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CSE 语文 (笔记)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8

《北人食菱》

作者背景
- 江盈科
- 字進之,號逯蘿
- 主張為文應抒發當時代個人的真性情,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說法,也極力
贊成靈性說。
- 是明朝晚期文壇「公安派」的重要成員之一。

原文
- 北人生而不識菱( líng )者,仕于南方,席上啖( dàn )菱,並殼入口。或曰:“食菱
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幷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
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産,此坐强不知以爲知也。

字詞翻譯
- 識 :知道
- 席:酒席
- 仕於 : 在......做官
- 啖:吃
- 並殼 :連同皮殼/外殼
-
- 或 :有的人
- 去 :去掉
- 護 : 掩飾
- 短 : 缺點,短處,不足之處。
- 欲 : 想要
- 以 : 用來
-
- 亦:也
- 何 : 哪裡
-
- 坐 :因為,由於
- 強 :(qiǎng)本文中指“勉強”。
- 而:表示轉折,此指却

譯文
- 有個出生在北方不認識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連角殼一起
放進嘴裡吃。
- 有人對他說:「吃菱角必須去掉殼再吃。」那人為了掩飾自己的缺點,說:「我並不
是不知道,連殼一起吃進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熱解毒。」
- 問的人說:「北地也有這種東西嗎?」他回答說:「前面的山後面的山,哪塊地沒有
呢?」
- 菱角生長在水中,而不是生長在土里,這是因為他為了裝作有學問,硬要把不知
道的說成知道的。

主旨
-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如果强不知以爲知,就會鬧出笑話,被人耻
笑。世界上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而每個人的學識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虛心潜學
,才能得到真知。

《伯牙絕弦》

- 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晉國的上大夫,春秋時著名的
琴師,被人尊為琴仙。
- 鐘子期——春秋戰國時代楚國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人。相傳鐘子期是一個戴
斗笠、披蓑衣、背扁擔、拿板斧的樵夫。

原文
-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
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字詞翻譯
- 絕 :斷絕
- 善 :擅長,善於。
- 鼓 :彈。
- 志在高山 :心裡想到高山。
- 哉 :語氣詞,表示感嘆也表示"啊"的意思。
- 峨峨 :高
- 兮 :語氣詞,相當於「啊」。
- 若 :像~~一樣。
- 洋洋 :廣大。
- 念 :心裡所想的。
- 必 :一定,必定。
- 之:他。 謂 :認為。
-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
- 乃 :就。
- 復:再,又。
- 弦:在這裡讀作「閒」的音。
譯文
- 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擅長傾聽。
- 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巍峨的泰山,鐘子期聽了贊嘆道:「好啊!這琴聲就像
巍峨的泰山!」
- 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澎湃的江河,鐘子期贊嘆道:「好啊,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
的江河!」
- 無論伯牙想到什麼,鐘子期都能準確地說出他心中所想的。
- 鐘子期去世後,伯牙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鐘子期更瞭解自己的知音了。
- 於是,他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斷絕了琴弦,終生不再彈琴。

《遊盤山記》

盤山外骨而中膚。外骨,故峭石危立,望之若劍戟羆虎之林。中膚,故果木繁。盤頂如初
抽筍,鋭而規,上為窣諸波,日光橫射,影落塞外,奔風忽來,翻雲抹海。住足不得久,乃
下。迂而僻,且無石級者,曰天門開。從髻石取道,闊以掌,山石礙右臂,左履虛不見底,
大石中絕者數。先與導僧約,遇絕嶮處,當大笑。每聞笑聲,皆膽落。捫蘿探棘,更上下
僅得度。兩巖秀削立,太古云嵐,蝕壁皆翠。下得枰石,方廣可几筵。撫松下瞰,驚定乃
笑。世上無拼命人,惡得有此奇觀也。

