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1

2023 年 12 月 外 文 研 究 Dec. 2023

第 11 卷 第 4 期 FOREIGN STUDIES Vol. 11 No. 4

国外拒绝言语行为实证研究综述与展望

金陵科技学院 章凤花

摘 要:以 WoS (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期刊作为文献语料库来源,从发表概况、研究视角、研究主题、研究对象、


研究工具及研究语料等六个方面对国际“ 拒绝” 类言语行为的实证研究发表进行全面梳理。 梳理发现拒绝类言语
行为研究有母语视角、二语视角及对比研究视角;以本族语者的语用策略及二语视角的学习者语用策略的描述为
主;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使用多种研究工具,但话语补全测试仍是最常见的数据收集手段;四种拒
绝引发言语皆有研究,其中“ 请求-拒绝” 微高于其他三种类型,引起拒绝言语行为不仅包含四种拒绝言语行为触发
语,还涉及到其他言语行为;语料来源以引发语料为主,自然语境的自发语料占了相当比例。 以上梳理为国内外拒
绝及其他言语行为提供了研究内容和视角:语用能力纵向发展视角、不礼貌视角下拒绝语用能力研究、大学生以外
的其他对象群体研究、机构话语研究及自发语料的收集等。
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工具;研究语料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23(2023)04-0010-09

俗对拒绝策略的规约,着重语用策略的社交语用
1. 研究背景
视角对语用策略的影响,如直接间接拒绝、拒绝策
自 20 世纪 70 年代研究以来,言语行为一直 略的内外修饰成分,交际者协商拒绝付出的努力
是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最早受到语言学家关 ( Mitigation) ,即在保持礼貌、不伤及面子的前提
注的言语行为如:道歉( Cohen & Olshtain 1981) , 下实现了拒绝。 二语习得视角的拒绝语用研究较
抱怨( Olshtain & Weinbach 1987) , 恭维 ( Wolfson 为广泛,主要包含以英语为目标语的不同语种学
1983) ,请求( Blum⁃Kulka & Olshtain 1986) 等。 随 习者: 如汉语 ( Chen 1996) 、 日语 ( Gass & Houck
着 Beebe et al.(1990) 的发表,越来越多的研究关 1999) ,及波斯语( Allami & Naeimi 2011) 等;其他
注拒绝言语行为。 Brown & Levinson ( 1987: 65 - 目标 语 研 究, 如 德 语 ( Barron 2003 ) 、 西 班 牙 语
66) 指出有些言语行为伤害面子。 拒绝因为其内 ( Félix⁃Brasdefer 2004 ) , 及 阿 拉 伯 语 ( Morkus
在特性,容易引起对面子的伤害,成为二语习得的 2018) 等。
难点,如何拒绝对本族语者来言都非易事,更别说 以拒绝语用研究作为研究对象,有三个原因:
二语习得者了。 拒绝因此被认为是跨文化交际的 第一,拒绝语用因其内在特性,容易引起面子伤
症结( sticking point) 言语行为( Beebe et al. 1990: 害,拒绝的实现往往需要多次话轮转换,多个拒绝
56 - 57) 。 学者们从母语视角、二语视角以及跨文 策略合并重复使用,拒绝言语行为不但是二语习
化对比视角,对拒绝言语行为做了较为充分的研 得的难点,更是有趣的研究话题。 第二,近年来,
究,母语环境下的拒绝语用研究聚焦社会文化习 越来越多的国际研究关注到拒绝语用研究,二语

基金 项 目: 2020 年 度 高 校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项 目 “ 显 性 教 学 对 英 语 专 业 学 生 二 语 语 用 能 力 发 展 研 究 ”
(2020SJA0551) ;2021 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语类课题项目“ 英语专业学生二语拒绝语用能力纵向发展研
究” (21SWB⁃10)

10
研究视角尤多,最近的相关发表可以看出,拒绝语 法,本研究以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的收录为文献
用研究正持续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 Al⁃Gahtani & 语料库来源。 输入主题为 refusal speech acts 或含
Rover 2018; Chang & Ren 2020) ,且研究视角及 refusal strategies 或含 L2 refusals,选择文献类型为
内容愈加 多 样 化, 如 评 定 量 表 有 效 性 ( Li et al. Article,语种为 English,初次检索 1601 篇文献,精练
2019) 。 可见,拒绝言语行为一直处于二语语用 期刊来源学科为 linguistics 和 language linguistics 两
习得研究前沿( 见下文) 。 第三,丰富的研究视角 个领域。 经过两步筛选,共搜索英文文献 122 篇,再
使拒绝言语行为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作为较早 经过人工筛选,剔除不相关文献(包含研究内容不相
且研究 较 为 全 面 的 言 语 行 为 之 一 ( Beebe et al. 关的文献以及有关书的章节的文献),最终获得 96
1990; Chen 1996) ,该方面的综述研究目前还较 篇拒绝语用研究英文文献,其中 91 篇为实证研究。
为缺乏。 及时对拒绝言语行为国外发表情况进行 为使文献搜索尽可能准确,作者对文献进行两次检
梳理,将有助于了解该言语行为的研究动态,为语 索,两次检索截止日期分别为 2021 年 2 月 11 日和
用教学及教材,尤其是二语语用教材开发、课程设 2021 年 2 月 24 日,两次检索文献结果相同。 本研究
计、课堂教学提供启示,为国内外其他言语行为可 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拒绝语用”国际发表研究
行性研究视角提供依据及借鉴,同时也有助于了 进行梳理,指出现有研究现状,提出相应的展望,以
解拒绝言语行为本身研究的可行性视角,为未来 期为国内外拒绝言语行为和其他言语行为的研究提
研究奠定基础。 供参考。

