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4

綜合研究所新進人員實習報告

實習期間: 113 年 5 月 6 日至 113 年 5 月 12 日


電廠二氧化碳減量技術
全球暖化為近期國際上話題之一,而產生全球暖化的原因來自於嚴重的溫
實 室效應,其中造成溫室效應的關鍵就是溫室氣體,溫室氣體扮演的角色為吸

收地表的輻射熱,並放射回地表上,因此地球才能維持合宜的氣溫適合各種

生物居住,但因為人類在工業革命後排放過多的溫室氣體,使得溫室效應日

趨嚴重,如果全球氣溫持續升溫,可能導致冰川退融,造成海平面上升, 許

多沿海城市將會淹沒在水中,以及其他毀滅性的後果。

其中目前影響全球暖化最多的溫室氣體為二氧化碳,因二氧化碳是人

為排放量最多的溫室氣體,所以世界各國學者一般的共識皆是認為二

重 氧化碳為全球暖化的元凶,並嘗試研發研究如何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濃 度 降 下 來 。 由 於 本 公 司 因 發 電 需 求 , 排碳量佔了台灣三分之一以上,

因此要達到減碳目標需慢慢導入目前還在發展中的新技術:碳捕捉、封存與

再利用。

是否
完全
按照
計劃
實施
或有
調整
所長
批示

說明:本表至少每一階段撰寫 1 次,並依行政程序陳核後,由部門主管責專人保管備查。
撰寫人
(實習人員): 指導人員: 部門主管:

導師: 主管部門副所長: 所長:

1
為了在 2050 年以前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國際間慢慢建立起了許多與「碳」相

關的機制,包括:碳權、碳稅、碳費、碳交易等。這些機制幫助企業在減碳的過

程中,有規則可循,同時也減碳加速落實。碳權簡單來說就是排放碳的權利,通

常以相當於一公噸 CO₂ 的排放量為計算單位。產業可透過取得碳權,以符合我國


實 政府的碳管制規範或因應國際供應鏈與倡議的碳中和要求。

[1]
圖一、兩種碳權類型:未達排放量的剩餘額度(左),碳信用(右)

圖一為企業若排碳量未達上限,可將未使用的單位出售給未達減量目標的

組織,或是可以自願性減量碳排作為信用額度, 若 把碳配額(碳權)比喻成貨

幣,更容易理解,貨幣發行量由中央銀行控制,碳配額的發行量由減碳相關法

令為基礎。所以世界各國的碳市場彼此不互通,就像是各國發行自己的貨幣一

樣。

碳定價機制一般區分為碳稅與碳交易兩種,碳稅為使用者付費的概念,依政府

制定的碳價格與排放源的碳排量進行課徵,碳交易方面又可分為「強制性」與

「自願性」市場,強制性市場指的是彼此交易總量管制排放交易中的碳權 (圖一

左)、自願性市場為交易減量信用額度(圖一右)。有市場就誕生了

ETS(Emissions trading scheme)碳排放交易體系,世界上第一個總量管制下

的碳交易市場,即 EU ETS(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TS 和碳稅都是碳定價機

制,用意在透過讓排放者為其碳排放付出代價,來促進減碳。兩種機制各有優缺

點,適合不同的情況,目前歐盟大部分國家是兩種機制並行,但需避免重複管

制,

2
例如已被歐盟排放交易機制納管的排放源,可豁免國內的碳稅費。

圖二可以看到全球將近一半的直接碳價(ETS、碳稅)收入專款專用在綠色支

出,協助能源密集的產業進行低碳轉型。此外歐盟設立了「社會氣候基金」

(Social Climate Funds),將碳定價的收入返還給最受影響的家戶及企業。


圖二、全球碳定價收入的用途分布[2]

為實現氣候中和,全球碳價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在《巴黎協定》的升溫限制

目標下,全球的碳價必須提高,碳價高層委員會表示全球碳價水準應於 2030 年

達到每噸 61~122 美元。但目前全球僅 5%溫室氣體受到每噸 61~122 美元碳價管

點 制,多數為歐洲國家。碳價高可以帶來減碳、促進綠色技術發展,但過高也會造
成負面影響,例如增加企業成本、影響經濟成長等。

台灣即將採行的碳費不屬於以上碳稅或碳交易兩種定價機制,可以說是台灣獨

有。由母法氣候變遷因應法實施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再由子法去制定碳費收費

辦法、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和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但目前子

