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75

分 类 号 R 3


1 8 08

学 号 2 0 :
1 80 1 00 64

? 
重 庆 医 科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学 术学位 

生 物 可 降 解 Mg -
1  Zn -

1 S n xSr

合金 的


论 文 题 目
设 计 制 备 、 生 物 相 容 性 及 生 物 学 性 能研宄

作 者 姓 名

温亚枫 

指 导教 师姓 名 职称 单 位名 称
( 、 )

# # 3 # 胃



重 庆医 科大 学第 一

临 床学 院 

级学 科 名 称 临床医 学

 

二 级学 科 名 称 外 利 ?



论 文 答 辩年 月
2 02 年 1 5 


目 录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1
中文摘要........................................................................................................................... 3
英文摘要......................................................................................................................... 10
论文正文:生物可降解 Mg-1Zn-1Sn-xSr 合金的设计制备、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学性
能研究............................................................................................................................. 20
前 言....................................................................................................................... 20
第一部分 镁合金的制备、表征检测以及抗腐蚀性能评估.......................................32
1 材料和方法................................................................................................. 32
2 实验结果..................................................................................................... 38
3 讨论............................................................................................................. 52
4 结论............................................................................................................. 55
参考文献......................................................................................................... 56
第二部分 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的体外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研究........60
第一节 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的生物相容性与体外降解研究............60
1 材料和方法................................................................................................. 60
2 实验结果..................................................................................................... 67
3 讨论............................................................................................................. 80
4 结论............................................................................................................. 82
参考文献......................................................................................................... 84
第二节 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的体外成骨性能研究............................88
1 材料和方法................................................................................................. 88
2 实验结果..................................................................................................... 95
3 讨论........................................................................................................... 100
4 结论........................................................................................................... 102
参考文献....................................................................................................... 103
第三部分 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作为骨科内植物材料的体内研究..........105
第一节 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的体内生物安全性和降解性研究......105
1 材料和方法............................................................................................... 105
2 实验结果................................................................................................... 108
3 讨论........................................................................................................... 116
4 结论........................................................................................................... 118
参考文献....................................................................................................... 119
第二节 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骨螺钉的体内植入实验研究..............121
1 材料和方法............................................................................................... 121
2 实验结果................................................................................................... 128
3 讨论........................................................................................................... 142
4 结论........................................................................................................... 145
参考文献....................................................................................................... 147
全文总结....................................................................................................................... 149
文献综述:骨科生物医用镁合金体系的研究进展综述...........................................151
致 谢............................................................................................................................. 17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171
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英文缩写 英文全称 中文全称


Mg magnesium 镁
Zn zinc 锌
Sn stannum 锡
Sr strontium 锶
XRD X-ray diffraction X 射线衍射仪
XPS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ICP-OES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optical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
emission spectrometer 谱仪
EDS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 能量色散光谱仪
FE-SEM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microscope
CLSM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激光共聚焦
HBSS Hank's Buffered Salt Solution Hank' s 平衡盐缓冲液
PDP Potentiodynamic polarization curve 电位动力极化曲线
DAPI 4',6-diamidino-2-phenylindole 4',6-二脒基-2-苯基吲哚
PBS phosphate buffered solution 磷酸盐缓冲溶液
FBS fetal bovine serum 胎牛血清
MC3T3-E1 murine calvarial preosteoblasts 小鼠颅骨来源前成骨细胞
DMSO dimethyl sulfoxide 二甲基亚砜
micro-CT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显微 CT
ALP alkaline phosphatase 碱性磷酸酶
Runx2 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 runt 相关转录因子 2
COLⅠ collagen type I I 型胶原纤维
OPN osteopontin 骨桥蛋白
OCN osteocalcin 骨钙蛋白
H&E hematoxylin&eosin 苏木精伊红

1
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BV/TV bone volume/total volume 骨体积分数


Tb.N trabecular number 骨小梁数量
BIC bone-implant contact 骨接触率
OD optical density 吸光度值
AST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CREA Creatinine 肌酐
BUN urea nitrogen 尿素氮
ROI region of interest 感兴趣区域
UCS ultimate compressive strength 极限抗压强度
UTS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 极限抗拉强度
YS yield strength 屈服强度
ng manogram 纳克
mg milligram 毫克
μg microgramme 微克
ml milliliter 毫升
μl microliter 微升
mm millimeter 毫米
μm micrometer 微米
nm nanometer 纳米
mM mmol/L 毫摩尔每升
μM μmol/L 微摩尔每升
w week 周
d day 天
h hour 小时
min minute 分
s second 秒
mol mole 摩尔
mmol millimole 毫摩尔

2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生物可降解 Mg-1Zn-1Sn-xSr 合金的设计制备、生物相


容性及生物学性能研究

摘 要

第一部分 Mg-1Zn-1Sn-xSr 合金的制备、表征检测以及


抗腐蚀性能评估

目的:选择具有良好生物安全性和生物可吸收性的三种人体必须

营养元素 Zn、Sn 和 Sr 作为合金化元素,并采用低合金化、热挤压的

加工方式制备了四种 Mg-1Zn-1Sn-xSr(x=0、0.2、0.4、0.6 wt.%)合金,

并检测其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及抗腐蚀性能,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

础。

方法:利用 ICP-OES 检测所制备的镁合金实际元素化学成分组成;

采用金相显微镜和 SEM 观察合金的微观结构,通过 XRD 和 XPS 分析

和鉴定合金的相组成和合金表面化学成分;采用压缩试验和拉伸试验

评估合金的力学性能;通过电化学测试和浸泡实验了解合金的抗腐蚀

性能。

结果:Mg-1Zn-1Sn-xSr(x=0、0.2、0.4、0.6 wt.%)合金的各实际

元素化学组成与实验设计基本一致,其中 Sr 的含量分别为 0 wt.%、0.16

wt.%、0.38 wt.%和 0.51 wt.%;铸态 Mg-1Zn-1Sn-xSr 呈典型的枝晶结

构,随着 Sr 含量的不断增加,晶粒细化显著,第二相逐渐增多且分

3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布不均,经热挤压后,晶粒尺寸约为 20 μm 左右,第二相均匀分布于

合金中,合金主要由α-Mg 相和少量 MgZn 和 Mg17Sr2 第二相组成。随

着 Sr 含量的增多,挤压态 Mg-1Zn-1Sn-xSr(x=0、0.2、0.4 和 0.6 wt.%)

合金的力学性能逐渐增强,极限抗压强度为 404~447 MPa;屈服强度

为 82~126 MPa;压缩应变为 17.0 ~21.1%。极限抗拉强度为 229~268

MPa,屈服强度为 151~178 MPa,断后延伸率为 8.0~9.0%。电化学测

试和浸泡实验结果表明随着 Sr 含量的增加,合金的抗腐蚀性能呈现出

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其中,以 0.2Sr 合金的抗腐蚀性能最强,通过电

化学测试结果和浸泡失重结果推算出的腐蚀率分别为 0.16 mm/y 和

0.55 mm/y。

结论:成功制备了挤压态 Mg-1Zn-1Sn-xSr(x=0、0.2、0.4 和 0.6

wt.%)合金,合金主要由α-Mg 相和少量 MgZn 和 Mg17Sr2 第二相组成,

合金中的第二相数量和分布可能是引起合金各方面性能差异的重要原

因。该合金体系的力学性能均能较好的满足作为骨科内植物的需求,

且随着 Sr 含量的增高,力学性能逐渐增强。0.2Sr 合金具有最好的抗腐

蚀性能,较好的满足了作为骨科内植物材料的基本要求,在生物医用

领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Mg-1Zn-1Sn-xSr 合金,晶粒细化,第二相,力学性能

4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二部分 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的体外生物相


容性和生物活性研究

目的:探究挤压态 Mg-1Zn-1Sn-xSr(x =0、0.2、0.4 和 0.6 wt.%)

合金的体外生物相容性,对成骨细胞的增殖、粘附、迁移、周期等生

物行为学的影响及其可能原因,评估各合金在体外诱导成骨分化的能

力,为后续体内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通过死活染色、凋亡检测、CCK-8 和周期检测评估合金浸

提液对细胞毒性和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通过划痕实验观察合金浸提

液对细胞迁移的影响;采用 CLSM 观察浸提液中细胞的粘附面积和粘

附密度;通过 CLSM 和 SEM 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粘附、扩展和增殖

情况,pH 计记录培养基的 pH 值,ICP-OES 检测共培养过程中,培养

基中各金属离子浓度,并在光镜下观察合金的产氢情况;通过 ALP 染

色与活性检测,ARS 染色,COL-Ⅰ免疫荧光染色和 qRT-PCR 系统地

研究了各合金对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结果:死活染色、凋亡检测以及 CCK-8 结果表明,Mg-1Zn-1Sn-xSr

合金浸提液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具有较显著的促细胞增殖作用;

周期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0.2Sr 合金组中处于 S 相的细胞比

例显著增加(P<0.05);无论是通过浸提液培养还是与材料共培养,0.2Sr

合金均具有最佳的促细胞增殖、粘附和扩展的能力,光镜下观察发现

Mg-1Zn-1Sn-xSr 合金与细胞共培养过程中的产氢量显著低于 p-Mg,同

5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时 SEM 还发现共培养过程中 0.2Sr、0.4Sr 和 0.6Sr 合金表面可自发形

成一层具有微纳米形貌的网状结构,这可能有利于细胞在合金表面的

粘附、扩展和增殖;ALP 染色及活性检测、ARS 染色以及 COL-Ⅰ免

疫荧光染色结果均表明 0.2Sr、0.4Sr 和 0.6Sr 组的成骨诱导活性显著高

于 PC、p-Mg 和 0Sr 组(P<0.05),能够较强的刺激 ALP 的表达、钙

化结节的沉积以及 COL-Ⅰ的分泌,其中以 0.6Sr 合金的骨效果最为明

显,合金的促成骨效应存在明显的 Sr 含量剂量依耐性;此外,成骨相

关基因(Runx2、OPN 和 OCN)的表达也具有相似的趋势,0.2Sr、0.4Sr

和 0.6Sr 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 PC、p-Mg 和 0Sr 组(P<0.05),而 0.6Sr

组中的 Runx2、OPN 和 OCN 表达均最强。

结论:Mg-1Zn-1Sn-xSr(x =0、0.2、0.4 和 0.6 wt.%)合金具有优

异的生物相容性和一定的生物活性。其中,0.2Sr 合金与细胞共培养过

程中降解速率最慢,析氢量最少,具有最强的促细胞增殖、粘附、扩

展和迁移能力,并具有一定的促成骨活性;而 0.6Sr 合金具有最强的诱

导细胞成骨分化的能力。表明了 Mg-1Zn-1Sn-xSr 合金作为骨科内植物

材料的巨大应用潜力。

关键词:Mg-1Zn-1Sn-xSr 合金,生物相容性,细胞粘附,成骨活

6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三部分 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作为骨科内植


物材料的体内研究

目的:通过皮下植入动物模型探究挤压态 Mg-1Zn-1Sn-xSr(x =0、

0.2、0.4 和 0.6 wt.%)合金在体内的生物安全性,组织相容性,析氢和

抗腐蚀能力,并挑选出综合性能最佳的 2 种合金,制备成骨螺钉进一

步评估其在股骨髁骨折动物模型中的抗腐蚀性能、骨修复、骨整合以

及力学性能,为 Mg-1Zn-1Sn-xSr 合金体系的临床转化提供理论支撑。

方法:1. 将 12 只 SD 大鼠分为四组(n=3),即对照组、7 d 组、

15 d 组和 30 d 组,将 Mg-1Zn-1Sn-xSr 合金样品植入 SD 大鼠皮下,通

过血液学检测 SD 大鼠肝肾功、Mg 离子浓度,采用 X 线检测及肉眼观

察不同时间点皮下产氢情况,并通过 HE 染色评估重要脏器(心、肝、

脾和肾)以及合金样品周围组织病理学变化,最后通过观察合金表面

腐蚀情况和计算合金质量丢失情况筛选出在体内抗腐蚀性能最好的两

种合金。2. 将筛选出的合金制备成骨螺钉,并以 p-Mg 螺钉作为对照,

植入到兔股骨髁骨折动物模型中,采用 X 线检测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

螺钉在股骨髁部的产氢情况,采用 micro CT 扫描观察不同时间点螺钉

周围成骨以及螺钉的降解情况,采用硬组织切片染色(品红-亚甲基蓝

和甲苯胺蓝染色)评估螺钉周围骨组织的生长和骨-螺钉界面结合情况;

通过钙黄绿素-二甲酚橙-盐酸四环素荧光标记示踪了解骨组织的形成

速度及生长方式,最后通过推出实验分析骨与螺钉界面之间的结合强

7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度。

结果:1. SD 大鼠皮下植入实验证实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

具有良好的体内生物安全性和组织相容性,血液学检测表明所有 SD 大

鼠在术后各时间点的肝肾功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与对照组无明显差

异(P>0.05);血清镁离子浓度在术后 3 d 出现轻度上升,并于术后 7 d

内逐渐恢复至植入前水平;H&E 染色结果表明各组 SD 大鼠的重要组

织脏器无明显病理学改变;在皮下植入早期(7 d),所有样品均引起

了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炎症逐渐缓解,其中以

0.2Sr 合金的炎症反应最轻微,组织相容性最好;X 片和肉眼观察均表

明,0.2Sr 合金在皮下的析氢量最少;通过样品质量丢失推算出的各组

合金在体内抗腐蚀性能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0.2Sr>0Sr>0.4Sr>0.6Sr,

腐蚀率分别为 0.44±0.02、0.63±0.05、0.89±0.05 和 0.93±0.04 mm/y。2. 将

筛选出的 0Sr、0.2Sr 合金制备成骨螺钉,并以 p-Mg 螺钉作为对照,植

入至兔股骨髁骨折动物模型中。X 片中可见 p-Mg 组产生了大量 H2 的

并积聚在股骨干髓腔中,而 0Sr 和 0.2Sr 组中的 H2 析出量显著降低

(P<0.05);micro CT 结果显示 0.2Sr 组具有最好的抗腐蚀性能,在植

入 24 w 后,仍能保持螺钉外形的完整,而 p-Mg 和 0Sr 组则出现了不

同程度螺钉完整性的丢失;Micro CT、硬组织切片染色和荧光示踪均

表明 0.2Sr 组周围有最多的新骨形成(P<0.05),0Sr 组周围的新生骨

量也较 p-Mg 组明显增多(P<0.05)。0.2Sr 和 0Sr 组的 BIC 比率在术

后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 p-Mg 组(P<0.05),其中,0.2Sr 组术后 24 w

的 BIC 比率达到了 78.2±9.1%,显著优于同时期的 p-Mg 组(42.3±7.9%)

8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和 0Sr 组(64.5±8.6%);植入 12 w 后,p-Mg、0Sr 和 0.2Sr 组的推出

力分别为 408.9±76.5 N、824.2±160.7 N、1101.6±209.8 N,表明 0.2Sr

组的骨-螺钉界面的结合强度是最强的。

结论:

1. Mg-1Zn-1Sn-xSr(x=0、0.2、0.4 和 0.6 wt.%)合金具有良好的

体内生物安全性和组织相容性,其中以 0.2Sr 合金的综合性能最佳。各

合金在体内的抗腐蚀性能差异较大,由强到弱依次为:

0.2Sr>0Sr>0.4Sr>0.6Sr,总体趋势与体外实验结果保持一致。

2. 0Sr 和 0.2Sr 组螺钉在体内均具有较 p-Mg 组螺钉更好的抗腐蚀

性能、极低的析氢量和更强的促成骨活性。其中,0.2Sr 组表现最为突

出,在植入动物体内 24 w 后仍能保持螺钉的完整性,此外,其还具有

比 p-Mg 和 0Sr 组更强的促成骨能力,可有效增强骨-螺钉界面的骨整

合。

关键词:镁合金,组织相容性,生物安全性,骨整合

9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RESEARCH ON DESIGN AND PREPARATION,


BIOCOMPATIBILITY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NOVEL ORTHOPEDIC BIODEGRADABLE
MG-1ZN-1SN-XSR ALLOYS

ABSTRACT

PART Ⅰ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EVALUATION OF
MG-1ZN-1SN-XSR ALLOYS

Objective: Zn, Sn and Sr, three essential nutrients for human body

with good bio-safety and bio-absorbability, were selected as alloying

elements, and four kinds of Mg-1Zn-1Sn-xSr(x=0, 0.2, 0.4, 0.6 wt.%)

alloys were prepared, and their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were tested,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subsequent research.

Methods: ICP-OES was used to detect the actual elemental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prepared Mg alloys; metallographic microscope and

SEM were used to observe the microstructure, and the phase composition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were measured by XRD and XPS;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each alloy were tested through compression and

10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tensile test;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each alloy was evaluated by

electrochemical tests and immersion experiments.

Results: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actual elements of the

Mg-1Zn-1Sn-xSr (x=0, 0.2, 0.4, 0.6 wt.%) alloy was the same as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the as-cast Mg-1Zn-1Sn-xSr has a typical dendritic

structure. With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Sr content, the grain refinement

is remarkable, and the second phase gradually increases and is unevenly

distributed. After hot extrusion, the grain size is about 20 μm, and the

second phase is uniformly distributed in the alloy. The alloys were mainly

composed of α-Mg, a small amount of MgZn and Mg17Sr2 second ph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r content,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s-extruded

Mg-1Zn-1Sn-xSr (x = 0, 0.2, 0.4 and 0.6 wt.%) alloys gradually increase,

and their ultimate compressive strength, yield strength and compressive

strain were 404~447 MPa, 82~126 MPa and 17.0~21.1%, respectively;the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 yield strength and elongation were 229~268 MPa,

151~178 MPa and 8.0~9.0%, respectively.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these alloys showed a trend of first strengthening and then weakening with

the increase of Sr content. Among them, the Mg-1Zn-1Sn-0.2Sr alloy

exhibited the strongest corrosion resistance. The corrosion rates calculated

from the electrochemical test and mass loss were 0.16mm/y and 0.55mm/y,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as-extruded Mg-1Zn-1Sn-xSr (x = 0, 0.2, 0.4 and 0.6

11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wt.%) alloys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All alloy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α-Mg phase, a small amount of MgZn and Mg17Sr2 second phases. The

number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two phases may be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roperties of these alloys. With the increase of Sr

content,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re gradually enhanced and can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orthopedic implants. The Mg-1Zn-1Sn-0.2Sr alloy has

the best corrosion resistance, satisfies the basic requirements as an

orthopedic implant, and has huge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research value

in the biomedical field.

Key words:Mg-1Zn-1Sn-xSr alloys, grain refinement, second phase,

mechanical properties.

12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PART Ⅱ IN VITRO BIOCOMPATIBILITY AND


BIOACTIVITY OF AS-EXTRUDED MG-1ZN-1SN-XSR
ALLOYS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 vitro biocompatibility of the as-extruded

Mg-1Zn-1Sn-xSr alloys,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lloys on the

proliferation, cell cycle, adhesion, migration, and other biological

behaviors of osteoblasts and their possible causes, and evaluate the ability

of each alloy to induce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subsequent in vivo experimental studies.

Methods: LIVE/DEAD staining, apoptosis detection, CCK-8 , and

cycle detection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lloy extracts on

cytotoxicity and cell proliferation; the effect of alloy extracts on cell

migration was observed by scratch experiment; the adhesion area and

density of the cells in the alloy extracts were observed by using CLSM; the

adhesion, expansion, and proliferation of cells on the surface of alloys were

observed by CLSM and SEM as well as record the medium pH value with

a pH meter, and ICP-OES was used to detect the concentration of metal

ions in the medium during cocultivation process, and the hydrogen

evolution was observed under an optical microscope. ALP staining and

activity detection, ARS staining, COL-I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and

13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qRT-PCR were used to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effects of each alloy on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MC3T3-E1 cells.

Results: The results of LIVE/DEAD staining, apoptosis detection and

CCK-8 showed that all alloys have good biocompatibility and can

significant promote cell proliferation. The cycle detection showe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cells in the S phase in the 0.2Sr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Whether in the extracts or

cocultured with the alloys, 0.2Sr group has the best ability to promote cell

proliferation, adhesion and expansion, and the hydrogen produc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p-Mg group. SEM found that on the

surfaces of 0.2Sr, 0.4Sr and 0.6Sr group, a layer of corrosion products with

micro-nano morphology could be formed during co-cultivation, these

features may be beneficial to the cell adhesion, expansion and proliferation.

The osteoinductive activity of 0.2Sr, 0.4Sr and 0.6Sr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C, p-Mg and 0Sr groups (P<0.05).

Sr-containing alloys can strongly stimulate the expression of ALP, the

deposition of calcified nodules, and the secretion of COL-I; besides, the

expression of osteogenic genes (Runx2, OPN and OCN) also had a similar

trend. Among them, the 0.6Sr group has the strongest osteogenic effect.

The osteogenic effect of the alloys has significant Sr dose-dependence.

Conclusion: Mg-1Zn-1Sn-xSr alloys have excellent biocompatibility

and certain biological activity. Among them, 0.2Sr alloy has the slowest

14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degradation rate, the least amount of hydrogen evolution as well as the

strongest ability to promote cell proliferation, adhesion, expansion and

migration; while 0.6Sr alloy has the strongest ability to induce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MC3T3-E1 cells. The results show the great potential of

Mg-1Zn-1Sn-xSr alloy as orthopedic implant materials.

Key words: Mg-1Zn-1Sn-xSr alloys, biocompatibility, cell adhesion,

osteogenic activity.

15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PART Ⅲ IN VIVO BIOCOMPATIBILITY AND


BIOACTIVITY OF AS-EXTRUDED MG-1ZN-1SN-XSR
ALLOYS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biosafety, histocompatibility, hydrogen

evolution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the as-extruded Mg-1Zn-1Sn-xSr

(x=0, 0.2, 0.4 and 0.6 wt.%) alloys in vivo by subcutaneously implanted

animal models. The two alloys with the best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were selected to prepare bone screws to further evaluate their corrosion

resistance, bone repair, osseointegration and mechanical performance in the

femoral condyle fracture animal model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transformation of Mg-1Zn-1Sn-xSr alloys.

Methods: 1. SD rats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namely the control

group, 7 d group, 15 d group and 30 d group (n=3). The alloys were

implanted under the skin. The liver and kidney function and Mg ion

concentration were detected by hematology; the subcutaneous hydrogen

production was observed by X-ray detection and general observation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the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of vital organs (heart,

liver, spleen and kidney) and tissues around alloy samples were evaluated

by HE staining. Finally, the two alloys with the best corrosion resistance in

vivo are screened out by observing the corrosion of the alloy surface and

16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calculating the mass loss. 2. The selected alloys were prepared into bone

screws and implanted into rabbit femoral condyle fracture animal models,

p-Mg screws were used as controls. X-ray detection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gas production of the screw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after the operation.

Micro CT scanning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osteogenesis around the screws

and the degradation of the screw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hard tissue

section staining (magenta-methylene blue and toluidine blue) was used to

assess the growth of bone tissue around the screw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one-material interface; the calcein-xylenol orange-tetracycline

hydrochloride fluorescent labeling tracer to evaluate the formation speed

and growth pattern of bone tissue around the screws; finally, the push-out

test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bonding strength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bones and the screws.

Results: 1. Subcutaneous implantation experiments confirmed that the

as-extruded Mg-1Zn-1Sn-xSr (x=0, 0.2, 0.4 and 0.6 wt.%) alloys have

excellent biosafety and histocompatibility in vivo; the hematolog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iver and kidney function of all SD rats were within the

normal reference range at each time point after the operation; serum Mg

ion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slightly at 3 days, and returned to the

pre-implantation level at 7 days. H&E staining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o obvious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all vital organs; in the early

stage of subcutaneous implantation, all samples caused local inflammation

17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and gradually eased over time. Among them, 0.2Sr alloy has the best

histocompatibility. Both X-ray and general observation showed that 0.2Sr

alloy has the least amount of hydrogen precipitation under the skin;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calculated by the mass loss of Mg-1Zn-1Sn-xSr alloys

in vivo was ranked in the order of strong to weak: 0.2Sr>0Sr>0.4Sr>0.6 Sr,

the corrosion rates were 0.44±0.02, 0.63±0.05, 0.89±0.05 and 0.93±0.04

mm/y, respectively. 2. The selected 0Sr and 0.2Sr alloys were prepared into

bone screws and implanted into rabbit femoral condyle fracture animal

models, p-Mg screws were used as controls. X-ray images showed that a

large amount of H2 produced by the p-Mg group accumulated in the

femoral medullary cavity, while those of that in 0Sr and 0.2Sr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P<0.05); the Micro C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0.2Sr

group has the best corrosion resistance, the screw integrity was still

maintained after 24 weeks of implantation, while the p-Mg and 0Sr groups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screw integrity loss; Micro CT, hard tissue section

staining and fluorescence tracing all showed that the amount of new bone

formed around the 0.2Sr group was the most (P<0.05), and those of that in

the 0Sr group was also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p-Mg group

(P<0.05). The BIC ratio in the 0.2Sr and 0Sr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Mg group at all time points after surgery (P<0.05).

The BIC ratio of the 0.2Sr group reached 78.2±9.1% at 24 w after surgery,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p-Mg group (42.3±7.9%) and the

18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0Sr group (64.5±8.6%); the push-out force of the p-Mg, 0Sr and 0.2Sr

groups after 12 weeks of implantation was 408.9±76.5N, 824.2±160.7N,

1101.6±209.8N, respectively, which confirmed that the 0.2Sr group has the

strongest bonding strength of the bone-screw interface.

Conclusion: 1. The Mg-1Zn-1Sn-xSr (x=0, 0.2, 0.4 and 0.6 wt.%)

alloys have excellent biosafety and histocompatibility in vivo. Among them,

the 0.2Sr alloy has the best overall performance.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each alloy is quite different.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in vivo from strong

to weak is 0.2Sr>0Sr>0.4Sr>0.6Sr,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in vitro

experimental results. 2. Both 0Sr and 0.2Sr screws have better corrosion

resistance, extremely low hydrogen evolution and stronger bone-promoting

activity than p-Mg screws in vivo. The 0.2Sr screw showed the most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the screw integrity is still maintained after 24

weeks of implantation. In addition, 0.2Sr screws also have a stronger

bone-promoting ability than p-Mg and 0Sr screws, which can effectively

strengthen the osseointegration of the bone-screw interface.

Key words: Magnesium alloy, Histocompatibility, Biosafety,

Osseointegration.

19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生物可降解 Mg-1Zn-1Sn-xSr 合金的设计制备、生物相


容性及生物学性能研究

前 言

生物医用材料(Biomedical Materials)是一类用于对生物体进行诊断、治疗、修
复其病损组织(或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材料。人类利用生物医用材料的历史与
人类历史一样漫长,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约 3500 年,而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生物医
用材料则起源于 1940 年代后期,主要为一些商品化的聚合物和惰性金属[1],至此
开始,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根据材料的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大致可将生物医用材料分为以下几大类:
①生物医用金属材料,是用作生物医用材料的金属或合金,这类材料具有高的机
械强度和抗疲劳性能,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承力植入材料。该类材料的应用非常
广泛,遍及硬组织、软组织、人工器官和外科辅助器材等各个方面。②生物医用
无机非金属材料(生物陶瓷),包括陶瓷、玻璃、碳素等无机非金属材料。此类
材料化学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③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它有天然
产物和人工合成两个来源,目前常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主要包括聚乙烯、聚丙
烯、聚丙烯酸酯、胶原、聚氨基酸、聚乙烯醇、聚己丙酯等。④生物医用复合材
料,它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复合而成的生物医用材料,复合材料的性能
较其所包含的单体性能相比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制备该类材料的目的就是进一
步提高或改善某一种生物材料的性能。按基材分类生物复合材料又可进一步细分
为高分子基、金属基和无机非金属三类。⑤生物衍生材料,该类材料是由经过特
殊处理的天然生物组织形成的生物医用材料,也称为生物再生材料,主要应用于
人工心瓣膜、血管修复体、纤维蛋白制品、骨修复体等。
骨科生物医用材料作为生物医用材料的一个重要分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骨科
相关疾病(如创伤、骨病或肿瘤等),能够修复或者替代损伤的骨及骨组织,起
到恢复骨骼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作[2,3]。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临床
上对创新型骨科内植物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4]。

20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传统的骨科植入物(内固定、外固定和假体)主要由惰性金属如不锈钢(SS),
钛(Ti)或其合金以及钴铬(Co-Cr)合金制成。它们因具备了令人满意的生物相
容性,高耐磨性和足够的机械强度而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些传
统的骨科材料在经过长期的临床应用和观察后,被证实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
先,惰性金属内植物的长期植入可能会导致组织功能障碍,长期的异物刺激和局
部的慢性炎症反应;第二,传统金属的高弹性模量所导致的应力遮挡效应可能会
引起植入物周围骨质的丢失,使内固定松动或失效[5];第三,如果出现临床并发症,
例如疼痛、功能受损或内固定断裂失效,则需要进行二次手术移除内植物,给患
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6]。此外,在影像学检测过程中,由于传统金属强烈
的伪影存在,会严重干扰影像学评估的准确性[7]。
聚合物材料是骨科传统惰性金属内植物的重要替代材料[8,9]。超高分子量聚乙
烯(UHMWP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氨酯(PU)和聚醚醚酮(PEEK)
都是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可应用骨科临床的最常用非降
解聚合物材料,而聚乳酸(PLA),聚乙醇酸(PGA)和聚己内酯(PCL)则是获
得 FDA 批准可作为骨科植入物的可降解聚合物材料。非降解聚合物材料较传统惰
性金属材料的优势主要在于其在影像学检查过程中能够避免伪影的产生,而且不
存在应力遮挡可有效的降低再骨折风险。但是,将这些非降解聚合物植入人体后,
它们的有毒残留物和磨损碎屑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
的临床关注[10]。可降解聚合物具有与非降解聚合物相似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其
在体内降解过程中所形成的降解产物已被证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在骨
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0]。然而,当它的酸性降解产物大量累积超出周围组织
的清除能力后,则会加速关节炎的发生,引起非感染性炎症、病理性骨溶解、滑
膜炎甚至固定失败等并发症[11-13]。天然聚合物(例如胶原蛋白和壳聚糖)较可降解
聚合物具有更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但是其机械性能差,材料加工困难,而且聚合
物中可能存在的潜在抗原有增加炎症反应的风险而难以作为骨科内固定物而应用
于临床[14]。目前为止,传统惰性金属和合成聚合物材料已广泛应用于骨科手术中,
但它们在治疗某些挑战性骨疾病(如骨质疏松性骨折[15]、非创伤性骨坏死[16]、非
典型股骨骨折[17]、成骨和成血管受损的牵张成骨[17-19])时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局限
性。

21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自 21 世纪初,镁及其合金由于其适当的机械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出色
的骨整合性能和独特的生物降解性而得到了广泛关注[20-23]。镁合金具有与传统金
属材料相似的理化特性,相较于传统惰性金属,镁基金属在骨科应用中的优势如
下:
(1)优异的机械性能:镁及其合金具有比天然骨更高的强度,但其密度和弹
性模量却与人皮质骨非常接近[24],比传统金属材料好得多,可有效降低或消除骨-
植入物之间力学传递过程中的应力遮挡效应而避免骨质疏松的发生[25]。
(2)独特的生物降解性和出色的生物安全性:美国食品和材料学会(ASTM)
在 2016 年对可吸收金属材料做出了定义:“降解产物能够直接或通过预定降解途
径被细胞和(或)组织代谢或吸收的异物或物质[26]。” 镁金属的标准电极电位比
氢低,标准条件下可在水溶液中降解成 Mg2+和 H2;植入人体后,在复杂的体液环
境中,镁基金属表面生成的 Mg(OH)2 、MgCO3 、Mg3(PO4)2 、CaCO3 和 Ca3(PO4)2
等中间产物均可被巨噬细胞吞噬[27,28],具有优异的生物可降解性,因此,可将 Mg
基金属定义为新型可吸收金属材料的一种。镁还是人体中含量第四多的必需营养
元素,参与了数百种生化反应,在骨和软组织的构建中必不可少[29]。一名健康成
年人体内储存的镁含量可达 24~30 g,镁的每日建议摄入量为 310~420 mg[29],过
量的镁离子则可通过尿液和粪便迅速排出而不会引起任何不良反应,生物安全性
极佳。当使用镁金属作为骨科内植物材料时,可以避免二次手术,极大地减轻了
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使其成为骨科植入物的理想候选者[30]。
(3)杰出的生物学活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Mg 基植入物在体内降解过程
中所释放出的 Mg 离子具有诸多生物学活性。①Mg 离子在进入背根神经节神经元
后,可通过促进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释放而强烈刺激骨膜区域的新骨形
成[20];②镁离子可通过增加Ⅹ型胶原(COL-Ⅹ)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的生成而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成骨细胞的细胞外基质矿化[31];③
镁离子还能通过激活整联蛋白(α5β1)[32]和黏着斑激酶途径[33]或者经典的 Wnt 信
号通路[34]来促进成骨分化;④研究表明,镁还具有骨免疫调节作用,能通过促进
巨噬细胞向 M2 相分化并抑制其向 M1 相分化,而促进成骨分化和抑制炎症反应
[35,36]
。⑤镁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37];⑥据报道,镁离子的促血管生成效应可能有
益于骨的再生[38,39]。

22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镁资源丰富,价格低廉:我国镁资源的储量占全球总量的 22.5%,是镁
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这使得我国的镁资源价格相对低廉。目前,镁的价格
仅为钛金属的 25%。
综上所述,镁金属被广泛认为是具有潜在革命性意义的骨科生物材料,特别
是对某些挑战性骨科疾病,镁基骨科植入物因其得天独厚的促成骨和促成血管生
物活性[38,39],比非镁基骨科植入物具有明显的优势。近年来,材料学家、科学家和
临床医生对镁(Mg)基骨科植入物的开发和临床应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20,40-42],
以期填补目前已商业化应用骨科植入物的不足。2013 年,MAGNEZIX®空心加压
螺钉(Syntellix 公司, 德国)获得了欧洲 CE 认证,成为首个获准用于临床的由
Mg 合金制成的 III 类医疗器械[43];2016 年,首个镁基生物可降解支架获得了 CE
标志并获批应用于临床 [44] ;在我国,由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 JDBM 合金体系
(Mg-Nd-Zn-Zr)以及郑州大学研发的 Mg-Zn-Y-Nd(-Zr)合金体系,其力学性能、
耐腐蚀性能和塑性加工能力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这些均标志着 Mg 合金材料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巨大进展。但是,由于稀土(RE)
金属元素的存在,其长期生物安全性仍存在争议。
从临床的角度来看,理想的镁合金骨科内植物应满足以下条件:体内腐蚀速
率小于 0.5 mm/y,力学强度大于 200 MPa,延伸率大于 10%[24];同时,植入物在
体内必须保持 90-180 d 的机械完整性[45,46];重要的是,其体内降解产物(例如氢
氧根离子,氢气和金属离子等)必须无毒[45,47];除此之外,最好还能具备一定的生
物活性,如促进成骨、抗炎或抗菌作用。迄今为止,已进行过广泛研究的纯镁和
镁合金体系包括 Mg-Zn[48],Mg-Ca[49],Mg-Sr[50],Mg-Mn[48]和 Mg-Si[51]合金以及在
这些合金基础上开发的三元或多组分合金。然而,这些合金的耐蚀性需要进一步
提高以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52,53]。
合金化是提升镁基金属耐蚀性、力学性能和生物活性的有效方法,而对合金
化元素的选择和元素比例的把控则显得尤为重要。在满足生物安全性的前提下,
如何实现各合金化元素在镁基体中的功能最大化,从而使合金体系的耐腐蚀性、
生物安全性、生物活性和力学性能等在内的各方面性能达到最优,使其满足作为
骨科内植物的基本需求是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关注重点和奋斗目标。
在本研究中,我们根据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的双重要求对元素周期表中

23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适于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合金化元素进行了筛选,最终选出了 17 种候选合金化
元素,并按照其在体内的含量高低进行了排序:钙(Ca),钾(K),钠(Na),铁(Fe),
锌(Zn),铷(Rb),锶(Sr),锡(Sn),钡(Ba),锰(Mn),锂(Li),铯(Cs),钼(Mo),钇(Y),
钪(Sc),铼(Re)和钨(W)。首先从生物学性角度出发,本研究中所选元素均为人体
本身存在的金属元素,均能够被人体吸收和排泄,安全性可靠,再从冶金学角度
出发对合金比例进行调控,最终确定了 Mg-1Zn-1Sn-xSr 的合金体系。
下面对本研究考虑选取的合金化元素的生物学和冶金学作用作简要说明:
(1)Zn 是生物体生长发育、营养代谢时所必需的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人
体内含锌总量约 2~4 g,主要存在于头发、骨骼、眼睛、肝脏、肌肉、雄性腺及分
泌物中,其中肌肉和骨骼中的锌含量占比超过 85%,成人每天摄取 Zn 量约为 15
mg。Zn 在人体内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与生长、发育密切相关[54]。Zn 的生理功
能也是多方面的,参与 100 多种酶的构成,是许多蛋白质的组成成分。同时,Zn
还能加速细胞新陈代谢,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并具备一定的抗菌消炎的作用,
是目前在生物医用材料合金化中应用最广的合金元素之一 [55]。Zn 的强度类似于
Mg,但是它们的密度和弹性模量略高,Zn 在 Mg 中的溶解度为约 6.2 wt.%。适量
的添加可对合金体系起到固溶强化和时效强化的双重效果,Zn 还有助于克服镁合
金中可能存在的铁和镍杂质的有害腐蚀作用,提高合金的耐腐蚀性[56]。
(2)Sn 在 20 世纪 70 年代才被公认为是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正常人体中的 Sn 含量约为 17 mg,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取 1~3 mg 的 Sn[57]。锡可促
进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有利于身体的生长发育,并且组成多种酶以及参与黄素
酶的生物反应,能够增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等,对人体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和维护
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57]。此外,Sn 还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58]。Sn 在 Mg
中的溶解度较高,约为 14.5 wt.%,在工业应用领域,Sn 作为一种低熔点金属加入
至 Mg 基体中主要是为了提高镁合金高温应用的强度和抗蠕变性[59]。此外,适量
的 Sn 还能改善 Mg 合金的铸造性和耐蚀性[60],最重要的一点,Sn 是一种具有高析
氢过电位的元素,能够有效地捕获 H 原子并抑制 H2 的释放速率[61]。
(3)Sr 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而在人体中主要以 Sr2+存在,是
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一个正常成年人的 Sr 含量为 140 mg,每天通过食物或液
体摄入的 Sr 大约为 1.9 mg;通过尿液、粪便、汗腺或头发脱落排出量也为 1.9 mg

24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左右,摄入量和排出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62]。Sr 是一种亲骨性元素,人体中 99%


