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遊記(gwy)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1

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

背景:
 柳宗元待罪謫居,卻不忘寄情山水,並寫下一系列刻劃入微又托意深遠的山水遊記。
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記》,而〈始得西山宴遊記〉便是《永州八記》的第一篇, 起著
開宗明義,帶領各篇的作用。

體裁:
 遊記
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並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
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原文 語譯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其 自從我成為罪人,住在此州,經常憂懼不安。空閒的時
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 候,就(外出)緩步行走,漫無目的/不經意地(到
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溪, 處)遊覽。每天與同伴們攀登高山,走入深林,窮盡迂
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 迴的溪水、幽深隱僻的泉水和怪異的山石,無論多遠都
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 去遊歷。到了就撥開野草坐下來,傾盡壺中酒喝個醉。
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 醉了就互相依靠著睡覺,睡著就做夢。心意有所至之
而起,起而 歸。以為凡是州之山 處,夢亦有相同的趣味。醒了就起來,起來了就回家。
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 (我)認為所有這個州中的山水有奇異形態的,都為我
山之怪特。 所享有了,卻未曾知道西山(風景)的奇異獨特。

第一部分:寫作者被貶永州後心情抑鬱,到處遊山玩水,以排遣內心的鬱悶,並以為他已遊
覽過永州所有形態奇特的 山水。

1. 被貶永州後的心情:「居是州,恆惴慄」 柳宗元因參與王叔文的政治改革活動而被
貶永州,本來參與改革並非罪過,但結果卻遭貶謫,從他自稱為「僇人」,可見他內
心的憤懣之氣。
改革失敗後,朝中保守派對革新分子的迫害未竭止,所以柳宗元被貶到永州雖已是第
四年,但他仍覺提心吊膽,經常惶恐不安,擔心繼續受到政治迫害。
2. 遊覽山水的情況:(發現西山前)
遊歷的地方:柳宗元為了排遣被貶謫的抑鬱、苦悶,有空便與友人到處遊覽,他們
登高山,入深林,走到溪流的盡頭訪尋幽泉怪石,就是再遠的地方也到過。
飲宴的情況:他們每到一處勝景,總會撥開野草,席地而坐,斟酒喝至醉倒。
醉倒的樂趣:他們醉了便互相枕着睡覺、入夢。平日心想到的地方,在夢中都會去
到。睡醒了才回家,並沒有留戀山上的景色。

 柳宗元希望藉酒醉暫時忘卻被貶謫的現實,在夢中得到精神上的解脫,這不是真正
的遊山之樂。

感受:「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柳宗元希望寄情山水,逃避現實,排遣內心的愁苦抑鬱,所以遊覽的範圍很廣,並
以為已遊覽過永州所有形態奇特的山水。然而,柳宗元又不經意地指出「未始知西山
之怪特」,暗示他將到西山遊覽,引入「始得西山宴遊」的正題。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為坐在法華寺的西亭,遙
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 望西山,才指點著覺得它與眾不同之處。於是命令僕人
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 (隨同)渡過湘江,沿著染溪行進,砍伐叢雜的草木,
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 焚燒茂盛的茅草,一直爬到山的盡頭才止步。攀援著登
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 上山頂,隨意張開雙腳坐下觀賞,附近幾個州的土地,
下。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 都(呈現)在坐席之下。它們高高低低的地勢,深谷大
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 空、山谷深凹的樣子,有的像蟻封,有的像洞穴。近若
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 尺寸之距,(實際)卻遠隔千里,(景物全都)緊迫族
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 聚在一起,層層疊上,沒有絲毫能夠隱藏。(四周的)
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 青山白水縈繞,盡頭處與天邊相連,四周望去渾然為
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 一。然後才知道西山的卓異不群,和小土丘不為同類。
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 廣遠無盡的,彷彿和天地大氣合一,不知道何處是它的
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 邊際;飄忽不定的,似乎與大自然同游,不知道哪裏是
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 它的盡期。拿起酒杯斟滿酒,乏力欲倒般酣醉了,不知
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 道太陽下山了。蒼茫的暮色由遠而近,直到什麼都看不
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 見時,卻仍然不想回家。(我)心神凝結且形體釋放,
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與天地萬物暗合為一。自此以後才知道我過去未曾(真
正地)游覽,(真正的)游覽從游西山開始,所以寫遊
記來記載這件事。這年是元和四年。

