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8

《现代汉语》讲义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课程学分:2/4

授课学时:5节/周

授课单位:国际教育学院
授课教师:阮庭复

-1-
第 一 讲:语言、汉语、现代汉语

一、语言
*định nghĩa củ a ngôn ngữ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认知工具,
是文化的载体。
首先,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是用一定的语音表示一定的意义。从
单个符号的角度看,每个语言符号的声音和意义的结合具有任意性,即什么样的声音和什么
样的意义相结合是没有理据的。当然,任意性与理据性是相对而言的。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
明,有些语言符号的音义之间似乎可以找到一些根据。
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构成,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
壳,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语音、词汇、语法相互制约、相互联
系,构成语言系统。
其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认知工具。人类交际除使用有声语言外,还通过
书面语言、手势表情等副语言以及旗语、信号灯、电报代码、化学符号、数学公式等传递信
息。在所有这些交际工具中,有声语言因为具有便捷性、精密性等其他交际工具没有的优势, 成
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也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等需要通
过语言来表明。
再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一种语言或方言都
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释名·释衣服》中收录“裲裆”一词。“裲裆(liǎng dāng),
其一当胸,其一当背,因以名之也”。裲裆是古代的一种长度仅至腰,且只蔽胸背的上衣,形似
今天的背心。《释名》是汉末刘熙所著的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由
此可以推知, 至少至汉末,中国已经出现了类似现代背心的服饰。“裲裆”一词记录的就
是当时的服饰文化。语言也能反映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如指称相同对象的汉语词“狐狸”和
英语词“fox” 就能显现不同文化的差异。汉语中“狐狸”一词所反映的文化意象都是人
所排斥的,所以多组合成“狐狸精”“狐朋狗友”“狐朋狗党”“狐假虎威”等贬义词语;
而在英语中可以有“a pretty fox”“Your girlfriend looks like a fox”的说法,是
积极的表达。

随着对语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其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也提出
了语言是资源的观点。
二、汉语
汉语从广义上讲就是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全世界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数大约在 14 亿,所
以汉语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除在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
行政区和台湾省使用以外,还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世界各国的华语社区使
用。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汉语”这个称谓,是在西汉以后才出现的。这不是
汉语出现的时间,而只是“汉语”这个称谓出现的时间。在上古前期殷商以前的时代就出现
了原始汉语,这是汉语的始源。汉语是随着华夏族人的出现而出现的,而不是随着汉族的形
成而产生的。
*các giai đoạ n củ a tiếng há n

-2-
汉语从产生到现在,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通常分为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
汉语和现代汉语。上古汉语是指周朝前期和中期的汉语,约为公元前 11 世纪到公元 7 世纪。
青铜器上的刻铭、《诗经》、《易经》等文献记录了当时的汉语。中古汉语是指隋朝、唐朝
和宋朝时期使用的汉语,约为公元 7 世纪到公元 10 世纪。近代汉语通常指宋代至民国时期
使用的汉语,《水浒传》《西游记》等可为这一时期的代表。现代汉语一般指民国以来使用
的汉语。
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可以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把有亲属关系
的语言归在一起,把没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互相分开,这种分类叫语言的谱系分类。从语
言谱系分类的角度看,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三、现代汉语
(一)什么是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就是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现代汉语包
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及现代汉语的各种方言;狭义的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
通话。
(二)现代汉语的存在形式
一般地说,语言有两种存在形式,即口语和书面语。口语是人们口头上使用的语言,书
面语是通过文字记录下来的语言。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存在形式。口语和书面语相比,
从产生时间的角度看,口语的产生要先于书面语;从使用频率和便捷性方面看,口语优于书
面语。因此说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当然因为书面语是通过文字记录的语言, 可以
加工修改,在这方面,书面语具有口语不可替代的优势。
(三)现代汉语的地位
首先,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汉
语不仅是汉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不同民族之间的交际工具。汉语在民族团结、国家
统一、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语言接触与融合的过程中,汉语也对其他许多语言产生过影响,现在也在影响
着其他语言。日本语、朝鲜语、越南语都曾经受到汉语、汉字的影响。英语、俄语、意大利
语等许多语言借用过汉语中的词汇,如“瓷器、茶、叩头、功夫”就为很多种外语借用。随
着中国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全世界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汉语在国际生活中的重
要性越来越显著。
再次,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中国法定的语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
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
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最后,汉语也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1973 年 12 月 18 日,联合国大会第二十八
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把汉语列为大会和安理会的法定语言之一,成为和英语、法语、俄语、
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平列的工作语言。
思考与练习Ⅰ:
1. 什么是语言,什么是汉语,什么是现代汉语?2.什么是文学语言?3.现代汉语的地位如何?
4.如何理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生活 科学 艺术

第二讲: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及其形成
(一)什么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用于交际的语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大陆称为
普通话,在台湾、香港、澳门称为国语,在海外的华语社区一般称为华语。
中国科学院 1955 年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确定把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称为普
通话,并确定了普通话的三项标准涵义,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3-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二)共同语和方言
共同语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方言有两种含义: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
是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称为地域方言;不同社会集团使用的语言是民族语言的社会变体,
称为社会方言。
共同语和方言关系密切。在共同语形成之前,方言可能成为共同语的基础;在共同语形
成之后,方言作为共同语的分支与共同语共同存在。
(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古代汉民族共同语。春秋时期,汉民族共同语称为“雅言”,也叫“正
言”“夏言”。汉代的民族共同语称为“通语”。明代开始,汉民族共同语称为“官话”,
辛亥革命之后称作“国语”。1955 年后大陆称汉民族共同语为“普通话”。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
1955 年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确定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标准,即现代汉民
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二)语音标准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辽、金、元、明、
清以来的 800 多年,北京大多作为都城,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话的影响也逐渐
显著。“五·四运动”以后,“国语”也以北京语音作为标准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 语
音为标准音是就整体而言,是指以北京语音系统作为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北京话中的土音、 异读因
为存在分歧,需要加以审定;轻声、儿化中没有区别价值的部分也需要研究确定。
越南语以河内语音为标准。
(二)词汇标准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词汇以北方话词汇为基础。北方话分布区域最广,使用人数最多,
影响最大。宋、元以来用北方话写成的作品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品的流传也
扩大了北方话的影响。北方话词汇成为普通话的词汇基础是历史的必然。普通话词汇来源于
北方话,并不是说北方话中所有的词都可以进入普通话。那些不具普遍意义、地方性很强的
土俗的词语就不宜吸收到普通话中。此外,为了交际的需要,普通话也需要适当吸收非基础
方言及民族语言和外语中的词汇成分,来丰富普通话词汇。
(三)语法标准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tổng hợp các tác phẩm tiêu
biểu của 1919-1949 thời hiện đại)。由于经过作者加工的书面语语法比口语语法更具抽象性、
概括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因而宜以书面语著作作为语法标准的依据。但并不是现代白话文著
作的所有用例都可作为规范,作品中的特殊用例、方言语法成分及语法方面的错误用例等均
要排除在外。因而这一条理解为“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的一般用例为语法规范”更为准
确。

第 三 讲:现代汉语方言
一、方言及其分类
(一)什么是方言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域变体或领域变体,是相对于共同语而言的语言分化或语言变异的
结果。一般意义上的方言通常指地域变体。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不是独立于共同语之外的
另一种语言。但方言具有自身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
的需要。
现代汉语各种方言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影响汉语方言形成的因素
很多,人口迁移、山川地理阻隔、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因素,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语
言的相互接触等都影响方言的形成。
(二)方言的分类
方言按其形成原因可以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两类。

-4-
地域方言是共同语因地域原因而形成的变体,是共同语在不同地域的分支。如“北方方
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gàn江西)”都是汉语在不同地域的方言。地域方言
反映出共同语在不同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职业、阶层、年
龄、性别、文化教养等领域的社会差异而形成的社会变体。社会方言之间的差异更多地体
现在语言风格、表达方式以及一些特殊词语的使用方面。
社会方言主要显现领域性特征,地域方言主要具有地域性特征。
二、汉语方言的分区
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思想,早已有之。目前,比较有影响的汉语方言分区思想主要是
“七区说”和“十区说”两种观点。
(一)七区说
1955 年 10 月,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按照“方言─次方言─土语”的层次划分方法,
把汉语方言分为八区,即官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北话、闽南话、粤语。后来
把闽北话和闽南话合为闽方言,形成“七区说”,即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
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1. 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分布地
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
北方方言也称官话方言,分为华北-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和江淮方言 4 种次
方言。华北-东北方言通行于北京、天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
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以及青海、宁夏、
内蒙古的部分地区。西南方言通行于湖北省大部分地区(东南部、东部除外)、云南、贵州、
四川、重庆等汉族地区以及湖南、广西两省北缘地带。江淮方言也称下江官话,通行于安徽
省长江两岸地区,江苏省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徐州一带除外),长江南岸镇江(除丹阳丹
徒)、南京(除南京南部),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带。
2. 吴方言
吴方言分布在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不包含镇江)、南通的小部分、
浙江的大部分地区,典型的代表是苏州话。也有人认为,从方言影响程度的角度看,上海话
应该作为吴方言的代表。吴方言保留了较多的古音,词汇和语法独特,和普通话的差别较大。
3. 湘方言
湘方言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临近湖南的重庆和广西部分地区也使用湘方言,
以长沙话为代表。湘方言内部可以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新湘语主要流行于长沙和湘北,受
官话方言和赣方言的影响比较大。老湘语分布在衡阳、湘乡一带,受外部方言影响较小。新
老湘语之间互通程度较低。
4. 赣方言
赣方言主要分布在江西大部、湖南东部、安徽西南部等地,以南昌话为代表。赣方言和
南方各种方言相比,在语音、词汇方面都和普通话的差别较小。
5. 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主要在客家人中广泛使用,主要分布在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
和广西南部,广西、台湾、湖南、四川等省也使用客家方言。客家方言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
6. 闽方言
闽方言主要在福建、台湾、广东东部潮汕地区及西南部的雷州半岛、海南、广西东南部、浙
江东南部和温州地区的一部分地区使用。
闽语通常分为闽北、闽东、闽南、闽中、莆仙等五个次方言。闽北方言以建瓯话为代表、闽东
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
7. 粤方言
粤方言也称“粤语”,本地人称为“白话”,以广州话为代表。粤方言主要分布在广东
省中部、西南部,海南省部分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香港、澳门和海外部分华语社区。
其中,普通话和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等流布海外。

第四讲 语音概说
-5-
一、语音和语音学
(一)声音与语音
物体振动是声音发生的前提。钟发音是需要敲的,鼓发音是需要打的,琴发音是需要
弹的,唢呐发音是需要吹的。但是只有物体的振动而没有传播声音的媒介,人还是无法听
到声音。物体的振动引起空气或者其他媒介物的振动,从而产生疏密相间的音波,这种音
波传播到人的耳朵里,使得鼓膜也跟着振动,然后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中
控制听觉的部分,于是人就听到了声音。
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负载一定意义的用来交际的声音。语音跟一般的声音的
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第二,语音在一定社
会中和约定俗成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意义,并为特定社会的人们使用;第三,语音的作用
在于社会交际。
(二)语音的性质
语音是一种声音。从物理角度分析,它和自然的声音有共同的物理基础,具有物理属
性;语音是由人类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生理属性;语音是负载一定语义信息的声
音,具有社会性。社会性是语音的根本属性(最重要)。
1. 物理属性
物体振动空气或其他媒介物,形成各种不同的声音。声音的差别是由音高、音强、音
长、音色四个要素决定的。语音和自然界其他声音一样,也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
个要素。
(1)音高 phân biệ t nghĩa
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频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
次数,单位是赫兹(Hz)。频率和音高成正比,频率高则声音高,频率低则声音低。人耳
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在 16-20000 赫兹之间。低于 16 赫兹的声音叫“次音”,高于 20000
赫兹的声音叫“超声”。妇女和儿童的声带短而窄,所以声音高些;成年男子的声带长而
阔,所以声音低些。
(2)音强
音强指声音的强弱,又叫“音势”或“音量”,主要取决于发音体的振幅(biên độ
chấn động)。振幅与音强成正比。振幅越大,声音越强;振幅越小,声音越弱。语音的强
弱同呼出的气流量大小和发音时用力的程度有关。发音时用力大,气流强;用力小,气流
弱。
音强的变化可以形成重音和轻音。普通话的轻音是受音强的影响形成的。“莲子”和
“帘子”中“子”的区别,就是音强的不同。
(3)音长
音长指声音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时间持续的久暂。振动持续时间长,音长
就长;振动持续时间短,音长就短。
语音中,元音比辅音音长较长,元音本身也有长短区别。虽然音长在普通话中不起区
别意义的作用,但在某些语言和方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英语“[ʃip]和[ʃi:p]”就可
以形成 ship 和 sheep 的对立。
(4)音色 phân tích phụ â m nghuyê n â m
音色指声音的特色,又叫“音质”或者“音品”,主要取决于音波振动的形式。音色
是语音四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
声音大多是由若干个单纯音组成的复合音。其中频率最小、振幅最大的单纯音叫基
音,其余的叫陪音。基音和陪音的比例关系不同形成不同的音色。具体而言, 发音体不
同,发音方法不同,共鸣器形状不同,都能形成不同的音色。
2. 生理属性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发音器官的部位、各部位的活动及配合方式,取决于
发音者的生理构造和语音的特性。人类的发音器官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动力器官、发声器
官和共鸣器官。

-6-
语 音 的 动 力 器 官 主 要 包 括 肺 、 气 管 和 支 气 管 (cuống
phổi)。肺通过收缩和扩张,提供发音需要的气流,是动
力的源泉。气管和支气管是气流的通道。语音的发声器官
主要是喉头(cuống họng)内的声带。喉头由甲状软骨、环
状软骨和杓状软骨组成,下接气管,上通咽腔。声带位于
喉头中央,是两片边缘富有弹性的唇形肌肉,前端连接甲
状软骨,后端与两块杓状软骨相连,由此形成的声带之间
的通路叫声门。声带是为语音提供声源的发音体。共鸣器
官主要包括口腔、鼻腔和咽腔。口腔是主要的共鸣器,包
含唇、腭、齿、舌等对发音产生影响的部位。从位置方面
看,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即上部分的上唇、上齿、上齿
龈、硬腭、软腭、小舌以及下部分的下唇、下齿和舌。其
中舌包括舌尖、舌面和舌根三个部位。在这些器官中,唇
舌、软腭及小舌是可以活动的主动发音器官,齿、齿龈、
硬腭是固定的被动发音器官。
3. 社会属性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负载一定意义的声音。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语音
的社会属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首先表现在音义结合上。一个语音表达什么样的意义,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群在使
用中约定俗成的。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同样的意义可以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示 ,如
55
“装订成册供人学习的工具”在汉语里读为[ʂu ],在英语中读为[buk];“玉米”在汉语
中有“苞米”“苞谷”“棒子”“玉蜀黍”等多种叫法。二是同一个音也可以表示不同的
意义,如“bìnɡ”在汉语中可以表示“并”“病”等多种意义。三是音义结合经约定并俗
成之后,个人不能随意改动,否则就无法和别人交流。
其次表现在语音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上。每个民族使用的语音都各有特点。如汉语中有
不送气的辅音b、d、ɡ和送气的辅音 p、t、k,可以区别意义,属于完全不同的音,这是由
送气和不送气的对立造成的,但英语辅音送气和不送气不能区别意义。普通话语音系统中
有唇齿清音f,而苏州话中还有唇齿浊音 v。
再次表现在语音的系统性方面。每种语言的语音都形成自己的一套系统,包含一定数
目的音素,形成特定的关系。如普通话里 b-p、d-t、ɡ-k、j-q、z-c、zh-ch 形成不送气和
送气的对立;有些音在几种语言或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里都存在,但它们在各自的语音系
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不一样。如汉语普通话中 n 和 l 分属两个不同的音位,但在有些方言中
却属于同一个音位,没有区分意义的作用,如四川话中“女客”和“旅客”就不分。

