研究看,儿童
章为引言;第二章探讨绘本及绘本翻译研究现 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与受重视程度不成正比,这
状;第三章从译者视角探讨绘本翻译问题;第 也就成为本研究的出发点。
四章分析绘本翻译中的文化协调;第五章介绍 其次,关于绘本选材,共涉及近十个语对
译者翻译日志;第六章为全书总结部分。该书 的绘本翻译,包括芬兰语、英语、德语、瑞典
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
第一章介绍绘本翻译研究的出发点,包括 语 及 汉 语。 此 外, 选 取 的 绘 本 案 例 涵 盖 欧 美

125
书刊评介 中国翻译 2019年第3期

多国,以及中国、摩洛哥与巴西等国(同上: 发 掘 文 字 与 图 像 对 意 义 转 换 的 影 响。 第 四、
xii)。作者从不同视角分析翻译选材与翻译过 第 五 小 节 由 贾 拉 维 尼 执 笔。 其 中 第 四 节 旨 在
程如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既涉及译者对儿 发 掘 绘 本 翻 译 中 的 多 重 声 音, 分 析 语 言 与 视
童 形 象 的 认 识, 又 包 括 译 者 的 自 我 反 思( 同 觉 层 面 的 文 化 所 指, 并 探 究 词 语、 形 象 间 的
上:5)。至于研究方法,作者主要采取多模态 互 动( 同 上:32-33)。 第 五 节 侧 重 考 察 绘 本
对比分析法,即“对比源语和译语绘本,分析 数 字 化 进 程, 聚 焦 数 字 化 绘 本 的 生 产, 分 析
两类文本中语言与形象间的互动,聚焦文本发 两者在翻译方面的差异(同上:39)。
生的变化以及对文本的操纵,进而判断图像是 第 三 章 对 置 身 于 图 像、 文 字 与 声 音 之 中
否是语言变化的理据”(同上)。 的 译 者( 或 被 图 像、 文 字 与 声 音 包 围 的 译
最后,关于本书框架,作者重点审视了翻 者 ) 展 开 研 究, 探 讨 阅 读 策 略、 绘 本 的 视 觉
译过程中译者对图像信息的处理(做了什么?)
、 向 度、 绘 本 表 演 与 朗 读、 绘 本 翻 译 特 征、 文
译者对这些元素采取了什么策略(如何做的?)
, 字 与 视 觉 要 素 中 的 文 化 调 停 等 五 个 方 面。 第
进而分析选择背后的原因(为何这么做?)
。总 一 节 讨 论 翻 译 如 何 在 大 到 图 片、 小 到 具 体 事
之,作者突出阅读、倾听之间的互动以及文字、 物 的 不 同 部 分 与 对 象 间 移 动。 作 者 反 思 原 文
视觉与听觉等多模态符号在意义产生中的配合。 与译文的各自意义传达目的如何影响译者的
作者最后对绘本翻译在译员培训等方面的教育意 阐 释, 并 从 不 同 理 论 视 角 讨 论 译 者 的 阅 读 过
义展开富有创见的讨论。 程。 第 二 节 讨 论 译 者 如 何 理 解 绘 本 中 文 字 与
第 二 章 阐 述 绘 本 特 点 及 其 生 产, 包 括 绘 图 像 叙 述, 进 一 步 审 视 绘 本 中 的 插 图 如 何 帮
本 定 义、 文 本 间 性 与 视 觉 间 性、 词 语 与 视 助 或 阻 碍 译 者 的 工 作。 第 三 节 探 究 为 朗 读 而
觉 互 动、 传 统 绘 本 与 电 子 绘 本 生 产 五 个 小 译 的 问 题, 并 对 绘 本 的 表 演 性 展 开 讨 论( 同
节。 根 据 Bader(1976) 的 观 点,“ 绘 本 包 括 上:69)。第四节由奥伊蒂宁与贾拉维尼共同
文 本、 插 图 和 整 体 设 计, 指 生 产 对 象 又 指 商 撰 写, 着 重 分 析 绘 本 人 物 塑 造 与 专 有 名 词 翻
业 产 品; 绘 本 既 是 文 化 又 是 历 史 文 献; 最 重 译, 并 分 析 出 版 社 如 何 为 促 销 绘 本 附 属 产 品
要 的 是 指 儿 童 体 验。 作 为 一 种 艺 术 形 式, 绘 并实现全球推广而干扰甚至阻碍绘本名称的
本 体 现 图 像 与 文 字 之 间 的 互 动 与 配 合。”( 同 翻 译。 第 五 节 聚 焦 绘 本 翻 译 中 的 文 化 协 调 问
上:14)作者聚焦内文本与外文本等副文本, 题, 尤 其 对 与 图 像 相 关 的 文 化 协 调 问 题 展 开
包 括 封 面 标 题、 封 底 简 介 等, 进 而 借 助 梅 耶 了 深 入 讨 论, 并 进 一 步 审 视 与 视 觉 符 号 相 关
(Richard E. Mayer,2005) 讨 论 插 图 文 本 理 的语言翻译问题(同上:82)。
解 的 两 类 认 知 模 型。 具 体 从 绘 本 研 究 与 实 证 第四章探讨翻译文化,并对绘本翻译研究
心 理 学 双 重 理 论 视 角, 探 究 读 者 对 语 言 与 图 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六个小节分别讨论了翻
像的处理(同上)。在第二小节作者以克里斯 译芬兰文化、《爱花的牛》西班牙语与芬兰语
蒂娃(Kristeva)提出的互文理论为基点,阐 版本对比、阿拉伯语的绘本翻译、中国经典故
发 绘 本 的 文 本 间 性 与 图 像 间 性。 第 三 小 节 重 事《花木兰》的当代双语绘本以及儿童旅行读
点 讨 论 语 言、 图 像 间 的 互 动, 借 助 眼 动 跟 踪 物的翻译。第一节由奥伊蒂宁与贾拉维尼合作
技术监测译者对绘本图画与文字关注的特点, 完成,讨论源语及目标语绘本对文化负载词的

