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5

《古生物地史学》习题

第二章

1、什么叫化石(fossil)?研究化石的意义是什么?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遗迹;
研究意义:为研究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提供证据,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
和古环境,为古板块运动和演化提供证据。
2、什么是石化作用?有几种主要形式?
石化作用: 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及其生命活动的痕迹在被沉积物埋藏后,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随着沉
积物的成岩作用,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形成化石 。
* 矿质填充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生物 硬体变得致
密和坚实。
* 置换作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生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填充。常 见置换作用
有硅化、钙化、白云石化、黄铁矿化。
* 碳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和消失,仅留 下较稳定的碳
质薄膜而保存成为化石。
3、化石形成和保存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生物本身条件最好具有硬体
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 低能、碱性、还原等
埋藏条件 化学、生物成因的沉积物
时间条件 迅速、长期埋藏
成岩条件 压实小和重结晶作用微弱
4、化石的保存类型 (根据化石保存特点分)
(1) 实体化石:经过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2) 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根据其与围岩的关系分 4 类:
印痕化石:生物尸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者是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生物软体的印痕。
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内模。
核化石:生物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者是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
间大小形态类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外核。
铸型化石: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和内核之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矿质充填形成的化石。
(3) 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遗迹和遗物。
(4) 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遭受破坏而未能保存为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脂肪酸、
氨基酸)残留在岩层中。
5、化石的分类等级是什么?
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
6、化石命名的优先律、单名法、双名法、三名法是什么意思?
单名法:属(各亚属)及其以上单位的学名用一个词位来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
双名法:种的命名用用两个词表示,在种名前加上它所属的属名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 种名第一个字
母小写,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
三名法:亚种的命名在属和种名之后,加上亚种名。亚种名第一个字母仍小写。
优先律: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植物和菌类学命名法规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
未定种 sp. 不定种 sp.indet 相似种、比较种 cf. 亲近种 aff. 新属 gen.nov 新种 sp.nov
第三章
1、什么是集群绝灭与背景绝灭?
地史上短时期内许多门类生物近乎同时绝灭,使生物界绝灭率突然升高的绝灭方式。
地史上绝大部分时期具较低的平均绝灭速率(百万年 0.1-1 个种)的绝灭方式。
2、什么是渐变论和间断平衡论?
达尔文认为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自然选择作用使微小的变异在极其漫长的世代遗
传中积累出现性状分歧,进而在遗传中积累达到种的等级,就形成新种,他认为自然界没有飞跃,这种观点
被称为渐变论。
间断平衡论:生物界即存在相对均匀、缓慢、渐进的发展变化,也存在不均匀、突然、瞬时的发展变化过程,
这两种过程相互交替出现。生物演化是突变与渐变的辨证统一。
3、什么是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
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恢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生物器官一经退化,就不会在其后代
中恢复原状,已经退化消失了的器官也不会再度出现。
4、什么是相关律和重演律?
相关律: 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的器官随之变异,同
时产生新的适应。
重演律: 生物总是在其个体发育的早期体现其祖先的特征,然后才体现其本身较进步的特征,个体发育是
系统发生的简单重演。
5、地史上集群绝灭有几次?各在什么时期?
5 次:奥陶纪(O)\志留纪(S) D3f1\D3f2(法拉斯\法门) P\T T\J K\E
第四章
1、原生动物概述:筳
真核单细胞动物;是一个能够独立生活的有机体;个体微小;具有“类器官”;有些种类具有骨架或能分泌
外壳;生活于淡水、海水及潮湿的土壤中。
2、古生物学家把生存时限短\地理分布广\保存好\易于在一定地层中发现的化石,称为标准化石。
3、蜒壳的基本形态及构造?指出图中构造名称

4、腔肠动物概述:珊瑚
腔肠动物属于低等的二胚层多细胞动物,是真正的后生动物;
有明确的组织,但无真正的器官分化;身体多呈辐射对称,少数两侧对称;
体壁由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胶层组成;外胚层细胞可分泌钙质或角质外骨骼,但有的腔肠动 物不具造骨能
力;
中间有一空腔,司消化和吸收,称为腔肠;
在消化腔中央有口,既是食物进口,又是废物排泄口,口的周围具一圈或多圈的触手;
有些种类具有刺细胞,有御敌作用;上面的口既是食物的进口,又是废物的排泄孔;
大多数为海生,少数生活于淡水;
腔肠动物的两种基本形态是水螅型和水母型。水螅型营固着生活,水母型营漂浮生活
5、四射珊瑚有哪四种构造组合带型?每种类型包括哪些构造?
单带型 隔壁+横板
双带型 隔壁+横板+鳞板 隔壁+横板+泡沫板
隔壁+横板+中轴 隔壁+横板+中柱
三带型 隔壁+横板+鳞板+中轴 隔壁+横板+泡沫板+中轴
隔壁+横板+鳞板+中柱 隔壁+横板+泡沫板+中柱
泡沫型 泡沫板充满整个珊瑚体
6、比较四射珊瑚与横板珊瑚的不同点?
软体动物概述: 双壳纲、头足纲
 数量多、分布广,是动物界第二大门类;
 适应能力强,陆上和海上均有代表,如蜗牛、田螺、乌贼等;
 身体可分为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四部分, 外套膜包裹内脏团并且常分泌钙质硬壳;
 水生种类鳃呼吸,陆生种类以外套膜当肺呼吸
双壳纲—1.概述
水生、两侧对称,具左右两瓣外壳→双壳纲
由两瓣外套膜包围成外套腔,腔内具瓣状鳃→瓣鳃纲
足位于身体前腹方,常似斧形→斧足纲
有些种类足后伸出一簇丝状足丝,用于附着在外物上,足丝发育的成年个体,其足常退化;
背部以铰合构造和韧带相连,壳内以闭肌伸缩司壳体开合;
后方以进、出水管司代谢作用。
2.双壳类基本特征
两瓣壳一般相互对称、大小相等;
每 瓣 壳 本 身 前 后 一 般 不 对 称 ; 固 着 、 躺 卧 、 漂 游 生 活 者 壳 形 变 异

3、如何确定双壳纲的前后?
确定壳的前后可据下列特点:
① 一般喙指向前方;
② 壳前后不对称者,一般后部较前部为长;
③ 放射及同心纹饰一般由喙向后方扩散;
④ 新月面在前,盾纹面在后;
⑤ 有耳的种类,后耳常大于前耳;
⑥ 外套湾位于后部;
⑦ 单个肌痕时,一般位于中偏后部。两个肌痕有大小不同时(异柱),前小后大。
壳的前后确定以后,将壳顶向上,前端指向观察者的前方,左侧壳瓣为左壳,右侧壳瓣为右壳。
头足纲————1.概述
软体动物门中发育最完善、最高级的一个纲
全部海生、食肉动物、海底爬行或水中游泳
两侧对称,头、眼发育、位于前方,中央有口。腕的一部分环列于口周围,用于捕食;另一部分则靠近头部
的腹侧,构成排水漏斗,是独特的运动器官。
头足类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感觉器官都较其它软体动物发达
鳃呼吸 四鳃:具外壳 二鳃:具内壳或无壳
2、外壳类基本特征——壳饰
• 光滑或具装饰
• 平行壳口边缘:生长纹、生长线
• 平行旋卷方向:纵旋纹、纵旋线
• 垂直旋卷方向:横肋
• 网状饰
• 壳刺和瘤
3、头足纲缝合线类型及其特征?
菊石式:鞍、叶都分出许多小叶。
齿菊石式:鞍浑圆,叶部呈锯齿状。
棱菊石式:叶部呈尖棱状,鞍叶数目较多。
无棱菊石式:鞍、叶都呈宽圆状,鞍叶数目较少。
鹦鹉螺式:无明显的鞍叶之分,呈平缓的波状。

4、鹦鹉螺类体管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有哪几个类型?
依据隔壁颈的长短、弯曲程度和连接环形状划分。5 种类型:
无颈式:隔壁颈甚短或无,无连接环
直短颈式:隔壁颈短而直,连接环直
亚直短颈式:隔壁颈短而直,仅尖端微弯,连接环微外凸
弯短颈式:隔壁颈短而弯,连接环外凸
全颈式:隔壁颈达到或超过后一隔壁,连接环有的存在

节肢动物门 三叶虫
 门类最庞大,占现生动物的 85%,如虾、蜘蛛、蚊子、苍蝇等;
 生态领域极广,几乎遍布所有生态领域,部分寄生;
 体节愈合成头、胸、腹或头、胸、尾三部分;
 每一体节通常具一对附肢,附肢又分成若干节;
 体披甲壳或厚皮,几丁质或磷酸钙质,脱壳生长;
三叶虫身体扁平,披以坚固的背甲,腹侧为柔软的腹膜和附肢。背甲为两条背沟,纵向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
叶;背甲成分以碳酸钙和磷酸钙为主,质地较硬。长卵形或圆形,通常长 3-10cm,最小不及 5mm,最大可达
70cm。从结构上可分为头甲、胸甲和尾甲。
1、三叶虫头甲的构造特征有哪些?
2.三叶虫的面线类型及其特征?
三叶虫面线:穿过眼和眼叶,眼叶前端的为面线
前支,眼叶后端的为面线后支。
根据面线后支延伸方向分四种类型:
后颊类面线——后支交于后边缘
前颊类面线——后支交于侧缘
角颊类面线——后支切于颊角
边缘式面线——面线处在头甲边缘,从背视看不到
腕足动物
 海生、底栖、单体群居、不分节、具真体腔、两侧对称的无脊椎动物;
 两瓣壳,大小不等;壳质主要为钙质或几丁磷灰质;
 滤食性生物,摄食器官是纤毛腕;
腕足动物壳体外部构造特征?

