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

DOI :

10.
159
39/j.jujsse.
201
0.0
5.0
24
第 50卷 第 5期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Vo
l.50 No .5
2010年 9月 Ji
li
nUni
ver
sit
yJo
urna
lSo
cia
lSc
ienc
esEdi
ti
on Sep.‚2010

□经济与管理研究

论碳金融体系及其运行架构

杜 莉 韩丽娜

[摘 要 ] 碳金融体系及其架构的问题是在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念不断强化的背景下‚
伴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然被提出的。现阶段‚如何系统研究和规划符合中国实际的低碳经济运行
模式下的碳金融运行机制与制度安排已经成为碳金融发展所面临的首要课题。碳金融框架体系‚应
当涵盖碳排放权定价和交易体系的建立等市场微观层面‚金融体系的信贷、保险、资本市场资源配
置等中观层面‚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政府宏观层面。全方位构建适合中国低碳经济发
展的碳金融体系‚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 碳金融体系;低碳经济;经济发展方式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0AJ
L006)
[收稿日期 ] 2010-06-01
[作者简介 ] 杜 莉‚女‚吉林大学商学院教授;韩丽娜‚女‚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研究人
员。 (长春 130012)

一、问题的提出

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全新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离不开碳金融及其运行机
制和制度安排的支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新兴工
业化国家‚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产出能力大大增强‚产业结构不
断升级。但发展的不平衡‚增长的效率不高‚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等问题也现实地摆在我们
面前。面对下一阶段的发展问题‚我们所需考虑的经济发展的环境和背景并不是简单的工业化发
展问题‚更重要的则是 “怎样发展 ” 和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 的问题。作为正在高速发展的
发展中国家‚也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如何依据自身国情发展低碳经济‚事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
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在保护好各方主体利益的条件下实现中国经济的
合乎规律的升级‚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未来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健康的发展。因此‚在现有发展的
基础上‚思考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探寻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架构已经刻不容缓。
在我们深入研究影响全球经济的重要风险因素时‚我们都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气
候变化。作为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如何发展这种模式‚在什么样的支撑体系条件下‚这种模式才可能建立并发展‚在支撑体系中金
融发展模式应该相应的作何调整并建立起相应的模式实现其支撑体系一个要素的功能‚这些都是
我们研究金融深层次问题首先要回答的。碳金融是研究低碳经济发展之题中应有之义。
反思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中传统能源一直占据工业发展绝对份额的原因‚除了技术层
·55·
面的局限性外‚更深层次原因就是缺少一个健全的碳金融运行机制体系和制度安排的支撑体系。
因此‚从涵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政府宏观层面‚金融体系的信贷、保险、资本市
场资源配置等中观层面‚碳排放权定价和交易体系的建立等市场微观层面‚系统研究和规划符合
中国实际的低碳经济运行模式下的碳金融运行机制与制度安排‚即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架构下的碳
金融支撑体系框架‚不仅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乃至世界的环境问题‚更有助于推进我国实现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质量。

二、碳金融的界定及其分析框架

目前‚碳金融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一般而言‚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
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
“碳金融 ” 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最早源于 2
0世纪 7
0年代。早期学者的研究还
局限于研究碳排放与环境的关系‚指出政府应当通过政治权利限制碳排放。S
tig
ler论证了碳排放
与公共政策的关系。他的分析有三个假设:第一‚国家是强制权的基本源泉‚能够改善利益集团
处境;第二‚利益集团有更多的激励影响监管者;第三‚监管当局是理性的‚会选择效用最大化
的行为。因此‚政府应借助于国家公共政策的力量减少利益集团的碳排放行为。 1
9世纪末 2
0
[1]

