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7

学校代码:10209 研究生学号:200101004

分 类 号:J618 密 级:无

硕士学位论文
MAS TE R DEG RE E THE SI S

亚历山大技术在钢琴演奏中的应用研究

作 者: 邸玉瑜
指 导 教 师 : 刘晓秋
学 科 专 业 : 音乐与舞蹈学
研 究 方 向 : 音乐表演艺术理论研究

吉林艺术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
2023 年 5 月
分类号:J618

吉林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亚历山大技术在钢琴演奏中的应用研究

邸玉瑜

指导教师姓名:刘晓秋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研 究 方 向:音乐表演艺术理论研究
论文提交日期:2023 年 3 月
论文答辩日期:2023 年 5 月
摘 要

亚历山大技术始于 20 世纪上半叶,是一门将医学、运动学、心理学、

神经学、教育学等学科进行综合、交叉研究的学科。目前,亚历山大技

术在欧美各个音乐学院进行研究和授课,并同时被广泛运用于音乐表演

课程中,是形成科学、高效的现代演奏技巧的重要的辅助学科。亚历山

大技术原理主要是让表演者在练习和表演的过程中用它来缓解身心紧张

和疲劳引起的疼痛,改善无效的运动习惯,从而获得身心舒展和谐的音

乐表演体验。20 世纪 80 年代,亚历山大技术开始应用于钢琴演奏中,

它使演奏者在运动机能和心理机能得以和谐发展和康复,并对现代钢琴

演奏技巧的形成起到了辅助作用。目前,亚历山大技术融入钢琴演奏是

现代钢琴教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方向之一,它为钢琴演奏及现代钢琴技

巧的发展所带来的价值已受到世界各国钢琴演奏家及教育家的认可和重

视,但在中国关于它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因此,在中国钢琴演奏与教学

中,研究、传播亚历山大技术,并得到契合实际的运用是具有价值和意

义的。

关键词 亚历山大技术 钢琴演奏 躯体运动 身心一体


ABSTRACT

Alexander Technology, which began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is a comprehens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medicine, kinematics,
psychology, neurology, pedag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At present, Alexander
technique is studied and taught in various music colleg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and is also widely used in music performance courses. It is an
important auxiliary subject for the 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modern performance techniques. Alexandre's technique allows performers to
use it during practice and performance to relieve the pain of stress and fatigue,
and to improve ineffective exercise habits, thus obtain the body and mind to
stretch the harmonious musical performance experience. In the 1980s,
Alexandre's technique began to be used in piano playing. It allowed players
to develop and recover harmoniously from their motor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s, and has played the auxiliary role to the modern piano performance
skill's formation. At present, the integration of Alexandre's technique into
piano performan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ields and directions of modern
piano teaching research, the value it brings to piano perform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iano skills has been recognized and valued by
pianists and educators all over the world, but the research on it has just begun
in China. Therefore, in Chinese piano playing and teaching, it is of grea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o study and disseminate Alexandre's technique and
apply it to practice.

KEY WORDS Alexander technique Piano playing Movement of body Body


and mind
目 录

绪论............................................................................................................. 1
一、选题缘起 .......................................................................................... 1
二、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2
三、研究创新点 ...................................................................................... 3
四、亚历山大技术的研究现状 ............................................................. 4
第一章 亚历山大技术概述 ...................................................................... 6
第一节 亚历山大技术的简要介绍 ....................................................... 6
一、亚历山大技术的起源 ................................................................... 6
二、亚历山大技术的内涵 ................................................................... 8
第二节 亚历山大技术的国内外实践、发展状况 ............................. 11
一、国外实践、发展状况 ................................................................. 11
二、国内实践、发展状况 ................................................................. 13
第二章 亚历山大技术运用在钢琴演奏中的基本原理 ........................ 14
第一节 交叉学科的融合...................................................................... 14
一、与物理学、运动学原理的结合................................................. 16
二、与心理学、神经学原理的结合................................................. 19
第二节 亚历山大技术的运用原理 ..................................................... 21
一、控制与自然 ................................................................................. 21
二、抑制与停顿 ................................................................................. 21
三、协调与放松 ................................................................................. 22
四、平衡与整体 ................................................................................. 23
第三章 亚历山大技术在钢琴演奏中的实践 ........................................ 26
第一节 协调演奏中运用的身体能量 ................................................. 26
一、演奏中的呼吸、平衡与控制 ..................................................... 26
二、用语言暗示调控演奏中身体能量............................................. 27
第二节 钢琴演奏中的“自然和优化”的演奏状态 .............................. 30
一、建立演奏中身心自由的状态 ..................................................... 30
二、建立演奏中动作、情绪、姿态上的优化状态 ........................ 32
第三节 乐感、乐智、乐技的融合 ..................................................... 35
一、身体体验与艺术经验的融合 ..................................................... 35
二、身心统一与琴人合一的境界 ..................................................... 37
第四章 亚历山大技术在钢琴演奏中的应用与影响 ............................ 38
第一节 亚历山大技术的生理恢复应用 ............................................. 38
一、弹奏紧张的根源 ......................................................................... 38
二、伤痛恢复原理 ............................................................................. 39
第二节 亚历山大技术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 41
一、演奏理念的改变 ......................................................................... 41
二、演奏技术的改进 ......................................................................... 46
三、演奏目标的细化 ......................................................................... 49
四、演奏心态的调整 ......................................................................... 54
第三节 亚历山大技术对钢琴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启示 ................. 57
一、用科学的演奏方法,打下坚实的演奏基础 ............................... 57
二、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搭起表演者迈向艺术家的桥梁 ............... 59
三、用中西融合的研究思维,让亚历山大技术赋予民族性 ........... 61
结论........................................................................................................... 69
参考文献................................................................................................... 70
绪 论

一、选题缘起

1、钢琴学员因弹奏或练习方法不当而导致的劳累、劳损甚至是严重的手受伤,

多年来一直是存在、困扰、又未能真正很好解决的问题。曾经有几个杰出的钢琴家,

由于身体的损伤,影响了他们的音乐事业,例如国外著名钢琴家:布伦德尔、阿什

肯纳奇、佩拉希亚等;国内著名钢琴家:傅聪、李名强、陈宏宽等。其中,钢琴演

奏者波格雷里奇,曾经因弹奏而患上肌肉紧张症,导致他的无名指和小指失去了力

量,在过去的十年中,他被迫离开了舞台;著名的音乐家舒曼,因为使用不当的手

指练习方法,导致右手的肌腱受到了很大的损伤,不得不放弃自己的钢琴之梦……。

因此,有效解决演奏者因用力不当而形成的损伤是钢琴演奏和教学中不可回避的,

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纵观西方钢琴教育的发展历程,20 世纪初期,钢琴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广泛地吸收了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成果,并逐步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随着医疗技术

的飞速发展,钢琴师们从生理学的角度,对弹奏技巧进行了探索。从英国钢琴家马

泰伊、美国钢琴家奥托·奥特曼、阿·舒尔茨、再到迈克斯·堪普等,他们研究的

教学法与钢琴体系都是将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融为一体,将钢琴弹奏与生理、解剖

等学科结合起来。亚历山大技术正是在 20 世纪初的教学背景下产生的,将人体肌理

运用到演奏学科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放松、协调演奏等效果。这种方法在实际训练

和弹奏中得到很好的应用的话,能避免因练习不当而造成的劳损、手伤等职业病。

因此,该技术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者树立健康的演奏观,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已经

受到伤痛困扰的学习者恢复演奏能力,通过这种技术,我们可以突破传统的限制,

更好地体验、探索和挖掘音乐艺术的无限空间,这是现代钢琴演奏技巧中重要的组

成部分。因此,本文的研究内容能对钢琴演奏及教学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3、目前,亚历山大技术融入钢琴演奏是一种在世界各国受到普遍认可的技术,

在中国关于它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因此,在中国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研究、传播亚

1
历山大技术,并得到契合实际的运用是具有价值和意义的。

二、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现在欧美各国,如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洲,都建立了专门的亚历山

大技术交流协会和教师培训组织,以及许多音乐院校如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oyal

College of Music)、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Curtis College on Music)和美国伯

克利波士顿音乐学院(Berkeley Boston College for Music),多伦多大学音乐学

院(加拿大)和麦吉尔大学舒利克音乐学院(加拿大)等都开设了该课程,帮助学

生在演奏中科学的运用身体,亚历山大技术在欧美地区已经相当普及。将亚历山大

技术运用在钢琴演奏与教学中,可以辅助演奏者形成科学的弹奏方法,平衡身体姿

势,防止身体某个部位的劳损。能够改变学生练琴中从身体到心理的紧张状态;能

够在练琴过程中身心舒展,从而达到身、心、智的统一,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亚历山大技术在现代钢琴教学理念中,是一个新兴的演奏技术方向和学术界正在深

入研究的课题。亚历山大技术在国外的学习和运用已经很普及了,但在中国,对于

该领域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能够在该领域深入研究,对于自己的演奏与教学都将受

益匪浅,同时也希望能够在完善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体系上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

2、研究意义

音乐家是否成功,与其身体动作的质量、敏感性、人的精神态度直接相关,不

幸的是,姿势有缺陷、肌肉骨骼劳损,表演焦虑等都是音乐演奏者常常遇到的难题,

这些问题造成了很多天才音乐家没有完全发挥出他们的潜能,过早终结事业。本文

旨在通过分析有关音乐表演者的研究报告,了解音乐表演训练过程中常见的一些主

要问题及其产生原因,为改善这一状况提供有益的建议。医生克里斯托弗·b·韦

恩·帕里是英国表演艺术医学协会的创始成员,对音乐家治疗与康复有 40 余年经验,

他发现,以上诸多问题均可防范。他提出,为了使所有音乐家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必须让他们学会正确运用平衡能力。在他看来,音乐家的教育是“应全面认识并防

止此类问题”的,他还主张在音乐训练中应把体态意识和身体意识的教育(如亚历

2
山大技巧)放在首位,为了帮助同学们制定恰当而又行之有效的战略,攻克有关音

乐表演及表演要求方面的难题,他还建议把动作训练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多种研究

成果验证了这种观点,并且揭示出亚历山大技术学习在音乐演奏教学方法中具有积

极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亚历山大技术把钢琴演奏和人体的运动方式、生物力学融

合在一起,使我们意识到,钢琴演奏者与运动员一样,也需要去锻炼肌肉,同时在

锻炼速度、耐力、力度等方面,也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条件。这种理论也为钢琴家

如何正确地练习提供了依据。等于一个健康运动者利用意识感知能力,对四肢有关

运动进行控制,从而纠正不健康的肌肉运动习惯,以免因错误运动而造成损伤,我

们称它为运动的科学学说。该方法在钢琴演奏表演艺术上的应用,有较大的可行性

和实际效果。钢琴演奏艺术与体育运动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们的区别就是:

运动员多利用人体大肌肉进行锻炼,而钢琴演奏者多使用小肌肉,二者肌肉位置不

一,但是无论是演奏者还是运动员,其运动伤害的风险均较大。因此,在进行钢琴

演奏时必须要考虑到这一问题。演奏者因姿态、用力及其他不恰当导致身体损伤者

甚众,所以,研究钢琴教学中如何保护学生的手指关节及避免对手臂产生过度疲劳

的练习方式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在运动科学的视野中,肢体受伤基本上是由不合理

演奏方式造成身体紧张所致,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者就必须掌握正确

有效的弹奏方式。学习亚历山大的技术之后,我们才能够使自己的演奏被科学的方

法所引导,避免某些不正确的方法造成肢体紧张,形成身体、心理、智力上的均衡

演奏状态。当前亚历山大技术对钢琴演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它既可以使我们更加

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又可以帮助演奏者克服因过度紧张造成的各种问

题。使我们与钢琴的关系变得最为密切、和协,使演奏者演奏时身体和肢体保持平

衡与健康状态。通过对这一技巧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其原理和应用范围,以及如何

运用这一技巧来提升自身水平。亚历山大技术使演奏者拥有琴人合一之演奏境界,

能较好地把技术和音乐进行完美融合。

三、研究创新点

1、亚历山大技术应用在声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中,对它在多种艺术中的

3
应用进行研究,也可以触类旁通的在钢琴演奏与教学中获得灵感,获得更加丰富的

运用体验,艺术是相通的。

2、亚历山大技术中将医学、运动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等研究成果融入钢琴演奏

中,是交叉研究法在钢琴演奏中的应用,也是艺术科学化,科学艺术化的完美结合。

科学既是高度分化的,也是高度整合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四、亚历山大技术的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的研究才处于起步阶段。2016 年到 2018 年 3 月 6 日,上海

音乐学院首先开设了本科必修课,后又将亚历山大技术加入研究生的课程。上海音

乐学院王阿钰老师是一位大提琴演奏家,她将亚历山大技巧引入到弦乐教学中,从

而使亚历山大技巧得以进入中国的音乐专业学校,从事其它乐器的教学。2016 年,

上海音乐学院钢琴教师解静娴《亚历山大技巧与钢琴演奏结合》课题的研究得到了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计划”的资助,她对此进行了深

入的探讨。在教学中,解静娴老师也不断将亚历山大技术融入实践,已收到了可喜

的成绩。她的学生李心竹,从最初入学倒数名次开始,到结束亚历山大的技术课程

三个学期之后,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为专业优秀学员,多次参加校内外的演出。虽

然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的实践与应用才刚刚开始,但从实践过该技术的钢琴学生身

上,我们可以看出这项技术对钢琴教学的傲人成绩,已经逐渐展现出亚历山大技术

在钢琴演奏方法中所发挥的真正作用。

2、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亚历山大技术在欧美国家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应用,例如:茱莉亚

音乐学院、柯蒂斯音乐学院、皇家音乐学院等欧美一百多所音乐学院都已经开设了

这门课程,并且设有专业的交流协会和师资培训机构。

亚历山大在 1918 年至 1943 年期间发表了 4 本著作,分别是《人的至高无上的

继承》,
《对个人的建设性自觉控制》,
《自我的使用》,
《生活中的普遍常量》。这四部

专著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其自我治疗过程及自我发现之旅进行全面记录,对其理论

4
与方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做出结论。在这一时期内,亚历山大技术得到广泛传

播。自 1974 年起,亚历山大技术在音乐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亚历山大技术在

大提琴演奏中的应用》一书中,Richter 第一次探究了亚历山大技术如何实际运用到

音乐领域乐器演奏当中。亚历山大技术在 1980 年至 2000 年间,才真正引起音乐学

术界广泛关注。

亚历山大技术有很多受益者,其中有著名音乐家鲁宾斯坦、梅纽因,诺贝尔医

学奖获得者丁伯根、神经生理学家谢林顿、英国原财政大臣克里斯普。在亚历山大

先生的帮助下,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治好了头痛、颈痛、视觉模糊等疾病,还

为 1923 年亚历山大出版的《个体的建设性意识控制》作序。

现亚历山大技术应用在神经心理学、舞蹈教育、体育表演和训练演员的情感调

节等领域中,并且产生了较好的效果。该技术最早被应用于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现

在已经扩展到所有需要通过练习提高技能水平的人群中。萨宾·克莱恩(Sabine D

Klein)等人的研究纳入了 12 项实验,结果指标显示以音乐表现、呼吸功能、表现

焦虑、身体的运用与姿态为主的这类方法对学习音乐有重要作用。

欧美钢琴教育家及演奏家们已经将亚历山大技术在钢琴上的运用有了非常深入、

透彻的研究,它是形成了高效、轻松、无伤害、技术与音乐完美结合的演奏方法的

重要辅助技术。

5
第一章 亚历山大技术概述

第一节 亚历山大技术的简要介绍

一、亚历山大技术的起源

亚历山大的技术来源于“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寻找实用解决方案的需要”,主要

原因就是亚历山大一再的失语症。亚历山大技法的创立者弗雷德里克·马蒂亚斯·亚

历山大(Frederick Matthias Alexander,1869-1955),是一位澳大利亚莎士比亚演

员。19 世纪 90 年代初,亚历山大作为一名有前途的朗读者,声誉很高,但他开始经

常出现声音疲劳和嘶哑,这影响了他的表现。他咨询了一位医生,医生认为他的嗓

音问题是由过度使用引起的,并给他开了一张让嗓音休息和滋补的处方来治疗这种

情况,让他可以得到一些缓解,但是这些症状在下次演出时再次出现,在独奏会结

束时他完全失声了。当医疗干预未能解决问题时,亚历山大开始相信他的问题不是

声音本身,而是他使用声音的方式。

亚历山大决心挽救自己的戏剧生涯,决定进行一次实证调查,以找到解决困境

的最终方法。通过在镜子前观察自己的朗诵的过程,他发现自己的身体会向后靠,

放低喉咙,用嘴吸气,说话前会发出喘气声1。亚历山大继续着他的演讲,经过询问,

他意识到可以通过防止头部被向后和向下拉来改善喉咙功能,这使得亚历山大发现

脊椎上方头部的平衡影响了他的发音功能和整体协调。

随着调查的继续,亚历山大开始意识到他的身体行动中还有其他与嗓音障碍有

关的倾向,例如:胸部抬高、身体缩回、脚缩回和脚趾缩回,他意识到自己对朗诵

先入之见的反应导致了这些不良习惯的倾向。为了改善这种情况,他认为必须防止

这些倾向影响他的表现,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观察和实验,亚历山大发现,他可以通

1
F.M.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技巧:身心运用的优化之道 [M].心灵工坊,2019

6
过有意识地选择抑制不利影响的趋势,同时给予精神指导以实现张力平衡,从而消

除自己的坏习惯,让自己的声音发挥最佳作用。这一过程使他能够恢复发音功能,

并改善他的整体协调和健康。亚历山大从嗓音障碍中康复后,重返舞台,在舞台上

取得了巨大成功。

除了表演,亚历山大还开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教别人如何改进呼吸和声音的练

习,并撰写小册子和文章来宣传他从研究中学到的东西。1904 年,亚历山大从悉尼

搬到伦敦。短短几年,他的方法就出名了,他被称为“伦敦戏剧的保护者”。当时,

许多受人尊敬的表演艺术家,包括莉莉·布列顿、奥斯卡·阿什、维奥拉和比尔博

姆·特里,都从亚历山大那里学习,以提高他们的声乐功能和舞台表演中的身体运

用。有位著名的医生向他介绍了呼吸困难和嗓音困难的病人,他能够帮助他们恢复

并取得好成绩。20 世纪初(1994),他们的积极反馈巩固了亚历山大在英国医学界和

表演艺术界的权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亚历山大完善并扩展了他的理论。1910 年,他出版了他的第

