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79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江靜之博士

政 治 大
宗教電視台之災難新聞呈現

—以大愛新聞為例

‧ 國

An Analysis of the Disaster News Produced by Religious



Television Stations: A Case Study of Da Ai TV
Nat

y
sit
io

er

al v
n

Ch n i
engchi U

研究生:周玲秀

中華民國 一○四年七月
謝辭
期許一個更好的自己,我踏上一段奇妙旅程。這段日子開拓了視野,成長
了一些,把每天用力地花在重要的事情上,想必會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回憶。
在這過程中竟完成一本論文,實在太神奇。謝謝我的指導教授江靜之老
師,您幽默風趣的指導像一座燈塔,真誠鼓勵、陪伴研究新手在學術的茫茫大
海找到方向,並且總是不厭其煩、很認真地看我們的論文。謝謝您!
謝謝陳百齡老師,從您課堂出發的題目,轉了好幾個彎之後總算是變成研
究的…紙本了!您輕輕一句「看到你對學術的堅持」,激勵著我面對一路挑
戰。您默默地應援,以及口試時的協助與指導,我從心底感到感激!
謝謝口試委員林照真老師,從您的研究中得到相當多寶貴資訊,口試時您

政 治 大
更提供真誠又寶貴的建議,讓我獲益良多!


謝謝陳儒修老師、曾國峰老師、劉幼琍老師與 EMA 的每一位老師,您們給
我太多啟發!謝謝麗芳助教,再累再忙喝杯你的咖啡都能恢復元氣,你總會看


‧ 國

每個人當時狀況,軟硬兼施提供最適合的忠告與陪伴,真的很溫暖。
在 EMA 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修課結束還是很喜歡回學校。直到那個周 ‧
末,少了你們的校園裡,我才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最喜歡的不是「學校」,
而是「有你們在的學校」。一起拜之之為師,互相打氣的瀧億、淑惠,第一組
Nat

y
sit

好有默契的崴馨、明佳,一起趕論文更大方提供空間美食與咖啡的思琳,在一
io

起好開心的芷涵、莞芬、耀宗、齡尹,還有賀舜、宥均、佩虹、筱智、瀞文、
er

al v
n

宥蓉,我們一起創造了超級充實更是超級歡樂的 EMA101。謝謝你們!
Ch n i
engchi
謝謝爸、媽、穎和白的支持包容與鼓勵,尤其家母罩三餐也照三餐的那 U
句:「論文交了沒?」交了喔媽!謝謝浬,在我沒空散步時的大力抱怨,在無
數個趕報告、論文的夜裡忠誠地以呼呼大睡相伴,他的睡顏總有神奇療癒感。
謝謝一路陪讀的書僮先生,耐心陪伴、打氣,更是論文品質把關好幫手,
日復一日下班後與假日磨墨陪寫論文的日子結束了。恭喜!
謝謝那個不知道有段考要念書,天天用力玩的一年級小孩,如果知道日後
父母都會不時對她說:「念書適度就好,不要太用力!」一定會覺得哪裡搞錯
了。喔,孩子,沒有搞錯,而且,我從政大 EMA 畢業了。謝謝你,周玲秀。
謝謝這段期間親朋好友的各種協助,我都放在心裡。要感謝的人太多了,
就感謝天吧!

i
摘要

災難發生後,人們極度渴望災難相關資訊,電視新聞仍是災後最重要的資
訊來源。然而台灣對於電視災難新聞之研究,主要仍以內容分析法,分析商業
媒體為主,忽略其他屬性電視台的災難報導呈現,也忽略了呈現災難時的影音
元素,甚為可惜。故本研究透過內容分析法與文本分析法,解構宗教電視台-
大愛電視台之新聞當中,對於國內災難-2014 年之高雄氣爆與海外災難-2013
年之菲律賓海燕風災的呈現。期能透過多面向的分析,一窺宗教媒體之災難新
聞呈現。

本研究透過內容分析法探究報導中主角、主題、消息來源、災難歸因與報
政 治 大
導立場等變項,同時以文本分析了解報導中的影音運用,並且統計大愛新聞對

於這兩場災難在災後半年內的報導情況。研究結果發現,大愛新聞報導災難
時,立場竟以「正面」為最多,「中立」次之。對災難之歸因主要在「無歸因對

‧ 國

象」、與「災難本身」,不傾向責怪政府、單一單位或個人。另外,包括報導主
角、主題,皆特別重視災難中人類所採取的因應行動,不論災民、或是未受災

者災難中的作為,與其行動能對災難造成破損有何改善與影響。畫面偏好以中
Nat

景為主,而非局部特寫破損處。
sit
io

er

本研究發現,大愛新聞對兩起災難之報導,密集期均超過一個月,且災後
al v
n

Ch
半年內持續提供相關報導。從災難的巨大衝擊破壞、一直追蹤到災區復原且災 n i
engchi U
民恢復生計,有助於觀眾更新對災區、災民的認知,建立對災難的整體且立體
之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愛新聞之災難報導中,直接與其宗教信仰相關之報導
甚少,但上述大愛新聞在報導災難時的特質,皆反應出其宗教精神。故在報導
災難時,主要展現「人性價值」,讓災難這場悲劇與苦難,成為得以流傳給後世
的記憶。

關鍵字:災難新聞、宗教媒體、大愛電視台、大愛新聞、內容分析法、文
本分析法

ii
Abstract

After any types of disaster, people are eager to receive vital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event. News broadcasts are an important source that the public
routinely relies on. For coverage of disaster events in Taiwan, content analysis is the
primary research method used. However, according to research, the primary analysis
of news reported is based on commercial broadcasts, which tend to ignore the news
from other types of news organization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and fulfill this
information gap, this study seeks to analyze how Da Ai Network, a religious affiliated
station in Taiwan, reports on disasters. This paper will use one domestic (the 2014

政 治 大
Kaohsiung gas explosions) and one international event (the 2013 Typhoon Haiyan

立case examples to fully understand and compare the


disaster in Philippine) as the
impact of these broadcasts.

‧ 國

The methods used in this study consists of two components: content analysis and
textual analysis. Content analysis explores the position, the news focus, and the

sources of Da Ai News; while textual analysis discovers the methods of recording and
Nat

imaging the new event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s that Da Ai TV reported on
sit
io

these two events from a “positive” or “neutral” position. In addition, Da Ai TV


er

al v
n

Ch n i
routinely focused on the disaster itself rather than assigning blame to a government,
engchi U
organization or individual. Moreover, compared with other commercial networks, it
emphasized the need for follow-up actions and support to the disasters’ victims as
well as the positive influences and effects of these actions. As for the actual news
recordings and images, Da Ai TV preferred to use more medium shots than close-ups
to provide general situation awareness on the specific catastrophe and damage.

As this report shows, Da Ai TV consistently reported on these two disasters for


more than a month, and continued to provide additional updates for around six
months. Not only did Da Ai Network provide the public the latest information

iii
regarding the disaster areas and the victims, but also helped the public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wo disasters.

Interestingly, despite being a religions oriented news organization, Da Ai TV


rarely used its affiliation to promote its organizational beliefs. However, it did
occasionally report using spiritual undertones to promote such things as common
human values, love, mutual cooperation, and hope as part of the disaster coverage.
This type of news coverage worked to not only help the population better understand
these tragic events, but acted as catalyst for more public attention, mutual concern and
support.

政 治 大


‧ 國


Nat

y
sit
io

er

al v
n

Ch n i
engchi U

Keywords

News Coverage, Disaster Events, Disaster News, Religious Media, Da Ai Network,


Da Ai TV, Content Analysis, Textual Analysis, Case Study, Taiwan

iv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災難與災難管理 ................................................................................ 9

第二節 災難報導 .......................................................................................... 11

壹、影響災難報導之因素 .......................................................................................................... 11

貳、災難報導要素 ....................................................................................................................... 18

政 治 大
參、影音呈現形式 ....................................................................................................................... 22


第三節 宗教與災難 ...................................................................................... 27


‧ 國

壹、宗教之興起 ........................................................................................................................... 27

貳、宗教人物與災難 ................................................................................................................... 30

參、台灣當代宗教團體與災難報導 ......................................................................................... 34
Nat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sit
io

er

第一節 研究對象 .......................................................................................... 39


al v
n

Ch n i
engchi U
壹、個案簡介................................................................................................................................ 39

貳、研究案例................................................................................................................................ 42

第二節 內容分析法 ...................................................................................... 45

壹、分析單位................................................................................................................................ 45

貳、抽樣步驟................................................................................................................................ 46

參、內容分析類目 ....................................................................................................................... 50

肆、信度檢定................................................................................................................................ 58

第三節 文本分析法 ...................................................................................... 59


v
壹、分析案例選擇 ....................................................................................................................... 59

貳、分析要素................................................................................................................................ 61

參、分析步驟................................................................................................................................ 66

第四章 研究發現 ....................................................................................................69

第一節 整體報導概況 .................................................................................. 69

第二節 內容分析結果 .................................................................................. 73

壹、報導主題、類型與地點 ...................................................................................................... 73

貳、報導主角與消息來源 .......................................................................................................... 87
政 治

參、報導立場與歸因 ................................................................................................................... 98

肆、報導長度.............................................................................................................................. 104


‧ 國

第三節 文本分析結果 ................................................................................ 108



壹、影像策略.............................................................................................................................. 108
Nat

貳、記者敘事.............................................................................................................................. 114
y
sit

參、聲音運用.............................................................................................................................. 115
io

er

al v
n

Ch n i
肆、主角形象.............................................................................................................................. 117
engchi U
第四節 綜合比較分析 ................................................................................ 122

第五章 結論...........................................................................................................125

壹、研究發現與討論 ................................................................................................................. 125

貳、研究貢獻與限制 ................................................................................................................. 131

參考文獻 ...................................................................................................................132

附錄:文本分析過錄表..........................................................................................141

vi
表目錄
表一:文本分析過錄表.............................................................................. 67

表二:各災難階段報導比例分布(%) .................................................. 69

表三:海燕風災各災難階段報導比例分布(%) .................................. 70

表四:高雄氣爆各災難階段報導比例分布(%) .................................. 70

表五:各災難階段之報導主題分布(%) .............................................. 74

表六:災難發生地點與報導主題分布(%) .......................................... 75

政 治 大
表七:海燕風災各災難階段之報導主題分布(%) .............................. 76


表八:高雄氣爆各災難階段之報導主題分布(%) .............................. 77


‧ 國

表九:災難各階段報導類型分布(%) .................................................. 79

表十:報導類型與災難發生地點分布(%) .......................................... 79

表十一:海燕風災各階段報導類型分布(%) ...................................... 80
Nat

表十二:高雄氣爆各階段報導類型分布(%) ...................................... 81
sit
io

er

表十三:災難發生地點與報導地點分布(%) ...................................... 82
al v
n

Ch n i
e n g c h i U .......................................... 83
表十四:各災難階段之報導地點分布(%)

表十五:海燕風災各階段報導地點分布(%) ...................................... 84

表十六:高雄氣爆各階段報導地點分布(%) ...................................... 85

表十七:災難發生地點與新聞主角分布(%) ...................................... 88

表十八:各災難階段之新聞主角分布(%) .......................................... 89

表十九:海燕風災各階段新聞主角分布(%) ...................................... 90

表二十:高雄氣爆各階段新聞主角分布(%) ...................................... 91

表二十一:災難發生地點與消息來源分布(%) .................................. 92
vii
表二十二:各災難階段之消息來源分布(%) ...................................... 93

表二十三:海燕風災各階段消息來源分布(%) .................................. 94

表二十四:高雄氣爆各階段消息來源分布(%) .................................. 95

表二十五:報導立場與災難類型(%) .................................................. 98

表二十六:報導立場與災難階段分布(%) .......................................... 99

表二十七:海燕風災各階段報導立場分布(%) .................................. 99

表二十八:高雄氣爆各階段報導分布(%) .......................................... 99

表二十九:災難歸因分布(%) ............................................................ 100


政 治
大 .................................... 101
表三十:災難發生地點與災難歸因分布(%)

表三十一:各階段災難歸因分布(%) ................................................ 102


‧ 國

表三十二:海燕風災各階段災難歸因分布(%) ................................ 102



表三十三:高雄氣爆各階段災難歸因分布(%) ................................ 103
Nat

表三十四:兩案例之平均報導長度........................................................ 105
y
sit

表三十五:兩案例各階段之報導長度.................................................... 105
io

er

al v
n

n i
表三十六:海燕風災各階段之報導長度與報導類型............................ 106
Ch
engchi U
表三十七:高雄氣爆各階段之報導長度與報導類型............................ 106

表三十八:報導長度與報導立場............................................................ 107

viii
第一章 緒論
在 2014 年 7 月復興航空澎湖空難中,張寶秀失去了擔任副機師的兒子江冠
興,突然之間天人永隔,這位母親斷腸心碎,更承受外界強大輿論壓力,身心
極度煎熬。半年後,2015 年 2 月,復興航空再度發生意外之際,她竟選擇前往
殯儀館,以過來人的身分陪伴家屬。

對此,張寶秀表示:「(看到這個消息)我的心境就好像當下(澎湖空
難)…可是我馬上轉念,我認為說,我要趕快告訴大家,要把心靜下來,我們
生者放下的話、安心的話,他(往生者)也心安啊…。」(歐君萍、林家慧,[
志工二殯助念 1900],2015)
政 治

從最初的難以接受、到能夠「不恨復興(航空),因為復興更苦」,支持

這位母親轉念的力量,正是宗教。張寶秀:「我常常說我兒子很英俊、健康,


‧ 國

剎那間沒有了,你受得了嗎?但是慈濟上人教我們,面對生命無常,這是自然
法則,每個人都會碰到,要接受。」(蘇龍麒,2015)她的故事被視為空難中 ‧
動人的一章,台灣許多媒體報導1,亦吸引國外媒體注意。
Nat

事實上,張寶秀的放下、面對人生無常,正是因為信仰帶來的啟發,她的例
sit

子正反映出宗教自古至今,在人們面對生命中難以控制的悲劇之時,發揮了極大
io

er

al
v
的力量,不論是在這場人禍中,甚至其他更多災難中,宗教信仰,顯然是支撐著
n

Ch n i
engchi U
人們面對災難帶來的劇變、繼續往前走的重要支柱。從前種種災難發生的事蹟,
被編入神話、民間故事中,流傳給後世。如今,這些故事,更是透過新聞,傳遞
向全世界。

1
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205/554734/)、中央日
報(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08&docid=103098603)、自由電子
報(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225032)、中央社
(http://www.cna.com.tw/topic/popular/4901-1/201502050426-1.aspx)、ETtoday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205/463649.htm)、三立新聞
(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60373)等皆有報導。

1
壹、研究動機—主流媒體之災難報導現況

如今能夠見證其他國家的災難與悲痛,「是一種典型的現代經驗,…是近一
個半世紀以來由一種名叫記者的特殊專業遊客奉獻給我們的。」Susan Sontag
(2003 / 陳耀成譯,2004)在《旁觀他人之痛苦》一書中,以此精準描述災難得
以廣為周知之原因。新聞媒體與記者,在全世界苦心為觀眾收集來的災難與苦難,
透過電視,即時映入全球觀眾眼簾。很容易讓人覺得自己身處於「充滿危險」、
「苦難偏多」的世界。

災難的破壞力大,對一個社會影響相當大,它的突然發生,讓人們產生「情
況與日常生活不同」且「無法掌握」的焦慮感,接著產生「想知道」
、「想看到『究
政 治 大
竟發生了什麼事』」的強烈偏執慾望,迫切需要大量資訊與畫面,來紓解這種焦

慮(張小虹,2002)。此時人們在感性層面上,需要有能夠撫慰情感的資訊,來
消弭集體的焦慮或恐慌,而在理性層面上,也需要正確的資訊來避災或救災(陳

‧ 國

百齡、鄭宇君,2011)。

於是,相關報導出現頻率越高,收視率越高,甚至越能舒緩人們遭逢災難後
的焦慮與壓力。其餘不相關的事物就算發生,也因無法吸引民眾注意,被擠出新
Nat

y
sit

聞版面,因此媒體中往往只看得到大量災難相關訊息,更加引起民眾對災難新聞
io

er

的強烈重視(臧國仁、鍾蔚文,2000)。
al v
n

n i
C,呈現出事發經過或現場樣貌,如此
尤其電視媒體透過「畫面」 hengchi U 「親眼目睹」
災難,往往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蕭慧芬,2007)
。在台灣,九二一大地震,
是「比真實還真實的電視『超現實』建構我們對『災難的社會想像』,電視螢幕
記憶成為我們集體鮮明而殘存的『屏憶』」(張小虹,2002);放眼國際,全球觀
眾共同透過媒體、電視螢幕,「親眼目睹」美國九一一事件,幾天幾夜下來電視
新聞仍舊不斷重複事發鏡頭,因為光是這樣就已明明白白「陳述」出事件中最重
要的「過程」(林東泰,2011)。

只是,對於媒體在災難後的報導,一直有兩造說法,一方認為媒體報導能夠
協助人們舒緩災難帶來的壓力,一方則擔憂因此造成人們心中的壓力與負面情緒,

2
甚至讓整個社會沉浸在悲傷之中。怎麼會有如此極端的兩種看法?本研究認為,
媒體的報導方式至為關鍵。

現行多數媒體在處理災難時,認為閱聽人此刻想要的只是「能打動人心、讓
人感到震驚的鏡頭」
,只要「戲劇性的元素」就認為是新聞素材,於是在災難現
場,一再上演「見獵心喜」的場面,媒體瘋狂追逐事件當事人,試圖拍到眼淚、
叫罵,呈現悲傷、憤怒的情緒;拍攝災難現場時,也許以特寫呈現來強調災難帶
來的殘破,也許刻意用晃動等方式模擬災難發生時的情況。當過度的感官刺激、
戲劇性、羶色腥、誇張的報導出現太過頻繁,報導的「非實況」往往讓商業電視
台、商業媒體因而飽受批評(柯舜智,2010;林照真,2013),不僅讓報導的影

政 治 大
響力盡失,更對電視新聞的公信力造成極大傷害。


臧國仁、鍾蔚文(2000)指出,如此將報導重點過度集中在災情描述,並未
考慮到災難的全面性與整體性,更吝於花篇幅來報導對災後重建有益的全面性資


‧ 國

訊,竟然成為災後衝擊的主因之一。甚至,這種過於現場情況、過於淺薄的報導,
不僅可能妨害觀眾的認知力,催眠觀眾、讓他們變得麻木、被動,不知如何將其 ‧
轉化為有價值的資訊(Wurman, 1989/張美惠譯,1994)。更讓政府只在公共災
Nat

難發生時只作危機處理,很少再針對問題做真正的解決和改革,問題只會被一再
y
sit

拖延,因為災難過去之後,其他相關與後續事件,媒體不再報導,「也就等於不
io

er

al
存在」(南方朔,2014),反而造就後續社會問題。
v
n

Ch n i
engchi U
媒體報導怎會如此?說穿了,對商業電視台來說,每發生災難就大肆報導,
為的只是報導災難帶來的收視率。日本三一一地震發生後,台灣新聞頻道的收視
率足足比發生前一周成長 39.2%之多,電影頻道的收視率則下降 16.6%(劉美惠、
許翼凱,2011),顯見民眾在災後對於相關資訊的渴求。加上台灣電視新聞受收
視率影響甚鉅,新聞台針對每分鐘的收視率,比對播出的報導,判斷觀眾偏好的
新聞口味,後續便照樣操作。讓看似頻道眾多、新聞台競爭激烈,應該反應多元
觀點的台灣電視新聞,每碰到災難、颱風事件,各家的報導切入角度、方向卻極
度類似(林照真,2013)。

3
只有在碰到與組織價值觀有所衝突的事件,媒體的主觀才會成為凌駕收視率
以上之考量,此時各媒體主觀所呈現出的災難,雖然會出現不同面貌(林照真,
2013),卻是因為媒體的政治意識形態介入災難新聞,以組織意識來框架、形塑
災難新聞,與媒體公正客觀之理想差距甚遠。於是,每逢災難過後,媒體總無可
避免地引來一陣罵名(陳鳳如,2000)。

被罵的原因,顯然是媒體所做不符合使用者期待。事實上,災難過後媒體可
做到的事情更多,包括提供重要的避災、減災資訊與知識,在災難應變期報導災
民所需、監督政府救災過程,在災難復原期提供檢討平台。隨著每個時期情況的
不同,媒體都有應與時俱進的任務(楊樺、葉欣誠,2012)。尤其在現代社會逐


步邁入風險社會的情況下,媒體應該更進一步協助民眾認識災難與可能的風險,
政 大
將已發生之災難等風險事件,定義、再現,讓大眾知曉,傳遞正確資訊,監督政

府救災,擔任政府與公眾之間的溝通橋樑。並傳遞防災、避災的應變方式等等(黃


‧ 國

浩榮,2003)。協助觀眾建構對於可能的風險事件之認知,從而能夠自行判斷應
變、面對方式。 ‧
媒體被賦予的期待,還包括為受災者募集資源。日本三一一地震過後,台灣
捐助日本新台幣 73 億元,金額之高排名世界第一。其中媒體的號召力相當大,
Nat

y
sit

光是十八號的募款晚會,募款金額就將近 7 億 9 千萬元,創下台灣愛心募款活動
io

er

al
的新高紀錄(黃慧敏,2011)。顯見災難事件中,媒體還能夠引發閱聽人情感再
v
n

Ch n i
engchi U
現(蔡琰、臧國仁,2003)
,透過觸動閱聽人內心情感,與其自身情感產生共鳴、
使之產生同理心,進而採取行動為災區付出。

尤其在災難發生時,媒體依舊是大眾極度依賴的訊息交換管道,不但能滿足
大眾的資訊需求與渴望,更扮演災後包括恢復、重建、救援等主要資訊的論壇
(Disaster Forum)(臧國仁、鍾蔚文,2000)。

以此來檢視台灣媒體的災難報導,初步可以看出:現行主流媒體之災難報導,
普遍缺乏災前的防災教育、災區全貌、足夠資訊,也因此在風險的再現與定義上,
難以協助觀眾建構屬於災難的全面性認識,無法建立未來面對類似事件的應變之
道,報導也往往虎頭蛇尾,缺乏對於災後復原的關注,似乎尚不符合期待。

4
如此一來,觀眾對媒體的信賴感與依賴度就會逐漸下降。台灣媒體觀察教育
基金會(2014)觀察媒體在澎湖七二三空難之表現後發現,媒體報導竟百分之百
煽動情緒、訴諸感官之方式呈現事件,對於大眾理解飛安相關知識與訊息毫無幫
助。八成四監察員認為,媒體對於事件相關人士的基本人權不夠尊重,更有高達
九成監察員,對於電視新聞不信任。媒體經年累月建構出的災難報導方式,也讓
民眾日積月累堆積出對媒體的不信任。

貳、研究問題—災難報導的另一種可能


過去針對台灣媒體之災難新聞之研究,大多以文字報導為研究對象,針對電
政 大
視災難新聞之研究相對較少,且多為以內容分析法探討電視新聞災難報導之報導

類型、報導方向、立場與特性(柯舜智,2010;林照真 2009、2013)
,尚缺乏深


‧ 國

入分析電視與呈現手法之研究。

先前研究已發現,電視台的災難新聞報導有以下共通模式:刻意突出災難的 ‧
破損景象、以受難者與死難情形為報導重點,以故事性的報導模式取代資訊性的
Nat

報導模式、電視新聞記者介入式的報導,而非客觀式的報導、災難變得政治化與
sit

全國化(林照真,2009)。且媒體失當的報導,往往為媒體引來諸多批評(臧國
io

er

al
仁、鍾蔚文,2000;陳鳳如,2000;柯舜智,2010;林照真,2013;台灣媒體觀v
n

Ch n i
察教育基金會,2014)。
engchi U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論點主要皆來自以商業媒體為對象的研究,若是悲觀地
就此認定,台灣媒體皆如此不負責任地以報導造成受災者二度傷害,其實是忽略
了還有非商業、非營利媒體的存在。

目前台灣總計共十多個頻道製播新聞,且多數頻道維繫經營的方式是依賴廣
告為收入來源,而廣告之依據正是收視率,讓收視率已然成為台灣電視新聞製作
的共同指標,僅有公視與大愛電視台例外(林照真,2009:8)
。公視為國家支持
之電視台,而大愛電視台為宗教團體佛教慈濟基金會所成立之電視台,宗教團體
為什麼要辦媒體?

5
天主教在華人地區最大的傳播單位的光啟社(馮建三,2008),現任副社長
丁松筠指出,「鏡頭就像一扇門,我們可以透過它到每個人家中作客。」宣「傳」
的不僅只是「教」,而是透過故事讓觀眾思考、傳遞一種價值觀,對人們的心靈
生活有所貢獻,而非收集教友(李禮君、方嵐萱,2008)。同樣地,國內第一份
佛教界創辦之日報《人間福報》
,在創刊當日即以社論〈《人間福報》十大願〉反
映當時在媒體商業競爭、羶色腥亂象下,創辦報紙只因「一心想改善社會風氣、
淨化世道人心……導正社會亂象,建立祥和安樂人間」的願景(轉引自張婷華,
2008)。星雲法師將人間福報定位為:不以宣揚佛教教義、增加信徒為目的,而
是多報導社會的光明面、表揚善行美事,挖掘人們的潛在的智慧與善良本性,共
創祥和溫馨、淨化美好的社會(釋星雲,2010)。可知越來越多台灣當代宗教團
政 治 大
體,選擇透過媒體傳遞社會光明美善、提升人們心靈層次,期望提供觀眾有別於
主流媒體的選擇。 立

‧ 國

事實上,宗教與新聞竟有其相似之處。英國作家狄波頓(Alain de Botton, 2014


/ 陳信宏譯,2014)指出,新聞截稿時間與禱告時間的重疊程度,高得讓人「難

以置信」
,在現今的已開發經濟體當中,新聞的權勢至少相當於以前的宗教信仰。
晨禱成了晨間新聞、晚禱成了晚間新聞,而且拒絕參與新聞共同儀式的人更可能
Nat

y
sit

被視為異端。
io

er

al
黃新生(1985)則指出,電視新聞類似原始部落裡的神話,都傳播著某些政
v
n

Ch n i
engchi U
治菁英的觀點與行動,供給社會的其他成員作指引。從神話的儀式、象徵與結構
來看電視新聞都能得到呼應。進一步延伸在災難中,新聞的儀式與象徵、結構,
為社會大眾建構出現代的神話,廣為流傳,並且達到撫慰心靈的功效。

如前所述,部分學者認為,媒體在災後大量的報導能夠協助社會「淨化心情」

協助眾人從悲情當中掏空釋放、從悲情中重新學習諒解與同情,對民眾災後受創
的心理平復有很大幫助(臧國仁、鍾蔚文,2000)。本研究認為,在災難後,媒
體有如標準作業程序般必定進行的大量報導,如同一種特殊的「儀式」,對社會
大眾起了類似宗教的撫慰作用。短期內密集的報導,讓觀眾對此事感到自己已有
足夠掌握、熟悉、甚至開始麻木厭煩,或許也是另一種協助觀眾復原之策略。透
過這種現代「儀式」,協助社會大眾面對災難、從災難帶來的創痛中復原。
6
本研究認為主要原因可能有二:其一為災難後「負面」報導給人的「負面情
緒」強,但是「中立」與「正面」報導,卻能帶給人們較強烈的「正面情緒」
(蕭
慧芬,2007)。災後的感人故事,透過媒體報導廣為傳遞,能在大眾心中產生溫
馨感受,進而為大眾沖淡災難帶來的悲傷感。而這樣的功能,與宗教在災後扮演
的角色有些類似。

其二,媒體從災難事件當天,到每年周年的主題報導,固定在每年特定期間
播出相關消息,這樣的「媒體儀式」,是可以預期地照時間出現、且能夠被事先
規劃的。藉著這樣的儀式,凝聚社會共同記憶,更藉此將這場災難,轉化為人們
得以預期且規劃的媒體儀式,達到協助人們紓解情感的效應(熊培伶,2009)。

政 治 大
回過頭來看,當商業電視台的災難新聞,飽受批評已成常態之際,我們不能


忘記,新聞並非只有現行商業電視台慣行的方式。災難新聞更絕對不是只有眼淚
與破損,又或者強行在第一時間任意究責的作法。災區的人在災後的生活情況、


‧ 國

在劇變後有什麼需求,又或者他們如何面對傷痛、重新站起,外界能給予受災者
什麼協助,而人們對於災區所供應的金錢與物資有沒有發揮功能…等等消息,也 ‧
是觀眾想知道的,且媒體應該重視的。
Nat

現代宗教團體早已跳脫舊有模式,往往在災後主動協助社會重新恢復秩序、
sit

安定人心,在社會復原中扮演很大角色。在台灣,宗教團體在災難後主動提供協
io

er

al v
n

助的風氣,主要起自九二一大地震,當時包括慈濟、法鼓山等宗教團體,皆前往
Ch n i
engchi
災區協助,後續更參與災區的長時間重建,對災區的關注時間長達四年甚至以上U
(林美容、陳淑娟,2003)。

宗教團體對災難後續之關注,反應在其旗下媒體的報導中。在八仙塵暴發生
至一個月後,多數媒體早已不見相關消息,但隸屬於慈濟之大愛電視台,新聞中
依舊可見氣爆傷患的消息,讓觀眾得知患者後續康復情況,而非只停留在上傷悲
慘的印象。

本研究認為,媒體在災難後所作報導,是能協助社會大眾平復災難帶來的創
傷,又或者是進一步將之推進悲傷幽谷,關鍵在內容,也在畫面。如前所述,畫
面是直擊、或是替代性畫面,內容是加油添醋、又或者是傳遞事實資訊,而主題

7
是爭吵、淚水、錯誤歸因等,易使觀眾產生「負面情緒」的「負面」報導,又或
者是能讓觀眾產生「正面情緒」的「正面」與「中立」報導,給觀眾的都是截然
不同的影響。

如前所述,宗教電視台因為其宗教之價值觀,在報導時所著重的並非收視
率,而是各種影響力,且無收視率與營收之壓力。本研究認為,在電視新聞依
舊是人們災後主要消息來源的此刻,在商業媒體與主流媒體無法滿足觀眾需
求,宗教電視台的報導便凸顯出其特殊價值。

本研究認為,雖然宗教電視台與商業電視台一樣有其組織價值觀,在製作新
聞時也難免受此影響,但相較於在災後報導過多災難造成之創傷的訊息,讓觀眾

政 治 大
產生焦慮與憂慮、擔憂受災者所遭受的巨變與生活該如何繼續,宗教媒體因其宗


教背景,更傾向報導人與人之互助情誼,有減輕觀眾憂慮的作用。

具體而言,宗教媒體會以何種方式、呈現出何種災難樣貌?宗教媒體會不會

‧ 國

因為其宗教精神,讓所做的災難報導更貼近媒體在災難中能盡且應盡之義務?為
本研究欲分析之現象。另外,亦盼望給予媒體從業人員對於災難的另一個思考角

度,在呈現災難之時,還有另一種報導模式、角度與做法。
Nat

因此本研究欲以 2013 至 2014 年,所發生之天災(菲律賓,海燕風災)


、人
sit
io

禍(台灣,高雄氣爆),各一起災難事件中大愛電視台之報導作為案例,分析宗
er

al v
n

教媒體對災難事件之報導方式、關注面向與時間長度,並期待補充現有商業電視
Ch n i
災難新聞研究,以及對於影像之涉獵不足之處。 engchi U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從九二一大地震到八八風災、廬山溫泉旅館倒塌等等事件,幾乎一提到關
鍵字,閱聽人很容易想起特定的關鍵性畫面。甚至幾年後,媒體只要提到這些
事件,必定還是會播放這些鏡頭,它們早已在觀眾腦中刻下深刻印象,即使歷
經多年,主播和記者毋須多言便能觸動觀眾情感。這樣強烈的視覺記憶,正是
透過電視新聞建構出來的。

人們透過「眼見為憑」,建構出對災難事件的認知,於是儘管網路上消息傳
遞快速、可以盡速了解災難的相關情報與狀況,等到有機會打開電視時,還是
不禁被新聞中的現場畫面、人物等,接連的報導與故事給吸引。也讓電視媒體
政 治 大
成為在災難時影響力極大、甚至主導災難新聞的媒體(林照真,2009)。

但是,過去研究已指出,災難新聞即是框架的實踐(林中瑛,2009)。在現


‧ 國

階段台灣對災難的慣行報導模式以外,取材方向異於主流媒體、商業電視台之
宗教媒體,會呈現出何種災難風貌,是本研究關切之要點。 ‧
因此在本章中,將會先探討現行商業媒體建構出何種災難,又透過何種方
Nat

法建構災難。另一方面,宗教媒體重視的訴求究竟為何,是否得以呈現出獨特
sit

的報導,將在此章一一探究、釐清。
io

er

al v
n

Ch n i
engchi U
第一節 災難與災難管理

災難是什麼?社會學家 Fritz(轉引自臧國仁、鍾蔚文,2000,頁 145)在


1961 年提出定義:「一個發生於特定時空的社會事件,對該社會的某一自足區
域造成嚴重損壞,招致人員及物質損失,以致社會結構瓦解,無法完成重要功
能或工作」。也就是說,災難並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事實,它必須對「人類」造
成影響、造成人類的生命或財產損失,得經過人們和它的「互動」,才形成災難
(柯舜智,2010)。

9
災難社會學也有類似看法,認為所有災難都具備社會性質,災難會是災
難,除了物理因素,還有人類的政經文化等等因素,所以「天災也可說是人
禍」(林宗弘、張宜君,2013)。例如,九二一大地震假如發生在杳無人煙之
處,很可能只是最近一次大規模的「自然現象」、「造山運動」,但它卻發生在人
類的密集活動之處,影響範圍甚大,造成人員與財產損失,讓它成為「重大災
難」。

陳百齡與鄭宇君(2011)整理歸納過去文獻指出,如今災難的意義更為多
元而複雜,當代災難除了反應時間短、讓人意外、威脅,更因為高度風險、無
法預知、時間緊迫性,而受到社會高度關注。尤其現代因為全球化、各國互動
緊密,發生在一個地區的災難很可能造成全球影響;科技通訊發展進步,讓災
政 治
難訊息的傳遞較以往更迅速;救災工作在政府和專業單位外,更多非政府組織 大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簡稱 NGO)如紅十字會、世界展望會、慈


‧ 國

濟基金會等組織,積極參與且速度、廣度皆不輸政府,少了政治角力因素,有
時甚至比政府還早抵達現場協助。 ‧
特別的是,近代社會發展出「災難管理」概念,將災難畫分為幾個階段,
Nat

分別有不同的任務與要點,進行管理。包括將災難分為災前預防、災後應變
y
sit

(搶救、安置、重建)等階段,各階段所需時間大約是前一階段的十倍,或是
io

er

al
以三周、六個月、五年(轉引自林宗弘、張宜君,2013),或是直接定義災變後
v
n

Ch n i
engchi U
危機管理時間為三十天,切割為緊急生命救援階段、賑災階段、安置階段、創
傷處置階段與社區重建階段,但可能互相重疊(陳宇嘉,2001)。共通點都是都
將災難管理,視為一種需隨時間而動態改變的任務。為了避免災害帶來的強大
殺傷力,規劃清楚災難管理在每一個階段的任務,才能在災難發生時,將傷害
降到最低(王秀燕,2010)。

將災難造成的傷害降到最低,災難管理被視為關鍵。對災難管理來說,媒
體不適當的報導反而會對災難管理帶來困擾,故媒體報導,亦為管理的要點之
一。就如八八風災後,媒體為了求快、缺乏求證導致錯誤率高,或喜歡報導戲
劇性災難,造成救災上的困擾,甚至誤導救災(林照真,2013),往往引來災難
管理單位極大抗議(林照真,2009)。
10
第二節 災難報導

在災難發生後,災難新聞的數量甚至高達非災難新聞的三倍以上(林照
真,2013)。由於災難造成的破壞,讓災區資訊的傳遞與生活,都變得異於平時
且敏感,在此特定的時空情境之下,人們正需要交換訊息與溝通意見。包括傳
遞災情、查核資訊、表達意見、分派任務、動員人力、調度救災物資,都需要
資訊的交換與更新(陳百齡、鄭宇君,2011)。此時人們較平時更仰賴媒體協助
「打聽消息」,媒體如何報導災難往往直接影響一個社會對於災難的印象、甚至
影響後續所採取的行動,可謂相當重要。

但新聞其實是一種「再現」的產品,透過新聞記者到現場的觀察、採訪,
政 治 大
所寫出的報導,經過編輯的審核、增減,經過主編的排序與主播的播報,所呈

現出來的「事情樣貌」。王泰俐(2004)指出,電視新聞「新聞角度」的選擇,
許多時候是迎合或遷就電視新聞製作流程的諸多特色,因而以偏概全,扭曲新

‧ 國

聞事件原貌。國內外的電視媒體都偏好使用感官主義式(sensationalism),也就
是「羶色腥」的報導方式,來吸引觀眾目光。災難與危機對電視來說相當於

「吸睛的題材」,如果有戲劇化、強烈的視覺影像更「吸睛」。
Nat

y
sit

這經過重重考量設計,篩選加工而成的報導,卻為我們建構出所謂的「災
io

er

難全貌」。雖然,倘若報導讓人有「感覺」、產生想像與情緒起伏,或許能進而
al v
n

Ch n
產生影響力(蔡琰、臧國仁,2003)。但是媒體所看到的災難,都是在事發之後
i
engchi U
靠著建構、回溯、想像災難的當下所建構出來的,只是把本身即具有奇觀之特
殊性的災難,轉換成另一種媒體報導奇觀(熊培伶,2009),事實上對社會益處
相當有限。

壹、影響災難報導之因素

如前所述,災難新聞報導表現不符期待的現況,實乃受到新聞組織與媒體
特性、時間、空間距離、消息來源等因素影響而成,本研究整理如下。

11
一、新聞組織與媒體特性

電視新聞的製作事實上有其先天條件限制,尤其是電視新聞,記者必須在
密集的截稿期前,交出長度(篇幅)符合規定之作品。在作業時間、播出時間
的雙重時間限制下,往往難以把採訪、蒐集與拍攝到的所有資訊全部轉述給觀
眾,只能呈現經過高度篩選與編輯之後的結果。

加上電視新聞畫面的景深與焦距都比電影不足,較難用焦距等手法引導觀
眾注目,因此拍攝時經常只讓觀眾看到經過篩選出的重點,凸顯殘破。加上影
像會「動」的特性,所以特別擅長紀錄有動感的事物、或事物的動態,越壯觀
的越有可能吸引鏡頭而被報導(Richard M.,1992/王亞維譯,1996)。且電視的

政 治 大
播報為口述內容,稍縱即逝,不比文字可隨時回頭讀,因此播報必須夠口語,
讓人一聽就懂。

面對上述多重難題,電視從業人員慣行的因應處理之道,造就電視新聞報

‧ 國

導災難時給人的淺薄印象。儘管能以恐懼訴求、觸動人心為報導方向,以驚悚
畫面為主導,來吸引閱聽人目光,能給予的訊息卻少之又少,難免出現刻意突

出、放大局部災難的破損景象之批評。
Nat

林照真(2009)指出,電視新聞因為收視率,出現以下趨勢:新聞煽色腥
sit
io

化;降低政治新聞比例,增加影劇民生消費新聞,政治新聞以去政治性方式處
er

al v
n

理;報導一般人或名人的瑣事、而非公共事務;新聞戲劇化,靠畫面取勝拉高
Ch n i
engchi
收視率,靠戲劇化的醜聞拉抬收視率。本研究認為,這些趨勢在災難新聞當
U
中,在同樣的收視率考量下亦明顯可見,戲劇性的畫面、災民個人、救災英雄
或是災難中任何個人的故事,都比檢討嚴肅的災難成因或學者訪問來得吸睛,
而且做得越煽情越傷悲,越有可看性,也就越符合電視台的要求;而在報導災
難究因時,挑到可疑的錯誤或戲劇化的醜聞,越會被媒體大肆報導(如八八風
災中,行政院秘書長薛香川的父親節晚餐事件;又如高雄高雄氣爆之際,市長
陳菊是否在按摩、或是多久就趕到市府等等事件)。

法國社會學大師布赫迪厄更曾指出,「電視可以弔詭地以展示來進行隱藏」
(Bourdieu, 1996 / 林志明譯,2002,頁 23)。災難出現之際,正可以讓新聞媒

12
體名正言順地透過報導災難的某一事件,隱藏災難的其他面向,或是其他不欲
人知的事情。2008 年北京奧運前夕,西藏人民起義運動,中國政府之行為在國
際輿論引起一片負面評價,就在此時發生了四川大地震,中國通訊社新華社每
天以七種語言發佈新聞稿,透過一百多個海外分社提供給各國新聞機構(林中
瑛,2012)。中國國營的中央電視台,更以迅速、相較過去高度透明的報導有效
降低地震後謠言傳遞,更讓西藏問題立刻遭到淡忘,中外媒體突然之間一面倒
地對中國表達高度肯定。

對災民受苦難的深切同情、面對天災的勇氣、救助受災者的責任心、和團
結拚搏精神,這些人類共通核心價值超越了種族、文化、意識形態差異,打動


人們的情感。不僅消除人們對於災難帶來的恐懼與悲傷,淨化人們的心靈,更
政 大。但外國媒體的資訊當大
不同程度地改變了外媒對中國的印象(龔聞庠,2008)

部分來源是新華社和中央電視台,而這兩者皆為隸屬於中國政府,中國學者指


‧ 國

出,比起過去刻意營造的國家形象宣傳無法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此次地震
中,媒體成功重塑了中國對外的正面形象(龔聞庠,2008;林如鵬、吳非、馮

韶文,2008;陳嬿如,2008;葉鳳英,2008)。
Nat

商業媒體報導災難,所圖的更可能更多,Klein(2007/吳國卿、王柏鴻
y
sit

譯,2009)提出的災難資本主義(Disaster capitalism),直指商業媒體趁著社會
io

er

al
碰上巨大災害時,舊有的體制與建設遭到摧毀,人們因過度驚嚇而感官失靈、
v
n

Ch n i
engchi U
手足無措之際,資本主義趁虛而入,對公領域進行精心策畫的掠奪,把別人的
災難變成擴大自己利基的基礎,甚至為了擴大利基而製造更多災難。媒體集團
亦可能藉著災難事件對公眾造成的驚嚇、震撼,把握此刻大眾渴望訊息的機
會,重新抓回議題設定權以及意識形態的宰制權(林照真,2009)。

顯見災難新聞,不僅是對災難的報導,而是藉由災難來達到自身目的,在
組織種種預設立場下、透過特定框架與手法,呈現災難相關報導,表達出組織
關切的要點,甚至隱去組織不欲被大眾注意到的要點。

13
二、時間

隨著災難時間拉長,災難報導方式與數量逐漸出現改變。在災難初期多以
記者到現場的觀察發現為主要報導內容,此時與災難有關的都是「新」的,在
混亂、緊急的災難現場,比起寫稿、過音、剪輯再做出一則完整新聞帶
(SOT),最快的方式是直接以記者的現場連線報導(SNG),或由記者在現場
直接在鏡頭前報導(STAND)
,提升臨場感,也因此記者在新聞中涉入、介入
較多。此時記者的製作時間短、壓力指數高。

當災難事件沒有更新的進展,會導致新聞媒體對災難事件的報導數量在短
時間內銳減,此時媒體組織把時段或版面拿來報導更新鮮的話題,已是一種常

政 治 大
見的災難報導模式(Singer & Endreny, 1993, pp. 22-23)。依媒體特性來看,似乎
也是必然之發展趨勢。

Fred Vultee 和 Lee Wilkins(2012, pp.14)指出,災難報導重點隨災難時程

‧ 國

之演進而可分為五階段,分述如下:

(一)警告階段(Warning Phase)
:災難發生之前,消息來源與報導對象以政府
機關為主。持續對大眾、或財產所有人發出警告與相關資訊,提醒預作準備。
Nat

y
sit

(二)影響階段(Impact Phase)
:災難對災區發生影響的時間階段。此時從地
io

er

al
方、中央政府到國家,通常是第一時間的官方發言人。可預見的事情發展還包
v
n

Ch n i
engchi U
括:成立指揮所、協調第一發言人、協助災民事宜、收集信息以幫助評估及時
事件的影響。

(三)立即影響過後階段(Immediate Post-Impact Phase)


:災難造成之立即影響
過後,至災難事態緩和之前。此時災難影響仍劇烈,政府忙於指揮任務外,也
帶入其他服務,志工、非政府組織亦加入工作。政府和私人利益相關者的工
作,逐漸從緊急應對恢復到日常工作型態,政府和私人機構針對災難的資訊收
集工作則持續進行。

(四)恢復階段(Recovery Phase)
:此時已從受創與破壞,邁上恢復之路。政
府通常會退居後,負擔評估損失、協調、偶爾規劃恢復和重建計畫,包括重建

14
政策的擬定,讓工業與公民來承擔環境的重建工作。此時亦要特別注意災後疾
病。

(五)緩和階段(Mitigation Phase):災難帶來的破壞已大致復原,災難帶來之
緊急迫切性皆已獲得緩和。政府需要擬定相關的長遠計畫,包括公共政策的評
估和創造等,以減少未來類似事件造成生命財產損失。

Vultee 和 Wilkins 並且建議媒體從業人員,政府和災難的關係既然如此密


切,新聞記者可以藉著此時程,預測後續故事中的共同威脅,或是探討政府有
沒有做好他們的工作。

從此觀點出發,新聞媒體在災難後的報導,不但隨各階段救災重點的不同
政 治 大
而演進,更扮演一個監督的角色。透過不斷的追蹤報導,督促政府與相關單位


對於自己的任務更加謹慎且負責。台灣現行媒體的運作,表現又是如何?


