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7

南开管理评论

Nankai Business Review


ISSN 1008-3448,CN 12-1288/F

《南开管理评论》网络首发论文

题目: 合作社何以转型为社会企业?——基于权变组织创新视角的纵向单案例研究
作者: 成鸿庚,李健,李筱涵
网络首发日期: 2022-12-27
引用格式: 成鸿庚,李健,李筱涵.合作社何以转型为社会企业?——基于权变组织创
新视角的纵向单案例研究[J/OL].南开管理评论.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2.1288.f.20221214.1343.002.html

网络首发:在编辑部工作流程中,稿件从录用到出版要经历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等阶
段。录用定稿指内容已经确定,且通过同行评议、主编终审同意刊用的稿件。排版定稿指录用定稿按照期
刊特定版式(包括网络呈现版式)排版后的稿件,可暂不确定出版年、卷、期和页码。整期汇编定稿指出
版年、卷、期、页码均已确定的印刷或数字出版的整期汇编稿件。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稿件内容必须符合《出
版管理条例》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学术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符合编
辑部对刊文的录用要求,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及其他侵权行为;稿件内容应基本符合国家有关书刊编辑、
出版的技术标准,正确使用和统一规范语言文字、符号、数字、外文字母、法定计量单位及地图标注等。
为确保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的严肃性,录用定稿一经发布,不得修改论文题目、作者、机构名称和学术内容,
只可基于编辑规范进行少量文字的修改。
出版确认:纸质期刊编辑部通过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签约,在《中国
学术期刊(网络版)》出版传播平台上创办与纸质期刊内容一致的网络版,以单篇或整期出版形式,在印刷
出版之前刊发论文的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因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是国家新闻出
版广电总局批准的网络连续型出版物(ISSN 2096-4188,CN 11-6037/Z),所以签约期刊的网络版上网络首
发论文视为正式出版。
网络首发时间:2022-12-27 14:10:30
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2.1288.f.20221214.1343.002.html

合作社何以转型为社会企业?
——基于权变组织创新视角的纵向单案例研究
成鸿庚、李健、李筱涵

作者简介 成鸿庚,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企业、乡村振
兴;李健,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企业、公益慈善;李筱涵
(通讯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社会主义经济
理论。

基金资助 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ZD18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ASH002)、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22YJC710004)资助。

摘要:作为农村经济经营主体的合作社长期处于失序状态,乡村振兴战略客观上要求合
作社进行自我改造以适应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挑战,向社会企业转型既是当下的流行趋势,也
具有现实可行性。为探索合作社转型升级的可能路径,基于权变组织创新视角,通过单案例
分析法揭示了川中 YM 合作社为适应环境变化、实现村社农业生产和社会服务的双重目标,
不断更新价值创造模式的转型过程。研究发现:第一,在制度不确定性与乡村合作创变精神
驱动双重情境逻辑中,合作社向社会企业转型过程包括要素积聚、组织扩张、目标冲突和规
范认证四个阶段,阶段性对应策略为关键资源整合、商业模式升级、参与主体协调和双元价
值稳固;第二,合作社转型社会企业是一个多维权变组织创新过程,基于权变情境持续调适
组织商业模式和村社共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生成差异化动态能力,兼顾产业生产逻辑、内
部治理逻辑与外部制度逻辑的良性自洽;第三,合作社转型社会企业与价值创造过程存在动
态一致性,在无意识形态到组织自觉的转型中价值主张不断变化,而价值创造模式亦需要经
历价值转移、价值捕获、价值转移和价值平衡的阶段性目标调整。研究对组织变革理论中的
价值创造模式以及合作社良性有序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还为农业创业管理以及合作
社理论拓展贡献知识增量。
关键词:合作社;社会企业;价值创造;乡村振兴;动态能力
中图分类号:F323、F325 文献标识码:A

一、稳态与失稳:合作社发展的困境与趋势

乡村振兴战略施策带来了城乡边界的模糊和乡村市场行为繁荣,同时也为乡村组织转
型升级提供了制度化与社会化的双重客观环境。当前摆在乡村振兴面前关乎农业经济组织
化发展的重要问题是:如何构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依赖性主体”进而激发农村地区市场
活力?合作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综合实体以及创新社会公共管理的有效载体,通常被视
为破解这一问题的稳定型变革力量[1]。然而,合作社的现实状况与组织设定之间存在“数据
话语”鸿沟。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至 2021 年 11 月末,我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已
超 221 万家,辐射带动近半数农户,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合作社却
逐渐陷入双重价值失衡的困境:一方面,合作社产权结构存在缺陷[2]、逐渐沦为政治寻租中
非法收入合法化的工具[3],没有经济独立能力的“空壳合作社”占比三成、四成、七成甚至
九成[4]。合作社经济效率不断走低,与促进农村经济效率化、市场化的经济目标渐行渐远。
另一方面,即便是效率高的合作社,也部分出现使命漂移[5]、精英俘获与小农边缘化[6]、成
员异质性下普通社员无法共享收益[7]等异化问题。表层整体稳定与内部失稳情境中摇摆的现
状客观上要求合作社进行自我改造,以迎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挑战。
社会企业兼具“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特征,是处于纯慈善与纯营利之间的连续体
,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性和经济可持续性平衡、兼具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混合体[9]。以
[8]

社会企业模式促进乡村生态、带动乡村振兴,具有优化乡村资源配置、最大化乡村本土收益
的内在逻辑[10]。在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背景下,向社会企业转型被许多组织视为“理性”选择
并渐成“时尚”[11],合作社在政策指引和转型条件方面尤其具有现实可操作性[12]。近年来,
大量合作社向社会企业转型案例已为我们展示出充满包容性和互惠的实践成果。然而,合作
社在向社会企业的转型过程中究竟是何种样态?合作社转型为社会企业的路径呈现出什么
样的特点?如何在理论层面回应这一组织转型过程?等诸多问题尚未厘清。本文挖掘了我
国西南地区一个代表性合作社成功转型社会企业的历程,通过揭示该合作社的转型始末,打
开了合作社转型社会企业以谋求农村经济组织更好发展的路径“黑箱”。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框架

1.文献综述
(1)合作社发展失序及其纾解
合作社的高质量发展对我国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但新《农业合作社法》的实施并没
有从根本上缓解大户控制大头收益的异化问题[13],合作社内部多元利益主体逐步形成依赖
性庇护关系网络[14],处于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顾此失彼的困境。一方面,部分合作社尽管盈
利能力良好,但在大户控制逻辑下,小农无法真正从中获益。经济绩效良好的合作社包括企
业领办型合作社和乡村能人领办型合作社,企业领办型合作社盈利能力良好,但利益大部分
由企业占取,无法实现合作社成员利益共享;乡村能人领办型合作社由能人大户主导,小户
无法参与合作社管理决策,难以获得除劳动所得之外的剩余收益[15],这两种“异化合作社”
不具有惠民能力,空有盈余却落入资本攫取利润的窠臼。另一方面,尽管新《农业合作社法》
保障了合作社与其他市场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赋予了合作社依法向公司等企业投资、以非
货币财产出资等开展经济业务的权利,但合作社的经济效益不彰已是不争的事实。部分合作
社经营不善、无法正常运作而濒临消亡,部分合作社为“套取国家项目资金”、“获得税收
优惠”而生,这些“空壳合作社”经济效率低下,使合作社的经济目标落空。尽管“空壳社”
专项清理工作实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空壳社背后根源性的组织化问题难以解决,致使
有学者开始质疑“中国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农民合作社?”[16]“异化社”和“空壳社”的存在
导致农村经济组织运行失灵,为应对这一难题,在合作社内部运行上,有学者提出通过构建
“利益—关系网络”,深化普通农民对合作社及其工作人员的信任关系,化解合作社的信任
困境,使普通农户逐渐去边缘化成长为核心成员[17][18];在外部政策引导上,有学者认为应将
政策重点放在保障合作社分配正义之上,并建议采用按贡献分配的方式保障社员利益,加强
普及并落实相关法律,改进现有的考核机制,颁布针对性条例对合作社进行监管等[19]。
然而,无论是从内部调整合作社运行机制,还是从外部为合作社施加规范性压力,既有
观点都基于以下两个前提假设:一是“规范性完善假设”,即合作社当前的失稳状态是暂时
的或非系统性的,因此能够从规范性层面予以完善。但近年来,学者们逐渐发现,合作社的
“不规范”是合作社成员在既定约束下的理性选择,是合作社内部力量对比与利益分配机制
的必然结果,合作社的组织模式设定并不内在地包含走出失稳状态的机制[20]。换言之,合作
社的失稳状态并非由外生性的刺激导致,也不是阶段性的、暂时性的,而是系统性的、内生
性的。二为“唯一性载体假设”,即合作社是农业现代化载体的不二之选。实际上,21 世纪
以来,农业经营组织多样发展、推陈出新,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产业协会之间叠加
产生了多样化的组织模式,皆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体[21],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模式日益
多元化。故此,要想发挥农村经济组织的跨区域经济带动作用与嵌入性乡村治理效能,期寄
于合作社向社会企业转型,不啻为一项可行选择。
(2)从合作社组织模式失灵到社会企业
合作社失序与异化的背后实际上是生产要素剩余控制权问题的集中体现。恩格斯将鼓
励农户共同耕种、消除雇佣劳动剥削视为合作社经营的出发点[22],循此,农户能否成为合作
社的利益主体是合作社健康与否的试金石[23]。巴泽尔认为所有权最优配置的原则是,对资产
平均收入影响倾向更大的一方,得到剩余的份额也越大[24],但是由于不完全契约是常态,高
效率的做法是将剩余控制权交给投资决策中更为重要的一方[25]。市场经济下要素自由流动、
竞争日益激烈的外部环境,加之合作社出资异质性、成员异质性的内部环境[26],使合作社中
的大户逐渐成为对资产收入影响更大者,从而也掌握着合作社的剩余控制权。当前合作社的
运作机制却不断加深这种异化:大户通过对生产方式的控制,包括成为合作社资本的主要提
供者[27],拥有资金、经营能力、社会关系等合作社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以及控制农产品主要
生产资料或销售渠道等,成为合作社中具有绝对控制权的一方,享受绝大部分的剩余索取权。
例如,在“公司+农户”模式下,公司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市场或管理优势推动农业生
产,成为更具掌控力从而手握利润分配权的一方[28][29]。可见,外部资源的引入使小户农民手
中的生产资料沦为附属要素,在剩余索取上失去谈判力,却不断巩固了大户主导者们的既有
地位,使合作社的社会价值萎缩。农业现代化应走以小农为主体的组织化道路,而非过度依
赖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的单一路径[30]。若想恢复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治理中的
效能,需要发挥农户所有生产要素在组织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使农户在组织运作中拥有控制
权与决策权,成为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一方。
诺斯认为:“有效率的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
和确立所有权以造成一种激励,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
显然,无论是因寻租行为而设立的空壳社,还是攫取小农劳动所得的异化社,远没有实现
[31]

