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9

一.

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书 p11-13 共七点)
Ppt:
1货币财富观:认为货币(金、银)是最好的财富,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货币。
2、财富源泉观:
• 财富的直接源泉在流通领域。除了开采金银矿外,商业是获得货币财富的唯一源泉。
• 在商业中,国内贸易不能增加一国货币总量,只有对外贸易才能使一国货币财富增加。
• 而对外贸易的原则是少买多卖,少支出多收入,实现外贸顺差。
• 国内的商品生产应服从于外贸出口需要,主张鼓励和发展有利于出口的本国工场手工业。
3、主张强大的民族国家的积极干预.在一定的财富存量条件下,各国之间的贸易分配是
“零和博弈”。
– 对外:连年战争争夺殖民地,贸易垄断
– 对内:
• 反对妨碍国内商品自由流动的各种税、费
• 积极发展本国有利于贸易顺差的手工业
• 奖励增加人口和管制食物价格
• 强调生产劳动的重要性
4.总之,重金、贸易顺差和国家干预是重商主义思想的主要信条

二.经济表的分析及其中蕴含的重农思想(纯产品理论,政策建议)
对经济表的分析:
Ppt. 1.《经济表》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一次尝试。
它也是魁奈经济体系的全面总结。
2.假设前提:
•大规模租地农业经济;
• 三个阶级间无数买卖行为合成一次总的交换,货币只在三个阶级之间流通,每个阶级内
部的流通略而不谈;
• 价格不变;
• 假定是规模不变的简单再生产;
• 国外市场略而不谈,即不考虑对外贸易。
3.参考书本p31第二段(魁奈假定土地为地主所有,但由承租的农场主耕种……)及小字部分
(魁奈的经济表描述了农场主、地主、制造业者和商人的支出及收入所得……)
(此部分ppt上有更详细的叙述)
4.显然,经济表暗含着这样的内涵:
– 如果向租地农场主征税,必然侵蚀其利润和预付,导致农业生产萎缩;
– 如果向工商业者征税,必然会转嫁到地主阶级头上;
– 如果地主阶级过多地消费工业奢侈品,那么流回生产部门的收入就减少,生产规模
会缩小。

蕴含的重农思想(纯产品理论,政策建议)

重视农业– 认为只有农业是生产的,它能生产出超过自身投入的剩余,而工商业都不
具备生产性。
“纯产品”:
物质财富观:财富是物质,且来源于生产领域而非流通领域。
只有农业才生产新财富魁奈将农业中每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扣除了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
产资料和农业生产者的生活资料后所剩余的农产品定义为“纯产品”。在他看来,只有
“纯产品”增加,一国财富才能增加。
– 其他部门,包括工业在内,其产品都只能补偿耗费,并不能生产任何“纯产品”和新财
富。
– 农业之所以能够生产“纯产品” 是由于自然参加了生产,却不要任何报偿。因此,
“纯产品”是“自然的赐予”。
(对纯产品‛学说的发展)魁奈认为“纯产品”是“自然的恩赐”;杜尔阁把“自然的恩
赐”不知不觉地转化为农业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认为“纯产品”是土地对农民劳动的赐予,
是农民劳动利用了
特殊的自然生产力的结果,土地如果离开了劳动便不能生产任何东西。
• 并且认识到地租是由“纯产品”转化而来的;土地所有者占有地租是土地私有权的结果。
比魁奈更进一步说明了地租的本质和根源。
经济政策主张
1. 自由放任。判断一个社会健康与否就看它是否符合自然秩序。魁奈认为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即在阐明这种客观的经济规律,使人为秩序符合自然秩序。实现自然秩序的有效机制便是
竞争和自由放任。
2. 实行大农业经营。魁奈认为小农业经营不能获得大量的“纯产品”,农业发展只有依靠
把土地集中进行大农业经营。
3. 整顿税收。废除其他赋税,实行只向土地所有者阶级征收的单一地租税,也就是征税对
象必须是“纯产品”。
– 征税对象只应当是新财富;
– 对农业课税,将侵蚀农业的再生产基金;
– 对工商业课税,只能提高工业品价格,最后还是会转嫁到地主阶级身上;
– 实行单一租税还可以简化税制,大大降低征收税时花费的费用。
单一地租税的实质是为了维护一国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正常运作,是为资产阶级利
益服务的。
4. 维护私有制。反复强调私有制是符合“自然秩序”的,私有制的安全是社会经济秩序的
基础
总而言之,魁奈经济政策的原则是减少国家干预,提倡生产(主要是农业经济)和贸易领
域的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其目的是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大农业积累财富,振兴法国经济

三、请列举并简要说明古典学派的主要观点。
1、最低程度的政府参与
• 市场自由竞争机制具有调节生产、交换和分配的功能;政府的职责是对外保护国家安全,
对内解决市场交往中出现的利益冲突,并且提供社会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公共教育等事业
2、自利的经济行为
• 古典经济学家正视人的本性,指出在经济生活中“自利”是人的本能。出于自利,生产者
提供产品、消费者购买产品、工人提供劳动。
3、利益的和谐
• 尽管各个经济主体的行为是自利的,但是,市场机制却无形之中引导追求自利的个人为
社会整体利益作出了贡献,即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是和谐一致的
4、所有经济资源及经济活动的重要性
• 和商业、农业相比,古典经济学家认识到工业生产是财富的更加重要源泉。
• 在生产财富的过程中,除了土地生产“纯产品”,其他要素劳动、资本甚至企业家才能
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5、经济规律
• 古典经济学家们试图寻找指导人类经济活动的普遍的一般的规律,取得了一系列影响深
远的成果:
– 劳动价值论
– 货币数量论
– 比较优势理论
– 收益递减规律
– 人口理论
– 萨伊定律
– 级差地租理论等等
四、请说明《国富论》中劳动价值论、分工和资本积累之间的相互关系。
分工。社会财富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社会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
率主要途径分工之所以提高劳动生产力,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
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
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书
p54)
价值论
1. 斯密首先以钻石和水的反论区分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一词有二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
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
劳动既是交换价值的来源也是衡量交换价值大小的尺度工资是劳动的价格和价值,是
商品价值的构成部分和源泉之一。斯密认为劳动也同其他商品一样有市场价格和自然价格。
工资
• 劳动力的自然价格由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存和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决定;市场价格取

