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8

榕汇实录精编

《中国政治经济的逻辑与转型》

分享人:兰小欢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作者
分享时间:2022 年 9 月 17 日

感谢高榕资本朋友们的邀请,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分享我对中国政治经济的一些看法。

在我们国家搞经济活动,第一推手是政府。政府不仅制定政策,更直接下场参与。我今天不讲特别抽象的,还
是依托《置身事内》这本书,讲一些具象的事情。

也不讲特别远的事,就讲最近 20 年中国经济是怎样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导致了哪些问题、为什么今天玩不
下去了,从而带来三个大的改革方向。我们不用等二十大,这三个改革方向已经启动了,并且过去 4、5 年推
得特别快,包括大家感受或者听到的资管新规、去杠杆、内循环等等。我拿一个逻辑框架串一串,让大家对这
些事、对你所做的生意有一个视角。

这些转型方向一旦开始就不会随便变化,所以我也不讲特别短期的东西,比如说汇率。起码“十四五”期间,
未来 5 年、10 年大的政策方向都是明牌。所以我们不用去预测,只要读懂中央已经发布的重大政策就行了。

一、理解城市土地财政与地方政府“四本账”

谈到政府,大家首先想到中央政府,实际上咱们日常打交道都是地方政府。我们国家以地方政府为主,85%的
一般公共预算是地方政府支出的;公务员(不算事业单位)群体中地方政府人员占比 94%,这一比例比美、日、
德等国家都要高。所以钱是地方政府的,人也都是地方的,事自然也是他们办。

过去 20 年一言而蔽之,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主要推手就是土地,用土地撬动杠杆,借钱投入城市化和工业化
建设。

地方政府用土地撬动了两大块的钱。第一块就是土地财政,包括卖地收入(只是卖部分使用权),每年 10 万
亿左右,约相当于国家 GDP 的 10%,此外还有土地开发过程中的税收等。土地财政钱很多,但是也没有多到能
够推动我们国家过去 20 年翻天覆地的基础设施变化。

闭门分享,请勿外传 第 1 页 共 18 页
另一块就是土地金融,利用土地为抵押接上资本市场。这套模式你可以讲是中国特色,但也不完全是。世界各
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然有相当长的一个阶段是要“重投资”的。从农业社会转变到工业社会、再到城市
化,都要有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有区别的只是用什么方式来借钱融资。

肯定不能用省下来的钱投资,必然用某种方式资本化,把未来的预期调动到今天。历史上撬动信用或者杠杆的
方式只有三类:土地信用;国家信用;商业信用。

为什么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如此之快,因为在我们国家上述三个信用合一。土地归政府所有,承担基础设施
建设的大量企业是国企。不仅如此,中国所有大的金融机构(即资本)也全部都是国资的。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在中国做企业久了,会觉得最初创业融的是政府的钱,最后卖产品也卖给政府,好像在这样
的一个循环里。这是因为生产要素在这套体系里,包括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虽然劳动力不是国有的,但是能
让人成为劳动力的三个条件——住房、教育、医疗,都是国家的。包括现在第四项生产要素——数据,也被监
管得越来越严格。

所以我们是在这样一个大的约束下玩经济这个游戏。诸位千万不要忘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再说得具像一点。各位跟地方政府打交道,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是什么?我们都知道,但凡想做事,必须得有
钱,所以你要全面了解地方政府手里是点什么钱。这里为大家打开地方财政“四本账”,就会知道他怎么在
这“四本账”中辗转腾挪。(以下为 2020 年的数据,这一年中国 GDP 刚好 100 万亿。)

第一本账是税。我们国家采取分税制,2020 年留给地方政府的一般公共预算是 10 万亿,此外还有中央转移支


付 8 万亿。

第二本账是政府性基金,接近 10 万亿,与第一本账等量齐观。政府性基金听起来很抽象,打开账本以后发现
有 20 多项基金,大家每天都在往里头交钱,例如机场建设费、高速公路通行费等等,但其中只有一项是重要
的,就是卖地的收入,占这比基金的 93%。还有近些年兴起的专项债,2020 年有 3.8 万亿。

第三本帐就是社保基金收入,归地方大概 8 万亿,就是五险一金,主要是养老金和医疗保险。注意这笔帐是只
进不出的。

闭门分享,请勿外传 第 2 页 共 18 页
第四本帐国有资本营业收入,有 3000 多亿,但是这个可不少。所谓国有资本主要包括地方国企和诸如矿山这
样的资产,当然国有企业对于财政最大的贡献是税费,它在第一本帐里;第四本帐是扣除完税费等所有成本以
后,国有企业给国家分红的部分。而且国家规定 2020 年起所有大中型国企 10%的股份要划归社保基金,央企
划给中央,地方国企划给地方,这笔账是另外单独算的。背后的思路很简单,国有企业归大家共同所有,国有
企业赚的钱应该大家分。怎么分?就是通过养老金来分。

所以四本帐一打开,你就明白:第一本账,因为疫情冲击税收下来了;前 20 年主要是玩第二本帐,随着房地
产下行,地方政府又开始借专项债;这些都不够的时候,第三本帐又不能动、老龄化压力特别大,就开始琢磨
第四本帐。所以从 2018、2019 年之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得非常快。各地都在卖东西,像珠海国资
委把格力电器 15%的股份卖出去了。