2. 研究问题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当下研究所关注的问题为: 4.1 发表概况


1) 国外关于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概况如何? 国外拒绝语用发表概况统计如下,文献发表
2) 国外关于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视角、 主 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20 年发表达 13 篇,是现
题、对象、语料收集工具、语料来源都有哪些? 有发表量最多的一年( 图 1) 。 据统计,国外拒绝
3) 未来关于拒绝言语行为和其他言语行为 语用发表以实证为主,96 篇文献中有 91 篇文献
的研究视角及方向有哪些? 为实证研究,5 篇理论研究文献,实证研究的比例
为 94.8%。 国际高发文量作者有 Naoko Taguchi(7
3. 研究设计
篇) 、Wei Ren ( 4 篇 ) 、 Yuh Fang Chang ( 3 篇 ) 、
参照以往相关研究(李民、陈新仁 2018;任伟、李 J . C . Félix⁃Brasdefer ( 3 篇 ) 、 Spyridoula Bella ( 3
思萦 2018;张涛等 2019)文献梳理中的数据检索方 篇) 以 及 Farzad Sharifian ( 3 篇 ) 等 学 者 。 他 们 对

图1 国外拒绝语用发表概况

11
以日语、汉语、西班牙语、希腊语以及波斯语的一 语用能力的影响。 其次,Nelson et al.(2002) 对埃
语或二语学习者拒绝言语行为做出研究。 在文献 及阿拉伯语和美国英语中的拒绝语用策略跨文化
被引 方 面, Félix⁃Brasdefer ( 2004) 具 有 最 高 引 用 对比视角研究和 Allami & Naeimi ( 2011) 中的伊
量,该文献主要研究语言学习环境,即目标语社区 朗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均为高被引文
居住时长对以西班牙为目标语的二语学习者拒绝 献( 表 1) 。
表1 较高发文量作者及高被引文献
作者 篇数 高被引文献 被引次数
Naoko Taguchi 7 Félix⁃Brasdefer (2004) 83
Wei Ren 4 Daly et al. (2004) 65
J. C. Félix⁃Brasdefer 3 Nelson et al. (2002) 65
Spyridoula Bella 3 Koutlaki (2002) 61
Yuh Fang Chang 3 Félix⁃Brasdefer (2006) 60
Farzad Sharifian 3 Allami & Naeimi (2011) 58
Foma Babai Shishavan 3 Sasaki (1998) 51
Carsten Roever 2 Taguchi (2011) 46
Hamid Allami 2 Taguchi (2007a) 45
Cynthia Lee 2 Taguchi(2007b) 43

