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5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J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156-20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2158-202*

福建省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ground-source heat pump

system of Fujian
202*—**—**发布 202*—**—**实施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

前 言

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公布全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复审修编
项目计划的通知》(闽建科〔2020〕13 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根据我省水文
地质特点,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相关
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 总则;2. 术语;3. 工程勘察和可行性评估;
4. 地表水换热系统;5. 地下水换热系统;6. 浅层地埋管换热系统;7.建筑物内
系统;8. 整体运转、调试与验收;9.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监测;10.地源热泵系统
性能测试;附录 A~附录 F。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1、增加了部分术语;2、完善工程勘察和方
案评估章节技术内容;3、对地表水换热系统设计进行修订,补充滞留水体取排
水,海水源热泵系统等相关规定;4、完善地下水换热系统章节技术内容,增加
换热井设计、布置、数量及回灌方式等相关规定;5、将“地埋管换热系统”章
节名称修订为“浅层地埋管换热系统”,并对地埋管管材及管件、水力平衡等
内容进行调整和增加;6、完善建筑物内系统章节技术内容;7、完善整体运转、
调试与验收章节技术内容,增加水泵和水源热泵机组运转与调试规定;8、增加
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控制规定;9、增加地源热泵系统性能分级评价。
本标准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
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结合工程实践,
认真总结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
设厅建筑节能与科技处(地址:福州市北大路 242 号,邮编:350001)和福建
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地址:福州市高新区创业路 8 号万福中心 3
号楼,邮编:350108)。
本标准主编单位:
本标准参编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主要审査人:
目 次

1 总 则..........................................................................................................................................1

2 术语..............................................................................................................................................2

3 工程勘察和方案评估...................................................................................................................5

3.1 一般规定............................................................................................................................5
3.2 地表水换热系统勘察........................................................................................................5
3.3 地下水换热系统勘察........................................................................................................6
3.4 地埋管换热系统勘察........................................................................................................7
3.5 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评估....................................................................................................8

4 地表水换热系统.........................................................................................................................10

4.1 一般规定..........................................................................................................................10
4.2 地表水换热系统设计......................................................................................................10
4.3 地表水换热系统施工......................................................................................................12
4.4 地表水换热系统检验与验收..........................................................................................12

5 地下水换热系统.........................................................................................................................14

5.1 一般规定..........................................................................................................................14
5.2 地下水换热系统设计......................................................................................................14
5.3 地下水换热系统施工......................................................................................................15
5.4 地下水换热系统检验与验收..........................................................................................15

6 浅层地埋管换热系统.................................................................................................................17

6.1 一般规定..........................................................................................................................17
6.2 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17
6.3 地埋管管材与传热介质..................................................................................................19
6.4 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19
6.5 地埋管换热系统的检验与验收......................................................................................20

7 建筑物内系统.............................................................................................................................22

7.1 建筑物内系统设计..........................................................................................................22
7.2 建筑物内系统施工、检验与验收..................................................................................23

8 整体运转、调试与验收.............................................................................................................24

9 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监测.............................................................................................................26

9.1 一般规定..........................................................................................................................26
9.2 地表水换热系统运行监测..............................................................................................26
9.3 地下水换热系统运行监测..............................................................................................27
9.4 地埋管换热系统运行监测..............................................................................................27

10 地源热泵系统性能测试...........................................................................................................28
10.1 一般规定........................................................................................................................28
10.2 测试条件........................................................................................................................28
10.3 测试方法........................................................................................................................28
10.4 系统性能评价................................................................................................................29

附录 A 福建省地表水资源分布情况...........................................................................................30

附录 B 福建省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37

附录 C 福建省地埋管资源分布情况...........................................................................................39

附录 D 福建省地源热泵适宜性分析...........................................................................................42

附录 E 热泵机组试运转记录表...................................................................................................44

附录 F 热泵机组性能系数和系统能效比的计算方法................................................................45

本标准用词说明.............................................................................................................................47

引用标准名录................................................................................................................................48

条文说明........................................................................................................................................49
1 总 则

1.0.1 为规范我省地源热泵系统的技术应用,使地源热泵系统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
理、性能安全可靠、节能环保与减排的要求,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我省行政辖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地下
水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监测及
性能测试。
1.0.3 地源热泵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监测及性能测试,除符合本规
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我省现行有关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规定。

1
2 术语

2.0.1 地源热泵系统 ground-source heat pump system


以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为低温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地热能交换系统、建
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热空调系统。根据地热能交换系统形式的不同,地源热泵系统分
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
2.0.2 水源热泵机组 water-source heat pump unit
以水或添加防冻剂的水溶液为低位热源的热泵。通常有水/水热泵、水/空气热泵等
形式。
2.0.3 地热能交换系统 geothermal exchange system
将浅层地热能资源加以利用的热交换系统。
2.0.4 浅层地热能资源 shallow geothermal resources
蕴藏在浅层(一般为恒温带至地下 200m 范围)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中的热能
资源。
2.0.5 传热介质 heat-transfer fluid
地源热泵系统中,通过换热管与岩土体、地表水或地下水进行热交换的一种液体。
一般为水或添加防冻剂的水溶液。
2.0.6 地表水换热系统 surface water system
与地表水进行热交换的地热能交换系统,分为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和闭式地表水
换热系统。
2.0.7 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 open-loop surface water system
地表水在循环泵的驱动下,经处理直接流经水源热泵机组或通过中间换热器进行
热交换的系统。
2.0.8 闭式地表水换热系统 closed-loop surface water system
将封闭的换热盘管按照特定的排列方法放入具有一定深度的地表水体中,传热介
质通过换热管管壁与地表水进行热交换的系统。
2.0.9 地下水换热系统 groundwater system
与地下水进行热交换的地热能交换系统,分为直接地下水换热系统和间接地下水
换热系统。
2.0.10 直接式地下水换热系统 direct groundwater system
抽取的地下水经处理后直接进入水源热泵机组进行热交换并返回到地下同一含水
层的地下水换热系统。
2.0.11 间接式地下水换热系统 indirect groundwater system
抽取的地下水进入中间换热器热交换后返回到地下同一含水层的地下水换热系统。
2.0.12 地埋管换热系统 ground heat exchanger system
传热介质通过垂直或水平地埋管换热器与岩土体进行热交换的地热能交换系统,
又称土壤热交换系统。分为浅层地埋管换热系统和中深层地埋管换热系统。
2.0.13 浅层地埋管换热系统 shallow ground heat exchange system
采用竖直或水平地埋管换热器与浅层岩土体进行热交换,可通过热泵供冷、供热
的换热系统。
2.0.14 地埋管换热器 ground heat exchanger

2
供传热介质与岩土体换热用的,由埋于地下的密闭循环管组构成的换热器,又称
土壤热交换器。根据管路埋置方式不同,分为水平地埋管换热器和竖直地埋管换热器。
2.0.15 水平地埋管换热器 horizontal ground heat exchanger
换热管路埋置在水平管沟内的地埋管换热器,又称水平土壤热交换器。
2.0.16 竖直地埋管换热器 vertical ground heat exchanger
换热管路埋置在垂直钻孔内的地埋管换热器,又称垂直土壤热交换器。
2.0.17 环路集管 circuit header
连接各并联环路的集合管,通常用来保证各并联环路流量相等。
2.0.18 含水层 aquifer
导水的饱和岩土层。
2.0.19 岩土体 rock-soil body
岩石和松散沉积物的集合体,如砂岩、砂砾石、土壤等。
2.0.20 井身结构 well structure
构成钻孔柱状剖面技术要素的总称,包括钻孔结构、井壁管、过滤管、沉淀管、
管外滤料及止水封井段的位置等。
2.0.21 抽水井 production well
用于从地下含水层中取水的井。
2.0.22 回灌井 injection well
用于向地下含水层灌注回水的井。
2.0.23 换热井 heat source well
用于从地下含水层中取水或向含水层灌注回水的井,是抽水井和回灌井的统称。
2.0.24 抽水试验 pumping test
一种在井中进行计时计量抽取地下水,并测量水位变化的过程,目的是了解含水
层富水性,并获取水文地质参数。
2.0.25 回灌试验 injection test
一种向井中连续注水,使井内保持一定水位,或计量注水、记录水位变化来测定
含水层渗透性、注水量和水文地质参数的试验。
2.0.26 岩土热响应试验 rock-soil thermal response test
通过测试仪器,对项目所在场区的测试孔进行一定时间的连续加热,获得岩土综
合热物性参数及岩土初始平均温度的测试。
2.0.27 岩土综合热物性参数 parameter of the rock-soil thermal properties
是指不含回填材料在内的,地埋管换热器深度范围内,岩土的综合导热系数、综
合比热容。
2.0.28 岩土初始平均温度 initial average temperature of the rock-soil
从自然地表下 10~20m 至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埋设深度范围内,岩土常年恒定的平均
温度。
2.0.29 监测井 monitoring well
用钻孔法完成的监测地下土壤温度,或者地下水水温、水位、水质变化情况的专
用井。
2.0.30 回扬 return pump water
回灌管井堵塞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回灌,而改为抽水,将堵塞物抽出,并将浑水
排放的过程。
2.0.31 热泵机组制热/制冷性能系数 heating (refrigeration)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of
heat pump units

3
热泵机组的制热/制冷量与输入功率之比。
2.0.32 系统能效比 energy efficiency ratio of pump system
地源热泵系统的制热/制冷量与输入功率之比。

4
3 工程勘察和方案评估

3.1 一般规定

3.1.1 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之前,应进行工程场地状况调查,并对浅层地热能资源
进行勘察。
3.1.2 对已具备水文地质资料的地区,应通过调查获取初步的水文地质资料。我省浅
层地热能资源分布情况及地源热泵适宜性分析见附录 A~附录 D。
3.1.3 工程勘察应由具有勘察资质的专业队伍承担。工程勘察完成后,应编写工程勘
察报告,并对资源可利用情况提出建议。
3.1.4 工程场地状况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场地规划面积、形状及坡度;
2 场地内及场地周边已有建筑物和规划建筑物的占地面积及其分布;
3 场地内已有树木植被、池塘、排水沟及架空输电线、电信电缆的分布;
4 场地内已有的、计划修建的地下管线和地下构筑物的分布及其埋深;
5 场地内已有水井的位置、结构、井深、出水量、水温、水质、动静水位等;
6 场地的气温气象资料调查。
3.1.5 在完成工程场地状况调查和勘察后,应进行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与评估。方
案评估通过后,方可进行地源热泵系统设计。

3.2 地表水换热系统勘察

3.2.1 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应对工程场区地表水资源的水文状况进行勘
察。
3.2.2 地表水换热系统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地表水水源性质、水面用途、面积、深度、库容量及其分布,水体与建筑物的
距离;
2 不同深度的地表水水温、水位动态变化;
3 地表水流速和流量动态变化;
4 地表水水质及其动态变化;
5 地表水利用现状与规划,特别是上游热利用现状、规划与影响;
6 航运情况、附近取排水构筑物情况;
7 地表水取水和排水的适宜地点及路线,或地表水换热器布置适宜区域。
8 河床或湖底的岩性、淤塞和淤垫情况,以及河岸的稳定性。
3.2.3 蓄水电站等地表水体应以蓄水后的水温、水质和水文勘探部门所提供的水位变
化数据作为方案设计基础数据。
3.2.4 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项目概况;
2 勘察工作概况;
3 拟建工程场地条件;
4 地表水资源条件;
5 水工构筑物地基基础分析与评价;

5
6 结论与建议。

3.3 地下水换热系统勘察

3.3.1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应根据地源热泵系统对水量、水温和水质的
要求,对工程场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勘察。
3.3.2 地下水换热系统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地下水保护条件与情况;
2 地下水类型;
3 含水层岩性、分布、埋深及厚度以及含水层相互之间的水力联系;
4 含水层的富水性和渗透性;
5 地下水径流方向、速度和水力坡度,地下水补给条件;
6 地下水水温及其分布;
7 地下水水质;
8 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
3.3.3 地下水换热系统勘察应进行水文地质试验。试验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抽水试验;
2 回灌试验;
3 测量出水水温;
4 取分层水样并化验分析分层水质;
5 水流方向试验;
6 渗透系数计算。
3.3.4 当地下水换热系统的勘察结果符合地源热泵系统要求时,应采用成井技术将水
文地质勘探孔完善成热源井加以利用,成井过程应由专业人员进行监理。
3.3.5 勘查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抽水试验及回灌试验可利用已建井,不具备合适水井的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 的要求设置勘探孔;
2 应根据浅层地热能工程应用的建筑面积,按表 3.3.5 设置勘探孔的数量;
3 勘探孔的深度,应根据含水层或含水构造带埋藏条件确定,宜小于 200m;
4 抽水试验及回灌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
的要求;
5 岩溶发育地区应对可能引起的地面塌陷等情况进行重点评述。
表 3.3.5 勘探孔设置数量
系统应用建筑面积 A(m2) 勘探孔数量(个)
A<10000 1~2
10000≤A ≥2

3.3.6 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项目概况;
2 勘察工作概况;
3 拟建工程场地条件;
4 目标含水层分析评价;
5 换热井抽、灌能力分析评价;
6 地质环境影响与评价;

6
7 结论与建议。

3.4 地埋管换热系统勘察

3.4.1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应对工程场区内岩土体地质条件进行勘察。
3.4.2 浅层地埋管换热系统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岩土层的岩性、结构及分布;
2 岩土体热物性(各岩土处的比热容、导热系数、密度、含水率、孔隙率);
3 岩土体温度分布;
4 地下水静水位、水温、水质及分布;
5 地下水径流方向、速度;
6 场地内及周边地下空间构筑物。
3.4.3 浅层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勘察工作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1 水平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场地勘察应采用槽探、坑探或钎探,槽探位置和
长度应根据场地形状确定,槽探的深度宜超过埋管深度 1m 以上,钎探应按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地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 的规定执行;
2 竖直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场地勘察应采用钻探,勘探孔的深度宜超过钻孔
深度 2 m 以上,勘探孔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的规
定;
3 工程场地内地层岩性差异较小时,应根据浅层地热能工程应用的建筑面积,按
表 3.4.3 确定勘察工作量。工程场地地层岩性差异较大时,宜根据场地内地质条件增加
勘探孔数量;
4 勘探孔布设应充分考虑工程场地内地质条件差异和换热孔分布情况,宜分散布
设于换热孔区域;
5 竖直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勘探孔宜进行岩心编录、地球物理测井,划分地层结
构,岩土层单层厚度大于 1m 的,每层宜取代表性的原状样品(砂、砾石层除外),细
砂粒径以上应取扰动样;
6 勘探孔的地埋管换热器设置方式和回填方式应与拟建设的工程换热孔一致。
表 3.4.3 槽探和勘探孔数量
埋管方式 系统应用建筑面积 A(m2) 槽探、勘探孔数量(个)
A<500 1(探槽)
水平
500≤A ≥2(探槽)
A<10000 1~2(孔)
竖直 10000≤A<50000 ≥2(孔)
50000≤A ≥4(孔)
3.4.4 浅层地埋管换热系统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项目概况;
2 勘察工作概况;
3 拟建工程场区场地条件;
4 岩土热物性特征;
5 地埋管换热器换热能力分析评价;
6 结论与建议。
3.4.5 当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建筑面积在 3000 m2~5000 m2 范围时,宜进行岩

