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工作紙 (教師版)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8

〈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

一 文學常識 (參閱課本第 2 冊文言一單元第 32 頁)


1 柳宗元,字子厚,與韓愈同為唐代著名散文家,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
2 他的散文可分為寓言、傳記和遊記/山水遊記三大類,其中以遊記最為著名,
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大量創作山水遊記的作家。他的遊記敘述遊覽山水的
經過,刻畫景物,藉以抒懷寫憤。大部分遊記寫於遭貶謫之地永州,其中著
名的八篇合稱為「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就是八記中的第一篇。

二 寫作背景
1 本文寫於唐憲宗元和 4 年(809 年),是柳宗元被貶永州,閒暇時遊覽西山後
寫成的。文章開首即說「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實與他的政治遭
遇有關。
2 唐順宗永貞元年(805 年),柳宗元受王叔文提拔,參與政治革新。當時他正
值盛年,難得遇上一展治國抱負的機會。不料幾個月後順宗被迫禪位(史稱
「永貞內禪」)
,改革失敗,王叔文被賜死,柳宗元則由禮部官員貶為邵州刺
史,赴任途中再貶永州司馬。司馬是州刺史的輔佐官,多用來處置貶官,是
個閒職,既無具體職務,也無官舍。永州遠離中原,地處荒僻,環境惡劣,
生活條件艱苦。他是被流放遠地的負罪官員,因此自稱「僇 (戮)人」 。
2 柳宗元仕途失意,施展抱負的機會一朝幻滅,還要擔心進一步受讒言迫害而
得禍,心中自然常常憂懼不安 (「恆惴慄」),閒暇時遊山玩水正是為了排
解憂鬱苦悶的心情。

三 文學體裁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用於敘事、記人、寫景或狀物,藉此抒發情懷抱
負。本文是遊記,內容以敘述遊覽經過,描寫景物,抒發情志為主。

四 字詞解釋
1 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

1 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 。 施施:緩慢
漫漫:隨意 /放任

2 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趣:(同「趨」字 ) 到

3 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若:好像

4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 觴:酒杯
酌:斟酒

5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釋:解脫/解除束縛/釋放
冥:暗中 /不知不覺

7 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 嚮:(2011 閱讀理解、2021
(「嚮」,文言又寫成「向」或「鄉」。《孟子.魚我所 範文「鄉」字) 以前
欲也》:「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於是:在這時 /在這次
/從此

1
2 文言詞匯:「莫」
「莫」字有四個常見的解釋:(1) (代詞)沒有甚麼、沒有誰;(2) (副詞)
用作否定的意思,可譯為沒有、不、不要、不能等;(3) (副詞)表示推測,
可譯為大約、大概;(4) 日落的時候,後來寫作「暮」。


1 本文「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與「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

其涯」兩句的「莫」字都是副詞,含否定的意思,可譯為「沒有」或「不」。
下列哪些詞語中的「莫」字同樣含有否定的意思?
● 愛莫能助 ● 鞭長莫及 ● 一籌莫展 ● 望塵莫及
● 百辭莫辯 ● 後悔莫及 ● 莫名其妙 ● 莫測高深
● 莫逆之交 ● 含冤莫白 ● 莫衷一是 ○ 莫須有
(「莫須有」的「莫」是大約的意思,「莫須有」就是大約一定有。)


2 下列哪些詞句中的「莫」字是代詞,可譯為「沒有甚麼」或「沒有誰」?

○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杜甫〈登樓〉)
●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沒有甚麼比知錯能改這修養更美好/可貴。)
○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 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管子.大匡》)
(沒有誰了解兒子及得上父親,沒有誰了解大臣及得上君主。)
● 哀莫大於心死。 (《莊子.田子方》)
(沒有甚麼悲哀比心靈的死 /天性喪失更大)
○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想有時。
3 文言詞匯:「始」
「始」字有四個常見的解釋:(1) 開始、最初;(2) 曾經、曾、嘗;(3) 才;
(4) 剛剛。本文用了四個「始」字,試寫出正確的解釋。

1 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 始:曾

怪特。

2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 始:才


3 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 始:曾
始:開始
五 語譯
1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 惴慄。 (恆:2015 閱讀理解)

受過懲罰的人 這/這個 常常 害怕/憂懼不安

/罪人

自從我成為罪人,居住在這個州,常常感到憂懼不安。
2 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提示:「至」,一詞多義)

