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6

中美建筑通风系统标准对比及自然通风

应用效果分析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专业学位)

学生姓名:石 莹

指导导师:李百战 教授

喻 伟 讲师

兼职导师:Leon Glicksman 教授

学位类别:工程硕士(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

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二 O 一三年五月
Building Ventilation System Standards
Contrast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and
Natural Ventilation Application
Performances Analysis

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Professional Degree

By
Shi Ying

Supervised by Prof. Li Baizhan

Ass. Yu Wei

Pluralistic Supervised by Prof. Leon Glicksman

Specialty: Building and Civil Engineering

Facul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May, 2013
中文摘要

摘 要

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它所引起的能源环境危机也成为大众不得不面对
的现实,因此引发了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热潮。近年来社会物质经济水平也得到
了显著的改善,人们生活的水平大幅提高,对工作生活的建筑内环境的要求也逐
渐提高。自然通风是建筑节能和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在建筑
中合理设计、应用自然通风,是实现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并满足人员舒适性要求
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我国针对自然通风的应用尚没有具体的专项标准指南可遵循,美国供暖、制
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标准体系中则有更加完善的关于通风系统及自
然通风的标准、规范。因此本文首先对比中美两国有关建筑通风系统的相关标准
规范,对通风系统标准体系、通风系统的各项相关具体要求进行了详细的对比,
得出两国通风系统标准中的主要区别,并提出值得我国标准借鉴的相关建议。
基于两国设计标准中得出的主要区别,针对两国标准中自然通风对改善室内
环境舒适度的影响详细对比,发现两国评价舒适范围的模型、方法都不尽相同。
因此利用两种不同的评价体系,对重庆市办公建筑空调运行模式与自由运行模式
两种环境中,不同室内环境热舒适度等级下的室内温度进行计算,并进行比较和
分析。
通过在重庆市对建筑室内调研得出,在自然通风建筑室内的实际风速和期望
风速要高于空调运行建筑室内,因此根据调研得到的风速值对自由运行建筑进行
风速补偿,利用热舒适评价计算法得到两种运行模式的热舒适温度范围,设定不
同舒适等级、不同自然通风通风策略下的重庆市办公建筑的全空调运行模式、自
然通风与空调系统交替使用的混合通风运行模式及考虑夜间通风的运行模式等六
种工况的温度转换值,利用能耗模拟软件 DesignBuilder 计算各工况下的能耗,得
到重庆市办公建筑利用自然通风可达到的节能效果。
结果显示,自然通风环境中不同的室内风速对舒适度的范围有所影响,并且
在自然通风环境中比空调环境中有更宽的适应性舒适度范围。在保证舒适度的基
础上,利用自然通风的混合运行模式和夜间通风都可达到节能的效果,节能率均
可达到 15%左右;单独使用日间或夜间通风的节能率基本相同,在相同能耗水平
下,同时采用日间和夜间自然通风的室内环境可获得更高的舒适度,也说明自然
通风对建筑室内环境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因此在重庆市办公建筑设定合理的自然

I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通风使用策略可达到舒适度和节能的双重效果。这一研究方法也可用于其它不同
气候区的不同类型建筑,研究结果可为完善我国通风系统技术应用标准的提供理
论依据。

关键词:通风系统,自然通风,夜间通风,室内热舒适,节能

II
英文摘要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crisis cause by it has also become a reality that the public have to face
with. Thus the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and green building boom is rising. The social
material and economical level has been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level of people's lives also greatly improved, hence leads the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environmental gradually increased. Natural ventil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 to
reduce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mprove indoor air quality in the building.
How to rational design and use natural ventilation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area to
realize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and green building.
There are no specific special standards or guidelines for natural ventilation in
China, and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eating, Refriger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Engineers (ASHRAE) has more completed standard system about ventilation systems
and natural ventilation. This paper first compares the related building ventilation
standards bewteen China and the US. And conducts detailed comparison of the
ventilation standard system and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ventilation system. The
comparison obtained some main differences and the author raised some benchmarking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esign standards of China and the US,
the author executes a detailed comparison of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ventilation to
improve indoor environment comfort in both countries, and found out that the thermal
comfort evaluation models and the methods make a great difference. Therefore the
author uses two different evaluation system, calculated the comfort temperature range
under air conditioned environment and free running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thermal
comfort level of Chongqing office building, and carries out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calculated results.
The investigation of occupants in buildings of Chongqing shows that the expected
indoor wind speed in natural ventilation building is higher that of air conditioning.
Therefore, with offset the indoor wind speed according to the expected value obtained
by the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 calculated the comfort temperature range under air
conditioned running mode and free running modes, and set 6 conditions with different
grades of comfort, natural ventilation strategies of air conditioned running mode and

III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mixed ventilation operation mode altered with natural ventilation or night ventilation.
By using DesignBuilder, an EnergyPlus user operation interface energy simulation
software, to calculat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then using the
results to analysis the energy-saving effect of office buildings in Chongqing by using
natural venti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oor wind speed and related humidity have an impact
on the range of the comfort temperature under natural ventilation environment, and in
natural ventilation environment, the range of adaptability comfort is wider than in air
conditioned environment. On the basis of ensuring the comfort grade, mixed operation
mode and using night ventilation can achieve the effect of energy-saving, and the
energy-saving rate can reach to 15 %. Using the daytime natural ventilation or night
ventilation alone, the energy-saving rate is basically the same. And under the same level
of energy consumption, while condition that using daytime natural ventilation and night
gets higher comfort grade, also shows that the natural ventilation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to improve the building indoor environment. Thus, natural ventilation in office
building of Chongqing can achieve a dual effect of comfort and energy efficiency by
setting reasonable strategy. This method could also be used for different types of
buildings in different climatic zones. The results coul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completing the ventilation system standards in China.

Keywords: Ventilation System, Natural Ventilation, Night Ventilation,


The Indoor Thermal Comfort, Building Energy Saving

IV
目 录

目 录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 III
1 绪 论......................................................................................................................................... 1
1.1 研究背景 ................................................................................................................................... 1
1.2 研究现状 ................................................................................................................................... 2
1.2.1 自然通风节能潜力 ........................................................................................................... 2
1.2.2 国内外通风系统标准及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 ........................................................... 4
1.2.3 自然通风的研究 ............................................................................................................... 5
1.3 本文的内容及研究意义 ......................................................................................................... 11
2 建筑通风系统标准对比 ................................................................................................. 13
2.1 建筑通风系统标准体系对比 ................................................................................................. 13
2.1.1 中国现行标准 ................................................................................................................. 13
2.1.2 美国现行标准 ................................................................................................................. 14
2.2 中国主要通风系统设计标准、热舒适评价标准介绍 ......................................................... 16
2.2.1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736-2012).............................. 16
2.2.2 《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50785-2012) ....................................... 17
2.2.3 《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第二版)》 ....................................................................... 17
2.3 美国主要通风系统设计标准、热舒适评价标准介绍 ......................................................... 18
2.3.1 《可接受室内空气品质通风》(ASHRAE 62.1-2007) .............................................. 18
2.3.2 《低层住宅建筑通风和可接受室内空气品质》(ASHRAE 62.2-2007) .................. 18
2.3.3 《室内热湿环境条件》(ASHRAE 55-2010) ............................................................. 19
2.3.4 《ASHRAE 手册》基本原理分册 ................................................................................ 20
2.4 中美两国标准具体要求对比 ................................................................................................. 21
2.4.1 标准适用范围 ................................................................................................................. 21
2.4.2 设计参数 ......................................................................................................................... 23
2.4.3 室外空气品质 ................................................................................................................. 30
2.4.4 系统形式 ......................................................................................................................... 32
2.4.5 气流组织 ......................................................................................................................... 33
2.4.6 运行和维护 ..................................................................................................................... 35
2.4.7 室内热舒适 ..................................................................................................................... 36
2.4.8 差异点总结 ..................................................................................................................... 43
2.5 本章小结 ................................................................................................................................. 44

V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建筑室内热舒适区对比分析....................................................................................... 47
3.1 室内热舒适理论及评价指标................................................................................................. 47
3.1.1 室内热舒适 ..................................................................................................................... 47
3.1.2 PMV-PPD 评价指标 ........................................................................................................ 48
3.1.3 ET*与 SET 指标 .............................................................................................................. 49
3.1.4 适应性模型 ..................................................................................................................... 49
3.2 中美室内热舒适区评价方法对比及分析............................................................................. 53
3.2.1 空调环境下室内热舒适区评价方法对比及分析 ......................................................... 53
3.2.2 自由运行环境下室内热舒适区评价方法对比及分析 ................................................. 54
3.3 本章小结................................................................................................................................. 57
4 自然通风应用节能效果模拟及评价....................................................................... 59
4.1 模拟软件介绍——DESIGNBUILDER ..................................................................................... 59
4.2 建筑运行模式和基本模型建立............................................................................................. 74
4.3 混合式运行办公建筑空调温度设定..................................................................................... 61
4.3.1 空调环境下室内热舒适区的计算 ................................................................................. 61
4.3.2 自由运行环境下室内热舒适区的计算 ......................................................................... 63
4.3.3 热舒适区随室内风速和相对湿度变化的影响 ............................................................. 63
4.3.4 空调环境下与自由运行环境下热舒适区范围的对比 ................................................. 70
4.3.5 自由运行环境下舒适风速调研 ..................................................................................... 71
4.3.6 混合运行模式空调温度设定 ......................................................................................... 73
4.4 运行模式对比方案................................................................................................................. 74
4.5 模拟结果................................................................................................................................. 78
4.6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79
4.6.1 不同热舒适等级对能耗的影响 ..................................................................................... 79
4.6.2 不同运行模式对能耗的影响 ......................................................................................... 80
4.6.3 夜间通风的利用对能耗的影响 ..................................................................................... 81
4.6.4 综合通风对能耗的影响 ................................................................................................. 83
4.7 本章小结................................................................................................................................. 84
5 结论与展望 ............................................................................................................................ 87
5.1 结论......................................................................................................................................... 87
5.2 展望......................................................................................................................................... 87
致 谢 ...................................................................................................................................... 89
参考文献 ...................................................................................................................................... 91
附 录 ...................................................................................................................................... 95

VI
1 绪 论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了高度发展的文明,人们在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的
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其孪生产物——包括全球问题在内的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和
环境问题:恶劣的生态环境、有限的地球资源等等。
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长,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
升,城镇化率已超过 47.5%(如图 1.1),既有建筑总面积已逾 440 亿平方米,每年
在建筑工程约 70 多万个,新增建筑面积约 20 亿平方米,约占全世界新建建筑面
积总量的一半[1][2]。统计数据显示,1980 年至 2010 年,建筑业总产值由 286.93 亿
元人民币增长到 95206 亿元人民币;建筑业从业人数由 854 万人激增到 3597 万人;
建筑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多年稳定在 5.5%左右[3]。2010 年,中国向新建筑项目
投入逾 1 万亿美元,并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头号建筑大国,如此巨大的市场
使得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

图 1.1 中国城镇化率与 GDP 增长[4]


Fig.1.1 Urbanization rate and growth of GDP in China [5]

目前,我国全社会总能耗的 30%左右是由建筑消耗的(如图 1.2),建筑业在


我国总体能源消耗中占到的比例也将随着行业发展进程不断的升高,根据发达国
家的经验,这一比例将升高至 40%左右[6],从而使建筑能耗成为我国节能事业中的

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大重点。2011 年,中国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和美国能源部共同协商的以能源科
技领域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并启动各个领域
课题的研究,其中首批通过的三大优先领域中就包括建筑节能。不可否认无论是
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已经开始对建筑节能事业给予极大的关注。

工业能耗, 64% 建筑能耗, 26%

交通能耗, 10%

图 1.2 中国社会总能源消耗结构[7]
Fig.1.2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China

伴随着建筑行业的成长,现代社会发展的脚步加快使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
质量不断的提高,对建筑室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在物质与精神水平上
双重提高,掀起建筑行业内建设理念的一场伟大变革。如何既能使人们对生存环
境更加满意,同时与能源和环境和谐持续发展既是建筑人面临的新挑战,也是暖
通人迎来的新的契机。

1.2 研究现状
1.2.1 自然通风节能潜力
人们在其一生的 90%的时间都生活在建筑室内[8][9][10],为了满足人们对室内环
境的高品质要求,通风空调系统应运而生。然而空调系统的能源消耗占建筑能耗
的比例高达 50-70%[11],可以说是建筑中的耗能杀手。在美国,建筑运营能耗占总
能耗的 39%,空间制冷、通风的能耗,在商业建筑中占到 30%,住宅建筑中也占
到了 22%,种种数据都表明暖通空调系统在建筑节能中具有很大的潜力[12][13]。
如何既能满足人们对于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的要求,又可有效地降低暖通空调
系统的能源消耗成为了当今建筑节能的一个重大国际性课题。绿色建筑、低碳经

2
1 绪 论

济等新兴概念近年来成为建筑节能领域的热门话题,而建筑被动式设计在建筑节
能领域中的地位也迅速提高。通过气候适应性的建筑被动式设计,能够在满足建
筑室内热湿环境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暖通空调系统的使用频率,从而达到建
筑舒适与节能节能的双重目的[14][15][16][17][18]。被动式建筑设计就是顺应自然界的阳
光、风力、气温、湿度的自然原理,尽量不依赖常规能源的消耗,以规划、设计、
环境配置的建筑手法来改善和创造舒适的建筑环境[19]。被动式建筑设计主要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建筑朝向;(2)建筑体形;(3)建筑保温;(4)窗墙
比;
(5)建筑遮阳;
(6)自然通风。其中自然通风是一种古老、节能的通风方法,
它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最基本方法,也是增强室内热舒适的方法之一,更是减
低建筑空调负荷的免费措施之一,使之具有减少暖通空调系统能耗的巨大潜力,
并可维持舒适的甚至高效的室内环境[20],因此推广自然通风的使用,具有重要的
推广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由于空调的大量使用,使人们渐渐淡化了对自然通风的应用,但是有国外相
关研究机构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自然通风的办公楼和采用空调的办公楼相比,
每年节省的冷却能量为 14-41kwh/㎡[21]国际能源署(IEA)2000 年的总结报告中也
指出,欧洲国家的办公楼有效利用室外通风可以降低建筑能耗达 50%[22]。
国外学者对不同情况下自然通风性能进行了研究与评价。Yik 等[23]提出一种模
拟厢房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潜力的方法,并利用此方法进行了节能潜力评价。仿真
结果表明,自然通风可减少空调用能约 24%。Cardinale 等[24]研究了在意大利的一
个传统的建筑自然通风的节能潜力,在这种建筑物中,空调系统是用来保持舒适
的室内环境水平的。结果表明,在意大利的三个天气区域中,采用自然通风可以
分别减少冷负荷的 41%,46%和 52%。Yang 等[25]在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某建
筑进行实验研究,以确定热质传递在冷负荷峰值和总冷负荷的作用。结果表明,
通过在夜间与制冷热值传递,预计将使白天总冷负荷减少 18%,而峰值冷负荷保
持不变。
我国幅员广阔,各地气候迥异,对于位于不同的气候区的建筑来说,完全的
自然通风并不是每个季节都适宜的,有时并不能达到室内热舒适的要求。这时的
建筑自然通风就必须借助机械装置的辅助,或者是根据不同时段、不同季节进行
完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的轮换。
自然通风在居住建筑中应用,在过渡季节和冬夏季部分时段取代空调,可以
降低居住建筑的空调能耗。按夏热冬冷地区城乡各类建筑面积共 180 亿 m2,其中
城市居住建筑面积 18.7 亿 m2,城市一年新建居住建筑面积 2.2 亿 m2,采用通风技
术取代空调后,实际节能效果按照节能率 50%的一半计算,则现有居住建筑一年
可以节能 412.8 亿 kWh,新建居住建筑可节能 48.6 亿 kWh。

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2 国内外通风系统标准及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
暖通空调系统从设计之初就影响着建筑室内环境最终能够达到的舒适效果,
并且影响着建筑施工、运营直至报废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水平。因此在设计之初
就应当考虑如何合理综合利用新技术,使建筑达到既舒适又节能的终效果。那么
自然通风的应用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就应从现有的有关通风系统和室
内环境的标准入手进行细致的研究,从中寻求平衡点。
我国有关通风系统的标准多融合在暖通空调系统标准中作为分项进行规范化
标定。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诸多国家也都有自己完善的暖通空调系统标
准体系,通风系统的规定也都融入其中。美国主要的标准编制机构为美国暖通空
调制冷工程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Heating, Refriger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Engineers,简称 ASHRAE),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指定的唯一负责制冷空调方面的国
际标准认证组织,在行业内具有最高权威。英国出版暖通空调标准的机构中最主
要 是 英 国 皇家屋宇装备工程师协 会( Chartered Institution of Building Service
Engineering,简称 CIBSE),其出版量约占全英总量四分之三。日本空气调节卫生
工学会(Society of Heating, Air-Conditioning and Sanitary Engineering,简称 SHASE)
主表的《空气调节卫生工学便览》是日本使用最广泛的暖通空调技术型文件。而
《俄罗斯联邦现行建筑业标准文件索引》中统计俄罗斯联邦建筑技术法规共 149
项,分布于 6 大组 24 个布类中,对暖通空调系统标准被划分为第四组“建筑物、
构筑物和工程设备与内部官网的标准文件”部类 41 中。[26]各个国家对暖通系统的
标定都有着不同的标准体系,其在编制初期的考量因素也有所不同,因此也导致
各国建筑内暖通空调系统的形态有各自的特点。
目前,在民用建筑中设计师们往往根据美国供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标
准 ASHRAE Standard 55[27]或 IS0 7730[28]等热舒适标准来决定通风方式。
国际上通用的预测和评价室内环境热舒适程度的标准 ASHRAE Standard 55 和
ISO 7730 等是基于热感觉处于中性(即不冷不热)热舒适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ISO 7730 中阐述的预测人体热感觉的 PMV 指标是由丹麦工业大学 Fanger 教授提
出的。这一评价指标在建筑设计和交通工具的设计上广泛应用,它综合考虑了四
个环境参数和两个人体参数来预测人体的热感觉,也是其最大的优势。此外,与
PMV 评价模型相似的还有 Gagga 教授提出的有效温度指标(ET*)和标准有效温
度指标(SET)[29]。这类模型都基于稳态的环境条件,即认为环境参数不随时间改
变,以人体热平衡方程为基础的,而人体则是被动接受外界热刺激的,人体的生
理参数受到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热湿交换的影响,进而产生不同的热感觉。季节
不同、环境不同,人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对热环境的反映却是相同的,唯一变化
的是着装,着装水平不同,人们在不同季节感到的舒适温度范围也不尽相同。

4
1 绪 论

但是,近年来诸多专家学者对人体进行了实验测试及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
明这类模型的预测结果与现场研究调查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我国现行的热舒适
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
(GB/T50785-2012)中就采用了人体热适
应性的舒适评价指标 APMV 指标,对不同室内空调运行条件的环境采用不同的评
价标准。
1.2.3 自然通风的研究
通风,是用自然或机械的方法向某一房间或空间送入室外空气,和由某一房
间或空间排出空气的过程,送入的空气可以是处理的也可以是不经处理的。换句
话说,通风是利用室外空气(称新鲜空气或新风)来置换建筑物内的空气以改善
室内空气品质。
按通风系统的作用机理,可大致将建筑通风分为三种:自然通风、机械通风
和混合通风。按通风系统的作用范围可以分为全面通风和局部通风;按通风系统
的特征可分为进气式通风和排气式通风。在进行通风系统设计中,通常是将各种
通风方式联合使用的。
自然通风(Natural Ventilation)是一种无动力消耗,无运营投资的通风方式,
也可获得所需的通风换气量,简单易行,节约能源,环境友好,被广泛应用于民
用和工业建筑中。国内外对自然通风的定义或描述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对自
然通风的特点描述则是相似的,其主要特点是:依靠室内外风力产生的风压差或
室内外空气温度产生的热压差造成空气的流动,从而达到提供给室内新鲜空气和
稀释室内气味和污染物,除去余热和余湿的目的。
在建筑物中,应用自然通风技术,充分体现了:1)节能;2)排除室内废气
污染物,消除余热余湿;3)引入新风,维持室内良好的空气品质;4)更好的满
足人体热舒适等优点。自然通风是一项久远的技术,我国传统建筑平面布局坐北
朝南,讲究穿堂风,都是自然通风原理的朴素运用,通过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使
自然通风从理论到实践都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自然通风按工作原理可分: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热压和风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① 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所谓风压,是指空气流受到阻挡时产生的静压。当风吹向建筑物正面的时候,
气流受到建筑物表面的阻挡,而在迎风面上静压增高,产生正压区,气流再向上
偏转,同时绕过建筑物各侧面及背面,在这些面上产生局部涡流,静压降低,形
成负压差。风压通风就是利用建筑迎风面和背风面的压力差,室内外空气在这个
压力差的作用下由压力高的一侧向压力低的一侧流动(如图 1.3)。而这个压力差
与建筑形式、建筑与风的夹角以及周围建筑布局等因素相关。当风垂直吹向建筑

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正面时,迎风面中心处正压最大,在屋角及屋脊处负压最大。在迎风面上的风压
为自由风速动压力的 0.5~0.8 倍,而在背风面上,负压为自由风速动压力的 0.3~0.4
倍。在具有良好外部风环境的地区,风压可作为实现自然通风的主要手段。

图 1.3 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Fig.1.3 Natural ventilation under the wind pressure

风压的计算公式:
P=K·v2·ρe/(2g) (1.1)

P 为风压;v 为风速;ρe 为室外空气密度;g 为重力加速度;K 为空气动力系


数。
显然风压形成的关键是作用到建筑物上的风速。
采用传统的用伯努利方程推导出来的通风量计算公式:
2
q feng  C d A*
 (1.2)
Ai AO
A* 
Ai  Ao
2 2
其中:
Ai Ao
为进出口面积; C d 为流量系数。

根据风的来流方向与开孔位置不同可分为单侧通风和双侧通风,如图 1.4 和
1.5 所示。
风压作用下的单侧开孔通风:
qw=0.4~0.8×A×VH (1.3)

其中 qw——流量,m3/h
A ——开口面积,m2
VH——建筑物高度上的平均风速,m/s

6
1 绪 论

图 1.4 风压作用下的单侧开孔通风
Fig.1.4 Unilateral opening ventilation under the wind pressure

图 1.5 风压作用下的双侧通风
Fig.1.5 Bilateral ventilation under the wind pressure

风对建筑物产生的作用力可以分解成水平的阻力和垂直方向的升力,风压通
风通常是利用水平方向的阻力来设计和组织气流的,而垂直方向的升力会产生使
得气流运动难以控制的伯努力效应(Bernoulli Effect)。例如进风面的斜屋顶,会
在斜面上形成巨大的抽吸力,使得空气难以进入进风口,而直接改变气流路径,
在屋顶产生兜风现象。风压引起的另一个效应就是文式效应(Venturi Effect)。当
风吹过阻挡物时,在阻挡物的背风面上方端口附近气压相对较低,形成负压区,
从而产生吸附作用并导致空气的流动。
如果希望利用风压来实现建筑自然通风,首先要求建筑物有较理想的外部风
环境(平均风速一般不小于 3~4m/s);其次建筑应面向夏季主导风向,房间进深浅
(一般 14m 为宜),以便易于形成穿堂风。此外由于自然风的变化幅度大,在不同
季节,不同方向、风速的情况下,建筑应采取相应措施(如适宜的构造形式,可
开合的气窗,百叶等)来调节室内气流状况。例如冬季,在保证基本换气次数的
前提下,应尽量降低通风量以减少热损失。
② 热压作用下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的另一原理是利用建筑内外部空气的热压差——即通常讲的“烟囱
效应”——来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由于室内外温度存在差值或进、排风口存在
高度差,空气密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从而可引起空气的流动,热压自然通风就
是利用这些性质进行的一种通风方式。热空气因密度小而上升,从建筑上部风口
排出到室外,新鲜冷空气因密度大而从建筑底部被吸入室内。热压作用与进风和