法還只是草案,且因此對於台電如此排碳量大的企業帶來的影響,還未非常明

朗,但可以知道的是配合世界潮流,引入減碳的技術,是目前我們台電急需努力

的方向。

3
碳捕捉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

CCS 技術就是將排放的碳進行捕捉、運輸、封存,其中二氧化碳的捕捉、封存

已經發展一段時間。捕捉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燃燒前捕捉、燃燒後捕捉、和
實 富氧燃燒,燃燒前捕捉: 把煤在高溫爐中氣化,產生以 CO 及 H2 為主的合成氣,
2

再透過氣體分離裝置分離 CO2,或可分離出氫氣使用,但因成本仍高,現階段尚

未有商業應用。富氧燃燒:提高空氣中的含氧量做為助燃氣體使燃燒廢氣中的 CO2

濃度增加,因而更易捕獲 CO2,但也因製氧成本偏高而受限。而燃燒後捕捉技術

習 對現有的燃燒製程影響較小,不論既有或新建系統較為適用,因此燃燒後捕獲技
術的市場最大,且技術發展已有多年。電廠煙氣在進行碳捕捉前,須將煙氣中的

硫氧化物 (SOx)、氮氧化物 (NOx)和 PM10 去除,因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會腐蝕碳

捕捉設備,降低設備的使用壽命。

圖三、煙道氣除汙淨化流程

圖三為目前我們台電在燃燒後經過觸媒、集塵處裡的尾氣利用化學轉化與水洗

等步驟來脫除煙氣中的硫氧化物(SOx)和氮氧化物(NOx)。目前可將 SOx 以及 NOx

濃度分別降至 5 ppm 以下,PM10 也可以降至 5 mg/Nm3 以下。有利於後續進行碳捕

捉的處理,處理淨化後的煙氣中僅含二氧化碳、水分與空氣,也可以直接供給溫

室栽植作物使用。

4
在除去硫和氮氧化物後,才可進行二氧化碳的捕捉,目前捕捉方法常見的有化

學吸收法(CABS)、物理吸附法及薄膜分離法,化學吸收法是目前最廣泛使用的

CO2 捕獲方法,使用的吸收劑包括鹼性、胺類、醇胺類、離子液體等水溶液,它

與 CO2 產生化學反應進行捕獲,再以加熱進行逆反應以再生吸收劑。由於需提供
實 熱量再生吸收劑,因此能源消耗在捕獲成本中占相當大的比率。商業化製程吸收

劑大多使用重量百分濃度 20 ∼ 40 %的醇胺水溶液。提升濃度雖然可以加速醇

胺與 CO2 的反應、增加吸收容量及降低再生能耗,但醇胺水溶液呈鹼性,濃度過

高會腐蝕設備,所以有濃度上的限制。

習 雖然使用化學吸收法吸收 CO2 已發展較為成熟,但仍有需要克服的問題,例如

醇胺在水中濃度會造成腐蝕、增加黏度和生成泡沫、在高溫再生過程中會裂解成

小分子產生毒性、再生時能耗偏高等。為了克服這些問題,近年來 CO2 捕獲技術

的研究也朝固體物理吸附的方向進行,因此綜研所溫室氣體組嘗試利用燃煤飛灰

重 開發固態吸附劑 - 分子篩,圖四顯示分子篩是一種包含有許多微小孔洞的材

料,可用於吸附氣體或液體,而許多研究比較了各種分子篩類型對 CO2 的吸附能

力,基於這些研究,13X 分子篩是從煙氣中分離 CO2 最常用也效果最好的吸附

劑,所以適合開發的類型為 13X 分子篩。

圖四、13X 分子篩與其電子顯微鏡圖

5
圖五為我綜研所利用飛灰製成的分子篩從 SEM 的圖形與現有各類型的分子篩比

較,有潛力成為新型的 CO2 的吸附劑,但因為沒有實際測試吸附 CO2 的資料,因

此在實際應用面上略顯可惜,期待未來煤灰可以再利用能朝向高經濟價值、高功

能的產品,不僅可以達成減碳也可永續資源再利用。

圖五、飛灰分子篩與其他類型分子篩 SEM 圖比較

在薄膜分離法中有省能源、不易造成環境汙染、操作簡易、設計機動性高,但
重 由於排放氣中主要成分 N2 及 CO2 的分子大小相近,不易分離,所以可能需要在薄
膜做些官能基的修飾,以利分離,理想上薄膜分離技術相較於化學及物理吸附相

