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61

UDC

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 行 业 标 准 J履』
JGJ3 2010


备案号 J 186 2010


高 层 建 筑 混 凝 土 结 构技术 规 程
Technical for
specification
concrete oft
structures滋1buildi

2010 10 21
一 一

发布 2011 10 01
一 一

实施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住 房 和 城 乡建 设 部 发布
中华人 民共和 国行 业 标 准

高层建 筑混凝 土 结构技 术规程


Technical for
specification oftall
structures
concrete building

JGJ3 2010

批准部 门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住房和城 乡建设 部


施行 日期 : 2 0 11 年 10 月 l 日

中国建 筑 工 业 出版 社
2010北 京
中华人 民 共 和 国行业标准
高层 建筑 混 凝 土 结构技术 规 程
specifi
Technical 己ation
for building
oftall
structtlres
concrete

JGJ3 2010

中国 建 筑 工 业 出版 社 出 版 、 发行 北 京西郊百 万 庄 )

各地 新华书店 建筑书店经 销 、

北京 红 光制版公 司 制版
北 京市密东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开 本 : 850
x 1 毫米
168 1/
32 印张 : 万
11 字数 : 千字
302

年 6月 第
2011 一


扳 2012
年 3 月 第 四次 印刷
定价 : 56 00元

统 一
书号 : 15112

20216

版权 所 有 翻 印必 究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 , 可 寄本社退 换
(邮政编码 100037

本社 网址 : http
: //? Cabp
Com
. . cn

网上 书店 : http
: //www
. 二 building
chin COinCfl . 。
中华 人 民 共和国住房和 城 乡建设部
公 告

第 788

关 于 发 布行业 标 准
《高层建筑混凝 土 结构技术规程 》 的公告

现批准 《高层建筑混凝 土 结构技术规程 》 为行业标准 , 编号


为 JGJ32010
, 年 10月 1 日起实施
自 2011 一

。 其中 第 , 381 . .

391
. .
、 393
. .
、 394 . .
、 422 . .
、 431
. .
、 432 . . 、 4 3 12
. .

4 3 16 5 4 4 5 6 1 5 6 2 5 6 3 5 6 4 6 1 6 6 3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43
. .
、 7 2 17
. .
、 8 15 . .
、 821 . .
、 923
. .
、 937 . .
、 101 2. .

102 7
. .
、 102 10
. .
、 102 19
. .
、 103 3
. .
、 104 4
. .
、 105 2. .

105 6 n 1 4条为强 制 性条文 , 必 须严 格 执行


. .
、 . . 。 原 行业 标 准
同时废 止
《高 层 建筑 混 凝 土 结构技术规程 》 JGJ32002

本规程 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 中 国 建筑 工 业 出版社 出版


发行 。

中华人 民 共 和 国住房和城 乡建 设 部
年 10月 21日
2010
~ 鱼里 . 一 1 - '

目叨 舀

根据原建设部 《关 于印发 年 工 程 建设标 准规 范制定


<2006 、

修订计划 (第 一
批 )> 的通 知 》 (建标 2。。6」77号 ) 的要 求 ,

规程编制 组 经 广泛调查研究 , 认真总结 工 程实践 经 验 , 参考有关
国际标 准 和 国外 先 进标 准 , 在广 泛 征求 意 见 的基 础 上 , 修 订本
规程 。

本规程主要技术 内容是 : 1 .
总则 ; 2 .
术语 和 符号 ; 3 .
结构
设计基本规定 ; 4 .
荷载和地震作用 ; 5 .
结构计 算分析 ; 6 .
框架
结构 设 计 ; 7 .
剪力墙结 构设计; 8

框架 剪力墙结构设计; 一



筒体结构设计 ; 10 复杂高 层建筑结 构设计 ; . n .
混合结 构设
计; 12 地 下室 和 基础设计 ; 13 高层建筑结构施 工
. .

本规程 修订 的 主要 内容 是 : 1 ,
修 改 了适 用 范 围 ; 2 .
修改 、

补充 了结构平面 和 立 面规则 性有关 规定 ; 3



调 整 了 部 分结 构 最
大适用 高度 , 增加 了 ) 抗 震设 防 区 房屋 最 大适 用 高
8度 (0 39 .

度规定 ; 4

增加 了结构抗 震性 能设计基本 方法及 抗 连续 倒 塌设
计基本要求 ; 5 .
修改 、 补 充 了房屋 舒 适 度设 计 规 定 ; 6 .
修改 、


补充 了风荷载及 地 震 作用有关 内容 ; 7 .
调整 了 强柱 弱梁 、 强

剪弱弯 及部分构 件 内力 调 整 系数 ; 8 .
修改 、 补 充 了框 架 、 剪
力墙 (含 短 肢 剪 力 墙 ) 框 架 剪 力 墙
筒 体 结 构 的有 关 规 定 ; 、



修改 补充 了复杂高层建筑结构 的有关规定 ; 10 混合结构增
、 .

加 了 筒 中筒结构 、 钢 管混凝 土 、 钢板 剪力 墙有 关设 计 规定 ; n ・

补充 了地 下 室设 计 有 关 规 定 ; 12 .
修改 补 充 了结 构 施 工 有 关 、

规定 。

本规程 中 以 黑 体 字 标 志 的 条 文 为 强 制 性 条 文 , 必 须严格
执行 。

本规程 由住房 和城 乡建设 部 负 责 管 理 和对 强 制 性 条 文 的解


释 , 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 院负责具体技术 内容 的解释 。 执行过程
中如有意见 和建议 , 请 寄送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 院 (地 址 : 北京北
三 环 东路 30号 , 邮编 : 100013
) 。

本 规程 主编单位 : 中国建 筑科学研究 院


本 规 程 参 编 单 位 北京 市建筑设 计研究 院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 院有 限公 司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 院
中建 国际 (深圳 ) 设计顾 问有 限公 司
集 团) 有 限
上 海市建筑科学研究 院 (
公司
清华大学
广州容柏生 建筑结 构设 计事务所
北京建 工 集 团有 限责任公 司
中国建筑第 八 工 程局有 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 : 徐培福 黄小坤 容柏生 程愈望
汪大绥 胡绍隆 傅学怡 肖从真
方鄂华 钱稼茹 王 翠坤 肖绪文
艾永祥 齐五 辉 周 建龙 陈 星
蒋利学 李盛勇 张显 来 赵 俭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 : 吴学敏 徐永基 柯长华 王亚勇
樊小卿 窦南华 娄 宇 王立 长
左 江 莫 庸 袁金 西 施祖 元
周 定 李亚 明 冯 远 方泰生
吕西林 杨嗣信 李景芳
目 次

1 总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术语 和符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术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符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般规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

材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

房屋 适用高度和高宽 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

结构平面布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

结构竖 向布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36

楼 盖 结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37

水平位移限值和 舒适度要 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38

构件承载力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39

抗震等级 ・ ・ ・ ・ ・・ ・ ・ ・ ・ ・ 一
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3 10

特 一
级构件设计规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3 11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3 12

抗连续倒塌设计基本要 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
4 荷载和地震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4 1 竖 向荷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42

风荷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4 3 地 震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
5 结构计 算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44

i 44
51

般规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

计算参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
53

计算简 图 处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


5 4 重 力二

阶效应及 结构稳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8
55

结构弹塑性分析及 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 ・ ・ ・ ・ ・ ・ ・ ・ ・・ ・ ・ ・・ ・ … …
49
56

荷载组合和地 震作用组合的效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
6 框架结构设 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5
61


般规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5

62

截 面 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7
63

框架梁构造要 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
64

框架柱构造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6
65

钢筋的连接和锚 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
7 剪力墙结构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7
71


般规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7
72

截 面 设计及构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9
8 框架 剪力墙结构设计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6


81


般规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6
82

截面设计及构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0
9 筒 体结构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3
91


般规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3
92

框架 核心 筒结构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5
93

筒 中筒结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6
10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9
101 .

般规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9
102 .
带转换层 高层 建筑结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9
103 .
带加强 层 高层 建筑结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118
104 .
错层结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9

105 .
连体结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9

106 竖 向体 型 收进 、 悬 挑结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1

n 混 合结构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3

111 .

般规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3

112 .
结构布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5

n 3 .
结构计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7


n 4 .
构件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8

12 地下室 和 基础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8
121 .

般规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8

122 地 下 室 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0

123 基 础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1

13 高层建 筑结构施 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6
131 .

般规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6
132 .
施 工 测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6
133 基 础 施 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0
134 垂 直运 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1
135 .
脚手架及 模板支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2
136 .
模板 工 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3
137 .
钢筋工 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6
138 混 凝 土 工 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7
139 .
大体积混凝 土施 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0
1310 混 合结构施 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1
13n .
复杂混 凝 土 结构施 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2
1312 .
施 工 安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3
1313 .
绿色施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4

附录 A 楼 盖 结构竖 向振动加速度计 算 ・ ・ ・ ・ ・ ・ ・ ・ ・・ ・ ・ ・ ・ ・ ・ ・ ・ … …
166

附录 B 风 荷载体型系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8
附录 C 结构水平地震 作用计算 的底部剪力法 ・ ・ ・ ・ ・ ・ ・ ・ ・ ・ ・ ・ … …
172
附录 D 墙体稳定验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5
附录 E 转换层 上 、 下结构侧 向刚度规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177
附录 F 圆形钢管混凝 土 构件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9
本规程用词说 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1
引用标准名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2
附 : 条文说 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5
Contents

1 GeneralProvis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Termsandsymbol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 Term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symbol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BasicRequlrementofStructuralDesig
7 ・ ・ ・ ・ ・ ・ ・ ・ ・ ・ ・ ・ ・ ・ ・ ・ ・ ・ … …


Requirement
3 1 Genera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2 Material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3 H eigllt

AsPect
and Ratiol
imit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
. Structural
Plan
Layou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3 5 Structural
. Vertical
Arrange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36

Diaphragm
Systen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37
, 17
LimitationsforStoryDriftandComfort ・ ・ ・ ・ ・ ・ ・ ・ ・ ・ ・ ・ , ・ ・ ・ ・ ・ … …

38

Strengtll
Design
ofMember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3 9 Seismic
. Gradeo
Design [Structural
Members ・ ・ ・ ・ ・ ・ ・ ・ ・ ・ ・ ・ … …
21
3 10

Requirement
for
Members
ofSpecial
Seismic
Design
Grad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3 11 Performanc
. 分 based
Seismic ofStructures
Design
・ ・ ・ ・ ・ ・ ・ ・ ・ … …
25
3 12 Requirernent
. for Structural
Preventing Progressive
Collaps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
4 LoadsandseismicAc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4 1
. Vertical
Loa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4 2 Wind
. Loa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 3
4 Seismic
AC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
5 StructuralAnalysi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5 1 General

Require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及叹
52

Analysis
ParameterS 儿〕

刁只
53

Modeling
Allalysis 任 〕

Structural 庄QU
5 4 Second
. Effects
Order and

Stability 占

5 5 Elasto

Analysis
plastic

and of
Check Story
Drift
ofWeak

and
/or Soft
Stori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任0
… ’ … ’ . ' . " ' " "
。 口

尸 门

5 6 EffectsofCombinationsofIJoadsand

/orseismicACtions

口 11 …


6 DesignofFramestructu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110
成叹
61

GeneraIRequircment 口d



62 Strength
Design ・ . ・ ・ ・ ・ … … ” ’ 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C

63

Requirement
Detaililig
for ofFrame
Beams 匕乙


64

Requirement
Detailing
for Columns
ofFrame Ob

65

Requirement
印 lices
for and of
AnchorageS
Reiflforcement 7l
7 Designofshearwallstructu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7
7 1 General

Requirement 77
72

StrcngthD
巴 ign Detaihng
and ・ ・ ・ … … ” 二 ’ ・ ・ … … ” ’ ・ ・ ・ … … ” ’ 。 ”
79
8 Shearwallstructure
DesignofFrame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96
8 1 General

Requiremcnt 96
82

Strength
Design
Detailing
and 100
9 DesignofTubestructu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3

Requirement
9 1 Genera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3
9 2 Fram
. 仓 Core
Wall
Structure 105
93
. in
Tube Tube
StructLJ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 ’ " " " " '
106
10 ofComplicated
Design Tall
Buildings 109
101 General

Requiremcnt 109
. Transfer
102 Structure
witll Stor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9
103 .
outriggers
Structure
with and
/or Belt
Members 118
104 . Structure
with
Staggered
Stories 119
105 -

. Towers
Linked
with
Connective
Structure ・ ・ ・ ・ ・ ・ ・ ・ ・ ・ ・ ・ ‘ ・ … …
119
106 Structure
. with
Setback
and
/or Cantilever ・ ・ ・ ・ ・ ・ ・ ・ ・ ・ , ・ ・ ・ ・ … …
121

lO
11 ofMixed
Design Structures 123
111 General

Requirement 123
112 ,
125
StrtlcturalLayoutandArrange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

n 3 StruCttl1

Analysis
' a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7
114 Design
. ofStrtlctural
Member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8
12 Design
ofBasement
andFoundation ・・ ・ ・・ ・ ・ ・ ・ ・ ・ ・ ・ ・・ ・ ・ ・ … …
138
121 General

Requirement 138
122 .
Design
ofBase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0
123 . FOundation
Design
of 141
13 ConstructionofTallBuilding
14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1 General

Requirement 146
132 .
Surveying 146
133 Foundation

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0
134 Vertical

Transportation 151
135 Scaffold
. Falsework
and 152
136 Fomlv7ork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3
Reinforc
137 Steel
. 洲 ent 156
138 Concrete

. " " . ・ … 。 。 二 。 ・ … … 。 。 ・ ・ … … 。 二 ,. , . . … , … … 。 。 . , , . , 二
157
139 Massi
. 、:e Concrcte 160
1310 Mixed
. Structures 161
13 11 Coml
. 〕licated
Structtlres 162

Safety
1312 Construction
. 163
1313 Green
. Construction 164
A Calculation
Appendix ofthe
Acceleration
ofFloor
Vertical
Vibration 166
B Wind
Appendix Coefficients
Pressure ofBuildings
168

Appendix Earthquake
C Horizontal Calculation
with
Shear
Base
Equivalent Method 172
D Check
Appendix of
ofStability
Structural
Wall 175
El ateral
Appendix Stiffness
、 for
Stories
Requirements
11
11
’ , 勺 勺
A由acentto 丁ransfer
Story .
1 矛 了

F Design
Appendix ofCon Filled
、rete Circular

勺 n
Steel
Tub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了》

of

Explanation in
Wording
This
Specification 1O
11

of
List Standards
Quoted ,
上/ QL 自

: Explanation
Addition ofProvisions 1 C
土 0
Lj

12
1 总 则

10 1
. .
为在高层建筑 工 程 中合 理 应用混凝 土 结构 (包括 钢 和 混
凝 土 的混合结构 ) 做到安全适用 , 、 技术先 进 、 经 济合 理 、 方便
施工 , 制定本规程 。

102
. .
本规程适用 于 10层及 10层 以 上 或房 屋 高度大 于 28m的

住宅 建筑 以 及 房屋 高度大 于 24m的其他高层 民用建 筑混凝 土 结

构 。 非抗震设计和抗震设 防烈度为 6至 9 度抗震设计 的高层 民 用

建筑结构 , 其适用 的房屋最大高度 和 结构类 型 应符合本规程 的有


关规定 。

本规程不适用于建造在危险地 段 以 及发震断裂最小避让距离
内的高层 建筑结构 。

1 0 3
. .
抗震设计 的高层 建筑混凝 土 结构 , 当其房 屋 高度 、 规则
性 、 结构类 型 等超过本规程 的规定或抗震设 防标准等有特殊要求
时 , 可采用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方法进行补充 分析和论 证 。

104
. .
高层建筑结构应注重概念设计 , 重视结构 的选 型 和平面 、

立 面 布置 的规则性 , 加强构造措施 , 择优选用抗震 和抗风性能好


且 经 济 合理 的结构 体系 。 在抗震设计时 , 应保 证 结构 的整体抗震
性能 , 使整体结构具有 必 要 的承载能力 、 刚度和延 性 。

105
. .
高层建筑 混凝 土 结 构设 计 与施 工 , 除应 符 合本 规 程 外 ,

尚应符合 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的规 定 。
2 术语 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 .
高层建筑 building
tall , high building
rise 一

10层及 10层 以 上 或房 屋 高度大 于 28m的住宅建筑和房屋高

度大 于 24m的其他 高层 民用 建筑 。

2 12
. .
房 屋 高度
building
height
自室外地面 至 房屋主要屋面的高度 不包括 突出屋面的电梯 ,

机房 、 水箱 、 构架等高度 。

2 13
. .
框架结构 frame
StruCture

由梁和柱为主要构件 组 成 的承受竖 向和 水平作用 的结构 。

2 14
. .
剪力墙结构 shearwall
struCture

由剪力墙组成 的承受竖 向和水平作用 的结构 。

2 15
. .
框架 剪力墙结构 一

frame
- shearwall
StruCture

由框架和剪力墙共 同承受竖 向和水平作用 的结构 。

2 16
. .
板柱 剪力墙结构 一 一

column
Slab shearwall
struCture

由无梁楼板和柱组成 的板柱框架与剪力墙共 同承受竖 向和水


平作用 的结构 。

2 17. .
筒体结构 tube
struCture

由竖 向筒体为主组成 的承受竖 向和 水平作用 的建筑结构 。 筒


体结构 的筒体分剪力墙 围成 的薄壁筒 和 由密柱框架或壁式框架 围
成 的框筒等 。

2 15. .
框架 核 心 筒结构 一

corewall
frame 一

StruCture

由核 心 筒与外 围的稀柱框架 组 成 的筒体结构 。

219 . .
筒 中筒结构 intube
tuhe struCture

由核 心 筒与外 围框筒组成 的筒体结构 。

2 1 10
. .
混合结构 mixed , hybrid
structure struCture


由钢框 架 (框筒 ) 型钢混凝 土 框架 (框筒 ) 钢管混凝 土 框
、 、

架 (框筒 ) 与钢筋混凝 土 核 心 筒 体所组成 的共 同承受水平和竖 向


作用 的建筑结构 。

2 1 11
. .
转换结构构 件 Structural
transfer
member

完成 上 部楼层到下部楼层 的结构形式转变或 上 部楼层到下部


楼层结构布 置 改变 而 设 置 的结构构件 , 包括转换 梁 、 转换析架 、

转换板 等 。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的转换梁亦称为框支梁 。

2 1 12
. .
转换层 transfer
story
设置转换结构构 件的楼层 , 包括水平结构构件及 其 以 下 的竖
向结构构件 。

2 1 13
. .
加强层 with
Story /or belt
and
outriggers members

设 置 连接 内筒 与外 围结 构 的水 平 伸臂结 构 (梁 或 衔 架 ) 的
楼层 , 必 要 时 还 可 沿该楼层 外 围结构设 置 带状水平析架或梁 。

2 1 14
. .
连 体结构 towerslinked
with
connective (s)
struCture

除裙楼 以 外 , 两 个或 两 个 以上 塔楼之间带有连接 体的结构 。

2 1 15
. .
多塔楼结构 multi
tower

with
structure a COmmon po

dium

未通过结构缝 分 开 的裙 楼 上 部 具 有 两个 或 两 个 以 上 塔 楼 的
结构 。

2 1 16
. .
结构抗 震 性 能设 计 based
performance

design
seismic

of
strueture

以 结构抗 震性能 目标为基准 的结构抗震设计 。

2 1 17
. .
结 构 抗 震 性 能 目标 seismic ObjeCtiVes
performance
ofstructure

针对不 同的地 震 地 面运 动水准设定 的结构抗震性能水准 。

2 1 18
. .
结构抗震性能水准 seismic leVels
performance
ofstructure

对结构震后损坏状况及继续使用 可 能性等抗震性能 的界定 。


22

符 号

221
. .
材料力学性能
C20 表示 立 方 体强度标 准 值为 /mmZ的混凝 土 强度
20N

等级 ;
E 。 混凝 土 弹性模量 ;
E 、 钢筋弹性模量 ;
fctr
fc 、 分别为混凝 土 轴 心 抗压强度标准值 、 设计值 ;
二k 关 、 分别为混凝 土 轴 心 抗拉强度标准值 、 设 计值 ;
九k 普通 钢筋强度 标准 值 ;
人 、 几 分别为普通钢筋 的抗拉 、 抗压强度设计 值 ;
方 横 向钢筋 的抗拉强度设计 值 ;
,l 九

f 、、 w 分别为 剪 力 墙 水 平 、 竖 向分 布 钢 筋 的抗 拉 强 度 设
计值 。

222
. .
作用 和 作用效应
凡k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
FEvk 结构总竖 向地 震作用标准值 ;
味 计 算地 震作用时 , 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
仅, (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
九卜 一 -

弯矩设计值 ;
N 轴 向力设计值 ;
Sd 荷载 效 应 或 荷 载 效 应 与 地 震 作 用 效 应 组 合 的 设
计值 ;

V 一 一

剪力设计值 ;
二 。 基本风 压 ;

二 k 风荷载标准值 ;
△F。 结构顶部 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
△u 楼层层 间位移 。

.2 3
2 .
几 何参数
a、 、 试 分别为纵 向受 拉 、 受 压 钢筋 合力 点 至 截 面 近边 的

距离;
A 。 、 A: 分别为受拉 区 、 受 压 区 纵 向钢筋截面面积 ;
Ash 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 的全 部截面面积 ;
Asv 梁 、 柱同 一

截面各肢箍筋 的全部截面面积 ;
Asw 剪力墙腹板竖 向分布钢筋 的全部截面面积 ;
A 剪力墙截 面 面 积 ;
Aw -

T形 、 I形截面剪力墙腹板 的面积 ;

乙 矩形截面 宽度 ;
bbb bw
、 。 、 分别为梁 、 柱 、 剪力墙 截面宽度 ;
B 建筑平面宽度 、 结构迎风面宽度 ;
d 钢筋直径 ; 桩身直径 ;
e 偏心 距 ;
e。 轴 向力作用点 至 截面重 心 的距 离 ;
e* 考虑偶 然 偏 心 计 算 地 震 作 用 时 第 , i层 质 心 的偏
移值 ;
h 层 高 ; 截面 高度 ;
h。 截面有效高度 ;
月 一 一

房屋高度 ;
万‘ 房屋第 艺层 距 室外 地 面 的高度 ;
Za 非抗震设计 时纵 向受拉钢筋 的最小锚 固长度 ;
lab 受拉钢筋 的基本锚 固长度 ;
ZabE 抗震设计 时纵 向受拉钢筋 的基本锚 固 长度 ;

二 抗震设计 时纵 向受拉钢筋 的最小锚 固长度 ;
s 箍筋 间距 。

.2
2 .4 系数
a 水平 地 震影 响系数值 ;
a二 、 、
“~ 、 分别为水平 竖 向地 震影 响系数最大值 ;


, 受 压 区 混凝 土 矩形应力 图的应力 与混凝 土 轴 心 抗 压
强度设计值 的 比值 ;
风 混凝 土 强度影响系数 ;
风 二 高度处 的风振系数 ;

一 一

刁 振型 的参与系数 ;
人1 、 水平 地震 作用 的分项 系数 ;
介 竖 向地震 作用 的分项 系数 ;
儿 永久荷载 (重力荷载 ) 的分项 系数 ;
汽 风荷载 的分项 系数 ;
入E 构件承载力 抗震调整系数 ;

一 一

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 ;
久 剪跨 比 ; 水平地震剪力 系数 ;
入 , 配箍特征 值 ;
产、 柱 轴压 比 ; 墙肢 轴压 比 ;
产、 风荷载体 型 系数 ;
产z 风压 高度变化 系数 ;
氛 楼层屈服强度 系数 ;
林 v 箍筋面积 配 筋率 ;
Pw 剪力墙竖 向分布钢筋配筋率 ;
呱 风荷载 的组 合值系数 。

.25
2.
其他
Tl 结构第 一

平动或平动为 主的 自振周期 (基本 自振周


期 );
Tt 结构第 一

扭转振动或扭转振动为 主的 自振周期 ;
几 场地 的特征周期 。
3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31

般 规 定

31 1
. .
高层建筑 的抗震设 防烈度 必 须按照 国家规定 的权 限审批 、

颁发 的文件 (图件 ) 确定 。

般情况下 , 抗震设 防烈度应采用根


据 中国地震动参数 区 划 图确定 的地震基本烈度 。

3 12
. .
抗震设 计 的高层混凝 土 建 筑应按现行 国家标准 《建筑 工
程抗震设 防分类标准 》 GB 50223的规定确定其抗震设 防类 别 。

注 : 本规程中甲类建筑 、 乙 类 建筑 、 丙 类 建 筑 分别 为 现 行 国家标 准
《建筑工 程 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 GB 50223中特殊设 防类 、 重 点设

防类 、 标准设防类 的简称 。

3 13
. .
高层 建 筑混 凝 土 结 构 可 采 用 框 架 、 剪 力墙 、 框架 剪力一

墙 、 板柱 剪力墙和筒 体结构 等结构体系


3 14
. .
高层建筑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 的结构 体系 并应 符合下 ,

列规定 :

1 应具有必要 的承载能力 、 刚度 和 延性 ;
2 应避免 因 部分结构或构件 的破坏 而 导致 整个结 构丧失 承
受重力荷载 、 风荷载和地震作用 的能力 ;
3 对 可 能 出现 的薄弱部位 , 应采取有效 的加强措施 。

3 15
. .
高 层建筑 的结构体 系尚宜符合下列规定 :
结构 的竖 向和水平 布 置 宜使结构具有合 理 的刚度 和承载

力分布 避免 因 刚度 和 承载力局部突变或结构扭转效 应而形成薄


弱部位 ;
2 抗震设计时宜具有多道 防线 。

3 16

高层建筑 混凝 土 结构宜采取措施减小 混凝 土 收缩 徐变
. 、 、

温度变化 基础差异沉 降等非荷载效应 的不利影 响 房屋高度不


、 。

低于 的高层建筑外墙 宜采用各类建筑幕墙
150m 。
3 17
. .
高层建筑 的填充墙 隔墙 等非结 构构件宜采 用各类 轻 质 、

材料 , 构造 上 应 与主体结 构可 靠连 接 并应 满足承载力 稳定 和 , 、

变形要求 。

32
. 材 料

321
. .
高层建筑混凝 土 结构 宜采用高强高性 能混凝 土 和 高强 钢
筋; 构件 内力 较 大或抗震 性 能有 较 高要 求 时 宜采 用 型 钢 混 凝 ,

土 、 钢管混凝 土 构件 。

322
. .
各类结构用混凝 土 的强度 等级均 不 应低 于 C20
, 并 应符
合下列规定 :

l 抗震设计 时 ,

级抗震 等级框架梁 、 柱及 其节点 的混凝


土 强度等级不应低 于 C30

2 筒体结构 的混凝 土 强度等级不宜低 于 C30


3 作为 上 部结构嵌 固部位 的地 下室楼盖 的混凝 土 强 度 等级


不宜低 于 c30

4 转换层楼板 、 转换梁 、 转换 柱 、 箱形 转换 结构 以 及 转 换
厚板 的混凝 土 强度 等级均 不 应低 于 C3o

5 预应力混凝 土 结 构 的混凝 土 强度 等级不 宜低 于 C40 、 不


应低 于 C3o

6 型 钢混凝 土 梁 、 柱 的混凝 土 强度等级不宜低 于 C30


7 现浇非预应力混凝 土 楼 盖结构 的混凝 土 强度等级 不 宜 高


于 C4O

8 抗 震设计 时框 架柱 的混 凝 土 强 度 等级 9度 时不 宜 高
, ,

于 C60
, 8度时不 宜高 于 C70
; 剪力墙 的混凝 土 强度等级 不 宜 高

于 C60 。

323
. .
高层建筑混凝 土 结构 的受力 钢筋及其性 能应符合 现行 国
家标准 《混凝 土 结 构 设 计 规 范 》 GB 的有 关 规 定
50010 。 按 一

二 、 三 级抗震等 级 设计 的框架 和 斜撑构件 , 其纵 向受力钢筋 尚应


符合下列规定 :

1 钢筋 的抗拉强度实测值 与屈 服强度 实测 值 的 比 值 不应 小

于 1 25; .

2 钢 筋的屈服强度 实测 值与屈服强度标 准 值 的 比 值不应 大


于 1 30
;・

3 钢筋最大拉力下 的总伸长率 实测值不应小于 9% 。

32 4
. .
抗震设计 时混 合结构 中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钢材 的屈服强度实测值 与抗拉强度 实测值 的 比 值 不 应大


于 O 85; ・

2 钢材应有 明显 的屈服 台阶 , 且 伸长 率不应小于 20


%;
3 钢材应有 良好 的焊接性和合格 的冲击韧性 。

325
. . 混 合结构 中的型 钢混凝 土 竖 向构件 的 型 钢及钢管混凝 土
的钢 管 宜 采 用 Q345
和 Q235
等 级 的钢 材 , 也 可 采 用 Q390 、

等 级或符合结构性能要求 的其他钢材 ; 型 钢梁 宜 采用 Q235


Q420
和 Q345
等 级 的钢材 。

33 .
房 屋 适 用 高度和高宽 比

331
. .
钢筋混凝 土 高层 建筑结构 的最大适用高度应 区 分为 A 级
和 B级 。 A 级高度钢 筋混凝 土 乙 类 和丙 类 高层 建筑 的最 大适 用
高度应符合表 3 3 1 1的规定 , B 级 高度 钢筋混凝 土 乙 类 和丙类
. .

高层建筑 的最大适用高度应 符合表 3 3 1 2 的规定


. .

平 面 和 竖 向均不规则 的高层建筑结构 , 其最大适用高度宜适


当降低 。

表 3 3 1 IA 级 高度 钢 筋混凝 土 高层 建 筑的最 大 适 用 高度
. .

(m )

抗震 设防烈度
结构体系 非抗震 设计 8度
6度 7度 9度


209
0 309 .

框架 7O 6O 5O 4O 35

框架 剪力墙 一

150 130 120 100 8O 5O

全部落地 剪力墙 150 140 120 100 8O 6O


剪力墙
部分框支剪力墙 130 120 100 8O 5O 不 应采用
续表 3 3 1 1. .

抗震设防烈度

结构体系 非抗震设 {
十 } 8度

框架 核心 筒


六七焦

简 体
筒中筒
板柱 剪力墙 一

注 : 1 表中框架 不 含异形柱框架 ;
2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指地 面 以上 有部分框支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 ;
3 甲类建筑 , 6 7
、 、 8度时宜按本地 区 抗震设防烈度提高 一

度后符合本表的
要求 , 9度时应专门研究 ;

4 框架结构 、 板柱 剪力墙结构 以及

9度抗震设防的表列其他结构 , 当房 屋 高
度超过本表数值时 结构设计应有可 靠依据 , , 并采取有效的加强 措施 。

表 3 3 1ZB 级高度钢筋混 凝 土 高层 建 筑的最大适 用 高度


. .

(m )

抗震设防烈度

结构体系 非抗震设计 8度
6度 } 7度
0 .
209
! 0 309


, 八
框架 剪力墙 l左
, (

170 上

匕〕 山U


一 一 } 一 一 一

全部落地 剪力墙

, 7n 1

180

1 '划


且勺U

剪力墙
部分框支剪力墙 150

筒体
框架 核心 筒

筒中筒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指地 面 以上 有部分框支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 ;
220

300 报
甲类建筑 , 6
、 7度时宜按本 地 区 设 防烈度提 高 一
度后符合本表 的要 求 , 8

度时应专门研究 ;
当房屋 高度超过 表中数值时 结构设计应有可靠依据 , .
并采取有效 的加 强
措施 。

332
. 。
钢筋混凝 土 高层建筑结构 的高宽 比不 宜超过 表 3 3 2的
. .

规定 。

1(

表 3 3 2 钢筋 混凝 土 高层 建 筑结构适 用 的最大 高宽 比
. .

抗震 设防烈度
结构体系 非抗震设计
庵 7酬 8度 { 9度

框架 j

板柱 剪力墙 一 注
11
框架 剪力墙 剪力墙



框架 核心 筒 一

筒中筒 了

34

结构平 面 布置

341
. .
在 高层 建筑 的 一

个 独 立 结构 单元 内 结构平 面形状 宜简 ,

单 规则、 , 质量 、 刚度和承载力分布 宜均匀 。 不应采用严重不规


则 的平面布置 。

34 2
. 。
高层建筑 宜选用风作用效应较小 的平面形状 。

34 3
。 。
抗震设计的混凝 土 高层建筑 其平面布 置 宜符合下列规定 , :

1 平面 宜简单 、 规则 、 对称 , 减少偏 心 ;
2 平面长度不宜过长 (图 343
). .
, L/B 宜符合表 3 4 3 的. .

要求 ;

甲 价



如 ・

图 3 4 3 建筑平面 示 意
. .
表 3 4 3 平 面 尺 寸及 突 出部位 尺 寸的 比值 限 值
. .

设防烈度 /BInax

6 、
7度 镇0 35

8 、 9度 毛 0 30

3 平 面 突 出部分 的长度 Z不 宜过 大 、 宽度 b不 宜 过小 (图

3 4 3),
. .
’尽

l na、 、 /b宜符合表
l 3 4 3 的要求 ;
. .

4 建筑平面不 宜采用角部重叠或细腰形平面布 置 。

34 4
. .
抗 震设计 时 , B 级 高度钢筋混凝 土 高层建筑 、 混 合结构
高层建筑及本规程 第 10章所指 的 复杂 高层建筑结构 , 其平 面 布
置应 简单 规则 减少偏 心 、 , 。

34 5
. .
结构平 面布 置 应减少扭 转 的影 响 。 在考 虑偶 然偏 心 影 响
的规定水平 地 震力作用下 , 楼层竖 向构件最大 的水平位移 和 层 间
位移 , A 级高度高层建筑 不 宜大 于 该楼层平均值 的 1 2倍 .
, 不应
大 于 该 楼 层平 均值 的 1 5倍 ; B 级 高度 高层建筑

、 超过 A 级高
度 的混 合结构及本规程 第 10章所 指 的复杂高层建筑 不 宜大 于该

楼层平均 值 的 1 2倍 ,

不应大 于 该楼层平均值 的 1 4倍 .
。 结 构扭
转为 主的第 一

自振周期 Tt与平动为主 的第 一

自振周期 Tl之 比 ,

A 级高度高层建 筑不应大 于 0 9, B 级高度高层建筑 、



超过 A 级
高度 的混合 结 构 及 本 规 程 第 10章 所 指 的复 杂 高层 建 筑 不 应 大

于 0 85
。.

注 : 当楼层 的最大层 间位移角不 大 于 本规 程 第 3 7 3条规定 的限值的


. .

4。%时 , 该楼 层 竖 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 间位移与该楼层平


均值的 比值可 适 当放松 但不 应大于 , 1 6。.

34 6
. .
当楼板平面 比 较 狭长 、 有较大 的 凹 人 或 开 洞 时 , 应 在设
计 中考虑其对结构产 生 的不 利影 响 。 有效楼板 宽度 不 宜小 于 该层
楼 面 宽度 的 %;
50 楼 板 开 洞 总 面 积不 宜超 过楼 面 面 积 的 %;
30

在扣除 凹入 或 开 洞 后 , 楼板在任 一

方 向的最 小 净 宽 度 不 宜小 于
sm, 且 开 洞后每 一

边 的楼板净宽度 不 应小 于 Zm 。

34 7
. .

字形 、 井字形 等外 伸长度较 大 的建 筑 , 当 中央部分楼
12
板有较大削弱时 , 应加强楼板 以 及连接部 位墙 体 的构造措施 , 必
要 时可在外伸段 凹 槽处设 置连接梁或连接板 。

348
. .
楼板开大洞削弱后 , 宜 采取下列措施 :

1 加厚洞 口 附近楼板 , 提 高楼板 的配筋 率 , 采用 双 层 双 向


配筋 ;
2 洞 口 边缘设 置 边梁 、 暗梁 ;
3 在楼板洞 口 角部 集 中配置斜 向钢筋 。

349
. . 抗震设计 时 , 高层 建筑宜调整 平 面形状 和结构 布置 , 避
免设 置 防震缝 。 体型复杂 、 平 立 面不规则 的建筑 , 应根据不规则
程度 、 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 经 济 等因素 的比较分析 , 确定是 否 设
置防震缝 。

3 4 10
. .
设 置 防震缝时 , 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防震缝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

) 框架结构房 屋
1 , 高度不超过 15m时不应小 于 10Omm

超过 15m时 , 6度 、 7度 、 8度和 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

sm 、 4m 、 3m 和 Zm, 宜加 宽 ZOmm;
2 一

) 项规定数值 的
) 框架 剪力墙结构房屋 不 应小 于 本款 1
7。% , ) 项 规定 数 值
剪力墙 结构 房屋 不 应小 于 本 款 1
的 %, 且 二
50 者均 不 宜小 于 100mm 。

2 防震缝 两 侧结构体 系 不 同时 , 防震缝 宽度 应按 不 利 的结


构类 型 确定 ;
3 防震缝 两 侧 的房 屋 高度 不 同时 , 防震缝 宽度 可 按较低 的
房屋高度确定 ;
48 、 9度抗震设计 的框架结构房屋 , 防震缝 两 侧结构层高
相差较大时 防震缝 两 侧框架柱 的箍筋应沿房 屋 全高加密 并可
, ,

根据需要沿房 屋 全 高在缝 两 侧各设 置 不 少 于 两 道 垂 直 于 防震缝 的


抗撞墙 ;
5 当相邻结构 的基 础存在较 大 沉 降差 时 , 宜 增 大 防震缝 的
宽度 ;
6 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 , 地 下室 、 基础 可 不 设 防震缝 ,
但 在与 上 部 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
7 结构 单元之间或主楼 与裙房 之 间不 宜采用 牛腿 托梁 的 做

法 设置 防震缝 否则应采取可 靠措施


, 。

3 4 11
. .
抗震设计 时 , 伸缩缝 、 沉 降缝 的宽 度均应 符合本规程 第
3 4 10条关 于 防震缝宽度 的要求
. .

3 4 12
. .
高层 建 筑 结 构 伸 缩 缝 的最 大 间距 宜 符 合 表 3 4 12的
. .

规定 。

表 3 4 12 伸缩缝的最大 间距
. .

结构体系 施工 方法 最大间距 (m )

框架结构 现浇 55

剪力墙结构 现浇 45

注 : 1 框架 剪力墙的伸缩缝间距 可 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 情况 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


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 ;
2 当屋 面 无 保温或隔热措施 混 凝 土 的收缩较大或室 内结构 因 施 工 外露时间 、

较长时 伸缩缝间距 应适当减小 ;


3 位 于 气候干燥地 区 、 夏季炎热且 暴雨 频繁地 区 的结构 , 伸缩缝的间距 宜适


当减小 。

3 4 13
. . 当采用有效 的构造措施和施 工 措施减小温度 和混凝 土 收
缩对结构 的影 响时 , 可适 当放宽 伸缩缝 的间距 。 这些措施可包 括
但 不 限于 下列方面 :

1 顶层 底层 、 、 山 墙 和纵墙端开 间等受温 度变 化影 响较 大
的部位提高配筋 率 ;
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 , 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
3 每 30m 一
40m间 距 留 出施 工 后 浇 带 , 带宽 800mm 一

, 钢筋采用 搭接接头 ,
I000mm 后浇带混凝 土 宜在 后浇筑 ;
45d
4 采用收缩小 的水 泥 、 减 少 水 泥 用量 、 在混凝 土 中加 人 适
宜 的外加剂 ;
5 提 高每层楼板 的构造 配 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

35 . 结构竖 向布置

351
. .
高层建筑 的竖 向体 型 宜规则 、 均匀 , 避 免有过 大 的外 挑
和收进 。 结构 的侧 向刚度宜下大上小 , 逐 渐均匀变化 。

352 . .
抗震设计 时 , 高层 建筑相 邻楼层 的侧 向刚度 变 化应符合
下列规定 :

l 对框架结构 , 楼层与其相 邻上 层 的侧 向刚度 比 了l 可 按式

3 5 21
( ) . .

计算 , 且 本层 与相邻 上 层 的 比 值 不 宜小 于 。 7,

与相
邻 上 部 三 层 刚度平均值 的 比 值 不 宜小 于 O 8。 ,

V乙 *川
,1 一
于丈 护
一 一
(3 5 2 l
) . .

Vi斗1己 i

式 中 : 了l 一

楼层侧 向刚度 比 ;
V, Vz
. 十1 第 i层和第 i+ 1层 的地 震剪力标准值 (kN);
- 一 一

△* 乙。 1 、 一
- - 一

第 i层 和 第 i+ 1层在 地 震 作用标准值作用下 的层 间
位移 (m ) 。

2 对框架 剪力墙 一

、 板柱 剪力 墙结构一

、 剪力墙结 构 、 框架 -

核 心 筒结 构 、 筒 中筒结 构 , 楼 层 与 其相 邻上 层 的侧 向刚度 比 沁
可按 式 计 算 且 本 层 与 相 邻 上 层 的 比值 不 宜 小 于
(3 5 2 2
) . .

0 9;.
当本层层 高大 于 相 邻上 层层高 的 1 5倍 时 该 比值不 宜小 . ,

于 1 1; 对结构底部嵌 固层 , 该 比值 不 宜小 于 1 5
. .

V,
6 、 lh ,

22一 干护 十 扩
一 ~ . 一

(3 5 2 2). 。

vi」l口 1 ni

+1

式中 : 姚 考虑层高修 正 的楼层侧 向刚度 比 。

3 5 3A
. .
级高度高层建筑 的楼 层抗侧力结构 的层 间受剪承载力
不宜小 于 其相邻 上 一
层受 剪承载力 的 % , 不 应 小 于 其相邻 上
80

层受剪承载力 的 % ; B 级 高度 高层 建筑 的楼 层抗 侧 力结构
65

的层 间受剪承载 力不应小 于 其相邻 上 一


层受剪承载力 的 75% 。

注 : 楼层 抗侧力结构 的层 间受剪承载力 是 指在所考 虑 的水平地 震 作用


方向上 , 该层 全 部柱 、 剪 力墙 、 斜撑 的 受剪 承 载力之 和 。

354 . .
抗震设计 时 , 结构竖 向抗侧力构件宜 上 、 下连续贯通 。

355 . .
抗震设计 时 , 当结 构 上 部楼层 收进部位 到室外 地 面 的高
度 Hl与房屋高度 H 之 比大于 0 2时 , .
上 部 楼层 收进 后 的水平
尺寸 Bl不宜小 于 下部楼层水平 尺 寸 B 的 75写 (图 3 5 sa b
. ) . 、 ;
当上 部结构楼层相对 于 下部 楼层外挑 时 , 上 部楼层 水平 尺寸 Bl
不宜大 于 下部楼层 的水平尺寸 B 的 1 1倍 .
, 且 水平外挑 尺 寸 a 不
宜大 于 4m (图 3 5 sc d) . .
、 。

尸 气 一 鱼叫 卜 兰 州

图 3 5 5 结构竖 向收进和外挑示意
. .

356
. .
楼层质量沿高度 宜均匀分 布 , 楼层 质量不 宜大 于 相 邻下
部楼层质量 的 1 5倍 .

357
. .
不宜采用 同 一

楼层 刚度 和 承载力变化 同时 不 满 足 本规 程
第 3 5 2条 和 3 5 3条规定 的高层建筑结构
. . . .

358
. .
侧 向刚度变化 、 承载力 变化 、 竖 向抗侧力 构件 连续性 不
符合本规程第 3 5 2 3 5 3 3 5 4条要求 的楼层 ,
. .
、 . .
、 . .
其对应 于 地
震 作用标准 值 的剪力应乘 以 1 25的增大系数 .

359
. .
结构顶层取消部分墙 、 柱形成空 旷房 间时 , 宜进行 弹性
或弹塑性 时程分析补充计算并采取有效 的构造措施 。

36 .
楼 盖 结 构

36 1
. .
房屋 高度 超 过 50m时 , 框架 剪力墙结构 一

、 筒 体结 构 及
本规程第 10章所 指 的复杂 高层 建筑 结构 应 采 用 现 浇 楼 盖结 构 ,

剪力墙结构和框架结构宜采用现浇楼盖结构 。

362
. .
房 屋 高度 不 超过 50m时 , 8 9度抗震设计 时宜采用现浇

楼盖结构 ; 6 7度抗 震设 计 时可采用装 配 整体 式 楼 盖 , 且 应符


合下列 要 求 :

1 无 现 浇叠 合层 的预制板 , 板 端搁 置 在梁 上 的长度 不 宜小
于 SOmm 。
2 预制板板端宜预 留胡子 筋 其长度不宜小 于 , 100mm 。

3 预制 空 心 板 孔 端 应 有 堵 头 , 堵 头深度不宜小于 60
? ,

并应采用强度 等级 不 低于 C20的混凝 土 浇 灌密实 。

4 楼 盖 的预制板板缝 上 缘 宽度 不 宜小 于 40mm, 板缝 大 于
40mm时应在板缝 内配 置 钢筋 , 并宜贯 通 整个结构单 元 。 现浇板
缝 、 板缝梁 的混凝 土 强度等级宜 高于 预制板 的混凝 土 强度等级 。

5 楼盖每层宜设置钢筋混凝 土 现浇层 。 现浇层 厚度不应小


于 50mm, 并应 双 向配置直径不 小 于 6~ 、 间距不 大 于 Zoomm

的钢筋 网 , 钢 筋应锚 固在梁或 剪力墙 内 。

363
. .
房屋 的顶层 、 结构转换层 、 大底 盘 多塔 楼结构 的底 盘顶
层 、 平 面复杂或开洞过大 的楼层 、 作为 上 部结构嵌 固部位 的地 下
室楼层应采用 现浇楼盖结 构 般 楼层 现浇楼 板 厚 度 不 应 小 于

80mm, ; 顶层楼板厚度 不 宜
当板 内预埋 暗管时不 宜小 于 100mm
小于 120
? , 宜 双 层 双 向配筋 ; 转换 层楼板应符合本规程第 10

章 的有关规定 ; 普通地下 室顶 板厚 度不 宜小 于 160mm


; 作为 上
部 结构嵌 固部位 的地 下室 楼层 的顶 楼盖应采用梁板 结构 , 楼板厚
度不宜小 于 180mm
, 应采 用 双 层 双 向配 筋 , 且 每层 每个方 向的
配筋率不宜小 于 %。
0 25.

364
. .
现 浇预应 力 混凝 土 楼 板 厚 度 可 按跨 度 的 1/45 1/5。 采 一

用 , 且 不宜小 于 150
~ 。

3 65
. .
现浇预应力混凝 土 板设计 中应采取措施 防止或减小 主体
结构对楼板施加预应力 的阻碍作用 。

37

水 平 位移 限 值 和 舒适度 要 求

371
. . 高 层 建 筑 结 构 应具 有 足 够 的刚度
在 正 常使 用条 件下 , ,

避免产 生 过大 的位移 而 影 响结构 的承载力 稳定性 和使用要求 、 。

372
. .
正 常使用条件下 , 结构 的水平位移应按本规程第 4章规

定 的风荷载 、 地震作用和第 5章规定 的弹性方法计 算 。

373

按弹性方法计算 的风荷 载或多 遇 地 震标准值作 用下 的楼

层层 间最大水平位 移与层 高之 比 △u
/ h 宜符合下列规定 :
l 高度 不 大 于 的高层 建筑 ,
150m 其楼 层 层 间最 大位 移 与
/ h 不宜大 于 表 3 7 3 的限值
层 高之 比 △u . .

表 3 7 3 楼 层 层 间 最大位 移与层 高之 比 的 限 值
. .

结构体系 么‘。/
l‘ 限值

框架 1/ ()
55

框架 剪力墙 一

、 框架 核心 筒 板柱 剪力墙


l/80
()

筒 中筒 剪力墙 、 1/l(
)O(

除框架结构外的转换层 1/100

2 高度不小 于 的 高层 建筑 ,
25om 其楼层 层 间最 大位 移 与
层 高之 比 / h 不宜大 于 1/500
△u 。

3 高度在 其楼层层 间最大 之 间的高层建筑 ,


150m 250m 一

/ h 的限值可按本条第 1款和第 2款 的限 值线
位移与层高之 比 △u
性插 人 取用 。

注 : 楼层层 间最大位移 △u 以 楼 层 竖 向构件 最 大 的 水平位 移 差 计算 ,

不 扣除整体弯曲变形 。 抗震设 计时 , 本条规定 的楼层位移计算 可


不 考虑偶然偏心 的影响 。

374
. .
高层建筑结构在 罕遇 地 震 作用 下 的薄弱层 弹塑性 变形 验
算 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下 列结构应进行弹塑性变形验 算 :

) 7 9度时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 于 0 5 的框架结构 ;
1 一


2 甲类建筑和 9度抗震设 防的 乙 类建筑结构 ;
) 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 计 的建筑结构 ;

) 房屋 高度大 于 150m
4 的结构 。

2 下列结构宜进行 弹塑性变形验 算 :


1 本规程表 4 3 4 所 列 高度 范
. .
围且 不 满 足 本 规 程 第
3 5 2 3 5 6条规定 的竖 向不 规则高层建筑结构 ;
. .

. .


2 7度 班 、 类 场地 和 8度抗震设 防的 乙 类建筑结构 ;
1V
3) 板柱 一

剪力墙结构 。

注 楼层 屈 服 强 度系数为按构件实 际 配 筋 和 材料 强 度标准值 计算 的 楼

层 受剪 承 载力 与按罕遇 地 震作用 计算的楼层弹性地 震 剪力的 比位 。

]8
375
. .
结构薄弱层 (部位 ) 层 间弹塑性位移应符合下式规定 :


△tll ) [
民」h (3 7 5
) . .

式中 : △u 。 层 间弹塑性位移 ;

戈〕 层 间弹塑性位移 角 限值 , 可 按表 3
.7. 5采用 ; 对

框架结构 , 当轴压 比 小 于 0 4。 时 ,

%;
可 提高 10
当柱子全高 的箍筋构造采用 比 本规程 中框架柱箍
筋最小配箍特征值大 30%时 , 可提高 20% , 但累
计提高不 宜超过 %;
25
h 层高 。

表 3 7 5 层 间 弹塑 性位 移角 限 值
. .

结构体系 氏〕

框架结构 1/50

框架 剪力墙结构 框架 核心 筒结构 板柱 剪力墙结构




l/100

剪力墙结构和筒中筒结构 l/120

除框架结构外的转换层 1/120

37 6
. .
房屋高度不小 于 的高层混凝 土 建筑结 构应满足风振
15Om

舒适度要求 。 在现行 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荷 载规范 》 GB 50009



定的 10年 一
遇 的风荷 载标准值作用下 , 结构顶点 的顺 风 向和横
风 向振动最大加速度计 算值不应超过表 3 7 6 的限值
. .
。 结构顶点
的顺风 向和横风 向振动最大加速度可按现行行业标准 《高层 民用
建筑钢结构技术 规 程 》 JGJ99
的有关 规 定 计算 , 也 可 通 过风洞 .

试验结果判断确定 , 计 算时结构 阻尼 比宜取 0 01 。 02





表 3 7 6 结 构顶 点风 振加 速度 限值
. .
alim

使用功能 (m
a lim /52

住宅 公寓 、 0 15

办公 旅馆 、
0 25

377
. .
楼盖结构应具有适 宜 的舒适度 。 楼 盖结 构 的竖 向振动频
率不宜小 于 3Hz
, 竖 向振 动加 速度 峰 值 不 应 超 过 表 3 7 7 的限
. .
值 。 楼盖结构竖 向振动加速度可按本规程 附录 A 计 算 。

表 3 7 7 楼盖竖向振动加速度 限 值
. .

峰值加速度限值 (m /
s")
人员活动环 境
竖向自振频率不 大于 ZHz 竖向自振频率不 小于 4Hz

住宅 、 办公 0 07
. 0 05

商场及 室内连廊 0 22
. 0 15

注 楼盖结构竖向自振频率为 2Hz


4Hz时 , 峰值加速度限值可 按线性插值选取 。

38 .
构件承载 力设 计

38 1
. .
高层 建筑结构构件的承 载力 应按 下 列公式验 算 :
持 久设 计状 况 、 短暂设计状 况
镇Rd
姚 Sd 3 8 1 1)
(. .

地震 设 计状 况 镇Rd
sd /玩 (
38 12

) .

式中: 姚 结构 重 要 性 系 数 , 对安全等级为 一

级的结构构件 不
应 小 于 1 1, 对安全等级为 二 级 的结构构 件 不 应 小

于 1 0; .

凡 作 用 组 合 的效 应 设计值 , 应 符合本 规 程第 56 1. .

5 6 4条的规定 ;
. .

Rd 构件 承 载力设 计值 ;
了血 构件 承 载 力抗震调整 系 数 。

382
. .
抗震设计 时 , 钢筋混凝 土 构件 的承载力抗 震调 整 系数应
按表 3 8 2采用 ; 型 钢混凝 土 构件 和钢构件 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
. .

数应按本规程第 n . 1 7条 的规定采用 。

当仅考 虑 竖 向地 震作 用
组 合 时 , 各类结构构件 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应取为 1 0 .

表 3 8 2 承 载 力抗 震 调 整 系 数
. .

轴压 比小 于 轴压 比不小于
构件类别 梁 剪力墙 各类构件 节占
。 15的柱
. O 15的 柱 ・

受力状态 受弯 偏压 偏压 偏压 局部承压 受剪 偏拉 受剪

yRE 0 75. 0 75 . 0 80. 0 85


. 10
. 0 85
. 0 85

39

抗 震 等 级

391
. .
各抗震设防类别 的高 层 建筑 结构 , 其抗震 措施 应 符合 下
列要求 :
1 甲类 、 乙 类建筑 : 应 按本地 区 抗震 设 防 烈 度提 高 一

度的
要 求加 强其抗震措施 , 但 抗震设防 烈 度为 9度时应 按 比 9度更高
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 当建筑场地为 I类时 , 应允许仍 按本地 区
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 措施 。

2 丙类建筑 : 应按 本 地 区 抗 震设 防烈度确 定 其抗 震措 施 ;
当建筑场地为 I类时 , 除 6 度外 , 应 允许按本地 区 抗震 设 防 烈 度
降低 一

度的要 求 采 取抗震构造措施 。

392
. .
当建 筑 场 地 为 111
W类时 、 , 对设 计 基 本 地 震 加 速 度 为


和 0 309
159 的地 区 .
, 宜分 别按 抗 震设 防烈度 8度 (0 . )
209
和 9度 (
0 ) 时各类建筑 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409 .

393
. .
抗震设计 时 高 层 建筑钢筋 混凝 土 结构构件应 根据抗震 ,

设防分类 、 烈度 、 结构类型和房屋 高度采 用 不 同的抗震等级 , 并


应符合相 应 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 A 级高度 丙 类建筑钢筋 混 凝

土 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 3 9 3 确定 。 当本地 区 的设 防 烈 度为 9 . .

度时 , A 级高度 乙 类 建 筑 的抗震等级 应 按特 一

级采 用 , 甲 类建 筑
应 采 取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
“ ” “
注 : 本规 程 特 一
级和 一
、 二 、 三 、 四级 即 抗震等 级 为 特 一
级和


、 二 、 三 、 四级 的简称 。

表 3 9 3A 级高度的高层 建 筑结构 抗 震等级


. .

烈 度
结构 类型
6度 7度 8度 9度

框架 结 构

高度 (
m ) 毛 60 > 60 或 60 > 60 簇 60 > 60 蕊 50
框架 剪力一

框架 四
墙结构
剪力墙
续表 3 9 3 . .

结构类型
6度 8度

剪力墙 高度 (
m ) > 801 > 801
毛 801 > 80
毛 801

结构 剪力墙
非底部加 强 部位 的
剪力墙
部分框支剪
底部加 强 部位
力 墙结 构
的剪力墙

框支框架 一


三 一

框架 核,。, 一 一

核心 筒 一

筒体结构
内筒
筒中筒
外筒
高度 镇 351 越 351
> 351 > 351
( 351
> 35

板柱 剪力 一

框架 板柱及 、
二 } 二
墙结 构 柱上 板带
剪力 墙 二 } 二 ! 二

注: 1 接近 或等 于 高度分界 时 应 结合房屋不 规 则 程 度及 场 地 , 、 地基条件适 当确


定抗震等级 ;
2 底部带转换层 的筒体结构 , 其转换框 架 的抗 震等级应 按表中部分 框支剪力
墙结构的规 定 采 用 ;
3 当 框架 核心 筒结 构 的高度 不 超 过 60m时 , 其 抗 震 等 级 应 允 许按框架 剪 力
一 一

墙结构 采 用 。

3 9 4
. .
抗 震设 计 时 , B 级 高度 丙 类 建 筑钢 筋 混 凝 土 结构 的抗 震
等级 应 按表 3 9 4 确定 , .

表 3 9 4B 级高度 的高层 建 筑 结构 抗 震等级


. .

结 构 类型
6度

框架
框 架 剪力墙 一

剪力 墙

22
续表 3 9 4 . .

烈 度
结构类型
6度 7度 8度

剪力墙 剪力墙
非底部加 强 部位 剪力墙
部分 框支剪力 墙 底 部加 强 部位 剪力墙 特 一

框支框架 特 一
特 一

框架
框架 核心 筒

筒体 特 一

外筒 特 一

筒中筒
内筒 特 一

注 : 底部带转换层 的筒体结构 , 其转换框 架 和 底部加 强 部位筒体的抗震等级 应 按


表中部分 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规 定 采 用 。

395 . . 抗震设计 的高层建筑 , 当地 下室顶层作 为 上 部 结构 的嵌


固端时 , 地下 一

层相关范 围的抗震 等级应按 上 部结构 采用 , 地下



层 以 下抗震 构造措施 的抗震 等级可逐层 降低 一
级 , 但不应 低于
四 级 ; 地下室 中超 出上 部主楼相关范 围且 无 上 部结构 的部分 , 其
抗震 等级 可 根据具体情况采用 三 级或 四 级 。

396 .
抗震设计时 与主楼连为整体 的裙 房 的抗 震等级
. , 除应 ,

按裙房本身确定外 , 相关范 围不应低 于 主楼 的抗震等级 ; 主楼结


构在裙房顶板 上 下各 层应适 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

。 裙房与主
楼分离时 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 级 , 。

397 . .
甲 、 乙 类建筑按本规程 第 3 9 1条 提 高 . .

度 确定抗震措
施时 或m W 类场 地 且 设计基本 地 震加速度 为 0 159 0 3(
和 . s


, 、

的丙类建筑按本规程第 3 9 2条提高
. .
度确定抗震 构造措施 时 一

如果房 屋 高度超过提高 一

度 后 对应 的房 屋 最大适用高度 则应采 ,

取 比 对应抗震等级更有效 的抗 震 构造措施 。

3 10. 特 一

级构件 设 计规定

3 101
. .
特 一
级抗震等级 的钢筋混凝 土 构件除应符合 一
级钢筋混
凝 土 构件 的所有设计要求外 , 尚应符 合本节 的有关规定 。

3 102
. . 特 一
级框架柱应符 合下列规定 :
1 宜 采用 型 钢混凝 土 柱 、 钢 管混凝 土 柱 ;
2 柱 端 弯矩 增 大 系 数 限 、 柱端 剪力增 大系数 争
。 应增
大 %;
20

钢筋混凝 土 柱柱端加密 区 最小配箍特征 值 几 应按本规程


3 v

表 6 4 7规定 的数值增加 。 02采用 ; 全部 纵 向钢筋 构造 配 筋 百


. . .

分率 中 边柱不应小 于 1 4% 角柱 不 应小 于 1 6%
, 、 .
, .

3 103
. .
特 一
级框架梁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梁端剪力增大系数 水b 应增大 %;
20

2 梁端加密 区 箍筋最小面积配筋 率应增大 %


10 。

3 104
. .
特 一
级框支柱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宜采用 型 钢混凝 土 柱 、 钢管混凝 土 柱 。

2 底层柱下端及与转换层 相连 的柱 上 端 的弯矩增 大 系数取


1 8,

其余层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从 应增大 20% ; 柱端剪力增大系
数 认 。 应增 大 %;
20 地震 作用产生 的柱轴力增大 系数取 1 8,


计 算柱 轴压 比 时可不计该项增大 。

3 钢 筋混凝 土 柱柱 端加密 区 最小配箍特征 值 几 应按本规程 v

表 6 4 7 的数 值 增 大 0 03采 用 , 且
. . .
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应小 于
1 6% ;

全部纵 向钢筋最小构造 配筋 百 分率取 1 6%

3 105
. .
特 一
级剪力墙 、 筒体墙应符合 下 列规定 :

1 底部加强部位 的弯矩设计值 应 乘 以 1 1 的增大 系数 ,




他部位 的弯矩设计值应 乘 以 1 3 的增大系数 ;

底部加强部位 的剪
力设计值 , 应按考虑地 震 作用组合 的剪力计算 值 的 1 9倍 采 用 ,

其他部位 的剪力设计 值 , 应按考虑地 震 作用组 合 的剪力计算值 的


1 4倍采用

2 一

般 部 位 的 水 平 和 竖 向分 布 钢 筋 最 小 配 筋 率 应 取 为
%,
0 35.
底部加强部位 的水 平 和竖 向分布钢筋 的最小 配 筋率应取
为O , %
40 。

3 约 束边 缘 构 件 纵 向钢 筋 最 小 构 造 配筋 率 应 取 为 1 4% ,

配箍特征值宜增 大 %;
20 构造边缘构件纵 向钢筋 的配筋率 不 应
小于 1 2%

4 框支剪力墙结构 的落地剪力 墙底部加强 部位边缘构件 宜


配 置 型 钢 , 型 钢宜 向上 、 下各延伸 一

层 。

5 连梁 的要求 同 一

级 。

3 11.
结构抗震性能设 计

3 n 1
. .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应分析结构 方案 的特殊性 、 选用适宜
的结构抗震性能 目标 , 并采取满足预期 的抗震性能 目标 的措施 。

结构抗震性能 目标应综合考虑抗震设 防类别 、 设 防烈度 、 场


地 条件 、 结构 的特殊性 、 建造费用 、 震后损失 和修复难易程度等
各项 因素选定 。 结构抗震性 能 目标分为 A 、 B
、 C 、 D 四 个 等级 ,

结构抗震性能分为 1 2 3 4
、 、 、 、 5五 个水准 (表 3n 1
) . .
, 每个
性能 目标均 与 组在指定地震地面运 动下 的结构抗震性能水准相

对应 。

表 3 111 结构抗震性能 目标
. .

派汤黔 多遇地 震


1 .


设防烈度地 震 1 2 3 4

预估的罕遇地 震 2 3 4 5

3 11 2
. .
结构抗震性能水准 可 按表 3 n 2进行宏 观 判别
. .

表 3 112 各 性能水 准 结构 预 期的震 后 性能 状 况


. .

结构抗震 宏观 损坏 损坏部位 继 续使用 的


性能水准 程度 关键构件 普通 竖向构件 耗能构件 可 能性

完好 、 无 不 需修理 即
l 无 损坏 无 损坏 无 损坏
损坏 可 继 续使用
续表 3 112 . .

结构抗震 宏观 损坏 损坏部位 继 续使用的


性能水准 程度 关键构件 普通 竖向构件 耗能构件 可 能性

基本完
稍加修理 即
好 轻 微
、 无损坏 无 损坏 轻微损坏
可 继 续使用
损坏

轻度损 坏 、

般修理 后
轻度损坏 }
轻微损坏 } 轻微损坏
部分中度损坏 可 继 续使用

中度 损 坏 、

部分构件中 修复或加 固
中度损坏 }
轻度损坏 部分 比较严重
度损坏 后可 继续使用
损坏

比较严重 部分构件 比 比较严 重


中度损坏 需排险大修
损坏 较严重损坏 损坏
“ ”
注 : 关键构件 是指该构件的失效可 能引起结构的连续破坏或危 及 生 命安全的严
“ ” “ “ ”
重 破坏 ; 普通 竖 向构件 是指 关 键 构件 之 外 的 竖 向构件 ; 耗能构件

包括框架梁 剪力墙连梁 及 耗能支撑等 、 。

3 113
. .
不 同抗 震性能水准的结构可按下列规定进 行设计 :

第 1性能水准 的结构 应满 足弹性设计 要 求 在 多遇地


1 , 。

震 作用下 其承载力和变形应符合本规程 的有关规定 ; 在设 防烈


度 地 震作用下 , 结构构件 的抗震承载力应符合 下 式规定 :

关、S二 十 为 S么k + 介 S乱 飞 镇 尺d/姚次 (3 11 3 1



. .

式中 : 尺l 入 E

- 一 ~

分别为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和承载力抗 震调
整系数 , 同本规程第 3 8 1条 ;
. .

iE y

S (八 人 , 人
、 、、 、

同本规程 第 5 6 3条 ;
. .

S氛 水平 地 震作用标 准值 的构件 内力 , 不需 考
虑与抗震 等级有关 的增大系数 ;
S六k 竖 向地 震作用标 准 值 的构件 内力 , 不需 考
虑与抗震等级有 关的增大系数 。

2 第 2性能水准 的结 构 , 在设 防烈度 地 震或预 估 的罕 遇 地


震作用 下 , 关 键 构 件 及 普 通 竖 向构 件的 抗 震 承 载 力 宜 符 合 式
(3 11 3 1)的规定 ;耗 能构 件 的受 剪 承载 力 宜符 合式 (3 n 3 1
. .

) . .

26
的规定 , 其正 截 面承载力应 符合下式规定 :

SGE
+ S疏 + 0 45赢 .
成 Rk 3 n 32
( ) . .

式中 : 尺k 截面承载力标准 值 按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 , 。

3 第 3性能水准 的结构应进行 弹塑性计 算分析 。 在设 防烈


度地震或预估 的罕遇地震作用下 , 关键构件 及 普通竖 向构件 的正
截面承载力应符合式 (3 n 3 2
) . .

的规定 , 水平长 悬 臂结构 和大


跨度结构 中的关键构件 正 截面承载力 尚应符合式 (3 n 3 3
). .


规定 其受剪承载力宜符 合式 (
, 3 n 31) 的规 定 ; 部分耗 能构 . .

件进 人 屈服 阶段 但其受剪 承 载力 应 符合式 (3 n 32) 的规 , . .


定 。 在预估 的罕 遇 地 震作用下 , 结构薄弱部位 的层 间位移角应满


足本规程第 3 7 5条 的规定
. .

(二 十
S 么k + S六k 镇
0 45 .
Rk 3 n 33
( ) , .

第 4性 能水准 的结构应进行 弹塑性计算分析 在设 防烈


4 。

度或预估 的罕遇 地震 作用 下 关 键 构件 的抗 震 承载 力 应 符 合式 ,

.) 的规定 , 水平 长悬臂结构 和大跨 度结 构 中的关 键构


3 n 32
( .

件 正 截面承载力 尚应 符合式 (
3 . n 33
) .

的规定 ; 部分竖 向构件


以 及大部分耗能构件进 人 屈服阶段 , 但钢筋 混凝 土 竖 向构件 的受
剪截 面 应符 合式 3 n 3 4)
( . .

的规定 钢 混 凝 土 组 合 剪力 墙 的

受剪截 面 应符合式 (3 113 5


. ) .

的规定 在 预 估 的罕 遇 地 震作用 。

下 , 结构薄 弱 部 位 的层 间位 移 角 应 符 合 本 规 程 第 3 7 5条 . .

规定 。

( 证: + V谈
V k镇 大k从
0 15.

