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籍華語學生對當地華語教育環境之觀點研究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4

印尼籍華語學生對當地華語教育環境之觀點研究

doi:10.6325/oce.2013.1002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 (1), 2013

作者/Author: 廖宜瑤;廖婉君

頁數/Page: 31-53
出版日期/Publication Date:2013/10
引用本篇文獻時,請提供DOI資訊,並透過DOI永久網址取得最正確的書目資訊。
To cite this Article, please include the DOI name in your reference data.

請使用本篇文獻DOI永久網址進行連結:
To link to this Article:

http://dx.doi.org/10.6325/oce.2013.1002

DOI是數位物件識別碼(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DOI)的簡稱,


是這篇文章在網路上的唯一識別碼,
用於永久連結及引用該篇文章。

若想得知更多DOI使用資訊,
請參考 http://doi.airiti.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see: http://doi.airiti.com
印尼籍華語學生對當地華語教育環境之觀點研究

印尼籍華語學生對當地華語教育環境
之觀點研究

廖宜瑤*、廖婉君**

摘要

本研究主要從印尼青少年學生的觀點,了解他們對印尼當地之華語文教育

環境的看法。研究對象為參加僑委會暑期「海外華裔青年語文研習班」之 80

位印尼華裔青少年。以往對印尼當地華語教學環境的研究,多從教師的角度蒐

集資料,鮮少有學生的意見在其中。有鑒於此,本研究以「學習者為中心」的

理念,以問卷和訪談的方式,調查華裔青少年學生的華文學習環境。

研究結果顯示,就印尼華裔青少年而言,印尼當地的華語教師存在以下幾

點現象:一、印尼本地華語教師較難提起學生學習動機,二、近七成的印尼華

裔青少年學生參加校外華語補習班,三、校內學習時數不足,四、教師多講少

練,五、教材選用過深,六、教師地位在當地不甚受重視,七、學生期待能引

進遊戲的方式學習華語。

關鍵字:印尼華裔青年、華語文教育、學生觀點

*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
中原大學推廣教育中心華語組教師。

- 31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第一期

壹、前言

僑委會多年來持續在台灣暑期邀請印尼華裔青年學子至台灣接受短期華

語文教育,研究群亦多次服務其中。在所接觸到的印尼華裔學生族群中觀察到

一現象,多數的學生是應父母要求報名參加語文研習營。學生背景各異,學習

動機不足,程度不一成,都為營隊教學的挑戰。而學習者的程度、動機受學校

華文教育的規劃及實踐影響甚大。多數學者已對印尼當地的華文教育、華文教

師師資進行深入的研究。然而研究群發現,第二語言教學已從過去的教師中心,

發展成至今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理念,但臺灣卻少有從學習者的角度了解印

尼華語文教育之情形以及學習者需求。

有鑒於此,為了解印尼華裔青年對印尼學校華文教育之看法,本研究藉辦

理 2011 年僑委會「海外華裔青年語文研習班」之便,以 80 名參與營隊的印尼

華裔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他們在校的華文學習情形,從學習者角度探究印尼

華文教育現況,並進一步從印尼各地區學校的課程安排、華文教師教學情形、

華文教材之使用及自我學習情形方面,了解需求,並思考未來如何在臺灣或印

尼當地推廣華文教學、引起學生的華語學習動機,以期為往後的華語文教學研

究及服務提供參考。

貳、文獻探討

一、印尼華文教育現況

肖祥忠(2007)指出影響印尼華文教育的因素很多,其中可分為教師、學

生、教材與環境四方面,印尼華文師資本身對漢語知識不足,亦缺乏第二語言

教學的指導;學生的學習動機不明確引起學習時間投入不一,學校課程無法有

效地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在隨意使用教材下,使得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學生

- 32 -
印尼籍華語學生對當地華語教育環境之觀點研究

除了學校以外,在家庭或是社會生活環境開口說華語的機會有限,印尼語、英

語及華語的複雜使用習慣均對學習者學習華文產生重大影響。當前的印尼華文

教育發展迅速,中國和印尼經貿、文化交流往來頻繁,共同辦理華文教育相關

事業,從華文教育解禁到推展,在政府高度重視華文教育、開放華文出版物的

轉變下,加強培訓華文師資隊伍與在大學、高中廣設華文課程,並透過中印合

作編寫教材等舉動,為印尼當地帶來了新的教育契機(黃鳴奮,2005;宗世海、

劉文輝,2007)。

李美賢、陳雅莉(2007)則針對印尼華裔父母為下一代選擇教育機會的看

法提出說明。他指出,由於對印尼地區的華文教育缺乏信心,為了下一代更具

國際競爭力,因此華裔父母多半為子女選擇國際性教育。例如留學,或者印尼

當地的國際學校,或者較為國際化的私立學校,而非當地的公立學校(Dawis,

2011)。這指出當地華人族群存在認同與教育選擇上具有高度關聯性。

二、以學習者為中心

Carl R. Rogers (1969)在教育方面主張以學習者為中心(learner-centered);

