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

历史视野中的当代村规民约与农村社区治理
陈学金
(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 村规民约肇始于传统社会乡民的一种自然传统 ,后经由开明士绅倡导,成为基层社会的
自治制度,而在另一些时期内,则被皇权所吸纳、改造、强化推行,成为帝国治理乡村的重要手段
之一。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村规民约的缓慢复兴过程正好伴随着国家权力从乡村撤出而又重
新介入农村建设和治理的过程。作为一种农村治理工具的当代村规民约表现出来的程式化和
民主化的趋势实际上反映出当代农村社区的社会和文化转型 。 当代村规民约的有效性取决于
村庄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民主协商治理 ,而非过分强调借助于物质上的村民福利作为激励 。
关键词: 村规民约; 文化; 社区治理; 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 621X( 2019) 02 - 0069 - 06

近 20 年来,伴随着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 具的社会文化意义。本文拟先简述村规民约发展
略的实施以及国家对村规民约社会治理积极作用 演变的历史,论述其在传统中国双轨政治中的角
的认定,全国各地探索运用村规民约推进社区治 色,然后重点审视 20 世纪以来村规民约的兴衰过
理的实践愈益丰富。 与此同时,学界对村规民约 程,阐释被纳入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当代村规
的研究也逐渐升温。法学界侧重于讨论村规民约 民约的特征和发挥作用的条件。
在制定和实施中的正当性、合法性,以及其与国家 一、村规民约的历史演进
[1][2]
正式法律制度的冲突与协调问题 ; 政治学界 将村规民约置于中国长期的历史中考察就会
关注村规民约与村民自治、基层民主的关系; 社会 发现,村规民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
学者较多关注村规民约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过程 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角色经历了一个动态的
[3]
与机制 ; 人类学界秉持生物———文化整体观,关 变迁过程。若将成百上千年前的村落视作人们共
注民间社会不同类别规约的自然生态基础与社会 同居住、休戚与共的共同体,在帝国皇权不能直接
文化适切性,着重探讨生态、仪式、权威、文化传统 到达的地方,那些处理各家户关系、维系某一群体
[4 - 6]
等问题 。 或村落社会秩序的约定俗成的规则、风俗习惯、纠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较多研究者将村规民约 纷解决方式就构成了最初的“村规民约”。
理解为农村社区居民共同制定与遵守的约定、规 村规民约经过成百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在
[7]
范 。譬如,有学者将村规民约界定为“依照法治 北宋年间形成了一套拥有较为完整的组织、管理
[9]
精神,适应村民自治要求,由共居同一村落的村民 体系的乡约制度 。 北宋煕宁九年 ( 1076 年 ) ,当
在生产、生活中根据习俗和现实共同制定、共信共 儒士吕氏兄弟在陕西蓝田推行乡约之时,这是一
[8]
行的自我约束规范的总和 ” 。 将村规民约仅理 种典型的在县以下村落推行的地方自治制度。 在
解为一种规范,显然无法理解其历史渊源,无法理 民族学家胡庆钧看来,乡约是对当时施行的保甲
[10]
解其作为一种基层自治手段与国家正式法律制度 制度的一个反动和补充 。 它是开明绅士的一
之间的关联,也无法理解其作为当代社区治理工 种具有乌托邦式的地方治理实践,也是乡村社会

收稿日期: 2018 - 09 - 27
基金项目: 2017 年北京“高创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2017000020044ZS07)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研究项目“传统文化与农村社区
治理过程的人类学研究”(2018B503) 。
作者简介: 陈学金(1982 - ) ,男,北京通州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会人类学、教育人类学。

69
中以社会教化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民间基层组织形 民约的社会教化功能。 对于第二个问题,古人已
式。约正的角色由士绅亲自来担任,负责讲解约 经注意到地方自治规约与国家正式法律制度的区
文,感化约众。 吕氏乡约的条款主要包括德业相 别,社区或族群内部能够解决的问题往往诉诸于
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以及罚式、聚 村规民约或道德教化,而对于一些重大违法犯罪
会、主事等相关制度。 乡约只有约正一至两人,由 问题,则需借助国家的力量予以解决。 一些规约
公认的刚正 不 阿 的 人 来 担 任。 吕 氏 乡 约 特 点 有 中明确一些行为会被“送官究治 ”,一方面增强村
