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xis 2D 教程手册-主模块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0

1 绪论

PLAXIS 是专业于岩土工程变形和稳定性分析的有限元计算程序。通过简单的输入过程可以
生成复杂的有限元模型,而强大的输出功能可以提供详尽的计算结果。计算过程以稳定的数值
方法为基础,本身完全自动。用户能够在几小时培训后使用此计算程序。本手册中的辅导课程
包含了各种典型岩土工程类型,涵盖了程序的大部分功能特性,旨在帮助用户熟悉PLAXIS,但
这些课程不是实际项目,参数亦不可作为实际项目的推荐值。
用户应具有土力学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特别建议用户按照教程手
册的顺序学习这些课程。辅导课程也列在PLAXIS 2D程序目录的实例文件夹下,可以用来检查计
算结果。
本教程手册既不提供有限元方法的理论背景知识,也不解释程序中多种土力学模型的具体
情况。后者可以在材料模型手册中得到,而理论背景则可查阅科学手册。对于程序特征的详细
信息,用户可以参见参考手册。除了整套手册,PLAXIS也在世界范围内定期举行短期学习班,
为用户提供使用程序的操作经验和背景知识。
2 砂土层上圆形基础的沉降 (第一课)

本章将介绍第一个应用项目即砂土层上圆形基础的沉降。这是熟悉实际使用该程序的第一
步。这里将详细描述建立几何模型,生成有限元网格,执行有限元计算和评估输出结果的基本
过程。以后几课将要用到这一章提供的知识。因此,在学习其他辅导课程之前,完成第一课的
练习很重要。
目标:
1. 开始新项目;
2. 使用几何线功能绘制地层;
3. 定义标准边界条件;
4. 创建并赋予材料数据组(莫尔库伦模型);
5. 定义指定位移;
6. 使用板单元模拟基础;
7. 创建并赋予板的材料数据;
8. 创建荷载;
9. 修正全局网格疏密度;
10. 生成网格;
11. 生成初始应力并使用K0过程;
12. 定义塑性计算;
13. 在计算阶段中激活并修改荷载值;
14. 查看计算结果;
15. 选择点生成曲线;
16. 创建“荷载-位移”曲线。

2.1 几何模型

图 2.1 砂土层上圆形基础的沉降
图 2.1 表示放置在 4m 厚砂土层上半径为 1m 的一个圆形基础。砂土层下是深厚的坚硬岩
石层。这一课程旨在计算土体在上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位移和应力。计算中将考虑刚性和柔性
两种方法。两种情况下的有限元模型的几何形状是相同的。模型内不包含岩石层,其作用通过
在砂土层下应用适当的边界条件来考虑。为了避免边界的影响,适当反映砂土层的各种变形机
理,地基模型在水平方向上扩展到半径为 5m 的圆形。
2.2 工况 A:刚性基础

在第一个计算实例中,我们考虑一个刚性基础。基础的沉降通过模拟其在砂土层上的均匀
压入来计算,而不模拟基础本身的刚度。
这一模拟方法使得计算模型非常简单,因而被作为第一个例题。不过,这一方法也有其缺
点,例如,它没有给出基础结构内力的任何信息。本课提供的第二种方法将讨论作用在柔性基
础上的外部荷载,是一个更先进的模拟方法。
2.2.1 模型输入
双击输入程序图标启动 PLAXIS,出现一个新建/打开项目对话框。你可以选择一个现存项目
或建立一个新项目(图 2.2)。选择新建项目并点击<确认>按钮,出现一个包括项目和尺寸标签页
面(见图 2.3 和图 2.4)的一般设置视窗。

图 2.2 快速选择对话框
每个分析项目的第一步是设置有限元模型的基本参数。这要通过<项目属性>视窗进行。这
些设置包括问题的描述,分析类型,单元基本类型,绘图区的基本单位和尺寸。输入有关基础
计算的适当设置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
• 在项目标签页面的标题框中,输入“课程 1a”;在注释框中输入“圆形基础的沉降”。
• 在一般编组框中,指明分析(模型)类型和基本单元类型。因为第一课涉及一个圆形基础,
你要从模型下拉菜单选择轴对称,再从单元下拉菜单选择 15 节点。
图 2.3 一般设置视窗的项目标签页面

• 加速度编组框指明了一个固定的‐90 重力角,意味着重力竖直向下。除了这个通常的重力加
速度,还可以输入独立的加速度分量,用于拟动力分析。在本课程中,这些值应保持为零。然
后点击切换菜单下的<下一步>按钮或尺寸切换标签。
• 在尺寸标签页面内的单位编组框中,保持单位的默认值(长度,力,时间的单位分别为 m,
kN,和天)。
• 在几何尺寸编组框内,必须输入绘图区的尺寸。在输入新建几何对象的上、下坐标后,PLAXIS
将增加一个小的页边,以便新建的几何对象能够适当地显示在绘图区内。在左、右、底端和顶
端编辑框中分别输入 0.0、5.0、 0.0 和 4.0。
• 栅格编组框包含设置栅格间距的值。栅格提供了将来可作为参考点的屏幕上的点矩阵。栅格
也用于建立几何模型时对齐位置。这里的间距值决定矩阵点的距离。栅格的间距还可以由栅格
间分隔数化分为更小的区间。这里输入间距值和栅格间分隔数分别为 1.0 和 1。
• 点击<确认>确认这些设置,出现了用于建立几何模型的绘图区。

图 2.4 一般设置视窗的尺寸标签页面
提示:因错误或任何其他的原因需要修改一般设置时,可以在文件菜单中选择一般设置选项打
开一般设置视窗。
几何轮廓
完成一般设置后,出现了标有原点和坐标轴方向的绘图区。其中 x 轴指向右边,y 轴指向
上方。几何对象可以在绘图区内任意位置建立。可以使用工具栏的按钮,也可以使用几何菜单
内的选项来生成几何对象。对于一个新项目来说,几何直线按钮已经激活。如果没有的话,通
过第二个工具栏或几何菜单选择这一选项。建立几何对象,要遵循下列步骤:
• 选择几何直线选项(已经预选)。
• 放置光标在原点上,确认光标指示为(0.0, 0.0)。点击鼠标左键,第一个几何点随即产生(0
号)。
提示:点和链组的编号可以在查看菜单中选择显示。
• 沿 x 轴移动光标到(5.0; 0.0),点击鼠标左键,生成第二个点(1 号)。同时,从 0 号点到 1
号点生成了第一条几何直线。
• 向上移动鼠标到(5.0; 4.0)并点击鼠标左键。
• 向左移动鼠标到(0.0; 4.0)并点击鼠标左键。
• 最后,移动鼠标回到原点( 0.0; 0.0) 并点击鼠标左键。因为这一点已经存在,所以并没有产生
新点,只不过从 3 号点到 0 号点间另外产生了一条几何直线。PLAXIS 也将识别出一个类组(由
几何直线完全包围起来的区域)并给它添上一种浅颜色。
• 点击鼠标右键,停止几何对象的画图过程。
提示:调整或删除错置的点和线可以按如下方法操作:首先从工具栏中选择 按钮。如果要移
动点或线的话,选择这个点或线,拖动到预期的位置。
如果要删除点或线的话,选择这个点或线,按键盘上<Delete>键。取消操作可以通过点击
工具栏的 按钮,或从编辑菜单中选择取消该操作选项,或按键盘的<Ctrl><Z>键执行。
按下键盘上<Shift>键,同时移动光标,可以画出笔直的水平或竖直线。
因为这里建立的几何对象不包括板、铰、土工格栅、界面、锚杆或隧道,所以你可以跳过
第二个工具栏的这些按钮。
提示:整个几何模型必须在生成有限元网格之前完成。这意味着必须首先输入边界条件和模型
参数并应用到几何模型。

图 2.5 输入视窗中的几何模型
边界条件
边界条件在第二个工具栏的中间部分和荷载菜单内。对于变形问题,存在有两种边界条件:
指定位移和指定力(荷载) 。
原则上来说,所有边界在各个方向上都必须施加边界条件。这就是说,当某一边界上没有
明确给出边界条件时(自由边界) ,此边界为自由边界。自由边界的荷载等于零,并且位移不受
约束。
为了避免出现刚体位移的情况,一些几何点上必须有指定位移。指定位移的最简单形式是
完全固定(零位移) ,不过,也可以给定非零位移。在本课问题中,刚性基础的沉降通过砂土层
上的非零指定位移来模拟。
在本课中施加问题的边界条件要遵循以下步骤:
点击工具栏中的 按钮或选择荷载菜单中的标准固定边界选项,设置标准边界条件。
此时,PLAXIS 将在几何模型底部施加完全固定约束,在两侧竖直的边界施加水平约束
(ux=0;uy 自由)
。在某个方向上的固定约束在屏幕上表现为垂直于固定方向的两条平行线。因
此,水平约束边界表现为两条竖向平行线而固定端表现为井字线。
提示:标准固定边界选项适用于大多数土工应用项目。它是最便捷的输入正常边界条件的方式。
•点击工具栏中的指定位移按钮 或选择荷载菜单中的对应选项。
•移动光标到点(0.0; 4.0)
,点击鼠标左键。
•沿着几何对象上边界线移动光标到点(1.0; 4.0)
,再次点击鼠标左键。
•点击鼠标右键,停止画图过程。
除了新点(4),几何模型顶部也产生了一个竖直向下的单位(1.0m)指定位移和一个固定水平
位移。指定位移表现为一系列始于几何模型初始位置并沿着其运动方向的箭头。
提示:指定位移的输入值可以通过先点击选择按钮,再双击应用指定位移的几何直线来修改。
从选择对话菜单中选择指定位移选项,出现了一个用来修改指定位移的新视窗。在定义计算步
骤时,指定位移处于激活状态。开始时,它处于冻结状态。
材料数据组
为了模拟土体的反应,必须给几何模型指定适当的土体模型和适当的材料参数。在 PLAXIS
中,土的特性以材料数据组的形式存储起来,各种数据组被保存在一个材料数据库中。这个数
据库的任一材料数据组可以赋给一个或多个类组。对于结构例如墙、板、锚杆、土工格栅单元
等,具有相似的体系,但不同种类的结构具有不同的参数和数据组。
PLAXIS 中区分土和界面、板、锚杆以及土工隔栅单元等几种不同的材料数据组。定义材料
数据组一般在施加边界条件后进行。在生成有限元网格之前,所有材料数据组应该定义完毕,
而且也必须给所有的类组和结构指定相应的数据组。
通过点击工具栏的材料按钮或选择材料菜单中的相应选项可以输入材料数据组。定义砂土
层的材料组要遵循下列步骤:
• 在工具栏选择材料组按钮 。
• 点击材料组视窗下边的<新建>按钮,出现了一个包括<一般>、<参数>、<渗流>、<界面>和<
初始条件>5 个标签页面。
• 在<一般>标签页面的材料编组框的名称框中,输入“砂土”。
• 从材料模型和材料类型下拉菜单中分别选择莫尔‐库仑和排水的(默认参数) 。
• 按照表 2.1 列出的材料特性,在一般性质和渗透性组框输入适当的数值。
• 点击<下一步>按钮或参数切换标签接着输入模型参数。出现在参数标签页面的参数取决于所
选的材料模型(本例是莫尔‐库仑模型),莫尔库伦是理想弹塑性模型,所以,弹性模量是修正
后的压缩模量。对于更高要求的分析,我们更加推荐使用 HS 模型。
关于不同土工模型及其相应参数的详细描述,参见材料模型手册。
图 2.6 材料数据窗口

图 2.7 土和界面数据组视窗的一般标签页面
• 在参数标签页面的对应编辑框中,输入表 2.1 中的模型参数。
• 因为几何模型不包括界面,可以跳过第三个标签页面。点击<确认>按钮,确认本材料数据组
的输入。生成的材料数据组出现在材料组视窗的树形列表之中。
• 从材料组视窗拖动数据组“砂土”(选择它并在移动时按住鼠标左键)到画图区的土类组,然
后释放(释放鼠标左键) 。要注意到光标的变形表示是否可以放下数据组。类组的颜色变化代表
材料数据组已经赋给类组。
• 在材料组视窗点击<确认>按钮,关闭数据库。
表 2.1 砂土层的材料特性
参数参数 符号 参数值 单位
材料模型 模型 莫尔‐库仑 ‐
材料类型 类型 排水的 ‐
水位以上土体重度 γunsat 17.0 kN/m2
水位下土体重度 γsat 20.0 kN/m2
水平渗透系数 kx 1.0 m/天
竖向渗透系数 ky 1.0 m/天
弹性模量(常数) Eref 13000 kN/m2
泊桑比 v 0.3 ‐
内聚力(常数) cref 1.0 kN/m2
内摩擦角 φ 31.0 º
剪胀角 ψ 0.0 º