4.2 研究内容 语及其他语言作为目标语的二语语用习得研究。


近年来,二语语用研究呈现出新的研究视角、 前 者 如 汉 语 ( Ren 2014 ) 、 波 斯 语 ( Shishavan &
方法和理论( Taguchi & Rover 2017; 任伟、李思萦 Sharifian 2016) 、德语( Glaser 2016) ,以及阿拉伯
2018) 。 在研究内容上以语用能力研究为主,仅 语( Al⁃Gahtani & Rover 2018) 。 后者如西班牙语
有一篇是关于拒绝语料收集手段的研究( Sasaki ( Félix⁃Brasdefer 2004) 、日语( Taguchi 2009) 、希腊
1998) 。 该研究对比二语拒绝语用语料收集工具 语( Bella 2014) ,及汉语( Su & Ren 2017) 等。 对
的问卷法和角色扮演,验证了以往的及被后来更 比研究包含不同语言及同一语言地区变体之间的
多语料研究证明的结论,即角色扮演收集的语料 比较以及跨文化视角的对比。 拒绝言语行为的跨
更长、 更 具 有 变 化 性 ( Beebe & Cummings 1985; 文化对比研究,如阿拉伯语与英语( Nelson et al.
Yuan 2001) 。 2002) 、西班牙语与德语( Siebold & Busch 2015) ;
4.2.1 研究视角 同一语言不同变体之间的比较,如埃及阿拉伯语
拒绝言语行为包含母语视角、目标语 ( 主要 与沙特阿拉伯语( El⁃Dakhs 2018) ;以及多语背景
指二 / 三语) 和对比研究以及通用语视角( 表 2) 。 下英语作为二语和作为三语的对比研究( Stavans
占比最多的是目标语领域研究,占比 51.6%,其次 & Shafran 2018) 等。
为母语视角,占比 27.5%,对比研究相对较少,共 可见,拒绝言语的国外研究偏重目标语视角
14 篇,占比 15.4%( 表 2) 。 研究,其次为母语视角研究。 目标语及母语视角
表2 拒绝言语行为研究视角
仍是拒绝言语行为研究的重点,相对于前二者对
研究视角 数量 / 篇 比例 / %
比视角研究比较少。
母语 25 27.5
4.2.2 研究主题
目标语 47 51.6
对比 14 15.4 拒绝言语行为以描写语用策略为主(45.1%)
通用语 5 5.5 ( 表 3) ,包含母语、目标语语境下语用策略的描
合计 91 100 写。 主要聚焦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特征及影响语
母语视角的研究以某一母语环境下的拒绝语 用策略的社会文化因素,如年龄对语用策略的影
用策略描述研究为主,如希腊语( Bella 2009) 、汉 响( Bella 2009) 和情景因素( contextual variables)
语( Pan 2012 ) , 以 及 西 班 牙 语 ( Félix⁃Brasdefer 等语用参数的不同方式与程度的作用和互动。 研
2006) 等。 二语视角的研究包含以英语作为目标 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情景下拒绝交际双方如何更
12
好地协商拒绝,以维持良性的人际关系。 其中论 用者的 差 异, 侧 面 阐 明 语 用 教 学 的 必 要 性 ( Al⁃
述较多的为礼貌视角,尤其是使用面子理论来阐 Gahtani & Roever 2018) 。 语用能力发展也是目标
述不同社会文化因素对面子协商的文化规约( 如 语视角研究的重要议题,如任务难度对二语口语
Félix⁃Brasdefer 2006) 。 其次,以目标语视角来研 输出的影响( Taguchi 2007b) ,语用理解能力的发
究二 / 三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表现( 19.7%) 和发 展( Taguchi 2007a) ,语用可教性以及双语对第三
展(27.5%) ( 表 3) 也占了相当比例。 语言能力描 语语用知识习得的影响( Soler 2012) ,出国语境 /
写通过对比二语习得者的语用特征与母语使用者 目标 语 环 境 对 语 用 能 力 发 展 的 影 响 ( Félix⁃
的语用特征,同时揭示语用迁移的发生与二语水 Brasdefer 2004; Ren 2014) , 语 用 能 力 发 展 模 式
平的关系( 如 Allami & Naeimi 2011) 。 由于两种 ( Bella 2014; Lee 2010) 等。 其他议题还包括,教
文化差异,目标语学习者过度的依赖间接交际策 学干预对语用能力习得的影响( 如 Glaser 2016) ,
略,表现为在二语拒绝中很少使用直接拒绝策略 多 语 者 在 多 语 语 境 下 的 外 语 习 得 ( Stavans &
和频繁使用带有具体和重要细节的借口 / 理由,这 Shafran 2018) 等。
些研究通过描述不同水平的语用能力与目标语使
表3 拒绝言语行为研究主题
研究视角 研究主题 数量 / 篇 比例 / %
语用策略 22 24.2
母语 语用策略影响因素 2 2.2
语用身份 1 1.1
学习者语用能力表现 47 19.7
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 47 14.3
教学干预对语用能力发展 47 7.7
目标语 目标语语境对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 47 5.5
语用测试与评估 47 2.2
语用身份 47 1.1
数据采集手段 47 1.1
对比 语用策略 14 15.4
通用语 语用策略 5 5.5
合计 91 100

从研究主题看,母语、对比及通用语视角的拒 对象人群可分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大
绝语研究以语用策略的描写为主。 目标语视角的 学生以及其他社会群体( 下页表 4) 。 学生群体以
研究以二语学习者的拒绝语用能力发展及培养研 大学生为主( 49 篇,占全部文献 53.8%) ,包括少
究为主。 关注学习者语用能力表现的同时,相当 数青 少 年 ( Lee 2010 ) 及 小 学 生 ( Chang & Ren
篇幅的研究关注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及其影响 2020) 。 按照研究对象群体特征可分为实验组及
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因素研究。 语用能力发展 对照组,对照组又可以分为本族语者( 如 Allami &
的因素主要关注的视角为:显性或隐性教学干预 Naeimi 2011) 和其他身份关系群体。 这些群体包
对学习者语用能力培养的影响,及学习环境对语 括:亲朋好友( Koutlaki 2002) 、同事工友( Daly et
用能力培养的影响。 相较于其他视角,目标语视 al. 2004 ) 、 警 察 与 疑 犯 ( Newbury & Johnson
角的拒绝语用能力的研究主题较为丰富,重点关 2006) 、医生与病人( Li & Mayouf 2009) 、移民群体
注语用能力发展及培养的同时,少量的研究也关 ( Riddiford & Holmes 2015 ) 、 保 姆 与 婴 儿
注到了教学视角的语用测试及评估,及语料收集 ( Burdelski 2015) 、老板与员工( Al Okla 2018) 、销
等研究。 售和顾客( Samaali & Bayouli 2019) 、教师与学生
4.3 研究对象 ( El⁃Dakhs 2020) ,以及英语作为通用语背景下的
语用能力研究尤其是跨文化跨语言及横断面 多元文 化 工 作 场 所 的 商 务 群 体 研 究 ( Decock &
的研究对象为两组及以上。 按照年龄来分,研究 Spiessens 2017) 。
13
表4 拒绝言语行为研究对象 和给予)为语料类型,没有明确标示具体引发语料的
研究对象 数量 / 篇 比例 / % 有 25 篇。 另外 9 篇为常见引发语料类型以外的拒
学龄前 2 2.2 绝引发言语行为。 统计发现能够引起拒绝言语行为
2 2.2
的言语类型不止常见的四种,如问询( Newbury &
小学生
中学生 3 3.3
Johnson 2006)、抱怨(Decock & Spiessens 2017),及称
大学生 49 53.8
研究生 4 4.4 赞(Li et al. 2019; Zhuang & He 2020)等,这些言语行
其他群体 43 47.3 为同样可能引起交际对象的拒绝。
注:大部分研究都不止一组研究对象,因此总比例大 表6 拒绝言语行为引发语料类型
于 100%。 下同。 拒绝类型 数量 / 篇 比例 / %
从研究对象视角来看,以大学生研究为主,同 请求 47 51.6