四: 以乡为单位,由人民公约,可自由参加,有成文 规民约的惩戒性和震慑性,一方面也区分了自治
[11]
法则 。但是吕氏乡约缺乏真正的底层基础,其 规约与国家正式法律的区别。
前后维系的时间并不长。 简言之,村规民约是村落社会的产物,经过士
明嘉靖之后,乡约逐步成为正式的国家法令 绅的提炼,逐步成为地方自治的一种工具。 明清
与规条,由官方主导,自上而下,强 迫 民 众 参 加。 之时,经朝廷提倡,逐步加入帝王的训谕内容而演
后世的乡约逐步加入了圣训或圣谕,乡约逐步成 化为御用的工具。 也就是说,村规民约本肇始于
为宣讲圣谕的御用工具。明朝末年,陆世仪 ( 号桴 乡民的一种自然传统,经由开明士绅倡导,在一定
亭, 1611 - 1672 年 ) 所著之《治乡三约 》一书的理 时期内,作为基层社会自治的重要工具之一。 而
论价值为社会学家杨开道所称道。 依陆氏所论, 在另一些时期内,则被皇权所吸纳、改造、强化推
乡约与保甲、社仓、社学是一纲三目、一虚三实、相 行,成为帝国治理乡村的重要手段之一。 乡约制
[12]
辅而行,相互为用的关系 。 但是,这套理念并 度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基层组织形式之一,与保甲、
未真正付诸实践,而成了“空中楼阁”。 社仓、社学等联系在一起对于基层社会运行发生
明代的乡约制度完成了从民间性到官方性的 过重要作用。如学者所论,作为士绅推动的结果,
转变,乡约由民间的自治组织演变为吏治的工具。 乡约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向上、向下两方面的
清朝历代皇帝表面上都大力推行乡约,但变成了 积极效果。向上,经由地方官吏的关注和施政,引
单纯的圣谕宣讲,缺少必要的物质生活基础,而沦 起皇权的重视并被纳入到国家制度之中; 向下,走
[13]
为官治的工具 。杨开道曾引述同治五年 ( 1866 向民间 和 市 场,成 为 民 间 社 会 自 治 的 一 种 重 要
[15]
年) 《仁寿县志》( 四川眉山市 ) 中有关乡约的仪式 形式 。
过程。其中,康熙十六条圣谕和雍正圣谕广训是 二、双轨政治中的乡约角色
仪式宣讲的主要内容。 杨开道所著《中国乡约制度》描述与分析了乡
每月朔望日,择宽洁公所,设香案。 届时县中 约在中国历代农村社会组织中的发展、演变历程,
文武官俱至,衣蟒衣,礼生唱,序拜,行三跪九叩首 费孝通则在中国传统双轨政治中进一步考察与分
礼。兴,退班,齐至讲所,军民人等,环立肃听。 礼 析了乡约制度的角色与功能。 杨开道是费孝通最
生唱,恭请开讲,司讲生诣香案前,跪,恭捧圣谕登 为敬仰的老师之一,费孝通也曾阅读过杨开道先
台,木铎老人跪,宣读毕。 礼生唱,请宣讲圣谕第 生乡约制度的相关著作,因此费的论述也可以视
[14] [16]
一条,司讲生按至讲毕而退 。 作杨的论述的延续和深化 。
从中可以看出,乡约活动只是官方的例行公 费孝通认为,中国的传统政治结构是有着中
事而已,早已远离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 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两层。 士绅阶层在自上而下与
村规民约在发展成为民间的一种自治制度之 自下而上的两层结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表面
后,有两个关键问题显得愈发重要。 一是如何让 上,我们只看见自上而下的政治轨道执行政府命
村规民约被村民认可并拥有较强的效力; 二是如 令,但事实上,一到政令和人民接触时,在差人和
何协调村规民约与国家正 式 法 律 制 度 之 间 的 关 乡约的 特 别 结 构 中,转 入 了 自 下 而 上 的 政 治 轨
[17]
系。对于第一个问题,村民民约的倡导者们认识 道”,绅士可以把压力透到上层 。
到规约公议、村民自愿加入是村规民约发挥作用 费孝通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认为乡村的
的基础,一些规约文后还附列首倡者和参约者姓 自治组织是因为某一地方社区的公共需要而自动
名。同时在条文中约定惩罚、奖赏的内容以提升 组织起来的。地方的公共需要包括水利、自卫、调
村规民约的效力。 此外,制定和宣讲约文以及实 解、互助、娱乐、宗教等,当然也包括应付衙门。 乡
施惩罚、奖励的各种集会和仪式,也可以发挥村规 约就是地方自治的一种组织。 同时,费孝通认为,
70
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面对面的社 化时代,自然村落的许多传统社会组织由于被认
群”,乡土社会运行依靠一种文化的礼治秩序,追 为是封建的、落后的,而变的相对松散、甚至解体。
求息讼,村庄内部的矛盾纠纷往往不需要经过官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
[18]
府便能解决 。 任制施行之后,为配合农村工作的开展,尤其是改
事实上,在无为主义的地方政治中,县政府的 变农村国家权力撤出后的“弱社会 ”问题,一些地
命令只发到地方的自治单位,负责这些自治单位 区开始恢复农村的传统社会组织,并制定乡规民
的董事和管事等地方领袖并不直接和衙门往来, 约。譬如, 1995 年出版的《中国农业全书 · 贵州
由另一种被称为“乡约”的代表完成。 乡约是个苦 卷》的 相 关 论 述 即 表 明 了 这 种 状 况。 兹 作 摘 引
差,大多有人民轮流担任的,他并没有权势,只是 如下:
充当自上而下那条轨道的终点。 费孝通还生动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实行家庭
