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0

2024 民法物權

第三章 所有權

第一節 通則
一 所有權概說
二 所有權之物上請求權
1. 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買賣契約與無權占有】
2. 妨害除去請求權
3. 妨害防止請求權 【物上請求權與消滅時效】
三 取得時效
1. 制度的意義和目的
2. 動產所有權取得時效
3. 不動產所有權取得時效
4. 取得時效中斷
5. 所有權以外其他財產權之取得時效

第二節 不動產所有權:不動產相鄰關係
一 規範的目的與原理
二 通行關係
三 越界關係:建築越界、植物越界、果實越界

第三節 動產所有權
一 善意取得
二 先占
三 拾得遺失物
四 發現埋藏物
五 添附

[參照條文]765 條〜816 條

1
2024 民法物權

第一節 通則

一 所有權概說

1. 所有權之性質

(1) 對標的物全面支配的物權:所有人對標的物得為全面的、概括的占
有、管理、使用、收益及處分,與其他定限物權僅限於一定範圍可
支配標的物不同。否定複數所有權之存在。

(2) 整體內容的物權:所有權不是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等各種權能的集合,
而是一個渾然整體的權利,學說稱為所有權之整體性、單一性、渾
一性。在所有物上設定用益物權或擔保物權,不是讓與所有權的一
部,而是創設一個新的獨立的物權。

(3) 具有彈力性的物權:所有權會因設定用益物權或擔保物權而受限制
(所有權之虛有化、空虛所有權)
,但當所設定的物權限制消滅後,
所有權立即回復全面支配的圓滿狀態。

(4) 永久支配標的物的物權:所有權隨標的物的存在而永遠存續,不得
預定其存續期間。

(5) 於法令限制範圍內支配標的物的物權:所有權社會化1。

2. 所有權之權能(§765)

(1) 積極權能:占有、使用、收益、處分

(2) 消極權能:排除他人干涉

二 所有權之物上請求權

1. 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所有人回復請求權):§767 第一項前段

(1) 意義:所有人喪失所有物之占有時,對於法律上無正當權限而占
有該物之占有人請求返還所有物的權利。

1
所有權雖歸屬於個人,但同時也是為了增進人類共同需要及幸福而存在,所有權的行使必須
與國家社會之公共利益相一致。憲法§15、§23、釋字 400 號。

2
2024 民法物權

(2) 要件:

a. 請求權主體須為所有人或依法得行使所有權之人

破產管理人、遺產管理人(§1179➁)、失蹤人之財產管理人、
代位權人(§242)、未成年人特有財產管理人、國有財產之管理
機關等,均屬依法得行使所有人之權利者。

b. 相對人是所有物的無權現占有人

• 現在占有人:包含「現在直接占有人」及「現在間接占有人」
(民法 941)
。侵奪所有物後之貸與人、出租人、寄託人屬間
接占有人,返還方法不限於現實交付,以其對於直接占有人
(承租人、借用人、受寄人)之返還請求權,讓與所有人亦
可。所有人得以直接間接占有人一併為被告訴請返還。

• 無權占有人:無占有之正當權源,而仍占有其物。如越界建
築、佔用他人空屋、租賃關係終了後仍繼續使用租賃物等。

Ø 基於物權而占有:地上權、質權

Ø 基於債權而占有:買賣、租賃、使用借貸

#§940 占有人的定義:對於物有「事實上管領之力」者,為占有人。故對於有事實上
管領力之狀態,為占有。

① 空間結合關係:人與物有場所上之結合。

② 時間結合關係:空間結合關係須達到相當程度的時間。

③ 法律結合關係:人與物因有某種法律關係之存在而結合,即便無空間或時間上
之結合關係,亦能發生占有關係。

• 間接占有人(§941)
:對物無事實上管領力,但基於一定之法律關係,對直
接占有人有返還請求權。成立要件有三:

Ø 占有之媒介:直接占有人基於一定法律關係占有該物

Ø 他主占有之意思:直接占有人非以所有人之意思而為占有

Ø 間接占有人對於直接占有人具有返還請求權

• 占有輔助人(§942)
:基於特定從屬關係,受他人指示而對物為事實上管理。
非占有人。

3
2024 民法物權

買賣契約與無權占有

一 不動產買賣契約不成立、無效或被撤銷時

①買賣標的物不動產已交付占有,但未為移轉所有權登記:§767 請求返還其物

②買賣標的物不動產已交付,並完成移轉所有權登記:

→依不當得利,請求為所有權之移轉登記,以為返還。

→不得請求塗銷所有權登記,或主張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二 不動產買賣契約有效成立後,已完成所有權移轉登記給買受人,但出賣人仍
占有不動產未交付,此時出賣人是否為無權占有該不動產?

最高法院 89 年台上字 251 號判決

物之出賣人依民法第三百四十八條規定,固負有交付其物於買受人之義務,但在未交付前之繼
續占有買賣標的物,究難指為無權占有,不因所有權已為移轉登記而有所異。依民法第三百四
十七條規定,於買賣契約以外之有償契約,亦有上開見解之適用。

#最高法院 100 台上字 1442 號請求拆屋還地事件民事判決

三 不動產買賣契約有效成立後,買賣標的物不動產已交付移轉占有給買受
人,但尚未為移轉登記,此時買受人是否為無權占有?

4
2024 民法物權

最高法院 85 年台上字 389 號判例

按消滅時效完成,僅債務人取得拒絕履行之抗辯權,得執以拒絕給付而已,其原有之法律關係
並不因而消滅。在土地買賣之情形,倘出賣人已交付土地與買受人,雖買受人之所有權移轉登
記請求權之消滅時效已完成,惟其占有土地既係出賣人本於買賣之法律關係所交付,即具有正
當權源,原出賣人自不得認係無權占有而請求返還。

2. 所有權妨害除去請求權(所有物保全請求權):§767 第一項中段

(1) 意義:所有人在其所有權被占有以外之方法受到妨害、被侵害,
阻礙圓滿行使所有權時,對妨害人請求除去的權利。

(2) 要件:

a. 請求權主體須為所有人或依法得行使所有權之人

b. 須有所有權被妨害:客觀上不法侵害所有權或阻礙所有人之圓
滿行使其所有權之行為或事實,所有人對所有物未失去占有,
僅不過是不能圓滿實現所有權之內容而已。可分為以下幾種類
型:

• 侵害所有權:以詐欺脅迫方法使為所有權移轉登記

• 使所有權有負擔存在:不法之他物權設定、他物權消滅後仍
不塗銷登記

• 妨礙所有權行使:在他人土地上蓋房屋築圍籬或放雜物;他
人牆壁上懸掛招牌;停車在他人車庫。

• 侵害所有物:對動產或不動產為物質上之毀損,以臭氣或其
他危險侵入不動產等。

c. 相對人須對妨害具有除去之支配力

• 行為妨害人:造成妨害的行為人

• 狀態妨害人:對於妨害狀態或事實的維持者或有支配力者。
如無權占有他人土地蓋違章建築,該違章建築的受讓人。

(3) 法律效果:請求除去妨害,拆除房屋、清理雜物、塗銷登記等。

5
2024 民法物權

*最高法院 108 年度台上字 2338 號判決 #關於不動產受到侵害

3. 所有權妨害防止請求權(所有物保全請求權):§767 第一項後段
(1) 要件:

a. 請求權主體須為所有人或依法得行使所有權之人

b. 須有不法妨害之虞

c. 相對人就可能發生之妨害有除去的支配力

4. 其他物權之物上請求權(§767Ⅱ)
(2) 以占有標的物為內容的用益物權、質權及留置權在所有物返還請
求權、妨害除去請求權、及妨害防止請求權的準用上沒有問題。

(3) 以非占有標的物為內容的抵押權或不動產役權,應有所有權妨害
除去及妨害防止請求之準用。又因該物權人並無占有標的物,故
「所有物返還請求權」原則上無準用的餘地。

✍§767 所有權物上請求權是否因時效經過而消滅?

