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

作者:陈冠侨

学号:2023141060046
专业:历史系
摘要:考古类型学作为考古学研究两大支柱之一是所有初学者都必须谨慎学习小心求索
的学问,基于此,我想以一名考古实习生的认识对考古类型学做一初步思索。
摘要:考古类型学 地层学 器物形态学

考古类型学思考
类型的定义是对客观的器物进行外形、结构、材质、内涵等定性分析后,将器物划分
为若干类别。比如显而易见的圆方之别、长短之异、厚薄之分,高矮之差,结构是单一
的还是组合的复杂的,材料选用上是金属还是木质或者纺织还是动物制品。而内涵上的
分析则要多样一些,譬如器物上之图案及其组合排列,特殊元素的运用(如神话动物样
式)。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到一个相对粗浅的结论,即在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器物中我
们依然可以根据一定的方法对客观事物进行分类,从而找到其中内在的共性与规律。在
这种基础上便是考古类型学,我将试图更为细致的认知这一学术思想,从而得到深刻的
理解。
科学方法的意义
将考古与盗墓彻底区别开的便是以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考古学研究方法的兴起,如苏
秉琦先生在《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一文中指出“我们以前所谓的考古,常常陷入有
‘宝’就挖,无‘宝’便丢的陷阱”这归根究底还是想着能代表一个墓坑价值的是其中
赫赫有名的文物。这到并非毫无道理,所谓浓缩是精华、见微知著,足够精美的文物能
够集中的体现一个时代手工艺水平、审美水平。但这只能叫做探宝,能够让考古独立为
一门学科并具备科学性与逻辑性进而客观的全泛的佐证历史文本的,是地层学与类型学
的出现。这之中的区别并不仅是明晰还是混乱地求索历史更是能否正确认识历史的本质
问题。仅仅是熟练的技术,那是摸金校尉要思考的事,不断应用多样化科学思路的理论,
这才是考古学者的意义。
考古类型学的发展
十八世纪时,奥斯卡·蒙德留斯系统总结并推广这门方法,随着欧风美雨的涌入,
中国学界也逐渐浸入类型学的思想。陈星灿先生将其分为三段时期 1921-1931 年初步开
始 1931-1937 年初步形成 1937-1949 年走向完善,这一分期大致与近代思想的革命息息
相关具体细节暂且不表,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确立正随着类型学的深入而更见完善。尽
管诸多学者对该种方法持词不一有说“器物形态学”、有讲“标型学”也说“类型学”,
归根究底仍然是考察形态的学问,这种差别倒也无伤大雅,不变的是科学的内核。
考古类型学研究方法
类型学的研究思路是综合比较法、排比法、分类法的综合研究路径,时而需要“找
不同”时而又需要“找共同”。通过比较,能够知道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的社会生产
状况,可能一个非常细微的差别背后蕴藏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同时,比较也能够
突出特点,原本不值一提的器物因为差别,可能就是独特的历史原因,较为出名的便是
秦始皇陵兵马俑上的名刻,透析出的是曾经工商食官制度下官方工匠的生活。通过排比,
一件单独的器物就像聚沙成塔般幻化出一个时代的样貌,将多数具有类似外形、材质、
用途的物品归类,这一类物品就成为社会性的物品是一定时空间影响下的具备意义的物
件。至于说横联法、桥联法这些实际操作的技术其实只是在这些概念指导下的分支。
考古类型学研究价值
关于此方面,苏秉琦先生做过精妙论述:“比如说研究陶器,陶器是古代先民日常
使用器物,在遗址中出土的数量最多,变化也比较快,从形制、纹饰以至陶色、陶质等方面,
都易于反映不同时代、不同阶段或不同地区间的差异,能较突出地反映某一文化的特征。
所以,陶器可以成为我们识别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及不同类型文化遗存的可靠而有力的科
学依据,在掌握了它的形制变化规律之后,就为与它共存的其他遗物的研究提供了方便,在