绘出乡约在上下勾连中的角色: “他接到了衙门里 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大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
的公事,就得去请示自治组织的管事,管事如果认 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
为不能接受的话就退回去。 命令是违抗了,这乡 平逐步提高,农村发生了重大变化。 但是,由于历
约就被差人送入衙门,打屁股,甚至押了起来。 这 史和社会的原因,加上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得早、来
样,专制皇权的面子是顾全了。 另一方面,自下而 得猛,许多工作没有跟上去,因此,一些农村的基
上的政治活动也开始了。地方的管事用他绅士的 层组织曾一度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思想政治工
地位去和地方官以私人的关系开始接头了。如果 作软弱涣散; 以致赌博偷盗、打架斗殴、买卖婚姻、
接头的结果达不到协议,地方的管事由自己或委托 乱砍滥伐山林等经常发生,严重影响了生产秩序
亲戚朋友,再往上行动,到地方官上司那里去打交 和社会秩序。广大农民对此很不满意。
[19]
涉,协议达到了, 命令自动修改,
乡约也就回乡。 ”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各地农民群众纷纷建立
一般 来 说,乡 约 的 领 袖 称 作“约 正 ”或“乡 自治组织,比如“议事会”“互助会”“寨老会”“议
约”,还有几人辅助约正工作,称作“直月 ”。 约正 榔会”等; 推选作风正派、热心公益事业、有能力有
和直月每年 都 会 从 公 家 领 取 一 定 的 报 酬。 实 际 威望的人作为自治组织的负责人。 这些群众自治
上,杨开道理想中的乡约形式只能在农村举行,要 组织调解 民 事 纠 纷,兴 办 公 益 事 业,维 护 社 会 秩
有具备高尚人格与满腔热忱的领袖人物,不需要 序,开展文化活动。为了规范大家的行动,这些群
[20]
政府强令举办 。 起初,乡约的领导者由地方士 众自治组织沿用五六十年代曾在部分村寨采取过
绅或其他有威望的人担任,当其沦落为官方统治
[22]
的措施———制订乡规民约 。
的工具之后,约正担当者的身份和地位都降低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
乡约效能也大大衰减。 透过费孝通的对中国传统 后,乡镇基层政权得以重建。 随着国家政治权力
政治的一般化论述可知,村规民约这类民间组织 从乡村退出,村规民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资源重
机构要发挥作用,必须有地方权威人士出面主持 新走向前台。 在健全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全国
或在背后支持,否则很难发挥效果。 各地逐 步 建 立 了 具 有 村 民 自 治 性 质 的 村 委 会。
三、 20 世纪以来村规民约的制度轨迹 198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 试
自 20 世纪初开始,国家权力就开始了对中国 行) 》颁布实施,确定了村民委员会作为群众自治
乡土社会的改造。一百多年以来,随着社会转型、 组织朝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方向发展。 其第十六
各种政治运动及国家农村政策的深刻调整,乡村 条规定,“村规民约由村民会议讨论制定”“不得与
的社会秩序赖以运行的经济和政治基础在不断变 宪法、法 律 和 法 规 相 抵 触”“报 乡 镇 人 民 政 府 备
[23]
化与发展。 案” 。以此为标志,村规民约被国家法律制度
20 世纪以来,为加强对农村资源的汲取能力, 正式吸纳,成 为 农 村 自 治 的 工 具 箱 中 工 具 之 一。
以及在战 争、革 命、建 设 中 形 成 对 农 民 的 动 员 能 1998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
力,不同时期的国家政权都加强了对农村基层社 增加了村规民约“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
[21]
会的渗透和控制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之后, 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 ”。2010 年修订的
国家权力已经延伸到行政村,并形成村行政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更加注重
与生产合作社合一的“政社合一 ”的局面。 在集体 国家法律政策的权威,规定“村民委员会及其成员
71
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遵守并 体共同参 与 的,针 对 集 体 公 共 事 项 民 主 讨 论、协
[24]
组织实施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 。 商,制定规范并实施的一系列组织和过程。 作为
2014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 , 社区治理工具的当代村规民约是一种建立在同意