盤山外表是岩石而內含泥土。外表是岩石,所以陡峭的石壁高高直立,遠遠望去如刀槍
林立,有熊虎的氣勢。內含泥土,所以樹木繁茂,盤山山頂形狀人像剛出土的幼筍,又尖
又圓。上面叫諸波,每當日光斜射,盤山的影子彷彿直投到塞外,每當風吹過,雲霧翻騰
,如同大海。在上面不能停留太久,就往下走,有一段迂迴而偏僻,並且沒有石級的路,
叫天門開。從大石頂端找到一條路,才巴掌寬,山石擋著右臂,左腳懸空,途中有好幾塊
石頭擋路,我們事先與當嚮導的僧人約定,遇到絕險處,就要大笑示意,所以每當聽到
前面傳來大笑,我們都膽戰心驚。手攀著荊棘,反復試探,才過了這段路。前面見到兩座
山岩對峙,彷彿是太古以來的風雲霧嵐,將山壁染成翠綠。再往下有一塊平整的大石,
十分寬大,可以擺幾桌酒席,我們手扶松樹向下看,驚魂甫定,才大笑世上不敢冒生命
危險的人,怎能探得如此奇景呢?

《親政篇》
作者:王鏊
惟陛下遠法聖祖,近法孝宗,盡鏟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華、武英二殿,仿古內
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從、台諫各一員上殿輪對;諸司有事諮決,上據所
見決之,有難決者,與大臣面議之;不時引見群臣,凡謝恩辭見之類,皆得上殿陳奏。虛
心而問之,和顏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盡。陛下雖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燦然畢陳
於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內朝所以通遠近之情。如此,豈有近時壅隔之弊哉?唐、虞
之時,明目達聰,嘉言罔伏,野無遺賢,亦不過是而已。

希望皇上遠的效法聖祖,近的學習孝宗,完全剷除近代的阻塞隔膜的弊病。常朝以外,
就到文華、武英兩殿,仿效古代內朝的意思:大臣每隔三天或五天,進來問一次起居;侍
從官司和御史,各選一員上殿來輪流回答諮詢;各部門有事請求決斷,皇上根據自己的
看法決斷它;有不容易決斷的,就和大臣當面討論解決。不時地引見羣臣,凡是謝恩、辭
行這類情況,羣臣都可以上殿陳奏,皇上虛心地問他,和顏悅色地開導他。象這樣,人人
都能夠毫無保留地說出自己的意見;皇上雖然深居皇宮,可是天下的事情卻全都清清楚
楚地擺在眼前。外朝用來端正上下的名分,內朝用來溝通遠後的意見。像這樣,哪裏會
有近代的阻塞隔膜的弊病呢?唐堯、虞瞬的時候,耳聰目明,好的言論沒有被埋沒,民
間沒有遺漏的賢人,也不過是這樣罷了。

《雙層床》

內容分析
1. 介紹和父親所睡的雙層牀
2. 「 以父親買的小燈作過渡 」
3. 憶述父親買的燈和作者在小天地的生活
4. 「 母親即將來港 」
5. 記述父親因安裝新雙層牀而受傷的事,以及由此事得到的感悟。
6. 「 送父親進醫院的經過 」
7. 記述作者在事後的改變和對愛情的看法和信念

部分 段落 內容大意

一 1 憶述往日的生活,帶出作
者和父親以前所睡的雙層
牀。

二 2-5 描述父親買的小燈,記述
作者在小天地中,清貧但
安穩的生活。
記述父親因安裝新牀而受
傷的事,抒寫內心對父親
的愧疚和對男友的失望 /
憤怒,以及由事件而得到
的感悟 。

三 6-17 記述父親因安裝新牀而受
傷的事,抒寫內心對父親
的愧疚和對男友的失望 /
憤怒,以及由事件而得到
的感悟 。

四 18-21 記述作者在事件後的 改變
並抒寫對愛情的看法和信
念。

第6段在全篇的結構上有甚麼作用?試略加說明。
這是過渡段,承上啟下,起轉折的作用。這段記述作者的生活發生變化,「我們把雙層牀
拆掉」,即她的「小天地」被拆了,象徵一個階段的結束;「那一個晚上,我一生都不會忘
記」,標誌着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同時開啟下文,回憶「那一個晚上」的事。

