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建筑碳排放分析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 马伊利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8

分类号:TU311 密 级:

UDC: 单位代码: 10076

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基于绿色建筑碳排放分析的绿色建筑评价体
系研究

作 者 姓 名 : 马伊利

指 导 教 师 : 王侃宏教授

申 请 学 位 级 别 : 工学硕士

学 科 专 业 :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培 养 单 位 :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授 予 学 位 单 位 : 河北工程大学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For the Academic Degre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Research on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Green Building Carbon Emission
Analysis

Candidate:Ma Yili
Supervisor:Prof. Wang Kanhong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of Engineering
Specialty
:Heating, Gas Supply,
Ventilation & Air
Conditioning Engineering
College/Department :College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May, 2021
独创 性声 明

本人郑 1 R 声明 :
所呈 交的 学 位 沦文 ,
逛 木人 在 导 师 的 指 导 下 ,
独 立 进行 研 宄


工 作 所収 得 的 成 果 。 除文 中 已经注 叨 引 用 的 丨
』、
丨 荇外 ,
木 论 文 不 含 任 何其 他 个人或

鬼 体 已 经 发 表成 撰写 过的 研 宂 成采 , 也 不 包 含 为 获 得 河 北 工 程 大 学成 其 他 教 行

机 构的 学 位成 证 书 而使川 过 的 材料 。 对 本 文 的 研 宄 做 出 m 耍 贡 献 的 个 人 和 集体 

均 已 在 论 文 中 作 了 明 确 的 说 明 并 表示 了 谢 意 。
本 人完 全 意 识 到 本 声 明 的 法律结 果

由 本 人承 担 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名 :
签字 日 期 : ? |
年 / 月 & 

学 位 论 文 版权 使 用 授 权 书

本 学 位论文 作 者 完 全 了 解 河 北 工程 大 学 有 关保 留 、 使 用 学 位论 文 的 规


定 。
特 授 权 河 北 工 程 大 学 可 以 将 学 位 论 文 的 全 部 或 部 分 内 容 编 入 有# 数 抿 库

进行 检 索 , 并采 用 影 印 、
缩 印 或 扫 描 等 复 制 手 段 保存 、 汇编 以供 查 阅 和 借 阅 。 

意 学 校 向 国 家 有 关 部 门 或 机 构 送交 论 文 的 复 印 件 和 电 子 文 档 


保 密 的 学位 论 文在 解 密 后 适 用 本 授 权 说 明 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名  :

剌 签字 曰 期  a

到 年
/ 月


导 师 签 名 签 字 日 期
: :
> 〇> 年么 月 



! 乂






摘 要

摘 要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不断严重,人们越来越重视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由于
建筑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左右,所以降低建筑行业中温室气体的
排放是全世界关注的重点。在建筑领域低碳减排的必要途径中不仅需要提高建筑
能效以及降低建筑能耗,而且还需要加大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上的研究
与投入。为了更好的实现建筑业的碳减排,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各国先后推
出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衡量绿色建筑节能减碳能力的工具,
绿色建筑等级越高则建筑越节能减碳,但实际研究过程发现,有些建筑一味的追
求绿色建筑等级,使其建筑碳排放量反而增加,针对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将建
筑碳排放指标融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建筑的碳排放进行分析,使建筑满足
绿色建筑等级的同时,又能做到节能减碳。
首先,通过查看国内外众多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可以明显发现,为了有效推动和
促进建筑绿色环保的健康发展,减少影响绿色建筑行业的各类二氧化碳大量排放,
国内外对于绿色环保建筑的质量评估标准体系也在进行逐步完善和不断更新。本
文主要通过对比目前英国、美国、日本以及目前我国关于绿色节能建筑的评价标
准指标体系例如:BREEAM、LEED、CASBEE 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评价标
准指标体系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各国评价指标虽然都是建立在节能的基础上,
但是没有明确的建筑碳排放指标,因此本文提出将碳排放指标应用到绿色建筑评
价体系中。
其次,本文依据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建立了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框架,归纳总结了建筑的碳排放因子,明确了计算边界、生命周期清单分析方法,
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计算提供依据。
然后,本文首先进行碳排放评价指标的选取,根据碳排放指标找出指标大类,
再根据层次分析法进行结构模型的构造,然后进行矩阵构造,计算出指标权重,
并建立碳排放评分标准。
最后,结合具体案例,用整合碳排放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对建筑进行
星级评价。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碳排放评价指标

I
Abstract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global climate problem, people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Since th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ccount for about one third of the world's total,
reducing th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the focus of the
world's attention. In the necessary ways of low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the
building field, it is not only necessary to improve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and reduce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but also need to increase the research and investment in
clean energy and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y. In order to better realize th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s, various countries have launched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s.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criterion is to measure the green
building energy saving carbon reduction ability of tools,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green
building,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carbon reduction, but the actual research
process, found that some buildings blindly pursue green building rating, make its
building carbon emissions but increases,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found, 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building carbon emissions targets 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 Analyze the carbon emission of the building, so that the building
can meet the green building grade, and achieve energy saving and carbon reduction.
First of all, by looking at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numerous relevant
academic literature can be found,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omote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all kinds of green building industry co2 emission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for the quality of the green building assessment criteria system is also gradually
improve and update. This paper mainly compares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index system
of green and energy-saving buildings in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China at
present, for exampl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BREEAM, LEED, CASBEE and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Criteriesand other evaluation standard index systems, it is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evaluation indexes of all countries are based on energy conservation,
there is no clear building carbon emission index. Therefore, this thesis proposes to apply
carbon emission index into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green building.

II
Abstract

Second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building carbon emission calculation standard,


this thesis establishes the green building life-cycle carbon emission calculation
framework, summarizes the building carbon emission factors, defines the calculation
boundary and the life cycle inventory analysis method, and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building life-cycle carbon emission.
Then, this thesis first selects the carbon emission evaluation index, finds out the
index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 carbon emission index, constructs the structural model
according to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then carries on the matrix construction,
calculates the index weight, and establishes the carbon emission scoring standard.
Finally, combined with specific cases, the building was evaluated by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integrated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ystem of carbon emission.

Keywords: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ystem; The carbon emission of the whole life
cycle of the building; Carbon emission evaluation index

III
目 录

目 录

摘 要.....................................................................................................................I
Abstract..................................................................................................................II

第 1 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 绿色建筑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2.3 建筑碳排放国内外研究现状...................................................... 4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
1.3.1 研究内容...................................................................................... 6
1.3.2 研究方法...................................................................................... 7
第 2 章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比研究...................................................... 8
2.1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介绍............................................................. 8
2.1.1 美国 LEED...................................................................................8
2.1.2 英国 BREEAM............................................................................ 9
2.1.3 日本 CASBEE............................................................................10
2.1.4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11
2.2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较........................................................... 13
2.2.1 建筑类型.................................................................................... 14
2.2.2 评价指标.................................................................................... 14
第 3 章 建筑碳排放计算综述............................................................................ 16
3.1 碳排放因子的选取............................................................................... 17
3.1.1 化石燃料的碳排放因子............................................................ 17
3.1.2 电力碳排放因子........................................................................ 20
3.1.3 建材碳排放因子........................................................................ 21
3.1.4 建材运输的碳排放因子............................................................ 23
3.1.5 施工机械台班能源用量............................................................ 23
3.2 建筑物运行阶段碳排放计算............................................................... 25

IV
目 录

3.2.1 计算边界.................................................................................... 25
3.2.2 暖通空调系统............................................................................ 27
3.2.3 生活热水系统............................................................................ 28
3.2.4 照明及电梯系统........................................................................ 29
3.2.5 可再生能源系统........................................................................ 29
3.2.6 建筑碳汇系统............................................................................ 30
3.3 建造及拆除阶段碳排放计算............................................................... 31
3.3.1 计算边界.................................................................................... 31
3.3.2 建造及拆除阶段计算公式........................................................ 32
3.4 建材生产及运输阶段碳排放计算....................................................... 32
3.4.1 计算边界.................................................................................... 32
3.4.2 建材生产及运输阶段计算公式................................................ 33
第 4 章 整合碳排放评价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构建.................................... 34
4.1 指标构建思路及指标选取................................................................... 34
4.1.1 构建思路.................................................................................... 34
4.1.2 构建原则.................................................................................... 34
4.1.3 指标选取.................................................................................... 35
4.1.4 指标基准.................................................................................... 36
4.2 指标权重确定....................................................................................... 37
4.2.1 专家调查法................................................................................ 38
4.2.2 熵权系数法................................................................................ 39
4.2.3 层次分析法................................................................................ 40
4.2.4 指标权重方法的确定................................................................ 41
4.3 碳排放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44
第 5 章 案例分析................................................................................................ 46
5.1 案例概况............................................................................................... 46
5.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48
5.2.1 建筑使用阶段的碳排放计算.................................................... 48
5.2.2 建材的生产和运输阶段的碳排放计算.................................... 49
5.2.3 建筑建造及拆除阶段的碳排放计算........................................ 49
5.2.4 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50
5.3 案列评价............................................................................................... 51
结论与展望.......................................................................................................... 52
结论.............................................................................................................. 52

V
目 录

展望.............................................................................................................. 52
参考文献.............................................................................................................. 5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57
致 谢.................................................................................................................. 58
作者简介.............................................................................................................. 59

VI
第 1 章 绪论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当前全球环境温度的快速变暖和我国环境污染
问题快速增长的大趋势日益清晰凸显。(IPCC)[1](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
从科学家角度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最客观权威的评估和建议。至今,IPCC 共发布
了五次评估报告,其中在《第五次评估报告》里,气候变暖是温室气体排放和人
类活动造成的被明确地指出,并且气候变化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而不断加剧。随
着气候问题日益的严重,如果不加以遏制,将会对人类及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挽回
的伤害。
在我国进行了改革和开放以后,我国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这个方向上的发展脚
步也愈加明显,目前我国在国际上已然是建材产量和新建建材最多、最大的国家。
据我国统计数据表示,我国截止到 2014 年建筑行业的碳排放已经居于我国能源排
放的第二位[2]。不得不说,我国在建筑行业上碳减排还是蕴含着巨大的空间的。建
筑行业在全球范围都是碳减排的重点,而我国是世界上新建建筑最多的国家,所
以对我国来说碳减排更是重点中的重点。因此我国当前最紧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推
行绿色建筑。
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由于绿色建筑契合时代的需求,所以绿色建筑得到了
飞速的发展,并且伴随着绿色建筑的推广,人们越来越关注什么样的建筑属于绿
色建筑,进而衍生出多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国外发达国家由于对绿色建筑的研
究投入比较早,所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相对比较完善。我国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
较晚,但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国也出台了多种不同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据初步数
据统计到 2017 年底,我国已经累计取得了超过 1 万个有着绿建标志的项目,其建
筑面积已经超过 10 亿㎡以上[3]。以上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推动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
也使绿色建筑观念深入人心。但是有些学者[4-6]通过对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筑进
行研究发现,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所反映的建筑整体环境效益和实际情况有明显的
差别,甚至在某些环境问题上实际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建议引入 LCA(生命周期
评价)到绿色建筑评价中去。
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 版中没有提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概念;而在 2014

1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年颁布的新版评价标准中提到了建筑碳排放计算分析的概念,但是由于当时我国
没有建筑碳排放计算相关的标准,所以该条款很难执行;2019 年,我国颁布了《绿
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 版,该版本同样在提高与创新项中提到进行建筑碳排放计
算,但由于该条款属于自愿披露项,在评价体系中没有明确的要求。而进行绿色
建筑碳排放的计算不仅能够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还能够更好的实现建筑节能减
排的目标。建筑碳排放量化指标对于建筑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环境负荷具有较
完善的评价能力,所以应该将建筑碳排放量化指标纳入绿色建筑评价中。

1.1.2 研究意义

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稳步前进,且产生的效益十分明显,人们对绿色建筑的
需求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对城乡绿色建筑的发展进行了进一步
的部署,绿色建筑的发展以及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两个任务是密不可分的,这
也是我国的两大重要任务。进行绿色建筑的碳排放计算,科学的分析建筑的活动
和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对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和建筑节能减排具有重大意义。
引入碳排放评价指标,可以弥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不足。菜单式的条文组
成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并且该建筑评价体系会以为建筑如果严格按照条文要求就
可以实现真正的绿色建筑,但是经过研究发现,按照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评价出来
的绿色建筑,其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加重了环境的负荷。引入碳排放评价指标不仅
能够弥补体系的不足,还可以使绿色建筑真正的“绿色”。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绿色建筑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相比较来说,国外开始时间要早于我国。保罗索勒瑞(出
生于美国)早在公元上个世纪 60 年代,就率先在整个国际上明确提到了“生态建筑”
这一新的基本概念,直到 1992 年“绿色建筑”这一新的基本概念才被第一次正式
地提出。之后联合国环境署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指
明前进的道路。并且随着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方法在较为发达的地区和国家中得到
普及,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也陆续出台,使得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方法日渐成熟
和完善。此外国外很多学者对绿色建筑各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研究。
Eichholtz[7]从经济角度分析了绿色建筑和建筑市场的波动的影响关系,发现绿
色建筑对建筑市场波动具有积极影响。
M. Khoshbakht[8] 从施工前和施工后两部分成本效益进行了绿色建筑分析。