“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 权力基础之上的契约,契约规定了个体应履行的
民公约、乡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 责任和应获得的权利。 其正当性和合法性的基础
极作用”。2018 年 12 月,民政部、中央组织部、中 在于村庄的每一家户的知情和同意 。
央政法委、中央文明办、司法部、农业农村部、全国 笔者在 2017 - 2018 年对华北农村不同类型
妇联等 7 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做好村规民约和 村庄进行田野工作时发现,村集体拥有资源的多
居民公约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0 年全国 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村规民约的风格。 一种是
所有村、社区普遍制定或修订形成务实管用的村 强资源的管制型,另一种是弱资源的民主型。 一
规民约、居民公约,推动健全党组织领导下自治、 般来说,村集体有较多资源 ( 如拥有集体企业、有
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 村 集体土地收益或厂房出租收益等 ) 的村庄往往会
规民约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重要意义不断得以凸 导致一种管制型的村规民约,即相对硬性规定村
显。上述政策文本是村规民约在当代中国乡村社 民必须遵守某些规范,否则就不能享受福利待遇,
会中发挥功能的法理依据。 可见,当代村规民约 甚至一些需要村委会盖章 的 事 项 都 不 能 得 到 批
已经是当代中国乡村振兴和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 准。一些相对贫困或者集体资源较少的村庄,在
中的一部分了。 制定和实施中则会更加注意关注党员、村民代表、
四、作为社区治理工具的当代村规民约 普通村民的意见,以获取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在
近年来,村规民约被一些地方政府视为“柔性 很多村干部看来,村庄缺少物质资源,就没有办法
的治理方式”,可以配合国家“硬法 ”,填补基层农 调动老百姓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调研发现,
[25]
村的法治洼地 。 也有研究者提出,在少数民族 凡是利用村规民约有效推进社区治理的村庄,也
地区可以施行“法治双轨制 ”,灵活运用少数民族 大都是上级政府眷顾的项目村或试点村,这些村
习惯法中的民间智慧,推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 庄往往能获得比其他村庄更多的项目资源。 这种
[26]
创新 。当代村规民约之所以能够被吸收、改造 现象实质上反映出村规民约制定和施行中的一种
成为农村治理的工具,主要在于中国城乡之间和 物质化倾向,即认为,缺少物质资源,制定村规民
区域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与此相关联的一系列制 约也没用; 施行村规民约,必须要有物质激励。
度安排。社会学家张静认为,国家进入乡村秩序 与此同时,一些取得成功的村规民约呈现出
有“立法进入 ”和“仲裁进入 ”两种方式。 在中国 一种民主化和程式化的特征。 近年来,一些地方
农村多属于第二种情况。 国家对农村的特殊制度 政府在规范村规民约的制定和实施程序,提出了
安排,使得基层组织在选择执行国家规则方面有 “三上三下”模式[30]、“三下三上 ”模式[31],在一定
相当程度的选择空间。 基层组织对村民身份的确 程度上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 但是细心的研究者
认,是村民 获 得 选 举 权 力、集 体 收 益 和 福 利 的 基 会发现,上述两种成功模式的内在精神本是《中华
[27]
础 。而村规民约正是确认村民资格的重要机 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原有之义,只不过
制之一,而这也正是当代村规民约可以作为农村 是按照其要求,民主、有序、法治 性 地 展 开 而 已。
治理工具的制度性条件。 从村民的角度而言,大 在笔者的调研中,并非每一个乡镇都要求各村庄
多数村民遵从村规并在集体事业中履行自己的职 制定村规民约,也并不是所有的乡镇要求各职能
责,是因为这些安排比外加的制度更能令他们受 部门提出指导各村村规民约的意见。 这也就意味
[28]
益 。村规民约作为一项书面签约的村庄正式 着,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村规民约要么是一种未成
制度,可以以其规范条例确定个体对村集体的归 文的、非官方的形式在村庄发生作用,要么就根本
[29]
属关系,从而促进村庄的社会整合 。 没有被作为治理工具而使用。 而在那些将村规民
当代村规民约已不能完全等同于传统的约定 约应用得较好的村庄,则势必按照民主和一套明
俗成的村落或民族的习惯法。 当代村规民约是国 确的程序展开,以显示其正当性和合法性。 实际
家正式法律和政策所倡导的一种社区治理方式, 上,当代村规民约呈现出的民主化和程式化的特
它是在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的领导下,多元主 征其实正好应和了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的变化。 在