于市场上的供求关系。
影响市场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劳动力的需求。
– 工资增加
– ← “工资基金”增加
– ←资本的增加
– ←国民财富的增加
– 所以工人的工资必然随着资本的积累和国民财富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利润
资本收入包括利息和利润两部分。
利润来源于劳动创造的价值,它和工资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
利润的变动趋势。
– 利润和工资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决定了资本积累数量和利润之间的关系通过工资水平的
变化这个中介环节体现。即资本积累→工资上升→利润下降。即随着经济增长,资本
积累,利润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地租
首先斯密认为地租是使用地主土地的代价或自然报酬。
• 其次,地租是商品高价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工资由“工资基金”决定,利润受到自由竞争
的利润水平约束,剩余的部分才是地租。
• 因此斯密不断强调地租是商品高价的结果,而前两者是商品高价的原因。
资本积累
• 财富增加的手段的根本途径在于资本积累,它既有助于扩大劳动的数量,又可以提高劳
动的效率。

五、请用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解释竞争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自然价格是市场价格的中心,尽管它可能会偏离自然价格,但是是收敛的,而非发散地偏
离。导致这种现象的机制就是自由竞争。
– 由于市场价格可以拆分为地租、利润和工资。因此当市场价格上升到自然价格之上时,至
少其中的某一个部分高于自然水平。
自由竞争机制
自然价格=平均地租+平均利润+平均工资
市场价格=地租+利润+工资
• 当市场价格>自然价格时,至少其中的某一种收入高于自然水平。
• 要素立即会流向高收入的行业
例如:超过平均水平的超额利润吸引大量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资本家加入到该行
业的竞争中。
• 结果:
– 产品供给增加
– 市场价格降低到自然价格的水平
– 超额利润消失
正是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资本的竞争无意间实现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和
谐。
六、用图表总结李嘉图分配理论的基本特点。
(参见第六章ppt第55页-75页)
要点:
• 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 三种收入中工资量的变动起着决定作用,工资变动为因,利润、地租变动为果。
• 三种收入中只有利润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重要,只有利润增加才能增加资本积累、促进
生产力发展。

• 工资和利润、利润和地租
之间存在对立关系,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并不是和谐的。

李嘉图最终得出结论:
在长期经济增长过程
中,资本家受损,工
人最多不好不坏,而
全部的好处将被地主
阶级获得。
七、李嘉图学派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从网上找来的。。。觉得写得很好,可以帮助理解(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是指
原始实物交换条件下的交换比例的决定法则,它必然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商品价格
决定和变动规律相抵触.亚当@斯密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个矛盾,但没有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
李嘉图同样没有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但却坚持劳动价值论的普遍适用性,结果留下了被论
敌攻击的口实.李嘉图的追随者企图用诡辩、曲解和不适当地扩大劳动概念的办法反驳论敌,
结果完全糟蹋了原本还有一定科学性的劳动价值论,也使李嘉图学派归于解体.这段历史生
动地表明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尊重实践并依据实践来修正同实践相悖的理论才能
坚持和发展真理.

劳动价值论及其同资本主义现实的矛盾

亚当 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都以“原始的实物交换”为分析的起点和前提,就是说,
他们分析的交换是指没有[[货币]]、更没有[[资本]],而且土地等其他各种资源都不索取
报酬的纯粹实物交换,分析的结论都是说交换的依据或[[交换价值]]的源泉是体现在被交
换物品中的劳动。

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 斯密的价值论,实际上他也认为价值理论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原
始阶段,一个是现代阶段,不过他认为现代条件下的价值规律虽然与原始阶段有所不同,
但这种区别是次要的,原始条件下得出的价值论还是主要的。李嘉图价值论的逻辑层次和
基本论点如下:亚当 斯密的“价值反论”表明,敢用虽是交换价值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但
却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具有效用的商品,其交换价值是从两个源泉得来的:一个是
它们的稀少性,另一个是获取时所必需的劳动量;在社会的早期阶段,商品的交换价值几
乎完全取决于各商品上所费的劳动量;斯密所谓交换来的劳动决定价值的提法不妥当;劳
动报酬不同不会影响商品相对价值的变动;影响[[商品价值]]的不仅是直接投在商品上的
劳动,而且还有投在协助这种劳动的器具、工具和工场建筑物上的劳动,等等。

可是,这种原始的实物交换的分析前提显然不同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市场条件,从中引
出的劳动价值论必然也就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交换法则相抵触,就是说,在资本主义自由
竞争条件下,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存在,使商品交换比例或商品价值,通常不是决定于产品
中所包含的劳动量,而是决定于生产商品所需要的资本量,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成为一
种趋势和通则。

富于历史感的[[亚当 斯密]]看到了这种矛盾,可是这个矛盾的存在对他来说似乎没有构成
什么认识上的障碍。他的解决办法就是如实地描述现象,修改原先的理论,从[[劳动价值
论]]走向[[收入价值论]]。他说:“资本一经在个别人手中积聚起来,当然就有一些人,
为了从劳动生产物的售卖或劳动对原料增加的价值上得到一种利润??劳动者对原材料增加
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就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另一部分
支付雇主的利润??一国土地,一旦完全成为私有财产,有土地的地主,像一切其他人一样,
都想不劳而获??劳动者??必须把他所生产或采集的产物的一部分交给地主??总之,无论什
么商品的全部价格,最后必由那三个部分或其中一个部分构成??工资、利润和[[地租]],
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一切其他收入归根到底都是来自这三种收
入中的一个。”