世纪初期‚由于各国政府开始逐渐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伴随着 《
赤道条约 》
、 《
京都
议定书 》的签订‚对于碳金融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J
ohn和 Pa
rk通过调查碳税的历
[2]
史‚建议应以市场手段作为导向‚来量化市场异构污染控制的效率效益。 Ai
dt建立提出环保的
模型着重于特殊利益集团政治、产业内贸易和跨国环境外部性‚提出环境保护不足的国家相对于
[3]
已有稳定环保体系的国家‚会在发展中受到障碍。
国内对于低碳金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胥刚率先提出绿色金融的概念‚指出应正确理解
[4]
构建绿色金融制度的必要性。 陈光春论述了绿色金融理念下的融资制度策略‚即组建政策性银
[5]
行、发行绿色金融债券、设立绿色产业基金、支持绿色企业上市等。 董玉华提出利用金融风险
[6]
管理手段和技术来治理环境污染‚可以让绿色金融制度起到个人、政府等难以起到的作用。 国
内学者在研究碳金融制度构建的同时‚对低碳经济下的金融业运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高建良
[7]
将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相结合‚首次阐述了绿色金融对于产业发展的传导机制。 吴玉
宇提出了我国碳金融机制创新策略:搭建交易平台、创造稳定交易环境、培育中介市场、创新碳
[8]
金融业务新模式、构建有效激励机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及控制金融交易风险。
现有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初步架构了碳金融体系‚为我们系统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我们
也可发现其存在如下不足:一是分析的切入点单一‚或研究政府行为选择‚或关注政府与微观经
济的博弈行为‚或单纯强调利用市场的力量来解决环境保护的问题等;二是关注低碳经济和碳金
融的现状和发展历程较多‚而对低碳经济下的金融业运行机制与制度以及从多维度架构碳金融体
系缺乏系统和全方位的思考。因此‚在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于系统研究低碳经济下
的金融支撑体系以及建立起有应用价值的实证研究框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碳金融体系运行架构