雙層牀
- 來源: 街頭買來的舊貨
- 用家: 作者和父親
(作者睡「上格」,父親睡「下格」)
- 擺放地點: 小房間
- 用家感受: 對雙層牀全無怨言,僅有着深厚的眷念
- 外形: 土黃色,架構搖動,沒有床板,只有一串彈簧支架
- 擺設: 破舊的棉被床褥,夏天多鋪上一張蓆子

以父親買的小燈作過渡
作者現在嫌棄小燈:
- 賣電器的鋪子還有這種小燈,不過一定不會再買了

嫌棄的原因:
- 現在手頭寬綽了,甚麼都講素質和品味

反思:
- 不幸已墮入中產階級挑剔勢利的塵網

描述父親買的小燈:
顏色不怎麼好看,淺淺的藏青浮薄而刺眼;
燈罩如覆轉的小花盆,半蓋着燈泡;
燈泡下是一個晾衣夾形狀的東西,方便把它固定在牀沿。

•來源:鴨寮街

•價錢:三元

•用途:照明、看書

•特點:燈罩半蓋着燈泡,散發出黃光;燈泡下是一個晾衣
夾形狀的東西,有利固定它在牀沿

小天地
家具
- 小燈,雙層牀
環境
- 夜裏
聲音
- 父親的鼾聲,北風的號叫,自己的轉身,蓋被的聲音,雙層牀的吱吱,搖響,小老
鼠走動的雜響
活動
- 看書,睡覺

「 舒適、安全、温暖 」

記述父親因安裝新雙層牀而受傷
1. 母親即將來港
2. 父親買新的雙層牀,讓母親有睡鋪

全新鋼牀:
- 「下格」雙人、「上格」單人

3. 新牀送來的那天
作者
• 陪男朋友預備考試
• 跟他吃飯、聊天

父親

• 獨力拆牀、安裝新牀
•自己煮飯、吃飯

4. 作者回家後所見
• 一張紅漆鋼牀,上鋪稍窄,下鋪卻足有四呎寬
• 牀顯得很高,四隻腳站在紅磚上
• 牀上還沒有被褥子,父親躺在簇新的木板上呻吟
• 地上猶暖的電鍋
• 一室凌亂的雜物
父親受傷
- 遠因
家貧兼長期負債的日子,使父親心力交瘁,腰椎的軟骨墊退化,經常扭傷腰部

- 近因
安裝最後一塊牀板時觸傷腰骨

「 忍痛做飯,只吃了數口飯,餘半條臘腸;仍關心作者吃了飯沒有 」
「 對父親感到愧疚 」

5. 送父親進醫院的經過
- 作者不能扶起父親,又哭又鬧地求男友幫忙,男友才不情願地出現
- 男友身為準醫生,卻不願幫忙送作者的父親到醫院就醫,可知他沒有愛心,不值
得託付終生
- 對男友感到失望和憤怒

記述作者在事後的改變和對愛情的看法和信念
作者的改變
•長大了,不再以為男友會開車來找自己
•會勇敢地、正面地去想念男友

作者對愛情的看法和信念
•父母之間的愛情是永恆的愛
•相信自己真的能找到這種愛

《母親》— 莫言
作者介紹
- 莫言,本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東省濰坊市高密市東北鄉文化發展
區大欄平安村,中國當代作家。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
- 1955年2月17日,出生在山東省高密縣大欄鄉平安莊,童年正值中國近代史上的
“三年困難時期”,這一時期的經歷對他有深遠影響。
-
-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輟學,在農村勞動長達10年,主要從事農業,種高粱、種
棉花、放牛、割草 。