时不少研究关注到了其他社会群体。 而其他年龄 邀请 36 39.6


给予 25 27.5
段的研究较少,如中小学生、研究生以及老年语言
建议 24 26.4
学习者等。 不明 25 27.5
4.4 研究工具 其他 9 9.89
拒绝言语行为研究运用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手 注:1. 不明“ 是指语料库或其他没有明示交代拒绝引
段,引发和自发语料都占了相当比例( 表 5) 。 最 发语料类型;2. “ 其他” 是指未包含在以往研究定义的拒
常见的语料收集工具有:话语补全测试(37.2%) 、 绝言语触发语料类型以外的言语行为;3. 大部分研究都
角色扮演(25.5%) 和民族志的观察( 17.0%) 和访 不止用 一 种 拒 绝 言 语 行 为 触 发 语 料, 因 此 总 比 例 大
谈(17.0%) 等。 引发语料以话语补全测试和角色 于 100%。
扮演最为常见,自发语料中常见的有观察法和访 4.5.2 语料来源
谈法。 另外,学者们常结合两种工具一起收集语 语料 类 型 包 含 自 发 语 料 ( Natural occurring
料,如角色扮演和回顾性口头报告( 表 5) 。 data) 和引发语料 ( Elicited data / simulated data) ,
表5 拒绝语用研究语料收集手段 或两者语料兼有。 拒绝言语行为研究的主要语料
语料收集手段 频次 / 次 比例 / % 采集手段以引发语料为主,共 66 篇,占全部研究
话语补全测试( DCT) 35 37.2
的 72. 5%; 自 发 语 料 为 18 篇, 占 全 部 语 料 的
角色扮演 ( Role play) 24 25.5
19.8%;少部分语料采用了自发与引发语料相结
观察法( Observation) 16 17.0
访谈法( Interview) 16 17.0 合的方法,共 7 篇,总占比为 7.7%( 表 7) 。
测试法( Test) 8 8.5 表7 拒绝言语行为语料来源
回顾性口头报告 语料来源 数量 / 篇 比例 / %
7 7.4
( Retrospective verbal report) 自发语料 18 19.8
问卷法( Questionnaire) 7 7.4 引发语料 66 72.5
语料库( Corpus) 7 7.4 自发+引发 7 7.7
从研究工具视角来看,综合运用了多种语料 合计 91 100