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出风的风口高度差,以及室内外空气温度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高度差、温
度差越大,则热压通风效果越明显。

图 1.6 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Fig. 1.6 Natural ventilation under the heat pressure

由于外界自然风的不稳定性或由于周围高大建筑、植被的影响,此情况下在
建筑周围不能形成足够的风压,这时就主要利用热压原理来实现自然通风的目的。
热压值可表示为:
△P=H(ρe-ρi) (1.4)
其中,△P 为热压;H 为进、排风口中心线间的垂直距离;ρe 为室外空气密度;
ρi 为室内空气密度
由此可见,建筑物进、排气口的高度差及室内外的密度差(温度不同所形成)
是形成热压必不可少的条件。
热压下自然通风量的经验计算公式为:
Ti  To
q re  c d A* 2 gh
To
(1.5)
Ai AO
A* 
Ai  Ao
2 2
其中:
Ai
, Ao 为进出口面积; Ti , TO 为室内外温度; c d 为流量系数。

要想知道 qre 就必须知道室内温度 Ti,而室内温度又反过来取决于 qre ,因此,


房间通风量和室内温度属于耦合问题。
根据孔口之间是否有高差,可分为热压作用下的“单孔”通风(如图 1.7)和
“双孔”通风(如图 1.8);另据造成室内外温度不同的原因可分为:内热源散热;
太阳辐射得热(如图 1.9);地层的蓄热(冷)作用(如图 1.10)等等。

8
1 绪 论

图 1.7 热压作用下的单孔通风
Fig. 1.7 Single hole ventilation under the heat pressure

图 1.8 热压作用下的双孔通风
Fig. 1.8 Double holes ventilation under the heat pressure

热压作用下的“单孔”通风
qs=0.04×A×(Ti-T0)h (1.6)
3
其中 qs——流量,m /s
A ——开口面积,m2
h ——孔口垂直高度,m
Ti、T0——室内和室外空气温度,℃
热压作用下的“双孔”通风(即“烟囱”效应)
q=0.15×A×(Ti-T0)h (1.7)
3
其中 qs——流量,m /s
A ——开口面积,m2
h ——两孔口间垂直高度,m
Ti、T0——室内和室外空气温度,℃
同时,热压通风还存在一种“漏斗效应”。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由高
温传向低温一侧,那么在漏斗空间中的热量传导也符合从下部传向上部的规律,
即漏斗作用将会对热空气的上升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有效的加剧热量的上升扩
散。

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1.9 太阳得热下的“烟囱”效应
Fig. 1.9 "Chimney" effect under the solar heat gain

图 1.10 地层蓄热下的地道通风
Fig. 1.10 tunnel ventilation under heat accumulation of layer

热压的自然通风就要比风压自然通风稍微主动些了,建筑师们可以想些办法
增强室内外的热压,从而增强热压通风,同时通过控制进出口的开关来控制间歇
通风的时间。近年来增强热压通风的措施有:在建筑中设置通风塔,通风井,通
风墙,通风烟囱等等,这些系统通常还跟太阳能结合起来强化通风。大量的国外
研究人员对通风系统做了较多研究,主要运用包括对系统通风量、系统尺寸、系
统下房间温度等的研究,同时还把这些措施用于现有的建筑上,实践证明在许多
地方,在这些通风措施下,建筑室内环境都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相比之下,国内
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还不是很成熟。政府也没有明文规
定和标准。
③ 热压与风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建筑中的自然通风往往是热压与风压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各自作用的程度
有所不同,对建筑物整体自然通风的贡献不同。热压作用相对稳定,比较容易实
现烟囱拔风效应;而风压作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大气环流、地方风、建筑
形状、周围环境等,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以,风压与热压同时作用时,
有可能出现通风效果被减弱的情况。风压的作用对热压自然通风有两方面的影响:
增益和抑制。影响结果取决于风速的大小和方向,当下部通风口处于迎风面,上
部通风口处于背风面时,风压对热压起增益作用;相反,当下部通风口处于背风
面,上部通风口处于迎风面时,风压则会对热压起抑制作用。即当风向与热压作
用的流线方向相同时,会相互促进;反之,则会相互阻碍,从而产生自然通风的

10
1 绪 论

效果减弱的现象。

图 1.11 热压与风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Fig. 1.11 Natural ventilation under the joint action of the heat and the wind pressure

当风压对热压起推动作用的时候:
Ti  To 2
q  c d A* 2 gh 
To  2 2
, q 2 = q feng + q re (1.8)
当风压对热压起抑制作用的时候:
Ti  To 2
q  c d A* 2 gh 
To  2 2
, q 2 = q re - q feng (1.9)
④ 机械辅助式自然通风
在一些大型建筑中,由于通风路径较长,流动阻力较大,单纯依靠自然风压
与热压往往不足于实现自然通风。而对于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
直接的自然通风还会将室外污浊的空气和噪声带入室内,不利于人体健康。在这
种情况下,常常采用一种机械辅助式的自然通风系统。该系统有一套完整的空气
循环通道,辅以符合生态思想的空气处理手段(如土壤预冷、预热、深井水换热
等),并借助一定的机械方式加速室内通风。其特点是:在全年的所有气候条件下
都是以自然通风方式为主,在自然驱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可采用机械通风的手段
进行辅助通风以保证一定的气流速度以便达到室内舒适要求。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建筑通风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如何才能改善室内环境,如何才能降低建筑空调
能耗,目前已有大量研究,然而少有学者将我国现状与欧美先进国家的现状进行
对比和借鉴。因此本文,将对中国和美国两国建筑通风系统相关标准、技术应用
及应用效果进行详细对比,希望能够得到值得借鉴的标准制定意见和适宜我国现
状的通风手段,并最大化利用自然通风达到能源节约和环境舒适双赢的目的。
本文拟解决的几个问题:

1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我国关于通风系统的标准与美国相关标准有何主要区别和需要完善之处;
2)自然通风的是用对室内热湿环境的改善有怎样的效果,室内热舒适范围相
对空调环境差异有多大;
3)在综合考虑室内热舒适性的混合通风工况下,相较全空调系统,自然通风
的使用能达到怎样的节能效果。
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自然通风在我国的应用将有更大前景,标准体系会更
加完善,更加便于混合通风的应用策略,并可得到看得见的节能效果。

12
2 建筑通风系统标准对比

2 建筑通风系统标准对比

本章将对两国建筑通风标准规范体系进行对比,并对两国标准规范体系中涉
及的主要标准、规范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再针对标准中涉及通风系统及自然通风
各项具体要求进行详细对比,得出两国标准要求中主要区别,进而提出一些可参
考借鉴的要求点。

2.1 建筑通风系统标准体系对比
2.1.1 中国现行标准
在我国,建筑通风系统的设计主要遵循:
1) GB 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2) GB 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3) GB 50176-9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4) GB/T 50785-2012《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
5) 《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第二版)》,陆耀庆主编
各个不同气候分区还有适应期气候区域的节能设计标准,诸如:
1) JGJ 134-2010《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将于 2012 年执行新
2) JGJ 75-2003《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版 JGJ 75-2012)
3) JGJ 26-2010《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4) …… ……
施工验收主要遵循:
1) JGJ141-2004《通风管道技术规程》
2) GB 50243-200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3) …… ……
主要的公共场所通风系统检测标准又包括:
1) GB/T 18204.13-2000《公共场所空气温度测定方法》
2) GB/T11605-2005《湿度测量方法》
3) GB/T 18204.15-2000《公共场所风速测定方法》
4) GB/T 18204.16-2000《公共场所气压测定方法》
5) GB/T 18204.17-2000《公共场所辐射热测定方法》
6) GB/T 18204.18-2000《公共场所室内新风量测定方法》
7) GB/T 18204.19-2000《公共场所室内换气率测定方法》

1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GB/T 18204.20-2000《公共场所采光系数测定方法》
9) GB/T 18204.21-2000《公共场所照度测定方法》
10) GB/T 18204.22-2000《公共场所噪声测定方法》
11) …… ……
2.1.2 美国现行标准
在美国,美国采暖、制冷和空气调节工程师协会(ASHRAE)在暖通空调行
业一直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并且也影响着全球暖通空调行业专业标准的制定。
① 美国暖通空调制冷工程师学会(ASHRAE)及建筑标准管理简介[30]
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Heating, Refriger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Engineers,简称 ASHRAE),成立于 1984 年,是一个在全球
拥有超过 50,000 位会员的非营利性建筑技术协会。ASHRAE 及其会员通过开展
科学研究,致力于建筑体系、能源效率、室内空气品质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制定标准、准则、继续教育和出版物,促进供热、通风、空调和制冷方面的科学
技术的发展。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指定的
唯一负责制冷、空调方面的国际标准认证组织。目前,ASHRAE 标准已被所有国
家的制冷设备标准制订机构和制冷设备制造商所采用。ASHRAE 标准由于其在制
冷、空调领域的权威性,在中国的暖通空调规范等相关领域也有所引用。
ASHRAE 的所有出版物和技术文件包括:
(1)书籍和软件(Books & Software):
ASHARE 的在线书店,定期更新。(2)论文(Papers & Articles)(1995-present):
ASHRAE 出版的学术会议论文和 ASHRAE 期刊文章。
(3)标准和准则(Standards
& Guidelines):ASHARE 工业标准和准则。
(4)ASHRAE 手册(ASHARE Handbook):
该手册采用 192 条简明、完全、权威的 HVAC&R 主题的处理方法。
(5)自学课程
(Courses):自学课程提供了一条在 HVAC&R 领域进行继续教育的便利灵活的途
径。
(6)免费信息(Free Mailings & Forums):提供 ASHRAE 的免费新闻与更新情
况。
(7)文摘中心(Abstract Archives)
(1980-1997):文摘中心是 7000 条 ASHRAE
论文和出版物文摘的在线索引,包括了 ASHRAE 学术会议论文、ASHRAE 期刊文
章、ASHRAE 联合主办会议论文和 ASHRAE 图书的全部文摘和题录。
其中 ASHRAE 手册起源于 1922 年,由于编制机构不断合并调整,书名也一
再修改,内容不断调整,1985 年最终改名为 ASHRAE 手册(ASHRAE Handbook)。
该手册设有简明、权威的暖通空调制冷设计专题,包括 4 个独立分册,分别为《基
本原理》、
《制冷》、
《暖通空调应用》、
《暖通空调系统及设备》,每年修订其中一本,
4 年为一个修订周期。
美国建筑标准的法律属性:在美国,任何一个组织(包括协会、学会、制造
商等),都可以编制自认为有市场需求的技术标准、指南及手册。由美国标准学会

14
2 建筑通风系统标准对比

(ANSI)或其他权威性机构通过一定的程序(公告、征询各方面意见修改)将某
一标准认可为国家标准(仍为自愿采用的标准,这与我国的国家标准有本质区别)
后,该标准才可能被采纳为某一方面或某一地区的标准。只有在联邦政府某些州、
县、市被认定或在被认定的标准所引用时,才能在其行政管辖区内具有法律效力,
而成为联邦政府或这些州、县、市政府的强制性标准。
② 美国现行标准
美国使用最广泛的暖通空调设计手册是由 ASHRAE 编制的《暖通空调设计手
册》(ASHRAE Handbook),手册中也对建筑通风系统设计有详细的阐述。
其他美国现行的建筑通风系统设计和施工主要标准包括:
1) 《Energy Standard for Buildings Except Low-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除低
层住宅建筑外的建筑能源设计标准)》(ASHRAE 90.1-2004)
2) 《Ventilation for Acceptable Indoor Air Quality(可接受室内空气品质通风)》
(ASHRAE 62.1-2007)
3) 《Ventilation and Acceptable Indoor Air Quality in Low-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低层住宅建筑通风和可接受室内空气品质)》(ASHRAE 62.2-2007)
4) 《Therm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Human Occupancy(室内热湿环境
条件)》(ASHRAE 55-2010)
这些标准对美国全国各个气候分区的通风设计施工都做了统一的规定,并针
对不同的气候条件有所修正和备注,并给出细化的设计、施工引用标准文献。
美国主要的通风系统检测标准又包括:
1) 《Testing, Adjusting, and Balancing of Building HVAC Systems(建筑供
热、通风、空调及制冷系统的测试、调试、平衡)》(ASHRAE Standard 111)
2) 《Standard Method for Temperature Measurement(温度测定方法标准)》
(ASHRAE Standard 41.1)
3) 《Standard Methods for Laboratory Airflow Measurement(实验气流测定方
法标准)》(ASHRAE Standard 41.2)
4) 《 Standard Method for Pressure Measurement ( 压 力 测 定 方 法 标 准 )》
(ASHRAE Standard 41.3)
5) 《Standard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 Moist Air Properties(水蒸气分压力
测定方法标准)》(ASHRAE Standard 41.6)
6) 《Method of Test for Measurement of Flow of Gas(气体流动测定测试方法)》
(ASHRAE Standard 41.7)
7) 《Method of Measuring Solar-Opt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材料的太阳能
光学特性测量的方法)》(ASHRAE Standard 74)

1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 ……
两国标准体系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有设计、施工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大部
分构成,国家标准起到总体上的规范作用,各个地方再根据地方气候、环境等特
殊条件对当地标准进行适应性修正;系统检测标准则都是全国范围内的通用标准。
然而我国在区别与工业建筑的民用建筑领域使用一本一册的通用规范,美国则根
据民用建筑种不同建筑类型区分出一本多册的国家标准规范;地方标准中的划分
由于两国行政管理体系上有根本区别,我国地方标准也是按照统一的区划来进行
分区分地域制定标准,美国则由各行政州自行制定规范,经权威机构认可则可实
行,地方标准制定集权不在国家手中。由于两国地方标准纷繁复杂,体系也不尽
相同,因此本文的主要对比工作着手于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国家标准展开,且本文
立意结合室内空气环境舒适性,对两国通风技术的应用进行对比,因此结合《民
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 50785-2012)和《Thermal Environmental
(ASHRAE 55-2010)等热舒适评价标准,对《民
Conditions for Human Occupancy》
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可接受室内空气品质
通风(Ventilation for Acceptable Indoor Air Quality)》
(ASHRAE 62.1-2007)和《低
层住宅建筑通风和可接受室内空气品质(Ventilation and Acceptable Indoor Air
Quality in Low-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ASHRAE 62.2-2007)等设计标准,参
考其他主要标准展开如下的对比分析。

2.2 中国主要通风系统设计标准、热舒适评价标准介绍
(GB 50736-2012)[31]
2.2.1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本标准由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审查、批准,于 2012 年 1 月 21 日发
布,并于 2012 年 10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批准发布的第一部完全针对民
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的基础性通用技术规范。
① 制定目的
本规范旨在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贯彻落实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利用先
进技术达到合理利用资源和节约能源并保护环境,以及保证健康舒适的生活和工
作环境之目的。对规范建筑市场、提高设计水平、促进节能减排,保障人民工作
和生活环境,以及推动相关工程标准和产品标准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设计,工业建筑亦可参
考执行,但并不适用于有特殊用途、特殊净化防护要求的建筑物和临时性建筑物。
② 主要内容
本规范共分 11 章和 10 个附录。正文 11 章包括:总则,术语,室内空气计算
参数,室外设计计算参数,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冷热源,监测与控制,消声

16
2 建筑通风系统标准对比

与隔振,绝热与防腐。附录包括:室外空气计算参数,室外空气计算参数简化方
法,夏季太阳总辐射照度,夏季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辐射温度,夏季空气调节
大气透明度分布图,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渗透冷空气量
的朝向修正系数 n 值,空调负荷简化方法计算系数表,蓄冰装置容量与双工况制
冷机的空气调节标准制冷量,设备与管道最小保温、保冷厚度及凝结水管防凝露
厚度。
2.2.2 《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50785-2012)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热舒适研究的发展,我国热舒适标准的研究工作也取得
了一些进步,特别是 2008 年,由重庆大学李百战教授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
的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的正式启动,标制着我国热舒适
标准的研究渐渐成熟,该标准已于 2012 年 5 月 28 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
乡建设部批准将于 2012 年 10 月 1 日起实施,标准编号为 GB/T50785-2012[32]。
① 制定目的
本标准的制定,旨在为营造适宜、健康的室内热湿环境,贯彻执行国家有关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的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店建筑、旅馆建筑、教
育建筑等的室内热湿环境评价。
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的评价宜以建筑物内主要功能房间或区域为对象,也
可以单栋建筑为对象。当建筑中 90%以上主要功能房间或区域满足某评价等级条
件时,可判定该建筑达到相应等级。
② 主要内容
本标准共分 6 章和 6 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人
工冷热源热湿环境评价,非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评价,基本参数测量。附录包括:
热湿环境调查问卷,不同活动代谢率,服装热阻值,体感温度的计算方法,PMV-PPD
的计算程序,局部评价指标。
2.2.3 《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第二版)》[33]
《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自 1993 年问世以来,
一直受到行业内人士的重视,
作为必备的工具书。新版设计手册在 15 年之后,面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的能源和环境的两大瓶颈,出于对暖通空调领域的发展和建筑节能和环境友好的
新形势的需要,也由于这 15 年来我国建筑行业的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对 1993
年版的手册进行了新编和修编。此手册“资料详实、信息丰富、观点明确、条理
清楚、技术先进、措施可靠、方法具体、简明实用”,为我国现代暖通空调行业
提供了新的指南。
本手册分上、下两册,共 35 章。从基础理论、基本参数的阐述,到供暖、供

1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冷、通风除尘、防排烟、空调系统、热泵系统、自动控制、节能设计、冷库等的
概念、设计细节、设备、做法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2.3 美国主要通风系统设计标准、热舒适评价标准介绍
2.3.1 《可接受室内空气品质通风》(ASHRAE 62.1-2007)[34]
① 制定目的
本标准的目的是具体说明通风率和其他用于提供人员可接受的室内空气品质
并且最小化对人体伤害的方法。适用于新建建筑、既有建筑改造的管理应用,既
有建筑的改造在本标准中有明确定义。本标准用于指导如何提高既有建筑的室内
空气品质。
② 标准框架
本标准经过反复修订,形成较为成熟的框架。本标准包括 9 章和 9 个附件,
正文包括:目的(purpose),适用范围(scope),术语(definitions),室外空气品
质(outdoor air quality),系统和设备(system and equipment),设计过程(procedures),
施工和系统启动(construction and system start-up),运行与维护(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参考文献(references)。附录包括:复合区域系统(multi-zone system),
空气品质选择指南(summary of selected air quality guideline),基于二氧化碳浓度
的最小生理需求回复空气量比率(rationale for minimum physiological requirements
for respiration air base on CO2 concertration),IAQ 设计过程中可接受的物质平衡公
式(acceptable mass balance equations for use with the IAQ procedure),保健设施通
风率(ventilation rates for health care facilities),向室外排风和引入室外空气的分离
(separation of exhaust outlets and outdoor air intake),应用和守则(application and
compliance),文档(documentation),修正信息附录(addenda description information)。
2.3.2 《低层住宅建筑通风和可接受室内空气品质》
( ASHRAE 62.2-2007)
[35]

① 制定目的
本标准定义了低层住宅建筑中机械通风系统和自然通风系统的功能及其最低
要求,建筑围护结构用于提供可接受的室内空气品质。
② 标准框架
本标准经过反复修订,形成较为成熟的框架。包括 9 章和 3 个附件,正文包
括:目的(purpose),适用范围(scope),术语(definitions),整体建筑通风(whole
building ventilation),局部排风(local exhaust),其他要求(other requirement),空
气流动设备(air-moving equipment),气候数据(climate data)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附录包括:运行与维护(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供暖通风空调系统(HVAC

18
2 建筑通风系统标准对比

system),修正信息附录(addenda description information)。


2.3.3 《室内热湿环境条件》
(ASHRAE 55-2010)
① 制定目的
ANSI/ASHRAE 55-2010 是 55 标准最新版本。2010 版标准结合了 55-2004 和
10 项通过并出版的对 2004 版增编的附录,使该标准成为易于使用的综合标准。该
标准的前提条件是某一特定比例的人们发现热环境是可以接受的。该标准的目的
是应用于设计,调试和建筑物、室内环境和空调系统的测试,以及热环境的评价。
因为人们的代谢率是不可能去规定的,并且由于人们服装水平和建筑物设定参数
的变化,此标准中的运行设定点实际上是不可能强制执行的。
标准 55 于 1996 年首次出版,在 1974,1981 和 1992 年再版,2004 年开始实
施。它现在使用 ASHRAE 的持续维护程序做定期更新。根据这些程序,通过 ANSI
和 ASHRAE 公开评审和校核,标准 55 在不断的进行修订,并且在 ASHRAE 网站
上免费发布。
就先前更新的标准版本来说,2004 年版本介绍了一些显著的变化,最引人注
目的可能是:1)一般室内应用的适应性模型,使该标准与标准 77261 和 77302 保
持一致性。2)自适应性模型的引入,依据最新的研究,以支持可持续自然通风设
计,高效节能设计,居住友好型设计。
本着持续引进最新的创新研究到标准的精神,自 2004 年以来,该标准已经做
一些显著的改善。特别是,用提高风速来扩大热环境的可接受范围已经被引进和
完善。
以前的标准允许以空气流速和湍流度限制的 PMV-PPD 的有效温度有适度的
增加,但实地研究,包括最新出版的成果,显示出:居民,特别是处于中性或偏
热环境中的居民,和以前相比他们喜欢更高的风速。在温度和个人因素特定组合
下,偏好于更大空气流动的人数要不偏好于减少空气流速的人多,自 2004 年以来
的补充包括了表达和选择空气流速限定的新模型,并且选择判决热舒适风速的界
限风速在 0.15m/s 以上。随着这些变化,该标准继续把重点放在界定对于大多数人
来说室内可接受的热环境条件范围。除了适应越来越多的设计方案以外,还要提
供舒适的环境和遵守今天可持续建筑的法则。
2010 版标准包括以下显著变化:
1) 阐明了显示在焓湿图上的湿度限制仅适用于该方法,假如适用计算机模型
评估的话,可以允许更高的湿度限,并且自适应性模型没有湿度限制。
2) 当在温暖的环境里用增加空气流动来维持热舒适时,修正要求和计算方法。
标准有效温度(SET)再次被引用作为确定空气流动冷却效果的计算依据。一般情
况下,这种计算方法已经随着湍流度的移除和草拟风险计算而得到简化。基于新