‧ 國

在報導颱風新聞時,媒體多集中在報導颱風的侵襲與影響(胡幼偉、陳嘉
彰,2002;陳佳君、陳寧、林巧璉、蔡紀眉,2010),對照 Vultee 和 Wilkins 的

研究即為災難的影響階段、立即影響過後階段,對於災難造成災後之前後皆不
重視,且災後報導數量皆在短時間內減少,桃芝與納莉颱風在海上颱風警報十
Nat

五天後即不再被報導(胡幼偉、陳嘉彰),八八風災則是在八月十號小林村消息
sit
io

傳出後報導數量才增加,且僅維持一周高峰,九月後只剩零星消息(陳佳君等
er

al v
n

人)。此時不代表受災的區域與人民已經恢復,而是對於媒體而言,事情不再有
Ch n i
engchi
劇烈變化,政府與相關單位之工作已由緊急應對恢復至日常工作型態,媒體主
U
管與從業人員認為此時已「沒有新的可以報」。

對於海外發生之重大災害,台灣媒體關注更加有限,杜玟玲(2005)的研
究指出,在造成南亞多國重創的南亞大海嘯中,台灣主要通訊社中央社之報
導,以海嘯隔天的數量最多,占全部 1530 則中的 7.7%,直到 12 月 30 號為止
的這四天,為第一個報導高峰期。報導期間維持約兩個月,共出現三個高峰
期,每一次的報導數量都比前一次高峰期少,在第三次高峰期(2005 年 1 月 10
日)後,報導數量持續下滑,至 2005 年 2 月 25 號之後,中央社便沒有再針對
南亞大海嘯做追蹤報導。

15
若再把時間軸拉長,熊培伶發現(2009)台灣媒體對於災難報導有其循
環,重大災難事件往往會被列入媒體「行事曆」中,往後定期針對災難進行回
顧。以九二一為例,每年九月同一期間,媒體便會再做一次回顧報導,探討災
難後續、政策施行等。

三、空間距離

媒體對於災難的報導期間長短,也常受空間距離影響。如九二一大地震,
台灣、中國與香港媒體報導就有明顯差異,大陸與香港的報導數量在短期內銳
減(中國兩份報紙皆在 25 號就降到五則以下,香港報紙在 24 號降到 20 則以
下,29 號降到十則以下),台灣報紙到 9 月 30 號報導的數量與比例,只降到先

政 治 大
前九成,10 月 6 號則再降到七成以下,但是從地震發生的次日到三周後,台灣


報紙中相關新聞比例依舊遠高於香港與大陸。而報導量減少的同時,排在重要
版面的報導數量也減少了,顯見對於地震的重視程度下降(柯惠新、劉來、朱


‧ 國

川燕、陳洲、南雋,2005)。

換個角度來看,台灣與中國通訊社:中國新華社與台灣中央社對於四川五

一二之報導,中國新華社因為國家直接受地震影響,報導數量在災後九天內仍
Nat

屬穩定成長,而台灣的中央社,則屬於間接受影響地區的媒體,對於災難新聞
sit

的議題,短短九天內就可以看出有潛伏期、上升期、高峰期與衰退期(林中
io

er

al v
n

瑛,2009)。這並不代表台灣對於災難新聞特別不重視,而是非災難發生國對於
Ch n i
災難相關消息,關注程度自然不及災難發生國。 engchi U
此外,與災難發生地點的空間之遠近距離,民眾對於災難欲知之需求便不
同,會使媒體呈現出不同的內容。台灣是發生地點,最重災難的慰問和救災;
中國媒體偏重於災情、原因與影響;香港媒體較重視描述災情細節、受災者,
報導較重感官(柯惠新等人,2005)。可見會影響媒體報導方向的不只媒體組織
文化,還包括媒體所屬地點的風俗民情、文化情境、媒體風格,都會讓媒體展
現出災難的不同面向。

又如,同樣一個珊迪(Sandy)颶風,國際新聞網站《BBC World》和牙買
加新聞網站《The Gleaner》之報導即有明顯差異:在《BBC World》中,將珊

16
迪颶風定義為一般風災,是一場主要襲擊美國、同時襲擊加勒比海國家的風
災,美國的政經狀況因此大受影響,重視此災難的影響性;在《The Gleaner》
報導呈現的珊迪颶風,是場重創加勒比海經濟與民生的重大風災,《The
Gleaner》的報導顯露出當地媒體的封閉性,從消息來源到事件主要當事人與處
理者,都以加勒比海當地為中心,主要重視的則是風災對當地居民生活的影響
(顏賽芬,2013)。顯見媒體對於一場災難所採取的不同框架,透過其新聞敘述
與呈現手法,能讓一場災難展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四、消息來源

布赫迪厄(Bourdieu, 1996 / 林志明譯,2002,頁 35-37)曾批判,提供

政 治 大
「消息」給大眾的記者,其實大多是透過所謂的「『消息』來源」得到「消


息」,這也導致訊息的平整化和同質化。

消息來源指的是接受記者訪問、提供給記者消息之人,若記者選擇消息來

‧ 國

源有明顯偏向,無法報導公正、展現社會現實,對新聞可信度造成傷害,可惜
國內外的新聞媒介都有明顯的消息來源偏向(羅文輝,1995)。

消息來源往往隨著報導主題而有所變化,電視新聞在報導颱風新聞時,現
Nat

場觀察報導偏向以記者作為主要消息來源;但在談及專業資訊時,消息來源集
sit
io

中在包括氣象局、政府單位、學者等專家,利用專家身分背書、強調權威性與
er

al v
n

提高可信度(柯舜智,2010)。本研究認為,不僅颱風報導,在一般災難新聞亦
Ch n i
engchi
有類似情況,且各家電視台有類似傾向,差異並沒有想像中大。
U
消息來源亦會隨著時間出現變化。杜玟玲(2005)發現,災難初期的消息
來源完全集中在災難的處理者或有能力處理災難的相關人員;到了後期,消息
來源漸漸出現能夠對災難發表評論的學者專家;而直接或間接受到災難影響身
家安全的受災者反而只有偶爾會成為當日主導角色,最不容易成為新聞框架主
角。

陳佳君、陳寧、林巧璉、蔡紀眉(2010)發現,國內四大報在八八風災之
報導中亦出現同樣情況:「權威消息來源」是主要消息來源,尤其在災難發生前
最為明顯,其次為地方政府、災民、民間企業與民間團體。此外,學者專家與
17
研究單位也是媒體常見消息來源。其中災難發生前,消息來源主要為中央政府
(氣象局、行政院部會);災難發生初期,逐漸從中央政府轉移到兼顧地方政
府;災難擴大期各報出現不同,包括學者專家與研究單位、災民;復原與重建
階段各報的主要消息來源回到以中央政府為主,但消息來源也變得多元,包括
災民、民意代表、民意機構和民間企業與民間團體、網路消息、學者專家與研
究單位。

這情況並不難理解,災難後的新聞重點,從第一時間的受災情況、救災情
況、救災進度等,隨著災難時間軸的推移,記者的鏡頭逐漸到深入各地受災情
況、居民的受災情況等,接著探討導致災難成因、後續復甦評估與建議等,媒


體一路隨著災難事件的演進,以「事情最新進展」、「新事件」為新聞,報導
政 大
方向與災難管理階段相類似。而每個階段可以做為消息來源、受訪者的代表人
物,自然有所不同。


‧ 國

必須重視的是,消息來源的採用往往反映媒體組織的價值觀,藉由報導達
到組織特定的傳播目的。林中瑛(2012)以新華社對 2008 年川震的報導為例, ‧
指出消息來源的選擇,能形塑災難新聞主題的話語權。新華社在提到救援慰
Nat

問、政府行動時,主要消息來源為黨國處理者,凸顯出政府主導災後新聞報導
y
sit

和災難詮釋行動,而新華社所引述的第三者,發言多是正面態度。
io

er

al v
n

江靜之(2014)發現,消息來源的身分常常被用來確立其發言的正當性與
Ch n i
engchi
重要性,且記者在報導中,得以透過口語敘事賦予發言的正當性,再透過影像 U
畫面加以補充。

貳、災難報導要素

媒體透過新聞報導,傳遞出其組織重視、欲傳遞的觀點,透過文獻檢閱可
以發現,包括:報導內容的選擇、報導方向的拿捏、報導主角的挑選、報導中
針對災難的歸因/責怪對象,以上種種皆為構成一則報導之要素,在報導前的
篩選,在報導產生的同時,即是框架的展現。

18
一、報導主題/內容

報導主題與內容可說是新聞媒體「替民眾篩選、過濾」的事件重點,透過
此項能了解媒體對一事所關注之焦點。

國內報紙對於一般颱風之報導,在颱風釀災後偏向報導災民的死傷與災清
滿目瘡痍景象,後續以中央及地方官員如何救災,與災民清理家園為報導重
點,復原階段最常出現的是受災與救災故事(胡幼偉、陳嘉彰,2002)。至於重
大災情發生後,紙媒則最在意善後行動,與政府政策、災因與責任歸屬的調
查,另外受災者故事可能門檻低且容易催淚,報導數量也超過一成(陳佳君等
人,2010),但都缺乏結構概念,難以提供民眾對於災難的全面性資訊。

政 治 大
至於電視新聞,在報導颱風時主題以災情現況最多,比例高達四成四(柯


舜智,2010),其次是生活資訊、花絮與災情回顧。當颱風帶來重創,以八八
風災為例,電視媒體最關注的是「災難管理」,占二成八,故事性災難新聞

‧ 國

(12.5%)居第二位、其他還有災民新聞(12.4%)、災情報導(12.3%),救災
行動也有 10.7%(林照真,2013),且不同電視台卻有報導主題相似的情況,因

此林照真認為,國內電視災難報導已經出現同質化的模式,無法呈現多元性。
Nat

其實報導主題也會隨著災難時間階段而轉變,陳佳君、陳寧、林巧璉與蔡
sit
io

紀眉(2010)的研究就發現,對於莫拉克颱風之報導,在颱風侵襲前只有簡單
er

al v
n

的颱風預報,但是颱風登陸且造成災害後,報導開始出現變化:
Ch n i
engchi U
(一)莫拉克颱風致災之際,報導偏向「殘破、死傷」,《聯合報》與
《蘋果日報》偏重「災難現場報導」,《自由時報》聚焦「死傷、財產損
失」。

(二)災難擴大(8 月 10 號),災區對外交通搶通,救難人員進入災區搶
救發現嚴重災情,報導數量才開始突然增加,此時各報差異明顯。《中國
時報》在「善後行動與政府政策」的報導上,明顯多於其他主題,其他三
報同樣偏重「災難現場」之外,《聯合報》還重視「救援行動」及「災因與
責任歸屬調查」,《自由時報》則是「善後行動與政府政策」及「受難者故
事」,《蘋果》則強調「傷亡與財產損失」及「受難者故事」。
19
(三)災害重建委員會成立(8 月 16 號),此時各報之報導數量已不多。
各報都特別著重「善後行動與政府政策」及「災因與責任歸屬調查」,但是
《自由》多報導「救援行動」,《中時》和《聯合》在這階段也特別著重
「中國反應」、「捐款」及「愛心賑災」。

二、報導立場

針對同一主題採取不同的報導立場,能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報導。紙媒在報
導颱風新聞時,多數正反並陳,不過負面報導多過正面,當災害發生、災難擴
大時,報導就偏向負面報導(胡幼偉、陳嘉彰,2002;陳佳君等人,2010)。而
電視新聞在報導災難管理訊息時,立場以負面的比例最高(林照真,2013)。

政 治 大
事實上,在災難後正面的報導意義十足,這些正面故事具有療傷止痛作


用,且此時感人故事特別容易廣為流傳。就如八仙塵爆中,「護唇膏女孩」、「豪
哥」、「奇蹟男孩」等讓人耳熟能詳的受災者故事,某種程度上都協助人們從八

‧ 國

仙塵爆的震撼、恐怖絕望中,轉移焦點到微小的正面故事上,帶來救贖。這種
情況在災難發生後比比皆是,九二一大地震過後,新婚、新生兒等溫馨喜悅的

故事,醫護、志工與救災人員的付出等正面新聞,都是安撫人心的良方(徐明
Nat

貞,2013)。因此在災難最緊急時刻過後,媒體常會報導正面新聞,此舉與民
sit

俗、宗教相似,在災後發揮安定力量。
io

er

al v
n

三、新聞主角
Ch n i
engchi U
怎麼樣的人物可以成為報導中的主角?若從故事角度來思考,Hart(轉引
自臧國仁、蔡琰,2007,頁 255)指出最好的新聞故事應包括以下特質:

1. 具吸引力的主角,
2. 面臨著挑戰或糾葛於衝突,
3. (因為)某件事情的發生(於)
4. 某情境
5. (而造成)主角原本的情境改變。

20
對比上述定義,本研究認為在災難新聞當中,「災民」、「災區」、甚至「災
難本身」等報導主角,往往符合上述特質,且媒體報導時常特別強調這些部
分,將之視為「新聞點」。

在災後兵荒馬亂的現場挑出主角,最迅速的方式就是遵循媒體組織的報導
方針,此時主角的選擇可看出媒體組織所重事物之差異。例如八八風災中,《蘋
果日報》以「災民」比重最高,「受難者故事」也較多;至於以「災區/災情」
為主角的報導,在《聯合報》、《中國時報》和《蘋果日報》三報皆佔 10-15%;
《自由時報》可能較重視民意代表的意見與監督,有比其他報多的「民意代
表」主角。「官方機構」則四大報都佔兩成左右比例,可能與八八風災災情擴及

政 治 大
全國有關(陳佳君等人,2010)。


報導主角會隨災難階段而轉變,颱風初期主角以災民、政府官員、官方機
構及救難人員為主,颱風過後的復原階段,主角則以災民及官方機構或政府官


‧ 國

員為主(胡幼偉、陳嘉彰,2002)。

只是媒體在塑造主角形象時,似乎往往帶著刻板印象,林照真(2013)的

研究發現,以「災民」為主角的電視新聞中,高達五成六採用悲情式報導,且
Nat

記者會以特寫鏡頭拍攝災民的眼淚、激動哭喊,在報導中介紹災民生平背景,
sit

並強調天人永隔的遺憾來帶動觀眾情緒。在碰到民間傳統的頭七、招魂等儀式
io

er

al v
n

之時,災民情緒往往更加悲淒,眼淚更加密集,也被認為更有新聞點。
Ch n i
engchi
相對的,對於在災難中成功逃生、或是帶來一些光明希望的事蹟,媒體傾
U
向將其特別放大,經常也傾向將主角以英雄形象呈現。解構媒體在九二一大地
震中,報導生還者孫氏兄弟的方式,宛如英雄神話故事中,「受難—歷劫—回
歸」的情節,且在主新聞之外,事件中的細節,還有親友與各界的反應、救災
人員因此士氣大振等周邊事件,此時都足以變成配合稿,滿足讀者的好奇心
(徐明貞,2013)。本研究認為,這樣的奇蹟事件不僅讓聞者感到驚訝,也因為
看到這樣的英雄化人物與事蹟,而讓大眾從災難的絕望與創痛中,感到希望與
安慰,透過周邊報導建構出事件更多細節,有效舒緩人們在災難中對資訊的渴
求。

21
四、歸因/責怪對象

陳佳君等人(2010)發現,在八八風災後,台灣四家主要報社的報導,並
非每一則報導都牽涉到災難成因、責任歸屬,超出五成「無責怪對象」,其次為
包括行政院等中央層級的政府機構「中央政府機關」。但歸因對象亦受各組織意
識形態影響,《自由時報》批判「總統」高達 11.7%,為各報之冠,
《中國時
報》則對「總統」和「中央政府機關」批評最少。《聯合報》則因為特別著重學
者與研究單位意見,對「自然」的責怪明顯高出其他三報。復原重建階段,批
評對象依序為「中央政府機關」、「總統」,《自由時報》最明顯,《聯合報》對
「中央政府機關」批評高居各報之冠,《中國時報》最少,《蘋果日報》則加進

政 治 大
對「軍方」、「支援團體」與「民眾」的批評,究責對象最為多元。


胡幼偉與陳嘉彰(2002)則發現,不管是在颱風侵襲或復原階段,災因檢
討或責任歸屬調查,都不是四報最常出現的報導主題,大部分新聞都沒有立場


‧ 國

偏向或責怪對象,但是也有少數涉及政黨藉機進行的政治角力。顯示歸因對
象,確可反映媒體組織價值觀。 ‧
Nat

y
sit

參、影音呈現形式
io

er

al v
n

媒體並非中性的訊息傳遞中介,電視新聞的取景、剪接、故事編輯、口
Ch n i
engchi U
音、聲調強弱高低變化等等,都會編碼出訊息內容以外的意義(Marita Sturken
& Lisa Cartwright, 2009 / 陳品秀、吳莉君譯,2013,頁 248-252)。

王泰俐(2004)發現,媒體慣於使用感官新聞的方式,即是羶色腥的操作
方式,加強觀眾對於此則新聞的「感受」,以吸引觀眾目光停駐,進而得到收
視率。透過新聞的敘事手法、影像運用、音樂、音效之運用,皆可加強新聞中
感官新聞的傾向,但若是掌握失當,往往流於煽情而為人詬病。而電視新聞在
呈現在災難時,是否刻意試圖觸動觀眾內心,也就是使用煽色腥的操作手法?
過去針對災難新聞之研究較缺乏針對敘事手法、影音聲光之分析,也就難以判
別。本研究以過去相關研究做基礎,拼湊影音呈現形式之探討,以下分述之。

22
一、敘事手法

研究發現,電視新聞中採用的敘事風格,反應其組織所欲呈現的報導風
格,媒體透過敘事,呈現或助長煽動情感之內容,傾向羶色腥的感官新聞風
格,已被大量使用在媒體報導中(王泰俐,2004;牛隆光,2011)。

牛隆光(2011)發現各新聞台的新聞報導形式、節奏、拍攝類型、鏡頭類
型、敘事特徵,都有差異存在。以東森、中天、三立及 TVBS 為例,雖然各電
視台都會因不同主題採取不同新聞表現風格,但是各家對同樣新聞主題的論述
風格卻趨向一致,呈現出封閉競爭的新聞論述結構。論述風格方面,三立最常
使用非倒寶塔的寫作形式,並使用非正常速度的播報方式報導各類新聞,以其

政 治 大
吸引觀眾注意力,中天也採取類似作法。激烈的市場競爭讓電視新聞台過度操


作新聞論述的形式,刺激閱聽人的感官與情緒,藉此提高收視率。

王泰俐(2004)發現,敘事模式和感官新聞有顯著相關性,在製作感官新

‧ 國

聞時,「表演展示者」(24%)最常出現,其次為「說故事者」(9%),「資訊傳
遞者」(1%)極少;而非感官新聞的主題時,「說故事者」(32%)最常被使

用,其次是「資訊傳遞者」(29%)。也就是在電視台製作新聞時,越想強調感
Nat

官、戲劇張力的主題,記者的包裝設計與涉入就會越多,以下根據王泰俐提出
sit

之三種敘事手法稍加說明。
io

er

al v
n

(一)資訊傳遞者:以傳統新聞敘事模式報導新聞。倒金字塔型,先交代清楚
Ch n i
engchi U
5W1H(人 Who、事 What、時 When、地 Where、為什麼 Why、發生經過
How),營造觀眾對資訊或知識的渴求,再依照新聞的重要性報導細節。針對普
羅大眾的新聞節目,記者半數以上選用較傳統的這種手法。

(二)說故事者:依據故事性的手法重新排列組合新聞元素。通常首段以報導
個案呈現新聞重點,接著強調個案的戲劇性與衝突性,營造觀眾看新聞的愉悅
感、分享懸疑、戲劇經驗。較重視深入探討事件的新聞節目中,記者六成以上
採此方式。

23
(三)表演展示者:報導重點不在記者敘事,而在報導中特意營造各種不同視
聽覺的刺激、吸引觀眾目光,造成閱聽人強烈印象。感官主義(羶色腥)風格
強烈的新聞節目中,記者八成偏好採用此模式報導新聞。

這些商業電視台平日展現新聞的敘述手法,在災難報導中,也可能出現,
藉此提高觀眾對報導內容接受的程度。

二、影像運用

陳其銳(2006)指出,電視新聞以影像作為表達情緒工具,影像的意義來
自它的流動意念,不但具有凝視性,也具備了蒙太奇的影像風格,電視新聞之
影像所展現的風格與形式能傳遞感動,而電視新聞的「紀實」特性,讓影像流
政 治 大
露出真實情感、更容易呈現感動。影像的剪接能產生蒙太奇效果之外,在利用


剪接串聯情感時,必須強調其中的因果關係,電視新聞的影像最著重的不是藝
術性,而是活動過程、描繪情感的形成過程,「否則觀眾不會感動」。

‧ 國

新聞欲呈現給觀眾之感受,往往需要靠影像來輔佐,例如以現場或模擬現

場報導方式,強調新聞的現場感,以較多特寫鏡頭,情感煽動性則較高(牛隆
光,2011)。且電視新聞影像鏡頭策略使用地越頻繁,感官主義形式的強度也越
Nat

高。在影像策略部分,傾向「八卦式」新聞節目的會大量使用鏡頭推進、推
sit
io

遠、左右搖鏡、搖晃鏡頭、光暈效果、失焦效果、偷拍鏡頭等影像策略,大量
er

al v
n

採用類似 MV 或電影的手法來刺激閱聽人的感官。而後製視覺效果方面,包括
Ch n i
engchi
轉場和非轉場效果,傾向感官主義的新聞節目,較偏好使用較多的轉場與非轉
U
場效果,意圖在刺激閱聽人感官經驗、增加涉入感與其對新聞報導的感受,也
就是說,透過大量包裝可以增加閱聽人對報導主題的感受程度,影音包裝手
法,成為電視台形塑事件的最佳手段(王泰俐,2004)。

本研究認為,上述手法運用在災難新聞中,也可透過替觀眾篩選、呈現的
視野,營造出觀眾對災難的認識。例如,若以感官新聞手法來呈現災難,則可
能透過大量模擬鏡頭、鏡頭推進、推遠、左右搖鏡、搖晃鏡頭、偷拍鏡頭等等
影像策略,來加強觀眾的感受程度,或是利用較多特寫鏡頭,讓觀眾看到更多
細節,進而對影中事物投入更多情感。

24
蕭慧芬(2007)透過實驗得出,災難等悲劇性新聞,會讓觀眾印象深刻的
影像元素為:驚悚、色調明亮、現場音強、畫面時間長。影像策略則為:馬賽
克、跟拍、仰角、特寫。且在新聞整體架構中,對氣氛醞釀、事情發生焦點的
印象,遠大於對背景交代、事件收場的印象。

在報導災難新聞時,媒體從業人員認為不可缺乏的鏡頭,通常包括鎖定受
損嚴重、殘破區的特寫、災區較廣的鏡頭等,還包括災民的反應,隨著災難時
間拉長,新聞重點轉向拍攝人物講述故事,人物同樣要有特寫、有訪問。經過
剪輯之後,呈現在觀眾面前,要「感人」或是「驚人」的訴求,往往就會讓媒
體從業人員製作出不同風格的新聞與影像。

政 治 大
必須注意的是,過多刺激性鏡頭,很可能反而讓觀眾陷入負面情緒、甚至


變得麻木,蕭慧芬(2007)建議,文字鋪陳上應以「交代事件」為準則,避免
過度戲劇化。並且使用替代性畫面,取代太過震撼的畫面。透過這樣的改變,


‧ 國

避免造成觀眾過多心理負擔,本研究將此一併納入分析考量。

三、聲音運用

對話、旁白、音樂、音效與環境音,都能影響觀者對影片的理解(陳明
Nat

珠,2010,頁 59)。本研究認為,新聞製作流程中,最能夠展現製作者意識的
sit
io

聲音包括記者之過音、現場音、音樂與音效之運用。根據王泰俐(2004),本研
er

al v
n

究整理如下:
Ch n i
engchi U
(一)記者過音

文字記者之過音即為新聞影片中旁白之素材。由文字記者將寫好之稿子念
出,由攝影記者錄下,攝影記者再將過音與新聞影像剪輯在一起,製成一則完
整報導。記者在過音時採取之語調、語氣等方式,也是一種訊息的傳遞。

偏向羶色腥式報導中,記者八成會採用較誇大的「干擾性」過音,以戲劇
性、聲調高低差極大、抑揚頓挫明顯的語氣,再加上主觀性語助詞,講述新聞
故事,試圖干擾或引導閱聽人感受現場。較客觀的報導方式中,記者則九成會

25
傾向使用「非干擾性」過音,以冷靜、客觀、平穩的聲調傳遞新聞資訊,引導
閱聽者理解故事內容。

(二)音樂與音效

透過聲音的鋪陳,能為電視機前的觀眾塑造出新聞現場的真實感,例如現
場自然收錄的聲音;或是透過音樂鋪陳、後續剪輯製作時添加的音效等,吸引
觀眾注意、或傳遞某種特定情緒。若使用強烈、具有震撼效果的現場音,例如
救護車聲、家屬哭號等事件現場的聲音,會在觀眾心裡留下深刻記憶。

拍攝現場發生的聲音,包括「新聞現場的背景自然音」,用來呈現、加強新
聞的現場感,替觀眾營造臨場感;「新聞主角的現場自然音」,為新聞主角在新
政 治 大
聞拍攝時的所說的話、發出的聲音,而非在訪問時較刻意說出的話語。


而在後製部分,包括「配樂」,在剪輯時加入有別於現場自然音的音樂效


‧ 國

果,配合段落情緒、或是記者期望營造出的情緒而選擇,藉以涉入觀眾情緒、
或吸引觀眾注意;還有在後製時加入的「後製人工音效」用來增強注意及新聞

戲劇性。八卦式節目因為感官主義成分較高,有非常明顯的後製聽覺感官製作
傾向手法。
Nat

y
sit

聲音若運用得宜,能夠讓場、景的轉換更為順暢,而不會打斷觀眾情緒。
io

er

al
故聲音的使用,不只能看出攝影記者的功力與用心,更是影響一則報導品質的
v
n

Ch n i
一大關鍵。
engchi U
因此,若想讓觀眾感受到災民的悲戚,記者口白的聲調可能會偏向感性、
搭配上感性的配樂;或是以戲劇性的語調,陳述災難發生情況,搭配上節奏緊
湊音樂、甚至配上適當音效。這些都不是在災難現場拍攝到的災難情況,而是
事後為了增加觀眾感受而加在事實之上的「配件」。

26
第三節 宗教與災難

壹、宗教之興起

有人的地方,就有宗教(傅佩榮,1998)。魯迅(1924;轉引自徐明貞,
2013)曾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提及,「昔者初民,見天地萬物,變異不常,其
諸現象,又出於人力所能之上,則自造眾說以解釋之,凡所解釋,今謂之神
話。」幾乎所有古代文明都能找到與洪水、地震神話相關的故事(徐明貞,
2013)。在人類文明與智能發展到足以了解天災與自然現象之前,面對難以解釋
的災難,人們以豐富的想像找到「災難成因」,編織了一個神的系統,建構出一

政 治 大
個能力比自己高出許多、更高層次的宰制者,合理化解釋自己面對災難時的無


能為力。也因此世界上幾大宗教的出現,幾乎都和苦難有關(吳汝鈞,2013)。

雖然人們文明逐漸發展,但是現實上種種限制、多種不平等壓迫、災難等

‧ 國

等,讓困在現況中的人們逐漸產生對來世的美好幻想,在現實中沒有的美好在
未來都能夠獲得,人們開始相信另一種存在,能夠替他們主持公道。於是自古

以來,世界各地的人們隨著其文化與思維能力發展,對於自然與生活的理解與
Nat

詮釋,形成了各自的宗教,讓宗教信仰有許多面向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
sit

宗教也可以說是「人的意識型態之表現」(Alain de Botton, 2012 / 陳信宏譯,


io

er

al v
n

2012)。儘管各地區的人們對於自然、社會各有不同想像,而產生不同的信仰對
Ch n i
engchi
象,但是共通點卻是:這些宗教所信仰的對象,都有一種超乎常人的能力。祂 U
們能做到人們做不到的事,人們相信祂們主宰世界,決定人們的命運(吳汝
鈞,2013)。

這時的宗教和道德密不可分,往往將自然現象甚致災難,解讀成神靈的力
量所造成,隨著對神聖力量崇拜而產生的種種禁忌,形成最初的社會約束力量
(鄭志明,2010)。接著人們發展出早期的宗教儀式,透過祭拜與神靈溝通,期
盼減少災害,這些對神靈的態度也記錄在神話中,透露出一種不屈服、不認輸
的態度。儘管隨著時代變動,人遇到的問題也跟著改變,就算遇到地震、海嘯
極嚴重的自然事故、災害,人們也不屈服,而且在這樣的情況下,神話就更有

27
發展空間,提供給人們希望(吳汝鈞,2013)。到了君權時代,災難等異相則成
了天、神,對人(通常是主政者)失當行為的回應,文人將天擬人化成為「人
格天」,期望藉由祈禱途徑將百姓的苦痛傳達給上天的「天人感應」關係,顯現
在文人的詩句中(徐明貞,2013)。

到了現代,宗教依然展現其獨特重要性,狄波頓(Alain de Botton,2012 /
陳信宏譯,2012)指出,宗教中某些巧妙的概念,正可平撫人們在生活中最頑
強也最缺乏關注的苦楚。例如基督教與天主教的聖母瑪利亞、中國佛教徒的觀
世音菩薩、古埃及的伊西絲、希臘的狄蜜特、羅馬的維納斯,都是讓人重新回
憶起早年母親與溫柔擁抱安慰的溫柔管道。

政 治 大
尤其在面對生死這種難解的苦楚之際,人們通常能做的就是訴諸宗教,祈


求能夠藉由宗教交代生死問題(尉遲淦,2002)。世界各大宗教雖然各有其獨特
的死後信仰,卻一致肯定死亡的未盡性,提供人跨越死亡的希望,讓人們相


‧ 國

信,生命在死亡之後還有某種與此生連續的死後生命存在,而這種連續性給予
短暫的人生無可替代的意義(黃懷秋,2010)。 ‧
宗教更提供人們面對死亡的悲傷療癒功能,以信仰的觀念與行為化解人們
Nat

面對死亡時的情緒糾葛,殯葬則是以禮儀的程式與操作(儀式)來跳脫死亡帶
sit

給人們哀傷悲痛(鄭志明,2010),透過心理干預機制產生作用,可說是最有效
io

er

al v
n

的個人情緒調節機制(鄭筱筠,2012)。
Ch n i
engchi
特別是碰到突如其來、巨大又悲慘的災難之際,人們平穩的日常秩序受到
U
破壞,災難造成的傷害,超出過去生活經驗,人們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卻又不
得不面對,無可奈何、無能為力之際,宗教提供了一盞明燈。尉遲淦(2002)
以親人遭逢災難意外離世為例,指出人們複雜的心理變化,會從難以接受到希
望為親人做些什麼,此時宗教提供一個解釋,讓人們用來說服自己、接受事
實,並透過儀式,感受到「自己還能為親人做些事情」。親人雖然遭逢死亡,卻
能夠透過宗教的護持,讓他們有機會住進「極樂世界」,這種把不幸轉化為轉
機、化死亡為完成的想法與作法,是宗教在災難中對人心的最大助益。

28
宗教提供苦難中的人們一個出口,又或者給人們一個理由去理解災難,給
人們一個方向去面對災難。因為災難造成嚴重的後果,不只造成人身傷亡,更
造成強大的心理衝擊和長久的情感傷痛,這些讓人們百思不得其解、超出自己
能力控制範圍的事情,從宗教角度看來,卻都可以從宗教本身的意義系統當
中,找到合理的解釋。

鄭志明(2010)指出,各宗教依其信仰中心可粗略將分為兩大類:第一類
以神格化的「神」來做為超自然的最高象徵,肯定其全知全能,是宇宙至高無
上的靈體、甚至是絕對唯一的真神,例如基督教、伊斯蘭教;第二大類是以抽
象化的「道」來做為超自然存在的最高象徵,肯定宇宙萬物間有著共通的原理


法則,宇宙最高實體不是獨一無二的,而是貫通於天地萬物之中、也表現於人
政 大
性之上,例如佛教、道教,強調人人都是相應於宇宙的靈體,人皆有佛性、皆

能成仙成聖。以下分別以基督教與佛教為例,稍作解釋。


‧ 國

一、以神格化、絕對唯一的「神」為最高象徵。

以基督教為例,「在耶穌基督改變我們之前,每個人都是罪人」(Cymbala,

2002 / 楊高俐理、黃嘉珍譯,2002)。卡森(Carson, 1991 / 何醇麗譯,1997)
Nat

研究聖經中苦難的奧義,指出災難是神「召人悔改」的誘因,有如神的擴音
sit

器,要人們注意自己的罪惡與命運,如果人不悔改,就將面對公義的審判。上
io

er

al v
n

帝也會給他的子民「管教」的苦難,包括戰爭、瘟疫、疾病、與親人死別等等
Ch n i
engchi
諸多惡事,信徒在這種情況下無法明確感受到神的存在,這種情況下信靠祂, U
是成為全權神的信心之子必經的過程。

美國九一一事件過後,宗教發揮極大的平復人心力量,基督教牧師辛傑米
認為,這是「豐收的季節」,全世界幾百萬人的思想因為這場災難帶來的創痛,
開始轉向這位看不見的、永恆神的存在,以及生命深處的奧秘,雖然人們處於
悲慟、恐懼及在費解事件中遍尋不著答案之際,卻正是全心敬拜神的時候
(Cymbala,2002 / 楊高俐理、黃嘉珍譯,2002)。

二、抽象化的「道」做為超自然存在的最高象徵。

29
以佛教為例,佛教認為世間萬物,本就「成住壞空」,指「成劫(成立
期)、住劫(存續期)、壞劫(破壞期)、空劫(空漠期)」,四期之間不斷循環,
而住劫與壞劫中,分別有三種災厄(《長阿含經》卷二十一〈三災品〉)會發
生,視變化與災難為自然循環中的一部分。

而佛教的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一切皆空,即指出苦
是常數、樂是變數(吳汝鈞,2013)。人生本來就無常,人們必須學著去接受、
與變化共處。

另外亦有因果報應的觀念,認為如果有什麼樣的業因、必定會產生什麼樣
的果報,人如果造業、產生的業力是巨大的、不可消除的(張英,2011),而且

政 治 大
因為佛教的輪迴觀念,認為現在的惡果可能來自過去幾世積累,現世的惡行也


可能導致往後幾世的災禍。若是人與人共造的業,即稱做「共業」,造成的惡報
將由人人一起承擔。部分佛教團體會以業報觀念來詮釋災難,認為災難即是因


‧ 國

為眾生所共同創造的「共業」。

如前所述,不論哪一種宗教,都以其教義為基礎,闡述出各自對於災難的

解讀,而且各個宗教中不同教派,還會有不同看法,相同之處在於都提供信徒
Nat

面對災難的支持與「答案」。例如佛教認為宇宙萬物都遵循因果,把巨大的自然
sit

災害解釋為共業,是眾人的想法共同形成、而產生的報應;基督教一般把災害
io

er

al v
n

看成反常的事,有些把災害看成對他們罪過的懲罰,需透過懺悔來防止未來再
Ch n i
engchi
發生災害;印度教則把各種自然災害看成是天經地義、無法避免的事,信徒要 U
順其自然地接受與應對;天主教認為災難顯示世界的不完美(吳汝鈞,2013)。
但是不管各個宗教怎麼解釋災難,共通點在於都把苦難看成是災難的核心,強
調人們在災難後必須面對苦難的現實。

貳、宗教人物與災難

Buddenbaum(1998)曾以「世上最棒卻不曾被訴說、或好好說過的故事」
來形容宗教。宗教常透過故事、神話,傳遞其中心思想。一個時代流傳的故

30
事、傳奇中也會出現宗教角色,這些角色往往反映當時社會的歷史背景、宗教
情況、民俗現象、文化心理(賴慧玲,2011)。

丁敏(1992)將佛教經典故事之人物整理為幾大項,其中關於歷經劫難試
煉的故事,分為下列三種類型,這三類型的故事結構接建立在因果的理論基礎
上,經過長遠的因果輪迴,人們鑄造出自己的命運(業),以下稍作解釋:

1.「歷劫後的新生」:這類的故事,故事中人物都會經歷種種極大苦難、試煉,
即使肉體會犧牲、但精神終究不死。無論命運多麼坎坷,主角都不為所阻,
積極衝突破一切世間苦難、恐懼與疑惑,得到生命的超脫與昇華。

2.「新生後的歷劫」:讓已經得到生命解脫與昇華的聖者,再次經歷靈魂與肉體
政 治 大
的歷練。彷彿告訴讀者,即使是完美的生命,也要必須要經過一再的苦難與


考驗,來消除生命中的缺憾、還沒被去除的雜質,才能讓生命到達完美、重
回聖界,才符合因果法則。

‧ 國

3.「詛咒的歷劫」:因為生命本身不斷盲動,造成生命重複在不斷製造與承擔錯

誤的循環中。最為悲慘、絕望,讓主角毫無生機在黑暗深淵中飲泣,重複歷
劫而得不到救贖。藉故事告訴人們,命運裡的美好與業無法互相抵銷,業必
Nat

須去償還才能嘗到圓滿。
sit
io

er

al
換句話說,透過故事中人物比現實中可想像的狀況還要悽慘數百倍的遭
v
n

Ch n i
engchi U
遇,啟發人們:生活中遭受的苦難很可能都是過去造的業所致,並非此生所作
所為導致,苦難也很可能是試煉,儘管再難受再殘酷,只要自己不放棄光明希
望,生命總會找到圓滿出口。也提醒人們必須小心自身行為,以免造業,不僅
影響此生,還可能導致來生的不幸,藉此達到勸人為善的目的。

如前所述,宗教與文明共生、共同成長,隨著時代演進,自然也會出現新
的看法。台灣近代佛教大師就對災難提出進一步詮釋,聖嚴法師在九二一地震
後表示,受苦受難的都是菩薩的化身,受災者以自己作為教材,向人們示現因
為人心的貪婪無知,人們共同所造成的共業所帶來的災難。「他們忍受一切的痛
楚,用他們的身體、他們的生命來做教材……他們深知如果不用他們寶貴的身
體或生命來當教材,是無法喚醒這個社會的良知良能。這不就是大菩薩的難行
31
能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的精神嗎!」(釋聖嚴,1999)此番見解進一步賦予
苦難一種正面、積極的意義(林美容、陳淑娟,2003)。賦予受苦難者在失去生
命、悲苦、可憐之外更高的意義價值,同時提醒存活下來的人,應該要有警覺
心、改正觀念與行為,才不會愧對這些「以身示現的菩薩」。

證嚴法師指出,佛陀在八大人覺經中,開示了八種覺悟的方法,教育我們
該如何離欲、離苦、遠離災難。第一覺就是:「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
空,五蘊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淵,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
生死。」世間常態本是多變化的無常,世間的苦,苦在人們太看重自己。而第
八覺同樣提到災難:「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


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釋證嚴,1999)生在人間有生老病死之苦、愛
政 大
別離苦、種種災害無常險難之苦,的確是苦惱無量。所以要趕快修行,對世間

事要拿得起放得下,看住、愛護自己的心,好好利用現在的身體、利用時間,


‧ 國

多去幫助他人、發大乘心,只要普天之下的人得救,自己一定也能得救,抱著
捨小護大的精神,才能普濟一切。 ‧
另外證嚴法師也提出新解釋,認為災難與人心密切相關,將災難視為
Nat

「地、水、火、風,四大不調,全球面臨極端氣候的考驗,還有種種人禍,而
y
sit

這一切的根源都來自人心。」(狄英,2014)天災與災難正是因為人心中的慾
io

er

al
望、憤怒等情緒,「人心不調」所造成的,因此如何讓人心調和成為天下太平之
v
n

Ch n i
engchi U
關鍵,在災難發生時需要善的力量帶起更多善的力量,讓天下更多善念、更加
平安。所以證嚴法師認為在災難發生後,志工與非受災者「親自踏上那塊土
地,見證苦難,才了解自己真是幸福…讓他親身見證苦難,才能觸動內心。讓
他知道,他們的成就都是取自社會,現在更應該回饋社會。」(狄英,2014)因
此災難更是一次機會教育,呼籲平安之人親自對災民的出一己之力,心情得以
平復,甚至從參與中學得更多收穫。以災難為師,讓更多人心向善念,讓「人
心調和」,天下平安。

陳素靜(2014)認為馮夢龍蒐集宋元明話本修整創作出的三言,120 篇中
有 109 篇和世俗宗教、佛道神靈的因緣果報相關,人物刻劃大量偏向以正向人
物來提升教化,以負向人物敘述因果報應、果報不爽向世人提出警惕。展現中
32
國民間信仰對於因果之信奉,強調若行好事則得善因,若行壞事則得惡果,因
果循環,報應不爽。因此在此世應行好事,才能變免壞事發生,即使如此倘若
壞事發生了,則因為因果是累世循環的,所以這輩子遇到災難,可能是償還前
世的業報、甚或種生所造的共業。陳素靜並將其中出現的宗教人物分為僧人、
道人、神靈、鬼魂四種,以修道善行得道成仙的角色鼓勵世人為善,而神靈僧
道不忍眾生受苦、下凡濟世,為有情者救苦也是教化的一種。其中僧人角色反
映當代對於僧人觀感不佳,醜多美少且俗化,但也包含匡正風俗的智者。道人
反而形象較佳,多悟道濟世,持法修行自度、降妖度人。而神靈在其中不只人
性化、世俗化,還頗社會化,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有強烈的社會關懷與社會救
濟精神,積極入世,關心社會上凡夫俗子,以關懷社會救濟社會為己任,承擔
社會救濟為成仙成道的基礎。 政 治 大

同時陳素靜(2014)也發現,馮夢龍透過三言中人物經歷:無法逃避的因


‧ 國

緣果報、人生無常的歷劫解悟、提升神性的修行試煉、與思凡欲念的謫貶受罰
這四種模式,傳遞生命與命運皆不在自己,而是前生善惡決定來生貧富的觀 ‧
念,帶觀眾由轉世的試煉來看透生命本質。故事中的人物經歷之戲劇化,讓人
們與自身經驗做對照,發覺自己原來並不是特別苦、還有更苦的例子,而且故
Nat

y
sit

事裡的人物積極向上、邁向解脫之路,能給受災者帶來鼓勵作用,若故事人物
io

從此墮落,則故事中鉅細靡遺地描述其惡果,也能給人們帶來警惕的作用。
er

al v
n

Ch n i
engchi U
對基督徒來說,災難發生之際,正是對人們帶來啟示、讓人們信主的契
機,卡森(Carson, 1991 / 何醇麗譯,1997)指出,此種觀念能確實幫助人們了
解:在隧道盡頭會有光亮,即使眼前還看不見,因此儘管受苦的感覺不會減
輕,卻因為視野拉寬了,就不會感覺那麼無力。所以對基督徒而言,受苦必有
其奧義,神甚至把他的獨生子耶穌基督派到人間,讓他遭受釘十字架之苦,對
信徒而言,基督的傷痕成了基督救贖的憑據,透過基督的傷痕,確信神的愛。

聖經中亦提到,「與哀痛的人同哭」,認為置身苦難中之人,最需要的
「答案」只是單純的陪伴、幫助、靜默、流淚。神本身就是「安慰喪氣之人
的」、「賜予各樣安慰的神」,聖經中還教導信徒,必須為身受苦難之人禱告
(Carson, 1991 / 何醇麗譯,1997)。
33
徐明貞(2013)指出,九二一之中,媒體在報導東興大樓受困 130 小時後
獲救的孫氏兄弟時,其報導與宗教故事呈現高度相關。孫母深信兒子能逃過一
劫,是因為神明回饋她的多年行善,小兒子曾多次告訴她,夢見菩薩託夢告知
「救生門就在冰箱後,你們要熬到最後一刻,出去後要繼續做善事。」新聞媒
體甚至以民間信仰的角度,報導了挖土機突然當機而沒傷害到兩兄弟,正是神
靈相助。並且在報導中細緻描述他們如何突破困境等細節、兩兄弟平日為人如
何等訊息,營造出災難中的成功典範人物,將其營造成「人定勝天、自救助人
的現代英雄原型典範。」透過此戲劇化事件,建構出士氣大振、災後充滿希望
的氣氛,(徐明貞,2013,頁 72-73)。


如前曾提及,新聞主角必須具吸引力、面臨著挑戰或糾葛於衝突,或因為
政 大
某件事情的發生於某情境而造成主角的情境改變(轉引自臧國仁、蔡琰,

2007,頁 255)。宗教故事中的主角,可說幾乎擁有這些特質。本研究認為,像


‧ 國

這樣在災難中,透過災難中英雄人物的建立,可為觀眾帶來希望、讓人們忘卻
災難帶來的哀傷與無力感。 ‧
Nat

參、台灣當代宗教團體與災難報導
sit
io

er

一、台灣當代宗教團體因應災難 al v
n

Ch n i
engchi U
林美容與陳淑娟(2003)指出,在現代,台灣面對災難等緊急事件之時,
宗教團體在「協助社會重新恢復秩序」和「安定人心」這兩大塊上,有著相當
重要的實質作用和影響力。以九二一為例,他們認為可將台灣之宗教團體參與
救災情況,分為三個階段:

(一)災後一個月內,為「緊急救援階段」,任務包括搶救生者,提供熱食與民
生物資、臨時避難處,安定其身心;而對於往者則是協助安置與法會。

(二)災後三個月內屬於「安置階段」,重點任務主要是組合屋的搭建,提供居
民一個固定安身之處。

34
(三)災後四年內屬於「重建階段」,包括社區重建和心靈重建,心靈輔導與透
過其教義闡釋,讓受災者從較正面的態度去理解此次災難與受災。

林美容與陳淑娟所提出的這個災難階段時間軸,與前述之災難管理的時間
軸略有差異,且時間更為長久。顯示出宗教團體對於災難事件之關注,不僅限
於災後第一時間的「緊急救援」,亦高度關注後續「復原」與「重建」,對於受
災者的關注與陪伴,長達四年。這些非政府組織對於災難的關注程度與動員能
力,甚至和政府、救災單位不相上下。

事實上,在災難帶來的創痛之後,人們急需心靈的慰藉。即使各種宗教對
於災難、苦難與死亡的看法皆不同,但是共通點卻是能在人們遭逢巨變之際,

政 治 大
透過對宗教的信仰與儀式,協助信徒抒發心中悲痛,找到情緒出口,得到心靈


的撫慰。宗教無數次在災難後,解救了處於苦難之中的人們,提供心靈慰藉與
精神寄託(曹輝林、于飛,2011)。如現代宗教各界在災難發生後,主動積極參


‧ 國

與救災、為死難者舉行各種宗教儀式超度或祈福,宗教透過其獨特的方式,安
頓受難者的靈魂、安慰倖存者的悲痛與恐慌。 ‧
不僅如此鄭筱筠(2012)指出,現代宗教應對災難已形成一個「宗教的災
Nat

難應對系統」,從觀念到行動、管理體系,已有許多成熟的行動方案或模式,能
sit

夠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事,協助人們從精神心理到日常生活,都重新秩序
io

er

al v
n

化。災難事件確實為宗教提供了一個展示系統與能力體系的契機,如四川五一
Ch n i
engchi U
二地震後,各宗教團體動員迅速,中國天主教進德公益基金會立刻展開募款,
神父修女迅速直奔第一線,在成都成立賑災辦公室負責協調救災事宜;大陸佛
教仁愛基金會組成賑災專案團隊,分八組進行策畫、聯絡、募款、後勤等工
作;台灣之佛教慈濟功德會,迅速組成各功能組,包括醫療關懷組、慈善訪視
組、香積組等,進駐災區,以多功能、多角度的方式專業救災,在什邡市負責
三個救助安置點。各個宗教團體皆展現出各自對災難的應對模式與系統。

在現代的災難現場,宗教的社會救助和慈善公益活動,成為宗教慈悲理念
重要的文化象徵符號。透過祈福法會展現慈悲救渡眾生;並發揮自身優勢,進
行有效的心靈安撫與新量創傷療育,協助災後的災後心理輔導,進而增進社會

35
穩定;宗教的應對行為與社會動員能力,更幫助人們整理災後斷裂的人際關
係,在災難現場建立起一種團體感,讓人們感受自己不是孤獨存在,而是和很
多人一起面對(鄭筱筠,2012)。

二、宗教媒體報導之特色

隨著人類使用工具之發展,宗教界運用新工具往各地、甚至海外傳教,台
灣的媒體發展,亦受西方傳教士影響甚深遠(卓南生,1998;吳學明,2007)。
台灣早期電視圈的人才搖籃光啟社,即由美國天主教耶穌會所成立。隨著報禁
開放、有線電視法的通過,讓台灣宗教媒體能夠有自己的頻道。宗教的媒體使
用不再只是將其視為傳教工具,而是擴大到社會層面,希望傳遞宗教更深層的

政 治 大
內涵:勸人為善。傳播的對象從自家信眾擴大到社會大眾;傳播內容亦從早期


針對信仰的宣傳與強化,擴大到為社會帶來正面訊息、增添向上能量。

光啟社現任副社長丁松筠認為,宗教媒體的傳教可分為「直接傳教,或是

‧ 國

比較廣義的傳教,(只要)能夠在社會當中,當作一個酵母,就是正面的影
響。」(周玲秀、余國維,[公益媒體 1900],2013)因為倘若在製作節目上選

擇製作只有信徒會收看的小眾節目,能做到的只是鞏固或強化現有信徒的信
Nat

仰;但若是另一種方向:傳遞正面觀念、提升社會正面效應,那麼則能廣義地
sit

達到其信仰所追求的理想,也讓所製作的內容有更多機會被大眾所接受。
io

er

al v
n

n
沈孟湄(2013)研究發現,台灣現行的宗教媒體已從過去「購買媒體」、到
Ch i
engchi U
「經營媒體」;傳播的內容從「信仰的意義」,延伸到「社會的意義」;傳播的對
象也已由「信徒取向」,擴大到「大眾取向」。例如人間衛視、大愛與好消息,
皆傾向不將自家媒體所製內容限制在「直接傳教」的領域,創立初衷是在媒體
亂象中,提供「安定人心的力量」。

但其宗教理念已內化在所屬從業人員日常工作中,呈現在宗教電視台所製
作之節目內容與新聞上,甚至可說,相較於商業媒體的組織立場,亦可將宗教
視為一種媒體組織立場,一種有別於商業媒體的組織立場。黃開芳(2004)指
出,宗教的媒體使用,可視為一種宗教精神的社會實踐,也因此讓宗教電視
台,具有媒體與非營利組織雙重的特性。

36
在眾多宗教電視台當中,僅大愛電視台與人間衛視有新聞時段,且所播報
內容不僅限於宗教與所屬組織相關事物,而是關注在媒體紛亂中,傳遞社會光
明。

儘管隨著社會演進,宗教彷彿在無神論調或科學證據前,顯得有些迷信、
無根據,但如果我們能更深看到各宗教的內涵,可以發現宗教會被創造出來,
一部分也是為了滿足人們一大核心訴求:因應人生苦難的需求。透過宗教的儀
式與慰藉,讓脆弱的人類在面臨人生種種苦難時,找到出口而得以被平撫
(Alain de Botton,2012 / 陳信宏譯,2012)。

本研究認為,宗教團體撫慰人心的力量,在災難後透過媒體傳遞給觀眾,

政 治 大
不只報導災區動人的故事,並且讓觀眾感受到自己能為災區付出,心情也可因


此稍加平復。原本宗教面對災難的思想,是透過人際傳播在社會中擴散開來,
現在透過媒體的力量則能更快速地向更多人溝通,為災區吸引更多關注、進而


‧ 國

帶來更多資源,更能向社會傳遞安定的力量。宗教電視台對於災難之報導,自
然展現其獨特價值。 ‧
從文獻中可看到,宗教媒體與商業媒體對同一事件的報導,聚焦觀點顯然
Nat

有所差異,但宗教媒體報導並未如一般想像、僅偏向自己教派的觀點。Abbott
sit

(2013)透過一起 1997 年在華盛頓特區,由基督教男子團體 Promise Keepers


io

er

al v
n

Ch n i
所組織的遊行,分析各媒體所作的報導發現,客觀媒體(objective newspapers)

engchi U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的客觀作法,實際上有利於 Promise Keepers
宣傳其對遊行所設定的框架;宗教媒體《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則
是利用框架、重要事實與衝突作為材料,准許旗下作者質疑 Promise Keepers 的
誠信;至於數份政治觀點的媒體,則是用了許多話語技巧,對於該男子團體和
女性主義者的批評,都做了深入公正的報導。

Abbott(2013)的研究直指:不論是出自客觀媒體、宗教媒體或是政治媒
體,所有的新聞都反映了某種特定視角。無法諱言,此結果受限於其研究中所
比較之媒體,類型、作業與出版時間都不同。《華盛頓郵報》為每日出版之報
紙,《今日基督教》為每月出版之月刊,而政治觀點報導則來自周刊或月刊。截

37
稿時間的不同,直接影響記者在查證與採訪上的時間,導致原本應該最客觀的
《華盛頓郵報》,反而較仰賴活動主辦者的說詞。

在災難報導中,也可看見類似情況。王積龍(2008)的研究發現,美國媒
體《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與《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對於 2008 年四川大
地震的報導,亦各自有報導偏向。《紐約時報》傾向檢討災難中的人禍;《華盛
頓郵報》偏重災難中的風險概念;而《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則多報導災難中的
救災情況。

王積龍指出,《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與其他兩報最大不同,是從人類信仰或
精神上去報導與解釋事件,針對四川大地震的報導方針為:在災難面前,人類

政 治 大
應該團結起來積極共同應對、相互救助。在災後很快就把重點放在災難救援、


對災民的愛上,也提供讀者實踐機會,在網站首頁顯著位置上開設捐助資訊專
區,每一條新聞中也放入捐款資訊區塊,且一直到 2008 年七月底,相關新聞與


‧ 國

捐款資訊專區都還維持在網站上的醒目位置。在此即可看出宗教媒體,因其信
仰之價值觀,在面對災難時展現的獨特報導形式與價值。 ‧
宗教價值觀展現在災難報導取材上,大愛電視台在報導災難時,並不以報
Nat

導殘破災況來吸引收視率,而是更在乎如何傳遞災區「真實情況」(釋德𠆩,
sit

2013)。因此在報導內容、報導角度到主角選擇上,呈現出有別於現行媒體刻意
io

er

al v
n

突出破損與血水、淚水的報導模式。事實上,面對災難報導之取材,大愛電視
Ch n i
engchi
台新聞部制定之審查與播出作業原則《大愛新聞自律規範》(大愛電視台新聞U
部,2013)中,便列出八項採訪災難新聞之製作原則,當中明文寫下「勿過度
使用或重播災難發生當下的畫面,避免造成受害家屬二次傷痛」等,相異於主
流媒體之影像運用準則,更明確指出大愛新聞在製播災難新聞時的核心價值,
則為「在災難事件中體現人文價值,彰顯生命在災害中之尊嚴」。

目前為止,國內尚缺針對宗教媒體報導災難新聞之相關研究,國際上也未
見針對宗教電視台之災難新聞相關研究。在本研究所挑選之個案中,大愛電視
台身為宗教電視台,如何報導災難,將能為上述兩項研究缺口作補充。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認為,宗教電視台集媒體與宗教精神於一身,在災難發生之際,可
能發揮的功能包括:一、透過報導更多災難中的正面事蹟,安慰人心;二、相
較於看到一片慘況,使觀眾感到「怎麼辦」、「災區的人好可憐」等感受,宗教
電視台的報導中,提供更多人們互助的身影,能夠帶給觀眾「放心,已經有人
在幫忙災民了」、「我也能為災民做些什麼」的安心感。

本研究認為,宗教電視台之新聞如何呈現災難,其選材與呈現方式皆為關
鍵,故本研究針對大愛新聞報導之兩起災難事件,以內容分析法探討大愛新聞
對於災難之報導模式,包括透過報導何種主題、報導角度、報導主角的選擇、
如何歸因災難原因與究責等;並透過文本分析法探究影音素材,了解大愛新聞 政 治 大

中透過何種敘事、鏡頭運用與音樂音效等手法,呈現出災難的樣貌。


‧ 國

此外,本研究亦將大愛新聞對這兩起災難之每一則報導,記錄下報導日
期,畫出大愛新聞對於災難報導之時間軸,以期了解大愛新聞對於這兩起災難 ‧
事件關注之時間長度、關注程度與變化。
Nat

y
sit
io

a l 第一節 研究對象 i v
er
n

Ch U n
壹、個案簡介 engchi
目前國內宗教電視台中,僅有人間衛視與大愛電視台設有專門新聞時段,
並聘請專業人士製作新聞報導與播出。在人間衛視之新聞時段中,僅中午 12:
00 的新聞為當日直播,其餘均為重播,缺乏即時性,且播出時段會依當天活動
做調整2。而大愛電視之新聞時段較多,皆為現場直播且時段固定3,若在災難

2
見人間衛視一周節目表,http://www.bltv.tv/program/?f=week。

3
見大愛一台、二台節目表,http://www.daai.tv/daai-web/main/schedule.php、
http://www.daai.tv/daai-web/main/schedule.php?z=0&d=2014-07-05&s=2。

39
發生後,觀眾選擇以宗教電視台為消息來源,則大愛新聞較易掌握可收視之新
聞時段,且較易接觸到新訊息。

大愛電視台,自我定位為非營利電視台,專業能力與品質亦陸續獲得肯
定,在 Yahoo!奇摩「理想新聞媒體大調查」與世新大學媒體風雲榜之調查中,
大愛電視台皆為唯一名列其中之宗教媒體,在與商業電視台、公共電視台競爭
當中,不僅經常名列前茅,世新大學媒體風雲榜更連續八年評選大愛電視為
「最好最優質的頻道」(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2、20134)。在新聞製作
上,大愛電視台的表現亦獲認同,2011 年,Yahoo!奇摩「理想新聞媒體大調
查」中,大愛電視台得到「理想電視新聞媒體」季軍、八項新聞指標冠軍寶座
與「最佳國際新聞」新聞分類5。顯見大愛在宗教媒體當中,具有代表性。
政 治 大

由於大愛電視台不以收視率為主要考量,更重視製播內容所傳遞的精神與
影響力,加上維持電視台的收入來源,並非廣告,而是環保回收與捐款,因此


‧ 國

收視率對於其所製播之內容影響甚小(范相惠、王宣蘋,2007)。在新聞製作
上,看準的不是以煽情、刺激性的內容、取得瞬間的高收視率,而是如何在新 ‧
聞中,呈現非聳動的事件情況、人性互助、溫情等人間美善,提升社會正向風
Nat

氣。世新大學教授陳清河指出,傳統新聞的「快、狠、準」,到了大愛新聞,變
y
sit

成了「快、柔、準」(周玲秀、余國維,[公益媒體 1900],2013)。
io

er

al v
n

本研究觀察發現,在災難發生後,包括大愛電視台之新聞、節目、網站
Ch n i
等,皆會露出相關訊息之外,慈濟基金會即迅速展開援助行動,所採取之行動 engchi U
又成為報導素材,訊息的循環產生讓災難與相關事件持續曝光,維持關注度。

4
見大愛電視網站,http://www.daai.tv/daai-web/aboutdaai/glory.php?id=19794、
http://www.daai.tv/daai-web/aboutdaai/glory.php。

5
見大愛電視網站,http://www.daai.tv/daai-web/aboutdaai/glory.php?id=19794、
http://www.daai.tv/daai-web/aboutdaai/glory.php。

40
不只如此,在大愛電視台新聞部制定,規範大愛新聞之審查與播出作業原
則《大愛新聞自律規範》(大愛電視台新聞部,2013)中,也明列八項採訪災難
新聞之製作原則:

1. 對於災難事件的報導,應讓民眾了解事實真相,製作讓往者靈安、生者心
安,體現人文關懷價值的新聞,並彰顯生命在災害中的尊嚴。

2. 死亡、受傷或失蹤名單容易引起社會不安,應根據最具權威的單位提供的
資料與發布時間。

3. 應在封鎖警戒線外採訪,避免妨害救援工作進行。急診室亦屬警戒範圍,
未取得當事者或院方同意前,記者不得進入拍攝採訪。即使進入拍攝,應
注意儘量不做「侵入式」採訪、拍攝。 政 治 大
4. 立
保持距離,尊重罹難者家屬或傷者不被打擾的權利。在靈堂、救災指揮中


‧ 國

心等,均應避免「侵入式」採訪、拍攝。特別是採訪罹難者家屬或傷者
時,應抱持同理心,以審慎的態度與專業的技巧,進行採訪、拍攝,避免

造成二次傷害。

5. 對於家屬採用民間信仰,如上香祭拜、頭七招魂儀式,只要說明其儀式為
Nat

y
sit

民間信仰即可,拿白幡、遺照畫面可使用,但請避免特寫與描述細節;惟
io

er

al
對象是慈濟志工時,則應避免以上所述畫面。
v
n

Ch n i
6. engchi U
勿過度使用或不斷重複播放災難發生當下(死亡發生時刻)的畫面,以免引
發受害家屬的二次傷痛。(影片畫面之時效,加註字幕說明,以免引起誤
解。)

7. 鑑於災難傷亡現場對採訪記者可能造成心理創傷,媒體應提供採訪記者心
理諮商或協助。

8. 用字遣詞要嚴加斟酌,例如「法師遺體」應稱「大體」;「部分肢體、遺
體、斷肢」取代「屍塊」的說法;用「受災鄉親」取代「災民」。

41
上述自訂規範,所重視的方向與內涵皆相異於主流媒體之災難影像拍攝、
使用準則,並傳遞組織面對災難的核心價值—「體現人文價值,彰顯生命在災
害中之尊嚴」。這也是讓大愛新聞在報導災難時,有別於主流媒體的特色。

貳、研究案例

本研究認為,宗教電視台在報導災難時,由於其所屬宗教組織之特性,其
災難歸因對象,應會出現有別於商業媒體的結論。至少在天災部分,應有別於
商業媒體僅責怪「政府單位或總統」的歸因,而是會從其宗教背景做出獨特解


釋。故本研究自大愛新聞中,天災與人禍各選一起事件作為研究案例,探究大
政 大
愛新聞針對災難之報導方式與脈絡。故,本研究將針對這兩起災難,進行內容

分析,並挑選四則報導做影音分析樣本。


‧ 國

由於本研究所分析之素材為影像檔,若年代過於久遠則資料收集不易,故
本研究以日期接近度、大愛新聞報導篇幅又足夠的條件,篩選出以下兩場災 ‧
難:「天災」為 2013 年底持續到 2014 年初,重創菲律賓的「海燕風災」;「人
Nat

禍」為 2014 年,台灣史上最大氣爆意外「七三一高雄氣爆」。


y
sit

大愛新聞對於這兩起災難,皆有相當大量的報導。其中海燕風災發生後,
io

er

al v
n

雖看似與台灣觀眾關係不大,大愛新聞卻曾在晚間七點新聞,從頭條起接連報
Ch n i
engchi U
導海燕風災相關消息,甚至高達 12 則。高雄氣爆發生後,由於發生在電視台所
在國家,即使當地記者不足,也可由北部、全台派記者南下支援,加上志工拍
攝素材,讓大愛新聞在災難初期報導量,一天可高達 33 則。以下分別簡述兩案
例之基本背景。

一、海燕風災

海燕颱風自 2013 年 11 月 2 日形成,持續增強,各國媒體早已發出強烈警


告,CNN 稱其為「今年(2013)最強颱風」,BBC 也形容,海燕為「巨獸級風

42
暴」(monster storm)6。海燕 11 月 8 號登陸菲律賓中部,帶來嚴重破壞,菲律
賓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副代表艾奎諾指出,海燕颱風這場空前災害造成 90 萬
個家庭流離失所,超過 6000 人埋在瓦礫中或遭大海吞噬,心靈傷痛在無數失去
所愛的人的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唐佩君,2013)。對於這場災難,光是全
台灣捐助,初估新台幣 3 億 8,258 萬元7。後續因為造成傷亡重大,2014 年初颱
風委員會會議中決議將「海燕」這個颱風名字除名8。

台灣媒體對此颱風也有些許報導,大愛新聞自海燕颱風增強為中颱的 11 月
6 號起,一連兩天派記者前往氣象局了解颱風最新動態,發乾稿(NS)告知訊
息,並持續以外電之素材,報導當地之防颱與撤離消息。11 月 8 號,海燕影響

政 治 大
菲律賓,大愛新聞改以外電報導素材來發出警告、災情最新情況之訊息。


由於此災難發生在海外,照一般電視台操作模式,能夠派出採訪記者與時
間長度有限,能送回新聞數量也有限。如 TVBS 在此次災後派出記者,評估災


‧ 國

區混亂,兩天內拍攝數則新聞後即撤出。但大愛新聞在此災難上,不包括外電
報導,11 月即有 316 則報導,2013 年 12 月報導數量高達 380 則,2014 年 1 月 ‧
亦友 163 則。總計災後半年之內,報導數量高達 831 則。
Nat

二、高雄氣爆
sit
io

高雄氣爆為台灣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氣爆意外,當時自華運倉儲輸往李長榮
er

al v
n

之丙烯氣體,因為管線破裂,沿著地下管線蔓延,其後隨著氣體散溢,在濃度
Ch n i
過高之處沿路引發氣爆。一共造成 32 人死亡,321 人受傷,爆炸波及 6 公里, engchi U
4.4 公里的市區道路遭摧毀。一共超過一千一百戶房屋受損,重災區集中在三多
路上三信家商對面、二聖凱旋路口一帶與凱旋路上,還有周邊 16 個里受輕重波
及、27 個里因為交通管制生活受影響。事發經過驚心動魄,加上災情嚴重,不

6
見 Nownews,上網日期:2014 年 7 月 5 號,http://www.nownews.com/n/2013/11/08/1014488

7
見外交部,海燕援菲專案捐贈救助物資及捐款金額統計一覽表,上網日期:2014 年 7 月
5 日,http://www.mofa.gov.tw/Upload/WebArchive/1233/642f5e99-fe25-46ae-b7c2-e80e1630a78a.PDF
8
見蘋果日報,上網日期:2014 年 7 月 7 號,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304/354497/

43
只媒體強力報導,包括 CNN、NHK 等國際媒體皆有報導。事後光是捐給高雄
市政府的重建基金,就高達 45 億 6000 多萬(楊濡嘉、蔡孟妤、黃信璁、蘇士
堯,2015),修復工程費時超過半年。

大愛新聞從 8 月 1 號起至 8 月 15 號之間,每天持續有 17 到 28 則的新聞報


導與此事件相關。光是到 8 月 1 號 8 月 31 號,報導高達 523 則,但報導有六成
聚集在 8 月 1 號到 15 號,佔 323 則。

9 月上旬開始數量明顯下降,至 9 月 9 號僅剩一則關聯度低的周邊新聞
(以高雄氣爆來舉例說明社會現象),接著一直到 9 月 19 號,都維持每日零到
一則的報導數量。9 月 20 號因為颱風,報導數量整日有三則新聞、一則主播念

政 治 大
稿(NS),接著因為尋獲失蹤的受難者等新聞,9 月 21 號新聞數量再攀至十
則,颱風過後恢復零到一則的狀態。9 月份相關報導僅有 89 則。總計災後半年

內報導數量,達 651 則。


‧ 國


Nat

y
sit
io

er

al v
n

Ch n i
engchi U

44
第二節 內容分析法

Babbie(1998 / 李美華譯,1998)指出,內容分析法被視為一種非介入性
的研究方法,透過檢視社會的人為事實,例如已經寫好的文件,來回答傳播媒
介研究上一個古典問題:「誰說了什麼、對誰說、為什麼說、如何說、產生什麼
影響?」內容分析法仔細探究「誰說了什麼」來了解人類的行為。在本研究中
就是檢視分析已經製作好的新聞報導,分析大愛新聞報導中,報導了災難的
「什麼」。但無法回答的是「對誰說、為什麼說、產生什麼影響?」

本研究以大愛電視台為例,探究宗教電視台之災難新聞,在面對天災與人
禍之時,會報導什麼、以及如何報導。
政 治 大

壹、分析單位

‧ 國

由於電視新聞極重畫面,記者以完成完整新聞播出帶(Sound On Tape,之 ‧
後皆簡稱為 SOT)為首要任務。除此之外還有數種形式之格式,包括:主播念
稿搭配原音畫面(Nature sound,之後皆以 NS 簡稱)、訪問片段(Sound On,
Nat

y
sit

以下皆以 SO 簡稱)、記者現場連線(Satellite News Gathering,以下簡稱


io

er

al
SNG)、以及花費較多時間深入製作的新聞專題等呈現方式。
v
n

Ch n i
engchi
由於本研究欲探究的是宗教電視台之災難新聞呈現,且本研究認為,災難 U
新聞之特性為在災難現場時間緊迫、新聞採訪時間緊迫與新聞長度有所限制之
多重時間壓力下所做出的報導,故選擇之新聞格式為上述類型之中,製作較為
完整的 SOT。對於製作時間較充裕的專題、報導角度與觀點受國際通訊社影響
甚大的外電報導,較難彰顯各別電視台之觀點與特色,在本研究中皆不列入討
論。

45
貳、抽樣步驟

研究者在取得大愛電視台新聞部主管同意後,進入大愛新聞文 1 稿系統,
搜尋兩場災難之關鍵字。包括:「菲律賓」、「海燕」、「高雄」與「氣爆」等,配
合時間區間之設定,刪去重複或不相關報導(例如新聞人物名為海燕等),篩選
出兩場災難相關新聞。並在部門主管同意下,取得每日之 SOT 影片檔案。其中
海燕風災之報導共 831 則,高雄氣爆共 651 則。

由於國內電視新聞有「每晚六到八點新聞為黃金時段」之潛規則,大愛新
聞同樣以此區間中的晚間七點新聞為主力,當日採訪之重要報導皆以供應此節
新聞為主,遇到突發狀況才會以最靠近的新聞時段做為新聞首播時段。故本研
究分析之樣本,主要鎖定晚間七點之 SOT。 政 治 大

參考前述文獻與個案情況,本研究依照 Vultee 和 Wilkins(2012)之災難報


‧ 國

導五階段修改刪減,由於海燕風災與七三一氣爆,在警告階段皆無符合本研究
定義之分析素材,為求敘述與呈現之簡潔精準,在本研究中不列出此階段。另 ‧
外將四個報導階段,以各階段之報導重點重新命名,亦有部分意義上的修改,
簡述如下:
Nat

y
sit

一、影響階段:災難發生第一天,指災難發生、破壞與衝擊最大的當日。
io

er

al v
n

二、救援階段:災難的第二天起,至無重大災情再傳出之日為止。在此階段以
Ch n i
engchi
救援為救災重點,亦會陸續傳出在災後第一時間未被發現之災情,災難帶來的
U
影響持續發酵。一直到無新的、影響重大之災情傳出,災難事件轉向穩定之
前,皆列入此階段。在 Vultee 和 Wilkins 的分類中,此項名為「立即影響後階
段」,本研究考慮到此階段之報導重點以救援為主,故將此階段改稱「救援階
段」。

三、恢復階段:災區出現復原跡象,災民能夠因應災難造成之立即性影響(例
如房屋毀損者有暫時居所,受災者領到補助款項可開始重建家園等),受災者的
生活狀況逐步恢復。

46
四、緩和階段:此時災難帶來的急遽創傷逐漸緩和。本階段往往長達數個月,
且報導方式隨居民生活狀況與災區恢復情況發展,逐漸趨於穩定。報導數量趨
少。

唯考慮到高雄氣爆發生在半夜,於大愛新聞首度曝光之時段為 8 月 1 號早
上 6 點半,此節新聞之報導需被納入分析,且災後第一天「影響階段」情況變
動最大,故在此階段分析全天之新聞報導。在此情況下,電視台對於重要的報
導主題,常會自新聞事件曝光後持續更新(新聞名相同,但標註時間不同),此
情況僅分析最新一次更新之完整新聞帶(SOT`)。

至於「救援」、「恢復」與「緩和」階段,皆以抽樣當日,專為晚間七點製

政 治 大
作之新聞報導做分析。其中「救援階段」因情況仍相對緊急、為期不長且每日
變化較大,故此階段每天晚間七點 SOT 皆納入分析。而「恢復」與「緩和」階

段,則以五天抽出一天之晚間七點 SOT 來分析。


‧ 國

由於海燕風災與高雄氣爆這兩起災難,階段與距離遠近皆不同,影響報導
分布情況。故在考慮各階段之特殊情況後,規劃出兩起案例之災難報導階段期

間與抽樣方式,細述如下:
Nat

一、 影響階段:分析當天全天之相關新聞。
sit
io

er

(一)海燕風災:無符合條件之報導。
al v
n

Ch n i
engchi U
11 月 8 號海燕颱風在菲律賓造成災害,台灣各媒體皆以外電素材報導相關
災情,大愛新聞亦然。直到 11 月 11 號,大愛新聞才出現相關之非外電報導。
依照本研究之設定,故此階段無符合條件之報導樣本。

(二)高雄氣爆:2014 年 8 月 1 號。

高雄氣爆因為發生在半夜,首度在大愛新聞中曝光為 8 月 1 號早上六點半
至七點半新聞時段中的兩則新聞,其後十點、十二點、下午兩點(加開快報)、
五點(加開快報)、七點皆有相關新聞供應,當日新聞量到達最高峰(共 26
則)。

二、 救援階段:分析每晚七點之 SOT。

47
(一)海燕風災:2013 年 11 月 11 號起,至 17 號。

由於災情重大,災後災區對外交通中斷,在災後數天受災訊息才陸續傳
出。災區距離台灣或菲律賓志工皆甚遠,由大愛新聞派員採訪製作的新聞,直
到 11 月 11 號才開始出現,11 月 12 號大愛記者隨物資抵達菲律賓,接著隨志
工勘災進入災區,開始有來自當地報導。

外電之報導 16 號起轉而關注災民心理、醫療等問題,顯見其認為災難造成
破壞已邁入穩定。比對大愛新聞中,17 號報導慈濟志工第一波勘災行動結束、
18 號賑災先遣團出發,展開救災行動,故本階段至 17 號為止。總計此階段共
計七天,相關報導共 47 則,晚間七點之相關報導共 23 則。

政 治 大
(二)高雄氣爆:2014 年 8 月 2 號至 4 號。


氣爆發生後,大愛電視投注之人力與重視程度皆大於海外,3 號開始探討


‧ 國

地下管線與未知的風險,4 號報導轉往討論氣爆災區地基掏空問題,故將此階
段定於 2 至 4 號。

此災難發生在電視台所在國家,故投注之人力與重視程度皆較海外災難更
為強烈,即使此階段較海燕之救援階段還短,但僅三天總報導則數即高達 66
Nat

y
sit

則,其中晚間七點的相關報導就有 34 則。
io

er

al v
n

三、恢復階段:以每五天為一時間區間,抽取其中一天之晚間七點報導作分
Ch n i
析。 engchi U
在此階段,由於災難造成之緊急情勢已趨緩,每日報導之變化相對於前兩
階段亦已趨緩,跟隨著居民、災區的恢復狀況而變化。觀察兩起個案,約在災
後兩個月左右情況轉為穩定,故本研究選定此界定為至災後兩個月內,每五天
為一單位(兩起災難皆畫出十二個時間區間),再從中抽取一天,分析其晚間七
點報導。若抽取到的日期無相關報導,得以續抽至有為止,若此日期區間晚間
七點皆無相關新聞,則無。

(一)海燕風災:11 月 18 號起至 2014 年 1 月 16 日。

48
此階段慈濟志工持續勘災、舉辦義診與發放,以金錢、物資與醫療持續協
助居民恢復生活,隨慈濟賑災之白熱化,報導數量穩定維持。

此階段維持約十周,共有 588 則符合本研究分析標準之報導。以每五天為


一時間區間,共抽出 12 天之晚間七點新聞來分析,一共 49 則。

(二)高雄氣爆:2014 年 8 月 5 號起,至 9 月 30 號。

8 月 5 號開始,在搜救的消息之外,開始出現民生管線搶修新聞,包括民
間協助重建、居民重建進度、補助款發送等。9 月 10 號無相關新聞,每日報導
數量明顯下滑。9 月 20 號起,由於颱風來襲,一連三天每日有四則以上報導。
在九月底慈濟舉辦追思祈福會過後,關於災區之新聞數量出現再一波下滑,報
導數量之變動幅度較海燕風災大。 政 治 大