動產 適用民法125時效消滅

未登記 適用民法125時效消滅

日治有登記,戰後未總
不動產 不適用民法125:112憲判字20
登記

已登記 不適用民法125:釋字107、164

112 憲判字 20 號

日治時期為人民所有,嗣因逾土地總登記期限,未登記為人民所有,致登記為國有且持續至今之土
地,在人民基於該土地所有人地位,請求國家塗銷登記時,無民法消滅時效規定之適用。最高法院70
年台上字第31l號民事判例關於「.⋯..系爭土地如尚未依吾國法令登記為被上訴人所有,而登

記為國有後,迄今已經過15年,被上訴人請求塗銷此項國有登記,上訴人既有時效完成拒絕給付之
抗辯,被上訴人之請求,自屬無從准許。」部分,不符憲法第15條保障人民財產權之意旨。

6
2024 民法物權

三 取得時效

1. 制度的意義和目的

(1) 意義:無權利人以行使其權利之意思繼續行使該權利,經過一定期
間後,取得該權利的制度。

(2) 目的:促使原權利人善盡積極利用其財產的社會責任,並尊重長期
占有之既成秩序,以增進公共利益。

2. 動產所有權取得時效(§768、§768-1)

(1) 要件

a. 占有(民法 940)

• 自主占有:以自己所有之意思而占有,事實上居於所有人之
地位管領該物。是否為善意(不知無所有權而誤信)或惡意
占有(竊盜)
,占有之始是否合法均非所問。

• 和平占有:非以強暴、脅迫取得或維持占有。

• 公然占有:非以隱藏秘密之方法為占有,無特意使他人不知
占有之事實。

• 繼續占有

• §944:只須證明「占有之事實」
,即會推定「以所有之意」

「善意」
、「和平」
、「公然」
、「無過失」
、「繼續占有」等態樣。

b. 經過法定期間

• 占有之始為善意並無過失者,法定期間為 5 年(§768-1)
。無
過失係指雖已為善良管理人之注意,仍不知自己無所有權。

• 占有之始非善意,或雖善意但有過失者,法定期間為 10 年。

c. 他人之動產:不以私人財產為限,國有非公用之財產亦得為取 得
時效的標的。

(2) 效力:動產所有權取得時效完成後,占有人原始取得動產所有權。

7
2024 民法物權

3. 不動產所有權取得時效(§769、§770)

(1) 要件

a. 占有:自主占有、和平占有、公然占有、繼續占有

b. 經過法定期間

• 占有之始為善意並無過失者,法定期間為 10 年。

• 占有之始非善意,或雖善意但有過失者,法定期間為 20 年。

c. 他人未登記之不動產

• 未登記:自始未經地政機關就其所有權之歸屬登記於土地登
記簿者。

• 無需為所有權編號登記者,如交通水利用地,不得為取得時
效客體。

• 無法辦理登記之違章建築也非取得時效的對象。

• 公有土地非屬公用者,除不得為私有土地(土地法§14)2者
外,得為取得時效的客體。

• 未依法登記為公有或私有之林地,都屬「國有」
(森林法第 3
條)3,無論國家是否已辦理登記,均不適用取得時效的規定。

2
土地法第 14 條:「
(第一項)左列土地不得為私有:
一、海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
二、天然形成之湖澤而為公共需用者,及其沿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
三、可通運之水道及其沿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
四、城鎮區域內水道湖澤及其沿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
五、公共交通道路。
六、礦泉地。
七、瀑布地。
八、公共需用之水源地。
九、名勝古蹟。
十、其他法律禁止私有之土地。
(第二項)前項土地已成為私有者,得依法徵收之。
(第三項)第一項第九款名勝古蹟,如日據時期原屬私有,臺灣光復後登記為公有,依法得贈
與移轉為私有者,不在此限。」
3
森林法第 3 條:「
(第一項)森林係指林地及其群生竹、木之總稱。依其所有權之歸屬,分為
國有林、公有林及私有林。 (第二項)森林以國有為原則。」

8
2024 民法物權

(2) 效力

a. 取得時效完成後,不動產占有人取得請求登記為所有人之請求權,
須在完成登記後,始成為所有權人。

b. 因取得時效而取得所有權,係基於法律之規定,占有人即有法律
上原因而受益,無不當得利及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

c. 占有人取得時效完成後,在未登記為所有人以前,原所有人如已
登記完畢,因與取得時效客體須為他人未登記之不動產要件已有
不合,故占有人即不得對之主張取得時效,亦不得請求塗銷原所
有人之所有權登記(最高法院 54 年度第一次民刑庭總會決議)

d. 不動產占有人未辦妥登記前,對原所有人仍屬無權占有,但於所
有人訴請返還不動產以前,如具備取得時效要件,並已向地政機
關請求為所有權之登記,經地政機關受理時,則具有占有之正當
權源(86 台上字 3006 判決)。

(3) 登記程序

a. 占有人檢具土地四鄰證明書,逕向地政機關聲請登記為所有人
(土地法§54)

b. 地政機關經審查證明無誤,應即公告之(土地法§55)
。公告期間
內,如有人提出異議而生土地權利爭執時,應由地政機關予以調
處,不服調處者,應於接到調處通知後十五日內,向司法機關訴
請處理,即占有人以聲明異議之人為被告,請求確認有登記請求
權存在,或請求所有人應容忍占有人就占有之不動產聲請登記為
所有人,或聲明異議人以占有人為被告,請求確認登記請求權不
存在,逾期不起訴者,依原調處結果辦理之(土地法§59)。

#自主占有:測量不精準所留下之未登記土地 最高法院 81 年台上字 285 號判決

#自主占有之意思:浮覆地 最高法院 99 年台上字 864 號

9
2024 民法物權

4. 取得時效中斷(§771)

(1) 意義:取得時效進行中,有與取得時效要件相反之事實發生,從而
使已經過之期間,當然失其效力。

(2) 中斷事由:

a. 占有人變不以所有之意思而占有:自主占有意思的變動,如承認
原所有人之所有權而自居於占有輔助人,或變為以取得地上權之
意思而占有。

b. 變為非和平或非公然占有

c. 占有人自行中止占有:以自己之意思而放棄占有。

d. 非基於自己之意思而喪失其占有而不能回復者:如占有物被他人
侵奪或遺失。占有人如依§949 或§962 回復其占有後,時效不中
斷。

e. 依第 767 條規定起訴請求占有人返還占有物者:成為訟爭對象,
已失和平的性質。

5. 所有權以外其他財產權的取得時效(§772)