2
第 1 章 绪论

Olubunmi O A[9]从绿色建筑政策方面对绿色建筑进行了研究,发现绿色建筑激
励政策对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目前我国对于绿色施工技术方面的研究起步还是比较晚,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
绿色施工技术才被引进到我国。为了促进绿色建筑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已经发
布了一系列对绿色建筑质量评价的标准,使绿色建筑发展逐渐满足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要求。此外我国有很多学者对绿色建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刘秋雁[10]通过对绿色建筑的研究,将绿色建筑概括为节约能源、健康以及可
持续发展等方面。
郑古蕊[11]通过对比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发展,并总结了我国在绿色建筑发展政
策中的不足,希望我国能够完善在绿色建筑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以促进绿色建
筑的蓬勃发展。
郭喜宏[12]研究了中国特色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简述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并总结出了符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的绿色建筑发展的三大基本理念。

1.2.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正在不断加剧,较为发达的国家最早意识到
了环境问题正在日益严重,因此发达国家相继采取了应对措施。世界上第一部全
新的英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BREEAM 于 1990 年被当时英国政府发布,伴随着该
评价体系的发布,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推行绿色建筑的重要性[13]。随后各发达国家
也陆续制定并出台了适应本国对绿色建筑发展要求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1999 年,美国发布了第一版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LEED1.0 版本,之后通过接二
连三地更改以及完备,使得 LEED 被广泛使用[14]。
2001 年,日本发布了第一版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CASBEE,之后随着各版本的
推出,CASBEE 已经成为一个全面的评价体系,能够评价各种不同的建筑[15]。
2006 年,德国率先推出了首个第二代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可以根
据不同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相应的调整,就目前而言第二代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我
国乃至全世界范围中得到了非常普遍的运用[16]。
除了各个国家对评价标准的不断更新研究之外,国外很多学者对绿色建筑评
价体系也进行了研究。
Lee.W.L[17] 通过对比 LEED,BREEAM 和 HK-BEAM,发现不同的评价标准
其性能指标也是不同的,并结合一个案列得出 LEED 的基线要高于 BREEAM 和
HK-BEAM 的结论。
Sabapathy[18]通过比较 LEED 认证过的建筑和未被认证的建筑,通过问卷调查

3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方法,就建筑的节能效率而言,通过 LEED 认证过的建筑比没有通过认证的平


均高 34%。
Schwartz. Y[19]通过对比 LEED 和 BREEAM,并结合一个案例证明了 LEED 比
BREEAM 评价标准更加严格。
我国对于绿色建筑的评价研究相较于发达国家比较晚,2006 年,第一部《绿
色建筑评价标准》在我国出版,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14
年我国重新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使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更加健全完善。
由于我国在绿色建筑上面的持续不断地发展壮大,而原本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已
经不能满足我国对绿色建筑的要求,所以 2019 年我国颁发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19 版,该版本不仅符合我国的国情,更加满足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要求。
李庆红[20]等人对中美两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通过对
比研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取长补短,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并有利于我国绿色
建筑评价标准完善的建议。
李清勤[21]等人对比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各个版本,并对《绿色建筑评
价标准》2019 版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童皇强[22]从结构、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三个方面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
美国 LEED 进行比较,找出了不同之处,并进行了研究,对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
价体系提供了帮助。
宋凤佳[23]分别使用我国、英国、美国三种绿色建筑标准对某建筑案例进行评
价,结果显示根据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评价出的分数高于 BREEAM-NC 和
LEED-NC,这表明其余两国的评价体系比我国评价体系严格,我国评价体系还有
待完善。
马继升[24]对英国的 BREEAM 和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
发现英国的 BREEAM 对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而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比较单一,所以在国际立场上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的标准还应继续得到完善。
张仲军[25]通过对比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美国 LEED,初步构建了绿色建筑
评价优化模型,并提出一些关于中国建筑评价标准的优化建议。
张彧[26]详细的阐述了 LEED BD+C ,并结合项目实例分析了评价项目实例需
要注意的重要方面,为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提供参考。

1.2.3 建筑碳排放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国际上对温室气体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数据库的建立是计算温室气体
的重要一部分,由于国外对建筑碳排放研究比较早,所以目前国际上已经具有相

4
第 1 章 绪论

对完善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数据库。除此之外,国外还有很多学者对建筑
碳排放各阶段进行详细研究。
Suzuki Michiya[28]通过对住宅建筑的研究,计算了建筑全生命周期内 CO2 排放
量,最后结合具体案例计算得出建筑使用阶段和建筑建造阶段的碳排放占比较大,
分别为 78%和 18%。
G.Verbeeck[29]根据现有数据库,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建筑在全生命周期范围内
的碳排放,并构建了碳排放计算模型。
Han S W[30]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对建筑建造阶段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并结合具体
案例进行了研究。
Adolf [31]通过对爱尔兰建筑行业研究发现,建筑施工产生的碳排放占建筑全生
命周期碳排放的 17%,建筑的主体结构的碳排放是建筑总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所
以优化建筑主体结构的设计方案是建筑节能减排的重点内容。
Frame[32]通过对建筑使用阶段碳排放进行研究,列出了建筑暖通系统和照明系
统碳排放的计算公式,并编制了计算程序。
Joshua Kneifel [33]通过分析低碳技术的成本效益,发现利用建筑节能技术可
降低 16%的碳排放。
Chou[58]、Chau[59]、Gustavsson[60]、Omar[61]等也对建筑碳排放计算做出了相应
的研究。
相较于国际而言,我国建筑碳排放计算研究比较晚,关于建筑碳排放的数据
库的建立不是很健全,目前我国在建材能耗方面具有一定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建
筑运行阶段也只是具有一些模拟计算软件,并没有全方位的检测和收集系统。由
于我国在建筑全生命周期整个过程和其余各个阶段的数据库的缺乏,所以近几年
我国在碳排放计算方面也作出了一定的研究。
阴世超[38]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基础上,构建了建筑碳排放计算模型,对不同
地区和不同建筑类型进行了碳排放计算。
熊宝玉[39]按照整个生命周期的设计思想将整个建筑分为四个阶段,并通过计
算得出每个阶段建筑碳排放量,其中碳排放量占比最高的是整个建筑正常运行的
阶段,所占比例约为 80%,建材制造阶段的碳排放量占 10%,建筑施工阶段、拆
除处理阶段这两个施工环节的碳排放量相对较少。
赵秀秀[40]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计算方法,构建了一套关于建筑物碳排放的
计算模型,其论文主要目的是将我国建筑物分为五个时期进行碳排放计算,其中
碳排放的计算结果为规划设计阶段 0%,建材的生产和运输阶段为 17.49%,建筑物
的建造阶段为 0.72%,建筑物的运行阶段为 77.65%,建筑物的拆除和废弃物的处
理阶段为 4.13%。

5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孝存[41]通过对省域建筑和单体建筑的碳排放量化研究和分析,建立了建筑
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的混合法。
董凯红[42]通过研究建筑的综合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碳排放计算方法,
最后结合实际案例按照编写的建筑碳排放计算程序计算出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量。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突显,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已经成为国家以
及社会所重点关注的问题,由于建筑业的碳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的 30%,所以减
少建筑业的碳排放成为节能减碳的重点。为减少建筑的碳排放,推行绿色建筑,
相继出现了各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出现推动着绿建行业的
飞速发展,但是由于该体系是条文式的评价,某些建筑为满足条文要求,反而增
加了建筑的碳排放,这就与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的初衷相违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也失了其公正性。如果需要进行建筑物的碳排放量计算,那么通常情况下可以将
整个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中所有阶段的碳排放进行数据量化和处理,为我国实现
建筑节能减碳工作提供重要数据支持,将建筑碳排放评价指标应用于绿色建筑评
价体系,可以弥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不足和实现建筑业的节能减碳。本文主要
研究内容为以下几方面
(1)通过对比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发现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都
没有明确的将建筑碳排放指标应用到评价中。建筑碳排放指标能够准确的评价建
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所以应该将碳排放评价指标应用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
(2)阐述了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中建筑碳排放计算模型,模型分为三大部
分,即建筑运行阶段、建材的生产及运输阶段、建筑建造及拆除阶段。并将该模
型应用到实际案例当中,对项目案例进行了详细的碳排放计算
(3)本文尝试将建筑碳排放评价整合到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首先进行碳排
放评价指标的选取,根据碳排放指标找出指标大类,其次根据层次分析法对结构
模型进行构造,再然后是构造矩阵计算出指标权重,最后建立碳排放评分标准。
(4)结合具体案例,用整合碳排放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对建筑进行星
级评价。

6
第 1 章 绪论

1.3.2 研究方法

(1)文献调查法
通过研究国内以及国外有关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文献,可以了解到国内和
国外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方面上的异同。由此还可以看出,就目前来说我国在绿
色建筑评价体系中存在不足之处。通过查看有关的文献,掌握了绿色建筑碳排放
计算的方法,了解到碳排放因子和能源消耗是计算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2)对比分析法
本文从建筑物的类型和建筑物的评价指标这两项对比了包括美国、英国、日
本、我国等国家的评价体系,通过各国评价指标对比分析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出各
建筑评价体系的优势与不足,可以充分借鉴国外先进思想,吸取成功的经验,更
好的完善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3)案列分析法
本文通过具体的案例,对整合建筑碳排放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验证。

7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2 章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比研究

2.1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介绍

2.1.1 美国 LEED

美国 LEED 第一版颁布于 1998 年,随后版本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2014 年颁


布了 LEED V4.0 版本,相比于之前 LEED 版本,LEED V4.0 对评级标准进行了简
化,由原先的 9 个标准简化为 5 个标准,同时增加了评价对象,详细对比见表 2-1。

表 2-1 LEED V4.0 与 LEED 2009 评价标准对比(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Table 2-1 Comparison of LEED V4.0 and LEED 2009 evaluation criteria
LEED 2009 LEED V4.0

新建建筑

结构与表皮
建筑设计和建造
新建零售建筑 LEED BD+C

疗养建筑

学校建筑

居住设计和建造
住宅建筑
LEED Homes
建筑运营和维护
既有建筑
LEED O+M

商业内部 内部设计和装修
LEED ID+C
商业零售

社区发展
社区发展
LEED ND

LEED V4.0 中各成员的评价对象见下表 2-2。

表 2-2 LEED V4.0 评价对象(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Table 2-2 LEED V4.0 evaluation objects
评价标 建筑设计和建 居住设计和建 建筑运营和 内部设计 社区发展
准 造 造 维护 和装修 LEED ND

8
第 2 章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比研究

LEED BD+C LEED Homes LEED O+M LEED


ID+C

新建建筑 独立住宅 既有建筑 商业内部 规划

结构与表皮 混合低层住宅 数据中心 零售 既有工程

学校 混合中层住宅 物流仓储 酒店

建筑类 零售 混合多层住宅 酒店

疗养 学校

数据中心 零售

酒店

仓储物流中心

LEEDV4.0 评价指标及所占比重分别为,选址与运输所占权重为 16%、可持续


使用场地占 10%、水资源利用效率占 11%、能源与大气占 33%、材料与资源占 13%、
室内环境质量占 16%,整合设计为先决条件,设计创新为加分项。
LEED BD+C 评价方法采用各指标评分累计,E=E1+E2+E3+E4+E5+E6+E7+E8,
(E 为建筑评价总得分,E1-E8 为各评价指标得分)。根据评价分值将建筑分为 4
个等级,具体等级划分见下表 2-3。

表 2-3 LEED 评估等级划分(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Table 2-3 LEED Assessment level
等级 铂金级 黄金级 白银级 认证级
分值 80 分以上 60-80 分 50-59 分 40-49 分

2.1.2 英国 BREEAM

英国于 1990 年颁布了完整的英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BREEAM,该标准是世界


上第一部完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BREEAM 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完善,其评价标准
一直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BREEAM 评价对象包括新建建筑、运行建筑、旧建筑改造。其中办公建筑、
生活住宅小区、疗养院、学校、法院监狱、工业都属于新建建筑的范畴。BREEAM
评价对象还包括生态和可持续 。BREEAM 评价指标和权重见下表 2-4。
[43]

9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 2-4 BREEAM 新建建筑评价指标权重(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Table 2-4 BREEAM New building evaluation index weight

