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建”包容了“淫祀”--试论从祀天后宫的民间俗神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中华妈祖文化论坛

“敕建”包容了“淫祀"
——试论从祀天后宫的民间俗神
吴裕成

一.诸多从祀神像。反映了妈祖文化强于包容的特点
强于包容,是妈祖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旧时天津天后宫从祀神像很多,就表现了这一特点。
天后宫曾同时奉祀神像121座。据董季群《天后宫写真》一书引1948年天津民政部门“寺庙
登记”材料,这其中包括“天后圣母1位,泰山奶奶(娘娘)1位、附座11座,观音2位,大殿
站神22位,关圣帝君2位,文昌1位,药王1位,财神1位、附座8座,龙王1位,河伯5位,
张仙1位,马公1位,斗姥1位,后楼及配殿站神47位、附座15座”。并归纳,从祀神像的来源,
为“官赐”、“派生”、“纪念”、“传说”、“记载”、“擅立”、“无源”、“移居”、“暂存”九种情况①。
诸神杂处,百余种神像在天后宫接受香火祀奉,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奇观。随元代漕运北来的
妈祖文化,植根渤海之滨、海河之畔,并开始了文化积累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祀的神
灵天妃——天津人尊为娘娘的主神地位不变;随着配殿的增加,随着从祀神像不断进入殿宇,一
个又一个文化符号迭加上去。其结果,非但丝毫没有冲淡天妃的神灵光环,反而使妈祖崇拜更具
有世俗性,从而成为影响广泛的民问风俗。正如笔者曾经表述的:妈祖崇拜远自福建传来,能够
对天津地方文化与民俗产生广泛持久的影响,有两个因素不应被忽略。首先,从寻根的角度讲,
天津城市的最初发展由漕运起家,与妈祖崇拜同兴,并且同根;其次,从发展的层面讲,妈祖文
化强于包容的特点,是个重要因素。靠了这一特点,不仅像海漕大兴的元朝——那时与漕运相关
人口占城市人口比重很大,妈祖崇拜在此地文化中具有重要位置,是很自然的事情;就是在城市
得到长足发展,与漕运相关人口的比重大为下降的情况下,妈祖文化照样显示出自己的生命活力。
探讨天津城市发展与妈祖文化的关系,离不开寻根的角度,也离不开发展的层面——这一层面所
凸显的,正是妈祖文化强于包容的特点。
二。从祀诸神分类
其一,来自道教。
妈祖崇拜是生自中国、传向海外的文化现象。这决定了妈祖文化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有着天
然的亲缘般的关系。在天津,管理天后宫的神职人员,也主要是由道士充任。因此,在妈祖崇拜
系统里,有着与道教相重迭的神祗,就是情理中的事情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天地水三官、
王灵官、雷公和电母、斗姆、四值功曹,旧时天后宫所奉这些神灵,都是道教神明。此外,亦文
亦武,也奉文昌帝君、关圣帝君。文昌帝君的祖庙是四川梓潼文昌宫,因此又称梓潼神,相传为
晋代孝子张亚子。唐代时,梓潼神得到帝王推崇,成为民间普遍崇信的神灵,并且开始与文昌星
官合二为一,并被道教尊为主宰功名利禄之神。关圣帝君即关羽,民问尊为关老爷、武圣人,明
清时代关帝崇拜大兴,各地关帝庙很多,道教则奉其为“荡魔真君”。
天后宫前殿五尊神像,两侧是“四大海神”,神像位置类似于佛寺“四大金刚”,分别为千里
眼、顺风耳和加恶、加善;中间为王灵官。王灵官是道教重要的护法神将。道观中大都要塑像的。
道观的布局,通常在进了山门之后,便是镇守道观王灵官的神位。王灵官被请来担当天后宫的护
法神,神像的位置也同于道观。“四大海神”千里眼、顺风耳、加恶、加善,传说为天后的四位侍
从,应该归于妈祖众神谱系。然而,足踏海蛤的千里眼又称朱雀,足踏海螺的顺风耳又称玄武,
168
中华妈祖文化论坛