的 Sr 均沉积于骨组织或牙齿(36~140 mg/kg)中,剩余 0.7%存在于细胞外液。Sr
与 Ca 同属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主族,与 Ca 有相似的化学、生物等性能。据统计,
Sr 在新生骨组织中的含量比成熟骨组织高 2~4 倍,预示着其对骨组织代谢具有重
要的调节作用[63]。锶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Ⅰ 型胶原蛋白合成和骨基质
矿化,以及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和激活的作用[63]。在临床治疗中,口服含锶盐能够
治疗骨质疏松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64]。Sr 在 Mg 中的溶解度极低,约为 0.11 wt.%,
Sr 可通过晶粒细化作用增强镁的耐蚀性[57]。
本课题拟以 Mg-1Zn-1Sn 为基础合金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添加不同质量
百分比的 Sr 元素,构建并系统研究 Mg-1Zn-1Sn-xSr(x=0, 0.2, 0.4, 0.6 wt.%)四元
合金体系的材料学和生物学性能,以期其达到理想的降解速率,良好的生物安全
性和促成骨活性从而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Mg-1Zn-1Sn-xSr 系合金的制备与表征,分析不同 Sr 含量对 Mg-1Zn-1Sn
合金体系的微观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及抗腐蚀性能的影响。
( 2 ) Mg-1Zn-1Sn-xSr 系 合 金 的 体 外 实 验 研 究 , 探 究 不 同 Sr 含 量 的
Mg-1Zn-1Sn-xSr 合金对细胞生物相容性,细胞行为学及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3)Mg-1Zn-1Sn-xSr 系合金的体内实验研究,通过皮下植入动物模型综合
评估不同 Sr 含量的 Mg-1Zn-1Sn-xSr 合金在体内的生物安全性、组织相容性以及抗
腐蚀性能;并筛选出综合性能较好的组分,制备成骨螺钉并应用于股骨髁骨折动
物模型中,进一步探索其在骨科内植物领域的应用可能和潜力。

25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 Ratner BD. Biomaterials: Been There, Done That, and Evolving into the Future.
Annu Rev Biomed Eng. 2019 Jun 4;21:171-191.
[2] Yaszemski M J.Biomaterials in orthopedics[M]USA;CRC Press,2003
[3] R. Walter,M. Bobby Kannan,Y. He,A. Sandham. Effect of surface roughness on
the in vitro degradation behaviour of a biodegradable magnesium-based alloy[J].
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13,279.
[4] A. Gross, Pacific Bridge Medical, 2017.
[5] Haseeb M, Butt MF, Altaf T, Muzaffar K, Gupta A, Jallu A. Indications of implant
removal: A study of 83 cases. Int J Health Sci (Qassim). 2017 Jan-Mar;11(1):1-7.
[6] Reith G, Schmitz-Greven V, Hensel KO, Schneider MM, Tinschmann T, Bouillon B,
Probst C. Metal implant removal: benefits and drawbacks--a patient survey. BMC
Surg. 2015 Aug 7;15:96.
[7] Stradiotti P, Curti A, Castellazzi G, Zerbi A. Metal-related artifacts in instrumented
spine. Techniques for reducing artifacts in CT and MRI: state of the art. Eur Spine J.
2009 Jun;18 Suppl 1(Suppl 1):102-8.
[8] Ulery BD, Nair LS, Laurencin CT.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of Biodegradable
Polymers. J Polym Sci B Polym Phys. 2011 Jun 15;49(12):832-864.
[9] Song R, Murphy M, Li C, Ting K, Soo C, Zheng Z. Current development of
biodegradable polymeric material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Drug Des Devel
Ther. 2018 Sep 24;12:3117-3145.
[10]Navarro M, Michiardi A, Castaño O, Planell JA. Biomaterials in orthopaedics. J R
Soc Interface. 2008 Oct 6;5(27):1137-58.
[11] Liu H, Slamovich EB, Webster TJ. Less harmful acidic degradation of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s through titania
nanoparticle addition. Int J Nanomedicine. 2006;1(4):541-5.
[12]Emond CE, Woelber EB, Kurd SK, Ciccotti MG, Cohen SB. A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sing bioabsorbable versus
metal interference screws: a meta-analysis. J Bone Joint Surg Am. 2011 Mar
16;93(6):572-80.
[13]Waris E, Konttinen YT, Ashammakhi N, Suuronen R, Santavirta S. Bioabsorbable
26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fixation devices in trauma and bone surgery: current clinical standing. Expert Rev
Med Devices. 2004 Nov;1(2):229-40.
[14]SV Gohil, S Sahail, J Rose, T Vella, L S Nair, in Materials for Bone Disorders (Eds:
S. Bose, A. Bandyopadhyay), Academic Press, Cambridge, MA 2017, p. 349.
[15]Cheung WH, Miclau T, Chow SK, Yang FF, Alt V. Fracture healing in osteoporotic
bone. Injury. 2016 Jun;47 Suppl 2:S21-6.
[16]Cao H, Guan H, Lai Y, Qin L, Wang X. Review of various treatment options and
potential therapies for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J Orthop Translat. 2015
Oct 24;4:57-70.
[17]Zheng N, Tang N, Qin L. Atypical femoral fractures and current management. J
Orthop Translat. 2016 Jul 5;7:7-22.
[18]Sailhan F. Bone lengthening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a literature review.
Osteoporos Int. 2011 Jun;22(6):2011-5.
[19]Koh A, Guerado E, Giannoudis PV. Atypical femoral fractures related to
bisphosphonate treatment: issues and controversies related to their surgical
management. Bone Joint J. 2017 Mar;99-B(3):295-302.
[20]Zhang Y, Xu J, Ruan YC, Yu MK, O'Laughlin M, Wise H, Chen D, Tian L, Shi D,
Wang J, Chen S, Feng JQ, Chow DH, Xie X, Zheng L, Huang L, Huang S, Leung K,
Lu N, Zhao L, Li H, Zhao D, Guo X, Chan K, Witte F, Chan HC, Zheng Y, Qin L.
Implant-derived magnesium induces local neuronal production of CGRP to improve
bone-fracture healing in rats. Nat Med. 2016 Oct;22(10):1160-1169.
[21]Li Y, Zhao S, Li S, Ge Y, Wang R, Zheng L, Xu J, Sun M, Jiang Q, Zhang Y, Wei H.
Surface Engineering of Biodegradable Magnesium Alloys for Enhanced Orthopedic
Implants. Small. 2019 Dec;15(51):e1904486.
[22]Munir K, Lin J, Wen C, Wright PFA, Li Y. Mechanical, corrosion, and
biocompatibility properties of Mg-Zr-Sr-Sc alloys for biodegradable implant
applications. Acta Biomater. 2020 Jan 15;102:493-507.
[23]Wang J, Wu Y, Li H, Liu Y, Bai X, Chau W, Zheng Y, Qin L. Magnesium alloy
based interference screw developed for ACL reconstruction attenuates peri-tunnel
bone loss in rabbits. Biomaterials. 2018 Mar;157:86-97.
[24]Chen Y, Xu Z, Smith C, Sankar J. Recent adva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gnesium alloys for biodegradable implants. Acta Biomater. 2014 Nov;10(11):
4561-4573.

27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5]Staiger MP, Pietak AM, Huadmai J, Dias G. Magnesium and its alloys as
orthopedic biomaterials: a review. Biomaterials. 2006 Mar;27(9):1728-34.
[26]ASTM, West Conshohocken: ASTM International, 2016.
[27]Wang J, Xu J, Liu W, Li Y, Qin L. Biodegradable Magnesium (Mg) Implantation
Does Not Impose Related Metabolic Disorders in Rats 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
Sci Rep. 2016 May 23;6:26341.
[28]Gonzalez J, Hou RQ, Nidadavolu EPS, Willumeit-Römer R, Feyerabend F.
Magnesium degradation unde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 Best practice. Bioact
Mater. 2018 Feb 14;3(2):174-185.
[29]Saris NE, Mervaala E, Karppanen H, Khawaja JA, Lewenstam A. Magnesium. An
update on physiological, clinical and analytical aspects. Clin Chim Acta. 2000
Apr;294(1-2):1-26.
[30]Witte F. The history of biodegradable magnesium implants: a review. Acta Biomater.
2010 May;6(5):1680-92.
[31]Yoshizawa S, Brown A, Barchowsky A, Sfeir C. Magnesium ion stimulation of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enhances osteogenic activity, simulating the effect of
magnesium alloy degradation. Acta Biomater. 2014 Jun;10(6):2834-42.
[32]Zhang J, Ma X, Lin D, Shi H, Yuan Y, Tang W, Zhou H, Guo H, Qian J, Liu C.
Magnesium modification of a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alters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 behavior via an integrin-mediated mechanism. Biomaterials. 2015
Jun;53:251-64.
[33]Wang J, Xu J, Song B, Chow DH, Shu-Hang Yung P, Qin L. Magnesium (Mg)
based interference screws developed for promoting tendon graft incorporation in
bone tunnel in rabbits. Acta Biomater. 2017 Nov;63:393-410.
[34]Hung CC, Chaya A, Liu K, Verdelis K, Sfeir C. The role of magnesium ions in bone
regeneration involves the canonical Wnt signaling pathway. Acta Biomater. 2019
Oct 15;98:246-255.
[35]Chen Z, Mao X, Tan L, Friis T, Wu C, Crawford R, Xiao Y.
Osteoimmunomodulatory properties of magnesium scaffolds coated with
β-tricalcium phosphate. Biomaterials. 2014 Oct;35(30):8553-65.
[36]Li B, Cao H, Zhao Y, Cheng M, Qin H, Cheng T, Hu Y, Zhang X, Liu X. In vitro
and in vivo responses of macrophages to magnesium-doped titanium. Sci Rep. 2017
Feb 15;7:42707.

28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37]Wu L, Feyerabend F, Schilling AF, Willumeit-Römer R, Luthringer BJC. Effects of


extracellular magnesium extract on the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osteoblasts and osteoclasts in coculture. Acta Biomater. 2015 Nov;27:294-304.
[38]Kusumbe AP, Ramasamy SK, Adams RH. Coupling of angiogenesis and
osteogenesis by a specific vessel subtype in bone. Nature. 2014 Mar 20;507(7492):
323-328.
[39]Liu WC, Chen S, Zheng L, Qin L. Angiogenesis Assays for the Evaluation of
Angiogenic Properties of Orthopaedic Biomaterials - A General Review. Adv
Healthc Mater. 2017 Mar;6(5).
[40]Zhao D, Witte F, Lu F, Wang J, Li J, Qin L. Current status on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magnesium-based orthopaedic implants: A review from clinical translational
perspective. Biomaterials. 2017 Jan;112:287-302.
[41]Song B, Li W, Chen Z, Fu G, Li C, Liu W, Li Y, Qin L, Ding Y.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pure magnesium interference screw and polylactic acid polymer
interference screw i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 cadaveric
experimental study. J Orthop Translat. 2016 Oct 1;8:32-39.
[42]Marrella A, Lee TY, Lee DH, Karuthedom S, Syla D, Chawla A, Khademhosseini A,
Jang HL. Engineering vascularized and innervated bone biomaterials for improved
skeletal tissue regeneration. Mater Today (Kidlington). 2018 May;21(4):362-376.
[43]Windhagen H, Radtke K, Weizbauer A, Diekmann J, Noll Y, Kreimeyer U, Schavan
R, Stukenborg-Colsman C, Waizy H. Biodegradable magnesium-based screw
clinically equivalent to titanium screw in hallux valgus surgery: short term results
of the first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pilot study. Biomed Eng
Online. 2013 Jul 3;12:62.
[44]Haude M, Ince H, Abizaid A, Toelg R, Lemos PA, von Birgelen C, Christiansen EH,
Wijns W, Neumann FJ, Kaiser C, Eeckhout E, Lim ST, Escaned J, Garcia-Garcia
HM, Waksman R. Safety and performance of the second-generation drug-eluting
absorbable metal scaffold in patients with de-novo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BIOSOLVE-II): 6 month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multicentre, non-randomised,
first-in-man trial. Lancet. 2016 Jan 2;387(10013):31-9.
[45]Witte F, Fischer J, Nellesen J, Crostack HA, Kaese V, Pisch A, Beckmann F,
Windhagen H. In vitro and in vivo corrosion measurements of magnesium alloys.
Biomaterials. 2006 Mar;27(7):1013-8.

29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6]Ding 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biodegradable magnesium alloys as


next-generation biomaterials. Regen Biomater. 2016 Jun;3(2):79-86.
[47]Witte F, Kaese V, Haferkamp H, Switzer E, Meyer-Lindenberg A, Wirth CJ,
Windhagen H. In vivo corrosion of four magnesium alloys and the associated bone
response. Biomaterials. 2005 Jun;26(17):3557-63.
[48]Gu X, Zheng Y, Cheng Y, Zhong S, Xi T. In vitro corrosion and biocompatibility of
binary magnesium alloys. Biomaterials. 2009 Feb;30(4):484-98.
[49]Salahshoor M, Guo Y. Biodegradable Orthopedic Magnesium-Calcium (MgCa)
Alloys, Processing, and Corrosion Performance. Materials (Basel). 2012 Jan
9;5(1):135-155.
[50]Bornapour M, Muja N, Shum-Tim D, Cerruti M, Pekguleryuz M. Biocompatibility
and biodegradability of Mg-Sr alloys: the formation of Sr-substituted
hydroxyapatite. Acta Biomater. 2013 Feb;9(2):5319-30.
[51]Zhang E, Yang L, Xu J, Chen H.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bio-corrosion properties of Mg-Si(-Ca, Zn) alloy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 Acta
Biomater. 2010 May;6(5):1756-62.
[52]Li Z, Gu X, Lou S, Zheng Y. The development of binary Mg-Ca alloys for use as
biodegradable materials within bone. Biomaterials. 2008 Apr;29(10):1329-44.
[53]Zhang S, Zhang X, Zhao C, Li J, Song Y, Xie C, Tao H, Zhang Y, He Y, Jiang Y,
Bian Y. Research on an Mg-Zn alloy as a degradable biomaterial. Acta Biomater.
2010 Feb;6(2):626-40.
[54]Tapiero H, Tew KD. Trace elements in human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zinc and
metallothioneins. Biomed Pharmacother. 2003 Nov;57(9):399-411.
[55]Riaz U, Shabib I, Haider W. The current trends of Mg alloys in biomedical
applications-A review. J Biomed Mater Res B Appl Biomater. 2019 Aug;107(6):
1970-1996. doi: 10.1002/jbm.b.34290. Epub 2018 Dec 7. PMID: 30536973.
[56]周小淞. 新型医用镁钙合金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7.
[57]R Radha, D Sreekanth. Insight of magnesium alloys and composites for orthopedic
implant applications-a review[J]. 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 2017, 5(3):
286-312.
[58]段玉梅. 必需微量金属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及毒性[J]. 生物学通报, 2004, 0:
25-26.
[59]Yang, X.F. Liang, Z. Yi, F.S. Pan, Mater. Des. 32 (2011) 1967–1973.

30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60]M.B. Yang, F.S. Pan, Mater. Des. 31 (2010) 68–75.


[61]H.-Y. Ha, J.-Y. Kang, J. Yang, C.D. Yim, B.S. You, Role of Sn in corrosion and
passive behavior of extruded Mg-5 wt%Sn alloy, Corrosion Science, 102 (2016)
355-362.
[62]Pors Nielsen S. The biological role of strontium. Bone. 2004 Sep;35(3):583-8.
[63]Pilmane M, Salma-Ancane K, Loca D, Locs J, Berzina-Cimdina L. Strontium and
strontium ranelate: Historical review of some of their functions. Mater Sci Eng C
Mater Biol Appl. 2017 Sep 1;78:1222-1230.
[64]Marie PJ, Felsenberg D, Brandi ML. How strontium ranelate, via opposite effects
on bone resorption and formation, prevents osteoporosis. Osteoporos Int. 2011
Jun;22(6):1659-67.

31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一部分 镁合金的制备、表征检测以及抗腐蚀性能评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合金原料和主要试剂

高纯度镁锭(99.98 wt.%)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提供


高纯度锌锭(99.99 wt.%)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提供
高纯度锡锭(99.99 wt.%)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提供
Mg-15Sr(wt.%)合金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提供
氯化钠(NaCl)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氯化钾(KCl)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氯化钙(CaCl2)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碳酸氢钠(NaHCO3)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葡萄糖 (C6H12O6)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六水氯化镁(MgCl·6H2O) Sigma
七水硫酸镁(MgSO4·7H2O) Sigma-Vetec
十 二 水 磷 酸 氢 二 钠
Sigma
(Na2HPO4·12H2O)
磷酸二氢钾(KH2PO4)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无水乙醇(C5H5OH) 重庆川东化工
丙酮(CH3COCH3) 重庆川东化工
三氧化铬(CrO3) 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硝酸银(AgNO3) Sigma
超纯水 Millipore

1.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镁合金熔炼电阻炉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镁棒热挤压设备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火花线切割机 苏州三特科技有限公司
水磨碳化硅砂纸 韩国鹰牌水砂纸
抛光机(P-2) 上海电机专用机械厂
电子天平(AUW120D) 日本岛津公司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PerkinElmer
倒置金相显微镜(4XC) 上海光学仪器厂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Zeiss
X 射线衍射仪(D/MAX2500PC) Rigaku
万能电子试验机(CTM-5106) 深圳市新三思材料检测
电化学工作站(PGSTAT302N) 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
能量色散光谱仪(2247A) Thermo Fisher
pH 计(PHS-3C) 上海仪电科学仪器
恒温水浴箱(DK-8AXX) 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恒温电热干燥箱 上海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SB-3200D 超声清洗器 宁波新艺超声
超纯水系统 美国 Millipore 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Mg-1Zn-1Sn-xSr 合金的制备

(1)熔炼
采用高纯度镁(99.98 wt.%),高纯度锌(99.99 wt.%),高纯度锡(99.99 wt.%)
和 Mg-Sr(15 wt.%)中间合金制备 Mg-1Zn-1Sn-xSr(x = 0、0.2、0.4 和 0.6 wt.%)
合金。将上述原材料按照镁合金预定的设计比例进行配料备用,将上述原材料置
于不锈钢坩埚中并在 SF6 和 CO2(SF6:CO2 = 1:99)混合气体的保护作用下,在
电阻炉中进行熔炼以获得不同 Sr 含量的合金铸锭。具体熔炼过程如下:
① 将熔炼过程 中所需的搅拌棒、除 渣器和原材料均置 于电阻炉中预热
(240℃)1 h,起到预热和去除水分的双重作用。

33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② 将电阻炉温度预热至 500℃,同时将高纯度镁锭放置于熔炼炉盖上干燥待
用,接着将电阻炉温度升高至 750℃,并将坩埚置于其中;待电阻炉温度稳定在
750℃后,将预干燥的高纯度镁锭置于坩埚中,并开始通入保护气体。
③ 待高纯度镁锭完全熔化后,依次将高纯度锌锭(熔点 419.53 ℃),高纯度
锡锭(熔点 231.89℃)以及 Mg-Sr(15 wt.%)中间合金依次加入至坩埚中进行熔
炼,待所有原材料全部熔化以后,去除熔体表面熔渣后用搅拌器匀速搅拌 1~2 min
从而保证原材料充分的混匀并继续在 750℃下静置约 8 min。
④ 随后将电阻炉温度降低至 730℃,并加入精炼剂以进一步减少杂质,再次
搅拌约 3 min 后,继续静置 60 min 并逐渐减少保护气体的含量。取出坩埚并缓慢
放入盐水中进行冷却从而得到镁合金铸锭。
(2)正向热变形挤压
铸态镁合金因存在较粗大的共晶组织,且存在成分偏析和组织不均匀,导致
其室温力学性能较差,不能很好的满足生物医用骨科植入材料力学强度大于 200
MPa 的一般性要求。因此,为了消除镁合金的铸造缺陷,进一步提高其综合性能,
我们对铸态镁合金进行了热挤压处理,将合金中粗大的共晶相固溶进合金基体,
减小甚至消除合金存在的成分偏析从而优化合金性能。具体步骤如下:
① 首先将直径为φ80 mm 的坯料在 450℃温度下进行固溶处理 6 h。
② 热挤压前,将挤压筒(直径为φ85 mm),挤压模具均预热至 280℃,同时
将固溶处理后的坯料也置于 280℃下预热 1 h。
③ 将坯料按照挤压比为 28:1 的比例进行挤压,挤压完成后保持温度 2 h,
然后置于空气中冷却,得到直径为φ16 mm 的镁合金棒材。
(3)机械加工
将挤压态的 Mg-1Zn-1Sn-xSr 合金用电火花切割设备加工成直径φ15mm×1 mm
的 圆 片 和 5 mm×5 mm×1 mm 的 正 方形 片 。 所有 样 品 均使 用 水 磨 碳化 硅 砂 纸
(200#~2000#)进行打磨抛光以去除样品表面的氧化物和油渍,并依次在丙酮,
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中超声清洗 15 分钟,冷风干燥后分别称重并用环氧乙烷灭菌。

1.2.2 合金的组织观察及物相分析

(1)镁合金元素化学组成分析

34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利用 ICP-OES(PerkinElmer,Optima 8000)检测合金的元素化学成分组成。
(2)金相组织观察
将 Mg-1Zn-1Sn-xSr 合金各样品的一面依次在 200#、400#、600#、800#、1000#、
1200#以及 2000#的 SiC 水磨砂纸上逐次打磨直至将样品的一面抛光至镜面,用去
离子水冲洗干净并干燥后,在样品抛光表面滴加少量浸蚀液(无水乙醇 7 ml+冰乙
酸 1 ml+苦味酸至饱和)进行样品的处理及制备,蚀刻约 15 s 后用无水乙醇冲洗并
风干,采用倒置金相显微镜进行观察并摄片。
(3)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
采用配备有 EDS(2247A,Thermo,USA)的 FE-SEM(Zeiss,Germany)对
合金的显微组织形貌和腐蚀形貌进行分析,并分析合金样品典型微区的组成成分。
不导电的样品在进行实验前均进行喷金处理以增强导电性,喷金设备为:
KYKYSBC-12 型离子溅射仪(北京中科),参数设置:电压 10 kV,电流 20 mA,
喷金时长 120 s。
(4)X 射线衍射
通过 XRD(XRD,Rigaku D / MAX2500PC)分析合金的物相组成。测试条件:
X 射线源λ=1.5406,Cu 靶;测试参数为:电流=150mA,管电压=40 KV,扫描范
围 10~90°,扫描速度=2 °/min。利用 JADE 6.5 软件分析衍射图谱。

1.2.3 力学性能测试

(1)压缩性能
压缩试样和实验流程均参照 ASTM-E9-09[1]中的标准进行制备和实验,采用万
能试验机(CTM-5106,China)对试样进行压缩测试。室温条件下,使用打磨后的
压缩样件,初始应变率为 10-3/s。每个组均进行三次以上重复实验以保证结果的可
靠性,并对各组材料的压缩强度,屈服强度和压缩应变进行统计分析。
(2)拉伸性能
拉伸试样和实验流程均参照 ASTM-B557-15[2]中的标准进行制备和实验,采用
万能试验机(CTM-5106,China)对试样进行拉伸测试。室温条件下,使用打磨后
的拉伸样件,拉伸速度为 2.0 mm/min。每个组均进行三次以上重复实验以保证结
果的可靠性,并对各组材料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断后延伸率进行统计分析。

35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2.4 合金腐蚀行为测试

(1) 电化学测试
本实验通过电化学工作站(Autolab PGSTAT302N, Switzerland)进行。所有实
验均采用三电极体系进行测试:饱和甘汞电极(SCE)作为参比电极,铂(Pt)电
极作为辅助电极,所测样品为工作电极,测试面积为 1 cm2。样品的制备与 2.6.1
章节中浸泡腐蚀实验相同。在测试前,先将试样浸入 HBSS 液(37±0.5℃)中 20 min
以达到稳定的开路电位。待开路电位稳定后,开始进行电化学阻抗(EIS)测试,
频率范围为 100 KHz 至 100 mHz,交流振幅为 10 mV,利用 ZSimpWin 软件对等
效电路数据进行拟合,通过数据拟合分析镁合金电化学腐蚀的动力学。随后以 1
mV/s 的扫描速度进行电位动力极化曲线(PDP)的检测,并采用 CorrView 软件对
检测结果进行拟合分析,并根据塔菲尔(Tafel)外推法计算出腐蚀电位(Ecorr),
腐蚀电流密度(icorr)和极化电阻(Rp)。
(2)浸泡腐蚀实验
首先通过浸泡实验初步了解合金的腐蚀行为和特点。为了能够较好的模拟体
内液体环境,本实验采用 Hank' s 平衡盐缓冲液(HBSS)液作为合金的腐蚀介质,
其具体化学成分如表 1.1 所示。在实验之前,我们首先将各组合金样品包埋于环氧
树脂进中,各样品均暴露出固定和相同的表面积(约 1 cm2),所有样品的暴露面
均通过水磨碳化硅砂纸(200#~2000#)打磨抛光,直至表面光亮且无划痕,然后
依次用丙酮,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中进行清洗,冷风干燥后称重备用。

表 1.1. Hank' s 平衡盐缓冲液的组成成分


Table 1.1. Composition of Hank`s solution

Reagent Amount (g/L)


NaCl 8.0
KCl, 0.4
CaCl2 0.14
NaHCO3 0.35
glucose (C6H12O6) 1.0
MgCl·6H2O 0.1

36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MgSO4·7H2O 0.06
Na2HPO4·12H2O 0.06
KH2PO4 0.06

根据 ASTM G31-72[3]标准,将各样品完全浸入 HBSS 溶液中,HBSS 溶液的体


积 与 样 品 暴 露 面 积 之 比 为 30 ml : 1 cm2 ; 水 浴 使 HBSS 溶 液 温 度 保 持 恒 定
(37±0.5℃),浸泡时间为 168 h。为了避免浸泡时间过长导致 HBSS 液成分发生
变化从而对镁合金腐蚀过程产生影响,浸泡过程中每隔 24 h 更换一次 HBSS 液。
不同浸泡时间点后,用铬酸清洗液 CrO3(200 g/L)+AgNO3(10 g/L)去除各样品
表面的腐蚀产物(铬酸溶液可在不损伤基体的前提下溶解掉样品表面的腐蚀产
物),然后再依次用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超声清洗,之后风干称重并记录样品重
量,通过计算浸泡前后样品的质量变化计算出质量丢失量,计算公式如下:
W = W0 - Wt
其中,W0 为样品浸泡前所称得的质量(g),Wt 为样品浸泡并清洗后所称得
的质量(g),W 为合金浸泡后的质量丢失量(g);
再利用以下公式计算各样品的腐蚀率:
CR = (K × W) / (A × T × D) [3,4]

其中常数 K=8.76 × 104,A 为合金与 HBSS 液的接触表面积(cm2),T 为浸


泡时间(h),D 为合金的密度(g/cm3)。
根据镁合金腐蚀化学反应式:Mg + 2H2O → Mg(OH)2 + H2↑ 可知,在镁腐蚀
过程中每消耗 1 mol Mg 就会对应产生 1 mol H2。所以,通过收集镁合金在腐蚀过
程中所产生的氢气量,同样也能得到镁合金的腐蚀速率。在析氢实验中,HBSS 液
的体积与样品的表面积与之比为 150 ml:1 cm2 [5],其余条件与浸泡实验相一致,
观察时间同样为 168 h,在预定的时间点观察并记录各组样品的产氢量。在浸泡过
程中,通过 pH 计(PHS-3C, China)监测 HBSS 液的 pH 值的变化。为了保证实验
的可靠性,每组重复 3 个平行样品。
(3) X 射线衍射
通过 XRD(Rigaku D/MAX2500PC)分析 HBSS 浸泡 120 h 后的各合金的物
相组成。测试条件同章节 1.2.2(4)。

37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 X 射线光电子能谱
通过 XPS(Thermo Fisher, USA)对在 HBSS 液中浸泡 6 h 后各样品表面的元
素组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同时分析其表面的产物组成。测试条件:X 射线源
为单色化 AlKa 源(Mono AlKa)能量为 1486.6 eV,电压为 15 KV,束流为 15 mA,
分析器扫描模式为 CAE,仪器功函数为 4.2。
(5) 抗拉力学性能测试
将各拉伸试样完全浸入 HBSS 溶液中,HBSS 溶液的体积与拉伸试样的表面积
之比为 30 ml:1 cm2;水浴使 HBSS 溶液温度保持恒定(37±0.5℃)。浸泡 480 h
后(定期更换 HBSS 液)取出各组拉伸试样,采用万能试验机(CTM-5106,China)
进行拉伸测试,实验参数与章节 1.2.3(2)相同。
(6)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
采用配备有 EDS(2247A,Thermo ,USA)的 FE-SEM(Zeiss,Germany)
对 HBSS 浸泡 168 h 后的各合金表面和横截面的腐蚀形貌进行分析,并通过 EDS
面扫分析合金样品典型微区的组成成分。

1.2.5 统计学分析

使用 SPSS 软件(版本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以平均值±标准差

(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采用 LSD 检验进行组

间两两比较,p<0.05 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实验结果

2.1 合金的元素化学组成

通过 ICP-OES 检测,我们得到了本研究中所制备的 4 种 Mg-1Zn-1Sn-xSr 合金


的具体成分(表 2)。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所制备的 Mg-1Zn-1Sn-xSr 合金的各金
属元素含量与设计含量是相匹配的,表明本研究成功地制备出了 Mg-1Zn-1Sn-xSr
(x = 0、0.2、0.4 和 0.6 wt.%)合金,从而为后续实验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38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表 1.2. Mg-1Zn-1Sn-xSr 合金的实际化学组成(wt.%)


Table 1.2. Actual compositions of the Mg-Zn-Sn-Sr alloys (wt.%)

实际化学组成(wt.%)
简称 合金
Sr Mg Zn Sn
0Sr Mg-1Zn-1Sn 0 Balance 1.11 1.17
0.2Sr Mg-1Zn-1Sn-0.2Sr 0.16 Balance 1.10 1.14
0.4Sr Mg-1Zn-1Sn-0.4Sr 0.38 Balance 1.06 1.17
0.6Sr Mg-1Zn-1Sn-0.6Sr 0.51 Balance 1.11 1.05

2.2 合金的显微组织形貌

铸态 Mg-1Zn-1Sn-xSr 合金的金相组织和 SEM 图片如图 1.1 所示,从图中可以


观察到,铸态 Mg-1Zn-1Sn-xSr 合金的晶粒尺寸随着 Sr 含量的逐渐增多而减小。从
图片中可以观察到 0.2Sr、0.4Sr 和 0.6Sr 合金显微组织形貌表现出典型的枝晶结构,
所有合金的晶粒中均有点状的第二相析出。通过测量晶粒的尺寸发现,Sr 元素的
掺入对 Mg-1Zn-1Sn 基合金的显微组织有显著的细化作用[6,7],且这个作用呈 Sr 含
量依耐性,掺入的 Sr 元素越多,晶粒细化作用越显著,同时还伴随着点状第二相
的逐渐增多。

图 1.1. 铸态 Mg-1Zn-1Sn-xSr(x=0,0.2,0.4 和 0.6 wt.%)合金的金相组织和 SEM 图片。


Figure 1.1. Optical microstructure and SEM images of as-cast Mg-1Zn-1Sn-xSr (x=0, 0.2, 0.4,
and 0.6 wt.%)alloys.

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的金相组织和 SEM 图片如图 1.2。从金相组织显


微图片中可观察到,相较于铸态 Mg-1Zn-1Sn-xSr 合金,挤压态 Mg-1Zn-1Sn-xSr

39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合金具有更细腻的显微组织结构。有趣的是,随着 Sr 含量的逐渐增多,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的晶粒尺寸并没有表现出铸态合金中所呈现出的明显的晶粒
细化趋势,所有的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的晶粒大小无显著的差异,均为 20
μm 左右。我们推测,这可能是由均匀化热处理和挤压加工所致。从 SEM 图像中
可发现,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基体中存在着均匀分布的亮点,即为第二相。
同时,随着 Sr 含量的增加,第二相的数量明显增多并伴随着第二相尺寸的明显粗
化。我们采用 EDS 对各合金样品中所标记的第二相(图 1.2 中红色三角所标记的
A,B,C,D 点)进行扫描分析,结果显示除 0Sr 中的第二相由 Mg,Zn,Sn 三
种元素组成外,0.2Sr,0.4Sr 和 0.6Sr 中第二相的成分均由 Mg,Zn,Sn,Sr 四种
元素组成,与基体相一致。

图 1.2. 挤压态 Mg-1Zn-1Sn-xSr(x=0,0.2,0.4 和 0.6 wt.%)合金的金相组织图像,SEM 图


像以及合金中第二相的 EDS 扫描结果。红色三角表示第二相。
Figure 1.2. The microstructure images, SEM images and EDS scanning results of the second
phase in as-extruded Mg-1Zn-1Sn-xSr (x=0, 0.2, 0.4 and 0.6 wt.%) alloys. The red triangle
indicates the second phase.

接下来我们采用 XRD 技术进一步分析了合金中的第二相的组成,XRD 检测


结果如图 1.3 所示。XRD 图谱分析证实,所有合金组织中均主要为α-Mg 衍射峰,
除此之外,在 0.6Sr 合金中还发现包含有 Mg17Sr2 和 MgZn 相的衍射峰。

40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图 1.3. 挤压态 Mg-1Zn-1Sn-xSr(x=0,0.2,0.4 和 0.6 wt.%)合金的 X 射线衍射图谱。


Figure1. 3. XRD pattern of the as-extruded Mg-1Zn-1Sn-xSr (x =0, 0.2, 0.4 and 0.6 wt.%).

2.3 合金的力学性能

如图 1.4 所示,挤压态 Mg-1Zn-1Sn-xSr(x =0、0.2、0.4 和 0.6 wt.%)合金在


室温条件下的极限抗压强度(UCS)分别为 404±5 MPa,413±4 MPa,442±7 MPa
和 447±6 MPa;屈服强度(YS)分别为 82±3 MPa,92±2 MPa,107±5 MPa 和 126±8
MPa;压缩应变(Compressive strain)分别为 21.1±0.9%,20.6±0.5%,17.5±0.3%
和 17.0±0.4%。从结果中可发现,合金的抗压强度和屈服强度随着 Sr 元素含量的
增多而逐渐增强,相反的,压缩应变则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图 1.4. 挤压态 Mg-1Zn-1Sn-xSr(x=0,0.2,0.4 和 0.6 wt.%)合金的抗压力学性能。


Figure 1.4. Compressi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s-extruded Mg-1Zn-1Sn-xSr (x=0, 0.2, 0.4
and 0.6 wt.%) alloys.

如图 1.5 所示,挤压态 Mg-1Zn-1Sn-xSr(x =0、0.2、0.4 和 0.6 wt.%)合金在

41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室温条件下的抗拉强度(UTS)分别为 229±1 MPa、245±8 MPa、246±2 MPa 和 268±6


MPa,屈服强度(YS)分别为 151±1 MPa、168±8 MPa、179±3 MPa 和 178±5 MPa,
断后延伸率(Fracture Elongation,Er%)分别为 9.0±0.9%、9.0±0.4%、9.0±0.5%
和 8.0±0.7%。从结果中可发现,与抗压力学性能相类似,合金的抗拉强度和屈服
强度同样随着 Sr 元素含量的增多而逐渐增强,从结果中可发现,合金的抗拉强度
和屈服强度随着 Sr 元素含量的增多而逐渐增强,相反的,压缩应变和断裂延伸率
则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值得说明的是 0.2Sr 和 0.4Sr 合金的断裂延伸率与 0Sr 合
金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而 0.6Sr 合金的断裂延伸率则出现了较为显著的降低。

图 1.5. 挤压态 Mg-1Zn-1Sn-xSr(x=0,0.2,0.4 和 0.6 wt.%)合金的抗拉力学性能。


Figure 1.5. Tensil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s-extruded Mg-1Zn-1Sn-xSr (x=0, 0.2, 0.4 and 0.6
wt.%) alloys.

2.4 合金的抗腐蚀性能

2.4.1 电化学腐蚀行为

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的电位动力极化曲线(PDP)如图 1.6 所示,相


应的拟合数据见表 1.3。一般来说,合金的降解与阳极极化曲线相关,同时伴有镁
离子的生成,而析氢反应的强度则往往可以从阴极的极化曲线中反映出来[8]。电化
学检测结果表明,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的 Ecorr 与 Sr 的含量呈正相关,即
Sr 的含量越高,合金的 Ecorr 的越大,说明 Sr 元素具有提高合金基体 Ecorr 的作用[6,9-11]。
有趣的是,当 Sr ≤ 0.4 wt.% 时,在 0Sr、0.2Sr 和 0.4Sr 合金极化曲线的-1.2 V 处附
近出现了较明显的击穿电位(Ept), 但当 Sr ≥ 0.4 wt.%时(即 0.6Sr 合金),则没

42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有发现明显的 Ept 存在。Mg-1Zn-1Sn-xSr 合金的阴极分支曲线位置无显著的差异,


说明各 Mg-1Zn-1Sn-xSr 合金之间的析氢速率差别不大,这可能归因于合金中的 Sn
元素具有较高的析氢过电位,从而对合金的析氢反应具有较强的抑制效应[12-14]。

图 1.6. 挤压态 Mg-1Zn-1Sn-xSr(x=0,0.2,0.4 和 0.6 wt.%)合金在 37 ℃ HBSS 液中的电


位动力极化曲线图。
Figure 1.6. Potentiodynamic polarization curves of as-extruded Mg-1Zn-1Sn-xSr (x=0, 0.2, 0.4
and 0.6 wt.%) in HBSS at 37 ℃.

表 1.3. 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的电化学测试参数


Table 1.3. Electrochemical parameters of as-extruded Mg-1Zn-1Sn-xSr alloys obtained from
polarization tests

Ecorr Icorr CR
Sample Ept (V)
(V) (A.cm-2) (mm/y)
Mg-1Zn-1Sn -1.59 7.36 -1.31 0.24
Mg-1Zn-1Sn-0.2Sr -1.55 6.55 -1.25 0.18
Mg-1Zn-1Sn-0.4Sr -1.56 12.24 -1.21 0.31
Mg-1Zn-1Sn-0.6Sr -1.48 15.74 - 0.39

图 1.7 为 Mg-1Zn-1Sn-xSr 合金的 EIS 阻抗谱,从 Nyquist 图可以观察到,


Mg-1Zn-1Sn-xSr 合金的 Nyquist 曲线具有相似的特征。所有合金的 Nyquist 曲线都
是由 3 个弧组成(高频容抗弧+中频容抗弧+低频感抗弧)。高频容抗弧反映的是
电荷转移电阻的大小,弧的半径越大合金的电荷转移越困难,腐蚀越难进展;中
频容抗弧半径越大,腐蚀产物膜对基体的保护效果越强;低频感应弧则与局部腐

43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蚀的发生相关。简而言之,Nyquist 曲线半径越大,合金的抗腐蚀性能越好。从 EIS


阻抗谱的结果中可以得出 Mg-1Zn-1Sn-xSr 合金的抗腐蚀性能由强到弱依次为:
0.2Sr > 0Sr > 0.4Sr > 0.6Sr.