一本书《人的至高无上的继承》。这本书的出版受到了广泛的赞扬,他的声誉和影响

力也与日俱增。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亚历山大出版了三本著作,记录和讨论了他的

方法的概念和发展,包括 1932 年出版的《自我的使用》。他的独特方法引起了当时

许多知识分子的兴趣,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查尔斯·谢林顿爵士、剧作家乔治·伯

纳德·肖、小说家奥尔德斯·赫胥黎、威尔弗雷德·巴洛(Wilfred Barrow)博士

和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都成为亚历山大的忠实学生。

在许多想学习如何将他的方法教授给别人的学生的督促下,亚历山大于 1930 年

在伦敦创办了第一个教师培训课程。自那时以来,他在世界各地相继开设了培训课

程,并成立了认证教师的附属协会和代表大会,以支持和确保教学标准的质量,这

需要 1600 小时的实践培训才能获得认证。亚历山大的发现是一项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的技术,其指导原则和程序持续促进音乐家、演员、运动员等这些人的心理和身体

健康。

7
二、亚历山大技术的内涵

亚历山大技术是一种恢复身心平衡的教育方法。它的实际应用是基于亚历山大

在尝试解决他的声音问题时根据以往实践所累积的经验得出的较为具体概念。这些

概念存在并应用于亚历山大的众多作品中,因其能突出展现更为优秀的身体方法特

征。亚历山大是第一个构建了这一具体而独特的知识体系的人,其内容基于八个主

要概念:身心统一、使用和功能、主要控制、感官意识、抑制、方向、目的和方法

以及意识控制。与其他的演奏法相比,这些概念使亚历山大的技术更接近身体教育

的核心。

(一)身心统一

身心统一这一概念指的是认识到身体和心灵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在设计个体

功能时无法将身体和心理能力区分开来。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只有考虑到情感、

认知和身体程序,才能理解和控制人类的动作。这一观点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虽

然人体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每个部分都与其他部分相连,各个部分则反映整个身

体。

(二)使用和功能

亚历山大技术是一种方法,指的是个人使用自己的方式。在亚历山大使用的术

语中,
“自我”指的是身体(即构成人类的整个心理 - 物理机制)。当人们“使用”

自己时,就会出现问题,正如他们强调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一样,在亚历山大技术

的上下文中,术语“使用”是指心理物理有机体在活动中的使用方式。一些批评家

声称,这种自我“误用”将深受文化特征的影响,例如家庭和学校技术的发展。亚

历山大的技术重点强调,如果个人在一般水平上改变他们“使用”自己的方式,他

们可能会观察到特定心理和生理功能的改善。因此正确“使用”自我基于个人防止

不良习惯运动模式的重复,有助于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实现平衡、协调和控制。

(三)初级控制

术语“主要控制”,是指头部、颈部和躯干之间关系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亚历

山大发现将这种控制应用到任何活动中,其表现都会变得更加容易且高质量。它是

8
平衡和协调的内在机制,有助于运动的连贯与流畅。这个机制是最重要的,因为它

的自然功能是影响整个身体的功能质量,其余的外围运动(例如手指、手臂的运动)

与头、颈、舌相协调。用于改进初级控制的策略之一是实践方法,教师客观地识别

学生的运动模式,帮助他们重新调整。主动控制有四个主要特点:(1)它是与生俱

来的:头部引导和身体跟随,这可以在动物和人类中观察到,尤其是儿童,他们使

用正确的主动控制来允许他们用头部开始运动并同时延长和扩大背部;(2)它需要

一个整体的方法:主动控制的前提是正确地执行身体和精神之间的互动;(3)它的

主要焦点是头部的位置:这个概念是指不断改变头部和颈部、颈部和颈部之间关系

的过程;
(4)它需要一种不做的态度:正确使用主动控制不是为了执行正确的操作,

而是错误的操作不允许再次发生。

(四)感官鉴赏

亚历山大认为感官鉴赏有两个主要功能:在最有限的意义上,它负责一些感官

体验;其次,重要的是,它是人类的一种控制机制。这是一个“心理 - 物理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无限地使用构成整体的不同单元。来自感官的信息很有价值,

因为它可以对感知到的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如果在意识不正确的情况下,人们可

能会表现出较为消极的刺激反应方式,比如常见的抱怨。有几个因素可以解释不正

确的感觉功能,其中之一是对刺激的熟悉:大脑倾向于记录新的刺激,忽略旧的和

熟悉的刺激;另一个原因是感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被过度使用或使用不足而衰退;

第三,出现意外或疾病,感觉器官可能无法有效工作。最后一项可以解释为错误意

识的因素是对自我的滥用。提高感官意识的解决方案是让个人体验身体的良好使用,

与他们 “通常”身体使用相比,使他们能够拒绝他们所不适应的运动模式。

(五)抑制

在亚历山大的技术中,抑制是指“拒绝对获得目的的主要欲望做出反应的行为”
2
。不幸的是,如今它更多地被视为仅仅是一种自动的、刻板反应的延迟。根据亚历

山大的说法,他在所提倡的更完整的程序中增加了正确使用以及人体功能的可能性。

2
F.M.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技巧:身心运用的优化之道 [M].心灵工坊,2019

9
抑制并不容易实现。这需要时间,需要个人积极参与,以自我观察他们的功能,防

止滥用自身功能。

(六)方向

方向是指个人在活动之前和活动期间向自己发送的信息“命令”,以便对他们想

要实现的结果质量产生积极影响,这种命令可以是口头或心理表达。指导过程通过

一些预防措施促进亚历山大技术中的命令,例如“让脖子自由”和“让背部拉长和

加宽”等。

(七)目标和方法

亚历山大认为导致自我误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终极目标”的普遍习惯,
“终

极目标”是指一个人不遗余力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行为模式较为常见,许多

人没有意识到自己被以往所固有的意识困住。亚历山大技术中的活动方法,是“方

法 – 方法”的过程,即使用最合适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布朗大学古典文学

教授弗兰克·皮尔斯·琼斯将“方法 – 方法”过程描述为,为实现目标而需要采

取的步骤,认为这一过程是要培养能停下来思考正确的行动,而不是采用习惯模式
3
的能力,为自己选择一种方法,使其利用自我意识能够以最恰当的方式实现目标 。

(八)有意识的控制

亚历山大的意识控制被描述为“在生活中使用推理能力的结果,通过这种方法,
4
人们可以对异常的感官体验进行对抗” 。这种具体方法被用作个人发展,使其能够

正确使用自己的技能,人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自我控制做出选择,并获得更好的生

活质量。

亚历山大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清楚地了解自己,并了解“自我误用”的产生。通

过身心统一、使用和功能、主要控制、感官意识、抑制、方向、目的和方法以及意

识控制等习惯,他们可以获得可靠的协调,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使用能力。在钢琴

弹奏中,自我运用的精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弹奏水平。

3
Alcantara.Indirect procedures: A musician’s guide to the Alexander technique.[M].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7
4
F.M.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技巧:身心运用的优化之道 [M].心灵工坊,2019

10
第二节 亚历山大技术的国内外实践、发展状况

一、国外实践、发展状况

亚历山大技术在国外已经历经了从成长到成熟的过程,现在已在艺术界各个领

域广泛、深入的应用。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亚历山大技术(Alexander Technique)

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首次开始使用。最初是声乐系的一个实验,灵感来自声乐教授

Joyce Wideman,她让五十名声乐专业的学生在三个月的时间里除了接受声乐训练外,

还接受了 37 节亚历山大课程。实验的结果令人震惊,这五十名学生的声乐水平、演

唱状态取得了很大变化。皇家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授在他们的评估报告中给予了亚历

山大技巧最高的赞扬,并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是我们所遇到的解决艺术家沟通问

题的最好手段,应该成为他训练的基础。”。受到这一成功结果的鼓舞,学院决定将

亚 历 山 大技 术作 为一门 课程。英国 皇家音乐 学院的亚历山 大技术(Alexander

Technique)课程到目前已有悠久的历史,让众多学习音乐的学生受益。

亚历山大技术于二十世纪 90 年代末在波士顿音乐学院推出。现任亚历山大技术

项目经理德比·亚当斯(Debi Adams)2002 年加入音乐学院,当她加入时,该项目

的实施还处于原始阶段。当时有两种专业的学生可选:一个是音乐专业的学生,一

个是舞蹈专业的学生。从那时起,一个结构化的课程开始发展,目前包括音乐和舞

蹈课程中的学术课程,此外还有一个夏季强化课程和一个教师培训课程。音乐系为

学生提供一门亚历山大选修课,舞蹈系为大二的舞蹈家提供一门必修课,同时为大

三和大四的舞蹈家提供一门高级选修课。2012 年,开设了亚历山大教师培训课程。

这个项目对任何有亚历山大技术经验的老师或希望成为亚历山大技术老师的人开放,

目前,该培训课程有 13 名学员。其毕业生有资格申请亚历山大技术国际(ATI)的

教学认证,以成为相关的教学成员。

1924 年由玛丽·路易斯·柯蒂斯·博克(Mary Louise Curtis Bok)创立的柯

蒂斯音乐学院(Curtis)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音乐高校之一,其成立的目的

11
是为极具天赋的年轻音乐家提供成为该领域佼佼者的机会。作为学生健康资源的一

部分,柯蒂斯音乐学院自 1990 年代中期开始为学生提供亚历山大技巧指导。阿里埃

尔·维斯(Ariel Weiss)是柯蒂斯大学亚历山大技术现任教员之一,他表示,这项

技术是作为一种课外活动实施的,在整个学年中,该项目为大约 150 名学生提供每

周 45 节课的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都有资格申请,个别人士如欲报读课程,必须在

学年开始时报名,并承诺要上够一整年课程。参加过该课程学习的学生都很受益。

多伦多大学音乐学院自 2007 年起将亚历山大技术纳入课程。该技术列入到研究

生表演研究中,作为半年的选修课实施,对研究生学位的学生以及同等的专业学生

开放。这门课程的参与者每周接受一次两小时的课程指导,课程在一个大的团体课

程中进行,每节课最多可有 15 名学生。目前,这门课程在秋季学期开设。直到

2017-2018 学年,这个课程在秋季学期和冬季学期都对学生开放。亚历山大学院的

Nancy Sicsic 老师自 2007 年开设这门课程以来就一直在指导这门课程,她还提供现

场私人课程。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介绍亚历山大技巧的基本概念 以及它们如何与音乐

家的发展相关,还有如何将它们应用到音乐表演实践中。课程大纲是围绕亚历山大

原则和程序构建的。通过将各种小组游戏和表演活动融入到课堂中讨论,教学的目

的不仅是阐明亚历山大的理论框架及其在音乐演奏中的应用,还旨在培养团队合作

精神,并让学生在一个有趣和支持性的环境中使用技巧。由于班级规模较大,强调

使用口头指导,并尽可能采用传统的动手指导,以便让学生理解。

麦吉尔大学的亚历山大课程自成立以来也不断扩大。它开始于 2012 年,到 2017

年,该课程得到了学校的资助,这表明了对这项技术的强烈信心。这在很大程度上

要归功于学生们压倒性的积极和赞赏的反馈。他们中的许多人表示,亚历山大的研

究极大地补充了他们的音乐训练,应该纳入课程。

亚历山大技术在欧美一百多所音乐学院授课,已经对欧美国家造成深远影响。

它以独特的风格吸引着世界各地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们。亚历山大学院的学生名单

上,除了有著名的音乐家之外,还有许多科学家、学者,甚至是政客。他们当中既

有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或音乐家,也有对音乐教育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如:

12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丁伯根(Tinbergen)、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

爱尔兰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美国小提琴

家和指挥家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Baron Menuhin)、神经生理学家、诺

贝尔奖获得者查尔斯·谢林顿(Charles Sherrington),著名作家奥尔德斯·赫胥

黎(Aldous Huxley)、曾任英国财政大臣斯塔夫德·克里普斯(Stafford Cripps)

等。亚历山大技术正惠及一代又一代研究这一技术的人们。

二、国内实践、发展状况

中国伴随着钢琴乐器的引进,拉开了钢琴教育发展史的序幕,我国钢琴教育已

经走过了百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规模巨大的钢琴教育与教学网络,造就了一

大批钢琴艺术人才,在中国钢琴教育事业上开创了辉煌的业绩。

钢琴教学法的发展在国外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在已经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已

经向纵深方向发展。中国钢琴界关于钢琴教学法的研究也才是起步阶段,但关于钢

琴教学法学科的建立及研究已经引起各大音乐学院的重视。上海音乐学院连续几年

举办国际钢琴教学法学术周,各个音乐学院也都开设了钢琴教学法这门课程。沃尔

夫冈·马斯特耐克教授,作为一名钢琴教育家,在 2018 年“首届钢琴教学法国际学

术周”上,提出了跨领域的钢琴教学发展趋势。他提出了目前国际上先进的钢琴教

学理念,是融合了身心科学、医学和生理学等学科的共同研究的方向。国内对亚历

山大钢琴技术的研究,正是各学院、学术届对钢琴教学法的重视。亚历山大技术在

钢琴上的应用,是钢琴教学法内容上广度、幅度、深度的又一扩充。

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的应用还处在初步的摸索阶段。2016 年,上海音乐学院开

设了亚历山大技术的授课,作为本科必修课,由旅德钢琴家解静娴老师授课,2018

年,该课程加入了研究生课程中。解老师在该领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实践、推广、

传播。她在上海音乐学院的授课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她也在教学法、学术周等

学术活动上进行亚历山大技术的讲座。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有很好的效果。和

解老师学习亚历山大技术的钢琴系学生,在钢琴方面的表现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有

了很大的突破。解教授的课题《亚历山大技巧与钢琴演奏结合》在上海市教委、上

13
海市教育发展基金“晨光计划”的资助下,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2017 年 10

月 20 日上海音乐学院王阿钰老师也一直在致力于亚历山大技术的研究,她发表了《亚

历山大技法与表演者的生理调节》。王老师是大提琴演奏家,她将亚历山大技术融入

弦乐教学,使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专业音乐院校中开始走进其他乐器教学。全国音

乐院校的一些师生们也都开始关注这个对他们而言陌生的学术领域,并进入了研究。

2021 年 3 月 24 日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董川泓从理论和实际出发,发表了论文《浅论

亚历山大技法在合唱指挥学习工作中的运用》,论述了亚历山大技巧在合唱指挥中的

应用,这是一种可供参考的指挥方法和排练方法。2020 年 3 月 23 日上海音乐学院研

究生杨宇航以学位音乐会的曲目为例,发表了论文《浅谈亚历山大技法在双簧管演

奏中的运用》,重点介绍亚历山大技法如何更好地帮助双簧管演奏者练琴,更好地提

升双簧管演奏者的专业水平。由于目前国际能够教授该门课程的师资少之又少,所

以很难在音乐学院普及该门课程,也希望致力于该项技术研究的老师们能尽快让本

领域研究成熟,并能让该技术在音乐院校开花结果。

由于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跨学科发展起源于国外,它与中国传统钢琴教学方法

之间的结合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让亚历山大技术植入中国土壤结出硕果,

如何让亚历山大技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以建立具有自己民族特点的钢琴技

术系统是钢琴教育者一直摸索的。对于中国钢琴教学来说,亚历山大技术的发展前

景仍有很大的希望。

第二章 亚历山大技术运用在钢琴演奏中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交叉学科的融合

钢琴教学法在 20 世纪初被当作一门单独的课程,深入发展。它不仅是一种教学

手段和方法,而且成为一门具有完整体系的音乐课程。它把科学和艺术融合在一起,

获得艺术上的科学化,科学艺术化的完美融合。在当时,钢琴教育成为一种新时代

14
所需要的新兴学科,而钢琴教师则是培养学生演奏技能的重要力量。亚历山大的钢

琴技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的。

二十世纪初期,医学的发展非常迅速,钢琴教育家在医学和钢琴教学中渐渐找

到相通的东西,融合生理学和钢琴演奏技巧。结合生理学、解剖学的研究,将演奏

所需各个部位进行生理性剖析。手腕前端是手,手通过腕关节与前臂的尺骨与桡骨

相连。前臂通过肘关节与大臂相连,大臂通过肩关节与胸、背相连。二十世纪著名

的英国钢琴教育家马泰伊结合生理学的研究,使二十世纪初手指学派与重量学派得

到平衡。他认为,我们在钢琴演奏时,需要在手臂、手腕、手指三者协调运动的基

础上自然地释放重量。把整条胳膊、肘部,甚至全身都处于和谐状态,共同协作运

动。在演奏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生理特征,合理调整自身姿势,使其

处于一种良好的工作姿态之中,从而更好地完成动作,并提高演奏者的整体水平。

运动时,双手和腕部保持自然松弛放在琴上做均衡的运动,把胳膊肘部作为移动的

轴中心,前臂是运动半径,手指轻松摇摆,从而使我们在演奏时整只手乃至全身都

处于松弛状态,不再因状态生硬而造成音乐表达错误,乃至身体伤害。之后在运动

生理学的研究工作中,美国钢琴家奥托·奥特曼(Otto Ortmann,1889)他把生理学

和弹奏结合起来,经过严谨的科学试验,把钢琴教育与医学相结合,探索出弹奏时

各个肌肉的特殊动作和机械原理。通过奥特曼的试验和研究,对钢琴演奏技术教学

在主观方面作进一步的论述,钢琴教学逐渐由随机非科学性向真正科学性转变。在

此基础上,美国钢琴家阿·舒尔茨(A.Schultz,1903-1972),他将马泰伊与奥特曼

的钢琴教学理论相结合,对手指的各个关节进行了更加详细的研究,包括与关节的

配合,并根据钢琴教学的原理,添加了一些细节。钢琴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

程,钢琴教学法不仅与医学相结合,还综合运用生理学以及心理学等诸多方面的知

识。其中最重要的是神经调节系统和心理作用于人的生理活动。生理学为我们学习

钢琴教学法理论奠定了可靠的学术基础,更加科学地强调钢琴演奏时肌肉的协调是

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则为演奏者提供了有效的训练方式,让演奏者更好地把握自己

的动作。以科学学科为基础,来说明,适当的神经与心理控制对于演奏技巧中的准

15
确性,灵活性等诸多方面有着极大的作用。

亚历山大技术作为现代钢琴教学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也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