此階段維持約十周,共有 517 則報導。一樣以每五天為一時間區間,共抽
出 12 天之晚間七點新聞來分析,一共 37 則。

‧ 國

四、緩和階段:以五天為一時間區間,從中抽出一天來分析其晚間七點新聞內 ‧
容。若抽取到的日期無相關報導,得以續抽至有為止。
Nat

(一)海燕風災:2014 年 1 月 17 日起至 2014 年 5 月 8 日。


sit
io

外電報導中針對菲律賓災區之報導數量日益減少,至災後一個月,12 月 11
er

al v
n

號起,大愛新聞中已沒有來自外電之相關新聞,表示外媒對此事關注已降下
Ch n i
engchi
(鑒於電視台對於此災難重視,國際編譯組只要有任何外電消息皆會做成報
U
導)。至於大愛新聞,對此事關注未減,每日皆播出自製相關新聞,在 1 月 17
號起報導數量又一波下滑,從此單天報導數量皆無超過 10 則,但此階段依然有
199 則報導。

以每五天為一時間區間,共應抽出 23 天來分析,但其中 3 月 2 日至 6 日、
3 月 17 日至 21 日這兩區間,皆無晚間七點之報導,故共抽出 21 日,共 34 則
報導。

另外,由於海燕風災第二階段開始得較晚、日期亦略多於高雄氣爆,故在
此階段,海燕風災之抽樣日期較高雄氣爆短少兩天。

49
(二)高雄氣爆:2014 年 10 月 1 號至 2 月 1 號。

九月底包括發放補助金、居民重建等復原行動,皆已步上軌道,至災後四
個月(12 月底),災區復建工作已完成超過 92%,此階段消息數量持續下滑,
已不見天天有消息曝光的景象。災後半年,關於氣爆災區之消息多剩下關懷、
受災者現況等新聞。

相關報導共 39 則,以每五天為一區間,共應抽出 25 天來分析,但是其中


十三個日期區間皆無報導,故本階段僅能抽到 12 天,符合條件之新聞共 14
則。

政 治 大
參、內容分析類目

內容分析之類目編碼,新聞內容方面可分為報導的主題與新聞角度選擇,

‧ 國

與記者敘事模式之分析等大項目。本研究參考胡幼偉與陳嘉彰(2002);柯舜智
(2010);陳佳君等人(2010);林照真(2013)等人的研究,分析災難新聞之

報導形式、報導內容、報導地點、消息來源、新聞論述形式、報導對象、報導
Nat

立場與價值觀。由於研究個案大愛電視台,在報導上有別於商業電視台,因此
sit

本研究依照個案情況加以修改或新增,並將修改或新增之類目列於每類目之最
io

er

al v
n

後幾項,以便於閱讀。以下分別詳述之。
Ch n i
engchi U
一、災難類型

1.天災。

2.人禍。

二、災難發生地點

1. 海外。

2. 台灣。

三、報導日期: 月 日

50
四、報導長度: 分 秒

五、報導類型

每種報導略有不同,且可從新聞結尾署名辨認,以下敘述之:

1. 記者自災區:對於較重大、觀眾可能較關注之災難事件,電視台直接派出
記者來到災難現場,進行第一手消息之報導。此類型新聞通常會強調記者
在現場,故會有記者現場露臉的報導說明(STAND)
。新聞報導尾端會署
名文字與攝影記者名、採訪地點會在災區(如:大愛新聞 某甲 某乙 菲律
賓報導)。

2. 記者非災區:由大愛新聞派記者前往採訪所製作成的新聞,但報導地點在
政 治 大
非災區,主要是因為非災區的人們會因應災難採取行動,例如募款、民眾

表達加油與關切之意等,電視台在這時搭配災難事件報導,讓觀眾產生能


‧ 國

為災難「做些什麼」的心理補償。新聞報導最後會署名文字與攝影記者
名、採訪地點(如:大愛新聞 某甲 某乙 台北報導)。

3. 綜合報導:可能為結合兩個地點記者採訪之素材、或是兩種以上新聞來源
製成之新聞,也可能是重大事件後,向其他電視台拷貝新聞畫面製成之新
Nat

y
sit

聞帶,新聞最後會明確指出為綜合報導(如:大愛新聞台北綜合報導)。
io

er

4. al v
n

志工自災區:此為大愛新聞特殊之報導模式,由志工所拍攝之新聞素材,
Ch n i
engchi U
透過網路 FTP 或是寄送拍攝帶,送交至大愛電視台在台北、中、南、東部
之新聞中心,由台內專業編輯協助處理成新聞之報導。大愛新聞將全球有
意願志工,視為類似公民記者之角色,可拍攝、紀錄並提供素材提供給電
視台。在志工前往災區了解災情之時,便即時傳回照片或簡單影片給大愛
台新聞部,處理後提供大眾即時現場訊息。報導最後之署名為在現場訪問
拍攝的志工團隊,不會標註經手處理之編輯與剪接師。高雄氣爆當時,由
於志工拍攝帶數量太過龐大、加上時效性問題,大愛台新聞部更特別派員
至高雄駐點處理(如:真善美志工 某丙 某丁 菲律賓報導)。

51
5. 志工非災區:非災區之全球志工,雖距離災區遙遠,亦會隨慈濟基金會之
行動密切關切災區,或募款、或祈福,號召僑居地之居民以行動為災區付
出關心。當地志工亦會拍攝傳回畫面,由大愛台新聞部人員處理成報導。
此類型報導展現出全球各地人們,對同一場災難的齊心付出、產生凝聚力
(如:真善美志工 某戊 某己 美國報導)。

六、報導地點

檢視過去文獻,新聞報導的報導所在位置,包括政府、特定災區。依本研
究之適用性調整如下,另由於不只官方救災會依功能分列出醫療、救災等不同
據點,慈濟志工在災難現場,為了救災之效率與便利性,也常會選定幾個定點

政 治 大
作為根據地,用以物資集散、供應熱食、或是人員集合地,大愛新聞中的報導


中,亦常會有相當大一部分發生在慈濟志工的救災據點。為精準區別,特在此
增列慈濟救災據點。一則新聞出現兩個以上地點時,較重要者皆可列入計算。


‧ 國

1. 政府機構:包括災區所在國家之中央政府機關(如:行政院、內政部、災
防中心所在地,高雄氣爆之中央政府所在地為台北市;又如菲律賓海燕風

災中,中央政府所在地為首都馬尼拉)與地方政府機關(高雄氣爆為高
Nat

雄;海燕風災則為獨魯萬、宿霧等地之政府單位)。例如:在行政院發表關
sit

於災難之訊息,在市政府舉辦之災難檢討會議等。
io

er

al v
n

2. 災區:發生災難之區域中任一地點。
Ch n i
engchi U
3. 救災據點:

(1) 官方機構為救災所設立之救災地點,例如:災難指揮中心、醫院、避
難所。

(2) 專指慈濟志工在災區救災時,所成立之救災據點,包括熱食站、義診
站等等,僅限於發生在救援據點內的新聞。例如海燕風災中,慈濟以工代
賑之地點。

(3) 以上兩者皆是。

52
4. 非受災地區:在災區之外之地點。例如各地人們為災區發起募款、打包物
資等救災行動。

七、報導主題

由於大愛新聞在報導災難時,除了災情,相當注重災後的救災行動,包括
政府救災、志工救災、其他國家的援助等。由政府、救災組織所進行針對災難
的搶救行動,或志工較偏向災後關懷協的救災行動,為了明確區別,本研究將
之分開歸類。另外,將災難周邊、非直接在災區之針對災區的援助工作,歸類
為非災區救災行動,期進行更精準的分類。

由編碼員看完整則報導後,勾選主題分類,由於一則新聞可能出現多重內
容,本項得以複選。 政 治 大
1. 立
背景資訊與情報:包括氣象、颱風動向、土石流等,提醒民眾預做準備之


‧ 國

訊息。

2. 災情描述:報導災難所造成之破壞,包括災難所造成之人命損失、人員失

蹤、受傷、受困,財產損失、房屋遭破壞、農業損失、淹水、道路破裂等
相關受災情況。以及相關民生影響,包括因災難引起的停水、停電、交通
Nat

y
sit

受影響等民生相關議題。
io

er

3. al v
n

災難管理:報導主角為政府首長、相關災難管理單位:水利署、消防署、
Ch n i
engchi U
氣象局、農委會、環保署等中央部會。探討主管機關目前行動與進度、如
何避免災難擴大等。

4. 救災行動:泛指消防、軍警人員、義消、救難隊、自助隊、非政府組織的
救災行動。

(1) 第一線搜救:災難第一線之搜救、搶救行動。

(2) 輔助救災:其他相關之輔助救災工作。例如非政府組織(NGO)在災
區所從事之後勤協助、物資補給等。

(3) 以上兩者兼具。

53
5. 慈濟救災:本研究特別將慈濟之救災行動,獨立於救災行動與非政府組織
之外,單獨列出一項,期盼透過各自的報導數量,看出大愛新聞所關切之
重點,並再細分為以下兩項:

(1) 直接救災:指由志工在災難發生之際,直接與災民、災區等接觸之救
災行動,包括勘災、義診、訪視、發放等等,只要在災區進行之緊急救災
行動即歸在此項。

(2) 間接救災:此選項之志工行動,相較於 5(1),與災難之時空背景較遠。


指慈濟志工在災區以外,針對災區採取的援助行動,例如救災會議、準備
救災物資、募款等行動之相關報導。或是在災難發生一段時間(救援階

政 治 大
段)後,志工前往受災區域關懷等相關活動。

6. 立
借鏡教育:提供具有教育意義的資訊之報導,以此災難為例,提供給民眾
關於往後遇到類似災難時的處理方式、避災資訊等具有教育價值之新聞。

‧ 國

通常會有專家訪問。

7. 人物故事:以人物為主角的新聞,包括透過具體的災民與家屬,描述其故
事及遭遇的報導,可能是可憐的、眼淚的、過生日、自力救濟的故事報
Nat

導;又或者某位志工的人物故事,詳細敘述其做志工之緣由或到現場付出
sit
io

之心情等。
er

al v
n

8. Ch n i
engchi U
周邊相關活動:關於這場災難,慈濟所舉辦之周邊活動。例如為災民祈
禱、研討會、心得分享、茶會、攝影展等。透過活動與報導,延續對於災
區之關注。

9. 重建新聞:災難後重建的相關事宜,包括組合屋、清理家園、傳染病疫情
等。

10. 名人相關報導:名人的遭遇、看法與感受之報導,只要與名人相關即屬於
此向。例如證嚴法師會在對信眾說法之時談論災難,勸戒信眾應該如何面
對等,而這樣的說法便會被截取部分重點,作為「受訪內容」,製作成一則
完整新聞帶。

54
11. 災難成因探究:探討釀災原因之報導。

12. 民眾響應救災:各地民眾針對此場災難,採取行動以期能夠協助災民。

13. 受助者回饋:受助之災民以言語或行動,對於各界之幫助表達感謝、甚至
參與救災行列。

14. 其他:前項皆未提及之主題。

八、消息來源

消息來源指本則報導中,主要的消息提供者,也就是一則新聞中主要消息
的來源途徑、以及能夠說出具有價值話語的新聞人物(受訪者)。一則新聞得有

政 治 大
複選,但同一人僅採計一次。定義如下:

1. 立
現場記者:以記者自己本身作為消息來源,記者以第一人稱、目擊者身
分,在鏡頭前現身說明(Stand),提供記者在現場之觀察。

‧ 國

2. 官方組織:災難發生地或新聞事件發生地之官方單位,包括地方政府、首
長、國軍、警義消等。

3. 災民:災難發生當地之居民,受災難影響之人。
Nat

y
sit

4. 專業人士:如醫師、學者、或各種以專業為災區服務之人士。
io

er

al v
n

5. 畫面:報導以陳述畫面中的情況與景物為主,通常無其他特別顯著之消息
Ch n i
來源。 engchi U
6. 非政府組織:前往災區協助之非政府組織,包括非政府組織之代表與人
員。大愛電視台所屬之組織慈濟基金會,亦為一非政府組織,但本研究為
了區別大愛新聞報導中,對於慈濟與非慈濟之 NGO 報導之是否有差異,
因此將選項分列為:一般非政府組織、與慈濟(包含志工)。

(1) 一般非政府組織:泛指慈濟以外之所有非政府組織。

(2) 慈濟(包含志工):專指慈濟相關人員,包括慈濟代表發言人與慈濟志
工,在現場如何協助救災、在災區以外如何為災區募資源、如何為災
區盡心力。
55
7. 非受災民眾。

8. 其他:前項皆未提及之消息來源。

九、新聞主角

本研究認為,在災難新聞當中,災民、災區、甚至災難本身等報導主角,
往往符合 Hart 所言,「新聞故事中主角面臨挑戰或糾葛、因為某事件發生造成
主角情境之改變等特質」(轉引自臧國仁、蔡琰,2007)。且媒體會在報導當中
特別強調這些部分,將之視為「新聞點」,強調主角所面臨之劇變、挑戰或困
境。一則新聞得有複選,同一人僅採計一次。定義如下:

1. 官方:報導主要針對官方單位如何針對此災難進行應變。
政 治 大
2. 政府救災組織:國軍、警義消等,隸屬於政府組織之人員,在現場執行救
災任務者。


‧ 國

3. 非政府組織:前往災區協助之非政府組織(NGO),包括非政府組織之代
表與人員,在現場如何協助救災、在災區以外如何為災區募資源。為精確

分析,特將慈濟再另外列出。
Nat

(1) 一般非政府組織:泛指慈濟以外之所有非政府組織。
sit
io

er

(2) 慈濟(包含志工):專指慈濟相關人員,包括慈濟代表發言人與慈濟志
al v
n

Ch
工,在現場如何協助救災、在災區以外如何為災區募資源、如何為災 n i
engchi U
區盡心力。

(3) 以上兩者兼具。

4. 專業人士:針對災區提供本身專業能力的人士,或相關企業負責人。例
如:若醫護人員跟隨慈濟至災區做義診服務,貢獻其專業能力,即歸屬在
此類;但若醫護人員隨慈濟至災區,作其他非專業領域之事,則歸在 3(2)
中。

5. 災區情況:災後災區情況,通常以畫面為新聞主軸。

6. 災民:居住在災區或身家產受到災難影響者。

56
7. 間接災民:指因災難受到間接影響者。

8. 一般民眾:身在災區以外,完全沒有受到災難影響之民眾。

9. 無明確主角。

十、報導立場

此則報導主要採取的報導立場為何,以編碼員看完整則新聞後,所感受到
之印象為依據。定義如下:

1. 正面:報導中富含正面肯定。記者採取較正面、鼓勵的方式報導此則新聞。
如救災英雄、災區動人故事、災民有希望與朝氣的一面等。讓觀眾看完此則新

政 治 大
聞,覺得在這場災難的絕望中,看到希望。


2. 負面:記者僅採取負面、批評的角度,例如指責、謾罵政府或救災單位做得
不夠。讓觀眾看了感到氣憤或悲傷,對於災民處境產生擔憂。

‧ 國

3. 中立:記者採取較中立角度,較傾向報導災難之事實,而非透過報導表述立
場。報導中可能有批判,但維持理性,不謾罵、強行歸因,且正反並呈。

十一、災難歸因
Nat

y
sit

對於造成人們生活如此巨大轉變的主因、這場災難,編碼員看完一整則新
io

er

al v
聞後,判定出報導中將這個苦難、變化、災難歸因為何。本研究認為,宗教電
n

Ch n i
engchi U
視台雖然不會主張責怪特定人士,但是對於災難的原因探究,並非只停留在
「大雨造成土石崩塌」等具體事實,不僅會探究是否為人為因素造成氣候異
常,亦會往精神與宗教層次探討。

1. 政府機關:包括中央政府機關(如總統府、行政院各部會、中央氣象局、中
央災害應變中心等),與地方政府(各縣市政府和各級警察單位等地方政府機
構)。

2. 災難本身:颱風侵襲(海燕颱風)、爆炸(造成高雄氣爆之原因)。

3. 自然:拉高層級,將此災難之成因拉到較全面的自然情況,如氣候異常、全
球極端氣候加劇、地震造成的土石鬆動等。

57
4. 人類:泛指全人類。

5. 特定機構或人物:政府以外之特定機構或人物。

6. 受訪者自己。

7. 宗教歸因:將災難歸因為違背宗教之教義或倡導之理念,讓上天、神佛、上
帝等,超出人類層級之上的超自然力量,促使此災難發生。

8. 無歸因對象:報導中並無明顯責任歸咎之對象者屬之。

肆、信度檢定
政 治 大

編碼歸類工作,由研究者與一位大學學歷、受過研究方法訓練之人士擔任
編碼員。


‧ 國

由於電視新聞,報導之收看與分析皆需要較長時間,本研究之每一次前
測,皆會隨機挑選出五則報導,由兩位編碼員各自做分析。兩者之答案比對

後,以評分員信度法,來檢視兩位編碼員之相互同意度。公式如下(王石番,
Nat

1999,頁 294-297):
sit
io

相互同意度=2M/ N1+N2
er

al v
n

n i
C h1+[(n-1)*平均相互同意度]
engchi U
信度= n*(平均相互同意度)/

其中,M 為完全同意之數目,N1 為第一位編碼員應有的同意數目,N2 為第


二位編碼員應有的同意數目,n 為參與編碼之人數。

第一次初測,信度為 0.7272,但編碼員皆認為類目尚有不夠詳盡之處,故
透過討論類目之認定並修正類目後,再行抽取另外五則報導做測試。

第二次測試結果,信度為 0.825,但本研究認為類目可再更精細,故調整
後,再重新隨機抽取五則報導,做第三次測試。

第三次測試結果,信度為 0.9183,即開始進行正式分析。

58
第三節 文本分析法

新聞報導的影音符號,結合對於文字、聲音、影像之大成,是賦予新聞事
件意義的工具(牛隆光,2011)。畫面是意識的投射(簡政珍,2006),電視新
聞的畫面與鏡頭運用相關,後製剪輯更扮演將當中情感進行串聯,賦予意義,
讓觀眾在觀看過程中感動的重要角色,兩者都與電視新聞的畫面呈現密不可
分,因此連鏡位之運用與變換,都含有製作者的訊息、也有形塑災難之能力。

以往研究多偏重於電視新聞的語言文本與內容,但本研究認為,圖與文如
Barthes(1977;轉引自江靜之,2014,頁 51)提出的,能彼此「錨定」、或是
「接替」,意即彼此能夠透過語言解釋畫面,又或者兩者得以「互補」。故本研
政 治 大
究認為,影像、聲音皆為構成電視美學的一大要素,不能偏廢一方。

故本研究透過文本分析法,探討電視新聞之口語、圖/影像、文字及音樂


‧ 國

等多媒材,如何共同敘述一個災難的故事。


壹、分析案例選擇
Nat

y
sit

本研究認為,一場災難形象的建構,災區、災民與救災者的呈現方式,皆
io

er

al v
n

甚為重要,但是呈現手法,在內容分析中無法被看見。因此,以影音之文本分
Ch n i
析來補強,探析大愛新聞的災難新聞報導邏輯。 engchi U
透過文本分析法,本研究比較不同階段的報導,如何形塑災區、災民、救
援者之形象,以及產生何種轉變。各階段所選擇之報導與選擇原因,以下分述
之:

一、影響階段:選擇【高雄大氣爆】。

本研究在影響階段選擇之報導,即為大愛新聞在災後第一時間發布,敘述
事件之主新聞。此報導中,包括災民、救助者與災區、甚至災難之發生都呈現
在其中。報導立場為「負面」,符合本階段之特性,至於所謂「負面」是如何負
面,是否有身為宗教電視台獨到之處,本研究欲在分析中深入了解。
59
在災難發生後第一時間內,在媒體一整片報導災難傷痛之新聞中,身為宗
教電視台之大愛電視台,新聞中會如何報導災難的發生?其中災民、災區與救
助者形象為何?

二、救援階段:選擇【宿務發慰問金】。

報導內容敘述海燕風災後,志工抵達宿務勘災,並進行慈濟在海燕風災後
第一場發放,提供居民應急金救急。透過災難對災區造成之破壞,與外來的救
助者所提供之幫助,居民對幫助之渴望,災區、災民與救災者三方之形象,皆
具體呈現。

在這則報導中,可以看到大愛新聞中常見的災後報導情境,在災難發生
政 治 大
後,志工如何展開行動,深入災區,災區的情況與災民的樣貌,在報導中建構


出具體形象。本研究欲透過分析了解,災民、災區與志工各自的形象,是否透
過特定的呈現手法成立?

‧ 國

三、恢復階段:選擇【獨魯萬代賑】。

此則報導為此階段之典型報導類型,慈濟在災區推動以工代賑,號召居民
一同清理家園,並給予高於市價之「工資」,讓居民有資金重建家園。居民災後
Nat

y
sit

生活有了改變契機,災區被破壞的樣貌也出現改變。此則報導所含元素包括,
io

er

al
主題為「慈濟直接救災」,災難歸因為「無災難歸因」,報導立場為「正面」,符
v
n

Ch n i
合本階段報導特性。
engchi U
在碰到大自然無情的災害之後,人類能夠採取何種因應與行動?隨著災難
後之時程演進,到此時應已逐步展開恢復工作,而災難報導在此階段著重的也
是恢復之進度與情況。

四、緩和階段:選擇【遇颱取消通知】。

此階段選擇報導為【遇颱取消通知】,報導內容為一場針對兩萬多人舉辦的
物資發放當天早上,一確定颱風將來襲,志工如何迅速取消發放物資的活動,
並且通知受邀民眾。此報導充分呈現救災時,志工可能碰到的考驗與情況。報
導中救災者形象如宗教故事中的克服萬難。而報導中,災民不曾謾罵或爭吵,

60
更是積極主動協助訊息發布、配合改期。報導元素包括主題為「慈濟直接救
災」,災難歸因為「無災難歸因」,報導立場為「正面」都符合本階段特性。

此階段災難造成之創傷已逐漸緩和,災難報導上主要以災區恢復進度與現
況為主。在災難帶來的立即心理衝擊後,災民的心理狀態如何,身為外來支援
者的志工,在協助災區的復原上扮演何種角色、呈現何種形象,這些形象是透
過何種手法呈現?

此階段之報導主題以「慈濟直接救災」比例最高。在此類型的報導中,包
含一場場救災發放物資、義診等活動、活動花絮外,本研究發現,大愛新聞其
實相當偏好報導救災行動的幕後情況。

政 治 大

透過分析上述四則之影音文本,本研究將深入探討大愛新聞在呈現災難


‧ 國

時,使用何種畫面、鏡頭運動、劇情、音樂等元素,建構出災難。


貳、分析要素
Nat

y
sit

在電影敘事中,可分為「宏觀結構」與「微觀結構」(程予誠,2008),套
io

er

al v
用在新聞之影音分析上,宏觀結構上要看的,包括敘事的深層結構(敘述的主
n

Ch n i
engchi U
要內容與目的)與表層結構(來達到深層結構所使用的敘事元素,希望讓人對
故事主題了解與認同)。而從微觀結構來看,影像美學與剪接技巧如何,從場、
景當中找出是否有經過設計而使用的鏡頭與構圖,與其傳遞之意義為何。新聞
和電影類似,敘事上都有影音雙層結構,但新聞較電影缺乏設計之時間與重拍
的機會,尤其災難新聞之時間往往更加緊迫,在拍攝時每個鏡頭內容、鏡位與
移動皆較難有所規劃,但剪接時應會挑出符合攝影記者心目中,最適合使用的
連串鏡頭來使用。

透過內容分析法探析大愛新聞報導災難時的要素,但若要得知這些要素是
如何被呈現,就要透過影音之文本分析。本研究將分析影像中的鏡位與鏡頭運

61
動,記者敘事之手法與過音聲調,在聲音部分也將探究在何時使用音樂、音效
等手法,加強新聞張力。分項敘述如下。

一、影像策略

(一) 鏡位運用

攝影記者在拍攝、剪輯時,所選取用來呈現主題之鏡頭鏡位。一般而言,
鏡頭中主體的大小變化,類似於透過人的雙眼觀看,因為距離遠近、或聚焦在
看某物與環境之關係,自然地將主體放大或縮小。

新聞中的鏡頭運用,在特殊時刻使用,很可能有特殊意味與用意,但最主
要產生意義的,應會是一連串鏡頭的組合而表達的「鏡頭語言」,最典型的、有
政 治 大
利於表達異議的視覺連貫規則是:「遠景」+「中景」+「特寫」+「轉場鏡頭」

+「特寫」+「中遠景」(黃新生,1994;轉引自陳其銳,2006),這樣的視覺連


‧ 國

貫性,即是以畫面組合與描述新聞事件的理想順序。鏡頭如何接在一起,表達
出此則報導中想呈現的內涵,可能比單個鏡頭還要有意義,故本研究並不會逐

個解釋分析每個鏡頭之鏡位使用,但將指出運用特殊之鏡位與可能用意。

本研究依照文獻整理出鏡位意義(程予誠,2008;劉萍,2005;Steven D.
Nat

y
sit

Katz, 1991 / 井迎兆譯,2009;R. Edgar-Hunt, S. Rawle, J. Marland, 2013 / 徐芷


io

er

婷譯,2014),再行增修成適用新聞之類別:
al v
n

Ch n i
1. engchi U
遠景:攝影機拍攝遠距離景物或人物,注重對景物的宏觀表現,視野深廣
寬闊,能表現一個大範圍空間中的一切對象與組合。畫面以環境為主,主
要表現地理環境、自然風光、開闊場景等,其中的人物只佔小部份。由於
遠景視覺信息量大、內容多、氣勢強,常被用做重大事件的開頭或結尾。
遠景在傳遞大環境樣貌之外,也可能給人較為疏離的感覺。

2. 全景:主要用來表現被拍攝人、景、物的全貌。能夠表現事件發生環境、
空間位置、場景全貌,交代所有相關的人物與環境,帶出社會關係,能讓
觀眾對被拍攝主體留下一個完整而全面的印象。可以透過特定環境呈現特
定人物,透過人物形體動作,反映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狀態。

3. 中景:接近人們一般習慣觀看的方式,用來呈現被拍攝對象最主要的鏡
62
位。相對全景,拍攝時距離被拍攝者較近,能捕捉到被拍攝主角的姿勢和
肢體語言,又能看到臉上表情的微妙變化與情緒,還可看到人物與周遭的
交流、互動、與關聯;若是場景則是場景局部畫面,攝影時要把握景物、
物體內部最有表現力的結構線,反映物體的整體特徵,並展現畫面張力。
可再區分為:

(1) 中全景:人物膝蓋以上,可看到人物反應、肢體動作與周遭關係。介
於中景與全景之間。

(2) 中景:人物腰部以上。

(3) 中近景:細緻呈現特色與背景,人物胸部以上,更近距離看到人物的


表情與反應,但也可看到部分周遭環境。介於中景與近景之間。

4. 大
近景:需要仔細看一個主體,鏡頭約在成年人胸部以上,或是物體局部的

畫面。此時畫面中人物細小動作也能明顯表現,呈現出被拍攝者的臉部表


‧ 國

情、情緒,容易讓觀眾產生情感互動、交流,帶給觀眾更多現場感與參與
感;拍攝景物時,也因為視覺距離近,欲表達的細節被放大,較能吸引觀 ‧
眾注意力、留下較深印象。周遭環境露出的部分更少,作用也進一步降
低。
Nat

y
sit

5. 特寫:通常為成年人肩膀以上的頭部畫面,視覺上比近景更接近被拍攝
io

er

者,呈現出清晰而強烈的視覺形象。突出拍攝現場的某一細節。特寫鏡頭
al v
n

Ch
可以帶觀眾一種,螢幕上主體比我們平常與朋友或家人更親密的關係。有 n i
engchi U
利於表現和刻劃人物的心理狀態與情緒,帶給觀眾更大的情緒衝擊。

6. 大特寫:將鏡頭再進一步對準人或物的某一部分拍攝,例如眼睛、淚水,
占滿整個畫面,強化親密、特殊情緒或是新聞戲劇感,透過鏡頭的限縮強
烈要求觀眾一定會看到製作者認為的重點,被視為劇情發展的秘密武器,
不能輕易使用。Steven D. (1991 / 井迎兆譯,2009)曾指出,電視新聞攝影
記者常常在人們遭難時,以大特寫來揭人隱私,此種過度靠近的場景,可
能造成觀者不悅。

不論畫面內容如何,觀眾在看的時候,從潛意識中就可以分辨鏡頭代表的
大小、重要性與目的。也因此,正常的鏡頭變換通常會有一定順序。
63
(二) 鏡頭角度

攝影記者拍攝與剪接時,使用的鏡頭角度,決定了觀眾用什麼方向去看新
聞所呈現的故事內容,基本上分為:

1. 仰角:由下往上看,被觀看的物體變得很大,顯得崇高、偉大、巨大,權
力、威嚴,讓人尊敬等意義。

2. 平角:一般人看外界的角度,最常被使用的拍攝方向。又可再分為:

(1) 正面:受訪者正對著鏡頭說話,有點宣示意義,又帶點說教意味,像
是政令宣導片所使用的模式,一般攝影記者會避免使用,

(2) 側面:絕對側面容易帶來懸疑、不信任感,也有歧視、不安的效果,
通常不適合用太多, 政 治 大

(3) 斜面:一般新聞訪問時最常使用的鏡頭,與受訪者間有 30 度到 60 度
的斜角,類似觀察者的位置。

‧ 國

3. 俯角:從上往下看,被觀看的物體顯得渺小、微弱、無助。也可能隱含鄙
視感。

(三)運鏡策略
Nat

y
sit

王泰俐(2004)以電視新聞美學與電視新聞敘事理論,參考 Grabe 等學者


io

er

al
的研究,發展出電視新聞視覺文本的分析,並且發現偏向八卦、感官取向的新
v
n

n i
C h MTV 或是電影拍攝手法,後製視覺效
engchi U
聞雜誌節目,在影音運用上,大量採用
果上也繁複運用轉場、非轉場效果,以求觀眾在觀看時的涉入感。

攝影記者拍攝的鏡頭,在剪接時會經過選取,此種排列組合也是一種訴
說。由於鏡頭運動種類較多,為便於閱讀,本研究特將其整理如下。

1. 鏡頭推進(Zoom in):鏡頭從與遠到近,拍攝主體由小變大,增加觀眾涉
入畫面的情緒。

2. 鏡頭推遠(Zoom out):鏡頭從與近到遠,拍攝主體由大變小,讓觀眾看到
更多現場狀況,減低觀眾涉入程度,或刻意造成一種冷眼旁觀的情緒。

3. 主觀鏡頭:由攝影機代替觀眾的雙眼,去追逐新聞畫面,營造觀眾在現

64
場、目擊新聞現場的感受。又稱目擊者鏡頭、跟拍。

4. 模擬鏡頭:透過事後重建現場的鏡頭,建構出協助觀眾理解新聞事件的藍
圖,營造現場感。通常會以不相關的第三者演出當事人的方式來進行。

5. 左右搖攝鏡頭(Pan 左/右):攝影鏡頭在原地,水平地往左或往右移動拍
攝,讓觀眾看到更多現場狀況,營造新聞場景的真實感。

6. 上搖攝鏡頭(Tilting 上)
:攝影鏡頭在原地,垂直往上移動拍攝,營造張力
或權威感。

7. 下搖攝鏡頭(Tilting 下):攝影鏡頭在原地,垂直往下移動拍攝,營造渺小
或卑微感。

8.
政 治 大
搖晃鏡頭:拍攝時刻意搖晃攝影機機身,造成觀眾視覺上劇烈晃動效果。

9. 光暈鏡頭:拍攝時調整光圈或使用特殊鏡頭,造成拍攝物體有一種類似光
暈或水光效果。


‧ 國

10. 失焦鏡頭:在拍攝時刻意不對準焦距,使新聞主體失焦,造成一種模糊懸
疑感。 ‧
二、記者敘事
Nat

(一)敘事模式
sit
io

er

文字記者撰稿時採取的論述方式。包括:
al v
n

Ch n i
engchi U
1. 資訊傳遞者:以傳統新聞敘事模式報導新聞:倒金字塔型,先交代清楚
5W1H,營造觀眾對資訊或知識的渴求,後續再依照新聞細節的重要性報導。

2. 說故事者:依據故事性手法重新排列組合新聞元素,營造觀眾看新聞的愉悅
感、分享懸疑、戲劇經驗,最後呈現故事結尾。

3. 表演展示者:報導重點不在記者敘事,而在報導中特意營造各種不同視聽覺
的刺激、吸引觀眾目光,造成閱聽人強烈印象。

(二)過音語氣

65
記者過音時採用的語氣,不只傳遞文稿,也傳遞更多訊息。王泰俐
(2004)將記者過音區分為兩種:

1. 干擾式過音:以戲劇性、聲調高低差極大、抑揚頓挫明顯的語氣,再加上
主觀性語助詞,講述新聞故事,試圖干擾或引導閱聽人感受現場。記者會
以戲劇性、干擾性的聲調配音,來強調新聞的戲劇張力。

2. 非干擾式過音:以冷靜、客觀、平穩的聲調傳遞資訊,引導閱聽者理解故
事內容。

三、聲音運用

(一)自然音:拍攝現場發生的聲音,包括「新聞現場的背景自然音」,用來呈
政 治 大
現、加強新聞的現場感,替觀眾營造臨場感;「新聞主角的現場自然音」,為新

聞主角在新聞拍攝時的所說的話、發出的聲音,而非在訪問時,較刻意問答說


‧ 國

出的話語。

(二)配樂:在剪輯時加入有別於現場自然音的音樂效果,配合段落情緒、或 ‧
是記者期望營造出的情緒而選擇,藉以涉入觀眾情緒、或吸引觀眾注意。
Nat

(三)音效:剪輯時加入的人工音效,用來吸引觀者注意及新聞戲劇性。
sit
io

er

al v
n

Ch n i
參、分析步驟 engchi U
首先,將新聞影片中出現之鏡頭,逐個截圖。並參考王泰俐(2004)、陳其
銳(2006)、簡政珍(2006)、江靜之(2014)等人之研究,將新聞中出現之影
音與語言文本記錄成表格,如下:

66
表一:文本分析過錄表

政 治 大


‧ 國


Nat

y
sit
io

er

al v
n

Ch n i
engchi U

67
依此表格過錄後,研究者先根據文獻,確立報導中對於故事主角之重要元
素內涵,包括:(一)災民、災區、救災單位或志工之形象,(二)透過何種手
法呈現出此形象,(三)大愛新聞對災難之描述,是否隱含非自然因素、災難本
身之歸因,例如宗教。

鏡頭運用與鏡位方面,由於新聞作業時間有限,尤其災難新聞更是時間緊
湊,攝影記者在拍攝時較難有時間設計鏡頭,雖大多會在剪接時盡量挑選出較
適合之鏡頭使用,依然有諸多未盡之處。為避免影響歸納出之結果,本研究不
會逐個鏡頭分析內容,當判斷出此畫面明顯為記者填充畫面時間而使用,便不
納入討論。

政 治 大


‧ 國


Nat

y
sit
io

er

al v
n

Ch n i
engchi U

68
第四章 研究發現

第一節 整體報導概況

本研究總計大愛新聞對這兩起災難,從發生後至半年內之報導數量。總數
為 1482 則(表一),其中海燕風災共 831 則、高雄氣爆共 651 則。兩起災難之
報導天數共 369 天,平均每天有 4.02 則報導。

表二:各災難階段報導比例分布(%)
災難階段 合計
影響階段 1.8 (26)
救援階段 7.8 (116)
政 治
恢復階段

74.6 (110)
緩和階段
合計
立 15.9 (235)
100 (1482)


‧ 國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圖一標示兩案例合計之各階段平均每日報導量,除了緩和階段外,前三階 ‧
段之每日平均報導數量均超過總體平均值 4.02。其中,影響階段報導量雖僅佔
整體的 1.75%,但一日即有 26 則,顯示災難初發生之際,新聞量相當大,此時
Nat

y
sit

相關事宜無不是新聞。到了救援階段,單日報導數量降低至 7.73 則。恢復階段


io

er

之報導數量最多,平均每日 9.44 則,加上為期較長,報導就佔整體比例


al v
n

Ch
74.56%。而緩和階段雖然總天數最長,報導數量卻最低,平均每天僅 1 則。 n i
engchi U
圖一:各階段每日平均報導數量
30
25 26

20
15
10 9.44
7.73
5
0 1
影響階段 救援階段 恢復階段 緩和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救援階段離災難發生之時間較近,照理說報導數量應延續
影響階段熱潮,但數量反而低於恢復階段。要解釋此事,必須先將兩場災難分
開來解釋。
69
由於海燕風災發生在海外,且災區對外交通一度中斷訊息難以傳出,從表
二可看出,在災後第四天起,才出現符合本研究設定之報導,造成此階段為期
7 天,僅 47 則報導。

表三:海燕風災各災難階段報導比例分布(%)
災難階段 合計
影響階段 0.0 (0)
救援階段 5.7 (47)
恢復階段 74.8 (588)
緩和階段 23.6 (196)
合計 100 (831)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政 治 大
至於高雄氣爆(見表三),不僅影響階段報導數量直衝最高峰,單日報導便


26 則。救援階段的報導熱度持續,三天共 69 則報導、平均每日 23 則。由此可
知在本研究中,救援階段之報導數量偏低,是由於海燕風災在此階段報導數過少。


‧ 國

表四:高雄氣爆各災難階段報導比例分布(%)
災難階段 合計 ‧
影響階段 4.0 (26)
救援階段 10.6 (69)
Nat

恢復階段 79.4 (517)


sit

緩和階段 6.0 (39)


io

er

合計 100 (651)
al v
n

Ch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n i
engchi U
再看兩場災難之報導數量變化,海燕風災報導數量,到恢復階段很快衝第
一波高峰(如圖二),11 月 18 日至 21 號四天內,新聞就有 57 則,平均每天
14.25 則,為救援階段的 2.12 倍之多。第二次高峰自 11 月 28 日起,一直持續
至 12 月 18 日,21 天共有 313 則報導,平均每日有 14.9 則報導。

70
圖二:海燕風災報導分布情形

政 治 大
高雄氣爆則是從影響階段開始,報導熱潮一直持續到恢復階段前期(如圖三)


8 月 5 號到 19 號,十五天內報導多達 292 則,平均一天有 19.47 則之多。8 月 20
日起報導數量從每天超過 14 則掉到不足 10 則,8 月 24 更僅剩 4 則,陷入短暫


‧ 國

低潮。8 月 26 日出現第二波高峰,至 31 號這 6 天內共計 91 則報導,每天 15.17


則。災難後一個月,9 月 1 日再度掉到 10 則以下。9 月 20 號至 22 號,由於颱風 ‧
且尋獲失蹤消防人員,數量稍微回升,後續報導轉為零星。
Nat

圖三:高雄氣爆報導分布情形
sit
io

er

al v
n

Ch n i
engchi U

到了緩和階段,兩場災難之報導數量與頻率皆明顯低於前三階段,而兩場
災難間差異明顯,海燕風災在恢復階段末至緩和階段初期,又出現第四波報導
高峰,且關注持續一直到災後半年內,在緩和階段的 112 天中總計有 196 則報

71
導,平均每天有 1.75 則。至於高雄氣爆,在緩和階段報導頻率相當低,124 天
內僅 28 天有報導,總計 39 則。平均每天只有 0.3 則與高雄氣爆相關報導。

過去研究發現,台灣商業媒體對於災難之報導,皆在重大災情傳出後,報
導數量達最高峰,且持續期間皆不長。台灣重大天災(八八風災)之報導高峰
僅維持約一星期,且密切關注時間不到一個月,國際重大天災(南亞海嘯),中
央社報導也僅維持兩個月,且報導量隨時間明顯下滑(陳佳君等人,2010;杜
玟伶,2005)。相較於此,本研究之兩案例,大愛新聞之追蹤時間皆超過兩個
月。

唯兩案例發展有明顯差異,其中高雄氣爆之報導,災難後便衝上最高峰,

政 治 大
接著逐漸下滑,至恢復階段才有回升,且在幾波報導高峰後,數量明顯減少,


較符合傳統對災難事件報導之表現:短時間、高密度。至於大愛新聞對海燕風
災的報導,雖在災後第一時間之自製報導密度不高,但後續關注時間較長,關


‧ 國

注程度也較高、未隨時間拉長而降低,從救援階段一直持續到災後半年內,都
還陸續出現相關報導。與傳統災難新聞報導相比,表現相當特別。 ‧
本研究發現,大愛新聞對於災難之關注時間與密度,較過去研究之商業媒體、
Nat

