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9

看 DAO 2022

这是我们对技术加速变化、创新持续扩散时代的研究,也是第一份年度报告。报告中提到的任何公司、机构和资产,只是出于研究的需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看 DAO 2022 · 2

TABLE OF CONTENT
前言
2021 年始于疫苗带来的希望:经济重建、恢复增长、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 气候科技 3

2021 年终于病毒变种的嚣张,以及全球性的供给短缺:能源电力短缺、 可持续算力


劳动力短缺、算力短缺、免疫力短缺。经济恢复并未如期待般的强劲,而通 胀
12

已经降临。 自动驾驶 19

2022 年,全球将面对一个咆哮的 1920 年代,还是一个滞胀的 1970 年代?


电池循环使用 25
技术与创新继续向前,甚至更加坚定。
AI 制药
这个世界正在驶入无人区。疫情推动它驶向无人区的更深处。让好的技术
32

更快扩散,和技术一样重要。 数字健康 40
科技并非要在物质破损的基础上重建旧世界,而是要通过创新加速一个新
超级工厂
世界的到来。 47

不折腾历史 ,着眼于未来。 数字钱包 52

创新中美分叉 60

目录
未尽研究创办人
气候科技 · 3

气候科技
● 气候科技不仅仅是清洁技术。风险资本正从清洁的能源供给,
转向高效率的新能源使能技术与低碳化的终端使用技术。

● 目前气候科技创新速度跟不上 2050 路线图的规划。更多创


新亟待走出实验室,更多试水市场的技术需要验证并大规模商
业化。

● 整个气候科技领域,目前有 75% 的创新技术仍处于不成熟阶


段,创新的关键在于现有验证技术的规模化和商业化。

● 光伏与锂电池证明在气候科技领域,规模效应与学习曲线依然
有效,如今需要在碳捕集技术与清洁氢技术等领域得到复制。

● 电解槽、燃料电池,甚至模块化的碳捕集技术有望实现规模化,
降低成本。

● 中国在清洁能源与电动汽车领域在规模上已经领先,也会是后
续气候科技创新的引领者。
气候科技 · 4

风险投资的重点,已经 气候科技风险投资是 10 年前 20 倍,

转向使能技术、终端需
其中电气化运输 40 倍

求和其他降碳领域
2021 年共 307 亿美元 *

亿美元
54 28
食品农业与土地利用
从 2011 年到 2021 年,风险投资逐渐从清洁
智能电网

能源供能领域,转向新能源体系使能技术、用 ≈20 倍
电终端的低碳化与智能化。 149
电气化运输

● 10 年间,投向气候科技的资金,增长了近 20 2011 年共
倍。其中,包含电动汽车及其基础设施在内的
18
17 亿美元 工业

电气化运输领域,吸收了最多的资金。 27 19
4 4 出行解决方案 清洁能源

● 近几年来,储能、食品农业与土地利用,以及 2 7 5
工业和建筑领域的低碳技术,正成为新的投资
低碳技术 建筑
4
2

增长点。
来源:Pitchbook,未尽研究
说明:上图绿色为发电侧技术,蓝色为终端需求技术,橙色为使能技术。Pitchbook 统计口径下的出行解决方案,具体包括共享出行、自动驾驶、最后一公里、清洁氢
交通解决方案等;智能电网技术,具体包括清洁氢能与储能、能源数据分析、电网管理、电网系统中的电池技术、智能电网等;低碳技术,具体指碳金融、碳核算、碳捕
集、碳封存、碳利用与电池回收。* 2021 年数据截至 9 月底。
气候科技 · 5

气候科技创新速度,尚无法 即使现有技术全部成功,净零缺口仍有 35%


填补实现净零碳目标的缺口
35% 100%
● 推进现有技术的商业化规模化,到 2050 年,可以减少
65% 的碳排放。

● 但要达到净零,35% 的低碳技术缺口依然存在。为了将 40%


这些新技术及时推向市场,未来十年必须加大力度做出
重大创新努力。

● 未来 30 年内,预计需要投资 100 万亿至 150 万亿美元,


相当于每年约 3 万亿至 5 万亿美元。
25%
● 风险投资尽管不是最大的出资者,但作为创新技术的发
现者与加速者,作用巨大。

成熟技术 早期技术 净零缺口 碳排放

来源:国际能源署,BCG,未尽研究制图
气候科技 · 6

学习曲线与规模效应 清洁能源度电成本大幅下降,清洁氢刚刚开始

让低碳技术成本 500

平民化

平准成本 ( 美元 / 兆瓦时 , 2020 年实际价格)


450

400

363 氢
350

● 受益于学习曲线与规模效应,光伏技术的 289 碳捕集、

平准化度电成本 10 年来下降了 80%。


利用与储存(煤炭)
300

250 250 碳捕集、


利用与储存(天然气)
● 风力发电也遵循学习曲线。其产能每增加
一倍,成本就会下降近 1/4。
200

138 电池储能
150

● 使能技术领域的储能、清洁氢与 CCUS
也将遵循学习曲线,成本下降至可以与化 82 海上风电
100

石能源竞争的程度。 50
48 光伏(固定支架)
41 陆上风电
38 光伏(跟踪支架)

但成本下降不是自动发生,这依赖于政策
0 2009
●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支持与商业规模化。作为低碳能源的核能,
由于装机量几近停滞,其平准化度电成本 来源:BloombergNEF,未尽研究制图

不降反升。
说明:目前,光伏模组的学习效率约为 29%,陆上风电为 23%,海上风电为 14%,锂电池为 18%。目前,储能技术、清洁氢气与 CCUS 技术的平准化度电成本趋势也展
示出了具备学习曲线效应。
vyu

气候科技 · 7

气候科技投资目前过多集中于 中国气候科技风险资金

电气化运输
几乎全部投向电气化运输与出行

1.30% 1.90% 0.30%


0.30%
9.00% 9.70%
中国在电气化运输领域的成功,离不开风险资本的投入。但在
0.70%
● 5.10%
气候科技全面崛起的背景下,投资可以拓展到更多领域。
11.20%

23.40%
● 随着清洁发电技术,以及储能技术与智能电网等使能技术的进 24.20%

一步成熟,会带来工业、建筑与服务业等各种数字经济基础设
施领域的全面低碳化,创新与投资机会巨大。
低碳技术
9.40% 23.50% 98.50%
建筑

● 气候科技的溢出效应明显。交通领域的电气化趋势,受益于消 工业
费电子电池技术的发展。在农业领域推进低碳减排,也将加速 食物、农业与土地利用
合成生物学、遥感技术等前沿技术领域进入主流市场。
44.80%
36.40%
清洁能源与智能电网

电气化运输与出
行解决方案

北美 欧洲 中国

来源:普华永道,未尽研究
说明:不同研究机构对气候科技的划分标准略有不同。普华永道将电气化运输与出行解决方案合并统计。普华永道在分类中还有“气候 / 地
球数据”一项,未尽研究在研究中采纳了 Pitchbook 的统计口径,将其合并入食品、农业与土地利用,以尽可能在报告中使得数据可比。
气候科技 · 8

中国要将低碳交通的经验推广
特斯拉 = 1/3 汽车行业
宁德时代 = 1/12 汽车行业
到更多领域
11000
汽车行业其他上市公司

气候科技的创新可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其价值在低碳交通
10000
● 特斯拉

领域正在被得到证明。特斯拉市值已经占整个汽车行业的
1/3。Rivian 刚上市就已经排名市值第 6。中国在电动汽车等 汽车行业
气候技术领域投资最多,行业内出现了全球最多的成功企业。 总市值 28800
一个宁德时代的市值,超过了大众与戴姆勒的市值之和。 ( 亿美元 )

● 中国庞大的市场与产能,已经成功降低了光伏、风电与锂电 2500

池的价格,这一切也可以在 CCUS 和氢能等领域重演。


丰田
1000
Rivian

1050
戴姆勒
2500
宁德时代
1200
大众 1300
比亚迪

来源:companiesmarketcap,未尽研究
说明:截至 2021 年 11 月 25 日。
气候科技 · 9

清洁氢产能需提升 500 倍
清洁氢将是未来最重要的
清洁氢(蓝氢与绿氢)
能源转换方式,推广时间
需要提前
氢混合气(无 CCUS)
纯氢(无 CCUS)

电力生产
交通运输 ● 清洁氢的使用场景不仅仅在交通领域,如今人们认识到
100% 工业能源
工业与建筑领域需求巨大。
建筑供能
工业原料
● 清洁氢的产量必须从 2020 年的大约 100 万吨,增加
到 2050 年的 5 亿吨。

● 利用 CCUS(碳捕集、储存与利用)与电解槽等技术,
清洁氢产能需提升 500 倍。
1%

氢供给 2020 氢供给 2050 氢需求 2050 ● 这需要加大对清洁氢价值链上诸多技术的投入与推广。


120Mpta 530Mpta

来源: The Global CCS Institute,未尽研究


说明:Mtpa(Million Tons Per Annum),即每年百万吨。清洁氢气的生产方法有三种 : 1)使用 CCUS 从化石燃料中提取(蓝氢);2)
从生物质提取;3)由可再生电力供电的电解槽生产 ( 绿氢 )。不同机构对 2050 年清洁氢气的产能的估计不同,大致范围在 500Mtpa 到
800Mpta 间。本报告选取了国际能源署的预测数据,即在净零路线下 530Mtpa。
气候科技 · 10

仅 20% 的清洁氢技术进入市场
尽管目前 CCUS 与清洁氢的部分技术已经成熟,只需要大规模商业化就能降低成本。但在相关产业链上,仍有大量早期机会涌现。在清洁氢价
值链上,目前仅有 20% 的技术完全就绪。

碳氢化合 技术就绪指数
低碳氢供给 储存与输配 工业 交通运输 建筑 发电
物合成 (TRL)

各类储存罐 管道运输 卡车运输 氢液化技术 氨储罐 11 稳定

10 整合

质子交换膜 固体氧化物
质子交换膜 35 兆帕 合成甲 富氢天然气 混氢天然
碱性水电解
水电解槽
盐穴储氢 氨电解 氢燃料电池 加氢站
加氢站
氢气锅炉 燃料电池微 燃料电池微
烷热泵 热泵 气轮机 9 商业运营
型热电联产 型热电联产