半索动物门笔石纲
口索:口腔背面向前伸出的一条短盲管。
海生,个体小,群体动物,绝灭生物,经石化蒸馏作用而保存为碳质薄膜化石。
正笔石的十种胞管类型及其特征?
12、笔石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特征?
固着(树形笔石)或漂浮(正笔石)。可以生活在滨海—半深海。
往往保存在页岩中,即黑色笔石页岩,反映了缺氧的还原环境:页岩相、黑色笔石页岩相。
地史分布:€2—C1(O-S 盛)
第五章 脊索动物和古植物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分类
 身体背部具一条富弹性而不分节的脊索支持身体。
 具背神经管,位于身体消化道的背侧,脊索(脊柱)就在它的下方。
 具咽鳃裂,水生的脊索动物终生保留咽鳃,而陆生的脊索动物仅见于胚胎期或幼体阶段。
1、脊椎动物亚门的分类?
 有头、躯干和尾的分化,又称有头类;
 脊索只见于个体发育的早期,以后即为脊柱所取代;
 躯干部具附肢(偶鳍或四肢),少数种类附肢退化或消失;
 除无颌类外,均具备上、下颌;
 具完善的中枢神经系统,位于背侧,其末端发育为大脑,循环系统位于身体腹侧;
 具内骨骼;

2、两栖纲的一般特征及进化意义?(两栖类登陆的条件) D3-现代,C-P 繁盛
(1)成年用肺呼吸,肺功能不完备,靠湿润的皮肤帮助呼吸
(2)五趾的四肢,陆上支持身体和运动;
(3)早期身披骨甲或硬质皮膜防止水分蒸发。
3、爬行纲的进化特征 C2-现代
(1)终生用肺呼吸,可以完全摆脱水体;
(2)身披鳞甲或角质板,能保护身体,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3)大脑较发达;具五趾型四肢;骨骼全面硬骨化;
(4)繁殖后代出现了羊膜卵。包裹胚胎,防止干燥和机械损伤。可在陆地上进行繁殖。
4、鸟纲 J-现代.
(1)最成功的飞行脊椎动物;
(2)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37.0-44.6°C),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3)身体流线型,具羽毛,前肢成翼,骨骼致密轻巧,髓腔大;
(4)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
(5)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造巢、孵卵、育雏),保证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5、哺乳纲 T - Rec.
(1)最高等的脊椎动物;
(2)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3)牙齿分化,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4)身体结构比爬行动物更进化和坚固,一般具快速运动的能力;
(5)恒温、胎生、哺乳
哺乳动物的牙齿:门齿、犬齿、臼齿
根据食性不同,臼齿又可分出不同类型:切尖型、脊齿型、瘤齿型
6、从猿到人的发展演化经历哪些演化阶段?
(1)、南猿 440-100 万年,分布于非洲南部和东部,具有粗壮的颌及厚层珐琅质的齿,直立行走,身高 1.3
米,脑量 400-500ml。
(2)、能人 250-160 万年,头骨壁薄,眉脊不明显,脑量 500-700ml,颊齿比南方古猿非洲种窄,直立行
走,可以使用砾石制成的石器。
(3)、直立人 180-30 万年,在亚、欧、非洲等地有发现,如我国云南的元谋人;陕西蓝田人,是直立人的不
同亚种。北京猿人也属于直立人的一种。
(4)、智人 早期智人(20—10 万年)(山西丁村人)(德国尼人)
晚期智人(10 万年-现代)(旧石器时代)(周口店山顶洞人)(法国克罗马农人)
7、脊椎动物演化中的几件大事
 颌的出现:有效捕食(棘鱼、盾皮鱼开始),在进化中 有重要意义;
 水生→陆生:进化史上又一里程碑(水陆两栖);
 羊膜卵:它的出现是进化史上的第三件大事,完全脱离水,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
 变温→恒温,卵生→胎生: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加快了动物发展的步伐,以致最后产生人类;
古植物学
研究意义:生命起源:最早出现的生命属于植物界
地层划分:尤其对元古宙地层和各时代非海相地层最为重要
古环境:古植物是划分、恢复地史时期古大陆、古气候和植物地理分区的主要标志
矿产方面:古植物本身参与成矿如铁矿,石油,油页岩,煤等,各种藻类亦可以形成礁、藻煤、硅藻
土等
植物的形态和结构
一般有根、茎、叶和繁殖器官等部分的分化,形体结构复杂;
具输导作用的维管束;
主要为维管植物,适于陆地生;
生殖器官
原始类群(原蕨、石松、节蕨、真蕨):生殖器官为孢子囊,载孢子囊的叶称为孢子叶。同孢(孢子母细胞大小
一致)和异孢(大小不一致)。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是异孢,雄性的孢子囊称为花粉囊,可聚成各种形式的孢子叶着生生殖枝(小孢子
叶球);雌性生殖器官叫胚珠,受精后发育成种子。
(2)茎的分枝:
二歧式:
等二歧式
不等二歧式
二歧合轴式:叉枝交替成为主枝
侧出式:主枝生长快,成较粗的中轴,
主轴的侧芽发育慢,成较细的侧枝