(1) 要件

a. 權利之行使:

• 以取得該財產權之意思行使之,如時效取得地上權者,須以
地上權人之意思而為占有。請求權人需自己證明,無法以民
法§944 推定

最高法院 64 年台上字 2552 號判例


地上權為一種物權,主張取得時效之第一要件須為以行使地上權之意思而占有,若依其所由發
生之事實之性質,無行使地上權之意思者,非有變為以行使地上權之意思而占有之情事,其取
得時效,不能開始進行。上訴人占有系爭土地之始,即係基於承租人之意思而非基於行使地上
權之意思,嗣後亦非有民法第九百四十五條所定變為以地上權之意思而占有,自不能本於民法
第七百七十二條準用同法第七百六十九條之規定,請求登記為地上權人。

10
2024 民法物權

• 和平公然繼續之行使,準用§768-1、§770 規定者,還須行使
之始為善意並無過失。

b. 法定期間經過

c. 以他人之物或財產權為客體

(2) 財產權取得時效客體:原則上凡以占有標的物為內容之財產權均得
為取得時效之標的。不能依時效而取得者:

a. 不表現或不繼續的不動產役權。(§852 第一項反面解釋)

• 不表現:無外形事實為表現,不能從外部認識,如埋設涵管
之汲水,眺望,採光等

• 不繼續:權利內容之實現,每次都要以不動產役權人之行為
為必要者,如未開設道路之通行不動產役權

b. 權利之成立依法律規定者,如留置權。

c. 實行權利以前,無從行使或表現於他人之物或權利上之權利,如
抵押權。

(3) 準用的問題點

a. 所有權以外財產權取得時效,應準用動產或不動產之規定?應從
法律上性質來判斷:本質上屬不動產物權者,如地上權、不動產
役權,即準用不動產所有權取得時效規定。

b. 不動產定限物權取得時效之客體不以未登記之不動產為限 (§
772 後段)

11
2024 民法物權

時效取得地上權相關問題

一 要件

1. 「以行使地上權之意思」而占有他人土地:由占有人負舉證之責任,依占
有所由發生之事實(取得占有之原因)的客觀狀態決定之。如地上權設定
或讓與後,有無效或地政機關漏未登記之情形。

2. 以有建築物為目的,占有他人之土地(包含已登記和未登記的土地),建
物不以合法建築物為限(釋字 291)
。設定地上權的土地,以建築房屋或設
置其他工作物者為限,時效取得地上權者亦同,因此耕地非地上權取得時
效的客體(釋字 408)。

3. 時效期間,準用§769(二十年間和平公然繼續占有)
,§770(十年間和平
公然繼續占有,且占有之始為善意並無過失)。

二 登記程序:土地登記規則§118「(第一項)土地總登記後,因主張時效完成申請地上
權登記時,應提出以行使地上權意思而占有之證明文件及占有土地四鄰證明或其他足資證
明開始占有至申請登記時繼續占有事實之文件。
(第二項)前項登記之申請,經登記機關審
查證明無誤應即公告。
(第三項)公告期間為三十日,並同時通知土地所有權人。
(第四項)

土地所有權人在前項公告期間內,如有異議,依土地法第五十九條第二項規定處理。
(第五
項)前四項規定,於因主張時效完成申請不動產役權、農育權登記時準用之。」

三 時效取得地上權與所有人物上請求權之行使

1. 時效取得期間尚未完成:土地所有權人得依§767 向占有人請求返還土地
之占有。

2. 時效取得期間已完成,地政機關受理占有人地上權登記之申請前:占有人
不得以登記請求權,而主張對土地享有占有的權源。

3. 時效取得期間已完成,地政機關已受理占有人之地上權登記申請:

12
2024 民法物權

最高法院 92 年台上字 1867 號判決

時效而取得地上權登記請求權者,不過有此請求權而已,在未依法登記為地上權人以
前,仍不得據以對抗土地所有人而認其並非無權占有。惟於占有人主張因時效取得地上
權登記請求權,向該管地政機關申請為地上權登記,並經地政機關受理後,土地所有人
始起訴請求占有人返還土地之情形時,為調和物權登記主義與時效取得地上權間之矛
盾,受訴法院始應就占有人是否具備時效取得之要件,為實體上之裁判。上訴人係於被
上訴人起訴後,始向地政機關為時效取得地上權登記之申請,既為原審認定之事實,則
原審指法院無庸就上訴人是否具備時效取得地上權之要件為實體審酌,自不違背法令。

4. 地政機關完成地上權登記:占有人得以地上權為占有權源,主張有權占有。

四 關於時效取得地上權的大法官解釋

釋字 291:時效取得地上權登記審查要點有關申請登記須提出該建物係合法之證明文件之規定,

是否違憲?

取得時效制度,係為公益而設,依此制度取得之財產權應為憲法所保障。內政部於中華民國七十
七年八月十七日函頒之時效取得地上權登記審查要點第五點第一項規定:
「以建物為目的使用土
地者,應依土地登記規則第七十條提出該建物係合法建物之證明文件」
,使長期占有他人私有土
地,本得依法因時效取得地上權之人,因無從提出該項合法建物之證明文件,致無法完成其地上
權之登記,與憲法保障人民財產權之意旨不符,此部分應停止適用。至於因取得時效完成而經登
記為地上權人者,其與土地所有權人間如就地租事項有所爭議,應由法院裁判之,併此說明。

釋字 408:時效取得地上權登記審查要點關於僅供耕作使用之農地,不得申請登記之規定,是否
合憲?

民法第八百三十二條規定,稱地上權者,謂以在他人土地上有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或竹木為
目的而使用其土地之權。故設定地上權之土地,以適於建築房屋或設置其他工作物或種植竹林者
為限。其因時效取得地上權而請求登記者亦同。土地法第八十二條前段規定,凡編為某種使用地
之土地,不得供其他用途之使用。占有土地屬農業發展條例第三條第十一款所稱之耕地者,性質
上既不適於設定地上權,內政部於中華民國七十七年八月十七日以台內地字第六二一四六四號
函訂頒時效取得地上權登記審查要點第三點第二款規定占有人占有上開耕地者,不得申請時效
取得地上權登記,與憲法保障人民財產權之意旨,尚無抵觸。

13
2024 民法物權

第二節 不動產所有權:不動產相鄰關係

一 規範的目的與原理

1. 不動產所有人基於所有權,本得對不動產自由使用收益,但若所有人只注
重自己的權利而不顧鄰地所有人之需求時,勢必相互有利害衝突。有鑑於
此,民法乃在一定的限度內介入相鄰不動產所有權的行使,調整鄰接不動
產在利用上可能的衝突,使相互間均能就不動產為最合適的利用,發揮各
自的最大經濟機能,以維持權利平衡的生活秩序,可說是所有權社會化的
具體表現。