鄉土情懷
- 莫言非常重視文學的本體意義,體驗性是他鄉村寫作最重要的特點,這得益于他
二十年的農村生活,他與這無拘無束又“藏污納垢”的鄉間社會朝夕相處,它的魅
力與痛苦都深入到作家的骨髓,變成了一種獨特的體驗。
文化大革命
-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由毛澤東發動和領導的政治運動。文化大革命全稱“無
産階級文化大革命”,是一場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
灾難的內亂。

作者最早的人生記憶中有關母親的畫面
時間:
- 中國歷史上的艱難歲月
- (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

地點:
- 山東省高密縣一個偏僻落後的鄉村

人物:
- 作者
- 母親
母親捶打野菜
1. 人生記憶的起點
- 母親與眾不同的堅強性格
- 難以忘卻愁容滿面的母親不是哭泣而是唱歌

1. 文學道路的起點
- 有顔色、聲音、氣味的立體記憶、活生生的綜合性形象、感受生活和記憶事物的
方式
- 在某種程度上决定了作者小說的面貌和特質

記一次誤以為母親自殺的事,和受到母親的話鼓勵
第3至4自然段:
- 當時是作者家最艱難的時期,作者怕母親自殺
(父親被人誣陷,家裏存糧不多,母親舊病復發,無錢醫治)
- 每當作者下工回家時,一進門就要大聲喊叫,只有聽到母親的回應時,才感到安

- 有一次母親沒回應,作者找不到她,以爲她自殺了,不由得大聲哭起來
- 母親回來,對作者的哭泣非常不滿,追問作者爲甚麽哭,他含糊其辭,母親明白
了,說『孩子,放心吧,閻王爺不叫,我是不會去的!』
- 作者獲得了一種安全感和對未來的希望
- 母親對憂心忡忡的兒子做出的莊嚴承諾
活下去,無論多麼艱難
也要活下去!

記述電視上看到的難忘畫面,抒寫從中得到的體悟
貝魯特的老太太
第5至6自然段

背景:以色列重炮轟擊貝魯特後

人物:面容憔悴、身上沾滿泥土的老太太

事情:從屋子裏搬出一個小箱子叫賣蔬菜;

對著記者的攝影機說:
『我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即使吃這裏的沙土,我們也能活下去!』

回憶小時因飢餓而喪失尊嚴的事,以及受到的教訓
第7至8自然段
- 作者小時候飢餓,爲了得到豆餅而學狗叫
- 父親和爺爺嚴厲地批評了作者:
做人要有尊嚴
人應該有骨氣!

記述自己因父母親和祖父的教誨而建立價值觀
母親的教育:人要忍受苦難,不屈不撓地活下去

父親和爺爺的教育:人要有尊嚴地活著
- 使作者獲得一種面臨大事件時作出判斷的價值標準

語言欣賞
文段一:(第1自然段)
生活留給我最初的記憶是母親坐在一棵白花盛開的梨樹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紅色的
棒槌,在一塊白色的石頭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綠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濺到母親的胸前,
空氣中彌漫着野菜汁液苦澀的氣味。那棒槌敲打野菜發出的聲音,沉悶而潮濕,讓我的
心感到一陣陣地緊縮。

(1)特色:以五官的角度描寫母親捶打野菜的情景,動作、聲音、顏色和氣味俱備,寫法形
象鮮活,具立體感。

(2) 作用:陰暗慘淡的顏色、沉悶而潮濕的聲音、苦澀的味道等,營造出鬱悶和抑壓的
感覺,表現出畫面中的人生活在沉重的壓力下。

文段二:(第5自然段)
以色列重炮矗擎具鲁特後,滚滚的硝煙尚未散去,一個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
太便從屋子裏搬出一個小箱子,箱子裏装着幾根翠綠的黄瓜和幾把翠綠的芹菜。她站在
路邊叫賣蔬菜。當記者把攝像機對準她時,她高高地舉起拳頭,嗓音嘶哑但異常堅定地
説:「我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即使吃這裏的沙土,我們也能活下去!」

(1)特色:以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生動形象地表現老奶奶的精神面貌,以文字
繪聲繪色地再現人物特點。