个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均非“有效率的组织”。合作社秉承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而设,
却逐渐背离初衷。社会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有力补充,是社会力图抵制经济脱嵌产生的反向保
护运动[32],重视隐藏在经济背后的社会关系,旨在实现互助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企业与
社会经济一脉相承,打破了组织在经济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实现上非此即彼的传统认
知。一方面,社会企业拥有商业化的组织运作模式,具备良好的市场盈利能力[33];另一方面,
社会企业限制利润分配,专注于公共服务的提供[34],能够弥补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志愿失
灵。社会企业以追求利润为手段,以社会效益为目标,组织盈利主要用于社会问题解决的再
投入,以为其组织成员和社区群体提供服务而非利润最大化为组织驱动力[35]。因此,相较于
合作社,社会企业不仅社会收益率更高,而且组织成员与社区群体的个人收益率更接近于社
会收益率,符合“有效率的组织”的要求。
(3)文献述评
综上所述,当前研究对于合作社发展失序现状及原因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和论证,并从
内部修正与外部推动双重视角对合作社失序问题的解决贡献了有益洞见,但依然存在可拓
展的空间。首先,在合作社失序现状的探讨上,未能从组织发展与变革的生命周期视角深
入剖析合作社的失序问题,离开组织发展阶段而对合作社的失序问题一概而论,导致无法
做到对症下药;其次,在合作社失序原因的分析上,未能发现合作社发展失序现状的根本
原因,即小农生产要素无法在合作社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搭建组织内部关系网络或施加
组织外部政策压力来解决问题成本高昂;最后,在合作社失序问题的解决上,社会企业作
为创新纾解方案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但针对合作社向社会企业转型的路径还有待理论解释
和回应。为此,本研究欲从权变组织创新的微观层面入手,探索合作社转型升级路径,对
以上不足之处予以完善。
2.关键概念识别与分析框架构建
有研究指出东亚国家社会企业类型根植于其经济文化传统中,与欧美社会企业在生成
逻辑和商业模式上存在差别,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系统环境会导致社会企业定义的多元
化[36]。在欧洲甚至更多的国家,合作社往往被直接划为社会企业阵营的重要成员[37],但欧洲
社会经济传统下的合作社与中国本土合作社之间在制度背景、内部治理和村社基础上存在
着根本性差别。理解中国情境下合作社向社会企业转型这一元问题既要跳出传统欧洲合作
社与社会经济的“嵌入式”制度框架,从传统组织转型的视角进行考察;更要注意到中国合
作社在转型社会企业路径方面的特殊性。
在传统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型路径问题上,既有研究已经识别出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动态
能力、价值创造过程等关键变量。这些概念之间彼此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在联系方面,价值
创造规定了社会企业的活动领域,并为商业模式的建构奠定了基础[38];而由于组织转型过程
本身的动态观点,动态能力带来了对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更广泛考虑[39];在区别方面,价值
创造主要是一种目标设定而非行动策略,其将组织视为一个主动性极强的个体,实际上带有
理想化色彩,对不同价值创造阶段的组织具体行动策略依然缺乏洞见。新近的一些研究已经
发展出价值创造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演化关系[40][41]。但总的来说,既有研究对于三者之
间的互动关系依然缺乏探索。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互助组织,其转型社会企业过程中面临的
挑战不仅来自于市场环境,还来自政策调整和内部成员的冲突,商业模式创新可能无法反映
和转型中的所有问题,而权变组织创新不仅包含了商业模式创新为主的结构性调试,还包括
了为应对更广泛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所采取的价值调试,更契合本文的研究对象。基于上述考
虑,本文最终识别出如下三个关键概念:
权变组织创新。权变理论学派认为,组织内部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
的关系特质决定了组织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别。在一个遵守“有限变化原则”的系
统中,组织是一个包含众多子系统的开放系统,同时又是环境这一超系统的分系统,其最佳
的组织方式取决于组织所联系的任务环境,组织需要通过决策创设对环境的权宜应变,任务
环境主要指那些与组织的输入和输出相关的环境,包括制约组织交换活动的权力依赖关系
。鉴于中国合作社组织根植的乡土情境以及市场半嵌入特征,权变组织视角下,这是一个
[42]

包含权变情境、结构性调适、价值性调适在内的过程。在一个权变过程中,由组织关系、资
源、外在功能情境引发的组织结构性调适,主要从组织内外部关系入手,运用“干涉型”权
变策略改变组织生产资源和发展生态;价值性调适则从组织所扎根的意义情境入手对组织
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根本性内在动力进行革新。
组织动态能力。由于组织结构性和价值性调适势必引起组织能力的变化,引入组织动
态能力概念刻画由组织转型所引发的组织整体层面的适应性变化。动态能力与组织变革是
密不可分的,是指一种通过不断调整组织以往的惯例,不断更新资源配置以适应环境动态
变化的能力,会持续影响组织的战略变革[43]。动态能力被认为是组织转型的核心,为组织
内外部资源流动和关系重构带来了异质性,从而引发组织价值生产和重构,催生全新的价
值创造模式[44]。将动态能力作为合作社向社会企业转型的条件变量,有助于理解组织转型
的过程,并发展出多维度的过程机制。
价值创造过程。价值创造是组织或公司将资源转化为其他资源,并通过这种方式为其增
加价值[45]。价值创造是社会企业的基本要素[46],社会企业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创造机制,它放
弃价值捕获,并参与价值转移,以服务更广泛的弱势群体[47]。价值创造允许在一个分析框架
内处理社会企业和传统组织,将差异作为价值创造模式加以处理。特别是现阶段中国社会企
采取的是资格认证而非正式法律形式,合作社转型社会企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组织身份
转型。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创造视角更有利于动态考察组织转型的过程机制,毕竟组织转
型不仅仅是创造事物,还涉及解释和意义创造,或者人们和组织通过参与过程共同产生和发
展意义[48]。
结合传统组织转型社会企业的既有研究成果以及合作社这种扎根中国乡土特色场景以
及身处中国制度变迁大幕下的农村组织特点,本文构建出图 1 所示的分析框架。

