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延炜暑秋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16

(LATEX 笔记) 2021 年暑假高三问哥 A+ 班讲义 1

问延炜


目录

1 不等式 2
1.1 不等式的性质与解不等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2 均值不等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1.2.1 基本定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1.2.2 和积互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1.2.3 使用口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1.2.4 配凑技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1.2.5 综合应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1.3 问问心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问延
序言
亲爱的同学:
欢迎来到猿辅导,来到问哥的课堂!
从 2005 年问哥第一次正式登上大班讲台算起,迄今为止已经有十六年教龄,其中包括连续十三年的高三毕
业班经验.我深知,高三的孩子非常辛苦,非常努力,甚至可以说非常拼命.是啊,十几岁的少年,哪个不热血?
然而,每年都有许许多多的孩子,因为没找到最合适的学习方法,事倍功半,让人扼腕痛惜.
同学们,你们知道高三复习最大的两个误区是什么吗?
(一) 低效重复.一轮复习把高一高二的内容再学一遍;二轮复习把一轮复习的内容再学一遍;三轮、四轮
……没完没了.重复何其多,万事成蹉跎!
(二) 不成体系.知识复习了一块又一块,但彼此之间是割裂的;题目做了一道又一道,但没有总结归纳出
一般规律与解题技巧.
于是,每年都有许多孩子,投入了很多时间,分数却没有上涨,甚至还有所下降.而这一切,明明是有完美
解决方案的——问哥独创高三抢分体系.
(一) 暑假、秋季、寒假完成一轮复习.目标是建立知识体系与网络;还有原理、大招、题型、拓展无死角
覆盖.比如说“大招”
,很多同学都喜欢,觉得省时省力.不过,只是死记硬背大招,不求甚解,那仅仅学到了
皮毛,难以取得高分.问哥的课上有很多大招,但我同时还会讲某个大招适用于哪类题型、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条件改变之后如何拓展.原理、大招、题型、拓展,这是一个体系.这样学,才能真正懂数学,得高分.
(二) 春季完成二轮复习.目标是彻底打破知识版块的壁垒,从思想方法的角度统御全局.我不再按照立体
几何、解析几何、函数导数……的方式重复讲解,而是按照不变量思想、算两次思想、整体思想、对称思想……
的方式全新建构.比如说,数学中的“对称思想”无处不在,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函数导数……都会涉及对称.
我讲“对称思想”这一章,就能将高考的各个重难点板块融会贯通、有机结合.
从 2008 年开始,问哥便亲力亲为,用专业的 LATEX 软件独立编写讲义还有配套的精编题.十多年的实践证
明,这套体系确实行之有效:尖子生圆梦清北,中等生高分逆袭.经过问哥指点,实现梦想的同学数不胜数.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今年问哥又进行了新一轮的讲义迭代,使得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同时加入了许多最新 (2020 年) 的高考真题


以及全国各地高质量的模拟题,以便更好地帮助同学们站在时代前沿,把握高考脉络.同时也要感谢图书组的
各位同事,审校、排版都花费了很多心血.为了高三的莘莘学子,一切付出都值得.
问哥从江苏的一个小县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深知高三时间最宝贵、效率最重要.有问哥陪伴,数学
也许没那么难,咱们能掌握好;公式也许没那么枯燥,咱们能体会到其中的美感;高三也许没那么苦,咱们是在
走上坡路.
数学有问哥,高分无坎坷.有猿相见,一起加油!

猿辅导高考数学教研组 问延炜


2021 年暑

1 不等式

1.1 不等式的性质与解不等式
1. 反对称性:如果 a > b,那么 b < a;如果 b < a,那么 a > b.

2. 传递性:如果 a > b,且 b > c,则 a > c.

3. 加法单调性:如果 a > b,则 a + c > b + c.

推论 (1) 移项法则:不等式中的任意一项都可以把它的符号变成相反的符号后,从不等式的一边移到另一
问延
边.
推论 (2) 同向不等式的可加性:如果 a > b,c > d,则 a + c > b + d.

4. 乘法单调性:如果 a > b,c > 0,则 ac > bc;如果 a > b,c < 0,则 ac < bc.

推论 (1) 各项为正的同向不等式的可乘性:如果 a > b > 0,c > d > 0,则 ac > bd.
推论 (2) 如果 a > b > 0,n ∈ N∗ ,则 an > bn .
√ √
推论 (3) 如果 a > b > 0,n ∈ N∗ ,则 n a > n b.

例题 1 请判断命题“设 a, b, c 是任意实数,若 a > b > c,则 a + b > c”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解 假命题.只需找出一组 a, b, c 满足 a > b > c,但是 a + b ⩽ c 即可.显然满足条件的 a, b, c 均为负数.取

(a, b, c) = (−1, −2, −3),

则 a > b > c,但是 a + b = −3 = c.


注 此题由 2017 年北京理数第 13 题改编:能够说明“设 a, b, c 是任意实数,若 a > b > c,则 a + b > c”是假
命题的一组整数 a, b, c 的值依次为 .

例题 2 (2019 年全国 1 卷) 古希腊时期,人们认为最美人体的头顶至肚脐的长度与肚脐至足底的长度之比是



5−1
2 ≈ 0.618,称为黄金分割比例,著名的“断臂维纳斯”便是如此.此外,最美人体的头顶至咽喉的长度与咽

5−1
喉至肚脐的长度之比也是 2 .若某人满足上述两个黄金分割比例,且腿长为 105 厘米,头顶至脖子下端的长
度为 26 厘米,则其身高可能是
A. 165 厘米 B. 175 厘米 C. 185 厘米 D. 190 厘米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B.

5−1
假设这个人的头顶为 A,咽喉为 B,肚脐为 C,足底为 D.令 φ = 2 ,根据题意,

AB AC
= = φ,
BC CD

因此
AD = AC + CD = CD × (1 + φ),

同时


( )
1
AC = AB + BC = AB × 1 +
φ
( ) ( )2
1 1
=⇒ AD = AC + CD = AC × 1 + = AB × 1 +
φ φ
( )2
2
=⇒ AD = AB × 1 + √ = AB × (2 + φ)2 .
5−1

由该人“腿长为 105 厘米”可知,

CD > 105 =⇒ AD = CD × (1 + φ) > 105 × 1.6 = 168.

由该人“头顶至脖子下端的长度为 26 厘米”可知,
问延
AB < 26 =⇒ AD = AB × (2 + φ)2 < 26 × 2.622 ≈ 178.5,

只有选项 B 符合.

1.2 均值不等式
1.2.1 基本定理

定理 3 (均值不等式) 设 a, b 为正实数,则
a+b √
⩾ ab.
2
C

|OC| = a+b
2


A B |CH| = ab
O H

a b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1.2.2 和积互化

例题 4 (2019 年浙江) 若 a > 0,b > 0,则 a + b ⩽ 4 是 ab ⩽ 4 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 A.
若 a + b ⩽ 4,则 ( )2
a+b


ab ⩽ ⩽ 4,
2
若 ab ⩽ 4,取 a = 5,b = 51 ,则 a + b > 4.因此 a + b ⩽ 4 是 ab ⩽ 4 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1.2.3 使用口诀

• 一正二定三相等

例题 5 (2016 年上海) 设 a > 0,b > 0.若关于 x, y 的方程组



ax + y = 1,
x + by = 1
问延
无解,则 a + b 的取值范围是 .

解 (2, +∞).
根据题意,直线 ax + y − 1 = 0 与直线 x + by − 1 = 0 平行,于是

ab = 1,
a 1
̸= ,
1 1

所以 a + b = a + a1 ,其中 a > 0 且 a ̸= 1,因此所求取值范围是 (2, +∞).


1.2.4 配凑技巧

定理 6 若正实数 x, y 满足 x + y = a,则 b
x + c
y 的最小值为

(√ √ )2
b+ c
√ ,
a

其中 a, b, c 均为大于零的常数.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证明 因为 x, y 均为正实数,所以
( )
b c 1 b c
+ = · (x + y) · +
x y a x y
( )
1 by cx
= · b+c+ +
a x y
1 ( √ )
⩾ · b + c + 2 bc
a
(√ √ )2
b+ c
= √ ,
a


b c
等号显然可以取到,所以 x + y 的最小值为

(√ √ )2
b+ c
√ .
a

注 也可以利用柯西不等式,得到

( ) ( … … )2 (√
b c √ b √ c √ )2
(x + y) · + ⩾ x· + y· = b+ c .
x y x y


问延
例题 7 (2012 年浙江文科) 若正实数 x, y 满足 x + 3y = 5xy,则 3x + 4y 的最小值是
24 28
A. 5 B. 5 C. 5 D. 6

解 C.
根据题意,有
3 1
x + 3y = 5xy =⇒ + = 5,
x y
因此
( )
1 3 1
3x + 4y = (3x + 4y) +
5 x y
( )
1 3x 12y
= + + 13
5 y x
1( √ )
⩾ 2 36 + 13
5
= 5,
( )
等号当 (x, y) = 1, 12 时取得,因此所求的最小值为 5.
注 也可以利用柯西不等式,得到

( ) ( … )2
3 1 √ 3 √ 1
(3x + 4y) + ⩾ 3x · + 4y · = (3 + 2)2 = 25.
x y x y

例题 8 (2020 年江苏) 已知 5x2 y 2 + y 4 = 1 (x, y ∈ R),则 x2 + y 2 的最小值是 .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4
解 5.
方法一 根据题意,有

1 − y4 1 4y 2 1 4y 2 4
x2 + y 2 = + y 2
= + ⩾2 · = ,
5y 2 5y 2 5 5y 2 5 5

等号当 y 2 = 21 ,x2 = 3
10 时取得,因此所求最小值为 45 .
方法二 根据题意,有
( ) [ ( ) ]2 [ ]
4y 2 5x2 + y 2 1 4y 2 + 5x2 + y 2 5( 2 ) 2 4


1= ⩽ · = x + y2 =⇒ x2 + y 2 ⩾ ,
4 4 2 4 5

等号当 y 2 = 21 ,x2 = 3
10 时取得,因此所求最小值为 45 .

1.2.5 综合应用

例题 9 (2020 年全国新课标 1 卷,2020 年全国新课标 2 卷,多选题) 已知 a > 0,b > 0,且 a + b = 1,则
A. a2 + b2 ⩾ 1
B. 2a−b > 12
2
√ √ √
C. log2 a + log2 b ⩾ −2 D. a + b ⩽ 2
问延
解 ABD.
(a+b)2
对于选项 A,有 a2 + b2 ⩾ 2 = 12 ;
−b −1
对于选项 B,有 2a−b > 2 >2 ;
( )2
对于选项 C,有 log2 a + log2 b = log2 (ab) ⩽ log2 a+b = −2;
√ √ √ √ √ 2
对于选项 D,有 a + b ⩽ 2 · a + b = 2.
因此选项 ABD 正确.

1 1 8
例题 10 (2020 年天津) 已知 a > 0,b > 0,且 ab = 1,则 2a + 2b + a+b 的最小值为 .

解 4.
记题中代数式为 m,则
a+b 8 a+b 8
+ m= = + ⩾ 4,
2ab a+b 2 a+b
( √ √ ) ( √ √ )
等号当 a + b = 4,即 (a, b) = 2 + 3, 2 − 3 或 (a, b) = 2 − 3, 2 + 3 时取得,因此所求最小值为 4.

(x+1)(2y+1)
例题 11 (2019 年天津) 设 x > 0,y > 0,x + 2y = 5,则 √
xy 的最小值为 .


解 4 3.
根据题意,有
(x + 1)(2y + 1) 2xy + (x + 2y) + 1 2xy + 6 √
√ = √ = √ ⩾ 4 3,
xy xy xy
( 3) √
等号当 xy = 3 即 (x, y) = (3, 1) 或 2, 2 时取得,因此所求最小值为 4 3.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a4 +4b4 +1
例题 12 (2017 年天津) 若 a, b ∈ R,ab > 0,则 ab 的最小值为 .

解 4.
方法一 由题意可知,

a4 + 4b4 + 1 4a2 b2 + 1

ab ab
4ab

ab


= 4,

1
当且仅当 a4 = 4b4 = 2 时取得等号,因此所求最小值为 4.
方法二 根据四元均值不等式,得
»
a4 + 4b4 + 1 a4 + 4b4 + 1
+ 1 4· 4
a4 · 4b4 · 1
2 · 1
2
= 2 2
⩾ = 4,
ab ab ab
1
当且仅当 a4 = 4b4 = 2 时取得等号,因此所求最小值为 4.

定理 13 对于任意 n 个正实数 a1 , a2 , · · · , an ,定义


问延
a1 + a2 + · · · + an √
An = , Gn = n a1 a2 · · · an ,
n

则 An ⩾ Gn ,当且仅当 a1 = a2 = · · · = an 时等号成立.

证明 用数学归纳法.

(i) n = 2 时,命题显然成立.

(ii) 假设 n = k 时命题成立,则 n = k + 1 时,令

a1 + a2 + · · · + ak+1
A= ,
k+1
a1 + a2 + · · · + ak
B= ,
k
ak+1 + (k − 1)A
C= .
k

因为

a1 + a2 + · · · + ak+1
A=
k+1
(k − 1)A
=
k−1
a1 + a2 + · · · + ak+1 + (k − 1)A
=
(k + 1) + (k − 1)
a1 + a2 + · · · + ak ak+1 + (k − 1)A
= +
2k 2k
B+C
=
2
√ √
⩾ B· C
√ »
⩾ 2k a1 a2 · · · ak · 2k ak+1 Ak−1 ,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所以 A2k ⩾ a1 a2 · · · ak ak+1 · Ak−1 ,从而

a1 + a2 + · · · + ak+1 √
Ak+1 ⩾ a1 a2 · · · ak ak+1 =⇒ A = ⩾ k+1
a1 a2 · · · ak ak+1 ,
k+1

因此 n = k + 1 时命题也成立.

综上所述,原命题成立.


1.3 问问心诀
1. 不等式的性质与解不等式

• 要注意负数.
• 有意识地用不等式去解决问题.

2. 均值不等式

• 基本原理:配方,在此基础上可以衍生出很多常用不等式.
• 基本功能:和积互化.
• 大多数情况下应该遵循的原则:一正二定三相等.
问延
• 配凑的关键在于观察已知条件与所求结论之间的联系;常用的配凑技巧与结论要熟悉.
•“地位对称法”是伪科学;成功率比较高,但谨防打脸;凡是说“需要用到大学知识来推导”的都是
骗子.
• 多元均值不等式也要会.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LATEX 笔记) 2021 年暑假高三问哥 A+ 班讲义 2
问延炜


目录

2 函数的性质进阶 (一) 1
2.1 单调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1.1 单调性的概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1.2 单调性的证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1.3 单调性的判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1.3.1 单调性的四则运算法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1.3.2 单调性的复合运算法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1.4 单调性的应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2 奇偶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问延
2.2.1 奇偶性的概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2.2.2 奇偶性的证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2.3 奇偶性的判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2.3.1 奇偶性的四则运算法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2.3.2 奇偶性的复合运算法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2.2.3.3 构造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常见方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2.2.4 奇偶性的应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2.3 对称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2.4 问问心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2 函数的性质进阶 (一)

2.1 单调性
2.1.1 单调性的概念

函数的单调性描述的是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大小的变化规律.在某个区间上,如果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
增大而增大,则函数在此区间上单调递增;若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增大而减小,则函数在此区间上单调递减.

定义 1 设函数 y = f (x) 的定义域为 A,区间 M ⊆ A.如果取区间 M 中的任意两个值 x1 < x2 ,则

(i) 如果 f (x1 ) < f (x2 )�,就称函数 y = f (x) 在区间 M 上是增函数;

(ii) 如果 f (x1 ) > f (x2 )�,就称函数 y = f (x) 在区间 M 上是减函数.

如果一个函数在某个区间 M 上是增函数或是减函数,就说这个函数在这个区间上具有单调性,区间 M 称为单


调区间.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2.1.2 单调性的证明

• 利用定义.

• 利用导数.

2.1.3 单调性的判断

除了利用定义、导数以及图象,我们还需要掌握单调性的四则运算法则以及单调性的复合运算法则.


2.1.3.1 单调性的四则运算法则

例题 2 f (x), g(x) 均为定义在 R 上的增函数,则 h(x) = f (x) + g(x) 的单调性如何?

例题 3 f (x), g(x) 均为定义在 R 上的增函数,则 h(x) = f (x)g(x) 的单调性如何?

例题 4 若函数 f (x) 在区间 I 上单调递增,常数 k > 0,求证:函数 g(x) = kf (x) 在区间 I 上单调递增.

例题 5 若函数 f (x) 在区间 I 上单调递减,常数 k < 0,求证:函数 g(x) = kf (x) 在区间 I 上单调递增.
问延
• 增函数与增函数的和为增函数;

• 减函数与减函数的和为减函数;

• 乘以正的常数后单调性不变;

• 乘以负的常数后单调性相反.

2.1.3.2 单调性的复合运算法则

• 同增异减:两个单调性相同的函数复合后单调递增;两个单调性相反的函数复合后单调递减.

• 偶增奇减:如果有多个单调的函数进行复合,那么其中单调递减的函数有奇数个时,复合后的函数单调递
减;有偶数个时,复合后的函数单调递增.

2.1.4 单调性的应用

单调性的主要应用在于研究函数值的大小与自变量的大小之间的联系.

例题 6 已知函数 f (x) 在 R 上单调递减,则“f (x1 ) < f (x2 )”是“x1 > x2 ”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 C.

例题 7 已知 y = f (x) 是定义在 (−2, 2) 上的增函数,求不等式 f (x − 1) < f (1 − 2x) 的解集.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 1 2)
解 −2, 3 .
根据题意,有
−2 < x − 1 < 1 − 2x < 2,

解得
1 2
− <x< .
2 3

例题 8 (2018 年海淀一模) 设函数 


x, x ⩾ a,
f (x) =
x3 − 3x, x < a.

(1) 若 f (x) 有两个零点,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


(2) 若 a ⩽ −2,则满足 f (x) + f (x − 1) > −3 的 x 的取值范围是 .

( √ √ ]
解 − 3, 3 ;(−1, +∞).
( √ √ ]
(1) 如图可知,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 3, 3 .
y

y = x3 − 3x
问延
y=x
2

−2 −1 1
√ O √ x
− 3 3 2

−2

(2) 当 a ⩽ −2 时,函数 f (x) 在 R 上单调递增,令

g(x) = f (x) + f (x − 1),

则 g(x) 在 R 上单调递增.由于

g(−1) = f (−1) + f (−2) = (−1) + (−2) = −3,

所以
f (x) + f (x − 1) > −3 ⇐⇒ g(x) > g(−1) ⇐⇒ x > −1.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例题 9 (2017 年全国 3 卷) 设函数 


x + 1, x ⩽ 0,
f (x) =
2x , x > 0,
( )
则满足 f (x) + f x − 12 > 1 的 x 的取值范围是 .

( 1 )
解 − 4 , +∞ .
根据题意,函数 f (x) 是 R 上的单调递增函数,于是函数


( )
1
g(x) = f (x) + f x−
2

也是 R 上的单调递增函数,从而题中不等式的解集为 (m, +∞),其中 g(m) = 1.注意到


( )
1
g(0) = f (0) + f − > 1,
2

于是 m < 0,从而
1
m+1+m+ = 1,
2
解得
1
m=− .
4
问延
( )
因此所求 x 的取值范围是 − 41 , +∞ .

2.2 奇偶性
• 奇偶性描述的是当自变量取相反数时,函数值的变化规律.自变量取相反数时,如果函数值不变,则为偶
函数;如果函数值也变为相反数,则为奇函数.

• 奇偶性是对称性的特例.

2.2.1 奇偶性的概念

定义 10 设函数 y = f (x) 的定义域为 D.

(i) 如果对 D 内的任意一个 x,都有 −x ∈ D,且 f (−x) = −f (x),则这个函数叫做奇函数.

(ii) 如果对 D 内的任意一个 x,都有 −x ∈ D,且 f (−x) = f (x),则这个函数叫做偶函数.

例题 11“函数 f (x) 为奇函数或偶函数”是“f (x) 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 A.

例题 12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 一个函数为奇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其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2) 一个函数为偶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其图象关于 y 轴对称.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均为真命题.

例题 13 是否存在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

解 满足要求的函数形如 f (x) = 0,x ∈ D,其中定义域 D 关于原点对称.


定理 14 若奇函数 y = f (x) 在 x = 0 处有定义,则 f (0) = 0.


例题 15“f (0) = 0”是“函数 f (x) 为奇函数”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 D.

例题 16 偶函数有没有类似于定理 14 的结论?
问延
解 没有.

2.2.2 奇偶性的证明

1. 首先看定义域是否对称;

2. 在定义域对称的情况下,直接将 f (−x) 向 f (x) 方向变形;

3. 对于比较复杂的函数,可以先通过取一对特殊值判断出可能的奇偶性,再直接计算

f (−x) + f (x)


f (−x) − f (x)

的值.

2.2.3 奇偶性的判断

除了定义法和图象法以外,我们还需要掌握奇偶性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奇偶性的复合运算法则,熟悉构造具有奇
偶性的函数的常见方式.

2.2.3.1 奇偶性的四则运算法则

例题 17 奇偶性的四则运算法则:
(1) 奇函数 +(−) 奇函数 = ;
(2) 奇函数 +(−) 偶函数 = ;
(3) 偶函数 +(−) 偶函数 = ;
(4) 奇函数 ×(÷) 奇函数 = ;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5) 奇函数 ×(÷) 偶函数 = ;


(6) 偶函数 ×(÷) 偶函数 = .

2.2.3.2 奇偶性的复合运算法则

定理 18 如果一个复合函数的最内层函数是偶函数,则整个复合函数是偶函数.

2.2.3.3 构造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常见方式


1. 常见基本函数;

2. 四则运算;

3. 复合运算;

4. 若函数 y = f (x) 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则 g(x) = f (x) + f (−x) 是偶函数,h(x) = f (x) − f (−x) 是奇


函数;

5. 若奇函数 y = f (x) 有反函数 y = f −1 (x),则 y = f −1 (x) 也是奇函数.


[√ ]
例题 19 求证:函数 f (x) = ln 1 + (ax)2 + ax 是定义在 R 上的奇函数,其中 a 是任意给定的实数.
问延
解 因为对于任意 x ∈ R,都有
f (−x) + f (x) = 0,

所以结论成立.

例题 20 (2010 年广东) 若函数 f (x) = 3x + 3−x 与 g(x) = 3x − 3−x 的定义域均为 R,则


A. f (x) 与 g(x) 均为偶函数 B. f (x) 为偶函数,g(x) 为奇函数
C. f (x) 与 g(x) 均为奇函数 D. f (x) 为奇函数,g(x) 为偶函数

解 B.

2.2.4 奇偶性的应用

例题 21 (2019 年全国 2 卷) 已知 f (x) 是奇函数,且当 x < 0 时,

f (x) = −eax .

若 f (ln 2) = 8,则 a = .

解 −3.
根据题意,有
1
f (ln 2) = −f (− ln 2) = e−a ln 2 = ,
2a
于是 a = −3.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2.3 对称性
注 我们讨论函数的对称性时所涉及的函数,若没有特殊说明,其定义域均为 R.

1. 函数的对称性是奇偶性的推广.

2. 以下三个命题等价:

(1) 函数 y =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 x = a 对称;


(2) 对 ∀x ∈ R,均有 f (a + x) = f (a − x);


(3) 对 ∀x ∈ R,均有 f (x) = f (2a − x).

3. 以下三个命题等价:

(1) 函数 y = f (x) 的图象关于点 (a, b) 对称;


(2) 对 ∀x ∈ R,均有 f (a + x) + f (a − x) = 2b;
(3) 对 ∀x ∈ R,均有 f (x) + f (2a − x) = 2b.

4. 若复合函数的最内层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 x = a 对称,则整个复合函数的图象也关于直线 x = a 对称.

5. 注意区分两类不同的问题:一个函数图象自身的对称性与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对称性.

例题 22 试写出下列函数 f (x) 所满足的等式:


问延
(1) 函数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 x = −2 对称;
(2) 函数 f (x) 的图象关于点 (3, 0) 对称;
(3) 函数 f (x) 的图象关于点 (−2, 3) 对称.

解 (1) f (−2 + x) = f (−2 − x) 或 f (x) = f (−4 − x).


(2) f (3 + x) + f (3 − x) = 0 或 f (x) + f (6 − x) = 0.
(3) f (−2 + x) + f (−2 − x) = 6 或 f (x) + f (−4 − x) = 6.

例题 23 (2016 年全国 2 卷) 已知函数 f (x) (x ∈ R) 满足

f (−x) = 2 − f (x).


m
x+1
若函数 y = x 与 y = f (x) 图象的交点为 (x1 , y1 ), (x2 , y2 ), . . . , (xm , ym ),则 (xi + yi ) =
i=1
A. 0 B. m C. 2m D. 4m

解 B.
x+1
根据题意,函数 f (x) 和函数 y = x 都关于点 (0, 1) 中心对称,因此利用倒序相加法,可得


m
0·m
xi = = 0,
i=1
2
∑m
2·m
yi = = m,
i=1
2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从而

m ∑
m ∑
m
(xi + yi ) = xi + yi = m.
i=1 i=1 i=1

2.4 问问心诀
1. 单调性

• 单调性的定义决定了其与不等式的密切联系.


• 单调性的主要应用在于研究函数值的大小与自变量的大小之间的联系.

2. 奇偶性

• 奇偶性的“坑”不少,比如今天的各种披着常用逻辑用语外衣的“坑题”.
• 奇偶性的四则运算法则与实数乘积的符号法则类似,因为原理相通.
• 构造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常见方式要熟悉,尤其是这种方式:若函数 y = f (x) 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
称,则 g(x) = f (x) + f (−x) 是偶函数,h(x) = f (x) − f (−x) 是奇函数.

3. 对称性

• 对称性是奇偶性的推广.
问延
• 理解对称性的概念时,要注意数形结合.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LATEX 笔记) 2021 年暑假高三问哥 A+ 班讲义 3
问延炜


目录

3 函数的性质进阶 (二) 1
3.1 奇常函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2 周期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3.3 对称性与周期性的联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3.4 函数性质综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3.5 阅读与欣赏——两个周期函数的和依然是周期函数的充要条件 . . . . . . . . . . . . . . . . . . . . 7
3.6 问问心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3 函数的性质进阶 (二)
问延
3.1 奇常函数
例题 1 (2008 年福建) 函数 f (x) = x3 + sin x + 1 (x ∈ R),若 f (a) = 2,则 f (−a) =
A. 3 B. 0 C. −1 D. −2

解 B.

√  
例题 2 (2013 年辽宁文科) 已知函数 f (x) = ln 1 + 9x2 − 3x + 1,则 f (lg 2) + f lg 12 =
A. −1 B. 0 C. 1 D. 2

解 D.
√ 
函数 g(x) = ln 1 + 9x2 − 3x 是定义在 R 上的奇函数,所以对于任意的 x,都有

f (−x) + f (x) = 2.

又因为 lg 21 = − lg 2,所以  
1
f (lg 2) + f lg = f (lg 2) + f (− lg 2) = 2.
2

√ 
例题 3 (2018 年全国 3 卷文科) 已知函数 f (x) = 1 + ln 1 + x2 − x ,f (a) = 4,则 f (−a) = .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2.
根据题意,有
p 
f (a) = ln1 + a2 − a + 1,
p 
f (−a) = ln 1 + a2 + a + 1,

于是
f (a) + f (−a) = 2,


从而
f (−a) = −2.

例题 4 (2012 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科) 设函数

(x + 1)2 + sin x
f (x) =
x2 + 1

的最大值为 M ,最小值为 N ,则 M + N = .
问延
解 2.
由已知得
2x + sin x
f (x) = 1 + ,
x2 + 1
因此函数 f (x) 关于点 (0, 1) 中心对称,从而
M + N = 2.
y

(x+1)2 +sin x
f (x) = x2 +1

O x


|x|−sin x+1
例题 5 (2012 年东城二模) 函数 f (x) = |x|+1 (x ∈ R) 的最大值为 M ,最小值为 m,则 M + m 的值
为 .

解 2.

3.2 周期性
• 我们讨论函数的周期性时所涉及的函数,若没有特殊说明,其定义域均为 R.

• 熟悉常见表示函数周期性的等式,注意函数迭代技巧的运用.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 注意区分对称性和周期性的不同表达形式.

定义 6 对于函数 f (x),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 T ,使得定义域内的每一个 x 值,都满足

f (x + T ) = f (x),

那么函数 f (x) 就叫做周期函数,非零常数 T 叫做这个函数的周期.

定理 7 若 T 是函数 f (x) 的周期,那么取任意非零整数 n,nT 也是 f (x) 的周期.


定义 8 对于一个周期函数 f (x),如果在它的所有周期中存在一个最小的正数,那么这个最小正数就叫做它的最
小正周期.

定理 9 如果函数 f (x) 有最小正周期 T0 ,那么 f (x) 的任何周期都是 T0 的整数倍.

定理 10 若复合函数的最内层函数以 T 为周期,则整个复合函数也以 T 为周期.

例题 11 (2018 年江苏) 函数 f (x) 满足 f (x + 4) = f (x) (x ∈ R),且在区间 (−2, 2] 上,



cos πx , 0 < x ⩽ 2,
2
f (x) =
 x + 1 , −2 < x ⩽ 0,
2
问延
则 f (f (15)) 的值为 .


2
解 2 .
根据题意,有   √
1 π 2
f (f (15)) = f (f (−1)) = f = cos = .
2 4 2

3.3 对称性与周期性的联系
函数的“双对称性”可以推出函数的周期性.

定理 12 设 f (x) 是定义在 R 上的函数.

(1) 若函数 f (x) 的图象同时关于直线 x = a 和直线 x = b 对称,其中 a ̸= b,则 2|a − b| 是 f (x) 的一个周期;

a b

2|a − b| 2|a − b| 2|a − b|

(2) 若函数 f (x) 的图象同时关于点 (a, c) 和点 (b, c) 对称,其中 a ̸= b,则 2|a − b| 是 f (x) 的一个周期;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a b

2|a − b| 2|a − b| 2|a − b|


(3) 若函数 f (x) 的图象同时关于直线 x = a 和点 (b, c) 对称,其中 a ̸= b,则 4|a − b| 是 f (x) 的一个周期.

a b

4|a − b| 4|a − b| 4|a − b|


问延
证明 (1) 由条件可知,对任意 x ∈ R,均有

f (2a − x) = f (x), f (2b − x) = f (x),

因此

f [x + 2(a − b)] = f [2a − (2b − x)]


= f (2b − x)
= f (x),

故 2|a − b| 是 f (x) 的一个周期.


(2) 由条件可知,对任意 x ∈ R,均有

f (2a − x) + f (x) = 2c, f (2b − x) + f (x) = 2c,

因此

f [x + 2(a − b)] = f [2a − (2b − x)]


= 2c − f (2b − x)
= 2c − [2c − f (x)]
= f (x),

故 2|a − b| 是 f (x) 的一个周期.


(3) 由条件可知,对任意 x ∈ R,均有

f (2a − x) = f (x), f (2b − x) + f (x) = 2c,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因此

f [x + 2(a − b)] = f [2a − (2b − x)]


= f (2b − x)
= 2c − f (x),

进而

f [x + 4(a − b)] = f [(x + 2a − 2b) + 2(a − b)]


= 2c − f [x + 2(a − b)]
= 2c − [2c − f (x)]
= f (x),

故 4|a − b| 是 f (x) 的一个周期.


例题 13 (2014 年全国大纲卷文科) 奇函数 f (x) 的定义域为 R.若函数 f (x + 2) 为偶函数,且 f (1) = 1,则


f (8) + f (9) =
A. −2 B. −1 C. 0 D. 1
问延
解 D.
根据题意,函数 f (x) 关于点 (0, 0) 中心对称,同时关于直线 x = 2 轴对称,因而

f (x + 8) = f (x) =⇒ f (8) + f (9) = f (0) + f (1) = 0 + 1 = 1.

3.4 函数性质综合
例题 14 (2020 年全国 2 卷文科) 设函数 f (x) = x3 − 1
x3 ,则 f (x)
A. 是奇函数,且在 (0, +∞) 单调递增
B. 是奇函数,且在 (0, +∞) 单调递减
C. 是偶函数,且在 (0, +∞) 单调递增
D. 是偶函数,且在 (0, +∞) 单调递减

解 A.
函数 f (x) 的定义域为 (−∞, 0) ∪ (0, +∞),且恒有 f (−x) = −f (x),因此 f (x) 是奇函数.
当 x > 0 时,y = x3 和 y = − x13 均为单调递增函数,因此 f (x) 在 (0, +∞) 单调递增.

例题 15 (2017 年北京) 已知函数 f (x) = 3x − 1


3x ,则 f (x)
A. 是奇函数,且在 R 上是增函数 B. 是偶函数,且在 R 上是增函数
C. 是奇函数,且在 R 上是减函数 D. 是偶函数,且在 R 上是减函数

解 A.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例题 16 (2017 年全国 1 卷) 函数 f (x) 在 (−∞, +∞) 单调递减,且为奇函数,若 f (1) = −1,则满足

−1 ⩽ f (x − 2) ⩽ 1

的 x 的取值范围是
A. [−2, 2] B. [−1, 1] C. [0, 4] D. [1, 3]

解 D.
因为 f (x) 为奇函数,f (1) = −1,所以 f (−1) = 1,从而


−1 ⩽ f (x − 2) ⩽ 1 ⇐⇒ f (1) ⩽ f (x − 2) ⩽ f (−1),

又 f (x) 在 R 上为减函数,所以
1 ⩾ x − 2 ⩾ −1,

即 1 ⩽ x ⩽ 3.

例题 17 (2015 年全国 2 卷文科) 设函数 f (x) = ln(1 + |x|) − 1


1+x2 ,则使得 f (x) > f (2x − 1) 成立的 x 的取值
范围是
 
A. 1
3, 1 B. −∞, 13 ∪ (1, +∞)
  
问延
C. − 13 , 13 D. −∞, − 13 ∪ 13 , +∞

解 A.
f (x) 是偶函数,且在 [0, +∞) 单调递增,于是

1
f (x) > f (2x − 1) ⇐⇒ |x| > |2x − 1| ⇐⇒ x2 > (2x − 1)2 ⇐⇒ < x < 1.
3



例题 18 (2017 年全国 3 卷) 已知函数 f (x) = x2 − 2x + a ex−1 + e−x+1 有唯一零点,则 a =
A. − 21 B. 1
3 C. 1
2 D. 1

解 C.
因为函数  
f (x) = (x − 1)2 + a ex−1 + e−(x−1) − 1

的图象关于直线 x = 1 轴对称,所以由函数 f (x) 有唯一零点可知,

1
f (1) = 0 ⇐⇒ 2a − 1 = 0 ⇐⇒ a = .
2

另一方面,若 a = 12 ,则当 x > 1 时,

1  x−1 
f ′ (x) = 2(x − 1) + e − e−(x−1) > 0,
2

因此 f (x) 在 (−∞, 1) 单调递减,在 (1, +∞) 单调递增,而 f (1) = 0,满足题意.


综上所述,a = 21 .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例题 19 若关于 x 的方程 2|x−1| + a cos(1 − x) = 0 只有一个实数解,则实数 a 的值


A. 等于 −1 B. 等于 1 C. 等于 2 D. 不唯一

解 A.
设 f (x) = 2|x−1| + a cos(x − 1).因为函数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 x = 1 轴对称,所以由函数 f (x) 有唯一零点可
知,
f (1) = 0 ⇐⇒ 1 + a = 0 ⇐⇒ a = −1.

另一方面,若 a = −1,则


f (x) = 2|x−1| − cos(x − 1) ⩾ 20 − 1 = 0,

等号当且仅当 x = 1 时取得,因此题中方程只有一个实数解,满足题意.
综上所述,a = −1.

3.5 阅读与欣赏——两个周期函数的和依然是周期函数的充要条件
引理 20 若 f (x) 是定义在实数集 R 上的连续周期函数,则 f (x) 或为常值函数或有最小正周期.

证明 用反证法.
若 f (x) 既不是常值函数,也没有最小正周期,由于 f (x) 连续,所以任取 ε > 0,存在 δ > 0,只要 |x′ − 0| < δ,
问延
就有 |f (x′ ) − f (0)| < ε.由于 f (x) 没有最小正周期,故存在 f (x) 的一个周期 0 < T < δ.
对于任意实数 x,存在整数 n,使得 x = nT + τ ,其中 0 ⩽ τ < T .由于 |τ − 0| < δ,所以

|f (x) − f (0)| = |f (τ ) − f (0)| < ε.

由 ε 和 x 的任意性可知,f (x) ≡ f (0),这与 f (x) 不是常值函数矛盾.


故引理得证.

引理 21 已知定义在 R 上的函数 f (x) 与 g(x) 均为周期函数,若对于任意实数 a,相应的函数 ha (x) = f (x +


a) − f (x) 或为常值函数或有最小正周期,且 f (x) 与 g(x) 中至少有一个有界,则 f (x) + g(x) 为周期函数的充
要条件是 f (x) 与 g(x) 有可公度之周期 (即 f (x) 与 g(x) 的周期之比为有理数).

证明 充分性显然.
下面用反证法来证明必要性.
若 f (x) 和 g(x) 无可公度之周期,但存在 t > 0,使得对任意实数 x,均有

f (x + t) + g(x + t) = f (x) + g(x),


f (x + t) − f (x) = g(x) − g(x + t).

考虑函数
ht (x) = f (x + t) − f (x) = g(x) − g(x + t),

由引理条件,ht (x) 或为常值函数或有最小正周期.


情形一 ht (x) 为常值函数.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若 ht (x) = f (x + t) − f (x) = g(x) − g(x + t) = 0,则 t 即为 f (x) 和 g(x) 的公共周期,与 f (x) 和 g(x) 无可公
度之周期的假设矛盾.
若 ht (x) = C ̸= 0,且 f (x) 有界1 ,则对于任意 x = x0 ,有

h (x0 ) = f (x0 + t) − f (x0 ) = C,


h (x0 + t) = f (x0 + 2t) − f (x0 + t) = C,
..
.
h [x0 + (n − 1)t] = f (x0 + nt) − f [x0 + (n − 1)t] = C,


将以上 n 个等式两边分别相加,得
f (x0 + nt) − f (x0 ) = nC,


|f (x0 + nt)| ⩾ n|C| − |f (x0 )| ,

所以当 n → +∞ 时,有
|f (x0 + nt)| → +∞,

与 f (x) 有界的假设矛盾.
因此 ht (x) 不可能为常值函数.
情形二 ht (x) 有最小正周期 t0 .
问延
分别取 f (x) 的一个周期 t1 ,g(x) 的一个周期 t2 ,则 t1 与 t2 也是 ht (x) 的周期,故有

t1 = m1 t0 , t2 = m2 t0 , m1 , m2 ∈ Z,

于是 t1
t2 = m1
m2 ∈ Q,与 f (x) 和 g(x) 无可公度之周期的假设矛盾.
因此 ht (x) 不可能有最小正周期.
综合情形一与情形二可知引理成立.

定理 22 已知定义在 R 上的函数 f (x) 与 g(x) 均为周期函数,且 f (x) 在 R 上连续,则 f (x) + g(x) 为周期函
数的充要条件是 f (x) 和 g(x) 有可公度之周期.

证明 充分性显然.
下面来证明必要性.
因为连续的周期函数必有界,故 f (x) 有界.此外,对于任意实数 a,函数

ha (x) = f (x + a) − f (x)

均连续,故由引理 20 可知,ha (x) 或为常值函数或有最小正周期,因此由引理 21 可知,定理成立.


定理 23 设连续周期函数 f1 和 f2 在 D 上分别有最小正周期 T1 和 T2 ,那么


T1
(1) 函数 f = f1 + f2 为周期函数的充要条件是 T2 为有理数;

(2) 设 T1
T2 = q
p 为既约分数,如果 f 有最小正周期 T ,则 T ⩽ pT1 .
1若 g(x) 有界,证明完全一样.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3.6 问问心诀
1. 奇常函数

• 奇常函数的本质是考查函数的对称性,如果我们能洞穿命题意图,自然可以在考场上举重若轻、手到
擒来.
• 学习要有体系:原理、题型、方法、拓展,一个都不能少.

2. 周期性


• 熟悉常见表示函数周期性的等式,注意函数迭代技巧的运用.
• 注意区分对称性和周期性的不同表达形式.

3. 对称性与周期性的联系

• 函数的“双对称性”可以推出函数的周期性.
• 数形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记忆.

4. 函数性质综合

• 单调性结合奇偶性,是高考的大热考点.
• 学会观察和转化,一个复杂的函数表达式,如果能看出结构上的特别之处 (比如对称性),往往能出奇
问延
制胜.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LATEX 笔记) 2021 年暑假高三问哥 A+ 班讲义 4
问延炜

目录

4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与幂函数 2
4.1 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4.1.1 整数指数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4.1.2 分数指数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4.1.3 有理指数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4.1.4 实数指数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4.2 指数函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4.2.1 指数函数的定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4.2.2 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4.3 对数及其运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4.3.1 对数的概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4.3.2 对数的性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4.3.3 常用对数与自然对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4.3.4 积、商、幂的对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4.3.5 换底公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4.4 对数函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4.4.1 对数函数的定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4.4.2 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4.4.3 与对数函数相关的复合函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4.5 阅读与欣赏——幂函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4.5.1 幂函数的定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4.5.2 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4.6 阅读与欣赏——关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幂函数定义的一点说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4.7 阅读与欣赏——对数的功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4.8 阅读与欣赏——反函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4.8.1 反函数的概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4.8.2 同底的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4.8.3 思考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4.9 阅读与欣赏——同底数的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图象交点的个数 . . . . . . . . . . . . . . . . . . . . 18
4.9.1 方法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4.9.1.1 u = x 时的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4.9.1.2 u ̸= x 时的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4.9.2 方法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4.9.2.1 u = x 时的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4.9.2.2 u ̸= x 时的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4.9.3 综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4.10 问问心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4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与幂函数
• 基本初等函数有以下六个:常值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

• 由基本初等函数经过有限次四则运算与复合运算所得到的函数,统称为初等函数.


• 初等函数具有良好的性质,比如在它有定义的区间上连续、任意阶可导等.

4.1 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
4.1.1 整数指数幂

1. 正整数指数幂的定义.

2. 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设 a ∈ R,m, n ∈ N∗ ,则

(1) am · an = am+n ;
am
(2) an = am−n (m > n, a ̸= 0);
n
(3) (am ) = amn ;
问延
(4) (ab)m = am bm .

3. 整数指数幂的定义.

(1) a0 = 1 (a ̸= 0);
(2) a−n = 1
an (n ∈ N∗ , a ̸= 0).

4.1.2 分数指数幂

定义 1 如果存在实数 x,使得 xn = a (a ∈ R, n > 1, n ∈ N∗ ),则 x 叫做 a 的 n 次方根.求 a 的 n 次方根,叫


做把 a 开 n 次方,称作开方运算.
√ √
• 正数 a 的偶次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分别表示为 n
a, − n a;负数的偶次方根在实数范围内不存
在.

• 正数的奇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奇次方根是一个负数,都表示为 n
a.

• 0 的任何次方根都是 0,记作 n 0 = 0.

定义 2 若 m, n ∈ N∗ , m
n 为既约分数,实数 a > 0,则分数指数幂可以定义为

√ √ m √ 1
= n am , a− n = m .
1 m m
n n
an = a, a n = a
an

• 为避免讨论,接下来如不特别说明,我们约定底数大于零.
2
例题 3 (2020 年江苏) 已知 y = f (x) 是奇函数,当 x ⩾ 0 时,f (x) = x 3 ,则 f (−8) 的值是 .

解 −4.
2
f (−8) = −f (8) = −8 3 = −4.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4.1.3 有理指数幂

至此,我们已经把整数指数幂推广到有理指数幂.设 a > 0, b > 0,对任意有理数 α, β,有

aα aβ = aα+β ,

= aα−β ,

β
(aα ) = aαβ ,
α
(ab) = aα bα .


4.1.4 实数指数幂

• 一般地,当 a > 0,α 为任意实数值时,实数指数幂 aα 都是有意义的.

• 设 a > 0, b > 0,对任意实数 α, β,有

aα aβ = aα+β ,

= aα−β ,

β
(aα ) = aαβ ,
α
(ab) = aα bα .
问延
4.2 指数函数
4.2.1 指数函数的定义

定义 4 函数 f (x) = ax (a > 0, a ̸= 1) 叫做指数函数.

4.2.2 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 R,值域为 (0, +∞).当 a > 1 时,指数函数在 R 上单调递增;当 0 < a < 1 时,指数函
数在 R 上单调递减;指数函数的图象恒过定点 (0, 1),x 轴是它的一条渐近线,如图:
y y

a>1 0<a<1

1 1

O x O x

指数函数 y = ax

例题 5 (2020 年北京) 已知函数 f (x) = 2x − x − 1,则不等式 f (x) > 0 的解集是


A. (−1, 1) B. (−∞, −1) ∪ (1, +∞)
C. (0, 1) D. (−∞, 0) ∪ (1, +∞)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D.
考虑直线 y = x + 1 与函数 y = 2x 的图象的位置关系,它们交于 (0, 1) 和 (1, 2),且函数 y = 2x 的图象下凸,
所求解集为 (−∞, 0) ∪ (1, +∞).

例题 6 (2017 年山东) 若函数 ex f (x) 在 f (x) 的定义域上单调递增,则称函数 f (x) 具有 M 性质,其中 e =


2.71828 · · · 是自然对数的底数.给出下列函数:
¬ f (x) = 2−x ;
­ f (x) = 3−x ;


® f (x) = x3 ;
¯ f (x) = x2 + 2,
其中所有具有 M 性质的函数的序号为 .

解 ¬¯.

e x
¬ 对于函数 f (x) = 2−x ,有 ex f (x) = 在 R 上单调递增;
−x
2

e x
­ 对于函数 f (x) = 3 ,有 e f (x) =
x
3 在 R 上单调递减;
® 对于函数 f (x) = x ,有 3

′ 
(ex f (x)) = ex x3 + 3x2 = ex · x2 (x + 3) ,
问延
因此在 (−∞, −3) 上,函数 ex f (x) 单调递减;
¯ 对于函数 f (x) = x2 + 2,有

′   
(ex f (x)) = ex x2 + 2 + 2x = ex (x + 1)2 + 1 > 0,

因此函数 ex f (x) 在 R 上单调递增.


综上所述,具有 M 性质的函数的序号是¬¯.

4.3 对数及其运算
4.3.1 对数的概念

定义 7 指数式 ab = N 中的幂指数 b,又叫做以 a 为底 N 的对数,记作 b = loga N (a > 0, a ̸= 1).其中,a 叫


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

• 实质上,对数表达式 b = loga N (a > 0, a ̸= 1),不过是指数式 ab = N 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4.3.2 对数的性质

1. 对数恒等式:aloga N = N .

2. 0 和负数没有对数.

3. loga 1 = 0.

4. loga a = 1.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4.3.3 常用对数与自然对数

定义 8 以 10 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为了简便,通常把 log10 N 记作 lg N .

定义 9 在科学技术中,常常使用以无理数 e = 2.71828 · · · 为底的对数.以 e 为底的对数叫做自然对数,loge N


通常记作 ln N .

4.3.4 积、商、幂的对数

定理 10 设 a > 0 且 a ̸= 1,M > 0,N > 0,α ∈ R,则


(1) loga (M N ) = loga M + loga N ;

(2) loga MN = loga M − loga N ;
(3) loga M α = α loga M .

证明 令 x = loga M ,y = loga N ,则 M = ax ,N = ay .
(1) 因为
M · N = ax · ay = ax+y ,

所以
loga (M · N ) = x + y = loga M + loga N.

(2) 因为
M ax
= y = ax−y ,
问延
N a
所以
M
loga = x − y = loga M − loga N.
N
(3) 因为
α
M α = (ax ) = aαx ,

所以
loga M α = αx = α loga M.

4.3.5 换底公式
loga N
1. logb N = loga b .

β
2. logaα bβ = α loga b.

3. loga b · logb a = 1.

证明 令 x = loga N ,y = logb a,由对数的定义知 N = ax ,a = by ,从而有 N = (by )x = bxy ,所以

xy = logb N = loga N · logb a,

换底公式得证.其余两条公式的证明类似,略去.

例题 11 (2020 年全国 1 卷文科) 设 alog3 4 = 2,则 4−a =


1 1 1 1
A. 16 B. 9 C. 8 D. 6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B.
根据题意,有 a = 2log4 3 = log4 9,于是
1 1
4−a = = .
4a 9

例题 12 (2019 年北京) 在天文学中,天体的明暗程度可以用星等或亮度来描述.两颗星的星等与亮度满足

5 E1
m2 − m1 = lg ,
2 E2


其中星等为 mk 的星的亮度为 Ek (k = 1, 2).已知太阳的星等是 −26.7,天狼星的星等是 −1.45,则太阳与天狼
星的亮度的比值为
A. 1010.1 B. 10.1 C. lg 10.1 D. 10−10.1

解 A.
设太阳和天狼星的亮度分别为 E1 , E2 ,根据题意,有

5 E1 E1 E1
(−1.45) − (−26.7) = lg =⇒ lg = 10.1 =⇒ = 1010.1 .
2 E2 E2 E2


问延
4.4 对数函数
4.4.1 对数函数的定义

定义 13 函数 y = loga x (a > 0, a ̸= 1) 叫做对数函数.

4.4.2 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 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 (0, +∞),值域为 R.对数函数的图象恒过定点 (1, 0),以 y 轴为渐近线.

2. 当 a > 1 时,对数函数在 (0, +∞) 上单调递增,图象上凹;当 0 < a < 1 时,对数函数在 (0, +∞) 上单调
递减,图象下凸.
y y

a>1
0<a<1

O 1 x O 1 x

对数函数 y = loga x

1
例题 14 (2020 年北京) 函数 f (x) = x+1 + ln x 的定义域是 .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0, +∞).

例题 15 (2020 年全国 2 卷) 若 2x − 2y < 3−x − 3−y ,则


A. ln(y − x + 1) > 0 B. ln(y − x + 1) < 0 C. ln |x − y| > 0 D. ln |x − y| < 0

解 A.
根据题意,有


2x − 2y < 3−x − 3−y ⇐⇒ 2x − 3−x < 2y − 3−y ,

注意到函数 f (t) = 2t − 3−t 为 R 上的单调递增函数,于是题中条件等价于 x < y,也即 y − x > 0,因此选项


A 正确.

例题 16 (2020 年全国 1 卷) 若 2a + log2 a = 4b + 2log4 b,则


A. a > 2b B. a < 2b C. a > b2 D. a < b2

解 B.
令 f (x) = 2x + log2 x,则 f (x) 是 (0, +∞) 上的增函数.根据题意,有
问延
f (a) = 2a + log2 a = 22b + log2 b < 22b + log2 2b = f (2b) =⇒ a < 2b.

事实上,有 b < a < 2b.当 a, b 很大时,指数函数部分处于主导地位;当 a, b 很小时,对数函数部分处于主导


地位.因此当 b → +∞ 时,a → 2b;当 b → 0 时,a → b.这样就否定了选项 C 和 D.
当然,也可以取具体的特殊值进行计算,从而排除选项 C 和 D:
当 b = 2 时,
2a + log2 a = 17,

从而 3 < a < 4 = b2 ,排除选项 C;


当 b = 1 时,
2a + log2 a = 4,

从而 b2 = 1 < a < 2,排除选项 D.


1
注 考察 g(x) = x + x 的图象,有类似的现象.

例题 17 (2019 年全国 1 卷) 已知 a = log2 0.2,b = 20.2 ,c = 0.20.3 ,则


A. a < b < c B. a < c < b C. c < a < b D. b < c < a

解 B.
a < 0 < c < 1 < b.

例题 18 (2017 年全国 1 卷) 设 x, y, z 为正数,且 2x = 3y = 5z ,则


A. 2x < 3y < 5z B. 5z < 2x < 3y C. 3y < 5z < 2x D. 3y < 2x < 5z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D.
方法一 令 2x = 3y = 5z = k > 1,则

x = log2 k, y = log3 k, z = log5 k,

进而
2 ln k 3 ln k 5 ln k
2x = , 3y = , 5z = .
ln 2 ln 3 ln 5
2 3 5
因为 ln k > 0,所以只需比较三个正数 ln 2 , ln 3 , ln 5 的大小.


ln x
令 f (x) = x ,求导可得
5 4 2 3
0< < = < ,
ln 5 ln 4 ln 2 ln 3
从而 3y < 2x < 5z.
y

ln x
f (x) = x
1
e

O 1 e x
问延
方法二 令 2x = 3y = 5z = k > 1,则

x = log2 k, y = log3 k, z = log5 k,

所以
2x 2 lg k lg 3 lg 9
= · = > 1,
3y lg 2 3 lg k lg 8
故 2x > 3y;同理
2x 2 lg k lg 5 lg 25
= · = < 1,
5z lg 2 5 lg k lg 32
故 2x < 5z.
综上所述,3y < 2x < 5z.
方法三 根据题意,有 √ 2x  √ 3y  √ 5z
3 5
2 = 3 = 5 ,
√ √ √
于是本质即比较 2, 3 3, 5 5 的大小.由于
√ 6  √ 6 √ √ 
=⇒ 2 < 3,

3 3
2 =8<9= 3 √
3
√ √
5
√ 10  √ 10 √ √ 
=⇒ 3 > 2 > 5,
=⇒ 2 > 5,
5 5
2 = 32 > 25 = 5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于是
3y < 2x < 5z.

4.4.3 与对数函数相关的复合函数

例题 19 (2014 年天津) 函数 f (x) = log 12 x2 − 4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A. (0, +∞) B. (−∞, 0) C. (2, +∞) D. (−∞, −2)


解 D.
由 x − 4 > 0,解得 x < −2 或 x > 2.由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知 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 −2).
2

注 本题考查复合函数单调性“同增异减”的法则,但需注意函数的定义域.


例题 20 (2020 年全国新课标 2 卷) 已知函数 f (x) = lg x2 − 4x − 5 在 (a, +∞) 上单调递增,则 a 的取值范
围是
A. (2, +∞) B. [2, +∞) C. (5, +∞) D. [5, +∞)

解 D.
问延
f (x) 在 (−∞, −1) 上单调递减,在 (5, +∞) 上单调递增,于是 a 的取值范围是 [5, +∞).

例题 21 (2020 年全国 2 卷) 设函数 f (x) = ln |2x + 1| − ln |2x − 1|,则 f (x)



A. 是偶函数,且在 12 , +∞ 单调递增

B. 是奇函数,且在 − 12 , 12 单调递减

C. 是偶函数,且在 −∞, − 21 单调递增

D. 是奇函数,且在 −∞, − 12 单调递减

解 D.

函数 f (x) 的定义域为 x ∈ R x ̸= ± 12 ,关于原点对称.又函数 f (x) = ln |1 + 2x| − ln |1 − 2x|,也即

f (x) = g(x) − g(−x),

其中 g(x) = ln |1 + 2x|,因此 f (x) 为奇函数.


当 x < − 21 时,有  
2
f (x) = ln 1 + ,
2x − 1
 
因此 f (x) 在 −∞, − 21 上和 1
2 , +∞ 上均单调递减.
当 − 12 <x< 1
2 时,有  
2
f (x) = ln −1 + ,
1 − 2x

于是 f (x) 在 − 12 , 12 上单调递增.
注 也可以直接由定义论证 f (x) 是奇函数,利用导数研究 f (x) 的单调区间.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4.5 阅读与欣赏——幂函数
注 幂函数虽然教材中有,但并非重难点;虽然在高考范围内,但要求很低.因此咱们的讲义里面没有专门讨论
幂函数.问哥把相关的内容放在这里,供有兴趣的同学参考.

4.5.1 幂函数的定义

定义 22 函数 f (x) = xα (α ∈ R) 叫做幂函数.

4.5.2 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幂函数随着 α 的取值不同,它们的定义域、性质和图象也不尽相同.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的性质:

1. 所有的幂函数在 (0, +∞) 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通过点 (1, 1).

2. 如果 α > 0,则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 (0, +∞) 上是增函数.

3. 如果 α < 0,则幂函数在区间 (0, +∞) 上是减函数,并且在第一象限内,图象以 x 轴和 y 轴为渐近线.

画出一些幂函数的图象如下:
y
y = x5
9
y = x4
问延
8
y = x5

5
y = x7

1 y = x− 7
1

y = x− 2
3

O 1 x

幂函数 y = xα

例题 23 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y = x,y = x2 ,y = x3 ,y = x 2 ,y = x−1 .


1

例题 24 已知幂函数 y = xα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如图所示,且 α 的值分别为

1
−1, 1, , 2,
2

则相应于曲线 C1 , C2 , C3 , C4 的 α 的值依次为 .

10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y
C1 C2

C3

1
C4
O 1 x


解 2, 1, 12 , −1.


例题 25 (2018 年上海) 已知 α ∈ −2, −1, − 21 , 12 , 1, 2, 3 ,若幂函数 f (x) = xα 为奇函数,且在 (0, +∞) 上递
减,则 α = .

解 −1.

例题 26 (2017 年上海) 已知四个函数:


¬ y = −x;
­ y = − x1 ;
问延
® y = x3 ;
1
¯ y = x2 .
从中任选 2 个,则事件“所选 2 个函数的图象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的概率为 .

1
解 3.
结合幂函数的性质,画出函数图象,如图.
y


y= x

y = − x1

O x

y = x3

y = −x

从 4 个函数中任选两个共有 C24 = 6 种方法,由上图可知仅有一个交点的共有 2 对,故对应的概率为 13 .


11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例题 27 (2007 年山东) 设 α ∈ −1, 1, 12 , 3 ,则使函数 y = xα 的定义域为 R 且为奇函数的所有 α 值为
A. 1, 3 B. −1, 1 C. −1, 3 D. −1, 1, 3

解 A.

例题 28 可导函数 f (x) 在 x0 附近一点 x 的函数值,可用如下方法求其近似值:

f (x) ≈ f (x0 ) + f ′ (x0 )(x − x0 ).



利用这一方法,m = 3.998 的近似值
A. 大于 m B. 等于 m
C. 小于 m D. 与 m 的大小关系无法确定

解 A.

4.6 阅读与欣赏——关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幂函数定义的一点说明
现行的高中数学人教版教材中,不管是 A 版还是 B 版,都对底数 a > 0 时的分数指数幂定义如下:
问延
定义 29 若 m, n ∈ N∗ , m
n 为既约分数,实数 a > 0,则分数指数幂可以定义为

√ √ m √ 1
a, a n = n a = n am , a− n = m .
1 m m
n
an =
an

如果底数 a < 0 呢?此时分数指数幂是否还用根式来定义呢?


下面问哥用复变函数的相关知识给出解答.

定义 30 对于任意的复数 z = x + iy (x ∈ R, y ∈ R),定义

ez = ex (cos y + i sin y) .

定义 31 对于任意的复数 z = x + iy (x ∈ R, y ∈ R),将满足 ew = z 的复数 w 称为 z 的对数,记作 Log z.

定义 32 对于任意的复数 z, α,定义
z α = eα Log z .
118
例题 33 求 (−3) 221 的值.
118 118
解 根据定义 32,(−3) 221 = e 221 Log (−3) .设 Log (−3) = w = x + iy (x ∈ R, y ∈ R),则

ex+iy = ex (cos y + i sin y) = −3 = 3 (cos π + i sin π) ,

故 Log (−3) = w = ln 3 + i(2k + 1)π,其中 k ∈ Z,因此

118 118
(−3) 221 = e 221 Log (−3)
118 118(2k+1)π
= 3 221 · ei 221
 
118 118(2k + 1)π 118(2k + 1)π
=3 221 cos + i sin ,
221 221

12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118
其中 k ∈ Z.考虑到三角函数的周期性,(−3) 221 的值共有 221 个值,分别是
 
118 118(2k + 1)π 118(2k + 1)π
3 221 cos + i sin
221 221

当 k = 0, 1, 2, · · · , 220 时候的值.其中 k = 110 时,对应的值为实数,其他的值均为虚数.



2
例题 34 求 (−3) 3 的值.


解 类似于例题 33,可得
 
2 2 2(2k + 1)π 2(2k + 1)π
(−3) = 3 3 3 cos + i sin ,
3 3
2
其中 k ∈ Z.考虑到三角函数的周期性,(−3) 3 的值共有 3 个值,分别是
      
2 2π 2π 2 2 2π
2 2π
3 3 cos + i sin , 3 (cos 2π + i sin 2π) = 3 , 3 cos −
3 3 3 + i sin − ,
3 3 3 3
2
其中 3 3 为实数,另外的 2 个值均为虚数.

问延
4.7 阅读与欣赏——对数的功绩
早在公元前 200 多年,阿基米德就注意到 1, 10, 102 , 103 , · · · 与 0, 1, 2, 3, · · · 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是关于对数的
原始思想.到 17 世纪初叶,商业、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天文学、力学等学科的发展,在航海、天文观测、透镜设
计和抛物体运动等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大量极其繁杂的计算,耗去了科技人员的大量时间.提高计算效率成了
当务之急.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 (Napier) 在 1594 年产生了把乘除运算归结为加减运算的想法,经过研究他发
现了对数,揭示了对数的理论,并认识到对数的广泛应用在于提供对数表.
三百年来,世界科技界一直把对数作为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把科学家们从繁杂的计算里解放出来,为人类劳动
生产率的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8 世纪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评价对数“以缩短计算时间的方式延
长了天文学家的寿命”
,伽利略甚至说:“给我空间、时间以及对数,我即可创造一个宇宙.”
20 世纪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使得对数在简化计算方面的作用大为削弱.但是,经过几代数学家的耕耘,对数
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计算技术,它已经成为了数学的一个基础内容,与各个数学领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
别的学科里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下面我们看几个例子.

1. pH = − lg [H+ ].

2. 里氏震级是地震波最大振幅的常用对数,并选择距震中 100 千米的距离为标准,规定这个距离处地震仪记


录到的最大振幅为 1 微米时地震为 0 级.而在这一距离处测量的地震波的最大振幅为 A 微米时,震级为
M = lg A.里氏震级每上升 1 级,地震仪的振幅就增大 10 倍,而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增加约 30 倍.

3. 我们把听觉阈 20 微帕作为参考声压值,并定义这一声压级为 0 分贝.假设量度到的声压为 A (单位:微


A
帕),则声压级 M (单位:分贝) 定义为 M = 20 lg 20 .

4.8 阅读与欣赏——反函数
4.8.1 反函数的概念

定义 35 当一个函数是一一映射时,可以把这个函数的因变量作为一个新的函数的自变量,而把这个函数的自
变量作为新的函数的因变量.我们称这两个函数互为反函数.函数 y = f (x) 的反函数通常用 y = f −1 (x) 表示.

13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例题 36“映射 f 可逆”是“映射 f 为双射”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 C.

例题 37“函数 f (x) 在其定义域上单调”是“函数 f (x) 存在反函数”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 A.

例题 38 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1) f (x) = 3x;
(2) f (x) = 2x ;
(3) f (x) = ln x;
ex −e−x
(4) f (x) = 2 ;
问延
ex +e−x
(5) f (x) = 2 (x ⩾ 0);
ex −e−x
(6) f (x) = ex +e−x .

解 (1) f −1 (x) = x3 ;
(2) f −1 (x) = log2 x;
(3) f −1 (x) = ex ;
√ 
(4) f −1 (x) = ln x2 + 1 + x ;
√ 
(5) f −1 (x) = ln x2 − 1 + x ;
(6) f −1 (x) = 1
2
1+x
ln 1−x .

例题 39 (2020 年上海) 已知函数 f (x) = x3 ,则 f −1 (x) = .

1
解 x3 .

定理 40 若一个函数存在反函数,则

(1) 原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分别对应反函数的值域与定义域;

(2) 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 y = x 对称;

(3) 原函数与反函数在对应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同;

(4)“原函数是奇函数”的充要条件为“反函数是奇函数”.

2x −1

例题 41 (2008 年上交) 若 f (x) = 2x +1 ,g(x) = f −1 (x),则 g 3
5 = .

14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2.
由题意知,
1+y
g(x) = log2 ,
1−y
3
将 5 代入计算即得  
3
g = 2.
5

例题 42 (2014 年全国大纲卷) 函数 y = f (x) 的图象与函数 y = g(x) 的图象关于直线 x + y = 0 对称,则函数


y = f (x) 的反函数是
A. y = g(x) B. y = g(−x) C. y = −g(x) D. y = −g(−x)

解 D.
设函数 y = f (x) 的反函数图象上任意一点 P (x0 , y0 ),点 P 关于直线 y = x 的对称点为 P1 (y0 , x0 ) 且 P1 在函
数 y = f (x) 的图象上,而点 P1 关于直线 x + y = 0 的对称点为 P2 (−x0 , −y0 ) 且 P2 在函数 y = g(x) 的图象
上,因此 −y0 = g(−x0 ),即 y0 = −g(−x0 ),因此 y = −g(−x) 为函数 y = f (x) 的反函数.
y y=x
P2
问延
P1
O
x

P
y = −x

4.8.2 同底的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

定理 43 同底的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它们图象关于直线 y = x 对称.

例题 44 (2013 年复旦) 方程 ex = 4 − x 的解为 x1 ,ln x = 4 − x 的解为 x2 ,则 x1 + x2 = .

解 4.

例题 45 (2017 年 5 月北大 U-Test 测试) 若 x1 是方程

xex = e2

的解,x2 是方程
x ln x = e2

的解,则 x1 x2 =
A. 1 B. e C. e2 D. e4

15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C.
e2
方法一 考虑到 x1 , x2 分别是函数 y = ex 和函数 y = ln x 与函数 y = x 的公共点 A, B 的横坐标.而 A, B 关
e2
于直线 y = x 对称,点 (x1 , x2 ) 在反比例函数 y = x 的图象上,因此 x1 x2 = e2 .

y y = ex

y=x
x2 A


y = ln x
B
x1
e2
y= x

O x1 x2 x

方法二 根据指对关系,令 ln x2 = t,则 x2 = et ,代入方程 x ln x = e2 ,得

tet = e2 ,
问延
进而结合函数 y = xex 的单调性,可知 t = x1 ,所以

x1 x2 = tet = e2 .

方法三 结合函数 y = xex 与 y = x ln x 的单调性,由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可知

1 < x1 < 2,
e < x 2 < e2 .

由不等式的性质,得
e < x1 x2 < 2e2 ,

进而结合选项可知 x1 x2 = e2 .

例题 46 (2009 年辽宁) 若 x1 满足 2x + 2x = 5,x2 满足 2x + 2 log2 (x − 1) = 5,则 x1 + x2 =


5 7
A. 2 B. 3 C. 2 D. 4

解 C.
由题意可知, 
 3
(x1 − 1) + 2x1 −1 = ,
2

(x2 − 1) + log (x2 − 1) = 3 .
2
2
设 x1 − 1 = t1 ,x2 − t = t2 ,则 
 3
2t1 = − t1 ,
2

log t2 = 3 − t2 ,
2
2

16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于是 t1 , t2 分别为函数 y = 2t 和函数 y = log2 t 的图象与直线 y = 3


2 − t 的公共点的横坐标,如图.

y y = 2t
y=t

M
y = log2 t

N
O t


y= 3
2 −t

由互为反函数的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图象的对称性可得 M, N 关于直线 y = t 对称,进而可知 M, N 关于直



2 − t 的公共点 4 , 4 对称,因此
3 3 3
线y=t与y=

3 7
t1 + t2 = =⇒ x1 + x2 = .
2 2


问延
例题 47 已知 a > 0 且 a ̸= 1,则函数 y = ax 与函数 y = loga x 的图象有几个交点?

解 很有趣,难度又很大,结果还很出人意料.感兴趣的同学请参考问哥讲义之 4.9 节.

4.8.3 思考题

例题 48 (2009 年中科大) 函数 f (x) 的图象为折线 ABC,已知 A(−3, 0),B(−2, 2),C(0, 3),则 f (x) 的反函
数是 f −1 (x) =
 x
2x − 3, x ∈ [0, 2],  − 3, x ∈ [0, 2],
A. 1 B. 2
 (x − 3), x ∈ (2, 3]. 
2(x − 3), x ∈ (2, 3].
2 x
2x + 6, x ∈ [0, 2],  + 1, x ∈ [0, 2],
C. D. 2
− 1 x + 3, x ∈ (2, 3]. 
2(x − 1), x ∈ (2, 3].
2

解 B.
函数 f (x) 的反函数 f −1 (x) 的图象为 A1 (0, −3),B1 (2, −2),C1 (3, 0) 三点构成的折线,其解析式为
x
 − 3, x ∈ [0, 2],
f −1 (x) = 2

2(x − 3), x ∈ (2, 3].

例题 49 求函数 f (x) = x2 + 4 (x ⩾ 0) 的反函数.

17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函数 y = x2 + 4 (x ⩾ 0) 的反函数是

x = y 2 + 4 (y ⩾ 0),


即y= x − 4,故所求反函数为

y = f −1 (x) = x − 4.

注 在一元函数的反函数存在的前提下,求反函数的解析式只需将 x, y 互换即可,接下来一般还需要反解出 y
关于 x 的显式表达式.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变量的取值范围.


例题 50 (2010 年“希望杯”高一) 函数
f (x) = log2 x + 3,

其中 x ∈ [1, +∞),则 f −1 (x) 的定义域是 .

解 [3, +∞).
−1
f (x) 的定义域即函数 f (x) 的值域 [3, +∞).

例题 51 (2015 年全国联赛辽宁预赛) 已知实数 a, b 满足


问延
a + lg a = 10,
b + 10b = 10,

则 lg (a + b) = .

解 1.

4.9 阅读与欣赏——同底数的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图象交点的个数
当 a > 0 且 a ̸= 1 时,函数 y = ax 与函数 y = loga x 的图象有几个交点?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问题,结果也比
较出人意料.设
ax = loga x = u, (1)

下面我们来讨论该方程解的个数.

4.9.1 方法一

因为函数 y = ax 与 y = loga x 的图象关于直线 y = x 对称,所以它们的公共点有两类,第一类在直线 y = x 上,


即指数函数 y = ax 与对数函数 y = loga x 的一阶不动点;第二类不在直线 y = x 上,它们是指数函数 y = ax
与对数函数 y = loga x 的二阶不动点,且非一阶不动点,它们如果存在,则一定是成对出现的.

4.9.1.1 u = x 时的解 若 u = x,只需讨论方程 ax = x 解的个数.


ln x ln x
方程 ax = x 的解一定为正,两边取自然对数得 x ln a = ln x,即 ln a = x ,下面研究函数 f (x) = x .求导得

1 − ln x
f ′ (x) = ,
x2

18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于是 f (x) 在 (0, e] 上单调递增,在 [e, +∞) 上单调递减,在 x = e 时取到极大值,也是最大值 f (e) = 1e .又因为

lim f (x) = −∞, lim f (x) = 0,


x→0+ x→+∞

得到 f (x) 的图象如下:
y

ln x
f (x) = x
1
e


O 1 e x
问延
于是 u = x 时,方程 (1) 解的个数的结论如下:
1
1. 当 0 < a < 1 时,ln a < 0,方程有唯一实根.特别地,当 a = ee 时,x = 1e .
1
2. 当 1 < a < e e 时,0 < ln a < 1e ,方程在区间 (1, e) 和 (e, +∞) 上各有一个实根.
1
3. 当 a = e e 时,ln a = 1e ,方程有唯一实根 x = e.
1
4. 当 a > e e 时,ln a > 1e ,方程无实根.

4.9.1.2 u ̸= x 时的解 假设 x1 , x2 满足 ax = loga x ̸= x,则 ax1 = x2 且 ax2 = x1 ,于是

ln x2 ln x1
ln a = = ,
x1 x2

从而
x1 ln x1 = x2 ln x2 .

如图,假设 y = m 与 y = x ln x 的图象交于两点,交点横坐标分别为 x1 , x2 ,其中 x1 < x2 ,− 1e < m < 0.


y

y = x ln x

1
O e
x
y=m
− 1e

19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x2
记t= x1 ,则不难得到

t ln t
ln x1 = ,
1−t
ln t
ln x2 = ,
1−t

于是
1 t ln t
ln a = t t−1 · .
1−t


1
t ln t
令 g(t) = t t−1 · 1−t ,对 g(t) 求导得

1
√ − t − ln t  
√ 1

′ t
g (t) = t t−1 · t
· ln t − t − √ ,
(1 − t)3 t

1
√ − t−ln t √ √
因为 t
(1−t)3 > 0,并且 0 < t < 1 时 ln t > t− 1

t
;t > 1 时 ln t < t− 1

t
,所以 g(t) 在 (0, 1) 上单调递
增,在 (1, +∞) 上单调递减.下面计算 lim g(t) 的值.
t→1
因为
ln x
lim = 1,
x→1 x − 1


ln t ln t
g(t) = e t−1 · · (−t),
t−1
问延
所以 lim g(t) = −e.又因为
t→1

1 1
lim g(t) = lim · t ln t · t t−1 = −∞,
t→0+ 1−t t→0+
ln t t
lim g(t) = lim e t−1 · · (− ln t) = −∞,
t→+∞ t→+∞ t−1

O 1
x

−e

于是 u ̸= x 时,方程 (1) 解的个数的结论如下:



1 e
1. 当 0 < a < e 时,ln a < −e,方程有两个实根;

1 e
2. 当 a ⩾ e 时,ln a ⩾ −e,方程没有实根.

1 e
注 1 分界点 ≈ 0.0659880358.
e
e 1
注 2 取0<a= < 1e ,可得到 x1 =
16
1
4 和 x2 = 21 ,对应的 t = 2.