126
2019年第3期 中国翻译 书刊评介

处理。第二节由克托拉与马特奥(Ketola and 二、《翻译绘本》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Roberto Martínez Mateo) 负 责, 分 析 了《 爱 《翻译绘本》在研究视角、研究焦点方面
花 的 牛 》(The Story of Ferdinand) 芬 兰 语 与 具有明显的特色与创新之处。该书采取符号学
西班牙语译文,并以此说明政治对绘本翻译的 与多模态双重视角,聚焦边缘儿童文学尤其是
控制以及对翻译什么与不翻译什么的操纵。第 绘本翻译研究,并对其有所阐发,这对未来中
三、第四节分别对阿拉伯语以及汉语绘本翻译 国与国际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策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中国传奇女 (一)符号学与多模态双重跨界研究视角
英雄花木兰的语内翻译及在英语国家的语际翻 鉴于绘本翻译的特殊性,符际翻译不失为
译,审视了中国文化要素在语言与视觉层面的 一种适切的研究视角。有研究从雅各布森翻译
重构。第五节聚焦儿童旅行图书的生产与跨国 三分法切入,从符际翻译视角探讨儿童绘本翻
传播,第六节讨论了莫里斯·桑达克(Maurice 译中的“忠实”与“文化”层面的问题(傅莉
Sendak) 的《 野 蛮 人 在 哪 儿?》(Where the 莉,2016:61)。 然 而, 从 当 前 文 献 梳 理 看,
Wild Things Are)等作品在不同国家的翻译及 目前尚缺少从符号学以及多模态视角探讨绘本
其传播与接受情况。 翻译与儿童文学翻译的系统性与整合性研究。
第五章分析了职业译者与学生译者的翻译 该书第二、第三章从符号学与多模态视角探讨
日志,包括两个小节。首先,曾做过大量绘本 了绘本翻译中文字、图像以及声音之间的互动
翻译的职业译者奥伊蒂宁同读者分享她在绘本 与配合。除语言要素外,作者强调副语言与非
翻译过程中所遭遇的酸甜苦辣。随后克托拉分 语言要素的重要性。前者包括文字、印刷、字
析了芬兰坦佩雷大学 2015 年春季本科一、二 体、字号及标点符号等副语言要素;后者既包
年级共 12 名学生的文学翻译学习日志,聚焦 括图画、颜色、线条的粗细、人物图像大小等
学生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克 视觉要素,又包括绘本朗读时的节奏、停顿、
托拉着重介绍了新手译者在绘本翻译中为实现 音量、音高、音质等声音要素。
文字与图像之间的互动所采取的具体翻译策 有研究发现:儿童在阅读时,倾向于“读
略,通过分析翻译学习日志而为译者培训提供 出 来 ”( 徐 德 荣,2004:33)。 事 实 上, 读 者
借鉴。 通 常 对 绘 本 故 事 进 行 有 声“ 阅 读 ”(reading
第六章是对全书的总结与对未来研究的展 aloud) 或“ 表 演 ”(performing the text)。 因
望。作者分别对绘本译者的所作所为,翻译决 此,绘本的表演性特点决定译者在翻译中不得
策背后的动机以及解决问题的路径等方面展开 不考虑“语调、语气、停顿、压力、节奏、持
讨论。作者们强调绘本翻译并非易事,而是阅 续 时 间 等 要 素 ”(Oittinen et.al.,2018:19)。
读、再阅读、写作与再写作的复杂过程,进而 也有学者指出,标点符号作为视觉元素,“能
指出译者不仅需要语言、图像、听觉技能,还 给故事带来节奏,能够被阅读和感知”(周俐,
需要在目标语中创造可信的人物的能力。具体 2013:66)。笔者认为,标点符号本身并不能
而言,译者借助翻译使得绘本人物在新文化语 给故事带来节奏,是读者在阅读尤其是朗读过
境中重生,从而帮助儿童读者更容易地辨认出 程中可借助标点符号带来节奏感。总之,作者
绘本中的人物。 聚焦语言、副语言及非语言符号,着重探究文