评价指标 所占权重 总和

管理 12%

健康舒适 15%

能源 15%

运输 9%

水 7% 100%

材料 13.5%

废弃物 8.5%

生态与土地利用 10%

污染 10%

创新 10% 10%

BREEAM 评价方法主要是采用全生命周期法计算公式为 f=fi/fg,i×k,(f 为建


筑评价总分值,fi 为各评价指标的得分值,fg,i 为各指标的最高评价分值,i 为
BREEAM 的评价指标,k 为该指标占总分的权重比)。
根据以上评级方法计算出分值后,将绿色建筑分为五个等级,具体等级分值
要求见下表 2-5。

表 2-5 BREEAM 评估等级划分(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Table 2-5 BREEAMAssessment level

等级 杰出 优秀 很好 好 通过

85 及以
分值 [70,85) [55,70) [45,55 30 及以上

2.1.3 日本 CASBEE

2001 年日本颁布了亚洲第一部完整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CASBEE,该评价体


系研究思路与其它建筑评价标准不同,CASBEE 评价体系将建筑为两部分,一为
建筑内部使用性能,二为建筑对外造成的环境负荷,这两部分同时作用于建筑评
估。
CASBEE 主要由四个基本标准组成,建筑生命周期每个阶段对应相应的评价
标准,具体标准和评价阶段见下表 2-6。

10
第 2 章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比研究

表 2-6 CASBEE 评价标准和评价阶段(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Table 2-6 CASBEE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evaluation stage

标准组成 评价阶段

前期设计工具 规划阶段

新建建筑 建筑施工阶段

既有建筑 运行阶段

建筑改造 既有建筑改造阶段

CASBEE 评价对象为新建建筑、既有建筑、改造建筑、商业内部、市场、临
时建筑、热岛、城市发展规划、城市、独立住宅、住宅单元;评价指标为室内环
境、服务品质、区域内户外环境、能源、资源与材料、场地外环境等[43]。
CASBEE 的评价方法是将建筑分为环境质量 Q 和环境负荷 W 两部分,环境质
量 Q 的计算是由室内环境、服务质量和区域内户外环境三个评价指标得分值和
其权重加权求和后得出,环境负荷的计算是由能源、资源材料和场地外环境三
个评价指标得分值和其权重加权求和后得出,然后根据公式 BEE=Q/W,计算出
BEE 值并对照评估等级划分表,给出绿色建筑等级。CASBEE 评价体系的评估
等级见下表 2-7。

表 2-7 CASBEE 评估等级划分(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Table 2-7 CASBEEA ssessment level

等级 杰出(S) 很好(A) 好 较差 差

BEE≥3 1.5≤BEE≤3 1.0≤BEE<1.5 0.5≤BEE<1.0 BEE<0.5


BEE 值
且 Q≥50 BEE≥3 且 Q<50

2.1.4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2019 年我国《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正式发布,该版本


较 2014 版本能够更好的满足新时代对绿色建筑评价的要求,2019 版在 2014 版的
基础上调整了评价指标、评价时间和评价等级。具体对比见下表 2-8。

表 2-8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比(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Table 2-8 Comparison of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s
2014 版 2019 版
节地与室外环境 安全耐久
评价指标 节能与能源应用 健康舒适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生活便利

11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应
资源节约

室内环境质量 环境宜居
施工管理
运行管理
评价时间 项目竣工使用一年后 项目竣工后
一星级 基本级
二星级 一星级
建筑等级
三星级 二星级
三星级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19》具体评价指标内容及各指标分别所占比重见
下表 2-9。

表 2-9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Table 2-9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评价指标 分类 所占比重 总和

控制项 40%

安全
安全耐久 10%
耐久

室内空气品质

水质
健康舒适 10%
声环境于光环境

室内热湿环境

出行无障碍

服务设施 100%
评分项 生活便利 10%
智慧运行

物业管理

节地与土地利用

节能与能源利用
资源节约 20%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材与绿色建材

场地生态与景观
环境宜居 10%
室外物理环境

加分项 提高创新 10% 10%

12
第 2 章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比研究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评估对象为各类民用建筑,包括大小型公共建筑和住宅建
筑,评价方式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各类指标下所对应条文的得分累计,计算公
式为:
W  (W 0  W 1  W 2  W 3  W 4  W 5  Wt ) / 10 (2-1)

式中:W——绿色建筑评价总得分;
W0——控制项分值;
W1~W5——分别为评分项中五个评价指标分值;
Wt——加分项分值。
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将绿色建筑分为 4 个层次,即基本级、1 星级、2 星级、3
星级。具体星级划分见下表 2-10。

表 2-10 绿色建筑评估等级划分(资料来源: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技术细则 2019)


Table 2-10 Green building ssessment level
围护结构热 室内
严寒和寒冷 节水器
评价分 工性能或供 污染 住宅建筑隔
等级 控制项 地区外窗传 具用水
值 暖空调负荷 物浓 声性能
热系数 效率
降低程度 度
围护结构提 达到国家标
85 分以 满足全部
三星级 高 20%或负 降低 20% 2级 20% 准高要求标
上 要求
荷降低 15% 准限值
达到国家标
围护结构提 准低要求标
满足全部
二星级 70-85 分 高 10%或负 降低 10% 2级 20% 准和高要求
要求
荷降低 10% 标准限值的
平均值
围护结构提
满足全部
一星级 60-70 分 高 5%或负荷 降低 5% 3级 10% -
要求
降低 5%
满足全部
基本级 - - - - - -
要求

2.2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较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都是符合各国国情制定的标准,各国的标准虽然各
不相同但是都有自己的特点,且他们都有一个统一的目的就是评价建筑对环境的
影响。

13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2.1 建筑类型

美国 LEED、英国 BREEAM、日本 CASBEE 和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所适


应的建筑类型对比研究,见下表 2-11。

表 2-11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应建筑类型(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Table 2-11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s at home and abroad correspond to building types
绿色建筑评价
建筑类型 LEED BREEAM CASBEE
标准
新建建筑 √ √ √ √
既有建筑 √ √ √ -
改造建筑 √ √ √ -
居民住宅 √ √ √ √
办公建筑 √ √ √ √
商业建筑 √ √ √ √
临时建筑 - - √ -
学校 √ √ - -
零售 √ √ - -
疗养 √ √ - -
工业 √ √ - -
监狱 - √ - -
数据中心 - √ - -
物流中心 √ - - -

由上表可知,由于美国、英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研究比较早,目前标准相对
于其他国家的标准比较完善,能够对多种建筑类型进行评价,我国绿色建筑评价
体系的研究相对比较晚,能够评价的建筑类型比较少,这是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
系仍需要完善的地方。

2.2.2 评价指标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有着统一的目标,那就是评价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各个标准的评价指标大多都是围绕能源、材料、环境、水、交通以及室内环境而
展开的,虽然评价指标有相同之处,但是具体的评价指标内容却各不相同。本文
分别列出美国 LEED、英国 BREEAM、日本 CASBEE 和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
全部评价指标,可以直观的对比出哪国的评价标准比较全面。各国具体的评价指

14
第 2 章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比研究

标见下表 2-12。

表 2-12 各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Table 2-12 Evaluation index of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s in various countries
评价指标 LEED BREEAM CASBEE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管理 - √ - √
健康舒适 - √ - √
能源 √ √ √ √
材料 √ √ √ √
运输 √ √ - -
水 √ √ - √
土地利用 √ √ - √
污染 - √ - -
当地环境 - - √ √
室内环境 √ - √ √
服务品质 - - √ √
可持续场地 √ - - -
地域优先 √ - - -
废弃物 - √ - -
安全耐久 - - - √
创新 √ √ √ √

由表 2-12 可知,日本的 CASBEE 中的评价指标项相对于美国 LEED、英国


BREEAM、和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项较少,而我国最新修订的 2019
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评价指标最多,能够更好的覆盖绿色建筑的各个方面。
为了减少建筑的碳排放,推行绿色建筑,国内外出现多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虽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经过多次修改已经比较完善,但是有关学者通过研究获得
绿色建筑评价等级标识的建筑发现,有些获得绿色建筑认证标识的建筑没有做到
节能减碳,反而比没有通过认证的建筑碳排放量还要高,这就体现了目前绿色建
筑评价标准依然存在着不足之处。
英国 BREEAM 虽然十分重视减少绿色建筑的能源消耗和 CO2 的排放量,但是
也没有建立确切的建筑碳排放指标,美国 LEED 和日本的 CASBEE 没有建立任何
涉及到绿色建筑 CO2 排放的指标,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4 版和 2019
版本中都已经提到了进行建筑物的碳排放的计算和分析,但是由于是在提高与创
新指标中提到,其条款是自愿执行的,没有强制的条文规定绿色建筑的碳排放量
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内,这也将会出现获得绿色建筑星级的建筑没有做到节能减
排的情况。所以应该将建筑碳排放量化指标融入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使绿色
建筑除了在其他方面做到节能减排,也能使碳排放量化。

15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3 章 建筑碳排放计算综述

建筑的碳排放计算,国内外有不少人研究过,目前在国际上,对建筑物的碳
排放计算主要是建筑的运行阶段的碳排放,我国对建筑碳排放的研究大多数都是
基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即从建筑物的设计、施工、运行到拆除阶段。但是目前
的研究都不是很全面,在计算方面会存在对某一些方面的遗漏,或者计算各个阶
段的时候存在计算重叠,这就造成计算的不准确。阴世超[38]、赵秀秀[40]等在对建
筑碳排放进行计算的时候将建筑全生命期分为建筑设计阶段、建材生产和开采阶
段、建筑施工阶段、建筑运行和维护阶段、建筑拆除及回收阶段进行估算。建筑
全生命期有多种划分方法,为了防止在计算建筑碳排放的时候与建材工业、交通
运输时计算的碳排放重叠,本文结合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将建筑全生命周期划分
为三大阶段,具体划分为图 3-1。

图 3-1 建筑生命期具体划分图(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Fig 3-1 Specific division diagram of the life of the building

16
第 3 章 建筑碳排放计算综述

3.1 碳排放因子的选取

温室气体主要是由 CO2、CH4、N2O、HFCS、PFCS 和 SF6 组成,其主要成分是


CO2。为了统一度量温室气体中除 CO2 以外的其余气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以将
除 CO2 以外的其它温室气体产生的碳排放转化为二氧化碳当量(KgCO2/Kg)的形
式表示,二氧化碳当量是指把一定质量的某种温室气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转化为
造成相同环境影响所需要排放的 CO2 的质量,全球变暖潜值 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45]即除 CO2 以外的其它温室气体单位质量转化为二氧化碳当量的值。主
要温室气体的 GWP 值汇总如下表 3-1。

表 3-1 各种温室气体的 GWP 值(KgCO2/Kg)


(资料来源:阴世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Table 3-1 GWP values for various greenhouse gases(KgCO2/Kg)
温室气体 CO2 CH4 N2O HFCS PFCS SF6

20 年 1 72 289 3830 8630 16300

100 年 1 25 298 1430 12200 22800


500 年 1 7.6 153 435 1820 32600

3.1.1 化石燃料的碳排放因子

能源的碳排放因子是建筑碳排放计算的主要数据,选取合理的碳排放因子是
计算的重要步骤,数据的来源要秉着公认可靠、最新发布、符合地域性的原则。
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在进行选取化石能源的主要碳排放整体影响衡量因子时,主
要可以采用三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根据 IPCC 等国际研究机构提供的资料数据进行
选取;第二种方法是根据 IPCC 提供的化石能源燃料的 CO2 排放影响系数再结合我
国化石燃料的热值数据进行计算,得出碳排放因子;第三种方法主要是根据《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的计算公式,即 CO2 排放因子=燃料碳含量×燃料氧
化因子×44/12,结合《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提供的含碳量和碳氧化率数据
来进行计算,得出我国的化石能源的碳排放因子。
张春霞[46]通过查阅国内外机构提供的数据,总结出各类主要能源的碳排放因
子,见表 3-2。阴世超[38]通过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和国内燃料的热值,总结出主要的
化石燃料的碳排放因子,见表 3-3、3-4、3-5。2019 年我国新出的《建筑碳排放标
准》中碳排放因子,见表 3-6。

17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 3-2 主要能源的碳排放因子(KgCO2/Kgce)
(资料来源:阴世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Table 3-2 Carbon emitters of major energy sources(KgCO2/Kgce)
石油的排 天然气的碳
机构 来源 煤的排放因子
放因子 排放因子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 2.77 2.15 1.64