學校為學生而設,教師為學生而教(張春興,1994)
,對於教學方法的影響為:

提供學習者溫暖、安全的環境、尊重和關懷的對待、因材施教的教學以及將學

。David Nunan(2009)亦提到以
生置於整體學習歷程之中心(廖曉青,2008)

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教什麼、怎麼教、什麼時候教和怎樣進行評估等決定必

須是在充分考慮過學習者的基礎上才能提出的。不僅是語言學習,所有學習都

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學習者需要在教師的引領、指導下,方能完成學習。因此

從學習者角度對教育的視察,能從中了解學校課程教育可能忽略之處,藉此重

新思考學習者希望教師怎麼進行教學。近年以華語師資角度為題的研究眾多,

如宗世海、王妍丹(2006);李秀坤(2006);馬躍、溫北炎(2003),宋如瑜

- 33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第一期

(2009)等,然而以學習者角度研究語言教育的調查研究並不多見,章石芳、盧

飛斌(2009)曾從政治身分認同、社會關係現況、華族習俗認同、宗教信仰認

同到語言認同五個方面調查菲律賓華裔中學生的認同現況,是少數以華文教育

為調查項目的研究。惟以研究者亦認為,在進行印尼海外華人教育研究時,以

學習者為中心的觀點有其必要性。

三、華裔學習者調查

中國學者王愛平(2006a、2006b、2005、2004)針對赴中留學之印尼華裔

學生做了一系列詳盡的調查研究,其研究重心著眼於印尼華裔青年對於語言、

文化、族群與國家認同之調查,其中語言的調查項目多為學生之語言使用之情

形,針對華文教育環境的研究則未見其論述。調查發現,印尼華裔青年在宗教

信仰、風俗習慣與人際交往上保留了華人傳統,亦接受了西方及印尼當地的思

想觀念、社會生活方式影響,塑造新一代印尼華人的文化。然而由於該研究之

對像為已留中之學生,整體而言,僅能代表印尼華裔青年中之特別群體。

臺灣方面,研究者目前所蒐集到的文獻資料有限,研究內容多屬於論述海

外華裔青年來華學習歷程或短期學習成效,在蘇文霖(2003)《探討社會心理

因素對華語學習者之影響》一文中,訪談來自五個國家之華裔及非華裔在台學

習語言之學生共 12 人,以瞭解華語學習者對華語學習環境及教師的看法,從

而提出對台灣華語教育環境之建議。

張育誠(2004)亦以《海外華裔青年語文學習影響因素之研究》為題,調

查了共計 135 位分別從 15 個不同國家來台灣學習中華文化的華裔學生,其研

究目的旨在探討影響海外華裔青年語文學習成效及其影響因素。可惜的是其研

究對象國籍廣泛,來自世界各地的華裔青年均有不同的族群特性,因此較難深

入了解特殊族群學習者的共通性與學習者需求。

- 34 -
印尼籍華語學生對當地華語教育環境之觀點研究

綜合以上之研究可知,一般研究者多由於便利取樣,從語言學習者的觀點,
了解學習者在當下的教育情境下,其身心狀態及心理社會特質,以作為研究者
所屬之該機構或教育情境之參考。然而一來,這些研究對像多是長期之語言生
或者留學生,其回答有多少是反應其母國之教育環境並不得知。二來,以往研
究皆調查普遍的教育環境,並無地區的針對性。因此,本研究希望能由印尼短
期遊學團的學生眼中,了解印尼本地的華語教育環境,以作日後針對印尼的師
資培育及協助時之參考。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時間為 2011 年 6 月,參考本校多年培訓印尼華語師資時,從印尼


教師觀點了解之印尼教育狀況,自編問卷並翻譯成印尼文16(中文版詳見附件
,對中原大學語文研習營的印尼華裔青年學生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含三部
1)
分,第一部分為基本資料,調查項目包括:性別、年齡、居住城市、就讀學校、
學校類型、年級、學習華語的時間、自我評估華語程度、在家使用語言之情形、
學校華語課程時間安排與教學內容、學習華語之原因等共計 17 項;為了解印
尼當地學校與華語教育情形,第二部分從學校課程安排、教師的教學、華文教
材評量及自我學習情形四個方面進行調查,填答的選項為:非常同意、同意、
還好、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及不知道,分數分別由 5 分到 0 分來表示。
學校課程安排所調查的項目為:
1.「我的學校很重視華語教育」
2.「我的學校每週安排的華語學習時數已經足夠」
3.「我希望我的學校能夠增加更多有關中華語文化的課程」