李嘉围以收入分配变动是现有价值的分配而不影响价值的决定为由,批判并摒弃了斯密的
收入价值论;李嘉图也承认稀缺性是商品价值的一个决定因翥,但他坚持认为绝大多数商
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李嘉图也看到了这种价值规定同现实之间存在某
种抵触,他对这种矛盾和抵触的认识和表述比亚当 斯密还要明确,他指出,由于各部门使
用机器及其他固定资本耐久资本比例不等,以及在这些不同部门中工资涨落的影响不等,
而使劳动价值原理有了很太的变更,他说:“我们可以看出,在机器或耐久资本还没有大
量使用的早期社会,等量资本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是接近相等的,彼此之间的相对价值只
会由于生产所需的劳动量的增减而有涨有跌。但在采用了这些昂贵而耐用的工具之后,使
用等量资本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就极不相等了。彼此之间的相等价值虽然仍旧会由于生产
所需的劳动量的增减而有涨有落,但同时也会由于工资和利润的涨落而发生另一种虽然是
次要的变动。由于售价五千镑的商品所用的资本量可能等于售价一万镑的其他商品生产所
用的资本量,所以两者的制造利润也会相等。但如果商品的价格不随利润率的涨落而变动,
其利润就会不相等了。李嘉图认为需要对劳动价值原理作出一定的修正,但他坚持认为,
工资和利润的涨落对商品价值的影响是“次要的”,主要的还是由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交换
价值或相对价值。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引起了反对论者的攻击,他们所攻击的正是这种理论同现实的两太
矛盾,一个是它无法解释劳动与资本的交换。因为总不能说劳动的价值决定于劳动吧?再说
劳动与资本交换的结果是利润,这岂不是说劳动与资本交换是不等价的吗?另一个是它无法
解释产品价格从而资本利润不同劳动而同资本成比例,而利润率的平均化或等量资本获得
等量利润却是自由竞争市场条件下的普遍规律。让我们稍微回顾一个反对论者的主要分析
进程。

反对论者对李嘉图学说的责难

在反对李嘉图价值论的声浪中,1821年出现的一本名为《评政治经济学上若干用语的争论》
的匿名著作(以下简称《争论》)发生过直接影响,其中的许多论点为日后反对论者所采纳。
而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要数萨谬尔 贝利,他在1825年出版的《价值的本质、尺度和原因的批
判研究,主要是论李嘉图先生及其信徒》的著作中,对李嘉图的价值论和利润论提出了系
统全面的批判。这本书狠狠地击中了李嘉图学说体系的矛盾和弱点,促进了李嘉图学派的
解体。

反对论者攻击的首要问题是商品价值的性质。《争论》的匿名作者指责李嘉图不该把价值由
某种相对的东西变成了绝对的东西,贝利更进一步发挥了这个观点。贝利强调说:“价值
除了仅仅表示两个物品作为可交换的商品的相互间的比例外,不表示任何肯定的或内在的
东西。”他还认为,由于人们在交换中总要依照一定的比例,又总是习惯于用货币来表现
这个比例,所以才形成了价值概念。在他看来,“决定价值也就是表现价值”。总之,价值
就是交换比例,就是价格,是纯粹相对的东西。他指责李嘉图不该在交换价值背后去探索
什么绝对的、独立存在的、内在的东西——价值。应当说,这个指责是没有道理的。千差万别
的商品能彼此交换,说明其中必定含有某种客观存在的共同物。至于这个共同物是什么,
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否认这种共同物的存在是站不住脚的。李嘉图的价值观点有绝对化
的缺点,他不理解价值只是在他设定的一定条件下(即原始的实物交换)形成的某种生产关
系,因而是历史的暂时的而不是永恒的。但是在设定条件下这种关系确实是客观存在的绝
对的东西。贝利的错误在于连这种概念上的绝对性都不承认。

其次,关于“劳动的价值”决定及利润的来源问题。《争论》的匿名作者指出,依据李嘉图
的劳动价值论将无法解释劳动的价值,也无法解释土地的价值,因为土地不是由劳动生产
出来的。贝利发挥了这一点,他不无道理地指出,说劳动的价值由劳动决定显然是荒谬的。
也击中了李嘉图学说的一个弱点,李嘉图没有区分劳动和劳动力。贝利当然不是要区分劳
动和劳动力,他只是想以他的概念来重新解释“劳动的价值”。在贝利看来,商品的价值
是交换比倒,劳动的价值(工资)也是一种交换比例,即劳动所得货币与其所交换的其他商
品的比例,他以此反对李嘉图把工资归结为工人的生括费用的观点。由于贝利把工资说成
是一种数量上的比例,而这个比例又要随着货币与生活资料双方的价格而波动,所以在他
看来工资既不是确定的量,也不是具有特定内含的社会经济概念,从而也就说不上在劳动
和资本的交换中存在不等价交换了。按照这种理解,利润也只是一种比例,是生产成本以
上的超过额同总资本的比例,[[利润量]]则同总资本而不是劳动成比倒。这些观点同李嘉
图将利润归结为商品价值减去工资后的余额的观点是直接对立的。同样,既然工资和利润
都是一种比倒,它们又各有来源和各自的变动法则,没有统一的基础,那么,它们就是互
不相干的,说不上相互对立。这是其价值相对论的引申。