7
土热响应试验;当应用建筑面积大于等于 5000 m2 时,应进行岩土热响应试验。
3.4.6 热响应试验测试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66 的相关规定。

3.5 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评估

3.5.1 应根据地源热泵系统的水文地质勘察资料,进行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和评估。
3.5.2 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评估内容包括:
1 工程概况;
2 拟利用水体的水文资料概况;
3 室外换热系统方案,宜包括取排水设计方案(开式系统)、室外换热盘管设计方案
(闭式系统)、水处理技术集成方案等;
4 室外换热系统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5 热泵系统节省的运行费用及增量投资回收周期。
6 应综合分析取水温度和取水能耗,保证系统的节能率,应根据地表水的流动状
态,水面用途,地表水深度、面积,地表水水质、全年动态水位、水温、水体与建筑
之间的地质情况等,综合确定地表水换热系统方案以及取水方案。
7 对于采用干式取水泵房的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应考虑 50 年一遇的洪水位标高
对水泵房的影响。
3.5.3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评估内容包括:
1 工程概况;
2 工程场区的水文地质概况;
3 室外换热系统方案,包括热源井设计方案、井群设计方案、回灌技术方案、水
处理技术集成方案等;
4 室外换热系统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5 抽取地下水对建筑的安全性影响分析;
6 热泵系统节省的运行费用及增量投资回收周期。
3.5.4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评估内容包括:
1 工程概况;
2 工程场区的水文地质概况;
3 室外换热系统方案,包括地埋管设计方案、土壤热平衡分析及不平衡解决方案
等;
4 室外换热系统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5 热泵系统节省的运行费用及增量投资回收周期。
3.5.5 建筑物内系统方案应根据地热能交换系统条件、建筑空调与供热技术要求与负
荷特点,通过技术、节能与经济比较后合理确定。

8
4 地表水换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1 地表水换热系统设计前,应进行水资源论证,并对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对
水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
4.1.2 取用地表水应向当地水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获得许可后进行设计和施工。
当江河湖为航运通道时,取水口和排水口的设置位置应取得航运主管部门的批准。
4.1.3 应根据工程勘察资料,结合地表水体条件、水质与水环境保护要求、系统节能
效果、投入与维护的经济性等因素,确定地表水换热系统实施方案。
4.1.4 地表水换热系统的换热量应满足地源热泵系统最大释热量或取热量的要求,同
时应满足水体的热承载能力,计算周期宜为 1 年。

4.2 地表水换热系统设计

4.2.1 夏季工况地表水换热系统最大释热量应按下式计算。
1
Qc =Q1 ×( 1+ ) +Q2 +Q3
COP (4.2.1)

式中:
Qc ——地表水换热系统最大释热量(kW);

Q 1 ——由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承担的建筑设计冷负荷(kW);

Q 2 ——地表水输送过程得热量(kW);

Q3 ——水泵释放热量(kW);

COP ——热泵机组制冷性能系数。

4.2.2 冬季工况地表水换热系统最大取热量应按下式计算。
1
Qh =Q4 ×( 1- ) +Q5 −Q6
COP (4.2.2)

式中:
Qh ——地表水换热系统最大取热量(kW);

Q 4 ——由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承担的建筑设计热负荷(kW);

Q 5 ——地表水输送过程失热量(kW);

Q 6 ——水泵释放热量(kW);

9
COP ——热泵机组制热性能系数。

4.2.3 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取排水口位置宜按照深取浅排,近取远排的原则布置。取
水口应远离排水口,并宜位于排水口上游。取水口应设置污物过滤装置。污水源热泵
系统中的原生污水取水口应设置反冲洗防堵装置。
4.2.4 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应根据水质条件设置物理方式除泥、除砂、除藻等水处理
措施,使水质符合热泵机组使用要求,且热泵机组宜设有自动清洁防垢措施。
4.2.5 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中间换热器或热泵机组地表水侧宜设反冲洗装置。
4.2.6 闭式地表水换热器的单元形式应根据设计换热量、河道、水库、湖泊的形状深
度,可利用的地表水面积等比较确定。水体面积较大时,可选用 U 形等舒展性好的换
热器单元形式。
4.2.7 当闭式地表水换热系统有低于 0℃运行的可能性时,应采用防冻措施。
4.2.8 地表水换热盘管应牢固地安装在水体底部,地表水的最低设计水位与换热器盘
管距离不小于 1.5m。换热器单元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
4.2.9 闭式地表水换热系统宜为同程系统。每个环路集管内的换热环路宜相同,且并
联连接。供、回水管应分开布置,水中间距不小于 1.5 米,土壤中间距不小于 1.0 米。
4.2.10 水系统宜采用变流量设计,变流量范围应与水源热泵机组相适应。
4.2.11 闭式地表水换热系统设计时应考虑换热器的承压能力。
4.2.12 闭式地表水换热系统应有排气、定压、膨胀、自动补水、泄水及清洁装置,补
水管宜设计量水表与漏水报警装置。
4.2.13 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在滞留水体中宜采用同温层排水。在地表水体表层排水时,
应在满足当地环保部门对排水温升要求前提下,以大温差设计确定排水温度。
4.2.14 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在滞留水体中取水宜采用多点取水的方式。
4.2.15 取水构筑物的型式,应根据取水量和水质要求,结合河床地形及地质、河床冲
淤、水深及水位变幅、泥沙及漂浮物和航运等因素以及施工条件,在保证安全可靠的
前提下,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4.2.16 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取排水量应充分考虑地表水体的热容量,排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污水综合
排放标准》GB897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中有关规定;
2 取水宜采用重力流或虹吸的取水方式,当能源站与取水泵房的高差大于 40m
时,应设置间接换热器或势能回收装置;
3 排水宜与城市绿化、景观等相结合,实现一水多用;
4 取水泵房距离能源站宜在 1km 内,地表水夏季换热量与水泵输送功率之比宜控
制在 40 以上,冬季换热量与水泵输送功率之比宜控制在 30 以上。
4.2.17 海水源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海水换热系统应根据海水水文状况、温度变化规律等进行设计;
2 海水设计温度宜根据近 30 年取水点区域的海水温度确定;
3 开式系统中的取水口深度应根据海水水深温度特性进行优化后确定,取水口不
应低于最低潮位水面以下 2m,且距海底的高度不宜小于 2.5m;取水口应能抵抗大风和
海水的潮汐引起的水流应力;取水口处应设置过滤器、杀菌及防生物附着装置;排水
口应与取水口保持一定的距离;
4 与海水接触的设备及管道,应具有耐海水腐蚀性能,应采取防止海洋生物附着
的措施;中间换热器应具备可拆卸功能;
5 取水格栅设计流速宜小于 0.2m/s。

10
4.3 地表水换热系统施工

4.3.1 地表水换热系统施工前应具备地表水换热系统勘察资料、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
并完成施工组织设计。
4.3.2 换热盘管管材及管件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具有质量检验报告和生产厂家的合格
证。换热盘管宜按照标准长度由厂家做成所需的预制件,且不应有扭曲。
4.3.3 换热盘管固定在水体底部时,换热盘管下应安装衬垫物。
4.3.4 供、回水管进入地表水源处应设明显标志。
4.3.5 地表水换热系统安装过程中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水压试验。无设计要求时,水压
试验应符合本规程第 4.4.2 条的规定。地表水换热系统安装前后应对管道进行冲洗。

4.4 地表水换热系统检验与验收

4.4.1 地表水换热系统安装过程中,应进行现场检验,并提供检验报告,检验内容应
符合以下规定:
1 管材、管件等材料应具有产品合格证和性能检验报告;
2 闭式地表水换热器换热盘管的长度、布置方式及管沟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3 水压试验应合格;
4 各环路流量应平衡,且应满足设计要求;
5 防冻剂和防腐剂的特性及浓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6 循环水流量及进出水温差应符合设计要求。
4.4.2 水压试验应符合以下规定:
1 闭式地表水换热系统水压试验应符合以下规定:
1)试验压力:当工作压力小于等于 1.0MPa 时,应为工作压力的 1.5 倍,且不应小
于 0.6MPa;当工作压力大于 1.0MPa 时,应为工作压力加 0.5MPa。
2)水压试验步骤:换热盘管组装完成后,应做第一次水压试验,在试验压力下,
稳压至少 15min,稳压后压力降不应大于 3%,且无泄漏现象;换热盘管与环路集管装
配完成后,应进行第二次水压试验,在试验压力下,稳压至少 30min,稳压后压力降不
应大于 3%,且无泄漏现象;环路集管与机房分集水器连接完成后,应进行第三次水压
试验,在试验压力下,稳压至少 12h,稳压后压力降不应大于 3%。
2 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水压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
验收规范》GB 50243 的相关规定。

11
5 地下水换热系统

5.1 一般规定

5.1.1 地下水换热系统应根据水文地质勘察资料进行设计。应采取可靠回灌措施,确
保置换冷量或热量后的地下水全部回灌到同一含水层,并不得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浪费
及污染。
5.1.2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取用地下水,应根据当地地下水开采区划和地下水管理办
法向水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获得取水许可后进行热源井的设计和施工。
5.1.3 地下水的持续出水量应满足地源热泵系统最大吸热量或释热量的要求。
5.1.4 地下水供水管、回灌管不可与市政管道直接连接。

5.2 地下水换热系统设计

5.2.1 换热井的设计单位应具有水文地质勘察资质。
5.2.2 换热井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 50296 的相关规定,
并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换热井抽水量和回灌量、水温和水质;
2 换热井数量、井位分布及取水层位;
3 井管配置及管材选用,抽灌设备选择;
4 井身结构和过滤器设计;

12
5 抽水试验和回灌试验要求及措施;
6 井口装置及附属设施。
5.2.3 换热井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 换热井位置与建(构)筑物、市政管网设施的距离不得小于 10m;
2 应根据专项勘察结果合理布置换热井,避免抽水井和回灌井之间发生热贯通效
应,并降低换热井出水量和回灌量的减少系数;
3 换热井井位应避开有污染的地面或地层。
5.2.4 换热井设计时应采取减少空气侵入的措施。
5.2.5 抽水井与回灌井宜能相互转换,其间应设排气装置。抽水管和回灌管上均应设
置水样采集口及监测口,且供水管道宜采用保温措施。
5.2.6 为预防和处理回灌井堵塞,设计中应考虑回扬措施。
5.2.7 换热井数量应满足持续出水量和完全回灌的需求。
5.2.8 换热井井口应严格封闭,井内装置应使用对地下水无污染的材料。
5.2.9 地下水系统宜采用变流量设计,根据空调负荷的变化,动态调节地下水抽水量。
5.2.10 换热井井口处应设置检查井。井口上若有构筑物,应留有检修空间或在构筑物
上留有检修口。
5.2.11 地下水换热系统应根据地下水水质条件采用直接或间接系统。当采用直接系统
时,进入热泵机组的地下水水质应符合《工业建筑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019 的要求:含砂量小于 1/200000,PH 值为 6.5~8.5,CaO 小于 200mg/L,矿化物小

于 3g/L,Cl-小于 100mg/L, 小于 200g/L, 小于 1mg/L, 小于 0.5mg/L;


当水质条件不满上述要求时,应采用间接系统。
5.2.12 地下水供回水管网的布置应考虑换热井之间的水力平衡。
5.2.13 地下水回灌方式宜采用自然回灌。特殊情况,在不改变含水层渗透率的前提下,
可采用加压回灌方式。
5.2.14 回灌水管出水孔段应布置在主要含水层厚度的 1/2 处。泵井管的连接部位、泵
管与井管之间应做好密封。

5.3 地下水换热系统施工

5.3.1 换热井的施工队伍应具有相应的施工资质。
5.3.2 地下水换热系统施工前应具备换热井及其周围区域的工程勘察资科、设计文件
和施工图纸,并完成施工组织设计。
5.3.3 换热井施工过程中应同时绘制水文地质钻孔柱状图与管井结构图。
5.3.4 换热井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 50296 的规定。
5.3.5 换热井在成井后应及时洗井。洗井结束后应进行抽水和回灌试验,管网安装完
成后应进行群井抽水和回灌试验。
5.3.6 抽水试验应稳定延续 12 h,出水量不应小于设计出水量,降深不应大于 5 m;回
灌试验应稳定延续 36 h 以上,回灌量应大于设计回灌量。
5.3.7 换热井设置的检查井应设专门标志,地下水供回水管应在地面做出标明管线的
定位带。
5.3.8 地下水供回水管宜采用无缝钢管或聚乙烯管,连接方式可采用法兰连接或焊接,
换热井中的供回水管应采用法兰连接。

13
5.4 地下水换热系统检验与验收

5.4.1 换热井应单独进行验收,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管井技术规范》GB 50296 及


《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管井施工操作规程》CJJ 13 的规定。
5.4.2 换热井持续出水量和回灌量应稳定,并应满足设计要求。持续出水量和回灌量
应符合本规范 5.3.6 的规定。
5.4.3 抽水试验结束前应采集水样,进行水质测定和含砂量测定。经处理后的水质应
满足系统设备的使用要求。
5.4.4 地下水换热系统验收后,施工单位应提交换热井成井报告。报告应包括管井综
合柱状图,洗井、抽水和回灌试验、水质检验及验收资料。
5.4.5 输水管网设计、施工及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 及《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 的规定。

14
6 浅层地埋管换热系统

6.1 一般规定

6.1.1 进行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前,应根据工程勘察结果评估地埋管换热系统实施的
可行性及经济性。
6.1.2 地埋管换热器宜结合系统末端需求和冷热源机组的设计方案进行分区设置。
6.1.3 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时,应进行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严禁损坏既有地下管线
及构建物,并宜靠近机房或以机房为中心设置。
6.1.4 地埋管换热器安装完成后,应在埋管区域做出标志或标明管线的定位带,并应
采用两个现场的永久目标进行定位,并建立地埋管换热器的数据档案。
6.1.5 应通过热平衡计算分析、优化设计、运行监测与控制等手段,实现地下岩土热
平衡,满足地埋管换热系统长期安全、节能运行的要求。
6.1.6 当利用桩基埋管或在建筑物的底板基础下埋管时,应与有关专业协调衔接,考
虑基础沉降、安全及施工工艺等因素。当埋管穿越建筑底板时,应采取严格的防水措
施。
6.1.7 地埋管换热系统应设自动充液及泄漏报警系统,需要防冻的地区,应设防冻保
护装置。
6.1.8 地埋管换热系统应设置反冲洗系统,冲洗流量不应低于工作流量的 2 倍。