图 1.7. 挤压态 Mg-1Zn-1Sn-xSr(x=0,0.2,0.4 和 0.6 wt.%)合金的 EIS 阻抗图谱。A:Nyquist


图;B:Bode 图;C:阻抗等效电路图。
Figure 1.7. EIS spectrum of as-extruded Mg-1Zn-1Sn-xSr (x=0, 0.2, 0.4 and 0.6 wt.%) alloys. A:
Nyquist plot; B: Bode plot; C: Equivalent circuit of EIS spectra.

2.4.2 浸泡腐蚀行为

为了初步评价挤压态 Mg-1Zn-1Sn-xSr 在生理环境下的抗腐蚀性能,我们在体


外模拟体内液体环境(HBSS 液)前提下进行了浸泡实验,并监测了合金在 HBSS
液中的氢气释放情况、HBSS 液的 pH 值变化以及合金的质量丢失情况。
(1)析氢测试
图 1.8 是 37 ℃下合金在 HBSS 液中浸泡 168 h 的析氢结果。在浸泡初期,所
有合金的析氢速率都比较缓慢。浸泡 60 h 后,0.2Sr 合金的析氢速率基本保持不变,
析氢速率最低,第 7 d 的析氢速率低至 0.08 ml/cm2/d,表明该合金保持稳定的慢速
降解,表现出最佳的耐腐蚀性能,而其它合金的析氢速率显著提高,总的氢气析
出量增加明显,表明合金的降解速率加快,总的降解量明显增加。通过析氢量计
算 得 出 挤 压 态 Mg-1Zn-1Sn-xSr 合 金 的 抗 腐 蚀 性 由 弱 到 强 依 次 为

44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0.6Sr<0.4Sr<0Sr<0.2Sr。

图 1.8. 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在 37 ℃ HBSS 液中的析氢动力学曲线。


Figure 1.8. Kinetic curve of hydrogen evolution of as-extruded Mg-1Zn-1Sn-xSr alloys in
HBSS solution at 37 ℃.

(2)pH 值监测
众所周知,镁合金浸泡实验降解过程中会伴随着溶液 pH 值的升高,而溶液
pH 值 升 高 的 速 度 和 程 度 也 能 一 定 程 度 反 映 合 金 的 抗 腐 蚀 性 能 。 挤 压 态
Mg-1Zn-1Sn-xSr 浸泡于 HBSS 液中 168 h 的 pH 值变化情况如图 1.9 所示,在浸泡
的初期(前 36 h),HBSS 液的 pH 值变化较为剧烈,所有合金的 pH 值均从最初
的 7.4 上升至 8.5 及以上,表明镁合金在浸泡的初期溶液中产生了大量的 OH-离子
导致 pH 值急速上升,反映出合金在浸泡的早期降解较快。当浸泡时长达到 60 h
后,溶液 pH 值的上升逐渐趋于平缓,而当浸泡至 72 h 后,镁合金-HBSS 液体系
已基本达到平衡,各组合金的 HBSS 液 pH 值已无明显变化,表明合金在溶液中的
降解已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无论是 pH 值升高的速度和程度,
0.2Sr 合金均为最优,表明其良好的抗腐蚀性能。

45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图 1.9. 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在 37 ℃ HBSS 液中的 pH 值变化曲线。


Figure 1.9. The pH value curve of as-extruded Mg-1Zn-1Sn-xSr alloys in HBSS solution at
37 ℃.

(3)失重测试
通过计算镁合金浸泡前后质量的丢失情况是一种简单而重要的评估镁合金抗
腐 蚀 性 能 优 劣 的 方 法 。 图 1.10 根 据 合 金 质 量 丢 失 情 况 统 计 出 了 挤 压 态
Mg-1Zn-1Sn-xSr 合金浸泡于 HBSS 液 168 h 后的腐蚀速率。其中,0.2Sr 合金的腐
蚀速率最慢,为 0.55±0.04 mm/y;0.6Sr 合金的腐蚀速率最快,达到了 0.87±0.03
mm/y,而 0Sr 和 0.4Sr 则居于两者之间,腐蚀速率分别为 0.65±0.02 mm/y 和 0.72±0.03
mm/y。浸泡腐蚀检测与电化学评估结果均表明 0.2Sr 合金的抗腐蚀性能最佳。

图 1.10. 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在 37 ℃ HBSS 液中浸泡 168 h 后的失重腐蚀率(* p


<0.05,** p <0.01)。
Figure 1.10. Mass loss corrosion rate of as-extruded Mg-1Zn-1Sn-xSr alloys in HBSS solution
at 37 ℃ for 168 h (* p <0.05,** p <0.01).

46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4.3 浸泡腐蚀后合金表征检测

为了明确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在 HBSS 液中浸泡后材料表面腐蚀产物


的成分,我们采用 XRD 和 XPS 技术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如图 1.11 和图 1.12 所
示。从 XRD 结果可得到浸泡后的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的表面腐蚀产物以
Mg(OH)2 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合金表面 Mg(OH)2 衍射峰的强度随着 Sr 含量的不断
增多而逐渐增强,这就表明合金在 HBSS 液中的腐蚀反应越剧烈,抗腐蚀性能越
差。此外,通过分析 XPS 图谱结果发现,浸泡后的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表
面还形成了具有保护镁合金基底的 SnO2/SnO 钝化膜。与 XRD 结果相似,随着 Sr
含量的逐渐升高,SnO2/SnO 衍射峰的强度逐渐减弱,该结果表明,Sr 的含量轻微
变化,即可通过影响 Mg-1Zn-1Sn 合金表面 SnO2/SnO 钝化膜的形成而对合金的抗
腐蚀性能产生影响。

图 1.11. HBSS 液中浸泡后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的 XRD 图谱。


Figure 1.11. XRD patterns of as-extruded Mg-1Zn-1Sn-xSr alloys immersed in HBSS solution.

47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图 1.12. HBSS 液中浸泡后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表面的 XPS 分析图谱。


Figure 1.12. XPS surface analysis of survey and detailed Sn3d of as-extruded Mg-1Zn-1Sn-xSr
alloys after Immersion in HBSS solution.

48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4.4 浸泡后合金力学性能检测

浸泡在 HBSS 液中 20 d 后挤压态 Mg-1Zn-1Sn-xSr(x=0、0.2、0.4 和 0.6 wt.%)


合金的抗拉力学性能见图 1.13 和表 1.4。从结果中可发现,0.2Sr 合金的力学性能
损失最小,浸泡后的抗拉力学性能仍可达到最初的 80%左右,显示出了良好的耐
腐蚀性和力学保持性能,而 0.6Sr 的力学性能损失最大,浸泡后的抗拉力学性能仅
为最初的 50%,抗拉力学性能丢失了近一半,而 0Sr 和 0.4Sr 合金则居于两者之间。

图 1.13. HBSS 液中浸泡 20 d 后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的抗拉力学性能。


Figure 1.13.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s-extruded Mg-1Zn-1Sn-xSr alloys immersion in HBSS
for 20 d.

表 1.4. HBSS 液中浸泡 20 天后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的抗拉力学性能


Table 1.4.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as-extruded Mg-1Zn-1Sn-xSr alloys immersion in
HBSS for 20 days

力学性能
合金 简称 UTS YS
Er%
(MPa) (MPa)
Mg-1Zn-1Sn 0Sr 189±4 140±6 5.3±0.6
Mg-1Zn-1Sn-0.2Sr 0.2Sr 201±7 155±4 7.6±0.5
Mg-1Zn-1Sn-0.4Sr 0.4Sr 164±8 125±2 5.4±0.3
Mg-1Zn-1Sn-0.6Sr 0.6Sr 132±5 112±2 4.1±0.2

49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4.5 合金腐蚀形貌分析

通过大体观察和 SEM 观察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浸泡于 HBSS 液后的


表面形貌变化并分析了其腐蚀行为的特点。
图 1.14 显示直径和厚度为 15 mm×1 mm 的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浸泡于
HBSS 液后的表面形貌变化,整个浸泡过程持续 35 d。从合金大体图中可观察到从
第 3 d 开始,即可在样品表面观察到具有晶体特征的降解产物形成。随着浸泡时间
的延长,更多的降解产物在整个样品表面逐渐沉积,但不同合金的降解产物沉积
速率存在较大差异。p-Mg、0.4Sr 和 0.6Sr 合金表面的降解产物沉积较多,且 p-Mg
表面降解产物沉积明显不均匀,而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表面的降解产物致
密而均匀。浸泡 35 d 并祛除表面降解产物后可见 p-Mg 和 0Sr 样品边缘存在较明显
的腐蚀坑,而 0.2Sr 样品表面未见明显的腐蚀坑,腐蚀较均匀。再反观 0.4Sr 和 0.6Sr
样品,其边缘已经被明显腐蚀而失去了外形的完整性,特别是 0.6Sr 样品表面已被
严重腐蚀,样品表面出现大量的腐蚀坑。

图 1.14. 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以及纯 Mg 在 HBSS 液中浸泡 35 d 后的大体观察。比例

50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尺(白色)=5 mm,比例尺(黑色)=50 μm。


Figure 1.14. General observation of Mg-1Zn-1Sn-xSr alloy as well as pure Mg immersion in
HBSS for 35 d. Scale bar (white)=5 mm, scale bar (black)=50 μm.

图 1.15 为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以及 p-Mg 在 HBSS 液中浸泡 7 d 后的


表面腐蚀形貌和横截面腐蚀形貌 SEM 图像。如图所示,所有样品表面均可观察到
散在分布的白色降解产物的沉积。其中,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的腐蚀形貌
基本一致,各组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表面腐蚀膜的完整程度和降解产物的沉积
量上。其中以 0.2Sr 合金样品表面的腐蚀膜最为完整,降解产物沉积最少,0Sr 合
金样品次之,0.4Sr 和 0.6Sr 合金样品表面的腐蚀膜存在较明显的裂纹,并沉积了
大量降解产物。而 p-Mg 样品的表面腐蚀形貌呈晶簇状且厚度不均匀并伴有大量降
解产物的生成,与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存在较大区别。同时,EDS 结果还
发现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的腐蚀表面有较多利于成骨细胞粘附、增殖和分
化的 Ca、P 元素的沉积[15]。而在横截面上,p-Mg 表现出典型的点状腐蚀特征,而
0Sr 和 0.2Sr 合金样品截面腐蚀深度浅且均匀,没有发现明显的腐蚀痕迹。尽管挤
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的局部腐蚀形貌相似,但 0.2Sr 在表面下的腐蚀要较其
他合金浅得多,而在 0.4Sr 和 0.6Sr 合金横截面的腐蚀形貌中可见有裂纹和孔洞产
生,表明 Cl-和(或)其他离子有可能由此渗透入合金基体而加速腐蚀。这可能是
由于 Sr 的含量过多导致第二相的明显增多从而引起电偶腐蚀效应增强造成合金局
部的明显腐蚀。

51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图 1.15. HBSS 液中浸泡 7 d 后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的表面腐蚀形貌、截面形貌以及元


素分布图像。
Figure 1.15. Surface corrosion morphology, cross-section morphology and element distribution
images of as-extruded Mg-1Zn-1Sn-xSr alloys and pure Mg after immersing in HBSS solution
for 7 d.

3 讨论

铸态 Mg-1Zn-1Sr-xSr 合金表现出典型的枝晶结构和离异共晶特征,并可见大
量的点状第二相析出于合金的晶粒内部,随着合金中 Sr 的含量由 0 wt.%增加至 0.6
wt.%,合金的平均晶粒尺寸逐渐减小,说明将微量的 Sr 掺入到 Mg-Zn-Sn 合金体

52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系后能够对合金的微观组织起到明显的细化晶粒作用,这与之前的众多研究结果
是相一致的[16]。其具体机制可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添入 Mg-Zn-Sn 合金体
系中的 Sr 会富集在固液界面前从而增加固液界面的过冷度,继而增强α-Mg 相的成
核作用。其次,由于 Sr 元素在 Mg 中的固溶度极低,仅为 0.11 wt.%,过量的 Sr
会富集在固/液界面处形成 Sr 吸附膜,造成含 Sr 的第二相沿着晶粒的边界析出,
这就会损坏晶粒的表面或者改变晶粒生长的方向从而阻碍晶粒的增大,起到细化
晶粒的作用。有趣的是,我们在挤压态 Mg-1Zn-1Sr-xSr 合金中并没有观察到明显
的晶粒细化作用。所有的挤压态 Mg-1Zn-1Sr-xSr 合金的平均晶粒尺寸均为 20 μm
左右。我们推测这可能是因为铸态 Mg-1Zn-1Sr-xSr 合金在经过均质化的热处理和
热挤压后,合金的显微组织发生较明显的粗化,最终细化的晶粒主要是由热挤压
过程所导致。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 Sr 元素在其中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同
时,我们发现在挤压态 Mg-1Zn-1Sr-xSr 合金中存在着较多大小不同和数量不等的
点状第二相,微观结构也不十分均匀,这可能是因在热挤压过程中合金的显微结
构发生不完全的动态再结晶引起的[17,18]。在本研究中,由于 Zn 和 Sn 元素在 Mg
中都具有较高的固溶度,同时我们添加至镁合金中的 Zn 和 Sn 元素的含量均较低,
大约为 1 wt.%,因此,所添加的绝大部分 Zn 和 Sn 元素都固溶进了镁合金基体,
再加上所添加的 Sr 元素含量本身就非常的低(0~0.6 wt.%),这就极大的增加了
第二相的检测难度,这也是本研究中仅在 Sr 含量最多的 Mg-1Zn-1Sr-0.6Sr 合金中
检测到少量 Mg17Sr2 和 MgZn 第二相的原因[19-23]。之前的众多研究[19,23-26]也证实在
Mg-Zn-Sr 三元合金体系中能够检测到 Mg17Sr2 和 MgZn 第二相。除此之外,遵循
元素的电负性原则,Sn 元素因具备比 Zn 和 Sr 元素更大的 Mg 元素亲和力,更容
易析出 Mg2Sn 第二相,因此,我们推测 Mg-1Zn-1Sn-xSr 四元合金体系中的第二相
可能包含有 MgZn,Mg17Sr2 和 Mg2Sn 相三种或以上。
将 Sr 元素掺入到 Mg-Zn-Sn 合金体系后,可以通过第二相强化和共晶结构的
形态来增强合金的力学性能。由于 Sr 元素在 Mg 中的固溶度极低(约为 0.11 wt.%),
因此在固化过程中,含 Sr 的第二相容易在晶粒的边界析出形成网状的结构,这种
网状的第二相在基体应力的传递和分布过程中发挥着骨架的支撑作用。在经过热
挤压后,破碎的第二相颗粒被均匀地分布在基体之中,如图 1.2 所示。当合金受到
外部压力发生塑性变形时,基体中均匀分布的破碎第二相颗粒起到了钉扎位错的

53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作用,阻碍了位错的运动,从而通过弥散强化效应提高了合金的力学性能[27]。此
外,微量的 Sr 元素同样也可以通过固溶强化效应而起到增强合金力学强度的作用
[28]
。但是,当 Sr 元素的含量过多时,则会引起 Mg17Sr2 第二相的增多从而大大降
低合金的延展性。就本研究而言,Sr 元素的含量保持在 0.4 wt.%以内对合金的延
展性影响较小,但超过 0.4 wt.%后,合金的延展性就会出现显著的降低。
本研究通过电化学测试和浸泡实验初步探索了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的
腐蚀行为。从电化学的角度分析,当合金的 Ecorr 值较低时,在合金表面易于形成
相对完整的保护膜。然而,当 Ecorr 值达到击穿值(Ept)时,保护膜的完整性会受
到破坏,合金阳极的 icorr 值会明显升高。添加适量的 Sr(≤0.2 wt.%)可以在维持
基体 Ecorr 值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显著的降低 icorr 值,从而提高合金的耐腐蚀性。但
是,过量的 Sr 会增加具有高电势的第二相的形成,增大电偶腐蚀发生的几率,使
得基体的 Ecorr 值和 icorr 值明显上升而降低合金的抗腐蚀性,这可能也是 0.6Sr 合金
中没有击穿电位的原因之一。从微观形貌角度分析,添加适量的 Sr 元素能够起到
细化晶粒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晶界的面积,晶界的存在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腐
蚀的进展从而增强合金的抗腐蚀性能,但过多的 Sr 元素会导致第二相急剧增加,
随之而来的则是合金发生电偶腐蚀几率的成倍增长,引起合金抗腐蚀性能的恶化。
当第二相晶界的屏障作用占主导时,合金的抗蚀性能得以优化,但当第二相的电
偶腐蚀效应起主导时,则会恶化合金的抗腐蚀性能。由此说明,Sr 的掺入对
Mg-1Zn-1Sn 体系的腐蚀行为具有两面性,只有将 Sr 含量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才能
起到优化合金性能的作用。
本研究还发现,除 Sr 元素外,Sn 元素在增强合金的抗腐蚀性能中也发挥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根据 Sn-H2O 的 Pourbaix E-pH 图谱[27]可知,Sn 在与 H2O 接触后可
能首先会形成 SnH4,再与 H2O 反应形成 SnO2[29],具体反应过程如下所示:
SnH4 + 2H2O→SnO2 + 3H2
从 XPS 全谱图可以判定,合金表面腐蚀产物的主要成分为 Mg(OH)2 和 MgO,
另外微量的含锌、锡物质也同时存在。进一步分析 Sn3d 图谱发现,合金表面的含
锡物质主要为 Sn 的氧化物(主要为 SnO2 以及少量 SnO),而由 Mg(OH)2 和 Sn
氧化物组成的保护层比单纯的 Mg(OH)2 层具有更有效的抗腐蚀作用[30],并且表面
上形成的 SnO2 量越大,提供的抗腐蚀作用越强[31]。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 0Sr 和

54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0.2Sr 合金具有比 0.4Sr 和 0.6Sr 更好的抗腐蚀性能。同时,Sn 还具有比 Mg 基体更


高的析氢过电位[32,33]。当基体腐蚀时,金属锡自然地富集在基体表面上作为阴极,
与 Mg 基体相比可以更有效地捕获 H 原子而抑制 H2 的释放速率[34]。有研究者指出,
控制氢气的释放速率同样也是提高镁基合金抗蚀性的有效方法[35,36]。

4 结论

综上所述,本部分研究成功地制备了具有优异抗腐蚀性能和力学性能的挤压
态 Mg-1Zn-1Sn-xSr 四元合金体系,并通过宏观和微观角度对合金的内部结构和力
学性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也采用电化学测试和浸泡测试详细的剖析了合金
的腐蚀行为及其机理,证实了微量 Sr 元素的掺入的确能够显著优化 Mg-1Zn-1Sn
合金体系的综合性能。在挤压态 Mg-1Zn-1Sn-xSr 系列合金中,我们认为 0.2Sr 合
金具备出色的抗腐蚀性能(HBSS 液中浸泡 7 d 后的平均腐蚀率仅为 0.55 mm/y),
优异的力学强度(YS、UTS 和 Er%分别为 245±8 MPa、168±8 MPa 和 9±0.4%)和
良好的力学性能保持能力(HBSS 液中浸泡 20 d 后力学性能保持在 80%及以上),
较好的满足了作为骨科内植物材料的基本要求,在生物医用领域有巨大的发展潜
力和研究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55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 A. Standard, E9-09, Standard Test Methods of Compression Testing of Metallic
Materials at Room Temperature. ASTM International (2009).
[2] A. Standard, ASTM E8 / E8M-16a, 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Tension Testing of
Metallic Materials, ASTM International, West Conshohocken, PA, 2016,
www.astm.org, (2016).
[3] ASTM-G31-72, Standard practice for laboratory immersion corrosion testing of
metals, Annual Book of ASTM Standards,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USA, 2004.
[4] Li J, Tan L, Wan P, Yu X, Yang K. Study on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extruded Mg-2Nd-0.2Zn alloy as potential biodegradable implant material. Mater
Sci Eng C Mater Biol Appl. 2015 Apr;49:422-429.
[5] Brar HS, Wong J, Manuel MV. Investigation of the mechanical and degradation
properties of Mg-Sr and Mg-Zn-Sr alloys for use as potential biodegradable implant
materials. J Mech Behav Biomed Mater. 2012 Mar;7:87-95.
[6] Lai H, Li J, Li J, Zhang Y, Xu Y. Effects of Sr on the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corrosion behavior of Mg-2Zn-xSr alloys. J Mater Sci Mater Med.
2018 Jun 12;29(6):87.
[7] Bornapour M, Celikin M, Cerruti M, Pekguleryuz M. Magnesium implant alloy
with low levels of strontium and calcium: the third element effect and phase
selection improve bio-corrosion resistance and mechanical performance. Mater Sci
Eng C Mater Biol Appl. 2014 Feb 1;35:267-82.
[8] SONG G L, A TRENS A. Corrosion mechanisms of magnesium alloys[J].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 1999, 1(1): 11-33.
[9] CHENG M, CHEN J, YAN H, et al. Effects of minor Sr addition on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and bio-corrosion properties of the Mg-5Zn based alloy system[J].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17, 691:95-102.
[10]LI H, PENG Q, LI X, et al. Microstructures, mechanical and cytocompatibility of
degradable Mg–Zn based orthopedic biomaterials[J]. Materials & Design, 2014,
58:43-51.
[11] W ANG J, MA Y , GUO S, et al. Effect of Sr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56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biodegradable behavior of Mg–Zn–Ca-Mn alloys for implant application[J].


Materials & Design, 2018, 153:308-316.
[12]LIU X, SHAN D, SONG Y , et al. Influences of the quantity of Mg2Sn phase on the
corrosion behavior of Mg–7Sn magnesium alloy[J]. Electrochimica Acta, 2011,
56(5): 2582-2590.
[13]HA H-Y , KANG J-Y , Y ANG J, et al. Role of Sn in corrosion and passive
behavior of extruded Mg-5 wt%Sn alloy[J]. Corrosion Science, 2016, 102:355-362.
[14]JIANG W, W ANG J, LIU Q, et al. Low hydrogen release behavior and
antibacterial property of Mg-4Zn-xSn alloys[J]. Materials Letters, 2019, 241:88-91.
[15]Xu L, Pan F, Yu G, Yang L, Zhang E, Yang K. In vitro and in vivo evaluation of the
surface bioactivity of a calcium phosphate coated magnesium alloy. Biomaterials.
2009 Mar;30(8):1512-23.
[16]M. Cheng, J. Chen, H. Yan, B. Su, Z. Yu, W. Xia, X. Gong, Effects of minor Sr
addition on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and bio-corrosion properties of the Mg-5Zn
based alloy system,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691 (2017) 95-102.
[17]T. Abu Leil, N. Hort, W. Dietzel, C. Blawert, Y. Huang, K.U. Kainer, K.P. Rao,
Microstructure and corrosion behavior of Mg-Sn-Ca alloys after extrusion,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19 (2009) 40-44.
[18]Zhang X, Yuan G, Niu J, Fu P, Ding W.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biocorrosion behavior, and cytotoxicity of as-extruded Mg-Nd-Zn-Zr alloy with
different extrusion ratios. J Mech Behav Biomed Mater. 2012 May;9:153-62.
[19]Bornapour M, Muja N, Shum-Tim D, Cerruti M, Pekguleryuz M. Biocompatibility
and biodegradability of Mg-Sr alloys: the formation of Sr-substituted
hydroxyapatite. Acta Biomater. 2013 Feb;9(2):5319-30.
[20]Y. Ding, Y. Li, C. Wen, Effects of Mg17Sr2 Phase on the Bio-Corrosion Behavior
of Mg–Zr–Sr Alloys,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 18 (2016) 259-268.
[21]M. Masoumi, M. Pekguleryuz, The influence of Sr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texture evolution of rolled Mg–1%Zn alloy,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529 (2011) 207-214.
[22]Gu XN, Xie XH, Li N, Zheng YF, Qin L.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on a Mg-Sr
binary alloy system developed as a new kind of biodegradable metal. Acta Biomater.
2012 Jul;8(6):2360-74.
[23]Guan RG, Cipriano AF, Zhao ZY, Lock J, Tie D, Zhao T, Cui T, Liu H.

57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magnesium-zinc-strontium alloy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alloy processing,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biodegradation. Mater Sci Eng C Mater Biol Appl. 2013 Oct;33(7):3661-9.
[24]Gu XN, Xie XH, Li N, Zheng YF, Qin L.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on a Mg-Sr
binary alloy system developed as a new kind of biodegradable metal. Acta Biomater.
2012 Jul;8(6):2360-74.
[25]DING Y , LI Y , WEN C. Effects of Mg17Sr2 Phase on the Bio-Corrosion Behavior
of Mg-Zr-Sr Alloys[J].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16, 18(2): 259-268.
[26]PAN H, PANG K, CUI F , et al. Effect of alloyed Sr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corrosion behavior of biodegradable Mg-Zn-Mn alloy in Hanks’ solution[J].
Corrosion Science, 2019, 157:420-437.
[27]P.-W. Chu, E. Le Mire, E.A. Marquis, Microstructure of localized corrosion front on
Mg alloy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hydrogen evolution, Corrosion Science, 128
(2017) 253-264.
[28]D. Jiang, Y. Dai, Y. Zhang, C. Liu, K. Yu, Effects of Strontium addition on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corrosion properties and cytotoxicity of
Mg–1Zn–1Mn alloy, Materials Research Express, 6 (2019).
[29]J. Wang, Y. Li, S. Huang, X. Zhou, Study of the corrosion behavior and the
corrosion films formed on the surfaces of Mg–xSn alloys in 3.5 wt.% NaCl solution,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317 (2014) 1143-1150.
[30]Kubásek J, Vojtěch D, Lipov J, Ruml T. 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corrosion
behavior and cytotoxicity of biodegradable Mg-X (X=Sn, Ga, In) alloys. Mater Sci
Eng C Mater Biol Appl. 2013 May 1;33(4):2421-32.
[31]W. Du, K. Liu, K. Ma, Z. Wang, S. Li, Effects of trace Ca/Sn addition on corrosion
behaviors of biodegradable Mg–4Zn–0.2Mn alloy, 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 6 (2018) 1-14.
[32]X. Liu, D. Shan, Y. Song, R. Chen, E. Han, Influences of the quantity of Mg2Sn
phase on the corrosion behavior of Mg–7Sn magnesium alloy, Electrochimica Acta,
56 (2011) 2582-2590.
[33]O. Azizi, M. Jafarian, F. Gobal, H. Heli, M.G. Mahjani,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kinetics and mechanism of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on t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32 (2007) 1755-1761.
[34]H.-Y. Ha, J.-Y. Kang, J. Yang, C.D. Yim, B.S. You, Role of Sn in corrosion and

58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passive behavior of extruded Mg-5 wt%Sn alloy, Corrosion Science, 102 (2016)
355-362.
[35]H.-Y. Ha, J.-Y. Kang, S.G. Kim, B. Kim, S.S. Park, C.D. Yim, B.S. You, Influences
of metallurgical factors on the corrosion behaviour of extruded binary Mg–Sn
alloys, Corrosion Science, 82 (2014) 369-379.
[36]H.-Y. Ha, J.-Y. Kang, C.D. Yim, J. Yang, B.S. You, Role of hydrogen evolution rate
in determining the corrosion rate of extruded Mg-5Sn-(1-4 wt%)Zn alloys,
Corrosion Science, 89 (2014) 275-285.

59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二部分 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的体外生物相


容性和生物活性研究

第一节 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的生物相容性与体外


降解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试剂和材料

Mg-1Zn-1Sn-xSr 合金 自制
细胞培养瓶、板 Nest
DMEM/F12 培养基 Hyclone
胎牛血清 Gibco
Trypsin Hyclone
青霉素 碧云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链霉素 碧云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细胞冻存液 Gibco
DMSO Sigma-Vetec
4%多聚甲醛 武汉博士德公司
PBS 液 自配
CCK-8 试剂盒 Bimake
Live/Dead 染色试剂盒 BestBio
凋亡检测试剂盒 BD
Triton-X100 Sigma
Actin-Tracker Green 碧云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60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DAPI 碧云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戊二醛 重庆川东化工
无水乙醇 重庆川东化工
叔丁醇 重庆川东化工
无菌去离子水 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

1.1.2 主要仪器

微量移液器 Eppendorf
超低温冰箱 Thermo Fisher
超纯水系统 Millipore
细胞工作台 HEAL FORCE
细胞孵育箱 Thermo Fisher
恒温水浴箱 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细胞离心机 Thermo Fisher
酶标仪 Bio-Rad
流式细胞分析仪 Beckman-Coulter
光学显微镜 Olympus
荧光显微镜 Zeiss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Zeiss
ICP-OES PerkinElmer
pH 计(PHS-3C) 上海仪电科学仪器
扫描电子显微镜 Zeiss

1.2 实验方法

1.2.1 合金浸提液的制备

本章实验共分为 6 个组,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纯镁组(简称 p-Mg),


挤压态 Mg-1Zn-1Sn-xSr(x = 0、0.2、0.4 和 0.6 wt.%)合金组(以下简称为 0Sr,
0.2Sr,0.4Sr 和 0.6Sr)。根据 ISO10993-5 标准制备合金浸提液。简而言之,将 p-Mg
和各组 Mg-1Zn-1Sn-xSr 合金样品在标准的细胞培养条件下(37℃,5%二氧化碳浓

61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度和 95%湿度)分别浸入补充有 10%(v/v)FBS 的 Dulbecco 改良 Eagle 培养基


(DMEM)中 72 小时,样品的质量与培养基的体积的比例为 0.2 g:1 ml。

1.2.2 细胞培养

本研究后续的所有细胞实验均采用的源于鼠颅骨的前成骨细胞系
(MC3T3-E1),购买至中国科学院细胞研究所。
(1)细胞复苏
①将冻存在液氮罐中的 MC3T3-E1 细胞快速取出并置于 37 ℃水浴箱中复温直
至冻存液完全解冻。
②75%的酒精彻底消毒冻存管,快速将解冻的细胞悬液转移至预先加入 10%
FBS 培养基的 15 ml 离心管中。
③将离心管放入离心机中并配平,1000 rpm/min 离心 5 min。
④离心后,去除上清液收集细胞沉淀,并加入适量的完全培养基,重悬细胞
后将其接种至细胞培养瓶中,并放置细胞孵箱中进行培养。次日换液并观察细胞
生长情况。
(2)细胞传代
①当细胞融合达到 70~80%时,即可传代。
②生物安全柜内用 75%的酒精预先消毒细胞培养口,倒弃瓶内的旧培养基并
加入预温好的 PBS 缓冲液,轻柔的漂洗细胞后弃去 PBS 缓冲液。
③加入 0.25%胰蛋白酶,置于 37 ℃细胞孵育箱中消化 1~2 min 后取出并轻轻
拍打瓶身,显微镜下观察见绝大多数细胞变圆并漂浮于溶液中即代表消化完成。
④加入完全培养基终止消化,将细胞悬液收集并转移至 15 ml 离心管中,1000
rpm/min 离心 5 min。
⑤离心后可见管底的细胞团块,弃上清,加入适量的完全培养基并重悬细胞,
将细胞悬液均匀的分装至两个细胞培养瓶中并摇匀使得细胞均匀分布于瓶中,放
置于细胞孵育箱中,次日观察其生长状态。
(3)细胞冻存
①预先配好冻存液(10%DMSO + 90%FBS)备用。
①细胞消化步骤同前,离心后弃上清,得到细胞沉淀。

62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③用冻存液重悬离心管中的细胞沉淀并吹打均匀使细胞尽量分散于冻存液
中,将细胞悬液转入至冻存管中。封口胶封口并标记好细胞类型及冻存时间。
④遵循慢冻速溶的细胞冻存原则,依次置于 4℃存放 20 min,-20℃存放 1 h,
-80℃存放过夜,最后储存于液氮中。

1.2.3 细胞毒性和活力检测

(1)活/死细胞染色
通过活/死细胞染色检测 MC3T3-E1 细胞与各合金材料浸提液共培养后不同时
间后,细胞的存活情况从而验证合金的体外生物安全性。根据试剂盒(BestBio,
中国)说明书进行活/死细胞测定。具体如下:
①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 MC3T3-E1 细胞以 1×105 cells/well 的密度种植于 12 孔
板中并放置于细胞孵育箱中培养 24 h。
②24 h 后,在生物安全柜内将培养基替换为合金浸提液,以正常培养基(含
10% FBS 的 DEEME/F12 培养基)作为阴性对照。分别继续孵育 24、48 和 72 h。
③在预定的各时间点分别取出 12 孔板,取 200 μl 配置好的 calcein-AM 溶液(稀
释比例 1:10000)染色 30 min,接着再用 200 μl PI 溶液(稀释比例 1:5000)染
色 5 min。此过程中应尽量减少 PBS 润洗的次数以减少死细胞数量的丢失,每次润
洗后都应进行离心以最大程度保留死细胞。
④荧光显微镜(Zeiss, Germany)观察并拍照,与 calcein-AM 结合的活细胞被
染成绿色,而与 PI 结合的死细胞则被染成红色。
(2)CCK-8
采用 Cell-Counting Kit-8(CCK-8)试剂盒来评估不同材料浸提液与 MC3T3-E1
细胞共培养后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具体步骤如下:
①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 MC3T3-E1 细胞以 1×104 cells/well 的密度种植于 96 孔
板中并放置于细胞孵育箱中培养 24 h。
②24 h 后,在生物安全柜内将培养基替换为合金浸提液,以正常培养基(含
10% FBS 的 DEEME/F12 培养基)作为阴性对照。继续孵育 24、48 和 72 h。
③在预定的各时间点分别取出 96 孔板,吸除各孔中的旧培养液,并小心的用
PBS 润洗各个孔,以减少因培养基残留所致的检测误差。

63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④将 20 μl 的 CCK-8 分析试剂添加到每个孔中,并置于细胞孵育箱中继续温
育 1 h。
⑤最后,用酶标仪(Thermo Scientific, USA)检测孔板中的各个孔在 450 nm
波长下的吸光光度值。并采用以下公式计算出各组的细胞活力:

OD(实验组)- OD(空白对照)
RGR% = × 100%
OD(阴性对照)- OD(空白对照)

1.2.4 细胞凋亡与周期检测

为了检测不同合金浸提液是否会引起细胞的凋亡和影响细胞的周期,我们采
用流式细胞检测(Flow Cytometry)进行了相关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1)细胞凋亡
①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 MC3T3-E1 细胞以 2×105 cells/well 的密度种植于 6 孔
板中并放置于细胞孵育箱中培养 24 h。
②24 h 后,将培养基替换为合金浸提液,以正常培养基作为对照。继续孵育
48 h。
③48 h 后,将处理好的 MC3T3-E1 细胞消化、离心,收集至 15 ml 离心管中。
④用 PBS 缓冲液洗涤 1 次,1000 rpm/min 离心 5 min。
⑤用 100 μl 的标记溶液重悬细胞,室温下避光孵 10~15 min。
⑥1000 r/min 离心 5 min,用 PBS 缓冲液再次清洗。
⑦加入荧光试剂孵育 20 min,避光并不时振动。
⑧流式细胞仪分析:流式细胞仪激发光波长用 488 nm,用波长为 515 nm 的通
道滤器检测 FITC 荧光,另一波长大于 560 nm 的滤器检测 PI 荧光。
(2)细胞周期
①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 MC3T3-E1 细胞以 2×105 cells/well 的密度种植于 6 孔
板中并放置于细胞孵育箱中培养 24 h。
②24 h 后,将培养基替换为合金浸提液,以正常培养基作为对照。继续孵育
48 h。
③用 PBS 缓冲液洗涤 3 次,离心,并在 4 ℃下用预冷的 75%乙醇固定细胞 24h.
④将细胞重悬于含有 100 μl PBS 缓冲液和 200 μl 的碘化丙啶(PI)混合溶液

64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避光放置 20 min。
⑤采用流式细胞仪(CytoFLEX, Beckman-Coulter)检测细胞周期。

1.2.5 细胞迁移

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对不同合金浸提液处理后的细胞的迁移能力进行评估。具
体步骤如下:
①用 marker 笔在 6 孔板背后规划出划痕路线。
②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 MC3T3-E1 细胞以 2×105 cells/well 的密度均匀的种植
于 6 孔板中并放置于细胞孵育箱中进行培养。
③当细胞融合率达到 80%以上时,降低培养基中 FBS 的浓度并培养 12 h,使
细胞处于饥饿状态。
③用无菌的移液器小枪头沿规划好的划痕路线刮擦 6 孔板细胞粘附面以构建
线性伤口模型。
④弃去孔板中的旧培养液,PBS 缓冲液润洗 2 次,再分别加入完全培养基或
合金浸提液,置于细胞培养箱中继续孵育。
⑤培养 24,48 和 72 h 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迁移能力。

1.2.6 细胞粘附和形貌学观察

(1)与浸提液共培养
使用 CLSM 观察 MC3T3-E1 细胞与合金浸提液共培养 24,48 和 72 h 后,细
胞的黏附和伸展情况。具体步骤如下:
①细胞培养和浸提液处理步骤同前。
②在预定时间点取出细胞,PBS 缓冲液润洗后,加入 4%多聚甲醛固定液固定
细胞 25 min。
③用含 TritonX-100 的 PBS 缓冲液(浓度为 0.1%)润洗细胞 3 次(5 min/次)
进行破膜处理。
④加入 Actin-Tracker Green 染液 200 μl,避光染色 20 min。
⑤PBS 缓冲液洗涤 3 次(5 min/次),再加入 DAPI 染液 200 μl,避光染色 5 min。
⑥再用 PBS 缓冲液洗涤 3 次(5 min/次),然后置于镜下观察并拍照。
(2)与合金共培养

65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为了能更加真实的了解镁合金材料在与细胞共培养过程中的动态降解行为和
降解产物对细胞的影响,以及细胞在镁合金动态腐蚀表面的生物学行为(如粘附、
增殖和扩展等),我们通过 CLSM 和 SEM 技术对上述过程进行了监测和分析,与
此同时,我们还关注了共培养过程中合金析氢反应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培养基的
pH 值和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情况。具体如下:
1)CLSM
①实验共分为 6 组,对照组(与合金尺寸一致的玻片)、p-Mg 组、0Sr 组、
0.2Sr 组、0.4Sr 组和 0.6Sr 组。
②将玻片和各组合金分别浸泡于含有完全培养基的培养皿中,放置于 37℃细
胞孵育箱中静置 30 min,然后将 MC3T3-E1 细胞直接种植于材料表面,并放入细
胞孵育箱中分别继续培养 24,48 和 72 h,每隔 24 h 更换一次培养基,收集并检
测旧培养基的 pH 值和金属离子浓度。
③到达预定时间点后,取出培养皿中的合金,用 PBS 缓冲液轻柔润洗合金的
细胞粘附面,然后加入 4%多聚甲醛固定液固定细胞 30 min。
④余下染色步骤同前。
2)SEM
①细胞在合金表面的培养步骤同前。
②到达预定检测时间点后,终止培养,用 PBS 缓冲液轻柔的润洗材料细胞粘
附面 2 次,以免将材料表面的细胞洗掉。
③2.5%戊二醛(提前置于 4℃环境下预冷)固定材料表面的细胞 60 min。
④0.9%的生理盐水洗去材料上残余的戊二醛,重复 2 次(5min/次)。
⑤乙醇梯度脱水(50%、70%、80%、90%、100%、100%),5 min/次。
⑥叔丁醇梯度置换细胞内水分(50%、70%、80%、95%、100%、100%),5
min/次。
⑦待样品干燥后,贴上导电胶进行喷金处理。
⑧SEM 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粘附和扩展情况并拍照。

1.2.7 统计学分析

使用 SPSS 软件(版本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以平均值±标准差

66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采用 LSD 检验进行组

间两两比较,p<0.05 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实验结果

2.1 细胞活力和毒性检测

体外细胞相容性实验是检验生物材料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材料在动
物应用和临床试验研宄前必需进行的研宄。为了探究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
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我们采用了细胞活/死染色法和 CCK-8 法对
其进行研究。
MCET3-E1 细胞与各浸提液共培养 24、48 和 72 h 的细胞活/死染色结果如图
2.1.1 所示。共培养 24 小时后,所有实验组中均存在较多的活细胞,同时也发现有
少数的死细胞,但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各组中的活细胞数量逐渐增多,共培养 72 h 后,大量的活细胞几乎充满了整个视
野,死细胞寥寥无几。活/死细胞染色结果证实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浸提液
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67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图 2.1.1. MC3T3-E1 细胞与 DMEM 完全培养基、p-Mg 和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浸提


液共培养 24、48 和 72 h 后的活/死染色图。
Figure 2.1.1. Live/dead staining of MC3T3-E1 cells after co-culture with p-Mg, as-extruded
Mg-1Zn-1Sn-xSr alloy extracts and DMEM control for 24, 48 and 72 h.