国际机构 DOE/EIA 2.57 1.75 1.43

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 2.81 2.15 1.65


中国工程院 2.49 1.65 1.50
国家机构 国家环境局 2.74 1.97 1.63
国家科委气候变化项目 2.66 1.97 1.50

表 3-3 各种煤的碳排放系数
(资料来源:阴世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Table 3-3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of all kinds of coal
排放系数 排放系数 排放系数
煤的种类 排放系数(tCO2/TJ)
(kgCO2/MWh) (kgCO2/kg) (kgCO2/kgce)
原料煤 94.6 340.56 2.69 2.77
燃料煤 94.6 340.56 2.53 2.77
自产煤 94.6 340.56 2.46 2.77
无烟煤 98.3 353.88 3.09 2.88
焦炭 107 385.2 3.14 3.14
烟煤 94.6 340.56 2.53 2.77
次烟煤 96.1 345.96 1.98 2.82
焦煤 94.6 340.56 2.69 2.77
油页岩 107 385.2 1.01 3.14
褐煤 101 363.6 1.69 2.96
泥煤 106 381.6 1.11 3.11
煤球 97.5 351 1.55 2.86

表 3-4 各种石油的碳排放系数(资料来源:阴世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分析[D].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Table 3-4 The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of oil

液化石油
液体燃料 原油 航空汽油 航空燃油 柴油 汽车汽油 煤油

排放系数
73300 70000 71500 74100 69300 71900 63100
(kgCO2/TJ)

18
第 3 章 建筑碳排放计算综述

排放系数
(kgCO2/kWh 0.26 0.25 0.26 0.27 0.25 0.26 0.23

排放系数
2.76 2.2 2.39 2.73 2.26 2.56 1.75
(kgCO2/kg)
排放系数
(kgCO2/kgce 2.15 2.05 2.1 2.17 2.03 2.11 1.85

表 3-5 各种气体的碳排放系数(资料来源:阴世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分析[D].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Table 3-5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of various gases
液体燃料 天然气 乙烷 炼油气 炼焦炉气 高炉气
排放系数
56100 61600 57600 44400 260000
(kgCO2/TJ)
排放系数
0.20196 0.22176 0.20736 0.15984 0.936
(kgCO2/kWh)
排放系数
2.09 3.17×10-3 2.173 0.93 0.78
(kgCO2/kg)
排放系数
1.644067 1.80525 1.688026 1.301186 7.61956
(kgCO2/kgce)

表 3-6 化石能源碳排放因子(资料来源:《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
Table 3-6 Carbon emission factor of fossil energy
分类 燃料类型 单位热值含碳量 碳氧化率(%) 单位热值 CO2 排放因子
(tC/TJ) (tCO2/TJ)
固体燃料 无烟煤 27.4 0.94 94.44
烟煤 26.1 0.93 89.00
褐煤 28.0 0.96 98.56
炼焦煤 25.4 0.98 91.27
型煤 33.6 0.90 110.88
焦炭 29.5 0.93 100.60
其他焦化产品 29.5 0.93 100.60
液体燃料 原油 20.1 0.98 72.23
燃料油 21.1 0.98 75.82
汽油 18.9 0.98 67.91
柴油 20.2 0.98 72.59
喷气煤油 19.5 0.98 70.07
一般煤油 19.6 0.98 70.43
NGL 天然气凝 17.2 0.98 61.81

19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LPG 液化石油 17.2 0.98 61.81



炼厂干气 18.2 0.98 65.40
石脑油 20.0 0.98 71.87
沥青 22.0 0.98 79.05
润滑油 20.0 0.98 71.87
石油焦 27.5 0.98 98.82
石化原料油 20.0 0.98 71.87
其他油品 20.0 0.98 71.87
气体燃料 天然气 15.3 0.99 55.54

由上表可知,不同机构计算出来的碳排放因子有所差异。本文计算绿色建筑
建筑碳排放量采用国家《建筑碳减排计算标准》中的数据。

3.1.2 电力碳排放因子

电力在实际应用阶段是不产生任何温室气体的,而是在制造电力阶段产生温
室气体。所以计算电力产生的碳排放指的是电力制造生产阶段所产生的碳排放。
根据大量文献研究结果发现,在以往计算电力所产生的碳排放时,电力的碳排放
因子基本采用的是中国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而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影响因
子在计算时分为电力边际排放影响因子和容量边际排放影响因子,两者的计算结
果相差较大,研究者将两者取平均,用来计算电力的碳排放。根据《建筑碳排放
计算标准》的规定,计算电力产生的碳排放,应该使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
布的区域电网平均 CO2 排放因子,见表 3-7、3-8。

表 3-7 2012 年中国区域电网平均 CO2 排放因子(资料来源:《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


Table 3-7 Average CO2 emission factor of China's regional power grid in 2012
电网名称 排放因子(KgCO2/kWh)

华北区域电网 0.8843
东北区域电网 0.7769
华东区域电网 0.7035
华中区域电网 0.5257
西北区域电网 0.6671
南方区域电网 0.5271

20
第 3 章 建筑碳排放计算综述

表 3-8 电网边界包括的地理范围(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Table 3-8 The geographic scope of the grid boundary
电网边界 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 华东地区 华中地区 西北地区 南方地区

北京市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河南省 陕西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
天津市 吉林省 江苏省 湖北省 甘肃省
自治区
河北省 辽宁省 浙江省 湖南省 青海省 云南省
覆盖省市
宁夏自治
山西省 内蒙东部 安徽省 江西省 贵州省

山东省 福建省 四川省 新疆省 海南省

内蒙西部 重庆市

3.1.3 建材碳排放因子

目前国内关于建材的碳排放因子研究比较少,在 2002 年张又升[47]比较详细的


研究过台湾地区建材的碳排放,但是由于地域关系和时间比较长远,张又升的建
材碳排放因子数据我们不能采用。汪静[48] 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了解建材的生产
工艺及能源使用构成,推估了 30 多种建材的碳排放因子。
建材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建筑所用材料的开采、生产、运输和加工过程中所
涉及到的人工和机器所使用的能源产生的碳排放。建材的种类非常多,而且建材
的碳排放因子受规格型号还有时间的影响比较大,我们没法精细到每一种建材的
碳排放因子,一般在计算碳排放的时候,我们选取运用数量较多的建材来进行建
材生产阶段的碳排放。
建材原材料即直接从自然界获取或经过简单的加工后并需要进一步加工成建
筑建造直接使用的材料,其中建材的原材料主要包括石料、木材、粘土和水等。
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后生产出可供建筑物直接使用的材料如钢材、混凝土、水泥、
铝、铜、玻璃等[49]。本文结合汪静推估的建筑碳排放因子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总结的建筑碳排放因子,汇总列出了包含原材料开采加工运输产生的碳排放后的
建筑材料的碳排放因子,见下表 3-9。

表 3-9 主要原材料的碳排放因子
(资料来源:汇总汪静.中国城市住区生命周期 CO2 排放量计算与分析[D].北京:清华大学,2009
和《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
Table 3-9 Carbon emitters of major raw materials
原材料名称 碳排放因子

21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混凝土 C20 0.230tCO2e/m³


混凝土 C30 0.295tCO2e/m³
混凝土 C50 0.385tCO2e/m³
普通硅酸盐水泥 0.735tCO2e/t
水泥砂浆 M2.5 0.15tCO2e/m³
水泥砂浆 M5 0.19tCO2e/m³
水泥砂浆 M7.5 0.22tCO2e/m³
水泥砂浆 M10 0.26tCO2e/m³
加气混凝土砌块 0.17tCO2e/m³
乳胶漆 0.89tCO2e/t
碳钢热镀锌板卷 3.11tCO2e/t
碳钢电镀锌板卷 3.02tCO2e/t
冷轧碳钢板卷 2.53tCO2e/t
砂 0.002tCO2e/t
石灰 1.20tCO2e/t
石材 0.002tCO2e/t
粘土 0.003tCO2e/t
普通碳钢 2.05tCO2e/t
转炉碳钢 1.99tCO2e/t
大型碳钢 2.38tCO2e/t
中小型碳钢 2.30tCO2e/t
热轧碳钢钢筋 2.34tCO2e/t
热轧碳钢高线材 2.38tCO2e/t
热轧碳钢无缝钢管 3.15tCO2e/t
焊接直缝钢管 2.53tCO2e/t
玻璃 1.13tCO2e/t
铝合金窗 100%原生铝型材 0.25tCO2e/t
铝合金(再生铝:原生铝=3:7) 0.12tCO2e/t
塑钢窗 0.12tCO2e/t
木材 0.074tCO2e/t
铜 3.8tCO2e/t
铝 2.6tCO2e/t
钢 2.6tCO2e/t
聚乙烯管(pe 管) 3.6tCO2e/t
聚氯乙烯管(pvc 管) 7.3tCO2e/t
硬聚氯乙烯(upvc 管) 7.93tCO2e/t

22
第 3 章 建筑碳排放计算综述

自来水 0.168kgCO2e/t

3.1.4 建材运输的碳排放因子

建筑物所需材料的运输主要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铁路运输
的主要消耗是内燃柴油、水和电,公路运输的主要消耗是内燃汽油、内燃柴油和
民用电力,水运的主要消耗是柴油和煤。本文主要针对运输消耗能源的不同将运
输工具分类如下表 3-10。

表 3-10 建材运输的碳排放因子(资料来源:《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
Table 3-10 Carbon emission factor of building materials transportation
使用油类型 运输方式类别 碳排放因子(kgCO2e/t·km)

轻型货车(载重 2t) 0.334


汽油(公路) 重型货车(载重 10t) 0.104
重型货车(载重 18t) 0.104
轻型货车(载重 2t) 0.286
中型货车(载重 8t) 0.179
重型货车(载重 10t) 0.162
柴油(公路)
重型货车(载重 18t) 0.129

重型货车(载重 30t) 0.078

重型货车(载重 46t) 0.057


内燃机车 0.011
柴油(水路)
液货船(载重 2000t) 0.019
干散货船(载重 2500t) 0.015
集装箱船(载重 200TEU) 0.012
柴油、电力(铁路) 铁路运输 0.010
电力(公路) 电力机车 0.010

3.1.5 施工机械台班能源用量

项目施工过程的能耗,主要是建筑物建造过程中,施工机械、车辆、设备使
用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由于机械种类较多,不可能把每一类机械都列举出
来,本文挑选出使用比较多的几种机械,列出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因子,见下表

23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11、3-12。

表 3-11 常用施工机械单位台班能源用量(资料来源:《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
Table 3-11 Energy consumption of common construction machinery unit
机械名称 能源总类 tCO2e/t 能源用量
履带式推土机 75kw 柴油 56.5kg
履带式单斗液压挖掘机 1m³ 柴油 63kg
履带式柴油打夯机 5t 柴油 53.93kg
履带式起重机 50t 柴油 44.02kg
自卸汽车 5t 汽油 31.34kg
自卸汽车 15t 柴油 52.93kg
双笼施工电梯 2t 100m 电 42.32kWh
混凝土输送泵 75m³/h 电 367.96kWh
混凝土抹平机 电 23.14kWh
钢筋切断机 电 32.10kWh
钢筋弯曲机 电 12.8kWh
交流弧焊机 32kw 电 96.53kWh
对焊机 电 122kWh

表 3-12 常用施工机械单位台班碳排放因子(资料来源:《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
Table 3-12 Common construction machinery unit shift carbon emission factor
机械名称 碳排放因子(kgCO2e/台班)

履带式推土机 75kw 175.13

履带式单斗液压挖掘机 1m³ 195.27

履带式柴油打夯机 5t 167.16

履带式起重机 50t 136.48


自卸汽车 5t 98.11

自卸汽车 15t 164.06

双笼施工电梯 2t 100m 22.31

混凝土输送泵 75m³/h 193.95

混凝土抹平机 12.20

钢筋切断机 16.92

钢筋弯曲机 6.75

交流弧焊机 32kw 50.88

对焊机 64.31

24
第 3 章 建筑碳排放计算综述

3.2 建筑物运行阶段碳排放计算

建筑物的运行阶段,在国内已有不少研究,他们将运行阶段再分为使用阶段、
维护阶段、碳汇阶段,其中在使用阶段只计算了采暖、空调、照明的碳排放,这
样的计算显然是不准确的。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日常生活用水也会产生能耗,其
产生的碳排放是建筑物在使用阶段所产生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但
是由于生活热水的使用有很大的随机性,很难计算,所以在之前研究的人员忽视
掉这部分的研究。社会飞速的发展,科技不断的进步,可再生能源系统的使用日
益广泛,对于我国而言,目前新建建筑基本都涉及到可再生能源系统,所以可再
生能源系统产生的能源不能忽略,也应该计算在内。本文在进行运行阶段碳排放
计算时,分别计算出暖通空调、生活热水、照明及电梯、可再生能源这四部分产
生的碳排放,最后计算出建筑绿地碳汇系统的固碳量,最后将这五部分的碳排放
总和相加。其每一部分的计算公式均参考于《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