发展低碳金融‚应当建立包括碳基金、低碳贷款、低碳保险、碳金融市场及碳交易机制在内
的一系列创新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在其中‚碳交易市场作为低碳金融的基础‚占据重
要的地位。
·56·
(一 ) 碳金融体系下的商业银行运行架构
商业银行作为现代经济中连接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纽带‚担负着微观主体和金融中介的双重身
份‚其贷款政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导向性作用。一个完整的碳金融框架下商业银行运行机制应当
以低碳信贷理念为核心‚包括管理部门、低碳信贷产品开发、低碳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及低碳报告
[9]
制度在内的综合性运行体系。
1.低碳信贷理念的构建:碳金融的核心出发点
低碳理念的建立‚是现代商业银行建立碳金融的关键。随着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
策、路径的确立‚宏观和微观层面都将发生发展模式理念的变化。政府从宏观经济管理角度对绿
色经济的政策鼓励和扶持‚对传统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行业发展的限制和约束‚实体经济从
微观出发的自我发展路径的选择‚反馈在中观领域‚商业银行必然要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尽快树立
起低碳经济和碳金融理念并体现在其贷款资源的分配和贷款方向的选择中。
2.低碳管理体系的构建:商业银行碳金融的内部保障
低碳管理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是保证商业银行实施碳金融的内部管理保障。商
业银行必须与政府监管部门共同努力‚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为商业银行实施低碳信贷提
供动力和压力。其中‚不仅要有对商业银行违规向环境违法项目或企业贷款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
和处罚措施‚还要有对切实执行低碳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的政策。同时‚应该制定
相应的配套政策‚如减免税收、财政贴息等财政政策‚以调动商业银行推行低碳信贷的积极性。
3.低碳信贷资源配置:碳金融化取向的商业银行经营的关键
现阶段商业银行应当以风能、
水循环、电动车以及各种循环经济
等领域的开发和生产企业和产品为
对象‚开发提高能源效率、清洁机
制下的低碳信贷产品‚包括为节能
环保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清洁能源、生物多样化保护、小额
信贷等‚探索和创新低碳信贷产
品。为此一方面要将贷款项目按环
境与社会标准进行分类过滤。对于
高风险贷款项目‚贷款申请者必须
完成社会及环境评估‚而且必须在
与当地利益相关者磋商后办理环境
管理企划书‚说明如何减少或监测
贷款项目在环境与社会方面的风
险。另一方面贷款项目进行环境要
素评估。具体评价程序可以是图 1
所示形成的程序链:企业对贷款项
目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银行接到
申请后由专业环境部门对贷款项目
进行环境评估。商业银行贷款项目
图 1 低碳贷款程序图
的环境要素评估必须考虑社会及环
境条件基准、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使用、能源的有效生产和运输及使用、污染预防和
污染控制以及废弃物的处理等。对于低碳的项目银行根据环境等级评价标准给予不同程度的贷款
·57·
优惠与扶持;对高碳项目与高碳产品责令其对项目方案进行整改‚整改合格后由环境部门根据环
境评价等级予以不同利率的贷款‚不合格的不予贷款‚商业银行这样就可通过低碳信贷评审对企
[1
0]
业的投资做出导向性的规范。
4.低碳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布局
由于碳金融业务属于新的业务领域‚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不仅会面临基本的市场风
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还会面临较大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信贷
业务的环境风险评估‚降低和转移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限度之内。碳金融业务的风险
管理主要建立低碳信贷风险识别系统、低碳信贷风险量化系统以及低碳信贷风险控制系统‚对整
个低碳信贷风险过程予以监控。目前‚低碳贷款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供不应求的态势‚意味着我国
商业银行在项目融资中有较强的议价能力‚首先应选择那些经济强度好、外部担保强的项目。这
样‚就可以有效地规避由低碳贷款而带来的风险。
5.可持续发展报告制度的建立:社会监督与规制的信息保障
商业银行应当定期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报告‚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社会责任的内涵
做出阐释‚向利益相关者披露企业改善环境和社会业绩的行动、行动的结果及未来的战略。低碳
报告制度的建立体现了商业银行所蕴含的绿色理念以及实现的环境与社会效益‚也鼓励企业自身
发布报告。
(二 ) 碳金融体系下的保险业运行架构
在碳金融体系框架内‚保险业承担着规避和转移风险的责任。如何把碳金融运行可能引发的
风险纳入传统保险业的承保范围是低碳保险或说绿色保险发展的关键。低碳保险亦即环境责任保
险‚指以被保险人因从事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业务而造成环境污染应承担的环境赔偿或治理责任
为标的的责任保险。低碳保险运行机制需要从制度安排、政策引导以及保险产品和业务的创新多
个层面推进。
首先‚需要在建立低碳保险理念的基础上‚实施相关部门综合协调配合的机制。低碳保险理
念的建立是保险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应当从外部环境上构建低碳保险理念‚使投保人确立
理性的投保意识‚主动地参加低碳保险‚承担社会责任‚促使保险业健康发展。同时‚实施低碳
保险制度‚某一单方面的力量都会显得极为薄弱‚需要涉及低碳保险的多方面的合作与协调‚如
对涉及环保责任的保险‚应由环保部门提出企业投保目录以及损害赔偿标准;保险公司开发环境
责任保险产品‚合理确定责任范围‚分类厘定费率;保险监管部门制定行业规范‚进行市场监管。
其次‚以制度安排与政策引导作为低碳保险运行的保障。要逐步健全低碳保险法律制度‚创
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逐步制定有关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专门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细化有关
责任事故认定、损失评估标准、保险保障范围、操作流程等具体内容;明确企业投保费用税前列
[1
1]
支‚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其投保意识和积极性‚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 在低碳经济运行的初级
阶段‚可以采取政府强制规制与自愿相结合的制度。对污染严重的行业‚如石油、化工、印染、
水泥、造纸、皮革等‚应以立法形式将低碳保险明确为强制责任险;而在城建、公用事业、商业
污染相对较轻的行业‚政府应给予积极引导‚使企业自愿购买低碳保险。在低碳保险风险的分散
上‚由于低碳保险与其他一般商业性保险相比风险很大‚为分散风险‚政府可以制订重点行业扶