127
书刊评介 中国翻译 2019年第3期

字、声音、视觉要素间的互动,将绘本翻译研 研究在拓展翻译研究的疆域和视界方面具有重
究从语际转换拓展到符际转换,将研究视角从 要的开创意义。
语言学转移到符号学,从而为绘本翻译研究提
供跨学科与跨界研究视角。不过,截至目前, 三、《翻译绘本》对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
学界对绘本翻译研究中绘本的表演性特点、读 启示
者心理以及读者参与等问题的研究尚有待深 鉴于儿童文学自身的特点,其翻译研究应
入,而对这些问题的讨论需要从跨学科与跨界 该体现多学科交叉特点,理应覆盖符号学、多
视角切入。 模态、儿童文学、文化研究以及社会研究等诸
(二)对边缘儿童文学翻译的关注 多跨学科领域。不过,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对
本书聚焦儿童文学中的绘本翻译,对不同国 儿童翻译文学的研究过于关注语际转换、读者
别与区域、不同语言与文化的儿童绘本翻译进行 反应、翻译目的等,尤其关注语言审美、童趣
学理层面的探讨,提供了大量的翻译实践案例, 以及文化问题(严维明,1998)。近年来,有
因而是研究边缘儿童文学翻译的一部学术力作。 研究从理论层面考察儿童文学翻译问题。有学
本书三位作者,尤其奥伊蒂宁多年来对儿童文学 者对国内外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进行梳理,以期
翻译开展了大量的研究,集儿童文学翻译家与儿 发现规律并为我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提供借鉴
童文学翻译研究者于一身。而贾拉维尼对绘本翻 (周俐,2013)。也有研究借助实证研究方法,
译研究颇有见地,曾对芬兰语到意大利语的文学 从绘本引进的题材以及赞助人的视角对我国目
翻译进行过卓有成效的探索。 前儿童绘本翻译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相关的系
该书对边缘儿童文学翻译的关注体现在绘 统研究严重不足(朱亚辉,2015)。以往研究
本选材及多元语对选择两个方面。一方面,在 为儿童文学翻译的理论探究做出积极探索与重
绘 本 选 材 方 面, 作 者 关 注 边 缘 文 化 与 边 缘 群 要贡献。然而,从文献梳理看,目前中国儿童
体,除选取欧美主流儿童文学作家的绘本外, 文学翻译研究依然要么过于关注语言转换,对
还选取了芬兰、瑞典、阿拉伯以及中国等非英 符际转换关注不够,要么过于侧重翻译实践,
语国家的儿童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在翻译语 理论阐发不足。总体而言,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言方面,作者突出对非通用语言的关注,选取 倾向借鉴儿童文学研究与翻译研究成果,对符
的绘本语对包括英语之外的芬兰语、瑞典语、 号学、多模态研究等跨学科研究成果的借鉴力
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汉语、阿拉 度不够,系统性有待加强。
伯语等近十种非通用语言。绘本选材范围覆盖 总体而言,《翻译绘本》一书从符号学与
欧美、亚洲、非洲以及拉美国家与地区。该书 多模态等跨界研究视角系统探讨绘本翻译中语
选材覆盖面之广,涉及的翻译语对之多,在同 言、副语言以及非语言要素在意义建构中的互
类研究专著中属于佼佼者。无论选材的多样还 动。 作 者 对 文 字、 声 音 与 图 像 之 间 关 系 进 行
是语对的多元都反映了该书研究视野之宽,凸 了 比 较 系 统 的 研 究, 充 分 体 现 了 对 边 缘 翻 译
显作者对英语之外非主流语言以及欧美国家之 题 材 的 关 注, 为 儿 童 绘 本 翻 译 跨 学 科 研 究 提
外绘本翻译的关注,也凸显了作者对边缘文化 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作为儿童文学生产与消
尤其是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关注。鉴于此,该 费大国,无论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还是实现