6.2 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

6.2.1 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前应明确待埋管区域内各种地下管线的种类、位置及深度,
预留未来地下管线所需的埋管空间及埋管区域进出重型设备的车道位置。
6.2.2 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释热量与设计取热量可按 4.2.1 式与 4.2.2 式计算。
6.2.3 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应进行全年动态负荷计算,最小计算周期宜为 1 年。计算
周期内,地埋管换热系统总释热量宜与其总取热量相平衡。
6.2.4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宜进行 10 年以上地源侧热平衡计算。
6.2.5 地埋换热器换热量应满足热泵系统最大取热量或最大释热量的要求。
6.2.6 地埋管换热器应根据可使用面积、工程勘察结果及挖掘成本等因素确定埋管方
式。
6.2.7 地埋管换热器设计计算宜根据现场实测岩土体、回填料及管材热物性参数,采
用专业软件进行。
6.2.8 实施了岩土热响应试验的项目,应利用岩土热响应试验结果进行地埋管换热器
的设计,且宜符合下列要求:
1 夏季运行期间,地埋管换热器出口最高温度宜低于 33℃;

15
2 冬季运行期间,不添加防冻剂的地埋管换热器进口最低温度宜高于 4℃。
6.2.9 地埋管换热器设计计算时,环路集管不应包括在地埋管换热器长度内。
6.2.10 水平地埋管换热器可不设坡度,最上层埋管顶部距地面不宜小于 0.8m。
6.2.11 水平地埋管换热器宜进行分组连接,并应在各环路的总接口处设置检查井,井
内设置相应的阀门和仪表。
6.2.12 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埋管深度宜大于 20m,钻孔孔径不宜小于 0.11m,钻孔间距应
满足换热需要,间距宜为 3~6m。水平环路集管距地面不宜小于 1.5m。
6.2.13 地埋管换热器管内流体应保持紊流流态,水平环路集管的坡度为 0.002。
6.2.14 竖直地埋管环路两端应分别与供、回水环路集管(或分集水器)相连接,且宜
同程布置。每对供、回水环路集管(或分集水器)连接的地埋管环路数宜相等。供、
回水环路集管的间距不应小于 0.6m,否则管道应进行保温。
6.2.15 每组供回、水集管连接的竖直地埋管孔数不宜超过 8 个,集管与分、集水器之
间应设置关断阀。
6.2.16 采用桩基埋管和竖直埋管的复合地下换热系统时,应保证桩基埋管换热器与竖
直地埋管换热器间的水力平衡。
6.2.17 地埋管系统宜分区设置分、集水器,各区所有回路连接地埋管换热器数量、埋
管深度宜保持一致。
6.2.18 地埋管换热系统应根据地质特征确定回填料配方,回填料的导热系数不宜低于
钻孔外或沟槽外岩土体的导热系数。
6.2.19 地埋管换热系统应根据实际选用的传热介质的水力特性进行水力计算。
6.2.20 地埋管换热系统宜采用变流量运行方式。
6.2.21 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时应考虑地埋管换热器的承压能力,若建筑物内系统压力
超过地埋管换热器的承压能力时,应设中间换热器将地埋管换热器与建筑物内系统分
开。
6.2.22 地埋管换热器的管路最大压力可按下式计算确定:

(6.2.22)

式中: ——管路最大压力(Pa);

——当地大气压力(Pa);
——地埋管中流体密度(kg/m3);
——重力加速度(m/s2);
——地埋管承压最不利点与闭式循环系统最高点的高度差(m);

——水泵扬程(m)。
6.2.23 地埋管换热器的环路平均比摩阻宜控制在 10 kPa/100m ~30kPa/100m,最大不应
超过 50kPa/100m。
6.2.24 地埋管换热系统应有排气、定压、膨胀、自动补水装置,补水管宜设计量水表
与漏水报警装置。进入地埋管换热系统的工质应经可靠的过滤处理。

16
6.3 地埋管管材与传热介质

6.3.1 地埋管及管件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应具有质量检验报告和出厂合格证。
6.3.2 地埋管管材及管件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地埋管应采用化学稳定性好、耐腐蚀、导热系数大、流动阻力小的塑料管材及管
件,宜采用聚乙烯管(PE80 或 PE100),不宜采用聚氯乙烯(PVC)管。管件与管材
应为相同材料。
2 地埋管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中的各项规定,管材的公称压力及使用温度应满
足设计要求。管材的公称压力不应小于 1.0MPa。
6.3.3 传热介质应以水为首选,也可选用符合下列要求的其它介质:
1 安全,腐蚀性弱,与地埋管管材无化学反应,泄露不会污染环境;
2 较低的冰点;
3 良好的传热特性,较低的摩擦阻力;
4 易于购买、运输和储藏。
6.3.4 在有可能冻结的地区,传热介质应添加防冻剂。防冻剂的类型、浓度及有效期
应在充注阀处注明。
6.3.5 添加防冻剂后的传热介质的冰点宜比设计最低运行水温低 3~5℃。选择防冻剂
时,应同时考虑防冻剂对管道、管件的腐蚀性,防冻剂的安全性、经济性及其对换热
的影响。

6.4 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

6.4.1 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前应具备埋管区域的工程勘察资料、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
并完成施工组织设计。
6.4.2 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前应了解埋管场地内已有地下管线、其它地下构筑物的功
能及其准确位置,并应进行地面清理,铲除地面杂草、杂物和浮土,平整地面。
6.4.3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检查并做好管材保护工作。
6.4.4 管道连接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埋地管道应采用热熔或电熔连接。聚乙烯管道连接应符合《埋地聚乙烯给水管
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01 的有关规定;
2 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 U 形弯管接头,宜选用定形的 U 形弯头成品件,不宜采用
直管道煨制弯头;
3 竖直地埋管换热器 U 形管的组对长度应能满足插入钻孔后与环路集管连接的要
求,组对好的 U 形管的两开口端部,应及时密封;
4 竖直地埋管换热器使用的管道,应组对整根放入,不得拼接。
6.4.5 水平地埋管换热器铺设前,沟槽底部应先铺设相当于管径厚度的细砂。水平地
埋管换热器安装时,应防止石块等重物撞击管身。管道不应有折断、扭结等问题,转
弯处应光滑,且应采取固定措施。
6.4.6 水平地埋管换热器回填料应细小、松散、均匀,且不应含石块及土块。回填压
实过程应均匀,回填料应与管道接触紧密,且不得损伤管道。
6.4.7 水平地埋管换热器铺设及回填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埋地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
技术规范》CJJ 101 的要求。
6.4.8 竖直地埋管换热器 U 形管安装应在钻孔钻好且清孔后立即进行。当钻孔孔壁不
牢固或者存在孔洞、洞穴等导致成孔困难时,应设护壁套管。下管过程中, U 形管内

17
宜充满水,并宜采取措施使 U 形管支管处于分开状态,应用专用工具将 U 形管送至设
计深度。
6.4.9 U 形管安装完毕后,应立即灌浆回填封孔。当埋管深度超过 40m 时,灌浆回填
宜在周围临近钻孔均钻凿完毕后进行。
6.4.10 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灌浆回填料宜采用膨润土和细砂(或水泥)的混合浆或专用
灌浆材料。当地埋管换热器设在密实或坚硬的岩土体中时,宜采用水泥基料灌浆回填。
回填材料应与周围岩土相适应,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和密封低渗透性能。
6.4.11 地埋管换热器安装前、地埋管换热器与环路集管装配完成后及地埋管换热系统
全部安装完成后都应对管道进行冲洗。
6.4.12 当室外环境温度低于 0℃时,不宜进行地埋管换热器的施工。
6.4.13 警示带宜铺设于管道上方,沟槽深度的 1/2 处。

6.5 地埋管换热系统的检验与验收

6.5.1 地埋管换热系统安装过程中,应进行现场检验,并提供检验报告。检验内容应符
合以下规定:
1 管材、管件等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
2 钻孔、水平埋管的位置和深度、地埋管的直径、壁厚及长度均应符合设计要
求;
3 回填料及其配比应符合设计要求;
4 水压试验应合格;
5 各环路流量应平衡,且应满足设计要求;
6 防冻剂和防腐剂的特性及浓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7 循环水流量及进出水温差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6.5.2 水压试验应符合以下规定:
1 试验压力:当工作压力小于等于 1.0MPa 时,应为工作压力的 1.5 倍,且不应小
于 0.6MPa;当工作压力大于 1.0MPa 时,应为工作压力加 0.5 MPa。
2 水压试验步骤:
1)竖直地埋管换热器插入钻孔前,应做第一次水压试验。在试验压力下,稳压至
少 15min,稳压后压力降不应大于 3%,且无泄漏现象;将其密封后,在有压状态下插
入钻孔,完成灌浆之后保压 1h。水平地埋管换热器放入沟槽前,应做第一次水压试
验。在试验压力下,稳压至少 15min,稳压后压力降不应大于 3%,且无泄漏现象。
2)垂直或水平地埋管换热器与环路集管装配完成后,回填前应进行第二次水压试
验。在试验压力下,稳压至少 30min,稳压后压力降不应大于 3%,且无泄漏现象。
3)环路集管与机房分集水器连接完成后,回填前应进行第三次水压试验。在试验
压力下,稳压至少 2h,且无泄漏现象。
4)地埋管换热系统全部安装完毕,且冲洗、排气及回填完成后,应进行第四次水
压试验。在试验压力下,稳压至少 12h,稳压后压力降不应大于 3%。
3 水压试验宜采用手动泵缓慢升压,升压过程中应随时观察与检查,不得有渗
漏;不得以气压试验代替水压试验。
6.5.3 回填过程的检验应与安装地埋管换热器同步进行。

18
7 建筑物内系统

7.1 建筑物内系统设计

7.1.1 根据建筑类型不同,建筑物内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采暖
通 风 与 空 气 调 节 设 计 规 范 》 GB50736 、 《 工 业 建 筑 采 暖 通 风 与 空 气 调 节 设 计 规
范》GB5001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 的要求。其中涉及到生活热水或
其他热水供应部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 的要求。
7.1.2 应通过协调优化地热能交换系统与建筑物内系统设计、施工与运行管理,使得
地源热泵系统全年能效比高于传统空调供热系统。
7.1.3 水源热泵机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源热泵机组》 GB/T 19409 的相关规
定,且应满足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参数要求。当水源热泵机组设计运行工况与名义工况
不一致时,应根据性能曲线对其实际出力进行修正。
7.1.4 水源热泵机组应具备能量调节功能,且其蒸发器出口应防冻保护装置。
7.1.5 水源热泵机组及末端设备应按实际运行参数选型。
7.1.6 建筑物内系统应根据地热能交换系统特性、建筑的特点及使用功能确定水源热
泵机组的设置方式及末端空调系统形式,宜优先选用高温供冷、低温供热末端装置。
7.1.7 终端用户冷热负荷需求时空差异大,物权划分及计量要求高,或存在内外分区
需要同时供冷、供热时,宜采用分散式水源热泵系统或水环热泵形式。
7.1.8 在水源热泵机组外进行冷、热转换的地源热泵系统应在水系统设冬、夏季节的

19
功能转换阀门,并在转换阀门上作出明显标识。地下水或地表水直接流经水源热泵机
组时,宜采用满液式水源热泵机组,并应在水系统上预留机组清洗用旁通管。
7.1.9 地源热泵系统在具备供热、供冷功能的同时,宜优先采用地源热泵系统提供
(或预热)生活热水,不足部分由其他方式解决。水源热泵系统提供生活热水时,应
采用换热设备间接供给。热(冷)回收型水源热泵机组应具有参数自动监控与工况自
动转换功能。
7.1.10 建筑物内系统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负荷分布情况,通过技术经
济比较后,增设辅助热源、蓄热(冷)装置或其他节能设施。
7.1.11 集中布置的大型水源热泵机组应能适应空调负荷全年变化规律,满足季节及部
分负荷要求,一般不宜少于 2 台。
7.1.12 地源侧循环系统与空调冷热水系统补水、定压系统应独立,并分别计量,应有
异常补水报警措施。间接地下水或地表水换热系统循环回路上应设置排气、定压、膨
胀、自动补水及水过滤装置。换热器应预留清洗、维修空间。
7.1.13 供冷季地热能交换系统的供水温度低于 18℃时,宜直接利用换热系统的循环水
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处理或预冷。
7.1.14 地源热泵系统与其他冷热源系统复合供冷供热时,应采用基于岩土体热平衡的
系统全年能效最优方案。

7.2 建筑物内系统施工、检验与验收

7.2.1 水源热泵机组、附属设备、管道、管件及阀门的型号、规格、性能及技术参数
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具备产品合格证书、产品性能检验报告及产品说明书等文件。
7.2.2 水源热泵机组及建筑物内系统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制冷设备、空气分离
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74 及《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 的规定。
7.2.3 空调水系统安装完毕后,应进行系统试压和冲洗,系统冲洗时应设置临时旁通
系统,关闭主要设备的阀门。
7.2.4 检验阀门严密性的排水短管及阀门应接至方便操作与观察处。
7.2.5 施工与检验、冲洗、调试过程中,应避免建筑屋内水系统与“源”侧水系统相
混。
7.2.6 地源侧与建筑物内系统循环水补水水表、系统安装的温度表、压力表量程、精
度、工作压力应符合计量标准与设计要求,应设于便于观测与维护的位置。

20
8 整体运转、调试与验收

8.0.1 地源热泵系统交付使用前,应进行整体运转、调试与验收。
8.0.2 地源热泵系统调试前应检查以下内容,确认满足调试要求:
1 现场安全防护措施可靠、供电、供水、排水等配套条件满足要求;
2 相关设备及管路冲洗、严密性试验已完成且符合要求;
3 相关电气系统和设备安全性、供电稳定性符合试运转要求;
4 放气阀应能正常工作,时排出管道内的气体;
5 系统安全阀安装前应经过校验,并按有关要求调整其压力,铅封;
6 管道上的阀门、过滤器、软连接等附件正确安装、功能正常;
7 水系统压力表、温度计、流量计等仪表正确安装、读数正常。
8.0.3 地源热泵系统整体运转与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整体运转与调试前应制定具体运转与调试方案,并报送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核批
准;
2 水源热泵机组试运转前应进行水系统及风系统平衡调试,确定系统循环总流
量、各分支流量及各末端设备流量均达到设计要求;
3 水力平衡调试完成后,应进行水源热泵机组的试运转,并填写运转记录(见附
录 E),运行数据应达到设备技术要求;
4 水源热泵机组试运转正常后,应进行连续 24 h 的系统试运转,并填写运转记
录;
5 地源热泵系统调试应分冬、夏两季进行,且调试结果应达到设计要求。调试完
成后应编写调试报告及运行操作规程,并提交甲方确认后存档。
8.0.4 水泵调试运转与调试步骤及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查水泵的地脚螺栓及减震装置,确保其运行的稳定性,水泵接地装置应良
好;
2 对水泵进行通电点试,确定叶轮旋转方向正确;
3 停泵时检查叶轮不应出现反转,检查水泵出口止回阀应完好;
4 水泵电机温升正常,确保运转时不得出现过热现象;
5 调试过程中应对水泵的进口过滤网进行多次清洗,保证泵进口水流通畅;
6 对空调侧及地源侧补水泵,在运行时应进行观察,若无法补水,则停泵后,对
水泵进行放气,确保其叶轮内充满水后,再开启水泵;
7 水泵运行稳定后,应对水泵性能进行测试,包括水泵流量、扬程、转速、三相
电压、电流、功率因数、输入功率、噪声等参数。测试结果应符合要求。
8.0.5 水源热泵机组运转与调试步骤及内容:
1 调试时通过地源侧和空调侧旁通管冲洗管道,应避免冲洗管道的水进入水源热
泵机组而损坏设备;
2 应对热泵机组地源侧、空调侧进水口过滤器进行多次清洗,确保设备的安全。
3 管道清洗打压后,关闭地源侧、空调侧旁通阀,使系统水进入机组内,机组地
源侧、空调侧水系统进出口压力应正常,压力损失应小于 100kPa;
4 水源热泵机组制冷剂系统进出口压力应正常,温差、流量、压缩机吸排气温
度、电流、电压、噪声等控制指标应符合有关要求。