图 2.8 土和界面数据组视窗的参数标签页面
提示:PLAXIS 的数据库区分为项目数据库和材料组的全局数据库。使用全局数据库可以从一个
项目交换数据组到另一项目。本手册中各课的数据组在安装程序时已经存储到全局数据库中。
点击材料组视窗中的<显示全局>按钮可以显示已有数据组。从全局数据库的树形列表中拖动适
当的数据组(本例为“C02‐sand”
)到项目数据库,此全局数据组即可供本项目使用。同样,产
生在项目数据库的数据组可以被拖动并放置到全局数据库中。
提示:修改现存数据组,可以通过打开材料组视窗,从树形列表中选择要修改的数据组并点击<
编辑>按钮或双击材料组。另外,要打开材料组视窗,可以双击一个类组,点击其特性视窗中材
料组框后面的<更改>按钮。这时,从项目数据库树形列表中选择一个数据组并点击<应用>按钮,
可以将该数据组赋给相应的类组。程序进行材料参数的一致性自检,当检查到数据填写错误时,
就给出警告信息。
生成网格
建立几何模型之后,即可生成有限元模型(网格)。PLAXIS 2D 具有完全自动生成有限元网
格的功能,几何对象将被划分为基本类型单元,如必要的话也包括兼容的结构单元。
程序依照几何模型中点和线的位置划分有限元网格,以便体现几何模型中土体分层,及荷
载和结构的精确位置。网格生成过程以可靠三角剖分原理为基础,通过搜索最优三角形单元,
生成一个非结构性的网格。非结构性网格不是由单元的规则组合形成的。不过,这种网格的数
值表现通常优于由单元的规则组合形成的结构性网格。除了生成网格本身,几何模型的输入数
据 (特性,边界条件,材料组等)也被赋值给有限元网格(单元,节点和应力点)。

图 2.9 地基几何模型的轴对称有限元网格(粗)
网格的生成要遵循以下步骤:
• 点击工具栏中的生成网格按钮 或在网格菜单选择生成选项。
• 网格生成后,一个新视窗(输出视窗)随即打开以显示生成的网格(见图 2.9)。
• 点击<更新>按钮,返回几何模型输入模式。
提示:即使不满意网格生成的结果,也必须使用<更新>按钮返回到几何模型输入模式。
提示:网格全局疏密度的默认设置为“粗”。全局疏密度的设置可以在网格菜单中加以修改。一
般初始我们可以选择为“细” 。另外,可以整体或局部加密网格。在这一输入阶段,还可以调整
部分几何对象或增加几何对象。如果做出调整,必须重新生成有限元网格。
如果必要的话,可以进行整体或局部网格加密来优化网格。手册将在其他课程中考虑加密网格。
本例中建议接受现在的有限元网格疏密度。
2.2.2 执行计算

在点击<计算>按钮,存储输入数据后,输入程序随即关闭而后启动计算程序。使用计算程
序可以定义并执行分段计算。计算程序也用来选择需要显示输出结果的计算施工阶段。
图 2.10 是选择计算模式窗口。默认情况为经典模式。本例使用该模式,按 Ok 键继续。
图 2.10 选择计算模式窗口
如图 2.11 所示,计算视窗由菜单、工具栏、若干标签页面和计算施工阶段列表组成。标签
页面(一般、参数、乘子和预览)用来定义计算施工阶段,可以是施加荷载、施工建造或开挖、
固结或安全分析。

图 2.11 计算窗口的参数页面标签
对于各个项目,可以划分多个计算施工阶段。所有计算施工阶段都显示在视窗下部的列表
中。预览标签页面用来显示几何模型的实际状态。分段计算完成后,才可以预览其结果。

初始条件
一般而言,初始阶段包括初始地下水条件,初始几何模型配置和初始有效应力状态。本课
中砂层是干的,因此无需输入地下水条件。分析必然需要生成初始有效应力。
计算类型默认为 K0 过程。本课使用 k0 过程生成初始应力。
提示:K0 过程仅仅用于水平的几何模型和水平的地层且水平的水位。见参考手册的目录 B,可
以了解更详细的信息。
在参数标签中保持默认。
在乘子标签中,保持土重的总乘子,∑Mweight 等于 1。这表示图的全部重度都是用到生成
初始应力。
阶段 1:基础
为了在此分析中模拟基础的沉降,要求进行塑性计算。PLAXIS 2D 有一个便捷的自动分步施
加荷载的方法过程,称为步进加载。这一方法可以应用于大多数实际项目。
在塑性计算施工阶段,施加指定位移来模拟基础的沉降。计算施工阶段的划分可遵循下列
步骤:
• 点击下一步来增加一个阶段,紧接于初始阶段。
• 在施工阶段名称框,可为该施工阶段输入一合适的名称(例如“Indentation”),并选择计算
开始的施工阶段(起自施工阶段,这里计算只能从施工阶段 0‐初始施工阶段开始) 。
• 在一般标签页面下,从计算类型下拉菜单中选择塑性。
• 点击<参数>按钮或点击参数标签。

图 2.12 显示参数标签页面的计算视窗
• 参数标签页面包括图 2.12 中列出的计算控制参数。保持附加计算步的默认值(250)并从迭
代步骤菜单中选择标准设置。关于计算控制参数的详细信息,参见参考手册。
• 在加载类型菜单中,选择分步施工。
• 点击<定义>按钮。
• 出现激活的几何模型分步施工视窗。双击顶部的指定位移,出现了一个对话框。

图 2.13 分步施工视窗中的指定位移对话框
• 在图 2.13 所示的指定位移对话框,可以设置指定位移的大小和方向。本例中,在两个 Y‐值输
入框输入‐0.1,表示 0.1 m 位移,负号表示位移方向竖直向下。所有的 X‐值保持为零。点击<确
认>按钮。
• 点击<更新>按钮,返回计算视窗的参数标签页面。
现在,计算过程的定义已经结束。在开始第一次计算前,建议选择部分节点和应力点,供
以后生成荷载‐位移曲线和应力‐应变关系图表,其遵循的步骤如下:
• 点击工具栏中的选择生成曲线需要的点按钮 ,出现一个显示有限元模型所有节点的视窗。
• 选择左上角的节点,被选点标记为‘A’。点击 按钮,返回计算视窗。
• 在计算视窗点击计算按钮 ,将启动计算过程。所有标有蓝箭头被选择执行的计算施工阶
段(本情况下只有一个施工阶段),原则上将按照由起自施工阶段参数控制的顺序执行。

图 2.14 计算信息视窗
提示:只有当选中要执行的计算施工阶段时,<计算>按钮才变为<输出>状态。
在执行计算时,出现一个视窗(见图 2.14)
,给出实际计算的进展情况。这些信息不断更新,
它包括荷载‐位移曲线,荷载水平(以总乘子的形式)和迭代过程(迭代次数,全局误差,塑性
点等)的进展情况。关于计算信息视窗的详细信息,参见参考手册。
计算结束时,计算施工阶段清单被更新,一计算信息出现在对应的记录信息框。这个记录信息
框标明计算是否成功完成。本计算应该给出“达到预期的最终状态”这样的信息。
如果计算不通过,可能原因有:
1. 土体破坏。此时,点击“输出”
,再查看塑性点,找到破坏的机理。并根据项目情况考
虑加固措施。
2. 拉伸破坏。同样在“输出”中查看塑性点。如果白色点很多,则可能是拉伸破坏。拉伸
破坏通常是由水压设置不连续、开挖回弹过大、界面网格脱离造成的。如果需要,可以
回到材料数据组中关掉参数>高级>拉伸截断选项。
3. 无法形成刚度矩阵。由于有限元网格奇异造成。应该修改模型,避免很小的锐角和长短
边比大于 5 的三角形。
如果要查看发生 0.1m 指定位移的对应荷载, 点击乘子标签并选择达到值开关按钮。除了已
经显示的两列乘子达到值外,在视窗左边又显示出一些附加信息。对于本应用项目来说,Y 方
向力很重要。这个力代表对应于指定竖向位移的总反作用力。这一指定竖向位移对应于半径为
1 米的基底反力(注意这一分析是轴对称问题) 。为了获得基底反力,应该对 Y 方向力乘以 2π
(这样就得出一个大约为 934kN 的值)。注意:不要关闭拉伸截断。
提示:使用计算视窗中间的<下一个>,<插入>,<删除>按钮,可以增加,插入,删除计算施工
阶段。在执行完毕一次计算后,仔细检查计算施工阶段列表。成功的计算在列表中由一个绿色
的对勾(√)表示,而未成功的计算在列表中由一个红色的叉号(×)表示。被选择执行的计
算施工阶段由一个蓝色箭头(→)表示。当选择一个标有绿色对勾或一个红色叉号的计算施工
阶段时,工具栏显示一个可以直接进入输出程序的<输出>按钮。当选择一个标有蓝色箭头计算
施工阶段时,工具栏显示出<计算>按钮。
2.2.3 显示输出结果
计算完毕后,可以用输出程序查看计算结果。在输出视窗中,可以显示整个几何模型中的
位移和应力。如有必要的话,也可以显示横断面和结构单元中的位移和应力。
计算结果也以表格的形式表示。显示地基模型的计算结果,应遵循以下步骤:
• 在计算视窗中点击最后计算施工阶段。另外,点击工具栏中<输出>按钮 。然后,输出程
序被启动,随即显示标有被选计算施工阶段结束时最大位移(见图 2.15)的变形网格(程序自
动调整比例,以便于观察变形)。
• 从变形菜单中选择总位移选项。图中所有节点的总位移都用箭头来表示,其中箭头的大小代
表总位移的相对值。
• 阶段选择下拉菜单后三个按钮显示当前为箭头。选择云图按钮 。图中出现总位移的彩色
阴影,位移值索引显示在彩色边界上。
•选择等值线选项。图中出现具有标记的总位移等值线。同时显示相应标签的位移值索引。
图 2.15 变形网格

图 2.16 主应力
提示: 除了总位移,变形菜单可以显示增量位移。增量位移是出现在一个计算步骤中发生的位
移(本情况下最后一步计算)。增量位移可能有助于观察最终的破坏机理。
从应力菜单中选择有效应力。图中以主应力来表示有效应力,并标明其方向和相对大小
(见图 2.16)。
提示:通过几何形状菜单,应力和位移图示可以和几何特性组合绘制输出。在工具栏中点击表
格按钮 ,打开了一个新视窗,出现一个列出所有单元中各节点上的直角坐标系下应力分量的
表格。
2.3 工况 B:柔性基础

现在调整这一项目,以便将基础模拟为一个柔性板。这样能够计算基础中的结构内力。除
了模拟基础的附加单元以外,这一实例使用的几何模型和前面的相同。
计算本身以施加荷载而不是指定位移为基础。没有必要从头建立一个新模型,你可以修改
前面的模型,以不同的名称保存。几何建模要遵循以下步骤:
修改几何模型
• 在工具栏的左边,点击进入输入程序按钮 。
• 从新建/打开项目视窗,选择前面的文件(“课程 1b”或其他设定的名称)

• 在文件菜单中选择另存为,为本项目输入新名称并点击<保存>按钮。
• 选择应用指定位移的几何直线并按键盘上的<Del>键。从选择删除内容视窗选择指定位移并点
击<删除>按钮。

图 2.17 选择删除的窗口
点击工具栏中的板按钮 。
移动到位置(0.0;4.0)并点击鼠标左键。
移动到位置(1.0;4.0)并点击鼠标左键,然后点击鼠标右键完成画图操作。一个模拟柔性基础
的板单元出现在 3 号点到 4 号点之间。
调整边界条件
• 在工具栏中点击分布荷载类型 A 按钮 。
• 先后点击点(0.0;4.0)和(1.0;4.0)

• 点击鼠标右键,完成分布荷载的输入。接受分布荷载的默认值(1.0kN/m2,垂直于边界)
。这
一输入值在以后荷载被激活时变为实际值。

图 2.18 分布荷载的对话框
增加基础材料特性
• 点击材料组按钮。
• 在材料组视窗中的材料组类型下拉菜单,选择板。
• 点击<新建>按钮,出现用来输入基础特性的新视窗。
• 在名称框输入“基础”并选择弹性材料类型。
• 输入表 2.2 所列的特性。
• 点击<确认>按钮,新的数据组出现在材料组视窗的树形列表中。
• 拖着“基础”材料组到画图区并放置于基础上。注意光标已经发生变化,这表示放置材料组是
有效的。
• 点击<确认>按钮,关闭数据库。
表 2.2 板单元材料数据组
参数 符号 数值 单位
轴向刚度 EA 5∙106 kN/m
弯曲刚度 EI 8500 kNm2/m
等效厚度 d 0.143 m
重度 w 0.0 kN/m/m
泊桑比 v 0.0 ‐
提示: 如果材料组视窗显示在基础上而使基础被遮挡住,可以移动视窗到其他位置,以便基础
显现出来。
提示: 等效厚度通过 PLAXIS 程序从 EA 和 EI 的数值自动计算而得,不能手动输入。
提示:板单元的重度输入很值得注意,程序认为这是一个附加重度,即实际基础重度减去实际
挖掉土(但模型中没有挖掉)的重度。
生成网格
• 点击生成网格按钮,生成有限元网格。
• 显示网格后,点击<更新>按钮。
提示:2D 功能中,程序会自动更新原有施工阶段的几何设置和水力条件设置。因此,更改几何
模型和有限元网格后,施工阶段只需进行相应的修改,而不需要全部进行重新设置,这在 V8
及之前的版本中是无法做到的。