收集手段。 相对于自发语料,引发语料仍是拒绝 4.5.3 语料类型


言语行为研究最常用的工具手段。 从语料类型来看,以日常话语语料为主 ( 占
4.5 研究语料 比 80%) ,也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机构话语的研
4.5.1 拒绝类型 究(20%) ( 下页表 8) 。 其中日常话语语料中最常
Chen et al.(1995)将拒绝的触发言语分为四类: 见的语料类型就是日常会话,大部分为模拟日常
请求、邀请、建议和给予。 在 91 篇实证研究的语料 话语,也有一少部分以电视剧文本为研究语料( 2
中,请求类拒绝文献占 47 篇,占研究文献的一半以 篇) 。 机构话语涉及的语境场景相对丰富,包括
上,邀请占 36 篇,给予占 25 篇,建议占 24 篇(表 6)。 商务话语(10 篇) 、教育话语( 2 篇) 、学术话语( 1
以常见的四类拒绝引发言语行为(请求、邀请、建议 篇) 、医疗话语(1 篇) 、护理话语(1 篇) 、侦讯话语
14
(1 篇) 、咨询话语(1 篇) ,以及营销话语(1 篇) 。 任伟、李思萦 2018) ,这主要是因为二语语用研究
表8 拒绝言语行为语料类型 过多地关注学习者的语言使用,而不是语用能力
语料类型 数量 / 篇 比例 / % 的发展。 “ 至今为止,二语语用习得一直处在二
日常话语 73 80 语习得的边缘位置” ( 任 伟、 李 思 萦 2018: 19) 。
机构话语 18 20 综上对 91 篇文献的研究主题分析,仅27.5% 的研
合计 91 100
究关注学习者的语用能力的发展,明显少于对学
从拒绝言语行为的引发言语类型来看,请求、 习者语用表现的描述( 45.1%) ( 表 3) 。 此外,现
建议、邀请、给予各占了一定比例。 其中,较多研 有二语语用能力研究往往都是横断面视角,纵向
究关注请求类型;从语料的触发类型来看,自发语 研究不足( 李民、陈新仁 2018) 。 因此,需要从二
料占相当比例,但引发语料仍是主要语料来源;从 语学习者的语用产出及接受能力两个方面同时研
语料类型来看,日常语料占了相当篇幅的比例,相 究学习者语用能力的纵向发展( Ren 2015; 任伟、
对于机构话语,以日常语料研究为主。 李思萦 2018) 。 长线跟踪研究能更深入、更全面、
5. 未来展望 更细致地揭示二语语用习得规律,给二语学习者、
二语教学及二语教材的开发与编写提供更多实证
通过上述综述,对国内外语言行为研究及二 依据。 从多角度,如学习者二语水平、学习环境 /
语语用习得的展望如下: 语境、个体认知差异等关注对学习者语用能力发
1) 不礼貌视角研究。 “20 世纪 80 年代末,人 展的影响。
们对语用学的兴趣激增,其特点是越来越多地使 3) 研究对象群体及语料类型多样化。 文献
用礼貌理论作为理论框架” ( Zhuang & He 2020) 。 梳理发现国外二语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对象
礼貌视角一直是二语拒绝语用研究关注的重要理 53.8%为大学生( 表 4) ,较少关注如学龄前儿童、
论视角( 如 Beebe et al. 1990) ,至今礼貌视角仍是 中小学生、成年人等其他群体。 国内二语语用能
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解释理论框架之一( 如 Chang 力的综述也表明,研究主要聚焦大学生群体的二
& Ren 2020) 。 因拒绝言语行为内在固有的面子 语语用能力( 章凤花 2021) 。 丰富研究对象,关注
威胁性( Brown & Levinson 1987) ,已有研究往往 如儿童语言的发展、移民人群、医患群体、跨国公
聚焦其礼貌视角的社会语用学解释,探讨在人际 司工作人员以及多语者,有助于实现研究场景及
互动中交际者如何缓和因拒绝可能带来的对被拒 研究人群多样化。 就语料类型而言,国外拒绝语
绝者的面子伤害。 拒绝言语行为引发语料类型的 用发表以日常话语为主( 80%) ,虽关注到机构话
统 计 表 明, 总 体 语 料 类 型 都 属 于 Chen et al. 语的研究( 20%) ,相比较而言,机构话语的探讨
(1995) 提出的四种拒绝引发言语行为( 请求、邀 还有较大空间。 赵森林、冉永平(2020) 指出要多
请、给予和建议) 。 很多言语行为都可以引发拒 关注边缘领域对语用理论建设的补充完善作用。
绝( Reichl 2018: 257) ,综述梳理也发现如恭维、 未来研究在聚焦日常话语的同时,还要增加机构
道歉、感谢、批评、抱怨等言语行为皆可引发交际 话语的研究,如法庭话语、侦讯话语、医疗话语、课
对象的拒绝。 对道歉、批评、抱怨等的拒绝往往会 堂话语及营销话语等不同语境下不同社会身份的
引发被拒绝者的消极情绪。 鉴于此,笔者建议从 话语研究。 从语言水平、年龄、性格、学习时长、互
引发语料类型及理论视角拓宽拒绝言语行为的研 动场景等个体认知差异及二语习得环境视角关注
究范围,关注不礼貌视角( Culpeper et al. 2017) 分 不同场景及不同对象群体二语语用能力,能为二
析,研究其他可能引起拒绝的言语行为类型。 语语用习得提供更全面的研究视角,丰富二语语
2) 语用纵向发展研究。 该话题向来都是二 用习得规律的探索,进而为二语语用能力发展及
语语用的关键核心与焦点所在,二语习得的目标 研究提供更全面的图景。
是能够熟练地用目标交流,实现言语交际意图,即 4)自发语料的收集。 因社会变量的可控性及可
how⁃to⁃say⁃what⁃to⁃whom⁃when ( Bardovi⁃Harlig 2013: 以较短时间收集到研究所需语料的便捷性,引发语
68)。 目前该方面的关注还有待提高( Ren 2015; 料往往成为二语语用研究主要的数据采集手段,其
15
中较为常见的是语篇补全测试(DCT)。 文献显示 要从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路径等方面寻求突破
40%以上的二语研究采用该数据采集方法(Nguyen 与创新,对研究视角、内容和主题进行拓展与充
2019)。 一项国内综述研究也表明 DCT 在二语语用 实,如“ 未来展望” 里提到的一些内容和主题。 对
能力研究的广泛使用度(章凤花 2021)。 而自发语 国内学者而言,需要关注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研究,
料因其收集耗时、变量的不可控性在二语语用研究 对促进汉语语境下和谐人际关系和对外汉语教学
方面应用相对不足。 引发语料为拒绝二语语用国际 都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对拒绝言语行为的普遍性
研究的主要来源(72.5%),自发语料以及自发语料结 特征考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综述为国内二语语
合引发语料的研究为27.5%(表 7)。 对国外二语语 用研究提供更多的内容视角,其中尤为突出的是
用能力的研究方法的述评也表明,真实语料的收集 实证视角研究,目前国内二语语用的实证研究比
是二语语用能力的重要发展方向(张涛等 2019)。 例并不高。 虽然近年来国际上二语语用的研究呈
可见,自发语料的研究还有较大空间,如个案研究、 现良好的增加势头,呈现出新的研究理论、研究方
访谈、日记、录音录像、参与式观察等民族志的真实 法以及研究视角 ( Taguchi & Roever 2017) ,但国
语料收集。 内二语语用在上述几个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无显
著变化( 任伟、李思萦 2018) 。 多角度全方位地关
6. 小结
注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全面系统地描述语言
拒绝语用国外研究综述,一方面能够为拒绝 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及规律,对我国的二语言
语用研究提供更多的研究视角,另一方面能够为 语行为研究、外语语用教学以及二语语用教材开
其他语言行为的研究以及语言能力发展研究提供 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主要以拒绝言语行为
一定的视角和方法论启示。 现有研究取得了不少 为研究视角,未能做到全面综述其他言语行为,以
成果,但在内容主题、理论视角、路径方法等方面 及关键词的设置可能导致一些相关研究未能收集
仍存在一些研究空间。 要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就 在其中,为本文的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Al⁃Gahtani, S. & C. Rover. 2018. Proficiency and preference organiz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refusals \ [J \ ] . Journal of Pragmat⁃
ics 129: 140-153.
Allami, H. & A. Naeimi. 2011. A cross⁃linguistic study of refusals: An analysis of pragmatic competence development in Iranian
EFL learners \ [J \ ] . Journal of Pragmatics 43 (1) : 385-406.
Al Okla, N. 2018. Verbal and non⁃verbal refusal strategies in English: Refusing promotions \ [J \ ] . Arab World English Journal
(1) : 321-334.
Bardovi⁃Harlig, K. 2013. Developing L2 pragmatics \ [J \ ] . Language Learning 63 (1) : 68-86.
Barron, A. 2003. Acquisition in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Learning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in a Study Abroad Context \ [M
\ ] .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Beebe, L. M., T. Takahashi & R. Uliss⁃Weltz. 1990. Pragmatic transfer in ESL refusals \ [C \ ] / / R. C. Scarcella, E. Andersen
& S. D. Krashen ( eds.) .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a Second Language. New York: Newbury
House. 55-73.
Beebe, L. M. & M. C. Cummnings. 1985. Speech Act Performance: A Function of the Data Collection Procedure? \ [R \ ] . Paper
presented in the Sixth Annual TESOL and Sociolinguistics Colloquium at the international TESOL convention, New York.
Bella, S. 2009. Invitations and politeness in Greek: The age variable \ [J \ ] . 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Language Behavior
Culture (2) : 243-271.
Bella, S. 2014. Developing the ability to refus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Greek FL refusals \ [J \ ] . Journal of Pragmatics 61:
35-62.
Blum⁃Kulka, S. & E. Olshtain. 1986. Too many words: Length of utterance and pragmatic failure \ [J \ ] . Studies in Second Lan⁃
guage Acquisition 8 (2) : 165-179.