蒼茫/灰白 到 直至 仍然

灰白/蒼茫的暮色,從遠處到來,直至甚麼也看不見,卻仍然不想回去。
2
六 理解及賞析:遊西山前,遊覽永州其他山水 (第 1 段)
第 1 段可細分為三個部分。試分別回答問題。

第 1 部分: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
1 摘錄被貶永州感受的詞語。為甚麼作者一下筆就抒發這感受?
被貶永州感受:惴慄
抒發感受原因:目的是交代遊山玩水的原因。作者被貶官後,心情常常
憂懼不安,因此藉着遊山玩水排遣抑鬱苦悶的情緒。
第 2 部分:
其隟(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溪,
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
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趨)。覺而起,起而歸。
2 概括第 2 部分的內容大意。
記述遊山玩水的經過。
3 文中運用甚麼修辭手法呈現每次到達目的地的宴遊過程?試在有關句
子下畫上波浪線。 頂真

4 從記述的遊覽過程可見,作者遊西山前的遊覽感受是怎樣的?
雖然經常出遊,遊覽過很多山水,但只是「施施而行,漫漫而遊」,隨
意為之,沒有甚麼雀躍期待的表現。每次宴遊的過程都一樣,坐、醉、
臥、夢,頗為單調,睡醒便歸去,對山水沒有甚麼留戀之意。

5 本文主要運用散句,即不整齊的句式寫作,也有運用駢句。所謂駢句,
就是對偶句,或是字數和結構基本工整的句子 (例如排句)。試在本段
第 2 部分摘錄兩組駢句。
施施而行,漫漫而遊 / 上高山,入深林,窮迴溪 /
披草而坐,傾壺而醉 / 覺而起,起而歸

6 以下哪一項最能概括本段第 2 部分文字的特色? (2019 範文試題)


○ 音韻鏗鏘洪亮
○ 文氣磅礴恢宏
○ 對仗工整合度
● 駢散交錯有致

第 3 部分:
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7 未描寫西山之前,作者先概括西山的特點。試摘錄該兩字詞語。 怪特

3
8 本段第 3 部分在文章結構上是過渡句,起承上啟下,前後連貫的作用。
試加以說明。
承接上文 (承上):總結上文寫遊覽永州其他山水的經歷和感受。
開啟下文 (啟下):開啟下文寫遊覽西山 /寫發現和遊覽西山的經過,描
寫西山的怪特。

七 理解及賞析:遊覽西山 (第 2 段 )

第 2 段: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人,過湘
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1 概括第 2 段的內容大意。
記述發現西山的原因,以及攀登西山的艱辛過程。
2 作者為甚麼強調登山經過是這樣艱難?試分從描寫西山和抒發感情兩
方面說明。
對描寫西山的作用:間接描寫西山位置偏遠,人跡罕至。
對抒發感情的作用:就算這麼艱難也要攀登到頂,反映作者對遊覽西山
充滿雀躍期待的心情。而且,愈敘述攀登的艱難,就愈能襯托出到達山
頂和看見美景的滿足感。

八 理解及賞析:遊覽西山 (第 3 段 )
第 3 段可細分為兩個部分。試分別回答問題。
第 1 部分: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
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遁)隱。 / 縈青繚白,
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1 登上西山之巔,作者先是俯視遠望,然後環視四周。試按視角的變化,
以分隔號 (/) 把上列引文細分為兩部分。

2 分別指出引文所描寫的景物對象,以及概括景物對象的特徵。

視角 景物對象 景物對象的特徵
俯視遠望 附近數州群山 /高山和盆地 渺小
環視四周 青山白水 /白雲 無邊無際 /浩翰無邊
3 作者在西山之巔所見的景物有何特別之處?試以自己的文句指出一項。
(2分) (2019範文試題) (提示:提問的就是景物對象和景物特徵。根據題目要求,只
要用自己的文字任答一項即可。只引錄原文,不符題目要求。)
答題示例:
作者在西山之巔看見 (*景物對象→) 青山白水 /白雲,與天相接,四周景物 (*景物特
徵→) 渾然一體 / 浩瀚無邊。
4
參考答題示例,舉另一項為例作答:
作者在西山之巔看見附近數州群山 /高山和盆地都變得十分渺小,好像
一個個蟻丘和小窪。