持政策‚或由政府出面促使各保险公司联合承保‚以进一步分散风险。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外的经
验‚给予低碳保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帮助其建立风险控制和防御体系。
再次‚依托产品和业务创新‚推动低碳保险机制的实施。低碳保险体系的建立‚政策和制度
层面的建立是其自身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而低碳保险产品与业务的创新更是不可或缺。因此‚
在保险产品的开发、保险方法的选择、保险费率的测定、保险时效的界定等方面‚均应以创新性
思维策划和实施。保险公司应当以低碳保险的理念为基点‚对高碳公司、一般公司、低碳公司还
·58·
应实行差别费率‚并且对每个区域的排污企业的排污程度不同实行可浮动的保险费率。这样不仅
可以照顾到不同污染区域同污染程度企业的公平‚同时还有利于促使企业不断地提高技术水平‚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防范事故风险。
最后‚根据低碳保险体系复杂、很难判断和确认侵权责任的时间的特质‚可以借鉴美国的做
法‚约定自保险单失效之日起最长多少年为被保险人向保险人通知索赔的最长期限的条款‚以利
限制保险人的责任。按照保单约定的日落条款‚自保险单失效之日起超过约定年限的‚任何人向
被保险人请求环境责任赔偿的‚被保险人不得再请求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
(三 ) 碳金融体系下的金融市场运行架构
碳金融市场的运行架构是低碳金融体系构建的核心。中国作为碳排放权最大供应国‚如何借
鉴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的发展经验‚逐步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具有碳排放权定价能力的碳排
放产权交易市场变得尤为重要。我国碳交易市场的运行应当参照美国杜克法则‚推动农、林、
牧、副、渔业等生态补偿类项目的发展‚促进市场向工业补偿农业、城市补偿农村、东部补偿西
部、高排放者补偿低排放者的方向发展。
首先‚要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构建基本市场要素。一是要培育碳排放权的供给者‚包括项目
开发商、减排成本较低的排放实体、国际金融组织、碳基金、各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咨询机构、
技术开发转让商等;二是要培育最终使用者‚即履约买家‚包括减排成本较高的能源业和农业、
零售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天气敏感的行业;三是培育市场中介‚包括商业银行、共同基
金、养老金、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
其次‚开发碳金融市场交易产品‚使市场中有足够的以碳排放权为主的原生产品‚和以一系
列创新性衍生产品为辅的金融产品。由于不同企业的排放量和减排成本不同‚一些持有较多排放
权的企业可以将多余的指标出售给排放权不足的企业‚这类碳排放权可以作为一般核心商品由排
放企业在碳金融市场上进行相互交易。除碳排放权外‚还可以开发包括对天气风险进行分割、重
组与交易的衍生金融品‚如天气衍生品、巨灾债券、碳信用、工业损失保证及碳排放期货等等。
再次‚在碳金融市场类型选择上‚应当有计划地通过政策引导先发展自愿减排市场‚有条件
[1
2]
的情况下过渡到发展配额碳交易市场。 国际上没有减排义务或未签约的国家‚自发在本国形成
的碳交易市场即为自愿碳减排市场‚市场内参与交易的企业多以实现碳中和为目的‚即购买的碳
排放量用以补偿自己生产活动中产生的碳排放。配额碳交易市场是履行减排义务的国家中‚由管
理者规定各个市场总碳排放额度‚并在各个参与者之间进行分配‚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
的额度。由于我国属于没有减排义务的国家‚在当前状况下应当通过政策引导发展自愿减排市
[1
3]
场‚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过渡到发展配额碳交易市场。
最后‚确定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在内的碳金融市场运行机
制。1) 碳金融市场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在我国‚碳排放权供给多‚价格机制还不完
善‚因此应当建立适当的价格机制‚使碳排放权的价格随着市场供求的变化‚围绕着价值上下波
动‚在这种联系和变动中‚使碳排放权供求趋向一致‚价格与价值趋向一致。2) 碳金融市场供
求机制是市场机制的主体。我国应当构建适当的供求机制调节碳排放权的总量平衡、结构平衡、
地区之间的平衡、时间上的平衡。3) 碳金融市场竞争涉及排放权买者之间的竞争、卖者之间的
竞争与买卖双方的竞争。在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应当规范各方的市场行为‚制止保护主
义、不正当竞争及垄断等行为的发生‚使其向良性方向发展。4) 碳金融市场风险机制是碳排放
同盈利、亏损、破产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机制。碳交易市场作为新兴市场‚存在较大的不确
定性。我们可能面临因 “后京都时代 ” 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走向对今后全球碳交
易市场产生影响而形成的政策风险;面临因一级市场上的恶性价格竞争和二级市场上排放权交易
价格的变动而形成的市场风险。为防范这些风险‚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包括参与主体、设立碳基
·59·
金、机构投资者培育、排放权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的推出、交易所制度完善、信用评级、风险评估
与管理框架以及监管体系在内的多维度全方位风险防控机制。
(四 ) 碳金融体系下的碳交易机制
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
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中国在碳交易价格方面没有话语权‚被动接受外国碳交易机构设定较低的
碳价格‚发达国家还通过碳交易权的计价结算和货币绑定机制拥有强大的定价机制‚这对于我国
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因此一方面积极研究国际碳交易和定价的规律‚借鉴国际碳交易机制‚建
设多元化、多层次碳交易平台‚从制度建设和政策层面进行中国未来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路径谋划‚
提高我国在碳市场的定价权‚从而推动碳金融与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顺利衔接。
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目前‚
国际碳交易使用欧元计价结算的需要不断提高。美元、日元、英镑、澳元、加元等都具提升空间。随
着各国在碳交易市场的参与度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搭乘碳交易快车提升本币在国际货币体
系中的地位。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甚至关键货币‚通常遵循计价结算货币---储备货币
---锚货币的基本路径‚而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的计价和结算绑定权往往是货币崛起的
起点。中国要抓紧这一机遇将人民币与碳排放权绑定‚推进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

