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

DOI :

10.
136
19/j.cnki.cn1
1—1
532/k.
201
0.1
0.0
09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报告中遗物
分类思想的演变及其背景分析

刘 斌(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讲 师)
张 婷(西 安 碑 林 博 物 馆 馆 员)

考古报告的编写‚一直是考古工作者关心 用的遗物分类思想有所变化‚而且其背后各有
2
的问题。00
1年‚《
中国文物报》以“理想的考古 原因。大致说来‚遗物分类思想大约经历了三
报告” 为题征文‚引发了十几位学者的热烈讨 个阶段的演变。
2
论。00
8年4月‚国家文物局专门组织了“考古
一 2
0世纪2
0~5
0年代的质地分类法
发掘报告编写工作高级研修班”‚业内对编写
考古报告十分重视 [1]。考古报告的编写与分类 2
0世纪2
0~5
0年代出版的新石器时代考
特别是遗物分类的方法密切相关 。
方法‚ [
2]
0部。李济编写的《
古报告共有1 西阴村史前的

分类是根据共性和特征——这些特征被称 遗存》(1
927年)‚是中国学者编写的第一部考

为属性——将物件排列或整理的过程 。它最 [
3]
古报告[8]。
限于当时的田野水平‚在发掘西阴村
基本的目的‚是将大量不相关的资料分成类 遗址时未能识别出可能存在的遗迹‚因此报
(组)的过程‚从表面的混沌状态中建立秩序 。 [
4]
告中主要记录的是遗物。李济在报告中按质
分类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方式之一 ‚它 [
5]
地把遗物分成了陶片和石器、杂器两部分。因
是考古学中整理资料和编写报告的基本手段。 为是首次尝试‚报告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
由于分类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各种特征‚以及出 李济开创了在考古报告中对遗物按质地分类
于各种研究目的‚正确的分类不仅仅只有一 的先河。
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研究需要进行分类[6]。
种‚ 1
934年出版的《城子崖》‚是以李济、梁思
考古学中遗物分类的方法‚可以通过考古报告 永为首的中国考古学家群策群力编写而成的‚
集中体现。 0
据笔者统计‚截至207年‚国内出版 体现了当时考古报告的最高水平 [9]。报告大体
2
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报告约有10部 [7]。仔细研 继承了《
西阴村史前的遗存》的体例‚但有明显
读这些报告就会发现‚不同时期的考古报告采 的改进‚条理和结构清晰了许多。在这部报告

5
2
■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报告中遗物分类思想的演变及其背景分析

中‚遗物主要还是按照质地分类‚分成了陶片、 功能一方面的问题咧?当然根据形态方面了
陶器、石角蚌器和金属制器、人与动物的遗骨 解的‚是可以谈的。但在中国的学术界‚把功能
等四部分。对于同一质地的遗物‚报告中再按 —
悬空地谈‚——而古器物学自北宋以来‚没有
器类进行细分。《
城子崖》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具 —
不谈功能的呀——这并不需要我来特别地提
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奠定了之后考古报告的 ” [15]这篇书评刊出后‚李济又专门在“ 编者
倡。
基本体例‚ 0年代之
它对遗物的分类方法也为6 附记”中重申了上述想法[16]。
前的报告所继承。 其实‚李济并非不注意器物的功能研究。
为什么李济会选择按质地分类遗物?这个 “要对古器物求全面的了解‚专
他曾明确说过:
选择实际上包含了李济对古器物学分类缺陷 在形态的演变方面下工夫‚无论作得如何彻
的深刻反思。古器物学对研究对象的分类法‚ 底‚也是不够的。器物都是人类制造的‚它们的
实际上是一种交叉分类法‚即先按质地分大 存在‚
既靠着人‚ —
故它们与人的关系——器物的
类‚同一质地的器物再按功能分类。它与《
城子 —
功能——也必须要研究清楚‚然后它们存在的
崖》等报告的不同之处‚在于采用了功能分类 意义‚以及形态演变的意义‚方能得到明白的
法。李济有相当深厚的传统旧学基础‚又受过 ” [17]但是李济一生追求用科学的方法研
解释。
西学的学术训练‚他对金石学功能分类法的 究考古学‚主张“ 所得的推论或判断都有可靠
缺点有深刻的认识。他虽然没有在文章中专 的资料作证据。推断的范围‚没有超越证据的
门讨论这个问题 [
1
‚但是在2
0]
0世纪5
0年代和 性质” [18]。因此‚李济选择质地分类法并非偶
1
张光直的通信中透露过自己的想法。95
6年 然‚而是有意要避免古器物学功能分类法的不