甲醇制烯烃
高温燃料
自热重整 可再生能源 氢燃料电池 铁路
电池 8 商业验证
的氨电解
固体氧化
自热重整 - 气 富氢高炉 混氢直接 可再生能源 氢 / 金属
物电 部分氧化
体加热重整
液态氢储罐
废气碳捕集 还原铁 的甲醇电解
高温加热 氢燃料电池
氢化物热泵
纯氢轮机 7 真实场景验证
解槽
混合燃料
混入天然
等离子裂解 合成甲烷
气网络
氢内燃机 氢内燃机 氨燃料电池 小型飞机 电池燃气 6 规模环境原型
轮机系统
生物质 合成液体 液态有机氢 纯氢直接
煤气化
气化 烃类 储罐 还原铁
混氢高炉 氢内燃机 氨内燃机 混氨燃煤 5 受控环境原型
阴离子 吸附强化蒸 金属氢化物 氢等离子体
交换膜
地下重整 化学循环
汽重整 储氢 熔融还原
炉窑混氢 氨基轮机 4 测试环境原型

热化学 光催化 70 兆帕高通


催化热解
分解水 分解水
自然氢
量加氢站
中型飞机 3 概念验证
枯竭油
气田储氢 2 应用定制

1 初步设想
碳氢化合物
电解 其他 储存 输配 钢铁 化工 其他 轻型车 重型车 航运 其他 建筑 发电
合成
CCUS

来源:国际能源署,未尽研究
说明:技术就绪指数(TRL),为特定技术在规定范围内成熟程度的量表,可以分为概念阶段(1-3)、小型原型阶段(4)、大型原型阶段(5-6)、验证阶段(7-8)、早期接受阶段(9-10)、成熟阶段(11)。
气候科技 · 11

关键的气候科技会加速 2023

投资部署
中国新建绿氢成本
低于新建蓝氢

美元 / 每千克 (2020 实际价格 )


12

2027-
2028
10

● 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中的成功经验,对于其他 中国新建绿氢成本

经济体起到了示范作用。中国领跑的同时,新
8
低于新建灰氢 2039-
一轮的全球竞争在展开。 6
2041
中国绿氢成本
低于天然气

政府、企业、风险资本、产业资本、绿色金融
4

中国
等加速投资与部署气候科技,加快实现规模效 2 美国
应。 巴西
0

在关键的氢能领域,凭借本国生产的廉价碱性
2021 2025 2030 2035 2040 2045 2050

电解槽,以及低成本的光伏电价,中国可能在
2023 年成为全球第一个绿氢成本低于蓝氢成
本的国家。

● 美国目前在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和燃料电池中使
用的聚合物材料方面拥有技术优势。质子交换 来源:BloombergNEF,未尽研究
说明:绿色为全球各国绿氢成本的范围。不同国家绿氢成本存在差异,在早期更为明显。如 2021 年,日本等国家绿氢成本几乎位于上限,
膜电解槽更昂贵,但运行效率也更高。 巴西等国家绿氢成本位于下限。
可持续算力 · 12

可持续算力
● 数字经济加速发展,数据中心是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 数据中心提供的云服务,能提升经济、行业和企业的效
率,也有助于经济更加可持续。

● 以往数据中心的能效不断提升,在数据流量和计算负载
量爆发的同时,保持总电力使用量的平缓增长。

● 算力更加强大集约的超级数据中心前景广阔,将集成最
前沿的数字技术与能源技术。

● 数据中心可持续发展,需要更有效率的芯片与服务器、
架构及软件工程,将带来巨大的创新机会。

● 数据中心本身也将通过清洁能源的采购和数字能源为自
身创造解决方案,尤其是提供云服务的大型科技企业,
开始引领数字能源技术。

● 未来数据中心将提供绝对净零碳、零废弃物和智能化的
算力。
可持续算力 · 13

算力的指数级增长 能效提升 vs 算力增长


与能耗增长脱钩 100

已安装的全球存储容量(EB)

全球数据中心 IP 流量(ZB/year)
过去的十年,互联网上数据的流量增长了 17 倍(2020 年),数
26
● 数据中心数据负载及计算实例(百万为单位)

从 2010 到 2018 相对变化 (2018/2010)


据中心工作负载增加了近 10 倍(2020 年),数据中心的存储容
已安装的服务器数量(百万为单位)
量增长超过 26 倍。
11
10 6.5

服务需求增加
● 但数据中心和网络传输的电力使用总量增长平缓,在全社会能源
使用中各自所占的比重基本稳定在 1% 左右。 1.3

● 随着世界消费越来越多的数据,人工智能(AI)等计算密集型技 1

术的大规模应用,会进一步加速算力需求增长。 0.75

效率提升
平均电力使用效率(PUE)
● 数据中心需要为可持续数字经济提供可持续的算力。 典型的服务器能源强度(WH/ 计算) 0.24
0.19
每次工作负载的平均服务器数量
0.1 0.11
平均存储耗能(kWh/TB)

来源:Masanet et al, 2020,未尽研究制图


可持续算力 · 14

云服务及超大规模数据中心 有限的能源向更高效的算力集中

让计算更加集约 225

SDS(可持续发展情景)
200

IT 制造商持续技术进步,IT 设备(尤其是服务器和存储
175

驱动器)的能源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150

● 更多使用服务器虚拟化软件,使多个应用程序能够在单 125

个服务器上运行,显着降低了每个托管应用程序的能源

TWH
强度。
100

75

● 大多数计算实例已迁移到大型云和超大规模数据中心,
这些数据中心利用超高效冷却系统(以及其他重要的效
50

率技术)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使用。 25

IT 服务传统基础架构向云迁移,基础设施服务(IaaS)
0
●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2022

可减少 84% 以上的碳排放强度。通过专门为云设计应用


程序,减少幅度可进一步提高(最高可达 98%)。
传统计算 云计算(非超大规模) 超大规模计算

来源:国际能源署,埃森哲,未尽研究制图
可持续算力 · 15

数据中心的处理器芯片不
断突破效率极限
GPU 的 ~2X/2 定律将延续下去

等效缩减 新晶体管结构 /
在流媒体和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 和区块链等新兴
103

HKMG 工艺, 材料

应变硅

鳍式场效应晶体管, 技术的推动下,对数据中心服务的需求将继续强劲增
长,将需要更高效的新技术来跟上不断增长的数据需
101 极紫外光,高迁移
率沟道,设计工艺

求。芯片技术非常关键。
协同优化

能效表现 *(a.u.)

10-1

● 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芯片,正大规模转向非 X86 架构,


10-3 如低功耗的 ARM 架构,更加智能的加速器和更加灵
活的 RISC - V 架构。

由于新的晶体管架构、材料和封装技术,芯片的能效
10-5

有可能以每两年翻倍的速度,持续到 2040 年。
10-7
2005 2010 2015 2020 2025 2030 2035 2040

N45 N28 N16 N10 N7 N5 N3

* 能效 =Throughput x Throughput/Watt [1/(fJ.psec)],基于已经发布的 GPU 产品。


来源: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 PPT, 未尽研究
可持续算力 · 16

中美主导全球算力 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快速增长 各国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负载能力


(2021 年第三季度)

美国占据了全球超大规模数据中心
700

几乎一半的算力,超过了中国的三 4%
倍。中国数据中心增长速度更快,

全球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数量
字节跳动全球的云服务支出超过了
19%

腾讯。

● 面向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加速计算
服务器已经成为中国服务器市场增
49%

长的核心驱动力。 13%

● 2021 年上半年,中国加速计算服务
器 市 场 达 到 24 亿 美 元, 同 比 增 长 15%
85.1%,其中 GPU 服务器约占整个
加速计算服务器市场的 90%。除此
之外,部署在边缘位置的边缘计算
服务器市场也将迎来快速增长。 0 Q3 Q3 Q3 Q3 Q3 Q3 Q3 Q3
美国 中国 亚太其他地区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欧洲 / 中东 / 非洲 美洲其他地区

来源:Synergy Research,IDC,未尽研究
可持续算力 · 17

全球企业公有云服务支出 全球公有云服务终端用户支出预测

持续增长,中国三年内加 160000

快数据中心升级
140000

120000

除了互联网企业之外,传统行业也是 2021 年上半年云


100000

服务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金融、制造、服务、医疗

百万美元
和能源均呈现 20% 以上的同比增长,其中金融表现尤
80000

为突出。 60000

● 到 2023 年底,中国数据中心机架规模年均增速保持在
20% 左右,平均利用率力争提升到 60% 以上,总算力
40000

超过 200 EFLOPS,高性能算力占比达到 10%。国家


枢纽节点算力规模占比超过 70%。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
20000

中心 PUE 降低到 1.3 以下。国家枢纽节点内数据中心端 0

到端网络单向时延原则上小于 20 毫秒。
DaaS 云管理及安全服务 BPaaS PaaS laaS SaaS

2020 2021 2022

● 全球终端用户公有云支出 2022 年继续快速增长。


来源:工信部,IDC,Gartner ,未尽研究
可持续算力 · 18

FIG. 7 未来智能数据中心将实现绝对零排放与零废弃物
● 谷歌已经提出了到 2030 年达到 7x24 小时使用绿电,实现数据中 陆续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制定出碳中和的技术路线图。
Aligning compute load
心和云计算的零碳化。微软目标是从 2030 年开始实现负碳,在瑞
with carbon-free energy
典已经打造了第一个零碳 + 零废弃物的数据中心。
Google’s carbon-intelligent ● 数据中心实现“绝对零排放”,将需要可再生能源、储能技术、智
computing platform shifts flexible loads to
times when wind and solar are abundant on the grid. 能电网、机器学习等技术。
● 阿里巴巴、腾讯、秦淮数据等中国的科技公司和数据中心服务商,

灵活计算负载匹配零碳能源

午夜
M I D N I G HT 早上 中午 下午 傍晚
MORNING NOON A F TE R N O O N EVENING
来源:谷歌《2030 年 7x24: 实现零碳未来》,未尽研究整理
说明:谷歌的碳智能计算平台,把灵活的负载转移到电网中风电与光伏充裕的时段 。
自动驾驶 · 19