, (3 11 3 4) . .

从 ;E + 碑 k)
( 一

+ 0 5八。kA; )蕊 0 15
(0 25人LkA

./屯k从 。) :
, .

、,

(3 11 3 5) . .

式 中 认 ;E:
-一 一

重力荷载代表值 作用 下 的构件剪力 (N);


V卢

一 一

地震作用标准值 的构件剪力 (N ), 不 需考虑与抗

震等级有关 的增大系数 ;
关k 混凝 土 轴 心 拉 压 强度标准值 (N/mmZ);

九 、 剪力墙端部 暗柱 中型 钢 的强度标准值 (N /
? );

A 。

剪力墙端部暗柱 中型钢 的截面面积 (mmZ


);
fspk剪力墙墙 内钢板 的强度标准值 (N/mmZ );
As 剪力墙墙 内钢板 的横截面面积 (m 澎 )
。 。

5 第 5性能水准 的结构应进行 弹塑性计算分 析 。 在预估 的


罕遇地震 作用下 , 关键 构件 的抗 震 承载力 宜 符合式 (
3 . 113 2


的规定 ; 较多 的竖 向构件进 入 屈服 阶段 , 但同 一

楼层 的竖 向构件
不宜全部屈 服 ; 竖 向构 件 的受 剪 截 面应 符 合 式 (
3 . n 34
).


3 n 35
( )
. .

的规定 ; 允 许 部 分 耗 能 构 件 发 生 比 较 严 重 的破 坏 ;
结构薄弱部位 的层 间位移角应符合本规程第 3 7 5条的规定
. .

3 114
. . 结构弹塑性计算分析除应符 合本规程第 5 5 1条 的规定
. .

外 , 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高度不超过 的高层建 筑可采 用静力 弹塑性 分 析方


150m

法 ; 高度 超 过 200m时 , 应采 用 弹塑性 时程分析法 ; 高度 在


之间 ,
15Om ZOOm 一
可视结构 自振特性和不 规则程度选择静力 弹
塑性方法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 。 高度超过 的结构 ,
30Om 应有
两 个独 立 的计 算 , 进行校核 。

2 复杂结构应进行施 工 模 拟分析 , 应 以施 工 全 过程 完成后


的内力为初始状态 。

3 弹塑性 时程分析宜采用 双 向或 三 向地震输 入 。

3 12.
抗 连 续倒塌 设 计基本 要 求

3 121
. .
安 全 等级为 一
级 的高层建筑结构应满足抗连续倒塌概念
设计要求 ; 有特殊要求 时 , 可采用拆 除构 件方法进行抗连续倒塌
设计 。

3 122
. .
抗连续倒塌 概念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应采取 必 要 的结构连接措施 , 增强结构 的整体性 。

2 主体结构宜采用多跨规则 的超静定结构 。

3 结构构件应具有适宜 的延性 , 避免剪切破坏 、 压 溃破坏 、

锚 固破坏 、 节点先 于 构件破坏 。

4 结构构件应具有 一

定 的反 向承 载能力 。

5 周边及边跨框架 的柱 距 不 宜过大 。
6 转换结构应具有整体多重 传递重力荷载途径 。

7 钢筋混凝 土 结构梁柱宜 刚接 , 梁板顶 、 底钢筋 在支座处


宜按受拉要 求连续贯 通 。

8 钢结构框架梁柱宜刚接 。

9 独 立 基础之间宜采用拉梁连接 。

3 123
. .
抗连续倒塌 的拆 除构件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逐个分别拆 除结构周边 柱 、 底层 内部柱 以 及 转换析架腹


杆等重要构件 。

2 可采用弹性静力方法分析剩 余结构 的内力与变形 。

3 余结构构件承载力应符 合下式要求
乘」 :

Rd) 邵 d 3 123
( )
, .

式 中 Sd
: 剩余结 构构 件效 应设计 值 , 可 按 本 规 程第 3 124
. .

条 的规定计算 ;
Rd 余结 构 构 件 承 载 力 设 计 值
乘J , 可 按本规程第
3 125条 的规定计 算 ;
. .

月 效应折减 系数 。 对 中部水 平 构 件 取 0 67
,.
对其他
构件取 .0
1 。

3 124
. .
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 时 , 荷载 组 合 的效应设计值可按下
式确定 :

Sd 仇 (SGk

, k)+ 巩 Swk
+ 另 汽万 Ql
' 3 124
( )
. .

式 中 SGk : 永久荷载标准值产生 的效应 ;


凡 ,, k 第 i个竖 向可 变荷载标准值产 生 的效应 ;
Swk 风荷载标准值产生 的效应 ;
汽 、 可 变荷载 的准永久值 系数 ;
么 风荷载组合值系数 , 取 0 2;.

仇 竖 向荷载动力 放大 系数 。 当构 件直 接 与被拆 除竖
向构件相连时取 2 0,.
其他构件取 10

3 125
. .
构件截 面 承载力计 算时 , 混凝 土 强度可取标准值 ; 钢材
强度 , 正 截面承载力验算 时 , 可 取标 准值 的 1 25倍 , 受剪 承载 .

力验算时 可取标准值 。

29
3 126
. .
当拆 除某构件不能满足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要求时 , 在
/澎 侧 向偶然 作用设计 值
该构件表面附加 80kN , 此 时 其 承载力
应满足下列公式要求 :

Rd
) Sd (3 12 6 1)
. .

+ 0 6SQk
Sd SGk


+ S八d (3 12 6 2)
. .

式 中 Rd
: 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 按本规程第 3 8 1条采用 ;
. .

Sd 作用 组 合 的效应设计值 ;
SGk 永久荷载标准 值 的效应 ;
SQk 活荷载标准值 的效应 ;
SAd 侧 向偶然作用设 计值 的效应 。
4 荷载 和 地 震作用

4 1

竖 向 荷 载

4 11
. .
高层建筑 的 自重荷载 、 楼 (屋 ) 面活荷载及 屋 面雪荷 载
等应按现行 国家 标准 《建筑结构荷 载规范 》 GB 50009
的有关 规
定采用 。

4 12
. .
施 工 中采用附墙塔 、 爬塔等对结构受力有影响的起重机械
或其他施 工 设备时 应根据具体 清况确定对结构产 生 的施 工 荷载
, 。

4 13
. .
旋转餐厅轨道 和 驱 动设备 的 自重应按实际情况确定 。

4 14
. .
擦窗机等清洗设 备应按其 实 际情况确定其 自重 的大小 和
作用位 置 。

4 15
. .
直升机平 台的活荷载应采用下列 两 款 中能使平 台产生最
大 内力 的荷载 :

1 直升机总重量引起 的局部荷载 , 按 由实际最 大起 飞 重量


决定 的局部荷载标准值乘 以 动力 系数确定 。 对具有液 压 轮胎起落
架 的直升机 , 动力系数 可 取 1 4;

当没有机 型 技术资料 时 , 局部
荷载标准值及其作用面积可根据直升机类 型 按表 4 1 5取用
. .

表4 . 1 5 局 部荷载标准值 及 其作 用 面 积

直升机 类型 局部荷载标准值 (
kN ) 作用 面积 (mZ)
轻型 200. 0 20
. 只 0 20.

中型 400. 0 25
. 又 0 25.

重型 600. 0 30
. 只 0 30.


2 等效均布活荷载 /m
skN 。

42 风.
荷 载

4 2 1
. .
主体结构计算 时 , 风荷 载 作用面积应取垂 直 于 风 向的最
大投影 面 积 , 垂直 于 建筑物表 面的单位面积风荷载标准 值应按下
式计 算 :

wk 一
风tUs
从 w0 421
(.) .

式中 : wk 风荷载标准值 (
kN /mZ
);
w 。 基本风 压 (
kN /mZ
) 应按本规程第 , 4 2 2条 的规
. ,

定采用 ;
产z 风 压 高度变化 系数 , 应 按 现行 国家标 准 《建 筑 结

构荷载规范 》 GB 50009的有关规定采用 ;
产、 风 荷载 体 型 系数 , 应 按 本 规 程第 4 2 3 条 的规定
. .

采用 ;
风 二 高度处 的风振系数 , 应按 现行 国家标 准 《建筑结
的有关规定采用
构荷载规范 》 GB 50009 。

4 2 2
. .
基本 风 压 应按 照 现 行 国家标 准 ,
《建 筑 结 构 荷 载 规 范 》

的规 定 采 用 。
CB 50009 对 风 荷载 比 较敏 感 的 高 层 建 筑 , 承 载力
设 计时应按基本 风 压 的 1 1 倍采 用 。

4 23
. .
计算 主体结构 的风荷载效应时 , 风荷载 体型 系数 召 可按 、

下列规定采用 :

1 圆形平面建筑取 0 8; .

2 正 多边形及截角 三 角形平 面 建筑 , 由下式计算 :

产S 一 0 8+ 1 2/石
. . (
4 2 3)
. .

式中 : n 多边形 的边数 。

3 高宽 比 月 厂
B 不 大 于 4 的矩 形 、 方形 、 十字形平 面建筑
取 1 3;.

4 下 列建 筑取 1 4: .

) V形
l 、 Y 形 、 弧形 、 双 十字形 、 井字形平 面建筑 ;

2 1形

、 槽形 和 高宽 比 H /B 大 于 4 的十字形平 面 建筑 ;

) 高宽 比 H /
3 B 大 于 4, 长宽 比 毛/
B 不大 于 1 5 的矩形 .

鼓形平面建筑 。

32
5 在需要更细致进 行 风 荷载计算 的场 合 , 风荷载 体型 系数
可 按本规程 附录 B 采用 , 或 由风洞试验确定 。

4 24
. .
当多栋或群集 的 高层 建筑 相互 间距 较 近 时 , 宜考 虑风力
相 互 干扰 的群体效应 。

般 可 将单栋 建筑 的体 型 系数 产S 乘 以相
互 干扰增大系数 , 该系数可参考类 似条件 的试验资料 确定 ; 必 要
时宜 通 过风洞试验确定 。

4 25
. .
横风 向振动效应 或扭转 风振效应 明显 的高层建筑 , 应考
虑横风 向风振或扭 转风振 的影 响 。 横风 向风振或扭转风振 的计 算
范围 、 方法 以 及顺风 向与横风 向效应 的组合方法应符合现行 国家
标准 《建 筑结构荷载规范 》 GB 500
09的有关规定 。

4 26
. .
考虑横风 向风振或扭转风振影 响时 , 结构顺 风 向及 横风
向的侧 向位移应分别符合本规程第 3 7 3条 的规定
. .

4 27
. .
房 屋 高度大 于 200m或有下列 情况 之 一

时 , 宜进 行 风洞
试验判断确定 建筑物的风荷载 :

1 平面形状或 立 面形状复杂 ;
2 立 面开洞或连 体建筑 ;
3 周 围地形和 环 境较复杂 。

428
. .
檐口 、 雨篷 、 遮 阳板 、 阳台等水平构 件 , 计算 局部 上 浮
风 荷载时 , 风 荷载体 型 系数 产* 不宜小 于 20

4 29
. .
设计高层建筑 的幕墙结构 时 , 风荷载应按 国家 现 行标 准
《建筑结构 荷 载 规 范 》 GB 50009 《玻 璃 幕 墙 工 程 技 术 规 范 》 、

卿 102 《金 属与石 材幕墙 工 程 技术规 范 》 JGJ


J 、 的有关规定
133

采用 。

43 .
地 震 作 用

4 3 1
。 .
各抗震 设 防类别高层 建 筑的地震作 用 应 符合 下 列 规 定 : ,

1 甲类 建 筑 : 应 按批准 的地震 安全性 评 价 结 果 且 高 于 本地


区 抗震 设 防 烈 度的要 求确定 ;

乙 、 丙 类建筑 : 应 按本地 区 抗震 设 防 烈 度计算 。
4 3 . . 22
高 筑结构 的地震作用计算
层建 应 符合 下 列规定 :
l 一

般情 况 下 , 应 至 少在 结构 两 个 主轴方 向分 别计算 水 平
地震作 用 ; 有斜 交抗侧 力构件 的结构 , 当相 交角 度大 于 150
时 ,

应 分别计算各抗侧 力构件方 向的水 平 地震作 用 。


2 质量与刚度分布 明 显 不 对称 的结构 , 应计 算 双 向水 平地
震作 用 下 的扭转影 响 ; 其他情 况 , 应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 用 下 的
扭转影响 。

3 高 层 建 筑 中的大跨度 、 长 悬 臂结构 , 7度 (
0巧 .
g)
、 8度

抗震 设 计 时 应 计 入 竖 向地震作 用 。

49 度抗震 设 计 时应 计算 竖 向地震作用 。

4. 3 3

计 算单 向地震 作用 时应考虑偶然偏 心 的影 响 。 每层 质 心
沿垂直 于 地震 作用方 向的偏移值可按下式采用 :

e, =
士 0 0SL . (4 3 3)
. .

式中 : 。, 第 i层 质 心 偏移值 (m ), 各楼层质心 偏移方 向


相同;
五, 第 i层垂直 于 地震 作用方 向的建筑物总长度 (m ) 。

434
. .
高层建筑结构应根据 不 同情况 , 分别采用 下列地 震 作用
计 算方法 :

1 高层建筑结构宜采用振 型 分解 反 应 谱法 ; 对质量 和 刚度
不对 称 、 不均匀 的结构 以 及高度超过 的高层建 筑结构 应采
100m

用考虑扭转祸联振动影响的振 型 分解反应谱法 。

2 高度不超过 40m 以 剪切变形为 主 且 质量 和刚度 沿 高度


分 布 比较均匀 的高层建筑结构 , 可采用底 部剪力法 。

37 一
9度抗震设 防的高层建筑 , 下 列情 况应采用 弹性 时程

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 的补充计 算 :


l 甲类高层建 筑结构 ;
) 表 4 3 4所列 的 乙
2 . .
、 丙类高层建 筑结构 ;
) 不 满足本规程第 3 5 2
3 . .

3 5 6条 规 定
. .
的高 层 建 筑
结构 ;

4 本规程第 10章规定 的复杂高层建筑结 构 。

34
表 4 3 4 采用 时程 分 析法的高层 建 筑结构
. .

设防烈度 场地 类别 、 建筑高度范围
8度 工 、 类场地 和 7度
11 > IO0m

8度 In W 类场地 、 > SOm

9度 > 6Om

注 : 场地类别应按 现 行 国 家标准 《建筑抗震 设 计规范 》 GB 50on的规定采用 。

435
. .
进行结构时程分析时 , 应 符合下列要 求 :

1 应按建筑场地类 别 和设计地震分组选 取实 际地 震记 录和
人 工 模拟 的加速 度时程 曲线 , 其 中实际地震记录的数量不应少 于
总数量 的 2/
3 , 多组 时程 曲线 的平均地震影 响系数 曲线应与振 型
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 的地 震影响系数 曲线在统计意义 上 相符 ; 弹
性时程分析时 每条时程 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 不 应小 于 振 ,

型分解反应谱法计 算结果 的 65% 多条 时程 曲线计算所 得 结构 ,

底部剪力 的平均 值不应小 于 振 型 分解反应 谱法计 算结果 的 80% 。

2 地震波 的持续 时间不宜小 于建筑结构基本 自振 周期 的 5

倍和 , 地震波 的时间间距可取 0 015


155 或 0 025 . .

3 输 人 地 震加速度 的最大值可按表 4 3 5采用


. .

表 4 3 5 时程 分析时输入 地震加 速 度 的最大值 (


. . cm/52

设防烈度 6度 7度 8度 9度

多遇地 震 18 35 (55
) 70 ( )
110 140

设 防地 震 5O 100(150
) 200(300
) 400

罕遇地 震 125 220( )


310 400( )
510 620

注 : 7 8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 于 设计 基 本地 震 加速度为 0


159 的地 区
和 0 309
. ,

此处 g 为重力加速度 。

4 当取 三 组 时程 曲线进行计算 时 , 结构 地 震 作用 效应 宜取
时程法计算结 果 的包 络值 与振 型 分解 反应谱 法计 算结 果 的较 大
值 ; 当取 七 组及七组 以上 时程 曲线进行计算时 , 结构地震 作用效
应 可 取时程法计算结果 的平均值与振 型 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 的
较大值 。

35
436

计算地震 作用 时 建筑结构 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应取 永久
. ,

荷载标准 值和可变荷 载组 合值 之和 可变荷载 的组 合值系数应按 。

下 列规定采用 :
1 雪荷载取 0 5; .

2 楼面活荷载按 实 际情况计 算 时取 1 0;.


按 等效 均 布 活荷
载计 算时 藏书库 档案库 库房取 0 8 , 般 民 用建筑取 0 5 、 、 .



4 3 7 建筑结构 的地 震影 响系数 应根据烈度 场 地 类 别 设计


. . 、 、

地 震分 组 和结构 自振周期 及 阻尼 比 确定 其水平 地 震影 响系数最 。

应按表 4 3 7 1采用 ; 特征周期应根据场 地类别和设计


大值 amax . .

地 震 分组按表 4 3 7 2采用 计 算罕遇 地 震 作用 时 特征周期应 . .


, ,

增加 0 055
. 。

注 : 周期大 于 6 05的高 层 建筑结构所采 用 的 地 震影 响 系 数应作专 门


研究 。

表 4 3 7 1 水 平 地 震 影 响 系数 最 大 值 am
. .

地 震影响 6度 7度 8度 9度

多遇 地 震 ) ,卜 了
0 04. 0 08 (0 12
. . O
. 工

、 O .
9 飞
』 比产人 0 32

设防地 震 0 12. 0 23 (
. )
0 34 . 0 45 (
. )
0 68 . 0 90

罕遇地震 0 28. . )
0 50(0 72 . 0 90 (
. )
1 20 . 1 40

注 : 7、 8度时括号 内数值分别用 于 设计基 本地 震加速度为 。 159 的地 区


和 。 309 . . 。

表 4 3 7 2 特征周 期值 双
. .

s)

硫 群牡 第 一


1o

0 20

工l

0 25
. 0 35



. 45



65

第二 组 0 25
. 0 30
. 0 40
. 0 55. 0 75

第三 组 0 30
. 0 35
. 0 45
. 0 65. )
0 9(

4 38. .
高层建筑结构 地 震 影 响系数 曲线 (图 4 3 8
) . .
的形 状参
数 和 阻尼 调整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除有专 门规定外 , 钢筋 混 凝 土 高层 建筑结 构 的阻 尼 比 应


取 . 05
0 , 此时阻尼 调整 系数 从 应取 1 。,

形状参 数应符 合 下 列

36
刀:氏 la、

045

伐。a 、







- _ _ _ _ _





2 刀,(
专20 .



- 5几)
T lal




。、
一 一 一

勺 )



图 4 3 8 地 震影响系数曲线
. .


地 震影响系数 ;amax 地 震 影响系数最大值 ; 丁 一 一

结构 自振周
期 ;爪 一

特征周期 ;7 衰减指数 ; Vl 直线下 降段下 降斜率调整


一 一

系数 ; 飞 一

阻 尼 调 整系数

规定 :

) 直线 上 升段 , 周期小 于
1 0 15的 区 段 ;

) 水平段 , 自 0 15至 特征周期 几 的 区 段


2 . , 地 震影 响系
数应取最大值 a二 、 ;

) 曲线下 降段 , 自特征周期 至 5倍特征周期 的 区 段 ,


3 衰
减指 数 7应取 0 9; .


4 直线 下 降段 , 自 5 倍特征周期 至 6 05的 区 段 , 下 降斜

率调整系数 专1 应取 0
. 02 。

2 当建筑结构 的阻尼 比不 等 于 0 . 05时 , 地 震影 响系数 曲线

的分 段 情况与本条第 1款相 同 , 但其形状参数 和 阻尼 调整系数 热


应符合下列规定 :

) 曲线下 降段 的衰减指数应按下式确定 :

0 05 一


(4 3 8 1

八 八 . .

,一 U 日 卜 灭 下 下 万不
一 一 一 一

. . .

U j 十 05

式中 : 7 曲线下降段 的衰减指数 ;
彗 阻尼 比 。


2 直线 下 降段 的下 降斜率 调 整系数应按 下 式确定 :

。 0 05 .


(4 3 8 2)
八 八 ,

一 U乙 十

认 万不丽 万
. .

式中 : 从 直线下降段 的斜率调整系数 , 小于 O 时应取 。。



3 阻 尼 调整系数应按下式确定 :

0 05 一


(4 3 8 3)



土 十 万不蔽歹丁= 厂王子

. .

口 。 口U 门 土. VS

式中 : 专2 阻尼 调整系数 , 当 决 小于 0 55时 ,

应取 0 55
. 。

4 3 9
. 。
采用振 型 分解反应谱方法 时 , 对 于 不考 虑扭 转 藕联振 动
影 响的结构 , 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地 震作用 和作用效应 的计算 :

1 结构第 j振 型 i层 的水平 地 震作用 的标 准值应按 下列公

式确定 :

凡、 一
沁XjiG
aj , (4 3 9 1)
. .

艺 Xjz
i l


. *



(i =
1,2, …
,,
2; j = 1,2, …
,nZ )

i l

群 G*

(4 3 9 2)
. .

式中 : G' 乞层 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 应按本 规程第 4 3 6条 的


. .

规定确定 ;
Fj
' 第 j振 型 i层水平地震作用 的标准值 ;

aj 相应 于 j振 型 自振周期 的地震影响系数 , 应按本规


程第 4 3 7 4 3 8条确定 ;
. .
、 . .

Xj

一 一 一

, 振型 艺层 的水平相对位移 ;


一 一 一

, 振 型 的参与系数 ;
n 结构计算总层数 , 小塔楼宜每层作为 一

个质点参 与
计算 ;
m 结构计 算振 型数 。 规 皿结 构 可 取 3, 当建 筑 较 高 、

结构沿竖 向刚度不均匀时可取 5 6

2 水平 地 震作用效应 , 当相邻 振 型 的周期 比 小 于 0 85时 ,


可 按 下 式计算 :


镇 蔺 (4 3 9 3)
. .

式中 : S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的效应 ;
Sj
一 一 一

, 振 型 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的效应 (弯矩 、 剪力 、

轴 向力 和位移等 ) 。

4 3 10
. .
考虑扭 转影响的平 面 竖 向不规则结 构 按扭转 藕联振 、 ,

型 分解法计算 时 , 各楼层 可 取 两 个 正 交 的水平位移 和 一

个转角位
移共 三 个 自由度 , 并应按 下 列规定计算 地 震作用 和 作用效应 。 确
有 依据 时 , 可 采用简化计算方法确定地 震作用 。

lj 振 型 i层 的水平 地 震作用标准值 , 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

Fxj
, 了tjXjiG
aj 一

Fyj 乙 G ,(艺
)tj 1,2, ;j一 1,2, ,m )

,n

aj
一 一

4 3 10l)
( . .

FtJ
'‘ :
叭 、G 、
aj7tjr 一

式 中 Fxj
, F、,
: 、 、 Ftj 分别为 j振 型 i层 的 x 方 向
, 、 y 方 向和转

角方 向的地 震作用标准值 ;
. Yj
Xjz,、 分别为 j振型 i层质 心 在 x 、 y 方 向的水

平相对位移 ;
鸣, 夕 振 型 艺层 的相对扭转角 ;

r,

i层转动半径 , 取 艺层绕质 心 的转 动惯量


除 以 该层质量 的商 的正 二 次方根 ;
aj 相应 于 第 j振 型 自振周期 T, 的地 震影 响
系数 , 应按本规程第 4 3 7、
. . 4 3 8条
. .

确定 ;
汽 考虑扭 转 的 j振 型 参 与 系数 , 可 按本规
程公 式 (4 3 102)
. .
一 一
(4 3 104)
. .

确定 ;
n 结构计算 总质 点数 , 小塔 楼 宜 每层 作 为

个质点参加计算 ;
m 结构计算 振 型 数 般情况 下可 取 9 ,
一 一

15 多塔楼 建筑 每个 塔 楼 的振 型数 不 宜

小于 9 。

当仅考虑 x 方 向地震作用时 :
n 月

入 一
艺 G '/艺 (
Xj
、 群 + 嵘 + 喊对)民 (
.3
4 . 102) 一

i 11
一 =

当仅考虑 y 方 向地震作用时 :
nn


ytj 习妹 G,/习 (群 + 殊 + 喊对)G, (4 3 103

艺 11=

= l
. .

当考虑与 x 方 向夹角为 O 的地震作用时 :

coso
ytjyxj = 夕
+ 为 sin (4 3 104)
. .

式中 汽 : 、 汽 分别为 由式 (
4 . 3 1于 2
) . 、 4 3 10
(・ ) 求得 的
-3

振 型 参与系数 。

2 单 向水平 地 震作 用 下 , 考 虑扭 转 祸 联 的地 震 作 用 效 应 ,

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

, 一

、 另 习 Pj
/ 熟
^ sj
Ik
(4 3 105)
. .

Vj = = 1


画 斌 瓷派 斋兴 下 骊
(4 3 106)
. .

式中 : S 考虑扭转 的地 震 作用标准值 的效应 ;


sjS走 、 分别为 j 、 k振型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

少 振 型 与 k 振型 的藕联 系数 ;
- 一


Pj
久T -

k振 型 与 j振 型 的 自振周期 比 ;

红 氛
、 分别为 j 、 k振 型 的阻尼 比 。

3 考虑 双 向水平 地 震作用下 的扭转 地 震作用 效应 , 应按下


列公式 中的较大值确定 :


S 一
丫义 + (
0 85Sy
) , 4 3 107
( . ) .


或 S 一
了宾 十 (
0 85Sx
) . 4 3 1于 8
( . ).

式 中: S 、 仅考虑 x 向水平 地 震作用 时的地震作用效应 , 按式


( 3 105
4 . ) .

计算 ;
S, 仅考虑 y 向水平 地 震作用 时的地 震作用效应 , 按式

4 . 3 105) 计算 。

4 3 n
. .
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结构 的水平 地 震作用时 , 可 按本规
程附录 C 执行 。

4 3 12
. .
多遇 地震水平地震作用计 算时 结构各楼 层 对 应 于 地震
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 符合 下 式要求 :
矛2

v* ) 几习 G, ( )
4 3 12
. .

J 二

式 中 : V珑 第 i层 对 应 于 水 平 地震作 用 标准值 的剪力


几 水 平 地震 剪 力 系 数 不 应 小 于 表 4 3
. 12规 定 的 , .

值 ; 对 于 竖 向不 规 则 结 构 的 薄 弱 层 尚应 乘 以
1 15的增大 系 数 ;

Gj 第 j层 的重 力荷载代表值 ;
n 结构计算 总 层 数 。

表 4 3 12 楼层 最小 地 震 剪 力 系 数值
. .

类 别 6度 7度 8度 9度

扭转效应 明 显 或基本
0 008
. 0 016(


0 024 . 0 032(
. .

0 048 0 064

周 期小 于 3 55的结构 .

基本周期大于 5 05的结构
. 0 006
. 0 012(


0 018 . 0 024(
. .

0 036 0 048

注 : 1 基本周 期介于 3 55和 5 05之 间 的结构 , 应 允 许线性插入 取 值 ;


. .

27 、 8 度时括号 内数值 分 别 用 于 设 计 基 本地震 加 速 度 为 .



0 巧 g 和 0 309 .

地 区。

4 3 13
. .
结构竖 向地 震作用标准值可采用时程分析方法或振 型 分
解反应 谱方法计算 , 也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图 4 3 13
) . .

1 结构总竖 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可 按下列公式计算 :


凡 vk 一 “二 axGe 、 4 3 131
(. .) 一

Ge


0 75
味. 4 3 132)
(. .

a~ 、
一 0 6sa

二 、 (4 3 133)
. .

式 中 FE
、 : 结构总竖 向地 震作用标准值 ;
avma
、 结构竖 向地 震影 响系数最大值 ;
Geq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
吼 计算竖 向地 震作 用 时 结 构 总重 力荷 载 代 表值 , ,

应取各质点重力荷载代表 值之和 。

41
2 结构质点 i的竖 向地 震作用标准值可按下式计 算 :
G,H *
Fvi ・
FEvk 4 3 134)
(. .

习 Gj
H 2

式中 : F访 质点 乞的竖 向地震 作用标准 值 ;

民 Gj 、 分别为集 中于 质 点 i、 j的重力荷 载代表值 , 应按


本规程第 4 3 6条 的规定计 算 ;
. .

月, 、Hj 分别为质点 i j的计算高度 、 。

3 楼层各构件 的竖 向地震作用效应 可按 各构件 承受 的重力

荷载代表值 比 例分 配 , 并宜乘 以 增 大系数 1 5 .



凡 土
图 4 3 13 结构竖向地 震作用计算示 意
. .

4 3 14
. .
跨度大 于 24m的楼盖结构 、 跨度大 于 12m的转换结构

和 连体结构 、 悬挑长度大 于 sm 的悬挑结构 , 结构竖 向地震作用


效应标准值宜采用 时程 分 析方 法 或振 型 分解 反 应 谱方 法 进 行 计
算 。 时程分析计算 时输 人 的地震加速度最大值可按规定 的水平输
%采用 , 反应 谱分 析 时结构竖 向地 震 影 响 系数 最
人 最大 值 的 65
大 值可按水 平 地 震影 响系数 最 大值 的 %采 用 ,
65 但设 计 地 震分
组可 按第 一

组采用 。

4 3 15
. .
高层建筑 中 , 大跨度结构 、 悬 挑结构 、 转换结构 、 连体
结构 的连接体 的竖 向地 震作用标准值 , 不 宜小 于 结构或构件承受
的重 力 荷 载 代 表 值 与表 4 3 15所 规 定 的竖 向 地 震 作 用 系数 的
. .
乘积 。

表 4 3 15
. .
竖 向地 震 作 用 系 数
设防烈度 7度 8度 9度

设计基 本地 震加速度 0 159


. 0

209 0 309
. 0 409

竖向地 震作用系数 0 08. 0 10. 0 15. 0 20.

注: g 为重力加速度 。

4 3 16
. .
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 系 数所 采 用 的结构 自振周期应考虑
非承重墙体 的刚度影响 予 以 折减 。

4 3 17
. .
当非承重墙体为砌 体墙时 , 高层建筑结构 的计算 自振周
期折减系数可按下列规定取值 :

1 框架结构可取 。 . 6 0 7;

2 框架 剪力墙结构 可 取

。 7一, 0 8; .

3 框架 核 心 筒结构 可 取

0 8一. 。 9; .

4 剪力墙结构可取 。 8 10



对于其他 结构 体系或采用 其他非承重墙 体时 , 可根据 工 程 情


况确定周期折减系数 。
5 结构 计算分析

51

般 规 定

511

高层建筑结构 的荷载和 地 震作用应按本 规程第
. 4章 的有

关规定进行计 算 。

5 12
. .
复杂结构 和 混合结构高层建 筑 的计算 分 析 , 除应符合 本
章规定外 , 尚应 符合本规程第 10章 和 第 n 章 的有关规定 。

5 13

高层建筑结构 的变形 和 内力 可按 弹性方法计 算 框架 梁
. 。

及连梁等构件可考虑塑性变形 引起 的内力重分 布 。

5 14
. .
高层建筑结构分 析模 型应根据结构 实 际情 况确 定 。 所选
取 的分析模 型 应能较准确 地 反 映结构 中各构件 的实际受力状况 。

高层建筑结构分析 , 可 选择平 面 结 构空 间协 同 、 空 间杆 系 、

空 间杆 薄 壁 杆 系 一

、 空 间杆 墙 板 元 及 其 他 组 合 有 限元 等 计 算

模型 。

5 15
. .
进行高层建筑 内力 与位移计算 时 , 可 假定 楼板在其 自身
平面 内为 无 限刚性 , 设计 时应采取相应 的措施保 证 楼板平 面 内的
整体刚度 。

当楼板 可 能产生较 明显 的面 内变形 时 , 计算时应考虑楼板 的


面 内变形影 响或对采用楼板面 内无 限刚性假定计算方法 的计算结
果进行适 当调整 。

5 16. .
高层建筑结构按 空 间整体 工 作计 算分析 时 , 应 考 虑下列
变形 :

1 梁 的弯 曲 、 剪切 、 扭转变形 , 必 要时考虑 轴 向变形 ;


2 柱 的弯 曲 、 剪切 、 轴向 、 扭转变形 ;
3 墙 的弯 曲 、 剪切 、 轴向 、 扭转变形 。

5 17. .
高 层 建筑结构应 根据 实 际情况进行 重力荷 载 、 风 荷载和
(或 ) 地 震作用效应分 析 , 并应按本规程第 5 6节 的规定进行荷 .

44
载效应和作用效应计算 。

5 18
. .
/mZ
高层建筑结 构 内力 计算 中 当楼 面活荷 载 大 于 4kN ,

时 应考虑楼面活荷载不利布置引起 的结构 内力 的增大 ; 当整体


计 算 中未考虑楼面活荷载不利布置时 应适 当增大楼 面梁 的计算 ,

弯矩 。

5 19
. .
高层建筑结构在进行重力荷载作用效应分析时 , 柱 、 墙 、

斜撑等构件 的轴 向变形宜采用适 当的计算模 型 考虑施 工 过程 的影


响 ; 复杂高层建筑及房 屋 高度 大 于 150m的其他 高层 建筑结构 ,

应考虑施 工 过程 的影 响 。


高层建 筑结构进行风作用效应 计算时 正 反 两 个方 向的
5 1 10 . ,

风 作用效应宜按两个方 向计 算 的较 大值采用 ; 体型 复杂的高层 建


筑 , 应考虑风 向角 的不 利影 响 。

51n
. .
结构整体 内力与位移计算 中 , 型 钢混凝 土 和 钢管混凝 土
构件宜按实际情 况直接参 与计算 , 并 应按本规程第 n 章 的有关
规定进行截 面 设计 。

5 1 12

体型复杂 结构布 置 复杂 以 及 B 级高度高层建筑结构
. 、 ,

应采用 至 少两个不 同力学模 型 的结构 分析软件进行整 体计 算 。

5 1 13 抗震设计时 B 级 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 混 合结构 和本


. . , 、

规程第 10章规定 的复杂 高层建筑结构 尚应符 合下列规定 , :

宜考虑平扭藕联计算结构 的扭转效应 振 型数不应 小 于


1 ,

15
,对多塔楼结构 的振 型 数不应小 于 塔楼数 的 9倍 且 计算振 型 ,

数应使各振 型 参与质量 之 和 不 小 于 总质量 的 90% ;


2 应采用弹性时程分析 法进行补充计 算 ;
3 宜采用弹塑性静力或弹 塑性动力分析方法补充计算 。

5 1 14
. .
对多塔楼结构 , 宜按整体模型和各塔楼分开 的模型分别
计算 并采用较不利 的结果进行结构设计 当塔楼周边 的裙楼超
, 。

过 两 跨时 分塔楼模 型 宜 至 少附带 两 跨 的裙楼结构


, 。

5 1 15
. .
对受力复杂 的结构构件 , 宜按应力分析 的结果校核 配 筋
设计 。

5 1 16
. .
对结构分析软件 的计算结果 , 应进行分析判断 , 确认 其
合理 、 有效后方 可 作为 工 程设计 的依据 。

52

计 算 参 数

521
. .
高层建筑结构 地震 作用效应计 算 时 , 可对 剪力墙 连梁 刚
度予 以 折减 , 折减系数不宜小 于 0 5。

522
. . 在结构 内力与 位移计 算 中 , 现浇楼盖 和装 配整 体式楼 盖
中 , 梁 的刚度 可 考虑翼缘 的作用予 以 增大 。 近 似考虑时 , 楼 面梁
刚度增大 系数 可 根据翼缘情况取 1 3 .

20 .

对 于 无 现 浇 面 层 的装 配 式 楼 盖 , 不 宜 考 虑楼 面 梁 刚度 的
增大 。

523
. .
在竖 向荷载 作用下 , 可 考虑框 架梁端 塑性 变形 内力 重分
布对梁端负 弯矩乘 以 调幅系数进行调 幅 , 并应符 合下列规定 :

1 装配整体式框架 梁端 负弯矩 调 幅 系数 可取 为 07 .

0 8,.

现浇框架梁端负弯矩调 幅系数 可 取为 0 . 8 0 9;

2 框架梁端负弯矩 调 幅后 , 梁跨 中弯矩应按 平衡 条件相应


增大 ;
3 应先对竖 向荷载作用下框架梁 的弯矩进行调 幅 , 再 与水
平作用产生 的框架梁 弯矩进行组 合 ;
截面设计 时 框架梁跨 中截 面 正 弯矩设计 值 不应小 于竖
4 ,

向荷载作用下按简 支梁计算 的跨 中弯矩设计值 的 50% 。

524

高层建筑结构楼 面梁受扭计算 时应考虑现浇楼 盖对 梁 的

约束作用 当计算 中未考虑 现 浇楼盖对梁扭转 的约束作用时 可


。 ,

对 梁 的计算扭 矩 予 以 折减 。 梁扭 矩 折减系数应根据梁周 围楼 盖 的
约束情况确定 。

53

计算简 图 处 理

531
. .
高层建筑结构分析计算 时宜对结构进行力学 上 的简化处
理 , 使其既能反 映结构 的受力性能 , 又 适应 于 所选用 的计算分析
软件 的 力学模 型 。

532
. .
楼 面 梁与竖 向构件 的偏 心 以 及 上 、 下层竖 向构 件 之 间 的
偏 心 宜按实际情 况 计 入 结构 的整体计算 。 当结构整体计算 中未考
虑 上 述偏 心 时 , 应采用柱 、 墙端 附加弯矩 的方法予 以近 似考虑 。

533
. .
在结构整 体计算 中 , 密肋板 楼盖宜按 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

当不能按实 际情况计 算时 , 可按等 刚度原则对密肋梁进行适 当简


化后再行计算 。

对平 板 无 梁 楼 盖 , 在 计 算 中应 考
虑板 的面外 刚度 影 响 , 其 面外 刚度 可
按有 限元 方法 计 算 或 近 似将 柱 上 板 带
等效 为框架梁计算 。

534
. .
在结构整 体计算 中 , 宜考 虑框
架或 壁 式 框 架 梁 、 柱 节 点 区 的刚域
图 5 3 4 刚域
. .

(图 5 3 4) 影 响 ,
. .
梁端 截 面弯矩 可 取
刚域端截面 的弯矩计 算值 。 刚域 的长度可按下列公式计 算 :

lblal = 一

0 .
25hb (5 3 4 l)
. .

场 一 a

0 25
从. 5 342
( )
. .

Iclc, = 一

0 25b

。 (5 3 4 3)
. .




cZ 0 2sb


。 (5 3 4 4)
. .

当计 算 的刚域长度为负值时 , 应取为零 。

535
. . 在结构整 体计 算 中 , 转换 层结构 、 加 强层结构 、 连 体结
构 、 竖 向收进结构 (含多塔楼结构 ), 应选用 合适 的计算模 型 进
行分析 。 在整体计算 中对转换层 、 加强 层 、 连接体等做简化处 理
的 , 宜对其局 部进行更细致 的补充计算分析 。

536

复杂平面和立 面 的剪力墙结构 应采用合适 的计 算模 型
. ,

进行分析 当采用有 限元 模型时 应在截面变化处合 理 地 选择和


。 ,

划分单元 ; 当采用杆 系模型计算 时 , 对错洞墙 、 叠合错洞墙 可 采


取适 当的模 型 化处 理 , 并应在整体计算 的基础 上 对结构局部进行
更 细致 的补充计算分析 。

5 37
. .
高层建筑结构整体计算 中 当地下 室 顶 板作 为 上 部结构 ,

嵌 固部位时 , 地下 一
层与首层侧 向刚度 比 不宜小 于 2 。
54 .
重 力二 阶效应及结构稳定

54 1
. .
当高层建筑结 构满足下列规定 时 , 弹性计 算 分 析时 可不
考虑重力 二 阶效应 的不利影响 。

1 剪 力墙 结构 、 框架 剪力墙 结构 一

、 板柱剪力墙结构 、 筒体
结构 :
1l

艺叹
EJ。 ) 2 7H2 ,

i l

(5 4 1 1)
. .

2 框架结构 :

D * ) 2。 艺 G,/h


、 i
( 一 1,2, …
,n ) 5 4 12
( .
) .

式 中 : EJd 结构 一

个主轴方 向的弹性等效侧 向刚 度 , 可按倒


三 角形 分布荷 载 作用 下 结构 顶 点 位 移 相 等 的原
则 , 将结构 的侧 向刚度折算 为竖 向悬臂受 弯构件
的等效侧 向刚度 ;
开 一 - 一

房 屋 高度 ;
G G

, 、 分别为第 i、 j楼层重力荷载设计值 , 取 1 2倍 的 .

永久荷载标准 值与 1 4倍 的楼 面可变荷 载标准值


的组 合值 ;
h, 第 艺楼层层 高 ;
D, 第 艺楼层 的弹性 等效 侧 向刚度 , 可取该层剪力 与
层 间位移 的 比 值 ;
n 结构计算 总 层数 。

5 4 2
. .
当高层建筑结构不满 足本 规程第 5 4 1条 的规定 时 ,
. .

构弹性计算 时应考虑重力 二 阶效应对水平力作用下结构 内力和位
移 的不 利影 响 。

543
. . 高层建筑结构 的重力 二 阶效应 可采用有 限元方 法进行 计
算 ; 也 可 采用 对未考虑 重 力 二 阶效应 的计 算结果乘 以 增大 系数 的
方法 近 似考虑 。 近似考虑 时 , 结构位移增 大 系数 Fl 凡 ,以 及结 、

构构件 弯矩 和剪力增大系数 F: 、 凡 ,可 分 别按 下 列规定计算 , 位


移计算结果仍应满足本规程 第 3 7 3条 的规定
. .

对框架结构 , 可 按下列公式计算 :

。 1 , . , 八
厂 1£ 一 戈z 一 1,乙, " " "
,n 少 戈口 生 j 1)

. .

1 一

习 Gj
/(几h )
~ 之



(i 一 1,2, …
,n )
1 一

2 艺 艺
G,/(
Dzh,)

少一

(5 4 3 2)
. .

对剪力墙 结 构 、 框 架 剪 力 墙 结 构 筒体 结 构 可 按 下 列 公 式

、 ,

计算 :
。 1 , , 」 。 。 、
厂 1 一
戈0 住 j j)

. ・

1 一

0 14H2 .
习 G /(EJd
艺 1

) '

F。 =
・- - - ・一 - - 一 一 上 一 一 -

(5 4 3 4)
. .

1 一

0 28HZ .
二 G /(EJd
i=


544
。 。
高层 建筑结构 的整体稳定性应 符合 下 列规定 :
1 剪 力墙 结构 、 框 架 剪 力墙 结构 一
、 筒体 结构 应 符 合 下 式
要求 :

刀 。 ) 1 4矿

刃仅 (
54 . . 4 1)一

2 框架结构应符合 下 式 要 求 :

D, ) 10 艺 G,/h ; i"
( i,2, …

,n ) , 4 4 2)
( . .

j= 皿

55

结构弹 塑 性分析 及 薄 弱 层 弹塑性变 形 验算

551
. .
高 层 建筑 混 凝 土 结构进行 弹塑性计算分析 时 , 可 根据 实
际工 程情况采用静力或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

49
1 当采用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时 , 应根据本规程第 3n

节的
有关规 定预定结构 的抗震性能 目标 ; 、

2 梁 、 柱 、 斜撑 、 剪力墙 、 楼 板 等结 构 构件 , 应 根据 实 际
情况 和分析 精度要求采用 合适 的简化模 型 ;
3 构件 的几 何 尺 寸 、 混凝 土 构 件所配 的钢筋 和型钢 、 混合
结构 的钢构件应按 实际情况 参与计 算 ;
4 应根据预定 的结构抗震性能 目标 , 合理取用钢 筋 钢材 、 、

混凝 土 材料 的力学性能指标 以 及本构关 系 。 钢筋和混凝 土 材料 的


本构关 系 可 按现行 国 家标 准 《混 凝 土 结 构设 计 规 范 》 GB 50010
的有关规定采用 ;
5 应考虑 几 何非线性影 响 ;
6 进行 动力 弹塑 性 计 算 时 , 地 面运 动 加速 度 时程 的选 取 、

预估罕遇地震 作用 时的峰值加速度取 值 以 及计 算结果 的选用应符


合本规程 第 4 3 5条 的规 定 ; . .

7 应对计算结果 的合 理 性进行分析和判断 。

552
. .
在预估 的罕遇 地 震 作用下 , 高层建 筑结构薄弱层 (部位 )
弹塑性变形计算 可 采用下列方法 :

1 不超过 12层 且 层侧 向刚度无 突变 的框架结构可采用本规

程第 5 5 3条规定 的简化计 算法 ;
. .

2 除第 1款 以 外 的建筑结构 可采用 弹塑性静力 或 动力 分析

方法

553
. .
结构薄弱层 (部位 ) 的弹塑性层 间位移 的简化计 算 , 宜
符 合下列规定 :
1 结构薄弱层 (部位 ) 的位 置 可 按下列情况确定 :
)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均匀 的结构 , 可取底层 ;

) 楼层屈服强度 系数 沿 高度分 布不均匀 的结 构 , 可 取该

系数最小 的楼层 (部位 ) 和 相对较 小 的楼层 ,

般不
超过 2 3处

2 弹塑性层 间位移可按下列公式计 算 :

△uP

肠 △u 。 (5 5 3 1)
. .

5O

或 △up 产△价 (5 5 3 2)

一 -
凸 U二
- -


. .


式中 : △娜 弹塑性层 间位移 (mm );
△uy -

层 间屈服位移 (mm );
产 楼层延性系数 ;
△ ue 罕遇 地 震 作 用 下按 弹性 分析 的层 间位 移 (mm ) 。

计 算时 , 水平地震影 响系数最大值应按本规程表
4 3 7 1采用 ;
. .

仇 弹塑性位移增 大系数 , 当薄弱层 (部位 ) 的屈服


强度系数不小 于 相 邻层 (部位 ) 该 系数平均值 的
0 8时 ,

当不 大 于 该 平 均 值
可按 表 5 5 3采 用 ;
. .

的 0 5时 可按表 内相应 数值 的 1 5倍采用 ; 其



, .

他情况 可 采用 内插法取值 ;
氛 楼层屈服强度 系数 。

表 5 5 3 结构的弹塑 性位 移 增大 系 数 斗
, .

每 05
. 04 . 03

场 18
. 20 . 22

56

荷载 组 合 和 地震作 用 组 合的效应

561

持久 设 计状 况 和 短暂 设 计状 况 下 当荷载 与荷载效 应按

线性关 系 考虑时 荷载基本 组 合的效 应 设 计值 应 按 下 式确 定 :


凡 二 汽 凡 k+ 人 蜿 人 际 + 讥 凡 S、 (
5 6 1)
. .

式 中 : Sd 荷载 组 合的效 应 设 计值 ;
凡 永久荷载分项 系 数 ;
九 楼 面 活荷载分 项 系 数 ;
扎 风 荷载的分项 系 数 ;
竹 考虑结构 设 计使 用 年 限 的荷载 调 整 系 数 , 设 计使 用
年限为 50年 时 取 1 0, 设 计 使 用 年 限 为 100

年时
取 1 1;.

SGk 永久荷载效 应标准值 ;


阮 楼 面 活荷载效 应标准 值 ;
5. 风荷载效 应 标准值 ;
婉 、 狐 分别为楼 面 活 荷 载 组 合 值 系 数 和 风 荷 载 组 合 值 系
数 , 当永久荷载效应起控 制作用时应分别取 0 7 和 .

0 0; .
当可 变荷 载 效 应 起 控 制作 用 时应 分 别取 10 .

和 0 6或 0 7 和 . . 1 .
00
注 : 对 书库 、 档案库 、 储藏 室 、 通 风 机 房 和 电梯 机 房 , 本条楼 面 活荷
载 组 合值 系 数取 0 7的场 合应 取 为 0 9。. .

5 62
. .
持 久 设 计状 况 和 短 暂 设 计状 况 下 , 荷载基本 组 合 的分 项
系 数 应 按 下 列规 定 采用 :
1 永 久 荷载 的分 项 系 数 凡 : 当其效 应 对 结构 承 载 力 不 利
时 , 对 由可 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 合 应取 1 2,

对 由永久荷载效 应
控 制 的 组 合 应 取 1 35
; 当其效 应 对 结构 承 载 力 有 利 时, 应

取 1 .
00
2 楼 面 活荷载的分 项 系 数 九 : 般情 况 下 应取 一
1 4。

3 风 荷载 的分项 系 数 汽 应 取 1 40 .

563
. .
地震 设 计状 况 下 , 当作 用 与作 用 效应按 线性关 系 考虑时 ,

荷载和地震作 用 基本 组 合的效应 设 计值应按 下 式确定 :

Sd

+ 玩 SEhk
儿 ScE + 介 S。 + 叭 汽 S咏 563
( )
. .

式 中 : Sd 荷载 和 地震作 用 组 合的效 应 设 计值 ;
SGE 重 力 荷载 代 表值 的效 应 ;

SEhk 水平地震作 用 标准值 的效 应 , 尚应 乘 以 相应 的增大


系 数 、 调整 系 数 ;
凡、 竖 向地震作 用 标准值 的效 应 , 尚应 乘 以 相应 的增大
系 数 、 调整 系 数 ;
凡 重力荷载分项 系 数 ;
火 风 荷载分项 系 数 ;

52
玩 水平地震作 用 分项 系 数 ;
人 v 竖 向地震作 用 分项 系 数 ;
弧 风荷载的组 合值 系 数 , 应取 0 2 .

564
. .
地震设计状 况 下 , 荷载和地震作用基本 组 合 的分 项 系数
应按表 5 6 4 采用 . .
。 当重力荷载效应对结构 的承载力有利时 , 表
5 6 4 中 汽 不 应 大 于 1 00
. . .

表 5 6 4 地震 设 计状 况 时荷载和 作 用 的分 项 系 数
. ,

参与组 合的荷载和 作 用 说 明


. 万


一 )

重 力 荷载 及 水 平 地 万
抗震设 计 的高 层 建 筑结构
1 2
震 作用 均 应 考虑
一 一


9 度抗震 设 计 时 考 虑 ; 水
重 力荷载及竖 向地 理
平 长悬 臂 和 大 跨 度结构 7 度
且 今

震作用 ( )
0 159

、 8 度 、 9 度抗 震设

丰 计时考虑

9 度抗震 设 计 时考虑 ; 水


重 力 荷载 、 冰 平 地 平 长悬 臂 和 大 跨 度 结 构 7 度
12 。

震及 竖向地震作用 ( )
0 159

、 8 度 、 9 度抗震 设

计时考虑

重 力 荷 载、 水 平 地
震 作 用 及 风 荷载
12 .

六 14
. } 60m以上 的高层 建 筑 考 虑


60m以 上 的 高层 建 筑 , 9

度抗 震 设 计 时考虑 ; 水 平 长
12 。 14
. 悬臂和 大跨 度结构 7 度


重 力荷 载 、 水 平 地 ( ) 8度
0 159
. 、 、 9 度抗震 设

震 作 用 、 竖 向地 震 作 计时考虑
用 及 风 荷载
水平 长 悬 臂结构 和 大 跨 度
12 。 而 14

结构 , 7度 (,

0 159 、 8度、

9 度 抗 震 设 计 时 考虑

注 : 19 为 重 力加 速 度 ;
“ ”
2 一
表示 组 合中不 考虑该项 荷载或作用 效应 。

53
5 65
. .
非抗震设计 时 , 应按本 规程 第 5 6 1条 的规定进行 荷载
. .

组合 的效应 计 算 。 抗 震设 计 时 , 应 同时按 本 规程 第 5 6 1条 和
. .

5 6 3条 的规定进行荷载和地 震作用组合 的效应计算 ;


. .
按本 规程
第 5 6 3条计算 的组合 内力设计值 ,
. .
尚应按本规程 的有关规定进
行调整 。
6 框架结构设计

61


般 规 定

611
. .
框架结构应设计成 双 向梁柱抗 侧力体 系 。 主 体结构 除个
别部位外 , 不应采用铰接 。

6 12
. .
抗震设计 的框架结构 不 应采用 单跨框架 。

6 13
. .
框架结构 的填充墙及隔墙宜选用轻质墙体 。 抗震设计时 ,

框架结构如采用砌体填充墙 , 其布 置 应符合 下 列规定 :

1 避免形成 上 、 下层刚度变化过大 。

2 避免形成短柱 。

3 减少 因抗侧 刚度偏 心 而造成 的结构扭 转 。

614
. .
抗震设计 时 , 框架结构的楼梯 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
楼梯 间的布 置 应尽量减小其造成 的结构平面不规则 。

2 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 土 楼梯 , 楼梯结 构应 有足够 的抗倒


塌能力 。

3 宜采取措施减小楼梯对主体结构 的影 响 。

4 当钢筋混凝 土 楼梯 与主体结 构整 体连接 时 , 应考 虑楼梯


对地震作用及其 效应 的影 响 , 并 应对楼梯 构件 进行抗 震 承载力
验算 。

6 15
. .
抗震设 计时 , 砌 体填充墙及 隔墙应具有 自身稳定性 , 并
应符 合下列规定 :

l 砌体 的砂浆 强度 等级不 应低 于 MS, 当采 用砖 及混凝 土


砌块 时 , 砌块 的强度等级不应低 于 MUS ; 采用轻质砌块 时 , 砌
块 的强 度 等 级 不 应 低 于 MU2 5 . 。 墙 顶 应 与框 架 梁 或 楼 板 密 切
结合 。

砌体填充墙应沿框架柱 全 高 每隔 50Omm
2 左右设置 2根直
径 6mm 的拉筋 6 度时拉筋 宜沿墙 全 长贯 通 7 8 9度 时拉
, , 、 、

55
筋应沿墙 全长贯 通 。

3 墙长大于 sm 时 , 墙顶 与梁 (板 ) 宜有 钢 筋拉 结 ; 墙 长
大于 sm或层 高的 2倍时 , 宜设 置 间距 不 大 于 4m 的钢筋混凝 土

构造柱 ; 墙高超过 4m 时 , 墙体半高处 (或 门洞 上 皮 ) 宜设 置与


柱连接 且 沿墙全长贯通 的钢筋混凝 土 水平 系梁 。

4 楼梯间采用砌体 填充墙 时 , 应设 置 间距 不 大 于 层 高 且 不
大于 4m 的钢筋混凝 土 构造柱 , 并应采用钢 丝 网砂浆 面层加强 。

6 16
. .
框 架 结构按抗震 设 计 时 , 不 应 采 用 部 分 由砌 体 墙 承 重 之
混 合 形 式 。 框架结构 中的楼 、 电梯 间及 局 部 出屋 顶 的 电梯机房 、

楼梯 间 、 水箱 间等 , 应采 用 框架承重 , 不 应采 用 砌体墙承重 。

, 丁 丁
介 . L7
6 框架梁 ・ 柱 中 心 线 宜重 合 。 当梁柱
中心 线不 能 重合 时 , 在 计 算 中应 考 虑偏 心

平六 对梁柱节点核 心 区 受力 和 构造 的不利影 响
以 及梁荷载对柱子 的偏 心 影 响 。


工 叮

梁 、 柱 中心 线之间的偏 心 距 , 9度抗震

设计 时 不 应 大 于 柱 截 面 在 该 方 向 宽 度 的
1/4; 非抗震设 计和 6 8度抗震设计时不宜 一

征晕 大于柱截 面在 该方 向宽度 的 1/
4 , 如偏 心 距
图 6 1 7 水平加腋梁
. . 大于该方 向柱宽 的 1/
4时 , 可 采取增设 梁 的
1 一

梁水平加腋 水平加腋 (图 6 1 7
) 等措施 . .
。 设 置水平加
腋后 , 仍须考虑梁柱偏 心 的不 利影响 。

1 梁 的水平加腋厚度 可 取梁截 面 高度 , 其水 平 尺 寸宜满 足


下 列要求 :
/Z、 镇 1/2
bx (6 1 7 1

).


bx 镇 2/3
bb (6 1 7 2
. ).

bb
+ bx /2
+ x ) bC (6 1 7 3)
. .

式中 : bx 梁水平加腋宽度 (mm );
Zx 梁水平加腋长度 (mm );
bb 梁截 面 宽度 (mm );
bc 沿偏 心 方 向柱截面宽度 (mm );

非加腋侧梁边到柱边 的距 离 (mm ) 。

2 梁采用 水 平 加 腋 时 , 宜 符 合 下式
框 架 节 点 有 效 宽 度 bj
要求 。

) 当x
l 一
。时, 按 下式 计算
bj :

镇 bb
bj + bx (6 1 7 4)
. .


2 当 x 护。时 , 句取 (
6 1 75
) 和 (
6 . .

. 1 76
. ) 二

式计算
的较大值 , 且 应满足公式 (
6 1 77
) 的要求 : . .

镇 bb
bj + bx
十x 6 175
(. ).

镇 bb
bj + Zx 6 176
(. ).

匆 毛 bb
+0 . sh 。 6 177
(. ),

式中 。
。 hc 柱截面高度 (? ) 。

. L 8 不 与框架柱相连 的次梁 , 可 按非抗震要求进行设计


6 。

62 .
截 面 设 计

62 1
. .
抗震设计 时 , 除顶层 、 柱 轴压 比小 于 0 15者及框支梁柱

节点外 , 框架 的梁 、 柱节点处考虑地震 作用组 合 的柱端 弯矩设 计


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一
级框架结构及 9度时 的框架 :

习从 二
一 1 2习 呵

川 。 (6 2 1 1
. . ) 一

2 其他情况 :

艺 从 一
从习 从 (6 2 1 2
. . ) 一

式中 : 习Mc 节点 上 、 下柱 端截 面顺 时针 或 逆 时针 方 向组 合
弯矩 设 计 值 之 和 ; 上 下 柱 端 的 弯 矩 设 计 值 、 ,

可按弹性 分析 的弯矩 比例进行分配 ;


又呱 〕 节点左 、 右梁端截 面 逆 时针或顺 时针方 向组合弯
矩设计值 之 和 ; 当抗震等级为 一
级 且 节点左 、 右
梁端均为负弯矩时 , 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应取零 ;
习从 u。 节点左 右梁 端 逆 时针 或顺 时针方 向实配 的 正

截面抗 震 受 弯 承载力 所 对 应 的 弯矩 值 之 和 可 ,

根据实 际配 筋 面 积 (计 入 受 压 钢 筋 和梁 有 效 翼
缘宽度 范 围 内的楼 板 钢 筋 ) 和材 料 强 度 标 准值
并考虑承载力抗 震调整系数计 算 ;
从 柱端 弯矩 增 大 系 数 ; 对 框 架 结 构 , 二 、 三 级分
别取 1 5 和 1 3;
. .
对 其他 结 构 中 的框 架 ,

二 、 三 、 四 级分别取 14.
、 12
. 、 1 1和 1 1
. .

622
. .
抗震设计 时 ,

、 二 、 三 级框架结 构 的底层 柱底 截 面 的
弯矩设计值 , 应分别采用考虑 地 震作用组合 的弯矩值 与增大系数
17 15

、 .
、 1 3 的乘积
. 。 底 层框架柱纵 向钢筋应按 上 、 下 端 的不
利情况 配 置 。

623
. . 抗震设计 的框架柱 、 框 支柱端部截面 的剪力设计 值 ,

二 、 三 、 四 级 时应按下列公式计 算 :
1 一
级框架结构和 9度时的框架 :
V 一 12
(斌 .
ua + 呱 )
/H
a 。 6 231
( )
. .

2 其他情 况 :

V 乳 (城 + 衅 )H
/ 6 232
( )
~ . .

式中 : 斌 、 衅 分别为柱 上 下端顺 时针 或逆 时针方 向截 面 、

组合 的 弯矩设 计 值 应 符合本 规 程 第 6 2 1 , . .

条 、 6 2 2条 的规定 ;
. .

斌 u。 、 衅 」a 分别为柱 上 、 下端顺 时针或逆 时针方 向实 配


的正 截 面抗 震 受 弯 承 载 力 所 对 应 的弯矩 值 ,

可根据实 配 钢筋 面 积 、 材料 强度 标 准值 和重
力荷载代表值产 生 的轴 向压力设 计值并 考虑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计算 ;
Hn 柱 的净高 ;
取 柱端剪力 增大 系 数 。 对框架 结 构 , 二 、 三 级
分别取 13 .
、 1 2;

对 其 他 结 构 类 型 的框 架 ,


、 二 级分别取 1 4 和 1 2, 三
. .
、 四级均
取 11 .

624
. .
抗震设计 时 , 框架角柱应按 双 向偏 心 受力 构件进 行 正 截
面承载力设计 。

、 二 、 三 、 四 级框架角柱 经 按本规程第 6 2 1 . .

6 2 3条 调 整后 的 弯矩
. .
、 剪力设计值应乘 以不小于 1 1 的增 大

系数 。

625
. .
抗震设 计 时 , 框 架 梁端 部 截 面组 合 的剪 力设 计 值 ,

二 、 三 级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 四 级时可 直接取考虑地震作用 组 合


的剪力计 算值 。

1 一

级框架结构及 9度时的框架 :

v 一 .(呱
11 。 +城 u。 /z 十 姚
) 。 b 6 251
( ) . .

2 其他情况 :

v 一
城 +城
认b( ln+ 姚 。

) 6 252
( ) . .

式中 : M;城 、 分别为梁左 、 右端逆 时针或顺 时针方 向截 面


组 合 的弯矩设计值 。 当抗 震 等级 为 一
级且 梁
两 端弯矩均为负弯 矩 时 , 绝 对值较 小 一

端的
弯矩应取零 ;
城 ua 、 城 ua 分别为梁左 、 右端逆 时针 或顺 时针方 向实配
的正 截 面抗 震 受 弯 承 载 力 所 对 应 的 弯矩 值 ,

可根据实 配 钢筋 面积 (计 人 受压钢 筋 , 包括
有效翼缘宽度范 围内的楼板 钢筋 ) 和材料强
度标准值并考虑承载力抗震 调 整系数计算 ;
In 梁 的净跨 ;
姚 b 9 度 时还应 包 括竖 向
梁在重力荷 载代 表值 (
地震作用标准值 ) 作用下 按简 支梁分析 的 ,

梁端截面剪力设计值 ;
从b 梁剪力增大系数 ,

、 二 、 三 级分别取 13

1 2禾口1 1
. . 。

626
. .
框架梁 、 柱 , 其受剪截 面 应符合 下 列 要 求 :

1 持久 、 短暂设计状况
V 镇 0 25
八关从

。 6 261
( ) . .

2 地震设计状况
59
跨高 比大 于 2 5 的梁及剪跨 比大 于 2 的柱 :

二 1 , 。 。 , ,,
(6 2 6 2)
, 一 八

V 岌 :: 不 肥 。夕

戈U 乙八 Ic
一 -

・ . .

,RE

跨高 比不大 于 2 5的梁及剪跨 比不 大于 2 的柱 :


(6 2 6 3)
, 二 / , 八 , , 。 广 ,,
V 气;不 贬U 1勺八 1conoj

- ~

, . .

/RE

框架柱 的剪跨 比 可按下式计算 :

入 一 八沙丫 ( 。)
Vch (6 2 6 4)
. .

式 中: V 梁 、 柱计 算截面 的剪力设计 值 ;
久 框架柱 的 剪跨 比 ; 反 弯点位 于柱 高 中部 的框 架 柱 ,

可 取 柱 净 高与 计 算 方 向 2 倍 柱 截 面 有 效 高 度 之
比值 ;
砂 柱端截 面 未 经 本 规程第 6 2 1 6 2 2 6 2 4条 调
. .
、 . .
、 . ,

整 的组合 弯矩计算值 , 可取柱 上 、 下端 的较大值 ;


Vc 柱 端 截 面 与 组 合 弯 矩 计 算值 对 应 的 组 合 剪 力 计
算值 ;
风 混凝 土 强 度 影 响 系数 ; 当混 凝 土 强 度 等 级 不 大 于
C50时取 1 0; .
当混凝 土 强度 等级 为 C80时取 0 8; .

当混凝 土 强度等级在 C50和 C80之 间时 可 按线性 内

插取用 ;
b 矩形 截 面 的 宽 度 , T 形截面 、 工 形 截 面 的腹 板
宽度 ;
ho 梁 、 柱截 面 计算方 向有效高度 。

627 抗震设计 时 二 三 级框架 的节 点核 心 区 应进行抗



. . , 、 、

震验算 ; 四 级框架节点 可 不 进行抗震验算 。 各抗震等级 的框架节


点均应符合构造措施 的要求 。

628
. .
矩形截 面偏 心 受 压 框架 柱 , 其斜截 面 受剪 承载力应按下
列公式计算 : -
1 持久 、 短暂设计状况
, 二 / 1 75. , ,, . , Asv '
V 之乏 下 布 不 ft
胡 。 十 广vv no十 U U了周 L匕 乙 乙 1)
一 - 一

. . .
_
- 一

八 十 1 s

2 地震设计状 况

v 镇 乡{

,RE \A 寸 15

ftbh
。十 几 甄 。 0
+ . 056N

(6 2 8 2)
. .

式 中: 几 框架柱 的剪跨 比 ; 当 入< 1时 , 取几 一
1; 当 几> 3时 ,

取入 一
3;
N 一
考虑风荷载或地震作用 组 合 的框 架柱轴 向压 力设计
值 , 当 N 大于 。 .

3fcA 。 , 取 。 3二Ac

629 . .
当矩形截面框架柱 出现拉力 时 , 其斜截 面 受剪 承载力应
按下列公式计 算 :

1 持久 、 短暂设计状况

, 二 / 1 75 . 。 ,, . 。 Aov , 八 。 、 , , 。 。 八 , 、
V 哭 : 不 下 万It破 。 十 Iyv n。 .
U 乙州 气0 乙 , 月
一 一 - 一 一

. .

八 什 15

2 地震设计状况

, 二 一 1 /1 05 . , 7, . , Asv , 。 。 、 八 , 。 。 。 。 、
v 飞 汰
!丁下 不It 。十 Iyv n。 .
U 乙列 ) 气以 乙 , 乙夕
一 一 - 一 一

万 ・

,RE \八 寸 15 /

式中 : N 一 一

与 剪力设计值 V 对 应 的 轴 向拉 力 设 计 值 , 取绝
对值 ;
只 框架柱 的剪跨 比 。

当公式 6 2 91
( ) . .

右端 的计算值 或公式 (6 2 9 2
). .

右端括
? . , , 、 。 一 一 , _ _ A 。 ,, _ , 一 ~ 一 _ _ A 。 、, , 一 , A 二、: ,

号 内的计算值小 于 几 粉 。 时 , 应取等 于 几 ,

半“ 。, 且 几
半人 。

值不应小 于 0 .
36ftbh
。 。

6 2 10
. .
本章未作规定 的框架梁 、 柱和框支梁 、 柱截 面 的其他承
载力 验 算 , 应 按 照 现 行 国 家 标 准 《混 凝 土 结 构 设 计 规 范 》
的有关规定执行
GB 50010 。

63

框架梁构造要求

631
. . 框架结 构 的主梁截面 高度可按计 算跨度 的 1/10 1/18确 一

定 ; 梁净跨与截 面 高度之 比不 宜小于 4 梁 的截 面宽度不 宜小 于 。

4 也不宜小 于 200mm
梁截面高度 的 1/ , 。

当梁 高较小或采用扁梁时 除应验算其 承载力和受剪截 面 要 ,

求外 , 尚应满足刚度和裂缝 的有关要 求 在计算梁 的挠 度时 可 。 ,

扣 除梁 的合 理 起拱 值 ; 对现浇梁板结构 , 宜考虑梁受压翼缘 的有
利影 响 。

632
. .
框 架梁 设 计应符合 下 列要求 :
1 抗震 设 计 时 , 计 入 受 压 钢筋作 用 的梁端截 面 混 凝 土 受 压
区 高度与有效 高 度 之 比 值 , 一

级 不 应大 于 0 25, 二

、 三 级不 应
大于 0 35

2 纵 向受 拉钢筋的最小 配 筋 百 分 率 Pm
, (% ) 非抗震 设 计 ,

时 , 不 应小 于 0 2 r 者 的较大值 ; 抗震 设 计 时 不 应
和 45ft
/f
, 二 .