足踏海星的加恶又称青龙,足踏海龟的加善又称白虎,这就透露出与道教的关联。中国古代天文
学将二十八星宿分为“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各由七种星宿组成。这四象,被道教
纳入神仙谱系,成为道观的门神,如明代姚宗仪《常熟私志》:“道观山I'-J--大神,左为青龙孟章
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
天津天后宫专有配殿奉祀火帝。有记载说,火神为坐像,两旁有四尊站像,“左首足一个全身
盔甲、手持红蛇、白面的神,名为‘火龙’。其旁一个如猪形面目的神,黑袍蓝脸,头戴猪形帽子,
名为‘避火猪’。右首第一位为猴形,尖咀红腮,身着黄袍,名为‘食火猴’。猴旁为一白面武装
之士,头戴老虎帽,名为‘围火虎’。”火神前这尊四神像,应取自二十八星宿神。有研究者将其
梳理为翼火蛇、毕火猪(应为壁火猪)、食火猴(应为觜火猴)、尾火虎,是有道理的②。
火帝前四神像,为二十八星宿神的“火部四神”,或日“四火禽星”,即翼火蛇、室火猪、觜
火猴、尾火虎。二十八星宿的动物神像的来源,是以十二生肖为基本框架,将十二种动物增为二
十八种动物。其神名,首宁取于星宿名称,末字取于十二生肖及所增动物,中问那个字,则分别
嵌用五行及日、星二字——金木水火土日星七个字,正好每个字使用四次。这样,就有了角木蛟、
亢金龙、女土蝠的名称;以此分组,也就有了元代杂剧《西游记》里箕水豹、壁水豕俞、参水猿所
谓“水部神通”,有了明代小说《西游记》描写的角木蛟、斗木獬、奎木狼、井木犴所谓“四木禽
星”。
天后宫火神前的“火部四神”,东西南北四方各取一。翼火蛇,翼宿为南方七宿之一,对照十
二生肖的方位系统,位当巳蛇,相邻有轸宿,所以清代《广阳杂记》“翼火蛇,巳宫,轸水蚓附焉。
蚓,蛇类也”。觜火猴,觜为西方七宿之一,相邻有参宿,“觜火猴,申宫也,参水猿附焉。猿,
猴类也”。尾火虎,尾为东方七宿之一,相邻有箕宿,“尾火虎,寅宫也,箕水豹附焉。豹,虎类
也”。室火猪,室宿为北方七宿之一,相邻有壁宿,“室火猪,亥宫也,壁水豕俞附焉。豕俞,猪类也”。
室宿和壁宿,在十二生肖方位系统中同处于亥猪方位。有趣的是,分别与“四火禽星”结伴的,
恰恰安排了“四水禽星”。水与火,相制约——古人造神,也是颇有些辩证思维的。
翼火蛇、室火猪、觜火猴、尾火虎,同为十二生肖派生出的二十八星宿神,无疑属于道教神。
其二,来自佛教。
佛教虽非本土诞生的宗教,但自东汉传人之后,与华夏文化相融合,在不断地中国化的过程
中,成为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巨大影响的宗教。比如观音菩萨,在印度,本是男子身、伟丈夫;
佛教传到中国,世俗与信众的需要,塑造了救苦救难观世音——慈祥女子的形象。观音菩萨作为
古代中国最有影响的宗教神灵之一,被请入天后宫接受祀奉。
还有龙王,随佛教而来,借助中困自古形成的龙崇拜,如同翔龙得云、潜龙得水一般,强势
传播,再加上农耕时代旱涝丰歉是民生第一大事,使得龙王庙遍布城乡,求雨拜祈晴也拜,民众
拜官府也拜,可渭古代最为普及的民俗信仰之一。不管该归入佛教偶像还是民间诸神,人们需要
礼奉龙王,龙王就被请人天后宫。同其一起被清人天后宫的还有河伯,虽然都是水神,河伯在先
秦文献中即有记载,可以讲完全是“土生土长”的神明。
其三,来自民问俗信。
天后宫奉祀的神像,有一些是应归于民问神祗的。祀奉这些神像,更具“实用性”特点。比
如,灶王爷是随着神龛神马走进千家万户的神,灶神也进了天后宫。财神爷保佑发财,梦想脱贫
的人、渴望财运的人都礼奉他,财神就请进天后宫。
健康无病、消灾除病,这是人们求神拜佛最普遍的企望之一。天后宫里相关的神像较多,反
映了百姓的这种心理诉求。天后宫里供奉药王,礼奉救济施药仙官,还为传说能治百病的白老太
太塑了像。救济施药仙官未被列入国家祀典,是民间百姓的神。白老太太也是民间百姓的神。至
169
中华妈祖文化论坛

