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王宝慧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专题

农村劳动力流动
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 王宝慧

摘要:本文选取 2010—2022 年全国 30 个省份为样本,从创新生产力、绿色生产力以及数字生产力三


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探究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各
省市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发展并不均衡,差距较大;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新质生产力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
响;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新质生产力 影响效应

在此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流 随着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部门
一、引言
动作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和流动 的转移,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的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 性的重要体现,其对新质生产力 际产出得以提升,进而推动了农
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的影响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 业技术效率的增长。这一过程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 关注。随着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 中,劳动力流动通过资金回流、
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镇化建设的加快推进,大量农村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及技术进步
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 劳动力向城市及非农产业转移, 机制对农业生产产生积极影响。
推 动 新 质 生 产 力 加 快 发 展 ”。 新 这一现象不仅改变了农村的劳动 特别是在技术进步方面,劳动力
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力结构,也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新 的流动不仅带来了资金的回流,
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的活力。然而,农村劳动力流动 还可能引入新的农业技术和管理
其培育和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战 对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影响机制和 经验,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创新与
略的核心内容。面对全球经济结 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地研究和认 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技术层
构和产业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 识。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农村 次和整体效率。此外,劳动力流
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提 劳动力流动对新质生产力的影 动通过资金回流机制,增强了农
升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 响,对于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 户的投资能力,促进了农业机械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 和化肥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进一
之路。然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域经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 步提升了农业生产力。
在我国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 和实践意义。 从宏观层面来看,农村劳动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单 力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深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人才供给体系不完善等问 远影响。劳动力流动促进了城乡
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新 农村劳动力流动作为城乡经 之间的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有
质生产力的快速成长,影响了经 济互动的关键纽带,对新质生产 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了
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力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同时,随

2 当代农村财经 2024 年第 6 期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专题
着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工作经验 三个一级指标以及十四个二级指 捕捉数字化转型对生产力提升的
积累,其技能水平和知识结构得 标 的 评 价 体 系 (见 表 1)。 利 用 贡献,其中电子信息、通讯业务
到提升,这些经验和技能在劳动 熵权法对指标进行赋权,最终得 和网络普及等指标体现了区域数
力回流时带回农村,为农村经济 到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指数 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
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劳 (Nqp)。 数字信息和电子商务则展示了数
动力流动还带动了农村居民的消 关于创新生产力,其反映了 字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和市场
费模式转变,促进了农村市场的 一个区域创新活动的强度和成 规模。
繁荣,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 效,其中区域专利申请数直接体 2.农村劳动力流动
的增长点。 现了创新成果的数量,区域高技 本文以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显示了创新 数量 (Rmw) 来衡量农村劳动力
H1: 农 村 劳 动 力 流 动 可 以 显 著 产业对经济的直接贡献,规模以 流动情况,同时还选择农村常年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上 工 业 企 业 R&D 经 费 支 出 和 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来进行稳健
R&D 人员全时当量则分别从财务 性检验。数据来源 《中国农村经
三、研究设计
投入和人力资源两个角度衡量了 营 管 理 统 计 年 报》(2010—2018
(一) 变量选择 区域对创新的投入力度。 年) 和 《中国农村政策与改革统
1.新质生产力水平指标测算 关于绿色生产力,其强调了 计年报》 (2019—2022 年)。
结合新时代背景,基于前文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和 3.控制变量测算
对新质生产力内涵的剖析,本文 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视,其中能源 参照现有研究,对如下变量
对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的评价从 强度和用水强度作为负向指标, 进行控制:产业结构升级
“ 数 质 并 举 ”、“ 绿 色 发 展 ” 以 及 反映了能源和水资源的利用效 (Upins), 采 用 三 是 产 业 产 值 与
“ 数 字 互 联 ” 的 发 展 理 念 出 发 。 率,而废物利用、废水排放和废 二是产业产值的比值来衡量;金
具体而言,参考卢江等的做 气排放等指标则直接关联到环境 融发展水平 (Fin),采用金融业
法,本文构建了包含创新生产 保护和工业污染控制。 增加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
力、绿色生产力以及数字生产力 数字生产力的引入则是为了 衡 量 ;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Rgdp),