[[马尔萨斯]]也利用了李嘉图价值论的矛盾来反对李嘉图,但与贝利的手法有所不同。马
尔萨斯正确地指出劳动与资本的交换是不平等的,也不可能平等,否则就没有利润存在的
余地了,而利润是资本家提供商品的必要条件。问题在于怎样说明利润的存在与[[价值规
律]]的统一。如果工资真像李嘉图所说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即劳动的全部成果,那就不
能在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说明利润了。包含在李嘉图体系中的这个矛盾和困难,李
嘉图本人并没有觉察到,马尔萨斯却看到了,并利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认为工资确
如李嘉图所说是劳动的价值;利润也不可缺少;惟一需要否定的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原理。
他强调说,正因为工资和利润都不可缺少,所以商品的价值就应由工资和利润量来决定。
这个量构成了资本家的[[生产费用]],又是从同劳动的交换中得来的,因而他宣称,他的
价值论就是生产费用论,或如亚当 斯密所说的交换劳动论或购买劳动论。显然他是从劳动
资本交换的不平等出发,否定劳动价值论,这实际上是用价值的增值去说明价值本身的决
定。

再次,关于一般商品价值决定和利润来源问题。前已指出,李嘉图一方面坚持劳动价值论,
另一方面又看到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两者难于统一。托伦斯比李嘉图更明确地表述和
强调了价值与生产价格相背离的现象:“只要两笔资本相等,它们的产品的价值就是相等,
不管它们所推动的,或者说它们的产品所需要的直接劳动量如何不同。如果两笔资本不等,
它们的产品的价值就不等,虽然花费在它们的产品上的劳动量完全相同。”李嘉图宣称这
些现象不过是例外;托伦斯则指出,这表明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只适用于社会发展的初期,
资本积累出现以后,价值便决定于生产费用即资本的支出。由此出发,托伦斯还把利润归
结为价值即生产费用以上的超过额,即归结为流通领域的产物。

马尔萨斯在利用李嘉图的发现来反对李嘉图的价值原理方面显得更加巧妙和尖刻。他指出:
“李嘉图明确地承认了资本回收快幔以及[[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比倒不同的影响。
但在他那书的最后一版中(第三版),他却大大低估了这种影响。”马尔萨斯还指出:“李
嘉图先生自己也承认他的规则有相当多的倒外;但是如果我们考察一下这些他所谓的倒外
情况,即使用的固定资本量不同,耐久程度不同,使用的流动资本周转时间不同,那么我
们就会发现,这些倒外情况如此之多,以致规则可以看作倒外,而倒外可以看作规则。”
这个批判显然是切中要害的。马尔萨斯自己的价值论是生产费用论,其中包括工资加利润。
贝利从价值与价格背离的现象出发,也得出结论说,价值决定于托伦斯所说的生产费用即
资本量。

; 李嘉图追随者的诡辩

面对论敌的攻击,李嘉图的忠实追随者[[詹姆斯 穆勒]]和[[麦克库洛赫]]等人力图加以反
驳,然而他们的反驳仅仅是字面上的,而且充满了诡辩,结果直接导致了李嘉图学说的庸俗
化和学派的解体。麦克库洛赫是最早站出来反驳论敌的人,但李嘉图对他的辩护性论点不
以为然。1821年[[穆勒]]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纲要》,是李嘉图学派解体的重要标志。李嘉图
对穆勒的解释仍不满意,并力求探索出解决矛盾的新途径,但终于没有成功。在李嘉图去
世后,麦克库洛赫于1825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则彻底败坏了李嘉图学说体系的
基础,宣告了李嘉图学派的终结。李嘉图学说究竟是怎样被他的追随者庸俗化的呢?

首先,关于商品价值的决定法则。穆勒和麦克库洛赫都宣称商品价值决定于劳动,然而他
们对这种劳动的解释却远离李嘉图的原意。穆勒认为价值通常决定于供给与需求,但最终
决定于生产费用。生产费用由什么构成?劳动和资本。穆勒说,所谓劳动是指直接的劳动,
所谓资本是指蓄积的劳动,即蓄积在原料、工具、厂房等生产资料中的劳动。在他看来直接
劳动和蓄积劳动都是劳动,都能刨造价值,因此价值是由这两者舍起来决定的。这实际上
是承认决定价值不仅是劳动,而且还有资本,不过他把资本称作另一种劳动罢了。

麦克库洛赫在论述价值论时首先区分了实际价值和相对价值,认为实际价值取决于生产商
品所需要的劳动,而相对价值则取决于“商品换得的劳动或其他任何商品的量”。他又说,
通常情况下即供求相等时,交换来的劳动等于耗费的劳动,但是,“事实上”前者总要比
后者多,这个差额构成利润,而且非得有利渭不可,否则生产的动力就消失了。这种解释
同李嘉图反驳的交换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并无二致。

其次,关于价值规律同劳动与资本相交换的矛盾。穆勒认为这里不存在矛盾,因为劳动与
瓷本的交换不过是普通的商品交换。穆勒的论证如下:价值由直接劳动(劳动)和蓄积劳动
(资本)共同刨造,因此工人和[[资本家]]是商品的共同所有者,各自也只应占有其中的一
部分。资本家支付工资,就是用货币交换工人将要在生产中创造的并应归工人所有的那一
部分价值。正因为资本家预付了工资,所以后来生产的全部成果应归资本家。可见,劳动与
资本交换是等价的。这种观点根本否定了李嘉图的劳动决定价值原理,也不承认劳动与资
本交换的结果是不等价的交换,穆勒的说法完全取消了劳动与资本交换中以少量劳动与多
量劳动交换的事实,取消了事实上存在的矛盾。