1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研究成果,个人控制的局限性已经松懈,这一变化预计将对申请吊扇冷却达到
舒适提出明确要求。
3) 第六章标准引用的修正,现在清晰的陈述了分析和设计文件的最低要求,
以表明符合该标准的要求。附录信息在第六章展开,通过提供一种设计文件规定
的合规形式。
4) 一个新的总体满意度调查作为评估室内热舒适的方法增加在第七章第五
节中,先前 2004 年标准的调查是用来评估热舒适的一个时间点(例如:“你现在
觉得怎么样”),而现在的调查是用来评估某空间综合的热舒适(例如:一般来说,
你感觉怎么样?),使用当前的做法 POEs2 将常规的满意度调查排列在标准 55 里。
5) 编辑的修正以贯穿于整个标准,来阐述该标准的要求。只要可能,在标准
中信息化语言的使用是可以避免的。
② 主要内容
本标准经过反复修订,形成较为成熟的框架。包括 9 章和 3 个附件,正文包
括:目的(purpose),范围(scope),术语(definitions),一般要求(general requirements),
热舒适条件(conditions that provide thermal comfort),标准的采用(compliance),
热环境的评价(evaluation of the thermal environment),参考文献(references)。附
录包括:活动水平(activity level),服装热阻(clothing insulation),可接受操作温
度近似值(acceptable approximation for operative temperature),PMV-PPD 计算程序
( computer program for calculation of PMV-PPD),热环境调查问卷(thermal
environment survey),用 SET 评估提高空气速度的冷却效果的程序(procedure for
evaluating cooling effect of elevated air speed using set),规范文件实例(sample
compliance documentation ), 参 考 文 献 ( bibliography ), 增 编 说 明 ( addenda
description)。
2.3.4 《ASHRAE 手册》基本原理分册[36]
该手册并没有列出所有情况的计算方法、设备选择及设计方案。具体设计必
须始终以工程师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背景为重要依据,同时需考虑经济学、业主的
喜好、当地惯例、气候条件、维护和运营成本及其他因素。因此,该手册为执业
工程师提供指导而不完全替代工程师的判断。
其中《基本原理》分册:各章节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暖通空调和制冷技术的基
本工程原理,侧重操作原则和设计参数变化的影响。该章节还提供了用于计算和
设计的基本数据,为设计人员提供行之有效的图表。
《基本原理》分册也常常被用
作暖通空调制冷相关课程的参考书籍。主要章节包括:原理、室内空气品质、负
荷及能耗计算、暖通空调设计、建筑围护结构、材料、综合等。[5]

20
2 建筑通风系统标准对比

2.4 中美两国标准具体要求对比
本文主要是结合室内空气环境舒适性,对两国通风技术的应用进行对比,因
此结合《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
(下文简称为其标准号 GB/T 50785-2012)
和《Therm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Human Occupancy》(下文简称为其标准
号 ASHRAE 55-2010)等热舒适评价标准,对《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
规范》( 下文简称为其标准号 GB 50736-2012 )、《可接受室内空气品质通风
(Ventilation for Acceptable Indoor Air Quality)》(下文简称为其标准号 ASHRAE
62.1-2007)和《低层住宅建筑通风和可接受室内空气品质(Ventilation and Acceptable
Indoor Air Quality in Low-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下文简称为其标准号
ASHRAE 62.2-2007)等设计标准中涉及通风的部分,参考两国暖通空调设计手册
及其他主要标准要求展开如下的对比分析。
2.4.1 标准适用范围
① 设计标准适用范围对比
GB 50736-2012、ASHRAE 62.1-2007 和 ASHRAE 62.2-2007 的适用范围在条文
中的规定如表 2.1 所列。

表 2.1 GB 50736-2012、ASHRAE 62.1-2007 和 ASHRAE 62.2-2007 的适用范围


Table.2.1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GB 50736-2012, ASHRAE 62.1-2007

and ASHRAE 62.2-2007


标准号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采暖、通风与空
气调节设计。其中民用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办公建筑、科教建筑、医疗卫
生建筑、交通邮电建筑、文体集会建筑和其他公共建筑等。不适用于有特
GB
殊用途、特殊净化与防护要求的建筑物以及临时建筑物的设计。是针对某
50736-2012
些特殊要求、特殊做法或者特殊防护而言的,并不意味着本规范的全部内
容都不适用于这些建筑物的设计,一些通用性的条文,应参照执行。有特
殊要求的设计,应执行国家相关的设计规范。
1) 本标准的目的是具体说明通风率和其他用于提供人员可接受的室内空
气品质并且最小化对人体伤害的方法。
ASHRAE 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建筑、既有建筑改造的管理应用,既有建筑的改造在
62.1-2007 本标准中有明确定义。
3) 本标准不适用于单个家庭房屋,和三代或以上的多家庭结构,车辆和飞
机。

2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标准号 适用范围
4) 实验室,工业厂房,医疗建筑和其他建筑的额外要求将由工作场所和其
他的标准以及建筑内发生的过程确定。
5) 本标准虽然既可用于新建建筑,也可用于既有建筑物,但是本标准不可
用作强制性规定或规范。
1) 本标准定义了低层住宅建筑中机械通风系统和自然通风系统的功能及
其最低要求,建筑围护结构用于提供可接受的室内空气品质
ASHRAE
2) 本标准适用于单家庭住宅和对家庭模式的三层或适当高于三层的住宅,
62.2-2007
包括制造房屋和模组式房屋。本标准不适用于暂时性住房如酒店,旅店,
疗养院,宿舍,或监狱。

根据三个标准中适用范围的规定,ASHRAE 62.1-2007 主要针对公共建筑和高


层居住建筑的设计,ASHRAE 62.2-2007 主要针对低层居住建筑的设计,因此本章
主要对两国的民用建筑通风系统设计进行比对。
② 热舒适标准适用范围对比
GB/T 50785-2012 和 ASHRAE 55-2010 的适用范围在条文中的规定如表 2.2 所
列。

表 2.2 GB/T 50785-2012 和 ASHRAE 55-2010 的适用范围


Table.2.2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GB/T 50785-2012 and ASHRAE 55-2010
标准号 适用范围条文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店建筑、旅馆建筑、教
育建筑等的室内热湿环境评价。
GB/T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年满 18 周岁,躯体没有疾病、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
50785-2012
的健康成年人所在的室内热湿环境。一些特殊形式的建筑,例如:阳光房、
窑洞等,不在本标准的适用范围之内。
1) 本标准的目的是确定能够产生大多数人可接受的室内热环境条件的室内
热环境的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本标准中环境因素指是温度、热辐射、湿度
和空气流速;个人因素是活动水平和服装因素。
ASHRAE 2) 由于室内环境的热舒适是复杂的,并且是所有因素相互作用的响应,故
55-2010 该标准里的所有条文应一起应用。
3) 本标准适用于在海拔 3000m 以下的室内停留 15 分钟以上的健康成年人。
4) 本标准不涉及非热环境因素,如空气质量、声学、照明或物理、化学或
影响人体健康和舒适的生物污染物。

22
2 建筑通风系统标准对比

GB/T 50785-2012 和 ASHRAE 55-2010 在其内容的出发点是基本一致的,也都


给出了明确的目标人群,不同的是,目标人群的范围有所不同。此外,美国 ASHRAE
55-2010 中对标准的使用范围更倾向于对室内环境的多种因素的限定,而中国 GB/T
50785-2012 则对适用建筑类型给出了限定。两者偏重重点不同,在这一点上,两
者都应选取互补对方的方式,对标准的适用范围给出更加明确翔实的规定。
③ 结论
通过对两国设计标准和热舒适标准的对比,可得到以下两点结论:
1) 我国设计标准的适用范围相较美国相关标准更广,但是由于其适用范围的
增大,也可能使得在标准内容中对于各项参数的规定的范围变大,在进行设计选
择时可能出现设计人主观作用造成较大程度的不同。
2) 对于热舒适标准,我国标准从设立初期就是基于国外的相关标准进行适应
性的改编,面对的目标人群的范围有所不同,评价的偏重点有所不同,这是适应
我国现状的做法,但在内容的严谨性上应采取两国标准互补的做法,完善标准中
的具体限制。
2.4.2 设计参数
本届涉及的具体设计参数包括室内设计参数中的室内设计温度、湿度、风速、
新风量、换气次数等以及室外设计参数。
① 中国
温湿度:
室内设计温湿度在 GB 50736-201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各个不同气候分
区节能设计标准中都有不同的规定,具体规定如下:
1) GB 50736-2012 中对室内空气设计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a. 设计供暖时,民用建筑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应按下列规定采用:寒冷地区和
严寒地区主要房间应采用 18℃~24℃;夏热冬冷地区主要房间冬宜采用 16℃~22℃;
设置值班供暖房间不应低于 5℃。
b. 舒适性空调室内人员长期逗留区域空调室内设计参数应符合表 2.3 的规定,
人员短期逗留区域空调供冷工况室内设计参数宜比长期逗留区域提高 1℃-2℃。

2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 2.3 人员长期逗留区域空调室内设计参数
Table.2.3 Indoor design parameters of long-term stay air conditioned area
类别 热舒适度等级 温度(℃) 相对湿度(%) 风速(m/s)
I级 22-24 大于等于 30 ≤0.2
供热工况
II 级 18-22 - ≤0.2
I级 24-26 40-60 ≤0.25
供冷工况
II 级 26-28 ≤70 ≤0.3
注:1. I 级舒适度较高,II 级舒适度一般;
2. 热舒适度等级划分按本规范 3.0.4 条确定。

c. 工艺性空调室内设计温度、相对湿度及其允许波动范围,应根据工艺需要
及健康要求确定。
2)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37]中规定:
集中采暖系统室内设计温度宜符合表 2.4 的规定;空气调节系统室内设计参数
宜符合表 2.5 的规定。

表 2.4 集中采暖系统室内计算温度
Table.2.4 Indoor temperature of central heating system
室内温度 室内温度
建筑类型及房间名称 建筑类型及房间名称
(℃) (℃)
1 办公楼: 6 体育:
门厅、楼(电)梯 16 比赛厅(不含体操)、练习厅 16
办公室 20 休息厅 18
会议室、接待室、多功能 18 运动员、教练员更衣、休息 20
厅 16 游泳馆 26
走道、洗手间、公共食堂 5
车库
2 餐饮: 7 商业:
餐厅、饮食、小吃、办公 18 营业厅(百货、书籍) 18
洗碗间 16 鱼肉、蔬菜营业厅 14
制作间、洗手间、配餐 16 副食(油、盐、杂货)
、洗手间 16
厨房、热加工间 10 办公 20
干菜、饮料库 8 米面贮藏 5
百货仓库 10

24
2 建筑通风系统标准对比

室内温度 室内温度
建筑类型及房间名称 建筑类型及房间名称
(℃) (℃)
3 影剧院:
门厅、走道 14 8 旅馆:
观众厅、放映室、洗手间 16 大厅、接待 16
休息室、吸烟室 18 客房、办公室 20
化妆 20 餐厅、会议室 18
4 交通: 走道、楼(电)梯间 16
民用候机室、办公室 20 公共浴室 25
候车厅、售票厅 16 公共洗手间 16
公共洗手间 16
5 银行: 9 图书馆:
营业大厅 18 大厅 16
走道、洗手间 16 洗手间 16
办公室 20 办公室、阅览 20
楼(电)梯 14 报告厅、会议室 18
特藏、胶卷、书库 14

表 2.5 空气调节系统室内设计参数
Table.2.5 Indoor design parameters of air-conditioning system
参数 冬季 夏季
一般房间 20 25
温度(℃)
大堂、过厅 18 室内外温差≤10
相对湿度(%) 30-60 40-65

3) 在各个不同气候分区节能设计标准对室内设计温湿度的规定如下[38][39][40]:
a. 严寒和寒冷地区冬季采暖室内计算温度应取 18℃;
b.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冬季采暖室内环境设计计算指标:卧室、起居室
室内设计温度应取 18℃;夏季空调室内环境设计计算指标:卧室、起居室室内设
计温度应取 26℃;
c. 夏热冬暖地区:夏季空调居住空间室内设计计算温度 26℃;北区冬季采暖
居住空间室内设计计算温度 16℃。
风速:
对室内设计风速的规定在 GB 50736-201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也有列出:

2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GB 50736-2012 中对室内设计风速的规定:
a. 舒适性空调室内设计参数应符合以下规定:人员长期逗留区域空调室内设
计风速应符合表 3.3 的规定;人员短期逗留区域空调供冷工况风速不宜大于 0.5m/s,
供热工况风速不宜大于 0.3m/s。
b. 工艺性空调室内人员活动区的风速,供热工况时,不宜大于 0.3m/s;供冷
工况时,宜采用 0.2m/s-0.5m/s。
2)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规定:
空气调节系统室内设计参数宜符合表 2.6 的规定。

表 2.6 空气调节系统室内设计参数
Table.2.6 Indoor design parameters of air-conditioning system
参数 冬季 夏季
风速(v)(m/s) 0.10 ≤v≤0.20 0.15≤v≤0.30

最小新风量和换气次数:
对室内最小新风量和换气次数的规定在 GB 50736-201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
准中也有列出:
1) GB 50736-2012 中对最小新风量和换气次数的规定:
公共建筑主要房间每人所需最小新风量应符合表 2.7 规定。

表 2.7 公共建筑主要房间每人所需最小新风量[m3/(h·人)]
Table.2.7 The required minimum fresh air per person of main room
of the public buildings [m3/(h·p)]
建筑房间类型 新风量
办公室 30
客房 30
大堂、四季厅 10

设置新风系统的居住建筑和医院建筑,所需最小新风量宜按换气次数法确定。
居住建筑换气次数宜符合表 2.8 规定,医院建筑换气次数也有相应规定。

26
2 建筑通风系统标准对比

表 3.8 居住建筑设计最小换气次数
Table.2.8 The designed minimum ventilation rate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人均居住面积 Fp 每小时换气次数
Fp≤10m2 0.70
10m2<Fp≤20m2 0.60
20m2<Fp≤50m2 0.50
Fp>50m2 0.45

高密度人群建筑每人所需最小新风量应按人员密度确定,且应符合表 2.9 规定。

表 2.9 高密度人群建筑每人所需最小新风量[m3/(h*人)]
Table.2.9 The required minimum fresh air per person for high-density
population building [m3/(h·p)]
人员密度 Pp(人/m2)
建筑类型
Pp≤0.4 0.4<Pp≤1.0 Pp>1.0
影剧院、音乐厅、大会厅、多功能厅、会议室 14 12 11
商场、超市 19 16 15
博物馆、展览厅 19 16 15
公共交通等候室 19 16 15
歌厅 23 20 19
就把、咖啡厅、宴会厅、餐厅 30 25 23
游艺厅、保龄球房 30 25 23
体育馆 19 16 15
健身房 40 38 37
教室 28 24 22
图书馆 20 17 16
幼儿园 30 25 23

2)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规定:
建筑物室内人员所需新风量:民用建筑人员所需最小新风量按国家现行有关
卫生标准确定;民用建筑主要房间人员所需最小新风量见表 2.10。

2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 2.10 民用建筑主要房间人员所需最小新风量 [m3/(h·人)]


Table.2.10 the required minimum fresh air for the main room of civil buildings [m3/(h·p)]
建筑类型 新风量 依据
一级 50 GB 50189-93
客房 二级 40 GB 50189-93
三级 30 GB 50189-93
一级 30 GB 50189-93
餐厅
二级 25 GB 50189-93
旅游旅馆 宴会厅
三级 20 GB 50189-93
多功能厅
四级 15 GB 50189-93
一级~二级 20 GB 50189-93
商业、服务
三级~四级 10 GB 50189-93
大堂、四季厅 一级~二级 10 GB 50189-93
美容理发室、康乐设施 30 GB 50189-93
3~5 星级 30 GB 9663-1996
旅店 客房
1~2 星级 20 GB 9663-1996
影剧院、音乐厅、录像厅(室) 20 GB 9664-1996
文化娱乐
游艺厅、舞厅(包括卡拉 OK 歌厅) 30 GB 9664-1996
场所
酒吧、茶座、咖啡厅 10 GB 9664-1996
体育馆 20 GB 9668-1996
商场(店)、书店 20 GB 9670-1996
饭馆(餐厅) 20 GB 16153-1996
办公楼 30 GB 18883-2002
住宅 30 GB 18883-2002
小学 11 GB/T 17226-1998
学校 教室 初中 14 GB/T 17226-1998
高中 17 GB/T 17226-1998

3) 在各个不同气候分区节能设计标准中,又对室内换气次数有不同的规定:
严寒和寒冷地区室内热环境计算参数的选取应符合下列规定:冬季采暖计算
换气次数应取 0.5 次/h。
夏热冬冷地区:冬季采暖室内换气次数应取 1.0 次/h;夏季空调室内换气次数
应取 1.0 次/h。

28
2 建筑通风系统标准对比

夏热冬暖地区:夏季空调室内计算换气次数应按下列规定取值:居住空间室
内计算换气次数 1.0 次/h。北区冬季采暖室内计算换气次数应按下列规定取值:居
住空间室内计算换气次数 1.0 次/h。
室外设计参数
室外设计参数在 GB 50736-2012 中的规定较为详细:
GB 50736-2012 中第 4 章对通风系统的室外计算温度、相对湿度、平均风速、
风向及其频率、大气压力、冬季日照百分率和夏季太阳辐射照度等室外设计参数
进行了规定:
② 美国
1) ASHRAE 62.1 第 5 章中 5.1 节对自然通风的设计提出要求,仅对风管、风
口的尺寸、位置进行规定,未对新风量、通风率、通风效率等进行规定。在 ASHRAE
62.1 中第 6 章对非自然通风的情况下新风量、通风率、通风效率作出具体规定:
最小新风量的确定根据不同的分类有不同的取值,其分类因素包括房间使用
功能、人员占用水平和面积等。在标准中表 6-1-表 6-4 中有详细的参考计算基准值。
通风效率率是根据不同的气流组织形式来确定,取值在 0.5-1.2 之间不等。通
风 根据室外空气的处理情况、空间气流计算、空调系统类型(如全新风系统、单
区供冷系统、综合空调系统等)、空调使用情况(如变负荷情况、短暂使用情况)、
排风系统等因素的综合效果来确定。给出了各个不同系统下新风量的计算的公式
及确定方法,未给出具体的计算值,需根据参考取值表格进行计算得到设计值。
2) ASHRAE 62.2 中第 4 章 4.1 节中对低层建筑新风量进行规定,根据楼层面
积和卧室数量进行分类,如表 2.11。针对人员密度、选择性通风和渗透率和气候
区的不同都进行了修正。人员密度不同,每增加一人新风量增加 3.5L/s;热湿气候
区内通风率每 100m2 不超过 35L/s,严寒地区不能使用此推荐值。

表 2.11 最小新风量要求表,L/s
Table.2.11 Minimum fresh air requirements table (L/s)
楼层面积 卧室数量
(㎡) 0-1 2-3 4-5 6-7 >7
<139 14 21 28 35 42
139.1-279 21 28 35 42 50
279.1-418 28 35 42 50 57
418.1-557 35 42 50 57 64
557.1-697 42 50 57 64 71
>697 50 57 64 71 78

2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③ 结论
通过以上两国对于通风系统设计参数的对比,得到以下两点结论和建议:
1) 对于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室内设计条件,我国设计规范中,给出了明确
的温度、换气次数、风速的限值,并且根据不通气候区、不同功能类型的房间给
出了不同的设计要求;美国标准中没有给出太多具体的限值,而是给出一套确定
参数值得计算方法和选取标准,根据多种因素的综合效果进行选值。我国对设计
参数的选取还停留在初级的照值选择阶段,很多设计参数的取值还参考了过去拍
脑门的经验取值,虽然在舒适性方面新的规范给予的重视度增加,却不能得知多
个参数配合选取时的舒适度是否达标。而美国设计规范体系中则已经从仅考虑单
一参数的作用过渡到进一步考虑多个因素配合选取对舒适度的综合影响。在这一
点上,我国可以参考此种设计参数确定方法,提高设计人员对各个设计参数选取
的意义和影响的认识,对基础理论有更深的理解才能设计出更合理的系统。
2) 对于两国都有明确限值的最小新风量和通风率的确定上,两国都是根据保
证室内空气品质得除热、除湿、除尘所需新风量来确定,确定最小新风量的考虑
角度基本相同,但分类方法略有不同。ASHRAE 62.1 根据功能将建筑物为 11 中不
同功能类型的场所(教育类、餐饮服务类、宾馆类、办公类、公共场所类等),不
同场所又细分为近 80 种不同功能的房间,并对这些房间的新风量作出规定;又根
据功能房间的面积大小不同划分等级;根据室内人员占用率、气候区等因素的不
同进行了修正。相比较而言,美国最小新风量规定更加详细,考虑的也更加周全。
2.4.3 室外空气品质
① 中国
我国在设计标准中没有明确提到建筑物所处的室外环境应达到何种条件才可
以满足建筑设计需求,但是有诸多对于室外环境质量检测的相关标准。
② 美国
1) ASHRAE 62.1-2007 中第 4 章对建筑物所处的室外环境的空气质量有详细
规定,对于室外空气质量的调研要先于对通风系统的设计,并进行建档:
区域空气质量: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取决于建筑地理位置,在美国,各污
染物“达标”或者“不达标”遵循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NAAQS),如表 2.12
中所示。美国未按照 EPA 规定设计的地区被视为“达标”的地区。

30
2 建筑通风系统标准对比

表 2.12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设定的国家一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Table.2.12 National primary 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s for outdoor air as set by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污染物 长期 短期
平均浓度 平均浓度
μg/m³ ppm μg/m³ ppm
SO2 80 0.03 1年b 365 0.14 24 小时 a
,g
PM10 50 1年b 150 24 小时 a
PM2.5 15 1 年 be 65 24 小时 f
40000 35 1 小时 a
CO
10000 9 8 小时 a
0.08 8 小时 c
臭氧
0.12 1 小时 h
NO2 100 0.053 1年b
铅 1.5 3 个月 d
a 每年不得超过一次
b 年算数平均值
c 第四高的每日最高 8 小时平均臭氧浓度测量范围内面积超过每年每个显示器的三年平均值
不得超过 0.08 ppm。
d 三个月时长为四分之一年。
e 三年年算数平均值的平均值。
f 三年 24 小时浓度的 98%的平均值。
g 每年的算数平均值
h (1)当一年中最小平均小时浓度大于 0.12ppm 的天数不超过 1 时达到本标准,详见附件 H(40
CFR 50)。(2) 该地区有效设计 8 小时臭氧 NAAQS 日期一年后,一小时 NAAQS 将不能用
于该区域。大部分区域的有效设计日期为 2004 年 6 月 15 日(40 CFR 50.9,见 2004 年 4 月
30 日联合记录[69 FR 23996])。

当地空气质量:在建筑物人员正常情况下,对建筑物及其周围的环境进行一
个实地调研,以确定来自其周边配套设施的本地污染物是否可以由送风进入建筑
物内。
③ 结论
ASHRAE 62.1 规定在进行通风系统设计时,要先对室外空气质量进行调查分
析,还对室外空气中二氧化硫、PM10、PM2.5、二氧化碳、臭氧等含量做出规定。