3.2.1 计算边界

运行阶段的计算边界是为该建筑提供服务的能量转换和输入系统的燃煤、燃
油、燃气、生物质能源、风能、太阳能等产生的碳排放,如图 3-2。

25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3-2 建筑碳排放运行阶段的计算边界(资料来源:《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
Fig 3-2 The computational boundary of the building carbon emission running stage

建筑物的运行阶段各系统的碳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


n
(W i  q i )  Cc )  n
C yx  i 1
(3-1)
A

Wi   j 1 (Wi , j  WRi , j )
n
(3-2)

式中:Cyx 为建筑在运行阶段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i 为建筑能源类型;j 为系


统类型;qi 为建筑物的碳排放影响因子;Wi 为建筑能源的消耗量,CC 为建筑绿地
上碳汇系统每年所固定的碳排放量;n 表示该项目建筑的使用寿命;A 表示项目建
筑面积。

26
第 3 章 建筑碳排放计算综述

3.2.2 暖通空调系统

据以往研究建筑运行阶段的能耗在建筑全生命期中的能耗中占 70%以上,其
能耗计算比较复杂,目前常用的建筑能耗模拟软件有 e QUEST、DeST、
Energy-10、HAP、TRACE、DOE-2、BLAST、Energy Plus、TRNSYS、ESP-r 等,
这些软件各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本论文计算建筑能耗时为了简便准确的计算建
筑的能耗采用爱必宜软件。
爱必宜软件是一个可以计算建筑物使用阶段各个系统能耗的工具,爱必宜软
件采用 ISO13790 中的标准化算法,计算过程透明,结果一致性好,内置庞大的数
据库,输入参数精简,建模工作大大简化。软件的界面如图 3-3 所示。

图 3-3 爱必宜软件界面图
Fig 3-3 IBE software interface diagram
空调系统除了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其使用的制冷剂也在产生
温室气体排放,虽然空调制冷剂的量比较少但是由于制冷剂的全球变暖潜值比较
大,所以制冷剂产生的碳排放不容忽视,空调制冷剂产生的碳排放计算公式为:
Dl
MCl   GWPl  1000 (3-3)
n

27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式中:GWPl 为制冷剂 l 全球变暖潜值;MCl 表示制冷剂产生的碳排放量;Dl 为单


台设备制冷剂的充入量。本文汇总了常见制冷剂的全球变暖潜值,具体见下表
3-13。

表 3-13 常用几种类型制冷剂的全球变暖潜值(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Table 3-13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of several types of refrigerants commonly used
制冷剂类型 全球变暖潜值 GWP

R22 1760

R134 1120

R134a 1300

R410a 2100

3.2.3 生活热水系统

生活热水的需求量因建筑的类型不同会有很大的差异,生活热水的计算需要
考虑同室内人员的数量、生活方式、活动类型等因素,生活热水能耗具有很大的
随机性,用软件模拟计算会对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本文在计算生活热水系
统的能耗时,采用准静态的计算方法。如果太阳能系统辅助产生生活热水,那么
计算生活热水产生的能耗时,应该去除太阳能产生的那部分能量。
生活热水计算公式为:
4.187  mqr tr  ti rT
Qr  (3-4)
3600
式中:Qr 表示每年生活热水所消耗的热量;T 表示每年使用生活热水的天数;m
表示每年使用生活热水的人数;qr 表示每人所用生活热水的定额。
 Qr 
  Qs 
r
Wr    (3-5)
w

式中:Wr 表示每年使用生活热水所消耗的能源;Qs 表示每年太阳能光热系统所提


供的热量;ηr 和ηw 分别表示生活热水的输配效率和年平均热源效率,tr 和 ti 分别为
设计热水和冷水温度。

28
第 3 章 建筑碳排放计算综述

3.2.4 照明及电梯系统

照明及电梯系统产生的能耗就是电力能耗,包括人们日常生活的照明和电梯
的使用。照明用电会因人们生活、经济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所以为了方便准确
的计算照明能耗,应假设所有人有一致的行为。由于电梯运行过程较为复杂,要
想准确的计算出电梯运行产生的能耗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针对此情况可以采用
估算的方式对其进行计算,将电梯产生的能耗分为运行能耗和待机能耗。照明及
电梯能耗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照明能耗:

 
n 365 m
j 1 i
pij  Ai  tij  24  pp  A
E
l (3-6)
1000
式中:El 为建筑整体照明系统年能耗;i 为某房间;j 为某天;Pi,j 为照明功率密度
值;ti,j 为照明时间;Pp 为应急灯照明功率密度。
电梯能耗:
3.6  p  ta  V  W  Es  ts
Ee  (3-7)
1000
式中:Ee 表示每年电梯所产生的能量消耗;P 表示电梯的能量消耗;ta 表示电梯每
年平均运行的小时数;V 表示电梯的运行速度;W 表示电梯的额定负荷载重量;
Es 表示电梯待机过程中产生的能耗,ts 表示电梯每年平均待机的小时数。

3.2.5 可再生能源系统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在生活中对于环境保护意识也在
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节能设备开始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建筑设计在进行
建造时也将更加考虑到节能设备和可再生能源系统。因此可再生能源系统产生的
能源就不容忽视,建筑碳排放计算时应该将建筑碳能源消耗量减去可再生能源产
生的能源量。可再生光伏能源发电系统应用中的总体碳排放在能量计算时从其应
用领域以及范围和应用技术成熟的方向出发来进行考虑,包括太阳能光电、太阳
能光热、地源热泵、风力发电系统等。目前太阳能光热系统和太阳能光电系统比
较广泛的适用于居民建筑和公共建筑中,所以本文只给出太阳能光热系统能量计
算公式和光伏发电系统能量计算公式。
太阳能热水系统:
Ac  JT  1 -L cd
Qsa  (3-8)
3.6

29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式中:Qs,a 为太阳能光热系统产生的热水能量;Ac 为太阳能光热系统中集热板的面


积;JT 为单位面积集热板年平均太阳能的辐照量;ηcd 为集热器效率;ηL 为热损失
率。
光伏发电系统:
Epv  I  KE  1  KS  Ap (3-9)

式中:Epv 为光伏系统的年发电量,I 为太阳辐射照度,KE 为光电转换效率,Ks 为


系统损失效率,Ap 为光伏面板面积。

3.2.6 建筑碳汇系统

城市绿地碳汇就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二氧化
碳固定在植物体内或土壤中。目前国内对碳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草地、湿
地,而对城市绿地碳汇的研究比较少,并且研究方法不一[50]。王迪生[51]通过生物
量法,推算出北京市的绿地碳汇量;林宪德[52]通过台湾各种植物种植的类型和种
植土地面积估算出台湾不同类型的绿植 40 年的碳汇系数,并在其自己编制的《绿
建筑解说评估手册》中,列出了 7 种不同类型植物的固碳量,见表 3-14。

表 3-14 不同绿植种类单位面积 40 年的固定碳量(资料来源:林宪德.绿建筑解说评估手册[R].


内政部建筑研究所.台北.2007)
Table 3-14 The fixed amount of carbon per unit area of different green plant species over 40 years
绿植的类型 CO2(kg/㎡)

大小乔木、灌木、花草密植混种区 1200

阔叶大乔木 900

阔叶小乔木、针叶乔木、疏叶乔木 600

棕榈类 400

密植灌木 300

多年生蔓藤 100

草花花圃、自然野草、草坪、水生植物 20

绿植类型-面积法计算城市绿植碳汇的公式为:
n
C s   Ai  pi  n (3-10)
i 1

式中:Cs 为绿植的固碳量,i 为绿植的类型,pi 则表示某一种绿植单位面积的年固


碳量。

30
第 3 章 建筑碳排放计算综述

关于绿地碳汇的固碳量,阴世超[38]也给出了不同绿植类型的碳汇量,见表
3-15。

表 3-15 不同绿植种类的固定碳量(资料来源:阴世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分析[D].哈
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Table 3-15 The amount of fixed carbon in different plant species
绿植的类型 CO2(kg/㎡·a)

大小乔木、灌木、花草密植混种区 27.5

大小乔木密植混种 22.5

落叶大乔木 20.2

落叶小乔木、针叶乔木、疏叶乔木 13.4

密植灌木丛(高约 1.25m) 10.25

密植灌木丛(高约 0.85m) 8.15

密植灌木丛(高约 0.55m) 5.15

野草地(高约 1m) 1.15

低茎野草 0.35

人工草坪 0

绿地碳汇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绿植碳汇受周围环境天气的影响比较
大,至今城市绿地碳汇没有官方的计算方法,我们只能采用估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3.3 建造及拆除阶段碳排放计算

3.3.1 计算边界

建筑在建造及拆除阶段的碳排放边界从两方面规定即时间边界和空间边界,
具体边界内容如下表 3-16。

表 3-16 建造及拆除阶段计算边界(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Table 3-16 Calculate the boundary during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计算边界 空间边界 时间边界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过程消耗的燃料、动力
项目开工起至项目
建造阶段 产生的碳排放;措施项目实施过程消耗燃
竣工验收
料、动力产生的碳排放

31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场地内将建筑物肢解的拆除设备及运输 拆除起至建筑肢解
拆除阶段
设备产生的碳排放 并运出

3.3.2 建造及拆除阶段计算公式

建筑的拆除是建筑的建造的逆过程,建筑拆除阶段的碳排放量可以按照建筑
建造阶段的方法进行计算。其建筑和拆除阶段的计算公式均参考于《建筑碳排放
计算标准》。
建筑建造阶段碳排放计算公式:
n
MCjz   CEjz, i  fjz , i (3-11)
i 1

建筑拆除阶段公式为:
n
MCCC   CEcc , i  fcc , i (3-12)
i 1

式中:MC 表示建筑建造或拆除阶段的碳排放量,CEi——建筑建造或拆除阶段所
使用机械台班量,fi 施工机械的碳排放因子,具体见 3.1 章节碳排放因子。
对于目前新建的建筑很难准确的预测到建筑拆除的方式,经过文献[53]研究,
可以将新建建筑拆除阶段的碳排放量按建筑物建造阶段产生的的碳排放量的 90%
进行估算。

3.4 建材生产及运输阶段碳排放计算

建筑物的建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是不会产生任何温室气体的,该阶段的碳排
放来源是在建材原材料的开采、生产、运输和加工过程中所消耗得化石燃料而产
生的温室气体。

3.4.1 计算边界

建材生产的计算边界是从建筑材料的上游原材料、能源生产起到出厂为止,
包含建筑材料和上游原材料的开采、生产、能源的生产、能源的运输。
建材运输的计算边界是从建材的生产地运输到施工现场的过程、及运输过程
所耗的能源的开采和加工。

32
第 3 章 建筑碳排放计算综述

3.4.2 建材生产及运输阶段计算公式

建材生产及运输阶段的碳排放应为建材生产阶段与建材运输阶段之和,其计
算公式参考于《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
建材生产及运输阶段的碳排放计算公式如下:
Csc  Cys
CJC  (3-13)
A
式中:Csc 为建筑全生命周期建材生产阶段的碳排放量;Cys 为建筑全生命周期建材
运输过程产生的碳排放量;CJC 为该阶段总的碳排放量。
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公式:
Csc  i 1 Mi  Fi
n
(3-14)
式中:i 为建材的种类, Mi 为建筑材料的消耗量,Fi 为建筑材料的碳排放影
响因子。
建材运输阶段碳排放公式:
Cys  i 1 Mi  Di  Ti
n
(3-15)
式中:Di 为建材从生产地到施工现场运输距离,Ti 为建筑材料运输过程的碳排放
影响因子。

33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4 章 整合碳排放评价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指标构建思路及指标选取

4.1.1 构建思路

现全球范围内,针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已经相对完善,然而对低碳建
筑的评价系统研究比较匮乏,目前并没有关于低碳建筑评价体系完整的规范和标
准。而目前的绿色建筑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面越来越完善,但是通过分
析对比各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发现绿色建筑在碳排放研究方面没有强制性要求,
尤其是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19》中只是在提高与创新设置了加分项,此条
文对绿色建筑碳排放没有硬性规定,这样不利于绿色建筑实现低碳化。低碳建筑
主要重视建筑能耗和二氧化碳的消耗,绿色建筑主要是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为
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如将绿色建筑与低碳建筑相结合则既能满足人类对生
活的追求也能更好的响应国家低碳化的号召。所以本文尝试将碳排放评价整合到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为绿色建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望和建筑低碳化的
需求提供参考依据。构建碳排放评价指标的思路只要是对建筑碳排放进行综合全
面的分析,从建筑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对建筑的各个阶段进行分析。在总体评
价权重指标中的选取时主要参考低碳节能建筑的总体评价权重指标和我国低碳节
能建筑的总体评价权重指标,主要目的是综合考虑各类建筑物对碳排放的重要影
响性因素而经过筛选而得出的并以碳排放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并结合调查问卷、
定性和定向分析使评价体系更加客观和完整。

