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麓吐蕃时期佛教摩崖造像的发现与研究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8

青藏 高原 东麓 吐蕃时期佛教

摩崖造像的发现与研究
霍 巍
(四川大学 中国藏学研究所 ,成都 610064)

目 次

藏 东 地 区考 古 发 现 的佛 教 造 像 遗 存

二 大 日如来信仰在藏 东地 区的传播

三 唐 蕃 文 化 交 流 背 景 下 的 吐蕃 佛 教 遗 存

青 藏高 原东 麓 ,
是 指青 海 、西藏 以及 四川 三省 区交 界 的广大 地域 。
从 历史上 看 ,
这个 区域 既
是 吐蕃 王 国向外 扩张 的重要 通 道 ,
也 是 吐蕃 王 国势力 最为强 盛 时期 的东 部疆界 ,
学 术界 一般 习
惯 于将其 简 称为“藏东 地 区”。今天 西藏 以外 的藏 族 聚居 区无论 是甘 南藏 区、
青 海藏 区、四川 藏
区 ,还是 滇西 北藏 区都 处在 这一 区域 之 内 ,
这 不仅 能够说 明这个 区域 历史 上与 中部 藏 区(卫藏 )
之 间的密 切联 系 ,
这 个 格局也 正是 从 吐蕃 以来 逐渐 形成 的 。相对 于卫 藏 中部而 言 ,这个 区域从
地理 环境 而论 处于 高原 荒漠 与丘 陵 、
平 原 交接 地带 ,
也是 农业 文 明与 游牧文 化 逐渐交 汇 融合 的
区域 ,由于横 断 山脉 的 隔断 ,在高 原 东麓 形成 了多条 南 北 向 的河 谷 ,
成 为 南北 民族 间迁 徙 移动
的天 然通道 ,
也 为文 化 的传播 与交 流提 供 了便利 条 件 。
近年 来 青 藏 高原 东 麓 吐蕃 时期 佛 教遗 存 的调 查 与研 究 成 为 海 内外 学 术界 关 注 的 一个 热
点,
其 中一 个 重要 的原 因 ,
是 因为 相对 于卫 藏 地 区而 言 ,这个 区域 内所 发 现 的考 古遗 存 具有 分
布 相对 集 中、特征 较 为一致 ,
但 内容 、风 格却 呈现 出多 种文 化 因素 的影 响这样 一些 显著 特点 。

目前 已经公 开发 表 的资料来 看 ,
这批 遗存 主要 以佛教 摩崖 造像 为主 ,
其 中有多 处石 刻 附有藏 文
题记,
无 论从 佛教 造像 艺术 还是 从铭 刻 的史料 价值 而论 都是 十分 珍 贵 的材料 。本文 将在 前人 研
究 的基础 上再 做进 一步 的综 合分 析 。

藏东地 区考古发现 的佛教造像遗存

迄今 为止 藏东 地 区考 古 发现 的吐 蕃 时期佛 教摩 崖造 像 主要分 布在 今 四川西 北 、


西 藏 昌都 、
青海 玉树 三个省 区之 内 ,
分 布 地域 紧相 毗邻 (图一 )。现分 述如 下 。

353 —
考 古 学 报 201
1年第 3期

(一 )四 川
I西 北 地 区

四川 西北 地 区 目前 发 现 的 吐 蕃 时 期摩 崖
造 像 主 要 有 照 阿拉 姆 摩 崖造 像 及 其 周 围 地 点
的造像 。照阿拉 姆摩 崖造像 位于 四川
I省 石渠 县
城 南 约 7O公 里 处 的 洛须 镇 ,
地处金沙江东岸
河流 台地 ,
与 西藏 昌都 地 区隔 江相望 。照 阿拉
姆(
Bragl
hamo)为 藏语译 音 ,意 即岩 石上 的仙
女,
也有 学者直 译 为神女岩 [1]。据 藏族学 者根
旺介绍 ,
早 在 18世 纪 中期 ,
多 康地 区著名 的八
邦 寺 司徒 活佛 曲吉 雄 乃 曾 在游 历 这 一 地 区 时
注意 到 了 这 一 佛 教 胜 迹 ,他 在 自传 中 曾 经 写
道 :“在 丹 玛 地 区囊 毕 地 方 瞻仰 了文 成 公 主 建
造 的大 日如来 佛像 及 其眷 属石 刻梵 文《般若 经
心 要 》和《普 贤行 愿 品 》,
岩 石虽 已风化 ,但 经文 图一 青藏高原东麓吐蕃摩崖造像分布示意图

的 标题 尚清 晰可 读 。”[2]文 中提及 的丹 玛 ,
在清 代 以来 的汉 文译 名 中也 称作 邓 柯 、登科 等 ,近
代 的地 理 区划 中将丹 玛分 为 东西 或上 下两 部 ,以金沙 江 为界 ,
江西 为 上丹 玛 (西 邓柯 ),
江东为
下 丹玛 (东邓柯 ),
分 属于 西藏 与 四川
1两省 区 。由于在这 两个 地 区均发现 有 吐蕃时期 的大 日如 来
佛 像与 经文 石刻 ,
所 以吉 曲雄 乃活佛 究竟 记载 的是位 于 哪个地 区 的佛 像很 难确指 。
但 是根 旺却
明确认 为 :
“此 石刻 位于 石渠 县 洛须龙 乡 ,当地 称照 阿拉 姆 唐代 摩崖 石 刻 ,风化 严 重 ,
但 佛像 和
梵 文 经文依 稀可 辨 。”[3]所 以 ,
从发 现史 的角度 而论 ,
首先是 由藏 族学者 注意 到这 处遗迹 并加
以记 录是可 以肯 定 的 。
2o世 纪 8o年代 ,
德 籍藏人 格西 ・白玛 次仁 (
GeshePemeTs
eri
ng)以旅游 者 的身份对 遗迹
做 了调查 ,
拍摄 了摩 崖造像 与 藏文题 刻 的照片 ,并 由他 和英 国爱 丁堡大 学教 授 H.
E.理查 德 森
(中文译 为黎 吉生 )对藏 文题记 做 了初步解 读 [4_
,从 而使 海外学 术界 较早 注意到 藏东 地 区重 要
的吐蕃 时期 佛教遗 存 。1994年 ,
H.E.理查 德森 在《吐蕃 摩崖石 刻研 究札 记 》中 ,
根 据 由 白玛 次
仁 所提 供 的照片 ,
对 石 刻造像 的定 名及 与藏东 地 区其他石 刻 的关 系等 问题 发表 了相关 意 见 ,

为这 组雕像 的主尊 曾被 白玛 次仁 定 名为无 量 寿佛 ,主尊 两侧 胁 待菩 萨被 定 名 为观 世音 和金 刚
持菩 萨 ,
而 他从像 座下 的托 举者 似为狮 子 ,
而无量 寿佛 的坐骑 是孔 雀这 一点推 测其 主尊应 定名

[1] 也有学者认为这一地名 实应为赞拉姆 ,


赞即神灵之意。
[2] 根旺 :
《“丹玛”史地杂考 》,
《西藏研究)
)1998年 3期 。
[3] 根 旺 :
《“丹 玛 ”史 地 杂考 》,
《西 藏 研 究 )

1998年 3期 。
[4] H.E.理查德森 :
《吐蕃摩崖石刻研究 札记 》,
《西藏考古》
第 一辑 ,四川大学出版社,1
994年 。
354 ——
霍 巍 :青藏高原东麓 吐蕃 时期佛教 摩崖 造像 的发现与

为 大 日如来 ,
并指 出过去在 藏 东发现 的大 日如来 像两 侧 的菩 萨也有 金 刚持和 观世 音菩 萨 [1]。
1992年 ,
瑞 士藏 学 家 阿米 ・海 勒 (AmyHel
ler)在 挪 威 国 际藏 学 会 上 的论 文 中,对 8—10
世 纪藏 东 地 区发现 的摩 崖 石刻 及 藏文 题 记做 了深入 的研 究 ,
重 点讨 论 了照 阿拉姆 石 刻 的风 格
等 问题 ,
并对 藏文 题记 做 了进 一步 的解 读工 作 。阿米 ・海 勒 的研究 贡献 一是 在造像 风 格上 的细
致 分析 ,
认 为从密 教 文献上 对 于大 日如 来 (毗卢 遮那 佛)和 金 刚手 、观世 音菩 萨 的组合 有 明确 的
记载 ,
在 照 阿拉 姆 摩 崖 石 刻 当 中 ,
观 世 音 菩 萨 为立 姿 ,
冠 上 有 阿 弥陀 佛 手 持莲 茎 ,
右 手 结施 与
印,
藏族 文献 中对 这 一形象 的最早 记载 见于 近 8世 纪末 的《巴协 》手抄 本 当中 ,
可 能是 从尼 泊尔
传 人西 藏 ,
从 图像 上 看照 阿拉 姆摩 崖造 像 吸收 了尼 泊尔 审美 风格 的影 响 。
其 二是 对此 处石 刻 当
中的藏 文题 记做 了释 读 [2]
。阿米 ・海 勒 提到 的照 阿拉 姆现 存 的藏文 题记 共有 两则 ,
其 中一则
位 于雕 像下 方 ,已残 缺太甚 而 无法 加 以释读 ,
仅 存部 分字 句 ,
阿米 ・海 勒只对 其 原文做 了记录 ;
另 一则 题记 位于 菩 萨雕像 的左 侧 ,
保 存 较 为完整 。阿米 ・海 勒 的释 文 内容 如下 (据杨 莉汉 译)。
菩萨赞普赤松德赞之世 ,
积大功德 ,
拓展圣冕之权势(
即政权),
远播 四境十方,
弘扬佛
法,
设 立译场,
所译大乘经典渊博宏富,
如 弥药王等得入解脱之道者,
逾百千人 。广建寺
庙……敬奉供 养者 臣民……缘 觉之正法……皈依 大乘 ,
将长寿永生,
久住世 间。
阿米 ・海 勒根 据 图像 风格 和 藏文 题 记方 面 的 因素 对此 处 造像 的年代 做 出判 断 ,
认 为雕 刻
日期是 在赤 松德 赞 (755—794年 )统 治 时期 ,或稍 晚 的空位 期 ,直至 804年赤德 松 赞 即位 [3]。
中 国学者 对这 处 遗迹 开展 的正式 考 古调 查 始 于 2005年 ,是 年 7月 ,由故宫 博物 院与 四川
省文物 考古 研究 院共 同发 起“康 巴地 区 民族 考古 综合 考察 ”,
对照 阿拉 姆石 刻做 了照相 、
拓 片与
文 字 记录 等项 工 作 ,调查 成果 已经公 开发 表 [4j
。较 之 前人 的研究 ,
学 者 在 此基 础上 又 有 所推
进,
所 获取 的考古 资 料更 为科 学 、
全 面 。调查 过程 中 ,
在现 场艰 苦 的条件 下考 古工 作者 对摩 崖造
像 做 了现 场拓 片 ,
首 次公 布 了准 确 、
完 整 的线 图和部 分 照 片 ,
使 人 们 能够 更 清 晰地观 察 到 此处
造 像 的全貌 。
此外 ,
对 造像 的 细部 、所在 地点 的地 理 环境等 方 面也 做 了详尽 的描 述 ,
弥 补 了过去
海 外学 者 由于各 种 主客观 原 因在公 布 资料 方面 的不 足之 处 。
据 最新 公布 的 资料 ,可 以勾勒 出照 阿拉 姆石 刻 的基本 状 况 。石刻 所在 地海 拔 高约 3800米 ,
石 刻 坐北 朝南 ,最高 约 28、最宽 约 7.2米 ,崖石 西 侧面 临公 路 和丹 达河 。石 刻 造像 内容 为 一佛
二 菩 萨 ,阴线刻成 ,线条 宽 0.8—2.2、现存 深 0.2— 0.4厘 米 ,有 明显 的风化 痕 迹 。主 尊像 通高

[1] H.E.理 查 德 森 :
《吐蕃 摩 崖 石 刻 研 究 札 记 》,
《西 藏 考 古 》
第 一 辑 ,四川 大 学 出版 社 ,
l994年 。
[2] 阿米 ・海勒 :
《公元 8—1o世纪东藏 的佛 教造像及摩崖石刻 》,
《国外藏学研究译文 》第十五辑 ,
西藏人 民出版社 ,
2001
年;
AmyHe
ller,Ear
lyNi
nthCent
uryI
magesofVai
roc
hanaf
rom Eas
ter
nTi
bet,
ArtofTi
bet,
1994.J
une.
[3] 关于 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在位时期有不同记载 ,
如王森认为其在位时期为 755—797年 ,
赤德松赞在位 时期是 798—81

年(
见王森 :
《西藏佛教发展史略 》,
22页“吐蕃赞普世系表”,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
1997年)。阿米 ・海勒在此采用 的
年代 另为一说 。
[4] 故宫博物 院、四川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
《四川石渠县 洛须“照阿拉姆”摩崖 石刻 》,
《四川文物  ̄
2006年 3期 ;
罗文华 :
《四

I甘孜地 区民族与考古综合考察综述》,
《故宫学刊》总第二辑 ,
2005年。

355 —
考古学报 2
011年 第 3期

约 366、头部高 约 86、肩宽 约 90

厘 米 。主 尊 有桃 形火 焰 纹 头光
和 双 层 椭 圆形 身 光 ,头 戴 卷 云
纹宝 珠 高冠 ,双 耳硕 大 ,耳垂 上
刻 有 花形 耳 饰垂 至 肩部 。颈 部

饰 三 道 ,胸佩 璎 珞 ,
左肩披有帛
带 ,帛带 一端 环绕 至 右 肋部 ,紧
贴 身 体 ,一 端 从 背 部 下 垂 至 腿
部,
腰 系 帛带 ,
双 臂上 部 佩 有卷
云纹 宝珠 臂 钏 ,
戴 腕 饰 ,双 手合
于腹 前结 定 印结跏 趺 坐 于莲
台 。莲 台上部 为多层 仰莲 座 ,

瓣 肥 硕 ,下部 为双 兽 台基 ,双兽
仅 雕 刻前 半 身 ,头部 有 双 角 ,

后 有 上 卷 的鬃 毛 ,双 兽 中央 为
图二 四 川 “照 阿拉 姆 ”摩崖 造像 示 意 图
支 柱 支撑 着上 部 的莲 台 。双 (
据《四川 文 物 )

2O06年 3期 )

兽 脚下踏一枋 ,
枋 下饰覆莲纹

(图二 ;图版 壹 ,
1)。
主尊左 右侧各 刻 有一尊 胁侍 菩萨 ,
为立像 ,面 向主尊 侧立 。左 侧 (
按 造像 本身 的左右 而言 )
菩 萨通 高 320、头部 高约 60、肩 宽约 56厘米 ,
小腿 和莲座 部分 因崖 石崩 落 已残 损 。菩 萨的头 部
有 桃 形火焰 形 头光 ,
头 顶似 结有 螺形 发髻 ,
颈 部饰 三道 ,
上 身赤 裸 ,
胸 前佩 有项 圈 ,左肩 部 左侧
有一 支莲花 ,
一手 下垂 ,
一手 上扬 ,
两臂 佩有 臂钏 ,
腰部 以下饰 帛带 ,
结于 下腹 部前 ,双腿分 别饰
有三道 帛带 紧贴 腿部 ,
足下 踏有莲 座 。莲 座下刻 有横 书 的藏 文题 记 。右 侧菩 萨通 高约 333、
头部
高 62、肩宽 约 46厘 米 ,
服饰 和 造型 特 点 与左 侧菩 萨相 同,此不 赘 叙 ,但 唯一 需要 指 出的是 ,

尊造像 发髻 当中刻有 一尊佛 坐像 ,
手持 长莲 茎 ,
是 观世音 菩 萨的标 识 (图版壹 ,
2、3)。在 此尊菩
萨 的身体 右侧刻 有横 书藏 文题 记和竖 书 的汉文题 记“杨 口杨 二造 也 ”。另 菩萨 的莲座 下有 横
书 的藏文题 记 ,
上 述藏 文题 记下 方有“杨二口 造 ”、“杨”等 汉字 [1] (图版贰 )。
综观上 述海 内外 学术界 的研 究成 果 ,
对 于此 处石刻 已形 成 了较一致 的意 见 ,
如 关于 其造像

[1] 关于这些汉字题记的具体分布位置在考古简报 中未作进一步 的描述 ,


仅在调查简报 中提及 :
“上述藏文题 记 F,有竖
书汉 文题刻 ‘
杨二口造’、‘
杨口杨二造但也 ’,
另外还有 ‘
杨’等汉字。”见故宫博 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
i石
渠县洛须“照阿拉姆”摩崖石刻》,
《四川文物 1

2006年 3期,2
9页。此外罗 文华文 中也提及 :
“王子今教授发现石刻上有
汉文题记 ,
作‘杨二造 化也’。
”见罗文华 :
《四川甘孜 地区民族与考古综合考 察综述》,《故宫学刊 》总第 二辑,2
005年,
39
7页 。

356
霍 巍 :青藏高原 东麓 吐蕃 时期佛教摩崖造像的发现与研究

内容 的 比定 ,看法 逐渐 趋 向一 致 ,多倾 向认 为 这铺 造 像 中央 的 主尊 应 为大 日如来 佛 (毗 卢 遮那


佛 ),
其 两侧 的胁 侍菩 萨分 别 为金 刚手与 观世 音 。但 在造像 的风格 特点 方面 ,
意见 却不 太 一致 。
学 者认 为其 具有 较为 明显 的尼 泊尔 风格 ,
如 阿米 ・海 勒 [1]
。但也 有学 者认 为此 处造 像一 方 面
具 有 东印度 波 罗艺 术 风格 ,
与 尼泊 尔 同时 期 的佛 教造 像 风格 相 似 ,但 另一 方 面也 许 受到 中亚 、
西 亚或 者汉 式造像 风 格 的影 响 ,
特别 是金 刚 手菩 萨 的头部 ,
其 高发髻 的 式样 与 中晚唐 时期 中原
地 区流行 的妇女 发式 相似 [2]。还 有学者 认 为这 处石 刻 的观 音 像 为敦煌 式样 ,
与 尼泊 尔风格 并
不相同,
没有 文献 例证 可 以表 明在 9世纪 前后 尼泊 尔工 匠 已经 到达康 区[3]。对 于此处 的藏 文
题 记 ,中 国学者 多采 纳 阿米 ・海 勒 等人 的释 文 [4],
认 为 除上 文 中全 文转 录 的对 吐蕃 赞普 赤 松
德赞 的颂 辞 之外 ,
其 余 可能 为佛 经颂 辞 ,均系古 藏 文 。
有 学者 根据 此处 石刻 横 书藏文 、竖 写汉文
的 书 写特 点 ,认 为这 种藏 汉 文 书写 格 式 与榆林 窟第 25窟 的“T”字 形题 记 书 写格 式 相 同 ,属于
“典 型的 吐蕃式 样 ”[5]。
也 有学 者从 文字 的 书写特 点分 析 ,进一 步 明确其 “应 为 826年吐蕃 赞普
赤 德祖 赞进 行文 字 改革 之前 的风格 ”[6],
并 且 由此 推 测 ,
“此处 石 刻 雕凿 上 限 为 755年 赤 松德
赞 即位之 后 ,下 限为 826年 吐蕃 文字 改革 之 前 ,即赤 松 德赞 、赤 德 松赞 或 赤德 祖 赞在 位 时 期所
刻”(此段 引文 中两处 吐蕃 赞普 的名号“赤德 祖赞 ”可 能为“赤祖 德赞 ”之 误 )[7]
。与前 述 阿米 ・
海 勒所 比定 的年代下 限稍有不 同 ,
认 为 此处 石刻 最 晚不超 过赤 德松 赞 在位 时间 ,
而 中国学 者则
将 年代 下 限延伸 到赤 祖德 赞在 位期 间 。
根 据 中 国学者 近 年公 布 的考 古调 查资 料 ,
可 以对 国外 学者 的 研究 做 出重 要 的补 充 。如 阿
米 ・海 勒等 人在论 文 中认 为在 此处石 刻 共有 两则 藏文 题记 ,
现 在看 来显 然不 止两则 。
理 查德 森
和 阿米 ・海 勒 的论 文 都没 有提 及此处 造 像 中还存 在汉 文题 记 ,不能 不说是 一个 重大 的 遗漏 ,