初始条件
• 回到输入几何模式,点击<初始条件>按钮。
• 点击生成初始应力按钮,出现 K0‐过程对话框。
• 保持ΣMweight 等于 1.0 并对单一类组接受 K0 的默认值。K0 系数=1‐sinφ。
• 点击<确认>按钮生成初始应力。
• 显示初始应力后,点击<更新>按钮。
• 点击<计算>按钮,确认本项目并存储。
计算
• 初始阶段,选择 K0‐过程生成初始应力。
• 保持ΣMweight 等于 1.0 并对单一类组接受 K0 的默认值。K0 系数=1‐sinφ。
• 为计算施工阶段名称输入合适的名称,接受 0‐初始施工阶段作为起自计算施工阶段。
• 在一般标签页面,选择计算类型:塑性。
• 在参数标签页面选择分步施工选项,然后点击<定义>按钮。
• 出现激活的几何模型画面。点击激活荷载,出现一个选项条目对话框。选择左边的确认框激
活板单元和荷载。
• 选择荷载后,点击对话框底部的<修改>按钮。出现一设置荷载的分布荷载类型 A 对话框。给
两个几何点输入等于‐297kN/m2 的 Y‐值。注意这里给出的总荷载接近于本课程前一部分计算的
基底反力。 (297kN/m2×π×(1.0m)2≈933kN)。
• 关闭对话框并点击<更新>按钮。
• 检查用来输出荷载‐位移曲线的节点和应力点是否还被选中(网格重新产生可能使节点有所变
化!)。应该选中网格的左上节点。
• 检查要执行的计算施工阶段是否标有蓝色箭头。如果没有,双击这些计算施工阶段,或按鼠
标右键,然后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标记计算选项。点击<计算>按钮启动计算。
显示计算结果
• 计算完成后,点击<输出>按钮可以显示最后一步的计算结果。你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图像输出。
位移和应力类似于本课前一部分所得的结果。
• 双击基础打开一个新视窗,这里显示了基础的位移或弯矩(取决于前面视窗的图示类型)。
• 你能注意到菜单有所变化。从内力菜单中选择不同选项可以显示基础的不同内力。
提示: 输出程序同时可以打开多个(子)视窗。所有视窗都出现在视窗菜单的列表中。PLAXIS
按照 Windows 标准呈现子视窗(叠铺,上下平铺,左右平铺,最小化,最大化) 。关于这些标准,
参见 Windows 手册。
生成荷载‐位移曲线
除了计算最后一步的结果,绘制荷载‐位移曲线也是非常有用的。生成图 2.19 所示的荷载‐位移
曲线要遵循下列步骤:
• 点击工具栏中的进入曲线程序按钮 ,可以启动曲线程序。
• 从新建/打开项目对话框中选择新建图表。
• 选择最新基础沉降项目的文件名并点击<打开>按钮。
出现一个曲线生成视窗,它由两列组成(x 轴和 y 轴)。其中每一列包括多个开关式按钮和
两个下拉菜单。两个数轴相应选项的组合决定了图中数轴上的数值。
• 对于 X‐轴,选择位移开关按钮。从点下拉菜单选择 A(0.00/4.00)并从类型下拉菜单选择 Uy 。
另外选择反向符号检查框。因此,画在 x 轴上的数值是节点 A(基础的中心)的竖向位移。
• 对于 Y‐轴,选择乘子开关按钮,并从类型下拉菜单中选择ΣMstage。因此,y 轴上的数值将
是已经施加的指定作用,这个值介于 0‐1 之间。数值 1 意味着已经 100%施加了指定荷载
(297kN/m2)
,完全达到预计的最终状态。
• 点击<确认>按钮接受输入值,生成荷载‐位移曲线。随后,在曲线视窗之中显示出图 2.20 所
示的曲线。
提示: 曲线设置视窗也可用于调整曲线的属性和显示。
图 2.19 曲线生成视窗

图 2.20 基础的荷载-位移曲线
实例 A 和 B 的比较
比较实例 A 和 B 的计算结果时,可以注意到尽管实例 A 和 B 中的基础均承受 933kN 的最
大荷载,但实例 B 中的基础出现了更大的变形。这可能是由于在实例 B 中,由于存在一个板单
元,而生成了更密的网格。 (PLAXIS 的默认规则是在板单元的接触区生成较小的土单元)。一般
来说,粗网格的几何模型柔性较差,因而出现较小的变形。网格疏密度对于计算结果的影响,
在轴对称模型中尤其明显。如果使用同样疏密度网格,两种计算结果应该很相符。
3 水下基坑开挖

该课阐述如何使用 PLAXIS 分析水下土体开挖施工。在第一课使用过的大部分程序功能将在


此再次应用。另外也将应用一些新的程序功能,例如使用界面和锚杆单元,生成水压,使用多个计
算阶段等。下面将详细描述新涉及的程序功能,对于第一课已经应用过的功能仅简略叙述。因此,
建议在学习这一课前,首先完成第一课。
这一课涉及一靠近河边的开挖施工。通过开挖并安装预制构件,建造一个隧道。开挖宽度为 30m,
深度 20m。因为开挖在沿隧道轴向上延伸很远,所以可以使用平面应变模型。开挖的两边由 30m 深
的地下连续墙支撑,墙之间每隔 5m 设一水平支撑。我们考虑在开挖两侧地面荷载作用在距离地下
墙 2m 至 7m 之间,大小为 5kN/m2/m(图 3.1)。
地基的浅层 20m 是软土,用一均匀的粘土层来模拟。下面是坚硬的砂土层,一直延伸到很深的
地方。模型中考虑砂层厚度为 30m。

图 3.1 水下开挖几何模型
鉴于几何模型的对称性,分析时只考虑其一半(左边)。开挖过程模拟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地下墙使用板单元来模拟,类似于第一课中的基础。两侧地下墙和土的相互作用界面单元来模拟。
界面单元可以模拟墙体与土之间的摩擦,此摩擦较土之间的摩擦要小些。地下墙之间的横向支撑用
弹簧单元来模拟,需要输入其轴向刚度。
目标:
z 使用界面特性模拟土-结构相互作用;
z 高级土体模型(软土模型和土体硬化模型);
z 不排水(A)排水类型;
z 定义固定端锚杆;
z 创建锚杆材料数据组,并将其指定到相应锚杆上;
z 绕线加密网格;
z 开挖模拟(类组冻结)。

3.1 几何形状

创建几何模型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般设置
z 启动输入程序,从快速选择对话框中选择新建项目。
z 在项目属性窗口中的项目标签页面,输入合适的标题,确认模型设置为平面应变,单
元设置为 15 节点。
z 保持默认单位,将模型尺寸设置为 X min =0.0, X max =65.0,Ymin =‐30.0, Ymax =20.0。
保持网格间距的默认值(间距为 1m,栅格间分隔数为 1)。
几何轮廓、土层和结构
定义几何轮廓:
对于新项目,默认情况下即选择几何线特性。将光标移动到原点(0.0;20.0)点击鼠标
左键;向下移动 50m 到(0.0;-30.0),再次点击鼠标。向右移动 65m 到达(65.0;-30.0),再次点
击鼠标。向上移动光标 50m 到达(65.0;20.0),点击鼠标。最后移动光标回到原点(0.0;20.0),
点击鼠标。此时程序可以监测到一个类组。点击鼠标右键,结束几何轮廓的绘制。
定义土层:
z 几何线特性仍处于选择状态。将光标移动到位置(0.0;0.0),点击已存在的竖直线,此时
引进一个新点(4)。向右移动 65m 到达位置(65.0;0.0),点击已存在的另外一条竖直线,
此时引进另一个新点(5)。此时程序可以监测到两个类组。点击右键结束绘制。
定义地下连续墙:
在工具栏中选择板按钮。移动光标到达上部水平线位置(50.0;20.0)点击鼠标。向下移
动鼠标 30m 到达位置(50.0;-10.0),点击鼠标。除了墙脚部这一点,在与中间水平线(土层分
界线)交叉处,也引入了一个新点。点击鼠标右键,结束绘制。
定义开挖面:
z 再次选择几何直线按钮。移动光标到墙体上的位置(50.0;18.0)并点击;向右移动光标
15m 到(65.0;18.0)并再次点击。点击鼠标右键,完成第一开挖面的绘制。移动光标到
位置(50.0;10.0)并点击,移动光标到(65.0;10.0)并再次点击。点击鼠标右键,完成
第二个开挖面的绘制。
提示:在几何输入模式下,不必严格按照从左到右的次序选择工具栏中的按钮。本例中,
更加方便的是首先生成地下连续墙,然后通过几何直线输入不同阶段的开挖面。当在一条线附
近产生一个点时,点通常会捕捉到线上。这是因为网格生成器不能处理与线距离非常近的点。
不过,正是这一简便方法,可以使一个点精确地置于已存在的线上。
如果将光标放错了位置,没有对齐存在的线,会生成了一个孤立的新点。使用选择按钮,
可以拖动该点到已存在的点上或与已存在的线对齐。
一般来说,某一坐标上只存在一个点,而两点之间只存在一条线。重合的点和线将自动地
归并为单一的点和线。拖动点至已有点的过程可以用来去掉多余的点(和线)。

定义界面:

点击工具栏上的界面按钮或从几何形状菜单中选择界面选项,光标将变成一个在四角
各有一个箭头的十字形。沿一箭头方向移动光标时,将在箭头对应的这一边产生一界面。
z 移动光标(十字中心定义光标位置)到墙的顶部(50.0;20.0)并按鼠标左键。然后移动
到墙以下 1m 到(50.0;-11.0)并再次点击。

提示:一般地,在结构物角部适当延长界面是个比较好的习惯,因为这样可以允许足够自
由度的变形,并可以获得比较精确的应力分布结果。采用该方法时,需要注意延长部分的界面
属性应等同于土的强度,且界面不应影响渗流场(如果有的话)。后者中可以在执行地下水渗流
分析前关闭界面延长部分。

z 按照光标“下”箭头的位置,在墙的左边产生了界面。同样,因为“上”箭头位于光
标右侧,向上移动光标到墙顶部并点击鼠标,将在墙右边产生界面。移动光标回到点
(50.0;20.0)并再次点击。点击鼠标右键,结束绘制。
提示:界面由沿几何直线的点划线表示。为了标明几何直线两侧的界面,添加了一个正号
或负号。这一符号没有物理意义,对模拟结果也没有影响。

定义横向支撑:
点击工具栏中的锚锭杆按钮或从几何菜单中选择锚锭杆选项。移动光标至点 6(50.0;
19.0)之下 1m 的位置,按鼠标左键。此时出现锚锭杆视窗(图 3.2)

图 3.2 锚锭杆视窗
z 输入等效长度为 15m(开挖宽度的一半),并点击<确认>按钮(方向角保持为 0º)。
提示:锚锭杆由一个固定大小的旋转 T 表示。实际上,锚锭杆是一端连接到网格,另一端
固定的弹簧。锚杆的方向角和等效长度需要直接在特性视窗内输入。等效长度是连接点和锚杆
方向上位移为零的点之间的距离。等效长度的默认值是 1.0 个单位,方向角的默认值是零度(锚
杆点在 X 轴正方向上)。
点击对应 T 的“中间杆”,可以选中已存在的锚锭杆。
定义表面荷载:

点击分布荷载类型 A。
z 移动光标至点(43.0;20.0)并按鼠标。向右移动光标 5m 至点(48.0;20.0),再次按鼠标。
点击鼠标右键,结束绘制过程。
z 点击选择工具,并双击分布荷载。
z 从列表中选择分布荷载(类型 A)。输入 Y 值为‐5kN/m2 。
边界条件

点击工具栏中的标准固定边界按钮,创建边界条件。随后,程序将在底部施加完全固
定约束,在两侧施加竖直滑动约束。在当前情况下,该边界条件能够恰当地模拟右边界(开挖
的中心线)的对称条件。此时几何模型如图 3.3 所示。
图 3.3 输入窗口中的几何模型
材料属性
在施加边界条件后,要在数据组中输入土类组和其他几何对象的材料特性。界面特性包括
在土体材料数据组(土和界面数据组)中。这里需要为粘土层和砂土层建立两个数据组。另外
需要为地下连续墙和横向支撑分别建立一个板类型及锚杆类型数据组。材料数据组的产生遵循
下列步骤:

点击工具栏中的材料组按钮,选择土和界面为材料组类型。点击<新建>按钮,产生
一个新的数据组。
z 对于粘土层,输入“粘土”为名称,选择软土模型为材料模型。将排水类型设置为不
排水(A)。
z 按照表 3.1 输入粘土层的特性。
z 点击界面标签。在强度下拉菜单中,选择手动。参数 Rinter 输入为 0.5。该参数按照
以下方程为土强度和界面强度建立了关系:
tan ϕ int erface = Rint er tan ϕ soil ; cint erface = Rint er csoil ,
其中 csoil = cref (见表格 3.1)。
因此,使用输入的 Rinter 值将导致界面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比临近土体有所折减。
表 3.1 砂土和粘土层及界面的材料属性
参数 名称 粘土 砂土 单位
一般
材料模型 模型 软土 土体硬化 ‐
材料排水类型 类型 不排水(A) 排水 ‐
天然重度 γ unsat 16 17 kN/m3
饱和重度 γ sat 18 20 kN/m3
初始孔隙比 einit 1.0 ‐ ‐
参数
修正压缩指标 λ* 3.0E‐2 ‐
修正膨胀指标 κ* 8.5E‐3 ‐
标准三轴排水试验割线刚度 E ref
50
‐ 4.0E4 kN/m2
侧限压缩试验切线刚度 ref
Eoed ‐ 4.0E4 kN/m2
卸载/重加载刚度 Eurref ‐ 1.2E5 kN/m2
刚度应力水平相关幂指数 m 0.5 ‐
初始孔隙比 einit ' 1.0 ‐ ‐
粘聚力(常数) cref ' 1.0 0.0 kN/m2
摩擦角 ϕ' 25 32 °
剪胀角 ψ 0.0 2.0 °
泊松比 ν ur ' 0.15 0.2 ‐
渗流参数
水平渗透系数 kx 0.001 1.0 m/day
竖向渗透系数 ky 0.001 1.0 m/day
界面
界面强度 ‐ 手动 手动 ‐
强度折减系数 Rint er 0.5 0.67 ‐‐
初始
K0 的确定 ‐ 自动 自动
超固结比 OCR 1.0 1.0 ‐
预加载比 POP 5.0 0.0 ‐

z 对于砂土层,在名称框输入“砂土”,选择土体硬化为材料模型,设置材料类型
为排水。
z 在一般和参数标签页面内对应的编辑框中,按照表 3.1 输入砂土层的特性。
z 点击界面标签。在强度菜单中,选择手动开关按钮并为参数 Rinter 输入 0.67,然
后关闭数据组。
z 在材料数据组窗口中,点击复制按钮(此时砂土为选中状态),创建一个新材料数据
组,其属性与“砂土”相同,命名为“底部界面”。
z 点击界面标签页。在强度菜单中,选择刚性,此时界面折减参数改变为 1。关闭数据
组。
z 拖动“砂土”数据组至几何模型的下部类组并放下,然后将“粘土”数据组赋给余
下的四个类组(几何模型上部 20m 范围内)。
z 按默认规则,程序将自动地把相邻类组的数据组赋给界面。双击界面底部,将正向和
负向界面均指定为“底部界面”。
提示:除了接受默认数据组,你也可以在特性视窗中直接设置界面数据组。通过双击对应
的几何直线并从选择对话框中选择合适的界面,则出现此设置视窗。点击材料组参数后的<更改>
按钮,可以在材料组列表中选择合适的数据组。
提示:在特性视窗,不仅可以输入材料组参数,也可以输入虚拟厚度因子。这一因子纯粹是
一数值,用来优化界面的数值性能。双击结构,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相应的界面选项,即可定
义该值。对于没有经验的用户,建议不要变化默认值。关于界面特性的更多信息,参见参考手