4、说出下列蕨类植物叶中标出的构造名称。

5、地史时期植物界演化阶段?
(1)菌藻植物阶段(Ar-S3)
水生。低等菌类和藻类。为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的丝状体或片状植物体,无根茎叶的分化,不具维管束。
(2)裸蕨植物阶段(S3-D2)
植物登陆。生活于滨海潮湿低地。裸蕨为主,有原始的石松、节蕨、真蕨。
(3)蕨类植物阶段(D3-P2)
蕨类植物:石松纲、节蕨纲、真蕨纲+裸子植物:种子蕨纲、科达纲繁盛。
C-P:第一造煤期(全球最大造煤期)。
(4)裸子植物阶段(P3-K1)
裸子植物: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真蕨纲繁盛。
T3-K1:第二造煤期。
(5)被子植物阶段(K1-Q)
E(古近纪): 乔木;E3 后出现灌木、草本。
Q:与现代的植物面貌相似。
E+N(古近纪-新近纪):第三造煤期。
第六章 生物与环境
1、生物的生活方式
根据海洋生物居住地段和运动方式的不同分:
底栖生物:指生活在水层底部,经常离不开基底的生物。底栖活动型生物、底栖固着型生物
游泳生物:游泳生物有游泳器官,能主动游动,动物身体常呈流线型,两侧对称,运动、捕食和感觉器官发
达。
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没有真正的游泳器官,常随波逐流,被动地漂浮在水中。
2、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
温度 水深 光线 盐度 底质 气体 海拔 生物因素
3、群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领域内的所有种的总和。 (群落有居群所组成)
居群:一个群落中某一种的所有个体的总和构成一个居群。
特征种:一个群落中往往存在着为该群落所特有的种,该种在其他群落中缺失或少见,可以用来作为该群
落的标志,该种就被称为该群落的特征种。
生态系统:由群落及其所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消费者 还原者或分解者
4、什么叫标准化石和指相化石,有什么重要意义?
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利用这些化石既可以鉴定
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年代对比。
指相化石:指能够反映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的化石,可以推断环境
5、形态功能分析法
深入研究化石的基本构造,力求阐明这些构造的功能,据此重塑古代生物的生活方式。
第七章 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和古地理
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
沉积相: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是特定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
1、相对比定律(瓦尔特相律)
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
(或)在连续沉积的地层中,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和在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2、沉积环境的主要判别标志?
1)物理标志
物理标志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介质的性质(水、风、冰川、泥石流、重力流)及其动力条件,主要以沉积岩
的结构,构造反映出来。
a.沉积物(岩)的结构,包括粒度、分选性、磨圆度、球度、支撑类型
b.沉积物(岩)的构造,包括层面构造和底面构造,如波痕、冲刷痕、流痕、重荷模、冲刷摸 、刻压痕、
层理构造(随流体动力能量、速率变化有水平层理、小波痕交错层位,大波痕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反丘交错层
理)反映快速堆积的块状构造,递变层理以及浪成波痕交交错层理,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层理——潮汐层理、爬
升层理、变形层理等等。
c.沉积岩的组构——主要指沉积物中两轴延长的颗粒或生物遗体化石的定向排列,砾石的叠瓦状排列
等等。
除层理构造之外,还有泄水构造、渗虑构造、暴露构造等等。
2)生物标志
生物标志包括两个方面:生物遗体化石和生物遗迹化石。两者都能反映沉积环境,如生物遗体化石种类 ,
反映盐度,水深(浮游、底栖)水动力条件(原地、异地、保存好坏)等等,遗迹化石对水深和环境更为敏感。
3)化学标志
沉积物的原生颜色、自生矿物、矿物成熟度、稀有元素含量、同位素等,可以反映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
盐度、气候(干、湿)气温。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孤立地看待上述环境识别标志,在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时特别要注意各种标志的综
合分析,尤其它们自下而上的变化,总结垂向层序(沉积序列)单一的标志对于沉积环境都具有多解性,而
沉积序列是唯一解的。
3、紫红色泥岩,具食盐假晶,产三叶虫,属何种环境?
干旱气候滨浅海
4、鲍马序列?
一种浊流沉积的典型层序,由自下向上变细的五个层段组成,最底部由具递变层理的杂砂岩组成( a 段),
底面具有槽模,沟模等冲刷铸模,往上为 b 段,具有平行层理的砂岩;c 段为具小波痕交错层理,变形层理的
粉砂岩,d 段为具有水平纹理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最顶部 E 段,为块状泥岩。
5、纵向堆积作用、横向堆积作用、生物筑积作用
纵向堆积作用:沉积物在水体中自上而下降落,依次沉积在沉积盆地底部的沉积作用
指在水流运动能量较低或静水条件下,主要是悬移物质从水体中垂直向下沉降
多发生于深湖远洋等环境
形成的地层特征:沉积地层的时间界面一般是水平或近水平的,它与岩性界面是平行或基本平行的 岩性
界面与时间界面完全一致,垂向加积的地层具等时性
横向堆积作用:沉积物的颗粒在介质搬运过程中沿水平方向位移,当介质能量衰减时而沉积下来。
岩性界面与时间界面不一致,横向堆积作用具有穿时性
生物筑积作用:造架生物原地筑积而形成地层的作用方式。
一般呈丘状隆起,岩层多具块状构造。
6、古地理图
概略性的古地理图(≤1:500 万) 巨区域或区域构造演化分析
小比例尺的古地理图(1:200 万~1:500 万) 巨区域或区域构造演化分析
中比例尺的古地理图(1:50 万~1:100 万) 成矿带成矿规律研究和成矿预测
大比例尺的古地理图(≥1:20 万) 直接用于找矿和矿床预测研究
第八章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第九章 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
1、 地层划分:根据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或属性把岩层组成不同单位的工作。
地层对比:根据不同地区或不同剖面地层的各种属性的比较,确定地层单位的地质时代或地层层位的对
应关系的工作。
2、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有哪些?
(1)岩石学方法:
① 单一岩性法:根据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的不同,划分成具有单一岩性的自然层,1、2、3……。
② 标志层法:标志层:厚度不大、特征突出、分布广泛、易于识别的特殊岩层。如华北地台区下奥陶统顶面,
上石炭统底部的 G 层铝土矿就是华北地区的一个良好标志层,它为下奥陶统和上石炭统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
许多方便,可使华北上下古生界的划分对比工作大大简化
A 穿时性标志层:砂岩夹层、煤层等,用于岩石地层单位对比。
B 非穿时性标志层:火山灰层和小行星撞击事件层等,用于年代地层单位对比。
③ 地层结构法:有的地层中岩层结构或组合常有一定的规律,
a 一种岩石为主夹有其它少量岩石;
b 两种岩石互层;
c 沉积旋回。如华北石炭-二叠系太原组砂岩-粉砂岩-泥质岩-灰岩组成有序多层式结构。
④ 重矿物法:比重>2.9。锆石英、磷灰石、电气石、金红石、钛铁矿。利用重矿物的组合和含量进行地层划
分和对比。
(2)生物地层方法
① 标准化石法: 演化快、分布广、数量多、特征明显、易于识别。
② 化石组合法: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的所有化石的综合。
(3)构造运动面方法:地质构造发展的主控因素是地壳运动,地壳运动的性质和强度决定了地层之间的关
系。
利用地层之间的各种关系划分和对比地层。
(4)放射性同位素年龄法: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释放出能量并转变为终极元素。U-Pb 法、K-Ar 法、
Rb-Sr 法、Th-Pb 法、Sm-Nd 法……
① 地球物理法
② 地震法:
③ 测井法:电测井、核测井、声波测井、地层倾角测井等等
(5)古地磁法(磁性地层法)
① 剩余磁性:岩石形成时受当时地磁场影响而磁化的结果,具有全球一致性。
地磁极的倒转也反映在岩石中:地磁极向年代表。
② 地球化学法
③ 稳定同位素法:
④ 元素(比值)法:
3、张夏组
时属中寒武世晚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山东长清县张夏镇。张夏组为一套浅海鲕状灰岩
为主的碳酸盐岩沉积,具波痕交错层理,属高能环境,含细粒海绿石。
4、生物地层单位——生物带(5 种)
生物带是生物地层单位的不同类别,而不是具有包容关系或从属关系的级别
延限带:任一生物分类单位在整个延续范围之内所代表的地层。从发生-绝灭所占用的地层。
顶峰带:某些化石属、种最繁盛时期的一段地层,不包括该类化石最初出现和最终消失时的地层。 不同地