四、碳金融体系下的政策与监管架构

政府的碳金融支持政策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为了发展我国的低碳经济并为之提供
金融支撑‚我们必须关注我国经济政策的方式和力度的选择、政策出台的次序与时机判别、政策
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等问题。
(一 ) 碳金融体系下的货币政策架构
支撑低碳金融的货币政策‚要求中央银行采用各种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方针和措施‚实
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
实施低碳货币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社会货币供应量的调节来影响全社会对低碳产品
的总需求水平‚以达到碳排放的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协调平衡。为此‚中央银行应当通过
适当的货币政策手段‚来实现我国供需之间的基本平衡。
低碳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应该设定为利率。因为碳金融下利率不但能够反映碳货币与碳信用
的供给状态‚而且能够表现碳排放权的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变化。因此中央银行应当运用货币政
策‚针对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实施差别利率‚通过设定较高的利率水平‚加大高碳贷款成本‚影
响其贷款总量;设定较低的利率水平‚提高低碳贷款规模。
对于结算工具主动权的把握‚中央银行可考虑适时发行碳货币‚专门用于碳排放权的结算。
(二 ) 碳金融体系下的金融监管架构
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对碳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的行为构成了碳金融监
管。碳金融体系下的金融监管架构‚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实施碳金融准入规制。碳金融
监管部门应将开展低碳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风险管理与金融创新纳入市场准入、日常监管和监
管评级工作当中‚采取差别化监管方式‚对发展低碳经济目标明确、论证充分的金融业予以业务
和机构准入‚并通过低碳信贷、信用、保险、担保等金融业务规模、结构和效应等要素的评价‚
利用监管评级、批准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等激励或限制手段‚积极助推其碳金融运行和管理体系的
建立和发展。二是对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业务范围的限制。碳金融监管部门根据各不同金融机
构的性质对其业务范围进行限制‚鼓励各商业银行的低碳金融业务‚同时对高碳贷款予以限制。
三是强化低碳贷款风险控制。碳金融监管部门应利用一系列风险控制指标‚将政策风险、市场风
·60·
险以及低碳贷款信用风险等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监管部门应该通过立法或其他形式规定金融
[1
4]
机构低碳贷款资本的构成和充足率标准‚监督商业银行低碳贷款的资金回收率等财务指标。
(三 ) 碳金融框架下的配套政策耦合机制
碳金融体系框架的形成和发展首先离不开低碳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为了形成节约能源资
源、减少碳排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要调整支出结构‚以低碳为发展方向‚将低能耗、低污
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产业以及开发节能减排的新产业列为财政支出重点‚财政
指标考评上把节能降耗、综合利用、碳排放减少、环境保护等约束性指标列入考核标准‚并从政
策上予以倾斜;二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将中央与地方财政对低碳经济的扶持形成合力。三要建
立与完善税收体系‚完善碳税、环境税等税制。要结合绿色税制的构建‚完善现有的环境税、扩
大消费税征税范围‚将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列入征税范围。
碳金融体系框架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构建长期稳定的低碳经济产业政策导向机制‚形成新型
低碳产业发展机制。产业政策取向上‚应当由发展高碳产业转向发展低碳产业。为此应逐步提高
高碳产业准入标准‚严格控制能耗高、污染重的第二产业的增幅。重点发展低碳产业‚发展能耗
低、污染小、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第三产业‚尤其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在现有产业的结构优
化方面‚应加快对传统产业实施低碳化改造‚逐步淘汰不符合低碳发展理念、高能耗、高污染、
低效益的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降低 GDP的碳强度。推动高能耗高污
染企业升级转型‚淘汰落后产能‚对节能减排不达标、转型不到位的企业‚要采取停业整顿等措
施督促整改。
建构碳金融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项政策配套实施方可达到预期效果。各相关
政策的出台时机和政策目标上要加强衔接和协作‚避免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并保证政策间的协
调性‚从而形成政策合力‚实现碳金融组合效用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