72
国家以及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 突层出不穷。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不同农村地区
度的同时,一些农村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正在发 经济方式发生的转变,以及现代法律观念、城市矛
生深刻的转型,这种转型集中表现在农村人口生 盾纠纷解决方式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介对农村社
计方式多样化、人口的高流动性、居住格局的老龄 区居民思想观念及社会实践的影响。 因此,在当
化、传统社会组织解体、个体化的思想观念形成等 代,惟有分析特定地域的社会文化土壤 ( 包括生态
方面。这是新时代农村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现 基础、生计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及各种典章制度、
实背景,同时也是村规民约发生功能的现实条件。 包括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等
[34]
可以说,正是农村社区发生的这种社会文化转型, 意识形态内容 ) ,以具体的和棘手的问题为导
使得当代村规民约若想发挥积极作用,必须借助 向 充分尊重和调动村民的主体性,通过程序正义

于程序正义、内容合规的法理权威。 建立起村庄内部的“法理权威 ”,借助村规民约推
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当一些地区强制 进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才有可能 。
性地在乡村推行村规民约时,村规民约成为基层
参考文献:
政府通过国家强制力来约束个体行为的工具。 人
类学家的田野调查表明,在普通村民那里,村规民 [1]梁治平. 乡土社会中的法律与秩序[C]/ / 王铭铭,王斯
约是“村干部写下来给上面的人看的,实际上没有 福. 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 北京: 中国政法大
[32]
什么作用” 。最近几年的农村实践中仍旧出现 学出版社, 1997: 415 - 480.
[33] [2] 戴小明,谭万霞. 论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及整
的村规民约“上了墙却落不了地 ”的尴尬 ,在很
合[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大程度上是由于村庄只是表面上应上级要求制定
( 6) : 12 - 18.
村规民约作为以法治村的依据,而实际上村庄干
[3] 周家明. 乡村治理中村规民约的作用机制研究: 基于
部并未将村庄民主自治作为一项重要目标,他们 非正 式 制 度 的 视 角 [M]. 重 庆: 重 庆 大 学 出 版
也不想借助村规民约的制定与实施而获得某种程 社,
2016.
度的“法理权威 ”,或许他们感到自身并不缺少合 [4] 徐晓光. 苗族习惯法的遗留、传承及其现代转型研究
法性的权威。 [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5.
五、总结与展望 [5] 赵旭东,周恩宇.“榔规”运行的文化机制———以贵州
近年来村规民约的再次兴盛,实质上起源于 雷山甘吾苗寨“咙当”仪式为例[J]. 民族研究,2014
农村传统礼治秩序的衰落以及国家行政力量对于 ( 1) : 71 - 77.
[6] 徐晓光,杜晋黔. 华寨的“自治合约”与“劝和惯习”
村规民约积极作用的大力倡导。 村规民约作为一
[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5( 2) : 65 - 71.
种民间社会的传统文化资源,已经被整合进国家
[7] 马敬. 村规民约在西北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
治理策略中,从而作为一种社区治理工具而存在,
2017( 3) : 126 - 130.
用[J]. 学术交流,
为实现农村社区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服 [8]张广修,张景峰,等. 村规民约论[M]. 武汉: 武汉大学
务。在此意义上,当代村规民约已不能完全等同 出版社,
2002: 30.
于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民间习俗或习惯法。 村 [9] 董建辉.“乡约”不等于“乡规民约”[J]. 厦门大学学
规民约是处理某一村庄集体公共事务的约定型规 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2) : 51 - 58.
范,在这一点上,既不同于国家法也不同于私人契 [10]胡庆钧. 从蓝田乡约到呈贡乡约[J]. 云南社会科学,
约。因此村规民约的正当性和效力,源自于村集 2001( 3) : 41 - 45.
体中每个家户在讨论、协商、谈判基础上做出的同 [11]杨开道. 中国乡约制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5:
68 - 86.