第五讲:语音单位

一、 语音单位
(一)音素
1. 什么是音素
音素是人类语音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单位。对音节进一步分析,就可以得到更
小的语音单位,如 tiān 这个音节可以进一步分析为t、i、ɑ、n 四个更小的单位,也就是
四个音素。所以,音素就是从音质角度对语音进行切分,切分到不能再切分为止,得到的
最小的语音单位就是音素。
2.音素的类别
音素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从肺中呼出的气流振动声带,气流通过咽喉后在口
腔中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是元音,又叫母音,如ɑ、o、e 等。气流克服发音器官某一部
位所受到的阻碍而形成的音素是辅音,又叫子音,如 b、p、d 等。
元音和辅音是语音学最基本的两个概念。语音中音质成分的分类和描写都以这两个概
念为基础。元音和辅音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元音发音时气流不受阻碍,各个发音器官保持

-7-
均衡的紧张,气流较弱;而辅音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发音部位紧张,气流较强。此外,
发元音时声带振动,而发辅音时声带不一定振动。
(二)音位
一种语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叫音位。
音位首先可以分为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两大类。从音质的角度归纳出来的音位称作
音质音位,又叫音段音位。在语音要素中,除了音质以外,音高、音强、音长也能区别词
或词素的语音形式,具有辨义的作用。这种具有区别词或词素的形式进而区别意义的音高、
音强、音长是非音质音位,又叫超音段音位,包括调位、重位(势位)、时位。调位是由
相对音高构成的声调音位;重位是以重音的手段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音强音位,也
称势位 (老子、莲子、帘子等);时位是由于音素的长短而区别词、词素意义或者语法意
义的音位(sheep-ship,eat-it,seat-sit)。汉语中有调位,英语有势位和时位。
(三)音节
1. 音节的定义及判定
音节是人们凭听觉和发音时肌肉的感觉最容易分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语音学家对音节的认识不尽一致,对于如何判定一个音节,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1) 元音说。凡是由一个元音或一个元音与辅音结合构成的语音单位,叫音节。根据这种
说法,有多少元音就有多少音节。但实际上有的音节是没有元音的,而有的音节又可能有
多个元音。汉语中“噷”(hm)没有元音,“笑”(xiào)有三个元音,却都看作一个音
节。可见,元音说还不能概括音节的全部内容。
(2) 呼气说。呼气说认为,音节是一组用一次呼气发出来的声音。照此说法,呼几口气就
是几个音节。在实际语言中,停顿之前的语流是连续不断的,只有停顿时,说话人才换气 。
所以,一次呼气发出的音不一定是音节,也可能是语调或句子。
(3) 响度说。语音学家按声音的响度把音素分为八级,响度最大的音构成音峰,响度最小
的音构成音谷。每一个音峰跟它相邻接的音谷构成一个音节。这种观点从声学特征出发,
有一定的科学根据。但在实际语言中,几个音素结合在一起往往只有一个音峰,但不一定
是一个音节,如汉语 “西安”[xi’ān]只有一个音峰,却是两个音节。
(4) 肌肉紧张说。肌肉紧张说认为,每次肌肉紧张程度由渐强到渐弱就构成一个音节 。发
音一般由发言器官肌肉紧张的开始(成阻)→紧张的持续(持阻)→肌肉舒缓(除阻)三
个阶段构成。这个发音过程反应在听感上就是响度由渐强到渐弱。

2.音节的构成 介音
普通话的音节一般有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构成要素,韵母内部又分为韵头、韵腹、韵尾。因
此,有些音节具有声母、韵头、韵腹、韵尾、声调五部分,也有的音节只有两个、三个或四个
部分。

第六讲 辅音和辅音的分类
-8-
一、辅音

(一)什么是辅音
气流克服发音器官某一部位所受到的阻碍而形成的音是辅音,又叫子音。如b、p、d
等。
(二)辅音的类别
辅音的分类可以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角度进行。
1.发音部位
发音部位是指发音器官阻碍气流通过以及气流克服阻碍的部位。发辅音时都要形成一
定的阻碍,这是发音过程中由发音部位的活动部分和固定部分接触所形成的。接触点不
同,发出的辅音音色就不同。根据发音部位的不同,辅音可以分出如下类别。
(1)唇音
51
双唇音 2 môi(b、p、m):下唇和上唇接触形成阻碍,如普通话中“爸”[pA ]中
h 51 h 55 h
的[p]、“怕”[p A ] 中的[p ]和“妈”[mA ] 中的[m]。b[p]、p[p ]、m[m]都是双唇音。

55
唇齿音ră ng mô i(f):下唇和上齿接触形成阻碍,如普通话中的“发”[fA ] 中的
[f]。苏州话“肥”[vi] 中的[v]也是唇齿音。
(2) 舌尖音
舌尖前音 đầ u lưỡ i trướ c(z、c、s):舌尖抵住或接近齿背形成阻碍,如普通话
51 h 51 h 51
“字”[tsɿ ] 中的[ts]、“次”[ts ɿ ]中的[ts ]、“四”[si ]中的[s]。
舌尖中音 đầ u lướ i trong(d、t、n、l):舌尖和上齿龈接触形成阻碍,如普通话
35 h 55 35 51
“答”[tA ]里的[t]、“他”[t A ]中的[th]、“拿”[nA ]里的[n]、“辣”[lA ]中的
[l]。
舌尖后音 đầ u lưỡ i sau(zh、ch、sh、r):舌尖抵住或接近硬腭前部形成阻碍,如普
51 h 51 h 51
通话“住” [tʂu ]中的[tʂ]、“处”[tʂ u ]中的[tʂ ]、“树”[ʂu ]里的[ʂ]和“入”
51
[ʐu ]中的[ʐ]。
(3) 舌面音
舌面音 mặ t lưỡ i(j、q、x):舌面前部和硬腭前部接触形成阻碍,如普通话
55 55 55
“激”[tɕi ]中的[tɕ]、“期”[tɕih ]中的[tɕih]和“西”[ɕi ]里的 x[ɕ]。舌面音也称
“舌面前音”。
(4) 舌根音
舌根音gố c lưỡ i (bặ t hơi trong cuố ng họ ng)(ɡ、k、h):舌面后部和软腭接触形成阻
55 h 55 h 55
碍,如普通话“姑”[ku ]里的[k]、“科”[k ɤ ]中的[k ]和“喝”[xɤ ]里的[x]。舌根音
又称“舌面后音”。
2.发音方法
发音方法指在发音时发音器官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阻碍气流以及发音动作的过程,可以
从阻碍的方式、声带是否颤动、气流的强弱等三个方面考察。
(1) 阻碍方式
根据成阻和除阻方式不同,可以将普通话中的辅音分为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和
边音五类。
①塞音âm thanh nổ(b、p、d、t、ɡ、k):发音时,发音部位形成闭塞,软腭上升,
堵塞鼻腔通道,气流冲破阻碍迸裂而出,爆发成声,又称闭塞音、爆破音。
②擦音(f、h、s、sh、r、x):发音时,发音部位接近,留下缝隙,软腭上升,堵塞
鼻腔通路,气流从缝隙中挤出摩擦成声,又称摩擦音。
③塞擦音(j、q、z、c、zh、ch):发音时,发音部位形成闭塞,软腭上升,堵塞鼻
腔通道,然后气流把阻塞部位冲开缝隙,气流从缝隙中挤出摩擦成声。
④鼻音(m、n、nɡ):发音时,口腔中的发音部位完全闭塞,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
路,气流振动声带,从鼻腔通过发声。
⑤边音(l):发边音时,舌尖与上齿龈接触,但舌头的两边仍留有空隙,同时软腭
-9-
上升,阻塞鼻腔的通路,气流振动声带,从舌头的两边或一边通过。
(2) 声带颤动
发辅音时气流从气管出来通过声门,当声带拉紧靠拢时,气流的冲击使声带颤动发出
的音是浊音,又叫带音;声带松弛、声门敞开的时候,声带不颤动发出的音是清音,又叫
不带音。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有 m、n、l、r、nɡ五个浊音,其余都为清音。
(3) 气流强弱
在发塞音和塞擦音时,阻碍气流的部位要完全闭塞,使口腔中气流不能流出,当发音
器官突然打开时有一股很强的气流呼出,这样的音叫送气音;同样的方法,呼出的气流比
较弱的音叫不送气音。普通话中 p、t、k、q、ch、c 是送气音,b、d、ɡ、j、zh、z 是不
送气音。
二、辅音的描写
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角度对辅音进行说明通常也称为辅音发音条件的描写。
b[p] 双唇、不送气、清、塞音。发音时,双唇闭合,软腭上升,堵住鼻腔通路,声带
不振动,较弱的气流冲破双唇的阻碍迸发而出,爆破成声。如普通话“板报”中的 b。
h
p[p ] 双唇、送气、清、塞音。整个发音情况和b 相比,只是气流较强,其余相同。如
普通话“跑偏”中的p。
m[m] 双唇、浊、鼻音。发音时,双唇闭合,软腭下降,鼻腔畅通,气流振动声带从鼻
腔通过形成鼻音。除阻阶段,余气冲破双唇阻碍,发出轻微的塞音。如普通话“美名”中的
m。
f[f] 唇齿、清、擦音。发音时,下唇接触上齿形成缝隙,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气
流不振动声带,从唇齿间的缝隙中挤出,摩擦成声。如普通话“福分”中的f。
z[ts] 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发音时,舌尖轻抵齿背,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 声
带不振动,较弱的气流把舌尖与上齿背的阻碍冲开一道缝隙,气流从中挤出,摩擦成声。如
普通话“自尊”中的 z。
h
c[ts ] 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整个发音情况和 z 相比,只是气流较强,其余相
同。如普通话“从此”中的 c。
s[s] 舌尖前、清、擦音。发音时,舌尖接近上齿背形成缝隙,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 声
带不振动,气流从舌尖和上齿背之间的缝隙中擦出成声。如普通话“思索”中的 s。
d[t] 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 声
带不振动,较弱的气流冲破舌尖的阻碍迸裂而出,爆发成声。如普通话“大度”中的 d。
h
t[t ] 舌尖中、送气、清、塞音。整个发音情况和 d 相比,只是气流较强,其余相同。
如普通话“天堂”中的 t。
n[n] 舌尖中、浊、鼻音。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路,气流
振动声带,从鼻腔通过发音;阻碍解除时,气流冲破舌尖的阻碍,发出轻微的塞音。如“男
女”中的 n。
l[l] 舌尖中、浊、边音。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气流
振动声带,从舌头两边或一边通过。如“靓丽”中的 l。
zh[tʂ] 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发音时,舌尖上翘,抵住硬腭前部,软腭上升,
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振动,较弱的气流把舌尖的阻碍冲开一条窄缝,并从中挤出,摩擦成
声。如“住宅”中的 zh。
h
ch[tʂ ] 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发音时,舌尖上翘,抵住硬腭前部,软腭上升,
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振动,较强的气流把舌尖的阻碍冲开一条窄缝,并从中挤出,摩擦成
声。如“惆怅”中的 ch。
sh[ʂ] 舌尖后、清、擦音。发音时,舌尖上翘,接近硬腭前部,形成窄缝,软腭上升,
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振动,气流从舌尖和硬腭前部形成的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如“赏
识”中的 sh。
r[ʐ] 舌尖后、浊、擦音。发音时,舌尖上翘,接近硬腭前部,形成窄缝,软腭上升,
堵塞鼻腔通路,声带振动,气流从舌尖和硬腭前部形成的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与 sh 相
比,摩擦较弱。如“荣辱”中的 r。

- 10 -
j[tɕ] 舍面前、不送气、清、塞擦音。发音时,舌面前部抵住硬腭前部,软腭上升,堵
塞鼻腔通路,声带不振动,较弱的气流把舌面前部的阻碍冲开一条窄缝,并从中挤出,摩擦
成声。如“究竟”中的 j。
h
q[tɕ ] 舍面前、送气、清、塞擦音。发音时,舌面前部抵住硬腭前部,留出窄缝,软腭上
升,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振动,气流把舌面前部的阻碍冲开一条窄缝,并从中挤出,摩擦
成声。如“秋千”中的q。
x[ɕ] 舍面前、清、擦音。发音时,舌面前部抵住硬腭前部,留出窄缝,软腭上升,堵
塞鼻腔通路,声带不振动,气流从舌面前部和硬腭前部形成的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如“行星”
中的 x。
ɡ[k] 舌面后、不送气、清、塞音。发音时,舌面后部抵住软腭,软腭后部上升,堵塞
鼻腔通路,声带不振动,较弱的气流冲破阻碍,爆发成声。例如“桂冠”中的ɡ。
h
k[k ] 舌面后、送气、清、塞音。发音时,舌面后部抵住软腭,软腭后部上升,堵塞鼻
腔通路,声带不振动,较强的气流冲破阻碍,爆发成声。例如“刻苦”中的k。
h[x] 舌面后、清、擦音。发音时,舌面后部接近软腭,留出窄缝,软腭上升,堵塞鼻
腔通路,声带不振动,气流从舌面后部和软腭形成的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例如“辉煌”
中的 h。
nɡ[ŋ] 舌面后、浊、鼻音。发音时,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路,舌面后部后缩抵住软腭, 气
流振动声带后从鼻腔通过。如“刚强”的韵尾 nɡ。
二、辅音的作用
(一)声母和辅音的关系
辅音和声母的关系非常密切,凡声母都由辅音充当,但辅音不都能作声母。现代汉语辅
音和声母的区别在于:(1)总数不同。辅音有 22 个,声母有 21 个。其中辅音nɡ在普通
话中不充当声母;(2)在音节中的位置不同。声母的位置一定在音节的开头,而辅音除了
在声母位置出现外,还可以出现在一个音节的其他位置上,如 nɡ在韵尾位置出现,n 既可
以在声母位置出现,也可以在韵尾位置出现。
(二)辅音成音节
汉语一个音节至多只能有两个辅音,而且位置固定在音节开头或者末尾。多数情况下辅音不
能独立成音节。但汉语中还有少数辅音或辅音的组合可以成音节,如:
m: 姆 [m55]—姆妈[m55mA55]方言中称母亲或尊称年长的已婚妇女;
呒[m35]—方言中是动词,“没有”的意思,如“呒办法”即“没有办法”;
呣[m35]—表示疑问;[m51]—表示应诺。
n: 嗯 [n35]、[n214]、[n51]或[ŋ35]、[ŋ214]、
[ŋ51]。hm: 噷[xm]—表示申斥或不满意。
hnɡ:哼[xŋ]—表示不满意或不相信。
(三)辅音充当声母
普通话语音系统里有 22 个辅音,即
b、p、m、f、d、t、n、l、ɡ、k、h、j、q、x、zh、ch、sh、r、z、c、s 和nɡ。其中
m、n、l、r、nɡ5个是浊辅音,其余的都是清辅音。22 个辅音中只有nɡ不能充当声母,其余
的 21 个都可以充当声母。