4 作者藉着描寫登上西山之巔所見,間接描寫西山的特點。試舉一例說明。
答題示例:
( *先準確指出西山特點→) 作者運用間接描寫手法突出西山高聳的特點。(*用自己的
文字舉例→) 作者登上西山之巔,看見青山白雲互相繚繞,與天空相接,四周景物渾
然一體 / 浩瀚無邊。(*說明何以是間接描寫→) 身在極高處,極目遠望,才能看見這
景象,作者描寫西山四周景物渾然一體 / 浩瀚無邊,亦間接描寫西山的高聳。
參考答題示例,舉另一項為例作答:
作者運用間接描寫手法突出西山高聳的特點。作者登上西山之巔,看見
附近數州的高山和盆地都變得十分渺小,好像一個個蟻丘和小窪,千里
之遙如同在尺寸之間,景物聚攏堆積,一覽無餘。身在極高處俯視,才
能察覺景物的渺小,作者描寫景物的渺小,亦間接描寫西山的高聳。
第 2 部分:
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爲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
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5 由「望西山,始指異之」到登上西山之巔,看見壯麗的景色,作者歸結
出對西山「特立」的讚美。下列各項,哪些分析是正確的?
● 以小土丘 (培塿)的矮小平凡反襯西山奇特挺拔的形貌之美。
○ 以西山奇特挺拔襯托天地自然的廣漠無邊。
● 想像奇特挺拔的西山,與宇宙浩氣融合為一,無邊無際。
● 想像奇特挺拔的西山,與天地自然相始終,永無終極。

九 理解及賞析:遊覽西山 (第 4 段 )
第 4 段可細分為兩個部分。試分別回答問題。

第 1 部分: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
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1 作者宴遊西山,在暮色籠罩至無所見的情況下,「而猶不欲歸」?下列
各項,哪些分析是正確的?
○ 與伴結遊,同樂共醉,歡愉令人留戀,不欲歸去。
● 暮色蒼茫,西山超塵脫俗,令人陶醉,不欲歸去。
● 感到與自然渾而為一,精神獲得解脫,不欲歸去。
● 忘掉了政治上的憂懼不安,心靈療癒,不欲歸去。

2 作者在西山之巔所見的景物有何特別之處?試以自己的文句指出一項。
(2 分) 為甚麼有關景物可使他從「恆惴慄」心情中釋放出來?試略加說
5
明。(3 分) (2019 範文試題) (本題前半部分已見於第 3 段第 3 題,不用重複作答。)
答題示例:
(*先說明「恆惴慄」的具體內容→)遊西山之前,作者因被貶官,擔憂再為讒言所害而
「恆惴慄」
。(*寫出西山之巔具體所見及其特點→)他登上西山之巔,看見青山白雲互
相繚繞,與天空相接,四周景物渾然一體,(*寫出因景物特點得出的感悟,說明何以
能解除心中的「惴慄」→)身處其中,感悟到個人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正是「心凝
形釋,與萬化冥合」,忘掉個人的得失榮辱,忘掉一切的憂懼不安。所以他能夠從惴
慄中釋放自己,心情豁然開朗。

參考答題示例,舉另一項為例作答:
遊西山之前,作者因被貶官,擔憂再為讒言所害而「恆惴慄」。他登上
西山之巔,看見附近數州群山/高山和盆地十分渺小,而西山卻是高聳
特立,與顥氣俱,不與俗同群,感悟到個人的得失榮辱與廣闊的天地自
然相比,有如山下景物般渺小,微不足道,實在不必執着。因此心情豁
然開朗,從惴慄中釋放出來,得到解脫。
第 2 部分:
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3 總結全文,作者認為遊西山才是遊覽的真正開始 (「遊於是乎始」),還
把本文命名為〈始得西山宴遊記〉。作者遊覽西山有甚麼「得」?試綜
合說明。
「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爲類」:
一是欣賞到西山卓然獨立。奇特挺拔的西山,與宇宙浩氣融合為一,無
邊無際;又與天地自然相始終,永無終極。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二是在西山感到自己的精神凝聚安定,彷彿形體得到解脫,獲得與大自
然融為一體,超然物外的感受,忘記被貶的惴慄鬱悶,心情豁然開朗。