比能耗最低,但因為實地應用情況下,需要佔有滿多空間,對於土地狹小的台

灣,在應用上會有困難。

由於 CO2 捕獲占整體 CCS 費用近 2/3,因此國際間主要以如何提高捕獲效率及

規模並降低捕獲成本為重點研發方向,因此本所先進行小規模試驗應用在台中火

力發電廠減碳技術園區,圖六為台中火力發電減碳技術園區,此為台灣國營事

業首座碳捕捉廠,預先規劃小規模碳捕捉設施、微型碳捕捉測試區, 將機組

排放尾氣二氧化碳捕捉下來 ,目前試驗下來 9 號機、10 號機組每年約可吸收相當

量的 CO2,後續階段的目標是要把每年捕捉的二氧化碳量再提高,並實際導入

電廠發電後的尾氣進行碳捕捉。

6

圖六、臺中火力發電廠減碳技術園區俯視圖

在經濟影響層面,因為目前 CCS 的成本偏高,估算起來,燃煤機組年捕捉量達

一百萬噸需 70 億新台幣(捕碳廠+附屬設施=1,443 USD/kW, 以 C.F.=1.0,捕捉率


習 90%,2018 年基準計算),燃氣機組則會更高,圖七為本所在台中減碳技術園區使
用的化工程序,綜研所選擇使用化學吸收法結合太陽光熱板,以利減少再生醇

胺溶劑時所需加熱的能耗,並且加設熱汞以提升熱交換的效率,用以降低捕

捉成本。

圖七、本所使用化學吸收法應用在台中火力電廠的化工程序圖

碳封存
過去二氧化碳的封存發展上,有不少石油公司為了增加地下壓力,將躲在地層

孔隙中的石油擠迫出來,提高石油採收率技術(CO2 enhanced oil recovery,

EOR)技術,一方面增加老年化油田的石油產量,另方面也可將二氧化碳封入

7
地層,但這種做法會因燃燒天然氣或石油時產生更多溫室氣體排放,而受到批

評。圖八為強化增產石油技術的碳封存,將無法再靠自然方式產油的老舊油田,

透過將二氧化碳注入地層以逼出殘餘油氣。


圖八、EOR 使用 CO2 注入增產之增強採油技術[3]

因為二氧化碳的臨界溫度約為 32。C,臨界壓力約為 73 大氣壓,所以二氧化碳

如果能儲存在地表 800 公尺以下,可因為地層壓力及溫度使儲存的二氧化碳超過

臨界壓力和溫度,使二氧化碳維持在超臨界流體的狀態,而超臨界態的二氧化碳

有黏滯性低、流動力強、密度高的特性,適合灌注至地下的砂岩層中進行礦化反

應。

二氧化碳要安全的封存在地底,主要靠四種封存機制:

構造封存: 因超臨界二氧化碳密度比地層水低,在二氧化碳團塊移動的同時,會
點 因浮力而向上漂浮,在遇到上方的蓋岩層(阻隔層)後,二氧化碳被阻擋在蓋岩層

下。

殘餘封存: 殘餘封存代表二氧化碳受到毛細效應,被固定在孔隙中,如圖九的

泡泡所示。這是水和二氧化碳競相在沙粒的小孔隙間移動。

圖九、殘餘封存,砂岩孔隙中的水分被二氧化碳取代

8
溶解封存: 二氧化碳與水的接觸使二氧化碳溶解於地層水中,而溶解二氧化

碳之地層水密度上升,接著因重力而沉於地質構造底部。

礦化封存: 隨著封存時間的增加,溶解的二氧化碳形成碳酸根離子會與鹽水層內

的礦物陽離子反應,形成碳酸鹽類礦物,沉澱於孔隙。
實 再來是二氧化碳儲存的安全考量與監控,儲存二氧化碳計畫成功與否的關鍵,

也是最不確定的地方,就是如何選擇一個合適的地質空間以及存放後續的監測,

來自於地底的資料需使用震波探測等地質探測方法進行評估,合適的地質要有以

下特性

1. 多孔及可滲透性: 符合這特性的有砂岩和石灰岩,這樣才有空間儲存二氧化

碳。

2. 在砂岩層之上需要有個不透水的蓋岩層: 一個不透水的蓋岩層能夠將二氧化

碳侷限在岩層結構之內。

3. 深度: 先前提到二氧化碳儲存,溫度、壓力須高於其臨界溫度和壓力,使二

氧化碳維持超臨界態,因此儲存深度要夠深。

4. 儲存容量: 良好的儲存結構應該要堅固且廣的水平延伸範圍,才有大的儲量

圖十為 2022 年 GLOBAL CCS INSTITUTE 發布的報告書,評估了台灣西部和東部

海域有存放二氧化碳的潛力。

圖十、GLOBAL CCS INSTITUTE 報告書對於台灣存放潛力評估[4]