CCK-8 测试结果如图 2.1.2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增加,各组的


细胞数量均在不断增加;在共培养 24 h 后,p-Mg 组和各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组中的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根据 ISO 10993-5 标准,挤压
态 Mg-1Zn-1Sn-xSr 合金的细胞毒性应为 0 级或 1 级。其中,又以 0.2Sr 合金组中
的细胞数量最多,增殖最快;随着合金中 Sr 元素含量的不断增加,细胞的增殖速
率表现出先高后低的趋势。说明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不仅具备良好的生物
安全性,还能一定程度促进细胞的增殖。

68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图 2.1.2. CCK-8 法检测 MC3T3-E1 细胞与 DMEM 完全培养基、p-Mg 和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浸提液共培养 24、48 和 72 h 后的细胞活力情况。
Figure 2.1.2. Cell viability of MC3T3-E1 after coculture with p-Mg, as-extruded
Mg-1Zn-1Sn-xSr alloy extracts and DMEM control for 24, 48 and 72 h.

2.2 细胞凋亡与周期检测

利用流式技术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结果如图 2.1.3 所示。与对照组相比,用


p-Mg 和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浸提液培养的 MC3T3-E1 细胞的凋亡率均没
有明显升高的迹象,所有组的凋亡率基本相当,维持在 4~5%左右,再次证实了挤
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优异的生物安全性。细胞周期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
p-Mg 和 Mg-1Zn-1Sn-xSr 合金组中处于 S 相的细胞比例显著增加,而 0.2Sr 合金组
中的 S 相细胞比例更是高达 27.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19.50%。细胞周期结果表
明 0.2Sr 合金具的确能够有效的促进 MC3T3-E1 细胞的增殖。这与 CCK-8 的结果
高度契合。

69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图 2.1.3. MC3T3-E1 细胞与 DMEM 完全培养基、p-Mg 和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浸提


液共培养 48 h 后的细胞凋亡(A、B)和周期结果(C、D)。
Figure 2.1.3. (A,B) Cell apoptosis and (C,D) cycle results of MC3T3-E1 after co-culture with
p-Mg, as-extruded Mg-1Zn-1Sn-xSr alloy extracts and DMEM control for 48 h.

2.3 细胞迁移

细胞迁移是伤口愈合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细胞划痕实验
评估了 p-Mg 和各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浸提液对细胞迁移的影响。细胞划
痕实验结果见图 2.1.4。结果表明,在最初的 24 h,各组浸提液中均可见少数细胞
迁移到空白区域。当共培养 48 h 后,各合金组中的空白区明显小于 p-Mg 组,其
中,以 0.2Sr 组的覆盖面积最多,意味着 0.2Sr 合金中的细胞迁移速度更快。72 h
后,p-Mg、0Sr、0.4Sr 和 0.6Sr 合金组中的空白区面积进一步缩小,而 0.2Sr 合金
组中的细胞已几乎覆盖满整个空白区域。以上结果表明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
金浸提液比 p-Mg 浸提液更有利于细胞迁移,其中以 0.2Sr 合金浸提液的促细胞迁
移能力最强。

70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图 2.1.4. MC3T3-E1 细胞与 p-Mg 和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浸提液共培养 24、48 和 72 h


后的细胞迁移情况。
Figure 2.1.4. Migration of MC3T3-E1 after co-culture with p-Mg, as-extruded
Mg-1Zn-1Sn-xSr alloy extracts for 24, 48 and 72 h.

2.4 细胞粘附和形态学观察

采用直接和间接培养两种方式观察细胞的粘附和形态。间接方式即用浸提液
培养细胞,直接方式则是直接将细胞与合金共培养。

71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与浸提液共培养后细胞的粘附和形态
MC3T3-E1 细胞与 DMEM 完全培养基、p-Mg 和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
浸提液共培养 24、48 和 72 h 小时后的荧光图像,以及细胞在各时间点的粘附密度
和细胞骨架面积定量分析结果如图 2.1.5 所示。在开始的 24 h 内未观察到细胞粘附
密度的显着差异。所有组的细胞都能良好地粘附,特别是在合金浸提液中,细胞
呈不规则多边形,伸出更多的伪足,表现出良好的铺展形态,细胞间连接和细胞
骨架也清晰可见。当时间延长至 48 和 72 h 时,各组的细胞数量逐渐增加,表明细
胞增殖。特别地,0.2Sr 合金组具有最高的细胞粘附密度和更好的细胞铺展形态,
显示出促进细胞增殖和粘附的良好性能。反观 p-Mg 组中的细胞,虽然也能较好的
粘附,但其铺展面积明显小于合金组中的细胞,且细胞之间的连接与细胞骨架的
形态也较差。
(2)与合金共培养后细胞的粘附和形态
①CLSM 观察
细胞成功地粘附至材料的表面对于随后细胞的增殖,细胞功能的发挥以及组
织的 形成至关重要。我们将细胞分别种植于玻片(Glass )、 p-Mg 和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的表面 24、48 和 72 h,结果如图 2.1.6 所示。在整个 72 h 观
察时间段内,所有材料表面均均有细胞附着。0Sr,0.2Sr,0.4Sr 和 0.6Sr 组的细胞
粘附密度与对照组相当,显著高于 p-Mg 组,其中以 0.2Sr 和 0.4Sr 组的细胞粘附
密度最佳。共培养 72 h 后,0.2Sr 和 0.4Sr 合金表面的细胞几乎覆盖整个视野。通
过对细胞的 F-actin 面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细胞在 0.2Sr、0.4Sr 和 0.6Sr 组表面的
铺 展 与 对照组相当 ,明显优于 p-Mg 组。上述结果表明 MC3T3-E1 在挤压 态
Mg-1Zn-1Sn-xSr 系列合金表面具有良好的粘附和增殖能力。

72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图 2.1.5. MC3T3-E1 细胞与 DMEM 完全培养基、p-Mg 和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浸提


液共培养(A)24,(B)48 和(C)72 h 后的细胞荧光图像。(D)细胞粘附密度和(E)细
胞平均 F-acin 面积定量分析。* p <0.05,** p <0.01 和*** p <0.001。
Figure 2.1.5. Fluorescence images of MC3T3-E1 morphologies after co-culture with p-Mg,
as-extruded Mg-1Zn-1Sn-xSr alloy extracts and DMEM control for (A)24, (B)48 and (C)72 h.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D) MC3T3-E1 adhesion density and (E) Average F-acin area on
culture plate. *p < 0.05, **p < 0.01 and ***p < 0.001.

73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图 2.1.6. (A)MC3T3-E1 细胞与玻片(对照组)、p-Mg 和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材


料共培养 24,48 和 72 h 后的细胞荧光图像。(B)细胞粘附密度和(C)细胞平均 F-acin 面
积定量分析。n=3,* p <0.05,** p <0.01 和*** p <0.001。
Figure 2.1.6. (A) Fluorescence images of MC3T3-E1 morphologies after co-culture with glass
(control group), p-Mg and as-extruded Mg-1Zn-1Sn-xSr alloy materials for (A)24, (B)48 and
(C)72 h.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D) MC3T3-E1 adhesion density and (E) Average F-acin area
on culture plate. n=3,*p < 0.05, **p < 0.01 and ***p < 0.001.

74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②共培养过程中合金的降解行为
我们在各合金与细胞共培养过程中监测了培养基的 pH 值和金属离子浓度变
化(图 2.1.7)。p-Mg 样品由于腐蚀程度较快,在最初的 24 h 内释放出了最多的
Mg 离子和最高的 pH 值改变,使得培养基的 Mg 离子浓度和 pH 值分别达到了
6.1±0.3 mmol/L 和 8.11±0.66,显著高于其它组。另外,在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
金各组之间,金属离子浓度和 pH 值也存在较大差别,表明各组合金与细胞共培养
过程中的降解速率也存在较大差异。0.2Sr 组的降解速率最慢,金属离子浓度和 pH
值变化程度最小,0.6Sr 组降解速率最快,而 0Sr 和 0.4Sr 组则居于两者之间。溶液
中 Sr 离子浓度则与合金中 Sr 的含量呈正相关,从低到高依次为 0Sr < 0.2Sr < 0.4Sr
< 0.6Sr.

图 2.1.7. MC3T3-E1 细胞与各样品共培养 24、48 和 72 h 后,培养基的 pH 值改变(A)以及


金属离子(Mg、Zn、Sn 和 Sr)浓度变化(B)。n = 3,*p < 0.05,**p < 0.01 and ***p < 0.001。
Figure 2.1.7. (A) pH values of culture medium incubated with samples during a 72 h period. (B)

75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Mg, Zn, Sn and Sr ion concentrations, respectively, in culture medium incubated with the
samples during a 72 h period. n = 3, *p < 0.05, **p < 0.01 and ***p < 0.001.

同样的,我们还观察了 p-Mg 和 Mg-1Zn-1Sn-xSr 合金与细胞共培养后的 H2 释


放情况(图 2.1.8)。我们发现,0.2Sr 组中 H2 释放量最少。在最初的一个小时内,
H2 的释放量大而迅速,然后逐渐减缓。3 小时后,H2 的释放量明显下降,尤其是
0Sr 和 0.2Sr 组,已基本无气泡产生。整个观察过程中,H2 析出量由少到多依次为,
0.2Sr < 0Sr < 0.4Sr <0.6Sr < p-Mg。

图 2.1.8. p-Mg 和 Mg-1Zn-1Sn-xSr 合金在 DMEM 培养基中浸泡 1 h,2 h,3 h,6 h 和 48 h


的析氢变化。红色三角形表示 H2 泡,红色箭头表示 H2 的释放。
Figure 2.1.8. The H2 evolution of p-Mg and Mg-1Zn-1Sn-xSr alloys immersed in DMEM
medium for 1h, 2h, 3h, 6h and 48 h. The red triangle indicates hydrogen bubbles. The red
arrow represents the bubble shadow after escaping.

③SEM 观察
通过 SEM 观察共培养 24 h 后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粘附和铺展形貌以及各组样品

76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与培养基接触前后的表面形貌变化。从图 2.1.9 中我们可以看到 p-Mg 样品上的细


胞呈圆形,粘附状态不佳;0Sr 样品上的细胞呈条索状,伪足数量较少;0.2Sr,0.4Sr
和 0.6Sr 样品上的细胞粘附和铺展形态较好,具有更多的伪足。其中,0.2Sr 和 0.4Sr
样品上的细胞显示出更好的细胞粘附形态和更大的细胞铺展面积。在未与培养接
触之前,所有样品的表面上均观察到明显的划痕和少量的颗粒状碎屑,这可能 SiC
砂纸打磨样品引起。有趣的是,我们发现在共培养 24 h 后,0.2Sr,0.4Sr 和 0.6Sr
样品表面形成了一层具有微/纳米形貌的网状结构层,而在 p-Mg 和 0Sr 样品表面却
未能观察到类似结构。

图 2.1.9. (A)与培养基接触前,p-Mg 和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样品表面的 SEM 图


像(B)MC3T3-E1 细胞与 p-Mg 和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材料共培养 24 h 后的 SEM
图像。白色三角代表细胞,红色三角代表降解产物。
Figure 2.1.9. (A) SEM images of p-Mg and as-extruded Mg-1Zn-1Sn-xSr alloy surfaces before
contact with the medium. (B) Morphology of MC3T3-E1 cells adhered to the surface of p-Mg
and Mg-1Zn-1Sn-xSr alloys after co-culture for 24 h. White triangle indicates cells, red
triangle indicates degradation products.

为了进一步揭示 0.2Sr、0.4Sr 和 0.6Sr 合金样品表面网状结构层的产生过程,


我们观察了各合金样品与培养基接触早期的表面形貌变化和降解行为特点(图
2.1.10)。浸泡 1 h 后,各样品表面大部分区域即可形成一层黑色降解产物;3 h 后
这层黑色降解产物已基本 100%覆盖样品表面,浸泡 6 h 后的表面形貌与浸泡后 3

77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小时无明显差异。在最初的 3 h 内,pH 值和 H2 的释放迅速变化,然后逐渐趋于平


缓;此时,各培养基的 Mg,Zn 和 Sn 离子浓度还没有显著差异,我们推测可能是
因为样品与培养基接触的初期缺乏氧化层的保护所致。浸泡一段时间后,样品表
面上可形成由降解产物和氧化物层构成的天然屏障,并阻碍溶液与合金之间的进
一步反应。浸泡 6 h 后,各组合金培养基的 pH 值,离子浓度和析氢速率出现了明
显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合金保护层形成速度的差异所致。而 Sr 离子浓度的差
异则是由于各合金中 Sr 含量的明显差异所致。因此,我们推测合金在培养基中浸
泡 3 h 后,其表面即可形成相对完整的降解产物和/或氧化层,从而延迟基体的腐
蚀。通过 SEM 观察,我们发现 0.2Sr,0.4Sr 和 0.6Sr 组浸泡 1 h 后,从样品的表面
开始生长出少量的片状结构;浸泡 3 h 时,逐渐形成具有微/纳米形貌的网状结构;
浸泡 6 h 后,便与细胞共培养 24 h 后发现的网状结构相一致。同样的,浸泡在 HBSS
液中的 0.2Sr,0.4Sr 和 0.6Sr 样品也有类似结构的产生。但是,无论是浸泡在 DMEM
培养基亦或是 HBSS 液中的 0Sr 合金样品表面均未发现有此种结构的生成。

78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图 2.1.10.(A)DMEM 培养基中浸泡前和浸泡后 1、3 和 6 h,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


的宏观图像。(B-C)各合金在 DMEM 培养基中浸泡早期的降解行为特点(析氢,pH 值和
金属离子浓度)。(D)各合金在 DMEM 培养基中浸泡 1、3 和 6 h 后的表面形貌变化。(E)
各合金在 HBSS 溶液中浸泡 6 h 后的表面形貌。
Figure 2.1.10. (A) General observation of Mg-1Zn-1Sn-xSr alloys before and after immersion
for 1, 3 and 6 h in DMEM medium. (B-C) Hydrogen evolution, pH and ions concentration
changes within 24 h of immersion in DMEM medium. (D) Surface topography development of
Mg-1Zn-1Sn-xSr alloys after immersion for 1, 3 and 6 h in DMEM medium. (E) Surface
topography of Mg-1Zn-1Sn-xSr alloys after immersion for 6 h in HBSS solution.

79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3 讨论

出于对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的考虑,本研究对 Mg 合金化元素的组成进行
了严格的筛选。作为生物可降解金属,兼具 100%的生物降解性和 100%的生物相
容性是其充分必要条件,满足此条件的候选合金化元素按照在人体中总含量由高
到低顺序依次为钙(Ca),钾(K),钠(Na),铁(Fe),锌(Zn),铷(Rb),
锶(Sr),锡(Sn),钡(Ba),锰(Mn),锂(Li),铯(Cs),钼(Mo),
钇(Y),钪(Sc),铼(Re) 和钨(W)[1]。本研究所选择的 Zn、Sn 和 Sr 元
素均被包含在内,首先满足了 100%生物可降解性的充分条件。生物安全性则是一
个相对复杂的概念,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元素种类、含量、降解速率等),其
总的原则为合金在体内的降解产物应该是无毒的,且能轻松被周围组织吸收溶解
和排泄[2]。基于此原则,又可以将合金化元素分为 3 类[3-5],即①有毒元素:镉(Cd),
铍(Be),铅(Pb),钡(Ba),钍(Th);②过敏元素:铝(Al),钴(Co),
钒(V),铬(Cr),镍(Ni),铈(Ce),镧(La),铜(Cu),镨(Pr)和
③营养元素:钙(Ca),锰(Mn),锌(Zn),锡(Sn),锶(Sr)。而本研究
所选 Zn、Sn 和 Sr 三种元素均为人体营养元素。因此,单从元素选择本身来看,
本研究所选 Mg-1Zn-1Sn-xSr 体系理论上是具有可靠的生物安全性的。
该 部 分实 验 首 先 通过 采 用 活 / 死 染 色, CCK-8 法 和 流式 凋 亡 周 期检 测 对
Mg-1Zn-1Sn-xSr 合金的生物安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有合金浸提液对
MC3T3-E1 细胞均无明显细胞毒性,根据 GB/T 16886.5[6]和 ISO 10993[7]标准,细
胞毒性为 0 级或 1 级,具有优异的生物安全性。这与我们合金设计的初衷是相
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 Sr 元素的掺入,细胞活力得到不同水平的提高,这
一结论同样得到了细胞周期和细胞迁移结果的支持,也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6,8-10]

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粘附是细胞生长,迁移和分化的先决条[11]。而作为骨科内
植物材料,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粘附对于细胞后期的增殖、分化和骨基质的形成以
及最终能否形成良好的骨整合至关重要[12]。尤其对于可降解生物材料,材料的降
解会导致细胞-材料界面的动态变化,镁合金材料的细胞-材料界面主要是以 Mg2+
浓度和 OH-浓度/流量的增加同时伴随着 H2 的释放和表面形貌的变化为主要特点

80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3]
,这些降解产物在材料表面的连续生成与通常通过基于浸提液的培养或非直接
接触的方法测量出的平均浓度相差很大。仅用材料浸提液来模拟体外实验是无法
反映细胞-材料界面处的动态变化过程的。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直接将细胞与镁
合金材料共培养以便能更能加真实地反应出细胞对材料的反应和相互作用。
对比用浸提液培养和与合金共培养的的 MC3T3-E1 粘附密度和细胞形貌发现,
用浸提液培养 MC3T3-E1 细胞 24h 后,各合金组中的 MC3T3-E1 细胞的粘附密度
和细胞粘附面积与对照组相比是没有显著差异的;而细胞与合金样品共培养 24 h
后,细胞的粘附密度虽然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是细胞粘附面积是存在明显不
同的,这说明除了金属离子浓度、pH 值和渗透压之外,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粘附还
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在浸提液中共培养 24h 后,p-Mg 和 0.6Sr 组中的细胞形貌较其他组稍差,而
粘附密度没有显著差异,巧合的是这两组中的 Mg 离子浓度和 pH 值都十分接近且
均高于其他组,说明 Mg 离子浓度和溶液 pH 值可能对细胞的粘附有重要影响。
Romani A 等人[14]研究证实,无论细胞外 Mg2+浓度如何,由于 Mg2+跨膜转运体的
存在,可严格控制 Mg2+的跨膜主动转运,Mg2+在细胞膜上的被动转运受也受到限
制,因而可使细胞内 Mg2+浓度始终保持在相对正常的范围;此外,Aaron F. Cipriano
等研究者 [15] 也指出培养基中高达 27.6 mM 的 Mg2+ 浓度不会对骨髓间充质干细
(BMSCs)的存活、增殖和粘附造成影响。而本研究中,Mg2+浓度范围在 4~6mM
之间,这表明培养基中的 Mg 离子浓度不太可能是影响细胞粘附的主要因素。因此,
我们推测 pH 值可能是影响 MC3T3-E1 细胞在合金浸提液中粘附形貌的主要因素。
先前的研究表明,与高 Mg2+浓度相比,培养基碱度的提高往往会对细胞产生更大
的影响[16-18]。而在与合金共培养过程中,除了细胞形貌的差异,细胞粘附密度也
存在较大差异,以 p-Mg 组中表现最为明显,通过监测合金与细胞共培养过程中的
培养基 pH 值、金属离子浓度、析氢量和材料表面形貌变化,我们推断,除了 pH
值和金属离子浓度外,p-Mg 在培养基中的快速降解所导致的大量 H2 产生和其表面
形貌的快速变化也对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粘附产生了较大影响。而反观粘附在
Mg-1Zn-1Sn-xSr 合金表面的 MC3T3-E1 细胞,无论是粘附密度还是形貌均显著优
于 p-Mg 组。这可能归因于以下原因:首先,本研究中选择的所有合金元素都是人
体必需的营养元素,培养基中溶解的 Mg,Zn,Sn 和 Sr 离子浓度远低于文献报道

81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的每日治疗剂量[19-21],生物安全性可靠。其次,Sn 固溶在合金基体中,由于其具
有较高的析氢过电位,对合金阴极的析氢效应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使得
Mg-1Zn-1Sn-xSr 合金的产氢量急剧降低,从而有效的减轻或消除了 H2 释放对细胞
粘附和增殖的干扰[22,23]。同时,在合金基体表面形成的混合 Mg(OH)2-Sn 氧化物层
结构更为致密,与单独的多孔状的 Mg(OH)2 层相比能更好的保护基体,起到耐腐
蚀屏障作用,从而有效地增强合金的抗腐蚀性能[24,25]。除此之外,Sr 元素的掺入
不仅可以通过晶粒细化进一步提高合金的耐蚀性[26],同时还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增
殖作用[23]。理论上讲,较低的腐蚀速率意味着较小的 pH 值变化,较少的 H2 产生
以及合金表面形貌的细微变化,从而最小化由合金腐蚀引起的外部环境改变,有
利于 Mg-1Zn-1Sn-xSr 合金表面 MC3T3-E1 的附着和扩散。相应地,更多的细胞粘
附在材料表面上,形成天然的细胞屏障,从而隔离材料表面与溶液介质的直接接
触,保护了合金基体,从而进一步抑制了材料的降解[27]。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电镜观察我们还发现在 DMEM 培养基中浸泡后的含 Sr
合金(0.2Sr、0.4Sr 和 0.6Sr)表面可自发形成一层具有微/纳米形貌的网络结构层。
这层结构从合金浸泡后 1 h 开始出现,并在 6 小时内逐渐形成。此外,浸泡在 HBSS
溶液中同样能观察到类似结构的产生,但是,在 p-Mg 和 0Sr 组中未能观察到类似
的结构。虽然我们未能对这层结构的组成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但巧合的是,Geng
等人通过在钛基合金表面上进行电化学沉积构建的含 Sr 涂层形貌与我们的发现极
为相似[28],因此我们推测,Sr 的掺入可能对这层结构的产生发挥了重要作用。有
充分的文献表明,宏观结构可以为细胞集落和血管提供可用的空间,而微观结构
则为蛋白质和细胞的吸附提供了更大的表面积[29,30]。这种具有微/纳米形貌的网状
结构能够影响细胞的粘附、增殖、迁移和分化[31-35]。据报道,成骨细胞倾向于较
粗糙的表面[36,37],而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矿化作用在粗糙的表面上能够得到增强
[38,39]
。较高的表面粗糙度可提供较高的表面积,较大的蛋白质吸附力以及更多的接
触位点,从而促进细胞的粘附和增殖[40-42]。这与我们通过 CLSM 和 SEM 所观察到
的细胞粘附密度和细胞形貌是相符合的。

4 结论

本部分研究通过将 MC3T3-E1 细胞与合金浸提液和合金共培养两种方式对

82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Mg-1Zn-1Sn-xSr 合金的生物安全性,合金的降解产物(包括金属离子、pH 值),


以及合金本身降解过程中所导致的产氢和表面形貌改变对细胞功能的影响进行了
系统的阐述,结果表明,Mg-1Zn-1Sn-xSr 合金具有优异的生物安全性,还能一定
程度促进细胞的增殖;由于 Mg-1Zn-1Sn-xSr 合金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能,与合金
共培养过程中,细胞能较好的在合金表面进行粘附、增殖和铺展,其中,以 0.2Sr
合金的效果最佳;除此之外,在 0.2Sr、0.4Sr 和 0.6Sr 合金表面,还能自发形成一
层可促进细胞粘附和增殖的具有微纳米形貌的降解产物层。本章节的研究结果表
明可生物降解 Mg-1Zn-1Sn-xSr 合金在骨科内植物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并提
供了 Sr 含量的微调对 Mg-1Zn-1Sn-xSr 合金抗腐蚀性能和 MC3T3-E1 细胞功能影
响的相关证据,为后续该合金体系的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83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 郑玉峰,刘嘉宁.从可降解金属的角度审视医用镁合金的元素选择[J].中国材料
进展,2020,39(02):92-99+112.
[2] Poinern GEJ, Brundavanam S, Fawcett D. Biomedical magnesium alloys: a review
of material properties, surface modifications and potential as a biodegradable
orthopaedic implant. Am J Biomed Eng 2012;2:218–40.
[3] Gu X, Zheng Y, Cheng Y, Zhong S, Xi T. In vitro corrosion and biocompatibility of
binary magnesium alloys. Biomaterials. 2009 Feb;30(4):484-98.
[4] Chen YJ, Li YJ, Walmsley JC, Dumoulin S, Skaret PC, Roven HJ.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of commercial pure titanium during equal channel angular pressing.
Mater Sci Eng A: Struct 2010;527:789–96.
[5] Nakamura Y, Tsumura Y, Tonogai Y, Shibata T, Ito Y. Differences in behavior
among the chlorides of seven rare earth elements administered intravenously to rats.
Fundam Appl Toxicol. 1997 Jun;37(2):106-16.
[6] GB/T 16886.5-200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 5 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7] EN ISO 10993-5-1999, 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第 5 部分:细胞毒性试验:实验
室方法[S]
[8] P.J. Marie, D. Felsenberg, M.L. Brandi, How strontium ranelate, via opposite
effects on bone resorption and formation, prevents osteoporosis, 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 22 (2010) 1659-1667.
[9] A.F. Cipriano, A. Sallee, R.-G. Guan, A. Lin, H. Liu, A Comparison Study on the
Degradation and Cytocompatibility of Mg-4Zn xSr Alloys in Direct Culture, ACS
Bio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3 (2017) 540-550.
[10]D. Jiang, Y. Dai, Y. Zhang, C. Liu, K. Yu, Effects of Strontium addition on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corrosion properties and cytotoxicity of
Mg–1Zn–1Mn alloy, Materials Research Express, 6 (2019).
[11] J. Braux, F. Velard, C. Guillaume, S. Bouthors, E. Jallot, J.M. Nedelec, D.
Laurent-Maquin, P. Laquerriere, A new insight into the dissociating effect of
strontium on bone resorption and formation, Acta Biomater, 7 (2011) 2593-2603.
[12]C. Liang, H. Wang, J. Yang, Y. Cai, X. Hu, Y. Yang, B. Li, H. Li, H. Li, C. Li, X.

84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Yang, Femtosecond Laser-Induced Micropattern and Ca/P Deposition on Ti Implant


Surface and Its Acceleration on Early Osseointegration,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5 (2013) 8179-8186.
[13]Xin Y, Hu T, Chu PK. In vitro studies of biomedical magnesium alloys in a
simulated physiological environment: a review. Acta Biomater 2011;7:1452–9.
[14]Romani A. Regulation of magnesium homeostasis and transport in mammalian cells.
Arch Biochem Biophys 2007;458:90–102.
[15]Cipriano AF, Sallee A, Guan RG, Zhao ZY, Tayoba M, Sanchez J, Liu H.
Investigation of magnesium-zinc-calcium alloys and 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response in direct culture. Acta Biomater. 2015 Jan;
12:298-321.
[16]Nguyen TY, Liew CG, Liu H. An in vitro mechanism study on the proliferation and
pluripotency of human embryonic stems cells in response to magnesium
degradation. PLoS ONE 2013;8:e76547.
[17]Yang C, Yuan G, Zhang J, Tang Z, Zhang X, Dai K. Effects of magnesium alloys
extracts on adult human bone marrow-derived stromal cell viability and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Biomed Mater 2010;5:045005.
[18]Grillo CA, Alvarez F, Fernández Lorenzo de Mele MA. Biological effects of
magnesium particles degradation on UMR-106 cell line: Influence of fluoride
treatments. Colloids Surf B 2011;88:471–6.
[19]D. Bian, W. Zhou, J. Deng, Y. Liu, W. Li, X. Chu, P. Xiu, H. Cai, Y. Kou, B. Jiang,
Y. Zheng, Development of magnesium-based biodegradable metals with dietary
trace element germanium as orthopaedic implant applications, Acta Biomater, 64
(2017) 421-436.
[20]A.F. Cipriano, T. Zhao, I. Johnson, R.G. Guan, S. Garcia, H. Liu, In vitro
degradation of four magnesium–zinc–strontium alloys and their cytocompatibility
with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J Mater Sci Mater Med, 24 (2013) 989-1003.
[21]吴茂江.锡元素与人体健康[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3,30(02):66-67.
[22]W. Jiang, J. Wang, Q. Liu, W. Zhao, D. Jiang, S. Guo, Low hydrogen release
behavior and antibacterial property of Mg-4Zn-xSn alloys, Materials Letters, 241
(2019) 88-91.
[23]X. Yan, P. Wan, L. Tan, M. Zhao, L. Qin, K. Yang, Corrosion and biological
performance of biodegradable magnesium alloys mediated by low copper addition

85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and processing,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 93 (2018) 565-581.


[24]H.-Y. Ha, J.-Y. Kang, J. Yang, C.D. Yim, B.S. You, Role of Sn in corrosion and
passive behavior of extruded Mg-5 wt%Sn alloy, Corrosion Science 102 (2016)
355-362.
[25]J. Kubasek, D. Vojtech, J. Lipov, T. Ruml, 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corrosion behavior and cytotoxicity of biodegradable Mg-X (X=Sn, Ga, In) alloys,
Mater Sci Eng C Mater Biol Appl 33(4) (2013) 2421-32.
[26]Tie D, Guan R, Liu H, Cipriano A, Liu Y, Wang Q, Huang Y, Hort N. An in vivo
study on the metabolism and osteogenic activity of bioabsorbable Mg-1Sr alloy.
Acta Biomater. 2016 Jan;29:455-467.
[27]M. Mandal, A.P. Moon, G. Deo, C.L. Mendis, K. Mondal, Corrosion behavior of
Mg–2.4Zn alloy micro-alloyed with Ag and Ca, Corrosion Science 78 (2014)
172-182.
[28]Z. Geng, L. Ji, Z. Li, J. Wang, H. He, Z. Cui, X. Yang, C. Liu, Nano-needle
strontium-substituted apatite coating enhances osteoporotic osseointegration
through promoting osteogenesis and inhibiting osteoclastogenesis, Bioactive
Materials, 6 (2021) 905-915.
[29]Tancred, D. C.; McCormack, B. A.; Carr, A. J. A synthetic bone implant
macroscopically identical to cancellous bone. Biomaterials 1998, 19 (24), 2303-11.
[30]Hing, K. A.; Annaz, B.; Saeed, S.; Revell, P. A.; Buckland, T. Microporosity
enhances bioactivity of synthetic bone graft substitutes. J Mater Sci Mater Med
2005, 16 (5), 467-75.
[31]Hajicharalambous, C. S.; Lichter, J.; Hix, W. T.; Swierczewska, M.; Rubner, M. F.;
Rajagopalan, P. Nano- and sub-micron porous polyelectrolyte multilayer assemblies:
biomimetic surfaces for human corneal epithelial cells. Biomaterials 2009, 30
(23-24), 4029-36.
[32]Nikkhah, M.; Edalat, F.; Manoucheri, S.; Khademhosseini, A. Engineering
microscale topographies to control the cell-substrate interface. Biomaterials 2012,
33 (21), 5230-46.
[33]Li, X.; Liu, M.; Chen, F.; Wang, Y.; Wang, M.; Chen, X.; Xiao, Y.; Zhang, X.
Design of hydroxyapatite bioceramics with micro-/nano-topographies to regulate
the osteogenic activities of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 and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Nanoscale 2020, 12 (13), 7284-7300.

86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34]Kulangara, K.; Adler, A. F.; Wang, H.; Chellappan, M.; Hammett, E.; Yasuda, R.;
Leong, K. W. The effect of substrate topography on direct reprogramming of
fibroblasts to induced neurons. Biomaterials 2014, 35 (20), 5327-5336.
[35]Harvey, A. G.; Hill, E. W.; Bayat, A. Designing implant surface topography for
improved biocompatibility. Expert Rev Med Devices 2013, 10 (2), 257-67.
[36]Borsari, V.; Giavaresi, G.; Fini, M.; Torricelli, P.; Salito, A.; Chiesa, R.; Chiusoli, L.;
Volpert, A.; Rimondini, L.; Giardino, R. 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different-roughness titanium surfaces, with and without hydroxyapatite coating, and
their effect on human osteoblast-like cells.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 B: Applied Biomaterials 2005, 75B (2), 359-368.
[37]Bowers, K. T.; Keller, J. C.; Randolph, B. A.; Wick, D. G.; Michaels, C. M.
Optimization of surface micromorphology for enhanced osteoblast responses in
vitro.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 maxillofacial implants 1992, 7 (3),
302-10.
[38]Larsson, C.; Thomsen, P.; Lausmaa, J.; Rodahl, M.; Kasemo, B.; Ericson, L. E.
Bone response to surface modified titanium implants: studies on electropolished
implants with different oxide thicknesses and morphology. Biomaterials 1994, 15
(13), 1062-7.
[39]Groessner-Schreiber, B.; Tuan, R. S. Enhanced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duction and
mineralization by osteoblasts cultured on titanium surfaces in vitro. Journal of cell
science 1992, 101 ( Pt 1), 209-17.
[40]Tang, X.; Huang, K.; Dai, J.; Wu, Z.; Cai, L.; Yang, L.; Wei, J.; Sun, H. Influences
of surface treatments with abrasive paper and sand-blasting on surface morphology,
hydrophilicity, mineralization and osteoblasts behaviors of n-CS/PK composite. Sci
Rep 2017, 7 (1), 568.
[41]Sunarso; Tsuchiya, A.; Fukuda, N.; Toita, R.; Tsuru, K.; Ishikawa, K. Effect of
micro-roughening of poly(ether ether ketone) on bone marrow derived stem cell
and macrophage responses, and osseointegration. Journal of Biomaterials Science,
Polymer Edition 2018, 29 (12), 1375-1388.
[42]Deng, Y.; Liu, X.; Xu, A.; Wang, L.; Luo, Z.; Zheng, Y.; Deng, F.; Tang, Z.; Wei, J.
Effect of surface roughness on osteogenesis in vitro and osseointegration in vivo of
carbon fiber-reinforced polyetheretherketone nanohydroxyapatite composi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 2015, doi: 10.2147/ijn.S75557.