为 这个 发现 对 于考 察 汉藏 交界 地 区佛教 艺 术 的创 造过 程 、造像 工 匠的 身份 以及 与 吐 蕃供 养人
之 间 的关 系 ,
具有极 为 重要 的意 义 。四川
I省考古 工作 者 根据 汉文题 记 和造像 风 格推测 此铺 造像
的 勒工是 一位 名 叫杨二 的汉 族工 匠 ,
而 藏 文 的书写 和勒 刻都 非 常规 范 ,
应 为藏族 刻工 所 为 。换

[1] 阿 米 ・海 勒 :
《公 元 8— 1
0世 纪 东 藏 的 佛 教 造 像 及 摩 崖 石 刻 》,
《国 外 藏 学 研 究 译 文 》第 十 五 辑 ,
西 藏 人 民 出版 社 ,
2001
年;
AmyHel
ler,Ear
lyNi
nth Cent
uryI
magesofVai
roc
bana f
rom Eas
ter
n Ti
bet,
ArtofTi
bet,
1994.June.
[2] 四川 省 文物 考 古 研 究 院 :
《四川 石 渠 县 洛 须 “照 阿 拉 姆 ”摩 崖 石 刻 》,
《四 川 文 物 )
)2006年 3期 ,
29页 。
[3] 谢继胜 :
《川青藏交界地 区藏传摩崖石刻造像与题记分析》,
《中国藏学)
)2009年 1期 ,
124页。
[4] 考古简报称此处的三则藏文题记除转录阿米 ・海勒的释文外 ,
也经过 中央 民族大 学王尧 教授的鉴定 ,
但王尧的识读 、
转写 与释文 尚未正式公布发表。见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
《四川石渠县洛须“照阿拉姆”摩崖石 刻》,
《四川 文物 )

2006
年 3期 ,
29页 。
[5] 谢继胜 :
《川青藏交界地区藏传摩崖石刻造像与题记分析》,
《中国藏学)

2009年 1期 ,
124页 。
[6] 考古简报原文如此 ,
但赤德祖赞在位时间 7O4—755年,而只有赤祖德赞在位时 间约 815—838年 ,
故 可能此处赤德祖
赞为赤祖德赞之误。
[7]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
《四川石渠县洛须“照阿拉姆 ”
摩崖石刻 》,
《四川文物 )

2006年 3期 ,
3O页。此处的赤德祖赞应
作赤祖德赞。罗文华在文中提到此处石刻“左边有 旧刻藏 文题记 ,
下方有新刻藏文题记”(见罗文华 :
《四川甘孜地区民
族与考古综合考察综述》,
《故宫学刊》
总第二辑 ,
2005年 ,
397页),
所谓“新 刻藏文题记”内容不详 ,
有待进一步 的资料
公 布 方 能 判 断 两 者 之 间 的关 系 。

357 —
考 古 学 报 20
11年 第 3期

言之 ,即认 为 在参与 造像 刻勒 的工 匠 中可 能 同时有汉 、藏两 个 民族 ,


并 可能存 在不 同 的分 工 ,

同完成 了这一 造像 工程 ,
这个 推测是 有一 定道理 的。
笔 者认 为 ,关 于此 处造 像 的艺 术 风格 ,
阿 米 ・海勒 的 意见 值得 重 视 ,具有 8世 纪 晚期 至 9
世 纪尼 泊尔 风格 的显著 特征 ,
尤其 是胁侍 菩 萨 中观 世音菩 萨像 为立 姿 ,
冠 上有 阿弥 陀佛手 持莲
茎,
右 手结施 与 印这一 形象 在 7世 纪 的尼泊 尔尤 为常见 [1]。参 与造像 的工 匠 当中应 有汉 族工
匠存 在 ,只不过 如此 巨大 的一铺 石刻造像 如 果仅 由杨二 一人 恐怕是 难 以完成 的 ,
此处 造像 中出
现 的汉 文题 记 有“杨口 杨 二造 似也 ”、
“杨二口 造 ”、“杨 ”等 不 同的 残存 方式 ,
表 明参 与 造像 的并
不止 汉族 工 匠杨二 一人 ,有可 能是 以杨二 为首 的至少 两名 以上 的杨 氏汉族工 匠 ,
他 们或 有可能
是 当地 以开凿 佛像 为其 生业 的汉族 工匠集 团,经常受 雇于 出资造像 的吐蕃供 养人 ,
并且 利用 吐
蕃 人所 提供 的佛像样 本 依样凿 崖造像 ,
这 在汉 藏交 界地 区是 完全 可能 的事情 。这 种 由藏 、
汉两
族 工 匠共 同造 像勒 石 的情况 在藏 东地 区其 他摩 崖造 像 中也 有 发现 ,
此 处并 非孤 例 ,
我们 将在 后
文 中详 及 。至 于为何 此 处石 刻采 用 了较 明显 的尼泊 尔 式样 ,
可 能 与 当时吐 蕃人 所提 供 的样 式
(蓝本 )是 吐蕃王 朝时期 所 流行 的尼泊 尔式样 ,
倒不 一定 与尼 泊尔工 匠 的直 接参 与有关 。
值 得 注意 的是 ,
新 的考 古调查 线索 透露 ,
类似 照阿 拉姆 的佛教摩 崖造 像在 其附 近地 区还有
发现 ,
如位 于丹 达沟南 口的 白马山是 当地 的一座 神 山 ,
在神 山上 一块 巨大的大 理石 上有摩 崖石
刻 造 像 ;另 在 金 沙 江 边 还 有 其 他 两 处 与 照 阿 拉 姆 相 似 的 摩 崖 石 刻 造 像 有 待 进 一 步 考 古 调
查 [2],它们 与 同处于 藏 东的青 海 玉树 、西藏 昌都 地 区发 现 的几处 吐蕃 时 期 的佛教 摩 崖造 像形
成 为一个 环状 的分 布带 ,
共 同构成 为 8—9世 纪藏东 吐蕃佛 教遗 存 的主体 。

二 )西 藏 昌都 地 区
西 藏 昌都地 区近年来 在 考古 调查 中发 现多 处 吐蕃 时期 的摩 崖 造像 ,
与 四川 地 区发 现 的吐
蕃 时期 摩崖 造像 沿横 断 山脉一线从 北 至南分 布 ,
在 地理 位置上 最 为接近 ,
主要有 察雅 县境 内的
仁达 摩崖 造像 、芒康 县境 内的扎 廓西摩 崖造 像和 朗 巴朗则 (
大 日如来 殿 )石刻造 像等 [3]。
1.仁达 摩崖 造像 位于 今西 藏 自治 区 昌都 地 区察 雅县 旺布 乡境 内 的丹 玛 山崖 ,造像 利用
丹玛 山崖 峭壁 依 山雕 凿而 成 ,与照阿 拉姆摩 崖 造像均 处在金 沙 江流域两 岸 的台地 ,
因之过 去也
有 较多学 者将 其称 为丹玛 岩摩 崖造 像 ,
而 当地 藏族则 称其 为大 日如来殿 。

[1] 阿米 ・海勒 :
《公元 8—10世纪东藏的佛教造像及摩崖石刻》,
《国外藏学研究译文 》
第 十五 辑,西藏人 民出版社 ,
2001
年。
[2] 罗文华称 :
“据我们在 当地调查得知 ,
至少在石渠县境 内类似的摩崖石刻的遗迹除照阿拉 姆一处之外,现在已经发现
的还有 三四处 ”。见罗文华《四川甘孜地区民族与考古综合考察综述 》,
《故宫学刊》总第 二辑 ,
2005年 ,
397页。
[3] 另据披露,近年来在这一地区的考古调查中还发现有次 曲拉康造像 、达琼摩崖 造像 、然堆 玛尼石 刻造像等 其他 一些造
像 地点(见熊文彬 :
《唐 蕃古道 上吐蕃 时期的大 日如来造像》,
《第三次汉藏佛 教美术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集 》(内
部资料),
2006年;张建林、田有 前等:
《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察雅两县考古调查新发现两处吐蕃 石刻遗 存》,
《中国文物
报》,
2009年 11月 13日,
但因均未见正式公布 的考古材料 ,
故在本文中不加讨论。

35R
霍 巍 :青藏高原东麓 吐蕃 时期佛 教摩 崖造像的发现与研究

中 国学 者较 早 注意 到这 处造像 。如藏族 学 者恰 白 ・次旦 平措 曾对 此处 石刻 加 以记载 [1]。


其 后又 有 陈建彬 [2]
、阿 米 ・海勒 [3]
、理 查德森 [ 、
格 勒 [5]、
谢 继 胜 [6]等人 对这 处 造像及 其

藏 文题 刻从 不 同角度 进行 过分 析研 究 ,
资料 相对 较 为丰 富 。
仁 达 摩崖 造像 主要 的考 古遗 存包 括 造像 与藏 文 题 记两 部 分 ,上述 研 究者 对 藏文 题 记关 注
较 多 ,而对 造像本 身 最早 只有 陈建彬 先 生做 过较 为细 致 的观察 。据他 的记 录描述 ,
仁 达摩崖 造
像 的题 材 为大 日如来 佛像 及 八大 弟子 (八大 菩 萨)、
二 飞 天等 。其 中主 尊大 日如来 像 为高浮 雕 ,
高约 192、
宽 约 152厘 米 ,有桃 形 头光 和椭 圆形 的身光 ,
头 戴 高冠 ,
饰耳 环 ,胸前 饰璎 珞 ,
颈饰 三
道,
上 身赤 裸 ,自左 肩 向右 胁 束 以 帛带 ,
手 结禅 定 印 ,
结跏 趺 坐 于莲 座 之上 ,
莲 座 的 台基 上有 二
蹲狮 ,
其特 点是 相 背而立 ,
尾 部 向上翘 起 。八 大 弟子 分列 于 主尊 的两侧 ,
左 右各 四尊 ,除左 侧第
二 尊 结交 脚 弥勒 座外 ,
余 皆为游 戏座 ,
头 光 、身光 与 主 尊大 致 相 同 。二 飞 天位 于像 龛 的两 侧顶
端,
头束 高 髻 ,天衣绕 臂飘 向身后 ,
呈 飞翔状 。陈建彬 对其 像座 没 有描述 ,
但从 其公 布 的一 幅黑
白照 片上 看 ,
像 座 为一 高茎 莲 台座 ,
基 座上 有一 对相 背伏 地 的蹲狮 ,
其 造型 特点 为前 肢直立 ,

肢伏地 ,
尾 部上 翘 ,像座 下方 有横 书 的藏文 题记 (图三 ;图版叁 ,
1)。笔 者在 后来 的调 查 中发现 ,
由于后 世 不断对 造像 进行 彩 塑 ,
此 处摩 崖造 像 的外观 也 发生 了一 些变化 。
仁 达 摩崖 造像 的藏文 题 记过 去多 依 恰 白 ・次旦 平 措 的释 文辗 转 抄 录 ,
而 恰 白的资 料来 源
据他 介绍 是 根据 昌都 地 区文 化 局土 嘎等 人 现场 考 察抄 录 而来 [ ,
所 以当 中存 在着 一 些 问题 。
近年 来 中 国藏 学研 究 中心 会 同 昌都 地 区有 关 专 家 对 这处 摩 崖 石 刻再 次 进 行 了现 场 调查 与 记
录,
对 过 去 的资料 有 较多 的补充 或更 正 [8]。在 造像 内容 方 面 ,
除 过去 资 料 中提 及 的 主尊像 大
日如来 、
八 大 随佛 弟子 (八大 菩 萨)、
二 飞天 像之 外 ,
新 的调查 资料 补充 有“佛 护 贝龙王 以及 殿堂
上 部 的松 赞 干布 和文 成 公 主刻像 ”,
但 对 其 年代是 否 与其 他 造像 一致 未做 进 一步 说 明 ,
有待 考
证。
关 于石 刻题 记 的 内容 ,
新 披露 的资 料也 做 出 了明确 的说 明 :
“造 像下 面有 吐蕃 时期 凿刻 的藏
文 铭刻 和数 十个 汉字 。在 造像 右边 刻有 藏文 的《普贤 行愿 品 》
经 文 。藏文 部分 95 的 文字 很清
楚 ,汉文 部 分 除 ‘
匠浑 天’、‘
同料 僧 阴’、‘
大蕃 国’等 以外 ,
大 多 已漫漶 不 清 。
”近年 来 ,随着西 藏
文物 普查 工 作 的不 断深 入 ,
对 这 处石 刻 中 的汉文 题 记也 有 了更 为 详尽 的 田野 考 古记 录 :
“在 这
组 造 像 边 ,还镌 刻 有 藏 、
汉 文 摩 崖题 记 ,藏 文 为《普 贤 行愿 品》经 文 ,
横 书 ,汉 文竖 行 楷 书 ,共 14

[1] 恰 白 ・次旦平措 :
《简析新发现 的吐蕃摩崖石文 》,
《中国藏学 》
1988年 1期。
[2] 陈建彬 :
《关于 西藏摩崖造像 的几个问题 》,
《南方 民族考古 》
第四辑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
2年。
[3] 阿米 ・海勒 :
《公元 8—1
O世 纪东藏的佛教造像及摩崖石 刻》,
《国外藏学研究译文 》第十五辑 ,
西藏人 民出版社 ,
2001
年。
[4] H.E.理查 德森 :
《吐蕃摩崖石刻研究札记 》,
《西藏考古 》
第一辑 ,四川大学出版社 ,
1994年。
[5] 李光文、
杨松 、
格勒等 :
《西藏 昌都—— 历史 ・传统 ・现代化 》,
4o一42页 ,
重庆出版社,2
000年。
[6] 谢 继胜 :
《川青藏交界地 区藏传摩崖石刻造像与题记分析》,
《中国藏学)

2009年 1期 。
[7] 恰 白 ・次旦平措 :
《简析新发现 的吐蕃摩崖石文》,
《中国藏学》1988年 1期 。
[8] 李 光文 、
杨松 、
格勒等 :
《西藏 昌都—— 历史 ・传统 ・现代化 》,
4o一42页 ,
重庆出版社,
2000年。

359 —
考 古学 报 201
1年第 3期

图三 西藏昌都仁 达摩崖造像示意 图

行 57字 ,
现 字 已多 漫漶 不清 ,
摘 录如下 :‘
大蕃 国皇 口末 思 血果 口 匹口口 口命 诸口 见 吾 意口口
见识 达口 口 西 方口 白乏口 得 口 心诸 口口口 都 料 僧 用 同料 僧口 同料 僧 阴还 辉 天 田口 口 ”’
[1]。
是迄今 为止 对于 仁达 摩崖造像 中汉 文题 记最 全面 的记 录 ,
可补 过去 资料 的不足 。
这段 汉文题 记
虽 因文字 缺失 过甚 而无 法通 读 ,但其 书写 格式 为藏 文横 书 、汉 文竖 写 ,这种 格式 也 是 吐蕃 时期
常见 的 ,由此可 以肯定 藏文 和汉 文题刻 之 间的关 系均为 吐蕃 时期 的 同时代 题 刻 。

[1] 西藏 自治 区地方志编纂委 员会编 :


《中华人 民共 和国地 方志丛 书 ・西 藏 自治区志 ・文物 志》(征求意见稿 ),
808页,中
国 藏 学 出版 社 ,
2009年 。
36O
霍 巍 :青 藏 高 原 东 麓 吐蕃 时期 佛 教 摩 崖 造像 的 发 现 与 研 究

尤 其 重 要 的是 ,
新 的调 查 资料 将 藏 文 题记 铭文 重 新 做 了释 文 (以下 简 称新 释 ),为方 便 研
究,
兹全 文转 录如 下 。

圣教之意,
乃一切众生皆有识念佛性之心。
此心非亲教师及神所赐,
非父母所生,
无有
起始 ,
原本存在 ,
无有终了,
虽死不灭。
此心若广行善事,
利益众生,
正法加持 ,
善修 自心,

证得佛果与菩萨提 ,
便能解脱于生老病死 ,
获无上之福 ;
若善恶间杂,
则往生于天上人间;
多行罪恶与不善 ,
则入恶界有情地狱 ,
轮回于痛苦之中。
故此心处于无上菩提之下 ,
亦有情
于地 狱之 上 。若 享佛 法之甘 露 ,方可 入解 脱 一切痛 苦之 地 ,
获 永久之 幸福 。故 众 生珍 爱佛
法而不得抛弃。总之 ,
对 于 自己与他人之事的长远利益 ,
则向亲教师讨教 ,
并 阅读佛法经
典,
便 能领 悟 。

猴年夏 ,
赞普赤德松赞时,
宣布比丘参加政教大诏令,
赐给金以下告身,
王妃琛 莎莱莫
赞等 ,
众君民入解脱之道。
诏令比丘阐卡云丹及洛顿当,
大论尚没庐赤苏昂夏、
内论口赤孙
新 多赞等参政 ,
初与唐会盟时,
口亲教 师郭益西央、比丘达洛添德 、
格朗嘎宁波央等,
为愿
赞普之功德与众生之福泽,
书此佛像与祷文。
安居总执事为窝额比丘朗却热 ,
色桑布贝等;
工头为比丘西舍,
比丘口口松 巴辛和恩 当艾等 ;
勒石者为乌 色涅哲写及雪拉公、顿玛 岗和
汉人黄崩增父子[1
]、华豪景等。日后对此赞同者,
也同获福泽。
益西央在 玉、
隆、蚌、
勒、堡乌等地亦广口写,
口 写者为比丘仁多吉。
若对此佛像及誓言顶礼供养者 ,
无论 祈愿,
何事 皆可如愿 ,
后世也往生于天界 ;
若恶语
戏骂,
即得疾病等诸恶果 ,
水坠恶途 ;
法律也对反佛者 ,
从其祖先亲属起施行口口口 。故无
论任 何人 均 不得 詈骂 讥讽 。