图 1 权变组织创新视角下的合作社转型社会企业过程分析框架

三、研究设计过程

1.研究对象
本研究聚焦于使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渐成长为社会企业的过程与机制。由于合作社向社
会企业的转型不同于传统的组织转型、亦不同于传统的企业创业,合作社向社会企业的转型
路径无法依赖现有的文献或理论予以解释,这一新兴领域需要通过归纳式的理论建构方式
进行探索[49],有助于解答“如何”以及“为什么”的问题[50]。与此同时,对于回答“如何”
的案例研究,宜采用单案例探索性研究方法[51]。首先,单案例研究有助于对个案进行详细深
入的分析与规律总结,其次,单案例研究便于对研究对象进行长时间挖掘,有助于把握时间
脉络及动态演变,因此本文采取单案例研究方法。
2.案例选择
单案例研究方法下研究对象选择的容错率低、标准高,研究对象不仅应当是反常现象,
同时也应当符合特定理论情境的要求,即应具备案例启发性。本文选择四川省成都市 J 县 Z
镇 YM 合作社作为案例研究对象,理由如下:首先,合作社向社会企业成功转型的案例凤毛
麟角,YM 合作社不仅成功转型,且是优秀的转型代表。YM 合作社所属 J 县是全国农业农
村创新的典范,从 2003 年政府开始大力实施农民工“回引工程”,到 2017 年被评为全国农
村创业创新典型县,J 县仅用了 14 年;YM 合作社成绩优异、盈利颇丰,已带领周边群众致
富,在 2020 年被成都市市场监管局认证为成都市社会企业。其次,YM 合作社的转型历程
长达 15 年之久,具有相对完整的组织转型过程,能够为研究问题与研究结论之间的链接提
供有效的证据链。最后,在 YM 合作社向社会企业的转型过程中,涵盖了实物、人力、技
能、市场和制度等多个方面的资源整合情境,且该企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能够匹配
资源整合模式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动态变化,因此适于进行理论研究。
3.数据收集
为了得到可靠的研究结论,案例研究中运用的材料应通过多元渠道获得,使资料丰富翔
实,符合三角验证原则[52],据此,本文通过半结构化访谈、企业内部资料查询、媒体报道检
索等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其中半结构化访谈是本研究主要的数据来源方式,后两者作为补充
资料来源方式,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研究情景、保证数据质量。
3.1 半结构化访谈
为了尽可能地溯源事实,还原 YM 合作社向社会企业转型的过程,本文以半结构化访
谈作为最主要的资料搜集方式。为保障调研内容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我们通过对转型过程中
不同角色的参与者进行深度访谈,使受访者能够相互印证。访谈分 2019 年与 2021 年两个年
度进行,第一次系统性访谈持续 5 天,从 2019 年 6 月 1 日开始至 6 日结束,这次访谈时合
作社尚未认证为社会企业;第二次整体性访谈持续 6 天,从 2021 年 4 月 6 日开始至 12 日
结束。此外,我们还通过视频会议以及网络聊天方式进行了补充调研。主要的访谈对象包括
合作社发起人、参与合作社项目的村民以及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其中,我们共访谈了两位
合作社发起人,他们从合作社创立之初就加入了创业团队,如今成为转型后的社会企业的中
坚力量,因此对于从合作社的创立至成功转型社会企业的情况非常熟悉,对他们的访谈主要
围绕 YM 合作社的经营模式、管理制度、组织架构以及盈利情况等展开。为了佐证与发起人
的对话内容,我们另外采访了三位参与 YM 合作社的村民,对他们的访谈主要是从加入 YM
合作社的动机、合作社信息公开情况、加入后所获收益等方面展开。此外,我们还访谈了政
府部门社会企业认定负责人,访谈围绕成都市启动社会企业评审认定的初衷及目的,以及对
YM 合作社挂牌社会企业的申请予以批准认可的理由展开。为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在访谈期
间,我们鼓励访谈对象对相关问题的回答提供证据。为保障访谈所获资料的可靠性,每次访
谈时我们保证至少有 2 位调研人员同时在场参与访谈,在速写速记的同时对对话内容予以
录音,每次访谈时间为 2~4 小时。为了进一步收集数据,我们在本研究进行过程中多次进
行电话回访。表 1 总结了本研究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表 1 访谈对象构成
类别 角色 年龄及教育程度 数据收集时间
合作社骨干 40,初中 2019、2021
合作社发起人
合作社社员 36,中专 2019、2021
Z 镇村民 A 46,小学 2021
受惠村民 Z 镇村民 B 51,小学 2021
Z 镇村民 C 43,初中 2021
YM 合作社所在村
村支书 59,小学 2019、2021
村委会干部
J 县市场监管 社会企业审批负责人 36,大学 2021
社治委分管社会企业负
J 县社治委 46,大学 2021
责人
Z 镇镇政府 分管农业合作社副镇长 48,中专 2019、2021
3.2 二手资料收集
为保证资料的多渠道来源,同时避免访谈中的回溯性结实、印象管理等导致的数据资料
搜集偏差现象,本文还进行了内部资料查询和权威媒体报道检索等二手资料搜集工作。
(1)
内部资料查询。我们在获取合作社信任后查阅了大量有关 YM 合作社的内部资料,经过分
析整理,共获得约 15 万字的文本材料。(2)媒体报道检索。我们搜集到相关网站报道共计
9 篇,相关微信公众号推文共计 6 篇,我们根据媒体的可信度进行初筛,经过整理得到约 1
万字的可用信息。(3)档案资料查阅。我们通过 J 县档案馆以及县志查询到关于 YM 合作
社各个年度发生的关键事件条目,共计 321 条 5 万字。
3.3 资料整理与分析
对于半结构化访谈所得材料,团队成员首先对录音进行了转录,其次将转录内容结合
访谈过程中的记录,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序整理。对于内部资料、媒体报道和档案资料,
团队成员均对其内容进行阅读并展开讨论,摘录出符合需要的文本信息并按照主题进行归
类整理。

四、合作社转型社会企业的权变价值创新过程

将组织变革现象从不确定性环境下的组织创新视角考察,可以发现在社会整体转型的
框架下,组织转型过程中的权变组织价值创新是一个“资源积聚—涌现跃迁”的过程。通过
对 YM 合作社长达 15 年转型过程的追溯分析,我们展开了川中这一典型合作社在乡土社会
与市场经济中不断进行内外部创新,循序渐进创造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长时段组织变革
图景。在与制度环境之间“调适性博弈”的演进过程中,以及在价值创造迭代的不同过程中,
YM 合作社向社会企业转型的组织态势呈现出多阶段、多重面向的变革特征。这一转型过程
包括要素积聚阶段的关键资源整合、组织扩张阶段的商业模式升级、增长受限阶段的参与主
体协调、规范认证阶段的双元价值稳固四个阶段的差异化行动路径,我们将展示这一演进过
程,并将视野聚焦于相关构念转换及其背后的理论维度关系。
1.要素积聚阶段的关键资源整合
早在千禧年以前,YM 合作社所在县域被誉为“打工第一县”,绝大多数农村青年外出
到长三角和珠三角成为产业链的“螺丝钉”。然而,随着农业农村发展步伐加快,2003 年,
该县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人才“回引工程”,连续出台《关于鼓励回引创业经济发展的实施
意见(试行)》、《关于促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实施意见》以及《关于成立创建创业型城
市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等文件,引导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并为之创造良好的环境,搭建
信息、技术、人力等平台。政策利好刺激了该县多数农民工返回家乡在地创业,其中便有 YM
合作社的创始人 L。在政策指引和乡愁牵引下,在深圳外出务工已满 10 年的 L 毅然决定在
2005 年返乡成立 YM 合作社。L 回到 J 县创业的初心和初衷是对美好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
家乡贫困治理的路径探索,与村庄“空心化”趋势的抗争以及抵抗贫穷的决心成为了她社会
创业的内在动力。根据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发布的《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行业
扫描调研报告 2019》披露,我国有“自觉意识”的社会企业不到千分之一,大多数社会企业
都属于“无意识的社会企业”。一开始 L 也并不清楚究竟什么是社会企业,但基于对传统合
作社的了解,她认为想要实现村民致富和抵抗疏离目标就必须创办一种新型的合作社。从这
个意义上说,L 的社会创业过程更多是一种从无意识到自觉意识的探索过程,其价值主张亦
随着不同阶段的问题萌生而不断调整。
1.1 制造联接
返乡农业创业者的社会资本样态呈现出“外倾”特征。创始人提到:“我们当时是在外
地,所有的资源都在深圳,因此除了外出打工挣的一些钱之外,几乎可以说是一张白纸过来
创业。”然而农民创业者的个人特质尤其是农民创业者的社会资本在创业团队的营建过程中
具有关键作用[53][54],而这种外倾特征反而对传统合作社“空心化”趋势所造成的社会资本疏
离形成冲击,对于合作社的转型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制造更多社会联接,积累创业社会资本。L 开启社会创业的第一步是积累社会资本,做
实合作社的“社”维度。利益相关者构建的集群社会资本网络能够驱动农业集群品牌价值实
现[55]。首先,L 在村委会获得了支持,当选了村妇女干部,占据了“位置”,为本地社会关
系的获取提供了便利;其次,在组建自己的创业团队时,她不仅发挥“本地”社会资本,将
村社中同样具有创业头脑的一部分青年“笼络”到合作社中来,同时,还发挥村委会中存在
的“能人”功效,通过村委会班子背书获得政策合法性,再通过能人宣传获得认知合法性;
最后,在乡村妇女创业政策支持下,创始人在创业过程中一方面获得了镇政府方面的认可,
另一方面,由于创始人富有冲劲的姿态,YM 合作社还获得了本地村社妇女群体的广泛支持。
这些联结策略首先消除了村民的心理信任问题,还为 YM 合作社聚合了充足的创业社会资
本,更为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良性的内部社会生态系统,从而为 YM 合作社的社会使命达
成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构筑了一个本地社会支持网络。YM 合作社在此基础上,通过组
建五人创业初始团队,围绕农业产品种植、农村致富道路、合作社土地等主题在村民中进行
了为期一个月的宣传活动,有了一定的信任基础后,大力号召村民土地入股。
1.2 业务重塑
Timmons 创业过程三要素理论认为创业团队、商业机会、资源要素是新创企业成功的关
键因素[56],农民创业者区别于一般的市民创业者[57],其特殊性集中表现在创业资源瓶颈上。
作为新生代农民创业者的 YM 合作社创始人,其经济性、社会性和成就性创业动机交织交
融[58],使其具备了创造商业价值及社会价值的基本动力。驱动农民创业的要素有包括个人特
质、创业特征、外部环境在内的多类范畴[59],YM 合作社创始人创业初期的创业动机具有混
合性,且在具有吸纳性的外部政策环境下,通过积累在地社会资本解决了合作社空心化的问
题;通过业务重塑建立核心优势,做实合作社的“合作”维度,形成创造经济与社会双重价
值的必要条件。
J 县 Z 镇位于成都市东北部,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是典型
的低山丘陵乡镇,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宜粮、油、棉、蔬菜作物和大多数亚热带作物生
长,素来以黑山羊、脐橙、羊肚菌、姬菇、明参、梨等特产闻名。在此环境下,果蔬成为了
YM 合作社的主打产品。实际上,果蔬并不是 Z 镇在成都商圈的招牌,但当地一个特殊品种
的梨——翠冠却被世代种植。L 意识到:“那些需要极大土地成本的经济作物始终不是长久
之计,必须有所创新才能让我们自己的产品有特色,并以此带动其他农民合作。”创新 YM
合作社的自身品牌即是摆在当前的一道关卡。
集聚生产要素,探索产品创新。YM 合作社创业团队组建完毕后,快速解决了果种选择
与土地承包难题,顺利开展了第一轮土地承包试验。在果种选择上,创始人经村内年长者指
引,在 J 县 Z 镇人迹罕至的偏远山区找到了几株翠冠梨母株,并在母株周围寻找到了优良植
株。由于 L 前期积累的与镇政府关系,他们很便利地请到了镇农技站的专业人员从果树栽
培的专业角度进行指导。在土地承包上,YM 合作社采用每亩 1000 元分三年支付的土地流
转方式,进行了前三年的第一轮土地承包试验。由于前期 YM 合作社赢得了村民信任,很快
便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村民以土地入股,满足了第一轮土地种植试验需要。第一轮土地承包试
验成果颇丰,土地承包的高额产量让未入社的村民纷纷表示下一年要加入。与此同时,镇政
府开始积极宣传翠冠梨的特点,制造卖点。翠冠梨的名气逐渐扩大,迅速以甜润脆香的口感
为主打卖点打入本地市场,创业初期的目标即将实现。
表 2 展示了要素积聚阶段相关概念提炼的过程。
表 2 要素积聚阶段部分代表性数据示例
理论维度 二阶主题 一阶构念 相关引文
关键资源整合