21
5 应在典型工况下对水源热泵机组制热(冷)性能进行测试,测试机组负荷不宜
小于其额定负荷 80%。
8.0.6 地源热泵系统整体验收前,应进行冬、夏两季运行测试,并对地源热泵系统的
实测性能做出评价。
8.0.7 地源热泵系统整体运转、调试与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 和《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
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74 的相关规定。
8.0.8 对操作人员进行交底,一旦出现情况应按有关要求进行。

22
9 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监测

9.1 一般规定

9.1.1 地源热泵监测与控制系统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
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
《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093 的相关规定。
9.1.2 地源热泵监测与控制系统应根据建筑物规模、使用功能、系统形式、相关标准
等综合确定,应包括下列功能:
1 运行参数监测、显示和记录;
2 各设备工作状态显示、启停连锁控制、报警及保护功能;
3 热泵机组台数、加减载控制功能;
4 水系统温度或压力控制功能;
5 用能分项计量;
6 系统调节与工况转换。
9.1.3 项目设有集中楼宇监控系统时,地源热泵系统应纳入集中监控系统。
9.1.4 水源热泵机组应采取机组群控策略,优先采用由冷(热)量优化控制运行台数
的方式。
9.1.5 地源热泵系统各相关设备及附件应根据设计的运行顺序进行连锁启停控制。

9.2 地表水换热系统运行监测

9.2.1 地表水换热系统应对水温、水质、水位变化、水流速、水体环境、过滤器堵塞情
况等进行监测。
9.2.2 应实时监测取水、排水温度以及热泵机组用户侧进出水温度,监测频率宜取
5~30 分钟。
9.2.3 静止水体,应监测取水口上部 1~2m 处水温;流动水体,应监测排水口下游
30m 处水温。
9.2.4 水体出现热污染时,应停止机组运行。
1 静止水体,应设置水体允许最高与最低温度,当水体温度超过允许值时,应停
机;
2 流动水体,当下游水温比取水口温度周升高 1℃或周降低 2℃时,应停机。
9.2.5 应监测地表水过滤设备、消毒设备进出口水压力,当进出口水压差超限时应报警。

9.3 地下水换热系统运行监测

9.3.1 地下水换热系统应对抽水量、回灌量、水温、水质、水位变化等进行监测。必要
时,应对周边建构筑物、地面等进行沉降观测。
9.3.2 应实时监测热源井取水温度、回灌温度以及热泵机组用户侧的进出水温度,监测
频率宜取 5~30 分钟。
9.3.3 应监测热源井的取水量、回灌量。
9.3.4 热源井应设置水质取样口,定期监测取水水质与回灌水水质。当回灌水质受到污

23
染时,应停止抽水,并查明污染原因。
9.3.5 热源井应设置水位监测装置。当抽水井水位低于设定值,应停止抽水;当回灌井
水位高于设定值,宜及时进行回扬或洗井。

9.4 地埋管换热系统运行监测

9.4.1 应实时监测热泵机组热源侧进出水温度,以及热泵机组用户侧的进出水温度,监
测频率宜取 5~30 分钟。
9.4.2 地埋管换热系统应根据埋管分区选择典型位置设置测温装置。宜设置测温井,使
用过程中应监测土壤温度的变化和地下水环境变化,对应用建筑面积超过 5000m2 的项
目,温度监测井不少于 2 个;对应用建筑面积大于 20000m2 时,温度监测井不少于 3
个,且每增加 20000m2,温度监测井数量应增加 1 个。温度监测井宜布置在换热井对角
线的交叉点上,每孔井内在不同深度布置 2 组温度传感器。
9.4.3 应监测地埋管换热器总分集水器各支路上的供回水温度。
9.4.4 应根据设置的地埋管系统分区通过电动阀进行分组控制,实现地埋管换热器的分
区运行。

24
10 地源热泵系统性能测试

10.1 一般规定

10.1.1 地源热泵系统性能测试应在工程竣工验收后进行,应分别对制热、制冷性能进
行测试。
10.1.2 地源热泵系统测试参数应为系统及机组地源侧的供回水温度、流量;系统及机
组用户侧的供回水温度、流量;热泵机组及系统相关水泵的耗电量和输入功率;室内
温湿度。
10.1.3 地源热泵系统的抽检数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对于集中式热泵系统,不同机房均需抽样,且每种型号机组抽样不少于 1 台;
2 对于单体建筑或单户为单位的热泵系统,系统总样本大于 30 个时,抽样数量不
少于 2 个,抽检系统的机组抽样不少于 1 台。
10.1.4 地源热泵系统性能测试所使用的全部仪器设备应在标定有效期内使用,仪器设
备精度、测量范围应满足测试要求。
10.1.5 地源热泵系统性能测试完成后,应编制性能测试报告,测试报告应包括以下主
要内容:
1 工程概况;
2 测试依据;
3 测试仪器和设备;
4 测试方法和数据处理;
5 测试结果和结论。

10.2 测试条件

10.2.1 地源热泵系统制热性能检测应在典型制热季进行,制冷性能检测应在典型制冷
季进行。对于冬夏均使用的地源热泵系统,应分别对其制冷、制热性能进行检测。
10.2.2 热泵机组制热/制冷性能系数的测定工况应尽量接近机组的额定工况,机组的
负荷率宜达到机组额定值的 80%以上;系统能效比的测定工况应尽量接近系统的设计
工况,系统的负荷率宜达到设计值的 60%以上。
10.2.3 室内热舒适参数检测(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应达到设计要求。

10.3 测试方法

10.3.1 地源热泵系统的水流量测试对象应为系统及机组的用户侧水流量、地源侧水流
量。水流量的检测应符合以下要求:
1 测点应布置在流速相对较稳定的直管段上,测点上游直管长度不少于 10 倍管
径、下游直管长度不少于 5 倍管径;
2 利用系统已有的流量计时应进行校验。
10.3.2 地源热泵系统的水温度测试对象主要为系统及机组的用户侧供/回水、地源侧
供/回水的温度。水温度的检测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利用系统已有的测温仪表时应进行校验;

25
2 当被检测系统不能提供安放温度计位置时,可利用热电偶测量方法测量水温。
10.3.3 输入功率可用功率表直接测得, 或用电流电压检测值计算得到;耗电量可用
电能表直接测得,或用功率表时间累计计算得到。
10.3.4 热泵系统的检测应在系统运行正常后进行,测试周期为 2 天~3 天。

10.4 系统性能评价

10.4.1 地源热泵系统性能评价参数为热泵机组制热/制冷性能系数、系统能效比。
10.4.2 热泵机组性能系数和系统能效比的计算方法见附录 F。
10.4.3 地源热泵系统性能分级应按表 10.4.3 进行划分,1 级最高级。
表 10.4.3 地源热泵系统性能级别划分
工况 1级 2级 3级

制热性能系数
≥3.5 3.5> ≥3.0 3.0> ≥2.6
制冷能效比
≥3.9 3.9> ≥3.4 3.4> ≥3.0
10.4.4 地源热泵系统的测试与评价完成后,应由测试评价机构出具评价报告,评价报
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1 形式检查结果;
2 系统性能指标的测试报告;
3 性能合格判定结果;
4 性能分级评价结果;
5 采用的仪器设备清单;
6 测试与评价方案。

附录 A 福建省地表水资源分布情况

A.0.1 主要流域分布情况
据 2010 年数据统计,我省地表水资源量 1651 亿 m3。地表水主要流域有:闽江流
域(建溪段)、富屯溪流域、金溪流域、沙溪流域、尤溪流域、梅溪流域、大樟溪流域、
鳌江流域、霍童溪流域、交溪流域、九龙溪流域、木兰溪流域、晋江流域东溪段、晋
江流域西溪段、永丰西溪流域、诏安东溪流域,流域分布图见图 A-1、图 A-2。
A.0.2 主要流域 1 月、7 月的月平均水温和月平均径流量数据详见表 A-1、A-2。
A.0.3 主要流域逐月径流量和逐月平均水温数据详见表 A-3。

26
图 A-1 闽江流域及闽东沿海诸流域分布图

27
图 A-2 闽南沿海诸小河流域分布图

28
表 A-1 7 月份平均水温和平均径流量
水温 水温
序 河流 水文 径流量 序 河流 水文 径流量
(℃ (℃
号 名称 站名 (亿 m3) 号 名称 站名 (亿 m3)
) )
武夷山 26.5 1.67 霍童溪
9 洋中坂 27.5 2.31
1 闽江流域 七里街 29.1 18.5 流域
竹岐 29.7 63.5
10 交溪流域 白塔 28.1 3.76
富屯溪流 邵武 28.1 3.75
2
域 洋口 29.1 16.4 麦园 25.9 0.53
九龙江流
建宁 27 1.45 11 漳平 27.4 5.12
3 金溪流域 域
将乐 28.1 6.26 浦南 28.6 9.86
渔潭 27 0.64 永丰西溪
12 郑店 28 5.21
4 沙溪流域 兴平 28.5 7.40 流域
沙县 28.6 9.27 晋江流域 洪濑 25.8 2.37
13
大田 27.3 0.32 东溪段 石垄 29.3 7.21
5 尤溪流域
西洋 28.3 4.77 晋江流域
14 安溪 28.4 3.6
6 梅溪流域 潭口 32.1 0.84 西溪段
大樟溪流 凤洋 26.4 0.44 木兰溪流
7 15 濑溪 29.2 1.65
域 永泰 28.7 5.10 域
诏安东溪
8 鳌江流域 塘坂 28 1.81 16 诏安 30 1.84
流域

29
表 A-2 1 月份平均水温和平均径流量
水温 水温
序 河流 水文 径流量 序 测温站 径流量
(℃ 河流名称 (℃
号 名称 站名 (亿 m3) 号 名 (亿 m3)
) )
武夷山 10.5 0.32 霍童溪
9 洋中坂 11.5 0.67
1 闽江流域 七里街 12.5 4.30 流域
竹岐 13.0 16.2
10 交溪流域 白塔 11.4 0.87
富屯溪 邵武 11.3 0.79
2
流域 洋口 12.0 4.02 麦园 12.0 0.16
九龙江
建宁 9.9 0.43 11 漳平 13.6 1.27
3 金溪流域 流域
将乐 11.4 1.83 浦南 14.4 2.22
渔潭 10.7 0.17 永丰西溪
12 郑店 14.7 1.10
4 沙溪流域 兴平 12.4 2.15 流域
沙县 12.7 2.89 晋江流域 洪濑 17.1 0.46
13
大田 13.5 0.11 东溪段 石垄 15.1 1.22
5 尤溪流域
西洋 12.1 1.50 晋江流域
14 安溪 13.8 0.71
6 梅溪流域 潭口 13.1 0.25 西溪段
大樟溪 凤洋 11.6 0.09 木兰溪
7 15 濑溪 14.2 0.16
流域 永泰 12.9 0.89 流域
诏安东溪
8 鳌江流域 塘坂 12.0 0.55 16 诏安 15.3 0.21
流域

30
表 A-3 福建省主要流域月径流量和逐月平均水温数据
水系 站名 项 目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径流量(亿 m3) 16.2 23.2 41.9 60.0 97.0 128 63.5 42.7 33.5 24.8 17.6 15.9
闽江 竹歧
月平均水温(℃) 13.0 13.4 15.4 19.4 21.3 25.5 29.7 28.9 29.0 24.7 18.6 11.6
径流量(亿 m3) 0.172 0.231 0.426 0.751 1.21 1.69 0.636 0.397 0.293 0.261 0.179 0.158
沙溪 渔潭
月平均水温(℃) 10.7 11.8 14.6 18.2 20.4 24.3 27.0 27.0 25.9 21.8 14.8 8.5
径流量(亿 m3) 2.15 2.83 5.51 8.74 12.9 16.8 7.40 5.56 4.42 3.10 2.26 2.21
沙溪 兴平
月平均水温(℃) 12.4 13.5 15.6 19.4 21.0 24.3 28.5 28.1 27.6 26.0 20.2 14.2
径流量(亿 m3) 2.89 3.84 6.99 11.1 17.2 22.6 9.27 7.05 5.57 4.15 2.95 2.80
沙溪 沙县
月平均水温(℃) 12.7 13.7 15.9 19.9 21.3 24.7 28.6 28.0 27.9 24.1 17.9 12.0
径流量(亿 m3) 0.337 0.391 0.754 1.01 1.71 2.27 0.931 0.889 0.821 0.572 0.376 0.328
沙溪 洪田
月平均水温(℃) 12.2 13.4 15.3 19.1 20.3 23.3 27.1 26.5 25.8 22.0 16.2 10.2
径流量(亿 m3) 0.797 1.32 2.51 4.44 6.84 8.09 3.75 1.83 1.27 1.02 0.710 0.669
富屯溪 邵武
月平均水温(℃) 11.3 11.4 14.1 17.4 20.0 24.4 28.1 26.9 26.5 21.8 14.8 7.8
径流量(亿 m3) 4.02 5.78 10.2 16.3 25.8 31.4 16.4 9.37 7.47 5.93 4.38 4.07
富屯溪 洋口
月平均水温(℃) 12.0 12.4 14.8 18.4 20.5 25.0 29.1 28.3 28.7 23.4 16.4 10.0
径流量(亿 m3) 0.426 0.598 0.966 1.64 2.81 3.24 1.45 0.869 0.712 0.677 0.465 0.406
富屯溪 建宁
月平均水温(℃) 9.9 10.8 13.4 17.6 19.9 23.8 27.0 26.8 26.2 21.1 14.4 7.4
径流量(亿 m3) 1.83 2.56 4.20 7.03 11.6 14.2 6.26 3.90 3.06 2.67 1.92 1.74
富屯溪 将乐
月平均水温(℃) 11.4 12.1 14.6 18.3 20.2 24.3 28.1 27.6 27.4 22.7 15.7 9.4
径流量(亿 m3) 4.30 7.20 12.7 18.6 29.8 35.5 18.5 9.77 8.47 5.89 4.42 4.35
建溪 七里街
月平均水温(℃) 12.5 13.1 15.3 18.4 20.6 25.3 29.1 28.5 26.7 23.7 17.1 10.1
径流量(亿 m3) 0.323 0.558 0.933 1.65 2.79 3.33 1.67 0.921 0.687 0.476 0.307 0.271
建溪 武夷山
月平均水温(℃) 10.5 11.3 13.4 16.4 18.9 23.4 26.5 26.6 25.6 21.2 14.6 7.9
径流量(亿 m3) 1.54 2.55 4.54 7.13 11.4 13.5 7.14 4.03 2.86 2.25 1.52 1.48
建溪 洪尾
月平均水温(℃) 11.9 12.5 14.8 17.9 20.1 24.6 28.3 27.7 27.8 23.1 16.3 9.4
径流量(亿 m3) 0.114 0.134 0.236 0.281 0.528 0.698 0.322 0.330 0.303 0.179 0.107 0.0969
闽江 大田
月平均水温(℃) 13.5 14.7 16.0 20.3 21.6 24.4 27.3 26.0 25.7 22.5 17.3 11.5
径流量(亿 m3) 1.50 1.89 3.25 4.47 8.22 10.1 4.77 4.08 3.79 2.33 1.54 1.49
闽江 西洋
月平均水温(℃) 12.1 13.3 15.1 19.9 20.8 24.5 28.3 27.6 27.1 22.9 17.2 10.6
径流量(亿 m3) 0.245 0.269 0.460 0.745 1.31 1.88 0.839 1.00 0.759 0.459 0.255 0.226