20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1 e x
注 3 指数函数 y = ax 在 0 < a < e 时存在二阶且非一阶的不动点,即 aa = x 存在两个解,它们不是
ax = x 的解.
x
以 a = 0.03 为例,作出 y = aa 的图象,直观感受一下:

1 y=x
x
y = 0.030.03


y = 0.03x
0.03
O x

4.9.2 方法二
问延
1 ln x
令 f (x) = x x (x > 0),g(x) = x (x > 0).求导可知,g(x) 在 (0, e] 上单调递增,在 [e, +∞) 上单调递减,且

lim g(x) = −∞,


x→0+

lim g(x) = 0,
x→+∞

如图所示.
y

ln x
g(x) = x
1
e

O 1 e x

21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注意到 f (x) = eg(x) (x > 0),所以 f (x) 在 (0, e] 上单调递增,在 [e, +∞) 上单调递减,且

lim f (x) = 0,
x→0+

lim f (x) = 1,
x→+∞
1
f (x)max = f (e) = e e .

f (x) 的图象如下:
y


1 ln x
f (x) = x x = e x
1
ee

O 1 e x

4.9.2.1 u = x 时的解 若 u = x,则 (1) 式等价于

1
a = f (x) = x x (x > 0).
问延
根据之前的讨论可知:
1
(i) 当 0 < a < 1 时,关于 x 的方程 (1) 有唯一实根.特别地,当 a = ee 时,x = 1e .
1
(ii) 当 1 < a < e e 时,关于 x 的方程 (1) 在区间 (1, e) 和 (e, +∞) 上各有一个实根.
1
(iii) 当 a = e e 时,关于 x 的方程 (1) 有唯一实根 x = e.
1
(iv) 当 a > e e 时,关于 x 的方程 (1) 无实根.

4.9.2.2 u ̸= x 时的解 若 u ̸= x,则 (1) 式等价于

1 1
a = xu = ux . (2)

1
由对称性,不妨设 u > x > 0.令 u = x1− t (这一步是为了分离变量 x, u,将 a 变成一个单变量的函数),代入
(2) 式,得
 t
1
x= 1− ,
t
 t−1
1
u= 1− .
t

t
由u= t−1 x 及 u > x > 0 知 t > 1.此时

 t·(1− 1t )1−t
1 1
a=x = u 1− ,
t

从而
ln a = tt · (t − 1)1−t · [ln(t − 1) − ln t] .

22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令 h(t) = tt · (t − 1)1−t · [ln(t − 1) − ln t],t ∈ (1, +∞),则


" # " #
′ 1 t 1 t
h (t) = t (t − 1)
t 1−t
· p + ln · p − ln . (3)
t(t − 1) t−1 t(t − 1) t−1

令 φ(t) = √ 1
− ln t−1
t
,t ∈ (1, +∞),则
t(t−1)

" #
′ 1 2t − 1
φ (t) = · 1− p < 0. (4)
t(t − 1) 2 t(t − 1)


又因为
lim φ(t) = 0, (5)
t→+∞

故由 (4) 式与 (5) 式可知,在 (1, +∞) 上,φ(t) 单调递减,且 φ(t) > 0.代回 (3) 式可知,在 (1, +∞) 上,h′ (t) > 0,
从而 ln a = h(t) 在 (1, +∞) 上单调递增,进而 a 关于 t 在 (1, +∞) 上单调递增.
因为

lim x = 0,
t→1+
1
lim = 1,
t→1+ u
lim x = e−1 ,
问延
t→+∞
1
lim = e,
t→+∞ u

所以

1
lim a = lim+ x u = 0,
t→1+ t→1
1 1
lim a = lim x u = ,
t→+∞ t→+∞ ee
1
故0<a< ee .
1
这表明:当且仅当 0 < a < ee 时,由 a 可以唯一确定 t > 1,进而唯一确定满足 (1) 式的一组 (x, u) (u > x),
从而当 u ̸= x 时,满足 (1) 式的 (x, u) 有两组.

4.9.3 综述

由前面的讨论可知,函数 y = ax 与 y = loga x 的图象交点个数,可以分为以下 6 种情形:


1
1. a > e e 时,0 个交点.
1
2. a = e e 时,1 个交点,此时两个函数的图象共同切直线 y = x 于点 (e, e).
1
3. 1 < a < e e 时,2 个交点,都在直线 y = x 上.
1
4. ee < a < 1 时,1 个交点,在直线 y = x 上.
1 1 1

5. a = ee 时,1 个交点,此时两个函数的图象相切于点 e, e .
1
6. 0 < a < ee 时,3 个交点,其中一个交点在直线 y = x 上,另两个交点关于直线 y = x 对称.

23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y y y

O x O e x O x


1 1 1
情形 1 a > e e 情形 2 a = e e 情形 3 1 < a < e e

y y y
问延
1
O x e

O 1 x O x
e

1 1
情形 4 ee <a<1 情形 5 a = ee 情形 6 0 < a < 1
ee

4.10 问问心诀
1. 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

• 一般地,当 a > 0,α 为任意实数值时,实数指数幂 aα 都是有意义的.


• 设 a > 0, b > 0,对任意实数 α, β,有

aα aβ = aα+β ,

= aα−β ,

β
(aα ) = aαβ ,
α
(ab) = aα bα .

2. 指数函数

• 注意数形结合.
• 别忘了导数.

3. 对数及其运算

24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 实质上,对数表达式 b = loga N (a > 0, a ̸= 1),不过是指数式 ab = N 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 对数运算的公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同时要和指数运算对应的公式去比较.
• 这部分经常出应用题,小答人要锻炼从大段文字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 对数函数

• 不要忘记定义域.
• 不同代数式结构上的相同之处,往往预示着函数、方程等思想的应用.
• 与对数函数相关的复合函数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小答人要多体会知识的融会贯通、方法的灵活运用.


问延

25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LATEX 笔记) 2021 年暑假高三问哥 A+ 班讲义 5
问延炜


目录

5 导数在三次函数中的应用 1
5.1 三次函数的单调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2 三次函数的对称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5.3 三次函数的零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5.4 三次函数的切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5.5 三次函数综合应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5.6 阅读与欣赏——函数与其导函数对称性的联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5.7 阅读与欣赏——切比雪夫多项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5.8 对于“超纲”知识的解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问延
5.9 问问心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5 导数在三次函数中的应用

5.1 三次函数的单调性
定理 1 已知三次函数 f (x) = ax3 + bx2 + cx + d (a ̸= 0).记 ∆ = b2 − 3ac,则当 ∆ ⩽ 0 时,f (x) 为 R 上的单
调函数 (a > 0 时单调递增,a < 0 时单调递减);当 ∆ > 0 时,f (x) 单调性会发生两次变化,从而形成三个单
调区间以及两个极值.

证明 f (x) 的导函数为
f ′ (x) = 3ax2 + 2bx + c,

其判别式为 4 b2 − 3ac ,进而易得结论.

∆⩽0

∆>0

∆>0

∆⩽0
a>0 a<0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5.2 三次函数的对称性

定理 2 三次函数 f (x) = ax3 + bx2 + cx + d (a ̸= 0) 的图象关于点 P − 3a
b
, f − 3a
b
对称.


证明 因为 f ′ (x) = 3ax2 + 2bx + c 的图象关于直线 x = − 3a
b
轴对称,所以由定理 13 可知结论成立.

例题 3 求函数 f (x) = x3 + 3x2 + 5x + 7 图象的对称中心.

解 (−1, 4).

问延
例题 4 (2013 年房山二模文科) 设 f (x) = 13 x3 − 12 x2 + 16 x + 1.
(1) 该函数图象的对称中心为 ;
   
(2) f 2013 + f 2013 + f 2013 + · · · + f
1 2 3 2012
2013 = .

1

解 2, 1;2012.
(1) 设该函数图象的对称中心为 (x0 , y0 ),则

− 12 1
x0 = − 1 = 2 =⇒ y0 = f (x0 ) = 1,
3· 3

1

故所求对称中心为 2, 1 .
(2) 由第 (1) 题的结果可知,
f (x) + f (1 − x) = 2,

所以        
1 2 3 2012 2 · 2012
f +f +f + ··· + f = = 2012.
2013 2013 2013 2013 2

5.3 三次函数的零点
例题 5 (2013 年全国新课标 2 卷) 已知函数 f (x) = x3 + ax2 + bx + c,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 存在 x0 ∈ R,f (x0 ) = 0
B. 函数 y = f (x) 的图象是中心对称图形
C. 若 x0 是 f (x) 的极小值点,则 f (x) 在区间 (−∞, x0 ) 单调递减
D. 若 x0 是 f (x) 的极值点,则 f ′ (x0 ) = 0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C.

例题 6 (2020 年全国 3 卷文科) 已知函数 f (x) = x3 − kx + k 2 .


(1) 讨论 f (x) 的单调性;
(2) 若 f (x) 有三个零点,求 k 的取值范围.

解 (1) 函数 f (x) 的导函数


f ′ (x) = 3x2 − k,

于是当 k ⩽ 0 时,函数 f (x) 在 R 上单调递增;


»   » »  » 
当 k > 0 时,函数 f (x) 在 −∞, − k3 上单调递增,在 − k3 , k3 上单调递减,在 k
3 , +∞ 上单调递
增.
(2) 根据第 (1) 小题的结论可知 k > 0,此时
… !
k
f − > f (0) = k 2 > 0,
3

所以要求 … ! …
k 2k k 4
f < 0 ⇐⇒ k −
2
· < 0 ⇐⇒ 0 < k < .
3 3 3 27
问延
又因为
lim f (x) = −∞, lim f (x) = +∞,
x→−∞ x→+∞

4

所以 k 的取值范围是 0, 27 .
» »
注 第 (2) 题最后的步骤如果不采用极限叙述的方式,就要设法找到 x1 < − k3 ,x2 > k3 ,使得

f (x1 ) < 0, f (x2 ) > 0.

找点的方式不唯一,比如可以取

x1 = −k − 1, x2 = k,


f (x1 ) = −k 3 − k 2 − 2k − 1 < 0, f (x2 ) = k 2 > 0.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问延

5.4 三次函数的切线
例题 7 (2014 年北京文科) 已知函数 f (x) = 2x3 − 3x.
(1) 求 f (x) 在区间 [−2, 1] 上的最大值;
(2) 若过点 P (1, t) 存在 3 条直线与曲线 y = f (x) 相切,求 t 的取值范围;
(3) 问过点 A(−1, 2),B(2, 10),C(0, 2) 分别存在几条直线与曲线 y = f (x) 相切?(只需写出结论)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1) 函数 f (x) 的导函数


√ ! √ !
′ 2 2
f (x) = 6 x + x− ,
2 2
h √   √ √  √ i
于是函数 f (x) 在 −2, − 22 上单调递增,在 − 22 , 22 上单调递减,在 22 , 1 上单调递增,因而 f (x) 在
√ √
x = − 22 处取得极大值为 2.又因为 f (1) = −1,因此函数 f (x) 在区间 [−2, 1] 上的最大值为
( √ ! )
2 ¶√ © √
max f − , f (1) = max 2, −1 = 2.
2


(2) 设过点 P (1, t) 的直线与曲线 y = f (x) 相切,且切点横坐标为 m,则切线方程为


y = 6m2 − 3 (x − m) + 2m3 − 3m.

切线经过点 (1, t),因此



t = 6m2 − 3 (1 − m) + 2m3 − 3m,


t = −4m3 + 6m2 − 3. (1)

令 g(m) = −4m3 + 6m2 − 3 (m ∈ R),则函数 g(m) 的导函数


问延
g ′ (m) = 12m(1 − m),

于是函数 g(m) 在 (−∞, 0) 上单调递减,在 (0, 1) 上单调递增,在 (1, +∞) 上单调递减.


依题意,关于 m 的方程 (1) 在 R 上有三个互异实根,其必要条件为


t ∈ g(0), g(1) ,

即 t ∈ (−3, −1).
反之,当 t ∈ (−3, −1) 时,由于

g(−1) = 7 > t,
g(2) = −11 < t,

所以关于 m 的方程 (1) 在 R 上的确有三个互异实根.


注意到当 −3 < t < −1 时,0 不是关于 m 的方程 (1) 的一个实根,因此若 m0 是关于 m 的方程 (1) 的一个实
根,则 −m0 不可能也是关于 m 的方程 (1) 的一个实根,这说明当 −3 < t < −1 时,关于 m 的方程 (1) 的三
个互异实根所对应的三个互异切点处的导数值 6m2 − 3 是三个互异实数,因而当 −3 < t < −1 时,过点 P 且
与曲线 y = f (x) 相切的直线的确有 3 条.
综上所述,当过点 P (1, t) 存在 3 条直线与曲线 y = f (x) 相切时,t 的取值范围是 (−3, −1).
(3) 过点 A(−1, 2) 存在 3 条直线与曲线 y = f (x) 相切;过点 B(2, 10) 存在 2 条直线与曲线 y = f (x) 相切;过
点 C(0, 2) 存在 1 条直线与曲线 y = f (x) 相切.
注 一条直线有可能与曲线 y = f (x) 切于若干个不同的点,例如,直线 y = 1 与余弦曲线 y = cos x 切于无数
个点 (2kπ, 0),其中 k ∈ Z.第 (2) 题“综上所述”之前的那段话,就是为了论述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

定理 8 如图,过三次函数 f (x) 图象的对称中心作切线 l,则坐标平面被切线 l 和函数 f (x) 的图象分割为四个


区域.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y = f (x)
III
II

IV
I


l

我们有以下结论:

(i) 过区域 II 和区域 IV 内的点以及对称中心作 y = f (x) 的切线,有且仅有 1 条;

(ii) 过切线 l 或函数 f (x) 图象上的点 (除去对称中心) 作 y = f (x) 的切线,有且仅有 2 条;

(iii) 过区域 I 和区域 III 内的点作 y = f (x) 的切线,有且仅有 3 条.

证明 由三次函数的对称性,不妨设 f (x) = x3 + mx.设点 P (a, b).


三次函数 f (x) 的图象上 x = t 处的切线方程为


y = 3t2 + m (x − t) + t3 + mt,
问延


y = 3t2 + m x − 2t3 .

若该切线过点 P (a, b),则


b = −2t3 + 3at2 + ma.

而三次函数 f (x) 的对称中心处的切线方程为 y = mx,于是考虑直线 y = b − ma 与函数

h(t) = −2t3 + 3at2

3a
图象的公共点个数.函数 h(t) 的零点为 0 和 2 ,且 0 为它的一个极值点,由三次函数的切割线性质的推论知,
h(t) 的另外一个极值点对应的函数图象上的点的坐标为 (a, a3 ),以 a > 0 为例,h(t) 的草图如下:
y

a3

3a
2
O a t

进而可得:

1. a < 0.

(1) b < a3 + ma 或 b > ma 时有 1 个公共点;


(2) b = ma 或 b = a3 + ma 时有 2 个公共点;
(3) a3 + ma < b < ma 时有 3 个公共点.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2. a = 0.无论 b 取何值,均有 1 个公共点.

3. a > 0.

(1) b > a3 + ma 或 b < ma 时有 1 个公共点;


(2) b = ma 或 b = a3 + ma 时有 2 个公共点;
(3) ma < b < a3 + ma 时有 3 个公共点.

综上,原命题得证.



例题 9 (多选题) 设函数 f (x) = 31 x3 − a2 x2 + bx + c,其中 a > 0.曲线 y = f (x) 在点 P 0, f (0) 处的切线方
程为 y = 1.若过点 (0, 2) 可作曲线 y = f (x) 的三条不同切线,则实数 a3 的值可能是
A. 23 B. 24 C. 25 D. 26

解 CD.
f (x) 的导函数为
f ′ (x) = x2 − ax + b,

于是该函数在 x = 0 处的切线方程为
 y = bx + c,因此 b = 0,c = 1.
a3
函数 f (x) 的对称中心为 2 , − 12 + 1 ,于是在对称中心处的切线方程为
a
问延
 
a2 a3
y =− x+ +1 .
4 24

因为 f (0) = 1 < 2,所以根据定理 8 可知,

a3
+ 1 > 2 =⇒ a3 > 24.
24

5.5 三次函数综合应用
例题 10 (2015 年安徽文科) 函数 f (x) = ax3 + bx2 + cx + d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y

x2
O x1 x

A. a > 0, b < 0, c > 0, d > 0 B. a > 0, b < 0, c < 0, d > 0


C. a < 0, b < 0, c > 0, d > 0 D. a > 0, b < 0, c > 0, d < 0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A.
如图,f (0) > 0 =⇒ d > 0, lim f (x) = +∞ =⇒ a > 0.
x→+∞

x2
O x1 x


根据导函数 f ′ (x) = 3ax2 + 2bx + c 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均大于零可以得到 b < 0,c > 0.

5.6 阅读与欣赏——函数与其导函数对称性的联系
例题 11 请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 一次函数必有中心对称性;
(2) 二次函数必有轴对称性;
问延
(3) 三次函数必有中心对称性;
(4) 四次函数必有轴对称性.

解 真真真假.

例题 12 四次函数 f (x) = x4 和 g(x) = (2x − 1)(x − 1)(x − 2)(x − 3) 是否具有轴对称性?

解 f (x) 有轴对称性,g(x) 没有轴对称性.


y

O x

g(x) = (2x − 1)(x − 1)(x − 2)(x − 3)

定理 13 设函数 f (x) 在 R 上可导.


(1) “f (x) 的图象关于点 (a, f (a)) 中心对称”的充要条件是“f ′ (x) 的图象关于直线 x = a 轴对称”;
(2)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 x = a 轴对称”的充要条件是“f ′ (x) 的图象关于点 (a, 0) 中心对称”.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证明 (1) 必要性 因为 f (x) 的图象关于点 (a, f (a)) 中心对称,所以

f (a + x) + f (a − x) = 2f (a),

两边分别关于 x 求导可得
f ′ (a + x) − f ′ (a − x) = 0,

于是 f ′ (x) 的图象关于直线 x = a 轴对称.


充分性 因为 f ′ (x) 的图象关于直线 x = a 轴对称,所以


f ′ (a + x) − f ′ (a − x) = 0,



[f (a + x) + f (a − x)] = 0,

于是
f (a + x) + f (a − x) = C,

其中 C 为常数.取 x = 0,可得 C = 2f (a),因此

f (a + x) + f (a − x) = 2f (a),
问延
于是 f (x) 的图象关于点 (a, f (a)) 中心对称.
(2) 必要性 因为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 x = a 轴对称,所以

f (a + x) − f (a − x) = 0,

两边分别关于 x 求导可得
f ′ (a + x) + f ′ (a − x) = 0,

于是 f ′ (x) 的图象关于点 (a, 0) 中心对称.


充分性 因为 f ′ (x) 的图象关于点 (a, 0) 中心对称,所以

f ′ (a + x) + f ′ (a − x) = 0,



[f (a + x) − f (a − x)] = 0,

于是
f (a + x) − f (a − x) = C,

其中 C 为常数.取 x = 0,可得 C = 0,因此

f (a + x) − f (a − x) = 0,

于是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 x = a 轴对称.


推论 14 设函数 f (x) 在 R 上可导.

(1) 若 f (x) 为奇函数,则 f ′ (x) 为偶函数;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2) 若 f (x) 为偶函数,则 f ′ (x) 为奇函数.

证明 方法一 (1) 若 f (x) 为奇函数,于是

f (x) + f (−x) = 0,

两边分别求导可得
f ′ (x) − f ′ (−x) = 0,

于是 f ′ (x) 为偶函数.


(2) 若 f (x) 为偶函数,于是
f (x) − f (−x) = 0,

两边分别求导可得
f ′ (x) + f ′ (−x) = 0,

于是 f ′ (x) 为奇函数.
方法二 由定理 13 立得.

例题 15 设函数 f (x) 在 R 上可导.请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 若 f ′ (x) 为奇函数,则 f (x) 为偶函数;
问延
(2) 若 f ′ (x) 为偶函数,则 f (x) 为奇函数.

解 (1) 因为 f ′ (x) 为奇函数,于是


f ′ (x) + f ′ (−x) = 0,



[f (x) − f (−x)] = 0,

于是
f (x) − f (−x) = C,

其中 C 为常数.取 x = 0,可得 C = 0,因此

f (x) − f (−x) = 0,

于是 f (x) 为偶函数.因此 (1) 为真命题.


(2) 因为 f ′ (x) 为偶函数,于是
f ′ (x) − f ′ (−x) = 0,



[f (x) + f (−x)] = 0,

于是
f (x) + f (−x) = C,

其中 C 为常数.取 x = 0,可得 C = 2f (0),因此

f (x) + f (−x) = 2f (0),

10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于是 f (x) 的图象关于点 (0, f (0)) 中心对称.


取 f (x) = x3 + 1,其导函数 f ′ (x) = 3x2 为偶函数,而 f (x) 的图象关于点 (0, 1) 中心对称,不是奇函数.因此
(2) 为假命题.

5.7 阅读与欣赏——切比雪夫多项式
定义 16 切比雪夫多项式 Tn (x) 可以利用递推公式定义:T1 (x) = x,T2 (x) = 2x2 − 1,当 n ⩾ 3 时,有


Tn (x) = 2xTn−1 (x) − Tn−2 (x).

例题 17 请写出 T1 (x), T2 (x), T3 (x), T4 (x), T5 (x) 的解析式.

解 根据切比雪夫多项式的定义,可得

T1 (x) = x,
T2 (x) = 2x2 − 1,
T3 (x) = 4x3 − 3x,
T4 (x) = 8x4 − 8x2 + 1,
T5 (x) = 16x5 − 20x3 + 5x.
问延
1.0

0.5

0.0 T1 (x) = x

T2 (x) = 2x2 − 1
T3 (x) = 4x3 − 3x
−0.5
T4 (x) = 8x4 − 8x2 + 1
T5 (x) = 16x5 − 20x3 + 5x
−1.0
−1.0 −0.5 0.0 0.5 1.0

11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注 切比雪夫多项式随着次数的增长,系数是会爆炸式增长的:

T45 (x) = 17592186044416x45


− 197912092999680x43
+ 1039038488248320x41
− 3380998255411200x39
+ 7638169839206400x37
− 12717552782278656x35


+ 16168683558666240x33
− 16047114509352960x31
+ 12604574741299200x29
− 7897310717542400x27
+ 3959937231224832x25
− 1588210119475200x23
+ 507344899276800x21
− 128055803904000x19
+ 25227583488000x17
问延
− 3812168171520x15
+ 431333683200x13
− 35340364800x11
+ 1999712000x9
− 72864000x7
+ 1530144x5
− 15180x3
+ 45x.

定理 18 切比雪夫多项式有以下性质:

(1) Tn (x) 是最高次项为 2n−1 xn 的 n 次整系数多项式.

(2) 当 n 为奇数时,Tn 为奇函数;当 n 为偶数时,Tn 为偶函数.

(3) Tn (cos θ) = cos nθ,其中 θ ∈ R.

(4) 当 −1 ⩽ x ⩽ 1 时,有 |Tn (x)| ⩽ 1.

例题 19 (1996 年京都大学) 设 n 为正整数,θ 为实数.求证:2 cos nθ 可以表示为关于 2 cos θ 的首项系数为 1


的 n 次整系数多项式的形式.

解 设命题中的 n 次多项式为 fn (x).下面采用第二数学归纳法证明该命题.

(i) 当 n = 1, 2 时,命题显然成立.

12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ii) 假设当 n = k, k − 1 (k ⩾ 2) 时命题成立,则当 n = k + 1 时,因为

2 cos(k + 1)θ = 2(cos kθ · cos θ − sin kθ · sin θ)


= cos kθ · 2 cos θ − [cos(k − 1)θ − cos(k + 1)θ]
= cos kθ · 2 cos θ − cos(k − 1)θ + cos(k + 1)θ,

所以

2 cos(k + 1)θ = 2 cos kθ · 2 cos θ − 2 cos(k − 1)θ


= fk (2 cos θ) · 2 cos θ − fk−1 (2 cos θ)
= fk+1 (2 cos θ),

因此 n = k + 1 时,命题也成立.

综上所述,2 cos nθ 可以表示为关于 2 cos θ 的首项系数为 1 的 n 次整系数多项式的形式.


例题 20 (2010 年江苏) 已知 △ABC 的三边长都是有理数.


(1) 求证:cos A 是有理数;
(2) 求证:对任意正整数 n,cos nA 是有理数.
问延
解 (1) 由余弦定理,
AB 2 + AC 2 − BC 2
cos A = ,
2AB · AC
因为 AB, BC, AC 是有理数,所以 cos A 是有理数.
(2) 方法一 考虑到
cos [(n + 1)A] = cos (nA + A) = cos nA cos A − sin nA sin A,

故把结论加强为“对任意正整数 n,cos nA 和 sin A · sin nA 都是有理数”.

(i) 当 n = 1 时,cos A 是有理数,从而 sin A · sin A = 1 − cos2 A 也是有理数.

(ii) 假设当 n = k (k ⩾ 1) 时,cos kA 和 sin A · sin kA 都是有理数,则当 n = k + 1 时,

cos (k + 1) A = cos A · cos kA − sin A · sin kA

是有理数,

sin A · sin (k + 1) A = sin A · (sin A · cos kA + cos A · sin kA)


= (sin A · sin A) · cos kA + (sin A · sin kA) · cos A

也是有理数.

综上所述,对任意正整数 n,cos nA 和 sin A · sin nA 都是有理数.


方法二 因为

cos(k + 1)A = cos kA · cos A − sin kA · sin A


cos(k − 1)A − cos(k + 1)A
= cos kA · cos A −
2
1 1
= cos kA · cos A − cos(k − 1)A + cos(k + 1)A,
2 2

13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所以
cos(k + 1)A = 2 cos kA · cos A − cos(k − 1)A,

因此考虑采用第二数学归纳法.
注 此题的背景是切比雪夫多项式:设 n 为正整数,θ 为实数,则 2 cos nθ 可以表示为关于 2 cos θ 的首项系数
为 1 的 n 次整系数多项式的形式.切比雪夫多项式在函数逼近等问题中有重要应用.

定理 21 对于任意 n 次多项式 f (x),当 |x| ⩽ 1 时,


|f (x)|max ⩾ |Tn (x)|max .

例题 22 (2016 年天津) 设函数 f (x) = (x − 1)3 − ax − b,其中 a, b ∈ R.


(1) 求 f (x) 的单调区间;
(2) 若 f (x) 存在极值点 x0 ,且 f (x1 ) = f (x0 ),其中 x1 ̸= x0 ,求证:x1 + 2x0 = 3;
(3) 设 a > 0,函数 g(x) = |f (x)|,求证:g(x) 在区间 [0, 2] 上的最大值不小于 41 .

解 (1) 函数 f (x) 的导函数 f ′ (x) = 3(x − 1)2 − a.


情形一 a ⩽ 0.
此时恒有 f ′ (x) ⩾ 0,于是函数 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 +∞),没有单调递减区间.
问延
情形二 a > 0.   √ 

此时函数 f ′ (x) 有两个零点,函数 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 − 33a + 1 和 3a
+ 1, +∞ ,单调递减区
 √ √  3

间是 − 33a + 1, 33a + 1 .
(2) 因为 x0 是 f (x) 的极值点,故由第 (1) 问可知:a > 0,且 f ′ (x0 ) = 0,即

2
a = 3 (x0 − 1) > 0.

由题意可知,关于 x 的方程 f (x) = f (x0 ) 有且只有两个不同的实根 x0 , x1 .


因为

3 2
f (3 − 2x0 ) = (2 − 2x0 ) − 3 (x0 − 1) (3 − 2x0 ) − b
2
= (x0 − 1) · (−2x0 − 1) − b
3 2
= (x0 − 1) − 3x0 (x0 − 1) − b
3
= (x0 − 1) − ax0 − b
= f (x0 ) ,

且 3 − 2x0 ̸= x0 (否则由 x0 = 1 可推出 a = 0,矛盾),故 3 − 2x0 = x1 ,即 x1 + 2x0 = 3.


(3) 首先猜测正确答案.
方法一 让 f (x) 在区间 [0, 2] 上尽量“舒展”,并注意到 f (x) 的最高次项系数为正,故猜测

1 1 1 1
f (0) = − , f (t1 ) = , f (t2 ) = − , f (2) = .
4 4 4 4

根据第 (2) 题的结果,

2 + 2t1 = 3,
0 + 2t2 = 3,

14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故 t1 = 12 ,t2 = 23 ,从而
3
f (x) = (x − 1)3 − (x − 1), 0 ⩽ x ⩽ 2,
4
如下图所示.
y

1
y= 4


3
2
O 1 2 x
2

y = − 41

方法二 根据切比雪夫多项式
T3 (x) = 4x3 − 3x, −1 ⩽ x ⩽ 1,

可知取
3
f (x) = (x − 1)3 − (x − 1), 0 ⩽ x ⩽ 2,
问延
4
此时 g(x) 在区间 [0, 2] 上的最大值等于 41 .
然后分析表述方式.
很明显,要抓住下面几个关键数据:

1
f (0) = −1 − b = − ,
  4
1 1 1 1
f =− − a−b= ,
2 8 2 4
 
3 1 3 1
f = − a−b=− ,
2 8 2 4
1
f (2) = 1 − 2a − b = .
4

根据三角不等式的取等条件,修正为

1
−f (0) = 1 + b = ,
  4
1 1 1 1
f =− − a−b= ,
2 8 2 4
 
3 1 3 1
−f =− + a+b= ,
2 8 2 4
1
f (2) = 1 − 2a − b = .
4

接下来利用上述等式的一个线性组合
   
1 3
−k1 f (0) + k2 f − k3 f + k4 f (2),
2 2
 
使其结果为常数.由对称性,k1 = k4 ,k2 = k3 ,此时 −k1 f (0) + k2 f 1
2 − k3 f 3
2 + k4 f (2) 中 b 的系数为 0,

15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a 的系数为 − 21 k2 + 32 k3 − 2k4 ,故

1 3
− k2 + k3 − 2k4 = k2 − 2k1 = 0.
2 2

取 k1 = k4 = 1,k2 = k3 = 2 即可.
最后书写解题步骤.
用反证法.假设 g(x) 在区间 [0, 2] 上的最大值小于 41 ,则
   
3 1 3
= 2f − 2f + f (2) − f (0)


2 2 2
   
1 3
⩽2 f +2 f + |f (2)| + |f (0)|
2 2
3
< ,
2

矛盾.所以 g(x) 在区间 [0, 2] 上的最大值不小于 14 .


5.8 对于“超纲”知识的解释
“超纲”知识在高考中能否使用,这是很多同学困惑的地方.
问延
1. 客观题直接用这些知识当然毫无问题.

2. 许多主观题在高观点下可以迅速得出答案,即使解答过程只用高考范围内的知识,也更容易找到思路,这
在考场上将是非常巨大的优势.何况,先在草稿纸上得出结果,然后在答题纸上写清关键步骤,而一些繁
琐的计算可以用“经计算可得”的方式规避,这些你都懂的吧?

3. 即使在主观题的解答过程中,用到了正确但“超纲”的知识,如果评分标准不严苛的前提下,只要你写清
楚了,是不会扣分的,例如自主招生考试.再比如说 2014 年北京数学理科卷的第 18 题,如果解答过程中
sin x
用到了 lim x = 1,不扣分.关于这点,同学们还可以参看《中学数学研究》2018 年第 9 期张金生老师
x→0
写的文章《我命我超纲,你用你高明》.

16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问延
4. 有的题只用初等数学的知识求解非常困难,但是在高观点下,简直就是牛刀杀鸡的感觉.考场上如果你因
为各种原因,用初等方法遇到了障碍,但是用高等数学的知识却能使问题迎刃而解,你用不用?总不能留
一片空白在考卷上吧.

5. 在使用“超纲”知识的时候,一定要用对;要明确写出“大招”的名称.

6. 使用“超纲”知识被扣分,大概有下面三种情况:

(1) 当年的高考评分标准比较苛刻.注意:高考评分标准是没有标准的.
(2) 高考判卷老师误判.这个比较头疼.写出“大招”的名称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
(3) 平时学校考试的时候,判卷老师不主张用“超纲”知识,可能扣分较多.

所以如果常规方法能比较顺利地解决问题,优先考虑常规方法.

5.9 问问心诀
1. 三次函数的单调性

• 三次函数要么严格单调;要么有一个极大值、一个极小值.

2. 三次函数的对称性

• 三次函数 f (x) = ax3 + bx2 + cx + d (a ̸= 0) 的图象关于点 P − 3a
b
, f − 3a
b
对称.

3. 三次函数的零点

• 三次函数必有零点.
• 注意合理转化问题.

4. 三次函数的切线

17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 将切线条数问题转化为函数的零点个数问题.
• 一条直线有可能与曲线 y = f (x) 切于若干个不同的点,例如,直线 y = 1 与余弦曲线 y = cos x 切
于无数个点 (2kπ, 0),其中 k ∈ Z.
• 如图,过三次函数 f (x) 图象的对称中心作切线 l,则坐标平面被切线 l 和函数 f (x) 的图象分割为四
个区域.

y = f (x)
III


II

IV
I

我们有以下结论:
(i) 过区域 II 和区域 IV 内的点以及对称中心作 y = f (x) 的切线,有且仅有 1 条;
(ii) 过切线 l 或函数 f (x) 图象上的点 (除去对称中心) 作 y = f (x) 的切线,有且仅有 2 条;
(iii) 过区域 I 和区域 III 内的点作 y = f (x) 的切线,有且仅有 3 条.
问延
5. 三次函数综合应用

• 要清楚确定三次函数 f (x) = ax3 + bx2 + cx + d 中的系数 a, b, c, d 符号的方法.

6. 对于“超纲”知识的解释

• 如果常规方法能比较顺利地解决问题,优先考虑常规方法.
•“超纲”方法用的时候要写对,要把“大招”的名称写出来.
• 像“极限叙述”这样的“超纲”方法,性价比很高,推荐采用.

18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LATEX 笔记) 2021 年暑假高三问哥 A+ 班讲义 6
问延炜


目录

6 三角恒等变换 1
6.1 和角公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6.2 倍角公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6.3 整角代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6.4 综合应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6.5 阅读与欣赏——其它重要公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6.5.1 三倍角公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6.5.2 半角公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6.5.3 万能公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问延
6.5.4 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公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6.5.5 正弦平方差公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6.6 问问心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6 三角恒等变换

6.1 和角公式
例题 1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 sin(α + β) = sin α + sin β;
(2) cos(α − β) = cos α − cos β;
(3) sin2 x − sin2 y = sin(x + y) sin(x − y);
(4) cos2 x − cos2 y = cos(x + y) cos(x − y).

解 (1)(2)(4) 是假命题,(3) 是真命题.


事实上,

sin(x + y) sin(x − y) = (sin x cos y + cos x sin y)(sin x cos y − cos x sin y)
= sin2 x cos2 y − cos2 x sin2 y
 
= sin2 x 1 − sin2 y − sin2 y 1 − sin2 x
= sin2 x − sin2 y.

注 cos2 x − sin2 y = cos(x + y) cos(x − y).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例题 2 (2010 年四川) (1) 证明两角和的余弦公式 Cα+β : cos(α + β) = cos α cos β − sin α sin β;
(2) 由 Cα+β 推导两角和的正弦公式 Sα+β : sin(α + β) = sin α cos β + cos α sin β.

解 (1) 如图,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设点 P1 (1, 0),作出单位圆 O,并作出角 α, β, −β,使角 α 的始边


为 OP1 ,终边交圆 O 于点 P2 ;角 β 的始边为 OP2 ,终边交圆 O 于点 P3 ;角 −β 的始边为 OP1 ,终边交圆 O
于点 P4 .于是 P2 (cos α, sin α),P3 (cos(α + β), sin(α + β)),P4 (cos(−β), sin(−β)) 或 P4 (cos β, − sin β).
y


P3 P2

α+β
β
α
O −β P1 x

P4

显然,△OP1 P3 ∼
= △OP2 P4 ,所以由 |P1 P3 | = |P2 P4 | 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
问延
[cos(α + β) − 1]2 + [sin(α + β)]2 = (cos α − cos β)2 + (sin α + sin β)2 ,

展开并整理,得
2 − 2 cos(α + β) = 2 − 2(cos α cos β − sin α sin β),

所以 cos(α + β) = cos α cos β − sin α sin β.


 
(2) 因为 cos π2 − α = sin α,sin π2 − α = cos α,所以
hπ i
sin(α + β) = cos − (α + β)
h2 π  i
= cos − α + (−β)
 π2  π 
= cos − α cos(−β) − sin − α sin(−β)
2 2
= sin α cos β + cos α sin β.

定理 3 (和角公式) 假设以下公式中出现的表达式都有意义.

1.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Cα−β : cos(α − β) = cos α cos β + sin α sin β,


Cα+β : cos(α + β) = cos α cos β − sin α sin β.

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

Sα−β : sin(α − β) = sin α cos β − cos α sin β,


Sα+β : sin(α + β) = sin α cos β + cos α sin β.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3.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

tan α − tan β
Tα−β : tan(α − β) = ,
1 + tan α tan β
tan α + tan β
Tα+β : tan(α + β) = .
1 − tan α tan β

证明 先证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设 A(cos α, sin α),B(cos β, sin β),则


# » # »
OA · OB = cos α cos β + sin α sin β
# » # »
= OA · OB cos ∠AOB

= cos(α − β).

由诱导公式及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式可以得到其它公式,如由

cos(α + β) = cos[α − (−β)] = cos α cos β − sin α sin β,

可得两角和的余弦公式;由
h  π i
sin(α − β) = cos α − β +
问延
 2
π  π
= cos α cos β + + sin α sin β +
2 2
= sin α cos β − cos α sin β,

可得两角差的正弦公式;由

sin(α − β)
tan(α − β) =
cos(α − β)
sin α cos β − cos α sin β
=
cos α cos β + sin α sin β
tan α − tan β
= ,
1 + tan α tan β

可得两角差的正切公式.其它公式类似,略去.

例题 4 在斜 △ABC 中,求证:

tan A + tan B + tan C = tan A tan B tan C.

解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π,得

tan A + tan B
tan C = − tan(A + B) = ,
tan A tan B − 1

整理得
tan A tan B tan C = tan A + tan B + tan C.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定理 5 (辅助角公式) 设 a, b 是非零常数,则
p
a sin x + b cos x = a2 + b2 sin(x + φ),
 
其中 φ 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为 √ a
a2 +b2
, √a2b+b2 .

证明 由条件可知,

a
cos φ = √ ,
a + b2
2


b
sin φ = √ ,
a + b2
2

于是
p p
a sin x + b cos x = a2 + b2 (cos φ sin x + sin φ cos x) = a2 + b2 sin(x + φ).

例题 6 (2018 年全国 2 卷) 若 f (x) = cos x − sin x 在 [−a, a] 是减函数,则 a 的最大值是


π π 3π
A. 4 B. 2 C. 4 D. π

解 A.
根据题意,有
问延
√  π
f (x) = 2 cos x + ,
4
于是 y 轴左侧最近的最大值点为 x = − π4 ,y 轴右侧最近的最小值点为 x = 3π π
4 ,因此所求的最大值为 4 .

y
y = cos x
1


−2π − 3π −π − π2 O π
2
π 3π x
2 2

−1

例题 7 (2013 年全国 1 卷) 设当 x = θ 时,函数 f (x) = sin x − 2 cos x 取得最大值,则 cos θ = .


解 −255.
方法一 因为
f (x) = (−2, 1) · (cos x, sin x),

所以当且仅当向量 (cos x, sin x) 与向量 (−2, 1) 同向时,函数 f (x) 取得最大值,此时 cos θ = − 2 5 5 .
方法二 由辅助角公式得

f (x) = sin x − 2 cos x


 
√ 1 2
= 5 √ sin x − √ cos x
5 5

= 5 sin (x − α) ,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 √
其中 α 的终边过点 √1 , √2
5 5
,所以 f (x) 的最大值为 5,即 sin θ − 2 cos θ = 5.又 sin2 θ + cos2 θ = 1,联

立解得 cos θ = − 2 5 5 .

6.2 倍角公式
定理 8 (倍角公式) 假设以下公式中出现的表达式都有意义.

1. 二倍角的余弦公式:


C2α : cos 2α = cos2 α − sin2 α = 2 cos2 α − 1 = 1 − 2 sin2 α.

2. 二倍角的正弦公式:
S2α : sin 2α = 2 sin α cos α.

3. 二倍角的正切公式:
2 tan α
T2α : tan 2α = .
1 − tan2 α

证明 在两角和的正弦、余弦与正切公式中令 β = α 即得.


问延
例题 9 (2020 年浙江) 已知 tan θ = 2,则 cos 2θ = ;tan θ − π
4 = .

解 − 53 , 31 .
1−tan2 θ
 tan θ−1
cos 2θ = 1+tan2 θ = − 35 ,tan θ − π
4 = 1+tan θ = 13 .
注 由倍角公式可知,
cos2 θ − sin2 θ 1 − tan2 θ
cos 2θ = cos2 θ − sin2 θ = 2 = ,
cos2 θ + sin θ 1 + tan2 θ
事实上这就是万能公式的推导过程.

例题 10 (2018 年全国 1 卷文科) 已知角 α 的顶点为坐标原点,始边与 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上有两点


A (1, a),B (2, b),且 cos 2α = 32 ,则 |a − b| =
√ √
1 5 2 5
A. 5 B. 5 C. 5 D. 1

解 B.
根据题意,有
|a − b| = | tan α|,


1 − tan2 α 2
cos 2α = 2 = ,
1 + tan α 3
于是 √
5
| tan α| = .
5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6.3 整角代换

例题 11 (2018 年江苏) 已知 α, β 为锐角,tan α = 34 ,cos (α + β) = − 5
5 .
(1) 求 cos 2α 的值;
(2) 求 tan (α − β) 的值.

解 (1) 根据万能公式,有
1 − tan2 α 7
cos 2α = 2 =− .
1 + tan α 25



24 2 5
(2) 根据题意,有 sin 2α = 25 ,sin (α + β) = 5 ,因此

24
tan 2α = − , tan (α + β) = −2,
7

从而

tan(α − β) = tan (2α − (α + β))


tan 2α − tan(α + β)
=
1 + tan 2α tan(α + β)
− 24
7 − (−2)
=
1 + − 247 · (−2)
问延
2
=− .
11

π
 π

例题 12 (2020 年全国 3 卷文科) 已知 sin θ + sin θ + 3 = 1,则 sin θ + 6 =
√ √
1 3 2 2
A. 2 B. 3 C. 3 D. 2

解 B.
方法一 令 α = θ + π6 ,则

 √
π  π π 3
sin α − + sin α + = 1 ⇐⇒ 2 sin α cos = 1 ⇐⇒ sin α = .
6 6 6 3

方法二 根据和差化积公式,有
 √
π π  π 3
2 · sin θ + · cos = 1 ⇐⇒ sin θ + = .
6 6 6 3

6.4 综合应用

例题 13 (2017 年浙江) 已知函数 f (x) = sin2 x − cos2 x − 2 3 sin x cos x (x ∈ R).

(1) 求 f 2π
3 的值;
(2) 求 f (x) 的最小正周期及单调递增区间.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1) 因为

f (x) = sin2 x − cos2 x − 2 3 sin x cos x

= − cos 2x − 3 sin 2x
 π
= −2 sin 2x + .
6

所以    
2π 2π π
f = −2 sin 2 × + = 2.
3 3 6



(2) 因为 f (x) = −2 sin 2x + π
6 ,所以 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 T = 2π
2 = π,根据正弦函数的性质,由

π π 3π
+ 2kπ ⩽ 2x + ⩽ + 2kπ, k ∈ Z,
2 6 2


π 2π
+ kπ ⩽ x ⩽ + kπ, k ∈ Z.
6 3
π 
3 + kπ , k ∈ Z.
所以 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6 + kπ, 2π

例题 14 (2010 年北京) 已知函数 f (x) = 2 cos 2x + sin2 x − 4 cos x.



(1) 求 f π3 的值;
问延
(2) 求 f (x)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 (1) 根据题意,有
π 2π π π 3 9
f = 2 cos + sin2 − 4 cos = −1 + − 2 = − .
3 3 3 3 4 4

(2) 由题设知
 
f (x) = 2 2cos2 x − 1 + 1 − cos2 x − 4 cos x
= 3cos2 x − 4 cos x − 1
 2
2 7
= 3 cos x − − ,
3 3

其中 x ∈ R.因为 cos x ∈ [−1, 1],所以当 cos x = −1 时,f (x) 取得最大值 6;当 cos x = 2
3 时,f (x) 取得最小
值 − 73 .

例题 15 已知
sin 2(α + γ) = n sin 2β,
tan(α+β+γ)
其中 n ⩾ 2 且 n ∈ N∗ ,则 tan(α−β+γ) =
n−1 n n n+1
A. n+1 B. n+1 C. n−1 D. n−1

解 D.
tan x
令 x = α + β + γ,y = α − β + γ,则原问题等价于已知 sin(x + y) = n sin(x − y),求 tan y .因为

sin x cos y + cos x sin y = n(sin x cos y − cos x sin y),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所以
(n − 1) sin x cos y = (n + 1) cos x sin y,

于是
tan x n+1
= .
tan y n−1

例题 16 (2016 年江苏) 在锐角三角形 ABC 中,若


sin A = 2 sin B sin C,

则 tan A tan B tan C 的最小值是 .

解 8.
注意到题中条件两边的次数不齐,考虑将 sin A 改写为 sin(B + C),于是有

sin B cos C + cos B sin C = 2 sin B sin C,

朝结论靠拢,有
tan B + tan C = 2 tan B tan C.
问延
我们熟知在锐角 △ABC 中有

tan A tan B tan C = tan A + tan B + tan C,

于是

tan A tan B tan C = tan A + 2 tan B tan C ⩾ 2 tan A · 2 tan B tan C,

从而
tan A tan B tan C ⩾ 8,
√ √
等号当 tan A = 2 tan B tan C 时取得.经验证,当 tan A = 4,tan B = 2 + 2,tan C = 2 − 2 时可以取得等
号,因此 tan A tan B tan C 的最小值是 8.

6.5 阅读与欣赏——其它重要公式
6.5.1 三倍角公式

定理 17 (三倍角公式之一)

sin 3θ = 3 sin θ − 4 sin3 θ; (1)


cos 3θ = 4 cos θ − 3 cos θ;
3
(2)
3 tan θ − tan θ
3
tan 3θ = . (3)
1 − 3 tan2 θ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证明 以三倍角的正弦公式为例:

sin 3θ = sin(2θ + θ)
= sin 2θ cos θ + cos 2θ sin θ
 
= 2 sin θ 1 − sin2 θ + 1 − 2 sin2 θ sin θ
= 3 sin θ − 4 sin3 θ.

三倍角的余弦与正切公式类似可证,略去.
注 可以借助图形直观理解 (1) 式:


2 θ

4 sin3 θ
4 sin
θ

2 sin θ
sin
θ

θ θ

sin 3θ
sin
1

sin θ
1
问延
θ
θ
θ

sin 3θ = 3 sin θ − 4 sin3 θ

定理 18 (三倍角公式之二)
π π 
sin 3θ = 4 sin − θ · sin θ · sin +θ ;
 3π  3π 
cos 3θ = 4 cos − θ · cos θ · cos +θ ;
 π3   π3 
tan 3θ = tan − θ · tan θ · tan +θ .
3 3

证明 由 (1) 式可知,

sin 3θ = 3 sin θ − 4 sin3 θ


 π 
= 4 sin θ sin2 − sin2 θ
π 3 π 
= 4 sin − θ · sin θ · sin +θ .
3 3
 
cos 3θ = 4 cos π
3 − θ · cos θ · cos π3 + θ 同理可证.
由 (3) 式可知,

3 tan θ − tan3 θ
tan 3θ =
1 − 3 tan2 θ
√ √
3 − tan θ 3 + tan θ
= tan θ · √ · √
1 + 3 tan θ 1 − 3 tan θ
π  π 
= tan θ · tan − θ · tan +θ .
3 3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例题 19 (2013 年北大) 对任意的 θ,求 32 cos6 θ − cos 6θ − 6 cos 4θ − 15 cos 2θ 的值.

解 根据二倍角公式与三倍角公式化简即得

32 cos6 θ − cos 6θ − 6 cos 4θ − 15 cos 2θ


 3
1 + cos 2θ  
= 32 − 4 cos3 2θ − 3 cos 2θ − 6 2 cos2 2θ − 1 − 15 cos 2θ
2


= 10.

例题 20 求 cos π5 的值.


1+ 5
解 利用 cos 3π 2π π
5 + cos 5 = 0,或利用相似形的知识,求得 cos 5 = 4 .

例题 21 (2011 年全国联赛江西预赛,2009 年中科大) sin 6◦ sin 42◦ sin 66◦ sin 78◦ =
1 1 1 1
A. 4 B. 8 C. 16 D. 32
问延
解 C.
方法一 根据题意,有

sin 6◦ sin 42◦ sin 66◦ sin 78◦ = cos 12◦ cos 24◦ cos 48◦ cos 84◦
= − cos 12◦ cos 24◦ cos 48◦ cos 96◦
sin 192◦
=−
16 sin 12◦
1
= .
16

方法二 根据三倍角公式,有

4 · sin 6◦ · sin 54◦ · sin 66◦ 4 · sin 18◦ · sin 42◦ · sin 78◦
sin 6◦ sin 42◦ sin 66◦ sin 78◦ = ·
4 · sin 54◦ 4 · sin 18◦
◦ ◦
sin 18 sin 54
= ·
4 sin 54◦ 4 sin 18◦
1
= .
16

例题 22 求证:sin 20◦ 是无理数.

解 注意到 sin 60◦ = 3 sin 20◦ − 4 sin3 20◦ 即可.


例题 23 已知
sin x + sin y + sin z = cos x + cos y + cos z = 0,

10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求证:tan(x + y + z) + tan x tan y tan z = 0.

解 在坐标平面 xOy 中,设 A(cos x, sin x),B(cos y, sin y),C(cos z, sin z),则 △ABC 的外心和重心均为 O.
因此 △ABC 为正三角形,不妨设 y = x + 2π
3 ,z =x+ 4π
3 ,则

   
2π 4π
tan(x + y + z) + tan x tan y tan z = tan(3x + 2π) + tan x tan x + tan x +
3 3
π  π 
= tan 3x − tan x tan −x +x
3 3


= 0,

因此原命题得证.

例题 24 求证:tan 6◦ · tan 42◦ · tan 66◦ · tan 78◦ = 1.

解 由正切的三倍角公式可得

tan 6◦ · tan 54◦ · tan 66◦ = tan 18◦ ,


tan 18◦ · tan 42◦ · tan 78◦ = tan 54◦ ,
问延
两式相乘整理即得.

例题 25 如图,点 P 为矩形 ABCD 内一点,

∠P AB = 20◦ , ∠P BA = 10◦ , ∠AP D = 70◦ ,

则 ∠BP C = .
D C

A B

解 40◦ .
如图,过 P 作 AB 的平行线,分别交 AD, BC 于 M, N .
D C

P
M N
A B

设 AM = BN = 1,∠CP N = θ,则

1
PM = ,
tan 20◦
1
PN = ,
tan 10◦

11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于是由 DM = CN 可得
tan 50◦ tan θ
= ,
tan 20◦ tan 10◦
于是
tan 10◦ · tan 50◦
tan θ = = tan 10◦ · tan 50◦ · tan 70◦ = tan 30◦ ,
tan 20◦
因此
∠BP C = ∠BP N + ∠CP N = 40◦ .


例题 26 (1) 求 tan π7 tan 2π 3π
7 tan 7 的值;
π 2π 3π
(2) 求 tan2 7 + tan2 7 + tan2 7 的值.


解 令 θk = 7 ,k = 1, 2, 3,则 θk (k = 1, 2, 3) 均为方程

tan 3θ + tan 4θ = 0 (4)

π
的解.令 x = tan2 θ,0 < θ < 2 .因为

tan3 θ − 3 tan θ
tan 3θ = ,
3 tan2 θ − 1
问延

4 tan θ 1 − tan2 θ
tan 4θ =  ,
tan2 θ + 2 tan θ − 1 tan2 θ − 2 tan θ − 1

所以方程 (4) 可整理为


x3 − 21x2 + 35x − 7 = 0, (5)

显然 xk = tan2 θk (k = 1, 2, 3) 为方程 (5) 的全部三个互异实根,所以

x1 x2 x3 = 7,
x1 + x2 + x3 = 21,

因此

π 2π 3π √
tan tan tan = 7,
7 7 7
π 2π 3π
tan2 + tan2 + tan2 = 21.
7 7 7

例题 27 (2018 年北大夏令营) 已知 x 是实数且 cos x 是无理数,求使 cos 2x, cos 3x, · · · , cos nx 都是有理数的正
整数 n 的最大值.

解 若 cos 2x, cos 3x 都是有理数,由于

cos 3x = 4 cos3 x − 3 cos x



= cos x 4 cos2 x − 3
= cos x(2 cos 2x − 1),

12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而 cos x 是无理数,所以
2 cos 2x − 1 = 0,

从而
π
x=± + kπ,
6
其中 k ∈ Z.因此正整数 n 的最大值为 4.

6.5.2 半角公式


定理 28 (半角公式)

α 1 + cos α
cos = ± ;
2 2

α 1 − cos α
sin = ± ;
2 2

α 1 − cos α sin α 1 − cos α
tan = ± = = .
2 1 + cos α 1 + cos α sin α

证明 由二倍角公式知
α α
cos α = 2 cos2 − 1 = 1 − 2 sin2 ,
2 2
问延
反解即得半角的正余弦公式.
第一个半角正切公式直接由正弦比余弦即可得到,下面证明后面的半角正切公式:

α sin α2 2 sin α2 cos α2 sin α 1 − cos α


tan = α = = = .
2 cos 2 2 cos2 α2 1 + cos α sin α


 
例题 29 (2000 年复旦) sin2 α + sin2 α + π
3 + sin2 α − π
3 = .

3
解 2.
由题意,
  
π  π  1 − cos 2α 1 − cos 2α + 2π
1 − cos 2α − 2π
3
2
sin α + sin 2
α+ + sin2 α − = + 3
+ 3
= .
3 3 2 2 2 2


√ ◦ ◦
例题 30 (2017 年北大化学营) √2 sin 35 −sin 20 的值为 .
2 sin 85◦ +sin 20◦


解 2− 3.

13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根据题意,有

2 sin 35◦ − sin 20◦ 2 cos 45◦ sin 35◦ − sin 20◦
√ =
2 sin 85◦ + sin 20◦ 2 cos 45◦ sin 85◦ + sin 20◦
sin 80◦ − sin 10◦ − sin 20◦
=
sin 130◦ + sin 40◦ + sin 20◦
2 cos 50◦ sin 30◦ − sin 10◦
=
sin 50◦ + 2 sin 30◦ cos 10◦
sin 40◦ − sin 10◦
=
sin 50◦ + sin 80◦
2 cos 25◦ sin 15◦


=
2 sin 65◦ cos 15◦
= tan 15◦
1 − cos 30◦
=
sin 30◦

= 2 − 3.

6.5.3 万能公式

定理 31 (万能公式)
问延
2 tan α2
sin α = ;
1 + tan2 α2
1 − tan2 α2
cos α = ;
1 + tan2 α2
2 tan α2
tan α = .
1 − tan2 α2

证明 由二倍角公式可知,
2 sin α2 cos α2 2 tan α2
sin α = = .
sin2 α2 + cos2 α2 1 + tan2 α2

同理有
cos2 α2 − sin2 α
2 1 − tan2 α
2
cos α = = α .
sin2 α2 + cos2 α
2
1 + tan2 2

• 万能公式可以将同一个角的不同的三角函数统一为关于半角正切的三角函数,从而将一个三角问题转化为
普通的一元函数问题去求解.

例题 32 (2011 年外经贸) 若 tan θ = − 34 ,θ ∈ (0, π),则 cos 2θ 等于


A. − 25
7
B. 7
25 C. − 12
25 D. 12
25

解 B.

例题 33 (2016 年全国 3 卷文科) 若 tan θ = − 13 ,则 cos 2θ =


A. − 45 B. − 15 C. 1
5 D. 4
5

14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D.

例题 34 (2016 年全国 3 卷) 若 tan θ = 43 ,则 cos2 θ + 2 sin 2θ =


64 48 16
A. 25 B. 25 C. 1 D. 25

解 A.


2 sin A sin B
例题 35 △ABC 中, a2 + 1
b = 1,cos(A − B) = sin C ,则 △ABC 的周长的最小值为 .

解 10.
π
注意到当 A + B = 2 时,题中三角等式成立,所以我们先证明 A, B 互余.题中三角等式即

cos(A − B) − cos(A + B)
cos(A − B) = ,
sin(A + B)

若 A + B ̸= π
2 ,则

cos(A + B) cos2 A+B − sin2 A+B 1 + tan A+B


cos(A − B) = = 2 2
 = 2
> 1,
1 − sin(A + B) cos A+B − sin A+B 2
1 − tan A+B
2
问延
2 2

π
矛盾.因此 A + B = 2 ,即 A, B 互余.
此时变成经典问题:
已知直线 l 经过点 (2, 1),且与 x 轴正半轴和 y 轴正半轴分别交于 A(a, 0) 和 B(0, b),求 △OAB 周长的最小值.
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是 10.

例题 36 已知直线过点 M (2, 1),且与 x, y 轴正半轴分别交于 A, B 两点,O 为坐标原点,求:


(1) △OAB 面积的最小值;
(2) △OAB 周长的最小值.
y

B
M
1

O 2 A x

解 三角方法
设 ∠BAO = x.
(1) 三角形 OAB 的面积
 
1 1 1
S△OAB = 2+ (1 + 2 tan x) = 2 + 2 tan x + ⩾ 4,
2 tan x 2 tan x

1
等号当且仅当 tan x = 2 时取得,因此三角形 AOB 面积的最小值为 4.
(2) 三角形 OAB 的周长
1 2 1
c△OAB = 3 + + + + 2 tan x,
sin x cos x tan x

15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令 tan x2 = t,t ∈ (0, 1),则1



1 + t2 2 1 + t2 1 − t2 4t 1 4
c△OAB =3+ +2 + + =1+ + ⩾ 10,
2t 1−t 2 2t 1−t 2 t 1−t

这里用到了柯西不等式,取得等号的条件是 t = 13 ,因此三角形 AOB 周长的最小值为 10.


代数方法
设直线的横截距和纵截距分别为 a1 和 1b ,则 2a + b = 1 (a, b > 0).

(1) 由于 1 = 2a + b ⩾ 2 2ab,于是三角形 AOB 的面积 2ab
1
的最小值为 4.
(2) 三角形 AOB 的周长为


… √
1 1 1 1 a + b + a2 + b2 2
+ + + 2 = = √ ,
a b a2 b ab a + b − a2 + b2

而根据柯西不等式2 ,

(3a + 4b)2 ⩽ 25 a2 + b2 ,

于是
p 3 4
a2 + b2 ⩾ a + b,
5 5
因此
p 2a + b 1
a+b− a2 + b2 ⩽ = ,
5 5
问延
从而三角形 AOB 的周长
2
√ ⩾ 10,
a + b − a2 + b2
a 3
等号当且仅当 b = 4 时取得,因此三角形 AOB 周长的最小值为 10.
调整法
(1) 如图,设直线在第一象限内的线段被 M 平分时与 x, y 轴的交点分别为 P, Q.接下来证明此时三角形 AOB
的面积最小.
y

Q
M
1

O 2 A P x

若不然,假设 AM < BM ,则

S△AOB = S△P OQ − S△M AP + S△M BQ


1
= S△P OQ − M P · (AM − BM ) · sin ∠AM P
2
> S△P OQ ,

当 AM > BM 时类似.因此当 M 平分 AB 时三角形 AOB 的面积最小3 ,最小值为 4.


1 可以看出,万能公式是三角代数式通往多项式的桥梁,因此是“万不得已才能用的公式”.
2 其中的系数是需要通过待定系数法配凑的.
3 该结论与 ∠AOB 是否是直角无关

16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2) 过 M 作圆 E 与 x, y 轴均相切,作圆 E 在 M 处的切线,此时三角形 AOB 的周长最小,为 OP + OQ,如


图.
y

E
Q


B

1 M

O 2 A P x

若不然,AB 为圆 E 的割线,此时可以作与该割线平行的切线,则显然有三角形 AOB 的周长大于切线与两坐标


轴围成的三角形的周长,而切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周长为 OP + OQ,故此时 △AOB 的周长大于 OP + OQ,
如图.
问延
y

E
Q

B
N

1 M

O 2 A P x

经计算可得圆 E : (x − 5)2 + (y − 5)2 = 25,OP + OQ = 10,于是三角形 AOB 周长的最小值为 10.


6.5.4 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公式

定理 37 (积化和差公式)

1
sin α cos β = [sin (α + β) + sin (α − β)] ;
2
1
cos α sin β = [sin (α + β) − sin (α − β)] ;
2
1
cos α cos β = [cos (α + β) + cos (α − β)] ;
2
1
sin α sin β = − [cos (α + β) − cos (α − β)] .
2

17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证明 直接将右边打开合并即可证明积化和差公式.

定理 38 (和差化积公式)

α+β α−β
sin α + sin β = 2 sin cos ;
2 2
α+β α−β
sin α − sin β = 2 cos sin ;
2 2
α+β α−β
cos α + cos β = 2 cos cos ;


2 2
α+β α−β
cos α − cos β = −2 sin sin .
2 2

证明 令 x + y = α,x − y = β,由积化和差公式即可推导出和差化积公式.

√ √
例题 39 (2003 年复旦) 已知 sin α + cos β = 3
2 ,cos α + sin β = 2,求 tan α · cot β 的值.

解 两式分别平方相加得
3
sin α cos β + cos α sin β = sin(α + β) = .
8
两式分别平方相减得
问延
5
cos 2α − cos 2β + 2(cos α sin β − sin α cos β) = ,
4

5
−2 sin(α + β) sin(α − β) − 2 sin(α − β) = ,
4
从而得到 sin(α − β) = − 11
5
,所以

sin α cos β sin(α + β) + sin(α − β) 7


tan α · cot β = = =− .
cos α sin β sin(α + β) − sin(α − β) 73

例题 40 (2013 年清华) 已知 x, y 满足

1
sin x + sin y = ,
3
1
cos x − cos y = ,
5

求 cos (x + y) 与 sin (x − y) 的值.

解 两式平方相加得

34
sin2 x + sin2 y + 2 sin x sin y + cos2 x + cos2 y − 2 cos x cos y = ,
225

整理得 2 − 2 cos (x + y) = 34
225 ,即
208
cos (x + y) = ,
225
两式和差化积后相除得
x−y 3
tan =− ,
2 5

18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因此,利用万能公式,得
2 tan x−y 15
sin (x − y) = 2
=− .
1 + tan2 x−y
2
17

7 + cos 7 + · · · + cos 7 与 sin 7 + sin 7 + · · · + sin 7 的值分别为


例题 41 cos 2π 4π 12π 2π 4π 12π

A. −1, 0 B. 1, 0 C. 0, 0 D. 前三个答案都不对


解 A.
方法一
令 ε = cos 2π 2π
7 + i sin 7 ,则 
ε 1 − ε6
ε + ε + ··· + ε =
2 6
= −1,
1−ε
因此

2π 4π 12π
cos + cos + · · · + cos = −1,
7 7 7
2π 4π 12π
sin + sin + · · · + sin = 0.
7 7 7

方法二
问延

7 + cos 7 + · · · + cos 7
2 sin π7 cos 2π 4π 12π
2π 4π 12π
cos + cos + · · · + cos = = −1,
7 7 7 2 sin π7

7 + sin 7 + · · · + sin 7
2 sin π7 sin 2π 4π 12π
2π 4π 12π
sin + sin + · · · + sin = = 0.
7 7 7 2 sin π7

方法三
7 + i sin 7 ,则 1, ε, ε , ε , · · · , ε 是多项式方程
令 ε = cos 2π 2π 2 3 6

z7 − 1 = 0

的全部 7 个复根.由韦达定理可知,

1 + ε + ε2 + · · · + ε6
   
2π 4π 12π 2π 4π 12π
= 1 + cos + cos + · · · + cos + sin + sin + · · · + sin i
7 7 7 7 7 7
= 0,

因此

2π 4π 12π
cos + cos + · · · + cos = −1,
7 7 7
2π 4π 12π
sin + sin + · · · + sin = 0.
7 7 7

例题 42 (2019 年清华) 下列等式中成立的有


A. sin 2π 7 + cos 7 + cos 7 = − 2
4π 6π
7 + sin 7 + sin 7 = 1 B. cos 2π 4π 6π 1

19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C. sin 6◦ sin 42◦ sin 66◦ sin 78◦ = 1


16 D. cos 6◦ cos 42◦ cos 66◦ cos 78◦ = 1
16

解 BCD.
选项 A 设 m = sin 2π 4π 6π
7 + sin 7 + sin 7 ,则

  
cos π7 − cos 3π
7 + cos 7 − cos 7 + cos 7 − cos 7
3π 5π 5π 7π
1
m= π = π > 1,
2 sin 7 2 tan 14

选项 A 错误.


选项 B 记 cos 2kπ
7 = xk ,则

x0 1
x0 + x1 + x2 + · · · + x6 = 0 =⇒ x1 + x2 + x3 = − =− ,
2 2

选项 B 正确.
选项 C 根据三倍角公式,有

sin 18◦ = 4 sin 6◦ sin 54◦ sin 66◦ ,


sin 54◦ = 4 sin 18◦ sin 42◦ sin 78◦ ,

于是
1
sin 6◦ sin 42◦ sin 66◦ sin 78◦ =
问延
.
16
选项 D 根据三倍角公式,有

cos 18◦ = 4 cos 6◦ cos 54◦ cos 66◦ ,


cos 54◦ = 4 cos 18◦ cos 42◦ cos 78◦ ,

于是
1
cos 6◦ cos 42◦ cos 66◦ cos 78◦ = .
16

例题 43 (2017 年清华) 设 A, B, C 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则 sin A + sin B sin C 的最大值


√ √
3 3+2 2 1+ 5
A. 等于 2 B. 等于 4 C. 等于 2 D. 不存在

解 C.
根据题意,有

1
sin A + sin B · sin C = sin A − [cos(B + C) − cos(B − C)]
2
1 1
= sin A + cos A + cos(B − C)
s 2 2
 2
1 1
⩽ 12 + +
2 2

5+1
= ,
2

1+ 5
等号当 tan A = 2 且 B = C 时取得.因此所求的最大值为 2 .

20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例题 44 (2017 年北大) 1 + cos π5 1 + cos 3π
5 的值为
A. 1 + √1 B. 1 + 1
5 4
C. 1 + √1 D. 前三个答案都不对
3

解 B.
方法一 根据题意,有
  
π 3π π 3π π 3π
1 + cos 1 + cos = 1 + cos + cos + cos · cos
5 5 5 5 5 5


2π π π 3π
= 1 + 2 cos · cos + cos · cos
5 5 5 5
π 2π
= 1 + cos · cos
5 5
4 sin π5 · cos π5 · cos 2π
5
=1+
4 sin π5
1
=1+ .
4

方法二 根据题意,有
  
π 3π π 3π
1 + cos 1 + cos = 4 cos2 · cos2
5 5 10 10
问延
2π π
= 4 sin2 sin2
5 5
π 2π 3π 4π
= 4 sin sin sin sin
5 5 5 5
5
= 4 · 5−1
2
5
= .
4

注 1 事实上,有
√ √
4− 0
cos 60◦ = ,
√ 4√
5− 1
cos 72◦ = ,
√ 4√
6− 2
cos 75◦ = .
4

注 2 事实上,对任意正整数 n (n ⩾ 2),均有

π 2π (n − 1)π n
sin sin · · · sin = n−1 .
n n n 2

n + i sin n (k = 1, 2, · · · , n − 1),则
证明如下:令 ωk = cos 2kπ 2kπ

(z − ω1 ) (z − ω2 ) · · · (z − ωn−1 ) = z n−1 + z n−2 + · · · + 1.

在上式中取 z = 1,并在两边同时取模,得

|1 − ω1 | · |1 − ω2 | · · · · · |1 − ωn−1 | = n.

21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由于

kπ kπ kπ
|1 − ωk | = 2 sin2 − 2i sin cos
n n n

= 2 sin ,
n
(n−1)π
n · · · sin
其中 k = 1, 2, · · · , n − 1,故 sin nπ sin 2π n = n
2n−1 .


6.5.5 正弦平方差公式

定理 45 (正弦平方差公式)
sin2 x − sin2 y = sin(x + y) sin(x − y).

证明 右边直接用和差角公式展开后整理即得:

sin(x + y) sin(x − y) = (sin x cos y + cos x sin y)(sin x cos y − cos x sin y)
= sin2 x cos2 y − cos2 x sin2 y
 
= sin2 x 1 − sin2 y − sin2 y 1 − sin2 x
= sin2 x − sin2 y.
问延

例题 46 已知 {an } 是公差为 d 的等差数列,且 d ∈ (0, 1).若

sin2 a3 − sin2 a7
= −1,
sin(a3 + a7 )

且当 n = 10 时数列 {an } 的前 n 项和 Sn 有最小值,则 a1 的取值范围是 .

 5π 9π 
解 − 4 ,− 8 .
根据正弦平方差公式,有
sin(a3 − a7 ) = −1,

也即
sin 4d = 1,
π
因此 d = 8 .又当 n = 10 时,Sn 有最小值,于是

a10 ⩽ 0 ⩽ a11 ,

也即
π π
a1 + 9 · ⩽ 0 ⩽ a1 + 10 · ,
8 8
 
解得 a1 的取值范围是 − 5π
4 ,− 8 .

例题 47 (2017 年 1 月清华 THUSSAT 测试) 在 △ABC 中,若 sin2 A = sin2 B + sin B sin C,则
π π
A. A = 2B B. A = 3B C. A < 3 D. B < 3

22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AD.
先判断选项 A, B, D.
方法一 根据题意,有
sin B sin C = sin2 A − sin2 B = sin(A + B) · sin(A − B),

于是 A = 2B,从而选项 A, D 正确,选项 B 错误.


方法二 根据题意,有

a2 = b2 + bc = b2 + c2 − 2bc cos A =⇒ b = c − 2b cos A


=⇒ sin B = sin(A + B) − 2 sin B cos A
=⇒ sin B = sin(A − B)
=⇒ A = 2B,

从而选项 A, D 正确,选项 B 错误.


再判断选项 C.
π π π

取 (A, B, C) = 2, 4, 4 ,可知选项 C 错误.

例题 48 (2017 年 11 月清华 THUSSAT 测试) 已知 △ABC 的面积为 S,外接圆半径为 R,三个内角 A, B, C


 √ 
所对的边分别为 a, b, c,且 2R sin2 A − sin2 C = 3a − b sin B.
问延
(1) 求角 C;
 √ 2
2
(2) 若 2RS = sin2 A − (sin B − sin C) ,a = 4,求 c 及 △ABC 的面积.

解 (1) 根据题意,有 √ 
2R · sin(A + C) · sin(A − C) = 3a − b · sin B,



sin(A − C) = 3 sin A − sin B,

也即

3 sin A = sin(A − C) + sin(A + C),

于是

3 sin A = 2 sin A · cos C,
π
解得 C = 6.
(2) 根据题意,有
S = a2 − (b − c)2 ,

也即 »
p(p − a)(p − b)(p − c) = 4(p − b)(p − c),

其中 p 为 △ABC 的半周长.因此
(p − b)(p − c) 1
= ,
p(p − a) 4

也即
A 1
tan = ,
2 4

23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从而
8
sin A = ,
17
17
由正弦定理,可得 c = 4 .又

sin B = sin(A + C)
= sin A · cos C + cos A · sin C

8 3 15 1
= · + ·
17 2√ 17 2


15 + 8 3
= ,
34

于是 √ √
1 1 17 15 + 8 3 15 + 8 3
S= ac sin B = · 4 · · = .
2 2 4 34 4

6.6 问问心诀
1. 和角公式

•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公式.
问延
• 熟悉正切恒等式.
• 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辅助角公式.

2. 倍角公式

• 灵活选用二倍角的余弦公式.
• 了解万能公式.
• 变形之前多观察、多思考,要有“多想少算”的意识和能力.

3. 整角代换

• 善于观察和分析角之间的联系.
• 整体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换元法是重要的数学方法.

4. 综合应用

• 三角函数解答题最常见的有两类:一是最终化归为正弦型函数;二是三角函数与二次函数的复合.
• 题是做不完的,永远都会有新的题型出现.跳出“题海”的根本,在于掌握概念、锻炼思维、观察分
析、合理转化.不要迷信“模型”和“大招”.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无招胜有招.

24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LATEX 笔记) 2021 年暑假高三问哥 A+ 班讲义 7
问延炜


目录

7 三角函数 (一) 1
7.1 角的概念的推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7.2 弧度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7.3 三角函数的定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7.4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7.4.1 基本关系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7.4.2 基本关系式的记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7.4.3 基本关系式的应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7.5 诱导公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问延
7.5.1 角 α 与 α + 2kπ (k ∈ Z) 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7.5.2 角 α 与 α + π 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7.5.3 角 α 与 −α 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π
7.5.4 角 α 与 α+ 2 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7.5.5 角 α 与 π − α 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7.5.6 角α与 π
2 − α 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7.5.7 诱导公式的记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7.5.8 诱导公式的应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7.6 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7.7 阅读与欣赏——用函数方程定义三角函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7.8 问问心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7 三角函数 (一)
大到日月运行、四季更替,小至钟摆摆动、琴弦颤动,周而复始,都呈现一定的周期性.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现
象的重要数学工具.三角函数具有优良性质,是基本的初等函数,在数学和其他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7.1 角的概念的推广
定义 1 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 (始边) 旋转到另一个位置 (终边) 所成的图形叫做角.习惯上规定,
按照逆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做正角;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做负角;当射线没有旋转时,我们也
把它看成一个角,叫做零角.当射线绕其端点按照逆时针方向或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旋转的绝对量可以是
任意的.