于药王,不一定就是孙思邈——河北兴国足有名的药都,因为地理距离近,那里的药王在天津民
问更有影响。祈求耳聪目明,天后宫还有耳光娘娘、眼光娘娘像。
清代时,天花是令人谈虎色变的烈性传染病。天后宫的神像设置,对此有着特别的关注。斑
疹娘娘,又能称斑疹回生元君,是保佑天花患者的神;散行痘疹童子、散行天花仙女,均是送灵
药、疗天花的仙官。又有挑水大哥,相传可以浇灭疹痘;有挠司大人,专为天花患者挠痒的;至
于送浆哥哥,则已是关涉预防接种的话题——种痘后需要经历灌浆的过程,天后宫里便塑了送浆
哥哥。
天后宫旧时供奉王三奶奶像。王三奶奶是清末天津本地的巫医,生时即有名声,死后被传为
东岳大帝第七女,在京津一带信众不少。王三奶奶像供奉于正殿天后像前面,香火很盛,有时还
被请出去为人看病——这也是驱病消灾的神。
人丁兴旺、多子多福,是人们的祈求。天后官以众多神像满足这种祈求。子孙娘娘、百子娘
娘、千子娘娘、引母娘娘都是求子妇女礼拜的神灵。怀胎有喜了,又有催生娘娘、送生娘娘,可
以祈求分娩时母子平安;有乳食娘娘,保佑婴孩吃得饱、长得胖。天后宫建有张仙阁,张仙射天
狗,是孩子的保护神。张仙以弹上弦,“弹”谐音“诞”,所以传说中他又是送子的神。
三、“敕建"包容了“淫祀"
综上所述,天津天后宫从祀诸神可大致归纳为三类,即道教神、佛教神和源自民问俗信的神。
这三类中,特色比较突出的,是民问俗神。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在不同的时期里,统治者对于佛教,曾有过或崇或毁的截然不同
的对待;道教也经历过类似的扶、抑有别的情况。但是,总体上说,道教和佛教是统治者认可的。
妈祖崇拜产生于民问、流行于民间。妈祖崇拜得到了封建国家的认可,元朝时便给予封号,
封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以后历朝,列入国家祀典,宫庙“敕建”,表明了一种正统地位。妈
祖崇拜作为一个历史的过程,这些是很重要的。
就在“敕建”的天后宫里,有那么多从祀神像,其中一些为民问俗神。这是一种很值得研究
的文化现象。
旧时,民问信仰的许多神灵,源自民问造神的成果,但朝廷并未认可,没能列入祀典。这种
情况下的礼神场所,被称为淫祠;这种情况下的礼神活动,被称为淫祀。“淫”不是好词儿,用它
来称谓那种祠与祀,表明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贬斥态度。儒家经典《礼记・曲礼下》:“非其所
祭而祭之,名日淫祀。淫祀无福o”不应祭祀的神明却祭祀了,就叫淫祀,而淫祀是得不到福泽的。
被指斥为淫祀的,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越级祭祀,如《汉书・郊祀志上》说:“天子祭天下名山
大川,怀柔百神,咸秩无文。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而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大夫祭门、
户、井、灶、中雷五祀,士庶入祖考而已。各有典礼,而淫祀有禁。”讲的就是这层意思。封建社
会等级森严,僭越是大罪过。祭祀方面的“僭越”,即为淫祀。二是祭祀没有列入祀典的神。宋代
张邦基《墨庄漫录》:“每愤南方淫祠之多,所至有之。陆龟蒙所谓有雄而毅、黝而硕者则日将军,
有温而愿、哲而少者则日某郎,有媪而尊严者则日姥,有妇而容者则日姑。而三吴尤甚,所主之
神不一,或日太尉,或日相公,或曰夫人,或日娘子。村民有病,不服药剂,惟神是恃。”这是批
评南方淫祀成风。
淫祀的两种情况,汉代前后重视前一种情况,即反对越级祭祀——这与社会底层民众关系不
大;再后来,更重视后一种情况,即民问信仰中的哪些神可以祭祀,哪些神不可以祭祀。统治者
反对淫祀,不仅因为淫祀会闹出迷信的荒唐事,还因为有些淫祀有时可能聚众生乱。由此,毁淫
祠、禁淫祀作为官员政绩,在史书记载中是绝不鲜见的。
然而,尽管如此,民间的俗神信仰照旧不绝。平民百姓为了心灵的慰藉,需要那些“正统”
170
中华妈祖文化论坛