16
Brown, P. & S. Levinson. 1987.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 [M \ ]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urdelski, M. 2015. Reported speech as cultural gloss and directive: Socializing norms of speaking and acting in Japanese care⁃
giver⁃child triadic interaction \ [J \ ] . Text & Talk 35 (5) : 575-595.
Chang, Y. F. & W. Ren. 2020. Sociopragmatic competence in American and Chinese children's realization of apology and refusal
\ [J \ ] . Journal of Pragmatics 164 (4) : 27-39.
Chen, H. J. 1996.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ragmatics in Refusal \ [D \ ] .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
diana University.
Chen, X., L. Ye & Y. Zhang. 1995. Refusing in Chinese \ [C \ ] / / G. Kasper (ed.) . Technical Report: Pragmatics of Chinese as
Native and Target Language.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19-163.
Cohen, A. & E. Olshtain. 1981. Developing a measure of sociocultural competence: The case of apology \ [J \ ] . Language Learn⁃
ing 31 (1) : 113-134.
Culpeper, J., M. Haugh & D. Z. Kádár. 2017.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Linguistic (Im) politeness \ [M \ ] .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Daly, N., J. Holmes, J. Newton & M. Stubbe. 2004. Expletives as solidarity signals in FTAs on the factory floor \ [J \ ] . Journal
of Pragmatics 36 (5) : 945-964.
Decock, S. & A. Spiessens. 2017. Customer complaints and disagreements in a multilingual business environment: A discursive⁃
pragmatic analysis \ [J \ ] .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14 (1) : 77-115.
El⁃Dakhs, D. A. S. 2018. Saying ‘ yes' and ‘ no' to requests: Is it the same in Egyptian and Saudi Arabic? \ [J \ ] . Language and
Dialogue (2) : 235-260.
El⁃Dakhs, D. A. S. 2020. The art of saying ‘ no' to university students: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the speech act of refusal in
teacher⁃student role⁃plays \ [J \ ] .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Education (4) : 55-75.
Félix⁃Brasdefer, J. C. 2004. Interlanguage refusals: Linguistic politeness and length of residence in the target community \ [J \ ] .
Language Learning (4) : 587-653.
Félix⁃Brasdefer, J. C. 2006. Linguistic politeness in Mexico: Refusal strategies among male speakers of Mexican Spanish \ [J \ ] .
Journal of Pragmatics (12) : 2158-2187.
Gass, M. S. & N. Houck. 1999. Interlanguage Refusals: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Japanese⁃English \ [M \ ] .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Glaser, K. 2016. News from the pragmatics classroom: Contrasting the inductive and the deductive \ [ J \ ] .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4) : 529-561.
Koutlaki, S. 2002. Offers and expressions of thanks as face enhancing acts: Tæ'arof in Persian \ [J \ ] . Journal of Pragmatics 34
(12) : 1733-1756.
Lee, C. 2010.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interlanguage pragmatic comprehension of young learners of English \ [J \ ] . Pragmatics
20 (3) : 343-372.
Li, S., N. Taguchi & F. Xiao. 2019. Variations in rating scale functioning in assessing speech act production in L2 Chinese \ [J
\ ] . 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 16 (3) : 271-293.
Li, W. & M. A. Mayouf. 2009. The effects of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elderly in Libya on the way they institutionally interact and
communicate with younger physicians \ [J \ ] . Journal of Pragmatics 4 (1) : 136-146.
Morkus, N. 2018. Negative pragmatic transfer and language proficiency: American learners of Arabic \ [J \ ] . 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 49 (1) : 1-25.
Nelson, G. L., C. J. Joan & M. A. Batal, et al. 2002.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Strategy use in Egyptian Arabic and American
English refusals \ [J \ ] . Applied Linguistics 23 (2) : 163-189.
Newbury, P. & A. Johnson. 2006. Suspects' resistance to constraining and coercive questioning strategies in the police interview \
[J \ ]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the Law 13 (2) : 213-240.
Nguyen, T. T. M. 2019.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in L2 pragmatics research \ [C \ ] / / N. Taguchi (ed.) .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ragmatics. New York: Routledge. 194-211.
Olshtain, E. & L. Weinbach. 1987. Complaints: A study of speech act behavior among native and non⁃native speakers of Hebrew