照这样说来,工资该如何决定呢?按照穆勒的理论,本应这样回答:劳动的价值(工资)决定
于劳动。他承认这样说是荒谬的。于是他另寻出路,用人口与资本的比例和[[劳动力市场]]
上的竞争来说明,这表明他抛弃了李嘉图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说明工资的思路。后来的反对
论者贝利也是用比例关系来说明工资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贝利认为工资是工人所得与生
活资料之比,而穆勒认为是人口与资本之比,他们实际上都不认为工资是由劳动决定的。
关于利润,穆勒认为利润也可叫作工资,不过不是直接劳动的而是间接劳动即蓄积劳动的
工资,是资本的贡献,这显然是他的价值论的运用。总之,穆勒解决矛盾的办法就是曲解
李嘉图价值论的定义,否认劳动与资本交换的不平等性。

与穆勒不同,麦克库洛赫承认这种不平等,但他认为这同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理由是:
价值就是由交换来的劳动决定的,而交换来的劳动通常就是要比耗费的劳动多,所以,资
本在同劳动的交换中得到更多的劳动量(利润)并没有破坏价值规律。这种解释完全曲解了
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命题,默认了利润来自交换和购买的让渡利润的观点,否认了利润的
剥削性质。

再次,关于价值规律同等量劳动得到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穆勒和麦克库洛赫仍然试图予
以解释,结果弄得更是一团糟。为什/厶有些商品(例如窖藏葡萄酒)的劳动时间没有增加
而价值增加了呢?穆勒说这是因为酒在窖藏期间,人手的劳动虽然停止了,但当初生产新酒
时耗费的蓄积在其中的劳动还在继续劳动,所以陈酒比新酒贵。他似乎也感到这种说明难
以理解,于是进一步解释说,一部机器的价值不是一下子消耗完的,而是逐渐消耗,这就
说明当初生产机器时所耗费并蓄积在其中的劳动还在劳动。这其实是价值的转移,不是价
值的创造,根本不能说明已经离开劳动过程的商品,在生产或流通期间停留更长的时间之
后价格便会提高的原因。穆勒的解释表明他完全抛弃了李嘉图的价值论。

麦克库洛赫的解释比穆勒走得更远。陈酒之所以比新酒贵,麦克库洛赫认为是由于酒在窖
藏期间,机器设备以及自然力对酒发生了一种我们所期望的作用,而。任何一种旨在引起
某种合乎愿望的结果的作用或操作就是劳动,不管它是由人、由动物、由机器,还是由自然
力完成的。这就是麦克库洛赫的劳动价值论!劳动概念在他手里完全被糟踏了。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至此被彻底地败坏了。劳动在穆勒和麦克库洛赫的手里完全失去了应
有的意义,成了资本或自然力的代名词,用这样的劳动概念解释价值,其实就是用劳动与
资本一起解释价值,而用劳动和资本一起解释价值也就是用生产成本解释价值。

; 必然结局和后果

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破产和李嘉图学派解体的主要后果和必然结局是[[生产成本价值论]]
的兴起。这种理论在[[萨伊]]([[J.B.Say]],1767—1832)的生产三要素论中已见端倪,
中阅经过[[马尔萨斯]]([[T.R.Malthus]],1766~1834)等人的加工有了一定进展,到了
[[约翰 穆勒]]([[J.S.Mill]],1806—1873)手上更趋完备。按照这种理论,商品的价值
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花费的成本,即各项生产支出的总和,其中包括生产资本支出、劳动工
资、资本利息和企业家收人等。这种理论还指出,商品价值会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变
动,它的水平和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这还不是李嘉图学擐解体的全部后果,在从
李嘉图劳动价值论完全转向生产成本论的同时,还开始了从客观价值论向主观价值论的转
变。前者出现在李嘉图追随者手上,后者则是李嘉图学说的修正论者或反对论者所为。不过
后者还是很初步的,只是到了l9世纪7O年代初期发生了所谓“[[边际革命]]”,主观价值
论才正式登上理论舞台。这里主要说明一下向生产成本论的转变过程。

萨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生产三要素价值论和以敢用为
基础的价值论。他认为:“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人们所给予物品的
价值,是由物品的用途而产生的??当人们承认某东西有价值时,所根据的总是它的有用
性。”他还说:。它们的价值基于它们所能创造的产品的价值,而这个价值本身则起源于那
个产品的效用,或它所可能提供的满足。”

萨伊正确地把土地、劳动和资本看作生产的三个要素。他指出:“事实已经证明,所生产出
来的价值+都是归困于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者的作用和协力,其中以能耕种的土地为最
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除这些外,没有其他因素能生产价值或能扩大人类的财富。”

根据这种理解,萨伊肯定了土地和资本同劳动一样,都有生产性。萨伊这种说法的历史贡
献在于在经济学史上率先肯定了资本的生产作用,将以往人们(如[[威廉 配第]])的认识即
劳动和土地两要素论推进了一大步,这是对产业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新概括。

萨伊的价值论有三个层次:一般意义的价值,是指获得商品就必须支付的代价,即生产努
力或三要素的努力;市场价值,是指供给和需求所影响和决定的价值,那要受许多因素制
约;价值,以物品的效用为基础,而效用则来自生产费用,此效用具有主观的意义。萨伊
的价值论是生产要素论、供求论、生产费用论和效用论的结合,这也是同斯密的生产要素论
部分的吻合,而同李嘉图劳动价值论则分道扬镳了。

[[约翰 斯图亚特 穆勒]]对[[生产成本价值论]]所作的完整表述,是这种价值论取代劳动


价值论成为主流经济学标准价值论的最重要标志。约翰 穆勒是19世纪下半期英国最著名的
哲学家、逻辑学家和[[经济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社会改良主义者。他的
《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1848年初版,作者生前又重版六次)莫定了他
作为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的历史地位。