“将大家入股的地按照三年一轮的承包方式,我们整合了村里一部分地,这样的话
整合土地资源
集聚 就有了初步的种植资源了。” (YM 合作社创始人)
生产要素 “村里的人不愿意将土地入股的就通过做工参与,做一些除草施肥和采摘果子我们
寻找本地人力
后面也叫村民来做。” (YM 合作社创始人)
业务重塑 强调
专业技术指导 “为了找到好的果树,我们请来农技专家指导培育。” (YM 合作社团队成员)
技术应用
创业产品筛选 “最终还是翠冠大家伙为之一振,梨子产量更高也更甜。” (YM 合作社社员)
探索
“我们把果子生产出来了,还面临市场方面的困扰,于是我们就试着跑到县城去做
产品创新 把控试验闭环
广告做宣传,还在超市里卖。”(YM 合作社创始人)
“我利用村委会开会时间把想闯一番事业年轻人召集,让大家谈自己的创业想法,
聚集创业力量
组建 为合作社创业团队的成立挑人。” (YM 合作社创始人)
创业团队 “我是作为社员成为合作社管理人员,我也不想一辈子就碌碌无为,就跟着大姐种
成立松散团队
果子。”(YM 合作社团队成员之一)
“把村小组带头人聚到一起,说服他们加入合作社,为乡里乡亲致富团结起来,陆
说服能人
号召 陆续续有很多乡亲就入股了。”(YM 合作社创始人)
制造联结
村民入股 带动村民意识变 “经我们现身说法,村里老人都肯用自己的土地入股,很多最初排斥抵触的人也开
化 始问入股方面的事情了。” (YM 合作社创始人)
“所以我很想要为自己的家乡做点实事,带领我的乡亲一起摆脱贫困富裕起在
社会使命宣传
社会 2004 年村民代表大会上公开说出想法,反响很大。”(YM 合作社创始人)
使命动员 社会企业家精神 “看到家乡落后的面貌以及当地村社留守老人生活条件极度恶劣的样子,就想着如
形成 何依靠农村固有的人脉资源让村里有致富的路子。”(YM 合作社创始人)

由于政策、土地、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兼具,YM 合作社成功种植出拥有强大市场征
服能力的翠冠梨。翠冠梨产品创新种植试验的成功离不开其背后作为隐性资源支持的社会
资本,反过来,翠冠梨产品创新成功也使 YM 合作社拥有了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进一步促
进了合作社社会资本的获取、维持和使用。L 的社会创业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农村创业
者多元动机下的差异化创业行为模式,并表现为以要素流动加速整合、组织创业生态迅速建
构、社会资本渐进积蓄为特征的复杂过程,在新型价值主张下根据权变情境调适组织行为,
逐步形成业务重塑和信任建立两种能力,这一过程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创业。合作社内外部带
有浓重的乡土禀赋,从内部环境看,无论是返乡创业农民抑或入社成员,还是合作社内部治
理结构塑造,均受到村社区基本社会逻辑的影响;从外部环境看,合作社是农业新型经营主
体发展的载体,被寄予了政府政策与乡村内多元主体的双重角色期待。在初创过程中,合作
社通过农业产品创新以及社会网络构建,不断地整合市场和社会两方面的资源要素,从而实
现发展乡村经济和提供村社服务的社会价值。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价值转译,关键资源被整
合在一起,建立起稳定的行动者网络[60]。图 2 显示出要素积聚阶段关键资源整合过程。
图 2 要素积聚阶段的关键资源整合

2.组织扩张阶段的商业模式创新
在合作社初创期的价值创造模式稳步增能之际,翠冠梨的宣传推广使其在 J 县名声大
噪。尽管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一品牌,但其市场依然有限。YM 合作社经历了初期对土地、
人力等要素的整合,以及对土地管理、品种选择、梨果种植等知识与技能的获取后,迫切需
要定位消费者群体并寻找更大的销售市场。反观市场趋势,2013 年,随着互联网销售的兴
起,在农业领域,国内兴起了一个新的概念——“新农人”。传统意义上的“农人”指以传
统种植农业为生的人,而“新农人”则是指以生态农业为理念,运用互联网思维,以提供安
全农产品、提高农业价值为目标的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处于互联网经济发展浪潮下,面临
组织规模扩大的需求,YM 合作社开始积极对接各类市场主体与之形成良性合作关系,并迅
速构建起市场占有能力以及组织共益能力,塑造出独特的商业模式,客观上为转型为社会企
业奠定基础。
2.1 战略升级
企业品牌塑造。在创始团队成员在新农人企业进行系统学习的过程中,YM 合作社与该
新农人企业建立起了积极的合作关系。2014 年初,YM 合作社通过该新农人企业在周边各
个小区进行梨果配送,解决了梨果售卖难题。在尝到甜头后,YM 合作社开始建立自己的销
售渠道。当年 11 月,YM 合作社成功注册成都市高新区 YH 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实现了“互
联网+商店”的营销模式,并注册品牌,将其生产的梨果命名为“丑梨”。
销售渠道创新。新技术和新方式对于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变革具有关键影响,现代信息技
术与新型交易方式使农产品供销从线下渠道向线上渠道转移[61]。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与消
费者拥有的互补性异质资源基础,以及企业与消费者合作演化形成的协同演化动态能力,是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模式从价值提供模式向价值共创模式转变的原因[62],生鲜农产品
生产端能够通过创造性变换农消对接实现路径实现产业发展[63],“吃货达人”模式就是在此
背景下兴起的。伴随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与味道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互联网造就了一批号
称“吃货达人”的网络带货博主。他们依托个人的网络流量,通过在互联网平台直播试吃,
植入产品的内容、价值、理念、生产过程等信息,并打通消费者网购+快递运输服务,形成
了一波新的互联网营销浪潮。“吃货达人”的流量营销模式为 YM 合作社提供了新的思路。
YM 合作社当机立断,借着这股“东风”,从 2015 到 2016 年开办了多场网络试吃大会,通
过吃货达人对丑梨的品尝试吃、生产环境等的直播呈现,迅速拓宽了丑梨的销售渠道与销售
范围,大幅提高了合作社的盈利收入。
业务流程创新。互联网销售模式的引进,促使丑梨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迅速提高,合作社
很快便迎来了第二个发展契机。通过冷链车走量销售的京东生鲜成功吸引了 YM 合作社的
目光,合作社在让利空间内立马与京东生鲜签订了协议。与京东生鲜达成合作后,YM 合作
社的产业经营模式也随之发生调整。京东生鲜平台是京东集团下的子平台,拥有较为成熟的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工具以及冷链物流系统,配送高效,破除了生产者与
消费者之间的重重壁垒。“电商加成”后的 YM 合作社依托京东大数据平台,提前得知预估
的梨果销量,以销定产,大大降低了合作社及社员们的生产风险。
YM 合作社之前的工作主要包括土地承包、土地管理、品种选择、播种、维护、管理、
采摘、运送等,嵌入京东生鲜的 O2O 电子商务模式后,其工作重心转移至对采摘后的鲜梨
果进行整理分类、出入库管理、保湿保温等。YM 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得到升级,反过来驱动
了丑梨品牌价值创造和品牌成长,与此同时吸引了更多农户的加入,经营模式反促产品优势
提升。
2.2 组织共益
Z 镇 YM 合作社所在社区总人口 4186 人,其中非农业户 11 户,农业户 1422 户,幅员
面积 5.87 平方千米,耕地面积 3244 亩。截至 2017 年,YM 合作社已经发展了 800 余户社
员。合作社在谋求自身成长与发展的同时,也始终致力于实现带动周边村民共同富裕的初心
和使命。在提高市场占有能力的同时,还注对组织社会责任的承担。YM 合作社以“发展经
济,增进利润,促进就业,回报社会”为理念,以“一毛钱利润”为原则,通过技术更新、
新品种推广,改变了当地果农的传统生产观念,提升了果农的产业意识与科技意识,提高了
果农的收入水平、抗风险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加强信息公开。为进一步保障村民和社员的利益,YM 合作社严格施行透明化管理,且
向社员承诺合作社只收取“一毛钱利润”,即京东生鲜收购梨果的收益扣除一斤一毛的合作
社利润后,剩余全部归社员所有。这种透明化管理模式为 YM 合作社赢得了更多社区居民
的信任与支持。
巩固信任基础。随着处于发展期的 YM 合作社生产能力的提升,合作社对生产要素的
需求量增加。对于农业合作社而言,信任基础稳固是生产要素稳定增加的前提条件,YM 合
作社能够带领入社农民获取土地效益走向致富道路则是其伴生逻辑。内部信任的建构和维
护一方面通过契约得到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合作社对社员利益的保障得到巩固,社区居民对
YM 合作社的信任与日俱增。
提升公共价值。YM 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呈现外溢特征。创始人提到,“我们现在已经带
动周边、带动整个村的企业发展 300 余亩了,原来我们只有一百多亩,我们这两年能卖到十
余万斤。除了 J 县,我们还辐射到周边其他县。梨有很多种,我们这种梨是青的、脆的、没
有套袋的,附近这种类型的梨基本上是全销的”。同时,发展期的 YM 合作社还关注村社内
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计划将合作社盈利的百分之一拿出来用于社区养老和社
区互助帮扶方面的公益事业。
表 3 展示了组织扩张阶段的概念提炼过程。
表 3 组织扩张阶段部分代表性数据示例
理论维度 二阶主题 一阶构念 相关引文
商业模式创新
“逐步在成都水果店铺开梨子,周边城市商家也非常喜欢我们的货。”(YM 合作
本地网络延伸
社创始人)
企业
战略升级 “新农人主要是在货源地找好的货然后在网上销售,我们提供货源,他们有销售
品牌塑造
外部网络延伸 平台,我还去他们公司上班学习。当时在网上兴起吃货达人,我们就举办试吃大
会后,结果这些吃货达人非常满意水果口味”(YM 合作社创始人)
“很多新的散户愿意加入我们,把自己种的梨给我们送去京东上卖,因为京东利
网络市场创新 润和销量有保障。这些小农户的梨有 90%以上都可以卖出去,网络盈利空间比较
营销 大。”(YM 合作社创始人)
渠道创新
“因为它不套袋所以不漂亮,注册了丑梨品牌,通过熟人以及村公路牌子进行大
加大产品宣传
力宣传。”(YM 合作社创始人)