小屯陶器上辑》出版后 [
1
‚李济写信请张光直
1]
科学之处。史语所出版的有关安阳殷墟的所有
写一篇书评 [
1
。张光直在书评中批评李济忽略
2]
报告‚基本上也遵循了李济的这种想法‚即
了小屯史前人物本身生活方面的研究 [
1
‚他
3]
对遗物以质地而非功能进行分类‚力求客观、
“被忽略的最大的关键‚是陶器的‘功能’一
说: 科学。
方面没有的专题的、与出土情况相联系的讨
二 2
0世纪6
0~9
0年代中期的功能分类法
”李济看过书评后‚
论。 3日给张光直的
在7月1
回信中写到:“ 中国的古器物学家是功能学派 0世纪5
从2 0年代中期开始‚遗物分类的
的老祖宗‚……在适当的范围内‚把可信的材 思想开始发生变化 [19]。这种变化最早反映在
料之功能说出来‚自然是很有用的。但没作解 1
963年出版的《
沣西发掘报告》中 [20]‚但以同年
剖学功夫的生理学家‚想象力愈丰富‚愈容易 西安半坡》最具代表性 [21]。简而言
稍后出版的《
” [14]紧接着‚
流入旁门邪道。 7日给张光
李济在1 之‚《
西安半坡》是一部按功能来处理考古资料
直的信中再次谈到这个问题‚他写到:“ 至于 对遗物的分类也是如此[22](表一)。
的报告‚

5
3
2010年·第1
0期

《西安半坡》之所以对遗物采用功能分类 究‚不仅能使读者由器物进入生活‚而且对于
的方法‚除了可能受到当时苏联考古报告的影 当时经济分工、社会行为、聚落形态的研究能
响外 [
2
‚还与当时国内考古界的思潮有关。从
3]
提供最根本的基础 [28]。因此‚摒弃政治因素‚中
1
955年起‚国内考古学界开始严厉批判以李济 国大陆学者对质地法和形态法分类的批判并
的主张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考古学‚这种批判在 非没有道理。而《
西安半坡》之所以受到高度评
1
958年达到了高潮 [
2
。同时‚国内也在摸索建
4]
价‚被认为“遗物、遗迹是用‘人’的观点来分析
立新的马克思主义考古学 [
2
。旧中国资产阶级
5]
写作的” [29]‚是与它采用功能分类法密不可分
考古被批评为形式主义‚而形式主义的表现之 的 [30]。问题在于《
西安半坡》‚包括《
沣西发掘报
一就是按器物的形态或质料分类‚尤其以李济 告》‚在功能分类上走得太远。报告对诸如陶器
的器物分类法为代表 [
26]
。批评者认为‚形态或 等遗物‚几乎是按功能一分到底‚恰恰暴露了
质料分类法是资产阶级的分类法‚目的是为研 这种分类的最大缺点‚即李济曾指出的‚通过
究器物而研究器物。这种分类方法只见器物而 形态谈功能‚有时想象力愈丰富‚愈容易出错。
不见制造者和使用器物的人‚只见器物的形态 一些器物的功能并不能通过形态轻易确定‚而
或质料而不见器物的用途‚只见器物的表面差 有些器物又不止一个用途 [31]。例如‚石斧、石
异而不见器物的本质区别‚更不见产生器物的 锛、石凿在《
西安半坡》中都被列入农业生产工
客观经济制度和社会环境。因而按形态或质地 具‚但在 《沣西发掘报告》中则被列为砍伐工
分类的目的是错误的‚方法也是反科学的‚与 具。《
西安半坡》将石质砍砸器列入农业生产工
马克思主义考古学的科学分类法绝对不相容。 具‚又列入其他工具类‚除了统计上的失误外‚
批评者还认为‚马克思主义考古学研究器物的 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器物可能有多种用途。而
目的‚是通过古器物来复原古代人类的社会经 《
西安半坡》在“生产工具”中单独列出“ 其他工
济制度和社会历史‚来认识古代人类的经济、 具” 一项‚本身也说明有些器物的功能不易判
文化和社会状况。器物的分类必须服从这一目 定。李济和夏鼐都说过‚确定器物功能的途径
的。他们认为‚任何器物都是人在一定的社会 是凭借文献记载或比较民族学的方法 [32]。因为
经济制度下制造出来并使用的‚它的形态是人 缺乏文献记载‚新石器时代考古报告中遗物功
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器物用途而制造的。因 能的划分‚主要采用的就是比较民族学的方法
此‚进行器物分类必须以其用途作为第一标 (有时甚至只是基于常识的简单类比)‚但是它
准‚在用途的标准下可再分成不同的质料。只 只能说明遗物有这种功能的可能性‚不意味着
有这样分类才符合器物本身类别的实际情况‚ 一定如此[33]。
才是科学的方法。也只有这样的分类才能看出 因此‚可能是意识到按功能分类的上述缺
物与人、物与社会环境和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陷‚继《西安半坡》之后出版的考古报告‚虽然
才能根据古器物这一实物资料来复原古代人 继承了《
西安半坡》中按功能分类的思想‚但也
类的历史 [
2