16
感謝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吳俊同學協助本研究中所有的印尼文翻譯工作。

- 35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第一期

4.「我的學校會舉辦華語文活動,如戲劇表演、演講等」
教師的教學部份包含:
1.「我的華語老師課前準備充分。」
2.「上華語課時,我清楚、明白老師的教學解釋」
3.「我的華語老師安排足夠的華語聽力練習」
4.「上課時,我的華語老師要求學生使用華語進行溝通」
5.「我的華語老師注重華文閱讀能力」
6.「我的華語老師注重學生正確地書寫漢字的筆順」
7.「上課時,我的老師習慣用印尼語直接翻譯華語」
8.「我的華語老師講解時間較少,學生練習的機會較多」
在華語文教材評量方面亦設置了調查內容:
1.「我喜歡印尼的華語課本所選用的單元主題」
2.「印尼的華語課本裡的詞彙、句子很實用」
3.「印尼的華語課本的版面設計活潑、有趣」
4.「在我所居住的地區,華語學習教材資源充足」
最後一項則是請印尼華裔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形進行評估:
1.「我覺得學習華語很有趣」
2.「我從華語學習中得到很大的成就感」
3.「我覺得上華語課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情」
4.「與其他課程比較,華語課的內容我容易忘記」
5.「我希望有更多的補充教材」
6.「我會利用課外時間自學華語」
7.「我的父母或家人會幫助我學習華語」
共計 23 題。第三部分為開放式問題,共有兩題如下,以補充自編問卷項

目不足之處,並更深入的探討學習者需求。

- 36 -
印尼籍華語學生對當地華語教育環境之觀點研究

1.「你對印尼本地華語教育,還有什麼想說的?」
2.「你願意透過哪些方式增進自己的華語文能力?」

二、研究樣本分析

由於研究內容以印尼當地學校對華文教育課程的調查內容為主,填寫問卷

的 80 位學生中有 13 位學生因學校無華文課程,故回收的有效問卷為 67 份,

有效率達到 83.75%。

從本研究中的 67 位印尼華裔青年學生性別來看,共計有男生 27 名,佔總

人數的 40.3%;女生 40 名,佔總人數的 59.7%。其年齡主要分佈在 14-16 歲之

間,最大年齡為 23 歲(表 1);學生多半來自雅加達(Jakarta)、棉蘭(Medan)、

三寶壟(Semarang)、泗水(Surabaya)、萬隆(Bandung)、巨港(Palembang)等華人

聚集較多的城市(表 2)
。主要就讀年級分佈在中學二年級到高中三年級之間(表

4)。在印尼當地就讀學校部份,調查發現,華裔學生在當地所就讀的學校類型

普遍都是私立學校或國際學校,未見就讀當地國立高中學校的學生(表 3)。

此與李美賢、陳雅莉(2007)的研究發現相同。

表 1:學生年齡
年齡 14 歲 15 歲 16 歲 17 歲 18 歲 23 歲 未填寫
人數 21 20 18 3 2 2 1
百分比 31.3% 29.9% 26.9% 4.5% 3.0% 3.0% 1.5%

表 2:居住地
城市 萬隆 勿加泗 雅加達 棉蘭 巨港 三寶壟 泗水 唐格朗
人數 4 2 34 10 3 10 3 1
百分比 6.0% 3.0% 50.7% 14.9% 4.5% 14.9% 4.5% 1.5%

表 3:就讀學校類型

- 37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第一期

國立學校
學校類型 國際學校 僑校 私立學校 未填寫
(僅指:大學院校)
人數 11 0 52 2 2
百分比 16.4% 0.0% 77.6% 3.0% 3.0%

表 4:學生年級
年級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大學
人數 6 15 17 17 9 3
百分比 9.0% 22.4% 25.4% 25.4% 13.4% 4.5%

另從學習華語時間的長短來看(表 5),因華裔學生的父母多半使用華語

進行親子溝通,故學生真正接觸華語的時間並不算短,參與此次營隊的華裔青

年沒有華語學習經驗的僅有 2 人,佔 3.0%;學習華語時間在 1 年以下的有 1

人,佔 1.5%;學習華語時間在 1 到 2 年間的有 5 人,佔 7.5%;學習華語時間

有 2 至 3 年共計 9 人,佔 13.4 人;學習華語時間 3 到 4 年之間的有 3 人,佔

4.5%;學習華語時間在 4 至 5 年左右的有 6 人,佔 9.0%;為數眾多的是學習

華語時間具有 5 年以上的 41 人,共佔總人數的 61.2%。此一數據顯示,華裔

學生對華語的認識有一定知識,並具備了運用華語進行溝通互動的能力。

表 5:學習華語時間
時間 沒學過 1 年以下 1~2 年 2~3 年 3~4 年 4~5 年 5 年以上
人數 2 1 5 9 3 6 41
百分比 3.0% 1.5% 7.5% 13.4% 4.5% 9.0% 61.2%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華裔學生的華語程度情形,請學生針對自己的華語聽力、

口語說、閱讀與寫作四項語言技能進行自我評估,選項分別是很好、普通、尚

可、不好四種,根據自己的實際情形勾選。結果如下所示(表 6),聽力方面

佔總人數 71.6%,共 48 名學生表示自己的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僅 5 人表示

- 38 -
印尼籍華語學生對當地華語教育環境之觀點研究

自己的聽力程度較好,亦有 14 人則針對自己的聽力選擇了「不好」的選項;