4.1.2 构建原则

构建或优化建筑评价体系并不是简单的堆积,也不是评价指标的随意组合,
应根据一定的原则更加科学准确的建立起来,对建筑评价体系日后的完善提供参
考。所以构建指标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整合建筑碳排放绿色建筑评价系统,应把握减少建筑碳排放的实质,客观准
确的表达出建筑的碳排放,指标设置应具有合理的层次性,充分考虑评价的影响
因素,指标应具有代表性且含义明确。
(2)系统性原则

34
第 4 章 整合碳排放评价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构建

所选指标应以系统的思维考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所选指标应能系
统的反应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关系。
(3)可获取性和可比性原则
所选的统计指标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应该要充分明确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实际
可用性和获取性,数据最好能做到量化,方便各个指标之间的对比研究。
(4)适应性原则
所选指标应与现阶段我国对建筑行业的规划相适应,并适应建筑低碳化发展
的需要和环境的要求。

4.1.3 指标选取

(1)指标选取
评价指标的确定是建立评价系统的重要一步,为了保证评价体系的紧凑性和
可靠性,优先纳入重要程度高的指标。由于国家政策、经济、技术的不同各国绿
色建筑评价体系也表现出了差异性,但是随着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绿
色建筑评价体系也越来越标准化。通过研究各国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发现基本涵盖
了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建议评价指标的必选项,其中对于 ISO 建议的污染指标,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没有明确的控制和说明[54]。因此在我国建筑节能减排的
政策背景下,本文在现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19》基础上增加建筑全生命周期
碳排放指标,通过减少建筑的碳排放从而降低建筑对环境的污染。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指标是评价建筑全球变暖类型的重要指标,该指标旨
在对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进行控制,该指标引入“建筑全生命周期碳减排
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减排 率  1    100% (4-1)
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基准值 

式中: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指参评建筑年 CO2 的排放量,单位 kgCO2/㎡·a;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基准值指建筑全生命周期内所允许产生的最大的建筑碳排
放量。
(2)指标大类的确定
通过研究国内外典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挑选出各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
关于建筑碳排放的指标大类,具体指标大类见下表 4-1。

35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 4-1 关于建筑碳排放的指标大类(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Table 4-1 On the building of the carbon emission index categories
评价体系 指标大类 指标项
英国 CSH 能源与 CO2 排放 住宅 CO2 排放率
德国 DGNB 生态质量 全球变暖潜值
加拿大 SBTool 环境负荷 温室气体排放
日本 CASBEE 建筑用地外环境 全球变暖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 -

通过对比发现,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并没有明确控制建筑碳排放的指标
项,因此本文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优化,增设“生态质量”指标大类,并把
“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设置为绿色建筑“生态质量”的二级指标项,从
而建立起包含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和生态质量
六大指标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优化版。由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过程中涉
及到包含绿地碳汇量,这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19》中环境宜居指标大类中,
场地生态与景观指标项中建筑绿化重复,所以在进行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时不计算绿地碳汇量。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19》提高与创新项中,进行建筑
碳排放计算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指标重合,所以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优化中
取消进行建筑碳排放分析的附加分数。

4.1.4 指标基准

(1)设计标识
在建筑设计阶段进行建筑碳排放评价时,基准值的计算采用“参照建筑”的
方法,参照建筑即与参评建筑外观大小、结构性能等完全一致的假象建筑,通过
计算参照建筑的碳排放从而得出碳排放量的基准值。去年 12 月份,习近平总书记
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再次做出承诺:到 2030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
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65% 以上[55]。我国政府减排承诺参照年为 2005 年,所以
参照建筑的性能参数也应取值于 2005 年的统计数据。
(2)运行标识
在运行阶段进行建筑碳排放评价时,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实测。本
论文根据美国能源之星基准模型的构建思路建立了建筑碳排放基准值计算模型,
具体步骤如下:
1) 依据建筑的类型和地区分类,并建立独立的建筑碳排放检测系统,记录完
整的建筑碳排放和运行数据,建立我国的建筑碳排放数据库。
2) 我们采用结合线性化和回归数据分析等多元化的线性数据分析方法,并对

36
第 4 章 整合碳排放评价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构建

构建数据库过程中的主要信息来源进行了大量统计数据分析,建立建筑碳排放基
准模型方程,方程如下:
n
建筑碳排放量  C 0   Ci Xi (4-2)
i 0

其中 C0 表示影响系数 Ci 与建筑碳排放相关性的强弱;Ci 表示影响因子 Xi 所对性


的参数与建筑碳排放相关性的强弱。
3)将参评建筑的运行参数带入到公式 4-5 中,计算出该参评建筑的预测碳排
放量,因为该碳排放量是对参评建筑实际运行情况的预测,所以将此计算值作为
建筑碳排放的基准值。
设计标识和运行标识时是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基础,其真正的难点在
于数据的收集,数据收集和分析往往是一个漫长而繁琐的过程,美国从 1976 年就
开始对建筑的能源账单和运行数据进行收集,且每 4 年更新一下数据,而我国对
建筑碳排放数据库的研究比较匮乏,没有完善的建筑碳排放数据库可以参考,所
以本文研究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基准值采用自上而下的宏观估算法进行计算
[51]

由于我国目前尚无国内各部门 CO2 排放量的官方统计数据,因此估算中“中国
2005 年 CO2 排放量”选取美国能源信息署公布的数据,即我国 2005 年 CO2 排放量
为 54.64 亿吨[56];“建筑业 CO2 排放比率”选取 IPCC 第三次评估报告的研究数据,
即全球建筑业 CO2 排放比率的平均值 36%[57];“2005 年城镇房屋建筑面积”选取建
设部网站 2006 年公布的官方数据,即 2005 年城镇房屋建筑面积为 164.51 亿㎡
。经计算我国 2005 年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为 119.56kgCO2/㎡·a,所以建筑全
[58]

生命周期碳排放基准值为 120kgCO2/㎡·a。
通过以上数据的选取和估算方法可看出,建筑全生命周期基准值的确定较为
粗糙,为了保证数据的可参考性和可信度,将本文计算数据与德国绿色建筑评价
体系 DGNB 的建筑碳排放量基准值相比较发现,德国绿色办公建筑基准值为
79.8kgCO2/㎡·a,所以本文计算基准值 120kgCO2/㎡·a 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4.2 指标权重确定

指标权重是反映了某个指标在当前评价中的关键性和重要地位程度,在评估
中指标权重占据核心位置。
目前国内外对于权重如何选取的研究方法中一般认为权重可以划分两个主要
大类:一种主观主动赋权法和一种客观被动赋权法。
主观赋权法:在主观意识上的一种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指的就是根据决策人

37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员的主观意志给出的权重系数。这种指标赋权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以很好
地体现和突出了决策者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知识,但是其缺点也显而易见,这种指
标赋权的方式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决策者的各种主观意志,而并没有与评价指标的
数据相结合,这样就可能会导致无法体现出随时间而变化的各种评价指标。目前
国内外较为普遍流行的主观赋权法主要有:专家调研法、层次分析法、模糊分析
法等。
客观赋权法:这是一种客观上定量分析法,主要是根据建立的数学模型去计
算出权重的系数,对当前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可以准确并且高效地反
映评价指标的数据,但是缺点也很明显,这种方法只能是通过数据来说话,而无
法体现出决策者的意愿、经验、知识等,得到一个与事实不符的评价结果。目前
国内外较为流行的客观赋权法有:主成分分析法、熵权系数法、局部变权法等。
目前国内外较为流行的权重方法主要是: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熵权系
数法

4.2.1 专家调查法

专家调查法又可以称为德尔菲法,这种方法就是一种定性的分析方法。基本
的操作就是将所要预测或者想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一种匿名的方式将问卷调查表单
独发送给每个专家,征得专家们的建议和意见之后,整理全部专家的建议和意见,
再将整理好的结果匿名反馈给每一位专家,然后再次发起第二次的问卷调查,再
次向专家征求意见和建议、收集、整理、统计,反复操作,最终到达意见的一致。
德尔菲分析法的构造见下表 4-2。

表 4-2 德尔菲分析法构造表(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Table 4-2 Delphi analysis to construct the table
步骤 内容
第一步 以问卷形式,匿名发送给各个专家
第二步 收集、归纳专家的意见
第三步 再次匿名发送反馈信息给各个专家
第四步 反复多次征询修改,匿名反馈
第五步 直到获得一致性的意见

由以上可以看出专家调查法具有:匿名性、统计性、反馈性。
在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行业中普遍使用的专家权重系统调查方法主要是基于专
家们的一些专业性知识以及实践经验的,对于指标权重系统分析就是一种定性的
分析,通过专家们的投票表决,经由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的统计分析确定下的。对

38
第 4 章 整合碳排放评价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构建

于本次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与处理,采用的方法是一种算术平均值方法,其计算
公式如下:
n
Wi   Wij n (4-3)
j 1

式中:n 代表的是评委个数,Wij 表示第 j 个评委对第 i 个指标反馈的结果。


权重系数是通过归一化各指标的平均值获取的,计算公式如下:
m
Wt  Wi W
i 1
i (4-4)

式中:m 表示评价指标的个数
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属于主观赋权法,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获取的结果在
一定程度上保证有效性和合理性,并且对一些无法量化的指标比较友好。但是此
方法受到专家的经验、知识和主观意识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4.2.2 熵权系数法

在许多现代化的信息科学理论中,熵是一种针对信息不确定性的数值度量,它
的特点就是给出的信息越多,熵的值就会越小,反之给出的信息越少,那么熵的
值就会越大。根据这一特征,通过计算熵的取值,就可以确定一个指标的非线性和离
散化程度,熵的取值越大说明这个指标对于评价的结果影响力就越大。
在评价体系中,如果某一个指标提供的信息越多,那就证明它的不确定性就
越小,则熵的值就会越小,在整个的评价体系中影响力就会越小,所以当前指标
的权重就会越小。反之,权重就会越大。由于介绍熵值法的计算过程的资料较多,
这里不再详细介绍。熵权系数法结构如下表 4-3。

表 4-3 熵权系数法构造表(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Table 4-3 Entropy weight method to construct the table
步骤 内容
第一步 对原始建筑信息的收集、整理
第二步 针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第三步 计算指标熵的数量值,获得该指标信息的熵冗余度
第四步 获取指标的权重
第五步 综合得分

熵权系数法属于客观赋权法,其优点在于,该方法根据自身数据建立模型进行
计算,其计算结果可信度大,但在横向的两两指标进行比较时只能在不同的空间
和时间上比较同一个指标,这就导致在实际的应用上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39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2.3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由 T.L.Saaty 教授于上个世纪 70 年代提出的一种层次权


重的决策方法,其主要原理就是运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等相结合的计算方法将
多目标的复杂问题进行了简单化。自 1982 年我国引入层次分析法以来,因为其主
要是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的方法来解决各类决策问题的特征和技术上的特征以及它
们灵活简单的技术上的特征迅速在我国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实施,如建筑
评价、能源系统分析、科研分析、经济管理等领域。
陈力莅[59]采用层次分析法将低碳建筑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确定各
层次指标的权重。高源[54]采用层次分析法将优化后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指标进行
了权重计算。赵卉[60]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绿色建筑水评价指标进行指标权重的计算,
并给出了新的绿色建筑水评价方法。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初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
重。
(1)层次分析法的步骤和方法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构造判断矩阵
利用 T.L.Saaty 教授的 1-9 标度方法进行指标层的构建,根据指标模型对各层
次的指标进行成对比较,通过比较确定出指标因素的相对重要性。Saaty1-9 标度方
法见表 4-4。

表 4-4 1-9 标度方法(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Table 4-4 1-9Scale method
含义(两指标因素相比较,一个因素比另
标度
一个因素的重要性)
1 同样重要
3 稍微重要
5 明显重要
7 强烈重要
9 极端重要
2、4、6、8 两相邻判断的中值
倒数 标度指数互为倒数

3)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指标 CI

40
第 4 章 整合碳排放评价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构建

 n
CI  (4-5)
n -1
n
AWi
  (4-6)
i 1 n  Wi

式中:A 为评价指标的对比矩阵。n 为 A 矩阵的阶数,Wi 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如计算出 CI 的值越接近于零则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越稳定,CI 越大则说明判断
矩阵的不一致性越不稳定。为了能准确的衡量判断矩阵的一致性,Saaty 引入随机
一致性指标 RI,其 Saaty 结果如下表 4-5。
随机一致性指标 RI
CI 1  CI 2  CI 3  .....  CI 500
RI  (4-7)
500