区的繁盛期未必完全一致
组合带:特有的化石组合所占有的地层。 根据多种化石类别的共存所占的地层确定
间隔带:位于两个特定的生物面之间的地层体。
谱系带:含有代表进化谱系中某一特定化石的地层体。 具较强的时间性
5、界线层型(Boundary stratotype)与单位层型(Unit stratotype)?
界线层型:给两个命名的地层单位之间的地层界线下定义和识别这个界线做标准的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
个特定的点。
单位层型:给一个命名的地层单位下定义和识别一个命名地层做标准用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特定的间
隔的典型剖面。
层型又分为:正层型、副层型、选层型、新层型、次层型
6、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及其关系(10 分)
岩石地层单位主要根据地层的岩性特征进行划分,对比,建立起不同等级的地层系统,岩石地层单位以
组为基本单位;按级别可分为群,组、段、层;组的构成强调基本层序。
年代地层单位是以地层形成的时限(或地质时代)作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与统一的地
质年表中的年代单位是相互对应的,可分为宇、界、系、统、阶,时带,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
时相对应。
岩石地层单位虽然也有先后顺序之分,但它的划分与对比不受等时面的限制,与时间地层单位也没有相互
对应的关系,岩石地层单位可以穿越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即可以穿时的)而年代地层单位则不受岩石特征
的限制,从理论上讲,它是严格等时的。两种地层单位的界线局部可以是一致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是相互穿越
的。
7、组与阶
“组”是岩石地层单位。组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它可以由一种单一的岩性组成,也可以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性互层、夹层或有规律的交替组合而成。现代地层学中强调了组的基本层序,表明对于
两种以上岩性组成的地层单位提出了更高、更客观的要求,组的上、下界必须是清楚的,它们可以是不整合的,
也可以是岩性、岩相突变的界面。组的内部不能有不整合界面,组的厚度必须在 1:5 万的地质图上能反映出来,
它的分布范围在 1:5 万地质图上能够表达,否则不宜建组,组以地名命名。
阶是区域性年代地层单位,指在一个“期”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它比统低一级,比“亚阶”或时带高
一级。阶的界面必须是等时的。
组与阶的界线可以是相同的,但更多的前者是穿越后者的,我国的阶大多数是在组的基础上,经区域性生物
地层研究之后建立起来的,因此常常一名两用,如长兴组和长兴阶,但是它们的含义是不一样的,长兴组与
大隆组常为压盖或相变关系,但长兴阶有时就包含了两个组在内。
8、地质年代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各代表什么概念?
年代地层单位指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地层体。宇、界、系、统、阶,时带
年代地层单位对应的时间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
9、论述岩石地层单位系统。P92 93
第十章 历史构造分析和古构造
1、地史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
1)地质学方法:寻找不同板块拼合碰撞标志——地缝合带。地缝合带往往发育深大断裂,两侧地块的发
展演化史往往有重大差异,沿缝合带断续分布蛇绿岩套,代表消减的洋壳残留,并常见有混杂堆积等海沟俯
冲带的典型产物。此外沉积组合类型,地层序列,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分区,古气候等可帮助我们识别两个相
互分离的独立板块。火山岩组合也受到不同构造环境的控制,如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岩和洋岛玄武岩都具有一定
的地球化学特征,仅见于洋壳海域,钙碱型安山岩喷发是火山岛弧或安底斯火山弧活动带的典型产物,在稳
定大陆板块内部可出现大面积的溢流玄武岩喷发,而被动大陆边缘拉张裂谷中,往往出现流纹岩与玄武岩共
生的双峰模式,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火山岩不同。活动大陆边缘自海沟向大陆方向可以看到不同岩浆岩类型或
同一岩类中,钾钠元素含量有规律增加或减少的变化。
2)古地磁学方法
根据岩石内古地磁的测定,并通过退磁措施,消除以后地壳运动对原有剩余磁性的叠加影响,测定当时
地磁方向的磁偏角(D)的磁倾角(I)等剩余磁性,恢复岩石形成时的磁化方向,运用公式,tanI=αtanλ 求出
古纬度(λ),这是确定古板块的古纬度和方位的唯一定量资料来源。
3)生物古地理方法
生物古地理指生物相和生物区系两个概念,生物区系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长期形成的
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上的重要区别,温度控制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气候分带制约(包括纬度和地形高差形
成的气候分带)海生生物主要受与纬度有关的海水温度控制(局部受地形,海流影响纬度偏高)。地理隔离对
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海洋阻隔,对海生生物来说既有大陆,地峡的阻隔因素,也有洋盆的深海阻隔因素,后
者对底栖生物分布有明显影响。地史时期大陆,海洋分布及其古纬度位置,由于板块运动的不断变化,必然在
生物区系性质上有所反影。两个完全不同的生物区系,相邻近在咫尺,说明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板块。
2、什么是构造旋回及构造阶段?
地球岩石圈的构造演化具有明显规律性的旋回现象,这种全球性的构造旋回现象称为构造旋回。
构造旋回所占有的时间为构造阶段。
3、威尔逊旋回
胚胎期:在大陆板块内部伸展拉张形成大陆裂谷的时期 (东非大裂谷)
初始洋盆期:陆壳分裂形成狭长的海槽,局部出现岩壳 (红海)
成熟大洋期:由大洋中脊的向外扩张,大陆边缘尚未出现俯冲消减使大洋盆地迅速扩大 (大西洋)
衰退大洋期:大洋中脊持续扩张,但边缘出现俯冲消减使洋盆出现萎缩面积缩小 (太平洋)
残余洋盆:随大陆板块的相互挤压,洋壳迅速消减,洋盆急剧萎缩,出现残余岩盆 (地中海)
消亡期:随大陆板块的碰撞,洋盆最终闭合,海域消失形成造山带、沿着碰撞带(古缝合线)残留洋壳残余
(蛇绿岩套)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
第十一章 中国古大陆的形成和生物记录
1、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阶段
(1)太古宙陆核的形成,太古宙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太古代以基性喷发为主,陆源沉积物较薄,
表壳岩零星出现,中太古代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仍很发育,但沉积岩类已遍布全区,代表表壳岩分布的沉
积厚度明显增大。晚太古代沉积岩比例明显增大,火山岩以夹层形式出现,沉积岩有明显分带现象。山东,内
蒙等地甚至出现富含有机碳质的沉积,表壳岩已广布于华北地区。早、晚太古代的花岗岩侵位发生在三个时期:
32.4 亿年花岗岩及云英闪长岩侵位;29 亿年花岗岩类侵位;27—25 亿年花岗岩类侵位。其规模逐步增大,说
明硅铝壳不断扩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铝壳已初具规模,形成华北板块的雏形——陆核。
(2)古元古代陆核增生和原地台形成期
古元古代陆核经历了拉张裂陷——闭合抬升及大量花岗岩体侵入,吕梁运动使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拼接 ,
并使地壳进一步固结,原始板块的最终形成。早、中期发育了规模不等的火山碎屑沉积序列,晚期出现的山麓
磨拉石堆积代表基底沉积。
(3)中新元古代似盖层和盖层形成期
进入中元古代是裂陷槽发育阶段,在华北板块范围内形成三个沉积区,燕山海槽(北东东向展布);豫
西陆棚海(南接秦岭海槽);胶辽深海槽(北北东向展布)这一阶段,沉积层巨厚,达上万米,且有成熟较
高的陆源碎屑(石英砂岩—碳酸盐—泥质岩)沉积,被称为似盖层沉积。
中元古代末期的(10 亿年)的芹峪运动使华北地区整体抬升。
至新元古代沉积范围缩小,青白口群无火山物质,厚度变薄,属真正稳定类型沉积。中上元古界之间平行不整
合接触,代表华北陆块的形成。
2.古元古代原地台形成:五台-吕梁山区剖面 P116
~~~~~~~~~~~~吕梁运动 II(1750Ma)~~~~~~~
滹沱群上部(上下共〉8000m) 变质砂砾岩(红色磨拉石沉积组合)
~~~~~~~~~~~吕梁运动 I(1850Ma)~~~~~~~~
滹沱群下部 浅变质滨浅海碎屑岩-碳酸盐沉积,夹少量玄武岩。
~~~~~~~~~五台运动(2200Ma) ~~~~~~~~~~
五台群(>7000m) 中-低级变质岩,原岩浅海陆缘碎屑岩、碳酸盐岩至沙泥质浊积岩,中部夹火山碎屑岩。
~~~~~~~~~~阜平运动(2500Ma)~~~~~~~~~~~
整体特征:1)以沉积岩为主,夹有火山岩,说明地壳仍然有活动性;2)晚期大量发育碳酸盐岩、叠层石和红
色沉积,说明大气圈、水圈含氧量增加;3)分布较窄。
吕梁运动使 Ar 分散的陆核进一步固化、联合成为更大的陆块----原地台
3、Pt2-3 似盖层和盖层形成
寒武系:府君山组
——————————————————蓟县抬升
上元古界:青白口群 浅海砂页岩、碳酸盐岩,厚度小、分布广,成份成熟度高,无火山活动,为地台真正盖