口說方面僅有 4 人選擇了「很好」,多數學生認為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普通或

尚可,分別佔總人數的 25.4%、43.3%,另外的 17 人則認為自己的口說能力不

是很好。在讀寫方面,31.3%的學生認為自己的閱讀能力不好,寫作更是高達

41.8%,顯示印尼華裔學生的華語閱讀與寫作能力較聽說能力差。

研究群觀察營隊學生的語言能力時發現,還是有部分的學生華語能力甚佳,

故此研判選擇「很好」的人數偏少,可能是因為對自己的華語能力信心不足,

而改選較低層的選項所致。歸納此一數據資料,亦可得知印尼華裔青年普遍的

華語程度是:聽>說>讀>寫,更進一步思考,除在家所使用的語言之外,究竟

學校的華語教學是否在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的訓練上,有教學分配不均的情形?

此一問題則有待後續研究深入考察。

表 6:自我評估華語程度
聽 說 讀 寫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很好 5 7.5% 4 6.0% 4 6.0% 3 4.5%
普通 21 31.3% 17 25.4% 12 17.9% 14 20.9%
尚可 27 40.3% 29 43.3% 30 44.8% 22 32.8%
不好 14 20.9% 17 25.4% 21 31.3% 28 41.8%

除了針對學習者的語言能力進行自評調查外,研究群也將家庭語言使用情

形列入考查項目之一,包含了印尼當地較多數人使用的印尼語、英語及華語,

另再設置一開放填答項目,提供學生將其常使用的其他語言一併填入。選填結

果(表 7)顯示在當地特殊的多語環境下,印尼語是較多華裔學生在家所使用

的語言,總是使用和常常使用華語的學生便佔 71.6%,排序的第二位的則是華

語,總是使用和常常使用華語的學生佔 31%。透過訪談學生得知,由於家中

- 39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第一期

長輩多仍使用華語進行溝通的關係,家中亦無必須使用英語的情形,故使用人

數排序第三位才是英語。

表 7:家庭語言使用情形
其他(含客家話、
人數 印尼語 英語 華語
爪哇話等)
總是使用 33 1 10 1
常常使用 15 11 11 1
偶而使用 8 21 17 0
不常使用 7 20 20 1
完全不使用 3 9 7 4
未填寫 1 5 2 60

從上述資料來看,印尼華裔青年學生的背景能歸納出以下幾點特色:1. 就

讀的學校多半是當地的私立學校或國際學校;2. 受到當地三語的環境影響,

華裔學生能使用印尼語、華語及英語的人數非常多;3. 學習時間的長短與華

語程度不完全成正比,印尼華裔學生對四種語言技能的掌握並不平均。

肆、研究發現

一、華語學習情形

語言環境是影響印尼華裔學生學習華語的外在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制度、

學校課程規劃、教師的教學方法及內容。研究群根據多次接觸印尼華裔學生語

文研習班的經驗,觀察到華裔學生的華語語言能力受到印尼當地學校教育的影

響不小,目前華語教育政策在印尼屬於重新發展的階段,因此各地區的華語教

育情形不一。

- 40 -
印尼籍華語學生對當地華語教育環境之觀點研究

(一) 課程規劃
從表 8 可以看出,印尼國、高中學生的華語學習時數為每週一或兩個小時。
然而,也有約 18%左右的學生其每週華語課程超過兩節。平均節數是 2.78 節,
每節課平均約 58.5 鐘,計算下來,一週可能的學習總時數為 2.78*58.5= 162.63
分鐘,依台灣教育制度的概念,大約是每週四節中文課。各地學校每班授課人
數也有所不同,從 6 人小班到 40 多人的大班都有,學習人數越少,教師可分
配在學生身上的時間就相對的多,反之,學生人數過於龐大,可想而知其學習
效果不能與小班教學相比。本次填答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城市,在地區上沒有一
定的人數比例,因此,這部份的數據資料僅能突顯目前印尼各級學校對華語教
育的課程規劃仍存在非常大的差異。

表 8:各地區華語課平均課時及人數
城市 萬隆 勿加 雅加 棉 巨 三寶 泗水 唐格 總平
泗 達 蘭 港 壟 朗 均
節數 2.67 1 1.65 2.5 2 3.1 8.33 1 2.78
分鐘 58.33 42.5 66.32 52.5 45 45 53.33 105 58.50
學生人
21.67 24.5 25.09 44.3 10 23.5 6 22 22.13

(二) 缺乏專業的師資
師資是華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份。本研究主要透過教師國籍及教授的字體、
拼音系統三方面初步檢視印尼學校的華語教育情形。從師資來源(表 9)可以
看出,約有一半以上的教師是印尼籍,從文獻來看此教師族群多半應是教學年
資較久、早期移居印尼的華裔人士;師資人數第二位的是中國籍的華語教師,
一共 9 位,佔 13.4%,而此次調查從臺灣到印尼學校教學的華語老師,資料顯
示只有 6 位,佔 9.0%;而此次來台的華裔學生中,有學生在當地就讀的是新
加坡體制的國際學校,資料中的 1 位新加坡籍教師,極有可能就是該校直接從