将新 释 与恰 白 ・次旦平 措 的释 文相 比较 ,
除 了行文 语 意上 的若 干不 同点 之外 ,
其 中最 为重
要 的不 同点是 有关 文 中赞普 年 号的 改定 。恰 白汉 文释 文 中为“猴 年夏 ,
赞 普赤 松德 赞 时”,
而新
释则 作 “猴 年夏 ,
赞 普赤 德松 赞 时”,
笔 者核 对过 恰 白原 文 中的藏 文转 写 ,
发 现此 处 的 赞普 年 号
藏文记 为 “
bts
anpokhr
ildesr
ongbrt
sani
”(赞 普赤 德 松赞 ),
所 以推 测恰 白汉 文释 文 可能 系 笔
误 所致 ,
新 释 的改定 无疑 是正 确 的 。
后来 不谙 藏 文 的研究 者多 因这一 年号 的误释 而对 此处 摩崖
石 刻 的年代 做 出错误 的推 断 ,
新释 从本 源上 纠 正 了这一谬 误 。
由于藏 文题 记 保存 得 如此 完好 ,
从 而 为研 究 这处 摩 崖 石刻 的若 干 问题提 供 了许 多 重要 的
信 息 ,其在 吐蕃 史 上 的重要 价 值 ,恰 白 ・次旦 平 措 已经 做 过精 辟 的论 述 [2],
兹 不赘 述 。此 外 ,
从佛 教 造像 艺术 的角度 也 给予 许多 新 的启示 ,
笔 者认 为 主要有 以下 各点 。
其一 ,
关于石刻年代问题 。吐蕃赞普赤德松赞在位时问学术界一般认为其为 79
8—8
15

[1] 此处藏文题记的汉文译文另见 上引谢 继胜论 文,


但谢 文此处所译 汉人工 匠名 为“黄有增父子”,
二者必有一误。
[2] 恰 白 ・次旦平措 :
《简析新发现 的吐蕃摩 崖石 文》,
《中国藏学)
)1
988年 1期 。

361
— —
考 古 学 报 2011年 第 3期

年 [1],
恰 白认 为 ,
在 此期 间 内只有 一个 猴 年 ,即公元 804年 ,所 以可 以确 定其 开凿 时代 为公 元
804年 ,
亦 即藏历 阳木 猴年 ,
唐德 宗 贞元 二十 年 。虽然 也有 学者 对此提 出过不 同意 见 [2],
但目
前 学 术界 较多 学者 仍采 信 这一意 见 。此石 刻 中有“初 与唐会 盟 时 ”之语 ,
据 唐代 史 料记 载 ,804
年 吐蕃 曾派 遣过 一个 由五 十四人 组成 的庞大 使 团入唐和 盟 ,
这 次活 动第 一次有 吐蕃 僧人参 加 ,
如南 拔特计 波 等 [3],
与 石 刻所记 述 的历史 背 景十分 吻合 ,
像 益 西央 这样 的吐蕃 名 僧是 否也 有
可能 参加过 这次 盟会 很值 得考 虑 ,
益西 央等 人在 此刻石 造像 ,
与纪 念这 次唐蕃 间 的会 盟有 关是
可 以肯定 的 ,
这从 另 一个 侧面 印证 了石 刻 年代为 804年的可 能性 。
其二 ,
从 主持和参 与 此处造 像 的人员 构成情 况来看 ,
等级 很 高。如上 所述 ,
他们 当 中有不少
人可 能参 加过 唐蕃会 盟 ,
如其 中 的益 西央 就是 吐蕃 时期 的一位佛 教大 师 ,
尽 管对于 他 的身份学
术 界还 有不 同意 见 ,
但 益 西央 在汉 藏边 界从 事宗 教活 动并 产 生重 要影 响 这一 事 实却 是不 可否
认 的 。所 以,恰 白 ・次旦 平措 指 出 :
“参 与唐蕃会 盟 者们专 门在此 地雕 刻佛像 和经 文 ,
祈 求赞 普
敬 事 ,功业 昌隆 ,
众 生安 乐 ,
其 目的是为 了顺利 实现 汉藏 团结 、天下太 平 的盟 约 。”这对 于认识 当
时唐蕃 关系 的历史 背景 及 吐蕃在 此地造 像 的 目地 、意义 给予 了新 的启 发 。
其三,
题 记 中提供 了造像 在 工程组 织方 面 的许 多具 有价值 的信 息 。
如 根据石 刻题 记可 知此
项 工 程 的总执 事 ,即工程 的总管 为 窝额 比丘 朗却热 、色 桑布 贝等 人 ;
工 头亦 即技 术 总 指挥 为 比
丘西 舍 ,比丘口 口 松 巴辛 和 恩 当艾等 人 ;勒石 者亦 即刻 石 工匠 为 乌色涅 哲 写及 雪拉 公 、顿 玛 岗
和汉 人黄 崩增 父子 、
华 豪 景等人 ,
可见 此项 工程组 织 系统严 密 ,
分工 明确 ,
尤其 是勒 石者 藏族汉
族工 匠通 力合 作 ,
石 刻 当 中不仅 留下 了汉 族工 匠的姓 名 ,
而 且据恰 白 ・次旦平 措介 绍 ,还有“似
为 表达 愿望 的几 十个 汉字 ”,
虽 然 目前 已无法 全 面 了解 这 些汉 字 的 内容 ,
但 可 以推测 很 可能是
参 与工程 的汉 族工 匠们祈 愿 民族 和平 、
安 居乐业 方 面的语 句 。
其四,
新 的 调查 资料 披露 此处 石刻 题 中有汉 文 大蕃 国字 样 ,唐代 官 方正 史多 称 为 吐蕃 ,过
去 在敦 煌文 书 中曾有过 吐蕃 占领 下的唐 朝 旧臣称 吐蕃为大 蕃 的记载 [4_
,史家 多认 为吐蕃 王朝
极 盛 时所称 吐蕃本 土 以外 为大蕃 [5]。 由此 可推之 参加 此处 石刻造像 所 征集 的汉族 工匠 ,
其身
份 均应 为 吐蕃 占领 区内的 属 民。
2.扎廓西 摩崖 造像 位 于西 藏 自治 区芒康 县纳 西 乡扎廓 西沟 内 ,
造 像最 初 在西藏 文 物普

[1] 王 森 :
《西 藏佛 教 发展 史 略 》,
22页 附 “吐 蕃 赞普 世 系表 ”,中国 社 会科 学 出版 社 ,
1997年 。
[2] 如阿米 ・海勒认 为这里 的“猴年”可能是指吐蕃赞普赤德松赞时期的公元 816年。见阿米 ・海勒 :
《公元 8—1o世纪东
藏的佛教造像 及摩崖石刻 》,
《国外藏学研究译文》
第 十五辑 ,
西藏人民出版社 ,
2OO1年。
[3] 《旧唐书 ・吐蕃传》。
[4] 如吐蕃 占领下的敦煌 唐旧臣王锡在呈吐蕃赞普的第 一道表章 中称 :
“更植口赢 ,
仍加冷 。自到大蕃 ,
不服水土 ;
既尢药
饵,
疾病尤甚 。
”王锡向吐蕃赞普上奏的第二道表章中称 :
“今者大蕃之与唐俱为大国 ,
况仍接邻 ,
又是 舅甥诚合 。使 乎
往来 ,
商贾交易。”见戴密微:
《吐蕃僧诤记 》,
243、274页,西藏人 民出版社,
20O1年 。
[5] 藏族简史编写组 :
《藏族简史 》,1
28页 ,
西藏人民出版社,1
985年 。
362
霍 巍 :青 藏高原东麓吐蕃时期佛教摩崖造像 的发现与研

查 工作 中调 查发 现并 有过 简 略报道 [1],
笔者 对此 做过 进 一步 的考古 调查 与初 步研 究 [2]。
扎 廓 西藏语 意 为石 门峡 ,
造 像所 处 位置 的地理 环 境 一如 其 名 ,为东 西 向的狭 长 山沟 ,
沟内

有 一条 小溪 由西 向东 流过 ,
小溪 的南 北 两岸 为对 峙 的峭壁 ,
如 同两道 石 门扼守 溪沟 。造 像雕 凿
在 朝 向南 面的大 石崖 上 ,
海 拔 高 2820米 。石 崖 高 出地 表 约 1.5、
崖 面宽 约 2.31、
高 约 2.17米 。
石 崖上 部 略 向前倾 ,与地表 呈 20度角 。崖 面正 面 以减地 浅 浮雕 的技 法雕 出莲状 的拱 形 龛 ,
龛内
雕 刻 出并列 的三 尊人 像 。正 中一尊 当地传 为松 赞 干布像 ,
雕像 通 高 1.05、座 宽 0.78米 ,
头上 缠
头 巾,头 巾呈高桶 状 ,
从双 耳处 有长 发下 垂至 肩 ,发端稍 向上卷 。身 穿长袍 ,
衣 领呈 三 角形大 翻
领 向外 翻 出 ,
右衽 交 叠于左 衽 之上呈 交 领状 ,
腰 间似束 扎有 宽带 ,
结跏 趺 坐于 莲 台 ,
双 手相交 结
于腹 前似 结 定 印。身 后 隐约可 见 头光 与 背光 ,
背光 中有 阴线 雕 刻 出 的卷 云纹 饰 (图 四 ,1;图版
叁,
2)。左 侧一 尊 当地 传 为赤尊 公 主像 ,
像 通 高 1.05、宽 0.32米 ,
头 上缠 有呈 高桶状 的头 巾 ,

发从耳 后 下垂 至肩 ,身穿 三角 形大 翻领 长袍 ,
腰 间束扎 以衣 带 ,
直 身 站立 ,
衣袍 下摆 处 露 出勒 头
靴,
一 手下 垂 ,一手 上举齐 胸 ,手 中似原 持有 物 。此像上 身 略长 ,下身 较短 ,
不 成 比例 (图四 ,
4;图
版叁 ,
3)。与赤 尊公 主相对 的另一 侧 当地传 为文 成公 主像 ,
像通 高 0.88、
宽 0.5
4米 。头 巾与衣
饰 特 点与 赤 尊公 主完 全相 同,一手 自然下 垂 ,另一 手 上举 齐 肩 ,手 中执 有 一物 ,
但 已漫 漶不 清 ,
无 法识 出(图四 ,
3;图版叁 ,
4)。
在 此 崖面 的东 侧 ,
另 有 一块 高约 I.4、
宽 0.9米 的 崖石 ,
上 面雕 出一 拱 形 的小 龛 ,龛 内雕 刻
有一 尊 坐像 ,
像 高 0.96、身下 的莲座 高 0.21米 ,当地传 其 为 陪 同文 成 公 主进 藏 的吐 蕃著 名 大
臣禄 东赞像 。衣 饰 特点 与正 面崖 面所雕 刻 的三 尊人像 完全 相 同 ,
头 上缠 高桶 状 的头 巾 ,
身穿 带
有三 角 形大 翻 领 的 长袍 ,
结 跏 趺 坐 于莲 台 ,
一 手 屈 置于 双 腿 ,
另 一 手 自然 下 垂平 置 于 膝 前 (图
四,
2;图版 肆 ,1)。
上述 四尊造 像具 有相 同的雕刻 技法 与风 格 特征 ,
当为 同时期 的遗存 应无 疑 问 。
造像 的面部
被破 坏 ,
但 身体 大部 尚称 完好 ,
头饰 、服 饰 以及 衣 纹均 清晰 可辨 。因在造像 附 近未发 现 任何文 字
题铭 ,
无法 找到 直接 的断 代证 据 。
此 外 ,在与 造像 所在 崖面 相对 的河 岸边 石崖 上 ,以 阴线刻有 藏
文经 咒 、
六 字 真 言、佛 塔等 ,
但 雕刻 技法 和 风格 与前 者 已完全 相 异 ,
显 系后 期 所刻 ,
与 石 刻造 像
明显不 属 于 同一时期 。
此 处 石刻 近年来 开始 引起 学术 界 的关 注 ,
著 录 日益增 多 。如《中 国美 术分 类全 集 ・中国藏
传 佛教 雕 塑全集 》(以下简 称 为《全集 》)5“石雕 ”卷 中 ,
对其 有所 述及 。
此 书收 录 了芒 康 县扎廓 拉
康 小 石 窟 内的两 尊 石像 ,分别 定 名 为 左胁 侍 菩 萨 和 右 胁侍 菩 萨 ,时代 定 为 吐蕃 时 期 (8— 9世
纪)[3]。《全集 》
所 称 的扎廓 拉康 ,
与本 文所 述 的扎廓 西实 为 同一地 点 ,文 中所述 的左 右两 尊胁

[1] 陈建彬 :
《西藏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考古与文物》1990年 4期 。
[2] 霍巍 :
《试析西藏东部新发现的两处早期石刻造像》,《敦煌研究 )
12
003年 5期 。
[3] 《中国美术分类全集 ・中国藏传佛教雕塑全集》5《石雕》卷,8—9页图版说 明,
北京美术摄影 出版社 ,
2002年。
考古学报 2
0JJ年 第 3期

图四 西藏 昌都扎廓西摩崖造像示意 图
1.传松赞干布像 2.传禄东赞像 3.传文成公主像 4.传赤 尊公主像

侍菩 萨 ,即为本文 记述 的传文 成公 主和赤 尊 公主 的两尊石 像 。但《全集 》


对这 一地 点 中其 他 两尊
石刻 则未 曾提及 。
关 于 扎廓 西摩 崖造像 的身份 ,
虽 然 当地 传 为松 赞干 布 及其 二妃 、
一 臣像 ,
但 学术 界 对此 传
说 持怀 疑态 度 。
如谢 继胜 认 为 :
“假 如为松 赞 干布及 二妃 ,
造 像式 样与 布局应 与布 达拉宫 法王 洞
的赞普 君 臣像有 所关联 。如此 ,主尊更 应是 赞普特 有 的游 戏 坐 ,
但本 主尊 为结跏 趺坐 、禅 定印 ,
由于头 面部 毁损 ,
不易 判定 身份 ,
但 仍见 高缠 头发髻 和 高菱状冠 叶石 痕 ,
耳 朵写 实 ,
两 侧垂多 缕
发辫 ,
或许 是大 日如来 ,
但 两 侧胁 侍菩 萨 与八 大菩 萨或 圣观 音 与金 刚手 二胁 侍 类型 都不 相 同 。
此处 造像 完全 吐蕃化 的装 束应 当表 明法 王 时期大 日如来 造像 已经 完成 了地方 化的步 骤 ?除 了
模式化 的松 赞干 布造像 以外 ,以吐蕃服 饰 出现 的佛 与胁侍 菩 萨在藏传 佛教 艺术 中还极 为 少见 。
可能 的解释 之一 是把 吐蕃赞 普 比作大 日如来 ,
王妃 化作 胁侍菩 萨 。”[1]笔者赞 同这 一解释 。
3.朗 巴朗则摩 崖造像 位于 芒康 县邦 达 乡让堆 村境 内的朗 巴朗则 拉康 ,
海拔 高 3880米 。
朗 巴朗则 藏语 中意 为大 日如来佛 殿 ,
从 现存 造像 的情况 来看 ,
与殿 堂 的名称正 相符合 。
殿 内现存九 尊造像 ,圆雕 。殿堂 的正 中为 大 日如 来造像 ,
像 高 4.23米 ,
头戴 莲花 宝冠 ,
手结
定 印 ,身 穿大 翻领 交 领 宽袖 袍 服 ,结跏 趺 坐 于莲 花 座 。莲座 高 1.7米 ,其下 承 以须弥 座 ,
座高
1.3米 。在须 弥 座的 四角上各 雕 出一立 姿 的狮 子 (图五 ,l;
图 版肆 ,
2)。大 日如来 雕像 的南 、北两
侧各 有 四尊菩 萨像 ,
合 为八 大菩 萨 。八 大菩 萨均 呈舒 坐姿 ,
像 高 2.6米 ,
下承仰 覆莲 座 ,
莲 座高
0.9米 (图五 ,
2—4;图版肆 ,
3、4)。

[1] 谢继胜 :
《川青藏交界地 区藏传摩崖石刻造像 与题记分析》,
《中国藏学 )

2009年 1期,1
31页。
364
霍 巍 :青 藏高原 东麓吐蕃时期佛教摩崖造像的发现与研究

据 笔 者 现 场 调 查 ,此 殿 在
1966年 中殿 堂 建 筑 曾被 毁 坏 ,
雕 像 的 面部 也 多 被 砸 烂 ,1981
年 当地群 众 在 原殿 堂 址 重新 恢
复 建 立 了寺 院殿 堂 ,近 年 来 又
从 内地请 来 工 匠重 新 对雕 像 的
面 部 、头 冠 等 部 位 作 了敷 泥 涂
彩,
但 幸 而 仍 然 保 持 了原 像 的
其他 雕 刻未 做改 动 。
此处 石刻 以往不 见著 录,
近 年来 方 为 学术 界 所关 注 。在
《全 集 》中 ,收 录 有 芒 康 县 然 堆
祖 拉康 的大 日如 来 像和 两 尊定
名 为 随行 弟子 的菩 萨像 。从 其
发表 的照片与描述文 字来看 ,
与本 文 所述 的朗 巴 朗则 拉康 当
为 同一 地 点 ,至 于 两 者 对 殿 堂
定 名 的 不 同称 谓 ,推 测 可 能 是
因为 资料来 源 的不 同所致 。《全
集 》中对 大 日如 来 像 的观 察 描
述 甚 详 :“大 日如来 直 筒状 高 耸
发 髻 ,戴 三 叶 高 冠 ,面 相 方 圆 ,
额 庭 宽 隆 ,两 颐 丰 润 ,下 颌 饱
满 ,细 弯 眉 ,眉 间有 毫 相 ,
大睁
图五 西藏 昌都朗巴朗则摩崖造像示意 图
修 长 的双 眼 ,目光 慈 祥 安详 ,鼻

.大 日如来像 2—4.菩萨像
高翼 隆… …双 手 脐前 结 禅 定 印
坐 于 仰 莲 座 ,座 下 四 角 各 有 一
圆雕 狮子 ”[1]。此外 ,
《全 集 》中还 收录有 两 尊菩 萨像 ,其一 为该 拉康 内北 排西 起之 一 的石像 头
像 的侧面像 [2],
其 二 为南排 东起 之二 的石 像全 身像 。[3]对 这两 尊石雕 像 的年代 ,
《全 集 》作者

[1] 《中国美术分类全集 ・中国藏传佛教雕塑全集》5《石雕》卷 ,


6页图版说明,图版一九,
北京美术摄影 出版社 ,
2002年。
[2] 《中国美术分类全集 ・中国藏传佛教雕塑全集》5《石雕》卷 ,
8页图版说 明,图版二五,北京美术摄影 出版社 ,
2002年。
[3] 《中国美术分类全集 ・中国藏传佛教雕塑全集》5
《石雕 》卷 ,
8页图版说 明,图版二六 ,
北京美术摄影 出版社 ,
2002年。

