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7

Plaxis V8

科学手册

Plaxis BV
北京金土木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车公庄大街 19 号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100044
目录
1 简介 ............................................................................................................................... 1
2 变形理论 ....................................................................................................................... 2
2.1 连续介质变形的基本方程 ................................................................................. 2
2.2 有限单元法 ......................................................................................................... 3
2.3 塑性模型的隐式积分 ......................................................................................... 4
2.4 全局迭代过程 ..................................................................................................... 5
3 地下水渗流理论 .......................................................................................................... 6
3.1 稳态流的基本方程 ............................................................................................. 6
3.2 有限元离散 ......................................................................................................... 6
3.3 界面单元中的渗流 ............................................................................................. 8
4 固结理论 ....................................................................................................................... 9
4.1 固结的基本方程 ................................................................................................. 9
4.2 有限单元离散 ..................................................................................................... 9
4.3 弹塑性固结 ........................................................................................................11
5 单元公式 ..................................................................................................................... 12
5.1 线单元的插值函数 ........................................................................................... 12
5.2 三角形单元的插值函数 ................................................................................... 13
5.3 线单元的数值积分 ........................................................................................... 14
5.4 三角形单元的数值积分 ................................................................................... 15
5.5 形函数的导数 ................................................................................................... 16
5.6 单元刚度矩阵的计算 ....................................................................................... 17
6 敏感性分析与参数变化理论 ..................................................................................... 18
6.1 敏感性分析 ....................................................................................................... 18
6.1.1 临界值的定义 ......................................................................................... 19
6.2 参数变化理论 ................................................................................................... 19
6.2.1 系统响应的界限 ..................................................................................... 20
7 参考文献 ..................................................................................................................... 21
附录A-求解过程 ............................................................................................................ 23
附录B- 符号 .................................................................................................................. 25
1 简介

本手册将介绍Plaxis程序的原理和数值计算方法。手册包括以下章节:变形理论、地下渗流理
论、固结理论、有限单元公式和Plaxis中不同单元的集成规则。附录中将介绍塑性变形分析中的整
体计算方案。
除了在手册中介绍特定信息外,本手册还会着重介绍理论背景和数值方法(第六章)。关于应
力、应变、本构模型、土体模型等详细信息,请读者参阅模型手册。

1
2 变形理论
本章将介绍基于连续介质力学框架范畴内的土体静态变形基本方程,并且加入小变形的假设,
确保方程能参照未变形的初始几何条件建立,依照有限单元法离散处理连续介质。

2.1 连续介质变形的基本方程

连续介质的静力平衡方程

(2.1)
T
这个方程描述了六个应力分量的空间导数,矢量σ和矢量p组成体积力,L 是转置微分算子,
定义为:

(2.2)
除了平衡方程之外,运动学关系可以用以下方程表示:

(2.3)
方程中的矢量ε包含6个应变分量,矢量u包含位移分量的空间导数,L为微分算子。方程2.1和
2.3描述了材料行为。 更详细的本构关系,即应力应变的关系,将会在材料手册中讨论。下面是应
力应变方程:

(2.4)
把方程2.1、2.3、2.4组合起来就可以导出位移u的二阶微分方程。然而,平衡方程不是直接组
合,而是根据伽辽金变分原理(Galerkin's variation principle)重新建立“弱”形式(参考Zienkiewicz,
1967):

(2.5)
方程中δ u表示位移变量在运动学上的容许变分。使用格林定理对方程2.5的第一项进行分部积
分可以导出:

(2.6)

2
这里在边界处引入了边界积分。 三个边界条件组成矢量t。方程2.6其实就是虚功平衡方程。
应力状态σ的发展可以认为是一个增量过程:

.
σ t = σ t −1 + Δσ Δσ = ∫ σ dt (2.7)

i i-1
σ 表示真实未知的应力状态,σ 表示先前已知的应力状态。应力增量Δσ是指在极小时间内的应力
的增量。
i
如果方程2.6考虑了真实的状态i,那么可以用方程2.7来消去未知应力σ

(2.8)
应该注意到在方程2.1-2.8中所有的变量都是三维空间的位置函数。

2.2 有限单元法

依照有限单元法,连续体被划分成一定数量的单元。每个单元包含若干节点。每个节点有若干
自由度,与所要求解的未知边界条件的离散值相符。在变形理论中,自由度与位移分量相对应。单
元内部的位移u是从节点的位移v插值计算得到,N为插值矩阵:

= (2.9)
矩阵N中的插值函数通常被称为形函数。

= = (2.10)
在这里B是应变矩阵,包含插值函数的空间导数。方程2.9和2.10可以用变分、增量以及速率的
形式来表达。方程2.8可以改写为以下形式:

(2.11)
离散的位移可以放在积分的外面:

(2.12)
T
如果方程2.12含有运动位移变分δv ,那么方程可以写成以下形式:

(2.13)
上面的方程以离散的形式详细描述了平衡条件。右边前两项是当前外力矢量,最后一项是上一
步中得到的内力矢量。外力矢量与内力矢量的区别就是是否由应力增量Δσ来平衡。
应力增量与应变增量的关系通常都是非线性的。所以,应变增量不能直接计算生成,全局迭代
需要在所有质点上满足平衡条件(2.13)。全局迭代过程将会在2.4章中介绍,现在我们把注意力集中
在局部应力集成上来。

3
2.3 塑性模型的隐式积分

应力增量Δσ是由应力率依据方程(2.7)积分而来。微分的塑性模型应力增量可以写为:

(2.14)
e
D 表示当前应力增量下的弹性矩阵。应变增量Δε是由位移增量Δv通过应变插值矩阵B计算得到
p
的,与方程(2.10)类似。对于弹性材料,塑性应变增量Δε 是0。对于塑性材料,塑性应变增量可以
依照Vermeer (1979)写成以下形式:

(2.15)
在方程中Δλ是塑性比例系数的增量,ω是时间积分类型的一个参数。ω = 0时称为显式积分,ω
= 1时称为隐式积分。Vermeer (1979)认为隐式积分(ω = 1)有几个主要优点,在材料由弹性向弹塑
性的转变过程中,不需要更新应力至屈服面。而且可以证明隐式积分,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对称
正定微分矩阵∂ε / ∂σ,这对迭代过程十分有益。正是因为有这些主要优势,我们这里限定使用隐式
积分,不考虑其他时间积分形式。因此,ω = 1,方程(2.15)简化为:

t
⎛ ∂g ⎞
Δε = Δλ ⎜
p
⎟ (2.16)
⎝ ∂σ ⎠
把方程(2.16)代入方程(2.14),再代入方程(2.7),可以得到:

i
⎛ ∂g ⎞
σ = σ − Δλ D ⎜
i tr

e
σ tr = σ i −1 + D e Δε (2.17)
⎝ ∂σ ⎠
tr
σ 是辅助应力矢量,称为弹性应力或者尝试应力,这是当考虑完全线弹性材料行为时出现的新的
应力状态。
方程(2.17)中提到的塑性比例系数的增量Δλ,可以通过新的应力状态必须满足屈服条件来求解
得到。

( )=0
f σ
i
(2.18)

对于完全塑性和线性强化模型,塑性比例系数可以写成:

Δλ =
( )
f σ
tr

(2.19)
d +h
其中:

σ tr i
⎛ ∂f ⎞ ⎛ ∂g ⎞
d =⎜
e
⎟ D ⎜ ⎟ (2.20)
⎝ ∂σ ⎠ ⎝ ∂σ ⎠
h表示强化参数,当等于0时是完全塑性模型,当是常数时是线性强化模型。后者中新的应力状
态可以写为:

4
σ =σ −
i tr
f σ ( ) tr
⎛ ∂g ⎞
D ⎜
e
i

(2.21)

d +h ⎝ ∂σ ⎠
表示McCauley括弧,它有以下的定义:

当 x ≤ 0时 x =0 ; 当 x > 0时 x =x

2.4 全局迭代过程

把应力增量和应变增量的关系,Δσ = M Δε代入方程(2.13),可以导出

i −1
K Δν = f ex − f in
i i i
(2.22)

K是刚度矩阵,Δv位移增量矢量,f 是外力矢量,f 内力矢量。上标i表示计算步。因为应力增


ex in
量和应变增量式非线性关系,刚度矩阵不能预先准确生成。于是,全局迭代过程需要同时满足平衡
条件和本构关系。全局迭代过程可以写为:

j −1
K δν = f ex − f in
j j i
(2.23)

上标j表示迭代步。δv是位移增量子步矢量,它提供了计算步i中的位移增量:

n
Δν = ∑ δν
i J
(2.24)
j =1

n是计算步i中的迭代数量。刚度矩阵K,表示近似的材料力学性能。在相同的误差条件下,刚
度矩阵越精确,就可以用更加少的迭代步达到平衡。
最简单的刚度矩阵K是线弹性材料。这时刚度矩阵可以写为:

K = ∫ B D BdV (弹性刚度矩阵)
T e
(2.25)
e
D is根据胡克定理得到的弹性矩阵。B是应变插值矩阵。既然材料刚度不增加,使用弹性刚度
矩阵可以迅速迭代收敛,甚至当使用非关联的塑性模型也是如此。某些特别的技术,如弧长控制
(Riks, 1979)、超松弛法和外插值法(Vermeer & Van Langen, 1989)可以用于改善迭代过程。由Van
Langen和Vermeer (1990)提出的自动时间步长方法,可以提高程序的适应性。对于弹性材料在线性
区域中行为,像标准摩尔库仑模型,特别适合使用弹性刚度矩阵,因为刚度矩阵只需要在第一个计
算步中形成和分解。具体的计算过程将会在附录A中提供。