研究。这并非是一种纯心理疗法,亦非纯物理疗法,但它是一项以提高身体使用为

目的,以教育为目的的心理物理技术。该项目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通过“身体—

心灵”互动模式,结合音乐表演专业特点,将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从生理到

心理全面地提高人的素质。协助音乐表演者减轻练习及演奏时因身心失调而产生的

紧张感、疲劳感及痛苦感是亚历山大技术的教学宗旨。以“身体为中心”的艺术治

疗理论强调通过对人体各部分器官的训练达到平衡协调的状态。强调身体体验的应

用,以达到人类个体和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达到经验和自然之间的协调。

现代钢琴教学法已立足于更加广阔的视野,融合心理、物理、生理、美学等诸

多学科来推动钢琴教学事业的发展。亚历山大技术正是顺应现代钢琴教学法的发展

方向,并成为重要的原理及学术研究方向。亚历山大技术与物理学、神经学、运动

学等学科紧密结合,是科学与技术完美结合下的现代钢琴技术,是钢琴演奏的新思

路。

一、与物理学、运动学原理的结合

亚历山大钢琴技术从生物力学和运动学的角度引入躯体感知力去进行研究。

(一)与物理学原理结合

与物理学原理结合生物力学是应用力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中的力学问题定量研

究的生物物理学分支。将生物力学与钢琴演奏结合起来去研究在钢琴教学发展史上

要追溯到 19 世纪中叶德国钢琴教育家路德维希.德培。他提出的“重量与肌肉松弛

现象和肌肉协同作用”的论点,第一次以科学的眼光认识到了肢体在演奏中的协调

功能,并成为了“重量”学派的开创者。一代宗师莱谢蒂茨基也将生物力学的理论

运用在钢琴演奏的研究中,使近代最重要的钢琴弹奏法——重量弹奏法应运而生。

他强调,要让全身通畅、放松,在弹奏时要使手臂重量自然的落在键盘上,以求得

丰满、柔润、华丽的声音。他强调手腕与手臂的协调一致,让学生体验动作的敏感

度和生理感受。亚历山大技术强调学生的身体感知力,使身体其余部位能量传递通

16
畅,与重量弹奏法一脉相承。亚历山大技术从颈椎-胸椎-腰椎这一条人体骨骼主线

上调整方向,从力量根本发源处控制身体的核心力量,保持人体的中心控制,头部、

颈部、后背三个部分处于平衡状态才能够保持正确的坐姿。下颚微微收紧,延伸颈

部肌肉,脊椎成 S 形状,保持中心向上,这样才能自如伸展肩胛,使手臂轻松达到

键盘的两端,让手臂的自然重量悬挂于肩关节,同时使演奏者达到身心通畅的状态。

(二)与运动学原理结合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的科学。运动生理学

将肌肉和神经网络组织分成运动控制系统和运动移动系统。人的肌肉分为“内在的”

肌肉和“外在的”肌肉。“内在的”肌肉短小、紧绷、忙碌,它们位于骨骼最深处,

接近骨骼本身,参与我们做的任何动作。负责它们组织与功能的神经网络的是“运

动控制”系统。表面上更接近皮肤而不是骨骼的,主要参与做出更大的动作——例

如走路、挥手、弯腰的叫 “外在”肌肉,负责组织外部肌肉的神经系统叫运动移动

系统。运动控制系统下的内在肌肉非常努力地工作,它们几乎从不停止,而运动控

制系统的外在运动肌肉只是偶尔会收缩。与两个系统相对应的有两种肌肉纤维:红

色肌纤维和白色肌纤维。白色肌肉纤维也被称为易疲劳肌肉纤维。如果你长时间使

用白色肌肉纤维,它会使你感到疲劳——会有一种化学物质的累积,最终导致疼痛

加剧以至于肌肉不愿意维持收缩。然而,由于红色肌肉纤维燃烧能量的特殊方式,

它们可以长时间地收缩而不会有任何这样的疼痛,因此它们也被称为不易疲劳的肌

肉纤维。优秀的短跑运动员所需要的白色易疲劳肌肉纤维的百分比要高,而优秀的

长跑运动员所需要的红色不易疲劳肌肉纤维的百分比要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有时我们会使用易疲劳的纤维来做不易疲劳的纤维所做的工作就会造成疲劳、劳损。

合理运用好红白纤维是合理运动的基石。以下是我们的身体状态和运动的关系的例

子:日常生活中持续的低落和无精打采的状态对我们的身体结构和运动灵活性有着

非常大的影响。

17
图 2-1 我们日常生活中持续的低落和无精打采

对我们的身体结构和运动灵活性有着戏剧性的长期影响。

这种持续的低落状态会给身体的其他系统带来了额外的压力,例如:压缩、缩

短躯干将导致更短、更浅的呼吸。我们的呼吸周期不再是平静、深沉、长时间的呼

吸,而是加快速度到气喘吁吁的形态——为了获得与之前同样多的空气。这种效应

也反映在其他系统中:血压可能升高,我们的心率可能上升,甚至消化变得更加困

难。

当一个人恢复运动控制和运动移动两个系统之间的正确平衡时,就会在呼吸上

观察到明显的变化。我们运动系统中的健康状况是其他身体系统最佳运作的先决条

件。虽然它们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工作,但是当我们的运动系统表现良好时,它们的

工作效率会更高。

纵观钢琴教学研究史,英国著名钢琴教育家马泰伊对钢琴教学研究已经深入到

运动学领域,他认为弹奏过程中手臂有六种运动方式:悬臂、小臂转动、小臂重量、

全臂重量、小臂向下用力及大臂朝前推动。每种运动都会形成不同的运动轨迹和不

同的肌肉运动,但一定要以协调通畅、协调为前提。他是二十世纪初最伟大的钢琴

教育家,他的理论为日后的钢琴技术的探索找到了科学的依据,奠定了新的基点。

亚历山大钢琴技术与运动学原理的结合正是马泰伊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亚历山

大技巧的灵感来自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每个运动都是头尾组织的,复杂和简单的

运动的身体动机都是从头部向下发生的,可以用“头部引导,身体跟随”来描述。

18
亚历山大技巧指导演奏者去寻找、感觉身体感官地图。通过对人体感知系统进行分

析,得出了身体感官地图是一个由多个要素组成并相互关联的复杂整体,包括空间

位置和形状特征等内容。使用精准的身体感官地图,将带来健康有效的锻炼;正确

使用身体感官地图可以提高肌肉力量与速度。而且身体感官地图不准,可能造成效

率低下的有害运动。有效地锻炼是红白纤维的合理利用,实现了运动控制与运动移

动两大系统的均衡。在演奏中亚历山大技术注重头、颈、背部的协调,颈部松弛,

头朝前或者朝上,背部纵横延伸,腿放松分开,手臂彼此分开,让身体保持一种通

畅的状态,这时的身体运动状态就是最适合演奏各个肌肉协调运动的状态,也是各

个运动系统达到平衡的状态。

二、与心理学、神经学原理的结合

(一)与心理学原理结合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现

代心理治疗理论表明,我们的肌肉能够储存情绪。因此,许多体力劳动者寻求释放

这种储存的情绪,并释放身体肌肉中长期的压力和感受。如果我们的行为模式不正

确,我们将从错误的姿势开始,而且不会中途停止,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形

成强烈的认同感,并开始形成错误的观念来指导我们的身体运动。例如,有些人可

能会认为自己太高了,所以会不自觉的驮背,身体会自然变矮。这些不自觉的习惯

就会干扰我们的潜在身体平衡,也最终支配了我们的潜在平衡。当我们长时间生活

在一个恐惧的环境中时,会自然表现出畏缩。但是,在这种情绪环境发生变化后,

畏缩的情绪依然得不到改善,这就是已经被这种习惯性的畏缩反应所束缚。从心理

学上讲,就是畏缩的心理已经形成。

亚历山大技术就是让人有意识的认识到这些错误的行为,使它们表现为动作,

以便可以释放它们。一个人需要放弃退缩的习惯,而不是养成不退缩的另一个习惯!

亚历山大说:
“……你不是决定不去做,而是试图阻止自己去做。但这只意味着你决

定这样做,然后用肌肉张力来阻止自己这样做。”我们的基本协调模式从未丢失;它

被强加于人,以至于扭曲的习惯屏蔽了所有寻求恢复平衡协调的信息。亚历山大的

19
工作是一种奇怪的混合体,既要防止不必要的活动,又要指导自己进行修复。亚历

山大设计的“方向”仅仅是描述当我们的身体独自一人时如何协调自己——当我们

假设的“自我”停止干预时,这些会自发产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自我”

虽然是我们困难的主要原因,但也成为我们再次找到出路的关键。

(二)与神经学原理结合

亚历山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生理学家之一。他可能不知道所有长长的拉丁文名

字,也不能够描述神经肌肉系统中的微观活动,但他比其他的任何人都更了解整体

意义上的运动控制这一实际问题。亚历山大在人类行为领域的第一个基本发现就

是:“抑制”和“兴奋”是控制运动的一个基本要素。

运动神经元是一个小装置——实际上是一个生物细胞,它发射出一种电荷,这

种电荷要么收缩肌肉,要么抑制收缩。令人兴奋的神经元叫“兴奋性”运动神经元,

另一种叫“抑制性”运动神经元。当你考虑到在原始水平上,我们的大脑总是试图

做出它能做到的每一个动作时,你就会意识到为什么你需要这些“抑制性”神经元。

我们的肌肉系统正在遭受神经电脉冲的狂轰滥炸,如果不是更高级的大脑中枢“抑

制”了其中一些信息,我们的身体可能会陷入痉挛危机,完全瘫痪我们的运动。你

可能也见过有些人正在遭受这种缺乏抑制的痛苦,他们的手臂和腿收缩的方式超出

了他们的控制,因为他们的神经系统受到损害。

亚历山大认为正确的事情本身就是正确的,这一观察结果最好地概括了这一

点:“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所知道的就是知道什么时候我们是错的。”正确的事情会

自己发生,不需要知道怎么走路,只需要知道怎么不走就行了。我们存在的问题是,

我们用复杂的“伪运动”压制了“自然秩序”,如果我们学会“抑制”错误的东西,

那么这种自然的秩序就会“自我发挥”。我们的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如何恰当

地补充易疲劳和不易疲劳的肌肉纤维。因此,如果我们能够识别和抑制那些我们已

经发展出来的既不适当又完全有害的协调模式,正确的模式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20
第二节 亚历山大技术的运用原理

一、控制与自然

亚历山大技术中的自我控制是关键理论中的一个,通俗地说就是指有助于人认

识到自己已拥有但对其尚未有相关认识的能力。亚历山大技术中的自我控制被分为

自我感知和进行选择两部分。自我感知是指人们在行动之前对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

自身状态等方面的认知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判断出是否应该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

根据相关研究证实:人类可以通过知觉来理解外界和自己可能被激发出来的有关反

应,但是事实上,大多数人都对外部刺激产生兴趣,却忽视了自身刺激,因此,亚

历山大技术就明确指出,人类要在活动中,透过意识来观察自己的行为,在明确了

自己的哪些行为是不规范的,通过自我控制,促使自己做出精确的行动。

在钢琴演奏过程当中,演奏者通常会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条件来调整

演奏姿势,以确保其可以更好地表现出音乐情感和内涵。而在演奏中,若表演者忽

视了自己对标准动作的认知,很容易造成演出中的错误动作,甚至会使这一错误的

行为成为一种习惯,钢琴表演者会失去他们所拥有的平衡性和感知能力,表演者的

身体还会由此造成疼痛和损伤。因此,演奏者要学会借助亚历山大的技术来拥有自

我控制能力,像芭蕾舞演员一样会全面控制身体。演奏者想对音乐诠释的更好,就

要学会控制好身体的姿态与平衡,在舒适自然的身体状态下,演奏技巧也会顺畅,

对音乐的表达也会很自然,达到人琴合一的境界。

二、抑制与停顿

亚历山大认为“抑制”可以有效地促进运动技能形成并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那么“抑制”技术如何运用于钢琴演奏中呢?首先,
“身体反思”需要运用到“抑制”

技术。
“抑制”技术就是通过对自己的各种不良习惯进行纠正或调整,从而使之向健

康方向转化的手段之一。其次,从身体反思的视角出发,为了有效地发挥你的优势,

需要具备一些调节的技巧与方法,从而达到自身最舒适的状态。
“抑制”技术就是通

过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姿势、情绪、思维等心理活动,从而减少对外界环境变化的

21
影响。人的发展会受到外界的影响,有时候养成了某些特殊的身体习惯,这些都是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习惯,如果不经过自我的反思,就会

有很大的影响。

“抑制”作为一项心理训练手段,它不仅能够促进大脑功能和思维活动能力的

提升,还能使人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抑制”技术同样是认知的重要手段,它

能帮助我们用不同的视角来理解事物和世界。
“抑制”技术还能够让人形成正确的生

活理念和行为模式,从而使自身获得健康发展。
“抑制”技术就像是人类在自我利用

的时候,为自己提供了一个休息的地方,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和寻找不良习

惯及不良习惯转化到优良习惯的联系。从长远来看,
“抑制”技术还可以让人形成健

康积极的心态和行为模式,针对“身体反思”模式,要靠反复的实践才能使不良习

惯转化为优良的行为习惯。对“控制自我”和“控制他人”两个方面来说,也需要

采用“抑制技术”来纠正自身的行为模式。亚历山大认为,
“抑制技术”是一种有效

的治疗方法,在亚历山大技术的使用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三、协调与放松

亚历山大认为,演奏者在演奏一件乐器时,其实他的身体是另一件乐器。只有

演奏者先将自己身体这件“乐器”演奏好(指自然协调),才能更好地演奏另外一件

乐器。这充分说明了“协调性”对钢琴演奏的重要性。钢琴演奏时,比较少的演奏

者能自觉地从自己的身体是否在和谐的角度上来思考自己的演奏,而是经常顾及触

键、音色等等。事实上,身体的协调对钢琴弹奏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演奏者

在生理和心理上处于不和谐状态,会对弹奏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我们经常看到的

演奏者坐姿出现问题,如扣胸,耸肩,拱背;或者使用踏板的过程中,脚板整体提

起、下落踏板有“嘭,嘭”声;还有演奏时肢体动作的过分夸张。这些肢体上的“不

和谐”,是演奏上不够流畅自然的元凶。因此,演奏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坐姿。亚历

山大技巧的关键控制原则是颈部—头部—脊椎这三者之间的重要联系。枕骨可以控

制颈部,使枕骨与颈部放松可以有效地平衡两者力量,同时又不至于损伤头部和脊

椎部位。通过实验亚历山大发现只有让枕骨放松和自由,脖子上肌肉才能放松,由

22
此联动头部呈“向上”的态势,脊椎才可以伸长,肩膀也就被拉开了。另外,
“放松”

也能帮助演奏者缓解疲劳和压力。演奏时演奏者要自觉按脊椎长短,调节琴凳高度,

在颈部自由的情况下,手臂感知从脊椎伸展出来,自然地落入琴键上,同时感觉两

脚平稳地着地,全身从头部到脚部都应呈“拉长”状。此外,为了让音乐更具有表

现力和感染力,还应当注意到不同力度的踏板对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在需要踩踏

板的情况下,演奏者双脚不必整只离地,或者把重力放在脚后跟上,应该把重力作

用于踏板踩动上,灵活地前后左右调整重力。这就不会因踩踏板运力不正确,造成

身体其他部分牵连性肌肉紧张。这就要求演奏者必须掌握好自己的重心与节奏、力

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对速度和力量的掌控能力。

钢琴演奏是身、心、智的高度结合,生理和心理上处于放松、通畅的状态一直

是演奏者们追求和学习的目标,如何放松是演奏者在练习和舞台上始终关注的问题。

松弛的生理状态能使演奏者在心理上得到较大的稳定与信心;放松心理,反过来可

以让演奏者生理状态更放松,技巧运用自如。利用亚历山大技术可以使身体内部处

于协调的状态,这种协调会使钢琴演奏中使用身体部分的自然重量自如地运用,也

可以使演奏中使用的各个肌肉在正确的轨道上协调工作,自然会更容易获得放松的

演奏状态。演奏中所需要的放松,不是松懈,而是张弛有度的肌肉控制,是与音乐、

与观众倾情交流的演奏状态。

四、平衡与整体

美国钢琴教育家迈克斯·堪普,用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来说,就是:
“人类学习知

识的进程是知识的整体结构,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推移。”该理论对于钢琴教学

也是如此。钢琴教育不仅是技能技巧上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心理、生理及社

会文化环境的全面了解。21 世纪的钢琴教学不是点状、线状,而应该是网状的,同

样也要建立整体教学观的理念,因此,在钢琴初级教育阶段就必须将所有的要素都

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对待。培养钢琴人才,技术也好,音乐也好,初级阶段教学应

从整体观念上对识谱、技巧、结构、和声、听觉、表情、踏板、乐句、旋律,风格

等的音乐技艺进行网状着手,与此同时,培训也在低级阶段循序渐进地向高一级发

23
展。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钢琴学习从“点”到“面”再由“线”到“网”的飞跃。