- 41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第一期

新加坡招募教師而來的。
研究群透過問卷、訪談及文獻資料的參考發現,雖印尼地區的華語教師師
資缺乏已行之有年,多數教師會利用時間參加研習班隊,以接觸更多的專業教
學知識。本研究根據對學生之問卷中之開放性問題得知,印尼華裔學生對華語
教師的素質要求很高,許多學生提及希望能給具臺灣或中國教育學歷的教師教
華語,或是給真正是以華語為母語的教師進行教學,此需求說明,學生對現今
的華語教師師資組成不太滿意,他們除了當地的老師以外,希望有更多來自臺
灣、中國的華語教師,以更專業的華語教學知識進行授課。

表 9:師資來源
國籍 臺灣 中國大陸 印尼 新加坡 未填寫
人數 6 9 44 1 7
百分比 9.0% 13.4% 65.7% 1.5% 10.4%

(三) 識讀正、簡字的能力失衡
以學習的漢字字體及拼音系統為例(表 10),80.6%的學生在學校學的是
簡化字,僅 2 人學的是正體字,佔總人數的 3%,另外 16.4%的學生兼學正體
字與簡化字;在拼音系統方面,73.1%的學生使用漢語拼音,23.9%的學生能
使用注音符號及漢語拼音兩種系統,僅 3.0%的學生使用注音符號。不可否認
的是,簡化字及漢語拼音已是印尼華裔學生主要使用的字體。研究群在營隊期
間檢視高級班學生的學習情形時發現,絕大多數的學生依賴且習慣使用簡化字,
在臺灣本地學習期間,由於使用正體字,多少會出現學習困難。
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 16.4%印尼華語學習者學習正體字。雖然市場上仍
是以簡體字為宗,依比例原則,大約可以推論七間學校中還有一間學校仍舊學
習正體字,在目前的國際局勢下,這是值得欣慰的事。然而,從臺灣到印尼教
書的老師是否能有效地推廣使用正體字?而學生父母是否支持孩子讀寫正體
字?這些問題有待臺灣當局思考更全面的對外華語教育策略,如何進行華語市

- 42 -
印尼籍華語學生對當地華語教育環境之觀點研究

場區隔,以吸引特定華裔子弟學習正體字、注音符號,或是前來臺灣學習華語。

表 10:學校教授字體及拼音系統
字體 拼音系統
內容 繁體字 簡化字 注音符號 漢語拼音
人數 2 54 2 49
百分比 3.0% 80.6% 3.0% 73.1%
兩者兼有 11 16
百分比 16.4% 23.9%

(四) 華語學習途徑的特殊現象
除了學校的華語課程之外,表 11 顯示,近七成的學生在課外時間還參加
了華語補習班或私人家教班,人數比例極高,由於華語還不是印尼正規教育體
制中的專業學科,在學校的課時不足、家長要求下,額外接觸華語的機會便是
另尋教學機構。這些私人的教學機構所提供的師資、教學內容是否專業且足夠,
能符合學生程度及需求則有待調查。研究群認為若能在印尼當地設立更專業的
華語教學機構,不只是提供華裔青年學習華語,亦能提供以華語為外語的印尼
國人學習華語的機會,更能加強臺灣的對外華語教師輸出,擴展台灣的海外華
語文教學市場。

表 11:課外時間參加華語補習或家教班
有 沒有 未填寫
人數 46 1 20
百分比 68.7% 1.5% 29.9%

(五) 華語學習動機
工具型學習動機是印尼華裔青年相當明顯的學習特色之一,從表 12 可以
發現,印尼華裔青年學習華語最主要的原因是想了解中華文化(58.2%),其
次是因父母的要求而學習華語(53.7%),認為學習華語能增加未來就業機會

- 43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第一期

的人數為第三高(44.8%)
,未來想到華語圈國家讀大學或繼續深造的
(37.3%)

只是想增進自己的華語能力的人數也不少(29.9%)。如問卷中有學生提到:
「印尼在外語教育這方面真的不足,需要再加強,讓每個人可以學到更

多語言,以後的工作機會也會變得更多,讓我們方便到國外發展」

這樣的資訊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華語教育啟示,臺灣應同時重視海外及國

內的華語教育,制定相關的政策並設置完善的華語課程,如:中華文化課程、

各種專業華語課(商務華語、大學或碩博士華語文先修班)等,針對學習者學

習動機所在,吸引印尼華裔青年前來臺灣學習華語。

表 12:學習動機(以人數由多至少排序)
原因 人數 百分比
1. 想了解中華文化 39 58.2%
2. 父母要求 36 53.7%
3. 增加就業機會 30 44.8%
4. 未來到華語圈的國家讀書 25 37.3%
5. 想增加華語能力 20 29.9%
6. 學校規定 16 23.9%
7. 喜歡華語電視電影或歌曲 12 17.9%
8. 其他 4 6.0%