5
3 地下水渗流理论

本章我们回顾Plaxis中使用的地下水渗流理论。除了概要地介绍地下水渗流,重点放在有限单
元公式上。

3.1 稳态流的基本方程

多孔介质中的渗流可以用达西定律来描述。考虑在竖向x-y平面内的渗流:
∂φ ∂φ
qx = − k x q y = −k y (3.1)
∂x ∂y
比流量q,由渗透系数k和地下水头梯度计算得到,水头φ定义为:

p
ϕ = y− (3.2)
γw
y是竖直位置,p是孔隙流体应力(压力为负),γ 是单位流体的重量。对于稳态流来说,应用
w
连续条件:

∂qx ∂qy
+ =0 (3.3)
∂x ∂y
等式(3.3)表示在元面积中没有流量净流入或者净流出。如图3.1所示。

图3.1连续性条件示意

3.2 有限元离散

单元内的任意位置的地下水头都可以用单元的节点值来表示。
e
φ (ξ ,η) = N φ (3.4)
N是插值矩阵函数,ξ和η是单元内的局部座标。根据方程(3.1)比流量是基于地下水头的梯度的。
这个梯度可以矩阵B来确定,它是插值函数的空间导数。为了描述饱和土体(浸润线以下)和非饱

6
r
和土体(浸润线以上),在达西定理中引入折减函数K (Desai, 1976; Li & Desai, 1983; Bakker, 1989):

(3.5)
折减函数在浸润线以下的值为1(正孔隙压力),在浸润线以上的值小于1(负孔隙压力)。在
-4
浸润线以上的过渡区域,函数值减小到10 。
在过渡区域函数呈对数线性关系。

或者

(3.6)
-4
h表示水头压力,h 是当折减函数小到10 .时代水头压力。在Plaxis中,h 默认为0.7 m(与所选
k k
择的长度单位无关)
在数值分析中,比流量q写为:

(3.7)
其中

和 (3.8)

(a)

7
(b)
r
表3.2 饱和区域和非饱和区域的渗透系数调整(K 是饱和渗透率系数)
e
从积分点的比流量q,可以积分得到节点流量Q

(3.9)
T
B 是B的转置矩阵。在单元层次上应用下列方程:

其中: (3.10)
在全局层次上,叠加了所有单元的贡献,并且施加边界条件(地下水头和流量损失)。这就形成了
有n个未知量的n个方程组。

(3.11)
K是全局流量矩阵,Q包括了边界条件指定的流量损失。
当浸润线未知的情况下(非承压水问题),使用皮卡(Picard)方法来迭代求解系统的平衡。
这时增量形式为线性,迭代过程可以写为:

(3.12)
j是迭代步数,r是不平衡矢量。在地下水头的每次迭代计算中,需要计算节点流量的不平衡,
并且加入有效水头。新的地下水头分布要根据公式(3.7)重新计算比流量,并且整合到节点流量中去。
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达到标称不平衡矢量,也就是节点流量的误差,比容许误差要小。

3.3 界面单元中的渗流

在地下水渗流计算中界面单元需要特殊处理。界面单元可以被冻结或者激活。当单元被冻结时,
所有的孔压自由度是完全耦合的;当界面单元激活时,它是不透水的(隔水帷幕)。

8
4 固结理论

这一章我们将回顾Plaxis中使用的固结理论。除了Biot耦合固结理论的一般性介绍之外,主要
介绍有限单元公式。此外,将用单独的一节来讲述固结分析中高级土模型(弹塑性固结)的使用。

4.1 固结的基本方程

Plaxis中使用的固结基本方程为Biot理论(Biot, 1956)。渗流问题采用达西(Darcy)定理,并且
假设土体骨架弹性变形,而且基于小应变理论。根据太萨基(Terzaghi)原理,土体中的应力分为
有效应力和孔隙压力:

(4.1)
其中

and: T

T (4.2)
σ是总应力矢量,σ’ 有效应力,p 超孔隙水压力,m包含单位正应力分量和零剪应力分量的矢
excess
量。固结过程最终的稳态解表示为p ,在Plaxis中p 定义为:
steady steady

(4.3)
p 是孔隙压力,在输入程序里基于浸润线或者地下水流计算得到。注意在Plaxis中压应力为
input
负,有效应力和孔隙压力也是如此。实际上p 和p 更应该称作孔隙应力,而不是压力。但孔
excess steady
隙压力还是保留下来,尽管拉为正。

本构方程可以写成增量的形式。 是有效应力增量, 是应变增量,本构方程为:

(4.4)
其中

(4.5)

T (4.5)
且,M是材料刚度矩阵。

4.2 有限单元离散

使用标准形式进行有限单元的近似

u=Nvp=Np ε=Bv (4.6)


n

v节点位移矢量,p 超孔隙压力矢量,u单元内的连续位移矢量,p(超)孔隙压力,矩阵N包含插
n
值函数, B是应变插值矩阵。一般地,位移插值函数和孔压插值函数是不同的。在Plaxis中使用相