唯有通过从低级向高级进行整体网状的教学手段,才能够让学生音乐素质整体提高,

让学生在弹奏技术上,培养音乐表现力,实现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合一的艺术人才

培养。亚历山大技术是从外到内,从内到外形成科学的训练体系。亚历山大技术的

科学性功能有利于钢琴技术的张驰有度,形成琴人合一的境界,在全身放松、舒畅

的状态下,用心、身体去感受音乐,更好的诠释音乐。

我们想把感受化做音符时,必须首先让自己的肌肉做出反应,就像我们在日常

生活中见到的动作:轻柔的拍孩子睡觉,朋友久逢的拥抱,分别时的挥手,每个动

作都是对感情冲动所做出的身体反应。演奏者想打动观众,他们不仅要有自己对音

乐的理解,还须用肢体在乐器上表达出来。动作的问题常常源自人们忽略了对音乐

的情感反应,一味将注意力放在演奏技巧上,当我们完成细节工作时保持音乐感受

力,让身体自然地寻找到适当的表达方式,许多技术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让整个身

体成为发出声音的推动力,根据自身的感受来表达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当身体自然

而然地做出动作时,我们应该留意观察。我们应该像假想中的听众一样倾听自己的

演奏,应该确定每种感觉都与独特的动作和感受保持一致,例如,有的音乐感受驱

使我们的上身前后摇摆,或者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左右摇摆;我们的脚一直放在踏

板上,与我们的手指和听觉保持和谐、平衡。当我们长时间训练肌体,本能地再现

感受时,所有一切感受都被储存入我们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因此,用亚历山大

技术训练演奏者的肢体动作时,能恰如其分地唤起我们内心的感觉,能够让我们从

内到外整体去感受音乐中的和声、旋律等一切要素。

身体的平衡、协调与对整体的把握在表达音乐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由外到内,

再由内到外的亚历山大技术的训练是现代钢琴演奏与教学的拓宽与丰富。那么,在

基础教学阶段,让身体平衡,保持正确的姿势就非常重要。正确坐姿能够使身体保

持平衡,应以身体为中心,控制头和脖子、后背三个部位的平衡。脊柱呈三角形状,

与躯干平行,使腰部有一个支撑点。脊椎呈“S”形,与头骨、盆骨相连,在全身骨

骼中处于核心地位;坐骨是支撑上身、髋部的自然伸展,确保身体的稳定性。脊柱

24
呈直立状,腰部有一定弧度,防止腰椎过度弯曲,避免颈椎疲劳。同时留意下颚的

微微收放,伸展颈部肌肉,保持重心朝上。双手下垂至胸前,形成一个三角形状结

构,方便手部活动。肩胛带就可以舒展自如,让胳膊很容易就能到键盘两头。双手

放在膝盖上,将重心落在肩膀上,然后慢慢地向前移动到指尖处,再缓慢回到原来

位置,如此反复多次。使双臂自然重量挂在肩关节上,双手放在钢琴琴键上,以手

指支撑身体重心,将手腕向前推。臀部坐置于琴凳的中心或靠前端的边缘,要适当

的对琴凳的高度进行调节,使小臂弯曲到和键盘同样的高度上。保持背部与钢琴呈

水平位置,避免重心偏移。这一切都为钢琴演奏运动提供了先决条件。如果你的姿

势和重心位置偏离了最佳状态,就会导致肌肉紧张,关节僵硬以及韧带损伤等问题。

在上身放松的情况下确保身体稳定性,下半身均能自然活动,而不失身体平衡。保

持正确姿势可以提高手臂和腿部力量及协调能力。盆骨侧倾,或者用尾骨撑着坐,

均不正确。当然,在身体平衡训练中也要注意把握度,以声音好听,能传情为宗旨,

加强身体的敏感度及与音乐的共鸣体验。

图 2-2 左(错误):坐骨指向前方。中(错误)
:坐骨抬高。右(正确):坐骨向下

25
第三章 亚历山大技术在钢琴演奏中的实践

第一节 协调演奏中运用的身体能量

一、演奏中的呼吸、平衡与控制

呼吸在亚历山大技术中是一个重要的训练环节。演奏者用整个身体呼吸,整个

身体就会协调通畅;如果不能自然呼吸,身体就会处于紧张状态,所以学会演奏中

自始至终的自然呼吸至关重要。亚历山大技术有两种帮助呼吸的方法:一是使用轻

声的“啊”
,放松下巴,让它下垂,轻轻地将舌头放在下牙的顶部,通过鼻子吸气,

然后通过嘴巴呼气,在呼气时低声说“啊”。当呼气的时候,重要的是要把肺里的空

气全部释放出来,这样吸入的空气才能再次完全充满肺部,这强调的是用横膈膜呼

吸。还有可以用意象呼吸练习,想象一下呼吸可以让人的背部变长变宽,想象一下

胳膊下面和背上有一个小小的充气枕头,我们每次呼吸都会给这些枕头充气。最后

一个用来纠正呼吸的是想象空气在肺部旋转进出,而不是在一条平直的线上移动。

在亚历山大技法的体系中,与紧张相对的不是放松,而是平衡。基本控制的理想

状态是头部不断重新平衡——这是一种反射反应。如果我们在演奏的过程中感到平

静、自信和快乐,那么这种理想的平衡状态将更有可能出现在我们身上。很多时候

除非我们通过自身制造的紧张关系来阻止这个过程,否则我们的大脑会在一秒钟内

重新平衡,我们并不是被设计成静止的或者在找到正确的平衡位置然后停留在那里。

在一个人的身体不平衡时,他的肌肉会一直绷紧,以确保他不会因为重力而摔倒。

理想的平衡并非是一个固定的姿态,它是一个持续的重新平衡,或一个动态的平衡。

如果一个人的运动导致了他的身体暂时失去了平衡,那么他就会在一个运动中或者

运动完成之后,去寻找一个重新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就显得极为重要,

“控制”是头部在脊柱顶部不断重组的方式,促进其他精确的反应遍及全身。良好

26
的基本控制是在演奏中好的开端,当演奏需要精细的控制和良好的协调性时,它就

变得更加重要了。在钢琴演奏中需要好的协调性,如果我们设法提高控制力,演奏

能力将得到提升。

控制力影响着整个身体,头部的平衡影响脊柱、胸腔和骨盆。亚历山大技术中

的初级控制是头颈背的关系,头部要在脊柱顶部保持平衡。我们人体主要的平衡系

统,也就是前庭和眼睛系统都在头部。由于我们的头相当重(大约 5 公斤),如果它

不平衡,我们会感到紧张,压力或沉重,这会影响我们的呼吸与平衡的协调。在演

奏中我们可能会产生担心、缺乏自信或者焦虑等情绪,这些情绪就会在我们的主要

控制中和我们的身体中表现出来。如果我们的大脑处于平衡状态,我们会感到轻松、

自信,压力也会减少。不仅头部会影响平衡,身体的其他部位也会影响这种基本的

平衡,例如,如果舌头、下巴或眼睛有张力,头部的平衡就会失去自由。如果你收

紧你的双脚,它将限制你头颈后仰关系的自由;如果你放松你的双脚到地板上,它

将帮助你做好平衡。

图 3-1 主控制的自由质量影响着整个身体。头部的平衡影响脊柱、胸腔和骨盆

二、用语言暗示调控演奏中身体能量

音乐训练也可以分为“语言训练”和“肢体练习”两个方面。语言指令的作用,

就是接收到各种命令之后,引导能量转移。当人们发出一个指令时,首先要让它进

入大脑中,
然后通过神经传导系统将这种信息传给肌肉。亚历山大的技术有 14 种“语

27
言指令”,包括“双臂的能量”“双手的能量”“故意抵抗弯曲手臂” “支撑和悬

挂”“轻与重”“阻力和抗力”“火山与冰川”等。这些“语言指令”可以作为一

种训练手段,提高人体各部位的机能水平。亚历山大技术的教学始于 “语言指令”,

在学生演奏中对“身体排列”进行调整,其目的在于让演奏者在钢琴演奏时,能对

身体所运用的能量进行控制和协调。

亚历山大在其技术策略上,主要有 14 种“语言指令”战略,包括“双手的能

量”“双臂的能量”“刻意抵抗弯曲的手臂”“支撑和悬挂”“轻与重”“阻力和

抗力”“火山与冰川”“抬高双臂与背”“触摸”“喷泉和磁铁”“运动的能

量”“身前与身后”“声音和呼吸”“双腿与双脚”。这些 14 种“语言指令”都是

利用身体的不同肢体来表达或传达能量的。“语言指令”为何能引导表演能量运用

有二。首先,由于人的思想、行为与感受息息相关,
“语言指令”正是基于这三个方

面而产生的,学生认识到弹奏动作时的感受,是在身体能量流动中实现的。其次,

亚历山大技术的“语言指令”功能在于将听觉与触觉联系起来。
“声音—肌肉运动—

神经活动”这一过程被称为“呼吸-视觉反馈回路”。美国研究员杰夫·普雷辛认为,

演员的自然反应变化是一种“创造性连续统一体”。学生若能通过“语言指令”把

中枢神经系统和身体体验结合起来,钢琴将成为“创造性连续统一体”的音乐演绎,

这样就必然会使演奏效果发生变化。此外,
“语言指令”还能调节大脑思维模式、促

进肢体运动及放松肌肉等方面,从而提高了演奏者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能力。总之,

“语言指令”的运用能有效指导演奏者身体能量调控。实践这 14 条“语言指令”,

能使身体处于灵活状态,在音乐与演奏姿势上保持平衡。

“语言指令”的练习在钢琴教学中旨在调控能量,它类似于美国钢琴教育领域

中“动觉性学习”的理念。这种教学方法主要以“动觉性技术动作训练”为基础,

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练习方法来激发大脑活动,从而达到提高钢琴演奏水平的目的。

“动觉性学习”钢琴教学理论注重调整动作的幅度与方向,最后,演奏时要使音乐

与身体动作协调一致。这种方法要求演奏者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敏捷性、注意力集

中能力以及对动作进行精确控制的技能。
“语言指令”注重的是教师借助语言指令对

28
学生进行指导,让他们表现出良好的身体状态,最后发掘表演能量。当演奏者处于

紧张情绪时,大脑会产生过度兴奋的情况,此时身体各部分都会进行相应的活动来

满足自身需求。如学生演出时身体任何一个部位发生僵硬,该地点会是妨碍能量流

动的点。疏通能量的办法,就是调节各点两头肌肉关节运动角度,让演出时的能量

顺畅地转移,发出动听的歌声。

过于松弛与紧张,均不利于演奏流畅进行。在钢琴教学中,
“身体排列”是一种

重要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弹奏者要在轻松与紧张中寻求能量平衡,这一平衡对人体

的和谐是有好处的。正确的音乐表现需要良好的“身体排列”。所谓“身体排列”,

就是指人体结构排列,包括人的姿态与造型。亚历山大认为要使自己处于一个正确、

自然的状态下,就必须学会如何调整自身的动作方式,而不是去做那些不适当的运

动或重复练习。亚历山大的技术训练主张提高“身体排列方式”,以使演奏者能运用

有效能量来支撑机体维持平衡。在进行手指、手腕和手臂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有足

够的力量来维持这些动作的协调。良好的身体姿势,就是要保持头往前、往上走的

平衡状态,而身体姿势不好就是往后拉脑袋,往后斜脖子。有的钢琴学生在弹和弦

的时候,他们就很紧张,这样就会影响力量的转移。人体核心力量源于腰部,在身

体安排欠佳的情况下,会使钢琴演奏者无法得到一个稳定力量来源。在练习中,如

果没有正确的姿势,则无法保持重心的平衡性。身体安排不佳会影响演奏者演奏动

力来源和技能滥用,并且造成人体各个部位关节及软组织的过度磨损。在演奏者可

以重新保持平衡的情况下,他们对于身体的良好安排才会有着很深的认识。一般情

况下,他们都能自由地调节弹奏强度。

要是把长时间紧张、姿势不佳、颈后肌肉张力较大、人体肩颈排列不佳这些恶

习维持下去,即使用按摩技术减压,这种绷紧肩颈状态还是会反复发作。这是因为

在长时间的低头动作中,颈部肌肉会受到持续挤压,造成嵴椎关节僵硬。亚历山大

技术提出,好的身体姿势,不同于我们每天所需要的仰头挺胸,过分抬头、挺身姿

势,这些姿势会出现颈部肌肉松弛或僵硬的情况,同时也是造成人体不舒服的根本

原因。人的脊柱结构是 S 型弯曲的,唯有人体的排列状态良好,脊柱弯曲程度才会

29
恢复正常,在受到合适的压力时,才能促进表演者的长远发展。亚历山大在技术理

论中提出,与成年人相比,孩子对姿势的控制习惯要好一些。儿童处于成长过程中

最容易出现错误的姿势,而成人则是更多地注意到了动作上的变化,但却忽视了对

姿势本身的重视。因此在钢琴演奏者授课过程中亚历山大技术强调了孩子们在钢琴

接触初期,要培养好坐姿,合理掌握姿势。

第二节 钢琴演奏中的“自然和优化”的演奏状态

一、建立演奏中身心自由的状态。

要建立演奏中身心自由的状态,亚历山大钢琴技术要求演奏者心中要建立两种

联系,其一是各音符之间的联系,其二是身体和音符之间的联系,进而从以上两种

联系的基础上创造一种身心自由的音乐艺术境界。

(一)各音符之间的联系

音乐的层次、和声、方向和情感等可以通过音符之间的联系来表达。音符之间

的基本关系是亚历山大钢琴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找到音符之间的联系,去破

解它们之间的密码,那就是要找到音符之间的张驰关系。音乐之所以可以打动人心,

就在于它能够表达大大小小的张与驰。这种张弛有自然界的日出日落,潮涨潮落;

还有人内心的世界,愤怒、焦虑、期待、舒解等各种情绪的张弛变化。这些张驰变

化就蕴含在各音符之间,如:音程大小、和声的协调与不协和、调性的明暗、织体

的疏密、节奏的规整与不规整、旋律线条的高低起伏、力度层次的变化、重音、休

止符、分句、结构布局等等。演奏者需要明确乐谱信息,从音符本身出发,找到音

符背后的含义,进一步深入音乐的内涵,读懂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因此,找到进入

音符之间“通道”的密码,可以唤起对音乐的想象力,进入自由表达音乐的意境。

(二)身体和音符之间的联系

弹奏与歌唱不同,相比于钢琴的弹奏,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的嗓音更具有乐感、

更传情,表达音乐的方式最直接。而就键盘来讲其本身为乐感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钢琴属于远距离操纵的乐器,缺乏管乐、弦乐与演奏者之间的自然联系;钢琴是打

30
击乐,不用踏板无法延续长音;钢琴弹奏的方向是纵向的,音乐进行的方向是横向

的,这一矛盾容易造成音乐不够流畅或者气息不广。因此,如何在这样一个没有乐

感的打击乐上弹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势必要建立身体与音符的联系。音符之间的

连接是音乐表达的直接方式,而身体与音符之间的联系需要创建一个“通道”。演奏

者在练习、演奏过程中不断在打通这个“通道”;在钢琴教学中钢琴教师在很大程度

上也要与学生一起去研究谱面,挖掘每个音符背后的秘密,不断提高对其的理解;

演奏者也要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人生阅历、聆听音乐等去加速走上通道,这个通

道就是音乐的智慧,演奏者如何用身体与音符之间建立联系,去挖掘、表达这些智

慧?

传情的动作是进入通道的钥匙。因此,对于技术的训练不要孤立,要与音乐训

练、声音训练相结合。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身体经验准确地表达音乐词汇,表达自

己的音乐思想,适度使用身体是在身体和音符之间建立联系的一个重要因素。传情

动作要与人体的自然呼吸相通,音乐中的张驰关系体现在气息上,是呼吸接通了迈

向身体与音符这个通道的桥梁。亚历山大技术针对呼吸有各种训练方式,去适应各

种音乐的表达。

弹奏时动作的协调自然是最后成功踏上这个通道的保障。全身的协调是身体与

音符之间联系的具体体现,是传递音乐意图的直接表现。如何做到协调自然呢?首

先,弹奏时要注意从手指-手腕-小臂-肘部-大臂-肩-腰,直至全身部位的协调统一。

亚历山大技术在钢琴教学法中提出的“身心统一”的概念,作为一种艺术意识,可

以引导演奏者形成“感觉、认识、意义和行动”的能力。亚历山大技术从上到下统

领的坐姿,全身各个关节的协调疏理为现代钢琴演奏中的协调铺平了道路,是重要

的辅助技术。弹奏可上下,顺时针、逆时针方向使用手腕圆孤环绕运动练习,灵巧

的手腕既有助于协调疏导臂部至指尖之间的发力使用,使音质得到提升、音色丰富

多变,更能和人体呼吸相通,使弹奏动作和音乐作纵横方向的贯穿一体,抒发音乐

的口吻与内涵。

因此,在亚历山大钢琴技术中实施身心自由需要演奏者做到整合和调整思维、

31
感觉和行动,身心统一。
“天地万物变化与发展的内在规律构成人类艺术意识的内在

思维。”陶渊明对世界的自然解读成为钢琴教学意识发展的内在动力。钢琴教学中的

音乐教育应以思想、情感、经验和认知为基础,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实现思想、

情感和行动的整合与调整。这三个方面的融合离不开灵感的参与,音乐灵感自然是

由社会生活的外部环境触发,演奏者从中可以找到具体的方法,增强对音乐的理解

能力和感受能力,增强对音乐的表现欲望,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激发潜在的艺

术灵感。在现代钢琴教学中,教师也应与时俱进,跟上钢琴教学法变革的步伐,让

艺术与科学相结合,接受一些关于音乐认知神经科学、音乐社会学和神经心理学等

基础学科的新知识,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思考和灵感,培养出心、智、技术全面

发展的艺术人才。

二、建立演奏中动作、情绪、姿态上的优化状态

亚历山大技术建立演奏中的动作、情绪、姿态上的优化状态,除了在钢琴上的

操作外,在琴外的训练更是课程的重点。钢琴演奏者可以通过亚历山大技术课程的

组成部分:椅子工作、桌子工作和其他日常活动,这些来调整自身的动作与姿态。

在学习亚历山大技巧的课程中,每节课的形式取决于老师,一些老师喜欢从椅子工

作开始,另一些则喜欢桌子工作。

(一)椅子工作

与椅子一起工作被认为是亚历山大的经典活动。Chance 在他的书《椅子工作的

亚历山大技巧》中指出,“椅子工作需要你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进出出,每次都会产
5
生新的结果。你实际上并不是在学习如何从椅子上站起来” 。亚历山大老师引导学

生站立和坐着,每次都侧重于亚历山大技巧的不同方面。从坐到站是本课的基础,

因为它“需要身体主要关节的积极参与,并迅速揭示基本的不协调模式”。任何不

准确的地方都可以立即由老师和学生配合来处理。在椅子工作中,学生通常从站在

椅子前面开始,保持平衡状态,让身体向前和向上。然后,老师会用手引导学生在

椅子上的坐姿,让学生坐在椅子上的姿势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身体的效率,以便学

5
Chance,Jeremy.The Alexander Technique.[M].London: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Ltd,2001

32
生能够再次站起来。老师可能会拿起学生的胳膊或腿,在将学生的四肢放回原位之

前,用他们的手释放所有张力。老师可以在这个时候和学生交谈,观察学生如何用

身体回答问题,而不仅仅是他们的声音。然后老师会引导学生回到站立的位置,用

手感受学生的动作。这个过程会根据需要重复多次。

(二)桌子工作

然后,课程可能会进展到一张桌子上,学生会躺在桌子上,让老师移动他们的

身体。在整个课程过程中,老师用他们的手轻轻地拉长躯干、胳膊和腿。躺下的姿

态,无论是在餐桌上、课桌上还是小睡,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重新吸收脊

椎间盘的液体,从而使脊柱具有弹力和弹性,这样可以确保一个人在一天中减少背

部疼痛。躺下也有助于身体与重力的协调。站立工作效果很好,但是需要一个人必

须不断地抵抗向下的拉力。当学生躺下时,不必担心向下的拉力,可以让他们的身

体放松。躺在桌子上也被称为“半仰卧”姿势,学生会躺下,头靠在几本书上,膝

盖弯曲,双脚靠近脊柱。头部下方书籍的支撑可以缓解颈部的紧张,防止头部向后

拉扯脊柱。一个人,头下书的实际高度取决于几个因素:颈部的紧张程度,脊柱的

自然曲线,头骨的形状,以及肩部肌肉的数量,一个有资质的亚历山大老师能够判

断学生头下的书的高度。

(三)其他活动

亚历山大的课程中可能会教授的其他活动包括走路、弯腰、手臂运动和具有机

械优势的姿势,如:猴步和弓步。在每一个活动中,学生要通过抑制和指示重新学

习如何完成接下来的任务。
“猴步”是在举东西、做运动或洗脸时使用的姿势。学习

亚历山大技术的学生要站着,双脚分开与臀部同宽,膝盖向前弯曲。然后,学生的

臀部将微微靠前,保持头部、颈部和脊柱在一个直立和平衡的位置,并允许手臂向

前摆动。这个姿态大家可以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它被称为“猴式”。弓步是猴子动作的