但这些终归会玩不下去,最后地方政府还得回到第一本帐上去——需要一笔大的、百分之百属于地方政府的
主体税种。目前我们国家三大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都是分税制。地方政府没有一个长远
的、基本不受经济波动影响的税种,导致很多行为比较短期化。

现在涉及最大的一项改革就是房地产税。房地产税当然可能客观上会起到一些压制房价的作用,但是从世界各
国的历史经验来看,房地产税与房价长期的走势没有关系。房地产税的推出,最根本的改变在于地方能不能有
一个长远稳定的税收收支。

再解释一下,地方政府手里有很多土地,包括几类。首先是工业用地,例如各种园区,工业用地价格是很低的,
这部分赚不了钱;这些年其它用地起来了,主要是城市道路、桥梁、博物馆等,也收不到钱;所以那么多的土
地财政就是从 20%的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上得到的。所以我们国家的土地财政严格意义上就叫房地产财政。而
且这 20%的土地中,我们国家有一个特别奇葩的现象,就是商业楼宇特别多。因为地方政府卖出去商业用地之
后,不仅能收土地转让费,入驻的企业还能持续收税;住宅因为没有房地产税,卖出去这块地,对于地方政府
来说是一锤子买卖。

地方土地财政,支撑起了过去 20 年我们国家飞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和抵押拿到钱,
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增长,城市生活质量提高,吸引了更多的人;从而带来 GDP 增长,
领导随之升迁;税收增加后再去还债。

闭门分享,请勿外传 第 3 页 共 18 页
雪球虽然越滚越大,但是只要税收或者 GDP 名义增长率比利率高,这套模式就能玩下去。因为某种程度来讲地
方政府借钱是不用还本金的,地方政府是永续存在的,只要能每期付息,就能借新还旧,直到有一天通货膨胀
把旧的债务稀释掉。

但是因为本金积累得越来越多,每一期的利息支出都很高,这时一旦经济增长放缓、税收减少,或者有了其他
突发性的支出(比如抗疫),就很麻烦;更麻烦的是,如果玩不转,房价会跌下来,房价一跌,地价就跌,地
方政府收入进一步下降,无法借新还旧,这套模式就走到头了。现在它就走到头了。

二、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三大特点:成绩、问题与改革

中国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这套模式有三个特点,也与我们国家今天方方面面的转型有关系。

特点一:城市化过程“重土地,轻人”

这些年所有城市都在向外扩张,例如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城市的开发区、新区,“摊大饼”的好处是可以把原来
城市周边农村的土地征过来,土地一拿来就能借钱,所以不断新增土地。这就是所谓“重土地”。

“轻人”是什么意思?大量的人涌入城市,但没有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例如教育、医疗等等。2015
年前,我们所有的公共服务,都是按照户籍人口而非常住人口规划的。所以人口流入地的资源非常紧张,你可
以到这里打工、交五险一金,但是想要上学或者看病很难。

也由于公共服务供给稀缺,不止房价在涨,教育、医疗费用也在涨,带来了居民债务的上升。

最终还因为人口流入地土地稀缺、推高房价,带来了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刚刚提到城市土地财政,看上去是地方政府玩经济的一套办法,我们要透过面纱看本质。地方政府凭什么靠土
地融那么多钱?因为土地上面要盖房子,房子本身不值钱,值钱是因为住在房子里的人心甘情愿地签了一份合
同,把自己未来工作 30 年的收入交出来。所以真正资本化的不是土地产生的现金,而是住房子的人未来工作
30 年的收入。

本质上政府可以用征税的方式跟各位要钱,但大家是不乐意的。于是乎让你买房,你买了房还挺喜欢的。政府
是用土地做抓手,撬动你的收入;而你用房子做抓手,是想利用房产增值去分享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红利。所
以大家心甘情愿跳上车,也不管是 5%还是 6%的利率,因为你赌房价会涨。
闭门分享,请勿外传 第 4 页 共 18 页
但是,当老百姓交了未来 30 年的收入,政府拿了钱之后却没能分担大家的负担,还是要为教育、医疗这些事
操心,消费当然起不来。

再来看贫富差距问题,其中一个维度是有房的人 VS 没房的人;但讲深一层,更可怕的是年轻人 VS 中老年人之


间的矛盾。房价上涨本质是有房的中老年人,在剥夺年轻人的未来。这件事肯定不会持续下去,因为年轻人没
有未来的话,大家都会完蛋。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在反抗,我们听到各种各样的词——躺平、内卷、精神内耗,
就是不跟你玩了。

改革已经在发生,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包括户籍改革,现在除了少数一线城市,其他城市的户籍几乎都放开了,
很多省会城市对学历已经不再作要求。

还有土地流转。一线城市盖住房、学校、医院都需要土地,实际上北上深不是没有土地,只是没有用地指标,
建设用地指标是中央审批的。今天在推行跨省土地流转,例如上海从云南买 3 万亩建设用地指标,在上海开发
建设用地,给云南一笔钱、云南拿着在当地开垦耕地。这就是跨空间的土地流转,缓解人口流入地土地供应的
压力。