365

考古学报 2
011年 第 3期

均将 其 定 在 吐 蕃 时 期 (8— 9世
纪)。对石 像后期 新 塑的五 佛冠 以

及石像 头部 、面部 等 ,
《全集 》的作
者也 作 了特 别 的说 明 ,表 明作 者
可能通 过实 地调 查获得 了这批 资
料 [i]。

笔者 在 其后 的调 查 工作 中 ,
进一 步对殿 内各 尊造 像 的情况 作
了观 察 ,除 了解 到 总 体 的 布 局 情 2 3

图六 西藏 昌都朗 巴朗则菩萨头饰像示意图
况 外 ,还 可 以 补充 说 明这 批 造 像
的几个重 要特点 。其一 ,
各尊 造像
的头饰 除大 日如 来像 为莲 花宝 冠式 样之 外 ,
其 他八 大菩 萨 像 的头饰 均 为 高桶 式 的头 巾缠 结于
头部 ,
外饰 莲花冠 叶一周 。其二 ,
八 大菩 萨雕 像 的服 饰特 点均著 三 角形大 翻领 的交领 宽袖 长袍 ,
腰 间束扎 腰带 。其三 ,
八大 菩 萨雕像 身下均 为高 台式 的仰覆 莲座 ,
仰覆 莲 问有 柱状 的莲茎 相连
接 (图六 ,
1—3;
图 版伍 ,1—3)。

芒康 县境 内上述 这两 处石 刻造像 均未 见诸史 载 ,也未在石 刻 附近发 现文 字题 刻 ,


虽 然 当地
民问传 说均 认 为其 系唐文 成公 主人 藏 时所镌 刻 ,
但 并 无任 何 证据 可 以确 认 ,
所 以在造 像 年代 、
性 质方 面都存 在着 一些有 待 考证 的问题 。
前 述《全集 》作者对 两处 石刻 造像 年代虽 做过 推测 ,

未 能详 见其有 关依 据 的论述 。在没有 文字 记载 的情况 下 ,
如 何对 这两处 石刻 造像 的年代 进行 断
代,
是我 们对 此做 深入研究 的基 础 。目前所 能采 取 的方 法 ,只能根 据造像 的图像学 特征 ,
将其与
年代基本 明确的 同类考 古遗存 加 以对 比分 析 ,
从 中寻 找共 同的 文化特 征 ,
从 而推 测判 断其大 体
年代 。
吐蕃 时期的有 关人 物形 象的 图像考古 资 料 ,
在西 藏本 土现 已所存 甚少 。
但在 吐蕃 占领 敦煌
时期于 河西 地 区所 遗 留的 图像 资料 当 中 ,
我们 还能够 见到 一些 吐蕃 时期 的人物形 象 ,
对 此 匈牙
利学 者卡 尔梅 曾有 过较 为系 统 的论 述可 供参 考 ,
如 现 已被 掠至 国外 的敦煌 8世 纪绢 画《舍 利佛
与劳 度又 斗圣 》,
图 中有 四个 吐蕃人 的形 象 。据卡 尔梅 的研究 ,
其服饰 特 点为“衣 袍 的长袖 盖住
双手 ,
翻领 在后 面形成 三角 形 的翻 边 ,
或 者延 伸到胸 前 的翻边 。衣领是 在 领角上 用 圆形装 饰物
或者 钮扣 固定住 的 。衣 领 、
袖 口、长袍 的镶 边则 用色 彩鲜 明的料 子 。窄腰 带 ,
修 长的衣 袍 ,
头 巾,
以 及齐 肩 的发卷 ,
令 人 回想 起 禄东赞 的形 象 ”[2]。在 年代 稍后 的 吐蕃 占领 敦煌 时期 开凿 的第

[1] 如对北排西起之一的随行弟子之一石像 ,
作者写道 :
“五佛低冠为 1985年新塑 的。
”另对 南排东起 之二的随行弟 子石
像也作 了特别说 明:
“原头顶部分残损 ,
雕像现高柱髻和五佛冠 以及 面部均为 i985年泥塑新加 的,
其 面色是 199
0年
前新敷的。”
《中国美术分类全集 ・中国藏传佛教雕塑全集》5
《石雕 》
卷,8页图版说 明,
北京美术摄影 出版社 ,
2002年 。
[2] 西瑟尔 ・卡尔梅:
《七世纪至十一世纪西藏服装 》,
《西藏研究)
}19
85年 3期。
366 —
霍 巍 :青藏高原东麓吐蕃时期佛教摩崖造像 的发现 与研究

158、
159两窟 中,
绘 有 吐蕃赞 普及 王族 的形 象 。其 中第 158窟表 现 了一位 由两 个侍 从扶 持着 的
吐蕃赞 普 和众王 子 面对佛 涅架 号 啕痛哭 的场 面 ,
赞普 头上 罩着 王室 的宝 盖 ,头戴用 三瓣 宝冠 箍
住 的有 凹槽 装饰 的无 沿 帽 ,
“他 的 富丽堂 皇 的长 袍 ,
衣 领翻 在前 后边 形成 三角 形 的翻边 ,
并展 示
出长袍 里 面 的一 两层 内衣 ,
两 袖长得 笼住 双 手 。赞普 右边 的侍 者 身着类 似 的长领 开袍 ,
头戴 平
顶 的无 沿 帽 ,
或似 经过 折叠 的头 巾,末端 伸在 一边 ,
并 可见 到他左 肩 上 的发卷 ”[1]。第 159窟 有
包 括 吐蕃赞 普在 内的八个 人物 ,
赞普 的头部 上方 有华 盖 ,
其 服 色为 白色 ,
袖 口有深 色 的镶边 ,

戴 红 色的无 沿 帽 ,
衣 领翻 在两 边呈 三角 形 。
其 他 的藏人 形 象也 都是 穿着 宽领 的长袍 ,
“这些 宽领
几乎都 从 肩上翻 至后 背 ,
又延 伸到 胸部 下面 ,
在 靠髋 部处 塞进 腰带 中”[2]。上述 资料 的年 代 由
于 吐蕃 占领敦煌 及 其在 敦煌 的势微 这 一特殊 历 史背 景 的限定 ,
所 以均 不会 晚于公 元 9世 纪 ,

代 标 志也是 比较 准确 的 。
藏 东 芒康 发现 的这两 处石 刻 造像 中 的形 象 ,与上 述 敦煌 吐蕃 时期 的 图像 同样 具 有若 干 相
似 因素 。如前所 述 ,
扎廓 西 沟石刻 造像 中的人物 衣饰 最 大 的特点 ,
是身 穿带 有三 角形 大翻领 的
交领 袍服 。笔者 曾经推测 这 种服饰 可 能是 当时 吐蕃 王室 贵族 的常 服 [3]。其次 ,
两处 石刻 当中
人物 形象 的头 上都 缠有 高桶 状 的头 巾 ,
头 巾似 在头 部经 过一 定式 样 的折叠 ,
头 巾的下 摆有 的下
垂至肩 。这种 头 巾的裹 缠 方式无 疑 与敦煌 吐 蕃时期 的藏人形 象 具有 相 同的特 征 。再 次 ,
扎 廓西
沟石 刻造像 中的人 物头 发多 下垂齐 肩 ,
头发 的 发端 向上 略呈 翻卷 状 ,
这 些特 征与 敦煌 吐蕃 时期
的藏人 图像 也颇 为 相似 。
上述 吐蕃 式样 的头饰 在 卫藏地 区佛教 后弘 期初 期 的壁 画供养 人形 象 中也有 发现 。宿 白在
考察 山南 札囊 县札 塘寺 大殿 壁 画时观 察到 ,
“多 数供 养人 在三 角冠 饰 之后用 头 巾缠裹 发髻 成高
桶 状”,他认 为 一方 面继 承 了吐蕃 占领敦 煌 时期 的 传统 式样 ,同 时也 有新 的变化 ,
“此种 高 桶状
冠饰 ,
虽 与敦煌 莫 高窟 吐蕃 占领 时期壁 画 中绘 出 的吐蕃 贵族供 养 像相 似 ,
但 冠饰 前所 列之 三角
形 件却 在后 弘期 藏 传佛 像 、菩 萨所 习见 ”[4]
。同时 他还 指 出 :“值 得 注意 的是 在 E
l喀则 地 区夏
鲁寺 大殿 门楼 底层 壁 画所绘 此类供 养 人 的形象 亦著 有此 高桶 状冠 饰 者 。
”[5]谢 继胜 对 此种传
承则 径直 认 为 :
“这 种 吐蕃头 饰或许 代 表 了一种 札塘 艺术 家 的怀念 吐蕃 诸王 的情 绪 。”[6]
此外 ,昌都芒 康 朗 巴朗则 拉康 内八大 菩 萨 的身 下 ,
都是 一 种 高茎 莲 台石 座 ,
类 似 的 台座式
样 ,与安西 榆林 窟第 25号窟 内八大 菩 萨身 下 的 台座 式样 相似 。安 西榆 林第 25号窟 的年代 ,

[1] 西瑟尔 ・卡尔梅:


《七世 纪至 十一世纪西藏服装 》,
《西藏研究 》
1985年 3期 ,
86页 。
[2] 西瑟尔 ・卡尔梅:
《七世 纪至 十一世纪西藏服装 》,
《西藏研究 》
1985年 3期 ,
86页 。
[3] 霍巍 :
《西藏西部佛教石 窟壁 画中供养人像服饰 的初步研究 》,
《四川大 学考 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 年诞
辰 纪 念 文集 》,四川 大 学 出版 社 ,
2001年 。
[4] 宿白:
《藏传佛 教寺院考古 》,
69—70页 ,
文物 出版社 ,
1996年。
[5] 宿白:
《藏传佛 教寺院考古 》,
69—70页 ,
文物 出版社 ,
1996年 。
[6] 谢继胜 :
《西夏 藏传佛 画:
黑水城 出土西夏唐卡研究 》,
243页注释 31,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 。
考 古 学 报 201
1年第 3期

般认 为 中唐吐蕃 时期 ,
两者 之 间年代相 当[1]。
依据 上述分 析 ,
可 以观 察 到 ,
藏东 昌都 地 区这两处 石刻造 像具 有吐 蕃时期 人物 头饰 、服饰 、
台座等方 面 的若 干特 点 ;
再 从造 像题 材方 面考虑 ,
扎廓 西石 刻 当中的主 尊像应 与 当地传说 的松
赞 干布 、文成公 主无 涉 ,
被 称 为松 赞 干布 的主尊像 有头 光与 身光 ,
双 手在 腹前结 定 印 ,
实 际上也
是大 日如 来像 ;
其两 侧被称 为文 成公 主与赤 尊公 主 的造像 ,实际上 即为 大 日如 来 的胁侍菩 萨 的
造像,
从 其 造 型特 点 上观 察 很 可 能是 金 刚手 与观 世 音 菩 萨 ,只是 因其 具 有较 为 浓郁 的地 方 特
点,
大 日如来 与胁 侍 菩萨 可能 都身 著俗 装 ,与 当时吐蕃 王 室 贵族 的形 象相 似 ,与藏 东 地 区其他
各 处大 日如来佛 形 象相 比有 一定 区别 。
熊 文彬认 为 ,
这 种身 著吐蕃 王室 贵族 式样 的大 日如来像
或许 表 明大 日如来 信仰在 藏地 流行 之始 曾经经 历过一 个“地 方化 时期 ”[2],
这个 意见 十分值 得
注意。而朗巴朗则拉康内的造像则是较为成熟规范的大 日如来与八大菩萨的组合形式。以大
日如来佛 为题 材 的造像 在藏 东地 区多有 发现 ,并且具 有相 同 的时代特 征 。因此 ,笔者推 测 昌都
发 现 的这两 处造像 也应 属于 吐蕃 时期 的雕 刻 作 品,年代初 步推 测 8世 纪 晚期 至 9世纪 初期 。

三 )青海 玉树 地 区
青海 玉树 地 区考古 工作 开始得 较早 ,
所 以这里 的吐蕃 摩崖 造像也 较早公 布于 世 。目前发 现
的摩崖 造像 主要有 贝纳 沟 、
勒 巴沟 口及 勒 巴沟 内的三处地 点 。

.贝纳沟 摩崖 造像 贝纳 沟 (也有 学者 译为 贝考 、贝维 沟者 )位 于青 海省 玉树 藏族 自治州
首府结 古镇 南约 2o公 里处 ,
造像雕 刻 在沟 内的一 块峭壁 上 ,
共 有九 尊浮雕 佛像 ,
因后 期在 这里
建有殿 宇 一座 ,
所 以被 称为 大 日如 来佛 堂或文 成公 主庙 。
造 像最 早 由赵 生 琛调查 发 现 ,
并 于 1957年披 露 [3]
。20世 纪 8O年 代 以来 ,
据 不完 全 统计
先后 有 聂贡 ・官 却才 旦 、白玛 朋 [4j
、张 宝 玺[5]
、汤 惠 生 [6]、王尧 [7J
、罗 文 华 [8]、
谢 继 胜 [9]
等学 者对 此做过 专题 研究或 有所 论及 。 国外 学者 如 H.E.理查德 森 [
1(
J_
、阿米 ・海勒 [
1】]
、安

[1] 国 家 文 物局 教 育 处 :
《佛 教 石 窟 考古 概 要 》,
文 物 出版 社 ,
1993年 。
[2] 此意见来 自中国藏学研究 中心佛教艺术 史研究专家熊文彬在北京举行 的第三届“西藏考 古与 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 ”
上的讲演。
[3] 赵 生 琛 :
《青 海 古 代 文 化 》,
l20— 1
21页 ,青海 人 民 出版 社 ,
1991年 。
[4] 聂贡 ・官却才旦、白玛朋 :
《玉树地区吐蕃时期石 窟雕像及摩崖介绍》,
《中国藏学》1988年 4期 。
[5] 张宝玺 :
《青海境 内丝绸之路及唐蕃故道上 的石窟 》,
《段文杰敦煌研 究五十年纪念 文集》,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北京分
公司 ,
1996年 。
[6] 汤 惠 生 :
《青 海 玉树 地 区唐 代 佛 教 摩 崖 考 述 》,
《中 国藏 学 》
1999年 1期 。
[7] 王尧 :
《青海玉树地 区贝考石窟摩崖吐蕃碑文释读 》,
《唐研究》第十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
4年。
[8] 罗文华 :
《四川甘孜地 区民族与考古综合考察综述 》,
《故宫学刊》总第二辑 ,
2005年。
[9] 谢继胜 :
《川青藏交界 地区藏传摩崖石刻造像与题记分析 》,
《中国藏学)

2009年 1期。
[1。] H.E.理查德森 :
《吐蕃 摩崖石刻研究札记》,
《西藏考古 》
第一辑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1994年 。
[11] 阿米 ・海勒 :
《公元 8—1
0世纪东藏的佛教造像及摩崖石刻》,
《国外 藏学 研究译文》第 十
J五辑 ,
西藏 人民出版社 ,
2001
年。

36R
霍 巍 :青藏高原东麓 吐蕃 时期佛教摩崖造像的发现与研

德 努 斯 ・ 格 努 斯 切 克 (Andr
eas
Gr
usc
hke)[1]等 人 有过 介 绍 与论 述 。上
述 研究 论述 当中 ,
从考 古 学 的角 度对 这处
造 像作 过 比较细 致描 述 的有 张玉 玺 、汤惠
生,
汤 惠生还 首 次发表 了该 处 造像 的考古
线 图 ,为研究 者提 供 了方便 (图七 )。综 合
学 者们 所公 布 的资料 ,
可将 此 处 造像 的情
况 描述 如下 。
石 刻 造 像 系 一铺 在 崖 石 上 开 凿 雕 刻
的大 型龛 像 ,龛 高 12、宽 16米 ,龛周 边 雕
饰 联珠 纹 、
方 块“十”字 交叉 纹等 组 成 的边
饰 。龛 内正 中浮雕 主 佛大 日如 来 ,
其左 右 图七 青海玉树贝纳沟摩崖造像示意 图
(据 汤 惠 生《青 海 玉 树 地 区佛 教 摩 崖 考 述 》)
两 侧分上 下 两层 浮雕八 大菩 萨 。大 日如 来
像 高 7.3米 ,
头 戴 宝 冠 ,身 穿 大 翻 领 交 领

宽袖 长袍 ,
双 手结 于腹 际 ,
手 中捧 钵 ,结跏 趺坐 于莲 花座 上 ,座下 有大 日如 来 的藏文 题铭 。像 有
头光 和身 光 ,座下雕 刻 有二蹲 狮 ,
其特 征是 颌下 有 须 ,
前 后肢 饰 以鬃 毛 ,
尾 部从 腹部 一侧 翻卷 上
来 ,头上 的螺旋 卷鬃 毛 一直铺 到 尾部 (图版 伍 ,
4)。大 日如来 像 的两侧 为八 大菩 萨立 像 ,上层 四
尊每 尊高 4、下层 四尊 每尊 高 5.8米 ,衣饰 特点 与 大 日如 来相 似 ,头戴 宝冠 ,
身 穿 三角 形 大翻 领
交 领 宽袖 袍服 ,
袍服 上有 团花 图案 。八 大菩 萨像 站 立于 莲 台 ,
有 头光 ,
手 中持有 不 同法器 ,
且在
身 侧 各有 藏 文题 铭 ,
分 别 为右 上 弥勒 菩 萨手 执宝 瓶 ,
虚 空菩 萨 手 执宝 剑 ;
左 上普 贤 菩 萨手 持 花
枝,
金 刚手 菩 萨手持 金 刚杵 ;
右 下地 藏菩 萨 手持 莲花 ,
观世 音 菩萨 手持 宝瓶 ;
左 下文殊 菩 萨手持
花枝 ,
除盖 障菩 萨手 持琉 璃瓶 (图版陆 ,
1)。此外 ,
在 造像表 面 覆盖 着一 层泥 仗 ,
并 可观 察 到后世
修 复 和重 新绘 彩 留下 的痕 迹 ,目前 看 到 的主 尊大 日如 来 和各 胁 侍 菩 萨 的藏 文名 称 据观 察 也是
现 代修 复 时重新 凿刻 的 。
在距 离 此处 造像 不远 处 ,另刻有 一 方藏 文题 记 ,
谢 佐 [2]、王尧 [3]、谢 继胜 [4]等 均对 此作
过 释读并 将 其译成 汉 文 ,
上 述 三种译 文 中谢佐 可 算一 家 ,
王、谢 两种 译文 相对 较 为接 近 ,
可 算作
另 一家 ,
二 者 除在行 文 、字句 上 存在 诸多 不 同之 外 ,
在 最 为关 键 的 涉及 吐蕃 赞 普 名称 与 年号 的
字 句上 出现 了歧义 。现将谢 佐 及王尧 两 种译 文分 别列 出加 以 比较 。

[1] Andr
easGr
usehke, The Cul
tur
al M onument
s ofTi
bet’S Out
er Pr
ovi
nces Kham Vol
um e 2 The Qi
nghaiPa
rtof
Kham ,W hi
te Lotus Press,2004,P60— 62.