表 4-5 随机一致性指标 RI
Table 4-5 Random consistency index RI

矩阵阶数 n 1 2 3 4 5 6 7 8 9 10

RI 0 0 0.58 0.9 1.12 1.24 1.32 1.41 1.45 1.49

一致性比率 CR
CI
CR  (4-8)
RI

当 CR=0 时矩阵具有完全的一致性,当 CR<0.1 时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可


以通过检验,当 CR>0.1 时,一致性较差不能通过一致性检验,需进行修改直至
CR<0.1。
层次分析法属于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赋权法,该类方法在主观判断的基础上
结合数据分析,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计算。

4.2.4 指标权重方法的确定

(1)构建层次分析模型
建立加入建筑碳排放评价指标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层次结构图,见下图 4-1:

41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4-1 整合碳排放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图(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Fig 4-1 Hierarchy diagram of a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ystem incorporating carbon emissions

(2)建立指标判断矩阵
通过分析《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评价指标项,列出评价指
标体系的一级指标权重配比,见下表 4-6。本文在统计各项指标权重时不考虑控制
项的权重。

表 4-6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权重表(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Table 4-6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index weight table

一级指标 权重 分值

安全耐久 0.167 100

健康舒适 0.167 100

生活便利 0.167 100

资源节约 0.332 200

环境宜居 0.167 100

由于独立的指标权重在二级衡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构中的权重灵活性和权重可
持续扩展性,本文将在二级指标权重周期保持不变的实际条件下,对一级指标权
重的各个指标周期变化,采用一种多维度和高层次性质的分析方法,并进行了一
级指标权重周期变化的综合分析,从而对权重进行新的比例分配。

42
第 4 章 整合碳排放评价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级指标安全耐久用 C1 表示、健康舒适用 C2 表示、生活便利用 C3 表示、


节约资源用 C4 表示、环境宜居用 C5 表示、生态质量用 C6 表示,根据这六个评
价指标构造矩阵 A,经计算分析得各一级指标的权重为下表 4-7。
 C 11 C 12 C 13 C 14 C 15 C 16 
 
 C 21 C 22 C 23 C 24 C 25 C 26 
 C 31 C 32 C 33 C 34 C 35 C 36 
A 
 C 41 C 42 C 43 C 44 C 45 C 46 
 C 51 C 52 C 53 C 54 C 55 C 56 

 C 61 C 62 C 63 C 64 C 65 C 66 

表 4-7 一级指标权重(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Table 4-7 First level index weight

一级指标 权重 分值

安全耐久 0.18 108

健康舒适 0.16 96

生活便利 0.11 66

资源节约 0.26 156

环境宜居 0.15 90

生态质量 0.14 84

(3)一致性检验
通过构造矩阵 A 计算出 W1=0.18、W2=0.16、W3=0.11、W4=0.26、W5=0.15、
W6=0.14。将计算结果带入到上述公式 4-6 中,计算出λ=6.508。根据公式 4-5 计算
出一致性指标 CI=0.102。由于矩阵 A 是六阶矩阵,查表 4-5 可得 RI=1.24,代入公
式 4-8 中经计算得出 CR=0.08<0.1,所以矩阵 A 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一致性检
验。
采用多层次分析法,对一级指标重新进行了权重计算,经检验具有较好的一
致性,将整合碳排放后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权重重新整理到表 4-8 中。

表 4-8 整合碳排放绿色建筑评价指标权重表(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Table 4-8 Integrate the weight table of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index of carbon emission

一级指标 一级权重 二级指标 二级权重 总权重

43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安全 0.53 0.08851
安全耐久 0.18
耐久 0.47 0.07849

室内空气品质 0.2 0.0334

水质 0.25 0.04175
健康舒适 0.16
声环境与光环境 0.3 0.0501

室内热湿环境 0.25 0.04175

出行无障碍 0.16 0.02672

服务设施 0.25 0.04175


生活便利 0.11
智慧运行 0.29 0.04843

物业管理 0.3 0.0501

节地与土地利用 0.4 0.1328

节能与能源利用 0.6 0.1992


资源节约 0.26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0.5 0.166

节材与绿色建材 0.5 0.166

场地生态与景观 0.6 0.1002


环境宜居 0.15
室外物理环境 0.4 0.0668

生态质量 0.14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1 0.14

4.3 碳排放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2020 年 12 月 12 日,习近平总书记承诺到 2030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CO2 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则建筑全生命周期建筑碳减排率最低限为
65%,将 65%平均分布在 2005-2030 这 25 年,得到每年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减排
率最低限制,见下表:

表 4-9 建筑全生命周期最低碳减排率(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Table 4-9 The lowest carbon reduction rate in the whole life cycle of the building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碳减排率 20.8 23.4
0 2.6% 5.2% 7.8% 10.4% 13% 15.6% 18.2%
最低限 % %
年份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碳减排率 46.8 49.4
26% 28.6% 31.2% 33.8% 36.4% 39% 41.6% 44.2%
最低限 % %

44
第 4 章 整合碳排放评价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构建

年份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碳减排率
52% 54.6% 57.3% 59.8% 62.4% 65%
最低限

由表可知,2021 年建筑全生命周期碳减排率最低限为 41.6%,将建筑的评价


分值线性分布在 41.6%-100%之间,一共分为三个等级,具体评分标准见下表:

表 4-10 2021 年度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指标评分标准(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Table 4-10 The grading standard for the carbon emission evaluation index of the whole life cycle of
buildings in 2021

建筑碳减排率(X) 星级门槛 评价原则

当参评建筑碳排放评价指标为一星
41.6%≤X<61.1% *
级,则建筑星级应不超过一星级
当参评建筑碳排放评价指标为二星
61.1%≤X<80.6% **
级,则建筑星级应不超过二星级
当参评建筑碳排放评价指标为三星
80.6%≤X≦100% ***
级,则建筑星级可为三星级

45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5 章 案例分析

5.1 案例概况

本项目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项目是二星级新建建筑,由3栋高楼及其配套的裙
楼和地下室组成。项目总的建筑规划公共用地建筑面积合计为79571.5㎡,净建筑
规划公共用地建筑面积合计为55672㎡,总建筑规划用房建筑面积190669㎡,其中
地上115535.3㎡,地下75133.7㎡。该项目工程的主体建筑结构层数分别是地上16
层,地下2层。其中A栋楼高层大厦总建筑高度约69.8米,共16层,主要功能为商
业、办公;B栋高层大厦住宅楼高为36.4米,共8层,主要社区使用服务功能分别主
要是是商业、餐厅、办公; C栋楼高宽度为36.4米,共8层,主要社区服务管理职能分
别主要是作为社区服务管理中心、街道办事处、派出所;裙楼主要功能为展览、
会议、市政、及其他管理用房。地下建筑部分主要设置两层高的地下室,主要的
使用功能设施是可以作为一个专用车库、装置房、人防区,地下车库共设置约1650
个机动车位。三栋大楼主体可通过垂直交通直通地下室驱车直出地块,远离人群
聚集区,互不交叉。
建筑外形概念来源于地域文化——凤凰展翅。在平面及立面处理上,采用了
“凤凰展翅”这一意象,利用总平面的景观及立面的向上展开,生动的呈现了“凤
翅”的神韵。采用三段弧形的布局,主楼布置在地块北边,使知识城大厦成为九
龙大道的标志性建筑。同时,景观利用面更多。三栋塔楼之间设置共享空间,形
成前庭后院的布局方式。
具体项目位置和项目规划图见图 5-1 和 5-2。

46
第 5 章 案例分析

图 5-1 项目所在位置图
Fig 5-1 Location map of the project

图 5-2 项目规划图
Fig 5-2 Project plan

47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5.2.1 建筑使用阶段的碳排放计算

建筑位于广州市,属于夏热冬暖的地区,只有空调系统,项目内部采用了多联机
的空调系统,室外机放置在相应的单元房间的屋顶上;多联机冷媒管设置在专用竖
井内,冷凝水就近排放到相应楼层的卫生间、空调机房等排水点上。新风系统:餐厅、
多功能报告厅、展厅、指挥中心等大开间人员比较密集房间采用数字化板式能量
回收机组,设备吊装在室内,新风入口带初效过滤器。
项目采用的可再生能源系统为太阳能生活热水系统。项目使用 222 ㎡的太阳
能集热板,辅助空气源热泵系统给建筑提供生活热水。其中太阳能集热系统产生
的热水能量属于可再生能源,所以在计算生活热水系统的能耗时,应除去太阳能
产生的热量。生活热水系统产生的能耗主要包括空气源热泵系统产生的电力能耗
和制冷剂使用产生的碳排放。
建筑物办公区域的工作时间规定为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商务区域的工作时
间规定为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使用电梯为 B 等级,电梯主要分为客梯,货梯及
餐梯,其中货梯及客梯额定载重量为 1050kg,速度为 2m/s,餐梯额定载重量为
250kg,速度为 0.4m/s,假设电梯平均运行时间为每天 3 小时,待机时间为 21 小
时。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计算根据第三章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其计算结果如下表
5-1 所示。

表 5-1 建筑运行阶段总的碳排放量(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Table 5-1 Total carbon emissions during the building's operating phase
系统类型 碳排放量(tCO2) 年每平方米的碳排放 占运行阶段碳排放的
(kgCO2/㎡·a) 比例(%)

空调系统 301239.3 31.6 72

生活热水系统 6145.3 0.64 1.4

照明及电梯系统 110972.2 11.64 26

可再生能源系统 0 0 0

建筑运行阶段 418356.8 43.9 100%

由表可知,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量做多的是空调系统,占比为 72%,照明及
电梯系统次之,占比为 26%,所以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的碳排放,占比比较大
的是空调系统和照明系统。

48
第 5 章 案例分析

5.2.2 建材的生产和运输阶段的碳排放计算

本工程建材的碳排放因子和运输阶段的碳排放因子由表 3-9 和 3-10 可知,项


目工程用量由工程计量表可知,工程建材用量见表 5-2。

表 5-2 建筑建材用量及运输距离表(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Table 5-2 Building materials dosage and transportation distance table
材料名称 材料量 单位 运输工具 运输距离(km)
混凝土 C20 120267.86 m³ 重型柴油货车载重(46t) 40
水泥砂浆 13988.89 m³ 重型柴油货车载重(30t) 500
乳胶漆 48.9 t 轻型柴油火车载重(2t) 500
屋面卷材 0.282 t 轻型柴油火车载重(2t) 500
石材 2382 t 中型汽油货车载重(8t) 500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190122 m³ 中型汽油货车载重(30t) 500
钢柱 230 t 铁路 500
钢筋 18936.2 t 铁路 500
其他钢材 33590.8 t 铁路 500
铜 70 t 轻型柴油火车载重(2t) 500
木材 1167.5 t 轻型柴油火车载重(2t) 500
铝合金型材 545.2 t 轻型柴油火车载重(2t) 500
玻璃 1008 t 轻型柴油火车载重(2t) 500

建筑材料生产与运输阶段的碳排放计算结果如下表 5-3 所示。

表 5-3 建筑建材的生产及运输阶段碳排放量(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Table 5-3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produ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stages of building materials
每平方米的碳排放(kgCO2/㎡·a)(kgCO2/
建材阶段 碳排放量(tCO2e)
㎡·a)
建材生产阶段 187342.4 19.7

建材运输阶段 213.2 0.02

总碳排放量 187555.6 19.7

5.2.3 建筑建造及拆除阶段的碳排放计算

该项目是新建建筑,具体施工机械台班数量没有准确的数据,所以本论文参
考罗智星[49]的博士论文中建筑施工台班数量结合本工程的建材用量按比例给出本

49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台班数量。台班使用情况见下表 5-4。

表 5-4 建筑施工台班数量表(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Table 5-4 Table of quantity of construction shift
施工机械 台班数量 运施工机械 台班数量
履带式推土机 75kw 6380 木工电锯 3500
履带式单斗液压挖掘机 1m³ 6500 混凝土抹平机 1400
木工三面压刨床 2300 钢筋切断机 2200
电动灌浆机 12600 钢筋弯曲机 6900
履带式起重机 30t 5200 预应力钢筋拉伸机 4800
汽车式起重机 16t 5200 半自动切割机 3500
自升式塔式起重机 400t 2552 型钢剪断机 4000
门式起重机 10t 4048 直流弧焊机 8800
自卸汽车 5t 26950 对焊机 2200
平板拖车组 30t 2310 二氧化碳保护焊机 4500
双笼施工电梯 2t 100m 1452 电动空气压缩机 10m³/min 3500
混凝土振捣泵 10000 载重汽车 15t 3700
混凝土输送泵 45m³/h 1000 电焊条烘干箱 880