表 1 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指标 解释说明 单位 指标属性

创新生产力 创新成果 区域专利申请数 个 正向

创新产业 区域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千元 正向

创新投入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 经费支出 万元 正向

创新研发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 人员全时当量 万人 正向

绿色生产力 能源强度 能源消费量/国内生产总值 % 负向

用水强度 工业用水量/国内生产总值 % 负向

废物利用 工业固废物综合利用量/产生量 % 正向

废水排放 工业废水排放/国内生产总值 % 负向

废气排放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国内生产总值 % 负向

数字生产力 电子信息 集成电路产量 亿 正向

通讯业务 电信业务收入 亿元 正向

网络普及 互联网宽带接入量 百万 正向

数字信息 光缆长度/区域面积 / 正向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销售额 亿元 正向

当代农村财经 2024 年第 6 期 3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专题
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对于少量数据缺失值使用插值法 (四) 描述性统计分析
人口规模水平 (Peo),采用区域 进行补充。 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 2 所
常住人口数来衡量。 (三) 模型设定 示。新质生产力水平最大值与最
(二) 数据说明与处理 结合数据特征使用双重固定 小 值 分 别 为 0.877 与 0.027, 均 值
根据上述指标测算方法选取 效应模型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对 和 标 准 差 分 别 为 0.199 和 0.177,
2010—2022 年 全 国 31 省 份 的 相 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模型设定如 这表明各省市的新质生产力水平
关数据进行分析,由于西藏自治 式 (1) 所 示 , 其 中 i 代 表 省 市 , 发展并不均衡,差距较大。农村
区部分指标缺失严重,因此仅选 t 代 表 年 份 , Nqpit 代 表 新 质 生 产 劳动力流动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分
择 其 余 30 省 份 作 为 主 要 研 究 对 力 水 平 , Rmwit 代 表 农 村 劳 动 力 别 为 799.308 和 626.337, 标 准 差
象。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 《中国 流动情况,β代表影响系数,Xit 较大,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数
统 计 年 鉴》、《中 国 能 源 统 计 年 表示控制变量集合,此外双重固 量在不同观测值之间有较大的差
鉴》、《中 国 农 村 统 计 年 鉴》 及 定包括城市固定效应μi 以及年份 异。
《中 国 农 村 政 策 与 改 革 统 计 年 固定效应δi,具体如下。
四、实证结果分析
报》。 新 质 生 产 力 指 标 体 系 的 建
立过程充分考虑数据可获得性, (1) (一) 基准回归
使 用 模 型 (1) 验 证 了 农 村
表 2 描述性统计
劳动力流动对新质生产力的影
指标属性 变量 观测数 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中位数 标准差
响,如表 3 所示,农村劳动力流
被解释变量 新质生产力水平 Nqp 390 0.199 0.027 0.877 0.145 0.177
动 (Rmw) 的 系 数 为 0.6953, 且
解释变量 农村劳动力流动 Rmw 390 799.308 14.5 2837.6 744.253 626.337 在 5% 的 显 著 性 水 平 上 显 著 , 这
控制变量 产业结构升级 Upins 390 1.236 0.5 5.297 1.075 0.714 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新质生产
金融发展水平 Fin 390 0.069 0.02 0.199 0.064 0.032 力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农
经济发展水平 Rgdp 390 8.205 6.333 9.448 8.278 0.742 村劳动力流动增加促进了新质生
人口规模水平 Peo 390 10.864 9.482 12.156 10.838 0.478 产 力 的 发 展 。 列 (2) 表 示 在 控
制了其他变量后,农村劳动力流
表 4 稳健性检验结果
表 3 回归结果
(1) (2) (3) (4)
Nqp
Rmw 1.7558★★★ 1.1328★★★
(1) (2)
(0.0000) (0.0000)
Rmw 0.6953★★ 0.6209★★
CRmw 0.6073★★ -1.2122★★★
(0.0130) (0.0228)
(0.0446) (0.0055)
Upins
Upins 0.1034★★★ 0.1175★★★ -0.0312★★
(0.0000) (0.0000) (0.0038) Fin 1.2489★★★
Fin 1.3723★★★ 1.4048★★★ 0.782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Rgdp 0.4749★★★
Rgdp 0.4183★★★ 0.2136★★★ 0.3675★★★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Peo 0.0618★★