2. 不動產相鄰關係之規定,乃是對所有權內容的限制或擴張,並非獨立的權
利。

3. 著重不動產利用權人間之關係,而非不動產所有權歸誰所屬。理論上地上
權人、承租人、使用借貸人等權利人間及其與所有人相互間均應有其適用
(§800-1)

• 水的相鄰關係:§775-§785

• 鄰地使用(管線設置、通行關係):§786-§792

• 鄰地損害之防免:§774. §793. §794. §795

• 越界建築:§796-§798

二 鄰地通行權

1. 一般鄰地通行權(§787、§788):有償通行權

(1) 要件

a. 須為土地所有人或不動產其他利用權人

b. 土地與公路無適宜之聯絡:土地與公路隔離全無進出通路,學說
稱為袋地,或雖有道路通公路,但費用過鉅不便,學說稱為準袋
地。

14
2024 民法物權

#要依原有狀態判斷之 最高法院 108 年度台上字 2215 判決

「是否有適宜之聯絡,而能為通常之使用,則應依其原有狀態判斷之。倘土地原有狀態與公路已
有適宜之聯絡,得為通常之使用,因周圍地所有人非法妨阻,致與公路無適宜之聯絡,應由土地
所有人請求除去該障礙,不得捨此請求通行其他周圍地,始符立法本旨,俾維持原有法律關係之
安定,避免非法因素之介入。」

c. 為通常使用之必要:依土地之面積、位置、用途等決定之。為求
與公路最近的聯絡,或通行方法者,非土地通常使用所必要。須
斟酌建築都市計畫法規之規定來判斷。

#不能僅以建築法規為斟酌通行之基礎 最高法院 108 年度台上字 2226 判決

「鄰地通行權之功能在解決與公路無適宜聯絡袋地之通行問題,固應斟酌土地之位置、地勢、面
積及用途,是否足供通常之使用,惟並不在解決袋地之建築問題,尚不能僅以建築法或建築技術
上之規定為酌定通行事項之基礎。」

d. 非因土地所有人的任意行為:不得以自己之任意行為加負擔於他
人,指土地通常使用情形下,因土地所有人自行排除或阻斷土地
對公路之聯絡。如改建房屋,變換大門方向。

(2) 法律效果

a. 對周圍地取得通行的權利,但須選擇損害最少之處所與方式為之。
周圍地所有人則有容忍其通行之義務。

b. 應支付償金:屬通行地不能使用所受損害之補償,與侵權行為損
害賠償不同,也非通行土地之對價,通行權不因不支付償金而消
滅。

c. 必要時得開設道路(§788Ⅰ)

d. 通行地及畸零地之購買請求權(§788Ⅱ)
:依物權編施行法§8 之
2 規定,本條於修正施行前亦適用之。

2. 因土地之一部讓與或分割而生之通行權(§789):無償通行權

(1) 要件:土地一部讓與、協議分割、數宗土地同屬一人所有,而讓與
其中一部或同時分別讓與數人之情況,而與公路無適宜之聯絡,不

15
2024 民法物權

能為通常之使用。

(2) 法律效果:因當事人間於讓與或分割時可預見袋地之形成,故對讓
與或分割關係之土地取得通行權,無須支付償金。

(3) 繼承與讓與所有權的情形,原則上應有本條之適用。

三 建築越界(§796)

1. 要件

(1) 建築人為土地所有人或其他利用權人

(2) 建築「房屋」逾越地界:

a. 非房屋構成部分之圍牆、豬欄、狗舍或屋外簡陋廚廁,非屬房屋。

b. 房屋整體之外的附屬建物,若拆除不會損及房屋整體之經濟價值
者,也非本條所稱之房屋。4

c. 經濟價值與房屋相當之倉庫、立體停車場,依§796-2 準用§796。

(3) 逾越地界者僅為房屋之一部分

(4) 越界建築人非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越界建築

2. 法律效果

(1) 鄰地所有人知其越界,即提出異議:鄰地所有人得依§767 請求拆


屋還地。但依§796-1 法院得斟酌公共利益及當事人利益(鄰地所
有人所得利益極少,而越界建築人所受損害甚大),免為全部或一
部之移去或變更。此乃所有人行使物上請求權應符合§148Ⅰ之具
體化規定。

4
最高法院 67 年台上字第 800 號判例「民法第七百九十六條所定鄰地所有人之忍受義務,係為土
地所有人所建房屋之整體,有一部分逾越疆界,若予拆除,勢將損及全部建築物之經濟價值而設。
倘土地所有人所建房屋整體之外,越界加建房屋,則鄰地所有人請求拆除,原無礙於所建房屋之
整體,即無該條規定之適用。」

16
2024 民法物權

(2) 鄰地所有人知其越界,不即提出異議:就鄰地所有個人之情事判斷
是否知情;依一般社會觀念,判斷是否知情後,得於相當時間內提
出異議而未提出。

a. 忍受義務(§796Ⅰ本文):鄰地所有人應容忍越界建築人使用其
土地,不得請求移去或變更其房屋。鄰地所有權移轉時,此項義
務繼續存在。

b. 償金支付請求權(§796Ⅰ但書):土地所有人對於鄰地所受之損
害,應支付償金。可與土地購買請求權合併行使,在未購買以前,
不能利用該地之損害即可請求賠償。不排除不當得利和侵權行為
請求權之行使。

c. 土地購買請求權(§796Ⅱ):請求價購越界部分土地及因此所形
成之畸零地。

(3) 不知越界者

最高法院 83 年台上字 2701 號判例

上訴人 張瑞麒
被上訴人 國王大飯店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張耀婾
訴訟代理人 林庚原律師

右當事人間請求排除侵害等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八十三年一月二十四日台灣高等法院
第二審判決(八十二年度上字第一六號)
,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左:

主文

上訴駁回。

第三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理由

本件上訴人主張:坐○○○市○○區○○段○○段○○號,面積三平方公尺土地(重測前為
三橋段二五-五二號)為伊所有,被上訴人所有國王大飯店十一層樓房屋竟逾越彊界,占用

17
2024 民法物權

伊所有該土地中如原判決附圖A、B、C、D,A連線所示部分,面積二平方公尺(按另一平
方公尺為靚帥皮鞋店占用)
,致侵害伊權益,依民法第七百六十七條規定,伊得請求被上訴人
拆屋還地並賠償相當於租金之損害金新台幣(下同)六十三萬四千五百六十元。如法院認伊
不得請求被上訴人拆屋還地,伊亦得依民法第七百九十六條但書之規定,請求被上訴人以相
當之價額三百六十三萬四千五百六十元向伊購買系爭土地等情,以先位聲明:求為命被上訴
人將其占用系爭土地(如第一審判決附圖紅色所示部分)上房屋拆除,將土地返還伊,並賠
償伊損害金六十三萬四千五百六十元之判決。備位聲明:求為命被上訴人給付伊土地價金三
百六十三萬四千五百六十元之判決(第一審依先位聲明判命被上訴人拆屋還地,並給付上訴
人損害金五萬四千三百六十七元而駁回上訴人其餘之訴,上訴人就其敗訴部分未聲明不服。
被上訴人則對其敗訴部分提起上訴。原審就上訴人之先位聲明部分,改判上訴人敗訴而依其
備位聲明,判命被上訴人應於上訴人移轉土地之同時給付上訴人一百八十一萬五千元土地價
金,並駁回上訴人其餘備位之訴,上訴人就其敗訴部分提起上訴。被上訴人就其敗訴部分則
未聲明不服)

