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

zwwx@overseaen.

com
ISSN 1009-5039
Overseas English 海 外 英 语 http://www.overseaen.net 2018 年 12 月 20
Overseas English 海 外 英 语
Tel:+86-551-65690811 65690812

试论大学英语学习者的文化身份构建
梁青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除了学习英语语言本身,也会接触到英语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英语文化世界观会对学习者
的文化身份认同产生一定的影响,学习者的身份认同会出现“削减性”、
“附加性”或“生产性”等变化。在教学中,教师除了
讲授语言知识之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构建积极的、具有生产性的双语文化身份。
关键词:身份认同;
文化身份;
跨文化交际;
大学英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39(2018)24-0220-02

语言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蕴涵着一个文化的世界 要性。
观。中国大学生在长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可能自觉或者不自 2.2 文化身份理论
觉地受到英语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从而使自我
认同或文化身份发生变化。有些语言学家认为,使用一种语言 文化身份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Collier 和 Thomas,该理论主
的就意味着接受这种语言所蕴含的价值观或思维方式。大学 要探讨的问题是在跨文化交往中个体应当如何处理文化身份。
英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身份认同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 文化身份理论认为,交际双方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是拥有多
也会产生较大的变化。外语学习者的文化身份构建问题是现 元文化身份的个体;跨文化交际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们
代跨文化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在和其他人交流时,发展多元身份并对其进行管理(Collier&
Thomas,1988)[4]。该理论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即文化身份越是
1 文化身份的概念 自认定,在与其他身份相比时,它们的位置就越重要。该理论
文化身份是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把跨文化交际和文化认同紧密联系起来,认为跨文化交际的前
中外学者都对文化身份的概念做出过不同的解释,本文将采用 提和重要标识是交际双方对各自文化的认同。文化身份理论
Lustig 和 Koester 对文化身份的解释,因为其指出了文化身份的 强调了在跨文化交际中, 个体对母语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本质特点。Lustig 和 Koester(2007)指出,文化身份是一个文化 根据濡化理论和文化身份理论,理想的外语学习者应该既
群体成员对其文化或民族的归属感,是自我认同的关键。文化 对目的语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又对母语文化具有深刻的认同。
身份包括民族、种族、国家、宗教信仰、价值观、文化习俗、道德 3 语言学习中自我认同的变化
标准等多个层面。一个文化群体成员内化了其所属文化群体
的信仰和价值观,使其成为自我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 关于二语学习对学习者自我认同的影响,中外学者们从不
选择群体归属的重要依据[1]。康兆春和刘文军(2008)认为文化 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为学习者自我认同的动态建构
身份具有动态性,文化身份并非一成不变,可以被重新建构[2]。 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加拿大心理学家
在学术界,研究者们常把“文化身份认同”, “文化身份”和“文化 Lambert(1974)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提出的“附加性双语现象(ad⁃
认同”等词交替使用。 ditive bilingualism)”和“消减性双语现象(subtractive bilingual⁃
ism)”。附加性双语学习者在认同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的同时,
2 理论背景 没有放弃母语和母语文化;而削减性双语学习者的目的语与目
与身份认同问题相关的语言学习理论和跨文化交际学理 的语文化认同取代了母语与母语文化认同[5]。目前大多数学者
论众多,和本文探讨内容非常相关的理论有濡化理论和文化身 都认为附加性双语学习是比较理想的双语类型。中国学者高
份理论。 一虹(1994)对中国的“最佳外语学习者”进行了调查,并在此调
2.1 濡化理论 查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性双语现象”。高一虹所说的生产性
双语现象指的是学习者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掌握和理
濡化理论阐述了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以及此态度 解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而使外语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行为
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濡化理论是美国人舒曼在 1978 年提出的, 能力总体得到进一步的提高[6]。高一虹认为,附加性学习中,两
此后舒曼又对该理论进行过多次补充[3]。濡化是指学习者与目 种语言和文化被机械地放置在一起,各派各的用场,不产生具
的语群体的社会融合和心理融合。舒曼认为, 学习者的第二语 有新的质量的学习结果;而生产性学习则不然,因为它注重两
言习得程度取决于其濡化程度。在舒曼的模式中,濡化程度是 方的互动和结合, 所以是一种更为理想的双语类型。
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因素。舒曼认为较好的濡化者在心理上对
4 当前大学英语学习者的文化认同
目的语群体保持开放态度,在社会生活方面能够融合于目的语
群体,或者甚至放弃了母语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并以目 有关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自我认同变化问题,高一虹及其课
的语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取而代之。该理论强调了在二 题组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高一虹、周燕,2008 等)[7]。结果
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深入学习目的语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重 表明,英语学习对大学英语学习者自我认同建构起着重要的作

2018-09-10
收稿日期: 2018-09-26
修回日期:
作者简介:
梁青(1979—),女,甘肃会宁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

220

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
中外文学文化研究 本栏目责任编辑:王 力
月 2018 年 12 月 Overseas English 海 外 英 语

用。刘璐等(2008)对大学生英语学习与自我认同进行了研究。 5.3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