87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二节 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的体外成骨性能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试剂和材料

Mg-1Zn-1Sn-xSr 合金 自制
细胞培养瓶、板 Nest
DMEM/F12 培养基 Hyclone
胎牛血清 Gibco
Trypsin Hyclone
青霉素 碧云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链霉素 碧云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DMSO Sigma-Vetec
PBS 液 自配
地塞米松 Cyagen
抗坏血酸 Cyagen
谷氨酰胺 Cyagen
β-甘油磷酸钠 Cyagen
BCIP/NBT 碱性磷酸酯酶显色试
碧云天
剂盒
碱性磷酸酶检测试剂盒 碧云天
RIPA 碧云天
BCA 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 碧云天
茜素红染液 Sigma-Aldrich
氯化十六烷基吡啶 Sigma-Aldrich
4%多聚甲醛 武汉博士德公司

88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Triton-X100 Sigma
Ⅰ 型胶原抗体 Abcam
Alexa Fluor594(红色)二抗 Abcam
免疫荧光抗体稀释液 碧云天
DAPI 碧云天
Trizol TaKaRa
氯仿 重庆川东化工
异丙醇 重庆川东化工
无水乙醇 重庆川东化工
DEPC 水 Bioshrap
PCR 引物 TaKaRa
RNA 抽提试剂盒 TaKaRa
逆转录试剂盒 TaKaRa
SYBR Green Mastermix TaKaRa
八联管 Bio-Red

1.1.2 主要仪器

微量移液器 Eppendorf
超低温冰箱 Thermo Fisher
超纯水系统 Millipore
细胞工作台 HEAL FORCE
细胞孵育箱 Thermo Fisher
恒温水浴箱 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细胞离心机 Thermo Fisher
低温离心机 Bio-Rad
酶标仪 Bio-Rad
分光光度计 Thermofisher
PCR 仪 Applied Biosystems
光学显微镜 Olympus

89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荧光显微镜 Zeiss

1.2 实验方法

1.2.1 合金浸提液的制备

镁合金浸提液的制备方法同第二部分第一节 1.2.1。

1.2.2 成骨诱导培养基的配置

(1)普通成骨诱导培养基的具体成分如下所示:
DMEM/F12 培养基 175 ml
FBS 20 ml
地塞米松 20 μl
抗坏血酸 400 μl
谷氨酰胺 2 ml
β-甘油磷酸钠 2 ml
总计 200 ml
(2)含浸提液的成骨诱导培养基的具体成分如下所示:
各合金浸提液 175 ml
FBS 20 ml
地塞米松 20 μl
抗坏血酸 400 μl
谷氨酰胺 2 ml
β-甘油磷酸钠 2 ml
总计 200 ml

1.2.3 MC3T3-E1 细胞的成骨诱导分化

MC3T3-E1 细胞的成骨诱导分化分为 7 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NC,negative


control,普通完全培养基),阳性对照组(PC,positive control,普通成骨诱导培
养基),p-Mg 组,0Sr 组,0.2Sr 组,0.4Sr 组和 0.6Sr 组。成骨诱导分化具体步骤
如下:

90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 MC3T3-E1 细胞以 5×104 cells/well 的密度种植于 6


孔板中并放置于细胞孵育箱中培养 24 h,以使细胞充分贴壁生长。
(2)24 h 后,弃去旧培养基,并用 PBS 缓冲液轻柔的润洗 3 次,充分洗净残
留的培养基。
(3)将普通培养基、普通成骨诱导培养基和包含各合金浸提液的成骨诱导培
养基分别添加至各自的孔内并放入细胞孵育箱中进行成骨诱导分化。在操作过程
中注意避光,隔日换液直至进行相关检测。

1.2.4 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及活性检测

(1)ALP 染色实验步骤:
①MC3T3-E1 细胞的成骨诱导分化步骤同 1.2.3。
②成骨诱导 14 d 后,取出 6 孔板终止培养,用 PBS 缓冲液轻柔的润洗细胞,
重复 2 次。
③将 BCIP/NBT 染色液按照说明书配制好后加入至 6 孔板中(500 μl /well)。
④避光环境下将孔板置于 37 ℃恒温孵育箱内,每 60 min 观察孔板内的颜色变
化。
⑤待显色情况满意后,倾倒掉孔内的染色液并加入 PBS 缓冲液轻柔润洗数次,
直至彻底洗净残余的染色液。
⑥将细胞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记录。
(2)ALP 活性检测实验步骤:
①MC3T3-E1 细胞的成骨诱导分化步骤同 1.2.3
②成骨诱导 14 d 后,取出 6 孔板终止培养,用 PBS 缓冲液轻柔的润洗细胞,
重复 2 次。
③每孔加入适量的细胞裂解液(碧云天)裂解细胞并用超声匀浆机进行匀浆
处理,然后用移液枪将细胞悬液吸至 1.5 ml 的 EP 管中。
④将细胞悬液置于预冷至 4 ℃的离心机中进行离心(10000 rpm/min,10 min)。
与此同时,将预温好的所有试剂根据试剂盒说明书,配制好显色底物和标准品工
作液。
⑤取上清液,并按照说明书依次将待测上清液和标准品工作液加入至 96 孔板

91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并加入显色液充分混匀。然后放入 37 ℃恒温孵育箱孵育 20 分钟。


⑥反应充分后将反应终止液加入至孔板中,并用酶标仪测定溶液在 405 nm 波
长的吸光光度值。

1.2.5 细胞外基质矿化及半定量分析

(1)MC3T3-E1 细胞的成骨诱导分化步骤同 1.2.3。


(2)成骨诱导 21 d 后,取出 6 孔板终止培养,用 PBS 缓冲液轻柔的润洗细
胞,重复 2 次。
(2)用 4%多聚甲醛固定细胞 30 min。
(3)用 PBS 缓冲液洗净残余固定液。
(4)用茜素红染液(浓度 1%)浸染细胞 20~30 min。
(5)吸除孔板内的茜素红染液,并用流水缓慢的洗净孔板内的染料直至背景
清晰。
(6)分别在肉眼和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并拍照记录。
(7)为了对 ARS 染色进行半定量分析,将氯化十六烷基吡啶(10%,
Sigma-Aldrich)溶液加至孔板中溶解矿化结节,然后使用酶标仪检测溶液在 620 nm
波长的吸光光度值。

1.2.6 Ⅰ 型胶原(Col-Ⅰ)免疫荧光染色及半定量分析

(1)MC3T3-E1 细胞的成骨诱导分化步骤同 1.2.3。


(2)成骨诱导 14 d 后,取出孔板终止培养,用 PBS 缓冲液轻柔的润洗细胞,
重复 2 次。
(3)用 4%多聚甲醛固定细胞 30 min。
(4)分别用 Triton X-100(0.1%)和牛血清白蛋白(10%)破膜和阻断细胞。
(5)将细胞与抗 Col-Ⅰ(Abcam)一抗 4 ℃环境下孵育过夜。
(6)用 PBS 缓冲液润洗细胞 3 次(5 min/次),加入荧光二抗并在避光环境
下室温孵育 1 h。
(7)再次用 PBS 缓冲液润洗细胞 3 次(5 min/次),加入 DAPI,避光染色 5
min。
(8)CLSM 下观察 COL-Ⅰ的表达情况并拍照记录,并使用 ImageJ 软件对其

92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进行半定量分析。

1.2.7 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

(1)细胞总 RNA 的提取


使用 Trizol 法抽提 MC3T3-E1 细胞的总 RNA:
①MC3T3-E1 细胞成骨诱导 7 和 14 d 后,吸除孔板中的培养基并用 PBS 缓冲
液清洗三次,以洗净残余培养基。
②每孔加入 1 ml Trizol 细胞裂解液,冰上裂解 5 分钟,并用无 RNA 酶枪头吹
打混匀。
③用移液枪将细胞裂解液吸至 1.5 ml EP 管(无酶)中,同时加入 200 μl 的氯
仿并置于振荡器上振荡 15 s,然后再在冰上放置 5 min,待其分层。
④放入预冷(4 ℃)的离心机中进行离心(12000 rpm/min,15 min)。
⑤离心后,可见 EP 管中的液体从上到下被分为了 3 层(液体层,蛋白层和
Trizol 层),小心吸取最上层的液体至新的 EP 管中,并记录所吸液体层体积。
⑥将等体积的 100%异丙醇加入至 EP 管中并上下颠倒数次,使 EP 管中液体充
分混匀,冰上静置 10 min。
⑦4 ℃离心机中离心(12000 rpm/min,10 min)后,弃去上清即可见 EP 管底
少量白色 RNA 沉淀。
⑧将 1 ml 75%乙醇加至 EP 管中,并用移液枪轻轻吹打使 RNA 充分悬浮与乙
醇之中,然后再离心(4℃,12000 rpm/min,5 min)。此步骤重复 2 次。
⑨倾去上清液,将 EP 管倒置于滤纸上,待管内液体自然风干完全。
⑩加入 10 μl RNase Free H2O 使 RNA 沉淀完全溶解后,采用 NanoDrop 2000C
(Thermo Scientific,USA)分析 RNA 的纯度和浓度。
(2)细胞 RNA 逆转录为 cDNA
根据 Takara 逆转录试剂盒(The First Strand cDNA Kit,Takara, DaLian, China)
的使用说明书进行实验,具体步骤如下:
①去除基因组 DNA 反应
试剂名称 加入体积(μl)
gDNA Eraser 1

93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5×gDNA Eraser Buffer 2


Total RNA V(1 μg/RNA 浓度所得体积)
RNase Free H2O 7-V
总计 10 μl
室温下静置反应 5 min,充分去除 DNA。
②逆转录反应
试剂名称 加入体积(μl)
RT Primer Mix 1
PrimerScript RT Enzyme Mix 1 1
5×PrimerScript Buffer 2 4
RNase Free H2O 4
①中反应液 10
总计 20
将②中体系在振荡器上充分混匀后,置于 PCR 仪中进行逆转录反应,反应条
件:37℃、15 min 3 个循环;85℃ 5 s;4℃ 5 min。反应后即得到 cDNA。
③qRT-PCR
1) 根据 Takara 试剂盒(TB Green® Premix Ex Taq™ II (Tli RNaseH Plus))说
明书,配置如下反应体系:
试剂名称 加入体积(μl)
2×SYBR Premix Ex Taq 10
Forward Primer 0.8
Reverse Primer 0.8
cDNA 2
RNase Free dH2O 6.4
总计 20
2) 将上述体系加入至 RT-PCR 专用八联管中,避光,充分振荡混匀。
2) 离心八联管,1000 rmp,1 min。
3) 将八联管放入 PCR 仪器中(Applied Biosystems, USA),设置反应条件:
95℃ 30 s;(95℃ 5 s,60℃ 30 s)×40 个循环。

94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 每个组设 3 个复孔,用β-actin 管家基因作为参照。 使用 2-△△CT 公式计算相


关基因的表达。qRT-PCR 实验所用引物序列均由 Takara 公司设计并合成,具体如
以下表格所示:
Gene Primers (F = forward; R = reverse)

F: 5′-ATCCAGCCACCTTCACTTACAAA-3′
Runx2
R: 5′-GGGACCATTGGGAACTGATAGG-3′

F: 5′-CCAAGCGTGGAAACACACAGCC-3′
OPN
R: 5′-GGCTTTGGAACTCGCCTGACTG-3′

F: 5′-GAGCTGCCCTGCACTGGGTG-3′
Bglap
R: 5′-TGGCCCCAGACCTCTTCCCG-3′

F: 5′-ATCGTGGGCCGCCCTAGGCA-3′
β-actin
R: 5′-TGGCCTTAGGGTTCAGAGGGG-3′

1.2.8 统计学分析

使用 SPSS 软件(版本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以平均值±标准差

(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采用 LSD 检验进行组

间两两比较,p < 0.05 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实验结果

2.1 ALP 染色及活性检测结果

MC3T3-E1 细胞成骨诱导 14 d 后,各组 ALP 染色及活性检测结果如图 2.2.1


所示。NC 组中的 ALP 染色不明显,细胞并没有明显的成骨分化趋势。而在 PC 组
中肉眼下即可见孔板中有大片的蓝色区域,镜下亦可见大量的细胞胞浆被染成了
深蓝色,表明该组细胞被成功诱导。在 p-Mg 和 0Sr 组中,ALP 染色大体观察结果
与 PC 组相似,镜下可见更多被染成深蓝色的细胞;而在 0.2Sr、0.4Sr 和 0.6Sr 组
中,ALP 染色深度和面积较 p-Mg 和 0Sr 组又有明显的提升和增大,镜下观察结果
与大体观察一致,大片密集的细胞被染成了深蓝色,3 组之间未见有显著差异。

95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ALP 活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p-Mg 和 0Sr 组的 ALP 活性较 PC 组稍高,但没


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0.2Sr、0.4Sr 和 0.6Sr 组的 ALP 活性较 p-Mg 和
0Sr 组有明显的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 0.6Sr 组表达量
最高。上述结果表明,Sr 可以显著促进 MC3T3-E1 细胞碱性磷酸酶的表达。

图 2.2.1. MC3T3-E1 细胞成骨诱导 14 d 后,各组 ALP 染色图像和 ALP 活性定量检测结果。


Figure 2.2.1. ALP staining and quantification of ALP activity of MC3T3-E1 cells co-cultured
with each group after 14 days of osteogenic induction.

2.2 细胞外基质矿化及半定量分析结果

为了明确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对细胞外基质矿化的影响,我们采用


ARS 染色以及半定量分析进行了验证。结果展示在图 2.2.2 中,成骨诱导 21 d 后,
NC 组中几乎观察不到有钙结节的形成;PC 组中则可见明显的红染钙结节;p-Mg
和 0Sr 组中红染钙结节与 PC 组没有明显差异;0.2Sr、0.4Sr 和 0.6Sr 组中的钙结
节数量较 PC、p-Mg 和 0Sr 组中显著增多,大体观察可见红染的钙结节数量明显增
多,均匀的分布于细胞培养孔中,半定量结果表明 0.6Sr 组中的细胞外基质矿化程
度最高,与 0.2Sr 和 0.4r 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 0.2Sr 与 0.4Sr

96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 Sr 元素具有促进细胞外基质矿化的
作用,且促矿化效应可能具有剂量依赖性。

图 2.2.2. MC3T3-E1 细胞成骨诱导 21 d 后,各组细胞外基质矿化染色图像和定量分析结果。


Figure 2.2.2. ALP staining and quantification of ALP activity of MC3T3-E1 cells co-cultured
with each group after 14 days of osteogenic induction.

2.3 Ⅰ 型胶原(Col-Ⅰ)免疫荧光染色及半定量分析结果

通过 Col-Ⅰ免疫荧光染色,我们在细胞蛋白水平评估了各组细胞的成骨分化
潜能,同时采用 ImageJ 软件对各组细胞中的 Col-Ⅰ荧光强度进行了半定量分析(图
2.2.3)。随着 Sr 含量的增多,细胞中 Col-Ⅰ的荧光强度逐渐增强,Col-Ⅰ的表达
趋势与 ALP 染色和茜素红染色结果具有一致性。而在 p-Mg 和 0Sr 组中,Col-Ⅰ胶
原 的 表 达 与 PC 组 无 显 著 差 异 。 Col-Ⅰ 的 荧 光 强 度 从 低 到 高 依 次 为 NC<
PC≈Mg≈0Sr<0.2Sr<0.4Sr<0.6Sr。

97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图 2.2.3. MC3T3-E1 细胞成骨诱导 14 d 后,各组细胞 Col-Ⅰ免疫荧光染色图像和半定量分析


结果。
Figure 2.2.3. Col-I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images and semi-quantitative analysis results
of MC3T3-E1cells co-cultured with each group after 14 days of osteogenic induction.

98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4 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

我们在基因层面同样也检测了成骨相关基因 (Runx2、OCN 和 Bglap)的表


达情况,进一步佐证材料的促成骨性能。从图 2.2.4 中可以看到在成骨诱导共培养
7 和 14 d 后,0.6Sr 组中 Runx2、Bglap 的表达均最高,分别达到了 NC 组的 6.1 倍
和 5.8 倍且这样的趋势一直延续到了诱导后第 14 d,说明 0.6Sr 组具有较强的成骨
诱导活性,同时与 PC、p-Mg、0Sr、0.2Sr 和 0.4Sr 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在 0.2Sr 和 0.4Sr 组中,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 PC、p-Mg 和 0Sr 组,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PC、p-Mg 和 0Sr 组之间则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差异(p>0.05)。
对于 OPN 基因,在成骨诱导 7 d 后,各实验组之间的表达没有观察到显著的差异
(p>0.05),但均明显高于 NC 组(p<0.05),在成骨诱导 14 d 后,OPN 基因在
0.2Sr,0.4Sr 和 0.6Sr 组中的表达继续增高,而其余组的表达则与诱导 7 d 后的表达
水 平 相 似。以上结果证明合金中 Sr 的掺入对细胞具有较强的促成骨活性,
Mg-1Zn-1Sn-xSr 合金可以有效的促进细胞的成骨分化。

图 2.2.4. qRT-PCR 检测各组成骨诱导 7 和 14 d 后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


Figure 2.2.4. The expression of osteogenesis differentiation-related genes detected by qRT-PCR
assay after 7 and 14 days of osteogenic induction.

99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3 讨论

Sr 元素,原子序数为 38,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与钙 Ca 元素同属第


二主族,最初于铅矿中被发现[1]。Sr 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而在人体
中主要以 Sr2+存在,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一个正常成年人每天通过食物或液
体摄入的 Sr 含量大约为 1.9 mg;通过尿液、粪便、汗腺或头发脱落排出量也为 1.9
mg 左右,摄入量和排出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1]。
Sr 是一种亲骨性元素,人体中 99%的 Sr 均沉积于骨组织或牙齿(36~140 mg /
kg)中,剩余 0.7%存在于细胞外液。据统计,Sr 在新生骨组织中的含量比成熟骨
组织高 2~4 倍,预示着其对骨组织代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2]。据文献报道,Sr
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Ⅰ 型胶原蛋白合成和骨基质矿化,以及抑制破骨
细胞分化和激活的作用[2,3]。
在本研究中,为了验证不同 Sr 含量的 Mg-1Zn-1Sn-xSr 合金的促成骨效应,我
们通过多种方式对其进行了验证。
ALP 是成熟成骨细胞的标志性酶之一,ALP 活性的高表达是成骨细胞分化成
熟的早期标志。当 ALP 活性增强时,骨形成增强,并可促进细胞外基质矿化,是
反映成骨细胞分化程度和功能状态的良好指标。本研究中,我们选择 ALP 染色来

评价各合金材料对 MC3T3-E1 细胞成骨分化早期的影响[4]。当成骨细胞中的 ALP

活性增加时,它会去除焦磷酸根离子,从而引起骨矿化过程的发生。在本研究中,
我们对各合金浸提液诱导培养 14 d 后的 MC3T3-E1 细胞进行 ALP 染色和活性检
测,结果显示 0.2Sr、0.4Sr 和 0.6Sr 组合金中的 ALP 染色深度和面积较 PC、p-Mg
和 0Sr 组显著高(p<0.05),定量分析也表明,0.2Sr、0.4Sr 和 0.6Sr 组的 ALP 活
性比 PC、p-Mg 和 0Sr 组高出了 10~15%(p<0.05)。表明合金浸提液中释放出的
Sr2+对细胞的成骨分化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在 0.2Sr、0.4Sr 和 0.6Sr 组之间,虽然
观察到了 ALP 活性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成骨诱导时间的延长,逐渐成熟的成骨细胞会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来促
进细胞外基质的矿化,从而使培养基中的钙盐、磷酸盐等沉积在细胞的表面[5]。
ARS 染色通过螯合技术使细胞外基质中矿化的钙结节与茜素红 S 染料结合而变为
红色,可用以评估细胞的晚期成骨分化能力。从 ARS 染色和定量分析结果可以看

100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出,成骨诱导 21 d 后,0.2Sr、0.4Sr 和 0.6Sr 合金各组中的钙结节数量较 PC、p-Mg


和 0Sr 组中显著增多(p<0.05),表明 Sr 元素的掺入可以显著增强 MC3T3-E1 细
胞外基质矿化的能力。随着 Sr 含量的增多,钙化结节数量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定 量 分 析结果证实 0.6Sr 组中茜素红染液的 OD 值明显高于 0.2Sr 和 0.4Sr 组
(p<0.05),具有最强的诱导细胞外基质矿化的能力,同时也说明两者之间可能存
在着剂量依耐关系。
COL-Ⅰ是骨组织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组成成分,约占 80%~90%,对骨的发生发
育不可或缺[6]。其主要由成骨细胞分泌,具有促成骨细胞基因及相关蛋白表达,有
效刺激细胞外基质矿化的作用,在骨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是衡量成骨细
胞分化成熟的重要指标。COL-Ⅰ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所有组当中,0.6Sr 组
的 荧 光 强 度 最 强 , NC 组 最 弱 。 COL-Ⅰ 荧 光 强 度 由 弱 到 强 依 次 为
NC<PC≈Mg<0Sr<0.2Sr<0.4Sr<0.6Sr。我们关于 COL-Ⅰ表达的实验结果与 ALP 和
ARS 染色结果趋势一致,证明 Sr 具有促进 COL-Ⅰ合成的能力,相似的结论在其
他研究中也同样被证实[7,8]。除此之外,从 COL-Ⅰ荧光强度还可以看出,COL-Ⅰ
的表达与 Sr 的含量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再一次证实 Sr 的诱导成骨能力与其剂量
有着密切的联系。
Runx2 被认为是骨骼发育早期的关键转录因子[9],它可以被 MAPK 磷酸化并
激活,通过调节其下游基因(OCN,OPN,ALP 等)的转录来启动成骨分化[10,11]。
有研究表明 Runx2 基因中存在 Smad 相互作用域,而 Smad-Runx2 的相互作用是
调节成骨分化 Runx2 活性的重要途径[12]。OPN 是带负电荷的非胶原骨基质糖蛋白,
Bglap 是成骨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维生素 K 依赖性钙结合蛋白,也是成骨分化晚期的
评价指标之一,它们能够与钙结合并促进钙化以形成骨骼结构[13],在成骨细胞的
成熟和基质矿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4]。如图 2.2.4 所示,这三个基因在 0.2Sr、0.4Sr
和 0.6Sr 组中的表达显着高于其他组。表明 Sr 可在 RNA 层面强烈的刺激 MC3T3-E1
细胞的成骨分化。Sr 不仅能够刺激成骨细胞分化,还能抑制破骨细胞分化[15]。Sr
可通过调节钙敏感受体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1/2 磷酸化来促进成骨细胞增殖的
功能,同时还可通过减少 NF-κB 配体的受体激活剂(RANKL)或增强 RANKL 的
表达来抑制骨吸收[16]。此外,Sr 还可以通过调节旁分泌信号转导来积极影响骨细
胞与成骨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17]。最近,Geoffroy 等人[18]已经证实 Sr 与选择性骨

101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诱导基因/诱导产物的调节有关。在本研究中,尽管 Sr 的浓度低于 1.75 μg/ml(雷


奈酸锶刺激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浓度下限)[19,20],但微量 Sr 对 Mg-1Zn-1Sn-xSr
合金的促成骨活性的改善不容忽视。帕克(Park)等人[21]也曾报道,低至 103-135
ng/ml 的 Sr2+浓度依然能够增强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我们推断,在材料降解过程
中,各种金属离子(例如 Mg,Zn,Sn 和 Sr)的共释放可能具有协同效应,这可
能会大大降低 Sr2+刺激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浓度下限,但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
深入研究。

4 结论

本章节研究结果证明,将 Sr 掺入到 Mg-Zn-Sn 合金体系中能有效促进合金的


促成骨性能,虽然合金中 Sr 的含量较低,但其对合金的促成骨性能的增强效应是
不容忽视的。同时,Mg-1Zn-1Sn-xSr 合金的促成骨活性与 Sr 的含量呈明显的剂量
依赖关系。

102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 S.P. Nielsen, Review-the biological role of strontium, Bone 35 (3) (2004) 583–588.
[2] S.C. Verberckmoes, M.E. Debroe, Dose-dependent effects of strontium on
osteoblast function and mineralization, Kidney Int. 64 (2003) 534–543.
[3] M. Pilmane, K. Salma-Ancane, D. Loca, J. Locs, L. Berzina-Cimdina, Strontium
and strontium ranelate: Historical review of some of their function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 78 (2017) 1222-1230.
[4] MOON D K, KIM B G, LEE A R, et al. Resveratrol can enhance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and mitochondrial biogenesis from human periosteum-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J]. J Orthop Surg Res, 2020, 15(1): 203.
[5] Liang T, Wu J, Li F, Huang Z, Pi Y, Miao G, Ren W, Liu T, Jiang Q, Guo L.
Drug-loading three-dimensional scaffolds based on hydroxyapatite-sodium alginate
for bone regeneration. J Biomed Mater Res A. 2021 Feb;109(2):219-231.
[6] LANGENBACH F, HANDSCHEL J. Effects of dexamethasone, ascorbic acid and
β-glycerophosphate on the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stem cells in vitro [J].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2013, 4(5): 117.
[7] Marie PJ. 2006 Strontium ranelate: a physiological approach for optimizing bone
formation and resorption. Bone. 38, S10-14.
[8] Capuccini C, Torricelli P, Sima F, Boanini E, Ristoscu C, Bracci B, Socol G, Fini M,
Mihailescu IN, Bigi A. 2008 Strontium-substituted hydroxyapatite coatings
synthesized by pulsed-laser deposition: in vitro osteoblast and osteoclast response.
Acta Biomater. 4, 1885-1893.
[9] Mao L, Liu J, Zhao J, Chang J, Xia L, Jiang L, Wang X, Lin K, Fang B. 2015 Effect
of micro-nano-hybrid structured hydroxyapatite bioceramics on osteogenic and
cement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 via Wnt
signaling pathway. Int J Nanomedicine. 10, 7031-7044.
[10]JIATING L, BUYUN J, YINCHANG Z. Role of Metformin on Osteoblast
Differentiation in Type 2 Diabetes [J].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9,
2019(9203934.
[11] KIM H J, KIM W J, RYOO H M. Post-Translational Regulations of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of RUNX2 [J]. Molecules and cells, 2020, 43(2): 160-7.
103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2]Ha SH, Choung PH. MSM promotes 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
differentiation to osteoblast and bone regeneration.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20 Jul 12;528(1):160-167.
[13]FORGHANI A, KRIEGH L, HOGAN K, et al.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ell sheets using methylcellulose and PNIPAAm thermoresponsive polymers: A
comparison Study [J].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 A, 2017,
105(5): 1346-54.
[14]Lin K, Xia L, Gan J, Zhang Z, Chen H, Jiang X, Chang J. 2013 Tailoring the
nanostructured surfaces of hydroxyapatite bioceramics to promote protein
adsorption, osteoblast growth, and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5, 8008-8017.
[15]Marie PJ. 2007 Strontium ranelate: New insights into its dual mode of action. Bone.
40, S5-S8.
[16]Pilmane M, Salma-Ancane K, Loca D, Locs J, Berzina-Cimdina L. 2017 Strontium
and strontium ranelate: Historical review of some of their function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 78, 1222-1230.
[17]Bakker AD, Zandieh-Doulabi B, Klein-Nulend J. 2013 Strontium ranelate affects
signaling from mechanically-stimulated osteocytes towards osteoclasts and
osteoblasts. Bone. 53, 112-119.
[18]Geoffroy V, Chappard D, Marty C, Libouban H, Ostertag A, Lalande A, de
Vernejoul MC. 2011 Strontium ranelate decreases the incidence of new caudal
vertebral fractures in a growing mouse model with spontaneous fractures by
improving bone microarchitecture. Osteoporos Int. 22, 289-297.
[19]Grynpas MD, Hamilton E, Cheung R, Tsouderos Y, Deloffre P, Hott M & Marie PJ.
1996 Strontium increases vertebral bone volume in rats at a low dose that does not
induce detectable mineralization defect. Bone. 18, 253–259.
[20]Grynpas MD, Marie PJ. 1990 Effects of low doses of strontium on bone quality and
quantity in rats. Bone. 11, 313-9.
[21]Park JW, Kim HK, Kim YJ, Jang JH, Song H, Hanawa T. 2010 Osteoblast response
and osseointegration of a Ti-6Al-4V alloy implant incorporating strontium. Acta
Biomater. 6, 2843-2851.

104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三部分 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作为骨科内植


物材料的体内研究

第一节 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的体内生物安全性和


降解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主要试剂

注射用青霉素钠 西南药业
0.9%氯化钠注射液 四川科伦药业
利多卡因注射液 西南药业
戊巴比妥钠 北京华业寰宇化工有限公司
组织固定液 武汉 Servicebio 公司
聚维酮碘消毒液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75%消毒酒精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性树胶 国药集团
4%多聚甲醛 武汉博士德公司
HE 染色套装 武汉博士德公司

1.1.2 实验器材及设备

一次性手术圆刀片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一次性无菌铺巾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一次性无菌手术衣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一次性无菌注射器 上海环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105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无菌外科手套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无菌三角针,圆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无菌纱布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手术器械 和平药房
X 线机 西门子有限公司
血液自动分析仪 美国 IDEXX
光学倒置显微镜 德国 Zeiss 公司

1.1.3 溶液配制

(1) 3%戊巴比妥钠注射液
戊巴比妥钠粉末 1.5 g
0.9%氯化钠注射液 50 ml
将配好后的液体摇晃均匀,用 0.22 μm 滤器过滤掉其中杂质,4℃冰箱保存。
(2)青霉素注射液
青霉素钠粉剂 80 万单位
0.9%氯化钠注射液 2 ml
即配即用。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SD 大鼠(12 周龄,体重 200~300 g),购于重庆医科大学动物实


验中心。置于标准 IVC 级动物房进行饲养。饲养环境:将 SD 大鼠按 3 只/笼的标
准进行饲养,规律的昼夜光照(12 h),饲养温度为 20~24 ℃,饲养环境湿度为
(55±5)%,不限制动物活动,给予标准饮食,自由饮水。本动物实验获得了医院
试验委员会和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批号:20187801 号)批准。

1.2.2 实验分组

SD 大鼠(雄性,n=12)被随机分 4 组(n=3),分别为对照组、7 d 组,15 d


组和 30 d 组。将购买的 SD 大鼠适应性喂养 1 周后进行造模实验。

106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2.3 大鼠皮下植入模型的建立

SD 大鼠皮下植入动物造模具体步骤如下:
(1)所有动物术前均禁食禁饮 8 h,以保证麻醉过程的安全性。
(2)术前依次对每只大鼠的体重进行称量并记录,使用配制好的 3%戊巴比
妥钠进行腹腔麻醉,麻醉剂量为 0.1 ml/100g。
(3)麻醉后,对大鼠胸腰段脊柱两侧的皮肤进行备皮,显露皮肤。
(4)将 SD 大鼠置于手术操作台(俯卧位),橡皮筋固定好四肢,以大鼠胸
腰段脊柱为中心进行常规消毒和铺巾,暴露出手术区域。
(5)选择后正中入路,沿着胸腰段脊柱中线作一长约 7 cm 的手术切口至皮
下,翻转皮肤,暴露出皮下层。
(6)平行于后正中线,在脊柱两侧皮肤的皮下层分别做 4 个独立切口,将镁
合金样品植入皮下的囊袋中,每个样品单独存在于 1 个皮下囊袋,各皮下囊袋互
不连通。
(7)材料植入完毕后,逐层缝合。切口用胺碘酮进行消毒,肌肉注射 20 万
单位青霉素预防感染。
(8)待 SD 大鼠苏醒后,放回饲养笼,为保证伤口的顺利愈合,将各 SD 大
鼠暂时单笼喂养,待切口完全愈合后再合笼进行喂养。

1.2.4 标本收集及观察指标

(1)术后 3 d、7 d、15 d 和 30 d 分别称量各 SD 大鼠体重并记录,观察手术


切口愈合(是否有红肿、流脓或产气等)的一般情况,同时注意观察 SD 大鼠的一
般活动情况。
(2)血液标本的收集:分别于术前、术后 3 d、7 d、15 d 和 30 d 通过尾静脉
抽取各 SD 大鼠 1 ml 血液进行血液生化检测(肝肾功和血清 Mg2+浓度)。
(3)在预定时间点(术后 7 d、15d 和 30 d),用高浓度 CO2 处死动物,观察
皮下积气情况,取出包埋于皮下的各合金材料清洗后称量并记录合金质量并根据
质量丢失情况计算合金的腐蚀率,观察各合金的表面腐蚀情况;收集材料周围皮
肤组织行 H&E 染色并行病理形态学观察,重点观察炎症反应和纤维膜增生情况;
收集心、肝、脾和肾组织行 H&E 染色并观察是否存在病理改变。

107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2.5 X 线检测

分别于术后 7 d,15 d 和 30 d 对 SD 大鼠行 X 线检测,观察皮下积气情况。

1.2.6 皮肤和重要脏器 HE 染色观察

将收集的皮肤和脏器组织浸泡于 4%多聚甲醛中 48 h,石蜡包埋,并用石蜡切


片机将蜡块切成厚度约为 5 μm 的石蜡切片备用。
H&E 具体染色步骤如下:
(1)将石蜡切片置于 60℃烤箱烤片 60 min。
(2)依次置于二甲苯Ⅰ中浸泡 20 min,二甲苯Ⅱ 20 min。
(3)梯度乙醇脱水(100% 10 min,95% 10 min,85% 5 min,70% 5 min,50%
5 min)处理后水化 1 min。
(4)将切片置于苏木素溶液中浸泡 5~10 min 后,流水冲洗 3 min。
(5)1%盐酸分化 1~3s,流水冲洗 10~15min,流水洗 5 min。
(6)置于伊红染液中浸泡 1 min,流水洗 5 min。
(6)梯度乙醇脱水(70% 5 min,80% 5 min,95% 5 min,100% 5 min)。
(7)二甲苯透明(二甲苯Ⅲ 5 min,二甲苯Ⅳ 5 min)。
(8)中性树胶封片,显微镜下观察目的区域并拍照。

1.2.7 统计学分析

使用 SPSS 软件(版本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以平均值±标准差

(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采用 LSD 检验进行组

间两两比较,p<0.05 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实验结果

2.1 术后一般情况观察

各 SD 大鼠术后情况良好,活动、饮食及大小便均未见明显的异常,背部手术
切口未见明显红肿、渗血渗液、流脓或组织坏死等感染迹象,切口愈合良好。随
着饲养时间的延长,SD 大鼠体重逐渐增加,各组间 SD 大鼠体重变化无显著统计

108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学差异(图 3.1.1)。

图 3.1.1. SD 大鼠皮下植入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体重变化情况。
Figure 3.1.1. Changes in body weight of SD rats before and after subcutaneous implantation at
various time points.

2.2 术后 X 线及大体观察

术后 X 线及大体观察皮下积气如图 3.1.2 所示。X 正位片中可以观察到,整个


观察期间各样品均匀排列在脊柱两旁,因腹内肠腔的干扰,正位片中不能很好的
观察产氢情况。侧位片中可以发现,术后 7 d 可观察到皮下积气尚不明显,各组均
未见明显的气腔形成,肉眼观察与 X 片一致;术后 15 d,皮下积气较前明显增多,
特别是 0.4Sr 和 0.6Sr 组,X 片中可见明显的气腔形成,肉眼下则可见 0Sr,0.4Sr
和 0.6Sr 组形成较明显的皮下气腔,0.2Sr 组皮下积气明显少于其他组,仅可见少
量气泡贴附于样品表面;术后 30 d,0 Sr,0.4Sr 和 0.6Sr 组皮下气腔持续扩大,而
0.2Sr 组气腔较前变化不大。

109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图 3.1.2. SD 大鼠皮下植入 7,15 和 30 d 后的 X 线检查结果和皮下气肿的一般观察。


Figure 3.1.2. X-ray results and general observation of subcutaneous pneumatosis after
subcutaneous implantation in SD rats for 7, 15 and 30 d.

2.3 肝肾功及血 Mg 离子浓度检测

当镁合金植入人体内后,其降解产物将不可避免地在体内释放并进入血液循
环至全身。因此,我们监测了术后不同时间点 SD 大鼠肝肾功能和血清 Mg2+浓度
等指标,结果如图 3.1.3 所示。所有实验组 SD 大鼠在术后各时间点的肝肾功能与
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这些结果表明,Mg-1Zn-1Sn-xSr
合金在体内降解产生的金属离子或降解产物并不会影响机体的肝肾功能,具有良
好的生物安全性。此外我们还观察到 Mg-1Zn-1Sn-xSr 合金植入后第 3 d,血清 Mg2+
浓度出现了轻度的增高,这可能是由于植入初期镁合金快速降解导致 Mg2+的积聚
所致,但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血清 Mg2+浓度逐步回降,术后第 7 d 即恢复到植
入前水平。

110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图 3.1.3. SD 大鼠皮下植入 3,7,15 和 30 d 后的肝肾功能和血 Mg 离子浓度检测结果。


Figure 3.1.3. The results of liver and kidney function and Mg ion concentration after
subcutaneous implantation in SD rats for 3, 7, 15 and 30 d.

2.4 重要脏器病理学观察

器官的组织学病理检查是评估生物可降解材料在体内生物安全性的金标准。
图 3.1.4 显示了 Mg-1Zn-1Sn-xSr 合金材料植入 SD 大鼠后第 7、15 和 30 d 重要脏
器( 心、肝、脾和肾)的 H&E 染色结果。如图所示,在整个观察周期内,
Mg-1Zn-1Sn-xSr 合金各组的 H&E 染色结果与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各组织中细胞形
态及细胞核均正常,未见炎症细胞浸润,无显著病理学变化。

111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图 3.1.4. SD 大鼠皮下植入 7,15 和 30 d 后心、肝、脾和肾脏组织的 H&E 染色结果。


Figure 3.1.4. H&E staining results of the heart, liver, spleen and kidney tissues after
subcutaneous implantation in SD rats for 7, 15 and 30 d.

2.5 合金样品对周围组织的影响

植入样品周围皮下组织的 H&E 染色结果如图 3.1.5 所示。 在植入的早期阶段


(7 d),所有样品均引起了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其中以 0.6Sr 组最为显著,可见
有较多炎症细胞被募集至皮下,而 0.4Sr 组的纤维膜增生反应最明显。植入后 15 d,
各组中的炎症反应逐渐缓解,取而代之的是较明显的皮下纤维膜增生,各组中均
可见不同程度的纤维膜增生,0Sr、0.4Sr 和 0.6Sr 组的增生反应大致相似,0.2Sr
组相对较轻。植入 30 d 后,附着在 0Sr,0.4Sr 和 0.6Sr 组上的皮下组织显示出较厚
的纤维层,无明显炎症反应。与其他三组相比,0.2Sr 组的炎症反应最轻,纤维层
较薄,这表明 0.2Sr 组在体内具有最佳的组织相容性。

112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图 3.1.5. SD 大鼠皮下植入 7,15 和 30 d 后合金样品周围组织的 H&E 染色结果。红色三角表


示炎症细胞。
Figure 3.1.5. H&E staining results of the surrounding tissues of the alloy samples after
subcutaneous implantation in SD rats for 7, 15 and 30 d. Red triangles indicate inflammatory
cells.

113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6 合金样品观察及降解情况

为了明确 Mg-1Zn-1Sn-xSr 合金的体内抗腐蚀性能,我们对皮下植入后各时间


点的 0Sr,0.2Sr,0.4Sr 和 0.6Sr 样品的表面形貌进行了大致观察,并根据样品的失
重情况计算出了各合金的腐蚀率(图 3.1.6)。所有样品的腐蚀程度随植入时间的
延长而逐渐增加。从图 3.1.6(A)中可以看出,与 0.4Sr 和 0.6Sr 组相比,0Sr 和
0.2Sr 组在植入后 7 d 时的腐蚀稍温和,表面可见少许腐蚀痕迹;而在 0.4Sr 和 0.6Sr
组的边缘形成了较明显的腐蚀点。植入 15 和 30 d 后,0.4Sr 和 0.6Sr 组样品表面腐
蚀坑面积进一步扩大,腐蚀痕迹显著;同时,0Sr 样品表面也出现了较明显的裂纹。
而 0.2Sr 组的样品上未观察到严重的腐蚀迹象,显著优于其他组,表明其在体内具
有最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图 3.1.6(B)为光镜下观察到的各合金皮下植入 30 d 后
的材料表面腐蚀形貌,0Sr 和 0.2Sr 组样品表面的腐蚀点较浅且均匀,而 0.4Sr 和
0.6Sr 组样品表面形成了大量深而不均匀的腐蚀点。图 3.1.6(C,D)为各时间点
各样品的质量损失情况和相应的腐蚀速率。在最初的 7 d 中,通过质量损失计算的
Mg-1Zn-1Sn-xSr 腐蚀速率分别为 0.63±0.05、0.44±0.02、0.89±0.05 和 0.93±0.04
mm/y,与体外浸泡实验的结果十分接近。随着时间的延长,0.4Sr 和 0.6Sr 组样品
的质量损失明显增加,0.2Sr 组样品质量损失最少。植入 30 d 后,各组合金的腐蚀
速率分别达到 0.75±0.04(0Sr)、0.53±0.03(0.2Sr)、1.25±0.07(0.4Sr)和 1.35±0.11
mm/y(0.6Sr)。0.2Sr 合金的腐蚀速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114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图 3.1.6. SD 大鼠皮下植入 7,15 和 30 d 后各合金样品表面腐蚀形貌大体观察(A)和显微镜


下观察(B),并根据失重统计出的各合金腐蚀速率(C)。
Figure 3.1.6. The general images(A), microscope images(B) of surface corrosion morphology
and corrosion rate of the alloy samples after subcutaneous implantation in SD rats for 7, 15
and 30 d.