Peo 0.0234 0.0344★★ -0.0094 (0.0054)


cons 0.1208★★★ -4.4513★★★
(0.3035) (0.0013) (0.3410)
(0.0000) (0.0000)
_cons 0.1349★★★ -3.6702★★★ -2.0801★★★ -2.9342★★★
N 390 39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adj.R2 0.0817 0.2491
N 390 390 390 360
注 : ★ 表 示 p < 0.1, ★★ 表 示 p < 0.05,
adj.R2 0.0760 0.3232 0.3307 0.6268 ★★★ 表示 p < 0.01;括号内为 t 值。

4 当代农村财经 2024 年第 6 期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专题
动 (Rmw) 的 系 数 降 低 到 力流动和新质生产力可能存在反 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系
0.6209,依然在 5%的显著性水平 向因果的关系,因此延长了农村 数显著为正,表明在以上区域,
上显著。这说明在考虑其他因素 劳动力流动对新质生产力的观测 农村劳动力流动可以显著促进新
的影响后,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新 窗口,对被解释变量做滞后一期 质生产力发展。而在西部地区和
质生产力的正向影响仍然显著。 处理,结果解释变量及交互项系 东北地区,影响系数并不显著,
此外,控制变量均显著为正,且 数依旧显著为正,说明农村劳动 表明在上述区域农村劳动力流动
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系数最高。 力流动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可能无法显著影响新质生产力的
(二) 稳健性检验 具有稳健性。 变化。整体上看,东部地区和中
1. 替 换 核 心 变 量 。 依 据 数 据 (三) 进一步分析 部地区相比,Rmw 的回归系数要
可获得性,选择用农村常年外出 为了进一步分析农村劳动力 小一些,说明中部城市农村劳动
务 工 劳 动 力 数 量 (CRmw) 替 换 流动对新质生产力促进作用的区 力流动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农村外出务工 劳 动 力 数 量 域异质性,将全国 30 省份划分成 更强。这可能是由于东部城市经
(Rmw), 结 果 如 表 4 所 示 , 列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 济发展水平相对更高,农村劳动
(1) 表明替换解释变量后结果仍 及 东 北 地 区 。 其 中 东 部 地 区(包 力流动所产生的边际贡献相对更
然稳健。进一步引入全部控制变 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 小,而中部城市相对有更高的劳
量 后 , 如 列 (2) 所 示 结 果 依 旧 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动力需求且集中于制造业等劳动
稳健。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 密集型产业,能更有效地吸收劳
2. 更 换 模 型 方 法 。 将 固 定 效 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重 动力流动。此外,西部地区人均
应 模 型 (FE) 更 改 为 随 机 效 应 庆 、四 川 、贵 州 、云 南 、甘 肃 、青 国民生产总值对新质生产力的影
模型 (RE),进一步检验模型设 海、宁夏、广西、新疆、陕西、内蒙 响显著为负,说明西部地区经济
定的稳健性。农村劳动力流动的 古)、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 增长并未有效带动新质生产力的
系数依旧显著为正。 黑龙江)。回归结果见表 5 所示。 提升,这可能是由于西部地区的
3. 延 长 观 测 窗 口 。 农 村 劳 动 由结果可知,在东部地区和 经济增长更多的源于传统产业,
缺乏创新和产业升级来推动新质
表 5 分区域回归结果
生产力的提高。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Rmw 2.237★★★ 2.291★★★ -0.149 0.257