7]
进行了改进。报告一般采用以功能分类为主的
0世纪5
就在2 0年代中后期批判器物分类 交叉分类法‚即第一级按功能分为工具和武器
中的形式主义、主张按功能分类的同时‚远在 类、生活用具类、装饰品和艺术品等‚第二级按
美国求学的张光直也在对李济著《小屯陶器》 质地分‚第三级再按功能或器名来分 [34]。对比
的书评中提出了类似的疑问和主张。张光直认 《
西安半坡》和《
姜寨》中的遗物分类‚我们可以
为‚李济依据形态对陶器进行分类‚固然保证 清楚地看出这种调整(表二)。这种分类法实际
了资料的可信性‚但是忽视了制造和使用这批 上是李济的质地分类法和功能分类法的折中。
科学标本的主人。如果加强对陶器功能的研 它和传统古器物学的分类法类似‚只是层次的

5
4
■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报告中遗物分类思想的演变及其背景分析

顺序不同(古器物学是质地→功能)。这种分类 8部‚占
采用质地分类法编写的报告共有2
法虽然不能完全避免因器物功能不易确定而 5%。较之功能分类法‚质
该阶段报告总数的3
带来的歧义‚但毕竟比完全按功能分类客观。 地分类法重新成为遗物分类的主要方法‚采用
以功能为主的交叉分类法被继《西安半坡》之 此方法编写的报告有《
新乡李大召》等。
1
后出版的报告广为采用。据笔者统计‚96
3~ 8部报告中‚《
在这2 珠海宝镜湾》、《
秦安大
1
996年(即《 9
敖汉旗赵宝沟》出版前)出版的2 地湾》两部报告的分类方法略显特殊。这两部
0部即近7
部新石器时代考古报告中‚有2 0% 报告在质地分类的大层次下‚对不同质地的遗
的考古报告在遗物分类时采用了以功能分类 物采用了不同的分类方法。《
珠海宝镜湾》中的
1
为主的交叉分类法。值得注意的是‚96
3~1
985 陶器按器类分类‚而石器则按功能分类。《
秦安
年出版的9部报告均采用了功能分类法。而在 大地湾》中的陶器按功能分类‚石器则按形态
此之后‚考古报告中又逐渐采用质地分类法。 分类。
9
在187~1
996年出版的2
0部报告中‚有9部 (三)遗迹单位分类法
报告采用了质地分类法。 1
采用遗迹单位分类法编写的报告共有1
3
部‚占该阶段报告总数的1∙7
5%。对遗物按遗
三 2
0世纪9
0年代中期至今的
0世纪
迹单位分类并不是一种新方法‚早在2
遗迹单位分类法
4
0年代‚夏鼐在《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
2
0世纪9
0年代中期以后‚考古报告的出 代的改订》一文中就采用这种分类方法介绍遗
版周期较以前大为缩短‚报告的数量大幅度增 物 [35]‚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少有报告采
1
多(图一)。据笔者统计‚99
7~2
007年出版了 用这种遗物分类法。不过‚《
大汶口》(1
974年)、
8
0部新石器时代考古报告。这些报告的体例开 《
邹县野店》(1
985年)、《
枣庄建新》(1
996年)等
始呈现多元化‚报告中遗物的分类除了继承原 少数报告‚在遗迹部分介绍墓葬时‚都按单位
有的方法外‚还出现了遗迹单位分类法、综合 发表了少数墓葬的主要陶器组合或全部遗物‚
分类法等。简而言之‚考古报告中常用的遗物 1
显示了按单位发表遗物的苗头。99
7年出版的
分类方法主要有四种‚各种分类法在考古报告 《
敖汉旗赵宝沟》‚是真正重新按遗迹单位分类
中所占的比例见图二。
(一)功能分类法
5部‚占
采用功能分类法编写的报告共有1
8
该阶段报告总数的1∙7
5%。其中‚按功能→质
地层次分类的报告有8部‚
如《陇县原子头》。