特点二:招商引资竞争中“重规模、轻效益”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大家都打过交道,他们喜欢投重资产的大项目。一方面是重资产拉动 GDP 快;另一方面在中


国第一大税是增值税,增值税是流转税,流水越多、交税越多,所以不在乎能否盈利、只在乎盘子够不够大。

重规模投资方式的好处是工业化飞速进展。工业化和技术是内化在设备里的,只要买的机器先进,技术就领先。
所以只要投资和资本量足够,工业化就会起来,之后吸纳很多就业。

但问题在于企业重资产,也是加杠杆加出来的,最终导致企业债务负担很重。经济分三个部门——政府、企业、
老百姓。中国政府部门的负债算比较低的,老百姓负债不算高也不算低,但是企业债务负担是很高的,远远高
于德国、美国这些国家。当然这与我们国家企业融资主要通过贷款有关。

企业债务负担很高,和人一样,一旦遇到点风吹草动就会被压垮。前些年被压垮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的
行业,例如钢铁、水泥、造纸;这两年暴露的就是房地产企业,房地产杠杆率是极高的。

行业风险再上升,最终承担风险的就是银行。一旦风险蔓延到资本市场,就不是行业风险了,而是全局性的风
险,因为金融连着所有的企业。

当然,很多耳熟能详的改革,例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防范和化解重大
金融风险”,都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严格来讲这方面我们国家做得不错。从 2017 年开始提“房住不炒”;2018 年资管新规;再之后房地产企业三


道红线、集中供地等等...都是重策。

今年断供、断贷、烂尾这些事出来之前,房地产挤泡沫已经挤压了四年了。坦白说如果没有这些前期工作,今
天暴雷的可能就不是千亿级别了,恐怕要加两个零。各国房地产危机的落地,几乎没有平滑的。我们国家目前
为止,落地的过程还是比日本、美国、南欧的很多国家要漂亮得多,这是我们必须要说的。

目前我们国家的金融风险还是可控的。但是也带来了代价,就是控制久了以后,当疫情冲击来了,依然非常谨
闭门分享,请勿外传 第 5 页 共 18 页
慎。在这一轮疫情的冲击下,我们对经济的刺激是比较缓慢、比较保守的。

特点三:发展战略“重投资、重生产、轻消费”

刚刚提到经济可以分成三个部门——政府、企业、老百姓;GDP 可以分成三块——投资、消费、进出口;

我们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重投资”,所以 GDP 蛋糕做出来以后,资源在向政府和企业倾斜。政府和企业拿了


钱,就变成了一流的基础设施、高楼大厦;但是没有变成老百姓口袋里的钱。

重投资的好处是资本密集、经济增长快,赶上全球化红利,技术不断进步。导致的问题就是结构不平衡,包括
对内和对外。

对内老百姓手里没钱、消费起不来。看中国居民消费占 GDP 比重,从 2000 年来一直下降,2010 降到 35%,结


构调整后往上走,疫情来了又降下来。35%跌到了一个非常荒谬的状态,美国这一比重是 70%,德国、日本也
有 55%。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觉得活得那么累,那么憋屈,普遍感觉“获得感不强”。因为生活的幸福感不是
由 996 创造的,是由消费创造的。

消费=收入-储蓄,消费起不来除了因为收入低,中国人的储蓄率还非常高,居民储蓄占可支配收入比重到 40%
以上,已经高到不能用儒家勤俭节约文化来解释了,核心还是几座大山压在了老百姓的头上。中国政府现在改
革就是加大民生投资、补以往的欠帐。

对外维度,通过重投资迅速提升产能,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生产了这么多东西只能向外输出。向外
输出没什么不好,整个东亚经济都是这么起飞的,穷国和穷人想致富,一定要跟富国以及富人做生意,不能跟
其他穷国和穷人抱团。

日、韩或者中国台湾相对来说规模较小,不会对全球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但是中国的体量太大了,生产这么
多东西,需要天量的能源与原材料,买什么东西什么东西价格涨。这就是过去 20 年大宗商品(铁矿石、石油、
天然气)超级崛起的原因。没有这块的增长,俄罗斯根本不可能从 90 年代经济深渊中爬出来。

与此同时,如果某种产品中国能生产,国际市场的价格就直接从腰斩开始,中国卖什么东西什么东西价格跌,
带着全世界都要受到巨大冲击影响,所以贸易冲突不断。
闭门分享,请勿外传 第 6 页 共 18 页
而且长期依靠卖给富人,还有个什么问题是外部需求不稳定。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购买力一下子下来了,
我们拿 4 万亿的投资去补;好不容易喘口气,2011 年又赶上欧洲债务危机,没办法只能继续刺激。所以欧美
需求也不稳定,富人家也会没有钱的。

当然这些只是短暂的影响,更深层次的结构性的因素在于今天中国的经济体量,没有任何单一的外部需求能
拉动。假设 20 年前中国经济体量是美国的 1/10,那时候美国 1 个百分点的 GDP 增长如果用在对中国的产品需
求上,那对中国来说就是 10 个百分点的新增需求。今天没有人再能拉动中国,只有自己拉自己。

所以今天改革,对内就是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刺激自己的消费。说到国内大循环,大家能想到一个抽象的图像,
没有看到实际的措施。因为这件事太复杂了,涉及的是大家收入的提高。也就是说 GDP 生产出来之后分配的过
程要变了。