第七讲:元音及元音的作用

一、元音
(一)什么是元音
从肺中呼出的气流振动声带,气流通过咽喉后在口腔中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是元音,
又叫母音。ɑ、o、e 等都是元音。
(二)元音的类别
1.舌尖元音
发音时舌位位于舌尖部分的元音叫舌尖元音。舌尖元音的区别由舌尖活动的前后和唇
- 11 -
形的圆展两个条件来决定。现代汉语普通话里的两个舌尖元音的发音可以描写成:
-i[ɿ]: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
-i[ʅ]: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
55
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只和声母 z、c、s 相拼,如“资”[tsɿ ]、
h 35 55
“辞”[ts ɿ ]、“思”[sɿ ]。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只和声母 zh、ch、sh、r 相拼,
55 h 35 55 51
如“知”[tʂʅ ]、“池”[tʂ ʅ ]、“诗”[ʂʅ ]、“日”[ʐʅ ]。
2.舌面元音
发音时,舌位位于舌面部分的元音叫舌面元音。舌面元音的不同主要由舌位的前后、
舌位的高低、唇形的圆展三个条件决定。
(1) 根据舌位前后不同,舌面元音可以分为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三类。汉语普通
话舌面前元音有 i[i]、ü[y]、ê[ɛ],舌面央元音有ɑ[A],舌面后元音有
u[u]、o[o]、e[ɤ]。
(2) 根据舌位高低不同,舌面元音可以分为高元音、半高元音、半低元音、低元音四
类。汉语普通话高元音有 i[i]、u[u]、ü[y],半高元音有 e[ɤ]、o[o],半低元音有低元音
有ê[ɛ],ɑ[a、A、ɑ]。 an ai hua ma ang au

(3) 根据唇形的圆展,舌面元音可以分为圆唇元音、不圆唇元音两类。圆唇元音有
u[u]、ü[y]、o[o],不圆唇元音有 i[i]、ê[ɛ]、e[ɤ]、ɑ[a、A、ɑ]。
为了便于描写,语音学家制定了舌面元音舌位图,如:
现代汉语普通话七个舌面元音可以描写成:
i[i] 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
u[u] 舌面后、高、圆唇元音;
ü[y] 舌面前、高、圆唇元音;
ê[ɛ] 舌面前、半低、不圆唇元音;
o[o] 舌面后、半高、圆唇元音;
e[ɤ] 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
ɑ[A] 舌面央、低、不圆唇元音。
3. 卷舌元音
发音时,舌面平抬的同时舌尖向硬腭方向翘起,即舌面和舌尖同时起作用。这样发出
的元音是卷舌元音。卷舌元音 er[ɚ]在汉语拼音方案中用 e、r 两个符号来标示,并不代表
35 214
er 由两个音素构成,它还是一个单元音。如“而”[ɚ ]“耳”[ɚ ]等音节中就使用了卷舌
元音。
二、韵母
(一)元音和韵母的关系

- 12 -
韵母主要由元音构成,也有的韵母由元音加鼻辅音构成。元音和韵母的区别在于:
(1) 总数不同:元音只有 10 个,而韵母则有 39 个;(2)结构成分不同:韵母不仅包
含元音,有的还包含辅音,即以辅音作韵尾。
(二)元音独立成音节
35 55
元音发音响亮,是一个音节里主要的成分。它可以独立成音节,如[ɤ ](额)、[i ]
(依)等。汉语普通话共有 10 个元音,其中ɑ、o、e、ê、i、u、ü、er 可以独立成音节。
(三)元音构成韵母
韵母按结构可以分为三类,即单元音韵母 10 个,由单元音充当;复元音韵母 13 个,
由元音和元音构成;鼻韵母 16 个,由元音和鼻辅音构成。

三、韵母及其分类
(一)元音和韵母的关系
韵母主要由元音构成,也有的韵母由元音加鼻辅音构成。元音和韵母的区别在于:
(1) 总数不同:元音只有 10 个,而韵母则有 39 个;
(2) 结构成分不同:韵母不仅包含元音,有的还包含辅音,即以辅音作韵尾。
(二)元音独立成音节
35 55
元音发音响亮,是一个音节里主要的成分。它可以独立成音节,如[ɤ ](额)、[i ]
(依)等。汉语普通话共有 10 个元音,其中ɑ、o、e、ê、i、u、ü、er 可以独立成音节。
(三)元音构成韵母
韵母按结构可以分为三类,即单元音韵母 10 个,由单元音充当;复元音韵母 13 个,
由元音和元音构成;鼻韵母 16 个,由元音和鼻辅音构成。
1.单元音韵母
由单元音构成的韵母叫单元音韵母,简称单韵母。舌尖元音-i,舌面元音
a、o、e、ê、i、u、ü和卷舌元音 er 充当的韵母都是单韵母,如下:
舌面元音韵母:ɑ[A]、o[o]、e[ɤ]、i[i]、u[u]、ü[y]、ê[ɛ]。
舌尖元音韵母:-i[ɿ]、-i[ʅ]。
卷舌元音韵母:er[ɚ]
2. 复元音韵母
元音和元音组合起来构成复合元音。复合元音充当的韵母叫复元音韵母,简称复韵
母。由两个元音组合起来构成的韵母叫二合元音韵母。二合元音韵母分为前响二合元音韵
母和后响二合元音韵母,如下:
前响二合元音韵母:ai[ai]、ei[ei]、ao[ɑu]、ou[ou];
后响二合元音韵母:ia[iA]、ie[iɛ]、ua[uA]、uo[uo]、üe[yɛ]。
三个元音构成的韵母是三合元音韵母,也叫中响复合元音韵母,如下:
iao[iɑu] iou[iou] uai[uai] uei[uei]
3. 带鼻音韵母
带鼻音韵母是由元音和鼻辅音韵尾构成的韵母。充当带鼻音韵母韵尾的分别是前鼻音
n 和后鼻音nɡ。因此带鼻音韵母可以分为前鼻音韵母和后鼻音韵母,如下:
前鼻音韵母:ɑn[an]、en[ǝn]、in[in]、ün[yn]、ian[iɛn]、uɑn[uan]、üɑn[yɛn]、
uen[uǝn]。
后鼻音韵母:ɑnɡ[ɑŋ]、enɡ[əŋ]、inɡ[iŋ]、onɡ[uŋ]、iɑnɡ[iɑŋ]、uɑnɡ[uɑŋ]、ionɡ[yŋ]、
uenɡ[uəŋ]。
(四)韵母的结构
韵母由韵头、韵腹和韵尾三个部分构成。
韵头介于声母和韵腹之间,因此也称介音或介母。韵头由 i、u、ü充当。如“jiā”
(佳)中的“i”,“luàn”(乱)中的“u”,“xuàn”(绚)中的“ü”。
韵腹又称主要元音,是韵母的主干,是韵母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声音最清晰、响亮的
部分。所有的元音都能出现在韵腹的位置上。
- 13 -
韵尾是主要元音后面出现的音素,有元音韵尾和辅音韵尾之分。元音韵尾由i、u 充
当,辅音韵尾由n、nɡ充当。
一个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但是只有韵腹是必有部分,韵头和韵尾不
是必有部分。

第八讲:声调

一、什么是声调

声调是一个音节高低升降的变化,是汉语音节的必有组成部分。汉语中的一个音节往
往就是一个汉字,所以声调也称字调。

声调的变化主要决定于相对音高。如在汉语普通话中,同一个音节[tA]可以有四种音
55 35 214 51
高格式,即[tA ](搭)、[tA ](答)、[tA ](打)、[tA ](大),这种音高是相对音
高。可见相对音高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决定声调的相对音高不是音质音位,所以声调属
于非音质音位,称为调位。

二、调值、调类、调型、调号

(一)调值
调值是声调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实际读法。

调值在语音方面主要表现出两方面的特征:第一,调值主要由相对音高决定 的。
同样一个音节,用低调说出来还是用高八度的方式说出来,其差异只是在绝对音高
h 51
方面,音高的格式是相同的,如“看”[k an ]不论是男性发音还是女性发
音,都是从最高音降到最低音,音高的升降格式和变化幅度是相同的。这种音高变
化格式和升降幅度构成调值的相对音高。第二,构成调值的相对音高在读音上是连
续的、渐变的,中间没有停顿和跳跃。

调值的相对音高通常用赵元任创制的五度标记法标示。画一条竖线为坐标,分
作四格五度,表示声调的相对音高,并在竖线的左侧画一条短线或一点,表示音高
升降变化的形式。如下图:

调值的相对音高也可以采用两位或三位数字表示。如 55 表示高而平; 35 表示中


升; 214 表示由半低降到低再升到半高,是一个曲调; 51 表示由高降到低,是一个
全降调。这种标记方法是调值数码法。

(二)调类
调类是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在一起所建立的类。同一种方言中,有几种基
本调值,就可以归纳为几种调类。

古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个调类。现代汉语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四个调类。汉语方言的声调有各自不同的调值和调类。两种方言中调值相同的字,不一定
- 14 -
属于相同的调类;调类相同的字,其调值也往往差异很大。

(三)调型

调型是声调高低、升降的变化模式。调值为 55 的声调是高平调;调值为 35 的声调是


中升调;调值为 214 的声调为曲折调,又称降升调;调值为 51 的声调是全降调。

调型标记在一个音节中的主要元音上面,如“qiān、qián、qiǎn、qiàn”就分别标记
了高平、中升、降升、全降四种不同的调型。

(四)调号

调号是标注声调的符号。《汉语拼音方案》中使用的声调符号“ ”标记在
主要元音上面,反映的是调型。

三、普通话的声调

(一)普通话声调的标记方法
普通话常用的声调符号主要有《汉语拼音方案》调型标记法、调值数码法、五度标记
法和调类点角法。
《汉语拼音方案》调型标记法使用四个声调符号“ˉˊˇˋ”,分别写在汉语拼音字
母拼写的音节的主要元音上方,标记调型,如“xīn(心)mínɡ(明)yǎn(眼)liànɡ
(亮)”。
五度标记法和调值数码法分别采用 和“55、35、214、51”方式,用于国
际音标表现调值。五度标记法标在音标右边,如“光[kuɑŋ¬]明[miŋ]磊[lei]落[luo]”;
55 35 214 51
调值数码法的调值符号标在音标右上角,如“光[kuɑŋ ]明[miŋ ]磊[lei ]落[luo ]”。
调类点角法可用于国际音标,也可以用于汉字字音,反映的是调类。如光[kuɑŋ]明
[miŋ]磊[lei]落[luo]。
(二)普通话的调值、调类和调型
汉语普通话的全部字音分属四种基本调值,即 55、35、214、51,分别对应阴平调、
阳平调、上声调、去声调四种调类和高平调、中升调、降升调和全降调四种调型。

- 15 -
第九讲:音位及其判定

一、音位概说
(一)音位及其分类
音位是某一特定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
角度划分出来的。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同等使用价值的一组音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如
普通话“黄山啊”中表示韵腹的三个主要元音是不同的音素,分别是舌位靠后的[ɑ]、靠前
的[a]和居中的[A]。它们可以随意替换而不区别意义,所以这三个音素归并为一个音位/a/。音
位的归纳通常是把一组音放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进行替换,如果区别意义则分化为不同的音
35 51
位,不区别意义则归并成一个音位,如[mA mu ](麻木)中的 A 和u 区别了意义,应该看
作两个不同的音位。
从辅音中归纳出来的音位叫辅音音位,从元音中归纳出来的音位叫元音音位,从声调中
归纳出来的音位叫声调音位,简称调位。元音音位和辅音音位都是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素
之间的差异主要是音质的差异,所以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统称为音质音位。因为音质音位
出现在固定的音段上,所以也称为音段音位。声调音位主要是由音高决定的,音高不是音质, 所
以调位属于非音质音位,也称超音段音位。
研究一种语言有多少不同的音,这些音彼此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的科学叫音位学。音
位学是从语言的社会功能的角度研究人类语言的声音。
(二)音位变体
同一个音位往往包含一些不同的音素,这些音素是该音位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叫
做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音位的具体表现形式,音位是音位变体中归纳出来的语音单位的类
别。音位和音位变体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如普通话中的/a/音位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字音中:
爱 [ai51] 安 [an55]
啊 [A55] 呀 [iA55] 挖 [uA55]
35
昂 [ɑnɡ ] 奥 [ɑu51]
元 [yɛn35] 严 [iɛn35]
比较上述含有/a/音位的几组词就会发现:在“爱”“安”一组中,/a/受到靠前的韵尾
“i、n”的影响,舌位也靠前,记为[a];在“啊”“呀”“挖”一组中,/a/后没有韵尾,
不受影响,舌位不前不后,记为[A];在“昂”“奥”一组中,/a/受到靠后的韵尾的影响,
舌位靠后,记为[ɑ];在“元”“严”一组中,/a/因为受到高元音充当的介音影响,舌位发
生高抬的变化,同时受到靠前的韵尾的影响,舌位靠前,记为[ɛ]。
音位变体可以分为两类: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受语音环境制约的音位变体叫条件变体。例如上面/a/的音位变体受到一定的语音条件
的限制,互相不能出现在对方的位置上,即:
/a/——[a]:出现在韵尾-i、-n 的前面;
[A]:出现在零韵尾的时候;
[ɑ]:出现在韵尾-nɡ、-u 的前面;
[ɛ]:出现在ü-n、i-n 之间。
不受语音环境制约,不同的变体可以在同样的环境里无条件地变读,叫自由变体。汉语
35
有些方言[n][l]可以任意变读,没有辨义的作用,如四川话“难”“蓝”同音,可以读[nan ],也
35
可以读[lan ]。
(三)音位与音素的关系

- 16 -
某一语言或方言的音位都是从这种语言或方言的音素中归纳出来的,而分析音位时也总
要落实到具体的音素上。这是音素与音位的联系,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差别。
1. 研究音素着重从语音的自然属性入手;而研究音位则须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或方言中,
着重从语音的社会属性入手。
2. 音素只能从音质角度划分,而音位却可以依语音物理四要素中的任意一个要素来划分。
3. 分析音素只涉及某一个发音,而分析音位则涉及到某一类发音。
4. 不同的音素不一定能区别意义,但是不同的音位一定能区别意义。
二、音位的判定
(一)在同一语音系统中归纳音位
不同语言或方言的音位系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归纳音位应该在一种语言或方言
的语音系统内部进行。以现代英语和汉语普通话为例。汉语普通话中只有唇齿轻音[f],没
有与之对立的唇齿浊音[v],而英语中两个音位都存在。普通话舌面前音有三个,即
h h
[tɕ][tɕ ][ɕ],锦州话也有这三个音位,但大连庄河话中除[tɕ][tɕ ][ɕ]外,还有[]。可见,
只有在一种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系统内部进行音位的归纳,才能保证清晰地了解一种语言或
方言的音位系统的实际情况。
(二)根据对立原则分化音位
两个音素能够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相互替换后产生意义的差别,这两个音素处于
h
对立状态。处于对立状态的两个音素属于两个不同的音位。普通话中的辅音[t]、[t ]都可以
55 55 h 55
出现在[-A ]这个语音环境里,形成两个语音形式[tA ](搭)和[t A ](塌),能够区别意
义,处于对立状态,所以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音位。
(三)根据互补分布归并音位
在某种语言或方言中,几个不同的音素不区别意义,但它们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从不
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或相互替代。这些音素之间呈现的关系是互补关系。呈现互补关系
的分布状态叫互补分布。处于互补分布状态的几个音素归并成一个音位。如汉语普通话中的
214 214
[e]只出现在韵尾[-i]前,如“给”[kei ]、“北”[pei ];[ɛ]出现在韵头 i、ü的后面,
55 35
如“接”[tɕiɛ ]、“绝”[tɕyɛ ]。[e]和[ɛ]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处于互补分布状态,但
不能起到区别意义的作用,是音位/e/的条件变体,需要归并为一个音位。
(四)根据音感差异分化音位
互补分布是把音素归并为一个音位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足条件。处于互补关系中的若
干音素,只有在语音相似的条件下,讲某种语言的人感觉听起来比较近似,才可以归并为一
个音位。如果两个音的音感差异明显,即使处于互补分布的状态,也应该分化成不同的音位。如汉
语普通话中的[m]只能处于一个音节开头的部分,[ŋ]只能处于一个音节结尾的部分,处于
互补分布状态。但是由于音感差异明显,所以还需要分化为两个不同的音位。