31
水系 站名 项 目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闽江 潭口 月平均水温(℃) 13.1 15.8 17.5 23.2 23.6 28.5 32.1 30.7 30.2 26.5 20.6 14.3
径流量(亿 m3) 0.0933 0.105 0.161 0.224 0.443 0.680 0.444 0.488 0.384 0.219 0.119 0.0929
大樟溪 凤洋
月平均水温(℃) 11.6 13.2 14.7 20.1 20.7 23.3 26.4 24.9 24.7 21.2 16.1 9.3
径流量(亿 m3) 0.889 1.32 2.33 3.28 6.42 8.42 5.10 4.95 4.57 1.98 0.954 0.787
大樟溪 永泰
月平均水温(℃) 12.9 13.6 14.6 20.3 20.9 25.0 28.7 26.8 27.0 23.2 17.9 11.8
径流量(亿 m3) 0.097 0.160 0.229 0.378 0.502 0.673 0.444 0.610 0.576 0.323 0.096 0.080
水北溪 高滩
月平均水温(℃) 11.3 11.6 13.0 18.0 19.1 24.5 28.7 26.4 27.5 22.0 15.2 8.7
径流量(亿 m3) 0.869 1.64 2.81 4.22 6.47 7.24 3.76 4.33 5.30 1.86 0.817 0.785
交溪 白塔
月平均水温(℃) 11.4 11.7 13.6 18.7 19.9 24.8 28.1 26.8 26.4 22.0 16.0 8.9
径流量(亿 m3) 0.668 1.08 1.73 2.53 4.12 5.06 2.31 2.83 2.68 1.14 0.596 0.551
霍童溪 洋中坂
月平均水温(℃) 11.5 12.0 13.3 18.1 19.5 23.9 27.5 25.7 25.4 22.1 15.9 9.5
径流量(亿 m3) 0.548 0.755 1.13 1.66 2.55 3.67 1.81 2.47 2.28 1.04 0.553 0.500
鳌江 塘坂
月平均水温(℃) 12.0 12.7 13.5 19.4 20.3 25.1 28.0 26.3 25.9 22.8 16.7 10.3
径流量(亿 m3) 0.158 0.241 0.411 0.635 1.26 2.23 1.65 1.53 1.25 0.526 0.230 0.148
木兰溪 濑溪
月平均水温(℃) 14.2 15.0 15.9 21.3 22.3 26.3 29.2 27.6 27.6 24.1 19.9 13.5
径流量(亿 m3) 1.22 1.56 2.18 3.29 5.90 9.78 7.21 7.09 6.06 2.85 1.69 1.26
晋江 石垄
月平均水温(℃) 15.1 15.5 16.3 21.5 22.7 26.4 29.3 28.0 27.9 24.7 19.7 14.3
径流量(亿 m3) 0.708 0.877 1.26 1.76 3.28 5.08 3.60 3.58 3.22 1.62 0.940 0.715
晋江 安溪
月平均水温(℃) 13.8 14.5 15.6 20.7 22.1 25.3 28.4 26.9 27.0 23.6 18.4 12.7
径流量(亿 m3) 0.457 0.521 0.635 0.822 1.63 2.91 2.37 2.28 1.89 0.954 0.579 0.507
晋江 洪濑
月平均水温(℃) 17.1 16.6 16.8 19.6 20.9 23.9 25.8 27.3 26.9 24.8 20.9 15.7
径流量(亿 m3) 1.27 1.60 2.98 4.52 8.09 10.8 5.12 4.47 3.85 2.33 1.45 1.25
九龙江 漳平
月平均水温(℃) 13.6 14.7 16.2 20.0 20.8 23.8 27.4 26.5 25.8 22.8 17.4 11.6
径流量(亿 m3) 2.22 2.81 4.85 7.44 12.4 18.1 9.86 8.78 7.83 4.55 2.74 2.30
九龙江 浦南
月平均水温(℃) 14.4 15.4 16.8 21.0 22.0 25.1 28.6 27.6 27.0 23.8 18.8 12.5
径流量(亿 m3) 0.157 0.175 0.350 0.485 0.920 1.29 0.530 0.456 0.386 0.267 0.166 0.153
九龙江 麦园
月平均水温(℃) 12.0 13.1 15.1 18.8 20.0 23.0 25.9 25.4 25.0 21.4 16.1 10.1
径流量(亿 m3) 1.10 1.21 1.60 2.48 3.78 6.79 5.21 5.17 4.94 2.64 1.63 1.21
九龙江 郑店
月平均水温(℃) 14.7 15.1 16.3 21.4 23.0 25.4 28.0 27.3 26.6 23.6 18.4 12.8
径流量(亿 m3) 0.205 0.151 0.244 0.515 0.884 2.25 1.84 1.59 1.07 0.701 0.386 0.244

32
水系 站名 项 目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诏安东溪 诏安 月平均水温(℃) 15.3 16.1 17.4 22.9 25.3 27.9 30.0 29.3 28.7 25.7 20.2 14.5

33
附录 B 福建省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

B.0.1 地形地貌特征
福建省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境内峰岭耸崎,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
插其间。地势自西北向东南下降,西部以武夷山脉为主体的闽西大山带,主峰
黄岗山,海拔 2158m;中部分布由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等山脉组成的闽中
大山带,其间为互不贯通的河谷、盆地;东部沿海为丘陵、平原地带。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一般适宜于丘陵、平原等第四系覆盖层达到一定厚度的
地区,福建省中、西部地表第四系薄,多为基岩出露。因此,从区域上看,福
建省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比较适宜建在东部沿海丘陵、平原地带,而中、西部基
岩地区并不适合。
B.0.2 地下水类型及分布
据 2010 年数据统计,我省地表水资源量为 1651.5 亿 m3。我省地下水类型
主要分为三大类型,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
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赋存于第四系砂层、砾卵石层
中,其成因包括冲积、冲洪积、海积和风积等类型。整个第四系沉积厚度薄,
一般厚 10 余米,大者单孔厚度不超过 100m。含水层厚度最大也仅 20~30m。
其分布面积小,仅分布于河流两岸,但在河口形成平原则相对面积大些,最大
的漳州平原也仅 500km2 左右或在山区盆地零星分布。该类型地下水水量较充
沛,在松散岩地区地下水回灌效果好,适宜使用地下水地源热泵。
碳酸盐岩类岩溶水主要赋存于灰岩岩溶中,其地貌上多形成盆地。分布于
我省西部龙岩、连城、长汀、大田、永安等地,其分布面积不到全省的 1%。岩
溶水是我省最具供水意义的地下水。其中龙岩市区最具代表性。一般覆盖型盆
地均有流量大于 1000m3/d 的岩溶泉,最大者为原龙岩水塘泉流量大于 2 万
m3/d。覆盖型岩溶水,由于岩溶埋深浅,一般在 30m 以内,单孔出水量多在
1000~3000m3/d,大者可达 1.7 万 m3/d。而处于盆地边缘地区,由于岩溶发育程
度不如中心区,所以富水性差些,一般在 500~1000m3/d。但是,岩溶水主要分
布地(龙岩盆地)在“省地下水功能区划”中属于集中式供水水源区,开发地
下水源热泵可能会对该地区地下水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不建议在碳酸盐
岩类岩溶水地区开发地下水源热泵系统。
基岩裂隙水赋存于侵入岩、火山岩、变质岩及各类碎屑岩等。出露面积约
11.2 万 km2,占全省面积 92.4%。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中,其出水量大小
与大气降水、基岩岩性、裂隙发育程度、地貌汇水条件和构造发育程度等因素
密切相关。通常,基岩含水层裂隙率低、渗透性差,水量小,很难满足地下水
源热泵系统的需水量要求;此外,地下水回灌难度极大,采灌比高,开发难度
大。裂隙岩含水层地区并不合适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建设。
B.0.3 地下水水质情况
一般而言,地下水水化学主要受地形、岩性及距离海的远近等因素所控
制。总的规律从山区经丘陵、台地至沿海平原,因水循环条件与现代海水或埋
藏海水的影响,地下水的 pH 值从 6 渐增至 8。矿化度则自 0.1 增加至 1g/L 以
上 , 最 大 可 达 35g/L 。 其 阴 离 子 分 带 性 明 显 , 从 山 区 至 沿 海 , 由

34
HCO3→HCO3·Cl→Cl·HCO3→Cl 型 。 局 部 地 带 也 有 例 外 , 如 矿 区 附 近 有
HCO3·SO4 型,山区小凹地中也有 Cl·HCO3 或 Cl 型水。阳离子则以 Na 为主,而
第四系海积、冲积层中以 Na·Ca 为主,受海水影响则出现 Na·Mg 型,此外与岩
性有关,灰岩地区则以 Ca 为主,佛昙层与玄武岩有关,则出现 Mg·Na 型水。
我 省 东 部 沿 海 地 区 的 松 散 岩 孔 隙 水 中 阴 离 子 主 要 为 C1 , 阳 离 子 主 要 为
Na 、 Mg ; 岩 溶 水 和 裂 隙 水 中 阴 离 子 主 要 为 C1 、 HCO3 , 阳 离 子 主 要 为
Na、Ca。PH 值在 6~8 之间。
B.0.4 地下水动态特征
我省实际情况浅层地下水动态有长期观测资料的仅有福州、漳州、东山三
处。福州浅层地下水动态特征主要受开采地热水的影响,在地热田范围内从
1980 年 底 至 2000 年 底 浅 层 地 下 水 位 下 降 最 深 的 达
12.38m(G050200350102SC001)。远离地热田区,由于福州很少利用浅层地下
水,所以其动态变化幅度不大,一般仅在 0.5~1m 间,有的上升,有的下降。
漳州仅有 4 个观测井,其动态变化幅度在 0.7~1m 间。东山有监测井 13 个,其
动 态 变 化 幅 度 一 般 在 0.6 ~ 1.1m 间 ; 个 别 仅 0.2 ~ 0.3m ; 最 大 变 幅 达 4.2 ~
5.4m。主要原因也是受利用浅层地下水量大小所制约。
此外,在龙岩、连城两地对岩溶水进行长观监测。龙岩有观测井 8 个,其
地下水动态变化幅度也不大,仅 1~1.5m 间,个别达 3m 左右。连城有监测井 8
个,其变化幅度在 0.7~7.1m 间。
总的来看,一般情况下福建省地下水动态较稳定,变幅小,适宜于地下水
源热泵系统的开发。但对个地下水开发程度高的地区应作好调查工作。

35
附录 C 福建省地埋管资源分布情况

C.0.1 地质概况
福建省属全球地质构造的亚欧大陆型板块东南缘,据槽台观点,其大地构
造单元属华南加里东褶皱系的东南部。以中生代燕山期为主的火山岩类和以花
岗岩类为特色的侵入岩约各占全省陆域面积的 1/3,其余 1/3 为沉积岩和区域变
质岩。陆域内除志留系及下第三系(海域有后者)外,其它时代地层均有出露。
岩石类型较复杂,岩石地层的纵横向分区性明显。
陆域及海域地壳属硅铝质的典型的陆壳型,厚度中等,具有明显的分层特
征。自地壳形成早期,主要是元古代(可能包括晚太古代)以来,经历了多旋回
的发展过程,地质构造颇为复杂。晚三叠纪(距今 2.3 亿年)始形成福建海陆雏
形,白垩纪则构成西部为陆地、东部为台湾海峡及东海的海陆基本格局。依据
地质构造演化的差异,可将本省陆域划分为闽西北隆起区、闽西南拗陷区和闽
东火山断拗带三个构造单元,其中平潭至东山沿海地带可能为一狭长隆起带 (现
命名为闽东南沿海断隆带)。
福建境内的地壳历经 20 多亿年的地质演化,特别是吕梁(中条或武夷)和加
里东及燕山运动分别形成褶皱基底与一系列北东一南西、北北东—南南西走向
为主的褶皱、断裂北西—南东和北东东走向断裂,奠定了地形的基本构造格
局。全省:山体、构造谷地乃至海岸线的走向均以北北东—南南西及北东—南
西走向为主体。全省山岭耸峙,丘陵起伏,山地和丘陵的面积占全省总面积
90%以上。其中 1000 米以上的中山占 3.25%;500~1000 米的低山占 32.87%;
50~500 米的丘陵、台地占 58.88%,平原仅占 5%。
全省地势以北北东—南南西为轴线,由西北向东南渐次下降,形成二起二
伏的态势,即闽西大山带—闽西纵谷—闽中大山带—闽东南丘陵、台地、平
原。
C.0.2 闽西大山带
闽西大山带以武夷山脉为主体,该山脉北起闽浙赣交界处,沿闽赣省界及
福建西部向西南延伸到闽赣粤交界处,主峰黄岗山以北呈北东—南西走向,以
南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全长约 500 千米,宽度南北不一,北部为 30~50 千
米,中部最宽达百余千米。
武夷山脉北段,即光泽、邵武及以北山体,山势高峻,海拔在 1000 米以
上,1500 米以上的山峰比比皆是,主峰黄岗山海拔 2157.8 米,为全省最高峰。
杉岭为闽西大山带的一部分,位于光泽与武夷山(市)、建阳、邵武之间,北接
武夷山主峰黄岗山,顺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的构造线向西南延伸到邵武、泰宁
边界。根据构造、山体走向及高度,杉岭应为武夷山主脊的组成部分,主峰背
岗,海拔 1858.9 米。
从邵武、泰宁边界往南至宁化、长汀边界之山体为武夷山脉的中段,高度
比北段略低,海拔一般在 750 米以上,1000 米以上的山峰屡见不鲜,最高峰为
建宁、泰宁两县交界处的白石顶,海拔 1857.6 米。山体宽度较大,西起江西黎
川、广昌,向东一直绵延到沙溪河谷;山脉被金溪、沙溪及其支流切割成数列
山体,但其走向仍大致保持北北东—南南西或北东—南西走向。