自动驾驶
● 在自动驾驶领域,中美产业链布局旗鼓相当,科技巨头纷
纷入场,推动产业链成熟。

● 自动驾驶技术在迅速进步,但离规模化商业应用仍有距离。

● 在乘用车领域,L4 级别自动驾驶路线创新成本较高,目前
L2 级别辅助驾驶量产车先于前者形成商业闭环,暂时居于
领先地位。

● 人口老龄化,卡车司机短缺,疫情加速全球供应链更多应
用自动化技术,市场迫切需求自动驾驶技术在封闭路况货
运场景的落地。

● 随着技术演进与资本推动,L4 级别自动驾驶的领跑者,将
与苹果等科技巨头以及 L2 改良路线的新进者,迎来新一轮
竞争。

● 2022 年将考验出哪些自动驾驶的厂商和技术能脱颖而出。
自动驾驶 · 20

自动驾驶产业链,中国力争后发先至

● 自动驾驶是一场全方位的漫长的角力赛。自 硬件 软件 系统 出行服务

动驾驶技术的实现,依靠感知、决策与执行 雷达 芯片 V2X 高清地图 高级辅助驾驶 软硬件整合 出行 货运


等层面的产业链的成熟。

● 美国占据产业先发优势。这项技术最初脱胎
于美国国防军事目的,此后欧美的传统车企、
科技巨头与整个产业链参与进来,包括硬件、

海外
软件、系统、服务等。

● 中国产业配套迅速跟进完善。自动驾驶芯片
开始挑战海外巨头,激光雷达也挤入了海外
市场,国产电动车搭载高级辅助驾驶功能,
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开始商业化尝试,进一步
推动了前述产业链上下游的迭代与成熟。
中国

● 中国目前已是全球自动驾驶最大的创新试验
场。无论是相关产业配套,还是政策扶持,
均在不断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在最丰富的场景
落地应用。
来源:BloombergNEF,未尽研究制图
自动驾驶 · 21

自动驾驶的安全在进步,但仍有距离
自动驾驶出租车要取代人类司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自动驾驶过程中,人类驾驶员介入的次数正在变少。就整个行业而言,平均两次人工介入
之间,自动驾驶的行驶里程数正以每年 120% 至 130% 的速度提升。乐观地看,自动驾驶技术有望在 2028 年超越人类驾驶员的水平。
但即使如此,自动驾驶技术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仍然面临监管与成本的约束。
3000000

无人介入下,自动
驾驶的平均
2500000

人类司机每行驶 170 万英里,就会发生


行驶距离
2000000 一起严重或致死交通事故
英里

1500000

1000000 人类司机每行驶 50 万英里,就会发生


一起交通事故

500000

0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来源:Pitchbook, California DMV,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未尽研究


说明:我们将 MPD( Miles Per Disengagement,车辆从自动驾驶模式中脱离,并由人类驾驶员或安全员来接管之前行驶的距离)作为评估行业总体技术进步的指标。这不是一个完美的衡量指标。因为上述数据由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提供,不同公司测试环境不一致,也无法代表复杂的真
实驾驶环境。一般,人类驾驶员平均每行驶 50 万英里,会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每行驶 170 万英里,会发生一起严重或致死交通事故。我们认为,这是自动驾驶技术 MPD 指标应该达到的两个里程碑。考虑到舆论与监管因素,170 万英里的 MPD 指标是自动驾驶公司应该寻求的安全水平。
目前,Waymo 自动驾驶车队的 MPD 达到了 3 万英里。
自动驾驶 · 22

两大流派正在构筑持续的商业模式
以 Waymo 为代表的自动驾驶企业,直奔 L4 级自动驾驶;以特斯拉及传统整车厂为代表的量产车制造商,由 L2 级辅助驾驶向自动驾驶进化。
L4 创新成本高,L2+ 正在形成商业闭环,卖出越多车辆,就有越多研发资金与真实驾驶数据,产生更好算法。两条路线也在互相渗透,你追我赶。
L4 乘用车技术的积累,正在迁移到物流货运等商业化门槛较低的场景。L4 也开始寻求与传统整车厂,在车辆前装与车队运营方面展开商业化合作。

中国 欧美

L4 L2+ L4 L2+
小马智行 蔚来 Uber 特斯拉
2020 年尝试进入自动驾驶重卡领域,2021 年部门重组, 今年中国交付 8 万辆,至 2021 年 7 月 NOP 辅助驾驶累 2020 年底,自动驾驶部门被 Aurora 收购。 今年全球交付 62 万辆,在 2020 年初 NOA 辅助驾驶累
重卡部门整合入乘用车部门。技术总负责人离职。 计里程突破 2 亿公里。2021 年中,蔚来车主交通事故致死, 计突破 10 亿公里。推出超级计算机 Dojo,进行云端训练。
辅助驾驶系统引发争议。 正自研下一代车端芯片,性能提升 3 倍。全自动驾驶软件
推出遇挫。
元戎启行
Lyft
小鹏 2021 年初,自动驾驶部门被丰田收购。
阿里领投。尝试开启自动驾驶轻卡业务。 今年中国交付 8.2 万辆,至 2021 年 9 月 NGP 辅助驾驶 通用
行驶里程超 1000 万公里。计划在 2022 年探索自动驾驶
Waymo 在收购 Cruise 后,2021 年通用汽车推出了 Ultra Cruise
出租车业务。 驾驶辅助技术,对标特斯拉的 FSD 系统。通用汽车还投资
Momenta 谷歌旗下。估值下滑、CEO 离职、下注自动驾驶重卡业务。 了中国的 Momenta。
在 L4 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开发的同时,打造并向整车厂销
售 ADAS 辅助模块。
理想
今年中国已交付 7.6 万辆,计划 2021 年 12 月上线 NOA 苹果 戴姆勒
文远知行 辅助驾驶系统,该系统上线时间已多次推迟。 计划 2025 年推出自动驾驶汽车,很可能面向消费者销售, 梅赛德斯 - 奔驰的 L3 级自动驾驶系统 Drive Pilot 获得了
而非组成无人驾驶出租车车队。自研神经网络处理器的芯 德国 “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批准,将于 2022 年推出的 S
与广汽合作,开启 L4 级自动驾驶乘用车前装车型设计研发。 片。 级车型中使用。
收购牧月科技,与江铃合作,开展自动驾驶货运前装车型
设计研发。进入自动驾驶小巴领域。
长城汽车
长城汽车推出了搭载毫末智行 NOH 辅助驾驶系统的首款
量产乘用车。毫末智行脱胎于长城汽车智能驾驶前瞻部, 来源:公开资料,未尽研究制图

百度
还布局了低速无人配送场景。 说明: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将自动驾驶按其实现程度,从 L0 级(完全手动)到 L5 级(完全自动),划分为 6 个等级。 本表格里 L2 级别
辅助驾驶行驶里程,采用的主要是与特斯拉 NOA 系统( Navigate On Autopilot)及与其级别相当的辅助驾驶系统。本表格以乘用车自
今年 8 月, “萝卜快跑”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发布,11 动驾驶技术公司为视角,兼顾其在无人货运等其他场景的拓展情况。此外,传统整车厂也在积极推进搭载了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的
月在京完成商业化首单。成立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
L2 级别量产车,此处并未一一列示。
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
自动驾驶 · 23

在资本的支持下,自 资本更加看好自动驾驶卡车

动卡车比自动驾驶出 35

租车更早商业化
30

25

疫情对供应链的冲击,美英及全球广泛出现的司机短缺,促使货
20

十亿美元
运卡车自动化提速。这项技术能通过降低人工成本、提高驾驶时
间和行驶范围、提高燃油效率及安全性能,降低运营成本。
15

自动卡车技术实现路径明确。与在城市密集的开放街道行驶不同,
10

卡车多数时间行驶在相对封闭的高速或港口道路上。乘用车的自 5

动驾驶技术也可以部分迁移至自动卡车。
0

● 老龄化加剧将长期影响供应链的安全。目前,全球卡车司机平均 2020 年 10 月 2021 年 10 月


年龄 50 岁,25 岁以下的卡车司机占比在下降。 Waymo Cruise Argo.AI Uber.ATG

2021 年以来,自动驾驶卡车公司估值涨幅远超自动驾驶乘用车公
Aurora 图森未来 Embark 智加科技

司。
来源:Pitchbook,未尽研究制图
说明:已完成上市的公司按市值计,未上市的公司以最后一轮融资披露的估值计。截至 11 月底。
自动驾驶 · 24

2022 年,L4 级别路线将 资本重押 L4 头部公司

开始挑选胜者
晚期风险投资

早期风险投资
● 自动驾驶技术获得了风险资本又一轮加码,晚期轮次投资总额大
幅增长。技术壁垒高、商业进展快才能留在场上。L4 路线加紧向
16.28

十亿美元
下探索商业落地场景;多家公司前装量产方案出炉,低成本模块
化成为新方向。
3.38
4.55

L4 的对手不只是 L4。英伟达与禾赛科技合作,亚马逊 AWS 推


8.74

出自动驾驶云服务,完善了数据与计算基础设施。这推动 L2+ 路
线向上技术创新,探索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出行赛道会以 L4 的
名义再次升温。
6.26
1.32 2.57 5.16
4.09
2.78
1.87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进一步成熟,政府会伺机加大支持力度,新玩
1.54

家可能入场。苹果宣布 2025 年将推出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比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亚迪与 Momenta 成立了合资公司。

来源:Pitchbook,未尽研究
说明:截至 2021 年 11 月 30 日。
电池循环使用 · 25

电池循环使用
● 清洁能源体系需要消耗大量的金属矿产,而其中许多
矿产的供给,按照目前的使用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 供给的短缺,可能导致清洁能源从生产到消费都变得
非常昂贵,从而放缓对化石能源替代的进程。

● 尤其是电动汽车加速发展,引发动力电池所需金属的
供应短缺,价格暴涨,对化学元素周期表带来了极大
的压力。

● 有些金属矿产在大宗商品市场上的波动性已经超过了
化石能源,而开始引发的地缘政治风险与化石能源时
代类似。

● 电动交通领域发展最快,必须尽快推进动力电池的梯
次利用和回收利用,建立起循环使用体系。

● 推广电动汽车先行一步的中国,率先迎来了动力电池
的大规模退役,也需要率先建立起电池循环利用体系。
电池循环使用 · 26

当前的清洁能源技术,
交通

消耗的矿产资源远远
电动轿车
千克 / 辆

普通轿车

0 50 100 150 200 250


超过了化石能源
发电设备

海上风力 ● 从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到电动汽车,清洁能源
铜 技术消耗的金属矿物大幅度增长。