[2] 谢佐 :
《青海金石录》,21页,
青海人 民出版社 ,
1993年 。
[3] 王尧 :
《青海玉树地 区贝考石窟摩崖 吐蕃碑文释读 》,
《唐研究 》
第 十卷 ,
北京大学 出版社 ,
2004年 。
[4] 谢继 胜 :
《川青 藏交界地 区藏传摩崖石刻造像与题记分析 》,
《中国藏学 )

2009年 1期 。
369 —

耋直堂拯 堡箜 塑

谢 佐先 生 的译文 为 :
马年 ,
浮 雕众佛 像 并一切 写壮 士行 愿等 赤德祖 赞在 位 时为供 养众生之 业 ,方丈 大译 师
益西洋制、
工匠方丈钦 昂则、
嘉桑与华旦及所有 工头皆圆满竣工。上方众力士于峭壁雕刻
佛 与诸壮士并三 宝所依之身像,
一切众生见之 ,
触之,
膜拜之 ,
思念之,
则福泽与彻悟 ,
用祝
赞普父子及一切众戍无上菩提 。
王尧 先生 的译文 为 :
狗 (引者按 :
此 字原 文为“戍”,恐误 ,
今 从其诠 释 文字 改之)之 年 ,
浮雕 佛像 及 缮写经 文
之祈愿等等,
为今上赞普赤德松赞君 臣、
施主及一切众生之故也。此乃比丘大译师益西扬
(智 慧妙 音)主 持 、工巧 比丘 仁钦 囊 则 (宝遍 照 )、杰 桑 (
胜 圣)、班 登 (具祥 )及 工 匠人 等均 行
妙 善事 业 ,
具 无上福 德之 力 。
崖 上佛 像 浮 雕及 所 缮 经 文 ,
一 切 三 宝所依 之 处 ,
众 生 之任 何 人 或 目睹 ,
或触摸 ,
或礼
敬,
或听闻,
或忆念 ,
其福德及智慧之力,
均回向赞普 父子及一切众生,
登于无上之菩提也。
此 愿 [1 !

若 依谢 佐所译 之 马年及 赞普号 年赤 德祖 赞 ,


则 石刻 的年代 下 限当在公 元 755年 之前 (王森
的意 见 ,
赤 德祖赞 在位 704~755年 [2]
),藏 历 的马年 只能在 这个 年代范 围内来加 以 比对 ;
而若
按 王尧和谢 继胜 的译 文 ,
则 石刻 的年 代应 为吐蕃 赞普 赤德松 赞在 位期 间的狗 年 ,
学 术界 一般认
为赤 德松 赞在 位凡 十七 年 (
798—815年 ),这期 间 只有 一个狗 年 ,
若 按 藏历 换算 应 为 806年 ,

即唐宪宗 元和 元年 ,
两者 之 间相 差约 五六 十年 。笔者 认为 ,
此处 造像无 论从 内容 题材还 是从艺
术 风格 上看 ,
与前 述 现存 于西 藏 自治 区 昌都 察雅 县境 内的仁 达摩 崖 造像 (即所 谓 丹玛 崖 造像 )
均 比较 相 似 ;
从保 存 下来 的藏 文题 记看 ,
两 地造 像 的主持 者 均为 大译 师益西央 (益西 扬 );
从地
域 上来 看两 处造像 紧相 毗邻 ,
可能雕 刻 的时 间相差 并不 太远 。如 同前文 所述 ,
仁 达摩 崖造像 据
石 刻题 记 透露是 大译 师 益西 央等 人所 刻 ,年代 可考 订 在赤 德松 赞 在位 期 间 的猴年 ,即 804年 ;

而 贝纳沟石 刻也是 由益西央 主持雕 刻 ,


那么若 将此 处造 像 的年代依 从王 、谢释 文 比定 在赤 德松
赞在位 期 间的狗 年 ,即 806年 ,
或许 更 为合理 一些 。
过去 曾有学者 因采 信谢 佐 的译文 ,从而 认为 贝纳 沟造像 的 年代 与仁 达摩崖 造像 的年 代之
间要 相差 半个世 纪 ,所 以在造像 风格 上也 出现 了不 同 ,应 是代 表 了吐蕃前 期与后 期艺 术风格

的转变,这个意见显然是难以成立的。两地造像 中大 日如来与八大菩萨像在题材与艺术风格

[1] 此段藏文谢 继胜译文 为:


“于狗年 ,
凸雕佛像并众壮士刻写愿文等 ,
赞普赤德松赞在位之时 ,
为君 臣施主与一切众生之
利 ,比丘大译师益 西央所施 。工匠 比丘仁钦朗玛载 杰桑 、
班丹及众监工皆善德圆满 缘(岩)顶,具有无 比力量之众壮
士于岩石雕刻佛像与诸壮士并三宝所依之身像 ,
一切众生见 之、
触之 、
膜拜 之、思念之,则福泽与彻悟 ,用祝赞普父子
及一切众成无上菩 提。”见谢继胜 :
《川青藏交界 地 区藏传 摩崖石刻造像 与题记分 析》,《中国藏 学)
)2009年 1期 ,1
26
页。
[2] 王森 :
《西藏佛教发展史略》,
22页 附“吐蕃赞普世系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
97年。
370
霍 巍 :青 藏高原东麓吐蕃时期佛教摩崖造像的发现与研究

上 的共 性显 然 要 远远 大 于其 他 地 区 。此
外 ,有 学 者认 为 :“(此处 )大 日如 来与 八
大 菩 萨的排 列 方式 并 非 藏传 式 样 ,除 了
个 别菩 萨 的顺 序外 ,反 而与 榆林 窟 25窟
的排 列 方式 相 同 。这种 排 列 透露 出的 图
像 传 播线 索 令 人关 注 ,因为 榆林 窟 的 大
日如来 与八 大菩 萨造像 仅 仅 是 以新 近 的
波 罗 样 式表 达 原有 的宗教 内容 ,即图 像

呈现 的意蕴属 于汉地卢舍 那造像 系


统 。”[1]对 于 这一 问题 ,笔 者拟 在后 文 中
加 以论述 。

2.勒 巴沟 口摩 崖造 像 位 于贝 纳 沟
造 像东 北 约 8公 里 处 ,坐落 在 通 天河 畔 ,
图八 青海玉树勒 巴沟 口摩崖造像示意 图
沟 深约 10公 里 ,在沟 口位 置刻 有 一 处摩 (
据 汤 惠 生 《青 海 玉 树 地 区佛 教 摩 崖 造 像 考 述 》

崖佛 像 ,
从 汤 惠生 [2]、罗文 华 [3]等 人发
表 的论著 来 看 ,造像 可 以分 为两 部 分 ,
采 用 阴线 刻 的雕 刻 手法 刻 成 ,汤 惠生 将其 称 之 为礼 佛 图
和说 法 图 。为叙述 方便 ,
笔 者也 借用 这一 定名 方法 。
礼佛 图 中 的佛像 为 释迦 牟尼 佛 立像 ,
有 火焰 形 的 圆形 头 光和 舟 形 的身 光 ,
头束 高 髻 ,
上身
赤裸 ,
颈下 饰三 道 ,
大 耳 垂肩 ,
头 顶有华 盖 笼罩 ,
左 手置于 胸前 持莲 花 ,右手 施与 印 ,
双 脚 呈“一 ”
字 形分 开站 于莲 台之 上 。在释 迦牟 尼佛 的 一侧 刻有 四尊礼 佛 朝拜 者 的形象 ,
均侧 身 面朝释 迦牟
佛像 ,
第 一 尊如 同侍 童 ,
头顶 梳螺 髻 ,侧身跪 于 地上 ,
双手 捧 持一香 炉 ,
第 二 尊似 为男 性供 养人 ,
头 顶 有高 高耸 起 的 吐蕃 式样 塔式 缠 头 巾 ,
身 着双 襟 三 角形 小 翻领 长 袍 ,足上 蹬 靴露 出鞋尖 ,

手 捧 持 一钵 ;
第 三 尊 为 一 女性 ,头梳 高 髻 ,
身 披 无 领大 袍 ,
双 手 持 莲花 ;
第 四尊 为女 性 ,头梳 高
髻,
身披 无领 长袍 。人物 形 象 的头 巾和长袍 均 与前 述吐 蕃 时期王 室 贵族 的服饰很 近 似 。不 少学
者 认为 ,
供养 朝拜 者形 象 当 中的男 性供 养人 代表 松赞 干布 ,紧随其后 的女性供 养人 代表 文成 公
主,
甚至 有人 直接 将 这 幅图定 名为 文成 公 主礼佛 图 (图八 ;
图版 陆 ,
2、3)。但谢 继 胜对此 提 出不
同意 见 :
“假 如与莫 高 窟礼佛 图相 比 ,
确 实可 以将 男 主人 断 定为 吐蕃 赞普 ,
但青 海新 近发 现 的墓
室棺 板 画也有 如此 装束 的游 猎 出行 图 ,或许就 是 出资雕 造 大 日如来 造像 的益 西央 ,
当 时吐蕃人
就是 如此 服饰 ,因此 不 能将 桶状 头饰 统统 认定 为赞 普 。
男 施 主 的缠头 实 际上就是 至今 康 区男子

[1] 谢继 胜:《川青 藏交界 地区藏传摩崖石刻造像 与题记分析 》,《中国藏学 》2009年 1期 ,12


8页。
[2] 大 日如来佛像 及八大 弟子 (
八大菩 萨)、
二 飞天等 。
[3] 罗文华 :
《N)l
l甘孜地 区民族 与考古综合考察综述 》,
《故宫学刊》总第二辑 ,
2005年。
考 古 学 报 20
J1年第 3期

仍 在使 用 的 红 色头 饰 ,敦 煌 壁 画 吐蕃 供
养人 、
郭 里 木 棺 板 画骑 马 的 男子 的红 色

缠 头同样 如此 。”[1]
笔者认 为 ,
以高 桶状
头 巾缠头 的服饰 既 非一定 是 吐蕃 赞 普 的
特 定服 饰 ,
也 不 一定 可 以下 溯 到今 天 康
区男子 的服 饰 ,但 至少 可 以将 其确 定 为

吐蕃 时期 王 室贵族 的服饰 则是 基本 成立
的,
这 也 为此 处 雕 刻 的 考古 学 年代 判定
提 供 了一个依 据 。
说法 图凿 在距 礼佛 图左方 约 5米 的
崖 壁上 ,过 去 的研 究者 较少 注意这 幅 画
图九 青 海 玉 树 勒 巴 沟 口摩 崖 造 像示 意 图
面 ,汤 惠生认 为其 与礼 佛 图为 同时期 的 (
据 汤 惠 生《青 海 玉 树 地 区 佛 教 摩崖 造像 考述 》

遗 存 ,且 有详 细介绍 并 附有线 图 [2]。图
中心 为释 迦牟尼佛 ,手施转 法轮 印 ,结跏趺 坐于 莲 台,莲 台下 方 刻有 一卧狮 ,在 释迦像 的左
右各刻有一尊结跏趺坐的佛像,仅右边一尊 尚可辨识,佛像结跏趺坐于莲台,双手合十于胸
前 。在此 幅画 面的最 上部还 刻 出四尊 双手合 十 的交脚 菩萨像 ,有 圆形 的头光 ,画面 的右下方
为 四尊双 手合 十的 牛头或 蛇尾人 形象 ;左 下角 为豹 、牛 、象 、鹿等 一排 动物形 象 (图九 )。汤
惠生 根据 佛经 中 《过去现 在 因果经 》的记 载认 为 ,中间 的坐像应 为如 来佛 ,旁边 和上 部 的为
众菩 萨 ,右下角 为天 龙八 部 中的诸天 ,左 下 角的动 物形 象应是 佛教 中的 “诸有 情”,故 又将 其
定名 为三 转法 轮 图。

礼佛 图与说 法 图这两 幅 画面是否 为 同时期 的遗存 ?笔 者赞 同汤惠 生的意 见 ,


在 说法 图整 幅
画面中,
具有 考古学 断代 意义 的 图案 是释 迦牟 尼佛下 方 出现 的狮 子形 象 。汤惠生 曾举 出西藏 山
南 岗 巴县乃 甲切木 石窟 [3]当中佛像 下方 的狮座来 加 以 比对 ,
认 为两者 之 问形 象相 似 。其实 从
画 面上看 ,
这 尊狮子 形体 较大 ,
似乎并 非是 作为 佛像 的兽 座 出现 ,
其下 方有 长枋 ,
长枋 之下置 莲
瓣 纹一 排 ,上方有 横置 的短枋 ,
更有 可 能象征着 建筑 梁枋 当 中的卧狮 形象 。与 之类 似的狮 子形
象 曾见 于拉 萨 大 昭寺 中心佛殿 第 一层 的木 雕装 饰 ,在其 托木 的上方 设 有枋 、椽 ,
托 与枋 椽之 上
轩 出檐 之木 质卧狮 一排 ,以承 荷 内出之檐 椽 ,卧狮 的尾部 上翘 ,
上下 均有枋 木相 问 。宿 白研 究认
为,
大 昭寺 中心 佛殿 一 、二层 木雕 装饰 物 的年代 应 为 吐蕃 王 朝 时期 ,
很 可能 是赤 松 德赞 时代 的
遗 存 [4_
。因此 ,
参 照大 昭寺 内木 卧狮 形象 的年代 ,
可 以将这 幅 画面 的年代也 比定 在 吐蕃时期 ,

[1] 谢继胜 :
《川青藏交界地区藏传摩崖 石刻造像 与题记分析》,
《中国藏学 }

2009年 1期,1
29页 。
[2] 汤惠生:《青海玉树地区唐代佛 教摩崖考述 》,《中国藏学》1
999年 1期 ,图 3。
[3] 何强 :
《西藏 岗巴县乃 甲切木石窟》,
《南方民族考古 》
第四辑,四川科学技术 出版社 ,
]992年。
[4] 宿白 :
《西藏拉 萨地 区佛寺调查记》,收入其论文集《藏传佛教寺院考古 》,
6页 图 1—5,
文物出版社 ,
]996年。

372
霍 巍 :青藏高原东麓吐蕃时期佛教摩崖造像 的发现 与研究

与礼 佛 图大体 上 同时雕 成 。
3.勒 巴沟 内摩崖 造像 沟 内还存 有 其他 佛 教造 像 ,其 中距 沟 口不远 处有 一 处采 用减 地平
刹方 式 刻 成 的造 像 ,阿米 ・海 勒将 这 一地 点 定 名 为勒 廓 (
IebKbog),
做过 较 为 详细 的描 述介
绍 [1]
。近年 来 ,
聂贡 ・官却 才旦 和 白玛 朋 [2]、罗 文华 等 也考 察 过 此处 造像 [3],
综 合 其 资料 ,
此 处 造像 的情况 基本 如 下 。
此 处 造像 被设 计 为三 联 一 幅 ,
分 别雕 刻 在相 邻 的三 块 岩石 上 ,当 中一 幅为 大 日如来 像 ,

有 圆形 的头光 和 舟形 身 光 ,头戴 三花 (叶)高 冠 ,身着 菩 萨 装 ,
结 禅 定 印 ,上臂 可见 臂 钏 ,身 下为
对狮座,
狮 子 的形 象特 点 为前 腿伸 展 ,
后腿 蹲 伏 于地 ,
尾 部 上翘 至 背 部 ,两狮 相 向而 卧 ,中 间有
立 柱相 间 隔。大 日如来 像 的左右 各 刻有 一尊 胁侍 菩 萨像 ,
位 置 稍低 于主 尊像 ,
其造 型特 点相 同,
均 有 圆形 头光 与舟 形 身光 ,
头 戴三 花 (叶 )宝冠 ,
双 手 合 十于 胸 前 ,采游 戏 坐姿 ,即右 腿弯 曲 ,

腿 下垂 ,
或与 之相 反 ,侧身 于主 尊 (图版 陆 ,
4)。
岩石 的最上 部可 以观 察 到有 问隔规 律 的孔 ,
表明
原来 曾有 支 撑屋顶 的 梁木 ,
但现 已不 存 。
聂贡 ・官却才 旦 、白玛 朋 [ 、阿米 ・海 勒 [5]等人 均 指 出 ,
在这 处造 像 附近有 一处 藏文题
刻 ,内容 为“向毗卢 遮那 佛 、金刚 手大 势至 菩 萨及观 世音 菩 萨顶礼 ,
刻 于 马年”。阿米 ・海 勒注意
到,
题 记 中观世 音菩 萨被 称 为阿 耶波罗 (
Aryabal
o),
这 一对 观世 音菩 萨 的称法 过 去在 敦煌 古藏
文 写卷仪 轨 法典 《观 世 音 自在菩 萨 神咒 》中曾频 频 出现 ,
其 称 同时 也 见于 吐 蕃建 立 的第 一 座佛
寺 桑耶 寺佛 殿—— 阿耶 波罗神 殿 (当 中供奉 的正是观 世 音 ・卡 萨 巴尼 )。而 这种 对观 世音 菩萨
的异称 在 吐蕃前 弘期 佛教 之后 便不 再见 到 。 因此她 推测 这处 石刻 的雕 刻年 代应 为赤 德松 赞时
期 的马 年 ,即 841年 (
相 当于 唐武 宗李 炎会 昌元 年 ),
或 为赤 祖德 赞在 位期 间 的 826—838年 。笔
者 赞 同此说 。
罗 文华 则认 为此 处 造像 与 勒 巴沟 口的摩崖 造 像 都具 有很 明显 的 尼泊 尔 风格 的 痕迹 ,
而且
这 种尼 泊 尔风 格“还带 有 比较 浓重 的 波罗 风格 的影 响”,
他 在 其 所公 布 的一 幅勒廓 摩 崖造 像 的
照 片 中,
将 主尊大 日如来 两 侧 的胁侍菩 萨定名 为观 世音 和 金 刚手菩 萨 ,
此 外对 年代 比定 在 9世
纪初 至 1O世 纪 。谢 继 胜则认 为 此处造 像 中的大 日如来 像“其造 像式 样与察 雅 仁达 大 日如来极
为相 似 ”,
其 中的狮 子形 象“与榆 林 窟 、
仁 达 造像 等 处 的狮 子形 象 相 同”,
并 认 为 “这 里 的观 音被

[1] 阿 米 ・海勒 :
《公元 8—1o世 纪东 藏的佛教造像及摩崖石刻 》,
《国外藏学研究译 文》第十五辑 ,
西 藏人民 出版社 ,
2001
年 ;另 见 所 著 《西 藏 艺 术 》,图 38、41(AmyHel
ler:Ti
bet
an Ar
t,J
acaBook,Ant
iqueCol
lec
tor
s’Cl
ub,1999,
Fig38/
41)。