3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前我国室外空气品质明显较美国差异很大,特别在一些燃煤型和工业复合型城
市,这致使室内颗粒物水平高、家具、地板等表面经常附着一层厚厚的灰尘,而
美国相对来说空气品质就优良的很多,室内的灰尘等颗粒物也就会少得多。通风
的基本目的是为室内提供新鲜空气和保证室内人员的热舒适,虽然我国标准中对
新风进风口的位置有详细的规定,但是在利用新风通风条件下室外空气质量很大
程度影响室内空气品质,因此很有必要加入对室外空气质量条件的规定或参考标
准。
2.4.4 系统形式
① 中国
GB 50736-2012 中第六章针对通风系统进行了明确规定,与旧标准不同的是提
出了对复合通风的规定,将事故通风、隔热降温和除尘净化融入到三种通风系统
中进行规定。
第六章 6.1 节中出于节能角度与室内空气品质和声环境保证的角度对通风系
统的选择有概括性描述。
第六章的 6.2-6.4 三节分别对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复合通风系统的使用条件
进行了规定,根据不同室内、室外的空气质量选择不同通风策略和风口做法。主
要考量参数为建筑室内体型结构、室内发热量、人员分布、室内空气品质、室外
空气温湿度等。
提出使用自然通风应对其节能潜力进行研究后选择合理的自然通风形式。复
合通风应优先使用自然通风,并要对系统设计参数和运行控制方案进行技术经济
及节能分析评估。
② 美国
ASHRAE 62.1-2007 和 ASHRAE 62.2-2007 中对通风系统形式的选择也有具体
规定。
ASHRAE 62.1-2007 中主要对不同室内、外环境条件进行了分级,并根据此分
级选择不同的通风系统形式和风口做法。ASHRAE 62.1-2007 和 ASHRAE 62.2-2007
中都更侧重于对特殊环境区域如车库、厨房、吸烟区、卫生间、洗衣房等区域的
通风条件考虑。在 ASHRAE 62.1-2007 中第 4 章中有对室外空气品质的分类的详细
规定,第五章系统的通风策略选择和做法也是依据第 4 章中的分类。ASHRAE
62.2-2007 种分散于第 4-6 章对不同环境选择不同系统给出推荐,其章节分类方法
是按照整体通风、排风、局部排风的方式划分。
③ 结论
通风的主要功用之一就是排除室内污染物,得到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两国
标准都针对不同的室内外环境条件和不同的房间功能,选择何种系统有详细的规

32
2 建筑通风系统标准对比

定。而在美国标准中,对不同品质气体进行分类,并给出不同类别气体的通风方
式,更系统的描述了不同空气品质的气体处理方法。对于室外空气品质的分类而
选择不同的系统值得我国标准的借鉴,有利于区别不同房间的空气品质,选择适
宜的通风方式。
2.4.5 气流组织
① 中国
GB 50736-2012 第六章通风中对自然通风、机械通风的气流组织、和气流组织
密切相关的送、回风口位置、送风速度等做出如下规定:
1) 第六章 6.1 节对通风系统的气流组织选择原则有概括性描述,提出通风系
统气流组织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室内排污效率,避免或减轻室内余热余湿或有害
物质对卫生条件较好的房间人员活动区的影响。
2) 自然通风一节对进风口位置、房间通风开口的要求有详细规定:
进风口的位置:夏季自然通风的进风口,其下缘距室内地面高度不宜大于 1.2m。
自然通风进风口应远离污染源 3m 以上;冬季自然通风用的进风口,当其下缘距室
内地面的高度小于 4m 时,宜采取防止冷风吹向人员活动区的措施。
进风口位置:采用自然通风的生活工作房间的通风开口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
房间地板面积的 5%;厨房通风开口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 10%,并
不得小于 0.6m2。
3) 机械通风一节对机械通风的进风口位置、全面排风吸风口布置、住宅通风
系统中厨房卫生间换气次数、公共厨房的排风口位置和排油烟管布置、公共卫生
间和浴室的换气次数、设备机房风口面积、车库通风管布置、事故通风的吸风口
位置等方面有详细规定和说明。其中对全面排风吸风口布置和事故通风的吸风口
位置的规定为强制性规定,以确保室内人员的安全。
4) 复合通风一节又提到对高度大于 15m 的复合通风空间,宜采考虑温度分层
等问题确定合适的复合通风策略的气流组织。
5) 第七章空气调节中 7.4 节专门对空调的气流组织详细规定。空气调节区的
气流组织,应根据空调区的温湿度参数、允许风速、噪声标准、空气质量、温度
梯度及空气分布特性指标(ADPI)的要求,结合内部装修、工艺或家具布置等确
定。复杂空间空调区的气流组织设计,宜采用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计算。
对空调区的送风方式和送风口选型、送风口出风速度、回风口布置、回风口吸风
速度以及不同形式送风方式的送风口位置、送风温湿度、送风角度、送风速度等
参数也进行了规定。
② 美国
1) ASHRAE 62.1-2007 中第 5 章系统与设备中对气流组织的相关方面有分散

3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规定。总的来说,气流组织设计应保证满足第 6 章中对通风量的要求。具体的
规定如下:
对自然通风的进风口开口面积、位置要求的规定是我国 GB 50736-2012 的中
相应规定的参考标准。

表 2.13 进风最小距离
Table2.13 Air intake minimum separation distance
目标 最小距离 m
严重污染排风 (Note 1) 5
有毒或危险气体排风 (Notes 2 and 3) 10
燃烧设备器具的通风口、烟囱以及烟道 (Note 4) 5
车库入口、汽车装卸区或列队驱入 (Note 5) 5
卡车装载区或码头,公共汽车停车区(Note 5) 7.5
车道、街道或停车场 (Note 5) 1.5
高流量主干道 7.5
屋顶、景观或其他直接摄入空气的表面 (Notes 6 and 7) 0.3
垃圾储存/回升区,垃圾箱 5
冷却塔进风或者水池 5
冷却塔排风 7.5
Note 1: 严重污染排风定义为排风气体中污染物浓度较高,有强烈刺激性气体或有气味气体。
Note 2: 实验室排风罩排风应遵循标准 NFPA 45-1991 和 ANSI/AIHA Z9.5-1992。
Note 3: 有毒或危险气体排风是排除非常反感的烟雾或气体和/或浓度高到足以被认为是含
有有害的可以、生物气胶或气提的潜在危险气体。工业环境分离标准信息详见
ACGIH 工业通风手册和 ASHRAE 手册-HVAC 应用。
Note 4: 遵循以下几点可缩短分离距离(a) ANSI Z223.1/NFPA 54-2002 第 7 章中,燃料气体燃
烧设备和器具,(b) NFPA 31-2001 第 6 章燃油设备和器具,或者(c) NFPA 211-2003
第 7 章其他燃烧设备和器具。
Note 5: 测量最近的地方可能会有汽车尾气排放。
Note 6: 倾斜角度超过水平 45°或者小于 3cm 宽度的表面,没有最小分离距离。
Note 7: 可能会有积雪的地方,将会因积雪平均厚度而增加。

进风口面积的要求在通常情况下,通风的空间应与可开闭开口的墙面或者屋
顶间的距离 8 米在以内;其可开启的面积最小值为净房屋面积的 4%。若开口覆盖
百叶窗或被其他物体遮挡,可开启面积应以自由通畅面积为基准进行计算。未与

34
2 建筑通风系统标准对比

室外空气接通的开口的室内空间通过相邻的房间进行通风,房间之间应保持通畅,
房间之间的开口面积应不低于室内房间面积的 8%或不小于 2.3m2。
室外空气进风口布置:室外空气进风口,包括门、窗,是自然通风系统的所
必需的,应设在与任何特定的潜在室外污染源距离最短的地方,应该大于或等于
表 2.13 中列出的距离。对于有雨水、雪水融化和鸟类筑巢等特殊情况也有详细的
进风口规定。
2) ASHRAE 62.2-2007 对低层居住建筑中作出的规定与 ASHRAE 62.1-2007
中相似,对进风口面积、位置有相应规定。
带浴室的卫生间及洗衣房的通风口面积应不小于房间净面积的 4%或不小于
0.15 m2。
进风口应设在距离已知污染源至少 3 米,如堆积物、排气口,排气罩,汽车
尾气等。进风口的位置应防止雪、植物或其他的东西进入或阻挡。强制通风的进
气口应设有防止小动物或是昆虫进入的网层(网眼不得超过 13 毫米)。此外还提
出 3 种不适用此条的例外情况。
③ 结论
我国标准中对通风系统和空调的气流组织都进行了综述和细述性规定,提出
气流组织确定的考虑因素和主要目的。其中对自然通风进风口的规定参考了美国
标准中的相关规定,在具体规定的数值上有所差异。
而美国通风标准中将气流组织的各个方面融入系统设计中综合考虑,没有单
列章节,除了我国参考美国标准的部分,美国标准还有更详细的对特殊情况的进
排风口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风口与污染源的距离这一点上。这样细致程度的考虑
有利于设计者在设计时有更明确的指导,可获得更好的室内空气品质。
对比发现美国标准中对依然是对要引入室内的室外空气质量的考量更加重视,
也更有利于得更好的室内空气品质,值得我国标准更多借鉴这一思想。
2.4.6 运行和维护
① 中国
GB50736-2012 标准及其他节能设计标准中未对风口、设备等空气通过部件的
检查、清洁、维护的详细说明和规定。这一部分的规定穿插在施工标准不同设备
的安装说明中。对风口、设备的运营维护主要以厂家的说明为指导。
② 美国
ASHRAE 62.1-2007 中对空气通过部件的检查、清洁、维护都有详细的说明和
规定,方便日常检查和清洁。在 5.14 一项中对设备的清洁、通风设备维护入口和
包括进风口、盘管、空气净化器、滴水盘、风机和加湿器等的空气流动通过的各
个部件的检查、清洁和维护都有不同的规定方法。

3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SHRAE 62.2-2007 中单独列出附件 A 运行与维护,对设计参数、机械通风、


自然和被动通风设备、通风控制中的各个因素有运营和维护的两节具体而系统的
规定和指导方法。
③ 结论
系统设计时应该考虑预留设备检修、清洁空间,方便清洁和日常检查。和美
国标准相比,我国设计标准中没有对此做出详细的规定和说明,与清洁、维护空
间的预留的相关规定分散穿插在施工规范中,而设备的运营维护依靠厂家说明进
行指导不具备普遍约束性,就可能造成“有人建、无人管”的情况。美国则是将
此部分写进标准中,并形成独立的章节进行系统的规范。这一点上美国标准的结
构体系显得更为合理,一是美国标准不仅指导着设计阶段的进行,也对施工阶段
有参考价值,二是运营与维护是风口、设备等部件在其全生命周期中最漫长的阶
段中最需要的保护,运营与维护有了系统的指导,也可有效的增加系统实际运行
的效果和寿命。因此我国在运营维护方面也可参考美国标准的结构体系,提出对
设备生产厂家或使用方都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具体准则,可参考国外的规定和经验
值,根据我国实情做出合理调整。
2.4.7 室内热舒适
① 中国
GB/T 50785-2012 中第四章和第五章对不同冷热源运行环境下的民用建筑室
内热湿环境提供了不同的评价方法。
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的评价可分为设计阶段的评价(简称“设计评价”)
和使用阶段的评价(简称“工程评价”);并区分为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评价和非
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评价;评价方法分为计算法、图标法和大样本问卷调查法;
评价等级可划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等三个等级。
人工冷热源的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设计评价的方法应按表 2.14 选择,工程评价
的方法宜按表 2.14 选择。当工程评价不具备按表 2.14 执行的条件时,可采用由第
三方进行大样本问卷调查法。

表 2.14 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的评价方法
Table.2.13 Evaluation methods for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in heated and cooled buildings
冬季评价条件 夏季评价条件
空气流速 服装热阻 空气流速 服装热阻 评价方法
(m/s) (clo) (m/s) (clo)
v≤0.20 Icl≤1.0 v≤0.25 Icl≥0.5 计算法或图示法
v>0.20 Icl>1.0 v>0.25 Icl<0.5 图示法

36
2 建筑通风系统标准对比

评价方法分为计算法和图示法两种方法。
采用计算法时,设计评价应按其整体评价指标进行等级判定;工程评价应按
其整体指标和局部评价指标进行等级判定,且所有指标均应满足相应等级要求。
计算法整体评价指标应符合 2.15 规定,局部评价指标应符合表 2.16 规定。

表 2.15 GB/T50785-2012 整体评价指标


Table2.15 Overall thermal comfort index value in GB/T50785-2012
等级 整体评价指标
Ⅰ级 PPD≤10 % -0.5≤PMV≤+0.5
Ⅱ级 10%<PPD≤25 % -1≤PMV<-0.5 或+0.5<PMV≤+1
Ⅲ级 PPD>25% PMV<-1 或 PMV>+1

表 2.16 GB/T50785-2012 局部评价指标


Table2.16 Local thermal comfort index value in GB/T50785-2012
等级 局部评价指标
冷吹风感(LPD1) 垂直温差(LPD2) 地板表面温度(LPD3)
Ⅰ级 LPD1 <30 % LPD2 <10 % LPD3 <15 %
Ⅱ级 30%≤LPD1 <40 % 10%≤LPD2 <20 % 15%≤LPD3 <20 %
Ⅲ级 LPD1≥40% LPD2≥20% LPD3≥20%

1——服装热阻为 0.5clo 的Ⅰ级区(实线区);2——服装热阻为 1.0clo 的Ⅰ级区(虚线区)


图 2.1 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舒适区范围
Fig. 2.1 the Graphic category I zone for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in Heated and Cooled Buildings

3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人体代谢率为 1.0met~1.3met,服装热阻为 0.5clo 和 1.0clo 的室内热湿环境,


可采用图示法进行等级评价(图 2.1、2.2)。采用图示法评价时,应先根据图 2.1
判断室内热湿环境等级,当室内热湿环境不满足图 2.1 的要求时,再根据图 2.2 判
定其等级。

1——服装热阻为 0.5clo 的Ⅱ级区(不具备风速控制条件);2——服装热阻为 0.5clo 的Ⅱ级区(具备


风速控制条件)
;3——服装热阻为 0.5clo 的Ⅰ级区(斜线阴影区域)
;浅色阴影区——不具备风速
控制条件;深色阴影区——具备风速控制条件
图 2.2 抵消空气温度上升需要的空气流速
Fig.2.2 Air velocity required to offset increased air

采用图示法进行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等级评价时,不同服装热阻、不同空气
流速对应的体感温度(Top)应符合下式的规定:
Tmin, Icl≤Top≤T max, Icl (2.1)
对于非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设计评价应采用计算法或图示法,工程评价宜
采用计算法或图示法。当工程评价不具备采用计算法和图示法的条件时,可采用
大样本问卷调查法。
采用计算法评价时,应以预计适应性平均热感觉指标(APMV)作为评价依据。
预计适应性平均热感觉指标(APMV)应按下式计算:
APMV=PMV /(1+λ×PMV) (2.2)
式中:APMV——预计适应性平均热感觉指标;
λ——自适应系数,按表 2.17 取值;
PMV——预计平均热感觉指标,按本标准附录 E 计算。

38
2 建筑通风系统标准对比

表 2.17 自适应系数 λ
Table.2.17 The adaptive coefficient λ
居住建筑、商店建筑、
建筑气候区 教育建筑
旅馆建筑及办公室
PMV≥0 0.24 0.21
严寒、寒冷地区
PMV<0 -0.50 -0.29
PMV≥0 0.21 0.17
夏热冬冷、夏热冬暖、温和地区
PMV<0 -0.49 -0.28

采用计算法评价时,非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室内热湿环境评价等级的判定应
符合表 2.18 的规定。

表 2.18 非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室内热湿环境评价等级
Table.2.18 Grade of thermal environment in naturally conditioned environment
等级 评价指标(APMV)
Ⅰ级 -0.5≤APMV≤0.5
Ⅱ级 -1≤APMV<-0.5 或 0.5<APMV≤1
Ⅲ级 APMV<-1 或 APMV>1

采用图示法评价时,非人工冷热源室内热湿环境应符合表 2.19 和表 2.20 的规


定。室外平滑周平均温度应按下式计算:
Trm=(1-α)(Tod-1+αTod-2+α2 Tod-3+α3 Tod-4+α4Tod-5 +α5Tod-6+α6 T od-7 ) (2.3)
式中:Trm——室外平滑周平均温度(°C);
α——系数,取值范围为 0~1,推荐取 0.8;
Tod-n——评价日前 7d 室外日平均温度(°C)。

表 2.19 严寒及寒冷地区非人工冷热源室内热湿环境评价等级
Table.2.19 Grade of thermal environment in free-running buildings in severe cold, Cold zone

等级 评价指标(Top) 限定范围
TopⅠ,b ≤ Top ≤TopⅠ,a
Ⅰ级 TopⅠ,a=0.77Trm+12.04 18°C≤Top≤28°C
TopⅠ,b=0.87Trm+2.76
TopⅡ,b≤Top ≤TopⅡ,a 18°C≤TopⅡ,a≤30°C
Ⅱ级
TopⅡ,a=0.73Trm+15.28 16°C≤TopⅡ,b≤28°C

3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等级 评价指标(Top) 限定范围
TopⅡ,b=0.91Trm-0.48 16°C≤Top≤30°C
18°C≤TopⅡ,a≤30°C
Ⅲ级 Top<TopⅡ,b 或 TopⅡ,a<Top
16°C≤TopⅡ,b≤28°C
注:本表限定的Ⅰ级和Ⅱ级区如图 2.3 所示。

表 2.20 夏热冬冷、夏热冬暖、温和地区非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室内热湿环境评价等级
Table.2.20 Grade of thermal environment in free-running buildings in hot summer and cold winter
zone, hot summer and warm winter zone and mild zone
等级 评价指标 限定范围
TopⅠ,b ≤ Top ≤TopⅠ,a
Ⅰ级 TopⅠ,a=0.77Trm+9.33 18°C≤Top≤28°C
TopⅠ,b=0.87Trm-0.31
TopⅡ,b≤Top ≤TopⅡ,a 18°C≤TopⅡ,a≤30°C
Ⅱ级 TopⅡ,a=0.73Trm+12.72 16°C≤TopⅡ,b≤28°C
TopⅡ,b=0.91Trm-3.69 16°C≤Top≤30°C
18°C≤TopⅡ,a≤30°C
Ⅲ级 Top<TopⅡ,b 或 TopⅡ,a<Top
16°C≤TopⅡ,b≤28°C
注:本表限定的Ⅰ级和Ⅱ级区如图 2.4 所示。

1——Ⅰ级区;2——Ⅱ级区;Top——体感温度
图 2.3 严寒及寒冷地区非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体感温度范围
Fig. 2.3 Range of the indoor operative temperature of thermal environment in naturally
conditioned environment in severe cold and cold zone

40
2 建筑通风系统标准对比

1——Ⅰ级区 ;2——Ⅱ级区;Top——体感温度

图 2.4 夏热冬冷、夏热冬暖、温和地区非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体感温度范围
Fig.2.4 Range of the indoor operative temperature of thermal environment in naturally conditioned

environment in hot summer and cold winter zone, hot summer and warm winter zone and mild zone

第六章中对室内热湿环境评价的基本参数测量的使用仪器、测量条件、测点
布置、测量时间等做了详细规定。
② 美国
ASHRAE 55-2010 中主要在第五章对室内热舒适条件进行规定,5.1 节中指出
评价方法仅适用于稳态环境,并对动态环境中的评价进行解释,动态环境中外界
扰动对舒适度的影响将在 1 小时后趋于稳定。并指出在自由运行环境下的舒适度
与其他环境中的评价标准可以有所不同,这一点是与 2004 版本的极大不同,首次
引入了两种运行环境下评价方法的区别。“5.2 人员占用空间中可接受热条件确定
方法”一节中规定了适宜的室内热舒适条件,其中 1-5 中所述的热舒适要求必须满
足。
1) 体感温度:通过给定的湿度、风速、代谢率和服装热阻,来确定舒适度范
围。舒适度范围则是由作业温度范围来表达。在附件 C 和 ASHRAE 手册 2001 基
础中有具体的计算方法。本节中给出了图表法和计算机模拟法两种方法确定舒适
范围。
图表法:适用于代谢率 1.0-1.3met,服装热阻 0.5-1.0clo,空气流速小于 0.2m/s,
80%人员满意室内环境,10%人员不满意(全身)的 PMV-PPD 指标。对已风速大
于 0.2m/s 的环境,在 5.2.3 节中进行修正调整。

4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计算机模拟法:适用于代谢率 1.0-2.0met,服装热阻不大于 1.5clo,空气流速


小于 0.2m/s。对于风速大于 0.2m/s 的环境,在 5.2.3 节中进行修正调整。参考舒适
范围如表 2.21。

表 2.21 可接受的热舒适环境

Table.2.21 Acceptable thermal comfort

PPD PMV

<10 -0.5<PMV<+0.5

2) 湿度:在标准大气压、露点温度 16.8℃条件下,系统设计控制湿度应维持,
湿度比不大于 0.012,对应的水蒸气分压力为 1.910kPa。对于热舒适条件没有限定
最低湿度值。
3) 空气流速:基于 5.2.1 和 5.2.2 的舒适范围温湿度,根据不同风速大小,进
行修正,得到高风速下的温湿度舒适范围。评价方法分为图表法、SET 法、计算
法、测量法等。
4) 局部热不舒适:头部与脚部之间纵向空气温度差异引起人体局部热不舒适,
本节中针对不同影响因素规定要求。本节适用于代谢率 1.0-1.3met,服装热阻
0.5-1.0clo 的情况。
5) 随时间不同的温度变化。此时应在人体在室内停留一定时间之后进行评价。
标准 5.3 一节中介绍了在自由运行环境中的可选的评价方法,主要是针对以开
闭门窗为主要的改变室内热环境的情况进行评价。仅适用于代谢水平在 1.0-1.3met
的坐姿活动,并可以自由改变衣着的情况。图 2.5 表示了室内可接受体感温度的两
个等级设定,分别为 80%和 90%的可接受度。此方法不考虑局部满意指标,若需
考虑此指标,则参照 5.2.4 一节。但是当室外月平均温度低于 10°C 或高于 33.5°C
时,此方法则不适用,并且在本标准中为给出此种情况下的评价方法。
标准 5.4 一节又对各个指标的多边性的理论依据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在第 6 章
对配合评价的归档进行了要求,第 7 章对基本参数测量的使用仪器、测量条件、
测点布置、测量时间等做了详细规定。

42
2 建筑通风系统标准对比

图 2.5 自由运行环境中可接受体感温度范围
Fig.2.5 Acceptable operative temperature ranges for naturally conditioned spaces

③ 结论
两国在热舒适性的基础理论依据上是基本相同的,都是建立在热舒适方程上
建立的评价体系。美国在 2010 版本的标准首次中提出了由运行环境下的评价与人
工冷热源环境中的评价遵循方法不同,同样的我国在新标准中也提出了两种环境
中的不同评价方法。但是两国在评价中仍存在一些不同:
美国评价标准中对人工冷热源环境下的舒适度推荐等级相较我国标准更高,
相当于我国标准中的 I 级,根据我国暖通空调系统设计标准中各项参数的指标均以
II 级舒适度作为限制范围来取值。
我国评价标准仅仅是对室内热环境进行分级,并未严格规定室内热环境需达
到何种等级,美国标准则是给出了明确的舒适区范围的分界标准,可见两标准在
制定的目的上存在不同,我国标准是分级准则,而美国标准则是热环境营造标准。
另外两国在新的标准中都首次提出了对自由运行环境的室内评价方法,但是
美国标准在方法的适用范围上提出在一定室外月平均温度范围内才可使用,在我
国标准中尚未提及。然而两国标准中自由运行环境下的评价方法是有不同的体系
的,我国采用计算法和图表法,美国采用图表法,由图 3.3-图 3.5 对比可发现,图
表法采用的评价标准也有所不同,这也可造成方法的适用范围不同。
2.4.8 差异点总结
通过对我国和美国设计标准的对比,主要提取了以上七点作为对比点,总结
这几点的具体差异归,纳成如表 2.22 所示的差异结果和建议汇总。