定义 2 我们通常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讨论角.平面内任意一个角都可以通过移动,使角的顶点与坐标原点重合,
角的始边与 x 轴正半轴重合.这时,角的终边在第几象限,就把这个角叫做第几象限角.如果终边在坐标轴上,
就认为这个角不属于任何象限,此时这个角叫做轴线角.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7.2 弧度制
定义 3 我们规定: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 弧度的角.弧度记作 rad.这种以弧度为单位来
度量角的制度叫做弧度制.在用弧度制表示角的时候,弧度二字或 rad 可以略去不写,而只写这个角对应的弧
度数.

180 ◦
定理 4 180◦ = πrad,1◦ = π
180 rad ≈ 0.01745rad,1rad = π ≈ 57.3◦ = 57◦ 18′ .

7.3 三角函数的定义


定义 5 让角 α 的顶点与坐标原点重合,始边与 x 轴正半轴重合.从角 α 的终边上任取一点 P (x, y) (原点除外),
设 |OP | = r (r > 0),我们可以定义

(1) 正弦 sin α = y
r =√ y

x2 +y 2

(2) 余弦 cos α = x
r =√ x

x2 +y 2

(3) 正切 tan α = xy .

依照上述定义,对于每一个确定的角 α,都分别有唯一确定的正弦值、余弦值与之对应;当 α ̸= π
2 + kπ (k ∈ Z)
时,有唯一确定的正切值与之对应.因此这三个对应法则都是以 α 为自变量的函数,分别叫做角 α 的正弦函数、
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

• 当 α 为锐角时,上述所定义的三角函数与在直角三角形中所定义的三角函数是一致的.
问延
定义 6 让角 α 的顶点与坐标原点重合,始边与 x 轴正半轴重合.从角 α 的终边上任取一点 P (x, y) (原点除外),
设 |OP | = r (r > 0),我们可以定义

(1) 余切 cot α = xy ;

x2 +y 2
(2) 正割 sec α = r
x = x ;

x2 +y 2
(3) 余割 csc α = r
y = y .

• 正切、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需要分母不为零,所以轴线角的某些三角函数值没有定义.
p
•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也可以通过角 α 终边上的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坐标去定义,此时 r = x2 + y 2 = 1.

例题 7 当 α 在不同象限时,试分别判断三角函数 sin α, cos α, tan α 的符号.

解 (1) sin α, csc α 的值在第一、二象限为正,第三、四象限为负;

(2) cos α, sec α 的值在第一、四象限为正,第二、三象限为负;

(3) tan α, cot α 的值在第一、三象限为正,第二、四象限为负.

sin cos tan


1 0 ∞

+ + − + − +
0 0 −1 1 0 0
− − − + + −
−1 0 ∞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例题 8 (2020 年全国 2 卷) 若 α 为第四象限角,则


A. cos 2α > 0 B. cos 2α < 0 C. sin 2α > 0 D. sin 2α < 0

解 D.
α 为第四象限角,则 sin α < 0,cos α > 0,于是 sin 2α < 0.


˜ CD,
例题 9 (2018 年北京文科)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 ˜ EF
˜ , GH
¯ 是圆 x2 + y 2 = 1 上的四段弧 (如图),点
P 在其中一段上,角 α 以 Ox 为始边,OP 为终边.若 tan α < cos α < sin α,则 P 所在的圆弧是
y

E D
C
F
B
A
G O x

H
问延
˜
A. AB ˜
B. CD ˜
C. EF ¯
D. GH

解 C.
设 P (x, y),则
y
< x < y,
x
即  
x y − x2 < 0,
y > x,

结合图形可得 P 在弧 EF 上.
y
y = x2 y = x

E D
C
F
B
A
G O x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7.4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7.4.1 基本关系式

定理 10 同角三角函数满足如下基本关系式:

(1) 平方关系
sin2 α + cos2 α = 1, 1 + tan2 α = sec2 α, 1 + cot2 α = csc2 α.

(2) 乘积关系


sin α = tan α · cos α, cos α = sin α · cot α, cot α = cos α · csc α,
csc α = cot α · sec α, sec α = csc α · tan α, tan α = sec α · sin α.

(3) 倒数关系
tan α · cot α = 1, sin α · csc α = 1, cos α · sec α = 1.

7.4.2 基本关系式的记忆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可以借助下图的六边形来记忆:
sin α cos α
问延
tan α 1 cot α

sec α csc α

(1) 平方关系:阴影三角形两个上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和等于下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

(2) 乘积关系:任一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等于相邻两个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的乘积;

(3) 倒数关系:对角线上两个三角函数值的积为 1.

• 口诀:平方关系倒三角、左右相乘是中间、倒数关系对角线.

7.4.3 基本关系式的应用

在同角三角函数的问题中,常见的问题与转化思路有切割化弦、处理齐次式时正余弦统一化正切、正余弦的和
差 sin x ± cos x 与正余弦的乘积 sin x · cos x 的互相转化等.

例题 11 求函数 y = sin x cos x + sin x + cos x 的值域.

解 令 t = sin x + cos x,则 


√ π h √ √ i
t= 2 sin x + ∈ − 2, 2 .
4

t2 − 1 1
y =t+ = (t + 1)2 − 1,
2 2
 √ 
故所求函数的值域为 −1, 21 + 2 .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7.5 诱导公式
7.5.1 角 α 与 α + 2kπ (k ∈ Z) 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例题 12 (1) sin (α + 2kπ) = ;


(2) cos (α + 2kπ) = ;
(3) tan (α + 2kπ) = .
y


α
(x, y)

O x
问延
解 整圈:

sin(α + 2kπ) = sin α,


cos(α + 2kπ) = cos α,
tan(α + 2kπ) = tan α,

其中 k ∈ Z.

7.5.2 角 α 与 α + π 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例题 13 (1) sin (α + π) = ;
(2) cos (α + π) = ;
(3) tan (α + π) = .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α
(x, y)

O x

解 半圈:

炜 sin (α + π) = − sin α,
cos (α + π) = − cos α,
问延
tan (α + π) = tan α.

7.5.3 角 α 与 −α 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例题 14 (1) sin (−α) = ;


(2) cos (−α) = ;
(3) tan (−α) = .
y

α
(x, y)

O x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关于 x 轴对称:

sin(−α) = − sin α,
cos(−α) = cos α,
tan(−α) = − tan α.

π
7.5.4 角 α 与 α + 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2

例题 15 (1) sin α + π2 = ;
π

(2) cos α + 2 = ;
π

(3) tan α + 2 = .

α
(x, y)
问延
O x

1
解 4 圈:
 π
sin α + = cos α,
 2
π
cos α + = − sin α,
 2
π
tan α + = − cot α.
2

7.5.5 角 α 与 π − α 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例题 16 (1) sin (π − α) = ;
(2) cos (π − α) = ;
(3) tan (π − α) = .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α
(x, y)

O x

解 关于 y 轴对称:

炜 sin(π − α) = sin α,
cos(π − α) = − cos α,
问延
tan(π − α) = − tan α.

7.5.6 角 α 与 π
2 − α 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例题 17 (1) sin π2 − α = ;

(2) cos 2 − α =
π


(3) tan 2 − α =
π

α
(x, y)

O x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关于直线 y = x 对称:
π 
sin − α = cos α,
2
π 
cos − α = sin α,
2
π 
tan − α = cot α.
2


借助于三角函数的定义,寻找角终边之间的关系即可证明上述诱导公式,如下图:
y

π
2 +α π
2 −α

(−y, x) (y, x)

π−α
α

(−x, y) (x, y)

O x
问延
(−x, −y) (x, −y)

α + π, α − π −α

(−y, −x) (y, −x)

−α − π
2 α− π
2

7.5.7 诱导公式的记忆

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举例解释: π 
sin ·k+φ =( ) · f (φ),
2
其中 k ∈ Z.当 k 为奇数时,函数名改变,即函数 f 为 cos;当 k 为偶数时,函数名不变,即函数 f 为 sin;( )

中填正负号,取决于 sin π2 · k + φ 与 f (φ) 的正负是否相同.为了方便判断,可以将 φ 看成第一象限角,此时
只需要考虑角 π
2 · k + φ 所在的象限即可.

7.5.8 诱导公式的应用

例题 18 (2017 年北京文科)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角 α 与角 β 均以 Ox 为始边,它们的终边关于 y 轴对


称.若 sin α = 13 ,则 sin β = .

1
解 3.
因为 α 与 β 的终边关于 y 轴对称,所以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可知 sin β = sin α = 13 .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α
(x, y)

O x


例题 19 (2020 年北京) 已知 α, β ∈ R,则“存在 k ∈ Z 使得 α = kπ + (−1)k β”是“sin α = sin β”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问延
解 C.
根据题意,有
sin α = sin β ⇐⇒ α = β + 2nπ ∨ α = π − β + 2nπ,

其中 n ∈ Z.该条件即 α = kπ + (−1)k β,因此题中两个命题等价.


注 符号“∨”表示逻辑联结词“或”

2 +α)−cos (π−α)
2 cos ( π
例题 20 已知 tan α = −2,求 的值.
2 −α)−3 sin (π+α)
sin ( π

解 因为 tan α = −2,所以

2 cos π2 + α − cos (π − α)

sin π2 − α − 3 sin (π + α)
−2 sin α + cos α
=
cos α + 3 sin α
−2 tan α + 1
=
1 + 3 tan α
= − 1.

7.6 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在研究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我们通常采用弧度制来度量角,记为 x,表示自变量;用 y 表示函数值.于
是,正弦函数表示为 y = sin x.类似地,有余弦函数 y = cos x 和正切函数 y = tan x.下面我们来讨论正弦函
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0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例题 21 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函数 y = sin x y = cos x y = tan x

图象

定义域
值域


单调性

奇偶性

对称性

周期性

解 1. 正弦函数 y = sin x 的图象叫正弦曲线.正弦函数的性质如下:

(1) 定义域为 R,值域为 [−1, 1];


(2) 奇函数;
问延
(3) 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 T = 2π;
   
(4) 单调递增区间为 − π2 + 2kπ, π2 + 2kπ ,单调递减区间为 π2 + 2kπ, 3π
2 + 2kπ ;

(5) 对称轴为直线 x = π
2 + kπ,在对称轴处取到最值,其中 k ∈ Z;
(6) 对称中心为点 (kπ, 0),对称中心的横坐标为零点,其中 k ∈ Z.

正弦函数的图象如下:
y
1


2 2π
O π π x
2

−1


−2π − 3π −π − π2 O π
2
π 3π x
2 2
y = sin x
−1

π
2. 正弦曲线向左平移 2 个单位就得到余弦函数 y = cos x 的图象余弦曲线.余弦函数是偶函数,一系列性质
直接根据平移即可得到.
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图象如下:

11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y
y = cos x
1


−2π − 3π −π − π2 O π
2
π 3π x
2 2
y = sin x
−1


3. 正切函数 y = tan x 的图象叫正切曲线.正切函数的性质如下:

(1) 定义域为 x x ̸= π
2 + kπ, k ∈ Z ,值域为 R;
(2) 奇函数;
(3) 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为 π;

(4) 在 − π2 + kπ, π2 + kπ 上单调递增;

(5) 中心对称函数,对称中心为点 kπ 2 , 0 ,其中 k ∈ Z.

正切函数的图象如下:

y
问延
− 3π
2 −π − π2 O π
2 π 3π x
2

正切函数 y = tan x

例题 22 (2019 年全国 1 卷) 关于函数 f (x) = sin |x| + | sin x| 有下述四个结论:


¬ f (x) 是偶函数;

­ f (x) 在区间 π
2,π 单调递增;
® f (x) 在 [−π, π] 有 4 个零点;
¯ f (x) 的最大值为 2.
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编号是
A. ¬­¯ B. ­¯
C. ¬¯ D. ¬®

12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C.
函数 f (x) 为偶函数,且当 x ⩾ 0 时,有

2 sin x, 2kπ ⩽ x < (2k + 1)π,
f (x) =
0, (2k + 1)π ⩽ x < (2k + 2)π,

其中 k ∈ N.函数 f (x) 的图象如图,结论¬¯正确.


y


y=2

−3π − 5π −2π −π − π2 O π
2
π 2π 5π 3π x
2 2

1
例题 23 (2020 年全国 3 卷) 关于函数 f (x) = sin x + sin x 有如下四个命题:
¬ f (x) 的图象关于 y 轴对称;
­ f (x) 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 x = π
2 对称;
¯ f (x) 的最小值为 2.
问延
其中所有真命题的序号是 .

解 ­®.
命题¬­ 函数 f (x) 是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 (0, 0) 对称,命题¬错误,命题­正确;
命题® 注意到
1 1
f (π − x) = sin(π − x) + = sin x + = f (x),
sin(π − x) sin x
因此命题®正确;
命题¯ 当 x = − π2 时,f (x) = −2,因此命题¯错误.

7.7 阅读与欣赏——用函数方程定义三角函数
在定义三角函数的过程中,我们使用了“角”这个概念;但这个概念是非常“几何”的,依赖于直观.我们可以
利用纯粹代数的方法来定义三角函数——事实上可以证明:存在 R 上唯一的函数 f 和 g 满足

f 2 (x) + g 2 (x) = 1, x ∈ R,
f (x + y) = f (x)g(y) + g(x)f (y), x, y ∈ R,
g(x + y) = g(x)g(y) − f (x)f (y), x, y ∈ R,
0 < xg(x) < f (x) < x, 0 < x < 1.

这里的 f (x), g(x) 分别是我们熟知的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


π
最后一个等式中 x 的范围取成 0 < x < 1 而非 0 < x < 2 ,是为了避开引入圆周率 π,使得定义的过程更脱离
“几何”的味道.

13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同样可以证明:存在 R 上唯一的函数 f 和 g 满足

f 2 (x) + g 2 (x) = 1, x ∈ R,
g(x + y) = g(x)g(y) − f (x)f (y), x, y ∈ R,
f (x)
lim = 1.
x→0 x

可见上述这些函数方程所对应的三角函数恒等式是这些三角函数的关键性质.
除此以外,还可以采用幂级数的方式定义三角函数.中学阶段,指数函数是在代数中引进的,三角函数是在三角


学中引进的.两类函数的引进途径 (一个是从代数运算得到的;另一个是由于工程测量的需要,对三角形进行研
究而得到的) 是互不相关的.当扩展我们的视野,把函数的定义域扩大到复平面上去研究时,以幂级数为工具,
这两个似乎互不相关的函数竟展现出了使人意想不到的血缘关系.事实上,它们是复平面上的同一个 (用幂级数
表示的) 函数的两个侧面.确切地说,它们分别是复平面上的同一个函数——指数函数——在实轴与虚轴上的形
态.

7.8 问问心诀
1. 角的概念的推广

• 用“旋转”的方式定义角,可以将研究范围扩大到实数集.

2. 弧度制
问延
• 熟悉弧度制与角度制的转化.
• 特殊角的弧度数要牢记.

3. 三角函数的定义

• 拥抱新定义,不忘旧定义.
• 注意新旧定义的兼容性.

4.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 不是难点,灵活运用是关键.

5. 诱导公式

• 本质是圆的对称性.
• 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 诱导公式的重要功能:为后续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提供理论证明.
• 大部分诱导公式可以看成和角公式的特例.

6. 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 基本的图象和性质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 研究三角函数的两类方法:考察单位圆、考察图象.要能融会贯通、灵活选择.
•“进阶题”很多时候都是若干基本模块的组合,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即可.

14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LATEX 笔记) 2021 年暑假高三问哥 A+ 班讲义 8
问延炜


目录

8 三角函数 (二) 1
8.1 正弦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8.1.1 正弦型函数的图象变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8.1.2 正弦型函数的性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8.1.3 正弦型函数的参数识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8.2 余弦型函数与正切型函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8.3 三角函数综合应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8.4 问问心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问延
8 三角函数 (二)

8.1 正弦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形如 y = A sin (ωx + φ) + b (其中 A, ω, φ, b 都是常数) 的函数,在物理、工程等学科的研究中经常遇到,这种
类型的函数通常叫做正弦型函数.它的图象可以由正弦函数 (或余弦函数) 通过平移与伸缩变换得到,它的性质
也可以由正弦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复合函数的性质推导出来.正弦型函数的周期 T = 2π
|ω| ,振幅为 |A|.在解题时,
有时可以通过诱导公式改变 φ 的值,将 A, ω 都调整成正数,方便处理问题.

8.1.1 正弦型函数的图象变换

例题 1 如何将函数 y = sin x 的图象变为函数 y = 3 sin 2x + π
4 − 1 的图象?原理是什么?结论能否推广?



例题 2 (2017 年全国 1 卷) 已知曲线 C1 : y = cos x,C2 : y = sin 2x + 3 ,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A. 把 C1 上各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 2 倍,纵坐标不变,再向右平移 π6 个单位长度,得到曲线 C2
π
B. 把 C1 上各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 2 倍,纵坐标不变,再向左平移 12 个单位长度,得到曲线 C2
1 π
C. 把 C1 上各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 2 倍,纵坐标不变,再向右平移 6 个单位长度,得到曲线 C2
1 π
D. 把 C1 上各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 2 倍,纵坐标不变,再向左平移 12 个单位长度,得到曲线 C2

解 D.
题目即由  π
y = cos x = sin x + ,
2
得到  

y = sin 2x + .
3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1 π
 π
故可先将 C1 横坐标缩为原来的 2 得到 y = sin 2x + 2 ,再向左平移 12 个单位得到 C2 .

8.1.2 正弦型函数的性质
π

例题 3 求函数 y = 2 sin 2x + 3 的单调递增区间.

解 令
π π π
− + 2kπ ⩽ 2x + ⩽ + 2kπ,


2 3 2
12 + kπ ⩽ x ⩽
解得 − 5π + kπ,其中 k ∈ Z.
π
 12
 
因此函数 y = 2 sin 2x + π3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 5π 12 + kπ, 12 + kπ ,k ∈ Z.
π



例题 4 求函数 y = 3 sin π
6 − 2x 的单调递增区间.


解 因为 y = −3 sin 2x − π
6 ,所以令

π π 3π
+ 2kπ ⩽ 2x − ⩽ + 2kπ,
2 6 2

解得 π
+ kπ ⩽ x ⩽ 6 + kπ,其中 k ∈ Z.

问延
3
 π 
6 − 2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6 + kπ ,k ∈ Z.
π
因此函数 y = 3 sin 3 + kπ, 5π


例题 5 函数 y = sin π3 − 2x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12 , 2kπ + 12 , k ∈ Z
A. 2kπ + 5π B. 2kπ − 12 12 , k ∈ Z
11π π
, 2kπ + 5π
   
12 , kπ + 12 , k ∈ Z
C. kπ + 5π D. kπ − 12 12 , k ∈ Z
11π π
, kπ + 5π

解 C.
方法一 根据复合函数单调性法则,将 π
3 − 2x 代入 y = sin x 的单调递减区间内,即

π π 3π
2kπ + ⩽ − 2x ⩽ 2kπ + , k ∈ Z.
2 3 2

解得
5π 11π
−(k + 1)π +
⩽ x ⩽ −(k + 1)π + , k ∈ Z.
12 12
 
因此原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kπ + 5π 12 , kπ + 12 , k ∈ Z,所以 C 选项正确.
11π
  
方法二 因为函数 y = sin π3 − 2x = − sin 2x − π3 ,所以只需考虑函数 y = − sin 2x − π3 的单调递减区间.

π π 3π
+ 2kπ ⩽ 2x − ⩽ + 2kπ,
2 3 2
解得 5π
12 + kπ ⩽ x ⩽ 11π
12 + kπ,其中 k ∈ Z.因此 C 选项正确.

   
例题 6 (2011 年山东) 若函数 f (x) = sin ωx (ω > 0) 在区间 0, π3 上单调递增,在区间 π3 , π2 上单调递减,则
ω=
3 2
A. 3 B. 2 C. 2 D. 3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C.
由题意, π3 ω = π
2 ,所以 ω = 32 .

8.1.3 正弦型函数的参数识别

例题 7 (2017 年天津) 设函数 f (x) = 2 sin(ωx + φ),x ∈ R,其中 ω > 0,|φ| < π.若
   
5π 11π
f = 2, f = 0,
8 8


且 f (x) 的最小正周期大于 2π,则
A. ω = 32 ,φ = π
12 B. ω = 32 ,φ = − 11π
12
C. ω = 13 ,φ = − 11π
24 D. ω = 13 ,φ = 7π
24

解 A.
由 f (x) 的最小正周期大于 2π,故
11π 5π T
− = ,
8 8 4
解得 T = 3π,因此 ω = 23 .又    
5π 5π
f = 2 sin + φ = 2,
问延
8 12
因此 5π
12 +φ= π
2 + 2kπ,其中 k ∈ Z,结合 |φ| < π,解得 φ = π
12 .

例题 8 (2020 年全国新课标 1 卷,2020 年全国新课标 2 卷,多选题) 如图是函数 y = sin(ωx + φ) 的部分图象,


则 sin(ωx + φ) =
   
A. sin x + π3 B. sin π
3 − 2x C. cos 2x + π
6 D. cos 5π
6 − 2x
y
1

O π 2π x
6 3

解 BC.
π 2π
先假定 ω > 0.设函数 y = sin(ωx + φ) 的最小正周期为 T ,因为 6, 3 是函数 y = sin(ωx + φ) 的两个相邻的
零点,所以
2π π T π
− = = =⇒ ω = 2.
3 6 2 ω

π
6 + 2π
3 5π
x0 = = ,
2 12

5π 3π 2π
2x0 + φ = 2 · +φ= + 2kπ =⇒ φ = + 2kπ,
12 2 3
其中 k ∈ Z.不妨取 φ = 2π
3 ,则  

sin(ωx + φ) = sin 2x + .
3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选项 A 显然错误.
选项 B 因为     
2π 2π π 
sin(ωx + φ) = sin 2x + = sin π − 2x + = sin − 2x ,
3 3 3
所以选项 B 正确.
选项 C 因为
     
2π 2π π π
sin(ωx + φ) = sin 2x + = cos 2x + − = cos 2x + ,
3 3 2 6


所以选项 C 正确.
选项 D 因为
    
π h π i 5π 5π
sin(ωx + φ) = cos 2x + = − cos 2x + − π = − cos 2x − = − cos − 2x ,
6 6 6 6

所以选项 D 错误.

8.2 余弦型函数与正切型函数
π

例题 9 (2020 年全国 1 卷) 设函数 f (x) = cos ωx + 6 在 [−π, π] 的图象大致如下图,则 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
10π 7π 4π 3π
A. B. C. D.
问延
9 6 3 2
y

−π − 4π
9
O π x

解 C.
由图可知 x = − 4π
9 是函数 f (x) 的一个“上升”零点,于是

 
4π π π
ω· − + = − + 2kπ,
9 6 2

从而 ω = 3
2 + 92 k,其中 k ∈ Z.而函数 f (x) 的最小正周期小于 2π 且大于 π,于是

1 < |ω| < 2,

因此 ω = 23 ,进而其最小正周期为 4π
3 .

π
例题 10 (2011 年辽宁) 已知函数 f (x) = A tan (ωx + φ),其中 ω > 0,|φ| < 2 .y = f (x) 的部分图象如图所
π

示,则 f 24 = .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O π 3π x
8 8



解 3.
设 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 T ,则
T π 3π π
= = − =⇒ ω = 2.
2 2ω 8 8
又因为
π π
2· + φ = + kπ (k ∈ Z),
8 2
并且 |φ| < π
2 ,所以 φ= π
4.
再根据
π
f (0) = A tan = 1 =⇒ A = 1,
4
问延
因此  π
f (x) = tan 2x + ,
4
π
 √
从而 f = 3.
24


注 求出 ω = 2 之后,也可以利用 f 8 = 0 求出 ω 的值.

8.3 三角函数综合应用
例题 11 (2020 年北京) 若函数 f (x) = sin(x + φ) + cos x 的最大值为 2,则常数 φ 的一个取值为 .

π
解 2.
方法一 由题意可知,函数 y = sin(x + φ) 的图象与函数 y = cos x 的图象重合,因此

π
φ= + 2kπ,
2

其中 k ∈ Z.
方法二 对 f (x) 进行化简:

f (x) = sin x cos φ + cos x sin φ + cos x


= cos φ sin x + (1 + sin φ) cos x
»
= cos2 φ + (1 + sin φ)2 · sin(x + θ)
p
= 2 + 2 sin φ · sin(x + θ)
p
⩽ 2 + 2 sin φ.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因为 x ∈ R,所以 f (x) 的最大值为 2 + 2 sin φ,于是有
p π
2 + 2 sin φ = 2 ⇐⇒ φ = + 2kπ,
2

其中 k ∈ Z.
方法三 利用和差化积公式对 f (x) 进行化简:
 π
f (x) = sin(x + φ) + sin x +
 2
φ π φ π
= 2 sin x + + cos −


 φ 2 π 4 2 4
⩽ 2 cos − ,
2 4

等号成立当且仅当 φ π φ π π
cos − = ±1 ⇐⇒ − = kπ ⇐⇒ φ = 2kπ + ,
2 4 2 4 2
其中 k ∈ Z.

π π π

例题 12 (2019 年全国 2 卷) 下列函数中,以 2 为周期且在区间 4, 2 单调递增的是
A. f (x) = | cos 2x| B. f (x) = | sin 2x| C. f (x) = cos |x| D. f (x) = sin |x|
问延
解 A.
作出选项中的函数的图象,可以帮助我们填写下表:

π π

函数 最小正周期 4, 2 上的单调性
f (x) = | cos 2x|
f (x) = | sin 2x|
f (x) = cos |x|
f (x) = sin |x|

结果是:
π π

函数 最小正周期 4, 2 上的单调性
f (x) = | cos 2x| π
2 ↗
f (x) = | sin 2x| π
2 ↘
f (x) = cos |x| 2π ↘
f (x) = sin |x| 无 ↗

例题 13 (2014 年北京) 设函数


f (x) = A sin(ωx + φ),
π π

其中 A, ω, φ 是常数,A > 0,ω > 0.若 f (x) 在区间 6, 2 上具有单调性,且

π   π

f =f = −f ,
2 3 6

则 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 .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π.
π π

如图,设 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 T .因为 f (x) 在区间 6, 2 上具有单调性,所以

T π π π
⩾ − = ,
2 2 6 3

结合   π

f = −f
6 6

可知,x = 6 是函数 f (x) 的一个零点;


结合    
3π 4π
f =f
6 6

可知,直线 x = 12 是函数 f (x) 的一条对称轴.
y

O 1π 2π 3π 4π 5π 6π x
6 6 6 6 6 6
问延
−t

于是
T 7π 2π
= − =⇒ T = π.
4 12 6

8.4 问问心诀
1. 正弦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 正弦型函数的图象变换,要理解其原理,并能推广到一般情形.
• 正弦型函数可以理解成内层一次、外层正弦的复合函数,这样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正弦型函数的性质及
其原理,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 数形结合.
• 函数 y = A sin(ωx + φ) + b 的参数识别问题,一般来讲,可以按照如下顺序解决:
(1) 根据上下的平移量确定 b;
(2) 根据最值 (振幅) 确定 A;
(3) 根据周期确定 ω;
(4) 根据特殊点确定 φ.
需要注意:
(1) 上述顺序并非一成不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解析式有可能不唯一;
(3) 根据特殊点确定 φ 的时候,优先选择最值点;如果选择零点,一定要注意零点所在区间的单调性.

2. 余弦型函数与正切型函数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 原理和正弦型函数相通,要能将方法、原理、题型、拓展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真正学懂学透.
• 余弦型函数可以变形为正弦型函数.
• 注意正切 (型) 函数与正弦 (型) 函数的异同.

3. 三角函数综合应用

• 多想少算.
• 关注三角函数的性质,关注题目中的数据,关注特殊点,关注临界情形.
• 培养“升维思考、降维打击”的意识和能力.


问延

关注公众号【高中资料君】免费快速更新2022课程
(LATEX 笔记) 2021 年秋季高三问哥 A+ 班讲义 1


问延炜

目录

1 解三角形 1
1.1 基本定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1.1 正弦定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1.2 余弦定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1.1.3 面积公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问延
1.1.4 射影定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1.1.5 综合应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1.2 解三角形中的范围与最值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1.3 阅读与欣赏——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1.4 阅读与欣赏——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1.5 问问心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1 解三角形
解三角形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三角形的一些已知量去确定另外一些相关量.三角形的基本量有
三个内角与三条边;衍生量有面积、周长、高线长、角平分线长、中线长、内切圆半径、外接
圆半径等等.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重要依据,同时正弦
定理和余弦定理给出了边角混合关系的统一方案.

1.1 基本定理

1.1.1 正弦定理

定理 1 (正弦定理) 设 △ABC 的内角 A, B, C 的对边分别为 a, b, c,则

a b c
= = = 2R,
sin A sin B sin C

其中 R 为 △ABC 的外接圆半径.

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B C

证明 只需证明 a = 2R sin A 即可.


当 A 为直角时,显然成立.
当 A 不是直角时,记 △ABC 的外心为 O,连接 CO 并延长使之交圆 O 于点 A′ ,连结 BA′ ,
如图,则
∠CA′ B = ∠A,

或者
问延
∠CA′ B = π − A.

而 ∠CBA′ 为直角,所以有

a = BC = CA′ · sin ∠CA′ B = 2R sin A.

A′
O
B C

B C
O
A′

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 在 △ABC 中,当 sin A = t ∈ (0, 1) 时,可以对应两个互补的角 A,所以已知两边 a, b


及角 A 时,解三角形会涉及到多解问题.如图:

1. 当 b sin A < a < b 时,有两解;


C

b
a a
A
B1 B2

2. 当 a = b sin A 或 a ⩾ b 时,有一解;
3. 当 a < b sin A 时,无解.
问延
例题 2 设 α, β ∈ R,则“sin α > sin β”是“α > β”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 D.

例题 3 在 △ABC 中,“sin A > sin B”是“A > B”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 C.
根据正弦定理,以及“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可知,

sin A > sin B ⇐⇒ a > b ⇐⇒ A > B.

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1.1.2 余弦定理

定理 4 (余弦定理) 设 △ABC 的内角 A, B, C 的对边分别为 a, b, c,则

a2 = b2 + c2 − 2bc cos A,
b2 = c2 + a2 − 2ca cos B,
问延
c2 = a2 + b2 − 2ab cos C.

也可以写成

b 2 + c 2 − a2
cos A = ,
2bc
a2 + c 2 − b 2
cos B = ,
2ac
a2 + b 2 − c 2
cos C = .
2ab

证明 方法一 如图,

# »2
a2 = BC
 # » # »  # » # »
= AC − AB · AC − AB
# » # » # » # »
= AC 2 − 2AC · AB + AB 2
# » # » # » # »2
= AC 2 − 2 AC · AB cos A + AB

= b2 − 2bc cos A + c2 ,


a2 = b2 + c2 − 2bc cos A.

4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同理可证

b2 = c2 + a2 − 2ca cos B,
c2 = a2 + b2 − 2ab cos C.


A

c b

B a C

方法二 如图,以 A 为原点,AB 所在直线为 x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 C (b cos A, b sin A),


B (c, 0),所以

a2 = |BC|2
= (b cos A − c)2 + (b sin A)2
问延
= b2 cos2 A − 2bc cos A + c2 + b2 sin2 A
= b2 + c2 − 2bc cos A,


a2 = b2 + c2 − 2bc cos A.
y

b a

A c B x

同理可证

b2 = c2 + a2 − 2ca cos B,
c2 = a2 + b2 − 2ab cos C.

例题 5 (2011 年陕西) 叙述并证明余弦定理.

5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1.1.3 面积公式

定理 6 设 △ABC 的内角 A, B, C 的对边分别为 a, b, c,面积为 S,则

1 1 1
S = ab sin C = bc sin A = ca sin B.
2 2 2


定理 7 (内分角定理) 如图,D 是 △ABC 中 BC 边上的一点,那么 AD 平分 ∠BAC 的充要
条件是
|DB| |AB|
= .
|DC| |AC|
A

B D C

证明 设 △ABD 的面积为 S1 ,△ACD 的面积为 S2 .


一方面,
S1 |DB|
问延
= ,
S2 |DC|
另一方面,
S1 1
2
· |AB| · |AD| · sin ∠BAD |AB| · sin ∠BAD
= = ,
S2 1
2
· |AC| · |AD| · sin ∠CAD |AC| · sin ∠CAD
所以 AD 平分 ∠BAC 的充要条件是

|DB| |AB|
= .
|DC| |AC|

定理 8 (外分角定理) 如图,D 是 △ABC 中 BC 边延长线上的一点,那么 AD 平分 ∠BAC


的外角 ∠CAE 的充要条件是
|DB| |AB|
= .
|DC| |AC|
E

B C D

证明 设 △ABD 的面积为 S1 ,△ACD 的面积为 S2 .


一方面,
S1 |DB|
= ,
S2 |DC|

6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另一方面,
S1 1
2
· |AB| · |AD| · sin ∠BAD |AB| · sin ∠EAD
= = ,
S2 1
2
· |AC| · |AD| · sin ∠CAD |AC| · sin ∠CAD
所以 AD 平分 ∠BAC 的外角 ∠CAE 的充要条件是

|DB| |AB|


= .
|DC| |AC|

定理 9 (海伦公式) 设 △ABC 的内角 A, B, C 的对边分别为 a, b, c,面积为 S,则


»
S= p(p − a)(p − b)(p − c),

其中 p = 21 (a + b + c) 为 △ABC 的半周长.

证明 由已知条件,可得

1
S = ac sin B
问延
2
1 √
= ac 1 − cos2 B
2 s
 2 2
1 a + c 2 − b2
= ac 1 −
2 2ac
a2 c2 4a2 c2 − (a2 + c2 − b2 )2
= ·
4 4a2 c2
(2ac + a2 + c2 − b2 ) (2ac − a2 − c2 + b2 )
=
16
[(a + c)2 − b2 ] [b2 − (a − c)2 ]
=
16

a + b + c −a + b + c a − b + c a + b − c
= · · ·
» 2 2 2 2
= p(p − a)(p − b)(p − c).

1.1.4 射影定理

定理 10 (射影定理) 已知 △ABC 的三个内角 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 b, c,则有

a = b cos C + c cos B,
b = c cos A + a cos C,
c = b cos A + a cos B.

7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证明 证明第一个等式即可.
方法一 由余弦定理知

a2 + b 2 − c 2 a2 + c 2 − b 2
b cos C + c cos B = + = a.
2a 2a


定理得证.
方法二 由正弦定理知

sin A = sin B cos C + sin C cos B =⇒ a = b cos C + c cos B.

例题 11 (2017 年全国 2 卷文科) △ABC 的内角 A, B, C 的对边分别为 a, b, c,若

2b cos B = a cos C + c cos A,

则B= .
问延
解 π
3

根据射影定理,有
2b cos B = b,

于是
π
B= .
3

例题 12 (2014 年广东) 在 △ABC 中,角 A, B, C 所对应的边分别为 a, b, c.已知

b cos C + c cos B = 2b,

则 a
b
= .

解 2.
由射影定理立得.

1.1.5 综合应用
√ √
例题 13 (2020 年全国新课标 1 卷) 在¬ ac = 3,­ c sin A = 3,® c = 3b 这三个条件中任
选一个,补充在下面问题中,若问题中的三角形存在,求 c 的值;若问题中的三角形不存在,

8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说明理由.

问题:是否存在 △ABC,它的内角 A, B, C 的对边分别为 a, b, c,且 sin A = 3 sin B,C = π6 ,

注:如果选择多个条件分别解答,按第一个解答计分.



解 根据正弦定理可以得到 a = 3b,再结合余弦定理可得

√ 3
c = a + b − 2ab cos C = 3b + b − 2 ·
2 2 2 2 2
3b · b · = b2 =⇒ c = b.
2

若选¬,则
√ 2 √
ac = 3c = 3 =⇒ c = 1.

若选­,则 √
1 3 √
c sin A = a sin C = a = c = 3 =⇒ c = 2 3.
2 2

若选®,则 c = b 与 c = 3b 矛盾.因此三角形不存在.
问延

1.2 解三角形中的范围与最值问题

例题 14 (2018 年北京文科) 若 △ABC 的面积为 4
3
(a2 + c2 − b2 ),且 C 为钝角,则
(1) B = ;
(2) c
a
的取值范围是 .

解 π
3
;(2, +∞).
(1) 由题意, √
1 3
S△ABC = ac sin B = ac cos B,
2 2

故 tan B = 3,从而 B = π3 .
(2) 方法一 由题意,0 < A = 2π
3
− C < π6 ,所以

c sin C
=
a sin A
sin(A + B)
=
sin A √
1
sin A + 23 cos A
= 2
√sin A
1 3
= + cot A,
2 2

9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 
注意到 cot A ∈ 3, +∞ ,故 c
a
∈ (2, +∞).
方法二 如图,固定 a = 1,移动点 A,从而改变 c 的大小,易知 c
a
的取值范围是 (2, +∞).


A

B C

例题 15 (2019 年全国 3 卷) 设 △ABC 的内角 A, B, C 的对边分别为 a, b, c.已知


问延
A+C
a sin = b sin A.
2

(1) 求 B;
(2) 若 △ABC 为锐角三角形,且 c = 1,求 △ABC 面积的取值范围.

解 (1) 由 A + C = π − B 以及正弦定理,有

A+C B B 1
a sin = b sin A =⇒ sin A cos = sin B sin A =⇒ sin = ,
2 2 2 2

于是 B = π3 .
(2) 方法一 如图,AB = 1,∠ABC1 = 60◦ ,∠C2 AB = ∠AC1 B = 90◦ ,则 △ABC 的顶点 C
√ √
在线段 C1 C2 上 (不包含端点) 运动.△ABC1 的面积 S1 = 8
3
,△ABC2 的面积 S2 = 2
3
,因
此 △ABC 的面积的取值范围是
√ √ !
3 3
(S1 , S2 ) = , .
8 2

10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C2


C1
60◦
A 1 B

方法二 由题设及第 (1) 题知 △ABC 的面积



3
S= a.
4

由正弦定理得 √
c sin A sin (120◦ − C) 3 1
a= = = + .
sin C sin C 2 tan C 2
由于 △ABC 为锐角三角形,故
30◦ < C < 90◦ ,
问延
从而 1
< a < 2,进而
2 √ √
3 3
<S< .
8 2
√ √ 
因此 △ABC 面积的取值范围是 83 , 23 .

1.3 阅读与欣赏——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
定理 16 在 △ABC 中,我们有以下四组公式.
第一组:
X Y
sin2 A = 2 + 2 cos A,
X Y
cos2 A = 1 − 2 cos A.

第二组:
X Y
A
sin A = 4 , cos
2
X Y A
cos A = 4 sin + 1.
2

1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第三组:
X Y
sin 2A = 4 sin A,
X Y
cos 2A = −1 − 4 cos A.


第四组:
X Y
tan A = tan A,
X A B
tan tan = 1.
2 2

证明 第一组
X 1 − cos 2A 1 − cos 2B
sin2 A = + + sin2 C
2 2
1
= 1 − · 2 cos(A + B) cos(A − B) + 1 − cos2 C
2
= 2 + cos C[cos(A − B) − cos C]
问延
= 2 + cos C[cos(A − B) + cos(A + B)]
= 2 + 2 cos A cos B cos C.

由此立即得到
X Y
cos2 A = 1 − 2 cos A.

第二组
X A+B A−B C C
sin A = 2 sin cos + 2 sin cos
2 2 2 2
C A−B A+B C
= 2 cos cos + 2 cos cos
2  2 2  2
C A−B A+B
= 2 cos cos + cos
2 2 2
A B C
= 4 cos cos cos .
2 2 2

类似的,
X A+B A−B C
cos A = 2 cos cos + 1 − 2 sin2
2  2 2
C A−B A+B
= 1 + 2 sin cos − cos
2 2 2
A B C
= 1 + 4 sin sin sin .
2 2 2

1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第三组
X
sin 2A = sin 2A + 2 sin(B + C) cos(B − C)
= 2 sin A cos A + 2 sin A cos(B − C)
= 2 sin A[cos(B − C) − cos(B + C)]


= 4 sin A sin B sin C.

类似的,
X
cos 2A = cos 2A + 2 cos(B + C) cos(B − C)
= 2 cos2 A − 2 cos A cos(B − C) − 1
= 2 cos A[− cos(B + C) − cos(B − C)] − 1
= −1 − 4 cos A cos B cos C.

第四组
因为
问延
tan A + tan B
tan C = − tan(A + B) = − ,
1 − tan A tan B
整理即得
X Y
tan A = tan A.

因为
A B+C A tan B2 + tan C2
tan · tan = 1 = tan · ,
2 2 2 1 − tan B2 tan C2

整理即得
X A B
tan tan = 1.
2 2

1.4 阅读与欣赏——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定理 17 (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设平面四边形 ABCD 的四边长分别为

AB = a, BC = b, CD = c, DA = d,

那么四边形 ABCD 的面积



A+C
SABCD = (p − a)(p − b)(p − c)(p − d) − abcd cos2 ,
2

其中 p = 21 (a + b + c + d) 为四边形 ABCD 的半周长.

1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证明 如图,连接 BD.

d D
A

a c


B
b C

在 △ABD 和 △CBD 中分别应用余弦定理,有



BD2 = a2 + d2 − 2ad cos A,
BD2 = b2 + c2 − 2bc cos C,


1 1
SABCD = ad sin A + bc sin C,
2 2
于是可得 
问延
ad cos A − bc cos C = 1 (a2 − b2 − c2 + d2 ) ,
2
ad sin A + bc sin C = 2S ,
ABCD

两式平方相加,移项可得

1 2 2  1 2  1
2
SABCD = a d + b2 c 2 − a − b2 − c2 + d2 − abcd cos(A + C),
4 16 2

整理即得.
注 一般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又称 Bretschneider 公式,也可以写成

1» 2 2
S= 2a b + 2b2 c2 + 2c2 d2 + 2d2 a2 + 2a2 c2 + 2b2 d2 − (a4 + b4 + c4 + d4 ) − 8abcdm,
4

其中 m = cos(A + C) = cos(B + D).若对角线的长度分别为 e, f ,那么

1» 2 2
S= 4e f − (a2 − b2 + c2 − d2 )2
4

1
= (p − a)(p − b)(p − c)(p − d) − (ac + bd + ef )(ac + bd − ef ).
4

推论 18 (圆内接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设圆内接四边形 ABCD 的四边长分别为

AB = a, BC = b, CD = c, DA = d,

14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那么四边形 ABCD 的面积


»
SABCD = (p − a)(p − b)(p − c)(p − d),

其中 p = 21 (a + b + c + d) 为四边形 ABCD 的半周长.


证明 因为圆内接四边形有 A + C = π,于是由定理 17 即得.
注 当 d → 0 时,圆内接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就退化成了三角形面积的海伦公式.所以圆内接
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看成三角形面积海伦公式的推广.

推论 19 四边长固定的四边形为圆内接四边形时面积最大.

证明 由定理 17 显然可得.也可以利用等周定理予以证明.
注 四边长固定的四边形一定可以调整为圆的内接四边形.

问延
1.5 问问心诀
1. 基本定理

•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面积公式是这一章最基本的知识,大家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
记忆,并熟悉其各种变形.
• 射影定理在解三角形中很有用,要掌握.
•“劣构题”首先要看从已知条件出发,能得出什么结论;然后再思考增加哪个条件
更容易入手.
• 大多数情况下,边角需要统一.到底是边化角还是角化边,没有一定之规;需要根
据题意随机应变.

2. 解三角形中的范围与最值问题

• 重视数形结合,选择最适合题意的方案入手.
• 这个版块的题目往往与不等式联系紧密,注意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 求范围的时候,注意考察边界情形、极端情形.

15
(LATEX 笔记) 2021 年秋季高三问哥 A+ 班讲义 2


问延炜

目录

2 导数的概念与计算 1
2.1 导数的概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1.1 函数的平均变化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1.2 导数与导函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1.3 导数的几何意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问延
2.2 导数的计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2.2.1 函数四则运算的求导法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2.2.2 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2.3 基本初等函数导数公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2.2.4 综合应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2.3 洛必达法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2.3.1 0
0
型不定式极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2.3.2 ∞
型不定式极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2.4 对于“超纲”知识的解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2.5 问问心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2 导数的概念与计算

2.1 导数的概念

2.1.1 函数的平均变化率

定义 1 一般地,已知函数 y = f (x),x0 , x1 是其定义域内不同的两点,记

∆x = x1 − x0 ,
∆y = f (x1 ) − f (x0 ) = f (x0 + ∆x) − f (x0 ) ,

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则当 ∆x ̸= 0 时,商
f (x0 + ∆x) − f (x0 ) ∆y
=
∆x ∆x
称作函数 y = f (x) 在区间 [x0 , x0 + ∆x] (或 [x0 + ∆x, x0 ]) 的平均变化率.


2.1.2 导数与导函数

定义 2 设函数 y = f (x) 在 x0 及其附近有定义,当自变量在 x = x0 附近改变量为 ∆x 时,函


数值相应地改变 ∆y = f (x0 + ∆x) − f (x0 ).如果当 ∆x 趋近于 0 时,平均变化率

f (x0 + ∆x) − f (x0 ) ∆y


=
∆x ∆x

趋近于一个常数 l,那么常数 l 称为函数 f (x) 在点 x0 的瞬时变化率.

• 当 ∆x 趋近于 0 时, f (x0 +∆x)−f


∆x
(x0 )
趋近于常数 l 可以用符号“→”记作当 ∆x → 0 时,

f (x0 + ∆x) − f (x0 )


→ l.
∆x
问延
上述过程,通常也记作
f (x0 + ∆x) − f (x0 )
lim = l.
∆x→0 ∆x

定义 3 函数 y = f (x) 在点 x0 的瞬时变化率,通常称为 f (x) 在点 x0 处的导数,并记作


f ′ (x0 ).这时又称 f (x) 在点 x0 处可导.于是上述变化过程,可以记作

f (x0 + ∆x) − f (x0 )


lim = f ′ (x0 ) .
∆x→0 ∆x

• 速度刻画了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快慢.一般地,对于函数而言,其导数刻画了函数值随自
变量变化的快慢.

•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求极限的过程中,自变量的变化量 ∆x 既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
但不能为零.而与之相对的,函数值的变化量 ∆y = f (x0 + ∆x) − f (x0 ) 可以为正,可
以为负,也可以为零.

• f ′ (x0 ) 也记为 df
dx x=x
或 dy
dx x=x

0 0

定义 4 如果一个函数 f (x) 在一个区间 I 内的每个点处都可导,那么我们就称 f (x) 在区间 I


内可导.对于闭区间的端点,我们只要求相应的单侧导数存在.对于可导的函数,其每个点
处的导数 f ′ (x0 ) 是与点 x0 相关的,这种对应关系,我们称为导函数,并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
下简称为导数.

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2.1.3 导数的几何意义

设函数 y = f (x) 的图象如图所示,是一条光滑曲线.


y
B


D

A C

O x0 x0 + ∆x x
∆y
AB 为过点 A(x0 , f (x0 )) 与点 B(x0 + ∆x, f (x0 + ∆x)) 的一条割线.由于割线的斜率是 ∆x
=
f (x0 +∆x)−f (x0 )
∆x
,可知曲线割线的斜率等于函数的平均变化率.当点 B 沿曲线趋近于点 A 时,
问延
割线 AB 绕点 A 转动,它的极限为直线 AD,这条直线 AD 叫做曲线在点 A 处的切线.故
f (x0 +∆x)−f (x0 )
lim ∆x
= 切线 AD 的斜率,或者说,光滑曲线上某一点处切线的斜率等于曲线在
∆x→0
这点处的导数.

• 我们在这里将切线定义为“割线的极限”,这与我们在初中用公共点个数定义圆的切线
是不一样的.对于圆这样简单的曲线,我们确实可以用公共点个数来定义切线,但对于
复杂曲线而言,这样的定义就不再适用了.相切,是一个局部的性质,指的是曲线与直
线在一点附近的紧密接触,与曲线和直线在更大范围内的交点个数无关.只要曲线和直
线在一点附近是紧密接触的,我们就称它们相切.

• 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称为曲线的法线.在物理中,研究光线的反射问题会用到法
线.如果光线照射在曲面镜而不是平面镜上,那么我们需要找到曲线 (曲面) 的切线 (切
平面),并作切线 (切平面) 的垂线,得到法线. 进而计算入射角和反射角.

• 当我们谈论曲线的切线时,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曲线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光滑性”,
而不能有“尖点”.例如函数 f (x) = |x| 在 x = 0 处就是一个所谓的“尖点”,在这样的
点处,函数不可导,而图象也没有切线.当然,对于一些更差的情况,比如函数的不连
续点处,更是不可能有切线的,这样的点一定是不可导的.事实上,可导的一个前提条
件就是函数要连续.

定理 5 若函数 f (x) 在 x = x0 处可导,则函数 f (x) 的图象在 (x0 , f (x0 )) 处的切线方程为

y − f (x0 ) = f ′ (x0 )(x − x0 ).

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2.2 导数的计算

2.2.1 函数四则运算的求导法则

定理 6 设函数 f (x) 和 g(x) 在点 x 处都可导,则


(1) f (x) ± g(x) 在 x 处可导,并且

[f (x) ± g(x)]′ = f ′ (x) ± g ′ (x).

(2) f (x)g(x) 在 x 处可导,并且

[f (x)g(x)]′ = f ′ (x)g(x) + f (x)g ′ (x).

(3) 若 g(x) ̸= 0,则 f (x)


g(x)
在 x 处可导,并且

 ′
f (x) f ′ (x)g(x) − f (x)g ′ (x)
= .
g(x) [g(x)]2
问延
证明 (1) 根据导函数的定义,我们有

[f (x) ± g(x)]′
[f (x + ∆x) ± g(x + ∆x)] − [f (x) ± g(x)]
= lim
∆x→0
 ∆x 
f (x + ∆x) − f (x) g(x + ∆x) − g(x)
= lim ±
∆x→0 ∆x ∆x
f (x + ∆x) − f (x) g(x + ∆x) − g(x)
= lim ± lim
∆x→0 ∆x ∆x→0 ∆x
′ ′
= f (x) ± g (x),

这就证明了两个函数的和 (差) 函数的导数公式.


(2) 根据导函数的定义,我们有

[f (x) · g(x)]′
f (x + ∆x) · g(x + ∆x) − f (x) · g(x)
= lim
∆x→0 ∆x
f (x + ∆x) · g(x + ∆x) − f (x) · g(x + ∆x) + f (x) · g(x + ∆x) − f (x) · g(x)
= lim
∆x→0
 ∆x 
f (x + ∆x) − f (x) g(x + ∆x) − g(x)
= lim · g(x + ∆x) + f (x) ·
∆x→0 ∆x ∆x
f (x + ∆x) − f (x) g(x + ∆x) − g(x)
= lim · lim g(x + ∆x) + f (x) · lim
∆x→0 ∆x ∆x→0 ∆x→0 ∆x
′ ′
= f (x) · g(x) + f (x) · g (x),

4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这样就证明了两个函数的积的导数公式.
(3) 根据导函数的定义,我们有
 ′
f (x)
g(x)


f (x+∆x)
g(x+∆x)
− f (x)
g(x)
= lim
∆x→0 ∆x
f (x + ∆x) · g(x) − f (x) · g(x + ∆x)
= lim
∆x→0 g(x) · g(x + ∆x) · ∆x
f (x + ∆x) · g(x) − f (x) · g(x) + f (x) · g(x) − f (x) · g(x + ∆x)
= lim
∆x→0 g(x) · g(x + ∆x) · ∆x
 
1 f (x + ∆x) − f (x) g(x + ∆x) − g(x)
= · lim · g(x) − f (x) · lim
g(x) · lim g(x + ∆x) ∆x→0 ∆x ∆x→0 ∆x
∆x→0
f (x) · g(x) − f (x) · g ′ (x)

= ,
g 2 (x)

这样就证明了两个函数的商的导数公式.
问延

推论 7 若函数 f (x) 在 x 处可导,则对于任意常数 C,Cf (x) 在 x 处可导,并且

[Cf (x)]′ = Cf ′ (x).

推论 8 若函数 f1 (x), f2 (x), . . . , fn−1 (x), fn (x) 都可导,其中 n ⩾ 2,n ∈ N,那么

(f1 f2 . . . fn−1 fn )′ = f1′ f2 . . . fn−1 fn + f1 f2′ . . . fn−1 fn + · · · + f1 f2 . . . fn−1



fn + f1 f2 . . . fn−1 fn′ .

证明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即可.

2.2.2 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定理 9 设函数 u = g(x) 在点 x0 处可导,而函数 y = f (u) 在点 u0 = g(x0 ) 处可导,则复合


函数
y = (f ◦ g)(x) = f (g(x))

在 x0 处可导,且

(f ◦ g)′ (x0 ) = (f (g(x)))′ x=x0


= f ′ (g(x0 )) · g ′ (x0 ).

5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此求导法则称为链式法则,也写作

dy dy du
= · .
dx x=x0 du u=u0 dx x=x0

分析 由上式左边的定义,有


f (g(x)) − f (g (x0 ))
(f ◦ g)′ (x0 ) = lim ,
x→x0 x − x0

要想得到右边的结果,自然想到进行下面的恒等变形:

f (g(x)) − f (g (x0 )) f (u) − f (u0 ) g(x) − g (x0 )


= · ,
x − x0 u − u0 x − x0

由此似乎就可以完成证明.这个思路基本是正确的,但有一个漏洞:在 x → x0 的过程中,虽
然 x ̸= x0 ,也仍可能对某些 x 有 g(x) = g(x0 ).
虽说如此,上面的思路仍给我们有益的启发.其实只要把上面的表示方式稍作修改,构造新
函数 φ(u) 代替 f (u)−f (u0 )
u−u0
,使得 φ 在 u0 有定义,且当 x → x0 时,它趋于 f ′ (u0 ),就能得到
问延
正确的证明.

证明 令 
 f (u)−f (u0 ) , u ̸= u0 ,
u−u0
φ(u) =
f ′ (u ) , u=u ,
0 0

我们有 lim φ(u) = φ (u0 ) = f ′ (u0 ),即 φ 在 u0 处连续.


u→u0
无论 u = u0 或 u ̸= u0 ,总有

f (u) − f (u0 ) = φ(u) (u − u0 ) .

将 u = g(x) 代入,得

f (g(x)) − f (g (x0 )) = φ (g(x)) (g(x) − g (x0 )) ,


f (g(x)) − f (g (x0 )) g(x) − g (x0 )
= φ (g(x)) · .
x − x0 x − x0
因为 u = g(x) 在 x0 处可导,所以它在 x0 处连续,故
 
lim φ (g(x)) = φ lim g(x) = φ (g (x0 )) = f ′ (u0 ) ,
x→x0 x→x0

所以
(f ◦ g)′ (x0 ) = f ′ (g(x0 )) · g ′ (x0 ).

6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 若定理对区间 I 的每一点 x 都成立,则有

(f ◦ g)′ (x) = (f (g(x)))′ = f ′ (g(x)) · g ′ (x),


也写作 yx′ = yu′ · u′x 或 dy
dx
= dy
du
· du
dx

• 显然,链式法则可以推广到有限个函数复合的情形.

2.2.3 基本初等函数导数公式

定义 10 常值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统称为基本初等函
数,由基本初等函数经过有限次四则运算与复合运算所得到的函数,统称为初等函数.

我们将之前求出的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总结如下:

1. (C)′ = 0,其中 C 为常数.


问延
2. (ax )′ = ax ln a,(ex )′ = ex ,其中 a > 0 且 a ̸= 1.

3. (loga x)′ = 1
x ln a
,(ln x)′ = x1 ,其中 a > 0 且 a ̸= 1.

4. (xα )′ = αxα−1 ,其中 α 为任意实数.

5. (sin x)′ = cos x,(cos x)′ = − sin x,(tan x)′ = 1


cos2 x

利用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结合四则运算及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我们可以知道所有初
等函数 (包括这里没有讲到的反三角函数) 在其定义域内部都可导,我们还能计算出所有初等
函数 (包括这里没有讲到的反三角函数) 的导函数,并且可以发现,初等函数的导函数还是初
等函数.

2.2.4 综合应用

例题 11 (2020 年全国 1 卷) 函数 f (x) = x4 − 2x3 的图象在点 (1, f (1)) 处的切线方程为


A. y = −2x − 1 B. y = −2x + 1 C. y = 2x − 3 D. y = 2x + 1

解 B.
函数 f (x) 的导函数
f ′ (x) = 4x3 − 6x2 ,

于是
f (1) = −1, f ′ (1) = −2,

7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因此所求切线方程为 y = −1 + (−2)(x − 1),即 y = −2x + 1.


例题 12 (2018 年北京) 设函数 f (x) = [ax2 − (4a + 1)x + 4a + 3] ex .若曲线 y = f (x) 在点


(1, f (1)) 处的切线与 x 轴平行,求 a.


解 由题意,f ′ (x) = ex [ax2 − (2a + 1)x + 2] = ex (x − 2)(ax − 1).
(1) 若曲线 y = f (x) 在点 (1, f (1)) 处的切线与 x 轴平行,则

f ′ (1) = 0,

解得 a = 1,此时
f (1) = 3e ̸= 0,

满足题意.所以 a 的值是 1.
注 平行与重合是不同的,所以这题要注意检验.
问延

例题 13 (2014 年安徽文科) 若直线 l 与曲线 C 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1) 直线 l 在点 P (x0 , y0 ) 处与曲线 C 相切;
(2) 曲线 C 在点 P 附近位于直线 l 的两侧,
则称直线 l 在点 P 处” 切过” 曲线 C.
给出下列命题:
¬ 直线 l : y = 0 在点 P (0, 0) 处” 切过” 曲线 C : y = x3 ;
­ 直线 l : x = −1 在点 P (−1, 0) 处” 切过” 曲线 C : y = (x + 1)3 ;
® 直线 l : y = x 在点 P (0, 0) 处” 切过” 曲线 C : y = sin x;
¯ 直线 l : y = x 在点 P (0, 0) 处” 切过” 曲线 C : y = tan x;
° 直线 l : y = x − 1 在点 P (1, 0) 处” 切过” 曲线 C : y = ln x.
正确的有 .(写出所有正确命题的编号)

解 ¬®¯.
方法一 设曲线 C : y = f (x),其导函数为 f ′ (x),则在 x = x0 处曲线 C 的切线为

l : y = f ′ (x0 )(x − x0 ) + f (x0 ),

令 h(x) = f (x) − f ′ (x0 )(x − x0 ) − f (x0 ),若直线 l 在 P 处“切过”曲线 C,即 x = x0 是函


数 h(x) 的变号零点.
显然,判断是否满足条件 (1) 的标准是 h(x0 ) = h′ (x0 ) = 0.接下来研究判断是否满足条件 (2)

8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的标准.
设 h(n) (x) (n ∈ N∗ ) 表示函数 h(x) 的 n 阶导函数,并记 h(0) (x) = h(x).
若 h(n) (x) 在 x0 的某个邻域内满足保号性,那么 h(n−1) (x) 在 x0 的该邻域内单调,于是 x = x0
是 h(n−1) (x) 的变号零点,这样就有 x = x0 是函数 h(n−2) (x) 的极值点,进而 h(n−2) (x) 在 x0
的该邻域内保号.也就是:


保号 (不变号)→ 单调 (变号零点)→ 保号 (不变号)→ 单调 (变号零点)→ · · ·
这个推理过程可以递推下去.这样就可以得到判断是否满足条件 (2) 的标准:若存在最大自
然数 n 使得函数 h(n) (x) 在 x = x0 处的函数值为零,则定义 n = N (h, x0 ),则当 N (h, x0 ) 为
偶数时,x = x0 是函数 h(x) 的变号零点,而当 N (h, x0 ) 为奇数时,x = x0 不是函数 h(x) 的
变号零点.
把两个判断标准结合起来,就得到了判断直线 l 是否在 x = x0 处“切过”曲线 C 的充要条
件:N (h, x0 ) 为不小于 2 的偶数.例如,对¬,N (x3 , 0) = 2,因此直线 y = 0“切过”曲线
y = x3 ;而对°,N (ln x − (x − 1), 1) = 1,因此直线 y = x − 1 不“切过”曲线 y = ln x.
方法二 直接作图,注意比较在 x0 附近函数图象与切线的位置关系即可.
x = −1
y y y
y=x
问延
3 3
y=x y = (x + 1) y = sin x

O x O x O x

y y = tan x y
y =x−1
y=x
y = ln x

O x O x

注1 注意分析函数的凹凸性与奇偶性可以更快地得到结论.
注2 直线 y = x 是函数 y = sin x 和函数 y = tan x 在原点处的公切线.

例题 14 (2016 年全国 2 卷) 若直线 y = kx + b 是曲线

f (x) = 2 + ln x

的切线,也是曲线
g(x) = ln (1 + x)

9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的切线,则 k = ,b = .

解 2,1 − ln 2.
函数 y = ln x + 2 的导函数为 y ′ = x1 ,函数 y = ln(x + 1) 的导函数为 y ′ = 1
x+1


设曲线 y = ln x + 2 和曲线 y = ln(x + 1) 上的切点横坐标分别为 m, n,则该直线方程可以写

1
y= · (x − m) + ln m + 2,
m
也可以写成
1
y= · (x − n) + ln(n + 1),
n+1
整理后对比得 
1 = 1 ,
m n+1
ln m + 1 = ln(n + 1) − n
,
n+1

解得 
m = 1 ,
问延
2
n = − 1 ,
2

因此 b = 1 − ln 2.
y f (x) = 2 + ln x

g(x) = ln(1 + x)

注 如图,事实上,由于这两条曲线是通过向量 (1, 2) 平移得到的,因此可以判断出公切线的


斜率为 2.

10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y f (x) = 2 + ln x

g(x) = ln(1 + x)
h(x) = ln x


x

2.3 洛必达法则
问延
形如 ∞ − ∞,0 · ∞, 00 , ∞

形式的不定式,都是不能用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解决的.那么这
些问题究竟如何解决呢?在本节中,我们所要介绍的洛必达法则,就是用来解决这些问题的.
一定要注意:不定式极限可以尝试用洛必达法则,常规极限如果用洛必达法则反而会出错.

2.3.1 0
0
型不定式极限

定理 15 若函数 f 和 g 满足:

(i) lim f (x) = lim g(x) = 0;


x→x0 x→x0

(ii) 存在 δ > 0,使得 f (x) 和 g(x) 都在 (x0 − δ, x0 ) ∪ (x0 , x0 + δ) 可导,且 g ′ (x) ̸= 0;


f ′ (x)
(iii) lim ′ = A (A 可为实数,也可为 ±∞ 或 ∞),
x→x0 g (x)


f (x) f ′ (x)
lim = lim ′ = A.
x→x0 g(x) x→x0 g (x)

证明 补充定义 f (x0 ) = g(x0 ) = 0,使得 f 与 g 在点 x0 处连续.


任取 x ∈ (x0 − δ, x0 ) ∪ (x0 , x0 + δ),在区间 [x0 , x] (或 [x, x0 ]) 上应用柯西中值定理,有

f (x) − f (x0 ) f ′ (ξ)


= ′ ,
g(x) − g(x0 ) g (ξ)


f (x) f ′ (ξ)
= ′ ,
g(x) g (ξ)

1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其中 ξ 介于 x0 与 x 之间.当令 x → x0 时,也有 ξ → x0 ,故得

f (x) f ′ (ξ) f ′ (x)


lim = lim ′ = lim ′ = A.
x→x0 g(x) ξ→x0 g (ξ) x→x0 g (x)



• 若将定理 15 中的 x → x0 换成 x → x+
0 , x → x0 , x → ±∞, x → ∞,只要相应地修正条
件 (ii) 中的邻域,也可得到同样的结论.

定理 16 若函数 f 和 g 满足:

(i) lim− f (x) = lim− g(x) = 0;


x→x0 x→x0

(ii) 存在 δ > 0,使得 f (x) 和 g(x) 都在 (x0 − δ, x0 ) 可导,且 g ′ (x) ̸= 0;


f ′ (x)
(iii) lim− g ′ (x)
= A (A 可为实数,也可为 ±∞ 或 ∞),
x→x0


f ′ (x)
问延
f (x)
lim− = lim− ′ = A.
x→x0 g(x) x→x0 g (x)

例题 17 求 lim sinx x 的值.


x→0

解 1.

例题 18 lim e x−1 =
x

x→0
A. 0 B. 1 C. −1 D. 1
2

解 B.

例题 19 lim 1−cos
x2
x
=
x→0
A. 0 B. 1 C. −1 D. 1
2

解 D.

例题 20 求 lim x−sin
x3
x
的值.
x→0

1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1
6



例题 21 求 lim 1
x
− 1
ex −1
的值.
x→0


解 通分,转化成 0
0
型不定式:
 
1 1 ex − 1 − x
lim − x = lim
x→0 x e −1 x→0 x(ex − 1)
ex − 1
= lim x
x→0 xe + ex − 1
ex
= lim x
x→0 xe + 2ex
1
= .
2


问延

2.3.2 ∞
型不定式极限

定理 22 若函数 f 和 g 满足:

(i) lim+ f (x) = lim+ g(x) = ∞;


x→x0 x→x0

(ii) 存在 δ > 0,使得 f (x) 和 g(x) 都在 (x0 , x0 + δ) 可导,且 g ′ (x) ̸= 0;


f ′ (x)
(iii) lim+ g ′ (x)
= A (A 可为实数,也可为 ±∞ 或 ∞),
x→x0


f (x) f ′ (x)
lim+ = lim+ ′ = A.
x→x0 g(x) x→x0 g (x)

• 若将定理 22 中的 x → x+
0 换成 x → x0 , x → x0 , x → ±∞, x → ∞,也可得到同样的结
论.

例题 23 lim ln x =
x→+∞ x
A. 0 B. 1 C. −1 D. 1
2

解 A.

ex
例题 24 求 lim x 3 的值.
x→+∞

1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

例题 25 求 lim xex 的值.


x→−∞


解 因为
x
lim xex = lim ,
x→−∞ x→−∞ e−x


这是一个 ∞
型的不定式极限,并且满足洛必达法则的使用条件,所以

x
lim xex = lim
x→−∞ x→−∞ e−x
1
= lim
x→−∞ −e−x

= 0.

注 直观上看,
问延
lim x = −∞,
x→−∞

lim ex = 0,
x→−∞

但是指数函数相比于幂函数要更“强势”一些,所以 lim xex = 0.


x→−∞


• ∞ − ∞,0 · ∞ 等类型的极限,往往可以转化成 0
0
型或者 ∞
型的极限来解决.

• 如果使用洛必达法则后所得到的极限依然是一个不定式,且满足洛必达法则的使用条
件,则可以继续利用洛必达法则求解.

2.4 对于“超纲”知识的解释
“超纲”知识在高考中能否使用,这是很多同学困惑的地方.

1. 客观题直接用这些知识当然毫无问题.

2. 许多主观题在高观点下可以迅速得出答案,即使解答过程只用高考范围内的知识,也更
容易找到思路,这在考场上将是非常巨大的优势.何况,先在草稿纸上得出结果,然后
在答题纸上写清关键步骤,而一些繁琐的计算可以用“经计算可得”的方式规避,这些
你都懂的吧?

3. 即使在主观题的解答过程中,用到了正确但“超纲”的知识,如果评分标准不严苛的前
提下,只要你写清楚了,是不会扣分的,例如 2014 年北京数学理科卷的第 18 题,如果

14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sin x
解答过程中用到了 lim x
= 1,不扣分.关于这点,同学们还可以参看《中学数学研
x→0
究》2018 年第 9 期张金生老师写的文章《我命我超纲,你用你高明》.


问延
4. 有的题只用初等数学的知识求解非常困难,但是在高观点下,简直就是牛刀杀鸡的感觉.
考场上如果你因为各种原因,用初等方法遇到了障碍,但是用高等数学的知识却能使问
题迎刃而解,你用不用?总不能留一片空白在考卷上吧.

5. 在使用“超纲”知识的时候,一定要用对;要明确写出“大招”的名称.

6. 使用“超纲”知识被扣分,大概有下面三种情况:

(1) 当年的高考评分标准比较苛刻.注意:高考评分标准是没有标准的.
(2) 高考判卷老师误判.这个比较头疼.写出“大招”的名称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
(3) 平时学校考试的时候,判卷老师不主张用“超纲”知识,可能扣分较多.

所以如果常规方法能比较顺利地解决问题,优先考虑常规方法.

15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问延
2.5 问问心诀
1. 导数的概念

• 函数 y = f (x) 在点 x0 的瞬时变化率,通常称为 f (x) 在点 x0 处的导数,并记作


f ′ (x0 ).也就是说,
f (x0 + ∆x) − f (x0 )
lim = f ′ (x0 ) .
∆x→0 ∆x
• 光滑曲线上某一点处切线的斜率等于曲线在这点处的导数.
• 相切,是一个局部的性质,指的是曲线与直线在一点附近的紧密接触,与曲线和直
线在更大范围内的交点个数无关.只要曲线和直线在一点附近是紧密接触的,我们
就称它们相切.

2. 导数的计算

• 函数四则运算的求导法则、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基本初等函数导数公式,必须牢
记.
• 切线问题的关键是抓住切点,一般不难,但谨防有坑.
• 注意数形结合,注意方程思想.

16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3. 洛必达法则

• 不定式极限可以尝试用洛必达法则,常规极限如果用洛必达法则反而会出错.

• ∞ − ∞,0 · ∞ 等类型的极限,往往可以转化成 0
0
型或者 ∞
型的极限来解决.
• 如果使用洛必达法则后所得到的极限依然是一个不定式,且满足洛必达法则的使


用条件,则可以继续利用洛必达法则求解.

4. 对于“超纲”知识的解释

• 如果常规方法能比较顺利地解决问题,优先考虑常规方法.
•“超纲”方法用的时候要写对,要把“大招”的名称写出来.
• 像“极限叙述”这样的“超纲”方法,性价比很高,推荐采用.
问延

17
(LATEX 笔记) 2021 年秋季高三问哥 A+ 班讲义 3


问延炜

目录

3 导数中的常用方法 (一) 1
3.1 基本应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1.1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1.2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3.1.3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最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问延
3.1.4 导数综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3.2 分离变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3.3 切线放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3.4 问问心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3 导数中的常用方法 (一)

3.1 基本应用

3.1.1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

•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是导数最重要的应用,其关键在于把函数的单调性转化为导
函数的正负,但需要注意函数 f (x) 严格递增与导函数 f ′ (x) > 0 并不是等价的.在研究
导函数的正负时,大部分时候是利用导函数的零点 (此时需要注意因式分解的技巧,超
越方程的处理技巧) 作为分界点展开思考,但有时也需要配合放缩技巧得到导函数恒正
或恒负.此外导数问题中如何合理的处理参数也是解题的关键,平时要多注意积累不同
的转化方式.

• 利用导函数的图象画原函数的草图依然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其中需要特别注意函数
的定义域 (尤其是其中的断点) 和函数图象的渐近线.

定理 1 设 f (x) 在区间 I 上可导,则 f (x) 在 I 上非严格递增的充要条件是 f ′ (x) ⩾ 0.

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证明 若 f 在 I 上非严格递增,则对每一 x0 ∈ I,当 x ̸= x0 时,有

f (x) − f (x0 )
⩾ 0.
x − x0

令 x → x0 ,即得 f ′ (x0 ) ⩾ 0.


反之,若 f (x) 在区间 I 上恒有 f ′ (x) ⩾ 0,则对任意 x1 , x2 ∈ I (不妨假设 x1 < x2 ),应用拉
格朗日中值定理,存在 ξ ∈ (x1 , x2 ),使得

f (x2 ) − f (x1 ) = f ′ (ξ)(x2 − x1 ) ⩾ 0.

由此证得 f 在 I 上为增函数.

定理 2 若函数在区间 I 上可导,则 f 在区间 I 上严格递增的充要条件是:


(1) 对一切 x ∈ I,有 f ′ (x) ⩾ 0;
(2) 在区间 I 的任何子区间上 f ′ (x) 不恒为零.
问延
推论 3 设函数 f 在区间 I 上可导,若 f ′ (x) > 0,则 f 在 I 上严格递增.

3.1.2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

定义 4 已知函数 y = f (x),设 x0 是其定义域内任一点,如果对 x0 附近的所有点 x,都有


f (x) < f (x0 ),则称函数 f (x) 在点 x0 处取极大值,并把 x0 称为函数 f (x) 的一个极大值点;
类似的,如果对 x0 附近的所有点 x,都有 f (x) > f (x0 ),则称函数 f (x) 在点 x0 处取极小值,
并把 x0 称为函数 f (x) 的一个极小值点.

定理 5 (费马定理) 若 f (x) 在点 x0 处取极值,且 f (x) 在 x0 处可导,则 f ′ (x0 ) = 0.

证明 不妨设 f (x) 在点 x0 处取极大值,极小值的情况同理.对于 x0 的一个邻域 U (x0 , δ)


内的 x,有 f (x) ⩽ f (x0 ).于是,当 x ∈ (x0 − δ, x0 ) 时,有

f (x) − f (x0 )
⩾ 0,
x − x0

令 x → x−
0 取极限,根据极限的保号性,得到

f (x) − f (x0 )
f−′ (x0 ) = lim− ⩾ 0.
x→x0 x − x0

另一方面,当 x ∈ (x0 , x0 + δ) 时,有

f (x) − f (x0 )
⩽ 0,
x − x0

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令 x → x+
0 取极限,根据极限的保号性,得到

f (x) − f (x0 )
f+′ (x0 ) = lim+ ⩽ 0.
x→x0 x − x0

由于 f (x) 在 x0 处可导,左右导数相等,故 f ′ (x0 ) = 0.


定理 6 (极值的充分条件) 设函数 f (x) 在 x0 处满足 f ′ (x0 ) = 0.

(1) 若存在 δ > 0,使得当 x ∈ (x0 − δ, x0 ) 时 f ′ (x) > 0,当 x ∈ (x0 , x0 + δ) 时 f ′ (x) < 0,则
f (x) 在 x0 处取得极大值;

(2) 若存在 δ > 0,使得当 x ∈ (x0 − δ, x0 ) 时 f ′ (x) < 0,当 x ∈ (x0 , x0 + δ) 时 f ′ (x) > 0,则
f (x) 在 x0 处取得极小值.