第二部分:
第 1 層次:發現及登上西山的經過
 發現西山的日期:元和四年九月二十八日。
 發現西山的經過:坐在法華寺西亭上,遙望西山,察覺它景色奇特,因而興起前往遊
覽的念頭。
 登山的經過:於是派僕人渡過湘江,沿着染溪而上,斬伐草木,焚去茅草,幾經艱
苦,終於開僻了一條通往山頂的道路。

第 2 層次:寫作者登臨西 山,遨遊的情態及所見的景色
 遨遊的情態:他們抓着草樹,互相牽引登山,當他登上西山的頂峯,便隨意伸開雙
腿,席坐下來,飽覽四周的景色,欣喜之情表露無遺。
 所見的景色:在西山的頂峯縱目眺望,除永州地區的山外,連附近幾個州的山,都
好像在自己的坐蓆之下,突出了西山的高聳矗立,是永州一帶最高的山。在西山俯
瞰,四周的山巒高低起伏,凸起的高山像小土堆,而低窪的幽谷就像洞穴一般;雖然
眼前只有尺寸的距離,但實際上卻有千里那麼遠, 群山重疊,四周的景色都盡入眼
簾,突出了西山視野的廣闊。西山周圍,青山和白水連綿不斷,最遠的地方與天相
接,四面望去,景色都是一樣,可見西山視野的遼遠。
 對西山的讚歎:西山高峻雄偉,視野廣遠,柳宗元不禁讚歎「是山之特立,不與培
塿 為類」,西山獨特出眾,與其他小山丘不同。柳宗元借西山的卓越不群,象徵自
己不 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
第 3 層次:寫作者在西山宴遊的樂趣、感受,以及寫作本文的原因和時間。
 宴遊的樂趣:作者一面開懷暢飲,一面沉醉於山水美景之中,直至黄昏時分,仍不
捨離去。
 感受:
1. 眼前壯麗的景色讚歎大自然的偉大,「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
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它廣大無邊,與天地相始終;
2. 眼前無盡的景致,心胸豁然開朗,「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他感悟到大自然
的偉大與個人的渺小,個人的不幸與大自然相比,實是微不足道,被貶的鬱悶至
此一掃而空,甚至忘卻自身的存在,與天地萬物合而為一。
 這些人生體會是他遊西山前所未有的,所以他認為真正的遊覽應由這次西山
遊開始。
 寫作本文的原因:這次西山遊是作者真正遊覽的開始,所以將這次遊覽的經過記下
來。
 寫作本文的時間:元和四年。

全文主旨:
作者敘述發現及遊覽西山的經過,描寫自己在西山上達到與萬物渾然為一體的忘我境界。
作者亦借西山特立不群卻遭人忽略,比照自身懷才不遇的處境,並表達不與凡俗為類的高
潔情操。

文章結構作用
作用 分析
首尾呼應 文章前後連貫,結構嚴謹
 文章首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尾段即以「然後知吾嚮之未始
游,游於是乎始」二句相呼應,突出西山的勝景為作者未曾見過的。
 文章末段:「悠悠乎與顥氣俱」、「洋洋乎與造物者遊」、「心凝形
釋、與萬化冥合」呼應了文首作者稱自己「為僇人」、「恆惴慄」的情
況,說明他已到達忘我之境,一切憂慮、恐懼也一掃而空。
承上啟下 過渡得宜
 第一段最後一句:「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
西山之怪特。」既總結永州之遊的情景,同時開啟下文,引入主題,故
有承上啟下的功效。

描寫手法 + 記敘手法分析
手法 內容
順序法  按事情發生的先後次序記敘,條理清晰明確
(記敘)  從被貶初期遊歷永州各地,到發現西山,再到登山經過,最後宴遊西山
步移法  隨作者步伐,順序描寫所見的景物。讓人有親歷其景之感
(描寫)  「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便是隨作者登
山與沿途所見的景物。
抒情手法分析
手法 內容
直接抒情  作者直抒被貶永州後「恆惴慄」,直接抒發政治失意,受辱貶逐的憂懼
不安。

借景抒情  (情景交融)作者站在一望無際的高山上,感悟到自然的偉大,「悠悠
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個人
得失榮辱就顯得非常渺小,於是茅塞頓開,從「舉世非之」的「僇人」
心境中解放出來。這種豁然開朗的心情是由景而生,達至情景交融的境
界。

 (托物言志 / 借喻寄意)西山超群獨特,卻被世人忽略,寄意作者被貶
不為時用,西山和作者同樣是有待賞識。同時寄寓了作者孤高傲世,不
與俗同流的情懷。作者藉描寫西山,以表明自己志向和抱負。