陆上风力
镍 ● 每辆电动汽车使用的金属矿物是燃油汽车的 6
锰 倍。
太阳能光伏
千克 / 兆瓦

石墨

核能 铬


煤炭
稀土

天然气 其他

0 4000 8000 12000 14000 16000

来源:国际能源署,未尽研究制图
电池循环使用 · 27

从化石能源的不可持续到金属矿物的不可持续
动力电池可能早于 2025 年进入 twh 时代,储能电池可能早于 2030 年进入 twh 时代。
不用等到本世纪中期前后实现碳中和,在这个十年结束之前,一些重要的矿物已经出现巨大缺口,
而锂的缺口已经开始出现。

铜 锂 钴

35 200 400

30 400 300

千吨碳酸锂当量
百万吨

千吨
25 600 200

20 800 100

15
2020 2022 2024 2026 2028 2030 2020 2022 2024 2026 2028 2030 2020 2022 2024 2026 2028 2030

生产 在建 运营
初级需求 当前减碳情景 可持续减碳情景
来源:国际能源署,未尽研究制图
电池循环使用 · 28

金属价格推动电池价格逆转向上,
威胁电动车对燃油车的竞争力

● 锂、镍等金属原料价格都已经不断创下历史 109
新高。 105 106
102 100 101 102
99
● 过去十年,锂离子电池价格几乎下降了十倍,

2021 实际价格 美元 /kwh


但 2021 年仅下降了 6% 到加权平均的 132 美
元 /kwh。由于锂原料价格的上涨,业内预期

NMC(811)
2022 年锂离子价格每 kwh 将上涨 3 美元。

● 金属原料价格,已经引发镍钴锰电芯(NMC811)
价格上涨。

● 增加生产纳离子电池或者高镍低钴电池,成为
一种选择,也可以缓解稀缺金属供应压力。
Q1 Q2 Q3 Q4 Q1 Q2 Q3 Q4
2020 2021

来源:BloombergNEF,未尽研究制图
电池循环使用 · 29

旧电池是新矿藏
电池循环利用,以解决环境问题,也可以缓解金属矿物的供给短缺。
到 2035 年,循环或多次使用电动车及储能电池,并且提炼利用其中的金属,回收其他电池废料,
可以增加电池金属与原料供应,显著减少初级矿产需求。

400 35%

350
30%

300
25%

250


20%
千吨

200

15%
钴%
150

10%

100

锂%
5%


50

镍%
0 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来源:BloombergNEF,未尽研究制图
说明:国际能源署的估计相对保守,预测到 2040 年,钴、镍、锂等从电池循环使用占总需求的比重最高达 12%。
电池循环使用 · 30

2022 年全球可供回收 截至 2021 年各地区现存和宣布的锂电池回收利用产能

的电池总量正迎来爆发 6000

5005
5000

● 中国通过政府补贴大规模推广电动车,比欧美
等市场提前了 7 年。 3986
4000

● 中国于 2022 年开始迎来动力电池的大规模退 3226


役。而欧美到 2027 年之后才会有动力电池规

千吨
3000

模化退役。 2412

从 2021 年到 2035 年,中国将占有全球循环


2000 1853

利用动力电池一半以上的市场。 1329
其他地区
1009
美国
1000
755
503
欧洲
194 259 365
14 27 52 73 121 中国
0
Pre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2031 2032 2033 2034 2035
2020

来源:BloombergNEF,未尽研究制图
说明:假设电池二次使用寿命为 5 年,只有乘用电动车、电动巴士和商用电动车的电池才有可能二次使用。
电池循环使用 · 31

中国领跑全球 截至 2021 年各地区现存或宣布的


锂电池循环回收能力
电池循环利用
中国 1101

● 中国正在把全世界带上电动交通的不归之途, 韩国 66
也会率先走出电池可循环利用之路:
美国
● 回收电池
25

● 梯次使用电池 法国 20
● 提取金属材料
● 利用电池其他材料 比利时

千吨
7

加拿大
正如其他新能源发展的早期,循环电池技术需
5

要政府支持,以实现经济性,产能快速规模化 澳大利
和推向市场。
3 已经完成

在建中
亚 2
宣布

德国
0 400 800 1200

来源:BloombergNEF,未尽研究制图
说明:假设电池二次使用寿命为 5 年,只有乘用电动车、电动巴士和商用电动车的电池才有可能二次使用。
AI 制药 · 32

AI 制药
● 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成本越来越高,成功率越来越低,创新药 10 年
20 亿美元成为常态。

● 疫情加速了检测、疫苗、药物和治疗的研发和推向市场,也激发
了新技术的应用,包括新一代基因测序、基因编辑技术等,为人
工智能应用于药物研发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 人工智能已经贯穿整个药物发现的流程,但主要集中在小分子药
物的化合物环节,仍属于早期成熟阶段。

● 人工智能对药物研发效率的提升,已有现实案例。但最终效果仍
待临床的验证。

● 中国生物制药进入平价创新时代,实现原创药物研发的闭环,亟
待解决降本提效的问题,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应用于医药研发更多
领域。
AI 制药 · 33

新药研发成本上升,成功率下降
一种药物从研发到上市,往往需要 10 年或更长时间,如今的平均投入已经高达 20 亿美元。
新药研发成本仍在持续上升,但临床开发效率却始终在下降。

新药研发成本 新药研发成功率降幅
按临床阶段区分 按临床阶段区分
2558
10(%)
百万美元(2013 年实际价格)

申请到获批
90% 到 91%
0

1460

1098 -10 3 期到申请


1044
62%-58%

608 1 期到 2 期
436 60%-52%
413 -20
278
179
2 期到 3 期
109 70 135 36%-29%

临床前 临床 全程 -30

1 期到获批
1970s-1980s 1980s-1990s 1990s-2000s 2000s-2010s 12%-8%
-40

来源: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来源:1995-2007,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2011-2020, BIO, Informa Pharma Intelligence,QLS Advisors;未尽研究
说明:每一阶段的初始研发成功率,统计区间为 1995-2007 年,目前研发成功率统计区间为 2011-2020 年。
AI 制药 · 34

现有多种技术可以用来提升 多种提升效率的技术都可以用上 AI

药物研发的效率 * 真实世界数据
(RWD)
监管转变
生物标记物

* 人工智能预测
● 除下一代生物技术和生物标志物等基础科学的发展外, 90(%) (AI)*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通用技术也正在生物制药领域尝试 85

掀起研发范式革命。

明显提升研发效率的可能性
80

● 生物医药的传统模式,只在生产制造环节基本做到了工 75
下一代生物技术
业化,新药发现环节仍是偶然驱动繁琐试错;人工智能
* 数字健康 器官芯片
让后者也变得可重复。
70

(OOC)
65
* 患者池预筛
● 人工智能将为生物医药公司带来数据驱动型研究和工业 60
患者报告的结果
化药物发现的优势,其技术平台拥有较传统模式更高的 (PROs)

扩展能力。
55
带 * 的技术由
数据与算法驱动
50

2020 2025

来源:iQvia,未尽研究
说明:九大趋势对生物制药行业研发效率影响的可能性较高,均在 70% 以上,但起效时间不一。不同趋势在不同领域的影响力不同。生物标志物(Biomarker)具有可客观检测、计量和评价的特性,可用来诊断疾病、衡量疾病进程与药物作用。它将对临床效率产生最大的影响;虽然各
阶段趋势对临床效率的影响各不相同,但最重要的变化将发生在 2 期临床之中。患者报告的结果(PROs),是从患者的角度评估日常功能和健康结果的工具。真实世界数据(RWD),来源于日常所收集的各种与患者健康状况、诊疗及保健有关的数据。患者池预筛,指基于行为和生活方
式信息、遗传信息、数字生物标记物、医疗条件等特征明确的人群的临床对象招募。下一代生物技术,指各类降解技术、细胞基因治疗、基因编辑与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等技术的影响。器官芯片指在芯片上构建的器官生理微系统,促进疾病模拟和新药研发。
AI 制药 · 35

人工智能影响贯穿药物发现全程,仍属早期
目前人工智能对新药研发流程的介入,主要集中在小分子化学药的化合物环节,尤其是化合物筛选和设计较多,更前沿靶点发现领域占比较低,
对基因、抗体等生物药领域介入占比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小分子化合物数据较多,可以依靠已公开的分子和靶点数据进行 AI 训练。随着蛋白组学、
基因组学与转录组学等领域的技术进步与数据积累,AI 技术将与其交汇在药物研发的更多环节。

AI 药物研发论文
8% 6%
其他 23% 药物警戒
3% 设计与识别
抗体
13%
化学、制造 31%
10% 与控制 诊断与预测
基因组学
1%
靶点活性 10%
毒理学
9% 药物发现 70% 药物开发 69%
7%
靶点 化合物 临床
预测与识别
2%
16% 支持工具 开发
化合物活性
10%
疾病的发展
5% 6% 与扩散
副作用与 停止 / 依从性
最佳剂量
6%
21% 结合点位 23%
分子特征 药效

来源:drug discovery today, 2020. The upside of being a digital pharma,未尽研究


说明:这份研究将整个流程分为 1)药物发现与 2)药物开发两大阶段。研究对象为 21 家头部医药公司在相关领域的学术文章。其中,药物发现 218 篇,药物开发 180 篇。环形图中百分比,为这一阶段具体某个环节的 AI 相关文章的占比情况。
AI 制药 · 36

人工智能药物发现不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已有数款 AI 参与的药物进入临床验证阶段。Excientia 第一个将 AI 候选药物推进临床阶段,Recursion 与 insilico 同样已有药物进入临床试验。
其中, insilico 进入临床的候选药物,从靶点发现阶段由 AI 完成。
AI 在临床前阶段,能够降低药物开发的成本和时间。如今正在证明的是能通过临床试验的考验,甚至成功率要高于传统模式。