证明 我们只证 (1),对于 (2) 的情形是同理的.


根据在 (x0 − δ, x0 ) 内,f ′ (x) > 0,我们得到 f (x) 在 (x0 − δ, x0 ) 内单调递增;
问延
而根据在 (x0 , x0 + δ) 内,f ′ (x) < 0,我们得到 f (x) 在 (x0 , x0 + δ) 内单调递减.
故 f (x) 在 x0 处取极大值.

• 定理 6 告诉我们,可导函数的极值点不仅要求是导函数的零点,而且要求是导函数的
“变号”零点.

3.1.3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最值

定理 7 若函数 f (x) 在闭区间 [a, b] 上连续,则 f (x) 在 [a, b] 上必有最值,且最值必在极值点


或区间端点取得.

3.1.4 导数综述

1. 导数是研究函数的工具.遇到一个问题,大家首先要想,这个问题如何转化为函数问题?
转化之后,需要研究哪个函数?这个函数我们关心它的哪些方面?如何去研究我们关心
的这些方面?导数对于揭示函数的性态,进而解决问题,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导数问
题,归根结底还是函数问题,要注意函数思想的应用.

2. 用导数的几何意义来研究切线问题,以及用导函数的正负研究原函数的增减,这是导数
最基本的两个应用.

3. 求导之后,不要一味的只想着求出导函数的零点,有时候还可以考虑判断导函数恒正或
者恒负.

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4. 分类讨论依然要重视,分类时要顺势而为,注意不重不漏.

5. 注意恒等变形,将问题转化成容易处理的形式.比如因式分解的技巧,遇到分式可以考
虑化为整式,还有分离变量、分离常数的技巧等等.

6. 超越方程、超越不等式的求解要多思考.


7. 有时候问题有多种可能的转化方式,这就要求大家平时多练习多总结,提高考场上迅速
找到合适转化方式的概率.另外,考场上可以迅速尝试各种可能的转化方式,估计一下
哪种方法最靠谱.还有就是要充分利用题目中的提示,比如方法一可以用上前一问中证
明过的结论,方法二跟前一问没关系,当然选择方法一.

8. 提醒大家规避一些常见的易错点:

(1) 注意函数的定义域;
(2) 注意复合函数求导法则;
(3) 导数的除法法则;
(4) 导函数的零点未必是原函数的极值点,一般情况下需要列表;
问延
(5) 一般来讲,多个单调区间之间不能用 ∪ 连接;
(6) 若函数 f (x) 在 (a, b) 内可导,则 f (x) 在 (a, b) 内严格递增的充要条件是:
(i) 对于任意 x ∈ (a, b) ,都有 f ′ (x) ⩾ 0;
(ii) 在 (a, b) 内的任何子区间上 f ′ (x) 不恒为零.
(7) 函数单调递增的时候,不一定能增到正无穷,要考虑函数图象是否存在渐近线.

9. 导数这一部分,常规做法是按照设问方式来划分板块:单调性问题、极值问题、最值问
题、零点问题、恒成立问题、能成立问题……而问哥的讲义是按照解题方法来划分板块.
这么做的理由有三点:

(1) 避免重复.
(2) 更加实用.
(3) 在探讨解题方法的同时,会自然接触到上述各种类型的问题.

10. 有些方法并不是导数问题中独有的,比如合理分类;有些方法性价比不高,比如合理取
值替代极限叙述;有些方法不够常见,比如各种进阶放缩.这样的方法问哥在讲义中没
有单独列出,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中会渗透.

11. 一个问题中可能会综合应用多种思想方法.

12. 没有哪种方法能够包打天下.比如有的题目分离变量之后,能够简化问题,但是有的题
目不分离变量反而更容易;再比如“对数清君侧”这一招,有的时候反而使转化之后的
问题更加复杂,那就不要这么转化.总之,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

4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13. 问题、方法都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将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然
后利用导数分析函数性态,从而解决问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无招胜有招.

3.2 分离变量


在处理含参函数 fa (x) 时,有时可以分离变量,例如将方程 fa (x) = 0 转化为 g(x) = h(a),这
样就把研究含参函数 fa (x) 与 x 轴的位置关系的问题转化为不含参的函数 y = g(x) 与动直线
y = h(a) 的位置关系问题.这种处理方法称为分离变量法.
分离变量法可以将含参函数中的参数分离出去避免直接讨论从而简化运算,但可能存在以下
问题:

(1) 参数无法分离;

(2) 分离参数后的函数 g(x) 过于复杂;

(3) 难以表述.

此时应放弃分离变量的思路,寻求其它解决办法.
问延
例题 8 (2019 年西城一模) 设函数 f (x) = mex − x2 + 3,其中 m ∈ R.
(1) 当 f (x) 为偶函数时,求函数 h(x) = xf (x) 的极值;
(2) 若函数 f (x) 在区间 [−2, 4] 上有两个零点,求 m 的取值范围.

解 (1) 由 f (x) 为偶函数,f (−x) = f (x),即

me−x − (−x)2 + 3 = mex − x2 + 3

对于任意实数 x 都成立,所以 m = 0,此时

h(x) = xf (x) = −x3 + 3x,

则 h′ (x) = −3x2 + 3.由 h′ (x) = 0,解得 x = ±1.当 x 变化时,h′ (x) 与 h(x) 的变化情况如
下表所示:
x (−∞, −1) −1 (−1, 1) 1 (1, +∞)
h′ (x) − 0 + 0 −
h(x) ↘ 极小值 ↗ 极大值 ↘

所以 h(x) 在 (−∞, −1) 和 (1, +∞) 上单调递减,在 (−1, 1) 上单调递增,从而 h(x) 有极小值

h(−1) = −2,

5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有极大值
h(1) = 2.

(2) 由 f (x) = mex − x2 + 3 = 0,得

x2 − 3


m= .
ex
x2 −3
所以“f (x) 在区间 [−2, 4] 上有两个零点”等价于“直线 y = m 与曲线 g(x) = ex
(−2 ⩽
x ⩽ 4) 有且只有两个公共点”.对函数 g(x) 求导,得

−x2 + 2x + 3
g ′ (x) = .
ex

由 g ′ (x) = 0,解得 x1 = −1,x2 = 3.当 x 变化时,g ′ (x) 与 g(x)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

x (−2, −1) −1 (−1, 3) 3 (3, 4)


g ′ (x) − 0 + 0 −
g(x) ↘ 极小值 ↗ 极大值 ↘
问延
所以 g(x) 在 (−2, −1) 和 (3, 4) 上单调递减,在 (−1, 3) 上单调递增.又因为

6 13
g(−2) = e2 , g(−1) = −2e, g(3) = < g(−2), g(4) = 4 > g(−1),
e 3 e
x2 −3
所以当 −2e < m < 13
e4
或m= 6
e3
时,直线 y = m 与曲线 g(x) = ex
(−2 ⩽ x ⩽ 4) 有且只有
两个公共点,也即当 −2e < m < 13
e4
或m= 6
e3
时,函数 f (x) 在区间 [−2, 4] 上有两个零点.

例题 9 (2010 年湖北) 已知函数 f (x) = ax + b


x
+ c (a > 0) 的图象在点 (1, f (1)) 处的切线方
程为 y = x − 1.
(1) 用 a 表示出 b, c;
(2) 若 f (x) ⩾ ln x 在 [1, +∞) 上恒成立,求 a 的取值范围.

解 (1) b = a − 1,c = 1 − 2a.


(2) 方法一 由 (1) 知,
a−1
f (x) = ax + + 1 − 2a.
x
由 f (x) ⩾ ln x 得
a−1
ax + + 1 − 2a ⩾ ln x,
x
即 ( )
1 1
a x + − 2 ⩾ ln x + − 1.
x x

6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情形一 当 x = 1 时,显然成立.
情形二 当 x > 1 时,
ln x + x1 − 1 x ln x + 1 − x
a⩾ = .
x+ x −2
1
(x − 1)2
x ln x+1−x
设 h(x) = ,则


(x−1)2
− ln x − x ln x − 2 + 2x
h′ (x) = .
(x − 1)3
令 φ(x) = − ln x − x ln x − 2 + 2x,则

1 1 x−1
φ′ (x) = − − 1 − ln x + 2 = 1 − − ln x = − ln x.
x x x

因为当 x > 0 时,
x−1
⩽ ln x,
x
当且仅当 x = 1 时等号成立 (常用放缩,可求导证明),所以当 x > 1 时,φ′ (x) < 0,进而

φ(x) < φ(1) = 0,


问延
即 x > 1 时,有 h′ (x) < 0,所以 h(x) 是 (1, +∞) 上的单调递减函数.因为

x ln x + 1 − x
lim h(x) = lim
x→1 x→1 (x − 1)2
ln x
= lim
x→1 2(x − 1)
1
x
= lim
x→1 2
1
= ,
2

所以 a 的取值范围为 a ⩾ 12 .
方法二 由 (1) 知,
a−1
f (x) = ax + + 1 − 2a.
x
令 g(x) = f (x) − ln x = ax + a−1
x
+ 1 − 2a − ln x,x ∈ [1, +∞),则 g(1) = 0,
( )
a(x − 1) x− 1−a
g ′ (x) = 2
a
.
x

情形一 当0<a< 1
2
时, 1−a
a
> 1.若 1 < x < 1−a
a
,则

g(x) < g(1) = 0,

不合题意.

7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情形二 当a⩾ 1
2
时, 1−a
a
⩽ 1.若 x > 1,则

g(x) > g(1) = 0,

符合题意.
[1 )


综上所述,a ∈ 2
, +∞ .
注 第 (2) 题不分离变量更合适.

例题 10 (2020 年全国 1 卷文科) 已知函数 f (x) = ex − a(x + 2).


(1) 当 a = 1 时,讨论 f (x) 的单调性;
(2) 若 f (x) 有两个零点,求 a 的取值范围.

解 (1) 当 a = 1 时,函数 f (x) 的导函数

f ′ (x) = ex − 1,
问延
于是函数 f (x) 在 (−∞, 0) 上单调递减,在 (0, +∞) 上单调递增.
(2) 根据题意,有
1
f (x) = 0 ⇐⇒ = (x + 2)e−x .
a
设 g(x) = (x + 2)e−x ,其导函数

g ′ (x) = −(x + 1)e−x ,

于是
x (−∞, −1) −1 (−1, +∞)

g (x) + 0 −
g(x) ↗ e ↘

注意到
lim g(x) = −∞, lim g(x) = 0,
x→−∞ x→+∞
(1 )
因此 1
a
的取值范围是 (0, e),进而 a 的取值范围是 e
, +∞ .
注 第 (2) 题中列表之后,如果要避免极限叙述的话,可以论证如下:
情形一 1
a
⩾ e.因为 g(x)max = e,所以不合题意.
情形二 1
a
⩽ 0.因为当 x > −1 时,g(x) > 0,所以不合题意.
情形三 0< 1
a
< e.因为 g(x) 在 (−∞, −1] 单调递增,且

1 1
g(−3) = −e3 < , g(−1) = e > ,
a a
8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所以 g(x) = 1
a
在 (−∞, −1] 有唯一解,从而 f (x) 在 (−∞, −1] 有唯一零点.
取 x0 > 4 且 x0 > 2 ln(2a),由第 (1) 题可知,当 x > 2 时,

ex − x − 2 > e2 − 4 > 0,



x0 x0
e2 > + 2 > 0,
2
同时由 f ′ (x) = ex − a 可知,f (x) 在 (ln a, +∞) 单调递增,故

x0
e 2 > eln(2a) = 2a > 0,

所以 (x )
x0 x0 0
ex0 = e 2 · e 2 > 2a · + 2 = a(x0 + 4) > 0.
2
因为 g(x) 在 (−1, +∞) 单调递减,且

x0 + 2 x0 + 2 1 1
g(x0 ) = < < , g(−1) = e > ,
问延
e x 0 a(x0 + 4) a a

所以 g(x) = 1
a
在 (−1, +∞) 有唯一解,从而 f (x) 在 (−1, +∞) 有唯一零点.
因此当 0 < 1
<e 时,f (x) 有两个零点,符合题意.
a
(1 )
综上所述,若 f (x) 有两个零点,则 1
a
的取值范围是 (0, e),进而 a 的取值范围是 e
, +∞ .

3.3 切线放缩
定理 11 当 x ∈ R 时,恒有 ex ⩾ x + 1,其中等号当且仅当 x = 0 时成立.

证明 令 f (x) = ex − x − 1,求导即得.
注 y = x + 1 是 y = ex 在点 (0, 1) 处的切线.
y
y = ex

y =x+1

O x

定理 12 当 x ∈ (−1, +∞) 时,恒有 ln(x + 1) ⩽ x,其中等号当且仅当 x = 0 时成立.

9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证明 方法一 令 f (x) = x − ln(x + 1),求导即得.


方法二 当 x ∈ (−1, +∞) 时,
x + 1 ⩽ ex ,

两边取自然对数即得.


注 该定理可以等价叙述为:
当 x ∈ (0, +∞) 时,恒有 ln x ⩽ x − 1,其中等号当且仅当 x = 1 时成立.
几何意义:y = x − 1 是 y = ln x 在点 (1, 0) 处的切线.
y
y =x−1
y = ln x

O x


问延
y
y = ex
y=x

y =x+1

y =x−1

y = ln x

O x

例题 13 (2018 年全国 1 卷文科) 已知函数 f (x) = aex − ln x − 1.


(1) 设 x = 2 是 f (x) 的极值点,求 a,并求 f (x) 的单调区间.
(2) 证明:当 a ⩾ 1
e
时,f (x) ⩾ 0.

解 (1) 函数 f (x) 的导函数


1
f ′ (x) = aex − ,
x

10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由 x = 2 是 f (x) 的极值点,可得

1
f ′ (2) = ae2 − = 0,
2

于是


1
a= .
2e2
当a= 1
2e2
时,由于
ex 1
f ′′ (x) = 2
+ 2 > 0,
2e x
所以函数 f ′ (x) 在 (0, +∞) 单调递增,于是

x (0, 2) 2 (2, +∞)


f ′ (x) − 0 +
f (x) ↘ − 12 − ln 2 ↗

因此 a = 2 满足题意,此时函数 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2, +∞),单调递减区间是 (0, 2),在


问延
x = 2 处取得极小值.
(2) 当 a ⩾ 1
e
时,有
f (x) ⩾ ex−1 − ln x − 1.

我们熟知
ln x ⩽ x − 1,

于是
− ln x − 1 ⩾ −x,


ex−1 ⩾ x,

两式相加,可知原命题成立.

1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y = ex−1 − 1 y =x−1


y = ln x

O x

注 2018 年全国 1 卷文科最后一题.


例题 14 (2013 年全国 2 卷) 已知函数 f (x) = ex − ln(x + m).


问延
(1) 设 x = 0 是 f (x) 的极值点,求 m,并讨论 f (x) 的单调性;
(2) 当 m ⩽ 2 时,证明 f (x) > 0.

解 (1) 由导数的运算得
1
f ′ (x) = ex − .
x+m
由 x = 0 是 f (x) 的极值点,得 f ′ (0) = 0,所以 m = 1.
另一方面,当 m = 1 时,

1 1
f (x) = ex − ln(x + 1), f ′ (x) = ex − , f ′′ (x) = ex + ,
x+1 (x + 1)2

其中 x ∈ (−1, +∞).由 f ′′ (x) > 0 可知,f ′ (x) 在 (−1, +∞) 单调递增,且 f ′ (0) = 0,因此当
x ∈ (−1, 0) 时,f ′ (x) < 0;当 x ∈ (0, +∞) 时,f ′ (x) > 0.所以 f (x) 在 (−1, 0) 单调递减,在
(0, +∞) 单调递增.
(2) 方法一 当 m ⩽ 2,x ∈ (−m, +∞) 时,ln(x + m) ⩽ ln(x + 2),故只需证明当 m = 2 时,
f (x) > 0.
当 m = 2 时,函数
1
f ′ (x) = ex −
x+2
在 (−2, +∞) 上单调递增.又
f ′ (−1) < 0, f ′ (0) > 0,

故 f ′ (x) = 0 在 (−2, +∞) 上有唯一实根 x0 ,且 x0 ∈ (−1, 0).

1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当 x ∈ (−2, x0 ) 时,f ′ (x) < 0;当 x ∈ (x0 , +∞) 时,f ′ (x) > 0.因此当 x = x0 时,f (x) 取得
最小值.
由 f ′ (x0 ) = 0 得

1
ex0 = ,


x0 + 2
ln (x0 + 2) = −x0 ,

f (x) ⩾ f (x0 )
1
= + x0
x0 + 2
(x0 + 1)2
=
x0 + 2
> 0.

综上所述,当 m ⩽ 2 时,f (x) > 0.


问延
方法二 因为
ex ⩾ x + 1 ⩾ ln(x + 2),

且两处等号不能同时取到,所以当 m ⩽ 2 时,f (x) > 0.


3.4 问问心诀
1. 基本应用

• 导数在高中阶段的基本应用有两个:一是利用导数的概念与几何意义,求解切线相
关的问题;二是利用导函数的正负刻画原函数的增减.其中利用导函数的正负刻画
原函数的增减是重难点,导数的其他应用都是在此基础之上衍生而来.
• 导数为零的点,不一定是函数的极值点.
•“导数综述”这一部分,需要结合实例去认真体会.

2. 分离变量

• 分离变量法可以将含参函数中的参数分离出去避免直接讨论从而简化运算,但可
能存在以下问题:
(1) 参数无法分离;
(2) 分离参数后的函数 g(x) 过于复杂;
(3) 难以表述.

1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此时应放弃分离变量的思路,寻求其它解决办法.

3. 切线放缩

• 最基本最常用的切线放缩不等式必须牢固掌握,一图胜万言:
y


y = ex
y=x

y =x+1

y =x−1

y = ln x

O x
问延
• 如果放缩“过头”,要及时“回头”

• 放缩之后使得题意发生更改,是常见的错误,要注意避免.
• 切线放缩往往是利用了函数的凹凸性;必要的时候,咱们还可以采用割线放缩.题
目、方法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的,只有掌握原理、融会贯通,方能百战百胜.

14
(LATEX 笔记) 2021 年秋季高三问哥 A+ 班讲义 4


问延炜

目录

4 导数中的常用方法 (二) 1
4.1 构造转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2 积化和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4.3 和差化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4.4 直观理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问延
4.5 问问心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4 导数中的常用方法 (二)

4.1 构造转化
例题 1 (2014 年陕西文科) 设函数 f (x) = ln x + m
x
,m ∈ R.
(1) 当 m = e (其中 e 为自然对数的底数) 时,求 f (x) 的极小值;
(2) 讨论函数 g(x) = f ′ (x) − x
3
零点的个数;
f (b)−f (a)
(3) 若对任意 b > a > 0, b−a < 1 恒成立,求 m 的取值范围.

解 (1) 当 m = e 时,f (x) = ln x + xe ,其导函数

1 e x−e
f ′ (x) = − 2 = , x > 0.
x x x2

因此函数 f (x) 在 (0, e) 上单调递减,在 (e, +∞) 上单调递增,在 x = e 处取得极小值 2.


(2) 根据题意 g(x) = 1
x
− m
x2
− x3 ,x > 0,因此其零点即方程 m = x − 13 x3 在 (0, +∞) 上的根.
设 φ(x) = x − 13 x3 ,则其导函数 φ′ (x) = 1 − x2 ,因此函数 φ(x) 在 (0, 1) 上单调递增,在
(1, +∞) 上单调递减.注意到

2
φ(0) = 0, φ(1) = , lim φ(x) = −∞,
3 x→+∞

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可以作出 φ(x) 的草图如下:


y

2
3


O 1 x
y = φ(x)

于是当 m > 2
3
时,函数 g(x) 的零点个数为 0;
当m⩽0或m= 2
3
时,函数 g(x) 的零点个数为 1;
当0<m< 2
3
时,函数 g(x) 的零点个数为 2.
(3) 根据题意,对任意 b > a > 0,都有

f (b) − b < f (a) − a,

也即函数 h(x) = f (x) − x 在 (0, +∞) 上单调递减.


问延
函数 h(x) 的导函数
′ −x2 + x − m
h (x) = , x > 0,
x2
根据题意,在区间 (0, +∞) 上,h′ (x) ⩽ 0 恒成立,因此对任意 x > 0,都有
( )2
1 1
m ⩾ −x + x = − x −
2
,
4 2

从而 m ⩾ 41 .
[1 )
综上所述,m 的取值范围是 4
, +∞ .

例题 2 判断下述命题的真假:设函数 f (x) 在 R 上可导.若对任意 a ̸= b,都有

f (a) − f (b)
> 2021,
a−b

则对任意 x ∈ R,都有 f ′ (x) > 2021.

解 假命题.反例可以举 f (x) = x3 + 2021x.


注1 由 f (a)−f (b)
a−b
> 2021 推出 f ′ (x) > 2021 是错的.
注2 由极限的保序性可知,对任意 x ∈ R,都有 f ′ (x) ⩾ 2021.
f (a)−f (b)
注3 高中阶段,处理 a−b
> 2021 的正确方式,是将其等价转化为函数

g(x) = f (x) − 2021x

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单调递增.

4.2 积化和差


例题 3 (2016 年丰台一模) 已知函数 f (x) = x ln x.
(1) 求曲线 y = f (x) 在点 (1, f (1)) 处的切线方程;
(2) 求证:f (x) ⩾ x − 1;
(3) 若 f (x) ⩾ ax2 + 2
a
(a ̸= 0) 在区间 (0, +∞) 上恒成立,求 a 的最小值.

解 (1) 曲线 y = f (x) 在点 (1, f (1)) 处的切线方程为 y = x − 1.


(2) 令 g(x) = f (x) − x + 1,求导可知

g(x)min = g(1) = 0,

故 f (x) ⩾ x − 1.
问延
(3) f (x) ⩾ ax2 + 2
a
(a ̸= 0) 在区间 (0, +∞) 上恒成立,等价于 ln x ⩾ ax + 2
ax
(a ̸= 0) 在区间
(0, +∞) 上恒成立.解得 a 的最小值为 −e3 .

4.3 和差化积
例题 4 (2020 年浙江) 已知 1 < a ⩽ 2,函数 f (x) = ex − x − a.其中 e = 2.71828 . . . 是自然
对数的底数.
(1) 证明:函数 y = f (x) 在 (0, +∞) 上有唯一零点;
(2) 记 x0 为函数 y = f (x) 在 (0, +∞) 上的零点,证明:
√ √
¬ a − 1 ⩽ x0 ⩽ 2(a − 1);
­ x0 f (ex0 ) ⩾ (e − 1)(a − 1)a.

解 (1) 函数 f (x) 的导函数


f ′ (x) = ex − 1,

当 x > 0 时,函数 f (x) 单调递增,而

( )
f (0) · f (2) = (1 − a) · e2 − 2 − a < 0,

于是函数 y = f (x) 在 (0, +∞) 上有唯一零点.

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2)¬ 令 t = a − 1,则 a = t2 + 1,且 t ∈ (0, 1],只需要证明
  ( )
et − t − (t2 + 1) ⩽ 0, e−t t2 + t + 1 ⩾ 1,
√ √ ⇐⇒ √ ( √ )
e 2t − 2t − (t2 + 1) ⩾ 0, e− 2t t2 + 2t + 1 ⩽ 1.


设两个不等式的左侧分别为 g(t) 和 h(t),则它们的导函数分别为
√ ( √ )
g ′ (t) = e−t · t(1 − t), h′ (t) = e− 2t
· − 2t2 ,

于是 g(t) 在 t ∈ (0, 1] 上单调递增,h(t) 在 t ∈ (0, 1] 上单调递减,因此在 t ∈ (0, 1] 上,有

g(t) ⩾ g(0) = 1, h(t) ⩽ h(0) = 1,

命题得证.
­ 根据题意,有

x0 f (ex0 ) = x0 f (x0 + a)
问延
[ ]
= x0 · ex0 +a − (x0 + a) − a
= x0 · [(x0 + a)ea − x0 − 2a]
= (ea − 1) x20 + a (ea − 2) x0
⩾ (ea − 1) (a − 1)
⩾ (e − 1)a(a − 1),

其中用到了 ex ⩾ ex,命题得证.

4.4 直观理解
例题 5 (2020 年全国 2 卷文科) 已知函数 f (x) = 2 ln x + 1.
(1) 若 f (x) ⩽ 2x + c,求 c 的取值范围;
f (x)−f (a)
(2) 设 a > 0,讨论函数 g(x) = x−a
的单调性.

解 (1) 根据题意,有
∀x > 0, c ⩾ 2 ln x − 2x + 1,

记右侧函数为 h(x),则其导函数
2(1 − x)
h′ (x) = ,
x

4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于是函数 h(x) 在 (0, 1) 上单调递增,在 (1, +∞) 上单调递减,从而在 x = 1 处取得最大值

h(1) = −1.

因此 c 的取值范围是 [−1, +∞).


(2) 题中函数
ln x − ln a
g(x) = 2 · ,
x−a
其导函数
′ 1 − xa + ln xa
g (x) = 2 · .
(x − a)2
由 ln x ⩽ x − 1,可得
a a
ln ⩽ − 1,
x x
因此在区间 (0, a) 和 (a, +∞) 上,g ′ (x) < 0,进而函数 g(x) 在 (0, a) 和 (a, +∞) 上单调递减.
注 事实上可以证明当 x ∈ (0, a) 时,有

ln x − ln a 1
问延
> ,
x−a a

而当 x ∈ (a, +∞) 时,有


ln x − ln a 1
< ,
x−a a
因此 g(x) 是在定义域 (0, a) ∪ (a, +∞) 上的单调递减函数.

4.5 问问心诀
1. 构造转化

• 拿到一道导数相关的题,有同学不管三七二十一,求导再说,这是大忌!
!!一定要
想清楚,需要处理的函数是哪个.一些有难度的题,往往需要我们进行合理的构造
转化,最后处理的函数,往往不是原题中直接给出的函数.事实上,很多时候,需
要处理的函数想清楚了,整个问题后续的解答也就是走流程了.
• 例题 2 是很多同学暴露问题的地方.注意:
(1) 由 f (a)−f (b)
a−b
> 2021 推出 f ′ (x) > 2021 是错的;
(2) 由极限的保序性可知,对任意 x ∈ R,都有 f ′ (x) ⩾ 2021;
f (a)−f (b)
(3) 高中阶段,处理 a−b
> 2021 的正确方式,是将其等价转化为函数

g(x) = f (x) − 2021x

5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单调递增.

2. 积化和差

• 也就是通常说的“对数清君侧”.一般来讲,对数怕乘除不怕加减——考虑对数函
数的求导公式便可理解.


• 这并不是“铁律”,有时“对数清君侧”反而使转化之后的问题更加复杂,那就不
用这一招.总之,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

3. 和差化积

• 也就是通常说的“指数抱团乐”.一般来讲,指数怕加减不怕乘除——考虑指数函
数的求导公式便可理解.
• 这并不是“铁律”,有时“指数抱团乐”反而使转化之后的问题更加复杂,那就不
用这一招.总之,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

4. 直观理解
问延
• 要善于观察代数式的几何意义,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6
(LATEX 笔记) 2021 年秋季高三问哥 A+ 班讲义 5


问延炜

目录

5 导数中的常用方法 (三) 1
5.1 端点效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2 内点效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5.3 阅读与欣赏——端点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 . . . . . . . . . . . . . . . . . . . 6
5.3.1 常见情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问延
5.3.2 罕见情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5.4 问问心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5 导数中的常用方法 (三)

5.1 端点效应
[ ]
例题 1 (2019 年丰台高三第一学期期末) 设函数 f (x) = a sin x − x cos x,x ∈ 0, π2 .
(1) 当 a = 1 时,求证:f (x) ⩾ 0;
(2) 如果 f (x) ⩾ 0 恒成立,求实数 a 的最小值.

解 (1) 由题意,
f ′ (x) = (a − 1) cos x + x sin x,
[ ] [ ]
其中 x ∈ 0, π2 ,从而当 a = 1 时,f ′ (x) ⩾ 0,进而可知 f (x) 在区间 0, π2 上单调递增,所以

f (x) ⩾ f (0) = 0.

(2) 分析端点:因为 f (0) = 0,所以 f ′ (0) = a − 1 ⩾ 0.下面按照 a 与 1 的大小分类讨论.


情形一 a < 1.因为
f ′′ (x) = (1 − a) sin x + sin x + x cos x,

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 ] [ ]
所以当 x ∈ 0, π2 时,f ′′ (x) ⩾ 0 恒成立,当且仅当 x = 0 时 f ′′ (x) = 0.因此 f ′ (x) 在 0, π2
单调递增.注意到 (π )
′ ′ π
f (0) = a − 1 < 0, f = > 0,
2 2
所以存在唯一的 0 < t < π
2
,使得 f (t) = 0,从而 f ′ (x) < 0 在区间 (0, t) 恒成立,进而 f (x)


在区间 (0, t) 单调递减.故 x ∈ (0, t) 时,

f (x) < f (0) = 0,

[ ]
这与“函数 f (x) ⩾ 0 在 0, π2 恒成立”矛盾,不合题意.
情形二 a = 1.由第 (1) 问可知,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实数 a 的最小值是 1.
注 注意到 y = tan x 在原点处的切线是 y = x,可以直接看出 a 的最小值是 1.

例题 2 (2019 年全国 1 卷文科) 已知函数 f (x) = 2 sin x − x cos x − x,f ′ (x) 为 f (x) 的导数.
(1) 证明:f ′ (x) 在区间 (0, π) 存在唯一零点;
问延
(2) 若 x ∈ [0, π] 时,f (x) ⩾ ax,求 a 的取值范围.

解 (1) 函数 f (x) 的导函数

f ′ (x) = cos x + x sin x − 1,

其二阶导函数
f ′′ (x) = x cos x,
( ) ( )
于是函数 f ′ (x) 在 0, π2 上单调递增,在 π2 , π 上单调递减,又

f ′ (0) = 0, f ′ (π) = −2,

因此函数 f ′ (x) 在区间 (0, π) 上存在唯一零点.


(2) 设 g(x) = f (x) − ax.一方面,原问题等价于“函数 g(x) ⩾ 0 在 [0, π] 恒成立”,故

g(π) = −aπ ⩾ 0 =⇒ a ⩽ 0.

另一方面,当 a ⩽ 0 时,
g(x) ⩾ f (x).

而根据第 (1) 问的分析,函数 f (x) 在 [0, π] 先增后减,因此

f (x)min = min{f (0), f (π)} = min{0, 0} = 0,

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从而
g(x) ⩾ f (x) ⩾ f (x)min = 0.

综上所述,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 0].



例题 3 (2012 年天津) 已知函数 f (x) = x − ln(x + a) 的最小值为 0,其中 a > 0.
(1) 求 a 的值;
(2) 若对任意的 x ∈ [0, +∞),有 f (x) ⩽ kx2 成立,求实数 k 的最小值.

解 (1) a = 1.
(2) 令 g(x) = f (x) − kx2 = x − ln(x + 1) − kx2 ,x ∈ [0, +∞),则
( )
′ 1 1 1
g (x) = 1 − − 2kx = x − 2k , g ′′ (x) = − 2k.
x+1 x+1 (x + 1)2

首先进行端点分析:
问延
因为
g(0) = 0, g ′ (0) = 0,

所以 g ′′ (0) = 1 − 2k ⩽ 0,从而 k ⩾ 12 .
下面写出常规步骤:
根据 g(1) ⩽ 0,可得
k ⩾ 1 − ln 2 > 0.

情形一 当k= 1
2
时,
x2
g ′ (x) = − ⩽ 0.
x+1
易知此时
g(x) ⩽ g(0) = 0,

符合题意.
[ 1−2k ]
情形二 当 0 < 1 − ln 2 ⩽ k < 1
2
时, 1−2k
2k
> 0.若 x ∈ 0, 2k ,则
( )
′ 1
g (x) = x − 2k ⩾ 0,
x+1
[ ]
从而 g(x) 在 0, 1−2k
2k
单调递增,故
( )
1 − 2k
g > g(0) = 0,
2k

不合题意.

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综上所述,实数 k 的最小值是 12 .
注1 第 (2) 题分离变量不好做,端点分析是王道.
注2 也可以根据 ln(x + 1) 的麦克劳林级数猜测第 (2) 题的结果.
注3 第 (2) 题在讨论 k < 1
2
的情形时,我们自然会关心
( )


′ 1
g (x) = x − 2k
x+1

的正负.令
1
h(x) = − 2k,
x+1
因为 x ⩾ 0,所以 g ′ (x) 的正负等价于 h(x) 的正负.注意到 h(x) 在 [0, +∞) 单调递减,我们
自然会关心 h(x) 的零点,而

1 − 2k
h(x) = 0 ⇐⇒ x = ,
2k

但此时我们不能保证 1−2k
2k
> 0.为此,我们再次利用“必要条件探路”的思想,根据
问延
1 − 2k
g(1) ⩽ 0 =⇒ k ⩾ 1 − ln 2 > 0 =⇒ > 0,
2k

从而解决了这一问题.

5.2 内点效应
例题 4 (2019 年西城二模) 已知函数 f (x) = x(ln x + 1).
(1) 若曲线 y = f (x) 在点 (x0 , f (x0 )) 处的切线的斜率小于 1,求 x0 的取值范围;
( )
(2) 设整数 k 使得 f (x) ⩾ k x − 12 对 x ∈ (0, +∞) 恒成立,求整数 k 的最大值.

解 (1) 因为
f ′ (x) = 2 + ln x,

所以曲线 y = f (x) 在点 (x0 , f (x0 )) 处的切线的斜率为

f ′ (x0 ) = 2 + ln x0 .

由题意,得 2 + ln x0 < 1,解得 0 < x0 < 1e .


(2) 由题意可知, ( )
1
f (1) ⩾ k 1 − =⇒ k ⩽ 2.
2

4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另一方面,当 k = 2 时,
( )
1 1
f (x) ⩾ 2 x − ⇐⇒ ln x ⩾ 1 − .
2 x

令 g(x) = 1
− 1 + ln x,求导可知 g(x) ⩾ 0 对 x ∈ (0, +∞) 恒成立.


x
综上所述,整数 k 的最大值为 2.
注 事实上,我们熟知当 x > 0 时,

1 1 1
ln x ⩽ x − 1 =⇒ ln ⩽ − 1 =⇒ ln x ⩾ 1 − .
x x x

例题 5 (2020 年全国新课标 1 卷,2020 年全国新课标 2 卷) 已知函数

f (x) = aex−1 − ln x + ln a.

(1) 当 a = e 时,求曲线 y = f (x) 在点 (1, f (1)) 处的切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问延
(2) 若 f (x) ⩾ 1,求 a 的取值范围.

解 (1) 当 a = e 时,f (x) = ex − ln x + 1,f (1) = e + 1,f ′ (x) = ex − x1 ,f ′ (1) = e − 1,于


是曲线 y = f (x) 在点 (1, f (1)) 处的切线方程为

y = f (1) + (x − 1)f ′ (1) =⇒ y = e + 1 + (x − 1)(e − 1) = (e − 1)x + 2,

其横截距为 − e−1
2
,纵截距为 2,因此所求三角形的面积为 2
e−1

(2) 方法一 取 x = 1,可得
f (1) = a + ln a ⩾ 1. (1)

令 g(a) = a + ln a,则 g(1) = 1.由于 g(a) 在 (0, +∞) 单调递增,于是 (1) 式等价于

g(a) ⩾ g(1),

从而 a ⩾ 1.
另一方面,当 a ⩾ 1 时,
f (x) ⩾ ex−1 − ln x ⩾ x − ln x ⩾ 1,

其中用到了 ln x ⩽ x − 1 以及 x ⩽ ex−1 ,这是容易证明的.


综上所述,a 的取值范围是 [1, +∞).

5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y = ex−1 − 1 y =x−1


y = ln x

O x

方法二 题意即
∀x > 0, aex−1 − ln x + ln a ⩾ 1,


问延
1
f ′ (x) = aex−1 −
x
为单调递增函数,于是函数 f ′ (x) 有唯一零点,设为 x0 ,则函数 f (x) 在 (0, x0 ) 上单调递减,
在 (x0 , +∞) 上单调递增,进而


aex0 −1 − 1 = 0,
x0

aex0 −1 − ln x + ln a ⩾ 1.
0

由第一个式子可得
ln a = − ln x0 − x0 + 1,

代入第二个不等式,可得
1
− x0 − 2 ln x0 ⩾ 0.
x0
设 h(x) = 1
x
− x − 2 ln x,则 h(1) = 0 且 h(x) 单调递减,因此

0 < x0 ⩽ 1,

而 a = e1−x0 · 1
x0
,从而可得 a 的取值范围是 [1, +∞).

5.3 阅读与欣赏——端点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端点分析是解决给定区间上恒成立问题的有力武器,属于“必要条件探路”的一种具体手法.

6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5.3.1 常见情况

先看下面这个例子.
[ ]
例题 6 (2019 年丰台高三第一学期期末) 设函数 f (x) = a sin x − x cos x,x ∈ 0, π2 .
(1) 当 a = 1 时,求证:f (x) ⩾ 0;


(2) 如果 f (x) ⩾ 0 恒成立,求实数 a 的最小值.

第 (1) 问比较基本,直接给出结果:由题意,

f ′ (x) = (a − 1) cos x + x sin x,

[ ] [ ]
其中 x ∈ 0, π2 ,从而当 a = 1 时,f ′ (x) ⩾ 0,进而可知 f (x) 在区间 0, π2 上单调递增,所以

f (x) ⩾ f (0) = 0.

[ ]
下面我们来分析第 (2) 问.核心条件是“函数 f (x) ⩾ 0 在 0, π2 恒成立”.毫无疑问,我们
[ ]
可以取 0, π2 中的任何一个数代入 f (x) ⩾ 0,从而得到参数 a 所满足的必要条件.可是,到
问延
底将哪些值代入呢?经验表明,代入区间端点常常是有效的.如果满足下面两个条件,那很
多时候简直就是必杀技:

(i) 区间端点是 0, 1 这种比较特殊的数字;

(ii) 区间端点处的函数值恰好为零——函数站在了悬崖边上,不容有失.

以这道题的第 (2) 问为例,我们先将 x = π


2
代入 f (x) ⩾ 0,有
(π )
f = a ⩾ 0,
2

这样我们得到了参数 a 的一个必要条件——非负.但是这个条件并不充分.不妨取 a = 0,此



f (x) = −x cos x,

不合题意.事实上, π2 这种区间端点往往用处有限.
再将 0 代入 f (x) ⩾ 0,有
f (0) = 0,

这个式子似乎没有提供关于参数 a 的直接信息,不过此时函数站在了悬崖边上,所以进一步
思考,导函数 f ′ (x) 在 0 处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显然,

f ′ (0) = a − 1 ⩾ 0 =⇒ a ⩾ 1.

上面这个式子直观想其实挺显然的——假设 f ′ (0) < 0,那函数不就掉下悬崖了吗?可是如何


说清楚呢?

7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一种常见的误解如下:假设 f ′ (0) < 0,那么 f (x) 单调递减,而 f (0) = 0,所以这与“函数


[ ]
f (x) ⩾ 0 在 0, π2 恒成立”矛盾.听着有道理,实则经不起推敲,属于典型的概念不清.事
实上,单调性谈的是函数在某个区间上的性质,而导数可以将函数在某个区间上的增减性转
化为其导函数在该区间上的正负性.注意这里的“区间”.现在 f ′ (x) 在 0 这一个点处取值为


负,怎么能推出 f (x) 递减?在哪个区间递减?推导的逻辑是什么?
一种正确的理解方式如下:假设 f ′ (0) < 0,因为 f ′ (x) 在 R 上连续,所以存在 δ > 0,使得
f ′ (x) < 0 在区间 (0, δ) 恒成立,从而函数 f (x) 在 (0, δ) 单调递减.而 f (0) = 0,所以这与
[ ]
“函数 f (x) ⩾ 0 在 0, π2 恒成立”矛盾,故 f ′ (0) ⩾ 0.
然而这并不是最优的解释,因为即使没有 f ′ (x) 的连续性,也能论证清楚:假设 f ′ (0) < 0,则

f (x) − f (0) f (x)


lim = lim < 0.
x→0 x−0 x→0 x

根据极限的保号性,存在 δ > 0,使得

f (x)
<0
x
问延
[ ]
在区间 (0, δ) 恒成立,从而 f (x) < 0 在区间 (0, δ) 恒成立,但是这与“函数 f (x) ⩾ 0 在 0, π2
恒成立”矛盾,故 f ′ (0) ⩾ 0.
极限的保号性超纲了,了解即可.详情如下:

定理 7 (极限的保号性) 设 lim f (x) 存在.


x→x0

(1) 若 ∃δ > 0,当 0 < |x − x0 | < δ 时,有

f (x) ⩾ 0 (⩽ 0),


lim f (x) ⩾ 0 (⩽ 0).
x→x0

(2) 若
lim f (x) > 0 (< 0),
x→x0

则 ∃δ > 0,当 0 < |x − x0 | < δ 时,有

f (x) > 0 (< 0).

定理 8 (极限的保序性) 设 lim f (x) 和 lim g(x) 均存在.


x→x0 x→x0

(1) 若在 x0 的某个去心邻域内,有

f (x) ⩾ g(x) (f (x) ⩽ g(x)),

8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lim f (x) ⩾ lim g(x) ( lim f (x) ⩽ lim g(x)).
x→x0 x→x0 x→x0 x→x0

(2) 若
lim f (x) > lim g(x) ( lim f (x) < lim g(x)),


x→x0 x→x0 x→x0 x→x0

则在 x0 的某个去心邻域内,有

f (x) > g(x) (f (x) < g(x)).

注1 函数极限有六种不同形式:x → x0 ,x → x−
0 ,x → x0 ,x → +∞,x → −∞,x → ∞.
+

而函数极限的各种性质对于这些情形都是类似的,故问哥只写了 x → x0 的情况,其他情况同
学们可类比写出.
注2 极限的保号性与极限的保序性等价.
极限的保号性是极限最重要、最常用的一个性质.现在好多学校都开设了大学先修课,也有
不少同学学过极限等微积分的基本知识.如果学过这些课,却不熟悉极限的保号性,那么毫
无疑问,咳咳咳,没学到家.没关系,大学再努力吧.
问延
当然,结合洛必达法则,分析函数 f (x) 在 0 附近的性态,也是很漂亮的一种方法:
由题意可知,当 0 < x ⩽ π
2
时,

x cos x
f (x) = a sin x − x cos x ⩾ 0 ⇐⇒ a ⩾ ,
sin x

从而
x cos x cos x − x sin x
a ⩾ lim+ = lim+ = 1.
x→0 sin x x→0 cos x
好啦,到此为止,a ⩾ 1 这个必要条件的合理性我们说清楚啦,那么这个条件充分吗?经验表
明,大多数情况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情况下,充分性是可以保证的.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怎么
书写过程?注意:不管是连续性还是极限的保号性,都是超纲知识;因此建议大家优先考虑
常规方法.
下面问哥给大家示范第 (2) 问的常规步骤:
情形一 a < 1.因为
f ′′ (x) = (1 − a) sin x + sin x + x cos x,
[ ] [ ]
所以当 x ∈ 0, π2 时,f ′′ (x) ⩾ 0 恒成立,当且仅当 x = 0 时 f ′′ (x) = 0.因此 f ′ (x) 在 0, π2
单调递增.注意到 (π )
′ ′ π
f (0) = a − 1 < 0, f = > 0,
2 2
所以存在唯一的 0 < t < π
2
,使得 f (t) = 0,从而 f ′ (x) < 0 在区间 (0, t) 恒成立,进而 f (x)

9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在区间 (0, t) 单调递减.故 x ∈ (0, t) 时,

f (x) < f (0) = 0,

[ ]
这与“函数 f (x) ⩾ 0 在 0, π2 恒成立”矛盾,不合题意.


情形二 a = 1.由第 (1) 问可知,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实数 a 的最小值是 1.

5.3.2 罕见情况

换一个例子.

例题 9 (2019 年全国 1 卷文科) 已知函数 f (x) = 2 sin x − x cos x − x,f ′ (x) 为 f (x) 的导数.
(1) 证明:f ′ (x) 在区间 (0, π) 存在唯一零点;
(2) 若 x ∈ [0, π] 时,f (x) ⩾ ax,求 a 的取值范围.

第 (1) 问比较基本,直接给出结果:函数 f (x) 的导函数


问延
f ′ (x) = cos x + x sin x − 1,

其二阶导函数
f ′′ (x) = x cos x,
( ) ( )
于是函数 f ′ (x) 在 0, π2 上单调递增,在 π2 , π 上单调递减,又

f ′ (0) = 0, f ′ (π) = −2,

因此函数 f ′ (x) 在区间 (0, π) 上存在唯一零点.


第 (2) 问又是给定区间恒成立的问题,果断进行端点分析.设 g(x) = f (x) − ax,则原问题等
价于“函数 g(x) ⩾ 0 在 [0, π] 恒成立”.因为 g(0) = 0,所以

g ′ (0) = −a ⩾ 0 =⇒ a ⩽ 0.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参数 a 满足的一个必要条件.之后的分析以及论证就和第一题类似啦.不
过,如果分析另一个区间端点,会有惊喜:

g(π) = −aπ ⩾ 0 =⇒ a ⩽ 0.

发现了没有,用 g ′ (0) ⩾ 0 和 g(π) ⩾ 0 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 g(π) ⩾ 0 这一步不超纲!


这种好事在考试中比较罕见,既然这道题出现了,那咱们得好好利用,不要辜负了命题人的
一片苦心.

10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下面问哥给大家示范第 (2) 问的常规步骤:


设 g(x) = f (x) − ax.一方面,原问题等价于“函数 g(x) ⩾ 0 在 [0, π] 恒成立”,故

g(π) = −aπ ⩾ 0 =⇒ a ⩽ 0.


另一方面,当 a ⩽ 0 时,
g(x) ⩾ f (x).

而根据第 (1) 问的分析,函数 f (x) 在 [0, π] 先增后减,因此

f (x)min = min{f (0), f (π)} = min{0, 0} = 0,

从而
g(x) ⩾ f (x) ⩾ f (x)min = 0.

综上所述,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 0].


好啦,只要把这两个例子吃透,端点分析这一招就可以学会啦.祝大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享
问延
受到这一招带来的快乐.如果想要进行练习,那么请完成问哥的宝藏《精编题》!

5.4 问问心诀
1. 端点效应

• 端点分析是解决给定区间上恒成立问题的有力武器,属于“必要条件探路”的一种
具体手法.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这一讲的《阅读与欣赏——端点分析的基本
原理和应用》.
• 端点分析得到的只是必要条件,能缩小讨论范围,但不见得就是正确答案;而且毕
竟“超纲”了.所以常规论证必不可少.

2. 内点效应

• 内点分析同样属于“必要条件探路”的一种具体手法.和端点分析类似,得到的只
是必要条件,能缩小讨论范围,但不见得就是正确答案,所以常规论证必不可少.
• 常见的内点有“吉祥三宝”,也就是 1, −1, 0;另外针对具体问题的特点,还可以尝
试其他内点,比如含有 ln x 的式子,试着取 x = e.

11
(LATEX 笔记) 2021 年秋季高三问哥 A+ 班讲义 6


问延炜

目录

6 数列 (一) 1
6.1 数列的基本概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6.2 等差数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6.2.1 等差数列的概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6.2.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问延
6.2.3 4
6.2.4 等差数列的性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6.3 等比数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6.3.1 等比数列的概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6.3.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6.3.3 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6.3.4 等比数列的性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6.4 问问心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6.5 彩蛋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6 数列 (一)

6.1 数列的基本概念
定义 1 按照一定次序排列起来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定义 2 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

a1 , a 2 , a 3 , . . . , a n , . . . ,

其中 an 是数列的第 n 项,叫做数列的通项.我们常把一般形式的数列简记作 {an }.

定义 3 如果数列的第 n 项 an 与 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函数式 an = f (n) 来表示,那么这


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 数列的通项公式实际上是一个以正整数集 N∗ 或其子集为定义域的函数.

• 如果知道了数列的通项公式,那么依次用 1, 2, 3, · · · 去替代公式中的 n,就可以求出这


个数列的各项;同时,用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可以判断某数是否是某数列中的项,如果是
的话,是第几项.


• 不是所有的数列都有初等形式的通项公式.

• 同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在形式上不一定是唯一的.

• 仅由前几项归纳出的数列并不唯一,其通项公式当然也并不唯一.

• 数列的通项公式反映了数列的项与项数之间的关系.

定义 4 如果已知数列的第一项 (或前几项),且从第二项 (或某一项) 开始的任一项 an 与它的


前一项 an−1 (或前几项) 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
推公式.
问延
• 数列的递推公式反映了数列的项与项之间的关系.

• 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

定义 5 (i) 项数有限的数列叫做有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叫做无穷数列.

(ii) 从第二项起,每一项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叫做递增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小于它
的前一项的数列叫做递减数列;各项都相等的数列叫做常数列.

(iii) 如果数列 {an } 有上 (下) 界,即存在某个常数 M (m),对一切正整数 n,有 an ⩽ M


(an ⩾ m),则称 M (m) 为数列 {an } 的上 (下) 界.如果一个数列既有上界,又有下界,
则称此数列为有界数列.

(iv) 若数列 {an } 满足:存在正整数 T ,对于任意正整数 n 都有 an+T = an 成立,则称数列


{an } 为周期数列,周期为 T .

(v) 若数列 {an } 满足:对任意正整数 n 都有 an +an+2


2
⩾ an+1 ,则称此数列为下凸数列.

• 数列的分类方法并不唯一.

定义 6 数列 {an } 的前 n 项和 Sn 定义为

Sn = a1 + a2 + · · · + an .

• {an } 是 {Sn } 的差分数列;{Sn } 是 {an } 的部分和数列.

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6.2 等差数列

6.2.1 等差数列的概念

定义 7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
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 d 表示.


定义 8 如果三个数 a, b, c 组成等差数列,那么 b 叫做 a, c 的等差中项.

6.2.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题 9 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项数公式.

解 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 a1 ,公差为 d,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有

an − an−1 = d,
an−1 − an−2 = d,
问延
..
.
a2 − a1 = d,

累加即得 an = a1 + (n − 1)d,n ∈ N∗ .

例题 10 试从函数的角度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指出等差数列的图象有何特点.

解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写成

an = d · n + a0 ,

为关于 n 的一次多项式或常数,其对应的散点图如图所示:

ap − aq

p−q

q p

例题 11 等差数列的单调性如何?

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例题 12 从无穷数列 1, 12 , 31 , 41 , . . . 中,是否能挑出 2021 个不同的数字,构成等差数列?

解 事实上,
1 2 n
, ,··· ,


n! n! n!
构成 n 项的等差数列,其中 n ∈ N∗ 且 n ⩾ 3.
注 由于该无穷数列有上界 1,下界 0,因此不存在无穷等差子列.2015 年海淀高三第一学期
期末文科第 20 题考过这个问题.

例题 13 (2015 年海淀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文科) 从无穷数列 1, 21 , 13 , 14 , · · · 中,是否能挑出无数


个不同的数字,构成等差数列?

解 由于该无穷数列有上界 1,下界 0,因此不存在无穷等差子列.



问延
6.2.3 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

例题 14 推导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

解 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 a1 ,公差为 d.因为

S n = a1 + a2 + · · · + an−1 + an ,
Sn = an + an−1 + · · · + a2 + a1 ,

所以
2Sn = (a1 + an ) + (a2 + an−1 ) + · · · + (an + a1 ).

由于
a1 + an = a2 + an−1 = a3 + an−1 = · · · = an + a1 ,

n(a1 + an )
Sn =
2
n(n − 1)
= na1 + d
(2 )
d 2 d
= · n + a1 − · n.
2 2

4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注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用到的方法称为倒序相加法,利用了等差数列的性质——对称
互补性.

例题 15 试从函数的角度理解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


( )
解 d
2
· n2 + a1 − d2 · n.

6.2.4 等差数列的性质

定理 16 设 {an } 是公差为 d 的等差数列,其前 n 项和为 Sn .


(1) 若 {an } 不是常数列,则

p1 + p2 + · · · + pm = q1 + q2 + · · · + qm ⇐⇒ ap1 + ap2 + · · · + apm = aq1 + aq2 + · · · + aqm ,


问延
其中 p1 , p2 , . . . , pm 与 q1 , q2 , . . . , qm 都是正整数;
(2) S2n−1 = (2n − 1)an ,其中 n ∈ N∗ ;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a9 a10 a11 a12 a13 an


3a7
5a7
7a7
9a7
11a7
13a7

(3) an , an+m , an+2m , . . . 为等差数列,公差为 md,其中 m, n ∈ N∗ ;


(4) Sn , S2n − Sn , S3n − S2n , . . . 构成等差数列,公差为 n2 d,其中 n ∈ N∗ ;
(5) 若数列 {an } , {bn } 都是等差数列,则数列 {λan + µbn } 也是等差数列,其中 λ, µ 为常数;
{ } ( )
(6) Snn 为等差数列,公差为 d2 ,且 Snn = d2 n + a1 − d2 .

• 若 {an } 是等差数列,则 a2 , a5 , a8 , . . . 与 a2 + a3 , a5 + a6 , a8 + a9 , . . . 也都仍然是等差数


列.

5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a9 a10 a11 a12 an

• 等差数列 {an } 的前 n 项和 Sn 满足

a1 + an
Sn = · n,
2

当 n 为奇数时,存在中间一项,有

Sn = n · a n+1 ,
2

而当 n 为偶数时,以上表达式在常规意义上不存在,但是从理解上来看,完全可以令
问延
ak + ak+1
ak+ 1 = , k ∈ N∗ .
2 2

于是不管 n 是奇是偶,都有
Sn = n · a n+1 .
2

例题 17 (2012 年江西) 设数列 {an } , {bn } 都是等差数列,若

a1 + b1 = 7, a3 + b3 = 21,

则 a5 + b 5 = .

解 35.

例题 18 (2020 年全国 2 卷,2019 年朝阳一模) 北京天坛的圜丘坛为古代祭天的场所,分上、


中、下三层,上层中心有一块圆形石板 (称为天心石),环绕天心石砌 9 块扇面形石板构成第
一环,向外每环依次增加 9 块,下一层的第一环比上一层的最后一环多 9 块,向外每环依次
也增加 9 块.已知每层环数相同,且下层比中层多 729 块,则三层共有扇面形石板 (不含天
心石)
A. 3699 块 B. 3474 块 C. 3402 块 D. 3339 块

6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C.
设第 n 环的扇面形石板块数为 an = 9n,数列 {an } 的前 n 项和为 Sn ,每层包含环数均为 m,
则上、中、下三层中的扇面形石板分别有 Sm , S2m − Sm , S3m − S2m 块.
Sm , S2m − Sm , S3m − S2m 是公差为 9m2 的等差数列,根据题意,有
问延
729 = 9m2 ⇐⇒ m = 9,

于是所求为
9 + 243
S3m = S27 = · 27 = 3402.
2
注 2020 年全国 2 卷第 4 题.

例题 19 (2007 年湖北) 已知两个等差数列 {an } 和 {bn } 的前 n 项和分别为 An 和 Bn ,且

An 7n + 45
= ,
Bn n+3

则使得 an
bn
为整数的正整数 n 的个数是
A. 2 B. 3 C. 4 D. 5

解 D.
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有

an (2n − 1)an A2n−1 7n + 19 12


= = = =7+ ,
bn (2n − 1)bn B2n−1 n+1 n+1

于是 n = 1, 2, 3, 5, 11 是符合题意的所有 n 的取值.

7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6.3 等比数列

6.3.1 等比数列的概念

定义 20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
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 q (q ̸= 0) 表示.


定义 21 如果三个数 a, b, c 组成等比数列,那么 b 叫做 a, c 的等比中项.

6.3.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题 22 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 首项为 a1 ,公比为 q 的等比数列 {an } 的通项公式为 an = a1 · q n−1 ,其中 n ∈ N∗ .


例题 23 试从函数的角度理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指出等比数列的图象有何特点.
问延
解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写成
an = a0 · q n ,

为关于 n 的类指数函数,其中 n ∈ N∗ .

6.3.3 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

例题 24 (2013 年陕西) 设 {an } 是公比为 q 的等比数列.


(1) 推导 {an } 的前 n 项和公式;
(2) 设 q ̸= 1,证明数列 {an + 1} 不是等比数列.

解 (1) 设 {an } 的前 n 项和为 Sn .


情形一 当 q = 1 时,Sn = na1 .
情形二 当 q ̸= 1 时,

S n = a1 + a2 + a3 + · · · + an ,
qSn = a2 + a3 + · · · + an + qan ,

两式相减,得
(1 − q)Sn = a1 − qan .

8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综上可得 

na1 , q = 1,
Sn = a1 − qan a1 (1 − q )
n
a1 a1

 = = · qn − , q≠ 1.
1−q 1−q q−1 q−1
(2) 方法一 因为 {an } 是等比数列,所以


ak+2 ak+1
= = q.
ak+1 ak

假设 {an + 1} 是等比数列,则对任意的 k ∈ N∗ ,

(ak+1 + 1)2 = (ak + 1) (ak+2 + 1) ,

展开得
a2k+1 + 2ak+1 + 1 = ak ak+2 + ak + ak+2 + 1,

所以
2ak+1 = ak + ak+2 ,
问延
两边同除 ak+1 ,得
1
2=q+ ,
q
解得 q = 1,这与已知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故 {an + 1} 不是等比数列.
方法二 假设 {an + 1} 是等比数列,则

(a2 + 1)2 = (a1 + 1)(a3 + 1)


=⇒ a22 + 2a2 + 1 = a1 a3 + a1 + a3 + 1
=⇒ 2a2 = a1 + a3
=⇒ 2q = 1 + q 2
=⇒ q = 1,

这与已知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故 {an + 1} 不是等比数列.


注1 第 (1) 题中推导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方法称为错位相减法.
注2 第 (2) 题直观上能判断出前三项即可推出矛盾,这样就有了相对更简洁的方法二.

例题 25 试从函数的角度理解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

解 公比不等于 1 的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形如 □ · (q n − 1),其中 □ 处填的是 a1


q−1

9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例题 26 当等比数列的公比 q = 2 或 q = 1
2
时,其前 n 项和 Sn 可以怎样快速求出?

解 不妨假设 q = 2,则


Sn = a1 + Sn − a1
= a1 + a1 + a2 + a3 + a4 + · · · + an − a1
= a2 + a2 + a3 + a4 + · · · + an − a1
= a3 + a3 + a4 + · · · + an − a1
..
.
= an+1 − a1 .

例题 27 (2020 年全国新课标 1 卷) 已知公比大于 1 的等比数列 {an } 满足


问延
a2 + a4 = 20, a3 = 8.

(1) 求 {an } 的通项公式;


(2) 记 bm 为 {an } 在区间 (0, m] 中的项的个数,其中 m ∈ N∗ ,求 {bm } 的前 100 项和 S100 .

解 (1) 设数列 {an } 的公比为 q (q > 1),则


  ( ) 
a2 + a4 = 20, a1 q + q 3 = 20, a1 = 2,
⇐⇒ ⇐⇒
a3 = 8, a1 q 2 = 8, q = 2,

因此 an = 2n (n ∈ N∗ ).
(2) 当 m = 1 时,区间 (0, 1] 中没有数列 {an } 的项,因此 b1 = 0;
当 m = 2 时,区间 (0, 2] 中有一个数列 {an } 的项,因此 b2 = 1;
当 m = 3 时,区间 (0, 3] 中有一个数列 {an } 的项,因此 b3 = 1;
当 m = 4 时,区间 (0, 4] 中有两个数列 {an } 的项,因此 b4 = 2;
当 m = 5, 6, 7 时,bm = 2;
当 m = 8, 9, . . . , 15 时,bm = 3;
以此类推,当 2n ⩽ m < 2n+1 时,bm = n.
特别需要注意,当 m = 64, 65, . . . , 100 时,bm = 6.因此

S100 = 0 × 1 + 1 × 2 + 2 × 4 + 3 × 8 + 4 × 16 + 5 × 32 + 6 × 37 = 480.

10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注 如果是计算一般的 Sm ,除了差比数列求和,还有更好的方法么?这里为同学们介绍一种
基于图形的直观化解法.
我们先计算 S20 ,将 b1 , b2 , . . . , b20 分别用对应数值多个小方格表示并排布出来,如下图所示,
因此 S20 就是图中所有粉红色小方格的总数.


b1 b2 b3 b4 b5 b6 b7 b8 b9 b10 b11 b12 b13 b14 b15 b16 b17 b18 b19 b20

但我们并不想一个一个去数,那么还有什么办法呢?
此时我们发现,计算粉红色小方格的个数,可以用整个矩形全部的小方格数 4 × 20 减去空白
的小方格数,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如何计算空白的小方格数.
换个角度观察,当我们从下往上横着看每行空白小方格数的时候,可以发现这 4 行空白小方
格数分别是
1, 1 + 2, 1 + 2 + 4, 1 + 2 + 4 + 8,
问延
也就是
21 − 1 = 1, 22 − 1 = 3, 23 − 1 = 7, 24 − 1 = 15,

如下图所示:

15 = 24 − 1
7 = 23 − 1
3 = 22 − 1
1 = 21 − 1
b1 b2 b3 b4 b5 b6 b7 b8 b9 b10 b11 b12 b13 b14 b15 b16 b17 b18 b19 b20

所以粉红色小方格的总数,也就是 S20 可以如下计算:


( ) ( ) ( ) ( ) ( )
S20 = 4 × 20 − 21 − 1 − 22 − 1 − 22 − 1 − 23 − 1 − 24 − 1
( )
= 4 × 20 − 21 + 22 + 23 + 24 + 4
= 4 × 21 − 25 + 2
= 54.

一般地,利用上面的方法不难证明,当 2n ⩽ m < 2n+1 时,

( )
Sm = n(m + 1) − 2 + 22 + · · · + 2n = n(m + 1) − 2n+1 + 2,

请学有余力的同学自行尝试完成证明.

1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对于本题,我们也可以利用上述结论进行计算.因为 a6 = 26 < 100 < 27 = a7 ,所以

S100 = 6 · 101 − (2 + 4 + · · · + 64) = 480.


6.3.4 等比数列的性质

定理 28 设 {an } 是公比为 q 的等比数列,其前 n 项和为 Sn ,前 n 项积为 Tn .


(1) 若 {an } 不是常数列,则

p1 + p2 + · · · + pm = q1 + q2 + · · · + qm ⇐⇒ ap1 ap2 · · · apm = aq1 aq2 · · · aqm ,

其中 p1 , p2 , . . . , pm 与 q1 , q2 , . . . , qm 都是正整数;
(2) T2n−1 = a2n−1
n ,其中 n ∈ N∗ ;
(3) an , an+m , an+2m , . . . 为等比数列,公比为 q m ,其中 m, n ∈ N∗ ;
(4) Tn , TT2n , TT3n , . . . 构成等比数列;
{ }
问延
n 2n

(5) 若数列 {an } , {bn } 都是各项为正的等比数列,则数列 aλn bµn 也是等比数列,其中 λ, µ 为


正常数;
{√ }
(6) 若数列 {an } 是各项为正的等比数列,则 n
Tn 构成等比数列;
(7) Sn , S2n − Sn , S3n − S2n , . . . 都非零时,它们构成等比数列,公比为 q n ,其中 n ∈ N∗ .

• 等比数列的性质和等差数列的性质可以类比.注意:改变的是项之间的关系,不变的是
项数之间的关系.

例题 29 (2020 年全国 1 卷文科) 设 {an } 是等比数列,且

a1 + a2 + a3 = 1, a2 + a3 + a4 = 2,

则 a6 + a7 + a8 =
A. 12 B. 24 C. 30 D. 32

解 D.
{an + an+1 + an+2 } 是公比与 {an } 相同的等比数列,于是

a6 + a7 + a8 = 25 · (a1 + a2 + a3 ) = 32.

1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例题 30 (2014 年广东) 若等比数列 {an } 的各项均为正数,且

a10 a11 + a9 a12 = 2e5 ,

则 ln a1 + ln a2 + · · · + ln a20 = .


解 50.
由等比数列的性质可得
a1 a20 = a2 a19 = · · · = a9 a12 = a10 a11 ,

结合已知条件可得它们的值都为 e5 ,因此用倒序相加法可得所求式子的值为

ln(a1 a20 ) + ln(a2 a19 ) + · · · + ln(a20 a1 ) 20 ln e5


= = 50.
2 2


问延
6.4 问问心诀
1. 等差数列

• 要从函数的角度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前 n 项和公式.
• 等差数列的性质要熟悉,往往能“四两拨千斤”.最常用的三条性质如下:
(1) 若 {an } 不是常数列,则

p1 +p2 +· · ·+pm = q1 +q2 +· · ·+qm ⇐⇒ ap1 +ap2 +· · ·+apm = aq1 +aq2 +· · ·+aqm ,

其中 p1 , p2 , . . . , pm 与 q1 , q2 , . . . , qm 都是正整数;
(2) S2n−1 = (2n − 1)an ,其中 n ∈ N∗ ;
(3) Sn , S2n − Sn , S3n − S2n , . . . 构成等差数列,公差为 n2 d,其中 n ∈ N∗ .
• 注意公差为 0 的常数列.

2. 等比数列

• 等比数列要和等差数列对照着学.
• 等比数列的性质要熟悉,往往能“四两拨千斤”;而且要和等差数列的性质作对比.
最常用的三条性质如下:
(1) 若 {an } 不是常数列,则

p1 + p2 + · · · + pm = q1 + q2 + · · · + qm ⇐⇒ ap1 ap2 · · · apm = aq1 aq2 · · · aqm ,

1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其中 p1 , p2 , . . . , pm 与 q1 , q2 , . . . , qm 都是正整数;
(2) T2n−1 = a2n−1
n ,其中 n ∈ N∗ ;
(3) Sn , S2n − Sn , S3n − S2n , . . . 都非零时,它们构成等比数列,公比为 q n ,其中
n ∈ N∗ .


• 注意公比为 1 的常数列.

6.5 彩蛋题
例题 31 (2014 年北京) 设 {an } 是公比为 q 的等比数列,则“q > 1”是“{an } 为递增数列”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 D.
等比数列的单调性由首项 a1 和公比 q 共同影响.因为当
问延
a1 < 0, 0 < q < 1


a1 > 0, q > 1

时,等比数列 {an } 为递增数列,所以“q > 1”是“{an } 为递增数列”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条件.

例题 32 (2010 年山东) 设 {an } 为等比数列,则“a1 < a2 < a3 ”是“数列 {an } 为递增数列”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 C.
根据题意,有

a1 < a2 < a3 ⇐⇒ a1 < a1 q < a1 q 2


 
a1 < 0, a1 > 0,
⇐⇒ ∨
0 < q < 1, q > 1,

⇐⇒ {an } ↗ .

14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例题 33 (多选题) 设等比数列 {an } 的公比为 q,其前 n 项的积为 Tn ,并且满足条件

a99 − 1
a1 > 1, a99 · a100 − 1 > 0, < 0.
a100 − 1


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有
A. 0 < q < 1
B. a99 · a101 − 1 > 0
C. T100 的值是 Tn 中最大的
D. 使 Tn > 1 成立的最大自然数 n 等于 198

解 AD.
根据待判断的结论知本题关键是分析数列的各项与 1 的大小关系,为此先探索公比 q 的取值
范围.
当 q < 0 时,数列是正负交替的,显然不满足条件,所以有
问延
q > 0.

99 −1
由条件 a99 a100 − 1 > 0, aa100 −1
< 0 知,a99 与 a100 在 1 的两边,而 a1 > 1,故

0 < q < 1, a99 > 1, a100 < 1,

选项 A 正确,并且数列 {an } 是递减数列.因为

a99 · a101 − 1 = a2100 − 1 < 0,

所以选项 B 错误.
Tn 的最大值即所有大于等于 1 的项的乘积,为 T99 ,选项 C 错误.
因为
T198 = (a1 a198 )99 = (a99 a100 )99 > 1,


T199 = a199
100 < 1,

并且
T199 > T200 > T201 > · · · ,

故使得 Tn > 1 成立的最大自然数为 198,选项 D 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的结论有 AD.

15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例题 34 (2021 年全国甲卷文科) 记 Sn 为等比数列 {an } 的前 n 项和.若 S2 = 4,S4 = 6,则


S6 =
A. 7 B. 8 C. 9 D. 10


解 A.
由等比数列的性质可知,当 S2 ̸= 0 时,S2 , S4 − S2 , S6 − S4 三个数成等比,也即 4, 2, S6 − 6
三个数成等比,所以
S6 − 6 = 1 ⇐⇒ S6 = 7.

例题 35 (2021 年全国甲卷) 已知数列 {an } 的各项均为正数,记 Sn 为 {an } 的前 n 项和,从


下面¬­®中选取两个作为条件,证明另外一个成立.
{√ }
¬ 数列 {an } 是等差数列;­ 数列 Sn 是等差数列;® a2 = 3a1 .
问延
注:若选择不同的组合分别解答,则按第一个解答计分.

解 选取¬­作为条件
{√ }
方法一 设等差数列 {an } 的公差为 d.因为数列 Sn 是等差数列,所以
√ √ √
2 S2 = S1 + S3
»
=⇒ 4(2a1 + d) = a1 + (3a1 + 3d) + 2 a1 (3a1 + 3d)
»
=⇒ 4a1 + d = 2 a1 (3a1 + 3d)
=⇒ 16a21 + 8a1 d + d2 = 12a21 + 12a1 d
=⇒ (2a1 − d)2 = 0
=⇒ a2 = a1 + d = a1 + 2a1 = 3a1 .
{√ }
方法二 设等差数列 {an } 的公差为 d.一方面,因为数列 Sn 是等差数列,所以

Sn = An + B =⇒ Sn = A2 n2 + 2ABn + B 2 ,

其中 A, B 为常数.
另一方面, ( )
d 2 d
S n = n + a1 − n,
2 2

16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因此对任意 n ∈ N∗ ,均有
( )
d 2 d
Sn = A n + 2ABn + B = n + a1 −
2 2 2
n
2 2
=⇒ B = 0
( )


d 2 d
=⇒ Sn = A n = n + a1 −
2 2
n
2 2
d
=⇒ a1 − = 0
2
=⇒ a2 = a1 + d = a1 + 2a1 = 3a1 .

选取¬®作为条件
因为数列 {an } 是等差数列,且 a2 = 3a1 ,所以

d = a2 − a1 = 2a1
( )
d 2 d
=⇒ Sn = n + a1 − n = a1 n 2
2 2
√ √
Sn = a1 · n,
问延
=⇒

从而当 n ⩾ 2 时,
√ √ √
Sn − Sn−1 = a1
{√ }
为常数,因此数列 Sn 是等差数列.
选取­®作为条件
{√ }
设等差数列 Sn 的公差为 d.因为 a2 = 3a1 ,所以
√ √ √ √ √
S2 = a1 + a2 = 4a1 =⇒ d = S2 − S1 = 2 a1 − a1 = a1
√ √ √
=⇒ Sn = S1 + (n − 1)d = n a1
=⇒ Sn = n2 a1 ,

从而当 n ⩾ 2 时,
an = Sn − Sn−1 = (2n − 1)a1 ,

而 a1 = (2 · 1 − 1)a1 ,所以对于任意 n ∈ N∗ ,都有 an = (2n − 1)a1 .


综上所述,当 n ⩾ 2 时,
an − an−1 = 2a1

为常数,因此数列 {an } 是等差数列.


例题 36 (2021 年全国甲卷文科) 记 Sn 为数列 {an } 的前 n 项和,已知 an > 0,a2 = 3a1 ,且


{√ }
数列 Sn 是等差数列,证明:{an } 是等差数列.

17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 }
解 设等差数列 Sn 的公差为 d.因为 a2 = 3a1 ,所以
√ √ √ √ √
S2 = a1 + a2 = 4a1 =⇒ d = S2 − S1 = 2 a1 − a1 = a1
√ √ √


=⇒ Sn = S1 + (n − 1)d = n a1
=⇒ Sn = n2 a1 ,

从而当 n ⩾ 2 时,
an = Sn − Sn−1 = (2n − 1)a1 ,

而 a1 = (2 · 1 − 1)a1 ,所以对于任意 n ∈ N∗ ,都有 an = (2n − 1)a1 .


综上所述,当 n ⩾ 2 时,
an − an−1 = 2a1

为常数,因此数列 {an } 是等差数列.



问延
例题 37 (2020 年全国新课标 2 卷) 已知公比大于 1 的等比数列 {an } 满足

a2 + a4 = 20, a3 = 8.

(1) 求 {an } 的通项公式;


(2) 求 a1 a2 − a2 a3 + · · · + (−1)n−1 an an+1 .

解 (1) 设数列 {an } 的公比为 q (q > 1),则


  ( ) 
a2 + a4 = 20, a1 q + q 3 = 20, a1 = 2,
⇐⇒ ⇐⇒
a3 = 8, a1 q 2 = 8, q = 2,

因此 an = 2n (n ∈ N∗ ).
(2) 令 bk = (−1)k−1 ak ak+1 ,其中 k ∈ N∗ .由第 (1) 题的结果可知,

bk = (−1)k−1 22k+1 = 8 · (−4)k−1 .

设题中所求代数式为 Tn ,则


n ∑
n
8 − 8 · (−4)n
Tn = bk = 8 (−4)k−1 = .
k=1 k=1
5

18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例题 38 (2014 年重庆) 对任意等比数列 {an },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 a1 , a3 , a9 成等比数列 B. a2 , a3 , a6 成等比数列
C. a2 , a4 , a8 成等比数列 D. a3 , a6 , a9 成等比数列


解 D.
方法一 根据等比数列的性质,若从等比数列中抽出的项的下标成等差数列,则这些项依旧
成等比数列,因此选项 D 正确.
方法二 设等比数列 {an } 的公比为 q,则 a3 = a1 q 2 ,a6 = a1 q 5 ,a9 = a1 q 8 ,所以

a26 = a3 a9 ,

因此选项 D 正确.