第十讲:普通话音位系统
一、普通话元音音位
从元音中归纳出来的音位叫元音音位。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一共有 10 个元音音位。
1./a/音位的主要变体有:[A][a][ɑ][ɛ]
[A]:妈[mA] 鸦 [iA] 蛙 [uA]——————出现在零韵尾的音节中;
[a]:挨[ai] 外 [uai] 安[an] 弯[wan]——出现在[-i]、[-n]前;
[ɑ]:凹[ɑu] 要 [iɑu] 肮[ɑŋ] 汪[uɑŋ]——出现在[-u]、[-ŋ]前;
[ɛ]:烟[iɛn] 冤 [ yɛn]—————————出现在[i-n]、[y-n]之间。
c
2./o/音位的主要变体有:[o ][o]
c c c
[o ]:硕[ʂuo ] 后[xo ɷ] ——充当复韵母的韵腹;
h
[o]:博[po] 破 [p o]————在唇音声母后出现。
3./ǝ/音位的主要变体有:[ɤ][ ǝ]
h
[ɤ]:歌[kɤ] 科[k ɤ]————出现在单韵母中;
[ǝ]:横[xǝŋ] 的[tǝ]————出现在鼻韵母中或作轻声音节韵腹。
4./e/的主要变体有:[ɛ] [e]
[ɛ]:欸[ɛ] 接[tɕiɛ] 决[tɕyɛ]——作韵腹或无韵尾时出现;
[e]:贝[pei]伟[uei]—————出现在韵尾[-i]前。
5./i/的变体主要有:[i][ı][j]
[i]:衣[i] 今[tɕin]————作韵腹;
[ı]:挨[aı] 外[uaı]————作韵尾;
[j]:牙[jA]羊[jɑŋ]————作零声母音节的韵头。
6./u/的主要变体有:[u][w][ɷ]
[u]:吴[wu]功[kuŋ]————作韵腹;
[w]:娃[wA]玩[wan]————作韵头;
[ɷ]:好[xɑɷ]后[xoɷ]———作韵尾。
7./ü/的主要变体有:[y][ɥ]
[y]:育[y]君[ʨyn]————作韵腹;
[ɥ]:月[ɥɛ]圆[ɥan]————作零声母音节韵头。
8.-i[ɿ] 自成一个音位:资[ʦɿ]。
9.-i[ʅ] 自成一个音位:知[tʂʅ]。
10./er/[ɚ]的主要变体有:[ɚ][ɐr]
35 214
[ɚ]:儿[ɚ ]尔[ɚ ]———出现在上声音节中;
51 51
[ɐr]:二[ɐr ]贰[ɐr ]——出现在去声音节中。
二、普通话辅音音位
从辅音中归纳出来的音位叫“辅音音位”。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一共有 22 个辅音音位。1.
[p]的典型形式是[p],如“爸”[pA];在轻声音节中变读为浊音[b],如“爸爸”[pAbǝ]。
h h
2.[p ]自成一个音位,如“怕”[p A]。
3.[m]自成一个音位,如“妈”[mA]。
4.[f]的典型形式是[f],如“发”[fA];在轻声音节中变读为浊音[v],如“豆腐”[touv]。
5.[t]的典型形式是[t],如“答”[tA];在轻声音节中变读为浊音[d],如“我的”[uodǝ]。
h h
6.[t ]自成一个音位,如“他”[t A]。
7.[n]自成一个音位,如“男”[nan]。
8.[l]自成一个音位,如“拉”[lA]。
9.[k]的典型形式是[k],如“哥”[kɤ];在轻声音节中变读为浊音[ɡ],如“哥哥
“[kɤ ɡǝ]。
h h
10.[k ]自成一个音位,如“科”[k ɤ]。
11.[ŋ]自成一个音位,如“刚”[kɑŋ]。
12.[x]自成一个音位,如“喝”[xɤ]。
13.[ʨ]的典型形式是[ʨ],如“机”[ʨi];在轻声音节中变读为浊音[ʥ],如“人家”
[ʐǝnʥiǝ]。
h h
14.[ʨ ]自成一个音位,如“欺”[ʨ i]。
15.[ɕ]自成一个音位,如“希”[ɕi]。
16.[tʂ]的典型形式是[tʂ],如“支”[tʂʅ];在轻声音节中变读为浊音[dʐ],如“戒指”
[ʨiɛdʐǝ]。
h h
17.[tʂ ]自成一个音位,如“吃”[tʂ ʅ]。
18.[ʂ]自成一个音位,如“师”[ʂʅ]。
19.[ʐ]自成一个音位,如“日”[ʐʅ]。
20.[ʦ]的典型形式是[ʦ],如“资”[ʦɿ];在轻声音节中变读为浊音[ʣ],如“桌子”
[tʂuoʣǝ]。
h h
21.[ʦ ]自成一个音位,如“次”[ʦ ɿ]。
22.[s]自成一个音位,如“思”[sɿ]。
普通话辅音音位常见的变体有:
1. 大多数辅音音位(除[f])与圆唇元音拼合时,产生唇化辅音音位变体,例如[tu55](督)
的声母[t]是表现出圆唇特征。
2. 舌尖中音[t][t][n][l]和齐齿呼韵母相拼时,产生腭化的音位变体。例如“你”发
音时,舌面接近硬腭。
3. /n/有四个音位变体,在圆唇元音前的唇化变体,在非圆唇元音前的变体,齐齿呼、
撮口呼韵母前的腭化变体,作韵尾时持阻阶段发音,除阻阶段不发音的唯闭音变体(作声母
的 n 有鼻音发音的成阻、持阻、除阻三个阶段)。
三、普通话调位
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一共有四个声调音位,即/1/、/2/、/3/、/4/,也可以写成/55/、
/35/、/214/、/51/。主要的音位变体如下:
1./1/只有一个变体[55]。
2./2/只有一个变体[35]。
3./3/的音位变体有[214]、[35]、[21]。
4./4/的变体有[51]、[53]。

第十一讲:变调、儿化及“啊”的音变
一、变调
普通话的音节在连续发出时,其中有些音节的调值 会受到后面音节声调的影响,从而
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变调。常见的变调有轻音、上声变调和“一、七、八、不”的变调等
情形。 语流
关于“一七八不”的变调,有个简单的口诀“一七八不变调同,
去声前面变阳平,此外‘一’字还要变,非去声前变去声。”单独
说“七八”两个字,变调规则就是后边跟个四声的字,七八不读一
声读二声了。
(一)轻音
1.什么是轻音
语流中有些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音,这种现象叫轻音。轻音
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轻音没有固定的调值,一般要根据
前一个字的声调来确定,所以不标调。
2.轻音在物理要素上的表现
轻音在物理要素方面都有相应的表现,主要表现为音长变短,同时伴随音强变弱,音高
受前一个字声调的影响变得不固定。音色方面的表现比较复杂,主要表现为清音浊化、元音
央化,部分轻音音节会出现脱落的现象。如:
55
哥哥[kɣ ɡə]:清塞音声母[k]变成浊塞音[ɡ],后元音韵母[ɣ]变成央元音[ə];
35
鼻子[pi dzə]([ʦɿ]):清声母[ts]变成浊声母[dz],舌尖前元音韵母[i]变成央元音
51
[ə]; 豆腐[tou v]:“腐”音节[fu]中的[u]脱落了,同时清辅音 f 变成浊辅音
35 214
v。 咱们俩[tsan mliA ]:“们”音节[mən]中韵母[ən]脱落了。
3.轻音词
轻音词可以分为语法轻音词和习惯轻音词两种。语法轻音词一般有较强的规律性,主要
有如下几类。
(1)语气词
语气词在语流中出现一般都读轻音。如:
你说啊 你说呢 你说吧
(2)助词
“的、地、得、着、了、过”等助词一般读轻音。如:
红红的 悄悄地 说得好听 看着 吃了 听过
(3) 名词和部分代词的后缀“子、头、们”等一般读轻音。如:
孩子 椅子 木头 想头 我们 她们
(4) 部分叠音词、重叠词及重叠式的后一音节一般读轻音。如:
蝈蝈 (guōguor ) 蛐蛐 qūqur (蟋蟀) 哥哥 姐姐 走走 看看
(5) 名词、代词后面的方位词“上、下、里、面、边”等一般读轻音。如:
操场上 山脚下 宿舍里 墙外面 上边
(6) 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趋向的“来、去、上来、起来、下去”等一般读轻音。如:
出来 下去 答上来 想起来 走下去 跑过来 扔过去
(7) 量词“个”一般读轻音。如:
这个 五 个 多少个 那 些个
(8) 数词“一”夹在相同动词之间,否定副词“不”夹在相同动词或形容词之间或出
现在可能补语结构中,一般读轻音。如:
看一看 想一想 好不好 高兴不高兴 看不懂 听不清
4.轻音的作用
(1) 部分词通过轻音与非轻音的对立来区分词义,可以分为两种情形。如:
51 35
同形异音:大爷[tA iɛ ](不好劳动,傲慢任性的男子)
51
大爷[tA iɛ](伯父或尊称年长的男子)
214 214
老子[lɑu tsi ](对老聃的尊称)
214
老子[lɑu tsi](父亲或男性的自称)
55 214
异形异音:孢子[bɑu tsi ](某些低等动植物产生的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细胞。
55
Bào tử) 包子[bɑu tsi](食品,用菜、肉或糖等做馅儿,多用发面做皮。)
55 214
虾子[ɕiA tsi ](虾的卵)
55
瞎子[ɕiA tsi](失去视觉能力的人,也指结得很不饱满的子粒。)
(2) 部分词通过轻音与非轻音对立来区分词性。如:
花费[xuA55fei51](动词:因使用而消耗掉)
55
花费[xuA fei](名词:消耗的钱)
51 51
地道[di dɑu ](名词:在地面下掘成的交通坑道,多用于军事。)
51
地道[di dɑu](形容词:真正的、纯粹的,够标准)
55 35
精神[tɕiŋ ʂən ](名词: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宗旨,主要的意义)
55
精神[tɕiŋ ʂən](形容词:活跃,有生气<也有名词词性>)
有些词区分词性的同时也区分了词义,如上面的“地道”“精神”就是这样。
(3) 轻音与非轻音的对立往往能区分词和短语。如: 土葬 鸟葬
214 55 214
火烧[xuo ʂɑu ](主谓词组) 火 烧 [ xuo ʂɑu](名词)
55 214 55
煎饼[tɕiɛn piŋ ](述宾词组) 煎 饼 [tɕiɛn piŋ](名词)
(二)上声的变调
上声的变调有两种情况,即上声与上声的连读变调和上声与非上声的连读变调。
1.上声与上声的连读变调
(1) 两个上升连读时,前一个上声变成接近阳平的调子。如:
雨伞 野草 美好 理想
(2) 三个上声连读时,如果韵律结构是“2+1”,前两个上声都变成接近阳平的调子。
如:
手写体 洗脸水 管理法
如果韵律结构是“1+2”,第一个上声变成半上,第二个上声变成接近阳平的调子。如:
小老鼠 老领导 很美满 古小姐
2.上声与非上声的连读变调
(1) 上声在非上声前面变成半上。如:
导师 主张 演员 语言 稳重 鼓动
(2) 上声在轻音前有两种读法:单音节动词重叠和部分习惯上第二个音节读轻音的双
音节词中,第一个音节的上声读成接近阳平的调子。如:
走 走 想 想 洗 洗 打 手 找 补 ( 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哪 里
亲属称谓中的上声叠音词、重叠词,由后缀“子”构成的名词,第一个上声音节一般变
读为半上。如:
奶奶 姐姐 姥姥 婶婶
椅子 本子 小子 引子
马虎 耳朵 痒痒 宝宝
你的 老实 尾巴 摆布
(三)“一、不”的变调
“一”的本调是阴平,“不”的本调是去声。它们在单念时以及“一”表示序数时读为
本调,其他的情形一般都要出现变调,且它们变调的规律基本相同。
1. “一”“不”在去声前变读为接近阳平的调子。如:
一对 一样 一唱一和 不对 不变 不上不下
2. “一”“不”在非去声前都读为去声。如:
一天 一直 一起 一朝一夕 一言一行 一板一眼
不多 不和 不冷 不高不低 不明不白 不早不晚
3.“一”“不”出现在三音节词中间,一般读为轻音。如:
想一想 看一看 好不好 行不行 走不动 差不多二、
儿化
(一)什么是儿化
普通话口语中某些词的尾部往往要带上一个“儿”。这个“儿”与“婴儿、幼儿、儿子”
中的“儿”不同。它不自成音节,也不是一个音素,没有具体的意义,只是其所在音节发音
时的一个伴随的卷舌动作,如“花儿”“鸟儿”中的“儿”。这种语言现象叫“儿化”。发
生儿化现象的韵母叫儿化韵,被儿化的音节叫儿化音节。
儿化后的音节在读音上仍只是一个音节,但书写上要用两个汉字标写。汉语拼音方案规
定,用拼音字母拼写儿化韵,只在原韵母后加一个r 表示。
(二)儿化的作用
儿化与语法意义、词汇意义、表情功能等关系密切。
1. 有些词儿化后可能改变词的语法意义,有确定词性的作用。如:
盖(动作义,动词)———盖儿(事物义,名词)
画(动作义,动词)———画儿(事物义,名词)
错(属性义,形容词)——错儿(事物义,名词)
尖(属性义,形容词)——尖儿(事物义,名词)
2. 有些词儿化后可能改变词的词汇意义,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如:
眼(眼睛)——眼儿(小窟窿)
信(书信)——信儿(消息)
面(面粉)——面儿(粉末)
3. 有些词儿化后不改变词的词性、意义,仅起到表达某种特定情感的作用。如:
小孩儿、小鸡儿、小鱼儿、头发丝儿
(三)儿化的规律
儿化是使一个音节的主要元音带上卷舌色彩。儿化的卷舌作用从韵腹影响至韵尾,韵头
不受影响。
1. 韵腹或韵尾是ɑ、o、e、ê、u 的韵母,儿化时原韵母增加卷舌动作,如“号码儿、粉
末儿、蛋壳儿、名角儿、眼珠儿”。
2. 韵尾为 i 和 n 的韵母,丢掉韵尾,原来的主要元音卷舌,如“小孩儿、宝贝儿、包干
儿、树根儿”。
3. 主要元音是-i,即[ɿ]和[ʅ]的韵母,儿化时主要元音变为[]并卷舌,如“台词儿、
树枝儿”。
4. 韵尾为 nɡ的韵母儿化时丢失韵尾后,韵腹变为鼻化元音,同时加卷舌动作,如“药方
儿、胡同儿、空儿、瓶儿”。
5. i、u 充当韵母儿化时增加元音[]并卷舌;韵母为 in、un 儿化时丢掉韵尾 n 后增加元
音[]并卷舌,如“小鸡儿、毛驴儿、够劲儿、合群儿”。
三、“啊”的音变
语气词“啊”在语流中受到前一个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需要变读。“啊”的音变主要
表现为增音。
1. “啊”前音节末尾的音素是ɑ、o、e、ê、i、ü时,“啊”变读为“yɑ”[iA],一般
写作“呀”。如:
多美的画呀! 快说呀! 这是哪趟车呀?
好美的月呀! 一起呀? 快去呀!
2. “啊”前音节末尾的音素是 u 时,“啊”变读为“wɑ”[uA],一般写作“哇”。如:
你在哪儿住哇? 那该多好哇! 快走哇! 真有效哇!
3. “啊”前音节末尾的音素是 n 时,“啊”变读为“nɑ”[nA],一般写作“哪”。如:
这菜真新鲜哪! 还抽烟哪! 参观世博园的人真是多得很哪!
4. “啊”前音节末尾的音素是 nɡ时,“啊”变读为“nɡɑ”[ŋA],一般写作“啊”。如:
好多学生啊! 你真行啊! 羊啊。
5. “啊”前音节末尾的音素是-i[ʅ]、er 时,“啊”变读为[ʐA](rA),一般写作“啊”。如:
是啊。 木耳啊,我没有吃过。
6. “啊”前音节末尾的音素是-i[ɿ]时,“啊”变读为[zA](z),一般写作“啊”。如:
真丝啊! 孩子啊!
第十二讲 词汇、词汇的界定与分类