17
\ [C \ ] / / J. Verschueren & M. Bertucelli⁃Papi. 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5-208.
Pan, Y. L. 2012. Facework in refusals in Chinese survey interviews \ [J \ ] . 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Language Behavior Cul⁃
ture (1) : 53-74.
Reichl, I. 2018. Refusals in early modern English drama text new insights, new classification \ [ J \ ] . Pragmatics 28 ( 2) :
253-270.
Ren, W. 2014.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into L2 learners' cognitive processes during study abroad \ [J \ ] . Applied Linguistics
(5) : 575-594.
Ren, W. 2015. L2 Pragmatics Development in Study Abroad Contexts \ [M \ ] . Bern: Peter Lang.
Riddiford, N. & J. Holmes. 2015. Assi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pragmatic skills: Negotiating refusals at work \ [J \ ] . System
48 (3) : 129-140.
Samaali, I. & T. Bayouli. 2019. Speech act of refusal on the phone \ [J \ ] . Arab World English Journal (2) : 165-180.
Sasaki, M. 1998. Investigating EFL students' production of speech acts: A comparison of production questionnaires and role plays
\ [J \ ] . Journal of Pragmatics (4) : 457-484.
Shishavan, H. B. & F. Sharifian. 2016. The refusal speech act in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A study of Iranian English⁃lan⁃
guage learners and Anglo⁃Australian speakers \ [J \ ] .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47 (2) : 75-88.
Siebold, K. & H. Busch. 2015. (No) need for clarity⁃ Facework in Spanish and German refusals \ [J \ ] . Journal of Pragmatics 75:
53-68.
Soler, E. A. 2012. Teachability and bilingualism effects on third language learners' pragmatic knowledge \ [ J \ ] .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9 (4) : 511-541.
Stavans, A. & R. W. Shafran. 2018. The pragmatics of requests and refusals in multilingual settings \ [J \ ]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 15 (2) : 149-168.
Su, Y. W. & W. Ren. 2017. Developing L2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Mandarin Chinese: Sequential realization of requests \ [J \ ] .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50 (2) : 433-457.
Taguchi, N. 2007a. Development of speed and accuracy in pragmatic comprehension i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 [J \ ] . Tesol
Quarterly (2) : 313-338.
Taguchi, N. 2007b. Task difficulty in oral speech act production \ [J \ ] . Applied Linguistics 28 (1) : 113-135.
Taguchi, N. 2009. Comprehension of indirect opinions and refusals in L2 Japanese \ [C \ ] / / N. Taguchi (ed.) . Pragmatic Com⁃
petence. Berlin,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49-274.
Taguchi, N. 2011. The effect of L2 proficiency and study⁃abroad experience on pragmatic comprehension \ [J \ ] . Language Learn⁃
ing 61 (3) : 904-939.
Taguchi, N. & C. Rover. 2017. Second Language Pragmatics \ [M \ ]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lfson, N. 1983. An empirically based analysis of complimenting in American English \ [C \ ] / / N. Wolfson & E. Judd (eds.) .
Socio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ey: Newbury House. 82-95.
Yuan, Y. 2001. An inquiry into empirical pragmatics data⁃gathering methods: Written DCTs, oral DCTs, field notes, and natural
conversations \ [J \ ] . Journal of Pragmatics 33 (2) : 271-292.
Zhuang, J. C. & A. Y. He. 2020. Managing multiple identities: A new perspective on compliment responses in Chinese \ [J \ ] .
East Asian Pragmatics 5 (1) : 9-39.
李 民, 陈新仁. 2018. 国内外语用能力研究特点与趋势对比分析 \ [ J \ ]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1) : 1-8.
任 伟, 李思萦. 2018. 二语语用习得国际研究热点及趋势 \ [ J \ ] . 外语教学 (4) : 18-23.
张 涛, 等. 2019. 国外二语语用能力研究方法述评与展望 \ [ J \ ] . 外语界 (6) : 73-80.
章凤花. 2021. 国内二语语用能力研究述评与展望 \ [ J \ ] .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1) : 64-70.
赵森林, 冉永平. 2020. 语用学研究的边缘化问题及新趋势、新热点 \ [ J \ ] . 外语教学 (2) : 8-12.
( 责任编辑 刘 倩)
收稿日期: 2022-08-24
通信地址: 211169 江苏省南京市 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18
2023 年 12 月 外 文 研 究 Dec. 2023
第 11 卷 第 4 期 FOREIGN STUDIES Vol. 11 No. 4