该建筑物建造阶段的碳排放量按公式 3-11 计算,建筑拆除阶段的碳排放量按


建筑建造阶段碳排放量的 90%进行计算。其计算结果见表 5-5。

表 5-5 建筑建造及拆除阶段的碳排放(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Table 5-5 Carbon emissions during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建筑建造及拆除阶段 二氧化碳排放量(tCO2) 年每平方米的碳排放(kgCO2/㎡·a)
建筑建造阶段 9576.15 1.0
建筑拆除阶段 8618.53 0.9
总和 18194.68 1.9

5.2.4 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建筑物在整个生命周期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建材生产和
运输阶段、建筑运行阶段和建筑建造及拆除阶段。该项目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
总的碳排放量为 623924.6 吨,其中建筑运行阶段所产生的碳排放最多,占总碳排
放的 67%;建材的生产及运输阶段次之,占 30.1%;占比最少的是建筑的建造及拆
除阶段为 2.9%。具体消耗量见下表 5-6。

50
第 5 章 案例分析

表 5-6 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Table 5-6 Carbon emissions throughout the life cycle of the building

二氧化碳排放量 每平方米的碳排放
建筑生命周期各阶段 所占比例(%)
(tCO2)) (kgCO2/㎡·a)

建材生产及运输阶段 187555.6 19.7 30.1


建筑运行阶段 418356.8 43.9 67
建筑建造及拆除阶段 18194.68 1.9 2.9
建筑全生命周期 624107.08 65.4 100

5.3 案列评价

通过计算可以得出该建筑物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
624107.08tCO2,单位建筑物面积年平均碳排放量为 65.4kgCO2/㎡·a。将计算数值
代入公式 4-1 中得:
 65.4 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减排 率  1    100%  45.1%
 120 

对照碳排放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45.1%介于 41.6%-65.6%之间,所以该建筑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指标满足一星级建筑门槛。虽然建筑原星级评价为二星级建筑,
但由于建筑碳排放指标不满足二星级建筑门槛,所以该建筑只能评价为一星级建
筑。

51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研究结论如下:
(1)提出基于绿色建筑碳排放评价分析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为贯彻落
实绿色发展的理念,推进建筑绿色化发展,各国相继推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更
好的实现建筑业的节能减碳的目标,而建筑碳排放是建筑节能减碳最好的体现,
将建筑碳排放评价指标应用到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不仅能够保证绿色建筑节能
减碳的真实性,还有利于推动建筑业的节能减碳。
(2)通过对美国 LEED、英国 BREEAM、日本 CASBEE 和我国绿色建筑评
价标准的对比研究发现,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虽然都是围绕节能减碳来对建筑进行
评价,但是还没有具体的建筑碳排放指标应用到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
(3)本文总结和归纳了各类能源的碳排放影响因子,并依据建筑碳排放计算
标准,对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计算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4)本文将碳排放评价整合到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本着科学性,系统性、
可获取性和适应性原则筛选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计
对整合建筑碳排放评价体系指标计算出权重,并给出评分标准。
(5)最后结合具体实例对整合建筑碳排放评价体系评价标准进行星级评价。
得出结论为建筑碳排放评价可以对绿色建筑星级评价起到监督作用,当建筑碳排
放指标达不到星级要求时则绿色建筑不能给出星级评价。

展望

(1)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没有明确地涉及关于建筑碳排放控制的指
标,建筑碳排放量化指标对建筑物全生命周期产生的环境负荷具有比较完善的评
价能力,将建筑碳排放评价指标融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将会有助于推动绿色建
筑评价体系更好的发展。
(2)目前还没有准确的建筑碳排放基准值,采用估算的方法进行碳排放基本
值的计算比较粗糙,所以需要进行大量的建筑碳排放测量和数据收集尽早地计算
出碳排放基准值。
(3)我国关于建筑碳排放的统计数据比较匮乏,也没有相应的碳排放数据库

52
结论与展望

可供参考,所以我国应建立完整的建筑碳排放数据库。

53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郑秋红.气候变化专门评估机构——IPCC 发展历程[J].气象科技进展,2014,4(6):81-83.
[2]王建业.应对气候变化绿色建筑“大有可为”[N].中国建设报,2020 -01-14.
[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技术细则 2019》[S].
[4]Jim Bowyer. Green building programs-Are they really green? [J]. Forest Products
Journal,2007,57(9):6-17.
[5]Sebastien Humbert. 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A critical evaluation
by LCA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 [J]. 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2007,12 (Special Issue 1):46-57.
[6]朱颖心.国内外不同类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辨析[J].暖通空调,2012,42(10):9-14.
[7]Eichholtz P, Kok N, Quigley J M. The Economics of Green Building[J].
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 2013, 95(1):50-63.
[8]Khoshbakht M, Gou Z, Dupre K. Cost-benefit Prediction of Green Buildings:
SWOT Analysis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Recent Applications[J].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7,180:167-178.
[9]Olubunmi O A, Xia P B, Skitmore M. Green building incentives: A review[J]. 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6, 59(6):1611-1621.
[10]刘秋雁.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评价研究——基于碳排放量的角度[J].建筑经
济,2014(01):97-100
[11]郑古蕊. 日本、澳大利亚绿色建筑政策实践对我国的启示[J].建筑经济, 2014(6):73-75.
[12]郭喜宏. 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J].认证技术,2013,09:42-43.
[13]吴钟奇.BREEAM 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对比研究.2019 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论文
集[C].2019.1-4.
[14]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Rating System
Version 2.0.(LEED2.0)[S]. June 2001.http://www.usgbc.org.
[15] Talen E.LEED-ND as an urbanmetric[J].Landscape&UrbanPlanning,2013,119(6):20-34.
[16]朱洪祥.德国 DGNB 可持续建筑评估体系[J].建设科技,2010(18):78-79.
[17]Lee. W.Benchmarking energy use assessment of HK-BEAM,BREEAM and LEED [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08,43(11):1882-1891.
[18]Sabapathy. Energy efficiency benchmark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LEED rated building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acilities in Bangalore, India[J].Energy and
Buildings,2010,42(11):2206-2212.
[19]Schwartz. Variations in results of building energy simulation tools,and their impact on
BREEAM and LEED ratings: A case study[J]. Energy and Buildings,2013,62:350-359.

54
参考文献

[20]李庆红.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美国 LEED 对比及启示[J].山西建筑,2019(6):5~6.


[21]李清勤.GB/T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介绍[J].暖通空调,2019(49):1~4.
[22]童皇强.关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美国 LEED 比较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9(10):
12~13.
[23]宋凤佳.中外绿色建筑能源评估及其应用研究[D].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24]马继升.浅谈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英国 BREEAM 评价标准比较[J].建筑节能,2013
(3):42~45.
[25]张仲军.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优化及评价研究[D].河北:河北经贸大学,2019.
[26]张彧.LEED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美国的新发展及其实践案例[J].中外建筑,2019(10):
41~45.
[27]任燕.碳减排视角下的绿色建筑成本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7.
[28]Suzuki Michiya, Oka Tatsuo, Okada Kiyoshi. The estimation of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 due to housing construction in Japan[J]. Energy and Buildings. 1952(2):165~169.
[29]G.Verbeeck.Life cycle inventory of buildings:A calculation method[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10(45):1037-1041.
[30]Han S W. Evaluation model for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of construction methods[C].
Construction Research Congress, 2012:1799-1808.
[31]Adolf . Input-output analysis of Irish construction sect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10,45:784-791.
[32]Frame I. An introduction to a simple modelling tool to evaluate the annua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non-domestic buildings[J]. Structural Survey,
2005, 23(1): 30-41
[33]Joshua Kneifel. Life-cycle carbon and cost analysis of energy efficiency
measures in new commercial buildings [J].Energy and Buildings. 2010,42:333-340.
[34]Chou, J.S. Yeh, K.C. Life cycl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simul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ost
analysis for building construc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5, 101: 137-147.
[35]Chau, C.K., Leung, T.M, Ng, W.Y. A review on Life Cycle Assessment, Life Cycle Energy
Assessment and Life Cycle Carbon Emissions Assessment on buildings[J]. Applied Energy,2015,
143:395-413.
[36]Gustavsson, L., Joelsson, A., Sathre, R. Life cycle primary energy use and carbon emission of
aneight-storey wood-framed apartment building[J]. Energy & Buildings, 2010, 42(2): 230-242.
[37]Omar, W., Sabki, W.M., S, Doh, J.H., et al. Variations in embodied energy and carbon
emissionintensities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s[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14, 49: 31-48.
[38]阴世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39]熊宝玉.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测算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2015.

55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0]赵秀秀.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与减碳效益评价[D].山西:大连理工大学,2017.
[41]张孝存.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计算与低碳建筑结构评价方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
学,2018.
[42]董凯红.南方大型综合体建筑全寿命期碳排放计算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18.
[43]周心怡.世界主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解析及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7.
[44]高歌.中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研究[D].吉林:吉林建筑大学,2017.
[45]IPCC. Climate Change 2001: Mitigation,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Third
Assessment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46]张春霞.建筑物能源碳排放因子选择方法研究[J].建筑经济,2010(10):106~109.
[47]张又升.建筑物生命周期二氧化碳减量评估[D].台湾:台湾成功大学,2002.
[48]汪静.中国城市住区生命周期 CO2 排放量计算与分析[D].北京:清华大学,2009.
[49]罗智星.建筑生命期二氧化碳排放计算方法与減排策略研究[D]. 陕西: 西安建筑科技大
学,2016.
[50]朱凯.城市绿地碳汇核算方法及其研究进展[J].陕西林业科技,2015(4):34~39.
[51]王迪生.北京城区园林植物生物量的基础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9(4):120~125.
[52]林宪德.绿建筑解说评估手册[R].内政部建筑研究所.台北.2007.
[53]王松庆.严寒地区居住建筑能耗的生命周期评价[D]. 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54]高源.整合碳排放评价的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14
[55]庄贵阳.新发展格局下碳排放达峰的政策内涵与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21(1):
30~39.
[56]http://www.eia.gov/cfapps/ipdbproject/IEDIndex3.cfm?tid=90&pid=44&aid=8
[57]IPCC. Climate Change 2001: Mitigation,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Third
Assessment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58]建设部. 2005 年城镇房屋概况统计公报[J]. 建设部网
址:http://www.mohurd.gov.cn/hytj/dtyxx/zfhcxjsbxx/200804/t20080423-160502.htm,2006.
[59]陈力莅.低碳建筑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的研究[D]. 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12.
[60]赵卉.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的绿色建筑水评价体系构建[D]. 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20.
[61]政策实践对我国的启示[J].建筑经济, 2014(6):73-75.

5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1]罗景辉,赵政通,张昌建刘欢侯立泉,牛晓科,马伊利,杨帆,侯焙然.一种太阳能
热利用的节能装置[P].CN10889442A,2018-1127.
[2]罗景辉,牛晓科,王侃宏张昌建侯立泉,刘欢,赵政通,马伊利熊楚超,一种矿井
排风余热深度提取装置[P].CN109356634A,2019-02-19.
[3]王侃宏,马伊利,基于建筑碳排放分析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J]节能,2021.

57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 谢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我深切感受到自己是在多位老师和同学的关
心下凝聚成长,至此,谨向三年来所有指导、帮助和关心过我的师友表示由衷的
感谢!
本文是在导师王侃宏教授的悉心关怀和耐心指导下完成的,王老师渊博的学
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和蔼可亲的人格魅力,使我受益匪浅。导师不仅授我以文,
而且在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给予了我殷切地关怀和不遗余为地帮助和指导,虽仅
三载,却赋予我终生受益无穷之道。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
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我向我的导师王侃宏教授表示深切
的谢意与祝福。
本文的完成也离不开其他老师和同学的关心与帮助,在此感谢乔华老师、罗
景辉老师、张杰老师、张子平老师、王景刚老师、张伟捷老师、鲍玲玲老师、任
晓芬老师、李红枫老师、王建强老师、王文红老师在校期间给我的教诲和无私的
帮助。
感谢杨卫华教授、罗景辉老师、侯佳松师姐、袁晓华师姐、李文磊师兄、范
瑶师姐、张悦师姐等在此论文中给予我的帮助和鼓励;感谢赵政通、牛晓科、周
华鑫同学在这三年来对我的帮助、包容和爱护,愿友谊长存!
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和在我在求学生涯中给予的关怀和鼓励,感
激么情溢于言表。
最后,对参加论文评阅、答辩的专家们和对本论文提出宝贵意见的所有老师
和同学们表示真诚的谢意!

58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马伊利(1992.10),女,汉族,出生于河北邯郸市。
2012 年 9 月至 2016 年 6 月,就读于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
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2017 年 9 月至 2021 年 6 月,就读于河北工程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
调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5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