一、什么是词汇
语音; 语义; 词汇; 语法 文字

词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词和固定的词组构成的系统。
Từ Vựng
人民 人 民 语素 - 词 她很好。 井底之蛙 = 井底的青蛙
你真是个井底之蛙。 幼稚 肤浅 本义 引申义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Hình vị=từ tố 学生 学+生 学英语 生孩子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包括词和固定词组两部分。(Từ)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音义结
合,词多用:词汇和语法 , 语言就是用一个个词按照相关规则组合起来表达意义,从而进
行交际。词可以组成词组,也可以充当句子成分 或独立成句。 固定词组由词和词组成,虽
然 在结构上 属于词的上一级单位, 但 在造句功能上 与词的价值相当,而且具有词
的特点:结构形式固定,意义具有整体性。固定词组包括专名和熟语两大类。专名即“专有
名称”,是人物、机构、书报杂志、影视剧文学作品等的名称,如周树人、《胡适全集》、
《读书》、《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如果不是人名、书名、杂志名、电影名等,就只是临时
词组。作为专名的固定词组虽然可以从中切分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但在意义上却有专名
的不可分割性。如“北京大学”不同于“北京的大学”,“不可更新资源”指“经人类开发利用后,
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造句时,与一个词的功能等价。(Từ ngữ quen d ùng)熟语的种
类比较多,常见的有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这些熟语在结构上都是大于词的单位,但都
已固定成型,而且表达特定的意义,因此也是词汇系统的成员。
关于“语”Về “ngữ ”, tứ c cụ m từ cố định 熟语=习语=固定词组/结构
“语”的理解 Cá ch hiể u về ngữ 语=短语=片语=词组=结构
固定词组 对牛弹琴=1 từ ( Đơn vị củ a 1 cụ m từ chỉ bằ ng 1 từ )
自由词组 12cụ m(nằ m trong ngữ phá p khô ng nằ m trong từ vự ng(từ điể n)鸟飞 龙飞
吃饭 吃泡面 井底之蛙=肤浅
(1) 是词的固定词组体。Tổ hợ p cố định củ a từ .
熟悉 习惯
(2)词组合在一起之后产生一个新的整体意义 。 Cá c từ sau khi kế t hợ p vớ i nhau tạ o
thà nh mộ t nghĩa chỉnh thể mớ i. 引申义
惯用语 Quán dụng ngữ
马后炮、走后门、背黑锅、开倒车、泼冷水、开夜车、二百五,碰钉子,
成语 Thành ngữ 超群 知识分子=高雅 平民百姓=通俗=容易懂
狐假虎威、鹤立鸡群、叶公好龙、呆若木鸡
谚语 Ngạn ngữ 俗语=俗话(tổng kết kinh nghiệm của bình dân) 雅俗共赏
瑞雪兆丰年、纸包不住火、众人拾柴火焰高(合作行动,多人合作力量大)、跑得了和
尚跑不了庙
歇后语 Yết hậu ngữ
熟语的一种,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大都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或某种事物、现象,
后一部分解释说明,是真意所在。通常只说前一部分,后边的本意留给人去体会。兔子尾巴
——长不了、外甥打灯笼——照/找舅(照旧)(cháu chiế u đè n tìm cậ u)、黄鼠狼给鸡拜
年——没安好心。

- 23 -
词汇是个集合概念,既可以指称某一语言或方言中的所有词和固定词组,如“汉语词汇”
“东北方言词汇”;也可以指称一个特定范围内的所有词和固定词组,如“《西游记》词汇”
“巴金作品词汇”“雅思词汇”“口腔医学词汇”。词汇不能用于称说个体词语,不能以“个”计量。

二、词汇的分类
(一)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
(词的重要程度)
1.基本词汇
基本词汇是基本词的总和,是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bộ phận quan trọng nhất trong hệ
thống từ vựng)。基本词汇和语法一起构成了语言的基础,代表一种语言最原始的面貌。基
本词汇包含的词在整个词汇中并不多,但却是最重要、最稳固的部分。基本词大都是实词,也
有一部分是虚词。如:
有关自然界事物的:天、地、山、水、风、云、水、火、雷、电
有关生活和生产资料的:米、菜、布、刀、锅、笔、船
有关人体器官的:心、口、手、脚、腿、牙、头
有关亲属关系的:父、母、兄、妹、姐、哥、叔、舅
有关人或事物的行为变化的:走、跑、吃、想、写、来、去
有关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大、小、多、少、好、坏、苦、甜、美、丑
有关指称或代替的:我、你、他、这、那、谁、什么
有关数量或度量的:个、十、百、千、万、两、斤、寸、元、角、分
有关程度、范围、关联、语气的:最、很、就、只、因为、所以、吗、了
基本词汇通常具有以下性质:(đặc tính của các từ vựng cơ bản:)
(1) 稳固性(tính ổ n định)
基本词汇沿用了千百年而变化不大,表现出很强的稳固性。如“牛、马、门、天、地、
山、水、大、小”等,这些词自古就有,并且一直被沿用至今。基本词汇之所以有这么强的
稳固性,首先是由于它们所表示的都是极为稳定的事物或概念,其次是这些词已经渗入到民
族文化当中,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稳固与变化是相对的,稳固并不是一成不变,基本词汇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很多古
代的单音节基本词在发展过程中复音化了,变成了双音节合成词,这是汉语词汇内部的一条
发展规律。如“发—头发、舌—舌头、眉—眼眉/眉毛”;也有些单音节的基本词被后起的
合成词代替了。如“目—眼睛、日—太阳、黍—黄米”。
(2) 能产性 (tính năng sản (khả năng cấu từ rất mạnh))
基本词汇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是构造新词的基础。现代汉语中的许多词都是通过基本
词创造出来的。如用“人”作构词词素,把它同别的词素组合就可以构成“人民、人类、人
物、人口、人才、人力、人生、人权、新人、生人、工人”等;用“天”作构词词素可以构
成“天边、天际、天窗、天才、天兵、天国、今天、明天、苍天、蓝天、晴天”等。
也有一些基本词构词能力比较弱或者几乎就没有构词能力,如“你、我、谁、吗”等。
(3) 全民常用性 (tính toàn dân)
“全民”体现为延及的范围广。基本词汇在使用上突破了地域、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
的限制,语义为全民所共同理解。“常用”体现使用的频率高。基本词汇表达的是日常生活
中最基本的概念和关系,因此经常为人们所使用。
基本词汇的稳固性和能产性是以全民常用性为前提的。正因为基本词汇具有全民常用性,
被社会多数成员经常使用,所以就有了稳固性,人们也常常把它作为构成新词的基础。稳固
性和能产性,又促使全民常用性更加突出,使它在词汇发展中的地位更加明显。
2. 一般词汇
一般词汇是一种语言中除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là những từ ngoài từ cơ bản)。与基本
词相比,一般词汇主要具有如下特征。
(1) 变化性
社会的发展变化首先会在一般词汇中得到体现。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大量词汇新成员
- 24 -
一经产生,马上进入一般词汇;而一般词汇中的旧有成员由于不是最基本、最必要的语言要
素,有可能逐渐退出交际领域。所以,一般词汇涉及的范围广、数量大、成分杂,成员新旧
更替迅速,具有明显的变化性。
(2) 构词能力弱
一般词汇中的绝大多数词都是由基本词构成的,所以很难再利用一般词汇的成员作为构
词词素创造新词。
(3) 领域性 (Tính lĩnh vự c, chuyê n ngà nh, chuyê n biệ t)
一般词汇中的词语不是全民常用的。一般词汇通常都是在某一领域内部使用,具有较强
的领域性特征。如果一个词逐渐丧失领域性而为全民所用,就演变为基本词了。一般词汇主
要包括新词新语、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语和隐语等。
3. 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的关系
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基本词是构成新词的基础,不断给语言创造
新词提供材料和依据,丰富了语言的词汇系统。一般词汇中的大部分成员都是由基本词作为
构词要素构成的。一般词汇中的某些词,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逐渐取得基本词的资格,转变
为基本词汇的成员,从而使基本词的数量不断增加。如“党、革命、科学、电子”等原来并
不是基本词,但是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基本词的行列,并以它们为词素创造了大量的新词,如
“党员、党性、党委、革命家、革命者、革命化、科学家、电子表、电子管、电子枪”等。
基本词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一部分由基本词转为一般词,如“君、臣、妾、秀才”等。
(二)常用词汇与非常用词汇
(词的使用频率)
1.常用词汇
言语交际中常见常用的词语构成常用词汇。“常用”一般是根据一定范围内的词语使用
频率来划分的。常用词的界定要考虑覆盖范围和出现频次两个方面,“常用”具有级别高低
的区分。根据 2008 年国家语委公布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当前社会生活中比
较稳定、使用频率较高的汉语普通话常用词语有 5.6008 个,词频居于前 10 位的分别是:的、
是、在、一、不、有、这、个、上、也。
一种语言最常用的词大概就三四千个
《汉语书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刘英林主编,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收词8
822个, 分为甲,乙,丙,丁四级,甲,乙级词共3 051个,修订本由经济科学出版社于2001
年出版。
常用词最突出的特点是常见常用,因此这些词语指称的对象、表示的概念在社会生活中
不可缺少,意义为社会大众共同理解,使用最频繁。如“云、雨、雷、电、东、西、南、北、上、
下、左、右、中、牛、马、鱼、羊、人、大、小、多、少、新、旧、一、十、百、千、万”
等,这些词语自殷商时代就已经产生存在,表示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概念,在社会的
各个历史时期都是常用词。虽然表示最基本生活概念的词语是常用词的重要来源,而这些词语
又往往传承自古代,但并不是凡是历史悠久的词语都是常用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些前代社会中的常用词语可能因不适应当代社会而被淘汰,演变为非常用词,或者只作为
常用构词成分来构造新词,而一些新产生的词语、方言词、行业词和外来词也可能因为在社
会生活的各领域中频繁出现而成为常用词。以称呼语为例。“小姐”在封建社会是对有钱人
家的未婚女子的常用称呼。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间,这个称呼一度消失不见。20 世纪 80 年
代以来,此前通行了二三十年的“同志”逐渐隐退,而当时被冷落的称呼“先生” 又活跃起
来。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上的常用词并不完全相同,比较而言,相异的部分具有鲜明的时
代性,能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特征。比较如下不同时期的常用词。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间的常用词:
土改 右派 四清 大跃进 合作社 互助组 放卫星抗
美援朝 保家卫国 公私合营 三反五反 大炼钢铁多
快好省 统购统销 社会主义改造 人民公社总路线
“文革”十年间的常用词:
批斗 斗争 阶级 知青 插队 破四旧 大批判 大串联大
字报 样板戏 走资派 红卫兵 造反派 忠字舞 样板戏
- 25 -
最高指示 家庭成分 文攻武卫 上山下乡 赤脚医生 修正主义
改革开放二十年间的常用词:
改革 开放 民主 法制 自考 电大 函授 彩电 倒爷
走穴 托福 大款 大腕 代沟 股市 炒股 快餐 污染
环保 特区 外资 打工 下岗 克隆 基因 公关 的士
打的 会考 考级 科技 承包 博士点 大包干 个体户
万元户 炒鱿鱼 大排档 方便面 肯德基 麦当劳 农民工
独生子女 计划生育 市场经济 流行歌曲 傻瓜相机 信息产业
知识爆炸 三资企业 一国两制 工薪阶层 弱势群体 高层建筑
21 世纪以来的常用词:
液晶 数码 有线 减肥 物业 小区 社区 手机 动车 高铁刷
卡 按揭 理财 基金 医改 两会 双核 网游 手游 给力
互联网 伊妹儿 度假村 私家车 商品房 经适房 银行卡 信用卡
奥运会 公积金 开发区 公务员 反倾销 笔记本 互联网 价值观
电子邮件 绿色经济 平板电脑
2. 非常用词汇

非常用词汇是与常用词汇相对而言的,主要由使用频率较低的词语构成。前面提到的反
映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特征的常用词,多数已经或正在从当今社会生活中隐退,成为非常用词,
如“右派、公私合营、批斗、上山下乡、承包、万元户、霹雳舞、卡拉 OK”等;而一些近年来
出现的新词正在逐渐成为新的常用词,如“动车、高铁、医保、雾霾”等。
3. 划分常用词与非常用词的价值

常用词和非常用词的划分可以反映社会发展中各个历史阶段的面貌。语言是社会生活的
镜子,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映射到语言中,尤其是词汇中。借助
词汇的面貌,可以窥见社会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社会风貌。

对常用词使用频度的统计,可以为相关应用性研究提供依据。我国对现代汉语词汇使用
频率的大规模、系统性统计有两次:一次在 20 世纪 80 年代,1986 年出版了《现代汉语
频率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其中 8000 个高频词出现频率占语料总量的 95%以上,
低频词有 2300 个。常用词分为两个层次,其中第一层为 3000 个常用词;另一次是在 21
世纪初期,2008 年国家语委公布了《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商务印书馆)。统计结
果表明:当今社会,经常使用的词共有 56008 个。这 56008 个常用词中,包括单音节词
3181
个,双音节词 40351 个,三音节词语 6459 个,四音节词语 5855 个,五音节和五音节以上词
语 162 个。诸如此类的统计数据,为语文教学、中文信息处理、机器翻译等应用研究提供了依
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根据词的使用范围分的/通用词汇与专用词汇(Từ vự ng thô ng dụ ng và từ vự ng chuyên


ngà nh)
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这是根据音节的数量划分的。Tứ c că n cứ và o số lượ ng â m tiết để
phâ n chia.
同音词与多义词/这是根据词的音形关系划分的。
单纯词与合成词 Từ đơn thuầ n và từ ghép/phức hợ p thà nh /这是根据语素数量划分的。