(2) 作用:從疲憊的面容和嘶啞的聲音中不難想象老奶奶早已飽受生活的磨難;但她如
常的生活舉動和高舉的拳頭,反映出即便苦難當前,她仍具有頑強不屈的生命力。

借事抒情

主旨:通過記述關於母親、父親和爺爺的幾段往事,抒發人應堅强而有尊嚴地活下去的
感悟。

敘事寫人

透過記述母親的兩件事,突出母親堅強不屈的性格。
第一件事:作者回憶母親在梨樹下的
第二件事:作者有一次以爲母親不見了
突出母親堅强不屈的性格,在苦難中仍堅持樂觀面對。

人物描寫
行動描寫
- 母親面對艱苦時竟然不哭泣而是唱歌,表現出與衆不同的堅强性格。
語言描寫
- 母親雖受盡苦難,但絕不會尋死,表現出身爲母親的責任感和頑强不屈的性格。

修辭:烘托
『那棒槌敲打野菜發出的聲音,沉悶而潮濕,讓我的心感到一陣陣地緊縮。』
- 側面描寫跟主體性質不同的景物(沉悶而潮濕的敲打聲),以其壓迫感來烘托主
體(作者難過的心情),使情感和形象更加突出。

修辭:擬物
『女人、母親、土地、生命,這些偉大的概念在我腦海中翻騰著』
- 將人(女人、母親)和物(土地、生命)比擬成另一樣事物(浪花或海中翻騰的生物)
,使其形象更鮮明。

《陳情表》— 李密
作者介紹
李密,字令伯,三國時文學家。自幼喪父,由祖母劉氏撫養成人,故十分孝敬祖母。以文
學見長,名聲頗佳。曾任蜀漢的尚書郎等職,蜀亡後以侍奉祖母爲理由,婉拒出仕。祖母
逝世後,李密出任太子洗馬、尚書郎、後爲溫縣縣令,政績甚佳,但仕途幷不得意,終辭
官。

文體
臣子上書給皇帝的奏章叫[表]。本文是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陳述自己要留家侍奉祖
母的情理,請求皇帝准許他暫不應朝廷的徵召,故叫[陳情表]。

主旨
敘說祖母的養育之恩,委婉地陳述自己為孝養年老多病的祖母,不能接受朝廷的徵召,懇求
皇帝體諒。

翻譯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湣臣孤弱,
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
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牀
蓐。臣侍湯藥,未嘗廢離。
臣李密陳言:臣因命運不好,很早就遭遇不幸。出生六個月,慈愛的父親就去世了。長到四歲,
舅舅逼迫母親改嫁了。祖母劉氏憐憫臣孤苦多病,便親自撫養。臣小時候經常生病,九歲還不
會走路。孤獨無依,一直到長大成人。既沒有叔叔伯伯,也沒有哥哥弟弟,家門衰落福分淺薄,
很晚才有兒子。外面沒有關係比較親近的親戚,家裏沒有看管門戶的僮僕。孤單地獨自生活,
只有自己的身體和影子相互安慰。而祖母劉氏很早就疾病纏身,常年臥床不起,臣侍奉她服藥
,從來沒有離開過。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
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
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峻切,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
詔奔馳,則以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到了聖明的朝代,臣蒙受清明的教化。起初有太守逵推舉臣為孝廉,後來刺史榮又推舉臣為秀
才。臣因為沒有人供養祖母,推辭不接受任命。朝廷特地下了詔書,任命臣爲郎中,不久又蒙
受國家恩典,任命臣爲洗馬。以臣這樣微賤卑下的人,擔當服侍太子的職務,這實在不是臣殺
身捐軀所能報答朝廷的。臣把所有苦衷上表報告,推辭不去就職。但是詔書急切而嚴厲,責備
臣逃避和怠慢。郡縣長官逼迫,催促臣立刻上路;州官登門督促,比流星還要急迫。臣想遵從
皇上的旨意爲國奔走效勞,但祖母劉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姑且順從自己的私情,但報告
得不到准許。臣進退兩難,實在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事偽朝,歷職郎署,
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
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俯伏思量,聖朝以孝道來治理天下,凡是老年人,尚且受到憐惜養育,何况臣的孤苦,又特
別嚴重呢。而且臣年輕時做過蜀漢的官,歷任郎官衙署的職位,本來就企圖為官顯達,不顧惜
名譽節操。現在臣身爲亡國的俘虜,實在卑微鄙陋,承蒙超常的提拔,恩寵的任命十分優厚,
怎敢猶豫不决,另有所圖呢?但因祖母劉氏的年壽已像日落西山,接近衰亡,氣息微弱,生命
垂危,早上難以預料晚上會發生甚麼事情。臣沒有祖母,就活不到現在;祖母沒有臣,就無法
安度餘生。我們祖孫二人,互相依靠,共同生活,正因為這樣臣不能離開祖母而遠行。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
,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愍
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卒保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
以聞。
臣今年四十四歲,祖母劉氏今年九十六歲,因此臣爲陛下盡節效力的日子還長著,而報
答祖母劉氏的日子已經不多了。臣懷著烏鴉反哺的私情,企求能獲准奉養年老的祖母。
臣的辛酸苦楚,不單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親眼目睹和明白的,就是天地
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憐憫臣的誠意,成全臣微小的心願,使祖母劉氏能
夠僥倖地最終得以安度餘年。臣活著會犧牲生命,死後也會結草報恩。臣懷著犬馬一樣
不勝恐懼的心情,恭敬地呈上表奏以禀告。