往小了说,可以通过一个侧面来理解——国有企业每年交给中央的分红比例翻了好几倍。利润强制分,现在达
到 40%,分的钱交给养老金,再通过养老金转给老百姓。这是其中一个小的方面,过程中涉及很多很多。共同
富裕也是在这个背景下面。

改革对外维度就是“一带一路”。这个事非常大,说得更宽广一点,“一带一路”牵扯到我们国家未来在这个
世界上的生存空间。

这个世界是非常大的,有 80 亿人,比我们生活好的只有 10 亿人(欧美加日韩),世界上还有 40、50 亿人的


生活正在迅速中国化。意思是他们的基础设施、他们的工业产品都在被中国这一轮的“一带一路”改变。先是
央企去修桥铺路,然后工业园区跟出去,再到现在民企出去。

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这些都是国策,但是只有“一带一路”这四个字是进了党章的,意味着这件
事会一直做下去。这两年因为疫情大家出去不方便,好像不怎么听说“一带一路”了,但实际上这三四年“一
带一路”投资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建议大家多去关注。

三、内部:地区不平衡

下面两个部分,我再分别对上面提及的特点一和特点三带来的问题,做进一步的说明。

1、地区均衡发展的本质:人均 GDP 的平衡

我们学美国或者欧洲的经济学、管理学,是没有空间概念的。因为很多理论是小国经济学家想出来的。但是在
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一件事是发生在上海还是青海,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国每个省单拿出来,都是一个中等偏
大的体量。我们平时开玩笑说“投资不过山海关”,就说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营商环境非常不一样。

我们要理解,所谓地区之间均衡发展的本质是什么,才能明白未来人会往哪去。人口流入的地方,才是有生意
的地方。

我们先把视角投向美国,美国这么大,但 50%的 GDP 是由下图黄颜色的地方产生的。

闭门分享,请勿外传 第 7 页 共 18 页
美国 50 个州,加州、德州、纽约州 3 个州的 GDP 加起来占美国 GDP 的 1/3,其他州 GDP 规模小很多,更有差
不多 30 个州的 GDP 占比不足 1%。同时再看各州人口占比,大州人口多,小州人口小。最重要的是,美国各个
州 GDP 占比与人口占比高度一致,意思就是各个州虽然 GDP 规模差别很大,但是人均 GDP 差别很小。

再看中国,能够发现首先地区与地区之间差别还不够大;第二,各个省的 GDP 占比和人口占比还不一致。上海


4%的 GDP 养 2%的人,当然富了;有些地方 4%的人吃 2%的 GDP,当然就穷了。

闭门分享,请勿外传 第 8 页 共 18 页
在一个现代经济体中,经济在地理上的集聚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大家承认这一规律,那么就会知道中国各个地
区之间经济规模的差距一定会越拉越大;而最终地区间的平衡主要就是人均 GDP 的平衡。所以,你就可以知
道哪些地方人口会继续流出,哪些地方人口会流入。

对比 2000 年和 2020 年的数据,也看到中国各个省 GDP 占比和人口占比的差距在缩小。说明在过去 20 年快速


的工业化过程中,中国不断朝美国的方向挺进。但今天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 65%,80-85%几乎就是上限了,
所以未来还会前进,但是不会那么快。

再具体到地市级看,对比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和 2020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蓝色的地级市人口流出最


严重,黄色、红色是人口流入地。一眼看过去,东三省蓝汪汪的一片,整个东三省只有沈阳和大连有一点人口
流入,估计也是其他的东北人。

实际上,东三省的资源很丰富,人均比较穷,只是因为资源与经济结构支撑不了那么多人。所以在东三省 10
闭门分享,请勿外传 第 9 页 共 18 页
年损失 1100 万人口的时候,人均 GDP 是上涨的,留下的人生活水平是提高的。

讲到这里就知道,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乡村建设,不是为了留住人口,而是为了更方便人口自由流动。

如果你老家比较凋敝,你父母留在那看病没有条件,网不通、快递也不通,那你作为独生子女,敢出来打拼吗?
但是如果基础设施都打得比较平,不能流出的人生活基本保障有了,想流出的人可以自由流动。我们国家哪怕
非常穷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也都是不错的,通电、通水、通路、通网,哪怕你住在西藏林芝,买拼多多也是
能送到的,这在其他大国里是做不到的。

而且这种流动是双向的。家乡建设的好,年轻人出去找机会更放心;反过来如果外部受到了冲击,你再回到家
乡,那个地方也能呆。如果家乡都呆不住,那不叫流动、叫逃难,中国大部分人的家乡回去之后都还是不错的。

2、房价带来的地区间贫富差距

刚才我提到,由于人口流入地的土地供应跟不上,造成了房价巨大的差距,进而带来地区间的贫富差距。

2020 年中国人民银行对 3 万户中国城镇居民做了入户调查,调查的是家庭户均总资产(非净资产)。可以看


到北京、上海户均总资产超过 800 万,新疆、吉林就是 100 来万,一看就是房价的差别。因为北京、上海平均
工资,也就是新疆、吉林平均工资的 2 到 2.5 倍,财产是人家的 7 倍,就是房子的事。