业务 “在装冷链车之前要挑选、筛选梨子的品级,然后装筐装箱。多的时候需要四十
工作重心转移
流程创新 多个人筛选两个月,一般大概要四五十天。”(YM 合作社社员)
“还是很注意合作社内部的民主和谐的,经常通过会议议事决策”(YM 合作社创
内部治理规范
加强 始人)
信息公开 “很重视平台的信誉,社员把货交过来,我们当场结算收入。” (YM 合作社创
营收标准规范
始人)
“我们会提前协定好,都公开透明,平台只收 1 毛钱利润。比如京东生鲜给我们
隐性契约建构 3.5 元一斤,我公开挑选,核算成本后合作社只抽 1 毛的利润,其他的都归老百
巩固
组织共益 姓。”(YM 合作社创始人)
信任基础
“我们对于说好的承包租金以及分红都从来没有拖欠过,这是很难做到的,这是
显性契约履行
对乡里乡的最大的负责,也是他们相信我们的根本原因。”(YM 合作社创始人)
“逢年过节,还有六一儿童节,他们都会给到老人和孩子一些粮油米面,让大家
社区公益开展
增进 也看到合作社的诚意,关系一步步就变好了。”(Z 镇干部)
集体利益 “我们为老百姓创造了利润,他们就很信任和支持我们,有些家里发生矛盾,过
公共事务治理
来找我们调解,这让我们很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YM 合作社创始人)

在市场逻辑以及村社逻辑的共同影响下,合作社对创造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需求与
日俱增。处于急速发展期的合作社加速了外部资源整合创新以及内部治理结构优化,故无论
是经济价值实现还是社会价值实现的规模和深度都逐渐增加,在内部行动者参与方面,合作
社加强乡村治理网络中心度,以更好地吸收内部增长资源;在外部市场开发行动层面,合作
社通过多元化市场对接途径,谋求良性增长的有力实现。在这一阶段,合作社创造社会价值
的能力决定了其创造商业价值能力,商业价值创造能力反过来也影响其社会价值创造能力,
并促使组织形成战略升级和组织共益两种动态能力,从而实现产业发展持续和村社信义重
建。这一阶段的合作社在组织体量和形态上迅速扩大,推动组织向外寻求市场以及向内供给
服务,组织从交易活动中不断获取价值(即价值捕获),这一阶段合作社基本建立起一种朝
向良性发展的具备社会企业特征的商业模式。图 3 展示了合作社在组织扩张阶段商业模式
创新的流程。

图 3 组织扩张阶段的商业模式创新

3.冲突分歧阶段的参与主体协调
随着合作社不断拓展市场以及商业模式渐趋成熟,合作社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呈现出
供不应求的局面,合作社骨干成员均希望能够突破现有产量实现更多的效益。但随着规模增
加,投入成本也随之上升,组织内部也出现了分化,人们开始抱怨不断的追加投资以及劳动
负担。尽管合作社在转型过程中一直注重价值性调试,但依然有不少合作社社员对组织日常
运营的制约因素(成本结构和规模经济的相互作用)不够了解,并发出诘难:“怎么给到我
们的分红那么少,这几年市场行情挺好的呀,大家都愿意买水果吃,而且我们的梨子经得住
考验,是不是你们私吞了!”由于合作社内部出现了分歧,社员经营的积极性也受到了一定
影响,创始团队为保障“有地可集”和“有果可产”,在年末自掏腰包补贴合作社成员。在
这一阶段,合作社面临着价值捕获和价值转移之间的张力,是否能够做到两者平衡对于转型
成功而言至关重要。

3.1 系统重置
统一种植意愿。由于合作社内部呈现出两派不同的观点,一派认为应当继续投入更多的
生产要素扩大产量,谋求更高的市场价值;另一派则认为目前的收益已经可以了,应当优先
保证将每年的盈余用于社区建设。为统一意见,合作社召开社员会议,统计目前生产规模以
及理清生产环节对整体种植重新规划,通过数据对比说服不同意追加投入的成员。此外,为
赢得信任,合作社倡议保证在产量能够装满一辆冷链车时,逐步改善村内教育和公共设施,
获得了全体成员支持。
灵活动员种植。达成一致生产目标后,在目前产量暂未达成预期的情况下,为激励组织
内部种植能动性,YM 合作社一方面通过鼓励社员发展庭院周边种植保证供给,另一方面则
通过定下增收翻倍的收购规则和内部激励,为那些创造良好业绩的成员创造更多奖励机制。
这两方面的举措不但能够保障产出,还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疑虑者的种植顾虑,重拾种植信
心。
开拓细分市场。危机即转机,为创造更多的盈余以备后续乡村服务所需,同时在激励竞
争中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合作社一方面通过在每年中秋佳节开创乡村旅游节将主打品牌推
广出去,为前来山村郊游的旅游团和散客提供不同的果蔬大礼包伴手礼;另一方面则在网上
对接高端梨膏糖生产厂家,为其提供品质上乘的原材料,从而扩大销售面和附加值。这两方
面细分市场举措相比以往为合作社增加不少效益,实施当年返还到成员的部分比以往更多,
改善了农户劳动心理感受。
3.2 危机处理
稳定社员心态。社员可获收益水平、合作社盈余返还分配制度、对管理层的信任程度是
影响农户加入合作社积极性的主要因素[63]。在发展势头向好的情况下,一大部分小农户出现
价值分歧,认为相比于土地价值而言给到自身的所得太少,内部意见不统一导致合作社面临
着社员退社的风险。为尽可能保留更多的农户参与,合作社通过村内能人劝说和担保的方式
给予他们信心;同时改变分配制度,增加盈余返还,让所有社员获得更高的收入。
营造共益行动。为解决合作社日常运营中的服务需求和内部矛盾,更好地服务当地提升
村社公益服务水平,一方面,合作社发动年轻成员积极参与外部公益机构在本地开展的活动,
学习公益服务方法;另一方面,合作社联合村两委尝试在重阳节和春节,发动周边村民开展
“夕阳红陪伴活动”以及“高龄老人慰问联欢会”等活动,改变以往的节日氛围,提倡互帮
互助。合作社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推动多元化的公益服务落地,这些集体活动有利于共识的
产生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共益氛围,从而使得合作社内部分歧进一步弱化。
寻求服务支持。合作社在寻求乡村服务资源层面也为目标分歧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
件。随着产业扶贫政策的铺开,针对西部地区冷链储存难题,中央下拨资金建设大中型冷库。
为此,YM 合作社通过 J 县农业局了解到这一政策,主动寻找机会与相关部门协商推进冷库
选址和建设,以充分惠及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参与到实施进程中,获取政策支持。另一
方面,合作社也从本地村落发展需求出发,参与到当地政府支持的贫困山区图书捐赠对接中,
助力当地小学获取学习资料和儿童图书。两方面的积极行动充分说明了合作社为民增收和
为民服务的担当精神。
表 4 展示了冲突分歧阶段的概念提炼过程。

表 4 冲突分歧阶段部分代表性数据示例
理论维度 二阶主题 一阶构念 相关引文
参与主体协调
“将产量数据进行横向的对比,说明我们产量还有继续增加的可能性,不同意的声音就小了很
事实说服
统一种植 多。”(创始人)
意愿 “我们一致选择相信这份倡议,社里会将钱拿出来以供村里的道路硬化和图书角的建设所
倡议保证
需。”(村民 A)
“为配合我们的工作,他们做了很多改变,在政策空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实际上是支持他们在
发展庭院种植
灵活动员 自己房屋周围种果子的。”(Z 镇镇政府分管副镇长)
系统重置
种植 “只有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增收打消大家的疑惑,解决内部矛盾。”(创
建立奖励机制
始人)
“刚好慢慢地乡村旅游成为了一种新风尚,我们借机在旅游节开幕式上开展品牌宣传和推销,
乡村游客主体
开拓细分 很多当时的顾客现在每年定时预定果子。”(合作社创始人)
市场 深加工产品主 “因为我们的梨子实际上糖分较高,也很适合做成清肺热和梨膏糖,专门供给给这些人,并且
体 他们针对的是那种高端客户,所以收购的价格也高。”(村民 B)
“这些在村里有威望的老人还是能够给到很多帮助,尤其是需要调解纠纷和统一意见的时
担保背书
稳定社员 候。”(合作社创始人)
心态 “在正式的文件里我们审核了合作社,准许增加对于农户的返还比例,提高收入对于农民来最
增加返还
实际了。”(Z 镇镇政府分管副镇长)