十 理解及賞析:遊覽永州其他山水與遊覽西山互相襯托
1 作者遊覽永州其他山水和遊覽西山有所分別,試加以比較,概括填寫下表。
遊覽永州其他山水 (遊西山前) 遊覽西山
出遊 (*提示:「施施而行,漫漫而遊」) 急切一遊,充滿期待。
表現 隨意為之,沒有甚麼雀躍期待
的表現。
登臨 路途縱遙遠,卻不艱辛。 披荊斬棘,歷盡艱辛。
難易
山水 走馬看花。景貌平庸,縱有「異 細心觀賞。西山「怪特」 /「特
景象 態」,沒有留下深刻印象。 立」,印象深刻。
宴遊 每次都是坐、飲、醉、臥、夢, 滿酌就醉,欣賞西山景致,暮色
經過 睡醒便歸去,單調乏味。 蒼茫仍流連忘返。

6
遊覽永州其他山水 (遊西山前) 遊覽西山
感受 沒有留戀不捨,也沒有從惴慄 留戀西山。「心凝形釋,與萬化
體悟 中得到解脫。 冥合」,從惴慄中得到解脫。

2 文章重點是寫遊覽西山,而首段卻是先寫遊覽永州其他山水,原因是甚麼?
首段先寫遊覽永州其他山水的原因有二:
一、製造懸念:文章開首不馬上寫遊覽西山,而先寫遊覽永州其他山水的情
況,可以使讀者產生懸念,更急切期待西山出現,為下文描寫西山作鋪墊。
二、襯托西山:文章先略寫遊覽永州其他山水的情況,以為已經遊遍永州的
奇山異水,然後才詳寫登上西山的經過,描寫西山特立的景致,流連忘返,
以至有「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之感。這是以永州其他山水景致的平庸,
襯托西山的「怪特」。

十一 理解及賞析:深層意義,託物言志
「託物言志」就是指通過描寫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是古詩文常見的
寫作手法。例如周敦頤的〈愛蓮說〉,藉着描寫蓮花,表達雖身處濁世,
仍然渴望保持君子正直的操守。周敦頤的情志,在〈愛蓮說〉一文中明確
表達出來;柳宗元的情志,就表達得比較含蓄,他怎樣以西山象徵自己,
需要讀者結合他的人生境遇,細心體會。試完成下表。
西山 深層意義,託物言志 / 寄意
西山怪特 / 特立。 自己是世間的高才,獨特出眾。
西山特立,「不與培塿為 自己的才華出眾,人格高尚,不與俗同流。
類」。
西山特立,卻一直不為人 自己是世間高才,卻為人所忽略,被貶蠻荒
發現,人跡罕至。 之地。
「過湘江,緣染溪,斫榛 自己是世間高才,被貶蠻荒之地,好像奇山
莽,焚茅茷」,歷盡艱辛 異水一樣,有待世人發掘、賞識。
才得以登上西山之巔。
西山不為人知,卻依然傲 自己被貶蠻荒之地,不為時用,卻依然保持
然挺立。 高尚的人格。

十二 主旨
本文主要記述遊覽西山的經過,描寫西山怪特的景觀形貌,抒發「心凝形
釋,與萬化冥合」,忘記被貶的惴慄感受。並以西山之特立,「不與培塿
為類」,象徵自己人格高尚,不與俗同流。

7
十三 延伸思考(一)
杜甫〈登樓〉與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身處逆境,杜甫登樓,柳宗元登西山,意欲排遣愁緒。試思考以下問題:
1 同樣身處逆境,兩人的境遇有甚麼不同?
2 兩人的愁緒有甚麼不同?最後都能獲得解脫嗎?
3 杜甫登樓,柳宗元登西山,描寫的景物有甚麼不同?
4 杜甫登樓,不忘感時憂國;柳宗元登西山,可有這樣的情懷?
5 杜甫登樓,柳宗元登西山,都自傷所遇,兩者的表達方法有甚麼不同?

十四 延伸思考(二)
袁宏道〈滿井遊記〉與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1 兩人出遊的原因有甚麼不同?
2 兩文的結構有甚麼相同之處?對主題的表達同樣產生甚麼作用?
3 〈滿井遊記〉描寫篇幅較多,涉及遊人和多種景物,相對而言〈始得西山宴
遊記〉描寫篇幅較少,描寫對象主要是西山,兩者的描寫手法大抵有甚麼相
異之處?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