问延

19
(LATEX 笔记) 2021 年秋季高三问哥 A+ 班讲义 7


问延炜

目录

7 数列 (二) 2
7.1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综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7.2 数列的递推公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7.2.1 an+1 = an + f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7.2.2 an+1 = an · f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问延
7.2.3 an+1 = p · an + f (n) (p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aan
7.2.4 an+1 = can +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7.2.5 其它类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7.3 阅读与欣赏——数学归纳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7.3.1 第一数学归纳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7.3.2 第二数学归纳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7.3.3 跳跃数学归纳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7.3.4 螺旋数学归纳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7.3.5 皮亚诺公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7.3.6 Frobenius 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7.4 阅读与欣赏——特征根法与不动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7.4.1 an+1 = pan + qan−1 (n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aan +b
7.4.2 an+1 = can +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7.4.3 an+1 = p · an + q (p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7.5 阅读与欣赏——斐波那契数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7.5.1 斐波那契数列的定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7.5.2 斐波那契数列的性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
7.5.3 斐波那契数列与杨辉三角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
7.5.4 斐波那契弧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
7.6 问问心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
7.7 彩蛋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

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7 数列 (二)

7.1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综合
例题 1 (2020 年全国 2 卷) 数列 {an } 中,a1 = 2,am+n = am an .若


ak+1 + ak+2 + · · · + ak+10 = 215 − 25 ,

则k=
A. 2 B. 3 C. 4 D. 5

解 C.
在 am+n = am an 中,令 m = 1,可得数列 {an } 是公比为 2 的等比数列,从而 an = 2n ;反之,
an = 2n 满足题意.因此 Sn = 2n+1 − 2.根据题意,有

Sk+10 − Sk = 215 − 25 ,
问延
因此 k = 4 符合题意.
注1 因为 f (k) = ak+1 + ak+2 + · · · + ak+10 关于 k 单调递增,所以符合题意的 k 是唯一的.
注2 “am+n = am an ”的充要条件是“数列 {an } 为等比数列,且首项与公比相等”.

例题 2 (2014 年安徽) 已知数列 {an } 是等差数列.若

a1 + 1, a3 + 3, a5 + 5

构成公比为 q 的等比数列,则 q = .

解 1.
根据题意,有
a3 + 3 a5 + 5
= .
a1 + 1 a3 + 3
若 q ̸= 1,则根据差比定理,有

a3 + 3 a5 + 5 a5 − a3 + 2
= = = 1,
a1 + 1 a3 + 3 a3 − a1 + 2

矛盾.因此 q = 1.
注 由题意可知,a1 + 1, a3 + 3, a5 + 5 既成等差又成等比,只能为各项非零的常数列.

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7.2 数列的递推公式

7.2.1 an+1 = an + f (n)

一般地,对于递推公式 an+1 = an + f (n) 来说,当 n ⩾ 2 时,我们可以得到


a2 − a1 = f (1),
a3 − a2 = f (2),
..
.
an − an−1 = f (n − 1),

然后两边分别相加即可得到数列的通项


n−1
an = a1 + f (k),
k=1

其中 n ⩾ 2.最后根据 a1 的取值决定通项公式是否需要写成分段函数的形式.这种方法称为
问延
求数列通项的累加法.

例题 3 (2010 年全国新课标卷) 设数列 {an } 满足 a1 = 2,an+1 − an = 3 · 22n−1 ,求数列 {an }


的通项公式.

注:原题共有两问,这里只选取了第 (1) 问.

解 当 n ⩾ 2 时,

a2 − a1 = 3 · 21 ,
a3 − a2 = 3 · 23 ,
..
.
an − an−1 = 3 · 22n−3 ,

以上各式相加,可得

( ) 4n−1 − 1
an = 2 + 6 · 1 + 4 + 16 + · · · + 4n−2 = 2 + 6 · = 22n−1 (n ⩾ 2).
4−1

又因为 a1 = 2,所以数列 {an } 的通项公式为 an = 22n−1 .


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7.2.2 an+1 = an · f (n)

一般地,对于递推公式 an+1 = an · f (n) 来说,假定数列 {an } 的各项均不为零,当 n ⩾ 2 时,


我们可以得到
a2


= f (1),
a1
a3
= f (2),
a2
..
.
an
= f (n − 1),
an−1

然后两边分别相乘即可得到数列的通项


n−1
an = a1 · f (k),
k=1

其中 n ⩾ 2.最后根据 a1 的取值决定通项公式是否需要写成分段函数的形式.这种方法称为
问延
求数列通项的累乘法.

例题 4 在数列 {an } 中,a1 = 1, an+1


an
= n+2
n
,求数列 {an } 的通项公式.

n(n+1)
解 an = 2

7.2.3 an+1 = p · an + f (n) (p ̸= 1)

例题 5 若数列 {an } 满足 an+1 = 3an + 1,且 a1 = 1,求数列 {an } 的通项公式.

3n −1
解 an = 2

例题 6 在数列 {an } 中,a1 = 2,an+1 = 4an − 3n + 1,求数列 {an } 的通项公式.

解 由题意可知,

an+1 − (n + 1) = 4an − 3n + 1 − (n + 1) = 4(an − n)


=⇒ an − n = 4n−1
=⇒ an = 4n−1 + n.

4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注 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是在 an+1 = 4an − 3n + 1 两边同时减去 n + 1.如果不能一眼看出这


一步,也可以用待定系数法进行探索:我们希望找到常数 A, B,使得

an+1 + A(n + 1) + B = 4an − 3n + 1 + A(n + 1) + B = 4(an + An + B),


对比两边的系数,可得

A − 3 = 4A,
A + B + 1 = 4B,

解得 A = −1,B = 0.

例题 7 (2012 年广东) 设数列 {an } 的前 n 项和为 Sn ,满足

2Sn = an+1 − 2n+1 + 1 (n ∈ N∗ ) ,


问延
且 a1 , a2 + 5, a3 成等差数列.
(1) 求 a1 的值;
(2) 求数列 {an } 的通项公式.

解 (1) 由题意可知,

2(a2 + 5) = a1 + a3 ,
2a1 = a2 − 3,
2(a1 + a2 ) = a3 − 7,

解得

a1 = 1,
a2 = 5,
a3 = 19,

故 a1 = 1.
(2) 当 n ⩾ 2 时,

2Sn = an+1 − 2n+1 + 1,


2Sn−1 = an − 2n + 1,

5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两式相减,可得
2an = an+1 − an − 2n+1 + 2n =⇒ an+1 = 3an + 2n ,

其中 n ⩾ 2.而
a2 = 3a1 + 21 ,


所以对任意 n ∈ N∗ ,都有 an+1 = 3an + 2n .下面我们来求数列 {an } 的通项公式.
方法一 因为 an+1 = 3an + 2n ,所以

an+1 + 2n+1 = 3 (an + 2n ) =⇒ an + 2n = 3n =⇒ an = 3n − 2n .

方法二 因为 an+1 = 3an + 2n ,所以


( )n
an+1 an 1 2
n+1
= n+ · =⇒ an = 3n − 2n .
3 3 3 3


问延
aan
7.2.4 an+1 = can +d
(1)
例题 8 函数 f (x) = 2x
ax+b
,f (1) = 1,f 2
= 23 .令 x1 = 12 ,xn+1 = f (xn ),n ∈ N∗ .
(1) 求数列 {xn } 的通项公式;
(2) 证明:x1 x2 . . . xn+1 > 1
2e

(1)
解 (1) 由 f (1) = 1,f 2
= 23 ,可以解得 a = 1,b = 1,故

2xn
xn+1 =
xn + 1
1 1 1 1
=⇒ = · +
xn+1 2 xn 2
( )
1 1 1
=⇒ −1= −1
xn+1 2 xn
1 1
=⇒ − 1 = n−1
xn 2
n−1
2
=⇒ xn = .
1 + 2n−1

(2) 欲证不等式即
()( ) ( )
1 1 1
1+ 1 + 2 ... 1 + n < e
2 2 2
( ) ( ) ( )
1 1 1
⇐⇒ ln 1 + + ln 1 + 2 + · · · + ln 1 + n < 1.
2 2 2

6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利用导数容易证明当 x > 0 时,ln (1 + x) < x,所以


( ) ( ) ( )
1 1 1
ln 1 + + ln 1 + 2 + · · · + ln 1 + n
2 2 2
1 1 1
< + 2 + ··· + n
2 2 2


1
=1− n
2
< 1,

因此原不等式得证.

7.2.5 其它类型

遇到非基本类型的递推数列求通项公式的问题时,要善于观察式子的结构.如果题目有提示
的话,要好好利用.

例题 9 (2019 年全国 2 卷) 已知数列 {an } 和 {bn } 满足


问延
a1 = 1,
b1 = 0,
4an+1 = 3an − bn + 4,
4bn+1 = 3bn − an − 4.

(1) 证明:{an + bn } 是等比数列,{an − bn } 是等差数列.


(2) 求 {an } 和 {bn } 的通项公式.

解 (1) 根据题意,有
 
4an+1 = 3an − bn + 4, an+1 + bn+1 = 1 (an + bn ),
⇐⇒ 2
4bn+1 = 3bn − an − 4, 
an+1 − bn+1 = (an − bn ) + 2,

结合 a1 + b1 = a1 − b1 = 1,于是命题得证.
(2) 根据第 (1) 小题的结论,有

1
an + b n = ,
2n−1
an − bn = 2n − 1,

7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于是

1 1
an = +n− ,
2n 2
1 1
bn = n − n + .
2 2


7.3 阅读与欣赏——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方法,通常用于证明某个命题在整个 (或者局部) 自然数 (可以推广到
一般的良序结构) 范围内成立.虽然数学归纳法中的名字中有“归纳”二字,但它并非不严谨
的的归纳推理,而是完全严谨的演绎推理中的一种方法.数学归纳法可以分为第一数学归纳
法、第二数学归纳法、跳跃数学归纳法、螺旋数学归纳法等等论述形式.

7.3.1 第一数学归纳法

一个与自然数相关的命题,如果
问延
(i) 当 n 取第一个值 n0 时命题成立;

(ii) 在假设当 n = k (k ∈ N∗ , k ⩾ n0 ) 时命题成立的前提下,推出当 n = k + 1 时命题也成


立,

那么可以断定,这个命题对所有不小于 n0 的正整数都成立.这就是 (第一) 数学归纳法.

“当 f (k) ⩾ k 2 成
例题 10 (2007 年上海) 设 f (x) 是定义在正整数集上的函数,且 f (x) 满足:
立时,总可推出 f (k + 1) ⩾ (k + 1)2 成立”
.那么,下列命题总成立的是
A. 若 f (3) ⩾ 9 成立,则当 k ⩾ 1 时,均有 f (k) ⩾ k 2 成立
B. 若 f (5) ⩾ 25 成立,则当 k ⩽ 5 时,均有 f (k) ⩾ k 2 成立
C. 若 f (7) < 49 成立,则当 k ⩾ 8 时,均有 f (k) < k 2 成立
D. 若 f (4) = 25 成立,则当 k ⩾ 4 时,均有 f (k) ⩾ k 2 成立

解 D.

例题 11 (2010 年江苏) 已知 △ABC 的三边长都是有理数.


(1) 求证:cos A 是有理数;

8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2) 求证:对任意正整数 n,cos nA 是有理数.

解 (1) 由余弦定理,
AB 2 + AC 2 − BC 2
cos A = ,


2AB · AC
因为 AB, BC, AC 是有理数,所以 cos A 是有理数.
(2) 方法一 考虑到

cos [(n + 1)A] = cos (nA + A) = cos nA cos A − sin nA sin A,

故把结论加强为“对任意正整数 n,cos nA 和 sin A · sin nA 都是有理数”.

(i) 当 n = 1 时,cos A 是有理数,从而 sin A · sin A = 1 − cos2 A 也是有理数.

(ii) 假设当 n = k (k ⩾ 1) 时,cos kA 和 sin A · sin kA 都是有理数,则当 n = k + 1 时,

cos (k + 1) A = cos A · cos kA − sin A · sin kA


问延
是有理数,

sin A · sin (k + 1) A = sin A · (sin A · cos kA + cos A · sin kA)


= (sin A · sin A) · cos kA + (sin A · sin kA) · cos A

也是有理数.

综上所述,对任意正整数 n,cos nA 和 sin A · sin nA 都是有理数.


方法二 因为

cos(k + 1)A = cos kA · cos A − sin kA · sin A


cos(k − 1)A − cos(k + 1)A
= cos kA · cos A −
2
1 1
= cos kA · cos A − cos(k − 1)A + cos(k + 1)A,
2 2

所以
cos(k + 1)A = 2 cos kA · cos A − cos(k − 1)A,

因此考虑采用第二数学归纳法.
注 此题的背景是切比雪夫多项式:设 n 为正整数,θ 为实数,则 2 cos nθ 可以表示为关于
2 cos θ 的首项系数为 1 的 n 次整系数多项式的形式.切比雪夫多项式在函数逼近等问题中有
重要应用.

9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7.3.2 第二数学归纳法

一个与自然数相关的命题,如果

(i) 当 n 取初值 n0 时命题成立;


(ii) 假设 n ⩽ k 时命题成立,其中 k ∈ N∗ 且 k ⩾ n0 ,则 n = k + 1 时命题也成立.

那么可以断定,这个命题对所有不小于 n0 的正整数都成立.这就是第二数学归纳法.
问延
例题 12 已知数列 {an } 的各项均为正数,且对于任意的正整数 n,都有

(a1 + a2 + · · · + an )2 = a31 + a32 + · · · + a3n .

求证:对于任意的正整数 n,都有 an = n.

解 方法一 第二数学归纳法.
方法二 差分法.

例题 13 (2018 年东城高三第一学期期末) 已知数列 A : a1 , a2 , · · · , an (n ⩾ 2) 满足 ai ∈ N∗ 且

1 ⩽ ai ⩽ i (i = 1, 2, · · · , n),

数列 B : b1 , b2 , · · · , bn (n ⩾ 2) 满足

bi = τ (ai ) + 1 (i = 1, 2, · · · , n),

其中 τ (a1 ) = 0,τ (ai ) (i = 2, 3, · · · , n) 表示 a1 , a2 , · · · , ai−1 中与 ai 不相等的项的个数.


(1) 对于数列 A : 1, 1, 2, 3, 4,请直接写出数列 B;
(2) 证明:bi ⩾ ai (i = 1, 2, · · · , n);
(3) 若数列 A 相邻两项均不相等,且 B 与 A 为同一个数列,证明:ai = i (i = 1, 2, · · · , n).

10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1) 1, 1, 3, 4, 5.
(2) 设 ai = k,则
a1 , a2 , · · · , ak−1 ⩽ k − 1 < ai ,

于是


τ (ai ) ⩾ k − 1,

进而
b i ⩾ ai .

(3) 方法一 当 i = 1 时,a1 = 1,结论成立.


当 i ⩾ 2 时,假设 a1 , a2 , · · · , ai−1 中存在一项和 ai 相等,设为 ak .在数列

a1 , a2 , · · · , ak , · · · , ai−1 , ai

中,第 i 项之前与 ai 不相等的项比第 k 项之前与 ak 不相等的项至少多了一项 ai−1 ,则

τ (ai ) > τ (ak ) =⇒ bi = τ (ai ) + 1 > τ (ak ) + 1 = bk ,


问延
可得
ai = b i > b k = ak ,

与 ai = ak 矛盾.于是 a1 , a2 , · · · , ai−1 均不与 ai 相等,因此

ai = bi = τ (ai ) + 1 = i.

综上,若数列 A 相邻两项均不相等,且 B 与 A 为同一个数列,则 ai = i (i = 1, 2, · · · , n).


方法二 用第二数学归纳法证明.

(i) i = 1 时有 a1 = 1,命题成立.

(ii) 假设 i ⩽ k (k ⩾ 1, k ∈ N∗ ) 时命题成立,即

ai = i (i = 1, 2, · · · , k),

则 i = k + 1 时,若 ak+1 ̸= k + 1,由于 ak+1 ⩽ k + 1,因此

ak+1 ⩽ k − 1,

于是
τ (ak+1 ) = k − 1,

1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进而
bk+1 = τ (ak+1 ) + 1 = k,

矛盾.所以
ak+1 = k + 1,


这说明 i = k + 1 时,命题也成立.

综上,若数列 A 相邻两项均不相等,且 B 与 A 为同一个数列,则 ai = i (i = 1, 2, · · · , n).


例题 14 (1996 年京都大学) 设 n ∈ N∗ ,θ ∈ R.求证:2 cos nθ 可以表示为关于 2 cos θ 的首项


系数为 1 的 n 次整系数多项式的形式.

解 设命题中的 n 次多项式为 fn (x).下面采用第二数学归纳法证明该命题.

(i) 当 n = 1, 2 时,命题显然成立.

(ii) 假设当 n = k, k − 1 (k ⩾ 2) 时命题成立,则当 n = k + 1 时,因为


问延
2 cos(k + 1)θ = 2(cos kθ · cos θ − sin kθ · sin θ)
= cos kθ · 2 cos θ − [cos(k − 1)θ − cos(k + 1)θ]
= cos kθ · 2 cos θ − cos(k − 1)θ + cos(k + 1)θ,

所以

2 cos(k + 1)θ = 2 cos kθ · 2 cos θ − 2 cos(k − 1)θ


= fk (2 cos θ) · 2 cos θ − fk−1 (2 cos θ)
= fk+1 (2 cos θ),

因此 n = k + 1 时,命题也成立.

综上所述,2 cos nθ 可以表示为关于 2 cos θ 的首项系数为 1 的 n 次整系数多项式的形式.


例题 15 设 ◦ 是集合 X 上的一个二元运算,x1 , x2 , · · · , xn (n ⩾ 3) 是 X 中 n 个元素的序列,


在不改变次序的前提下,设有 l(n) 种不同的加括号方式,将这 l(n) 种加括号之后的运算结果
记为
π1 (x1 ◦ x2 ◦ · · · ◦ xn ) , π2 (x1 ◦ x2 ◦ · · · ◦ xn ) , · · · , πl(n) (x1 ◦ x2 ◦ · · · ◦ xn ) .

求证:若 ◦ 满足结合律,则对于任意 i ∈ {1, 2, · · · , l(n)},πi (x1 ◦ x2 ◦ · · · ◦ xn ) 均相等——我


们将该结果记为 x1 ◦ x2 ◦ · · · ◦ xn .

1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对 n 用第二数学归纳法.

(i) 当 n = 3 时,由结合律可知原命题成立.

(ii) 假设 n ⩽ k 时原命题成立,则 n = k + 1 时,我们只需证明


∀i ∈ {1, 2, · · · , l(k + 1)} , πi (x1 ◦ x2 ◦ · · · ◦ xk ◦ xk+1 ) = (x1 ◦ x2 ◦ · · · ◦ xk ) ◦ xk+1 .

根据归纳假设,x1 ◦ x2 ◦ · · · ◦ xk 是有意义的.因为 πi (x1 ◦ x2 ◦ · · · ◦ xk ◦ xk+1 ) 是经过某


种加括号的步骤得到的结果,这个步骤的最后一步总是对两个元素进行运算,于是可设

πi (x1 ◦ x2 ◦ · · · ◦ xk ◦ xk+1 ) = (x1 ◦ · · · ◦ xm ) ◦ (xm+1 ◦ · · · ◦ xk+1 ) .

根据归纳假设,x1 ◦ · · · ◦ xm 和 xm+1 ◦ · · · ◦ xk+1 都是有意义的.

(a) 若 m = k,则原命题成立.
(b) 若 m < k,则
问延
πi (x1 ◦ x2 ◦ · · · ◦ xk ◦ xk+1 ) = (x1 ◦ · · · ◦ xm ) ◦ ((xm+1 ◦ · · · ◦ xk ) ◦ xk+1 )
= ((x1 ◦ · · · ◦ xm ) ◦ (xm+1 ◦ · · · ◦ xk )) ◦ xk+1
= (x1 ◦ x2 ◦ · · · ◦ xk ) ◦ xk+1 ,

原命题成立.

综上所述,原命题对任意 n ⩾ 3 均成立.
注 根据卡特兰数的定义,可得 l(n) = 1
n
· Cn−1
2n−2 .

7.3.3 跳跃数学归纳法

一个与自然数相关的命题,如果

(i) 当 n 取初始值 n0 , n0 + 1, · · · , n0 + l − 1 时命题成立;

(ii) 在假设当 n = k (k ∈ N∗ , k ⩾ n0 ) 时命题成立的前提下,推出当 n = k + l 时命题也成立,

那么可以断定,这个命题对所有不小于 n0 的正整数都成立.这就是跳跃数学归纳法.

1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例题 16 求证:用面值为 3 分和 5 分的邮票可支付任何 n (n ⩾ 8, n ∈ N∗ ) 分的邮资.

解 对 n 用数学归纳法.
方法一


(i) 因为

8 = 3 + 5,
9 = 3 + 3 + 3,
10 = 5 + 5,

所以当 n = 8, 9, 10 时,原命题成立.

(ii) 假设当 n = k (k ⩾ 8, k ∈ N∗ ) 时,原命题成立,那么当 n = k + 3 时,只需再增减一枚


3 分的邮票即可支付,因此当 n = k + 3 时,原命题也成立.

综上所述,用面值为 3 分和 5 分的邮票可支付任何 n (n ⩾ 8, n ∈ N∗ ) 分的邮资.


问延
方法二

(i) 因为 8 = 3 + 5,所以当 n = 8 时,原命题成立.

(ii) 假设当 n = k (k ⩾ 8, k ∈ N∗ ) 时,原命题成立,那么当 n = k + 1 时,

(a) 如果 k 分的邮资中使用了 5 分的邮票,那么将一张 5 分的邮票换为两张 3 分的邮


票,即可支付 k + 1 分的邮资.
(b) 如果 k 分的邮资全都用 3 分的邮票支付,那么至少需要三张 3 分的邮票,将三张 3
分的邮票换为两张 5 分的邮票,即可支付 k + 1 分的邮资.

因此当 n = k + 1 时,原命题也成立.

综上所述,用面值为 3 分和 5 分的邮票可支付任何 n (n ⩾ 8, n ∈ N∗ ) 分的邮资.


• 例题 16 与 Frobenius 问题 (Frobenius coin problem) 有关,详见 7.3.6 节.

例题 17 求证:一个正方形可以划分为 n 个小正方形 (大小不一定相等),其中 n 为任意大于


等于 6 的正整数.

解 考虑到一个正方形可以划分为 4 个小正方形 (田字格),故只需证明一个正方形可以分


别划分为 6 个、7 个、8 个小正方形.

14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例题 18 已知 
x − 3, x ⩾ 10,
f (x) =
f (f (x + 5)) , x < 10,

求 f (n) (n ∈ Z) 的解析式.


解 当整数 n ⩾ 10 时,显然有 f (n) = n − 3.
下面我们来证明当整数 n ⩽ 9 时,

8, n = 2m + 1 (m ∈ Z) ,
f (n) = (1)
7, n = 2m (m ∈ Z) .

(i) 易知
f (9) = 8, f (8) = 7, f (7) = 8, f (6) = 7, f (5) = 8,

故当 n = 9, 8, 7, 6, 5 时,(1) 式成立.
问延
(ii) 假设当 n = k (k ⩽ 9, k ∈ Z) 时,(1) 式成立,则当 n = k − 5 时,

f (7) = 8, k − 5 = 2m + 1 (m ∈ Z) ,
f (k − 5) = f (f (k)) =
f (8) = 7, k − 5 = 2m (m ∈ Z) .

所以 n = k − 5 时,(1) 式也成立.

综上所述,(1) 式对任意整数 n ⩽ 9 均成立.


故 f (n) (n ∈ Z) 的解析式为


n − 3, n ⩾ 10 (n ∈ Z) ,


f (n) = 8, n = 2m + 1 (m ⩽ 4, m ∈ Z) ,



7, n = 2m (m ⩽ 4, m ∈ Z) .

注 同理可得,当 x ∈ R 时,f (x) 的解析式为




 x − 3, x ⩾ 10,


f (x) = 8 + x − [x], [x] = 2m + 1 (m ⩽ 4, m ∈ Z) ,



7 + x − [x], [x] = 2m (m ⩽ 4, m ∈ Z) ,

其中 [x] 定义为不超过 x 的最大整数.


15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7.3.4 螺旋数学归纳法

两个与自然数相关的命题 p, q,如果

(i) 当 n 取第一个值 n0 时命题 p, q 成立;


(ii) 在假设当 n = k (k ∈ N∗ , k ⩾ n0 ) 时命题 p, q 成立的前提下,推出当 n = k + 1 时命题
p, q 也成立,

那么可以断定,命题 p, q 对所有不小于 n0 的正整数都成立.这就是螺旋数学归纳法.

例题 19 (2012 年清华) 记函数

x2 x3 xn
fn (x) = 1 + x + + + ··· + ,
2! 3! n!
问延
其中 n = 1, 2, . . . .证明:当 n 是偶数时,方程 fn (x) = 0 没有实根;当 n 是奇数时,方程
fn (x) = 0 有唯一的实根 θn ,且 θn > θn+2 .

解 我们先证明命题 p:“当 n 是偶数时,方程 fn (x) = 0 没有实根;当 n 是奇数时,方程


fn (x) = 0 有唯一的实根 θn ”.为此,只需证明命题 q:
“对于每个正奇数 n,fn (x) = 0 有唯一
实根 θn ,且对于任意实数 x,都有 fn+1 (x) > 0”.下面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命题 q.

(i) 当 n = 1 时,命题 q 显然成立.

(ii) 假设命题 q 对正奇数 n − 2 成立,即 fn−2 (x) = 0 有唯一实根 θn−2 ,且对于任意实数 x,


都有 fn−1 (x) > 0.由于
fn′ (x) = fn−1 (x) > 0,

故 fn (x) 在 R 上递增.又

fn (0) = 1 > 0, fn (−n) < 0,

故 fn (x) 在 R 上有唯一零点 θn ,且 −n < θn < 0.注意到当 x > θn 时,


fn+1 (x) = fn (x) > 0,

当 x < θn 时,

fn+1 (x) = fn (x) < 0,

16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故 fn+1 (x) 必在 x = θn 处取到最小值,而

θnn+1
fn+1 (θn ) = fn (θn ) + > 0,
(n + 1)!


于是对任意实数 x,都有 fn+1 (x) > 0.由此可见,命题 q 对正奇数 n 也成立.
综上所述,命题 q 成立,因而命题 p 成立.
再来证明当 n 是奇数时,θn > θn+2 .事实上,考虑到

fn+2 (θn ) > 0 = fn+2 (θn+2 ) ,

而 fn+2 (x) 是 R 上的递增函数,所以 θn > θn+2 .


7.3.5 皮亚诺公理

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 (G. Peano, 1858–1932) 总结了正整数的有关性质,并提出了关于正整数


问延
的五条公理,后人称之为皮亚诺公理.
公理 20 (皮亚诺公理) 任何一个满足下列条件的非空集合叫做正整数集合,记作 N∗ :
(1) 1 ∈ N∗ ;

(2) 若 k ∈ N∗ ,则有且只有一个正整数称为 k 的后继数,记作 k + 1,也就是说,若 k = h,


则 k + 1 = h + 1;

(3) 若 k ∈ N∗ ,则 k + 1 ̸= 1,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正整数的后继数都不是 1;

(4) 若 k ∈ N∗ ,h ∈ N∗ ,且 k + 1 = h + 1,则 k = h,也就是说,对于每一个正整数,只能是


某一个正整数的后继数或者根本不是后继数;

(5) 设 M 是正整数集的一个子集,且它具有下列性质:

(i) 1 ∈ M ,
(ii) 若 k ∈ M ,则 k + 1 ∈ M ,

那么 M 是全体正整数的集合,即 M = N∗ .

这五条公理对正整数集合进行了刻画和约定,由它们可以推出正整数的各种性质.
皮亚诺公理中第五条也叫做归纳公理.设 P 是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我们把使 P 成立
的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记为 M ,如果要证明 P 对于所有正整数都成立,只要证明 M = N∗
即可.为此,根据归纳公理,首先证明 1 ∈ M (数学归纳法中的第一步“奠基”正是进行这样
的证明);其次证明若 k ∈ M ,则 k + 1 ∈ M (数学归纳法中的第二步“递推”正是进行这样
的证明).这样即可得到 M = N∗ ,从而证明了命题 P 对于一切正整数成立.不难看出归纳公
理是数学归纳法的理论依据,数学归纳法的两个证明步骤恰是验证这条公理所说的两个性质.

17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7.3.6 Frobenius 问题

定理 21 设 a, b 是两个互素的正整数,则所有不能表示成 ax + by (x, y ∈ N) 形式的整数构成


的集合是
{t | t = au − bv, u ∈ N, v ∈ N∗ , u ⩽ b − 1} .


证明 先证明若 t = au − bv, u ∈ N, v ∈ N∗ , u ⩽ b − 1,则整数 t 不能表示成

ax + by (x, y ∈ N)

的形式.
用反证法.
假设 t = au − bv = ax + by,其中 u, x, y ∈ N,v ∈ N∗ ,u ⩽ b − 1,则

a(u − x) = b(v + y), (2)

故 b | a(u − x),考虑到 a, b 互素,所以


问延
b | u − x. (3)

但是 (2) 式中 b(v + y) > 0,a > 0,所以 0 < u − x < b,与 (3) 式矛盾.
再证明若整数 t 不能表示成
ax + by (x, y ∈ N)

的形式,则一定存在 u ∈ N,v ∈ N∗ ,u ⩽ b − 1,使得 t = au − bv.


事实上,考察
t, t − a, t − 2a, · · · , t − (b − 1)a

这 b 个整数,它们模 b 互不同余,从而其中必有一个是 b 的倍数,我们将其设为 t − ua,其


中 0 ⩽ u ⩽ b − 1,则 t − au = bs,从而 t = au + bs,但 t 不能表示成 ax + by (x, y ∈ N) 的形
式,故 s 是负整数.令 v = −s ∈ N∗ ,则

t = au − bv, u ∈ N, v ∈ N∗ , u ⩽ b − 1.

由定理 21 马上可以得到

推论 22 设 a, b 是两个互质的正整数,则不能表示成 ax + by (x, y ∈ N) 形式的最大整数是


ab − a − b.

类似可得

18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推论 23 设 a, b 是两个互质的正整数,则不能表示成 ax + by (x, y ∈ N∗ ) 形式的最大整数是


ab.

例题 24 小凯手中有两种面值的金币,两种面值均为正整数且彼此互素.每种金币小凯都有
无数个.假定所有物品的价值都是整数个金币,在不找零的情况下,仅凭小凯手中这两种面


值的金币,有些物品他是无法准确支付的.请问在小凯无法准确支付的物品中,最贵的价值
多少金币?

例题 24 来源于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 (NOIP 2017).这里我去掉了信息学相关的部分,将


其改编为一道数学题.答案由推论 22 立得.
定理 21 中问题的一般形式如下:给定 n 个互素的正整数 a1 , a2 , · · · , an ,求不能表示成

a1 x1 + a2 x2 + · · · + an xn (x1 , x2 , · · · , xn ∈ N)

形式的最大整数.当 n > 2 时,问题还未解决.这个问题叫作 Frobenius 问题 (Frobenius coin


problem),是 19 世纪德国数学家 Ferdinand Frobenius 提出来的.最初的版本是求用指定两
种面额的纸币无法支付的最大整数金额.当然对具体问题或一些特殊情形是可以处理的.
问延
7.4 阅读与欣赏——特征根法与不动点法

7.4.1 an+1 = pan + qan−1 (n ⩾ 2)

例题 25 若数列 {an } 满足 an+1 = pan + qan−1 (n ⩾ 2),给定初始值 a1 , a2 ,求数列 {an } 的


通项公式.

解 方法一 设 x1 , x2 是方程 x2 = px + q 的两个复根.

(i) 若 x1 ̸= x2 ,则

an+1 − x1 an = a · x2n−1 ,
an+1 − x2 an = b · x1n−1 ,


(x1 − x2 ) an = b · xn−1
1 − a · x2n−1 ,

所以 an = A · xn−1
1 + B · xn−1
2 ,其中常数 A, B 的值由初始值 a1 , a2 确定.

(ii) 若 x1 = x2 = x0 ,则当 n ⩾ 2 时,有

an+1 − x0 an = x0 (an − x0 an−1 ) ,

19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所以
an − x0 an−1 = a · x0n−1 ,

故 an
xn
− an−1
xn−1
= b,所以 an
xn
= b(n − 1) + c,因此 an = [A(n − 1) + B] · x0n−1 ,其中常数
0 0 0

A, B 的值由初始值 a1 , a2 确定.


( )
p q
方法二 令 C = ,则
1 0
( ) ( )
an+1 n−1 a2
=C .
an a1

C 的特征方程为
|xI − C| = x2 − px − q = 0,

设其两个复特征根为 x1 , x2 .

(i) 若 x1 ̸= x2 ,则 ( )
n−1
−1 x1 0
C n−1 = V V,
x2n−1
问延
0

其中 V 是以特征向量为列的矩阵.所以 an = A · x1n−1 + B · x2n−1 ,其中常数 A, B 的值


由初始值 a1 , a2 确定.

(ii) 若 x1 = x2 = x0 ,则
( )n−1 ( )
−1 x0 1 x0n−1 (n − 1)xn−2
0
C n−1 = V V = V,
0 x0 0 x0n−1

其中 V 是以特征向量为列的矩阵.所以 an = [A(n − 1) + B] · x0n−1 ,其中常数 A, B 的


值由初始值 a1 , a2 确定.


xn +xn−1
例题 26 (2012 年复旦) 设 x0 = 0,x1 = 1,xn+1 = 2
,则 lim xn =
√ n→∞
A. 2
3
B. 1
3
C. 22 D. 1
2

解 A.
方法一 特征方程 2x2 − x − 1 = 0 的解为 1, − 12 ,所以设
( )n−1
1
xn = a + b − ,
2
( )n−1
解得 a = 32 ,b = 13 ,从而 xn = 1
3
− 12 + 23 ,其极限为 32 .

20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方法二 1 − 12 + 14 − 18 + 1
16
− 1
32
+ · · · = 23 .
注 事实上,设 x1 = a,x2 = b,xn+2 = xn+1 +xn
2
(n ∈ N∗ ),则

a + 2b
lim xn = .
n→∞ 3


例题 27 (2013 年北大) Sn 表示数列 {an } 的前 n 项和.已知 a1 = 1,且对任意 n ∈ N∗ ,都


有 Sn+1 = 4an + 2,则 a2013 =
A. 3019 · 22012 B. 3019 · 22013
C. 3018 · 22012 D. 以上答案均不对

解 A.
由题意可知,
S2 = a1 + a2 = 4a1 + 2 =⇒ a2 = 5.
问延
因为

Sn+1 = 4an + 2,
Sn+2 = 4an+1 + 2,

所以两式作差,可得

an+2 = 4an+1 − 4an =⇒ an+2 − 2an+1 = 2(an+1 − 2an )


=⇒ an+1 − 2an = 3 · 2n−1
=⇒ an = (3n − 1) · 2n−2
=⇒ a2013 = 3019 · 22012 .

注 得到递推式
an+2 = 4an+1 − 4an

之后,也可以直接利用特征根法得出 an = (3n − 1) · 2n−2 .


例题 28 (斐波那契数列) 已知数列 {an } 满足

a1 = 1,
a2 = 1,
an+2 = an+1 + an (n ∈ N∗ ) ,

2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求数列 {an } 的通项公式.

解 递推式 an+2 = an+1 + an 对应的特征方程为


x2 = x + 1,
√ √
解得 x1 = 1+ 5
2
,x2 = 1− 5
2
,因此

an = A · xn−1
1 + B · x2n−1 .

a1 = A + B = 1,
a2 = Ax1 + Bx2 = 1,

解得
问延
1 − x2 1
A= = √ · x1 ,
x1 − x2 5
x1 − 1 1
B= = − √ · x2 ,
x1 − x2 5

故 [( √ )n ( √ )n ]
1 1 1+ 5 1− 5
an = √ (xn1 − xn2 ) = √ − .
5 5 2 2

注 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中含有无理数 5,但每一项都是正整数.

aan +b
7.4.2 an+1 = can +d

例题 29 若数列 {an } 满足
aan + b
an+1 = , (4)
can + d
其中 ad ̸= bc.给定初始值 a1 ,求数列 {an } 的通项公式.

解 情形一 b = 0.此时 (4) 式两边同时取倒数即可.


情形二 b ̸= 0.我们希望在 (4) 式两边同时减去 p,使得右边的分子整理之后成为

(a − pc)(an − p),

2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从而转化为情形一.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如下等式成立:

aan + b (a − pc)an + (b − pd) (a − pc)an − p(a − pc)


an+1 − p = −p= = ,
can + d can + d can + d

因此 p 需要满足 −p(a − pc) = b − pd,从而可知 p 是方程


ax + b
x= (5)
cx + d

的根.
注1 若方程 (5) 无实根,只需将讨论的范围扩大至复数域即可.
¶ ©
注2 若方程 (5) 有两个互异的根 x1 , x2 ,任取一个根作为 p 即可;也可以利用“ aann −x
−x2
1

等比数列”这个结论 (证明略),从而解决问题.

an −4
例题 30 在数列 {an } 中,a1 = 1,an+1 = an −3
,求数列 {an } 的通项公式.
问延
解 解方程
x−4
x= ,
x−3
得 x1 = x2 = 2.因为
an − 4 −an + 2
an+1 − 2 = −2= ,
an − 3 an − 3
所以
1 1
= − 1,
an+1 − 2 an − 2
从而 1
an −2
= −n,进而 an = 2 − n1 .

例题 31 在数列 {an } 中,a1 = 1,an+1 = 7an +6


2an +3
,求数列 {an } 的通项公式.

解 解方程
7x + 6
x= ,
2x + 3
得 x1 = 3,x2 = −1.
方法一 因为
7an + 6 9(an + 1)
an+1 + 1 = +1= ,
2an + 3 2an + 3
所以
1 1 1 2
= · + .
an+1 + 1 9 an + 1 9

2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令 bn = 1
,则
an +1 ( )
1 1 1
bn+1 − = bn − ,
4 9 4
9n−1 +1 3·9n−1 −1
解得 bn = 4·9n−1
,进而有 an = 9n−1 +1

方法二 因为


an − 3
an+1 − 3 = ,
2an + 3
9(an + 1)
an+1 + 1 = ,
2an + 3

an −3 3·9n−1 −1
所以令 cn = an +1
,则有 cn+1
cn
= 91 .下面不难解得 an = 9n−1 +1

7.4.3 an+1 = p · an + q (p ̸= 1)

对于形如 an+1 = p · an + q (p ̸= 1) 的递推数列来说,用待定系数法构造出新的等比数列是一


种常用的方法,其实不动点法更快捷:设 x0 是上述递推数列对应的不动点方程 x = px + q 的
问延
根,即
x0 = px0 + q,

其中 p, q 为常数且 p ̸= 1,则

an+1 − x0 = p · an + q − x0 = (p · an + q) − (p · x0 + q) = p(an − x0 ).

下略.

24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7.5 阅读与欣赏——斐波那契数列


问延
7.5.1 斐波那契数列的定义

斐波那契数列 (Fibonacci sequence) 因数学家列昂纳多·斐波那契 (Leonardoda Fibonacci,


1170–1250) 以兔子繁殖为例子引入,故又称为“兔子数列”.斐波那契数列

{fn } : 1, 1, 2, 3, 5, 8, 13, 21, 34, . . .

可以如下定义:
f1 = f2 = 1, fn+2 = fn+1 + fn (n ∈ N∗ ).

在物理、准晶体结构、化学等领域,斐波那契数列都有直接的应用.为此,美国数学会从 1963
年起出版了以《斐波那契数列季刊》为名的一份数学杂志,用于专门刊载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利用特征根法 (详细过程在例题 28 中) 可以得到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 √ )n ( √ )n ]
1 1+ 5 1− 5
fn = √ − .
5 2 2

此公式称为比内公式,是用无理数表示有理数的一个范例.由此可得

fn 5−1
lim = = 0.618 . . . ,
n→∞ fn+1 2

这就是斐波那契数列又被称为黄金分割数列的由来.

25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斐波那契数列在组合数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集合 {1, 2, · · · , n} 中所有不包含相邻正整数


的子集的个数为 fn+2 .

7.5.2 斐波那契数列的性质


定理 32 已知 n, m ∈ N∗ ,斐波那契数列 {fn } 满足:
(1) fn+m = fn−1 fm + fn fm+1 (n ⩾ 2);
(2) fn2 = fn−1 fn+1 − (−1)n (n ⩾ 2);
(3) f1 + f3 + f5 + · · · + f2n−1 = f2n ;
(4) f2 + f4 + f6 + · · · + f2n = f2n+1 − 1;
(5) f1 + f2 + f3 + · · · + fn = fn+2 − 1;
(6) f12 + f22 + f32 + · · · + fn2 = fn fn+1 .

证明 (1) 反复利用斐波那契数列的递推关系,可得

fn+m = fn+m−2 + fn+m−1 = f1 fn+m−2 + f2 fn+m−1


= fn+m−3 + 2fn+m−2 = f2 fn+m−3 + f3 fn+m−2
问延
= 2fn+m−4 + 3fn+m−3 = f3 fn+m−4 + f4 fn+m−3
= 3fn+m−5 + 5fn+m−4 = f4 fn+m−5 + f5 fn+m−4
..
.
= fn−1 fm + fn fm+1 .

(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i) 当 n = 2 时,f1 = 1,f2 = 1,f3 = 2,故

f1 f3 − f22 = 1 = (−1)2 ,

结论成立.

(ii) 假设当 n = k 时结论成立,即

fk−1 fk+1 − fk2 = (−1)k ,

26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其中 k ∈ N∗ 且 k ⩾ 2,则

fk fk+2 − fk+1
2
= fk (fk+1 + fk ) − (fk + fk−1 )2
= fk fk+1 − 2fk fk−1 − fk−1
2

= fk (fk+1 − fk−1 ) − fk−1 (fk + fk−1 )


= fk2 − fk−1 fk+1
= (−1)k+1 ,

结论也成立.

综上所述,当正整数 n ⩾ 2 时,fn2 = fn−1 fn+1 − (−1)n 都成立.


(3) 因为

f1 = f2 ,
f3 = f4 − f2 ,
f5 = f6 − f4 ,
问延
..
.
f2n−1 = f2n − f2n−2 ,

将以上各式相加,可得 f1 + f3 + f5 + · · · + f2n−1 = f2n .


(4) 因为

f2 = f3 − f1 ,
f4 = f5 − f3 ,
f6 = f7 − f5 ,
..
.
f2n = f2n+1 − f2n−1 ,

将以上各式相加,可得 f2 + f4 + f6 + · · · + f2n = f2n+1 − 1.


(5) 因为

f1 = f3 − f2 ,
f2 = f4 − f3 ,
f3 = f5 − f4 ,
..
.
fn = fn+2 − fn+1 ,

27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将以上各式相加,可得 f1 + f2 + f3 + · · · + fn = fn+2 − 1.
(6) 因为

f12 = f1 f2 ,
f22 = f2 (f3 − f1 ) = f2 f3 − f1 f2 ,


f32 = f3 (f4 − f2 ) = f3 f4 − f2 f3 ,
..
.
fn2 = fn (fn+1 − fn−1 ) = fn fn+1 − fn−1 fn ,

将以上各式相加,可得 f12 + f22 + f32 + · · · + fn2 = fn fn+1 .


7.5.3 斐波那契数列与杨辉三角形

将杨辉三角形左对齐,然后将同一斜行的数加起来,即得斐波那契数列,如图.

斐波那契数列
问延
1 1 2 3 5 8 13 · · ·
1
1 1
1 2 1
杨辉三角形

1 3 3 1
1 4 6 4 1
1 5 10 10 5 1
1 6 15 20 15 6 1
··· ··· ··· ··· ··· ··· ··· ···

7.5.4 斐波那契弧线

利用斐波那契数列的递推公式可以生成一系列正方形,进而可以得到斐波那契弧线,如图.

1 1
3
2

28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7.6 问问心诀
1.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结合

•“am+n = am an ”的充要条件是“数列 {an } 为等比数列,且首项与公比相等”.


•“ap+q = ap + aq ”的充要条件是“数列 {an } 为等差数列,且首项与公差相等”.
•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结合是高考中很常见的考法,要求同学们基本功扎实,并能将
知识、方法综合应用.

2. 数列的递推公式

• an+1 = an + f (n) 型的递推数列,常用累加法求其通项公式,注意 n = 1 的情形要


单独考虑.
• an+1 = an · f (n) 型的递推数列,常用累乘法求其通项公式,注意 n = 1 的情形要
单独考虑.
• an+1 = p · an + f (n) (p ̸= 1) 型的递推数列,求其通项公式可以采用瞪眼法、待定
系数法;两边同时除以 pn+1 是通法 (但不一定是最简便的方法);如果 f (n) 是常
问延
值函数,那么不动点法最为简便.
• an+1 = aan
can +d
型的递推数列,常用倒数法求其通项公式.
• 遇到非基本类型的递推数列求通项公式的问题时,要善于观察式子的结构.如果题
目有提示的话,要好好利用.

7.7 彩蛋题
例题 33 (2008 年北京) 已知数列 {an } 对任意的 p, q ∈ N∗ 满足 ap+q = ap + aq ,且 a2 = −6,
那么 a10 =
A. −165 B. −33 C. −30 D. −21

解 C.
由题意可知,对任意的 p ∈ N∗ ,
ap+1 = ap + a1 ,

所以 {an } 是等差数列.令 p = q = 1,则

−6 = a2 = a1 + a1 =⇒ a1 = −3 =⇒ an = −3n.

经检验,an = −3n 满足题意,故 a10 = −30.


注 “ap+q = ap + aq ”的充要条件是“数列 {an } 为等差数列,且首项与公差相等”.

29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例题 34 设有 4 个数的数列为 a1 , a2 , a3 , a4 ,前 3 个数构成一个等比数列,其和为 k,后 3 个


数构成一个等差数列,其和为 9,且公差非零.若对于任意固定的 k,满足条件的数列的个数
大于 1,则 k 应满足
A. 12k > 27 B. 12k < 27 C. 12k = 27 D. 其他条件


解 D.
设这 4 个数为
(3 − d)2
, 3 − d, 3, 3 + d,
3
于是
(3 − d)2
+ (3 − d) + 3 = k,
3
整理得
d2 − 9d + (27 − 3k) = 0. (6)

由题意可知,
问延
d ̸= 0 ⇐⇒ k =
̸ 9,
d ̸= 3 ⇐⇒ k =
̸ 3,

同时方程 (6) 的判别式


∆ = 81 − 4(27 − 3k) = 12k − 27 > 0,

所以 k 应满足 12k > 27,且 k ̸= 3,k ̸= 9.


例题 35 (2011 年江西) 已知两个等比数列 {an } , {bn },满足

a1 = a (a > 0), b1 − a1 = 1, b2 − a2 = 2, b3 − a3 = 3.

(1) 若 a = 1,求数列 {an } 的通项公式;


(2) 若数列 {an } 唯一,求 a 的值.

解 设数列 {an } 的公比为 q.


(1) 当 a = 1 时,因为

b1 = 1 + a1 = 2,
b2 = 2 + a2 = 2 + q,
b 3 = 3 + a3 = 3 + q 2 ,

30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所以
( )
b22 = b1 b3 =⇒ (2 + q)2 = 2 3 + q 2 ,
√ ( √ )n−1 ( √ )n−1
解得 q = 2 ± 2,故 an = 2 + 2 或 an = 2 − 2 .
(2) 由题意可知,
( )


(2 + aq)2 = (1 + a) 3 + aq 2 ,

整理可得
aq 2 − 4aq + 3a − 1 = 0. (7)

因为 a > 0,所以关于 q 的一元二次方程 (7) 的判别式

∆ = 4a2 + 4a > 0,

进而由“数列 {an } 唯一”可知,方程 (7) 必有一个根为 0,故 a = 31 .


经检验,a = 1
3
满足题意.
综上所述,若数列 {an } 唯一,则 a 的值为 13 .

问延
例题 36 (汉诺塔问题) 在印度,有这么一个古老的传说:在世界中心贝拿勒斯 (在印度北部)
的圣庙里,一块黄铜板上插着三根宝石针.印度教的主神梵天在创造世界的时候,在其中一
根针上从下到上地穿好了由大到小的 64 片金片,这就是所谓的汉诺塔.不论白天黑夜,总有
一个僧侣在按照下面的法则移动这些金片:一次只移动一片,不管在哪根针上,小片必须在
大片上面.僧侣们预言,当所有的金片都从梵天穿好的那根针上移到另外一根针上时,世界
就将在一声霹雳中消灭,而梵塔、庙宇和众生也都将同归于尽.试问:移动完所有的金片,最
少需要移动多少次?

解 假设金片数量为 n 时,把一根针上的金片移动到另外一根针上需要 an 次,则 an 满足


递推关系

a1 = 1,
an+1 = 2an + 1 (n ∈ N∗ ) ,

从而可以求得数列 {an } 的通项公式为

an = 2n − 1,

所以
a64 = 18446744073709551615.

3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如果每秒钟移动一片金片,那么移动完所有的金片,大约需要 5845.54 亿年.



例题 37 (2020 年江苏) 设 {an } 是公差为 d 的等差数列,{bn } 是公比为 q 的等比数列.已知
数列 {an + bn } 的前 n 项和 Sn = n2 − n + 2n − 1 (n ∈ N∗ ),则 d + q 的值是 .


解 4.
根据题意,{an } 的前 n 项和为 n2 − n,{bn } 的前 n 项和为 2n − 1,因此 d = 2,q = 2,从而
d + q = 4.
( )
注 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形如 d
2
· n2 + a1 − d2 · n,公比不等于 1 的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形
如 a1
q−1
· (q n − 1).

例题 38 (2021 年八省联考) 已知各项都为正数的数列 {an } 满足 an+2 = 2an+1 + 3an .
(1) 证明:数列 {an + an+1 } 为等比数列;
(2) 若 a1 = 12 ,a2 = 32 ,求 {an } 的通项公式.
问延
解 (1) 根据题意,有
an+2 + an+1 = 3(an+1 + an ),

且 {an } 各项都为正数,于是数列 {an + an+1 } 是公比为 3 的等比数列.


(2) 方法一 与第 (1) 小题类似,有

an+2 − 3an+1 = −(an+1 − 3an ),

从而

1 n−1
a2 − 3a1 = a3 − 3a2 = a4 − 3a3 = · · · = 0 =⇒ an+1 = 3an =⇒ an = ·3 (n ∈ N∗ ).
2

方法二 由第 (1) 题的结果可知,

an+1 + an = 2 · 3n−1
( )
3n 3n−1
=⇒ an+1 − = − an −
2 2
n−1
( )
3 1
=⇒ an − = (−1) n−1
a1 − =0
2 2
3n−1
=⇒ an = .
2

注 如果没有第 (1) 题的提示,也可以用特征根法 (超纲) 求解 {an } 的通项公式.


32
(LATEX 笔记) 2021 年秋季高三问哥 A+ 班讲义 8


问延炜

目录

8 数列 (三) 1
8.1 分组求和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8.2 倒序相加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8.3 错位相减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8.4 裂项相消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问延
8.5 阅读与欣赏——自然数等幂和问题简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8.6 问问心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8.7 彩蛋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8 数列 (三)
数列求和与数列差分互为逆运算.数列求和的基本思路是观察数列通项的特点对求和式进行
化简,主要手段有分组求和、倒序相加、错位相减、裂项相消等等.掌握一些基本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有助于更快的求解数列求和问题.

8.1 分组求和法
有一类数列,若将其通项适当拆分或按项数对数列进行拆分,可以得到几个等差、等比或其
他常见数列.对于这种数列,可以分别对拆分后的子数列进行求和,再将各类拆分所得的子
数列的和相加得到原数列的和,这种先分组再求和的方法称为分组求和法.
适用于分组求和法的常见情形包括:

1. 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一个分段函数,需要对数列的项进行分类讨论.例如,数列 {an } 的
奇数项与偶数项分别构成两个可以求和的子数列,则对这两个子数列分别求和即可,注
意最终的和式常常需要对项数分奇偶讨论.

2. 数列的项不适合单独计算,适当拆成若干个部分后每个部分都变得容易求和.例如,数
列 {an } 的通项可以拆成两个方便求和的数列 {bn }, {cn },则对 {bn }, {cn } 分别求和即可.

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例题 1 (2016 年北京文科) 已知 {an } 是等差数列,{bn } 是等比数列,且

b2 = 3, b3 = 9, a1 = b1 , a14 = b4 .

(1) 求 {an } 的通项公式;


(2) 设 cn = an + bn ,求数列 {cn } 的前 n 项和.

解 (1) 易得等比数列 {bn } 的公比为 3,进而 bn = 3n−1 ,于是

a1 = 1, a14 = 27,

从而 an = 2n − 1.
(2) 数列 {cn } 的前 n 项和为

X
n
 3n − 1
Sn = 2k − 1 + 3k−1 = n2 + .
k=1
2
问延

8.2 倒序相加法
4x
例题 2 已知函数 f (x) = 4x +2
.数列 {Sn } 满足
     
1 2 n−1
Sn = f +f + ··· + f , n = 2, 3, · · · .
n n n

(1) 求 Sn 的值;
(2) 是否存在常数 M > 0,使得对于任意 n ⩾ 2,都有 1
S2
+ 1
S3
+ ··· + 1
Sn+1
⩽ M?

解 (1) 注意到 f (x) + f (1 − x) = 1,所以 Sn = n−1



2

(2) 由第 (1) 小题的结果可知, S12 + 1
S3
+ ··· + 1
Sn+1
= 2 1 + 12 + 31 + · · · + 1
n
.取 n = 2k ,则

1X 1
n+1
1 1 1
= 1 + + + ··· +
2 k=2 Sn+1 2 3 n
1 1 1
=1+ + + ··· + k
2 3 2
1 1 1 1 1 1 1 1 1
> 1 + + + + + + ··· + +··· + k + k + ··· k
2 |4 {z 4} |8 8 {z 8} |2 2 {z 2}
2 4 2k−1
k
=1+ .
2

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所以不存在常数 M > 0,使得对于任意 n ⩾ 2,都有 1


S2
+ 1
S3
+ ··· + 1
Sn+1
⩽ M.

例题 3 (2009 年湖南) 将正 △ABC 分割成 n2 (n ⩾ 2, n ∈ N∗ ) 个全等的小正三角形 (下图中


给出了 n = 4 的情形),在每个三角形的顶点各放置一个数,使位于 △ABC 的三边及平行于


某边的任一直线上的数 (当数的个数不少于 3 时) 都分别依次成等差数列.若顶点 A, B, C 处
的三个数互不相同且和为 1,记所有顶点上的数之和为 f (n),则 f (2) = 2,f (3) = ,
· · · ,f (n) = .
A

B C

解 10
3
; 16 (n + 1)(n + 2).
假设顶点 A, B, C 处的三个数分别为 x, y, z,将 △ABC 旋转 120 度以及 240 度,然后将旋转
问延
得到的两个三角形与 △ABC 重合放置——就像是制作一个“汉堡包”那样,现在每个顶点处
的数都是
x + y + z = 1,

于是所有的顶点数除以 3 即为所求:

1 1
[1 + 2 + · · · + (n + 1)] = (n + 1)(n + 2).
3 6

注 1 这种将三角形旋转两次以后与原来的三角形叠加的方式,实际上就是等差数列求和的
倒序相加法的升级版.
A C B

B C A B C A
注 2 “顶点 A, B, C 处的三个数互不相同”是吓唬人的,因此直接令每个顶点处的数字都是
1
3
即可得到结果.

8.3 错位相减法
错位相减法可以用于推导等比数列前 n 项和的公式,也可以用于差比数列 (即一个等差数列
与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相乘得到的数列) 求和问题.

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例题 4 (2020 年全国 1 卷) 设 {an } 是公比不为 1 的等比数列,a1 为 a2 , a3 的等差中项.


(1) 求 {an } 的公比;
(2) 若 a1 = 1,求数列 {nan } 的前 n 项和.


解 (1) 设 {an } 的公比为 q,则根据题意,有

2a1 = a2 + a3 ⇐⇒ 2a1 = a1 q + a1 q 2 ,

解得 q = 1 (舍去) 或 q = −2.因此 {an } 的公比为 −2.


(2) 若 a1 = 1,则
nan = n · (−2)n−1 .

将数列 {nan } 的前 n 项和记为 Sn ,则

Sn = 1 + 2 · (−2) + 3 · (−2)2 + · · · + n · (−2)n−1 ,


−2Sn = 1 · (−2) + 2 · (−2)2 + · · · + (n − 1) · (−2)n−1 + n · (−2)n ,
问延
作差可得

3Sn = 1 + (−2) + (−2)2 + · · · + (−2)n−1 − n · (−2)n


−2 [1 − (−2)n−1 ]
=1+ − n · (−2)n ,
1 − (−2)

从而  
1 1 1
Sn = − n− · (−2)n + .
3 9 9
注 用错位相减法可以证明如下结论:若数列 {an } 的通项公式为

an = (an + b)q n−1 ,

其中 a, b, q 均为常数,q ̸= 0,q ̸= 1,n ∈ N∗ ,则其前 n 项和为

Sn = (αn + β)q n − β,

其中
a
α= ,
q−1
b−α
β= .
q−1

4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在本题中,因为
nan = (1 · n + 0) · (−2)n−1 ,

所以其前 n 项和
Sn = (αn + β) · (−2)n − β,


其中 
 1 1

α = =− ,
−2 − 1  3

 0 − − 13 1
β = =− ,
−2 − 1 9
因此  
1 1 1
Sn = − n− · (−2)n + .
3 9 9

定理 5 若数列 {an } 的通项公式为

an = (an + b)q n−1 ,


问延
其中 a, b, q 均为常数,q ̸= 0,q ̸= 1,n ∈ N∗ ,则其前 n 项和为

Sn = (αn + β)q n − β,

其中

a
α= ,
q−1
b−α
β= .
q−1

证明 因为

Sn = (a + b) + (2a + b)q + · · · + (an + b)q n−1 ,


qSn = (a + b)q + · · · + [a(n − 1) + b]q n−1 + (an + b)q n ,

所以

 1 − qn
(1 − q)Sn = b + a 1 + q + q + · · · + q
2 n−1
− (an + b)q = b + a ·
n
− (an + b)q n ,
1−q

5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从而

b 1 − qn anq n bq n
Sn = − +a· + +
q−1 (q − 1)2 q − 1 q − 1
 
an b a b a
= + − q n
− +
q − 1 q − 1 (q − 1)2 q − 1 (q − 1)2


 a 
a b − q−1 b − q−1
a
= ·n+ q −
n
q−1 q−1 q−1
= (αn + β)q n − β.

例题 6 (2020 年全国 3 卷) 设数列 {an } 满足 a1 = 3,an+1 = 3an − 4n.


(1) 计算 a2 , a3 ,猜想 {an } 的通项公式并加以证明;
(2) 求数列 {2n an } 的前 n 项和 Sn .

解 (1) a2 = 5,a3 = 7,猜想 an = 2n + 1.证明如下:由已知可得


问延
 
an+1 − (2n + 3) = 3 an − (2n + 1) ,
 
an − (2n + 1) = 3 an−1 − (2n − 1) ,
..
.
a2 − 5 = 3(a1 − 3).

因为 a1 = 3,所以 an = 2n + 1 (n ∈ N∗ ).
(2) 因为 2n an = (2n + 1) · 2n ,所以

Sn = 3 · 2 + 5 · 22 + 7 · 23 + · · · + (2n + 1) · 2n ,
2Sn = 3 · 22 + 5 · 23 + · · · + (2n − 1) · 2n + (2n + 1) · 2n+1 ,

作差可得

−Sn = 6 + 2 · 22 · 1 + 2 + · · · + 2n−2 − (2n + 1) · 2n+1

= 6 + 8 · 2n−1 − 1 − (2n + 1) · 2n+1 ,

从而
Sn = (4n − 2) · 2n + 2.

注1 第 (1) 题也可以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
注2 用错位相减法可以证明如下结论:若数列 {an } 的通项公式为

an = (an + b)q n−1 ,

6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其中 a, b, q 均为常数,q ̸= 0,q ̸= 1,n ∈ N∗ ,则其前 n 项和为

Sn = (αn + β)q n − β,

其中


a
α= ,
q−1
b−α
β= .
q−1

在本题中,因为 2n an = (4n + 2) · 2n−1 ,所以 Sn = (αn + β) · 2n − β,其中


 4

α = = 4,
2−1
β = 2 − 4 = −2,

2−1

因此 Sn = (4n − 2) · 2n + 2.

问延
8.4 裂项相消法
例题 7 (2020 年浙江) 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朱世杰等研究过高阶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如数
列 ß ™
n(n + 1)
2
¶ n(n+1) ©
就是二阶等差数列.数列 2
(n ∈ N∗ ) 的前 3 项和是 .

解 10.
根据题意,有 a1 = 1,a2 = 3,a3 = 6,于是 S3 = 1 + 3 + 6 = 10.

例题 8 计算 1
1·2
+ 1
2·3
+ ··· + 1
2020·2021
的值.

例题 9 计算 1
1·3
+ 1
3·5
+ ··· + 1
2019·2021
的值.


例题 10 推导并理解 1
n(n+k)
= 1
k
1
n
− 1
n+k

例题 11 已知数列 {an } 的通项公式为 an = 1


n(n+1)(n+2)
,求它的前 n 项和 Sn .

7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因为  
1 1 1 1
ak = = − ,
k(k + 1)(k + 2) 2 k(k + 1) (k + 1)(k + 2)
所以

X
n  


1 1 1
Sn = −
2 k(k + 1) (k + 1)(k + 2)

k=1

1 1 1
= −
2 1 × 2 (n + 1)(n + 2)
n2 + 3n
= .
4(n + 1)(n + 2)

例题 12 设 an = n2 + n,其中 n ∈ N∗ .求数列 {an } 的前 n 项和 Sn .

解 因为
问延
1
ak = k(k + 1) = [k(k + 1)(k + 2) − (k − 1)k(k + 1)] ,
3
n(n+1)(n+2)
所以 Sn = 3

注 思路如下:

1. 考虑裂项相消.注意到 an 的数量级为 n2 ,故 Sn 的数量级应为 n3 ;

2. 再考虑递推形式,故尝试 k(k + 1)(k + 2) − (k − 1)k(k + 1);

3. 因为 k(k + 1)(k + 2) − (k − 1)k(k + 1) = 3k(k + 1),故最终裂项的形式确定为

1
ak = [k(k + 1)(k + 2) − (k − 1)k(k + 1)] .
3

8.5 阅读与欣赏——自然数等幂和问题简介
问哥相信各位同学一定会求解下面的例题 13:

例题 13 设数列 {an } 的通项公式为 an = n (n ∈ N∗ ),求数列 {an } 的前 n 项和 Sn .

不过要是题目改一改呢:

例题 14 设数列 {an } 的通项公式为 an = n2 (n ∈ N∗ ),求数列 {an } 的前 n 项和 Sn .

8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是不是有点棘手?
解决例题 14 的方法很多,比如采用裂项相消的思想,根据我们熟知的乘法公式,得到

n3 − (n − 1)3 = 3n2 − 3n + 1,


这样我们就有

13 − 03 = 3 · 12 − 3 · 1 + 1,
23 − 13 = 3 · 22 − 3 · 2 + 1,
..
.
n3 − (n − 1)3 = 3 · n2 − 3 · n + 1,

P
n P
n
将以上各式相加,有 n3 = 3 i2 − 3 i + n,整理即得
i=1 i=1

X
n
n(n + 1)(2n + 1)
Sn = i2 = . (1)
问延
i=1
6

也可以类比倒序相加的思想,在正三角形石板上依次写下 1 个 1,2 个 2,依次类推,直到 n


个 n.将这个石板分别顺时针、逆时针旋转 120◦ 得到新的两个石板,然后将这 3 块石板上对
应位置的数累加,可得每个位置上的三个数之和均为 2n + 1,如图.

1 n
2 2 ··· n
3 3 3 3 ··· ···
··· ··· ··· ··· 2 3 ··· n
n n ··· n n n 1 2 3 ··· n
n ···
··· ··· 3
n ··· 3 2
n ··· 3 2 1

因此
1 n(n + 1)
12 + 22 + · · · + n2 = · · (2n + 1),
3 2
同样可以得到 (1) 式.
(1) 式同学们可要仔细体会,这个公式在高中至少有三个地方可能会涉及:数列求和、数学归
纳法、定积分.
那如果题目再改一改呢:

例题 15 设数列 {an } 的通项公式为 an = n3 (n ∈ N∗ ),求数列 {an } 的前 n 项和 Sn .

9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举一反三,利用我们熟知的乘法公式,得到

n4 − (n − 1)4 = 4n3 − 6n2 + 4n − 1,

这样我们就有


14 − 04 = 4 · 13 − 6 · 12 + 4 · 1 − 1,
24 − 14 = 4 · 23 − 6 · 22 + 4 · 2 − 1,
...

n4 − (n − 1)4 = 4 · n3 − 6 · n2 + 4 · n − 1,

P
n P
n P
n
将以上各式相加,有 n4 = 4 i3 − 6 i2 + 4 i − n,整理即得
i=1 i=1 i=1

X
n
n2 (n + 1)2
Sn = i3 = .
i=1
4
问延
如果问题改得更一般呢:

例题 16 给定正整数 k,设数列 {ak (n)} 的通项公式为

ak (n) = nk (n ∈ N∗ ) ,

求数列 {ak (n)} 的前 n 项和 Sk (n).

这就是著名的自然数等幂和问题.用递推的方式当然可以得到例题 16 的解:由二项式定理可
知,
(j + 1)k+1 = j k+1 + C1k+1 j k + · · · + Ckk+1 j + 1,

因此,我们有

2k+1 = 1k+1 + C1k+1 · 1k + · · · + Ckk+1 · 1 + 1,


3k+1 = 2k+1 + C1k+1 · 2k + · · · + Ckk+1 · 2 + 1,
..
.
nk+1 = (n − 1)k+1 + C1k+1 · (n − 1)k + · · · + Ckk+1 · (n − 1) + 1,
(n + 1)k+1 = nk+1 + C1k+1 · nk + · · · + Ckk+1 · n + 1,

将以上各式相加,有

(n + 1)k+1 = 1 + (k + 1)Sk (n) + C2k+1 Sk−1 (n) + · · · + Ckk+1 S1 (n) + n,

10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整理即得
(n + 1)k+1 − n − 1 − C2k+1 Sk−1 (n) − · · · − Ckk+1 S1 (n)
Sk (n) = . (2)
k+1
能不能再给力一点,得到例题 16 的更直接的结果呢?从古至今,很多学者都研究过这个问题,
其中不乏大家,例如阿基米德、陈景润等.直到最近,还有学者在继续改进这个问题的解法.


下面问哥不加证明地给出结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去探索.

定义 17 设 z ∈ C,令
z X zn ∞
= Bn ,
ez − 1 n=0 n!

其中 Bn 被称为伯努利数 (Bernoulli number).

P
k+1
定理 18 例题 16 中的 Sk (n) = 1
k+1
Cik+1 Bk+1−i ni .
i=1

最后问哥给出一道高考题,背景就是自然数等幂和问题,而且题目里面正好有例题 16 中

S1 (n), S2 (n), · · · , S6 (n)


问延
的具体结果.

例题 19 (2008 年湖北) 观察下列等式:

X
n
1 1
i = n2 + n,
i=1
2 2
X
n
1 1 1
i2 = n3 + n2 + n,
i=1
3 2 6
X
n
1 1 1
i 3 = n4 + n3 + n2 ,
i=1
4 2 4
Xn
1 1 1 1
i4 = n5 + n4 + n3 − n,
i=1
5 2 3 30
X
n
1 1 5 1
i 5 = n6 + n5 + n4 − n2 ,
i=1
6 2 12 12
X
n
1 1 1 1 1
i6 = n7 + n6 + n5 − n3 + n,
i=1
7 2 2 6 42
..
.
X
n
ik = ak+1 nk+1 + ak nk + ak−1 nk−1 + ak−2 nk−2 + · · · + a1 n + a0 ,
i=1

可以推测,当 k ⩾ 2 (k ∈ N∗ ) 时,ak+1 = 1
k+1
,ak = 21 ,ak−1 = ,ak−2 = .

1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这道填空题考查合情推理.观察出答案很容易:ak−1 = k
12
,ak−2 = 0.但要证明的话,也不算
特别轻松.下面问哥用数学归纳法给出证明.
为表述方便,设

X
n
(k) (k) (k) (k) (k) (k)
Sk (n) = ik = ak+1 nk+1 + ak nk + ak−1 nk−1 + ak−2 nk−2 + · · · + a1 n + a0 ,


i=1

我们现在要证明对任意 k ⩾ 2 (k ∈ N∗ ),都有



(k)
ak+1 = k+11
,




a(k) = 1 ,
k 2
(3)

ak−1 = 12
(k) k

 ,


 (k)
ak−2 = 0.

(i) 由题意,当 k = 2, 3, 4 时,(3) 式均成立.

(ii) 假设 (3) 式对 k = m − 1, m, m + 1 均成立,则有


问延
1 1 m+1 m (m+1)
Sm+1 (n) = nm+2 + nm+1 + n + · · · + a0 ,
m+2 2 12
1 1 (m)
Sm (n) = nm+1 + nm + · · · + a0 ,
m+1 2
1 (m−1)
Sm−1 (n) = nm + · · · + a0 ,
m

因此 k = m + 2 时,由 (2) 式可知,

(m+2) 1
am+3 = ,
m+3 
(m+2) 1 C2m+3 1
am+2 = C1m+3 − = ,
m+3 m+2 2
 2 3

(m+2) 1 Cm+3 Cm+3 m+2
am+1 = C2m+3 − − = ,
m+3 2 m+1 12
 
(m+2) 1 (m + 1)C2m+3 C3m+3 C4m+3
am+1 = C3m+3 − − − = 0,
m+3 12 2 m

故 k = m + 2 时,(3) 式也成立.

综合 (i)(ii) 可知,(3) 式对任意 k ⩾ 2 (k ∈ N∗ ) 都成立.

8.6 问问心诀
1. 分组求和法

1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 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一个分段函数,需要对数列的项进行分类讨论.例如,数列 {an }
的奇数项与偶数项分别构成两个可以求和的子数列,则对这两个子数列分别求和
即可,注意最终的和式常常需要对项数分奇偶讨论.
• 数列的项不适合单独计算,适当拆成若干个部分后每个部分都变得容易求和.例


如,数列 {an } 的通项可以拆成两个方便求和的数列 {bn }, {cn },则对 {bn }, {cn } 分
别求和即可.

2. 倒序相加法

• 两个常见模型:若
ax
f (x) = √ (a > 0),
ax + a
则 f (x) + f (1 − x) = 1;若

a
g(x) = √ (a > 0),
ax + a

则 g(x) + g(1 − x) = 1.
问延
• 用倒序相加法可以避免无谓的奇偶讨论.

3. 错位相减法

• 差比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错位相减法要牢固掌握,确保算得又快又准.
• 定理 5 中的公式要记清楚,不要用错.
• 任何结论,都要尽力理解其原理.

4. 裂项相消法

• 熟悉常见的裂项形式.
• 很多数列运算,都可以看成离散形式的微积分运算,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
地解决数列问题.
• 一味地记忆裂项公式是不可取的;观察、分析、尝试、理解才是王道.

8.7 彩蛋题
例题 20 (2011 年安徽) 在数 1 和 100 之间插入 n 个实数,使得这 n + 2 个数构成递增的等比
数列,将这 n + 2 个数的乘积记作 Tn ,再令 an = lg Tn (n ∈ N∗ ).
(1) 求数列 {an } 的通项公式;
(2) 设 bn = tan an · tan an+1 ,求数列 {bn } 的前 n 项和 Sn .

1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1) 设题中的等比数列为
1, t1 , t2 , ·, t100 , 100,

根据等比数列的性质,有


t1 · t100 = t2 · t99 = · · · = t100 · t1 = 1 · 100,

从而
n+2
an = lg Tn = lg(1 · 100) 2 = n + 2.

(2) 因为
tan(k + 1) − tan k
tan 1 = tan[(k + 1) − k] = ,
1 + tan(k + 1) · tan k
所以
tan(k + 1) − tan k
tan(k + 1) · tan k = − 1,
tan 1
tan(n+3)−tan 3
故 Sn = tan 1
− n.

问延
例题 21 (2021 年全国新课标 1 卷) 某校学生在研究民间剪纸艺术时,发现剪纸时经常会沿纸
的某条对称轴把纸对折.规格为 20 dm × 12 dm 的长方形纸,对折 1 次共可以得到 10 dm ×
12 dm,20 dm × 6 dm 两种规格的图形,它们的面积之和 S1 = 240 dm2 ,对折 2 次共可以得到
5 dm × 12 dm,10 dm × 6 dm,20 dm × 3 dm 三种规格的图形,它们的面积之和 S2 = 180 dm2 ,
以此类推.则对折 4 次共可以得到不同规格图形的种数为 ;如果对折 n 次,那么
P
n
Sk = dm2 .
k=1


解 5;240 3 − n+3
2n

由题意可知,对折 n 次可以得到不同规格图形的种数为 n + 1,分别是 20
2i
× 12
2n−i
,其中 i=
0, 1, 2, . . . , n.
对折 k 次时,

k 
X   k−1
20 12 240(k + 1) 1
Sk = i
· k−i = = (120k + 120) · ,
i=0
2 2 2k 2

因此  n
X
n
1
Sk = (αn + β) · − β,
k=1
2

14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其中

120
α= = −240,
−1
1
2
120 − α
β= 1 = −720,
− 1


2

也即  n  
X
n
1 n+3
Sk = (−240n − 720) · + 720 = 240 3 − n .
k=1
2 2

注 用错位相减法可以证明如下结论:若数列 {an } 的通项公式为

an = (an + b)q n−1 ,

其中 a, b, q 均为常数,q ̸= 0,q ̸= 1,n ∈ N∗ ,则其前 n 项和为

Sn = (αn + β)q n − β,
问延
其中
a
α= ,
q−1
b−α
β= .
q−1

例题 22 (2021 年全国乙卷文科) 设 {an } 是首项为 1 的等比数列,数列 {bn } 满足

nan
bn = .
3

已知 a1 , 3a2 , 9a3 成等差数列.