每个候选分子需要筛选的 筛选药物的成本越来越低 筛选药物的时间越来越短


化合物数量下降
25 80

20
60
2500

时间:月
百万美元
15
40

10

20
5

0
0
500 400 行业 Recursion 行业 Recursion
350 268
163 150 136
苗头化合物 候选药物 申报临床 苗头化合物 潜在先导化合物 从潜在到优化
行业均值 候选 1 候选 2 候选 3 候选 4 候选 5 候选 6 候选 7
从优化到候选分子 申报临床

来源:Exscientia 上市招股书。未尽研究整理 来源: Recursion 上市招股书。未尽研究整理


说明:2021 年上市。英国最大的生物技术公司,也是英国仅次于 GSK 和阿斯利康的第三大生物制药公司。推出了世界上首批 3 种 AI 设计 说明:2021 年上市。利用高通量筛选和计算机视觉驱动的显微镜来发现药物。4 个药物已进入临床。该公司称,通过 AI 筛选候选分子,
的药物,已进入临床阶段。另有 4 个候选药物已提交临床申请。该公司称,通过 AI 筛选候选分子,工作量为行业水平的 1/10。 能够将行业平均长达 60 个月的临床前研究阶段,降低到 20 余个月的水平。
AI 制药 · 37

中国医保谈判环境下,时间就是生命线
在中国的医保谈判环境下,人工智能缩短药物研发时间,还对企业有着生存攸关的重要性。
创新药越来越快地纳入医保。在上市后两年内进入医保,尽管单价会有较大降幅,但总销售额增幅更大。时间越晚,优势就越少。
中国创新药需要更快的进入市场,让资金回流,并投入到下一阶段的研发中去。这意味着在同质化竞争中缩短研发时间。

新进医保的药品, 越快进入医保,销售放量倍数越大
两年内上市的新药占比过半 144.5

31% 29% 33% 29% 110.5


88.9

亿元人民币
12% 9% 14%
%

28%
11%
59
47.9
59% 57%
34.9
47%
39%
15.5 18.3

3%
2017 2018 2019 2020 间隔 0-2 年 间隔 3-5 年 间隔 6-10 年 间隔 10 年以上

0-2 年 3-5 年 6-8 年 >8 年 准入前 准入后

来源:医药魔方,未尽研究制图
来源:医药魔方,未尽研究 说明:上市到进入医保间隔时间与准入后销售额变化关系。金额为 2017、2018、2019 三年各自符合条件的加总数据。相同时间间
说明:医保谈判新纳入品种,从上市到进医保的时间分布。 隔下,不同药物准入前后销售额变化不同,准入前销售较少的领域,准入后放量更快。
AI 制药 · 38

平价创新时代的中国原创药物需要人工智能
● 过去的五年间,中国创新药经历了快速跟随海外研发的黄金时代。 ● 人工智能是帮助中国生物制药行业跳出这个循环的重要机遇。不仅
但随着竞争对手涌入与产能提升,热门靶点与适应症同质化严重。 是降本提效,对疾病机制与靶点发现的突破是更有想象力的市场。
重磅药物 PD1 作为这个黄金时代的象征,年费跌破 4 万元人民币,
不及国外的 1/30。其他快速跟随策略下的创新药也将步其后尘。 ● 国内药企对人工智能药物发现的接受正逐步提升。据不完全统计,
国内新兴生物医药企业与 AI 药物发现技术公司合作的案例超过 20
● 平价创新将是伴随中国创新药崛起的时代背景。想要更高的回报, 余起;而在成熟的大型药企中,恒瑞医药、江苏豪森、正大天晴与
就需要跨越快速跟随阶段,参与全球首创的竞争。但这又要求企业 海正药业也宣布了合作对象。
更高的投入。而且药物出海存在外部不确定性的风险。

PD1 药物在中国的年治疗费用迅速下降 全球热门靶点研发布局,中国占比过半


120 115 18%
44% 41%
49%
万元人民币

60
50 50
40
30 82%
15 13 20 59%
5 4 7 7 56% 51%
中国企业

默沙东 BMS 君实生物 信达生物 恒瑞医药 百济神州 其他

PD1/PDL1 EGFR CD19 CLDN18.2


美国年价 国内初上市 2021 年

来源:中金证券,药智网,未尽研究制图 来源:医药魔方,未尽研究制图
说明:海外价格截至 2020 年底,国内价格截至 2021 年 3 季度。
AI 制药 · 39

AI 制药公司需要临床验证,需要资本
AI 药物发现公司,正从以对外提供技术服务为主的阶段,进入自研管线接受临床验证的阶段。
它们的候选药物纷纷进入人体临床试验,自身也开始通过上市筹集更多资金。

● 目前市值超过 10 亿美元的 AI 药物发现上市公司,均在 独角兽级别 AI 制药公司仍需外部输血


2020 年至 2021 年期间上市。尽管这些公司与外界展开
越来越多的合作,但它们仍处于依赖外部输血的阶段。目
公司 市值(亿美元) 营收(TTM) 上市时间

2020 年 7 月
前这个领域至少有 6 家独角兽公司,它们或陆续开启上市
Relay Therapeutics 30 0.85

2021 年 4 月

之路。
Recursion 30 0.1

Schrödinger 25 1.25 2020 年 2 月

Exscientia 24 0.37 2021 年 10 月

● 与英美相比,中国同类企业仍处于早期阶段。中国与海外 Erasca 17 0 2021 年 7 月

AI 药物发现的阶段差异,是面向市场的差异。罗氏近期宣
Berkeley Lights 13 0.84 2020 年 11 月

布了向 Recursion 支付了 1.5 亿美元的合作首付款,全部 公司 估值(亿美元) 总融资(亿美元)

里程碑与产品销售授权高达 120 亿美元。国内制药企业目 Tempus Las 81 11

前在这一领域暂无如此大手笔的投入。与海外市场合作较
Datavant 70 1

多的英矽智能( Insilico)与晶泰科技(XtalPi)相对领先,
BenebolentAI 20 5

晶泰科技
前者有望在 2022 年正式上市。
20 8

Owkin 12 3

PathAI 10 3

来源:Pitchbook,未尽研究
说明:非上市公司估值为最后已知估值。因为部分公司在融资时未披露估值,因此不排除部分 AI 制药公司的估值已经符合 10 亿美元的标准。
以上述独角兽企业的总融资额为标准,尚有 DNAnexus、英矽智能等公司总融资额在 3 亿美元以上。上市公司营收数据,以季报披露为准,
不含不定期报告中披露的合作款项。截至 2021 年 12 月 8 日。
数字健康 · 40

数字健康
● 数字健康不再仅仅意味着健身与运动监测。数字技术已
经进入身体健康的数据收集、分析诊断与治疗领域。

● 科技巨头对数字健康兴趣浓厚。苹果、谷歌、微软与亚
马逊均在多个细分领域布局,各自路径与优势不同。

● 初创公司仍有较大成长空间。在整个医疗健康领域,数
字健康的独角兽数量最多,增速最快。

● FDA 近期批准的两项基于 VR 技术的数字疗法,印证数


字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广阔拓展空间。

● 数字健康日益成为一种消费电子与个人科技需求,具有
普惠医疗的意义。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
医疗服务可及性的提升显得弥足重要。
数字健康 · 41

从健身管理到 更多健康管理 App 覆盖更多疾病


健康管理
精神健康与行为障碍

糖尿病

心血管系统

1% <1%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数字健康应用程序继续激增,目前苹果
3% 4% 7%
● 健康护理与保险类 3%
骨骼肌与软组织
与谷歌的应用商店,超过 35 万个健康、
7% 4%
2%
11% 9% 药物信息与服药提醒类 3% 1% 22%

健康状况管理
癌症
8%

健身或医疗应用程序。 10% 9% 9% 女性健康与孕期管理类


3% 神经系统

疾病
视觉听觉
13% 16% 4%
特定疾病类
近 50% 应用现在专注于健康状况管理,
22%
● 疼痛

类型
这一比例高于 2015 年的 27%。
12%
19% 6%
11% 减肥与膳食 皮肤及皮下组织
19% 内分泌、营养与新陈代谢
生活方式与精神压力
在健康管理应用中,最大类别的应用专
18% 15%
5%

保健管理
●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注于精神及行为障碍领域,但占比较之 40% 泌尿生殖系统

前也有所下降。
30% 锻炼与健身 6%
肾病
25%

血液病
7% 10%

传染病与寄生虫疾病类占比提升明显,
2015 2017 2020 8%
其他

显示了新冠大流行对数字健康需求的影
响。
来源:IQVIA,未尽研究制图
说明:移动数字健康应用程序,主要可划分为保健管理与健康管理,前者主要为便于跟踪和管理健身行为、生活方式与饮食方式的移动应用,后者主要为注重疾病和症状、药物与护理等方面
的移动应用。后者的具体分类与占比,详见右图。其中,精神健康与行为障碍类应用,主要为自闭症、抑郁症、辅助与替代沟通系统(AAC)等。两张图的百分比均以四舍五入的方式呈现。
数字健康 · 42

可穿戴设备将为消费者
200

智能手表测量身体指标
越来越广
挖掘更多身体数据 150

语音信号处理设备

消费机数字健康设备种类
可穿戴设备正在覆盖更多监测领域。测量步数
手势追踪设备

智能珠宝
和卡路里的活动类监测设备,仍占主流。但测 耳机
量血压、血氧等特定生命体征的可穿戴设备已 100 生物识别设备
占据 15%。更前沿的肌电信号、呼吸、癫痫 智能织物
等监测功能也出现在可穿戴设备上。 智能对象