提示:在强度下拉菜单中选择刚性选项时,界面与土体的强度属性相同(Rinter=1.0) 。
z 在材料组视窗,将材料组类型设定为板并点击<新建>按钮。输入“地下连续墙”作为
数据组名称,并按表 3.2 输入有关特性。之后,点击<确认>按钮,关闭数据组。
z 拖动地下连续墙数据组至几何模型的墙上,当光标显示可以放置时放置数据组。
表 3.2 地下连续墙(板)材料属性
参数 名称 数值 单位
材料类型 材料类型 弹性 kN/m
轴向刚度 EA 7.5E6 kN/m
抗弯刚度 EI 1.0E6 kNm2/m
重度 w 10.0 kN/m/m
泊松比 υ 0.0 ‐

z 在材料组视窗,设定材料组类型参数为锚杆并点击<新建>按钮。输入“支撑”
作为数据组的名称并且按表 3.3 输入有关特性。之后,点击<确认>按钮,关闭数据组。
z 拖动支撑数据组至几何模型的锚杆上,当光标显示可以放置时放置数据组。然后,关
闭材料组视窗。
表 3.3 内支撑(锚杆)材料属性
参数 名称 数值 单位
材料类型 材料类型 弹性 ‐
轴向刚度 EA 2.0E6 kN
平面外间距 Lspacing 5.0 m

提示: PLAXIS 2D 的材料数据库区分为项目数据库和全局数据库。使用全局数据库可以从


一个项目交换数据组到另一项目。本手册中各课的数据组在安装程序时已经存储到全局数据库
中。点击材料组视窗中的<全局>按钮可以显示已有数据组。从全局数据库的树状列表中拖动适
当的数据组(本例为“第一课砂土” )到项目数据库,此全局数据组即可供本项目使用。同样,
产生在项目数据库的数据组可以被拖动并放置到全局数据库中。

生成网格
本课将采用加密网格方法。除了直接的整体加密,我们也可以在类组内、线或点周围作局
部网格加密。这些选项可以从网格菜单中选择。生成网格的操作步骤如下:
z 从网格菜单中,选择全局疏密度选项,将单元分布下拉菜单设置为粗。
z 按住<Shift>键,点击选择所有墙单位。
z 从网格菜单中,选择加密线选项,显示生成的网格。

点击关闭按钮返回输入程序。

提示:网格菜单中的全部重置选项用于恢复默认设置下生成的网格(全局疏密度=中等;无
局部加密)。
提示:网格设置和输入的其他部分保存在一起。当再次打开已有项目而不改变其几何轮廓
和网格设置时,可以通过点击工具栏中的生成网格按钮重新生成同样的网格。不过,几何模型
的任何轻微变化将导致不同的网格。
图 3.4 生成的网格

3.2 计算

开挖施工实际上是一个多阶段过程。首先,建造地下连续墙到要求的深度。然后,为了产
生安装锚杆或横向支撑所需的空间,实行部分开挖。之后逐步开挖土体至最终深度。通常我们
必须采取一些特别的隔水措施。另外,也可能对地下连续墙施加支撑。
PLAXIS 能够用分步施工计算选项对这些过程进行模拟。分步施工使得有限元模型中被选组
成部分的重度、刚度和强度可以被激活或冻结。本课阐述如何使用这一强大的计算选项对开挖
进行模拟。
点击计算标签。该例中将采用经典模式进行计算。
阶段 0:初始阶段
本项目的初始条件要求生成水压,冻结结构单元和荷载,并且生成初始应力。生成水压(孔
隙压力和外边界上的水压)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直接产生,它基于地下水位和水头的输
入;另一种是基于地下水渗流计算结果的间接生成。本课只涉及水压的直接生成过程,而基于
地下水渗流的间接生成将在第 4.2 节中陈述。
直接生成选项中有多种方式描述水力条件。最简单的方式是定义一般水位。此水位下的水
压分布是静态的,并基于输入的水的重度。程序自动将此一般水位赋给所有类组,用来生成孔
隙压力。如有必要,这种方式也用来生成外部水压。除了上述的一般潜水位,对不同类组可以
设定不同的水位或通过内插给出其内部的孔隙压力分布。后面这一高级选项将在第 4.2 节中加
以说明。这里,我们只定义地表面 2m 下的一般水位。
生成初始孔隙压力,操作步骤如下:
z 初始阶段中,程序自动选择 K0 过程为计算类型。
z 在参数标签页,点击定义。
z 在水力条件模式下,一般水位在几何模型底部。
点击潜水位按钮,将鼠标移到(0;18.0)并点击鼠标左键;随后向右移动到(65,;18.0)
并再次点击鼠标。点击鼠标右键结束绘制。此时绘图区显示一般水位在地表下 2m 位置。

在水压按钮左侧的下拉菜单中,由潜水位生成按钮被选中。
点击水压力按钮生成水压。水压分别将显示在输出程序中。
点击关闭按钮切换到输入程序。
提示:水重度可以在水重度窗口中修改。该窗口可以在输入程序>几何菜单中选择打开。
提示:使用工具栏中的选择按钮可以调整已有水位。删除一般水位(选中它并按键盘上的
<Del>键),默认的一般水位会再次设定在几何模型的底部。水位的图形输入或调整不影响已有
几何模型。
为了在几何模型中生成精确的孔隙压力分布,可以在地下水水头或水位线位置额外添加一
条几何直线。

z 确认分步施工模式下,结构单元(结构、界面和荷载)处于冻结状态。在初始阶段中
程序自动冻结这些单元。
z 点击更新按钮继续计算程序中阶段的定义。
阶段 1:外部荷载
z 点击下一步添加新阶段。
z 在一般标签页中,接受所有默认选项。
z 在参数标签页中接受所有默认选项,并点击定义按钮。
z 在分步施工模式下,除了墙、内撑和荷载,所有的几何构件处于激活状态。点击激活
墙(变为蓝色)。
z 点击激活荷载。荷载数值为‐5kN/m2(在输入程序中已定义)。双击荷载,在弹出的对
话框中可以检查或更改该数值。
z 激活模型中所有的界面。在水力条件模式下,注意墙以下的界面处于冻结状态(非桔
色),这是正确的,因为墙以下是可透水的。
提示:选择界面的方法:选择相应的几何线,然后在选择对话框中选择对应的界面(正向或
负向) 。
提示:此时双击荷载,可以输入或更改荷载的值。如果荷载作用于一个结构对象例如板,
荷载值的更改可以通过点击荷载或这一结构对象来进行。此时会弹出一个视窗,在其中选择荷
载,再点击<更改>按钮,便可改变荷载值。

点击更新按钮完成该施工阶段的定义。此时输入程序关闭,计算程序重现。第一个计算阶
段先已定义并保存。
阶段 2:第一开挖阶段
z 点击下一步按钮。
z 列表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计算阶段。注意程序自动假设本阶段应该始于前一个阶段。
在一般标签页面中,接受所有默认值。进入参数标签页面点击定义按钮。
z 在分步施工模式下,除了锚锭杆以外,所有结构单元处于激活状态。点击右上部分类
组使其变为冻结状态,以模拟第一开挖步。
z 点击更新按钮结束第一开挖阶段的设置。
阶段 3:安装横向支撑
z 点击下一步按钮。
z 在参数标签页中点击定义。
z 在分步施工模式下,点击相应的水平线激活内撑,此时内撑应显示为黑色。
z 点击更新返回计算程序,定义其他计算阶段。
阶段 4:第二(水下)开挖阶段
z 点击下一步添加新阶段。
z 保持所有默认值并进入输入程序。这一阶段将模拟基坑第二部分的开挖。在分步施工
模式下,冻结网格右边从顶部数第二个类组,它应该是激活状态下类组中的最上面的
一个。
z 点击更新,继续定义最后阶段。
提示:在 PLAXIS 中,当使一个土类组冻结时,并不会自动冻结孔隙水压力。因此,在这种
情况下,水保持在开挖区域内,程序模拟的是水下开挖。

阶段 5:第三开挖阶段
z 点击下一步添加新阶段。
z 最后的计算阶段将模拟基坑内最后一个粘土层的开挖。冻结网格右边从顶部
数第三个类组。
z 点击更新按钮,返回至计算程序。
此时,我们已经完成计算的有关定义。在开始计算之前,建议选择好节点或应力点,以便
生成荷载‐位移关系曲线或者应力‐应变图表使用。其操作步骤如下:

点击工具栏中的选择生成曲线所需的点按钮,此时显示单元关联图及选择点视图。
z 选择墙上那些可能产生较大变形的节点(例如 50.0;10.0),列表中将显示该点附近的节
点。勾选最便利的一个点,然后关闭选择点窗口。

点击更新按钮返回计算程序。

计算该项目。
在模拟计算分步施工期间,一个记为ΣMstage 的乘子将从 0.0 增加至 1.0,这一参数显示
在计算信息视窗。一旦乘子ΣMstage 增加至 1.0,这一施工阶段模拟结束,程序完成了这一计
算阶段。假如这一分步施工计算结束后乘子ΣMstage 小于 1.0,程序将给出警告信息。某个施
工阶段没有完成很可能是因为发生了破坏(不过也可能有其它原因)。关于分步施工的更多信
息,请参见参考手册。
本例的所有计算阶段应该成功完成,在计算结果列表中用绿色的对勾标明。为了检查Σ
Mstage 乘子的数值,需要点击乘子标签页面并选择达到的值开关按钮。ΣMstage 参数将显示
在弹出的其他对话框的底部。请检查这一数值是否等于 1.0。同样的方法可以查看其他计算阶段。
图 3.5 计算窗口中参数标签页

3.3 输出结果

除了土的位移和应力,使用输出程序也可以显示结构对象的内力。查看本项目的输出结果
可遵循以下步骤:
z 在计算视窗点击最后一个计算阶段。

点击工具栏中的查看输出结果按钮。输出程序随即启动,输出结果为所选计算阶段结束时
对应的变形网格(放大),同时标明了最大位移(图 3.6)。
图 3.6 水下开挖后的变形网格
z 从变形菜单中选择总位移增量。图形用云图显示位移增量。
提示:在输出程序中,在几何菜单下点击相应选项,即可启动或关闭显示施加在模型上的荷载、
固定约束或指定位移。

在工具栏中点击矢量图按钮,将用箭头显示所有节点的位移增量。箭头长度表示变形的相对大
小。
z 从应力菜单中选择主应力方向。图形将显示每个土体单元的三个主要节点上有效应力
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注意此时工具栏中选择的是中主应力方向。主应力的方向表明
了开挖底部的一个较大范围的被动土压力区和横向支撑后的一个较小范围的被动土压
力区(见图 3.7)。
图 3.7 开挖完成后的主应力图示
显示地下连续墙内的剪力和弯矩可遵循下列步骤:
z 双击地下连续墙。一个新视窗随即打开,该视窗显示了墙内轴力。
z 从内力菜单中选择弯矩 M。视图中将显示墙内弯矩并标明了其最大值(见图 3.8)。

图 3.8 墙内弯矩
z 从内力菜单中选择剪力,图形将显示地下连续墙内的剪力。
提示:视窗菜单可以用来切换显示地下连续墙内剪力以及整个几何模型内应力的视窗。这
一菜单也可以用来平铺或叠铺这两个视窗,这是视窗环境下的常用选项。
z 从视窗菜单中选择第一个视窗(显示整个几何模型内有效应力)。双击横向支撑,一个显
示支撑力(kN/m)的新视窗随即打开。这个力乘以横向支撑的平面间距可以计算出单根
支撑的内力(kN)。
z 点击工具栏中的曲线管理器按钮,将弹出曲线管理窗口。
z 点击新建创建新图表,此时将弹出曲线生成窗口。
z 对 x 轴,从下拉菜单中选择点 A。在树状列表中选择位移‐|u|。
z 对 y‐轴,下拉菜单中保持为项目选项。在树状列表中选择乘子‐ΣMstage。
z 点击确认接受输入项,生成荷载‐位移曲线,如图 3.9 所示。