二、學校華語教育評估

透過 67 位印尼華裔青年學生對印尼學校的華語課程安排、教師的教學、
對現階段所使用的華語教材進行評量及自我學習情形的調查進行分析,並輔以
學生在開放性填答的內容,為相關數據資料提供更仔細的補充說明。由表 13
可知,在「學校課程安排」
、「教師的教學」
、「華語教材評量」
、「我的學習情形」
四大項中,「華語教材評量」的平均分數最低,僅 2.92。其次是「學校課程安

- 44 -
印尼籍華語學生對當地華語教育環境之觀點研究

排」平均 2.96。第三「我的學習情形」為 3.13,最高則是「教師的教學」,平


均分數則是 3.47。整體來說,平均分數未見到 4 分或 4 分以上的資料,其中以
「學校課程安排」─「我的學校每週安排的華語學習時數已經足夠」
(2.52)為
最低分;最高分亦僅為「教師的教學」─「我的華語老師課前準備充分」
(3.82)。
整體而言,各項平均分數均不高,學生對學校課程、教材都不太滿意,對教師
及自己的學習表現僅給予普通的評價。以下進一步觀察各評估項目的小項:

(一) 「學校課程安排」
此部分分數最低的是:「我的學校每週安排的華語學習時數已經足夠」
(2.52)
;第二低為「我的學校會舉辦華語文活動,如戲劇表演、演講等」
(2.73);
再來才是「我的學校很重視華語教育」(3.17)、「我希望我的學校能夠增加更
多有關中華文化的課程」
(3.38)
。關於教學時間,學生對增長學習時間的需求,
與先前資料顯示大部分學生參與課後華語補習的現像相符,顯示研究群所認為
的學習時間影響學習效果的推測相符。另外,在舉辦相關的華語文活動方面,
學生則覺得目前學校的規劃不足,透過文化與活動的方式學習華語是他們所樂
見的;從此部分的數據可了解目前印尼政府及學校還不夠重視華語教育,不僅
造成印尼各地區的華語教學情形不一,在課程安排上也無法使學生滿意。

(二) 「教師的教學」
關於在印尼華語教師的教學,分數最低的四個項目為:「我的華語老師講
解時間較少,學生練習的機會較多」(2.68);「我的華語老師安排足夠的華語
聽力練習」
(3.11)
;「我的華語老師注重華文閱讀能力」(3.47),以及「上課時,
我的老師習慣用印尼語直接翻譯華語」
(3.55)
。雖然一般的研究均指出,教師
精講學生多練是語言學習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多數的印尼華裔學生認為他們
在課堂上的練習機會較少,老師講解的時間較多,且傾向以印尼語教學,於是
練習聽力的機會不多,解釋時間多過於語言操練。從以下學生的訪談及填答資

- 45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第一期

料可得知印尼學校華文課的細部情形:
「學校的華語太簡單,而且老師沒有說中文。」

「老師的解釋不夠。」

「老師應該要教到學生很了解為止,不要只是直接用印尼語翻譯。」

「……只是給我們抄筆記,死背漢字,然後就考試。」

會有這樣的學習反應,可能主因便是師資尚待加強,以下的回饋,顯示學
生們非常希望能夠得到專業的華語課程及學習上的幫助:
「有的老師是剛畢業的老師,沒有教學經驗,所以語法、口音都有問題。」

「希望老師利用比較容易記憶的例子。」

「……老師最好是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很耐心進行教學……了解

每個學生的想法或個性。」

在各項語言能力方面,學生清楚明白學習語言需要大量的練習,但教師在
安排聽力練習這方面的分數最低,其次是閱讀能力、溝通及書寫漢字的練習。
學習者普遍反應出的教學需求是:
「有深度的說話練習,而不是只是學ㄅㄆㄇ,這樣我們才有勇氣跟別人

用華語溝通」

「教一點象形字,可以讓我們更容易學寫字」

「多樣化的教學,例如邊學邊玩遊戲,也要讓我們練習聽說華語」

由學生對現階段華語課程的看法及需求來看,當地華語教師對學習者需求
不夠熟悉,因此未能有效地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並使用合適的教學方法。

(三) 「華語教材評量」
教材方面,學生在「在我所居住的地區,華語學習教材資源充足」
(2.56);
「我喜歡印尼的華語課本所選用的單元主題」
(2.82)兩個項目給的分數最低。