Abstracts of Papers in This Issue

30 years, Langackerian cognitive grammar studies in China: Retrospect and


reflection( p. 1)
GUO Fe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
Langackerian cognitive grammar ( CG henceforth) is one of the most classic theoretical
frameworks under the paradigm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It has gain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an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linguistic academia since its first debut in the middle 1970s.
This paper aims to review the thirty years' (1990—2020) research history of CG in China and to
summarize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highlights of CG studies in both theory and appli⁃
cation. Moreover, the research weaknesses are pointed out. It is shown that CG studies are mov⁃
ing progressively in term of both theoretical speculations and application explorations, and par⁃
ticularly the case studies on Chinese language issues are abundant. 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some research inadequacies have been exposed that the theoretical speculations are not insightful
enough or the application explorations are still in the bud, etc.

A review and future directions on the empirical studies of refusal speech acts
abroad( p. 10)
ZHANG Fenghu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169, China)
Taking the WoS ( 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journals as the source of literature cor⁃
pu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empirical research on refusal
speech acts from six aspects: overview, research perspectives, research topics, research partici⁃
pants, research instruments and research data.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There are
three lines of study: language one, language two and comparative studies. Existing literature
mainly focuses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pragmatic strategies of native speakers and second lan⁃
guage learners.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re the main research participants. Different types of re⁃
search instruments are employed with the discourse completion test remaining the most
commonly adopted one. The main type of data is the elicited one, but naturally occurring data
accounts for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 Compared with the elicited data, naturally occurring data
is on the rise. Among four types of refusal elicited speech acts, request⁃refusal is slightly more
than the other three types. Based on investig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four types of refusal elici⁃
ting speech acts, more types of speech acts can initiate refusal. The above review provides re⁃
search contents and perspectives for refusal and other speech act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lon⁃
102
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 competence, the study of refusal prag⁃
matic compet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oliteness,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 competence of research participants other than college students, institutional discourse
research, and natural⁃occurring data collection, etc.

The analysis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hedges in scientific speeches( p. 19)


ZHANG Chenxiao( Department of Foreign Studie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1, China)
Research on hedges has focused on two main areas: first, issues related to propositional
certainty, and second, issues related to the interactive or interpersonal aspects of language, es⁃
pecially politeness principles. The concept of modality has receiv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in the
discussion of this paper, as the concepts of certainty and uncertainty take center stage in the na⁃
ture of hedg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ognitive, interpersonal and textual
functions of hedges in scientific speeches, according to the three meta⁃functions of Halliday's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On the one hand, through discourse analysis of selected discourses
of TED Talk, the author discusses how hedges in scientific speeches express the speaker's un⁃
certainty about the proposition and the ambiguity of information, thereby reducing the contribu⁃
tion to the proposition ( commitment) . On the other hand, in a practical sense, through the a⁃
nalysis of hedges, the author points out several strategies on how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skills so as to achieve better communica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ragmatic functions and cognitive features of the


derived discourse markers Хорошо / hao( p. 28)
GUAN Yawe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Хорошо / hao are derived discourse markers, which evolved from the blurring of real words.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their commonality in pragmatic functions and mapping cognitive thinking
is greater than 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commonality, both can play the functions of prompting
the beginning, end, and transition, indicating appreciation, acceptance, and confirmation of
receiving information, expressing polite response, indicating concessions, expressing consulta⁃
tion, and threatening. They can map the speaker's mental process dominated by the strength of
the speech process,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response, and the psychologi⁃
cal activities that look forward to recognizing or implementing threats, characterize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osition of the obedient person. In term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 Хорошо has a higher degree of grammaticization, which can map the cognitive
thinking of the speaker's organizational language; hao can characterize the speaker's psychologi⁃
cal activities of satire or comfort, and it performs more interpersonal functions, which reflects
that the Chinese nation attaches more importance to the cognition of “ peace is valuable” .

Food sharing and colonial discourse in Ivanhoe ( p. 37)


10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