穆勒的价值理论是在论述交换理论时才提出来的,此前他已经论述了生产理论和分配理论。
他认为价值问题是交换领域的问题,同生产无关:生产的条件和法则不以是否存在交换为
转移;价值只与分配问题相关,而且也只是就分配的动力是竞争而不是习惯而言,才与价
值有关。然而对于交换社会来说,“价值问题却是根本问题。在这样构成的社会内,几乎一
切有关经济利害关系的思考都包含某种价值理论??幸运的是,在价值法则中已没有什幺要
留给现在的著作家或任何未来的著述家去澄清;有关这个问题的理论是完满的,需要克服
的惟一困难是如何说明这一理论”。

穆勒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篇第六章对他的价值原理作了系统的总结,这个总结可以
教看作是李嘉图劳动价值论在其追随者著作中演变的最终形态,它意味着劳动价值论的终
结和生产成本论的确定,从此以后,在西方正统经济学中不再有劳动价值论了,取而代之
的是被视为其变形的生产成本论。

鉴于穆勒的对价值论的表述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特将这段文字中的基本点引述如下:
“1,价值是一个相对的术语。一件物品的价值,是指它能换取的某一其他物品或一般物品
的数量??2,一件物品的暂时价值或市场价值取决于需求和供给??然而,需求随价值而变化,
价值低廉时对物品的需求,一般大于价值高时的需求;价值总是自行调整到是需求与供给
相等的程度。3,各种物品除它们的暂时价值外,还有永久价值,也可以称为自然价值,市
场价值在经历各种变动以后,总是趋于恢复到自然价值;各种摆动相互抵消,其结果,平
均地说,各种商品围绕它们的自然价值进行交换。4,某些物品以稀缺价值作为它们的自然
价值;但是,大多数物品是以它们的生产费用的比率或它们的所谓费用价值,自然地互相
交换??7,凡供给可以依靠劳动和资本无限增加的商品,都是按生产成本最大的那部分必要
供给并把它们运至市场所必需的费用,与其他物品交换的。自然价值就是费用价值,因而,
一件物品的费用价值,是指其成本最大的部分的费用价值。8,生产费用由若干要素构成,
其中有一些是经久不变的、普遍的,另外一些是偶然的。生产费用的普遍要素是劳动工资和
资本利润。偶然的要素是赋税和由某些生产要素的稀缺价值引起的额外费用。9,地租不是
产生它的生产费用中的一个要素,除非它来自或代表稀缺价值,而这种情况与其说是实际
存在的,不如说是想象出来的。但是,如果在农业上能够提供地租的土地被用于某一别的
目的,则其本来可以提供的地租便是它所产商品的生产费用的一个要素。1O,如果撇开一
些偶然的要素,则容许无限增加的各种物品,都按照为生产它们而必需支付的比较工资额
和支付那些工资的资本家所应获得的比较利润额,自然地,持久地相互交换??13,如果两
种物品是由等量劳动制造的,而对这样的劳动以同一比率付酬,又如劳动者的工资的垫付
期间也相同,用途的性质也无须利润率长期存在差别;则不论工资和利润的高低,也不论
耗费的劳动量的多少,平均地说,这两种物品就可以相互交换。14,如果两种物品之一,
平均地说,其所具有的价值大于另一物品,则其原因当为:其生产或者需要较大的劳动量,
或者需要长期以较高的比率付酬的某种劳动;或者维持这种劳动的资本或资本的一部分的
垫付期间较长;最后,或者其生产伴有必需长期以较高利润率加以偿付的某种情况。15,
在这些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生产所必需的劳动量;其他要素的作用较小,虽然它们当中没
有一个是无关紧要的。16,利润愈低,生产费用中一些次要的要素愈不重要,而各种商品
与同它们的生产所必需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成比例的价值背离也愈小。17,但是,利润的
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用许多机器或耐用机器制造的各种物品的费用价值,而提高手工制
作的这种物品的费用价值;利润的每一提高则都导致相反的结果。”)

两点教训

第一,亚当 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原始未开化社会”,
即原始社会末期最初出现的交换。这个条件说明他们的价值论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超出上
述范围这个价值论就不能适用了,必须对它作出改变。亚当 斯密实际上敏锐地看到了这一
点,并且也作出了改变,这个企图是可贵的,但是他所作的改变的方向不对头,他以承认
各种生产要素都会参与生产成果的分配这个事实来修改价值原理,从而走上了收入决定价
值论。李嘉图正确指出分配的变化是既定价值量分配的变化,不是对价值量的事先的决定。
但他并投有由此导向正确的认识,而是走向反面即倾向于否认其价值论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误以为他的价值论适用于一切时代。他即使勉强承认在有些情况下会有某些改变,但最终
还是回到他最初的原理上去,结果导致了原本有一定真理性的价值原理的破产。亚当 斯密
承认需要改变而未能作出正确的改变,固然不能说是成功,但李嘉图不承认需要改变而且
也没有作出适当改变,其结果更为悲惨。