房价涨了,也带来居民债务的迅速上升。2020 年,中国居民债务占 GDP 比重是 60%多,对比其他国家不多,问


题是增长速度。15 年的时间,居民债务占 GDP 比重上涨了 6 倍。借债不是问题,关键是借得太快了。而且这
里统计的债务是低估了的,是按人民银行贷款按揭统计的,包含不了民间借贷等等乱七八糟的钱。

债务导致大家的收入资本化了,每个月都要各种还贷,这就是为什么消费起不来很重要的因素。而且因为是长
期的债,杠杆足够高,收入一旦不增长就会很困难,更别说失业。

四、外部:全球不均衡与冲突

1997 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份额大概 3%,今天接近 30%,中国变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你的份额上


去了,谁的份额下来了呢?就是 G7 国家。
闭门分享,请勿外传 第 10 页 共 18 页
制造业起来之后,一方面要进口大量原材料,另一方面要出口大量产品,就成了世界第一大贸易国。2020 年,
中国已经是除了北大西洋地区之外许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这就带来了世界格局非常深远的变化。包括价值
链重构都是这个大背景下发生的。

中美贸易冲突中,看上去是贸易的冲突,背后是科技的冲突,因为生产力提升最后都要靠科技。下面这张图
信息量很大:

1997 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只相当于美国的不到 20%;到了 2008 年跟美国持平;现在是美国的 1.8 倍。中国


今天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真正重要的价值在于,对于一个后发的国家来讲,学习科技的主要途径不是
大学,而是工厂。边干边学,因为所有的工业、技术都是内化在设备与生产流程当中的。而且当熟练之后,
会发现欧美做法也不一定是最优的,因为从工程上来说达到同一个目标的方式无穷多,边干边学才能想到有没
有适应本国市场的更好的技术。如果没有制造业的基础,你根本学不会。当你的工业产能变成世界第一的时候,
你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的工匠,技术水平会不断提升。
闭门分享,请勿外传 第 11 页 共 18 页
再看中国国际专利的申请数,这项数据从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收集,2019 年专利申请数第一次超越美国了,但
这不代表专利保有的存量。类似你大学毕业 10 年终于年薪百万了,但是跟你们公司已经年薪百万 20、30 年的
高管比,家底还是有差别的。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跟 10 年前的自己完全不一样了,剩下的只是时间问
题。现在能达到的创新量的背后,是巨大的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在支撑。

再往下一步是基础科研,可以看到中国国际论文发表数 2012 年只有美国的 20%,现在有 70%。这里是指发表在


像《Cell》《Nature》《Science》这类国际期刊上的论文,不是那种水期刊。

从制造,到技术,以及科研,可以看到我们国家是举国体制搞科研。这种举国攻关体制的好处是从左往右去
超越。

美国的科技创新是站在人类前沿的,最适合这种创新的方式一定是分散型、试错型的,所以它的创新体系是从
右往左。有一些天才型的人,发明了一些 crazy idea,看看能不能做成一个可用的专利,然后再看能不能规
模化量产。

对于中国来说,很多行业,例如芯片的工艺流程是成熟的,只是你不知道怎么弄。所以在这些领域,你做的就
不是探索性的工作,而是组织学习型的工作。尽快把设备弄过来、大规模投入,快快学习起来。好处在于没
有方向上的不确定性;弊端是大量资本进去、加大竞争,可能有些过剩产能,但跟方向性的错误比起来不是重
要的问题。而且过剩产能还会加剧竞争,迭代速度会很快。

如今,随着中国产业与科技的进步,在一些行业里,已经站在了世界前沿。所以现在会看到两种创新:一种就
是所谓的关键卡脖子技术,从左往右举国体制往前赶;还有一类,是从右往左、比较灵活的创新机制,比如移
动互联网里发生的创新。

未来,当大量行业都走到世界前沿的时候,能不能从举国体制中退出来,变成从右往左的体制,就成为新的挑
战。这当然也考验未来经济转型的成果,看起来是技术创新,背后是融资体系,即投资决定是谁做的。最终
投资决策能不能从从左往右,也变成从右往左?这也是一个问题。

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自从有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心经过几次变迁,从北意大利城邦兴起,第二次是荷兰,第三次是英国,然后
是美国。过程中我们能看到,新的经济中心与旧的经济中心相比,经济规模总是更大。因为资本的本性就是扩
张,全球化只是资本扩张的一个附属。

按过往数据,一个经济中心的规模应该占到全球经济的 30%,才算真正定海神针一样的中心。按照这个标准衡
量,美国之后不会有下一个中心了,因为今天的世界经济已经太大了,再没有一个民主国家能占到 30%,现在
美国占 24%,中国占 18%。

但是随着 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2011 年欧债危机之后,经济中心加速向东亚、东南亚转移。目前整个东亚+


东南亚差不多占 30%;按 GDP 增量,基本 50-60%的增量都在东亚。所以这个中国主导、亚洲为中心的新经济中
心,规模更大。这带来一个巨大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了政治军事中心与经济中心的
分离。

当这两类中心分离的时候,你会看到很多冲突。目前有两股力量——政治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在角逐,最后
带来三种局势。
闭门分享,请勿外传 第 12 页 共 18 页
第一种局势是政治军事同盟扩张、遏制新的经济中心,今天这件事正在发生。美国一方面希望制造业向美国回
流,同时把东北亚制造业铁三角的日韩拉到他的同盟里。