128
2019年第3期 中国翻译 书刊评介

多 元 文 化 交 流, 都 需 要 对 儿 童 文 学 翻 译 进 行 该专著除特色与创新之外,也存在一定的
更加系统、全面以及全方位的研究。《翻译绘 不足之处。比如,专著名为《翻译绘本:为儿
本 》 对 绘 本 翻 译 研 究 所 进 行 的 系 统、 全 面 梳 童观众重现文字、图像与声音》,而实际上只
理,所采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路径, 有第二章第五节系统探讨了数字化绘本翻译中
对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与借鉴 对声音要素的处理,其他几章主要聚焦语言以
价值。 及非语言层面的视觉符号,对声音符号的讨论
总体相对薄弱。因此,可以说,本书对符际转
四、结语 换的讨论依然围绕图 / 文转换,对文字、声音、
综上所述,该书在研究框架、研究视角以 图片、动态图像之间的互动以及对视听绘本等
及研究焦点方面具有明显特色与创新之处。作 数字化绘本翻译的关注不够,尤其对声音和数
者对绘本生产与流通、绘本翻译、译者主体性 字化视听绘本翻译的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系统
以及绘本翻译中的文化研究和译者翻译日志等 性方面都略显不足。不过,瑕不掩瑜,这并不
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考察。研究内容覆盖 妨碍该书在儿童绘本翻译理论探索方面作出的
绘本生产、翻译和接受以及翻译前、中、后三 独特学术贡献。
个 阶 段。 作 者 立 足 语 言 转 换, 并 超 越 语 言 转
换,从符号学与多模态双重视角审视了绘本翻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

译中的语言、图像与声音间的符际转换,有效 划项目(17NDJC292YB)、中国翻译研究院重大项

拓展了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视角,对未来儿童 目(2017TSA02)和 2017 年四川大学研究生科研

文学翻译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创新基金(2012017yjsy134)的研究成果。

注释 │

① 本文采用的《翻译绘本》专指由丽塔·奥伊蒂宁、安·克托拉与梅 绘本翻译时根据具体语境,分别指翻译绘本的过程或翻译绘本的行
丽莎·贾拉维尼撰写的专著《翻译绘本:为儿童读者重现文字、图 为(Translating Picturebook),或绘本翻译的产品即译文(Picturebook
像与声音》(Translating Picturebooks: Revoicing the Verbal, the Visual, translation)。
and the Aural for a Child Audience)。为避免混淆,文中其他地方讨论

参考文献 │

[1] 曹明伦 . 语域再现和译者的虚拟社会角色 — 兼谈儿童文学作品 (1):91-94.