- 46 -
印尼籍華語學生對當地華語教育環境之觀點研究

此一現象說明學生在當地除了所使用的華語教科書之外,其他的學習資源、設
備不足,或現有教學資源不能符合其程度、興趣及年齡等。以高級班的學生為
例,有學生透露在印尼學的內容是《三國演義》
、《西遊記》等小說內容或民間
故事。對高級程度的華語學習者而言,教授古典文學並非不適合,然而學生難
在課堂以外的地方運用所學,可能會影響學習的興趣。
學生是最能直接感受到「教材」好不好學、有不有趣、實不實用的使用者,
尤其是學習華語時間較久的學生,更能了解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學習內容。
例如某學生所就讀的學校與某大陸大學交流,學生希望自己將來能到中國去念
書,因此渴望能接觸有關教育、留學方面的語言知識,這樣的內容是目前教材
少見的主題。亦有學生指出目前所使用過的教材資源太少,在他的學校,從幼
稚園、小學到國中的教材都是重覆教差不多的內容,沒有更新。這樣的情況顯
示印尼華裔學生是引頸期盼接觸新的華語教材的,受限於當地環境及諸多因素
的影響,學習資源困乏是迫切需要改善的一環。

(四) 「我的學習情形」
在自我學習情形部份,分數最高的四項是:「我希望有更多的補充教材」
(3.68)
、「我從華語學習中得到很大的成就感」
(3.65)
、「我的父母或家人會幫
助我學習華語」
(3.64)
、「我覺得學習華語很有趣」
(3.62)
,這樣的調查結果說
明了學生並不排斥學習華語,且願意透過學校教育及其他管道,如:到目的語
國家讀書、學習華語、參加華裔青年語文研習班、觀摩團等,進行華語文學習。
由此可知,此團印尼學生具有正向的學習動機。

表 13:各項調查平均分數

調查內容 平均分數

1. 我的學校很重視華語教育。 3.17

2. 我的學校每週安排的華語學習時數已經足夠。 2.52

- 47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第一期

3. 我希望我的學校能夠增加更多有關中華文化的課程。 3.38

4. 我的學校會舉辦華語文活動,如戲劇表演、演講等。 2.73

1. 我的華語老師課前準備充分。 3.80

2. 上華語課時,我清楚、明白老師的教學解釋。 3.55

3. 我的華語老師安排足夠的華語聽力練習。 3.11

4. 上課時,我的華語老師要求學生使用華語進行溝通。 3.62

5. 我的華語老師注重華文閱讀能力。 3.47

6. 我的華語老師注重學生正確地書寫漢字的筆順。 3.71

7. 上課時,我的老師習慣用印尼語直接翻譯華語。 3.55

8. 我的華語老師講解時間較少,學生練習的機會較多。 2.68

1. 我喜歡印尼的華語課本所選用的單元主題。 2.82

2. 印尼的華語課本裡的詞彙、句子很實用。 3.33

3. 印尼的華語課本的版面設計活潑、有趣。 3.08

4. 在我所居住的地區,華語學習教材資源充足。 2.56

1. 我覺得學習華語很有趣。 3.62

2. 我從華語學習中得到很大的成就感。 3.65

3. 我覺得上華語課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情。 1.52

4. 與其他課程比較,華語課的內容我容易忘記。 2.92

5. 我希望有更多的補充教材。 3.68

6. 我會利用課外時間自學華語。 2.95

7. 我的父母或家人會幫助我學習華語。 3.64

三、開放式答題結果

為了能更詳細了解學生所遇到的語言學習環境,因此透過開放式問題的補

充,希望更全面的從學生的角度觀察印尼當地的華語教育問題。以下針對學生

- 48 -
印尼籍華語學生對當地華語教育環境之觀點研究

對「你對印尼本地華語教育,還有什麼想說的?」和「你願意透過哪些方式增

進自己的華語文能力?」兩項開放問題所提供的內容觀點,歸納了以下幾點說

明:

(一) 印尼學生印尼華語教育的其他看法(詳見附件 2)

整理印尼學生對印尼華語教育的其他看法,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補充,一為

設備問題,二為教學方法,三為教學內容,四為教學整體環境。以下分別說明:

1. 設備問題:

有些學校設備不足,有些學校雖然有較先進的多媒體設備,但教師應用

於華語教學上仍可加強。

2. 教學方法:

有些學生提到教師不夠專業,缺少教學經驗,老師太懶,教學缺乏樂趣,

難以引起學生興趣,老師解釋得不夠,教得不好等等。並且希望能有專業的

老師來教華語,並耐心地鼓勵學生學習。

3. 教學內容:

學生提到正簡兩種字體的混亂影響學習,不同年級的教材重複,說出來

的中文和台灣不一樣,口音問題,教學時間太短,教材重複等等。有趣的現

象是,印尼華裔青年由於接受台灣流行文化的影響,多數認為台灣的華語口

音優美,不僅以之為標準口音,並希望有此口音。

4. 整體教學環境:

對印尼華語教學環境抱持負面印像的學生約有一半,對印尼華語教學抱

持正面觀感的學生約有 30%。抱持負面觀點的學生認為,整體來說,華語

教學環境不足,華語教師本身不是很重視華語;訪談時,不少學生透露,
「教

師」角色在當地是較少被尊重的職業,「教師」社會地位也不是很高。抱持

正面觀點的學生則認為華語教學環境已經不錯,很好,有很大進步等等。

- 49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第一期

(二) 學生願意繼續學習華語的方式(詳見附件 3)