图 3.9 地下连续墙变形的荷载位移关系曲线
该曲线显示了各个施工阶段,参数ΣMstage 在 0.0 至 1.0 之间的变化过程。在最后一个阶
段中曲线斜率不断减小,这意味着塑性变形逐渐增加。不过,计算结果也表明开挖在施工末期
仍然保持稳定。

4 拉锚地连墙支护下的降水开挖

本例涉及一个降水开挖问题。这一开挖由混凝土地下连续墙支撑,而地下连续墙后系有预
应力锚杆。PLAXIS 可以对这种问题进行详细模拟。本例将说明如何模拟锚杆,并且说明如何在
锚杆上施加预应力。这一课程还涉及为生成水压分布而进行的地下水渗流计算。有关分析将在
下面作出详细解释。
目标:
1. 模拟地锚杆
2. 通过地下水渗流生成孔压
3. 显示接触应力和结果内力(内力视图)
4. 缩放显示结果

4.1 输入

这一开挖宽 20m,深 10m。用两个 15m 深、0.35m 厚的混凝土地下连续墙来支撑周围的


土体,地下连续墙均由两排锚杆支撑。上部锚杆长 14.5m,倾斜度为 33.7°(2:3);下部锚杆
长 10m,倾斜度为 45°,施加于开挖区左侧和右侧的地面荷载为 10kN/m2。
图 4.1 拉锚地连墙支护的开挖施工
相关的土体包含三个不同的土层。地表以下 3m 是一个相对疏松的细砂填充(fill)层。这一
填充层下面至 15m 深的地方,有一均匀密实的砂土层,特别适合于布设锚杆。在初始状态下,
水平地下水位位于地表 3m 下(即填充层的底部)。砂土层下面是一层砂泥,它延伸至很深的深
度。
项目属性
• 打开输入程序,选择快速启动新项目;
• 在<项目>标签中,输入项目标题,在一般项目中选择平面应变和 15 节点;
• 保持单位默认值,在模型尺寸中输入 Xmin=0,Xmax=100,Ymin=0,Ymax=30。
几何模型
这一问题可以用一个宽 100m 高 30m 的几何模型来模拟,建议的几何模型如图 4.2 所示。
连续墙使用板单元 建立 16m 长,土‐墙界面使用 模拟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墙下界面延
长 1m。锚杆可以由一个点对点锚杆 和土工格栅(黄线) 的组合来模拟。土工格栅模拟注
浆体而点对点锚杆模拟锚杆的拉杆。实际上,注浆体周围存在着复杂的三维应力状态。尽管二
维模型不可能精确地模拟应力状态及其与土的相互作用,但是在假设注浆体相对于土体没有相
对滑动的情况下,可以在总体水平上模拟应力分布和结构的变形及稳定性。不过,这一模型不
能用来估计锚杆的拉力。地下连续墙用板单元来模拟,而板单元周围的界面单元用来模拟土和
结构的相互作用。它们扩展至墙下 1.0m。请不要在模拟注浆体的土工格栅周围使用界面单元。
提示: 一般地说,围绕结构角部扩展界面是个好的做法。这样可以允许模型充分地发生变形,
得到更为精确的应力分布。不过,要保证界面扩展部分的强度等于土体强度,同时界面也不应
影响渗流场。后者可以通过在分析地下水渗流之前关闭界面的扩展部分而实现。
基坑外地面荷载,尽量根据实际情况考虑,而不必须根据规范所要求的超载进行施加。超
载作为安全储备,可以进行单独分析。
开挖施工分三个阶段进行,用几何直线来划分阶段。基本几何模型如图 4.2 所示。这里可
采用标准固定边界来给出适当的边界条件。
图 4.2 基坑的几何模型
材料特性
土体包括三个不同的土层。按照表 4.1 所示,给土和界面单元分别输入不同的数据组。
表 4.1 土和界面特性
参数 名称 淤泥 砂土 砂泥 单位
一般标签
材料模型 模型 硬化土体 硬化土体 硬化土体 ‐
材料类型 类型 排水的 排水的 排水的 ‐
水位以上土体
γunsat 16 17 17 kN/m
重度
水位以下土体
γunsat 20 20 19 kN/m
重度
参数标签
割线刚度 E50ref 20000 30000 12000 kN/m2
切线刚度 Eoedref 20000 30000 8000 kN/m2
卸载/重加载 Eurref 60000 90000 36000 kN/m2
应力相关幂 m 0.5 0.5 0.8 ‐
泊松比 v 0.2 0.2 0.2 ‐
內聚力 cref’ 1.0 0.0 5.0 kN/m2
内摩擦角 Φ’ 30 34 29 º
剪胀角 ψ 0.0 4.0 0.0 º
界面
界面强度折减
Rinter 0.65 0.70 刚性 ‐
因子
渗流参数
数据设置 ‐ USDA USDA USDA ‐
Van Van Van
模型 ‐ ‐
Genuchten Genuchten Genuchten
土体类型 ‐ 淤泥 砂层 肥土 ‐
>2μm ‐ 6 4 20 %
2μm‐50μm ‐ 87 4 40 %
50μm‐2mm ‐ 7 92 40 %
设置参数默认 ‐ 是 是 是 ‐
水平渗透系数 kx 0.5996 7.128 0.2497 m/天
竖向渗透系数 ky 0.5996 7.128 0.2497 m/天
初始条件
K0 ‐ 自动 自动 自动 ‐
水平应力系数 K0,X 0.5 0.4408 0.5152 ‐
超固结度 OCR 1 1 1 ‐
预固结力 POP 0 0 25 ‐
表 4.2 地下连续墙(板)特性
参数 名称 数值 单位
行为类型 材料种类 弹性
轴向刚度 EA 12•106 kN/m
抗弯刚度 EI 0.12•106 kN m2 /m
重度 w 8.3 kN/m/m
泊松比 v 0.15 ‐
对于锚杆的材料特性,要求两个数据组。其中一个是锚杆类型,另一个是土工格栅类型。
锚杆数据组包含锚杆的特性,而土工格栅数据组包含注浆体的特性。这些数据见表 4.3 和表 4.4。
表 4.3 锚杆(点对点锚杆)的特性
参数 名称 数值 单位 自由段位置 第一点 第二点
行为类型 材料种类 弹性 ‐ 上部 左 (40:27) (31:21)
轴向刚度 EA 5•105 kN 右 (60:27) (69:21)
水平间距 Ls 2.5 m 底部 左 (40:23) (21:17)
‐ 右 (60:23) (69:17)
表 4.4 注浆体(土工格栅)的特性
参数 名称 数值 单位 注浆段位置 第一点 第二点
行为类型 材料种类 弹性 ‐ 上部 左 (31:21) (28:19)
轴向刚度 EA 2• 105 kN/m 右 (69:21) (72:19)
‐ 底部 左 (21:17) (28:15)
右 (69:17) (72:15)
生成网格
对于生成网格来说,建议设置全局疏密度参数为中等。选择墙内土体,网格菜单中选择类
组加密。鉴于在两个注浆体周围可能出现应力集中,建议在这里对网格进行局部加密。同时选
择四个土工格栅和荷载线(使用<shift>键,共 5 条线),并从网格菜单中选择加密线。

4.2 计算

计算由六个施工阶段组成。在第一施工阶段,要进行地下连续墙施工并激活地面荷载。第
二施工阶段,开挖坑内最上部 3m,此时无锚杆。另外,这一深度的开挖处于水位以上。在第三
施工阶段,要安装第一层锚杆并对其施加预应力。第四施工阶段进一步开挖到地面下 7m 深度,
其中包括降水。这在定义这一计算施工阶段时,便要进行地下水渗流计算,以得出新的孔隙水
压分布。在第五施工阶段,将设置第二层锚杆并对其施加预应力。第六施工阶段包括降水并最
终开挖到地面下 10m 深度。
设定加载类型为分步施工,其它所有参数采用标准设置,定义所有计算施工阶段为塑性计
算。下面将描述如何在分步施工模式下定义不同的计算施工阶段。
初始条件
在初始条件中,位于 y=27m(经过点(0.0;27.0)和(100.0;27.0))水平的一般水位生成初始水压。
所有结构构件开始都应该处于冻结状态,所以要确保不能激活板、点对点锚杆和土工格栅单元。
表面荷载开始时也应处于冻结状态。另外,要通过 K0 过程的方式产生初始应力场,并在所有类
组中使用默认的 K0 值。
施工阶段 1:
• 点击下一步增加一个新阶段。
• 激活地下连续墙和界面。
• 激活地表荷载并给荷载赋值。其中对开挖左侧的荷载,输入 Y 值‐10kPa。
• 水力条件下点击界面来激活或者冻结界面。激活的界面用橘色的圆表示,地下水渗流中认为
不透水。注意除了墙面以下的,所有界面都要在水力模式中被激活。墙面下的界面应该保持冻
结状态。

图 4.3 阶段 1 施工阶段设置
施工阶段 2:
• 使拟开挖的顶层类组处于冻结状态。

图 4.4 阶段 2 施工阶段设置
施工阶段 3:
• 激活上层土工格栅。
• 双击上层点对点锚杆,弹出一个包含锚杆预应力选项的点对点锚杆特性视窗。选择调整预应
力编辑框,输入 200kN/m 的预应力。点击<确认>按钮,关闭视窗。

图 4.5 阶段 3 施工模式的设置
提示: 在分步施工计算完成后,施加的预应力转化为锚杆内力。在后续计算施工阶段中,这个
力即被看作为锚杆内力,因而可以进一步增加或减小,这要取决于周围应力和荷载的发展。土
工格栅、锚杆及预应力可以同时施加,不会影响应力路径。
施工阶段 4:
• 冻结要开挖的第二层类组。

图 4.6 阶段 4 水力条件模式的设置
接下来输入计算地下水渗流的边界条件。在模型的侧边界,地下水头(head)保持为 27m。
关闭模型的底边界。鉴于开挖基坑内的水已经抽干,可能发生地下水渗流。基坑底部的水压为
零,这意味着地下水头等于竖直高度(head=23.0m)。设定一新的一般水位,并且进行地下水渗
流计算,来满足以上条件。在计算地下水渗流时激活界面单元,可以防止水流通过地下连续墙。
正确设定边界条件要遵循以下步骤:
• 点击‘水力条件’标签,进入水压模式。
• 在水压模式下,默认地下连续墙两侧的界面单元处于激活状态,不具有渗透性。当计算地下
水渗流时,在水压模式下点击界面可以使界面处于激活或冻结状态。激活的界面标有橙色圆圈,
在计算地下水渗流时可以看作不透水的。不要将地下连续墙下部的界面转换为不可渗透的,它
们应该保持为可渗透的(在计算地下水渗流时处于冻结状态)。
• 点击一般水位按钮并设定一新的水位。这一水位线始于点(0.0;27.0),经过点(40.0;23.0)和
(60.0;23.0),结束于点(100.0;27.0)。
• 在工具栏下拉菜单中选择地下水稳态渗流选项。
提示: 地下水渗流计算的有关结果可以显示为孔隙压力、渗流场和地下水水头。这些选项可以
从应力菜单中进行选择。
• 点击<更新>按钮,返回至计算程序。
施工阶段 5:
• 激活下层土工格栅。
400kN/m 的预应力。然后点击<确认>按钮,关闭视窗。

图 4.7 阶段 5 施工阶段的设置
施工阶段 6:
• 冻结拟开挖的第三层类组。
• 进入水压模式。
• 边界条件在施工阶段 4 中已经定义完毕,上述边界条件对于此施工阶段的地下水渗流计算来
说仍然适用。不过,需要降低基坑内的水位至新的施工深度。因此,从点(0.0;27.0)开始并通过
点(40.0;20.0),(60.0;20.0)和(100.0;27.0)设定一新的一般水位。指定为地下水稳态渗流,点击生成
水压按钮 ,开始地下水渗流计算。
所有计算施工阶段定义完毕后,应该选择输出荷载‐位移关系曲线使用的节点(例如地下连续
墙上的锚杆连接点)。通过点击<计算>按钮 ,开始计算过程。

图 4.8 阶段 6 水力模式下的设置
提示:当潜水位生成孔隙水压时,定义的潜水位的几何形状十分重要。

4.3 输出

图 4.9 显示了计算施工阶段结束时的变形网格。最终,地下连续墙向前移动了 8cm,开挖


底部拱起了 5cm,两个地下连续墙后都出现了一条小沉降沟。

a.phase2

b. phase3

c. phase 4
d. phase 5

e. final stage
图 4.9 各阶段变形网格
图 4.10 显示了最终情况下有效应力的主应力。开挖底部以下的被动应力状态清晰可见。我
们也可以看到锚杆注浆体周围的应力集中现象。

图 4.10 主应力方向(最终阶段)
图 4.11 显示了左侧地下墙在最后施工阶段的弯矩。弯矩值的两次下降是因锚杆力的作用而
产生的。通过双击锚杆可以显示锚杆内力。显示第三和第五计算施工阶段结果时,我们可以看
到锚杆内力实际上等于施加的预应力。

图 4.11 左侧地下连续墙在最后施工阶段的弯矩
选择工具菜单中的内力视图选项显示最终阶段的接触应力和内力。当选择结果内力时,
弹出内力对话框。接受默认选项。

点击隐藏土体按钮,并按住<Shift>键点击土体类组。显示结构的结果应力,如图 4.12。
通过双击锚杆可以显示锚杆内力。显示第三和第五计算施工阶段结果时,我们可以看到锚杆内
力实际上等于施加的预应力。