小 于 表 6 3 2 1规定的数值 . .

表 6 3 2 1 梁纵 向受 拉钢筋最小 配 筋百 分 率 人
. .

。 %)

位 置
抗震 等级
支座 (
取 较大值 ) 跨中 (
取 较大 值 )


级 0 40和

/九
80ft 0 30和

65ft
/f

二级 0 30和 65

五/九 0 25和

55ft
/儿

三 、 四级 0 25和 55ft

/几 0 20和

45ft
/几

3 抗震 设 计 时 梁端截 面 的底 面和 顶 面 纵 向钢 筋截 面 面积

的 比值 , 除按计算确定外 级不 应 小 于 0 5 二 三 级 不 应 小 ,


, 、

于 0 30 .

4 抗震 设 计 时 , 梁端箍 筋 的加 密 区 长 度 、 箍 筋最大 间 距 和
最小直径 应 符合表 6 3 2 2 的 要 求 ; 当梁端纵 向钢筋 配 筋率大 于 . .

62
2%时 , 表 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 2~ 。

表 6 3 2 2 梁端 箍筋加密 区 的长 度
. .

、 箍筋最大 间距 和 最小 直径

加 密 区 长度 (
取较大值 ) 箍筋最大间距 (
取 最小 值) 箍筋最小 直径
抗震 等级
( )
rnnl ( )
nlnl ( )
"1111

2 ohb

, 500 /4, 6d, 100
hb 10

1 sh
. 。 , 500 /
hb4, sd, 10
() 8

1 shb

, 500 h,,/
4, sd, 150 8

四 1 shb

, 500 /
hb4, sd, 15
() 6

注 : ld 为纵向钢筋直径 , hb
为 梁截面 高度 ;
2 一
、 二 级抗 震等级框架 梁 , 当箍筋直径大于 12n
价 1、 肢数不 少于 4肢且 肢距 不
大于 150
~ 时 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应 允 许适 当放松 但 不应 大于
, , 150n
朋 。

633
. .
梁 的纵 向钢筋配 置 , 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抗震设计时 , 梁 端 纵 向受 拉 钢 筋 的配 筋 率 不 宜 大 于
2 5% ,

不应 大于 %;
2 75

当梁端受拉 钢 筋 的配 筋率大于 2 5%

时 , 受压钢 筋的配筋 率不应小于受拉钢筋 的 一

半 。

2 沿梁 全长顶 面 和 底 面应 至 少各 配 置 两 根 纵 向配 筋 , 一

二 级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 于 14mm, 且 分别不应小 于 梁 两

端顶 面 和底 面纵 向配筋 中较大截面面积 的 1/
4; 三 、 四 级抗震设
计 和 非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 不 应小 于 12mm 。

3 一
、 二 、 三 级抗震 等级 的框架梁 内贯 通 中柱 的每根纵 向
钢筋 的直径 , 对矩形截 面 柱 , 不 宜 大 于 柱 在 该 方 向截 面 尺 寸 的
1/20
; 对 圆形截面柱 , 不宜大于纵 向钢筋所在位置柱 截面弦长 的
1/20 。

634
. .
非抗震设计时 , 框架梁箍筋 配 筋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应沿梁全长设 置 箍筋 , 第 一
个箍筋应设 置 在 距 支座边缘
SOmm处 。

2 截面高度大 于 的梁 ,
800mm 其箍筋直 径不宜小 于 smm;

其余截 面高度 的梁不应小 于 6~ 。 在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 围内 ,

箍筋直径 不应小 于 搭接钢筋最大直径 的 1/4 。

63
3 箍筋 间距不应大 于 表 6 3 4 的规定 ;
. .
在纵 向受拉 钢筋 的
搭接长度范 围 内 箍 筋 间距 尚不 应 大 于搭 接钢 筋 较 小 直 径 的 5

倍 , 且 不应大于 IOOmm; 在 纵 向受 压 钢 筋 的搭 接 长 度 范 围 内 ,

箍筋 间距 尚不 应 大 于 搭 接 钢 筋 较 小 直 径 的 10倍 , 且 不 应大
于 ZOOmm 。

4 承受弯矩和剪力 的梁 , 当梁 的剪力设计 值 大 于 0 .
7ftbho
时 , 其箍筋 的面 积配筋率应符合 下 式规定 :

/几
Ps) 0 24ft 、
. (6 3 4 l)
. .

5 承受弯矩 、 剪力 和扭矩 的梁 , 其箍筋 面积配筋 率 和受扭


纵 向钢筋 的面 积配筋 率应 分 别符合 公 式 (
6 . 3 42
. )一

和 (
6 . 34 .

) 的规定 :

凡 ) 0


/几
28ft (6 3 4 2
. ) .


Ptl
楹 /

t (6 3 4 3)
. .

当 T/(
Vb)大 于 2 0时,

取 20 .

式中 : T 、 V 一 一

分别为扭矩 、 剪力设 计值 ;
Pt
, b、 分别为受扭纵 向钢筋 的面积配筋 率 、 梁宽 。

表 6 3 4 非抗 震 设 计梁箍筋最大 间距 (
. . ? }

孺 \

hb
成 300
二 V> 0 .

150
7ftbh
。 v镇 0 .

200
7ftbh

300
<I,b镇 500 200 300

< h。板 800
500 250 350

> 800
hb 300 400

6 当梁 中配有计算需要 的纵 向受 压 钢 筋 时 , 其箍筋 配 置 尚
应符合下列规定 :


l 箍筋直径不应小 于 纵 向受 压 钢筋最大直径 的 14
/;
) 箍筋应做成封 闭式 ;

) 箍筋 间距不应大 于 15d
3 且 不应大 于 400mm
; 当

层内
的受压钢 筋多于 5根 且 直径 大于 18mm时 , 箍 筋 间距
不应 大于 d 为纵 向受压钢筋 的最小直径 );
IOd(

) 当梁截面宽度 大 于 400mm且 三 层 内的纵 向受 压 钢筋



多于 3根时 , 或 当梁截面宽度 不 大 于 但
400mm 一
层内
的纵 向受压钢筋多 于 4根时 , 应设 置 复合箍筋 。

635
. .
抗震设计 时 , 框架梁 的箍筋 尚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

1 沿梁全长箍筋 的面积配筋率应符 合下列规定 :

级 )0
Psv .
/介
30ft 6 3 51
(. ) .

二 级 )。
Psv .
/介
28ft 6 3 52
(. ) .

三 、 四级 /九
26ft )。
Psv . 6 3 53
(. ) ,

式中 : 凡 v 框架梁沿梁 全长箍筋 的面积 配 筋率 。

2 在箍筋加密 区 范 围内的箍筋肢 距 :

级 不 宜大 于 200mm

和 20倍箍筋直径 的较大 值 , 二 、 三 级不宜大 于 25Omm


和 20倍
箍筋直径 的较大值 , 四 级不宜大 于 30omm 。

3 箍筋应有 弯钩 ,
135 弯钩端头直段长 度不应小 于 10倍 的

箍 筋直径 和 75mm的较大值 。

4 在纵 向钢筋搭接长度范 围内的箍筋 间距 , 钢筋受 拉 时不


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 直径 的 5倍 , 且 不应 大 于 10Omm
; 钢筋受
压 时不应大 于 搭接钢筋较小直径 的 10倍 , 且 不应大 于 20Omm 。

5 框架梁非加密 区 箍筋最大 间距 不 宜大 于 加密 区 箍筋 间距
的 2倍 。
12

636
。 。
框 架 梁 的纵 向钢 筋 不 应
与箍筋 、 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 。

637
. .
框架梁上 开洞 时 洞 口 ,

/3 区 段 洞
位 置 宜位 于 梁跨 中 1 ,

图 6 3 7 梁 上 洞 口 周边
%;
. .

口 高 度 不 应 大 于 梁 高 的 40
配 筋构造示 意
开 洞 较 大 时应 进 行 承载 力 验算 。
1 洞 口上 下 附加纵 向钢筋 ; 2 洞

梁 上 洞 口 周边应配置 附加纵 向钢 口上 、 下附加箍筋 ; 3


洞 口 两 侧附加
筋和 箍 筋 (图 6 3 7
) . . , 并应符 箍筋 ; 4 一

梁纵 向钢筋 ; la受拉钢筋 一

合计 算及构造要求 。 的锚固长度
64 . 框架柱构造要求

641 . .
柱截面 尺 寸宜符 合下列规定 :
1 矩形截面柱 的边长 非抗震设计 时不宜小于 25Omm 抗 , ,

震设计 时 , 四 级 不 宜 小 于 300mm 二 三 级 时不 宜小 于 ,

、 、

40Omm
; 圆柱直径 , 非抗震和 四 级抗震设计 时不 宜小 于 350mm


、 二 、 三 级 时不宜小 于 45Omm 。

2 柱剪跨 比 宜大 于 2 。

3 柱 截面 高宽 比不宜大于 3 。

642 . . 抗震设计时 , 钢筋混凝 土 柱 轴压 比不宜超过表 6 4 2 的规


. .

定 ; 对 于 W类场地上 较高的高层建筑 , 其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 。

表 6 4 2 柱轴 压 比限 值
. .

抗 震 等 级
结构类型

框架结构 0 65
. 0 75. 0 85.

板柱 剪力墙 一

、 框架 剪力墙

0 75
. 0 85. 0 90. 0 95.

框架 核心 筒 一

、 筒中筒结构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0 60
. 0 70.

注 : 1 轴压 比指柱考虑地 震 作用 组 合的轴压 力设计值与柱全截 面 面 积 和 混凝 土 轴


心 抗压 强度设计值乘积的 比值 ;
2 表内数值适用于 混凝 土 强 度等级 不 高 于 C60 的柱 当混凝 土 强度等 级 为 。

C65 C70时 轴 压 比 限值应 比 表中数值降低 0 05; 当混 凝 土 强 度等 级 为



, .

C75 CSO时 轴压 比 限值应 比 表 中数值降低 0 10



, ; .

3 表内数值适用于 剪跨 比 大 于 2 的柱 ; 剪跨 比不 大 于 2但 不 小 于 1 5 的柱 . ,

其轴压 比 限值应 比表中数值减小 0 05; 剪跨 比小于 1 5 的柱 其轴 压 比 限 . . ,

值应专门研究并采取特殊构造措施 ;
4 当沿 柱 全 高 采 用 井 字 复 合 箍 箍 筋 间 距 不 大 于 100mm 肢 距 不 大 于 , 、

Zoomm 直径不 小 于 12mm 或当沿柱全高采用复合螺旋箍 箍筋螺距不


、 , ,

大 于 100
~ 肢距 不 大 于 200
、~ 直径不小 于 12mm 或当沿柱 全 高采用 、 ,

连续复合螺旋箍 巨螺距 不 大于 80~ 肢距 不 大 于 200


, _
~ 直径 不 小 于 、 、

10mm时 轴压 比 限值可 增加 0 10
, ; .

5 当柱截面 中部设 置 由附加纵向钢筋形成 的 芯 柱 且 附加纵向钢筋的截 面 面 ,

积 不 小于 柱截 面 面 积的 0 8%时 柱轴 压 比限 值 可 增加 0 05 当本项措施 . , .

与注 4 的措施共同采用 时 柱轴压 比 限值可 比表中数值增加 0 15 但箍筋 , . ,

的配 箍特征值仍可 按轴压 比增加 0 10的要求确定 ; .

6 调 整后的柱轴压 比 限值不 应大于 1 05 . 。

66
643
. . 柱 纵 向钢筋和箍筋 配 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柱全部纵 向钢筋 的 配 筋 率 , 不 应 小 于 表 6 4 3 1 的规定 . .

值 , 且 柱截面每 一

侧纵 向钢筋 配 筋率 不 应小 于 0 2% ; 抗震 设 计

时 , 对 W 类场地 上 较高的高层 建筑 , 表 中数值 应 增加 0 1 .


表 6 4 3 1 柱纵 向受 力 钢筋最小 配 筋百 分 率 (% )
. .

抗 震 等 级
柱类型 斗
卜抗震

级 二 级 三级 四级

中柱 、 边柱 09


1 0) . 07 .

0 8). 06 (
. 0 7) . 05 (
. 0 6) . 05 .

角柱 11
。 09 。 08
. 07 。 05 。

框支柱 11
, 09
。 07 。

注 : l 表中括号 内数值适 用 于 框架结构 ;


2 采 用 335MPa 级纵向受力 钢筋时 , 应 分别按表中数值增加 0 1
级 、 400MPa .

和 0 05采 用 ;

3 当混 凝 土 强 度等级高于 C60时 , 上 述 数值 应 增加 0 1采 用 。 .

2 抗震设计 时 , 柱 箍筋在规定 的范 围 内应加密 , 加密 区 的


箍筋 间距 和 直径 , 应符合 下 列 要 求 :
) 箍筋的最大 间距 和最小直径
1 , 应 按表 6 4 3 2 采 用 ; . .

表 6 4 3 2 柱端 箍筋加 密 区 的构 造 要 求
. .

抗震等级 箍筋最大间距 ( )
111111 箍筋最小 直径 (
mln)

级 6d和 100
的较小值 l0

二级 的较 小 值
sd和 100 8

三级 sd和 150(
柱根 10
())的较小 值 8

四级 柱根 100
sd和 150( )的较小 值 6 柱根 8)

注 : 1 d 为 柱纵 向钢 筋直 径 (
? );
2 柱根指框架 柱底部嵌 固 部位 。

2) 一

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大 于 12
~ 且 箍筋肢 距 不 大 于
150
~ 及 二 级框架柱箍筋直径 不 小 于 10
~ 且 肢距 不
大于 200
~ 时 , 除柱根外最大 间距 应 允许 采用
巧 0? ; 三 级 框 架 柱 的截 面 尺 寸 不 大 于 400
~ 时 ,

67
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 6? ; 四 级框 架柱 的剪跨 比
不 大 于 2 或 柱 中全 部 纵 向钢 筋 的 配 筋 率 大 于 3%时 ,

箍筋直径 不 应小 于 8? ;


3 剪跨 比 不 大 于 2 的柱 , 箍筋 间距 不 应大 于 100nlm

6 44
. .
柱 的纵 向钢筋配置 , 尚应满足 下 列规定 :

1 抗震设计 时 , 宜采用对称 配 筋 。

2 截面 尺 寸大于 400mm的柱 , 一
、 二 、 三 级抗震设计 时
其纵 向钢筋 间距 不 宜大 于 20Omm
; 抗 震 等级 为 四 级 和非抗 震设
计时 , 柱纵 向钢筋 间距 不 宜大 于 30Omm
; 柱纵 向钢 筋净 距 均不
应小于 SOmm 。

3 全 部 纵 向钢 筋 的配 筋 率 , 非 抗 震 设 计 时不 宜 大 于 5% 、

不 应大 于 6% , 抗震设计 时不 应大于 5% 。

4 一

级 且 剪跨 比 不大 于 2 的柱 , 其单侧纵 向受拉 钢筋 的 配
筋率不宜大 于 1 2% .

5 边柱 、 角柱及剪力墙端 柱考 虑地震 作用组 合产生小 偏 心


受拉时 , 柱 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 比 计算值增加 %
25 。

645
. .
柱 的纵筋不应与箍 筋 、 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 。

64 6
. .
抗震设计时 , 柱箍筋加密 区 的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底层柱 的上 端 和 其他各层 柱 的两 端 , 应取 矩形截 面柱 之
长边 尺 寸 (或 圆形 截 面柱之直径 ) 柱净高之 16
/ 和 500mm三 者 、

之最大 值范 围 ;
2 底层柱 刚性地 面 上 、 下各 的范 围 ;
500mm
3 底层柱柱根 以上 1
/3柱净高的范 围 ;
4 剪跨 比 不大 于 2 的柱 和 因填充墙等形成 的柱净 高 与截 面

高度 之 比不 大 于 4 的柱 全 高范 围 ;
5 一
、 二 级框架角柱 的全高范 围 ;
6 需 要 提高变形能力 的柱 的全 高范 围 。

647
. .
柱加密 区 范 围内箍筋 的体积 配 箍 率 , 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柱箍筋加密 区 箍筋 的体积 配 箍率 , 应符合下式要 求 :

八 ) 凡fc
/介 6 47
(.
) .

68
式中 : Pv 柱箍筋 的体积 配 箍率 ;
凡 柱最小 配 箍特征值 , 宜按表 6 4 7采用 ;
. .

fc 混凝 土 轴 心 抗 压 强度设计 值 , 当柱混凝 土 强度等级


低于 C35时 , 应按 计算 ;
C35

九 柱箍筋或拉筋 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

表 6 4 7 柱端 箍筋加 密 区 最小 配 箍特征 值 凡
. .

抗震 柱 轴 压 比
箍筋形式
等级 蕊 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1 001 05
. . . . . . . . .

普通 箍 复合箍 、 0 10 0 110 130 15O 17O 200 23


. . . . , , .

螺旋箍 、 复合或连
0 08 0 090 110 130 150 180 21
. . . . . . .
一 一

续复合螺旋箍

普通箍 、 复合箍 0 08 0 090 110 130 150 170 190 220 24


. . . . . . . . .

螺旋箍 、 复合或连
0 06 0 070 090 110 130 150 170 200 22
. . . . . . . . .

续复合螺旋箍

普通箍 、 复合箍 0 06 0 070 090 110 130 150 170 200 22


. . .

. . . . . .

螺旋箍 、 复合或连
0 05 0 06以 070 090 110 130 150 180 20
. . . . . . . .

续复合螺旋箍

注 : 普通 箍指单个矩形箍或单个圆形箍 ; 螺旋箍指单个连续螺旋箍筋 ; 复合箍指


由矩形 、 多边形 、 圆形箍或拉筋组 成的箍筋 ; 复合螺旋箍指 由螺旋箍与矩 形 、

多边形 、 圆形箍或拉筋组 成 的箍筋 ; 连续复合螺旋箍指 全 部螺旋箍 由同 一


钢筋加工 而成的箍筋 。

2 对 一
、 二 、 三 、 四 级框架柱 , 其箍 筋加密 区 范 围 内箍筋
的体积 配 箍率 尚且 分别 不 应小 于 。 8% 、 。 6% 、 。 4%和 。 4% 。
. . . .

3 剪跨 比不 大 于 2 的柱 宜采 用 复合 螺 旋箍 或井 字 复合 箍 ,

其体 积 配 箍 率 不 应 小 于 1 2% ; .
设 防烈 度 为 9 度时 , 不应小
于 1 5%.

4 计 算复合螺旋箍筋 的体积 配 箍 率时 , 其非螺 旋箍筋 的体


积应乘 以 换算 系数 0 8。

69
648
. .
抗震设计 时 , 柱箍 筋设置 尚应 符合下列规定 :

1 其末 端应 做成 135弯钩且 弯钩 末端平
箍筋 应为封 闭式 ,

直段长度不应小于 10倍 的箍筋直径 且 不应小于 75mm , 。

箍筋加密 区 的箍筋肢距
2 级 不宜大 于 200
? 二 三 ,

, 、

级 不 宜大 于 25omm和 20倍箍 筋 直径 的较 大 值 四 级 不 宜 大 于 ,

30omm 。 每隔 一
根 纵 向钢筋 宜在 两 个 方 向有 箍 筋 约束 ; 采 用拉
筋 组 合箍时 , 拉筋宜紧靠纵 向钢筋并勾住封 闭箍筋 。

3其体积配箍率不宜小 于加 密 区 的
柱非加密 区 的箍筋 ,

半 ; 其箍筋 间距 不应大于加密 区 箍 筋间距 的 2倍 且 二级


, ,

不应 大于 10倍纵 向钢 筋直径 三 四 级不应大于 15倍纵 向钢 筋 , 、

直径 。

649
. . 非抗震设计时 , 柱 中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周边箍筋应为封 闭式 ;
2 箍筋间距 不 应大 于 , 且 不 应大 于 构件截 面 的短边
400mm

尺 寸 和最小纵 向受力钢筋直径 的 15倍 ;


3 箍筋直径不应小 于 最 大纵 向钢筋 直径 的 1
/4 且 不 应 小 ,

于 6mm;
4 当柱 中全部 纵 向受力 钢 筋 的配筋率 超过 3%时 , 箍筋直
径 不 应小 于 smm, 箍 筋 间 距 不 应 大 于 最 小 纵 向钢 筋 直 径 的 10

倍 , 且 不应大 于 20Omm
, 箍筋末端 应做 成 135
弯钩 且 弯 钩末端
平直段长度 不应小 于 10倍箍筋直径 ;
5 当柱 每边纵筋多 于 3根时 , 应设 置复合 箍筋 ;
6 柱 内纵 向钢 筋采用搭接做法 时 , 搭 接长度 范 围 内箍筋 直
径不应小 于 搭接钢筋较大直径 的 1/
4; 在纵 向受拉钢筋 的搭 接长
度范 围内的箍筋 间距 不应大 于 搭接钢筋较小直径 的 5倍 , 且不应
大于 100mm
; 在纵 向受 压 钢筋 的搭 接 长度 范 围 内的箍筋 间 距 不
应大 于 搭接钢筋较小直径 的 10倍 , 且 不 应大 于 200mm 当受 压 。

钢筋直径大 于 25mm时 , 尚应在搭 接接 头端 面外 . 的范 围


10Omm

内各设置 两 道箍 筋 。

6 4 10
. .
框架节点核 心 区 应设 置 水平箍筋 , 且 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非抗震设 计时 , 箍筋配置应符 合本 规程 第 6 4 9条 的有
. .

关规定 , 但箍筋 间 距 不 宜大 于 25Omm


; 对 四 边有 梁与之相 连 的
节点 , 可仅沿节 点周边设置矩形箍筋 。

2 抗震设计 时 , 箍筋 的最大 间距 和最小直径 宜符合 本规程


第 6 4 3条有关柱箍筋 的规定
. .


、 二 、 三 级框架节点核 心 区 配

箍特征 值分别不宜小 于 。 12
、 0 10和 0 08
. , . .
且 箍筋 体积配箍 率
分别 不宜小 于 。 6% .
、 0 5%和 0 4% 。
. .
柱剪跨 比 不大 于 2 的框架

节点核 心 区 的体积配箍 率不宜小 于 核 心 区 上 、 下柱端体积配箍 率


中的较大 值 。

6 4 11
. .
柱箍筋 的配 筋形式 , 应考虑浇筑混凝 土 的工 艺要求 , 在
柱截面 中心 部位应 留出浇筑混凝 土 所用导管 的空间 。

65 .

钢筋的连 接和锚 固

651
. . 受力钢 筋 的连接接头应符 合下列规 定 :

1 受力钢 筋的连 接接头宜设置在构件受力 较小部位 ; 抗震


设计 时 , 宜避并梁端 、 柱端箍筋加密 区 范 围 。 钢筋连接可 采用机
械连接 、 绑扎搭接或焊接 。

2 当纵 向受力钢筋采用搭接做法 时 , 在钢筋 搭接长度范 围


内应配置箍筋 其直径不应小 于 搭接钢筋较大直径 的 1/4 当钢
, 。

筋受 拉时 , 箍 筋间距不应大 于 搭接钢 筋较小直径 的 5倍 且 不应 ,

大于 10omm
; 当钢筋受压 时 , 箍筋 间距 不应 大于 搭接 钢 筋较小
直径 的 10倍 , 且 不 应大 于 200
当受 压 钢筋直径大 于 25mm
~ 。

时 , 尚应 在 搭 接 接 头 两 个 端 面 外 100mm范 围 内各 设 置 两 道
箍筋 。

652
. .
非抗震设计 时 , 受 拉钢筋 的最 小锚 固长度 应取 Za受拉 。

钢筋绑扎搭接 的搭接长度 , 应根据位 于 同 一

连接 区 段 内搭接钢筋
截面面积的百分率按 下式计算 , 且 不应小 于 300mm 。

12 岁 =
。 (6 5 2)
. .

式中 : Z
, 受拉钢筋 的搭接长度 (mm );
Za 受拉钢筋 的锚 固长 度 (mm ), 应 按 现 行 国家 标 准
《混 凝 土 结 构 设 计 规 范 》 GBSOOIO的 有 关 规 定
采用 ;
争 一 一

受拉钢筋搭接长度 修正 系数 , 应按表 6 5 2采用


. .

表 6 5 2 纵向受拉钢筋搭接 长 度 修正 系 数 右
. .

同 连接 区 段内搭接钢筋面 积百 分率 (%)

( 25 5O 100

受拉搭接长度修正 系数 夸 12 . 14 . 16

注 : 同 连接 区 段内搭接钢筋 面 积百 分率取在 同
一 一
连接 区 段 内有搭接接头 的受力
钢筋与全部受力钢筋面 积之 比 。

653
. .
抗震设计 时 , 钢筋混凝 土 结构构件纵 向受 力 钢筋 的锚 固
和连接 , 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纵 向受拉钢筋 的最小锚 固长度 laz


应按 下 列规定采用 :


、 二 级抗震 等级 zaE1 152 一 .
。 6 53I
( ) . .

三 级抗震等级 laE 1 052 一 .



(6 5 3 2
). .

四 级抗震 等级 laz1 001 一 .


。 6 533
( ) . .

2 当采用绑扎搭接接头时 , 其搭 接长 度不应小 于 下式 的计
算值 :


'E

夸l正 (6 5 3 4)
, .

式中 : llE 抗震设计时受拉钢筋 的搭接长度 。

3 受拉钢筋直径大 于 25mm 、 受压钢筋直径大 于 28


~ 时 ,

不 宜采用绑扎搭接接头 ;
4 现浇钢筋 混凝 土 框 架 梁 、 柱 纵 向受 力 钢 筋 的连 接 方 法 ,

应 符合下列规 定 :

) 框架 柱 :
l 一
、 二 级抗 震 等 级 及 三 级抗 震 等 级 的底 层 ,

宜采用机械连 接接头 也 可 采用绑扎搭接或焊接接头 ; ,

兰级 抗震等级 的其他部 位 和 四 级抗 震等 级 可 采 用绑 ,

扎搭接或焊接接头 ;
) 框支梁
2 、 框支柱 : 宜采用机械连接 接头 ;
) 框架梁 :
3 一
级宜采用 机 械 连 接 接 头 , 二 、 三 、 四级可
采用绑扎搭接或焊接接头 。

72
S 位于 同 一

连接 区 段 内的受拉 钢筋接 头面积 百 分 率不 宜超


过 %;
50
6 当接头位 置 无法 避 开 梁端 、 柱端箍筋加 密 区 时 , 应采用
满足等强度要求 的机械连接接头 , 且 钢筋接头面积 百 分率 不 宜超
过 %;
50
7 钢筋 的机械连接 、 绑扎搭接及焊接 , 尚应符 合 国家现行
有关标准 的规定 。

654
. .
非抗震设计 时 , 框架 梁 、 柱 的纵 向钢筋在框架节 点 区 的
锚 固和搭接 (图 6 5 4
) 应符合下列要求 : . .

1 顶层 中节点柱纵 向钢筋 和边节点柱 内侧 纵 向钢筋应 伸 至


柱顶 ; 当从梁底边计算 的直线 锚 固长度 不 小 于 Z 。 时 , 可 不必 水

令In 今; 粤ln 今。


一 一

) 】sla 止 一

仔下 勺 ,

书廿
12 圣 些丝丝鳖 件 头 吕 昌 升料
一 一


一 一 一

二 = = = =
花三三三三三


靡亘




、 , 八 乃 了 1lj
二升 甘 片 1abl

分.
}l
! ,
二尸 I。
Ilwe


下 1.1

卞 时



架立 筋
150 多 2功12

一 一 一


一 一

1150

一 一


Ll
Zd

图 6 5 4 非抗震设计时框架梁 柱纵向钢筋在节点 区 的锚固示 意


. . 、
平 弯折 , 否 则应 向柱 内或梁 、 板 内水平弯折 , 当充 分利用 柱纵 向
钢 筋 的抗拉强 度 时 , 其锚 固段 弯折前 的竖直 投影 长 度 不 应 小 于

. , 弯折后 的水平 投 影 长 度 不 宜小 于 12
sloh 倍 的柱 纵 向钢 筋 直
径 。 为钢筋基本锚 固长度 , 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 《混凝
此 处 , lab
土 结构设计规范 》 GB 50010的有关规定 。

2 顶层端节点处 , 在梁宽范 围 以 内的柱外侧 纵 向钢筋 可 与


梁 上 部纵 向钢筋搭接 , 搭接长度不应小 于 1 51;

。 在 梁 宽范 围 以
外 的柱外侧纵 向钢筋可 伸人 现浇板 内 其伸人长度 与伸入 梁 内的 ,

相同 。 当柱外 侧纵 向钢 筋 的配筋 率大于 1 2%时 伸人 梁 内的柱 .


纵 向钢筋宜分两批截 断 , 其截 断点之 间的距 离不宜小 于 20倍 的

柱纵 向钢筋直径 。

3 梁 上 部纵 向钢筋伸 人 端 节点 的锚 固长度 , 直线 锚 固时 不
应小 于 Z , 且 伸过柱 中心 线 的长度不宜小于 5倍 的梁纵 向钢筋直

径 ; 当柱截面 尺 寸 不 足时 , 梁 上 部纵 向钢筋应伸 至 节点对边并 向


下 弯折 , 弯折水平段 的投影长度不应小于 0 41

滋 ,
、 弯折后竖直投
影长度不应小于 15倍纵 向钢 筋直径 。

4 当计 算 中不利用梁下部纵 向钢筋 的强 度 时 , 其伸 人 节 点
内的锚 固长度应取 不 小 于 12倍 的梁 纵 向钢筋直径 。 当计 算 中充
分利用梁下部钢筋 的抗拉强度时 , 梁下部纵 向钢筋可采用直线方

式或 向上 90弯折方式锚 固于节点 内 , 直线锚 固时 的锚 固长度不


; 弯折 锚 固 时
应小 于 la , 弯折 水 平 段 的 投 影 长 度 不 应 小 于
0 . , 弯折后竖直投影长度不应小 于 15
4lab 倍纵 向钢筋直径 。

5 当采用锚 固板锚 固措施 时 , 钢筋锚 固构造 应符合 现行 国


家标准 《混凝 土 结构设计规范 》 GB 50010的有关规定 。

655 . .
抗震设计 时 , 框架 梁 柱 的纵 向钢筋在框 架 节 点 区 的锚

固和 搭接 (图 6 5 5

) .
应符合下列要 求 :

1 顶层 中节点柱纵 向钢筋 和边节 点柱 内侧 纵 向钢筋应 伸至


柱顶 当从梁底边计 算 的直线锚 固长度 不 小 于 zaE
。 时 可不必水 ,

平弯折 否则应 向柱 内或梁 内 板 内水平 弯折 锚 固段弯折前 的


, 、 ,

竖直投影长度不 应 小 于 ) E , 弯折后 的水 平 投 影 长度 不 宜 小
0 slal

12
泛 . 1,才 l
卞 才 }落 斗

妻 04la
;盖 .




lesesee







柱纵向钢筋在节点 区 的锚 固示意



LO
刁 抗震设计时框架梁 、

1 一

柱外侧纵向钢筋 ; 2 一

梁上 部纵向钢筋 ; 3 伸人 梁内的柱外侧纵向钢筋 ;

4 不 能伸人 梁内的柱外侧纵向钢筋 , 可 伸入 板内

于 12倍 的柱纵 向钢筋直径 。 为抗震 时钢筋 的基 本锚 固


此 处 , labE
长度 ,

、 二 级取 1 151
., 三
lb ; 、 和 1 oolab
四 级分别取 1 oslab . .

2 顶层端节点处 , 柱外侧纵 向钢筋可与梁 上 部纵 向钢筋搭


接 , 搭接长度 不 应小 于 , 且 伸 入 梁 内的柱外侧纵 向钢筋截
1 slaE

面面积不宜小 于 柱 外侧全部纵 向钢筋 截 面 面积 的 65% ; 在 梁 宽


范 围 以 外 的柱外侧纵 向钢筋可伸 人 现浇板 内 其伸 人 长度与伸 人 ,

梁 内的相 同 当柱外侧纵 向钢 筋 的配筋率大 于 1 2%时 伸人 梁



. ,

内的柱纵 向钢 筋 宜分 两批 截 断 , 其 截 断点 之 间 的 距 离 不 宜 小 于
20倍 的柱纵 向钢筋直径 。
3 梁上 部纵 向钢 筋伸人 端节 点 的锚 固长度 , 直 线锚 固时不
且 伸过柱 中心 线 的长度不 应小于
应小 于 las , 5倍 的梁 纵 向钢筋

直径 ; 当柱截面尺寸不足时 , 梁 上 部纵 向钢筋应 伸至 节点对边并


向下弯折 , 锚 固段 弯折 前 的水 平 投 影 长度 不 应 小 于 0
. , 弯
4labE
折后 的竖直投影长度应取 15倍 的梁纵 向钢筋直径 。

4 梁 下 部纵 向钢筋 的锚 固与梁上 部纵 向钢筋相 同 , 但 采用



90弯折方式锚 固时 , 竖直段应 向上 弯人 节点 内 。
7 剪力墙结构设计

71


般 规 定

711 . .
剪力墙结构应具有适 宜 的侧 向刚度 , 其 布置应 符合 下列
规定 :

1 平 面 布 置 宜简 单 、 规则 , 宜沿 两 个 主轴方 向或其他方 向
双 向布置 , 两 个方 向的侧 向刚度不宜相差过大 。 抗震设计时 , 不
应采用仅单 向有墙 的结构布 置 。

2 宜 自下到 上 连续布 置 , 避免刚度突变 。

3 门窗洞 口 宜 上 下对齐 、 成列 布置 , 形成 明确 的墙肢 和连


梁; 宜避免 造 成墙 肢 宽度 相 差 悬 殊 的洞 口 设 置 ; 抗 震 设 计 时 ,


、 二 、 三 级剪力墙 的底部加强部位不宜采用 上 下洞 口 不对齐的
错洞墙 , 全 高均不宜采用洞 口 局部重叠 的叠合错洞墙 。

7 12. .
剪力墙 不 宜 过长 , 较 长剪力墙 宜设 置 跨 高 比 较 大 的连梁
将其分成长度较均匀 的若干墙段 , 各墙段 的高度与墙段长度之 比
不宜小于 3, 墙段长度不宜大 于 sm 。

7 13. .
跨高 比 小 于 5 的连梁应按本 章 的有关规定设计 , 跨高 比
不小 于 5 的连梁宜按 框架梁设计 。

7 1 4
. .
抗 震 设计 时 , 剪力墙底部加 强 部位 的范 围 , 应符合下列
规定 :

1 底部加强部位 的高度 , 应从 地 下室顶板算起 ;


底部加强部位 的高度 可 取底部 两 层 和墙体总高度 的 1/10

二 者 的较大值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 的高度应符合 ,

本规程第 102 2条 的规定 ;


. .

3 当结构计算嵌 固端位 于 地下 一

层底板 或 以 下 时 , 底 部加
强部 位宜延伸到计 算嵌 固端 。

7 15. .
楼面梁不 宜支承在剪力墙或核 心 筒 的连梁 上 。

77
716
. .当剪力墙 或核 心 筒墙 肢与其平 面外相 交的楼面梁刚接时 ,

可沿 楼面梁 轴线方 向设置 与梁相 连的剪力墙 扶壁柱或在墙 内设 、

置暗柱 , 并应 符合 下列规定 :

1 设 置沿楼面梁轴线方 向与梁相连 的剪力墙 时 , 墙 的厚 度


不宜小 于 梁 的截面宽度 ;
2 设 置 扶壁柱时 , 其截 面宽度不应小 于 梁宽 , 其 截 面 高度
可计人墙厚 ;
3 墙 内设置暗柱 时 , 暗柱 的截 面 高度 可取墙 的厚 度 , 暗柱
的截面宽度可取梁宽加 2倍墙厚 ;
4 应通过计 算确定 暗柱或扶壁柱 的纵 向钢筋 (或型钢 ) 纵 ,

向钢筋 的总配筋率不宜小于表 7 1 6 的规定


. .

表 7 1 6 暗柱 . .
、 扶 壁柱纵 向钢筋的构造配 筋 率

抗 震 设 计
设计状况 非抗震设计

级 二 级 三级 四级

配 筋率 (%) 09
. 07 . 06
. 05
. O5

级钢筋时 表中数值宜分别增加 0 05和 0 10


注 : 采用 400MPa335MPa 、 , . . 。


5 楼 面梁 的水 平 钢 筋 应 伸 人
剪力墙或扶壁柱 , 伸 人 长度应 符 合
钢筋锚 固要求 。 钢筋锚 固段 的水平
蓟 投影长度 , 非抗震设计 时不 宜小 于
0 4lab

, 抗 震设 计时不 宜 小 于
; 当锚 固段 的 水平 投 影 长 度
0 4labE

不 满足要 求 时 , 可 将楼 面 梁 伸 出墙
图 7 1 6 楼 面 梁伸出
. . 面形成梁头 , 梁 的纵筋伸 入 梁 头后
墙 面形 成梁 头 弯折锚 固 (图 7 1 6
) . .
, 也 可 采取其

楼面 梁 ; 2 一

剪力墙 ; 3

楼面 他可靠 的锚 固措施 。

梁钢筋锚 固 水平投影长度 6 暗柱或扶壁 柱应设 置 箍 筋 ,

箍筋直径 ,

、 二 、 三 级 时不应 小 于 smm, 四 级 及非 抗 震 时不
应小 于 6mm, 且 均 不 应 小 于 纵 向钢 筋 直 径 的 1
/4; 箍 筋 间距 ,

、 二 、 三 级 时 不 应 大 于 15omm
, 四级 及非抗震 时不 应大
于 ZOOmm 。

7 17. .
当墙肢 的截面高度与厚度 之 比 不大 于 4时 , 宜按框架 柱
进行截 面 设计 。

7 18. .
抗震设计 时 , 高 层 建 筑 结 构 不 应全 部 采 用 短 肢 剪 力 墙 ;
B 级 高度 高层建筑 以 及抗震 设 防烈度 为 9度 的 A 级 高度 高层建
筑 , 不宜布 置 短肢剪力墙 , 不应采用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 的剪力
墙结构 。 当采用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 的剪 力墙结构时 , 应符合下
列规定 :
1 在规定 的水平地震作 用下 , 短肢剪力墙 承担 的底部倾 覆
力矩不宜大 于 结构底部总地震 倾覆力矩 的 50% ;
2 房屋适用 高度应 比 本 规程表 3 3 1 1规定 的剪 力墙 结构
. .

的最大适用 高度适 当 降低 , 7度 、 8度 (
0 . )和
29 8度 (
0 ・

39
时分别不应大于 IOOm SOm和 6Om
、 。

注: 1 短肢剪力墙是指截面厚度不 大 于 300
~ 、 各肢截 面 高度与厚
度之 比 的最大值大于 4但不 大于 8的剪力墙 ;
2 具 有较多短 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是指 , 在规定的水平 地 震作
用下 , 短 肢剪力墙承担的底部倾覆力矩不 小 于 结构底部总地 震
倾覆力矩 的 30%的剪力墙结构 。

719 . .
剪力墙应进行平 面 内的斜 截 面受剪 、 偏 心 受压 或偏 心 受
拉 平面外轴 心 受压承载力验算 在 集 中荷载作用下
、 。 , 墙 内无暗
柱时还 应进行局部受 压 承载力验算 。

7 2

截 面 设 计 及 构造

721 . .
剪力墙 的截面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

l 应符 合本规程 附录 D 的墙 体稳定验算要求 。

2 一
、 二 级剪力墙 : 底 部加强部位不应 小于 200mm
, 其他
部位 不应小于 160mm


字形独 立 剪力墙 底部加 强 部位不应 小
于 22Omm
, 其他部 位不 应小 于 18Omm 。

3 三 、 四 级剪力墙 : 不 应小 于 16Omm


字形独 立 剪力墙
的底部加强部 位 尚不应小 于 180mm 。

4 非抗震设计 时不应小 于 160mm 。

5 剪力墙井筒 中 分隔 电梯井 或管 道井 的墙肢 截 面厚 度 可 ,

适 当减小 但 不宜小 于 160mm


, 。

7 22
. .
抗震设计 时 短肢剪力墙 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短肢剪力墙截 面厚度 除应符 合本 规程 第 7 2 1条 的要求


. .

外 , 底 部 加强 部位 尚不 应 小 于 200mm
, 其他 部 位 尚不 应 小
于 18Omm 。

2 一
、 二 、 三 级 短 肢 剪 力 墙 的轴 压 比 , 分 别 不 宜 大 于
0 45

、 0 50
、 0 55
, . .

字形截面短肢剪力墙 的轴压 比 限值应相应


减少 。 1 .

3 短肢剪力墙 的底部加强部位 应按本 节 7 2 6条调整 剪力


. .

设计 值 , 其他各层 一
、 二 、 三 级时剪力设计 值应 分别乘 以 增大系
数 14 .
、 1 2和 1 1. .

4 短肢剪力墙边缘构件 的设置应 符合本规程第 7 2 14条 的


. .

规定 。

5 短肢剪力墙 的全 部竖 向钢筋 的配筋率 底 部加强部位 ,



立 级不宜 小 于 1 2% , 三 .
、 四 级 不 宜 小 于 1 。% ; 其 他 部 位 .

二 级不宜小 于 1 0肠 , 三 .
、 四 级 不 宜小 于 0 8% 。

6 不宜采用 一

字形短肢剪力墙 , 不 宜在 一

字形 短肢剪力墙
上 布置平 面外与之相交 的单侧楼 面梁 。

723 . .
高层剪力墙 结 构 的竖 向和水平 分 布钢 筋 不 应单 排 配 置 。

剪力 墙 截 面 厚 度 不 大 于 400mm时 , 可采 用 双 排 配 筋; 大 于
400mm 、 但不大 于 700mm时 , 宜采 用 三 排配 筋 ; 大 于 700mm

时 , 宜采 用 四 排 配 筋 。 各 排 分布钢 筋 之 间拉 筋 的 间 距 不 应 大 于
6O0mm
, 直径 不 应小 于 6mm 。

7 2 4
. .
抗震设 计 的 双 肢 剪 力 墙 , 其 墙 肢 不 宜 出现小偏 心 受 拉 ;
当任 一

墙肢为偏 心 受拉 时 , 另 一

墙肢 的弯矩设计值及剪力设计 值
应 乘 以 增大系数 1 25 .

725 . .

级剪力墙 的底部加强 部位 以 上 部位 , 墙肢 的组 合弯矩
8O
设计值和组 合剪力设计 值应乘 以 增大系数 , 弯矩增大系数 可 取为
1 2,

剪力增大系数可取为 13 .

7 2 6
. .
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截 面的剪力设计值 ,

、 二 、 三 级
时应按式 (
7 . 2 6l
. )一

调整 , 9度 一

级剪力墙应 按式 (
7 . 2 62
).

调整 ; 二 、 三 级 的其他部 位及 四 级时可不调整 。

V 一
vvwVw (7 2 6 l)
. .

几IWUa
、:
(7 2 6 2)
, 1

丫 101 下 万井 Vw
一 一

. .

丈vlw

式中 : V 一 一

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截面剪力设计值 ;
Vw 底部加强部 位剪力墙截面考虑地震 作用组 合 的剪力
计 算值 ;
A瑞 a 剪力 墙正 截面抗震 受弯承载力 , 应考虑 承载力抗震
调整系数 八卫 、 采 用 实 配纵筋 面积 、 材 料强 度 标 准
值 和组合 的轴力设计值 等计 算 , 有翼墙 时应计 人 墙
两 侧各 倍翼墙厚度范 围内的纵 向钢筋 ;

从 v 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底截面 弯矩 的组合计 算值 ;
vvw 剪 力增 大 系 数 级取 1 6 二 级取 14 三 级 ,


, .

取 12

727
. .
剪力墙墙肢截面 剪力设计 值应 符合下列规 定 :
1 永久 、 短暂设计状况

风fcbwhwo
V 镇 0 25 . (
7271
). .

2 地 震设计状况

剪跨 比 入大 于 2 5时

, 二 一 1 ,八 。 。 , ,

7 2 7 2)

V 岌 之 不尸 戈U 乙U八 Jcow
九 w0夕
一 一

・ . .

/RE

剪跨 比 入不大 于 2 5时

, , 一 1 ,

、 ) (7 2 7 3

V 奥 、

丁尸

戈U 。 15
风fcbwh . ) .

Z咫
剪跨 比可按下 式计算 :
几 一 M 亡/(
Vc )
htvo (7 2 7 4)
. .

式中 :

Vr ee 一

剪力墙墙肢截面 的剪力设计 值 ;
h、 剪力墙截面有效高度 ;
风- - 一 一

混凝 土 强度影 响 系数 , 应按本规程第 6 2 6条
. .

采用 ;
久 剪跨 比 其 中 砂 , 、 Vc应 取 同 一

组 合的 、 未按本 规
程有关规定调整 的墙肢截面 弯矩 、 剪力计 算值 , 并
取墙肢 上 、 下端截面计算 的剪跨 比 的较大值 。

728 . .
矩形 、 T 形 、 I形偏 心

受压 剪 力 墙 墙 肢 (图 7 2 8
) . ,

的正 截面受 压 承载 力应 符合 现
行 国家 标准 《混 凝 土 结 构设 计
的有 关 规 定
规范 》 GB 50010 ,

也可按下列规 定计算 :
1 持久 、 短暂设计状况
N 镇A
s式
' 一

As

叽 + Nc
图 7 2 8 截面 及 尺 寸
. .

(7 2 8 1)
. .


(+ hwo署
。。 一


砚 A,

vf
' (
hw0 一

a 飞
) 一

几火 + 从

(7 2 8 2)
. .

当 x > h今

N 。
一 a fo
〕bwx (b飞 bw
+ alfc )h飞 一

(7 2 5 3)
. .

/, x 、 . , , , , , , /、 , , h二、
Ivl


IC
al 口wx }nwo 万 )
十 al
Jc叻


口w 少九 fl九w0 一

言 }

、 乙 / 、 乙 /

(7 2 8 4)
, .

当 x 毛 h;

N 。

从x
alfc (7 2 8 5)
. .

从 命 hw0
alfc ( 韵 (7 2 8 6)

一 . .

当 x 毛 氛hwo

as一 九 (7 2 8 7
. ) .

Nsw (
hwo 1 sx)bw

九wPw 一

. (7 2 8 8)
. ,

1 , ,

Msw :
下万 又n诵

1 )Zbw
sx 九 Pw (7 2 8 9)
. .

当 x > 氛hwo

九 /x 。 、
as~ 万
一 一 一

代犷 二 l于

一 - 一

从 J . )
(7 2 8 10.

氛 一

0 匕 、nwo

N 、

0 (7 2 8 11
. ).

从 w

O (7 2 8 12
. ).



. )
(7 2 8 13.


1+ 一 一

15 CU

式中 : s

a 剪力 墙 受 压 区 端 部 钢 筋 合 力 点 到 受 压 区 边 缘 的
距离 ;
从 T 形 或 I形截面受压 区 翼缘宽度 ;
e。 偏心 距 , 。。 一 M乒N;

九 、 f忿 分别为剪力墙端 部受拉 、 受 压 钢 筋强 度设计 值 ;


几w 剪力墙墙体竖 向分布钢筋强度设计 值 ;
fc 混凝 土 轴心 抗 压 强度设计 值 ;
从 T 形或 I形截面受压 区 翼缘 的高度 ;

hwo 剪力墙截面 有效 高度 , hwohw 一 一

s;


两 剪力墙竖 向分布钢筋配筋率 ;
氛 界限相对受 压 区 高度 ;
al 受 压 区 混凝 土 矩形 应力 图的应 力 与混凝 土 轴 心 抗
压强 度设计 值的 比值 , 混凝 土强度 等级不超过 C50

时取 混凝 土 强 度 等级 为 C80时取 0 94 混
1 0,. .

凝 土 强度等级 在 C50和 C80之 间时可按 线 性 内插


取值 ;
风 混凝 土 强 度影 响系数 , 按本规程第 6 2 6条 的规定
. .

采用 ;
气 u
混凝 土 极 限压 应 变 , 应按 现行 国家标 准 《混 凝 土
的有关规定采用
结构设计规范 》 GB 50010 。

地震设计状 况 公 式 (
2 7 2 81
) ) 右端 均应
7 2 82
( , . .

、 . .

除 以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玩 玩 取 0 85 , .

7 2 9 矩形截面偏 心 受拉 剪力墙 的 正 截 面受拉 承载力 应符合 下


. .

列规定 :

1 永久 、 短暂设计状况

N 镇 〔

(7 2 9 1)
. .

e 。

+ 了户

U 丈Vlwu

2 地 震设计状况

、 了 一 1/ 1
了丫 乓之 万


一 一

(7 2 9 2)
. .

/RE 、
1 召0


N M漏

N。 u 和 卉几 可分别按下列 公式计 算 u :

N0 。

ZAS
几 + Asw
关 明 (7 2 9 3) . .

hwo a 协
( 一

几( 飞
, _

从 钧

AS hw0 一

a )+ Asw
几 -

(丫 2 9 4) .

式 中 Asw 剪力墙竖 向分布钢筋 的截 面 面 积


: 。

7 2 10 偏 心 受 压 剪力墙 的斜截 面 受剪承载力应符合 下 列规定


. .

永久 、 短暂设计状 况
丫 二 / 1 /八 尸 , , , . 八 , 。 、 了 Aw\ , , A 二 、,
v 哭:不 十 U
只 下 IU 。1tOwnwo . 1刮 V 十 fvh


九 w0
- 一 一 一 一 一


灭 _
一 ”

八 U 。 O \ 才i / S

(7 2 10l)
. .

2 地 震设计状况

丫 二 / 1 1 . 八 , 、 了 Aw、 . _ 。 , A 。 卜, 刁
V 乏二 不 U 口w 九 w0 十
任 It . 划丫 下
U 一
十 U 饮fvh
l h呐 !
- . - 一

・ .

IRE 只 0 5

. 才i / 5 」

(7 2 102
. ) .

式中 : N一 -

剪 力 墙 截 面 轴 向压 力 设 计 值 , N 大于 。.
2fcbwhw
时 , 应取 .
0 Zfcbwhw

A 剪力墙全截面面积 ;
Aw -

T 形或 I形截面剪力墙腹板 的面积 , 矩形截 面 时应


取 A;
穴 计 算截面的剪 跨 比 , 入小于 1 5时应取 1 5, 入大 于 . .

2 2时应取 2 2,
. .
计 算截 面与墙 底 之 间 的距 离小 于
0 shwo .
处 的 弯矩 值 与剪力
时 , 几应按距墙底 。 shwo .

值计算 ;
s 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 间距 。

7. 2 n .
偏 心 受拉剪力墙 的斜截 面 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永久 、 短暂设计状况
, , , 1 /八 尸 产 , , 八 , 。 、 : Aw\ , A

、 卜,
v 飞 二 口Wn初
。It U 土“,” 十 I油 九初
灭二 万飞 、

面 夕

(7 2 111). .

.、 , 、 ,r. A, , , 、 , 一 _ , _ _ 。 . _ , 一 ~ A卜 ? _ , 、 ,

寸 “ w0”叭 皿 取 寺 士 I外
上 式 石 端 的 甘 鼻 但 小 士 I外 九
寸 w0 ・

地 震设计状况

V簇 -
1厂
!丁 一 - 一


一 一


了八
IU 。whwo。 IN
4ft 一


今) 鱼 、w01
+ 0 sfvn .

八 卫 匕入 0 匕、

. 广i / SJ

(7 2 112
) . .

A 。 卜 , _ , 一 ~ 一 一

上 式 右 端 方 括 号 内 的 计算 值 小 于 0 8几h 一
. 九初 日丁, 坦 取 寺 士

。 8、h

势 、/ 。

7. 2. 12 抗震等级为 一
级 的剪力墙 , 水平施 工 缝 的抗滑移应符合
下式要求 :

/ 1 , 。 。 。 、 了\
(7 2 12

八 。 、 八

V州 气 育厂 气U Oly
八 十 口 0丈v 夕

・ . . .

/RE

式中 : V州 -

剪力墙水平施 工 缝处剪力设计值 ;
As 水平施 工 缝 处 剪力墙 腹板 内竖 向分 布钢 筋 和边缘
构件 中的竖 向钢 筋总面积 (不包括两侧翼墙 ) 以 ,

及在墙 体中有足够锚 固长度 的附加竖 向插筋 面积 ;


九 竖 向钢 筋抗拉强度设 计值 ;
N 水平施 工 缝处考虑地震作用 组 合 的轴 向力设计值 ,

压 力取 正 值 , 拉力取负值 。

7 2 13
. .
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 ,

、 二 、 三 级剪力墙墙肢 的轴
压 比 不宜超过表 7 2 13的限值 . .

表 7 2 13 剪力墙墙肢轴压 比 限 值
. .

抗震等级 一
级 (
9 度) 一
级 (6 、 7 8度 ) 、 二 、 三级

轴压 比 限值 04 . 05 . 06 .

注 墙肢轴压 比是指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 承 受的轴 压 力设计值与墙肢 的全


截 面 面 积和 混凝土 轴心 抗压 强 度设计值乘积之 比 值 。

7 2 14
. .
剪力墙 两 端 和 洞 口 两侧应设 置边缘构 件 , 并应符 合下列
规定 :

1 一
、 二 、 三 级 剪 力 墙 底 层 墙 肢 底 截 面 的 轴压 比 大 于 表
7 2 14的规定 值时 , 以 及 部 分框 支剪 力墙 结构 的剪力 墙 ,
. .
应在
底部加强部位及相 邻 的上 一

层设 置 约 束边缘构件 , 约束边缘构件
应符合本规程第 7 2 15条 的规定 ;
. .

2 除本条第 1款所列部位外 , 剪力墙应按本规 程第 7 2 16


. .

条设 置构造边缘构件 ;
3B 级 高度高层 建筑 的剪力墙 , 宜在 约束 边缘 构件层 与构
造边缘构件层之间设 置 1

2层过渡层 , 过 渡层边缘构件 的箍筋
配 置要求 可 低于约 束边缘构 件的要求 , 但应高 于 构造边缘构件 的
要求 。
表 7 2 14 剪 力 墙可 不 设 约 束边 缘构 件的最 大轴压 比
. .

等级 或烈度 一

9 度)
级 ( 一
级 (6、 、 8度 ) 二 、 三级

轴压 比 O
. 03 .

7 2 15
. .
剪力 墙 的 约 束 边 缘 构 件 可 为 暗 柱 、 端 柱 和 翼 墙 (图
7 2 15
. ),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约 束边 缘构 件沿墙肢 的长度 l 和箍筋配箍特征值 入 应符 。

合表 7 2 15的要求 ,
. .
其体积配箍率 两 应按下式计算 :

(7 2 15
.) .

式中: Pv 箍筋体积配箍 率 。 可计 人 箍筋 、 拉筋 以 及 符合构造


要 求的水平 分布钢 筋 计 人 的水平分 布钢 筋 的体积 ,

配箍 率不应 大 于 总体积配箍 率 的 30写 ;



v 约 束边缘构件配箍特征值 ;
fc 混凝 土 轴 心 抗压强度设计值 ; 混凝 土 强度 等级低 于
C35时 , 应取 C35的混凝 土 轴 心 抗压强度设计 值 ;

九 箍筋 、 拉筋或水平分布钢筋 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

表 7 2 15 约束边 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 lc
. . 及 其配 箍特征值 入

级(
9 度) 一
级 (6 、 7 8度 )
、 二 、 三级
项 目
产N 提0 2 .
产 >0 2
、,
1、


、.
i、
毛0 3 .
汽>0 3 .
气 镇0
.4
/w
j >04 .


。(暗柱 ) 0 ZOhw 0 25hw 0 1shw
. . . 0 ZOhw 0 1shw
. . 0 20hw

。(
l 翼墙或端柱 ) 0 1shw
. 0 20hw 0 1Ohw
. . 0 151
'w . 0 1Ohw
. 0 151
,w

几v 0 12 0 20 0 12 0 20 0 12 0 20

. . . . . .

注: 1 产N 为墙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 的轴压 比 , hw为墙肢的长度 ;

2 剪力墙的翼墙长度小 于 翼墙厚度 的 3倍或端柱截面边长小于 2倍墙厚 时 ,

按无 翼墙 、 无 端柱查表 ;
31 。 为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 的长度 (图 . )。
7 2 15 .
对 暗柱 不 应小 于 墙厚 和
的较大值 ;
400mm 有翼墙或端柱时 不 应小于 翼墙厚度或端柱沿墙肢方 向 ,

截面 高度加 300mm 。

87
箍筋 或拉 筋刃二 无/

箍筋 入、 箍 筋或 拉筋尤= 入t

箍筋 凡、
) 暗柱

箍筋 或拉筋 瓜二 几 /
2 、
李 b)有翼墙


) 有端 柱


) 转角墙 (

d L形墙 )

图 7 2 15 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
. .

2 剪力墙约 束边缘构 件 阴影部分 (图 7 . ) 的竖 向钢筋


2 15.

除应满 足 正 截 面 受 压 (受拉 ) 承载力计算要求外 , 其 配 筋率 一


二 、 三 级时分别 不 应小 于 1 2% .
、 1 0%和 1 0% ,
. .
并分别 不 应 少
于 8势16 6笋16和 6笋14的钢筋 (
、 势表示钢筋直径 );
3 约 束边缘构件 内箍筋或 拉筋沿竖 向的间 距 ,

级不 宜大
于 10omm
, 二 、 ; 箍筋
三 级不宜大 于 15Omm 、 拉筋沿水平方 向
的肢距不宜大 于 300
? , 不应 大 于 竖 向钢 筋间距 的 2倍 。

7 2 16
. .
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 的范 围 宜按 图 7 2 16中阴影 部 分
. .

采用 , 其最小 配 筋应满足表 7 2 16的规定 ,


. .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

l 竖 向配筋应满足 正 截面受压 (受拉 ) 承载力 的要求 ;


2 当端柱承受集 中荷载 时 , 其竖 向钢筋 、 箍 筋 直径 和 间距
应满足框架柱 的相应要求 ;
3 箍筋 、 拉 筋沿水平方 向的肢距不宜大 于 300mm
, 不应大
于 竖 向钢筋 间距 的 2倍 ;
4 抗震设计 时 , 对 于 连体结构 、 错层结构 以 及 B 级 高度高
层建筑结构 中的剪力墙 (筒体 ) 其构造边缘构件 的最小配筋应 ,

符 合下 列要求 :

) 竖 向钢 筋最小量应 比表 7 2 16中的数值提 高 。 oo1Ac


l . . .

采用 ;
2 箍 筋 的配 筋范围宜取 图 7 2 16中阴影部 分 其配箍特
) . .

征 值 入 不宜小 于 0 1
V .

5 非抗震设计 的剪力墙 , 墙肢端部应配置不 少 于 4势12的纵


向钢筋 , 箍筋直径 不 应小 于 6mm 、 间距 不 宜大 于 25Omm 。

表 7 2 16 剪 力 墙构 造边 缘构件的最小 配 筋要 求
. .

底部加强部位

箍 筋
抗震等级 竖向钢筋最小量
最小直径 沿竖向最大间距
取较大值 )


mm ) mm )

0 01oA。 , 6笋
. 16 8 100

0 oo8A

。, 6笋14 8 150

0 oo6A

。, 6笋12 6 150

四 0 oo5A

。, 4价12 6 200

其他部位
拉 筋
抗震 等级 竖向钢筋最 小量
最 小直径 沿竖 向最大间距
取 较大值 )

( )
nlnl (
mm )

0 oo8A
. 。, 6沪14 8 150

0 Oo6A
. 。, 6必12 8 200


。, 4
0 OOSA 势12 6 200

四 0 oo4A
. 。, 4势12 6 250

注 : IA 。 为构造边缘构件的截面 面 积 , 即图 7 2 16剪力墙截面 的阴影部分 ;


. .

2 符号 笋表示 钢筋直径 ;
3 其他部位 的 转角处宜 采用箍筋 。

89
111 4
. . 抗震设计时 , 混 合结构房 屋 应 根据 设 防类别 、 烈度 、 结
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 同的抗震 等级 并应符合相应 的计 算和 ,

构造措 施 要 求 。 丙 类 建 筑 混 合 结 构 的 抗 震 等 级 应 按 表 111 4 . .

确定 。

表 111 4 钢 混 凝 土 混 合结构抗震等级
. .

抗震设 防烈 度
结构类型
6度 7度 8度 9度

房屋 高度 (
m ) 毛 150> 150毛 130> 130( 100> 100 镇 70

钢框架 钢筋混 一
钢筋混 凝土 一 一

特 一 一
特 一
特 一

凝土核 心 筒 核心 筒
钢筋混凝土
钢管 )混 凝 土
型钢 (
一 一
特 一
特 一

核心 筒
框 架 钢筋 混 凝 土

型钢 (
钢 管)
核心 筒 一 一 一

混 凝 土 框架

房屋 高度 (
m ) ( 180> 180毛 150> 150簇 120> 120 ( 90

钢外筒 钢筋 一
钢筋混凝土 一 一
特 一 一
特 一
特 一

混 凝 土 核心 筒 核心 筒
钢筋混 凝 土
型钢 (
钢管)
混凝土
一 一
特 一
特 一

核心 筒
外筒 钢筋混 凝土 一

型钢 (
钢管)
核心 筒 一 一 一

混 凝 土 外筒

注 : 钢结构构件抗震等级 , 抗震 设 防烈度 为 6、 7、 8、 9 度 时 应 分别 取 四 、 三 、

二 、

级 。

111 5
. .
混合结构在风荷载及多遇 地 震作用下 , 按弹性方法计算
的最大层 间位移与层高 的 比值应 符合本规程第 3 7 3条 的有关规
. .

定 ;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 , 结构 的弹塑性层间位移应符 合本规程 第


3 7 5条 的有关规定
. .

111 6
. . 混 合结 构 框 架 所 承 担 的地 震 剪 力 应 符 合 本 规 程 第
.1n
9 .
条的规定 。

111 7 地 震设计状 况 下 , 型 钢 (
. .
钢管 ) 混凝 土 构件和钢构件 的
承载力 抗 震 调 整 系 数 玩 可 分 别 按 表 n 1 7 1 和 表 n 1 72
. .

. .

124
采用 。

表n . 1 71 型钢


钢管)混凝 土 构件承 载力抗震调整 系 数 场

斜截面承
正 截面承载力计算
载力计算
型 钢混 凝土 柱及
型 钢混 凝 土 梁 剪力墙 支撑 各类构件及 节点
钢管混 凝 土 柱
0 75
. 0 80. 0 85. 0 80. 0 85

表 111 7 2 钢 构件 承 载 力 抗 震调 整 系 数 玩
. .

强度破坏 (梁 , 柱 支撑 节点板件 螺栓
, , , , 焊缝 ) 屈曲稳定 (柱 支撑 ) ,

O 75。 0 80

111 8
. .
当采用 压 型 钢板混凝 土 组 合楼板时 , 楼板混凝 土 可 采用
轻质混凝 土 , 其强度等级 不 应低 于 LC25
; 高层建筑钢 混凝 土 混 一

合结构 的内部隔墙应采用轻质隔墙 。

112 .
结 构 布 置

n 21
. . 混 合结 构房屋 的结 构布置 除应 符合本节 的规定外 , 尚应
符合本规程第 3 4 3 5节 的有关规定

、 .

n 22
. .
混 合结构 的平面布置应符合 下 列规定 :

1 平 面 宜 简单 、 规则 、 对称 、 具 有 足 够 的整 体抗 扭 刚度 ,

平面 宜采用方形 、 矩形 、 多边形 、 圆形 、 椭 圆形等规则平 面 , 建


筑 的开 间 、 进深宜统 一

2 筒 中筒 结 构 体 系 中 , 当外 围钢框 架 柱 采 用 H 形截 面柱
时 , 宜将柱截面强轴方 向布置在外 围筒 体平 面 内 ; 角柱宜采用十
字形 、 方形或 圆形截 面 ;
3 楼盖主梁不宜搁 置 在核 心 筒或 内筒 的连梁 上 。

112 3
. . 混合结构 的竖 向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结构 的侧 向刚度 和承载力 沿 竖 向宜 均 匀 变化 、 无 突变 ,

构件截面宜 由下 至 上 逐 渐减小 。

2 混合结构 的外 围框架柱沿 高度 宜采用 同类 结构构 件 ; 当


125
采 用 不 同类 型 结构构件时 , 应设 置 过渡层 , 且 单柱 的抗弯刚度变
化不宜超过 30% 。

3 对 于 刚度变化较大 的楼层 , 应采取可靠 的过渡加强措施 。

4 钢框架 部 分采 用 支 撑 时 , 宜采 用偏 心 支撑 和耗 能 支 撑 ,

支撑宜 双 向连续 布置 ; 框架支撑宜延伸 至 基础 。

112 48
. .
、 9度抗震设计 时 , 应 在楼 面钢梁 或 型 钢混 凝 土 梁 与
混凝 土 筒体交接处及混凝 土 筒体 四 角墙 内设置 型钢柱 ; 7度抗 震

设计 时 , 宜在楼 面 钢梁或 型 钢混凝 土 梁与混凝 土 筒体交接处及混


凝 土 筒体 四 角墙 内设 置 型 钢柱 。

11 2 5
. .
混合结构 中 , 外 围框架平 面 内梁 与柱 应采 用 刚性 连接 ;
楼面梁 与 钢 筋 混 凝 土 筒 体 及 外 围框 架 柱 的 连 接 可 采 用 刚 接 或
铰接 。

112 6
. .
楼盖体 系应具有 良好 的水平 刚度 和 整体性 , 其布 置 应符
合下列规定 :

l 楼 面 宜采 用 压 型 钢板现浇混凝 土 组 合楼板 、 现浇混凝 土


楼板或预应力混凝 土 叠 合楼板 , 楼板 与钢梁应可靠连接 ;
2 机房设 备层 、 避难层 及外 伸臂 析架 上 下 弦杆所 在楼层 的
楼板宜采用钢筋混凝 土 楼板 , 并应采取加 强 措施 ;
3 对 于建筑物楼 面有较大开洞或为转换 楼层 时 , 应 采用 现
浇混凝 土 楼板 ; 对楼板大 开 洞部位宜采取设 置 刚性水平支撑等加
强措施 。

11 2 7
. .
当侧 向刚度 不 足 时 , 混合 结 构 可设 置 刚度适 宜 的加 强
层 。 加强层宜采用伸臂衍架 , 必要 时 可 配 合布置周边 带状析 架 。

加 强 层设 计应符合 下 列 规定 :

1 伸臂析架和周边带状衍架宜采用钢梅架 。

2 伸臂彬架应与核 心 筒墙 体 刚接 , 上 、 下 弦杆均应 延 伸 至
墙 体 内且 贯 通 , 墙体 内宜设置斜腹杆或 暗撑 ; 外伸臂析架与外 围
框架柱宜采用铰接或半刚接 , 周边带状析架与外框架柱 的连接 宜
采用 刚性连接 。

3 核 心 筒墙体与伸臂 析架连接处宜设 置 构造 型 钢柱 , 型钢

126
柱宜 至 少延伸 至 伸臂析架高度范 围 以 外 上 、 下各 一

层 。

4 当布置有外 伸衍架加强层 时 , 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 由于


外框柱与混凝 土 筒体竖 向变形差异引起 的衍架杆件 内力 。

113 .
结 构 计 算

113 1
. .
弹性分析 时 , 宜考 虑 钢梁 与现 浇混 凝 土 楼 板 的共 同作
用 , 梁 的刚度 可 取钢梁 刚度 的 15 .