质地→功能层次分类的报告有5部‚
如《枣阳雕
龙碑》。《洛阳王湾》和《华县泉护村》两部报告
则比较特殊‚采用了与《西安半坡》类似的功
能→功能分类法。
(二)质地分类法 图一 各阶段出版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报告数量

5
5
2010年·第1
0期

是第三阶段仅次于质地分类法的
一种主要分类方法。采用这种分类
法的报告主要有以下4种情况。
(1) 兼 有 墓 葬 和 居 住 址 的 报
告。报告在发表墓葬出土遗物时按
遗迹单位发表‚而在发表居住址出
土遗物时还是采用传统的质地分
类 法 或 功 能 分 类 法 ‚如 《肖 家 屋
脊》、《
反山》等。
(2)以墓葬为主的报告。报告
在遗迹部分随遗迹发表各单位的
所有遗物‚在遗物的陶器部分又按
图二 第三阶段各种分类法在考古报告中所占比例
传 统 的 交 叉 分 类 法 进 行 分 类 ‚如
法编写的报告。在这部报告中‚发表遗迹资料 《新地里》。之所以这样重复发表一部分资料‚
的同时发表该单位内出土的所有遗物‚在同一 主要是作者为了兼顾报告的资料性和研究性。
单位的遗物中‚则还是采用了质地→功能→器 按单位发表遗物保证了资料的全面性‚按传
类的分类层次。此外‚该报告还发表了所有房 统的交叉分类法划分遗物(一般多为陶器)是
屋的陶片统计表。以前的考古报告多采用抽样 为了报告中分期等研究的需要。从读者的角度
的方法发表典型遗迹的陶片统计表‚样本的大 来看‚虽然部分资料重复‚但有助于了解遗物
小和是否具有代表性都会影响统计的准确性‚ 纵(单类器物)横(同一单位内器物)两方面的
《敖汉旗赵宝沟》的这种做法无疑最大限度地 特征。
2
提取了考古资料的信息。1世纪以来出版的报 (3)以居住址为主或兼有居住址和墓葬的
告‚遗迹单位分类法逐渐盛行起来。这种方法 报告。报告在遗迹部分采用举例的方法‚按单
瑶山》、《
尤其适合单纯的墓葬报告‚可以《 民和 位发表了部分遗迹出土的陶器或全部遗物;在
核桃庄》为代表。也有不少居住址兼墓葬的报 遗物部分又按质地或功能重新分类发表遗物‚
告 采 用 这 种 遗 迹 单 位 分 类 法 ‚如 《旬 邑 下 魏 神木新华》。这样做是因为采用举例的方法
如《
洛》、《庙子沟与大坝沟》等。其中‚《旬邑下魏 只能发表部分典型遗迹的遗物‚为求遗物资料
洛》还将按单位发表考古资料的编写思想贯彻 的全面性‚
需要重新发表遗物资料。
到附录中对人骨、动物遗骸的编写之中‚这些 (4)以居住址为主的报告。
报告中先按质地
资料也是按出土单位公布的。而如《
宝墩遗址》 或功能对遗物进行分类‚然后又重新按单位发
等报告‚不仅遗迹出土的遗物按单位发表‚就 表最关键的陶器资料‚如《宝鸡关桃园》。以该
连文化层出土的遗物也以层位为单位发表。 报告“前仰韶第二期文化遗物”为例‚可以看出
对于同一单位内的遗物‚有些报告则完全 上述分类层次(表三)。按这种方法编写的报告
按器物编号发表遗物‚
如《新地里》。 目前比较少见。
(四)综合分类法 此外‚还有个别报告的分类方法 比 较 特
综合分类法是一种新的分类方法‚是遗迹 殊‚如《巴东楠木园》‚先按质地对遗物进行分
单位分类法和质地或功能分类法相结合的分 类‚
对同一质地的遗物则按单位发表。
类方法。采用这种分类法编写的报告共有 2
6 为什么按单位发表遗物的分类方法出现
2
部‚占该阶段报告总数的3∙5%。综合分类法 0世纪9
得早‚但到2 0年代后期才逐渐盛行起