9
同的位移和孔压插值函数。从增量平衡方程,采用上面的有限单元近似,我们可以得到:

(4.7)
有:

= (4.8)

f是自重引起的体力,t是表面张力。通常残余力矢量 应该等于0,但上级荷载步的计算结果有可
能不准确,通过加入残余力矢量,计算过程将会自修正。dV是体积积分,dS是面积积分。把总应
力分为孔隙压力和有效应力,引入本构关系可以得到节点平衡方程:

(4.9)
K是刚度矩阵,L是耦合矩阵,df 是荷载增量矢量:
n

(4.10a)

L = ∫ B mNdV
T
(4.10b)

(4.10c)
为了解决渗流问题,连续方程改写为:

(4.11)
R是渗透矩阵

⎡kx 0⎤
R=⎢
k y ⎥⎦
(4.12)
⎣0
n是孔隙率,K 是流体的体积模量,γ 是流体重度。连续方程中的p 和 p 的约定是拉为正。
w w steady

稳态解可以由以下方程得到:

∇T R∇ ( γ w y − psteady ) / γ w = 0 (4.13)

连续方程表示为:

∂ε n ∂p
∇T R∇p γ w + m − =0
T
(4.14)
∂t K w ∂t
使用Galerkin方法来离散有限元,结合边界条件,可以得到:

(4.15)
其中:

10
, (4.16)
q是由边界处指定的流出矢量。在Plaxis V8中不许有非零流出量的边界,边界要么是封闭,要么是
具有零超孔隙水压的敞开。所以,q = 0。实际上由于水的体积模量很大,与土体骨架的压缩性相
比,可以忽略水的压缩。在Plaxis中孔隙水的体积模量是根据下式自动选取的(参见参考手册):

Kw 3(ν u −ν )
= K skeleton (4.17)
n (1 − 2ν u )(1 + ν )

的默认值是0.495。而且可以在输入程序中的Skempton’s B-参数中调整。对于排水材料和刚
打开(激活)的材料,忽略孔隙流体的模量。平衡和连续方程可以被压缩为分块矩阵方程;

⎡ dν ⎤ ⎡d f ⎤
⎡K L ⎤ ⎢ dt ⎥ ⎡0 0 ⎤ ⎡ ν ⎤ ⎢ n ⎥
⎢ T ⎥⎢ ⎥=⎢ ⎥ ⎢ ⎥ + dt ⎥ (4.18)
⎣⎢ L − S ⎦⎥ ⎢ d p n ⎥ ⎣ 0 H ⎦ ⎣ p n ⎦ ⎢
⎢⎣ dt ⎥⎦ ⎢⎣ q n ⎥⎦

使用简单的逐步积分来求解方程。Δ表示有限增量,这样可以得到:

⎡K L ⎤ ⎡ Δν ⎤ ⎡0 0 ⎤ ⎡ν 0 ⎤ ⎡Δ f n ⎤
⎢ T ⎥
* ⎢ =
⎥ ⎢ ⎥⎢ ⎥+⎢ ⎥ (4.19)
⎣⎢ L − S ⎦⎥ ⎣ Δ p n ⎦ ⎣0 Δt H ⎦ ⎣ p n 0 ⎦ ⎢ Δtq* ⎥
⎣ n⎦

其中:

(4.20)
v 和p 表示起始时间步的值。参数α是时间积分系数,取值范围从0到1。在Plaxis中使用完全隐式
0 n0
积分,α=1.

4.3 弹塑性固结

一般说来,在使用非线性材料模型时,需要多次迭代以求得正确的结果。由于材料的塑性或刚
度与应力相关,用上述技术,平衡方程不是一定满足。因此,这里需要检查平衡方程,平衡方程(4.9)
写成子增量的形式为:

(4.21)
r 为全局残余应力矢量。总位移增量Δv是在当前步所有迭代的子增量δv的总和。
n

rn = ∫ N dV + ∫ N tdS − ∫ B σ dV
T T T
(4.22)

其中:

and: (4.23)
在第一个迭代中考虑 σ = σ 0 ,即,起始步的应力。在由本构模型求解当前应力时使用连续迭
代的方法。

11
5 单元公式
这章中将介绍Plaxis中有限单元法中使用的插值公式。每个单元包括若干节点,每个节点具有
一定数量的自由度,与需要求解的边界值问题的未知离散值相关。在变形理论中,自由度应和位移
分量相对应,但是在地下水渗流问题中,自由度就是地下水头。对于固结问题,自由度包括位移分
量和(超)孔隙水压。除了插值函数,下面还介绍了Plaxis在单元积分中使用的数值积分类型。

5.1 线单元的插值函数

T T
单元内部的位移场u = (u u ) 是从离散的节点位移矢量v = (v v ... v ) 插值计算而来,N为插值
x y 1 2 n
矩阵。

(5.1)
因此,插值函数N是在已知节点位移的基础上插值生成单元内部位移。插值函数也称为形函数。
先从线单元来考虑。线单元是土工织物单元、板单元和分布荷载的基础。当某一点(通常为应力点
或者积分点)的局部位置, ξ,已知时,可以写成位移分量u的形式。