115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3 讨论

在体外研究中,利用生理参数在试验装置中研究和测定镁合金的降解特性是
简单、可靠和可复制的。它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来实现,例如质量损失测定、析氢
测量、pH 监测、动电位极化和电化学阻抗谱[1]。然而,部分研究者认为,镁合金
的体外降解与体内降解有显著差异[2,3]。镁合金在体内的降解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例如:动物模型类型、邻近组织的类型、血流供应情况、周围组织的缓冲能力、
植入物的几何形状和合金的成分等等。一般来说,体内降解参数的监测比体外更
为复杂,因此,在体内对镁合金的生物安全性和降解过程进行动态观察是十分必
要的。的确,由于镁合金的可降解特性,在植入生物体后,其各种降解产物(如
金属离子、OH-和 H2 等)在生物体内蓄积是否会产生严重影响?例如:局部氢气
的积聚是否会压迫周围组织器官而影响其功能;降解产物引起的异物反应导致局
部组织炎症发生、纤维膜增生是否能够被接受;金属离子释放入血后是否会对生
物体各重要组织脏器产生毒性反应等问题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这也
是镁合金材料生物安全性研究的重中之重,更是能否成功实现临床转化的关键。
本章节通过将各组合金材料植入 SD 大鼠皮下,重点观察全身毒性反应、植入
部位的局部炎症反应以及皮下 H2 蓄积情况,对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的体内
生物安全性、组织相容性进行了评估,并通过监测各组样品在 SD 大鼠皮下的失重
情况对其体内降解速率进行了定量分析。
我们在植入过程中监测了血清 Mg2+浓度,结果显示 Mg2+浓度在术后第 3 d 出
现了轻度的增高,这可能是因为材料植入初期迅速降解导致大量 Mg2+释放入血所
致,但在术后 7 d 内即迅速恢复到了植入前水平。除此之外,我们还对动物的肝肾
功进行了监测,AST 和 ALT 是评估肝脏或肝细胞损伤的两个最重要的标志物[4,5];
而 CREA 和 BUN 是反映肾脏滤过功能的敏感指标[6],异常增高即表明肾小球出现
了损伤,在整个观察周期内,我们并没有检测到上述指标的显著异常变化。组织
学结果同样证实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整个实验
周期内 SD 大鼠各重要组织脏器(如心脏,肝脏,脾脏和肾脏)均未发现有明显的
异常。无论是血液学检测亦或是病理检查结果均证实 Mg-1Zn-1Sn-xSr 合金在体内
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116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炎症反应及皮下组织增生是评价内植物组织相容性的重要指标。通过观察植
入物周围皮下组织的 H&E 染色切片结果,我们发现虽然各组的皮下组织均发生了
炎症反应,但其炎症反应程度却有较大差别。在植入早期,各组中的炎症反应按
轻重程度排序依次为 0.2Sr<0Sr<0.4Sr<0.6Sr,似乎与合金成分的关系不大,而是与
合金的降解速率关系更紧密。其中以 0.2Sr 组炎症反应最轻,组织相容性最好,这
可能是由于 0.2Sr 组合金腐蚀速度最慢,降解产物最少,对生物体的局部内环境影
响较小所致[7]。尽管其他组的炎症反应比 0.2Sr 组更重,但与 L. Elkaiam 等[8]报道
的 Ti-6Al-4V(钛合金)皮下植入后的炎症反应相比,并没有显着的差异。随着植
入时间的延长,各组的炎症反应逐渐减轻,从皮下组织的增生程度仍然可以看出
0.2Sr 组的组织相容性是最好的。这些结果表明,Mg-1Zn-1Sn-xSr 合金具有良好的
组织相容性,其中以 0.2Sr 组的组织相容性最佳。
尽管有文献报道,Mg-Zn 基合金在体内的降解速度相对较快[9,10],并且当其被
用作骨科植入物时,其产生的 H2 会在植入部位积累,并对周围组织造成影响[11];
或者是积聚在植入物-骨组织界面从而影响植入物的有效性[12]。大量的 H2 累积势必
会影响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13],而 Song [14]的研究表明,人体每天可以忍受 0.01
ml/cm2 的 H2 释放速率,而不会造成损害。这就说明,只要能严格控制合金材料的
H2 释放率,那么 H2 积聚问题则可以很好地被避免。在本研究中,我们同样观察到
了各组合金样品在植入部位周围存在 H2 积聚的情况产生,但各组之间 H2 积聚的量
具有较大差异。我们发现在所有观察时间点,0.2Sr 组样品植入局部皮下组织均没
有明显的 H2 气腔形成,仅在植入后 15 d,在材料表面观察到了少数气泡的生成,
而 0Sr、0.4Sr 和 0.6Sr 组合金则发现有明显的皮下气肿形成,说明 0.2Sr 组的析氢
速率要远远小于其他 3 组。据报道,大鼠的皮下组织对 H2 的吸收受到 H2 扩散系数
的限制,从而会导致 H2 的吸收减缓[15]。Witte 等人[16]研究结果证实,皮下植入部
位的腐蚀速率要高于骨骼中的腐蚀速率。因此,我们推测在骨组织中
Mg-1Zn-1Sn-xSr 合金的 H2 释放速率可能会进一步降低。
体内液体环境与体外环境的主要差异为体内环境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
[17,18]
。而这种动态变化的内环境与恒定的体外模拟环境对合金的腐蚀究竟存在多大
的影响?在本章节中,我们通过皮下植入动物模型进行了相关验证。如图 3.1.6 所
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组样品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腐蚀。植入后第 7 d,各组

117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的腐蚀程度和质量损失均无显着差异。这可能是因为植入早期合金表面形成的
Mg(OH)2 和 Sn 氧化物(SnO/SnO2)混合层的保护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保护膜
逐渐被破坏,各合金之间的腐蚀程度差异逐渐显现。当 Sr 含量为 0.2 wt.%时,合
金中的第二相在晶界处的阻蚀作用占主导,其抑制合金腐蚀的效果要大于因第二
相电偶腐蚀效应所导致的加速腐蚀效果[19],所以 0.2Sr 组合金的抗腐蚀性能增强。
但当 Sr 的含量超过 0.2 wt.%时,这种关系被破坏,大量的第二相会导致电偶腐蚀
效应成倍增加,成为影响材料腐蚀性能的主导力量,使合金的腐蚀加速,因此才
会出现 0.4Sr 和 0.6Sr 合金的抗腐蚀性能下降。Mg-1Zn-1Sn-xSr 合金的体内抗腐蚀
性能由强到弱依次为 0.2Sr>0Sr>0.4Sr>0.6Sr,与体外测试结果趋势相一致。其中,
0Sr 和 0.2Sr 合金在体内植入 30 d 后的平均腐蚀速率分别低至 0.75±0.04 和 0.53±0.03
mm/y,与骨科理想镁合金植入物的降解速率(≤ 0.50 mm/y)十分接近,具有巨大
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通过对比各组合金在体外浸泡 7 d 后与体内植入 7 d 后的
腐蚀速率发现,0Sr 组(0.63 mm/y V.S 0.65 mm/y)、0.2Sr 组(0.55 mm/y V.S 0.43
mm/y)、0.4Sr 组(0.65 mm/y V.S 0.89 mm/y)和 0.6Sr 组(0.72 mm/y V.S 0.93 mm/y)
的体内外腐蚀速率差异并不大,就本研究而言,体外 HBSS 浸泡实验能够较好的
地预测镁合金材料在体内(皮下植入)的腐蚀趋势和速率。

4 结论

本部分研究通过将 Mg-1Zn-1Sn-xSr(x=0,0.2,0.4,0.6 wt.%)合金植入 SD


大鼠皮下对合金的体内生物安全性,组织相容性,以及腐蚀速率进行了系统性的
研究。结果表明,各合金在体内均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合金的组织相容性与
合金的抗腐蚀性能密切相关,抗腐蚀性能越强,合金的组织相容性越好。综上所
述,在本研究中,0.2Sr 合金的抗腐蚀性能和组织相容性最好,在骨科内植物领域
可能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

118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 N.T. Kirkland, N. Birbilis, M.P. Staiger, Assessing the corrosion of biodegradable
magnesium implants: a critical review of current methodologies and their
limitations, Acta Biomater. 8 (2012) 925–936.
[2] T. Imwinkelried, S. Beck, T. Iizuka, B. Schaller, Effect of a plasmaelectrolytic
coating on the strength retention of in vivo and in vitro degraded magnesium
implants, Acta Biomater. 9 (2013) 8643–8649.
[3] H. Gao, M. Zhang, J. Zhao, L. Gao, M. Li, In vitro and in vivo degrada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ZEK100 magnesium alloy coated with alginate, chitosan
and mechano-growth factor, Mater. Sci. Eng. C: Mater. Biol. Appl. 63 (2016)
450–461.
[4] J.R. Senior,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 clinical and regulatory tool for detecting
liver injury-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lin. Pharmacol. Ther. 92 (2012) 332–339.
[5] M.R. McGill, The past and present of serum aminotransferases and the future of
liver injury biomarkers, Excli. J. 15 (2016) 817–828.
[6] B. Lisowska-Myjak, Serum and urinary biomarkers of acute kidney injury, Blood
Purif. 29 (2010) 357–365.
[7] M. Razavi, M. Fathi, O. Savabi, S.M. Razavi, F. Heidari, M. Manshaei, D. Vashaee,
L. Tayebi, In vivo study of nanostructured diopside (CaMgSi2O6) coating on
magnesium alloy as biodegradable orthopedic implants,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313 (2014) 60-66.
[8] L. Elkaiam, O. Hakimi, G. Yosafovich-Doitch, S. Ovadia, E. Aghion, In Vivo
Evaluation of Mg–5%Zn–2%Nd Alloy as an Innovative Biodegradable Implant
Material, Ann Biomed Eng, 48 (2020) 380-392.
[9] F. Amerstorfer, S.F. Fischerauer, L. Fischer, J. Eichler, J. Draxler, A. Zitek, M.
Meischel, E. Martinelli, T. Kraus, S. Hann, S.E. Stanzl-Tschegg, P.J. Uggowitzer,
J.F. Loffler, A.M. Weinberg, T. Prohaska, Long-term in vivo degradation behavior
and near-implant distribution of resorbed elements for magnesium alloys WZ21 and
ZX50, Acta Biomater, 42 (2016) 440-450.
[10]S. Zhang, X. Zhang, C. Zhao, J. Li, Y. Song, C. Xie, H. Tao, Y. Zhang, Y. He, Y.
Jiang, Y. Bian, Research on an Mg–Zn alloy as a degradable biomaterial, Acta
119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Biomater, 6 (2010) 626-640.


[11] X.N. Gu, X.H. Xie, N. Li, Y.F. Zheng, L. Qin,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on a
Mg–Sr binary alloy system developed as a new kind of biodegradable metal, Acta
Biomater, 8 (2012) 2360-2374.
[12]J. Wang, H. Jiang, Y. Bi, J.e. Sun, M. Chen, D. Liu, Effects of gas produced by
degradation of Mg–Zn–Zr Alloy on cancellous bone tissue,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 55 (2015) 556-561.
[13]Li LY, Cui LY, Zeng RC, Li SQ, Chen XB, Zheng Y, Kannan MB. Advances in
functionalized polymer coatings on biodegradable magnesium alloys - A review.
Acta Biomater. (2018) ;79:23-36.
[14]G. Song, Control of biodegradation of biocompatable magnesium alloys, Corrosion
Science, 49 (2007) 1696-1701.
[15]F. Witte, N. Hort, C. Vogt, S. Cohen, K.U. Kainer, R. Willumeit, F. Feyerabend,
Degradable biomaterials based on magnesium corrosion, Current Opinion in Solid
State and Materials Science, 12 (2008) 63-72.
[16]J. Kuhlmann, I. Bartsch, E. Willbold, S. Schuchardt, O. Holz, N. Hort, D. Hoche,
W.R. Heineman, F. Witte, Fast escape of hydrogen from gas cavities around
corroding magnesium implants, Acta Biomater, 9 (2013) 8714-8721.
[17]S. Hiromoto, M. Inoue, T. Taguchi, M. Yamane, N. Ohtsu, In vitro and in vivo
biocompatibility and corrosion behaviour of a bioabsorbable magnesium alloy
coated with octacalcium phosphate and hydroxyapatite, Acta Biomater, 11 (2015)
520-530.
[18]S. Chen, J. Zhang, Y. Chen, S. Zhao, M. Chen, X. Li, M.F. Maitz, J. Wang, N.
Huang, Application Of Phenol/Amine Copolymerized Film Modified Magnesium
Alloys: Anticorrosion And Surface Biofunctionalization,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7 (2015) 24510-24522.
[19]M. Mandal, A.P. Moon, G. Deo, C.L. Mendis, K. Mondal, Corrosion behavior of
Mg–2.4Zn alloy micro-alloyed with Ag and Ca, Corrosion Science, 78 (2014)
172-182.

120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二节 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骨螺钉的体内植入实


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主要试剂及耗材

Mg-1Zn-1Sn-xSr 螺钉 自制
注射用青霉素钠 西南药业
0.9%氯化钠注射液 四川科伦药业
利多卡因注射液 西南药业
戊巴比妥钠 北京华业寰宇化工有限公司
聚维酮碘消毒液 利康消毒高科技有限公司
一次性无菌手术衣 晨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无菌注射器 康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外科手套 艾迈柯思贸易有限公司
非吸收性外科缝线 富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无菌纱布 大卫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75%消毒酒精 利尔康
组织固定液 Servicebio 公司
H&E 染色套装 Servicebio 公司
中性树胶 国药集团

1.1.2 实验器材及设备

X 线机 西门子有限公司
Micro CT 机 瑞士 SCANCO 公司
电子天平(AUW120D) 日本岛津公司

121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光学显微镜 德国 Zeiss 公司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德国 Zeiss 公司
扫描电镜 德国 Zeiss 公司
医用电钻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微型多功能电锯 韩国 Sansin
钻头、限位器 和平药房
手术器械 和平药房
手术刀片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E300CP/400 CS 硬组织切片切磨 德国 EXAKT 公司
系统
自动石蜡包埋机 德国 Leica 公司
石蜡切片机 德国 Leica 公司
万能电子试验机(CTM-5106) 深圳市新三思材料检测

1.1.3 溶液配制

3%戊巴比妥钠注射液和青霉素注射液的配制方法同第一节。

1.2 实验方法

1.2.1 镁合金螺钉的设计及制备

根据前几章节对挤压态 Mg-1Zn-1Sn-xSr 合金体内体外抗腐蚀性、生物安全性


和生物活性的综合评估,本章节选择了其中抗腐蚀性能较好的 0Sr 和 0.2Sr 两种合
金并将其制备成骨螺钉,验证其作为骨科内固定材料的可能性和应用潜能。骨螺
钉是根据兔股骨髁尺寸所设计,螺钉 CAD 图纸见图 3.2.1 具体参数为:螺钉内径
为 3 mm,外径为 4.5 mm,螺纹 0.15 mm,螺距 1.75 mm,轴长度为 12 mm。所有
螺钉依次分别置入丙酮、乙醇和超纯水中超声清洗 15 分钟,称重并用环氧乙烷灭
菌。

122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图 3.2.1. 螺钉设计图纸和螺钉成品展示。
Figure 3.2.1. Screw design drawings and display of screw.

1.2.2 螺钉浸泡实验

实验步骤同第一部分 1.2.4。

1.2.3 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新西兰大白兔(3 月龄,雄性,体重 2.5~3 kg),购于重庆医科大


学动物实验中心。置于普通级动物房饲养。饲养环境:将新西兰大白兔按 1 只/笼
的标准进行饲养,规律的昼夜光照(12 h),饲养温度为 20~24℃,饲养环境湿度
为(55±5)%,不限制动物活动,给予标准饮食,自由饮水。本动物实验获得了医
院试验委员会和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批号:20187801 号)批准。

1.2.4 实验分组

新西兰大白兔(雄性,n=30)被随机分为 3 组(n=10),分别为 p-Mg、0Sr


和 0.2Sr 组。将购买的新西兰大白兔适应性喂养 1 周后进行造模实验。

1.2.5 动物模型构建

兔股骨髁间骨折损伤模型(图 3.2.2)构建步骤具体如下:
(1)适应性喂养期间,观察各实验动物的一般情况并进行常规检查,排除膝
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异常的实验动物,排除有腹泻、精神萎靡或状态不佳的实验动
123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物。
(2)所有手术动物术前均禁食禁饮 8 h,以保证麻醉过程的安全性。并于术
前 2 小时打开紫外灯对手术间进行消毒。
(3)术前依次对每只实验动物的体重进行称量并记录,使用配制好的 3%戊
巴比妥钠经耳缘静脉注射麻醉,麻醉剂量为 1ml/kg。推注麻药过程应缓慢,避免
因麻药推注过快而引起的急性毒性反应。
(4)麻醉成功后,对拟手术区域(膝关节上下 10 cm 范围)进行备皮,用绳
索将兔以仰卧位进行固定,常规消毒铺巾,手术前 30 min 肌注 20 万单位青霉素预
防感染。
(5)切皮前,用利多卡因对手术局部区域行浸润麻醉以加强麻醉效果。手术
采用膝关节前外侧入路,自髌骨近端 1 cm 处切开,绕过髌骨外侧缘作以长约 3 cm
的纵行切口,止于胫骨近端,逐层切开至可触及髌骨外侧缘,将髌骨向内侧推动
至脱位,暴露出股骨髁间处。
(6)用电锯沿股骨髁间偏外侧锯断外侧髁,构建髁间骨折动物模型,然后将
外侧髁骨折进行复位,用 3 mm 的钻头由外向内(平行于股骨髁冠状面)进行钻孔,
尽量使孔道与骨折线保持垂直,并拧入各组镁合金螺钉进行固定。拧入时应把控
好拧入深度,避免拧入过长或过短。
(7)用生理盐水冲洗手术部位后将髌骨复位,缝合髌韧带外侧缘确保髌骨的
稳定性,避免发生再脱位。依次缝合皮下和皮肤,并用胺碘酮对切口局部再次消
毒,用纱布包扎好伤口。
(8)手术完毕后,将各实验动物放回饲养笼中单独饲养,不限制饮食、饮水
和活动。
(9)术后连续 3 日予以青霉素 20 万单位肌肉注射预防术后感染。

124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图 3.2.2.兔股骨髁骨折动物模型建立流程:(A)术前准备;(B)消毒铺巾;(C)构建股骨
髁间骨折模型;(D)钻孔;(E-F)螺钉固定骨折。
Figure 3.2.2. The establishment process of rabbit femoral condyle fracture animal model: (A)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B) disinfection; (C) construction of femoral intercondylar fracture
model; (D) drilling; (E-F) screw fixation.

1.2.6 术后大体观察

术后监测动物的一般状况、精神状态、饮食和大小便情况,以及四肢活动情
况,同时密切观察切口的愈合状态(是否存在红肿、渗血渗液、流脓等切口感染
征象或切口不愈合现象),是否有皮下气肿形成等。

1.2.7 术后 X 线检查

在术后 4 w,8 w,12 w,16 w,24 w 将实验新西兰大白兔以仰卧位固定后进


行 X 线摄片,观察螺钉植入的位置是否理想,评估螺钉的降解和析氢情况。

1.2.8 股骨髁标本收集及大体观察

在术后 4 w,12 w,24 w 时,利用高浓度的 CO2 处死实验动物,用手术刀离


断将股骨髁周围的韧带并剥离周围肌肉和软组织,观察股骨髁间骨折处骨痂生长
情况,镁合金螺钉降解情况,螺钉是否存在松动等。用于力学测试的标本标记后
直接存放于-80℃冰箱中保存;用于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测的标本标记好后,置于 4%
多聚甲醛中浸泡 48 h 取出,流水将多聚甲醛冲洗干净后放置于 75%乙醇中备用。

125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2.9 镁合金螺钉降解观察

术后 24 w,取出股骨髁标本中的 p-Mg、0Sr 和 0.2Sr 合金螺钉,观察螺钉表


面腐蚀产物清除前后的情况,并根据螺钉质量的丢失情况评估其在体内的腐蚀速
率。SEM 观察螺钉表面腐蚀产物并通过 EDS 分析腐蚀产物成分,光镜下观察清洗
后螺钉腐蚀表面特征。

1.2.10 硬组织切片

对获取的股骨髁样本行硬组织切片,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脱水:将上述乙醇中保存的标本进行梯度脱水, 按照 (70%,80%,
85%,90%,95%,100%,100%)7 个梯度,每个梯度脱水 24 h。
(2)包埋:将脱水后的骨标本依次浸泡于浸塑液Ⅰ、Ⅱ、Ⅲ中各 2 d,后将
骨标本取出置于 100 ml 蓝口瓶中。向蓝口瓶中加入甲基丙烯酸甲酯包埋液并封口,
置于 50℃水浴箱中,至包埋液固定。
(3)切除包埋块周围多余的树脂,将修切好的样本固定于切片机上,按照与
植入材料表面平行的方向进行水平切割,切片厚度约为 150 μm。
(4)压片机压片 24 h。
(5)砂纸逐级(300#、800#、1200#)打磨切片至厚度为 50 μm,然后对切片
进行抛光处理,切片最终厚度为 20~30 μm。

1.2.11 品红-亚甲基蓝染色

(1)亚甲基蓝染色
将硬组织切片浸入亚甲基蓝染液, 在 60℃水浴箱中染色 2 min,滤纸吸干表
面染液,自然风干后,60℃蒸馏水漂洗 3 min,取出后置于空气中自然干燥。
(2)品红染色
将上述干燥后的切片浸泡于品红染液中,染色 3 min 后用滤纸吸干染液,再置
于空气中自然干燥。
(3)封片
将封片液干滴在干燥后的切片上,盖上盖玻片,进行封片。尽量避免产生气
泡从而影响观察。

126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将已封片的切片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留图,再利用 ImageJ 软件测量骨接
触长度和材料长度,计算出骨-螺钉的接触率(bone-implant contact,BIC)。

1.2.12 甲苯胺蓝染色

将硬组织切片浸入甲苯胺南染液,其余步骤同品红-亚甲基蓝染色。

1.2.13 钙黄绿素-二甲酚橙-盐酸四环素荧光标记示踪

为了了解各组动物的新骨形成速率,我们采用钙黄绿素-二甲酚橙-盐酸四环素
荧光标记法进行了评估。具体步骤如下:
(1)处死动物 30 d 前经耳缘静脉注射钙黄绿素(浓度:50 mg/ml, 剂量:2
ml/kg).
(2)处死动物 20 d 前经耳缘静脉注射二甲酚橙(浓度:50 mg/ml, 剂量:2
ml/kg).
处死动物前 10 d 经肌肉注射盐酸四环素(浓度:30 mg/ml, 剂量:2 ml/kg)。
(3)
(4)收集动物标本,并行硬组织切片,步骤同前。
(5)将处理好的切片置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记录。

1.2.14 生物力学性能测试

螺钉植入 12 周后取出股骨髁标本,通过生物力学测试(推出测试)分析骨与
螺钉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在测试之前,先去除附着在骨头上的软组织,然后将
植入物的表面暴露出来。使用万能电子试验机对样品进行测试。 用夹具将测试样
品固定在适当的位置后,使用顶针(φ=5 mm)以 1 mm/min 的加载速率进行记录,
并记录最大破坏载荷。

1.2.15 统计学分析

计量数据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 x ±s)。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组间

两两比较采用 LSD 检验,所有统计学分析均在 SPSS 19.0 软件辅助下完成。p<0.05


表示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

127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 实验结果

2.1 螺钉浸泡实验

通过计算 p-Mg、0Sr 和 0.2Sr 螺钉在 SBF 液中浸泡前后的体积丢失速率评估


螺钉的体外腐蚀速率,并与后续体内腐蚀速率进行对比。图 3.2.3 为螺钉在 SBF 液
中浸泡 35 d 后的大体图像。

图 3.2.3. p-Mg、0Sr 和 0.2Sr 组螺钉在 SBF 液中浸泡 35 d 后的大体图像。


Figure 3.2.3. Images of p-Mg, 0Sr and 0.2Sr screws after immersing in SBF solution for 35 d.

128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2 术后一般观察

将 p-Mg、0Sr 和 0.2Sr 组骨钉植入动物体内后直至处死前的整个实验观察阶段,


各组动物的一般状况良好,体重稳步上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自术后第二天起
即可正常进食和饮水,大小便也无异常。手术切口未见有明显的红肿、渗血渗液
或流脓等感染征象。手术切口于术后 7 d 已基本自然愈合。
术后 2 d 内,动物活动量较少,可能是由于手术部位疼痛所致;术后 7 d 左右,
双下肢即能自由活动。各组实验动物均未见明显双下肢活动障碍或畸形。术后各
时间点,各组动物中均未观察到有明显的皮下气肿形成。

2.3 术后 X 线检测结果

术后 4,8,12,16 和 24 w 后各组动物的 X 片检测结果如图 3.2.4 所示。从 X


片中我们可以看出,术后 4 w,各组骨钉基本与股骨髁呈 90°垂直,螺钉位置具有
高度一致性,均位于股骨髁部中央部位,且完全植入于股骨髁部,未进入髓腔。
螺钉的密度与骨皮质较接近,各组均可清晰的观察到螺钉的完整外形和螺纹轮廓。
值得注意的是,在 p-Mg 组的股骨干髓腔中可见较多低密度影(红色箭头所示),
此即为螺钉腐蚀所产生的 H2,表明 p-Mg 组螺钉在植入动物体内 4 w 即快速降解
并产生了大量的 H2 并积聚在股骨干髓腔中;在 0Sr 组中,可见皮下钉帽处有少量
的 H2 生成,骨髓腔中未见有明显的 H2 积聚;而在 0.2Sr 组中,无论是皮下亦或是
髓腔内均未观察到明显 H2 积聚,说明 0.2Sr 组螺钉植入兔股骨髁 4 w 后仍具有良
好的抗腐蚀性能。
术后 8 w,p-Mg 组中的低密度影较 4 w 时无明显减少,螺钉的螺纹轮廓逐渐
模糊,而 0Sr 组的 X 线检测结果与 4 w 时相似,螺钉外形和螺纹轮廓依然较清晰。
0.2Sr 组中可见股骨髁部螺钉植入处周围产生了少量的低密度影,表明 H2 开始逐渐
累积,螺钉外形和轮廓完整而清晰。
术后 12 w 至 24 w,p-Mg 组中的低密度影开始逐渐减少并伴随着螺钉外形完
整性的逐渐丧失,特别是术后 16 w 和 24 w 时,螺钉的螺帽部分和螺钉尖部已被
完全腐蚀(红色三角所示);0Sr 组螺钉自植入后第 12 w 开始,可见较多的 H2 积
聚在皮下,并随着时间的进展而逐渐累积,但螺钉的外形和螺纹轮廓仍然完整和

129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晰,仅在第 24 w 时观察到部分螺帽的逐渐降解;0.2Sr 组在术后第 12 w 时股骨


髁部周围的低密度影与 8 w 时类似,且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至第 16 w
时 H2 已基本被吸收完全,让人惊喜的是,在整个 24 w 的观察周期中,0.2Sr 组螺
钉始终保持了外形的完整性。

图 3.2.4. 术后 4、8、12、16 和 24 周,各组兔股骨远端正位 X 片.红色箭头代表氢气气体影。


红色三角表示螺钉的降解。

Figure 3.2.4. Radiograph of rabbit distal femur at 4, 8, 12, 16 and 24 w postoperation. The red

arrow represents the hydrogen gas shadow. The red triangle indicates the degradation of the

2.4 股骨髁标本收集及大体观察

如图 3.2.5 所示,术后 4 w 可见各组股骨髁标本的骨折线仍清晰,伴有少量白

130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色类软骨样骨痂的形成。所有螺帽表面均覆盖一层白色的纤维组织(为方便观察
植入物的外形,部分已予以切除)。各组螺钉螺帽均保持完整,螺钉其余部分因
完全植入于股骨髁中无法进一步观察。肉眼所见与 x 片所观察到的结果保持一致,
所有螺钉未见有明显的松动或脱落。
术后 12 w,各组股骨髁标本的骨折线逐渐模糊。此时可见 p-Mg 组螺钉的螺
帽外形与 0Sr 和 0.2Sr 组的螺帽有明显差异,p-Mg 组的螺帽上可见有较多的白色
降解产物覆盖,螺帽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形貌,腐蚀较为明显。0Sr 和 0.2Sr 组螺钉
螺帽外形仍然完整,说明其在体内的抗腐蚀性能显著优于 p-Mg 组。
术后 24 w,0Sr 和 0.2Sr 组股骨髁标本中已基本观察不到骨折线痕迹,仅在 p-Mg
组中隐约可见骨折线。p-Mg 组的螺帽已被完全腐蚀,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白色类软
骨样组织。0Sr 组的螺帽也已经被部分腐蚀,而 0.2Sr 组的螺帽外形仍然十分完整。
结合 X 片观察和通过对股骨髁标本的大体观察证实,0Sr 和 0.2Sr 组螺钉在动物体
内具有比 p-Mg 组螺钉更优秀的抗腐蚀性能,而其中又以 0.2Sr 组螺钉抗腐蚀性能
最佳,基本能满足在动物体内保持 6 个月以上的外形完整性。

图 3.2.5. 螺钉植入 4、12 和 24 周后,各组股骨髁标本大体观察。黑色箭头代表螺钉。


Figure 3.2.5. After 4, 12, and 24 w of implantation, the general observation of the femoral
condyle specimens in each group. The black triangle indicates screw.

131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5 镁合金螺钉体内降解观察

各组螺钉植入体内 12 w 后,我们收集了部分标本,取出并观察了螺钉表面形
貌变化和质量丢失情况(图 3.2.6),从图中可以看到,整个 p-Mg 组螺钉(螺帽+
螺杆)沉积了大量的白色降解产物,去除表面降解产物后见螺钉腐蚀严重,螺纹
轮廓已模糊不清但螺钉外形仍保持完整;0Sr 组螺钉表面降解产物较 p-Mg 组少,
腐蚀情况略好于 p-Mg 组,部分螺纹轮廓仍较清晰,螺钉外形完整;0.2Sr 组螺钉
表面白色降解产物最少,洗净后可见螺钉的整体轮廓(螺帽、螺纹和螺杆)依然
清晰。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组螺钉表面的元素组成和比例,我们通过 SEM 和 EDS 对
其表面的降价产物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如图 3.2.7 所示。与大致观察结果相一
致,p-Mg 组的螺纹已几乎被完全降解,而 0Sr 和 0.2Sr 组的螺纹得到了不同程度
的保留,证实 0Sr 和 0.2Sr 组螺钉在动物体内的抗腐蚀性能优于 p-Mg 组;螺钉表
面的降解产物化学组成相似,主要为氧化物和磷酸钙盐的沉积,其中,0.2Sr 组表
面的钙磷元素沉积最多,0Sr 组次之,p-Mg 组最少。

图 3.2.6. 植入 12 周后,各组螺钉去除表面腐蚀产物前后大体观察。
Figure 3.2.6. After 12 w of implantation, the screws of each group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removing the surface corrosion products.

132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图 3.2.7. 植入 12 周后,螺钉的典型 SEM 形貌和 EDS 结果。


Figure 3.2.7. After 12 w of implantation, exemplary SEM morphologies and EDS results of the
screws.

2.6 Micro CT 扫描结果

图 3.2.8 显示螺钉植入股骨髁 4、12 和 24 w 后,兔股骨髁以及 p-Mg,0Sr 和


0.2Sr 组螺钉的 Micro CT 3D 重建图片,各组中螺钉的植入角度和部位基本保持一
致。为了减少误差,手术过程中尽量保持各螺钉的植入角度与股骨髁垂直,并将
螺钉体部完全埋入股骨髁中,仅螺帽暴露在股骨髁外。

图 3.2.8. 植入后 4、12 和 24 周,兔股骨髁以及 p-Mg,0Sr 和 0.2Sr 螺钉的 Micro CT 3-D 重

133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建图片;比例尺= 5 mm。
Figure 3.2.8. 3D reconstruction photographs of p-Mg, 0Sr and 0.2Sr screws and rabbit femoral
condyle after 4, 12 and 24 w of implantation. The scale bar = 5 mm.

植入 4 w 后可见 p-Mg 组的螺帽和螺钉体部的中间和远端部分出现了不同程度


的腐蚀痕迹,螺帽与螺钉体部连接部位出现了 p-Mg 典型的点蚀特征,总体蚀程度
较轻,螺钉外形完整;0Sr 组螺钉体部近端出现了轻微的腐蚀痕迹,其余部位腐蚀
不明显,螺钉外形完整;0.2Sr 组螺钉未发现有明显的腐蚀痕迹,螺钉外形保持良
好。植入 12 w 后,p-Mg 组螺钉较 4 w 时腐蚀显著,整个螺钉表面已变得凹凸不平,
螺纹模糊不清并伴随有大量的颗粒样碎屑,但螺钉外形依旧完整,未见有明显的
局部缺失或断裂发生;0Sr 组螺钉较 4 w 时腐蚀更为明显,腐蚀区域主要集中在螺
帽以及螺帽和螺体交界处,螺钉总体腐蚀较均匀,无明显腐蚀坑产生,螺钉外形
完整;0.2Sr 组螺钉腐蚀程度最轻,表现为螺钉整体的均匀腐蚀,螺钉外形保持良
好。植入 24 w 后,p-Mg 组和 0Sr 组螺钉均出现了较严重的局部外形丧失的情况,
p-Mg 组螺钉的部分螺帽和螺体远端已被完全腐蚀;0Sr 组螺钉的主要腐蚀部位为
螺帽,而埋入股骨髁内的螺体则相对完整;0.2Sr 组螺钉表面也出现了明显的腐蚀
痕迹,螺纹较前显著变薄。值得注意的是,在植入股骨髁 24 w 后,0.2Sr 组螺钉依
然保留了完整的外形轮廓,无裂缝、断裂或局部缺失,上述结果表明 0.2Sr 组螺钉
在体内具有出色的抗腐蚀性能。
此外,我们还通过定量分析计算了不同时间点各组螺钉体积与植入前螺钉体
积的百分比(Vt/V0)(图 3.2.9)。植入 4 w 后,p-Mg、0Sr 和 0.2Sr 组螺钉的 Vt/V0
比分别为 88.7±4.5%、90.3±3.8%和 96.1±2.9%;植入 12 周后,各组螺钉的 Vt/V0
比分别为 71.4±4.8%、76.7±7.5%和 85.6±6.6%;植入 24 周后,各组螺钉 Vt/V0 比进
一步拉大,分别为 48.8±8.5%、60.9±9.7%和 72.4±8.7%。0Sr 和 0.2Sr 组螺钉均展现
出了显著优于 p-Mg 螺钉的体内抗腐蚀性能。对比体外结果可发现,各组螺钉在体
内外的腐蚀趋势是一致的(图 3.2.10),但螺钉在兔股骨髁的腐蚀速度明显快于浸
泡在 SBF 液中的腐蚀速度。

134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图 3.2.9. 植入后 4、12 和 24 周,p-Mg、0Sr 和 0.2Sr 螺钉体积变化(n=3,*p <0.05)。


Figure 3.2.9. The volume changes of p-Mg, 0Sr and 0.2Sr screws after 4, 12 and 24 w of
implantation (n=3, *p < 0.05).

图 3.2.10. p-Mg、0Sr 和 0.2Sr 螺钉的体内和体外腐蚀速率对比分析结果(*p <0.05)。


Figure 3.2.10.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in vivo and in vitro corrosion rate of p-Mg, 0Sr and 0.2Sr
screws (*p <0.05).

对应图 3.2.8 中股骨髁 3D 图像红线处层面的 Micro CT 2D 截面图如图 3.2.11


所示,p-Mg 组从植入后 4 w 开始螺钉边缘即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局部降解,12 w 后,
可见螺钉内部有裂缝产生,24 w 后,螺钉横截面轮廓已明显不规整,还存在有横
贯整个截面的裂缝。反观 0Sr 和 0.2Sr 组螺钉,在各时间点并没有发现显著的局部
腐蚀的痕迹,更没有裂缝的产生。除了腐蚀程度的差异外,结合截面图(图 3.2.11)
和螺钉周围骨组织 3D 重建图(图 3.2.12),还能观察到各组螺钉周围的骨量也存

135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在显著差异。在植入后各时间点,p-Mg 组螺钉周围的骨量均非常稀少,并充斥着
大量的 H2 的生成,螺钉界面与周围骨质基本呈脱离状态;0Sr 和 0.2Sr 组螺钉从植
入 4 w 后开始即可见螺钉周围有不等量的新骨形成,随着时间的延长,螺钉周围
新生骨量和骨密度均显著提升,其中,以 0.2Sr 组的促成骨效应最显著,证实 0.2Sr
组螺钉在动物体内具更优异的促成骨活性。

图 3.2.11. 植入后 4、12 和 24 周,兔股骨髁的二维截面图,截面层对应于图 3.2.7 的红色直线。


Figure 3.2.11. 2D cross-sectional pictures of rabbit femoral condyle after 4, 12 and 24 w of
implanta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red straight lines in Figure 3.2.7.

136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图 3.2.12. 植入后 4、12 和 24 周,p-Mg、0Sr 和 0.2Sr 组螺钉周围感兴趣区域的骨组织三维重


建图像。比例尺=2 mm。
Figure 3.2.12. 3-D reconstruction photographs of bone tissue in the region of interest around
the p-Mg, 0Sr and 0.2Sr screws after 4, 12 and 24 w of implantation. The scale bar=2 mm.

为了进行定量分析,我们设置螺钉中轴线为圆心,半径为 6 mm 的感兴趣区域
(ROI),在此区域内对骨体积/总体积(BV/TV)、骨小梁数量(Tb.N)、骨密
度(BMD )以及螺钉密度(density of screw)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如图 3.2.13
所示。图 3.2.13(A 和 B)表明 p-Mg 组的 BV/TV 比值和 Tb.N 在植入 4、12 和 24
w 后均显著低于 0Sr 和 0.2Sr 组(p<0.05);植入 12 w 后,0.2Sr 组的 BV/TV 比值
和 Tb.N 显著大于 0Sr 组(p<0.05),这样的趋势一直持续到术后 24 w,且差距逐
步扩大。图 3.2.13(C)分别为 ROI 区域内的骨密度和螺钉密度,结果表明,随着
植入时间的延长,各组骨密度逐渐增加,而螺钉的密度逐渐降低。植入后第 4 w,
各组骨密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 0.2Sr 组螺钉密度明显高于 p-Mg 和 0Sr
组(p<0.05),表明其良好的抗腐蚀性能。植入后 12 和 24 w,0Sr 和 0.2Sr 组螺
钉周围骨密度显著高于 p-Mg 组(p<0.05),但 0Sr 和 0.2Sr 两组之间差异不大
(p>0.05);同时 0Sr 和 0.2Sr 组螺钉密度也显著高于 p-Mg 组(p<0.05)。

137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图 3.2.13. 植入 4、12 和 24 周后,通过 Micro-CT 定量分析感兴趣区域内的 BV/TV 比值,骨


小梁数量,以及骨和螺钉的密度(n=3,*p <0.05)。
Figure 3.2.13. Micro-CT measurements of BV/TV, Tb.N, density of bone and screw in ROI
after implantation for 4, 12 and 24 w (n=3, *p < 0.05).