的翻译 [J]. 中国翻译,2016a(1):112-115. [9] Hamer, Naomi, Perry Nodelman, Mavis Reimer. More Words
[2] 曹明伦 . 再谈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 — 兼谈篇名翻译与另撰篇名 about Pictures: Current Research on Picture Books and Visual/
之区别 [J]. 中国翻译,2016b(3):115-118. Verbal Texts for Young People[M]. NewYork & London:
[3] 傅莉莉 . 符际翻译视角下的儿童绘本翻译 [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 Routledge, 2017.
院学报,2016(3):61-73、128. [10] Ketola, Anne. Patronizing the Reader in Picturebook Translation:
[4] 徐德荣 . 儿童文学翻译刍议 [J]. 中国翻译,2004(6):33-36. Peter Rabbit in the Garden of Terror[J]. 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5] 徐德荣、姜泽珣 . 论儿童文学翻译风格再造的新思路 [J]. 中国翻 Children’s Literature, 2017 (3): 11–19.
译,2018(1):97-103. [11] Oittinen, Riitta, Anne Ketola, and Melissa Garavini. Translating
[6] 严维明 . 谈谈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 新译《汤姆·索耶历险记》 Picturebooks: Revoicing the Verbal, the Visual, and the Aural for
点滴体会 [J]. 中国翻译,1998(5):52-54. a Child Audience[M].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2018.
[7] 周俐 . 儿童绘本翻译研究的理论评述及展望 [J]. 英语研究,2013 [12] Oittinen, Riitta. Translating for Children[M]. New York: Garland
(3):65-70. Publishing, 2000.
[8] 朱亚辉 . 我国儿童绘本翻译现状及思考 [J]. 长沙大学学报,2015

作者简介 王洪林,四川大学在读博士生,浙江万里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口译理论与教学、翻译研究、符号学翻译研究。
作者电子信箱 fycarol61@163.com

129
英文摘要 中国翻译 2019年第3期

or even a co-author. A keen awareness of the possibility as well as the potentials of what may be called “multiple authorship”
will help in Chinese literature’s present endeavor to “go global.”
Keywords: Ma Bo’le; English Translation; afterlife; multiple authorship

The Sing-Song Girls of Shanghai as the Product of a Translational Relay


By ZHANG Dandan (Qiqihar University, Qiqihar, China) p.114
Abstract: The Sing-Song Girls of Shanghai , a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 late-Qing Chinese novel, came out of the joint efforts
by Eileen Chang, who provided “a very rough draft” of the English rendition, and Eva Hung, who offered two successive
revisions of Chang’s version and turned it into a fully publishable literary text in English. This paper looks into their productive
“relay” by first setting up an interpretive frame within which the traces of Hung’s revisions were marked systematically and
categorized statistically. A comparison between Hung’s two revisions follows, leading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ir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thrust of Hung’s revisionary efforts as well. While both revisions show respect for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original story and uphold the first translator’s principle of semantic translation, they focus on improving
the draft translation’s readability and fluency by adding to its cohesion and coherence. An emphasis is also made throughout
the process of revision on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ing a general framework in which China’s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re rendered
accessible within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culture.
Keywords: The Sing-Song Girls of Shanghai; English translation; revision process; Eileen Chang; Eva Hung

Rethinking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from Semiotic and Multimodal Perspectives: A


Review of Translating Picturebooks
By WANG Honglin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China &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 Ningbo, China) p.124
Abstract: Even though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general has arous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scholars
concerned, the area of picturebook translation had not yet been explored in any comprehensive manner until the 2018 publication
of Translating Picturebooks: Revoicing the Verbal, the Visual, and the Aural for a Child Audience by Riitta Oittinen, et al.
A follow-up on Riitta Oittinen’s Translating for Children (2000), this collaborative work not just offers a survey of the latest
accomplishment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but focuses our attent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picturebooks in
particular. With the dual perspectives of semiotics and multimodality it introduces on the subject, this new publication chart new
interdisciplinary direc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on translat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Keywords: children’s literature; picturebook translation; semiotics; multimodality; critical analysis

Erroneous Translation of Scientific Classics and the Miscommunic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With the Chinese Rendi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as an Exemplar
By FANG F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 Heifei University, Hefei, China) p.141
Abstract: Errors in the translation of scientific classics is hard to avoid, as is the translation-caused miscommunication
of scientific ideas. This paper identifies problematic renditions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lassifies these errors into different types,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way the erroneous renditions have been
unwittingly cited, undertakes to estimate the mistranslation-caused consequences to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The study shows
that even what seems to be an innocuous mistake in such a translation, when uncritically cited and interpreted, could become
seriously misleading and thus snowball into a major problem in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And among the types of errors
identified, the conceptual one tends to be the most insidious, as mistakes of this type are usually deep-lying and implicit. For
translators of scientific texts, therefore, the theoretical point ought to be taken as the minimal unit of translation.
Keywords: scientific classic;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error;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mistaken citation;
communic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19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