通訊社為長且密。直到災區生活復原穩定時,還是持續報導災區消息。
sit
io

er

al v
n

Ch n i
engchi U

72
第二節 內容分析結果

本研究分析之報導(SOT)數量共 215 則。兩案例約各占半數,海燕風災


(天災、海外災難)48.8%,高雄氣爆(人禍、國內災難)51.2%。以下分別從
報導主題、報導主角、消息來源等面向探討。

壹、報導主題、類型與地點

一、 報導主題

本研究 215 則 SOT 樣本中,報導主題以「慈濟直接救災」最多(68 則,


31.6%),其次為「人物故事」(67 則,31.2%),兩者差距甚小(見表四),
政 大 則,19.1%)。
受重視之程度幾乎相同。第三則為「慈濟間接救災」(41

「慈濟直接救災」讓觀眾知道目前救災進度,同時看到災民需求。而「人


‧ 國

物故事」,包括災民在災難中之遭遇、災後之困境等等,或是志工之特殊人物
故事等等。整體而言,上述三項皆為「人的行動」,顯見在災難中「人類可以 ‧
採取的行動」與「人性光輝」等等與「人」相關的元素,展現人類面對災難,
Nat

除了無能為力,更能主動做出選擇,是大愛新聞比「災難造成破損」更在意之
y
sit

事。
io

er

al v
n

只是若將「慈濟直接」與「間接救災」加在一起計算,則有超過半數之
Ch n i
engchi
多。「慈濟」之相關活動,可說是大愛新聞在災難中最主要的報導主題。 U
從表五中還可看出,報導主題明顯隨時間變化。與災難所造成衝擊相關的
報導主題「災情描述」和「災難管理」,報導比重隨時間而逐漸降低。另一方
面,「人物故事」在影響階段並不突出,但進入救援階段,報導數量即開始大
量提升,不僅在整體樣本中報導數量為第二多,在恢復階段更是主要報導主
題,在救援階段也是第二多之報導主題。而「民眾響應救災」與「受助者回
饋」,亦為與時俱增之報導主題。

73
表五:各災難階段之報導主題分布(%)
災難階段
報導主題 影響階段 救援階段 恢復階段 緩和階段 合計
災情描述 34.6 12.1 3.7 2.0 9.3 (20)
災難管理 19.2 5.2 4.9 8.0 7.4 (16)
借鏡教育 3.8 3.4 1.2 0.0 1.9 (4)
人物故事 15.4 25.9 46.9 20.0 31.2 (67)
救災行動 34.6 15.5 9.9 2.0 12.6 (27)
第一線搜救 23.1 10.3 6.2 0.0 7.9 (17)

〔 輔導救災
兩者兼具
11.5
0.0
3.4
1.7
3.7
0.0
2.0
0.0
4.2 (9)
0.5 (1)
慈濟救災 34.6 56.9 51.9 50.0 50.7 (109)

〔 直接救災
間接救災
23.1
11.5
22.4
34.5
42.0
9.9
30.0
20.0
31.6 (68)
19.1 (41)
重建新聞
名人相關報導
0.0
3.8 政 1.7
8.6
治 7.4
2.5 大
10.0
8.0
5.6
5.6
(12)
(123)
災難成因探究
民眾響應救災
3.8
0.0
立 3.4
19.0
2.5
14.8
0.0
14.0
2.3
14.0
(5)
(30)
受助者回饋 0.0 0.0 11.1 24.0 9.8 (21)

‧ 國

慈濟周邊活動 0.0 3.4 7.4 26.0 9.8 (21)


其他 0.0 1.7 0.0 0.0 ‧ 0.5 (1)
合計 100 100 100 100 100 (215)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Nat

在災後第一時間,影響階段的報導主題以「災情描述」為第一(34.6%),
sit

其次為「第一線救災」行動、慈濟「直接救災」(皆佔 23.1%),第三為「災
io

er

al v
n

難管理」(19.2%)。若是把救災行動、慈濟救災這兩個,都以細項總和計算,
Ch n i
engchi
則這兩項的報導量皆為 34.6%,大愛新聞在災後第一時間最關切的三要素為:
U
「災情」、「救災行動」、「慈濟」。

救援階段報導以「慈濟間接救災」最多,其次為「人物故事」;恢復階段
時,報導最多為「人物故事」,其次為「慈濟直接救災」;到了緩和階段,報
導以「慈濟直接救災」最多,其次為「周邊活動」,再來則是「受助者回
饋」。特別的是,在災難最急遽之階段過去後,在後續三個階段中,皆明顯以
「慈濟救災」為主(將慈濟直接救災與間接救災加總起來,在救援階段
56.9%,恢復階段 51.9%,緩和階段 50.0%),僅是慈濟對此場災難所採取行動

74
的內容不同,可見報導主題不只隨時間變化,更會隨慈濟當時主力活動而變
化。

到了緩和階段,「受助者回饋」的事蹟大量出現,比例首度升至第二高
(24%)。災民在受災後得到各方幫助,此時生活逐漸恢復穩定,得以透過行
動、言語或任何方式,回應各界之幫助,此為大愛新聞相當偏好之報導類型。

從表六可看出災難發生地點與報導主題的確有關,海內外災難報導比重分
布有明顯差異。海外海燕風災,「慈濟救災」接近七成,為最主要之報導主
題;台灣高雄氣爆,以「人物故事」為主,占三成六,「慈濟救災」排序第
二,僅接近三成三。

政 治
表六:災難發生地點與報導主題分布(%)
災難發生地點 大
報導主題 立 海外 台灣 合計
災情描述 5.7 12.7 9.3 (20)


‧ 國

災難管理 0.0 14.5 7.4 (16)


借鏡教育 0.0 3.6 1.9 (4)
人物故事 25.7 36.4 31.2 (67)

救災行動 4.8 20.0 12.6 (27)
第一線搜救 1.0 14.5 7.9 (17)


Nat

輔導救災 3.8 4.5 4.2 (9)


sit

兩者兼具 0.0 0.9 0.5 (1)


io

慈濟救災 69.5 32.7 50.7 (109)


er

al v 31.6 (68)
n

〔 直接救災 37.1 26.4


i
間接救災 Ch 6.4U n
重建新聞
e n32.4 i
1.9g c h 9.1
19.1 (41)
5.6 (12)
名人相關報導 9.5 1.8 5.6 (123)
災難成因探究 1.0 3.6 2.3 (5)
民眾響應救災 21.0 7.3 14.0 (30)
受助者回饋 16.2 3.6 9.8 (21)
慈濟周邊活動 14.3 5.5 9.8 (21)
其他 0.0 0.9 0.5 (1)
合計 100 100 100 (215)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海燕風災 105 則 SOT 樣本中(表七),「慈濟救災」在各階段皆佔最高比


例,救援階段達百分之百、恢復階段近六成六、緩和階段五成四。對於海外災
難海燕風災,大新聞常以外電報導與自製報導搭配展現,在災情與災損等大面
75
向掌握,多以外電為主,大愛記者至災區雖有來自災區之觀察,採訪重點仍為
慈濟志工救災動態,故在本階段,整體報導主題明顯偏向「慈濟救災」。

不過各階段排序第二之主題皆不同,救援階段為「民眾響應救災」,恢復
階段為「人物故事」,緩和階段為「受助者回饋」。可看出大愛新聞不光重視
慈濟,在各階段都會找到不同的關注焦點。

另外,雖然大愛新聞在救援階段、記者與志工到達海燕之災區前,自製報
導較少,但透過高達七成五之「慈濟間接救災」,一方面傳遞慈濟對災區之重
視且已開始行動、一方面也透過報導呼籲各界重視災區,兩種訴求間有彼此強
化作用。

政 治 大
表七:海燕風災各災難階段之報導主題分布(%)
災難階段
報導主題 立
救援階段 恢復階段 緩和階段 合計
災情描述 12.5 4.5 2.7 5.7 (6)


‧ 國

人物故事 4.2 40.9 21.6 25.7 (27)


救災行動 4.2 9.1 0.0 4.8 (5)

〔 第一線搜救 0.0 2.3 0.0 1.0 (1)



輔導救災 4.2 6.8 0.0 3.8 (4)
慈濟救災 100.0 65.9 54.1 69.5 (73)
Nat

〔 直接救災 25.0 50.0 29.7 37.1 (39)


sit

間接救災 75.0 15.9 24.3 32.4 (34)


io

重建新聞 0.0 2.3 2.7 1.9 (2)


er

al v
n

名人相關報導 20.8
Ch
4.5 8.1
n i 9.5 (10)
災難成因探究 0.0 2.3
engchi U0.0 1.0 (1)
民眾響應救災 45.8 15.9 10.8 21.0 (22)
受助者回饋 0.0 13.6 29.7 16.2 (17)
慈濟周邊活動 0.0 9.1 29.7 14.3 (15)
合計 100 100 100 100 (105)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高雄氣爆(見表八)中以「人物故事」(三成六)最多,「慈濟救災」
(近三成三)次之。但相較於海燕風災中「慈濟救災」比例將近七成,高雄氣
爆之報導主題分布較平均。本研究認為,發生於台灣之高雄氣爆,媒體組織人
力調度充裕,且對於相關訊息掌握度高,故在報導主題上之傳遞較多元、均
衡。

76
在高雄氣爆各報導階段中,影響階段最主要報導主題為「災情描述」、
「救災行動」、「慈濟救災」。救援階段與恢復階段,則皆為「人物報導」,
第二才是「慈濟救災」。緩和階段則以「慈濟救災」比例最高。

表八:高雄氣爆各災難階段之報導主題分布(%)
報導主題 影響階段 救援階段 恢復階段 緩和階段 合計
災情描述 34.6 11.8 2.7 0.0 12.7 (14)
災難管理 19.2 8.8 10.8 30.8 14.5 (16)
借鏡教育 3.8 5.9 2.7 0.0 3.6 (4)
人物故事 15.4 41.2 54.1 15.4 36.4 (40)
救災行動 34.6 23.5 10.8 7.7 20.0 (22)
第一線搜救 23.1 17.6 10.8 0.0 14.5 (16)

〔 輔導救災 11.5 2.9 0.0 7.7 4.5 (5)

政 26.5 治 35.1大
兩者兼具 0.0 2.9 0.0 0.0 0.9 (1)
慈濟救災 34.6 38.5 32.7 (36)

〔 直接救災
間接救災
立 23.1
11.5
20.6
5.9
32.4
2.7
30.8
7.7
26.4 (29)
6.4 (7)
重建新聞 0.0 2.9 13.5 30.8 9.1 (10)

‧ 國

名人相關報導 3.8 0.0 0.0 7.7 1.8 (2)


災難成因探究 3.8 5.9 2.7 0.0 3.6 (4)
民眾響應救災 0.0 0.0 13.5 23.1 7.3 (8)

受助者回饋 0.0 0.0 8.1 7.7 3.6 (4)
慈濟周邊活動 0.0 5.9 5.4 15.4 5.5 (6)
Nat

其他 0.0 2.9 0.0 0.0 0.9 (1)


sit

合計 100 100 100 100 100 (215)


io

er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al v
n

Ch n i
engchi U
本研究發現,大愛新聞的一則報導中,經常包含兩到三個的主題,例如
「災難管理」有 43.8%與「重建新聞」同時出現。但無論主題間如何排列組
合,仍以「慈濟」最常和其他主題一同被報導。包括「人物故事」、「災情描
述」、「受助者回饋」之報導,皆經常伴隨「慈濟直接救災」,其中最常和「慈
濟」一同出現者為「人物故事」。「民眾響應救災」中,五成皆和「慈濟間接救
災」一同被報導。

顯見大愛新聞對於災難最關注之主題,還是和慈濟有關。雖然大愛新聞試
圖在新聞製作上以不同報導面向切入,仍難以跳脫「慈濟」元素。而對觀眾而
言,很可能則則都是「慈濟」的相關新聞,較難看出差異。

77
本研究發現,大愛新聞在報導災難時,最常以「人」為中心。不論報導主
題是「慈濟直接救災」、「人物故事」、「慈濟間接救災」、「民眾響應救
災」等等,都是災難中的「人類活動」。

本研究認為有別於其它媒體僅在新聞熱潮時大量報導,大愛新聞長期關注
災難事件,對於持續外界的關切,確實有幫助。從災難發生初期,一般媒體皆
專注報導災難造成之殘破與哀戚、人類的無能為力與擔憂,此時大愛新聞的報
導中就可看到「人類的活動」,包括災難現場人類互相協助的情況,受災者已
得到他人協助之訊息等。透過報導中「人」的元素,讓觀眾看到,面對災難的
無奈下,人類可以採取什麼行動去改變現況。

二、報導類型
政 治 大

本研究將報導依製作者與地點,區分為「記者自災區」、「記者非災
區」、「志工自災區」、「志工非災區」等類型。整體而言,在 215 則 SOT 樣

‧ 國

本中以「記者自災區」最多,佔四成一,其次為大愛新聞派記者採訪製作之
「記者非災區」,約佔兩成四。換言之,以新聞素材來分,有 65.6%為大愛新

聞記者採訪,28.4%來自志工採訪之素材。
Nat

報導類型會隨時間產生變化(見表九),在影響階段、救援階段與恢復階
sit
io

段中,皆以「記者自災區」比例最高(影響階段 46.2%,救援階段 34.5%,恢


er

al v
n

Ch n i
復階段 54.3%),而緩和階段則以「記者非災區」比例最高(32.0%)。顯示在
engchi
記者能夠到達災區的情況下,大愛新聞最偏好記者在災區所做之報導,至於能
U
派往災之記者有限時,依舊透過記者在非災區(台灣)所做之採訪報導,持續
表達關注。

在影響階段與救援階段中,皆以「記者非災區」比例第二高。不過,到了
恢復階段,則以「志工自災區」排第二,緩和階段則為「志工自災區」與「記
者自災區」同列第二。「志工自災區」之報導,從影響階段的 7.7%,到救援階
段 13.8%、恢復階段 17.3%、緩和階段 26.0%,每個階段中比例持續穩定上升。
且志工供應素材製成之報導,在後三階段都提升至三成左右。

78
表九:災難各階段報導類型分布(%)
災難階段
報導類型 影響階段 救援階段 恢復階段 緩和階段 合計
記者自災區 46.2 34.5 54.3 26.0 41.4 (89)
記者非災區 23.1 29.3 16.0 32.0 24.2 (52)
志工自災區 7.7 13.8 17.3 26.0 17.2 (37)
志工非災區 0.0 17.2 11.1 10.0 11.2 (24)
綜合報導 23.1 5.2 1.2 6.0 6.0 (13)
合計 100 100 100 100 100 (215)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從空間距離來討論(在表十),發生在菲律賓的海燕風災,報導以「記者
非災區」最多,其次為「記者自災區」。而發生在台灣的高雄氣爆,則以「記


者自災區」比例最高(超過五成),其次為「記者非災區」。記者所做報導還
政 大
是為主要報導類型,但是志工所傳報導,在海外的海燕風災中佔四成一,高雄
氣爆也有一成六。


‧ 國

表十:報導類型與災難發生地點分布(%)
災難發生地點
報導類型 海外 台灣 合計

記者自災區 27.6 54.5 41.4 (89)
記者非災區 29.5 19.1 24.2 (52)
Nat

志工自災區 19.0 15.5 17.2 (37)


sit

志工非災區 21.9 0.9 11.2 (24)


io

er

綜合報導 1.9 10.0 6.0 (13)


al v
n

合計 100
Ch 100 100 n i (215)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engchi U
將兩案例分別來看,海燕風災報導類型(表十一),在救援階段以「志工
非災區」比例最高(41.7%),但到恢復階段及緩和階段大為降低(恢復階段
18.2%,緩和階段 13.5%)。主要原因為災難初期,在當交通受阻,記者與志工
腳步皆未能到達之時,任何相關新聞都受到重視,加上由於災情慘重,全球各
地非災區志工紛紛舉辦為此災難募集資源的「間接救災」等活動,這些活動由
於與災難相關,被排進晚間七點黃金時段之新聞播出表中,以增加災難事件被
報導之數量。

79
此階段「記者非災區」比例亦高,主要是因為對於大愛新聞而言,在海外
災難發生時,由於能派往海外災區之記者人數有限,電視台還是以記者在非災
區的採訪,來表達對此災難之重視。造成此階段主要為台灣所製之「記者非災
區」,比例高過「記者自災區」。

到了恢復階段,因為志工賑災行動已展開,且災區情況趨於穩定,大愛新
聞更穩定地派記者隨救災志工團隊赴災區,此時「記者自災區」排序來到第
一,佔四成六。緩和階段則因為距離災難時間拉長,派記者往海外災區之行動
告一段落,但還是會透過記者在台灣(非災區)進行相關活動的採訪,傳遞大
愛新聞對此事之持續關注,「記者非災區」之報導,成為此階段比例最高的報
導類型。
政 治

表十一:海燕風災各階段報導類型分布(%)
立 災難階段
報導類型 救援階段 恢復階段 緩和階段 合計

‧ 國

記者自災區 8.3 45.5 18.9 27.6 (29)


記者非災區 33.3 22.7 35.1 29.5 (31)
志工自災區 12.5 13.6 29.7 19 (20)

志工非災區 41.7 18.2 13.5 21.9 (23)
綜合報導 4.2 0.0 2.7 1.9 (2)
Nat

合計 100 100 100 100 (105)


sit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io

er

al v
n

表十二可看出,當災難發生在台灣,高雄各個階段之報導皆以「記者自災
Ch n i
engchi U
區」為主,比例在四成六到六成五之間。並以「記者非災區」比例次高,在影
響階段、救援階段與緩和階段皆為第二多之報導類型。唯有在恢復階段,記者
與志工皆大量投入災區,來自災區之報導比例提升至八成七,相對地非災區之
報導比例明顯下滑。

整體而言,志工提供之新聞素材製成之報導,也佔整體的二成九,為大愛
新聞重要之報導來源。

80
表十二:高雄氣爆各階段報導類型分布(%)
災難階段
報導類型 影響階段 救援階段 恢復階段 緩和階段 合計
記者自災區 46.2 52.9 64.9 46.2 54.5 (60)
記者非災區 23.1 26.5 8.1 23.1 19.1 (21)
志工自災區 7.7 14.7 21.6 15.4 15.5 (17)
志工非災區 0.0 0.0 2.7 0.0 0.9 (1)
綜合報導 23.1 5.9 2.7 15.4 10.0 (11)
100 100 100 100 100 (110)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與一般電視台相同,大愛電視台在災難報導時,皆以自家記者親赴現場報
導為優先。由於大愛電視台新聞部記者編制較少,且無海外駐地記者,因此各


地志工的支援採訪,填補了記者人力的不足。本研究的兩起案例皆顯示,志工
政 大
新聞提供了近三成報導來源。並且在新聞熱潮降低後,持續由志工協助提供災
區當地消息。


‧ 國

尤其在海燕風災的賑災行動中,每批志工皆包含數組真善美志工,並派基
金會員工在災區統籌調度。凡是大愛新聞記者人力不足以應付的路線,皆由志 ‧
工補足。另外菲律賓分會在災後,長期派駐一到兩組人在災區,持續追蹤負責
Nat

提供拍攝檔與現場訊息給大愛新聞。透過此機制,提供大愛新聞穩定的災區報
y
sit

導。
io

er

al v
n

至於發生在台灣的高雄氣爆,大愛新聞得以派出大量記者至災區採訪,故
Ch n i
engchi U
「記者自災區」之新聞比例超過半數。另外任何非發生在災區的相關訊息,也
能第一時間派人前往,因此由記者採訪之報導就佔此災難前二大報導類型。

從上述階段分析中可看出,大愛新聞對於災難之報導,在災難初期,只要
在記者可以採訪的狀態下,一定派記者前往採訪。但是在災難後期,由於新聞
性被其他更多新事件所取代,此時一般電視台能用在採訪災區的人力下降,報
導數量就下降。但大愛電視台由於隸屬於慈濟基金會,在災難後會長時間關注
災區,加上慈濟真善美志工的支援,因此在災難發生後期,透過志工隨時提供
重要性較高的相關素材,讓大愛電視台得以在新聞中,持續對災區做追蹤報
導。不過志工紀錄的對象,以慈濟活動與接觸對象為主。

81
三、報導地點

本研究 215 則 SOT 樣本中,最主要之報導地點為「災區」(見表十三),


比例近四成五,特別的是其次是「非受災地區」,比例佔三成六,「救災據
點」也有二成四。

若以災難發生地點來比較,發生在海外之海燕風災報導地點以「非受災地
區」最多,比例高達五成四,此時之報導類型主要是「記者非災區」,搭配報
導主題可發現,在非災區之報導主題,以「慈濟間接救災」、「民眾響應救
災」、「慈濟周邊活動」為主,顯示在無法輕易抵達災區的狀況下,大愛新聞
透過記者在台灣做相關報導、與各國志工為此發動之活動,帶來與災難相關之
訊息,傳遞媒體組織對此災難之關注。
政 治 大

至於發生在台灣之災難高雄氣爆,則如傳統災難新聞之狀態,以「災區」
之報導占五成九,明顯最多,「救災據點」有二成四,「非受災地區」僅一成

‧ 國

九。

表十三:災難發生地點與報導地點分布(%)

災難發生地點
報導地點 海外 台灣 合計
Nat

政府機構 1.0 3.6 2.3


sit

災區 29.5 59.1 44.7


io

er

救災據點 al23.8 24.5 24.2


iv
n

官方救災據點
Ch 1.0 n
14.5 7.9

〔 慈濟救災據點
兩者皆是
e n g c22.9h i
0.0
U 7.3
2.7
14.9
1.4
非受災地區 54.3 19.1 36.3
合計 100 100 100(215)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若將報導地點分階段來看(表十四),一樣以「災區」、「非受災地
區」、「救災據點」三者為主,唯順序隨階段變化。

其中「災區」在各階段中,皆維持在前兩名。在影響階段與恢復階段,皆
為「災區」第一,第二則為「救災據點」。至於救援及緩和階段,則以「非受
災地區」之比例最高,其次才是「災區」。高雄氣爆災區對大愛新聞記者與志

82
工來說,較易到達,故在影響階段以災區為主要報導地點。但從救援階段開
始,樣本皆由高雄氣爆與海燕風災報導組合而成,此時由於海燕風災災區難以
抵達、將此階段災區報導比例拉低。緩和階段由於災難之新聞性被其他新聞取
代,記者與志工得以派往災區之人數有限,只得透過非災區之報導延續對災區
的關注,因此非受災地區比例最高。

「政府機構」在災難後初期扮演重要資訊來源,如緊急會議等地點,常在
政府機構舉行。但後續來自政府之消息減少,又或者政府機構之消息來源會前
往災區受訪,故報導比例從影響階段後越來越減少,緩和階段已無發生在「政
府機構」之報導。

政 治 大
表十四:各災難階段之報導地點分布(%)
災難階段
報導地點 立
影響階段 救援階段 恢復階段 緩和階段 合計
政府機構 7.7 3.4 1.2 0.0 2.3


‧ 國

災區 42.3 37.9 53.1 40.0 44.7


救災據點 38.5 19.0 28.4 16.0 24.2
官方救災據點 23.1 13.8 2.5 2.0 7.9



慈濟救災據點 7.7 3.4 25.9 14.0 14.9
兩者皆是 7.7 1.7 0.0 0.0 1.4
Nat

非受災地區 23.1 44.8 27.2 48.0 36.3


sit

合計 100 100 100 100 100(215)


io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er

al v
n

Ch
兩起災難中,海燕風災,各階段報導地點均以「非受災地區」比例最高, n i
engchi U
救援階段中之報導高達七成五、恢復階段四成,緩和階段也佔近五成七(見表
十五),與一般災難新聞情況大相逕庭。唯恢復階段與「救災據點」同列第
一,其中絕大部分發生在「慈濟救災據點」。而「災區」在每階段皆排在第
二。

再搭配慈濟救災行程來探討,在救援階段記者已隨慈濟志工達災區,但行
程以勘災為主,故除了「非受災地區」與「災區」之外,無其他報導地點消
息。在恢復階段,慈濟大規模進行救災行動,選定幾個據點為中心,展開包括
以工代賑、義診、發放等皆救災行動,較少有時間前往「災區」中非特定地
點,故「慈濟救災據點」比例在此甚至超過「災區」。至於緩和階段時,大型

83
活動告終,以小型關懷或是後續追蹤報導為主,故報導地點中,「災區」恢復
至次重要地位。

由於慈濟對於國際災難的重視,即使大愛新聞記者在災後無法立即趕至災
區,卻能透過全球各地志工發起的援助行動,將志工傳回之影音素材製成災難
的相關新聞。初期甚至一個地點之影音素材就自成一條報導,到災難中後期傳
回素材亦增多,則可能多地點併成一條。此即為來自「非受災地區」之「慈濟
間接救災」的主要報導內容,亦是大愛新聞在災難後特殊之報導模式,報導的
並非災難如何造成破損,而是各地的人們如何為這場災難付出與祝福,展現出
組織特殊之價值觀。

政 治 大
表十五:海燕風災各階段報導地點分布(%)
災難階段
報導地點 立
救援階段 恢復階段 緩和階段 合計
政府機構 0.0 2.3 0.0 1.0


‧ 國

災區 29.2 31.8 27.0 29.5


救災據點 0.0 40.9 18.9 23.8

〔 官方救災據點 0.0 2.3 0.0 1.0



慈濟救災據點 0.0 38.6 18.9 22.9
非受災地區 75.0 40.9 56.8 54.3
Nat

合計 100 100 100 100(105)


sit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io

er

al v
至於發生高雄氣爆,如表十六,其報導地點各階段皆最多在「災區」。次
n

Ch n i
engchi U
要之報導地點隨災難時程演進,略有變化,在影響階段與救援階段,皆為「官
方救災據點」與「非受災地區」;在恢復階段則為「慈濟救災據點」與「非受
災地區」;緩和階段,第二為「非受災地區」,第三為「官方救災據點」,除
此之外地區皆無報導。

發生在電視台所在國家之災難,大愛新聞記者可透過原有消息來源與人脈
互通有無,主動出擊與觀察、採訪,報導與一般媒體報導相近,以「災區」之
報導為主。在「慈濟救災據點」之報導,相對數量偏少。

在災難發生初期,政府單位之災難管理、救災方針、救災會議、政府後續
決策等等,皆受到新聞媒體與社會大眾高度重視,故在高雄氣爆中,影響階段

84
與救援階段皆有來自「政府機構」之報導。當重要性決策發布後,「政府機
構」即因缺乏新聞點而逐漸淡出。

表十六:高雄氣爆各階段報導地點分布(%)
災難階段
報導地點 影響階段 救援階段 恢復階段 緩和階段 合計
政府機構 7.7 5.9 0.0 0.0 3.6
災區 42.3 44.1 78.4 76.9 59.1
救災據點 38.5 32.4 13.5 7.7 24.5
官方救災據點 23.1 23.5 2.7 7.7 14.5

〔 慈濟救災據點
兩者皆是
7.7
7.7
5.9
2.9
10.8
0.0
0.0
0.0
7.3
2.7
非受災地區 23.1 23.5 10.8 23.1 19.1

政 治 大
合計 100 100 100 100 100(110)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整體來說,本研究之兩起案例中,以「災區」為報導地點之 SOT,一直都
有超過三成七、甚至半數以上之比例,其中高雄氣爆來自災區之報導,明顯高

‧ 國

過海燕風災,此與記者、志工前往災區之難易度相關。當災難地點發生在電視
台所在地,由於人力充裕,可派駐各路線,故大愛台新聞部主管與記者之自主

性相對較高,報導數量多發生在「災區」。且由於災難發生在本國,與社會大
Nat

眾密切相關、或許直接間接受影響,因此除了災民之安置情況與得到之協助
sit
io

等,對於周邊相關訊息、政府機關的訊息也很重視。
er

al v
n

Ch
只是「官方救災據點」所佔之比例,隨階段逐漸遞減。而「慈濟救災據 n i
engchi U
點」在恢復階段與緩和階段中,比例佔一到兩成,又以海燕風災的緩和階段最
明顯,將近占三成九,對比慈濟活動與報導主題,此時慈濟在菲律賓獨魯萬的
以工代賑、發放、義診活動在最高峰,記者與志工頻繁前往當地採訪。至於發
生在「非受災地區」之報導,雖然比例在每階段皆有波動,但皆超過二成三,
最多到四成八。

本研究發現,大愛新聞針對災難之報導,仍以災區為主,但當災區在海外
時,記者多隨救災隊伍到達災區,初期配合組織救災行動,以慈濟之救災據點
為主要報導地點,以符合其所屬宗教組織(慈濟)之期待。也因為每批次派出
人力有限,志工從「災區」或「非受災地區」傳回之報導,會佔較多報導比

85
重,但是由志工拍攝帶而製成之報導,更加鎖定慈濟人、慈濟事,在補足稿量
同時,也讓整體報導之主題更偏向慈濟本身。

四、報導主題、地點與類型

當報導地點在「災區」,報導主題主要為「慈濟直接救災」與「人物故
事」,且比例較其他項目高出許多。當報導地點在「非受災地區」時,報導主
題以「慈濟間接救災」比例最高,其次為「民眾響應救災」,第三為「慈濟周
邊活動」。

在「救災據點」的報導,主題以「人物故事」與「慈濟直接救災」為主,
只是順序先後差異。「官方設立之救災據點」的「人物故事」較多(58.8%),
政 治 大
「慈濟直接救災」(52.9%)次之;「慈濟救災據點」則是「慈濟直接救災」較


多(65.6%),其次為「人物故事」(53.1%)。至於在「政府機構」之報導有
5 則,60%主題為「災難管理」。

‧ 國

「慈濟直接救災」55.9%發生在「災區」,30.9%發生在「慈濟救災據

點」。「人物故事」的數量僅比「慈濟直接救災」少一則(佔 31.2%),地點
主要在「災區」(53.7%),其次為「慈濟救災據點」(25.4%)。更進一步看
Nat

報導主題之間之關聯,「人物故事」與「慈濟直接救災」同時發生的則數有 31
sit
io

則,共佔「人物故事」類的 46.3%。
er

al v
n

Ch n i
engchi U
不論報導地點在「災區」或「非災區」,皆以「慈濟」最常被報導。主題為
「人物故事」的報導中,「慈濟直接救災」通常也是報導主題。當報導地點在
「災區」,報導主題主要為「慈濟直接救災」與「人物故事」,且與其他項目相
距甚遠。當報導地點在「非受災地區」時,報導主題以「慈濟間接救災」比例
最高,其次為「民眾響應救災」,第三為「慈濟周邊活動」。

在救災據點方面,「官方設立之救災據點」之報導中 58.8%為「人物故
事」、52.9%為「慈濟直接救災」。「慈濟救災據點」的報導 65.6%為「慈濟直接
救災」,53.1%為「人物故事」。至於在「政府機構」之報導有 5 則,60%主題為
「災難管理」。

86
若從主題來看,「慈濟直接救災」55.9%發生在「災區」,30.9%發生在「慈
濟救災據點」。「人物故事」的數量僅比「慈濟直接救災」少一則,有 67 則(佔
31.2%),地點主要在「災區」(53.7%),其次為「慈濟救災據點」(25.4%)。更
進一步地看報導主題之間之關聯,「人物故事」與「慈濟直接救災」同時發生的
則數有 31 則,共佔「人物故事」類的 46.3%。

將報導地點與主題交叉比對,災區與非災區之主要報導,皆與「救災」相
關。最常出現之報導地點為「災區」(佔 44.7%),「非受災地區」(佔
36.3%),與此兩者相對應之主題分別為:「災區」為「慈濟直接救災」,其次
為「人物故事」。而在「非受災地區」之報導主題,主要為「慈濟間接救

政 治 大
災」,其次為「民眾響應救災」。


在救援階段、緩和階段,發生在「非受災地區」的報導皆超越「災區」,
比對主題,此類報導以為災難募款、準備物資、義賣等輔助救災之「慈濟間接


‧ 國

救災」行動為主。

本研究發現,無論海內外重大災難,大愛新聞皆會派記者採訪。但是海外

記者組數有限,以採訪慈濟活動為主,少有機會報導慈濟以外的主題,加上志
Nat

工輔助拍攝,故海外之災難新聞,呈現以「慈濟」為主的情況。
sit
io

至於國內之災難,在電視台能力範圍內,可盡量派記者採訪災難相關新
er

al v
n

聞,除了慈濟之外,還有更多組數記者可以顧及其他報導主題,故,儘管依舊
Ch n i
以慈濟相關報導為主,報導主題能夠較平均分布。 engchi U
對於災難之長期追蹤,志工扮演重要角色。隨著時間拉長,記者人力有
限,便由志工負責較長期的災區紀錄。而從災難發生後,便會出現來自全球、
非災區之志工傳送之素材所製成之新聞,展現出各地人民對於災區之關切,可
透過展現此行為也強化各地人們對於災區之關注度。

貳、報導主角與消息來源

一、新聞主角
87
在 215 則樣本中,災難與災難所造成傷害並非大愛新聞最主要主角,如表
十七,以「慈濟」為主角的報導就有 135 則(62.8%),其次為「災民」
(35.8%),第三才是「災區情況」,僅占一成。

表十七:災難發生地點與新聞主角分布(%)
災難發生地點
新聞主角 海外 台灣 合計
災民 28.6 47.3 38.1 (82)

〔 直接災民
間接災民
26.7
1.9
44.5
2.7
35.8 (77)
2.3 (5)
一般民眾 11.4 5.5 8.4 (18)
官方 2.9 10.0 6.5 (14)
政府救災組織 1.0 11.8 6.5 (14)
非政府組織
政 治 大83.8 46.4 64.7 (139)


一般非政府組織 1.0 0.9 0.9 (2)
慈濟
兩者兼具
立 81.0
1.9
45.5
0.0
62.8 (135)
0.9 (2)


‧ 國

專業人士 6.7 4.5 5.6 (12)


災區情況 6.7 14.5 10.7 (23)
無明確主角 1.0 3.6 2.3
‧ (5)
合計 100 100 100 (215)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Nat

y
sit

過去研究中所見,災民在災難報導中成為主角的機會僅 10%到 15%(陳佳


io

er

君等人,2010)。在大愛新聞中,災民成為主角機會多出將近三倍(35.8%),且
al v
n

Ch
報導多為正面。報導受到災害影響之災民的新聞,如何能夠正面,本研究將在 n i
engchi U
影音分析時進一步說明。

從災難發生地點與電視台所在地之相對距離來比較,海外海燕風災,報導
主角以「非政府組織」最多,近八成四,但是其中九成九都與慈濟相關(83.8%
中的 82.9%),排序第二的主角災民比例僅約二成九,採訪主角極偏重「慈
濟」。至於高雄氣爆中,情況正好相反,最重要的主角為災民(47.3%),「非
政府組織」排序第二(46.4%,其中「慈濟」佔 98%),主角比例差距不若海
燕風災那麼懸殊。

以災難階段來檢視(見表十八),各階段都是「非政府組織」中的「慈
濟」最多,其次為「災民」,第三多之報導主角則可看出大愛新聞每階段所重視
88
的主角變化:影響階段與救援階段都為「災區情況」與「政府救災組織」;恢復
階段為「專業人士」與「一般民眾」,緩和階段則為「災區情況」。

表十八:各災難階段之新聞主角分布(%)
災難階段
新聞主角 影響階段 救援階段 恢復階段 緩和階段 合計
災民 42.3 37.9 38.3 36.0 38.1
直接災民 42.3 36.2 35.8 32.0
〔 間接災民 0.0 1.7 2.5 4.0
35.8
2.3
一般民眾 3.8 6.9 9.9 10.0 8.4
官方 11.5 8.6 4.9 4.0 6.5
政府救災組織 15.4 10.3 4.9 0.0 6.5
非政府組織 50.0 62.1 67.9 70.0 64.7


一般非政府組織 0.0 0.0 2.5 0.0 0.9
慈濟
兩者兼具
政 治 大
50.0
0.0
62.1
0.0
63.0
2.5
70.0
0.0
62.8

0.9
專業人士 立
3.8 0.0 9.9 6.0 5.6
災區情況 15.4 10.3 7.4 14.0 10.7


‧ 國

無明確主角 3.8 3.4 2.5 0.0 2.3


合計 100 100 100 100 100(215)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若再將兩場災難之災難報導階段拆開來分析,如表十九,在海燕風災的每
Nat

個階段,「慈濟」都是最主要報導主角,比例都超過七成二。其中,救援階段
sit

高達 95%為「慈濟」,與第二項之「一般民眾」(16.7%)差距五倍之多。在
io

er

al v
n

恢復階段與緩和階段,皆是「慈濟」最多,「災民」次之。
Ch n i
engchi U
「慈濟」包括慈濟基金會、志工、與慈濟之救災行動。本研究認為比例如
此高,主因之一為對於海外之災難之採訪,大愛新聞之記者往往跟隨志工之賑
災行動,雖因此有機會較深入災區,且有志工協助語言翻譯等便利性,但是受
到團體行動限制,與慈濟所賦予期待,報導操作上難免受到影響與限制。

特別的是,到了災難緩和階段,依然持續有以「災區情況」為主角的新聞
出現。儘管災區距離台灣甚為遙遠,依然為觀眾持續更新災區最新情況,顯示
慈濟對於他國重大災難之重視,並不亞於國內災難。

89
表十九:海燕風災各階段新聞主角分布(%)
災難階段
新聞主角 救援階段 恢復階段 緩和階段 合計
災民 8.3 31.8 37.8 28.6
直接災民
〔 間接災民
8.3
0.0
31.8
0.0
32.4
5.4
26.7
1.9
一般民眾 16.7 11.4 8.1 11.4
官方 4.2 0.0 5.4 2.9
政府救災組織 4.2 0.0 0.0 1.0
非政府組織 95.8 79.5 81.1 83.8
一般非政府組織


0.0 2.3 0.0 1.0
慈濟 95.8 72.7 81.1 81.0
兩者兼具 0.0 4.5 0.0 1.9
專業人士 0.0 11.4 5.4 6.7
災區情況
無明確主角
政 治 大
8.3
0.0
6.8
2.3
5.4
0.0
6.7
1.0
合計 立 100 100 100 100(105)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 國

如表二十,發生在台灣之高雄氣爆,呈現的情況就有所不同,在救援階
段,以「災民」為主角的比例最高,超越「慈濟」,其餘三階段階雖然以「慈

濟」為主要主角,但「災民」也是重要主角,兩者比例差距較小。
Nat

特別在緩和階段,「災區情況」與「慈濟」同列比例最高之報導主角。不
sit
io

僅是大愛新聞對於災區之關注持續,此時災區重建持續且已有成果,觀眾看到
er

al v
n

災區恢復中的樣貌,而非災後破損無助的樣貌。
Ch n i
engchi U

90
表二十:高雄氣爆各階段新聞主角分布(%)
災難階段
新聞主角 影響階段 救援階段 恢復階段 緩和階段 合計
災民 42.3 55.9 40.5 30.8 44.5
直接災民
〔 間接災民
42.3
0.0
55.9
2.9
40.5
5.4
30.8
0.0
44.5
2.7
一般民眾 3.8 0.0 8.1 15.4 5.5
官方 11.5 11.8 10.8 0.0 10.0
政府救災組織 15.4 14.7 10.8 0.0 11.8
非政府組織 50.0 38.2 54.1 38.5 46.4

〔 一般非政府組織
慈濟
0.0
50.0 38.2
0.0 2.7
51.4
0.0
38.5
0.9
45.5
專業人士 3.8 0.0 8.1 7.7 4.5
災區情況
政 治
15.4
11.8 8.1 38.5 14.5
無明確主角 3.85.9
大2.7 0.0 3.6
合計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立 100 100 100 100 100(110)


‧ 國

綜觀來看,大愛新聞之報導主角以「慈濟」為主,其次才是「災民」。唯
有高雄氣爆之救援階段,是以「災民」為最主要之報導主角,其他不論從整體 ‧
表現、時間與空間距離來比對,皆是「慈濟」第一、「災民」第二。
Nat

但整體而言,大愛新聞相當重視「災民」之人物故事,對災民之報導多於
sit

過去研究三倍以上。透過災民親口述說災難對其造成之影響與考驗,表達最為
io

er

al v
n

真誠且最具正當性。藉由此方式,可真實呈現出災難的可怕、與災民身處的情
Ch n i
境與需要之援助,此類新聞讓人最「有感」。 engchi U
至於以「慈濟」作為主角之報導,搭配報導主題可發現,是由諸多不同行
為元素構成,例如在災區之現場勘災、現場與災民互動、準備物資等。且各階
段之內容亦有差異,包括災難影響階段,以慈濟志工在非災區為救災做準備、
為災區募款等行動為主,此類「間接救災」的行動持續,非受災的「一般民
眾」也有機會成為報導主角之一。

本研究認為,報導救災情況與救災人員身影,有傳遞「為災區帶來協助」
之意涵,有助於緩解觀眾在得知災難後,所產生的心理壓力與無奈感,的確有
其必要性。

91
另外,本研究發現,「災區情況」也是相當重要之報導主角,唯有在恢復階
段被「專業人士」與「一般民眾」超越,其他無論從階段或災難發生地來看,
皆為第三大宗之新聞主角。儘管在商業媒體中,「災區情況」亦為主要報導主
角之一,但往往焦點僅聚集在災難初期,而大愛新聞對災區之報導,不僅在災
難發生初期的災難殘破景象,而是持續追蹤、各階段都會報導後續情況。帶給
觀眾的,在破損無奈之外,更會逐漸更新為人類有能力可以改變的、有希望的
情況,直至復原。