4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 2.22 中美通风系统设计标准对比点汇总
Table.2.22 Summary of China-US ventilation system design standard comparison
对比点 中国 美国 建议
标准适用范围 一册、范围广 多册、单册范围具
自由运行建筑中采用 自由运行建筑中采用图
我国标准较优,自由运
计算法和图表法两种 表法评价,人工冷热源环
室内热舒适 行建筑中评价方法更可
评价方法,人工冷热源 境中推荐 PMV 在0.5 之
靠,适用范围更广
环境中等级分为 3 级 间为舒适区
给出限值 综合计算 美国标准较优,推荐参
设计参数
限值分类粗略 限值分类详细,并有修正 数确定上综合计算
室外空气品质 未在标准中规定 规定空气质量评价等级
按照空间功能与室外环
美国标准较优,建议将
按照空间功能与室外 境条件确定,并给出各类
系统形式 室外空气品质的规定纳
环境条件确定 型室外空气等级系统确
入设计标准中,有利于
定方法
通风系统营造更健康的
零散在系统设计中规定
室内环境,可参考美国
专门章节规定气流组 气流组织,对特殊空气处
气流组织 标准中的具体作法
织 理有详细进出风口位置
确定方法
美国标准较优,建议在
标准中加入运行和维护
标准中独立章节进行规
运行和维护 未在标准中规定 的规定,有利于约束设

备厂家并有利于延长系
统的使用寿命

2.5 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整体的归纳了两国有关通风系统的标准体系,对通风系统标准有了
初步的了解。两国在标准体系上结构有所异同不同,两国标准体系均由国家和地
方两个层面构成,国家标准中美国标准对建筑类型进行不同分类产生多册标准,
我国则采用一册通用标准;地方标准中,由于两国行政体系上的不同,也产生地
方标准管理制定体系上的不同。
针对两国现行的主要设计标准,对标准中涉及的各项指标要求的详细对比,

44
2 建筑通风系统标准对比

发现两国标准中还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并有一些好的方面值得借鉴,包括:
1) 在设计参数的选取上,美国标准在参数值确定上更考虑各个参数共同作用
的综合效果,多通过计算、模拟方法选取,优于我国参数确定的限值经验的确定
方法;在都有具体限值的参数确定上,两国都有各自不同的分类取值一句,但美
国标准中对取值的分类更详细,也考虑了其他因素影响的修正方法。
2) 建筑室内的空气环境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外部空气环境的影响,其运行效率
也受外部环境影响。在对建筑外部环境的评价规定上,美国给出了详细的室外空
气品质等级划分,并根据此等级对气流组织、系统选择等方面的选择给出不同的
方法;我国并未给出更详细的对室外空气的处理方法,仅泛泛的提出危险气体、
有害等诸如此类的概括性词汇。此处我国标准很有必要对外部环境细化规定,使
通风系统设计达到营造更好的建筑内环境的目的。
3) 在运行维护方面,我国未给出明确的要求,而美国则独立篇章对运行维护
进行规范。因此建议我国标准中制定相关的规定对运行维护进行约束,一是有利
于对设备厂家的约束规范,二则更有利于提高设备管件及整个系统的运行寿命和
运行质量。
本章所进行的对比都是针对整个通风系统的标准体系和各个方面具体要求的,
可以发现,对于机械通风(含空调)的规定点远远多于对自然通风的规定点,涉
及到自然通风的规定主要体现在设计参数和室内热舒适上。因为自然通风在室外
空气品质、系统形式、运行维护等方面上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故在后文中对室
内热舒适的评价和自然通风应用的设计参数上进行详细的分析。

4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6
3 建筑室内热舒适区对比分析

3 建筑室内热舒适区对比分析

在上一章中,已经对两国室内热舒适的评价标准进行了条文规定上的对比,
本章将对两国室内热舒适评价的理论模型和具体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并对比两国
不同通风环境下的室内热舒适区范围。
通过上一章中的关于两国室内环境热舒适性评价的对比,可知两国对空调环
境热舒适性评价上均采用的是相同的理论基础,其评价计算方法也是基本相同的;
对自由运行环境的评价上差异比较明显,理论基础和评价方法都有很大不同。因
此本章将对热舒适基础理论进行简单介绍,并对比自然通风环境中两国评价标准
因理论依据不同所造成的差异。

3.1 室内热舒适理论及评价指标
3.1.1 室内热舒适
热舒适(thermal comfort)在 ASHRAE Standard 55-92[41]中给出的定义是:“人
们对热环境表示满意的意识形态”。是人们在特定条件下对热环境的感觉和体验,
人们在中性一热环境中的吹风舒适性,是一个涉及到人们对热环境和气流作用的
心理感知与生理感受两方面内容的综合问题。
上世纪 60 年代,在热平衡理论方程的基础上,Fanger 教授进行了稳定的人工
环境实验,综合考虑了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六大因素,其中包括四项环境因素和两
项人员因素,提出了著名的热舒适方程式[42]。该方程是以平均皮肤温度和汗液分
泌值作为活动强度的函数,并利用传热理论建立人体热平衡关系推导得出的。
基于稳态环境的热舒适理论,人体蓄热量 S=0 为热中性状态,即对环境既不
感到热也不感到冷的舒适状态,S>0 则感觉热,S<0 则感觉冷。热舒适方程是稳
态环境热舒适研究的理论基础,稳态环境下的热舒适的各种研究以及预测和评价
标准都基于此理论。
对室内热环境的评价,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例如有效温度 ET、作用温度、
热应力指标等等。1923 年,Houghten 和 Yaglou[43]首次进行了不同温湿组合下的人
体热反应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了相对湿度对热舒适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
了“有效温度(Effective Temperature, ET)”,曾被广泛用于空调设计中。有效温
度没有考虑热辐射变化的影响,过分夸大了常温下湿度的作用,因此后来又出现
了修正有效温度和新有效温度等指标。热应力指标是 1955 年提出的,它是根据人
体热平衡条件,先求出在一定热环境中人体所需的蒸发散热量,然后再算出一定
热环境中的最大允许蒸发散热量,以这二者的百分比作为热应力指标。

4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 ASHRAE 55-2010 及 GB/T 50785-2012 中机械通风环境下采用了的评价指标


为 PMV-PPD 评价指标和 ET*与 SET 指标,并且根据自然环境中人体自适应性调
节,在自由运行环境采用的热舒适适应性指标进行评价。
3.1.2 PMV-PPD 评价指标
在稳态环境下,PMV-PPD 指标是最具权威和代表性的热舒适评价和预测指标,
是上世纪 70 年代丹麦学者 Fanger 教授提出的,它是至今为止最具代表性性的模型,
也是目前国际上用得最为广泛的热感觉评价和预测模型。
1970 年,Fanger 以人体热平衡方程及 ASHRAE 七点标度为出发点,对感觉数
据进行曲线拟合,得到了至今被广泛使用的热舒适评价指标,预测平均投票数 PMV
( Predicted Mean Vote ) 和 预 测 不 满 意 百 分 数 PPD ( Predicted Percentage of
Dissatisfied)指标。该指标综合了空气温度、平均辐射温度、空气流速、空气湿度、
人体新陈代谢率及服装热阻六个因素。
PMV 指标是将反映人体对热平衡的偏离程度的人体热负荷 TL 引入得出的,人
体热负荷 TL 的定义为人体产热量与人体向外界散出的热量之间的差值。但这里有
一个假定,即人体的平均皮肤温度 tsk 和出汗造成的潜热散热 Wrsw 是人体保持舒适
条件下的数值。Fanger 教授收集了 1396 名美国和丹麦受试者的冷热感觉资料,得
出 PMV 的模型。
PMV 指标代表了同一环境中绝大多数人的感觉,但是人与人之间存在心理生
理上差别,因此 PMV 指标并不一定能够代表所有人的感觉。因此,Fanger 教授又
提出了预测不满意百分比 PPD 指标来表示人群对热环境不满意的百分数,并利用
概率分析方法,得到了 PMV 与 PPD 之间的定量关系:
4 −0.2179×𝑃𝑀𝑉 2
PPD = 100 − 95 × 𝑒 −0.03353×𝑃𝑀𝑉 (3.1)
[44]
图 3.1 为 PMV–PPD 的关系图 。

图 3.1 PMV-PPD 关系
Fig.3.1 Predicted percentage dissatisfied (PPD) as a function of predicted mean vote (PMV)

48
3 建筑室内热舒适区对比分析

1984 年国际标准 化组织提出 了室内热 环境 评价与测量的 新标准化方法


ISO7730,它对 PMV–PPD 指标的推荐值为–0.5~+0.5,相当于人群中允许有 10%
的人感觉不满意。
众多研究证明,对于全空调建筑,PMV–PPD 指标能够很好的预测室内舒适温
度区间。但由于 PMV 是建立的热舒适方程的基础上的,所以其对于偏热环境人体
热舒适的预测存在偏差。
3.1.3 ET*与 SET 指标
ET*[45]是由 Gagge 在 1971 年明确提出的,定义为:假想一个环境,空气相对
湿度为 50%,空气流速与实际环境的空气流速相等,人体有与实际环境相同的皮
肤温度和皮肤湿润度,并且通过辐射、对流和蒸发,有与实际环境相同的热损失,
我们称该假想环境的空气温度为新有效温度 ET*。ET*指标将环境的空气温度 ta、
室内空气水蒸汽分压力 pa(空气湿度)及平均辐射温度 tr 的作用效果合成为一个
参数。如果两热环境的 ET*相等,那么理论上在这两个热环境中人体的热感觉应
相同。1974~1995 年之间所有版本的 ASHRAE 55 标准的热舒适区范围均是由 ET*
确定的[46][47][48]。
SET*[29]则是在 ET*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弥补了 ET*中没综合服装热阻和活动
水平的缺陷。SET*的定义为:假设一环境,空气相对湿度为 50%,居住者穿着与
活动相适应的标准衣着,空气静止,人体有与实际环境相同的皮肤温度和皮肤湿
润度,通过辐射、对流和蒸发,有与实际环境相同的热损失和相同的热感觉,定
义该环境的干球温度为标准有效温度 SET*。SET*是目前理论上最合理的热舒适指
标。
Tanabe[49][50]、Tsutsumi[51]、涂光备、田元媛等均曾发现 SET*与热感觉呈较好
的线性关系,ASHRAE55-2010 更是采用 SET*来评价风速对温度补偿作用。
3.1.4 适应性模型
适应性模型是通过对自由运行建筑的现场测试和问卷调研而得到的,通过热
感觉投票来确定室内热环境的可接受程度。适应性模型当中包含有人体与环境的
换热过程,即 PMV 模型的调节过程,而 PMV 预测值与实际热感觉投票的差异是
由于适应性造成的。
上世纪 70 年代 Humphreys[52]对来自不同国家的 36 位受试者进行了关于中性
温度的研究,通过收集现场调查结果,和传统的人体热平衡模型指标进行了对比,
发现非采暖空调与采暖空调这两类建筑的情况明显不同,且非采暖空调建筑内舒
适温度与室外温度的关系接近于线性,而对于采暖空调建筑这种关系则较为复杂。
通过回归,Humpherys 得出了非采暖空调建筑中室内的舒适温度 tcomf 与室外月平

4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均温度 Tout,m 的相关性方程,首次提出利用室外温度预测室内舒适温度的方法。自


此,非空调建筑室内的热适应性研究开始得到重视。
Fanger 和 Toftum[53]提出的热舒适适应模型中认为 PMV 模型不适于评价自由
运行建筑中人群热感觉的主要因素是热期望。
Brager 和 de Dear 通过参考环境学与心理学文献,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人体热
舒适适应模型。该模型中提出了人体在自然通风环境下具有行为、生理、心理上
的调节能力,认为人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主动的与环境系统产生交
互作用,通过多重反馈循环主动参与[54]。

图 3.2 热适应性的组成
Fig. 3.2 The three components of human thermal adaptation

1998 年,Richard de Dear[55]等在对来自四大洲不同气候区域的 21000 份现场调


研的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运行建筑“适应性模型(Adaptive Model)”,
该模型明确提出了人在非空调环境下具有较强的生理、行为和心理适应能力,认
为 PMV 指标建立的基础——人体热平衡方程是严格的实验室产物,人的主观调节
适应能力被忽视,因此已有的热舒适标准的人体热平衡方程并不能反映出人们真
实的感受环境、改变行为或逐步调整自己的期望以适应环境的复杂方式,人们对
温度的实际选择标准与和基于实验基础上的标准相去甚远。热适应的定义[54]为:
如果人体存在了热不舒适感,那么人们就会积极的通过一些方法来恢复人体热舒
适感。换言之,人不仅是环境热刺激的被动接受者适应环境,同时也可以主动通
过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人的适应性对热感觉的影响超过了自身热平衡,对环境
的适应也使得人逐渐对该环境满意。人体的热适应由生理适应、行为适应和心理

50
3 建筑室内热舒适区对比分析

适应三个部分组成[56](如图 3.2 所示)。这样便会导致:生活在热气候下的人们对


室内的期望温度要比那些生活在寒冷气候下的人们的期望温度要高。按照适应性
模型的理论,当人们有能力对环境进行控制时(比如开窗),会更容易对环境产生
满意,对于自然通风建筑,夏季和过渡季节室内风速较大,居住者感觉舒适的温
度范围相应要宽一些[57]。
该模型适用于自由运行环境中的评价,在该环境里人们可以利用开闭窗户、
变换着装或借助机械通风等方式来调节和适应室内的热环境。该方法适用于室内
人员的活动为静止状态,新陈代谢率在 1.0-1.3met 之间的情况。对满足这些要求
的空间而言,允许的可调节室内操作温度可由图 2.5 来确定。Richard de Dear 通过
对现场调研数据的分析,得到对应于每栋建筑的热感觉与室内操作温度的回归模
型,利用 PMV 等于±0.5、±0.85 分别得出该建筑相应的可接受率为 90%、80%的
舒适区范围。除了 ASHRAE 55 标准选用的 Richard de Dear 适应性模型以外,国内
外其他学者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建筑也开展了大量的现场问卷调研,并建
立了相应的适应性模型。
基于 Humphreys 的研究,重庆大学姚润明认为实际热感觉投票与环境之间关
系属于自动控制“黑箱”中的环状负反馈,并以此为出发点,采用自动控制理论
当中的“黑箱”理论对自由运行建筑室内预测热感觉模型进行研究,建立了适应
性预测平均热感觉模型(Adaptive Predicted Mean Vote,aPMV),探索了人体实际
的热感觉在动态环境中与静态环境中的差异,解释了人体对热环境变化的应变过
程。
在该模型中,将黑箱的输入信号设为室内热环境物理量,输出为人体的热感
觉,而将不可见定量描述的元素置于黑箱中,包括建筑设计及人体热交换的影响
变量等,自动控制“黑箱”中的环状负反馈是实际建筑中热感觉投票 APMV 与物
理刺激量之间的关系。稳态热舒适模型如图 3.4 所示,适应性预测平均热感觉模型
如图 3.5 所示。

图 3.4 稳态热舒适模型[58]
Fig.3.4 Thermal comfort static model block diagram

5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PMV

图 3.5 热舒适调节模型[58]
Fig.3.5 Adaptive comfort model block diagram

图中,δ——物理刺激量;
Kδ——大于 0 的系数,取决于气候、季节、建筑形式及功能,社会文
化背景以及其它瞬时物理环境中的相关因素;
G——人体感受量
稳态热舒适模型可表达为
PMV/δ=G (3.1)
式中,δ——物理刺激量;
G——人体感受量。
适应性预计平均热感觉模型 aPMV 模型可写为:
APMV=δ·G-APMV·Kδ·G (3.2)
即:
APMV/δ=G/(1+Kδ·G) (3.3)
将式(1.12)代入式(1.14)有:
APMV/δ=PMV/(δ+Kδ·PMV) (3.4)
这里假设物理刺激量 δ=Tm-Tn
式中,Tm——室内空气综合温度;
Tn——热中性温度。
所以,式(3.4)可以写成:
APMV=PMV/[1+ Kδ·PMV/(Tm-Tn)] (3.5)
这里,令λ=Kδ/(Tm-Tn),于是式(3.5)又可以写成:
APMV=PMV/(1+λPMV) (3.6)
式中,λ——适应性系数。
式(3.6)为适应性预测平均热感觉 APMV 模型的关系式。
由 aPMV 模型(3.6)可知,在偏热环境中,即 Tm>Tn 时,λ=Kδ/(Tm-Tn)>0,此
时 PMV>APMV,预测平均投票大于实际热感觉投票(如图 3.6)。在偏冷环境中,
即 Tm<Tn 时,λ=Kδ/(Tm-Tn)<0,可得 PMV<APMV,预测平均投票小于实际热感觉
投票(如图 3.6)。

52
3 建筑室内热舒适区对比分析

图 3.6 PMV 和 aPMV 的理论关系图


Fig.3.6 Theore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MV and aPMV

预测适应性评价模型利用了控制理论的黑箱理论将 PMV 模型和适应性模型进


行了统一,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从工程应用角度,利用现有的 PMV、适
应性模型和适应性预测评价模型已经突破了原有的稳态热舒适模型作为设计、营
造热环境的依据,避免了建筑能耗过高、空调建筑综合征等不利情形。这一模型
被应用于我国民用建筑室内热舒适评价标准中,也使得我国热舒适评价标准更加
合理、完善。

3.2 中美室内热舒适区评价方法对比及分析
3.2.1 空调环境下室内热舒适区评价方法对比及分析
空调环境下室内热舒适区可接受温度的评价方法中美两国都有图示法和计算
法两种。
图示法:对于人体代谢率为 1.0-1.3met,服装热阻为 0.5clo 和 1.0clo 的室内环
境,可根据图 2.1 进行等级判定,对于室内环境不在上述条件内的情况,采用 SET
法对图 2.1 的舒适区进行修正补偿,如图 2.2 所示。我国标准在图表法的应用上沿
用了了 ASHRAE 55-2010 中的规定。
计算法:我国对应用计算法的室内环境要求整体评价指标应符合 2.15 规定,
局部评价指标应符合表 2.16 规定。采用的计算指标为 PMV-PPD 指标和 LPD1(冷
吹风感)、LPD2(垂直温差)、LPD3(地板表面温度)指标。美国的计算评价指标
也为 PMV-PPD 指标和局部热不舒适评价指标,局部热不舒适评价指标包含了辐射
温度不对称性、冷吹风感、垂直温差、地板表面温度四点。两种评价指标下一般
可接受的舒适范围都呈现中国可接受范围大于美国可接受范围更宽的情况。

5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美国对室内热舒适区的评价是从体感温度、湿度、风速、局部热感觉、动态
热舒适五个不同参数的角度各自使用图示法或/和计算法,并要求室内环境五个参
数的热舒适要求同时满足才可达到可接受热环境。
3.2.2 自由运行环境下室内热舒适区评价方法对比及分析
自由运行环境下室内热舒适区的评价方法中国有图示法和计算法两种,而美
国仅采用了图示法一种。
前文中提到,ASHRAE 55-2010 中对自由运行环境采用了 Richard de Dear 的热
舒适适应性模型,适用于在平均室外温度大于 10℃且小于 33.5℃,人体代谢率在
1.0-1.3met 之间,服装热阻在 0.5-1.0clo 的室内环境中,体感温度的 80%满意度舒
适范围如图 3.3 所示,图 3.3 是基于全球 21000 份办公建筑问卷调查的结果得出。
图中 80%满意度范围用于一般性舒适度要求,90%满意度范围用于更高舒适要求的
空间。

图 3.3 自由运行环境中可接受体感温度范围
Fig.3.3 Acceptable operative temperature ranges for naturally conditioned spaces

我国图示法评价采用的热适应模型为重庆大学金振星通过对我国不同气候区
典型城市非空调建筑进行热舒适现场调研[59]的所有数据采用巨分析的基础上得到
的,并将我国 5 大气候区规为北方(严寒及寒冷地区)和南方(夏热冬冷、夏热
冬暖和温和地区)地区,其室内热湿环境应分别符合图 3.6 和图 3.7 的规定。

54
3 建筑室内热舒适区对比分析

32
30
y = 0.7291x + 12.717
28
26 y = 0.7667x + 9.3393
体感温度(ºC)

24
22
y = 0.8741x - 0.3117
20
y = 0.9117x - 3.6896
18
16
14
0 5 10 15 20 25 30 35
室外平滑周内平均温度(ºC)

图 3.6 南方地区自由运行建筑(90%与 80%可接受率)舒适区


Fig3.6 Comfort zone of southern region in free-running buildings (90% and 80 % acceptance rate)

32
30
y = 0.7291x + 15.283
28
y = 0.7667x + 12.037
26
体感温度(ºC)

24
1
22 2
y = 0.8741x + 2.7641
20
18 y = 0.9117x - 0.4815

16
14
0 5 10 15 20 25 30 35
室外平滑周内平均温度(ºC)

图 3.7 北方地区自由运行建筑(90%与 80%可接受率)舒适区


Fig3.7 Comfort zone of northern region in free-running buildings
(90% and 80 % acceptance rate)

将图 3.3、图 3.6 和图 3.7 合成为一张图(如图 3.8),可发现两国自由运行环


境下可接受舒适范围有很大差异,且主要表现在热适应模型和热舒适区的带宽以
及可接受温度的上、下限等方面。

5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2

30

28

26
体感温度(ºC)

24

22

20

18

16

14
0 5 10 15 20 25 30 35
室外平滑周内平均温度(ºC)

图 3.8 中国南北地区自由运行建筑(90%与 80%可接受率)舒适区与 ASHRAE 自由运行建筑


(80%可接受率)舒适区对比
Fig3.8 Comparison of comfort zone between southern and northern region in free-running
buildings (90% and 80 % acceptance rate) in China and ASHRAE naturally conditioned buildings
(80 % acceptance rate)

热适应模型是影响热舒适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其决定了室内可接受温
度 随 室 外 温度变化的敏感性。 图中 可看出, ASHRAE 55-2010 与我国 GB/T
50785-2012 标 准 中 的 热 适 应 模 型 差 异 较 大 , 我 国 热 适 应 模 型 的 斜 率 ( 即
Tcomf=A×Trm+B 公式中的 A)明显高于其它两个。此外,我国南方地区热适应模型
的斜率要高于北方地区,原因可能是由于南方地区冬季无集中采暖,室内外空气
温度较低,而夏季则多为炎热潮湿的天气,长期处于该地区的人们对该地区的气
候形成了生理和或心理适应性,从而使得人们可以接受更冷和更热的环境。
热舒适区的带宽决定了相同室外温度下,人们可接受温度的范围。在 ASHRAE
55-2010 标准中,热舒适区带宽不随室外温度的变化,我国标准的热舒适区带宽随
室外温度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热舒适区的带宽实际上反映了热适应对热舒适的影
响程度。热适应包括行为适应、生理适应以及心理适应三个部分,其中行为适应
中的服装调节和技术调节(如开风扇、开窗户等改变室内气流速度的方法)为非
空调采暖环境中居民的主要适应方式,其对热舒适的影响较明显。非空调采暖环
境中居民会通过服装调节来适应温度的变化,冬季人们通过增加服装来适应环境,