2.7 硬组织切片品红-亚甲基蓝及甲苯胺蓝染色

p-Mg、0Sr 和 0.2Sr 组螺钉植入兔股骨髁 4、12 和 24 w 后的硬组织切片品红-


亚甲基蓝及甲苯胺蓝染色结果如图 3.2.14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植入 4 w 后,
p-Mg 组螺钉的部分螺纹已被腐蚀,螺钉与骨组织之间存在较大间隙,螺钉表面基
本未见骨组织的贴附,仅在螺钉附近观察到有极少量的新生骨和软骨形成;而 0Sr
和 0.2Sr 组螺钉的轮廓清晰,未观察到明显的局部腐蚀,在 0Sr 和 0.2Sr 组螺钉表
面均观察到了一层与之紧密贴附的新生骨组织和软骨组织,且 0.2Sr 螺钉表面的新
生骨组织明显厚于 0Sr 组;植入 12 w 后,p-Mg 组螺钉腐蚀加剧,被腐蚀的区域出
现了一条反应带可间接反映腐蚀的程度,螺钉与骨组织之间的间隙较 4 w 时缩窄,
螺钉表面依然没有骨组织贴附,但附近的新生骨和软骨量较前明显增多;0Sr 和
0.2Sr 组螺钉轮廓依然清晰,但螺纹局部区域可发现明显被腐蚀的痕迹,螺钉表面
有大量的新生骨和软骨形成,新生骨与螺钉表面形成紧密的结合,尽管 0Sr 和 0.2Sr
组中新生骨量无明显差异,但 0.2Sr 组中的新生软骨量显著多于 0Sr 组;植入 24 w

138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后,p-Mg 组螺钉腐蚀严重,已有明显的腐蚀坑产生,螺钉的完整性已丧失,在螺
钉表面可见一层沿着螺纹生长的骨组织,但贴附并不紧密,骨组织与螺钉之间的
大部分区域仍隔着一层间隙,仅有少量的骨组织直接与螺钉表面相贴附,新生软
骨量较 12 w 时明显减少;0Sr 组螺钉也出现了较明显的腐蚀,螺钉轮廓模糊,由
于螺钉的降解导致新生骨与螺钉表面产生空隙,长入螺钉的骨量较 12 w 时无显著
变化,但新生软骨量较前减少;0.2Sr 组螺钉轮廓较清晰,尽管也能观察到局部腐
蚀的痕迹,但明显优于 p-Mg 和 0Sr 组,长入螺钉内的骨量较前进一步增加,且新
生骨与螺钉表面贴附紧密,并与螺钉相互嵌合,同时新生软骨量也明显多于同期
的 p-Mg 和 0Sr 组。

图 3.2.14. 植入 4、12 和 24 周后,p-Mg,0Sr 和 0.2Sr 螺钉周围骨整合的硬组织切片品红亚甲


基蓝和甲苯胺蓝染色。红色三角为明显腐蚀痕迹。
Figure 3.2.14. Fuchsin methylene blue and toluidine blue staining of osteointegration around
p-Mg, 0Sr and 0.2Sr screws after implantation for 4, 12 and 24 w in hard tissue sections. The
red triangle represents obvious corrosion pit.

139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通过定量分析 BIC 可以看出(图 3.2.15),p-Mg 组的 BIC 在整个观察周期均


较低。植入 4 w 后,其 BIC 为 31.7±5.8%,远低于同时期的 0Sr(41.9±4.8%)和
0.2Sr(43.3±3.5%)组;最高的 BIC 为 24 w 时的 42.3±7.9%,也显著低于同期的
0Sr(64.5±8.6%)和 0.2Sr(78.2±9.1%)组。

图 3.2.15. 植入后 4、12 和 24 周,骨-螺钉接触率定量分析(n=4,*p <0.05)。


Figure 3.2.15. The bone-screw contact rate (%) after implantation for 4, 12 and 24 w (n=4, *p <
0.05).

2.8 钙黄绿素-二甲酚橙-盐酸四环素荧光标记示踪

荧光标记示踪是通过将荧光染色剂直接注入动物体内,通过监测荧光范围和
不同荧光条带之间的间距,了解骨组织的形成速度及生长方式的有效检测手段。
通过荧光标记示踪法观察了 p-Mg、0Sr 和 0.2Sr 组螺钉植入兔股骨髁 4 w、12 w 和
24 w 后,螺钉周围的成骨情况(图 3.2.16)。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各时间点的 p-Mg、
0Sr 和 0.2Sr 组螺钉周围均可见明显的荧光染色带,形成了由远至近(相对螺钉)
依次为绿色荧光、红色荧光和黄色荧光的同心圆环或不规则形状,不同荧光条带
之间的间距则可间接表明新骨形成的速度,荧光面积则能间接反映成骨量,除此
之外,通过骨的生长方向还能判断新骨形成的方式。植入 4 w 后,p-Mg 组中的荧
光条带间距较窄、荧光范围也较小,说明 p-Mg 组中的成骨速度和成骨量均较低,
以距离成骨为主(由螺钉周围向螺钉方向生长);0Sr 组中荧光条带间距较 p-Mg
组明显增宽,荧光范围与 p-Mg 无显著差异,同样也以距离成骨为主,可见少量的
接触成骨(由螺钉向螺钉周围方向生长);而在 0.2Sr 组中,无论是荧光条带间距

140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还是荧光范围均显著优于 p-Mg 组,荧光面积也明显大于 0Sr 组,说明 0.2Sr 组的


新骨形成比 p-Mg 和 0Sr 组更活跃,0.2Sr 组的成骨方式主要为距离成骨并伴少量
的接触成骨。植入 12 和 24 w 后,p-Mg 组荧光条带间距和面积与 4 w 时相差不大,
且仍以距离成骨为主,未见有明显的接触成骨;0Sr 组中荧光条带间距与 4 w 时相
似,但荧光范围略增大;0.2Sr 组荧光条带间距和范围与 4 w 时相似,新骨形成依
旧活跃,在骨-螺钉界面可见较多的接触成骨区域,与距离成骨相向而行,极大的
提高了骨组织生长和结合的速度。

图 3.2.16. 植入 4、12 和 24 周后,p-Mg,0Sr 和 0.2Sr 螺钉周围成骨的硬组织切片荧光图像。


M 代表材料位置。比例尺= 100 μm。
Figure 3.2.16. Fluorescence images of osteogenesis around p-Mg, 0Sr and 0.2Sr screws after
implantation for 4, 12 and 24 w in hard tissue sections. M means material. Scale bar=100 μm.

141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9 生物力学性能测试

术后 12 w 推出试验的典型力-位移曲线如图 3.2.17 所示,p-Mg、0Sr 和 0.2Sr


组螺钉的推出试验结果曲线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螺钉与骨组织分离时
加载到最大推出力并开始卸载。统计学数据表明,各组螺钉与骨组织界面的最大
推出力分别为 408.9±76.5 N、824.2±160.7 N、1101.6±209.8 N。

图 3.2.17. 植入 12 周后,p-Mg、0Sr 和 0.2Sr 组螺钉的推出强度(n=3,*p <0.05)


Figure 3.2.17. Push out strength of p-Mg, 0Sr and 0.2Sr screws after implantation for 12 (n=3,
*p <0.05).

3 讨论

Mg 合金腐蚀速率过快是阻止其临床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它不仅会迅速降
低材料的机械强度,还会产生大量 H2,这可能会对新骨形成和骨-植入物界面结合
产生不利影响。通常,骨的愈合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植入物应提供足够
的机械支撑。这就要求 Mg 合金植入物在体内的早期阶段拥有相对较低的腐蚀速
率。骨愈合后,Mg 植入物则应在一定时间内逐渐降解。理想的 Mg 合金骨折固定
材料应具备适宜而持久的机械性能,合适的降解速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整
合特性。在本研究中,我们以 p-Mg 组为对照,将挤压态 0Sr 和 0.2Sr 组合金制备
成骨螺钉并用于固定兔股骨髁骨折动物模型,探索其在骨科内植物领域的应用潜
力。
镁合金植入物的腐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析氢量[1],这对于骨折愈

142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合至关重要。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通过 X 片评估了各组骨螺钉植入体内后的产
H2 情况。H2 作为镁合金的主要降解产物之一,对植入物周围的组织可能产生诸多
的影响。而作为骨科内固定材料,骨-植入物界面处的 H2 累积会导致局部 H2 气腔
的形成从而影响骨-植入物的接触(骨整合)和骨修复。从 X 片中可以看到,p-Mg
组螺钉在植入初期(4 w)即产生了大量的 H2,并积聚在股骨干髓腔内,植入 12 w
后,H2 开始在髓腔内被缓慢的吸情况才逐渐缓解,但 H2 的吸收过程是非常缓慢的,
直到植入后 24 w,p-Mg 组螺钉周围仍可见少量的 H2 气体影。众所周知,骨折后
的前 3 个月是骨折愈合和骨重塑的关键时期,大量的 H2 积累在封闭的骨髓腔内势
必会对骨重塑造成严重影响。而在 0Sr 和 0.2Sr 组螺钉中,植入 4 周后均未见明显
的气体影,说明 0Sr 和 0.2Sr 组在植入的早期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能,H2 析出速率
较慢,释放的 H2 可被周围组织很好的代谢,在早期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局部 H2 积聚,
对骨折愈合和骨重塑影响较小;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0Sr 组和 0.2Sr 组中的 H2
也逐渐累积,两者的区别在于 0Sr 组中的 H2 积聚从植入后第 8 w 开始出现,一直
持续到了第 24 w;而 0.2Sr 组中 H2 积聚也出现于术后 8 w,但于术后 16 w 即基本
消失,且 H2 累积量显著少于 p-Mg 和 0Sr 组。这些结果清楚地表明,0Sr 和 0.2Sr
在植入的初期(前 4 周),能够保持良好的抗腐蚀性能和较低的析氢率,为骨重
塑创造较好的条件,尽管在随后的阶段中,也出现了 H2 的积聚现象,但 H2 积聚量
少且较可较快地被周围组织吸收,显著优于 p-Mg 组。
随后,我们采用 micro CT 3D 成像在术后 4、12 和 24 w 多个时间点直观地观
察了 p-Mg、0Sr 和 0.2Sr 组螺钉的腐蚀趋势和特点,并计算出了螺钉体积保留情况。
如图 3.2.9 所示,0.2Sr 组螺钉腐蚀缓慢且均匀,在整个 24 w 观察过程中,始终保
持了螺钉的外形完整性,螺钉体积保留率达到了 70%以上,远远高于 p-Mg 组螺钉
的 48%和 0Sr 组螺钉的 60%,而 p-Mg 组和 0Sr 组螺钉在植入 24 w 后均出现了不
同程度的外形完整性丢失。近年来新开发的镁合金体系如 Mg-2Sr [2],Mg-1Ca[3]和
Mg-Mn-Zn 合金[4]在体内均显示出了相对较快的腐蚀速率,在植入骨 4 w(小鼠股
骨),12 w(兔股骨)和 18 w(大鼠股骨)后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结构完整性的丧
失,这就说明本研究中的 0.2Sr 组合金在体内具有优异的抗腐蚀性能。
Mg 合金植入物在体内降解过程中,其表面会形成 Mg(OH)2 层和磷酸钙沉积物
(羟基磷灰石)[3,5],而羟基磷灰石的沉积代表着骨矿化的第一步,在成骨中发挥

143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着重要作用。我们通过 SEM 和 EDS 观察到植入 12 周后,0Sr 和 0.2Sr 螺钉表面的


Ca、P 沉积物含量显著高于 p-Mg 组,表明 0Sr 和 0.2Sr 组螺钉表面较 p-Mg 组表面
更有利于羟基磷灰石的结晶。此外,螺钉降解过程中产生的 OH-离子会使得骨-植
入物界面的局部 pH 值上升,而稍碱性的环境则有利于体液中 Ca 和 P 元素沉积[6],
从而为新骨形成提供良好的条件。我们从 Micro CT 2D 截面图中(图 3.2.11)同样
可以观察到,无论是植入后 4、12 还是 24 w,0Sr 和 0.2Sr 组螺钉周围骨量明显多
于 p-Mg 组,此外,p-Mg 组螺钉周围还充斥着大量的 H2 气腔并伴有螺钉边缘部分
不同程度的腐蚀。尽管 0Sr 和 0.2Sr 组螺钉周围也有少量的气腔形成,但这似乎并
不影响新骨的形成,随着时间的延长,气腔面积逐渐缩小,表明 0Sr 和 0.2Sr 组螺
钉的产氢速率小于气体的吸收速率。
据报道,因镁植入物的腐蚀所导致的 H2 快速逸出在某种程度上对骨的愈合过
程是有害的[7];而根据对 Mg-Y-Re-Zr 合金的体内研究显示[8],缓慢的气体形成不
会引起骨侵蚀。本研究的结果与之类似,H2 若逸出过快,会一定程度影响骨愈合,
而如果缓慢形成则不会对新骨形成造成显著的影响,图 3.2.11 和图 3.2.12 结果证
实 p-Mg 组中 ROI 区骨体积分数、松质骨数量以及骨密度均显著低于同时期的 0Sr
和 0.2Sr 组。由于 Mg 合金螺钉的降解产物对周围微环境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因此,我们采用组织学检测评估了在连续时间段内,骨-螺钉界面的反应情况。品
红-亚甲基蓝及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清楚地表明,在螺钉植入期间,0Sr 和 0.2Sr 组骨
-螺钉界面处的骨组织反应表现出逐渐恢复和稳定的趋势,植入 4 w 后,可见少量
的新骨长入螺钉周围间隙,并形成一定程度的骨整合;随着时间的延长,更多的
新骨形成并逐渐成熟,填补了螺钉界面处的气腔和间隙。植入 24 w 后,0Sr 和 0.2Sr
组螺钉的 BIC 分别达到了 64.4±8.9%和 78.2±9.8%,远高于 p-Mg 组的 42.3%±7.1%。
我们认为,造成 p-Mg、0Sr 和 0.2Sr 组 BIC 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腐蚀速
率过快导致 p-Mg 组的骨-螺钉界面局部 pH 值上升过快过高,不利于成骨;②p-Mg
组释放的大量 H2 积聚在骨-螺钉界面处,阻碍了新骨的长入;③在 0Sr 和 0.2Sr 组
中,因为 Sn 元素的存在,可较强的抑制合金的析氢率,减轻了析氢对新骨长入的
影响;④0.2Sr 组中的 Mg2+、Sr2+离子均能有效的促进成骨分化,使得新生骨组织
可以更快的长入螺钉周围间隙而达到早期骨整合;⑤0Sr 和 0.2Sr 螺钉表面更多的
Ca、P 沉积为骨修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44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荧光标记示踪是一种成熟的经过活体组织染色来了解骨组织的形成速度及生
长方式的有效检测手段。一般来说,螺钉周围新生骨组织的生长方式主要分为两
种[9,10]:①接触成骨,将螺钉植入动物体内后,螺钉与邻近骨组织直接接触,此时,
骨-螺钉界面之间夹杂的成骨细胞、骨细胞以及预钻孔时所形成的骨屑,会在螺钉
表面锚定并迅速生长、分裂、增殖形成新生骨组织,骨组织的生长方向为螺钉表
面→周围骨组织;②距离成骨,是指螺钉周围骨壁的骨组织向螺钉表面生长,骨
组织的生长方向为周围骨组织→螺钉表面,与接触成骨恰好相反,两种骨生成方
式相向而行,加速骨的愈合,对骨-植入物界面之间的骨整合发挥了重要作用[11]。
从图 3.2.16 可以发现,p-Mg 组中新生骨组织的主要生长方式为距离成骨,几乎看
不到接触成骨,这可能与 p-Mg 组螺钉降解过快,H2 急剧累积导致细胞很难定植于
螺钉表面所致,在品红-亚甲基蓝染色中(图 3.2.14)也可以观察到 p-Mg 螺钉表面
几乎没有新生骨组织形成。而在 0Sr 和 0.2Sr 螺钉表面,则能观察到两种骨生长方
式同时存在,表明成骨细胞是能够在 0Sr 和 0.2Sr 组螺钉表面定植并增殖分化形成
新生骨组织的,图 3.2.14(品红-亚甲基蓝)中也能清楚的观察到 0Sr 和 0.2Sr 组螺
钉植入后 4 w,在螺钉表面形成了一层与之紧密相贴的骨组织。螺钉植入后 12 w
的推出试验结果同样证实了 0Sr 和 0.2Sr 组螺钉拥有显著优于 p-Mg 组螺钉的骨-螺
钉界面结合力(p<0.05)。研宄发现:内植物早期的力学稳定性主要依赖于接触成
骨在植入物表面所形成的编织骨的数量[12],简而言之,早期接触成骨的形成可作
为衡量植入物表面优越性的指标之一[10]。我们认为,0Sr 和 0.2Sr 组螺钉在植入初
期形成接触成骨的主要原因如下:①0Sr 和 0.2Sr 在植入初期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
能,且析氢量较低,极大的减少了 H2 积聚对细胞定植的影响;②含 Sr 镁合金表面
自发形成的具有微纳米形貌的表面能够有效的促进细胞的粘附、增殖和成骨分化,
加速接触成骨的形成[13-15];③螺钉降解所产生的 Mg2+、Sr2+等金属离子的促成骨作
用。

4 结论

本部分研究通过将 0Sr 和 0.2Sr 合金制备成骨螺钉并植入兔股骨髁骨折动物模


型中,对螺钉的体内抗腐蚀性能、促成骨性能以及骨整合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结果表明,0Sr 和 0.2Sr 组螺钉具备比 p-Mg 组螺钉更优异的体内抗腐蚀性,极低

145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的析氢量,更强的促成骨活性和良好的骨整合作用。其中,以 0.2Sr 螺钉的性能最


佳,植入 24 w 后螺钉体积保留 70%以上,且依旧保持了外形的完整;在植入早期
析氢量极低,同时由于 Sr 元素的掺入,使得其成骨活性进一步增强,利于早期的
骨修复和整合。综上所述,本章节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可降解 Mg-1Zn-1Sn-0.2Sr 合
金在骨科内植物领域具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前景。

146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 Wang G, Li J, Zhang W, Xu L, Pan H, Wen J, Wu Q, She W, Jiao T, Liu X, Jiang X.
Magnesium ion implantation on a micro/nanostructured titanium surface promotes
its bioactivity and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function. Int J Nanomedicine. 2014
May 21;9:2387-98.
[2] Gu XN, Xie XH, Li N, Zheng YF, Qin L.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on a Mg-Sr
binary alloy system developed as a new kind of biodegradable metal. Acta Biomater.
2012 Jul;8(6):2360-74.
[3] Li Z, Gu X, Lou S, Zheng Y. The development of binary Mg-Ca alloys for use as
biodegradable materials within bone. Biomaterials. 2008 Apr;29(10):1329-44.
[4] Xu L, Yu G, Zhang E, Pan F, Yang K. In vivo corrosion behavior of Mg-Mn-Zn
alloy for bone implant application. J Biomed Mater Res A. 2007 Dec
1;83(3):703-11.
[5] Han P, Cheng P, Zhang S, Zhao C, Ni J, Zhang Y, Zhong W, Hou P, Zhang X,
Zheng Y, Chai Y.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on the degradation of high-purity Mg
(99.99wt.%) screw with femoral intracondylar fractured rabbit model. Biomaterials.
2015 Sep;64:57-69.
[6] Lee JW, Han HS, Han KJ, Park J, Jeon H, Ok MR, Seok HK, Ahn JP, Lee KE, Lee
DH, Yang SJ, Cho SY, Cha PR, Kwon H, Nam TH, Han JH, Rho HJ, Lee KS, Kim
YC, Mantovani D. Long-term clinical study and multiscale analysis of in vivo
bio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Mg alloy.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6 Jan
19;113(3):716-21.
[7] Kuhlmann J, Bartsch I, Willbold E, Schuchardt S, Holz O, Hort N, Höche D,
Heineman WR, Witte F. Fast escape of hydrogen from gas cavities around
corroding magnesium implants. Acta Biomater. 2013 Nov;9(10):8714-21.
[8] Waizy H, Diekmann J, Weizbauer A, Reifenrath J, Bartsch I, Neubert V, Schavan R,
Windhagen H. In vivo study of a biodegradable orthopedic screw (MgYREZr-alloy)
in a rabbit model for up to 12 months. J Biomater Appl. 2014 Jan;28(5):667-75.
[9] Davies JE. Bone bonding at natural and biomaterial surfaces. Biomaterials. 2007
Dec;28(34):5058-67.
[10]Davies JE. Understanding peri-implant endosseous healing. J Dent Educ. 2003
147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Aug;67(8):932-49.
[11] 赖春花.喷砂酸蚀钛种植体表面接触成骨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的动物学实验研究
[D].南方医科大学,2014
[12]Prokharau PA, Vermolen FJ, García-Aznar JM. Model for direct bone apposition on
pre-existing surfaces, during peri-implant osseointegration. J Theor Biol. 2012 Jul
7;304:131-42.
[13]He W, Wang Z, Luo Z, Yu Q, Jiang Y, Zhang Y, Zhou Z, Smith AJ, Cooper PR. LPS
promote the odontoblastic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s via
MAPK signaling pathway. J Cell Physiol. 2015 Mar;230(3):554-61.
[14]Ma D, Gao J, Yue J, Yan W, Fang F, Wu B. Changes in proliferation and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stem cells from deep caries in vitro. J Endod. 2012
Jun;38(6):796-802.
[15]Yao X, Peng R, Ding J. Cell-material interactions revealed via material techniques
of surface patterning. Adv Mater. 2013 Oct 4;25(37):5257-86.

148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全文总结

在本研究中,我们系统地探索了挤压态 Mg-1Zn-1Sn-xSr(x=0、0.2、0.4 和 0.6


wt.%)合金的材料表征、力学性能、抗腐蚀性能、析氢率和体外/体内生物相容性、
生物活性以及作为骨科内植物的应用可能性和潜力,得出的主要结果或结论如下:
1. 本研究选用 Zn、Sn 和 Sr 作为合金化元素,采用热挤压方式成功制备了挤
压态 Mg-1Zn-1Sn-xSr(x = 0、0.2、0.4 和 0.6 wt.%)合金。材料表征分析显示,四
种合金的晶粒尺寸均为 20 μm 左右,合金主要由α-Mg 相和少量的 MgZn 和 Mg17Sr2
第二相组成。
2. 力学性能测试表明,所有合金力学强度均可较好的满足作为骨科植物的基
本需求(>200 MPa),且随着 Sr 含量的增多,合金的力学性能逐渐增强。
3. 根据抗腐蚀性能强弱将 Mg-1Zn-1Sn-xSr 依次排序为:0.2Sr>0Sr>0.4Sr>
0.6Sr。少量的 Sr(≤0.2 wt.%)可通过细化晶粒和降低腐蚀电流密度而增强 Mg-
1Zn-1Sn 基合金的抗腐蚀性能,但过量的 Sr(> 0.2 w.%)会引起合金基体中第二
相的增多从而导致电偶腐蚀效应增强,使得合金的抗腐蚀性能恶化。
4. 由 Mg(OH)2 和 Sn 氧化物(SnO/SnO2)组成的保护层具有比 Mg(OH)2 层更
有效的抗腐蚀性能,且合金表面上沉积的 Sn 氧化物量越多,提供的抗腐蚀作用越
强。
5. 体外实验表明,0.2Sr 具有最好的抗腐蚀性能,极低的 H2 释放速率,优异
的细胞相容性和生物活性。此外,我们还发现在含 Sr 合金(0.2Sr、0.4Sr 和 0.6Sr)
表面可自发生成一层利于细胞增殖,粘附和扩散的具有微/纳米形貌的网状结构层。
随着 Sr 含量的增加,合金的促成骨性能逐渐增强,合金的促成骨效应存在明显的
Sr 含量剂量依耐性。
6. SD 大鼠皮下植入实验表明,Mg-1Zn-1Sn-xSr 系列合金表现出良好的生物安
全性和组织相容性。初步结果表明,0Sr(0.75±0.04 mm/y)和 0.2Sr(0.53 mm/y)
合金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能和较少的析氢量,在骨科内植物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
前景和潜力。
7. 兔股骨髁骨折动物模型实验结果表明,0Sr 和 0.2Sr 组螺钉在体内具有较

149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p-Mg 组螺钉更好的抗腐蚀性能、明显降低的析氢量、更强的促成骨活性和骨整合
能力。其中,以 0.2Sr 组螺钉表现最为突出,植入体内 24 w 后仍保持了外形的完
整性,此外,其还具有比 p-Mg 和 0Sr 组螺钉更强的促成骨能力,可有效增强骨-
螺钉界面的骨整合。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Sr 的掺入可显著增强合金的促成骨性能,且这种促进作用呈现出较强的
Sr 剂量依赖效应,但我们未能对其机制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在接下来的研究中,
我们将会在单一金属离子或多种金属离子共存的前提下研究其促成骨机制。
(2)在骨螺钉植入过程中,除了通过推出实验评估骨-螺钉界面力学结合强度
外,还应动态监测螺钉的力学性能变化,例如抗拉、抗压性能等,在接下来的实
验中我们将会进一步探讨螺钉在动物体内降解后的力学性能保持情况。
(3)本研究的总体观察时间仍较短(24 w),在后续的研究中应延长体内植
入观察时间,最好是能观察到螺钉从植入到完全降解的整个过程。以进一步了解
螺钉在动物体内长期植入后的腐蚀动力学变化、生物安全性和骨整合情况。

150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文献综述

骨科生物医用镁合金体系的研究进展综述

摘 要

镁基金属作为新一代可生物降解医用金属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可降解性、
良好的理化性质和优异的促成骨性能,可在实现骨折部位外科固定的同时促进骨
的修复和再生,还能有效避免二次手术,使其成为极具吸引力的骨科内植物候选
材料。早在 100 多年以前就已经有镁基金属用于骨科植入物的临床病例报道,但
镁基金属在生理条件下的快速腐蚀严重阻碍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直到最近,少
数镁基金属得以在德国,韩国和中国进行了相关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可生
物降解的镁基金属在骨科植入物领域具有光明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本文综述了
骨科生物医用镁合金体系的研究进展现状。

ABSTRACT
As a new generation of biodegradable medical metal materials,

magnesium-based metal can promote bone repair and regeneration while

achieving fixation due to its unique biodegradability, good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excellent bone-promoting properties as well as

effectively avoid secondary operations, making it an attractive candidate

material for orthopedic implants. As early as more than 100 years ago,

there have been clinical case reports of magnesium-based metals used in

orthopedic implants, but the rapid corrosion unde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severely hindered their clinical application. Until recently, a small number

151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of magnesium-based metals have been able to conduct related clinical trials

in Germany, South Korea and China.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show that

biodegradable magnesium-based metals have bright prospects and great

potential in the field of orthopedic implant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biomedical magnesium alloy systems.

肌肉骨骼疾病是人类最普遍的健康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全
球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患有肌肉骨骼疾病的老年人数量正在急剧增长且持续存在
[1]
。目前,临床上骨科常用的材料主要为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永久性
惰性金属材料(不锈钢(SS),钛(Ti)合金和钴铬(CoCr)合金等)。但随着
时间的推移,其自身的缺点也逐渐暴露:应力遮挡、材料断裂、腐蚀和磨损过程
中释放出有毒或有害的降解产物、二次手术加重患者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等[2-4]。近
年来新兴的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如聚丙交酯(PLA),聚乙交酯(PGA)和共聚物
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聚合物的力学性能与松质骨较匹配,在人体中可降解,
利于对骨折部位愈合情况的影像学评估[5],因此它们在替代低负承重部位的骨折内
固定物中具有巨大潜力。然而,聚合物材料由于其机械强度或脆性不足,再加上
聚合物的降解产物可能引起种植体周围组织长期的炎症反应[6],引起较严重的并发
症甚至手术失败。因此,开发新一代可降解医用金属材料至关重要。

1 镁及合金的优势

自 21 世纪初以来,镁及其合金由于其适当的机械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出色的骨整合性能和独特的生物降解性而得到了广泛关注[7-10]。镁及其合金具有与
传统金属材料相似的理化特性,相较于传统惰性金属,其主要优点之一是其生物
可降解性。镁金属的标准电极电位比氢低,标准条件下可在水溶液中降解成 Mg
离子和氢气(H2 );植入人体后,在复杂的体液环境中,镁基金属表面生成的
Mg(OH)2,MgCO3,Mg3(PO4)2,CaCO3 和 Ca3(PO4)2 等中间产物均可被巨噬细胞吞
噬[11,12],具有优异的生物可降解性。此外,Mg 及其合金的密度和弹性模量十分接

152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近皮质骨,其适当的机械强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应力遮挡效应,有效地预防
骨折部位再次骨折或愈合不良的问题[13]。更重要的是,镁植入物已被广泛报道能
够积极刺激新骨形成而利于骨的修复和愈合[13]。

2 镁及合金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尽管早在 100 多年以前就已经有镁基金属用于骨科植入物的临床病例报道,


但镁基金属在生理条件下的快速腐蚀严重阻碍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Mg 在生理条
件下的快速降解会引起机械强度的快速下降从而导致植入物的断裂或失效,Mg 植
入物快速降解的同时还伴随着 H2 的释放。过量的 H2 积聚会阻塞血液的正常流动,
并可能破坏植入部位周围的正常组织[14]。从临床的角度来看,理想的镁合金骨科
内植物应满足以下条件:体内腐蚀速率小于 0.5 mm/y,力学强度大于 200 MPa,
延伸率大于 10%[15];同时,植入物在体内必须保持 90-180 天的机械完整性[16,17];
重要的是,其体内降解产物(例如氢氧根离子,H2 和金属离子等)必须无毒[16,18];
除此之外,最好还能具备一定的生物活性,如促进成骨、抗炎或抗菌等作用。

3 镁合金体系的研究进展

合金化是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不同金属元素于 Mg 基体中以提高 Mg 的机械强


度和抗腐蚀性能的有效手段,对于生物可降解镁合金中合金化元素的选择,除了
基于机械性能和抗腐蚀性能的考虑外,还需要考虑金属元素的生物相容性。合金
的腐蚀产物应该是无毒的,并且容易被周围的组织吸收和溶解并排出体外[20]。目
前研究较为广泛的生物可降解镁合金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类:

3.1 镁钙基(Mg-Ca-based)合金
钙是骨骼组成中最重要的矿物质之一,这使得钙成为生物可降解镁合金的理
想化合金元素。将 Ca 掺入到 Mg 基体中可通过细化晶粒的作用提高 Mg 的机械性
能[19-21]。据文献报道[20],当 Ca 含量为 0.6 wt%时,Mg-Ca 合金表现出比纯 Mg 更
高的弯曲和压缩强度;而当 Ca 含量超过 0.6 wt%时,Mg-Ca 合金的弯曲强度和抗
压强度都会随着 Ca 含量的增加而降低。除了机械性能的改善外,在特定的 Ca 含
量条件下,Mg-Ca 合金的耐腐蚀性能也能得到显著的提升。研究表明,当 Ca 含量
为 0.6 wt.%时,Mg-Ca 合金的抗腐蚀性能是最好的,Ca 含量的进一步增加则会引

153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起合金中 Mg2Ca 第二相的增多从而增大合金电偶腐蚀的可能性而使合金在 SBF 液


中的抗腐蚀性能恶化[22]。
Mg-Ca 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研究证明[23],Mg-Ca 合金植入物在体内
的降解不会对生物体产生任何毒性或不利影响。Erdmann N[24]等研究者将 Mg-0.8Ca
合金植入新西兰兔体内 2、4、6 和 8 周,证明了 Mg-0.8Ca 合金对周围软组织具有
良好的组织相容性。Li Z[25]等研究者将 Mg–1Ca 合金浸提液与 L-929 细胞进行共培
养发现 Mg–1Ca 合金对细胞没有明显毒性作用,生物相容性良好。这使得 Mg-Ca
合金体系成为了生物可降解骨科内植物领域的理想候选体系之一。
Mg-Ca 合金的力学和抗腐蚀性能可通过掺入少量其他金属元素(如 Zn,Mn
和 Sr 等)而进一步加强。与 Mg-0.3Ca 相比,Mg-0.3Ca-0.3Zn 表现出更好的时效
硬化效应[26]。在 Mg-Ca-Sr 中添加 Zn 元素可改善 Mg-Ca 基合金在生物医学应用中
的抗肿瘤性能[27]。在 Kokubo 溶液中,Mg-2Ca-0.5Mn-2Zn 具有比 Mg-2Ca 和 Mg-4Ca
更好的耐腐蚀性和最小的 pH 值变化。此外,与 Mg-Ca 合金相比,同时掺入 Ca
和 Zn 元素的 Mg-Ca-Zn 合金具有更强的机械性能[28]。Erdmann N[29]等研究者通过
将 Mg-0.8Ca 合金螺钉植入兔胫骨后发现,其在体内降解速率过快会导致力学性能
的过早丧失;此外,Berglund IS[30]等通过将 Mg-1.0Ca-0.5Sr 合金植入胫骨中同样
发现其降解速率过快,同时会伴随着大量 H2 的产生。
Mg-Ca 体系镁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 Ca 的掺入可以显著提高 Mg
的机械性能和抗腐蚀性能,使其成为了生物可降解骨科内植物领域的理想候选体
系之一。但是,Mg-Ca 合金过快的腐蚀速率以及伴随着腐蚀而出现的 H2 的快速释
放和机械度的急剧下降仍需要进一步优化。

3.2 镁锌基(Mg-Zn-based)合金
Zn 是人体中含量最丰富的必须营养元素之一,Zn 的强度类似于 Mg,但是它
们的密度和弹性模量略高,Zn 在 Mg 中的溶解度为约 6.2 wt.%。适量的添加可对
合金体系起到固溶强化和时效强化的双重效果,Zn 还有助于克服镁合金中可能存
在的铁和镍杂质的有害腐蚀作用,提高合金的耐腐蚀性。Zn 是目前在生物医用材
料合金化中应用最广的合金元素之一。
当 Mg 基体中的 Zn 元素含量达到 6 wt.%时,合金的屈服强度达到最高,类似
的,当 Mg 基体中的 Zn 元素含量达到 4 wt.%时,合金的极限抗拉强度和延伸率达

154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到最优化,继续提高 Zn 的含量则会导致力学性能的下降。在抗腐蚀性能能上,适
量的添加 Zn 可有效的提升合金的抗腐蚀性能,Cai S[31] 等人在 SBF 液中对三种
Mg-Zn 合金(Mg-1Zn,Mg-5Zn 和 Mg-7Zn)进行电化学测试表明,相对于纯 Mg,
Mg-Zn 合金具有更好的抗腐蚀性能,其中以 Mg-5Zn 的性能最佳。Gu X[32]等研究
者的实验结果同样证实,在 DEME 培养基中,Mg-1Zn 合金(8.47±0.12)的 pH 变
化程度显著小于纯 Mg(9.18±0.14)。Mg-Zn 合金的耐腐蚀性取决于 MgxZny 第二
相的体积分数,过量的 Zn 会显著增加 MgxZny 第二相的增多,从而恶化合金的抗
腐蚀性能。据文献报道,在 Mg 基体中添加 Zn 的含量最好控制在 3%以内[33]。此
外,Zn 的添加还能增强 Mg 基体中的 Fe,Ni 和 Cu 等杂质的耐受极限从而有效抑
制电偶腐蚀效应,提升合金的耐腐蚀性[34]。
已有大量文献研究报道,Mg-Zn 合金具有可靠的生物安全性[35,36]。He Y[37]等
通过将 Mg-6Zn 合金植入兔股骨干中 18 周后观察血液生化指标和重要脏器的病理
学改变表明 Zn 离子在体内的释放不会对机体产生负面影响,证实该合金良好的生
物安全性。Cipriano AF[35]等人对四种 Mg-4Zn-xSr(x=0.15、0.5、1 和 1.5% wt.%)
合金的体外研究结果表明,与纯 Mg 相比,Mg-4Zn-xSr 合金具有更强的促细胞增
殖和粘附能力,其中以 Mg-4Zn-0.15Sr 合金的综合性能最佳。Fazel Anvari-Yazdi A[36]
等人评估了 Mg-Zn-Ca 合金对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用
Mg-Zn-Ca 合金浸提液共培养的细胞具有比用 DMEM 培养基培养的细胞更好的细
胞活力。
在 Mg-Zn 合金中添加其他合金元素能够进一步改善合金的综合性能。研究表
明 [38],在 Mg-4Zn 合金中加入 0.2 wt.%的 Ca 可进一步提升合金的抗拉强度和延伸
率,增强抗腐蚀性能和抑制 H2 的析出,但当 Ca 的含量超过 0.5 wt.%时,合金的性
能开始出现下降。类似地,当 Mg-Zn 合金的 Sr 含量为 0.15 wt.%时,合金中的第
二相细小而分散,随着 Sr 含量的逐渐增多,第二相的体积百分比逐渐增多且逐渐
粗化,过多的第二相导致了电偶腐蚀的增加从而恶化了合金的抗腐蚀性能[35]。而
在另一项研究中表明,Mg-4Zn-1Sr 在 SBF 液中的抗腐蚀能力显著强于纯 Mg[39]。
Fang D[40]等人在三种不同的溶液中(0.9 wt%NaCl、3.5 wt%NaCl 和 SBF 液)分析
了通过区域凝固技术制备的 Mg-1Zn-xCa(x = 0.2、0.5、0.8、1.0 wt%)的腐蚀性
能,结果表明挤压态 Mg-1Zn-0.5Ca 合金在 0.9 wt%的 NaCl 和 SBF 中均表现出最

155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大的抗腐蚀性能,而添加 1 wt%的 Ca 则能通过促进动态再结晶而起到细化晶粒作


用。Li H[41] 等研究者分析了区域凝固和向后挤压制备的 Mg-1Zn-xSr(x = 0.2、
0.5.0.8、1.0 wt%)的力学和生物降解特性。随着 Sr 含量的增加,晶粒尺寸逐渐减小,
合金的硬度、拉伸和压缩性能显着提高。但由于 Sr 在 Mg 中的溶解度极低,随着
Sr 的增加,合金中形成了大量的第二相导致合金的腐蚀速率加快。Zhang E[42]等人
研究了 Zn 含量对 Mg-Zn-Mn 合金力学性能和腐蚀行为的影响,当 Zn 含量从 0wt%
增加到 3wt%时,晶粒尺寸从 12 μm 减小到 4 μm,并且机械性能明显增强。当 Zn
含量为 1 wt.%时,可获得最佳的抗腐蚀性能,而 Zn 含量的进一步增加会使防腐性
能下降。体内研究结果表明,将合金材料植入动物体内 18 周后,合金已降解约 54%,
但并未引起任何血镁浓度和肾功能的异常。同时还发现,Mg-1Zn-1.2Mn 合金在骨
髓腔中的降解比在皮质骨中更快。