寫作手法
一、布局奇巧,引人入勝  本文題為「始得西山宴遊記」,重點當然是寫宴遊西
山的情形。但文章一開始,並不是正面寫西山,而是
寫自己被貶居永州後心情抑鬱,寄情山水,自以為已
遊遍永州所有形態奇特的山水。然後筆鋒一轉,指出
「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引入文章的主題,正面寫發
現西山經過,登山的過程,西山的景色及遊山後的感
悟。這種曲折入題的手法,使文章更引人入勝。

二、前後呼應,轉折自然  本文先概述平日遊覽諸山之勝,然後筆鋒一轉,接寫
西山的宴遊,既是昔日遊遍諸山的延續,又是新的宴
遊的開始。文章緊扣「始得」 二字,前後照應,轉折
自然。

o 緊扣文題例:
 「望西山,始指異之」,點出「始得」和「西山」。
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點出「宴」。
 「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點出
「遊」。
 「故為之文以志」,點出「記」。

o 前後呼應例:
 心情:第二段「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與第一段
「為僇人」和「恆惴慄」呼應。
 醉態:第二段「引觴滿酌,頹然就醉」與第一段「傾
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呼應。
 歸家:第二段「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與第一段
「覺而起,起而歸」呼應。
 始遊:第二段「望西山,始指異之」、「然後知是山
之特立」、「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與
第一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呼應。
三、互相襯托,對比鮮明  文章以永州眾山來襯托西山,突出它的「特立」。作
者沒有直接寫出西山的景色,而先寫遍遊永州,以為
盡觀美景,然後才寫發現西山的獨特景色,以此凸顯
西山的怪特及與眾不同。
 宴遊西山的過程。兩種不同的遊山玩水,構成了鮮明
的對比。又寫初遊眾山,作者漫不經心地出遊,隨遇
而安,毫無收穫地歸去,可見他尚懷被貶後的鬱結之
情,及後他發現西山異景,立即攀援登高;仰望遠
天,境界無比廣闊壯美。他在自然美的陶冶中,獲得
心身的解放,以至樂而忘返,可見他感受到與大自然
冥合,心境豁然開朗,前後對比強烈。

四、頂真迴環,敍事連貫  文中「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
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
起而歸」一節,運用頂真手法,刻畫遊山過程及意
趣,上下連貫,同時又交代出之前一連串遊山活動的
持續性,造成循環連貫的效果。

五、寄情於景,托物言志  本文寫景敍事,都含有豐的感情色彩。如寫西山的
「特立」,正是作者蔑視世俗,遺世獨立的寫照。又
如寫西山之壯麗而無人賞識,寄喻個人的懷才莫遇。

修辭寫作手法分析
修辭手法 內容
比喻  「岈然窪然,若垤若穴。」
引文比喻地勢高者如土堆,凹陷者如洞穴,生動有趣,展現眼前所見。

襯托 以其它事物作陪襯,烘托出主要描寫對象的特點。
 (正襯)以永州其它山水來襯托西山。
作者先寫自己以為已經遊遍永州的「幽泉怪石」,到發現西山後才驚訝西山的
「怪特」,以突出「始得西山」的驚異和喜悅。

 (側面)以鄰近地方的地勢映襯西山。
高處遠望:「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
俯視群山:「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環顧四周:「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以不同角度寫四周景物之渺小襯出西山之高峻。

 (反襯)以不同出遊感受來襯托西山。
從前漫遊永州山水,醉臥山野,是「覺而起,起而歸」,並不留戀;遊西山時卻
是「蒼然暮色,猶不欲歸」,反襯出西山景物的吸引。

對比 對比兩項事物的差異,突出主題。
 遊西山前後心情變化:憂懼不安對比愉快超脫,使後者更為鮮明特出。
善用短句 短句可令文章節奏急促,同時反映作者渴望登山尋幽探勝的急切心情,讀來極有
動感。
 例如:「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頂真 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
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
而起,起而歸。」
例子:以「到」、「醉」、「臥」、「起」頂接上句
用意:反映事物之間的有機聯繫
效果:使節奏明快、結構緊密

誇飾  「尺寸千里,攢蹙累積」
作者將眼前群山環繞,浩瀚無際之景象,使用較誇張的形式呈現「尺寸千里」,
實際上無法得知是否為千里之遠,使用誇飾將廣大邊際皆容納到眼界之中,給讀
者描繪出遼闊的山嶺之意象。

 「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引文以誇飾,寫所見附近數州的土地都在卧席之下,突出眼前群山之高,收耳目
聳動之效。