則——在文言文中,「則]多作爲連詞。如用作連詞,一般有以下四種用法。
①表示時間上的先後承接關係,可翻譯為:[就]、[便]。
例: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柳宗元《始得西k山宴遴記》)

②表示條件和因果關係,可翻為:[那麽]、[就]、[因此]。
例: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左傅·子産不毀鄉校》)

③表示轉折關係,可翻譯為:[卻]、[然而]、[可是]。
例:臣欲奉詔奔馳,則以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李密《陳情表》)

④連接兩部分,後一部分説明、解釋或判斷前一部分,可翻譯為:[是]、[就是],或者不譯出。
例:至于斟酌損益,進益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者諸葛亮《出師表》)

豈——“豈”是語氣副司,一般來說有以下兩種用法:
①表示反問,可翻譯為:[難道]、[怎麽]、「哪裏]。
例:趙王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司馬透《史記·廉頗蘭相如列傳》)趙王難道會爲一瑰璧玉而欺騙
秦國嗎?
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李密《陳情表》)承蒙超常的提拔,恩寵的任命
十分優厚,怎麽敢猶豫不决,另有所圖呢?
②表示揣測,可翻譯為:[是不是]、[也許]。
例: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諸葛孔明是隱世的傑出人才,將軍是不是願意見他呢?
例:今逢丈人,豈天之未喪斯文也!(馬中錫《中山狼傅》)
現在遇上您老人家,也許是老天爺不想我這讀書人喪命吧!

《老王》— 楊絳
作者介紹
楊絳本名楊季康,生于1911年,著名的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祖籍江蘇無錫,生
于北京。著有散文集《幹校六記》《將飲茶》等,譯有《堂吉柯德》,著名作品有《我們仨》,
《澡堂》。2016年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享年105歲。

1935年,楊絳與錢鍾書成婚,不久一同出國留學,無論在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們
相親相愛的足迹。1998年錢鍾書因病去世,享年88歲。