36
武夷山脉南段是指长汀以南到闽、赣、粤边界的山体。此段山势较低,切
割较为破碎,海拔在 500~1000 米之间,仅少数山峰在 1000 米以上,大部分为
低山和丘陵。
武夷山脉由于受掀斜构造的影响,山岭西北坡陡峻,东南坡较为平缓。从
位于闽赣省界的主脊向西到江西的信江、盱江的 200 米以下的河谷地带,水平
距离仅 10~20 千米,部分地区只有几千米。而从主脊向东南则频繁起伏且呈阶
梯状下降,坡降较平缓,每一起伏亦是西坡陡东坡缓。因而虽说武夷山脉位于
闽赣边界,但进入江西后很快就湮没于信江、盱江、梅江等河谷,而在福建境
内则向东连绵达数十至上百千米。
闽西大山带散布着许多山间盆地,但面积不大。主要有光泽、泰宁、夏
茂、宁化、连城、长汀等盆地。这些盆地多为低丘,仅底部河谷两旁有小片平
地。
C.0.3 闽西纵谷
闽西纵谷包括建溪流域和沙溪谷地。建溪流域较开阔,由多条支流组成一
大面积的扇状地区,地面为许多互不连贯的河谷盆地和分隔这些盆地的丘陵及
低山所组成;沙溪谷地较为狭窄,宽度一般只有几千米到十几千米。主要盆地
有建阳、建瓯、浦城、王台(来舟)、沙县、永安、小陶等。本带为闽西北重要
的农耕区及重要城镇的集中地。
C.0.4 闽中大山带
闽中大山带是指松溪—建溪—沙溪以东呈北东—南西走向的高大宽厚的山
体。该山带被闽江、九龙江等深切分割成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三条山脉。
闽江以北称鹫峰山脉,山体高大宽厚、起伏连绵,南北长百余千米,东西宽达
60~80 千米,海拔 1000 米左右,最高峰辰山海拔 1822.2 米。鹫峰山脉主脊呈
北北东—南南西走向,其东南坡受北西—南东方向构造影响较为明显,故东南
坡之支脉呈明显的北西—南东走向,尤其在福州、连江、罗源一带更为显著。
闽江至九龙江之间的山体称戴云山脉,该山脉为闽中大山带的主体,长宽均百
余千米,海拔 1000 米上下,主峰戴云山高 1856.0 米,尤溪、梅溪——浐溪(大
樟溪上游)将该山脉切割成三列仍保持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的平行山体。九龙江
以南为博平岭,该山体较为低缓,地面切割较破碎,以低山丘陵为主体,海拔
750 米左右,但 1000 米以上山峰仍为数不少。
闽中大山带各山脉同武夷山脉一样,也是西坡陡峻、东坡平缓,且多起
伏。再者,分水线偏于山体西侧。这些特点尤以鹫峰山脉为典型。此外,该大
山带顺构造的河谷有串珠状的河谷盆地,由于差异性断块升降和外力的综合作
用,山体中形成多级剥蚀面(夷平面),以仙游钟山为典型。
C.0.5 东部丘陵、台地、平原带
东部丘陵、台地、平原带是指闽中大山带以东的沿海地带。该带在闽江口
以北较为狭窄,主要以鹫峰山脉东支的余脉所形成的丘陵为主体。许多山丘直
逼海岸,形成曲折的港湾式海岸。平原数量少、规模小,如连江、宁德等。闽
江口以南的沿海地区,山前地带由高丘陵组成,沿海及半岛、岛屿的大部分为
低丘和红土台地,仅河口或沿海的局部地带,才形成规模不大的冲积、海积平
原。全省最大的平原——漳州平原,其长、宽不过 30 千米左右,面积仅 600 多
平方千米。略具规模的还有福州平原、兴化平原、泉州平原以及诏安、漳浦、
龙海、同安、长乐等地的平原。

37
附录 D 福建省地源热泵适宜性分析

D.0.1 福建省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适宜性分析
我 省 主 要 流 域 1 月 份 平 均 水 温 为 9.9℃~17.1℃ , 7 月 份 平 均 水 温 为
25.8℃~32.1℃,主要流域径流量充沛,较适宜使用地表水地源热泵。
D.0.2 福建省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适宜性分析
依据福建省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我省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适宜性可划分以
下 3 个区域(详见图 C-1)。
1 区(东部福州、福清、厦门、漳州沿海一线)第四系覆盖层分布相对较
广,且达到一定的厚度,岩性主要为砂层、砾卵石层,地下水富水性、岩层渗
透性均较好,划分为适宜区。
2 区(中、西部大部分地区)为侵入岩、火山岩、变质岩及各类碎屑岩等,
第四系覆盖层分布极少,且厚度薄,地下水富水性、岩层渗透性差,划分为不
适宜区。
3 区(龙岩盆地)主要为埋藏性岩溶发育区,且埋深较大,富水性好,但分
布面积小,占全省面积不到 1%,在“省地下水功能区划”中属于集中式供水水
源区,因此划分为不建议开发区。
D.0.3 福建省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适宜性分析
依据我省地埋管资源分布情况可知,我省地形山岭耸峙,丘陵起伏,山地和
丘陵的面积占全省总面积 90%以上,这些区域地表第四系薄,大多为基岩出
露,会造成地埋管地源热泵施工难,造价高。在这些区域使用地埋管地源热泵
系统应慎重考虑。

38
图 D-1 福建省地下水地源热泵适宜性分区图

39
附录 E 热泵机组试运转记录表

单位工程名称 分部工程名称

施工执行标准
分项工程名称
名称及编号

测试仪器及精度 试验日期 项目经理

额定 允许
制冷量 制热量
设备名称 功率 制冷剂 噪声 试验电流(A) 试验电压(V) 运转时间(h) 测试过程 测试结果
(kW) (kW)
(kW) (dB)

40
验 施工单位 专业监理工程师(签名):
收 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签名): (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结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签名):
论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41
附录 F 热泵机组性能系数和系统能效比的计算方法

F.0.1 热泵机组制热/制冷性能系数
热泵机组制冷/制热性能系数根据测试结果,按下式计算:
QL
COP L=
Ni (F.0.1-1)

QH
COP H =
Ni (F.0.1-2)

式中:COPL —— 热泵机组的制冷性能系数;
COPH —— 热泵机组的制热性能系数;
QL —— 测试期间机组的平均制冷量,kW;
QH —— 测试期间机组的平均制热量,kW;
Ni ——测试期间机组的平均输入功率,kW。
机组测试期间的平均制冷(热)量按下式计算:
Q=Vρ cΔt w / 3600 (F.0.1-3)
式中:V—— 热泵机组用户侧平均流量,m3/h;
Δt w ——热泵机组用户侧进出口水温差,℃;
ρ——冷(热)水平均密度,kg/m3;
c ——冷(热)水平均定压比热,kJ/(kg.℃)。
ρ、c 可根据介质进出口平均温度由物性参数表查取。
F.0.2 系统能效比
热泵系统的典型季节系统能效比根据测试结果,按下式计算:
QS
L
COP SL=
N i +∑ N j (F.0.2-1)

QSH
COP SH =
N i +∑ N j (F.0.2-2)

式中:
COP SL —— 热泵系统的制冷能效比;

COP SH —— 热泵系统的制热能效比;

QS
L —— 系统测试期间的总制冷量,kW·h;

42
Q SH —— 系统测试期间的总制热量,kW·h;

N i —— 系统测试期间,热泵机组所消耗的电量,kW·h;

N j ——系统测试期间,水泵所消耗的电量,kW·h。
系统测试期间的总制冷(热)量按下式计算:
n
Q=∑ q i
i (F.0.2-3)

q=Vρ cΔt w (F.0.2-4)

式中:V—— 系统用户侧的平均流量,m3/h;
Δt w ——系统用户侧的进出口水温差,℃;
ρ——冷(热)水平均密度,kg/m3;
c ——冷(热)水平均定压比热,kJ/(kg.℃)。
ρ、c 可根据介质进出口平均温度由物性参数表查取。

43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
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

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
“应按……执行”。

44
引用标准名录

1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366
2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3
3 《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 50296
4 《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管井施工操作规程》CJJ 13
5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
6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
7 《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74
8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
9 《水源热泵机组》GB/T19409
10 《工业建筑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
11 《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
12 《民用建筑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
13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
14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
15 《建筑地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
16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17 《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093
18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GB/T 50801

45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福建省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ground-source heat pump

system of Fujian

DBJ/T13-156—202X

条文说明

46
1 总则

1.0.1 本规程宗旨:地源热泵系统是利用浅层地热资源,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
能),实现低品位热能向高品位热能转移,从而达到供热与制冷的目的。该技术具有显著
的节能与环保效益,符合我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近年来在我省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
由于缺乏相应技术规程予以规范,一些项目实施前没有进行合理设计与评估,造成系统运
行问题,无法发挥其应有的节能潜力,浪费了人力和物力,影响了地源热泵系统的良性发
展。为了规范福建省地源热泵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以及更好地发挥其节能效益,特制定本
规程。
1.0.3 福建省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时除了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其他有关标准规范的相关规
定,主要有:《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水源热泵机组》GB/T19409、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
《工业建筑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 等。

47
3 工程勘察和方案评估

3.1 一般规定
3.1.1 工程场地状况及浅层地热能资源条件是能否应用地源热泵系统的基础。地源热泵系统
方案设计前,应根据调查及勘察情况,选择采用合适的地源热泵系统。浅层地热能资源勘
查包括地埋管换热系统勘查、地下水换热系统勘查及地表水换热系统勘查。
3.1.2 在工程场区内或附近有水井的地区,可调差收集已有工程勘察及水井资料。调查区域
半径宜大于拟定换热区 100~200m。在地源热泵我省主要流域径流量、水温数据为我省各水
文站多年统计数据平均值。浅层地热能资源分布情况附录 A、附录 B、附录 C 以及福建省
地源热泵适宜性分析附录 D,仅供方案设计时参考使用,施工图设计时应以勘察数据为准。
3.1.4 工程场地可利用面积应满足修建地表水抽水构筑物(地表水换热系统)或修建地下水
抽水井和回灌井(地下水换热系统)或埋设水平或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地埋管换热系统)
的需要。同时应满足运输、置放和操作施工机具及埋设室外管网的需要。
工程场地情况调查应尽量详细,为后期的地源热泵项目建设提供基础资料,除原国标
规定内容外,调查内容还应包括工程场区及附近地下水径流方向、速度,地下水静水位、
水温、水质分布,冻土层厚度等。
3.2 地表水换热系统勘察
3.2.1 工程场地状况及地表水资源条件是能否应用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的基础。地表水水源
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应根据调查及勘察情况,选择合理的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形式。
3.2.2 地表水水温、水位及流量勘查应包括近 20 年最高和最低水温、水位及最大和最小水
量;地表水水质勘查应包括:引起腐蚀与结垢的主要化学成分,地表水源中含有的水生物、
细菌类、固体含量及盐碱量等。
3.2.3 目前已经出现了大量蓄水电站,蓄水后和原有水体相比较水温、水质、水位等发生较
大变化。原有水体附近的建筑若采用蓄水前的资料进行地表水源热泵的设计,必然和实际
条件差异较大。因此,应该采用蓄水后的水文特征进行地表水地源热泵的设计,以满足实
际运行的需要。
3.2.4 勘察报告需要包括所有勘察信息,满足后续设计、施工工作需求。
3.3 地下水换热系统勘察
3.3.1 水文地质条件勘察可参照《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供水管井技术规
范》GB50296 进行。通过勘察,查明拟建热源井地段的水文地质条件,即一个地区地下水
的分布、埋藏,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以及水质水量等特征。对地下水资源做出
可靠评价,提出地下水合理利用方案,并预测地下水的动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为热源井
设计提供依据。
3.3.2 勘察工程场区拟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保护情况,地下水不应处在保护区保护范围内或者
属于禁止开发类型。
3.3.3 渗透系数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断面的流量(m/d),一般用来衡量地下水在含水层
中径流的快慢。
3.3.4 水文地质勘探孔即为查明水文地质条件、低层结构,获取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按水
文地质钻探要求施工。
3.3.5 通过勘察,查明拟建换热井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即场地所在区域地下水的分布、埋

48
藏,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以及水质和水量等特征。对地下水资源作出可靠评价,
提出地下水合理利用方案,并预测地下水的动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为换热井设计和布置
提供依据。
岩溶发育地区普遍存在洞穴,且埋藏浅、分布密,顶部岩土体强度低,在地下水取水
过程中可能引起地面坍塌,不同程度地威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进行地下水换热系
统勘察时,应根据岩溶发育地区的地层、构造及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可行性评价,并给出是
否可以取水的明确结论。
3.3.6 应根据工程场地应用现状调查和勘察结果,对场地范围、大小、地形地貌、已有建筑
物及地下建(构)筑物情况;换热井成井工艺;地下水分布、流向、流速、渗透系数、影
响半径、降深等;多井取水(回灌)时取水、回灌量的变化、场地温度场分布以及“热贯
通”现象的防范;取水(回灌)对周边地质状况和建筑物的影响,对生态和环境的潜在影
响等进行描述和分析;对拟建场地地下水利用作出可行性评价,给出地下水合理利用方案,
并提出在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3.4 地埋管换热系统勘察
3.4.1 岩土体地质条件勘察可参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及《供水水文地质勘察
规范》GB 50027 进行。
3.4.3 采用水平地埋管换热器时,地埋管换热系统勘察采用槽探或钎探进行。槽探是为了了
解构造线和破碎带宽度、地层和岩性界限及其延伸方向等在地表挖掘探槽的工程勘察技术,
探槽应根据场地形状确定,钎探方法可与槽探配合使用,并参照相关标准执行。采用竖直
地埋管换热器时,地埋管换热系统勘察采用钻探进行,钻探方案应根据现场情况确定。探
槽和勘查孔的深度比地埋管埋设深度大,是为了探明可能存在的地层起伏变化。
水平埋管方式所需场地大,适于小型工程。竖直埋管方式所需场地较小,适于较大的
工程。工程规模大,负荷越大,所需的换热器布设场地越大,产生地层和换热能力变化的
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探槽或勘查孔的数量应随工程建筑规模的增大而增加,且尽量分散布
置,使勘察结果可以代表换热孔布设区域的地质条件和换热条件。
3.4.4 勘察报告应信息完整,满足后续设计、施工工作需求。
3.4.5 岩土体热响应试验参考《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366 进行。