3.3 镁锆基(Mg-Zr-based)合金
Zr 最常用的镁晶粒细化剂[43,44]。在镁中添加 Zr 会可形成高度细化的等轴晶[22]。
尽管 Zr 在 Mg 中的溶解度较低,仅为 3.8 wt%[45],但是其优异的晶粒细化性能以
及良好的耐腐蚀性使得其成为 Mg 的理想化合金元素之一。Zr 在酸和碱等腐蚀介
质中的耐腐蚀性非常好,Mg–Zr 合金在硼酸盐缓冲溶液中可形 Zr-Mg 双氢氧化物
从而使得其抗腐蚀性能显著增强[22]。对不同 Mg–Zr 二元合金的研究表明,Mg-1Zr
具有最高的屈服强度,极限抗拉强度和延伸率,此外,Mg-1Zr 在 SBF 和 Hanks 溶
液中浸泡 300 h 的析氢量明显低于纯 Mg。同样地,在 DMEM 培养基中,Mg-1Zr
的 pH 值波动明显小于纯 Mg(8.58±0.05 v.s 9.18±0.14)[46]。对于镁锆基合金,研
究的最为广泛的合金体系为 Mg-Zr-Sr 合金,Zr 和 Sr 的添加均能显着改善 Mg 的性
能。Zr 的添加能够显著细化晶粒,增强合金的延展性和耐蚀性;而添加 Sr 则可以
提高合金的抗压强度,体外生物相容性和体内成骨活性[47]。在 Mg 基体中,添加
3.8 wt%以内的 Zr 都能起到减小晶粒尺寸的作用,但是超过此含量,合金中便会产
生非合金 Zr 颗粒。而 Sr 的添加对合金晶粒尺寸影响不大,但是晶界会随着 Sr 含
量的增加而扩大[47]。
一项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与纯 Mg 相比,Mg-xZr(x=2~5 wt.%)的极限抗
压强度明显增强[47]。而在 Mg-xZr-ySr(x = 2~5 wt.%,y = 2~5 wt.%)体系中,合
金的压缩强度会随着 Sr 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相反的,在 Mg-1Zr-ySr(y=2~5 wt.%)

156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体系中,合金的抗压强度会随着 Sr 含量的增加而升高。这表明,多种元素相比单
一合金元素对镁基体的影响更为复杂合多变,需要对其具体机制进行深入剖析。
而 Sr 的加入所导致的晶界增宽和晶粒粗糙度增是加速合金腐蚀的重要原因。
Li Y[47]等人对 Mg-Zr-Sr 合金的生物安全性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
果表明,Mg-1Zr-2Sr,Mg-2Zr-5Sr 和 Mg-5Zr 具有出色的生物相容性,可较好地促
进成骨细胞的粘附和扩散。体内组织学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Mg-1Zr-2Sr、
Mg-5Zr 和 Mg-2Zr-5Sr 合 金 植 入 周 围 的 骨 形 成 速 度 更 快 。 与 Mg-5Zr 相 比 ,
Mg-1Zr-2Sr 和 Mg-2Zr-5Sr 植入 3 个月后的骨矿物质密度和骨矿物质含量更高。其
中,Mg–1Zr–2Sr 合金由于其合适的降解速率和机械性能以及理想的体内/体外生物
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在骨科内植物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此外,Mg–Zr–Sr 合金的性能还可以通过添加稀土元素(REEs)来增强。Ding
Y[48]等人对 Mg–1Zr–2Sr-xHo(x=0, 1, 3, 5 wt.%)合金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发现将
钬(Ho)元素添加到 Mg–1Zr–2Sr 合金中,其抗腐蚀性能,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
能均得到改善。

3.4 镁锶基(Mg-Sr-based)合金
Sr 与 Ca 元素同属元素周期表第二主族,两者具有相似的化学和生物学性能。
Sr 是人体重要的微量元素,人体中 99%的 Sr 均沉积于骨组织或牙齿(36~140
mg/kg)中,剩余 0.7%存在于细胞外液。Sr 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Ⅰ型
胶原蛋白合成和骨基质矿化,以及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和激活的作用[49]。在 Mg 中
掺入 Sr 元素能够起到细化晶粒的作用。Mg-Sr 合金主要由α-Mg 相和 Mg17Sr2 第二
相构成。随着 Sr 含量的增加,晶粒细化作用越显著,同时第二相也逐渐增多[50]。
当 Sr 的含量为 2 wt.%时,由于第二相沉淀效应,Mg–Sr 合金的拉伸强度和屈服强
度达到最高,而 Sr 含量的进一步增加会引起力学强度的下降,另一方面,Sr 含量
的增加会降低 Mg-Sr 合金的延伸性[51]。据文献报道[51-54],1.5-2 wt.% 的 Sr 元素合
金化入 Mg 基体中能够有效提高 Mg-Sr 合金的抗腐蚀性能,但是过多的 Sr 则会引
起 Mg17Sr2 第二相的增加而导致腐蚀性能的恶化。Gu[52]等人的通过失重、析氢和
电化学结果计算得出的 Mg-2Sr 合金在 Hank 溶液中的腐蚀速率均明显优于 p-Mg,
Sr 含量的进一步增加,合金的抗腐蚀性能开始下降。当 Sr 含量为 3 wt%时,尽管
合金腐蚀速率有所提高,但仍低于纯 Mg;仅当 Sr 含量为 4 wt%时,腐蚀速率才超

157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过纯 Mg,Gu 认为 Sr 的含量应控制在 2%以内。此外,体内实验证实 Mg-Sr 植入


物有利于新骨的形成。Bornapour[54]等人的研究结果也同样表明,当 Sr 含量高于
1%时,第二相颗粒 Mg17Sr2 与基体之间会发生严重的电偶腐蚀,导致合金耐腐蚀
性能下降,当 Sr 含量低于 1.5 wt.% 时,Mg-Sr 合金在 SBF 液中的抗腐蚀性能优于
纯 Mg,其中以 Mg-0.5Sr 的腐蚀率最低。
Sr 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同时还具备较强的促成骨活性,在骨科内植物领
域具有相当大的应用潜力。Zhao[53]等人通过将 MG63 细胞与 Mg-0.5Sr 合金浸提液
共培养证实 Mg-0.5Sr 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不会对细胞产生负面或有害的
影响。在另一项研究中,用 Mg-0.5Sr 浸提液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
表现出比对照组(WE43 合金)更好的细胞活性[54]。Gu[52]等研究者将 Mg-2Sr 合金
植入小鼠股骨中发现,植入 4 周后合金即开始降解并伴有新骨的形成。尽管合金
表面出现了局部的腐蚀,但合金外形仍完整,新生骨与植入物表面接触良好,且
骨的厚度和密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术后虽然观察到有气体的逸出和积聚,但这
似乎并不会对骨的形成产生任何影响。同时,血清中 Sr 离子浓度也与对照组无明
显差异,表明 Mg-2Sr 合金优异的生物安全性。同样的,Dong J[55]等人将 Mg-1.5Sr
合金作为骨填充材料植入到兔股骨髁,证明了 Mg-1.5Sr 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
性和成骨活性,有作为骨科植入材料的潜力。

3.5 镁-稀土元素(Mg-REs-based)合金
REs 因可显著改善镁的抗蠕变性能、耐腐蚀性能和机械性能而得到了广泛的关
注和深入的研究。Stanford N[56]等人对五种含 Al,Sn,Ca,Gd 和 La 的 Mg 基合金
的比较显示,Gd 和 La 两种稀土元素对 Mg 的晶粒细化作用及对延伸性的提升均优
于 其 他 三 种 元 素 。 在 最 近 的 一 项 研 究 中 , 将 1 wt% 的 La 或 Ce 元 素 添 加 至
Mg-8Gd-0.6Zr 合金中,其机械性能有显著改善。在耐蚀性方面,在基于 Mg–REs
的二元和三元体系的前提下,继续添加新的 RE 元素似乎对合金的抗腐蚀性能无明
显提升,甚至可能恶化其耐蚀性[57-60]。但是,向其他的 Mg-X(X=Al、Zn、Sr、
Zr 等)二元体系中添加 RE 可通过抑制合金的电偶腐蚀而增强其抗腐蚀性能[22,61,62]。
当这些稀土元素用于其他二元镁合金时,它们往往会与其他合金元素形成金属间
相,而这些金属间相作为阴极可降低镁基体电偶腐蚀从而使镁合金的腐蚀更为均
匀。

158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Mg-REEs 合金体系中的长周期堆垛有序结构(LPSO)的存在对改善该合金体
系的机械性能和腐蚀性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63]。LPSO 的存在可通过限制合金位错
的移动来改善合金的机械性能[64],腐蚀性能的提升则主要归因于以下几方面[65]:
(1)合金表面氧化膜的快速修复能力;(2)合金表面钝化膜的存在;(3)LPSO
结构 的连续分布。一些具有 LPSO 结构的常用合金包括 Mg–Gd–Zn–Zr[65-67] ,
Mg–Dy–Zn[63,66],Mg–Zn–Y[67],Mg–Er–Gd–Zn[68],和 Mg–Ho–Zn[69]。 Zhang 等人
[70]
研究表明,在 Hank’s 和 SBF 液中,具有 LPSO 相的 Mg-Gd-Zn-Zr 合金具有比不
含 LPSO 相的 Mg-Gd-Zn-Zr 合金更高的耐蚀性和显著降低析氢率,此外,具有 LPSO
相的合金腐蚀更加均匀。Peng 等人[63]对具有不同 LPSO 相的 Mg-Dy-Zn 合金的腐
蚀性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与 18-R 型 LPSO 相的 Mg-Dy-Zn 合金相比,14-H
型 LPSO 相的 Mg-Dy-Zn 合金具有更好的腐蚀性能。在这两种情况下,氧化膜均会
因腐蚀而破裂,但在 14-H 型 LPSO 中,其修复能力远优于 18-R 型 LPSO。在对
Mg-Zn-Y 合金的另一项研究中证实:LPSO 相体积分数的增加会降低合金的耐蚀
性,这是因为在 Mg 基底和 LPSO 相之间形成了原电池反应,从而加速了合金的局
部腐蚀[67]。
尽管从生物相容性角度考虑,不提倡使用 REs 作为生物医用 Mg 合金的合金
化元素[22,71],但已有不少的研究证明 Mg-REs 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72,73]。值
得注意的是,由德国 Syntellix 公司生产的 MAGNEZIX®空心加压螺钉(Mg-Y-Re-Zr
合金)于 2013 年获得了欧洲 CE 认证,成为首个获准用于临床的由 Mg 合金制成
的 III 类医疗器械[74]。2016 年,德国 Biotronik 公司在 WE43 镁合金基础上研发出
的 DREAMS 2G 镁合金支架获得了欧洲 CE 认证,首款获批的可降解镁合金血管支
架产品[75]。此外,我国上海交通大学袁广银教授团队根据对心血管和骨科内植物
材料的不同性能需求,分别研发了具有高塑性中等强度的心内科用 Mg-Nd-Zn-Zr
合金(JDBM-2)体系和具有高强度和中等韧性骨科用 Mg-Nd-Zn-Zr 合金(JDBM-1)
体系。据报道,JDBM 合金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应用于临床。
但是,由于稀土(RE)金属元素的存在,其长期生物安全性仍需要更能多的循证
医学证据进行验证。

3.6 镁铝基(Mg-Al-based)合金
Al 是镁中常用的合金元素,在商用 Mg-Al 合金(AZ 系列合金)中,Al 的浓

159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度范围为 2 至 9 wt%[76]。将 Al 加入至 Mg 基体中可以显著提高其力学强度和耐蚀


性[77,78]。Mg 中 Al 的含量会直接影响 Mg-Al 合金的腐蚀速率,增加 Al 的含量通常
会降低腐蚀速率[79-81],其主要是通过在合金表面形成一层不溶性的 Al2O3 氧化层而
起到抗腐蚀作用[71]。最近的研究证明[80-82],Mg–Al 基合金在模拟体液(SBF)、磷
酸盐缓冲液(PBS)以及氯化钠溶液(NaCl)中的抗腐蚀性能均显著优于纯 Mg。
尽管 Al 元素能够极大地强化 Mg 的机械强度和耐蚀性,但 Al 元素在体内的生物安
全性值得进一步商榷,众所周知,Al 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作用的金属元素,已有
研究证实[83],较高浓度的 Al 沉积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的损伤而危害人体健康,如
阿尔茨海默氏病,痴呆症和老年性痴呆症。此外,Ku CH[84]等研究者证实,Al 还
可能对成骨细胞有害。关于 Mg-Al 合金的生物安全性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特别是 Mg-Al 合金中 Al 的安全含量上限应通过更多的体内研究进行明确。目前研
究结果表明,Mg-Al 合金的生物安全性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暂不推荐将此类合
金应用于生物医用领域

3.7 其他镁合金体系
镁硅基(Mg-Si-based)合金:Si 在镁中溶解度为 0,添加至镁中的 Si 会以
Mg2Si 相形式析出而增强合金的机械强度。Gu 等[46]研究发现 Si 对镁力学性能的提
升较强,但不利于 Mg 的抗腐蚀性能。通过在 Mg-Si 合金中加 Ca 和 Zn 等元素,
可改善合金的抗腐蚀和机械性能[85]。
镁锰基(Mg-Mn-based)合金:Mn 是人体中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在镁中的
溶解度为 2.2 wt.%。Mn 能改善镁的塑性,Mn 还能与 Mg 中的杂质 Fe 结合,通
过抑制电偶腐蚀来提高镁的抗腐蚀性能。目前多通过掺入第 3 种元素(比如说 Zn
或者 Ca)[86,87]来强化 Mg-Mn 合金的各方面性能。研究表明 Mg-1.2Mn-1.0Zn 合金
在鼠股骨内具有良好的骨反应和生物安全性[86]。
镁铜基(Mg-Cu-based)合金:尽管铜已被用于提高包括不锈钢和钴基合金在
内的不同合金的抗菌性[88-90],但在 Mg 中,少量的 Cu 掺入会使得 Mg2Cu 第二相的
产生,以 Mg2Cu 相充当阴极,Mg 基体作为阳极的电偶腐蚀效应会导致 Mg 的腐蚀
速率急剧加快而严重限制了其在骨科领域的应用。但由于其优异的抗菌性和良好
的生物相容性,可尝试将其应用于感染相关骨病的治疗。
本综述介绍了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镁合金体系及其应用潜力。对各镁合金体

160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系中的元素和比例搭配,以及对合金生物相容性、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能的影响
进行了总结,为后续的镁合金体系的研发提供了思路。令人鼓舞的是,镁合金骨
科内植物已经成功应用于部分患者的低负荷骨折部位,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这可以促使临床医生和科学家考虑在其他适应症中使用镁合金内植物的潜力。最
重要的是,由于镁合金生物材料的研发是多学科的,涉及材料的设计和制备,医
疗器械的设计和制造,生物学评估,临床评估等,因此有必要加强相关学科的合
作和交流从而促进新型镁合金内植物的研发和临床转化。

161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 M. Geetha, A.K. Singh, R. Asokamani, A.K. Gogia, Ti based biomaterials, the
ultimate choice for orthopaedic implants e a review, Prog. Mater. Sci. 54 (3) (2009)
397-425.
[2] M.C. Kennady, M.R. Tucker, G.E. Lester, M.J. Buckley, Stress shielding effect of
rigid internal fixation plates on mandibular bone grafts. A photon absorption
densitometry and quantitative 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evaluation, Int. J.Oral
Maxillofac. Surg. 18 (5) (1989) 307e310.
[3] Y.F. Zheng, X.N. Gu, F. Witte, Biodegradable metals, Mat. Sci. Eng. R. 77 (2014)
1-34.
[4] M. Sha, Z. Guo, J. Fu, J. Li, The effects of nail rigidity on fracture healing in rats
with osteoporosis, Acta Orthop. 80 (1) (2009) 135-138.
[5] A.M.S. Ibrahim, P.G.L. Koolen, K. Kim, G.S. Perrone, D.L. Kaplan, S.J. Lin,
Absorbable biologically based internal fixation, Clin. Podiatr. Med. Surg. 32 (1)
(2015), 61-þ.
[6] A.R. Amini, J.S. Wallace, S.P. Nukavarapu, Short-term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orthopedic biodegradable implants, J. Long. Term. Eff. Med. Implant. 21 (2) (2012)
93-120.
[7] Zhang Y, Xu J, Ruan YC, Yu MK, O'Laughlin M, Wise H, Chen D, Tian L, Shi D,
Wang J, Chen S, Feng JQ, Chow DH, Xie X, Zheng L, Huang L, Huang S, Leung K,
Lu N, Zhao L, Li H, Zhao D, Guo X, Chan K, Witte F, Chan HC, Zheng Y, Qin L.
Implant-derived magnesium induces local neuronal production of CGRP to improve
bone-fracture healing in rats. Nat Med. 2016 Oct;22(10):1160-1169.
[8] Li Y, Zhao S, Li S, Ge Y, Wang R, Zheng L, Xu J, Sun M, Jiang Q, Zhang Y, Wei H.
Surface Engineering of Biodegradable Magnesium Alloys for Enhanced Orthopedic
Implants. Small. 2019 Dec;15(51):e1904486.
[9] Munir K, Lin J, Wen C, Wright PFA, Li Y. Mechanical, corrosion, and
biocompatibility properties of Mg-Zr-Sr-Sc alloys for biodegradable implant
applications. Acta Biomater. 2020 Jan 15;102:493-507.
[10]Wang J, Wu Y, Li H, Liu Y, Bai X, Chau W, Zheng Y, Qin L. Magnesium alloy
based interference screw developed for ACL reconstruction attenuates peri-tunnel
162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bone loss in rabbits. Biomaterials. 2018 Mar;157:86-97.


[11] Wang J, Xu J, Liu W, Li Y, Qin L. Biodegradable Magnesium (Mg) Implantation
Does Not Impose Related Metabolic Disorders in Rats 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
Sci Rep. 2016 May 23;6:26341.
[12]Gonzalez J, Hou RQ, Nidadavolu EPS, Willumeit-Römer R, Feyerabend F.
Magnesium degradation unde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 Best practice. Bioact
Mater. 2018 Feb 14;3(2):174-185.
[13]D. Zhao, S. Huang, F. Lu, B. Wang, L. Y ang, L. Qin, K. Y ang, Y . Li, W . Li, W .
Wang, S. Tian, X. Zhang, W . Gao, Z. Wang, Y . Zhang, X. Xie, J. Wang, J. Li,
Biomaterials 2016, 81, 84.
[14]Song G. Control of biodegradation of biocompatable magnesium alloys. Corros Sci
2007;49:1696–1701.
[15]Y. Chen, Z. Xu, C. Smith, J. Sankar, Recent adva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gnesium alloys for biodegradable implants, Acta Biomater, 10(11) (2014)
4561-4573.
[16]F. Witte, J. Fischer, J. Nellesen, H.A. Crostack, V. Kaese, A. Pisch, F. Beckmann, H.
Windhagen, In vitro and in vivo corrosion measurements of magnesium alloys,
Biomaterials, 27(7) (2006) 1013-8.
[17]W. D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biodegradable magnesium alloys as
next-generation biomaterials, Regenerative Biomaterials, 3(2) (2016) 79-86.
[18]F. Witte, V. Kaese, H. Haferkamp, E. Switzer, A. Meyer-Lindenberg, C.J. Wirth, H.
Windhagen, In vivo corrosion of four magnesium alloys and the associated bone
response, Biomaterials, 26(17) (2005) 3557-63.
[19]Gu XN, Li SS, Li XM, Fan YB. Magnesium based degradable bio-materials: A
review. Front Mater Sci 2014;8:200–218.
[20]Wan Y, Xiong G, Luo H, He F, Huang Y, Zhou X.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biomedical magnesium–calcium alloy. Mater Des 2008;29:2034–2037.
[21]Rad HRB, Idris MH, Kadir MRA, Farahany S.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and
corrosion behavior of biodegradable Mg-Ca implant alloys. Mater Des
2012;33:88–97.
[22]Ding Y, Wen C, Hodgson P, Li Y, Hauschka PV, Hannigan RE,Oho A, Kaneko T,
Chiba M, Inaba Y, Kurokawa Y, Heublein B,Andreae A, Waldmann K-H, Haverich
A. Effects of alloying elements on the corrosion behavior and biocompatibility of

163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biodegradable magnesium alloys: A review. J Mater Chem B 2014;2:1912–1933.


[23]Drynda A, Hassel T, Hoehn R, Perz A, Bach F-W, Peuster M. Development and
biocompatibility of a novel corrodible fluoride-coated magnesium-calcium alloy
with improved degradation kinetics and adequate mechanical properties for
cardiovascular applications.J Biomed Mater Res Part A 2009;93:763-775.
[24]Erdmann N, Bondarenko A, Hewicker-Trautwein M, Angrisani N,Reifenrath J,
Lucas A, Meyer-Lindenberg A. Evaluation of the soft tissue biocompatibility of
MgCa0.8 and surgical steel 316L in vivo:A comparative study in rabbits. Biomed
Eng Online 2010;9:63.
[25] Li Z, Gu X, Lou S, Zheng Y. The development of binary Mg-Ca alloys for use as
biodegradable materials within bone. Biomaterials 2008;29:1329–1344.
[26]Oh J, Ohkubo T, Mukai T, Hono K. TEM and 3DAP characterization of an
age-hardened Mg-Ca-Zn alloy. Scr Mater 2005;53:675-679.
[27]Wu Y, He G, Zhang Y, Liu Y, Li M, Wang X, Li N, Li K, Zheng G, Zheng Y, Yin Q.
Unique antitumor property of the Mg-Ca-Sr alloys with addition of Zn. Sci Rep
2016;6:21736.
[28]Bakhsheshi-Rad HR, Idris MH, Abdul-Kadir MR, Ourdjini A,Medraj M,
Daroonparvar M, Hamzah E. Mechanical and bio-corrosion properties of
quaternary Mg-Ca-Mn-Zn alloys compared with binary Mg-Ca alloys. Mater Des
2014;53:283–292.
[29]Erdmann N, Angrisani N, Reifenrath J, Lucas A, Thorey F, Bormann D,
Meyer-Lindenberg A. Biomechanical testing and degradation analysis of MgCa0.8
alloy screws: A comparative in vivo study in rabbits. Acta Biomater
2011;7:1421-1428.
[30]Berglund IS, Jacobs BY, Allen KD, Kim SE, Pozzi A, Allen JB, Manuel MV.
Peri-implant tissue response and biodegradation performance of a Mg-1.0Ca-0.5Sr
alloy in rat tibia. Mater Sci Eng C 2016;62:79–85.
[31]Cai S, Lei T, Li N, Feng F. Effects of Zn on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corrosion behavior of Mg-Zn alloys. Mater Sci Eng C 2012;32:2570–2577.
[32]Gu X, Zheng Y, Cheng Y, Zhong S, Xi T. In vitro corrosion and bio-compatibility of
binary magnesium alloys. Biomaterials 2009;30:484–498.
[33]Zhang S, Li J, Song Y, Zhao C, Zhang X, Xie C, Zhang Y, Tao H, He Y, Jiang Y,
Bian Y. In vitro degradation, hemolysis and MC3T3-E1 cell adhesion of

164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biodegradable Mg–Zn alloy. Mater Sci Eng C 2009;29:1907–1912.


[34]Song GL, Atrens A. Corrosion mechanisms of magnesium alloys.Adv Eng Mater
1999;1:11–33.
[35]Cipriano AF, Zhao T, Johnson I, Guan RG, Garcia S, Liu H. In vitro degradation of
four magnesium zinc strontium alloys and their cytocompatibility with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J Mater Sci Mater Med 2013;24:989–1003.
[36]Fazel Anvari-Yazdi A, Tahermanesh K, Hadavi SMM, Talaei-Khozani T, Razmkhah
M, Abed SM, Mohtasebi MS. Cytotoxicity assessment of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n synthesized biodegradable Mg-Zn-Ca alloys. Mater Sci
Eng C 2016;69:584–597.
[37]He Y, Tao H, Zhang Y, Jiang Y, Zhang S, Zhao C, Li J, Zhang B, Song Y, Zhang X.
Biocompatibility of bio-Mg-Zn alloy within bone with heart, liver, kidney and
spleen. Sci Bull 2009;54(3):484–491.
[38]Zhang BP, Wang Y, Geng L. Research on Mg-Zn-Ca alloy as degradable
biomaterial. Biomater - Phys Chem 2011;183–204.
[39]Guan R, Cipriano AF, Zhao Z, Lock J, Tie D, Zhao T, Cui T, Liu H.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magnesium-zinc-strontium alloy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Alloy processing,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biodegradation. Mater
Sci Eng C 2013; 33:3661–3669.
[40]D. Fang, X. Li, H. Li, Q. Peng, Int. J. Electrochem. Sci. 8 (2013)2551–2565.
[41]H. Li, Q. Peng, X. Li, K. Li, Z. Han, D. Fang, Mater. Des. 58 (2014) 43-51.
[42]H.S. Brar, J. Wong, M.V . Manuel, J. Mech. Behav . Biomed. Mater. 7 (2012)
87–95.
[43] Qian M, StJohn DH, Frost MT. Characteristic zirconium-rich coring structures in
Mg–Zr alloys. Scr Mater 2002;46:649–654.
[44]Qian M, Das A. Grain refinement of magnesium alloys by zirconium: Formation of
equiaxed grains. Scr Mater 2006;54:881–886.
[45]Chen Y, Xu Z, Smith C, Sankar J. Recent adva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gnesium alloys for biodegradable implants. Acta Biomater 2014;10:4561–4573.
[46]Gu X, Zheng Y, Cheng Y, Zhong S, Xi T. In vitro corrosion and bio-compatibility of
binary magnesium alloys. Biomaterials 2009;30: 484–498.
[47]Li Y, Wen C, Mushahary D, Sravanthi R, Harishankar N, Pande G, Hodgson P.
Mg–Zr–Sr alloys as biodegradable implant materials. Acta Biomater

165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12;8:3177–3188.
[48]Ding Y, Lin J, Wen C, Zhang D, Li Y.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vitro corrosion and
biocompatibility of newly developed biodegradable Mg-Zr-Sr-Ho alloy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Sci Rep 2016;6:31990.
[49]Pilmane M, Salma-Ancane K, Loca D, Locs J, Berzina-Cimdina L. Strontium and
strontium ranelate: Historical review of some of their functions. Mater Sci Eng C
Mater Biol Appl. 2017 Sep 1;78:1222-1230. doi: 10.1016/j.msec.2017.05.042.
Epub 2017 May 9. PMID: 28575961.
[50]Brar HS, Wong J, Manuel MV. Investigation of the mechanical and degradation
properties of Mg–Sr and Mg–Zn–Sr alloys for use as potential biodegradable
implant materials. J Mech Behav Biomed Mater 2012;7:87–95.
[51]Bornapour M, Celikin M, Cerruti M, Pekguleryuz M. Magnesium implant alloy
with low levels of strontium and calcium: The third element effect and phase
selection improve bio-corrosion resistance and mechanical performance. Mater Sci
Eng C 2014;35:267–282.
[52]Gu XN, Xie XH, Li N, Zheng YF, Qin L.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on a Mg–Sr
binary alloy system developed as a new kind of biodegradable metal. Acta
Biomater 2012;8:2360–2374.
[53]Zhao C, Pan F, Zhang L, Pan H, Song K, Tang A.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bio-corrosion properties and cytotoxicity of as-extruded Mg-Sr alloys.
Mater Sci Eng C 2017;70:1081–1088.
[54]Bornapour M, Muja N, Shum-Tim D, Cerruti M, Pekguleryuz M.Biocompatibility
and biodegradability of Mg–Sr alloys: The formation of Sr-substituted
hydroxyapatite. Acta Biomater 2013;9: 5319–5330.
[55]Dong J, Tan L, Yang J, Wang Y, Chen J, Wang W, Zhao D, Yang K.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on degradation and bone response of Mg-Sr alloy for treatment of bone
defect. Mater Technol 2018;33: 387–397.
[56]Stanford N, Barnett MR. The origin of “rare earth” texture development in extruded
Mg-based alloys and its effect on tensile ductility. Mater Sci Eng A
2008;496:399–408.
[57]Zhao X, Shi L, Xu J. A comparison of corrosion behavior in saline environment:
Rare earth metals (Y, Nd, Gd, Dy) for alloying of biodegradable magnesium alloys.
J Mater Sci Technol 2013;29:781–787.

166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58]Shi Z, Cao F, Song GL, Liu M, Atrens A. Corrosion behaviour in salt spray and in
3.5% NaCl solution saturated with Mg(OH)2 of as-cast and solution heat-treated
binary Mg–RE alloys: RE=Ce, La, Nd, Y, Gd. Corros Sci 2013;76:98–118.
[59]Srinivasan A, Blawert C, Huang Y, Mendis CL, Kainer KU, Hort N. Corrosion
behavior of Mg-Gd-Zn based alloys in aqueous NaCl solution. J Magnes Alloy
2014;2:245–256.
[60]Sudholz AD, Gusieva K, Chen XB, Muddle BC, Gibson MA, Birbilis N.
Electrochemical behaviour and corrosion of Mg–Y alloys. Corros Sci
2011;53:2277–2282.
[61]Rosalbino F, Angelini E, De Negri S, Saccone A, Delfino S. Electrochemical
behaviour assessment of novel Mg-rich Mg–Al–RE alloys (RE=Ce, Er).
Intermetallics 2006;14:1487–1492.
[62]Liu N, Wang J, Wu Y, Wang L. Electrochemical corrosion behavior of cast
Mg–Al–RE–Mn alloys in NaCl solution. J Mater Sci 2008;43:2550–2554.
[63]Peng Q, Guo J, Fu H, Cai X, Wang Y, Liu B, Xu Z. Degradation behavior of
Mg-based biomaterials containing different long-period stacking ordered phases.
Sci Rep 2015;4:3620.
[64]Suzuki M, Kimura T, Koike J, Maruyama K. Strengthening effect of Zn in heat
resistant Mg–Y–Zn solid solution alloys. Scr Mater 2003;48:997–1002. Available
from: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59646202005900.
[65]Zhang X, Ba Z, Wang Q, Wu Y, Wang Z, Wang Q. Uniform corrosion behavior of
GZ51K alloy with long period stacking ordered structure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
Corros Sci Pergamon 2014; 88:1–5.
[66]BI G, JIANG J, ZHANG F, FANG D, LI Y, MA Y, HAO Y.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and corrosion properties of Mg-Dy-Zn alloy during cooling after solution
treatment. J Rare Earths 2016;34:931–937.
[67]Li CQ, Xu DK, Zeng ZR, Wang BJ, Sheng LY, Chen X-B, Han EH. Effect of
volume fraction of LPSO phases on corros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g-Zn-Y alloys. Mater Des 2017;121:430–441.
[68]Xu C, Zhang J, Liu S, Jing Y, Jiao Y, Xu L, Zhang L, Jiang F, Zhang M, Wu R.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and damping properties of Mg–Er–Gd–Zn alloy
reinforced with stacking faults. Mater Des 2015;79:53–59.
[69]Zhang L, Zhang J, Xu C, Jing Y, Zhuang J, Wu R, Zhang M. Formation of stacking

167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faults for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biodegradable Mg–ho–Zn alloy. Mater Lett
2014;133:158–162.
[70]Zhang X, Wu Y, Xue Y, Wang Z, Yang L. Biocorrosion behavior and cytotoxicity of
a Mg–Gd–Zn–Zr alloy with long period stacking ordered structure. Mater Lett
2012;86:42–45.
[71]Walker J, Shadanbaz S, Woodfield TBF, Staiger MP, Dias GJ. Magnesium
biomaterials for orthopedic application: A review from a biological perspective. J
Biomed Mater Res Part B Appl Biomater 2014;102:1316–1331.
[72]Willbold E, Gu X, Albert D, Kalla K, Bobe K, Brauneis M, Janning C, Nellesen J,
Czayka W, Tillmann W, Zheng Y, Witte F. Effect of the addition of low rare earth
elements (lanthanum, neodymium, cerium) on the biodegradation and
biocompatibility of magnesium. Acta Biomater 2015;11:554–562.
[73]Zhao N, Watson N, Xu Z, Chen Y, Waterman J, Sankar J, Zhu D. In vitro
biocompatibility and endothelialization of novel magnesium-rare earth alloys for
improved stent applications. PLoS One 2014; 9:e98674.
[74]H. Windhagen, K. Radtke, A. Weizbauer, J. Diekmann, Y. Noll, U. Kreimeyer, R.
Schavan, C. Stukenborg-Colsman, H. Waizy, Biodegradable magnesium-based
screw clinically equivalent to titanium screw in hallux valgus surgery: short term
results of the first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pilot study,
Biomedical engineering online, 12 (2013) 62.
[75]M. Haude, H. Ince, A. Abizaid, R. Toelg, P.A. Lemos, C. von Birgelen, E.H.
Christiansen, W. Wijns, F.-J. Neumann, C. Kaiser, E. Eeckhout, S.T. Lim, J.
Escaned, H.M. Garcia-Garcia, R. Waksman, Safety and performance of the
second-generation drug-eluting absorbable metal scaffold in patients with de-novo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BIOSOLVE-II): 6 month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multicentre, non-randomised, first-in-man trial, The Lancet, 387(10013) (2016)
31-39.
[76]Wenwen D, Yangshan S, Xuegang M, Feng X, Min Z, Dengyun W.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g–Al based alloy with calcium and rare earth
additions. Mater Sci Eng A 2003; 356:1–7.

[77]Brar HS, Platt MO, Sarntinoranont M, Martin PI, Manuel MV. Magnesium as a
biodegradable and bioabsorbable material for medical implants. JOM
2009;61:31–34.

168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78]Bamberger M, Dehm G.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g alloys. Annu Rev


Mat Res 2008;38:505–533.
[79]Esmaily M, Blücher DB, Svensson JE, Halvarsson M, Johansson LG.
New insights into the corrosion of magnesium alloys—The role of aluminum. Scr
Mater 2016;115:91–95.
[80]Wen Z, Wu C, Dai C, Yang F. Corrosion behaviors of Mg and its alloys with
different Al contents in a modified simulated body fluid. J Alloys Compd
2009;488:392–399.
[81]Pardo A, Merino MC, Coy AE, Arrabal R, Viejo F, Matykina E. Corrosion
behaviour of magnesium/aluminium alloys in 3.5wt.% NaCl. Corros Sci
2008;50:823–834.
[82]Rahman ZU, Pompa L, Haider W.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in-vitro
bio-assessment of AZ31B and AZ91E alloys as biodegradable implant materials. J
Mater Sci Mater Med 2015;26:217.
[83]El-Rahman SSA. Neuropathology of aluminum toxicity in rats (glutamate and
GABA impairment). Pharmacol Res 2003;47:189–194.
[84]Ku CH, Pioletti DP, Browne M, Gregson PJ. Effect of different Ti–6Al–4V surface
treatments on osteoblasts behaviour. Biomaterials 2002;23:1447–1454.
[85]Zhang E L, Yang L, Xu J W, et al.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bio-
corrosion properties of Mg- Si(- Ca, Zn) alloy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 [J]. Acta
Biomater., 2010, 6: 1756
[86]Xu L P, Yu G N, Zhang E L, et al. In vivo corrosion behavior of Mg-Mn-Zn alloy
for bone implant application [J]. J. Biomed. Mater. Res., 2007, 83A: 703
[87]Sun X, Cao Z Y, Zhang J L, et al. Mechanical and corrosion properties of newly
developed Mg- Mn- Ca alloys as potential biodegradable implant materials [J].
Corros. Eng. Sci. Technol., 2014,49: 303
[88]Ren L, Yang K, Guo L, Chai H. Preliminary study of anti-infective function of a
copper-bearing stainless steel. Mater Sci Eng C 2012; 32:1204–1209.
[89]Chai H, Guo L, Wang X, Fu Y, Guan J, Tan L, Ren L, Yang K.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317L stainless steel contained copper in prevention of implant-related infection
in vitro and in vivo. J Mater Sci Mater Med 2011;22:2525–2535.
[90]Hong IT, Koo CH.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corrosion resistanc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u-modified SUS 304 stainless steel. Mater Sci Eng A
2005;393:213–222.

169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致 谢

岁月无声,青春有痕。在重医读博的三年时光匆匆,无数个奋斗的日日夜夜
仍然历历在目,感慨万千。一路走来有过彷徨、有过迷茫,可是依然不怕挫折,
不惧流言,不畏将来。如今的我,年少的稚气已随着成长而渐渐褪去,现在更多
的则是几分成熟和稳重。常怀感恩之心,常念感恩之情,在此,我要将最诚挚的
谢意献给在我成长道路上给予过鞭策和帮助的亲人、老师、朋友和同学!
寒来暑往,春秋三载,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的恩师蒋电明教
授都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教诲,使我终身受益。正是在您的悉心栽培下,
学生的人生道路才如此开阔平坦。跟随您学习的时光,是我成长最快、收获最多
的三年,您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对学术的严谨求实,对生活的重情重义,都铭刻
我心,永远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奋斗的目标。师恩如山,终身难忘!在此谨向恩
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感谢重庆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王敬丰教授对本研究课题给予的大力支持和耐
心指导,感谢重庆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刘青山硕士在材料的制备和样品检测方面
给予的无私帮助。
感谢谯波、阳淇名、赵维康等师兄对我课题和实验的指导,特别感谢阳淇名
师兄在实验中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亲爱的室友贺单双和陈鸿博士对我学习、工
作和生活的关心和鼓励,难忘与你们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感谢我的同门杜兴、
唐越、李凯和陈司南对我的帮助;感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三医
院所给予的便利与协助。
感谢重医附一院内分泌科吴金珊博士对我课题的悉心指导和生活的细心照
料!
感谢在我背后给予默默支持、关心及鼓励的家人和朋友!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感谢为我辛勤付出、无私奉献的父母!
最后,由衷的感谢参与本论文评阅和答辩的各位专家教授,感谢您们的宝贵
意见和建议。

170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1] Yafeng Wen, Qingshan Liu, Jingfeng Wang, Qiming Yang, Weikang Zhao, Bo Qiao,
Yuling Li, Dianming Jiang. Improving in vitro and in vivo corrosion resistance and
biocompatibility of Mg-1Zn-1Sn alloys by microalloying with Sr. Bioactive
materials.2021;12(6):4654-4669. http://doi.org/10.1016/j.bioactmat.201.04.043.

(IF=8.724)

[2] Yafeng Wen, Qingshan Liu, Weikang Zhao, Qiming Yang, Jingfeng Wang,
Dianming Jiang. In vitro studies on Mg–Zn-Sn-based alloys developed as a new
kind of biodegradable metal. Materials(basel). 2021 Mar 25;14(7):1606. doi:

10.3390/ma14071606. (IF=3.057)

[3] Yafeng Wen, Yanan Xu, Weikang Zhao, Qiming Yang, Jun Wu, Bao Su, Sinan Chen,
Kai Li, Bo Qiao. A novel method of surface modification for
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 66 implants by selective laser melting-mediated

concave microwell.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Under Review, IF=8.758)

[4] Yi W, Wen Y, Tan F, Liu X, Lan H, Ye H, Liu B. Impact of NF-κB pathway on the
apoptosis-inflammation-autophagy crosstalk in human degenerative nucleus

pulposus cells. Aging (Albany NY). 2019 Sep 13;11(17):7294-7306.(IF: 4.831)

[5] Yi W, Lan H, Wen Y, Wang Y, He D, Bai Z, Zhang Y, Jiang W, Liu B, Shen J, Hu Z.


HO-1 overexpression alleviates senescence by inducing autophagy via the
mitochondrial route in human nucleus pulposus cells. J Cell Physiol. 2020

Nov;235(11):8402-8415.(IF: 5.546)

[6] He D, Zhou M, Bai Z, Wen Y, Shen J, Hu Z.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induces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by promoting nucleus pulposus cell pyroptosis via
NLRP3-dependent pathway.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20 Jun

4;526(3):772-779. (IF: 2.985)

17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