文體
回憶性的散文,作者記叙了自己從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幾個片段,當時正是“文化大革命”
時期,作者夫婦被認爲是“反動學術權威”,但是,任何歪風邪氣對老王都沒有絲毫影響,
他照樣尊重作者夫婦。由此與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腦海之中……
姓名:老王
職業:蹬三輪車
家庭成員:有個哥哥,死了,兩個侄兒,“沒出息”,便就沒了
外貌特徵:只有一隻眼睛,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家庭住址:荒僻小胡同裏的破落大院裏的塌敗小屋
悲苦
地位卑微
謀生手段的艱苦
老光棍、孤獨終老
生理缺陷
居住條件惡劣
受人好處,總也不忘,臨死前送來香油、鶏蛋這件事最令我感動。因爲老王知恩圖報,臨死
也要去謝謝好心人,最能體現老王心地善良,最能令人感動。
A.“有一天,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裏。”,“鑲嵌”一詞用處好在哪
裏?
• 合適。這裏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
• 這樣寫强調了老王步履維艱,身體僵直的形態。
B.“他簡直像棺材裏倒出來的,就像我想像裏的僵尸,骷髏上綳著一層枯黃的幹皮,打上一棍
就會散成一堆白骨”這個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辭,有何表達效果?
• 比喻、誇張
• 表現老王病重,烘托他的忠厚善良以及和對我家的深厚情意。

C.老王說“我不是要錢”,爲什麽最後還是收了錢呢?你是怎樣理解的?
• 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給他送錢,怕給我添麻煩
• 善良的老王不想讓楊絳內心不安
• 老王是不想讓楊絳因爲不收他錢而感到內疚,知恩圖報
• 體現老王的善良淳樸

作者對老王的友好表現在哪裏?體現出作者怎樣的品質?
A、照顧老王的生意,坐他車;

B 、老王再客氣,也付給他應得的報酬;

C、老王送來香油鶏蛋,不能讓他白送,也給了錢;

D、關心老王的生計:三輪車改裝後,生意不好做,關切詢問他是否能維持生活。

E、她的女兒也如她一樣善良,送老王大瓶魚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善良)

作者反省到自己只是以一個幸運者的身份,對老王施予同情;老王卻把她視為親人,臨終
把最珍貴的東西相贈。雙方付出的感情是不對等的,因此作者感到愧怍。
主旨
通過記敘與老王交往的事,抒發自己因自省而產生的愧怍之情。

《曹劌論戰》
- 《左傳》
【譯文】齊 魯兩國在長勺交戰。莊公將要擊鼓命令將士進擊的時候,曹劌說:「還不可
以。」等到齊軍擊了三次鼓後,曹劌說:「現在可以擊鼓進攻了。」結果齊軍大敗。

莊公準備追擊齊軍時,曹劌說:「還不可以。」曹劌下車察看齊軍的戰車車輪輾過地面留
下的痕迹,再登上車前橫木眺望齊軍敗退的情形,然後說:「現在可以追擊了。」於是魯軍
便追擊齊軍。戰勝齊軍後,莊公問曹劌這樣作戰的原因。

曹劌說:「作戰,是要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時,士卒的勇氣振作起來;第二次擊鼓時,士
卒的勇氣開始衰減;第三次擊鼓時,士卒的勇氣已經竭盡。在敵軍士氣竭盡而我軍士氣
旺盛時揮軍進攻,所以戰勝齊軍。

大國(齊國)的實力是很難測度的,害怕他們詐敗,暗埋伏兵,所以不可立即追擊。後來
我看到他們的戰車的輪迹混亂,旗幟倒下,斷定他們是真的潰敗,所以才決定追擊他
們。」

文章內容結構
「戰前論戰」
- 曹劌與魯莊公討論作戰的憑藉,指魯莊公如對人民忠實,就有條件與齊國對戰。

「戰事經過」
- 敍述長勺之戰的經過和結果。因為曹劌能掌握「擊鼓」和「逐師」的適當時機,所以
戰勝。

「戰後論戰」
- 曹劌給魯莊公分析作戰策略,帶出「一鼓作氣」和「兵不厭詐」的精闢理論。

寫作技巧分析
本文敍事詳略得當,主要以曹劌為中心來敍事,讓情節展現人物思想及才智。
文章主旨
通過記敍齊、魯長勺之戰的經過,以及曹劌和魯莊公論戰的內容,說明民心歸附和戰略
運用得當是戰爭勝利的關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