的神佛,同时也需要礼奉国家祀典并未载录的神明——尽管这可能被斥为淫祀。天后宫从祀诸神
有不少来自民问俗信,即是例证。民问俗神是老百姓造的神,能够稳居庙宇之内,应该有其存在
依据。比如,具有地域性,人们感觉上很近。王三奶奶享祭天后宫,并且香火盛极一时,原因之
一就在于她本是天津巫医,生前即有崇信者。再比如,具有实用性,较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天后
宫里有关疹痘的神像。为了抵御天花病患,民间造了一组神像,这已是分工很细、实用性很强的
构想了;而这一组神像又各有专司,分工之细致,甚至塑有一尊挠司大人。出疹子很痒,却不可
抓挠,否则容易落下疤痕,俗称麻子。于是,天后宫里便有了挠司大人神像——痒,请忍着,不
要挠,由挠司大人为你解痒。看似细梢末节,实则“解决”了天花疗程中的一个很实际的大难题。
总之,地域性、实用性特点,有助于民问俗神信仰的传播。因有地域性,便容易聚人气;因为实
用,更能满足拜神者的功利目的。
天后娘娘“护国保民”,被尊为“三津福主”,神格高,管全面,对于前来烧香拜神的人们来
说,可谓是“总项”;而从祀神像繁多,所立“子项”也就细致周全,生儿育女、祈福求财、辟邪
除病,河伯理水、火帝消防,等等,一应俱全。一些神像“娘娘”,如眼光娘娘、耳光娘娘、斑疹
娘娘、千子娘娘、送生娘娘、引母娘娘、乳母娘娘,还被说成是天后娘娘的化身,更是对于妈祖
崇拜的直接的扩展。从祀诸神分享天后娘娘的灵光,天后官也得益众多的从祀诸神,在地方民间
习俗中越发具有影响力了。
评论这一文化现象的另一个角度也可以是,一些没能列入国家祀典的民问俗神,跻身“敕建”
的大旗之下,得以淡化“淫祀”的身份——“敕建”包容了“淫祀”,并且得到了回报。
其实,一些民问俗神信仰,为当时当地民俗所不可或缺,又不危害社会,既然很难被纳入国
家祀典,转而求得“敕建”的接纳,应该是民问信仰一种自发的调节。这调节,对于某些可能被
视为“淫祀”的民问俗神来说,是归附,也是出路,甚至可以是转化的机会。
这种现象,并非仅仅存在于妈祖崇拜之中。这种现象或许可以作为一个切人点,帮助我们深
入了解古代的风俗史、宗教史和造神文化史o.这种文化现象,至今似乎尚未得到研究界的瞩目。

注:
①董季群《天后宫写真》,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
②望云居士:津沽闲人《天津皇会考证》,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版,第18页

作者:天津市《今晚报》副刊部主任

17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