“评价一个地方好不好,关键是看大家对弱势群体的态度,出去学习好的公益营造方法是正确
学习公益服务
危机处理 营造共益 的。”(创始人)
文化 “我们大受鼓动,以前的农村比现在有人情味,这些活动让村里从老到小都有个共益意识。”
节日公益塑造
(合作社成员)
参与政策执行 “政策需要考虑更好地服务老百姓,合作社做到位老百姓说话了。”(J 县 Z 镇村民 B)
寻求政策
支持 “通过政府对接,村里的小孩会有很多外面的机构赠予的图书可看,下一代的事情很关键。”
获得政策支持
(YM 合作社所在村村支书)

冲突分歧阶段合作社双重目标实现遭遇到运营约束和目标冲突等内部性问题,突出表

现为内部共识无法达成。为改变上述状况,YM合作社一方面针对内部生产分歧、种植积极

性不高以及收入分配疑虑等难题,通过统一种植意愿、灵活动员种植和开拓细分市场等策略

做出了积极的改变,从而在组织价值共识和参与农户增收方面得到积极反馈;另一方面采取

多种策略稳定社员心态、营造共益行动并积极寻求政策支持,形成了系统重置和危机处理能

力两种能力,保证了组织经营状况稳定并在组织内部强化了价值认同。这一阶段的价值转移

即为了实现社员利益适当放弃市场力量 [47]。图4显示了冲突分歧阶段参与主体协调的过程。
图 4 冲突分歧阶段的参与主体协调

4.规范认证阶段的双元价值稳固
2018 年,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成都启动社会企业评审认定》,《关于培育社会企
业促进社区发展治理的意见》(成办函[2018]61 号),首次以官方发文形式,在成都市引入
了社会企业概念,并试图建立社会企业培育与支持政策体系,以促进社会企业在创新社会管
理、改善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随着成都市社会企业政策扩散,市辖区县陆续开展了
社会企业认定和扶持工作,YM 合作社通过对自身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梳理,以及两轮申
请、整改和完善之后,2020 年,YM 果蔬专业合作社被正式认定为四川省成都市社会企业。
一方面,认定为社会企业给合作社带来了市场拓展方面的利好因素,YM 合作社能够依靠专
门性政策支持进行商业价值存续方面的活动;另一方面,同时社会企业还面临考核机制“摘
牌”的规范性压力以及社会企业身份的声誉压力,在规范认证阶段,YM 合作社通过组织正
式制度建构保证社会价值转化的质效。
4.1 价值存续
社会企业以市场化为主要路径,借助市场化的逻辑,在可持续实现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
现其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市场能力是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根基。经历了前三个
阶段的成长,在 YM 合作社创新产品、积累社会资本、占有市场、组织共益、建构与提升营
利及惠民能力之后,成功认定为社会企业。作为社会企业的 YM,其经济目标的实现主要依
托市场的拓宽,主要包括产品多元化、市场规模扩大、生产要素扩展等。
多元产品供给。产品的多元化既可以有效规避因单一市场非预期波动而导致的生产及
销售风险,也可以通过拓宽市场增添新的盈利空间。为了在土地和劳动力受限的情形下提高
果蔬产量、拓宽利润空间,YM 开始增加产品供给种类。如经营者所说,“从去年开始,我
们也增加了对耙耙柑的收购,对京东也供应耙耙柑,这样他们冷链车拉走的量也更多了。”
市场规模扩大。这一时期,社会企业身份为 YM 在市场竞争中进一步扩大市场提供了
优势和契机。传统的扩大市场规模的路径有寻找新使用者、寻找新用途、提高使用量等,为
寻求这些路径,作为社会企业的 YM 多次到 J 县市场监管局了解相关政策,以市场化为路径
的社会企业,可以为 YM 提供新的扩大市场思路。
生产要素扩展。现代生产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土地、信息、数据、管理、科研等。社
会企业是一种规范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组织类型,合作社向社会企业的转型,为其扩展旧生产
要素、引入新生产要素、重新配置生产要素带来了契机。合作社时期 YM 主要依靠农业口的
政策支持,但目前我国农业补贴主要针对农业生产投入,对于耕、种、收、田间植保等作业
环节和相关服务性业务的支持则相对较少。在转型社会企业后,YM 可以同时在市场监管口
寻找政策支持。
4.2 价值转化
良好的社会公信力是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了进一步提高组织公信力,
YM 采取的策略有提高社会企业认知、内部治理制度化、村庄公益升级等。
提高社会企业认知。在经历了前期组织规模与运营模式的稳定发展后,结合社会企业的
组织特征与制度文化,以社会价值实现为主,以经济价值实现为辅,YM 开始对其组织架构
“让村民们过的更幸福美好,为村民们带来实际的、
与运营模式进行调整。正如创始人所说:
可持续的利润,既是我们合作社的立足之本,也是我们个人在整个社会的立足之本。”
内部治理制度化。作为一种混合型组织,社会企业兼顾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既不同于
效率至上的传统企业,也不同于以社会募捐为主要资金来源的传统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运
用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实现社会使命,采用全新的商业模式配置和利用资源,保证社会服务的
效率和质量。认定为社会企业的 YM 重新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建立健全内部治理体系,进一
步推动其向社会企业的全方位转型。例如,YM 通过理事会民主决策,决定将盈利的很大一
部分用于村社内部的社会公共事务,作为村社建设资金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村社建设资金
则是来自于政府的兜底资金。
村庄公益升级。公益事业的开展情况是影响社会企业公信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有效的公
益服务体系是盘活社区公益资源、促进社区公益升级的关键。YM 通过建立志愿服务体系、
培养社区志愿者队伍,将企业资源精准、有效地投放到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老年人医疗养
老及照护服务、教育培训、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领域。在升维型创新阶段,YM 以正式商业
组织的标准要求自身,从内部治理制度确立和外部市场边界确立双重路径出发,推动商业价
值与社会价值的创新。此时 YM 社会目标的实现与经济目标的实现达到稳定状态,组织重
心平稳,实现了双元价值的平衡。表 5 展示了规范认证阶段的概念提炼过程。
表 5 规范认证阶段部分代表性数据示例
理论维度 二阶主题 一阶构念 相关引文
双元价值稳固
“后面也种其他水果,同时鼓动周边村子我们的梨树,产量就加大了。”(创始
多元种植
人)
多元产品
供给 “我们在附近收购需要我们来卖的水果和蔬菜,然后利用我们的渠道,省去了农
收购拼凑
民的很多事情,市场给到我们的压力迫使我们改变策略。”(创始人)

“得到了社会企业方面的服务支持,果蔬直达成都市的各个小区里,这是很大的
社区对接
市场规模 进步,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销售面。”(创始人)
价值存续
扩大 “市场监管政策是从准入服务方面着手,给 YM 农业合作社商超和零售店的信息
市场延伸
需要梨,以及价格指导。”(J 县市场监管局中小企业监管负责人)

“市场监管部门以及社会治理部门的支持政策,增加了生产要素获取便利性,不
契机增加
生产要素 至于陷在不完全市场主体身份中。”(J 县市场监管局中小企业监管负责人)
扩展 “社会企业这一说法给了我们启发,我们可以运用自身优势去获得种植技术支
要素优化
持。”(创始人)
“让村民们过得更幸福美好,为村民们带来实际可持续利润,为大家做力所能及
明晰组织
的服务,既是我们合作社的立足之本,这样我们才能创造自己的价值。”(创始
价值
社会企业 人)
价值共享
认知
重塑组织 “合作社内部其实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设立了两个骨干专门来做村里的服务,这
架构 样子的话就可以保障有专人在盯着村里的公益,是个蛮大改变。”(创始人)
“一开始的话还是比较随意的,做好管理痕迹,也不注意人员之间的责任义务,
规范制度
为了更好地发展,我们修改完善了章程、财务、人事等制度文件,等于固定下来
规范内部 约束
了。”(创始人)
治理
规范人员
“我们不像其他的合作社那样松散化,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创始人)
管理
“我们计划建立时间银行、环保银行制度,花三年时间体系成熟化,主要就是服
公益模式
务于社区的公共服务提供。基本的框架和指导原则现在已经有了,具体的实施细
村庄共益 创新
则还在进一步完善中。”(创始人)
升级
公益力量 “我们培养我们自己的志愿者队伍,不仅限于青年大学生,也让老人参与进来,
培育 实现老有所养的同时也实现老有所为。”(创始人)

YM合作社被认证为社会企业后,面临着认证规范和身份声誉压力两方面的组织情境。

在规范认证阶段,为保证不出现“混合失败”,YM合作社一方面继续寻求价值存续,即在

原有产业规模基础上不单纯追求增长,而是通过相应市场策略保证组织经济目标的可持续

性;另一方面则在社会价值实现层面更突出盈余的回馈和价值共享,强化组织的社会属性的

同时通过组织内部治理制度化保障组织使命稳健,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是组织力求经济价