图 4.12 结构内力

5 路堤建造

在具有高水位的软土上修筑路基将导致孔隙水压力的增加。此不排水建造过程,使得有效
应力维持在低水平。为了修筑路基的安全,必须采用中期固结。在土固结期间,超静水压逐渐
消散,土获得必要的抗剪强度,施工过程得以继续。
这一课涉及路基的施工。对上述机理将给予详细分析,并且介绍三种新的计算选项,分别
为固结分析、更新网格分析和降低 c‐phi 值计算安全系数。
目标:
• 固结分析
• 模拟排水
• 固结过程中渗透性的改变
• 更新网格分析(大变形)
• 安全性分析(phi‐c 折减法)

图 5.1 软土上路基示意图
5.1 输入

图 5.1 显示了路基的一个横断面,该路基 16 米宽,4 米高,坡度为 1:3。鉴于讨论的问


题是对称的,可以只模拟其中一半(本情况下我们选择了右半边)。路基本身由松散的砂土构成。
路基下有 6 米的软土层,上部 3 米为一泥炭层,下部 3 米是一粘土层。水位对应于原始的地
表面一下 1m。软土层下是一密实的 4m 砂土层。
一般设置
图 5.1 所示的路基可以用一个平面应变模型分析。本例使用 15 节点单元,Xmin=0;Xmax=60;
Ymin=‐10;Ymax=4;长度,力和时间使用标准单位(m, kN,天)。几何模型从路基中间开始考虑 60m
宽,其描画使用几何直线 选项来完成。这里,我们假设图 5.1 中深部的砂土层不会出现变形。
因此,模型不包括这一砂土层,取而代之的是使用一个固定边界。
本例将考虑排水线对固结的影响。排水线定义在软土层中(泥炭和粘土;y=0 至 y=‐6)。排水
线间距 2m,距离对称边界 1m。
边界条件的定义可以通过标准固定边界来完成。几何模型如图 5.2 所示。

图 5.2 路基项目的几何模型
材料组和网格生成
表 5.1 给出了不同土的相应特性,依据该表格数据建立三个材料组。粘土和泥炭层是不排
水的,在筑路过程中这种性质将导致土孔隙压力的增加。给几何模型中相应类组输入材料参数
后,使用<细>疏密度设置,生成有限元网格,再对排水线之间的类组进行加密一次。
表 5.1 路基和下层土的材料特性
参数 名称 坝体 粘土 泥炭 砂土 单位
材料模型 模型 硬化土体 硬化土体 软土 软土 ‐
材料类型 类型 排水的 排水的 不排水 A 不排水 A ‐
水位以上土体重度 γunsat 16 17 8 15 kN/m3
水位以下土体重度 γsat 19 20 12 18 kN/m3
初始孔隙比 eint 0.5 0.5 2 1 ‐
渗透性改变 ck 1E15 1E15 1 2 ‐
参数标签
三轴排水割线模量 E50ref 2.5E4 3.5E4 ‐ ‐ kN/m2
固结仪切线模量 Eoedref 2.5E4 3.5E4 ‐ ‐ kN/m2
卸载/重加载模量 Eurref 7.5E4 1.05E5 ‐ ‐ kN/m2
刚度应力相关的幂 m 0.5 0.5 ‐ ‐ ‐
修正压缩指标 λ* ‐ ‐ 0.15 0.05 ‐
修正膨胀指标 κ* ‐ ‐ 0.03 0.01 ‐
粘聚力 cref' 1 0 2 1 kN/m2
内摩擦角 φ 30 33 23 25 º
剪胀角 ψ 0.0 3 0.0 0.0 º
高级设置为默认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渗流参数
数据设置 ‐ USDA USDA USDA USDA ‐
Van Van Van Van
模型 ‐ ‐
Genuchten Genuchten Genuchten Genuchten
土体类型 ‐ 肥土砂 砂层 粘土 粘土 %
>2μm ‐ 6 4 70 70 %
2μm‐50μm ‐ 11 4 13 13 %
50μm‐2mm ‐ 83 92 17 17
设置参数默认 ‐ 是 是 否 是 ‐
水平渗透系数 kx 3.499 7.128 0.1 0.04752 m/d
竖向渗透系数 ky 3.499 7.128 0.02 0.04752 m/d
界面
界面强度 ‐ 刚性 刚性 刚性 刚性 ‐
强度折减系数 Rinter 1 1 1 1 ‐
初始条件
K0 的确定 ‐ 自动 自动 自动 自动 ‐
超固结度 OCR 1 1 1 1 ‐
前期固结应力 POP 0 0 5 0 ‐

图 5.3 有限元网格

5.2 计算

堤坝建造分成两个阶段。第一施工阶段完成后,将执行一长达 30 天的固结期,以便允许
超静水压消散。第二施工阶段完成后,将执行另一固结期,这时可以确定土的最终沉降。因此,
总共必须定义 4 个计算施工阶段。计算模式选为典型模式。
初始条件
在初始情况中,没有建造路基。为了生成初始应力,首先必须使路基处于冻结状态。
水压力完全是静态的,基于一条通过点(0.0,‐1)和(60.0,‐1)的一般水位线。除了水位线,我们
还必须注意计算过程将要进行的固结分析的边界条件。在没有任何附加输入的情况下,所有边
界都是排水的。因此,水可以通过任何边界流出,超静水压可以在各个方向上消散。但是,本
例左侧竖直边界作为一条对称线必须关闭,结果在水平方向上不会出现水流。另外,右侧竖直
边界上没有自由水流流出,因而也必须关闭。软土层的超静水压可以渗流到下卧的透水层中,
故底部边界应是透水的。上部边界显然也是透水的。适当地产生固结边界条件,要遵循以下步
骤:
• 在工具栏中点击封闭的固结边界按钮 ,与之前的版本不同,PLAXIS2010 中渗流边界与固
结边界合并成一个按钮。
• 移动鼠标至左边界上部点(0.0;4.0)并点击该点。移动鼠标至左边界下部点(0.0;‐10.0)并点击该点。
点击鼠标右键完成这一封闭边界。
• 移动鼠标至右边界上部点(60.0;0.0)并点击该点。移动鼠标至右边界下部点(60.0;‐10.0)并点击该
点。完成这一封闭边界。
• 选择底部边界,按下<Delete>键,弹出窗口中选择<地下水边界>选项。
• 点击更新按钮 。

提示:定义封闭的固结边界只能通过点击存在的几何点而完成。程序将自动地寻找中间几何点。
固结分析
固结计算过程中需要引入时间参数。为了正确进行固结分析,必须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步
长,因为使用一个小于最小临界值的时间步长可能产生应力振荡。PLAXIS 程序内的固结选项可
以完全自动选择时间步长,并考虑了上面提及的最小临界值。时间步长的选择具有三种可能性:
在预先定义的时间段内实施固结,包括考虑激活几何形状变化的影响(分步施工);实施固结直至
模型内所有超静水压减小至一个预先定义的最小值(最小孔压);或者在给定的步数内实施固结,
此时使用增量乘子或者加载率来整体地随时间增加荷载(增量乘子)。本例将只考虑前两种可能性。
定义计算过程要遵循以下步骤:
• 第一计算施工阶段是固结分析(EPP),分步施工。在一般标签页面中的计算类型下拉菜单中
选择固结。在参数标签页面中,输入 2 天的时间间隔。在加载类型菜单中选择分步施工,然后
点击<定义>按钮。在几何设置视窗,激活路基的第一部分并点击<更新>按钮。返回计算视窗,
点击<下一步>按钮以引入下一步计算施工阶段。
• 第二计算施工阶段也是固结分析(EPP),分步施工。这里,几何设置没有任何变化,只不过
要求输入一个固结分析的最终时间。输入长为 30 天的时间间隔,然后点击<下一步>按钮,引入
下一计算施工阶段。
• 第三计算施工阶段还是固结分析(EPP),分步施工。选择分步施工后,在参数标签页面中,
输入 1 天的时间间隔。点击<定义>按钮并激活路基的第二部分。点击<更新>按钮并进入下一计
算施工阶段。
• 第四计算施工阶段是固结分析直至最小孔压。在参数标签页面中的加载类型菜单中选择最小
孔压并接受最小压力的默认值 1 kN/m2。
在开始计算之前,点击选择生成曲线需要的点按钮并选择以下节点:选择路基之坡脚为节
点 A。再选择第二个节点(节点 B),来反映超静水压的发展(衰减)。为此,我们需要选择软土层
中间靠近左边界(不在其上)的某一点。在选择以上节点之后,我们可以开始计算过程。
在固结分析过程中,随时间而变化的结果将显示于计算信息视窗的上部。除了乘子,视窗
出现了一个表示最大超静水压的参数 Pmax(如图 5.4)。这个参数在最小孔压固结分析中非常重要,
因为要求所有孔压都降低至低于预先定义的值。
图 5.4 激活任务窗口显示计算过程

5.3 输出结果

计算结束之后选择第三阶段并点击查看计算结果按钮。弹出输出窗口中显示模型的变形网
格(见图 5.5)。分析第三阶段结果,变形网格显示在坝脚处有一定的抬升(由于不排水行为)。

图 5.5 不排水堤坝建造的变形网格(阶段 3)
在变形菜单中,选择增量位移‐>І∆uІ。
查看菜单中选择矢量选项或者点击工具栏中相应的按钮来显示矢量箭头。
从评估总位移增量上,可以看出破坏机制的发展。
图 5.6 路基不排水施工完成后的位移增量

图 5.7 路基不排水施工完成后的超静水压

图 5.8 土固结至 Pexcess < 1.0kN/m2 之后的超静水压等值线


评估第三计算施工阶段(不排水施工)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到变形的网格导致路基坡脚的拱起
以及由于土不排水行为而出现的腹地。当考察总位移增量时,可以注意到一个破坏机制正在发
展(图 5.6)。
点击<Ctrl>+<7>可以显示超孔压(关于更多快捷键的使用请查阅参考手册附录 C)。
点击 按
钮可以显示主应力方向。超孔压的主应力方向在每个土体单元的中心显示,如图 5.7 显示的结
果。可见最高的超孔压位于坝体下方。
图 5.8 显示了超静水压分布。很明显,最大的超静水压出现在路基中心之下。
我们可以注意到在第四计算施工阶段中最初的地面和路基的沉降明显增加。这是因为超静
水压的消散导致的土固结。图 5.8 显示了固结后的超静水压分布,最大值低于 1.0 kN/m2。
使用曲线程序 可以显示路基下超静水压随时间的变化。绘制曲线要遵循以下步骤:
• 点击输出视窗左上角的进入曲线程序按钮。
• 选择新建图表,程序要求文件名,请选择本项目。
• 在曲线生成视窗,选择时间作为 x‐轴。选择孔压‐超静水压作为 y‐轴。另外在节点菜单中选择
软土层中间点节点 B_。点击<确认>按钮后,类似于图 5.9 的曲线随即生成。
图 5.9 清楚地显示了四个计算施工阶段。在不排水施工过程中,超静水压在短时间内增加,
而在固结期,超静水压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事实上,在路基施工期,土固结已经出现,不过
这只涉及一个很短的时间段。根据曲线,土的完全固结需要超过 70 天。
图 5.9 路基下超静水压的变化过程

5.4 安全性分析

在设计路基时,重要的是不仅考虑最终稳定性,而且也要考虑施工期间的稳定性。从模型输出
结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失效机制在第二计算施工阶段之后开始发展。在这一阶段和其他施
工阶段评估整体安全系数是必须注意的。在结构工程中,安全系数通常定义为破坏荷载和工作
荷载之比。不过,对于土工结构来说,这样的定义不一定有效。例如,对于路基来说,大部分
加载是由于土自重产生的,土重量的增加不一定导致结构的破坏。事实上,一个纯摩擦土坡在
土自重增加的实验(离心机实验)中不会发生破坏。因此,对安全系数更恰当定义是:
S最大
安全系数 =
S平衡态要求
这里,S 代表抗剪强度。实际抗剪强度和计算获得的保证土体平衡状态所需要的最小剪应
力之比是土力学中传统上使用的安全系数。通过引入标准 库伦条件,安全系数可以表达为:
c − σ n tan φ
安全系数 =
c r − σ n tan φr
这里,c 和 φ 是输入强度参数,而 σn 是实际正应力分量。cr 和 φr 是不断减小到恰好足够
大而能保持土平衡的抗剪参数。上面描述的原理是 PLAXIS 程序中为计算整体安全系数而使用的
折减 phi/c 方法的基础。应用这种方法,内聚力和内摩擦角的正切将成正比地减小:
tan φ
安全系数 = = ∑ Msf
tan φr
强度参数的减小将由总乘子ΣMsf 来控制。这个参数将逐步增加,直到破坏。假定在失效
后连续几步的计算大体给出一个常值的ΣMsf,我们就定义其为安全系数。
在 PLAXIS 程序中,折减 phi/c 计算选项可以从一般标签页面的计算类型菜单中获得。如果
选择折减 phi/c 选项,参数切换菜单中的加载类型将自动设置到增量乘子。
计算施工不同阶段路基的整体安全系数要遵循以下步骤:
• 点击进入计算程序按钮去打开计算视窗。
• 首先计算第一施工阶段之后的安全系数。因此,要引入一个新的计算施工阶段并在开始施工
阶段菜单中选择第一施工阶段。
• 在一般页面标签下选择折减 phi/c 计算。
• 在参数页面标签,附加计算步设置为 30。为了排除先前计算的变形对破坏机制的影响,选择
重置位移为零选项。增量乘子已经在加载类型菜单作出选择。点击<定义>按钮,进入乘子标签
页面。
• 在乘子标签页面,检查控制强度减小过程的第一个乘子增量 Msf 设置为 0.1。
此时,第一个安全系数计算已经定义完毕。与上述操作步骤相同,可以定义每个固结阶段
的安全性分析阶段。
提示:折减 phi/c 计算的附加计算步数默认值为 100。不同于终极水平计算,这里附加计算步总
会完全实施。在大部分折减 phi/c 计算时,100 步足够达到失效状态。如果没有,附加计算步数
最大可以增加至 1000。对于大部分折减 phi/c 计算,Msf=0.1 是正常启动计算过程的第一步。
在计算过程中,控制强度减小的总乘子ΣMsf 的发展由自动加载控制。
在开始计算之前,要确认只有新的计算施工阶段被选择实施(→);其他施工阶段要标有对勾
(√)符号。
计算结果的评估
折减 phi/c 计算过程产生附加位移。总位移并没有什么物理意义,但是最后破坏步骤的增
量位移表明了破坏机理。为了显示路基施工不同阶段的机理,同时选择施工阶段 8 并点击<输出>
按钮 。在各个视窗的变形菜单中选择总增量并改变箭头演示方式为阴影演示方式 。图
示结果(见图 5.10)很好地展现了路基的破坏机理。这里,位移增量的大小并无意义。