2 0倍 ,

但 应保 证 钢梁 与楼
板有可靠连 接 。 弹塑性分析时 , 可不考 虑楼板与梁 的共 同作用 。

113 2
. .
结构弹性 阶段 的内力和位 移计算时 , 构件 刚度取值应符
合下列规定 :
l 型 钢 混凝 土 构件 、 钢 管混 凝 土 柱 的刚度 可按 下 列公 式
计算 :

EI 一
+凡I
Ecl 。 。 (11 3 2 1

. .

E八 一
EcA+ Ea
Aa 。 (113 2 2)
. .

GA 一
GcA
+民A 。 。 (11 3 2 3)
. .

式中 : E I 。 。 , EcA GcA
。 , 。 分别为钢筋混凝 土 部分 的截面抗弯
刚度 轴 向刚度及抗剪 刚度 ;

Eal, EaA, 民 A
。 。 。 分别为 型 钢 、 钢管部分 的截 面 抗 弯
轴 向刚度 及 抗剪 刚度 刚度 、 。

2 无端柱 型 钢 混 凝 土 剪力墙 可 近 似按相 同截 面 的混 凝 土 剪


力墙计算其轴 向 、 抗弯和抗剪 刚度 , 可 不计端部 型 钢对截 面 刚度
的提高作用 ;
3 有端柱 型 钢混凝 土 剪力墙 可 按 H 形混凝 土 截面计算其轴
向和抗 弯刚度 , 端柱 内型 钢 可 折 算 为等效混凝 土 面积计 人 H 形
截 面 的翼缘面积 , 墙 的抗剪刚度 可 不计 人 型 钢作用 ;
4 钢板混凝 土 剪力墙 可将 钢板折算 为等效混凝 土 而积计算
其轴 向 抗弯 和 抗剪刚度 、 。

113 3 竖 向荷载作用计 算时 宜考虑钢柱 型 钢混凝 土 (钢管


. . , 、

混凝 土 ) 柱与钢筋 混 凝 土 核 心 筒竖 向变形差异引起 的结构附加 内


力 , 计算竖 向变形差异时宜考虑混凝 土 收缩 、 徐变 、 沉降及施 工
127
调 整等因素 的影 响 。

113 4 当混凝 土 筒体先 于 外 围框架结构施 工 时 应考虑施 工 阶


. . ,

段混凝 土 筒体在风力及其他荷载 作用下 的不利受力状态 ; 应验 算


在浇筑混凝 土 之前外 围型 钢结构在施 工 荷载及 可 能的风载 作用下
的承载力 、 稳定及变形 , 并据此确定钢结构安装与浇筑楼 层混凝
土 的间隔层数 。

113 5 . . 混合结构在多遇地 震作 用 下 的阻 尼 比 可取 为 0 04

。 风
荷载 作 用 下 楼 层 位 移 验 算 和 构 件 设 计 时 , 阻尼 比可 取为
0 02 0 04



113 6 . .
结构 内力和位移计算时 , 设 置 伸臂析架 的楼层 以 及楼板
开大洞 的楼层应考虑楼板平 面 内变形 的不 利影 响 。

114 .
构 件 设 计

n 4 1 型 钢混凝 土 构件 中型钢板 件 (图 n 4 1
. . ) , .
的宽厚 比不
宜超过表 114 1的规定
. .

表 114 1 型 钢板件宽 厚 比 限 值
. .



钢号 H、 十 、 T 形截面 箱形截面
b/
tf /
hwtw b/
tf /
hwtw /
hwtw

35
QZ 23 107 23 96 72

45
Q3 19 91 19 81 61

90
Q3 18 83 18 75 56

、 子 伴九 - -

, . 一 , 么


回欲
图 n 4 1 型 钢板件示 意
. .

114 2 . .
型 钢混凝 土 梁应满足下列构造要求 :

128
1 混凝 土 粗骨料最大直径不宜大 于 25
? , 型 钢宜采用
QZ 级 钢材 , 也可采用 Q390
35及 Q345 或 其他符 合结构性能要求
的钢材 。

2 型 钢混凝 土 梁 的最小配筋 率不宜小 于 %,


0 30.
梁 的纵 向
钢筋宜避免穿过柱 中型 钢 的翼缘 。 梁 的纵 向的受力钢筋 不 宜超过
两 排 ; 配 置 两 排钢筋时 , 第 二 排钢筋宜 配 置 在 型 钢截 面 外侧 当 。

梁 的腹板高度大 于 时,
45omm 在梁 的两侧 面应沿梁 高度 配 置纵
向构造钢筋 , 纵 向构造钢筋 的间距不宜大于 200mm 。

3 型 钢 混 凝 土 梁 中 型 钢 的混 凝 土 保 护 层 厚 度 不 宜 小 于
10Omm
, 梁纵 向钢 筋净 间距 及梁 纵 向钢筋 与 型钢 骨架 的最 小 净
距不应小 于 30mm, 且 不 小 于 粗骨料最大粒径 的 1 5倍及梁纵 向 .

钢筋直径 的 1 5倍 .

4 型钢混凝 土 梁 中的纵 向受力 钢筋宜采用 机械连 接 。



如纵

向钢筋需贯穿 型 钢柱腹板并 以 90 弯折 固定在柱截 面 内时 , 抗震


设计 的弯折 前 直段 长度 不 应 小 于 钢 筋抗 震基 本 锚 固长 度 zabE

% 弯折直段长度不应小 于
40 , 15倍纵 向钢筋 直径 ; 非抗震设计
的 40%
的弯折前直段长度不应小 于 钢筋基本锚 固长度 lab , 弯折
直段长度 不 应小 于 12倍纵 向钢筋直径 。

梁 上 开洞 不 宜大 于 梁截 面总高 的 40% 且 不 宜大 于 内含
5 ,

型 钢截面高度 的 70% 并应位 于 梁高及 型 钢高度 的中间 区 域


, 。

6 型 钢混凝 土 悬臂梁 自由端 的纵 向受 力钢筋应设 置 专 门的


锚 固件 , 型 钢梁 的上 翼缘 宜 设 置 栓钉 ; 型 钢混 凝 土 转换梁在 型 钢
上 翼缘宜设 置栓钉 。 栓钉 的最大 间距 不 宜大 于 200
? , 栓钉 的
最小 间距沿梁轴线方 向不应小于 6倍 的栓钉杆直径 , 垂直梁方 向
的间距 不应小 于 4倍 的栓钉杆直径 , 且 栓钉 中心 至 型钢板件边缘

的距离 不 应 小 于 50mm 。 栓 钉顶 面 的混 凝 土 保 护层 厚 度 不应 小
于 15mm 。

114 3
. .
型 钢混凝 土 梁 的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
箍筋 的最小面积配筋 率应 符合本规 程第 6 3 4条第
1 . . 4款

. . %
和第 6 3 5条第 1款 的规定 且 不应小 于 。 15 , .

129
2 抗震设计 时 , 梁 端箍 筋应加 密配置 。 加 密 区 范围 ,


取梁截面高度 的 2 0 倍 . , 二 、 三 、 四 级 取梁截 面高度 的 1 5倍 ; .

当梁净跨小 于 梁截面高度 的 4 倍时 , 梁箍筋应全跨加 密配置 。

3 型钢混凝 土 梁应 采用具 有 弯钩 的封 闭式箍筋 ,


135 弯钩
的直段长度不应小 于 8倍箍筋直径 。 非抗震设计时 , 梁箍筋直径
不应小 于 smm, 箍筋 间距 不应大 于 250mm
; 抗 震设计 时 , 梁箍
筋 的直径 和 问距 应符合表 n 4 3 的要求
. .

表 114 . . 3 梁箍筋直径和 间距 (mm

抗震 等级 箍筋直径 非加密 区 箍筋间距 加密 区 箍筋间距


妻 12 蕊 180 簇 120

) 10 毛 200 簇 150
妻 10 成 250 镇 180

四 妻8 250 200

n 4 4
. .
抗震设计时 , 混 合结构 中型钢混凝 土 柱 的轴 压 比不 宜大
于表 n 4 4 的限值 ,
. .
轴 压 比 可按下式计 算 :

召N 一
N/
( feAc
+ fa
八 ) a (1 4 4
1 ). .

式中 : 产N 型钢混凝 土 柱 的轴压 比 ;
N 考虑 地 震组合 的柱轴 向力设计 值 ;
A 。 扣除 型 钢后 的混凝 土 截面面积 ;
fc 混 凝 土 的轴 心 抗 压 强度设计 值 ;
fa 型 钢 的抗压强度设计 值 ;
A 、

型 钢 的截 面 面 积 。

表 114 4 型 钢 混 凝 土 柱的轴压 比 限值
. .

抗震 等级
轴压 比 限值

注 : 1 转换柱的轴压 比应 比表中数值减少 0 10采用 ; .

2 剪跨 比不 大于 2 的柱 , 其轴压 比应 比表中数值减少 0 05采用 ; .

3 当采用 C60以上 混凝 土 时 , 轴压 比宜 减少 0 05 .

130
114 5
. .
型 钢混凝 土 柱设计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
l 型 钢混凝 土 柱 的长细 比 不宜大于 80 。

2 房屋 的底层 、 顶层 以及 型 钢混凝 土 与钢筋混凝 土 交接层


的型 钢混凝 土 柱宜设 置 栓钉 , 型 钢截面为箱形 的柱子 也 宜设 置 栓
钉 , 栓钉水平 间距 不 宜大 于 250mm 。

3 混 凝 土 粗骨料 的最大直径 不 宜大 于 25
~ 。 型 钢柱 中型 钢
的保护厚度不 宜小 于 150
? ; 柱纵 向钢筋净 间距 不 宜小 于 50
? ,

且 不 应小 于 柱纵 向钢筋直径 的 1 5倍 ; 柱纵 向钢筋 与型钢 的最小 .

净距不应小 于 30
? , 且 不应小 于 粗骨料最大粒径 的 1 5倍 .

4 型 钢 混 凝 土 柱 的纵 向钢 筋最小 配 筋 率不 宜 小 于 0 8% , .

且 在 四 角应各 配 置 一

根直径 不 小 于 16om的纵 向钢筋 。

5 柱 中纵 向受力钢筋 的间距不宜大 于 300mm


; 当间距大 于
时,
300mm 宜 附加 配 置 直 径 不 小 于 14mm的纵 向构造钢筋 。

6 型 钢混凝 土 柱 的型钢含钢率不宜小 于 4% 。

114 6
. .
型 钢混凝 土 柱箍筋 的构造设计应符 合下列规定 :
1 非抗震设计时 , 箍筋直径不应小 于 smm, 箍筋 间距 不应
大于 ZOOmTn 。


2 抗震设计 时 , 箍 筋应做 成 弯钩 ,
135 箍 筋弯钩直段 长度
不应小 于 10倍箍筋直径 。

3 抗震设计 时 , 柱端箍筋应加密 , 加密 区 范 围应取矩形截


面柱长边 尺 寸 (或 圆形截 面 柱直径 ) 6 和 50Omm
柱净高的 1/ 三 、

者 的最大值 ; 对剪跨 比 不大 于 2 的柱 其箍筋均应 全 高加密 箍 , ,

筋 间距 不应大 于 100mm。

4 抗震设计 时 , 柱箍筋 的直径和间距应符 合表 114 6 的规. .

定 , 加密 区 箍筋最小体积 配 箍率 尚应符合式 (n 4 6

. .
的要求 ,

非加密 区 箍筋最小体积 配 箍 率不应小 于 加密 区 箍筋最小体积 配箍


率 的 半 ; 对剪跨 比不大 于 2 的柱 其箍筋体积 配 箍率 尚不 应小

于 1 。% , 9度抗 震设计时 尚不应小 于 1 3%


. .


、 ) 0 85

凡大/九 11 4 6
( ) . .

式中 凡 :
一 一

柱最小配箍特征值 , 宜按本规程表 6 4 7采用 . . 。

13

表 n . 4 6
. 型 钢 混凝 土 柱箍筋直径和 间距 (

抗震等级 箍筋直径 非加密 区 箍筋间距 加密 区 箍筋间距


) 12 镇 150 镇 100

) 10 (200 毛 100
三 、 四 )8 镇200 ( 150

注 : 箍筋直径除应符合表中要求外 , 尚不 应小于 纵向钢筋直径的 1/


4 。

11 4 7
. .
型 钢混凝 土 梁柱节点应符 合下列构造要求 :
1 型 钢柱在梁水平翼缘处应设 置 加劲肋 , 其 构造 不 应影 响
混凝 土 浇 筑密实 ;
2 箍筋 间距不宜大 于 柱 端加密 区 间距 的 1 5倍 ,

箍 筋直径
不宜小 于 柱 端箍筋加密 区 的箍筋直径 ;
3 梁 中钢筋穿过梁柱节点 时 不宜穿过柱 型钢 翼缘 ; 需 穿 ,

过柱腹板 时 , 柱腹板截面损失率不宜大 于 25% 当超过 25%时 , ,

则需进行补强 ; 梁 中主筋不得与柱 型 钢直接焊接 。

11 4 8
. . 圆形钢管混凝 土 构件及节点可按本规程附录 F 进行设计 。

n 49
. . 圆形钢管混凝 土 柱 尚应符 合下列构造要 求 :
1 钢管直径不宜小 于 400mm 。

2 钢 管壁厚不宜小 于 smm 。

3 钢管外径 与壁厚 的 比 值 D/ ) 了丽 盯万 之
t 宜在 (20 100 一

间 九 为钢材 的屈服强度
, 。

二翩 , 、曰 、
圆钢管混凝 。, 、 、 , 、匕 、
土柱 的套箍指标 今争 faA 上 * 二 I、 二 二 山 二
不 应小 于

4 ? ' ” 目 “ ~ 一 一 ” “ 一 ’比 “? J
. ' ,
’ "




“ 。 5,


’.
” 一

。 不

fcA 。

宜大 于 25 .

5 柱 的长细 比 不宜大 于 80。

6 轴 向压力偏 心 率 e。/rc不 宜大 于 1 0, e。 为偏 心 距 , rc

为核
心 混凝 土 横截面半径 。

7 钢管混凝 土 柱与框架梁 刚性 连接 时 , 柱 内或柱外应设 置


与梁 上 下翼缘位 置 对应 的加劲肋 ; 加劲肋设 置 于 柱 内时 应 留
、 ,

孔 以 利混凝 土 浇筑 ; 加劲肋设 置 于 柱外 时 应形成加劲 环 板 , 。

8 直径大 于 Zm 的圆形 钢管 混凝 土 构件应采 取有 效措施 减


132
小钢管 内混凝 土 收缩对构件受力性 能的影 响 。

114 10
. .
矩形钢管混凝 土 柱应符 合下列 构造要 求 :

1 钢管截面短边尺寸不宜小 于 400mm

2 钢管壁厚不宜小 于 smm;
3 钢管截面的高宽 比不宜 大 于 2, 当矩 形 钢 管混凝 土 柱截
面 最大边 尺 寸 不 小 于 800mm时 , 宜 采 取 在 柱 子 内壁 上 焊 接 栓
钉 、 纵 向加劲肋等构造措施 ;
4 钢管管壁板件的边长与其厚度的 比值不 应大 于 梅 丽了
60 ;

5 柱 的长细 比不宜大 于 80;


6 矩形钢 管混 凝 土 柱 的轴压 比应 按本 规 程 公式 (n . 44
) .

计算 , 并不宜大 于 表 n 4 10的限值
. .

表n . 4 10

矩 形 钢管混 凝 土 柱轴压 比限 值

级 二级 三 级
0 70. 0 80. 0 90

n 4 11
. .
当核 心 筒墙 体承受 的 弯矩 、 剪力 和轴 力均较 大时 , 核
心 筒墙 体可 采用型钢混凝 土 剪力墙或钢板混凝 土 剪力墙 。 钢板混
凝 土 剪力墙 的受剪截 面及受 剪 承 载力 应符 合本 规 程第 11 4 12

、 .

114 13条
. .
的规 定 , 其构造设计应符合本规程第 n 4 14
. .

n 4 15条 的规定
. . 。

114 12
. .
钢板混凝 土 剪力墙 的受剪截面应符合 下 列规定 :

1 持久 、 短暂设计状 况
Vcw簇 0 2sfcbwhwo
. (114 121)
. .

0 3, 。
. . 0 6I ' ,
. 、
Vcw V 不尸 fa
八 al十 刃 下 fs
。八 】
一 一 ~ - 一 一

一 一


不 _
一 “
s。
入 八 U 。 口 /

(11 4 122)
. .

2 地震设计状况
剪跨 比 入大 于 2 5时

1 , 八 。 八 , , , 、 , , , 。 , n 八 、

Vcw
( 二下

又U 乙U 广cow
・九初 少 欠11 任 . . 1乙 石 夕

I咫

剪跨 比 入不大 于 2 5时.

133

Vcw
镇 (0 1sfcbwhwo
) .(11 4 124) . .


1 0 25, 。 . , 05 .

V cw =
V 一

二犷

下 la八 a1十 一 一



- 一


不 -
fSD八 S。

,RE 八 A -

U 。 口

(11 4 125)
. .

式中 : V 钢板混凝 土 剪力墙截 面承受 的剪力设计值 ;


Vcw 仅考虑钢筋混凝 土 截面承担 的剪力设计值 ;
入 计算截面的剪跨 比 。 当 入< 1 5时 ,

取入 一 1 5,


久> 2 2时 , .
取 几 一
2 2;.
当计算截 面 与墙底之间的
距 离小 于 0 .
时 , 几应按 距 离墙底
shwo 0 .
处 的弯
sllwo
矩值 与剪力 值计算 ;
_ fa 剪力墙端部暗柱 中所配 型 钢的抗压强度设计 值 ;
Aal 剪力墙 一

端所配 型 钢 的截 面 面 积 , 当 两 端所 配 型 钢
截面 面 积 不 同时 , 取较小 一

端 的面积 ;
井 。

剪力墙墙身所 配 钢板 的抗 压 强 度设计值 ;
AS
。 剪力墙墙身所 配 钢板 的横截面 面 积 。

n 4 13
. .
钢板 混 凝 土 剪 力 墙偏 心 受 压 时 的斜 截 面受 剪 承载力 ,

应按下列公 式进行验算 :

1 持久 、 短暂设计状况

v镇 下 共 ( 十 。 :3N今 )
。 :五。whwo 十几 . .

鱼 、w0
U \

八 。 O 才i / S

. 0 3广 。 . . 0 6 .

十 扩 1 :,八 al十 ( 厂S。 八 (114 131)


~ . 一 一 一 一

, 一

汀 下 -
s。 . .

八 八 U 0 。

2 地 震设计状况


V钱
撤 几 一

0 5 . (4.ftbwhwo
O + 0 IN
赞)


+ . ,
8fw 争 /

, 0 25 . , 。 。 0 5 . 。 。 门
十 干 Ia八 al十 芍 fs
)八 } (114 132)
一 一 一 - ~ 一 一

又 下


, 、。 . .

八 A
’ ‘

U 0 」

式中 : N 剪力墙承受 的轴 向 压 力设计 值 , 当大 于 。 .
Zf
bwhw 。

]34
时 , 取 为 0 Zfc
乙人 .
W W 。

n 4 14
. . 型钢混凝 土 剪力墙 、 钢板混 凝 土 剪力墙 应 符合下列构
造要 求 :
1 抗震设 计 时 ,

、 二 级抗 震 等 级 的 型 钢 混 凝 王剪 力墙 、

钢板混凝 土 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 , 其重力荷载代表值 作用下墙肢


的轴 压 比不 宜超过本规程表 7 2 13的限值 , 其轴 压 比 可 按 下 式 . .

计算 :

州 (fcA
召N + faA


+ 大pAsp (11 4 14
)。 。
. .

式中 : N 重力荷载代表 值作用下墙肢 的轴 向压 力设计 值 ;


A 。 剪力墙墙肢混凝 土 截面面积 ;
A 。 剪力墙所配 型 钢 的全部截 面 面 积 。

2 型 钢混凝 土 剪力墙 、 钢板混凝 土 剪力墙在楼层 标高处 宜


设 置 暗梁 。

3 端部配 置 型 钢 的混凝 土 剪力墙 , 型 钢 的保 护层厚度 宜大


; 水平分布钢筋 应绕过 或穿过墙端 型 钢 , 且 应满 足钢
于 10Omm
筋锚 固长度要求 。

4 周边有 型 钢混凝 土 柱 和梁 的现浇钢筋混凝 土 剪力墙 , 剪


力墙 的水平分布钢筋应绕过或穿过周边柱型钢 且 应满 足 钢筋锚 ,

固长度要求 ; 当采用 间隔穿过时 宜另 加补 强钢筋 周边柱 的型 , 。

钢 、 纵 向钢筋 、 箍筋 配 置 应符合 型 钢混凝 土 柱 的设计 要 求 。

114 15
. .
钢板混凝 土 剪力墙 尚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

1 钢板混凝 土 剪力墙体 中的钢板厚度不 宜小 于 10mm, 也

不 宜大 于 墙厚 的 1/15

2 钢 板 混 凝 土 剪 力 墙 的墙 身 分布 钢 筋 配 筋 率 不 宜 小 于
。 4% ,

分布钢筋 间距 不 宜大 于 20omm 且 应 与钢板可靠连接 ; ,

3 钢板与周 围型 钢构件宜采用焊接 ;
4 钢板与混凝 土 墙体之 间连接件 的构造 要 求 可 按 照 现 行 国
家标准 《钢结构设计规范 》 GB 50017中关 于 组合梁抗 剪连接 件
构造要求执行 栓钉 间距 不 宜大 于 30omm; ,

5 / 5 板跨 且 不 小 于
在钢板墙角部 1 范围内,
I000mm 钢筋
卫35
混凝 土 墙体分布钢筋 、 抗剪栓钉 间距宜适 当加密 。

n 4 16
. .
钢梁或 型 钢混凝 土 梁与混凝 土 筒体 应有可 靠连接 , 应
能 传递竖 向剪力及水平力 。 当钢梁或 型 钢混凝 土 梁通过埋件与混
凝 土 筒 体连接时 , 预埋件应有足够 的锚 固长度 , 连接 做法可按 图
114 16采用
. .

牛刁一 离 3 厂 卜 e

可 只 立

卜 山下 -
Jr 千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上
于丁 生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卜去 一

日 一




一 日
l ! 尘 !
卜牛 一










a)铰接


c)铰接 ()刚接

图 n 4 16 钢梁
. .
、 型 钢混 凝 土 梁与混 凝 土
核心 筒的连接构造示 意
1 一

栓钉 ; 2一

高强度螺栓及 长圆孔 ; 3

钢梁 ; 4 预埋 件端板 ;


穿筋 ; 6 混 凝土 墙 ; 7
一 一

墙内预埋 钢骨柱

n 4 17
. .
抗震设计 时 , 混 合结构 中的钢柱及 型 钢混凝 土 柱 、 钢
管混凝 土 柱宜采用埋 入 式柱脚 。 采用 埋 人 式柱脚时 , 应符 合下 列
规定 :

1 埋 人 深度应 通 过计算 确定 , 且 不 宜小 于 型 钢 柱截 面长边


尺 寸 的 2 5倍 ; .

136
2 在柱脚部 位 和柱脚 向 上 延 伸 一

层 的范 围 内宜设 置栓 钉 ,

其直径不宜小 于 19mm, 其竖 向及水平 间距不宜 大于 20Omm


注 : 当有 可 靠依据时 , 可 通 过计算确定栓钉数量 。

n 4 18
. .
钢 筋混凝 土 核 心 筒 、 内筒 的设计 , 除应 符合本规程第
9 1 7条 的规定外 ,
. .
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抗震设计 时 , 钢框架 钢筋混凝 土 核 心 筒结构 的筒体底部


加强 部位分布钢筋 的最小 配筋 率不 宜小 于 %,
0 35.
筒 体其 他部
位的分布筋 不 宜小于 0 30% ; .

2 抗震设 计时 , 框架 钢筋混凝 土 核 心 筒混 合结构 的筒 体底


部加强部位约 束边缘构件沿墙肢 的长度宜取墙肢截 面高度 的1/4 ,

筒 体底部加强部位 以 上 墙体 宜按本规程第 7 2 15条 的规定设 置


. .

约束边缘构件 ;
3 当连梁抗剪截面不足 时 , 可采取在连梁 中设 置 型 钢或钢
板等措施 。

114 19
. .
混合结构 中结构构件 的设计 , 尚应符 合 国家现行标准
《钢结 构 设 计 规 范 》 GBSOO17《混 凝 土 结 构 设 计 规 范 》 GB 、

50010《高层 民 用建筑 钢结构技术规 程 》JGJ


、 99 《型 钢混凝 土 、

组合结构技术规程 》 JGJ 的有关规定


138 。

137
12 地下 室和基础设 计

121 .

般 规 定

121 1
. .
高层建筑 宜设地下室 。

12 1 2
. .
高层建筑 的基础设计 , 应综合考虑建筑场地 的工 程地质
和水文 地 质状况 、 上 部结构 的类 型 和 房屋 高度 、 施 工 技术和经 济
条件等 因素 , 使建筑物不致发生过量沉 降或倾斜 , 满足建 筑物 正
常使用要求 ; 还 应 了解邻 近 地下构筑物及各项地下设施 的位置和
标高等 , 减 少 与相 邻建筑 的相 互 影 响 。

121 3
. .
在地 震 区 , 高层建筑宜避 开 对抗震 不 利 的地 段 ; 当条件
不 允许避 开 不 利 地 段时 , 应采取可靠措施 , 使建筑物在 地 震时不
致 由于 地 基 失效 而 破坏 , 或者产 生 过量下沉或倾斜 。

121 4
. . 基础设计宜采用 当地成熟 可 靠 的技术 ; 宜考虑基础与 上
部结构相 互 作用 的影响 施 工 期 间需要 降低 地下水 位 的 应采取 。 ,

避免影 响邻 近 建筑物 、 构筑物 、 地 下设施等安全和正 常使用 的有


效措施 ; 同时还应注意施 工 降水 的时间要求 , 避免停止 降水后水
位过早 上 升 而 引起建筑物上 浮 等问题 。

121 5
. .
高层建筑应采用整体性好 、 能满足 地 基承载力和建筑物
容许变形要求并能调节 不 均匀沉 降的基础形式 ; 宜采用筏形基础
或带桩 基 的筏形基础 , 必要 时可采用箱形基础 。 当地质条件好 且
能满足 地 基 承载力和变形要求 时 , 也 可 采用交 叉 梁式基础或其他
形式基础 ; 当地基承载力或变形 不 满足设计要求时 , 可 采用桩基
或复合 地 基 。

121 6. .
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基础底 面 形 心 宜与永久作用重力 荷载
重 心 重合 ; 当采用桩基础时 桩 基 的竖 向刚度 中心 宜与高层建 筑 ,

主体结构永 久 重力荷载重 心 重合 。

121 7. .
在重力荷载与水平荷载标准值 或重力荷载 代表值与多 遇
138
水平地震标准值共 同作用下 , 高宽 比大 于 4 的高层建筑 , 基 础底
面不宜 出现零应力 区 ; 高宽 比 不 大 于 4 的高层建筑 , 基础底面与
地 基之间零应力 区 面积不应 超过基 础底 面面积 的 15
% 。 质量偏
心 较大的裙楼与主楼可 分别计算基 底应力 。

121 8
. .
基础应有 一

定 的埋置深度 。 在确定埋置深度时 , 应综合


考虑建筑物 的高度 、 体型 、 地 基土 质 、 抗震设 防烈度等 因素 。 基
础 埋 置 深度 可 从室外 地 坪算 至 基础底面 , 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

1 天 然地基或复合地基 , 可取房屋高度 的 1/15;


2 桩基础 , 不计桩长 , 可取房屋高度 的 1/18 。

当建筑物采用岩石地基或采取有效措施时 , 在满足地基承载
力 、 稳定性 要 求 及 本规程第 121 7条规定 的前 提下 ,
. .
基础埋深
可 比 本条第 1 2两款 的规定适 当放松
、 。

当地 基 可能产生滑移时 , 应采取有效 的抗滑移措施 。

121 9
. .
高层建筑 的基础 和 与其相连 的裙房 的基础 , 设 置 沉 降缝
时 , 应考虑高层主楼基础有可靠 的侧 向约束及有效埋深 ; 不设沉
降缝 时 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差异沉 降及 其影 响
, 。

121 10 高层 建筑基础 的混 凝土 强度 等级不 宜低 于


. . C25 。 当有
防水要求 时 , 混凝 土 抗渗等级应根据基础 埋 置 深度 按表 121 10 . .

采用 , 必 要时 可 设 置 架空排水层 。

表 121 10 基 础 防水混 凝 土 的抗 渗等级


. .

基础埋 置 深度 H (m ) 抗渗等级
H < 10 P6

10簇 H < 20 P8

20蕊 H < 30 P10

H 妻 30 P12

12l n
. .
基础及地 下 室 的外墙 、 底板 , 当采用粉煤灰 混 凝 土 时 ,

可 采用 6od 龄期 的强度指标作为其混凝 土 设计强度


或 god 。

121 12
. .
抗震设计时 , 独 立 基础宜沿 两 个 主轴方 向设 置 基 础 系
梁 ; 剪力墙基础应具有 良好 的抗转动能力 。

139
122 .
地下 室设 计

122 1
. .
高层建筑 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 固部位时 , 应符
合下列规定 :

1 地下室顶板应避免开设 大洞 口 , 其混凝 土 强 度等级 应符


合本规 程 第 3 2 2 条 的有 关 规 定 ,
. .
楼 盖设计应符 合本 规程第
3 6 3条 的有关规定 ;
. .

2 地下 一
层 与 相 邻 上 层 的侧 向 刚 度 比 应 符 合 本 规 程 第
5 3 7 条 的规定 ;
. .

3 地下室顶板对应 于 地 上 框架柱 的梁 柱节点设计 应符合下


列要 求之 一

) 地下
1 一
层柱截 面 每侧 的纵 向钢 筋面积 除应 符合计 算要
求外 , 不应少 于 地 上 一
层对应 柱 每侧纵 向钢筋 面 积 的

地下 层 梁端 顶 面和底 面 的纵 向钢 筋应 比 计
1 1倍 ; 一

算值增大 10%采用 。

) 地下
2 一

层柱每侧 的纵 向钢筋 面 积不小 于 地 上 一

层对应
柱每侧纵 向钢筋面积 的 1 1倍 且 地下 室顶 板梁柱节 点

左右梁端截面与下柱 上 端 同 一

方 向实 配 的受 弯承载力
之和不 小 于地 上 一

层对应柱下端 实配 的受 弯承载力 的
1 3倍

4 地下室 至 少 一

层 与 上 部对应 的剪力墙墙肢端部边缘 构件
的纵 向钢筋截面面积 不 应小 于 地 上 一
层对应 的剪力墙墙肢边缘构
件 的纵 向钢筋截面面积 。

. 2 高层 建筑 地 下室设计
122 .

, 应综合考虑 上 部荷载 、 岩 土 侧压
力及地下水 的不 利 作用影 响 。 地 下室应满足整体抗浮要求 , 可 采
取排水 、 加配重或设置抗拔锚桩 (杆 ) 等措施
当地下水具有 腐 。

蚀性 时 , 地下室外墙及底板应采取相应 的防腐蚀措施 。

122 3 . .
高层建筑 地 下室不宜设 置变形缝 。 当地 下室长度超过伸
缩缝最大 间距 时 , 可 考虑利用 混凝 土 后期 强 度 , 降低 水 泥用 量 ;
也可每隔 30m 一
40m设 置贯通顶板 、 底部及墙板 的施 工 后 浇带 。

140
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 三 等 分的中间范 围内 以 及剪力墙 附近 , 其方
向宜与梁 正 交 , 沿竖 向应在结构 同跨 内 ; 底板及外墙 的后浇带宜
增设 附加 防水层 ; 后浇带封 闭时间宜滞后 45d以上 , 其混凝 土 强
度等级宜提高 一
级 , 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 土 , 低温 人 模 。

122 4
. .
高层 建筑 主体 结 构 地下 室底 板 与扩 大 地 下 室底 板交 界
处 , 其截 面 厚度 和 配 筋应适 当加强 。

122 5
. .
高层建筑 地 下室外墙设计应满足水 土 压 力及地面荷载侧
压 作用下承载力要 求 , 其 竖 向和水平分 布钢 筋应 双 层 双 向布置 ,

间距不宜大 于 150mm
, 配筋 率不宜小于 0 3% .

122 6
. .
高层 建筑地下室外周 回填 土 应采用级配砂石 、 砂 土 或灰

土 , 并应分层夯实 。

122 7
. .
有窗井 的地 下室 , 应设外挡 土 墙 , 挡 土 墙与地下室外墙
之间应有可靠连接 。

123

基 础 设 计

123 1
. .
高层 建筑基础设计 应 以 减小长期重力荷载 作用下地基变
形 、 差异变形为主 计 算地基变形时 传至 基础底面的荷载效应
。 ,

采用 正 常使用极 限状态下荷载效应 的准永久 组 合 不计 人 风荷载 ,

和地震作用 ; 按 地 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 埋 深或按桩基承载


力确定桩数时 传 至 基础或承 台底 面 的荷载效应采用 正 常使用状

态下荷载效应 的标准组合 相应 的抗力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或 ,

桩基承载力特征值 ; 风荷载组 合效应下 , 最大基底反力 不 应大于


承载力特征值 的 1 2倍 ,

平均基底反力 不应大 于 承载力特征值 ;
地 震作用组合效应下 , 地基承载力验 算应按现行 国家标准 《建筑
的规定执行
抗震设计规范 》 GB 50011 。

123 2 高层建筑结构基础嵌 人 硬质岩石 时


. . , 可在基础周边及底
面 设 置 砂质或其他 材质褥垫层 , 垫 层厚度 可 取 50mm 100mm

不宜采用 肥 槽填充混凝 土 做法 。

123 3
. 筏形 基础 的平面 尺 寸应根据 地 基 土 的承载力
. 、 上 部结构
的布 置 及其 荷载 的分布等 因素确定 。

141
123 4

平板式筏 基 的板厚 可 根据受 冲切承载力计算确 定 板厚
. ,

不 宜小 于 40omm 冲切计 算 时 应考 虑 作用在 冲切 临界截 面重


。 ,

心 上 的不 平衡弯矩所产生 的附加剪力 。 当筏板在个别柱 位不满 足


受 冲切承载力 要 求时 , 可将该柱下 的筏形局 部加厚或 配 置 抗 冲切
钢筋 。

123 5

当地 基 比较均匀 上 部结构刚度较好 上 部结构柱 间距
. 、 、

%时 高层建筑 的筏形 基 础 可仅 考 虑
及 柱荷载的变化 不 超过 20 ,

局部弯 曲作用 按倒楼盖法计算 当不 符合 上 述条件 时 宜按弹


, 。 ,

性地基板计 算 。

123 6
. .
筏形基 础应采用 双 向钢筋 网片分别配 置 在板 的顶面和底
面 , 受力钢筋直径 不宜小 于 12mm 钢筋 间距 不宜小 于 150mm , ,

也不宜大于 300mm 。

123 7. .
当梁板式筏基 的肋梁宽度小 于 柱宽时 , 肋梁可在柱边加
腋 , 并应满足相应 的构造要求 。 墙 、 柱 的纵 向钢筋应穿过肋 梁 ,

并应满足钢筋锚 固长度要求 。

123 8. .
梁板式筏基 的梁高取 值应包括底板厚度在 内 , 梁高 不 宜
小于平 均 柱 距 的 1
/6 确 定 梁 高 时 。 , 应 综合考 虑 荷 载 大 小 、 柱
距 、 地质条件 等因素 , 并应满足承载力要求 。

123 9. .
当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 时 , 筏形基础 的周边不宜 向外有
较大 的伸挑 、 扩大 。 当需 要 外 挑 时 , 有 肋 梁 的筏 基 宜将 梁 一


挑出 。

123 10 . .
桩基 可 采用钢筋混凝 土 预制桩 、 灌 注桩 或钢桩 。 桩基
承台可采用柱下单独 承 台 、 双 向交 叉 梁 、 筏形 承 台 、 箱形 承 台 。

桩基选择和承台设计应根据 上 部结构类 型 、 荷载大小 、 桩穿越 的


土层 、 桩端持力层 土 质 、 地下水位 、 施 工 条件和 经 验 、 制桩材料
供应条件等 因素综合考虑 。

123 11 桩基 的竖 向承 载 力
. . 、 水 平 承载 力 和抗 拔 承载 力设 计 ,

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


的有关规定 。

123 12 . .
桩 的布 置 应符合 下 列要求 :

1 等直径桩 的中心 距 不 应小 于 3倍桩横截面的边长或直径 ;

142
扩底桩 中心 距不应小 于 扩底直径 的 1 5倍 . , 且 两 个扩大头 间的净
距不宜小于 lm 。

2 布桩时 , 宜 使各桩 承 台承载力 合力点 与相应竖 向永久 荷


载合力作用点重合 , 并使桩基在水平力产生 的力矩较大方 向有较
大 的抵抗矩 。

3 平板式桩 筏基 础 , 桩宜布 置 在柱 下 或墙 下 , 必要 时 可 满
堂布 置 , 核 心 筒下 可 适 当加密布桩 ; 梁板式桩筏基础 , 桩宜布置
在基础梁下或柱 下 ; 桩箱基础 宜将桩布 置 在墙下 , 。 直径不小 于
’ 的大直径桩可采用 柱 桩
80omm 一 一

4 应选择较硬 土 层 作为桩端持力层 。 桩径为 d 的桩端全截

面 进 人 持力层 的深 度 , 对 于 载性 土 、 粉 土 不宜小 于 Zd; 砂土 不


宜小 于 1 sd;

碎石类 土 不宜小 于 ld 。 当存 在软弱下 卧层 时 , 桩
端下部硬持力层厚度不宜小 于 4d 。

抗震设计 时 , 桩进入 碎石 土 、 砾砂 、 粗砂 、 中砂 、 密实粉


土 、 坚硬豁性 土 的深度 尚不应小 于 0 sm, .
对其他非岩石类 土 尚
不应小 于 1 sm.

123 13

对沉 降有严格要 求 的建筑 的桩基础 以 及采用摩擦 型 桩

的桩 基 础 应进行沉 降计算 受较大永久水平作用或 对水平变位


, 。

要求严格 的建筑桩基 应验算其水平变位 , 。

按 正 常使用 极 限状态验算桩基 沉 降时 , 荷载效应应采用准永


久组合 ; 验 算桩基 的横 向变位 、 抗裂 、 裂缝宽度时 , 根据使用要
求 和 裂缝控制等级分别采用荷载 的标准 组 合 、 准永久组合 , 并考
虑长期作用影 响 。

123 14
. .
钢桩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钢桩可采用管形或 H 形 , 其材质 应符合 国家现行有关标


准 的规定 ;
2 钢 桩 的分 段 长 度 不 宜 超过 15m
, 焊接结 构应采用等强
连接 ;
钢桩 防腐处 理 可采用增加腐蚀余量措 施 ; 当钢管桩 内壁

同外界隔绝 时 可不采用 内壁 防腐 钢桩 的防腐速 率无 实测资料


, 。

143
时 , 如桩 顶 在 地 下 水 位 以 下 且 地 下 水 无 腐 蚀 性 , 可取每年
0 03
. ? , 且 腐蚀预 留量不应小于 Zmm 。

123 15
. . 桩与承台的连接应符 合下列规定 :
1 桩顶嵌 人 承台的长度 , 对大直径桩 不 宜小 于 10omm
, 对
中 、 小直径 的桩不宜小 于 50mm;
2 混凝 土 桩 的桩顶纵筋应 伸 人 承 台 内 , 其锚 固长度应符合
现行 国家标准 《混凝 土 结构设计规范 》 GB 50010的有关规定 。

123 16
. .
箱形基础 的平 面 尺 寸应根据 地 基 土 承载力 和 上 部 结 构
布置 以 及荷载大小等 因素确定 。 外墙宜沿建筑物周边布置 , 内墙
应沿 上 部结构 的柱 网或 剪力墙位置纵横均匀布置 , 墙 体水平截 面
总面积 不 宜小 于箱形基础外墙外包尺寸 的水平投影 面积 的 1/10 。

对基础平面长宽 比大于 4 的箱形基础 , 其纵墙水平截面面积不应


小 于 箱基外墙外包 尺 寸水平投影面积 的 1/18 。

123 17
. .
箱形基础 的高度应满 足结构 的承载力 、 刚度及建筑 使
用功能要求 ,

般不宜小 于 箱基 长度 的 1/ , 且 不 宜小 于 3m
20 。

此处 , 箱基长度 不 计墙外悬挑板部分 。

123 18
. .
箱形基础 的顶板 、 底 板及墙体 的厚度 , 应根据受力情
况 、 整 体刚度和防水要求确定 。 无人 防设计要 求 的箱基 , 基础底
板 不 应小 于 30omm
, 外墙厚度不应小 于 250mm
, 内墙 的厚度 不
应小 于 200mm
, 顶板厚度 不 应小 于 20Omm 。

123 19 . .
与高层 主楼相连 的裙 房基础若采用外挑 箱基 墙 或箱基
梁 的方法 , 则外挑部分 的基底应采取有效措施 , 使其具有适应差
异沉 降变形 的能力 。

123 20 . .
箱形基础墙 体的门洞宜设在柱 间居 中的部位 , 洞 口上 、

下过梁应进行承载 力计 算 。

123 21 . . 当地基 压 缩层深度范 围内的土 层在竖 向和水 平力方 向


皆较均匀 , 且 上 部结构为平 立 面布 置 较规则 的框架 、 剪力墙 、 框
架 剪力 墙结构 时

, 箱形基 础 的顶 、 底 板 可 仅 考 虑局部 弯 曲进 行
计 算 ; 计算 时 底板反力应扣 除板 的 自重及其 上 面层 和 填 土 的 自

重 , 顶板荷载应按 实际情况考虑 整体弯 曲的影 响可 在构造 上 加 。

144
以 考虑 。

箱形基础 的顶板和底板钢筋配置 除符 合计算要 求外 , 纵横方


向支座钢筋 尚应有 /3
1 一
1/
2 贯通配置 , 跨 中钢筋 应按 实际计 算
的配 筋全部贯 通 。 钢筋宜采用机械连接 ; 采用搭接时 , 搭接长度
应按受拉钢筋考虑 。

123 22
. .
箱形基础 的顶板 、 底板及墙体均应采用 双 层 双 向配筋 。

墙体 的竖 向和 水平钢筋直径均不应小 于 10mm, 间距均 不 应大 于


20Omm 。 除上 部 为剪力墙 外 , 内 、 外 墙 的墙 顶处 宜 配置 两 根直
径不小 于 20mm的通长构造钢筋 。

12 3 23
. .
上 部结构底层柱纵 向钢筋 伸人 箱形基础 墙 体 的长度应
符合下列规定 :

1 柱下 三 面或 四 面有箱形基础墙 的 内柱 , 除柱 四 角纵 向钢
筋直 通 到基底外 , 其余钢筋 可 伸 人 顶板底 面 以 下 40倍 纵 向钢筋

直径处 ;
2 外柱 、 与剪力墙相连 的柱及 其他 内柱 的纵 向钢筋应直通
到基底 。

145
13 高层 建筑结构施 工

131 .

般 规 定

131 1
. .
承担高层 、 超 高层 建 筑 结 构施 工 的单 位 应 具 备 相 应 的
资质 。

131 2
. .
施 工 单位应认真熟悉 图纸 , 参加设计交底 和图纸会审 。

131 3
. . 施工 前 , 施 工 单位应根据 工 程特点和施 工 条件 , 按有关
规定编制施 工 组织设计 和施 工 方案 , 并进行技术交底 。

131 4
. .
编制施 工 方案时 , 应根据施 工 方法 、 附墙爬升设备 、 垂
直 运 输设备 及 当地 的温度 、 风力等 自然条件对结构及构件受力 的
影响 , 进行相应 的施 工 工 况 模拟和受力分析 。

131 5
. .
冬期施 工 应符合 《建筑 工 程冬期施 工 规程 》 JGJ 的
104

规定 。 雨期 、 高温及干热 气候条件下 , 应编制专 门的施 工 方案 。

132 .
施 工 测 量

132 1
. .
施 工 测 量 应 符 合 现 行 国家 标 准 《工 程 测 量 规 范 》 GB
的有关规 定 ,
50026 并 应 根 据 建 筑 物 的平 面 、 体形 、 层数 、 高
度 、 场 地 状 况 和施 工 要求 , 编制施 工 测量方案 。

132 2. .
高层建筑施 工 采用 的测量器具 , 应按 国家计量部 门的有
关规定进行检定 、 校准 , 合格后方 可 使用 。 测量仪器 的精度应满
足下列规定 :

1 在 场 地 平 面 控 制测 量 中 宜使用 测 距 精 度 不 低于

测角精度 不 低 于 士 511

士 (
3? + 2只 10 又 D )、 级 的全 站 仪或测

距 仪 (D 为测 距 , 以 毫米 为单位 );
2 在场地标 高测 量 中 , 宜使 用精 度 不 低 于 DSZ3的 自动安

平水准仪 ;
3 在轴线竖 向投测 中 , 宜 使用 士 2
’级 激光 经 纬仪或激光 自

146
动铅直仪 。

132 3
. .
大 中型 高层 建筑施 工 项 目 应先建 立 场 区 平 面控 制 网 , ,

再分别建立 建筑 物平 面控 制 网 ; 小 规 模或精 度 高 的独 立施 工 项
目 可直接 布设建筑物平 面控制 网
, 。 控制 网应根据复核后 的建筑
红 线桩或城市测量控制点准确定位测量 , 并应作好桩位保护 。

1 场 区 平面控制网 , 可根据场 区 的地 形 条件 和建筑 物 的布


置 情况 , 布设 成建 筑 方格 网 、 导线 网 、 三 角网 、 边 角 网或 GPS

网 。 建筑方格 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132 3 1的规定


. .

表 132 3 1 建 筑方格 网 的主要 技术要 求


. .


等 级 边 长 (m ) 测角中误差 () 边长相对中误差

级 100 300 ?
5 1/30000

二 级 100 300 ?
8 1/20000

2 建筑物平面控制 网宜布设成矩形 , 特殊 时 也 可 布设成 十


字形 主轴线或平行 于 建筑外廓 的多边形 。 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
表 132 3 2 的规定
. .

表 132 3 2 建 筑物 平面 控 制 网 的主要 技术要 求


. .


等 级 测角中误差 () 边长相对中误差



7 /石 1/30000


二 级 7而
15 1/20000

注: n 为建筑物结构的跨数 。

132 4
. .
应根据建筑平 面控制 网向混凝 土 底板垫层 上 投测建筑物
外 廓轴线 , 经 闭合校测合 格后 , 再 放 出细部轴线 及有 关边界线 。

基础外廓轴线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132 4 的规定


. .

表 132 4 基 础 外廓轴线尺 寸 允 许 偏差
. .

长度 L 、 宽度 B (m ) 允 许偏差 (mm )
L(刀 )镇 30 + 5

30< L(刀)蕊 60 + 10

60< L(B)蕊 90 + 15

147
续表 132 4
, ,

长度 L 宽度 B(m )
、 允许偏差 (mm )
B)镇 120
90< L ( 士 20

< L(
120 B)镇 150 + 25

L(
B)> 150 士 30

132 5
. .
高层建筑结构施 工 可 采用 内控法或外控法进行轴线竖 向
投测 。 首层放线验收后 , 应根据测量方案设 置 内控点或将控制 轴
线引测 至 结构 外 立 面 上 , 并 作 为各施 工 层 主轴 线 竖 向投 测 的基
准 。 轴线 的竖 向投测 , 应 以 建筑物 轴线控制桩为测站 。 竖 向投测
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132 5 的规定
. .

表 132 5 轴线 竖 向投测 允 许偏差


. .

项 目 允许偏差 (mm )
每 层 3

H 钱 30 5

< H 镇 60
30 l0

< H ( 90
60 15
总高 H (m )
< H 簇 120
90 2O

< H 镇 150
120 25

H > 150 3O

132 6
. .
控制轴线投测 至 施 工 层后 , 应进行 闭合校验 。 控制轴线
应包括 :

1 建筑物外轮廓轴线 ;
2 伸缩缝 、 沉 降缝两侧轴线 ;
3 电梯 间 、 楼梯 间两 侧轴线 ;
4 单元 、 施 工 流水段分界轴线 。

施 工 层放线时 , 应先在结构平 面上 校核投测轴线 , 再测设细


部轴线 和 墙 、 柱 、 梁 、 门窗洞 口 等边线 , 放线 的允许偏差应符 合
表 132 6的规定
. .

148
132 10
. .
高层建筑 应按设计 要 求进行 沉 降 、 变形 观 测 , 并应符
及《建筑变形
合 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
的有关规定
测量规程 》JGJS 。

133 , 基 础 施 工

133 1
. .
基础施 工 前 , 应根据施 工 图 、 地质勘察 资料和现场施 工
条件 , 制定 地下水控制 、 基坑支护 、 支护结构拆 除和基础结构 的
施 工 方案 ; 深基坑支护方案宜进行专 门论 证 。

133 2
. .
深基础施 工 , 应符 合 国家现行标准 《高层建 筑箱形 与筏
形基础技术 规 范 )
J GJ6 《建筑桩基技术 规 范 》JGJ94《建筑 基
、 、

坑支护技术规程 》 120 《建筑施 工 土 石方 工 程安全技术规 范 》


JGJ 、

180 《锚杆 喷射混凝 土 支护技术规范 》


JGJ 、 GB 50086《建筑地基 、

202 《建 筑 基 坑 工
基础 工 程施 工 质量 验 收规 范 》GB 50 、 程监 测 技
术规范 》GB 50 等 的有关规定
497 。

133 3
. .
基坑 和 基 础施 工 时 , 应采取 降水 、 回灌 、 止 水帷幕等措
施 防止 地 下水对施 工 和 环 境 的影 响 。 可根据 土 质 和地 下水状 态 、

不 同的降水深度 , 采用集水 明排 单级井点 多级井点 喷射井 、 、 、

点或 管井 等降水方案 ; 停止 降水时间应符 合设计要 求 。

133 4 基础 工 程可采用放坡开挖顺作法 有支护顺 作法 逆作


. .
、 、

法或半逆 作法施 工 。

133 5
. .
支护结构 可 选用 土 钉 墙 、 排桩 、 钢板桩 、 地 下连续墙 、

逆作拱墙等方法 , 并考虑支护结构 的空 间作用及与永久结构 的结


合 。 当不能采用悬臂式结 构 时 , 可选用 土 层锚杆 、 水平 内支撑 、

斜支撑 、 环梁支护等 锚拉或 内支撑体系 。

133 6. . 地 基处 理 可 采用挤密桩 、 压 力注浆 、 深层搅拌等方法 。

133 7. .
基坑施 工 时应加强周边建 (构 )筑物和地 下管线 的全过程
安 全监测和 信息反馈 并制定保护措施 和应急预 案 , 。

133 8支护拆除应按照支护施 工 的相反顺序进行


. .
, 并监测拆除
过程 中护坡 的变化情 况 制定应急预案 , 。

133 9. . 工 程桩质量检验可采用高应 变 、 低应变 、 静载试验或钻


150
芯取样等方法检测桩 身缺 陷 、 承载力及桩身完整 性 创

134 .
垂 直 运 输

134 1
. .
垂直 运 输设备应有 合格 证 书 , 其质量 、 安全性能应符 合
国家相关标准 的要求 , 并应按有关规定进行验收 。

134 2
. .
高层建筑施 工 所选用 的起重设备 、 混凝 土 泵 送 设备 和 施
工 升降机 等 , 其验收 、 安装 、 使用 和 拆 除应分别符合 国家 现 行标
准《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GB 6067 《塔式起 重机 》GB/TS031 《塔 、 、

式起重机安全规程 》GB 5144 《混凝 土 泵 》GB/T 、 13333 《施 工 、 升


降机标准 》GB/T 10054《施 工 升 降机安全规程 》
、 GB 10055《混 、

凝 土 泵送施 工 技术 规程 》JGJ
/T 10 《建 筑 机 械使 用 安 全技 术规

程 》JGJ
33 、 《施 工 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规程 》 等 的有关
160
JGJ
规定 。

134 3
. .
垂直运 输设备 的配 置 应根据结构平面布局 、 运 输量 、 单
件 吊重及 尺 寸 设备参数 和 工 期要求等 因素确定 垂直 运 输设 备

、 。

的安装 、 使用 、 拆除应编制专项施 工 方案 。

134 4
. .
塔式起重机 的配备 、 安装和 使用应 符合下列规定 :

1 应根据起重机 的技术要求 , 对 地 基基础和 工 程结构进行


承载力 、 稳定性和变形验 算 ; 当塔式起重机布置在基坑槽边 时 ,

应满足基 坑支护安全 的要 求 。

2 采用多 台塔式起重机时 , 应有 防碰 撞措施 。

3 作业 前 , 应对索具 、 机具进行 检 查 , 每次使 用 后 应按 规


定对各设施进行维 修和保养 。

4 当风速大 于 五 级 时 , 塔式起重机 不 得进行顶 升 、 接高或


拆除作 业 。

附着式塔式起重机与建筑物结构进行 附着 时 应满 足其
5 ,

技术 求 附着点最大间距 不 宜大 于 25m 附着点 的埋 件 设 置 应


要 , ,

经 过设计单 位同意 。

134 5
. .
混凝 土 输 送 泵 配 备 、 安装和使用应符 合下列规定 :

1 混凝 土 泵 的选 型 和配备 台数 , 应根据混凝 土 最 大输送 高


151
度 、 水平 距 离 、 输 出量及浇筑量确定 。

2 编制泵送混凝 土 专项 方案 时应进行 配管设计 ; 季 节性施


工 时 , 应根据需要对输送 管道 采取隔热或保温措施 。

3 采用接力泵进行混凝 土 泵送 时 , 上 、 下泵 的输 送 能力应
匹 配 ; 设 置 接力泵 的楼面应验 算其结构承载能力 。

134 6
. .
施 工 升降机配备和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建筑高 度超高 15层 或 40m时 , 应设 置 施 工 电梯 , 并应


选择具有可靠 防坠落升 降系统的产 品 ;
2 施 工 升 降机 的选择 , 应根据建筑物体 型 、 建筑 面积 、 运
输 总量 、 工 期要求 以 及 供货条件 等确定 ;
3 施 工 升 降机位置 的确定 , 应方 便安装 以 及人 员 和物料 的
集散 ;
4 施 工 升降机安装前应对其基础和附墙锚 固装置进行设计 ,

并在基础周 围设 置 排水设施 。

135

脚 手 架及 模板支架

135 1

脚手 架 与模 板 支 架 应 编 制 施 工 方 案 经 审 批 后 实 施
. , 。

高 大脚手架及模板支架施 工 方 案宜进行专 门论证


、 。

135 2 脚手架及模板 支架 的荷载取 值及组合 计算方法及架 体


. .

构造 和施 工 要求应满足 国家现行行业标 准 《建筑施 工 安全检 查 标


准 》JGJ59《建筑 施 工 扣 件 式 钢 管 脚 手 架 安 全 技 术 规 范 》JGJ

130 《建筑施 工 、 门式钢 管脚手架安全技 术规范 》JGJ


128 《建筑 、

施 工 碗扣 式钢管脚手 架安全 技术规 范 )


J GJ166 《建筑施 工 模板 、

安全技术规范 》 162
JGJ 等有关规定 。

135 3
. . 外脚手架应根据建筑物 的高度选择 合理 的形式 :

1 低于 50m的建筑 , 宜采用 落 地 脚手架或悬挑脚手架 ;


2 高于 50m的建 筑 , 宜 采 用 附着 式 升 降脚 手 架 、 悬 挑脚
手架 。

135 4 . .
落地脚手架宜采用 双 排扣件式钢管脚手架 、 门式钢管脚
手架 、 承插式钢管脚手架 。

]52
135 5
. .
悬挑脚手架应 符合下列规定 :

1 悬挑构件宜采用 工 字钢 , 架 体宜 采用 双 排扣件 式钢管脚


手架或碗扣式 、 承插式钢 管脚手架 ;
2 分段搭设 的脚手架 每段 高度不得超过 20m; ,

3 悬挑构件可采用预埋 件 固定 预 埋 件应采用未 经 冷处 理 ,

的钢材加 工 ;
4 当悬挑支 架放 置 在 阳 台 、 悬 挑 梁 或 大跨 度 梁 等部 位 时 ,

应对 其安全性进行验算 。

135 6
. .
卸料平 台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应 对 卸 料 平 台 结构进 行 设 计 和验 算 , 并 编 制专项 施 工
方案 ;
2 卸料平 台应与外脚手架脱开 ;
3 卸料平 台严禁超载使用 。

135 7
. .
模 板 支架 宜采 用工 具 式 支架 , 并应符合相关标准 的
规定 。

136 . 模 板 工 程

136 1
. .
模板 工 程应进行 专项设计 , 并 编制施 工 方案 。 模板方案
应根据平面形状 、 结构形式和施 工 条件确定 。 对模板及其支架应
进行承载力 、 刚度和稳定性计 算 。

136 2
. .
制作 和安装应符合 国家 现行 标准 《混凝 土
模板 的设计 、

结构 工 程施 工 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4 《组 合钢模 板技术规范 》 、

、 GB 50113《钢框胶合板模
GB 50214《滑动模板 工 程技术规范 》 、

板技术规程 汀GJ96 《清水混凝 土 应用技术规程 》 等的有


169
JGJ、

关规定 。

136 3
. .
模板选 型 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墙体 宜选用大模板 倒模 滑动模板 和爬 升模板 等 工 具 、 、

式模板施 工 ;

2 柱模 宜采 用 定 型 模 板 。 圆柱模 板 可 采 用 玻 璃 钢 或钢 板
成型 ;
153
3 梁 、 板模板宜选用 钢框胶合板 、 组 合钢模 板 或不带 框 胶
合板等 , 采用整 体或分片预制安装 ;
4 楼板模板 可选用 飞 模 (台模 、 桌模 ) 密助楼板模 壳 、 、 永
久性模板等 ;
5 电梯井筒 内模 宜选用铰接式筒形大模板 , 核 心 筒 宜采用
爬升模板 ;
6 清水混凝 土 、 装饰混凝 土 模板应满 足设计 对混 凝 土 造 型
及 观 感 的要 求 。

136 4
. .
现浇楼板模板宜采用早拆模板 体系 。 后浇带应与其 两侧
梁 、 板结构 的模板及支架分开设 置 。

136 5
. .
大模板板面可采用整块薄钢板 , 也可选用钢框胶 合板或
加边框 的钢板 、 胶合板拼装 。 挂装 三 角架 支承 上 层外模 荷 载 时 ,

现浇外墙混凝 土 强度应达到 7 SMPa



。 大模板拆 除和 吊运 时 , 严
禁挤撞墙体 。

大模板 的安装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136 5 的规定


. .

表 136 5 大模板 安装允 许偏差


. .

项 目 允许偏差 (? ) 检测方法
位 置 3 钢尺 检测
士不 贫犷

!J、
, l
呵 士5 水准仪或拉线 尺 量 、

上 口 宽度 士2 钢尺 检测
垂 直度 3 Zm 托线板检测

136 6
. .
滑动模板及其操作平 台应进行整 体的承载力 、 刚度和稳
定性设计 , 并应满足建筑造 型 要 求 。 滑升模板施 工 前应按连续施
工 要求 , 统筹安排提升机具 和配件 等 。 劳动力配 备 、 工 序协 调 、

垂直 运 输和水平 运 输能力均应与滑升速度相适应 。 模板应有 上 口


小 、 下 口 大的倾斜度
其单面倾斜度宜取 为模板高度 的 1八 000 ,

/ 1000混凝 土 出模强度应达到 出模后混凝 土 不 塌 不 裂 支承


2 。 、 。

杆 的选 用应与 千 斤顶 的 构造相适应 , 长度宜为 4m 一


6m, 相邻支
撑杆 的接头位 置 应 至 少错 开 50Omm
, 同 一

截 面高度 内接头不 宜
154
超过总数 的 25% 。 宜选用 额定起重量为 60kN以上 的大吨位千斤
顶及与之配套 的钢管支撑 杆 。

滑 模装置组装 的允 许偏差应 符合表 136 6 的规定


. .

表 136 6 滑 模装置 组 装的允 许 偏 差


. .

项 目 允许偏差 (mm ) 检测方法


模板结构轴线与相应结构轴线位置 3 钢尺 检测
水平方向 3
围圈位置 偏差 钢尺 检测
垂直方向 3

平面 内 3
提升架的垂直偏差 Zm 托线板检测
平面 外 2

安放千斤顶的提升架横梁相对标高偏差 5 水准仪或拉线 、 尺量

考虑倾斜度后模 上口 一


钢 尺 检测
板尺 寸的偏差 下口 +2

千 斤顶安装 平面 内 5
钢尺 检测
位置 偏差 平面 外 5

圆模直径 方模边长的偏差
、 5 钢尺 检测
相邻两 块模板平面 平整偏差 2 钢尺 检测

136 7
. . 爬升模板宜采用 由钢框胶合板等 组 合 而 成 的大模板 。 其
高度应为标准层层 高加 100mm 300mm 一
。 模板 及 爬 架 背 面应 附
有爬升装置 。 爬架 可 由型 钢组成 , 高度应 为 3。


3 5个标准层

高度 其 立 柱宜采取标准节分段 组 合 并用法 兰 盘连接 ; 其底座


, ,

固定于 下层墙体时 穿墙螺栓 不 应少 于 4个 底部应设有操作平 , ,

台和防护设施 。 爬升装置 可 选用液压穿 心 千斤顶 、 电动设备 、 倒


链等 。 爬升 工 艺可选用模板与爬架互 爬 、 模板与模板 互 爬 、 爬架
与爬架 互 爬及整体爬升等 。 各部件安装后 , 应对所有连接螺栓和
穿墙螺栓进行紧固检查 , 并应试爬升和验收 。 爬升时 , 穿墙螺栓
受力处 的混凝 土 强度不应 小 于 ; 应稳起
10MPa 、 稳 落 和平 稳就
位 , 不 应被其他构件卡住 ; 每个单 元 的爬升 , 应在 一

个 工 作 台班
内完成 , 爬升完毕应 及 时 固定 。

155
筒连接 、 套筒挤 压 连接 等方 法 。 焊 接 时 可 采 用 电渣 压 力 焊 等方
法 。 钢筋连 接应 符合现行行业 标准 《钢筋机械连 接技 术规程 》JGJ
107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
、 和《钢 筋焊接接 头试 验 方法 》
JGJ18

27等 的有关规定
JGJ 。

137 4
. .
采用点焊钢筋 网片时 , 应符 合现行行业标 准 《钢筋 焊接
网混凝 土 结构技术规程 》 的有关规定
114
JGJ 。

137 5
. .
采用冷轧带肋钢筋和预应力用钢 丝 、 钢绞线时 , 应符合
现行行业标准《冷轧带肋钢筋混凝 土 结构技术规程 》JGJ95
和 《钢
绞线 、 钢丝 束无粘结预应力筋 )
JG 等的有关规定
3006 。

137 6
. .
框架梁 、 柱交 叉 处 , 梁纵 向受力钢筋应置 于 柱纵 向钢筋
内侧 ; 次梁钢筋宜放在主梁钢筋 内侧 。 当双 向均为主梁时 , 钢筋
位 置 应按设计要求摆放 。

137 7
. .
箍筋 的弯 曲半径 、 内径 尺 寸 、 弯钩平直长度 、 绑扎 间距
与位置等构造 做法应符合设计规定 。 采用开 口 箍筋时 , 开 口方 向
应置 于 受压 区 , 并错开布置 。 采用螺旋箍等新 型 箍 筋时 , 应符合
设计及 工 艺要求 。

137 8
. .
压 型 钢板 混凝 土 组 合楼板施 工 时

, 应保 证 钢筋 位 置及
保护层厚度准确 。 可 采用在 工 厂加 工 钢筋析架 , 并与压 型 钢板焊
接成 一

体 的钢筋 析架模板系统 。

137 9
. .
梁 、 板 、 墙 、 柱 的钢 筋 宜采 用 预 制 安装 方 法 。 钢筋骨
架 、 钢筋 网在 运 输和安装过程 中 , 应采取加 固等 保护措施 。

138 .
混 凝土 工 程

138 1
. .
高层建 筑宜采用预拌混凝 土 或有 自动计量装置 、 可靠质
量控制 的搅拌站供应 的混凝 土 , 预拌混凝 土 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
《预拌混凝 土 》GB/ 的规 定
T 14902 。 混 凝 土 浇 灌宜 采 用 泵 送 入
模 、 连续施 工 , 并应符合现行行 业 标 准 《混凝 土 泵送施 工 技术 规
/T10 的规定
程 》JGJ 。

138 2
. .
混凝 土 工 程 的原材料 、 配 合 比设计 、 施 工 和验收 , 应符
合现行 国家标准 《混凝 土 质量控制标准 》GB 50164 《混凝 土 外加 、

157
剂应用技术 规 范 》GB 501
19 、 《粉煤 灰 混凝 土 应 用技 术 规 范 》GB

和《混凝 土 强度检验评 定标 准 》GB/T 50107《清水混凝 土


50146 、

应用技术规程 》JGJ 等 的有关规定


169 。

138 3
. .
高层建筑 宜根据不 同工 程需要 , 选用特 定 的高性能混凝
土 。 采用高强混凝 土 时 , 应优选水泥 、 粗细骨料 、 外 掺合料 和外
加剂 , 并应作好配制 、 浇筑与养护 。

138 4
. .
预拌混凝 土 运 至 浇筑 地 点 , 应进行坍落度检查 , 其允许
偏差应符合表 138 4 的规定
. .

表 138 4 现 场 实测 混 凝 土 坍 落度 允 许偏差
. .

要求坍落度 允许偏差 (mm )


< 50 士 10

50 90

士 20

> 90 士 30

138 5
. .
混凝 土 浇筑高度应保 证 混凝 土 不 发 生 离析 。 混凝 土 自高
处倾落 的 自由高度 不 应 大 于 Zm; 柱 、 墙模板 内的混凝 土 倾 落高
度应满足表 138 5 的规定 ;
. .
当不 能满足表 138 5 的规定 时 ,
. .