值和社会价值的双元价值稳固与协调,即价值平衡。图5显示了规范认证阶段双元价值稳固

过程。

图 5 规范认证阶段的双元价值稳固

五、合作社转型社会企业的实现路径

本研究通过纵向单案例分析揭示了合作社向社会企业转型的组织创新过程和变革机制。
合作社向社会企业转型经历了价值吸纳、价值转译、价值维续和价值平衡的阶段性过程,在
此过程中合作社通过持续进行要素弹性式集聚以及价值灵性型创新,从而向社会企业这一
组织形态转变。通过单案例描摹与研析,能够得到合作社转型社会企业的组织创新实现路径
模型(图 6),从组织变革视角出发,解释了合作社向社会企业转型的深层次双重价值阶段
性演变机理。
要素积聚阶段(转型第一阶段),合作社已经通过创始者的社会企业家精神将自身的社
会使命“设定”在组织使命和愿景中。同时通过组建初始团队不断地吸纳创业社会资本,建
立组织信任,凝聚乡土社会资本从而构筑生产端的能力保障,同时通过产品和技术开发形成
业务重塑能力改变传统的合作社组织基本运作规则。在这一阶段中,社会要素吸纳和经济要
素吸纳提供了一个初步的转型条件,合作社通过关键资源整合策略塑造动态能力,一定程度
上为转型成社会企业奠定了基本的组织关系基础和生产运作框架。
组织扩张阶段(转型第二阶段),合作社通过开拓市场逐步构筑起社会企业的基本商业
模式。要素积聚阶段为合作社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组织基础和生产资本,合作社基于农业发展
新趋势以及内部组织基础巩固的发展情境,针对合作社产品品牌、业务和销售层面的创新升
级组织战略,提供组织产业持续创新发展动力;同时,为筑牢合作社发展的村社基础,通过
信息公开、巩固信任和增进集体利益方式为合作社转型为社会企业巩固共益基础。在组织扩
张阶段,合作社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驱动着合作社升级价值创造引擎,采取纵深策略探索更
有效益的利润实现手段以及更加稳固的信任获取机制。同时,两套目标实现机制呈现出“纠
缠”互促的螺旋上升形态。这与当前关于组织变革决策混合逻辑形态的研究不一致[64],即组
织创新变革的过程可能并不是一种在整体管控与业务单元矛盾的情境中作出的发展决策,
而是一种纠缠互促的混合逻辑样态,社会目标实现单元与经济目标实现单元有可能在双元
价值塑造目标的交互中达成一致,进而为共同性价值创造目标形成“共识决策”模式。这种
决策模式为小农户争取到了参与内部治理的机会,使农户的决策权以及收益权进一步得到
体现。组织扩张阶段商业模式创新为转型为社会企业奠定了双重目标平衡的基本实现机制。
冲突分歧阶段(转型第三阶段),合作社在这一转型阶段平衡了组织价值捕获和价值转
移之间的内部张力。在上一阶段社会企业的基本商业模式建构基础上,合作社迅速发展面临
着日常运营和目标冲突的双重压力,为平衡好增长和服务的双重目标,妥善处置分歧,合作
社一方面通过塑造系统重置能力统一种植意愿、创设激励机制以及开拓细分市场创造增收,
另一方面则通过稳住农户心态、集体行动和寻求支持建构危机处理能力,这两方面的能力使
得组织经营状况稳定和共益价值强化,为转型的下一阶段稳固了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
规范认证阶段(转型第四阶段),合作社在这一阶段获取了社会企业身份,塑造了价值
存续能力和价值转化能力,从而保证了混合组织价值有序。在这一过程中,合作社通过社会
企业挂牌、村庄公益模式形成以及内部治理制度升级等一系列变革,实现了社会目标达成的
科学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经济目标的实现也呈现出产品策略以及要素拓展下的升级形态,
与社会目标相辅相成。这与当前研究发现的通过完善“三会”等基层民主治理机制最大程度
地促进农民的“两权”匹配相一致[65],内部治理制度的定型使得农民作为主体在转型过程中
能够稳固地行使参与决策的基本权力。合作社在这一阶段突破了面临的声誉压力和认证要
求,最终实现社会企业双元价值平衡。
图 6 合作社向社会企业转型的权变价值创新模型

六、结论与讨论

1.研究结论与发现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力推进,作为混合组织的社会企业在解决重大挑战方面的
优势会进一步得到凸显,在这一情境下对农民合作社组织转型问题进行探索恰逢其时。从权
变组织创新视角出发,本研究阐释了合作社在农村创业过程中逐步向社会企业转型的微观
机理。研究发现:在制度逻辑冲突—统合情景下,合作社向社会企业转型是权变组织创新、
动态能力更新和价值创造机制相互匹配、协同演进的过程。在要素积聚阶段,合作社通过关
键资源整合形成业务重塑能力和制造联结能力,实现价值转译;在组织扩张阶段,合作社通
过商业模式创新形成战略升级能力和组织共益能力,实现价值捕获;在冲突分歧阶段,合作
社通过参与主体协调形成系统重置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完成价值转移;在规范认证阶段,
合作社通过双元价值稳固形成价值存续能力和价值转化能力,并最终达到价值平衡。
2.可能的理论贡献
本研究通过构建“权变组织创新—组织动态能力—价值创造模式”的分析框架,以纵向
单案例分析方法探索了合作社组织成功转型社会企业的路径问题,结论发现可以为组织变
革理论、价值创造理论以及社会创业理论带来边际贡献。
第一,深化拓展了组织变革方面的研究议题和可能边界。在组织变革理论视角下,为打
开中国本土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转型黑箱,探索了组织权变视角下传统组织转型的过程
机理,开发了权变组织创新视角下的组织转型分析框架,即通过权变情境识别以及行动策略
实施,综合使用结构性调适和价值性调适两条路径进行组织动态能力更新,进而形塑不同阶
段的价值创造模式,为成功转型为社会企业创造有利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本文所发展的权
变组织创新模型延展既有的商业模式创新的主流分析视角 [66][67],合作社向社会企业转型需
要经历“要素集聚阶段关键资源整合—组织扩张阶段商业模式升级—冲突分歧阶段参与主
体协调—规范认证阶段双元价值稳固”的阶段性变化过程,并识别出权变组织创新、组织动
态能力和价值创造模式之间的可能关联。
第二,开发了权变组织创新视角下的价值创造微观机理模型。本文通过权变组织创新角
度重新解构了价值创造机理,发现合作社会转型社会企业经历了价值转译、价值获取、价值
转移、价值平衡等阶段性目标,丰富了有关价值创造模式研究的既有分类[68][69]。与当前价值
创造理论相比,本研究将视野放在本土农村经济组织上,探索其转型进程中的价值创造在后
工业社会向互联网社会转型过程中,合作社的价值载体不但从“价值链”转向“价值商店”
和“价值网络”,试图通过多重权变融合各种价值载体表现出“价值共产”的价值经营模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组织价值创造的理论观察域,并且提出了权变组织创新视角下的价
值创造微观机理模型,细化了其理论内核,为合作社转型提供一个整体性观察的分析视角。
第三,丰富了现有社会创业研究的理论观点,揭示了无意识状态下农业创业组织的转型
机理。在合作社创业过程中,我们的结论印证了有关社会创业前端的相关理论,即本土社会
企业创始人亲社会动机在当地市场化程度和先前工作经验的双重调节下作用于社会企业双
重目标实现[70],同时本文还从权变组织创新视角考察了社会创业组织逐步实现组织身份自
觉的过程,并说明了这种转型的演进阶段和发生机理。但在既有研究中,创始人具备社会企
业的自觉意识被认为是转型的前提条件,而合作社这种农民为主体的农村经济组织转型与
其他组织转型路径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转型初期的无意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为中
国管理情境下的社会创业组织研究议题提供了一个启示,在研究本土组织转型尤其是农村
创业组织管理议题中,应当在充分吸收组织发展规律方面的理论基础上,得出符合中国情境
下的管理理论。
3.实践价值与启示
本研究通过单案例研究,挖掘了一个西南地区的合作社转型的历程,研究结论对于乡村
振兴实践推进和农民合作社创新发展具有启发意义。第一,尽管合作社转型的方向可能存在
多元化取向,但是通过揭示转型机理不难发现社会企业可能是合作社合法化、更好成长的一
条潜在路径。在案例经验层面而言,合作社转型社会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农户链接市
场的组织化困境。由此,合作社应当积极进行自我改造,打破限制组织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
实现的障碍。第二,合作社转型社会企业不仅要保证市场目标的实现,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
社会目标的实现获取积极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转型阶段特别注意双重逻辑的融通和互置,
避免出现弱生产和弱共益现象的发生,从而实现各个发展阶段价值创造的最大化。第三,推
进合作社健康发展需要将偏重于经济生产功能的组织目标拉回到村社社会目标的良好实现
水平线上,确立合作社双元价值稳固的有力制度保障和有效内部规范,通过合作社组织创新
变革创设乡村振兴五大目标的实现通路。
4.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文虽然对合作社转型社会企业的路径进行了纵向单案例的细致分析,并对这一案例
背后的理论和实践意涵进行了阐述,然而由于本研究作为一项启示性的单案例分析,依然存
在研究结论复制性方面的不足,研究得出的相关结论需要进一步在多案例研究中加以确认。
习近平总书记 2020 年 7 月在吉林调研专业合作社时提出“要鼓励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发展
合作社,探索更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路子来”,未来研究应当围绕合作社组织的完善和农业
社会企业的发展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从乡村振兴中的社会企业和中国情境下合作社的细
分类型进行理论挖掘。
参考文献:
[1]孔祥智,穆娜娜.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J].农村经济,2018(02):1-7.

[2]周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以“企业+农村集体经

济组织+农户”模式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20(11):16-24.

[3]仇叶.集体资产管理的市场化路径与实践悖论——兼论集体资产及其管理制度的基本

性质.农业经济问题,2018(8):17-27.

[4]“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研究”课题组,苑鹏,曹斌,崔红志.空壳农民专业合作

社的形成原因、负面效应与应对策略.改革,2019(4):39-47.