借代  「縈青繚白」
青:指山;白:指水,用青與白,意指山與水,呈現出山水互相交互纏繞在一塊
之意。

對偶  「悠悠乎與顥氣俱 ,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
窮。」
以「悠悠乎⋯」,「而⋯」;「洋洋乎⋯」,「而⋯」,呈現作者對於西山遼闊
之景的讚嘆與讚賞,讓讀者在閱讀時可以跟著排列好的修辭形式,更加融入文意
其中。

排比  「上高山,入深林,窮迴溪」
接連使用三組結構、句式相同的句子,描繪出作者到處遊歷的情況,能增強
文章的節奏感。

疊字  「施施而行,漫漫而遊。」
以「施施」形容慢慢地斜著走,「漫漫」形容無邊際地亂遊,不僅寫出作者
若有所失的情狀,更反映了他愁悶無聊的心境,形象生動,富節奏感。
【或】對偶。形容詞「施施」對「漫漫」,動詞「行」對「遊」,句式整
齊,富節奏感。

 「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
窮。」
悠悠,言其渺遠,此與顥氣相比,則其遠古無涯。洋洋,言其得意,此與造
物者相並,則其盡期未知,以突出其氣象浩大,無與倫比,富節奏感。
柳宗元的人生體悟
本文強調宴遊西山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從此可知作者在遊賞西山之後,才真正發現了永州山水
的美景,並從美景中體悟到天人合一、逍遙自在的悅樂。使他精神上有了寄託,思想上得到解
放。柳宗遊覽西山後,心境較前開朗,精神凝聚,形體解脫,與大自然合而為一,忘了自我,
也忘了苦痛。

按時間順序分析柳宗元心境變化
時間 說明
初到永州 作者仕途失意,被貶永州,心中常常憂懼不安 。
遊西山前 作者寄情山水,藉此排解抑鬱苦悶,遊程中雖喝醉了,夢境仍不得安寧。
登上西山 被眼前奇偉的大自然風貌吸引,覺得天地很廣大,自己很渺小。 感到自己已融
入大自然中,一掃平日的抑鬱苦悶,不再放人世間的榮辱在 心上。

遊西山後 知道人和大自然的相同之處,感到西山和自己不被世俗埋沒的共通之處, 遊歷
極有意義,值得紀念。
課文問答:
1. 為什麼題目要用「始得」?
答: 「始得」是首次見到的意思,乃全文的關鍵字眼,強調遊覽西山才是真正遊覽的開
始,以前的遊覽不可算作遊覽。
 作者起初指出「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敘述以為自己遊遍永州的美景,未知有西
山。
 作者接著指「始指異之」,敘述自己因坐在法華寺西亭而發現西山的經過。
 在遊覽西山後,作者指「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表示及至遊畢西
山,才發現以前並不算遊山,而真正的遊覽是從西山開始。

2. 柳宗元怎樣側寫西山之「特立」?試從三方面加以說明。
答:作者從三方面側寫西山之特立:
 描寫數州的土地都在衽蓆之下,從視線的推移,凸顯出西山是永州一帶最高的山。
 描寫高山像小丘,幽谷像洞穴,千里之地縮成尺寸,從感覺山下景物的小,以襯托
西山之高峻。
 描寫青山與白水繚繞,與天際相接,由近到遠至天邊的景象,一望無際,凸顯出西
山的高聳。

 景色令他產生的感受:
 令他有悠然自得的感覺,與天地正氣合而為一,進入無涯的境界;
 在沈醉於大自然的景色下,作者覺得自己的心和形與萬物化為一體;「心凝形釋,
與萬化冥合。」
 於是放下僇人的感覺

3. 柳宗元借西山之遊,抒發了自己怎樣的人生感受?
答:文章開始寫以往遊覽「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
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記敘之中流露了被貶失意,抑鬱不平的心態。而後文
寫遊西山則表現出偶識西山之喜,沈醉之樂,同時,亦借西山的高峻氣勢,表現自己高潔的
人格,所記之山水景物無不融入作者的情感,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懷。

4. 試分析以下引文與本篇題目的關係。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 見,而猶不欲歸。心
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 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
也。」

引文分別點出題目中的「始得(西山)」、「宴遊」和「記」:
 「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點出「始得」,說明真正遊山玩水乃從西
山開始,並且有所得著;
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指出遊山時宴飲的情況,呼應題目「宴遊」;
 「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說明寫作年份及目的,點明本篇體裁為
「記」。
5. 作者於文末說「然後知吾嚮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為甚麼作者說 「嚮之未始
游」,又說「游於是乎始」?試加說明。
答:作者說「嚮之未始游」的原因:
 作者每日有空與友人到處游覽,到達景點後,只是坐在草地上喝酒,喝醉便睡,睡
醒便起來歸來。
 作者自以為永州的奇異山水,他都已經遊覽過,其實,他仍未領略遊山玩水的真正
樂趣。