(5.2)
v 节点位移
i

N (ξ ) 节点i在位置ξ的形函数,
i

u(ξ ) 位置ξ处的值,n为每个单元的节点数。
图中给出了3节点线单元的例子,这和Plaxis中使用的6节点三角形单元是协调的,因为6节点的
三角形每边都有三个节点。形函数N 的特性为:当在节点i时值为1,在其他节点时值为0。对于三
i
节点的线单元,节点1,2,3分别位于ξ = -1, 0,1,形函数可以写为

N = -½ (1-ξ ) ξ (5.3)
1

N = (1+ξ ) (1-ξ )
2

N = ½ (1+ξ ) ξ
3

图5.1三节点线性单元的形函数

12
图5.2 5节点线单元的形函数

当使用15节点的三角形单元时,每边有5个节点。当节点从1-5时,ξ = -1, -½, 0, ½ , 1


N = - (1-ξ ) (1-2ξ ) ξ (-1-2ξ ) /6 (5.4)
1

N = 4 (1-ξ ) (1-2ξ ) ξ (-1-ξ ) /3


2

N = (1-ξ ) (1-2ξ ) (-1-2ξ )(-1-ξ )


3

N = 4 (1-ξ ) ξ (-1-2ξ ) (-1-ξ ) /3


4

N = (1-2ξ ) ξ (-1-2ξ ) (-1-ξ ) /6


5

5.2 三角形单元的插值函数

对于三角形单元来说有两个局部坐标(ξ和η)。另外我们使用辅助坐标ζ = 1-ξ-η。对于15节点三
角形来说,形函数可以写成(参见图5.3中的局部节点编号):
N = ζ (4ζ-1) (4ζ-2) (4ζ-3) /6 (5.5)
1

N = ξ (4ξ-1) (4ξ-2) (4ξ-3) /6


2

N = η (4η-1) (4η-2) (4η-3) /6


3

N = 4 ζ ξ (4ζ-1) (4ξ-1)
4

N = 4 ξ η (4ξ-1) (4η-1)
5

N = 4 η ζ (4η-1) (4ζ-1)
6

N = ξ ζ (4ζ-1) (4ζ-2) *8/3


7

N = ζ ξ (4ξ-1) (4ξ-2) *8/3


8

N = η ξ (4ξ-1) (4ξ-2) *8/3


9

N = ξ η (4η-1) (4η-2) *8/3


10

N = ζ η (4η-1) (4η-2) *8/3


11

13
N = η ζ (4ζ-1) (4ζ-2) *8/3
12

N = 32 η ξ ζ (4ζ-1)
13

N = 32 η ξ ζ (4ξ-1)
14

N = 32 η ξ ζ (4η-1)
15

图5.3 节点的局部编号与位置

同样的,6节点单元的形函数为:
N = ζ (2ζ-1) (5.6)
1

N = ξ (2ξ-1)
2

N = η (2η-1)
3

N =4ζξ
4

N =4ξη
5

N =4ηζ
6

5.3 线单元的数值积分

为了获得在一段距离或者面积上的积分,积分数值化为:

(5.7)
F(ξ ) 是函数F在位置ξ 的值,w 是点i的权重系数。总共使用k个采样点。
i i i

Plaxis中经常使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是Newton-Cotes积分公式,点ξ 选为节点处。第二种是Gauss积
i
分公式,可以使用更少的特殊点来获得高精度。两种积分形式的位置点和加权系数列在表5.1和5.2
中。注意权重系数的和为2。
Newton-Cotes积分公式可以达到比积分点数量低一阶的多项式积分的精度;而Gauss积分,k个
积分点可以达到2k-1阶多项式积分的精度。Plaxis中界面单元和土工织物单元中使用Newton-Cotes
积分,梁单元和边界荷载积分使用Gauss积分。

14
表5.1 Newton-Cotes积分
ξ w
i i
2 nodes ± 1 1
3 nodes ± 1, 0 1/3, 4/3
4 nodes ± 1, ± 1/3 1/4, ¾
5 nodes ± 1, ± 1/2, 0 7/45, 32/45, 12/45

Table 5.2 Gauss积分


ξ w
i i

1 point 0.000000... 2
2 points ±0.577350...( ± 1 3) 1

3 points ±0.774596... ( ± 1 6 ) 0.55555... (5/9)


0.88888... (8/9)
0.000000...
4 points ±0.861136... 0.347854...
±0.339981... 0.652145...
5 points ±0.906179... 0.236926...
±0.538469... 0.478628...
0.000000... 0.568888...