一种变体。学生的双脚与臀部同宽,一只脚在另一只脚前面。躯干、头部和颈部保

持与猴子相同的姿势,手臂向前摆动。弓步是我们日常做各种家务活的姿势,如吸

尘、扫地和熨衣服。

33
学习亚历山大技术的学生同时也会被教授如何学习。学习亚历山大技巧需要学
6
生在自己的学习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在每天的活动中自己练习抑

制和方向,而不仅仅是期望它一夜之间发生。亚历山大技巧也使用了“探索精神状

态”,并要求“对自己负责”。我相信这也意味着学习亚历山大技巧的学生需要准备

好在课外独立完成大部分工作。学生应该始终对新的可能性持开放态度,并且应该

在没有亚历山大老师帮助的情况下自信地探索这些可能性。

亚历山大认为情感自我是心理物理整体的一部分。钢琴演奏者对音乐的情感反

应是学习如何演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音乐存在的原因是为了传达它的情

感内容。我们要记住作品的情感或音乐内容是通过必要的演奏动作来表达的,我们

的音乐性和动作可以成为习惯,我们的思考和意识可以让我们保持自发性。日常生

活中,我们可能会更多的陷入对音乐的习惯性情绪反应中。很多演奏者习惯于把自

己置于很大的压力之下,要求自己在任何时候“把一切都做对”。我们也会陷入一种

特殊的音乐风格,对风格的理解有助于我们以不同的方式演奏来自不同世纪或国家

的音乐,但这并不是止步于此,我们仍然需要灵活的情感反应,无论是什么风格。

有些钢琴家无论演奏什么,听起来都是一样的。那么我们是否会按照我们习惯的情

绪来演奏对音乐的反应呢?还是说我们可以使音乐变得更灵活?如果我们意识到其

他的可能性,我们可以找到选择,并且自发地做出选择。与其他演奏家讨论和分享

音乐想法,测试和扩展我们的音乐选择,是非常有用的。与鼓舞人心的钢琴家一起

演奏可以扩展我们的音乐潜能,如果我们在演奏的现场的话,我们头脑、身体和情

感上的开放将使每一次音乐互动成为一次潜在的学习体验。

6
Conable, Barbara, and Benjamin Conable. What Every Musician Needs to Know About the
Body.Rev.ed.[M].Oregon:Andover Press,2000

34
第三节 乐感、乐智、乐技的融合

一、身体体验与艺术经验的融合

就当前针对教学方面的研究情况而言,人们将注意力由简单地训练钢琴技法,

逐步转移到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上来。钢琴中能力的训练,不只有演奏技能与曲目

难易,还要在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与表现力方面进行训练,同时由乐感,乐智、乐技

结合起来进行整体发展,才是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乐智,一是要理解音乐作品,对作品进行间接考察,如作曲家创作背景、生平、

音乐与文化史,以及与该作品相关的其他资料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作曲家的思想和情感。二是对作品直接学习也就是对乐谱进行谱面学习,直接进入

到作品本身,对作曲家谱曲之构造、创作之立意、对谱面的信息进行更深一步的探

讨,并且读出作品真实的含义。在钢琴演奏中要培养读谱能力、形成和声意识、确

立键盘感知、声部之均衡、曲式之构造等等,全面应用才能更好地表达出作品中所

蕴含的情感与思想。所谓乐感,就是感受音乐的本领,感受音乐有音量、音色、节

奏和旋律。乐感在钢琴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钢琴教学中要从乐感开始培养,

表现乐感,需要弹奏技术,所以,要想达到乐感,必须掌握音乐技巧。乐技,即音

乐之技巧,技术服务于感情的表达。所以说乐感和演奏技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钢

琴家就是能在弹奏中,通过传情这一动作,把自己心中的感受表达出来。在钢琴教

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学生对自己所演奏的乐曲都不太喜欢,因为他觉得自

己所演奏的作品只是简单的模仿而已,不能让人感受到音乐带给他的快乐。但就多

数学生而言,那只是机械性技术而已,这类学生大多被视为缺乏乐感,对其他一些

乐感较浓厚的同学,能用技巧抒发情感。对乐感不足的学生心中有乐,但又不能运

用技巧去表现,其原因是其技术训练只限于机械性,但良好的技术并非刻板姿态,

而是力求演奏趋于和谐,自然。

亚历山大技术是将乐感、乐智、乐技结合起来的有效技术。例如,用亚历山大

技术调整呼吸来表达音乐。以手腕之力调和音色与音质变化,还可结合人体本身呼

35
吸,使演奏的运动与音乐在横纵方向上结合起来,以表现音乐的音调。这样就能更

好地表现出作品本身特有的情感内涵。当然,我们应该区别传情与作秀这两种行为,

要用从心底发出的真情实感,不搞秀似的哗众取宠。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内心对音

乐作品的感受通过钢琴曲式表达出来。音乐的节奏同呼吸、动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用呼吸,才能使奏出的乐曲有灵魂。钢琴的声音就是由这些不同的音符组成,它们

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人体内血管的流通一样。钢琴教师要将钢琴技术与音乐训练融入

到教学中,指导学生展示自然乐感,亚历山大技术就在这旁敲侧击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

亚历山大技术通过冥想,可以有效地训练内心听觉。因此,用亚历山大技术加

强身体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像亚历山大技术这样的身体教育已广泛的应

用于音乐领域,一方面预防或治疗体位或动作问题;另一方面作为表达音乐的有效

补充。因此,身体教育对音乐家是非常有益的。那么,亚历山大技术是如何在演奏

者身上发挥这样的作用的呢?首先,它训练帮助钢琴家防止神经肌肉适应不良模式的

发展,训练个体有效的移动,使他们注意力回归身体,利用动作的缓慢来使钢琴家

意识到他们有害的动作模式。此外,亚历山大技术还考虑了许多因素(例如,身体

异常、态度或情绪状态等),以引导个体改变其功能失调的运动模式。应用于钢琴家

的身体教育的第四个优点是使用个性化的方法,其中,在发展身体意识之后,音乐

家决定什么是最适合他们的选择。最后,与其他表演艺术的情况一样,钢琴家的身

体教育的主要目标不只是治愈,而是训练钢琴家内省和发展更多的自我控制,以减

少不适应的肌肉骨骼模式的同时去放松的表达音乐。

作为演奏者,运用亚历山大技术可以不断发展审美想象、音乐洞察力和内在听

觉,这些会引导着人体动作赋予音乐情感的力量和意义。在这种令人振奋的创作体

验中,潜藏着在实践和表演中创作音乐的乐趣。表明亚历山大技术与钢琴演奏具有

相关性的其他特征是,钢琴方法的目标是在没有任何肌肉骨骼负担的情况下发展艺

术性,是运动知觉在发展新技术中的革命。

36
二、身心统一与琴人合一的境界

在钢琴演奏中,动作主体是人,动作客体是钢琴。人类的思想、情感、概念和

技能,所有这些都与所演奏的音乐有关,都是在钢琴上实现的,钢琴是行动的对象,

十个手指是主体和行动对象之间的直接媒介。但另一方面,就声音而言,声音主体

是钢琴,声音客体是人。每一个都有独特的个性,独特的触感,独特的声音。演奏

者不能对每一架不同的钢琴都使用相同的触键而是必须根据所弹奏的钢琴的特性来

改变他的触碰,从而揭示出乐器中“隐藏”的最佳声音。因此,人与琴互为主客。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伟大的演奏家,钢琴演奏的核心问题是不断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学习钢琴与演奏的过程中,要历经三个协调才能完成两者关系的和谐统一,

达到身心统一与琴人合一的境界。一是要完成身体内部(手指、手腕、手臂)的协调。

从钢琴教学的研究历史上看,钢琴演奏技巧从维也纳手指学派到重量学派,又历经

斯图加特高指学派,最后发展到身体内部的统一协调,手指、手腕、手臂都参与演

奏,协调运作。二是身心协调。身体与心理学的结合,完成了钢琴演奏中的第二次

协调。三是身、心、智的协调。二十世纪演奏观念与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惟我主

义”的观念相比开始改变,更加重视演奏家对作曲家创作意图的揭示。这种对音乐

智慧,对理性思维的重视对钢琴教学也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在钢琴演奏与教学上,

对身、心、智的协调是现代钢琴教学理念的方向。

完成以上三次协调,无论从技术到音乐,再到审美和理念都是完善的。亚历山

大技术作为现代钢琴教学理念下的重要技术,对于完成演奏者的三次协调,在技术

上、音乐上、人文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7
第四章 亚历山大技术在钢琴演奏中的应用与影响

第一节 亚历山大技术的生理恢复应用

一、弹奏紧张的根源

现代医学用“重复性紧张伤疾”(RepetitiveStrain Injury)这个术语,以形

容反复运动、身体运动投入过多,累积于全身各处所养成的紧张习惯与痛苦。音乐

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艺术,同样存在着重复的现象,即人们常说的重复活动或重复

训练。研究音乐表演,必然要求反复实践音乐作品。如果不注意这种训练,就会导

致身体某些器官功能紊乱。而在音乐表演这一实践过程中,除主观上动机过强,意

志努力过强,确实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生理上对动作机能投入过多,而导致的后果

常常身心交瘁,甚至肌体上受到伤害,心理上产生忧虑等。这些现象,如果不及时

纠正和治疗的话,势必影响到音乐表演艺术水平的提高。如声乐学生下颌,器乐学

生肩膀、手臂、脖子,显然最容易失调、失控、损坏。这是因为他们长期处于一种

紧张而不协调的姿势状态之中,以致造成了生理与心理因素的紊乱。诸如此类病态

运动,都会妨碍自然、高雅的音乐表现。因此,对音乐表演艺术进行科学训练与矫

正就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亚历山大技术是音乐表演中运动机能恢复的技术,

是缓释并消除低效习惯累积的张力、疼痛,得到顺畅、鲜活、充满活力与弹性的音

乐表现动作。

当一个人等待着,预备着一个动作,人体就会失控地处于紧张状态,在这种情

况下,我们面对着身边的一切,和自己心理生理上对外界增加的注意程度,异常紧

张。如果这个时候演奏者没有放松自己的情绪,就很容易导致演奏者的演奏动作产

生错误的反应。在这一情境中,演奏者并不能确保能完美地弹奏一个乐章,这一现

象在我国钢琴演奏中并不鲜见。因此,在钢琴演奏中,要想使整个演奏效果达到完

38
美就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维持,所以说紧张问题非常重要。但各人境界不一,

轻重不一。对经验不足的新手,在大场面的表演中有紧张状态,这属于正常现象,

因为演奏者要从生理、心理两方面下功夫加以调整,但是这样必然会造成肌肉的紧

张与束缚。如果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状况,就可能造成身体机能下降,影响到整个演

出效果。肌肉紧张僵硬程度因人而异,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体上时,就能

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绪变化,这种情绪就是肌肉张力。由于比赛中肌肉张力会不断

地出现叠加,连紧张感也变得更加强烈了,严重者可发生肌肉痉挛,甚至间歇性痉

挛,这种情况同样因人而异。如果没有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的肌肉过度紧绷或者放松,

就说明你已经产生了紧张的情绪。有无肌肉紧张,可在许多运动中看出,如坐姿不

佳、身体呆板、行动不便,有些人腿部痉挛、吐舌头之类的反应,这又叫做“阶段

性舞台焦虑症”,它集中地反映了心理压力。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曾经有过类似的体验,后来通过观察教学实践,发现很多

同学在演奏旋律激越、兴奋的乐曲时,颈背部肌肉紧绷。他们的呼吸频率加快,并

且伴有明显的颤抖现象,而在其他方面却没有任何异常。这种“肌肉过于紧张”状

态,不只对身体有害,且演奏音质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如果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不

能及时调节好自身情绪,就可能导致“过度紧张性疾病”,多表现为生理过度紧张。

二、伤痛恢复原理

预防身体损伤的一些科技训练方式,能延长演奏者从业时间,这一点在钢琴教

学中得到了体现。钢琴的学习是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包括手指弹奏、指法调整和音

准的控制等等诸多环节。钢琴演奏对学生在身体多维空间的协调能力有极高的要求,

由于他们需要熟练手部与脚部动作的配合,因此这种多重因素加大了身体空间协调

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身体活动和心理负担。长时间重复锻炼会导致身体各个系统

和器官的功能紊乱,甚至出现衰竭。在练习和比赛中,很多人由于过度地重复或长

时间进行单一活动而导致受伤。积重难返,练习和表演如果总是压力重重、疲劳或

肌肉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一但出现运动伤害,将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乃至生命健康。

这也说明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加强科学训练十分重要,它能帮助演奏者提高综合素质

39
并有效地预防疾病,因此,科学技术训练方式对于预防身体损伤迫在眉睫。

综合运用现代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亚历山大技术向学生灌输

了“以身体为乐器”,重点研究如何让学生处于最佳表演状态,避免物理损伤、误用

自我造成的身体疼痛的习惯,能够使演奏流畅。正确地运用手指指腹力量和手腕动

作来练习是必要的,但也要注意防止过度紧张和疲劳,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亚

历山大技术教师观察到钢琴学生腕管综合症或肌腱炎病因,是因为学生长时间练琴

习惯错误,导致个体的局部损耗,引起肌腱炎。他们认为,手指和手腕是由韧带构

成的,一旦发生损伤,就需要手术来修复,以恢复功能。所以他们提出要提早检查

此症,及时改正错误的认识。如果是由于腕管内压力过大造成腱鞘撕裂的话,那么

就需要手术来恢复韧带和关节功能,但此种治疗常达不到理想效果。相反地,有些

病人因症状缓解而停止了进一步治疗。钢琴学生练习钢琴的时候,如果不改身体误

用之弊,那么手术治疗效果也存在局限性。因为如果患者本身患有慢性腱鞘炎等疾

病,其症状就很难被治愈。此外,对某些不能接受机械训练或者不专门从事音乐练

习的学生来说,因过度紧张而引起的痛苦会更加剧烈。在表演过程中,有的患者常

因过分紧张而影响正常动作,造成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症状。在日常的生活中,

当一个人站得久了,或者弯下腰,会使腕管内压增高,临床上常可看到由于长时间

进行演奏和其他复杂运动,造成手的酸痛或麻木感的患者。手位因演奏动作不同而

改变,人体手腕内部的神经压力是动态变化的,必然有掌心向上和掌心向下两个变

化,使腕管内部压力增大。由于这种异常增大导致指尖部位肌肉紧张并产生痉挛,

从而加重患者病情。此外,表演时,臂、肘都受到牵拉或摩擦,产生疼痛及其他不

舒服。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紧张的姿势下工作或学习,将会加重腕内压过高所致的各

种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等。所以,同学们要尽量使手腕关节和前臂保持自然中

立,以免手腕内部压力剧烈改变,造成伤害。

2009 年,音乐家、亚历山大技术教师安吉拉·东接受萨拉·姆纳扎加尼扬(Sarah

Mnatzaganian)的采访时说:演奏者身体的慢性疼痛可以通过亚历山大技术来延缓。

安吉拉中断过一段时间的演出,原因就是右肩的疼痛,因此,她情绪也随之怅惘,

40
低落。她说,她没认识到这一点,一直到医生对她说,可以用一种新技术来减轻肩

痛,它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她直言长期错误使用,损耗了自己的身体,确实对

自己产生了一些冲击,但是她自身却没意识到那些负面影响。在她看来,这种伤害

是由自身的因素引起的,但更多的是外界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肩部常常承受

着左肩胛骨的挤压,造成关节活动受限。为了减轻这种不适,她尝试使用亚历山大

技术进行自我按摩,以改善自身症状。

亚历山大技术用于一般人,同样也可以防止人体受到损伤,加强人体动态调节。

亚历山大技术它也可以帮助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和比赛能力,从而促进竞技体育发

展;在音乐学习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特性,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是个不错的辅助工

具。作为一项专门技术,它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练习,并提高他们的演奏水平和

表现能力,从而促进音乐欣赏与理解的发展。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亚历山大技术研

究者在《亚历山大技术在音乐训练中的作用》中,明确在学生音乐训练中亚历山大

技术的作用等内容。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音乐教育理论,而且对于我国高等艺

术教育实践也有重要意义。同时亚历山大技术还帮助学生养成自我激励的习惯,实

现了自身持续发展,用它来拓展事业,达到潜力不断增长的目的。亚历山大技术和

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在教育中强调学习技能、态度、兴趣等因素对成功的

重要性。亚历山大技术也对医学,心理学及其他学科提供借鉴。

第二节 亚历山大技术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一、演奏理念的改变

在中国钢琴基础教育领域,用高抬指练习作为手指运动训练的手段颇为常见。

它被认为是有效的手指练习技术之一,也是西方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中不可或缺的

基本技法。回溯 20 世纪 20-60 年代的历史,当时不少的俄罗斯钢琴家把高抬指练习

法带到中国,并且教出一大批学生,不过,正好这个时候,欧美国家非常注重对钢
7
琴演奏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并且试图从不同学科角度对演奏法进行解剖 。当这些重

7
Brennan,Richard.The Alexander Technique Workbook: Your Personal System for Health,Poise,and

41
要的国外研究于 20 世纪中叶出现时,由于社会信息不发达以及其他原因,国内与国

外的研究趋势完全中断了,国内的钢琴教师便一直使用高抬指方法作为主要的技术

手段来训练学生,在当时,
“低抬高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改革开放之后,

因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起来,许多老师才相继把国外富有新意的演奏和教学理念带回

到国内,也有所谓“手指低抬”或者“贴键弹奏法”等等的风气。随着时代发展以

及人们对艺术追求越来越深入,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高抬指训练方法。但是,由

于高抬指训练法的深入人心,于是,师生们差不多都有了相同的问题:所谓高抬指

练习是否是一种必须要的练习方式,这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进行教学时需要考虑的。

俄罗斯著名音乐家齐平曾在《演奏者与技术》一书中这样写到,
“无论演奏艺术

与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等科学领域之间关系如何,无论音乐实践家与抽象理论

家的观点有多大差别可以肯定地说,科学思想的发展对音乐演奏艺术产生了影响”。

这说明了钢琴学习中科学因素的重要作用。确实,正因为有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使得现代钢琴演奏和教学的观念有所改变。