作者說「游於是乎始」的原因:
 遊覽西山時,作者看見壯闊的景色,令他有悠然自得的感覺,與天地正氣合而為
一,進入無涯的境界;在沈醉於大自然的景色下,作者覺得自己的心和形與萬物化
為一體,於是放下僇人的感覺。

6. 就引文所述,可見作者遊西山至此已無「惴慄」之感。試加以說明。
答:作者說「嚮之未始游」的原因:
 心境方面:西山奇特的景色使他的心境開闊,精神凝聚,作者自感已與萬物融合為
一,忘掉自己的存在,更忘記自己是僇人,因此暫時沒有惶恐不安的心情。
 行動方面:由於西山之怪特使作者心情開朗,即使日落西山,亦不捨離去,可見其
「惴慄」之感一掃而空。

7. 文中兩次寫滿酌而醉,有何作用?
答:
 遊西山前:未發現西山前,作者往日遊覽時,作者「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
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這反映作者單調乏
味的生活及苦悶抑鬱的內心感受。雖然他想在遊覽山水中得到解脫,但醉了之後作
一切如故,心中的壓抑煩悶並未減少。
 遊西山時:作者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慰。他「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只是美酒醉
人,更是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歸,心中的歡喜愉悅不言
而喻。

 前後對比更能突出西山之遊給作者帶來的獨特感受。
歷屆 DSE 的相關題目及答案
2019 年第 5 題
下文節錄《始得西山宴遊記》。以下哪一項最能概括整段文字的特色?(2 分)
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
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
歸。
A. 音韻鏗鏘洪亮
B. 文氣磅礴恢宏
C. 對仗工整合度
D. 駢散交錯有致

2019 年第 6 題
就《始得西山宴遊記》一文所述,作者在西山之巔所見的景物有何特別之處?試以自己的文句
指出一項。(2 分)為什麼有關景物可使他從「恆惴慄」的心情中釋放出來?試略加說明。
(3 分)
(i) 景物特別之處:永州附近數州群山看起來十分渺小。西山四周的高山和盤地都
變得十分渺小,就像一個個蟻丘和小土窪。從西山之巔所見,四野無邊無際,
外與天際,四望如一。/青山白水(雲)與天相接,四周景物渾然一體(浩瀚
無邊)。
(ii) 說明:作者被貶官後常擔憂讒言而「惴慄」;可是遊西山後,看見西山巍峨高
崇,特立傲群,不與培壤山丘為類,能與天地浩氣同遊,遂了解到憂讒畏譏,
看重個人得失,是世俗的執念,其胸襟和思想之卑微,與四周的土壤和山岳之
渺小無異。故明白到早前執着個人得失之不智,並體悟大道,心境才豁然開朗
起來,從惴慄之中釋放出來。/
遊西山之前,作者因被貶官,常擔憂再為讒言所傷而感「惴慄」;他登上西
山,眼見大自然景物的界線消失淨盡,感悟到個人與自然融和無間,生命與宇
宙浩氣合一,人與天地融為一體,萬物無分彼此,又何來個人得失榮辱之別?
所以他能夠從惴慄之中釋放自己,心情豁然開朗。
《始得西山宴遊記》模擬試題及答案
詞解題
1. 自余為僇人。
2.幽泉怪石,無遠不到。
3. 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4.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5.緣染溪,斫榛莽。
6. 緣染溪,斫榛莽。

答案:
1. 罪人
2. 僻靜
3. 前往
4. 未曾
5. 沿著
6. 砍伐

句譯題
7. 居是州,恒惴慄。
8. 不與培塿為類。
9. 引觴滿酌。
課文內容題
10. 根據課文內容,以下哪幾項為正確?
(1)柳宗元遊賞西山時,即使暮色已深仍不想回家,對西山依依不捨。(2)西山十分熱鬧,
經常能看見遊覽的人。
(3)柳宗元發現西山前,他以為已經遊遍整個永州的奇山異水。
(4)柳宗元在本文中表達了對政治的憎恨。
A. (1)(3)
B. (1)(4)
C. (1)(2)(3)
D. (1)(3)(4)
答案
7.
8. 居住在這個州,經常(感到)恐懼、害怕。
9. 不與一般小山丘為同類。
10. 拿起酒器倒滿了酒。
11. A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