第二,面对论敌的攻击,詹姆斯 穆勒和麦克库洛赫等人企图用改变字眼和偷换概念的办法
为李嘉图解围,结果却同反对论者走到一起去了,实际上承认决定商品价值的不仅是劳动,
而且还有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花费或成本,这等于放弃了他们挖空心思想要维护的劳
动价值论。在这场争论中,论敌显然是占着上风,因为他们的论据是有道理的。这就留下另
一教训,当某种理论同实践发生矛盾时,惟一正确的做法就是依据实践去修正有局限性或
缺陷的理论,而不能用这种理论去限制和圈定实践,否则只能导致理论的破产,尽管人们
主观上想要维护某种理论。总之,一成不变地坚持既定理论是行不通的,实践毕竟是检验
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八、穆勒的折中主义在生产理论、分配理论和价值论两中的表现。
生产:1.接受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用其父亲的观点——积累的劳动定义资本;接受西尼
尔“节欲论”,提出资本来自节省
2.但是在生产力性质上,继承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传统,反对萨伊所有要素都有同等生产
力的观点。节省继承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本的主要作用在于供养劳动者的传统观点,指出节
省而不是消费有利于促进就业。
3、继承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本的主要作用在于供养劳动者的传统观点,指出节省而不是消
费有利于促进就业。
劳动增长的规律
• 一方面接受了马尔萨斯的观点,认为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甚至没有限度;另一方面又
断言,生活资料的增长也会很快。
• 因此,他即反对人口增长会构成生产增长的障碍的观点;又主张应当积极限制人口的增
长,因为土地的生产报酬递减规律将会使新增劳动力的供养越来越困难。
资本增加的规律
• 对资本增加保持乐观的态度。
– 增加生产的第二个要素资本一直在增长,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资本会变得不足。就资本这一
要素而言,生产可以无限制地增长‛。(第200页)
• 资本积累取决于‚一是能够节省的资金的数量,二是节省意向的强度
土地增加和生产增加规律的关系
• 土地和劳动、资本不同,不仅土地数量有限,而且生产力较高的土地面积更为有限。
因此‚有限的土地数量及其有限的生产力,是对生产增加真正的限制‛
• 重申李嘉图以来的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 抵消报酬递减规律两个因素:
– 生产技术的进步
– 教育方面的改进。
收入分配基本立场:对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采取了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但是主张改良私有

而非取消它。
– 他认为公有制在平等分配财富上是优于私有制的,尽管公有制也有许多弊端,例如人们
的干劲下降、人口增长过快、没有明确的区分劳动性质强度的分配标准等。但是他认为比起
当时存在的私有制的弊端而言,这些困难“轻如鸿毛”。
价值
价值指交换价值,商品的购买力
价格是“用货币表示的价值”。
可见,在穆勒看来商品的价值中没有实体部分,价值只是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而已。
三类不同商品的价值决定规律
第一类是数量绝对有限,供给不能任意增加的商品,如古董。这类商品的价值决定于需
求。
• 第二类是供给数量能够无限增加,并且不需增加其生产成本的商品。这类商品是占比最
多的商品,其价值决定于生产费用加上普通利润。
• 第三类是供给数量能够无限增加,但需增加生产成本的商品,如农产品。这类商品的价
值取决于以最大费用生产并运至市场的那部分供应量的生产费用。
价值论中的折衷主义——
价值决定的三个层次
– 第一,供求决定的市场价格。
– 第二,生产费用决定的自然价值,自然价值等于生
产费用加通常的利润。
– 第三,劳动费用价值论。而‚生产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劳动,劳动如此重要,
以致可以说是生产费用的唯一组成部分‛。(第517)

九、穆勒认为社会改良的途径何在
只有在落后国家,增加生产仍是一项重要目标。在最先进的国家,经济上所需要的是更好
地分配财产
1.普及教育,限制社会人口。
– 限制人口的原因在于人口增长是劳动阶级生活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而大量的社会成员
生活水平的不发展是不合意的。
2.发展合伙经营,消除阶级对立,提高生产效率。
• 发展劳资合作,实行劳动者和资本家的联合,使工人成为企业一定股份的所有者。
• 工人自行组织合作社,实行劳动者自己之间的联合,使劳动者全体都成为利润的分享者。

3.主张通过改良而非没收资本家的财产的方式完成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 。
十、试述剩余价值理论的要点。(另参见书p141的10.3.2)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
义社会在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价交换商品的形式下,资本剥削劳动的实质。
• 资本剥削劳动不是因为在劳动力商品买卖时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存在不等价交换,而在
于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性质。“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这个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它是
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这就是资本家希望劳动力提供的独特的服
务。
① 区分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创造的价值
– “包含在劳动力中的过去劳动和劳动力所能提供的活劳动,劳动力一天的维持费和劳动力
一天的耗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前者决定它的交换价值,后者构成它的使用价值.
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家购买劳
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价值差额。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时依据劳动价值规律等价交换——支付劳动力的日价值,得到劳动
一天的使用价值,这在形式上是公平的.
劳动力维持一天只费半个工作日,而劳动力却能劳动一整天,因此,劳动力使用一天所创
造的价值比劳动力自身一天的价值大一倍。这种情况对买者是一种特别的幸运,对卖者也
绝不是不公平”
② 剩余价值的生产
• 因此,只要劳动时间超过维持劳动力商品的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通过购
买和使用劳动力商品就可以获得剩余价值。
• 剩余价值的两个来源:
– 延长绝对劳动时间——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缩短劳动者为自己劳动的时间——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劳动力商品自身的价值和它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额就构成了资本家剩余价值的源泉,而整
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活动都是以更大程度地占有这个剩余价值为目的和特征的。
• “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
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
主义形式。
• 然而,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事实却被掩盖在一系列的概念之下,尤其是竞争和