[5] 黄 祖 辉 , 邵 科 . 合 作 社 的 本 质 规 定 性 及 其 漂 移 . 浙 江 大 学 学 报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2009,39(4):11-16.

[6] 温 铁 军 , 杨 帅 . 中 国 农 村 社 会 结 构 变 化 背 景 下 的 乡 村 治 理 与 农 村 发 展 . 理 论 探

讨,2012(6):76-80.

[7]梁剑峰,李静.“精英俘获”: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之困.宏观经济研究,2015(3):58-62.

[8] Dees J G., Emerson J., Economy P.. Enterprising Nonprofits: A Toolkit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 2002, 11(3):518-527.

[9] Alter, S.K. Social Enterprise Models and Their Mission and Money Relationships. In

Nicholls, A. (E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 New Models for Sustainable Social Chan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10] 温 铁 军 . 中 国 生 态 文 明 转 型 与 社 会 企 业 传 承 . 中 国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2019,36(3):111-117.

[11] Abrahamson E.. Management Fashion.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21(1):254-285.

[12]李健.条条大陆通罗马?——国外社会企业立法指向及经验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

较,2017(3):74-82.

[13]应瑞瑶.合作社的异化与异化的合作社——兼论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定位.江海学

刊,2002(6):69-75.

[14]赵晓峰,付少平.多元主体、庇护关系与合作社制度变迁——以府城县农民专业合作

社的实践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15(2):2-12.

[15]马太超,邓宏图.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产生机制:经验观察与理论分析.中国农村

观察,2019(6):32-44.

[16]熊万胜.合作社:作为制度化进程的意外后果.社会学研究,2009,24(5):83-109.

[17]赵晓峰.信任建构、制度变迁与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一个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的

策略与实践.中国农村观察,2018(1):14-27.
[18]管珊,万江红,钟涨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网络化治理——基于鄂东 H 合作社的案例研

究.中国农村观察,2015(5):31-38.

[19]曾博,毛瑞男.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通成员利益实现及保障机制研究 .上海经济研

究,2021(4):43-54.

[20]陈义媛.大户主导型合作社是合作社发展的初级形态吗?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17,17(2):30-41.

[21]王春光.迈向共同富裕——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行动和路径的社会学思考.社会学研

究,2021,36(2):29-45.

[22]蒋淑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作社历史作用的阐释及当代价值——基于经典文本的

系统考察.经济学家,2020(2):71-79.

[23]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管理世界,2009(5):89-96.

[24]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费方域,段毅才,钱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25] Grossman, S., Hart O..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691-719.

[26]孔祥智.对农民合作社的非议从何而起.人民论坛,2019(4):64-66.

[27] 林 坚 , 黄 胜 忠 . 成 员 异 质 性 与 农 民 专 业 合 作 社 的 所 有 权 分 析 . 农 业 经 济 问

题,2007(10):12-17.

[28] 杜 吟 棠 .“ 公 司 + 农 户 ” 模 式 初 探 —— 兼 论 其 合 理 性 与 局 限 性 . 中 国 农 村 观

察,2002(1):30-38.

[29]姜睿清,黄新建,谢菲.为什么农民无法从“公司+农户”中受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3,30(3):54-60.

[30]Korten D C.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 Learning Process

Approach.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80,40(5): 480-511.

[31]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

版社,2014.

[32]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

出版社,2007.

[33]Dorado S., Ventresca M J.. Crescive Entrepreneurship in Complex Social Problems:

Institutional Conditions for Entrepreneurial Engage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3,

28(1):69-82.

[34]Lyons M.. Book Review: Carlo Borgaza and Jacques Defourny (eds.).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erprise. 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2003,

14(2):241-243.
[35]Harding R.. Social Enterprise: The New Economic Engine? Business Strategy Review,

2004, 15(4): 39-43.

[36]Bidet E., Eum H., Ryu J.. Diversity of Social Enterprise Models in South Korea. 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2018, 29(6): 1261-1273.

[37] Defourny J.. From Third Sector to Social Enterprise. In Defourny J..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erprise. London: Routledge,2001.

[38] Harrison J S., Wicks A C.. Stakeholder Theory, Value, and Firm Performance. 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2013,23(1):97-124.

[39] Vézina M., Selma M B., Malo M C.. Exploring the Social Innovation Process in a Large

Market based Social Enterprise :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pproach. Management Decision,

2019,57(6):1399-1414.

[40] Weerawardena J., Salunke S., Haigh N., Mort G S..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in Social

Purpose Organizations: Conceptualizing Dual Social-Economic Value Cre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9(125):762-771.

[41] Kullak F S., Baker J J., Woratschek H.. Enhancing Value Creation in Social Purpose

Organizations: Business Models that Leverage Network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21(125):

630-642.

[42]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戴维斯.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高俊山译.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3]Eisenhardt K M., Martin J A..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10-11):1105-1121.

[44] Silva M D., Al-Tabbaa O., Khan Z..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by International Social

Purpose Organizations: The Role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Journal Business Research,

2021(125):733-749.

[45] Meynhardt, T. Public Value Inside: What Is Public Value Cre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9, 32(3/4):192-219.

[46] Chell E., Spence LJ., Perrini F., Harris J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nd Business Ethics:

Does Social Equal Ethical?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6, 133(4): 619-625.

[47] Agafonow A. Value Creation, Value Capture, and Value Devolution: Where Do Social

Enterprise Stand? Administration& Society, 2014,47(8):1-23.

[48] Ind N., Coates N.. The Meanings of Co-creation. European Business Review, 2013,25(1):

86-95.

[49]Yin R K..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4ed). CA: Sage Publication,2009.
[50]Eisenhardt K M..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4):532-550.

[51]Strauss A., Corbin J..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1998.


[52]罗伯特·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第五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53]罗明忠,邹佳瑜.影响农民创业因素的研究述评.经济学动态,2011(8):133-136.

[54] 郭 铖 , 何 安 华 . 社 会 资 本 、 创 业 环 境 与 农 民 涉 农 创 业 绩 效 . 上 海 财 经 大 学 学

报,2017,19(2):76-85.

[55]张月莉,蒋琴儿.集群社会资本驱动农业集群品牌价值实现吗?——以品牌价值共创

为中介.南开管理评论,2022(4):1-19.

[56]Timmons J A.. New Venture Creation: 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Venture

Creation(5ed). Singapore: McGraw-Hill,1999.

[57]Wolf E R.. Types of Latin American Peasantry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55,57(3) : 452-471.

[58]刘美玉.基于扎根理论的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机理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3,34(3):63-68.

[59]张国庆,斯晓夫,刘龙青.农民创业的驱动要素:基于扎根理论与编码方法的研究.经济

社会体制比较,2019(3):139-148.

[60]Latour B. Reassembling the Social: 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The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61]赵晓飞,李崇光.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演进规律、动力机制与发展趋势.管理世

界,2012(3):81-95.

[62]吴瑶,肖静华,谢康,廖雪华.从价值提供到价值共创的营销转型——企业与消费者协

同演化视角的双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17(4):138-157.

[63]但斌,吴胜男,王磊.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互联网+”农消对接实现路径——基于信任共

同体构建视角的多案例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21,24(3):81-93.

[64]程聪.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后组织整合制度逻辑变革研究:混合逻辑的视角.管理世

界,2020,36(12):127-145.

[65]张浩,冯淑怡,曲福田.“权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理论逻辑和案例证据.管理世

界,2021,37(2):81-94.

[66]McDonald R.E., Masselli J.J., Chanda B.. Nonprofit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s A

Response to Existential Environmental Threats: Performing Arts in the Unites State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21(125):750-761.


[67]Tykkyläinen S., Ritala P..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in Social Enterprises: An Activity

System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21(125):684-697.

[68]孟丁.平台企业竞争战略框架及策略性行为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3,27(1):107-

112.

[69] Reficco E., Layrisse F., Barrios A.. From Donation-Based NPO to Social Enterprise: A

Journey of Transformation through Business-Model innov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21,125(C):720-732.

[70]刘振,肖应钊,张玉利.亲社会动机对社会创业双重导向的影响机理研究——市场化程

度与工作经验隶属性的调节作用模型.南开管理评论,2021,24(2):184-194.

(责任编辑:

How can a cooperative transform into a social enterprise?


——Longitudinal single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ntingency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Abstract: As the main body of rural economic, cooperatives have been in a state
of disorder for a long time.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objectively requires
cooperatives to carry out self transformation to adapt to the major challenges of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The transformation to social enterprises is not only a current trend,
but also a feasible practic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path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ooperativ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ntingency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the single case analysis method reveals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central Sichuan YM cooperatives to constantly update the value creation model in order
to adapt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achieve the dual goals of villag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social service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First, in the dual situational
logic driven by institutional uncertainty and the spirit of rural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cooperatives into social enterprise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element accumulation, organizational expansion, goal conflict
and certification success.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the stages are key resource
integration, business model upgrading, coordination of participants and dual value
balance; Seco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operatives into social enterprises is a multi-
dimensional process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which is based on contingency
scenarios to continuously adapt the organizational business model and the village
community consensus mechanism, and thus generate differentiated dynamic
capabilities. It needs to give consideration to the benign self consistency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logic, internal governance logic and external system logic; Third, there is
dynamic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cooperative transformation society, the enterprise
and the value creation process. I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ideology free to organization
conscious, the value proposition changes constantly, and the value creation model also
needs to undergo the periodic goal adjustment of value transfer, value capture, value
transfer and value balance. The research h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value creation model in the organizational change theory and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ves, and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knowledge increment
for the agricultural entrepreneurship management and the theoretical expansion of
cooperatives.
Keywords: Cooperative; Social Enterprise; Value Cre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Dynamic capabilities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