被上訴人則以:伊所有之房屋並未占用上訴人所有系爭土地,況訴外人台北市政府及張祥傳
係糸爭土地原所有人,明知伊房屋越界建築而未提出異議,其後手即上訴人自不得再請求伊

拆屋還地。伊占用系爭土地已久,亦已取得地上權。又伊占用系爭土地僅二平方公尺,上訴
人對該二平方公尺土地已無從為任何使用,其執意索回,顯屬權利濫用。如認伊有購買該土
地之義務,亦應按公告地價決定其價金,並應與土地之移轉同時為之等語,資為抗辯。

原審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之結果,以:上訴人主張系爭四○地號土地為伊所有,被上
訴人所有國王大飯店十一層樓房屋逾越疆界,占用該土地如原判決附圖A、B、C、D,A連
線所示部分面積二平方公尺之事實,業據提出土地及建物登記簿謄本附卷為證(一審卷五七
頁至五九頁、及外放證物)
。並經原審勘驗現場及囑託台灣省地政處測量局鑑測屬實,有勘驗
筆錄及鑑定書、鑑定圖附卷可稽(原審卷四八頁至五十頁)
,要堪信為真實。被上訴人抗辯,
伊未占用上訴人土地,不足採信。被上訴人對其係以行使地上權之意思占有系爭土地之事實,
不能舉證以實其說,所謂伊已因時效而取得地上權云云,亦不足取。又系爭土地之原所有人
台北市政府,對本件國王大飯店於興建之初是否知悉其越界而未異議一節表示已無從查考,
有函件附卷為證(原審卷九五頁)
。證人郭飦良、林榮典亦不能證明台北市政府有明知被上訴
人越界建築而不提出異議之情事。被上訴人抗辯,原所有人台北市政府明知伊越界建築而未
異議,亦不足取。被上訴人所有國王大飯店房屋,既有越界占用上訴人系爭土地二平方公尺
之事實,且被上訴人建築該房屋當時系爭土地之原所有人台北市政府又無知悉其越界而不異
議之情事,從而上訴人請求被上訴人拆屋還地原非無據。惟按權利之行使,是否以損害他人
為主要目的,應就權利人因行使權利所能取得之利益,與他人及國家社會因其權利行使所受
之損失,比較衡量定之。倘其權利之行使,自己所得利益極少,而他人及國家社會所受之損

18
2024 民法物權

失甚大者,非不得視為以損害他人為主要目的,此乃權利社會化之基本內涵所必然之解釋,
最高法院七十一年台上字第七三七號著有判例。查上訴人所有系爭四○地號土地全部面積僅
三平方公尺,鄰接於台北市○○○路○段之紅磚人行道,占用其中二平方公尺者為被上訴人
國王大飯店十一層樓高之國際觀光旅館房屋(大柱子)
(按其餘一平方公尺則為訴外人靚帥皮
鞋店所占用-見一審卷證物袋中上訴人𠩯𧄍躹函及原審卷一二三頁、一二四頁上訴人之陳
述)
,有建築物登記簿謄本及照片附卷可稽(見另放證物及政大不動產鑑定股份有限公司鑑定
報告書內照片第一頁)
,且為兩造所不爭執。準此,則上訴人索回該二平方公尺土地,須拆除
被上訴人高達十一層樓之房屋(大柱子)
,而上訴人取回該二平方公尺土地後又非可供大用,
從而被上訴人抗辯,其結果上訴人所得極少,伊受損害甚大,上訴人有權利濫用之情形,即
非無據。應認上訴人不得請求被上訴人拆屋還地,上訴人先位之訴,自屬不應准許。次按民
法第七百九十六條規定,鄰地所有人知悉土地所有人越界建屋而不提出異議者雖不得請求土
地所有人移去或變更建物,但得請求土地所有人以相當之價額購買越界部分之土地。被上訴
人雖非知情而不異議,與該條文所定得請求購買越界部分土地之要件不符,但查知情而不異
議,不得請求移去或變更建物者,尚且得請求土地所有人購買越界部分之土地,舉重以明輕,

並依衡平原則,不知情而得請求移去或變更建物之鄰地所有人,當然更得(類推適用該條之
規定)不請求土地所有人移去或變更建物而請求其以相當之價額購買越界部分之土地。是上
訴人以備位聲明,請求被上訴人以相當價額購買該越界部分之土地,自屬應予准許。至於系

爭越界建築之二平方公尺土地之市價,業經政大不動產鑑定股份有限公司依其周圍建築之情
形,未來發展情況以及系爭土地為畸零地,鑑定為每坪三百萬元,二平方公尺為一百八十一
萬五千元,有鑑定書附卷可稽(外放)
。上訴人請求被上訴人購買之金額自以一百八十一萬五
千元為相當。上訴人主張系爭土地每坪值四百萬元,請求被上訴人以三百六十三萬四千五百
六十元購買系爭土地(上訴人主張上開金額均為土地價額-見原審卷一五八、一五九頁)
,超
過此金額部分,於法無據。又公告現值或公告地價與市價尚有差距,為眾所週知之事實。被
上訴人抗辯應按公告地價計算本件土地價金,亦不足取。因上訴人請求被上訴人以相當之價
額購買其被占用之土地,被上訴人則抗辯,其價金之給付,應與上訴人土地所有權之移轉登
記同時為之,爰命為同時履行之判決。上訴人其餘備位之請求不應准許。爰將第一審所為上
訴人先位之訴,勝訴部分之判決廢棄,改判駁回上訴人該部分之訴。並依上訴人備位之訴之
聲明,判命被上訴人應給付上訴人土地價金一百八十一萬五千元,上訴人並應於被上訴人給
付該金額之同時,將系爭二平方公尺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與被上訴人,而駁回上訴人其餘備
位之訴。查上訴人所有本件四○地號土地,全部面積僅三平方公尺(不到一坪)
,係政府征收
為道路地(南京東路)時,徵收剩餘之面積(畸零地)
。被上訴人所有國王大飯店十一層樓房
屋之大柱子占用其中靠近人行道之部分二平方公尺,其餘一平方公尺為隔鄰之皮鞋店所占用
等情,業據上訴人於原審陳述明確(見原審卷一二三、一二四頁)
。原審因而認定,上訴人縱
將該二平方公尺土地索回,對其亦無何大用,而被上訴人則須拆除國王大飯店十一層樓大廈