5.4 三角形单元的数值积分

和线单元一样,三角单元内的数值积分可以写成:

(5.8)
Plaxis在三角形单元内使用Gaussian积分。6节点单元的积分基于3个积分点,15节点单元有12
个积分点。积分点的位置和权重系数如表5.3和5.4所示。注意,与线性单元不同,权重系数的总和
为1

表5.3 6节点单元的3个积分点
Point ξ η ζ w
i i i i
1, 2 & 3 1/6 1/6 2/3 1/3

表5.4 15节点单元的12个积分点
Point ξ η ζ w
i i i i
1,2 & 3 0.063089... 0.063089... 0.873821... 0.050845...
4 .. 6 0.249286... 0.249286... 0.501426... 0.116786...
7..12 0.310352... 0.053145... 0.636502... 0.082851...

15
5.5 形函数的导数

为了从位移中计算笛卡尔应力,例如方程(2.10),需要在全局坐标系(x,y,z)中进行求导。

(5.9)
其中

(5.10)
在单元内部,对局部坐标(ξ,η,ζ)求导。局部坐标与全局坐标的导数的关系涉及到雅可比
(Jacobian)矩阵J

⎡ ∂N i ⎤ ⎡ ∂x ∂y ∂z ⎤ ⎡ ∂N i ⎤ ⎡ ∂N i ⎤
⎢ ∂ξ ⎥ ⎢ ∂ξ ∂ξ ⎥
∂ξ ⎥ ∂x⎢ ⎥ ⎢ ∂x ⎥
⎢ ⎥ ⎢ ⎢ ⎥ ⎢ ⎥
⎢ ∂N i ⎥ ⎢ ∂x ∂y ∂z ⎥ ⎢ ∂N i ⎥ ⎢ ∂N i ⎥
⎢ ∂η ⎥ = ⎢ ∂η ∂η ∂η ⎥⎥ ⎢ ∂y ⎥
=J⎢
∂y ⎥
(5.11)
⎢ ⎥ ⎢ ⎢ ⎥ ⎢ ⎥
⎢ ∂N i ⎥ ⎢ ∂x ∂y ∂z ⎥ ⎢ ∂N i ⎥ ⎢ ∂N i ⎥
⎢ ∂ς ⎥ ⎢ ∂ς ∂ς ∂ς ⎥⎦ ⎢⎣ ∂z ⎥⎦ ⎢⎣ ∂z ⎥⎦
⎣ ⎦ ⎣
或:

⎡ ∂N i ⎤ ⎡ ∂N i ⎤
⎢ ∂x ⎥ ⎢ ∂ξ ⎥
⎢ ⎥ ⎢ ⎥

⎢ i ⎥ = J −1
N ⎢ ∂N i ⎥
⎢ (5.12)
⎢ ∂y ⎥
⎢ ∂η ⎥⎥
⎢ ⎥
⎢ ∂N i ⎥ ⎢ ∂N i ⎥
⎢⎣ ∂z ⎦⎥ ⎢ ∂ς ⎥
⎣ ⎦
局部导数,∂N /∂ξ等,可以容易地从单元形函数中得到,因为形函数是以局部坐标来表示的。
i
-1
雅可比矩阵由节点坐标系的差异来得到。雅可比矩阵的逆矩阵J 由J进行数值求逆得到。
通过计算整合所有节点的贡献,可以得到笛卡尔应变分量。

16
(5.13)
v 是在节点i处的位移分量。
i

对于平面应变分析,z轴方向的应变分量定义为0,也就是 ε = γ = γ = 0。对于轴对称分析,
zz yz zx
应用如下条件:
ε =u /r and γ = γ = 0 (r 为半径)
zz x yz zx

5.6 单元刚度矩阵的计算

e
单元刚度矩阵K 是由积分计算得到(参见方程2.25):

(5.14)

数值积分的过程已在5.3节中详细介绍。实际上,单元刚度矩阵是由子矩阵 构成的,i,j
为局部节点编号。单元刚度矩阵的计算过程可以写为:

(5.15)

17
6 敏感性分析与参数变化理论

本章将会介绍地下水的敏感性分析及参数变化模块的一些理论背景。本章并不给出区域分析的
完整理论描述,可以查阅文献[17] 至 [23]以获得更多的细节。

6.1 敏感性分析

在本节和参考手册的敏感性分析与参数变化相关章节中讨论的定量敏感性分析都是指敏感系
数η [15],定义为输出结果的百分比变化率除以某一输入参数百分比的变化率,如等式6.1所示。
SR

(6.1)
f(x)是在输入参考值时的输出结果,f(x )是改变输入变量后的输出结果。x和x 为相应的输入
L,R L,R
变量。为了计算敏感系数,输入变量x 在全部的2N+1个计算内独立变化。N为所考虑变化参数的
L,R
数量。
敏感系数的扩充——敏感度η ——是评估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的一个更鲁棒性的方法,它是
SS
敏感系数η 乘以正则化后的输入变量变化率,如等式6.2所示:
SR