二、消息來源

本研究發現,大愛新聞在報導災難時,消息來源以「非政府組織」為主

政 治 大
(見表二十一),更精確地說是「慈濟」,此項就佔全體的 55.8%,比例次高


者為「災民」(40.9%)。與在過去研究所發現,親身經歷災難的災民反而少有
機會成為消息來源之結果,大愛新聞之報導呈現截然不同樣貌。


‧ 國

表二十一:災難發生地點與消息來源分布(%)
災難發生地點 ‧
消息來源 海外 台灣 合計
現場記者 6.7 9.1 7.9
7.6 23.6 15.8
Nat

官方組織
y

災民 32.4 49.1 40.9


sit

專業人士 7.6 11.8 9.8


io

er

非政府組織 al78.1 39.1 58.1


v
n

1.8i
n
〔 C
一般非政府組織
慈濟(包含志工)h
2.9
e n g c75.2h i U 37.3
2.3
55.8
畫面 1.9 4.5 3.3
非受災民眾 22.9 5.5 14.0
其他 0.0 0.9 0.5
合計 100 100 100(215)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可從兩場災難之報導主題差異,看出災難發生地點對消息來源之影響。在
海外之海燕風災中,消息來源以「慈濟」為主(高達七成五),其次為「災
民」、「非受災民眾」。在台灣之高雄氣爆,則以「災民」為主要消息來源,
比例近五成,其次才是「慈濟」(三成七),第三高則為「官方組織」,消息來
源分布相對較平均。

92
把兩案例再依時間階段分開來看(見表二十二),「慈濟」仍是每階段最
主要消息來源,「災民」次之,僅有排序第三高之消息來源在各階段略有變
化,從影響到恢復階段皆為「官方組織」,但緩和階段則變為「非受災民
眾」,此處略可嗅出隨災難時期演進之報導重點變化。

在災難初發生之際(影響階段、救援階段、恢復階段),官方公布的災情
始末、傷亡人數、救災行動等,皆為當下各界關注之焦點,但是到了緩和階
段,災難帶來的迫切影響降低,此時透過一般非受災民眾,表達對於災難之關
注,得以輔助災難相關話題的延續。

表二十二:各災難階段之消息來源分布(%)
災難階段
消息來源 政 治 大
影響階段 救援階段 恢復階段 緩和階段 合計
現場記者
官方組織

11.5
19.2
6.9
20.7
11.1
16.0
2.0
8.0
7.9
15.8
災民 38.5 31.0 45.7 46.0 40.9

‧ 國

專業人士 15.4 5.2 12.3 8.0 9.8


非政府組織 50.0 60.3 60.5 56.0 58.1
一般非政府組織


0.0 1.7 4.9 0.0 2.3
慈濟(包含志工) 50.0 58.6 55.6 56.0 55.8
Nat

畫面 15.4 5.2 0.0 0.0 3.3


y
sit

非受災民眾 0.0 13.8 13.6 22.0 14.0


其他 0.0 1.7 0.0 0.0 0.5
io

er

合計 100al 100 100 v 100 100(215)


n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Ch n i
engchi U
將兩場災難分開討論,海燕風災中在各階段皆以「慈濟」最多(表二十
三),在救援階段佔壓倒性多數,高達九成六,恢復階段也高達八成,緩和階
段下降至六成五,還是主要消息來源。次多之項目隨災難階段略有變化:在救
援階段為「非受災民眾」,在恢復階段與緩和階段,則為「災民」。

這是因為慈濟志工勘災腳步在海燕風災的救援階段中期,才到達災區,初
期僅一組記者,此時災區情勢混亂,記者赴災區亦緊隨志工勘災行程,若要訪
問也以「慈濟」志工為主。在此階段報導主題以「慈濟間接救災」與「民眾響
應救災」,此處之「非受災民眾」,可想而知是在為災區募集資源,透過一般

93
民眾之行為與看法,再號召其他非受災民眾心中之「愛」與「互助」等人類共
通價值觀。

至於在恢復階段與緩和階段,多數報導為來自記者來自災區之報導,此時
由災民來描述災難中所遭遇情況、與獲得各界協助之感受與感謝,最為直接且
合理。並可藉此向捐款者報告,其所捐出資源之去向與意義。

表二十三:海燕風災各階段消息來源分布(%)
災難階段
消息來源 救援階段 恢復階段 緩和階段 合計
現場記者 4.2 11.4 2.7 6.7 (7)
官方組織 8.3 9.1 5.4 7.6 (8)
災民 8.3 36.4 43.2 32.4 (34)
專業人士
非政府組織
0.0
95.8
政 治 大
13.6
79.5
5.4
64.9
7.6
78.1
(8)
(82)


一般非政府組織 0.0 6.8 0.0 2.9 (3)
慈濟(包含志工) 95.8 72.7 64.9 75.2 (79)


‧ 國

畫面 8.3 0.0 0.0 1.9 (2)


非受災民眾 29.2 18.2 24.3 22.9 (24)
合計 100 100 100 100 (105)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Nat

高雄氣爆之消息來源,「慈濟」與「災民」總體比例相距不遠,如表二十
sit

四。依階段分析,同樣以「慈濟」與「災民」最常為主角,僅兩者前後順序略
io

er

al v
n

有變化,只有在影響階段,以「慈濟」為第一消息來源,在救援階段、恢復與
Ch n i
engchi
緩和階段,皆以「災民」為第一消息來源,「慈濟」次之。 U

94
表二十四:高雄氣爆各階段消息來源分布(%)
災難階段
消息來源 影響階段 救援階段 恢復階段 緩和階段 合計
現場記者 11.5 8.8 10.8 0.0 9.1 (10)
官方組織 19.2 29.4 24.3 15.4 23.6 (26)
災民 38.5 47.1 56.8 53.8 49.1 (54)
專業人士 15.4 8.8 10.8 15.4 11.8 (13)
非政府組織 50.0 35.3 37.8 30.8 39.1 (43)
一般非政府組織
〔 慈濟(包含志工)
0.0
50.0
2.9
32.4
2.7
35.1
0.0
30.8
1.8 (2)
37.3 (41)
畫面 15.4 2.9 0.0 0.0 4.5 (5)
非受災民眾 0.0 2.9 8.1 15.4 5.5 (6)
其他 0.0 2.9 0.0 0.0 0.9 (1)
合計 100 100 100 100 100 (110)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政 治 大

媒體常以消息來源之發言表達媒體所認同之觀點,從上述分析可得知,在
消息來源部分,海外災難時,大愛新聞明顯以「慈濟」為主要消息來源,其次

‧ 國

才是「災民」,在國內災難時則正好相反。

本研究認為,以「災民」敘述災難之相關情況或其在災難中遭遇之事、災

後生活等,皆相當有正當性。至於「慈濟」,由於大愛新聞至災區之採訪行程
Nat

(尤其海外災區),經常與志工救災行動相關,對於無論如何要在現場找到人
sit
io

訪問才好交代的記者而言,訪問志工,請志工解釋所見所聞或救災行動、個案
er

al v
n

情況等,在緊湊的行程中相當迅速有效,且減少對災民之打擾,但仍需注意使
Ch n i
用比重。 engchi U
三、報導與人物

(一)報導主角中,「慈濟」或「災民」最常與其他主角相伴出現

本研究發現,大愛新聞之災難報導中,「慈濟」與「災民」,為大愛新聞中
比例最高之新聞主角。且報導中常有一種以上的主角,此次樣本 215 個,卻有
307 個主角次數,平均每則報導有 1.428 位主角。

新聞主角之間經常相伴出現,以「慈濟」最常與「災民」、「間接災民」、
「一般民眾」、「專業人士」等主角同時出現。其中,當「慈濟」與「災民」同

95
為主角,報導主題以「災情描述」、「人物故事」、「受助者回饋」與「慈濟直接
救災」為主。當「慈濟」與「一般民眾」出現在同一則報導,主題常為「人物
故事」、「民眾響應救災」、「慈濟間接救災」。

另外,「災民」也是經常出現的主角。在「政府救災組織」為主角時,「災
民」也是主角的比例有近三成六,報導主題為「第一線之救災行動」。當「災區
情況」為主角時,「災民」也是主角的比例亦有近三成五,由災民敘述災區情
況。「慈濟」為主角時,「災民」為主角的比例有近三成。在報導不同之主角
時,常透過「災民」的遭遇或看法,來凸顯其作為之價值與重要性。

(二)消息來源與報導主角之間:「慈濟」與「災民」最常相伴

政 治 大
消息來源與報導主角之間,「慈濟」與「災民」一起出現的比例最高,在報


導「慈濟」為主角時,「災民」常是消息來源,報導「災民」之「人物故事」
時,「慈濟」也常是其中的消息來源。

‧ 國

在消息來源為「災民」的報導中,報導主角以「災民」、「慈濟」、「災區情

況」最多。消息來源為「非受災民眾」之報導中,報導主角以「慈濟」,與「一
般民眾」最多。
Nat

y
sit

可看出慈濟在報導中,以自身之行動、或是組織內的志工為主角之時,亦
io

er

al
透過各方消息來源之說法來支持,強化自身所作行為之重要性與正當性。
v
n

Ch n i
(三)各種主題皆偏好以災民為消息來源 engchi U
在各類報導中,大愛新聞都偏好訪問「災民」作為消息來源,廣泛使用
「災民」之說法與意見。包括在報導「災難管理」時,「官方組織」與「災
民」皆為主要消息來源。「重建新聞」之報導中,消息來源為「官方組織」與
「災民」的,各佔 66.7%。「災難成因探究」之報導主題中,80%之消息來源
為「災民」。「災難第一線搜救」之報導中,52.9%消息來源為「官方組織」,
47.1%為「災民」。「其他相關輔助救災工作」中,「災民」也是主要消息來源
(佔 44.4%)。

96
大愛新聞善於引用各方消息來源,來報導慈濟之相關救災新聞。且在「災
情描述」、「人物故事」、「受助者回饋」之報導中,最多之消息來源皆為「災
民」,其次為「慈濟」。

「慈濟」的訪問集中在與其組織相關報導為多,「慈濟救災」,皆以「慈
濟」志工為主要消息來源,包括「直接救災(69.1%)與「間接救災」
(90.2%)、「周邊活動」(90.5%)。另外在「災情描述」、「人物故事」與
「受災者回饋」中,則有相當比例之消息來源為「慈濟」。

「民眾響應救災」之報導中,66.7%之消息來源為「非受災民眾」,「慈
濟」佔 63.3%。在消息來源為「非受災民眾」時,66.7%之報導主題為「民眾響
應救災」,50%為「慈濟間接救災」。
政 治 大

另外,大愛新聞相當重視非災區民眾響應救災,非災區居民也往往是重要
消息來源之一,此類報導多為非災區民眾捐錢、義賣或購買義賣物品、或是協

‧ 國

助救災之籌備工作。透過非災區民眾的行動與言語,表達與表現出非災區對於
災區之關切與援助。本研究認為,看到他人受苦之際,大量的苦難畫面,容易

讓電視機前的觀眾產生擔憂,但若在報導他人受災之際,即同步告知現場已有
Nat

人幫忙,能產生一種安心感,且有提供行動方案之暗示。
sit
io

(四)報導主角與報導地點:
「災民」在「災區」、「慈濟」在「非災區」最多
er

al v
n

Ch n i
engchi U
當報導地點在「災區」時,近半數報導主角為「災民」 (49%),其次為
「慈濟」(45.8%)。而當報導地點在「非災區」時,最主要之報導主角為「慈
濟」(80.1%,63 則),與次多的「一般民眾(16.7%,13 則)差距相當大。

而當報導地點在「官方救災據點」時,報導主角主要為「災民」,佔九成
四,其次為「慈濟」。當報導地點在「慈濟救災據點」時,報導主角為「慈濟」
之比例就將近七成二,報導主角為「災民」的也有 46.9%。

將報導地點與主角做比較,當報導地點在「災區」時,近半數之報導主角
為「災民」,其次為「慈濟」。而當報導地點在「非災區」時,最主要之報導
主角為「慈濟」,與次多的「一般民眾」差距相當大。

97
以「災民」為主角之「受助者回饋」,最常和「慈濟直接救災」,一起出現
在「災區」或「慈濟賑災據點」。以「一般民眾」為主角之「民眾響應救災」,
最常和「慈濟間接救災」一起,出現在「非災區」。以「災民」或「志工」為主
角之「人物故事」,最常和「慈濟」一起出現在「災區」、「政府救災據點」與
「慈濟救災據點」。

(五)消息來源與報導地點

在消息來源為「專業人士」、「非受災民眾」與「慈濟」(包含志工),
則以「非受災地區」之發生比例較高,各佔其報導類型中的 47.6%、76.7%與
50%。

政 治 大
參、 報導立場與歸因


‧ 國

一、報導立場

大愛新聞報導災難時,如表二十五,立場偏向正面(六成七),近三成二為
「中立」,僅不到一成為「負面」。尤其海外災難,將近九成為正面,其餘中
Nat

y
sit

立,無負面報導。
io

er

表二十五:報導立場與災難類型(%)
al v
n

災難類型
Ch n i
報導立場 天災 人禍engchi 合計U
正面 89.5 46.4 67.4
中立 10.5 51.8 31.6
負面 0.0 1.8 0.9
合計 100 100 100(215)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如表二十六,影響階段與救援階段皆以「中立」最多,「正面」次之,且
「正面」之比例隨時間增加而增加,在恢復階段與緩和階段,「正面」成為主要
報導立場,緩和階段更是高達 96%的報導,皆為「正面」立場,僅 4%的報導
為「中立」立場。

98
表二十六:報導立場與災難階段分布(%)
災難階段
報導立場 影響階段 救援階段 恢復階段 緩和階段 合計
正面 11.5 43.1 85.2 96.0 67.4 (145)
中立 88.5 55.2 13.6 4.0 31.6 (68)
負面 0.0 1.7 1.2 0.0 0.9 (2)
合計 100 100 100 100 100 (215)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海燕風災(表二十七),從救援階段起,皆以「正面」立場為主,且越後期
越正面,無負面立場報導。主要是因為大愛新聞自海燕風災影響階段起,即透
過外電報導關切災情,但外電部分不在本研究分析範圍內。救援階段起出現的
自製報導,主要內容皆為「救災」,報導立場自然偏向「正面」。
政 治 大
表二十七:海燕風災各階段報導立場分布(%)
立 災難階段
報導立場 救援階段 恢復階段 緩和階段 合計


‧ 國

正面 62.5 95.5 100.0 89.5 (94)


中立 37.5 4.5 0.0 10.5 (11)
負面 0.0 0.0 0.0 0.0 ‧ 0
合計 100 100 100 100 (105)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Nat

y
sit

至於台灣之高雄氣爆,如表二十八,報導一開始以「中立」最多,「正面」
io

er

報導僅一成二,無「負面」報導。「正面」報導比例隨時間而增加,至恢復階段
al v
n

Ch
即成為主要報導立場。唯救援階段與恢復階段有「負面」報導,但比例不到 n i
engchi U
3%。

表二十八:高雄氣爆各階段報導分布(%)
災難階段
報導立場 影響階段 救援階段 恢復階段 緩和階段 合計
正面 11.5 29.4 73.0 84.6 46.4 (51)
中立 88.5 67.6 24.3 15.4 51.8 (57)
負面 0.0 2.9 2.7 0.0 1.8 (2)
合計 100 100 100 100 100 (110)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林照真(2013)研究發現,電視新聞對於災難以「負面」報導之比例最
高,尤其在報導災難帶來之殘破時,最常以偏「負面」的立場報導。但在本研

99
究中發現,當災難發生在本國時,大愛新聞之報導以「中立」報導之比例較
高,其次才是「正面」報導;而災難發生在海外時,以「正面」立場比例明顯
較高,「中立」報導僅佔一成,無「負面」報導。

儘管在災難發生之初,大愛新聞亦極少以批評、謾罵等「負面」角度之報
導方式來製作新聞,而選擇以較客觀理性的「中立」立場來報導災難。當災難
造成之衝擊逐漸緩和,則傾向以「正面」立場報導此災難之相關事宜。災後之
「正面」報導,有助於大眾療傷止痛,有其正面效應。

何謂災難新聞的正面報導?與報導主題比對之後可發現,影響階段為「災
情描述」、「救災行動」與「慈濟救災」,並列第一。救援階段至緩和階段,最多

政 治 大
之報導類型均為「慈濟救災」,但其中救援階段以「間接救災」為多,恢復與緩


和階段皆以「直接救災」為多。搭配災難之歸因,除了影響階段以「災難本
身」為主,其後三階段之歸因,皆為「無歸因對象」。故報導立場上,影響階段


‧ 國

與救援階段以「中立」為主,恢復階段與緩和階段皆幾乎為「正面」立場。

二、災難歸因

兩場災難共 215 則 SOT 樣本中,對於災難之歸因(表二十九),以「無歸
Nat

因對象」近六成,比例最高,其次為「災難本身」,佔三成四。
sit
io

er

表二十九:災難歸因分布(%)
al v
n

災難歸因
Ch合計
n i
災難本身 engchi
34.4 (74) U
自然 0.9 (2)
宗教歸因 2.8 (6)
人類 0.9 (2)
特定機構或人物 1.4 (3)
無歸因對象 59.5 (128)
合計 100 (215)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相較於過去研究(陳佳君等人,2010)指出,商媒之災難歸因多「無歸因
對象」,其次即為「政府」且往往諸多批評。大愛新聞之災難歸因中,將災難
成因直指政府、特定機構或個人之比例皆不高,僅占 1.4%。

100
將天災與人禍分開來看,如表三十,天災(海燕風災)與人禍(高雄氣
爆),皆以「無歸因對象」為最多,其次為「災難本身」。只是在高雄氣爆
中,兩者差異較小。

表三十:災難發生地點與災難歸因分布(%)
災難發生地點
災難歸因 海外 台灣 合計
災難本身 22.9 45.5 34.4
自然 1.9 0.0 0.9
宗教歸因 3.8 1.8 2.8
人類 1.0 0.9 0.9
特定機構或人物 0.0 2.7 1.4
無歸因對象 70.5 49.1 59.5
合計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政 治 大
100 100 100(215)


如表三十一,可看出災難歸因隨時間之變化。「災難本身」之歸因在災難


‧ 國

初發生時最多,隨時間變化到了救援階段,即以「無歸因對象」為最多,其次
才是「災難本身」,可看出大愛新聞中,對災難之報導較不傾向訴諸特定人物‧
或機構。
Nat

本研究發現,雖然一般可能認為「宗教歸因」(包括四大不調、人心不
sit

調、共業等詞)為宗教電視台之特殊現象,但本研究發現,此類歸因比例在兩
io

er

al v
場災難中僅有 2.8%。若以階段細分,則僅在救援階段佔 6.9%,高出平均數,
n

Ch n i
engchi U
其他各階段之比例均不超過 2%。顯見大愛電視台雖為佛教團體慈濟所創立之電
視台,在新聞中較少直接以宗教作為災難之歸因。

101
表三十一:各階段災難歸因分布(%)
災難階段
災難歸因 影響階段 救援階段 恢復階段 緩和階段 合計
災難本身 73.1 39.7 17.3 36.0 34.4
自然 0.0 0.0 1.2 2.0 0.9
宗教歸因 0.0 6.9 1.2 2.0 2.8
人類 0.0 1.7 1.2 0.0 0.9
特定機構或人物 0.0 3.4 1.2 0.0 1.4
無歸因對象 26.9 48.3 77.8 60.0 59.5
合計 100 100 100 100 100(215)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但是若將兩場災難與階段區分開來,如表三十二,海燕風災由於是天災且
為他國災難,大愛新聞中「無歸因對象」在救援階段(75%)、恢復階段
政 治 大
(70.5%)、緩和階段(67%)皆比例最高,次高者均是海燕颱風這個「災難本

身」,且此項比例有隨階段上升趨勢。特別的是,「宗教歸因」在海燕風災救
援階段,所佔比例與「災難本身」同列第二。

‧ 國

另外在災難歸因上,可看到亦有對災難更深一層的探討,包括「人類」對 ‧
環境之破壞、或是「自然」的氣候異常、全球暖化。大愛新聞平日關注環保、
氣候變遷等議題,在災難時也藉此災難對人類行為提出警戒。
Nat

y
sit

表三十二:海燕風災各階段災難歸因分布(%)
io

er

災難階段
al v
n

災難歸因 救援階段 恢復階段 緩和階段


Ch
合計
n i
災難本身 12.5
engchi
25.0 27.0 U 22.9
自然 0.0 2.3 2.7 1.9
宗教歸因 12.5 0.0 2.7 3.8
人類 0.0 2.3 0.0 1.0
無歸因對象 75.0 70.5 67.6 70.5
合計 100 100 100 100(105)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至於在人禍高雄氣爆,歸因對象(見表三十三)在影響階段、救援階段與
緩和階段,皆為「災難本身」,僅在恢復階段以「無歸因對象」比例最高。唯
相較一般媒體報導直接指責單一單位釀災,大愛新聞甚少將「特定機構或人
物」指為災難歸因對象,最高的比例為救援階段(5.9%)。

102
表三十三:高雄氣爆各階段災難歸因分布(%)
災難階段
災難歸因 影響階段 救援階段 恢復階段 緩和階段 合計
災難本身 73.1 58.8 8.1 61.5 45.5
宗教歸因 0.0 2.9 2.7 0.0 1.8
人類 0.0 2.9 0.0 0.0 0.9
特定機構或人物 0.0 5.9 2.7 0.0 2.7
無歸因對象 26.9 29.4 86.5 38.5 49.1
合計 100 100 100 100 100(110)
*括號內數字為有效樣本數

對比八八風災中,四大報雖有五成以上「無責怪對象」,但往往受到媒體
組織意識形態影響,比例第二高的責怪對象就是「政府」(陳佳君等人,


2010)。本研究發現,大愛新聞之報導,主要不傾向責怪特定對象,以「無歸
政 大
因對象」之報導最多,若要責怪也較少針對特定對象,主要還是提及災難本

身。但在此之外,也會拉高層級探討造成災難之原因,包括「自然」與「人


‧ 國

類」行為等,至於對「政府」之責怪,則未出現在本次樣本中。

三、災難歸因與宗教 ‧
本研究發現,身為宗教電視台,大愛新聞之報導,與其組織慈濟高度相
Nat

關,但是其中直接與宗教相關的比例,較不明顯。例如大愛新聞中對災難之歸
sit

因,提及福報、業報、人心不平和造成災難等「宗教歸因」僅占 2.8%。
io

er

al v
n

Ch
然而本研究認為,宗教的特色實際上已內隱於報導之中,在大愛新聞中對 n i
engchi U
於災難的歸因即彰顯其宗教價值觀。大愛新聞對災難,傾向於不責怪特定對象
的「無歸因對象」之比例最高,真要責怪一個對象,則最多是「災難本身」,
甚少直指某政府單位或是某機構之不是。且相較於現行媒體在報導災難時慣用
的悲情、批判等立場,大愛新聞僅偶爾出現在檢討災難成因時,採取較批判的
立場與口吻,但整體報導傾向以「正面」至「中立」立場。這些表現皆與宗教
對世人之愛、慈濟「不責怪單一單位或個人」、「普天三無-普天下沒有我不
愛的人、沒有我不相信的人、沒有我不原諒的人」等理念相符合,大愛在新聞
中雖未直接傳教,卻已展現其宗教特色。

103
包括大愛新聞關注對象,以「人」為主,與勸人為善,強調人類互助的精
神,報導立場偏正面。如前所述,正面報導有如宗教,得以協助人們平復在災
難中造成之心理創痛。透過媒體大量的正面報導,達到療癒觀眾的效果。與各
大宗教長久以來,協助信徒面對災難平復傷痛之態度不謀而合。

而大愛新聞呈現的災民形象,除了宗教故事中的「歷劫」之外,甚少呈現
災民歷劫後,悲慘、絕望、陷入負面情緒與盲動的狀態,而且偏好帶出其正
面、堅強、面對考驗的姿態。透過如宗教故事中「歷劫後新生」的主角形象,
災民不被災難打倒、重新站起,向信徒傳遞出希望。

換言之,大愛新聞選擇非直接宣揚佛教的做法,而是在新聞中,傳遞其宗

政 治 大
教所看重且認同的理念與價值觀,此種間接傳教的方式,無法直接說服觀眾信


仰佛教,至少對於觀眾接受佛教之觀念,有所幫助。


‧ 國

肆、 報導長度 ‧
本研究發現,大愛新聞對於災難之後續追蹤持續半年以上,到災情逐漸和
Nat

緩之際依舊有報導。關注時間長度受慈濟之活動進行、與慈濟對此災難之關切
sit

程度直接影響。
io

er

al v
n

Ch
另外,報導長度在災情越穩定情況下會越長,單則報導可超過兩分鐘。本 n i
engchi U
研究 215 則 SOT 樣本,平均長度約為 1 分 39 秒(表三十四)。其中海燕風災之
平均報導長度約為 1 分 50 秒,明顯較長;而高雄氣爆之平均報導長度約為 1 分
28 秒,則明顯短於平均值。換言之,發生在海外之災難,所被報導的時間長
度,遠高於發生在台灣之災難,兩者平均報導長度差距多達 22 秒。

104
表三十四:兩案例之平均報導長度
案例 有效樣本數 平均長度(秒)
海燕風災(天災/海外) 105 109.87
高雄氣爆(人禍/本國) 110 87.72
合計 215 98.53

但照理說報導長度越長,檔案就會越大,在災難對災區建設造成破壞會提
升傳輸困難度,加上若報導地點在國外,包括時差、網路狀況等都會再壓縮新
聞作業時間。本研究認為,在此背景下,海外之災難的平均報導長度卻普遍長
於國內災難,一方面是表示出對此事件之重視,另一方面必須考慮時間變化。

透過表三十五,報導長度在災後第一時間偏短,影響階段與救援階段之報


導長度皆短於平均值。從恢復階段開始,報導長度才明顯增長,緩和階段更是
政 大
比平均值超出十秒。顯現出報導長度,隨災難情勢逐漸和緩而逐漸增長。

表三十五:兩案例各階段之報導長度


‧ 國

災難階段 有效樣本數 平均長度(秒)


影響階段 26 90.54
救援階段 58 89.79

恢復階段 81 100.78
緩和階段 50 109.2
Nat

合計 215 98.53
sit
io

事實上,在海燕風災之報導中並無影響階段之報導(見表三十六),故影
er

al v
n

響階段無法判斷海內外災難報導,在此時何者長度較長。而其他三階段之報導
Ch n i
engchi
長度即如同全體樣本所呈現之趨勢:救援階段報導長度偏短,比 105 個樣本平
U
均值短 14 秒,恢復階段與緩和階段之報導則明顯偏長,緩和階段報導平均長度
甚至接近兩分鐘。

其中救援階段多來自非災區報導,非災區志工帶與記者製作之新聞,長度
平均控制在 1 分 25 秒。但恢復階段中,記者自災區之報導成為最多數,加上記
者來到海外災區,機會與經驗難得,通常會把握機會發揮,故報導常超過一分
半、逼近兩分鐘。至於緩和階段,志工自災區之報導增加,此類型報導由台內
編輯製作,編輯考量素材品質與內容來判斷製作,但長度通常在兩分鐘左右。

105
表三十六:海燕風災各階段之報導長度與報導類型
報導類型(%)
災難階段 有效樣本數 平均長度(秒)記者自災區 記者非災區 志工自災區 志工非災區 綜合報導
影響階段 0 0 0 0 0 0 0
救援階段 24 95.46 8.3 33.3 12.5 41.7 4.2
恢復階段 44 113.91 45.5 22.7 13.6 18.2 0
緩和階段 37 114.41 18.9 35.1 29.7 13.5 2.7
合計 105 109.87 27.6 29.5 19 21.9 1.9

至於高雄氣爆之報導長度,此災難之報導皆以記者自災區傳回為主,每一
階段之報導平均值,均較全部樣本平均值短,如表三十七。其中在救援階段與
恢復階段報導尤其偏短,均略低於 110 個樣本之平均值,影響階段之報導約 1
分 31 秒、緩和階段之報導有 1 分 34 秒左右。在整體樣本中雖顯得較短,但已
符合現行新聞慣用長度。 政 治 大

表三十七:高雄氣爆各階段之報導長度與報導類型
報導類型(%)


‧ 國

災難階段 有效樣本數 平均長度(秒)記者自災區 記者非災區 志工自災區 志工非災區 綜合報導


影響階段 26 90.54 46.2 23.1 7.7 0.0 23.1
救援階段 34 85.79 52.9 26.5 14.7
‧ 0.0 5.9
恢復階段 37 85.16 64.9 8.1 21.6 2.7 2.7
緩和階段 13 94.38 46.2 23.1 15.4 0.0 15.4
Nat

合計 110 87.72 54.55 19.09 15.45 0.91 10


y
sit

大愛新聞對於兩場災難之報導長度差異,主要隨災區情勢演進而轉變。情
io

er

al v
n

勢越穩定報導越長,再過了災難緊急期間之後,人物故事在報導中比例增加,
Ch n i
此類報導往往偏長,為原因之一。 engchi U
其二,記者前往海外災區,通常必須跟隨志工勘災行程,紀錄當日情況,
通常會見到許多特殊情況、動人事蹟,都必須記錄,既已有素材,記者通常會
考慮使用。加上記者到國外,會有機會難得必須好好把握之心態,往往用力做
報導。因此往往一則報導中出現許多主題,也讓報導長度普遍偏長。

不同報導立場,報導長度亦有差異。「正面」與「中立」立場之報導,不
只比例較高,長度也明顯較「負面」報導長(表三十八)。「負面」(88.88 秒)
報導之長度,較平均值短約 12 秒,更較「正面」(103.23 秒)立場報導短 16.73
秒。

106
可以明顯看出,負面立場之報導在大愛新聞的版面中,報導偏少、長度也
短,所佔篇幅甚少。換言之,大愛新聞偏好以「正面」至「中立」之立場來報
導。

表三十八:報導長度與報導立場
報導立場 有效樣本數 平均長度(秒)
正面 145 103.23
中立 68 88.88
負面 2 86.5
合計 215 98.53

政 治 大


‧ 國


Nat

y
sit
io

er

al v
n

Ch n i
engchi U

107
第三節 文本分析結果

本研究依照災難報導階段選出四則報導分析,影響階段為【高雄大氣爆】、
救援階段為【宿務發慰問金】、復原階段為【獨魯萬代賑】、緩和階段為【遇
颱取消通知】。

第一步將每則報導的影音內容整理至過錄表上,再依照影像策略、記者敘
事、聲音運用分別檢視歸類,並且比較災區、災民與救援者/志工,在四階段
報導中形象的轉變。

壹、影像策略

一、鏡頭運用
政 治 大

此次分析之四則報導中,以「中景」(包括中景、中近景與中全景)使用最


‧ 國

頻繁。事實上,中景為多數新聞攝影記者喜愛採用的鏡頭類型,一方面可看得
到人物表情與動作,又可看到環境,帶給觀眾客觀又不至於疏遠的距離感。尤 ‧
其在情況變化多端、可能隨時有突發狀況的災難現場,中景拍攝最為安全、確
Nat

實。
y
sit

特別的是,本研究分析之四則報導中,談及災區、災難所造成破壞、慘況
io

er

al v
n

之時,皆未使用「特寫」。有別於商業電視台偏好使用特寫、強調災難造成之破
Ch n i
engchi
損,透過鏡頭強迫聚焦,讓觀眾感受到災難破壞力,大愛新聞的做法正好相 U
反,不以特寫強調災難破損,而是多選用中景、全景取代。

(一)影響階段【高雄大氣爆】

尤其是影響階段,描述高雄氣爆發生當下的【高雄大氣爆】,針對爆炸造成
的破壞,大愛新聞並未使用特寫強加給觀眾更多情緒。拍攝遺體時也只拍攝覆
蓋上布、已搬至特定區域、已被安置遺體的「全景」,且經過抽格、模糊等特效
處理,讓觀眾彷彿有看到現場,實則不太容易看清鏡頭所拍攝之物。拍攝患者
也是「全景」,看不清傷患具體面容與傷勢,使用較不具張力的鏡頭,呈現送醫
之「事實」。

108
在此報導中不僅未使用特寫呈現局部殘破,反而多使用鏡頭的「左右推
移」(PAN),不將畫面停留在局部,而是透過鏡頭移動與制高點的拍攝,協助
觀眾看到災區整體樣貌,有助於觀眾建立對災難、災區之整體印象。

至於災難發生當下,一方面是受限於現場危險情況,一方面是經過記者篩
選,報導中採用的爆炸、火焰畫面多為「遠景」,也因此給觀眾有段距離(且觀
眾觀看時還隔著螢幕)的保護感。

此報導中採用「主觀鏡頭」呈現兩種訴求:在爆炸與火焰帶來的震撼之
後,迅速安排消防員帶著水管走向火焰,告知觀眾此災難已經有人在處理。此
處以「主觀鏡頭」拍攝消防員走向火焰的背影,展現其面對未知挑戰的勇氣與

政 治 大
決心。透過讓觀眾「目擊」、「跟著」消防員走往火焰,增加參與感,也更容易


受觸動而產生對消防員的欽佩。另一組「主觀鏡頭」則被運用在拍攝受損車
輛,從車頭到車尾一個「近景」、快速的鏡頭,讓觀眾彷彿看到車輛整體情況,


‧ 國

感受爆炸威力,但對於破損的情況與細節,則不容易看清楚。相較於以特寫呈
現殘破,此鏡頭的聚焦效果較弱,避免觀眾因爆炸造成破損產生過多情緒反 ‧
應。
Nat

(二)救援階段【宿務發慰問金】
sit
io

報導一開頭,向觀眾展示災區樣貌時,使用長達 24 秒車拍,也就是鏡頭不
er

al v
n

動、隨著車輛持續行駛讓鏡頭內的景物不斷移動,鏡位則是定在拍攝現場大範
Ch n i
engchi U
圍都拍得到的「全景」與「遠景」。處理此報導的編輯與剪接師,將鏡頭「定
格」處理以強調重點,包括災區破損房舍有人坐在其中、災民在路邊舉著求救
牌等處,皆將畫面定格並以口白說明,以讓觀眾看清楚。

在口白提及體育館屋頂被暴風雨掀開下「玻璃雨」之時,畫面配合使用一
個鏡頭往左推移(左 PAN),長度接近十一秒。這個鏡頭推移,讓觀眾的目光
跟著鏡頭移動,彷彿在現場「看」到屋頂的破損。

對志工來說,現場情況尤其難以掌握,即使在拍攝人物與室內活動時,也
多採用「中景」。唯在居民領取志工送來之物資、以及居民回饋捐零錢之時,活

109
動時間與進行方式相對較可預期時,才出現「近景」鏡頭。透過近景拉近距
離,讓觀眾更貼近看到居民與志工的情緒。

志工受訪時鏡頭為「近景」,講述內容為志工看到此災難的不捨所以展開行
動,近景鏡頭呈現志工的不捨神情,志工背後的遠方物資運到當地、人員正在
搬運,呈現出救災行動的迅速。

此報導中兩度出現「特寫」,都是拍攝旗幟,一為「世界糧食計畫署」的旗
幟,代表聯合國支援已到,二為「愛來自台灣」旗幟,讓觀眾看到台灣愛心已
抵達菲律賓。

此則新聞影片由勘災志工拍攝傳回,勘災行程緊湊,拍攝時間相當有限。
政 治 大
嚴格來說拍攝手法不佳,鏡頭使用都偏長,包括長達 24 秒的車拍、長達 11 秒


的 Pan 等,在一般新聞中甚少採用這麼長的鏡頭,顯示當時情況特殊,讓觀眾
看到現場情況的重要性,遠超過新聞日常作業習慣。

‧ 國

(三)復原階段【獨魯萬代賑】

此報導中,特寫僅出現在志工所填寫之參與民眾名單、災民祈禱時臉部感
動、拭淚表情,或清掃現場時的動作。其餘鏡頭包括以全景帶到以工代賑集合
Nat

y
sit

現場,看到人潮,全景也被用來展現清掃現場,人力眾多、眾志成城的景象;
io

er

al
以中景看到現場志工忙碌樣貌,與居民清掃家園。
v
n

Ch n i
engchi U
一開場為活動地點—學校廣場的全景,鏡頭中可看到校舍受損、旁邊房舍
亦如此,人潮在此地聚集。接著的中景,再接近人潮一些,再接人物的中景,
看到民眾動作與表情。

志工帶動祈禱時,鏡頭為近景至中景,鏡頭往左下推移到坐在地上的災
民,以特寫貼近帶出災民祈禱時拭淚、感動的神情,讓觀眾在「親密的距離」
下,看到他人哭泣表情、脆弱的一面,拉進彼此距離也更容易被觸動。

居民清掃之畫面主要為全景到中景、近景,並以特寫帶到災難造成的破損
正在被災民親手清理的情況。最後以兩個現場民眾的中景到全景,讓觀眾看到

110
居民臉上歡喜表情,接著看到現場群眾感情,傳遞對於遠方、甚至是鏡頭前的
謝意與關心。

當畫面或口白帶到現場清掃畫面時,使用的鏡頭多偏短(約一秒 15 格左
右,不足兩秒),快速且當中都有動態,帶來以工代賑清掃現場動作之迅速與緊
湊。記者 Satnd 中,同樣穿插許多現場畫面,讓整則新聞維持節奏感,連帶顯
得報導主題「以工代賑」行動之有效率。

由於災後災民四處打劫,當時的菲律賓獨魯萬風聲鶴唳,志工冒險帶大筆
現金到災區,舉辦以工代賑還需要有軍警維繫安全,但透過鏡頭看到現場的災
民,表情安定,且配合現場調度,此報導透過中景、近景與特寫,讓觀眾近距

政 治 大
離看到災民,「親眼所見」災民與傳聞中的不同。

(四)緩和階段【遇颱取消通知】 立

‧ 國

在此報導中,多使用近景來呈現災區民眾的表情,鏡頭運用包括遠景、全
景、中景、近景,調度靈活明快,在同一場景中使用全景、中景、近景建構出

場景的全面性與局部細節。並且以短畫面(Cut)帶來速度感,讓觀眾感受到此
行動之急迫與步調之快速。
Nat

y
sit

一開頭先以記者在海邊的 Satnd 開場,短短九秒帶出現場感,說明時空背


io

er

al
景—颱風即將來襲。接著以不到七秒的時間,帶到海邊房舍中全景、接近景、
v
n

Ch n i 1 秒 16 格、最長 1
engchi U
再接中景,再加一個海上船隻的遠景,每個鏡頭平均時間約
秒 25 格,緊湊的鏡頭看到海邊風雨情況與居民的防颱準備,傳遞風雨來前的緊
張感。

之後便迅速移往室內,志工的開會現場,第一個鏡頭長達兩秒 8 格,全
景、接俯角中景、接近景時,宣布決議延期(4 秒,現場音),看到志工臉上審慎
表情,接著志工分頭通知、奔走、打電話,畫面包括近景、特寫,幾個畫面快
速切換。場景切換室內後的十六秒內,鏡頭又移到車上,先進現場音協助轉
場,鏡頭轉換過來發現,是跟著其中一位志工在車上,透過口白得知正趕往偏
遠山區。

111
到達定點後,先以災居近景拍攝辦公室前階梯,攝影記者採用跟拍手法,
跟著志工跑上階梯,進到室內,讓觀眾有種跟著一起趕著前進的感覺,此處鏡
頭雖各有 2 秒 12 格、4 分 1 格,但跟拍鏡頭之動態讓人跟著移動感,而未能察
覺鏡頭相對較長。在里辦公室內商議之際,不只拍攝主要參與討論者(志工與
里長),同時迅速捕捉辦公室內人員之中景,還有窗外關切民眾的近景,看到民
眾對此事之關切。

特寫出現在影片尾聲,一名婦人笑著對鏡頭說「Thank You」之時,攝影記
者以寬特寫呈現居民臉上喜悅,也讓觀眾近距離看到災民的笑顏。結尾時則是
一群孩子的中全景至全景,對著鏡頭招手,可看到一群孩子圍繞鏡頭邊,同時

