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差行為與犯罪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1

偏差行為與犯罪

1
偏差行為的定義與理論觀點

規範
• 生心理觀點 • 社會過程論
• 偏差次文化 • 社會結構論
觀點 • 衝突論

偏差者 社會反應

2
偏差理論的位置

⚫偏差者
▪ 生理、心理觀點
▪ 偏差次文化觀點
➢著重偏差者或偏差家庭或偏差社區有何特質(身心缺陷或
有別於主流文化的價值或行為)

3
⚫規範
▪ 社會結構論︰結構緊張論(迷亂論)
▪ 衝突論
➢規範乃是社會建構的,受到時空,情境定義與不同社會
文化不同而有不同
➢規範乃反映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4
社會會設計一套方
法或機構,來管理
掌控偏差或犯罪行
⚫社會反應 為,使回歸規範或
常態
▪ 社會過程論:標籤論
➢強調偏差行為的產生乃是社會控制的結果,引發社會控
制反應的行為才被視為偏差,無引發社會反應者則不被
視為偏差。而即使無偏差行為卻被認為是偏差者,仍被
視為有偏差行為
➢行為的多重意義。同樣的偏差行為,有些人比較容易被
逮捕定罪,前科效應
➢執法者定義偏差的不穩定性,執法者間偏差定義不一致

5
偏差理論
⚫偏差次文化理論
▪ 偏差者生存於具有偏差次文化的人群或社區裡,該文化有別於
主流文化:鼓勵攻擊/ 粗魯以求生存,尋求刺激快感,及時行樂,
來宣洩勞動工作的苦悶,以及對現有規範與警察的不信任,鼓
勵反社會行為。在此文化生活的人會產生特質且透過社會化過
程 而 代 代 相 傳 (toughness, excitement, smartness, fate,
autonomy, trouble)
▪ 個人生活於次文化團體中,習得其價值與行為,但被主流團體
視為偏差(或被視為衝突論觀點)

6
原住民狩獵文化與法律衝突

▪ 王光祿(Tama Talum)以土
造長槍捕獵野生保育動物山羊
、山羌各一隻,當時法院認為
槍砲條例允許原住民為生活工
具所需,經主管機關許可而持
有「自製獵槍」打獵,但王使
用的「土造長槍」無法免責。
此外,王光祿是基於滿足口腹
之欲獵捕,並非為了傳統文化
或祭儀。

7
▪ 最高法院聲請釋憲理由指出
,狩獵是原住民傳統文化,
槍砲條例限制原住民僅能以
「自製」的落後槍枝打獵,
致原住民不能使用較安全的
現代化制式獵槍;另外,野
生動物保育法限制原住民只
能基於因動物逾量、學術研
究、教育目的或傳統文化祭
儀必要才能狩獵,罔顧原民
生活習慣。

8
⚫社會結構論(75- 偏差類型 文化目標 文化手段
6頁)
▪ 文化目標與文化手段的緊
創新
+ –

儀式
– +
▪ 偏差的類型:創新、儀式、
退縮、叛逆 退縮
– –
▪ 偏差行為的解決:多元化
成功價值,重新分配生活 _ _
機會 叛逆
+ +
9
▪ 社會問題的四種類型
✓創新型(innovation):經濟型犯罪、名校入學詐欺
✓儀式型(ritualism):官僚殺人
✓退縮型(retreatism):嗑藥吸毒、遊民、躺平
✓叛逆型(rebellion):革命

10
美國大學錄取賄賂醜聞
(2019 College Admissions Bribery
Scandal)

▪ 富人把孩子買進常春藤︰
33名大學申請者的家長
被指控在2011年到2018
年期間內向名校申請諮詢
師William Rick Singer支
付了超過2500萬美元;
其中部分款項被辛格用於
欺詐性地誇大申請者的入
學考試成績並賄賂大學官
員。