- 26 -
第十三讲:词汇的构成

现代汉语词汇由不同来源的词语聚合而成,可分为传承词、新词语、古语词、方言
词、外来词、行业语和隐语等。 新造词 古降(nguồ n gố c cổ xưa) 俚语(tiế ng
ló ng)
一、传承词 (từ truyền thừa là từ có nguồn gốc cổ xưa được sử dụng cho tới ngày nay)
传承词是汉语历史上产生并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的词。如:
反映天象的词:日 月 星 云 风 雨 雷
反映地理的词:山 水 河 土 川 泉 丘
反映方位的词:东 西 南 北 上 下 左
反映时间的词:春 夏 秋 冬 年 岁 今
反映农牧的词:禾 黍 麦 马 牛 羊 牧
反映渔猎的词:鱼 渔 射 网 鸟 龟
反映建筑的词:宫 室 家 门 户 宅
反映亲属称谓的词:祖 父 母 女 兄 弟 子
反映祭祀信仰的词:鬼 祝 祭 祀 卜 佑
反映人体器官的词:人 首 目 耳 口 舌 心 腹 身 骨
反映动作行为的词:步 行 来 往 出 入 去 从 为 用
反映视听言语的词:见 望 闻 听 言 告 令
反映日常生活的词:饮 食 宿 梦 浴
反映性质状态的词:吉 利 安 宁 大 小 多 新 旧 老
反映颜色的词:赤 黄 白 黑
代词:我
数词:一 二 十 百 千 万 廿 卅
副词:勿 不
上述词语产生于殷商时代,现代汉语社会仍在使用,属于传承词。词汇的历史发展过
程中不断有新的词语产生,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流传至今仍为现代汉语使用的词语,都是
传承词。
传承词在历史发展中长期存在,构词能力强,意义为一般人所共同理解,具有稳固性
和全民性。大多数传承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能够独立成词,如“风、山、左、年、马、
门、鬼、梦、我”;但也有少数传承词只能作为构词成分出现,或只出现在成语中,如
“盥(盥洗)、祀(祭祀)、浴(洗浴、沐浴、浴池)、口(口述、口才、口服、口若悬
河)、饮(餐饮、茹毛饮血)”。现代汉语新产生的词语虽然数量大,但绝大多数双音节
新词都是以传承词为基础构造起来的。
传承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形式和意义也并非一成不变。有的传承词的书写形式发
生了变化,如“自—鼻”“易—赐”;有的用另一个字表示原来的词,而原字表示另一个
词,如用“暮”表示“莫”的本义,“莫”用来表示否定意义;有的书写形式的变化具有
分化词义的作用,如“昏”有“黄昏、结婚”二义,后新造“婚”字,将两个意义区别开
来,实际上造了新词。有的传承词的词义发生了引申和分化。如“闻”的本义是“听
见”,但在现代汉语中引申为“听见的事情、消息”(新闻、奇闻)和“鼻子嗅”(闻
香)两个意义,本义只作为词素义保留(耳闻目睹、听而不闻)。“女”在现代汉语中既
保留本义“女性”(妇女、女乘客),又引申出“女儿”(子女)义。有的传承词词义在
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本义完全消失,现代汉语中只使用引申义。如“天”在卜辞中本指

- 27 -
的头颅,在现代汉语中仅保留和使用引申义“天空”。“祝”本为祭祀名称,现代汉语中只
保留引申义“祝愿”。

二、新词新语
肺点 病毒
“非典” “”(SARS)

社会在不断变化,表示新事物、新概念的词语也不断涌现。这些由于社会生活需要而
新产生的词语叫新词新语,包括新词和新的固定词组。新词新语是一般词汇中的成员,主
要以反映新事物、新概念、新表述为特征。
新词新语的产生途径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随着新事物、新现象、新概念的出现而产生的新词新语。如:
网络 蓝牙(Bluetooth)黑客 磁控 闪盘(USB flash drive)义工 反恐 特别法
不作为 森林浴 和谐社会 绿色旅游 液晶电脑 生物芯片
2. 旧词新用产生的新词新语。如:
翻墙(绕过网络防火墙到被屏蔽的网站上浏览)
夕阳(日益没落、没有发展前途的)
月光女孩(每个月都把薪水都花光的女孩)
亚历山大(“压力山大”的谐音)
3. 来自外语或汉语方言的新词新语。如:
秀(英语)、宅(日语)、炒鱿鱼(粤方言)、海选(北方方言)
4. 通过类推或缩略而产生的新词新语。如:
白领→蓝领、金领、粉领、黑领
空姐→空哥、空嫂
影帝→预测帝、表情帝、口误帝
美国苹果公司数码产品的粉丝→果粉
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421 家庭
当代汉语新词新语的产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一般都可以在新词新语的背后
找到与之相关的社会事件。社会不断变化,新词新语就会不断产生。有的新词新语会随着
人们的广泛使用而进入到常用词汇当中,有的则会在人们不关注的情况下逐渐隐退。新词
新语已经成为现代汉语一般词汇的重要成员,时刻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三、古语词

古语词是来源于古代文言著作,具有特定表达作用的词,包括文言词和历史词,是一
般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文言词

文言词指的是现代汉语从古代书面语中吸收过来的词。它所代表的事物和现象在现实
生活中还存在,但多数已经被相应的现代汉语词语所替代,日常口语中已不大使用。如
“尺牍(信件)、苗裔(后代)、毋(别)、甚(很)”等,具有较强的文言色彩。

(二)历史词

历史词是表示历史上的事物或现象的词,这些事物或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消失,只
有在涉及历史著作、文艺作品或修辞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如古代器物名称“鼎、弩、
戟”,官职名称“宰相、尚书、司马”,典章制度“科举、门阀、探花”等。有些表示称
谓的历史词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已经消失,但在国外还存在,如“国王、王妃、殿下、公
主”等。
在书面语中使用古语词往往会使表达庄重古雅、言简意赅。历史词的沿用丰富了现代
汉语的词汇系统。但古语词的使用要与表达目的、文体特点、语言风格、语言环境相适
应,现代日常交际中应避免运用那些已经丧失了生命力的词语。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多
地使用古语词,以免给人文白夹杂、不伦不类的感觉。

四、方言词

方言词是指仅在某个地区使用的词语,也指已经进入普通话词汇系统的方言词。现代
汉语词汇中的方言词指的是后者,也称“方源词”。如吴方言中的“垃圾、瘪三、尴尬、
龌龊”,粤方言中的“生猛、埋单、打工、炒鱿鱼”,东北方言中的“埋汰、嘚瑟、磕
碜”。这些词语都表达了特殊的意义或风格色彩,所以被普通话吸收,成为普通话词汇的
有机组成部分。另外,有些方言区使用的词语是表示该地区特有的事物,如东北的“靰
鞡、二人转”,西北的“青稞、牦牛”,两广及海南地区的“椰子、槟榔”,一般不看作
方言词。

方言词会给不同方言区之间的交际带来一定的障碍。但在文学作品中,恰当地选用有
表现力的方言土语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可以表现地方风貌和乡土气息。有很多方言
词语通过不同的渠道逐渐被人们理解和接纳,并进入共同语,如东北方言“忽悠”,由于
在影视作品中的频繁出现和使用,现在已经被广泛接受,进入到普通话中了。

五、外来词 印度与 日语 英语 科学,政治,文学

(一)外来词及其改造

外来词是从外族语言中借来的词,也称借词。汉语吸收外来词一般都要进行汉化,即
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要在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进行改造,使它适应汉语的结构系
统,成为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成员。

语音上的汉化是就把外来词原来的音节结构改造成汉语的音节结构。如汉语对“猩猩
(匈奴语)、苜蓿(大宛语)、哈达(藏语)、胡同(蒙古语)、萨其马(满语)、浮屠
(梵语)、金达莱(朝鲜语)、酷(英语)、布尔什维克(俄语)”等外来词的吸收都从
语音形式上进行了改造,使其具有汉民族语言的语音形式。把汉语所没有的外语音位按字
母书写形式转写、转读为汉语拼音,或者采用谐音法把外语语音记为近似的汉语音节,统
称为“汉读法”。

语法上的汉化是根据汉语词法进行改造,如“tank”一词的复试形式是“tanks”,而
汉语的“坦克”就没有这种变化了,不论单复数都用“坦克”。

语义上的汉化是指词义的所指和义项由于汉语词义的制约而发生改变。如英语的
“jacket”是指“短上衣、坎肩儿”,而汉语吸收进来之后成为“夹克”,专指“一种长
短只到腰部,下口束紧的短外衣”。

(二)外来词的类型
根据译介方式和构造,外来词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 音译外来词:也称“音译词”,完全根据外民族语言的读音用汉字对译。如:
沙龙(salon 法) 沙发(sofa 法)
阿訇(ākhūnd 波斯) 纳粹(Nazi
德)
2. 音意兼译外来词:为便于联想或理解外来词的概念意义,选取特定意义的汉字摹写
外语词读音。如:
声呐(sonar 英) 黑客(hacker 英)
泊(park 英) 乌托邦(Utopia
英)
3. 半音半意外来词:对外民族词语一半音译,一半意译。如:
新西兰(New Zealand 英) 摩托车(motorcycle 英)
冰激凌(ice cream 英) 浪漫主义(romanticism
英)
4. 音译附注外来词:将外民族语言音译的同时,附加上表示该事物类别或属性的汉语
词素。如:
卡车(car 英) 啤酒(beer 英)
芭蕾舞(ballet 法) 香槟酒(champagne 法)
5. 借形外来词:也称“借形词”,直接借用外民族语言的书写形式。汉语从日语中借
来的词语大都属于此类。多数借形词原是日语从汉语中借去的,词的形式和意义发生变化
后又被借回。如:
文化 民法 革命 经济 封建 资本 理论也
有日语利用汉语的构词材料构成的词语。如: 历
史 干部 解放 政党 军事 生产 科学
借形词还包括从印欧语借入的由拉丁字母组成的外来词。一类是完全由字母组成的缩
略词,如“UFO、TV、CEO、BBC、CPU”;另一类是由字母和汉字组成,如“B 超、AA 制、
IP 卡”。这类词语汉化程度最弱,因此拉丁字母都以缩略的形式存在于词中,便于汉语使用
者整体感知和运用。
汉语引进外民族有本民族无的词语的方法有音译、音译和借形三种方法。完全采用意
译法,用汉语词素构成的词,一般不算外来词,如“电脑、发动机”等;还有一部分仿译
词,如“黑板(blackboard)、软件(software)、猎头(headhunting)、互联网
(internet)”等,也属于完全意译的词,不是外来词。
六、行业语、隐语(liên quan nhiều đến tiếng lóng)

(一)行业语
行业语是社会上各行各业内部所使用的词语,也称专用词。行业语是由社会分工的不
同造成的,往往跟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有关。术语是行业语的一部分,是各学科所用的专门
词语。一般来说,行业语受社会行业的限制,只有行业内部的人才会真正掌握并了解其确
切的意义。如:
正数 负数 函数 积分 方程 系数 对数 (数学)
氧化 元素 化合 饱和 溶解 电解 硫酸 (化学)
消费 积累 资本 流通 价值 期货 贸易 (经济)
锻造 电焊 车床 冲床 锻压 切削 井喷 (工业)
连作 间作 育👉 底肥 镇压 机播 保墒 (农业)
花脸 行头 水袖 龙套 亮相 老生 圆场 (戏曲)
行业语是丰富普通话词汇的重要来源。有很多行业语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或某一行业
的发展而逐渐被推广使用。如“市场、后台、道具、闭幕、腐蚀、下海、跳槽、挂花、拐
点”等,都由于行业语的意义泛化而进入通用词汇的范畴。
(二)隐语 俚语
隐语是指个别社会集团或秘密组织的内部成员使用的对外保密的特殊词语。隐语具有
隐秘性、内部性和约定性。执行特殊任务的组织或集体常用的口令和代号等都是隐语,流
氓土匪内部的黑话也是隐语。隐语往往是为了掩饰某种不能公开的特殊活动而使用的。如
旧社会青帮拐卖妇女叫“开条子”,拐卖小孩叫“贩石子”,变相绑票叫“混淘石子”
等。旧社会的商贩为了不让局外人知道行市,把“一”叫“平头”,把“二”叫“空
工”,把“三”叫“横川”,把“四”叫“侧目”等,也是隐语。
有些隐语在使用中逐渐失去了隐秘性,可能成为一般的社会用语。如“雷子”(警
察)、“托儿”(伪装成顾客帮助销售的人)、“大款”(有钱人)等,最初是隐语,但
一经传开,也就不再是隐语了。很多隐语给人一种神秘感、新鲜感并带有戏谑的色彩,它
们也有可能演变成社会流行语。如文学作品《林海雪原》中杨子荣为剿灭土匪,深入虎
穴,与土匪接头时使用的黑话:

座山雕:天王盖地虎!
杨子荣:宝塔镇河妖!
座山雕:脸红什么?
杨子荣:精神焕发!
座山雕:怎么又黄了?
杨子荣:防冷涂的蜡!
座山雕:好叭哒。
杨子荣:天下大大啦。