19
2024 民法物權

之大柱子,對被上訴人及社會之損害極大,上訴人先位之訴屬權利之濫用(以損害他人為主
要目的)
,不應准許,就該先位之訴為上訴人敗訴之判決。並類推適用民法第七百九十六條但
書之規定,認上訴人以備位聲明請求被上訴人以相當之價額(市價)購買該越界部分之土地
為有理由,命被上訴人應給付上訴人一百八十一萬五千元,並因被上訴人提出同時履行之抗
辯,爰命上訴人應於被上訴人給付該金額之同時,將系爭越界建築之二平方公尺土地移轉登
記與被上訴人,並駁回上訴人其餘備位之訴,經核於法並無違背。次查上訴人於原審準備程
序中雖曾就其備位之訴,聲明稱:如不能駁回被上訴人在原審之上訴時,請求判決如伊在起
訴狀所載備位之訴之聲明(即被上訴人應給付上訴人三百萬元,及自六十五年五月十五日起
至給付日止如第一審判決附表所示金額之損害金-六十三萬四千五百六十元)之判決(見原
審卷五九頁背面)
。但於原審言詞辯論中,其以言詞陳述之備位之訴之聲明,則為:被上訴人
應給付上訴人三百六十三萬四千五百六十元云云,是否包括損害金不明,審判長乃行使闡明
權,詢問上訴人:
「備位聲明,請求是何項目?」時,上訴人答稱:
「請求都是土地之價款」云
云(即上述聲明中之三百六十三萬四千五百六十元均為土地價金)
(見原審卷一五八頁、一五
九頁)
。原審因而認定上訴人係請求被上訴人以三百六十三萬四千五百六十元購買系爭二平方

公尺土地,其請求之金額均為土地價金(即未再聲明給付損害金)
,亦無不合。上訴意旨,仍
執陳詞,並以原審取捨證據,認定事實,酌定土地價金職權之行使及原審就被上訴人備位聲
明相當於租金之損害金之聲明隻字未提,指摘原判決其敗訴部分不當,求予廢棄,難謂有理

由。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四百八十一條、第四百四十九條第一項、
第七十八條,判決如主文。

四 植物越界:民法 797

五 果實越界:民法 798

20
2024 民法物權

第三節 動產所有權

一 善意取得(§801+§948)

1. 定義

占有動產之讓與人和受讓人,合意移轉動產所有權,並將動產交付於受讓
人,縱讓與人無移轉動產所有權之權利,受讓人為善意時仍取得其所有權
之法律行為。
2. 理論根據

(1) 保護交易安全與便捷,減少交易成本:商品交易社會中,減輕商品
受讓人負擔無權處分之風險。

(2) 占有之公信力:動產以占有為公示方法,5表現權利之外觀,而受讓
人善意予以信賴,與讓與人從事商品交易時,應可無須調查其有無
處分權。

3. 要件

(1) 讓與人與受讓人間,須有處分行為存在,且該處分行為屬「無權處
分」:

善意取得制度在於保護交易安全,使得交易行為的相對人不致受有
損害。因此,受讓人必須是基於(無權的)處分行為(法律行為)
而取得動產所有權,非基於法律行為而受讓動產所有權,不適用善
意取得規定,如繼承、徵收等。
(2) 讓與人須具有公示權利的外觀:

善意取得制度乃是從公信原則所衍生出來,公信原則又是公示方法
之產物,因此讓與人必須具有公示方法下所應具備之權利外觀,只
是此權利外觀與實際權利狀態不符。在動產善意取得中,讓與人必
須是動產物權的占有人。

5
船舶、航空器、動產擔保交易法上附條件買賣之動產,或信託法上信託之動產,此類動產物權
之變動是以登記為對抗要件,非憑占有而賦予公信力,若動產物權人已依法辦理登記,第三人可
自登記簿中獲知實質權利人,故無善意取得之適用。反之,此類動產若未辦理登記者,仍有善意
取得之適用。另外,汽車買賣雖需辦理過戶手續,但車籍登記並非權利變動之要件,故汽車仍得
為善意取得之客體。

21
2024 民法物權

(3) 受讓人取得動產之占有:

受讓人取得動產占有的方式,§946 定有明文:
「占有之移轉,因占
有物之交付而生效力。前項移轉,準用第七六一條之規定」,而§
761 所規定之四種讓與方式,除了「現實交付」為原則規定可主張
善意取得外,其他三種交付方法,是否均得主張動產善意取得?
a. 簡易交付:因受讓人已現實取得動產之占有,應有善意取得之適
用。

b. 占有改定:當事人間雖有動產之交付,但在外觀上,讓與人仍是
該動產的直接占有人,受讓人僅取得間接占有,此與原權利人信
賴讓與人而使之占有動產完全相同,難謂受讓人之利益有較諸原
權利人者更應保護之理由,故不宜使之立即發生善意取得之效力,
因此,新增訂之§948Ⅱ乃規定:至受讓人受動產之「現實交付」

且交付時仍為善意者,始得主張善意取得動產。

• 例如,甲將電腦借乙使用,乙因缺錢乃向丙謊稱電腦乃自己
所有,賤價出賣給丙,但因乙在趕期中報告,取得丙同意後,
丙願意將電腦出租給乙一個禮拜,而此時甲向乙請求返還電
腦。從外觀上觀察,乙仍是電腦占有人,與當初甲因信賴乙
而將電腦交予乙使用並無不同,如果此時乙可以抗辯丙已善
意取得電腦的所有權,進而剝奪甲的所有權,似乎過於偏重
保護善意第三人丙,因此本次修法認為,丙既未受電腦的現
實交付,即不得以已經善意取得電腦所有權對抗真正權利人
甲。

c. 指示交付:以讓與對三人之返還請求權給受讓人之方式為交付,
雖然受讓人同樣未取得動產之現實占有,但因該動產是由第三人
所占有,不在讓與人之占有之下,亦即讓與人已經喪失該動產之
占有,與占有改定情形不相同,故新修正§948Ⅱ並未將「指示交
付」排除於動產善意取得之外。

(4) 受讓人為善意信賴讓與人有權利:§948Ⅰ但書受讓人明知或因重
大過失而不知讓與人無讓與之權利者,不得主張善意取得。於保障
動產交易之安全,故只要受讓人為善意(不知讓與人無讓與之權利)

即應保護之。惟受讓人不知讓與人無讓與之權利係因重大過失所致
者,因其本身具有疏失,應明文排除於保護範圍之外,以維護原所

22
2024 民法物權

有權靜的安全。

4. 法律效果

(1) 受讓人與原所有人間

a. 原因行為為有償的無權處分(如買賣)之情形:

受讓人依§801 善意取得動產所有權(原始取得)
,原所有人不得
依§767 主張有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b. 原因行為為無償的無權處分(如贈與)之情形:

原所有人無法向受讓人請求。而讓與人若為善意時,因已將所受
利益贈與給受讓人,致其所受利益不存在,依民法第 182 條第一
項規定,讓與人可免負返還利益或償還價額的責任。原所有人僅
能依侵權行為向讓與人請求,但若讓與人無故意或過失,亦無法
成立侵權行為,此時如何保護原所有人之利益?王澤鑑老師認為,
受讓人因是無償取得利益,使其負返還義務並不違反公平原則,
另外無償受益人與其他權利人的重大利益發生衝突時,使原所有
人得向無償受讓人請求返還其所受利益,符合民法的價值判斷,
因此認為可類推適用§1836使無償受讓人負返還該標的物之責任。