意或合意允诺。 因此,当代村规民约的有效性在
[12]杨开道. 中国乡约制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5:
于村庄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民主协商,而非过分强
174 - 175.
调借助于物质上的村民福利作为激励 。
[13]董建辉. 明清乡约: 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M]. 厦门:
但是应该看到,中国农村地区范围广,自然生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8: 300 - 304.
态与人们的生计方式多样,呈现出一种前现代、现 [14]同治仁寿县志·卷 4·礼教志[M]. 同治五年( 1866)
代与后现代相互交织的复杂多元局面。 现代的社 刻本.
会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完全建立,乡土社会身 [15]刘笃才,祖伟. 民间规约与中国古代法律秩序[M]. 北
处一种急剧的转型过程之中,各种社会矛盾与冲 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100 - 101.

73
[16]费孝通. 逝者如斯: 费孝通杂文选集[M]. 苏州: 苏州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8( 2) : 79 - 85.
大学出版社, 1993: 67 - 68. [27]张静. 基层政权: 乡村制度诸问题( 增订本) [M]. 上
[17]费孝通. 乡土重建[C]/ / 费孝通. 费孝通全集 ( 第五 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83 - 85.
卷) .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9: 40. [28]李怀 印. 华 北 村 治: 晚 清 和 民 国 时 期 的 国 家 与 乡 村
[18]费孝通. 乡土中国[C]/ / 费孝通. 费孝通全集 ( 第六 [M]. 岁有生,王士皓,译.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 297.
卷) .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9: 108 - 188. [29]周怡. 共同体整合的制度环境: 惯习与村规民约———
[19]费孝通. 乡土重建[C]/ / 费孝通. 费孝通全集 ( 第五 2005( 6) : 40 - 72.
H 村个案研究[J]. 社会学研究,
卷) .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9: 39 - 40. [30]中江县富强村: 以村规民约为抓手 推进基层法治建设
[20]董建辉. 中国乡村治理道路的历史探索———杨开道及 [EB / OL]. ( 2014 - 03 - 18) [2018 - 08 - 29]. http: / / sc-
其《中国乡约制度》/ / 杨开道. 中国乡约制度[M]. 北 news. newssc. org / system/2014 /03 /18 /013926624. shtml.
京: 商务印书馆,
2015: 252. [31]中国组织人事报. 北京顺义区: “三下三上”完善村规民
[21]贺雪峰. 论半熟人社会———理解村委会选举的一个视 约[EB / OL]. ( 2015 - 08 - 26) [2018 - 08 - 29]. http: / /
2000( 3) : 61 - 69.
角[J]. 政治学研究, www. zuzhirenshi. com / dianzibao /2015 - 08 - 26 /5 /
[22]《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 中国农业全书·贵 5b923364 - 1ac4 - 4011 - bc4f - 61550bca1699. htm.
州卷[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319 - 320. [32]赵旭东. 权力与公正: 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
[23]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 1987 元[M].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308 - 310,322
- 1988 第 8 卷) [M].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9. - 323.
[24]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七号[EB / OL]. ( 2010 [33]李浩. 村规民约上墙了,更要“落地”[N]. 安徽日报,
- 10 - 28) [2018 - 08 - 29]. http: / / www. gov. cn / 2018 - 05 - 04( 7) .
flfg /2010 - 10 /28 / content_1732986. htm. [34]林耀华. 民族学通论[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
[25]袁日晨. 以村规民约为抓手创新基层协同共治[J]. 前 社,
1997: 86 - 87.
2016( 9) : 77 - 78.
线,
[26]杜鹏.“法治双轨制”: 我国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习惯 [责任编辑: 吴才茂]
法与国家法的互惠机制———以侗族款约法为例[J].

On the Contemporary Village Regulations and the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HEN Xue-jin
( Institute of Sociology,Beij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101,China)

Abstract: The village regulations started with a natural tradition of the villagers in the agricultural so-
ciety,which were advocated by the enlightened gentries,and became the self - government system of
the local societies. In other periods,it was absorbed,reformed and strengthened by the imperial pow-
er,and became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of the imperial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side. From the
1980s to the present,the slow revival process of village regulations coincided with the process of state
power withdrawing from villages and re - intervening in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governance. As a
tool of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the trend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of contempo-
rary village regulations reflect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rural communi-
ti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ntemporary village regulations depends on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vil-
lage achieves democratic governance rather than on the excessive emphasis on the material welfare of
villagers.
Key words: village regulations; culture; community governance; anthropology

7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