5
6
■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报告中遗物分类思想的演变及其背景分析

方法。至于其他大量的所谓的非典型资料‚则
仅在墓葬、
灰坑等附表中简略介绍。
但是挑选典型遗物编写报告的弊端也是
明显的。首先‚不能全面发表资料。以报告中最
姜寨》、《
重要的陶容器为例‚笔者统计了《 宝鸡
北首岭》等报告‚结果表明‚能够发表的陶容
器(包括文字描述、线图或照片)仅占总数的
来?笔者以为‚这与考古学在不同阶段的内 2
0%~3
0%‚
这样则造成大量考古资料的浪费。
在需求以及不同阶段人们对考古报告的认识 其次‚能够发表的遗物多是作者自己认定的典
有关。 型器‚因此发表的资料存在随意性和片面性。
2
0世纪5
0年代‚在批判资产阶级考古学 依据这样的报告‚即使读者仅作单纯的分期研
的过程中‚单纯资料性的考古报告被斥为客观 究‚有时也会捉襟见肘‚因为报告中多数遗迹
主义而屡遭批判 [
3
。夏鼐提倡的“ 发掘报告的
6]
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信息单元‚研究所需要的遗
主要任务是报道我们发掘工作的经过和所发 迹单位的材料可能只发表了一部分或根本没
现的遗迹和遗物‚重点地指出我们的收获。这 有发表。再次‚在一些报告中也存在这样的情
主要是为考古学研究提供新资料” [
37]
‚被指责 况:作者把形态有差别的器物划分为同一型
为“ 地道的资产阶级观点” [
3
。批评者认为‚发
8]
式‚而把形态差别不大的器物划分为不同型
掘报告要和综合研究结合起来‚“ 把人与物联 式。而在诸如墓葬登记表等附表中‚要么登记
系起来‚把物与社会历史联系起来‚并对发掘 得过于简单而用处甚微‚要么是作者已经定好
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史提出一个正确 的型式‚而这些型式的可靠性有多大‚都有很
的结论”。而在探索历史问题时‚考古首先面临 多的疑问。最后‚作者将原属于一个信息单元
的又是年代问题‚因此考古报告主要对考古资 的资料拆散到报告中的各处‚而读者在研究时
料的年代信息进行系统化整理、编排和发表资 往往又需要将原属于一个单位的遗物重新聚
料‚对其他历史信息通常不重视 [
3
。报告中遗
9]
合起来‚
这不便于对资料的检索。
物分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表资料和选择几 2
0世纪9
0年代以后‚各地构建文化谱系
种作为分期标准的化石 [
4

0]
的任务基本完成‚考古学进入对古代社会复原
而按单位发表遗物的方法‚首先不符合当 研究的第二个发展阶段 [44]‚研究的领域大大扩
时资料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的要求。因此‚即使 展‚因此对考古信息的提取要求更高。经过多
像元君庙这样最适合按单位发表遗物的墓地‚ 年实践的检验‚人们对以往只发表典型遗存的
也因为作者要在分期的基础上探讨社会制度 报告的弊端深有体会。大家普遍认为‚考古报
而不可能采用这种方法。其次‚资产阶级繁琐 告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客观地发表资料。因此‚
哲学遭到严厉批判。夏鼐主编的《辉县发掘报 出现了诸如 《旬邑下魏洛》、《潜山薛家岗》等
告》 、苏秉琦编著的《斗鸡台沟东墓地》都因
[
41]
“以全面公布发掘资料为宗旨”、
“ 从‘以研究为
为详细发表资料而被斥为“繁琐主义” [
4
。在当
2]
核心’转向‘以报道为核心’”的纯资料性报告‚
时的学者看来‚报道墓葬的报告‚如果按每座 即使是研究性报告也不像以前那样把资料和
墓来发表资料‚则会因为同时代、同类型的墓 作者的研究杂糅在一起‚而是注意将两者分
葬多而造成重复 [
4
。在人力、财力都有限的情
3]
开‚先是尽可能客观、全面地报道资料‚随后才
况下‚采取挑选典型器物的方法‚一个型或式 是作者的研究‚
如《新地里》、《
民和核桃庄》等。
代表多件器物‚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更有效的 0年来新石器时代考古
以上回顾了中国8