结果表明,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自我认同发生了明显的削减型双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中外有越来越多的短期
语变化,他们的母语及其文化被目标语及目标语文化替代。此
或者长期的学术交流或者合作办学等活动,学校和教师应该鼓
外还发现,学习者对英美文化的认同与英语学习年限呈正
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因为参与此类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加深了
相关[8]。
解西方文化,并发展出对中西文化多维、客观和理性的视角。
陈静(2004)对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状况进行了调查。调
如高一虹(2011)通过调查发现,一名有过多次出国经历的大学
查表明,中国涉外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持开放心态,并对西方文
辩论队成员说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并没有减弱,而且随着自
化认同度较高,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仍然认为中国文化是“根”,
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加深,得到了加强。另外一名出国学习的
还是认同中国文化[9]。但是他们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西方文
学生说他会在国外网站上看外国的新闻,并会特别关注外国对
化的了解不够客观,对民族文化了解不够深刻等。刘圣明
中国的事情的报道,并思考这些报道的视角有什么不同,因而
(2007)在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中发现了“生产性”取向[10]。杨梅
看问题会更全面[13]。
(2011)对大一新生的调查表明,生产性变化在极少部分好学生
中偶有表现[11]。刘琼、彭艳(2006)提倡将“生产性”学习作为外 6 结语
语教学的目的[12]。
长期的英语学习会对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产生重
5“生产性双语现象”
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要的影响。西方的价值观会对中国大学生的母语文化认同产
生冲击。为了引导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身份认同发生良性的变
在多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中国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会发生
化,仅仅让他们学习英语语言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让他们学
良性变化或者消极变化,引导学生自我认同发生良性变化具有
习中西方文化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这样才会有助于大学英语
重要意义。
“一个最佳语言学习者不仅应有过硬的语言能力和
学习者构建生产性双语文化身份,才能有助于他们在跨文化交
交际能力,还应有健康的人格。他不仅能够成功地模仿语言,
际时拥有客观和理性的视角,在吸取外国文化精华的同时也能
而且能够用语言做工具成功地创造(高一虹,1992)[3]。”在全球
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
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不同文化在不断的交流中相互融合,中国
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他们既要借鉴西方的先进科学 参考文献:
技术和文化精华,又要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科
[1] Lustig, M. W. & Koester, J. The Nature of Cultural Identity
技成果。然而现在很多英语学习者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 [A]. M. W. Lustig & J. Koester (eds.). Among Us: Essays on
在接受西方语言文化时对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兴趣,盲目 Identity, Belonging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C]. New
地以西方标准为标准,对母语文化身份产生迷失感,很多英语 York: Longman, 2000.
学习者的自我认同呈现明显的削减型双语变化。那么如何培 [2] 康兆春,刘文军 . 文化“和”化: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身份的
养出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崇洋媚外的具有生产性双语人格的最 选择[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佳英语学习者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 高一虹 . 试析“濡化”人格[J]. 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
5.1 引导大学生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学习 刊), 1992(2).
[4] Collier, M. J., & Thomas, M. Cultural Identity: An Interpretive
教师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帮助学生 Perspective [A]. Y. Y. Kim & W. B. Gudykunst(eds.). Theories
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并发挥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教师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可以开设中国文化类英语课程,用英语授课,帮助学生系统地 Communication Annual[C]. Newbury Park, CA: Sage, 1988.
学习中国文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多途径、自主地进行学 [5] Lambert, W. E. Culture and language as factors in learning
习,如引导学生通过电视(CCTV International 中央电视台英语 and education [A]. F. E. Aboud & R. D. Meade(eds.). Cultural
频道)、英语广播(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Factors in Learning and Education[C].Bellingham, Washington:
英文报纸(如 China Daily《中国日报》、21st Century《21 世纪英文 Fifth Western Washington Symposium on Learning, 1974.
报》)来学习中国文化及中国视角和价值观。在教学中,让学生 [6] 高一虹 . 生产型双语现象考察[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
不仅学习西方文化的英语表述,也要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 [7] 高一虹,周燕,等 . 英语学习与学习者的认同发展——五所高
述,获得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校基础阶段跟踪研究[J]. 外语教学,2008 (6).
[8] 刘璐,高一虹 . 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变化—综合大学英
5.2 鼓励大学生选修中西文化比较类课程
语专业二年级跟踪调查[J]. 中国外语,2008(2).
中西方文化比较类课程一般会比较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中 [9] 陈静 . 关于中国涉外大学生文化认同现状的研究:以上海外
西方文化的多个方面,以及中西文化的异同和文化差异形成的 国语大学为例[D]. 复旦大学,2004.
原因等。对于在中国文化的中长大的大学生而言,与西方文化 [10] 刘圣明“准” . 英语情境下的生产性双语现象——高职英语
的对照可以使他们反观、反思自己的文化,从而以更客观、更开 专业学生自我认同的建构[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
阔的视角看待中西文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修此类课程,并 究), 2007(8).
用英语授课。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学习英语,同时还能学习中外 [11] 杨梅 . 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认同变化研究[D]. 西北农林科
文化知识,这有助于学习者对中西方文化有更加全面和理性的 技大学,2011.
[12] 刘琼,彭艳 .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英语教学文化双赢目标的实
认识,有助于学生提高思辨能力和构建生产性双语文化身份。
现[J].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6 (3).
[13] 高一虹,周燕,战凤梅,等 . 英语学习与学习者的认同发展—
五所高校高年级阶段跟踪研究[J]. 外语研究,2011(2).
【通联编辑:王力】

221

一一一一一一一
本栏目责任编辑:王 力 中外文学文化研究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