另一种局势是中国主导的新经济中心也在扩张。

我们一谈贫富差距,就想到我们跟马云之间的差距;但在世界维度上,贫富最大的差距来自国与国之间,要看
美国人、非洲人、中国人、印度人之间的差距。二战以后世界是高度不平衡的;中国的崛起,实际上极大降低
了世界的不平等。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混乱与冲突。

未来可能看到的就是所谓“竞争性融合”,谁也不能把谁吃掉。最后就像森林里的大树一样,大家都在疯狂
竞争水源、竞争阳光,但是你只能共生。

今天我们很难想象整个世界工业链分成两个链条。我们讲规模经济,规模越大成本越低,最大的规模经济来源
就是市场本身。市场的规模经济要比技术的规模经济大得多,这就决定了全球市场注定只有一个。如果谁想
人为把自己切割为另外一个市场,最后恐怕只能消亡,苏联就是在封闭中消亡的。

今天如果想重新把工业带回到北大西洋地区,通胀就到天上去了。美国能保持过去 40 年的低通胀,主要就是
因为美元印得多的同时,中国在替他生产东西,这是通胀非货币的那一面。用一句套话来讲,美国人的岁月静
好,是因为中国人在负重前行。

这个世界上总要有人干脏活累活。今天中国人也是一样,这些脏活累活你不干了,是因为非洲人在替你干,所
谓产业转移就是这样的。

六、一些个人建议

今天来的很多都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我谈两点建议。

第一,开眼看世界、看中国,这件事非常非常重要。

像我们这代中国人,我们的世界观是北大西洋的世界观。有没有站在中国今天的位置上看世界?我们了解的都
是欧洲怎么样,美国怎么样,最多由于做生意知道日韩怎么样;但不明白中亚、中东、东南亚、非洲、南美对
我们意味着什么。

你甚至对俄罗斯都不是很了解,如果不是俄乌冲突,你可能并不知道我们国家和俄罗斯在北冰洋一起开创新的
航道,从北极圈把液化天然气运到大连港,比从南半球走马六甲海峡要少一万多公里;你并不知道零下 50 多
度,我们国家在那边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是怎么投资的;你也并不知道世界上很多的港口,中国在做一系
列的布局,例如中国接手希腊港口。

我们需要站在中国今天的位置上开眼看世界,再看看中国的故事。

这段话是去年底为迎接二十大,习近平主席对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一次讲话中提到的:

“我国企业的利益已延伸到全球各个角落,大家要注重了解国际事务,深入研究利益攸关国、贸易伙伴国、投
资对象国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趋利避害。”

闭门分享,请勿外传 第 13 页 共 18 页
我国企业利益已经延伸到全球各个角落了,这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今天中国企业在非洲就有 100 多万名中国
员工;做电商的知道,东南亚的电商市场几乎全是中国投出来的。但是其他国家那些大的生意,你是不是知道?
需要我们去思考。

第二个建议,严格筛选信息来源。

各位都是某种程度上做决策的人,你的决策一定会受到你对局势判断的影响;但是你要严格筛选自己的信息来
源。

你要明白到你眼前的信息,大多数是经过高度扭曲的,说好的特别好,说差的特别差,主要是说差。现在出来
讲话的学者、意见领袖,都爱讲悲观的问题。第一,讲悲观的事容易显得深刻;第二,人对悲观的坏消息做反
应的程度是非常激烈的,这是人类进化决定的。

我们能做的就是严格筛选自己的信息来源。你做决策,包括个人的、家庭的、公司的决策,要尽量避免这种信
息对你的干预。

————————————————

以下为互动提问环节:

问:如何看中美所谓“硬脱钩”的风险与可能?

兰小欢:中美变成老死不相往来的两个国家,这是不可能的。首先,在我们可以预见的未来,美元和以美元为
主的结算体系,依然是世界经济底层主要的经纬限制。

其次,中国的市场也是不会变的。搞科研的人觉得科学技术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对我们搞经济的人来说,再困
难的科研,也比不上经济发展困难。想在世界上再造一个像中国这样大的市场,再造一个这种级别的经济奇迹,
在我看来是不可能的。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是为资本的扩张服务的。资本的灵魂不在自由,不在选举,不在民族;资本的灵魂在于
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资本主义。刚才讲过,全球市场只可能有一个,资本是为这个唯一的市场服务的,而且
这个市场的底层依然是美元,我想不清楚,到底两个国家要如何达到硬脱钩。

补充提问:比较担心两个国家的决策人更多看的是政治。经济反过来对政治的影响力有多大?