(1) 求 {an } 和 {bn } 的通项公式;
(2) 记 Sn 和 Tn 分别为 {an } 和 {bn } 的前 n 项和,证明:Tn < Sn
2

解 (1) 设等比数列 {an } 的公比为 q,因为 a1 , 3a2 , 9a3 成等差数列,所以

1 1 nan n
6a2 = a1 + 9a3 =⇒ 6q = 1 + 9q 2 =⇒ q = =⇒ an = n−1 =⇒ bn = = n.
3 3 3 3

综上所述,{an } 的通项公式为 an = 1
3n−1
,{bn } 的通项公式为 bn = n
3n

15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2) 由题意可知,

1 2 n−1 n
Tn = 3
+ 32
+ ... + 3n−1
+ 3n
,
2 3 n
3Tn = 1 + 3
+ 32
+ ... + 3n−1
,


两式相减,有

1 1 1 n n Sn
2Tn = 1 + + 2 + · · · + n−1 − n = Sn − n < Sn =⇒ Tn < .
3 3 3 3 3 2

例题 23 √ 1√
1+ 2
+ √ 1√
2+ 3
+ ··· + √ 1√
255+ 256
=
A. 14 B. 15 C. 16 D. 17

解 B.
根据题意,有
X
n
1 X √ n
√  √
√ √ = k + 1 − k = n + 1 − 1,
问延
k=1
k + k + 1 k=1

令 n = 255,可得题中代数式的值为 15.

例题 24 (2019 年浙江) 设等差数列 {an } 的前 n 项和为 Sn ,a3 = 4,a4 = S3 .数列 {bn } 满


足:对每个 n ∈ N∗ ,Sn + bn , Sn+1 + bn , Sn+2 + bn 成等比数列.
(1) 求数列 {an } , {bn } 的通项公式;
» √
(2) 记 cn = 2b
an
n
,证明:c 1 + c 2 + · · · + c n < 2 n,其中 n ∈ N∗ .

解 (1) 设 {an } 的公差为 d,则


 
a1 + 2d = 4, a1 = 0,
⇐⇒
a1 + 3d = 3a1 + 3d, d = 2,

于是 an = 2n − 2.由 Sn + bn , Sn+1 + bn , Sn+2 + bn 成等比数列可得

2
Sn+1 − Sn Sn+2
(Sn+1 + bn )2 = (Sn + bn )(Sn+2 + bn ) =⇒ bn = ,
d

于是 bn = n2 + n.
(2) 根据题意,有

2n − 2 n−1 1 2 √ √ 
cn = = < <√ √ =2 n− n−1 ,
2 (n2 + n) n(n + 1) n n+ n−1

16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于是
X
n √ √  √
c1 + c2 + · · · + cn < 2 k − k − 1 = 2 n,
k=1

命题得证.


例题 25 (2018 年天津) 设 {an } 是等比数列,公比大于 0,其前 n 项和为 Sn (n ∈ N∗ ).{bn }
是等差数列.已知 a1 = 1,a3 = a2 + 2,a4 = b3 + b5 ,a5 = b4 + 2b6 .
(1) 求 {an } 和 {bn } 的通项公式;
(2) 设数列 {Sn } 的前 n 项和为 Tn (n ∈ N∗ ).
¬ 求 Tn ;
X n
(Tk + bk+2 ) bk 2n+2
­ 证明 = − 2 (n ∈ N∗ ).
k=1
(k + 1) (k + 2) n + 2

解 (1) 设数列 {an } 的公比为 q (q > 0),数列 {bn } 的公差为 d,则




问延

 a1 = 1,



a1 · q 2 = a1 · q + 2,

a1 · q 3 = 2b1 + 6d,




a · q 4 = 3b + 13d,
1 1

解得 

a1 = 1,




q = 2,

b1 = 1,




d = 1,

于是 an = 2n−1 ,bn = n.
(2) ¬ 根据第 (1) 小题的结果,有

1 − 2n
Sn = = 2n − 1,
1−2

17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X
n

Tn = 2k − 1
k=1
!
Xn
2k −n


=
k=1
2 · (1 − 2n )
= −n
1−2
= 2n+1 − n − 2.

­ 因为

(Tk + bk+2 ) bk 2k+1 − k − 2 + k + 2 k
=
(k + 1) (k + 2) (k + 1) (k + 2)
k · 2k+1
=
(k + 1) (k + 2)
2k+2 2k+1
= − ,
k+2 k+1
问延
所以

Xn  3   4   n+2 
(Tk + bk+2 ) bk 2 22 2 23 2 2n+1
= − + − + ··· + −
k=1
(k + 1) (k + 2) 3 2 4 3 n+2 n+1
2n+2
= − 2.
n+2

18
(LATEX 笔记) 2021 年秋季高三问哥 A+ 班讲义 9


问延炜

目录

9 向量 2
9.1 向量的概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9.2 向量的线性运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9.2.1 向量的加法运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9.2.2 向量的减法运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问延
9.2.3 向量的数乘运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9.2.4 向量共线的条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9.3 向量的内积运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9.3.1 向量的夹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9.3.2 内积的定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9.3.3 向量的投影与内积的几何意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9.3.4 内积的运算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9.3.5 极化恒等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9.4 向量运算的坐标形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9.4.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9.4.2 向量的正交分解与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 . . . . . . . . . . . . . . . . . . 12
9.5 阅读与欣赏——奔驰定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9.6 阅读与欣赏——三角形“四心”的向量表达 . . . . . . . . . . . . . . . . . . . . 17
9.6.1 三角形内心的向量表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9.6.2 三角形外心的向量表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9.6.3 三角形重心的向量表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9.6.4 三角形垂心的向量表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9.7 问问心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9.8 彩蛋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9 向量

9.1 向量的概念


定义 1 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称为向量.

• 我们学习的都是自由向量.有向线段是向量的直观形象.

定义 2 向量 a 的大小,也叫做 a 的长或模,记作 |a|.


# » # »
定义 3 通过有向线段 AB 的直线,叫做向量 AB 的基线.如果向量的基线互相平行或重合,
则称这些向量共线或平行.

定义 4 长度等于零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 0.零向量的方向不确定,在处理平行问题时,
通常规定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

9.2 向量的线性运算
问延
9.2.1 向量的加法运算
# »
定义 5 (三角形法则) 平面上任意给定两个向量 a, b,在该平面内任取一点 A,作 AB = a,
# » # » # »
BC = b,作出向量 AC,则向量 AC 称为向量 a 与 b 的和或者和向量,记作 a + b,即

# » # » # »
a + b = AB + BC = AC.

• 当两个向量不共线时,也可以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两个向量的和.

• 两个向量相加的三角形法则可以推广为多个向量相加的多边形法则,即

# » # » # » # » # »
A1 A2 + A2 A3 + A3 A4 + · · · + An−1 An = A1 An .

定理 6 向量的加法满足交换律与结合律:平面上任意给定三个向量 a, b, c,有

a + b = b + a,
(a + b) + c = a + (b + c).

9.2.2 向量的减法运算

定义 7 与向量 a 方向相反且等长的向量叫做 a 的相反向量,记作 −a.

定义 8 向量 a 加上 b 的相反向量,叫做 a 与 b 的差或者差向量,记作 a − b,即

a − b = a + (−b).

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9.2.3 向量的数乘运算

定义 9 我们规定实数 λ 和向量 a 的乘积是一个向量,记作 λa,其中:

(1) 当 λ ̸= 0 且 a ̸= 0 时,|λa| = |λ||a|,而且 λa 的方向如下:


(i) 当 λ > 0 时,与 a 的方向相同;
(ii) 当 λ < 0 时,与 a 的方向相反.

(2) 当 λ = 0 或 a = 0 时,λa = 0.

定理 10 设 λ, µ 为实数,a, b 为向量,则

λ (µa) = (λµ) a;
(λ + µ) a = λa + µa;
λ (a + b) = λa + λb.
问延
定义 11 向量的加法 (减法) 和向量的数乘,通常叫做向量的线性运算.
# »
定理 12 (向量的换底公式) 对于任意向量 AB 以及任意点 O,都有

# » # » # »
AB = OB − OA.

9.2.4 向量共线的条件

定理 13 (平行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 a = λb,则 a 与 b 平行;反之,如果 a 与 b 平行,且


b ̸= 0,则一定存在唯一一个实数 λ,使得 a = λb.

证明 一方面,如果 a = λb,由向量数乘的定义即知 a, b 共线.


|a|
另一方面,若 a, b 共线,且 b ̸= 0,则当 a, b 同向时,取 λ = |b|
,当 a, b 反向时,取 λ = − |a|
|b|

均有 a = λb.λ 取值的唯一性是显然的.

定义 14 给定一个非零向量 a,与 a 同方向且长度等于 1 的向量,叫做向量 a 的单位向量.

例题 15 请表示出非零向量 a 的单位向量 a0 .

解 a0 = a
|a|

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9.3 向量的内积运算

9.3.1 向量的夹角
# » # »
定义 16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 a, b,作 OA = a,OB = b,则 ∠AOB 称作向量 a 和向量 b 的
夹角,记作 ⟨a, b⟩,并规定 0 ⩽ ⟨a, b⟩ ⩽ π.


¨ # » # »∂
例题 17 等边 △ABC 中, AB, BC = .

解 120◦ .

定义 18 当 ⟨a, b⟩ = π
2
时,我们说向量 a 和向量 b 互相垂直,记作 a ⊥ b.

• 在讨论垂直问题时,规定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垂直.

9.3.2 内积的定义
问延
定义 19 |a| |b| cos ⟨a, b⟩ 叫做向量 a 和向量 b 的内积 (或数量积),记作 a · b,即

a · b = |a| |b| cos ⟨a, b⟩ .

例题 20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 a ⊥ b ⇐⇒ a · b = 0;

(2) a · a = |a|2 ,即 |a| = a · a;
(3) cos ⟨a, b⟩ = a·b
|a||b|
,其中 a, b 都不是零向量;
(4) |a · b| ⩽ |a| |b|.

解 都是真命题.

9.3.3 向量的投影与内积的几何意义
# » # » # »
定义 21 设 a, b 是两个非零向量,AB = a,CD = b,我们考虑如下的变换:过 AB 的起点
# » # »
A 和终点 B,分别作 CD 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 A1 , B1 ,得到 A1 B1 ,我们称上述变
# »
换为 a 向 b 投影,A1 B1 叫做 a 在 b 上的投影向量.

例题 22 设 a, b 都是非零向量,a 在 b 上的投影向量为 c,则 c 的方向、长度与 ⟨a, b⟩ 有什


么关联?

4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定义 23 如果 a, b 都是非零向量,则称 |a| cos⟨a, b⟩ 为 a 在 b 上的投影的数量.

例题 24 判断下述命题的真假:两个非零向量 a, b 的内积 a · b,等于 a 在 b 上的投影的数量


与 |b| 的乘积.


解 真命题.
注 这就是两个向量内积的几何意义.

例题 25 判断下述命题的真假:两个非零向量 a, b 的内积 a · b,等于 b 在 a 上的投影的数量


与 |a| 的乘积.

解 真命题.

问延
例题 26 判断下述命题的真假:
任意向量 a 与单位向量 e 的内积,
等于 a 在 e 上的投影的数量.

解 真命题.

例题 27 (2020 年全国新课标 1 卷) 已知 P 是边长为 2 的正六边形 ABCDEF 内的一点,则


# » # »
AP · AB 的取值范围是
A. (−2, 6) B. (−6, 2) C. (−2, 4) D. (−4, 6)
E D

F C

A B

解 A.
# » # » # »
如图,观察整个正六边形在向量 AB 方向上的投影数量:AC 的投影数量最大,为 3;AF 的
# » # »
投影数量最小,为 −1.考虑到 P 在正六边形内部 (不含边界),因此 AP 在 AB 方向上的投
# » # »
影数量的取值范围是 (−1, 3),从而 AP · AB 的取值范围是 (−2, 6).

5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E D

F C


A1 A B A2

例题 28 (2014 年上海) 如图,四个棱长为 1 的正方体排成一个正四棱柱,AB 是一条侧棱,Pi


# » # »
是上底面上其余的八个点,其中 i = 1, 2, . . . , 8,则 AB · APi (i = 1, 2, . . . , 8) 的不同值的个数

A. 1 B. 2 C. 4 D. 8
P2 P5 P8
P1 P4
P7
P3
B P6
问延
A

解 A.
# » # »
由于 APi (i = 1, 2, . . . , 8) 在 AB 上的投影数量均为 AB,于是

# » # »
AB · APi = AB · AB = 1.

9.3.4 内积的运算律

例题 29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 向量内积满足交换律;
(2) 向量内积满足结合律;
(3) 向量内积满足消去律;
(4) 向量内积对加法满足分配律.

解 真假假真.

定理 30 对于向量 a, b, c 和实数 λ,有


(1) a · b = b · a;

6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2) λ (a · b) = (λa) · b = a · (λb);


(3) (a + b) · c = a · c + b · c.

证明 (1)(2) 容易证明.下面我们来证明 (3).当 a, b, c 中至少有一个是零向量时,(3) 显然


成立,因此不妨假设 a, b, c 都不是零向量.设 c0 = c
|c|
是 c 的单位向量.如图,设点 O 与 c0


都在直线 l 上,且
# » # »
OA = a, AB = b,
# » # » # »
则 OB = OA + AB = a + b.

B
b
A
a a+b

O c0 A 1 B1 l

# »
过 A, B 分别作直线 l 的垂线 AA1 , BB1 ,则 a 在 c0 上的投影为 OA1 ,b 在 c0 上的投影为
# » # »
问延
A1 B1 ,a + b 在 c0 上的投影为 OB1 .而

# » # » # »
OB1 = OA1 + A1 B1 =⇒ (a + b) · c0 = a · c0 + b · c0 ,

两边同时乘以 |c|,即得
(a + b) · c = a · c + b · c.

例题 31 请判断下面的等式是否对任意两个平面向量 a, b 均成立:
(1) (a + b) · (a − b) = a2 − b2 ;
(2) (a + b)2 = a2 + 2a · b + b2 ;
(3) (a + b)3 = a3 + 3a2 b + 3ab2 + b3 .

解 成立;成立;不成立.

例题 32 (2020 年全国 1 卷) 设 a, b 为单位向量,且 |a + b| = 1,则 |a − b| = .


解 3.
方法一 因为

(a + b)2 + (a − b)2 = 2 a2 + b2 ,

7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所以 |a − b| = 3.
方法二 以 a, b 为邻边作菱形,因为 |a + b| = 1,所以 ⟨a, b⟩ = 120◦ ,进而由几何知识可知

|a − b| = 3.
注 人教 A 版必修 2 第 39 页例 2、人教 B 版必修 3 第 80 页练习 B 第 6 题均指出:平行四
边形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四条边的平方和.


例题 33 (2020 年海淀高三第一学期期末) 已知平面向量 a, b, c 满足

a + b + c = 0, |a| = |b| = |c| = 1,

则 a·b=
√ √
A. − 12 B. 1
2
C. − 2
3
D. 2
3

解 A.

问延
9.3.5 极化恒等式

定理 34 (极化恒等式) 对任意两个向量 a, b,均有

4a · b = (a + b)2 − (a − b)2 .

• 两个动向量的和向量或差向量的模长为定值时,运用极化恒等式可以将两个动向量的数
量积问题转化为一个动向量的模长问题.在实际运用时,我们通常使用极化恒等式的下
述形式:
# » # »
P A · P B = |P M |2 − |AM |2 ,

其中 M 为线段 AB 的中点.
P

A M B

• 中二公式:点中方减底半方,有效减少未知量.

例题 35 (2012 年浙江) 在 △ABC 中,M 是 BC 的中点,

AM = 3, BC = 10,

8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 » # »
则 AB · AC = .
A

B M C


解 −16.
根据极化恒等式,有
# » # »
AB · AC = AM 2 − BM 2 = −16.

注 考场上也可以利用极限思想,直接让点 A 落在线段 BC 上,从而猜出答案.


例题 36 (2017 年全国 2 卷) 已知 △ABC 是边长为 2 的等边三角形,P 为平面 ABC 内一点,


# » # » # »
则 P A · P B + P C 的最小值是
A. −2 B. − 23 C. − 43 D. −1
A
问延
P

B C

解 B.
取 BC 中点,记为 M ,取 AM 中点,记为 N ,如图所示.
A

N
P

B M C

由题意可知,
# »  # » # » # » # »
P A · P B + P C = P A · 2P M
 
1
= 2 |P N | − |AM |
2 2
4
 

1 √ 2
⩾2· 0− · 3
4
3
=− .
2
9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当且仅当 P 与 N 重合时,取得等号.因此所求最小值为 − 23 .
注 2017 年全国 2 卷选择最后一题.

例题 37 (2020 年天津) 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B = 60◦ ,AB = 3,BC = 6,且


# » # » # » # » 3
AD = λBC, AD · AB = − ,
2
# » # » # »
则实数 λ 的值为 ;若 M, N 是线段 BC 上的动点,且 M N = 1,则 DM · DN 的
最小值为 .
A D

B M N C
问延
解 1
6
; 13
2

方法一 根据题意,有

# » # » 3 # » # » 3 3 1
AD · AB = − ⇐⇒ λBC · BA = ⇐⇒ λ · BC · BA · cos B = ⇐⇒ λ = .
2 2 2 6

设 M N 的中点为 P ,点 D 到直线 BC 的距离为 d,则根据极化恒等式,有

# » # » 1 1 1 13
DM · DN = DP 2 − M N 2 = DP 2 − ⩾ d2 − = ,
4 4 4 2

等号当 DP ⊥ BC 时取得,因此所求最小值为
 √ 
13
2
.  √ 
方法二 如图建系.B(0, 0),A 2 , 2 ,C(6, 0).设 D d, 3 2 3 ,则
3 3 3

  √ !
# » # » 3 3 3 3 3 9 3 5
AD · AB = d − ,0 · − ,− = − d + = − =⇒ d = ,
2 2 2 2 4 2 2

因此
# » 1# » 1
AD = (1, 0) = BC =⇒ λ = .
6 6

10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A D


B M N C x

设 M (m, 0),N (m + 1, 0),因为 M, N 都在线段 BC 上,因此 m ∈ [0, 5],从而


√ ! √ !
# » # » 5 3 3 3 3 3
DM · DN = m − ,− · m − ,−
2 2 2 2
21
= m2 − 4m +
2
13
= (m − 2)2 +
2
13
问延
⩾ ,
2
# » # »
m = 2 时等号成立.故 DM · DN 的最小值为 13
2

注 2020 年天津卷填空最后一题.

9.4 向量运算的坐标形式

9.4.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定理 38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 a, b 是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平行的向量,那么对于该平面内
的任一向量 p,都存在唯一的一对实数 x, y,使得 p = xa + yb.

证明 存在性 在平面上任选起点 O,作

# » # » # »
OA = a, OB = b, OP = p.

若点 P 在直线 OB 上,则由平行向量基本定理知,存在 y,使得 p = yb,此时取 x = 0 即


可;若点 P 在直线 OA 上,同理可证.
若点 P 既不在直线 OA 上也不在直线 OB 上,则可过 P 点作 OB 的平行线,交直线 OA 于
M ;过 P 点作 OA 的平行线,交直线 OB 于 N ,于是

# » # » # »
OP = OM + ON .

1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 » # » # »
因为向量 OM 与向量 a 共线,所以存在实数 x,使得 OM = xa;因为向量 ON 与向量 b 共
# »
线,所以存在实数 y,使得 ON = yb.
存在性得证.
唯一性 若
p = xa + yb = x′ a + y ′ b,


则有
(x − x′ ) a = (y ′ − y) b,

而 a, b 不共线,所以
x − x′ = y ′ − y = 0,

唯一性得证.

• 我们把不共线向量 a, b 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记为 {a, b}.

xa + yb
问延
叫做向量 p 关于基底 {a, b} 的分解式.

9.4.2 向量的正交分解与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

定义 39 如果两个向量的基线互相垂直,则称这两个向量互相垂直.

定义 40 如果基底的两个基向量互相垂直,则称这个基底为正交基底.在正交基底下分解向
量,叫做正交分解.

例题 41 如何理解向量的坐标?

定理 42 设 a = (a1 , a2 ),b = (b1 , b2 ),则

a + b = (a1 + b1 , a2 + b2 ) ,
a − b = (a1 − b1 , a2 − b2 ) ,
λa = (λa1 , λa2 ) ,
a · b = a1 b 1 + a2 b 2 ,
»
|a| = a21 + a22 ,
a·b a1 b 1 + a2 b 2
cos ⟨a, b⟩ = =p 2 p (a, b ̸= 0).
|a| |b| a1 + a22 b21 + b22

1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 »
例题 43 已知 A (x1 , y1 ),B (x2 , y2 ),求向量 AB 的坐标.

# » # »
例题 44 (2020 年全国 3 卷文科) 在平面内,A, B 是两个定点,C 是动点,若 AC · BC = 1,
则点 C 的轨迹为


A. 圆 B. 椭圆 C. 抛物线 D. 直线

解 A.
设 A(−a, 0),B(a, 0),C(x, y),则

# » # »
AC · BC = 1 ⇐⇒ (x + a, y) · (x − a, y) = 1 ⇐⇒ x2 + y 2 = a2 + 1,


因此点 C 的轨迹是以 AB 的中点为圆心, a2 + 1 为半径的圆.

9.5 阅读与欣赏——奔驰定理
问延
定理 45 如图,已知 P 为 △ABC 内一点,则

# » # » # »
SA P A + SB P B + SC P C = 0,

其中 SA , SB , SC 分别是 △P BC, △P CA, △P AB 的面积.

P
B C

证明 方法一 延长 AP 交边 BC 于点 Q,如图.

B Q C

用 S△ABC 表示三角形 ABC 的面积,则

# » S△AP B + S△CP A # »
AP = AQ,
S△ABC

1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且根据共线向量的表达,有

# » S△AP B # » S△CP A # »
AQ = AC + AB,
S△AP B + S△CP A S△AP B + S△CP A

从而可得


# » S△AP B # » S△CP A # »
AP = AC + AB,
S△ABC S△ABC

# » S△AP B  # » # » S△CP A  # » # »
−P A = PC − PA + PB − PA ,
S△ABC S△ABC
整理即得.
# »
方法二 记 ∠AP B = α,∠AP C = β,P A = x,P B = y,P C = z,欲证等式左边与 P A 作
内积,得
 # » # » # » # »
SA P A + SB P B + SC P C · P A
1 1 1
= yz sin [2π − (α + β)] · x2 + zx sin β · xy cos α + xy sin α · zx cos β
2 2 2
问延
1 2
= x yz [− sin (α + β) + sin β cos α + cos β sin α]
2
= 0.

# » # » # » # » # »
同理,欲证等式左边与 P B, P C 作数量积得到的结果也均为 0.而向量 P A, P B, P C 不共线,
因此欲证明等式右边为零向量,等式得证.
方法三 如图,不妨设
# » # » # »
λP A + µP B + ν P C = 0,

其中 λ, µ, ν ̸= 0,且
# » # » # » # » # » # »
P A1 = λP A, P B1 = µP B, P C1 = ν P C.

A1

B C
B1 C1

由于
# » # » # »
P A1 + P B1 + P C1 = 0,

14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于是 P 为 △A1 B1 C1 的重心,从而

S△P A1 B1 = S△P B1 C1 = S△P C1 A1 ,

也即


λµS△P AB = µνS△P BC = νλS△P CA ,


SC SA SB
= = ,
ν λ µ
原命题得证.

• 若 SA , SB , SC 表示三角形 P BC, CAP, P AB 的有向面积,则当点 P 在 △ABC 的外部


时,定理 45 仍然成立.所谓有向面积是指,三个顶点呈逆时针排列时,面积为正;呈
顺时针排列时,面积为负.当点 P 在 △ABC 内部时,一定有 SA , SB , SC (考虑以 P 为
起点,并保持原 △ABC 的顶点顺序不变,即 S△P AB , S△P BC , S△P CA ) 与 S△ABC 的符号
问延
相同;当点 P 在 △ABC 外部时,会出现三个三角形的面积正负不一致的情形.

• 类似可得二维平面中的“奔驰定理”在一维直线与三维空间中的形式:

(1) 若 P 为线段 AB 内的一点,则

# » # »
lA P A + lB P B = 0,

其中 lA , lB 分别是线段 P B, P A 的长度.
(2) 若 P 为空间四面体 ABCD 内的一点,则

# » # » # » # »
VA P A + VB P B + VC P C + VD P D = 0,

其中 VA , VB , VC , VD 分别是四面体 P BCD, P CDA, P DAB, P ABC 的体积.

当然,引入有向长度以及有向体积的概念,点 P 的位置就可以推广到整条直线上以及
整个空间中.

例题 46 已知 O 为 △ABC 内一点,满足

S△AOB : S△BOC : S△COA = 4 : 3 : 2.

# » # » # »
设 AO = λAB + µAC,则实数 λ 和 µ 的值分别为
A. 92 , 49 B. 49 , 92 C. 19 , 29 D. 29 , 19

15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A.
根据奔驰定理,有
# » # » # »
0 = 3OA + 2OB + 4OC
# » # » # » # » # »


= 3OA + 2OA + 2AB + 4OA + 4AC
# » # » # »
= 9OA + 2AB + 4AC,

因此

# » 2# » 4# »
AO = AB + AC
9 9
# » # »
= λAB + µAC,

从而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可知,
2 4
λ= , µ= .
9 9

问延
例题 47 已知 O 为 △ABC 内一点,且

# » # » # »
OA + 2OB + 2OC = 0.

S△OBC
设 △ABC, △OBC 的面积分别是 S△ABC , S△OBC ,则 S△ABC
= .

解 1
5

根据奔驰定理,所求比值为
1 1
= .
1+2+2 5

例题 48 (2016 年朝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 已知点 O 在 △ABC 的内部,且有

# » # » # »
xOA + y OB + z OC = 0.

记 △AOB, △BOC, △COA 的面积分别为 S1 , S2 , S3 .


(1) 若 x = y = z = 1,则 S1 : S2 : S3 = ;
(2) 若 x = 2, y = 3, z = 4,则 S1 : S2 : S3 = .

解 (1) 1 : 1 : 1;(2) 4 : 2 : 3.

16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9.6 阅读与欣赏——三角形“四心”的向量表达

9.6.1 三角形内心的向量表达

定理 49 如图,设 △ABC 的内角 A, B, C 的对边分别为 a, b, c,内心为 I,则


#» #» #» #» #» #»
aIA + bIB + cIC = sin A · IA + sin B · IB + sin C · IC = 0.

B C

证明 因为 I 是 △ABC 的内心,所以
问延
S△IBC : S△IAC : S△IAB = a : b : c = sin A : sin B : sin C,

从而由定理 45 可知,

#» #» #» #» #» #»
aIA + bIB + cIC = sin A · IA + sin B · IB + sin C · IC = 0.

9.6.2 三角形外心的向量表达

定理 50 如图,设 △ABC 的外心为 O,则

|OA| = |OB| = |OC|,


# » # » # »
sin 2A · OA + sin 2B · OB + sin 2C · OC = 0.

B C

17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证明 由定理 45 可知,
# » # » # »
SA OA + SB OB + SC OC = 0,

其中 SA , SB , SC 分别是 △OBC, △OCA, △OAB 的面积.因为 O 是三角形的外心,所以


|OA| = |OB| = |OC|,


∠BOC = 2A, ∠AOC = 2B, ∠AOB = 2C,

故 SA : SB : SC = sin 2A : sin 2B : sin 2C,从而

# » # » # »
sin 2A · OA + sin 2B · OB + sin 2C · OC = 0.

9.6.3 三角形重心的向量表达
问延
定理 51 设 △ABC 的重心为 G,则

# » # » # »
GA + GB + GC = 0.

证明 由定理 45 立得.

9.6.4 三角形垂心的向量表达

定理 52 如图,设斜三角形 ABC 的垂心为 H,则

# » # » # »
tan A · HA + tan B · HB + tan C · HC = 0.

F
E
H

B D C

证明 因为
S△HAB 1
2
· HA · BD BD tan C
= = = ,
S△HCA 1
2
· HA · CD CD tan B

18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同理
S△HCA tan B
[ = ,
S△HBC tan A
所以
S△HBC : S△HCA : S△HAB = tan A : tan B : tan C,


从而由定理 45 可知,

# » # » # »
tan A · HA + tan B · HB + tan C · HC = 0.

9.7 问问心诀
1. 向量的概念

• 咱们学习的都是自由向量.
• 向量的平行、共线是同一个概念.
问延
• 关注零向量.

2. 向量的线性运算

• 向量的加法 (减法) 和向量的数乘,通常叫做向量的线性运算.


• 向量的加法由三角形法则定义.
• 向量的数乘与向量共线密切相关.

3. 向量的内积运算

• 计算向量夹角的时候,通常要让这两个向量共起点.
• 注意数形结合,关注向量的几何意义,关注内积的几何意义——投影.
• 要清楚向量内积运算与实数乘法运算的异同,理解运算律的重要性——比对象更重
要的是运算,比运算更重要的是运算律.
• 极化恒等式 (中二公式):点中方减底半方,有效减少未知量.

4. 向量运算的坐标形式

• 向量的坐标依赖于基底的选择.
• 高中阶段,咱们主要讨论单位正交基下的直角坐标系,也要了解一般基底下的仿射
坐标系.
• 向量运算的定义与其 (直角) 坐标形式不可混为一谈.
• 是否建系计算,需要灵活处理.

19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9.8 彩蛋题
例题 53 (2021 年全国新课标 1 卷,多选题) 已知 O 为坐标原点,点

P1 (cos α, sin α), P2 (cos β, − sin β), P3 (cos(α + β), sin(α + β)), A(1, 0),



# » # » # » # »
A. OP1 = OP2 B. AP1 = AP2
# » # » # » # » # » # » # » # »
C. OA · OP3 = OP1 · OP2 D. OA · OP1 = OP2 · OP3

解 AC.
如图,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设点 A(1, 0),作出单位圆 O,并作出角 α, β, −β,使角 α 的始
边为 OA,终边交圆 O 于点 P1 ;角 β 的始边为 OP1 ,终边交圆 O 于点 P3 ;角 −β 的始边为 OA,
终边交圆 O 于点 P2 .于是 P1 (cos α, sin α),P3 (cos(α + β), sin(α + β)),P2 (cos(−β), sin(−β))
即 P2 (cos β, − sin β).
y
问延
P3 P1

α+β
βα
O −β A x

P2

# » # »
选项 A OP1 = OP2 = 1,正确.
# » # »
选项 B 取 α = 60◦ ,β = 30◦ ,此时 AP1 ̸= AP2 ,错误.
# » # » # » # »
选项 C 因为 △OAP3 ∼ = △OP2 P1 ,所以 OA · OP3 = OP1 · OP2 ,正确.
# » # » # » # »
选项 D 取 α = 60◦ ,β = 30◦ ,此时 OA · OP1 ̸= OP2 · OP3 ,错误.

例题 54 (2018 年浙江) 已知 a, b, e 是平面向量,e 是单位向量.若非零向量 a 与 e 的夹角


为 π3 ,向量 b 满足 b2 − 4e · b + 3 = 0,则 |a − b| 的最小值是
√ √ √
A. 3 − 1 B. 3 + 1 C. 2 D. 2 − 3

解 A.
方法一 根据题意,有
(b − 3e) · (b − e) = 0,

20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于是 b 的终点的轨迹是以 3e 和 e 的终点形成的线段为直径的圆,进而所求最小值为 3 − 1.
方法二 设向量 a, b, e 的起点均为 O,终点分别为 A, B, E.设 E(1, 0),A 在直线

y= 3x


上运动,则 B 点在圆
(x − 2)2 + y 2 = 1

上运动,如图.
y

O E 2 x
问延

因此 |a − b| 即 AB 的最小值为 3 − 1.

例题 55 (2020 年上海) 已知 a1 , a2 及 b1 , b2 , . . . , bk (k ∈ N∗ ) 是平面内两两不相等的 k + 2 个


向量,|a1 − a2 | = 1,且对任意的 i = 1, 2 及 j = 1, 2, . . . , k,|ai − bj | ∈ {1, 2},则 k 的最大
值为 .

解 6.
# » # »
设 a1 , a2 分别为 OA1 , OA2 ,则 |A1 A2 | = 1.
作出以 A1 为圆心,半径分别为 1, 2 的两个蓝色同心圆,记为 Γ1 ;作出以 A2 为圆心,半径
分别为 1, 2 的两个红色同心圆,记为 Γ2 .
# »
设 bj (j = 1, 2, . . . , k) 分别为 OBj (j = 1, 2, . . . , k),则 Bj 必为 Γ1 与 Γ2 的公共点,因此 k
的最大值为 6.

A1 A2

2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 » # »
例题 56 设圆 O 的半径为 3,其一条弦 AB = 4,P 为圆 O 上任意一点,则 AB · BP 的最
大值为
A. 0 B. 1 C. 2 D. 4


解 D.
# » # »
考虑 BP 在 AB 方向上投影的数量即可.

问延

22
(LATEX 笔记) 2021 年秋季高三问哥 A+ 班讲义 10


问延炜

目录

10 空间中的角 1
10.1 空间中角的概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0.1.1 异面直线的夹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0.1.2 直线与平面的夹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0.1.3 二面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问延
10.2 空间中角的比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10.3 空间中角的计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10.3.1 几何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10.3.2 向量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10.4 问问心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10.5 彩蛋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10 空间中的角

10.1 空间中角的概念

10.1.1 异面直线的夹角

定义 1 设 a, b 是异面直线,经过空间任意一点 O,作直线 a′ , b′ ,使得

a′ ∥ a, b′ ∥ b.

我们把直线 a′ , b′ 所成的锐角 (或直角) 叫做异面直线 a, b 所成的角.



• 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取值范围是 0, π2 .

• 当异面直线所成角为 π
2
时,称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10.1.2 直线与平面的夹角

定义 2 当一条直线 l 与一个平面 α 相交但不垂直时,这条直线称为平面的斜线,斜线与平面


的交点 A 称为斜足.过斜线上不同于斜足 A 的一点 P 向平面 α 引垂线 P O,过垂足 O 与斜
足 A 的直线 AO 称为斜线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斜线与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叫做斜


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我们规定这条直线与平面的夹角为 π2 .

•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我们规定这条直线与平面的夹角为 0.
 
• 直线与平面夹角的取值范围是 0, π2 .

定理 3 (三余弦定理) 如图,设斜线 P A 在平面 α 内的射影为 OA,其中 O 为 P 的射影.AK


为平面内过斜足 A 的任意一条直线,则

cos ∠P AK = cos ∠OAK · cos ∠P AO.


问延
P

O A
α
K

证明 如图,不妨假设 OK ⊥ AK 于点 K,连结 P K.

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O A
α
K

由三垂线定理知 AK ⊥ P K,于是有

AK AK OA
cos ∠P AK = = · = cos ∠OAK · cos ∠P AO.
PA OA P A
问延

定理 4 (最小角定理) 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斜线与平面内所有直线所成角中最小的角.

10.1.3 二面角

定义 5 如图,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平面分为两部分,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叫做半平面.从一条
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每个半平面叫
做二面角的面.棱为 l,两个面分别为 α, β 的二面角,记作 α − l − β.若 A ∈ α,B ∈ β,二
面角也可以记作 A − l − B.
α

定义 6 如图,在二面角 α − l − β 的棱上任取一点 O,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射线 OM ⊥ l,


ON ⊥ l,则 ∠M ON 叫做二面角 α − l − β 的平面角.

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l
N

O M

α
问延
定义 7 二面角的平面角是几度,就说这个二面角是几度.

• 二面角的取值范围是 [0, π].


 
• 两个平面所成角的取值范围是 0, π2 .

定理 8 如图,过 α 平面内不在 l 上的任一点 A 作 AH ⊥ β,垂足为 H,过 H 在 β 平面内


作 HO ⊥ l,垂足为 O,连结 AO,则 ∠AOH 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α

O l

定理 9 (面积射影定理) 过平面 α 外一点 A 作平面 α 的垂线,垂足为 A′ ,我们称 A′ 为 A 在


平面 α 上的射影.当该点在平面 α 内时,射影就是它自身.对于一个平面多边形来说,它的
各个顶点在平面 α 内的射影依次相连得到的图形称为这个多边形在平面 α 内的射影,它可能
是一个多边形,也可能退化为一条线段.记这个多边形所在的平面为 β,则这个多边形的面
积 S 与它的射影的面积 S ′ 满足
S′
= cos θ,
S
4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其中 θ 为平面 α, β 所成的角.显然,当 θ = 0 时,S ′ = S;当 θ = π


2
时,S ′ = 0,多边形的
射影退化为一条线段.

证明 因为一个多边形可以划分成多个三角形,所以证明三角形满足射影定理即可.又三角


形沿着投影线的方向平移不影响射影图形,如果三角形 ABC 有一条边平行于平面 α,那么
可以将该边移到平面上;当三角形三边都不平行于 α 时,可以将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平移到平
面上,让另外两个顶点分别位于平面两侧,此时平面 α 将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它们
有一条公共边在平面 α 上,所以我们只需要分别考虑两侧的三角形即可.
综上可知,我们只需证明当 AB ⊂ α 且 C ∈
/ α 时,

S△ABC ′
cos θ = ,
S△ABC

其中 C ′ 是 C 在平面 α 上的射影,θ 是二面角 C − AB − C ′ 的大小,如图:

C
问延
A
C′
H

α B

在 △CAB 中,过点 C 作 CH ⊥ AB 于点 H,连结 C ′ H,则 C ′ H ⊥ AB,∠CHC ′ 即为二面


角 C − AB − C ′ 的平面角,从而有

C ′H 1
2
· C ′ H · AB S△C ′ AB
cos θ = = = .
CH 1
2
· CH · AB S△CAB

• 利用面积射影定理在适当的场合下,可以直接求出两个平面所成角的大小,而不必寻找
两个平面的交线或是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定理 10 (最大角定理) 平面 α 与平面 β 所成的角,是平面 α 内所有直线与平面 β 所成角中


最大的角.

5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l

10.2 空间中角的比较
例题 11 正四棱锥 S − ABCD 中,侧棱与底面所成角为 α,侧面与底面所成二面角为 β,侧
棱 SB 与底面正方形 ABCD 的对角线 AC 所成角为 γ,相邻两侧面所成二面角为 θ,则

α, β, γ, θ
问延
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A. α < β < θ < γ B. α < β < γ < θ
C. α < γ < β < θ D. β < α < γ < θ
S

C
D

A B

解 B.
如图,取线段 AC 的中点 O,连接 SO, OB,则 SO ⊥ 平面 ABCD.因为 AC ⊥ OB,所以
根据三垂线定理,有 AC ⊥ SB,故
γ = 90◦ .

根据定理 4 可知,
α < β < 90◦ .

6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作 BM ⊥ SC 于 M ,连接 DM ,则

θ = ∠BM D > ∠BCD = 90◦ .

综上所述,α < β < γ < θ.


S

C
D

A B

问延
例题 12 (2019 年浙江) 设三棱锥 V − ABC 的底面是正三角形,侧棱长均相等,P 是棱 V A
上的点 (不含端点),记直线 P B 与直线 AC 所成角为 α,直线 P B 与平面 ABC 所成角为 β,
二面角 P − AC − B 的平面角为 γ,则
A. β < γ,α < γ B. β < α,β < γ
C. β < α,γ < α D. α < β,γ < β
V

A C

解 B.
根据定理 4 可知,β < α;根据定理 10 可知,β < γ.

例题 13 (2018 年浙江) 已知四棱锥 S − ABCD 的底面是正方形,侧棱长均相等,E 是线段


AB 上的点 (不含端点).设 SE 与 BC 所成的角为 θ1 ,SE 与平面 ABCD 所成的角为 θ2 ,二
面角 S − AB − C 的平面角为 θ3 ,则
A. θ1 ⩽ θ2 ⩽ θ3 B. θ3 ⩽ θ2 ⩽ θ1
C. θ1 ⩽ θ3 ⩽ θ2 D. θ2 ⩽ θ3 ⩽ θ1

7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C
D

A E B

解 D.
方法一 如图,根据定理 10 可知,
θ2 ⩽ θ3 .

因为 BC 垂直于二面角 S − AB − C 的棱 AB,所以 θ3 即为 BC 与平面 SAB 所成的角,根


问延
据定理 4 可知,
θ3 ⩽ θ1 .

综上所述,
θ2 ⩽ θ3 ⩽ θ1 .

方法二 如图,设 O 为 S 在底面上的射影,M 为线段 AB 的中点.作 EF ∥ BC,交 CD 于


F.
S

F
C
D

A E M B

连接 SO, SM, SE, EF, EO.根据题意,有

θ1 = ∠SEF, θ2 = ∠SEO, θ3 = ∠SM O.

8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SO SO
tan θ2 = ⩽ = tan θ3 ,
OE OM
可得
θ2 ⩽ θ3 .



1
OM EF
cos θ3 = ⩽ 2 = cos θ1 ,
SM SE
可得
θ3 ⩽ θ1 .

综上所述
θ2 ⩽ θ3 ⩽ θ1 .

10.3 空间中角的计算
问延
10.3.1 几何方法

例题 14 (2020 年全国新课标 1 卷) 如图,四棱锥 P − ABCD 的底面为正方形,P D ⊥ 底面


ABCD.设平面 P AD 与平面 P BC 的交线为 l.
(1) 证明:l ⊥ 平面 P DC;
(2) 已知 P D = AD = 1,Q 为 l 上的动点,求 P B 与平面 QCD 所成角的正弦值的最大值.
P

D C
A B

解 (1) 因为 AD ∥ 平面 P BC,所以 AD ∥ l,而 AD ⊥ 平面 P DC,故 l ⊥ 平面 P DC.


P G

E F

C
D
A B

9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2) 方法一 如图建系,则

A(1, 0, 0), B(1, 1, 0), C(0, 1, 0), D(0, 0, 0), P (0, 0, 1),

# »
于是 P B = (1, 1, −1).设 Q 点坐标为 (q, 0, 1).


z
P

y
D C
xA B

设平面 QCD 的一个法向量为 n = (x, y, z),由

# » # »
n · CD = n · QD = 0
问延
可知,不妨取 n = (1, 0, −q),因此 P B 与平面 QC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 »
n · PB |q + 1|
# » = √3 · pq 2 + 1
|n| P B

3 q 2 + 2q + 1
= ·
3 q2 + 1

3 2q
= · 1+ 2
3 q +1

3 2
= · 1+
3 q + 1q
√ …
3 2
⩽ · 1+
√3 2
6
= .
3

故 P B 与平面 QCD 所成角的正弦值的最大值为 3
6

# »
方法二 当 Q 在直线 l 上运动时,平面 QCD 的法向量可以遍历平面 P AD 中的除与 P D 共
线外的任意方向,因此所求正弦值的最大值即求 P B 与平面 P AD 所成线面角的余弦值,为
√ √
PA 2 6
cos ∠AP B = =√ = .
PB 3 3

10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例题 15 (2020 年全国新课标 2 卷) 如图,四棱锥 P − ABCD 的底面为正方形,P D ⊥ 底面


ABCD.设平面 P AD 与平面 P BC 的交线为 l.
(1) 证明:l ⊥ 平面 P DC;

(2) 已知 P D = AD = 1,Q 为 l 上的点,QB = 2,求 P B 与平面 QCD 所成角的正弦值.
P


D C
A B

解 (1) 因为 AD ∥ 平面 P BC,所以 AD ∥ l,而 AD ⊥ 平面 P DC,故 l ⊥ 平面 P DC.


P G

E F

C
问延
D
A B
(2) 方法一 如图建系,则

A(1, 0, 0), B(1, 1, 0), C(0, 1, 0), D(0, 0, 0), P (0, 0, 1),

# »
于是 P B = (1, 1, −1).设 Q 点坐标为 (q, 0, 1).
z
P

y
D C
xA B

由 QB = 2,解得 q = 1.设平面 QCD 的一个法向量为 n = (x, y, z),由

# » # »
n · CD = n · QD = 0

可知,不妨取 n = (1, 0, −1),因此 P B 与平面 QC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 » √
|n · P B| 6
# » = 3 .
|n||P B|

1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方法二 当 QB = 2 时,QADP 是正方形,进而 Q, A, D, P, B, C 均为某个正方体的顶点,
可得 AP ⊥ 平面 QCD,于是所求正弦值即
√ √
PA 2 6
cos ∠AP B = =√ = .
PB 3 3


10.3.2 向量方法

定理 16 我们可以用向量法来求解线线角、线面角与二面角的大小.

(1) 线线角
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或其补角的大小即为这两条直线所成角的大小.

(2) 线面角
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 (或其补角) 与所求直线与平面的夹角互余.

(3) 二面角
问延
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和所求二面角相等或互补.

定理 17 设 a = (x1 , y1 , z1 ),b = (x2 , y2 , z2 ),则向量

n = (y1 z2 − y2 z1 , z1 x2 − z2 x1 , x1 y2 − x2 y1 )

同时与向量 a, b 垂直.

• 向量 n 的坐标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得到:

(1) 如图,将向量 a, b 的坐标分别写两遍;


x1 y1 z1 x1 y1 z1
x2 y2 z2 x2 y2 z2

(2) 如图,去掉第一列和最后一列;
x1 y1 z1 x1 y1 z1
x2 y2 z2 x2 y2 z2

(3) 如图,按照行列式规则计算向量 n 的三个坐标分量.


x1 y1 z1 x1 y1 z1
x2 y2 z2 x2 y2 z2
y1 z 2 − y2 z 1
z 1 x2 − z 2 x1
x1 y2 − x2 y1

1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 口诀:向量上下写两遍,掐头去尾留中间,交叉相乘再相减.

例题 18 (2018 年北京) 如图,三棱柱 ABC − A1 B1 C1 中,CC1 ⊥ 平面 ABC.D, E, F, G 分



别为 AA1 , AC, A1 C1 , BB1 的中点.AB = BC = 5,AC = AA1 = 2.
(1) 求证:AC ⊥ 平面 BEF ;


(2) 求二面角 B − CD − C1 的余弦值;
(3) 证明:直线 F G 与平面 BCD 相交.
C1
F

A1 B1

D C G

E
A B
问延
解 (1) 根据题意,有
 
EF ∥ CC1 , 

=⇒ EF ⊥ ABC =⇒ EF ⊥ AC,
CC1 ⊥ ABC, =⇒ AC ⊥ BEF.



AB = BC, EA = EC =⇒ BE ⊥ AC,

(2) 如图,以 E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 EA, EB, EF 为 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z C1
F

A1 B1

D C G

E
x A B
y

易知,

E (0, 0, 0) , A (1, 0, 0) , C (−1, 0, 0) , B (0, 2, 0) , A1 (1, 0, 2) , C1 (−1, 0, 2) , D (1, 0, 1) , B1 (0, 2, 2) .

因为 BE ⊥ 平面 ACC1 A1 ,所以平面 CC1 D 的一个法向量可以取

n1 = (0, 1, 0) .

1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又 
# »
BC = (−1, −2, 0),
# »
CD = (2, 0, 1),

所以平面 BCD 的一个法向量可以取


n2 = (−2, 1, 4).

记二面角 B − CD − C1 的平面角为 θ,可知 θ 为钝角,且



21
|cos θ| = ,
21
所以 √
21
cos θ = − .
21
(3) 方法一 设 EF ∩ CD = H,则 F H ∥ GB.而

|AA1 |
|F H| = |F E| − |HE| > |F E| − |AD| = = |GB|,
问延
2

故平面四边形 BGF H 为梯形,从而直线 F G 与平面 BCD 内的直线 HB 相交,因此直线


F G 与平面 BCD 相交.
方法二 由于 G (0, 2, 1),F (0, 0, 2),有

# »
F G = (0, 2, −1) ,

由第 (2) 小题可知平面 BCD 的一个法向量为

n2 = (−2, 1, 4).

记 F G 与平面 BCD 所成的角为 α,



# » √
F G · n2 2 2 105
sin α = # » =√ √ = ,
F G · |n2 | 5 · 21 105

所以直线 F G 与平面 BCD 相交.


注 2020 年全国 3 卷文科第 19 题第 (2) 问有类似的问题:证明点 C1 在平面 AEF 内.

10.4 问问心诀
1. 空间中角的概念

14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 空间中的各种角,最终都归结为平面内的线线角.
• 遇到线面角相关的问题时,三余弦定理非常有用.
• 注意区分二面角与面面夹角.

2. 空间中角的比较


• 比较空间中角的大小时,熟悉基本概念是关键.
• 最小角定理、最大角定理要能灵活运用.

3. 空间中角的计算

• 几何方法与向量方法都要掌握.
• 要熟悉法向量的快速求法.

10.5 彩蛋题
例题 19 (2014 年浙江) 如图,某人在垂直于水平地面 ABC 的墙面前的点 A 处进行射击训
问延
练.已知点 A 到墙面的距离为 AB,某目标点 P 沿墙面上的射线 CM 移动.此人为了准确
瞄准目标点 P ,需计算由点 A 观察点 P 的仰角 θ 的大小.若 AB = 15 米,AC = 25 米,
∠BCM = 30◦ ,则 tan θ 的最大值是 .(仰角 θ 为直线 AP 与平面 ABC 所成角)
M

B
C


解 5
9
3.
方法一 根据最大角定理可知,直线 AP 与平面 ABC 所成角 θ 的最大值,即平面 M AC 与
地面 ABC 所成的二面角 M − AC − B 的大小.作 AQ ⊥ AC,交 CM 于 Q;作 QR ⊥ CB
于 R.连接 AR.根据三垂线定理可知,AR ⊥ AC,因此 ∠QAR 为二面角 M − AC − B 的
平面角.经计算可得,
75 125 125
AR = , CR = , QR = √ ,
4 4 4 3
故 √
5 3
tan ∠QAR = .
9

因此当点 P 满足 AP ⊥ AC 时,tan θ 有最大值 5 3
9

15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方法二 如图,过 P 作 BC 的垂线,垂足设为 H.连接 AH.


M


B H
C

PH CH 1 sin ∠HAC 1 1 5√
=√ =√ ·
tan θ = tan ∠P AH = ⩽ √ · 15 = 3,
AH 3AH 3 sin ∠HCA 3 25 9

等号当且仅当 ∠HAC = 90◦ 时取得.因此所求的最大值为 59 3.
方法三 如图,过 P 作 BC 的垂线,垂足设为 H.连接 AH.
M

P
问延
B H
C

A

设 P H = x 米,则 CH = 3x 米,从而
 √ 2 √
AH 2 = AB 2 + BH 2 = 152 + 20 − 3x = 3x2 − 40 3x + 625,

进而
P H2 x2 1
tan2 θ = = √ = √ .
AH 2 3x2 − 40 3x + 625 625
x2
− 40 3
x
+3
√ √ √
当 1
x
= 40 3
2·625
时,tan2 θ 取到最大值 25
27
,即 x= 125 3
12
时,tan θ 取到最大值 5 3
9

例题 20 (2017 年全国 3 卷) a, b 为空间中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等腰直角三角形 ABC 的直


角边 AC 所在直线与 a, b 都垂直,斜边 AB 以直线 AC 为旋转轴旋转.给出下列结论:
¬ 当直线 AB 与 a 成 60◦ 角时,AB 与 b 成 30◦ 角;
­ 当直线 AB 与 a 成 60◦ 角时,AB 与 b 成 60◦ 角;
® 直线 AB 与 a 所成角的最小值为 45◦ ;
¯ 直线 AB 与 a 所成角的最大值为 60◦ .
其中正确的是 .(填写所有正确结论的编号)

16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
如图,设 CD 为直线 a,CE 为直线 b,过 B 分别作 a, b 的平行线 BM, BN ,设 ∠CBM = θ,
直线 AB 与直线 a, b 所成的角分别为 α, β.
A


C M
E

N B

D
根据三余弦定理,有
问延

2
cos α = cos ∠ABM = cos ∠CBA · cos ∠CBM = · cos θ, (1)
2

类似的,有 √
2
cos β = cos ∠ABN = cos ∠CBA · cos ∠CBN = · sin θ, (2)
2
据此易得命题 ­® 正确.
注1 α 的最大值显然为 90◦ .
注2 (1) 式与 (2) 式也可以通过建系计算得到:令向量

a = (1, 0, 0), b = (0, 1, 0),

则可以取 C(0, 0, 0),A(0, 0, 1),进而点 B 可以设为 (cos θ, sin θ, 0),从而

# »
AB = (cos θ, sin θ, −1),


# » √
AB · a = cos θ = 2 cos α,
# » √
AB · b = sin θ = 2 cos β.

下略.

17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例题 21 (2021 年全国新课标 1 卷) 如图,在三棱锥 A − BCD 中,平面 ABD ⊥ 平面 BCD,


AB = AD,O 为 BD 的中点.
(1) 证明:OA ⊥ CD;
(2) 若 △OCD 是边长为 1 的等边三角形,点 E 在棱 AD 上,


DE = 2EA,

且二面角 E − BC − D 的大小为 45◦ ,求三棱锥 A − BCD 的体积.


A
E

O
B D

解 (1) 因为 AB = AD,O 为 BD 的中点,所以 OA ⊥ BD.又因为平面 ABD ⊥ 平面


问延
BCD,所以 OA ⊥ 平面 BCD,从而 OA ⊥ CD.
(2) 如图,作 EF ⊥ BD 于 F ,作 F G ⊥ BC 于 G,连接 EG.
A
E

O
B F D
G
C
由第 (1) 题的结果可知,OA ⊥ 平面 BCD,而 EF ∥ OA,所以 EF ⊥ 平面 BCD,从而
EG ⊥ BC.故 ∠EGF 是二面角 E − BC − D 的平面角.
因为 △OCD 是边长为 1 的等边三角形,同时 O 为 BD 的中点,所以

∠BCD = 90◦ , ∠BDC = 60◦ , ∠CBD = 30◦ ,

从而 √
1 √ 3
S△BCD = ·1· 3= .
2 2
因为
DF DE BF 2 GF 2 2
= = 2 =⇒ = =⇒ = =⇒ GF = ,
FO EA BD 3 CD 3 3
并且在 △EF G 中,∠EF G = 90◦ ,∠EGF = 45◦ ,所以

2 1 3
EF = GF = =⇒ OA = 1 =⇒ VA−BCD = · S△BCD · OA = .
3 3 6
18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问延

19
(LATEX 笔记) 2021 年秋季高三问哥 A+ 班讲义 11


问延炜

目录

11 椭圆 1
11.1 椭圆的定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1.1.1 椭圆的第一定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1.1.2 椭圆的第二定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11.1.3 椭圆的第三定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问延
11.2 椭圆的性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11.2.1 椭圆的基本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11.2.2 椭圆的垂径定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11.3 椭圆的焦点三角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11.4 阅读与欣赏——椭圆的光学性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11.5 问问心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11.6 彩蛋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11 椭圆

11.1 椭圆的定义

11.1.1 椭圆的第一定义

定义 1 平面内到两个定点 F1 , F2 的距离之和等于定值 (大于 |F1 F2 |)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其


中 F1 , F2 叫做椭圆的焦点,|F1 F2 | 叫做椭圆的焦距.

F1 F2

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定理 2 在定义 1 中,设 |F1 F2 | = 2c,椭圆上任意一点 P 到 F1 , F2 的距离之和等于定值 2a,


其中 a > c > 0.以过焦点 F1 , F2 的直线为 x 轴,线段 F1 F2 的垂直平分线为 y 轴,建立平面
直角坐标系 xOy.这时,焦点 F1 的坐标为 (−c, 0),焦点 F2 的坐标为 (c, 0).椭圆的 (第一)
标准方程为
x2 y 2


+ 2 = 1 (a > b > 0), (1)
a2 b

其中 b = a2 − c 2 .
y

F1 O F2 x

证明 根据题意,有  »
|P F1 | = (x + c)2 + y 2 ,
问延
»
|P F | = (x − c)2 + y 2 ,
2

于是
(|P F1 | + |P F2 |) · (|P F1 | − |P F2 |) = 4cx,

从而 
|P F1 | + |P F2 | = 2a,
|P F | − |P F | = 2cx ,
1 2
a
因此  c
|P F1 | = a + x,
a
P F | = a − c x,
2
a
进而由
» c
(x + c)2 + y 2 = a + x,
a
整理即得.

定理 3 在定义 1 中,设 |F1 F2 | = 2c,椭圆上任意一点 P 到 F1 , F2 的距离之和等于定值 2a,


其中 a > c > 0.以过焦点 F1 , F2 的直线为 y 轴,线段 F1 F2 的垂直平分线为 x 轴,建立平面
直角坐标系 xOy.这时,焦点 F1 的坐标为 (0, −c),焦点 F2 的坐标为 (0, c).椭圆的 (第二)
标准方程为
y 2 x2
+ 2 = 1 (a > b > 0),
a2 b

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其中 b = a2 − c2 .
y

F2
P


O x

F1

11.1.2 椭圆的第二定义

定义 4 如图,平面内到定点 F 和定直线 l (其中 F ∈


/ l) 的距离之比为定值 e (0 < e < 1) 的
动点的轨迹称为椭圆.该定点称为椭圆的一个焦点,定直线称为椭圆的一条准线,定值 e 称
为椭圆的离心率.
l
问延
P

a2
定理 5 平面内到定点 F (c, 0) 和定直线 l : x = c
(其中 a > c) 的距离之比为定值 c
a
的动点的
轨迹方程为
x2 y 2
+ 2 = 1,
a2 b

其中 b = a2 − c 2 .

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O x

证明 设 P (x, y) 为轨迹上一点,则有
p
(x − c)2 + y 2 c
= ,
a2
−x a
c

整理即得.

问延
2
定理 6 平面内到定点 F (−c, 0) 和定直线 l : x = − ac (其中 a > c) 的距离之比为定值 c
a
的动
点的轨迹方程为
x2 y 2
+ 2 = 1,
a2 b

其中 b = a2 − c 2 .
y

O x

2
x2
定理 7 如图,椭圆 a2
+ yb2 = 1 (a > b > 0) 的左、右焦点分别是 F1 , F2 ,离心率为 e,直线 l1
2 a2
的方程为 x = − ac ,直线 l2 的方程为 x = c
.P 为椭圆上任意一点,记点 P 到直线 l1 的距
离为 d1 ,点 P 到直线 l2 的距离为 d2 ,则

|P F1 | |P F2 | c
= =e= .
d1 d2 a

x2 y2
直线 l1 , l2 分别叫做椭圆 a2
+ b2
= 1 (a > b > 0) 的左、右准线.

4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O x

定义 8 圆锥曲线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 上的点到其焦点的距离叫做焦半径.

例题 9 求椭圆焦半径的取值范围.

解 [a − c, a + c].
y
问延
F1 O F2 x

定义 10 过圆锥曲线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 的焦点作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于 A, B 两点,线


段 AB 叫做圆锥曲线的焦点弦.

x2 y2
定义 11 如图,过椭圆 a2
+ b2
= 1 (a > b > 0) 的一个焦点 F ,作直线 l 与 x 轴垂直,交椭
圆于 P, Q 两点.线段 P Q 叫做椭圆的通径.
y

F O x
Q

5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x2 y2 2b2
定理 12 (椭圆的通径长公式) 如图,椭圆 a2
+ b2
= 1 (a > b > 0) 的通径长为 a

y


2b2 F O x
通径长为 a Q

证明 令 x = ±c 即可得到.


x2 y2
例题 13 (2010 年全国 2 卷) 已知椭圆 C : = 1 (a > b > 0) 的离心率为 23 ,过右焦点
a2
+ b2
# » # »
F 且斜率为 k (k > 0) 的直线与 C 相交于 A, B 两点.若 AF = 3F B,则 k =
√ √
A. 1 B. 2 C. 3 D. 2
y
问延
B
F
O x

解 B.
如图,作椭圆的右准线 l,作 AM ⊥ l 于 M ,作 BN ⊥ l 于 N ,作 BH ⊥ AM 于 H.由椭圆
的第二定义知
1 1
AM = AF, BN = BF, AM = 3BN.
e e
记 BF = m,则有 AF = 3m,AH = 2BN = 2e m = √4 m,从而在
3
△BAH 中,有

AH 1
cos ∠BAH = =√ ,
AB 3

所以 k = tan ∠BAH = 2.

6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B
N


F
O x

M
A H

l
注1 设椭圆 C 的离心率为 e,λ = 3,由焦半径比例公式可知,
√ λ−1 √
e= 1 + k2 · =⇒ k = 2.
λ+1

注2 2010 年全国 2 卷选择最后一题.



问延
定理 14 (焦半径比例公式) 过圆锥曲线 Γ 的焦点 F ,作斜率为 k 的直线 l,交 Γ 于 A, B 两
# » # »
点.设 Γ 的离心率为 e,l 的倾斜角为 θ.若 AF = λF B,则

√ λ−1 λ−1
e= 1 + k2 , |e cos θ| = .
λ+1 λ+1

证明 如图,由对称性可知,不妨设 λ > 1,0 ⩽ θ < 90◦ .设焦点 F 对应的准线为 m,作


AM ⊥ m 于 M ,作 BN ⊥ m 于 N ,作 BH ⊥ AM 于 H.由圆锥曲线的焦准定义知

AF BF
= = e.
AM BN

记 BN = t,则
BF = et, AF = λet, AM = λt,

因此
AH AM − BN t(λ − 1) λ−1
e cos θ = e · =e· =e· = .
AB AF + BF et(λ + 1) λ+1

√ sin2 θ 1
1 + k2 = 1+ = ,
cos2 θ cos θ
所以
1 λ−1 √ λ−1
e= · = 1 + k2 · .
cos θ λ + 1 λ+1

7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B
N


F
O x

M
A H

m
注 以上证明对于任意圆锥曲线都成立.

11.1.3 椭圆的第三定义

定理 15 坐标平面 xOy 中,设 A (x0 , y0 ) 和 B (−x0 , −y0 ) 是关于原点 O 对称的两个不同点,


P 是平面内的动点,若直线 P A 与 P B 的斜率积为定值 m,其中 m < 0 且 m ̸= −1,则 P
问延
点的轨迹是去掉横坐标为 ±x0 的点后的椭圆.

证明 设 P (x, y),其中 x ̸= ±x0 ,则有

y − y0 y + y0 y 2 − y02
kP A · kP B = · = 2 = m,
x − x0 x + x0 x − x20

所以 P 点坐标满足方程

(−m)x2 + y 2 = −mx20 + y02 (x ̸= ±x0 ) .

因此当 m < 0 且 m ̸= −1 时,P 点的轨迹是去掉横坐标为 ±x0 的点后的椭圆.


x2 y2
例题 16 如图,已知 A, B 是椭圆 a2
+ b2
= 1 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P 是椭圆上的任意
一点,当直线 P A 的斜率 kP A 和直线 P B 的斜率 kP B 均存在时,求 kP A · kP B 的值.
y

O x
P

8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用“点差法”来证明.设 P (x1 , y1 ),A(x2 , y2 ),则

x21 y12
+ 2 = 1,
a2 b
x2 y22
2
+ 2 = 1,
a2 b


两式作差,可得
(y1 + y2 )(y1 − y2 ) (x1 + x2 )(x1 − x2 )
2
=− ,
b a2
进而有
y1 − y2 y1 + y2 b2
kP A · kP B = · = − 2.
x1 − x2 x1 + x2 a
注 两点均在曲线上,满足中心对称性;再选曲线上一点,斜率之积恒为定.

11.2 椭圆的性质

11.2.1 椭圆的基本量
问延
x2 y2
如图,已知椭圆 C 的标准方程是 a2
+ b2
= 1 (a > b > 0),我们利用此方程来研究椭圆的一
些几何性质.
y
B2

A1 F1 O F2 A2 x

B1

(1) 范围:椭圆 C 位于直线 x = ±a 和 y = ±b 围成的矩形内.


(2) 对称性:椭圆 C 既是分别以 x 轴和 y 轴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又是以坐标原点为对称
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椭圆的对称中心叫做椭圆的中心.
(3) 顶点:椭圆 C 与它的对称轴共有四个交点,即 A1 (−a, 0),A2 (a, 0),B1 (0, −b),B2 (0, b).
这四个点叫做椭圆的顶点.
(4) 长轴与短轴:线段 A1 A2 叫做椭圆的长轴,它的长等于 2a;线段 B1 B2 叫做椭圆的短轴,
它的长等于 2b.直角 △F2 OB2 直观地显示出 a, b, c 三者之间的关系.
(5) 离心率:定义 e = c
a
为椭圆的离心率,它刻画了椭圆的扁圆程度.

例题 17 (2018 年全国 2 卷文科) 已知 F1 , F2 是椭圆 C 的两个焦点,P 是 C 上的一点.若


P F1 ⊥ P F2 ,且 ∠P F2 F1 = 60◦ ,则 C 的离心率为
√ √ √ √
A. 1 − 23 B. 2 − 3 C. 3−1
2
D. 3−1

9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y
P

F1 O F2 x


解 D.
根据题意,椭圆 C 的离心率为

F1 F2 1 √
= = 3 − 1.
P F1 + P F2 sin 30◦ + sin 60◦

11.2.2 椭圆的垂径定理
x2 y2
定理 18 如图,不过原点 O 的直线与椭圆 a2
+ b2
= 1 交于 A, B 两点,M 为弦 AB 的中点.
问延
2
若直线 AB 的斜率 kAB 和直线 OM 的斜率 kOM 均存在,则 kAB · kOM = − ab 2 .
y

A
M

O x
B

证明 设 A (x1 , y1 ),B (x2 , y2 ),则


 2
 x21 + y12
= 1,
a b2
 x22 + y22
= 1.
a2 b2

两式相减,有
x21 − x22 y12 − y22
+ = 0,
a2 b2
两边同时除以 x21 − x22 ,并化简可得

y12 − y22 b2
= − ,
x21 − x22 a2

10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利用平方差公式变形,有

y1 − y2 y1 +y2
−0 b2
kAB · kOM = · 2
= − 2.
x1 − x2 x1 +x2
2
−0 a

注1 这里并不要求 a > b,也就是说此结论对焦点在 x 轴和焦点在 y 轴上的椭圆均适用.


注 2 椭圆的垂径定理也可以从圆的垂径定理出发利用坐标的伸缩变换得到,因此椭圆的垂
径定理与坐标的伸缩变换往往联合使用.
注3 如图,在例题 16 中,取 P A 的中点 M ,则根据中位线定理,直线 P B 的斜率即直线
OM 的斜率,应用椭圆的垂径定理即得

b2
kP A · kP B = − .
a2

A
M
问延
O x
P

注4 中点弦,配斜率;点差法,三两句.

推论 19 已知直线 l 截椭圆
x2 y 2
+ 2 =1
a2 b
所得的弦为 AB,则当直线 l 平行移动时,AB 的中点 M 一定落在过原点 O 的一条直线上.
y

T1

O x

T2

1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证明 如图,当直线 l 的斜率为 0 时,M 的轨迹是短轴;当直线 l 的斜率不存在时,M 的


轨迹是长轴,均符合题意.当直线 l 的斜率 k 存在且不为 0 时,由椭圆的垂径定理可知,直
2
线 OM 的斜率为定值,因此点 M 在直线 y = − ab2 k x 上运动.当直线 l 与椭圆相切时,不妨
认为 A, B, M 三点重合,设两个切点分别为 T1 , T2 ,则线段 T1 T2 即为所求轨迹.
注 我们称题中点 M 的轨迹为椭圆在直线 l 方向上的直径.


x2 y2
例题 20 (2013 年全国大纲卷) 椭圆 C : 4
+ 3
= 1 的左、右顶点分别为 A1 , A2 ,点 P 在 C
上,且直线 P A2 斜率的取值范围是 [−2, −1],那么直线 P A1 斜率的取值范围是
       
A. 21 , 34 B. 38 , 43 C. 12 , 1 D. 43 , 1
y

O x
问延
解 B.
由椭圆的斜率积性质,可得
3 1
kP A1 = − · .
4 kP A2
 
而 kP A2 ∈ [−2, −1],所以 kP A1 ∈ 38 , 34 .

x2
例题 21 (2013 年北京) 已知 A, B, C 是椭圆 W : 4
+ y 2 = 1 上的三个点,O 为坐标原点.
(1) 当点 B 是 W 的右顶点,且四边形 OABC 为菱形时,求此菱形的面积;
(2) 当点 B 不是 W 的顶点时,判断四边形 OABC 是否可能是菱形,并说明理由.
y y
C

O B x O x


解 (1) 此菱形的面积为 3.
(2) 四边形 OABC 不可能为菱形.用反证法证明如下:
假设四边形 OABC 是菱形.当点 B 不是 W 的顶点时,直线 OB 和直线 AC 的斜率都存在.
菱形 OABC 中 OB 平分 AC,由椭圆的“垂径定理”得直线 AC 与直线 OB 的斜率之积为

1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 14 ,从而 AC 与 OB 不垂直,与四边形 OABC 是菱形矛盾.


因此四边形 OABC 不可能为菱形.

2
x2
+ yb2 = 1 (a > b > 0) 的中心,点


例题 22 (2019 年全国 2 卷,2011 年江苏) 设点 O 为椭圆 a2
A 为椭圆上异于顶点的任意一点,过点 A 作长轴的垂线,垂足为 M ,连接 AO 并延长交椭
圆于另一点 B,连接 BM 并延长交椭圆于点 C,若 AB ⊥ AC,求椭圆的离心率 e.
y
A

C
O
M x

B
问延
解 设 A(x0 , y0 ),则 B(−x0 , −y0 ),M (x0 , 0).由题意可知,

b2
kAC · kBC = − ,
a2
kAC · kAB = −1,

因此

b2 0 − (−y0 ) b2 y0
kBC = · kAB =⇒ = ·
a2 x0 − (−x0 ) a2 x 0
b2 1
=⇒ 2 =
a 2 √
c 2
=⇒ e = = .
a 2

综上所述,椭圆的离心率 e 为 2
2

11.3 椭圆的焦点三角形
x2 y2
定义 23 如图,由椭圆 a2
+ b2
= 1 (a > b > 0) 上的一点 P 与椭圆的两个焦点 F1 (−c, 0),
F2 (c, 0) 构成的三角形称为椭圆的焦点三角形.

1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y
P

F1 O F2 x


x2 y2
定理 24 (椭圆的焦点三角形面积公式) 已知椭圆 a2
+ b2
= 1 (a > b > 0) 的焦点三角形
△P F1 F2 的顶角
∠F1 P F2 = θ,

则其面积
θ
S△P F1 F2 = b2 tan .
2
y
P
问延
F1 O F2 x

证明 对 △P F1 F2 应用余弦定理,有

|F1 F2 |2 = |P F1 |2 + |P F2 |2 − 2 · |P F1 | · |P F2 | · cos θ,


2
|F1 F2 |2 = |P F1 | + |P F2 | − 2 · |P F1 | · |P F2 | · (1 + cos θ) ,

于是可得
2b2
|P F1 | · |P F2 | = .
1 + cos θ
从而有 △P F1 F2 的面积
b2 sin θ θ
S△P F1 F2 = = b2 tan .
1 + cos θ 2
注1 顺便指出,
p θ
P F1 · P F2 = b sec .
2
注2 事实上,该结论只涉及到椭圆的几何性质,与坐标系的选择或者说椭圆的方程无关.特
别地,对于椭圆的第二标准方程,该结论依然成立.

x2 y2
例题 25 (2009 年上海) 已知 F1 , F2 是椭圆 C : a2
+ b2
= 1 (a > b > 0) 的两个焦点,P 为椭

14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 » # »
圆 C 上一点,且 P F1 ⊥ P F2 .若 △P F1 F2 的面积为 9,则 b = .
y


F1 O F2 x

解 3.

x2 y2
例题 26 (2019 年全国 2 卷文科) 已知 F1 , F2 是椭圆 C : a2
+ b2
= 1 (a > b > 0) 的两个焦点,
P 为 C 上的点,O 为坐标原点.
(1) 若 △P OF2 为等边三角形,求 C 的离心率;
(2) 如果存在点 P ,使得 P F1 ⊥ P F2 ,且 △F1 P F2 的面积等于 16,求 b 的值和 a 的取值范围.
y
问延
P

F1 O F2 x

解 (1) 设椭圆 C 的离心率为 e,半焦距为 c.


连接 P F1 ,由 △P OF2 为等边三角形,可得 ∠F1 P F2 = 90◦ ,于是

|P F2 | = c, |F1 F2 | 2 √
√ =⇒ e = =√ = 3 − 1.
|P F1 | = 3c, |P F1 | + |P F2 | 3+1

(2) 根据椭圆的焦点三角形面积公式,△F1 P F2 的面积

∠F1 P F2
b2 · tan = 16 =⇒ b = 4.
2

方法一 由于
|P F1 | + |P F2 | » √
a= ⩾ |P F1 | · |P F2 | = 32,
2
 √ 
故 a 的取值范围是 4 2, +∞ .

15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方法二 对于椭圆 C,其焦点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为 1


2
· 2c · b = bc,因此
√ √
bc ⩾ 16 =⇒ c ⩾ 4 =⇒ a = b2 + c2 ⩾ 4 2,

 √ 
故 a 的取值范围是 4 2, +∞ .


11.4 阅读与欣赏——椭圆的光学性质
定理 27 如图,椭圆 Γ 的一个焦点为 F ,与其对应的准线为 l.直线 AB 交椭圆 Γ 于 A, B 两
点,交准线 l 于点 C,直线 AF 交准线 l 于点 D,则 F C 是 ∠AF B 的外角平分线,即 F C
平分 ∠BF D.