49
4 地表水换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1 目的是减小对地表水体及其水生态环境和行舟等的影响。人为造成的环境水温变化应
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 中的规定:周平均最大温升不大于
1℃,周平均最大温降不大于 2℃。
4.1.2 地表水利用应严格执行各地有关管理政策和办法,向水资源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获得
批准后开展后续工作。
4.1.3 地表水体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面积,具体大小应根据当地气象条件、水体流速、建筑
负荷等因素综合确定。对于流动水体,大量存在枯水位和洪水位。水位不同直接影响取水
管以及水泵的标高确定。因此,必须进行全年的水位高度变化关系确定设计方案。而水体
和建筑之间的地质状况是确定主管路安装的必要条件,若为卵石层或软土分布,即可采用
顶管技术实现非开挖安装。地质构造也可为换热系统设计的初投资提供参考。
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设计前,应获得一年完整的地表水水量、水温、水质相关资料,
并宜通过现场测量获得数据。若地表水最热月平均温度高于 30℃,最冷月平均温度低于
8℃,或冬季有结冰可能的地表水,则地表水不应作为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的热源。
4.1.4 地源热泵系统最大吸热量或释热量按本标准第 4.2.1 条条文说明的规定计算。大量的
调研表明,对于滞留水体,若不进行水体的热承载能力计算,将会导致运行后期取水温度
过高或过低,系统的节能率下降甚至系统无法运行。因此,对于滞留水体,通过水体的热
承载能力计算,可以得到全年的水温变化规律,从而得到地表水源热泵相对传统空调系统
的节能率。
4.2 地表水换热系统设计
4.2.3 取水口应远离回水口,目的是避免热交换短路,取水口与回水口距离可通过流体计算
软件模拟论证确定。
4.2.4 直接进入水源热泵机组的水质应满足以下要求:含砂量小于 100mg/L,PH 值为
2−
6.5~9.5,CaO 小于 200mg/L,矿化物小于 3g/L,Cl-小于 100mg/L, SO4 小于 200g/L,Fe2+

小于 1mg/L,H2S 小于 0.5mg/L。地表水源包括江河、湖泊和城市污水等,因这些地表水的
水质比经冷却塔冷却后的水质差,与机组标准工况所规定的水质存在区别,而结垢对机组
的性能影响很大,因此需进行修正,并设置在线清洗装置。一般来说,常规机组的污垢系
数为:蒸发器侧取 0.018(m2·℃/kW ),冷凝器侧取 0.044(m2·℃/kW )。对于以地表水为
低位热源的系统,经水质处理,并设置在 线清洗装 置 后 ,冷 凝 器 侧污垢 系统可 以取
0.086(m2·℃/kW)。在初期地表水地源热泵发展阶段,由于设备以及系统认识的限制,在
取水侧的水质处理代价太大。大量实测表明,主要的水质问题是泥沙含量的问题。目前,
球刷机、自动毛刷机等设备的出现,完全没有必要采用水厂水质处理的方式去处理水质。
同时,水源热泵换热器新型结构型式的出现,也同样可以实现简易的清洗功能。
4.2.6 U 形等舒展性好的换热单元可减小流动阻力。
4.2.7 可采用 20%酒精溶液、20%乙烯乙二醇溶液、20%丙烯乙二醇溶液等作为换热器循
环工质。但有污染水体风险时,不应采用防冻液。
4.2.9 同程设计有利于水利平衡,供、回水管分开设置以防止热短路。

50
4.2.13 在滞留水体中,夏季状况下存在明显的温度分层现象。采用同温层排水,目的是保
证水体的水温不受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的影响。而实际工程中,保证同温层排水不易
实施。换热系统通过表层排水工程造价低,但需要注意的是若采用低温差设计,有可能导
致排水温度低于表层水温,导致太阳辐射直接加热达到表面的低水温,从而严重影响水体
的冷量。通过大温差排水,不仅节约了水泵能耗,而且避免了低层温度较低的水被系统带
入到水体表面被“翻晒”。
4.2.14 在滞留水体中采用单水管取水,由于水量较大,通常直接导致水体上部高温度的水
被卷吸进入到取水管中,无法实现该深度的取水温度。因此,采用多点取水的方案,可以
有效降低取水管的负压,达到需求取水温度。另外,在取水管路设计中,采用在管道表面
进行微孔取水,同样可以实现在该水层取水,避免上部高温水的卷入。实际工程表明,这
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4.2.17 海水源地源热泵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
1 海水有一定的腐蚀性,沿海区域一般不宜采用地下水地源热泵,以防止海水侵蚀陆
地、地层沉降及建筑物地基下沉等;开式系统应控制使用后的海水温度指标和含氯浓度,
以免影响海洋生态环境;此外还需要考虑到设备与管道的耐腐蚀问题。
3 海水由于潮汐的影响,会对系统产生一定的水流应力。
4 接触海水的管道和设备容易附着海洋生物,对海水的输送和利用有一定影响。为了
防止由于水处理造成对海水的污染,对海水进行过滤、杀菌等水处理措施时,应采用物理
方法。
5 为防止漂浮物及鱼类进入格栅,取水头部处流速宜接近海流流速,理论 断面处(相
应百年一遇低水位条件下,取水头部入口处的过水断面)平均流速不 宜大于 0.2 m/s。
4.3 地表水换热系统施工
4.3.2 换热盘管任何扭曲部分均应切除,未受损部分熔接后须经压力测试合格后才可使用。
换热盘管存放时,不得在阳光在下曝晒。
4.3.3 换热盘管一般固定在排架上,并在下部安装衬垫物,衬垫物可采用轮胎等。

51
5 地下水换热系统
5.1 一般规定
5.1.1 同层回灌可避免污染含水层和维持同一含水层储量,保护地热能资源。热源井只能用
于置换地下冷量或热量,不得用于取水等其他用途。抽水、回灌过程中应采取密闭等措施,
不得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5.1.2 地下水的利用,应严格执行各地有关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办法,在地下水资源丰富且政
策允许的地区,拟采用地下水的地源热泵项目,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水资源利用论证
报告,经相关部门组织评审,并报水资源主管部门审批通过,在取得取水许可审批和凿井
批准手续后,方可利用地下水,并严格按审批许可的取水量进行取水。
5.1.4 地下水供水管不得与市政管道直接接连是为了避免污染市政供水和使用自来水取热;
地下水回灌不得与市政管道直接连接,是为了避免回灌水排入下水,保护水资源不被污染。
5.2 地下水换热系统设计
5.2.2 换热井井身结构设计包括:渗滤管段、沉降管段以及实管段的长度和位置设计;滤料
层厚度,滤料规格设计;渗滤管段过滤器的选型;抽回两用井分流器的选型等。
5.2.3 地下水地源热泵项目大多在市区或居民区内,用地面积有限,井位布置不可能任意选
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热源井的布置应考虑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场地的可布井
范围,着重考虑两点:一是尽量避开那些对地面变形反应敏感的建(构)筑物和地下管
网,二是避免抽水井和回灌井之间产生“热贯通”效应以保证热交换效率,同时还要考虑
抽水井距离过近,降低抽水井的涌水量。
5.2.4 氧气会与水井内存在的低价铁离子反应形成铁的氧化物,也能产生气体黏合物,引起
回灌井阻塞,为此,热源井设计时应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空气侵入现象。
5.2.5 抽水井与回灌井相互转换以利于开采、洗井、岩土体和含水层的热平衡。抽水井具有
长时间抽水和回灌的双重功能,要求不出砂又保持通畅。抽水井与回灌井间设排气装置,
可避免将空气带入含水层。
5.2.6 回扬是指回灌井堵塞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回灌水而改为抽水,将堵塞物抽出,并将浑
水排放的过程。
5.2.7 为保证持续出水量和完全回灌的要求,应根据抽水试验和回灌试验结果,确定抽水井
与回灌井配置,典型的灌抽比和井的配置见下表。
表 1 典型的灌抽比和井的配置
含水层情况 回灌水量/抽水量(%) 井的配置
砾石 >80 一抽一灌
中粗砂 50-70 一抽二灌
细砂 30-50 一抽三灌
5.2.11 从保障地下水安全回灌及水源热泵机组正常运行的角度,地下水尽可能不直接进入
水源热泵机组。直接进入水源热泵机组的地下水水质应满足以下要求(引自《工业建筑采
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 第 7.3.3 条条文说明):含砂量小于 1/200000,PH
2−
值 为 6.5~8.5 , CaO 小 于 200mg/L , 矿 化 物 小 于 3g/L , Cl- 小 于 100mg/L , SO4 小 于
200g/L,Fe2+小于 1mg/L,H2S 小于 0.5mg/L。
当水质达不到要求时,应进行水处理。经过处理后仍达不到规定时,应在地下水与水
源热泵机组之间加设中间换热器。对于腐蚀性及硬度高的水源,应设置抗腐蚀的不锈钢换

52
热器或钛板换热器。在使用海水时,建议在进入换热器前增加氯气处理置换以防止藻类在
换热器内部滋生。
当水温不能满足水源热泵机组使用要求时,可通过混水或设置中间换热器进行调节,
以满足机组对温度的要求。
变流量系统设计可降低地下水换热系统的运行费用,且进入地源热泵系统的地下水水
量越小,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也越小。
5.2.12 多个抽水井、回灌井供回水管网布置时应采取有效的水力平衡措施,特别是回灌井,
应尽量避免因管道阻力差异影响回灌量。
5.2.13 加压回灌时应分析换热井渗透稳定性和水井井管顶托及下沉影响,控制抽水降深和
回灌压力,并采取措施稳定井管。
5.2.14 为了防止微生物生长、化学沉淀和气泡堵塞,泵管与井管的连接部位应做好密封,
必要时在回灌管的出口装节流阀,使整个回灌管中不致出现负压。
5.3 地下水换热系统施工
5.3.2 换热井及其周围区域的工程勘察资料包括施工场区内地下水换热系统勘察资料及其他
专业的管线布置图等。
5.3.5 洗井应在热源井成井后及时进行,并应从上部开始逐渐加深,以防止冲洗介质固结在
井壁上而影响井的出水能力。洗井方法应根据含水层特性、管井结构及井管强度等因素选
用,并宜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洗井方法联合进行,实施时,还应参照施工方面的经验。
洗井后即应进行抽水试验,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水位和出水量的稳定。回灌试验根
据试验目的、回灌地层特征、经济技术条件选用地面入渗法或地下灌注法。无论采用何种
方法都不能污染地下水。
由于群井效应、地下水动态变化、管网影响等,单井试验结果与地下水换热系统整体
运行状态可能存在差异,为保证达到设计要求,应进行群井整体抽水、回灌试验。
5.3.7 不宜以树木或其他非永久固定的目标作为标识。
5.3.8 地下水供回水管采用聚乙烯管(PE100)直埋敷设时,采用热熔连接;地下水供回水
管采用无缝钢管时,采用法兰或焊接连接,供水管宜保温。
5.4 地下水换热系统检验与验收
5.4.3 水质要求符合本规范第 5.2.11 条条文说明的规定。

53
6 浅层地埋管换热系统

6.1 一般规定
6.1.1 岩土体的特性对地埋管换热器施工进度和初投资有很大影响。坚硬的岩土体将增加施
工难度及初投资,而松软岩土体的地质变形对地埋管换热器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工
程勘察完成后,应对地埋管换热系统实施的可行性进行评估。
6.1.2 分区设置地埋管换热器与集中设置相比,便于地下土壤温度场的恢复,在部分负荷工
况下,可以实现地埋管换热系统各换热环路的轮换或间歇运行,有利于减少岩土体的换热
强度,便于系统分区管理、维护,提高地埋管换热系统使用的可靠性。
6.1.3 施工时应明确输配管线的位置和埋管区域,同时确定进出重型设备的车道位置,应避
开既有地下管线及构筑物,保证在保护线以外。管沟开挖施工中遇有文物古迹时,应予以
保护,避开并及时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使地埋管换热器远离水井、室外排水设施等构筑
物,以减少这些设施的影响,距离水井、化粪池宜不少于 15m。靠近机房或者以机房为中
心是为了缩短供、回水集管的长度。
6.1.4 埋管区域不应以树木、灌木、花园等作为标识,每孔地埋管换热器都应建立数据档案,
包括定位坐标、实际深度、钻孔完成时间等。
6.1.6 利用建筑物桩基和底板下的空间敷设地埋管换热器可有效降低钻孔成本,增加埋管数
量。但在施工操作上需要与其他专业交叉、配合和衔接。因此,应根据埋管方式进行详细
的施工组织设计,与桩基和土建施工方密切配合,综合考虑地埋管绑扎、混凝土浇灌、成
品保护及对桩基底板、防水的影响等各种因素。
6.1.7 目的在于增加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便于系统充液,一般可在分水器或者集水器上
预留充液管。地埋管换热器系统上要设置排气、定压、膨胀、自动补水及水过滤等装置,
和压力表、温度计等仪器。
6.1.8 目的在于防止地埋管换热系统堵塞。
6.2 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
6.2.3 全年冷、热负荷平衡失调,将导致地埋管区域岩土体温度持续升高或降低,从而影响
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降低地埋管换热系统的运行效率。因此,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
应考虑全年冷热负荷的影响。
6.2.4 大规模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宜进行 10 年以上地源侧热平衡计算。
6.2.6 地埋管换热器有水平和竖直两种埋管方式。当可利用地表面积较大,浅层岩土体得温
度及热物性受气候、雨水、埋设深度影响较小时,宜采用水平地埋管换热器。否则,宜采
用竖直地埋管换热器。
6.2.7 地埋管换热器设计计算是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所特有的内容,由于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效
果受岩土体设计热物性及地下水流动情况等地质条件影响非常大,使不同地区,甚至同一
地区不同区域岩土体的换热特性差别都很大。为保证地埋管换热器设计符合实际,满足使
用要求,通常设计前需要对现场岩土体热物性进行测定,并根据实测数据进行计算。
6.2.8 热响应试验方法参考《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050366 附录 C。
6.2.11 从水平地埋管系统安全性角度考虑进行分组连接,同时分组连接可以较好的实现各
组间水力平衡。
6.2.12 为避免换热短路,钻孔间距应通过计算确定。岩土体吸、释热量平衡时,宜取小