(一)生理学角度: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谢承峯教授在《钢琴技术训练的争

议》一文中,对高抬指训练进行了专题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人体内存在着两种不

同性质、不同方向和频率的神经波。他用生理学观点来阐述手指动作,并指出:练

琴由神经系统和手部肌肉共同组成,如果没有这些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则不能发生任何动作。运动全程都是大脑首先传递信息,接受刺激的神经细胞产生

放电行为(称为“动作电位”)。手指是一个具有一定功能,并能进行动作传递的系

统,动作电位传至肌纤维后,会导致肌肉的收缩反应,这就是我们说的“运动神经”。

那么,让手指发生动作的肌肉是什么?答案就在“前臂里”(不是手指)。不管我们

用的是什么样的方法弹奏,地心引力、支撑、重量,还是手指自己活动,若前臂肌

肉未产生收缩,便没有声音。前臂肌肉是成对的,含有屈肌(flexor)和伸肌(extensor)

两种,手指向下弹的时候,是屈肌收缩,被肌腱拉着手指骨产生下移,相同的,当

你抬起手指的时候,伸肌收缩并使关节向前旋转,伸肌收缩把你的手指抬起来。因

Fitness.[M].Rev.ed.London:Vega,2002

42
此,在正常情况下,每一个手指的每个肌群都与其他肌群存在着联系,但它们之间

不是相互独立的。伸肌收缩时屈肌必须松弛,反之亦然。这类肌肉集合,又称为拮

抗肌(miagonistic muscles),这就意味着,每一个手指的动作都是伸肌与屈肌在

交替收缩与放松中诞生的(Sandor,1995),若拮抗肌一次性收缩,则易出现肌肉痉

挛,面临伤害风险。高抬指快速下键就是拮抗肌同步收缩手指的动作。为了减少或

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选择低抬指来进行训练,让每个手指都能得到很好地锻炼,

以达到最大程度上减轻疼痛,恢复关节功能之目的。

图 4-1

(二)从物理学角度看:我们已能确认,任何一种声音音色、音质、和音量变

化,皆源于琴槌速度变化,这就告诉人们,演奏中必须注意到这些因素对音高所产

生的影响。难怪涅高兹在书中说:“钢琴是一个复杂而精致的机械.....手指、手臂

和整只手的能量转化为声音的能量。”由此可见,钢琴演奏与人的身体有着密切的

关系。书中解释“力(F)、高度(h)、速度(v)和质量(m)决定琴键受到的冲量”

(涅高兹,1996)。弹奏属于物理运动的范畴,它同样处于自然界运动规律所规定的

范围。钢琴的每一指法与人体关节肌肉群之间存在微妙的联系,这使得它可以成为

音乐表现的媒介。根据手指活动生理机能,高抬指要求伸肌要有更多次的收缩,浪

费较多的精力。英国钢琴教育家马太伊指出,事实上,手指的动作远比我们所认为

43
的更为复杂,不管是多么微小的行动,我们的手臂都做了无比细腻的配合作用。一

切最终给予琴键的力量,从生理学、物理学角度进行考察,高抬指好像无论从哪个

角度看都一样,都没有贴键的实用性强。

(三)在心理学视野下:著名的俄罗斯音乐家齐平认为,音乐家的活动具有绝

对的复杂性、多层次性和辩证性,是心理与物理活动相结合的。钢琴教育家考切维

斯基认为,他主张对钢琴演奏者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自由、综合的利用,小至指尖,

大至躯干的全部...体重、摇摆、肌肉(力量)等多种组合方式练习各种技能,一位

钢琴演奏者,必须寻求与自己音乐意图相符,又易于弹奏的结合方式。我们其实手

指已经足够快了,强调手指之间相互协调,而不是个别手指自身的移动快慢。要撇

开是否高抬指这一问题:是高抬指还是低抬指要看音乐的需求。

从钢琴教学法发展历史回顾,从手指学派、重量学派、解剖-生理学派、应用心

理学学派的不断发展,不断融合,已经形成了科学的现代钢琴教学理念,越来越多

的人意识到用健康的方式来弹奏钢琴的重要性。现在人们对人体生理、物理、心理

的复杂世界,特别是手指的运动机制和大脑的功能都有了更好的研究和应用。亚历山

大技术和陶布曼(Dorothy Taubman)的钢琴教学法作为现代钢琴教学理念下的新生的、

重要的技术已引起了演奏者的广泛关注与使用。著名的美国钢琴家里昂·费莱舍曾

说,“钢琴演奏,在过去这些年里,一个有趣的逸事一代传给下一代,许多人使用从

一种生物医学观点来说不正确的方法演奏,但他们很幸运,没有受到伤害,但并非

其他人都是幸运的。某些钢琴技巧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不科学的,但是还仍被使用着。”

费莱舍观察到有不少人对健康身心原则缺乏关注和了解,导致精神或肌肉疲劳、肌腱

炎等很多疾病的发生。伟大的俄罗斯钢琴家涅高兹在其《论钢琴表演艺术》一书中

提到,好的技术是美的、自然的、自信的和有决定性的。显然好的技术是建立在放

松、自如和有良好控制力的前提下。消耗大量体力和时间在无用和不正确的技巧上,

过度或单一地使用过度的技术练习,会降低学习兴趣和注意力集中的能力。演奏者

应该运用现代科学的技术去重新思考和整合自己的演奏理念。

(一)以乐技及内在听觉来诠释技巧:从创作的乐曲中,有结构、有格调、内

44
涵及声音等要素入手,对其所对应的手法进行了剖析。例如,弹奏普罗科菲耶夫的

音乐,经常要有敲击的音乐表现出来,这就可以使用高抬指演奏;还有一种情况就

是,在演奏莫扎特音乐作品中,往往要求像珍珠那样有颗粒性声音,我们能把手指

稍微离一下键,较易奏响这类“非连奏”音响;再比如,演奏肖邦的音乐需要歌唱

的旋律线条,这时就必须采用一些特殊技巧,即使用“贴键式”的手法,贴键式“重

量转移”效果最佳。

(二)
“自然”与“协调”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元素:高抬指也好,贴键也好,均

需遵循生理学,物理学等自然规律,弹奏的时候才会舒适,高效。如何使手指之间

能够协调一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因为如果这个过程出现失误的话,那么演奏

就会失去它原本应该具有的效果。前面已经说过演奏者应该培养手指协调性,而协

调性恰恰是以手指肌肉能够自主地完成工作为前提,也就是肌肉与肌肉之间互不干

扰。因此,为了使演奏更加流畅、准确和完美,就必须提高各手指之间的协调性。

每一个手指在产生动作的时候,只有和这个手指有关的肌肉会发生收缩,剩下的手

指肌肉都是松弛的,如:很多同学第 4 指下键的时候,第 5 指或第 1 指会发力或抬

起,这就是因为我们的肌肉“误以为”4 指需要帮助,但是,就是这些运动,造成肌

肉之间互相干扰,能量浪费,且不能平稳协调运行。协调性通常在适当的训练方法

中可以获得良好发展空间。

(三)
“支撑”是所有技术的基础:在钢琴演奏中,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关节支撑,

如同但昭义教授所指出的“手指的支撑是钢琴弹奏技能发展的基础,也是手指发展

技巧动作的前提”
(但昭义,2011)是指手指内在的某种动觉,而不是故意使劲, “支

撑”是音乐表现的手段。像我们散步的时候,膝关节无时无刻不在支持人体体重,

这是自然现象,膝盖内侧有关肌肉自身产生收缩,形成一种平衡,不过,膝盖要是

柔软的话,我们连正常走路都无法完成。这与弹琴是一样的道理,不论用何种方式

演奏,高抬指、贴键、力量或胳膊,最后,触键的时候,与此有关的手指关节需要

支撑住才可以,各方面的力才得以顺畅的传递到琴键上,如某关节塌陷,力是不能

传达到手指的。笔者非常同意欧特曼先生的看法,演奏中整个双手乃至整个身体应

45
该被看作是一个整体有机体,手指不过是一个零件,但是,我们不应忽视,手指是

使琴键最终发声的主要部分。

二、演奏技术的改进

亚历山大技术是现代钢琴教学理念下被演奏家广泛关注和使用的技术之一,亚

历山大技术课程在欧美国家音乐学院被认为是钢琴表演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亚历

山大技术的跨学科领域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心理学、物理学、脑神经学、人类学

等)让钢琴技术也在原来的基础上,在深度、广度上有了提高和改进。现代钢琴技

巧是在整体教学观理念下,以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神经学等相关科学为依托,

融心、智、技术为一体的现代钢琴技巧。有很多钢琴家、教学家进行著作研究,代

表人物有钢琴教学家奥托·鲁道夫·奥特曼(Ott Rudolph Ortmann),埃米尔·伯伊

斯-雷蒙(Emil DuBois-Reymond),威力,巴达斯(Willi Bardas)路易吉·邦彭西尔

(Luigi Bonpensiere)和乔治,考切维斯机(George Kochevitsky)等。他们的理论建

立在生理运动的整体情况和钢琴演奏技巧的触键形式关系上。

亚历山大技术影响下的钢琴技巧更倡导自然重量弹奏法的广泛应用;全身肌肉

各部协调性的协调作用;因手的形状和键盘处于最佳角度而适应形成键盘地形感的

弹奏技巧;避免手指伸张造成手部受伤的弹奏技术;用合适的指法以便自己在音响

上达到作曲家的要求;利用手指与手臂的转动弹出音响效果更佳的快速音型;深刻

理解记谱与实际演奏的可行性并总结出技术的组合规律性等等。改进后的技术更注

重与自然规律相协调,利用科学的技术可以减轻在舞台上承受强烈紧张感时的负担,

又可让乐感、乐智、乐技得以发挥,让演奏更加有感染力。

下面就关于音型的组合的技术来讲,分析一下钢琴技巧的改进。任何音乐作品

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单音组成的,在演奏的过程中,根据音型排列规律、音乐的走向

以及技术的合理性进行音型组合,能够让我们的技术训练事半功倍,使我们的弹奏

更加顺畅。

例如:
《车尔尼练习曲 740》第一首左右手跑动都是 8 个音一组,手腕轻微地转

动,带动手指灵活地弹奏出颗粒性较强的声音,开始的几个音就通过手腕把手臂重

46
量送到指尖,后面几个音则用惯性带回来。左手上行时,左手肘部微微提起,手掌

和键面成 45 度角,左手上行与右手动作一致,右手下行,略微提起右手肘部,手掌

与键面呈 45 度角。左手下行,右手上行动作一致,肘部角度与键盘持平。

图 4-2《车尔尼练习曲 740》第一条

例如:
《肖邦练习曲》Op.10No.5,开始两小节不要按音型三连音三个一组练习,

因为三个音手臂的动作是左右左右来回动,非常容易疲劳。要用个音一组练习,这

样手臂动作一致,都是向右的,这样练顺了,再一小节一组。16 小节要 6 个音一组,

用走一走摇一摇的弹奏法,让小臂与手指协调弹奏,轻松自如。

47
图 4-3《肖邦练习曲》Op.10No.5

亚历山大技术帮助演奏者认识到抑制他们表演的行为模式,并为他们提供改变

这些模式的方法。这种技术可以改善演奏方面的表现和音乐质量。通常在演奏者身

上观察到的不适应模式是过度的肌肉紧张,身体缩短,以及影响肋骨和横膈膜运动

的全身压迫,结果也影响呼吸和音乐质量。亚历山大技术帮助演奏者识别影响他们

表现的这些不适应模式,教他们如何停止重复这些模式的策略,以及如何在更自然

的动作中引导自己。

演奏者在亚历山大技巧的帮助中受益匪浅,因为它可以对他们的表演产生积极

的影响,并减少表演焦虑。Falvo 认为亚历山大技术可以提高乐器演奏者的技巧。技

巧是指音乐家达到高水平的详细的神经肌肉协调的能力,同时以平衡和表现轻松的

48
方式移动。当钢琴家完全意识到他们所处的环境(即身体意识)时,就可以获得这

种能力,而不是只专注于产生正确的音符。亚历山大技术的应用能帮助钢琴演奏者

意识到影响他们演奏的习惯模式,并为他们提供有关头部、颈部和躯干之间的相互

连接的知识8。

亚历山大技术在防止肌肉损伤和情绪控制方面有积极影响。由于亚历山大技术

强调教个人如何有效使用自己,它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技能(例如抑制、身体意识),

以防止肌肉拉伤或受伤。钢琴演奏者受到了特别的重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被鼓励

以特定的方式使用他们的手指、手臂和重量,让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从而

更有效地演奏。因为技术的改进,演奏质量的提升,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有了积极

的影响,更加积极、投入与专注。

三、演奏目标的细化

著名音乐家佩德罗·阿尔坎塔拉关于亚历山大技术的著作《间接教程》中详细

阐述了亚历山大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著作中指出,亚历山大技术以一种非医学的方

式治疗钢琴演奏者的腕关节综合症。这个治疗过程并不集中在钢琴家手腕的使用上,

而是检查钢琴家的整个身心的运用。阿尔坎塔拉教授研究了每个患有此病的钢琴家

演奏时的身体姿势及用力方式,这其中问题包括头部的歪曲、脊柱的收缩,躯干的

扭曲,过度的肌肉紧张,弹奏的用力过度等等。阿尔坎塔拉教授在治疗过程中除了

关注以上那些表象问题外,他更关心的是钢琴家的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如坐姿,

翘腿、耸肩、睡觉姿势等),他认为病症可能是这些日常不良行为日久逐渐形成的。

如果把日常不良习惯改掉,腕关节综合症自然会消除。因此,在这种状况下产生的
9
这个病症并不是一种“医学”状况 。

以上是阿尔坎塔拉教授针对单侧腕关节综合症的治疗和建议,在处理双侧腕关

节综合症问题的治疗时,钢琴演奏者会是另一种不同的情况,他认为双侧腕关节综

合症主要是演奏者弹奏时的用力不当而导致的。治疗方案是要求演奏者身体的各个

8
Conable,Barbara,and William Conable.How to Learn the Alexander Technique: A Manual for
Students.[M].Oregon: Andover Press,1995
9
Alcantara.Indirect procedures: A musician’s guide to the Alexander technique.[M].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7

49
关节要密切协调的运作,让肌肉在扩张和收缩之间达到完美平衡。在治疗中,通过

适当拉紧需要拉紧的身体部位以及调控整个弹奏过程中所用到的关节的通畅协调。

治疗腕关节综合症的经历与经验让阿尔坎塔拉教授对于钢琴演奏有了重要的启

示,他总结了一套先进的现代钢琴演奏技巧,这些技巧让钢琴演奏中演奏目标更加

细化。

(一)自然的身体部位

1.内旋的手臂:阿尔坎塔拉教授强调钢琴家健康手臂内旋的重要性(例如,在

坐下时使用手臂向内旋转,将手臂从悬挂位置放置到钢琴演奏位置的运动中),这不

仅是演奏者演奏时演奏状态的一部分,也是人日常生活中由于地心引力会自然形成

的一种手臂垂落状态(当人站立时,手背向前,拇指向内,肘部略微向外弯曲的手

臂状态)。亚历山大技术中把演奏时的手臂的状态分为三种:垂落、手臂的内旋、手

臂的外旋。其中,手臂的内旋状态是最符合生理、物理规律,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中

放松、协调的状态。阿尔坎塔拉教授认为,这种内旋在钢琴家的手臂和身体中创造

了良好的动态平衡,并以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 19 岁和 75 岁的两张照片为例,

展示了他的良好使用。

2、协调的背部:阿尔坎塔拉教授认为,肌肉紧张的主要原因是演奏者在弹需要

很大力度的声音的过程中用力过度,经常发生不必要的动作。观察他们的演奏,从

通过提起肩膀、背部向下收缩以及由此引起的手臂和手部肌肉紧张就可以目测出来。

演奏者用力过度、过猛不仅造成自己内心的紧张,还会造成肌肉酸痛。阿尔坎塔拉

教授提出的在钢琴上发出大的声音的先决条件是:1)只使用所需的力量;2)对声

音产生过程要更有信心;3)弹奏部位的自由运动。阿尔坎塔拉教授的认为,弹奏中

身体力量的来源在于背部,而不是手臂,如果背部协调良好,即使在没有很结实肌

肉的情况下,背部也将是有力而强壮的。当亚历山大技术应用到演奏过程中,良好

协调的背部可以让手臂自由移动,这种协调和自由消除了钢琴家肌肉骨骼疲劳状况

和重复劳损的可能性,并且有利于优美音质产生的灵活性。

3、松驰的下巴:此外,阿尔坎塔拉支持这种被称为轻声“啊”的亚历山大技术,

50
当钢琴家采用这种方法时,可以使面部和下巴的肌肉得到放松。下巴的自由有利于

手臂和手的自由运动,因此有利于钢琴演奏的顺畅。

(二)善用自我的练琴意识

1、关于耐力:对于演奏者来说,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长时间的练习,这通常被认

为是导致与钢琴相关的肌肉骨骼疾病(PRMD)的原因。阿尔坎塔拉教授认为,有两

个因素造成了对长时间练习导致的疲劳。首先是对钢琴演奏中耐力的误解,其次是

过度用力和用力不当。关于耐力的培养,阿尔坎塔拉教授建议,练习过程中的频繁

中断已被证明在精神和身体上都是有益的,钢琴家将受益于在练习中穿插其他活动,

因为这种交替将激活在长时间练习期间未被激活的机体,从而减少了在演奏过程中

过度使用相同机体的机会。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教授卡普林斯基在一次讲座中指出,

