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

【論明心見性與修道】

~摘錄與洪榮燦師兄對話記錄內容 109.12.28
黃輝文

修道人處在凡塵中,面對種種因果業力的萌芽與作動,無不因此受
到挫折與磨難,然而在面對因果業力時所持有之態度與心念,將左右修
道人是否能順利度過此劫難與考驗。
眾生皆具有佛性,然而要卸下累世種種業力意識的干擾與影響,顯
現自身本性(佛性)的光明與無限潛能,則非得要在修行方面下苦工,
直到明心見性之階段,始有可能跳脫因果業力與七情六慾之左右干擾。
「明心見性」雖是修道人所嚮往之目標,但是一般修道人對明心見
性的瞭解卻非常模糊與所知有限。此現象將導致其修道歷程越來越漫長
且無所適從,甚至終其一生都無法真正瞭解與體會「明心見性」對修道
人的真正涵義與重要性。
「明心見性」之目標其實包含著兩種意義:其一、明「心」。其二、
見「性」。明「心」指的是人的心靈,多變而無常;見「性」則指的是
我們的靈性,清靜而萬有。修道既要明「心」,才能知道心靈是如何被
六賊(眼、耳、鼻、舌、身、意)所偷,如何被累世因果業力、意識所
左右;同時也要見「性」,才能徹底感受自我靈性的無所不能、無所不
包之潛能。
《太上清靜經》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
而『慾』牽之。」修道人若無法擺脫「六根」所產生的「六識」影響,
掃三心、飛四相,則要明心見性談何容易。同時命程中種種的因果業力
不時牽纏與干擾著你的心念,讓你無時無刻皆處於心猿意馬與八萬四千
煩惱的境界中,一刻都不得安寧,想要靜下來,卻總是被外緣與外境所
誘惑、牽纏與干擾。然而究其原因到底為何?《太上清靜經》裡面說得
非常清楚:「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
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
『遣』也。」
修道人若要明「心」,則必須要清楚知道我們的心靈是如何被業力
意識所牽纏?是如何被妄念所左右?《太上清靜經》云:「眾生所以不
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
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
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沈苦海,永失真道。」其中意涵便點明我們的心
念是如何被業力與妄念所影響著,是如何被貪、嗔、癡所蒙蔽與迷失,
直到最後,認假為真,搞不清楚凡世間種種假境、假體,最後淪落至流
浪生死輪迴之境地,實不哀哉!

1
明「心」之後,自我靈性始露光芒,漸漸感受到靈性本具萬物真理
大道,無所不包、無所不能,打破一切時空的限制與束縛,覺知自性即
佛之見「性」階段。明心見「性」是悟到本身具有的佛性,佛性就是覺
性,覺性是本性本空、不生不滅。這個本性本空,不是虛空、空洞的空;
在本性本空當中能生萬有,具足一切功德、智慧、妙用。這個不生不滅
的「覺性」,人人本具,只因為有妄念、執著、有所住,所以念念遷流,
不生不滅的「佛性」成了有生有滅的「眾生性」,以致生死輪迴不止。
定要徹底明白這些道理,才能體悟「本性」的真實、萬有與無窮盡。
本性以外的一切,皆是緣起性空,一切法也是緣起性空;因為一切
法是空無自性,仗因托「緣」而有。六祖惠能大師在聽聞五祖為其解說
《金剛經》時,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稱嘆道:「何期自性
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
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太上清靜經》云: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金剛經》這部經可以說是指引修道人明心見性的一部重要經典。
六祖惠能大師在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即有所領悟,而「應無所
住而生其心」這句話亦是《金剛經》中所要表達的重要核心概念。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是六祖惠能託人在牆上所寫的一首佛偈,其內容表明人與萬物的
自性本來是清凈的,什麼東西都沒有,原本就是空靈自在的,哪裡有塵
埃呢!哪裡又有承受者呢!
修道人若要達到見「性」目標,在《達摩大師血脈論》中,則清楚
道出見「性」的一些遵從法則與修行歷程,可供修道人參考與借鏡之。
以下摘錄其中與見「性」有關之重要內容:
若見性即是佛,不見性即是眾生。若離眾生性,別有佛性可得者?
佛今在何處?即「眾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無「佛」,
「佛」即是「性」;除此性外,無佛可得,佛外無「性」可得。
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師」,終不明了。不因「師」悟者,
萬中希有。若自己以「緣」會合,得聖人意,即不用參善知識。此即是
「生而知之」,勝學也。若未悟解,須勤苦參學,因「教」方得「悟」。
若自明了,不學亦得。若不見性,說得十二部經教,盡是魔說、魔家眷
屬,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憑何免生死?
問曰:「若不見性,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精進,廣興福利,
得成佛否?」答曰:「不得。」又問:「因何不得?」答曰:「有『少

2
法』可得,是『有為法』,是『因果』、是『受報』、是『輪迴法』,
不免『生死』,何時得成『佛道』?」
「成佛」須是「見性」。若不見性,因果等語,是外道法。若是佛
不習外道法,佛是無業人,無因果,但有「少法」可得,盡是謗佛,憑
何得成?但有住著一心、一能、一解、一見,佛都不許。
佛無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淨。諸法無修無證,無因無果。
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惡,佛不精進,佛不懈怠,佛是無作人。
但有住著「心」,見佛即不許也。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見此義,
一切時中,一切處處,皆是不了「本心」。若不見「性」,一切時中擬
作「無作想」,是大罪人,是癡人,落「無記空」中;昏昏如醉人,不
辨好惡。若擬修「無作法」,先須「見性」,然後息「緣慮」。
綜觀「明心見性」修道歷程,實非修道人單憑認真努力就可達成之
目標,它需要透過尋訪名師,不斷的覺醒體悟、借假修真,始能「明心
見性」,進而達到「見性成佛」之境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