54
值;反之取大值。
6.2.14 利于水利平衡及降低压力损失。供、回水环路集管的间距不小于 0.6m,是为了减少
供回水管间的热传递。
6.2.15 考虑系统安全因素,采用集管并联连接方式,出现个别钻孔内换热器破损情况,可
采用关闭该集管环路的方法,避免影响整个地下换热系统。若并联的地埋管换热器数量过
多,一方面单个集管环路可能发生的故障率上升,另一方面由于故障关闭集管环路后,对
地下换热系统的换热量和系统性能会有显著影响。
6.2.16 地埋管换热系统,可结合建筑桩基进行地埋管换热器设置,宜将换热管捆扎在桩基
的钢筋网架上,浇灌混凝土,将换热管固定在桩基内。桩基内的换热器与竖直地埋管换热
器间水力平衡,是换热效率保证的基础。
6.2.17 钻孔区域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划分,分区设置分、集水器可有效控制各区域地埋管换
热器间水力平衡。
6.2.18 保证地下埋管的导热效果,但对于地质情况多为岩土的区域,回填料导热系数可低
于岩土体导热系数。
6.2.19 传热介质不同,其摩擦阻力也不同,水力计算应按选用的传热介质的水力特性进行
计算。
6.2.22 采用此公式可对地埋管管材选择进行校核。
6.2.23 根据地埋管材料、施工和输送成本综合比较的经济比摩阻范围。考虑到大型工程埋
管占地面积较大,埋管系统管线较长,可能还需要分区设置,此时连接各区域分、集水器
和热泵机组的管道管径、流量都较大,可参考空调水系统经济比摩阻进行选择。
6.4 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
6.4.3 地埋管的质量对地埋管换热系统至关重要。进入现场的地埋管及管件应逐件进行外观
检查,破损和不合格产品严禁使用。不得采用出厂已久的管材,宜采用刚制造出的管材。
6.4.4 考虑到安全强度,为了避免增加换热器泄露风险,禁止采用拼接管道作为换热器。
6.4.6 回填料应采用网孔不大于 15mm×15mm 的筛进行过筛,保证回填料不含有尖利的岩
石块和其他碎石。为保证回填均匀且回填料与管道紧密接触,回填应在管道两侧同步进行,
同一沟槽中有双排或多排管道时,管道之间的回填压实应与管道和槽壁之间的回填压实对
称进行。各压实面的高差不宜超过 30cm。管腋部采用人工回填,确保塞严、捣实。分层管
道回填时,应重点作好每一管道层上方 15cm 范围内的回填。管道两侧和管顶以上 50cm 范
围内,应采用轻夯实,严禁压实机具直接作用在管道上,使管道受损。
6.4.7 本条旨在指导水平地埋管铺设及回填施工。
6.4.8 护壁套管为下入钻孔中用以保护钻孔孔壁的套管。钻孔前,护壁套管应预先组装好,
施钻完毕应尽快将套管放入钻孔中,并立即将水充满套管,以防孔内积水使套管脱离孔底
上浮,达不到预定埋设深度。
下管时,可采用每隔 2~4m 设一弹簧卡(或固定支卡)的方式将 U 形管支管分开,以
提高换热效果。
6.4.9 U 形管安装完毕后,应立即灌浆回填封孔,隔离含水层。灌浆即使用泥浆泵通过灌浆
管将混合浆灌入钻孔中的过程。泥浆泵的泵压足以使孔底的泥浆上返至地表,当上返泥浆
密度与灌注材料密度相等时,认为灌浆过程结束。灌浆时,应保证灌浆的连续性,应根据
机械灌浆的速度将灌浆管逐渐抽出,使灌浆液自下而上灌注封孔,确保钻孔灌浆密实,无
空腔,否则会降低传热效果,影响工程质量。
当埋管深度超过 40m 时,灌浆回填宜在周围邻近钻孔均钻凿完毕后进行,一旦孔斜将
相邻的 U 形管钻伤,便于更换。

55
6.4.10 对地下水流丰富的地区,为保持地下水的流动性,增强对流换热效果,不宜采用水
泥基料灌浆。
灌浆回填料一般为膨润土和细沙(或水泥)的混合浆或其它专用灌浆材料。膨润土
的比例宜占 4%~6%。钻孔时取出的泥沙浆凝固后如收缩很小时,也可用作灌浆材料。如
果地埋管换热器设在非常密实或坚硬的岩土体或岩石情况下,宜采用水泥基料灌浆,以防
止孔隙水因冻结膨胀损坏膨润土灌浆材料而导致管道被挤压节流。对地下水流丰富的地区,
为保持地下水的流动性,增强对流还热效果,不宜采用水泥基料灌浆。
回填材料应具有周围岩土相适应的较高的导热性能和保证钻孔密封性的低渗透率。
所有使用的非水泥灌浆混合物可参考加拿大地源热泵系统设计 安装标准《 Design and
Installation of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Systems for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Buildings》ANSI/CAS C448 Series-16 满足按照如下条件选取:
1 回填灌浆最小导热系数为 0.71W/m.K;
2 水力渗透系数不大于 1×10-7cm/s;
3 惰性且无毒;
4 不可生物降解。
同时灌浆混合料应保持其热力学,水文和机械性能在系统全寿命期内退化不超过
10%。
6.4.12 室外环境温度低于 0℃时,塑料地埋管物理力学性能将有所降低,容易造成地埋管
的损害,故当室外环境温度低于 0℃时,尽量避免地埋管换热器的施工。
6.4.13 警示带应清楚地标识其保护对象,例如“下面有地热管道”。宜可检测,以防止将
来任何的施工工程损坏管道。
6.5 地埋管换热系统的检验与验收
6.5.3 回填过程的检验内容包括回填料配比、混合程序、灌浆及封孔的检验。

56
7 建筑物内系统

7.1 建筑物内系统设计
7.1.3 当实际使用的水质与标准工况下所规定的水质条件不一致时,应进行修正。一般来说,
机组运行保养较好时(例如采用在线清洁等方式),水质条件较好,修正系数可以忽略;
当设计时预计到机组的运行保养可能不及时或者水质较差等不利因素时,宜对污垢系数进
行适当的修正。
7.1.4 当水温达到设定温度时,水源热泵机组应能减载或停机。用于供热时,水源热泵机组
应保证足够的流量以防止机组出口端结冰。
7.1.5 不同地区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水温差别较大,设计时应按实际水温参数进行设备
选型。末端设备选择时应适合水源热泵机组提供、回水温度的特点,保证地源热泵系统的
应用效果,提高系统节能率。
7.1.6 不同地区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水温差别较大,设计时应按实际水温参数进行设备
选型。各个项目的负荷特点和运行时间也差别较大,设计时应按实际运行的换热水温参数
进行设备选型。根据水源热泵机组的设置方式不同,分为集中、水环和分体热泵系统。水
环热泵系统是小型水/空气热泵的一种应用方式,即用水环路将小型水/空气热泵机组并联在
一起,构成以回收建筑物内部余热为主要特征的热泵供热、供冷的系统。水环热泵系统机
组的进风温度不应低于 10℃或高于 32.2℃。当进风温度低于 10℃时,应进行预热处理。
对于冬季间歇使用的建筑物,宜采用分体热泵系统,以防止停止使用时设备冻损。在满足
建筑需求的前提下,选用高温供冷末端、低温供热末端,可以有效的提高系统能效,发挥
更佳的节能作用。
7.1.7 住宅类建筑以及出租用的办公建筑,由于使用时间差异较大,宜采用分散式水源热泵
系统,一般可采用分户水源热泵机组、水源多联机或水环式水源热泵系统。
7.1.8 夏季运行时,空调水进入机组蒸发器,冷源水进入机组冷凝器。冬季运行时,空调水
进入机组冷凝器,热源水进入机组蒸发器。冬、夏季节的功能转换阀门应性能可靠,严密
不漏。
由于干式蒸发器折流板与壳体之间一般都有间隙,换热管与折流板上的管孔之间也有
间隙,所以冷冻水就会通过这些间隙泄漏(即冷冻水短路)。降低了水侧的换热效果。当
采用多流程时,气、液两相制冷剂在端盖内转向时会出现分离,从而造成下一个流程中各
管子中制冷剂流量分配不均匀的不利用现象。含气量越多,分配越不均匀,甚至会使有些
管内无液体或液体很少,从而使这些管子失去了蒸发冷却的作用。满液式蒸发器的蒸发温
度可以提高至 5℃,所以大大提高了满液式冷水机组的能效比(即 COP),从而节约了能
源,达到了节能的目的。
7.1.9 当采用地源热泵系统提供(或预热)生活热水较其它方式提供生活热水经济性更好时,
宜优先采用水源热泵提供生活热水,不足部分由辅助热源解决。生活热水的制备可以采用
水路加热的方式或制冷剂环路加热两种方式。建筑物同时存在生活热水需求时,宜采用部
分热回收或全部热回收型水源热泵机组提供(或预热)生活热水。用作全年供热水时,应
选用全部热回收型水源热泵机组或高温水源热泵热水机组。水源热泵热水机组宜采用“冷
回收”运行模式。回收的冷量可以不计入其他机组的总制冷量。系统提供生活热水时,宜
采用换热设备间接供给。自来水硬度较低时,生活热水由可由水源热泵热水机组或热回收
型水源热泵机组直接加热,热泵机组冷凝器材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
规范》GB 50015 相关规定。

57
7.1.10 为达到节能目的,可采用水侧或风侧节能器,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蓄能水箱。对于
平均水温低于 10℃的地区,由于供热量大,地埋管换热器出水温度较低,为节省热量,此
时宜在水侧或风侧设置热回收装置对排热进行回收;或根据室外气象条件及系统特点采用
过渡季增大新风量的等节能措施。
7.1.11 出于供能安全性和调节性角度考虑,2 台热泵机组可以提高大型系统的安全性,调
节也更加灵活。同理用于生活热水供应的水源热泵热水机组,机组数量不宜少于 2 台,当
选用 1 台机组时,宜采用多压缩机、多制冷回路的多机头水源热泵热水机组。
7.1.12 排气、定压、膨胀、自动补水及水过滤装置是闭式换热系统应该考虑的措施。为及
时发现换热器的渗漏,换热系统宜设置泄漏报警装置。虽然地下水或地表水在进入换热器
前经过了多重过滤处理,但仍发现换热器的地下(表)水侧很容易堵塞,影响使用效果,
因此需要对换热器经常进行清洗和维护。为了避免影响使用,对于重要使用场合,建议设
有备用换热器,以免因换热器的维护而影响系统正常工作。
7.1.13 由于浅层地埋管系统、地下水系统、地表水系统在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可提供自然冷
源,通过直接换热可得到高温冷源,因此末端系统设计在经济性合理的情况下,需要考虑
直接利用自然冷源。
7.1.14 地源热泵系统与其他冷热源系统复合供冷供热时,系统组合形式应有利用于发挥地
源热泵系统的节能特性,应有基于满足岩土体热平衡与系统全年能效的不同季节运行控制
预案。
7.2 建筑物内系统施工、检验与验收
7.2.3 空调水系统安装完毕后,内有泥沙、焊渣或其他施工污物,如不冲洗,在随流水循环
过程中,极易堵塞在热泵机组冷凝器、蒸发器的换热管束内,导致制冷(热)量下降。因
此在空调水系统安装完毕后,应进行系统整体冲洗,冲洗前应将管道上安装的孔板、滤网、
温度计、调节阀等拆除,关闭主要设备的阀门,冲洗完毕应清除除污器(或过滤器)内污
物,恢复原管道系统。

58
8 整体运转、调试与验收

8.0.2 配套条件包括水路各阀门的状态及补水系统是否正常;电气电缆及空开及接触器等的
大小是否匹配;是否是正式电,电气控制是否正常;机房排水系统是否完工且可正常排等
水。
8.0.3 地源热泵系统运转需测定与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
1 系统的压力、温度、流量等各项技术数据应符合有关技术文件的规定;
2 系统连续运行应达到正常平稳;水泵的压力和水泵电机的电流不应出现大幅波动;
3 各种自动计量检测元件和执行机构的工作应正常,满足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对被测
定参数进行监测和控制的要求;
4 控制和检测设备应能与系统的检测元件和执行机构正常沟通,系统的状态参数应能
正确显示,设备连锁、自动调节、自动保护应能正确动作。
调试报告应包括调试前的准备记录、水力平衡、机组及系统试运转的全部测试数据。
8.0.6 地源热泵系统的冬、夏两季运行测试包括室内空气参数及系统运行能耗的测定。系统
运行能耗包括所有水源热泵机组、水泵和末端设备的能耗。

59
9 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监测

9.1 一般规定
9.1.5 尤其对于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制冷工况下,水源热泵机组进水温度高于其最高设定
温度时,应连锁启动辅助冷却塔运行。制热工况下,水源热泵机组进水温度低于其最低设
定温度时,应连锁启动辅助加热设备运行。
9.2 地表水换热系统运行监测
9.2.4 水体允许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设置应参考《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 中对人
为造成环境水温变化的限制。
9.2.5 词条目的是为了能够及时对过滤消毒设备进行清洗。
9.3 地下水换热系统运行监测
9.3.3 当回灌量小于取水量时,应对系统进行检查,确保地下水百分百回灌。
9.3.5 低水位设定值应能保护到抽水泵,防止抽水泵干转。
9.4 地埋管换热系统运行监测
9.4.3 监测目的是为方便地埋管换热器的分组控制。通过分组控制,地埋管换热器在部分负
荷下能分组交替运行,以保证热泵系统运行效率。

60
10 地源热泵系统性能测试

10.1 一般规定
10.1.4 相同的参数所采用的仪器精度不同,测试结果的绝对误差也会相差较大,所以选用
仪表时,在满足被测量的数值范围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量程小的仪表。仪器精度及测量
范围见表 2。
表 2 测试仪器性能参数表
仪器类型 准确度或精度 测量范围
水温度测试仪器 小于或等于 0.2℃ 0℃~100℃
水流量测试仪器 小于或等于 5% 大于或等于循环流量的 1.5 倍
功率测试仪器 小于或等于 5% 大于或等于额定功率的 1.5 倍
10.3 测试方法
10.3.2 由于现场一般采用非破损方法测试,因此较少断管安装温度计。且计算处理所用的
为供回水温度差,可采用现场温度套管和测试管壁温度差的方法。
预设或利用管路上原有的温度计套管,套管内注入导热性能良好的机油,再密封紧密安装,
并确保探头与套管底部接触良好,读数时不应拔出温度计。
因现场条件限制,当不能提供安放温度计位置时,可以利用温度测试仪直接测量供回
水管外壁面的温度,通过两者测量值相减得到供回水温差。测量时注意在供回水管外壁面
安放热电偶后,应在测量位置覆盖绝热材料,保证热电偶和水管管壁的充分接触。热电偶
测量误差应经校准确认满足测量要求,或保证热电偶是同向误差,即同时保持正偏差或负
偏差。
10.3.3 根据测试目的不同,地源热泵系统现场测试需要对设备的输入功率和耗电量等用电
参数进行测试。电参数的测试可采用功率表、电流电压表、互感器或电能表,检测前注意
确认测试电路与测试设备的对应关系,通过启停设备并观察记录数据,以保证测试准确性。
10.4 系统性能评价
10.4.3 引自《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 GB/T50801,当地源热泵系统仅单季使
用,即只用于供热(或只用于供冷)时,其性能级别评判应依据表 10.4.3 中对应季节性能
值进行分级。当地源热泵系统双季使用时,应分别依据表 10.4.3 中对应季节性能分别进行
分级,当两个季节级别相同时,性能级别应与此级别相同;当两个季节级别不同时,性能
级别应与其中较低级别相同。

6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