地区的差异、年代的区别上,都起着标兵的作用。尤其是其中一些常见的、特征明显的器
形,在掌握了它的变化规律之后,可以象标准化石那样使用。”可以说,研究明白陶器的
一个方面,你就能拿到过去时代的一枚碎片。
考古类型学如何为历史研究服务
考古发现常常会有三个方面,灰坑与遗迹,文物与文书,以及葬者与棺椁。我们常
说死者为大,盗坟挖穴这种事情在古代封建社会里是违逆纲常的大罪,能去盗墓除了以
此为职业的摸金校尉便只有走投无路的可怜人,而他们也是为了倒卖换钱不大可能会去
专门更改遗迹中的布置,意味着遗迹中的文物只有两种状态,存在或消失。这样就避免
了传统文献史料研究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伪造。这一问题如何重要,参看今古本竹
书纪年便知些微,同一事实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记载。正因为遗迹的真实性,它一旦出土
也就只有两种意义,要么补充拓展原有的要么推翻,无论是哪种对于历史研究都是开天
辟地的。在这其中能够让文物开口说话再现曾经的故事就不能逃开类型学的运用,器物
形态的考察实际上要与人的、社会的因素结合起来。人们在生产或生活中的活动都是有
目的的活动,是社会性的活动。人们依据自己的需要而制造的器物,它们的形制虽然存在
差异,但是因人们需求的一致性而表现出来的共同性却是主要的方面。对任何一个考古学
文化来说,在一个时期内制造的器物,它们的形制相对稳定并具备共同的特点。不同的文
化(型)之间,则因创造这些文化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别,器物在形制方面必然
有所不同。能够得到一个时代的特性,我们就掌握了大的、宏观的层面的理解,大的概
念能避免小的错误,在此基础上研究历史我们的方向便大差不差了。
地层学与考古类型学
在苏秉琦先生《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一文中,作者是将两种科学的方法并架齐驱
相论并未详细讲述二者之间的异同,黄建秋先生在《对中国考古研究方法的反思》一文
中指出“可以说地层学对于类型学的重要作用,但是要说类型学从属于地层学则是有失
偏颇的”。林沄先生曾就地层学和类型学的辨证关系作过精辟的论述,“发掘中提供的
层位现象,毕竟只能提供遗存在相对年代上孰早孰晚的依据,至于这些有早晚差别的遗
存彼此之间是否有变化?变化有多大?这些变化究竟是渐进还是跳跃的?究竟是同一文
化传统的发展还是不同文化传统的更代?这都是类型学研究才能解答的问题。”由此见
之,我更倾向于认为,地层学是类型学在年代分期上的基础,在此之外,类型学不可避
免地要独立于地层学甚至可以借助成果来反验地层学的结果,毕竟通过地层叠压关系判
断也不能避免地质活动的特殊情况对于地层关系的破坏。
展望考古类型学
这一门方法历经凡 300 余年的发展,如今已然更加科学完备,诚然在实际操作过程
中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当今这门方法的多学科交叉趋势也越
加明显,如日本学者所提出的属性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这两种方法的出发点基本
一致,都是将遗物分解成为若干个可能敏感反映时间变化的属性,考察属性间的相互关
系,为分类提供线索。不同之处是属性分析考察的属性种类少,只需将有关属性两个一
组分为若干组,利用矩阵法分别检讨各组属性间的关系,根据需要还可将相互关联的多
个属性合并为若干组,进一步检讨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主成分分析法因为考察的属性种
类多,无法用人工完成庞大的计算量,只好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从计算结果中找出分
类的线索。数学的统计概念以及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为未来的类型学研究注入新的
血液。
总而言之,考古类型学的研究应用不仅要在技术层面上的宏观与微观不断进步,始
终也要把握好其还原历史的独特价值。通过比较、排比、分类的方法为遗物拂去灰尘,
重现光芒。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