——————————————————芹峪抬升(10 亿年)
中元古界:长城群(下),蓟县群(中上)青白口群(上)
浅海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主。特点:1)基本未变质;2)成份成熟度高。但是:1)厚度巨大;
2)仍含火山岩。反映地壳仍不是很稳定——原地台的似盖层沉积
由于原地台的形成,地壳刚性增加,早期出现边界明确的裂陷槽-裂谷盆地,Pt2-3 即分布于这些裂陷槽中
芹峪抬升后,华北地区进入稳定的板块发展阶段
4、鄂西元古宇剖面
Nh:莲沱组 稳定类型盖层沉积
~~~~~~~~~~~~~~~~~~~~~~~~~~~~~~~ 晋宁运动 II(800Ma)
Pt31:马槽园组 为红色山麓堆积—磨拉石沉积组合,成份为碳酸盐砾岩、砂砾岩
~~~~~~~~~~~~~~~~~~~~~~~~~~~~~~~ 晋宁运动 I(1000Ma)
Pt2:神农架群 主要为碳酸盐岩,含叠层石,为陆棚浅海沉积,夹凝灰质沉积——原地台
~~~~~~~~~~~~~~~~~~~~~~~~~~~~~~~ 1600Ma
Pt2-Ar:崆岭群 1600Ma-3200Ma
晋宁运动形成扬子板块的基底
4、扬子板块的南华系和震旦系有何特点?标准剖面的位置?层序及古环境?
上扬子区的鄂西震旦系:
上覆:€1 水井沱组:黑色页岩,含三叶虫化石
——————————
Z2 灯影组:白云岩。圆管螺,文德带藻。 (浅海蒸发相) 下部白云岩发育内碎屑,具鲕粒结构,多见交
错层理,代表高能富氧的碳酸盐台地边缘浅滩沉积。
中部夹暗色沥青灰岩及硅质灰岩,含丰富的文德带藻。
上部中-厚层白云岩内含震旦虫管及个别圆管螺,具鸟眼构造及藻席(层纹石),代表碳酸盐潮坪及泻湖
环境,为干燥气候条件下的沉积。
Z1 陡山沱组:泥灰岩、泥质白云岩夹黑色页岩。下部石膏、磷、锰。藻类、海绵骨针。岩石呈灰-灰黑色中-薄层
状,内碎屑较少,普遍含黄铁矿、燧石,含有三射式钙质海绵骨针和单轴硅质海绵骨针,反应了一种较深
水滞留沉积→海侵特征。
---------
N2 南沱组:冰碛砾岩。藻类。为灰紫色至紫红色砂泥质杂砾岩,砾石成分复杂,颗粒无分选,具块状层理或水
流交错层理,砾石上有冰川擦痕,代表大陆冰川和近岸冰海沉积。
- - - - - - - - -澄江运动 地壳抬升
N1 莲沱组:凝灰岩、砂岩、砾岩(底砾岩)。藻类。下部砾岩以紫红色为主,砾石具叠瓦状构造,多具板状交
错层理,代表陆上河流沉积。
上部粒度变细,为河口湾-水下三角洲沉积。
~~~~ ~~~~~~~
下伏地层:Pr1 崆岭群
第十二章 早古生代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构造
1、寒武纪扬子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间变化)
扬子板块寒武纪的地层序列和古地理
€1: 海侵;
€2-3:海水咸化,末期滇东上升为陆;
滇东昆明附近下寒武统剖面: 仅发育-€1、-€2,海相,-€1 是我国的标准(层型)。
S2
- - - - - -
€2:双龙潭组:灰岩、泥灰岩夹页岩。产沟颊虫、小东北虫等。浅海沉积。 181m
陡坡寺组:上部泥灰岩,下部细砂岩、粉砂岩,含中华褶颊虫 38m
€1:龙王庙组:白云岩。咸化海沉积。含中华莱得利基虫。 93m
沧浪铺组: 砂岩、粉砂岩夹砂质页岩及页岩。浪成波痕和交错层理,为滨海沉积。 含古油栉虫。300m
筇竹寺组: 下部黑色粉砂质、泥质沉积,含碳质及稀有元素,可能为潮下低能海湾。中上部以泥砂质沉
积为主,含有三叶虫及澄江动物群化石,正常浅海环境,总体代表持续海侵过程。 187m
梅树村组: 磷块岩。有交错层理,顶部白云岩内含鸟眼构造,为滨海潮间-潮下带沉积。产小壳动物化
石。13m
----------
Z 灯影组
宜昌: 发育完整
O1 三游洞组
——————
€3:三游洞组:厚层白云岩。咸化海
€2:覃家庙组:薄-中层白云岩,波痕、交错层理、泥裂、食盐假晶。
€1:石龙洞组: 厚层白云岩。
石牌组、天河组: 砂泥质和碳酸盐岩沉积,底栖古杯类化石,正常浅海环境。
水井沱组: 黑色炭质页岩夹薄层灰岩,含磷、稀有元素及黄铁矿,浮游类化石,滞留还原环境。
——————
Z
Z 灯影组:
寒武纪扬子地区海侵广泛,地层两分性明显,下统为泥砂质及碳酸盐岩沉积,化石丰富;中上统以白云质碳
酸盐岩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梅树村阶 以小壳动物化石为准,包括梅树村组和筇竹寺组下部,筇竹寺组的古老三叶虫
Parabadiella.Eoredlichia 等的出现和消失为上下界,沧浪铺阶是三叶虫繁盛阶段, Redlichia 开始出现,
并延续到早寒武纪未。龙王庙阶以油栉虫科大量消失为特征,并出现 R.chinensis。组与阶在本标准剖面上是一
致的,但离开标准剖面组的界线往往是穿时的。
梅树村组平行不整合于下伏震旦系上统灯影组白云岩岩溶侵蚀面上,梅树村组下部磷块岩,混有陆源碎
屑,并夹薄层白云岩,代表海侵开始属海侵体系域(TST),中部海绿石夹层为凝缩段,上部磷块岩及顶部白
云岩属高水位体系域(HST),白云岩顶层面有明显的溶蚀沟及充填物,说明海平面曾短暂下降,是白云岩暴
露的标志。
筇竹寺组底部 20~30cm 含磷硅质岩和海绿石粘土岩,夹蒙脱石粘土岩,是典型的凝缩段,其下部不含三
叶虫的黑色粉砂岩是海侵体系域,上部富含三叶虫的灰质,褐黑色粉砂岩,向上变粗,属高水位体系域
(HST)。沧浪铺组滨海砂岩是一个新的海侵开始,向上变细为砂页岩夹砂岩,属海侵体系域(TST),龙王庙
组白云岩是高水位体系域的典型特征,因此本区下寒武统可划分为三个层序,组成一个二级旋回。
鄂西宜昌剖面寒武系下统自下而上亦可分为四组:水井沱组,石牌组,天河板组,石龙洞组,同样构成
一个二级旋回。中统覃家庙组由薄至中层白云岩组成,属纹层状白云岩和叠层石白云岩互层,在灰岩夹层中含
少量 Anomocarella 厚 190 米。上统三游洞组为厚层白云岩,化石稀少,厚 170 米。其顶部已属奥陶系,中上寒
武统形成一个二级旋回。
扬子区寒武纪是一个略为西高东低的陆表海,康滇与陆始终高出水面,并不断扩大,早寒武世两个层序
在区内均可见到,以梅树村组为代表的第一个层序,自西向东变薄为钙质,硅质磷质沉积,第二个层序是扬
子区最大海侵期,形成下部含磷硅质粘土岩和含镍、钒、铀的炭质粉砂质页岩——缺氧,滞流仅含漂游生物的
海盆,上部高水位体系域空间分异明显,以东经 105°±为界,西为砂泥岩为主夹碳酸盐岩,底栖三叶虫为主,
为近岸滨浅海沉积,东为陆源碎屑,变细,变少,碳酸盐岩增加,含底栖三叶虫及造礁古杯类生物,为清沏,
温暖,富氧,盐度正常的陆表海。早寒武世末期为白云岩沉积。中,上统岩性分异不明显,由白云岩、白云质灰
岩组成,西高东低,仍以 105°(东经)为界,西部中寒武纪中晚期康滇古陆略有扩大,邻近古陆为夹砂岩的
白云岩往东陆源物质减少,东部全为白云岩沉积,西部中、晚寒武世海侵扩大,海水略有加深,东部多为高能
颗粒白云岩及核形石白云质灰岩。西部干热,川西南、黔北等地带见膏盐沉积。
总体上寒武纪扬子区为西略高东低缓倾斜的稳定类型陆表海。
2、华北板块寒武纪的地层序列和古地理
Pt3 - €12:隆升;
€12 末: 整体下降,接受海侵(边缘)
€13-O2 : 滨浅海沉积
O2- Pz2 : 隆升、剥蚀
3、试述华北板块寒武纪地质发展史(标准剖面、岩性、环境及横向变化)。
答:华北寒武纪标准剖面: 山东张夏剖面
O1
-€3 凤山组:灰岩、竹叶灰岩、白云灰岩(方头虫) (亚浅海)
长山组:灰岩、竹叶灰岩、泥灰岩互层(长山虫) (滨海—亚浅海)
崮山组:黄绿色页岩夹灰岩、竹叶灰岩(蝙蝠虫、蝴蝶虫) (亚浅海)
-€2 张夏组:灰岩、鲕状灰岩夹薄层灰岩(德氏虫、叉尾虫) (滨海-亚浅海)
鲕粒灰岩为主化石保存破碎,灰岩中波痕、交错层理发育,为潮下高能环境沉积
毛庄组、徐庄组:紫色泥岩为主,自下向上碳酸盐含量增高,滨浅海沉积。
-€1 馒头组:紫红色钙质页岩夹泥灰岩,底部硅质灰岩泥裂、雨痕、岩盐假晶、波痕和鱼骨状
交错层理,属干热的滨浅海沉积。相当于滇东龙王庙组,属早寒武世晚期沉积。(莱得利基
虫)
~ ~ ~ ~ ~ ~
Ar(太古宙):泰山群
动荡、强氧化的滨浅海环境,生物属种多、演化迅速,保存破碎。
早寒武世早期华北地区是一片古陆剥蚀区。
早寒武世中期华北地区稳定下降,地势北高南低,海水从秦岭洋向北侵,在淮南、豫西、陕北陇县、宁夏
贺兰山地区首先形成陆棚浅海环境,沉积了滨浅海碎屑岩和含磷砂岩,称猴家山组或辛集组。沧浪铺晚期海水
在北部侵入燕山、辽南。
早寒武世晚期华北地区继续下降,东部浅海向西扩大到太行山,向北扩大到中条山,西部海水向东扩达
到贺兰山以东的鄂尔多斯西缘。沉积馒头组紫红色页岩。
中寒武世华北东部浅海向西扩大到吕梁山,鄂尔多斯缩小。早期(毛庄—徐庄期)沉积紫红色页岩夹灰
岩、薄层灰岩;晚期(张夏期)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水体动荡,常形成鲕状灰岩。
晚寒武世华北几乎全部为陆表,地壳升降频繁,形成灰岩与竹叶状灰岩互层。地势南高北低,在淮南、豫
西和晋南上升为陆,海水变浅,沉积白云岩(三山子组)。其余地区与下奥陶统为连续沉积。北部燕辽地区相
对下降,为滨浅海灰岩沉积。此时地形呈跷跷板式变化。
综观华北地区,寒武纪时地势是西高东低,海侵由东向西逐步推进。
简述早古生代生物界的特征?
简述早古生代华北与扬子板块古地理特征?
4、寒武纪两大板块发展史有何区别?
华北:大都缺失€11-2
扬子:€1 与 Z 连续沉积。 但不稳定,部分地区缺失€3
奥陶纪两大板块发展史有何区别?
华北:水浅,浅海为主,发育 O1 和 O21,此后逐渐抬升。缺失 O22—C1。
扬子:水较深,正常浅海与闭塞滞留海交替。与寒武系和志留系整合接触。
奥陶纪的古地理特征
早期基本承袭了寒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特征,晚期华北板块主体抬升,华南盆地收缩加剧。
华南地区奥陶纪的古地理特征
 主要为滨浅海沉积;自西向东为扬子克拉通、江南被动大陆边缘和华南裂谷盆地;
扬子板块奥陶纪地层序列和古地理特征
发育完整,以宜昌黄花场剖面为代表。
上覆地层:S1
——
O3 五峰组:黑色页岩,富含笔石。 滞留盆地。 6m
临湘组:收缩纹灰岩。产南京三瘤虫。沉积环境与宝塔组类似。 13m
O2 宝塔组:典型的收缩纹灰岩。中国震旦角石。较深的浅海陆棚。 17m
庙坡组:黑色页岩为主,含丰富的笔石。半闭塞的陆棚边缘盆地。 3-4m
O1 牯牛潭组:灰色薄层瘤状灰岩夹页岩。水能量较弱的浅海陆棚。 25m
大湾组:底部为亮晶灰岩,属台地边缘浅滩,生物丰富。 20m
红花园组:以生物泥晶灰岩、泥晶砂屑灰岩为主,底栖型、游泳型生物。水体能量较弱的开阔台地。
40m
分乡组:亮晶灰岩为主,夹泥页岩,生物类 别十分丰富。台地边缘礁或滩相。水动力逐渐减弱。
50m
南津关组:鲕粒及亮砂砾屑灰岩为主,内碎屑分选、磨圆较好。产腕足类、三叶虫、双壳类、海百合茎等化石。
潮间至潮下高能带。 140m
西陵峡组:白云岩。具鸟眼构造,生物扰动,化石稀少。能量较弱的半闭塞台地沉积。
20m
———
下伏地层:€3
5、华北板块及其大陆边缘奥陶纪古地理特征
碳酸盐沉积,下奥陶统发育齐全,岩相稳定;中、上奥陶统发育不全,仅在少数地区有沉积。
华北板块奥陶纪的地层序列和古地理
华北板块内部主要发育下奥陶统,中、上奥陶统大部缺失。
河北唐山剖面
C2
马家沟组 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局部出现膏溶角砾岩,代表浅海—潮上环境
亮甲山组 下部为灰岩,含底栖生物,为正常浅海环境;向上渐变为白云岩,化石稀少—潮上蒸发环境
冶里组 厚层灰岩夹竹叶状灰岩及页岩,砾石表面无氧化圈,含三叶虫、腕足类和树形笔石,环境为
潮下浅海,没有暴露出水面
∈3
志留纪的古地理特征 华南裂谷盆地萎缩、消亡。
华南地区志留纪的古地理特征
 从 S2 开始不断上升、海退,沉积范围缩小,多数地区地层发育不全。
 扬子板块早、中志留世海域仅限于北部,晚志留世海退,海水仅残存于川滇及钦防(钦州、防城港,
广西南部)海盆,其他地区均抬升成陆。
 S 后期,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拼合形成统一的华南板块(广西运动)。
扬子板块志留系的地层序列和古地理特征
宜昌
D2 云台观组
- - - - - -
S2 纱帽组:滨海相碎屑岩。自下而上砂岩含量增加,粒度变粗,交错层理发育,化石稀少,为超补偿海
盆。
S1 石屋子组:滨海相碎屑岩。
罗惹坪组:砂岩、页岩,产大量珊瑚、腕足、三叶虫,浅海环境。
龙马溪组:下部黑色页岩和硅质岩含 5 个笔石带,为滞留、非补偿海盆;上部黄绿色砂质页岩,含 3 个
笔石带,弱还原环境,为补偿盆地。