兰小欢:当然很大了,因为能坐在政治牌桌上的人都有巨大的经济背景。

可能有些时候民粹会占上风,有些时候因为世界巨大的不平等,擦枪走火的事件总有可能发生。但这些偶然性
的事件,你找任何学者都没有办法预测。我们不知道台湾会不会动,我只能说,我认为即便这样的事情发生,
世界依然会回到常态。

经济的残酷之处就在于,它会有周期、坏事、破坏、起伏、重构,关键就是经济的潮起潮落之间,你落下去
淹没的是一波人,起来的是另一波人。

问:美国这两年在推行一些政策,希望制造业回流,目前看有两个重点板块——芯片和生物制造。美国的这
些政策能否实现其目的,中国政府会有反制措施吗?
闭门分享,请勿外传 第 14 页 共 18 页
兰小欢:你看过有个纪录片叫《美国工厂》吗?从我的角度来看,制造业回流接近于不可能。因为制造业回流
最主要的麻烦是没有工人。人类短暂的工业化历史中,工人只有两个来源,一类是农民变的,一类是其他工人
的子弟,你从来没见过吹着空调坐办公室的白领回头又变成工人。《美国工厂》反映的就是没有工人,或者说
是没有合意的工人。

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会发展出很多无人工厂,但是这不能实现美国讲制造业回流的初衷——解决失业工人的
政治诉求。如果最终制造业回流,却采用了先进制程的无人工厂,依然解决不了政治问题,到时候你又怪谁呢?

美国理论上还可以引进墨西哥工人,但是这带来了另外一个政治硬伤——反移民。以上种种形成了一个死局。

而且怎么衡量制造业回流?是制造业工人占就业人口比重上升吗?这是很难想象的,起码从 70 年代开始,这
一比重一直在下滑,这就是生产率提高的表现。就像今天美国 3%的农业人口养活全美所有人是没问题的,没
有人说要回归农业,制造业跟农业的命运是一样的。

中国反制制造业回流,不是反制美国,我们需要想的是:中国制造业不要飞快流到越南、非洲这些地方去。因
为这是不可逆的。而且我们国家的农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转型还没有完成,还有大量的农业人口需要转移,
不能光靠送快递、端盘子这些事,还是要靠制造业。

当然今天中国新增的产能可能也都是黑灯工厂,制造业的制造环节本身不创造就业,但是制造型的服务业也能
创造大量的就业,如卡车司机、仓储人员、运营等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支持中央目前很多政策,就
算效率低一点,也要把核心的制造业留下来。

补充提问:美国讲制造业回流,现在又附加了另外一个政治考虑,就是所谓的供应链安全。

兰小欢:分析美国的政策和分析中国的政策是非常不一样的,美国供应链安全是一个抽象的口号。不能靠美国
政府落地,只能用非常间接的一些政策,比如说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去引导企业把工厂建在美国。美国的政府
对企业的协调能力是远远落后于中国的。不像我们国家,央企带头,民营企业也有党支部,有什么事开个党委
会都能协调。拉动回流需要很多钱,美国现在财政经不起这么大的折腾。

又或者是出一些管制性的措施,比如限制出口给中国等等。但是真正限制特别麻烦,讲个我很熟悉的例子,我
跟商飞的朋友经常交流。贸易战开始,美国开始遏制我们国家发展大飞机,很多关键零部件不向中国出口。但
是生产这些零部件的厂商是要活的,最后变成美国的出口管制都是可以申请豁免的,并不影响美国的企业挣钱。
主要靠一些小部件恶心你,当然最后也都谈下来了。

所以如果我们只关注双方政客打嘴仗的话,会看到这个世界在螺旋下行,但是看不到遏制整件事的力量,产
业链没有那么容易被几届政府就破坏了。

问:对能源革命的看法。

兰小欢:能源问题很复杂,起码还涉及到另外两个问题。第一能源涉及到货币的问题,就是美元体系的问题,
整个石油目前是用美元来结算;另外涉及到政治的问题,因为能源涉及到地缘和政治安全。

我给你推荐一本书,《Disorder》,作者是伦敦政经一位非常资深的教授。她就讲了西方世界三个烂摊子,第
一是能源,第二是货币,第三是民族政治。这本书少见地一本综合了三条线,你从这里头能学到很多,因为新
能源的发展空间基本上取决于旧能源的反抗。
闭门分享,请勿外传 第 15 页 共 18 页
当然我们国家面临的问题还不一样,我也建议去看一下中国“一带一路”这些年的投资有多少是花在了能源上。
包括能源的管线,巴基斯坦的港、俄罗斯的港、吉布提的港,以及我们在苏伊士运河两岸建的工业园区,这些
全部都跟能源安全有关。

问:对防疫政策的看法。

兰小欢:如果不明白疫情数据背后的逻辑、背后的理论,对数据的解读肯定是错的。

我只能讲,如果继续坚持防疫,经济会很差;但是我不能讲防疫应不应该放开,我不明白代价会是怎么样,因
为你需要有非常强的传染病的知识你才能想象。

这是一个大事,我想必然中央政府收到的建议是专业的。当然这是一个很难的决策,我只能说幸好做决策的不
是我。

问:美国打台湾牌的策略很明显,中国的应对方法会是什么?