(0.000) (0.006) (0.533) (0.905) (一) 研究结论


Upins 0.025 0.065 -0.003 0.002 一是各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水
(0.060) (0.053) (0.013) (0.022) 平发展并不均衡,差距较大。二
Fin 1.463★★★ 2.863★★★ 0.709★★★ 1.739★★★ 是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新质生产力

(0.000) (0.000) (0.000) (0.005)


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
农村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及非农
Rgdp 0.785★★★ 1.196 -0.359★★★ 0.117
产业的转移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
(0.000) (0.178) (0.000) (0.188)
的发展。三是东部地区和中部地
Peo 0.052 0.647★★★ 0.093★★★ 0.209★★★
区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新质生产
(0.194) (0.000) (0.000) (0.000)
力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_cons -6.967★★★ -17.040★★ 1.935★★★ -3.074★★
(二) 对策建议
(0.000) (0.015) (0.000) (0.014)
一是优化劳动力流动政策,
N 130 78 143 39
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政府
adj.R2 0.607 0.619 0.611 0.710
应当出台更加积极和具体的政策

当代农村财经 2024 年第 6 期 5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专题
措施,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 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投 善生产和生活的能力。
及非农产业的有序流动。同时, 资力度,推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 参考文献:
应建立和完善劳动力流动监测机 济一体化。优化产业布局,引导 [1] 李 光 泗, 朱 丽 莉. 农 村 劳 动 力 流

制,及时掌握劳动力流动趋势, 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加工型产 动 对 中 国 粮 食 生 产 影 响 研 究 —— 基 于

为政策调整提供数据支持。此 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农村劳 省域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统计


与信息论坛,2014,29(10):24-30.
外,鼓励企业参与农村劳动力的 动力提供更多的本地就业机会。
[2] 张 军 涛, 游 斌, 朱 悦. 农 村 劳 动 力
技能培训,通过企业与政府的合 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流动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影响
作,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
——基于经济增长中介效应的分析[J].
性。 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通过税收 经济问题探索,2021,(06):125-137.
二是加强农村教育和技能培 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鼓 [3]郭思旭.河南省农村劳动力流动
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 励企业在农村地区投资兴业,带 对流出与流入地的影响研究[J].南方农
力。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特 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 机,2022,53(12):115-117+121.
别是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 四是推动数字技术在农业中 [4] 王 晓 鸿, 武 梦. 农 村 劳 动 力 流 动
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 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鼓 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分析[J].金

能。通过与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 励和支持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 融文坛,2023,(02):47-49.


[5]高帆.“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逻
合作,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 管理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应用。
辑、多维内涵及时代意义[J].政治经济
学方法,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同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
学评论,2023,14(06):127-145.
时,开展订单式培训和定向培 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
[6] 加 快 发 展 新 质 生 产 力 扎 实 推 进
训,针对市场需求和企业用工需 精准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
高质量发展[J].人民之声,2024,(02):1.
求,培养符合现代产业发展需要 品质量。通过建立农产品电子商 [7] 卢 江, 郭 子 昂, 王 煜 萍. 新 质 生 产
的技能型人才。 务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与提升路径[J/
三是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 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此外,开 OL]. 重 庆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1-16
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通过制 展数字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数 [2024- 04- 19].http://kns.cnki.net/kcms/
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对中 字技能,增强其利用数字技术改 detail/50.1023.c.20240306.1451.002.html.

the Impact of Rural Labor Mobility


on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Wang Baohui

Abstract: Selecting 30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from 2010 to 2022 as samples, this study constructs an evalu-
ation index system for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rom three dimensions: innovative productivity, green productivity, and
digital productivit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rural labor mobility on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 different provinces and cities is not balanced,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Rural labor mobility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level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e rural la-
bor mobility i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has a more significant promoting effect on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Key words: rural laborers;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impact effect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责任编辑:宗宇翔

6 当代农村财经 2024 年第 6 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