O3 五峰组
下扬子—宁(南京)镇(镇江)地区的志留系
D3
- - - - - -
S2+3 茅山组:紫红色砂、页岩,含植物化石。[陆相]
坟头组:下部石英砂岩,中部砂泥互层,上部泥岩夹粉砂岩,产 Coronocephalus( 王冠虫)。
[正常浅海]

S1 高加边组:黄绿色页岩、泥岩。产笔石。 [闭塞海盆]
O3
S3 滇东地区为扬子板块的沉降中心;仅滇东和钦-防地区有沉积,长江下游有过渡相,其他地区均上
升成陆。
5、笔石页岩相
以黑色页岩及硅质页岩为主,含丰富的笔石等浮游生物化石,而不含或少见底栖生物化石。代表水深、滞
流的非补偿海环境。
第十三章 晚古生代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构造
1、华南板块 华北板块
D:南华海区(海相) D—C1: 剥蚀期
中扬子区( D2+3 海陆交互相) C2: 海陆交互相
川东、鄂西、湘西北 P: 陆相沉积为主
下扬子区( D3 近海河湖相) 华南板块泥盆系发育;
皖、苏、浙 华北板块主体无泥盆系记录
C1—P:海相,P3 出现海陆交互相(两侧为交互,中间为海)
2、华南板块泥盆纪的地层序列和古地理
(1)南华海
可以分为象州型(正常滨、浅海型)和南丹型(深水型)。
① 象州型(桂中):发育细碎屑岩、泥灰岩、灰岩、白云岩等,含珊瑚、腕足化石。代表正常滨、浅海沉积。
② 南丹型(桂西北):暗色的含浮游、游泳生物(菊石、竹节石、无眼三叶虫)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
岩和硅质岩等。代表较深水滞留缺氧的微型裂陷槽(台内断槽)沉积。
(2)中扬子区:川东、鄂西、湘西北
D2+3 :海陆交互相。
上部写经寺组下部以碳酸盐岩为主,上部砂页岩以植物化石为主。 海陆交互
上统下部黄家磴组为细砂岩、粉砂岩夹泥灰岩。 海陆交互
中统云台观组为河流到滨海相的纯石英砂岩。
(3)下扬子区:皖、苏、浙
D3 :五通组(砂岩、含砾砂岩夹粉砂岩、泥岩,含鱼类和植物化石),近海河湖相。

泥盆纪华南板块内部古地理变化
S/D 连续沉积区:滇东、钦防海槽
D1 主要限于滇黔桂海,以碎屑岩及泥灰质沉积为主;晚期开始出现南丹型和象州型岩相分异
D2-3:地势平缓,海侵范围扩大,岩相分异加剧:
滇黔桂地区:南丹型和象州型;
湘粤:超覆区, 亦有岩相分异,”宁乡式”鲕状赤铁矿.
湘赣交界、鄂西:海陆交互碎屑岩沉积为主
闽中:山前断陷盆地的磨拉石粗碎屑沉积
下扬子地区:五通组以近海河湖相沉积为主,夹海相层(小腕足化石)
3、南丹型
“南丹型”是华南泥盆系中、上统台内裂陷槽深水、滞流,贫氧沉积的代表,空间上呈北北东或北西向的
带状分布,明显受同沉积断裂的控制,由黑色泥岩,泥灰岩、硅质岩组成,含菊石、竹节石及无眼三叶虫等化
石。
南丹型
D3 五指山组:泥灰岩。菊石、竹节石、无眼的三叶虫。
榴江组:硅质岩。菊石、竹节石、无眼的三叶虫。
D2 纳标组、罗富组:泥岩。菊石、竹节石、无眼的三叶虫。
D1 塘丁组:暗色泥岩,有竹节石等浮游生物。
莲花山组、益兰组:以碎屑岩为主,有腕足、珊瑚等化石。
4、象州型
“象州型”是华南泥盆系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台地沉积类型。分布广泛,以广西中部象州,二
塘、横县六景,郁江沿岸中泥盆统和湖南中部上泥盆统为代表。岩性以泥岩,泥灰岩,灰岩,白云岩及砂泥质
岩为主,化石丰富,多为底栖固着类型,如层孔虫,珊瑚、腕足类,苔藓虫,海百合等,伴生有鹦鹉螺,腹足
类,介形虫,竹节石等
5、广西(加里东)运动对华南地史发展的影响
广西(加里东)运动使扬子陆块与华夏地块碰撞形成了东南造山带,除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
存海槽和滇东一带有陆相泥盆系外,华南其它地区为遭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6、华南板块石炭纪地层序列和古地理(黔东南)
C1 和 D3 相似,海域主要分布于滇黔桂湘地区,为典型的陆表海;
C1 晚期:海侵范围扩大,造成地层超覆;
C2: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浙西、闽西和中扬子地区均被海水所覆。
7、石炭纪华北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间变化)
(1)华北板块石炭纪地层序列和古地理
自奥陶纪晚期开始,一直处于隆起状态遭受缓慢剥蚀。C1 主体仍为近乎准平原的低地,到 C2 开始缓慢下
降,普遍接受海陆交互相沉积
山西太原剖面(华北标准剖面)
P11 太原组:
第三段:上:东大窑灰岩:[浅海相]
C22 中:黑色粘土质页岩、灰岩夹煤。[滨海沼泽相]
下:七里沟砂岩:灰白色粗粒石英砂岩 [平原河流至三角洲平原相]
第二段: 上:灰岩为主,夹页岩、煤。[浅海相]
中:黑色页岩、粉砂质页岩夹煤。[滨海沼泽相]
下:灰白色中、粗粒石英砂岩。[平原河流至三角洲平原相]
第一段:上:砂质页岩、黑色页岩夹灰岩、煤。[滨海沼泽至浅海]
下:晋祠砂岩:灰白色含砾粗粒石英砂岩。[河流至三角洲平原相]
C21