兰小欢:这个超出我的专业范围了,但是可以讲几句。不是说对这件事情发表评论,而是说如果你关心这件事,
应该关心一些什么样的信息来源帮助你判断。这是一个涉及国家战略的大事,所以你不要看任何公众号,那些
人对于决策所需的信息完完全全不掌握,什么胡锡进都是吓唬你的。

你要看的就是习总书记在公开场合发表的讲话、做的事,因为这代表着整个中央的决策。大的方针政策全部都
是明牌,没有任何阴谋论。就看中央十四五规划是怎么讲的,二十大报告怎么讲。

2002 年,江泽民那一届政府举办最后一次会议,江主席讲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国家和平发展的战略窗口期只
有 20 年。我引用这句话只是讲,中央的领导层从来没有幻想过可以一直平平稳稳地发展下去。

所以,外部环境恶劣影响不了中国,就看能不能应对;如果应对不了,也崛起不了。美国有什么政策过来,我
中国怎么反制,后方的战略空间有多大,最终取决于中国在国际上的盟友有多少。那么我建议看一下佩洛西访
台之后外交部发的一篇文章,全世界各国纷纷谴责佩罗西访台,那个文章里头各国都是哪国,谁谴责强烈、谁
一般谴责,谁谴责长、谁谴责短,看完你就知道了谁是中国的盟友。
闭门分享,请勿外传 第 16 页 共 18 页
我们的世界观都是北大西洋的世界观,虽然大家是中国人,但是把欧美的力量想得太大了。没有看到这个世
界的事实,以及中国这些年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布局所带来的改变。

我只能讲,强军或者是国防能力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和平。没有被打过来,这才是真正的威慑;其次是打赢;最
差是打输。

问:对外贸行业未来发展潜力的判断。

兰小欢:外贸在于你的对象有没有购买力。“一带一路”创造了很多需求,本质上是借钱给一带一路国家,他
们再买你的产品。因为“一带一路”特别有效,所以受到了欧美政客的一致攻击,说“一带一路”就是债务陷
阱。但是这些事不能听欧美人怎么说,要听非洲三四十岁这波政治经济精英怎么说。

你能做的,就是在“一带一路”上继续扩大,很多事可以做。例如东南亚的电商渗透率只有 9%;非洲一些地
方发展也很快。

政策如何促进外贸发展?还是回到降低外贸成本、降低物流成本,中欧班列等等都是在做准备。希腊港口被中
远拿下来之后,货运能力大大提升,以后再从希腊修铁路到奥地利,很多事就可以做了。包括很多东西不在中
国生产了,把零部件拉到希腊,港口旁边就建工业园区,在那组装、直接就算欧盟生产的产品了。

当然这样可能看到外贸的数据反而增长慢了,因为产能直接搬过去了。钱还是中国人挣的,但是不算 GDP、算
GNP 了。未来随着对外投资越来越多,可能像日本一样,中国 GDP 和 GNP 之间差别越来越大。

问:实际上现在大家听到悲观的声音很多。您认为未来有希望、看好的产业是什么?

兰小欢:我学经济学得比较早,97 年、98 年开始。自从我学经济以来,悲观的声音年年有,现在不是最激烈


的,最难的时候是 98 年到 2002 年,整个国企下岗潮 2500 万人没有社保。

如今这一轮大家会觉得特别悲观,是因为你赶上了。98 年那次你不养家,你没有体会过一个中年人,没有社
保,没有工资,一脚被踢到大街上以后是怎么生存的,那比今天难得多得多。

只不过 98 年之后大学扩招,当时的大学生到今天成了各自养家糊口的中坚力量,这是他们挣钱以来第一次感
受到经济下行。又赶上社交媒体,他们能发声,喊疼喊得特别大声。

大家现在讲金融危机,银行坏账保守估计都不到 3%;98 年的时候,国有银行坏账率是 50%,一样化解了,当


然当时是在增长中化解问题。

要悲观,总可以讲出 1000 个理由来。乐观、悲观是个人选择,我个人选择乐观,因为我见过比这更难的时候。

再看欧美日韩,他们的问题不比我们少,对比所有这些国家我依然看好中国。说到具体产业,像中国这样的体
量,就不是某个产业受益的问题,是所有产业受益的问题。本质上是 14 亿人要继续改善生存,很多你觉得不
起眼的生意也会变得很大。

问:个人感觉我们国家货币政策是很谨小慎微的,怎么看央行货币政策的考虑。

兰小欢:货币政策放水是容易的,但是放水出去有什么效果很难料。
闭门分享,请勿外传 第 17 页 共 18 页
因为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放水,只能放给金融机构,不能直接发给老百姓。放给金融体系之后,就会促进各种金
融的交易,极端情况下就是进不了实体经济,但是资产的价格猛涨。资产就两类,美国是股市,中国是房市,
你不想让房子涨,所以货币政策空间就有限。

现在央行要刺激经济,利息在降低,水还是在放的;但是另外一方面按死了房地产,所以放出来的水出不了金
融系统。最后你会看到 M2 在猛增,社会融资总额在下降,金融系统里的利率在走低,但是实体企业依然不景
气。

货币政策有它的局限,没有办法给每个老百姓直接发钱,必然要通过金融系统的某个渠道放出去。从这个意义
上讲,财政政策是更直接的,钱不能堆在政府的账上,必然要变成基础设施建设,必然要把钱花出去。现在中
央逼着地方政府借钱,钱是有的,利息也很低,没有项目。所以最后可能通过你们(指企业),把钱砸向了国
家政策扶植的产业,这就是一些赛道项目估值起来的原因。

———— END ————

【录音:兰小欢榕汇分享】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rw-EAp7aBuiFlKhPrUvqUg?pwd=cakc
提取码: cakc

闭门分享,请勿外传 第 18 页 共 18 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