56
3 建筑室内热舒适区对比分析

而夏季则通过减少服装来适应环境,且夏季服装的调节能力要较冬季弱,特别是
当空气温度升至 28℃时,服装热阻将降到最低水平,此时人们通常会通过改变室
内空气流动的方式来改善自身的热舒适水平 [60][61];过渡季服装的调节能力相对而
言是最强的。因此,我国的标准热舒适区带宽的似乎更符合人们热适应的特点。
两种不同评价方法的可接受温度上、下限也有所差异。ASHRAE 55-2010 标准
的图示法在构建热舒适区时其实并没有明确指出可接受温度的上、下限,而是由
调研数据的室外平滑周平均温度决定的。ASHRAE 55-2010 标准的可接受温度上限
分别为 31.7℃,可接受温度下限分别为 17.4℃。我国的图示法评价则根据重庆大
学在全国大范围室内热湿环境现场测试和问卷调研结果,同时结合人体热反应实
验室研究结果和我国国情,将 80%可接受率对应的室内操作温度上、下限分别规
定为 16 和 30℃,其上、下限均略美国标准。
此外,我国热舒适区评价还采用了姚润明教授的适应性预测平均热感觉模型,
以预计适应性平均热感觉指标(APMV)作为计算依据,对南方、北方地区给出不
同的自适应系数,判定热舒适等级。APMV 指标也考虑了南方北方地区人群心理
和生理上的差异,对南北方的自适应系数给出了不同取值,与我国图示法给出的
舒适范围也是基本吻合的。经过实例对这一模型的检验[62],表明该模型具有广泛
适用性,也因此在我国评价标准得到使用,并成为我国评价标准的一大亮点。

3.3 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对热舒适的基础理论的介绍,对中美两国室内热舒适的理论模型和
具体评价方法进行对比和分析,得出两国评价方法上的异同:
1) 对空调环境的评价方法两国基本相同,仅在推荐舒适度的等级要求上略有
差异,美国评价方法中要求体感温度、湿度、风速、局部热感觉、动态热舒适五
个不同参数的舒适度同时满足才可达到可接受的室内舒适环境,我国评价则仅对
舒适温度给出详细的评价方法,对空调环境中的图示法进行了风速修正;
2) 对自由运行环境下的评价方法两国有着明显的不同,两国都采用了图表法,
但图表法所给出的热舒适适应性模型不同,得到的舒适范围也有较大的差异;我
国除了图表法外,还采用了依据 APMV 评价指标的计算法。我国所采用的评价方
法充分考虑了人体心理、生理和行为上的自适应性调节所造成的差异,更加符合
人体热适应的特点,也是我国评价标准中一大亮点。

5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8
4 自然通风应用节能效果模拟及评价

4 自然通风应用节能效果模拟及评价

在上一章中对两国不同运行环境下的室内热舒适评价标准进行了详细的对比
分析,得出两国在评价的模型方法上存在异同点:空调环境下评价方法基本相同,
而自由运行环境下的评价方法两国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本章将结合得到的异同
点,对空调环境和自由运行环境下的室内热环境舒适区的温度范围利用不同的方
法进行计算,再根据计算结果设定将要进行能耗模拟的建筑不同工况的温度值。
本章模拟应用 DesignBuilder 软件建立建筑物模型,对中美两国不同室内舒适
度的无自然通风、采用自然通风和采用夜间通风等六种工况进行 CFD 模拟和能耗
模拟,并分析比较模拟结果,得出自然通风的节能效果。

4.1 模拟软件介绍——DesignBuilder[63]
建筑全能耗分析软件主要是用来模拟建筑及空调系统全年逐时的负荷及能耗,
从而帮助建筑师和工程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建筑能耗进行考虑。建筑全能耗分
析软件一般由以下四个模块构成:负荷模块(Load)、系统模块(Systems)、设备
模块(Plants)、经济模块(Economics),四个模块简称 LSPE。目前使用较为广泛
的建筑全能耗分析软件主要有 Energy-10、TRACE、DOE-2、BLAST、EnergyPlus、
TRNSYS、DeST 等[64]。
EnergyPlus 是美国能源部开发的全新计算程序。它不仅吸收了 DOE-2 和
BLAST 的优点,并且具备很多新的功能。EnergyPlus 被认为是用来替代 DOE-2 的
新一代的建筑能耗分析软件,可以用来对建筑的采暖、制冷、照明、通风以及其
它能流进行全能耗模拟分析和经济分析。
本文所要使用的 DesignBuilder 是一款针对建筑能耗动态模拟程序(Energyplus)
开发的综合用户图形界面模拟软件,计算结果可以有选择的以图形或者表格形式
应用到其他程序中。它可以应用在设计过程中的任何阶段,通过提供性能数据来
优化设计和评估,甚至在设计初期整个设计还没确定时就可以开展,适用于建筑
师、暖通工程师、能源顾问公司和大学等研究机构。其主要用途如下:
1) 对建筑外围护结构相关设置项,从过热、用能及视觉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
2) 优化自然光使用,对照明控制系统进行模拟并计算照明节能量;
3) 用 CFD 模块计算建筑物内外部场的速度,温度和压力分布;
4) 场地布局的可视化和遮阳;
5) 模拟建筑物自然通风;
6) 暖通空调设计,包括供暖制冷设备容量的计算;

5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DesignBuilder 使用非常简便,即使是非专业用户也可将复杂的建筑物迅速进
行模型化。使用数据模板,通过从下拉列表中选择,可以载入一般性建筑结构、
建筑物内部的人物活动、供暖通风空调及照明系统到模型中。同样类型的建筑物
可反复使用,还能添加到模板。此功能与数据库联动,可对建筑物及周边的区域
进行变更,在设计、评估流程的阶段,可对各个建筑模型进行详细设定。
模型编辑画面和环境性能数据可通过单击进行切换,无需外部模块的执行或
数据载入即可对数据进行显示。它采用了易操作的 OpenGL 固体建模器。由此,
在 3D 空间中配置「块」,通过拉伸、剪切可直观地进行建筑物模型的制作。可对
建筑部件的厚度、房间的面积及体积进行可视化把握。此外,对模型的几何学的
形状和表面形状没有限制。
DesignBuilder 主要功能特点:
1) DesignBuilder 采用了易于操作的 OpenGL 固体建模器。由此,在 3D 空间
中配置「块」,通过拉伸、剪切可直观地进行建筑物模型的制作。可对建筑部件的
厚度、房间的面积及体积进行可视化掌控;
2) CFD 功能结合了模拟模型,可根据 Energyplus 输出的数据来定义 CFD 边
界条件;
3) 英国 EPCS(3 级和 4 级)标准是采用 SBEM 的计算方法;
4) 自然通风模拟;
5) 自然采光模块——对照明控制系统进行模拟并计算照明节能量;
6) 遮阳,可以通过百叶、悬挂遮阳板、侧面遮阳板、内部遮阳以及窗帘的设
置来实现;
7) 综合的模拟结果可以显示为:年、月、日、小时,甚至于小于每小时的时
间步长,可以输出的模拟结果有:
a. 建筑能耗,表示为燃料或电能的消耗;
b. 室内空气温度、平均辐射温度、实效温度及湿度;
c. 室内舒适度,包括过冷或者过热的时间分布曲线,ASHRAE 的 55 种舒适
标准:Fanger PMV,Pierce PMV ET,Pierce PMV SET,Pierce Discomfort Index
(DISC),Pierce Thermal Sens. Index (TSENS),Kansas Uni TSV;
d. 当地的气象数据;
e. 通过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传热量,包括墙体、屋顶、渗透、通风等;
f. 供热和制冷负荷;
g. 二氧化碳产生量;
h. 参考当地气象资料确定供暖或制冷设备的容量;
i. Compact HVAC 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方法对常用的加热和冷却系统进行详细

60
4 自然通风应用节能效果模拟及评价

的分析;
j. 可导入 CAD 数据或者扫描图,三维 CAD 模型可用 gbXMl 格式导入;
k. 可以通过参数分析面板对设计参数在其作用范围内进行调整从而分析其
影响效果;
l. 可输出建筑设计的渲染图像和动画,包括遮阳的效果;
m. DesignBuilder 中包含了最新的 ASHRAE(美国冷暖气空调学会 )世界气
象数据和观测地点数据(4429 套数据),可免费使用 EnergyPlus 的每小时气象文件;

4.2 混合式运行办公建筑空调温度设定
在两国的室内热舒适性评价的标准中,都提到了设计评价的计算法的运算方
法和等级评定标准。对于空调环境下的室内热舒适温度的评价的原理相同,且都
分为计算法和图示法两种评价方法,图示法仅适用于特定衣着热阻和人体代谢水
平的情况中,而 PMV-PPD 则适用范围更广,因此本节对空调环境下的室内热舒适
区采用 PMV-PPD 指标计算。对于自由运行环境下的室内热舒适评价模型和方法两
国有着明显的不同,图示法的适用范围相同,但舒适区范围中国的大于美国,中
国还采用了 APMV 指标计算法,通过在上一章的分析中,笔者认为我国热舒适评
价的图示法和计算法更符合人体在热环境下将会自适应性调节的特点,人员的衣
物增减、活动水平变化都可能超出图示法的适用范围范围,APMV 指标计算法的
适用范围也更广,因此本节对自由运行环境下的室内热舒适区采用 APMV 指标计
算。
4.2.1 空调环境下室内热舒适区的计算
不同建筑类型室内人员活动和衣着水平不同,此处选取重庆办公建筑的典型
代谢率和衣着热阻进行计算。并且针对对室内风速为 0.1m/s、0.2m/s、0.3m/s,室
内相对湿度为 30%、45%、60%、75%几种条件分别进行计算。计算假设条件如表
4.2 所示。

表 4.1 热舒适区计算假设条件
Table.4.1 Thermal comfort zone calculation assumptions

代谢率 衣着热阻 机械效率 室内风速 相对湿度


备注
(met) (clo) (W) (m/s) (%)

0.1 30
夏季 室内空气温度=平均辐
1.2 0.6 0 0.2 45
办公 射温度
0.3 60

6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5

30
0.1
冬季 45 室内空气温度=平均辐
1.2 1.1 0 0.2
办公 60 射温度
0.3
75

计算结果如表 4.2 和表 4.3 所示。

表 4.2 夏季空调办公建筑舒适区计算结果

Table.4.2 Comfort zone of air conditioned office building in summer

室内空气温度(℃)
I级 II 级
风速(m/s)、
(-0.5≤PMV≤0.5) (-1≤PMV<-0.5 或 0.5<PMV≤1)
相对湿度(%)

V=0.1 RH=30 22.7-26.4 20.9-28.2

V=0.1 RH=45 22.4-26.0 20.6-27.8


V=0.1 RH=60 22.1-25.6 20.3-27.4

V=0.1 RH=75 21.8-25.2 20.0-26.9


V=0.2 RH=30 23.6-27.0 21.9-28.7
V=0.2 RH=45 23.3-26.6 21.6-28.3
V=0.2 RH=60 23.0-26.2 21.4-27.8
V=0.2 RH=75 22.7-25.9 21.1-27.4
V=0.3 RH=30 24.2-27.4 22.6-28.9

V=0.3 RH=45 23.9-27.0 22.3-28.5


V=0.3 RH=60 23.6-26.6 22.0-28.1

V=0.3 RH=75 23.28-26.3 21.8-27.8

表 4.3 冬季空调办公建筑舒适区计算结果
Table.4.3 Comfort zone of air conditioned office building in winter

室内空气温度(℃) I级 II 级
风速(m/s)、 (-0.5≤PMV≤0.5) (-1≤PMV<-0.5 或 0.5<PMV≤1)

62
4 自然通风应用节能效果模拟及评价

相对湿度(%)

V=o.1 RH=30 19.0-24.0 16.4-26.4


V=o.1 RH=45 18.6-23.5 16.2-25.8

V=o.1 RH=60 18.3-23.0 15.8-25.3


V=o.1 RH=75 17.9-22.6 15.6-24.9

V=o.2 RH=30 19.9-24.5 17.6-26.8


V=o.2 RH=45 19.6-24.1 17.2-26.3

V=o.2 RH=60 19.2-23.6 16.9-25.8


V=o.2 RH=75 18.9-23.2 16.6-25.3

V=o.3 RH=30 20.4-24.9 18.1-27.1


V=o.3 RH=45 20.5-24.4 17.8-26.6

V=o.3 RH=60 19.7-24.0 17.6-26.1


V=o.3 RH=75 19.4-23.6 17.3-25.6

4.2.2 自由运行环境下室内热舒适区的计算
保持参数的设定与上一节中相同,计算自由运行环境中不同风速和相对湿度
下热舒适区,选用 APMV 评价指标进行计算,APMV 计算公式为:
APMV=PMV/(1+λ×PMV) (4.1)
式中:APMV——预计适应性平均热感觉指标;
λ——自适应系数;
PMV ——预计平均热感觉指标;
夏热冬冷地区办公建筑中,当 PMV<0 时,λ 取-0.49;当 0≤PMV 时,λ 取 0.21。
计算结果如表 4.5 和表 4.6 所示。

表 4.5 夏季自由运行办公建筑舒适区计算结果
Table.4.5 Comfort zone of free running office building in summer
室内空气温度(℃)
I级 II 级
风速(m/s)、
(-0.5≤APMV≤0.5) (-1≤APMV<-0.5 或 0.5<APMV≤1)
相对湿度(%)
V=o.1 RH=30 22.1-26.6 17.4-29.2
V=o.1 RH=45 21.8-26.2 17.2-28.7
V=o.1 RH=60 21.5-25.8 17.0-28.2
V=o.1 RH=75 21.2-25.4 16.8-27.9

6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o.2 RH=30 23.1-27.2 18.6-29.5


V=o.2 RH=45 22.8-26.8 18.4-29.1
V=o.2 RH=60 22.5-26.4 18.1-28.7
V=o.2 RH=75 22.2-26.1 17.9-28.3
V=o.3 RH=30 23.7-27.5 19.5-29.7
V=o.3 RH=45 23.3-27.2 19.2-29.3
V=o.3 RH=60 23.0-26.8 19.0-28.9
V=o.3 RH=75 22.8-26.5 18.7-28.5

表 4.6 冬季自由运行办公建筑舒适区计算结果
Table.4.6 Comfort zone of free running office building in winter
室内空气温度(℃)
I级 II 级
风速(m/s)、
(-0.5≤APMV≤0.5) (-1≤APMV<-0.5 或 0.5<APMV≤1)
相对湿度(%)
V=o.1 RH=30 18.2-24.3 11.7-27.7
V=o.1 RH=45 17.8-23.8 11.5-27.1
V=o.1 RH=60 17.5-23.3 11.2-26.6
V=o.1 RH=75 17.2-22.9 11.1-26.1
V=o.2 RH=30 19.1-24.8 13.0-28.0
V=o.2 RH=45 18.8-24.3 12.7-27.5
V=o.2 RH=60 18.5-23.9 12.5-26.9
V=o.2 RH=75 18.2-23.5 12.2-26.5
V=o.3 RH=30 19.6-25.1 13.7-28.2
V=o.3 RH=45 19.3-24.7 13.5-27.7
V=o.3 RH=60 19.0-24.3 13.3-27.2
V=o.3 RH=75 18.7-23.8 13.1-26.7

4.2.3 热舒适区随室内风速和相对湿度变化的影响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统计不同风速和相对湿度时,室内环境舒适区的温度范
围。
① 热舒适区随室内风速变化的影响
空调办公建筑在室内相对湿度为 45%时,不同风速下热舒适区的范围,绘得
图 4.3、图 4.4。

64
4 自然通风应用节能效果模拟及评价

30

28
室内温度/℃

26
v=0.1m/s
24 v=0.2m/s
v=0.3m/s
22

20
-1 -0.5 0 0.5 1
PMV

图 4.3 夏季空调办公建筑室内热舒适范围(RH=45%)
Fig. 4.3 Comfort zone of air conditioned office building in summer(RH=45%)

27

25

23
室内温度/℃

21 v=0.1m/s
v=0.2m/s
19 v=0.3m/s

17

15
-1 -0.5 0 0.5 1
PMV

图 4.4 冬季空调办公建筑室内热舒适范围(RH=45%)
Fig. 4.4 Comfort zone of air conditioned office building in winter(RH=45%)

夏季空调办公建筑室内相对湿度为 45%时,不同风速下热中性温度值关系图
如图 4.5 所示;在冬季,热中性温度变化趋势与夏季相同。

6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5.8

25.5
25.45

25.2
热中性温度/℃

25
24.9

24.6

24.3
24.2
24
0.1 0.2 0.3
风速 m/s

图 4.5 夏季空调办公建筑室内热中性温度随风速变化关系图(RH=45%)
Fig. 4.5 Indoor neutral temperature variation with wind speed of air conditioned office building in
summer(RH=45%)

统计自由运行办公建筑相对湿度为 45%时,不同风速下热舒适区的范围,绘
得图 4.6、图 4.7。

31

28
室内温度/℃

25
v=0.1m/s
22 v=0.2m/s
v=0.3m/s
19

16
-1 -0.5 0 0.5 1
APMV

图 4.6 夏季自由运行办公建筑室内热舒适范围(RH=45%)
Fig.4.6 Comfort zone of free running office building in summer(RH=45%)

66
4 自然通风应用节能效果模拟及评价

28

25

22
室内温度/℃

19 v=0.1m/s
v=0.2m/s
16 v=0.3m/s

13

10
-1 -0.5 0 0.5 1
APMV

图 4.7 冬季自由运行办公建筑室内热舒适范围(RH=45%)
Fig.4.7 Comfort zone of free running office building in winter(RH=45%)

冬季自由运行办公建筑室内相对湿度为 45%时,不同风速下热中性温度值关
系根据其计算方法可得到与空调环境下热中性温度相同的变化趋势;在夏季,热
中性温度变化趋势亦与冬季相同。
由图 4.3-图 4.7 中可看出,无论是在空调环境下还是自然运行环境下,热舒适
区得温度范围都是随着风速的升高,舒适区温度相应的上下限值及热中性温度值
都有所升高。夏季空调办公建筑中室内相对湿度为 45%的情况下,室内风速由
0.1m/s 升高到 0.3m/s 时,其热中性温度由 24.2℃提升到了 25.45℃,上升了 1.25℃,
而其舒适区温度上限由 27.35℃提升到 28.14℃,上升了 0.79℃。因此从热舒适和
节能的角度考虑,应当选择合适的室内设计风速。
② 热舒适区随室内相对湿度变化的影响
空调办公建筑在室内风速为 0.2m/s 时,不同相对湿度下热舒适区的范围,绘
得图 4.8、图 4.9。

6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0

28
室内温度/℃

26 RH=30%
RH=45%
24
RH=60%
22 RH=75%

20
-1 -0.5 0 0.5 1
APMV

图 4.8 夏季空调办公建筑室内热舒适范围(v=0.2m/s)
Fig.4.8 Comfort zone of air conditioned office building in summer(v=0.2m/s)

28

26

24
室内温度/℃

RH=30%
22
RH=45%
20 RH=60%
RH=75%
18

16
-1 -0.5 0 0.5 1
APMV

图 4.9 冬季空调办公建筑室内热舒适范围(v=0.2m/s)
Fig.4.9 Comfort zone of air conditioned office building in winter(v=0.2m/s)
夏季空调办公建筑室内风速为 0.2m/s 时,不同相对湿度下热中性温度值关系
图如图 4.10 所示;在冬季,热中性温度变化趋势与冬季相同。

68
4 自然通风应用节能效果模拟及评价

25.5 25.35

25.2
25
热中性温度/℃

24.9
24.65
24.6
24.32
24.3

24
30 45 60 75
相对湿度/%

图 4.10 夏季空调办公建筑室内热中性温度随相对湿度变化关系图(v=0.2m/s)
Fig.4.10 Indoor neutral temperature variation with related humidity of air conditioned office
building in summer(v=0.2m/s)

29

27
室内温度/℃

25
RH=30%
23 RH=45%
RH=60%
21
RH=75%
19

17
-1 -0.5 0 0.5 1
APMV

图 4.11 夏季自由运行办公建筑室内热舒适范围(v=0.2m/s)
Fig.4.11 Comfort zone of free running office building in summer(v=0.2m/s)
统计自由运行办公建筑风速为 0.2m/s 时,不同相对湿度下热舒适区的范围,
绘得图 4.11、图 4.12。

6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9

26

23
室内温度/℃

RH=30%
20
RH=45%

17 RH=60%
RH=75%
14

11
-1 -0.5 0 0.5 1
APMV

图 4.12 冬季自由运行办公建筑室内热舒适范围(v=0.2m/s)
Fig.4.12 Comfort zone of free running office building in winter(v=0.2m/s)

冬季自由运行办公建筑室内风速为 0.2m/s 时,不同相对湿度下热中性温度值


关系根据其计算方法可得到与空调环境下热中性温度相同的变化趋势;在夏季,
热中性温度变化趋势亦与冬季相同。
由图 4.8-图 4.12 中可看出,无论是在空调环境下还是自然运行环境下,热舒
适区得温度范围都是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舒适区温度相应的上下限值及热中性
温度值都有所降低。夏季空调办公建筑中室内风速为 0.2m/s 的情况下,室内相对
湿度由 30%升高到 75%时,其热中性温度由 25.35℃降到 24.32℃,下降了 1.03℃,
而其舒适区温度上限由 28.68℃降到 27.45℃,下降了 1.23℃。因此制定合理的室
内相对湿度,对设定室内温度有一定影响,也会导致室内热舒适和节能效果的不
同。
4.2.4 空调环境下与自由运行环境下热舒适区范围的对比
根据本节中办公建筑空调环境下与自由运行环境下热舒适区温度的计算结果,
对比达到 II 级舒适区条件的室内环境舒适区温度范围。在相对湿度为 45%,室内
风速为 0.2m/s 的办公建筑中,其空调环境下与自由运行环境下热舒适区温度范围
对比如图 4.13 所示。

70
4 自然通风应用节能效果模拟及评价

30

28

26
温度/℃

24
APMV
22 PMV

20

18
-1 -0.5 0 0.5 1
PMV及APMV值

图 4.13 夏季空调环境下及自由运行环境下舒适区范围对比(RH=45% v=0.2m/s)


Fig.4.13 Comparison of the comfort zone between air conditioned and free-running building in
summer(RH=45% v=0.2m/s)

从图中可得知办公建筑在夏季自然运行条件下的其热舒适区温度范围要比空
调环境中热舒适区温度范围宽,无论在夏季或冬季,在其他的相对湿度和室内风
速条件的设定下,也可以得到相同的变化规律。这是人体在自然环境中适应性的
表现,也表示了人体在自然环境中有更广的舒适范围,因此可以利用人体在自然
环境中的适应性调节方式,设定空调环境中间歇的利用自然通风,同时满足人体
的热舒适性要求,并力求达到节能效果。
4.2.5 自由运行环境下舒适风速调研
空调系统的最优环境控制目标是使室内达到恒温恒湿状态,并将室内温度保
持在夏季较低、冬季较高的水平上,同时为了防止冷、热吹风感的产生,将室内
风速限制在较低的范围内(0.2m/s)。而对于自由运行条件下的室内环境,温湿度
都难以控制在恒定的水平上,并且在自由运行环境中人体也会主动产生对环境的
适应性调节,因此可能会产生不同于空调环境中的舒适风速、舒适温湿度等条件。
由于影响自由运行建筑室内人员热舒适性的因素较多,因素之间的耦合关系复杂,
宜采用现场调查方式进行研究,通过大样本的现场测试及问卷调查,了解重庆夏
季自由运行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现状,以及相应热湿环境下室内人员的热反应规律。
笔者参与了可持续建筑环境与生态研究团队展开的对重庆大学的无空调建筑
大样本现场调查研究,调查时间为 2011 年 5 月底至 8 月底,室内热湿环境参数覆
盖期间出现的所有温度段,能真实反映室内热湿环境现状。测量的热湿环境参数

7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包括室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平均辐射温度等。现场调查有效样本量为
1015 份,从事的活动为轻体力劳动,受试者基本信息统计见表 4.7。