[2] 聂贡 ・官却才旦、白玛朋 :
《玉树地区吐蕃时期 石窟雕像及摩崖介绍》,
《中国藏学219
88年 4期 。
[3] 罗文华 :
《四川甘孜地区民族 与考古综合考察综述》,
《故宫学刊》总第二 辑,
2005年。
[4] 聂贡 ・官却才旦、白玛朋 :
《玉树 地区吐蕃 时期石 窟雕像 及摩崖 介绍 》,
《中国藏学 2
1988年 4期 。
[5] 阿米 ・海勒 :
《公元 8—1O世纪东 藏的佛 教造像及摩崖石 刻》,
《国外藏学研究译文 》
第 十五辑,1
98—19
9页,西藏人民
出版社 ,
2001年 。

373 —
考古学报 2
011年 第 3期

称作 Aryabal
o,系典型 的前 弘期造 像 ”[1]。
由此 可见 ,中外 学 者对 此处 造像 的 内容 、
雕 刻 年代 、艺 术风 格 的判 断在 接 近 的认 识 基 础上
还存 在细微 的差 别 。
笔 者认 为 ,
如 果结合 上 述列举 的藏 东地 区其他各 处 吐蕃 摩 崖造像 的具 体情
况 ,以大 日如来 为主尊 的 一铺三 尊像 组合 ,
其 两侧 的胁 侍 菩萨 多 为观世 音 与 金刚 手 ,而基 本不
见有 观 世音 与大 势至 的造 像组 合 出现 ,
所 以此处 造像 中出现 的两 尊菩 萨像 也 应 为观 世音 与金
刚手 。从 年代 上来 看 ,
凡 出现 有 以吐蕃纪 年方 式 的藏 文题 刻者 ,
其下 限均未 超过 9世 纪 ,
所 以此
处造 像 的年代 下 限应 定 在 9世 纪较 为合适 ,
不会 晚 至 10世 纪 。
值 得注意 的是 ,
在勒 巴沟 内还 存在着 一些 尚未 做过正 式考 古调查 的石 刻造像 。
阿米 ・海 勒
在 论文 中提 到在 勒廓 还存 在 着第 二 幅石刻 ,内容为 金 刚菩 萨像 ,右手 持 金刚 杵 ,左手 持 金 刚铃
置 于腿 上 ,
这 一形 象常见 于 10世 纪 的印度雕像 ,
从 艺术 风格及 雕刻工 艺上观 察 ,
她认 为这 尊金
刚菩 萨像 很可 能是 9世 纪 上半期 以来 的作 品[2]。汤惠 生 也 曾披露 在勒 巴沟 内除 上述 地点 之
外 ,还有 一些 他推 测可 能是 吐蕃 初期 的佛 教摩 崖 ,
“其 内容 包括 大 日如 来及 其 两弟 子 、佛塔 、

天、
金 刚力 士等 ,我们将 其称 为勒 巴沟 地点 2。刻 地点 的造像 风格 与地 点 1和几 乎完 全一 致 ,

的 区别是 地点 2使 用 了局部 减地 浮雕 ;
而 其 中佛塔 的造 像 又采 用 了与文 成 公 主庙造 像 相 同
的高 浮雕 风格 ”[3]。汤 惠生 所提 及 的这尊 佛塔 的造 像 ,在阿 米 ・海勒 所 著《西藏 艺术 》一书 中
也 曾公 布过 [4J
,佛塔 的式 样 为覆钵 式塔 ,
塔 基 为须 弥座 式 ,
上 承塔 瓶 和 十三 天 ,
将 其 年代 比定
在 9世 纪早 期 ,而不是 在 吐蕃初期 。这些造 像 由于资 料公布 尚不 全面 ,姑且存 疑 ,有待今 后更 多
的正式 考古 资料 发表之 后再 做进 一步讨 论 。
综 上所 述 ,可将 目前 资料 较为 可靠 并经 初步 研究 整 理 的藏东 地 区 吐蕃摩 崖 造像 汇 总 为表

表一 藏东地 区吐蕃 时期佛教摩崖造像简表


序号 名称 发现地点 内容题材 雕刻年代 备 注 主要资料来 源

主尊大 日如来 ,主 约赤 松德 有 藏 文 题 阿米 ・海勒:《公元 8—1 0世 纪东藏 的佛教造像及摩


照 阿 拉 姆 四 川 省 石 尊 戴 高冠 结 禅 定 赞 (755— 记 及 汉 文 崖石 刻》,《国外藏 学研究译文 》 第 卜五辑 , 西 藏人 民
1 摩崖造像 渠 县 洛 须 印, 左右胁 侍菩萨 794年 )一 工 匠 名 称 出版社 , 2001年 ;
故宫博物 院、四川省 文物 考古研 究
镇 为观 世 音 与金 刚 赤德 松赞 等 院:《四川 石 渠 县 洛 须 “照 阿 拉 姆 ”摩 崖 石 刻 》,《四 J
II
手 804正 文 物 }2006年 3期

[1] 谢继胜 :
《JJ
ilt藏交界地区藏传 摩崖石刻造像与题记分析》,
《中国藏学 3
2009年 1期 ,1
31页 。
[2] AmyHe
ller,Ti
bet
anAr
t,J
acaBook,Ant
iqueCol
lec
tor
s’Cl
ub,1
999,
fig39;
阿 米 ・海勒 :
《公 冗 8— 10世 纪 尔 藏 的佛
教造像 及摩崖石刻 》,
《国外藏学研究译 文》
第 十五辑 ,
2∞ 2
01页,
西藏人 民出版社,2
001年 。
[3] 汤 惠生:
《青海玉树勒 巴沟地点 2发现 的吐蕃初 期的佛教摩崖》,
《中国边疆 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 要》(内部 资料),

005年 。
[4] Am yHel
ler,Ti
bet
an Art,JacaBook,Anti
queColl
ect
ors’Cl
ub,1999,fi
g40.

374
霍 巍 :青藏高原东麓吐蕃时期佛教摩崖造像 的发现 与研究

续表一
序号 名称 发现地点 内容题材 雕刻年代 备 注 主要资料来源

大 日如 来 佛 像及
仁 达 摩 崖 西 藏 昌 都 八大菩萨 、 二 飞天 赤 德 松 赞 有 藏 文 题 恰 白 ・次旦平 措 :
《简析新 发现 的吐 蕃摩 崖石 文 》,
2 造像 察雅 县 旺 等, 主尊戴高冠结 猴年 ( 公元 记 及 汉 族 《中 国藏学 ))
198
8年 1期 ;
汤惠 生:《青海玉树 地区唐
布乡 禅定印 ,八大菩 萨 804年 ) 工匠名等 代佛 教摩崖考述 》, 《中国藏学 )

1999年 1期
分 列主尊两侧

大 日如 来 佛 像及
扎 西 廓 摩 西 藏 昌 都 诸胁 侍 菩 萨 分别 约 8世 纪 未 发 现 题 陈 建彬 :《西 藏摩 崖造像 调 查简报 》,《考 古与 文物 》
3 崖造像 芒 康 县 纳 刻于两处 , 主尊饰 晚 期 一 9 19
90年 4期 ;霍巍 :《试 析西藏东部新 发现 的两处早
西乡 高桶 状 头 巾结禅 世纪初期 l C 期石 刻造像 》《敦煌研究 ) )
2003年 5期,

定印

大 日如 来 佛 与八
朗 巴 朗 则 西 藏 昌 都 大菩萨 ,主尊戴高 约 8世 纪 未 发 现 题 陈 建彬 :《西 藏摩崖 造像 调 查简报 》,《考 古与 文物 》
4 石刻造像 芒 康 县 邦 冠 结禅定 印, 八大 晚 期 一 9记 19
9o年 4期 ;霍巍 :《试 析西藏东部新 发现 的两处早
达乡 菩 萨分 列 主 尊两 世纪初期 期石 刻造像 》, 《敦煌研究 ))
2003年 5期

贝纳 沟 摩 大 日如 来 佛 与八 张宝玺 :《青海境 内丝绸之路及 唐蕃 故道上的石窟 》,


崖造像 (俗 青 海 玉 树 大 菩萨 ,
主尊戴高 赤 德 松 赞 有 藏 文 题 《段文杰 敦煌研究 五十年 纪念文集 》,世界 图书出版
5 结 古 镇 附 冠 结禅定印 , 八大 狗 年 (806记 及 汉 族 社公 司北京分公 司,1996年 ;
汤惠生 : 《青海玉树地 区
称文 成 公 唐代佛教摩崖考述 》, 《中国藏学》1999年 1期 ; 王尧 :
主庙 ) 近 菩 萨分 列 主 尊两 年) 工 匠名 《青海玉树地 区贝考石窟摩崖 吐蕃 碑文释读》
侧 《唐研 ,

究》第 十卷,北京大学 出版社 , 2004年

礼 佛图与说法 图,
分 刻于两处崖壁 。 阿米 ・
海勒:《公元 8一lO世纪东藏 的佛教 造像及摩
勒 巴 沟 口 青 海 玉 树 礼 佛 图 中 主尊 为 吐蕃 时期 ,未 发 现 题 崖 石刻 》
6 结 古 镇 附 释迦 牟尼佛立像 《国外藏 学研究译 文》第 十五辑 ,
, 西藏 人 民
摩崖 造像 , 具 体年 代 记 出版 社
近 说 法 图 中 主 尊 为 不详 2OO1年 ;
, 汤惠生 :《青 海 玉 树 地 区 唐 代 佛 教 摩
释 迦牟尼佛 , 手结 崖考述 》,《中国藏学 ))
1999年 1期

转法 轮印

赤 德松 赞
勒 巴 沟 内 青 海 玉 树 大 日如 来佛 与 左 马 年 (841 阿米 ・海 勒: 《公元 8—1O世纪东藏的佛教造 像及摩
7 结 古 镇 附 右 胁 侍 菩 萨观 世 年)或赤祖 有 藏 文 题 崖 石刻 》,《国外藏 学研究译 文》第十 五辑 , 西藏 人 民
摩崖造像 近 音 及金刚手 , 主尊 德 赞在 位 l C 出版社 , 2OO1年 ;罗文华 :《四川甘孜地区民族与考古
戴 高冠结禅定 印 期 间 826 综合考察综述 》, 《故宫学刊 》 总第二辑 ,
2005年

838 越

二 大 日如来信 仰在藏东地 区的传播

通 过上 述 对藏 东 地 区各地 考古 调 查发 现 的吐 蕃 时期 佛 教摩 崖 造像 的初 步分 析 ,
可 以发 现
其 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其造像题材反映 出很大的一致性,
在表-
- ̄r

举的七处造像当中,
有六处
为大 日如来佛及胁侍菩 萨造像 ,
从而证 明吐蕃王朝时期藏东地区曾经一度十分流行大 日如来
信 仰 。上述造 像 主要有 两种 组合 形 式 ,
其 一是 大 日如来 与金 刚手 、观 世音一 铺 三尊 的组 合方 式 ,
其 二是 大 日如来 与八 大菩 萨 的组合 方式 ,
两种 组 合应说 都 可 以在佛 教经典 中找到依 据 。
考 占学 报 20
11年 第 3期

大 日如来佛 在梵 语 中原文 为摩诃 毗 卢遮那 佛 (


Vai
rocana),
意 为宏 光普 照 之佛 ,基于《大 毗

卢遮 那成佛 神变 加持 经疏 》(简 称《大 日经 》)产生 的信仰 体 系 。


此经 相传 为大 日如来 在金 刚法界
宫为 金 刚手秘 密主等 宣说 ,由龙 树菩 萨人南 天竺 铁塔 亲承 金刚 萨堙 的传授后 诵 出的经 典 。
原经
有广 本 十万颂 ,
龙 树撮 取 十万颂 本 要义 ,
编成 略本 三 千余 颂 。此 经在 唐代 由善 无畏 、一行 等译
出,共七卷 、三 十六 品 。

大 日如来 佛 的形象 ,与一般 的 如来佛 像 最大 的不 同点在 于 其通 常作 菩 萨装 ,


头 戴 高冠 ,胸
前饰 璎 珞 ,
臂上 有臂 钏等饰 物 ,结跏趺 坐 于莲 台 。密 教胎藏 界 的大 E
l如来佛 其手 结 印相为禅 定
印;
而在 金刚界 大 E
t如来 佛手结 印相 为智 拳 印。除此 之外 ,
还有 从释 迦如来 像起 源 的呈如来 形
的大 E
t如来像 [1]。如 上表所 示 ,
藏 东地 区发 现 的大 日如 来像 多作菩 萨装 ,
头 戴高冠 ,
手结 禅定
印,
表 明其恐 系 以《大 日经 》
为 经典 的胎藏 界大 日如来 佛像 。
在《大 日经 》中,
作 为 主尊 大 日如来 佛 的胁侍 ,
虽 然并 未 正式 采 用八 大菩 萨这一 称 呼 ,
但其
主要 的菩 萨 系统 中 已有八 大菩 萨 的名号 。如卷 一 之《入真 言 门住心 品第 一 》中记载 :

时,
薄伽 梵住如来加持广大金 刚法界宫,
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如是上首,
十佛刹微 尘数等持金 刚众俱。
众普贤菩萨、
兹氏菩萨、
妙吉祥菩萨、
除一切盖障菩萨等诸大
菩萨 ,
前 后 围绕 ,而演说 法 。…… 又现执金 刚、普 贤、莲 华手菩 萨等像 貌 ,普 于十 方 。
又 其 卷 三《转 字 轮 曼荼 罗行 品第 八 》中,也 记载 在 胎 藏界 曼 荼 罗 的 中台八 叶 院中有 普 贤 、
观世
音 、金 刚拳 、文殊 、弥勒 四尊菩 萨 ;
第 二 院的左 右分 别有金 刚手 (金 刚藏 )、
观 世 音等二 菩 萨 ;
第三
院的 四方分 别有妙 吉祥 、除 一切盖 障 、
虚 空藏 、地藏 等 四菩萨 [ 。
据 日本 学 者敕 富本 宏 的研究 ,
八 大菩 萨 的 内容 从 文献 资料 上来 看 曾在 不 同的佛 教经 典 中
出 现 。但 因出典 的不 同 ,
八 大菩 萨 的构 成也 有所 不 同 。如 在《般若 三 昧经 》、
《八 吉祥 神 咒经 》、
《观虚 空藏菩 萨 经 》
等 经典 中 ,
八 大菩 萨分别 为贤 护 、
宝生、
星藏、
仁授、
妙结、
大 善商 主 、帝释授 、
水 天 ;而在《药师 琉璃光 如来 本愿 》、
《功德经 》
等经 典 中 ,
八大 菩萨分 别 为文殊 、
观世 音 、得大势 、
无尽 意 、宝坛 华 、药王 、药 上 、
弥 勒 ;在《七 佛八 菩 萨所说 大 陀 》、
《罗 尼 神咒 经 》等经 典 中 ,
八 大菩
萨分 别为 文殊 、虚空藏 、观世 音 、救脱 、贤护 、大势 至 、
得 大势 、坚勇 ;
在《舍利佛 陀 罗尼经 》等经典

中,
八 大菩 萨分 别为光 明 、慧光 明 、日光 明、教化 、令 一切满意 、
大 自在 、宿王 、
行意 ;
在《大 乐金 刚
不 空真 实三 昧耶 经 》
等 经典 中 ,
八 大 菩 萨分别 为 金 刚手 、观 自在 、虚 空藏 、金 刚拳 、文殊 、才发 心
转 法轮 、虚 空库 、摧 一切魔 ;
在《八大 菩 萨曼荼 罗 经 》、
《狮 子庄 严王 菩 萨请 问 经 》
等经典中,
八大
菩 萨分 别为观 世 音 、弥勒 、虚空 藏 、普 贤、金 刚手 、文殊 、除盖 障 、
地藏 ;
在《大方 广 菩 萨文殊 师利
根本 仪轨 经 》
等 经典 中,
八 大菩 萨分别 为文 殊 、
莲 华圣 月光 、莲华 妙财 、虚空 藏 、
莲 花上 障能 除一

[1] 宫 阪 宥膀 :
《密教 成 立 匕大 日如 柬 》,
《大 E
l如束 E 密教 佛 允 与 》,
9页 ,大法 输 ,
平 成 11年 。
[2] 姚舜等编校:
《佛 教密宗要籍丛刊 :
大El经》,武汉 出版社 ,
l994年 ;
另可参见《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二 十五,
73页 。
376
霍 巍 :青藏高原东麓吐蕃时期佛教摩崖造像 的发现与研究

切 盖 、地藏 、无 价 、
妙 眼 [1]

富本 宏 还观察 到 ,
在大 日如来信 仰起 源 地 印度各 地现 存 的八 大 菩萨像 美术 考古 资 料 中,
出现 频率最 高 的 ,
是 不 空所译 《八 大菩 萨曼 荼罗 经 》以及 可能是 同经异译 的北 宋法 显所 译《佛说
大 乘八 大曼 荼 罗经 》[2]。而 与 之相似 内容 的八 大 菩萨 ,
在《大 日经 》
及 其前 身《金 刚手 灌顶 怛特
罗 》中 已经 开始 出现 [3]。
如前所 述 ,
青海 玉树 贝纳 沟 (大 日如来殿 )石 刻 造像 的组合 方式 是 以大 E
l如来 为主 尊 ,在其
左、
右 两侧 分别 配置 以弥 勒 、虚空 藏 、
地藏、
观世音、
普贤、
金 刚手 、
文 殊 、除盖 障等八 大菩 萨 。这