本溪组:
上:页岩、砂质页岩夹灰岩、煤、砂岩。[滨海沼泽至浅海相]
下:铝土矿(G 层铝土矿)
红色粘土
赤铁矿(山西式铁矿)
- - - - - - 风化壳(间断时间:1.3 亿年)
O1 上马家沟组
加里东运动使华北板块在早奥陶世以后隆升为陆,长期遭受剥蚀,夷平,至晚石炭世开始接受沉积,本
溪组底部代表古岩溶面上风化壳再沉积的铁铝质岩,其典型代表为山西式铁矿和华北地区广泛分布的 G 层铝
土矿,往上为砂泥岩夹含蜒灰岩,及黑色页岩夹煤层,属滨海平原沉积。
往上太原组可划分为三个沉积旋回,每一个旋回的底部以中一粗粒砂岩开始,向上变细,由砂岩,粉砂
岩,泥岩,黑色页岩夹煤层组成,代表三次海平面的波动(升降),总体而言第二旋回代表了最大海平面上
升,而太原组顶面则代表了重要的海平面下降事件。
① C21 本溪组沉积时期,地形东北低、西南高。【P153】
海水先到达东北,再向南逐渐推进。
证据:
辽宁太子:160-300m,海相灰岩 5-6 层,厚煤层,化石带 2 个。
河流域
河北唐山: 80m, 海相灰岩 3 层, 薄煤层,化石带 1 个。
山东淄博: 40-65m, 海相灰岩 2 层, 不可采煤层,化石带 1 个。
山西太原: <50m, 海相灰岩 1 层, 不可采煤层,化石带 1 个。
② C22 太原组沉积时期,海侵扩大,但地形北高、南低。
证据:
北京: 陆相,无灰岩。
河北唐山: 灰岩少(夹层),1-3 层
晋东—冀南: 灰岩 6 层。
皖北—淮南: 灰岩 12 层。
所以海相地层多发育于华北南部,海陆交互含煤(滨海沼泽环境)沉积最发育区:北纬 34 度 30 分—37 度
30 分。
8、二叠纪的古地理
地壳活动又趋活跃,全球范围内的板块碰撞导致联合古陆形成;
该大陆几乎由北极延伸至南极,跨越不同古气候带;
陆相、泻湖相广泛发育;
气候带明显分异,生物界重要变革。
(1) 华南板块二叠纪地层序列和古地理
海侵,碳酸盐岩沉积。
黔中地区二叠系
P3 大隆组:硅质岩,浮游类菊石化石,为滞留还原环境
长兴组:灰岩为主,含蜓化石,新的海侵
龙潭组:砂岩页岩灰岩,夹煤层,含海相动物化石及植物化石,属海陆交互相沉积,底部有凝灰岩
- - - - - - - - - -
P2 茅口组:浅海相灰岩,含蜓、珊瑚礁,为热带-亚热带陆表海碳酸盐台地
栖霞组:燧石结核、蜓、珊瑚化石,浅海碳酸盐沉积

P1 梁山组:陆源碎屑沉积为主,局部夹薄煤层,灰岩透镜体,含腕足类及植物化石,滨海沼泽
- - - - - - - -
马平组(上部)潮坪
(2)华北板块二叠纪地层序列和古地理
华北板块主体自 P 起已基本脱离海洋环境,仅局部地区遭受短期海侵。
华北板块:内陆河湖碎屑岩相
山西太原剖面(标准剖面):
T1 刘家沟组
- - - - - - - - -
P3 石千峰组: 红色碎屑岩,化石稀少,偶夹石膏 [干旱的河湖相]
上石盒子组: 紫红色碎屑岩 [干旱的河湖相]
P2 下石盒子组:下部夹不规则煤层,上部为杂色和紫红色,不再出现煤层含煤碎屑岩,表明潮湿气候减
弱,氧化环境增强 [河湖相]
山西组:下部具交错层理的含砺石英砂岩,上部砂岩页岩夹可采煤,含植物、海相化石。潮湿气候
[三角洲平原相]
P1 太原组中上部:碎屑岩、泥岩、煤层 [海陆交互相]
潮湿→干旱;三角洲→内陆盆地
原因:P2 晚海西运动使华北-柴达木板块和西伯利亚-蒙古板块碰撞拼合,其间的北方海槽基本消失,促
进了陆生生物的迁移和混合。