政 治 大
看到孩子表情。讓觀眾有如在現場,被笑容包圍。


此則報導中記者不只使用大量短鏡頭,在可能停留在同一場景之處,例如
訪問、室內會議等處,再運用車窗外景物移動、周遭人員反應景來穿插,避免


‧ 國

畫面在同一鏡頭停滯,降低速度感。每段訪問都控制在十多秒,整體呈現節奏
緊湊,以呈現情況的緊急與志工步調之快速。 ‧
(五)小結
Nat

在四則樣本中,三則為大愛新聞記者採訪製成,僅【宿務發慰問金】為志
sit
io

工拍攝之素材製成,【宿務發慰問金】鏡頭運用尤其以中景為主,輔以全景與遠
er

al v
n

景,偶有近景之使用,運鏡策略較保守,以確保不缺漏任何重要事物或變化。
Ch n i
engchi
後續新聞部編輯與剪接師在處理時,盡力活用畫面。而記者所製之報導,由於
U
專業素養較高,可多做一些運鏡考慮,在鏡頭運用上顯得靈活許多,包括特
寫、近景、中景、全景等鏡位輪流使用,調度較活潑多元。

整體而言,這四則報導主要皆以中景為主,中景為觀眾平日習慣觀看的距
離,呈現在電視前能帶給觀眾客觀又不疏遠的距離感,再加上在採訪現場應變
最容易,最常被使用。

在提及災難造成之傷害時,口白與鏡頭的運用都以「交代事件」為準則,
而非過度深入、詳細,使用替代性畫面取代較血腥、傷痛之畫面,展現出大愛
新聞有別於商業媒體的做法。
112
在四則報導中,透過全景、遠景為觀眾建立報導現場的整體感,讓觀眾看
到事件發生之時空背景。特寫鏡頭的運用,出現在世界糧食計畫署與愛來自台
灣的旗幟、災民的感謝、災難造成破壞災民清手清理、災民流淚或感動神情
等,至於談及災難造成破損時則並未使用。顯見大愛新聞透過鏡頭的聚焦,希
望讓觀眾特別看到並關注的事物,為人類在災難後所能做的改變、原本無助的
災民在到得到外界關心時的感受等正面意義。

二、鏡頭角度

本研究所分析的四則影音樣本皆以平角拍攝為主,此為新聞報導最多之手
法,展現冷靜、客觀的觀點,也代表平視畫面內容物。

政 治 大
但四則報導中也出現過數次以俯角拍攝志工或災民的畫面。包括【高雄大


氣爆】開頭的爆炸場景、災區搜索時;【宿務發慰問金】志工在災區的義診;
【遇颱取消通知】中,志工討論是否延期之會議、里長辦公室中與談者的反應

‧ 國

鏡頭、里長前往居民家溝通時;還有【獨魯萬代賑】現場災民在集合時蹲或坐
在地上與祈禱時,清掃時也有俯角、平角與仰角。

俯角在電影美學中被認為有小看、俯視對方等意味,但是在這四則樣本
Nat

中,不論拍攝災區、志工或是災民都曾出現俯角鏡頭,本研究並不認為這些俯
sit
io

角拍攝有讓被拍攝者呈現弱小或是弱勢之意圖。而是配合現場情況與條件,在
er

al v
n

取得畫面為最優先考量的新聞現場,不若電影有時間設計鏡頭,新聞記者必須
Ch n i
在現場迅速即刻反應,只求拍到重要片刻。 engchi U
綜觀四則報導,受訪時多為近景與寬特寫,也都採用平角,受訪者視線往
左前或右前方看。這不只是大愛新聞最常採用的訪問角度,也是多數電視攝影
經常採用的角度(劉萍,2005),能使畫面呈現較為活潑、表現主體與周遭事物
關係。讓觀眾可以更近距離看到受訪者神情,較容易產生親近感與信賴感。

在四則報導中,只有【宿務發慰問金】在報導最後最後志工受訪時,出現
正面受訪的角度,畫面較呆板。另外在【獨魯萬代賑】與【遇颱取消通知】皆
有記者 SATND,一開頭皆為平角、正面面對鏡頭、中景,則是記者 SATND 最
常採用的角度與鏡位。本研究認為,一般訪問時,攝影記者多會請受訪者看鏡
113
頭旁的文字記者,以期讓受訪者表現較為自然,同時能減少受訪者直視鏡頭發
言、讓觀眾有種旁觀者而非參與者的感覺,降低觀眾收看時的壓力。但是在記
者 STAND 時,大多為了增加臨場感與觀眾參與感,記者會直視鏡頭、像是對
觀眾說話一般,帶觀眾看到現場情況。

四則報導中最特別的是在【遇颱取消通知】中,出現受訪者以背影受訪的
情況,此段落志工在車上受訪時,多數時間為近景之背影,通常背影給人比較
不能信賴的感覺,此處反而傳遞出急切、心急的情緒。社區志工受訪時急急往
前走,頭也沒回地告知觀眾,正趕去通知所有發到邀請卡的人,此處僅有 3 分
19 格的訪問,傳遞出片刻不能停止的急促感。

政 治 大
整體而言,四則報導的鏡頭角度以平角居多,傳遞彼此的平等與對於被拍


攝者的尊重。俯角的運用包括從制高點帶給觀眾現場全貌,但也會因現場情況
與反應時間,出現以俯角或仰角拍攝人物的情況,本研究認為此處是在災難現


‧ 國

場時間緊迫下所做出的反應,並無小看對方之意味。

貳、記者敘事
Nat

y
sit

一、敘事模式
io

er

al v
n

Ch
此四則報導中,以「說故事者」為多數,包括【高雄大氣爆】、【宿務發慰 n i
engchi U
問金】、【遇颱取消通知】,皆為將最吸引人部分先寫出,再逐漸描述之「說故事
者」,唯【獨魯萬代賑】為依照人事時地物之順序,一一敘述之「資訊提供
者」。

王泰俐(2004)研究曾指出,非感官新聞的敘事以「說故事者」最多,資
訊傳遞者各家皆少用。在這四則報導中,的確以「說故事者」為多數,但值得
注意的是,儘管是「資訊提供者」,也已是改善版—語氣較為親切友善,提供的
資訊並非又冷又遙遠,加入更多現場元素,並以記者 Satnd 提升現場感,增加
觀眾體驗。顯見大愛新聞在報導災難新聞時,希望帶給觀眾近距離、親眼所
見、親身所感的溫度,而非冷冰冰、有距離的資訊。

114
二、過音語氣

過音語氣方面,本研究認為此四則報導之過音皆介於「非干擾式過音」與
「干擾式過音」之間。意即是其過音雖不若「非干擾式過音」的冷靜平和,卻
也不及「干擾式過音」的戲劇化、大量使用語助詞。

本研究認為,在現今電視台競爭激烈之當下,記者過音語調越來越受重
視,越來越多電視台報導中記者採用「干擾式過音」,以主觀描述、誇張語調或
是加入過多語助詞,以求吸引觀眾注意力。

大愛電視台對於記者過音力求親切有感情,卻要兼具客觀,在報導災難
時,語調有感情、溫暖、有人情味,冰冷堅硬語調在此處皆不適用。至於採用
政 治 大
大量主觀與語助詞的「干擾式過音」手法,則太過綜藝、感官新聞化,非大愛
電視台所追求之風格與效果。 立

‧ 國

參、聲音運用

聲音運用上,四則報導皆大量使用現場音,並視新聞敘事情緒鋪陳適度搭
Nat

y
sit

配音樂,或在缺乏現場音的片段以音樂襯底。至於人工音效,四則報導皆未使
io

er

用。
al v
n

Ch n i
engchi U
【高雄大氣爆】中,大量使用現場音,包括爆炸聲、警鈴聲、噴水聲、對
講機的聲音,甚至口白處留白,直接以現場畫面與現場音,讓觀眾「看到」並
「聽到」現場情況。

在【宿務發慰問金】當中,前半段勘災時大量使用先進現場畫面與現場
音、再進記者口白,且口白皆為簡短陳述之手法。之後包括義診、發放、居民
投零錢、祈禱等場景都是如此,留白處可讓觀眾在聽到記者口白前,先自行觀
察與感受。直至報導最後,畫面中物資一箱又一箱運抵菲律賓之際,才出現配
樂,口白敘述為「躍上國際媒體的還有愛來自台灣」,告知觀眾已有人付出愛
心,再搭配上柔情音樂,盼吸引更多愛心投入。

115
【獨魯萬代賑】當中,則是以打掃現場的現場音,讓以工代賑這件事更加
生動呈現在觀眾眼前,也為災區注入悲傷之外的聲音。透過現場熱烈的打掃
聲,與居民充滿朝氣的招呼聲,觀眾可以明瞭捐出款項被如何運用在災區,對
於災區發揮何種功效。

在【遇颱取消通知】中,一開場就先以海浪聲、風雨聲襯底,帶出颱風逼
近之感,強化下一個場景:志工在室內討論發放是否延期之必要性。現場包括
打電話、趕往現場之聲音,皆營造一種風雨欲來前的緊張感,志工急趕往偏遠
山區與里長通知發放延期、社區幹部分別通知居民,皆以現場音來呈現,透過
現場畫面與現場音,觀眾可感受到災區居民遇事的積極,比用口白敘述來得更

政 治 大
生動自然。


如前所述,此四則報導中,僅【宿務發慰問金】後段使用配樂,其餘報導
中,記者皆選擇使用大量現場音營造現場感。電視新聞透過現場畫面與口語描


‧ 國

述,無非不是希望增加觀眾的臨場感,因此更不能忽略現場聲音,像是打掃時
以鏟子鏟起垃圾的聲音、居民的歡欣鼓舞聲……等等,都比口白描述還活靈活 ‧
現。尤其對於大愛電視台而言,希望讓觀眾透過報導,「了解」苦難現場,更能
Nat

「見苦知福」,現場音的運用就顯得相當受重視。音樂方面亦如是,搭配適度音
y
sit

樂,在鋪陳情緒時,讓觀眾更能感受到記者欲呈現的情況與情緒。
io

er

al v
n

至於記者在報導中,選擇不用什麼也是重點。【高雄大氣爆】中,記者即刻
Ch n i
engchi
意不用「那位已經心肺停止了,我們先救活的…」,或是家屬悲慟不已的哭喊等U
讓人心碎的現場音,負責此報導的文字記者趙培廷曾表示:「雖已取得更多素
材,但刻意不選用尖叫聲、驚恐聲、哭泣聲,既然同業(其他台記者)都會
用,我們不需要再用,造成更多驚恐。」使得這則如今看來怵目驚心的報導,
在當時相較於他台顯得平淡,卻才是大愛新聞堅持的展現。

另外,聲音的運用在場景調度時有一特別功能,在切換場景時,先切換聲
音、再換鏡頭,或是在換鏡頭前開始搭配淡淡音樂等,此種「音橋」運用,在
四則報導中均有出現,讓觀眾自然轉換場景,在情緒不被打斷的情況下,更能
感受現場狀態。

116
整體而言,大愛新聞擅長使用現場音,如災民在現場歡欣、道謝的聲音,
直接傳遞其喜悅且真情流露。以現場音增進報導帶來的臨場感,讓觀眾感覺親
近且有參與感,拉近與報導現場的距離。

肆、主角形象

一、災民

大愛新聞在各階段之報導中,災民都佔有一定比例的篇幅,持續為觀眾帶
來災民的現況,也讓災民給外界之印象隨時間演進更新,而非只記得災民受災
後無助得樣貌。 政 治 大

此外,報導中處處展現對災民的尊重。在災難的影響階段,【高雄大氣爆】
中,居民反應驚魂未定但未出現哭喊、尖叫等情緒失控的反應,即便在擔架上

‧ 國

送往醫院之患者也看不出血跡或明顯外傷。本研究認為,大愛新聞在鏡頭之選
擇上,讓災民呈現較理智且正面的樣貌。罹難者已經過緊急處理、包覆,距離

遙遠,而非血淋淋直接展現在鏡頭前。減少對鏡頭前觀眾的心理衝擊之外,也
Nat

是基於對往者的尊重。展現尊重災民、為其維持形象的心意,也反應在災難中
sit

體現生命價值之組織思想。
io

er

al v
n

Ch
在【宿務發慰問金】當中,災民棲身於傾倒的茅草屋當中,或是在路邊舉 n i
engchi U
牌求救,呈現面對災難的無奈與無助。但在志工舉辦之義診與發放時,居民得
到了外來的援助後,竟然願意將身邊的零錢捐出,新聞中特別點出此行動,展
現災民善良的一面。

在【獨魯萬代賑】報導中,災民有禮貌地集合,聽到從現場口號,配合群
體活動,仔細傾聽志工對於任務的解說,未暴動亦不鼓譟。在祈禱中更流下感
動淚水,讓觀眾感受到災民柔軟、受傷未癒的心。在清掃現場,災民人人賣力
工作,彎腰鏟起垃圾,為自己的家園而努力。災民受訪時表示災後失去謀生機
會,這個工作機會讓他們有生機,所以非常感謝,此時以近景呈現、拍攝到表
情。在新聞最後也讓一整群災民直接說出感謝,並以畫面拍攝到現場全景,透

117
過鏡頭推移看到現場很多人潮都在道謝,讓觀眾感受到來自「災民們」的感
謝。此則報導為慈濟這個外來團體,首度在獨魯萬舉辦以工代賑,首日之情
況。相較於先前見於國際媒體的報導,獨魯萬陷入鬼城狀態,災民四處行搶、
當地情勢非常危險,在此則報導中,呈現災民有禮、勤奮的樣貌,為災民更新
一個截然不同的形象。

至於【遇颱取消通知】中,向來樂天的菲律賓人正在做防颱準備,呈現在
經歷重創之後,當地人已從過去經驗中得到教訓並懂得採取因應行動。當志工
來告知必須取消當天下午活動時,里長與社區志工立刻做出應變,四處奔走通
知里民改期,積極且反應迅速。透過許多反應景帶出當地許多民眾對此事之關


切,聽到消息者冷靜接受並未憤怒吵鬧。最後以孩子們在鏡頭前歡笑、災民面
政 大
對鏡頭道謝,最後人群熱切向鏡頭招手結束。此則報導中看到災民積極、樂觀

且樂於配合的一面。災民的改變與積極,有如宗教故事中歷劫後新生的形象。


‧ 國

整體而言,大愛新聞中的災民形象,在災後第一時間儘管驚魂未定,卻未
表現出驚慌失措、尖叫、失序等負面形象。攝影記者拍攝罹難者與傷者時,不 ‧
過度侵入地近距離拍攝,以維持受災者尊嚴。在救援階段,災民儘管無助、生
Nat

活堪慮,得到援助後卻願意捐出零錢,展現災民儘管艱困仍願意助人的善良。
y
sit

到了復原階段,災民有禮貌地配合全體行動,為重建家園而賣力,且對於各界
io

er

al
關心滿懷感謝。至於緩和階段,災民態度積極主動,樂觀且充滿感謝。
v
n

Ch n i
engchi U
在大愛新聞的報導中,災民並非光是淒苦等待外界協助的受助者,而是為
了讓自己從受災中站起,願意努力付出,知恩圖報且願意分享。災民形象有如
宗教故事中的歷劫後新生,又如災難中的成功典範,天助、人助、自助,透過
災民的努力,讓災難造成的破壞得以被改善。

二、災區

由於大愛新聞對於災難之關注,從影響階段持續到緩和階段,民眾透過報
導可以持續更新災區的資訊。讓人們憶及災區時,不會只記得災難造成的殘
破、留下負面與難過印象,而是一個從毀滅到重生,持續更新的災區印象。

118
【高雄大氣爆】中災區之拍攝多為遠景或全景,呈現出爆炸當下與爆炸後
災區混亂樣貌。災區給人印象為危險、充滿危機,傷及人身安全,且充滿不確
定感。

在【宿務發慰問金】以車拍,讓觀眾彷彿在現場,放眼所見皆一片殘破。
鏡位為全景到中景,來拍攝災區房屋倒塌、卡車吹翻、樹木傾倒等,身在其中
的災民無助求助,整個災區有種絕望無助之感,急需援助。

到了復原階段,【獨魯萬代賑】中破損的災區,還是堆積許多房屋碎片、拋
錨的船隻或車輛,阻礙交通與民眾活動,此時有人開始打掃。隨著人們賣力的
行動,災區出現恢復跡象、讓人看到希望。

政 治 大
而在緩和階段【遇颱取消通知】中,災區道路已經恢復暢通,基本交通與


居民活動已不成問題。因應將來的一場颱風,居民早早做了防颱準備,路邊房
舍多蓋上防水布,顯現出災難對人們造成的傷害已經逐漸緩和,且人們從中學

‧ 國

得經驗。

在長期的報導追蹤下,災區從危機四伏的災難發生當下,接著是無助殘破
的樣貌,再到出現希望、逐漸恢復的跡象,一直到最後災區道路恢復暢通、居
Nat

民生活得以從災難影響中恢復。災區的樣貌透過大愛新聞持續報導,為觀眾持
sit
io

續更新,從危機直到復原,從負面轉為正面。
er

al v
n

Ch n i
三、救援者/志工
engchi U
【高雄大氣爆】救援者以警消為主,他們視個人安危於度外,一心堅守崗
位。面對未知的風險與災難,消防人員身為第一線,面對持續爆炸的現場,一
邊要民眾不要靠近,一邊帶著水管往火焰處前進。在爆炸場景後,緊接著出現
的消防隊員,告知觀眾此災難已經有人在處理。

消防隊員多用面向火焰的背影,或是正準備前往救災,擋在鏡頭與觀眾前
方,有如抵擋在觀眾與火焰之間的一道防護牆,面對災難,盡力而不顧自身安
危,有如宗教故事中之英雄角色。

119
在混亂現場,警消漏夜持續搜索,不眠不休、不怕隨時可能發生的危險,
只為找出生還者,呈現人類面對災難時,試圖採取行動以減緩災難可能造成之
傷害。在報導中他們持續送傷者往醫院,有如聞聲救苦的救難者。

救援階段開始,救援者角色改由慈濟志工接續。出現在鏡頭前的志工,皆
為忙碌身影,顯示志工為協助災區、災民,而忙碌不已。

在【宿務發慰問金】被災難摧毀的現場,災區最混亂之際,志工克服困難
走進災區了解情況與需求,且即刻展開行動,包括克難義診與發放,安慰災民
同時送給他們緊急的物資、藥品、金錢。展現救災者行動之迅速靈活,且這份
不忍當地居民受苦,帶來居民迫切需要物品的心意,讓居民也懂得「為他人付

政 治 大
出」、成為「愛心循環」中的一份子。志工白天勘災義診,夜裡也片刻不得閒,


忙碌整理送到當地的物資。報導中影像從白天拍到晚上,顯示出志工不忍災民
苦,不怕辛勞也希望盡快協助災民的救援者形象。


‧ 國

到了復原階段【獨魯萬代賑】,鏡頭中出現的志工,語氣堅定表達這場以工
代賑的意義與目的,請居民來打掃自己的家園,付給超過當地平均工資之金

錢,但強調這並非薪水,而是來自各界的關心。志工帶著災民祈禱,而災民也
Nat

在祈禱之時流下淚水,暗示此活動與志工的到來,發揮安慰、療癒作用。
sit
io

志工突破交通障礙與物資運送的困難,克服治安紛亂、並確保活動安全等
er

al v
n

等一切困難,遠道而來,帶來改變災區的力量。在志工沿路走時,都有災民打
Ch n i
engchi U
招呼致意,讓觀眾看到志工受到災民的尊敬與重視。此報導中志工立場堅定卻
溫柔,不遠千里而來,聞聲救苦,對於災區之情況,帶來突破性的重大改變。

在【遇颱取消通知】此則報導中,志工為災民貼心設想且積極應變。在颱
風即將來襲的風雨中,志工緊急決定取消當天活動,一大早開始忙碌通知,就
是不願讓災民受風雨。因為有地區聯絡不上,志工急急趕往當地,連受訪時都
幾乎無暇面對鏡頭而以背面受訪,違反新聞常態的作法反而呈現出其急切。志
工一下車便小跑步,不只請里長等社區幹部幫忙通知,志工也積極主動找災民
解釋。災民看到志工的反應與態度,可感受到雙方已有互動基礎,呈現出志工

120
對當地的用心。以連串短鏡頭,呈現志工行動之快速與緊湊。也透過影音交
錯,解釋了志工對於當地情況的了解與掌握。

在報導中,志工出現在鏡頭前,不論鏡位如何,都是在為災區積極忙碌、
付出身影,用心為災民設想,用行動支持災民與災區復原,呈現救援者為災區
付出無私的形象。

整體而言,從這四則報導中,在災難難以抵擋的情況下,救援者/志工皆
發揮己力,去應對災難。從第一時間的試圖減輕災情、或是不忍人苦地奔往災
區了解情況、又或者是想方設法協助災民重建家園,又是如何地貼心為災民設
想。在報導中,人類面對災難並非只是無助哭泣,而是起身採取行動,沒受災

政 治 大
的人幫助受災的人,受災的人受到協助而重新奮起,人類能透過行動應對災


難,讓災難造成的破壞得以平復。災難發生之際,也是人性光輝展現之際。


‧ 國


Nat

y
sit
io

er

al v
n

Ch n i
engchi U

121
第四節 綜合比較分析

在本研究兩起災難案例中,可發現大愛新聞對災難的關注時間較過去研究
長。海燕風災報導持續兩個月以上才趨緩,高雄氣爆也持續一個月以上,且在
災後半年內持續有相關報導露出。

透過內容分析得知,大愛新聞在報導災難時,以「正面」立場(67.4%)為
主,且災難歸因以「無歸因對象」(59.5%)為主,傾向不責怪單一組織或個
人。但是在報導災難時要如何做到「少責怪」的「正面」報導呢?

事實上,大愛新聞最主要的報導主題為「慈濟救災」(31.6%),其次則為

政 治 大
「人物故事」(31.2%)。在災後報導以「人類面對災難所採取的行動」與「互
助」為主訴求。

大愛新聞最主要的新聞主角包括「慈濟」(62.8%,包含其組織整體與志


‧ 國

工)、「災民」(35.8%)。「慈濟」(55.8%)與「災民」(40.9%)為最主要消息來
源。可知在大愛新聞報導災難時,慈濟志工與災民這兩種人物出現頻率極高。 ‧
災民在大愛新聞中,災民成為報導主角或是主要消息來源的比例,均大幅超過
Nat

主流媒體。
sit

既然如此,「災民」在報導中形象如何?本研究透過文本分析,探究「災
io

er

al v
n

民」與「志工」在報導中呈現的形象。本研究發現,相較於主流媒體偏好呈現
Ch n i
engchi
災民負面情緒與悲情形象,又或者形塑特定英雄人物、大肆報導其英雄事蹟,
U
大愛新聞中的災民呈現截然不同的樣貌。在影響階段、災後第一時間驚嚇卻盡
力振作;到救援階段,雖然生活大受影響且無助,在得到外界協助後卻立刻願
意助人;復原階段中,災民為了重建家園而奮鬥,井然有序且心懷感激;在緩
和階段,災民生活逐漸回到正軌,保有樂觀積極、正面態度,且對曾接受過的
幫助依然心懷感激。在本研究分析之四則報導中,災民不曾坐以待斃,光等待
外界援助,他們化悲憤為力量,主動、用雙手改變災難對家園的破壞。

在大愛新聞報導災難之時,甚少鎖定特定英雄故事,認為在災難中人人都
有故事,人人都有機會受訪、成為報導主角,都值得被傾聽,因此「災民」與

122
「人物故事」才會都是報導中重要元素。且大愛新聞在災後第一時間就展現對
災民的尊重,在拍攝傷亡者皆未使用特寫,而以「遠景」、「全景」代替,讓受
災者保留尊嚴外,也避免強加感受給觀眾。

至於在報導中「救援者/志工」形象,皆奮力應對災難。影響階段的試圖
減輕災情、或是不忍人苦地奔往災區了解情況、又或者是想方設法協助災民重
建家園,又是如何地貼心為災民設想。只要志工出現在鏡頭前,不論鏡位如
何,都是在為災區積極忙碌的身影,展現其用心為災民設想,用行動支持災民
與災區復原,付出無私的形象。

透過志工為受災者付出、受災者重新站起的報導,告訴觀眾,人類面對災

政 治 大
難並非只是無助哭泣,而是要起身採取行動。沒受災的人幫助受災的人,受災


的人受到協助而重新奮起,人類能透過行動應對災難,讓災難造成的破壞得以
平復。災難發生之際,也是人性光輝展現之際。


‧ 國

報導地點主要在災區(44.7%),但非災區比例也甚高(36.3%),同樣是基
於「平安的人幫助受災的人」,每當重大災難發生,全球人們皆會為之展開行

動,此時一般民眾也很可能成為新聞主角或消息來源。而透過大量且持續的
Nat

「災區」報導,提供災區最新情況給觀眾。透過文本分析法看到,大愛新聞中
sit

的災區形象,從災難時的充滿危險、到無助殘破的災後樣貌,再到出現希望、
io

er

al v
n

逐漸恢復,一直到最後災區道路恢復暢通、居民生活得以從恢復,如此的轉變
Ch n i
engchi U
過程,持續透過大愛新聞的報導呈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對於災區的印象,從
災難浮現到復原,從負面轉為正面。

至於影音運用部分,大愛新聞在拍攝災區時以中景、平角採用最多,讓攝
影記者、觀眾與被拍攝者地位相當。在聲音方面,使用豐富現場音提升臨場
感,記者過音以說故事者為多,且過音語調感性親切。顯示大愛新聞在報導災
難時,仍希望拉近觀眾與現場的距離。翁秀琪(2000)曾指出,大愛新聞在災
後扮演布告欄角色,讓各賑災據點互相了解彼此動態。本研究認為,大愛新聞
在災後還有一重要功能—讓各界捐款者了解直接看到,自己所捐助之款項實際
被運用在災區,又是如何運用。

123
特別的是,本研究分析之報導中,談及災難所造成之破損傷亡,皆未使用
「特寫」呈現。特寫的使用,即媒體認為精彩或需要強調的部分,在大愛主要
用於提供愛心來源資訊的旗幟、災民道謝、災民清手清理災難造成的破壞、災
民流淚或感動神情等,呼應前述,大愛新聞在災難中希望強調的,是正面、人
類應對災難的行動。

政 治 大


‧ 國


Nat

y
sit
io

er

al v
n

Ch n i
engchi U

124
第五章 結論

壹、研究發現與討論

過去研究曾指出,媒體報導在災後有協助人們從震驚中復原的功效,而宗
教自古以來協助人們面對災難與苦難,若宗教遇上媒體,是否更能貼近媒體在
災後被賦予的期待?

在台灣,宗教媒體涉足領域包括廣播、報紙、雜誌、電視台、網路媒體
等,發展蓬勃,其中不傳跳脫教目的,而以提升社會正面能量為目標,以非營
利媒體為自我定位者,如大愛電視台。大愛電視台製播新聞且每節現場直播,
關注焦點不僅限於宗教,更包括社會大事。 政 治 大

慈濟對於災難相當重視,大愛電視台在報導災難時亦深受其影響。在發生


‧ 國

災難後,各地慈濟志工便想方設法盡速展開勘災,有時抵達現場的速度甚至快
於政府單位。大愛電視台記者在災後亦經常跟隨賑災志工團隊,比其他媒體有 ‧
更多機會走到災難最前線。倘若無記者隨行,勘災志工也會拍攝影片或照片,
傳回基金會報告災情,並傳給大愛電視台,讓國內外災難皆有機會出現華人報
Nat

y
sit

導觀點。在本研究所分析的高雄氣爆、菲律賓海燕風災當中,影響階段、救援
io

階段每日報導均超過十則,其中約三成來自志工在災區與全球各地拍攝提供,
er

al v
n

Ch
對於災難在新聞中曝光量、延續各界對災難的關注上有具體幫助。 n i
engchi U
即使在災難急遽影響過後的恢復階段,每日平均還是超過九則相關新聞。
在災難發生超過半年後,大愛新聞仍還持續報導相關訊息,不論報導時間或是
報導密集期間,皆較先前針對商業媒體或通訊社之災難新聞研究發現,長出二
至三倍,且越受慈濟重視的災難,報導期間維持越長。透過記者與志工合作,
讓災難新聞報導得以同樣「走到最前,做到最後」。

本研究透過內容分析發現,大愛新聞報導災難時,主要的報導主角為「慈
濟」(62.8%)、「災民」(35.8%),最主要的消息來源也是「慈濟」
(55.8%)、「災民」(40.9%)。在研究中亦透過文本分析了解災民與慈濟在
報導中是如何被呈現,形象又是如何。本研究發現,由於持續的追蹤報導,在
125
大愛新聞中不論災難、災區與災民的情況與印象,都會隨時間持續更新,而不
光是停留在災後那個時間點與空間。從災區的殘破、展開整理工作、重建到恢
復,從居民的受災無助、受到幫助、到重新站起、轉而助人,此一完整的敘事
過程,隨時間空間不斷演進,建構出災民與災區的立體印象。

災區形象從災難發生的可怕,到災區整體受損景象,到了災難的復原、緩
和階段,持續在報導中得以看到災區狀態逐漸改變,包括人類透過行動改善災
區樣貌、混亂災區出現可以通行的道路、災區恢復交通順暢,但硬體設備仍在
修復當中等等,讓觀眾對於受災區域的印象,不會只停留在破損悽慘,而是逐
漸看到復原希望。

政 治 大
在報導災民時,大愛新聞呈現的災民形象多為正面,從災難初期為災民保


持尊嚴、報導災民的無助,隨著時間演進,報導中為災民更新形象,一路從不
被災難打倒的堅強、到從災難創痛中重新站起。與宗教故事中的主角在「歷劫


‧ 國

後的新生」、「人生無常的歷劫解悟」不謀而合。值得一提的是,「受助者回饋」
的報導,從恢復階段時出現,有 11%的比例,緩和階段提升到 24%,此類報導 ‧
中災民從逆境站起、身處艱困仍願意助人,「把接受的愛再分享給更多需要的
Nat

人」之人性光明面,為大愛新聞相當重視的報導面向。
y
sit

而當報導到罹難者時,如《大愛新聞自律規範》中提及,「製作讓往者靈
io

er

al v
n

安、生者心安,體現人文關懷價值的新聞,並彰顯生命在災害中的尊嚴(大愛
Ch n i
engchi U
電視台新聞部,2013)。」視罹難者為「以身示現的菩薩」,給予尊重,報導中
提到往者時,多提及往者的好,過程感性描述而非繪聲繪影、加油添醋,連鏡
頭也有特別處理,如在告知災難發生的報導【高雄大氣爆】當中,罹難者遺體
未見形貌,不見破損與血肉,僅以全景拍攝,不見特寫、甚至透過畫面處理讓
觀眾看不清。

至於在報導中救援者的形象,從災難發生當下,警消人員不顧自身安危、
犧牲奉獻的英雄精神,到救援階段開始由志工接手,積極為災民奔走。志工在
報導中出現時,是心念災民、想盡辦法趕往災區的救援者,是給予擁抱與溫
暖、關懷的陪伴者,是帶來經濟支援、協助重建的援助者。在新聞畫面中,志

126
工的身影都是為了災區與災民而不斷努力奔走,貼心為居民著想,感同身受地
陪伴與安慰。救援階段志工不遠千里而來,復原階段志工帶來災區改變的動
力,到了緩和階段,志工仍在災區耐心陪伴災民重新站起,透過報導讓觀眾看
到雙方自然的互動與互信。若以宗教故事的角色來對應,有如聞聲救苦、不忍
人苦的菩薩。

在報導中,不論是災民或是志工,都會報導其在災難中、災難後的故事與
付出,藉由人物之奉獻與大愛,描述其崇高精神,認為人人都有故事,不鎖定
特定英雄人物,而是挖掘人人的故事,塑造現代災難後的另類英雄典範。而此
類正面的報導,有助於大眾平復災難帶來的心理負擔。

政 治 大
在將各界援助交給災民時,志工會親手鞠躬一個一個為居民奉上物資與慰


問金,此時會強調是「來自台灣的愛心」,展現感念組織發源地,不忘本的精
神。翁秀琪(2000)曾指出,大愛新聞之報導在災難時扮演布告欄角色,讓賑


‧ 國

災點之間互相了解對方動態,本研究認為大愛新聞還有一重要功能,即是透過
報導讓捐款者「親眼看到」善款去向、實際用途與受助者的感謝。 ‧
此外,非受災者在報導中看到災民無助但已有人前往協助,得以稍微放
Nat

心、稍加平復心情,更是同時得到「行動方案」建議,想到自己也可以起身行
sit

動,無論是為受災者提供關心、物資、或是捐款,都是為災民盡心力。在大愛
io

er

al v
n

新聞中,來自非災區的報導佔了三成六之多,非受災的一般民眾在報導中成為
Ch n i
engchi U
消息來源的比例有 14%,為報導主角也有 8.4%,這些報導內容主要都是非受災
者為了協助災民所採取的行動,不論是參與祈禱、募款、義賣。形象都是心地
善良、不忍他人受苦,且具有行動力、為受災者付出。本研究認為,此類報導
同樣具有「提供行動方案」的作用。

也因此,在報導災難時,報導立場偏向「正面」的有六成七,近三成二為
「中立」,僅不到一成為「負面」。在報導造成人們家破人亡的災難時,從發
生的第一時間就不偏向負面立場,展現悲情或是恐懼。且從恢復階段開始,報
導立場即以「正面」為主。蕭慧芬(2007)研究指出,在災難衝擊後,中立之
報導即有提供正面情緒之作用。故從災難初期開始,宗教電視台之報導就較能

127
帶給觀眾正面情緒,以沖淡其對災難之創痛與負面情緒。這個特點相當符合宗
教自古以來在災難、苦難、悲痛中,陪伴人們面對並康復的角色。

但是大愛新聞之「正面」、「負面」報導,是如何被呈現的呢?在影音分
析中可看出,大愛新聞報導災難時之「負面」,主要在呈現災難所造成影響。
至於「正面」立場,報導中多會以報導篇幅、口白與鏡頭,來強調人類能夠如
何透過行動、互助,彌補災難所造成的傷害,讓災民不只是受助者,更能自
助、互助。遠道而來的協助者也不只是提供物質援助,親手送到物資,當面做
出鼓勵,也實際做出對改善居民生活有益的方案。

在報導災難時,大愛新聞偏好「揚善」,多提及事件較正面的部分。例如

政 治 大
報導一場因颱風而被迫臨時取消的活動,由於災後通訊等硬體設備尚未恢復,


志工得親赴山區通知災民活動改期,在大愛新聞中變成一則描述志工如何應
變、居民如何有人情味的報導,結尾更指出「…原本一個電話簡訊就可以通知


‧ 國

的訊息,現在都要親自跑一趟,卻反而讓人與人之間,更多了見面的溫馨。」
事實上,媒體向來會在資訊龐雜的採訪現場,依據自家組織觀點進行報導素材 ‧
的篩選,然而大愛電視台挑選的角度多為正面事物,與現今主流媒體正好相
Nat

反。
y
sit

大愛新聞也較常採用替代性畫面來取代悲劇性畫面,以減少對觀眾心理衝
io

er

al v
n

擊。在大愛新聞自律規範中即明列,「勿過度使用或不斷重複播放災難發生當
Ch n i
engchi U
下(死亡發生時刻)的畫面,以免引發受害家屬的二次傷痛。(影片畫面之時效,
加註字幕說明,以免引起誤解。) 」在本研究所分析之四則報導中,對於災難
當時的畫面,僅第一則描述災難發生之主新聞【高雄大氣爆】中使用了災難發
生畫面,其他三則關於海燕風災之報導中,均無再重複播出海燕風災當下的狂
風驟雨、房舍受損、海浪侵襲等畫面,這些畫面對於報導來說能「增加可看
性」,但是卻無絕對必要性。而大愛新聞之選擇,符合其自訂之新聞製播規
範,同時反映出大愛電視台之組織特性。

128
在報導時訴求「報真導正」,提供觀眾災難現場真實情況,提供全景、中
景、近景等完整鏡頭組成,讓觀眾得以多了解災區情況,而少以過度特寫或是
特效、音效等手法強化災難之破損,影響觀眾對災難之認知。

在本研究以文本分析之四則報導中,皆未發現使用特寫呈現災難破損之作
法。且在《大愛新聞自律規範》中,明文規定記者「應在封鎖警戒線外採訪,
避免妨害救援工作進行。急診室亦屬警戒範圍,未取得當事者或院方同意前,
記者不得進入拍攝採訪…。保持距離,尊重罹難者家屬或傷者不被打擾的權
利。…」且要求記者在新聞中「勿過度使用或不斷重複播放災難發生當下(死亡
發生時刻)的畫面,以免引發受害家屬的二次傷痛。…」並要求後續若再使用畫


面時,加註事件時間,以免造成民眾誤解恐慌。這些規範與現行主流媒體,而
政 大
闖進封鎖區或醫院,威脅自身安全、干擾前線救災,只為取得更好畫面、角度
之行為,完全相反。


‧ 國

特寫的使用,主要出現在提供愛心來源資訊的旗幟、災民道謝、災民清手
清理災難造成的破壞、災民流淚或感動神情等,透過這種較「接近」的視覺 ‧
感,觀眾容易與被拍攝者產生「親近感」,也為觀眾將情緒聚焦在居民的感動
Nat

上。呼應前述,大愛新聞在災難中希望強調的,是正面、人類應對災難的行
y
sit

動。
io

er

al v
n

在本研究分析之四則影音樣本,為四組不同人員所製,其中最普遍被使用
Ch n i
engchi U
的鏡位為「中景」,距離人物、拍攝主體距離適度,可讓觀眾較貼近地看到被
拍攝者神情,卻又不是過度親近的視覺距離。在情況多變的災難現場,使用中
景拍攝最安全,較容易應對拍攝主體的移動與變化,又不如全景來得距離感強
烈,進可攻、退可守。

而在四則樣本中,現場音的運用都非常頻繁。車聲、現場喧嘩聲、民眾歡
欣的聲音等都經常穿插於新聞中,而哭喊等喚起人心中悲傷恐懼之聲音則甚少
被使用。倒是音樂雖然感染力更高,但四則樣本中僅有一則報導使用配樂。記
者過音以改良版的「非干擾式過音」為主,報導語氣不戲劇化,也不刻意增加
語助詞,但亦非冷靜平穩,而是帶有感情溫度同時維繫專業。可見大愛新聞雖

129
然試圖拉近觀眾與災民之前的距離,傳遞來自災區之感受與感動,在報導時可
能影響情感的報導手法,包括語調、音樂、剪輯、鏡頭等等手法的拿捏,皆力
求兼顧專業。

在大愛新聞中災難歸因以「無歸因」(59.5%)為主,報導中不見謾罵、指
責、批評與爭吵,並不代表大愛新聞沒有立場。大愛新聞報導之立場,即為事
情為確定前不擅加揣測,不願增加社會不安,探討災難成因重要,但必須深入
以多方角度探討,而非第一時間強加揣測究責。在報導中更重視的是對災區實
際有助益之事,以新聞為媒介傳遞災區現況與需求。

大愛新聞在報導災難時,最關注的並非災難與其造成之破壞,而是相當大

政 治 大
程度聚焦在人物、人類面對無情災難可以採取的行動等處。尤其在高雄氣爆發


生當天,立即報導災難發生當下救人的故事、災區許多年輕人自願前往協助等
事蹟。傳遞人類並非只能無助地承受災難造成創傷,而是能如何透過主動採取


‧ 國

的行為,應對災難帶來的巨大創痛,並改變災難所造成的種種挫折。

本研究發現大愛電視台在報導災難時,甚少直接提及其宗教觀點,然其宗

教之精神內隱於報導中,使報導災難時以「正面」、「中立」立場居多,甚少負
Nat

面立場,亦甚少將災難強行歸因而向特定個人或組織、政府究責。報導時主要
sit

希望展現「人性價值」,讓災難這場悲劇與苦難,成為得以流傳給後世的教訓,
io

er

al v
n

而非白白犧牲。
Ch n i
engchi
只是如同前述,大愛新聞之報導以「慈濟救災行動」、「災民故事」之報
U
導主題為主,主角也多是「慈濟」與「災民」,此時報導呈現「正面」、「中
立」者居多,也是可以想像的。且若將「慈濟直接/間接救災」與「慈濟周邊
活動」加在一起計算,「慈濟」之相關內容,則占整體報導比例的六成之多。
大愛新聞在進行災難報導時,不論報導主題、主角、消息來源,都是以慈濟為
最高比例,內容明顯偏重慈濟。雖以製作者角度來看,每一則報導會盡力切出
不同面向,慈濟志工與信眾也許可看出各則新聞之差異,但是非慈濟族群的觀
眾看來,恐怕還是同質性偏高,除了得面對新聞專業性的質疑外,亦恐影響一
般民眾收看意願。

130
貳、研究貢獻與限制

本研究以大愛新聞對於菲律賓海燕風災與高雄氣爆之報導為例,初探宗教
電視台如何報導災難,且如何應用報導中的影音元素來呈現災難。為國內第一
份從影音媒材與內容元素,同步探究災難新聞之研究。

由於追求分析樣本能展現大愛特殊價值觀,避免分析受到外國通訊社等其
他單位之價值觀影響,故本研究排除非自製內容之報導。在海外災難部分,大
愛新聞最初即以外電報導持續追蹤海燕相關消息,但外電報導並不在本研究範
圍內,導致無影響階段僅有高雄氣爆之樣本。若後續研究挑選之個案,能完整
呈現各階段報導面相,將能看到更完整之宗教媒體態度。
政 治

另外,本研究是在事後收集新聞播出檔,所以包括事件當時的新聞排播

表、完整新聞帶與主播念稿搭配原音畫面(NS)之外,如現場連線(SNG)、


‧ 國

主播念乾稿等檔案皆無法取得。若可從災難初發生便決定分析,可即時取得當
時的新聞播出檔或排播表,則更可看出災難事件受重視的程度,如高雄氣爆、

海燕風災之報導,皆曾在大愛新聞中從頭條開始連續播出。分析排播表亦可看
出在災難發生的急迫時刻,電視台是否有因應處理之道。
Nat

y
sit

最後,面對媒體多元發展的現在,台灣新聞頻道眾多,宗教媒體亦有多家
io

er

al v
電視、網路、報紙、平面等媒體。若後續有研究者能將其納入研究範圍,將更
n

Ch n i
engchi U
能看出台灣的宗教媒體在報導災難新聞時,有何獨到之處。

131
參考文獻

丁敏(1992)。〈佛教經典故事的主題特色及創作技巧〉。《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
報》,23:265-280。

人間衛視網站,〈一周節目表〉,上網日期:2014 年 7 月 5 日,取自
http://www.bltv.tv/program/?f=week。

大愛電視台新聞部(2013)。《大愛新聞自律規範》。

大愛電視網站,〈大愛一臺節目表〉,上網日期:2014 年 7 月 5 日,取自
http://www.daai.tv/daai-web/main/schedule.php。

政 治 大
大愛電視網站,〈大愛二臺節目表〉,上網日期:2014 年 7 月 5 日,取自

http://www.daai.tv/daai-web/main/schedule.php?z=0&d=2014-07-05&s=2。


‧ 國

大愛電視網站,〈大愛榮耀〉,上網日期:2014 年 7 月 5 日,取自
http://www.daai.tv/daai-web/aboutdaai/glory.php?id=19794、 ‧
http://www.daai.tv/daai-web/aboutdaai/glory.php。
Nat

大愛電視網站,〈關於大愛〉,上網日期:2014 年 7 月 5 日,取自
y
sit

http://www.daai.tv/daai-web/aboutdaai/about.php。
io

er

al v
n

井迎兆譯(2009)。《電影分鏡概論從意念到影像》,台北:五南出版。(原書:
Ch n i
engchi U
Steven D. Katz ,[1991] Film directing: shot by shot visualizing from concept to
screen.)。

牛隆光(2011)。〈 電視新聞報導敘事特徵的論述面向〉。《傳播研究與實踐》,
1(2):245-268。

王石番(1999)。《傳播內容分析法》,294-294。台北:幼獅。

王秀燕(2010)。〈災難因應與生活重建永不缺席的角色--社會工作〉。《社區發
展季刊》。131:51-70。

132
王亞維譯(1996)。《紀錄與真實-世界非劇情片批評史》。台北:遠流。(原書:
Richard M. Barsam. [1992]. Non-fiction Film: A Critical History.)。

王泰俐(2004)。〈電視新聞節目「感官主義」之初探研究〉。《新聞學研究》,
81:1-41。

王積龍(2008)。〈美國媒體如何報導汶川大地震?——以《紐約時報》《華盛頓
郵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為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6:196-
199。

江靜之(2014)。〈電視全球暖化新聞之多媒材分析初探:以 TVBS【搶救地
球】特別報導為例〉。《新聞學研究》。120:47-78。
政 治 大
何醇麗譯(1997)。《認識苦難的奧秘》,台北:校園書房出版。(原書: D. A.