练琴十五分钟以上的肌肉会自然出现疲劳因子,稍微几秒、几分的暂缓肌肉的放松

休息,会让练琴效率更好。

2、用力适度:阿尔坎塔拉教授认为,疲劳不是虚弱或缺乏耐力的表现,而是用

力过度,用力不当的结果。他建议根据亚历山大技术的原则要善用自我,可以用抑

制原理进行调整。抑制原理在弹奏音阶时也很有用,特别是在转指时(改变手的位

置)。阿尔坎塔拉建议练习 C 大调的短节选(例如,右手指法 c1、d2、e3、d2、e3、

d2、c1、d2、e3、手位置的变化 f1、g2、a3),其中手位置的变化仅在九个音符之后

发生,从而给予钢琴家“更多的时间来准备每个变化——通过抑制欲望改变太快或

太突然的变化”。也就是练习时将大指转指前的音重复几遍,而不是每次弹完三个

音就转。这看似只是重复了几个音,抑制了立刻转指,实际上从心理上缓解转指带

来的紧张,音型手势也从三个音的直线转成了这种圆圈式的音型,圆的音型本身就

是最放松的。因此,这种抑制从心理到技巧上都是很好的训练手段。

3、释放需求:关于快速演奏中的漏音、不均匀现象,阿尔坎塔拉教授观察到,

这是演奏者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烦恼、不满和非常渴望解决的问题。有强烈的愿

望解决这个技术,而又没有解决,这种困扰常会导致身体、精神和音乐失败的恶性

循环。为了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阿尔坎塔拉教授建议,钢琴家应该停止通过之前错

51
误的方法来解决任何漏音、不均匀为目标的问题,并从这种执着于目标的欲望中解

脱出来。阿尔坎塔拉教授认为,正是这种欲望导致了这种弹奏方式的错误。神经肌

肉调节练习,用于在快速运动期间实现目标,同时释放对正确的渴望,这是在亚历

山大技术中的另一个重要的手段。

(三)工具库的建立

建立演奏技巧的工具库,运用全身协调的方法去弹奏,能够让演奏、训练目标

更加精细化。例如:
《车尔尼练习曲 599》第十八课,就用到了好几种技术:1、微转,

开始两小节四个一组,用微转手腕的方式去演奏,声音是均匀、圆润的。2、内转(扇

扇子),三小节两个一组往左内转,这样的技术比较容易,同时也把骨干的旋律音弹

出来了。3、开门,四小节模拟用钥匙开门的动作,使小臂参与下的动作更协调。4、

推车,第九小节,用手臂、手腕、手指协调往左类似推车的动作,保持住 5 指的支

撑,让音乐听起来更加流动。这只是初级阶段的很容易的技术,但万事开头的地基

很重要,如果开始教学的时候就用上这些现代钢琴教学理念理解下的技术训练的方

法,会让学生以后的演奏更加顺畅。

52
图 4-4《车尔尼练习曲 599》第十八课

例如:
《肖邦叙事曲》第一首最后高潮段 216 小节开始,一定要按照把位分组,

216 小节分成三组,217 小节分成四组。并一定用上现代技巧中的长大指与长五指的

理念。弹奏过程中大指与内侧臂,五指与外侧臂完全通开,让一、五指的指尖与肩

胛骨完全通畅,弹奏的过程将手臂的重量放在键盘上,手指按照把位分组支撑,而

且这种支撑也是通的、一体的手臂与手指的整体支撑。

53
图 4-5《肖邦叙事曲》第一首

四、演奏心态的调整

在美国,越来越多的钢琴教学法专业增设了音乐教育心理学作为必修的核心课

程,最主要是能让所有教师认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使教学

的内容能适宜地与学生身心发展相结合。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CM)在这一方面也取得

了卓越的成就,该学院在 2000 年前后开始建立表演科学中心(性能和科学中心),该

中心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进行跨领域间的合作,研究表演和心理之间的关系,通过科

学实验讨论、心理观察、动机及外在相关变化条件来研究表演者的成果。这项跨领

54
域的学术研究涵盖了音乐、医学、心理学、精神学科、表演艺术等专业内容。诚然,

这是跨学科间相互合作才能取得的瞩目成果,单一专业领域是无法实现的。

音乐教育心理学主要分为发展心理学、动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的知识以面对不同的学生生理发育过程,给予其技术上的磨炼,

对各年龄层不同的心理需求的学生给予不同阶段性训练的曲目和成果指标;并依据

个人认知能力的差异,带领学生结合经验与理解力去诠释和表现艺术。此外,教师

还要懂得利用学习动机启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持续钻研钢琴音乐,开发 潜力、挑战自

我。另外,大脑神经科学与音乐相关的研究也值得关注,如音乐家在演奏的时候大脑

所呈现的内容,肌肉之间的协调,视觉、听觉、记忆、演奏和大脑的关系等,都应

该重视并不断地进行研究。具备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为师者将不再单单局限于

传道授业而已,为师者也应具备因材施教的能力,活泼生动地带动课程的每一步,

为每一位学生开创独一无二的音乐学习旅程。在欧美的这些音乐学院关于演奏心态

调整的课程中,亚历山大技术教学体系的课程让演奏者受益匪浅。

音乐家中的许多人都经历过表演焦虑,然而一些演奏者似乎对表演没有任何心

理问题,当其他演奏者感到压力时,他们仍能保持乐观心态。亚历山大认为,那些

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演奏者已经有了很多次的演奏舞台经验,他们已有了“对刺激习

惯性反应”。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心理紧张时人的生理反应,弗兰克·皮尔斯·琼斯

(Frank Pierce Jones),他观察到紧张下演奏者的状态,总结了他们紧张时的状态。

首先从眨眼开始,然后头部向前推、肩膀抬高、手臂僵硬,腹部肌肉收缩、呼吸停

止、膝盖弯曲。他认为心理紧张有三种类型:

1、典型的紧张状态

如果我们被一个很大的声音吓到了,我们就会进入一系列的反射反应,这就是

所谓的“惊吓模式”。我们眨眼,吸气,屏住呼吸,耸肩,当我们在空间中推动头部

向前和向下,同时我们拉回头部与脊柱的关系,收紧腹部肌肉、曲膝。体内释放的

化学物质加快了我们的心率,使我们重新开始呼吸的速度更快、更浅。在这种情况

下,我们会暂时变得更加敏感和高度警觉。

55
2、缓慢发作的紧张状态

当我们担心音乐会可能会出问题时,我们就会产生表演焦虑。表演焦虑症的症

状实际上与典型的紧张状态相同,但它们通常出现得更为缓慢。在一段时间内,我

们会因为肾上腺素提高变得过于亢奋,这些症状使得准确、灵活地演奏是几乎不可

能的了。然而,如果我们设法注意到这种模式的开始,我们可以避免这种模式的全

面发展,然后通过用抑制和方向的主要控制来解决甚至逆转它。

3、慢性的紧张状态

如果我们不断地感到压力,我们的身体会发展出一种持续紧张模式的状态,这

样会让我们看起来缺乏自信。头部往往向前伸,脖子后面紧绷。呼吸受到限制,紧

张的情绪贯穿身心,从而限制了自由活动和协调。紧张、焦虑、疲劳和疼痛都表现

出与常态相反的姿势变化,这些变化类似于在惊吓中看到的姿势变化。所有这些都

是因为颈部肌肉的收缩使头部移位,通常随之而来的是某种屈曲反应,这样身体就

会被拉进一个稍微小一点的空间。

美国亚历山大技术教师兼作者蜜西·文妮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亚历山

大技术课程来指导如何缓解演奏思维焦虑问题。蜜西·文妮雅指出,我们的感官鉴

赏是有缺陷的,尽管我们的身体中表达了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不一定是医学上的,

最有可能是由“我们头脑中无休止的自我反思和扭曲的形象造成的,这对影响我们

的行为和塑造我们的内在生活具有惊人的力量”。作为错误的感官鉴赏的延伸和结果,

蜜西·文妮雅宣称,由这种错误的鉴赏所塑造的信念 “不仅限制了我们的思维,而

且还将我们引向了错误的方向”。一旦钢琴学生认识到恐惧、焦虑和不安的感觉,

蜜西·文妮雅会指导他通过一个自我观察的过程,以便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准确地代

表他的身体和精神的自我,这将是一个自我纠正的过程。蜜西·文妮雅要求紧张的

演奏者观察紧张下的自己的状态,脖子和肩膀充满了紧张,他被指示对自己说:
“我

不是在弹钢琴”。这种新的刺激旨在使钢琴演奏者从引发他紧张和焦虑的钢琴弹奏过

程中解脱出来。根据蜜西·文妮雅的观察和钢琴家的反馈,当这被演奏者成功地应

用时,它会带来更好的音乐,更好的声音,更容易的技术和更好的姿势。

56
根据蜜西·文妮雅对这一学习过程的解释,演奏者需要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消除传递给他大脑中杏仁核的信息。杏仁核是大脑中的一个复杂

结构,在记忆和情绪反应的处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演奏者思维模式的习得性变化

会对他的思维行为产生影响:由于他的思想可以刺激他的杏仁核产生焦虑,他们也

可以减轻或阻止这种刺激,从而间接地改变他的神经化学和防御反应。这不是有意

识的选择,而是有意识的抑制。它是通过有意识的思考在神经层面上停止生物体内

不想要的活动的能力,这反过来又在更大的行为层面上改变生物体的活动。蜜西·文

妮雅用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介绍了一个新的角度,诠释亚历山大技术中关于心理紧

张的解决办法,对钢琴教学法中关于心理素质的紧张的应对方法是一个积极的拓展。

第三节 亚历山大技术对钢琴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用科学的演奏方法,打下坚实的演奏基础

(一)提升学生对肌肉的控制

亚历山大技术强化演奏者身体力量控制,帮助钢琴演奏技术张弛有度。通过对

身体进行合理锻炼可以帮助演奏者提高自身肌肉控制力。同时,在钢琴弹奏中正确

运用肌肉能够使其手指得到充分伸展,从而有效增强手和指尖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

钢琴演奏中对于演奏者的肌肉控制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肌肉太松和太紧,都难以考

虑动作的力度和精准度。如果不加以有效训练,就会影响到动作效果,降低其音乐

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人体控制肌肉能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亚历山大的演奏手

法强调演奏者应沿着人体骨骼主线——“颈椎-胸椎-腰椎”, 利用“首要控制”

(Primary Control)技术,调整演奏方向。“首要控制”在演奏时主要表现为手臂

和手腕动作的协调性及稳定性。所谓“首要控制”,就是要把注意力放在适当的地

方,从而保持肢体整体协调和连贯的技能,也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手指关节处进行

操作。芭芭拉·康纳博(Barbara Conable)说:“任何运动的完整性都取决于支配

57
它的身体感官地图的完整性。”10身体各部分的功能必须相互关联才能形成整体动作,

只有这样才会获得最大限度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学钢琴的时候,大家都能领略到,

通过身体各部分的有效监测与训练,不只是让手指、手腕和其他关节都有很好的运

动,还能改善手臂和躯干协调性。在练习过程中,要让身体重心始终落在琴键上方。

在演奏状态下身体直立,脖子沿脊柱延伸,让头自由活动的同时,钢琴学生的两个

肩膀也会自然地打开,背直立延伸,在这种姿势的状态下,可实现身体肌肉力量调

控。

(二)帮助学生感知身体

人体的感知不意味着视觉、气味、倾听、触感或嗅觉,则指人在做某一动作时

会产生紧张、平衡和走位感。它是人体对于外界环境刺激做出反应时表现出来的一

种生理现象,即人体感受外界物体与自身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亚历山大技术中

这种感觉被称为本体感知,在提出本体感知后,并提出人们应善于自我挖掘、自我

发现的观点,主动搜集你行动所产生的本体感觉11。然而,从实际情况看这样的感觉

却常被人忽略,其实,身体的知觉就是人的本体感觉的延伸,也是最重要的感官之

一。在钢琴演奏中需借助生理上的情感和反应,才能达到音乐表达的目的。钢琴表

演时表演者用大脑去指挥肌肉弹奏,采集关节、韧带和其他部分的资料,对其进行

分析与加工,然后通过指令的方式向肌肉发出结果,关节和韧带督促关键部位做规

范的动作。在这个过程当中,学习者不仅能获得关于自身动作产生的物理性信息,

还可以从视觉以及听觉方面得到相应的情感刺激,进而引发一系列复杂的生理机制,

最终完成整个弹奏动作。这一过程需要学习者进行持续的观察、记录和思考才可以

存储这些资料,形成一个完整,明确的记忆体系,从而使得钢琴演奏的艺术性更高。

同时,由于钢琴演奏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技能活动,因此,演奏者必须要具备良好的

“心脏”——本体感知。由此可以看出本体感知对钢琴表演的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

的影响,学生需要借助亚历山大技术进一步感知本体感觉,这样就可以第一时间知

10
Conable, Barbara, and Benjamin Conable. What Every Musician Needs to Know About the
Body.Rev.ed.[M].Oregon:Andover Press,2000
11
F.M.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技巧:身心运用的优化之道 [M].心灵工坊,2019

58
道自己钢琴表演的时候有没有做错,并且有助于进一步体会本体感觉和本体情绪的

紧密联系,促进学生钢琴表演,有助于学生生理、心理上达到了一种健康、平衡的

境界。

(三) 协助学生了解身体结构

想在器乐表演中拥有正确的动觉,表演者必须知道自己的身体结构,动觉是指

对人体姿势和运动的感受进行收集和传递,例如某关节的特定部位,进行一些运动

时,关节是怎样运动的等等。在器乐表演之中,教师可以运用动觉来培养学生肢体

协调能力以及平衡能力。若学生对自己的结构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会在器乐表演

中误用人的身体,从而使人体产生轻微的疼痛或肌肉拉伤。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

于学生演奏过程中身体结构的培养。亚历山大技术中对人体骨骼、进行了详细描述,

同时也包括肌肉和其他有关知识,在学生具备了这些身体结构的基本知识后,便能

促进学生对自己身体详细结构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学生器乐表演中的灵活度和平衡

性更好。另外,还需要明确知道,只有拥有了较为完善的身体结构才能够为音乐演

奏提供充足动力。如钢琴表演中,表演者希望在轻松的状态、在自然状态下必须保

证坐姿的平衡,从而达到人体的基础功能,在钢琴表演者有了自己结构的正确认识

后,便能在钢琴表演中做出充分、规范、均衡的表演动作,这样就从根本上避免了

表演者在钢琴表演中产生的不正确动作对身体结构的损伤。除此之外,如果演奏者

对于自己肢体关节存在不准确的认识的话,那么也会影响到钢琴演奏中整体音乐效

果的实现。所以在钢琴表演中,有必要合理地借助亚历山大技术,加强表演者对于

身体结构的理解。

二、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搭起表演者迈向艺术家的桥梁

钢琴音乐的发展,需要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后盾,在基本功教育方面,

也要依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钢琴教育是一种艺术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传承

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并结合西方先进理论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亚历山大在技术上

贯彻了杜威“身心统一”的哲学思想,使人体姿势和音乐表达的精神相结合。他在

实践中应用了钢琴演奏技法,形成其独特风格,对于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在学习钢

59
琴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练习掌握基本弹奏方法和技巧,并结合一定的情感体验来

实现对作品的理解。在亚历山大的钢琴教学中,可以通过练习古典音乐的句法、呼

吸、触键、身体放松、肌肉力量的爆发来提升自己的实力。亚历山大技术不仅为钢

琴演奏提供了更高要求,同时还使钢琴曲目的创作更加符合时代审美标准。我国钢

琴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一定要同文化素养,道德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一种独

特的艺术形式,钢琴表演艺术不仅需要具有高超的演奏技艺,更需要具备良好的道

德品质,这是一个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过程。由于技术训练的学习占据他们大量的

时间,因此一般钢琴表演人员处于基础阶段,比较缺乏对文化素养的研究。在这种

情况下,钢琴演奏者往往会忽视了自身对古典艺术内涵及精神层面的理解。在钢琴

演奏过程中,对其演奏技能和情感表达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不

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亚历山大技术为学生演奏技巧提供了科学支持,

为了与音乐的句法结构相吻合,不仅能寻找到自由、自主而自然的演奏方法,又能

在肌肉运动轨迹的科学中寻找到合理触键方式。亚历山大技术还可以在帮助学生理

解作品内涵以及把握乐曲节奏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这对提升钢琴家自身素质具有

非常积极的意义。采用科学运动方式,提高并均衡表演者演奏技巧,在钢琴表演艺

术中占有灵魂地位,更是关乎钢琴表演教学能否得到继承和发扬,奠定了亚历山大

技术在钢琴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同时,由于钢琴家们对自身形体的重视以及

对自身艺术形象塑造的追求,使得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体态美和形体美,这就要求

钢琴家们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因此,钢琴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培养他们对自己的审美观念,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钢琴表演艺术人才,要从审美和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钢琴演奏艺术的

内涵,亚历山大将礼仪文化与道德文化应用于技术中,以了解钢琴表演的内涵,通

过对运动医学、力学、哲学等领域的创造性的吸收和借鉴,使钢琴演奏艺术具备了

“思考力”、“思维力”、“决策力”等多种能力。钢琴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技巧方面的

训练,更要注重提高自身的艺术品位和艺术欣赏能力。由审美意识向人文修养的转

变,进而专业素养的提升,需要有一个漫长,系统的教育过程,才可以形成一个完

60
整的钢琴演奏技能体系。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与观念的交流,使他们在培训中

突破自身发展的限制,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钢琴表演艺术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

论功底,还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根据不同作品的内容及风格来调整

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自身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中国的艺术表演人才,需要的

是思维的训练,亚历山大的技术思想,从来不会限制学生已经学习到的知识,而是

让他突破了自己的思想。在钢琴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气韵”和“虚实”与西方

文化的“能量流动”,并通过感性和理性两种思维方式相结合,使钢琴学生的表演达

到“形似”与“神似”兼备,这对中国学生在表演艺术上的“形神一体”和“人琴

合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亚历山大技术还着重于表现心理机理的塑造。表演

者在演奏过程中运用各种不同形式的身体运动和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用音

乐作为媒介,用肢体动作表达情感。在这种状态下,表演者会有一种强烈的情绪冲

动和心理反应,根据对其情感体验进行分析,并将这些感受传递给观众。在这个过

程中,表演者的心情也会随着时间和情境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他的表演效果。

音乐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艺术形式,表演者必须对其进行细致了解才能准确把握作

品内涵,并将它完美演绎出来。本文与医学相结合,通过对“身体感官地图”这一

理念的浸润,运用触键动作的灵活搭配,塑造身体的感觉,并针对弹奏过程中出现

的问题,使学员能够在反复练习中总结出规则和反省,在测试和执行方面取得技术

和思想上的改进。

三、用中西融合的研究思维,让亚历山大技术赋予民族性

(一)亚历山大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1、礼仪文化

亚历山大技术观念下的礼仪文化,是和英国传统文化历史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礼仪作为一种人类社会中重要的行为规范,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也体

现出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英国礼仪文化也受到了“游学于欧洲大陆”

这一流行风尚影响,意大利等欧洲大陆的国家,将本国的礼仪文化,融入英国的传

统文化之中,使得英国的礼仪文化,在不同的国家之间,互相交流,互相交融,从

61
而得以传播和发展。亚历山大继承了英国的传统文化,并以其技术思想为指导,逐

步形成了自己的礼仪文化。他将西方艺术元素引入日常生活中,并根据自己多年实

践经验不断创新与提高。同时,他还注重对儿童进行教育和训练,培养出具有良好

素养和修养的新一代人才。在英国,开设了亚历山大技术课程的有伊顿公学、英国

皇家音乐学院、英国北方皇家音乐学院等皇室学院,亚历山大技术思想是以亚历山

大技术教育为载体,并以此为媒介,旨在推广亚历山大的技术理念。在学校教育阶

段,学生可以借助各种形式和途径对亚历山大进行系统的教学,从而培养其健康体

魄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在平时的学习期间,学生在实践体验中,

理解亚历山大的技术原理和技术方法,还具备一些技能技巧,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和