身体可穿戴

● 这些可穿戴设备,逐渐成为消费电子产品进入 特定测量设备

日常生活场景中,为数字健康技术下一次进步 50
运动手表

提供了真实世界数据与数字生物标记。 智能手表

运动手环

● 新冠疫情推动了可穿戴设备采集健康数据的市
场需求,也推动了可穿戴设备监测语音、体温、
血氧等指标的创新力度。
0

心率

计步

距离

卡路里消耗

睡眠

爬梯

呼吸频率

血压

体温

体重

心电图

血糖

肌电图

脉搏血氧

口腔卫生

脑电图

脱水监测

卡路里摄入

血液酒精浓度

紫外线强度监测

精子数量监测

荷尔蒙监测
● 最低限度的植入式可穿戴设备开始进入市场。
“电子鼻” 与“脑机接口”技术等正走向实用。 来源:IQVIA,未尽研究制图
说明:数据来源于 384 种不同的消费级数字健康设备,由于同一种可穿戴设备同时监测多项指标,加总数据会超过 384。智能手表、运动手表和健身追踪器,占了目前市面
上 384 种可穿戴设备的 55%,占所有设备追踪的测量指标的 75%。
数字健康 · 43

科技巨头将数字健康视为下一个大事件
● 健康领域蕴藏大量数据,每家科技巨头都不会错过正根据各自核心 测了蛋白质折叠难题,并在此基础上孵化了 Isomorphic 药物发现
优势布局不同环节。 公司。微软正成为医疗 SaaS 公司,以 B2B 路径积累患者数据,去年,
微软推出了首个专门针对特定行业的云计算解决方案。
● 亚马逊正在建设未来药房,为患者打造从处方到交付的综合药房
体验,Holo 会是它接触用户的新入口。智能手表将成为苹果新的 ● 华为借助通信网络运营与云基础设施服务,服务了 1500 家以上的
增长点,医疗健康数据第三方开发者生态系统,或是苹果的下一个 三级医院。华为正通过可穿戴设备扩张消费市场,也带来更多健康
App Store。谷歌正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发现新药,DeepMind 预 数据。

云计算 研究 量子计算 AI 诊断 AI 医疗决策 AI 药物设计 医院 IT EMR 药物管理 远程护理 药物配送 医疗无人机 抗衰老 Apps 可穿戴 聊天机器人

亚马逊
2 亿 Prime 会员

微软
15 亿 windows 用户

Alphabet
55 亿日均搜索

苹果
16.5 亿活跃设备

华为
2.2 亿华为鸿蒙设备数

来源:未尽研究
数字健康 · 44

初创企业仍有机会,数字健康独角兽频现

● 尽管巨头林立,但面向消费者的数字 数字健康
健康业务,仍然是整个医疗健康行业
最有活力的领域之一。 其他医疗健康 +33
● 尤其是新冠疫情以来,患者就诊不便,
客观上推动了可穿戴设备等数字健康
的技术与产品迅速扩大消费者市场。
75
● 今年以来,整个医疗健康领域共新增
了 41 家独角兽,其中,数字健康领域
独占 33 家。 42
● 截至目前,数字健康领域的独角兽数 +8
量达到了 75 家,在整个医疗健康领域
的 91 家中占绝对多数。
16
8
2020 2021

来源:CB insights,未尽研究
说明:按 CB insights 对医疗健康领域的划分,除数字健康( Digital Health)外,其他子类具体还包括医疗设备(Medical Devices) 、生物制药( Biopharmaceuticals )、
数字疗法( Digital Therapeutics )、健康 IT( Health IT )、心理 / 健身科技( Mental Health/Wellness Tech )、远程医疗( Telehealth)等 6 个子类。截至 2021Q3。
数字健康 · 45

从健康到诊断

● 收集、存储、标准化、追踪数据,是改变现有 FDA 批准的非本土 AI/ML 设备前十大来源


医疗系统的第一步。人工智能可以进一步辅助
医生更快更准地做出诊断,以覆盖更广泛的患
者群体。
31

● 监管支持在医疗诊断中使用 AI/ML 设备。目


前,美国 FDA 批准了 343 款,从 2018 年开
始激增。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则批准了 40 款。 19

● 影像筛查是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第一个大规 14 14
13 13
模应用,得益于图像识别技术发展的成熟。在 10
新冠疫情期间,人工智能筛查肺部炎症取得了 9
8
积极反馈。 6

● 中国初创公司正赢得海外认可。近年来,FDA
批准的非美国本土 AI/ML 设备越来越多,占 以色列 加拿大 荷兰 法国 瑞典 日本 英国 中国 澳大利亚 韩国
比已达 50%,且有望进一步扩大。来自中国
的设备数量在非美国公司中排名第八。 来源: RockHealth Capital ,FDA,未尽研究整理
说明: FDA 最近一次更新的获批 AI/ML 医疗设备列表,统计截至 2021 年 6 月。公司所在国家或地区,主要依据 Pitchbook 上的公司总部所在地。第十
名并列较多,此处仅展示一个国家。
数字健康 · 46

数字医疗服务试水消费者

● 基于临床证据的软件服务,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复制性与可及 初生的数字疗法,以慢病管理与康复治疗为突破口
性。
精神心理疾病
相对数字健康侧重“连接”用户 ,数字疗法更重视“干预”。
6

糖尿病
医疗服务继健康数据管理后,也进入了消费电子品时代。尤其
5
肌肉骨骼疼痛 4
是新冠疫情以来,由于就诊不便以及心理压力增大,慢性病管 神经系统疾病 4
理、精神心理治疗与疼痛康复等领域创新活跃,成为数字疗法 睡眠问题 3
目前已经进入的主要领域。 成瘾性治疗

产品数量
3
肿瘤 2
● 近两年来,数字疗法领域融资总额年年倍增,不少产品服务也 特殊儿童疾病 2
已进入交付阶段。获 FDA 批准的公司已经 IPO,FDA 还批准 心力衰竭 1
了数款基于 VR 的数字疗法,用于治疗儿童弱视与慢性腰痛。 血友病 1
肠易激综合征 1
呼吸慢病
● 中国去年批准了第一款慢性病管理应用“术康 App”。在未来 1
两三年里,中国将有更多数字疗法进入市场。中国数字医疗服
务直接面向消费者,而美国多通过雇主渠道。
来源:动脉网,未尽研究制图
说明:纳入统计标准数字疗法公司,旗下应用产品获得 FDA 或 CE 批准,且获得过至少一次融资。截至 2021 年上半年,符合这
一标准的数字疗法公司计 25 家。
超级工厂 · 47

超级工厂
● 电动汽车、芯片制造、动力电池、发现新药、新材料,还有能
源转型引发的工业变革,乃至大国竞争,在摧生一场新的制造
业革命。

● 工厂依然是技术的集大成者,用最有效率的连续量产方式,把
最新的技术加速规模化商业化。

● 一批超级工厂代表了工业与制造的未来,包括电动汽车工厂、
芯片代工厂,动力 / 储能电池工厂。

● 未来工厂,将利用智能精密的技术,实现微观与宏观的超级集
成与封装(芯片、汽车)。

● 超级制造,超级工厂,超级装备(光刻机,巨型压铸机)。
超级工厂 · 48

马斯克:“长远来看,特斯拉的竞争优
一次压铸成型提升
势不是汽车,而是工厂。” 造车一体化
● 汽车生产的优势,最终是制造方式的竞争。从
福特生产方式,到丰田生产方式,到特斯拉的
生产方式。

● 用数字孪生技术设计工厂,实现更高水平的集
成封装,简化汽车组装工艺,形成平台化的制
造技术,高效垂直一体化,快速降低汽车成本。

● 一次压铸成型:汽车的前部和后部都一次压铸
成型,汽车尾部结构减少了 73 个零件,仅由
一块特制的铝合金压铸而成。

来源:特斯拉
超级工厂 · 49

芯片制造工厂成为“智能体”
● 为了争夺生产周期,延长摩尔定律有效期,台积电建立了
一个“类神经网络自我学习”的制造模式。

● 制程已经达到极致的精密化,每个生产机台装了上千个传
感器,即时回馈和调整 参数组合,如温度,气体流量、
电流等。

● 月产 30 万片的晶圆厂,3000 台生产机台,每天会产
生 800 万的派工命令,台积电的工厂管理系统,可以
在一分钟之内计算出最佳的生产排列组合,准时交货率
99.5%,产品生率周期 1-1.2 天。

● 台积电在 7 纳米时与阿斯麦开发了极紫外光(ECU)光
刻机技术。

● 台积电和三星将于 2022 年实现 3 纳米量产。台积电


来源:台积电 2022 年发布汽车芯片 N5A。
超级工厂 · 50

电池日益成为汽车和 ● CTP(Cell to Package )即电芯直接集成到电池包内,省去电池模组,提升能量


密度(体积利用率提升 15%-20%,零件数量减少 40%,生产效率提升 50%),

能源系统的一部分
第二代 CTP 技术将于 2022-2023 投入使用。

来源:特斯拉,宁德时代,比亚迪
说明:图片来自 2021 年 10 月 10 日,特斯拉柏林工厂的媒体访问。

● CTC (Cell to Chassis) , 即 结 构


电 池 组, 电 芯 底 盘 一 体 化 设 计,
整车减重 8%,动力系统成本降低
20%,续航提升 40%,行驶时程突
破 1000 公里以上,百公里电耗 12
度以下,能量密度达 350Wh/kg。
电池厂商与整车厂商的共同研发。

● 电池、汽车与能源系统进一步集成,
如光储充,汽车与电网的协同。
超级工厂 · 51

超级装备,
在微观与宏观
突破集成封装的极限 EUV 光刻机 IDRA 一体压铸机

N3XT 存储逻辑异构集成
● 芯片、动力电池、电动汽车代表了制造业
的未来。这些都需要更加精密和更加大型 增加功能
的集成与封装设备,用来突破在原有分散
与单个部件状态下的性能极限。

● 制造业是连接起来的工厂体系,最先进的
工厂完成最顶级的集成与封装,实现更高
级的一体化,让制造更简单和高效。

● 当这所有制造过程都是建立在软件的基础
之上的数字孪生,这些软件不仅仅是制造
细粒度,
汽车、芯片或者电池,而是在制造工厂。 存储
超密度 3D

计算逻辑

来源:阿斯麦、IDRA、Subhasish Mitra,Phil Wong ,未尽研究制图


数字钱包 · 52

数字钱包

● 疫情加快了移动支付在中国之外全球的普及,全球数字钱包的用户 密货币。稳定币在提供即时支付、交易、汇款等服务方面更有竞争力。
爆发式增长,包括区块链钱包用户数量的飙升。
● 基于加密货币和区块链而产生的金融服务与科技加速创新,出现了
●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市值,一度达到近 3 万亿美元,全球 去中心化的金融服务、元宇宙经济、第三代互联网等新的创新方向
持有、投资和交易加密货币的人数在接近 1 亿。
● 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采纳了法定加密货币,而主要经济体央行
● 金融服务与货币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数字钱包和加密货币同步加 和监管机构,采取了不同程度的监管或者考虑监管措施,试点推出
快渗透。 或者考虑推出法定数字货币。