[ 1 ] St
igl
erG.TheThe
oryo
fEc
ono
micRe
gul
ati
on‚Be
llJ
our
nalo
fEc
ono
mic
sandManage
mentSc
ienc
e‚1971‚2 (1):
3-21.
[2] J
ohnP‚Pa
rkA.Re
fle
cti
onso
ntheDo
ubl
eDi
vide
ndDe
bat
e‚Env
iro
nme
ntal&Re
sour
ceEc
ono
mic
s‚Eur
ope
anAs
so-

iat
iono
fEnv
iro
nme
ntalandRe
sour
ceEc
ono
mis
t‚1998‚11 (3):539-555.

[ 3 ] Ai
dtT.TheRi
seo
fEnv
iro
nme
nta
lim‚Po
s llut
ionTa
xesa
ndI
ntr
a-I
ndus
tryTr
a ‚Ec
de ono
mic
sofGo
ver
nanc
e‚2004‚6
(1):1-12.
[ 4 ] 胥刚: 《
论绿色金融---环境保护与金融导向新论 》
‚《中国环境管理 》
‚1995年 4期。
[ 5 ] 陈光春: 《
绿色金融发展的融资策略探析 》
‚《当代经济 》
‚2005年 7期。
[ 6 ] 董玉华: 《
加强理论研究、推进绿色金融 》
‚《金融教学与研究 》
‚2008年 5期。
[ 7 ] 高建良: 《“绿色金融 ” 与金融可持续发展 》
‚《金融理论与教学 》
‚1998年 4期。
[ 8 ] 吴玉宇: 《
我国碳金融发展及碳金融机制创新策略 》
‚《上海金融 》
‚2009年 10期。
[ 9 ] 任卫峰: 《
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 》
‚《上海经济研究 》
‚2008年 3期。
[10] 王卉彤: 《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 》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
[11] 熊焰: 《
低碳之路 》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
[12] 曾刚: 《
国际碳金融市场:现状、问题与前景 》
‚《国际金融研究 》
‚2009年 11期。
[13] 张爱军: 《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 》
‚《宏观经济管理 》
‚2010年 1期。
[14] 李华友: 《“绿色保险 ” 的国际经验及发展趋势 》
‚《环境经济 》
‚2008年 9期。

[责任编辑:赵东奎 ]

·6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