第十四讲:熟语

熟语是人们常用并定型化的固定词组,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现代汉语的熟语主要
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其中成语、惯用语以词组形式为主,歇后语、谚语以
句子形式为主。
一、成语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形式简洁、含义丰富、风格典雅的固定词组。成语大多由四字
组成,如“欢天喜地、叹为观止、大刀阔斧”等;也有不是四字的,如“莫须有、不食人
间烟火”等。
(一)成语的来源
大部分成语都是从历史上沿用下来的,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已经成为现代汉语词汇中
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成语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神话寓言:愚公移山(《列子·汤问》)
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察今》)
夸父追日(《山海经·海外北经》)
2. 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破釜沉舟(《史记·项羽本纪》
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四面楚歌(《史记·项羽本纪》)
3. 诗文语句:文质彬彬(《论语·雍也》)
学而不厌(《论语·述而》)
妄自菲薄(《诸葛亮《出师表》》
扑朔迷离(古乐府《木兰辞》)
4. 口头俗语:指桑骂槐 说三道四
半斤八两 三心二意
亡羊补牢 铁树开花
5. 当代创造:一穷二白 自力更生
百花齐放 破旧立新
糖衣炮弹 洋为中用
汉语中的大多数成语源自中国本土历史文化,也有一些成语是文化接触的结果。其中
不少成语与佛教文化有关,如“一尘不染、五体投地、不可思议、头头是道、当头棒喝”
等。还有少数源自西方文化的成语,如“火中取栗、象牙之塔”等。
(三)成语的特征
1.意义的整体性
成语的意义不是各个词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各个词义组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 来
的整体意义。如“井底之蛙”不是“井底的青蛙”,而是喻指“目光短浅的人”;“破釜沉
舟”不是“砸破饭锅沉下船”,而是比喻“下定决心干到底”。还有一些成语的表面意义和
实际意义相差甚远,必须整体把握它的比喻义和引申义。如“凤毛麟角”表面意义是“凤凰
的毛,麒麟的角”,实际意义是“极为珍贵或十分罕见的人或事物”;“满城风雨”表面意
义是“城市里面刮风和下雨”,而实际意义是形容“一件事传得很快,到处议论纷纷”。由
此可见,成语的实际含义是隐藏在表面意义之后的,表面意义是实际含义借以表现的手段。
2. 结构的凝固性
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比较固定。因为结构关系稳定,所以不能随便更改次序。
如“翻天覆地”“知己知彼”不能说成“覆地翻天”“知彼知己”。同时成语的成分也不能
轻易改变,如“有的放矢”“明日黄花”不能说成“有的放箭”“昨日黄花”。成语是在长
期使用中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凝固的形式更有利于成语的传播和情感的传达,如果改变结构
成分或结构关系,就会破坏成语的形式和概括意义之间的关系。
3. 风格的典雅性
成语通常出自古代的文献典籍,其语体风格庄重、典雅。部分出自古代俗语的成语,如
“狼子野心、千夫所指”,今天读起来也觉得古雅,与惯用语和歇后语通俗、平易的风格不
同。
(三)成语的运用
成语言简意赅,可以使语言表达简洁明快、形象生动、色彩鲜明,增强表现力和感染
力。同时成语形式严整、句式匀称、音律和谐,有助于增强节奏感。
正确使用成语,首先要弄清成语的意义,包括字面意义、言外意义、色彩意义和语境
意义等。如“首当其冲”的意思是“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不刊之论”的意
思是“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常用来形容文章、言论十分精彩,无懈可击,是一
个褒义词语。同时也要注意书写和读音的规范,需要分辨清楚,不要读错或写错。如把
“焕然一新”写成“换然一新”,“如火如荼”写成“如火如茶”;把“好逸恶劳”的
“恶”(wù)读成è,“呱呱坠地”的“呱呱”(ɡūɡū)读成ɡuāɡuā。
成语具有定型性,不能轻易更改。但有时候出于修辞或表达的需要,可以临时适当变
化,如“正大光明”可以说成“光明正大”,“自不量力”可以说成“不自量力”等。但
是成语的活用是有规律和条件的,不能随意更改或滥用。
二、惯用语
惯用语是指活跃在人们口头上的短小定型的习用词组。惯用语以三字居多,其中又以
动宾型最为常见。如:
走后门 碰钉子 开绿灯 放空炮 扯后腿 穿小鞋 扣帽子走
过场 挖墙脚 钻空子 马后炮 墙头草 炒鱿鱼 铁饭碗半路
出家 揭不开锅 八九不离十 二一添作五 一个鼻孔出气
打肿脸充胖子 生米煮成熟饭 不管三七二十一 求爷爷告奶奶
惯用语多来自群众口头语,口语色彩浓厚,通俗易懂、简明生动、幽默风趣。惯用语
多含褒贬色彩,运用时要注意场合和对象。
惯用语和成语都是熟语,都具有定型性等特征,但它们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首先,从语体角度看,惯用语口语色彩浓厚,多为口语中的俚俗形式;成语书面色彩
浓厚,多数保留了文言色彩。
其次,从表意角度看,惯用语含义单纯,语意明快、形象、风趣;成语意蕴丰富、格
调高雅、形式凝练、表达含蓄。
再次,从结构角度看,惯用语多为动宾型三字格,但也有偏正式、主谓式等结构;成
语多为四字格,结构类型相对要多样化。
最后,惯用语的结构凝固性不强,一般可以插入其他成分,甚至颠倒语序、更换词
语,而意义不受影响,如“碰钉子”可以说成“碰了一个钉子”“碰了一个软钉子”,
“给他穿小鞋”可以说“给他小鞋穿”,“扯后腿”可以说“拖后腿”“拉后腿”等。相
对而言,成语的结构比较固定,不能随意更改。
三、歇后语
歇后语是由近似谜底、谜面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语。前一部分近似谜
面,后一部分相当于谜底。运用歇后语时,往往可以只说前一部分,后一部分让人去猜,
所以显得生动有趣。歇后语可以分为喻义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两类。
(一)喻义歇后语
喻义歇后语前一部分是一个比喻,后一部分是对它的说明。后面的说明又可分为字面
义和转化义两种。
字面义是对比喻的直接说明。如: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大海里捞针——无处寻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螃蟹过马路——横行霸道
转化义是字面义的引申和使用范围的扩大或改变。如:
霜打的茄子——蔫儿了(比喻人遇到挫折,萎靡不振)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比喻什么都不懂)
隔着门缝看人——把人看扁了(比喻看不起人)
快刀切豆腐——两面光(比喻做人圆滑)
(二)谐音歇后语
谐音歇后语后一部分借助与前一部分音同或音近的关系来表达意义,是一种言在此而
意在彼的双关表达方式。如: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窗口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纳鞋不用锥子——针(真)好 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蛤蟆跳井——扑通(不通)
歇后语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风趣诙谐,具有通俗性、口语性、戏谑性等特点。恰当
地使用歇后语可以把复杂的事情和意思简明生动地表达出来。
歇后语也有一部分庸俗落后甚至低级下流的。运用歇后语要选取内容健康的,摒弃内
容低俗的。对于内容基本健康的歇后语,也要特别注意使用的场合,避免产生不好的效
果。
四、谚语
谚语是民间流传下来的通俗易懂、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它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
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心得和经验,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规律认识的结果。谚语内容丰富、范
围广泛。根据语义内容,谚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关于风土人情的谚语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雁门关外野人家,朝穿皮袄午穿纱。
(二)关于生产实践的谚语
水满塘,谷满仓。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三)关于社会现象的谚语
强龙压不过地头蛇。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起来力量大。
(四)关于生活经验的谚语
伤筋动骨一百天。
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不当
家不知柴米贵。
(五)关于人生哲理的谚语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浪子回头金不换。
磨刀不误砍柴工。
谚语简明通俗、生动形象、含义深刻,富于生活气息。它既反映民族的文化传统,又
反映民族的地理特征和地域风情,是人们在口语交际和文艺作品中经常使用的语言形式。
第十五讲:词的判定及其与词素/语素的关系

一、什么是词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体,是比词素大一级比词组小一级的语法单位。
词的判定需要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独立运用,在这一点上词与词素区分开来;二是最
小,在这一点上词与词组区分开来。
我是农民。 我市民。/我是农。X(chỉ là 1 ngữ tố khô ng phả i là 1 từ nên ko đ.c)
语法包括:自由词组:12 cụ m từ tự do, 固定词组:cụ m từ cố định 和 句型: kiể u câ u
所谓独立运用,是指一个音义结合体能够单说或者单用。单说最简单的判定办法就是
让一个音义结合体在正常的语境中回答问题(1 mình nó cũ ng có thể tạ o thà nh câ u)。在
“他又走了”中,“他”“走”可以分别回答问题,各是一个词。所谓单用,是指或者能
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或者能够起到语法作用(có tác dụ ng ngữ phá p or đứ ng trong câ u
là m 1 thà nh phầ n trong câ u)。在“他又走了”中,“又”不能单说,但是可以单独充当
句法成分,即充当状语; “了”既不能单说,也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但是可以单独
起到语法作用,表示事件已经实现和特定语气。因为“又”“了”可以单用,也是词。所
以“他又走了”中一共有 4 个词。
我去(là sự kế t hợ p giữ a 2 từ =)词组) 对牛弹琴
能够独立运用但不具备最小的特征,也不是词,可能是词组(có thể đơn độ c sử
dụ ng nhưng khô ng phả i là đơn vị có sự kế t giữ â m và nghĩa nhỏ nhấ t)。词和词组可以通
过扩展的方法来判定。最小就是指不能扩展。如果一个能够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体可以扩
展,它就不是词,而是词组。如:
马路(chỉ là đườ ng→词)— 土路(đườ ng dù ng đấ t để đắ p→词组)
白菜(词)— 白布(词组) 心疼(心疼他)— 胃疼(词组)
新娘 — 新楼(词组)
“马路”“白菜”“心疼(心疼他)”“新娘”不可以扩展(mở rộ ng),是最小的
能够独立运用的单位,是词。“土路”“白布”“胃疼”“新楼”都可以扩展,所以不是
词→自由词组。当然,离合词不适用扩展法。离合词结合在一起时是词,扩展后是词组。
如:
革命(词)→革落后观念的命(tách ra là 词组) 理发→理了一回发
生气→生了十分钟气 帮忙→帮不上多大的忙
鞠躬→鞠了个九十度的躬 结亲→结了一门亲
站岗→站了一班岗 伤心→伤了她的心
确定是词还是短语,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如果两字组合中后一个语素读轻声,宜看作词。如:
买卖 东西 动静 男人 月亮
2. 如果二字组合中两个语素都不能被替换,否则意义会改变,宜看作词。例如“大
家、小心、小看”等,其中任何一个两字组合中的任何一个语素被替换,均会影响该两字
组合中两个语素的意义和关系。
3. 如果两字组合中不能插入别的成分,或虽可以插入成分,但意义会改变,宜看作
词。例如“铁路、陪嫁、墨水、开关、大小、天地”等。
二、词与词素的关系
词是由词素构成的,词和词素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方面是从词素出发,
考察词素的构词能力;另一方面是从词出发,考察词的构成情况。
1. 词素角度的考察
一些词素可以独立成词,如“水、好、走、又、了、呢”。其中“水、好、走”不仅
单独成词,还可以作为词素构词,如“水笔、水彩、水分;好感、好景、好看;走笔、走
读、走红”;“又、了、呢”只能独立成词,不能作为词素构词。
另一些词素不能独立成词,只能同别的词素组合构词。如“耸”“峻”“历”“史”
等,它们只能跟别的词素组合成词,如“耸立”“险峻”“历史”等。
能直接成词的词素,当它们和其他词素构词时,它们是词素;当它们直接出现在句子
里时,它们就被看作词。词素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构成词以后,才能充当句法成分。
对于一个成词词素来讲,说它既是词素,也是词,是在不同语法单位层级上分析的。
2. 词角度的考察
从词角度考察词素与词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看一个词是由多少个词素构成。一个词
可以由一个词素构成,如“天”“人”“树”“鸟”“飞”“好”“咖啡”“比基尼”;
一个词可以由两个以上的词素构成,如“落脚点”“生产关系”。双音节词“耸立”“建
设”包含两个词素;多音节词“落脚点”包含一个词素组“落脚”和一个词素“点”,
“生产关系”包含两个词素组,即“生产”和“关系”。
第十六讲:构词法
一、什么是构词法
(cấu từ pháp)
构词法是指词素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新词的方法(là phương phá p mà từ tố hay
ngữ tố dự a theo 1 quy tắ c ngữ phá nhấ t định để tạ o ra từ mớ i)。构词法一般专指语法构词,
即按照语法规则构成新词的方法。汉语构词主要采用复合法、附加法、重叠法和减缩法构
词。
(一)复合构词法(ghép) 释放 thực từ kết hợp vs nhau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异词根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新词的方法是复合构词法。如:
善良(đồ ng nghĩa)
反正(trái nghĩa)
质量 热心 筛选 笔直提高 人口
司 机 地 震 年 轻 胆 怯 研/究//生
房产税 硕士服 林荫路
其中“善良”“反正”“质量”是两个相异词根按照联合关系(mố i quan hệ liên
hợ p→kết hợ p lạ i vs nhau) 构成的新词;“热心” “筛选”“笔直”是两个相异词根按照
偏正关系(mố i quan hệ chính phụ ) 构成的新词;“提高”“人口”是两个相异词根按照
中补关系(mố i quan hệ trung tâ m và bổ ngữ ) 构成的新词;“司机”是两个相异词根按照
述宾关系(quan hệ độ ng tâ n)构成的新词; “地震”“年轻”“胆怯”是两个相异词根按
照主谓关系(quan hệ chủ vị) 构成的新词。“研究生”是词素组“研究”和词根“生”按
照偏正关系构成的新词。
(二)附加构词法 (thêm thành phần phụ) 张老 教师
附加法是词根和词缀构成新词的方法
(phần đứng trước từ căn là 前缀,đứng
saulà 后缀) 如:
老师 小李 阿姨 瓶子 木头
弹性 作 者 绿 化 善 于 黄 儿
绿油油 红彤彤 喜洋洋 水汪汪
→là thành phầ n dù ng để phâ n biệ t
附加构词包括单音前缀加词根构词,如“老师”“小李”“阿姨”;词根加单音后缀构词,
如“瓶子”“木头”“弹性”“作者”“绿化”“善于”“黄儿”;还包括词根加叠音后缀构词,
如“绿油油”等。
(三)重叠构词法
重叠构词法是指由两个相同词根构成新词的方法,如:
仅仅 哥哥 姐姐 刚刚 甜甜(tên ngườ i)
重叠构词法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不是主体构词法,重叠词的数量也不大,但是有些方
言中这种构词法的作用相对就较大些,如东北方言中重叠词就占有一定比例。
(二)减缩构词法 (giản lược từ) (thường là các từ chuyên danh)
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本科生 = 大一生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
硕士研究生 = 硕研 硕士研究生导师 = 硕导
博士研究生 = 博研 博士研究生导师 = 博导
搞 科研 = 科学研究
减缩构词就是通过对词组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压缩=减少、简省构成新词的方法,如:
研究制造——研制 非典型性乙型肺炎——非典
神舟五号——神五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
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简称非典
二、造词法、构形法与构词法
(一)造词法
研究用什么材料和方法创造新词,属于造词法问题。汉语造词法主要包括词汇学造
词、句法学造词、修辞学造词、语音学造词、综合式造词等不同方法。
1.音义结合造词法
用某一声音来命名、描摹的造词方法。如:
人 口 手 日 月 山 吃 喝 走 好 坏 大
这种造词方法现在的使用比例很小。
2.摹声造词法
通过模拟自然界或心理世界认知到的声音来造词的方法。如:
猫 鸦 蛙 蛐蛐 蝈蝈 乒乓 哗啦 咣当
3. 音变造词法
通过改变语音的方式创造新词的方法。如:
盖—盖儿 眼—眼儿 好(美好)—好(爱好) 传(传递)—传(传记)
4. 修辞造词法
使用现有的语言材料,通过比喻、比拟等修辞方法创造新词的方法。如:
地球 雪花 冰冷 猴头 佛手 螺丝 银河 银耳
5. 引申造词法
使用现有的语言材料,通过语义引申的方式创造新词的方法。如:
手足 岁月 身手 网罗 矛盾 天地
6. 双音化造词法
通过双音化的方法产生新词的方法。如:
爸爸 常常 人民 语言 石头 老鼠
7. 简缩造词法
通过简缩方式,在词组基础上造成新词的方法。如: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 外交部长——外长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 博士生导师——博导
8. 说明造词法
通过对事物加以说明创造新词的方法。如:
方桌 石碑 雨衣 豆芽 红旗 黄土 三角
(二)构形法
构形是词的形态变化的问题。一个词通过不同的形态变化,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
义。词的形态变化的方法就是构形法。汉语是形态不丰富的语言,所谓构形一般指的是重
叠,就是将整个词进行重叠或者把词中的语素分别进行重叠以进行形态变化的方法。如:
人—人人 天—天天 家—家家
件—件件 个—个个 趟—趟趟
从上面的例子可见,没有重叠的基式表示事物或计量单位,重叠之后表示周遍意义。
(三)构词法与造词法、构形法的关系
1.构词法与造词法
首先,构词是指词的内部结构问题,它的研究对象是已经存在的词。造词是指创造新
词,它是解决一个词从无到有的问题。其次,构词法是指构词的法则,即词的构成方式,
是从静态的角度对现有词内部词素间的结构关系进行考察。造词法指的是创造新词的方
法,是从动态的角度对词的来源进行发生学研究。再次,构词法是从共时平面来分析词的
结构。造词法是从历时的角度来考察词的形成。
构词法和造词法存在交叉的情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同一构词法的词由不同的造词法形成。如“银币、银河”都是偏正式复合词,但
“银币”是用实际的“银”制成的“币”,是说明法造词;“银河”是取事物的形象造
词,属于修辞法造词。“铅笔、笔直、三好”都是偏正式复合词,但分别用了“说明”
“修辞““简缩”三种造词方法。
(2) 同一种造词法可以造出不同构词方式的词。如“起草、抓紧、年轻”同属说明法
造词,但从构词法上讲,三个词分别属于述宾式复合词、补充式复合词和主谓式复合词。
(3) 有的词究竟是什么构词方式,必须联系其造词法才能说清楚。如“王府井”的命
名源于这条街上有十个王府和三个公主府以及一眼甘冽甜美的水井,遂定名为王府井大
街。因此,在构词法上“王府井”应是并列式复合词。
2.构词法与构形法
汉语的构词法与构形法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区分:
(1) 构形法关注的是同一个词的各种语法变体,这些语法变体所采用的词汇形式有哪
些;构词法关注的是一个词的构成方式,该词是由词素通过怎样的方式构成的。
(2) 汉语的构形法比较简单,主要采取重叠的形式和添加“儿”词尾;构词法比较复
杂,目前通行的作法是对构词词素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进行描写。
(3) 构形法重在考察形式的变化,所以必有原形和变形,而且变形一般均较原形增添
若干语法意义;构词法重在考察形式的形成,没有原形。