5
7
2010年·第1
0期

报告中分类思想的演变‚并力求揭示导致这些 中的“遗物”主要指人工遗物。自然遗物在考古

变化的背景。笔者的目的是想从考古学史回顾 报告中的地位的变化‚可参考袁靖《
考古发掘报

的角度‚进一步比较各种遗物分类方法的优 告体例的变迁》‚《 2
中国文物报》00
4年7月9日

劣。文章在开头已经指出‚出于不同目的的需 第7版。

要‚对一批材料的正确分类可以有多种。前文 [3
] [美]温迪 ·安西莫、罗伯特 ·夏尔著‚沈梦蝶译

回顾的多种遗物分类法可能无对错之分‚但有 《
发现我们的过去:简明考古学导论》‚第1
01页‚

相对的优劣之别。功能分类法贴近考古学家复 2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00
7年。

原古代社会的愿望‚但很多器物的功能难以确 [4
] 同[3
]‚ 0
第14页。

定‚影响了其科学性。第三阶段中功能分类 [5
] 张光直《
考古分类》‚《
考古学专题六讲》‚第6
2~

法比例的下降‚说明考古学者对这种分类法 7
3页‚ 1
文物出版社‚98
6年。

0世纪5
越来越慎重。质地分类法除了2 0年代 [6
] 冯恩学主编《
田野考古学》(第二版)‚第2
98页‚

批评者指出的不容易“透物见人”外‚也容易将 2
吉林大学出版社‚00
3年。

本质相同、质地不一的遗物分散到不同的大类 [7
] 为了节省文字‚
如无特殊说明‚
本文中的“考古报

中 [
4
‚但其优点是保证了科学性‚而且容易把
5]
告”指中国内地出版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报告”。

握。
因此‚ 0世纪8
质地分类法的比例从2 0年代 [8
] 李济著《
西阴村史前的遗存》‚
清华大学研究院印

中期以后逐步上升‚在第三阶段重新成为最主 1
行‚92
7年。

要的遗物分类方法。遗迹单位分类法对于年 [9
] 傅斯年等著《
城子崖》‚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

代、性质相近的遗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重复 1
研究所‚93
4年。

发表资料‚但如果承认考古报告的首要任务是 [1
0] 李济曾在《
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上篇)表达过

全面、客观地发表资料‚并且考虑到遗址的不 这种看法。
他在文章中批评了梅原末治《
古铜器

可再生性和从发掘到编写报告所付出的巨大 形态的考古学研究》中的分类方法‚但最后说:

的人力、物力‚以及今后更新的研究角度的需 “不过这总算是研究中国古青铜器的一大进步;

要‚这种“ 重复” 是值得的。遗迹单位分类法的 作者不甘心困在金石学家所限定的狭小范围内

最大优点在于‚即使作者在报告中的认识有 挣扎;
他不满意古玩商经手的材料‚
注意发掘的

偏差‚读者还可以凭借原始资料重新研究。较 他知道以‘用’为标准分类的分类法‚不能
事实;

之其他分类法‚它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遗物资料 继续地用下去‚
故转而从形态上想办法。这都是

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是目前相对理想的遗物分 ”由此可以看出‚李济对金石
很有价值的贡献。

类方法。 学以用途(功能)分类的方法持否定态度。
[1
1] 李济《
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
中国考古

附记: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陈星灿、何 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三本)》‚“中央研究院” 历

努先生的诸多指点‚也受到赵辉先生的启发‚ 1
史语言研究所‚95
6年。

在此一并致谢! [1
2] 李卉、 传薪有斯人》‚第1
陈星灿编《 9页‚生活 ·
2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00
5年。
[1
] 单霁翔《 —
遵守职业道德‚维护法律尊严——在“考 [1
3] 张光直《
小屯陶器上辑(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
古发掘报告编写工作高级研修班” 上的讲话》‚ 小屯; 殷墟器物)》(李济著)‚《
第三本: 台湾大学
《 2
中国文物报》00
4年4月1
8日第3版;单霁翔 人类学刊》第9、
10期。

考古发掘报告编写工作高级研修班发言摘要》‚ [1
4] 《
李济 ·张光直通信辑录》‚《 2
九州学林》00

《 2
中国文物报》00
8年5月2日第7版。 春季二卷一期‚ 2
复旦大学出版社‚00
4年。
[2
] 遗物又可细分为人工遗物和自然遗物两类‚本文 [1
5] 同[1
2]‚
第22页。