Carson [1990] , How long, O Lord? –Reflections on suffering and evil.)


‧ 國

吳汝鈞(2013)。《宗教世界與世界宗教》,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吳國卿、王柏鴻譯(2009)。《震撼主義─災難經濟的興起》。台北:時報。(原

書:Naomi Klein. [2007].The Shock Doctrine: The Rise of Disaster
Nat

Capitalism.)。
sit
io

吳學明(2007)。近代長老教會來台的西方傳教士。台北:日創社文化。
er

al v
n

Ch
李美華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出版。(原書:Earl n i
engchi U
Babbie.[1998].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8th ed.)

李禮君,方嵐萱(2008)。〈鏡頭就像一扇門-傑瑞叔叔的傳播藝術〉。《人籟論
辯月刊》,53: 14-18。

杜玟玲(2005)。《災難新聞之新聞處理研究—以「南亞大海嘯」報導為例》。世
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孟湄(2013)。〈從宗教與媒體的互動檢視台灣宗教傳播之發展〉。《新聞學研
究》,117:179-213。

133
狄英(2014)。〈從真誠的行動開始〉。《天下》,540,取自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5447

卓南生(1998)。《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新北市:正中書局。

林中瑛(2009)。〈兩岸災難新聞在「消息來源」議題上之比較分析—以中國四
川地震為例〉。《復興崗學報》,94:149-178。

林中瑛(2012)。〈從中共輿論導向析論新華社災難新聞報導框架-以 2008 年
川震為例〉。《復興崗學報》,102:91-116。

林如鵬、吳非、馮韶文(2008)。〈突發性公共事件報導中國家形象的再次塑
造〉。《震撼:媒體回想》,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編著,北京:中國民主法制
出版社。
政 治 大

林志明譯(2002)。《布赫迪厄論電視》,台北:麥田出版。(原書:Pierre


‧ 國

Bourdieu. [1996]. Sur la télévision)

林宗弘、張宜君(2013)。〈天災也是人禍--社會科學領域的災難研究〉,潘

美玲、范玫芳、楊谷洋、林宗德、駱冠宏、李河清編,《風和日麗的背後-
Nat

-水、科技、災難》,82-113,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sit
io

林東泰(2011)。〈電視新聞敘事結構初探〉。《新聞學研究》,108:225-264。
er

al v
n

Ch
林美容、陳淑娟(2003)。〈九二一震災後臺灣各宗教的救援活動與因應發展〉。 n i
engchi U
《災難與重建──九二一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論文集》
,257-288。臺北:中
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林照真(2009)。〈電視媒體與災難管理-災難新聞的倫理困境〉。《廣播與電
視》,31:55-79。

林照真(2009)。《收視率新聞學》,台北:聯經出版。

林照真(2013)。〈台灣電視新聞之災難報導:以「莫拉克」風災為例〉。《新聞
學研究》,115:141-185。

南方朔(2014)。〈媒體八卦化 政治平庸化〉。《天下》。560:26。

134
柯惠新、劉來、朱川燕、陳洲、南雋(2005)。〈兩岸三地報紙災難事件報導研
究〉,《新聞學研究》,85:71-109。

柯舜智(2010)。〈災難傳播的真相與擬像〉。2010 中華傳播學會年會暨第四屆
數位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

胡幼偉、陳嘉彰(2002)。〈2001 年颱風新聞報導型態解析:兼論災難新聞的社
會責任〉。(國政研究報告,教文(研)091-019 號)。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
策研究基金會。上網日期:2015 年 1 月 3 號,取自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
頁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1/EC-R-091-019.htm

范相惠、王宣蘋(2007)。〈非營利廣電媒體之節目規劃研究:以大愛及好消息
為例〉。《傳播與管理研究》,6 (2):3-34。 政 治 大

徐明貞(2013)。《921 地震的新聞報導與災難書寫》,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


‧ 國

論文。

徐芷婷譯(2014)。《透視掌鏡者的心理》,台北:佳魁文化。(原書:R. Edgar- ‧
Hunt, S. Rawle, J. Marland [2013]. The language of film. Worthing: AVA
Publishing SA.)
Nat

y
sit

翁秀琪(2000)。〈危機傳播:慈濟和人本是怎麼做的?〉。《新聞學研究》,62:
io

er

171-174。 al v
n

Ch n i
engchi
尉遲淦(2002)。〈災難、宗教與生命教育〉。《新世紀宗教研究》,1(2):67-86。
U
張小虹(2002)。〈看.不見九二一:災難、創傷與視覺消費〉,《中外文學》,
35:83-131。

張美惠譯(1994)。《資訊焦慮》。台北:時報。(原書:Wurman, R. S. [1989].
Information Anxiety.)。

張英(2011)。〈淺析儒家與佛教生死觀念的相互影響和融通〉。《世紀橋》,
2011-3, 50-51。

張婷華(2008)。《人間福報改版之內容分析》。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135
曹輝林、于飛(2011)。〈宗教對災難的回應—以玉樹 4.14 和日本 3.11 地震為
例〉。《青海社會科學》。2011(3):133-138。

陳宇嘉(2001)。〈救災的協調與整合〉。《九二一震災生活重建—社會福利篇研
討會研習手冊》,取自 http://kbteq.ascc.net/archive/thu/1/thu1-1.html。

陳百齡、鄭宇君(2011)。〈災難情境下的新興媒體:莫拉克風災中的浮現型頻
道〉,中華傳播學會 2011 年年會論文,新竹:交通大學。

陳竹琪(製作人),周玲秀、余國維(記者)(2013 年 6 月 23 日),大愛全球新
聞[公益媒體 1900]。(大愛電視台,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二號)。

陳竹琪(製作人),歐君萍、林家慧(記者)(2015 年 2 月 5 日),大愛全球新
政 治 大
聞[志工二殯助念 1900]。(大愛電視台,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二號)。

陳佳君、陳寧、林巧璉、蔡紀眉(2010)

。〈台灣報紙災難事件新聞報導研究—以


‧ 國

四大報之八八水災新聞為例〉。2010 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嘉義:中正
大學。 ‧
陳其銳(2006)。〈電視新聞中之影像與感動:以電視新聞專題為例〉,政治大學
Nat

傳播學院碩士論文。
sit
io

陳明珠(2010)。《媒體符號研究—分析與再思考》,台北:世新大學出版中心。
er

al v
n

Ch
陳信宏譯(2012)。《宗教的慰藉》,台北:先覺出版。(原書:Alain de Botton. n i
engchi U
[2012]. Religion for atheists : a non-believer’s guide to the uses of religion.)

陳品秀、吳莉君譯(2013)。《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
台北:臉譜,頁 248-252。(原書:Marita Sturken & Lisa Cartwright. [2009].
Practices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Second Edition.)。

陳素靜(2014)。《馮夢龍「三言」的宗教故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
文。

陳鳳如(2000)。《我國報紙對重大災難新聞報導之研究-以九二一大地震為
例》。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136
陳嬿如(2008)。〈傳播戰役與民族凝聚力的再思考〉。《震撼:媒體回想》,中央
電視台新聞中心編著,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陳耀成譯(2010)。《旁觀他人之痛苦》,台北:麥田出版。(原書: Susan
Sontag,[2003]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

傅佩榮(1998)。〈宗教的最佳面貌〉。《人的宗教》,pp29-34。新北市:立緒文
化事業有限公司。

程予誠(2008)。《電影敘事影像美學》,台北:五南。

馮建三(2008)。〈沒有天線的電視台〉。《人籟論辯月刊》,53:20-22。

政 治 大
黃浩榮(2003)。〈風險社會下的大眾媒體-以公共新聞學作為重構策略〉。國家
發展研究,3( 1):99 - 147。

黃開芳(2004)。《以價值鏈分析台灣宗教電視台之策略》,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系

‧ 國

碩士論文。

黃新生(1985)。〈從「神話」的概念分析電視新聞〉。《復興崗學報》。35:343-

351。
Nat

y
sit

黃慧敏(2011 年 3 月 19 日)。〈募款晚會落幕愛心不停止〉。《中央通訊社》,轉
io

er

引自《中時電子報》。取自
al v
n

Ch n i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showbiz/130511/132011031901019.html
engchi U
黃懷秋(2010)。〈基督宗教的生命觀〉,輔仁大學宗教學系(著),《宗教的生命
觀》,頁 37-58。台北:五南。

楊高俐理、黃嘉珍譯(2002)。《雷霆風火覓神恩:貼近 911 驚爆現場的生命省


思》,新北市:飛鷹出版社。(原書:Jim Cymbala. [2002] .God's Grace from

Ground Zero.)

楊樺、葉欣誠(2012)。〈新聞媒體在天然災難事件中的角色和影響力〉。《危機
管理學刊》,9(2):63 -70。

137
楊濡嘉、蔡孟妤、黃信璁、蘇士堯(2015 年 7 月 26 日)。〈高雄氣爆周年專題
/善款用去哪?〉。《聯合新聞網》。取自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showbiz/130511/132011031901019.html

葉鳳英(2008)。〈巨震,重塑央視媒介形象〉。《震撼:媒體回想》,中央電視台
新聞中心編著,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熊培伶(2009)。〈災難奇觀:九二一地震報導影像分析〉。中華傳播學會 2009
年年會論文。

臧國仁、蔡琰(2007)。《新聞訪問理論與個案》,p255。台北:五南。

臧國仁、鍾蔚文(2000)。〈災難事件與媒體報導﹕相關研究簡述〉,《新聞學研
究》,62:143-151。
政 治 大

劉美惠、許翼凱(2011)。〈日本 311 大地震對台灣收視的影響〉。《動腦》,


‧ 國

2011.05.17。http://www.brain.com.tw/News/RealNewsContent.aspx?ID=15513

劉萍(2005)。〈電視攝像構圖〉。《電視攝像藝術新論》,周毅主編,北京:中國

廣播電視出版社。
Nat

蔡琰、臧國仁(2003)。〈由災難報導檢討新聞美學的「感性認識」:兼談新聞研
sit
io

究向美學轉向的幾個想法〉。《新聞學研究》,74:95-119。
er

al v
n

Ch
鄭志明(2010)。〈傳統宗教的生命觀〉。《宗教的生命觀》,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編 n i
engchi U
著,台北:五南出版社。

鄭筱筠(2012)。〈災難現場的宗教應對體系〉。《宗教哲學》。61:143 – 157。

蕭慧芬(2007)。《悲劇性新聞畫面對觀眾心理衝擊程度之初探》。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賴慧玲(2011)。《新明傳奇中宗教角色硏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

簡政珍(2006)。《電影閱讀美學》。台北:書林。

138
顏賽芬(2013)。《比較跨國新聞媒體與在地新聞媒體的災難新聞報導─以 BBC
World 及 The Gleaner 之颶風 Sandy 系列報導為例》。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
碩士班碩士論文。

羅文輝(1995)。〈新聞記者選擇消息來源的偏向〉。《新聞學研究》,50:1-13。

釋星雲(2010.04.01)。〈《人間福報》十年有感〉。人間福報,上網日期:
2014.12.27,取自:http://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174190

釋聖嚴(1999)。〈他們都是菩薩〉。《法鼓山電子報》,673,上網日期:
2014.09.14,取自: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L0001/263554/web/

釋德𠆩(2013)。〈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11 月 28 日搶救慧命〉,《慈濟月刊》,
565:132-139。
政 治 大

釋證嚴(1999)。《用愛撫平創傷—證嚴法師談人生的苦難與希望》。台北:時報


‧ 國

文化出版。

龔聞庠(2008)。〈國家形象的建構:從央視四川地震報導談起〉。《震撼:媒體

回想》,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編著,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Nat

Christopher E. B.(2007). Media effects on public safety following a natural disaster:


sit
io

Testing lagged dependent variable models.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er

al v
n

Quarterly, 84(4), 695-712.


Ch n i
engchi U
Jennifer Young Abbott.(2011). Writing the news: A comparison of objective,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opinion presses. Journalism, 12(3): 349-365.

Judith M. Buddenbaum (1998). Reporting news about religion : an introduction for


journalists. Ames, Iowa :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Singer, E., & Endreny, P. M. (1993). Reporting on risk: How the mass media portray
accidents, diseases, disasters, and other hazards.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39
Vultee, F. & Wilkins, L.(2012). What’s probable and what’s possible- What the
emergency community knows and what the journalists don’t. Reporting disaster
on deadline: a handbook for 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s. London: Routledge.

政 治 大


‧ 國


Nat

y
sit
io

er

al v
n

Ch n i
engchi U

140
附錄:文本分析過錄表

1. 【高雄大氣爆】

報導日期:2014 年 8 月 1 日。

報導長度:1 分 51 秒。

報導類型:記者災區

畫 圖/影像 畫面描述 口白來源/內容 聲音運用



編 政 治 大
號 立

‧ 國

1 遠景。PAN。 NS
俯角。 使用爆炸聲開
先是街景,爆炸聲 場 (七秒) 。

出後鏡頭隨即往左 記者/寧靜的漆黑 民眾驚呼聲與
平移(PAN)到爆炸
夜裡!爆炸聲響 爆炸聲交雜。
Nat

街道,隨即爆炸照 後,火焰照亮天 連續兩次爆炸


sit

亮整個街道。 空。 後才進 OS。


io

er

al v
進 OS 後,拉掉
n

Ch n i
engchi U
黑夜中,三次接連 (說故事法。 現場聲音。
爆炸畫面。畫面晃 記者語調抑揚頓挫
動。 明顯)

@12 秒。

民眾拍攝畫面,非
刻意營造之晃動,
傳遞出臨場感。

141
遠景。 記者/ NS,爆炸聲之
換另一個相似鏡 尖叫聲、哀嚎聲此 後,才進 OS
頭,爆炸後鏡頭隨 起彼落。
之嚴重晃動,彷彿
可以感受到現場搖
晃與驚慌。

2 全景。 NS
記者/
政 治
大原以為只是突然的
轉監視器畫面,一 車子警鈴聲響

立 開始平靜,接著發
氣爆意外,怎知只 起,爆炸聲…
生連串爆炸。 是開端,就像鞭炮 使用現場音,
@平靜 2 秒,os 提

‧ 國

一樣,接著各處連 穿插在上句與
到怎知只是開端… 環爆。 此句 OS 之間。
開始爆炸,共 7 現場爆炸聲音

秒。 襯底。
中景,背影,跟 NS
Nat

拍。 以消防隊員急
sit

3 促的對講機聲
io

er

al @4 秒
v 音轉場。
n

Ch
鏡頭跟著消防人員 n i
engchi
走向火場,逆光。
U

(先有人員出現,
暗示已有在處理,
相較於直接以火進
場景,來得讓人安
心。)

142
4 遠景。 記者/烈火竄天、 NS
遠處拍攝爆炸現場 還能聞到濃濃的油
火焰燃燒、火光畫 氣味,
面。

5 中景,背影,右 記者/ NS
PAN, 警消疲於奔命,
讓拍攝主角往前移
動時可拍到全景,
與面前熊熊火焰之
遠景。
消防員拿著水管,
政 治 大
往火焰走去。



‧ 國


遠景,背影。 記者/ NS
面對火焰,消防隊 沿著一心、二聖、
Nat

員持續灑水 三多路
sit
io

er

al v
n

Ch n i
engchi
中全景,背影。 記者/
U NS
可清楚看到消防隊 氣爆範圍二、三平 噴水聲
員肢體動作。 方公里。
仰角。

遠景。 記者/整個路面被 NS
快速的左 PAN,帶 炸開、波及週遭住 現場噴水聲
到受災街道樣貌。 戶,車倒、路黑、

143
近景。主觀鏡頭, 記者/傷亡慘重。 NS
快速從車頭往車身
方向移動,讓觀眾 (字字鏗鏘有力)
看到車輛毀損情
況。

平常熟知的、堅硬
的車子變成這樣,
可見爆炸威力。
近景。 民眾/ 訪問
可看到受訪民眾表 我嚇得一直發抖
情 這到底是什麼情形
好像是砲彈打過來
政 治 大 一樣 聲音好大喔

立 (記者/那你現在
呢)
(停頓一下)現在

‧ 國

心還是砰砰跳

Nat

近景。 民眾/ 訪問
sit

民眾受訪畫面,拍 很難過 因為我們


io

er

al 攝到胸口以上之近 有看到受傷的人員
v
n

Ch
景。 n i
engchi U
餘悸猶存
中景。 記者/餘悸猶存、 (緊接著上一
主觀鏡頭,鏡頭由 許多民眾一夜不成 句訪問進 OS)
遠至近走動靠近車 眠,不斷傳出呼救
輛,帶觀眾看到受 聲,
災情況。
臨場感。

144
全景/遠景。右 記者/因為氣爆威 NS
PAN 一小段,從店 力強大,
面到救護車停住。
透過全景讓觀眾看
到現場樣貌

全景 記者/許多民眾當 NS
此處為受災者遺 時根本來不及躲, 背景鋪災難現
體。 被彈炸開、當場死 場聲音。但畫
畫面模糊、抽格處 亡。 面中出現救護
政 治 大
理,讓觀眾看得到 車時亦無救護

立 卻無法看得太清楚 車等特殊聲
音。


‧ 國

全景 NS
畫面先出來,氣爆 現場音轉場,

後有存活的傷者, 推車的聲音、
被緊急送醫。傷者 與消防隊員運
Nat

雙眼緊閉,但無明 送傷患時請民
sit

顯外傷。 眾讓出動線。
io

er

al v
n

Ch n i
engchi
全景。跟拍一段病
U 記者/意外現場、 NS
床推移後,停下右 昏暗混亂,不斷有 僅有推動病床
PAN 看到病床去 民眾被救出送醫。 的輪胎滾動
向。 但現在最怕的就是 聲。
還有人被埋在氣爆
這一組 cut 為 Ns 先 的土石堆裡。
出、影像出、再來 (語調有力,重點
才是 OS。承先啟 字句強調語氣)
後。

145
人物全景,現場中 記者/警消拿著手 NS
景。 電筒, 現場警消對話
畫面跟著 OS 一起 聲音,四秒左
轉換到警消搜救, 右。
由 OS 消去跳換場
景的不自然感,化
解衝突。
中景,俯角 記者/在瓦礫堆 NS
瓦礫堆中的殘破機 中、尋找一線生 現場對話聲
車。 機。
有手電筒照到,像
是搜救人員所見情
景。
政 治 大
立 中全景,平角 記者/不斷搜尋搜 NS
搜索人員在現場找 救、(搜尋搜救, 先用現場搜救


‧ 國

尋,人員往前移 語調強調) 單位對話聲音


動,鏡頭留在原 現場音轉場。
位,變成全景。

Nat

y
sit

中景, 記者/高雄市也在 NS
io

er

al 政府設立的前進指 五權國小成立前進 前進指揮所現


v
n

Ch
揮中心 指揮所, n i場對話聲
engchi U

遠景,定 cut, 記者/請求國軍支


搜救人員在破損街 援,要求附近住戶
道上持續搜尋 撤離到安全地方安
置,

146
全景,消防人員朝 記者/傾全力要讓 NS
火光走去。 傷害降低。 搜救第一線,
暗示火災已有人員 (聲調有力) 無線電對講聲
在控制,搭配 OS, 音,
讓民眾安心。

全景,消防人員背 台呼 NS
光, 向火源噴水之
現場音

政 治 大


‧ 國

2. 【宿務發慰問金】

報導日期:2013 年 11 月 13 日

報導長度:1 分 53 秒
Nat

y
sit

報導類型:志工災區
io

er

al v
n

畫 圖/影像 畫面描述
Ch n i
口白來源/內容 聲音運用
面 engchi U

1 傾倒房子的全景。 Ns 卡車馬達聲
在車拍直接往外拍 開場
攝之畫面。

147
記者 os/這一條
路,對宿務慈濟

遠景,拍攝災區路 記者 os/志工來 NS 襯底
面與路邊情境。車 說,走起來格外沉
拍定 cut,景物移 重.
動。

政 治 大
全景,災區路樹傾 記者 os/被吹倒 先進 NS,再進

立 倒 的大樹,占據路面. os


‧ 國


Nat

遠景,拍到路上翻 記者 os/大卡車 先進 NS,再進


sit

倒的卡車。 也能被吹翻. os
io

er

al v
n

Ch n i
engchi U

接著換大卡車的近
景。讓觀眾看近一
點,更有感受。

148
全景,以下兩組車 記者 os/接受天 先進 NS,再進
拍畫面,由於距離 災考驗,傾倒的茅 os
無法拉近,且驚鴻 草屋,居民依然,安
一瞥時間甚短,皆 穩的坐著.
以定格呈現所欲強
調之事物。

此處定格呈現,動
態中突然的定格,
更讓觀眾看清楚所

政 治 大
欲傳達事物—居民

立 家倒,還坐在其中


‧ 國

車拍全景, 但只要有車經過, 先進 NS,現場


也一定會有人,舉 叫喊聲,再進
由於車輛經過卡 ‧
著牌子. os
車,卡車前人物距
離鏡頭較近,畫面 (
Nat

y
sit

變成近景。為更強
io

er

al 調畫面中內容,此
v
n

C處: n i
hengchi U
定格、上字/我們
需要食物和水

欲使觀眾清楚所欲
傳達事物

149
一個鏡頭 PAN 到 記者 os/而這一 先進 NS,再進
底,從殘破屋頂開 座屋頂被掀開,高 os
始往左 PAN,到屋 處玻璃窗掉落的體
頂最大破損處停 育館,居民向志工
下。長度接近十一 形容,颱風當時,下
秒的 PAN,一般狀 的,不是雨水,而是
況下新聞中不會使 玻璃雨.
用,但情況特殊。
也有種模擬在現場


「看」到屋頂的感

受。 大

全景,看到主體建 記者 os/連小鎮 沒現場音

‧ 國

築物整體。志工在 的政府辦公大樓也
鏡頭中走動。 不堪一擊.

Nat

y
sit
io

er

al v
n

室內中全景、中
Ch n i
記者 os/同為宿 NS 襯底,義診

engchi
景、近景,共六 U 務人,志工怎能不 現場嘈雜聲、
個,帶到義診現 心疼。12 人組成 對話聲、小孩
場,以字卡加強所 的愛心隊伍,就地 哭聲
欲傳遞訊息。其中 義診,沒水沒電,
字卡出現時間約十 一切克難.
秒。

俯角

150
記者 os/不過對
災民來說,這有多
難得.領到的藥品,
能幫助他們,面對
未來,或許持續惡
化的衛生環境.

政 治 大


‧ 國


Nat

y
sit

中近景,志工向災 記者 os/而每戶 先進 NS,發


io

er

al 民鞠躬,災民也鞠 2000 菲幣的慰問 v 放,再進 os


n

C躬,發放慰問金。 n i
h e n g c h i U金.

151
接現場近景畫面, 記者 os/原本的
人物呈現則為中全 愁容,化為笑顏.這
景。 也是慈濟,在災區
的首次發放,
畫面八秒,字卡約
占五秒。 接下來,就要人助
自助了.
俯角

災民中景,現場近 記者 os/這點滴 先進 NS/投零

政 治 大零錢,象徵著災民
景。 錢進竹筒(存
的力量.災區,最動 錢桶)中
立 畫面急速右 PAN,
人的力量.
到災民中近景,鏡 再進 os

‧ 國

頭再往前推到居民
寬特寫。

俯角。
Nat

y
sit
io

er

al v
n

Ch n i
engchi U
居民全景。 記者 os/這祈禱 NS,慈濟歌曲
也是最堅強的溫柔 聲音先出,再
轉換畫面

152
特寫旗子 記者 os/在地的
宿務志工,
以國際組織 WFP 旗
子轉場。

現場全景,堆高機 記者 os/在 12 日
正從卡車上搬下物 晚間,接受國際媒
資。 體的採訪..

政 治 大


‧ 國

近景,可清楚看到 慈濟志工 黃玉珍 現場受訪者聲


志工說話時的臉部 /這場災難很嚴重 音 ‧
表情。約持續八 所以我們要幫助他
秒。 們
Nat

y
sit
io

er

al v
n

Ch
卡車中景。 n i
記者 os/躍上國 音樂襯底,柔
engchi U
際媒體的, 而悠揚。

153
特寫旗子 記者 os/還有愛
來自台灣,

搬物資現場,近 記者 os/一箱又
景、中景。最後中 一箱的援助物資.
景往左 pan 結束。 菲律賓慈濟人走在

政 治 大情有義.
最前,台灣愛心,有



‧ 國


Nat

y
sit
io

er

al v
n

Ch n i
engchi U

3. 【獨魯萬代賑】

報導日期:2013 年 11 月 20 日

報導長度:1 分 58 秒

報導類型:記者災區

154
畫 圖/影像 畫面描述 口白來源/內容 聲音運用


1 現場全景 記者 os/將近六 NS 開場,帶領


百名獨魯萬市安妮 呼口號,接著
俯角,從制高點往
柏地區的居民,一 以 NS 襯底
下拍
大早就集合在華人
學校廣場,
政 治 大
中景



‧ 國


2 中景,跟拍,從平 記者 os/他們全
Nat

角至俯角 都要來參與慈濟提
sit

供的以工代賑服
io

跟拍一名參與民
er

al v
n

務。
眾,從站立到蹲
Ch n i
下。 engchi U
中景畫面可清楚看
到民眾表情;畫面
中可見人群也是跟
隨口號,從站立到
蹲下

155
3 特寫/參與民眾名 訪問/慈濟菲律賓 訪問
單。以畫面說明確 分會執行長 李偉
有登記,有憑有 嵩/這裡的最低工
據。 資

訪問共 13 秒。

4 現場民眾坐在地上 慈濟菲律賓分會執
之半身景/俯角 行長 李偉嵩/才
238 塊(菲幣)
似主觀鏡頭

政 治 大
5
立 受訪者近景,持續 慈濟菲律賓分會執


‧ 國

七秒 行長 李偉嵩/我
們給 500 元 已經

超過一倍了 所以
你看到 他們是那
Nat

y
sit

麼高興
io

er

al v
n

Ch n i
engchi U

156
6 從志工胸上近景, NS 祈禱歌曲 NS 先
微微仰角。 進,再進 OS

pan 往右下,成俯
記者 os/
角,民眾坐在地上
分組完成,
之全景,畫面 pan
結束,才進 os

7
政 治 大記者 os/
近景。 NS 襯底
立 俯角 慈濟志工先帶領大


‧ 國

家祈禱,有些居民
想起風災帶走親友 ‧
寶貴生命,忍不住
特寫,平角 記者 os/
Nat

y
sit

居民,拍攝落淚並 淚流滿面,參與以
io

er

al 拭淚動作。 v
n

工代賑的居民,
Ch n i
engchi U
8 志工中近景/ 記者 os/

現場忙碌 0 之志工 包括男女老幼,涵


樣貌 蓋了五個里。

157
9 現場中景,俯角, 訪問/慈濟志工
但人物為全景,右 劉濟雨/不要讓他
pan,人物稍大但仍 們覺得說 我是來
為全景。災民在志 做工 然後慈濟付
工口令下蹲下或舉 我薪水
手,呈現秩序,遵
守,服從樣貌。

10 志工近景,訪問十 慈濟志工 劉濟雨


秒,志工出現五秒 /不是這樣的意思
政 治 大我再三強調 他們
立 也很清楚 他們是
獲得慈濟 來自慈

‧ 國

濟的關懷

Nat

11 現場清理畫面,環 Ns/現場用木
sit

境為中景,人物為 板、板子鏟起
io

er

al v
n

中全景至全景。
Ch n i 地面上雜物之

仰角 engchi U 現場音

居民奮力清理現場

先拍到車子,接著 Ns/推車之現
畫面左 PAN,帶到 場音
居民推車。人物中
景,環境為近景。

俯角

158
特寫 Ns/工作現場

從廢棄物鏡頭上搖
到人物

中景,跟著瓦楞板 Ns/工作現場
移動。 音

居民以瓦楞板當作
載運垃圾的工具。

政 治 大
俯景看瓦楞板

12 全景 記者現場/獨魯萬

‧ 國

市安妮柏的這個地
看到大環境中許多
方呢 您看到原本
人彎腰清理

滿地都是風災的垃
俯角
Nat

圾 不過這邊的居
sit

民投入慈濟推動的
io

er

al iv
n

以工代賑 那麼所
Ch n
U有的居民他們希望
engchi
在很快的時間之內
就可以把家園清理
乾淨 同時慈濟基
金會這邊 志工也
教導居民如何來做
垃圾分類 在同時

記者 Stand,22 清理家園的時候也

秒。記者出現後, 可以做好環保

159
鏡頭隨即配合記者
所述往右下 PAN 到
路邊垃圾。再往左
上 PAN 到記者,定
住一秒後,切換為
清理現場畫面。現
場近景,人物中全
景。

清掃近景,人物中

政 治 大
景至全景


中景,平角

‧ 國


Nat

中景,平角
sit
io

er

al v
n

Ch n i
engchi U
全景,平角

從現場一群志工
ZOOM OUT 至記
者,記者約為中近

中景,平角

160
13 受訪者近景,同時 獨魯萬居民/發生 背後 NS 熱鬧
帶到背後居民勤奮 這種狀況之後 因
工作的遠景 為失去謀生機會
慈濟給我們這個工
作機會 讓我們有
平角
生機 非常感謝大

政 治 大家
14
立 現場遠景,靜止的 記者 os/團結力 機車引擎聲


‧ 國

鏡頭中,機車往前 量大,不到一上午
移動。居民忙碌穿 時間, ‧
梭。
Nat

y
sit

15 清掃現場近景,居 記者 os/安妮柏 NS 襯底
io

er

al iv
民用力丟出清出廢 地區的街道市容,
n

C棄物
hengchi n
U已經有大幅度改
善,也能避免衛生
不佳

161
16 從汙水的近景,畫 記者 os/引發疫 NS 襯底
面 pan 往左上,帶 情,
到居民清掃的全景
慈濟在海燕災區推
至高點俯瞰 動以工代賑,

17
政 治 大
興華中學全景,人 記者 os/一開始 NS 襯底
立 物忙碌清掃身影。 就獲得熱烈迴響,
已經有其他地區民

‧ 國

眾主動來詢問,

18 志工側背影/近景 很快就能從點到 NS 襯底/志
Nat

y
sit

/跟拍 線,再繼續擴大成 工:thank you


io

er

面。 thank you
al v
n

Ch ni
engchi U
19 居民近景至寬特 NS/
寫,可看到特定居
Thank master
民表情與周遭居民
證嚴 we love
之表情動作,表情
you
喜悅、露出笑容。
俯角

162
20 現場全景,Pan 左 記者 os/台呼 NS/
帶到更多現場,讓
Thank master
人看到「這麼多人
證嚴 we love
在感謝」。俯角。
you

4. 【遇颱取消通知】

報導日期:2014 年 1 月 18 日

報導長度:1 分 48 秒

報導類型:記者災區
政 治 大
畫 圖/影像 立 畫面描述 口白來源/內容 聲音運用


‧ 國




記者中景,海邊, 記者現場/在獨魯 Ns 襯底,現場
Nat

1
y

風雨中,記者現場 萬的海邊 可以明 之雨聲、浪


sit

stand,帶出臨場 顯感受到風雨已經 聲。
io

er

al 感。 越來越大了 原本
v
n

Ch n i
的熱帶低氣壓 已
engchi U 經升級為颱風 居
民都躲在家裡 不
敢外出

163
房屋全景,風雨中 記者 os/拉緊繩 Ns 襯底,風
2
災民在屋頂上綁緊 索,固定屋頂,因 聲、雨聲、浪
繩索固定屋頂。 為今年第一個颱風 聲。
仰角 玲玲(菲律賓名
Agaton)已經形
成。
接近景,清楚看到
居民動作。
仰角

房屋中景,看到有
政 治 大
人站在屋簷下躲雨

立 看著外頭,居民中
全景。
平角

‧ 國

遠景,拍攝海上風 記者 os/一早雨 ‧ 現場 Ns
3
浪、雨,讓觀眾眼 勢明顯增強,
見為憑。風雨欲來
Nat

之勢
sit
io

er

al v
n

Ch
全景,志工在室內 n i
記者 os/不捨讓 Ns 襯底,會議
4 engchi
開會,先看到開會
U 兩萬人凝聚的心 現場之現場對
的人群與場景。接 意,被雨打壞,志 話聲。
著跳中景,讓觀眾 工緊急決定。
更靠近看到會議中
作決策者。俯角

俯角

164
志工近景,宣布決 慈濟菲律賓分會執
5
定時跳近景,可以 行長 李偉嵩/
明顯看到志工表 所以取消了 好
情。平角。 今天取消了

志工近景、寬特 記者 os/一聲取 Ns 先進,打電


6
寫、中景背影,幾 消,談何容易,背 話,接著 ns 襯
個 CUT 快速切換。 後是要和所有配合 底
畫面內容都是志工 單位、更有兩萬參
打電話、奔走告 與民眾,通知改
知。展現急促與迅 期,
速感。
政 治 大
立 近景


‧ 國


Nat

y
sit

從志工翻找聯絡資
io

er

al 訊的特寫,往上
v
n

Ch
pan 到志工在講電 n i
engchi
話的近景。
U

中近景,背影

165
近景,志工打電話 記者 os/光靠打 Ns(打電話)先
7
背影。用聲音轉 電話,當然沒辦法 進,才進畫
場,直接跳到車上 普及所有地區, 面,數秒後才
景,車輛急急開, 進 os
志工繼續打電話

車拍畫面。車速、 記者 os/急急趕 Ns(打電話)襯底


8
口白內容加上使用 往的,是獨魯萬北
短 cut,感覺急速前 部地區,
進。

政 治 大
近景,志工打電話 慈濟志工 陳嘉琳
9
背影。車子邊前 /因為就是電話也
立 進,邊訪問志工, 不通 剛才一直沿
有臨場感。 路 就是一直打 然


‧ 國

背影、側背影受訪 後就找不到人 所
以一定要跑到他們
的地方去 通知他


中景,災區畫面, 記者 os/災區通 現場雨聲
Nat

10
房屋屋頂都蓋上防 訊與電力尚未恢
sit

水布。 復,
io

er

al v
n

Ch n i
engchi U
災區近景,志工鍾 記者 os/志工趕 現場雨聲 腳步
11
景,跟拍一小段、 到山區的幾個里, 聲
志工小跑步上樓 找幫手。
梯,現場感與急速
感。仰角

166
跟拍,鏡頭跟著志 慈濟志工 陳嘉琳 音橋,聲音先
12
工進房子, /等一下的活動改 出,畫面還在
到 志工進屋,訪
問之聲音討論
改期,已先
進。
志工近景,里長全 慈濟志工 陳嘉琳
13
景,從志工左後方 /明天
拍攝到志工說話側 早上 7:30
面與里長神情。

中景,里長說話 兩 獨魯萬 37-A 里長


14
政 治 大
者溝通時 畫面帶到 阿鐵米歐/那我們

立 辦公室裡其他人的 現在去跟鄰長通知
表情。中景、中


‧ 國

景、中全景、近
景。
藉由許多短 cut 創

造出節奏感
Nat

中景
sit

俯角
io

er

al v
n

Ch n i
中景 engchi U

近景,前有遮蔽感

帶到窗外有民眾在
聽 感覺此事相當被
重視

167
里長訪問,近景。 獨魯萬 37-A 里長 訪問里長
15
阿鐵米歐/我們要
去每個鄰 鄰長會
去找那些收到邀請
卡的人 通知他們
改到明天 今天沒
辦法辦 要改明天
透過一組鏡頭,房 記者 os/里長、 現場音串場、
16
子全景,近景,特 鄰長、再透過社區 進入下一場景
寫。人物 志工,所有收到邀
請卡的人家,
全景,俯角

政 治 大
立 中景,俯角


‧ 國


中近景。
Nat

y
sit

從遠到近,有跟著
io

er

al 來到居民家的感
v
n

Ch
覺,隨著距離拉 n i
engchi
近,也能更清楚看
U
到居民表情
人物中全景。 記者 os/都要得 在此 cut,前半
17
到消息才行。 是 os,後半先
進下一個 cut 的
聲音

168
受訪者背後近景, 獨魯萬 37 里 A 社 邊走邊訪問,
18
跟拍。邊走邊受 區志工 瑞美迪歐 聽到現場音
訪,感覺到行進速 斯/我要通知那些
度與急切感。 我給了邀請卡的人

鏡頭拉遠,看到里 記者 os/災後科 NS 襯底
19
長與民眾對話,全 技通訊不再便利,
景。

人物近景,小女孩 記者 os/原本一 NS 襯底
20
政 治 大
躲在門後窺看, 個電話簡訊就可以

立 通知的訊息,現在
都要親自跑一趟,


‧ 國

人物中景,人物正

面面對鏡頭,志工
斜側面,兩者表情
Nat

都可見。
sit
io

er

al v
n

Ch
人物中近景,正面 n i
engchi
面對鏡頭,志工斜
U
側方。

現場近景,人物中 記者 os/卻反而 NS 襯底
21
景至全景。人群聚 讓人與人之間,更
集感。 多了見面的溫馨。

169
民眾寬特寫,朝鏡 災民 ns/Thank NS
22
頭笑著說話 you

鏡頭往右 PAN,孩 記者/台呼 NS 襯底


23
子們向記者、鏡頭
揮手。

政 治 大


‧ 國


Nat

y
sit
io

er

al v
n

Ch n i
engchi U

17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