(2) 原所有人與讓與人間

a. 原所有人得基於原有之債之關係(使用借貸、租賃、寄託)
,向讓
與人請求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

b. 讓與人無權處分原所有人之所有物,乃侵害所有權,得依侵權行
為規定請求損害賠償。

c. 讓與人在未經原所有人同意、亦無任何法律上依據/權利,而將原
所有人權利處分給受讓人,讓與人享有該動產之利益,構成不當
得利,原所有人得依不當得利請求返還所受之利益(市價)。

d. 若讓與人之後又取得該標的物所有權時,原所有人之所有權因此
而復活,讓與人不能取得所有權,原所有人得依所有權之物上請

6
因民法 183 條規定「不當得利受領人,其所受者,無償『讓與』第三人」
,因此受讓人取得所
有權之原因,必須是來自於讓與人的有權處分之讓與行為,始該當民法 183 之要件。在無權處
分的情況下,應「類推適用」 。

23
2024 民法物權

求權請求返回其物。

(3) 讓與人與受讓人間:依所有權移轉所依據之法律關係(原因行為)
而定。

5. 善意取得之例外

(1) 盜贓、遺失物或其他非基於原占有人之意思而喪失其占有物的無償
回復(§949)

a. 盜贓物7、遺失物8、遺忘物9、誤取物10等,只要是「非基於原占有
人的意思而喪失其占有者」都有本條之適用

b. 回復請求權人:原所有權人、其他有權占有人(承租人、借用人、
質權人)、善意無權占有人(§951-1)

c. 被請求權人為盜贓遺失物善意受讓的現占有人,現占有人包括直
接占有人與間接占有人。

d. 二年回復期間內所有權歸屬之三種學說見解

• 原權利人歸屬說:二年期間,原所有人均未喪失所有權,縱
使受讓人已符合善意取得之要件亦同。→對善意取得人保護
不周

• 受讓人歸屬說

ü 不溯及說:原則上,受讓人在符合善意取得要件後,可立
即取得標的物所有權,但在原所有人二年內向其請求回復
時,善意取得人之所有權消滅,原所有人之所有權乃自請
求回復時起,向將來重新回復。→造成所有權被切割成三
個階段。

ü 溯及說:原則上,受讓人在符合善意取得要件後,可立即

7
因犯罪行為而使占有人非因己意而喪失占有,並由盜贓實施人占有該物。
8
非基於占有人之意思喪失占有,現又無人占有之動產。
9
物主遺忘於他人住處或車船飛機上,占有人非出於己意喪失占有,但遺忘物之占有在遺忘之時,
移轉於場地之占有人。代為保管時,有無因管理之問題。
10
因錯誤而占有他人之物,在公共場所誤取他人的衣物雨傘,後發覺但不知所有人是誰,因脫離
占有人的占有係出於誤拿,且該物有人占有,與遺失物不同。

24
2024 民法物權

取得標的物所有權,但在原所有人二年內向其請求回復時,
原所有人的所有權溯及於善意取得之時點,回復其所有權。
→新增§949Ⅱ所採。

(2) 盜贓、遺失物或其他非基於原占有人之意思而喪失其占有物的有償
回復(§950)

a. 加強保護信賴公開交易場所的善意買受人,以維護交易活動。

b. 原占有人得償還價金,回復其物:償還價金乃是回復其物的法定
要件,未於二年內現實提出價金而請求回復時,其回復請求不生
效力。

(3) 金錢或未記載權利人之有價證券不得請求回復(§951)

a. 促進金錢或證券之流通,維護交易安全。

b. 無記載權利人之有價證券如車票、郵票、戲票、無記名股票等。

甲有一電腦借給乙使用,乙帶到圖書館使用時被丙盜取,後丙又將電腦賣給不
知情的丁並交付之,最後被乙在丁處所找到,當時自乙失竊電腦之日已過一年
半,自甲交付乙使用已超過兩年半。試問:
(1)甲可否向丁請求返還該電腦?
(2)若該電腦因可歸責於丁之事由,在請求返還前毀損滅失時,甲可否對丁
請求損害賠償?

25
2024 民法物權

最高法院 77 年台上字第 2422 號判決

上訴人 吳國安
吳協利(即吳朝瑞)
被上訴人 張昭雄
黃進能

右當事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七十七年八月三十一日台灣高等法院台

南分院第二審判決(七十七年度上字第八九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左:

主文

原判決關於上訴人敗訴及命其負擔訴訟費用部分廢棄,發回台灣高等法院台南分院。

理由

本件被上訴人主張:訴外人呂嘉紅將其竊取李昆全之大貨車乙輛出售於訴外人高福華,高福
華嗣又轉售於上訴人。上訴人繼於民國七十五年一月間將之出售於第一審共同被告傅瑞源。
傅某於同年四月四日以新台幣(下同)八十萬元價格轉賣於伊。詎該大貨車於七十六年二月
六日,經警察局查獲為贓物予以扣押,使伊遭受八十萬元之損害。傅瑞源亦同。傅瑞源對
伊,及上訴人對傅瑞源均應負出賣人之瑕疵擔保損害賠償責任。茲傅瑞源怠於行使此項損害
賠償請求權,伊為保全債權,自得代位行使等情。求為命上訴人連帶給付傅瑞源七十五萬元
及法定遲延利息,並由被上訴人代位受領之判決。(逾上述部分之請求,經原審駁回後,已
確定。關於傅瑞源部分,被上訴人已獲勝訴判決)。

上訴人則以:伊出售大貨車,證件齊全,且已移轉過戶於傅瑞源,危險應由傅某負擔,對伊
自無損害賠償請求權,被上訴人尤無可得代位之權利。況被上訴人使用該車已十月之久,獲
有四十五萬元收入,其仍以原價金請求賠償,亦屬無理等語。資為抗辯。

原審將第一審所為被上訴人敗訴判決一部廢棄,改判如上開聲明。無非以:被上訴人向傅瑞
源以八十萬元買受之大貨車,係由呂嘉紅竊自李昆全後輾轉出售於上訴人,上訴人再以七十
五萬元出售於傅瑞源。各買受人於買受時均不知係贓物。嗣該車於七十六年二月六日經警查
獲並扣押。又吳國安係經營買賣小汽車之國展商行,吳協利則未經營汽車買賣業。為兩造所
不爭。是系爭大貨車非由拍賣或公共場所,或由販賣與其物同種之物之商人買得。且大貨車
因遭警方扣押,依民法第九百五十條規定,被上訴人已不能回復其占有。被上訴人因而依民
法第三百四十九條、第三百五十條規定,主張上訴人對於傅瑞源,傅瑞源對於被上訴人分別
負有瑕疵擔保之損害賠償責任。固屬正當。惟傅瑞源係以七十五萬元買入,以八十萬元賣
出,其所受損害僅為七十五萬元。至民法第三百七十三條,係關於標的物危險負擔之規定,