● 在金融服务与货币体系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得到 ● 中国的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又率先推出央行数字货币试点。
更多主流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的采纳。 2022 年有望国际支付迈出新步伐。

● 稳定币成为加密货币之间的交易中介,提供流动性,连接起银行与加 ● 2022 年,将是中心与去中心争夺数字钱包、争夺加密权的一年。


数字钱包 · 53

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数字钱包,包括央行数字货币钱包
中国移动支付拥有超过 8.5 亿用户,数
移动钱包用户数增长趋势

字钱包用户总数及支付交易量在世界上
遥遥领先。

中国央行数字货币(DCEP) 已经开设
60
● 中国

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 1.4 亿个,交易金 非洲和中东

额 620 亿元人民币,155 万商户可支持


50
亚太其他地区

数字货币钱包。 印度次大陆

中欧和东欧
40

中国将借 2022 年冬季奥运会向国际推 西欧

用户数(亿)

广央行数字货币 DCEP。中国已经展开 拉丁美洲
30

了数字货币跨境支付的试点,并且与全
北美洲

球美元支付系统 Swift 展开合作。


20

10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来源:Boku,Mobile Wallets Report 2021,未尽研究制图


数字钱包 · 54

继清理了 P2P 金融之后,中国处置了去中心化的加密数字货币


● 中国一度拥有全球最庞大的最完备挖矿 中国比特币挖矿算力清零
产业链,包括芯片、矿机、矿场和算力。

一些最重要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创办于
100%


中国。
90%

80%
中国大陆
中国 2021 年整治了境内所有比特币挖

全球挖矿活动占比
● 70%
美国

矿项目,并且宣布处置了加密货币在中 60% 德国

国境内的交易。 50% 爱尔兰

● 《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 俄罗斯

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
40%
马来西亚

● 《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
30%
伊朗

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
20% 哈萨克斯坦

10% 加拿大

其他
● 中国的挖矿算力、加密货币交易、分散 0%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式金融服务等业务和公司迁移到境外, 9 12 3 6 9 12 3 6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1年 1年
海外的华人创业者,成为加密 / 区块链 20
19
0 19 0 20 0 20 0 20 20 20
2
20
2
经济的一股重要力量。
2 2 2 2 20

来源:剑桥大学另类金融中心、BTC.com、Poolin、ViaBTC 和 Foundry。未尽研究
说明:德国与爱尔兰实际未见大规模挖矿活动。这或是部分挖矿活动使用了 VPN 导致的数据偏差。
数字钱包 · 55

全球加密货币价值震荡飙升,加密钱包用户大幅度增加
在新兴市场,许多人转向加密货币,大量通过 P2P 来进行投资(机)、支付、收发汇款和进行交易,而北美、西欧和东亚有更多机构采纳加密货币,
主要是比特币。加密货币为一些新兴市场的居民提供了跨境支付的选择。全球区块链钱包用户年底达到 8000 万。所有加密货币单日最高交易量
近千亿美元,总市值达近 3 万亿美元,其中市值最大的是比特币,一度超过万亿美元。

全球加密货币钱包用户数量 加密货币市值
2015-2021(百万) Apr 29, 2013-Dec 15, 2021

75.11
3T

市值 : 美元
52.03
40.91 2T

26.82
1T
15.2
8.02 24 小时成交量
3.16 0

月 月 月 7月
3 7月 7月 6 7月 7
年 年 年 1年
1 5

1 6 1 7 年 18 年 19 20 2 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14
2014
2015
2015
2016
2016
2017
2017
2018
2018
2019
2019
2020
2020
2021
2021

来源:Blockchain 2021,未尽研究制图 来源:coinmarketcap.com,未尽研究制图


数字钱包 · 56

全球数字钱包爆发式增长,
中国增速放缓
● 中国在引领移动支付的发展,数字钱包 未来移动支付交易量增长最快的经济体
的用户数量及交易额多数集中在中国。
因为市场更加成熟,目前增速正在放缓
下来。
60%

50%

● 新冠疫情加速了移动支付在全球的渗透,
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数
40%

字钱包的用户数量和交易额,都在大幅 30%

度增长。 20%

● 银行提供的传统支付业务在减少,数字 10%

支付在增加。 0% 俄罗斯

巴西

新加坡

德国

马来西亚

葡萄牙

菲律宾

瑞典

墨西哥

印度尼西亚

法国

挪威

泰国

越南

西班牙

丹麦

沙特阿拉伯

荷兰

英国

印度

澳大利亚

加拿大

巴基斯坦

美国

日本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中国台湾

韩国

埃及

尼日利亚

中国
来源:BOKU ,未尽研究
说明:未来 5 年的年化复合增长率
数字钱包 · 57

区块链和加密货币
上的经济正在形成,
数字钱包与加密钱
包开始打通
更新的金融
● 加密货币交易平台
● 去中心化金融(DeFi)
● 更新的经济

NFT
● 更多数字资产的创造与交易
Square 更名 Block, 其官网说明:“使用 Cash App,
● 基于智能合约的线上经济组织与协作方
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将资金发送、支出或投资于股票或比
式 DAO ( 去中心化自治组织 )
特币。Spiral(前身为 Square Crypto)构建和资助免费
的开源比特币项目。艺术家使用 TIDAL 帮助他们成为企
下一代互联网
业家并与粉丝建立更深入的联系。TBD54566975 正在
● Web3.0,让用户拥有数据资产
Facebook 更名 Meta, 构建一个开放的开发者平台,以便无需通过机构即可更轻
● 元宇宙,用数字钱包用钱、花钱和挣钱
致力于构建元宇宙。 松地访问比特币和其他区块链技术。”
的地方
数字钱包 · 58

稳定币可能成为加密 /
区块链经济的货币
稳定币的流通数量紧跟交易所
交易的加密货币量
● 稳定币成为多种加密货币之间交易的媒介,能
为加密货币提供流动性。
3000 稳定币链上交易量 800

稳定币带来的金融创新,能提升金融服务的效

加密数字货币量(十亿美元)
● 加密数字货币交易所交易量

稳定币发行量(十亿美元)
700

率、体验和普惠,但稳定币与加密货币的风险
2500

需要监管。稳定币在一些国家已经开始接受监
600
2000

管。
500

1500 400

稳定币打通加密货币与银行服务,央行也需要
300
● 1000

推出数字货币,满足数字时代的金融服务需求。
200
500
100

● 一些国家的思路是央行数字货币与稳定币互为 0 0

补充。
17 年 8 月 18 年 1 月 19 年 1 月 20 年 1 月 21 年 1 月

来源:theblockcrypto.com,未尽研究制图
说明:稳定币的交易量表示所有在相关区块链上的交易记录,这些交易量与在交易所交易的加密货币量不同,其中有些可以是链下交易。
bank respondents to a survey at least researching the topics (Boar and Wehrli 2021), and more
than 46 having launched design reports or prototypes (see Auer et al (2020 a,b) and Graph 1).
数字钱包
The world’s major central banks have joined forces to outline the core principles for issuance,
· 59
and two retail CBDCs are already in use. 2

各国央行加快推动 各国央行数字货币时间线
Timeline of central bank activities on CBDC Graph 1

央行数字货币的研
监管方发声 已推出 CBDC 研究报告
实验 实验报告

究和试点,中国在主
巴哈马
柬埔寨

要经济体中领先
加拿大
中国
东加勒比
厄瓜多尔
欧元区
英国
中国香港

全球来看,2022 年将是央行推出数字货
牙买加
● 日本

币重要一年,或者是让加密货币向主流进
韩国
墨西哥

一步渗透。 沙特阿拉伯
新加坡
南非

中国冬奥会向国际推广人民币数字货币。
瑞典
● 泰国
阿联酋

央行数字货币,体现了国家和监管方对
乌克兰
● 乌拉圭

于数字钱包和加密权不同程度的控制:
美国

● 央行直接给个人设立数字货币账户
(东加勒比海)
● 央行通过商业银行设立个人数字货 Source: R Auer, G Cornelli and J Frost, “Rise of the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 drivers, approaches and technologies”, BIS Working Papers,

币账户(中国试点)
no 880, August 2020.

● 集中式与分布式混合制(欧央行)
● 央行直接把法币当加密货币发行(一
来源:BIS Working Papers,未尽研究制图
Design efforts have to be viewed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entral banks’ core mandate to
说明: 不包括欧元体系内的国家中央银行

种思路) provide a resilient and universally accepted means of payment. For centuries, this has been
创新中美分叉 · 60

创新中美分叉
● 中国科技巨头市值分道扬镳,中国互联网巨头向下,美国互联网
巨头向上。中国硬科技逆势向上。

● 近一年来,新增独角兽数量美国高于中国;独角兽总数中国与美
国的差距开始拉大。金融科技领域,美国诞生了大量独角兽,中
国缺席。数据分析与网络安全领域的独角兽数量上,中国与美国
差距同样巨大。

● 尽管中国初创企业获得风险投资的总金额正在缓慢恢复,但美国
初创企业融资活动更为活跃。全球创新正在扩散,欧洲诸国、东
南亚等新兴市场获得了大量风险投资,部分中国创业者也 投身新
的热土。

● 中美风险投资结构持续调整。近两年来,中国风险资本快速撤出
金融科技与数字货币,教育科技料将同样如此。但中国对人工智
能及先进制造的投入占比提升并且超过了美国。