组合 ,
正 是不 空所 译《八 大菩 萨曼 荼罗 经 》或《大 日经 》中的八 大菩 萨 系统 ,
与 印度 各地 现存 美
术 考古 资料 中八 大菩 萨 的组合 方式 相似 。西藏 昌都察 雅仁 达摩 崖造 像 、芒康 朗 巴朗则 (大 日如
来 殿 )石刻 造 像 的组合 也 均是 在 主尊 大 日如来 的两侧 安 置八 大 菩 萨 ,由此 推测 大 约应 是 弥勒 、
虚 空藏 、地 藏 、
观 世音 、
普贤、
金 刚手 、文 殊 、除盖 障八大 菩 萨 的组 合 。
值 得 注意 的是 ,
在 河西 走廊 的安西 榆林 窟 中唐 吐蕃 时期 所 建 的第 25窟正 壁壁 画 中 ,
也绘
有 题名 为“清净法 身 卢舍那 佛 ”及其 左 、右各 四尊 共八大 菩 萨 的组 合壁 画 。正 中所 绘 的卢 舍那佛
头 戴宝冠 ,
结 跏趺 坐 于莲 台 。其 右侧 绘 有 四尊 菩 萨像 ,
分为上、
下 两排 ,
上排 两 尊为地 藏 与虚空
藏,
地 藏菩 萨 手 中执摩 尼 宝珠 ,
虚 空藏 菩萨 手 中执 箭 。下 排两 尊 为文 殊 与 弥勒 ,
文殊 手 中执花
枝,
弥勒 手 中执宝 瓶 ,均座 于高 茎莲 台之 上 ,皆有榜 题和 横排 的藏 文题 记 [4j
。惜 左侧 四尊菩 萨
像 已毁 ,不得 窥其 全貌 。
尽 管如 此 ,
我们 仍 然有 理 由推测 ,
其 已毁 的四 尊菩萨 像也 当属 于 以不空
所译 《八大 菩 萨曼荼 罗 经 》以及《大 日经 》
等 为经 典绘 制 的八大 菩 萨系统 ,
推测 其 当为普 贤 、金刚
手 、除盖 障 、
观 世音 。
在佛 教诸 尊 中,
卢 舍那 佛又 称 为毗卢 遮那 佛 ,为佛 之报身 佛 ,在密 教尊像 体
系 中也译 为 摩 诃 毗卢 遮 那 佛 ,意译 即大 日如来 。所 以 ,
榆 林 25号 窟 实 际上 也是 属 于 以《大 日
经 》为经典 绘制 的大 日如 来和 其八 大菩 萨这 一 系统 的尊像 。
藏东 地 区大 日如来 造像 从其 造型 特点 和与 八大菩 萨 的组合 关 系都 与河西 走廊 一带 流行 的
汉密 系统 同类题 材 具有相 似 之处 ,
表 明两者 之 间可 能存在 着密 切 的关系 。学术 界早 已注意到 ,
盛唐和 中晚唐 时期 ,敦煌 地 区 已是 一个 重要 的密 教 中心 。敦煌发 现 的唐代 写 经 中,
有 不 少属于
密 教经 典 ,其 中如《大 毗卢遮 那 金 刚心地 法 门法 界规 则 》、《大 日经 》、
《大 毗卢 遮 那传 法 藏 品 》

与大 日如来 崇拜 有关 。密 教造 像和 壁 画在敦煌 也 一度 流行 ,
敦煌 还 出现 了一批 密教 的石 窟 ,

中也不 乏 与之 相关 的资料 。如 编 号 P.3937的佛 画 ,
绘 有 主尊 为毗 卢遮 那 佛 的曼茶 罗 [5]。此
外,
被斯 坦 因掠至 国外 的 阿弥 陀八大 菩 萨尊像 绢 画 ,
八大 菩 萨的造 型 和名号 均 系《大 日经 》这个

[1] 富本宏 :
《秘密佛 研究》,6
08页,法藏馆 ,
1990年 。
[2] 赣富本宏 :
《秘密佛 研究》,6
09页 ,法藏馆 ,
1990年 。
[3] 敕富本宏 :
《秘密佛 研究》,
608页 ,
法藏馆 ,
1990年 。
[4] 张伯元 :
《安西榆林 窟》,1
4—15页 图 5O,四川教育 出版社 ,
1995年。
[5] 吕建福 :
《中国密教史 》,
255页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
1995年。
考 古 学报 2
011年 第 3期

系统 ,与甘肃 榆林第 25号 吐蕃 窟 中的八 大菩 萨绘制 风格极 其 近似 [1]。这 些迹 象都 表 明,由于


著 名 僧人不 空 及其 弟子 等一批 密 教僧 侣可 能在 河西 一带 的 活动 极为 频繁 ,
并 已具 有 一 定 的势
力,
他 们依据 所译《大 日经 》
等 密教 经典制 作各 种大 日如来像 作 为崇拜 对象 当在情 理之 中。
另一个 与敦煌 、
藏 东地 区关 系密切 的密教 中心 在 四川 。近 年来文 物考 古工作 者对 四JI
I省各
地 的石 窟造像 作 了大量 调 查工作 ,
其 中也 包括 对 密教 造像 的考 察 与探 讨 [2]。据 丁 明夷 研 究 ,
四川 现存公 元 7一l2世 纪 的密教 遗迹 以石窟 雕刻 为主 ,
其 传布 的时 间 自初 唐迄 于南宋 ,
跨 越凡
五个 世 纪 。武周 长安 年 间四川 地 区 已有 密教 流传 ,
可 知 四川密 教 的流 行多 与 两京 地 区联 系密
切 [3]。 四川 的 密教造 像 发现较 多 ,如广 元千 佛崖 莲花 洞右 壁 毗卢 遮那 佛 为 密教 主尊 像 ;盛唐
时期 巴中南 龛第 37、1
03号窟 、巴 中西 龛第 40、46号窟等 均有 毗卢 遮那佛 像 ;晚唐 、五代 时期在
广 元 、资 中等地 也有 毗卢 佛和 毗卢佛 与十二 圆觉菩 萨等题 材 的造像 。四川唐代 造像 当 中有相 当

批武 周 时期的石 窟造 像有 头戴宝冠 的佛 像 出现 ,
过 去多将 其定 名为 大 日如 来佛像 ,
将 其所 在
的石窟 也相应 地定 名为 大 日如来窟 、大 日如来小 窟等 。虽然 后来 中外 学者对其 定 名提 出过不 同
意 见 ,认 为这些 佛像 多为 释迦 佛顶 佛而 非大 日如 来 [ ,
更 多 的证 据表 明其可 能 系王 玄策 自印
度摹写 而来 的菩 提瑞像 [5]。但 是 ,
这 些佛像 与后 来 的大 日如 来也有 着密 切 的传 承 关系 。此 外 ,
还有 大量证 据表 明 四川地 区唐代 密教造 像兴 盛 的情 况 。如在 广元千 佛崖第 33号窟 (即所谓 菩
提 瑞像 窟 )
北 壁东 侧 近 口处 ,
有 一方 题额 为《大 唐利 州刺 史毕 公柏 堂 菩提 瑞 像颂 并 序 》的唐 碑 ,
在唐 碑 的 中部后 世磨 平后 重刻文 字 ,
上 有“府 主相 国公宅越 国夫 人 四十二娘 奉 为大王 国夫人 重
修 装毗 卢遮 那佛 壹 龛并诸 菩萨 及部 从音 乐等 全 ……乾 德 六年 十月 十 五 日白”等语 [6],
表 明直
到 五代 十 国的前蜀 时期人 们仍 然认 为此窟 主尊像 为 毗卢遮那 佛 。这些迹 象都 反映 出 当时大 日
如来 信 仰在唐 代 中后期于 四川 地 区曾经流 行 ,
从 重庆大 足 、
安 岳石 刻 当中 出现 大量 密教 内容造
像 的情 况可知 ,
这种 情况 一直延 续到 宋 。
尤 其值 得注 意 的是 ,
晚唐 以后 ,
益州 与长安 、瓜州 之 间的往来 日益 频繁 ,长安青 龙寺 成为唐

[1] 《西域美术 》I,


讲谈社,l9
82年。
[2] 广元市文物管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
《广元 千佛崖石 窟调查记》、《广元皇泽 寺石窟调查
记》;
邢军 :
《广元千佛崖初唐密教造像试析》、罗世平 :
《千佛崖利州毕公及造像年代考》、r明夷 :
《川 北石窟札记 从
广 元 到 巴 中 》,
均 见 《文 物 >
5199
0年 6期 。
[3] 丁明夷:
《公元七至十二世纪的四川密教遗迹 》,
《佛教物质 文化 :
寺 院财富与世俗供养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402—
425页 ,上海 书 画 出版 社 ,
2003年 。
[4] 吕建福认为 ,
开元之前的唐代密教石窟造像中的主尊佛像是释迦佛顶佛 ,
特点为戴宝冠 、
着 右袒袈裟 ,
戴项饰 、
臂钏 ,
右手伸臂覆掌抚膝 ,
施降魔印,左手屈臂仰掌 ,
平置脐下腹前 ,
施定 印。而过去文物考古界多将这类佛像定名 为“大 日
如来佛”,
系“对密教缺乏研究造成的”错误 。见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 》,
198页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
1995年。
[5] 罗世平 :
《广元千佛崖菩提瑞像考5
5,《故宫学术季 刊》
第九卷二期 ,
1991年 ;
罗世 平:
《巴中石窟三题 》,
《文物 》1
996年 3
期;
邢军 :
《广元千佛崖初唐密教造像试析》,
《文物 5

1990年 6期 ;
丁 明夷 :
《川北 石窟札记 一 从广元到 巴中》,
《文物 》
l990年 6期 ;雷玉华 、王建平:
《试论 四川 的“菩提瑞像”》,
《四川文物 >

2004年 1期 ;陈明光:
《菩萨装施降魔 印佛造 像
的流变一 ~兼谈密教大 日如来尊像的演变》,
《敦煌研究 )

2004年 5期 。
[6] 罗世平 :
《千佛崖利州毕公及造像年代考》,
《文物}
1990年 6期。
378
霍 巍 :青藏高原东麓 吐蕃 时期佛教摩崖造像的发现与研究

密 传教 的根 本道 场 ,
青 龙 惠果 传法弟 子 中 即有剑 南惟 一 (或载 为成 都惟 上),
惟 上学 成 之后 在成
都 一带 弘传 密法 ,
应 是 四川
I密 法大 盛 的原 因之一 。而 益州 与瓜 州此 时 正是联 系 紧密 的地域 ,

敦 煌 藏经 洞 内 出土 的许 多 雕 版 印刷 品都是 由成 都 印 刷后 销 往 瓜 州 [1],其 间 的交 通应 十分 通
畅 。藏 东处 于成 都和 敦煌 之 间 ,
通 过这 两地 又可 北达 长安 ,
形 成晚 唐 以来 宗 教文化 交 流 的一个
网络 ,
从 不 同方 面受 到密教 的影 响从 理论 上讲 都是 可 能 的 。
从 藏东 地 区发 现 的吐蕃 佛 教摩 崖造 像 的 年代 上 看 ,
多 在 8— 9世 纪 ,这个 时期 佛 教 已经 正
式并 较大 规 模地传 人 吐蕃 ,
佛 教在 吐蕃社 会具 有影 响力 较 之前 期 已经有 了根 本性 的变 化 。由于
赤 松德 赞 、赤德 松赞 、
赤 祖德 赞 等几 代 吐蕃 赞普 的崇佛 礼 佛 ,吐蕃 开 始 建立 了像 桑 耶 寺这 样具
有佛、
法 、僧三 宝 的佛教 寺 院 ,有 了完整 的 僧伽 制度 ,大规 模 的译 经 活 动也 已经开 始 ,大 日如来
信仰 可 能也 在这个 阶段 在 吐蕃腹 心地 区传 播 。 目前学 术界 一般 认 为 ,
在公 元 7世纪 中叶 ,
密法
开始 传人 吐蕃 。《汉藏 史集 》引《法库 疏要 》记 载称 ,
在莲 花 生大 师之 后 ,当密法 第三 次传 人 吐蕃
时 [2],译 师 藏 ・特 南 达 、占迦 ・穆 底 、坚 贝郭 洽等 三 人 在 岗底 斯 山从 上师 桑 杰桑 瓦处 请来 了
《大 日经 》。后期 的藏 文文 献 中 ,出现 了有 关 这个 时期 大 日如来 造像 的记 载 。如 传为 阿底 峡所掘
“伏藏 ”《柱 问史 》
记载,
松 赞 干布 的第 三位妃 子 木雅 雍东 萨尺 尊 主持修 建 了查拉 贡布 神殿 (即岩
神大 黑天 神殿 ),
还 在 女妖 魔 窟 旁 的一 座 岩 石 上 勒石 作 大 日如 来 像 [3]。《贤者 喜 宴 》
也记载 :
“茹雍 妃在 查那 路甫 雕刻 大梵 天等 佛像 ,
… …历 十三 年 圆满完 成 。”[4]两者所 载实 为一 事 。《汉
藏史集 》中还记 载桑 耶寺 中也 修有 大 日如来 坛 城 [5]。
过 去 在西藏 中部 地 区有关 大 日如来 佛 的 图像 遗存 见 诸考 古资 料者 有 日喀则 地 区 岗巴县境
内乃 甲切 木石窟 的大 日如 来像 ,
此 处石 窟群 据考 古简 报所 披露 的情况共 由四座石 窟 组成 ,
各窟
主尊像 及其 胁侍 似正 好组 成金 刚界 五佛 ,
主 尊像 下 的坐骑 分别 为狮 、象 、马 、孔雀 和金 翅鸟 [6],
其 中第 4号 窟北壁 正 中为大 日如 来像 ,
佛 像 长脸 高 髻 ,
菩萨装 ,
双 手结 于 胸前 (已残 ,
似 施智 拳
印 ),结跏 趺 坐 于狮 子 座 上 ,身 后 有 椭 圆 形 头 光 和 圆 形 背 光 ,周 围 饰 以 金 刚、交 杵 和 摩 尼 宝
等 [7J
。关 于此处 石 窟 的年代 ,
学术 界将 其定 在 吐蕃 时期 (或 8—9世纪 )。

[1] 冯 汉 骥 :
《记 唐 印 本 陀 罗 尼 经 咒 的 发 现 》,
《文物 参 考 资料 》1
957年 5期 。
[2] 藏文史 书相传 吐蕃时期密法 曾多次传人到 西藏 ,
第 一次为尼泊尔赤 尊公 主将不动佛像 (
也 有说 是不动金 刚或救度母
像)带到 吐蕃 ,
其后莲 花生大师入藏主要弘传密法并 制服 了本教 ;
第二次为 辛底 噶巴进藏传 密法事部经典 ;
第 三次为
译师藏 ・特南达等三人在岗底 斯山请来《大 日经 》,
此 为密法 的第三次传人 。此后直到 吐蕃未代赞普 朗达玛灭佛 ,
又有
四次传人。
[3] 此条记载笔者未见原文 ,
转引 自谢 继胜 :
《吐蕃西夏历史 文化渊 源与西百夏藏传绘 画》,
《西藏研究)
)2001年 3期。但谢
文在引证这条材料 时特 别注释说明 :
“此书甘肃人 民出版 社 1
989年版藏文版仅记 载了木雅妃建造 了神殿 ,
没有 提到
勒石造像之事 ,
此 书卢亚军汉译本 (
甘肃人 民出版社 1997年版)以上文字不知据何种本子而来。”
[4] 巴卧 ・祖拉陈哇:
《贤者喜宴》
摘译 (
三 ),
《西藏 民族学 院学报 》
1981年 2期 。
[5] 达仓宗 巴 ・班觉桑布 :
《汉藏史集 》,
1O9页 ,
西藏人 民出版社 ,
1986年。
[6] 何强:
《西藏岗巴县乃 甲切木石窟 》,
《南方 民族考古》第四辑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2年。
[7] 何强 :
《西藏 岗巴县乃 甲切木石窟》,《南方 民族考古 》
第 四辑 ,图版玖之 4,四JI
l科学技术 出版 社,19
92年;另较为 清晰
的图版见李翎等主编 :
《中国美术分类全集 ・中国藏传佛教雕塑全集 ・石雕》,
图一五,北京美 术摄影 出版社 ,
2002年。
379 —
考古学报 2
01i年 第 3期

近年来 在 山南乃东 县 吐蕃时 期古寺 ,


如拉 康发 现 的带有大 日如来 像 的插 图经卷 残页 ,
对于
解决 大 日如来信 仰在 吐蕃 中心 区域传播 的情 况也 提供 了重要 线索 。从西 藏 自治 区社 会科 学 院
巴桑 旺堆 所公布 的 照片上 看 ,
是 以 白描 的方 式手绘 于 经卷之 上 ,
大 日如 来有椭 圆形 的头 光与 身
光,
坐于 带有垂 幔 的高 台之上 ,顶髻很 高 (
但 不如 巴桑 旺堆所 描述 带有冠 ),
双 耳垂 肩 ,面相较 圆
润,
双眼 细长微 闭 ,笔翼宽 大 ,
颈 部细 长 ,
双 肩 略向下垂 ,
身披 通肩 袈裟 ,手结转 法 轮印 (?),
结跏
趺坐。
在 其 台座 上绘 有两 相背对 的狮 子 ,
狮 子均 呈 回首 状 ,
头 有双 角 ,
肩 背部带 有 长而卷 起 的鬃
毛,
体格 强 壮 ,
前 肢直 立 ,
后 肢 蹲伏 于地 [1],
两尊 狮子 像 的整 体风 格 与藏 东地 区发现 的 上述 大
日如来 石刻像 下所 雕刻 的狮 子形象 有诸多 共 同特征 ,
时代 特征 明显 ,可 以据 此判 定其属 于 吐蕃
时期 的大 日如来 画像 。与藏东 地 区大 日如来 摩 崖造像 不 同之处 在于 ,吉如拉 康发 现 的这 幅绘 在
经 卷上 的大 日如 来插 图不 是 著菩 萨装 ,
而是 呈 如来相 ,
手 结 印相 既非 禅 定 印也非 智 拳 印 ,
表明
其所 据密 教经典 可能 与藏 东地 区有所 不 同。
综 上 所述 ,
藏 东地 区 出现大 量大 日如 来造 像并 非偶 然 ,
是 在 吐蕃 王 国中后 期 (相 当于 唐 中
后期 )在卫 藏 、
敦 煌 、四川等 地 随着 密教 的传 播 ,
大 日如来 信仰 日益 流行 这个大 的历 史与宗 教文
化背 景之 下遗 留下来 的产 物 。由于藏 东地 区在 地缘上 的独特 自然 条件 ,与敦煌 、四川等汉 地密
教 之间 的彼此 交流 、相互影 响也 更容 易发 生 。一个很 值得 注意 的现象是 ,
藏 东地 区的大 日如 来
与八 大菩 萨造像 在 造型艺 术上 ,
多 吸收 了当时 印度波 罗艺术 与尼 泊尔 风格 的影 响 ,
这种 风格 可
能 主要是 从 吐蕃 王 国 中心 地带 或经 敦煌或 河西 走廊传 来 ;
但 在八 大胁侍 菩 萨的配 置上 ,
则似 乎
主要 又是 受到 敦煌 、四川 等汉 地所 流行 的不空 所译《八大 菩 萨曼 荼罗 经 》等汉 密 系统 经典 的影
响,
这种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现象,
恰恰折射出这个时期 由于唐 、
吐蕃关系的活跃与富于变动,
从 而产 生横 断 山脉地带 汉藏 边界文 化上 的剧 烈激 荡与 冲击这 一历 史事实 。

三 唐 蕃 文 化 交 流 背 景下 的 吐蕃 佛 教 遗存

在藏 东地 区调 查发 现 的上 述吐蕃 时 期佛 教遗 存具 有 一个 相似 的 文化 现象 ,即在遗 存 所在
地多 伴有 唐 文成公 主 与 吐蕃 松 赞干 布联 姻 的历史 背景 ,
许 多造 像 或被 认 为是 唐 文成公 主在进
藏途 中凿 刻 ,
甚 至有 的直 接被认 指为 唐文 成公 主或 吐蕃 松 赞干布 的形 象 。
在 稍晚 近 的藏 文史 书
如《贤者喜宴》
、《西藏王统记》当中,
也有唐文成公主于丹玛岩刻石造像的记载:
“尔时,
汉女公
主同诸蕃使已行至丹玛岩,
曾于岩上刻弥勒菩萨像一尊,
高约七肘,
《普贤行愿品文》
两部”。
【2]