修养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又通过课堂讨论等方式将自身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以此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培养自己对美的鉴赏力与创造力。亚历山大技术礼仪教

学,不仅让学生们通过形成良好体态,增强学生气质和信心,还推动英国社会礼仪

和文化的进步。

中国的礼仪文化,也是一个由无到有、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古代到现代,礼仪

经历了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发展。在这一历史的演变过程中,礼与人的关系经历了从

一开始的不和,到之后的互相适应,直至今天的互相促进,逐步向良性的互动方向

发展。这其中,对礼与人的地位变化和作用发挥有着重要影响。中国的礼仪文化是

为君主统治服务的,它是教育、培养人民的工具,是一个井井有条、各取所需的社

会。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人们对礼仪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通过各种途径学

习和传播着礼仪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孔子出使诸侯国时,从中原向

周边诸国传播的礼仪文化,显示出从点到面向四面八方发展的态势,使得中国的礼

教文化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教育形式。从而形成了中国的传统礼仪,礼文化的渊源。

在西方国家里,礼仪文化也经历过一次大范围传播,但是由于政治制度和经济条件

不同,导致其最终消亡。中国礼仪文化和亚历山大技术思想中礼仪文化的对比,更

加注重精神内涵。礼作为行为模式之一,离不开政治制度,礼又是统治者意愿的反

映。先秦是我国传统礼制发展的重要阶段,它以等级制为主要特征,同时还包含着

62
丰富的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尽管到了西周时期,由于阶级身份地位的差异,人们

在礼节上也有所不同,但是,这是由人对长幼尊卑的意识决定的。礼是建立在对人

性认知基础上的社会行为规范。春秋时期伴随贵族阶层的逐步扩大,这一等级差别

已遭到破坏,而礼作为道德约束,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并遵行。春秋末期,由于社会

矛盾日益激化,礼的作用受到极大限制,在当时已不适用。从西周之后,由于礼仪

规范的繁琐,难以在普通百姓中实施。在时代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外显礼仪对

个体内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意义开始受到关注。

中国礼仪文化载体与亚历山大技术理念礼仪文化载体都是身与心。前者是人类

之精神气质外在与升华,后者反映了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道德水平、行为取向

与道德观念。二者都是一种内在修养方式。 “克己复礼为仁”成为人们对儒家伦理

规范的基本认识,并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社会交往之中。清朝入关以后,统治者主张

“克己复礼”,以“克己复礼术”为修身之法。这与当时儒家学者倡导的“礼治”思

想不谋而合,因此“克己复礼”也被称为“克礼”。“克己复礼”是中国礼仪形式的

代表,是一种严于律己的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培养君子的一条规范。礼,是外

在行为规范,而行本身也是内修的。儒家礼治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仍有很大启发

意义。礼是内在良德的外化,故君子重礼,注重内在修养培育。
“君子”作为社会上

的精英阶层,其自身修养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群体乃至国家的道德水平和精神面貌。

所以礼仪教育对于培养德才兼备、品德高尚的社会成员至关重要。礼仪作为一种行

为规范,它既是道德教化的工具,又是社会生活准则。
“礼”是一种行为规范,它对

个体而言具有约束力、约束性,而对于群体来说则具有凝聚力、影响力,因此礼仪

教育就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

矣夫!” 中国礼教文化是以规矩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并以身体和精神为纽带,形成

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的“谦谦君子”。

2、道德文化

道德是一种社会力量,是一种信念、信仰和规范,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道

德文化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产生影响并决定其未来发展方向。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蕴

63
涵着“表明心志”
“保持节操”
“自力图强”
“改正过失”、
“诚识守信”等品格,亚历

山大的技术理念在“改变自我态度”“对身心严于律己”“以退为进等理念”这三个

层次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改正过失”
“反省自身”
“退其身”三者之间具有一致性。

第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主张参与者在生理上、心理上严格把关,以自律为内

涵的文化,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省身”的姿态,
“自律”强调个体的自决和自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律”,靠的就是一种标准、一套流程,能透过自我内心来测量

准杆,以一己之力,严格要求自己,对照规范或流程,取得共识。这种自律体现在

各个方面,例如,我们的高等教育应当自我约束,体现了我们的高度自治;中国制

药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的自律,以体现医疗产业的公平开放的志向。

第二,亚历山大技术思想“抑制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以退为进”有很大的

关系。伦敦亚历山大技术教师希拉里·金(Hilary King)阐述了他对亚历山大技术

“抑制”概念的理解:“人们在学习亚历山大技术的过程,有意识地选择停止或抑

制对刺激的习惯性反应,这使人有片刻的停顿,可以选择是否对刺激做出反应,按

照自我的需要选择如何做出反应。”她认为,“抑制技术”即“以某种方式使事物

变得更安全,更好,更具吸引力,使人感到愉快。”她认为,这种技术不是消极的、

被动的,而是既活跃又能动的,显示出“建设性休息”精神,而非对前人已经完成

的任务的简单重复。““建设性休息”的出现,使得人的注意力不再被束缚在某种固

定模式上,而是能够根据情况灵活调整,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去思考与探索新的问

题。
“抑制技术”就是这样一种技术。”这虽是某亚历山大技术教师关于“抑制技术”

的一句评语,但是,也可以侧面体现出来,亚历山大的技术思想中的“建设性的休

息”
(constructive break)是一种蓄势待发的能量,从停顿里找到前进的动力。“抑

制技术”是指一种对某种事物保持一定时间间隔并持续下去的技术。举例来说,从

行为和观念的观点来看,亚历山大技术的“抑制”可以被解读为一段时间的停顿。

不仅使我们发现了事物间联系的方面,并且也可以感觉到隐藏在事物自身中的内在

张力。在“抑制技术”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
“抑制技术”以“自

我意识”为起点,不以追忆往昔、不以将来为目标,提倡“活在当下”的理念,与

64
“西方禅宗”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与中国的道德文化有一定的关系。“抑而不藏神”

“抑而不隐恶”等思想都是老子关于人的自我认识方法的体现。
“抑而不藏”是以“抑”

为本,把重点放在怎样达到既定的目标。这种“以退为主”的思维方式是道家思想

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子“以退为进”的理念,表面上是促使人们用温和的方

式来达到目的,但实际上,它是顺应了世间一切事物发展的自然法则,“以退为进”

就是促使目标得以实现的原因。

第三,亚历山大的技术思想提倡建立一种转变的态度,这与中国传统的“自省”

的文化观念相一致。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先生认为,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

修养的人,必须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达到修己安

民的目的。亚历山大技术这一纠正错误习惯的思想,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之善念,

反映了亚历山大技术理念和中国道德文化之间的契合。《旧唐书·魏征列传》有言:

“用铜镜作镜子,可使人的衣服端正;从古代做镜子,可以知道兴替;以人为镜,

能看清利弊。”亚历山大的技术对后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是一种先进的科学方

法,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与他人,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它能够使人们意识到

自己的身体存在着某些问题,并及时纠正这些错误的姿态,从而提高健康水平。改

变自我态度就是通过自我调整与修正,以适应环境变化,从而使个体获得持续发展

的能力。亚历山大技术允许自查,找出身体姿势错误,并按姿态进行调整,衍生各

种身体连结,引起机体发生功能上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不仅获得了运动

技能,还掌握了相应的健身知识及方法。这一阶段的参与者经过反复的实践逐步形

成习惯,并由此发展出一套有效的办法和技术,最后把它变成行动。这一进程的参

与者会从行为上、认知与精神层面改变自身,进而实现自我完善。改变自我的关键

是要对自己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同时能够从他人那里获取帮助,达到自我展示的

新过程。

亚历山大技术通过调整学生的姿势由内而外的调整,使自身的内部得到持续的

充实和提升,从而达到“下学而上达”的目标。钢琴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一

个非常好的工具。钢琴是西方乐器中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一门艺术,它所体现出

65
的高雅、纯洁的特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成为世界各国音乐教育体系

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亚历山大技巧应用于钢琴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演奏水

平,又能促进学生的品德养成。在此基础之上,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节奏,

掌握基本技巧。亚历山大的技术观念“无为”,与中国古代的禅学有相似之处,都是

对人的精神控制,要将“无为”的理念贯穿于钢琴学习的始终,既可以在演奏时调

整姿势,让学生得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境界,内心状态更加坦然,钢琴演奏水准同样

可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提高。

(二)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演奏中的实践

1、亚历山大技术与中国文化的相通

亚历山大技术理念“无为”
(Non—doing)的理念,与东方文化中“虚静”思想

不谋而合。它是指一种追求心灵自由、精神独立和人格完善的态度和方法,其核心

就是“无我”。“无为”理念要求人在面对事情的时候,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

实现身心合一。它与钢琴艺术表现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无为”的精神可以帮助

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钢琴艺术表现形式。要使学习者感到学习时气氛自由、自然,

这对增强学习效果是有好处的,形成良好审美。因此,
“无为”理念下钢琴作品创作

应该是遵循着一定规律进行的。尊重音乐原有的布局,包含了力度与速度的两个方

面、和声逻辑、音乐调性的色彩影响、突出主题的素材、流畅的乐思等,所有这些,

都使作曲家的音乐具有了最初的格调,在钢琴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尊重原谱,运用

演绎手法,表达出自己的音乐意图,反映出“无为”理念中没有刻意介入的意蕴,

也尊重了音乐的本来性与真实性。在亚历山大技术中身体力量平衡,符合东方文化

中阴阳五行“中和”思想。
“无为”观念反映了东方哲学对于宇宙万物的理解,也就

是“无为而治”哲学思想。东方哲学认为事物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事物本身就

具有自然属性,而不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
“无为”观念要求人们面对事物时,要有

一颗宁静的心,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东方哲学讲求“无为而治”,寻求“天人合

一”境界。亚历山大技术是由脊椎、腰背为中轴线、颈椎与头部一起构成了核心力

量,身体力量来自腰部的核心肌肉群,根据钢琴曲的风格和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合

66
理地分配力量,即东方文化中的“以柔克刚”,这与东方文化中的阴阳“中和”观念

相吻合。

2、但昭义教授的民族化教学

但昭义教授多年潜心钻研,将东方的思维融入西方的钢琴教学理念中,他把亚

历山大授课的精华融进了他的教学中,在教学上创造一个个奇迹。他以中国艺术哲

学阐释了肖邦的音乐,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去思考。在他看来,根本问题在于

“艺”和“道”之间的关系,更是认识艺术哲学与艺术精神之内核。他把中国诗词

中所呈现出来的生命感悟、诗人价值襟怀与精神高度,艺术化地应用于钢琴教学,

通过对作品进行创造性思维,走进一个心灵空妙之境。2000 年肖邦大赛一等奖颁给

但昭义学生李云迪,由此打破肖邦音乐和神权之间的枷锁,肖邦音乐解释权,从来

就不仅仅是波兰的专属。但昭义将中国诗词和肖邦的音乐进行了有效的融合,获肖

邦最高解释权。

但昭义觉得走进肖邦内心世界,首要方法是感情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因此,

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感情上的投入和对作品内涵深刻的理解。二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词的发祥地之一,浪漫的诗歌、诗词,早已经融进了中国人心

中,而且它就像一把熠熠生辉的钥匙,能带领学习者走进肖邦的音乐世界。第三,

中华民族不仅十分勤奋,并且不惧一切艰难困苦。在音乐创作上,他们善于借鉴外

国优秀音乐作品中的长处来发展自己的民族风格,从而达到超越西方传统音乐的目

的。但昭义感到中华五千年文化中积淀而成的古典诗词,为其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

它们不仅是艺术,更是历史的史诗,每一篇均为历史之实录,每一章都在思考着历

史,它们不但是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瑰宝,更有灿烂的图景,显示出中华民族的

源远流长,从洪荒到文明的奔跑,由远古奔赴未来;它凝聚着炎黄子孙的精神与意

志,体现出他们的伟大和顽强。万世长存,民族文化滋养,这是劳苦大众心灵智慧

所浓缩的精髓,是无与伦比的奇珍,更是上苍赐予我们的珍宝。但昭义恰恰以万物

之变来诠释肖邦,肖邦的音乐中,有阳刚之美,也有阴柔之美,他的旋律总是让人

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活力。肖邦在音乐中,有亦阴亦阳之说,其与乔治桑之间的爱情

67
中蕴含着宋代中国大诗人陆游“红酥手,黄縢酒,宫墙柳满庭春色。”有元稹的“曾

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首诗歌,

恰恰是他与波兰初恋情人之间的强烈契合。但昭义对于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

对于唐宋之际文化的独特解读,通过犀利的文字和一问一答,用浓墨重彩的笔触,

把唐宋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

但昭义教授潜心开发的一套实验研究方法,使中西音乐文化于一体,融合了中

西方钢琴教学理念。李云迪肖邦大赛上弹奏肖邦的作品,似乎就是肖邦的翻版,同

时又是中国的肖邦。他的演奏不仅体现出了对传统的继承而且也表现出了自己独特

的风格。李云迪由内而外地,由表及里地演奏,恰恰是但老师把亚历山大技术这样

一种现代钢琴教学理念和中国民族文化融合在了一起。他汲取经典文学和量子物理

中所有相关理论(这些理论都是经过严谨的练习与试验的),这是长期研究的成果;

学习中国古代高深的易学、玄学;学习和开始试图以中国文学及肖邦音乐对人类内

在本性进行考察与研究。以乐谱诗歌对位、配合实验韵律、以及韵味,得以研究中

西文化和音乐之间的联系,这也让我们对肖邦的理解,更加依赖中国的文学。收集

各类资料,取决于音乐本质分析,取决于对庄子(天道、运道)行为的理解。以庄

子哲学,老子道学中渗透进对肖邦音乐的融合,是一种音乐非理性行为,但这启发

但昭义思考西方音乐和中国文学,再次将相去甚远却近在眼前的中西文化结合起来,

以庄子哲学,老子之道学来说明他在音乐和文学方面之处境。但昭义教授运用现代

钢琴教学思想,利用亚历山大技巧,为中国钢琴教育的民族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68
结 论

现在,钢琴教学法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立足于社会,更广阔的视野正向纵深

方向发展。跨学科的研究,艺术科学化,科学艺术化的发展理念在钢琴教学的土壤

里硕果累累。亚历山大技术作为现代钢琴教学与演奏理念下的重要技术之一,已经

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应用。它融合生理、物理、神经、心理、历史、美学等多科学

的角度,结合演奏去揭示身、心、智相结合、统一发展的演奏理念与方法。亚历山

大技术强调并揭示了思想和身体的紧密关系,在充分认知自身形态条件的基础上,

以身体能量为核心,感知“身体感官地图”,用意识去支配动作,最终达到体态、心

态和乐态的完美融合,诠释出乐感、乐智、乐技完全统一的音乐。

亚历山大技术提倡的思想源于对人体活动功能的本质与法则的探究,即对音乐

家“以人为本”的关心与“善待自我”的责任,轻松、无伤害、高效的技术体验也

越来越受到演奏者的喜爱、使用与推广。它能减轻由于过度锻炼和姿势不当而引起

的生理不适;对表演怯场、畏惧技巧、比赛失败等造成的心理创伤进行了修正。这

种技术体现了钢琴艺术的人本主义关怀,从关注演奏者身心健康和运动康复科学,

从重视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体育康复科学等方面对钢琴演奏和教学进行反思,为我

国钢琴表演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69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F.M.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技巧:身心运用的优化之道 [M].心灵工坊,2019

[2]Thomas Mark.千万不要学钢琴[M].原笙国际,2005

[3]Barbara Conable.音乐家的肢体开发[M].原笙国际,2003

[4]西蒙·伯恩斯坦.钢琴演奏运动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5]佩德罗·阿尔坎塔拉.间接教程:音乐人的亚历山大技术指导[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

社,2017

[6]理查德·布伦南.亚历山大技巧:恢复自然体态,实现身心协调[M].科学技术文献出

版社,2018

[7]童道锦、孙明珠.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外文篇
[1] Alcantara.Indirect procedures: A musician’s guide to the Alexander

technique.[M].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7

[2] Brennan,Richard.The Alexander Technique Workbook: Your Personal System for

Health,Poise,and Fitness.[M].Rev.ed.London:Vega,2002

[3]Chance,Jeremy.The Alexander Technique.[M].London: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Ltd,2001

[4]Conable,Barbara,and William Conable.How to Learn the Alexander Technique: A

Manual for Students.[M].Oregon: Andover Press,1995

[5]Conable, Barbara, and Benjamin Conable. What Every Musician Needs to Know About

the Body.Rev.ed.[M].Oregon: Andover Press,2000

[6]Drake,Jonathan. The Alexander Technique in Everyday Life.Rev.ed.

70
[M].London: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Ltd,1996

[7]Gelb,Michael J.Body Learning:an Introduction to the Alexander Technique. 2nd ed.

[M].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LLC,1994

[8]Gray,John. The Alexander Technique.[M].New York: St.Martin’s Press,1990

[9]Kapit,Wynn,and Lawrence M.Elson. The Anatomy Coloring Book. 3rd ed. [M]. New

York:Benjamin Cummings,2002

[10]Macdonald,Glynn. The Complete Illustrated Guide to the Alexander

Technique.[M].Massachusetts: Element Books Inc,1998

[11]Mark,Thomas.What Every Pianist Needs to Know About the Body. [M].Illinois: GIA

Publications, Inc., 2003

论文类:
[1] 冯乙历.用音乐来奉献,用音乐来感恩 访钢琴家解静娴[J].音乐爱好者. 2021(10)

[2] 黄倩.静波扬声 娴风激韵 专访旅德钢琴家解静娴[J].音乐爱好者. 2011(01)

[3] 黄伟.亚历山大·帕雷的“完全莫扎特”情结[J].乐器. 2011(11)

[4] 郭红梅.俄罗斯钢琴家亚历山大来我院讲学[J].交响.西安音乐学

院学报. 2006(02)

[5] 李蕊.浅谈亚历山大技术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 2015(18)

[6] 董晨阳.亚历山大技巧融入钢琴演奏的中国化解读及运用[J].艺术家. 2021(11)

[7] 李蕊.基于亚历山大技术的钢琴演奏运动原理[J].艺术大观. 2020(22)

[8] 吴晓韬.亚历山大技巧与钢琴演奏和教学的融合[J].艺术研究. 2009(02)

[9] 王娜.亚历山大诺夫教授来我院讲学[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5(02)

[10] 丁东红.基于身心和谐原理的音乐表演运动机能康复体系──“亚历山大技术”初

探[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1(03)

7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