26
2024 民法物權

與本件係權利瑕疵之擔保責任問題,並無關連。上訴人援引該項規定,主張不負賠償責任。
自無可取。至謂被上訴人使用大貨車,已獲四十五萬元收入。上訴人未舉證以實其說。亦無
可採。查傅瑞源自系爭大貨車被查扣迄今,未對上訴人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顯係怠於行使
權利。被上訴人為保全債權,雖得行使代位權。惟應以七十五萬元為度等詞。為其判斷之基
礎。查出賣人依民法第三百四十九條規定,就買賣之標的物固應負權利瑕疵擔保責任,然仍
以權利之瑕疵於買賣成立後未能除去為前提。倘因法律規定買受人於受買賣標的物之交付
後,已取得標的物之所有權,可得對抗第三人時,則其權利已無瑕疵,即不得再使出賣人負
瑕疵擔保之責。買賣標的物之買受人依民法第八百零一條、第九百四十八條規定,已取得標
的物之所有權者,即屬適例。於此種情形,標的物如為盜贓者,被害人未依同法第九百四十
九條、第九百五十條規定,自被盜時起二年以內,向買受標的物之占有人,為回復其物之請
求前,該買受人之所有權並不消滅。倘逾二年之期間,被害人未為回復之請求者,該買受人
並即確定的取得標的物之所有權。且在民法第九百五十條之情形,盜贓之被害人非償還買受
人支出之價金不得請求回復其物。此乃因買受其物之占有人係由拍賣或公共市場或由販賣與
其物同種之物之商人善意買得其物,對其物之來源有正當信賴之情形存在,須特別加以保護

之故。是以,被害人之償還價金乃回復其物之要件。倘其物係經警察機關發還被害人者,於
被害人未償還價金以前,該占有人之所有權亦不消滅。又被害人上述之價金負擔,乃是衡量
被害人與買受其物之占有人間之相對利益而設。因之,有無上述買得其物之特殊情形,應以

占有人本身決之,至占有人輾轉買賣之前手,有無該特殊情形存在,則非所問。準此以觀,
買受人於上述已取得買賣標的物所有權而未消滅之情形,出賣人均不負瑕疵擔保之責。本件
被上訴人輾轉買得之大貨車,雖係盜贓物,但係善意買得者,且該大貨車僅係受警察局扣
押,為原審認定之事實。則被上訴人似已依民法第八百零一條、第九百四十八條規定,取得
大貨車之所有權。且該車雖為贓物,但被害人李昆全似尚未請求回復大貨車之所有權。果係
如此,原出賣人之上訴人是否應負權利瑕疵擔保責任?即非無疑。況被害人李昆全自大貨車
被盜時起,是否已逾二年?被上訴人向傅瑞源買受大貨車是否具有民法第九百五十條所定上
述可資信賴之情形存在?均與上訴人有無權利瑕疵擔保責任有關。原審未遑查明,遽為不利
於上訴人之判斷,自有未合。次查債務人怠於行使其權利時,債權人因保全債權,依民法第
二百四十二條規定,固得以自己之名義,行使其權利。然仍以債權人因保全自己之債權有必
要者為限。所謂必要,在金錢債權係指債務人已無清償之資力而言。本件被上訴人既係代位
行使傅瑞源對於上訴人之損害賠償權,請求賠償一定之金額,則傅瑞源有無清償之資力?因
與被上訴人有無代位權有關,即待澄清。原審未注意及之,逕准被上訴人行使代位權,亦有
可議。又連帶債務之成立,以債務人之明示或法律有特別規定者為限。此觀民法第二百七十
二條第二項之規定即明。原審命上訴人負連帶賠償之責,未說明其法律依據,亦非適法。上
訴論旨,執以指摘原判決對其不利部分為不當,聲明廢棄。為有理由。據上論結,本件上訴
為有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四百七十七條第一項、第四百七十八條第一項,判決如主文。

27
2024 民法物權

二 先占(§802)

1. 無主物:現在不屬於任何人所有之物。先占人主觀上無須認識其物是否為
無主,僅該物客觀上為無主即可。野生動植物為常。

2. 先占為事實行為,不以有行為能力為必要。

3. 先占人原始取得該物所有權。

三 拾得遺失物

1. 要件

(1) 遺失物:非基於占有人之意思而喪失占有,現又無人占有,且非無
主之動產者。

(2) 拾得:發現他人遺失物而占有的事實行為。故拾得人是否有完全行
為能力,以及拾得時是否有以所有之意思為占有,在所不問。

2. 程序

(1) 通知、報告、交存與招領(§803、§804)

(2) 保管與返還義務(§805Ⅰ)

(3) 報酬請求權(§805Ⅱ~Ⅳ、§805-1)

(4) 遺失物所有權之取得(§807)

(5) 財產價值輕微之遺失物之特殊程序(§807-1)

四 發現埋藏物(§808-809):隱藏於他物之中,而其所有人不明之動產。

五 添附

三層次思考:所有權單一化、添附物所有權之歸屬、關係人間利益之調和與
維護。

1. 附合:二個以上之不同所有人之物相互結合

28
2024 民法物權

(1) 動產與不動產附合(§811)

a. 動產附合成為不動產之重要成分:二者的結合程度已經達到非經
毀損或變更物的性質,不能分離者,即可認為動產已成為不動產
之重要成分。如甲的油漆被塗於乙所有之房屋牆壁上,硬將油漆
刮除不僅房屋會受損,油漆也無法再為相同之利用,從而發生動
產與不動產附合之效果。

b. 動產與不動產附合後,由不動產所有權人取得動產所有權。動產
已成為不動產之成分,非獨立之物,故其上原來存在的所有權因
而消滅。

(2) 動產與動產附合(§812)

a. 兩動產結合程度達到「非經毀損不能分離,或分離需費過鉅」

b. 兩動產因附合變成一合成物,原來的兩動產因此轉變成為合成物
的「部分」
,非獨立之物,不再為所有權之客體,其上之所有權因
而消滅,而產生新的合成物所有權,由原兩動產之所有權人共有。

2. 混合(§813)
:所有人各異的動產互相混合後,不能識別或識別所費過鉅,
而生所有權變動之法律事實。在來米與蓬萊米混合,葡萄酒和冰水混合,
氣體和氣體混合。

3. 加工(§814)

(1) 加工:在他人動產上施加勞務的事實行為,如將布料製成衣服,麵
粉製成麵包,黃豆製成油品等。不論加工人是否惡意善意,均適用
本條。

(2) 法律效果:採「材料所有人所有主義」為原則,
「加工人所有主義」
為例外,若加工後所增加之價值顯逾材料之價值者,該加工物之所
有權即歸屬於加工人。

29
2024 民法物權

4. 添附之效力

(1) 原始取得(§815)
:因添附而取得所有權者,性質上屬於原始取得
取得一完整無負擔的所有權。

(2) 不當得利之求償關係(§816)

a. §811-§815 雖規定添附物所有權之歸屬,這是基於法律上的便宜
措施,非實質賦予終局之利益,該規定並不能作為歸屬者保有該
利益之法律上原因,故受有損害之人得依§816 準用§179 之構成
要件,向取得權利之人請求不當得利之返還。

b. 準用§181 返還客體時,因「所有權單一化」之立法目的,應排除
本文之「利益原形返還」
,而僅得準用§181 但書之「價額償還」

3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