第十四章 中生代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构造
1、中国三叠纪的古地理和古构造轮廓
早、中三叠世继承了古生代以来的构造—古地理格局;以秦岭海槽为界,显示出“南海北陆”的特征,
南部海区以龙门山—康滇古陆为界,东为华南稳定的浅海;西为活动的多岛洋盆地,晚三叠世华南为海陆交
互和沉积,随着江南古陆为主体的湘黔桂高地的形成,华南分为东西两个滨浅海沉积区。西部龙门山前及滇黔
桂一带早期为浅海海湾,晚期海退为近海盆地。
晚二叠世末,北方华北陆块与塔里木陆块,两伯利亚及劳亚古大陆连成一体,三叠纪在我国西北,华北 ,
东北形成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内陆河湖盆地,大型的有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宁武—沁水,此外,还
有东北零星分布的小型的山间盆地。
2、简述中生代生物界的特征?
(1)、海生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类繁荣为特征,所以中生代称为“菊石的时代”
(2)、脊椎动物以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繁盛为特征,所以中生代又称为“爬行类的时代”或“恐龙的时
代”
(3)、植物以裸子植物占优势,所以中生代又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
3、T-P-N 动物群与 E-E-L 动物群
T、P、N 动物群是早白垩世湖生生物组合中的双壳类动物群,以类三角蚌( Trigonioides )一褶珠蚌
(Plicatounio)一日本蚌(Nippononaia)为代表,简称 T-P-N 动物群。E-E-L 属东亚地区晚侏罗世的热河动
物群最著名的代表,东方叶支介( Eosestheria)一类蜉游( Ephemeropsis)一狼鳍鱼( Lycoptera)动物群
的简称。
4、印支运动及其意义
印支运动 1934 年法国地质学家 J.Fromaget)将印支半岛,晚三叠世前诺利克期与前瑞替克期的两个造
山幕,命名为印支褶皱,1945 年黄汲清首先将阿尔卑斯旋回划分为印支,燕山,喜马拉雅三个亚旋回,以印
支旋回称呼我国中生代初期的地壳运动,目前一般认为印支运动在时间上包括三叠纪期间到早侏罗世之前的
地壳运动,空间上分布于我国西部特提斯带,发育有三江、松潘、甘孜、西秦岭及南秦岭的印支褶皱带。同时印
支运动是我国东部构造古地理格局的转折点(以南海北陆转化为东西分异)是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构造体
制演化的新阶段。
5、燕山运动及其地史意义
翁文灏于 1927 年以燕山为标准地区创名,目前认为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广泛发育于我国
境内的重要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区的变质作用,燕山运动是
我国重要的变形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我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燕山运动以后,兴安岭——太行
山——武陵山一线东侧岩浆活动较侏罗纪减弱,且向东迁移。白垩纪中、晚期出现松辽、华北、江汉、苏北等大
型盆地。而此线以西的大型盆地趋向萎缩。川滇地区更为明显。燕山运动对整个环太平洋带都有重要影响。古太
平洋板块与古亚洲大陆东缘和对美洲大陆西缘的俯冲,形成环太平洋火圈(火山活动带)。
6、任举中国地史中的二个成煤期并说其古地理环境
石炭——二叠纪是我国最早的成煤期,华南早世炭世晚期可采煤层,自滇东、黔西、广西、湘、粤至赣南、
浙西都有分布,属近海湖沼环境含煤沉积,华北晚石炭世太原组煤层质量好,规模大,亦属近海盆地沼泽相
沉积。二叠纪华北太原组中上部,山西组普遍含重要煤层,石盒子群下部在豫西、淮南一带有可采煤,在华南
青藏区,聚煤层位由东往西穿时抬升。茅口期聚煤限于闽、浙、粤,龙潭期是华南主要聚煤期,分布广,富煤带
在黔西六盘水地区;长兴期出现在藏东妥坝、藏北双湖,华南东部为近海平源湖沼环境含煤沉积,而西部为冲
积平原沼泽含煤沉积,华北山西组属三角洲平原沼泽环境含煤沉积。
晚三叠世一侏罗纪聚煤期晚三叠世是我国南北方共同的聚煤期,华南属海陆交互的近海聚煤湖沼沉积,
北方为陆相湖沼含煤沉积,分布较广,但含煤性较差。早一中侏罗世我国北方是仅次于石类一二叠纪的重要聚
煤期,属大型湖沼盆地含煤沉积,著名的鄂尔多斯盆地,储量巨大。
白垩纪聚煤期,东北、内蒙是早白垩世早期著名的成煤区,其聚煤环境为断陷盆地湖一沼沉积。
古近纪和新近纪聚煤期,古近纪早期聚煤作用发生在东北鲁东一带,晚期转度至河北、山西境内,以及
南岭以南的广东沿海和广西有色一带,小型盆地湖沼沉积。新近纪聚煤作用发生在云南中小型盆地。
上述四个聚煤期任选两个。
7、我国东部白垩系沉积有何特点?
中国东部白垩纪是第二沉降带形成的时期。主要有松辽,华北、江汉、苏北等大型盆地。辽西盆地早白垩世早期
是晚侏罗世该地区火山喷发后,地壳的回沉,底部为盆地初始沉降形成的砂砾岩,往上为黄绿色粉砂岩、灰黑
色页岩夹含油页岩,属湖泊沉积,产著名 E-E-L 动物群和淡水软体动物,与底部平行不整合接触,其上下白
垩统中、下部为沙海组,阜新组为大型湖泊沼泽砂泥岩含煤沉积,是我国白垩纪重要的成煤区。
下白垩统上部孙家湾组为冲积相的紫红色砂砾岩为主,夹砂页岩,表明盆地被充填萎缩封闭。孙家湾组
与下伏阜新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代表燕山运动 II 幕。其后大型坳陷盆地转换至松辽盆地,形成我国最重要的
含油岩系——松花江群。松花江群下伏早白垩世含煤岩系,在层序、化石组合、磁性地层上部可与辽西对比,松
花江群泉头组在横向追索与孙家湾组可直接相连。在气候上同属干热气候,与全球气候最高温度的阿尔布期暖
热气候一致。
青山口期、盆地加速沉降,水体加深,海泛型动物化石出现,沉积了一套黑色泥,页岩,夹灰绿色泥岩 ,
粉砂岩,油页岩,菱铁矿透镜体,产淡水半咸水无脊椎动物、鲨鱼牙和半咸水鱼类化石。青山口期后盆地一度
抬升,往上姚家组棕红色泥岩为主夹灰绿、灰白色粉砂岩,水体变浅。往上嫩江组水体进一步加深,并发生海
泛,形成以灰黑色,灰绿色泥岩、页岩为主,夹油页岩,粉砂岩的湖泊沉积,含淡水及半咸水动物化石。
上白垩统松花江群上部四方台组与明水组是一套河流冲积相的综红色,杂色泥、页岩,夹砾岩、砂岩及少
量黑色泥岩,代表盆地被充填后形成的冲积平原沉积。
早白垩世,松辽盆地是我国白垩纪成煤期重要的聚煤区,上白垩统是我国最重要的含油岩系。
松辽盆地白垩系由 7 个湖水进退构成的陆相沉积层序。最大水进期位于青山口底部和嫩江组下部的代表
深湖——半深湖沉积的油页岩,菱铁矿结构条带(凝缩段)其中含有半咸水动物化石的层段,说明曾有短期
海泛作用,与广海连接。
此外,华北一苏北盆地以红色及杂色湖泊——冲积平原沉积为主,夹有火山岩,而江汉盆地以红色膏盐
沉积为特征,为河湖碎屑岩沉积夹膏盐层,粤北发育晚白垩世小型盆地,以南雄为代表属以河湖环境的红色
粗碎屑沉积为主,富产恐龙蛋化石。
第十五章 新生代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构造
1、喜马拉雅运动及其地史意义
喜马拉雅运动由黄河清 1945 年首先引用,指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因喜马拉雅山脉形成于这一阶段而
得名。这一运动在亚洲大陆广泛发育,使中生代的特提斯海变成巨大的山脉,更新统的湖泊,河流沉积物隆起
高度达 2000 多米。喜马拉雅运动可分三幕:第一幕在始新世末至渐新世初期,海水从青藏高原全部退出,并
伴随着强裂褶皱,断裂及中酸性岩浆侵入;第二幕始于中新世初期有强烈的褶皱,断裂,岩浆侵入,变质作
用等,形成大规模逆冲断层的推覆构造,导致大幅度的隆起、岩浆侵入;第三幕从更新世到现在,主要表现为
高原的急剧隆升,周围盆地的大幅度沉降以及老断裂的继续活动,一部分地区火山活动。
喜马拉雅运动不限于喜马拉雅山区和青藏高原,在我国台湾省,以及地中海,高加索,缅甸西部,印尼 ,
菲律宾,日本和勘察加等广大地带都有表现,至今天其活动仍很强烈。
2、简述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
E1(古新世):西藏南部有海相沉积
E2(始新世):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对接碰撞、俯冲,西部处于挤压构造背景,致使青藏高原隆升。
N:印度板块继续向北移动,形成一系列向北倾斜的逆冲断层,造成大陆壳大规模逆掩叠覆,使陆壳加厚 ,
同时青藏高原迅速抬升,形成世界屋脊。
Q:俯冲继续,形成高原、山系与盆地相间的地势。
3、古近纪中国大陆古气候类型分为几个带?分别是什么?古近纪中国东部主要沉积类型有哪些?陆内含油型盆地
分布在什么地区?地层沉积层序及主要特征?
I 北部:温暖、潮湿温带气候带,分布于古阴山-燕山以北
II 中北部:潮湿、半干旱亚热带气候带,古阴山-燕山以南,秦岭-大别山以北
III 中南部:干旱亚热带气候带,古秦岭-古南岭之间的中南地区
IV 南部:潮湿热带、亚热带气候带。古南岭以南地区。
陆内含煤型:北部辽宁抚顺盆地:抚顺群:暗色砂岩、页岩夹煤层
陆内含油型:灰黑色泥岩、油页岩等生油岩系发育,夹有膏盐和红色碎屑沉积。
红色碎屑膏岩型:粤北南雄盆地、江汉盆地
大陆边缘含油型:南黄海、东海、南海一线,古近系以陆相为主,同时发育海陆交互相沉积。暗色生油岩系
发育
渤海湾盆地的古近系和新近系:
Q 岩性 沉积旋回 成油组合
——————
N 明化镇组:棕黄色砂岩、泥岩 IV
馆 陶 组:灰白色砾状砂岩夹泥岩 IV 储(下生上储)
~ ~ ~ ~ ~ ~ ~
E 东营组:一段:棕红色、灰绿色泥岩、砂岩 III III 盖
二段:灰绿色泥岩为主夹砂岩 III III 储
三段:灰色泥岩为主夹页岩、砂岩 III III 储
沙河街组:一段:深灰色泥岩、油页岩、生物灰岩 III II 盖, III 生
二段:紫红、灰绿色砂岩 II,III II 储
三段:深灰色泥岩、油页岩夹生物灰岩 II II 生
四段:上部为泥岩、泥灰岩、油页岩 II I 盖, II 生
下部为红色泥岩夹砂岩 II I储
孔店 组: 一段:红色泥岩与砂岩互层夹石膏 I I储
二段:黑色泥岩、页岩、油页岩砂岩 I I生
三段:红色砂岩、泥岩互层,底砾岩 I
~ ~ ~ ~ ~ ~ ~
Mz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