11
▪ 新北市中和一名家長指控,家中2歲男
童出現重症,卻因為衛生單位延誤送醫
2022年新冠肺炎居家
,孩子失去意識才派員送醫,最後竟插
管治療。指揮中心4月16日也證實該名 照護事件
兒童為國內首例兒童重症。
▪ 新北市衛生局4月16日表示,男童13日
晚間出現發燒症狀,14日上午由母親帶
著2個小孩步行前往醫院採檢,並返家
等候報告,同日傍晚約5點系統顯示,
男童被匡列為密切接觸者居家隔離,衛
生局約晚間6點半與男童母親聯繫,確
認男童狀況不佳,即聯絡醫院由119送
醫,醫院於6點37分通報男童為確診個
案。
▪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4月16日於指揮
中心記者 會上 說 ,此名 個案 於昨傍晚
17:40分上線、18:09分順利接洽到醫護
人員,18:30分相關人員順利與家人聯
繫;19:06分順利出車,19:30到達醫院
,就醫時間並無延誤。
▪ 雙和醫院表示,該男童於14日緊急送至
本院急診,到院時意識不清、高燒且生
命徵象不穩定,院方當下執行緊急插管
,隨即送至負壓加護病房進行搶救。男
童最終因急性新冠病毒感染併發敗血症
,導致腦幹腦炎,於4月19日凌晨03時
46分在父母陪伴下辭世。(2022年) 12
1996年中台禪寺事件

▪ 1996年9月1日,南投縣
埔里鎮中台禪寺在一次
佛學夏令營後,約有四
十多位大學女生及部分
社會人士,在未事先知
會家人下,集體剃度出
家;後因家人尋找失蹤
不歸的孩子,及母親赴
禪寺尋找,經新聞媒體
報導才由社會得知

13
1980年清岳專案,警力驅逐錫安山新約教會信徒

14
⚫衝突論(77頁)
▪ 既得利益者為保護其利益,制訂法律與規範,甚至執行
法律,來控制對其有威脅性的問題人口
▪ 以學者來研究控制手段和教育虛假意識
▪ 以媒體來渲染犯罪的嚴重性,致使被統治者願意為國家
所控制(增加警力、架設監視錄影機或指紋建檔)(85
頁)
▪ 以醫師、心理或社工來安撫、治療並監督偏差者(84頁)

15
⚫社會過程論:標籤論(77-78頁)
▪ 受符號互動論影響,主張偏差非人本質好壞所影響,而是由社
會所定義
▪ 人言可畏,三人成虎,探討標籤對個人自我概念產生的效果
▪ 初級偏差→次級偏差
▪ 初級偏差(primary deviance):初次或偶爾的偏差行為,但尚
未引發社會反應
▪ 次級偏差(secondary deviance):從事偏差行為,並引發社為
反應後,接受社會標籤,改變對自我的看法後所從事的偏差行

16
▪ 偏差行為是一種定義問題,一種被標
籤化的結果。個體被標籤為偏差者,
會產生烙印效果,自我接受偏差者身
分,進而適應偏差,脫離社會規範。
(77頁)

17
Primary deviance normal
label
stigma
劃清界線,差別
待遇:生活機會
受限,期待偏差

將不道德的行為與”不道德者” outsider
劃上等號,並予以次等定位。
1.當眾出醜的儀式
2.科層定罪 Secondary deviance

18
▪ 標籤論優點:檢視原來 ▪ 標籤論缺點:
認為理所當然之處:執
法者的定義不穩定與不 ▪ 關切社會反應是否發生,無
一致;提示對於差異行 助於偏差行為的減少(無法
為的壓抑,可能壞處大 分析初級偏差發生的原因)
於好處,矯治過程帶來 ▪ 同情被標籤者權力較少而無
的缺點與效果大,將差 法向主流規範挑戰,質疑貼
異擴大,重新評估一些 標籤者→罪惡的戲劇化
無受害者犯罪的除罪化
(減少規範,對某些偏 ▪ 重視執法者與被標籤者的的
差行為予以容忍;嚴守 差異,忽略偏差者的個別差
標籤過程的合法程序) 異

19
犯罪率下降的社會因素(78-82頁)

▪ 刑事政策:警力增加,監獄人口增加,毒品市場萎縮,
槍枝管制,死刑
▪ 社會結構:墮胎合法化,經濟改善,人口與移民政策
▪ 科技發展:物理與科技監控
▪ 人性善力的釋放(同情心,自我控制,道德感與理性):
政治穩定,識字率提升,國際貿易發達與四海一家價值(
人權運動)

20
作業六

▪ 請從功能論、衝突論、(偏差)次文化、
結構緊張論、標籤論,與其他學科觀
點,分析”網路性交易”現象。(論文
抄襲,網路成癮/霸凌,數位性別暴力/
創意私房,社群投資詐騙,職場性騷
擾,吸食大麻)

2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