[1] 巴桑 旺堆 :《吉如拉康 :
卫藏地 区的文化保存和多学科研究 》
(Ker
uLhaKhang,Cul
tur
alPr
eser
vat
iona
ndl
mer
disc

pli
nary Research i
n CentralTi
bet),Deboran Kli
m burg Sal
ter,KurtTropperand Chri
sti
an Jahoda, Fext,Imageand

Song i
n Transdi
sci
p¨nary Di
alogue, Lei
den ・Boston 2007, p51,Plate2:Drawi
ng of enthroned.Vai
rocana,ca.9th

century・

— — — —

380 —

霍 巍 :青 藏高原东麓吐蕃时期佛教摩崖造像 的发现 与研究

这里 讲到 的丹 玛岩 ,
学 术界多 将 其 比定 为 今西 藏 昌都与 四川 交界 的邓 柯 ,由于在 这 一带发 现有
吐蕃 时期 的摩 崖 造像 ,因此也 有 学者 将 这些 造像 遗迹 与 唐 文成 公 主进 藏 路线 联 系起 来 加 以考
虑 [2]。

这些观 点 现在看 来是 难 以成 立 的 ,因为首先 从 藏东地 区现存摩 崖 造像 的年 代上来 看 ,


均没
有 早 到公元 7世 纪 者 ,
而 唐文 成公 主 人藏 年代 史 载为 唐 贞观 十 五年 (641年),两者 年代 显 然不
合。
其 次 ,如 同前 人 曾经 指 出的那样 ,
且 不论 文成 公 主进藏 所 采取 的路 线是否 与 之有 涉 ,
仅 就唐
文 成 公 主进藏 之 时 ,
“吐蕃 佛 教处 萌 动 阶段 ,文成 公 主在 艰辛 的行 程 中在佛 教 尚无社 会 基 础 的
条 件 下恐 难雕 造 如此 工程 浩 大耗 时持 久 的佛 像 ,
更难 造 这样 汉 地 尚不 流传 的大 日如 来 并八 大
菩 萨 的密教 造像 。因此 ,
文成公 主途 中建庙 之说 ,
显然 是人 们 寄托 给文 成公 主的 一种美 好 愿望
和 怀念 ”[3]。笔者赞 同这一意 见 。
但是,
虽 然摩 崖造 像 时代早 不 到唐文 成公 主 ,
其分 布未 必 一定 与文 成公 主人 藏 的唐 蕃 古道
相 关联 ,
却仍 然 能反 映 出唐 蕃关 系史 上许 多 重要 的史 实 。从 地 理位 置上 看 ,
丹 玛 曾是 吐蕃 东 向
发 展 的要 冲之 地 ,
是处 在 唐蕃 边界 的一处 重镇 。在《敦 煌 本 吐蕃 历 史文 书 》中 曾提 到 吐蕃 赞 普
“及 至 虎年 (678年 ),
… …隆冬 于 ‘
邓 ’集 会议 盟 ”[4],
有 学者认 为 邓这个 地 名 即为丹 玛 。还有 学
者指出,
在 藏 文《弟 乌教 法史 》
记载 ,
在 松赞 干 布之 时 曾在 吐蕃 全 境设 立 了八 个 大 集市 ,
其 中丹
玛 就是 下部 三 个集 市之 一 ,已是 吐 蕃重 要 的粮 草集 散 地 [5]。 由此 可见 ,
在 吐蕃 东 部 与汉 地交
界 的横 断 山脉地 区出现 的这 些具 有 诸多 汉 文化 因素 的佛 教摩 崖 造像 ,
体 现 出 吐蕃 与 中原 唐文
化 的密切 联 系 ,
也是 吐蕃 文化 东 向发展 导 致 的必然 结果 。

上 述 摩 崖 造像 题 铭 中 ,
有 两 处 地 点 (西 藏 昌都 仁 达 与 青 海 玉 树 贝 纳 沟 )提 到 一 位 吐蕃 高
僧—— 大译 师 益 西 央 (益 西扬 ),他不 仅参 加 过 唐 蕃会 盟 ,主持 或 参 与 了这 两 处石 刻 造 像 的工
程,
而 且据 铭文 记载 他还 在“玉 、隆、蚌 、勒 、堡乌等 地 亦广口 写 ”,由此 可见其是 一 位具 有较 高宗
教 地位 、
在 藏东 地 区的宗 教活 动 中也十 分活 跃 的人物 。藏 东地 区出现 的这批 吐蕃 摩崖 造像 ,

能 与他 生前 的宗 教活 动有 着密 切联 系 。然而 ,
对 于这 位人 物 的生平 情况 ,
过 去却 知之甚 少 。王
尧 曾对“比丘 大译 师 益 西扬 ”有所 提 及 ,指 出据《藏汉 大词 典 》记 载 ,益西 扬 当 为“吐蕃 二 十五 位
得 道者 之一 ”,
但 其有 何译作 传 世 已不得 而知 [6]。国外 学者对 此 人则 有较 为深入 的研究 。法 国

[1] 索南坚赞著 :
《西藏王统记》,73页,西藏人 民出版社 ,1
985年 。
[2] 黄 显铭 :
《文成公主人藏路 线初 探 》,
《西jB民族学院学报 》,19
8o年 1期 ;
黄显 铭:《文成公主人 藏路线再探 》,
《西藏研
究 》1984年 1期 。
[3] 张宝玺 :
《青海境内丝绸之路及唐蕃故道上 的石窟 》,
《段文杰敦煌研究五 十年纪念文集 》,
世界 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
司,
1996年 。
[4] 王尧 、陈践译注 :
《敦煌 本吐蕃历史文书 》,
147页 ,民族 出版社 ,
1992年;黄布凡 、马德 :
《敦煌藏文 吐蕃史文献译 注》,42
页,
甘肃教育出版社,2
000年 。两个译本 当中对此地名分别译为“邓”与“箪”(
mdn)。
[5] 根旺 :
《“丹 玛”史地 杂考》,
《西藏研究 》
1998年 3期。
[6] 王尧 :
《青海 玉树地 区贝考石窟吐蕃碑文释读》,
《唐研究》第十卷 ,
2004年。

381 —
耋点堂拯 生笠 塑

学者 P.
A.石 泰安在 其《川 甘青 藏走 廊 古部 落 》一 书 中 曾经指 出 ,在藏 东地 区有一 位布 族 的著
名 高僧益 西央 (
Yeshes—
dbyangs),卒 于 850或 862年 ,死后 其 尸 体 陈 列在 赤 噶 (Kr
i~ga),
这个
地名 在 同时代 的汉 文史 料 中称之 为“溪哥 城 ”。
据拉 露女 士 的研 究 ,赤 噶一名也 曾 出现 在敦 煌藏
文写 本 当 中。赤 噶及其 附 近地 区过 去 曾是 吐 蕃僧 侣们 的一个 汇集 中心 ,吐蕃 末代 赞 普 朗达玛
(卒于 842或 902年)灭 佛并 迫害 佛教徒 时 ,
曾有许 多高 僧逃 到那里 避难 ,
后来 谋杀 朗达玛 的杀
手拉 隆 白吉多 吉(
Iha—
lungdpal
—gyir
odr
je)也 曾在 此地藏 匿 。吐蕃 王 国崩溃 之后 ,
在这 一带 由
哺厮 罗 建立起 割 据政 权 [1]。阿米 ・海勒 进 一步 指 出 ,
益 西央 其 人通 晓藏 、汉 、
梵 文 ,曾经 连任
赤 噶寺 的主持 (
墀 巴),
而赤 噶地 处丝绸 之路 的正南 方 ,
是联 系着通 向唐 朝长安 、
敦煌 以及 四川 、
云南 等地 的交 通要 冲。有 证据 表 明 ,
从 8世 纪 以来 ,
汉 地与 吐蕃 的禅宗 大师都 曾在 赤噶 居住过 ,
敦煌 写卷 中出现 的有 关禅 宗 内容 的经卷 以及来 自印度与汉 地 的高僧关 于禅 宗在 吐蕃地 位 的辩
论都 提供 了相 同 的文 化背 景 。因此 ,
藏 东地 区大 日如来 佛 的供奉 崇拜 显然在佛 教 密宗经 典与修
持 中都极 为流 行 。
国 内外 学术 界 的研究 成果 显然 突破 了过去 的 陈说 ,为我 们从 一 个新 的研究 视 角来 审视 藏
东 地 区出现 的这批 吐蕃佛 教遗 存 提供 了线 索 。从 唐 蕃关 系史 上来 看 ,
8—9世 纪一 方面 随着 吐
蕃 王 国势力 的不 断 向外 扩张 ,
唐蕃 关 系总 的来说 处 在 时 战时和 的状 态 ,
既有 相 互 战争 ,同时也
时有和 平相 处 。而 在 吐蕃 国 内,
佛 教势力 也 得到 了空前 的发 展 ,
在 赤松德 赞时 期所保 存 的金石
铭 刻 上 和后 来 的史 籍 当 中都 记 载有 几 次 兴佛 证 盟 的誓 文 ,
证 盟 的参加 者 有 吐蕃 赞 普 、王室 成
员、
文 武百 官、高 僧大德 以及 诸部 首领等 [2]。上 文涉及 的 吐蕃高 僧益西 央 ,曾经参 加过 唐蕃之
间 的会 盟 ,
显然 也熟悉 吐蕃 国 内兴 佛证 盟 的仪式法 轨 ,
在 由他 主持 或参 与刻写 的西 藏 昌都仁达
以及青 海 玉树 贝纳沟摩 崖造 像题 铭 中 ,
都可 以看到 类似 这样 兴佛证 盟 内容 的誓 词 。所 以 ,
可以
确定 这批 石 刻的 建立 与吐蕃 势 力扩 张之 下 吐蕃佛 教 的传 播影 响有 着 密切 的 关系 ,
尤其 在 吐蕃
新 占领 区 内的汉 藏交 界地 带 ,
树 立这 种具 有 兴佛 与盟 誓 双重意 义 的 纪念 性标 志更 是具 有 多方
面 的功能 。另一 方面 ,由于 大译 师益西 央 主要 的宗教 活动是 在今 青海 地 区(藏传佛 教史 上也称
之 为宗 喀 )以赤 噶寺 为 中心 的一带 展开 ,
基 于地 理环 境和 人文 环境 的密 切联 系 ,其影 响 波及 到
相 邻 的藏 东 昌都 以及 四川西 北 的邓柯 (即藏文 文献 中所 称 的丹玛 )地 区是完 全 可能 的 ,甚至 有
学 者认 为 ,
这种 影 响在更 南端 的南诏 时期佛 教摩 崖造 像 中也 能见 到其 痕迹 [3]。 同样 是 因为这
些原因,
来 自汉地 佛 教 的影 响 也 可 以通 过 四川 、敦 煌 等地 与来 自吐蕃本 土的 藏地 佛 教相 互 交
流、
融合 ,
在 佛教造 像艺 术上 产生新 的流 派与 风格 。在藏 东遗存 下来 的这 批吐蕃 摩崖 造像 上既
可 以观 察 到可 能源 自吐蕃 本 土 的印度 一尼 泊尔 风格 的影 响 ,
也 可 以观察 到浓 厚 的汉 地 文化 因

[1] P.A.石泰安 :
《川甘青藏走廊古部落 》,
132—133页,四川 民族 出版社 ,
1992年。
[2] 藏族 简史编写组 :
《藏族简史 》,
6O 68页 ,
西藏人民出版社 ,1
985年。
[3] 阿米 ・海勒 :
《公元 8—1
0世纪东藏 的佛教造像及摩崖石 刻》,
《国外 藏学研 究译文》第十五辑,202 2
03页,西藏人 民
出 版社 ,
2001年 。

382 ——
— — — — —
霍 巍 :青 藏高原东麓吐蕃时期佛教摩崖造像的发现 与研究

素 (如 刻工 中的汉人 工 匠 、
造 像 当中的 唐式 风格 、题 铭 当 中残存 的大 量汉 文 等),也 正是 唐蕃 关
系在 文化 交 流方 面的具 体表 现 。所 以 ,
我们 不 必拘 泥于 唐文成 公 主进藏 这 一长期 以来 的传 统模
式来 看待 这批 吐蕃 遗存 ,
而 应 当将 其 置于更 为 广 阔的汉 藏文 化交 流背 景之 下加 以考察 ,
才 会更
接近 于历 史 的真 实 。
在 吐蕃 佛教 发 展史上 ,
来 自汉 地佛 教 的影 响一直 是 学术界 密 切关 注的 问题 ,
其 中关 于禅 宗
在 吐蕃 的流传 与 影 响更是 中外学 术界 的热 门话 题之 一 ,
对 此论 著 颇 丰 [1]
,本 文 不拟 对 此加 以
展 开 。但通 过藏 东地 区这 批 吐蕃佛 教造 像遗 存 的考 古学 研究分 析 ,
可 以发现 ,
在 以大 日如来 信
仰 为 中心 的艺 术 表现 形式 之 下 ,
很 可 能 隐含 有如 同阿米 ・海 勒 所意 识 到 的在 佛 教密 宗 经典 与
禅 宗修 持 中都 曾经 同时 流行 的某些 宗教 因素 [2]。由于 汉藏边 界 特殊 的交 流渠道 ,
这 些 因素通
过来 自藏地的吐蕃高僧和来 自汉地的佛教高僧可以传播影响到敦煌和吐蕃。
举例而言 ,
藏汉文
史 料记 载约 在 765年 唐蕃 会盟 之后 ,
吐蕃 赞 普 曾派遣 吐蕃使 节 前往 汉地 求取佛 法 ,当他 们 回途
经 过益 州 (
今 四川 省成 都 市)时 ,曾经 向成 都净 众 寺禅 僧无 相 (又称 金 和 尚 ,
648—762年 )、保 唐
寺无 住 (714-774年 )求 其所 传禅 法 ,
后 来 在 敦煌 藏 文 写卷 P.T.116、P.T.121、
P.T.813当 中
便抄 录 有这两 位禅 师 的部分 语 录 。
荣 新江 曾经据此 研究 考证 ,
认 为《历 代法 宝记 》这 一系 统 的禅
宗 学说 即是 由吐蕃 遣唐 使 臣从 益州 西北 传 至 敦煌 ,
并 西入 吐蕃 的 [3]。我们 可 以 由此 推论 ,

教显 、密 系统 中不 同 的经典 与信 仰在 藏东 地 区也完 全 可能相 互交 融影 响 ,
从 而在 摩崖 造像 上形
成别 开生 面 的格局 。
附记 :
本文系教 育部人文社会科学 重点研究基地 2
009年度重大研 究项 目《考古发现与西藏 文明史 》


项 目批准号 :
200
9JJ
D78
0005
)研究成果、四川大学 中央 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研究专项项 目、
四川大学“2
11”

工程二期及“
985”
工程三期研 究成果之一。

[1] 可参见戴 密微 :
《吐蕃僧诤记 》,
西藏人 民出版社 ,
2001年 。
[2] 阿米 ・海 勒 :
《公元 8—10世纪东藏 的佛 教造像 及摩 崖石刻 》,
《国外藏学研究译 文》第十五辑 ,
201—203页 ,
西藏人 民
出版 社 ,
2001年 。
[3] 荣新 江:
《(历代法宝记 )中的末曼尼和弥师诃》,
《中古中国与外来 文明》,3
43—3
68页 ,
三联 书店 ,
2001年。
— —

383 ——
考 古 学 报 20
11年第 3

TH E DISCoVERIES AND RESEARCH ES ON TH E

BUDDHIST CLIFF—SIDE CARVINGS OF TUBO

DYNASTY IN EASTERN TIBET-


QINGHAIPLATEAU

H UO W ei

Thi
s art
icl
e gi
ves a comprehensi
ve study on the archaeologi
cal di
scoveri
es of Buddhi
st


ock c
arvi
ngsofTubo Dynas
tyi
n ea
ste
rn Ti
bet
—Qi
nghaipl
ate
au i
nre
centyear
s.I
tcons
ist

of t
hree parts.The f
irstpartstudi
es t
he t
hemesand i
nscri
pti
onsoftheremai
ns di
scovered i

Ti
bet,Qi
nghaiand Si
chuan Pr
ovi
nce
s,and gi
ves an i
dent
ifi
cat
ion of t
hei
r ar
chae
ologi
cal
dates.

The second part di


scusses t
he i
conographi
c charact
eri
sti
cs of the assem bl
age of

Vai
rocana and Ast
amahabodhi
sat
tva (the Ei
ght Great Bodhi
sat
tvas) i
n east
ern Ti
bet—

Qi
nghaipl
ateau and t
her
eas
on f
ori
tspr
eva
lenc
eint
hes
eare
as.Thi
spapersugges
tst
hati


s the resultofthe hi
stori
caland reli
gious contextthatthe worshi
ppi
ng ofVai
rocana becam e


ncreasi
ngl
y popul
ar wi
th the spread ofesot
eri
c Buddhi
sm i
n centralTi
bet,Dunhuang and

Si
chuan duri
ng the mi
ddl
e and l
ate Tubo Dynasty (correspondi
ng t
othe mi
ddl
e and l
ate Tang

Dynasty).
In parti
cul
ar,the paperstresses that because ofthe speci
alnaturalcondi
tion ofeastern

Ti
betan area,the esoteri
c Buddhi
sm i
n these areas comm uni
cat
ed wi
tht
hati
n CentralP1
ain


radi
tion,such as that from Dunhuang and Si
chuan and i
nfluenced wi
th each other Thus,


he styl
e of the Vari
ocana i
mage was possi
blyf
rom t
he cent
ralareas of Tubo Ki
ngdom vi

Dunhuang orHexiCorri
dor.However,t
he confi
gurati
on ofAstam ahabodhi
satt
va seemed to

be aff
ected by CentralPl
ain tradi
tion tantri
ctexts prevai
led i
n Dunhuang and Si
chuan . I

di
spl
ays a phenomenon of mult
i—cul
turalcom muni
cati
on and amalgamati
on. The thi
rd part

di
scusses the effectand si
gni
ficance ofthese Buddhi
st archaeol
ogi
calrem ai
ns i
n the cul
tural

comm uni
cati
on between the Cent
ralPl
ain and Ti
betan Ki
ngdom i
n the Tang Dynasty.The
authorsuggeststhatbecause oft
he speci
alapproachesi
n thecul
turalcom muni
cati
on bet
ween

he Cent
ral Pl
ain and Ti
betan Ki
ngdom , di
fferent cult
ural el
ement
s were abl
e tO be


ntr
oduce
dint
othe
se ar
eas s
imul
taneous
ly by t
he emi
nentmonksf
rom Ti
betand/or Tang
Empi
re.

责 任编 辑 :杨 毅

38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