加设 串通 、 溜槽 、 溜管等装 置 。

表 138 5 柱
. .
、 墙模板 内混 凝 土 倾 落高度 限 值 (? )

条 件 混 凝 土 倾落高度

骨料粒径 大于 25mm (3

骨料粒径 不 大于 25mm 镇6

138 6 . .
混凝 土 浇筑过程 中 , 应设专人对模板支架 、 钢筋 、 预埋
件和预 留孔洞 的变形 、 移 位进行观测 , 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

138 7 . .
混凝 土 浇筑后应及时进行养护 。 根据不 同的地 区 、 季节
和 工 程特点 , 可选用浇水 、 综合蓄热 、 电热 、 远 红 外线 、 蒸汽等
养护方法 , 以 塑料布 、 保温材料或涂刷薄膜等覆盖 。

138 8 . .
预应力混凝 土 结 构施 工 , 应符合 国家现行 标 准 《预应力
筋用锚具 、 夹具和连接器 》GB/T 14370
和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 土

158
结构技术规程 》 等的有关规定
JGJ92 。

138 9
. .
结构柱 、 墙混凝 土 设计强度等级高 于 梁 、 板混凝 土 设计
强度 等级时 , 应在交界 区 域采取 分隔措施 。 分隔位置应在低强度
等级 的 构 件 中 , 且 与 高 强 度 等 级 构 件 边 缘 的距 离 不 宜 小 于
50Omm 。 应先浇筑 高 强 度 等 级 混 凝 土 , 后浇筑低强 度等级混
凝土 。

138 10
. .
混 凝 土 施 工 缝 宜 留置 在 结 构受 力 较 小 且 便 于 施 工 的
位置 。

138 n
. .
后浇带应按设计要 求预 留 , 并按规定 时间浇筑混凝 土 ,

进行覆盖养护 。 当设计对混凝 土 无特殊 要 求时 后浇带混凝 土 应 ,

高 于 其相邻结构 一

个强度等级 。

138 12
. .
现浇混凝 土 结构 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138 12的规定
. .

表 138 12 现 浇 混 凝 土 结 构的允 许偏差


. .

项 目 允许偏差 (mm )

轴线位置 5

蕊 sm 8
每 层
垂 直度 > sm 1O

全 局 H/ 且 钱 30
1000

每 层 士 10
标 高
全 局 士 30

+ 8, 一

5(抹灰 )
截面 尺 寸
+5 ,

不 抹灰 )
2(

表面平整 (
2m 长度 ) 8(抹灰 ), 4(
不 抹灰 )

预埋 件 lO

预埋 设施 中心 线位置 预 埋 螺栓 5

预埋 管 5

预埋 洞中心 线位置 15

井筒长 宽对 定位中心 线
、 + 25, O
电梯井
井筒 全 高 (H )垂直度 H /1000
且 镇 30

159
A 03
。 。
楼盖结构 的阻抗有 效重量 二 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

切 一
丽 BL (
A . 0 31
. ) 一

B 一 工
( (A 0 3 2)
. .

式中 : 云) 一 一 一

楼 盖 单位 面 积有效重量 (
kN / ) 取恒载和有效分
mZ ,

布活荷载之和 。 楼层有效分布活荷 载 : 对办公建筑


可取 /mZ,
0 55kN

对住宅可取 0 3kN

/耐 ;

五 梁跨度 (m );
B 楼 盖阻抗 有效质量 的分布宽度 (m );
C一 一

垂直于梁 跨度方 向的楼盖受 弯连续性影 响系数 , 对


边梁取 1, 对 中间梁取 2 。

167
附录 B 风荷 载 体 型 系 数

B 0。 1

风 荷 载 体 型 系数 应 根 据 建 筑 物平 面 形 状 按 下 列 规 定
采用 :

1 矩形平 面

户”
厂 门 寸
匕止 二 到 耳
拼 科

产s1 群s2 产s3 产54

/ H 、
月 。 . , 八 。

0 60 0 60
_

0 80.

【U 任6 一 U UJ下 刀
. .
一 一


\ 」J /

注: H 为房屋 高度 。

ZL 形平面

干 S2



公式
』 〕

于火 "
产sl 产52 产53 户s4 产55 产56

0 0 80

0 70.

0 60.

0 50.

0 50.

0 60.


45 0 50
. 0 50

0 80.

0 70.

0 70.

O 80。

2250 一

0 60.

0 60. O 30, 0 90 . 0 90
. 0 30

168
3 槽形平面

巳当 一

砰习 一

4 正 多边形平 面 、 圆形平 面


八 . 12
. ,

篇 ( 为边数 ”
,'“一 。 8+
・ ”

) 当圆形高层建筑表面较粗糙时 ,
2 群

0 8

扇形平面

06 .

载舟
o 葺看 3



啡招斗华 3
6 梭形平面

、 厂气
‘ }
i一
、 , nU
尤-
厂}

01

一 少 户一 」 一 l

声\ 工

洲 工



n6 UU

les

叹 八
『 .


n , 勺,

nUes Onl

Ul


了f声 !卫l

.j

ee 岁气

15
击 匕 山 击 八 翻

30
, , , ,

jl
7 十字形平 面

.一
, 』


一 l一 一 一 ,

CU气 1


一 (
- ' -
、 }

一 一 一
『 曰



llJ

l 八 }





U 6 -
.一 一 J

llesll



nU 七, )
〕 }

习 .
‘ 一 } 一 一 一

、之 一

} .

.、
0 『


} l
庆 汀L 1 6习

ltt 州

, 一 一
卜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169
8 井字形平面

帷祥 兰运沙 /2

gX 形平 面





10 什形平 面

05


05



抓 耳 扭 计 /2
11 六 角 形 平 面

粼54

夕 户53

夸 一

夕52

了70

产、1 产、2 产53 产劝 1155 召、6

0 80.

0 45.

0 50.

0 60.

0 50.

0朽 .

一 一 一 一

3O 0 70. O 40。

. 55
0 一
O 50。

0 . 55 一

0 55.

12Y 形平面




料s6

\粼55
刀54

151



扛5.1
月53

lO 2O 3O 4O 5O 6O

1 05 1 05 1 00 0 95 0 90 O 50 一

0 15

. . . . . 。 .

1 00 0 95 0 90 0 85 0 80 0 40 一

0 10

. . . . . . .

0 70 呱 门
11 0 30 0 50 0 70 0 85 0 95

. } . . . . .

一 一 } 一

八 八
咬门
0 50 呱 0 55 O nU 0 75 0 40 0 10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口 ) . 。 . . .

一 一 一 一 一 工


叹成
0 15

O 50 呱 口O

0 60 一

O Ud

0 75 一

0 45 一


。 . 。 . .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O 55 呱 匀

0 60 一

0 7n 一

0 65 一

0 15 一

0 35

。 口 . . ‘ 〕 . . .

一 一 一 一 l 一

暇n 亡
0 55 0 55

0 50 呱 一

0 50 一

0 匕

0 55 一 一


口划
dl
. . . . . .

一 一 一 一

O 勺d仄 .知
0 O 50

0 55 一 一

0 55 一


0 0U
门 一 一


. 。 . 。

一 一 1 一


0 50 一

0 50} 一

0 50 一

0 aCU

O 50 一

0 50

. . . . 。 .

0 50 一

O 50 一

0 50 一

0 50 一

0 50 一

0 50

. 。 . . . .

一 一


0 70.

0 60.

0 55.

0 55.

0 55}

0 55.

群,12 1 00
. 0 95
. 0 90
. O 80, 0 75
. 0 65

附录 C 结 构水平 地 震 作用计 算 的底 部剪力法

C 01

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高层建筑结构的水平 地 震作用时 各
. ,

楼层在计算方 向可仅考虑 个 自由度 (图 O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


, :


AFn
Fn 一

甲Gn

兀一 Gf


甲乓

图 C 底部剪力法计算示意
1 结构总水平 地震 作用 标准 值应按下列公式计 算 :

FEk alG



C . 0 1 1)

队 0 85GE (C 0 1 2)
= . . .

式 中 FEk : 结构总水平 地 震作用标准值 ;


al 相应 于 结 构 基 本 自振 周 期 Tl的水 平 地 震 影 响 系
数 应按本规程 第 4 3 8 条 确定 ; 结 构基 本 自振
, . .

周期 毛 可按 本附录 C 0 2条近 似计 算 并应考虑 . .


非承重墙 体的影 响予 以折减 ;


Ge
。 计算地震作用时 结 构等效 总重力荷载 代表值 ; ,

民 计算地震作 用 时 结 构 总重 力荷 载代 表值 应取 , ,

各质点重力荷载代表值 之和 。

2 质点 i的水平 地 震作用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

一 .止H匕、

G 一
F、 - -

拼 1

FEk 一 一

民)
艺 Gj
. ,
H (
C . 0 1 3)

j 1

(i = 1,2, …
,n )
172
式中 : F、 质点 i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

以 Gj 、 分别为集 中 于 质 点 i j 的重 力荷 载代 表 值 ,
、 应按
本规程第 4 3 6条 的规定确定 ;
. .

H、 、 几 分别为质点 i、 、
j的计算高度 ;
民 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 , 可按表 C 0 1采用
. .

表C . 0 1 顶 部附加地震作用 系 数
. 民
(s)
Tg Tl> 1
. 4几 Tl毛 1 4几

不 大于 0 35 . .十 0 07
0 08TI .

0 35但不大 于 0 55 + 0 01
O OSTI 不 考虑
大于 . . , .

大于 0 55 0 OSTI0 02 一

. . .

注: 1 几 为场地 特征周期 ;
ZTI 为结构基本 自振周期 , 可 按本附录第 C 0 2条计算 , 也 可 采用根据实测 . .

数据并考虑地 震作用影响的其他方法计算 。

3 主体结构顶层 附加水平地震 作用标准值可按 下式计 算 :

△Fn 一
民凡 k (
C . 0 1 4) .

式中 : △Fn 主体结构顶层 附加水平 地 震作用标准值 。

C 02对 于 质量 和刚度沿高度分布 比 较均匀 的框架结构 框架


. . 、

剪力墙结构 和剪力墙结构 其基本 自振周期可按 下式计 算 , :

T, 一 1 7鸟

祷万 C 02
( ) . .

式 中 : T: 结构基本 自振周期 (
s);
uT 假想 的结构顶点水平位 移 (m ) 即假 想 把集 中在 ,

各楼层处 的重力荷载代 表值 G 作 为 该楼层水 平荷


载 , 并按本 规程第 5 1节 的有 关 规 定计 算 的结 构

顶点弹性水平位移 ;
叭 考虑非承重墙 刚度 对 结构 自振 周 期 影 响 的折 减 系
数 可按本规程 第 4 3 17条 确定
, . . 。

c 03
. . 高层建筑 采用底部剪力法 计算水平地 震作用 时 突 出屋 ,

面房 屋 (楼梯 间 水箱 间等 ) 宜 作 为 个 质 点参 加计
、 电梯 间 、

算 , 计算 求得 的水平 地震 作用标 准值 应增 大 增大 系数 风 可按 ,

173
表 C 0 3采用
. .
。 增 大后 的地震 作用仅 用 于 突 出屋 面房屋 自身 以
及与其直接连接 的主体结构构件 的设 计 。

表 C 0 3 突 出屋 面 房屋 地震 作用增 大 系数 Pn
. .

Kn
/K
结构基 本 自振
0 001 } 0 010 】 0 050
. . . 0 100

周期 T, (
S)


GnG

0 01 15 .

O 25
, 05

0 10.

0 01. 26 . 17 .


0 50
. 日d
} 一

11
nU 22 . 24 . 20 .

一 一

O11 23 . 22 , 22 .

一 一

自 氏
0 75
. 〕d 34 . 25 . 23 .

25 . 23 .

1 00
. 05 27 .

10

0 01. 66 . 39 . 35 . 35 .

5O 37 . 58 . 36 .

56 . 37 .

注: IK 。 、 分别为突出屋 面房屋 的侧向刚度和重力荷 载代表值 ; K


Gn 、 G 分别为
主体结构层侧向刚度 和 重 力荷载代表值 可 取各层 的平均值 ; ,

2 楼层侧向刚度可 由楼层 剪力除 以 楼层层间位移计算 。

174
附录 D 墙 体稳定验 算

D 01
. .
剪力墙墙肢应满足下式 的稳定要求 :

, E t3

q乓 丈 布 (
D . 0 1)


IUt

式中 : q 作用 于 墙顶组合 的等效竖 向均布荷载设计值 ;


Ec 剪力墙混凝 土 的弹性模量 ;
t 剪力墙墙肢截面厚度 ;
10 剪力 墙 墙 肢 计 算 长 度 , 应 按 本 附 录第 D 0 2条
. .

确定 。

D 02
. . 剪力墙墙肢 计算长度应按下式 计算 :



月h (
D . 0 2)

式中 拌 :
一 一

墙肢计算长度系数 , 应按本 附录第 D 0 3条确定 ;


. .

h 墙肢所在楼层 的层高 。

D 03
. .
墙肢计算长度系数 卢应根据墙肢 的支承条件按下列规定
采用 :

1 单片独 立 墙肢按两边支承板计 算 取 月等 于 , 10

ZT 形 、 L形 、 槽形和工 字形剪力墙 的翼缘 (图 D), 采用


三 边支 承 板 按 式 (D 0 31
) . .

计 算 ; 当 月计 算 值 小 于 0 25时 ,

取 。 25
。.

瓜渝
月 一
(D 0 3 1)
. .

式中 bf -

T形 、 L形 、 槽形 、 工 字形剪力墙 的单侧翼缘 截 面
高度 , 取 图 D 中各 b。 的较大值或最大值 。

3 T 形剪力墙 的腹板 (图 D ) 也 按 三 边 支 承板计 算 , 但应


将公式 (D . 0 3 1) 中的

代 以 bw
bf 。

175
白幽 由 白 白 由

了生 同 医 I可 毕引 自 阵J

a)T形 b)L形
( (
c)槽形 ) 工 字形

图 D 剪力墙腹板与单侧翼缘截面 高度示 意
4 槽形和工 字形 剪力墙 的腹板 (图 D)
, 采用 四 边支承板按
式 (D . 0 32
. ) 一

计算 ; 当 月计算值小 于 0 2时 ,

取 0 2。

厂衡
月 一
(D 0 3 2)
. .

式中 : bw 槽形 、 工 字形剪力墙 的腹板截面 高度 。

D 04
. .
当 T形 、 L形 、 槽形 、 工 字形 剪力墙 的翼缘截面 高度或
T形 、 L 形剪力墙 的腹板 截面 高度与翼缘截面厚度之 和小 于截面

厚度 的 2倍 和 800mm时 , 尚宜按下式验算剪力墙 的整体稳定 :

1 ZEcl

N 毛 (D 0 4)
. .

h2
式中 : N 一 一

作用 于 墙顶组合 的竖 向荷载设计值 ;
J 一 一

剪力墙整体截面的惯性矩 , 取 两 个方 向的较小值 。

176

附录 E 转换层 上 、 下结构侧 向刚度规定

E 01
. .
当转换层设 置 在 l 2层 时 ,
、 可近 似采 用 转换 层 与 其相
邻 上 层结构 的等效剪切 刚度 比 荞: 表 示 转换层上 、 下层结 构 刚度
的变化 , 长l 宜接近 1, 非抗震设计 时 长: 不应小 于 0 4,

抗震设计
时 长: 不应小 于 0 5。 长: 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ye



行 2了12
只 乒
九1

E . 0 1 1)

A* 一
Aw*+ , 习c ',
, Ac



(i = 1,2) E 0 1 2)
( . .

c、 、 .

:5

(毕丫
\九 / i
(, 一
:,2) (E . 0 1 3)

式 中 Gl 肠 : 、 分 别 为 转 换 层 和 转 换 层 上 层 的混 凝 土 剪 变
模量 ;
Al AZ、 分别为转换层 和 转换层 上 层 的折算 抗剪 截 面
, ) 计算 ;
面积 可按式 (E 0 1 2 . .

Aw' , 第 i层 全部剪力墙 在计算方 向的有 效 截 面面

积 (不包括 翼缘 面积 );
Aci
,, 第 i层 第 j根柱 的截面面积 ;
h' 第 i层 的层高 ;
h' 、
, 第 i层第 j根柱沿计 算方 向的截面高度 ;
C,、
, 第 i层第 j根柱截 面 面 积折算系数 , ,

当计算值
大于 1时取 1 。

E 02
. .
当转换层设 置 在第 2层 以上 时 , 按本 规程 式 (3 5 2 1
). .

计算 的转换层与其相邻 上 层 的侧 向刚度 比不应小 于 06



E 03
. .
当转换层设置在第 2层 以上 时 , 尚宜采用 图 E 所示 的计
算模 型按公式 (E 0 3
) . .
计算转换层下部结构与 上 部结 构 的等效
侧 向刚度 比 荞2 。 宜接近 1,
yeZ 非抗 震设 计 时 : 不应小 于 0 5,
ye .

177
抗震设 计时 不 应小于 0 8
yeZ .

△2HI
为 一
(E 0 3)
. .

乃IH2

式中 : 长: 转换层下部结构 与 上 部结构 的等 效侧 向刚度 比 ;


Hl 转换层及其 下部结构 (计算模 型 1) 的高度 ;
△1 转换层及 其下部结构 计 算模 型 l
( ) 的顶部在 单位
水平力 作用下 的侧 向位移 ;
HZ ) 的高度 其
转换层 上部 若干层 结构 (计 算模 型 2 ,

值应 等于或接近计 算模型 1的高度 H : 且 不大 于 ,

HI;
△: ) 的顶部在单
转换层 上 部若干层结构 (计算模 型 2
位水平力作用下 的侧 向位移 。

转换构件

)计算模型 1

a 转换 层及下 部结 构 )计算模型 2

b 转换层上部 结构

图 E 转换层上 、 下等效侧 向刚度计算模 型

178
附录 F 圆形钢 管 混 凝 土 构件设计

F 1 . 构 件 设 计

F 11
. .
钢管混凝土 单肢柱的轴向受压承载力应满足下列公式规定 :

持久 、 短暂设计状况 N 钱 N 。 F 1 11
( .
) .

地震设计状况 N 蕊 Nu/玩 (F 1 1 2

) .

式中 : N 轴 向压 力设计值 ;
N 。 钢管混凝 土 单肢柱 的轴 向受 压 承载力设计值 。

F 12
. .
钢管混凝 土 单肢柱 的轴 向受 压 承载力设计值应按下列公
式计 算 :

N 。

钓沪eNO .

F 12 1
. ) .

N。 一 。
. l + 刃 ) (当 夕气 [

gAofc 刃 时) (F 1 2 2
. ) .

N0 一 。 gAC

fc1 +捆 + 必
( '
(当 夕> 刃 时)

(F 1 2 3)
. .

。一 玉二 (
F 1 2 4)
. .

八 。 c


且 在任何情况下均应满足下列条件 :
仍切 成 外 。 (F 1 2 5)
. .

表F . 12 .
系数 a 、 〔
刃 取值
混 凝 土 等级 毛 CSO C55 CSO

口 2 00. 1 80


刃 1 00
. 1 56

式中 : N。 钢管混凝 土 轴 心 受 压 短柱 的承载力设计值 ;
O 钢管混凝 土 的套箍指 标 ;

与混凝 土 强度等级有关 的系数 , 按本 附录表 E 12 .

取值 ;
]79

刃 与混 凝土 强 度等级有 关 的 套箍指标界 限 值 按本 ,

附录表 F 1 2取 值 ; . .

A 。 钢管 内的核 心 混凝 土 横截面面积 ;
fc 核 心 混凝 土 的抗 压 强度设计值 ;
A 。 钢管 的横截面面积 ;
fa 钢管 的抗拉 、 抗 压 强度设计值 ;
叭 考虑长细 比影 响 的承载力折减 系数 , 按 本 附 录第
F 1 4条 的规定 确定 ;
. .

只 考虑 偏心 率影 响 的承载力 折减 系 数 , 按 本 附录 第
F 1 3条 的规定确定 ;
. .

马 按轴 心 受压柱考虑 的 妈 值 。

E 13

钢管混凝 土 柱考虑偏 心 率影响 的承载力 折减 系数 叭 , 应
按下列公式计算 :

当 e。/r 镇 。 1 55时 ,

叭 一 一

竹 宁宁尸百 (
F 1 3 1)
. .

1+ 1 85生 .

rc

e。 一

赞 (
F 1 3 2)
. .

当 e。/r 。 > 1 55时 ,.

0 3 .


F 1 3 3)
. .

鱼 一

04

rc

式 中 : 。。 柱端 轴 向压力 偏心 距之较 大者 ;
r。 核 心 混凝 土 横截 面的半径 ;
呱 柱端弯矩设计值 的较大者 ;
N 轴 向压力设计 值 。

. 14
F .
钢管混凝 土 柱考虑长细 比 影响 的承载力 折减 系数 叭 , 应
按下列公式计算 :

/D
当 Le > 4时 :



1 一


丫Le
。 115 /D 一

4 (
F 1 4 l) .

当毛 /
D镇 e 4时 :


1 (
F 1 4 2) .

180
式中: D 钢 管的外直径 ;
L 。 柱 的等效计算长度 , 按本 附录 F . 1 5条 和第 F 1 6
. . .

条确定 。

. 15
F .
柱 的等效计算长度应按下 列公式计算 :




从L (F 1 5) . .

式中 : L 柱 的实际长度 ;
产 考虑柱端约束条件 的计 算长度 系数 , 根据梁柱 刚度
的 比值 , 按现行 国家 标 准 《钢 结构设 计 规 范 》 GB
确定 ;
50017
k 考虑柱身弯矩分布梯度影 响 的等效 长度 系数 , 按本
附录第 F 1 6条确定
. .

. 16
F .
钢管混凝 土 柱考虑柱 身弯矩分布梯度影 响的等效 长度 系
数 k 应按下列公式计 算
, :

1 轴心 受压柱和杆 件 (图 F . 1 6a
):

k 一 1 (
F 1 6 1)
. .


下丁 .

叫 1


上土 .

! 、
) 轴心受压

a ) 无 侧移单曲压 弯

b ) 无侧移双 曲压 弯

( ) 有侧移双 曲压弯





口 .














引 }/
- 一


}' } 口 一

} } }

) 单曲压弯

( f)双 曲压 弯

图F . 16 .
框架柱及悬 臂柱计算简图

181
2 无侧 移框架柱 (图 F , 1 6b c
.): 、

k 一 0 5+ 0 3月+ 0 2产
. . . (
F 162

. .

3 有侧移框架柱 (图 F . 1 6d
).
和悬臂柱 (图 F 1 6e f
. ):

当 e /, 镇

。 0 8时

k 1 。/
0 62se r。 (F 1 6 3) 一
一 一

. . .

当 e。/, > 0 8时 取 k 0 5。


= .
。 ,

当 自由端有力矩 从 作用时 ,

k 一
1 十 几)/
( 2 F 1 6 4)
( . .

并 将式 (F . 1 63
. )一

与式 (F . 1 64
) .

所得 k值进行 比较 , 取
其 中之较大值 。

式中 月 : 柱 两 端 弯矩设计值之绝对值较小者 从 与绝对值较大
者 姚 的 比 值 单 曲压 弯时 召取 正 值 双 曲压 弯 时 月 , ,

取负值 ;
几 悬臂柱 自由端 弯矩设 计 值 呱 与嵌 固端 弯矩设 计 值
呱 的 比值 , 当 几 为负值 即双 曲压 弯时 , 则按反 弯点
所分割成 的高度为 LZ的子悬臂柱 计算 (图 F 1 6f
) , .

注: 1 无 侧移框架系指框架 中设 有 支撑架 、 剪力墙 、 电梯井等支撑结


构 , 且 其抗侧移刚度不 小于 框架抗侧移刚度的 5倍者 ; 有侧移
框架系指框架中未设 上 述 支撑结构或支撑结构 的 抗侧移刚度小
于 框架抗侧移刚度 的 5倍者 ;
2 嵌 固端系指相交于 柱的横梁的线刚度与柱的线刚度的 比值 不 小
于 4者 , 或柱基 础的长 和 宽均不 小 于 柱直径的 4倍者 。

F 17
. .
钢 管混凝 土 单肢柱 的拉弯承载力应满足下列规定 :

N . 几蛋 / , 了

汗 镇
洋 +M -


一 1


气 F 1 7 1) .

Nu
。 。


Nut AaFa 一 .
1 7 2)

FF

、 .


从 一 0 3rcNO . ‘
吸 1 7 3) .

式中 : N 轴 向拉力设计值 ;
几卜 一

柱端弯矩设计值 的较大者

. 18
F .
当钢管混凝 土 单肢柱 的剪跨 a (横 向集 中荷载作用点 至 支
182
座或节点边缘 的距离 ) 小 于 柱子直径 D 的 2倍 时 , 柱 的横 向受
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规定 :

V ( Vu (
F 1 8) . .

式中: V 横 向剪力设计值 ;
V 。 钢管混凝 土 单肢柱 的横 向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

F 19
. .
钢管混凝 土 单肢柱 的横 向受剪承载力设计 值应按下列公
式计 算 :

( 0.4 滤 ) (F

矶 一
V0+ 0
( .
IN ,卜 ・ 9

1 一

,,

V0 一 0
. 1 + 30

ZAcfc ) (F 1 9 2
. ) .

式 中 V0 :

钢 管混凝 土 单肢柱受纯剪时的承载力设计 值 ;

N 与横 向剪力设 计值 V 对应 的轴向力设计 值 ;
a 剪跨 , 即横 向集 中荷 载 作用 点 至 支 座或 节 点 边缘
的距离 。

F 1 10
. .
钢 管混凝 土 的局部受 压 应符合下式规定 :
N ,镇 N 、 (F 1 10
. ) .

式中 : N, 局部作用 的轴 向压 力设计值 ;
N、 钢管混凝 土 柱 的局部受 压 承载力设计值 。

F 1 11
. .
钢管混凝 土 柱在 中央部位受 压 时 (图 F 1 11
. ),

局部受
压承载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计 算 :


1 』









Z 尸



图F . 1 11.
中央 部位局 部受压

NuZ N0 一

授 (F 1 11
. ) .

式中 从 : 局部受压段 的钢管混凝 土 短 柱轴 心 受 压 承载力设


183
计值 , 按 本 附录 第 F 1 2 条 公 式 (F 1 2 2)
. . . .


F 1 23
. ) .

计算 ;
A, 局部受 压 面积 ;
A 。 钢管 内核 心 混凝 土 的横截 面 面积 。

F 1 12
. .
钢管 混凝 土 柱在 其组 合 界 面 附 近 受 压 时 (图 F . ),
1 12.

局 部受压承载力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计 算 :
当 A ,/A ) 1/3时 。 :

N。 一
N0 N
( )
' 一

饮 (
F 1 121
). .

当 A ,/A 。 < 1/3时 :
' 二 A, , 一 ,

N以 一

N0 N )
田 了3

拼 二 , / 一
, 一

(F 1 122)
. .

Ac
式中 : N。 局部受 压 段 的钢 管混 凝 土 短柱 轴心 受 压 承载力设
计值 , 按 本 附录 第 F 12条公 . .
式 (F . 1 2 2)

) 计算 ;
F 1 23
( . .


N 非局部 作用 的轴 向压力设 计值 ;
。 考虑局 压 应力 分 布状 况 的系数 , 当局 压 应力 为均
匀 分布时取 1 00

; 当局压应力 为非 均匀分 布 (如
与钢管 内壁焊接 的柔性抗剪连接件 等) 时取 0 75
。 .

当局部受压承载力不足时 , 可将局 压 区 段 的管壁进行加厚 。


NI


卜 。

二 “
访 乓队\
』 、 、

护 11





“'

牡犷
} }


} } 名

d .

图F . 1 12

组合界 面 附近 局部受压

184
. 2
F 连 接 设 计

F21
. . 钢管混凝土 柱 的直径较小时 , 钢梁与钢管混凝 土 柱之间可
采用 外加强环 连接 (图 F
. 2 11) 外加强环 应是环 绕钢管混凝 土 柱 .

的封闭的满环 (图 E 2 12) 外加强环与钢管外壁应采用全熔透焊 .


缝连接 外加强环与钢梁应 采用栓焊连接


, 。 外加强环 的厚度不应小

于钢梁翼缘的厚度 最小宽度 不应小于 钢梁翼缘宽度的 70 , 。 。

从了叮、

_ ~ 了

洲+ 下+
l !
引+
+十
Iee

ee
刹十 l+

外加强环

图 F 2 1 1 钢梁 与钢管混 凝 土 柱采用 外加强 环 连接构造示 意


. .

骨介仲 角柱

图 F 2 12 外加强 环 构造示 意
, .

边柱 中柱

F22
. .
钢管混凝 土 柱 的直径较 大时 , 钢梁 与钢管混凝 土 柱之 间
可采用 内加强环连接 。 内加强环与钢管 内壁应采用 全熔透坡 口 焊
缝连接 。 梁与柱可采用现场直接连接 , 也可 与带有悬臂梁段 的柱
在现场进行梁 的拼接 。 悬臂梁段可采 用等截 面 (图 F . 2 21
. )一


变截面 (图 F 2 2 2 . .

、 图 F 2 23
) . .

; 采用变截面梁段 时 , 其坡度
185
不宜大于 1/6 。

内加 强环

图F . 2 21

等截面悬 臂钢梁与钢管混凝 土
柱采用 内加强环 连接构造示 意

立础 ) 立面 图


⑩金
尸 热

jj一 夕 匡
平湘 ) 平面 图

图F . 2 22

翼缘加宽的 图E 2 23

翼缘加宽 、 腹板加腋的
悬 臂钢梁与钢管混 凝 土 悬 臂钢梁与钢管混 凝 土
柱连接构造示 意 柱连接构造示意

内加强环 ; 2

翼缘加宽 ; 3

变高度 (腹板加腋 ) 悬臂梁段

186
F 23
. .
钢筋混凝 土 梁与钢管混凝 土 柱 的连接构造应 同时满足管
外剪力 传递及弯矩传递 的要求 。

F 24
. .
钢筋混凝 土 梁与钢管混凝 土 柱连接 时 , 钢管外剪力 传递
可 采用 环 形牛腿 或承重销 ; 钢筋混凝 土 无 梁楼板或井式密肋楼板
与钢管混凝 土 柱连接时 , 钢管外剪力 传递可采用 台锥式 环 形深牛
腿 。 也可 采用其他符合计 算受力要 求 的连接方式 传递管外剪力 。

F 25
. .
环 形 牛腿 、 台锥 式 环 形 深 牛腿 可 由呈 放 射 状 均 匀 分 布
的肋板 和 上 、 下 加 强 环 组 成 (图 F 2 5)
. .
。 肋板应 与钢管壁外
表 面及 上 、 下加强环采用角焊缝 焊接 , 上 、 下加 强环 可 分别 与
钢管壁外表 面采用角焊缝 焊接 。 环 形 牛腿 的 上 、 下加 强 环 以 及
台锥式深 牛 腿 的下 加 强 环应 预 留直 径 不 小 于 50
~ 的排 气 孔 。



刁B









) 环形牛腿
a ) 台锥 式深牛腿

图F. 2 5 环 形 牛 腿 构造示 意

1 上 加强 环

: 2

腹板或肋板 ; 3 下 加强 环

; 4 一

钢管混凝 土 柱 ; 5 排气孔 一

187
台锥式环形 深牛腿下加强环 的直径 可 由楼板 的 冲切 承 载力计算
确定 。

F 26
. .
钢管混 凝 土 柱 的外径 不小 于 600mm时 , 可 采 用 承重 销
传递 剪 力 。 下 翼 缘 板 组 成 的 承 重 销 (图
由穿 心 腹 板 和 上 、

F 26
. ) . , 其截面高度 宜取框架 梁截 面高度 的 50% 其 平 面 位 置 ,

应根据框架 梁 的位 置 确 定 。 翼 缘 板 在 穿 过 钢 管壁 不 少 于 50

后 可 逐 渐收窄 。 钢管与翼缘板之 间 、 钢管与穿 心 腹板之间应 采用


全熔 透 坡 口 焊缝焊接 , 穿 心 腹 板 与 对 面 的 钢 管 壁 之 间 (图
F 2 6a
. ).
或与另 一

方 向的穿心 腹板之 间 (图 F . ) 应 采用角


2 6b

焊缝焊接 。

一 .

;门

厂 ]



l 一

二 ,
l I

: 翩瞧 :

l l


a)边柱 b)中柱

图 E 2 6 承重销构造示 意

F 27

钢筋混凝 土 梁与钢管混凝 土 柱 的管外 弯矩 传递 可 采用井

式 双 梁 环 梁 穿筋单梁和变宽度梁 也 可 采用其他符合受力分
、 、 ,

析要求 的连接方式 。

F 28
. .
井式 双 梁 的纵 向钢筋钢筋可从钢 管侧 面平行通过 , 并宜
增设 斜 向构造钢筋 (图 F . 2 8);

井 式 双 梁 与钢管 之 间应 浇筑混
凝土 。

188
但作为 一
种方法 , 本规程仍予 以 保 留 , 因此列 于 附录 中 。 对于规
则结构 , 采用本条方法 计算水平地震 作用时 , 仍应考虑偶然 偏心
的不 利影响 。

4 3 12
. .
由于 地震影 响系 数在 长周期段 下 降较 快 , 对 于基 本周
期 大于 35的结构 , 由此计 算所得 的水 平地震 作用 下 的结 构效应
可能过小 。 而对 于 长周 期结构 , 地震地面运动速度和 位移可能对
结构 的破坏具有更大影 响 , 但是规范所采用 的振型 分解反应谱法
尚无 法对此作 出合 理 估计 。 出于结构安全 的考虑 , 增加 了对各楼
层水平 地 震剪力最小值 的要求 , 规定 了不 同设 防烈度下 的楼层最
小地震剪力 系数 (即剪重 比), 当不满足时 , 结 构水平 地 震 总剪
力 和各楼层 的水平地震剪力均需要进行相应 的调整或改变结构刚
度 使之达到规定 的要求 。 本次 修订补充 了 6度时的最小地震剪力
系 数规定 。

对 于 竖 向不规 则 结 构 的 薄弱 层 的水平 地 震 剪 力 , 本 规 程第

3 5 8条规定应乘 以 1 25的增大 系数
. . .
, 该层剪力放 大 1 25倍后

仍需 要 满 足 本 条 的规 定 , 即该 层 的 地 震 剪 力 系数 不 应 小 于 表
4 3 12中数值 的 1 15倍
. . .

表 4 3 12中所说 的扭转 效应 明 显
. .
的结构 , 是 指楼 层 最 大水
平位移 (或 层 间位 移 ) 大 于 楼 层 平 均 水 平 位 移 (或 层 间位 移 )
1 2倍 的结构

4 3 13
. .
结构 的竖 向地震作 用 的精确计 算 比 较 繁 杂 , 本 规 程保
留了原规程 91的简化计算方法
JGJ3 一

4 3 14
. .
本条 为新增 条 文 主要 考 虑 目前 高层 建 筑 中较 多采 用

大跨度 和长悬挑结构 , 需要采用 时程分析方法或反应 谱方法进行


竖 向地 震 的分析 , 给 出 了 反应谱 和 时程 分析计算 时需 要 的数据 。

反应谱采用水平 反应 谱 的 %,
65 包 括最 大值 和 形 状参 数 , 但认
为竖 向反应谱 的特 征 周期 与水平 反应 谱 相 比 , 尤 其 在 远 震 中距
时 , 明显 小 于 水平反应 谱 , 故本条规定 , 设计特征周期均按 第 一

组 采用 。 对处 于发震断裂 10km以 内的场地 , 其最大值 可能接 近


于 水平谱 , 特征周期小 于 水平谱 。

248
4 3 15
. .
高层建 筑 中的大跨 度 、 悬挑 、 转换 、
、 连体 结构 的竖 向
地震作用大小 与 其所 处 的位 置 以 及 支 承结 构 的刚度 都 有 一

定关
系 , 因此对于跨度较大 、 所处位置较 高的情况 , 建议采用本规程
第 4 3 13 4 3 14条 的规定进行竖 向地震 作用计 算 ,
. .
、 . .
并 且 计算
结果不宜小于本条规定 。

为 了 简化计 算 , 跨度或悬挑 长度 不 大 于 本 规程第 4 3 14条 . .

规定 的大跨结构和悬挑结构 , 可直接按本条规定 的地震作用系数


乘 以 相应 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作为竖 向地 震 作用标准值 。

. .
高层 建筑结构 整体计算 分析 时 只考 虑 了主要 结 构构
4 3 16 ,

件 (梁 柱 剪力墙 和筒 体等) 的刚度 没有考虑非承重结构构


、 、 ,

件 的刚度 因而计 算 的 自振周期较实际的偏长 按这 周 期计算


, ,

的地 震力偏小 为此 本 条规定应考虑非 承重墙 体 的刚度影 响 。 , ,

对计算 的 自振周期予 以 折减 。

4 3 17
. .
大量工 程实测周期表 明 : 实际建筑物 自振周期短 于 计算
的周期 。 尤其是有实 心 砖填充墙 的框架结构 , 由于 实 心 砖填充墙
的刚度大于框架柱 的刚度 其影 响更为 显 著 实测周期 约为计 算 , ,

周期 的 剪力墙结构 中 由于 砖墙数量少 其刚度 又



50 一
%;
60 , ,

远小于钢筋混凝 墙 的刚度 实测周期与计算周期 比较接近


土 , 。

本次 修订 考虑到 目前赫 土 砖被 限制使用 而其他类型 的砌 , ,

“ ” “ ”
体墙越来越多 , 把 填充砖墙 改为 砌体墙 , 但 不包括采用
柔性连接 的填充墙 或 刚度很小 的轻质砌 体填充 墙 ; 增加 了 框架 -

核 心 筒结构周期折减系数 的 规定 ; 目前有 些 剪力墙结构布 置 的 填


充墙较多 其周期折减系数 可 能小 于 0 9 故将剪力墙结构 的周
, .

期折减系数调整为 0 8


10

249
5 结 构计 算分析

51

般 规 定

5 13
. .
目前 国内规范体系是采用 弹性方法计算 内力 , 在截 面设
计 时考虑材料 的弹塑性性 质 。 因此 , 高层建筑结构 的内力与位移
仍按弹性方法计算 , 框架梁及连梁等构件可考虑局部塑性变形 引
起 的内力重分布 , 即本规程第 5 2 1条 和 5 2 3条 的规定
. . . .

5 14

高层建筑结构是复杂 的三 维空 间受力 体 系 计 算分析 时
. ,

应根 据结构实 际情况 选取能较准确地反映结构 中各构 件的实际 ,

受力状况 的力 学 模 型 对 于平 面和 立 面 布置 简单 规则 的框 架 结 。

构 、 框架 剪力墙结构 宜采用 空 间分析模 型


, 可采 用平 面 框 架 空
间协 同模 型 ; 对剪力墙结构 、 筒体结构 和复杂布 置 的框 架 结构 、

框架 剪力墙结构应 采用空 间分 析模 型

。 目前 国内商 品化 的结构
分析软件所采用 的力 学模 型 主要 有 : 空 间杆 系模 型 、 空 间杆 薄 一

壁杆 系模 型 、 空间杆 墙板元模 型 及 其他 组 合有 限元模 型


目前 , 国内计 算机 和结 构 分 析 软 件 应 用 十分 普 及 , 原 规程
91第 4 1 4条和 4 1 6条规定 的简化方法和手算方法未再
JGJ3 一

. . . .

列 入 本规程 。 如需要采用简化方法或手算方法 , 设计 人 员 可 参考
有关设计手册或书籍 。

5 15

高层建筑 的楼 屋 面 绝大多数为现浇钢筋 混 凝 土 楼板 和 有

现浇面层 的预制装配式楼板 进行 高层建筑 内力 与位 移计算 时 , ,

可视其为水平放置 的深梁 , 具有很大的面内刚度 , 可近似认 为楼


板在其 自身平 面内为无 限刚性 。 采用这 一

假设后 , 结 构分析 的 自
由度数 目大大减少 , 可能减小 由于 庞大 自由度系统而带来 的计算
误差 , 使计算过程 和 计算结果 的分析大为简化 。 计算分析 和 工 程
实践 证 明 , 刚性楼板假定对绝大多数 高层建筑 的分析具有足够 的
工 程精度 。 采用 刚性楼板假定进行结构计算 时 , 设计 上 应采取 必
250
要措 施 保 证 楼 面 的整 体 刚 度 。 比如 , 平 面 体 型 宜符合本规程
理 3 3条的规定 ;
. .
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 土 楼板 和有现浇面层 的装
配整体式楼板 ; 局 部削弱 的楼面 , 可采取楼板局部加厚 、 设置边
梁 、 加大楼板配筋 等措施 。

楼板有 效宽度较窄的环形楼 面或其他有大开洞楼面 、 有狭长


外伸段楼面 、 局部变窄产 生 薄弱连接 的楼面 、 连体结构 的狭长连
接体楼面等场 合 楼板 面 内刚度有较大削弱 且 不 均匀 , , 楼板 的面
内变形会使楼层 内抗侧刚度较小 的构件 的位移和受力加大 (相对

刚性楼板假定而言 ) 计 算 时应考虑楼板 面 内变形 的影 响 , 。 根据


楼 面结构 的实际情况 , 楼板 面 内变形可全楼考虑 、 仅部分楼层考
虑或仅部分楼层 的部分 区 域考虑 。 考虑楼板 的实际刚度 可 以 采用
将楼板等 效为剪弯水平梁 的简化方法 , 也可采用有 限单 元 法进行
计算 。

当需要考虑楼板面 内变形而计算 中采用楼板 面 内无限刚性假


定时 , 应对所得 的计算结果进行适 当调整 。 具体 的调整方法和调
整 幅度与结构 体系 、 构件平 面布 置 、 楼板 削弱情 况 等密切 相关 ,

不便在条文 中具体化 。

般可对楼板削弱部位 的抗侧刚度相对较
小 的结构构件 , 适 当增大计 算 内力 , 加强配筋 和构造措施 。

5 16
. .
高层建筑按 空 间整 体工 作计 算 时 , 不 同计 算模 型 的梁 、

柱 自由度是相 同的 。 梁 的弯 曲 、 剪切 、 扭转变形 , 当考虑楼板面


内变形时还 有轴 向变形 ; 柱 的弯 曲 、 剪切 、 轴向 、 扭转变形 。 当
采用 空 间杆 薄 壁 杆 系模 型 时 一

, 剪 力 墙 自由度 考 虑 弯 曲 、 剪切 、

轴 向 扭转变形 和 翘 曲变形 ; 当采用其他有 限元 模 型 分析剪力墙


时 , 剪力墙 自由度考虑弯 曲 、 剪切 、 轴向 、 扭转变形 。

高层建筑层数多 重量大 、 , 墙 、 柱 的轴 向变形影响 显 著 , 计


算时应考虑 。

构件 内力是与位移 向量对应 的 , 与截 面 设计对应 的分别为弯


矩 、 剪力 、 轴力 、 扭矩等 。

5 1 8

目前国内钢筋混 凝 土 结构高层建筑 由恒载 和 活载引起 的单


位 面 积重力 框架与框架 剪力墙结构约为 1ZkN/m
, /mZ
14kN 一 一

251

剪力墙 和筒 体 结 构 约 为 13kN
/m /mZ 而其 中活荷 载部
16kN 一

分约为 ZkN/mZ 3kN mZ 只 占全部重力 的 15


/ % 20% 活载



不 利分布 的影 响较小 。 另 一

方面 , 高层建筑结构 层数很 多 , 每层
的房 间也很 多 , 活载在 各层 间 的分 布情 况极 其 繁 多 , 难以 一 一

计算 。

如果活 荷载较 大 其不利分布对梁 弯矩 的影 响会 比较 明显 , ,

计算 时应予考虑 除进行活荷载 不利分布 的详细计算分析外 也 。 ,

可 将未考虑活荷载 不 利分布计算 的框架梁弯矩乘 以 放大系数予 以


近 似考虑 , 该放大 系数 通 常可取 为 1 1 1 3, 活 载 大 时可选 用 .

较大数 值 。 近 似考虑活荷载 不利分布影 响时 , 梁 正 、 负弯矩应 同


时予 以 放大 。

5 19. .
高层建筑结构是 逐层施 工 完成 的 , 其竖 向刚度和竖 向荷
载 (如 自重和施 工 荷载 ) 也 是 逐 层形成 的 。 这种情况与结构 刚度

次形成 、 竖 向荷载 一

次施加 的计算方法存在较大差异 。 因此对


于 层数较 多的高层建筑 , 其重力荷载作用效应分析时 , 柱 、 墙轴
向变形宜考虑施 工 过程 的影 响 。 施 工 过程 的模拟可根据需要采用
适 当的方法考虑 , 如结构竖 向刚度 和竖 向荷载 逐 层形成 、 逐 层计
算 的方法等 。

本次 修订 , 增加 了复杂结构及 以上 高层建筑应考虑施
150m

工 过程 的影 响 , 因为这类 结构是否考虑施 工 过程 的模拟计 算 , 对


设计有较大影 响 。

5 1 10
. .
高层建筑结 构进行 水平 风荷 载作 用效 应 分析 时 , 除对
称结构外 , 结构构件在 正 反 两 个方 向的风 荷载作用 下 效应 一

般是
不 相 同的 , 按 两 个方 向风效应 的较大值采用 , 是为 了 保 证 安 全 的
前提下简化计 算 ; 体 型 复杂 的高层建筑 , 应考虑多方 向风荷载作
用 , 进行风效应对 比分析 , 增加结构抗 风 安全性 。

5ln . .
在结构整 体计算 分析 中 , 型钢混 凝 土 和钢 管混凝 土 构
件宜按实际情况直接参 与计算 。 随着结构分 析软件技 术 的进 步 ,

已经 可 以 较容易地实现在整体模 型 中直接考虑 型 钢混凝 土 和钢管


混凝 土 构件 , 因此 本次修订取消 了 将 型 钢混凝 土 和 钢管混凝 土 构
252
件等效为混凝 土 构件进行计算 的规定 。

型 钢混凝 土 构件 、 钢管混凝 土 构件 的截面设计应按 本规程第


11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

5 1 12
. .
体型复杂 、 结 构布置复 杂 的 高层建 筑 结 构 的受 力 情况
复杂 , B 级高度 高层建 筑属 于超 限高层建筑 , 采用 至 少 两 个不 同
力学模 型 的结构分析软件进行整体计算分析 , 可 以 相 互 比较 和分
析 , 以 保 证 力学分析结构 的可靠性 。

对 B 级 高度高层建筑 的要求是本次修订增加 的内容 。

5 1 13
. .
带 加强层 的高层建筑结构 、 带转换层 的高 层建筑结构 、

错层结构 、 连 体和立 面开洞结构 、 多塔楼结构 、 立 面 较大收进结


构等 , 属于体形复杂 的高层建筑结构 , 其竖 向刚度和承载力变化
大 、 受力复杂 , 易形 成 薄 弱 部位 ; 混合 结 构 以 及 B 级 高 度 的高

层建筑结构 的房 屋 高度大 、 工 程 经 验不 多 , 因此 整体计算分析时


应从严要求 。 本条第 4款 的要求 主要针对重 要 建筑 以 及相邻层侧

向刚度或承载力相 差 悬 殊 的竖 向不规则高层建筑结构 。

本次 修订补充 了对混 合结构 的计算要求 。

5 1 14
. .
本条 为新增条 文 , 对 多塔楼结 构提 出 了分塔 楼 模 型 计
算要 求 多塔楼结构振动形态复杂 整体模 型 计算有时不容易判
。 ,

断结果 的合理 性 ; 辅 以 分塔楼模 型 计算分析 取 二 者 的不利结果 ,

进行设计较为妥 当 。

5 1 15
. .
对受 力 复 杂 的结 构 构 件 , 如 竖 向布 置 复 杂 的剪 力 墙 、

加 强 层构件 、 转换 层 构件 、 错 层 构件 、 连接体 及 其 相关 构件 等 ,

除结构整体分析外 , 尚应按有 限元等方法进行更加仔细的局部应


力分析 , 并 可 根 据需要 , 按 应力分 析结 果进 行 截 面 配 筋设 计 校
核 。 按应力进行截面 配 筋计算 的方法 , 可按照现行 国家标准 《混
的有关规定
凝 土 结构设计规范 》 GB 50010 。

5 1, 16

在计算机 和计算 机软件广泛应用 的条 件 下 , 除了要选
择使用可靠 的计算软件外 , 还 应对软件产 生 的计算结果从力学概
念和工 程 经 验等方面加 以 分析判断 , 确认其合 理 性 和 可靠性 。

253
52

计 算 参 数

5 2 1

高层建筑结构构件均采用弹性 刚度参 与整体分析 但抗
. ,

震设计 的框架 剪力墙或剪力墙结构 中的连梁 刚度相对墙 体较小 一

而承受 的弯矩和剪力 根大 配筋设计 困难 因此 可考虑在不影 , 。 ,

响承受竖 向荷载能力 的前提下 允许 其适 当开裂 (降低刚度) 而 ,

把 内力转移到墙体 上 。 通 常 , 设 防烈度低 时可少折减 一


些 (6 7、

度时可取 0 7
.) , 设 防烈 度 高 时可 多 折 减 一
些 (8 、 9度 时 可 取
0 5
.) 。 折 减 系数 不 宜 小 于 0 5,.
以 保 证 连 梁 承 受 竖 向荷 载 的
能力 。

对框架 剪力墙结 构 中 一 一

端 与柱连接 、

端 与墙 连接 的梁 以
及剪力墙 结 构 中 的某 些 连 梁 , 如果 跨 高 比 较 大 (比 如 大 于 5) 、

重力 作用效应 比水平风或水 平地震 作用效应更为 明显 , 此时应慎


重考虑梁 刚度 的折减 问题 , 必 要 时可不进行梁刚度折减 , 以 控制
正 常使用 阶段梁裂缝 的发 生 和发展 。

本次修订进 一

步 明确 了 仅在计算地震作用效应时 可 以 对连梁
刚度进行折减 , 对如重力荷载 、 风荷载作用效应 计算不宜考虑连
梁刚度折减 。 有地震作用效应组 合工 况 , 均可按考虑连梁刚度折
减后计 算 的地震 作用效应 参与组 合 。

522 . .
现浇楼 面和装配整 体式楼 面 的楼板作为梁 的有效翼缘形
成 T 形截面 , 提高 了 楼 面 梁 的刚度 , 结 构计 算 时应 予 考 虑 。 当
近 似其影 响时 , 应根据梁翼缘 尺 寸与梁截面 尺 寸 的 比 例关 系确定
增大系数 的取值 。 通 常 现 浇楼 面 的边框架梁 可 取 1 5, 中框架梁 .

可 取 2 0; 有 现 浇 面 层 的装 配 式楼面梁 的刚度增 大系数可适 当减


小 。 当框架梁截 面较小 而楼 板 较厚 或者 梁截 面较 大 而 楼 板 较 薄
时 , 梁 刚度增大系数 可 能会超 出 15


2 0 的范 围 ,

因此 规定增
大 系数可取 13 20



523 . .
在竖 向荷载作用 下 , 框架梁端负弯矩往往较大 , 配筋 困
难 , 不 便 于 施 工 和 保 证 施 工 质量 。 因 此允许考虑塑性变形 内力重
分布对梁端负弯 矩 进行适 当调 幅 。 钢筋混凝 土 的塑性变形能力有
254
限 , 调 幅的幅度应该加 以 限制 。 框架梁端负弯矩减小后 , 梁跨 中
弯矩应按平衡条件相应增大 。 .

截面设计 时 , 为保 证 框架梁跨 中截面底钢筋不 至 于过少 , 其


正 弯矩设计 值不应小 于 竖 向荷载 作用下按简支梁计 算 的跨 中弯矩
之半 。

524
. .
高层建筑结构楼面梁受楼板 (有 时 还 有 次梁 ) 的约 束作
用 , 无 约束 的独 立 梁极少 。 当结构计算 中未考虑楼盖对梁扭转 的
约束作用时 , 梁 的扭转 变形 和扭 矩计 算 值 过 大 , 与 实 际情 况 不
符 抗扭设计也 比 较 困难 因此可 对 梁 的计 算扭 矩 予 以 适 当折

, ,

减 。 计 算分析表 明 , 扭矩折减系数与楼盖 (楼板 和梁 ) 的约束作

用和梁 的位置密切相关 , 折减 系数 的变化 幅度较大 本规程不便 ,

给 出具体 的折减系数 , 应 由设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

53

计算简 图 处 理

5 3 1
. .
高层建筑是 三 维 空 间结构 , 构件 多 , 受 力 复杂 ; 结构计
算分析软件都有其适用条件 使用不 当 可能导致结构设计 的不
, ,

合 理 甚 至 不安全 。 因此 , 结构计 算分析时 应结 合结构 的实际情 ,

况和所采用 的计 算软件 的力学模型要求 , 对结构进行力学 上 的适


当简化处 理 , 使其既能 比 较 正 确 地 反映结构 的受力性能 , 又 适应
于 所选用 的计算分析软件 的力学模 型 , 从根本 上 保 证 结构分析结
果 的可 靠性 。

5 3 3
. .
密肋板楼 盖 简化计算 时 , 可 将密肋梁均匀 等效为柱 上 框
架梁 , 其截面宽度 可 取被等效 的密肋梁截 面 宽度 之和 。

平板无梁楼 盖 的面 外刚度 由楼板提供 , 计算 时必 须考虑 。 当


采用近 似方法考虑时 其柱 上 板带可等效为框架梁计 算 等效框, ,

架梁 的截面宽度可取等代框架方 向板跨 的 3/4及垂直 于 等代框架


2 两 者 的较小值
方 向板跨 的 1/ 。

534

当构件截面相对 其跨度较大 时 构件交点处会 形成 相对
. ,

的刚性节点 区 域 刚域 尺 寸 的合理 确定 会在 定程度 上 影 响结


。 ,

构 的整体分析结果 本条给出的计 算公式是 近 似公式 但在实际


, ,

255
工 程 中 已 有多年应用 , 有 一

定 的代表性 。 确定计 算模型 时 壁式 ,

框架梁 、 柱轴线可取为剪力墙连梁和墙肢 的形 心 线 。

本条规定 , 考虑刚域后梁端截面计算弯矩 可 以 取 刚域端截面


的弯矩值 , 而不 再取轴线截 面 的弯矩 值 , 在 保证 安 全 的前提下 ,

可 以 适 当减小梁端截面的弯矩 值 , 从而减少配筋量 。

5 3 5、 5 3 6
. . . .
对复杂高层 建筑结构 、 立 面错洞剪力墙结 构 , 在
结构 内力与位移整 体计算 中 , 可 对其局 部作适 当的和 必 要 的简化
处理 , 但 不 应改变结构 的整体变形 和 受力特点 整体计算作 了简 。

化处 理 的 , 应对作简化处 理 的局部结构或结构构件进行更 精细的


补充计算分析 (比 如有 限元 分析 ) 以 保 证 局部构 件计 算分 析结 ,

果 的可 靠性 。

537
. .
本条给 出作为结构分析模 型 嵌 固部 位 的刚度要 求 。 计算
地下室结构楼层 侧 向刚度时 , 可考虑地 上 结构 以 外 的地 下室相关
“ ”
部位 的结构 , 相关部位 一

般指 地 上 结构外扩不超过 三 跨 的地
下 室范 围 。 楼层侧 向刚度 比 可按本规程 附录 E . 0 1条公式计算 。

54 .
重 力二 阶效 应 及 结 构稳定

541
. .
在水平力 作用下 , 带有剪力墙或筒 体 的 高层建筑结构 的
变形形态为 弯剪型 框架结构 的变形形态为剪切型 计 算分析表 , 。

明 , 重力荷载在 水平作用位移效应 上 引起 的二 阶效应 (以 下简称


重力 产乙 效应 ) 有 时 比 较严 重
对混 凝 土 结构 随着 结 构 刚度 。 ,

的降低 重力 二 阶效应 的不利影 响呈非线性增长 因此 对结构


, 。 ,

的弹性 刚度 和 重力荷载作用 的关 系应加 以 限制 本条公式使结 构 。

按 弹性 分析 的 二 阶效 应 对 结 构 内力 位 移 的增 量 控 制 在 5%左 、

右 ; 考虑实 际刚度折 减 %时 ,
50 结构 内力增量控 制在 %以 内
10 。

如果结构满足本条要 求 , 重力 二 阶效应 的影响相对较小 , 可忽略


不计 。

公式 (
5 . 4 11
).

_
与 德 国设 计 规 范 ) 及原规程
(DINIO45
第 4 3 1条 的规定 基 本
JGJ391 一

致 . .

结构 的弹性等效侧 向刚度 EJd 可 近 似按倒 三 角形分布荷 载 ,

256
作用 下 结构顶点位移相等 的原则 , 将结构 的侧 向刚度折算为竖 向
悬臂受 弯构件 的等效侧 向刚度 。 假定倒 三 角形分布荷载 的最大值
为 q, 在该荷载 作用下结构顶点质 心 的弹性水平位移为 u , 房屋
高度为 H , 则结构 的弹性等效侧 向刚度 E了d 可按下式计算 :

EJd 里巡_
二 (
5)
12Ou
54 2
. .
混凝 土 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 , 如果侧 向刚度 不 满足本规
程第 5 4 1条 的规定 ,
. .
应考虑重力 二 阶效应对结构构件 的不 利影
响 。 但重力 二 阶效应产生 的 内力 、 位移增量 宜控 制在 一

定范 围 ,

不宜过大 。 考虑 二 阶效应后计算 的位移仍应满 足本规程第 373 . .

条 的规定 。

5 4 3
. .

般 可 根据楼层重力 和楼层 在水平力 作用下产 生 的层 间


位移 , 计算 出等效 的荷载 向量 , 利用结构力学方法求解重力 二 阶
效应 。 重力 二 阶效应可采用有 限元 分析计算 , 也 可按简化 的弹性
方法 近 似考虑 。 增大系数法是 一

种简单 近 似 的考虑 重 力 尸 一

凸效

应 的方法 。 考虑重力 P 一

△ 效应 的结构位移 可 采用未考虑重力 二

阶效应 的位移 乘 以 位移增大系数 , 但位移 限制条件 不 变 。 本规程


第 3 7 3条规定按 弹性方法计 算 的位移宜满足规定 的位移 限值
. . ,

因此结构位移增大系数计算时 , 不 考虑结构刚度 的折减 。 考虑重


力 P 一


△ 效应 的结构构件 ( 、 柱 、 剪力墙 ) 内力可采用未考虑
重力 二 阶效应 的内力乘 以 内力增大 系数 , 内力增 大 系数计算 时 ,

考虑结构刚度 的折减 , 为简化计算 , 折减系数 近 似取 0 5,.


以适
当提高结构构件承载力 的安全储备 。

5 4 4 结构整体稳定性是 高 层建筑结构设 计 的基本要求


. . 。 研究
表明 高层建筑混凝 土 结构仅在竖 向重力荷载作用下产生整体失

稳 的可 能性很小 高层建筑结构 的稳定设计 主要是控制在风荷载 。

或水平地震作用下 重力荷载产 生 的二 阶效应 不 致过大 以 免引 , ,

起结构 的失稳 、 倒塌 。 结构 的刚度 和重 力 荷 载 之 比 (简称 刚重


比 ) 是影 响重力 尸 一

△ 效应 的主要参数 。 如果结构 的刚重 比 满 足


本条公式 (
5 . 4 41
).

或 (
5 . 4 42
).

的规定 , 则 在考 虑结 构 弹性
257
刚度折减 %的情 况 下 ,
50 重力 尸 一

%之 内 ,
△ 效应仍 可 控制在 20

结构 的稳定具有适宜 的安全储备 。 若结 构 的刚重 比 进 一

步减 小 ,

则重力 P 一

△ 效应将会 呈 非线性关 系急剧增长 , 直 至 引起结构 的


整体失稳 。 在水平力作用下 , 高层建筑结构 的稳定应满足本条 的
规定 , 不 应再放松要求 。 如不满足本条 的规定 , 应调整并增大结
构 的侧 向刚度 。

当结构 的设计水平力较小 , 如计算 的楼层剪重 比 (楼层剪力

与其 上 各层重力荷 载代表值 之 和 的 比 值 ) 小 于 。 02时 ,



结构刚
度 虽 能满足水平位移 限值要求 , 但有可能不满足本条规定 的稳定
要求 。

55 .
结构弹塑性分析 及 薄弱层 弹塑性变形验算

55 1
. .
本条为新增条文 。 对重要 的建筑结构 、 超 高层建筑结构 、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进行弹塑性计 算分析 , 可 以 分析结构 的薄弱部


位 、 验 证 结构 的抗震性能 , 是 目前应用越来越多 的 一

种方法 。

在进行结构弹塑性计算分析时 , 应根据 工 程 的重要性 、 破坏


后 的危害性 及 修复 的难易程度 , 设定结构 的抗震性能 目标 , 这部
分 内容 可 按本规程 第 3 n 节 的有关规定执行 .

建 立 结构弹塑性计 算模型时 , 可根 据结构构件 的性能和分析


精度要求 , 采用恰 当的分析模 型 。 如梁 、 柱 、 斜撑可采用 一

维单
元 ; 墙 、 板可采用 二 维或 三 维单元 。 结构 的几 何尺寸 、 钢筋 、 型
钢 、 钢构件等应按实际设计情况采用 , 不 应简单采用弹性计 算软
件 的分析结果 。

结构材料 (钢筋 、 型钢 、 混凝 土 等 ) 的性能指标 (如弹性模


量 、 强度取 值等 ) 以 及本构关 系 , 与预定 的结构或结构构件 的抗
震性能 目标有密切关 系 , 应根据实际情况 合理 选用 。 如材料强度
可 分别取用设计值 、 标准值 、 抗拉极 限值或实测值 、 实测平均值
等 , 与结构抗震性能 目标有关 。 结构材料 的本构关 系直接影 响弹
塑 性分析结果 , 选择时应 特别 注意 ; 钢筋 和 混凝 土 的本 构关 系 ,
在 现 行 国 家标准 《混凝 土 结构设计 规范 》 GB 5001
。 的附录 中有

258
相应规定 , 可 参考使用 。

结构弹塑性变形往往 比 弹性变形大很多 , 考虑结构 几 何非线


性进行计 算是必要 的 , 结果 的可靠性 也会 因此有所提 高 。

与弹性静力 分析计 算相 比 , 结构 的弹塑 胜分析具有更大 的不


确定性 , 不仅与 上 述 因素有关 , 还与分析软件 的计算模 型 以 及结


构 阻尼 选取 、 构件破损程度 的衡量 、 有 限元 的划 分等有关 , 存在
较多 的人为 因素 和 经 验 因素 。 因此 , 弹塑性计算分析首先要 了 解
分析软件 的适用性 , 选用适合 于 所设计 工 程 的软件 , 然后对计 算
结果 的合 理 性进行分 析判断 。 工 程设计 中有 时会遇到计 算结果 出
现不 合理 或怪异现象 , 需要结构 工 程师与软件编制人员共 同研究
解决 。

552
. .
本条规定 了 进行结构 弹塑性分析 的具体方法 。 本 次修订

的限制 条件 因为本

取消 了 02规程 中 7 8 、 、 9度抗震设计 ,

条仅规定计算方法 , 哪些结构需要进行 弹塑性 计算分析 , 在本规


程第 374 . .
、 5 1 13条等条有专 门规定
. .

553
. .
本条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薄 弱层 (部 位) 弹塑性 变形验
算 的简 化 计 算 方 法 与 现 行 国 家 标 准 《建 筑 抗 震 设 计 规 范 》 ,

的规定
GB 50011 一

致 。

5 6

荷载 组 合和地震作 用 组 合 的效 应

56 1
. .
本节是高层建筑承载能力极 限状 态设计 时作用

564 . .

组 合效应 的基 本要求 主要 根据现行 国家标准 《工 程结构 可 靠性 ,

设计 统 标 准 》 GB50153以 及 《建 筑 结 构 荷 载 规 范 》

、 的有 关 规 定 制 定
GB 50009 《建筑抗 震 设 计 规 范 》 GB 50011 。

楼 面活荷

本次修订 : ) 增 加 了考虑设计使用年 限 的可 变荷 载 (

) 仅规定 了持久 短暂 地 震 设计状 况下 作
载 ) 调整系数 ; 2 、 、 ,

用基本组合时 的作用效应设计值 的计算公式 对偶 然作 用 组 合 , 、

标准 组 合不作强制性规定 有关结构侧 向位移 的设计规定见本规 ,

程第 明确 了本节规定 不 适用 于 作 用 和 作用效应 呈
3 7 3条 ; 3
. .)
) 表 5 6 4 中增加 了 7度 (
非线性关系的情 况 ; 4 )时 也
0 159 . . . ,

259
要 考虑水平 地 震 、 竖 向地 震作 用 同时参 与 组 合 的情 况 ; )
5 对水
平 长悬臂结构和大跨度结构 , 表 5 6 4 中增加 了竖 向地 震作 为主
. .

要 可 变作用 的组 合 工 况 。

第 5 6 1条和 5 6 3条均适应 于 作用和作用效应呈线性关 系


. . . .

的情况 。 如果结构 上 的作用 和作用效应 不 能 以 线性关 系表述 , 则


作用组合 的效应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 《工 程结构可 靠性设计统 一

标准 》 GB 50153的有关规定 。

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作用基本组 合的效应 , 当永久


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 时 , 永久 荷 载 分项 系数 取 1 35
. , 此 时参 与
如楼面活 荷载
组 合 的可 变作用 ( 、 风荷载等 ) 应考虑相应 的组 合
值系数 ; 持久设计状况和短 暂设 计状况 的作用基本组 合 的效应 ,

当可变荷 载 效 应 起 控 制作 用 (永 久 荷 载 分项 系数 取 1 2
) 的场 .

合 , 如风荷载作为 主要可变 荷载 、 楼 面活荷载作为次要可变荷载


时 , 其组合值 系数分别取 10

、 0 7,.
对 书库 、 档案库 、 储 藏室 、

通 风机房和 电梯机房等楼 面活荷载较大且 相对 固定 的情况 , 其楼


面活荷载组合值 系数应 由 0 . 7改为 0 9; .
持 久设 计状 况 和 短暂设
计状况 的作用基 本 组 合 的效 应 , 当楼 面活荷 载作 为 主要 可 变 荷
载 、 风荷 载 作 为 次 要 可 变 荷 载 时 , 其 组 合 值 系 数分 别 取 10

和06 .

结构设计使用年 限为 年时 ,
100 本 条公式 (
5 . 61
.) 中参 与
组 合 的风 荷 载 效 应 应 按 现 行 国 家 标 准 《建 筑 结 构 荷 载 规 范 》
规定 的 100
GB 50009 年重 现期 的风压值计 算 ; 当高层 建 筑 对 风
荷载 比较敏感 时 风荷载效应计算 尚应符合本规程第

, 4 2 2条 的
. .

规定 。

地震设计状况作用基本组 合 的效应 , 当本规程有规定 时 , 地


震作用效应标准值应首先 乘 以 相应 的调整系数 、 增大系数 , 然后
再进行效应组 合 。 如 薄弱层 剪力 增 大 、 楼 层 最 小 地 震 剪 力 系数

剪重 比 ) 调整 、 框支柱地震轴力 的调整 、 转换 构件 地 震 内力放
大 、 框架 剪力墙结构 和 筒体结构有关 地 震剪力调整等

7度 (
0 . )和
159 8 9度抗震设计 的大跨度结构
、 、 长 悬 臂结 -

260
构应考虑竖 向地 震作用 的影 响 , 如高层建筑 的大跨度转换 构件 、

连 体结构 的连接体等 。

关 于 不 同设计状况 的定义 以 及 作用 的标准组合 、 偶然组 合 的


有关规 定 , 可 参考 现行 国家标准 《工 程 结构 可 靠 性设 计 统 一


准 》 GB 50153 。

565
. .
对非抗震设计 的高层建筑结构 , 应按式 (5 6 1
.) .
计算荷
载效应 的 组 合 ; 对 抗 震 设 计 的 高 层 建 筑 结 构 , 应 同时按式
( 6)
5 1. .
和式 ( 6)
5 3. .
计算荷 载效 应 和 地 震 作用效应组合 , 并
按 本规程 的有关规定 (如强柱弱梁 、 强剪弱 弯等 ) 对 组 合内力 ,

进行必要 的调整 。 同 一

构件 的不 同截面或 不 同设计要 求 , 可能对


应不 同的组合 工 况 , 应分别进行验算 。

261
6 框架 结构设 计

61 .