(6.2)
通过变化率(范围除以参考值)的正则化,通过与输入变量单位无关的方式,可以有效地给敏
感系数加上权重。
如上所述进行敏感性分析,每个变量的敏感度η , 针对各自结果A,B,…,Z(例如力、位移、
SS,i
安全系数等)、在每个建造步中(计算过程),都可以量化为表6.1(敏感矩阵)。每个变量的总敏感
度Ση 是对每个建造步中各自的结果求和得到的。
SS,i

表6.1敏感性矩阵
对应的结果
A B … Z Σ α
输入变量 %
x η η … η Ση α
1 SS,A1
SS,B1 SS,Z1 SS,1 (x )
1
x η η … η Ση α
2 SS,A2
SS,B2 SS,Z2 SS,2 (x )
2

x η η … η Ση α
N SS,AN
SS,BN SS,ZN SS,N (x )
N

18
应该注意到,敏感性分析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依靠相关计算结果的使用,相关问题结果的选择
则基于工程师的判断。这样每个输入变量的总相对敏感性α(xi) 就可得到,即:

(6.3)
为了阐述“主要”变量,图6.1显示了每个参数的总相对敏感值α(xi)。

图6.1 图示法的总相对敏感性

6.1.1 临界值的定义

这种分析有两个优点:首先,为了减少当参数变化时的计算时间,其结果是决策的基础,也就
是说,最终要得到决策(定义临界值),变量(参数)应该能用于后续的计算,当其在结果中的影
响不显著时可以被当作确定值(图6.1);其次,为了减少系统反应的不确定性,敏感分析可以用
来设计进一步的探查程序,以获得高敏感性参数的更多信息,例如其结果可以作为设计探查程序的
基准(实验室或者现场试验)。

6.2 参数变化理论

Plaxis“参数变化模块”中使用的参数变化理论采用经典的集合论,不确定性表示为封闭区间
(范围)内的形式,假定可以得到相关未知量的真实值(X ∈ [x ,x ])。总的来说,区间定义
min max
为一对至少是部分有序集合的节点[24]。一个区间是定义为区间端点间的一系列单元(包括端节点),
使用实数序列作为优先序集(实数区间)。因此,所有区间都是封闭集合,一个实数区间x就是实
数集R的子集,即:

19
(6.4)
其中,x ≤x 且x = sup(x), x = inf(x) 分别是区间x的端点。x’表示区间x中的任意单元。
min max min max
如果关注的参数的真实值界于区间内,就可以基于可获得的信息做出可靠的估计(worst/best-case
分析)。
对于参数变化来说,输入参数x 被认为是区间数(x /x ),其范围包含了参数的不确定性。
i i,min i,max
在整个区间内进行计算,其结果能够通过分析来考虑到相关数据的不确定性因素。同样,由于输入
的变化,在区间内的最终输出可以包括所有的可能结果。

图6.2 图形表式的总相对敏感性

6.2.1 系统响应的界限

令X为非空集合,包含所有参数x的可能值,y = f(x), f : X -> Y为x的实函数。系统响应f的区间,


可以使用集合论中的函数来计算。事实上,如果x属于集合A,那么y的范围就是:

(6.5)
这里,集合A称为焦点元(focal element)。基本步骤是通过函数f计算系统响应,f指的是数值
模型。通常这涉及到2种全局优化问题,可以通过使用两次全局优化(例如 [25],[26])方法来求解
上下限y 和y ,y 和y ,分别是系统响应。
min max min max

(6.6)
其中

(6.7)

(6.8)
在缺乏其他更多信息时,一个所谓的计算矩阵可以通过参数x 是相互独立的假定来建立[11]。
N
A是N个有限区间的笛卡尔积x ×…× x (计算矩阵),因此它是N维区间矢量,2 个顶点写为v , k =
1 N k
N
1,…,2 , N为考虑参数的数量。系统响应的上下限y 和y 由下面公式获得
min max

(6.9)

(6.10)
除了顶点之外,如果在A的内部f(A)没有极值,等式 (6.9) 和 (6.10)是正确的,那么这种情况
下适用区间分析法,例如顶点法[27]。另一方面,如果f(A)在A的内部有一个或更多的极值,等式(6.9)
和 (6.10)可以用来近似真实的全局极小和极大值。