關於學生是否願意以何種方式繼續學習華語的問題,學生大體上提出願意

增加學習時間,使用多媒體網路華語資源進行學習,加強華語的聽說讀寫練習

等方式。也有不少學生提出希望有來自中國大陸或台灣的母語教學者作為華語

教師,甚至願意到目的語國家學習華語。

而其中比較特別的,約有 34%的學生,明確指出希望能在遊戲中學習華

語。可見這個世代的趨勢,活潑的教學法,或是在直接在遊戲中設計學習內容,

已經是不可避免的走向。

伍、結論與建議

印尼華語教育曾中斷 30 多年,直至近年才又重新起步,本研究從華裔青

年學生角度出發,結合學習者背景分析、學習動機及教育現況評估等方面的調

查結果,探討語言學習環境對學習者的影響及看法。對印尼華裔青年的學生來

說,他們所接觸的華語環境,包含了學校、家庭與社會,由調查資料顯示,多

數學生學習華語的途徑以學校為主,在家則以使用華語溝通為輔,大量使用簡

化字和漢語拼音,非專業師資影響其學習華語的興趣,故對當地的華語教育滿

意度不高,關於印尼當局之華語教學現況存有的問題,包括課時不夠、缺乏專

業的師資、教學資源有限、教室硬體設備不足等問題,仍有待解決。

問卷調查顯示,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足,對於讀寫的語言技能掌握較不佳,

同時也認為它們需要更多的聽說互動練習,這為今後的針對印尼華裔青年的華

語教學提供了一些課程設計的想法:

一、規畫從做中學、寓教於樂的學習方式,甚至發展遊戲學習的相關教材,

並加強華語讀寫及聽說技能的實際運用。

二、針對學習者進行學習前的需求調查,融入華語教材主題設計,根據印

- 50 -
印尼籍華語學生對當地華語教育環境之觀點研究

尼華裔青年的實際情況,編寫合適的語言與文化教材。

三、引起興趣,協助學生從工具型的學習動機,轉為融合型動機,並勇於

突破自己的語言能力極限,往更高華語程度邁進。

四、加強專業師資培訓及輸出,並於本國建立完善的華語學習環境,以利

外籍學習者輸入。

本研究即由了解印尼地區華語教育的歷史背景出發,藉由問卷調查的施測、

訪談及觀察,了解當地學校華語教育的現況及華裔青年族群對華語課程的需求,

期能透過此研究,逐步描繪出改善印尼地區學校華語教育的藍圖。最後針對學

生提出的回饋與建議,提供往後進行印尼華語師資培訓時參考之用。

- 51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第一期

參考文獻
章石芳、盧飛斌(2009)。菲律賓華裔中學生族群文化認同調查研究。福建師
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
David Nuana(2009)。董奇主編。第二語言教學與學習(頁 9-12)。北京:北
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廖曉青(2009)。英語教學法(第二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頁 265-266)。台北:
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育誠(2004)。海外華裔青年語文學習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文臨(2003)。探討社會心理因素對華語學習者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賢、陳雅莉(2007)。後蘇哈托時期中產階級華裔印尼人的認同傾向與教
育選擇。臺灣東南亞學刊,4,(2),25-52。
黃鳴奮(2005)
。風險與機遇:當前印尼華文教育的態勢。海外華文教育。3,
1-8。
宗世海、劉文輝(2007)。印尼華文教育政策的歷史演變及其走向預測。暨南
大學華文學院學報。3,1-9、18。
肖祥忠(2007)。印尼漢語教育的制約因素及對策探討。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
學報。25,(2),117-120。
宗世海、王妍丹(2006)。當前印尼華文師資瓶頸問題解決對策。暨南大學華
文學院學報。2,1-9。
李秀坤(2003)。印尼坤甸等六市華文教育現狀調查研究。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學報。2,79-81。
王愛平(2006a)
。印尼華裔青少年的身份認同與國家認同——華僑大學華文學

- 52 -
印尼籍華語學生對當地華語教育環境之觀點研究

院(集美)印尼華裔學生的調查研究。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282-288。
王愛平(2006b)
。漢語言使用與華人身份認同——對 400 余名印尼華裔學生的
調查研究。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86-90。
王愛平(2005)。印尼華文教育定位問題的再探討——從三百余名印尼華裔、
非華裔學生語言文化背景的調查談起。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44-48。
王愛平(2004)。印尼華裔青少年語言與認同的個案分析——華僑大學華文學
院印尼華裔學生的調查研究。華僑華人歷史研究。4 ,23-31。
Dawis, A. (2011, June 11). Are Chinese mothers really superior? The Jarkata Post.
Retrieved Oct. 12. 2011 from
http://www.thejakartapost.com/news/2011/06/11/are-chinese-mothers-really
-superior.html
Rogers, Carl. (1969). Freedom to Learn: A View of What Education Might Become.
(1st ed.) Columbus, Ohio: Charles Merill.

- 53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