5
8
■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报告中遗物分类思想的演变及其背景分析

[1
6] 张光直《
小屯陶器上辑(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 大力发展我国考古事业》‚《考古通讯》
195
8年
小屯;第三本:殷墟器物)》(李济著)的“编者附 第9期;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术批判小
记”‚《
台湾大学人类学刊》第9、
10期。又见《
〈台 批判李济的反动学术思想》‚《
组《 1
考古》95
9年
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编者附记》‚《
李济文集》 第1期。
(卷三)‚
第21
7页‚ 2
上海人民出版社‚00
6年。 [2
5] 徐自强、李知宴《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大革
[1
7] 李济《中国古器物学的新基础》‚《李济文集》 命》‚《 1
考古》95
9年第1期;北京大学历史系考
(卷一)‚ 2
上海人民出版社‚00
6年。 古教研室《十年来的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考
[1
8] 李济《
试论治学方法》‚《
李济文集》(卷五)‚上海 1
古》95
9年第1
0期。
2
人民出版社‚00
6年。 [2
6] 此类批评很多‚
如阎文儒《
谈谈考古学上的资产
[1
9] 考古简报比考古报告更快地反映了这一变化。 阶级思想》‚《 1
考古通讯》95
5年第4期;北大考
从半坡遗址不同时期发表的简报和报告中可以 古专业资产阶级学术批判小组《
从辉县发掘报
看出第一、二阶段由质地分类法到功能分类法 告看考古界的资产阶级方向》‚《考古》
195
8年
的逐渐转变。《 1
考古通讯》95
5年第3期中的《
新 2期;
第1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术批判小

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的发掘——西安半坡》在报 批判李济的反动学术思想》‚《
组《 1
考古》95
9年
道遗物时‚虽然出现了“生产工具”、“ 日常生活 第1期。
用品”等词‚但遗物还是按照质地分类‚陶器还 [2
7] 以上均引自北大考古专业资产阶级学术批判小
是按容器、非容器分类。《 1
考古通讯》95
6年第2 组 《从辉县发掘报告看考古界的资产阶级方
半坡遗址第二次发掘的主要收获》‚开
期中的《 向》‚《 1
考古》95
8年第1
2期。
始把遗物分为生产工具、
生活用具‚
其下再按质 [2
8] 同[1
3]。
1
地分类‚即“ 功能→质地” 分类方法。96
3年出 [2
9] 张光直《
建议文物考古工作者熟读民族学》‚《

版的《西安半坡》则摒弃了按质地分类这个层 古人类学随笔》‚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次‚
完全按功能分类了。 1
999年。
[2
0]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沣西发掘报告》‚ [3
0] 《
西安半坡》中对遗迹也是按功能分类。报告并
1
文物出版社‚96
3年。 没有把各类遗存集中在一起‚而是根据遗物的
[2
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编《
西安半坡》‚文物 功能安排在不同的章节。
如房屋、
窖穴、
圈栏、沟
1
出版社‚96
3年。 道等在第二章“聚落的范围和房屋的分布及其
[2
2] 石兴邦先生也说过:“它(笔者注:指半坡遗址) 他建筑遗迹”‚陶窑在第四章“工艺品的制造技
是一个多元素聚合体的文化实体‚应按它的结 术”之“陶器的制造技术”一节‚
而墓葬在第五章
构和功能加以表述。
因此‚
我们把半坡遗址…… “精神文化面貌”之“反映意识形态方面的种种
”见石兴邦
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它的特点和功能。 文化遗存”一节。之后出版的报告‚包括石兴邦
《史前时期的文化遗址—
——记半坡遗址的发 先生主持和指导编写的《
临潼白家村》都没有再
掘》‚《
考古人手记》(第三辑)‚生活 ·读书 ·新 采用这种遗迹分类法。
2
知三联书店‚00
4年。 [3
1] 严文明《
关于编写考古报告的谈话》‚《走向2
1
[2
3] 魏京武《
石兴邦先生与半坡遗址发掘》‚《
中国史 世纪的考古学》‚ 1
三秦出版社‚99
7年。
前考古学研究》‚ 2
三秦出版社‚00
3年。 [3
2] 李济《殷墟铜器研究》‚《李济文集》(卷四)‚第
[2
4] 如刘启益 《清除考古学研究中的资产阶级思 4
5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
6年;李济《
中国古
想》‚《 1
考古通讯》95
5年第2期;
夏鼐《
批判考古 器物学的新基础》‚《
李济文集》(卷一)‚上海人
学中的胡适派资产阶级思想》‚《 1
考古通讯》95
5 2
民出版社‚00
6年;夏鼐《
田野考古方法》‚《