图 5.10 反映路基最后施工阶段可能破坏机理的总位移增量阴影图
从查看菜单的计算信息选项,我们可以获得安全系数。计算信息视窗的乘子标签页面反映
了荷载乘子的实际值。假定 ΣMsf 在前面几个计算步骤基本保持为一常数,它就代表了安全系
数。不过,评估安全系数的最佳方式是画出某一节点上的位移‐ΣMsf 参数曲线。尽管位移大小并
无意义,但它们表示是否已经发生破坏。为了通过这种方式评估以上三种情形的安全系数,要
遵循以下步骤:
• 点击进入曲线程序按钮去进入曲线程序。
• 选择新建图表,程序要求文件名,请选择路基项目文件名。
• 在曲线生成视窗,选择路基坡脚(节点 A)的总位移为 x‐轴。对于 y‐轴,选择乘子并从类型菜单
中选择ΣMsf。然后,类似于图 5.11 的曲线随即出现。
这里,图示的最大位移并无意义。对于所有曲线来说, ΣMsf 基本上为常数。将鼠标放置
在曲线的某节点上,一个字框随即出现,显示出ΣMsf 的数值。
图 5.11 施工过程三阶段安全系数评估

5.5 使用排水线

本例题中将引入分析排水线的影响。引入与前面四个阶段相同的四个新阶段。不同的内容
如下:
1. 激活排水线。在水力条件下激活。
2. 阶段 9、阶段 10 和阶段 11 的时间间隔都设为 1 天。最后一个阶段设置为最小孔压。

计算完成后,选择最后一个阶段并点击查看计算结果按钮。输出窗口将弹出最后一个阶段
的变形网格。为了比较排水线的影响,B 点的超孔压发展过程将被显示。
打开曲线管理器
1. 图表标签下双击图表(节点的 Pexcess 与时间的曲线)。图表显示。关闭曲线管理器。
2. 双击图表右侧图例的曲线。设置窗口弹出。
3. 点击增加曲线按钮并选择从当前项目中添加。弹出曲线生成窗口。
4. 点击 ok 接受默认值。并关闭曲线生成窗口。
5. 在图表中,加入新的曲线并且相应的出现新的标签。
6. 点击阶段按钮,从列表中选择初始阶段和最后四个阶段。点击 OK。
7. 点击应用到预览生成曲线。
8. 点击 OK 关闭设置窗口。生成图表(图 5.12)。清楚看到,排水线影响着超孔压消散的时间。
5.6 更新网格+更新水压分析

部分原来在水位之上的砂土将沉降在水位之下。由于浮力的作用,沉降在水位之下的砂方
有效重量将有所变化,这将导致有效负载随时间的减小。这一效应可以通过 PLAXIS 程序的更新
网格及水压选项来进行模拟。
接下来,我们将研究使用这些选项进行路基计算的效果。要遵循下列步骤:
• 点击下一阶段,选择初始阶段作为起始阶段,计算类型菜单下的高级按钮。选中高级的一般
设置视窗的更新网格和更新水压选项。本阶段其他设置参见阶段 1 的设置,点击<确认>按钮,
返回计算视窗。
• 对于其他三个计算施工阶段,重复上述步骤。
• 开始计算。
当计算完成后,比较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的沉降差异。
• 在曲线生成窗口中选择时间作为 x 轴,并选择土层中间而定点 B 的垂直位移 uy 作为 y 坐标。
翻转 y 坐标轴。
• 在曲线结果中,包括初始阶段和 1~4 阶段。
• 增加一个新的曲线。
• 选择初始阶段和 13~16 阶段。结果如图 5.13。
从图 5.13 中可以发现,当使用更新网格和更新水压选项时,路基沉降较小。这一现象的部
分原因是更新网格过程包括二阶变形效应,因而考虑了几何的变化。另外,由于沉降到水位之
下的土受浮力作用,更新水压过程使得路基的有效重度变小。这些过程由于考虑了大变形的正
面影响,可以真实地分析土的沉降。
图 5.13 使用更新网格计算而得出的路基脚点的沉降

6 隧道施工及其对桩基的影响

PLAXIS 2D 程序有特别的功能用以生成圆形或非圆形隧道并模拟隧道施工过程。本章将考虑
在中软土中进行一个有衬砌隧道的施工以及它对桩基的影响。带衬砌隧道的施工通过挖掘机
(TBM) 在前面开挖土体,在其后面安装衬砌来完成。在施工过程中,一般存在土体的超挖。这
意味着最后被隧道占用的横截面总小于开挖的土体区域。尽管一般会采取措施去填充这一空隙,
但不可能避免隧道施工过程导致的应力再分布和土体变形。为了避免对开挖之上的现存建筑和
基础造成破坏,很有必要预测这些效应并采取恰当的措施。这一分析可以通过有限元方法来完
成。这一课将介绍这一分析方法的一个实例。

图 6.1 隧道项目几何模型及土层图示
本课考虑的隧道直径为 5 米,其平均深度为 20 米。地基分层包括四个不同土层:上部 13
米为软粘土,其强度随深度近似线性增加。在这一粘土层下,有 2 米厚的细砂土层。它被选为
支撑传统砖砌房屋的旧木桩的持力层。因为桩的位移可能导致建筑的破坏,这显然是大家特别
不愿看到的,所以要模拟隧道附近的建筑桩基。砂土层下是 5 米厚,位于深处的粘土层。这是
在其中进行隧道施工的土层之一。隧道的另一部分在位于深处的砂土层中,这一土层由密砂和
砾石组成,强度很大。因此,只有 5 米深被包括在有限元模型中,而更深部分则被看作完全坚
硬,以合适的边界条件加以模拟。土孔隙水压力分布是静态水压。水位位于地表面(y=0) 之下 3
米。因为研究对象基本上是对称的,所以平面应变模型只考虑其中一半。模型从隧道中间水平
拓展 30 米。本例将采用 15 节点单元。
目标:
• 模拟隧道
• 模拟端承桩
• 模拟不排水行为 B

6.1 输入

如图 6.1 所示的四土层基本几何模型(不包括隧道和基础单元)可以使用几何直线选项产生。
因为地表面位于参考水位 3 米之上,一般设置中的顶部参数取为 3 米,底部参数取为‐30.0 米。
我们将使用隧道设计器生成隧道,这是 PLAXIS 程序的一专有工具,它使用圆弧段和线去模拟隧
道这一几何对象。这里考虑的隧道是圆形隧道的右半边,将由四部分组成。产生基本几何模型
之后,建立圆形隧道要遵循以下步骤:
• 点击工具栏中的隧道按钮 ,隧道设计器随即出现。其工具栏中有许多供设计隧道形状的选
项。从工具栏中选择半边隧道‐右半边。
• 隧道设计器将显示一默认隧道形状,由三部分组成。如图 6.2 所示,下面部分(部分 1)已被选
中。视窗右边显示了一些几何参数。
• 保持隧道种类默认值为钻孔隧道,确保隧道下面部分被选中(如果还没有,通过在此点击鼠标
实现选择)。
• 表格中数值代表了隧道第一部分的特性。对于圆形钻孔隧道,这里可以输入半径。输入半径
2.5 米之后,这一输入的结果直接体现在图中。
• 半径之下的数值代表了这一部分拓展的角度。请输入 90 度(一部分的最大角度)。
• 对于一钻孔隧道来说,第一弧的中心点总位于原点(x=0;y=0)。
• 对于这一部分,要确保衬砌和界面选项被选中。
• 点击视窗底部的右箭头,前进至下一部分(第二部分)。也可以点击设计器视窗内隧道第二部分
来选择。
• 输入 90 度角。对于第二部分,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为其输入半径,它将自动等于圆形隧道
第一部分的半径。
• 对于第二部分,要确保衬砌和界面选项被选中。
图 6.2 隧道设计器及示例隧道模型
提示:通过点击隧道视窗顶部的相应按钮,可以直接给隧道的所有部分设置衬砌和界面。隧道
衬砌由曲板组成,衬砌特性在板的材料数据库中详细设定。类似地,隧道界面只不过是一个弯
曲界面。在这里考虑的隧道中,因为隧道衬砌是均匀的而且隧道一次建成,隧道衬砌的分段没
有特别意义。
一般来说,在以下情况下,隧道的分段将特别重要。隧道的开挖和衬砌安装要求分不同施
工阶段完成。隧道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衬砌特性。在衬砌安装时考虑铰接(在一般画图区内设
计隧道之后,安装铰)。隧道形状由不同半径的圆弧组成(例如 NATM 隧道)。
提示:NATM 隧道选项下可以建立各种形状的隧道。通过角、直线、弧来构建;通过参考点来
定位。
• 在形状组框里有两个参数,对整个隧道来说,可以选择对称隧道参数,钻孔隧道将自动选择圆形
隧道选项。
• 此时,隧道已经定义完毕,点击<确认>按钮去关闭隧道设计器。
• 返回至画图区域,隧道必须包括在几何模型之中。这可以通过输入隧道轴心的全局位置来实
现。点击已存在的节点(0.0;‐17.0)(几何模型底部之上 5 m),程序将以该点为中心画出隧道。建筑
下的木桩是端承桩,总承载力中只有一小部分源于侧摩阻力。为了正确模拟该行为,使用板和
点到点锚杆的组合来模拟桩。建筑本身将由支撑于点到点锚杆的刚性板来代表。
• 从点(5.0;‐10.0)至(5.0;‐11.0),(15.0;‐10.0)至(15.0;‐11.0)和(5.0;3.0)至(15.0;3.0),分别绘制三个
板。
• 如图 6.1 所示,
使用点对点锚杆连结桩端上部和基础板。
这种情况适用于端承桩的模拟。
边界条件
• 点击标准固定边界按钮施加恰当的边界条件。除了正常位移约束,在隧道衬砌的上下节点
还引入了转动约束。
提示:在标准固定边界选项中,延伸到到至少一个方向上固定的几何边界上的板,受到转动约
束,而延伸至自由边界的板端可以自由转动。
材料特性
表 6.1 列出了四个不同土层的材料特性。因为我们只关注长期变形,所以将把所有土层的
材料特性设置为排水的。
对于上部粘土层,使用高级选项来设置其强度随深度的增加。因此,在高级参数视窗,要
输入一个增量值 Eincrement。Eref 是在参考深度 yreference 上的值。在 yreference 之下,实际 E 值随深度而增
加:
E(y)= E’ref+E’increment(yreference‐y)
su(y)= su,ref+su,increment(yreference‐y)
下部两土层的数据组包括隧道界面的合适参数。在其它数据组中,界面特性保持其默认值。
按表 6.1 所列,输入有关特性至四个数据组并分配到几何模型的对应类组。在参数页面标签点
击<高级>按钮,可以为粘土数据组输入高级参数。
表 6.1 隧道项目土体材料特性
参数 名称 粘土 砂土 深层粘土 深层砂土 单位
一般标签
材料模型 模型 莫尔‐库仑 HS 莫尔‐库仑 HSSmall ‐
材料行为 类型 不排水(B) 排水的 不排水(B) 排水的 ‐
水位以上土体重度 γunsat 15 16.5 16 17 kN/m3
水位以下土体重度 γsat 18 20 18.5 21 kN/m3
参数标签
弹性模量(常数) Eref 3400 ‐ 10000 120000 kN/m
三轴排水割线模量 E50ref ‐ 2.5E4 ‐ 4.2E4 kN/m2
固结仪切线模量 Eoedref ‐ 2.5E4 ‐ 4.2E4 kN/m2
卸载/重加载模量 Eurref ‐ 7.5E4 ‐ 1.28E5 kN/m2
刚度应力相关的幂 m ‐ 0.5 ‐ 0.5 ‐
粘聚力 cref' ‐ 0 ‐ 0 kN/m2
不排水剪切强度 s'u,ref 5 ‐ 40
内摩擦角 φ 31 ‐ 35 º
剪胀角 ψ 0.0 1 0.0 5 º
0.722G0 的剪应变 γ0.7 ‐ ‐ ‐ 1.3E‐4
非常小应变的剪切模量 G0ref ‐ ‐ ‐ 1.1E5 kN/m2
泊松比 ν' 0.33 0.3 0.33 0.3 ‐
杨氏模量增量 E’inc 400 ‐ 600 ‐ kN/m2
参考高程 yref 3.0 ‐ ‐12 ‐ m
不排水强度增量 s'u,inc 2 ‐ 3 ‐ kN/m2
参考高程 yref 3.0 ‐ ‐12 ‐ m
渗流参数
水平渗透系数 kx 1E‐4 1.0 1E‐2 0.5 m/day
水平渗透系数 kx 1E‐4 1.0 1E‐2 0.5 m/day
界面
界面强度类型 类型 刚性 刚性 手动 手动 ‐
界面强度 Rinter 1 1 0.7 0.7 ‐
初始
K0 确定 ‐ 手动 自动 手动 自动 ‐
水平应力系数 K0,x 0.6 0.485 0.60 0.4264 ‐