B
F
问延
C

D
l

证明 如图,作 AM 垂直准线 l 于点 M ,作 BN 垂直准线 l 于点 N .

A
M
B N
F
C

D
l

因为
|F A| |M A| |CA|
= = ,
|F B| |N B| |CB|
故 F C 是 △F AB 中 ∠AF B 的外角平分线,即 F C 平分 ∠BF D.

由定理 27 即可得到下面的推论:

16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推论 28 如图,椭圆 Γ 的一个焦点为 F ,与其对应的准线为 l.A 是椭圆 Γ 上的一点,作 Γ


在点 A 处的切线,交准线 l 于点 C,则 F C ⊥ F A.


A

C
l

证明 在定理 27 中,当割线 AB 趋于 A 处的切线时即得.



问延
定理 29 (椭圆的光学性质) 如图,从椭圆的一个焦点出发的光线经过椭圆反射后的反射光线
经过椭圆的另一个焦点.也即焦点为 F1 , F2 的椭圆上任意一点 P 处的切线 l 与直线 P F1 和
直线 P F2 所成的角相等.

F1 F2

证明 方法一 一方面,如果直线 l 与直线 P F1 和直线 P F2 所成的角相等,那么 P 点是直


线 l 上到点 F1 和点 F2 距离之和最小的点 (即将军饮马问题),如图所示.

F2′
P

F1 F2

而另一方面,椭圆上的点到点 F1 和点 F2 的距离之和相等.由于直线 l 上除 P 以外的所有点


到点 F1 和点 F2 距离之和均大于 |P F1 | + |P F2 |,因此直线 l 与椭圆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 P ,
也即直线 l 与椭圆相切.
综上所述,∠F1 P F2 的外角平分线与椭圆在 P 处的切线重合,命题得证.

17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方法二 如图,设切线 l 交椭圆的左准线 l1 于点 Q1 ,交椭圆的右准线 l2 于点 Q2 .过点 P 作


平行于椭圆长轴的直线,交 l1 于点 M1 ,交 l2 于点 M2 .

Q1


M1 P M2

Q2
F1 F2

由推论 28 可知,
∠P F1 Q1 = ∠P F2 Q2 = 90◦ ,

又因为
P F1 P M1 P Q1
问延
= = ,
P F2 P M2 P Q2
所以 △P F1 Q1 ∼ △P F2 Q2 ,从而

∠F1 P Q1 = ∠F2 P Q2 ,

即切线 l 与直线 P F1 和直线 P F2 所成的角相等.


x2 y2
方法三 如图,以椭圆 a2
+ b2
= 1 (a > b > 0) 为例.

F1 O F2 x

设切点坐标为 P (x0 , y0 ),则切线


x0 x y 0 y
l: + 2 = 1.
a2 b

18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设直线 P F1 , P F2 , l 的斜率分别为 k1 , k2 , k,则

y0
k1 = ,
x0 + c
y0
k2 = ,
x0 − c


b2 x 0
k=− 2 .
a y0

欲证明直线 l 平分 ∠F1 P F2 的外角,只需要证明

k1 + k2 2k
= ,
1 − k1 · k2 1 − k2

将 k1 , k2 , k 代入化简即得.

• 椭圆的光学性质经常用来处理与切线相关的问题.

例题 30 如图,已知圆 O 的半径为 2a,点 A 在圆 O 内部,且 |AO| = 2c (c < a).点 P 是


问延
圆 O 上的动点,线段 AP 的垂直平分线 l 与 OP 相交于点 M ,求证:M 的轨迹是恒与直线
l 相切的椭圆.

P
M

O A

解 连接 M A.根据题意,有

|M O| + |M A| = |M O| + |M P | = |OP | = 2a,

于是点 M 的轨迹是以 O, A 为焦点,2a 为长轴长的椭圆 E.由于直线 l 与直线 M O, M A 所


成的角相等,根据定理 29 可得直线 l 恒与椭圆 E 相切.

例题 31 求证:取一张圆形纸片,将圆形纸片折起,使其边缘 (圆周) 通过圆内的一个定点,那


么折痕可以刻画出一个椭圆.

解 由例题 30 的结论立得.

19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问延
11.5 问问心诀
1. 椭圆的定义

• 椭圆的第一定义是大家熟知的,但还要掌握第二定义、第三定义.
• 利用第二定义,将椭圆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与到准线的距离相互转化,是解决很多
问题的利器.根据第二定义,我们还能推出很多有用的结论,比如焦半径比例公式.
更进一步,我们能推出焦半径比例公式对于椭圆、双曲线、抛物线都适用.
• 第三定义的口诀:两点均在曲线上,满足中心对称性;再选曲线上一点,斜率之积
恒为定.

2. 椭圆的性质

• 椭圆的基本量是一定要牢固掌握的,尤其是离心率.离心率问题的关键,是找到
a, b, c 之间的关系式,这个式子往往是齐次的.

20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 椭圆的垂径定理与第三定义等价.
• 第三定义的口诀:中点弦,配斜率;点差法,三两句.

3. 椭圆的焦点三角形


• 与焦点三角形的面积有关的问题,直接利用公式会非常快捷.
• 注意:看见焦点三角形就一定要用面积公式,这种想法是不妥的.如果问题与焦点
三角形的面积无关,那为什么一定要强行套公式呢?用公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生搬硬套不可取,灵活运用方能赢.

11.6 彩蛋题
x2 y2
例题 32 (2021 年全国甲卷) 已知 F1 , F2 为椭圆 C : 16
+ 4
= 1 的两个焦点,P, Q 为 C 上关
于坐标原点对称的两点,且 |P Q| = |F1 F2 |,则四边形 P F1 QF2 的面积为 .
y

P
问延
F1
O F2 x
Q

解 8.
由对称性可知,四边形 P F1 QF2 为平行四边形;而 |P Q| = |F1 F2 |,所以进一步可知四边形
P F1 QF2 为矩形.故
SP F1 QF2 = 2S△P F1 F2 = 2 · 4 · tan 45◦ = 8.
x2 y2
注 如图,已知椭圆 a2
+ b2
= 1 (a > b > 0) 的焦点三角形 △P F1 F2 的顶角

∠F1 P F2 = θ,

则其面积
θ
S△P F1 F2 = b2 tan .
2
y
P

F1 O F2 x

2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2
x2
例题 33 (2019 年全国 3 卷) 设 F1 , F2 为椭圆 C : 36
+ y20 = 1 的两个焦点,M 为 C 上一点且
在第一象限,若 △M F1 F2 为等腰三角形,则 M 的坐标为 .
y


O x

√ 
解 3, 15 .
不妨设 F1 为左焦点,F2 为右焦点.根据题意,△M F1 F2 是以 M F1 和 F1 F2 为腰的等腰三角
形,于是根据椭圆的焦准定义,M 的横坐标 x0 满足

2
问延
6 + x0 = 8 =⇒ x0 = 3,
3
√ 
进而可得 M 3, 15 .

例题 34 (2013 年全国 1 卷) 设 △An Bn Cn 的三边长分别为 an , bn , cn ,△An Bn Cn 的面积为 Sn ,


n ∈ N∗ .若

b1 > c 1 ,
b1 + c1 = 2a1 ,
an+1 = an ,
c n + an
bn+1 = ,
2
b n + an
cn+1 = ,
2


A. {Sn } 为递减数列
B. {Sn } 为递增数列
C. {S2n−1 } 为递增数列,{S2n } 为递减数列
D. {S2n−1 } 为递减数列,{S2n } 为递增数列

解 B.

2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首先,将条件 b1 > c1 和 b1 + c1 = 2a1 直观化,这是容易的,假想数轴上从左到右的三个点依


b1 +c1
次表示 c1 , a1 , b1 ,其中 a1 = 2
,如图.

c1 a1 b1


接下来,根据已知条件,an 表示的点位置保持不变,而 bn+1 表示的点为 cn 与 an 表示的两点
的中点,cn+1 表示的点为 bn 与 an 表示的两点的中点,如图.

c1 a1 b1
b2 a2 c2
c 3 a3 b 3

这样我们就发现三个规律 (严格证明可用数学归纳法):
¬ bn 与 cn 的和为定值;
­ bn 与 cn 的距离越来越近;
® bn 与 cn 的大小关系不停的交换.
循此思路,将以上规律选择合适的几何载体表示出来,而 ¬ 给了我们足够的启示——椭圆,
问延
如图.
A4
A3
A2
A1
B C

因此 Sn 逐步增大,选项 B 是正确的.

x2 y2
例题 35 (2013 年辽宁) 已知椭圆 C : a2
+ b2
= 1 (a > b > 0) 的左焦点为 F ,C 与过原点的
直线相交于 A, B 两点,连接 AF, BF ,若 |AB| = 10,|AF | = 6,cos ∠ABF = 45 ,则 C 的离
心率 e = .

解 5
7

如图,设 F ′ 为椭圆 C 的右焦点,连接 AF ′ , BF ′ .在 △ABF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

|BF | = 8,

所以
∠AF B = 90◦ ,

2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进而由椭圆的对称性可知四边形 AF BF ′ 为矩形,所以

|BF ′ | = |AF | = 6, 2c = |F F ′ | = |AB| = 10.

根据椭圆的定义可得


2a = |BF | + |BF ′ | = 14,

所以椭圆的离心率
c 5
e= = .
a 7
y

F O F′ x
问延
A

24
(LATEX 笔记) 2021 年秋季高三问哥 A+ 班讲义 12


问延炜

目录

12 伸缩变换 1
12.1 伸缩变换的原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2.2 椭圆的参数方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12.3 伸缩变换的应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12.4 阅读与欣赏——伸缩变换在处理距离问题时的应用 . . . . . . . . . . . . . . . . 11
问延
12.5 问问心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12.6 彩蛋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12 伸缩变换

12.1 伸缩变换的原理
注:平面上的仿射变换在仿射坐标系下的代数表达式为
! ! ! !
x′ a11 a12 x b1
= + ,
y′ a21 a22 y b2

也即

x′ = a11 x + a12 y + b1 ,
y ′ = a21 x + a22 y + b2 ,

其中变换之前的点坐标为 P (x, y),变换之后对应的点坐标为 P ′ (x′ , y ′ ),且

a11 a12
= a11 a22 − a12 a21 ̸= 0.
a21 a22

常见的仿射变换包括平移、旋转、位似、错切、伸缩等等.这一章介绍的“大杀器”
是“伸缩变换”
;由于其他变换在这一章并无用武之地,所以标题如果取成“仿射

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变换”略显宽泛,不够精准.

几何中,圆有许多很好的性质.椭圆的标准方程

x2 y 2
+ 2 =1
a2 b


在形式上接近圆的标准方程
x2 + y 2 = r 2 ,

故我们可以通过伸缩变换将椭圆变成圆,再利用圆的良好的几何性质解决问题.

x2 y2
定理 1 对于椭圆的标准方程 a2
+ b2
= 1,我们可以进行伸缩变换

x
x′ = ,
a
y
y′ = ,
b

从而得到圆的方程 x′2 + y ′2 = 1.此时椭圆上的点 P (x0 , y0 ) 经过变换变成点 P ′ x0 y0
a
, b .伸缩
问延
变换的逆变换显然也是伸缩变换.

• 用好伸缩变换,需要掌握伸缩变换中的“不变量”以及“变量”.

定理 2 伸缩变换有如下性质:
(1) 保同素.伸缩变换将点变为点,将直线变为直线.
(2) 保共线.伸缩变换把共线的三点变为共线的三点1 .
(3) 保平行.伸缩变换把平行直线变成平行直线.
(4) 保单比.伸缩变换保持共线三点的单比不变.
(5) 保相交.相交的曲线变换后仍然相交,且交点相互对应.
(6) 保相切.相切的曲线变换后仍然相切,且切点相互对应.
(7) 保斜率比.k 变为 k ′ = a
b
· k.
(8) 保面积比.S 变为 S ′ = ab
S

(9) 不保距离.
(10) 不保夹角.
2
x2
例题 3 如图,已知 A, B 是椭圆 a2
+ yb2 = 1 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P 是椭圆上的任意一
点,当直线 P A 的斜率 kP A 和直线 P B 的斜率 kP B 均存在时,求 kP A · kP B 的值.
1
由于伸缩变换的逆变换仍是伸缩变换,所以伸缩变换把不共线的三点变为不共线的三点.

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O x


P

解 用“点差法”来证明.设 P (x1 , y1 ),A(x2 , y2 ),则

x21 y12
+ 2 = 1,
a2 b
x22 y22
+ 2 = 1,
a2 b

两式作差,可得
(y1 + y2 )(y1 − y2 ) (x1 + x2 )(x1 − x2 )
2
=− ,
b a2
问延
进而有
y1 − y2 y1 + y2 b2
kP A · kP B = · = − 2.
x1 − x2 x1 + x2 a
注 两点均在曲线上,满足中心对称性;再选曲线上一点,斜率之积恒为定.

x2 y2
定理 4 如图,不过原点 O 的直线与椭圆 a2
+ b2
= 1 交于 A, B 两点,M 为弦 AB 的中点.
2
若直线 AB 的斜率 kAB 和直线 OM 的斜率 kOM 均存在,则 kAB · kOM = − ab 2 .
y

A
M

O x
B

证明 设 A (x1 , y1 ),B (x2 , y2 ),则


 2
 x21 + y12
= 1,
a b2
 x22 + y22
= 1.
a2 b2

两式相减,有
x21 − x22 y12 − y22
+ = 0,
a2 b2
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两边同时除以 x21 − x22 ,并化简可得

y12 − y22 b2
= − ,
x21 − x22 a2

利用平方差公式变形,有


y1 − y2 y1 +y2
−0 b2
kAB · kOM = · 2
= − 2.
x1 − x2 x1 +x2
2
−0 a

注1 这里并不要求 a > b,也就是说此结论对焦点在 x 轴和焦点在 y 轴上的椭圆均适用.


注 2 椭圆的垂径定理也可以从圆的垂径定理出发利用坐标的伸缩变换得到,因此椭圆的垂
径定理与坐标的伸缩变换往往联合使用.
注 3 如图,在例题 3 中,取 P A 的中点 M ,则根据中位线定理,直线 P B 的斜率即直线
OM 的斜率,应用椭圆的垂径定理即得

b2
kP A · kP B = − .
a2
问延
y

A
M

O x
P

注4 中点弦,配斜率;点差法,三两句.

2
例题 5 如何理解例题 3 与定理 4 中斜率之积为 − ab 2 这个结果?

解 伸缩变换.

例题 6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已知 △OAB 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O (0, 0) , A (x1 , y1 ) , B (x2 , y2 ) ,

求 △OAB 的面积.

4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因为直线 OA 的方程为 y1 x − x1 y = 0,故点 B 到直线 OA 的距离为 |x√


1 y2 −x2 y1 |
2 2
,所以
x1 +y1

1 » 2 |x1 y2 − x2 y1 |
S△OAB = · x1 + y12 · p 2
2 x1 + y12
1
= |x1 y2 − x2 y1 | ,


2

也可以将 S△OAB 记成
1 x1 y1
2 x2 y2

的绝对值.

例题 7 (旧人教 B 版必修 5 第 11 页探索与研究第 3 题)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已知 △ABC 的


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A (x1 , y1 ),B (x2 , y2 ),C (x3 , y3 ),求 △ABC 的面积.
问延
解 由例题 6 可知,△ABC 的面积为

1 x1 − x3 y1 − y3
2 x2 − x3 y2 − y3

的绝对值.

例题 8 (旧人教 B 版必修 5 第 11 页探索与研究第 2 题)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已知 △ABC 的


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A (−2, 1) , B (3, −2) , C (2, 5) ,

求 △ABC 的面积.

解 16.

例题 9 设 m, n 均为正实数.对 △ABC 作伸缩变换

x′ = mx,
y ′ = ny,

S△A′ B ′ C ′
使其变成 △A′ B ′ C ′ .求两个三角形面积之比 S△ABC
的值.

5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mn.

12.2 椭圆的参数方程


例题 10 给出圆 x2 + y 2 = r2 (r > 0) 的参数方程

x = r cos θ,
y = r sin θ,

其中参数 θ 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y

O x
问延
x2 y2
例题 11 给出椭圆 a2
+ b2
= 1 (a > b > 0) 的参数方程

x = a cos θ,
y = b sin θ,

其中参数 θ 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y

O x

解 如图,可以利用椭圆的同心内切圆、同心外切圆来解释参数 θ 的几何意义.

6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O x

12.3 伸缩变换的应用
例题 12 (2015 年上海) 己知椭圆 x2 + 2y 2 = 1,过原点的两条直线 l1 和 l2 分别与椭圆交于点
A, B 和 C, D.记得到的平行四边形 ACBD 的面积为 S.
问延
(1) 设 A (x1 , y1 ),C (x2 , y2 ).用 A, C 的坐标表示点 C 到直线 l1 的距离,并证明

S = 2|x1 y2 − x2 y1 |.

(2) 设 l1 与 l2 的斜率之积为 − 21 ,求面积 S 的值.


y
C

O x
B
D

解 (1) 直线 l1 的方程为 y1 x − x1 y = 0,因此点 C 到直线 l1 的距离

|x1 y2 − x2 y1 |
d= p ,
x21 + y12

进而
1 |x1 y2 − x2 y1 | » 2
S= · 2d · 2|OA| = 2 · p 2 · x1 + y12 = 2|x1 y2 − x2 y1 |.
2 2
x1 + y 1
因此原命题得证.

7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2) 方法一 作伸缩变换 


x′ = x,
y ′ = √2y,

椭圆 x2 + 2y 2 = 1 变为圆 x′2 + y ′2 = 1,如图.


y

C′

A′

O x
B′

D′

因为直线 l1 与 l2 的斜率之积为 − 21 ,故伸缩变换后直线 l1′ 与 l2′ 的斜率之积为 −1.


问延
因此 A′ C ′ B ′ D′ 是对角线长为 2 的正方形,其面积

1 1 √
S′ = · 2 · 2 = 2 =⇒ S = √ S ′ = 2.
2 2

方法二 因为 
x2 + 2y 2 = 1,
1 1
x2 + 2y 2 = 1,
2 2

所以
x21 x22 + 4y12 y22 + 2x21 y22 + 2x22 y12 = 1. (1)

因为 y1
x1
· y2
x2
= − 12 ,所以 x1 x2 + 2y1 y2 = 0,即

x21 x22 + 4y12 y22 + 4x1 x2 y1 y2 = 0. (2)

将 (2) 式代入 (1) 式,得


2 (x1 y2 − x2 y1 )2 = 1,

故 S = 2|x1 y2 − x2 y1 | =  2.   
方法三 √ α ,C cos β, sin
利用椭圆的参数方程,设 A cos α, sin √ β .因为直线 l1 与 l2 的斜率
2 2
之积为 − 12 ,故
sin α sin β 1
=− ,
2 cos α cos β 2

8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即 cos(α − β) = 0,故
π
α−β = + kπ,
2
其中 k ∈ Z.所以

S = 2 |x1 y2 − x2 y1 |



= 2 |sin α cos β − cos α sin β|

= 2 |sin(α − β)|

= 2.


x2 y2
例题 13 (2020 年全国新课标 2 卷) 已知 M (2, 3) 是椭圆 C : a2
+ b2
= 1 (a > b > 0) 上的一
点,A 是椭圆 C 的左顶点,直线 AM 的斜率为 1
2

(1) 求 C 的方程;
(2) 点 N 为椭圆 C 上任意一点,求 △AM N 面积的最大值.
y
问延
M

O
A x
N

解 (1) 由条件知,直线 AM 的方程为

1
y = (x − 2) + 3,
2
x2 y2
故 A(−4, 0),从而 a = 4.再将点 M (2, 3) 代入椭圆方程 16
+ b2
= 1,解得 b2 = 12,故椭圆
方程为
x2 y 2
+ = 1.
16 12
(2) 方法一 令

x
x′ = ,
4
y
y′ = √ ,
2 3

则椭圆 C 变为圆 C ′ : x′2 + y ′2 = 1,此时


√ !
′ ′ 1 3
A (−1, 0), M , ,
2 2

9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点 O 到直线 A′ M ′ 的距离为 12 ,所以 △A′ M ′ N ′ 面积的最大值为



1 √ 3 3 3
· 3· = ,
2 2 4

从而 △AM N 面积的最大值为 √


3 3 √
· 4 · 2 3 = 18.
4
√ 
方法二 令 M 4 cos θ, 2 3 sin θ .因为

√  
1 4 cos θ + 4 2 3 sin θ √
= 6 cos θ − 3 sin θ + 1 ,
2 6 3

所以

S△AM N = 6 1 + cos θ − 3 sin θ
 π
= 6 1 + 2 cos θ +
3
问延
⩽ 18,

当且仅当 N (2, −3) 时等号成立,因此 △AM N 面积的最大值为 18.


y
M′

O
A′ x

N

x2 y2
方法三 设直线 l : y = 12 x + m 与椭圆 16
+ 12
= 1 相切,联立可得

x2 + mx + m2 − 12 = 0.

利用 ∆ = 48 − 3m2 = 0,得到 m = ±4.


利用平行直线距离公式可知,当 m = 4 时,直线 l 与直线 AM 的距离为 √4 ;当
5
m = −4 时,
直线 l 与直线 AM 的距离为 12

5

故 △AM N 的面积最大时,N 为直线 y = 21 x − 4 与椭圆的切点,此时 △AM N 的面积为

1 √ 12
· 3 5 · √ = 18.
2 5

10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y
M

A O x


N

注 2020 年全国新课标 2 卷倒数第二题.


12.4 阅读与欣赏——伸缩变换在处理距离问题时的应用
定理 14 通过伸缩变换

x
x′ = ,
a
y
y′ = ,
b
问延
将线段 P Q 变为线段 P ′ Q′ .
(1) 当直线 P Q 的斜率为 k 时,

|P Q| 1 + k2 ab
= ab =» .
|P ′ Q′ | 2
b +a k2 2 c2 k2
b2 + 1+k 2

(2) 当直线 P Q 的斜率不存在时,


|P Q|
= b.
|P ′ Q′ |

证明 设 P (x1 , y1 ),Q(x2 , y2 ),P ′ (x′1 , y1′ ),Q′ (x′2 , y2′ ),


(1) 当直线 P Q 的斜率为 k 时,

|P Q|2 = (x1 − x2 )2 + (y1 − y2 )2



= 1 + k 2 (x1 − x2 )2 ,

|P ′ Q′ | = (x′1 − x′2 ) + (y1′ − y2′ )


2 2 2

1 1
= 2 (x1 − x2 )2 + 2 (y1 − y2 )2
a
  b
1 k2
= + 2 (x1 − x2 )2 ,
a2 b

1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s
|P Q| 1 + k2
=
|P ′ Q′ | 1
a2
2
+ kb2
1 + k2


= ab
b 2 + a2 k 2
ab
=» .
c2 k2
b2 + 1+k 2

(2) 当直线 P Q 的斜率不存在时,


|P Q| = |y1 − y2 |,


|y1 − y2 |
|P ′ Q′ | = |y1′ − y2′ | = ,
b

|P Q|
= b.
|P ′ Q′ |
问延


x2 y2
例题 15 (2018 年西城二模文科) 已知椭圆 C : a2
+ b2
= 1 (a > b > 0) 的离心率为 3
6
,经过
点 (0, 1).
(1) 求椭圆 C 的方程;
(2) 设直线 y = x 与椭圆 C 交于 A, B 两点,斜率为 k 的直线 l 与椭圆 C 交于 M, N 两点,
与直线 y = x 交于点 P (点 P 与点 A, B, M, N 不重合).
¬ 当 k = −1 时,证明:|P A| · |P B| = |P M | · |P N |;
|P A|·|P B|
­ 写出 |P M |·|P N |
以 k 为自变量的函数式 (只需写出结论).

x2
解 (1) 椭圆 C 的方程为 3
+ y 2 = 1.
(2) 利用定理 1,在圆中考虑问题,根据相交弦定理,我们有

|P ′ A′ | · |P ′ B ′ | = |P ′ M ′ | · |P ′ N ′ | .

¬ 根据定理 14 可知,

3 ′ ′
|P A| · |P B| = |P A | · |P ′ B ′ | ,
2
3
|P M | · |P N | = |P ′ M ′ | · |P ′ N ′ | ,
2

因此 |P A| · |P B| = |P M | · |P N |.

1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 根据定理 14 可知,

3 ′ ′
|P A| · |P B| = |P A | · |P ′ B ′ | ,
2
3 + 3k 2 ′ ′
|P M | · |P N | = 2
|P M | · |P ′ N ′ | ,
1 + 3k


|P A|·|P B| 1+3k2
因此 |P M |·|P N |
= 2+2k2

注 定理 14 “超纲”,用来解决第 (2) 小题的第­问没问题,因为只需写出结论;第 (2) 小题
的第¬问,考场上还是常规解答更为稳妥.

x2 y2
例题 16 已知 P, Q 为椭圆 C : a2
+ b2
= 1 (a > b > 0) 上的两点,满足

b2
kOP · kOQ = − 2,
a

求 |P Q| 的取值范围.
问延
解 设 P (x1 , y1 ),Q (x2 , y2 ).
方法一 通过伸缩变换 
x′ = x ,
a
y ′ = y ,
b

x2 y2
将椭圆 C : a2
+ b2
= 1 (a > b > 0) 变为单位圆

x′2 + y ′2 = 1,

此时椭圆的一条弦 P Q 对应地变为圆的一条弦 P ′ Q′ ,且 OP ′ ⊥ OQ′ ,故



|P ′ Q′ | = 2,

y2
同时直线 P ′ Q′ 与圆 x′2 + y ′2 = 1
相切,进而可知在原图形中,直线 P Q 与椭圆
= x2
+
2
√ a2 b2
1
(a > b > 0) 相切.因此可以猜测当直线 P Q 的斜率不存在时,|P Q| 取到最小值 2b;当直
2

线 P Q 的斜率为 0 时,|P Q| 取到最大值 2a.下面给出证明.
情形一 当直线 P Q 的斜率不存在时,根据定理 14 可知,

|P Q| = b |P ′ Q′ | = 2b.

1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情形二 当直线 P Q 的斜率为 k 时,根据定理 14 可知,

|P Q| ab
=» .
|P Q |
′ ′ c2 k 2
b2 + 1+k 2


c2 k 2 2 2
考虑到 0 ⩽ 1+k2
< c2 ,当 k = 0 时, 1+k
c k
2 = 0.所以当直线 P Q 的斜率为 k 时,

√ √
2b = b |P ′ Q′ | < |P Q| ⩽ a |P ′ Q′ | = 2a.

√ √ 
综上所述,|P Q| 的取值范围是 2b, 2a .当直线 P Q 的斜率不存在时,|P Q| 取到最小值
√ √
2b;当直线 P Q 的斜率为 0 时,|P Q| 取到最大值 2a.
方法二 由题意,

b2 x21 + a2 y12 = a2 b2 ,
b2 x22 + a2 y22 = a2 b2 ,
b2 x1 x2 + a2 y1 y2 = 0.
问延
一方面,

|P Q|2 = (x1 − x2 )2 + (y1 − y2 )2


= x21 + x22 − 2x1 x2 + y12 + y22 − 2y1 y2
   
x21 x22 2b2
= x1 + x2 − 2x1 x2 + b 1 − 2 + b 1 − 2 + 2 x1 x2
2 2 2 2
a a a
2
c
= 2b2 + 2 (x1 − x2 )2
a
⩾ 2b ,2


因此当直线 P Q 的斜率不存在时,x1 − x2 = 0,|P Q| 取到最小值 2b.
另一方面,

|P Q|2 = (x1 − x2 )2 + (y1 − y2 )2


= x21 + x22 − 2x1 x2 + y12 + y22 − 2y1 y2
   
y12 y22 2a2
= a 1 − 2 + a 1 − 2 + 2 y1 y2 + y12 + y22 − 2y1 y2
2 2
b b b
2
c
= 2a2 − 2 (y1 − y2 )2
b
⩽ 2a2 ,


因此当直线 P Q 的斜率为 0 时,y1 − y2 = 0,|P Q| 取到最大值 2a.

14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 √ 
综上所述,|P Q| 的取值范围是 2b, 2a .当直线 P Q 的斜率不存在时,|P Q| 取到最小值
√ √
2b;当直线 P Q 的斜率为 0 时,|P Q| 取到最大值 2a.

x2 y2
例题 17 (2016 年江苏盐城三模)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椭圆 C : 4
+ 3
= 1 的左


顶点为 A,右焦点为 F .P, Q 为椭圆 C 上两点,圆 O : x2 + y 2 = r2 (r > 0).
(1) 若 P F ⊥ x 轴,且满足直线 AP 与圆 O 相切,求圆 O 的方程;

(2) 若圆 O 的半径为 3,点 P, Q 满足 kOP · kOQ = − 34 ,直线 P Q 与圆 O 交于 M, N 两点,
求 |M N | 的取值范围.

解 (1) 圆 O 的方程是 x2 + y 2 = 54 .
 √ 
(2) |M N | 的取值范围是 2, 6 .

12.5 问问心诀
问延
1. 伸缩变换的原理

x2 y2
• 对于椭圆的标准方程 a2
+ b2
= 1,我们可以进行伸缩变换

x
x′ = ,
a
y
y′ = ,
b

从而得到圆的方程 x′2 + y ′2 = 1.
• 用好伸缩变换,需要掌握伸缩变换中的“不变量”以及“变量”.
(1) 保同素.伸缩变换将点变为点,将直线变为直线.
(2) 保共线.伸缩变换把共线的三点变为共线的三点1 .
(3) 保平行.伸缩变换把平行直线变成平行直线.
(4) 保单比.伸缩变换保持共线三点的单比不变.
(5) 保相交.相交的曲线变换后仍然相交,且交点相互对应.
(6) 保相切.相切的曲线变换后仍然相切,且切点相互对应.
(7) 保斜率比.k 变为 k ′ = a
b
· k.
(8) 保面积比.S 变为 S ′ = ab
S

(9) 不保距离.
(10) 不保夹角.
2
• 例题 3 与定理 4 中斜率之积为 − ab 2 这个结果,都可以用伸缩变换来理解.
1
由于伸缩变换的逆变换仍是伸缩变换,所以伸缩变换把不共线的三点变为不共线的三点.

15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 根据顶点坐标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很实用,要掌握.

2. 椭圆的参数方程

• 椭圆的参数方程和伸缩变换密切相关.


• 能用伸缩变换妙解的题,我们可以改用参数方程来表述,以免“超纲”.
• 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连参数方程都可以回避.

3. 伸缩变换的应用

• 用伸缩变换速解,用三角函数表述,咱们就可以“甘蔗两头甜”.
• 不是所有的椭圆问题都适用伸缩变换的方法,要清楚伸缩变换中的“不变量”以及
“变量”,掌握一些常见的题型和方法.

12.6 彩蛋题
例题 18 (2017 年东城高三第一学期期末) 已知椭圆
问延
x2 y 2
C: + 2 = 1 (a > b > 0)
a2 b

经过点 M (2, 0),离心率为 12 .A, B 是椭圆 C 上两点,且直线 OA, OB 的斜率之积为 − 34 ,O


为坐标原点.
(1) 求椭圆 C 的方程;
|BP |
(2) 若射线 OA 上的点 P 满足 |OP | = 3|OA|,且 P B 与椭圆交于点 Q,求 |BQ|
的值.

x2 y2
解 (1) 椭圆 C 的方程为 4
+ 3
= 1.
(2) 方法一
首先在草稿纸上利用伸缩变换,得出答案.
如图,作伸缩变换 
x ′ = x ,
2
y ′ = √y ,
3

此时 OA′ ⊥ OB ′ ,且易知点 Q′ 在线段 B ′ P ′ 上.再利用平面几何的知识,可得



′ ′
√ ′ ′ 10
|B P | = 10, |B Q | = ,
5
|BP | |B ′ P ′ |
从而 |BQ|
= |B ′ Q′ |
= 5.

16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y
y

B B′

Q′


O Q x O x

A A′

P
P′
|BP |
然后在答题纸上证明 |BQ|
= 5.
如图,设点 A 的坐标为 (x1 , y1 ),点 B 的坐标为 (x2 , y2 ),则点 P 的坐标为 (3x1 , 3y1 ).设点
Q1 满足
# » # »
BP = 5BQ1 ,
问延

则点 Q1 的坐标为 53 x1 + 54 x2 , 35 y1 + 45 y2 .由题意,

x21 y12 x2 y 2 y1 y2 3
+ = 1, 2 + 2 = 1, · =− ,
4 3 4 3 x1 x 2 4

所以
 2  2
1 3 4 1 3 4
x1 + x2 + y1 + y2
4 5 5 3 5 5
 2 2
  2 2

9 x1 y 1 16 x2 y2 2
= + + + + (3x1 x2 + 4y1 y2 )
25 4 3 25 4 3 25
9 16 2
= ·1+ ·1+ ·0
25 25 25
= 1,

|BP |
故点 Q1 与点 Q 重合.因此 |BQ|
= 5.
方法二
|BP |
用伸缩变换得到 |BQ|
= 5 之后,注意到直线 OA, OB 的斜率之积为 − 43 ,所以考虑用参数方
程来写步骤.

17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y
y

B B′

Q′


O Q x O x

A A′

P
P′
√  √  √ 
如图,设 A 2 cos α, 3 sin α ,B 2 cos β, 3 sin β ,则 P 6 cos α, 3 3 sin α .由于

3 sin α sin β 3
kOA · kOB = =− ,
4 cos α cos β 4
√ 
问延
故 cos(α − β) = 0.由对称性,不妨设 β = α + π2 ,于是 B −2 sin α, 3 cos α .设点 Q1 满足

# » # »
BP = 5BQ1 ,

则点 Q1 的坐标满足

1 4
xQ 1 = xP + x B ,
5 5
1 4
y Q1 = y P + y B ,
5 5
 √ √ 
sin α 3 3 sin α+4 3 cos α
即点 Q1 6 cos α−8
5
, 5
.因为

x2Q1 yQ
2
(3 cos α − 4 sin α)2 + (3 sin α + 4 cos α)2
+ 1 = = 1,
4 3 25
|BP |
所以点 Q1 与点 Q 重合.因此 |BQ|
= 5.
方法三
如果没有先用伸缩变换得出结果,但是注意到直线 OA, OB 的斜率之积为 − 43 ,所以考虑用
参数方程来写步骤,这样比方法一和方法二麻烦一些,但依然可以完成.

18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O Q x


A

P
√  √  √ 
如图,设 A 2 cos α, 3 sin α ,B 2 cos β, 3 sin β ,则 P 6 cos α, 3 3 sin α .由于

3 sin α sin β 3
kOA · kOB = =− ,
4 cos α cos β 4
√ 
故 cos(α − β) = 0.由对称性,不妨设 β = α + π2 ,于是 B −2 sin α, 3 cos α .设
问延
# » # »
BP = λBQ,

则点 Q 的坐标满足

1 λ−1
xQ =
xP + xB ,
λ λ
1 λ−1
yQ = yP + yB ,
λ λ
 √ √ 
6 cos α−2(λ−1) sin α 3 3 sin α+ 3(λ−1) cos α
即点 Q λ
, λ
.因为

2
x2Q yQ (3 cos α − (λ − 1) sin α)2 + (3 sin α + (λ − 1) cos α)2 9 + (λ − 1)2
+ = = = 1,
4 3 λ2 λ2
|BP |
所以 λ = 5.因此 |BQ|
= 5.
方法四 (标答)
设点 A 的坐标为 (x1 , y1 ),点 B 的坐标为 (x2 , y2 ),则点 P 的坐标为 (3x1 , 3y1 ).设

# » # »
BP = λBQ,


则点 Q 的坐标为 3
x
λ 1
+ λ−1
λ
x2 , λ3 y1 + λ−1
λ
y2 .由题意,

x21 y12 x2 y 2 y1 y2 3
+ = 1, 2 + 2 = 1, · =− ,
4 3 4 3 x1 x 2 4

19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2  2
1 3 λ−1 1 3 λ−1
x1 + x2 + y1 + y2
4 λ λ 3 λ λ
 2   2  2 
9 x1 y12 λ−1 x2 y22 6 (λ − 1)  x1 x2 y1 y2 
= + + + + +


λ2 4 3 λ 4 3 λ2 4 3
 2
9 λ−1
= +
λ2 λ
= 1,

|BP |
解得 λ = 5.因此 |BQ|
= 5.
注 如果考场上只用伸缩变换来完成整个解答,也就是只用方法一的前半部分,当年的评分
标准是一分不扣.

2
x2
例题 19 (2011 年山东) 已知动直线 l 与椭圆 C : 3
+ y2 = 1 交于 P (x1 , y1 ),Q(x2 , y2 ) 两个不

同的点,且 △OP Q 的面积 S△OP Q = 2
6
,其中 O 为坐标原点.
问延
(1) 证明:x21 + x22 和 y12 + y22 均为定值;
(2) 设线段 P Q 的中点为 M ,求 |OM | · |P Q| 的最大值;

(3) 椭圆 C 上是否存在三点 D, E, G,使得 S△ODE = S△ODG = S△OEG = 2
6
?若存在,判断
△DEG 的形状;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y
Q
M
P

O x

√ √  √ √ 
解 (1) 设 P 3 cos α, 2 sin α ,Q 3 cos β, 2 sin β ,则由三角形的面积坐标公式,结
合 √
6
S△OP Q =
2
可得 √
1 √ √ √ √ 6
3 cos α · 2 sin β − 2 sin α · 3 cos β = ,
2 2
化简得 sin (α − β) = ±1.考虑到 P, Q 的对称性,不妨设 β = α + π
2
+ 2kπ (k ∈ Z),于是有

sin β = cos α, cos β = − sin α.

20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根据上述推导,有 √ 2 √ 2
x21 + x22 = 3 cos α + 3 cos β = 3,
√ 2 √ 2
y12 + y22 = 2 sin α + 2 sin β = 2,

因此命题得证. √ 



(2) 根据上述推导,有 M 2
3
(cos α + cos β) , 2
2
(sin α + sin β) ,从而

3 1
|OM |2 = (cos α + cos β)2 + (sin α + sin β)2
4 2
3 1
= (cos α − sin α) + (sin α + cos α)2
2
4 2
1
= (5 − sin 2α) ,
4

|P Q|2 = 3 (cos α − cos β)2 + 2 (sin α − sin β)2


= 3 (cos α + sin α)2 + 2 (sin α − cos α)2
问延
= 5 + sin 2α,

于是
1p 5
|OM | · |P Q| = 25 − sin2 2α ⩽ ,
2 2
等号当 α = 0 时取得.因此 |OM | · |P Q| 的最大值为 52 .
(3) 不存在.因为不存在 α, β, γ ∈ R,使得

|sin (α − β)| = 1, |sin (β − γ)| = 1, |sin (γ − α)| = 1

同时成立.
注 2011 年山东高考最后一题.

x2 y2
√  √ 
例题 20 已知椭圆 C : 3
+ 2
= 1 上的动点 P 与其顶点 A − 3, 0 ,B 3, 0 不重合.
(1) 直线 P A 与 P B 的斜率乘积为 ;
(2) 设点 M, N 在椭圆 C 上,O 为坐标原点,当 OM ∥ P A,ON ∥ P B 时,△OM N 的面积
为 .

解 (1) − 23 .

(2) 2
6

21
(LATEX 笔记) 2021 年秋季高三问哥 S 班讲义 13


问延炜

目录

13 双曲线 2
13.1 双曲线的定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3.1.1 双曲线的第一定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3.1.2 双曲线的第二定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13.1.3 双曲线的第三定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问延
13.2 双曲线的性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13.2.1 双曲线的基本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13.2.2 双曲线的垂径定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13.3 双曲线的焦点三角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13.4 阅读与欣赏——双曲线的光学性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13.5 阅读与欣赏——旋转变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13.5.1 转轴公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13.5.2 二次曲线的判别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13.6 阅读与欣赏——二次曲线的化简与不变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28
13.6.1 二次曲线的化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
13.6.2 二次曲线的不变量及分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
13.6.2.1 二次曲线的不变量和半不变量 . . . . . . . . . . . . . . . . . . 30
13.6.2.2 利用不变量确定二次曲线的类型和形状 . . . . . . . . . . . . . 31
13.7 问问心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
13.8 彩蛋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

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13 双曲线

13.1 双曲线的定义

13.1.1 双曲线的第一定义


定义 1 平面内到两个定点 F1 , F2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定值 (小于 |F1 F2 | 且大于零) 的点
的轨迹叫做双曲线.其中 F1 , F2 叫做双曲线的焦点,|F1 F2 | 叫做双曲线的焦距.

F1 F2

定理 2 在定义 1 中,设 |F1 F2 | = 2c,双曲线上任意一点 P 到 F1 , F2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


问延
于定值 2a,其中 c > a > 0.以过焦点 F1 , F2 的直线为 x 轴,线段 F1 F2 的垂直平分线为 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这时,焦点 F1 的坐标为 (−c, 0),焦点 F2 的坐标为 (c, 0).双
曲线的 (第一) 标准方程为
x2 y 2
− 2 = 1 (a > 0, b > 0), (1)
a2 b

其中 b = c 2 − a2 .
y

F1 O F2 x

证明 方法一 设 P (x, y),根据双曲线的定义,有


» »
(x + c)2 + y 2 − (x − c)2 + y 2 = ±2a, (2)

于是
1 1
p p =± ,
(x + c)2 + y 2 − (x − c)2 + y 2 2a

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 » 2cx
(x + c)2 + y2 + (x − c)2 + y 2 = ± , (3)
a
(2) 式与 (3) 式的右边同取“+”号或同取“−”号.
将 (2) 式与 (3) 式相加,可得


»  c 
(x + c) + y = ± a + x ,
2 2 (4)
a

将 (4) 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c2 − a2 ) x2
2
− y 2 = c 2 − a2 ,
a

x2 y 2
− 2 = 1.
a2 b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到,双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满足方程 (1);反之,以方程 (1) 的解 (x, y)
为坐标的点到双曲线的两个焦点 F1 , F2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 2a,即以方程 (1) 的解为坐标
的点都在双曲线上.由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可知,方程 (1) 是所求双曲线的方程.
问延
方法二 设 P (x, y),根据双曲线的定义,有
» »
(x + c) + y − (x − c)2 + y 2 = ±2a,
2 2

类比椭圆标准方程的化简过程,可得

 
c2 − a2 x2 − a2 y 2 = a2 c2 − a2 ,

两边同除以 a2 (c2 − a2 ),得


x2 y2
− = 1,
a2 c 2 − a2

x2 y 2
− 2 = 1.
a2 b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到,双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满足方程 (1);反之,以方程 (1) 的解 (x, y)
为坐标的点到双曲线的两个焦点 F1 , F2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 2a,即以方程 (1) 的解为坐标
的点都在双曲线上.由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可知,方程 (1) 是所求双曲线的方程.

定理 3 在定义 1 中,设 |F1 F2 | = 2c,双曲线上任意一点 P 到 F1 , F2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


于定值 2a,其中 c > a > 0.以过焦点 F1 , F2 的直线为 y 轴,线段 F1 F2 的垂直平分线为 x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这时,焦点 F1 的坐标为 (0, −c),焦点 F2 的坐标为 (0, c).双
曲线的 (第二) 标准方程为
y 2 x2
− 2 = 1 (a > 0, b > 0),
a2 b

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其中 b = c 2 − a2 .
y

F2


O x
F1

例题 4“方程 mx2 + ny 2 = 1 表示双曲线”是“mn < 0”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问延
解 C.

13.1.2 双曲线的第二定义

定义 5 平面内到定点 F 和到定直线 l (其中 F ∈


/ l) 的距离之比为定值 e (e > 1) 的动点的轨
迹称为双曲线.该定点称为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定直线称为双曲线的一条准线,定值 e 称为
双曲线的离心率.

2
定理 6 平面内到定点 F (c, 0) 和定直线 l : x = ac (其中 c > a) 的距离之比为定值 c
的动点的
2 2 √ a
轨迹方程为 xa2 − yb2 = 1,其中 b = c2 − a2 .
y

O x

2
定理 7 平面内到定点 F (−c, 0) 和定直线 l : x = − ac (其中 c > a) 的距离之比为定值 c
的动
2 2 √ a
点的轨迹方程为 xa2 − yb2 = 1,其中 b = c2 − a2 .

4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O x


2
x2
定理 8 如图,双曲线 a2
− yb2 = 1 (a > 0, b > 0) 的左、右焦点分别是 F1 , F2 ,离心率为 e,直
线 l1 的方程为
a2
x=− ,
c
直线 l2 的方程为
a2
x= .
c
P 为双曲线上任意一点,记点 P 到直线 l1 的距离为 d1 ,点 P 到直线 l2 的距离为 d2 ,则
问延
|P F1 | |P F2 | c
= =e= .
d1 d2 a

x2 y2
直线 l1 , l2 分别叫做双曲线 a2
− b2
= 1 (a > 0, b > 0) 的左、右准线.
y

O x

2
x2
例题 9 (2011 年四川) 双曲线 64
− y36 = 1 上的一点 P 到双曲线右焦点的距离是 4,那么点 P
到左准线的距离是 .
y

O x

5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16.
2
x2
双曲线 64
− y36 = 1 的实轴长为 16,离心率为 54 .根据双曲线的第一定义,P 到双曲线左焦点
的距离是 20,于是根据双曲线的第二定义,P 到左准线的距离为 16.


定理 10 (椭圆、双曲线的焦半径公式) 椭圆、双曲线的焦半径公式如下:

x2 y2
1. 已知椭圆 C 的标准方程为 a2
+ b2
= 1 (a > b > 0),离心率为 e.设 M (x0 , y0 ) 是椭圆
C 上的一点,F1 (−c, 0),F2 (c, 0),则

|M F1 | = a + ex0 , |M F2 | = a − ex0 .

y2 x2
2. 已知椭圆 C 的标准方程为 a2
+ b2
= 1 (a > b > 0),离心率为 e.设 M (x0 , y0 ) 是椭圆
C 上的一点,F1 (0, −c),F2 (0, c),则

|M F1 | = a + ey0 , |M F2 | = a − ey0 .
问延
x2 y2
3. 已知双曲线 C 的标准方程为 a2
− b2
= 1 (a > 0, b > 0),离心率为 e.设 M (x0 , y0 ) 是
双曲线 C 上的一点,F1 (−c, 0),F2 (c, 0),则

(1) 当点 M 位于双曲线 C 的右支时,

|M F1 | = ex0 + a, |M F2 | = ex0 − a.

(2) 当点 M 位于双曲线 C 的左支时,

|M F1 | = −ex0 − a, |M F2 | = −ex0 + a.

y2 x2
4. 已知双曲线 C 的标准方程为 a2
− b2
= 1 (a > 0, b > 0),离心率为 e.设 M (x0 , y0 ) 是
双曲线 C 上的一点,F1 (0, −c),F2 (0, c),则

(1) 当点 M 位于双曲线 C 的上支时,

|M F1 | = ey0 + a, |M F2 | = ey0 − a.

(2) 当点 M 位于双曲线 C 的下支时,

|M F1 | = −ey0 − a, |M F2 | = −ey0 + a.

6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13.1.3 双曲线的第三定义

定理 11 坐标平面 xOy 中,设 A (x0 , y0 ) 和 B (−x0 , −y0 ) 是关于原点 O 对称的两个不同点,


P 是平面内的动点,若直线 P A 与 P B 的斜率积为定值 m,其中 m > 0 且 mx20 − y02 ̸= 0,则
P 点的轨迹是去掉横坐标为 ±x0 的点后的双曲线.


证明 设 P (x, y),其中 x ̸= ±x0 ,则有

y − y0 y + y0 y 2 − y02
kP A · kP B = · = 2 = m,
x − x0 x + x0 x − x20

所以 P 点坐标满足方程
mx2 − y 2 = mx20 − y02 (x ̸= ±x0 ) .

因此当 m > 0 且 mx20 − y02 ̸= 0 时,P 点的轨迹是去掉横坐标为 ±x0 的点后的双曲线.


例题 12 定理 11 中,当 m = 0 时 P 点的轨迹是什么?当 mx20 − y02 = 0 时 P 点的轨迹是什么?


问延
解 当 m = 0 时,对应轨迹为两条与 x 轴平行的直线 (去掉横坐标为 ±x0 的点).
当 mx20 − y02 = 0 时,双曲线退化成两条相交直线,为对应双曲线的渐近线 (去掉横坐标为 ±x0
的点).

定理 13 (有心二次曲线的斜率积定义) 坐标平面 xOy 中,设 A (x0 , y0 ) 和 B (−x0 , −y0 ) 是关


于原点 O 对称的两个不同点,P 是平面内的动点,若直线 P A 与 P B 的斜率积为定值 m,则
P 点的轨迹 Γ 是去掉横坐标为 ±x0 的点后的有心二次曲线.

证明 设 P (x, y),其中 x ̸= ±x0 ,则有

y − y0 y − (−y0 )
kP A · kP B = · = m,
x − x0 x − (−x0 )

整理得
(−m)x2 + y 2 = −mx20 + y02 (x ̸= ±x0 ) .

以 x0 = 2,y0 = 3 为例,如图.

7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y
m = 1.5
m=3
A
m=0
m = −2
m = −0.5


m = −1

O x

当 m 的取值不同时,P 点的轨迹 (以下轨迹均不包含横坐标为 ±x0 的点) 可以具体分为:

(1) m ∈ (−∞, −1) 时,Γ 表示焦点在 y 轴上的椭圆;

(2) m = −1 时,Γ 表示圆;


问延
(3) m ∈ (−1, 0) 时,Γ 表示焦点在 x 轴上的椭圆;

(4) m = 0 时,Γ 表示平行直线 (当 y0 = 0 时退化为重合直线);


 2
y
(5) m ∈ 0, x02 时,Γ 表示焦点在 y 轴上的双曲线;
0

y02
(6) m = 时,Γ 表示两条相交直线 (当 y0 = 0 时退化为重合直线);
x20
 2 
y0
(7) m ∈ x2 , +∞ 时,Γ 表示焦点在 x 轴上的双曲线.
0

例题 14 如图,已知 A, B 是双曲线

x2 y 2
− 2 = 1 (a > 0, b > 0)
a2 b

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P 是双曲线上的任意一点,当直线 P A 的斜率 kP A 和直线 P B 的


斜率 kP B 均存在时,求 kP A · kP B 的值.
y

A
P
O x

8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用“点差法”来证明.设 P (x1 , y1 ),A(x2 , y2 ),则

x21 y12
− 2 = 1,
a2 b
x2 y22
2
− 2 = 1,


a2 b

两式作差,可得
(y1 + y2 )(y1 − y2 ) (x1 + x2 )(x1 − x2 )
2
= ,
b a2
进而有
y1 − y2 y1 + y2 b2
kP A · kP B = · = 2.
x1 − x2 x1 + x2 a

13.2 双曲线的性质

13.2.1 双曲线的基本量
问延
2
x2
如图,已知双曲线 C 的方程是 a2
− yb2 = 1 (a > 0, b > 0),我们来研究双曲线的一些几何性质.
y

B2

F1 A1 A2 F2 x

B1

(1) 范围:双曲线 C 位于两直线 x = a 和 x = −a 所夹平面区域的外侧.


(2) 对称性:双曲线 C 既是分别以 x 轴和 y 轴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又是以坐标原点为对
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双曲线的对称中心叫做双曲线的中心.
(3) 顶点:双曲线 C 与它的对称轴共有两个交点,即 A1 (−a, 0),A2 (a, 0).这两个点叫做双曲
线的顶点.
(4) 实轴与虚轴:线段 A1 A2 叫做双曲线的实轴,它的长等于 2a;同时,我们在 y 轴上作出点
B1 (0, −b),B2 (0, b),线段 B1 B2 叫做双曲线的虚轴,它的长等于 2b.
(5) 离心率:定义 e = c
a
为双曲线的离心率,它刻画了双曲线开口的宽窄程度.
(6) 渐近线:双曲线 C 向外无限延伸时,总是局限在由直线 y = ab x 和直线 y = − ab x 相交而
分平面所成的、含双曲线焦点的两个区域内,并与这两条直线无限接近,但永远不会与这两

9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条直线相交.直线 y = ab x 和直线 y = − ab x 叫做双曲线的渐近线.


x2 y2
定理 15 双曲线 a2
− b2
= 1 (a > 0, b > 0) 的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为 b.
2
x2
定义 16 如图,过双曲线 a2
− yb2 = 1 (a > 0, b > 0) 的一个焦点 F ,作直线 l 与 x 轴垂直,交
双曲线于 P, Q 两点.线段 P Q 叫做双曲线的通径.


y

P
F
O x
Q
问延
x2 y2 2b2
定理 17 (双曲线的通径长公式) 如图,双曲线 a2
− b2
= 1 (a > 0, b > 0) 的通径长为 a

y

P
F
2b2 O x
通径长为 a Q

证明 令 x = ±c 即可得到.

例题 18 给定双曲线的方程,如何快速写出其渐近线方程?

y2
例题 19 (2019 年江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若双曲线 x2 − b2
= 1 (b > 0) 经过点
(3, 4),则该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是 .

10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y = ± 2x.
√ √
根据题意,有 9 − 16
b2
= 1,于是 b = 2,进而渐近线方程为 y = ± 2x.

y2
例题 20 (2014 年北京) 设双曲线 C 经过点 (2, 2),且与 4
− x2 = 1 具有相同渐近线,则 C


的方程为 ;渐近线方程为 .

x2 y2
解 3
− 12
= 1;y = ±2x.

例题 21 给定渐近线方程,如何写出其对应的双曲线的方程?

√ 
例题 22 若双曲线经过点 6, 3 ,且渐近线方程是 y = ± 13 x,求该双曲线的方程.
问延
x2
解 9
− y 2 = 1.

x2 y2
例题 23 (2018 年天津) 已知双曲线 a2
− b2
= 1 (a > 0, b > 0) 的离心率为 2,过右焦点且垂
直于 x 轴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 A, B 两点.设 A, B 到双曲线的同一条渐近线的距离分别为 d1
和 d2 ,且 d1 + d2 = 6,则双曲线的方程为
x2 y2 x2 y2 x2 y2 x2 y2
A. 4
− 12
=1 B. 12
− 4
=1 C. 3
− 9
=1 D. 9
− 3
=1

解 C.
如图,根据梯形的中位线定理,有双曲线的右焦点 F 到渐近线的距离为

d1 + d2
b= = 3,
2

进而由 …
b2
1+ = 2,
a2
解得
a2 = 3,
x2 y2
于是双曲线的方程为 3
− 9
= 1.

1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O F x

A
问延
O F x

注 考场上作为选择题,得出 b = 3 之后,就可以知道正确答案是 C 选项了.



2
x2
例题 24 (2020 年北京) 已知双曲线 C : 6
− y3 = 1,则 C 的右焦点的坐标为 ;C 的
焦点到其渐近线的距离是 .


解 (3, 0); 3.

例题 25 (2020 年全国新课标 1 卷,2020 年全国新课标 2 卷,多选题) 已知曲线

C : mx2 + ny 2 = 1,

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有

1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A. 若 m > n > 0,则 C 是椭圆,其焦点在 y 轴上



B. 若 m = n > 0,则 C 是圆,其半径为 n
p m
C. 若 mn < 0,则 C 是双曲线,其渐近线方程为 y = ± −nx
D. 若 m = 0,n > 0,则 C 是两条直线


解 ACD.
选项 B 中,若 m = n > 0,则 C 是半径为 √1
n
的圆.

13.2.2 双曲线的垂径定理

定理 26 如图,不过原点 O 的直线与双曲线

x2 y 2
− 2 = 1 (a > 0, b > 0)
a2 b

交于 A, B 两点,M 为弦 AB 的中点.若直线 AB 的斜率 kAB 和直线 OM 的斜率 kOM 均存


问延
在,则
b2
kAB · kOM = .
a2
y

M A
B
O x

证明 设 A (x1 , y1 ),B (x2 , y2 ),则


 2
 x21 − y12
= 1,
a b2
 x22 − y22
= 1.
a2 b2

两式相减,有
x21 − x22 y12 − y22
= ,
a2 b2
两边同时除以 x21 − x22 ,并化简可得

y12 − y22 b2
= ,
x21 − x22 a2

1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利用平方差公式变形,有

y1 − y2 y1 +y2
−0 b2
kAB · kOM = · 2
= 2.
x1 − x2 x1 +x2
2
−0 a

注1 如图,在例题 14 中,取 P A 的中点 M ,则根据中位线定理,直线 P B 的斜率即直线


OM 的斜率,应用双曲线的垂径定理即得

b2
kP A · kP B = .
a2

M A
P
O x

B
问延
注2 中点弦,配斜率;点差法,三两句.

推论 27 已知直线 l 截双曲线

x2 y 2
− 2 = 1 (a > 0, b > 0)
a2 b

所得的弦为 AB,则当直线 l 平行移动时,AB 的中点 M 一定落在过原点 O 的一条直线上.


y y

O x O x

证明 当直线 l 的斜率为 0 时,M 的轨迹为 y 轴;当直线 l 的斜率不存在时,M 的轨迹为


x 轴在双曲线内部 (包括边界) 的部分,均符合题意.当直线 l 的斜率 k 存在且不为 0 时,根

14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b2
据题意,k 2 ̸= a2
,应用双曲线的垂径定理,直线 OM 的斜率为定值,因此点 M 在直线

b2
y= x
a2 k


上运动.当直线 l 与双曲线相切时,不妨认为 A, B, M 三点重合.

例题 28 (2010 年全国新课标卷) 已知双曲线 E 的中心为原点,F (3, 0) 是 E 的焦点,过 F 的


直线 l 与 E 相交于 A, B 两点,且 AB 的中点为 N (−12, −15),则 E 的方程为
x2 y2 x2 y2 x2 y2 x2 y2
A. 3
− 6
=1 B. 4
− 5
=1 C. 6
− 3
=1 D. 5
− 4
=1
y

O x
问延
解 B.
根据双曲线的垂径定理,直线 F N 的斜率与 ON 的斜率之积

−15 − 0 −15
· = e2 − 1,
−12 − 3 −12

其中 e 为双曲线的离心率,于是
3
e= ,
2
结合双曲线的半焦距为 3,可得 E 的方程为

x2 y 2
− = 1.
4 5

注 2010 年全国新课标卷选择最后一题.

13.3 双曲线的焦点三角形
2
x2
定义 29 如图,由双曲线 a2
− yb2 = 1 (a > 0, b > 0) 上的一点 P 与双曲线的两个焦点 F1 (−c, 0),
F2 (c, 0) 构成的三角形称为双曲线的焦点三角形.

15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y
P

F1 O F2 x


x2 y2
定理 30 已知双曲线 a2
− b2
= 1 (a > 0, b > 0) 的焦点三角形 △P F1 F2 的顶角 ∠F1 P F2 = θ,
则其面积
θ
S△P F1 F2 = b2 cot .
2
y
P

F1 O F2 x
问延
证明 对 △P F1 F2 应用余弦定理,有

|F1 F2 |2 = |P F1 |2 + |P F2 |2 − 2 · |P F1 | · |P F2 | · cos θ,


2
|F1 F2 |2 = |P F1 | − |P F2 | + 2 · |P F1 | · |P F2 | · (1 − cos θ),

于是可得
2b2
|P F1 | · |P F2 | = ,
1 − cos θ
从而有 △P F1 F2 的面积
b2 sin θ θ
S△P F1 F2 = = b2 cot .
1 − cos θ 2

y2
例题 31 (2020 年全国 1 卷文科) 设 F1 , F2 是双曲线 C : x2 − 3
= 1 的两个焦点,O 为坐标
原点,点 P 在 C 上且 |OP | = 2,则 △P F1 F2 的面积为
7 5
A. 2
B. 3 C. 2
D. 2

16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F1 O F2 x

解 B.
注意到 |OF1 | = |OF2 | = |OP | = 2,于是 ∠F1 P F2 为直角,根据双曲线的焦点三角形面积公
式,有
S△P F1 F2 = 3 cot 45◦ = 3.


2 2
例题 32 (2020 年全国 3 卷) 设双曲线 C : xa2 − yb2 = 1 (a > 0, b > 0)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问延

F1 , F2 ,离心率为 5,P 是 C 上一点,且 F1 P ⊥ F2 P .若 △P F1 F2 的面积为 4,则 a =
A. 1 B. 2 C. 4 D. 8
y

F1 O F2 x

解 A.
根据双曲线的焦点三角形面积公式,有

∠F1 P F2
S△P F1 F2 = b2 cot = 4,
2

又离心率为 5,于是 a = 1.

13.4 阅读与欣赏——双曲线的光学性质
定理 33 如图,双曲线 Γ 的一个焦点为 F ,与其对应的准线为 l.直线 AB 交双曲线 Γ 的同
一支 (不同支) 于 A, B 两点,交准线 l 于点 C,则 F C 是 ∠AF B 的外 (内) 角平分线.

17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A A
C
B
B
C


F F

证明 如图,作 AM 垂直准线 l 于点 M ,作 BN 垂直准线 l 于点 N .

A A
M M
B C
N B N
C
F F
问延
D

因为
|F A| |M A| |CA|
= = ,
|F B| |N B| |CB|
故 F C 是 △F AB 中 ∠AF B 的外 (内) 角平分线.

推论 34 如图,双曲线 Γ 的一个焦点为 F ,与其对应的准线为 l.A 是双曲线 Γ 上的一点,作


Γ 在点 A 处的切线,交准线 l 于点 C,则 F C ⊥ F A.

C
F

证明 在定理 33 中,当割线 AB 趋于 A 处的切线时即得.


18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定理 35 (双曲线的光学性质) 如图,从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出发的光线经过双曲线反射后的反
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双曲线的另一个焦点.也即焦点为 F1 , F2 的双曲线上任意一点 P 处
的切线 l 与直线 P F1 和直线 P F2 所成的角相等.


F1 F2

证明 方法一 以 P 点在双曲线的右支,F1 , F2 分别为双曲线的左、右焦点为例.一方面,


如果直线 l 与直线 P F1 和直线 P F2 所成的角相等,那么 P 点是直线 l 上到点 F1 和点 F2 距
离之差最大的点 (即将军饮马的衍生问题).

P
问延
F2′

F1 F2

而另一方面,双曲线右支上的点到点 F1 和点 F2 的距离之差相等.由于直线 l 上除 P 以外的


所有点到点 F1 和点 F2 距离之差均小于 |P F1 | − |P F2 |,因此直线 l 与双曲线有且仅有一个公
共点 P ,也即直线 l 与双曲线相切.
综上所述,∠F1 P F2 的平分线与双曲线在点 P 处的切线重合,命题得证.
方法二 如图,设切线 l 交双曲线的左准线 l1 于点 Q1 ,交双曲线的右准线 l2 于点 Q2 .过点
P 作平行于双曲线实轴的直线,交 l1 于点 M1 ,交 l2 于点 M2 .

M2 M1 P

F1 Q2 F2

Q1

由推论 34 可知,
∠P F1 Q1 = ∠P F2 Q2 = 90◦ ,

19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又因为
P F1 P M1 P Q1
= = ,
P F2 P M2 P Q2
所以 △P F1 Q1 ∼ △P F2 Q2 ,从而


∠F1 P Q1 = ∠F2 P Q2 ,

即切线 l 与直线 P F1 和直线 P F2 所成的角相等.


x2 y2
方法三 如图,以双曲线 a2
− b2
= 1 (a > 0, b > 0) 为例.

F1 O F2 x
问延
设切点坐标为 P (x0 , y0 ),则切线
x0 x y 0 y
l: − 2 = 1.
a2 b
设直线 P F1 , P F2 , l 的斜率分别为 k1 , k2 , k,则

y0
k1 = ,
x0 + c
y0
k2 = ,
x0 − c
b2 x 0
k= 2 .
a y0

欲证明直线 l 平分 ∠F1 P F2 ,只需要证明

k1 + k2 2k
= ,
1 − k1 · k2 1 − k2

将 k1 , k2 , k 代入化简即得.
x2 y2
方法四 如图,以双曲线 a2
− b2
= 1 (a > 0, b > 0) 为例.

20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F1 O F2 x


设切点坐标为 P (x0 , y0 ),则切线
x0 x y 0 y
l: − 2 = 1.
a2 b
 
a2 P F1 F1 Q
记切线交 x 轴于点 Q,则 Q x0
,0 ,尝试证明 P F2
= F2 Q

事实上,
a 2
F1 Q x0
+c ex0 + a P F1
= 2 = = .
F2 Q c − x0
a ex0 − a P F2


问延
• 双曲线的光学性质经常用来处理与切线相关的问题.

例题 36 已知圆 O 的半径为 2a,定点 A 在圆 O 的外部,且 |AO| = 2c (c > a).点 P 是圆


O 上的动点,线段 AP 的垂直平分线 l 与直线 OP 相交于点 M ,求证:M 的轨迹是恒与直
线 l 相切的双曲线的一支.

O A
M

解 连接 M A, M O.根据题意,有

|M A| − |M O| = |M P | − |M O| = |OP | = 2a,

于是点 M 的轨迹是以 O, A 为焦点,2a 为实轴长的双曲线 H.由于直线 l 与直线 M O, M A


所成的角相等,根据定理 35 可得直线 l 恒与双曲线 H 相切.

2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例题 37 求证:取一张圆形纸片,将圆形纸片折起,使其边缘 (圆周) 通过圆外的一个定点,那


么折痕可以刻画出双曲线的一支.

解 由例题 36 的结论立得.


13.5 阅读与欣赏——旋转变换

13.5.1 转轴公式

例题 38 求证:反比例函数 y = 1
x
的图象是双曲线.

解 方法一观察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我们猜想 (1, 1) 和 (−1, −1) 是它的两个顶点,x 轴与


√ √  √ √ 
y 轴是它的两条渐近线,于是焦点应该为 A 2, 2 和 B − 2, − 2 .
下面我们来论证这一点:设点 P (x0 , x10 ) 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任意一点,则
问延
s  2 s  
 √ 2 1 √ √ 2 1 √ 2
|P A| − |P B| = x0 − 2 + − 2 − x0 + 2 + + 2
x0 x0
s  s 
1 √ 2 1 √ 2
= x0 + − 2 − x0 + + 2
x0 x0

1 √ 1 √
= x0 + − 2 − x0 + + 2
x0 x0

= 2 2,

所以原命题得证.
方法二 将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绕原点 O 逆时针旋转 θ = 45◦ ,得到新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x′ Oy ′ ,则

x = x′ cos θ − y ′ sin θ,
y = x′ sin θ + y ′ cos θ,

于是

xy = 1 =⇒ (x′ cos θ − y ′ sin θ) (x′ sin θ + y ′ cos θ) = 1


x′2 sin 2θ y ′2 sin 2θ
=⇒ − + x′ y ′ cos 2θ = 1
2 2
x′2 y ′2
=⇒ − = 1,
2 2

2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所以原命题得证.
注 利用结论“到两条相交直线距离之积为定值 (大于零) 的点的轨迹为双曲线”,我们可以
得到更一般的结果:反比例函数 y = k
x
(k ̸= 0) 的图象是双曲线.事实上,设 P (x0 , y0 ) 是该
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任意一点,则点 P 到两条坐标轴的距离之积为


|x0 y0 | = |k| > 0,

证毕.

定理 39 (转轴公式) 将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绕原点 O 旋转,得到新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x′ Oy ′ ,


其中从 x 轴到 x′ 轴的旋转角为 θ.设平面上任意一点 M 的旧坐标为 (x, y),新坐标为 (x′ , y ′ ),
则 ! ! !
x cos θ − sin θ x′
= , (5)
y sin θ cos θ y′
也即
问延
x = x′ cos θ − y ′ sin θ,
y = x′ sin θ + y ′ cos θ.

同时 ! ! !
x′ cos θ sin θ x
= , (6)
y′ − sin θ cos θ y
也即

x′ = x cos θ + y sin θ,
y ′ = −x sin θ + y cos θ.

(5) 式和 (6) 式合称转轴公式.

2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y
y′

x′


θ
O x

证明 设 ∠x′ OM = α,则 ∠xOM = α + θ.令 |OM | = r,则

x = r cos(α + θ)
= r cos α cos θ − r sin α sin θ
问延
= x′ cos θ − y ′ sin θ.

类似地,有

y = r sin(α + θ)
= r sin α cos θ + r cos α sin θ
= x′ sin θ + y ′ cos θ.

至此 (5) 式证毕.
将 (5) 式中的 x, x′ 互换,y, y ′ 互换,并将 θ 换成 −θ,即可得到 (6) 式.
注 对 (5) 式和 (6) 式中出现的矩阵不熟悉的同学,可以看“也即”后面的式子,效果是一样
的.

例题 40 (2019 年丰台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文科)
√  如图,A1 A2 A3 A4 A5 A6 是中心为 O 的正六边
形.若点 A1 的坐标为 415 , 14 ,则点 A3 的纵坐标为

24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y
A2
A3

A1
A4 O x


A6
A5

√ √ √ √ √ √
− 15+ 3 15− 3 3 5−1 3 5+1
A. 8
B. 8
C. 8
D. 8

解 C.
设 |OA1 | = r,∠xOA1 = θ,Ai (xi , yi ) (i = 1, 2, 3, 4, 5, 6),则

y3 = r sin (θ + 120◦ )

1 3
= − r sin θ + r cos θ
问延
2 √ 2
1 3
= − y1 + x1
√2 2
3 5−1
= .
8

例题 41 已知点 P (x1 , y1 ),将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绕原点 O 逆时针旋转 30◦ ,求新坐标系


下点 P 的坐标.

解 设旋转后 P 点坐标为 (x, y).由题意得,


!
cos 30◦ − sin 30◦ √ √ 
(x, y) = (x1 , y1 ) = 3
2 1
x + 12 y1 , − 21 x1 + 3
2 1
y .
sin 30◦ cos 30◦

例题 42 经过坐标变换

x′ = x cos θ + y sin θ,
y ′ = −x sin θ + y cos θ,

√ x′2 y ′2
将二次曲线 3x2 − 2 3xy + 5y 2 − 6 = 0 转化为形如 a2
± b2
= 1 的标准方程,则 θ 的值以及
该二次曲线的类型分别为

25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A. θ = π
6
+ kπ (k ∈ Z),椭圆 B. θ = π
6
+ kπ
2
(k ∈ Z),椭圆
C. θ = − π6 + kπ (k ∈ Z),双曲线 D. θ = − π6 + kπ
2
(k ∈ Z),双曲线

解 B.


因为

x′ = x cos θ + y sin θ,
y ′ = −x sin θ + y cos θ,

所以

x = x′ cos θ − y ′ sin θ,
y = x′ sin θ + y ′ cos θ,

代入

3x2 − 2 3xy + 5y 2 − 6 = 0,
问延

Ax′2 + Bx′ y ′ + Cy ′2 = 6, (7)
√ √ √
其中 A = 4 − 3 sin 2θ − cos 2θ,B = 2 sin 2θ − 2 3 cos 2θ,C = 4 + 3 sin 2θ + cos 2θ.我们
要求 x′ y ′ 的系数为零,所以
√  π π kπ
2 sin 2θ − 2 3 cos 2θ = 4 sin 2θ − = 0 =⇒ θ = + (k ∈ Z) .
3 6 2

此时方程 (7) 化简为


 √  √ 
4− 3 sin 2θ − cos 2θ x + 4 + 3 sin 2θ + cos 2θ y ′2 = 6.
′2


x′2
当 sin 2θ = 3
2√
,cos 2θ = 12 时,该二次曲线为 3
+ y ′2 = 1;
y ′2
当 sin 2θ = − 23 ,cos 2θ = − 21 时,该二次曲线为 3
+ x′2 = 1.

例题 43 求证:对勾函数 y = x + 1
x
的图象是双曲线.

解 将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绕原点 O 逆时针旋转 θ = 67.5◦ ,得到新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x′ Oy ′ ,则

x = x′ cos θ − y ′ sin θ,
y = x′ sin θ + y ′ cos θ,

26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于是

xy − x2 = 1 =⇒ (x′ cos θ − y ′ sin θ) (x′ sin θ + y ′ cos θ) − (x′ cos θ − y ′ sin θ) = 1


2

x′2 sin 2θ y ′2 sin 2θ


=⇒ − + x′ y ′ cos 2θ − x′2 cos2 θ − y ′2 sin2 θ + x′ y ′ sin 2θ = 1
2 2


sin 2θ − cos 2θ − 1 ′2 sin 2θ − cos 2θ + 1 ′2
=⇒ x − y + x′ y ′ (cos 2θ + sin 2θ) = 1
2 2
x′2 y ′2
=⇒ √ − √ = 1,
2 2+2 2 2−2

所以原命题得证.
注 利用结论“到两条相交直线距离之积为定值 (大于零) 的点的轨迹为双曲线”  ,我们可以 
得到更一般的结果:函数 y = ax + x (ab ̸= 0) 的图象是双曲线.事实上,设 P x0 , ax0 + x0
b b

是该函数图象上的任意一点,则点 P 到直线 x = 0 和 y = ax 的距离之积为

b
x0 |b|
|x0 | · √ =√ > 0,
a2 + 1 a2 + 1
问延
证毕.

例题 44 求证:函数 y = x − 1
x
的图象是双曲线.

解 仿照例题 43 的解答过程即可.

13.5.2 二次曲线的判别式

定义 45 二元二次方程


Ax2 + Bxy + Cy 2 + Dx + Ey + F = 0 A2 + B 2 + C 2 ̸= 0 (8)

表示的平面曲线称为二次曲线.

定理 46 (二次曲线的判别式) 称二次曲线


Ax2 + Bxy + Cy 2 + Dx + Ey + F = 0 A2 + B 2 + C 2 ̸= 0

的判别式为
∆ = B 2 − 4AC.

∆ 是二次曲线在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下的不变量.进一步,我们有

27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1. 若 ∆ < 0,则 (8) 式可以通过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化成椭圆方程或类似于椭圆方程的形


式;

2. 若 ∆ > 0,则 (8) 式可以通过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化成双曲线方程或类似于双曲线方程


的形式;


3. 若 ∆ = 0,则 (8) 式可以通过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化成抛物线方程或类似于抛物线方程
的形式.