般 规 定
“ ” “ ”
6 12
. .
本次修订将 02规程 的 不宜 改为 不应 , 进 一

步从
严要求 。 震害调查表 明 , 单跨框架结构 , 尤其是层数较 多的高层

建筑 , 震 害 比 较严重 。 因此 , 抗震设计 的框架结构 不 应采用 冗 余


度低 的单跨框架 。

单跨框架结构是指整栋建筑 全部或绝大 部分采用 单跨框架 的


结构 不包括 仅局部为 单跨框架 的框架结构 本规程第 8 1 3条
, 。 . .

第 1 2款规定 的框架

剪力墙结构 可 局部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 其
他情况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 判断 。

6 13
. .
本条为 02规 程第 6 1 4 条 的修 改 , 02规 程第 6 1 3 条. . . .

改为本规程第 6 1 7条
. .

框架结构如采用砌体填充墙 , 当布置不 当时 , 常能造成结构


竖 向刚度变化过大 ; 或形成短柱 ; 或形成较大 的刚度 偏心 。 由于
填充墙是 由建筑专业 布置 , 结构 图纸 上 不 予表示 , 容易 被忽 略 。

国内 、 外 皆有 由此 而 造成 的震害例子 。 本条 目的是提醒结构 工 程
师注意 防止 砌 体 (尤 其 是 砖 砌 体 ) 填 充 墙 对 结 构 设 计 的不 利
影响 。

61 4
. .
年 坟川 地 震震 害进
2008 步表 明 框架结构 中的楼梯及 一

周边构件破坏严重 。 本次修订增加 了楼梯 的抗震设计要求 抗震 。

设计 时 , 楼梯 间为 主要 疏 散 通 道 , 其 结 构应 有 足 够 的抗 倒 塌 能
力 , 楼梯应 作为结构构件进行设计 。 框架结构 中楼梯构件 的组合
内力设计值应包括与地 震作用效应 的组 合 , 楼梯梁 、 柱 的抗震等
级应与框架结构本 身相 同 。

框架结构 中 , 钢筋混凝 土 楼梯 自身 的刚度对结构地 震作用 和


地 震反应有着较大 的影 响 , 若楼梯布 置 不 当会造成结构平 面不 规

262
则 , 抗震设计时应尽量避 免 出现这种情况 。

震害调查 中发现框 架结构 中的楼梯板破坏严重 , 被拉断的情


况非 常普遍 , 因此应进行抗震设 计 , 并加强构造措施 , 宜采用 双
排配筋 。

6 15
. .
年 汉川 地 震 中 ,
2008 框 架 结 构 中的砌 体 填 充 墙 破 坏 严
重 。 本次修订 明确 了用 于 填充墙 的砌 块强度等级 , 提高 了 砌体填
充墙与主体结构 的拉结要 求 、 构造柱设 置 要求 以 及 楼梯 间砌体墙
构造要求 。

6 16
. .
框架结构与砌 体结构是 两 种截然 不 同的结 构体 系 , 其抗
侧刚度 变形能力等相差很大 这 两 种结构在 同 建筑物 中混合


、 , .

使用 , 对 建筑物 的抗震性能将产生很不利 的影 响 , 甚 至 造 成严重


破坏 。

6 17
. .
在实际工 程 中 , 框架梁 、 柱 中心 线 不 重合 、 产生偏 心 的
实例较多 , 需要有解决 问题 的方法 。 本条是根据 国内外试验研究
的结果提 出的 。 根据试验结果 , 采用水平加腋方法 , 能明显 改善
梁柱节点 的承受反复荷载性能 。 9度抗震设计 时 , 不应采用梁柱
偏 心 较大 的结构 。

6 18
. .
不与框 架 柱 (包 括 框 架 剪 力 墙结 构 中 的柱 ) 相 连 的次 一

梁 , 可按非抗震设计 。

图 4 为框架楼层平 面 中的 一

个 区格 。 图 中梁 Ll两 端 不 与框
架柱相连 , 因而 不参与抗震 , 所 以 梁 毛: 的构造 可 按非抗震要求 。

例如 , 梁端箍筋 不 需要按抗震要求加密 , 仅需满足抗剪强度 的要


框 架梁





框架梁 框 架梁

图 4 结构平面 中次梁示 意

263
“ "

求 其 间距 也可按 非抗 震构件 的要 求 ; 箍 筋无需 弯 135钩 90


, ,

钩 即可 ; 纵筋 的锚 固 搭 接等都 可按非抗震要求 图 中梁 LZ与 、 。

Ll不 同 , 其 一

端 与框架柱 相 连 , 另 一

端 与梁相 连 ; 与框 架 柱 相
连端应按抗震设计 , 其要求应与框架梁相 同 与梁相连端构造可 ,

同L 梁 : 。

62 .
截 面 设 计

621
. .
由于 框架柱 的延性通 常 比 梁 的延性小 ,

旦 框 架 柱形成
了 塑性 铰 , 就会产生较大 的层 间侧移 , 并影 响结构承受 垂 直荷载
的能力 因此 在框架柱 的设计 中 有 目的地增大柱端弯矩设计

。 , ,

“ ”
值 , 体现 强柱弱梁 的设计概念 。

“ ”

本次 修订对 强柱弱梁 的要 求进行 了 调整 , 提高 了框架结


构 的要 求 , 对二 、 三 级框架结构柱端 弯矩增 大系数 从 由 02规程
的 12 .
、 1 1分 别 提 高 到 1 5
, .
、 13 .
。 因本 规 程 框 架 结 构 不 含 四
级 , 故取消 了 四 级 的有关要求 。


级框架结构和 9 度 时的框架应按实配钢筋进行强柱弱梁验

算 。 本规程 的高层 建筑 , 9度 时抗震等级只有 一


级 , 无二 级 。

当楼板与梁整 体现浇时 , 板 内配筋对梁 的受弯承载力有相 当


影响 , 因此本次 修订增加 了在计 算梁端实际配筋 面积时 , 应计 人
梁有效翼缘 宽 度 范 围 内楼 板 钢 筋 的要求 。 梁 的有 效 翼 缘 宽 度 取
值 , 各 国规范也 不 尽相 同 , 建议 一

般情况 可 取梁 两 侧各 6倍板厚

的范 围 。

本次修订对 二 、 三 级框 架结构仅 提高 了 柱端 弯矩增 大 系数 ,


未要求采用实 配 反 算 。 但 当框架梁是按最小配筋率 的构造要求 配
筋时 , 为避免 出现 因梁 的实际受弯承载力与弯矩 设计值相差太多
“ ”
而无法实现 强柱弱梁 的情 况 , 宜采用实配反 算的方法进行柱
子 的受弯 承载力设 计 。 此 时公 式 (
6 2 31
) 中 的实 配 系数 1 2 . .

可适 当降低 , 但 不 应低 于 11 .

62 2
. .
研究表 明 , 框架结构 的底 层柱下端 , 在强震 下不 能避 免
出现塑性铰 。 为 了 提高抗震安全度 , 将框架结构底层柱 下 端 弯矩
264
设计值乘 以 增大系数 , 以 加强底层柱下端 的实 际受弯承载力 , 推
迟 塑性铰的出现 。 本次 修订进 一

步提高 了增大 系数 的取值 ,



二 、 三 级增 大 系数 由 02规 程 的 1 5 1 25 1 15分 别 调 整 为 .
、 .
、 .

17 15 13

、 . 、 .

增大系数只适用 于 框架结构 , 对其他类 型 结构 中的框架 , 不


作此要求 。

“ ”
623
. .
框架柱 、 框支柱设计 时应满足 强剪 弱 弯 的要 求 。 在
设计 中 , 需要有 目的地 增大柱子 的剪力设计值 。 本次修订对剪力
放大 系数 作 了 调整 , 提高 了框架结构 的要求 , 二 、 三 级时柱端剪

力增大系 数 由 02规程 的 1 2
vvc .
、 1 1分别提 高到 1 3
. .
、 1 2;


“ ”
其他结构 的框架 , 扩大 了进行 强剪弱弯 设计 的范 围 , 要求 四
级框架柱也 要 增大 , 要 求 同三 级 。

624
. .
抗震设计 的框架 , 考虑到角柱 承受 双 向地 震作 用 , 扭转
效应对 内力影响较 大 , 且 受力 复杂 , 在设计 中应予 以 适 当加强 ,
因此对 其弯矩 设计值 、 剪力设计值 增 大 %
10 。 02规程中 , 此要
求仅针对框架结构 中的角柱 ; 本次修订扩大 了 范 围 , 并增加 了 四
级要 求 。

625
. .
框架结构设计 中应力求 做到 , 在地震 作用下 的框架 呈 现
梁铰 型 延性机构 , 为减少梁端塑性铰 区 发生脆性剪切破坏 的可 能
性 , 对框架梁提 出了梁端 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高 于 正 截 面 受弯
“ ”
承载力 的要求 , 即 强剪弱弯 的设计概念 。

梁端斜截 面 受 剪 承 载力 的提 高 , 首 先是 在剪 力 设 计 值 确定
“ ”
中 , 考虑 了梁端弯矩 的增大 ,. 以 体现 强剪弱弯 的要 求 。 对 一

级抗震等级 的框架结构及 9度时的其他结构 中的框架 , 还 考虑 了

工 程设计 中梁端纵 向受拉钢筋有超 配 的情况 , 要求梁左 、 右端取


用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的实际抗震受弯承载力进行受剪承载
力验算 梁端实 际抗震受弯承载力可按下式计 算

。 :

几 A重 从
(h。 a飞)/玩 u。
一 一

(6

式中 : 几k 纵 向钢筋 的抗拉强度标准值 ;
A星 梁纵 向钢筋 实 际 配 筋 面 积 。 当楼 板 与 梁 整体 现 浇
265
时 应讨 人 有 效 翼 缘 宽 度 范 围 内的纵 筋 有效翼

, ,

缘宽度可取梁 两 侧各 6倍板厚 。

对其他情况 的 一
级和所有 二 、 三 级抗震等级 的框架梁 的剪力
设计值 的确定 , 则根据 不 同抗震等级 , 直接取用梁端考虑地震作
用 组 合 的弯矩设计 值的平衡剪力值 , 乘 以 不 同的增大系数 。

627
. .
本次修订增 加 了三 级框架节点 的抗震受剪 承载力验 算要

求 , 取消 了 02规程 中 各抗震 等级 的顶层端节点 核 心 区 可不 ,


进行抗震验算 的规定及 02规程 的附录 C 。

节点核 心 区 的验算 可 按 现行 国家标 准 《混 凝 土 结 构 设 计规


范 》 GB 50010的有关规定执行 。

6 2 10
. .
本条为 02规程第 6 2 10 6 2 13条 的合并 . .

. .
。 本规程未
作规定 的承载力计算 , 包括截 面受弯承载力 、 受扭 承载力 、 剪扭
承载力 、 受 压 (受 拉 ) 承 载 力 、 偏 心 受 拉 (受 压 ) 承 载 力 、 拉
(压 ) 弯剪扭承载力 、 局部 承 压 承载力 、 双 向受 剪 承载力等 , 均
应按现行 国家标准 《混凝 土 结 构设计规 范 》 GB 5001
。 的有关规

定执行 。

63 .
框架梁构造要求

631
. ,
过去规定框架主梁 的截面 高度为计 算跨度 的 18
/ 一
1/12

已 不能满足近年来大量兴建 的高层建筑对于层高 的要求 。 近 来我


国 一
些设计单位 , 已 大量设计 了梁高较小 的工 程 , 对 于 sm 左右
的柱 网 , 框 架 主梁 截 面 高度 为 450mm左 右 , 宽度 为 35Omm 一

40omm的工 程实例也较多 。

国外 规 范 规 定 的 框 架 梁 高 跨 比 , 较 我 国小 。 例如美 国
ACI318 。8规定梁 的高度为 :

支承情况 简支梁 一

端连续梁 两 端连续梁
高跨 比 1/161 /1851 .
/21
以上 数值适用 于 钢筋屈服 强 度为 42oMPa
者 , 其他钢筋 , 此数值
应 乘 以 (0 . 4+ 几 7 。。)
/ 。

新西 兰 101 06规定 为 :
DZ3 一

266
简支梁 一

端连续梁 两 端连续梁
钢筋 30OMPal /201 /231 /26
钢筋 43OMPal /171 /191 /22
从 以上 数据可 以 看 出 , 我 们规 定 的高跨 比 下 限 1/18 比 国 ,

外规范要严 。 因此 , 不 论从 国内 已 有 的工 程 经 验 以 及与国外规范
相 比较 , 规定梁截 面 高跨 比 为 1/10 一
1/18是可行 的 。 在选用时 ,

上 限 1/
lO可 适用 于 荷载较 大 的情况 。 当设计人 确有 可 靠依据 且
工 程 上 有需要时 , 梁 的高跨 比 也 可 小 于 1/18 。

在工 程 中 , 如果梁 承受 的荷 载 较 大 , 可 以 选 择 较 大 的高跨
比 。 在计 算挠度时 , 可考虑梁受压 区 有效翼缘 的作用 , 并可将梁
的合 理 起拱 值从其计 算所得挠度 中扣除 。

632
. .
抗震设计 中 , 要求框架梁端 的纵 向受压 与受拉 钢筋 的 比
例 A几
/A 不 小于 、 。 5
. ( 级)或

0 3 (二

、 三 级 ) 因为梁端有,

箍筋加密 区 , 箍筋间距较密 , 这对 于 发挥受压钢筋 的作用 , 起了


很好 的保 证 作用 。 所 以 在验算本条的规定 时 , 可 以 将受 压 区 的实
际配筋计人 , 则受 压 区 高度 二 不大于 0 25h

。 ( 级)或

。 .
35h0

二 、 三 级 ) 的条件较易满足 。

本次 修订 , 取消 了 02规程本条第 3款框架梁端最 大配筋率


不应 大 于 2 5%的强制性要求 ,

相关 内容改为非强制性要求反 映
在本规程 的 6 3 3条 中 . .
。 最 大配筋率 主要考 虑 因 素包括保 证 梁端
截 面 的延性 、 梁端 配 筋 不 致过密 而 影响混凝 土 的浇筑质量等 , 但
是 不 宜给 一

个确定 的数值作为强 制性条文 内容 。

本次修订还增加 了表 6 3 2 2 的注 2,
. .

给 出了可 适 当放松梁
端加密 区 箍筋 的间距 的条件 。 主要考虑 当箍筋直径较大 且 肢数较
多时 , 适 当放宽箍筋 间距 要求 , 仍然 可 以 满 足梁 端 的抗震性 能 ,

同时箍筋直径大 、 间距 过密时不利 于 混凝 土 的浇筑 , 难 以保证 混


凝 土 的质量 。

633
. .
根据 近 年来 工 程应用情 况 和 反 馈 意见 , 梁 的纵 向钢筋最
大 配 筋率 不 再作为强制性条文 , 相关 内容 由 02规程第 6 3 2条
. .

移 人 本条 。

267
根据 国内 、 外试验资料受弯 构件 的延性随其配筋 率的提 高

而降低 。 但 当配置 不 少 于 受拉 钢 筋 50肠的受 压 钢筋 时 其延 性 ,

可 以 与低配筋率 的构件相 当 。 新西 兰规范规定 , 当受 弯构件 的压


区 钢筋大于拉 区 钢 筋的 5。%时 , 受拉钢筋配 筋率不大于 2 5%的 .

当受 压钢 筋不少 于 受 拉 钢 筋 的
规定可 以 适 当放 松 。 %时 ,
75 其
受拉钢筋配筋 率可提 高 30% 也 即配筋 率可放 宽 至 , %
3 25
, 。 因
此 本次修订规定 , 当受 压 钢筋 不 少 于 受 拉 钢筋 的 %时 ,
50 受拉
钢筋 的配筋率 可 提高 至 2 75% . 。

本条第 3款 的规定 主要 是 防 止 梁 在 反 复荷 载作 用 时钢 筋 滑

移 ; 本次 修订增加 了对 三 级框架 的要 求 。

634
. .
本条第 5款为新增 内容 , 给 出了抗扭箍筋 和抗 扭 纵 向钢
筋 的最小配筋要求 。

636
. .
梁 的纵筋与箍筋 、 拉筋 等作 十字交 叉 形 的焊接 时 , 容易
使纵筋变脆 , 对 于 抗震 不 利 , 因此作 此 规定 。 同理 , 梁 、 柱 的箍

筋在有抗震要 求 时应 弯 钩,
135 当采 用 焊接 封 闭箍 时应 特 别 注
意避免 出现箍筋与纵筋焊接在 一

起 的情况 。

国外规范 , 如美 国 ACI318 。8规范 , 一

在抗震设计也有类似
的条文 。

钢筋与构件端部锚板可采用焊接 。

637
. .
本条为新增 内容 , 给 出了梁 上 开洞 的具体要 求 。 当梁 承
受均布荷载时 , 在梁跨度 的中部 / 3区 段 内 ,
1 剪力较小 。 洞 口高
度如大 于 梁 高 的 1
/ 3 只要 经 过 正 确 计 算 并 合 理 配 筋
, , 应 当允
许 。 在梁 两 端接 近 支座处 , 如 必 须开洞 , 洞 口 不宜过大 , 且 必须
经 过核 算 , 加强配筋构造 。

有些资料要求在洞 口 角部 配 置 斜筋 , 容易导致钢筋之 间的间


距过小 , 使混凝 土 浇 捣 困难 ; 当钢 筋 过 密 时 , 不建议采用 。 图
6 3 7 可 供参考采用 ;
. .
当梁跨 中部有集 中荷载时 , 应根据具体情
况另行考 虑 。

268
64 .
框 架 柱构造 要 求

64 1
. .
考 虑到抗震安全性 本次 修订 提 高 了抗震设 计 时柱 截面 ,

最小尺 寸的要 求 。

、 二 、 三 级抗震设计 时 , 矩形截面柱最小截
面尺 寸 由 300mm改 为 400mm
, 圆柱 最 小 直 径 由 350mm改

为 45Omm 。

64 2
. .
抗震设计 时 , 限制框架柱 的轴 压 比 主要 是 为 了 保 证 柱 的
延性要 求 。 本条 中 , 对不 同结构 体系中的柱提 出了不 同的轴压 比
限值 ; 本次 修订对部 分柱轴 压 L
匕限值进行 了调整 , 并增加 了 四 级
抗震 轴压 比限值 的规定 。 框架结构 比原 限值 降低 0 05
,.
框架 剪 一

力墙等结构类 型 中的三 级框架柱 限值降低 了 。 05 . 。

根据 国内外 的研 究 成 果 , 当配 箍 量 、 箍筋形式满 足 一

定要
求 或在柱截面 中部设 置 配 筋芯柱 且 配筋量满足 定要求 时 柱


的延性性能有 不 同程 度 的提 高 因此 可 对 柱 的轴 压 比 限值 适 当 ,

放宽 。

当采用设置配 筋芯柱 的方式放 宽柱轴 压 比限值时 , 芯柱纵 向


钢筋配 筋量应符 合本条 的规定 , 宜配置箍 筋 , 其截面宜符 合下列
规定 :

1 当柱截面为矩形 时 , 配筋芯柱 可 采用矩形截 面 , 其边长


不宜小 于 柱截 面 相应边长 的 1/3;
当柱截 面为 正 方 形 时 配 筋 芯柱 可 采 用 正 方形 或 圆形
2 , ,

其边长或直径 不 宜小 于 柱截 面 边长 的 1/3;
3 当柱截面为圆形 时 , 配筋 芯 柱 宜 采 用 圆形 , 其 直径不 宜
小 于 柱截面直径 的 1/3 。

“ ”
条文所说 的 较 高 的高层建筑 是指 , 高于 40m的框架结

构或 高于 60m的其他结构体系的混凝 土 房屋建筑 。

64 3
. .
本条是钢筋混凝 土 柱纵 向钢筋 和 箍筋 配 置 的最低构 造 要
求 。 本次 修订 第 1款调整 了抗震设计 时框架柱 框支柱 框架

. 、 、

结构边 柱 和 中柱 最 小 配 筋 率 的规 定 ; 表 6 4 . . 3 1 中数 值 是


级 钢 筋 为 基 准 的 与 02规 程 相 比
50OMPa 。 , 对 及
335MPa

269
级 钢筋 的最小 配 筋率略有提高 ,
4OOMPa 对框架结构 的边柱 和 中

柱 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也 提高 了 0 1 适 当增大 了安 全度 . , 。

) 项增加 了 级框架柱端加密 区 箍筋 间距 可 以 适
第 2款第 2 一

当放松 的规定 , 主要考虑 当箍筋直径较大 、 肢数较多 、 肢距较小


时 , 箍筋 的间距过小会造 成钢 筋过密 , 不利 于 保证 混凝 土 的浇 筑
质量 ; 适 当放宽箍筋 间距要求 , 仍然可 以 满足柱端 的抗 震性 能 。

但应注意 : 箍筋 的间距 放宽后 , 柱 的体积 配 箍率仍需满足本规程


的相关规定 。

64 4
. .
本次修订 调 整 了非抗 震设 计 时柱 纵 向钢 筋 间 距 的要 求 ,

由 35Omm改为 30Omm
; 明确 了 四 级抗震设计时柱纵 向钢筋 间距
的要 求 同非抗震设计 。

645
. .
本条 理 由 , 同本规程第 6 3 6条
. .

64 7
. .
本规程给出 了 柱最小配箍特征值 , 可 适应 钢筋 和混凝 土
强度 的变化 , 有利 于 更合 理 地 采用高 强 钢筋 ; 同时 , 为 了 避免 由

豹以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l
rlrk 占 1
一 一

) 普通 箍

矩 形 箍或拉 筋
产今

匕 一

伫团 些
敲区俨



丈曰
】 一 : ~
) 复合箍


尸当 封 闭箍 封 闭箍
沂 愁、 忙 阮声 天司

回 昏身

(Ll C二 1 111
- 气 11

气梦 礼区团
) 螺 旋箍

( ) 复合 螺旋箍


e)
( 柱 中宜 留 出300mm
X 30Omm

空 间便 于下 导管

图 5 柱箍筋形式示 例

270
此计 算的体积配箍 率过低 , 还规定 了最小 体积 配箍率要求 。

本条给 出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 值 , 除与柱抗震等级和轴压 比


有关外 , 还 与箍筋 形 式 有 关 。 井 式 复 合箍 、 螺旋箍 、 复合 螺 旋
箍 、 连续复合螺旋箍对混凝 土 具有更好 的约 束性能 , 因此 其 配 箍
特征 值可 比 普 通 箍 、 复合箍低 一
些 。 本 条所提到的柱箍筋形式举
例如 图 5所示 。


本次修订取消 了 计算复合箍筋 的体积 配 箍率 时 , 应扣除重

叠部分 的箍筋 体积 的要求 ; 在计 算箍筋体积配箍率时 , 取消 了
箍 筋强度设计 值不 超过 的 限制
360MPa 。

64 8 64 9
. .
、 . .
原规程 JGJ3
91曾规定 一

: 当柱 内全部 纵 向钢 筋
的配筋率超过 3%时 , 应将箍筋焊成封 闭箍 。 考虑到此种要求 在
实施 时 , 常易将箍筋与纵筋焊在 一

起 , 使纵筋变脆 , 如本规程第
6 3 6条 的解 释 ;
. .
同时 每个 箍 皆要求 焊 接 , 费 时 费工 , 增加造
价 , 于 质量 无 益 而 有害 。 目前 , 国际上 主要结构设计规范 , 皆无
类似规定 。

因此本规程对柱纵 向钢筋 配 筋 率超过 3%时 , 未作 必 须焊接


的规定 。 抗震设计 以 及纵 向钢筋配筋 率大 于 3%的非抗震设计 的

柱 , 其箍筋 只 需做 成 带 弯钩 之封 闭箍 ,
135 箍 筋 末 端 的直段 长
度 不 应小 于 IOd 。

在柱截面 中心 , 可 以 采用拉条代替部分箍筋 。

当采用菱形 、 八 字 形 等 与外 围箍 筋 不 平 行 的箍 筋 形 式 (图
5b d 、 、 ) 时,
e 箍筋肢 距 的计算 , 应考虑斜 向箍筋 的作用 。

6 4 10
. .
为使梁 、 柱纵 向钢筋有可靠 的锚 固条件 , 框架梁柱节点
核 心 区 的混凝 土 应具有 良好 的约束 。 考虑到节 点核 心 区 内箍筋 的
作用与柱端有 所不 同 其构造要求与柱端有 所 区 别 , 。

6 4 11
. .
本条为新增 内容 现 浇混凝 土 柱在施 工 时 。 ,

般情 况 下
采用导管将混凝 土 直接引 人 柱底部 , 然后随着混凝 土 的浇筑将导
管 逐 渐 上 提 直 至 浇筑完毕 因此 , 。 , 在布 置 柱箍筋 时 , 需在柱 中
又 30Omm的空 间 , 以 便 于 混 凝 土 施
心 位 置 留 出不 少 于 300mm
工 。 对 于 截面很大或长 矩形柱 , 尚需与施 工 单位协商 留出不 止 插
271

个 导管 的位 置 。

65
. 钢筋的连 接和锚 固

651 653
. .

. .
关 于 钢筋 的连接 , 需注意下列 问题 :

1 对 于 结构 的关键 部位 , 钢筋 的连接宜采 用机 械 连接 , 不
宜采用焊接 。 这是 因为焊接质量较难保 证 , 而 机械连接技术 已 比
较成熟 , 质量和性 能 比 较 稳 定 。 另外 , 年 日本 阪神地 震震
1995

害中 , 观 察到多处采用气 压 焊 的柱纵 向钢筋在焊接部位拉断 的情


况 。 本次修订对位 于 梁柱端部箍筋加密 区 内的钢筋接头 , 明确要
求应采用满足等强度要求 的机械连接接头 。

采用搭接接头 时 对非抗震设 计 允许 在构 件 同 截 面
2 , ,

%搭 接 但搭接长度应适 当加长 这对 于 柱纵 向钢筋 的搭 接


100 , 。

接头较为有利 。

第 6 5 1条第 2款是 由 02规 程 第 6 4 9条第 6款移植 过来


. . . .

的 , 本款 内容 同时适用 于 抗震 、 非抗震设计 , 给 出 了 柱纵 向钢筋


采用搭接做法时在钢筋搭接长度范 围内箍筋 的配 置 要求 。

654 655
. .
、 . .
分别规定 了非抗震设计和抗震设计 时 , 框架梁柱
纵 向钢筋在节点 区 的锚 固要求及钢筋搭接要 求 。 图 6 5 4 中梁顶
. .

面 2根直径 12mm的钢筋是构造钢筋 ; 当相 邻梁 的跨度相差较大


时 , 梁端负弯矩钢筋 的延伸长度 (截 断位置 ), 应 根据 实 际受力 ・

情况另行确定 。

本 次 修 订 按 现 行 国 家 标 准 《混 凝 土 结 构 设 计 规 范 》
作 了 必要 的修改和补充
GBS。。10 。

272
7 剪力墙结 构设计

71 .

般 规 定

711
. .
高层建筑结构应有较好 的空 间工 作性 能 , 剪力墙应 双 向
布置 , 形成空间结构 。 特别强调在抗震结构 中 , 应避免单 向布 置
剪力墙 并宜 使两 个方 向刚度接近
, 。

剪力墙 的抗侧 刚度较 大 , 如果在某 一

层 或几层 切 断剪力墙 ,

易造成结构 刚度突变 , 因此 , 剪力墙从 上 到下宜连续设 置 。

剪力墙洞 口 的布 置 , 会 明显 影 响剪力墙 的力学 性能 。 规则开


洞 , 洞 口 成列 、 成排布 置 , 能形成 明确 的墙肢 和 连梁 , 应力分布
比 较规则 , 又 与当前普遍应用程序 的计算简 图较为符合 , 设计计
算结果安 全 可靠 。 错 洞剪力 墙 和叠合错 洞 剪 力 墙 的应 力 分 布复
杂 , 计算 、 构造 都 比较复杂和 困难
剪力墙底部 加强部 位 是塑 。 ,

性铰 出现及 保证剪力墙安全 的重要部 位 二 和 三 级剪力墙 的 ,



底部加强部位不宜采用错洞布 置 , 如无 法避免错洞墙 , 应控制错


洞墙洞 口 间的水平 距 离不小 于 Zm, 并 在设计 时进行仔 细计算分
析 , 在洞 口 周边采 取 有效构造措施 (图 6a b
) 、 。 此外, 一
、 二 、

三 级抗震设计 的剪力墙全高都 不 宜采用叠合错洞墙 , 当无法避免


叠 合错 洞 布 置 时 , 应按有 限元 方法仔细计算分析 , 并在 洞 口 周边

采取加强措施 (图 6c
) 或在洞 口 不规则部 位采用其他轻质材料 ,

填充 , 将叠 合洞 口 转化 为规则洞 口 (图 6d 其 中阴影 部分表 示 ,

轻质 填充墙体 ) 。

错 洞墙或叠合错洞墙 的内力和位移计算均应符合本规程第 5
章的有关规定 若 在结构整体计算 中采用杆系 薄壁杆系模 型 或
。 、

对洞 口 作 了简化处 理 的其他有 限元模 型 时 , 应对不规则开洞墙 的


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 判断 , 并进行补充计算 和校核 。 目前 除 了 平
面 有 限元方法外 , 尚没有更好 的简化方法计算错洞墙 。 采用平 面
273
洞 口 上 可设置约 束弯矩较小 的弱连梁 (其跨 高 比 一

般宜大于 6) 。

此外 , 当墙段长度 (即墙段截面 高度 ) 很长时 , 受 弯后产生 的裂


缝 宽度会较 大 , 墙 体 的配 筋 容 易拉 断 , 因此 墙 段 的长 度不 宜 过
大 , 本规程定为 sm 。

7 13. .
两 端与剪力墙在平 面 内相连 的梁 为连梁 。 如果 连梁 以 水
平荷载作用下产 生 的弯矩和剪力为主 , 竖 向荷载下 的弯矩对连梁
影 响不 大 (两 端弯矩 仍 然反号 ) 那 么该连梁对剪 切变形 十分敏 ,

感 , 容易 出现剪切裂缝 , 则应按本章有关连梁设计 的规 定进行设


计 ,

般是 跨度 较小 的连梁 ; 反之 , 则宜按框架梁进行设计 , 其
抗震 等级 与所连接 的剪力墙 的抗震 等级相 同 。

7 14. .
抗震设计时 , 为保 证 剪力墙底部 出现塑性 铰后具有 足够
大的延性 , 应对可能 出现塑性铰 的部位加强抗震措施 , 包括提高
其抗剪切破 坏 的能力 , 设 置 约束 边 缘 构 件 等 , 该 加 强 部位 称 为
“ ”
底部加强部位 。 剪力墙底部塑性铰 出现都有 一

定范 围 ,

般情
况下单个塑性铰发展 高度 约为墙肢截 面 高度 hw 但 是 为安 全起 ,

见 , 设 计时加强部位范 围应适 当扩大 。 本规定统 一


以 剪力墙总高
度 的 1/10与两层层 高二 者 的较大 值作为加强部位 (02规程要求
加强部位是剪力墙 全 高 的 18
/) 第 。 3款 明确 了当 地 下 室整体 刚

度不足 以 作为结构嵌 固端 , 而计算嵌 固部位不能设在地下室顶板


时 , 剪力墙底部加 强 部位 的设计 要 求宜延伸 至 计算嵌 固部位 。

7 15. .
楼 面梁支承在连梁 上 时 , 连梁产 生 扭转 , 一

方 面 不 能有
效约束楼 面 梁 , 另 一

方 面 连梁受力 十 分 不 利 , 因此 要 尽 量 避 免 。

楼板次梁等截 面 较 小 的梁 支承在 连梁 上 时 , 次梁 端部 可按 铰接
处理 。

7 16. .
剪力 墙的特点是平面 内刚度及承载力大 , 而平 面外 刚度
及承载力都很 小 , 因此 , 应 注意剪 力 墙 平 面 外受 弯 时 的安 全 问
题 。 当剪力墙与平 面 外方 向的大梁连接时 , 会使墙肢平 面 外承受
弯矩 , 当梁 高大 于 约 2倍墙厚时 , 刚性连接梁 的梁端 弯矩将 使剪
力墙平面外产 生 较大的弯矩 , 此时应 当采取措施 , 以 保 证 剪力墙
平面外 的安全 。

275
本条所列措施 , 是 02规程 7 1 7条 内容 的修 改 和完 善
. . 。 是
指在楼 面梁与剪力墙刚性连接 的情况下 , 应采取措施增大墙肢抵
抗平 面外 弯矩 的能力 。 在措施 中强调 了对墙 内暗柱或墙扶壁柱进
行承 载力 的验 算 增加 了暗柱 扶壁柱竖 向钢筋 总配 筋率的最低
, 、

要 求和箍筋配置要 求 并强调 了楼面梁水平钢 筋伸人 墙 内的锚 固 ,

要求 钢筋锚 固长度应 符 合 现行 国家标 准 《混 凝 土 结 构设 计 规


。 的有关规定
范 》 GB 5001 。

当梁与墙在 同 一

平面 内时 , 多数为刚接 , 梁钢筋在墙 内的锚


固长度应与梁 、 柱连接时相 同 。 当梁与墙不在 同 一

平 面内时 , 可
能为刚接或半 刚接 , 梁钢筋锚 固都应 符合锚 固长度要求 。

此外 , 对 截面较小 的楼 面梁 , 也可通过支座 弯矩调 幅或变截


面 梁实 现 梁端铰接或半 刚接设计 , 以 减小墙肢平面外弯矩 。 此时
应相应加大梁 的跨 中弯矩 , 这种情况下也必须保 证 梁纵 向钢筋在
墙 内的锚 固要求 。

7 1 7
. .
剪力墙与柱都是 压 弯构件 , 其压弯破坏状 态 以 及 计 算原
理 基本相 同 , 但是截 面配筋构造有很大不 同 , 因此柱截 面和墙截
面 的配 筋计算方法 也 各不相 同 。 为此 , 要设定按柱或按墙进行截
面设计 的分界点 。 为方便设置边缘构 件和分布钢筋 , 墙截面高厚
比 hw 宜大 于 4 本次修订 修改 了 以 前 的分界点 , 规定截 面 高
/bw 。

/bw
厚 比 hw 不大 于 4时 , 按柱进行截面设计 。

7 18
. .
厚度不大 的剪力墙开大洞 口 时 , 会 形成 短肢剪力墙 , 短
肢剪力墙 一

般 出现在多层和 高层住宅建筑 中 。 短肢 剪力墙沿建筑


高度 可能有较 多楼层 的墙 肢会 出现反 弯点 , 受力特点接近异形
柱 , 又 承担较大轴力与剪力 , 因此 , 本规程规定短肢剪力墙应加
强 , 在某些情 况 下还 要 限制建 筑高度 。 对于 L形 、 T 形 、 十字
形剪力墙 , 其各肢 的肢长与截面厚度之 比 的最大值大于 4且 不大

于 8时 , 才划分为短肢剪力墙 。 对 于 采用 刚度较大 的连梁与墙肢


形成 的 开 洞 剪 力 墙 , 不 宜按 单独墙肢判 断其 是 否 属 于 短肢 剪
力墙 。

由于 短肢剪力墙抗震性能较差 , 地 震 区 应用 经 验 不 多 , 为安

276
全起见 , 在 高层住宅结构 中短肢剪力墙布置不宜 过多 , 不 应采用
全 部为短 肢剪力墙 的结构 。 短肢 剪力墙承担 的倾覆力矩不小 于 结
构底 部总倾覆力矩 的 %时 ,
30 称 为具有较 多短肢 剪力 墙 的剪力
墙结构 , 此 时房屋 的最大适用高度应适 当 降低 。 B 级高度高层建

筑及 9度抗震设 防的 A 级 高度 高层建筑 , 不宜布置短肢 剪力墙 ,

不 应采用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 的剪力墙结构 。

本条 还 规定短肢剪力墙承担 的倾覆力矩 不 宜大 于 结构底部总


倾覆力矩 的 50% 是 在短肢剪力 墙 较 多 的剪 力墙 结 构 中 对短
, ,

肢剪力墙数量 的间接限制 。

7 19
. .

般情况下主要验 算剪力墙平 面 内的偏 压 、 偏拉 、 受剪


等承载力 , 当平 面 外有较大 弯矩 时 , 也应验算平 面外 的轴 心 受 压
承载力 。

72

截 面 设 计 及 构造

721
. . 本条强调 了剪力墙 的截面厚度应符 合本规程 附录 D 的墙
体稳定验 算要求 , 并应满足剪力墙 截面最小厚度 的规定 , 其 目的
是为 了 保证剪力墙平面外 的刚度和稳定性能 , 也是 高层建筑剪力
墙截面厚度 的最低要求 。 按本规程 的规定 , 剪力墙截 面 厚度除应
满足本条规定 的稳定 要求 外 , 尚应满 足剪力 墙受 剪 截 面 限制 条
件 、 剪力墙 正 截面受 压 承载力要求 以 及剪力墙轴压 比 限值要求 。

02规程 第 7 2 2条规定 了 剪力墙 厚 度 与层 高或剪力 墙无 支


. .

长度 比值 的限制 要 求 以及 墙截 面 最小厚度 的限值 , 同时规定 当墙


厚 不 能满足要求 时 , 应按 附 录 D 计算 墙体 的稳定 。 当时 主要 考
虑方便设计 , 减少计 算工 作 量 ,

般 情况 下 不 必 按 附 录 D 计算

墙体 的稳定 。

本次修订对原规程第 7 2 2条 作 了修改 不 再规定墙厚与层 . .


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 比值 的限制要求 主要原 因是 : 1) 本 条第 。

2 3 4款规定 的剪 力 墙 截 面 的最 小 厚 度 是 高层 建 筑 的基 本 要
、 、

) 剪力墙平面外稳定 与该层墙 体顶部所受 的轴 向压 力 的大


求; 2
小密切相关 如不 考虑墙 体顶部轴 向压力 的影 响 单 限制墙厚
, ,

277
与层 高或 无 支长度 的 比 值 , 则会形成 高度相差很大 的房屋其底部
楼层墙厚 的限制条件相 同 , 或 一

幢高层 建筑 中底部楼层墙厚 与顶
部楼层墙厚 的限制条件相 近 等不够 合理 的情况 ; 3 ) 本规程 附录
D 的墙体稳定验算公式能合 理 地反映楼层墙 体顶 部轴 向压力 以及

层 高或无支长 度对 墙 体平 面外稳 定 的影 响 并 具 有适 宜 的安 全 ,

储备 。

传板 设计人员 可利 用 计 算 机 软 件 进
行墙 体 稳 定 验 算 , 可 按设 计 经 验 、

轴 压 比限值 及本 条 2
、 3
、 4 款初 步
}} }! 帷
剪力墙 “ 选定剪力墙 的厚 度 , 也可参考 02规

厂日 日几 程 的规定 进 行 初 选 :

、 二 级剪 力
墙底部 加强 部位 可选层 高或无 支 长
无 支长 度 度 (图 7
) 二 者 较 小 值 的 1/16 其 ,

他部 位为层 高或剪 力 墙无 支长 度 二
者较小值 的 1/20; 三 、 四 级 剪力墙
底部加强部 位 可选层 高或无 支 长度
图 7 剪力墙的层高与 二 者较小值 的 1/20 其 他 部位 为层 ,

无 支长度示意 高或 剪力 墙无 支长 度 二 者较 小值 的
1/25 。

般剪力墙井筒 内分隔空间的墙 , 不仅数量多 , 而 且 无 支长


度不大 , 为 了 减轻结构 自重 , 第 5款规定其墙厚可适 当减小 。

7 22
. .
本条对短肢剪力墙 的墙肢形 状 、 厚度 、 轴压 比 、 纵 向钢
筋 配 筋率 、 边缘构件 等作 了相应规定 本 次 修订对 02规程 的规 。

定进行 了 修改 , 不 论是 否 短肢剪力墙较多 所有短肢剪力墙 都要 ,

求满足本条规定 短肢剪力墙 的抗震等级 不 再提高 但在 第 2款


。 ,

中降低 了轴 压 比 限值 对短肢剪力墙 的轴 压 比 限制很严 是 防止


。 ,

短肢剪力墙承受 的楼 面 面积范 围过大 、 或房屋高度太大 , 过早 压


坏 引起楼板 坍塌 的危险 。

字形短肢剪力墙 延 性 及 平 面 外稳定均十分 不 利 , 因此规定


不宜采用 一

字形短肢剪力墙 , 不宜布 置 单侧楼 面梁与之平 面 外垂


278
直连接或斜交 , 同时要求短肢剪力墙尽 可 能设 置 翼缘 。

723 为防止混凝 土 表 面 出现收缩裂缝 同时 使剪力墙具有



. .

定 的出平面抗 弯能力 , 高层建筑 的剪力墙不允许 单排配筋 高层 。

建筑 的剪力墙厚度 大 , 当剪力墙厚度超过 400mm时 , 如果仅采


用双 排配 筋 , 形成 中部大面积 的素混凝 土 , 会使剪力墙截面应力
分布 不 均匀 , 因此 本条提 出了可采用 三 排或 四 排配筋方案 , 截面
设计所需要 的配筋可分布在各排 中 , 靠墙 面 的配 筋 可 略大 。 在各
排配筋之间需要用拉筋互 相联 系 。

724
. .
如果 双 肢剪力墙 中 一

个 墙肢 出现小偏 心 受拉 , 该墙肢 可
能会 出现水平通 缝 而严 重 削弱 其抗 剪 能力 , 抗 侧 刚度 也 严 重退
化 , 由荷载产生 的剪力将全部转移到另 一

个墙肢而导致另 一

墙肢
抗剪承载力 不 足 。 因此 , 应尽 可 能避 免 出 现 墙 肢 小偏 心 受 拉 情
况 。 当墙肢 出现大偏 心 受拉 时 , 墙肢极易 出现裂缝 , 使其 刚度退
化 , 剪力将在墙肢 中重 分配 , 此 时 , 可将另 一

受 压 墙肢按弹性计
算 的剪力设计值 乘 以 1 25增大 系数后计算水平 钢 筋 以 提 高其 . ,

受剪承载力 注意 在地震作用 的反复 荷载下 两个墙肢都要增


。 , ,

大设计剪力 。

7 25
. .
剪力墙墙肢 的塑性 铰 一

般 出现在底部加 强部位 。 对于 一

级抗震 等级 的剪力墙 为 了更有把握实现塑性铰 出现在底部加强


部位 , 保 证 其他部位 不 出现塑性铰 因此要求增大 级抗震等级 ,


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 以上 部位 的弯矩设计值 , 为 了实现强剪弱 弯


设计 要 求 ,弯矩 增大部位剪力墙 的剪力设计值 也 应相应增大 。

726
. . 抗震设计 时 为实 现 强剪弱 弯的原则 剪力设 计值 应 由
, ,

实配受弯钢筋反算得到 。 为 了方便实际操作 ,

、 二 、 三 级剪力

墙底部加强部位 的剪力设计值是 由计算 组 合剪力按式 (


7 . 2 6l
).

乘 以 增大系数得 到 按 二 三 级 的 不 同要 求 增 大 系数 不


、 、 ,

同 般情 况 下 由乘 以 增大系数得到 的 设计剪力 有利 于 保 证


, ,

强剪弱弯的实现 。

在设计 9度 一

级抗震 的剪力墙时 , 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要求


用实 际 抗 弯 配 筋 计 算 的 受 弯 承 载 力 反 算 其 设 计 剪 力 , 如式
279
(7 2 6 2)
. .

由抗 弯能力反 算剪力 , 比较 符合实际情况 。 因此 , 在某些情


况下 ,

、 二 、 ) 计 算设 计
三 级抗 震剪力墙 均 可按 式 (7 2一 2 .

剪力 , 得到 比 较符合强剪弱 弯要求而不浪费 的抗剪配筋 。

727

剪力墙 的名义剪应力 值过 高 会在早期 出现斜裂缝 抗
. , ,

剪钢筋 不 能充分发挥作用 即使配 置很多抗剪钢筋 也会过早剪 , ,

切破坏 。

7 28
. .
钢筋混凝 土 剪力墙 正 截 面受 弯计算公式是依据 现行 国家
中偏 心 受 压 和 偏心 受 拉
标准 《混凝 土 结构设计 规范 》 GB 50010
构件 的假定 及 有关规定 , 又 根据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 院结构所 等单
位所做 的剪力墙试验研究结果进行 了适 当简化 。

按照平截面假定 , 不考虑受拉混凝 土 的作用 , 受 压 区 混凝 土


按矩形应力 图块计算 。 大偏 心 受 压时受拉 、 受压端部钢筋都达到
屈服 , 在 1 5倍受 压 区 范 围之 外 ,

假定受拉 区 分布钢筋应力 全 部
达到屈 服 ; 小偏 压 时端部受压钢筋屈服 , 而受拉分布钢筋 及 端部
钢筋均未屈服 , 且 忽略部 分钢筋 的作用 。

条文 中分别给 出了工 字形 截面 的两 个基本平衡 公式 (习 N -

o, 艺M 一
。), 由上 述假定可得 到各种 情况下 的设计计 算公式 。

7 2. 9

偏 心 受拉 正 截 面计算公式直接采用 了现行 国家标 准 《混
凝 土 结构设计规范 》 GB 50010的有关规定 。

7 2 10

、 7 2 n. . .
剪切脆性破坏有剪拉破坏 、 斜压破坏 、 剪压 破
坏 三 种形式 。 剪力墙截面设计 时 , 是 通 过构造措施 (最小配筋率
和分布钢筋最大 间距 等) 防止发生剪拉破坏和斜压破坏 , 通过计
算确定墙 中需要 配 置 的水平钢筋数量 , 防止发生剪压破坏 。

偏压构 件 中 , 轴压力有利 于 受剪承载力 , 但压力增大到 一


程度后 , 对抗剪 的有利作用减小 , 因此 应 用验算 公式 (7 2 10
) . .

时 , 要对轴力 的取值加 以 限制 。

偏拉构件 中 , 考虑 了 轴 向拉力对受剪承载力 的不 利影 响 。

7 2 12
. .
按 一
级抗震 等级设计 的剪力墙 要 防止 水平施 工 缝 处发 ,

生 滑移 。 公式 (7 2 12
.) .
验 算通 过水平施 工 缝 的竖 向钢筋是否足
280
以 抵抗水平剪力 , 如果所 配置 的端 部和分布竖 向钢筋不够 则可 ,

设置 附加插筋 , 附加插筋在 上 下层剪力墙 中都要有足够 的锚 固


长度 。

7 2 13
. .
轴 压 比是影响剪力墙在 地 震作用 下 塑性变形能力 的重要
因素 。 清华 大学及 国内外研究 单位 的试验表 明 , 相 同条件 的剪力
墙 , 轴 压 比低 的 , 其延性大 , 轴 压 比 高的 , 其延性小 ; 通 过设 置
约束边缘构件 , 可 以 提 高高轴压 比 剪力墙 的塑性变形能力 , 但轴
压 比 大于 一

定值后 , 即使设置约 束边缘构件 , 在强震 作用下 , 剪


力墙 仍可能 因混凝 土 压溃而丧失承受重力 荷载 的能力 。 因此 , 规
程规定 了剪力墙 的轴 压 比 限值 将轴压 。 本次修订 的主要 内容为 :

比 限值扩大到 三 级剪力墙 ; 将轴压 比 限值扩大到结构全 高 不仅 ,

仅是底部加强部位 。

7 2 14
. .
轴 压 比 低 的剪力墙 , 即使 不 设 约束边缘构件 , 在水平力
作用下 也能有 比较大 的塑性变形能力 。 本条规定 了可 以 不设约束
边缘构件 的剪力墙 的最大轴 压 比 。 B 级高度 的高层建筑 , 考虑到
其高度 比较 高 , 为避 免边 缘构件配筋急剧减少 的不 利情况 , 规定
了约束边缘构件与构造边缘构件之间设 置 过渡层 的要求 。

7 2 15
. .
对 于 轴 压 比 大 于 本 规程 表 7 2 14规定 的剪力墙 , 通 过
. .

设 置 约束边缘构件 , 使 其具有 比 较大 的塑性变形能力 。

截 面 受 压 区 高度 不 仅 与轴 压 力有关 , 而 且 与截 面 形状有关 ,
在相 同的轴 压 力作用下 , 带翼缘或带端柱 的剪力墙 , 其受 压 区 高
度小 于 一

字形截 面 剪力墙 。 因此 , 带翼缘或带端柱 的剪力墙 的约


束边缘 构件沿墙 的长度 , 小于 一

字形截面剪力墙 。

本次修订 的主要 内容为 : 增加 了三 级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 的


要求 ; 将轴 压 比 分 为 两 级 , 较大 一
级 的约束边 缘 构件要 求 与 02

规程相 同 , 较小 一
级 的有所降低 ; 可 计 人 符合规定条件 的水平钢
筋 的约束作用 ; 取消 了 计算 配 箍特征值时 , 箍筋 (拉筋 ) 抗拉强
度设计值 不 大 于 的规定
360MPa 。

“ ”
本条 符合构造要求 的水平分布钢筋 ,

般指水 平分布钢
筋伸 人 约束边缘构件 , 在墙端有 900
弯折后延伸到另 一

排分布钢
281
筋并勾住其竖 向钢筋 , 内 、 外排水平 分布钢筋之间设 置 足够 的拉
筋 从而形成 复合箍 可 以 起到有 效约 束混凝 土 的作用
, , 。

7 2 16 剪力墙 构造 边 缘 构 件 的设 计要 求 与 02规 程 变 化 不 大
. . ,

“ ” “
将箍 筋 拉 筋 肢 距 不 应 大 于 300mm 改 为 不 宜 大 于


30Omm 及不应大 于竖 向钢筋 间距 的 2倍 ; 增加 了底部加强部
位构造边缘构件 的设计要求 。

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 中的纵 向钢筋按承载力计算 和构造要求


二 者 中的较大值设 置 。 设计 时需注意计算边缘构件竖 向最小 配 筋
所用 的面积 A 的取法和配筋范 围 。 。 承受集 中荷 载 的端柱还要符
合框架柱 的配筋要求 。 构造边缘构件 中的纵 向钢筋宜采用高强钢
筋 构造边缘构 件可配置箍筋与拉筋相 结合的横 向钢筋
。 。

02规程第 7 2 17条对抗震设计 的复杂 高层建 筑结构 混合 . .


结构 框架 剪力墙结构 筒体结 构 以 及 B 级 高度 的高层剪 力 墙



结构 中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提 出了 比 一

般剪力墙更高 的要求 , 本
次修订 明确为连体 结 构 、 错 层结 构 以 及 B 级 高度 的高层 建 筑结

构 , 适 当缩小 了 加强范 围 。

7 2 17
. .
为 了防止混凝 土 墙体在受弯裂缝 出现后 立 即达到极 限受

弯承载力 , 配置 的竖 向分 布钢筋 必 须满 足最小配筋百分 率要 求 。

同时 , 为 了 防止斜裂缝 出现后发 生 脆性 的剪拉破坏 , 规定 了水 平


分布钢筋 的最小配筋 百 分率 。 本条所指剪力墙 不 包括部分框支剪
力墙 , 后者 比 全部 落 地 剪力墙更为重要 , 其分布钢筋最小 配 筋率
应符合本规程第 10章 的有关规 定 。

本次 修订不再把剪力墙 分布钢 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的规定


作为强制性条文 , 相关 内容反映在本规程第 7 2 18条 中
. .

7 2 18
. .
剪力墙 中!配 置 直径 过 大 的分 布钢筋 , 容 易产 生 墙 面裂
缝 ,

般宜配 置 直径小而间距较密 的分布钢筋 。

7 2 19
. .
房 屋 顶层墙 、 长 矩 形平面房 屋 的楼 、 电梯 间墙 、 山墙和
纵墙 的端 开 间等是 温 度应力 可 能较大的部位 , 应 当适 当增大其分
布钢筋配筋量 , 以 抵抗 温 度应力 的不利影 响 。

7 2 20
. .
钢筋 的锚 固与连接要 求 与 02规程有 所 不 同 。 本条 主要
282
依据现行 国家标准 《混凝 土 结构设计规 范 》 GB 5001
。 的有关 规

定制定 。

7 2 21
. .
连梁应与剪力墙取相 同的抗震等级 。

为 了实现连梁 的强剪弱弯 、 推 迟 剪切破坏 、 提高 延 性 , 应当


采用实际抗弯钢筋 反 算设 计 剪力 的方法 ; 但 是 为 了 程 序计 算 方
便 本条规定 对 于
, 二 三 级抗震采用 了组 合剪力乘 以 增大 ,

、 、

系数 的方法确定连梁剪力设计值 , 对 9度 一

级抗震 等级 的连梁 ,

设 计时要 求用连梁 实际抗 弯配筋反算该增大系数 。

7 2 22

、 7 2 23
. . .
根据 清华大学及 国 内外 的有关试 验研究 可 知 ,

连梁截 面 的平均剪应力大小对连梁破坏性 能影 响较大 , 尤其在小


跨高 比 条件 下 , 如果 平 均剪应 力 过 大 , 在 箍 筋 充 分发 挥 作用 之
前 , 连梁就会发生剪切破坏 。 因此 对小跨高 比 连梁 , 本规程对截
面平均剪应力及斜截 面 受剪承载力验算提 出更加严格 的要 求 。

7 2 24

、 7 2 25
. . . 为 实 现 连 梁 的强 剪 弱 弯 , 本规程第 7 2 21
. .

72咒 . .
条分别规定 了按 强剪弱 弯要求计算 连 梁剪力设 计值 和名
义剪应力 的上 限值 , 两条规定共 同使用 , 就相 当于限制了连梁 的
受弯配筋 。 但 由于 第 7 2 21条是采用 乘 以 增 大 系数 的方法 获得
. .

剪力设计值 (与实际 配 筋 量 无 关 ), 容 易使设 计人员 忽略受 弯钢


筋数量 的限制 , 特别是在计算 配 筋值很小 而 按构造要求 配 置 受弯
钢筋时 , 容 易 忽 略 强 剪 弱 弯 的要 求 。 因此 , 本 次修 订新增 第
7 2 24条和 7 2 25条 ,
. . . .
分别给 出了连梁最小 和最 大配筋率 的限
值 , 防止 连梁 的受弯钢筋 配 置 过 多 。

跨高 比超过 2 5 的连梁 ,

其最大配筋 率限值 可 按 一

般框架梁
采用 , 即不宜大 于 2 5% .

7 2 26
. .
剪力墙连梁对剪切变形 十分敏感 其名义剪应力 限制 比 ,

“ ”
较严 , 在很多情况下设计计算会 出现 超限 情 况 本条给 出 了 ,


些处 理 方法 。

对第 2款提 出的塑性调 幅作 一

些说 明 。 连梁塑性调 幅可采用
两 种方法 , 一

是按照本规程第 5 2 1条 的方法 ,
. .
在 内力计算前就
将 连 梁刚度进行折减 ; 二 是在 内力计算之后 , 将连梁弯矩和剪力
283
组 合 值乘 以 折 减 系数 。 两 种 方 法 的效果都 是 减 小 连 梁 内力 和 配
筋 。 无论用 什么方法 , 连梁调 幅后 的弯矩 、 剪力设计 值不应 低于
使用状况下 的值 也不宜低于 比设 防烈度低 度 的地震 作用组 合 ,

所得 的弯矩 剪力设计 值 其 目的是避免在 正 常使用条件下或较


、 ,

小 的地震作用下在连梁 上 出现裂缝 。 因此建议 一

般情 况 下 , 可掌
握调 幅后 的弯矩 不 小 于 调 幅前按刚度不折减计算 的弯矩 (完全弹
性 ) 的 80% (
6 写 (
7度 ) 和 50 8 9度 ) 并不小 于 风荷 载作 一 一

用 下 的连梁 弯矩 。

“ ”
需注意 , 是否 超限 , 必须 用 弯矩调 幅后对 应 的剪力代 人
第 7 2 22条公式进行验 算
. .

当第 1 2款 的措施 不 能解 决 问题 时 ,
、 允许采 用 第 3款 的方

法处 理 , 即假定连梁在大震下剪切破坏 , 不 再能约束墙肢 , 因此
可考虑连梁 不 参 与 工 作 , 而按 独 立 墙肢 进行 第 二 次 结 构 内力 分
析 , 它相 当 于 剪力墙 的第 二 道 防线 , 这种情况往往使墙肢 的内力
及 配筋加大 , 可 保 证 墙肢 的安全 。 第 二 道 防线 的计算没有 了连梁
的约 束 , 位移会加大 , 但是大震作用下就不 必 按小震作用要 求 限
制其位移 。

7 2 27
. .

般连梁 的跨高 比都较小 , 容易 出现剪切斜裂缝 , 为防


止斜裂缝 出现后 的脆性破坏 , 除了减小 其名义剪应力 , 并加大其
箍筋配 置 外 , 本条规定 了在构造 上 的 一
些要求 , 例 如钢筋锚 固 、

箍筋 配 置 、 腰 筋配 置 等 。

7 2 28
. .
当开洞较小 , 在整 体计 算 中不考虑 其影 响时 , 应将切 断
的分布钢筋 集 中在洞 口 边缘 补足 以 保证 剪力墙 截面 的承载力 , 。

连梁是剪力墙 中的薄弱部位 应重视连梁 中开洞后 的截面抗剪验 ,

算和加强措施 。

284
8 框架 剪力墙结构设计 一

81 .

般 规 定

811 . .
本章 包 括 框 架 剪 力 墙 结 构 和板 柱 剪 力 墙 结 构 的设 计
一 一

墨西哥地震等震 害表 明 , 板柱框架破坏严重 , 其板与柱 的连接节


点为薄弱点 。 因而在地震 区 必须加设剪力墙 (或筒 体) 以 抵抗地
震作用 , 形成板柱 剪力墙结构 一

。 板柱 剪力墙结构受力 特点 与框

架 剪力墙结构类 似

, 故 把这种结构纳 人 本 章 , 并 专 门列 出相关
条文 以 规定其设计需要遵守 的有关要求 。 除应遵守本章关 于 框架

剪力墙结构 、 板柱 剪力墙结构 的结构布置


、 计算 分析 、 截面设
计 及 构造要求 的规定外 , 还 应遵 守第 5章计算分 析 的有关 规定 ,
以 及第 3章 、 第 6章 和 第 7章对框架 一

剪力墙结构最大适用高度 、

高宽 比 的规定和对框架 、 剪力墙 的有关规定 。

812 . .
框架 剪力墙结构 由框架和剪力墙 组 成

, 以 其 整体承担荷
载和作用 ; 其组成形式较灵活 , 本条仅列举 了 一
些常用 的组成形
式 , 设计时可根据 工 程具体情 况 选择适 当的组 成形式 和 适量 的框
架 和 剪力墙 。

8 13框架 剪力墙结构在规定 的水平力 作用下 结构底层框架


. .

部分承受 的地 震 倾 覆力矩 与结 构 总 地 震倾 覆力 矩 的 比 值 不 尽 相
同 , 结构性能有较 大 的差别 。 本 次 修 订 对 此 作 了较 为具 体 的规
定 。 在结构设计 时 , 应据此 比值确定该结构相应 的适用 高度和构
造措施 , 计算模 型 及分 析均按框架 剪力墙结构进行 实 际输 人 和 一

计算分析 。

1 当框架 部 分 承 担 的倾 覆 力 矩 不 大 于 结 构 总倾 覆 力 矩 的
%时 ,
10 意味着结构 中框架承担 的地 震作用较小 绝大部分均 由 ,

剪力墙承担 , 工 作性能接近 于 纯 剪力墙结构 , 此时结构 中的剪力


墙抗震等级 可 按剪力墙结构 的规定执行 ; 其最大适用高度仍按框
285
架 剪力墙结构 的要求执行 ; 其 中的框架 部分应按框架 剪力墙结

构 的框架进行设计 也就是说需要进行本规程 8 1 4条的剪力调 , . .

整 , 其侧 向位移控制指标按剪力墙结构采用 。

当框架部分承受 的地 震倾 覆力矩大 于 结构 总 地 震倾租 力


矩 的 1。%但 不 大 于 50%时 属 于 典 型 的框架 剪力墙结构 按本 ,


章有关规定进行 设计 。

3 当框架部分 承 受 的倾覆力矩大 于 结构总倾覆 力矩 的 50 %


但 不 大 于 80%时 意 味着结构 中剪 力墙 的数 量偏 少 框 架 承担 , ,

较大 的地 震作用 , 此时框架部 分的抗震等级和轴 压 比 宜按框架结


构 的规定执行 , 剪力墙 部分 的抗 震等级 和 轴 压 比 按框架 剪力墙 一

结构 的规定采用 ; 其最 大适 用 高度不 宜再按框架 剪力墙结 构 的 一

要 求执行 , 但可 比 框架结构 的要求适 当提高 , 提 高的幅度可视剪


力墙承担 的地震倾覆力矩来确定 。

4 当框架部分承受 的倾覆力矩大 于 结构 总倾 覆力矩 的 80写


时 , 意味着结构 中剪力墙 的数量极少 , 此时框架部分 的抗震等级
和轴 压 比 应按框架结构 的规定执行 , 剪力墙部分 的抗震 等级和轴
压 比 按框架 剪力墙结 构 的规定采用 ; 其 最 大适 用 高度 宜按框架

结构采用 。 对 于 这种少墙框剪结构 , 由于其抗震性能较差 , 不主


张采用 , 以 避免剪 力墙受力过大 、 过早破坏 。 当不可避免时 , 宜
采取将 此 种剪力墙减薄 、 开 竖缝 、 开 结构洞 、 配 置 少 量单排钢筋
等措施 , 减小剪力墙 的作用 。

在条文第 3 4款规定 的情况下 ,


、 为避 免剪力墙过早 开裂 或
破坏 其位移相关 控制指标按 框架 剪力墙结 构 的规定 采用 对

第 4款 如果最大层 间位移角不 能满 足框架 剪力墙结 构 的限值



要 求 , 可按本规程第 3 11节 的有关规定 , 进行 结构抗 震性 能分 .

析论 证 。

8 14
. .
框架 剪力墙结构在水平 地 震作用 下

框架部分计算所得 ,

的剪力 一

般都较小 。 按多道防线 的概念设计 要 求 墙体是第 道 ,


防线 在设 防地 震 罕 遇 地震下先 于 框架破坏 由于 塑性 内力重


, 、 ,

分布 , 框架部分按侧 向刚度分配 的剪力会 比 多 遇 地震下加大 , 为


286
保 证 作为第 二 道防线 的框架具有 一

定 的抗侧力能力 , 需要对框架
承担 的剪力予 以 适 当的调整 。 随着 建筑形式 的多样化 , 框架柱的
数量沿竖 向有时会有较大 的变化 , 框架柱 的数量沿竖 向有规律 分
段变化时 可 分段调整的规定 , 对框架柱数量沿竖 向变化更复杂的
情况 , 设计 时应专 门研究框架柱剪力 的调整方法 。

对有加强层 的结构 , 框架承担 的最大剪力 不 包含加强层 及 相


令卜
上 下层 的剪力 。

8: 1 5 .
框架 剪力墙结构是框架和剪力墙共 同承担竖 向和水平作

用 的结构体系 , 布置适量 的剪力墙是其基本特点 。 为 了 发挥框架


剪力墙结构 的优势 , 无 论 是 否 抗震设计 , 均应设计 成 双 向抗侧


力体系 , 且 结构在 两 个 主轴方 向的刚度 和承载力 不 宜相差过大 ;
抗震设计 时 , 框架 剪力墙结 构在结构 两 个 主轴方 向均应 布 置 剪

力墙 , 以 体现多道 防线 的要求 。

8 16. .
框架 剪力墙结构 中

, 主体结构构件之 间 一

般不宜采用铰
接 , 但在某些具 体情况下 , 比 如采用铰接对主体结构构件受力有
利时可 以 针对具体构件进行分析判定后 , 在局部位置采用铰接 。

8 17, .
本条主要指 出框架 剪力墙结构 中在结构 布 置 时要处 理 好 一

框架 和 剪力墙之 间的关 系 , 遵循 这些要 求 , 可 使框架 剪力 墙结 一

构更好 地 发挥 两 种结构各 自的作用并 且 使整体合 理 地 工 作 。

8 18, .
长矩形平面或平面有 一

方 向较 长 (如 I 形平 面 中有


较长 ) 时 , 如横 向剪力墙 间距过大 , 在侧 向力作用下 , 因不能保
证 楼 盖 平 面 的刚性而会增加框架 的 负担 , 故对剪力墙 的最大间距
作出规定 。 当剪力墙之间的楼板有较大开洞时 , 对楼盖平 面 刚度
有所削弱 , 此时剪力墙 的间距 宜再减小 。 纵 向剪力墙布 置 在平 面
的尽端时 , 会造成对楼盖 两 端 的约束作用 , 楼 盖 中部 的梁板容易
因 混凝 土 收缩 和 温度变化而 出现裂缝 , 故 宜 避免 。 同时也 考虑到
在设计 中有剪力墙布置在建筑 中部 , 而端部无剪力墙 的情况 , 用
表注 4 的相应规定 , 可 防止布置 框架 的楼面伸 出太长 , 不利 于 地
震力传递 。

8 19. .
板柱结构 由于 楼 盖基本 没有梁 , 可 以 减小楼层 高度 , 对
287
使用 和管道安装都较方便 , 因而板柱结构在 工 程 中时有采用 。 但
板柱 结构抵抗水 平力 的能力差 ,特别是板 与柱 的连 接点是非 常薄
弱 的部位 , 对抗震尤为不利 。 为此 本规程规定抗震设计 时 高
, ,

层建筑不能单独 使用板柱结构 , 而 必 须设置剪力墙 (或剪力墙组


成 的筒体 ) 来 承担水平力 。 本规程除在第 3章对其适用 高度及 高

宽 比 严格控制外 , 这 里 尚做 出结构布置 的有关要求 。 8度设 防时

应采用有柱托板 , 托板处 总厚度不小 于 16倍 柱纵筋直径 是 为 了

保 证 板柱节点 的抗 弯刚度 。 当板厚 不满足受 冲切承载力要 求而 又


不能设置柱托板 时 , 建议采用 型 钢剪力架 (键 ) 抵抗 冲切 , 剪力
架 (键 ) 型钢应根据 计 算确定 。 型钢剪力架 (键 ) 的高度不应 大
于 板面 筋的下排钢筋和板底筋 的上 排钢筋之 间的净距 , 并 确保 型
钢具 有 足 够 的 保 护 层 厚 度 , 据 此 确 定 板 的厚 度 并 不 应 小
于 ZOOmm 。

8 1 10
. .
抗震设计 时 , 按多道设 防的原则 , 规定全部地震剪力应
由剪力墙承担 , 但各层板柱部分除应符合计 算要求外 , 仍应能承
担 不 少于该层相应方 向 %的地震 剪力
20 。 另外 , 本条在 02规程

的基础 上 增加 了抗 风设 计 时 的要 求 , 以 提 高板柱 一

剪力墙结 构在
适用高度提高后抵抗水平力 的性能 。

82 .
截 面 设 计 及 构造

82 1
. .
规定剪力墙竖 向 和 水平分布钢筋 的最小 配筋率 , 理 由与
本规程 第 7 2 17条相 同 . .
。 框架 剪力墙结构 一

、 板柱 剪力墙结构 一

中的剪力墙是承担水平风荷 载或水平地震作用 的主要受力 构 件 ,

必 须要保 证 其安 全可 靠 因此 四 级抗 震等级 时剪力墙 的竖 向 。 , 、

水平分布钢筋 的配 筋率 比 本规程第 7 2 17条适 当提高 ;


. .
为 了提
高混凝 土 开裂后 的性能 和 保证 施 工 质量 , 各排分布钢筋之间应设
置 拉筋 , 其直径不应小 于 6mm 、 间距不应大 于 600mm 。

82 2
. .
带边框 的剪力墙 , 边框 与嵌 人 的剪力墙 应共 同承担 对 其
的作用力 , 本条列 出为满足 此 要求 的有关规定 。

823 . .
板柱 剪力墙结构设计主要考虑 了下列 几 个方 面

288
1 明确 了结构分析 中规则 的板柱结构 可用 等代框 架法 , 及
其 等代梁宽度 的取值原则 。 但等代框架法是 近 似 的简化方法 , 尤
其是对不规则布 置 的情况 , 故有条件时 , 建议尽量采用连续 体有
限元 空间模 型 进行计 算分析 以 获取更准确 的计算结果 。

2 设计 无 梁平板 (包括有托板 ) 的受 冲切 承载力 时 , 当冲


切应力大 于 0 .
时 可使用箍筋承担剪 力
7ft , 。 跨越剪切裂缝 的竖
向钢筋 (箍 筋的竖 向肢 ) 能阻止裂缝开展 , 但是 , 当竖 向筋有滑
动时 , 效果有所 降低 。

般 的箍 筋 , 由于竖 肢 的 上 下 端 皆为 圆
弧 , 在竖肢受力较大接近屈服时 , 皆有滑动发生 , 此点在 国外 的
试验 中得到证 实 。 在板柱结构 中 , 如不设托板 , 柱周 围之 板厚度
不大, 再加 上 双 向纵筋使 h 减小 。 , 箍筋 的竖 向肢往往较短 , 少
量滑动就能使应变减少较多 , 其箍筋竖肢 的应力 也 不能达到屈服
强度 。 因此 , 加拿大规范 (CSA 一

) 规定 ,
A233 94 .