年第3期;牛兆勋 《
坚决反对资产阶级思想‚ (下转第8
7页)

5
9
■ 说东牌楼汉简《
桂阳大守行丞事南平丞印缄》

[1
0] 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
昭觉县文管所《
四川凉 [1
7] 录文作“行臣事”‚ “臣”当作“丞”。
对照图版‚
山州昭觉县好谷乡发现的东汉石表》‚《
四川文 [1
8] 吉木布初、
关荣华《
四川昭觉县发现东汉石表和
2
物》00
7年第5期。 石阙残石》‚《 1
考古》98
7年第5期。
[1
1] 陈梦家《
汉简所见居延边塞与防御组织》‚《
汉简 [1
9] 高文《汉碑集释》‚第9
0页‚河南大学出版社‚
缀述》‚
第67页‚ 1
中华书局‚98
0年。 1
997年。
[1
2] 汪桂海《
汉印制度杂考》‚《 1
历史研究》99
7年第 [2
0] 洪适 《隶释 ·隶续》‚第 6
3页‚中华书局‚
3期。 1
986年。
[1
3] 同[7
]‚ 8
第39页。 [2
1] 榆林地区文管会、
绥德县博物馆《
陕西绥德县四
[1
4] 《 7
西汉会要》卷三六‚第30页‚“ 行” 条‚中华书 十里铺画像石墓调查简报》‚《 2
考古与文物》00
2
1
局‚95
5年。 年第3期。
[1
5] 同[6
]‚ 6
第82页。 [2
2] 裘锡圭《
读〈陕西绥德县四十里铺画像石墓调查
[1
6] 参看大庭 著‚ 秦汉法制史研究》‚
林剑鸣等译《 简报〉小记》‚《 2
考古与文物》00
3年第5期。
3
第47页‚ 1
上海人民出版社‚99
1年;汪桂海《
汉 [2
3] 王子今《
走马楼简所见“邮卒”与“驿兵”》‚《
吴简
简丛考(一)》‚《简帛研究》(二○○一)‚第3
78 研究》(第一辑)‚ 2
崇文书局‚00
4年。
页‚ 2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00
1年。 (责任编辑:
李缙云)

(上接第5
9页)
古学基础》‚科学出版社‚
195
8年。这是当时学 家、
郭宝钧等学者也都因此受到公开批评。
者的看法‚现在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通过微 [3
9] 见《
考古发掘报告编写工作高级研修班发言摘
痕、遗留物分析等科技手段也能确定一些遗物 要》中赵辉的发言‚《 2
中国文物报》00
8年5月2
的用途了。 日第7版。
[3
3] 严文明《
纪念仰韶村遗址发现六十五周年》‚文 [4
0] 见夏鼐于 1
978年 4月 5日致张光直的信‚李
1
物出版社‚98
9年。 传薪有斯人》‚第1
卉、陈星灿编《 75~1
77页‚生
[3
4] 同[3
1]。 2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00
5年。
[3
5] 原载《
中国考古学报》第5册‚收入《
夏鼐文集》 [4
1] 北大考古专业资产阶级学术批判小组《
从辉县
(上)‚ 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00
0年。 发掘报告看考古界的资产阶级方向》‚《考古》
[3
6] 此类文章较多‚
如徐锡台《
对解放后数期考古学 1
958年第1
2期。
报的几点意见》‚《 1
考古通讯》95
5年第4期;夏 [4
2] 北大考古专业资产阶级学术批判小组《
论资产
考古工作也要厚今薄古》‚《
鼐《 1
考古通讯》95
8 —
阶级器物形态学的伪科学性——批判苏秉琦的
年第6期;周到《
关于编写考古调查、发掘报告 “斗鸡台沟东区墓葬”》‚《 1
考古》95
8年第1
1期。
的意见》‚《 1
考古》95
9年第3期。 [4
3] 陈公柔《对于编写报告的一些体会》‚《考古通
[3
7] 夏鼐《
田野考古方法》‚《
考古学基础》‚科学出版 1
讯》95
5年第4期。
1
社‚95
8年。 [4
4] 同[3
9]。
[3
8] 北大考古专业资产阶级学术批判小组《
从辉县 [4
5] 同[3
1]。
发掘报告看考古界的资产阶级方向》‚《考古》
1
958年第1
2期。除了夏鼐先生‚安志敏、陈梦 (责任编辑:
王 霞)

8
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