例题 47“(8) 式的判别式 ∆ = B 2 − 4AC > 0”是“(8) 式表示双曲线”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 B.

例题 48 方程 4xy + 3y 2 + 8y − 4 = 0 表示什么曲线?
问延
解 双曲线.

13.6 阅读与欣赏——二次曲线的化简与不变量
本章中涉及的所有坐标系都是右手直角坐标系,坐标变换都是右手直角坐标变换.

13.6.1 二次曲线的化简

为了判别二次方程


a11 x2 + 2a12 xy + a22 y 2 + 2b1 x + 2b2 y + c = 0 a211 + a212 + a222 ̸= 0 (9)

表示什么曲线,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先利用旋转变换 (转轴) 消去交叉项 xy,再利用平移变换


(移轴) 消去一次项,得到一个较为简单的方程,从而易于辨认 (9) 式所表示的曲线.
具体步骤如下:

1. 若 a12 ̸= 0,利用转轴公式 (5) 进行旋转变换,则 (9) 式在新坐标系中的方程变为

a′11 x′2 + 2a′12 x′ y ′ + a′22 y ′2 + 2b′1 x′ + 2b′2 y ′ + c′ = 0, (10)

28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其中 x′ y ′ 项的系数


2a′12 = 2 (a22 − a11 ) sin θ cos θ + 2a12 cos2 θ − sin2 θ
= (a22 − a11 ) sin 2θ + 2a12 cos 2θ,


故只需令旋转角 θ 满足

(a22 − a11 ) sin 2θ + 2a12 cos 2θ = 0,


a11 − a22
cot 2θ = . (11)
2a12
因为余切可以取任意实数,所以这样的 θ 总是存在的.
通过由满足 (11) 式的 θ 所决定的旋转变换,方程 (9) 变为

a′11 x′2 + a′22 y ′2 + 2b′1 x′ + 2b′2 y ′ + c′ = 0. (12)


问延
2. 再用平移变换对 (12) 式进行化简.

例题 49 我们来化简二次方程

5x2 + 4xy + 2y 2 − 24x − 12y + 18 = 0, (13)

并确定 (13) 式表示的曲线类型.


a11 −a22
首先,由 cot 2θ = 2a12
= 34 ,得 tan θ = 21 或 tan θ = −2.
取锐角 θ 满足 tan θ = 21 ,则 sin θ = √15 ,cos θ = √25 .于是我们选取的旋转变换满足

1
x = √ (2x′ − y ′ ) ,
5
(14)
1
y = √ (x′ + 2y ′ ) .
5

进一步,我们有

a′11 = a11 + a12 tan θ = 6,


a′22 = a22 − a12 tan θ = 1,

同时还有 ! ! ! √ !
b′1 cos θ sin θ b1 −6 5
= = ,
b′2 − sin θ cos θ b2 0

29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常数项在旋转变换下保持不变,故
c′ = c = 18.

因此转轴后的新方程为

6x′2 + y ′2 − 12 5x′ + 18 = 0.


当然,将 (14) 式代入 (13) 式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
接下来作移轴

x′′ = x′ − 5,
y ′′ = y ′ ,

得 6x′′2 + y ′′2 − 12 = 0,即


y ′′2 x′′2
+ = 1,
12 2
表示椭圆.
问延
13.6.2 二次曲线的不变量及分类

上节中,我们已经会通过转轴和移轴,把二次曲线化简成标准形式,由此确定曲线的类型、形
状和位置.但是在不少问题中,我们常常希望直接从原二次方程的系数来判别它代表的曲线
的类型和形状,这就要探讨原方程的系数与经过转轴、移轴之后得到的最简方程系数之间的
关系,从而就可用原方程的系数来直接判别曲线的类型和形状.
另一方面,原二次方程经过转轴和移轴之后,方程的系数发生了变化,但是曲线本身并未改
变,而方程所表示的曲线类型又是由方程系数决定的,因此我们猜想旧方程和新方程的系数
间应有某些共同的东西,即有某些由系数所决定的量,是不随坐标系改变的,正是由这些量
决定了曲线的类型.这个猜想是对的,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不变量.

13.6.2.1 二次曲线的不变量和半不变量

定义 50 由曲线方程的系数组成的一个函数,如果经过任意一个直角坐标变换之后,函数值
保持不变,就称这个函数是这条曲线的一个正交不变量,简称不变量.

既然不变量与直角坐标系的选择无关,那么它就反映了曲线本身的几何性质.因此找出曲线
方程的不变量是解析几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定理 51 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设二次曲线的方程为


a11 x2 + 2a12 xy + a22 y 2 + 2b1 x + 2b2 y + c = 0 a211 + a212 + a222 ̸= 0 . (15)

30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I1 = a11 + a22 ,
a11 a12
I2 = ,
a12 a22


a11 a12 b1
a22 b2 a12 b2 a12 a22
I3 = a12 a22 b2 = a11 − a12 + b1 ,
b2 c b1 c b1 b2
b1 b2 c
a11 b1 a22 b2
K1 = + ,
b1 c b2 c

则 I1 , I2 , I3 是直角坐标变换下的不变量;K1 是旋转变换下的不变量;当 I2 = I3 = 0 时,K1


也是平移变换下的不变量.
K1 叫做二次曲线的半不变量.

13.6.2.2 利用不变量确定二次曲线的类型和形状 I1 , I2 , I3 , K1 能够完全确定二次曲线的类


问延
型和形状,因此我们称这四个不变量组成二次曲线的不变量的完全系统.结果如下表所示:

型别 类别 识别标志 化简后方程
椭圆 I3 与 I1 异号
椭圆型 λ1 x∗2 + λ2 y ∗2 + I3
I2
= 0,
虚椭圆 I3 与 I1 同号
I2 > 0 其中 λ1 , λ2 是方程
一个点 I3 = 0
λ2 − I1 λ + I2 = 0
双曲型 双曲线 I3 ̸= 0
的两个实根.
I2 < 0 一对相交直线 I3 = 0
»
抛物线 I3 ̸= 0 I1 y ∗2 ± 2 − II13 x∗ = 0.
抛物型 一对平行直线 I3 = 0 且 K1 < 0
I2 = 0 一对虚平行直线 I3 = 0 且 K1 > 0 I1 y ∗2 + K1
I1
= 0.
一对重合直线 I3 = 0 且 K1 = 0

例题 52 我们来判别二次方程
√ √
5x2 − 6xy + 5y 2 − 6 2x + 2 2y − 4 = 0

表示何种曲线,并写出其标准方程.
首先计算出 I1 = 10,I2 = 16,I3 = −128.因为 I2 > 0,所以曲线为椭圆型.又 I1 I3 < 0,故
曲线为椭圆.
方程 λ2 − 10λ + 16 = 0 的两个根为 λ1 = 2,λ2 = 8,又 I3
I2
= −8,所以要求的标准方程为

x∗2
+ y ∗2 = 1.
4
3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例题 53 我们来判别二次方程

x2 − 3xy + y 2 + 10x − 10y + 21 = 0

表示何种曲线,并写出其标准方程.


首先计算出 I1 = 2,I2 = − 45 ,I3 = − 54 .因为 I2 < 0,所以曲线为双曲型.又 I3 ̸= 0,故曲线
为双曲线.
方程 λ2 − 2λ − 5
4
= 0 的两个根为 λ1 = − 12 ,λ2 = 52 ,又 I3
I2
= 1,所以要求的标准方程为

x∗2 y ∗2
− 2 = 1.
2 5

例题 54 我们来判别二次方程

x2 + 4xy + 4y 2 − 20x + 10y − 50 = 0

表示何种曲线,并写出其标准方程.
问延
首先计算出 I1 = 5,I2 = 0,I3 = −625.因为 I2 = 0,所以曲线为抛物型.又 I3 ̸= 0,故曲线
为抛物线.
» √
因为 − II13 = 5 5,所以要求的标准方程为

y ∗2 ± 2 5x∗ = 0.

13.7 问问心诀
1. 双曲线的定义

• 双曲线的第一定义是大家熟知的,但还要掌握第二定义、第三定义.
• 利用第二定义,将双曲线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与到准线的距离相互转化,是解决很
多问题的利器.
• 第三定义的口诀:两点均在曲线上,满足中心对称性;再选曲线上一点,斜率之积
恒为定.

2. 双曲线的性质

• 双曲线的基本量是一定要牢固掌握的,尤其是离心率和渐近线.
• 离心率问题的关键,是找到 a, b, c 之间的关系式,这个式子往往是齐次的.
• 给定双曲线的方程,快速写出其渐近线方程的方法要掌握;注意,反过来的问题是
有陷阱的——给定渐近线的方程,对应双曲线的方程并不唯一,需要根据其他条件
来确定.

3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 双曲线的垂径定理与第三定义等价.
• 垂径定理的口诀:中点弦,配斜率;点差法,三两句.

3. 双曲线的焦点三角形


• 与焦点三角形的面积有关的问题,直接利用公式会非常快捷.
• 注意:看见焦点三角形就一定要用面积公式,这种想法是不妥的.如果问题与焦点
三角形的面积无关,那为什么一定要强行套公式呢?用公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生搬硬套不可取,灵活运用方能赢.

13.8 彩蛋题
例题 55 (2014 年湖北) 已知 F1 , F2 是椭圆和双曲线的公共焦点,P 是它们的一个公共点,且

π
∠F1 P F2 = ,
3

则椭圆和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倒数之和的最大值为
问延
√ √
4 3 2 3
A. 3
B. 3
C. 3 D. 2
y

F1 O F2 x

解 A.
不妨设椭圆与双曲线都是焦点在 x 轴上的标准椭圆与双曲线,P 为第一象限内的公共点,并
记椭圆的半长轴长、半短轴长、离心率分别为 a1 , b1 , e1 ,双曲线的半实轴长、半虚轴长、离心
率分别为 a2 , b2 , e2 ,它们的半焦距长相等,设为 c.
方法一 由题意知

|P F1 | + |P F2 | = 2a1 ,
|P F1 | − |P F2 | = 2a2 ,

3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得

|P F1 | = a1 + a2 ,
|P F2 | = a1 − a2 .


在 △P F1 F2 中应用余弦定理得

1 (a1 + a2 )2 + (a1 − a2 )2 − 4c2


= ,
2 2(a1 + a2 )(a1 − a2 )

计算得
a21 + 3a22 = 4c2 .
a1 a2 a1 a2
题目中要求的是 1
e1
+ 1
e2
= c
+ c
的最大值.设 x = c
,y = c
,则本题转化为已知

x2 + 3y 2 = 4, x > 1, 0 < y < 1,

求 x + y 的最大值.
问延
由柯西不等式得
… √
1 √ 1 p 2 4 3
x + y = 1 · x + √ · 3y ⩽ 1 + · x + 3y 2 = ,
3 3 3

当且仅当 x = 3y = 3 时取到等号.
方法二 由正弦定理可知,

1 1 a1 + a2 2 |P F1 | 2 sin ∠P F2 F1 4 4 3
+ = = = = √ sin ∠P F2 F1 ⩽ ,
e1 e2 c |F1 F2 | sin ∠F1 P F2 3 3

当且仅当 ∠P F2 F1 = π
2
时取到等号.

2
x2
例题 56 (2019 年东城一模) 已知椭圆 C : 4m
+ ym = 1 (m > 0) 与 x 轴交于两点 A1 , A2 ,与 y
轴的一个交点为 B,△BA1 A2 的面积为 2.
(1) 求椭圆 C 的方程及离心率;
(2) 在 y 轴右侧且平行于 y 轴的直线 l 与椭圆 C 交于不同的两点 P1 , P2 ,直线 A1 P1 与直线
A2 P2 交于点 P .以原点 O 为圆心,以 A1 B 为半径的圆与 x 轴交于 M, N 两点 (点 M 在点
N 的左侧),求 |P M | − |P N | 的值.

34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P
P1


M N
A1 O A2 x

P2
B

解 (1) 因为 m > 0,所以由椭圆方程知,

√ √
问延
a2 = 4m, b2 = m, a = 2 m, b = m,

从而
1 √ √
S△BA1 A2 = · 2ab = 2 m · m = 2m = 2,
2
因此 m = 1,故椭圆 C 的方程为
x2
+ y 2 = 1.
4
√ √
由 a = 2,b = 1,a2 = b2 + c2 ,得 c = 3,故椭圆 C 的离心率为 2
3

(2) 根据椭圆的斜率积性质,有
1
kP1 A1 · kP1 A2 = − ,
4
因此
1
kP A1 · kP A2 = kP1 A1 · kP2 A2 = −kP1 A1 · kP1 A2 = ,
4
从而根据双曲线的斜率积定义可知,点 P 的轨迹方程为

x2
− y 2 = 1 (x > 2).
4
√  √  x2
由题意可知,点 M − 5, 0 与点 N 5, 0 分别是双曲线 4
− y 2 = 1 的左、右焦点,因此

|P M | − |P N | = 4.

注1 有心二次曲线的斜率积定义及斜率积性质在考试的时候需要证明.证明本身是容易的.
注2 这道题很能体现“大题小做”的好处:考场上能看出背景的话,这道题基本就成功了,

35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接下来的步骤表达也会很轻松.否则很难找到合适的思路,有思路了也容易陷入苦算,算完
了也难以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x2
注 3 标答的解法不够简明,而且标答说点 P 的轨迹为双曲线 4
− y 2 = 1 的右支,这句话
不太对,需要去掉右顶点 (2, 0).


x2 y2
例题 57 (新人教 B 版选修 1 第 169 页复习题 B 组第 14 题) 已知椭圆 4
+ 2
= 1,点 A, B
分别是它的左、右顶点.一条垂直于 x 轴的动直线 l 与椭圆相交于 P, Q 两点;当直线 l 与椭
圆相切于点 A 或点 B 时,看作 P, Q 两点重合于点 A 或点 B.求直线 AP 与直线 BQ 的交
点 M 的轨迹.
y
M
P

A O B x
问延
Q

解 根据椭圆的斜率积性质,有
1
kP A · kP B = − .
2
因此
1
kM A · kM B = kP A · kQB = −kP A · kP B = ,
2
x2 y2
从而根据双曲线的斜率积定义可知,点 M 的轨迹是双曲线 4
− 2
= 1.

x2 y2
例题 58 (2021 年八省联考) 双曲线 C : a2
− b2
= 1 (a > 0, b > 0) 的左顶点为 A,右焦点为
F ,动点 B 在 C 上.当 BF ⊥ AF 时,|AF | = |BF |.
(1) 求 C 的离心率;
(2) 若 B 在第一象限,证明:∠BF A = 2∠BAF .

36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A O F x

解 (1) 由题意可知,

b2
问延
= a + c ⇐⇒ c2 − a2 = a2 + ac ⇐⇒ e2 − e − 2 = 0,
a

其中 c 为双曲线的半焦距,e 为双曲线的离心率,解得 e = 2.
(2) 方法一 由第 (1) 题的结果可知,双曲线 C 的方程可以设为 3x2 − y 2 = 3a2 .
情形一 若 BF 垂直于 x 轴,此时 △AB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BF A = 90◦ = 2∠BAF.

情形二 若 BF 不垂直于 x 轴,分别设直线 BA, BF 的斜率为 k1 , k2 ,则

k1 = tan ∠BAF , −k2 = tan ∠BF A.

37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设点 B(x0 , y0 ),因为

2k1
tan (2∠BAF ) =
1 − k12
2y0
x0 +a
=


y02
1 − (x0 +a) 2

2y0 (x0 + a)
=
(x0 + a)2 − y02
2y0 (x0 + a)
=
(x0 + a)2 − 3(x0 + a)(x0 − a)
2y0
=
4a − 2x0
y0
=−
x0 − 2a
= −k2
= tan ∠BF A,

所以
问延
∠BF A = 2∠BAF + kπ,

其中 k ∈ Z.根据题意,只能取 ∠BF A = 2∠BAF .


综上所述,∠BF A = 2∠BAF 成立.
a2
方法二 如图,作双曲线的右准线 l : x = c
= a2 ,交 BA 于点 P ,交 x 轴于点 H.用符号
d(M, n) 表示点 M 到直线 n 的距离.
y l

B
P

A O H F x

连接 P F ,由于 P H ⊥ AF ,且 |HA| = |HF | = 3a


2
,于是 △P AF 是等腰三角形,从而

38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BAF = ∠P F A.因此欲证命题即 ∠P F A = ∠P F B,根据分角定理,只需要证明

|P A| |F A| d(A, l) |F A| |BF | |AF |


= ⇐⇒ = ⇐⇒ = ,
|P B| |F B| d(B, l) |F B| d(B, l) d(A, l)

根据双曲线的焦准性质,命题得证.


注 方法二计算量更小,但是用到了双曲线的焦准性质,有“超纲”之嫌.

x2 y2
例题 59 (2020 年全国 1 卷) 已知 F 为双曲线 C : a2
− b2
= 1 (a > 0, b > 0) 的右焦点,A
为 C 的右顶点,B 为 C 上的点,且 BF 垂直于 x 轴.若 AB 的斜率为 3,则 C 的离心率
为 .
y
B

O A F x
问延
解 2.

记双曲线 C 的半焦距 c = a2 + b2 ,根据题意,有
2
|BF | b
= 3 =⇒ a
= 3 =⇒ c2 − 3ac + 2a2 = 0 =⇒ c = 2a,
|AF | c−a

因此 C 的离心率为 2.

x2 y2

= 1 (a > 0, b > 0) 的左、右焦点,
例题 60 (2018 年全国 3 卷) 设 F1 , F2 是双曲线 C :
√ a2 b2
O 是坐标原点.过 F2 作 C 的一条渐近线的垂线,垂足为 P .若 |P F1 | = 6|OP |,则 C 的
离心率为
√ √ √
A. 5 B. 2 C. 3 D. 2

解 C.
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下:

39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F1 O F2 x

延长 P O 至 Q,使得 |OQ| = |OP |.连接 QF2 ,如下图所示:


y

O x
问延
F1 F2

我们熟知,在 △OP F2 中,

|OP | = a, |P F2 | = b, |OF2 | = c.

√ √
又 |QF2 | = |P F1 | = 6|OP | = 6a,所以在直角 △QP F2 中,有

4a2 + b2 = 6a2 ,


解得 e = 3.

x2 y2
例题 61 (2019 年全国 3 卷文科) 已知 F 是双曲线 C : 4
− 5
= 1 的一个焦点,点 P 在 C
上,O 为坐标原点,若 |OP | = |OF |,则 △OP F 的面积为
3 5 7 9
A. 2
B. 2
C. 2
D. 2

40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O x

解 B.
方法一 设双曲线 C 的另一个焦点是 F ′ ,则

1 1 π 5
S△OP F = S△P F F ′ = · 5 · cot = .
2 2 4 2

方法二 根据题意,|OF | = 3,设 P (x, y),则


问延
x2 + y 2 = 9,
x2 y 2
− = 1,
4 5

于是 |y| = 53 ,因此 △OP F 的面积为 1


2
· |OF | · |y| = 52 .

41
(LATEX 笔记) 2021 年秋季高三问哥 A+ 班讲义 14


问延炜

目录

14 抛物线 1
14.1 抛物线的定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4.2 抛物线的性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14.2.1 抛物线的基本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14.2.2 抛物线的焦点阿基米德三角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问延
14.2.3 抛物线的平均性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14.2.3.1 抛物线的算术平均性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14.2.3.2 抛物线的几何平均性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14.3 阅读与欣赏——抛物线的光学性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14.4 问问心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14.5 彩蛋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14 抛物线

14.1 抛物线的定义
定义 1 平面内到定点 F 与定直线 l (F ∈
/ l) 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其中 F 叫做
抛物线的焦点,l 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l

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定理 2 (1) 焦点为 F p
2
,0,准线为 l : x = − p2 的抛物线的方程为 y 2 = 2px (p > 0);
y


O x


(2) 焦点为 F − p2 , 0 ,准线为 l : x = p
2
的抛物线的方程为 y 2 = −2px (p > 0);
y
问延
O x


(3) 焦点为 F 0, p2 ,准线为 l : y = − p2 的抛物线的方程为 x2 = 2py (p > 0);
y

O x


(4) 焦点为 F 0, − p2 ,准线为 l : y = p
2
的抛物线的方程为 x2 = −2py (p > 0).

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O
x


证明 以第一种抛物线为例进行推导:
由抛物线的定义知,对于抛物线上任一点 P (x, y),有
…
p 2 p
|P F | = x− + y2 = x + ,
2 2

化简得 y 2 = 2px.
问延

定义 3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是到某定点 (焦点) 和某定直线 (准线) 的距离之比等于常数 e


(离心率) 的点的轨迹.当 0 < e < 1 时,轨迹为椭圆;当 e > 1 时,轨迹为双曲线;当 e = 1
时,轨迹为抛物线.

y y y

O x O x O x

例题 4 (2020 年北京) 设抛物线的顶点为 O,焦点为 F ,准线为 l.P 是抛物线上异于 O 的


一点,过 P 作 P Q ⊥ l 于 Q.则线段 F Q 的垂直平分线
A. 经过点 O B. 经过点 P
C. 平行于直线 OP D. 垂直于直线 OP

解 B.
根据抛物线的定义,有 |P F | = |P Q|,因此线段 F Q 的垂直平分线必然经过点 P .

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ly
Q
P

O F x


注 事实上,根据抛物线的光学性质,线段 F Q 的垂直平分线即抛物线在点 P 处的切线.

例题 5 (2013 年全国 2 卷) 设抛物线

C : y 2 = 2px (p > 0)

的焦点为 F ,点 M 在 C 上,|M F | = 5.若以 M F 为直径的圆过点 (0, 2),则 C 的方程为


A. y 2 = 4x 或 y 2 = 8x B. y 2 = 2x 或 y 2 = 8x
问延
C. y 2 = 4x 或 y 2 = 16x D. y 2 = 2x 或 y 2 = 16x
y

O x

解 C.
一方面,根据抛物线的定义易得以线段 M F 为直径的圆与 y 轴相切,结合题意可得切点为 
(0, 2),于是线段 M F 的中点纵坐标为 2,进而 M 点的纵坐标为 4,于是 M p8 , 4 .另一方
面,由 M F = 5,可得 M 点的横坐标为 5 − p2 .因此

8 p
=5− ,
p 2

解得 p = 2 或 p = 8.

例题 6 已知抛物线 y 2 = 2px (p > 0) 的焦点 F 和过焦点 F 的弦 AB.


(1) 求证:以线段 AB 为直径的圆与抛物线的准线相切;

4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M

O
F x
B

(2) 求证:以线段 F A 为直径的圆与 y 轴相切.


问延
y

O
F x

解 (1) 设 A (x1 , y1 ),B (x2 , y2 ).弦 AB 的中点到准线的距离为 x1 +x2


2
+ p2 ,而弦 AB 的长
度为
p p
|AF | + |BF | = x1 + + x2 + = x1 + x2 + p,
2 2
因此命题得证.

5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M

O
F x
B

x1 + p2
(2) 线段 F A 的中点到 y 轴的距离为 ,而线段 F A 的长度为 x1 + p2 ,因此命题得证.
问延
2
y

O
F x

例题 7 (2018 年全国 2 卷文科) 设抛物线

C : y 2 = 4x

的焦点为 F ,过 F 且斜率为 k (k > 0) 的直线 l 与 C 交于 A, B 两点,|AB| = 8.

6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1) 求 l 的方程;
(2) 求过点 A, B 且与 C 的准线相切的圆的方程.
y


O x

解 (1) 根据题意,有 F (1, 0).设直线 l : x = my + 1 (m > 0),将其与抛物线 C 的方程联


立,得
y 2 − 4my − 4 = 0.
问延
设 A(x1 , y1 ),B(x2 , y2 ),则

|AB| = x1 + 1 + x2 + 1 = m(y1 + y2 ) + 4 = 4m2 + 4 = 8,

解得 m = 1 (m = −1 舍去).所以直线 l 的方程为 x − y − 1 = 0.
(2) 由 (1) 可知,线段 AB 的中点坐标为 (3, 2),所以线段 AB 的中垂线方程为

x + y − 5 = 0.

设所求圆的圆心为 M (a, 5 − a),则点 M 到直线 l : x − y − 1 = 0 的距离为

|2a − 6| √
√ = 2|a − 3|,
2

根据垂径定理,有
2(a − 3)2 + 42 = (a + 1)2 ,

解得 a = 3 或 a = 11.
经检验,a = 3 与 a = 11 均满足题意.故所求圆的方程为

(x − 3)2 + (y − 2)2 = 16


(x − 11)2 + (y + 6)2 = 144.

7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14.2 抛物线的性质

14.2.1 抛物线的基本量


如图,已知抛物线 C 的方程是 y 2 = 2px (p > 0),我们来研究抛物线的一些几何性质.
y

O F x

(1) 范围:抛物线 C 上任意一点 M 的坐标 (x, y) 满足不等式 x ⩾ 0,所以这条抛物线在 y 轴


问延
的右侧;当 x 的值增大时,|y| 也增大,这说明抛物线 C 向右上方和右下方无限延伸,它开
口向右.
(2) 对称性:抛物线 C 是以 x 轴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抛物线的对称轴叫做抛物线的轴.
(3) 顶点:抛物线和它的轴的交点叫做抛物线的顶点.这条抛物线 C 的顶点就是坐标原点.
(4) 离心率:抛物线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与到准线的距离的比,叫做抛物线的离心率,用 e 表
示.按照抛物线的定义,e = 1.

定义 8 过抛物线 y 2 = 2px (p > 0) 的焦点 F ,作直线 l 与 x 轴垂直,交抛物线于 P, Q 两点.


线段 P Q 叫做抛物线的通径.

y = 2x
y

O F x
通径

定理 9 (抛物线的通径长公式) 抛物线 y 2 = 2px (p > 0) 的通径长为 2p.

8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y = 2x
y

O F x


通径长为 2p

p
证明 令x= 2
即可得到通径长.事实上,抛物线的焦点弦中,长度最短的一条即为通径.

例题 10 (多选题) 若过圆锥曲线 Γ 的一个焦点 F ,存在直线 l 与 Γ 交于 A, B 两点,且

# » # »
AF = 3F B,

则称 Γ 为“三倍圆锥曲线”.下列圆锥曲线中,“三倍圆锥曲线”有
问延
x2 y2 x2 y2 x2
A. 4
+ 2
=1 B. 5
+ 4
=1 C. 4
− y2 = 1 D. y 2 = 8x

解 ACD.
设 Γ 的离心率为 e,直线 l 的倾斜角为 θ.根据圆锥曲线的焦半径比例公式,

3−1 1
|e cos θ| = ⇐⇒ e ⩾ .
3+1 2

14.2.2 抛物线的焦点阿基米德三角形

例题 11 (2006 年全国 2 卷) 已知 F 为抛物线 y 2 = 2px (p > 0) 的焦点,过点 F 的直线 l 与


该抛物线交于 A, B 两点,l1 , l2 分别是该抛物线在 A, B 两点处的切线,l1 , l2 相交于点 C,设
|AF | = a,|BF | = b,则 |CF | =
√ √ a+b

A. a + b B. ab C. 2
D. a2 + b 2

9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O x

解 B.

定理 12 如图,已知抛物线的焦点为 F ,AB 是抛物线的一条焦点弦,抛物线在 A, B 两点处


的切线交于点 P ,则
问延
(1) 点 P 落在抛物线的准线上;

(2) P A ⊥ P B;

(3) P F ⊥ AB.

这里的 △P AB 称为抛物线的焦点阿基米德三角形.
A

证明 如图,作抛物线在点 A 处的切线,与抛物线的准线交于点 P ;分别过点 A, B 作抛物


线准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 A1 , B1 ;连接 P B, P F .下面我们依次证明:
¬ P F ⊥ AB;
­ P A ⊥ P B;
® P B 是抛物线的切线.
这与证明原定理是等价的.

10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A
A1


O F
B1
B

¬ 由抛物线的定义可知,AF = AA1 ;由抛物线的光学性质以及光的反射定律可知,

∠P AF = ∠P AA1 =⇒ △P AF ∼
= △P AA1 ,

从而
∠P F A = ∠P A1 A = 90◦ , ∠AP F = ∠AP A1 .

­ 由抛物线的定义可知,BF = BB1 ;根据 ¬ 中的结果可知,∠P F B = ∠P B1 B = 90◦ .因


问延

△P BF ∼
= △P BB1 ,

从而
∠P BF = ∠P BB1 , ∠BP F = ∠BP B1 .

结合 ¬ 中的结果可知,

∠AP F + ∠AP A1 + ∠BP F + ∠BP B1


∠AP B = ∠AP F + ∠BP F = = 90◦ .
2

® 根据 ­ 中的结果可知,∠P BF = ∠P BB1 ,结合抛物线的光学性质以及光的反射定律可


知,P B 是抛物线的切线.
注 证明过程中,我们顺便得到了 P A1 = P F = P B1 .

例题 13 (2018 年全国 3 卷) 已知点 M (−1, 1) 和抛物线 C : y 2 = 4x,过 C 的焦点且斜率为


k 的直线与 C 交于 A, B 两点.若 ∠AM B = 90◦ ,则 k = .

解 2.
如图,易知 M F ⊥ AB,故 k = 2.

1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y
A


M

O F x

注 2018 年全国 3 卷填空最后一题.


例题 14 (2013 年全国大纲卷) 已知抛物线 C : y 2 = 8x 与点 M (−2, 2),过 C 的焦点且斜率


问延
# » # »
为 k 的直线与 C 交于 A, B 两点.若 M A · M B = 0,则 k =
√ √
A. 21 B. 22 C. 2 D. 2

解 D.
如图,易知 M F ⊥ AB,故 k = 2.
y
A

O F x

注 2013 年全国大纲卷选择倒数第二题.

14.2.3 抛物线的平均性质

14.2.3.1 抛物线的算术平均性质

1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定理 15 已知倒斜率为 m 的直线 l 截抛物线 y 2 = 2px (p > 0) 所得的弦为 AB,则当 l 平行


移动时,线段 AB 的中点 M 的轨迹是一条与抛物线对称轴方向平行的射线.
y


O
x

证明 设 A(x1 , y1 ),B(x2 , y2 ),则



y12 = 2px1 ,
问延
y1 + y2
=⇒ y12 − y22 = 2p(x1 − x2 ) =⇒ = pm,
y 2 = 2px2 ,
2
2

于是 M 点的纵坐标为定值.特别的,我们认为当直线 l 与抛物线相切为 y1 = y2 的情形,此


时 A, B, M 三点重合于切点位置.因此命题得证.

例题 16 (2019 年西城二模) 已知抛物线 W : y 2 = 2px 的准线方程为 x = −1,焦点为 F .A


是抛物线 W 上异于原点 O 的一点.
(1) 若 |AF | = 5,求以线段 OA 为直径的圆的方程;
(2) 设过点 F 且平行于 OA 的直线 l 交抛物线 W 于 B, C 两点,判断四边形 OABC 能否为
等腰梯形?若能,求直线 l 的方程;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1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y
B


O F x

x = −1

解 (1) 根据题意,有 W : y 2 = 4x,且 A 点横坐标为 4,因此 A(4, ±4),进而所求圆的方程


问延
为 (x − 2)2 + (y − 2)2 = 8 或 (x − 2)2 + (y + 2)2 = 8.
(2) 设线段 OA 的中点为 M ,线段 BC 的中点为 N .根据抛物线的算术平均性质可知,

kM N = 0,

这与“四边形 OABC 为等腰梯形”矛盾.所以四边形 OABC 不能为等腰梯形.


14.2.3.2 抛物线的几何平均性质

定理 17 如图,已知直线 l 与抛物线 y 2 = 2px (p > 0) 交于 A, B 两点,与 x 轴交于 C 点,则


C 点的横坐标是 A, B 点横坐标的等比中项且符号与 A, B 点纵坐标乘积的符号相反.
y
B

A′

C′ O C x

14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证明 设 l : x = my + c,则 C(c, 0).代入抛物线方程 y 2 = 2px,可得

y 2 − 2pmy − 2pc = 0.

设 A(x1 , y1 ),B(x2 , y2 ),则


y1 y2 = −2pc, (1)

从而
y12 y12
x1 x2 = · = c2 ,
2p 2p
因此 C 点的横坐标是 A, B 点横坐标的等比中项.
进一步,由 (1) 式可知,C 点横坐标的符号与 A, B 点纵坐标乘积的符号相反.

2 2
例题 18 如图,已知抛物线 C1 : y 2 = 2px 和圆 C2 : x − p2 + y 2 = p4 ,其中 p > 0.直线 l
# » # »
经过 C1 的焦点,依次交 C1 , C2 于 A, B, C, D 四点,则 AB · CD 的值为
p2 p2 p2
A. 4
B. 3
C. 2
D. p2
y
问延
D

O x
B
A

解 A.

设 F p2 , 0 ,A(x1 , y1 ),D(x2 , y2 ).

# » # »
AB · CD = |AB| · |CD|
= (|F A| − |F B|) (|F D| − |F C|)
 p p  p p
= x1 + − x2 + −
2 2 2 2
= x1 x2
p2
= .
4

注1 考场上还可以取特殊直线 l : x = p2 ,得出正确答案.

15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p2
注2 x1 x2 = 4
这一步,用到了抛物线的几何平均性质.

14.3 阅读与欣赏——抛物线的光学性质


定理 19 如图,抛物线 Γ 的焦点为 F ,准线为 l.直线 AB 交抛物线 Γ 于 A, B 两点,交准
线 l 于点 C,则 F C 是 ∠AF B 的外角平分线.

C
F
问延
D

证明 如图,作 AM 垂直准线 l 于点 M ,作 BN 垂直准线 l 于点 N .

A
M
B
N

C
F

因为
|F A| |M A| |CA|
= = ,
|F B| |N B| |CB|
故 F C 是 △F AB 中 ∠AF B 的外角平分线.

推论 20 如图,抛物线 Γ 的焦点为 F ,准线为 l.A 是抛物线 Γ 上的一点,作 Γ 在点 A 处


的切线,交准线 l 于点 C,则 F C ⊥ F A.

16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F

证明 在定理 19 中,当割线 AB 趋于 A 处的切线时即得.


定理 21 (抛物线的光学性质) 如图,从抛物线的焦点出发的光线经过抛物线反射后的反射光
线与抛物线的对称轴平行,也即焦点为 F 的抛物线上任意一点 P 处的切线 l 与直线 P F 和
抛物线的对称轴所成的角相等.
问延
P

证明 方法一 如图,设切线 l 交抛物线的准线于点 Q.过 P 作平行于抛物线对称轴的直


线 N P M ,交准线于点 M .连接 QF .

P
M N

Q
F

根据推论 20 可知,
∠P F Q = 90◦ = ∠P M Q,

又 P F = P M ,于是
△P F Q ∼
= △P M Q,

17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从而
∠QP F = ∠QP M,

即切线 l 与直线 P F 和抛物线的对称轴所成的角相等.


方法二 如图,设抛物线方程为 y 2 = 2px (p > 0),P (x0 , y0 ),则抛物线在点 P 处的切线 M P


的方程为
y0 y = p(x0 + x).

设直线 M P 交 x 轴于点 Q,则点 Q 的坐标为 (−x0 , 0),因此

p
|P F | = x0 + = |QF |,
2

从而
∠M P N = ∠P QF = ∠QP F,

命题得证.
M
y
问延
P
N

Q O F x

注 2018 年北大夏令营考了这个定理的证明.

• 抛物线的光学性质经常用来处理与切线相关的问题.

例题 22 (2018 年北大夏令营) 求证:从抛物线焦点射出的光线经过抛物线反射后与抛物线对


称轴平行.

解 此即抛物线的光学性质.

例题 23 (2015 年东城一模)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动点 E 到定点 (1, 0) 的距离与它到


直线 x = −1 的距离相等.
(1) 求动点 E 的轨迹 C 的方程;
(2) 设动直线 l : y = kx + b 与曲线 C 相切于点 P ,与直线 x = −1 相交于点 Q.证明:以
P Q 为直径的圆恒过 x 轴上的某定点.

18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Q

O x

解 (1) 根据抛物线的定义可知动点 E 的轨迹为抛物线,其方程为 C : y 2 = 4x.


(2) 以 P Q 为直径的圆恒过抛物线 C 的焦点 F (1, 0),证明如下.
问延
y

H P

O F x

如图,过 P 作准线 x = −1 的垂线,垂足为 H.由抛物线的光学性质有

∠F P Q = ∠QP H,

根据抛物线的定义有
P F = P H,

因此 △P QF 与 △P QH 全等,于是 ∠P F Q 恒为直角,进而以 P Q 为直径的圆恒过抛物线 C


的焦点 F (1, 0).

19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注 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是我们处理切线问题的一大利器,往往可以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例题 24 (2018 年丰台高三第一学期期末)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动点 P 到点 F (1, 0) 的


距离和它到直线 x = −1 的距离相等,记点 P 的轨迹为 C.


(1) 求 C 的方程;
(2) 设点 A 在曲线 C 上,x 轴上一点 B (在点 F 右侧) 满足 |AF | = |F B|.平行于 AB 的直
线 l 与曲线 C 相切于点 D,试判断直线 AD 是否过定点?若过定点,求出定点坐标;若不过
定点,请说明理由.
y

O B
F x
问延
D

解 (1) y 2 = 4x.
(2) 方法一 如图,过 D 作 x 轴的平行线,交 AB 于 G.将切线 l 标记为 KH,其中点 K
与 A 在直线 DG 的同侧.
y

K A

O B
F x

D G

20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由抛物线的光学性质得 ∠F DK = ∠GDH,又

∠GDH = ∠DGA = ∠F BA = ∠F AB,

因此 A, F, D 三点共线,于是直线 AD 过定点 F (1, 0).


方法二 设 A (m2 , 2m),其中 m ̸= 0,则 B (m2 + 2, 0),故

kAB = −m.

设 D (n2 , 2n),其中 n ̸= 0,则



l : 2ny = 2 n2 + x ,

即 y = n1 x + n.因为 l ∥ AB,所以 −m = n1 ,从而 D 1
m2
, − m2 .由于

# » 
F A = m2 − 1, 2m ,
 
# » 1 2
FD = − 1, − ,
m2 m
问延
# » # »
因此 F A = −m2 F D,故直线 AD 过定点 F (1, 0).
# »
注 如果不能猜出直线 AD 过定点 F (1, 0),那么可以在方法二中设定点为 T (t, 0),利用 T A
# »
与 T D 共线,解出 t = 1.总之,这几种方法都比标答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14.4 问问心诀
1. 抛物线的定义

• 抛物线的定义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将抛物线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与到准线的距离
相互转化,是解决很多问题的利器.
• 圆锥曲线的焦准定义是统一的,展现了圆锥曲线内在的一致性,体现了数学的和谐
美.
• 例题 6 中的两个小结论很实用.

2. 抛物线的性质

• 抛物线的焦点阿基米德三角形是常考模型,要熟悉.
• 抛物线的平均性质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其中,算术平均性质适合设点论证;几
何平均性质适合设直线论证.

2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14.5 彩蛋题
例题 25 (2014 年安徽) 已知抛物线 E1 : y 2 = 2p1 x (p1 > 0) 和 E2 : y 2 = 2p2 x (p2 > 0),以及
过原点 O 的两条直线 l1 和 l2 .其中 l1 与 E1 , E2 分别交于 A1 , A2 两点,l2 与 E1 , E2 分别交
于 B1 , B2 两点.


(1) 证明:A1 B1 ∥ A2 B2 ;
(2) 过 O 作直线 l (异于 l1 , l2 ) 与 E1 , E2 分别交于 C1 , C2 两点.记 △A1 B1 C1 与 △A2 B2 C2 的
S1
面积分别为 S1 与 S2 ,求 S2
的值.
y
A1 E1 : y 2 = 2p1 x

E2 : y 2 = 2p2 x

A2

O B2 x
问延
B1

解 (1) 设 A1 (2p1 t21 , 2p1 t1 ),B1 (2p1 t22 , 2p1 t2 ),A2 (2p2 t23 , 2p2 t3 ),B2 (2p2 t24 , 2p2 t4 ).
由 A1 , A2 , O 三点共线,有直线 OA1 与直线 OA2 的斜率相等,从而 t1 = t3 .
类似地,由 B1 , B2 , O 三点共线,可得 t2 = t4 .因此

|OA1 | 2p1 t1 p1 2p1 t2 |OB1 |


= = = = ,
|OA2 | 2p2 t3 p2 2p2 t4 |OB2 |

因此 A1 B1 ∥ A2 B2 .
(2) 由第 (1) 小题的结论可知,△A1 B1 C1 与 △A2 B2 C2 的三边分别平行,因此三个内角对应
相等,故
△A1 B1 C1 ∽ △A2 B2 C2 ,
 2
|A1 B1 |
其面积比 S1
S2
= |A2 B2 |
.又 △OA1 B1 与 △OA2 B2 相似,因此

|A1 B1 | |OA1 | 2p1 t1 p1


= = = ,
|A2 B2 | |OA2 | 2p2 t3 p2

S1 p21
这样我们就有 S2
= p22

注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曲线 C1 经过平移、旋转、对称,以及 x 轴与 y 轴方向等比

2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例的伸缩可以与曲线 C2 重合,则称曲线 C1 与曲线 C2 相似.通过伸缩变换

p′
x′ = x,
p
p′
y ′ = y,
p


可以将抛物线 y 2 = 2px 变为抛物线 y ′2 = 2p′ x′ .由此可知,所有抛物线都是相似的.

例题 26 (2021 年广东二模) 过抛物线 x2 = 4y 的焦点 F 作直线 l 与抛物线交于 A, B 两点,


记抛物线在 A, B 两点处的切线 l1 , l2 的交点为 P ,则 △ABP 面积的最小值为 .

解 4.
如图.
y
问延
B

F
A
x
P

根据题意,P 点位于直线 y = −1 上,且 P F ⊥ AB,于是 △ABP 的面积

1 1
S= · AB · P F ⩾ · 4 · 2 = 4,
2 2

等号当 P 位于 (0, −1) 时取得,此时 AB 和 P F 同时取得最小值.因此所求面积的最小值为


4.
注 2021 年广东二模填空最后一题.

例题 27 (2019 年全国 1 卷文科) 已知点 A, B 关于坐标原点 O 对称,|AB| = 4,圆 M 过点


A, B 且与直线 x + 2 = 0 相切.
(1) 若 A 在直线 x + y = 0 上,求圆 M 的半径;
(2) 是否存在定点 P ,使得当 A 运动时,|M A| − |M P | 为定值?并说明理由.

2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1) 由点 A 在直线 x + y = 0 上,可得点 M 在直线 y = x 上,设 M (m, m),则由圆 M


与直线 x + 2 = 0 相切,圆 M 的半径 r = |m + 2|,根据垂径定理,有

M A2 = M O2 + OA2 =⇒ (m + 2)2 = 2m2 + 4,


解得 m = 0, 4,于是圆 M 的半径为 2 或 6.

x+2=0
y

M
A

O x
问延
B

(2) 设 M (m, n),P (x0 , y0 ),则圆 M 的半径 r = |m + 2|,|AO| = 2,根据垂径定理,有

M A2 = M O2 + OA2 =⇒ (m + 2)2 = m2 + n2 + 4,

也即
n2 = 4m,

因此点 M 的轨迹是以 (1, 0) 为焦点,x = −1 为准线的抛物线,所以取 P (1, 0),则

|M P | = m + 1, |M A| = m + 2,

此时 |M A| − |M P | 为定值 1.

24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x+2=0
y


H M
A

O x
B


问延

25
(LATEX 笔记) 2021 年秋季高三问哥 A+ 班讲义 15


问延炜

目录

15 统计 1
15.1 随机抽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5.1.1 简单随机抽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5.1.1.1 抽签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5.1.1.2 随机数表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问延
15.1.2 系统抽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15.1.3 分层抽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15.2 用样本估计总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15.2.1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 . . . . . . . . . . . . . . . . . . . . . 4
15.2.1.1 频率分布直方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15.2.1.2 茎叶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15.2.1.3 其他图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15.2.2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 . . . . . . . . . . . . . . . . . 6
15.2.2.1 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15.2.2.2 极差、方差、标准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15.3 辛普森悖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15.4 成对数据的统计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15.4.1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15.4.2 列联表与独立性检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15.5 问问心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15.6 彩蛋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15 统计
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时代,时刻都在与数据打交道.而统计学就是用科学方法收集、整理、
描述和分析所得数据资料,并由此进行推断或决策的学科.统计的知识,已经成为一名合格

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的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明白统计的原理,才能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把握问题的实质,而不
会轻易被欺骗.

15.1 随机抽样


在抽样时要保证每一个个体都可能被抽到,而且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是均等的,满足这
样的条件的抽样是随机抽样.

15.1.1 简单随机抽样

一般地,从元素个数为 N 的总体中不放回地抽取容量为 n 的样本,如果每一次抽取时总体中


的各个个体有相同的可能性被抽到,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

15.1.1.1 抽签法 例如,从一个 100 支日光灯管寿命的总体中,用不放回的方法抽取 10 支


日光灯管寿命构成一个简单随机样本.我们可以给这 100 支日光灯管寿命编号,每一支日光
灯管寿命对应 1 到 100 中的唯一一个数,再把这 100 个号分别写在相同的 100 张纸片 (或小
问延
球、竹块) 上,然后把它们放在一个容器里搅拌均匀,就可以抽样了.抽出一张纸片,记下上
面的号码,然后再搅拌均匀,继续抽取第 2 张纸片,记下号码.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取得 10 个
号码时终止.于是,和这 10 个号码对应的日光灯管寿命就构成了一个简单随机样本.
抽签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缺点是,当总体的容量非常大时,费时、费力又不方便.况且,如
果标号的纸片或小球搅拌得不均匀,可能导致抽样的不公平.

15.1.1.2 随机数表法 随机数表是由 0, 1, 2, · · · , 9 这 10 个数字组成的数表,并且表中的每


一位置出现各个数字的可能性相同.通过随机数生成器,例如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的应用程
序生成随机数的功能,可以生成一张随机数表,如下表所示.

48628 50089 38155 69882 27761 73903 53014 98720 41571 79413
53666 08912 48395 32616 34905 63640 57931 72328 49195 17699
00620 79613 29901 92364 38659 64526 20236 29793 09063 99398
98246 18957 91965 13529 97168 97299 68402 68378 89201 67871
01114 19048 00895 91770 95934 31491 72529 39980 45750 14155
41410 51595 89983 82330 96809 93877 92818 84275 45938 48490
30009 18573 58934 35285 14684 35260 44253 64517 66128 14585
64687 84771 97114 93908 65570 33972 15539 31126 56349 82215
78379 70304 75649 86829 28720 57275 10695 25678 60880 15603
31238 95419 34708 07892 34373 25823 60086 33523 39773 75483

通常根据实际需要和方便使用的原则,将几个数组合成一组,如 5 个数一组,然后通过随机

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数表抽取样本.
例如,要考察某品牌的 850 颗种子的发芽率,从中抽取 50 颗种子进行实验.用随机数表抽取
的步骤如下:

1. 对 850 颗种子进行编号,可编为 001, 002, · · · , 850.


2. 给出的随机数表中是 5 个数一组,使用各个 5 位数组的前 3 位,从各组数中任选一个
前 3 位小于或等于 850 的数作为起始号码.例如从第 1 行第 7 组数开始,取出 530 作
为抽取的 50 颗种子中的第 1 个的代号.

3. 继续向右读,由于 987 大于 850,跳过这组数不取,继续向右读,得到 415 作为第 2 个


的代号.数组的前 3 位数不大于 850 且不与前面取出的数重复,就把它取出,否则就
跳过不取,取到一行末尾时转到下一行从左到右继续读数.如此下去直到得出在 001 到
850 之间的 50 个三位数.

上面我们是从左到右读数,也可以用从上到下读数或其他有规则的读数方法.
目前,计算器和许多计算机数学软件都能很方便地生成随机数序列,大家可使用它们抽取随
机样本.
问延
15.1.2 系统抽样

从元素个数为 N 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 n 的样本,如果总体容量能被样本容量整除,设 k = N


n

可先由数字 1 到 k 中随机地抽取一个数 s 作为起始数,然后顺次抽取第 s + k, s + 2k, · · · , s +
(n − 1)k 个数,这样就得到容量为 n 的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系统抽样,又叫等距抽样.
例如,为了了解某地区今年高一学生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拟从参加考试的 15000 名学生的
数学成绩中抽取容量为 150 的样本.对全体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编号,号码为 1, 2, · · · , 15000.
样本容量与总体容量的比为
150 : 15000 = 1 : 100,

我们可将总体平均分为 150 个部分,其中每一部分包含 100 个号码,然后对 1 到 100 号进行


简单随机抽样,抽取一个号码,比如说是 56,接下来每隔 100 个号码抽取一个,顺次取出号
码为
156, 256, · · · , 14956

的学生的数学成绩.这样就可以得到容量为 150 的一个样本.


如果总体容量不能被样本容量整除,可随机地从总体中剔除余数,然后再按系统抽样方法进
行抽样.
在进行大规模的抽样调查时,系统抽样比简单随机抽样要方便很多,因而应用的范围很广.

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15.1.3 分层抽样

将总体中各个个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个互不重叠的几部分,每一部分叫做层,在各层中按
层在总体中所占比例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这种抽样方法叫做分层抽样.
例如,某中学高中学生有 900 名.为了考察他们的身高状况,打算抽取容量为 45 的一个样本.


已知高一有 400 名学生,高二有 300 名学生,高三有 200 名学生.采用分层抽样,样本容量
与总体容量的比为 45 : 900 = 1 : 20,所以在高一、高二、高三 3 个层面上取的学生数分别为
, , ,即分别抽取
400 300 200
20 20 20
20, 15, 10 名学生.当有些层面上抽取的学生数用除法算出的结果不
是整数时,可作适当的细微调整,使抽取的学生数为整数.假如上例中高一、高二、高三的学
生数分别为 402, 296, 202,则这三个层面上取的学生数用除法计算分别为

402 296 202


= 20.1, = 14.8, = 10.1,
20 20 20

每层还是分别按 20, 15, 10 名学生抽取.在 3 个层面上抽样时,可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


分层抽样的优点是,使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而且在各层抽样时,又可灵活地选用不同的
抽样法.因此,分层抽样应用比较广泛.
问延
15.2 用样本估计总体

15.2.1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

从一个总体得到一个包含大量数据的样本时,我们很难从一个个数字中直接看出样本所包含
的信息.如果把这些数据形成图表,就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样本数据的特征,从而估计总体
的分布情况.

15.2.1.1 频率分布直方图 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步骤:

(1) 计算极差;

(2) 决定组数与组距;

(3) 决定分点;

(4) 列频率分布表;

(5) 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

15.2.1.2 茎叶图 20 世纪早期,英国统计学家阿瑟·保利 (Arthur Bowley) 设计了茎叶图;


1977 年,统计学家约翰·托奇 (John Tukey) 在其著作《探索性数据分析》(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 中将这种绘图方法介绍给大家,使这种作图方法变得流行起来.

4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茎叶图中间的一列 (茎) 通常表示数据的十位 (及其以上的数位) 上的数字,而与茎上的某个


数同一行的数字通常表示数据的个位 (向两边延展可以表示两组数据).例如从下图中,我们
可以知道,第二种生产方式包含数据 81, 84, 84, 85.

第一种生产方式 第二种生产方式


8 6 5 5 6 8 9
9 7 6 2 7 0 1 2 2 3 4 5 6 6 8
9 8 7 7 6 5 4 3 3 2 8 1 4 4 5
2 1 1 0 0 9 0

15.2.1.3 其他图表 根据不同的问题与需求,我们还会使用一些其他的常用图表,比如扇形


图、折线图、雷达图等等.

例题 1 (2016 年全国 3 卷) 某旅游城市为向旅客介绍本地的气温情况,绘制了一年中各月平


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的雷达图.图中 A 点表示十月的平均最高气温约为 15◦ C,B 点
表示四月的平均最低气温约为 5◦ C.下面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各月的平均最低气温都在 0◦ C 以上
问延
B. 七月的平均温差比一月的平均温差大
C. 三月和十一月的平均最高气温基本相同
D. 平均最高气温高于 20◦ C 的月份有 5 个
一月
十二月 二月
20◦ C
15◦ C
十一月 三月
10◦ C
5◦ C
平均最低气温
十月 A B 四月
平均最高气温

九月 五月

八月 六月
七月

解 D.
根据题目所给的雷达图获取各月份的平均最高、最低气温信息即可.由图可知,平均气温高
于 20◦ C 的月份有 3 个:六月、七月和八月.

5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15.2.2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15.2.2.1 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参数.由于


样本平均数与每一个样本数据有关,所以,任何一个样本数据的改变都会引起平均数的改变.
这是中位数、众数都不具有的性质.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与众数、中位数比较起来,平均数可


以反映出更多的关于样本数据全体的信息.

例题 2 (2017 年山东文科) 如图所示的茎叶图记录了甲、乙两组各 5 名工人某日的产量数据


(单位:件).若这两组数据的中位数相等,且平均值也相等,则 x 和 y 的值分别为
A. 3, 5 B. 5, 5 C. 3, 7 D. 5, 7
甲组 乙组
6 5 9
2 5 6 1 7 y
x 4 7 8

解 A.
由茎叶图可知,甲组的中位数为 65,因为甲乙两组数据的中位数相等,所以 y = 5.又因为两
问延
组数据的平均值相等,故

56 + 65 + 62 + 74 + 70 + x 59 + 61 + 67 + 65 + 78
= ,
5 5

解得 x = 3.

15.2.2.2 极差、方差、标准差 极差、方差、标准差是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参数.

例题 3 (2012 年陕西文科) 对某商店一个月内每天的顾客人数进行了统计,得到样本的茎叶


图 (如图所示),则该样本的中位数、众数、极差分别是
A. 46, 45, 56 B. 46, 45, 53 C. 47, 45, 56 D. 45, 47, 53
1 2 5
2 0 2 3 3
3 1 2 4 4 8 9
4 5 5 5 7 7 8 8 9
5 0 0 1 1 4 7 9
6 1 7 8

解 A.

例题 4 (2019 年全国 2 卷) 演讲比赛共有 9 位评委分别给出某选手的原始评分,评定该选手


的成绩时,从 9 个原始评分中去掉 1 个最高分、1 个最低分,得到 7 个有效评分.7 个有效

6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评分与 9 个原始评分相比,不变的数字特征是
A. 中位数 B. 平均数 C. 方差 D. 极差

解 A.


例题 5 两位射击运动员在一次射击测试中各射靶 10 次,每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 7 8 7 9 5 4 9 10 7 4
乙 9 5 7 8 7 6 8 6 7 7

如果你是教练,你应当如何对这次射击情况作出评价?如果这是一次选拔性考核,你应当如
何作出选择?

解 x̄甲 = x̄乙 = 7,s甲 = 2,s乙 ≈ 1.095.



问延
例题 6 (2020 年全国 3 卷) 在一组样本数据中,1, 2, 3, 4 出现的频率分别为 p1 , p2 , p3 , p4 ,且

4
pi = 1,则下面四种情形中,对应样本的标准差最大的一组是
i=1
A. p1 = p4 = 0.1,p2 = p3 = 0.4 B. p1 = p4 = 0.4,p2 = p3 = 0.1
C. p1 = p4 = 0.2,p2 = p3 = 0.3 D. p1 = p4 = 0.3,p2 = p3 = 0.2

解 B.
选项中的四种情形的均值均为 2.5,设 p1 = p4 = x,p2 = p3 = 0.5 − x,则标准差为
»
2x · 1.52 + (1 − 2x) · 0.52 ,

于是 x 越大对应的标准差越大,选项 B 符合题意.

例题 7 (2020 年全国 3 卷文科) 设一组样本数据

x1 , x 2 , . . . , x n

的方差为 0.01,则数据
10x1 , 10x2 , . . . , 10xn

的方差为
A. 0.01 B. 0.1 C. 1 D. 10

7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C.

例题 8 给定实数 a, b,若
x1 , x 2 , . . . , x n


的均值为 x̄,方差为 s2x ,标准差为 sx ;

y1 = ax1 + b, y2 = ax2 + b, . . . , yn = axn + b

的均值为 ȳ,方差为 s2y ,标准差为 sy ,那么 ȳ, s2y , sy 与 x̄, s2x , sx 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

解 ȳ = ax̄ + b,s2y = a2 s2x ,sy = |a|sx .


例题 9 设样本数据 x1 , x2 , . . . , x10 的均值和方差分别为 1 和 4,若


问延
yi = 3xi − 5 (i = 1, 2, . . . , 10),

则 y1 , y2 , . . . , y10 的均值为 ,方差为 .

解 −2;36.

15.3 辛普森悖论
例题 10 某人从 A 小区搬到了 B 小区,结果两个小区居民的人均收入都提高了.为什么?

例题 11 某中学高一年级数学实行分层教学.某次数学考试以后,数学教研组长从 A, B 两个
班中各随机抽取了 5 名学生的成绩,分别记为甲组、乙组,如下表所示:

甲组 (分) 110 142 97 125 131


乙组 (分) 133 104 82 93 123

若将甲组 5 个数字中的某一个调入乙组,使得调整之后甲组 4 个数字的平均数大于调整之前


甲组 5 个数字的平均数,同时调整之后乙组 6 个数字的平均数大于调整之前乙组 5 个数字的
平均数,那么从甲组调入乙组的那个数字是 .

8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110.
调整之前,甲组的平均数为 121,乙组的平均数为 107.


例题 12 (2017 年海淀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文科) 已知 A, B 两所大学的专业设置都相同 (专业
数不小于 2),数据显示,A 大学的各专业的男女生比例均高于 B 大学的相应专业的男女生比
例 (男女生比例是指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据此,

甲同学说:“A 大学的男女生比例一定高于 B 大学的男女生比例”;


乙同学说:“A 大学的男女生比例不一定高于 B 大学的男女生比例”;
丙同学说:“两所大学全体学生的男女生比例一定高于 B 大学的男女生比例”.

其中,说法正确的同学是 .

解 乙.
问延

15.4 成对数据的统计分析

15.4.1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定义 13 如果由变量的成对数据、散点图或直观经验可知,变量 x 与变量 y 之间的关系可以


近似地用一次函数来刻画,则称 x 与 y 线性相关.此时,如果一个变量增大,另一个变量大
体上也增大,则称这两个变量正相关;如果一个变量增大,另一个变量大体上减少,则称这
两个变量负相关.

定义 14 已知变量 x 与 y 的 n 对成对数据 (xi , yi ),i = 1, 2, . . . , n.任意给定一个一次函数


y = bx + a,对每一个已知的 xi ,由直线方程可以得到一个估计值

ŷi = bxi + a.

如果一次函数 ŷ = b̂x + â 能使残差平方和即


n
(y1 − ŷ1 )2 + (y2 − ŷ2 )2 + · · · + (yn − ŷn )2 = (yi − ŷi )2
i=1

取得最小值,则
ŷ = b̂x + â

称为 y 关于 x 的回归直线方程,对应的直线称为回归直线.

9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定理 15 在定义 14 中,给定两个变量 y 与 x 的一组数据之后,回归直线方程 ŷ = b̂x + â 总


是存在的,而且


n ∑
n
(xi − x̄) (yi − ȳ) xi yi − nx̄ȳ
i=1 i=1
b̂ = ∑
n = ∑n ,


(xi − x̄) 2
x2i − nx̄2
i=1 i=1

â = ȳ − b̂x̄,

其中

n ∑
n
xi yi
i=1 i=1
x̄ = , ȳ = .
n n
• 回归直线一定过点 (x̄, ȳ).

定理 16 给定两个变量 y 与 x 的成对数据 (xi , yi ),i = 1, 2, . . . , n,我们用


n ∑
n
(xi − x̄) (yi − ȳ) xi yi − nx̄ȳ
问延
i=1 i=1
r= = ( )( )

n ∑
n ∑
n ∑
n
(xi − x̄) 2
(yi − ȳ)2
x2i − nx̄2 yi2 − nȳ 2
i=1 i=1 i=1 i=1

来衡量 y 与 x 的线性相关性强弱,这里的 r 称为线性相关系数,简称为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 r 具有以下性质:

(1) |r| ⩽ 1.

(2) y 与 x 正相关的充要条件是 r > 0;y 与 x 负相关的充要条件是 r < 0.

(3) |r| 越小,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性越弱,也就是得出的回归直线方程越没有价值,


即方程越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r| 越大,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性越强,也就是
得出的回归直线方程越有价值,即方程越能反映真实的情况.

(4) |r| = 1 的充要条件是成对数据构成的点都在回归直线上.

• 令

a = (x1 − x̄, x2 − x̄, . . . , xn − x̄) ,


b = (y1 − ȳ, y2 − ȳ, . . . , yn − ȳ) ,


a·b
r = cos ⟨a, b⟩ = .
|a||b|

10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例题 17 (2020 年全国 1 卷) 某校一个课外学习小组为研究某作物种子的发芽率 y 和温度 x


(单位:摄氏度) 的关系,在 20 个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种子发芽实验,由实验数据

(xi , yi ) (i = 1, 2, . . . , 20)


得到下面的散点图:
发芽率

100%

80% ▲▲▲ ▲▲▲▲▲ ▲▲
▲ ▲▲
▲▲▲
60% ▲


40%
20%
0%
0 10 20 30 40 温度/摄氏度

由此散点图,在 10 摄氏度至 40 摄氏度之间,下面四个回归方程类型中最适宜作为发芽率 y


问延
和温度 x 的回归方程类型的是
A. y = a + bx B. y = a + bx2 C. y = a + bex D. y = a + b ln x

解 D.
联系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以及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散点图比对即得.

例题 18 (2017 年山东) 为了研究某班学生的脚长 x (单位:厘米) 和身高 y (单位:厘米) 的


关系,从该班随机抽取 10 名学生,根据测量数据的散点图可以看出 y 与 x 之间有线性相关

10 ∑
10
关系.设其回归直线方程为 ŷ = b̂x + â.已知 xi = 225, yi = 1600,b̂ = 4.该班某学生
i=1 i=1
的脚长为 24 厘米,据此估计其身高为
A. 160 厘米 B. 163 厘米 C. 166 厘米 D. 170 厘米

解 C.
根据题意,有

10 ∑
10
xi yi
i=1 i=1
x̄ = = 22.5, ȳ = = 160.
10 10
因为点 (x̄, ȳ) 在回归直线上,所以可得

ȳ = b̂ · x̄ + â,

11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又 b̂ = 4,故 â = 70,所以回归直线方程为

ŷ = 4x + 70,

所以某学生脚长为 24 厘米,估计身高为 166 厘米.


例题 19 (2016 年全国 3 卷) 下图是我国 2008 年至 2014 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 (单位:亿


吨) 的折线图.
y 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

1.80

1.60

1.40

1.20
问延
1.00

O 1 2 3 4 5 6 7 t 年份代码
注: 年份代码 1 − 7 分别对应年份 2008 − 2014

(1) 由折线图看出,可用线性回归模型拟合 y 与 t 的关系,请用相关系数加以说明;


(2) 建立 y 关于 t 的回归方程 (系数精确到Ã 0.01),预测 2016 年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
∑7 ∑7 ∑ 7

参考数据: yi = 9.32, ti yi = 40.17, (yi − ȳ)2 = 0.55, 7 ≈ 2.646.
i=1 i=1 i=1

n
(ti − t̄) (yi − ȳ)
i=1
参考公式:相关系数 r = ,回归方程 ŷ = â + b̂t 中斜率和截距的最

n ∑
n
(ti − t̄) 2
(yi − ȳ) 2

i=1 i=1
小二乘估计公式分别为

n
(ti − t̄) (yi − ȳ)
i=1
b̂ = ∑
n , â = ȳ − b̂t̄.
(ti − t̄) 2

i=1

解 (1) 根据已知可求得
Ã

7 ∑7
t̄ = 4, (ti − t̄)2 = 28, (yi − ȳ)2 = 0.55,
i=1 i=1

12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同时

7 ∑
7 ∑
7
(ti − t̄) (yi − ȳ) = ti yi − t̄ yi = 40.17 − 4 × 9.32 = 2.89,
i=1 i=1 i=1

所以


7
(ti − t̄) (yi − ȳ)
i=1 2.89
r= ≈ ≈ 0.99,

7 ∑
7 0.55 × 2.646 × 0.55
(ti − t̄)2 (yi − ȳ)2
i=1 i=1

因为 y 与 t 的相关系数近似值为 0.99,说明 y 与 t 的线性相关程度相当高,从而可以用线性


回归模型拟合 y 与 t 的关系.
(2) 计算可得

7
(ti − t̄) (yi − ȳ)
i=1 2.89
b̂ = = ≈ 0.103,

7 28
(ti − t̄)2
i=1

所以
问延
9.32
â = ȳ − b̂t̄ = − 0.103 × 4 ≈ 0.92,
7
所以 y 关于 t 的回归方程为
ŷ = 0.10t + 0.92,

将 2016 年对应的 t = 9 代入回归方程得

ŷ = 0.92 + 0.10 × 9 = 1.82,

所以预测 2016 年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约为 1.82 亿吨.


15.4.2 列联表与独立性检验

定义 20 给出分类变量 A, B 的 2 × 2 列联表:

B B̄ 合计
A a b a+b
Ā c d c+d
合计 a + c b + d a + b + c + d

在列联表中,我们构造一个统计量

n(ad − bc)2
χ2 = ,
(a + b)(c + d)(a + c)(b + d)

13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其中 n = a + b + c + d 为样本容量.这种利用 χ2 的取值推断两个分类变量是否独立的方法称
为独立性检验.

• 分类变量 A, B 的独立性检验的步骤:

(1) 绘制 2 × 2 列联表;


(2) 计算 χ2 数值;
(3) 与显著性水平对应的分位数比较;

α = P (χ2 ⩾ k) k
0.15 2.072
0.10 2.706
0.05 3.841
0.01 6.635
0.005 7.879
0.001 10.828
问延
(4) 若 χ2 ⩾ k,就称在犯错误的概率不超过 α 的前提下,可以认为 A 与 B 不独立 (也
称 A 与 B 有关),或者说有 1 − α 的把握认为 A 与 B 有关;若 χ2 < k,则说没
有 1 − α 的把握认为 A 与 B 有关.

例题 21 (2020 年全国新课标 1 卷,2020 年全国新课标 2 卷) 为加强环境保护,治理空气污


染,环境监测部门对某市空气质量进行调研,随机抽查了 100 天空气中的 PM2.5 和 SO2 浓
度 (单位:µg/m3 ),得下表:
PM2.5/SO2 [0, 50] (50, 150] (150, 475]
[0, 35] 32 18 4
(35, 75] 6 8 12
(75, 115] 3 7 10
(1) 估计事件“该市一天空气中 PM2.5 浓度不超过 75,且 SO2 浓度不超过 150”的概率;
(2) 根据所给数据,完成下面的 2 × 2 列联表:
PM2.5/SO2 [0, 150] (150, 475]
[0, 75]
(75, 115]
(3) 根据 (2) 中的列联表,判断是否有 99% 的把握认为该市一天空气中 PM2.5 浓度与 SO2 浓
度有关?
n(ad−bc)2
附:K 2 = (a+b)(c+d)(a+c)(b+d)

P (K 2 ⩾ k) 0.050 0.010 0.001


k 3.841 6.635 10.828

14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1) 根据题意,所求概率为

32 + 18 + 6 + 8 16
= .
100 25

(2) 根据所给数据,可得 2 × 2 列联表:


PM2.5/SO2 [0, 150] (150, 475]
[0, 75] 64 16
(75, 115] 10 10

(3) 根据 (2) 中的列联表,有

100 · (64 · 10 − 16 · 10)2 3600


K2 = = ≈ 7.484 > 6.635,
80 · 20 · 74 · 26 481

因此有 99% 的把握认为该市一天空气中 PM2.5 浓度与 SO2 浓度有关.



问延
15.5 问问心诀
1. 随机抽样

• 随机抽样暗含一个条件:每一个个体都可能被抽到,而且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
是均等的.
• 随机抽样的常用方法要了解.

2. 用样本估计总体

• 要能识别直方图、茎叶图、其他图表中的关键信息.
频率
• 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纵坐标一定是 组距

• 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参数;极差、方差、标准差是反映数
据离散程度的参数.
• 各种特征数字 (尤其是均值与方差) 的性质以及直观理解,是高考的热点.

3. 辛普森悖论

• 辛普森悖论的原理并不神秘:总体平均数并不是每部分平均数的算术平均,还需要
考虑每部分占总体的权重.
• 之所以称为“悖论”,是因为人们很容易在概率统计方面出错,因此这部分很不少
易错的、有趣的问题.

4. 成对数据的统计分析

15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 这部分的思维难度不高,但是计算一定要过关,解题步骤要熟悉.
• 回归直线一定过点 (x̄, ȳ).

15.6 彩蛋题


例题 22 (2020 年西城一模) 在一次体育水平测试中,甲、乙两校均有 100 名学生参加,其中
甲校男生成绩的优秀率为 70%,女生成绩的优秀率为 50%;乙校男生成绩的优秀率为 60%,
女生成绩的优秀率为 40%.对于此次测试,给出下列三个结论:
¬ 甲校学生成绩的优秀率大于乙校学生成绩的优秀率;
­ 甲、乙两校所有男生成绩的优秀率大于甲、乙两校所有女生成绩的优秀率;
® 甲校学生成绩的优秀率与甲、乙两校所有学生成绩的优秀率的大小关系不确定.
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

解 ­®.
结论¬ 表面上看,甲、乙两校均有 100 名学生参加这次测试,甲校男生成绩的优秀率高于
问延
乙校男生成绩的优秀率,甲校女生成绩的优秀率高于乙校女生成绩的优秀率,这些条件足以
保证甲校学生成绩的优秀率大于乙校学生成绩的优秀率,但事实并非如此.问题的关键在于
全校学生成绩的优秀率是男生成绩优秀率与女生成绩优秀率的“加权”平均,也就是说,还
需要看全校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举个例子,甲校有男生 10 名,女生 90 名;乙校有男生
70 名,女生 30 名,则甲校学生成绩的优秀率为

10 × 70% + 90 × 50%
= 52%,
100

乙校学生成绩的优秀率为
70 × 60% + 30 × 40%
= 54%,
100
此时甲校学生成绩的优秀率小于乙校学生成绩的优秀率,结论¬错误.
结论­ 因为甲校男生成绩的优秀率为 70%,乙校男生成绩的优秀率为 60%,所以甲、乙两
校所有男生成绩的优秀率不低于 60%;
因为甲校女生成绩的优秀率为 50%,乙校女生成绩的优秀率为 40%,所以甲、乙两校所有女
生成绩的优秀率不高于 50%.
故甲、乙两校所有男生成绩的优秀率大于甲、乙两校所有女生成绩的优秀率,结论­正确.
结论® 与结论¬中的分析类似,要考虑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
举例一 如果甲校有男生 10 名,女生 90 名;乙校有男生 70 名,女生 30 名,则甲校学生成
绩的优秀率为
10 × 70% + 90 × 50%
= 52%,
100

16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甲、乙两校所有学生成绩的优秀率为

10 × 70% + 90 × 50% + 70 × 60% + 30 × 40%


= 53%,
200

此时,甲校学生成绩的优秀率小于甲、乙两校所有学生成绩的优秀率.


举例二 如果甲校有男生 20 名,女生 80 名;乙校有男生 70 名,女生 30 名,则甲校学生成
绩的优秀率为
20 × 70% + 80 × 50%
= 54%,
100
甲、乙两校所有学生成绩的优秀率为

20 × 70% + 80 × 50% + 70 × 60% + 30 × 40%


= 54%,
200

此时,甲校学生成绩的优秀率等于甲、乙两校所有学生成绩的优秀率.
举例三 如果甲校有男生 30 名,女生 70 名;乙校有男生 70 名,女生 30 名,则甲校学生成
绩的优秀率为
30 × 70% + 70 × 50%
= 56%,
问延
100
甲、乙两校所有学生成绩的优秀率为

30 × 70% + 70 × 50% + 70 × 60% + 30 × 40%


= 55%,
200

此时,甲校学生成绩的优秀率大于甲、乙两校所有学生成绩的优秀率.
因此结论®正确.

例题 23 (2011 年辽宁) 某农场计划种植某种新作物,为此对这种作物的两个品种 (分别称为


品种甲和品种乙) 进行田间试验.选取两大块地,每大块地分成 n 小块地,在总共 2n 小块地
中,随机选 n 小块地种植品种甲,另外 n 小块地种植品种乙.当 n = 8 时,试验结束后得到
品种甲和品种乙在各小块地上的每公顷产量如下表:
品种甲 403 397 390 404 388 400 412 406
品种乙 419 403 412 418 408 423 400 413
产量单位是 kg/hm2 .分别求品种甲和品种乙的每公顷产量的样本平均数和样本方差;根据试
验结果,你认为应该种植哪一品种?
附:样本数据 x1 , x2 , · · · , xn 的样本方差

2 (x1 − x̄)2 + (x2 − x̄)2 + · · · + (xn − x̄)2


s = ,
n

其中 x̄ 为样本平均数.

17
微博:问问数学问延炜 有疑问问问问问 数学有问问,有趣又提分

解 设品种甲的每公顷产量的样本平均数为 x̄1 ,样本方差为 s21 ,则

1
x̄1 = (403 + 397 + 390 + 404 + 388 + 400 + 412 + 406) = 400,
8
1[ 2 ]
s21 = 3 + (−3)2 + (−10)2 + 42 + (−12)2 + 02 + 122 + 62 = 57.25.
8


设品种乙的每公顷产量的样本平均数为 x̄2 ,样本方差为 s22 ,则

1
x̄2 = (419 + 403 + 412 + 418 + 408 + 423 + 400 + 413) = 412,
8
1[ 2 ]
s22 = 7 + (−9)2 + 02 + 62 + (−4)2 + 112 + (−12)2 + 12 = 56.
8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品种乙的样本平均数大于品种甲的样本平均数,且两品种的样本方差
差异不大,故应选择种植品种乙.

问延

1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