20
7 参考文献
[1] Aubry D., Ozanam O. (1988), Free-surface tracking through non-saturated models. Proc.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umer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 Innsbruck, pp. 757-763.
[2] Bakker K.J. (1989), Analysis of groundwater flow through revetments. Proc.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umerical Models in Geomechanics. Niagara Falls, Canada. pp. 367-374.
[3] Bathe K.J., Koshgoftaar M.R. (1979), Finite element free surface seepage analysis without mesh
iteration. Int. J. Num. An. Meth Geo, Vol. 3, pp. 13-22.
[4] Biot M.A. (1956), General solutions of the equations of elasticity and consolidation for porous
material.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Vol. 23 No. 2
[5] Brinkgreve R.B.J. (1994), Geomaterial Models and Numerical Analysis of Softening.
Dissertation.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6] Desai C.S. (1976), Finite element residual schemes for unconfined flow. Int. J. Num. Meth. Eng.,
Vol. 10, pp. 1415-1418.
[7] Li G.C., Desai C.S. (1983), Stress and seepage analysis of earth dams. J. Geotechnical Eng., Vol.
109, No. 7, pp. 946-960.
[8] Riks E. (1979), An incremental approach to the solution of snapping and buckling problems. Int.
J. Solids & Struct. Vol. 15, pp. 529-551.
[9] Van Langen H. (1991), Numerical analysis of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Dissertation.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0] Vermeer P.A. (1979), A modified initial strain method for plasticity problems. In: Proc. 3rd Int.
Conf. Num. Meth. Geomech. Balkema, Rotterdam, pp. 377-387.
[11] Vermeer P.A., De Borst R. (1984), Non-associated plasticity for soils, concrete and rock. Heron,
Vol. 29, No. 3.
[12] Vermeer P.A., Van Langen H. (1989), Soil collapse computations with finite elements.
Ingenieur-Archiv 59, pp. 221-236.
[13] Van Langen H., Vermeer P.A. (1990), Automatic step size correction for non-associated
plasticity problems. Int. J. Num. Meth. Eng. Vol. 29, pp. 579-598.
[14] Zienkiewicz O.C. (1967),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in structural and continuum mechanics.
McGraw-Hill, London, UK.
[15] U.S. EPA: TRIM (1999). TRIM, Total Risk Integrated Methodology. TRIM FATE Technical
Support Document Volume I: Description of Module. EPA/43/D-99/002A, Office of Air Quality
Planning and Standards.
[16] Peschl, G. M. (2004). Reliability Analyses in Geotechnics with the Random Set Finite Element
Method. Institute for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Graz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issertation.
[17] Moore, R. E. (1966). Interval Analysis.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18] Moore, R. E. (1979).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of Interval Analysis. SIAM Studies in Applied
Mathematics: Philadelphia.
[19] Alefeld, G.; Herzberger, J. (1983). Introduction to Interval Computations.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20] Goos, G.; Hartmanis, J. (eds.) (1985). Interval Mathematics 1985. Springer Verlag, Berlin.
[21] Neumaier, A. (1990). Interval Methods for Systems of Equ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2] Kearfott, R. B.; Kreinovich, V. (eds.) (1996). Applications of Interval Computation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drecht.

21
[23] Jaulin, L.; Kieffer, M.; Didrit, O.; Walter, E. (2001). Applied Interval Analysis. Springer,
London.
[24] Kulpa, Z. (1997). Diagrammatic representation of interval space in proving theorems about
interval relations. Reliable Computing, Vol. 3, No. 3, 209-217.
[25] Ratschek, H.; Rokne, J. (1988). New Computer Methods for Global Optimization. Ellis
Horwood Limited, Chichester.
[26] Tuy, H. (1998). Convex Analysis and Global Optimizati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drecht.
[27] Dong, W.; Shah, H. C. (1987). Vertex method for computing functions of fuzzy variables. Fuzzy
Sets & Systems, Vol. 24, 65-78.

22
附录 A-求解过程
基于弹性刚度矩阵的有限单元求解过程
读入输入数据

K = ∫ B D BdV
T e

形成刚度矩阵
i→i+1
新的一步
f i ex = f i −1 ex + Δ f ex
形成新的荷载矢量

f in = ∫ B σ c dV
T i −1

形成反力矢量

Δ f = f ex i − f in
计算不平衡力
Δν = 0
重设位移增量
j→j+1
新的迭代
−1
δν J = K Δf
求解位移
j −1
Δν = Δν + δν
J

更新位移增量
Δε = BΔν δ ε = Bδ ν
计算应变增量

σ tr = σ ic−1 + D e Δε
计算应力:弹性

平衡 =

本构 =

23
形成反力矢量

= -
计算不平衡力

e=
计算误差
精度检查 如果e > e → 新的迭代
tolerated

=
更新位移
写入输出数据(结果)
如果没有结束→下一步
结束

24
附录 B- 符号
B :应变插值矩阵
e
D :表示胡克定律的弹性材料刚度矩阵
f :屈服函数
f :荷载矢量
g :塑性势函数
k :渗透性
r
K :渗透折减函数
K :刚度矩阵
K :流量矩阵
L :微分算子
L :耦合矩阵
M :材料刚度矩阵
N :形函数矩阵
p :孔压(压力为负)
p :体力矢量
q :比流量
Q :节点流出矢量
r :不平衡矢量
R :渗透矩阵
t :时间
t :边界阻力(吸力?)
u :位移分量矢量
v :节点位移矢量
V :体积
w :权重系数
γ :体积重量
ε :应变分量矢量
λ :塑性乘子
ξ η ζ :局部坐标
σ :应力分量矢量
φ :地下水头
ω :积分常数(显式ω=0;隐式: ω=1)

2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