(*)词的组合五种基本结构类型:5 kiểu kết cấ u cơ bả n trong cách kết hợ p củ a từ


1、主谓结构:陈述对象——陈述内容……(陈述关系) Kết cấ u chủ vị
(主语) (谓语)
今天/初五 你/说天⽓/很冷 祖国/昌盛
2、述宾结构:动作——受动作⽀配的事物……(⽀配关系) Kết cấ u thuậ t tân
(述语) (宾语)
弹/钢琴 念/诗 来了/朋友 给/他钱
3、述补结构:动作或情貌——补充说明……补⾜或者补充 关系 Kết cấ u thuậ t bổ
(述语) (补语)
洗/⼲净 去/⼀趟 倒/下来 累得/要命
4、偏正结构:修饰(偏)——被修饰(正)……修饰关系 Kết cấ u phụ chính: định
ngữ /trạ ng ngữ - trung tâm ngữ
(定语或状语)(中⼼语)
伟⼤的/祖国 ⻩/⼟地 兴奋地/说 积极/发展
5、联合结构:构成成分——构成成分……并列或者选择 关系 Kết cấ u liên hợ p
(语法上平等)
调查/研究 ⽼师和同学 路线、⽅针、政策 前进或后退
第十七讲:词的基本结构方式

一、汉语词的基本结构方式
汉语词的基本结构方式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种。
(一)单纯词
单纯词是由一个词素构成的词,也称单语素词。单纯词和词素的关系,不是组合关系,
而是转化关系。例如“玻璃”作为一个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词素;作为一个独立运用的造
句单位,是单纯词。
从词素所包含的音节数量角度看,单纯词可以是一个单音节词素,也可以是一个多音节
词素。按照音节的多少,单纯词可以分为单音节单纯词和多音节单纯词。
1. 单音节单纯词
单音节单纯词是由一个单音节词素构成的词,单纯词中大部分都是单音节词。如:
天 地 花 草 红 深 甜 看 我 走很
五 和 那 也 啊 了 叭 哈 啪
2. 多音节单纯词
多音节单纯词是由一个多音节词素构成的词。多音节单纯词可分为:
(1) 联绵词
联绵词是指古代汉语遗留下来的,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联绵词
可以分为三种:
双声联绵词:两个音节声母相同。如:
仿佛 参差 惆怅 忐忑 吩咐 坎坷 伶俐 踟蹰 尴尬 琵琶
叠韵联绵词:两个音节的韵母或韵腹和韵尾相同。如:
从容 彷徨 徘徊 伶仃 烂漫 窈窕 汹涌 哆嗦 葫芦 朦胧
非双声叠韵联绵词:两个音节的声母、韵母都不相同。如:
芙蓉 扶摇 疙瘩 杜鹃 珊瑚 玛瑙 妯娌 马虎 囫囵此
外,有少数是双声兼叠韵的词。如:
辗转 丁当
(2) 叠音词
叠音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连缀成一个词素构成的词。这种词的特点是音节必须重叠,
不重叠不能成词。如:
姗姗 孜孜 蛐蛐 皑皑 猩猩 饽饽 翩翩 冉冉
(3) 音译外来词
音译外来词又叫音译词,是用音译的方式直接从外语引进来的词。如:
克隆 博客 海洛因 席梦思 乌托邦 白兰地 阿司匹林
(4) 部分拟声词
拟声词是模拟声音而造的词,其中一部分是单纯词。如:
嘎叭 嘎嘣 咕咚 乒乓
(二)合成词
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构成的词。构成合成词的词素,有的是词根词素,有的
是词缀词素。根据构成合成词的词素的性质和组合方式,合成词的结构方式主要有复合式、
附加式和重叠式三种类型。
1.复合式合成词
复合式合成词由两个不同的词根词素直接组合而成,是汉语构词的主要形式,主要有联
合、偏正、主谓、述宾、补充五种基本结构。
(1) 联合式
联合式合成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根并列组合而成。两个词素之间的
关系是平等并列的。根据两个词根之间的意义关系,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A. 同义:两个词根意义相近或相同,可以互相说明。如:
朋友 伟大 语言 道路 声音
善良 价值 斗争 帮助 停止
B. 意义相关:两个词根意义相关或并列,构成一个新的词义。如:
眉目 骨肉 皮毛 山水 尺寸
手足 江湖 领袖 风浪 岁月
C. 反义:两个词根意义相反或对立,构成一个新的词义。如:
开关 反正 往来 高低 长短
是非 买卖 始终 早晚 天地
D. 偏义:两个词根意义相关或相反,但只有一个词根在起作用,另一个词根的意义或
者完全消失,或者只起附加、衬托作用,这种复合词常称为“偏义复词”。如:
忘记 干净 人物 窗户 国家
动静 好歹 兄弟 质量 睡觉
从构词词素的类型看,联合型合成词两个词素的性质相同。如:
名+名:道路 泥土 语言 波浪 眉目 矛盾 口舌 骨肉 笔墨
动+动:斗争 裁判 研究 帮助 选择 停止 开关 收发 往来
形+形:鲜艳 丰富 美丽 优良 端正 温柔 深浅 是非 高低
(2) 偏正式
偏正式复合词中前一个词根修饰、限制后一个词根,词义以后一个词根为主,前一个词
根为辅。汉语普通话中的偏正式复合词一般都是“偏”在前,“正”在后,可分为定中型和
状中型两种。定中型复合词的中心成分是体词性的,状中型的中心词成分是谓词性的。
A. 定中型偏正复合词
定中型偏正复合词大多是名词,后面被修饰、限制的词根一般是名词性的,前面起修饰、限
制作用的词根可以是多种词性的成分,少数有其他组合情形。
a. 名+名:前一词根是名词性词素。如:
马 路 草 帽 冰 箱 火 车 宝 石 气 功 b.
形+名:前一词根是形容词性词素。如: 白
酒 红 旗 黑 板 傲 气 香 肠 大 脑 c.动
+名:前一词根是动词性词素。如: 开水
跑车 考生 办法 爱情 帮手
d.数+名:前一词根是数词词素。如:
五 星 三 角 千 金 半 岛 半 路 八 哥 e.
方位+名:前一词根是方位词素。如: 外
面 上方 外部 东边 后人 后世
f.名+方位:名词性词素后有方位词素。如:
天上 乡下 地下 底下
g.数+量:少数数词词素加上量词词素组成。如:
千张 万岁
B. 状中型偏正复合词
状中型偏正复合词的中心成分通常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的,前后两部分是修饰、描述和
被修饰、描述的关系。
a. 中心成分是动词性词素的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名+动:名词性词素修饰动词性词素。如:鱼跃 蜂拥 笔谈
形+动:形容词性词素修饰动词性词素。如:轻视 热爱
副+动:副词性词素修饰动词性词素。如:不论 暂停
b. 中心成分是形容词性词素的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名+形:名词性词素修饰形容词词性词素。如:火红 雪白 蜡黄
形+形:形容词性词素修饰形容词性词素。如:浅蓝 鲜红
动+形:动词性词素修饰形容词性词素,如:飞快 镇静

第十七讲(续):词的基本结构方式

一、复合式合成词(续)
(一)主谓式
前一词根是被陈述的对象,后一词根对前一词根进行陈述,前后词根之间是陈述和被陈
述的关系。从构成词素的性质看,主谓式复合词主要有“名+动”“名+形”两种类型。
“名+动”:
地震 秋分 霜降 日食 目击 心得 杜撰 风流 体贴
名+形:
口红 心疼 眼花 胆大 年轻 心细 心虚 锋利
名+动、名+形可以是主谓型,也可以是偏正型。能导入“用 A 来 B”、“像 A 一样
B” 格式的是偏正型,否则是主谓型。如:
偏正式复合词: 肩负 体验 狐疑 笔直 火红 雪白 漆黑 雷鸣主
谓式复合词:月亮 神往 祖传 雪崩 耳鸣 地震 霜降
面熟 心虚 胆怯 性急 眼花 肉麻 眼红
(二)述宾式
前一个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个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前后词根之间是支
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前一词素一定是动词性的,后一词素多是名词性的。如:
革命 放心 注意 动员 关心 问好 怀疑
动人 开心 逼真 耐烦 抱歉 冒险 得意
司机 管家 领事 立秋 主席 化身 动情
到底 顺便 依次 尽量 索性 究竟 因此
还有一类述宾式复合词,表层上是“形+名”结构,如“悦耳”“舒心”“美容”等,
但其中的形容词性词素具有动词性,表示“使……怎么样”。从整体上看,述宾式复合词中
“动+名”情形最多,其次是“形+名”的情形,还有少数其他类型的述宾式复合词。
(三)补充式
后一个词根补充说明前一个词根,前后词跟之间有补充说明的关系,主要有述补和量补
两种类型。
1.述补型
前一个词根主要是动词性的,后一个词根对前一个词根进行补充说明,两个词根在语义
上有“因 A 而 B”的关系。如:
动+动:说服 振兴 推翻 推动 揭露 压缩 打倒 揭穿动
+形:充实 提高 纠正 减少 改善 阐明 治安 扩大2.量
补型
前一个词根主要是名词性的,后一个词根作为计量单位对前一词根进行补充说明,构成
“名+量”结构形式。这类补充式复合词多是名词,且不能受数量词修饰,可以用颠倒语素
顺序,在前面加“一”的方式判断。如:
纸张 船只 书本 人口 房间 车辆
布匹 枪支 花朵 花束 信件 羊群
二、附加式合成词
附加式合成词由词根加上词缀构成,也叫派生词。根据词缀在词根的前后位置不同,附
加式主要分为前加式和后加式两种,也有人认为有中加式。
(一)前加式合成词
由前缀加词根构成的合成词是前加式合成词。如:
老-:老师 老板 老乡 老鼠 老鹰 老小
小-:小王 小李 小丑 小菜 小辫 小车
阿-:阿爸 阿公 阿姨 阿飞 阿姐 阿宝
(二)后加式合成词
由后缀加词根构成的合成词是后加式合成词。如:
-子:桌子 椅子 刀子 胖子 孩子 帽子
-儿:花儿 草儿 鸟儿 皮儿 盖儿 歌儿
-头:木头 石头 骨头 听头 想头 看头
“者、性、化”等出现在词根之后,能够表示类别意义,这种没有完全虚化的成分通常
称为类后缀。如:
-者:作者 学者 长者 读者 笔者 智者
-性:个性 党性 慢性 惯性 耐性 弹性
-化:美化 深化 丑化 恶化 净化 老化
近几年新兴的类词缀不少。如:
-热:托福热 文凭热 出国热 股票热
-度:知名度 透明度 开放度 保鲜度
- 坛:体 坛 影坛 歌坛 诗 坛 画坛
-感:立体感 失落感 危机感 紧迫感
-风:吃喝风 抢购风 作弊风 替靠风
-户:个体户 关系户 专业户 钉子户
小-:小金库 小皇帝 小商品 小气候
大-:大酬宾 大跨度 大马力 大气候
高-:高性能 高效率 高层次 高品位
多-:多渠道 多方位 多视角 多侧面
零-:零投诉 零违规 零漏洞 零事故
新兴的类词缀中有部分是借鉴外语词缀。如:
半(semi-): 半自动 半元音 半封建 半殖民
超(super-):超音速 超短波 超人气 超声波
准(para-): 准前缀 准夫妻 准新娘 准处长
前(pre-): 前苏联 前总统 前政府 前主任
双音节类后缀:
-主义:自由主义 虚无主义 马列主义 沙文主义
-效应:温室效应 名人效应 热到效应 马太效应
-一族:上网一族 打工一族 上班一族 白领一族
现代汉语中有些后缀有某种表情作用,通常是叠音成分。如:
-溜溜:灰溜溜 顺溜溜 酸溜溜
-乎乎:胖乎乎 圆乎乎 黑乎乎
-巴巴:干巴巴 紧巴巴 皱巴巴
-沉沉:阴沉沉 黑沉沉 暗沉沉
中加式是由中缀加在两个词根之间构成的派生词。汉语中的中缀很少。如:
-里-:小里小气 古里古怪 马里马虎 稀里糊涂
-乎-: 神乎其神 难乎其难 微乎其微 玄乎其玄
三、重叠式合成词
重叠式合成词是由两个相同的词根重叠构成的合成词。重叠式合成词主要指单音节词根
双叠的 AA 型,两个单音节词根分别双叠的 AABB 型一般也认为是构词重叠。
(一)AA 型重叠式合成词
哥哥 爸爸 妈妈 姐姐 叔叔 宝宝
刚刚 偏偏 常常 渐渐 恰恰 仅仅
AA 型重叠式合成词与叠音词从构成形式上看完全相同,即都是相同音节重复两次构成
的一个词。实质上二者差异较大:首先,从词的角度看,AA 型重叠词是合成词的一种,而叠
音词是单纯词;其次,从构词成分上看,AA 型重叠式合成词中的 A 是词素,而叠音词中的
成分仅是音节。
另外,“哥哥、刚刚”这类 AA 型重叠式合成词的重叠只具有构词作用,没有产生附加
的语法意义,与“想想、看看”一类的重叠不相同。后一类重叠是构形重叠,属于句法重叠, 表
示某种语法意义,不产生新词。
(二)AABB 型重叠式合成词
现代汉语中有由两个单音节词根分别双叠的 AABB 型,也属于构词重叠。如:
大大咧咧 风风火火 轰轰烈烈 花花绿绿 林林种种 形形色色
AABB 重叠词没有 AB 式与之相对应,属于重叠式构词。这类词是形容词,通常称为状态
词。有 AB 式与之相对应,且有“程度加强”的语法意义,属于语法上的重叠构形。如:
漂漂亮亮 整整齐齐 快快活活 大大方方
AABB 型重叠式合成词中的两个词根 AB 不能单独成词。这与“漂漂亮亮”中的“漂亮”
成词不同。“漂亮”的重叠形式“漂漂亮亮”表示某种语法意义,属于语法上的构形重叠,
不产生新词。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