只有 当板厚
包括托 板 厚 度 ) 不 小 于 300mm时 , 才 允 许 使 用 箍 筋
( 。 美国
ACI规范要 求在 箍筋 转角处 配置较 粗 的水平 筋 以 协 助 固定 箍 筋
“ ”
的竖肢 。 美 国近年大量采用 的 抗剪栓钉 (shear ), 能避
studs

免 上 述箍筋 的缺点 , 且 施 工 方便 , 既有 良好 的抗 冲切性 能 , 又 能


节约钢材 。 因此 本规程建议尽可能采用高效能抗剪栓钉来提高抗
冲切能力 。 在构造方面 , 可 以 参照钢结构栓钉 的做法 , 按设计规
定 的直径及 间距 , 将栓钉用 自动焊接法焊在钢板 上 。 典 型 布置 的
抗剪栓钉设置如 图 8所示 ; 图 9 、 图 10分别 给 出 了矩 形 柱 和 圆

柱抗剪栓钉 的不 同排列 示 意 图 。

丁 /l 奋 卜洁 叫.

l ’

} 味产洲
- 。 才 妙

众 }
钉身直径
迹 - }

城 }


- ~
铆钉
- 口

- 助 翻 讨
1 崛 i

图 8 典 型 抗剪栓钉布置示 意

289
板边 板边


11









/ ’

薄黍挤石 二
萨挤 石 ,、
’w

疗广
料牢 …
工 一

一 l
礴 se

1 卜卜 峋 叫

镇 2坑 共 2声
I,
、 蕊 2I7LI
a)内柱
( ) 边柱

( c)角柱

图 9 矩 形 柱抗 剪栓钉排列 示 意

L旦二 立 」 匕立J


仁翼 江
犷 斗 n
6曰

g毛 2八,, 但不小于 06倍柱直径



g蕊 2110
a) b)

图 10 圆 柱周边抗剪栓钉排列示 意

当地震作用能 导致柱 上 板带 的支座 弯矩反号时 , 应验 算如 图


11所 示 虚线界 面 的冲切承载力 。

图 11 冲切截面 验算示 意

3 为防止无柱托板板柱结构的楼板在柱边开裂后楼板坠落 ,

穿过柱截 面 板底 两 个方 向钢筋 的受拉承载力应满足该柱承担 的该 ,

层楼面重力荷载代表 值所产生 的轴 压 力设计值 。

290
824
. .
板柱 剪力墙结构 中

, 地震作用 虽 由剪力墙全部 承担 , 但
结构在整体 工 作时 , 板柱部分 仍会承担 一

定 的水平力 。 由柱 上 板
带 和 柱 组 成 的板柱框架 中的板 , 受力 主要集 中在柱 的连线 附 近 ,

故抗震设计应沿柱轴线设 置 暗梁 , 目 的在 于 加 强板 与柱 的连接 ,
较好 地 起 到板柱框架 的作 用 , 此 时柱 上 板带 的钢筋应 比 较集 中在
暗梁部位 。

当无梁板有局 部开洞时 , 除满足图 8 2 4 的要求外 . . , 冲切计


算 中应考虑洞 口 对 冲切能力 的削弱 具 体计算及构造应符 合现行 ,

国家标准 的有关规定
《混凝 土 结构设计规范 》 GB 50010 。

291
9 筒体结构设 计

91


般 规 定

911
. . 筒体结构具有造 型 美观 、 使 用灵 活 、 受力合 理 , 以 及整
体性强等优点 , 适用 于 较高 的高层建筑 。 目前全世界最高 的 100

/ 3采用筒 体结构 ; 国内 10om以上 的高层建筑


幢高层建筑约有 2
约有 半采用钢筋 混凝 土 筒体 结构 所 用形式 大多 为框架 核 心


筒结构 和 筒 中筒结构 本章条文 主要针对这两类筒 体结构 其他 , ,

类 型 的筒体结构可参 照 使用 。

本条是 02规程第 9 1 1条和 9 1 12条 的合并


. . . .

9 12
. .
研究表 明 , 筒 中筒结构 的空 间受力性能 与其 高度 和高宽
比 有关 , 当高宽 比 小 于 3时 , 就不能较好地发挥结构 的整体空间
作用 ; 框架 核 心 筒结构 的 高度 和高宽 比 可 不 受 此 限制

。 对 于高
度较低 的框 架 核 心 筒结构 一

, 可按框架 抗震墙结构设计 一

, 适 当降
低核 心 筒 和框架 的构造要求 。

9 13
. .
筒体结构 尤 其是 筒 中筒 结 构 , 当建 筑需 要 较 大 空 间时 ,

外周框架或框筒有 时需要抽掉 一

部 分柱 , 形成带转换层 的筒体结
构 。 本条取消 了 02规程有关转换梁 的设计要求 , 转换 层结构 的
设计应符合本规程第 102节 的有关规定

9 14
. . 筒 体结构 的双 向楼板在 竖 向荷载作用下 , 四 周 外 角要 上
翘 , 但受到剪力墙 的约束 , 加 上 楼板混凝 土 的 自身收缩 和 温度变
化影 响使楼板外角 可 能产 生 斜裂缝 为防止这类裂缝 出现
, 。 , 楼
板外角顶面 和 底面 配 置 双 向钢筋 网 适 当加强 , 。

9 15. .
筒体结构 中筒体墙 与外周框架 之 间 的距 离 不 宜过大 , 否
则楼盖结构 的设计较 困难 。 根据 近 年来 的工 程 经 验 , 适 当放松 了
核 心 筒或 内筒外墙与外框柱之 间的距离要 求 , 非抗震设计 和抗震
设计 分别 由 02规程 的 12m 、

Iom调整为 15m 12m 、 。

292
9 17. .
本条规定 了 筒体结构核 心 筒 、 内筒设计 的基本要求 。 第

3款墙 体厚度是最低要求 , 同时要求所有筒 体墙应按本规程 附录
D 验算墙体稳定 , 必 要时 可 增设扶壁柱或扶壁墙 以 增强墙体 的稳

定性 ; 第 5款对连梁 的要 求 主要 目的是提高其抗震延性 。

9 18. .
为防止核 心 筒或 内筒 中出现小墙肢等薄弱环节 , 墙面应
尽量避免连续开洞 , 对个别无法避免 的小墙肢 , 应控制最小截面
高度 并按柱 的抗震构造要 求配 置箍筋 和 纵 向钢筋
, , 以 加强其抗
震能力 。

9 19. .
在筒体结 构 中 , 大部 分水 平 剪 力 由核 心 筒 或 内筒 承担 ,

框架柱或框筒柱所受剪力 远 小 于 框架结构 中的柱剪力 , 剪跨 比 明


显 增大 , 因此其轴 压 比 限值 可 比 框架 结构适 当放松 , 可按框架 -

剪力墙结构 的要求控制柱轴压 比 。

9 1 10
. .
楼 盖主梁搁 置 在核 心 筒 的连梁 上 , 会使连梁产生较大剪
力 和扭矩 , 容易产生脆性破坏 , 应尽量避免 。

9 1 11
. .
对框架 核 心 筒结 构 和 筒 中筒结 构 , 如果 各层 框架 承担

的地震剪力 不 小 于 结 构底部 总 地 震剪力 的 %,


20 则框 架 地震剪
力 可 不 进行调整 ; 否 则 , 应按本条 的规定调整框架柱 及 与之相连
的框架梁 的剪力和弯矩 。

设计恰 当时 , 框架 核 心 筒结 构可 以 形成外周 框架 与核 心 筒

协 同工 作 的双 重抗侧力结构体 系 。 实际工 程 中 , 由于外周框架柱


的柱距过大 、 梁高过小 , 造成其 刚度过低 、 核 心 筒 刚度过 高 结 ,

构底部剪力 主 要 由核 心 筒承担 。 这种 情 况 , 在强烈 地 震 作 用 下 ,

核 心 筒墙体 可 能损伤严重 , 经 内力重分布后 , 外周框架会承担较


大 的地 震作用 。 因此 , 本条第 1款对外周框架按弹性 刚度分 配 的

地 震剪力作 了 基 本要求 ; 对本规程规定 的房 屋 最大适用高度范 围


的筒体结构 , 经 过合 理 设计 , 多数情况应该 可 以 达到此要求 。

般情况下 , 房屋高度越高时 , 越不容易满足本条第 1款 的要求 。

通常 , 筒 体结构外周框架剪力 调整 的方法与本规程第 8章框

架 剪力墙结构相 同

, 即本 条第 3款 的规定 。 当框架 部分 分 配 的
地 震剪力不满足本条第 1款 的要求 , 即小 于 结构底部 总地 震剪力

293
的 %时 ,
10 意味着筒 体结 构 的外 周框 架 刚度过 弱 , 框 架 总 剪力
如果 仍按 第 3款进行调整 , 框 架部 分承担 的剪力最 大值的 1 5倍 .

可 能过小 , 因此 要 求按第 2款执行 , 即各层框架剪力按结构底部


总 地 震剪力 的 %进 行 调整 ,
15 同时 要 求 对 核 心 筒 的设计 剪 力 和
抗 震 构 造 措施予 以 加强 。

对 带加强层 的筒体结构 框架部分最大楼层 地 震剪力可 不 包


括加强层及其相邻 上 、 下楼层 的框架剪力 。

92 .
框架 核 心 筒结构

92 1
. .
核 心 筒是框架 核 心 筒结构 的主要抗侧力结构 一

, 应尽量贯
通 建筑物全高 。

般来 讲 , 当核 心 筒 的宽度不小 于 筒体总高度 的
1/12时 , 筒体结构 的层间位移就能满足规定 。

922
. .
抗震设计 时 , 核 心 筒为框架 核 心 筒结构 的主要抗侧力构 一

件 , 本条对其底部加强部位水平 和 竖 向分布钢筋 的配筋率 、 边缘


构件设 置 提 出了 比 一

般剪力墙结构更高 的要求 。

约束边缘构件 通 常需要 一

个沿周边 的大箍 , 再加 上 各个小箍


或拉筋 , 而小箍是 无 法勾住大箍 的 , 会造成大箍 的长边 无 支长度
过大 起 不 到应有 的约束作用 因此

, 。 , 第 2 款将 02规程 约束

边缘 构件范 围内全部采用箍筋 的规定改为主要采用箍 筋 , 即采
用箍筋与拉筋相结合 的配箍方法 。

923
. .
由于 框架 核 心 筒结构外周框架 的柱距较大

, 为 了保 证 其
整 体性 , 夕卜
周框架柱 间必 须要设 置 框架梁 , 形成周边框架 。 实践
证 明 , 纯无梁楼盖会影 响框架 核 心 筒结构 的整体 刚度 和抗 震性 一

能 , 尤其是板 柱 节点 的抗 震 性 能较 差 。 因此 , 在采用无 梁楼盖


时 , 更应在各层楼盖沿周边框架柱设 置 框架梁 。

925
. .
内筒偏 置 的框 架 筒 体 结 构 一

, 其 质 心 与 刚 心 的偏 心 距 较
大 , 导致结构在 地 震作用 下 的扭转反应增大 。 对这类结 构 , 应特
别关注结构 的扭转特性 , 控制结构 的扭转反应 。 本条要求对该类
结构 的位移 比 和周 期 比均按 B 级 高度 高层 建 筑从 严控 制 。 内筒
偏置时 , 结构 的第 一

自振周期 Tl中会含有较 大 的扭转成 分 , 为


294
了 改善结构抗震 的基本性能 , 除控制结构扭 转为 主的第 一

自振周
期 工 与平动为主的第 一

自振周期 T, 之 比不 应 大 于 0 85外 , .

需控制 Tl的扭转成分 不 宜大 于 平动成分之半 。

9 2 6、 9 2 7
. . . .
内筒采用 双 筒可增强结构 的扭转刚度 , 减小结构
在水平地震作用下 的扭转效应 。 考虑到 双 筒间的楼板 因传递 双 筒
间的力 偶会 产生较 大的平面剪力 , 第 9 2 7条对 双 筒 间开洞楼板
. .

的构造作 了具体规定 , 并建议按弹性板进行细化分析 。

93

筒 中筒结构

9 3 1 9 3 5 研 究表 明 ,
. .

. .
筒 中筒结构 的空 间受力性能与其平面
形状 和 构 件尺 寸 等因素有关 , 选用 圆形 和 正 多边形 等平面 , 能减
“ ”
小外框筒 的 剪力滞后 现象 , 使结构更好地发挥空 间作用 矩 ,

“ ”
形和 三 角形平面 的 剪力 滞后 现 象相对较严重 矩形平面的长 ,

“ ”
宽 比大 于 2时 , 外框筒 的 剪力滞后 更 突出 , 应尽量避免 ; 三
角形平面切角后 , 空 间受力性质会相应改善 。

除平面形状外 , 外框筒 的空间作用 的大小 还 与柱 距 、 墙面开


洞率 , 以及 洞 口 高宽 比 与层高和柱距 之 比 等有关 , 矩形平 面 框筒
的柱距越接 近 层高 、 墙面开洞率越小 , 洞 口 高宽 比 与层 高和柱距
之 比越接近 , 外 框筒 的空 间作用越强 ; 在 第 9 3 5条 中给出了矩 . .

形 平 面 的柱距 , 以 及墙 面 开洞率 的最 大限值 。 由于 外框筒在侧 向


“ ”
荷载作用下 的 剪力滞后 现象 , 角柱 的轴 向力约 为邻柱 的 1 一

2倍 , 为 了 减小各 层 楼 盖 的 翘 曲 , 角柱 的截 面 可 适 当放 大 , 必要
时 可 采用 工 形角墙或角筒
J 。

937
. .
在水平 地 震 作用 下 , 框筒 梁 和 内筒连梁 的端部反 复承受
正 、 负弯矩 和 剪力 , 而 一

般 的弯起钢筋 无 法承担 正 、 负剪力 , 必


须要加强箍筋配筋构造要求 ; 对框筒梁 , 由于 梁高较大 、 跨度较
小 , 对其纵 向钢筋 、 腰筋 的配 置 也提 出了最低要求 跨 高 比 较小 。

的框筒梁 和 内筒连梁宜增配对角斜 向钢筋或设 置 交 叉 暗撑 ; 当梁


内设 置 交 叉 暗撑时 , 全部剪力 可 由暗撑承担 , 抗震设计时箍筋 的
间距 可 由 放宽 至 20Omm
IOOmm 。

295
938
. .
研究表 明 , 在 跨高 比较小 的框筒梁 和 内筒连梁 增设交叉
暗撑对提高 其抗震性能有较好 的作用 , 但交 叉 暗撑 的施 工 有 一


难度 。 本条对交 叉 暗撑 的适用范 围和构造 作 了 调整 : 对跨高 比 不
大 于 2 的框筒梁和 内筒连梁 , 宜增配对角斜 向钢筋 , 具体要求 可
的有关 规
参 照 现行 国家标准 《混凝 土 结 构设计 规范 》 GB 50010
定 ; 对跨 高 比 不大 于 1 的框 筒梁 和 内筒连梁 , 宜设 置交 叉 暗撑 。

为方便施 工 , 交 叉 暗撑 的箍筋不再设加密 区 。

296
10 复杂 高层 建筑结构设计

101 .

般 规 定

101 1
. .
为适应 体 型 、 结 构 布 置 比 较 复杂 的高层 建 筑 发展 的需
要 , 并 使其结构设 计 质量 、 安全得 到基本 保 证 , 02规 程增 加 了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内容 , 包括带转换 层 的结构 、 带加 强 层 的


结构 、 错层结构 、 连体结构 和 多塔楼结构等 。 本次修订增加 了竖
向体 型 收进 、 悬挑结构 , 并将多塔楼结构并 人 其 中 , 因为这 三 种
结构 的刚度和质量沿竖 向变化 的情况有 一

定 的共性 。

101 2
. .
带转换层 的结构 、 带加强层 的结构 、 错层结构 、 连体结
构等 , 在 地 震 作用下受力复杂 , 容易形成抗震薄弱部位 。 9度抗

震设计 时 , 这些结构 目前 尚缺 乏 研究 和 工 程实践 经 验 , 为 了 确保


安全 , 因此 规定不应采用 。

10 1 3
. .
本规程涉及的错层结构 ,

般包含框架结构 框架 剪力墙 、

结构和剪力墙结构 筒体结构因建 筑上 。

般无错层要求 , 本规程也
没有对其作出相应的规定 错层结构受力复杂 。 , 地 震作用下易形成
多处薄弱部位 , 目前又寸错层结构的研究和工 程实践 经 验较 少 , 需对
其适用高度加 以 适 当限制 , 因此 规定 了 7度 、 8度抗震设计时 , 剪
力墙结构错层高层建筑 的房屋 高度分别 不 宜 大 于 80m 60m
; 、 框架 -

剪力墙结构错层高层建筑的房屋 高度分别不 应大于 80m 60m 、 。 连体


结构的连接体部位易产生严重震害 , 房屋高度越高 震害加重 , , 因
此 B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 宜采用连体结构 抗震设计时 底部带转换 。 ,

层的筒中筒结构 B 级高度高层建筑 , 当外筒框支层 以上 采用壁式框


架时 其抗震性能 比密柱框架更为 不 利
, , 因此其最大适用高度应 比
本规程表 3 3 12规定的数值适 当降低
. .

101 4
. .
本章所指 的各类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均属 不 规则结构 。 在
同 一
个 工 程 中采用 两 种 以上 这类复杂结构 , 在 地 震作用下易形成
297
多处薄弱 部位 。 为保证 结构设计 的安全性 , 规定 7度 、 8度抗 震

设计 的高层建筑不宜 同时采用 两 种 以上 本章所指 的复杂结构 。

101 5
. .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 的计算 分析应符合本规程第 5章 的有

关规定 , 并按本规程有关规定进行截 面承载力设计 与配筋构造 。

对 于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 , 必 要时 , 对其 中某些受力复杂部位 尚宜
采用有 限元法等方法进行详 细 的应力分析 , 了解应力 分 布情况 ,

并按应力进行配筋校核 。

102 .
带转换 层 高层 建 筑结构

102 1
. .
本节 的设计规定主要用 于 底部带托墙转换层 的剪力墙结
构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 以 及底部带托柱转换层 的筒体结 构 ,

即框架 核 心 筒 一

、 筒 中筒结 构 中的外框架 (外筒体 ) 密 柱在房屋


底部通过托柱转换层转变为稀柱框架 的筒体结构 。 这两种带转换
层结构 的设计有 其相 同之处也有 其特殊性 。 为表述 清楚 , 本节将
这 两 种带转换层结构相 同的设计要求 以 及大部分要求相 同 、 仅部
分设计要求 不 同的设计规定在若干条文 中作 出规定 , 对仅适用 于
某 一

种 带 转 换 层 结 构 的 设 计 要 求 在 专 门 条 文 中规 定 , 如第
102 5条
. .
、 第 102 16 102 25条是专 门针对部 分框 支剪力墙
. .

. .

结构 的设计规定 , 第 102 26条及第


. . 102 27条是专 门针对底 部
. .

带托柱转换层 的筒体结构 的设计规定 。

本节 的设计规 定 可 供在房屋 高处 设 置 转 换层 的结 构设 计参
考 。 对仅有个 别 结 构构 件进 行转 换 的结 构 , 如剪 力 墙 结 构 或框
架 剪力墙结构 中存 在 的个 别墙 或柱在底 部进 行转换 的结 构

, 可
参照本节 中有关转换构件 和 转换柱 的设 计要 求进行构件设计 一

102 2
. .
由于 转换层位 置 的增高 , 结构传力路径复杂 、 内力变化
较大 , 规定剪力墙底部加强范 围亦增大 , 可取转换层加 上 转换层
以上 两 层 的高度或房 屋 总高度 的 1/
lO二 者 的较 大值 。 这 里 的剪
力墙包括落地剪力墙和转换构 件 上 部 的剪力墙 。 相 比于 02规程 ,

将墙肢总高度 的 18
/ 改为房 屋 总高度 的 1/10 。

102 3
. .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 , 当转换层 上 、 下部楼层 的结构侧 向
298
刚度相 差 较大时 , 会导致转换层 上 、 下部结构构件 内力突变 , 促
使部分构件提前破坏 ; 当转换 层 位 置 相对较高时 , 这 种 内力突变
会进 一

步加剧 。 因此本条规定 , 控制转换层 上 、 下层结构等效刚


度 比满足本规程 附录 E 的要 求 , 以 缓解 构 件 内力 和变形 的突变
现象 。 带转 换 层 结 构 当 转 换 层 设 置 在 1 、 2层 时, 应满足第
E 0 1条等效剪切 刚度 比 的要求 ;
. .
当转换层设 置 在 2层 以 上 时 ,

应满足第 E 0 2 E 0 3条规定 的楼层侧 向刚度 比 要求


. .
、 . .
。 当采用
本规程附录第 E 0 3 条 的规定 时 ,
. .
要 强调转 换层 上 、 下 两 个计
算模 型 的高度宜相等或接 近 的要求 , 且 上 部计算模 型 的高度 不 大
于下部计算模 型 的高度 。 本 规程 第 E 0 2 条 的规 定 与美 国规 范
. .

关 于 严重不规则结构 的规定是
IBC2006 一

致的 。

102 4 . .
底部带转换层 的高层建筑设 置的水平转换 构件 , 近年来
除转换梁外 , 转换析架 、 空 腹析架 、 箱形结构 、 斜撑 、 厚板等均
已 采用 , 并积累了 一
定设计 经 验 , 故本章增加 了 一

般 可 采用 的各
种转换构件 设 计 的条文 。 由于 转换 厚板在 地 震 区 使用 经 验较 少 ,

本条文规定仅在非 地 震 区 和 6度设 防的地 震 区 采用 。 对 于 大空间


地 下室 , 因周 围有约 束作用 , 地震 反 应不 明 显 , 故 7 8 度抗 震

设计 时可采用厚板转换层 。


带转换层 的高层建筑 , 本条取 消 了 02规程 其薄弱层 的地

震剪力应按本规程第 5 1 14条的规定乘 以 1 15的增大系数
. . .


段重复 的文字 , 本规程第 3 5 8条 已 有相关 的 规定 ,
. .
并将增大
系数 由 1 15提 高为 . 1 25

。 为保 证 转换构件 的设计安 全 度并 具 有
良好 的抗震性能 , 本 条规定特 一


、 二 级 转换构件在水平 地 震
作用 下 的计算 内力应分别乘 以 增大系数 1 9、 1 6、
. . 1 3,

并应按
本规程第 4 3 2条考虑竖 向地 震作用 . . 。

102 5 . .
带转换层 的底层大空间剪力墙 结构 于 20世 纪 80年代 中

开 始采用 , 9。 年代初 《钢筋混凝 土 高层建筑结 构设计 与施 工 规


程 》 JGJ391列 人 该结构体系及抗震设计有关规定一

。 近 几十年 ,

底部带转换 层 的大 空 间剪力墙结构 迅 速发 展 在地震 区 许多 工 程 ,

的转换 层 位 置 已 较高 般做到 3 6层 有 的 工 程转 换层位 于 ,


一 一

299
7 10层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 院在原有研究 的基础 上 , 研究 了转
换层高度对框支剪力墙结构抗 震性能 的影 响 , 研究得 出 , 转换层
位置 较高时 更易使框支剪力墙结构在转换层 附近 的刚度 , 、 内力
发 生 突变 , 并易形成薄弱层 , 其抗震设计概念与底层框支剪力 墙
结构有 一

定差别 。 转换层位置较 高时 , 转换层下部 的落地剪力墙


及框支结构易 于 开裂和屈服 , 转换层 上 部 几层墙 体易 于 破坏 。 转
换层位置较 高的高层建筑不利 于 抗震 , 规定 7度 、 8度地 区 可 以

采用 但 限制部 分框支剪力墙结构转 换层设 置 位 置 7度 区 不 宜


, :

超过第 5层 8度 区不 宜超过第 3层 如转换层位置超过 上 述规


, 。

定时 , 应作专 门分析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 , 避免框支层破坏 。 对


托柱转换层结构 , 考虑到其刚度变化 、 受力情 况 同框支剪力墙结
构不 同 , 对转换层位 置 未作 限制 。

102 6
. .
对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 高位转换对结构抗震不利 , 因
此规定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转换层 的位置设 置 在 3层及 3层 以上

时 , 其框支柱 、 落地 剪力墙 的底部加 强 部位 的抗震等级宜按本规


程表 393
. .
、 表 3 9 4 的规定提 高 级采用 (已 经 为特 级 时 可
. .
一 一

不 再提高 ), 提高其抗 震构造措施 。 而 对 于 托柱转换结 构 , 因 其


受力情况和抗震性能 比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有利 , 故未要求根据
转换层设 置 高度 采取更严格 的措施 。

“ ” “ ”
102 7
. .
本次修订将 框支梁 改 为更 广义 的 转换 梁 。 转换
梁包括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中的框支梁 以 及 上 面托柱 的框架梁 ,
是带转换层结构 中应用最为广泛 的转换结构构件 。 结构分析和试
验研究表 明 转换 梁受力 复杂 而 且 十分 重要 因 此 本 条第 1
, , , 、

2款 分别对其纵 向钢筋 梁端加密 区 箍筋 的最小构造 配 筋提 出 了 、

比 一

般框架梁更高 的要求 。

本条第 3款针对偏 心 受拉 的转换梁 ( 一

般为框支梁 ) 顶面纵
向钢筋及腰筋 的配 置 提 出了更 高要求 。 研究表 明 , 偏 心 受拉 的转
换梁 (如框支梁 ), 截 面受 拉 区 域较大 , 甚 至 全 截 面 受 拉 , 因此
除 了按结构 分析 配 置 钢筋外 , 加强梁跨 中区 段顶面纵 向钢筋 以 及
两侧 面 腰筋 的最低构造配筋要求是非常必要 的 。 非偏 心 受拉转换
300
梁 的腰筋设 置 应符合本规程第 102 8条 的有关规定
. .

102 8
. .
转换梁受力较复杂 , 为保 证 转换梁安全 可 靠 , 分别对框
支梁 和 托柱转换梁 的截面 尺 寸及配筋构造 等 , 提 出 了 具 体要求 。

转换梁承受较大 的剪力 , 开洞会对转换梁 的受力造成很大影


响 , 尤 其是转换梁端 部剪力最 大的部位开洞 的影响更加不利 , 因
此对转换梁 上 开 洞进 行 了限制 , 并 规定梁 上 洞 口 避 开转 换 梁 端
部 , 开洞部位要加强 配 筋构造 。

研究表 明 , 托柱转换梁在托柱部位承受较 大 的剪力 和弯矩 ,

其箍筋应加密配置 (图 12a
) 。 框支梁 多数 情 况下 为偏 心 受 拉构
件 , 并承受较大 的剪力 ; 框支梁 上 墙 体开有边 门洞时 , 往往形成
小墙肢 , 此小墙肢 的应力集 中尤为突出 , 而边 门洞部位框支梁应
力急剧加大 。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 , 上 部有边 门洞框 支梁 的弯矩约
为 上 部无边 门洞框支梁弯矩 的 3倍 , 剪力 也 约为 3倍 , 因此 除小
墙肢应加强外 , 边 门洞墙边部位对应 的框支梁 的抗剪能力 也 应加
强 , 箍筋应加密配置 (图 12b
) 。 当洞 口 靠 近 梁端 且 剪 压 比 不满
足规定时 , 也 可采用梁端加腋提高其抗剪承载力 , 并加密配箍 。

sh
: 2
马 一


shL15b
王 禅 匆丝 马

图 12 托柱转换梁 、 框支梁箍筋加密 区示 意

梁上 托柱 ; 2 转换梁 ; 3 转换柱 ; 4 框支剪力墙


一 一 一

需要注意的是 对托柱转换梁 在转换层 尚宜设置承担 正 交方


, ,

向柱底弯矩的楼面梁或框架梁 避免转换梁承受过大的扭矩作用 , 。

与 02规程相 比 第 2款梁截 面高度 由原来 的 不 应小 于 计 算


跨度 的 改为不 宜小 于 计算跨度 的 1/
1/
6 8 ; 第 4款对托柱转换梁
的腰筋配 置 提 出要求 ; 图 102 8 中钢筋锚 固作 了 调整 . . 。

301
102 9 . .
带转换层 的 高层建筑 , 当上 部平 面 布 置 复杂 而 采用框支
主梁承托剪力墙并 承托转换次梁 及 其 上 剪力墙时 , 这种多次转换
传力路径长 框支 主 梁将承受较大 的剪力 扭矩 和 弯矩 般不 , 、 ,

宜采用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 院抗震所进行 的试验表 明 框支主梁


。 ,

易产 生 受剪破坏 , 应进行应力分析 , 按应力校核配筋 , 并加强配


筋构造措施 ; 条件许可时 , 可采用箱形转换层 。

“ ” “ ”
102 10 . .
本次 修订将 框支柱 改为 转换柱 。 转换柱包括部
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中的框支柱 和框架 核 心 筒 一

、 框架 剪力墙结 构 一

中支 承 托柱转换梁 的柱 , 是带转换层结构重要构件 , 受力性能与


普 通 框架大致相 同 , 但受力大 , 破坏后果严重 。 计算分析和试验
研究表 明 , 随着 地 震作用 的增大 , 落 地 剪力墙 逐 渐开裂 、 刚度降
低 , 转换柱承受 的地震作用 逐 渐增大 。 因此 , 除 了 在 内力 调整方
面对转换柱作 了规定外 , 本条对转换柱 的构造 配 筋提 出 了 比 普 通
框架柱更高 的要求

本 条第 3款 中提 到 的 普 通 框架 柱 的箍 筋 最 小 配箍 特 征 值 要

求 , 见 本规程第 6 吐 7条 的有关规定 , 转换柱 的箍筋最小 配 箍特


. .

征值应 比 本规程表 6 理 7 的规定提高 0 02采用


. . .

102 n . .
抗震设计 时 , 转换柱截面主要 由轴 压 比 控制 并 要 满 足
剪 压 比 的要 求 。 为增 大 转 换 柱 的安 全 性 , 有地震作用组合 时 ,


、 二 级转换柱 由地震作 用 引起 的轴 力 值应 分 别乘 以 增 大 系数
15 ,
、 12
. , 但计算柱轴 压 比 时可 不 考虑该增大 系数 。 同时为推迟
转换柱 的屈服 , 以 免影响整个结构 的变形能力 , 规定 一
、 二 级转
换柱与转换构件相连 的柱 上 端 和 底层柱 下 端截 面 的弯矩 组合值应
分别乘 以 15 .
、 1 3,

剪力设 计值 也 应按 规定 调 整 。 由于 转 换 柱
为重要受力构件 , 本条对柱截 面 尺 寸 、 柱 内竖 向钢筋 总 配 筋 率 、

箍筋 配 置 等提 出 了 相应 的要求 。

102 12 . .
因转换构件节点 区 受力非 常大 , 本 条强 调 了对转换 梁
柱节点核 心 区 的要求 。

102 13 . .
箱形转换构件设计 时 要 保 证 其 整体 受力 作用 , 因此 规
定箱 形 转 换 结 构 上 、 下 楼 板 (即 顶 、 底板) 厚度不宜小于
302
, 并应设 置 横 隔板
18omm 。 箱 形 转 换 层 的顶 、 底板 , 除产 生 局
部弯 曲外 , 还 会产生 因 箱形结构整体变形引起 的整体弯 曲 , 截 面
承载力设计 时应该 同时考虑这 两 种 弯曲变形在截面 内产 生 的拉应
力 、 压应力 。

102 14
. .
根据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 院进行 的厚板试 验 、 计 算分析
以 及厚板转换 工 程 的设计 经 验 , 规定 了 本条关 于 厚板 的设计原则
和基本要求 。

1心 2 15
. .
根据 已 有设计 经 验 , 空腹衍架 作转换层 时 ,

定要保
证 其整 体作用 , 根据析架各杆件 的不 同受力特点进行相应 的设计
构造 , 上 、 下弦杆应考虑轴 向变形 的影 响 。

102 16
. .
关 于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布 置 和设计 的基本要求是根
据 中国建筑 科学研究 院结 构所 等进行 的底层 大空 间剪 力墙 结 构
12层模 型 拟动力试验和底部为 3 一
6层大 空 间剪力墙结构 的振动

台试验研究 、 清华大学 土 木系的振动 台试验研究 、 近 年来 工 程设


计 经 验 及 计算分析研究成果 而 提 出来 的 , 满足这 些 设计 要 求 , 可
以 满足 8度及 8度 以 下抗震设计要求 。

由于 转换层位置不 同 , 对建筑 中落地剪力墙 间距 作 了不 同的


规定 ; 并规定 了框支柱与相邻 的落地 剪力墙距离 , 以 满足底部大
空间层楼板 的刚度要求 , 使转换层 上 部 的剪力能有效地传递给落
地剪力墙 , 框支柱只承受较小 的剪力 。

相 比于 02规程 , 此条有 两 处修改 :


是将 原来 的规定 范 围
限定为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 二 是增加第 7 款对框支框架 承 担 的

倾覆力矩 的限制 , 防止落 地 剪力墙过 少 。

102 17
. .
对 于 部分框支剪力 墙结 构 , 在转换 层 以 下 ,

般 落地
剪力墙 的刚度 远 远 大于框支柱 的刚度 , 落地 剪力墙 几乎承受 全 部
地震剪力 , 框支柱 的剪力非常小 。 考虑到在实际工 程 中转换层楼
从 而 使框支柱 的剪力 显 著增加 12层
面会有 显 著 的面 内变形 , 。

底层大空间剪力墙住宅模 型 试验表 明 实测框支柱 的剪力为按楼 :

板刚度 无 限大假定计算值 的 6一
8倍 ; 且 落 地 剪力墙 出现 裂缝 后

刚度下降 , 也 导致框支柱剪力增加 。 所 以 按转换层位 置 的不 同 以


303
及 框支 柱 数 目的 多 少 , 对 框 支 柱 剪 力 的调 整 增 大 作 了 不 同 的
规定 。

102 18
. .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 时 , 为加强 落 地 剪力墙 的底
部加 强 部位 , 规定特 一



二 、 三 级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

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按墙底截面有地震作用组合 的弯矩值乘 以 增
大系数 18 . 、 1 5 1 3 1 1采 用 ;

、 .
、 .
其剪 力设计 值 应按 规定进行
强剪弱弯调整 。

102 19
. .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中 , 剪力墙底部 加强部 位是指房
屋高度 的 1/10以及 地 下 室顶板 至 转换层 以 上 两 层 高度 二 者 的较
大值 。 落 地 剪力墙 是框 支层 以 下 最 主要 的抗 侧 力 构 件 , 受力很
大 , 破坏后果严重 , 十分重要 ; 框支层 上 部两层剪力墙直接与转
换构件相连 , 相 当于 一

般剪力墙 的底部加强部位 , 且 其承受 的竖


向力 和水平力要 通 过转换构件 传递 至 框支层竖 向构件 。 因此 , 本
条对 部分框支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 的分 布钢筋最低构造 ,

提 出 了 比 普 通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更高 的要求 。

102 20
. .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中 , 抗震设计 时应在墙 体两端设
置 约束边缘构件 , 对非抗震设计 的框支剪力墙结构 , 也 规定 了剪
力墙底部加强部位 的增强措施 。

102 21
. .
当地基 土 较弱或基础 刚度 和整 体性较差 时 , 在地震 作
用下剪力墙基础可能产生较大 的转 动 , 对框支剪 力墙结 构的内力
和位移均会产生不利影响 。 因此落地剪力墙基础应有 良好 的整体
性 和抗转动 的能力 。

102 22
. .
根据 中国建筑科 学研究 院结构所 等单 位 的试 验及有 限
元分析 , 在竖 向及水平荷载作用下 , 框支梁 上 部 的墙体在多个部
位会 出现较大 的应力集 中 , 这些部位 的剪力墙容易发生破坏 , 因
此对这些部 位 的剪力墙规定 了 多项加强措施 。

102 23 102 25
. .

. .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中 , 框 支转换层楼板是
重要 的传力构件 , 不 落 地 剪力墙 的剪力需要 通 过转换层楼板传递
到落 地 剪力 墙 为保 证 楼 板 能 可靠传 递 面 内相 当大 的剪 力 (弯

矩 ), 规定 了 转换层楼板截 面 尺 寸要求 抗剪 截 面 验算 楼 板 平 、 、

304
面 内受弯承载力验算 以 及 构造配筋要求 。

102 26
. .
试验表 明 , 带托柱转换层 的筒体结构 , 外 围框架柱 与
内筒 的距离不宜过大 , 否则难 以 保 证 转换 层 上 部外框架 (框筒 )
的剪力能可 靠地 传递到筒 体 。

102 27
. .
托柱转换层结 构采用 转换柑架 时 , 本条规定 可保 障上
部密柱构件 内力传递 。 此外 , 析架节点非常重要 , 应引起重视 。

103

带加 强 层 高层 建 筑结构

103 1
. .
根据 近 年来高层建筑 的设计 经 验及 理 论分析研究 , 当框
架 核 心 筒结构 的侧 向刚度 不 能满 足设计要 求 时

, 可 以 设 置加强
层 以 加强核 心 筒与周边框架 的联 系 , 提高结构整体刚度 , 控制结
构位移 。 本节规定 了设置加强层 的要求及加强层构件 的类 型 。

103 2
. .
根据 中国建研 院等单位 的理 论分析 , 带加强层 的高层建
筑 , 加强层 的设 置 位 置 和数量如果 比 较合 理 , 则有利 于 减 少 结构
的侧移 本条第 1款 的规定供设 计人员参考

。 。

结构模型振动 台试验及 研究 分析表 明 : 由于加 强层 的设 置 ,

结 构刚度突变 伴随着结构 内力 的突变 以 及整 体结构 传力途径


, ,

的改 变 从 而使结构在地震 作用下 其破坏和位移 容易集 中在加


, ,

强层 附近 形成薄弱层 因此规定 了在加 强层及相 邻层 的竖 向构


, ,

件需要加 强 。 伸臂析架会造成核 心 筒墙体承受很大 的剪力 , 上下


弦杆 的拉力 也 需要可靠地传递到核 心 筒 上 , 所 以 要求伸臂构件贯
通 核心 筒 。

加强层 的上 下层楼面结构 承担着协调 内筒 和外框架 的作 用 ,

存在很大 的面 内应力 因此本条规定 的带加强层结构设计 的原则 ,

中 , 对设 置 水平伸臂构件 的楼层在计 算时宜考虑楼板平面 内的变


形 , 并注意加强层及相邻层 的结构构件 的配筋加强措施 , 加强各
构件 的连接锚 固 。

由于 加强层 的伸臂构件强化 了 内筒与周边框架 的联系 内筒 ,

与周边框架 的竖 向变形差将产 生 很大的次应力 因此需要采取有 ,

效 的措施减小这 些 变形 差 (如伸臂 析 架斜 腹 杆 的滞 后 连接 等 ),

305
而 且 在 结 构 分 析 时 就 应 该 进 行 合 理 的模 拟 , 反 映 这 些 措 施 的
影响 。

103 3
. .
带加强层 的高层建筑结构 , 加强层 刚度 和承载力较大 ,

与其 上 、 下相邻楼层相 比 有突变 , 加强层相 邻楼层往往成为抗震


薄弱层 ; 与加强层 水平仲臂结构相连接部位 的核 心 筒剪力墙 以 及
外 围框架柱受力大 }
J集 中 . 。 因此 , 为 了提高加强层及其相 邻楼层
与加强层水平伸臂结构相连接 的核 心 筒墙体及外 围框架柱 的抗震
承载力 和延性 , 本条规定应对此部位结构构件 的抗震等级提高 一

级采用 (已经 为特 一
级者 可 不 提 高); 框架柱箍筋应全柱段加密 ,

轴 压 比从严 (减 小 。 05
).
控制; 剪力墙 应设 置 约束边 缘 构件 。

本条第 3款为本次修订新增加 内容 。

104

错 层 结 构

104 1
. .
中 国建筑科 学研究 院抗 震所等单 位 对错 层 剪 力墙 结 构
做 了 两 个模 型 振 动 台试验 。 试 验研 究表 明 , 平 面规则 的错 层 剪
力墙 结 构使 剪力墙 形成错 洞 墙 , 结构 竖 向刚度 不 规则 , 对抗震
不 利 , 但错 层 对 抗 震 性 能 的影 响 不 十 分 严 重 ; 平 面 布 置 不 规
则 、 扭转 效 应 显 著 的错 层剪力墙结 构破坏严 重 。 错 层框架 结 构
或框 架 剪 力墙结 构 尚未见试 验研 究 资 料

, 但从 计 算 分 析 表 明 ,

这 些结 构 的抗 震性 能要 比 错层 剪力墙 结构更差 。 因此 , 高层建


筑 宜避 免错 层 。

相邻楼盖结构高差超过梁 高范 围的 宜按错层结构考虑 结 , 。

构 中仅 局 部存在错 层 构件 的不 属 于 错层结构 但这 些 错层构件宜 ,

参考本节 的规定进行设计 。

104 2
. .
错层结构应尽量减少扭转效应 , 错层 两 侧宜采用侧 向刚
度 和变形性能相近 的结构方案 , 以 减小错层处墙 、 柱 内力 , 避免
错层处结构形成薄弱部位 。

104 3
. .
当采用错 层结构 时 , 为 了 保 证 结构分 析 的 可 靠性 , 相
邻错 开 的楼层 不 应归并为 一

个 刚性楼层计算 。

104 4
. .
错层结构属 于 竖 向布 置 不规则结构 , 错 层 部位的竖 向抗
306
侧力构件受力复杂 , 容易形成多处应力集 中部位 。 框架错层更为
不利 , 容易形成长 、 短柱沿竖 向交替 出现 的不 规则体 系 。 囚此,
规定抗震设计时错层处柱 的抗震等级应提 高 级采用 一
(特 一
级时
允许不再提 高 ), 截 面高度 不应 过 小 , 箍筋 应 全 柱 段 加 密配 置 ,

以 提高其抗震承载力和延性 。

和 02规程相 比 , 本次修 订 明确 了本 条规定是 针对抗震 设计


的错层结构 。

104 5
. .
本条为新增条文 。 错层结构错层处 的框架 柱受 力复杂 ,

易发生短柱受剪破坏 , 因此要求 其满足设 防烈度地震 (中震 ) 作

用下性能水准 2 的设讨 要求

104 6
. .
错层结构在错层处 的构件 (图 13
) 要采取加强措施 。

本 规程第 10 4 4条 和本 条 规 定 了 错 层 处 柱 截 面 高度
, .
、 剪
力墙 截 面 厚度 以 及剪 力墙分 布钢筋 的最小配 筋率要求 , 并规 定
平 面外 受 力 的剪力 墙 应设 置 与其垂直 的墙肢 或扶 壁柱 抗 震 设 .

计 时 错 层处 框架柱 和平 面 外受力 的剪力墙 的抗 震 等 级应 提 高



级采用 , 以 免该类 构件先 于 其他构件破坏 。 如果错层处 混凝
土 构件 不 能满 足设计 要求 , 则需 采取有效措施 。 框架 柱采用 型
钢混 凝 土 柱 或钢 管混 凝 土 柱 , 剪力墙 内设 置 型钢 , 可改 善构件
的抗 震性 能 。

错层处框架柱 截而 高度
或NJ
’力墙 截而 高度

图 13 错层 结构加强 部位示 意

307
105 . 连 体 结 构

105 1
. .
连 体结构各独 立 部分 宜有相 同或相 近 的体 型 、 平面和刚
度 , 宜采用 双 轴 对称 的平 面形 式 , 否则 在地 震 中将 出现 复 杂 的
X 、 Y 、 0相 互 祸联 的振动 , 扭 转影 响大 , 对抗震不利 。

年 我 国台湾 集集 地震 的震 害
年 日本 阪 神地震 和 1999
1995

表明 , 连 体结 构 破 坏 严 重 , 连 接 体 本 身 塌 落 的情 况 较 多 , 同
时使 主体 结 构 中与 连 接 体 相 连 的部 分 结 构 严 重 破 坏 , 尤其 当
两 个 主体 结构 层 数 和 刚 度 相 差 较 大 时 , 采 用 连 体 结 构 更 为 不
利 , 因此 规定 7
、 8度抗 震 时层 数 和 刚度 相 差 悬 殊 的不 宜 采 用
连 体结 构 。

105 2
. .
连体结构 的连接 体 一

般跨度较大 、 位置较高 , 对竖 向地
震 的反应 比较 敏感 , 放大 效应 明显 , 因此抗震设计 时 高烈度 区 应
考虑竖 向地震 的不利影 响 。 本次修订增加 了 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
速度为 。 .
抗 震设 防 区 考 虑竖 向地 震 影 响 的规 定
159 , 与本 规 程
第 4 3 2条 的规定保持
. .

致 。

105 3
. .
高层建筑 中连体结构 连接体 的竖 向地
计算分析表 明 ,

震作用受连体跨度 所处位置 以 及主 体结构刚度等多方 面因素 的 、

抗震设计 时 对 于 高 位连 体结构 (如连


影 响 6度 和 7度 0 109
, .

体位置 高度超过 80m时 ) 宜 考虑其影 响 。

105 4
. .
、 105 5
. .
连体结构 的连体部位受力复杂 , 连体部分 的跨
度 一

般也较大 , 采用刚性 连接 的结构分析 和构造 上 更 容 易把握 ,

因 此推荐采用 刚性连接 的连体形式 。 刚性连接体既 要 承受很大 的


竖 向重力荷载和地震作用 , 又 要在水平 地 震作用下协调 两 侧结构
的变形 , 因此要 保 证 连体部分与 两 侧 主体结构 的可 靠连接 , 这两
条规定 了 连体结构与主体结构连接 的要 求 , 并强调 了连 体部位楼
板 的要求 。

根据具体项 目的特点分析后 , 也 可 采用滑动连接方式 。 震害


表明 , 当采用滑动连接时 , 连接体往往 由于 滑移量较大致使支座
发生破坏 , 因此增加 了 对采用滑动连接 时的防坠落措施 要 求 和 需
308
采用时程分析方法进行复核 计算 的要求 。

105 6
. .
中国建 筑科学研究 院等单位对连 体结构 的计 算分析及振
动 台试验研究说 明 , 连 体结构 自振振 型较 为复杂 , 前几个振型与
单体建筑有 明显 不 同 , 除顺 向振 型 外 , 还 出现反 向振 型 ; 连体结
构抗扭 转性能较差 , 扭转振型丰富 , 当第 扭转频 率与场地 卓越

频率接 近 时 容 易 引起 较 大 的扭 转 反 应 易造 成 结 构 破 坏
, , 。 因
此 , 连体结构 的连接 体及与连接体相连 的结构构件受力复杂 , 易
形成薄弱部位 , 抗震设计 时必 须 予 以 加强 , 以 提高其抗震承载力
和延性 。

本条 第 2 、 3两 款为本次 修订新增 内容 。

105 7
. .
刚性连接 的连 体部分结构在地震 作用下需要协调 两 侧塔
楼 的变形 , 因此需要进行连体部分楼板 的验 算 , 楼板 的受剪截面
和受剪承载力按转换层楼板 的计算方法进行验算 , 计算剪力 可取
连体楼板承担 的两 侧塔楼楼层 地 震 作用力之和的较小值 当连体 。

部分楼板较 弱时 在强烈地震作用下 可 能发生 破坏 因此建议补 , ,

充两侧分塔楼 的计 算分析 确保连体部分失效后 两 侧塔楼 可 以 独 ,

立 承担地震作用 不致发生严重破坏或倒塌 。

106 .
竖 向体型收进 、 悬 挑结构

106 1
. .
将 02规程多塔楼结构 的内容与新 增 的体 型 收进 、 悬挑
“ ”
结构 的相关 内容合并 统称为 竖 向体 型 收进 悬 挑结构 对 , 、 。

于 多塔楼结构 竖 向体 型 收进 和 悬 挑结构 其共 同的特点就是结、 ,

构侧 向刚度沿竖 向发 生 剧烈变化 往往在变化 的部位产生结构 的 ,

薄弱部位 , 因此 本节对其统 一
进行规定 。

106 2
. . 悬挑结构在体 型 突变 的部位 楼板承担
竖 向体 型 收进 、 ,

着很大 的面 内应力 为保 证 上 部结构 的地 震作用 可 靠 地 传递到 下 ,

部结构 体 型 突变部位 的楼板应加厚并加 强 配 筋 板 面 负弯 矩 配


, ,

筋宜贯 通 。 体 型突变部位上 、 下 层 结 构 的楼 板 也 应 加 强 构 造
措施 。

106 3 . .
中国建筑科学 研究 院结构所等单位 的试 验研究 和计 算
309
分析表 明 , 多塔 楼结 构振 型 复 杂 , 且 高振 型 对结 构 内力 的影 响
大 当各塔楼质量 和 刚度分布 不 均匀 时 结构扭 转振 动 反应 大
, , ,

高振 型 对 内力 的影响更为突 出 因此 本条规定多塔楼结构各塔楼 。

的层数 平 面和刚度宜接近 ; 塔楼对底盘宜对称布 置 减小塔楼


、 ,

和底盘 的刚度偏 心 大底盘单塔楼结构 的设计 也 应符 合本条关


。 ,


于 塔楼与底盘 的规定 。

震害和计算分析表 明 , 转换层宜设置在底 盘楼层范 围内 , 不


宜设 置 在底盘 以上 的塔楼 内 (图 14
) 。 若转换层设 置 在底盘 屋 面
的上 层塔楼 内时 , 易形成结构薄弱部位 , 不 利 于 结构抗震 , 应尽
量 避 免 ; 否 则应采取有效 的抗震措施 , 包括增大构件 内力 、 提高
抗震等级等 。

转换 层不适 宜 位代

底盘 屋面

图 14 多 塔楼结构转换层 不 适 宜 位置 示 意

为保 证 结构底 盘 与塔 楼 的整体 作用 , 裙 房 屋 面 板 应加厚并


加强配筋 , 板 面 负弯矩配筋宜贯 通 ; 裙房屋面上 、 下层结构 的楼
板 也应加强 构造措施

为保证 多塔楼建筑 中塔楼与底盘整体 工 作 , 塔楼之 间裙房连 -

接体 的屋 面梁 以 及塔楼 中与裙房连接体相连 的外 围柱 、 墙 , 从固
定端 至 出裙房 屋 面 上 一
层 的高度范 围内 , 在构造 上 应 予 以 特别加
强 钊 15
(I ) 。

3了O
加强 部位 加 强 部位

图 15 多塔楼结构加强部位示 意
106 4
. .
本条为新增条文 , 对 悬 挑结构提 出 了 明确要求 。

悬挑部分 的结构 一

般竖 向刚度 较差 、 结构 的冗 余度 不 高 , 因
此需 要 采取措施 降低结构 自重 、 增加结构 冗 余度 , 并进行竖 向地
震作用 的验算 , 且 应提高 悬 挑关键构件 的承载力和抗震措施 , 防
止相关部位在竖 向地震作用下发生结构 的倒塌 。

悬挑结构 上 下层楼板承受较大 的面内作用 , 因此在结 构分析


时应考虑楼板面 内的变形 , 分析模 型应包含竖 向振动 的质量 , 保
证 分析结果 可 以 反映结构 的竖 向振动反应 。

106 5
. .
本条为新增条文 , 对体 型 收进结构提 出了明确要求 。 大
量 地 震震害 以 及相关 的试验研究 和分析表 明 , 结构体 型 收进较多
或收进位 置 较高时 , 因上 部结构刚度突然降低 , 其收进部位形成 .

薄弱部位 , 因此规定 在收进 的相 邻部位采取更高的抗震措施 。 当


结构偏 心 收进 时 , 受结构整体扭转效应 的影响 , 下部结构 的周边
竖 向构件 内力增加较 多 , 应予 以 加强 。 图 16中表示 了 应该加强

的结构部位 。

收进程度过大 、 上 部结构刚度过小时 , 结构 的层 间位移角增


加较多 , 收进部位成为薄弱部位 , 对结构抗震 不 利 , 因此限制 上
部楼层层 间位移角不大 于 下部结构层 间位移 角 的 当结 1 15倍 ,

构分段 收进时 控制收进部位底部楼层 的层 间位移角和下部相邻


311
区 段楼层 的最大层 间位移角之间的 比 例 (图 17
) 。

上 部结 构
下 部结构
周边构 价

/ 周边 构件

图 16 体 型 收进 结构 的 加 强 部位示 意
80
楼层

7O

6O

5O
收进部位 底部楼
层层 间位移角
40

3O

下部相 邻 区段最
2O 大层 间位移角





' 上 U

0 000020
. 00040
OOO60

OOO800Ol0 0O12O
. . . OOl4
. .

层 间位移 角

图 17 结构收进部位楼层层 间位移角分布

3]2
n 混 合结构设 计

111 .

般 规 定

111 1
. .
钢和混凝 土 混合结构体系是 近 年来在我 国迅 速发展 的 一

种新 型 结构体 系 , 由于 其 在 降低结构 自重 、 减少 结构 断面尺寸 、

加快施 工 进度 等方面的明显 优点 , 已 引起 工 程界和投资 商的广泛


关注 , 目前 已 经 建成 了 一
批 高度 在 的 建筑 ,
15Om 200m 一
如上
海森茂大厦 、 国际航运大厦 、 世界金融大厦 、 新金桥大厦 、 深圳
发展 中心 、 北京京广 中心 等 , 还有 一
些高度超过 的高层 建
300m

筑 也采用或部分采用 了 混合结构 除设 防烈度 为 7度 的地 区 外 。 ,

8度 区 也 已 开始建造 考虑到 近 几 年来采用筒 中筒体 系 的混合结 。

构建筑 日趋增多 , 如 上 海 环 球金融 中心 、 广州西塔 、 北 京 国贸 三


期 、 大连世 贸 等 , 故本 次 修订 增 加 了混 合结 构筒 中筒 体 系 。 另
外 , 钢 管混凝 土 结构 因其 良好 的承载能力及延性 , 在 高层 建筑 中
越来越多地被采用 , 故而将钢管混凝 土 结构也 一

并列 人 。 尽管采
用 型 钢混凝 土 (钢管混凝 土 ) 构件与钢筋混凝 土 、 钢构件 组 成 的
结构均 可 称为混合结构 , 构件 的组 合方式多种多样 , 所构成 的结
构类 型 会很多 但 工 程 实 际 中使用最 多 的还是框架 核 心 筒 及筒

中筒 混 合结构体系 故本规程仅列 出上 述 两 种结构体系 , 。

钢管混凝 土 ) 框架 可 以 是 型 钢混凝 土 梁与 型 钢
型 钢混凝 土 (
混凝 土 柱 (钢管混凝 土 柱 ) 组成 的框架 也 可 以 是钢梁与 型 钢混 ,

凝 土 柱 (钢管 混 凝 土 柱 ) 组 成 的框架 外周 的筒体可 以 是框筒 , 、

析架筒或交 叉 网格筒 外周 的钢筒体可 以 是钢框筒 析架筒或交 。 、

叉 网格筒 为减少柱 子 尺 寸或增加延性 而在混凝 土 柱 中设 置 构造


型 钢 而 框架梁仍 为钢筋 混凝 土 梁 时 该 体 系不 宜视 为混 合 结
, ,

构 ; 此 外对 于 体系 中局部构件 (如框支梁柱 ) 采用 型 钢梁柱 (型


钢混凝 土 梁柱 ) 也 不应视 为混合结构 。

313
钢筋 混 凝 土 核 心 筒 的某些部位 , 可按本章 的有关规定或根据
工 程实 际需要 配 置 型 钢或钢板 , 形成 型 钢混凝 土 剪力墙或钢板混
凝 土 剪力墙 。

111 2
. .
混合结构房屋适用 的最大适用 高度 主要是依据 已 有 的工
程经 验并参照 现 行行业标准 《型 钢混凝 土 组 合结构技术规程 》JGJ

偏安 全 地 确定 的
138 。 近 年来 的试验和计算分析 , 对混合结构 中钢
结构部分应承担 的最小地震作用有 些 新 的认识 , 如果混合结 构 中
钢框架承担的地 震剪力 过 少 , 则混凝 土 核 心 筒 的受力状 态和 地 震
下 的表 现 与普通 钢筋混凝 土 结构 几 乎没有差别 , 甚 至 混凝 土 墙 体
更容易破坏 , 因此对钢框架 核 心 筒结构 体系适用 的最大高度较


级 高度的混凝 土 框架 核 心 筒体系适用的最大高度适 当减少 一

111 3
. .
高层建筑 的 高宽 比是对结 构 刚度 、 整 体稳 定 、 承载 能
力 和 经 济合 理 性 的宏 观控制 。 钢 (型 钢混凝 土 ) 框 架 一

钢 筋 混凝
土 筒体混合结构体 系高层建筑 , 其主要抗侧力 体系仍然是钢筋 混
凝 土 筒体 , 因此 其高宽 比 的 限值 和 层 间位移 限值均取钢筋混凝 土
结构体系的同 一

数值 , 而 筒 中筒体系混合结构 , 外周筒体抗侧刚
度较大 , 承担水平力 也 较 多 , 钢筋混凝 土 内筒分担 的水平力相应
减小 , 且 外筒 体延 性相对较好 , 故高宽 比要 求适 当放宽 。

111 4
. .
试验表 明 , 在地 震 作 用下 , 钢框架 混凝 土 筒体 结 构 的

破坏首先 出现 在 混 凝 土 筒体 , 应对该筒体采取较 混 凝 土 结构 中的
筒体更 为严格 的构造措施 , 以 提高其 延 性 , 因此对其抗震等级适
当提高 。 型 钢 混 凝 土 柱 混凝 土 筒体 及 筒 中筒体 系 的最 大适 用 高

度 已较 B 级高度 的钢 筋混 凝 土 结 构 略高 , 对 其抗 震 等 级要 求 也
适 当提高 。

本次修订增加 了筒 中筒结构体系 中构件 的抗震等级规定 。 考


虑到 型 钢混凝 土 构件节点的复杂性 , 且 构件 的承载力 和 延性可 通
过提高 型 钢 的含钢率实 现 级 , 故 型 钢混 凝 土 构件仍 不 出现特 一

钢结构构 件抗震等级 的划分 主要 依据现行 国 家标准 《建筑抗


震 设计规范 》 GB50On的相关规定 。

111 5
. .
补充 了混 合结 构在 预估 罕 遇 地 震 下 弹塑性 层 间位 移 的
314
规定 。

n 16. .
在地震作用下 , 钢 混凝 土 混 合结 构 体 系 中

, 由 于 钢筋
混凝 土 核 心 筒抗侧刚度较钢框架大很多 , 因而承担 了绝大部 分 的
地震力 , 而钢筋混凝 土 核 心 筒墙 体在达到本规程 限定 的变形 时 ,

有些部位 的墙体 已经 开 裂 , 此时钢框架 尚处 于 弹性 阶段 , 地 震作


用在核 心 筒墙体 和 钢框架之间会进行再分配 , 钢框架承受 的地 震
力会增加 , 而 且 钢框架是重要 的承重构件 , 它 的破坏和竖 向承 载
力降低将会危及房屋 的安全 , 因此有 必 要对钢框架承受 的地震力
进行调整 , 以 使钢框架能适应强地震时大变形 且 保有 一

定 的安全
度 。 本规程 第 9 1 11条 已 规定 了各层框架部分 承担 的最大 地震
. .