除了土和界面四个数据组,还要建立三个板和一个锚杆数据组。板的特性见表 6.2 和 6.3。


分配衬砌数据组至隧道衬砌,桩脚数据组至两个桩脚。建筑物数据组被分配至代表建筑物的基
础板。板的重量代表了整个建筑荷载。分配桩数据组至两个点至点锚杆。
表 6.2 板的材料特性
参数 名称衬砌 桩脚 建筑物单位 参数 名称衬砌
材料类型 类型 弹性 弹性 弹性 ‐
轴向刚度 EA 1.4∙107 2∙106 1∙1010 kN/m
抗弯刚度 EI 1.43∙105 8∙103 1∙1010 kNm2/m
重度 w 8.4 2.0 25 kN/m/m
Poisson 比 v 0.15 0.2 0.0 ‐
表 6.3 锚杆的材料特性
参数 名称 桩 单位
材料类型 类型 弹性 ‐
轴向刚度 EA 2·106 kN
锚杆间距 Lspacing 1 m
生成网格
1. 使用默认全局疏密度参数(中等)。
2. 选择两个隧道内的类组,使用网格菜单中的加密类组功能。
3. 选择两个作为桩脚的两个板单元,使用加密线功能。
4. 弹出输出程序,显示生成的网格。

6.2 计算

初始条件
基于在 y=0.0 米的一般水位生成孔隙压力。在生成初始应力之前,要确保没有选中建筑物、
桩、桩脚和隧道衬砌。使用具有恰当 K0 值的 K0‐过程可以产生初始有效应力。
很明显,模拟隧道施工需要使用分步施工计算。我们需要激活隧道衬砌,但要使隧道内土
类组处于冻结状态。使隧道内土体类组处于冻结状态只会影响其刚度,强度和有效应力,如果
没有其他的设置,水压会被保留。为了取消隧道内的水压,隧道内的两个土类组在水力条件模
式下必须设置为干。另外,必须重新生成孔隙水压力。进行这些设定要遵循以下步骤:
• 使用第一计算施工阶段去激活建筑物。使用分步施工,选择塑性计算。在分步施工模式内,
激活桩脚,锚杆和基础底板。点击<更新>,返回计算窗口。
• 第二计算施工阶段是分步施工的一个塑性计算。在参数标签页面,选中重置位移为零勾选框。
点击<定义>激活隧道砌但要使隧道内两个土体类组处于冻结状态。
• 在水压模式下。点击选择按钮并同时选择隧道内的两个土类组(使用<Shift>键)。按下<Shift>键,
双击其中一土类组,将出现类组孔压分布视窗。在这一视窗,选择干类组并点击<确认>按钮返
回水压模式。
• 点击生成水力按钮,来生成孔隙水压。在结果出现的图示中,可以发现隧道内实际上没有孔
隙水压。点击<更新>按钮返回水压模式。
• 在水力模式中,点击<更新>按钮返回计算视窗。
图 6.3 类组孔压分布窗口
除了隧道衬砌的安装、隧道的开挖和隧道的降水,容积损失通过应用隧道衬砌的收缩来模
拟。这一收缩的定义在分步施工计算施工阶段来完成:
• 点击<下一个>按钮以添加下一个计算施工阶段。
• 选择分步施工、塑性计算并点击<定义>按钮。
• 双击隧道中心以打开隧道收缩视窗。 输入 0.5%(图 6.4)的收缩并点击<确认>按钮返回几何模式。
然后点击<更新>按钮返回计算视窗。

图 6.4 隧道收缩窗口
• 注浆。盾构机尾部(TBM),注浆是插入到 TBM 和最终隧道衬砌之间的缝隙中进行填充。注浆
通过周围土体的压力来模拟。步骤如下:
1. 点击下一阶段按钮,引入一个新的阶段;
2. 在参数标签中,不要选择重置位移为零选项;
3. 在分步施工模式下冻结隧道衬砌;
4. 在水力条件模式中,选中隧道内的土类组,按住<SHIFT>键双击类组,弹出类组水压分布窗
口。
5. 选择用户自定义孔压分布选项,输入‐230kN/m2 作为 Pref,如图 6.5。隧道内压力分布恒定。
• 最终衬砌施加步骤如下:
1. 点击下一阶段按钮;
2. 在参数标签下,不要选择重置位移为零选项;
3. 水力模式下设置隧道内类组为干;
4. 在分步施工中激活隧道衬砌;
• 为绘制荷载‐位移曲线选择一些特征节点(例如隧道之上地表面的一些角节点和建筑角节点)。
• 开始计算。
提示: 隧道衬砌本身的收缩不会在其本身产生内力。收缩过程最终导致的衬砌力是由于周围土
体应力再分配或外力变化造成的。

图 6.5 设置用户自定义孔压分布

6.3 结果

在计算完成之后,选择最后的两个计算施工阶段并按<输出>按钮。启动输出程序,显示计
算施工阶段末的变形网格。如图 6.6。

图 6.6 隧道建造后的变形网格(阶段 5)
第二计算施工阶段(挖掘土并从隧道内降水)执行之后,地面有所下沉,隧道衬砌有所变形。
在这一施工阶段,隧道衬砌轴力可以达到最大。通过双击隧道衬砌并从力菜单中选择相关于力
的选项,可以显示衬砌内力(图 6.7)。轴力图和弯矩图的缩放因子分别 10‐3 和 0.2。
有效应力的绘制,图 6.8,显示周围的应力拱。

图 6.7 第二计算施工阶段之后隧道衬砌的轴力和弯矩

图 6.8 隧道施工后的有效应力

7 NATM 隧道开挖

该课程将讲述 PLAXIS 在 NATM 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分析应用。NATM 为隧道开挖的一种施工


技术,开挖过程中通过喷射混凝土形成初衬对开挖面进行临时支护。NATM 的优点在于:对新
开挖面的快速、连续的支撑,复杂交叉面的便捷施工及主要设备的低成本运作。该技术方法的
缺点是,相对于盾构施工方法,在均质土层中 NATM 施工速度较慢,处理地下水较困难,并且
对施工人员要求比较高。
图 7.1 项目几何模型
目标:
z NATM 隧道施工模拟(β方法)
z 使用重力加载法生成初始应力
这里使用平面应变和 15 节点单元。该模型边界:水平方向 Xmin=‐50,Xmax=50;竖向方向:
Ymin=0,Ymax=35

7.1 输入

该模型中包括 3 个土层,如图 7.1 所示(不包含隧道),几何轮廓可以通过几何线工具完成


绘制。这里考虑 11m 厚的 Clay‐limestone 土层。土层底部设置在 ymin=0 处。创建基本几何轮廓
后,按下述步骤设计隧道:

在工具栏中点击隧道按钮,此时出现隧道设计器窗口,该窗口中提供了创建隧道断面
的多个选项。默认情况下,整个隧道处于激活状态,本项目中采用默认即可。
z 默认情况下,隧道形状为对称,本例中保持该项为默认状态;
z 在隧道类型下拉菜单中选择 NATM 隧道;
z 根据表 7.1 定义隧道断面;
z 勾选所有的衬砌和界面;
z 在几何模型中(0;16)点处点击创建隧道。
表 7.1 隧道断面各区段属性
区段 类型 中心(y) 半径 角度
1 弧 7.0 10.40 22.0
2 弧 n/a 2.4 47.0
3 弧 n/a 5.6 25.0
4 弧 n/a 5.89 43.0
5 弧 n/a 5.48 43.0

创建隧道中隔板:
z 在查看菜单中,点击冻结捕捉网格选项;

依次点击点(‐5.596; 17.120), (‐3, 16.3), (0; 16), (3; 16.3) 及(5.596; 17.120)。此时可以通过
在命令行中输入各点坐标值来完成,x、y数值之间用空格隔开。

边界条件
点击标准固定边界按钮施加边界条件。
材料数据组和网格生成
隧道衬砌和中隔板需要使用单独的材料数据组来定义。根据表7.2创建材料数据组。
表 7.2 板单元材料属性
参数 名称 衬砌 单位
材料类型 类型 弹性 ‐
轴向刚度 EA 6.0E6 kN/m
抗弯刚度 EI 2.0E4 kNm2/m
重度 w 5.0 kN/m/m
泊松比 υ 0.15 ‐

不同土层的属性如表 7.3 所示。土层材料为排水类型,因此不需要定义渗流参数。本例中


将使用重力加载法计算初始应力,因此初始标签页中的初始参数不需定义。将材料属性数据组
赋予到几何模型对应的类组中(包括隧道内部的类组)。
生成网格:
z 从网格菜单中选择全局疏密度,将单元尺寸分布设置为细;
z 加密隧道所包围的类组网格。
表 7.3 土层材料数据组
参数 名称 Top layer Clay‐siltstone Clay‐limestone 单位
一般
材料模型 模型 土体硬化 霍克‐布朗 霍克‐布朗 ‐
排水类型 类型 排水 排水 排水
天然重度 γunsat 20 25 24 kN/m3
饱和重度 γsat 22 25 24 kN/m3
初始孔隙比 einit 0.5 0.5 0.5 ‐
参数
变形模量 E50ref 40000 ‐ ‐ kN/m2
压缩模量 Eoedref 40000 ‐ kN/m2
卸载模量 Eurref 12000 ‐ kN/m2
幂指数 m 0 ‐ ‐
杨氏模量 E’ 0.5 1.0E6 2.5E6 kN/m2
卸载泊松比 ν’ur ‐ 0.25 0.25 ‐
σci 0.2 25000 50000 kN/m2
单轴压缩强度
mi ‐ 4.0 10.0 ‐
完整岩石材料

常数
GSI 40.0 55.0 ‐
地质强度参数 ‐ 0.2 0.0 ‐
D
扰动因子 ‐ kN/m2
c’ref
粘聚力 300 35 º
φ’
摩擦角 400 1000
σψ
剪涨参数 ‐
界面
界面强度 ‐ 刚性 手动 刚性 ‐
强度折减系数 Rinter 1.0 0.5 1.0 ‐

7.2 计算

首先定义初始条件,然后使用分步施工完成隧道的建造模拟。计算过程在经典模式下设置。
初始阶段:初始条件
注意该模型中土层非水平,因此这里生成初始应力时不能使用 K0 过程,而需要使用重力加
载法。计算程序中,当选择初始阶段时,在计算类型下拉菜单中即可选择重力加载法。本例中
没有考虑水的作用,水位线保持在模型底部边界。确保此时隧道处于冻结状态。
隧道建造模拟
激活隧道衬砌,冻结隧道中土体类组需要通过分步施工计算来完成。冻结隧道中的土体只影
响土体刚度、强度及有效应力。计算阶段为塑性分析,分步施工。三维拱效应通过β‐方法模拟。
β‐方法,即将隧道周围的初始应力 pk 分为作用于无支护隧道上的(1‐β)pk,和作用于支护隧
道上的βpk。在 PLAXIS 中可以使用分步施工选项,将∑Mstage 设置为某个小于 1 的数。
具体定义方法如下:
阶段 1
z 点击下一步按钮,添加一个新的计算阶段;
z 在参数>荷载输入中,点击高级按钮,弹出高级参数窗口;
z 将∑Mstage 设置为 0.6,对应的β值即 1-∑Mstage=0.4;
z 在分步施工模式下,冻结隧道上半部分类组。不要激活隧道衬砌。
阶段 2
z 点击下一步按钮,添加新计算阶段;
z 在分步施工模式下激活相应于阶段 1 中开挖部分的隧道衬砌和界面(端头);
z 注意此时的∑Mstage 自动设置为 1.0。
阶段 3
z 点击下一步按钮,添加新计算阶段;
z 在荷载输入窗口中点击高级,弹出高级参数窗口;
z 将∑Mstage 设置为 0.6(β=0.4);
z 在分步施工模式下冻结隧道的下半部分类组(invert),以及隧道的中隔墙。
阶段 4
z 点击下一步按钮,添加新计算阶段;
z 在分步施工模式下激活剩余的衬砌和界面。整个隧道周围的板和界面都处于激活状
态;
z 注意此时的∑Mstage 已自动设置为 1.0;
z 选择坡顶和隧道顶部的节点。这些节点可用于评价建造过程中的变形;
z 开始计算。

7.3 结果

计算结束后,选择最后一个阶段点击查看计算结果按钮。此时将启动输出程序,显示计算
结束后的变形网格,如图 7.2 所示。

图 7.2 最后一个计算阶段得到的变形网格
显示隧道衬砌的弯矩,操作步骤如下:
点击侧工具栏中的相应按钮,拖动鼠标,将整个隧道包含在生成的矩形中。在弹出的窗
口中,选择板选项(图 7.3),并点击视图按钮。注意隧道衬砌显示在结构视图中。

图 7.3 选择结构窗口
z 从内力菜单中选择弯矩 M 选项。结果将以 0.5 倍的放大系数显示,如图 7.4 所示。

图 7.4 NATM 隧道的弯矩视图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