根據全球碳捕捉與封存協會(GCCSI)2022 年所公布之「全球 CCS 現況(Global

Status of CCS 2022)」報告統計,全球 CCS 設施計畫共有 196 個,相較 2021

9
年大幅成長 44%,我們台電也密切關注最新技術及評估台灣適合封存的地點。

台電和綜研所碳封存選址之主要地質考量因素有儲集層厚度、地殼穩定和受地

震影響程度。經彙整儲集層厚度、地殼穩定性、以及地震危害度資料後做選址的

考量。圖十為彙整三筆資料(儲集層厚度、地殼穩定性、地震危害度)圈繪出三者
實 交集較佳之地區,該區域介於臺中市至彰化縣之間。

圖十、三筆資料(左上: 儲集層厚度,中上: 地殼穩定性,右上: 地震危害度,下:重疊交集)以



不同顏色做區分,交集可以看出最佳地區

我們台電於彰濱工業區計畫掘井進行地質探查,分析年代與儲集層的確認,做

有效封存量的估算,整個台西盆地有效封存量約為 137 億噸,以目前台電平均每

年排放約 1 億噸的二氧化碳的量去計算,可供持續封存 137 年,潛力巨大。圖十

一為目前我們台電進行小型試辦,位置選擇台中火力發電廠場內,將前述減碳技

術園區每年捕捉兩千噸的二氧化碳,灌注兩年,驗證台西盆地之地層可注性、監

測系統及風險評估方法之適用性,相關調查、灌注及監測等成果,可作為後續百

萬噸級碳封存研究規劃之參考。

10

圖十一、台電在台中電廠進行試驗封存地點

心得與結語
我認為 CCS 是利用人為去加速碳的循環的一種方法。全世界僅靠節能、再生能

源的使用等,對於全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只能減緩,但無法大規模的有效解
習 決,而 CCS 是較實際且減少二氧化碳量相當大的技術,但因為技術相對較新,
面臨未知的風險高,而且目前執行起來成本也相當高,因此還有相當多的問題

要去克服。

捕捉面目前的化學吸收法主要卡在醇胺再生能耗的問題,也許能朝向發展出

重 醇胺型離子液體,離子液體因極低的蒸氣壓,所以離子液體幾乎無漏失也不致
產生氣態污染。離子液體的低蒸氣壓也造成 CO2 脫附和溶劑再生時的能耗降

低。或是研究不同物理吸附的材料材質,或改變吸附劑表面的官能基,看是否

能對於二氧化碳有專一性。

點 捕捉後,最好方式如果有專門的管線將二氧化碳從石化產業和其他不同的產

業如電業、水泥業、鋼鐵業等排放來源集中在一起,共同分享運輸網路與儲存

地點。

另外封存地點與民眾溝通可能會比技術面更難推動,可能需要多方面社群媒

體的宣傳、與民眾互動、辦理教育講座,提供民眾國外封存的安全性證據等。

我們台電及綜研所只要對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有幫助,任何可能性都會盡

量嘗試,只為了提供減碳更多可能的選項,才能為地球、為人類善盡該有的責

任,從而創造更多的未來性。

11
參考資料
[1]. 2050 淨零排放|net zero|經濟部|moea. 2050 淨零排放|Net Zero|經濟部|
MOEA. (n.d.).
https://www.go-moea.tw/carbonManagement?category=carbonPrivilege

[2]. 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 World Bank. (2023)


http://hdl.handle.net/10986/39796 License: CC BY 3.0 IGO.”

[3]. Enhanced Oil Recovery (EOR) – Circular Carbon economy. (n.d.).


https://www.cceguide.org/technologies/reuse/oil-gas/carbon-industrial-

usage/enhanced-oil-recovery-eor/

[4]. Global Status of CCS 2022 - Global CCS Institute. (2022, December 14).
https://www.globalccsinstitute.com/resources/global-status-of-ccs-2022/

[5]. 台電綠網 Green Net. (n.d.).


https://service.taipower.com.tw/greennet/sustainable/ccus_plan

12

13

1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