剪力不宜小 于 结构底部地震剪力 的 10% ; 小 于 10


%时应 调整 到
结构底部 地 震 剪力 的 15% 般情况 下 15 % 的结构底 部剪力 。

较钢框架分 配 的楼层最大剪力 的 1 5倍大 . , 故钢框架 承 担 的地 震


剪力 可 采用与 型 钢混凝 土 框架相 同的方式进行调整 。

111 7
. .
根据现行 国家标 准 的
《建 筑抗震设 计规 范 》 GB 50011

有关规定 , 修改 了 钢柱 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

n 18. .
高层建筑层数较多 , 减轻结构构件及填充墙 的 自重是减
轻结构重量 、 改善结构抗震性能 的有效措施 。 其他材料 的相关规
定 见 本规程第 3 2节 。

随着高性能钢材和混凝 土 技术 的发展 , 在
高层建筑 中采用高性能钢材 和 混 凝 土 成为首选 , 对 于 提高结构效
率 , 增加 经 济性大有益处 。

112 .
结 构 布 置

112 2
. .
从抗震的角度提 出了建筑 的平 面应简单 、 规则 、 对称 的
要求 , 从方便制作 、 减少构件类 型 的角度提 出 了开 间及 进深宜尽
量统 一
的要 求 。 考 虑 到 混 合 结构 多属 B 级 高度 高层 建 筑 , 故位
移 比 及周期 比 按 照 B 类 高度高层建筑进行控制 。

框筒结构 中 , 将强轴布 置 在框筒平面内时 , 主要 是为 了增加


框筒平 面 内的刚度 , 减 少 剪力滞后 。 角柱为 双 向受力构件 , 采用
方形 、 十字形等主要是为 了方便连接 , 且 受力合 理 。

325
减小横风 向风振 可 采取 平 面 角部 柔 化 沿 竖 向退 台或 呈 锥 、

形 、 改变截 面形状 设 置 扰流部件 立 面开洞等措施


、 、 。

楼 面 梁使连梁受扭 , 对连梁受力非常不利 , 应予避免 ; 如必


须设置时 , 可设置 型 钢混凝 土 连梁或沿核 心 筒外周设置宽度大 于
墙厚 的环 向楼面梁 。

112 3
. .
国内外 的震 害表 明 , 结构沿 竖 向刚度 或抗 侧力 承载力
变化过大 ,会导致薄弱层 的变形和构件应力过 于 集 中 造成严重 ,

震害 。 刚度变化较大 的楼层 是指 上 下层侧 向刚度变化 明显 的 , 、

楼层 , 如转换层 、 加强层 、 空旷的顶层 、 顶部突出部分 、 型 钢混


凝 土 框架与钢框 架 的交 接层 及 邻 近 楼 层 等 。 竖 向刚度 变 化 较 大
时 , 不 但刚度变化 的楼层受力增大 , 而且 其 上 、 下 邻近楼层 的内
力也会增大 , 所 以 采取 加强措施应包括相 邻楼层在 内 。

对 于 型 钢钢筋混凝 土 与钢筋 混 凝 土 交接 的楼层及相邻楼层 的


柱子 , 应设 置 剪 力栓 钉 , 加 强 连接 ; 另外 , 钢 混 凝 土 混合 结 构

的顶 层 型 钢 混 凝 土 柱 也 需设 置 栓钉 , 因为 一

般来说 , 顶层柱 子 的
弯矩较大 。

n 2 4
. .
本条是 在 02规 程第 n 2 4 条 基 础 上 修 改完 成 的
. .
。 钢
(型 钢混凝 土 ) 框架 混凝 土 筒体结构 体系 中的混凝 土 筒体在底部

般均承担 了 85% 以 上 的水 平剪力 及 大部 分 的倾 覆 力矩 , 所以


必 须保 证 混凝 土 筒体具有足够 的延性 , 配 置 了 型 钢 的混凝 土 筒体
墙在弯 曲时 , 能避 免发 生平 面外 的错 断及筒 体 角部 混 凝 土 的 压
溃 , 同时 也 能减 少 钢柱与混凝 土 筒体之间的竖 向变形差异产生 的
不 利影 响 。 而筒 中筒体 系的混 合结构 .
结构底部 内筒承担 的剪力
及 倾覆力矩 的 比 例有所减少 , 但 考虑到此种体 系的高度 均很 高 ,
在大震作用 下 很有可能 出现角部受拉 , 为延缓核 心 筒 弯 曲铰及剪
切铰 的出现 , 筒体 的角部也宜布置型钢 。

型 钢柱 可 设 置 在核 心 筒 的 四 角 、 核 心 筒剪力墙 的大开 口 两 侧
及 楼面钢梁 与核 心 筒 的连接处 。 试验表 明 , 钢梁与核 心 筒 的连接
处 , 存在部分 弯矩及 轴力 , 而 核 心 筒剪 力 墙 的平 面 外 刚度 又 较
小 , 很容易 出现裂缝 , 因此楼 面梁与核 心 筒剪力墙 刚接时 , 在筒
316
体剪力墙 中宜设 置 型 钢柱 , 同时也能方便钢结构 的安装 ; 楼面梁
与核 心 筒剪力 墙 铰接 时 , 应采 取措施保 证 墙 上 的预埋 件 不 被 拔
出 。 混凝 土 筒体 的 四 角受力较大 , 设置 型 钢柱后核 心 筒 剪力墙开
裂后 的承载力下 降不多 , 能防止结构 的迅速破坏 。 因为核 心 筒剪
力墙 的塑性铰 一

般 出现在高度 的 1/10范 围内 , 所 以 在此范围内 ,


核 心 筒剪力墙 四 角 的型 钢柱宜设 置 栓钉 。

112 5
. .
外框架平 面 内采用梁柱刚接 , 能提高其 刚度 及 抵抗水平
荷载 的能力 。 如在混凝 土 筒 体墙 中设置 型 钢并需要增加整体结构
刚度时 , 可采用 楼 面钢梁与混凝 土 筒 体刚接 ; 当混凝 土 筒体墙 中
无 型 钢柱时 , 宜采用铰接 。 刚度发生突变 的楼层 , 梁柱 、 梁墙采
用 刚接 可 以 增加结构 的空 间刚度 , 使层 间变形有效减小 。

112 6
. .
本条是 02规程 第 n 2 10 112 n . . 、 . .
条 的合并修改 。 为
了使整个抗侧力结构在任意方 向水平荷载作用 下 能协 同工 作 , 楼
盖结构具有 必 要 的面 内刚度和整体性是基本要求 。

高层建筑混合结构楼盖宜采用压 型 钢板 组 合楼盖 , 以 方便施


工 并加快施 工 进度 ; 压 型 钢板与钢梁连接宜采用剪力栓钉等措施
保证 其可 靠连 接和共 同工 作 , 栓钉数量应通过计 算或按构造要 求
确定 设 备层楼板进行加 强
。 ,

方面是 因为设 备层荷重较大 , 另


方面也 是隔声 的需要 。 伸臂析架 上 、 下 弦杆所在楼层 , 楼板平


面内受力较大且 受力复杂 , 故这 些 楼层也应进行加强 。

112 7
. .
本条是根据 02规程第 n 2 9 条修改 而 来 , . .
明确 了 外伸
臂析架 深 人 墙体 内弦杆 和 腹杆 的具体 要 求 。 采用伸臂析架 主 要 是
将筒体剪力墙 的弯 曲变形转换成框架柱 的轴 向变形 以 减小水平荷
载下结构 的侧移 , 所 以必 须保 证 伸臂 析架与剪力墙 刚接 。 为增强
伸臂析架 的抗侧力效果 , 必 要 时 , 周边可配合布置带状析架 。 布
置周边带状衍架 , 除 了可 增大结构侧 向刚度外 , 还 可 增强加 强 层
结构 的整体性 , 同时也 可 减少周边柱子 的竖 向变形差异 。 外柱承
受 的轴 向力 要 能够传 至 基 础 , 故 外 柱 必须 上 、 下 连续 , 不得 中
断 。 由于 外柱与混凝 土 内筒轴 向变形往往不 一

致 , 会使伸臂析架
产生很大 的附加 内力 , 因而伸臂析架宜分段拼装 。 在设 置 多道伸
317
臂析架时 , 下层伸臂析架 可 在施 工 上 层伸臂析架 时予 以 封 闭 ; 仅
设 一
道 伸臂 析架 时 , 可 在 主体 结 构完 成 后 再 进 行 封 闭 , 形成整
体 。 在施 工 期 间 , 可 采取斜杆 上 设长 圆孔 、 斜杆后装等措施使伸
臂析架 的杆 件 能 适 应 外 围构 件 与 内筒 在 施 工 期 间 的竖 向变 形
差异 。

在 高设 防烈度 区 , 当在较高 的不 规则高层建筑 中设 置 加强层


时 , 还 宜采取进 一

步 的性能设计要求和措施 。 为保 证 在 中震或大
震作用 下 的安全 , 可 以 要求其 杆件 和 相邻 杆件在 中震 下 不 屈 服 ,
或者选择更 高 的性能设计要 求 。 结构抗 震 性能设计 可 按本规程第
3n

节 的规定执行 。

113 . 结 构 计 算

113 1
. .
在弹性 阶段 , 楼板对钢梁刚度 的加强作用 不 可 忽视 。 从
国内外 工 程 经 验看 , 作为主要抗侧力构件 的框架梁支座处尽管有
负弯矩 , 但 由于 楼板钢筋 的作用 , 其 刚度增大作用仍然很大 , 故
在整体结构计算 时宜考虑楼板对钢梁 刚度 的加强作用 。 框架梁 承
载力设计 时 一

般不按照组合梁设计 。 次梁设计 一

般 由变形要求控
制 , 其承载力有较大富余 , 故 一

般 也 不 按 照 组 合梁设计 , 但次梁
及楼板 作为直接受力构件 的设计应有足够 的安全储备 , 以 适应 不
同使用功能 的要求 , 其设计采用 的活载宜适 当放大 。

113 2
. .
在进行结构整体 内力和变形分析时 , 型 钢混凝 土 梁 、 柱
及钢管 混 凝 土 柱 的轴 向 、 抗弯 、 抗剪 刚度都可按照 型 钢与混凝 土
两 部分刚度叠加方法计算 。

n 33. .
外柱 与 内筒 的竖 向变形差 异宜根据实 际 的施 工 工 况进
行计 算 。 在施 工 阶段 , 宜考虑施 工 过程 中 已 对这些差异 的逐 层进
行调整 的有利 因素 , 也可考虑采取外伸 臂析架延 迟 封 闭 、 楼面梁
与外周柱及 内筒体采用铰接等措施减小差异变形 的影 响 。 在伸臂
析架永久封 闭 以 后 , 后期 的差异变形会对伸臂析架或楼面梁产 生
附加 内力 ,伸臂析架及楼 面 梁 的设计 时应考虑这些 不 利影 响 。

n . 34 .
混凝 土 筒体先 于 钢框架施 工 时 必 须控制混凝 土 筒体超 ,

318
前钢框架安装 的层次 , 否则在风荷载 及 其他施 工 荷载作用下 , 会
使混凝 土 筒 体产生较大的变形和应力 。 根据 以 往 的经 验 ,

般核
心 筒提前钢框架施 工 不 宜超过 14层 , 楼板 混凝 土 浇筑 迟 于 钢框
架安装不 宜超过 5层 。

n . 35

影响结构阻 尼 比 的因素很多 , 因此准确确定结构 的阻 尼
比是 一

件非常困难 的事情 。 试验研究 及 工 程实践表 明 ,


般带填
充墙 的高层钢结构 的阻 尼 比 为 0 02左右 ,

钢筋混 凝 土 结构 的阻
尼 比为 0 05左右 ,

且 随着建筑 高度 的增加 , 阻 尼 比 有 不 断减小
的趋势 。 钢 混凝 土 混合结 构 的阻 尼 比应介 于 两 者 之 间

, 考虑到
钢 混凝 土 混合结构抗侧 刚度 主要 来 自混凝 土 核 心 筒

, 故 阻尼 比
取为 0 . 04
, 偏 向于混凝 土 结 构 。 风荷 载作用 下 结 构 的塑性 变

形 般较设 防烈度 地 震作用下为小



, 故抗风设计 时的阻尼 比 应 比
抗震设计 时为小 阻尼 比 可根据房屋 高度 和 结构形式选取 不 同的 ,

值 ; 结构高度越高阻尼 比 越小 , 采用 的风荷载 回 归期越 短 , 其阻


尼 比 取值越小 。

般情况下 , 风荷载作用时结构楼层 位移和承载


力验 算时的阻尼 比 可取 为 0 02


0 04
, .
结 构 顶部加 速 度验 算 时
的阻尼 比 可取为 0 . 01 0 015


113 6
. .
对 于 设置伸臂彬架 的楼层或楼板开大洞 的楼层 , 如果采
用楼板平 面 内刚度 无 限大 的假定 就 无 法得到析架弦杆或洞 口 周 ,

边构件 的轴力 和变形 对结构设计偏 于 不 安全 , 。

114

构 件 设 计

11 4 1
. .
试验表 明 , 由 于 混凝 土 及 箍 筋 、 腰 筋 对 型钢 的约束 作
用 , 在型钢混凝 土 中的 型 钢 截 面 的宽厚 比 可较 纯 钢 结 构适 当放
宽 。 型 钢混凝 土 中 , 型 钢翼缘 的宽厚 比 取 为纯钢结 构 的 1 5倍 , .

腹板取为纯 钢结构 的 2倍 填充式箱形钢管混凝 土 可 取为纯 钢结


构的 1 5 .

1 7倍. 。 级 钢 材 型 钢钢板 的宽
本 次修订 增加 了 Q39O
厚 比 要求 , 级 钢 材 规 定 数 值 的基 础 上 乘 以湘 丽 呱
是 在 Q235
得到 。

114 2 . .
本条是对 型 钢 混凝 土 梁 的基本构造要求 。

319
第 1款规定 型 钢混凝 土 梁 的强度等级 和粗骨 料 的最大 直径 ,

主要是为 了 保证外包混凝 土 与型钢有较 好的粘结强度和方 便混凝


土 的浇筑 。

第 2款规定 型 钢混凝 土 梁纵 向钢筋不宜超过两排 , 因为超过


两排 时 , 钢筋绑扎及混凝 土 浇筑 将产生 困难 。

第 3款规定 了型钢 的保护层厚度 , 主要是为 了保 证 型钢混凝


土 构件 的耐久性 以 及保证 型 钢与混凝 土 的粘结性能 , 同时也 是为
了 方便混凝 土 的浇筑 。

第 4款提 出了纵 向钢筋 的连接锚固要求 。 由于 型 钢混凝 土 梁


中钢筋直径 一

般较大 , 如果钢筋穿越梁柱节点 , 将对柱翼缘有较


大削弱 , 所 以 原 则 上 不 希望 钢筋 穿 过 柱 翼缘 ; 如 果 需 锚 固在 柱
中 , 为满足锚 固长度 , 钢筋应 伸过柱 中心 线并 弯折在柱 内 。

第 5款对 型 钢混凝 土 梁 上 开 洞提 出要求 。 开洞高度按梁截 面


高度 和 型 钢 尺 寸 双 重控制 , 对钢梁 开 洞超过 0 7 倍 钢梁 高度 时 ,

抗剪能力会急剧下降 对 ,

般混凝 土 梁则 同样 限制 开 洞 高度为 混
凝 土 梁高 的 。 3倍 。

第 6款对 型 钢 混 凝 土 悬臂梁及转换梁提 出钢筋锚 固 、 设置抗


剪栓钉要求 。 型 钢混凝 土 悬臂梁端无约束 , 而且 挠度较大 ; 转换
梁受力大且 复杂 。 为保证混凝 土 与型钢的共 同变形 , 应设置栓钉
以 抵抗混凝 土 与 型 钢之间的纵 向剪力 。

11 4 3
. .
箍筋 的最低 配 置 要求 主要 是 为 了 增 强混凝 土 部分 的抗
剪能力及加强对箍筋 内部混凝 土 的约束 , 防止 型 钢失稳和主筋 压
曲 。 当梁 中箍筋采 用 级 钢筋 时 ,
335MPa400MPa 、 箍 筋末 端要
。 。

求 施 工 有 困难时 ,
135 箍筋末端 可 采用 90直钩加焊接 的方式 。

n . 4 4 . %
型 钢混凝 土 柱 的轴 向力 大 于 柱 子 的轴 向承 载力 的 50
时 , 柱子 的延性将 显 著下降 。 型 钢混凝 土 柱有其特殊性 , 在 一


轴力 的长期作用下 , 随着轴 向塑性 的发展 以 及长期荷载作用下混
凝 土 的徐变收缩会产 生 内力重分布 , 钢筋混凝 土 部分承担 的轴力
逐 渐 向型 钢部分转移 。 根据 型 钢 混 凝 土 柱 的试验结果 , 考虑长期
荷载下徐变 的影 响 ,

、 二 、 三 抗震等级 的型 钢混凝 土 框架柱 的
320
轴压 比 限制 分别取为 0 . 7 0 8 0 9
、 .
、 .
。 计算轴压 比 时 , 可计人 型
钢 的作用 。

11 4 5
. .
本条 第 1款对柱长细 比 提 出要求 , 长细 比 久可取为l。八 ,


。 为柱 的计 算长度 , i为柱截 面 的 回 转半径 。 第 2
、 3 款 主要 是

考虑 型 钢混凝 土 柱 的耐久性 、 防火性 、 良好 的粘结锚 固及方便混


凝 土 浇筑 。

第 6款规定 了 型 钢 的最小含钢率 。 试验表 明 , 当柱子 的型 钢


含钢率小 于 4%时 , 其承载力和延性 与钢筋混凝 土 柱相 比 , 没有
明显 提高 。 根据我 国的钢结构发展水 平 及 型 钢混凝 土 构件 的浇筑
施 工 可行性 ,

般 型 钢混凝 土 构件 的总含 钢率 也不 宜大 于 8% ,

般来说 比较常用 的含钢 率为 4% 一


8% 。

114 6, ,
柱箍筋 的最低 配 置要求 主要是为 了 增强混凝 土 部分 的抗
剪能力及加强对箍筋 内部混凝 土 的约束 , 防止 型 钢失稳和主筋 压
曲 。 从 型 钢混凝 土 柱 的受力性能来看 , 不 配箍筋或少 配 箍筋 的型
钢混凝 土 柱在 大 多数情 况 下 , 出现 型 钢 与混 凝 土 之 问 的粘 结破
坏 特别是 型钢高强混凝 土 构件 更应配置足够数量 的箍筋 并
, , ,

宜采用高强度箍 筋 以 保 证 箍筋有足够 的约 束能力 , 。

箍筋末端做成 135弯钩 且 直段长度取 10倍箍筋直径 主要 ,

是满足抗震要求 。 在某些情况 下 , 箍筋 直段取 10倍 箍筋直径会

与 内置 型 钢相 碰 , 或者 当柱 中箍筋采用 级 以上 钢筋 而 使
335MPa
。 。

箍筋末端 的 弯钩施 工
135 有 困难 时 , 箍筋末端 可 采用 90直钩加

焊接 的方式 。

型钢混凝 土 柱 中钢骨提供 了较强 的抗震能力 , 其 配 箍要求可


比混凝 土 构件适 当降低 ; 同时 由于 钢骨 的存在 , 箍筋 的设置有 一

定 的困难 , 考虑到施 工 的可 行性 , 实 际配 置 的箍筋 不 可能太多 ,

本条规定 的最小配箍要求是根据 国内外试验研究 , 并考虑抗震等


级 的差别确定 的 。

114 7. .
规定节点箍筋 的间距 ,

方面是为 了不 使钢梁腹板开洞
削弱过大 , 另 一

方面 也 是为了方便施 工 。

般情 况 下可在柱 中型
钢腹板 上 开 孔使梁纵筋贯通 ; 翼缘 上 的孔对柱抗弯十分 不 利 , 因
321
此 应避免在 柱 型 钢翼缘开梁纵筋贯 通 孔 。 也 不 能直接将钢筋焊在
翼缘 上 ; 梁纵筋遇柱型钢翼缘时 , 可采用 翼缘 上 预先焊接钢筋套
筒 、 设 置 水平加劲板等方式与梁 中钢筋进行连接 。

114 9
. .
高层混 合结构 , 柱 的截面不会太小 , 因此 圆形钢管 的直
径不应过小 , 以 保 证 结构基本安全要求 。 圆形钢管混凝 土 柱 一


采用薄壁钢管 , 但钢管壁不 宜太薄 , 以 避 免钢管壁 屈 曲 。 套箍指
标是 圆形钢管混凝 土 柱 的 一

个重要参数 , 反映薄钢管对管 内混凝


土 的约束程度 。 若套箍指标过小 , 则 不 能有效 地 提高钢管 内混 凝
土 的轴 心 抗 压 强度 和 变形能力 ; 若套箍指标过大 , 则对进 一

步提
高钢管 内混凝 土 的轴 心 抗 压 强度和变形能力 的作用 不 大 。

当钢管直径过大时 , 管 内混凝 土 收缩会造成钢管与混凝 土 脱


开 , 影 响钢管与混凝 土 的共 同受力 , 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
混凝 土 收缩 的影 响 。

长细 比 几取 Z。 /
i, 其 中 Z。 为柱 的计算 长度 , i为柱截 面 的回
转半径 。

11 4 10
. .
为保 证 钢管与混凝 土 共 同工 作 , 矩 形 钢 管截 面 边 长之
比 不 宜 过大 。 为避免矩形钢管混凝 土 柱在丧失整体承载能力 之前
钢管壁板件局部屈 曲 , 并保 证 钢管全截面有效 , 钢管壁板件 的边
长与其厚度 的 比 值 不 宜过大 。

矩形钢管混凝 土 柱 的延 性与轴 压 比 、 长细 比 、 含钢率 、 钢材


屈服强度 、 混 凝 土 抗 压 强度等 因素有关 。 本规程对矩形钢管混凝
土 柱 的轴 压 比 提 出 了 具体 要 求 , 以 保 证 其延性 。

11 4 11 . .
钢板混凝 土 剪力墙是指 两 端设 置 型 钢 暗柱 、 上 下有 型
钢暗梁 , 中间设 置 钢板 , 形成 的钢 混凝 土 组 合剪力墙

n . 4 12.
试 验研究 表 明 , 两端设 置 型 钢 、 内藏 钢 板 的 混 凝 土
组 合剪力墙 可 以 提供 良好 的耗 能能力 , 其 受剪截 面 限制 条 件 可
以 考 虑 两 端 型 钢 和 内藏钢板 的作 用 , 扣 除 两 端 型 钢 和 内藏 钢 板
发挥 的抗 剪 作 用 后 , 控 制 钢 筋 混 凝 土 部 分 承 担 的平 均 剪 应 力
水平 。

n 4 13 . .
试验研究表 明 , 两 端设 置 型 钢 、 内藏钢板 的混凝 土 组
322
合剪力墙 , 在满足本规程 第 n 4 14 n 4 15条规定 的构造要
. .
、 . .

求时 , 其 型钢和钢板可 以 充分发挥抗剪作用 , 因此截面受剪承载


力公式 中包含 了两 端 型 钢 和 内藏钢板对应 的受剪承载力 。

n 4 14
. .
试验研究表 明 , 内藏钢板 的钢板混凝 土 组合剪力墙 可
以 提供 良好 的耗能能力 , 在计算轴 压 比 时 , 可 以 考虑 内藏钢板 的
有利作用 。

114 15
. .
在墙身 中加 人 薄钢板 , 对 于 墙体 承载力 和破坏形态会
产生 显 著影 响 , 而钢板与周 围构件 的连接关 系对 于 承载力 和 破坏
形态 的影 响至 关重要 。 从试验情况来看 , 钢板与周 围构件 的连接
越强 , 则承载力越大 。 四 周焊接 的钢板组 合剪力墙可 显 著提高剪
力墙受剪承载能力 , 并具有与普 通 钢筋混凝 土 剪力墙基本相 当或
略高 的延 性 系数 。 这对 于 承受很 大剪力 的剪力墙设计具有十分突
出的优势 。 为充分发挥钢板 的强度 , 建议钢板 四 周采用焊接 的连
接形式 。

对 于 钢板混凝 土 剪力 墙 , 为使钢筋混凝 土 墙有足够 的刚度 ,

对墙身钢板形成有效 的侧 向约束 从而使钢板与混凝 土 能协 同工 ,

作 应控制 内置 钢板 的厚度不宜过大 ; 同时 为 了达到钢板 剪力


, ,

墙应用 的性能和便 于 施 工 , 内置 钢板 的厚度 也 不 宜过小 。

对 于 墙身分布筋 , 考 虑到 以 下 两 方 面 的要求 : )
1 钢筋混凝
土 墙与钢板共 同工 作 , 混凝 土 部分 的承载力 不 宜太低 , 宜适 当提
高混凝 土 部分 的承载力 , 使钢筋 混凝 土 与钢板 两 者协调 , 提高整
个墙体 的承载力 ; )
2 钢板 组 合墙 的优势是 可 以 充分发挥 钢 和 混
凝 土 的优点 , 混凝 土 可 以 防止 钢板 的屈 曲失 稳 , 为满 足这 一

求 , 宜适 当提高墙身配筋 , 因此钢筋混凝 土 墙体 的分布筋配筋率
不 宜太小 。 本规程建议对 于 钢板组合墙 的墙身分布钢筋 配 筋率 不
宜小 于 0 4% 。

114 17 日本阪神 地 震 的震 害 经 验 表 明 :
. .
非 埋 人 式柱脚 、 特别
在 地 面 以上 的非埋 人 式柱脚在地震 区 容易产生破坏 因此钢柱或 ,

型 钢混凝 土 柱宜采用埋 入 式柱脚 若存 在 刚度较 大 的多层 地 下 。

室 , 当有可靠 的措施 时 , 型 钢混凝 土 柱 也 可考虑采用非 埋 人 式柱

323
脚 。 根据新 的研究成果 , 埋 人 柱脚 型 钢 的最小埋置深度修改为 型
钢截面长边 的 2 5倍 .

n 4 18
. .
考虑到钢框架 钢筋混凝 土 核 心 筒 中核 心 筒 的重 要性

其墙体配 筋较钢筋混凝 土 框架 核 心 筒 中核 心 筒 的配筋 率适 当提


高 , 提高其构造承载力和延性要求 。

324
12 地 下室和基 础设计

12 1.

般 规 定

121 1 . .
震 害调查表 明 , 有 地 下室 的高层建筑 的破坏 比较轻 , 而
且 有 地 下室对 提 高地基 的承载力 有 利 , 对 结 构抗 倾覆 有 利 。 另
外 , 现代 高层建筑设 置 地 下室也往往是建筑功能所要求 的 。

121 2
. .
本条是基础设计 的原则规定 。 高层建 筑基础设计应 因地
制宜 , 做到技术先进 、 安全合 理 、 经 济适用 。 高层建筑基础设计
时 , 对相邻建筑 的相 互 影 响应有足够 的重 视 , 并 了 解掌握邻 近 地
下构筑物及各类 地 下设施 的位 置 和 标高 , 以便 设计 时合 理 确定基
础方案 及 提 出施 工 时保 证 安全 的必 要 措施 。

121 3
. . 在 地 震 区 建造 高层建筑 , 宜选择有 利 地 段 , 避开不 利
地段 , 这不 仅关 系到建造时采取必要措施 的费用 , 而且 由于 地震
不确定性 ,

旦 发生地震 可 能带来不可预计 的震害损失 。

12 1 4
. .
高层建筑 的基础设计 , 根据 上 部结构和地质状 况 , 从概
念设计 上 考虑地基 基 础与 上 部结构相 互 影响是 必 要 的 。 高层建筑
深基坑施 工 期 间的防水 及 护坡 , 既要保 证 本身 的安全 , 同时必须
注意对 临 近 建 筑 物 、 构筑物 、 地 下设 施 的正 常使 用 和安 全 的
影响 。

121 5
. .
高层建筑采用 天 然 地 基 上 的筏形基础 比 较 经 济 。 当采用
天 然 地 基而承载力 和沉 降不 能完 全满 足需 要 时 , 可 采 用 复 合地
基 。 目前 国内在 高层建筑 中采 用 复合 地 基 已 经 有 比 较 成熟 的 经
验 , 可 根据需 要 把 地 基 承载力特 征值 提高 到 (300 500
) kPa

满足 一

般高层建筑 的需 要 。

现在多数高层建筑 的地 下室 , 用作汽车库 、 机 电用房等大空


间 , 采用整体性好 和 刚度大 的筏形 基 础是 比较方便 的 ; 在没有特
殊要求时 , 没有 必 要强调采用箱形基础 。

325
当地 质条件好 、 荷载小 、 且 能满 足地 基 承载力 和变形要求
时 , 高层建筑采用交 叉 梁基础 、 独 立 柱基也是可 以 的 。 地下室外
墙 一

般均为钢筋混凝 土 , 因此 , 交 叉 梁基础 的整体性和刚度也是


比 较好 的 。

121 6
. .
高层建筑 由于质 心 高 、 荷载重 , 对基础底面 一

般难免有
偏心 。 建筑物在沉降的过程 中 , 其总重 量对基础底面形 心 将产 生
新 的倾覆力矩增量 , 而 此 倾覆力 矩 增量 又 产生新 的倾斜增量 , 倾
斜 可 能随之增长 直 至 地 基 变形稳定为止 因此 为减 少 基 础产
, 。 ,

生倾斜 , 应尽量使结构竖 向荷载重 心 与基础底面形 心 相重合 本 。

条删去 了 02规程 中偏 心 距计算公式及 其要求 , 但并不是放 松要


求 而 是 因为实 际工 程平 面 形状复杂时 偏 心 距 及其 限值难 以 准
, ,

确计算 。

121 7
. .
为使高层建筑结构在水平力 和 竖 向荷载作用下 , 其地 基
压 应力 不 致过 于 集 中 , 对基础底 面 压 应力较小 一

端 的应力状态 作
了 限制 。 同时 , 满足本条规定 时 , 高层建筑结构 的抗倾覆能力具
有足够 的安全储 备 , 不 需再验算结构 的整体倾覆 。

对裙房和主楼质量偏 心 较大 的高层建筑 , 裙房和主楼 可 分别


进行基底应力验 算 。

121 8
. .
地震作用 下 结 构 的动力 效 应 与基 础 埋 置 深 度 关 系 比 较
大 , 软弱 土 层 时更为明显 , 因此 , 高层建筑 的基础应有 一

定 的埋
置 深度 ; 当抗震设 防烈度高 、 场地差 时 , 宜用 较大 埋 置 深度 , 以
抗倾覆 和 滑移 , 确保建筑物 的安全 。

根据我 国高层 建筑 发展 情 况 , 层数越来越 多 , 高 度 不 断增


高 , 按原来 的经 验规定 天 然 地 基 和 桩基 的埋 置 深度分别不小 于 房
屋 高度 的 1/12和 1/15 对 ,

些较高 的高层建筑 而 使用 功能 又 无
地 下室时 , 对施 工 不便 且 不 经 济 。 因此 , 本条对基础 埋 置 深度作
了 调整 。 同时 , 在满足承载力 、 变形 、 稳定 以 及 上 部结构抗倾覆
要 求 的前提 下 , 埋 置深度 的限值 可 适 当放松 。 基 础位 于 岩 石 地 基
上 , 可 能产 生 滑 移时 , 还 应验 算 地 基 的滑移 。

121 9 . .
带裙房 的大底盘高层建筑 , 现在全 国各 地 应 用较 普遍 ,

326
高层主楼与裙房之间根据 使用功能要求多数不设永久沉 降缝 我 。

国从 20世 纪 80年 代 以 来 对多栋带有裙房 的高层 建筑沉降观测 ,

表 明 地基沉 降曲线在高低层连接处是连续 的 未 出现突变 高


, , 。

层主楼 地 基下沉 , 由于 土 的剪切传递 , 高层 主楼 以 外 的地基随之


下沉 , 其影 响范 围随土 质而异 。 因此 , 裙房与主楼连接处 不会发
生突变 的差异沉降 , 而 是在裙房若干跨 内产生连续 的差异沉降 。

高层建筑主楼 基 础 与 其 相 连 的裙 房基 础 若采 取 有 效措施 ,

的 或经过计 算差异沉 降引起 的内力满足承载力要 求 的 裙房与


, ,

主楼连接处可 以 不设沉降缝 。

121 10

本条 参照现行 国家标准 《地下 工 程 防水技术规程 》 GB

修改 了混凝 土 的抗渗 等级要求 ; 考虑 全 国的实 际情况 修


50108 ,

改 了混凝 土 强度等级 要 求 , 由 C30改为 C25 。

121 11
. .
本条 依据现行 国家标准 《粉煤灰混凝 土 应用技术规范 》
GB 50146的有关规定制定 。 充 分利用粉煤灰 混凝 土 的后期强度 ,

有利 于 减小水 泥用量和混凝 土 收缩影响 。

121 12
. . 本条系考虑抗震设计 的要 求而增加 的 。

122

地 下 室设 计

122 1
. .
本条是在 02规程第 4 8 5条 基 础 上 修 改补充 的
. . 。 当地
下室顶板作为 上 部结构 的嵌 固部位时 , 地 下室顶板及其 下 层竖向
结构构件 的设计应适 当加强 , 以 符 合作为嵌 固部位 的要求 。 梁端
截面实 配 的受弯承载力应根据实 配 钢筋 面 积 (计 人 受 压 筋 ) 和材
料强度标准 值等确定 ; 柱端 实配 的受 弯承载力 应 根 据 轴力 设计
值 实 配 钢筋面积和材料强度标准值等确定
、 。

122 2
. .
本条 明确规定 地 下室应注意满足抗浮及 防腐蚀 的要求 。

12 2 3
. .
考虑到地 下 室 周边嵌 固 以 及使用 功能要求 提 出地 下 ,

室 不 宜设永久变形缝 , 并进 一

步根据 全 国 行之有效 的经 验提 出针
对性技术措施 。

122 4
. .
主体结构厚底板与扩大 地 下室薄底板交界处应力较为集
中 , 该过渡 区 适 当予 以 加强是十分 必要 的 。

327
122 5
. .
根据 工 程 经 验 , 提 出外 墙 竖 向 、 水平 分 布 钢 筋 的设 计
要求 。

122 6
. .
控制 和提高高层建 筑地 下 室周边 回填 土 质量 , 对室外地
面建筑 工 程质量及地下室嵌 固 、 结构抗震和抗倾覆均较为有利 。

122 7
. .
有 窗井 的地 下室 , 窗井外墙实为 地 下 室外墙 一

部分 , 窗
井外墙应计 人 侧 向土 压 和 水 压 影 响进行设计 ; 挡 土 墙与地 下 室外
墙 之 间应有 可 靠连接 、 支撑 , 以 保 证 结构 的有效 埋 深 。

123 .
基 础 设 计

123 1
. .
目前 国内高层建 筑基 础设计较多为直接采用 电算程序得
到 的各种荷载效应 的标准组合和 同 一
地基或桩基承载力特征值进
行设计 , 风荷载 和 地震作用主要引起高层建筑边角 竖 向结构较大
轴力 将 此 短期效应与永久效应 同等对待 加大 了 边角竖 向结构
, ,

的基 础 相应重力荷 载 长期作 用 下 中部 竖 向结 构基 础 未 得 以 增

强 , 导致某些 国内高层建筑 出现地下 室底部横 向墙体 八 字裂缝 ,

典 型 盆式差异沉 降等现象 。

123 2
. .
本条系参照重庆 、 深圳 、 厦 门及 国外 工 程实践 经 验教训
提出 , 以 利 于 避免和减小基础及外墙裂缝 。

123 4
. .
筏形基础 的板厚度 , 应满足受 冲切承载力 的要求 ; 计算
时应考虑不平衡 弯 矩 作用在冲切 面 上 的附加剪力 。

123 5
. .
按本条倒楼盖法计算 时 , 地 基反力 可 视为均 布 , 其值应
扣除底板及其 地 面 自重 , 并可仅考虑局部弯 曲作用 。 当地 基 、 上
部结构刚度较差 , 或柱荷载及柱 间距 变化较大时 , 筏板 内力宜按
弹性 地 基板 分析 。

123 7
. .
上 部墙 、 柱 纵 向钢 筋 的锚 固长 度 , 可 从 筏 板 梁 的顶 面
算起 。

123 8
. .
梁板式筏基 的梁截面 , 应满足 正 截面受弯及斜截 面 受剪
承载力 计 算 要 求 ; 必 要 时 应 验 算 基 础 梁 顶 面 柱 下 局 部 受 压 承
载力 。

123 9. .
筏板基础 , 当周边或 内部有钢筋混凝 土 墙时 , 墙下可 不
328
再设基础梁 , 墙 一

般按深梁进行截面设计 。 周边有墙时 , 当基础


底面 已 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 , 筏板可不外伸 , 有利减小盆式差异
沉降 , 有利 于 外包 防水施 工 。 当需要外伸扩大时 , 应注意满足其
刚度和承载力要求 。

123 10
. .
桩基 的设计应 因地 制 宜 , 各 地 区 对桩 的选 型 、 成桩 工
艺 、 承载力取值有各 自的成熟 经 验 。 当工 程所在 地 有 地 区 性 地 基
设计规范时 , 可 依据该 地 区 规范进行桩基设计 。

123 15
. .
为保 证 桩 与承 台 的整 体 性 及 水平 力 和弯矩 可靠 传 递 ,

桩顶嵌 人 承 台应 有 一

定深度 , 桩 纵 向钢 筋 应 可 靠 地 锚 固在 承 ・

台内 。

123 21
. .
当箱形基础的土 层及 上 部结构符合本 条件所列诸 条件
时 , 底板反力 可 假定为均布 可 仅考虑 局部弯 曲作用计算 内力, ,

整体弯 曲的影响在构造 上 加 以 考虑 。 本规定 主要 依据 工 程实际观


测数据及有关研究成果 。

329
13 高层 建筑结构施 工

131 .

般 规 定

131 1
. .
高层建筑结构施 工 技术难度大 , 涉及深基础 、 钢结构等
特殊专 业 施 工 要求 , 施 工 单位应具 备相应 的施 工 总承包 和 专业施
工 承包 的技术能力 和相应资质 。

131 2
. .
施 工 单位应认真熟悉 图纸 , 参加建设 (监 理 ) 单位组织
的设 计交底 , 并 结合施 工 情况提 出合理 建议 。

131 3
. .
高层建筑施 工 组织设计 和 施 工 方案 十分 重要 。 施工 前 ,

应针对 高层建筑施 工 特点和施 工 条件 , 认 真做好施 工 组织设计 的


策划 和施 工 方案 的优选 , 并 向有关 人 员进行技术交底 。

131 4
. .
高层建筑施 工 过程 中 , 不 同的施 工 方法 可 能对结构 的受
力产生 不 同的影响 , 某 些施 工 工 况下甚 至 与设计计算 工 况存在较
大不 同 ; 大 型 机械设 备使用量大 , 且 多数要与结构连接并对结构
受力产生影 响 ; 超高层建 筑高空施 工 时的温度 、 风力 等 自然条 件
与天 气预报和地 面 环境也会有较大差异 。 因此 , 应根据有关情况
进行 必 要 的施 工 模拟 、 计算 。

131 5
. .
提 出季节性施 工 应遵循 的标准 和 一

般要求 。

132 .
施 工 测 量

132 1
. .
高层建筑 混凝 土 结 构施 工 测 量方 案 应 根 据 实 际情 况 确
定 ,

般应包括 以 下 内容 :

) 工
1 程概况 ;
) 任务 要 求 ;


3 测量依据 、 方法和技术 要 求 ;

4 起始依据点校测 ;

5 建筑物定位放线 、 验线与基础施 工 测量 ;
330
) 士0
6 . 000以上 结构施 工 测量 ;
) 安全
7 、 质量保 证 措施 ;

8 沉降 、 变形观测 ;

9 成果资料整 理 与提交 。

建筑小 区 工 程 、 大型 复杂建筑物 、 特殊 工 程 的施 工 测 量 方
案 , 除 以上 内容外 , 还 可 根据 工 程 的实 际 情 况 , 增加场 地 准备测
量 、 场 区 控 制 网测 量 、 装饰 与安装测 量 、 竣 工 测 量 与变形 测
量等 。

132 2
. .
高层建筑施 工 测量仪器 的精度及准确性对施 工 质量 结 、

构安全 的影 响大 , 应及时进行检定 、 校准 和 标定 , 且 应在标定有


效期 内使用 。 本条 还 对主要测量仪器 的精度 提 出 了 要求 。

132 3
. .
本条 要 求及所列 两 种常用方格 网的主要技术指标与现行
国家标准 《工 程测量规 范 》 GB 50026
中有关规定 一

致 。 如采用
其他形式 的控 制 网 , 亦 应 符 合 现行 国家 标 准 《工 程测 量 规 范 》
的相关规定
GB 50026 。

132 4
. .
表 132 4基础放线尺寸 的允许偏差是 根 据成 熟施 工 经
, .

验并参 照 现 行 国 家 标 准 《砌 体 工 程 施 工 质 量 验 收 规 范 》 GB
的有关规定制定 的
50203 。

132 5
. .
高层建筑结构施 工 , 要 逐 层 向上 投测轴线 , 尤其是对结
构 四 廓轴线 的投测直接影响结构 的竖 向偏差 。 根据 目前 国 内高层
建筑施 工 已 达到的水平 , 本条 的规定可 以 达到 。 竖 向投测前 , 应
对建筑物轴线控制桩事先进行校测 , 确保其位 置 准确 。

竖 向投测 的方 法 , 当建 筑高度 在 50m以 下 时 , 宜 使用 在建


筑物外部施测 的外控法 ; 当建筑 高度 高 于 5 ) m 时 宜使用 在建
( ,

筑物 内部 施 测 的 内控 法 内控 法 宜 使 用 激 光 经 纬 仪 或 激 光 铅 ,

直仪 。

132 7
. .
附合测法是根据 一

个 已 知标高点引测 到场 地 后 , 再与另

个 已 知标高点复核 、 校核 , 以 保 证 引测标高 的准确性 。

132 8
. .
标高竖 向传递 可采 用 钢 尺 直接量 取 或采 用测 距 仪量 ,

测 。 施 工 层抄平之前 应 先校测 由首层 传递 上 来 的 三 个 标 高点


, ,

331
当其标高差值 小 于 3mm 时 , 以 其 平 均 点作 为标 高 引测 水 平 线 ;
抄平时 , 宜将水准 仪安 置 在测点范 围的中心 位置 。

建筑物下 沉与地层 土 质 基础构造 建筑高度等有关 下沉 、 、 ,

量 般在基础设 计 中有 预 估值 若 能在 基础 施 工 中预 留下 沉 量

(即提 高基 础 标 高 ) 有 利 于 工 程 竣 工 后建 筑 与市 政 工 程 标高 的

衔接 。

132 10
. .
设计单位根据建筑高度 、 结 构形式 、 地 质情 况 等 因素
和相关标准 的规定 , 对 高层建筑沉 降 变形观测提 出要求 、 。 观测
工 作 一

般 由建设 单位委托第 三 方进行 。 施工 期 间 , 施 工 单位应做


好相关 工 作 , 并及 时掌握 情况 , 如有异常 , 应配 合相关 单位采取
相应措施 。

133 .
基 础 施 工

133 1
. .
深基础施 工 影 响整个 工 程质量和安全 , 应全 面 、 详细地
掌握地下水文 地 质资料 、 场地 环 境 , 按 照 设计 图纸 和 有关规范要
求 , 调 查 研究 , 进行方案 比 较 , 确定 地 下 施 工 方案 , 并按 照 国家
的有关规定 , 经 审查通过后实施 。

133 2
. .
列举 了深基础施 工 应符 合 的有关标准 。

133 3
. .
土 方开挖前应采取降低水位措施 , 将 地 下水 降到低 于 基
底设计标高 以下
500mm 。 当含水 丰 富 、 降水 困难 时 或满 足节 ,

约 地 下 水资 源 、 减 少 对 环 境 的影 响等 要 求时 , 宜采用止水帷幕等
截水措施 。 停止降水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 , 以 防水位过早 上 升使
建筑物发生 上 浮等 问题 。

133 4
. .
列举 了基础 工 程施 工 时针对 不 同土 质条件可采用 的不 同
施 工 方法 。

133 5
. .
列举 了 深基坑支护结构 的选 型 原则 和 施 工 时针对 不 同土
质条件应采用 不 同的施 工 方法和要求 。

133 6
. .
指 明 了地 基 处 理 可采取 的土 体加 固措施 。

133 7
. . 、 133 8
. .
深基坑支护及 支护拆 除时 , 施 工 单位应依据监
测方案进行监 测 。 对 可 能受影 响 的相邻建 筑 物 、 构筑 物 、 道路 、

332
地下管线等应作重点监测 。

134

垂 直 运 输

134 1
. .
提 出了垂直 运 输设 备使用 的基本要求 。

134 2
. .
列举 出高层建筑施 工 垂直 运 输所采用 的设备应符合 的有
关标准 。

134 3
. .
依据高层建筑结构施 工 对垂 直 运 输要求 高 的特点 , 明
确垂直 运 输设施配 置 应 考虑 的情况 , 提 出垂直 运 输设 备 的选用 、

安装 、 使用 、 拆除等要求 。

134 4
. .

134 6
. .
对高层建筑施 工 垂直 运 输设备 一

般包括 的起重
设备 、 混 凝 土 泵 送 设 备 和施 工 电梯 , 按 其 特 点 分 别 提 出施 工
要求 。

135 .
脚 手 架 及 模板支 架

135 1
. .
脚手架和模板支架 的搭设对安全性要求高 , 应进行专项
设计 高 大模板 支架和脚手架 工 程施 工 方案应按住房与城乡建
。 、

设部 《危 险性较大 的分项 工 程安 全管 理 办法 》 [ ) 87
建质 (2009
号口 的要求进行专家论 证 。

135 2
. .
列举 了 脚手架 及 模板支架施 工 应遵守 的标准规范 。

135 3
. .
基 于 脚手架 的安全性要求 和 经 验做法 作 此 规定 , 。

135 5 工 字钢 的抗侧 向弯 曲性能优 于 槽钢 ,


. .
故推荐采用 工 字钢
作为悬 挑支架 。

135 6
. .
卸料平 台应 经 过有关 安 全 或技 术人 员 的验 收 合格 后 使
用 , 转 运 时不得站人 以 防发生安 全事故 , 。

135 7
. .
采用定 型 工 具式 的模板支架有利 于 提高施 工 效率 , 利于
周转 、 降低成本 。

136

模 板 工 程

136 1
. .
强调模板 工 程应进行专 项设计 , 以 满足强度 、 刚度和稳
定性要求 。

333
13 6 2
. .
列 举 了模 板 工 程 应 符 合 的有 关 标 准 和 对 模 板 的 基 本
要求 。

136 3
. .
对现浇梁 、 板 、 柱 、 墙模 板 的选 型提 出基本 要 求 。 现
浇混凝 土 宜优先选用 工 具式模板 , 但不 排除选用组合式 、 永久式
模板 模板宜整体或分片预制安装 和脱模 作为永
。 为提 高工 效 , 。

久性模板 的混凝 土 薄板 般包括预应力 混凝 土 板 双 钢筋混凝 ,



土 板 和 冷轧扭 钢筋混凝 土 板 。 清水混凝 土 模板应满足混凝 土 的设


计效果 。

136 4
. .
现浇楼板模板选用早拆模板体 系 , 可 加 速模 板 的周转 ,

节约投资 。 后浇带模架应设计为可独 立 支拆 的体系 , 避免在顶板


拆模 时对后浇带 部位进行 二 次支模与 回顶 。

136 5
. .

136 7
. .
分别 阐述大模板 、 滑动模板和爬升模板 的适用
范 围和 施 工 要 点 。 模板制作 、 安装 允许 偏 差参 照 了相关 标 准 的
规定 。

136 8. .
空 心 混凝 土 楼板浇筑混凝 土 时 , 易发 生 预制 芯 管 和 钢筋
上 浮 , 防止 上 浮 的有效 措 施 是将 芯 管 或 钢筋 骨 架 与模 板 进 行 拉
结 , 在模板施 工 时就应综 合考虑 。

136 9. .
规定模板拆 除时混凝 土 应满足的强度要求 。

137 .
钢 筋 工 程

137 1. .
指 出钢筋 的原材料 、 加工 、 安装应符合 的有关标准 。

137 2. .
高层建筑 宜 推广应用高强钢筋 , 可 以 节约大量钢材 。 设
计单位综合考虑钢筋性 能 、 结构抗震 要 求等 因素 , 对 不 同部位 、

构件采用 的钢筋作 出明确规定 。 施工 中 , 钢筋 的品种 、 规格 、 性


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

137 3 . .
本条提 出粗直径钢筋接头应优先采用 机 械连接 。 列举 了
钢筋连接应符合 的有关 现行标准 。 锥 螺纹接 头现 已 基本 不 使 用 ,

故取消 了 原规程 中的有关 内容 。

137 4 . .
指 出采用点焊钢筋 网片应符合 的有关标准 。

137 5 . .
指 出采用新 品种钢筋应符合 的有关标准 。

334
137 6 . .
梁柱 、 梁梁相交部位钢筋位置及相 互 关 系 比 较复杂 , 施
工 中容易 出错 , 本条规定对基本要 求进行 了明确 。

137 7 . .
提 出了箍 筋 的基 本 要 求 。 螺旋 箍 有 利 于 抗 震 性 能 的提
高 , 已 得到越来越多 的使用 , 施 工 中应按 照 设计及 工 艺要求 , 保
证 质量 。

137 8. .
高层 建 筑 中 , 压 型 钢板 混凝 土 组 合 楼 板 已 十分 常 见

其钢筋位 置 及保护层厚 度影 响组合楼板 的受力性 能和 使用安全 ,

应严格保 证 。

137 9. . 现 场钢筋施 工 宜采用预 制安装 , 对预制安装钢 筋骨架和


网片大小 和运 输提 出要求 , 以 保证质量 , 提高效率 。

138

混凝 土工 程

138 1
. .
高层 建 筑 基 础 深 、 层数多 , 需 要 混凝 土 质量 高 、 数量
大 , 应尽量采用预拌泵送混凝 土 。

138 2
. .
列举 了混凝 土 工 程应符合 的主要标准 。

138 3
. .
高性能混凝 土 以 耐久 性 、 工 作性 、 适 当高强度 为基 本
要求 , 并根据不 同用途强化某些性能 , 形成补偿收缩混凝 土 、 自
密实免振混凝 土 等 。

138 4
. .

138 6
. .
增加对 混 凝 土 坍落度 、 浇筑 、 振捣 的要求 。 强
调 了对混凝 土 浇筑过程 中模板支架安全性 的监控 。

138 7
. .
强调 了混凝 土 应及时有效养护及养护覆盖 的主要方法 。

138 8
. .
列举 了现浇预应力混凝 土 应符合 的技术规程 。

138 9
. .
提 出对柱 、 墙与梁 、 板混凝 土 强度不 同时的混凝 土 浇筑
要求 。 施工 中 , 当强 度相 差 不 超过 两 个等级时 , 已 有采用较低 强
度等级 的梁板混凝 土 浇筑核 心 区 (直接 浇筑 或采 取必 要 加 强措
施 ) 的实践 ,但 必 须 经 设计和有关单位协商认 可 。

138 10
. .
混凝 土 施 工 缝 留置 的具体 位置 和浇筑应 符合本 规 程 和
有关现行 国家标准 的规定 。

138 11
. .
后浇带 留置及 不 同类 型 后 浇带 的混凝 土 浇筑 时 间 , 应
符合设计要求 。 提高后浇带 混 凝 土 一

个强度等级是 出 于 对该 部位
335
的加强 , 也 是 目前 的通常做法 。

138 12
. .
混凝 土 结构允许偏差主要根据现行 国家标准 《混凝 土
结构 工 程施 工 质量验 收规范 》 GB 50204的有关 规定 其 中截 面 ,

尺 寸和表面平整 的抹灰部分 系指采用 中 小 型模 板 的允许偏差 、 ,

不 抹灰部分系指采用大模板及爬模 工 艺 的允许偏差 。

139 .
大体积 混 凝 土 施 工

139 1
. .
大体积 混 凝 土 指混凝 土 结构物实体最小 尺 寸 不 小 于 lm

的大体量混凝 土 , 或预计会 因混凝 土 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 的温度


变化 和 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产 生 的混凝 土 。 高层建筑底板 、 转换
层及梁柱构件 中 , 属 于 大 体积混凝 土 范畴的很 多 , 因此本规程将
大体积 混 凝 土 施 工 单独成节 , 以 明确其 主要 要 求 。

超长结构 目前 没 有 明确定 义 。 本节所述超长结构 , 通 常指平


面 尺 寸大 于 本规程第 3 4 12条规定 的伸缩缝 间距 的结构 . .

本条强调大体积混凝 土 与超长结构混凝 土 施 工 前应编制专项


施 工 方案 , 施 工 方案应进行必要 的温控计算 , 并 明确控制大体积
混凝 土 裂缝 的措施 。

139 3. .
大 体积混凝 土 由于 水化热产生 的内外温差和混凝 土 收缩
变形 大 , 易产生裂缝 。 预防大体积混凝 土 裂缝应从设计构造 、 原
材料 、 混凝 土 配合 比 、 浇筑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 大体积基础底
板 、 外墙混凝 土 可 采用混凝 土 强度 ,
或 90d
60d 并采用相应 的配
合比 , 延缓混凝 土 水化热 的释放 , 减少混凝 土 温度应力裂缝 , 但
应 由设计单位认 可 , 并满 足 施 工 荷载 的要求 。

139 4. .
对大体积混凝 土 与超长结构 混 凝 土 原材料及配合 比 提 出
要求 。

139 5. .
对大体积混凝 土 浇筑 、 振捣提 出相关要求 。

139 6. .
对大体积混凝 土 养护
测 温 提 出相关要求 养护 测温 、 。 、

的根本 目 的是 控 制 混 凝 土 内外 温 差 养 护方 法 应 考 虑 季 节性 特 。

点 。 测温可采用人 工 测量 、 记录 , 目前很多 工 程 已 成功采用预埋


温度 电偶并利用计算机进 行 自动测温记 录 。 测温结果应及时 向有
336
关技术人员报告 , 温 差超 出规定范围时应采取相应措施 。

139 7
. .
在超长结构混凝 土 施 工 中 , 采用 留后浇带或跳 仓法施 工
是 防止和控制混凝 土 裂缝 的主要措施之 一
。 跳仓浇筑 间隔时间不
宜 少 于 7d 。

1310 混 合结构施 工

13101
. .
列举 出混 合结构 的钢结构 、 混凝 土 结构 、 型 钢混凝 土
结构等施 工 应符 合的有关标准规范 。

13102
. .
混合结构具有 工 序多 、 流程 复杂 、 协 同作业 要求 高等
特点 , 施工 中应 加强各 专业之 间的协调与配合 。

13103
. .
钢结构深化设计 图是在 工 程施 工 图的基础 上 , 考虑制
作安装 因素 , 将各专业所需要 的埋 件及 孔洞 , 集 中反 映到构件加
工 详 图上 的技术文件 。

钢结构深化设计应在钢结构施 工 图完成之后进行 , 根据施 工


图提 供的构件位 置 、 节点构造 、 构件安装 内力及 其他影 响等 , 为
满足加 工 要 求形成构件加 工 图 , 并提交原设计 单位确认 。

13104
. .

13106
. .
明确 了混合结构及其构件 的施 工 顺序 。

13107
. .
对钢框架 钢筋混凝 土 筒体结构施 工 提 出进行结构 时变

分析要求 , 并控制变形差 。

13108
・ ・

13
. 10
. 13 提 出 了 钢管 混 凝 土 、 型 钢混凝 土 框架 钢筋 一

混凝 土 筒体结构施 工 应注意 的重点环节 。

1311 .
复杂 混 凝 土 结构施 工

1311 1
. .
为保 证 复杂混凝 土 结构 工 程质量 和 施 工 安全 , 应 编制
专项施 工 方案 。

13n 2

提 出 了 混凝 土 结构转换 层
. 、 加 强 层 的施 工 要 求 。 需要
注意 的是 , 应根据转换层 、 加强层 自重大 的特点 , 对支撑体系设
计 和 荷载传递路径 等关键 环 节进行重点控制 )

13n . . 3

13115
. .
提 出了悬 挑结构 、 大底盘多塔楼结构 、 塔楼
连接体 的施 工 要求 。

337
1312

施 工 安 全

13121
. .
列 出高层建筑施 工 安 全应遵守 的技 术规范 、 规程 。

13122
. . 附着式整体爬升脚手架应采用 经住房 和城 乡 建设 部组
织鉴定并发放生产和使用 证 的产 品 , 并具有 当地 建筑安全监督管
理 部 门发放 的产 品准用 证 。

13123
. .
高层建筑施 工 现场避雷要求高 , 避雷 系统应覆盖整个
施工 现 场 。

13124
. .
高层建筑施 工 应严 防 高空 坠落 。 安全 网除应 随施 工 楼
层架设外 , 尚应在首层 和每隔 四 层各设 一
道 。

13125
. .
钢模板 的 吊装 、 运输 、 装拆 、 存放 必 须 稳 固 模 板
, 。

安装就位后 , 应注意接 地 。

13126
. .
提 出脚手架和 工 作平 台施 工 安全要 求 。

13127
. .
提 出高层建筑施 工 中上 、 下楼层 通 信联系要 求 。

13128
. .
提 出施 工 现场 防止 火灾 的消防设施要求 。

13129
. .
对油漆和涂料 的施 工 提 出防火要 求 。

1313

绿 色 施 工

13131
. .
对高层建筑施 工 组 织设 计 和方案提 出绿 色施 工 及 其 培
t}

) 的要求 。

13132
. .
提 出了混凝 土 耐久性和环 保要求 。

“ ”
13133
. .

13137
. .
针对高层建筑施 工 , 提出 四节 一
环保 要
求 。 第 13137条 的降尘措施如洒水
. , 、 地 面 硬化 、 围档 、 密 网覆
盖 、 封 闭等 ; 降噪措施包括 : 尽量使用低噪声机具 , 对噪声大 的
机械合 理 安排位置 , 采用吸声 、 消声 、 隔声 、 隔振等措施等 。

338
附录 D 墙 体稳定验 算

根据 国内研究成果并与德 国 《混凝 土 与钢筋混凝 土 结构设计


和施 工 规范 》 DINlo45
的 比 较表 明 , 对 不 同支 承条 件 弹性墙 肢
的临界荷载 , 可表达为统 一

形式 :

兀 ZEt3 。

qc
: 二 一 (7)
19/2

其中 , 计算长度 Z
。 取为 风 , 月为计 算 长度 系数 , 可 根 据墙肢 的
支承条件确定 ; h 为层 高 。

考虑到混凝 土 材料 的弹塑性 、 荷载的长期性 以及 荷载偏 心 距


等 因素 的综 合影 响 , 要求 墙顶 的竖 向均布线 荷 载设 计 值 不 大 于
E尸 。

/8,
gcr 即 10 2。 为保 证 安 全 , 对 T 形 、 L形 、 槽 形 和工 字

座)
形剪力墙各 墙肢 , 本 附录第 D 0 3条 规定 的计 算 长度 系数 大 于
. .

理 论值 。

当剪力墙 的截 面 高度或宽度较小 且 层高较大时 , 其整体失稳


可 能先 于 各墙 肢 局 部失稳 , 因 此 本 附 录 第 D . 0 4 条规定 ,

对截
面高度或宽 度小 于 截 面 厚度 的 2倍 和 的T形
800mm 、 I形

、 槽
形 和工 字形剪力墙 , 除按第 D 0 1 D 0 3条规定验算墙肢局部
. .

. .

稳定外 , 尚宜验算剪力墙 的整体稳定性 。

339
附录 F 圆形钢 管混凝 土 构件设 计

. 1
F 构 件 设 计

F 11

本规程对 圆型 钢管混凝 土 柱承 载力 的计算采用基 于 实验

的极 限平衡 理 论 参 见 蔡绍怀著 《现 代钢管混凝 土 结构 》 (人 民


交 通 出版社 , 北京 , ) , 其 主要特点是 :
2003
) 不 以 柱 的某
1 一

临界截 面作 为 考察对象 , 而 以 整长 的钢
管混凝 土 柱 , 即所谓单元 柱 , 作 为考 察 对 象 , 视之为
结构体系的基本元件 。

) 应用极 限平衡 理 论 中的广义应力 和广 义应变 概念 , 在



试验 观 察 的基础 上 , 直接探讨单 元 柱在轴力 N 和 柱端

弯矩 M 这 两 个广义力共 同作用下 的广义屈服条件 。

本规程将长径 比 L/D 不大 于 4 的钢管混凝 土 柱定 义为短柱 ,


可忽略其受压极 限状态 的压 曲效应 (即 P
- 占效应 ) 影 响 , 其轴 心
受 压 的破坏荷载 (最大荷载 ) 记为 N0, 是钢 管混凝 土 柱 承载力
计算 的基础 。

短 柱 轴 心 受 压 极 限 承 载 力 N 。 的 计 算 公 式 (F 1 2 2) . .

(F 1 2 3
. ) .

系在总结 国内外约 。 个试验资料 的基 础 上


48 , 用极限
平衡法导得 的 。 试验结果 和 理 论 分析表 明 , 该公 式对 于 (a
) 钢
管与核 心 混凝 土 同时受载 , ) 仅核 心 混凝 土 直接受载 , (C) 钢


管在弹性极 限内预先受载 , 然后再与核 心 混凝 土 共 同受载等加载
方式均适用 。

公式 E 1 22
( ) .

、 F ) 右端 的系数
. 1 23
( .

0 9,

是参 照 现行 国
家标准 《混凝 土 结构设计规范 》 GB 50010
, 为提高包括 螺旋箍筋

柱在 内的各种钢筋混凝 土 受 压 构件的安全度 而 引人 的附加系数 。

公式 (F 1 2 1
. ) .

的双 系数乘 积规律 是 根据 中国建 筑科 学研


究 院的系列试验结果确定 的 。 经 用 国内外大量试 验结果 (约 360

340
个 ) 复核 , 证 明该公式与试验结果 符合 良好 。 在压 弯柱 的承载力
计算 中 , 采用该公式后 , 可避免 求解 膝
从 而使计 N 相关 方程 ,

算大为简化 , 用 双 系数表达 的承载力变化规律也更为直观 。

值得强调指 出
套箍效应使钢管混凝 土 柱 的承载力较普 通 钢 ,

筋混凝 土 柱有大幅度提高 (可 达 30% 50%) 相应 地 在使用 一


, ,

荷载下 的材料使用应力 也 有 同样 幅度 的提高 。 经 试验 观 察 和 理 论


分析 证 明 , 在规程规定 的套箍指标 O不大 于 3和规程所设 置 的安

全度水平 内 , 钢 管混凝 土 柱 在 使用荷 载下 仍然处 于 弹性 工 作 阶


段 , 符 合极 限状态设 计原则 的基本要 求 , 不会影 响其 使用质量 。

F 1 3
, .
由极 限平衡理论可知 , 钢管混凝 土 标准单 元 柱在轴力 N

和端 弯 矩 M 共 同作用下 的广 义屈 服条 件 , 在 M N 一

直 角坐 标 系
中是 一
条外 凸 曲线 , 并 可 足够精确 地 简化 为 两 条 直线 AB 和 BC
) 其 中 A 为 轴心 受 压
(图 18 。 ; C 为纯 弯受 力状 态 , 由试验数据
得纯 弯时的抗弯强度取 风 一


; B 为大小偏 心 受压 的分界
3N0r 。

鱼 。 4N0rC
点 ,

1 55

, 从

呱 一


rc

Nll
定义 叭 经 简单变换后 , 即得 :
外No

令 N 人了
’0
.7‘ 一 ’

长煎

\ .

从 \

0 02 04
. 08
06 C .
. 10 12

. . .

城 厂叭鲜

图 18M 一

N 相关曲线 (根 据中国建筑科学研 究院的试验资料 )

341
业 1
AB 段

贵< , 55)叭 ・ ,

码 1+ 1 85 .
e0

(8)

rc

Nu 0 3
BC 段

鬓) , 55)叭



(9)
舜N 。 它0 八
U 任
- -

rc

此 即公式 (F . 1 31
).

和 (F 1 3 3) . .

公式 (F 1 3 1
. )

与试验实测值 的 比较见 图 19 图 一
21 。

乙了D
04 3 .

△ 52
八 O

曰 们
X 102

么 163 ,

八 石
口 U 022 3 .


O4

爪 ~
花 11
斋井
‘ ・ 。口‘

O ,L
02

0 02 . (
)4 . 06
. 08 10 . 2 14
e。/
l飞

图 19 折减系数 叭 与偏 心 率的相关 曲线
(根据 中国 建筑科学研究院的试验 资料 )

,.
查 丈/

} 04 4 5 一

刀k .105中 国建 研 院 , C69

, 户
口 勺
△ J7重 庆建筑大学 ,

O8 C106
▲ 15

O6

O4



( 一
卜价

代 兴 一

l 卜 l OJe


/,飞

0 020 . . 40 . 60 . 81 . 0 4 15
仑n/
,几

图 2。 钢管高强 混 凝 土 柱折减系数 叭

实测 值与计算值的 比较 ( ) 一

342

no


& 犷
1J RungLln () C84
yce ,


△ 勺 5
11 贻 674Mpa



0 00

心 + 勺 伪
白 」

04

02

哈 万了 斌犷 旅厂吮芯 扁
一 一 一 一

e。,rc

图 21 钢管高强 混 凝土 柱折减系数 件
实测值与计算值 的 比较 (二 )

F 14
. .
规程公式 (F . 1 41
).

是 总结 国 内外 大量 试 验 结 果 (约
个 ) 得 出的经 验公式
340 。 对 于 普 通混凝 土 , L。/
D 镇 50在 的范

围内 , 对 于 高强混凝 土 , 在 五。/D簇 20的范 围 内 , 该公式 的计算


值与试验 实测 值 均 符合 良好 (图 22 23) 从 现 有 的试 验 数 据 、 。

看 , 钢管径厚 比 D /
t, 钢材品种 以 及混凝 土 强度 等级或套箍指标
等 的变化 , 对 其 变化 幅度都在试 验结
外 值 的影 响 无 明 显 规律 ,

果 的离散程度 以 内 故公式 中对这些 因素都 不 予考虑 为合 理 地 , 。

发挥钢管混凝 土 抗 压 承载能力 的优势 , 本规程对柱 的长径 比 作 了


12J

esse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 一 一 一 一

么价108X4mm
1982
( )
. 价I66XSInm
1983
( )
a巾166X51nm
1984
( )

沪划 之 口 务
04

作 1 0 11
多写苏 了 一

02

5 10 152025303540455055
L0

图 22 长细 比对轴心 受压 柱承 载能力的影响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的试验 )

343
L/D镇 20 (长细 比 久气 80
) 的限制 。

111 一 - ~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10 . 0 中国建研 院 , C70
09 .
△ 重 庆建筑 大学 , C106
08 .

07 .

06 .

苏 05

咋 l司 1巧 迈 习万再 ・

03 .

02 .

10 15 20 25 30 34


LO

图 23 考虑长细 比影响的折减系数试验值
与计算 曲线 比较 (高强 混 凝 土 )

F 1 5、 F. 1 6
. . .
本条 的等效计 算 长度考 虑 了柱端 约束 条件 (转

动和侧移 ) 和沿柱身弯矩分布梯度等 因素对柱承载力 的影响 。

“ ”
柱端约束条件 的影 响 , 借 引人 计 算长 度 的办 法 予 以 考
虑 , 与现行 国家标准 《钢结 构设 计规范 》 GB 50017所 采用 的办
法完全相 同 。

为考虑沿柱身弯矩分布梯度 的影 响 , 在实用 上 可 采用等效标


准单元柱 的办法予 以 考虑 。 即将各种 一

次弯矩分布 图不 为矩形 的
两 端铰支柱 以 及 悬 臂柱等非标准柱转换为具有相 同承载力 的 一


弯矩分布图呈矩形 的等效标准柱 。 我 国现行 国家标准 《钢结构设
计规范 》 GB 50017和 国外 的 一
些结 构设计 规 范 , 例 如美 国 ACI
混 凝 土 结构规范 , 采 用 的是等效弯矩法 , 即 将非标准柱 的较大端
弯矩予 以 缩减 , 取等效弯矩系数 。 不 大 于 1, 相应 的柱 长保 持 不
变 (图 24a
); 本规程采用 的则 是 等效 长 度法 , 即将 非 标 准柱 的
长度予 以 缩减 , 取等效长度系数 k不大 于 1, 相应 的柱端较 大弯
矩 初 艺保持 不 变 (图 24b
) 两 种处 理 办法 的效果应该是相 同的 。 。

本规程采用等效长度法 , 在概念 上 更为直 观 , 对 于 在实验 中观察


到 的双 曲压 弯下 的零挠度点漂移现象 , 更易 于 解释 。

344
有斜撑 的节点处 , 大跨重载梁 的梁往节点 区 等 , 仍可能出现影 响
设计 的钢管混凝 土 小剪跨抗剪 问题 。 为解决这 一

问题 , 中国建筑
科学 研 究 院 进 行 了 专 门 的 抗 剪 试 验 研 究 本 条 的 计 算 公 式 ,

(F 1 91
. . ) 即系根据 这批试 验结果 提 出的 适 用
) 和 (F 1 9 2

. .

于 横 向剪力 以压 力方式作用 于 钢管外壁 的情况 。

F 1 10 F 1 12
. .

. .
众所周知 , 对 混 凝 土 配 置 螺旋 箍 筋 或 横 向方
格钢筋 网 片 , 形成 所 谓套箍混凝 土 , 可 显 著提高混凝 土 的局部承
压 强度 。 钢管混凝 土 是 一
种特殊形式 的套箍混凝 土 , 其钢管具有
类似螺旋箍筋 的功能 , 显 然 也 应具有较高 的局部承 压 强度 。 钢管
混凝 土 的局部承 压 可分为 中央 部位 的局部承压和组 合界面附 近 的
局部承压两类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 院的试验研究表 明 , 在上 述两
类局部承 压 下 的钢管混凝 土 强度提高系数亦服从 与 面 积 比 的平方
根成线性关 系的规律 。

第 F 1 12条 的公式 可 用 于 抗剪 连接件 的承载力计算 ,


. .
其中
所指 的柔性抗剪连接件包括节点构造 中采用 的内加强环 、 环形 隔
板 、 钢筋环和焊钉 等 。 至 于 内衬管段 和穿 心 牛腿 (承重销 ) 则应
视 为刚性抗剪连接件 。

当局压强度不足时 , 可 将局压 区 段管壁加厚予 以 补强 , 这比


局部配 置 螺旋箍筋更简便 些 。 局 压 区 段 的长度可取 为钢管直径 的
1 5倍

F 2 .
连 接 设 计

F 21
. .
外加强环 可 以拼接 , 拼 接 处 的对 接 焊 缝 必 须 与 母 材
等强 。

F 2 2
. .
采用 内加强 环 连接 时 , 梁 与柱之 间最好 通 过 悬 臂梁 段 连
接 。 悬臂梁 段 在 工 厂 与钢管采用全焊连接 , 即梁翼缘与钢管壁采
用全熔透坡 口 焊缝连接 、 梁腹板与为钢管壁采用角焊缝连接 ; 悬
臂梁 段 在现场与梁拼接 , 可 以 采用栓焊连接 , 也 可 以 采用全螺栓
连接 。 采用不等截面悬臂梁段 , 即翼缘端部加宽或腹板加腋或 同
时翼缘端部加宽和腹板加 腋 , 可 以 有效转移塑性铰 , 避免悬臂梁
346
段 与钢管的连接破坏 。

F 23
. .
本规程 中钢筋混凝 土 梁 与钢管混凝 土 柱 的连接方式分别
针对管外剪力传递和管外弯矩 传递两个方 面 做 了 具体规定 , 在相
应条文 的图示 中只针对剪 力 传递 或弯矩 传递 的 一

个 方 面做 了表
示 , 工 程 中的连接节点 可 以 根据 工 程特点采用 不 同的剪力 和 弯矩
传递方式进行组合 。

F 28
. .
井字 双 梁 与钢管之 间浇筑混凝 土 , 是 为了确保 节点 上 各
梁端 的不平衡 弯矩能 传递给柱 。

F29
. .
规定 了 钢筋混凝 土 环 梁 的构造要求 , 目的是使框架梁端
弯矩能平稳 地 传递给钢管混凝 土 柱 , 并使 环 梁 不 先 于 框架梁端 出
现塑性铰 。

“ ”
F 2 10
. .
穿筋单 梁 节 点增 设 内衬 管或 外 套 管 , 是 为 了 弥补
钢管开孔所造成 的管壁 削弱 。 穿筋后 , 孔 与筋 的间隙 可 以 补焊 。

条件 许可时 , 框架梁端 可 水平加 腋 并令梁 的部分纵筋从柱侧绕


过 , 以 减少穿筋 的数量 。

347






…}



}}



} 戴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