● 半导体是中国投资结构向硬科技与数字基建倾斜的典型。中国正
努力保障关键技术的安全与先进制造路线的确定性。
创新中美分叉 · 61

中美头部科技公司市值 中国互联网巨头市值集体下泻

走出两重分叉
英伟达
150% 宁德时代

比亚迪
2021 年以来,中美市值排名前十的科技公司,
100%
● 谷歌

各自股价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走势。
特斯拉
微软
Adobe

阿里巴巴与腾讯等中国互联网公司,市值一路
Salesforce
● 50% Netflix

走低。而美国的谷歌、微软等公司保持上涨趋势。
Meta
苹果
网易
亚马逊
● 中国的比亚迪与宁德时代,以及美国的特斯拉 京东

与英伟达,作为硬科技的代表,市值均大幅上涨。
0% 美团
腾讯
小米
百度
阿里巴巴
拼多多
-50%

日 日 日 日 日 日 日 日 日 日 日
31 31 28 31 30 31 30 31 31 30 31
月 1月 月 月 月 月 月 7月 月 月 月
12 年
3 5 8
年 年 年 年 10
2

4 6 9
年 21 年 年 年 年
20 0 21 021 21 021 21 021 021 21 21
20
2 20 2 20 2 20 2 2 20 20

来源:wind,未尽研究
说明:以 2020 年 12 月 31 日为基期,统计公司 2011 年以来市值变化。
创新中美分叉 · 62

中美新生独角兽数量出现分化
2020 年 6 月至 2021 年 11 月,在一年半的时间里,美国独角兽数量翻倍,达到了 470 家,中国的新生独角兽增长了 50%,为 169 家。
全球估值最高的 40 个独角兽,按国家与地区分,有 20 个来自美国,10 个来自中国及中国香港。
按行业分,则有 11 个来自金融科技行业,6 个来自互联网软件行业,4 个来自汽车交通科技行业。

中美独角兽数量变化对比

2020 年 6 月

%
2021 年 11 月

06
≈1
独角兽企业的数量

470
≈50%
228
169
112
中国 美国

来源:CB insights,未尽研究制图
说明:此外,也有报告称来自欧洲市场的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已经在今年 12 月初,超过了中国独角兽企业的数量。截至 2021 年 11 月。
创新中美分叉 · 63

中国与美国初创公司融资总额差距加大

● 中国的风险投资总额,2018 年达到了顶 美国风险资本“热钱”涌动


峰。此后陷入漫长的恢复期。中美在风
3000
中国

险资本方面的投入,从 2018 年高点时 美国

的 200 亿美元的差距,扩大到了 2021


年的 2000 亿美元。

美国初创公司融资总额剧增,一方面是
1860

创新势力活跃的体现,供应链安全、金

亿美元
1480 1520

融科技、医疗健康等领域投资交易活跃; 1240
另一方面也是热钱涌动的体现。2021 年, 970
美国初创公司的单笔平均融资额较上一
930
780
720
年大幅攀升。 600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来源:Pitchbook,未尽研究
说明:美国初创公司融资总额加大,既有融资活动活跃的因素,也有单笔融资额大幅上升的因素。截至 2021 年 11 月底。
创新中美分叉 · 64

国际风险资本正在中美之外发现更多机会

● 风投机构正在中国以外的市场寻找创业公司。 中国企业获得的风险投资总额,在美国之外的全球占比不断下降
● 2021 年,除中美两国外的全球初创公司,融
资总额达到了 2400 亿美元,是上一年的 2 倍。 61%

● 中国的初创公司与除美国外全球其他地区初创
公司的融资总额占比,也出现了大逆转。中国
238

的 占 比, 从 2018 年 的 60%, 下 降 到 2021


年的 30%。 40% 40%

十亿美元
124
创新正在扩散。亚洲其他新兴经济体正在承接 118 29%
● 106

原本投向中国的风险资金。部分中国创业者也
中国
78 72 78
99 全球
(除中美外)
正在风投的新热土活跃。 中国在除美国
外的全球占比

2018 2019 2020 2021

来源:Pitchbook,未尽研究
说明:统计的对象为初创公司获得的风险投资总额。由于初创公司所属国家的统计口径为公司总部所在国家和地区。截至 2021 年 12 月 10 日。
创新中美分叉 · 65

中国偏“硬” 中美独角兽数量对比最悬殊的领域

美国偏“软” 汽车交通科技 1:5


美国

中国
硬件 1:2
● 金融科技是目前全球独角兽数量最多的行业。
新冠疫情推动了非接触式交易方式在日常支 人工智能 2:1

付、救济发放、中小企业财务运作等方面的大

独角兽企业的数量
量应用。美国在金融科技领域的独角兽数量是 健康 6:1

中国的 12 倍。
互联网 / 软件
9:1

● 中国在互联网 / 软件、数据分析、网络安全等
金融科技
领域的独角兽数量,与美国悬殊巨大。但在汽
12:1

车交通科技与硬件方面,反超美国。
数据分析
14:1

● 随着中国风险投资结构的持续调整,中美独角
网络安全
27:1
兽数量在不同领域或将呈现更明显的此消彼
长。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来源:CB insights,未尽研究
说明:报告将独角兽化为 16 个行业。中美各领域独角兽数量对比,仅选取了部分差距较大或关注度较高的行业,尚有教育、旅游、电商、零售、健身、
通信、供应链及其他领域未呈现。汽车交通科技,包含自动驾驶乘用车、新能源车以及出行服务。
创新中美分叉 · 66

中国风险资本快速撤出科技 / 加密金融
中国风险投资结构的持续调整,体现了政府政策与社会环境对未来的设想与旨趣。从 2018 年到 2021 年,中国在金融科技、加密货币与区块链
等行业的投入占比,逐渐缩小。这部分资金挪向了 AI/ML、大数据、机器人 / 无人机、制造业等。其中,AI/ML 与大数据是中美一致发力的竞
争领域;制造业和机器人 / 无人机等领域,中国的投入占比相对更高。
美国 中国
14% 17%
AI/ML
17% 29%

大数据
10% 15%
11% 17%

制造业
15% 9%
4% 13%

2% 机器人 / 3%
2% 无人机 8%

10%
金融科技
18%
15% 3%
2018 年
2% 加密货币 / 2%
2021 年
5% 区块链 1%

来源:Pitchbook,未尽研究
说明:计算方式为该国该年在该领域的投资 / 该国该年的总投资额。由于同一交易有可能同时属于多个领域,因此将占比简单加总,会超过 100%。占比变化趋势不代表绝对投资额的变化趋势。截至 2021 年 11 月底。
创新中美分叉 · 67

中国半导体行业将诞生
更多独角兽
中国早期风险投资

中国晚期风险投资

美国早期风险投资

美国晚期风险投资

● 半导体是中国投资结构向硬科技与数字基建倾斜的典型。而中美 4364

两国均对半导体行业的设计、制造与封装测试等环节加以补强。

美国在设计环节占有先发优势;在制造环节,美国推动了产业资

百万美元
● 2251

本在美国本土投产扩能;今年以来东南亚等地封装产能不足,美
国对供应链安全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
338 366

● 自 2018 年以来,中国在半导体行业的风险投资金额开始超过美
国并逐年提速。中国初创企业主要集中于设计、设备与封装领域,
168 1651 929 1701
414 1446 622 1514

合作开放的全球市场仍是中国产业升级的理想土壤。
72 1234 1014
476
377 537 399 424
207 225 1234 119

中国 美国 中国 美国 中国 美国 中国 美国 中国 美国 中国 美国
● 2020 年以后,中国投向半导体行业的晚期风险投资金额,超过
了早期风险投资金额。伴随着风险投资资金持续涌入,以及半导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体企业逐渐成熟,进入 2022 年后,中国的半导体行业将诞生更


多独角兽。它们是中国保障关键技术安全性与先进制造路线确定
性的重要力量。
来源:Pitchbook,未尽研究
说明:截至 2021 年 11 月 16 日。仅统计 VC 投资,不包括并购或其他类型的融资。
看 DAO 2022 · 68

想了解我们都在研究什么,是如何研究的,先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未尽研究。
未尽研究希望在每年结束的时候,能做一份有助于“看到”来年新兴技术趋势的报告,看 DAO XXXX。这是第一次发布报告,看 DAO

2022。

我们不是在深奥的层面关注技术,而是技术能拿来产生对常人有用的工具、产品与服务,让常人能理解其价值。这就是创新的过程。

我们关注的也不是孤立的技术,而是把它放在技术、资本与国家的三元互动中所产生的创新。

我们的研究方法是数据分析、企业调研、专业研讨、关键技术角色的追踪观察。我们在报告准备的过程中,得到了各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家、

机构、创业者、投资人分享的看法,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我们也如饥似渴地满世界阅读新兴领域的最新报告、论文和各种知识形式的分享。

我们所参考的研究报告、数据和各种来源,都在报告的每页有所标注。

报告不是投资建议。

数据库:BloombergNEF、CB Insights、Pitchbook、万得 、智慧芽


参考机构:国际能源署(IEA)、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 (NREL)、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Green Hydrogen Catapult Initiative、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Hydrogen Council、能源转型委员会(ETC)、Hydrogen TCP、Global
CCS Institute、中国氢能联盟、CompaniesMarketCap 、Chainalysis, Accenture、Asia Partners、MSCI、European Patent Office、Rand、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Boku、BTC.com、Poolin、ViaBTC、Foundry、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Center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Qiming Venture Partners、Synergy Research、 Gartner、 Cambridge Center for Alternative Finence、Block chain、中国半导体协会,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The Highway Loss Data Institute、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American Trucking Associations、Commercial Carrier Journal、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California DMV、International Road Transport Union、清
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Stanford Institute for Human-Center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MIT Jameel Clinic、Cambridge Centre for Alternative Finance、FierceBiotech、STAT、Endpoints、Xavier Health、IQVIA Institute、Advanced Medical Technology
Association、Deep Pharma Intelligence、Evaluate Pharma、医药魔方、药渡、动脉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QLS Advisors、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Drug Discovery Today、Drug Target Review、Machine Learning for Pharmaceutical
Discovery and Synthesis Consortium、FDA、HealthXL、Digital Therapeutics Alliance、WHO、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药智网、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Organization、Informa Pharma Intelligence、
The Engine、Clean Energy Ventures、The Investor Group on Climate Change、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Rock Health Capital、ARK invest、SOSV、Air Street Capital、Flagship Pioneering、麦肯锡、德勤、安永、普华永道、BCG、硅谷银行、
JPMorgan、中金证券。
关于未尽研究:位于上海,研究新兴科技与创新。
详情可以访问微信公众号“未尽研究”。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