表 4.7 受试者基本信息
Table.4.7 Description of research participants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标准差
年龄/岁 17 30 22.5 2.0

身高/cm 155 189 172.1 5.1
(n=580)
体重/kg 43 92 62.3 7.7
年龄/岁 18 28 22.1 1.8

身高/cm 150 180 161.1 4.9
(n=435)
体重/kg 40 90 49.6 6.0

室内风速与室内温度的分布统计如图 4.14 所示。将室内风速分布的分组区间


长度设定为 0.2m/s,室内风速为 0~0.2m/s 的频率占 24%,风速为 0.2~0.4m/s 的比
例占 30%,0.4~0.6m/s 占 16%,0.6~0.8m/s 占 11%,0.8~1.0m/s 占 6%,1.0~1.2m/s
占 6.5%,高于 1.2m/s 占 6.5%。从图中可看出,受试环境中的风速主要集中在 0.6m/s
以下,平均风速为 0.5m/s,经过简单的线性回归处理,可发现受试环境的室内空
气温度越高,室内风速的分布范围也越高,这一现象的产生可能是因为在高温环
境下,为了降低热感觉,室内人员会采用开启风扇的方式进行通风,这一行为也
造成在较低室内空气温度环境中部分测点风速较高的现象。

2.00

1.60
风速(m/s)

1.20

0.80

0.40

0.00
24 26 28 30 32 34 36 38 40
空气温度(℃)

图 4.14 室内风速与室内温度的分布统计
Fig.4.14 Distribution of wind speed and indoor temperature

72
4 自然通风应用节能效果模拟及评价

各风速段室内人员对风速的满意度评价统计如表 4.8 所示,表中-2 表示风速太


小,-1 表示风速有点小,0 表示对风速满意,1 表示风速有点大,2 表示风速太大,
减小、不变和增大表示人员对室内风速的期望。

表 4.8 不同空气流速下的可接受等级及期望统计
Table.4.8 The acceptable levels and expectations under different wind speed
风速 m/s 频率 -2 -1 0 1 2 减小 不变 增大
V≤0.2 24% 16% 36% 45% 2% 1% 3% 47% 51%
0.2<V≤0.4 30% 11% 35% 49% 4% 2% 4% 45% 51%
0.4<V≤0.6 16% 20% 35% 39% 4% 1% 2% 37% 61%
0.6<V≤0.8 11% 16% 48% 31% 4% 2% 4% 25% 72%
0.8<V≤0.1 6% 18% 40% 37% 5% 0% 3% 32% 65%
1<V≤1.2 6.5% 15% 42% 35% 6% 2% 6% 25% 69%
V>1.2 6.5% 18% 42% 30% 8% 2% 6% 29% 65%
All 100% 15% 38% 42% 4% 1% 3% 39% 58%

从表 4.8 中可得知在所有风速段下,对风速情况表示满意所占比例最大,其次
是认为风速有点小和认为风速太小的人群,这三类满意度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
95%;人员对室内风速的期望上,认为室内风速不变或希望风速增大的人群则占到
97%。这一现象表明人员在自由运行环境下对风速的要求为希望处于风速较高的环
境中,并且大部分人希望能够提高现有的风速。
4.2.6 混合运行模式空调温度设定
在混合运行模式下,同时使用了了空调和自然通风两种空气调节手段,为满
足对室内热环境的满意度可维持在一个较平衡舒适的状态,在空调开闭及自然通
风使用的转换温度设定上,分别采用基本相同的热舒适评价等级的舒适温度限值。
这一确定方法可以使室内人员在空调启闭间歇使用自然通风时不会因室内环境的
变化过渡过于突然,而导致人体瞬时感觉的不舒适心理变化,从而使人产生增减
衣物、改变活动量等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的心理、行为上的变化。
前几节中对空调环境和自由运行环境两种条件下的热舒适温度范围都进行了
详细的计算,并指出在自由运行环境下室内可达到的风速和人员期望风速都与空
调环境中有所差别。在空调环境中室内的温湿度风速都较容易控制,然而在自然
通风环境中对室内环境的掌控则十分困难,因此在设定两种运行条件的转换温度
时要充分考虑在自然通风环境中室内设计参数与空调环境中的区别。
① 夏季

7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空调环境中,夏季室内设定风速较大时,人体可接受的温度上限较高,参
考设计标准及公共建筑节能标准对空调建筑中室内设计参数的规定,选取风速为
0.2m/s,相对湿度为 60%的条件为舒适度温度控制的计算参数,得到夏季空调设定
温度在高舒适度等级时约为 26℃,低舒适度等级时约为 28℃。
调研结果显示,在自然通风环境中,人员对风速的期望值较高,希望能够获
得更高的风速来降低自身的热感觉,实际的自然通风环境中,风速可达到的范围
主要集中在 0.6m/s 以下,平均风速为 0.5m/s。综合考虑自然通风环境中可达到的
实际风速和空调环境中的既定风速,在由空调运行状态转为自然通风状态时,风
速会有所提高,但不会瞬时引起室内各点风速都明显提高;且调研数据中部分高
风速测点的产生是由于采用了风扇通风的方式,会拉高整体的平均风速,因此对
自然通风环境,选取风速为略低于调研平均风速的 0.4m/s 为设计计算值;调研结
果还表明,在实际情况中,室内温度在 33℃以下时,室内湿度基本都达到 55%以
上,最高可达 85%左右;当室内温度在 30℃以下时,室内湿度则基本高于 60%。
而室内相对湿度设定为 60%,因此在使用自然通风时,室内外空气进行潜热换热,
势必会造成室内空气一定程度上湿度的增大,因此在设定自然通风环境中选取设
计相对湿度时,应考虑在 60%的空调设定值基础上有所增加,选取 65%为设计计
算值。根据设计计算风速、相对湿度,考虑两种环境中衣着水平和活动量不变的
情况,得到夏季自然通风上限设定温度在高舒适度等级时约为 28℃,低舒适度等
级时约为 30℃。
② 冬季
在空调环境中,参考设计标准及公共建筑节能标准对空调建筑中室内设计参
数的规定,得到冬季空调设定温度在高舒适度等级时为 22℃,低舒适度等级时为
18℃。
然而在冬季,可以使用自然通风的时间相对比较短,室内风速较大时,人体
可能产生冷吹风感,根据图示法中的舒适区范围,在冬季自然通风环境下高舒适
等级时可接受温度下限为 18℃,低舒适等级时可接受温度下限为 16℃。

4.3 建筑运行模式和基本模型建立
全空调运行模式、自由运行模式、混合式运行模式是建筑的三种主要运行模
式。全空调运行模式下建筑完全依靠采暖、通风以及空气调节等机械方式对室内
环境进行调控。其优点是建筑室温可以保持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受室外环境的
影响较弱,因此能有效的控制与保证室内热环境的舒适度。自由运行模式指的是
建筑完全依靠外窗的开闭进行自然通风对室内环境进行调控,建筑内未设置空调
制冷设备,部分建筑可设置采暖设备。其优点是由于未采用空调制冷设备,可有

74
4 自然通风应用节能效果模拟及评价

效降低建筑能耗,但是建筑室温受室外环境的影响较大,波动范围较大,因此很
难有效的控制与保证室内热环境的舒适性。混合式运行模式指的是建筑尽量通过
开启外窗进行自然通风对室内环境进行调控,当自然通风难以保证室内环境的舒
适性时,则采取采暖、通风以及空气调节等机械方式对室内环境进行调控。与全
空调运行建筑相一致,混合式运行建筑的室内热环境能够很好地得到保证,但由
于自然通风手段的介入,降低了空调设备的运行时间,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建
筑能耗。建筑室内热环境的控制主要依托于室内风环境的变化,这三种运行模式
本质上是对室内通风环境在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的使用上的不同组合模式。由于
自由运行模式难以完全保证室内热舒适性,故本节仅对全空调运行模式和混合式
运行模式进行对比模拟。
对于办公建筑,夜间通风也是一种有效的常用的通风手段。夜间通风主要通
过在夜间开启窗户,使得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进行对流换热,在夏季带走室内多
余的热量,使室内温度降低,减少室内热负荷,从而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故对
全空调运行模式和混合式运行模式的高舒适等级工况再进行夜间通风的对比模拟。
模拟选取的模型为位于重庆市的五层板式办公建筑(如图 4.1、图 4.2 所示),
此建筑为重庆市较常见的典型办公建筑形式。

图 4.1 五层板式办公建筑模型
Fig. 4.1 Plate model of a five-story office building

7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一层视图 (ii)标准层视图
图 4.2 一层及标准层平面三维视图
Fig. 4.2 Three-dimensional view of the first floor and the standard floor

该建筑全年运行,建筑运行期间设置为早 8:00 至晚 18:00。为了能够定量


地计算出空调系统的具体能耗,选取 COP 为 5.0 的离心式冷水机组作为人工冷源,
选取热效率为 0.9 的锅炉作为人工热源,冷却水则通过冷却塔制取。该建筑空气处
理侧选用 VAV 空调系统。制冷期,提前 1 小时开启系统;采暖期,系统一直处于
开启状态,值班采暖设置温度为 5℃,系统提前 3 小时进入正常运行状态,以保证
室内人员的正常活动不受影响。
模拟其他设置参数均按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选取,如表 4.1 所示。
表 4.1 办公建筑模型参数设定
Table.4.2 Parameter settings for office building model
参数设定
气象参数 DesignBuilder 内置默认典型年气象数据
建筑朝向 西北 315°
建筑面积 6357.9m2
层高 3.5m
围护结构参数 窗墙比 30%
外墙传热系数 0.5
外窗传热系数 2.46
遮阳 无
运行时间 周一至周五 8:00-18:00
人员密度 0.1 人/m2
建筑运行概况 人员负荷 轻度劳动
新风量 30m3/(h·人)
设备负荷 15W/m2

76
4 自然通风应用节能效果模拟及评价

照明负荷 20W/m2
离心式冷水机组 COP 5.0
设备概况
锅炉 热效率 0.9

4.4 运行模式对比方案
通过对热舒适标准的对比,得到两国室内热舒适度的推荐范围有所不同,美
国热舒适标准中非自由运行环境下推荐计算室内 PMV 在0.5 之间,也就是我国标
准中的高舒适等级的范围,在我国则对室内热舒适等级分为 3 个级别,达到 II 级
评价及以上的标准即为认为是舒适的室内环境,因此分别对全空调运行模式和混
合运行模式设定 I 级和 II 级两种工况,作为中美两国热舒适等级设定上的对比工
况。对于办公建筑,夜间通风也是一种有效的常用的通风手段。夜间通风主要通
过在夜间开启窗户,使得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进行对流换热,在夏季带走室内多
余的热量,使室内温度降低,减少室内热负荷,从而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故对
全空调运行模式和混合式运行模式高舒适等级进行夜间通风的对比模拟。
各运行模式的温度,根据第三章中计算得到的舒适区温度范围上下限值设定。
以重庆地区为背景,运用 DesignBuilder 软件进行两种运行模式下的六种运行工况
的模拟,各运行工况设定如表 4.9 所示。

表 4.9 办公建筑运行模式工况设定
Table.4.9 Parameter setting for office building operating modes and conditions
全空调运行模式 混合运行模式
运行模式及工况 工况 1 工况 2 工况 3 工况 4 工况 5 工况 6
(I 级) (II 级) (I 级) (I 级) (II 级) (I 级)
制冷温度 ℃ 26 28 26 26 28 26
供暖温度 ℃ 22 18 22 22 18 22
日间自然通风 - - - √ √ √
夜间通风 - - √ - - √
自然通风温度上限 ℃ - - - 28 30 28
自然通风温度下限 ℃ - - - 18 16 18

该建筑全年运行,建筑运行期间设置为早 8:00 至晚 18:00。工况 1、2 为全


空调运行模式,建筑运行期间室内温度始终控制在 22℃-26℃(I 级)和 18℃-28℃
(II 级),工况 3 在建筑运行期间为全空调运行模式,建筑运行期间室内温度始终
控制在 22℃-26℃(I 级),在非建筑运行期间,于 5-10 月进行夜间通风,即在晚

7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8:00 至次日早 8:00 开启窗户进行自然通风。工况 4、5、6 为混合运行模式,


建筑运行期间空调制冷温度为 26℃(I 级)和 28℃(II 级),当室内温度高于 28℃
(I 级)和 30℃时,则开启空调进行制冷,当室内温度低于 26℃(I 级)和 28℃(II
级),则开启外窗进行自然通风,该工况下未考虑室内人员使用风扇进行舒适性调
节;建筑运行期间采暖温度为 22℃(I 级)和 18℃(II 级),当室内温度低于 18℃
(I 级)和 16℃(II 级)时,开启空调进行供暖,当室内温度高于 22℃(I 级)和
18℃(II 级),则开启外窗进行自然通风。工况 6 为混合运行模式,是对工况 4 进
行夜间通风的运行工况,建筑运行期间的空调和窗户开闭模式与工况 4 相同,进
行夜间通风的策略与工况 3 相同。

4.5 模拟结果
利用 Designbuilder 软件模拟得到六种工况下六种工况下全年空调制冷、制热
分项能耗及建筑总能耗统计,如表 4.10 及图 4.15 所示。六种工况下均满足相应的
热舒适设定等级。

表 4.10 工况 1-6 全年能耗统计表


Table.4.10 Annual energy consumption for condition 1-6
工况 1 工况 2 工况 3 工况 4 工况 5 工况 6
总能耗 kWh 1007371.21 908629.74 947430.10 952110.69 854650.81 900182.60
2
单位面积能耗 kWh/m 158.44 142.91 149.02 149.75 134.42 141.58
制冷能耗 kWh 415914.39 341911.02 355973.28 357868.95 287174.73 305940.86
2
单位面积制冷能耗 kWh/m 65.42 53.78 55.99 56.29 45.17 48.12
供热能耗 kWh 26160.41 1422.31 26160.41 28945.33 2179.67 28945.33
2
单位面积供热能耗 kWh/m 4.11 0.22 4.11 4.55 0.34 4.55
空调系统总能耗 kWh 442074.80 343333.33 382133.69 386814.28 289354.40 334886.19
2
单位面积空调能耗 kWh/m 69.53 54.00 60.10 60.84 45.51 52.67
空调占总能耗百分比 43.88% 37.79% 40.33% 40.63% 33.86% 37.20%

78
4 自然通风应用节能效果模拟及评价

1000000.00

800000.00
能耗值 kWh

600000.00
建筑总能耗
400000.00 制冷能耗
供热能耗
200000.00

0.00
工况1 工况2 工况3 工况4 工况5 工况6
运行工况

图 4.15 工况 1-6 全年建筑总及空调系统能耗统计


Fig.4.15 Annual total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air-conditioning system energy
consumption statistics for condition 1-6

4.6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6.1 不同热舒适等级对能耗的影响
根据上一节中的工况设定,工况 1、4 为高舒适度等级(I 级)的工况,工况 2、
5 为低舒适度等级(II 级)的工况。对比工况 1 和 2、工况 4 和 5 的建筑总能耗及
空调系统能耗,如图 4.16-图 4.17。

1000000.00

950000.00
建筑总能耗值 kWh

900000.00

I级
850000.00
II级

800000.00

750000.00
工况1、2 工况4、5
运行工况

图 4.16 工况 1 和 2、工况 4 和 5 建筑总能耗对比图

7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Fig.4.16 Comparison chart for the total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of condition 1 and 2, and
condition 4 and 5

450000.00

400000.00
空调系统能耗值 kWh

350000.00

I级
300000.00
II级

250000.00

200000.00
工况1、2 工况4、5
运行工况

图 4.17 工况 1 和 2、工况 4 和 5 空调系统能耗对比图


Fig.4.17 Comparison chart for th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energy consumption of condition 1 and
2, and condition 4 and 5
可得知重庆市办公建筑的舒适等级越高,能耗水平越高。导致此能耗升高的
主要原因是由于热舒适等级越高,空调系统的设定温度在夏季变低,在冬季变高;
利用自然通风时,转换温度也在夏季变低,在冬季变高。因此空调负荷增大,可
利用自然通风的时间缩短,从而造成了空调系统和建筑总能耗的升高。故在设计
空调系统时,必然会产生高舒适、高能耗的结果,这也就解释了美国各类建筑的
能耗水平普遍高于我国的现象。这一结论在不同的气候区不同的建筑类型中都应
呈现相同的规律。
4.6.2 不同运行模式对能耗的影响
根据上一节中的工况设定,工况 1、2、3 为全空调运行模式的工况,工况 4、
5、6 为混合式运行模式的工况。对比工况 1 和 4、工况 2 和 5、工况 3 和 6 的建筑
总能耗及空调系统能耗,如图 4.18-图 4.19。
可得知重庆市办公建筑混合式运行模式下比全空调系统更加节能。混合式运
行模式下,由于自然通风的的利用,可以在设计空调系统时升高制冷温度,降低
供热温度,从而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在舒适等级为 I 级的工况 1、4 下,工况 4
节能率达到 14.3%;舒适等级为 II 级的工况 2、5 下,工况 5 节能率达到 18.7%。
故在重庆地区,若设定合适的自然通风使用条件,是能够起到一定的节能效果的。

80
4 自然通风应用节能效果模拟及评价

1000000.00

950000.00
建筑总能耗值 kWh
900000.00

全空调运行模式
850000.00
混合式运行模式

800000.00

750000.00
工况1、4 工况2、5 工况3、6
运行工况

图 4.18 工况 1 和 4、工况 2 和 5、工况 3 和 6 建筑总能耗对比图


Fig.4.18 Comparison chart for the total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of condition 1 and 4,
condition 2 and 5,and condition 4 and 5

450000.00

400000.00
空调系统能耗值 kWh

350000.00

全空调运行模式
300000.00
混合式运行模式

250000.00

200000.00
工况1、4 工况2、5 工况3、6
运行工况

图 4.19 工况 1 和 4、工况 2 和 5、工况 3 和 6 空调系统能耗对比图


Fig.4.19 Comparison chart for th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energy consumption of condition 1 and
4, condition 2 and 5,and condition 4 and 5

4.6.3 夜间通风的利用对能耗的影响
根据上一节中的工况设定,工况 1、4 为无夜间通风的工况,工况 3、6 为设
置夜间通风的工况。对比工况 1 和 3、工况 4 和 6 的建筑总能耗及空调系统能耗,
如图 4.20-图 4.21。

8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00000.00
建筑总能耗值 kWh

970000.00

940000.00 无夜间通风
有夜间通风

910000.00

880000.00
工况1、3 工况4、6
运行工况

图 4.20 工况 1 和 3、工况 4 和 6 建筑总能耗对比图


Fig.4.20 Comparison chart for the total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of condition 1 and 3, and
condition 4 and 6
450000.00

420000.00
空调系统能耗值 kWh

390000.00

无夜间通风
360000.00
有夜间通风

330000.00

300000.00
工况1、3 工况4、6
运行工况

图 4.21 工况 1 和 3、工况 4 和 6 空调系统能耗对比图


Fig.4.21 Comparison chart for th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energy consumption of condition 1 and
3, and condition 4 and 6

由图中可得知重庆市办公建筑利用夜间通风可以达到节能的效果。夜间通风
通过在空调系统非运行时间开启外窗实现,夜间建筑室内的温度由于围护结构的
热惰性,导致室内温度变化一定程度上比室外温度变化稍有延迟,因此在夜间一
段时间内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加强通风可加速降低室内空气温度,增加建筑

82
4 自然通风应用节能效果模拟及评价

围护结构在夜间的蓄冷量,缓解了白天热负荷较大的情况,降低了白天建筑供冷
需求,对降低建筑房间的室温和能耗有一定效果。对舒适等级为 I 级的工况 1、3
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工况 3 的节能率达到 15.7%,工况 6 的节能率达到 15.5%。
4.6.4 综合通风对能耗的影响
根据上一节中的工况设定,工况 3 为高舒适度等级 I 级的夜间通风工况、工况
4 为高舒适度等级 I 级的日间自然通风工况,对比两工况的建筑总能耗及空调系统
能耗,如图 4.22。
对比得出在舒适等级相同的建筑内进行夜间通风或日间自然通风的能耗水平
基本相同,单独使用一种自然通风方式的节能率基本相同。
工况 2 为低舒适等级的全空调运行工况,工况 6 为同时对高舒适度等级 I 级及
进行日间通风和夜间通风的工况。对比工况 2 和 6 的建筑总能耗及空调系统能耗,
如图 4.23。

1000000.00

900000.00

800000.00
能耗值 kWh

700000.00
工况3
600000.00 工况4

500000.00

400000.00

300000.00
建筑总能耗 空调能耗

图 4.22 工况 3、4 能耗对比图


Fig.4.22 Comparison chart for energy consumption of condition 3 and 4

8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50000.00

850000.00

750000.00
能耗值 kWh

650000.00
工况2
550000.00 工况6

450000.00

350000.00

250000.00
建筑总能耗 空调能耗

图 4.23 工况 2、6 能耗对比图


Fig.4.23 Comparison chart for energy consumption of condition 2 and 6

对比图中不难发现工况 2 和工况 6 的能耗水平基本相同,也可得出在相同能


耗水平下,同时采用日间和夜间自然通风的室内环境可获得更高的舒适度。因此
对于低舒适等级的室内环境可通过加强日间和夜间的通风,来改善室内舒适性,
并且不会引起建筑总能耗和空调能耗的明显升高,也说明自然通风对建筑室内环
境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4.7 本章小结
本章结合两国热舒适评价的异同点,通过计算和实地调研得出了空调环境和
自由运行环境下的舒适温度范围,并以此为依据设定模拟对比方案的温度值。再
利用 DesignBuilder 模拟软件对位于重庆的办公建筑进行了中美两国不同的热舒适
设定条件、不同运行模式和不同自然通风策略的工况的模拟。总结各个工况不同
运行策略的节能如表 4.11 所示。

表 4.11 不同运行策略工况节能率汇总
Table.4.11 Energy-saving rate of different operating strategies conditions

运行策略 基准工况 对比工况 建筑总能耗节能率 空调系统节能率


工况 1 工况 2 10.9% 28.8%
舒适等级
工况 4 工况 5 11.4% 33.7%
工况 1 工况 4 5.8% 14.3%
运行模式 工况 2 工况 5 6.3% 18.7%
工况 3 工况 6 5.3% 14.1%

84
4 自然通风应用节能效果模拟及评价

工况 1 工况 3 6.3% 15.7%
夜间通风
工况 4 工况 6 5.8% 15.5%

根据得出的模拟结果可得出以下以下几点结论:
1)高室内热舒适等级设定,会导致建筑总能耗和空调能耗水平越高;
2)重庆市办公建筑在混合式运行模式下比全空调系统更加节能。空调系统节
能率达到 14%以上;
3)重庆市办公建筑利用夜间通风可以达到节能的效果。空调系统节能率达到
15%以上;
4)重庆市办公建筑相同舒适等级环境下单独使用一种通风方式的节能率基本
相同;在相同能耗水平下,同时采用日间和夜间自然通风室内环境可获得更高的
舒适度,也说明自然通风对建筑室内环境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根据以上结论,可得出高舒适度等级的设定,会带来高能耗的必然结果,这
也解释美国各类建筑的能耗水平普遍高于我国的现象。可通过采用日间自然通风
的混合式运行模式或采用夜间通风的方法有效降低建筑总能耗和空调系统能耗;
在相同舒适等级环境下,单独使用一种通风方式的节能率基本相同。在基本相同
的能耗水平下,同时采用日间和夜间自然通风室内环境可获得更高的舒适度,也
说明自然通风对建筑室内环境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此时可通过设定高舒适度的空
调系统温度,强化通风方式达到此效果。

8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6
5 结论与展望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本文的研究目的包括:1)将我国通风系统的标准与美国标准对比,提出完善
我国标准的意见;2)通过热舒适标准的条文、理论和计算对比,分析自然通风对
室内热舒适范围的影响;通过能耗模拟的方法,分析自然通风应用的节能效果。
本文从中美两国通风系统的标准对比入手,发现其中的差异点,并根据这些
差异,在设计参数的选取,建筑外部环境的评价及以此为依据的气流组织、系统
选择,以及系统运行和维护提出一些值得我国标准借鉴的意见和建议。
然后对于自然通风的主要评价指标——室内热舒适性的评价,进行了中美两
国室内热舒适性评价理论模型和具体评价方法的对比和分析,得出两国评价方法
上的异同:空调环境下评价理论模型和评价方法基本相同,推荐舒适范围略有不
同;而自由运行环境下的评价理论模型和方法两国有着明显的不同,图示法的舒
适范围我国标准较美国标准更大,此外我国标准还采用了 APMV 指标评价,更符
合人体热适应性特点。
结合得出的异同点,利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对重庆市办公建筑全空调运行模式
和混合运行模式下无自然通风、采用日间自然通风和采用夜间通风的六种不同工
况设定温度值,利用 DesignBuilder 软件对六种工况进行模拟,得到模拟结果来判
定应用自然通风和夜间通风的运行模式的节能效果。根据模拟结果以及不同热舒
适等级设定、运行模式和夜间通风策略的对能耗的影响分析,可得出在重庆地区
办公建筑采用高舒适度等级设定,会带来高能耗的必然结果,若想达到节能效果
可通过采用日间自然通风的混合式运行模式或采用夜间通风的方法有效降低建筑
总能耗和空调系统能耗,在重庆市办公建筑相同舒适等级环境下,单独使用一种
通风方式的节能率基本相同。在基本相同的能耗水平下,同时采用日间和夜间自
然通风室内环境可获得更高的舒适度,也说明自然通风对建筑室内环境有明显的
改善作用。此时可通过设定高舒适度的空调系统温度,强化通风方式达到此效果。
本文通过详细的标准对比和对不同自然通风应用策略的模拟分析得出了在重
庆地区可行的自然通风应用节能策略,这一模拟分析手段为我国自然通风应用的
具体设计和运行方法提供了参考,并且可应用于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中,根
据模拟分析的结果采用合理的通风手段,以同时满足舒适性和节能的应用效果。

5.2 展望
本文对我国与美国有关通风系统的标准要求进行了详细的对比,仅从编制结

8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构思路和文字上发现其中的差异,对温度设置和自然通风的应用条件给出详细的
研究,但是在其他很多差异点上并没有做出更深入的研究,以支撑对标准的一些
修改意见。这一点上,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更系统和严谨的考证,提出更加具体
翔实的修改意见。
此外本文仅对重庆地区办公建筑进行了自然通风和夜间通风节能效果的模拟,
对于我国其他地区也可进行类似的模拟,以检验自然通风和夜间通风是否可达到
显著的节能效果。尤其是夜间通风的利用,因室内得热量不同、气候区不同等原
因都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都有待详细的模拟分析讨论。分析得出的结果进行
汇总可系统的对全国各地区自然通风应用效果和策略选取提供参考依据,并可考
虑纳入自然通风系统和混合通风系统设计标准中。

88
致 谢

致 谢

三年的研究生学习随着本文的完成,即将走向终点。
三年间有喜怒哀乐的回忆,有风吹雨打的磨练,也有硕果累累的收获。
三年的时间不长不短,教导、陪伴、鼓励我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值得
我感恩和回忆。
感谢我的导师李百战教授、喻伟老师,我的校外导师麻省理工学院的 Leon
Glicksman 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我的实践指导人重庆市建委建筑节能处董孟能处
长以及我曾经的同事们,你们是我在三年间学习上最佳良师,也在为人处事的点
滴给予我最好的指导。
感谢李楠副教授对我论文撰写期间的指导和帮助,在科研项目工作上的指导;
感谢李沁博士、杨宇博士、李欣林、黄彦祺、李丹蕊等学长、挚友的指导与陪伴,
伴我完成研究生学业的最后时光。
感谢可持续建筑环境与生态研究团队中的每一位老师、同学,是这样一个庞
大的家庭,让我看到了繁华多样的世界,给予我更加广阔的视野。
感谢陪伴我走过三年时光的师长、同学、朋友们,是你们的陪伴使这三年的
时光如梦如幻的存留在我的记忆中,是你们的鼓励使我变成更好的自己。
感谢我的家人,感谢你们给予我生命,感谢你们无条件的爱与鼓励,感谢你
们让我更好的成长,感谢你们给予我追求梦想的无限空间。
感谢这三年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是你们交织我三年的美好时光,感谢三年中
经历的每一件事,是你们把我三年的时光填满,留给我回忆的无数片段。
感谢时光,带给我成长与进步!
最后,感谢各位评阅专家,感谢你们完整了我三年时光的句点!

石 莹
二 O 一三年五月

8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0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 《进一步加快绿色建筑发展步伐》, 我国绿色建筑行动纲要(草案)[R]. 第七届国


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主题报告, 2011, 3.
[2] 中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4-2010.
[3]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1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 北京: 科学
出版社, 2011.
[4]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1 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R]. 北京: 科学出
版社, 2011.
[5] 世界能源情报署. 国际能源展望[R]. 2010.
[6] 仇保兴. 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J]. 中国经济周刊, 2005, (9): 11.
[7]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1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 北京: 科学
出版社, 2011.
[8] Epa 402-k-93-007 U. S. epa/office of air and radiation. Office of radiation and indoor air (6609j)
cosponsored with the consumer product safety commission. the inside story: a guide to indoor
air quality. [R].
[9] Brasche S, Bischof W. Daily time spent indoors in German homes-baseline data for the
assessment of indoor exposure of German occupants. Int J Hyg Environ Health. 2005; 208(4):
247-253.
[10] Leech JA, Nelson WC, Burnett RT, Aaron S, Raizenne ME. It's about time: A comparison of
Canadian and American time-activity patterns. J Expo Anal Environ Epidemiol. 2002; 12(6):
427-432.
[11] 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国统计年 2004[Z]. 2005.
[12] Loftness, V. 2004. Improving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in the US: Technologies and
Policies for 2010 to 2050. Prepared for the PEW Center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http:
//www. house. gov/science/hearings/energyO4.
[13] Buildings Energy Databook, 2006.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and Annual Energy Review
2007. DOE/EIA-0384 (2007).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U. S. Department of
Energy. June 2008. http: //www. eia. doe. gov/aer/pdf/aer. pdf.
[14] GB50176-93: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S]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3.
[15] 栗德祥, 周正楠. 解读清华大学超低能耗示范楼. [J]建筑学报. 2005 年, 第 9 期:
P168-170.
[16] AihcSreshihpaurta. Building Designnad Operation of rIm Proving Thermal Comfort in

9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Naturally Veniilated Buildings in a Hot 一 Hmuid Climate. TexasA&M University. May 2003.
[17] 龙惟定. 民用建筑怎样实现降低 20%能耗的目标[J]. 暖通空调, 2006(36).
[18] 汤国华著. 岭南湿热气候与传统建筑. 第一版[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19] 林宪德. 建筑风土与建筑节能设计[M]. 台北: 詹氏书局, 1997.
[20] 姚润明, 尼克·贝克, 李百战. 建筑能效设计简便方法[J]. 世界建筑, 2004, 9: 32-35.
[21] British Research Establishment Conservation Support Unit (BRECSU). Energy Consumption
Guide 19: Energy Use in Office [M]. Garston, Watford, UK, 2000.
[22] IEA Annual Resport. Hybrid Ventilation Annex 35 [R]. Syndey, 2000.
[23] Yik, Francis WH, and Yu Fat Lun. "Energy saving by utilizing natural ventilation in public
housing in Hong Kong. " 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 19. 1 (2010): 73-87.
[24] Cardinale, N. , M. Micucci, and F. Ruggiero. "Analysis of energy saving using natural
ventilation in a traditional Italian building. " Energy and buildings 35. 2 (2003): 153-159.
[25] Yang, Lina, and Yuguo Li. "Cooling load reduction by using thermal mass and night
ventilation. " Energy and buildings 40. 11 (2008): 2052-2058.
[26] 徐伟, 张时聪, 陈曦, 等. 国外暖通空调设计规范及编制机构介绍[J]. 暖通空调, 2012(7):
61-66.
[27] ASHRAE, ANSI/ASHRAE Standard 55-2010: Thermal Environment Conditions for
Human Occupancy. Atlanta, GA, American Society of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Engineers, Inc. , 2011.
[28] ISO 7730-2005: Ergonomics of the thermal environment—Analytical determi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rmal comfort using calculation of the PMV and PPD indices and local
thermal comfort criteria. Genev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2005.
[29] Gagge A P. A standard predictive index of human response to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ASHRAE Trans. 1986, 92(2): 709-731.
[30] ASHRAE official website. https: //www. ashrae. org/.
[31] GB 50736-2012: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GBT50785-2012 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
[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33] 陆耀庆, 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第二版).
[34] ASHRAE 62. 1-2007: Ventilation for Acceptable Indoor Air Quality. Atlanta, GA, American
Society of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Engineers, Inc. , 2007.
[35] ASHRAE 62. 2-2007: Ventilation and Acceptable Indoor Air Quality in Low-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Atlanta, GA, American Society of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Engineers, Inc. , 2007.

92
参考文献

[36] ASHRAE Handbook Foundamental.


[37]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38] JGJ 26-2010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39] JGJ 134-2010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40] JGJ 75-2003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41] ASHRAE 55-92. Therm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human occupancy[S]. Atlanta:
ASHRAE, 1992.
[42] Fanger P O. Thermal comfort -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in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penhagen: Danish Technology Press, 1970.
[43] Houghten, F. C. , Yaglou, . C. P. Determining lines of equal comfort [J]. ASHVE Transactions,
1923, 29: 163-176.
[44] ASHRAE 55-2004. Therm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human occupancy[S]. Atlanta:
ASHRAE, 2004.
[45] Gagge AP, Stolwijk JAJ, Nishi Y. An effective temperature scale based on a simple model of
human physiological regulatory response. ASHRAE Trans 1971; 77(1): 247–62.
[46] ANSI/ASHRAE 55-1974. ASHRAE standard: therm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human
occupancy[S]. Atlanta (USA): American Society of Heating, Refriger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Engineers Inc. ; 1974.
[47] ANSI/ASHRAE 55-1992. ASHRAE standard: therm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human
occupancy[S]. Atlanta (USA): American Society of Heating, Refriger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Engineers Inc. ; 1992.
[48] ANSI/ASHRAE 55-1995. ASHRAE standard: therm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human
occupancy[S]. Atlanta (USA): American Society of Heating, Refriger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Engineers Inc. ; 1995.
[49] Tanabe, S. , and K. Kimura. 1994. Effects of air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air movement on
thermal comfort in hot and humid conditions. ASHRAE Transactions 100(2): 953-969.
[50] Tanabe, S. , H. Imamura, Q. Jiang, and T. Suzuki. Effects of humidity on thermal comfort in
office space (Part 4: Subjective experimental results under equivalent SET* conditions).
Proceedings of SASHE Technical Conference, Hiroshima. 1995b.
[51] Hitomi Tsutsumia, Shin-ichi Tanabe, Junkichi Harigaya, Yasuo Iguchi, Gen Nakamura. Effect
of humidity on human comfort and productivity after step changes from warm and humid
environment.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7, 42 (12) : 4034–4042.
[52] M. A. Humphreys. Outdoor temperatures and comfort indoors [J]. Batiment International,
Build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1978, 6(2): 92-105.

9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3] Fanger P O, Toftum J. Thermal comfort in t he future-excellence and expectation


[C]//Conference Proceedings on Moving Thermal Comfort Standards in to 21st Century.
Windsor, UK, 2001.
[54] Humphreys M A, Nicol J F. Understanding the adaptive approach to thermalcomfort[J].
ASHRAE Technical Data Bulletin, 1998, 14(1): 1-14.
[55] R. de Dear, G. S. Brager. Developing an adaptive model of thermal comfort and preference [J].
ASHRAE Trans, 1998, 104(1): 145-167.
[56] de Dear R, Brager G, Cooper D. Developing an adaptive model of thermal comfort and
preference [R]. Final report ASHRAE RP-884. Sydney: Macquarie Research Ltd. , 1997.
[57] De Dear, Richard, and Gail Schiller Brager. "The adaptive model of thermal comfort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 45. 2
(2001): 100-108.
[58] 姚润明. 室内气候模拟及热舒适研究. 重庆大学博士论文. 1997.
[59] 金振星. 不同气候区居民热适应行为及热舒适区研究 [D]. 重庆: 重庆大学, 2011.
[60] 刘红, 郑文茜, 李百战, 谈美兰, 高亚峰, 金振星. 夏热冬冷地区非采暖空调建筑室内热
环境行为适应性[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2(6).
[61] Li B, Tan M, Liu H, Ma X, Zhang W. Occupant’s perception and preference of thermal
environment in free-running buildings in China: Indoor Built Environ 2010;19(4): 405–412.
[62] 刘晶. 夏热冬冷地区自然通风建筑室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的研究[D]. 重庆: 重庆大学,
2007.
[63] http://designbuilder.com.cn/product/features/.
[64] 潘毅群, 吴刚, V. Hartkopf. 建筑全能耗分析软件 EnergyPlus 及其应用[J]. 暖通空调,
2004, 34(9): 2-7.

94
附 录

附 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1] 建筑围护结构体系关键技术研究, 2010DFA72740-03, 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建筑节
能合作项目子课题, 2010. 10-2012. 12.

9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2]
[3]
[4] 仇保兴.《进一步加快绿色建筑发展步伐》
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主题报告,2011,3.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1
版社,2011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 ,我国绿色建筑行动纲要(草案)[R].北京:科学出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2010.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
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 第七届国际
[5]
[6]
[7]
[8] 世界能源情报署.国际能源展望[R].
2011.
仇保兴.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J].中国经济周刊,2005,(9):11.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社,2011
Epa 402-k-93-007
cosponsored with U.S.
the epa/office
consumer of
product 2010.
air2011
and
safety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
radiation. Office
commission.the of radiation
inside and
story: aindoor
guide air208(4):
to (6609j)air
indoor
[10] quality.[R].
[9] Brasche
247-253.
Leech
Canadian S, and
assessment
JA, Bischof
of American
Nelsonindoor W.
WC, Daily
exposure time
Burnett
time-activityspent
ofRT,
German
Aaronindoors Jin
occupants.
S, Raizenne
patterns. German
Expo Int
ME.
AnalJ homes-baseline
Hyg
It's Environ
about
Environ data
Health.
time:
Epidemiol. for the
2005;
A comparison
2002; of
12(6):
[11]
[12]
[13] 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年
427-432.
Loftness,
for 2010 toV. 2004.
2050. Improving
Prepared for the
http://www.house.gov/science/hearings/energyO4.
Buildings
DOE/EIA-0384 Energy Databook,
(2007). Energy 2006.2004[Z].2005.
Building
PEW
US
Information Energy
Center
Department Efficiency
on Global
of
Administration, Energyin the
Climate
and
U.S. US: Technologies
Change,
Annual
Department Energy
of and
Review
Energy. Policies
2007.
June
[15]
[16] 2008. http://www.eia.doe.gov/aer/pdf/aer.pdf
栗德祥,周正楠.
AihcSreshihpaurta.Building
龙惟定.民用建筑怎样实现降低
Veniilated Buildings 解读清华大学超低能耗示范楼.[J]建筑学报.2005
[14]GB50176-9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
Hot 一Conservation
in a李百战. Designnad
Hmuid Operation
Climate. of rIm
TexasA&M Proving Thermal
University. 年,第 Comfort
May 9
2003. 期:P168-170
in Naturally
[17]
[18]
[19]
[20]
[21]
[22] 汤国华著.岭南湿热气候与传统建筑.第一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林宪德.
姚润明,
British
Guide
IEA 19:
Annual 建筑风土与建筑节能设计[M].
尼克·贝克,
Research
Energy
Resport.Establishment
Use in Office
Hybrid
20%能耗的目标[J].暖通空调,
建筑能效设计简便方法[J].
[M].
Ventilation 台北:詹氏书局,
Support
Garston,Watford,UK,2000.
Annex 35 Unit 世界建筑,
1997.
(BRECSU).
[R].Syndey,2000.
2006(36). 2004,
Energy 9: 32-35.
Consumption
[23]
[24] Yik,
housing Francis
Cardinale,in
[25] ventilation
Yang, Hong
in
Lina, a WH,
N., Kong."
M.
traditional
and and
Yuguo Yu
Indoor
Micucci, Fat
Italian
Li. andLun.
built
and
building."
"Cooling "Energy
F. Ruggiero.
Energy
load saving
Environment
reduction by
19.1
"Analysis
and utilizing
(2010):
buildings
by of energy
using 35.2natural
73-87.
thermal ventilation
saving
(2003):
mass using
153-159.
and in public
natural
[26]
[27]
[28] 徐伟,张时聪,陈曦,等.国外暖通空调设计规范及编制机构介绍[J].暖通空调,
ventilation."
2012(7):61-66
ASHRAE,
Occupancy.
Engineers,
ISO 7730-2005:
interpretation
thermal comfort
Energy
ANSI/ASHRAE
Atlanta,
Inc.,of 2011 and
GA,
Ergonomics
thermal
criteria.
buildings
Standard
American
of
comfort
Geneva, the
40.11
Society
thermal
using
(2008):
55-2010:
International of 2052-2058.
Thermal
Heating, Environment
Ventilating
environment—Analytical
calcul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PMV for and and
PPD Conditions
determination
indices
Standardization, fornight
Air-Conditioning
and
2005. Human
and
local
[29]
[30]
[31] Gagge A P. A
environment.ASHRAE
ASHRAE
GB 50736-2012: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standard predictive
Trans.
official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1986, index of
92(2):
website. https://www.ashrae.org/
[3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T50785-2012 human
709-731. response to the thermal
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S].
[33]
[34]
[35] 陆耀庆,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第二版)
Society
ASHRAE
Buildings.
Engineers, 62.1-2007:
of 62.2-2007:
Heating,
Atlanta,
Inc., 2007 Ventilating
GA, Ventilation
American and for
and Acceptable
Air-Conditioning
Acceptable
Society Indoor
of Heating,Indoor Air
AirQuality.
Engineers, Quality
Ventilating andAtlanta,
Inc., in2007 GA, American
Low-Rise
Air-Conditioning Residential
[36]
[37]
[38]
[39]
[40]
[41]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ASHRAE
JGJ 26-2010
134-2010
75-2003
ASHRAE
ASHRAE,
Handbook
55-92.
1992.
Foundamental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Therm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human occupancy[S]. Atlanta:
[42]
[43] Fanger
Houghten,
1923, P
Copenhagen: O. Thermal
Danish
F.C., Yaglou,.comfort
Technology
C.P. - analysis
Press,
Determining and
1970. application
lines of equal in environment
comfort [J]. engineering.
ASHVE Transactions,
[44]
[47] Gagge29:
ASHRAE
[46] ASHRAE,
[45] human AP,
ANSI/ASHRAE
occupancy[S].
Engineers
ANSI/ASHRAE
163-176.47
55-2004.
2004.
Stolwijk
physiological
Inc.;
Thermal
JAJ,
55-1974.
Atlanta
1974. Nishi
regulatory
(USA):
55-1992.
environmental
ASHRAE Y.response.
An standard:
American
ASHRAE effective
standard: conditions
ASHRAE
Society temperature
thermal for human
Trans
of Heating,
thermal Heating, scale
1971;
environmental occupancy[S].
based on aand
77(1):247–62.
Refrigerating
environmental simple
conditions
conditions
Atlanta:
formodel
human of
Air-conditioning
for human
[48]
[49] occupancy[S].
Engineers
ANSI/ASHRAE
occupancy[S].
Engineers
Tanabe, S.,Inc.;
Inc.;
and Atlanta
1992.
1995.
K. (USA):
55-1995.
Atlanta (USA):
Kimura. American
ASHRAE
American
1994. Effects Society
standard:
Society
of air of
thermal
of Heating,
temperature, Refrigerating
environmental
Refrigerating
humidity, and and
conditions
and
air Air-conditioning
for human
Air-conditioning
movement on
thermal
[50] humidity
Tanabe, comfort
S., H. in hot
Imamura, and humid
Q.Environment,
Jiang, conditions.
andJunkichi
T. Suzuki. ASHRAE Transactions 100(2): 953-969.
[51]
[52]
[53]
office
A. space
Proceedings
Hitomi
environment.
M.
Building
Fanger
(Part
Tsutsumia,
on human
Humphreys.
P Research
O,G.
[C]//Conference
Windsor,UK, Toftum
2001
4:Shin-ichi
ofBuilding
SASHE Subjective
and Technical
comfort
and
Outdoor
J. Thermal
Proceedings
experimental
Tanabe,
and Conference,
productivity
temperatures
Practice, 1978,
oncomfort
Moving 6(2):
in2007,
and
tthe
he
Thermal 42Effects
results
comfort
92-105.
under
Hiroshima.
Harigaya,
after step
(12) of1995b.
Yasuo
changes humidity
equivalent
:4034–4042.
indoors
future-excellence
Comfort
Iguchi,
from
[J].
Standards and
on
SET*
Gen
warm
Batiment
thermal comfortEffect
conditions).
Nakamura.
and humid
International,
expectation
in to 21st Century.
in of
[54]
[55]
[56] Humphreys
R. de Dear,
[J].ASHRAE
de Dear
preference R, M
[R]. A,
thermalcomfort[J].ASHRAE
S.
Trans,
Brager Nicol
Brager.
FinalG,1998,J Developing
F.104(1):
Cooper
report Understanding
Technical
D.
ASHRAE an Data
145-167.
Developing adaptive
RP-884. an adaptive
Bulletin,
model
adaptive
Sydney: approach
1998,14(1):1-14.
of thermal
model
Macquarie of tocomfort
thermal
Research and
comfortpreference
Ltd., and
1997.
[57]
[58] De
姚润明.Dear,
conservation
100-108.
金振星.
刘红, Richard,
郑文茜, in the
室内气候模拟及热舒适研究. and
built
不同气候区居民热适应行为及热舒适区研究
李百战, Gail Schiller 高亚峰,
environment." Brager. "The
International
重庆大学博士论文. adaptive
Journal model
of 1997 of thermal comfort
Biometeorology 45.2 and energy
(2001):
[59]
[60]
[61]
[62]
[63] 环境行为适应性[J].
Li B, Tan M, Liu H, Ma X,谈美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刘晶.夏热冬冷地区自然通风建筑室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的研究[D].重庆:重庆大
environment
学,2007. 吴刚, in free-running Zhang
buildings
建筑全能耗分析软件
http://designbuilder.com.cn/product/features/
[64]潘毅群, V. Hartkopf. W. Occupant’s
in China: 金振星. Indoor 夏热冬冷地区非采暖空调建筑室内热
perception
2011,Built
EnergyPlus
[D].重庆:重庆大学,2011.
42(6)and
Environpreference
及其应用[J]. of thermal
2010;19(4):405–412.
暖通空调,
2004,34(9): 2-7.

9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