般利润率规律。
③ 剩余价值率
•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在全部产品价值c+v+m中c是不变资本;
v是可变资本;m是活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 在生产过程结束后资本家在没有付出任何劳动的情况下,凭借投入的总资本c+v得到剩余
价值m。
• 剩余价值率m/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的本质
“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的准确表现
• 但此时却表现为资本家垫支资本获得资本报酬的比率——一般利润率。
④ 利润率
•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剥削关系被一般利润率规律掩
盖了。
• 马克思以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和两个等式揭示了剩余价值率转化为一般利润率的过程。
批判了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资本利润来源于资本的生产力或者是来源于流通领域的观点。
• 首先,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利润。
• “总资本C分为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生产一个剩余价值m。我们把这个剩余价值和预
付可变资本的比率(m/v)叫做剩余价值率,并且用m’来表示。这样,(m/v=m’),……这个
剩余价值如果不是同可变资本相对比,而是同总资本相对比,就叫做利润(p),而剩余
价值m和总资本C的比率m/C ,就叫做利润率p’。这样我们就得到:p’=m/C=m/(c+v)”
• 不仅如此,利润率进一步转化为平均利润完全掩盖了剩余价值和创造它的活劳动之间的
关系。
⑤ 转化问题——李嘉图矛盾二的解决
•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不仅在内容上利润来源于剩余价值,而且在形式上,平均利润也只是剩余价值的平均值。
•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出现了一个问题: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条件下,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
部门投入相同的资本会得到不同的数量的剩余价值,而表现不同的资本利润率,这和现
实中存在的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一般利润率规律发生了矛盾。
资本竞争形成一般利润率
• 从单个企业的利润率p’开始,
• 可见,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情况下,不变资本的比重(c/v)越大、资本有机构成越大的部
门,个别利润率p’越小。
于是资本之间就会展开竞争,直到不同的部门得到相同的利润率为止。这个利润率就是

平均利润率,它等于所有部门的全部的剩余价值之和 除以社会全部的预付资

本 ,即

• 所有生产部门都将根据平均利润率按照生产价格 出售

产品。所有投入相同的资本(c+v)的部门,即便是资本有机构成不同,产品的生产价格也
相等,并且得到等量的利润P。此时
– 只有资本有机构成和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一致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

和产品价值(ci+vi+mi)是相等的。
– 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部门,商品将以高于价值的生产价格出售;
– 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部门,商品将以低于价值的生产价格出售。

• 我们看到通过利润平均化,商品交换所依据的生产价格的大小似乎完全取决于投入的资
本量,而和活劳动的数量没有什么关系。劳动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规律似乎也应当让位于
一般利润率规律。
• 这正是李嘉图劳动价值分析的起点,也是矛盾的核心。
两个等式了结矛盾
• 马克思坚称劳动价值论和生产价格规律是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生产价格采取再复杂
的表面形式也不足以取消本质的规定性。而两个等式足以揭示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的关系。
– “一切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的总和,必然等于剩余价值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生产价格
的总和,必然等于它的价值的总和。”
• 根据马克思的剥削标准,资本家获得的超过不变资本的部分的m无论大小都是剥削性质的
收入。
• 而资本主义社会中,产业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借贷资本家获得的利息以及地主阶级获得的
地租,无论是表现为何种具体的收入形式,只要是非劳动收入,都是剥削性质的收入。
小结
• 在资本主义剥削性质的社会关系的统帅之下,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工厂手工业的分工方
式,甚至劳动力自身都成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中的重要环节。
“生产资料及生产资本的物的部分,就必须已经作为生产资料,作为资本,和工人相对立

“劳动力只有在它的卖者及雇佣工人手中才是商品,那么相反,它只有在它的买者手中,即
暂时握有它的使用权的资本家手中,才成为资本”

“像其他一切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方法一样,机器是要使商品便宜,是要缩短工人为自己花费
的工作日部分,以便延长它无偿地给予资本家的工作日的部分。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
段”

“工场手工业分工不仅只是为资本家而不是为工人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而且靠使各个工人
畸形化来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它生产了资本统治劳
动的新条件。因此,一方面,它表现为社会经济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进步和必要的发展因素,
另一方面,它又是文明的、精巧的剥削手段。

十一、 作为市场经济的交换尺度,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片面性何在?
书149页,10.5.2中“劳动价值论的缺陷”
十二、劳动价值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联系何在?
依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构建了揭露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理论之一,劳动价值论。
历史唯物观认为历史现实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在劳动价值论中,他提出了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理论,指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两重属性;劳动也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重属性。
– 具体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
– 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
• 商品相互交换的尺度只能是价值,即商品交换价值决定于商品中凝结的抽象劳动时间,
且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
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
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马克思认为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与服务的绝对价值,他的劳动价值论剔除了一种错觉:土地
与资本所有者对商品价值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第十章
(1)边际学派的主要观点
1. 采用边际分析方法,关注经济中的边际量。边际
分析方法强调决策时最后一个经济变量成本收益
对比的重要性。
2. 理性人假设和最大化原则。经济主体进行经济决
策时是理性的,追求个人快乐、享受、利益的最
大化,避免痛苦。
3. 以微观经济为重点,分析单个消费者、厂商的经
济行为。
4. 采用抽象演绎法,反对历史方法。
5. 强调完全竞争。边际主义者往往把他们的分析建
立在完全竞争的假设基础上。根据这个假设,经
济主体是价格的接受者,根据市场价格做出决策。6. 强调需求在商品价格决定中的作用,
和古
典经济学家强调供给(成本)形成鲜明对
比。
7. 强调商品的主观效用。
8. 均衡原则。边际主义者认为,经济力量一
般会趋于均衡,一旦偏离,相反的作用力
就会发生作用,向新的均衡趋近。
9. 将土地和资本合并,在分配理论中着重讨
论工资和利息的决定。将地租、利润和利
息都看成财产性收入。
10. 主张小政府,自由放任。
(2)分别举例说明戈森的两个定律:
戈森第一定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某饥饿男不停地吃饭,第一第二碗饭的效用是正的。第
三碗的效用减小接近于零因为此时已经不饿了,吃第四碗饭时,效用可能是负的,撑了,
边际效用递减。
戈森第二定律:边际效用相等规律。某女用一定数额的钱买了发卡和唇膏。并且很满意这个
结果。此时花在这两种商品的最后一元钱所获得的额外效用是相等的,因为如果不等,她
会愿意买效用更高的那种商品。
第十一章
请分析门格尔的“欲望分级表”,指出其中的主观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最后效
用相等规律和商品交换价格的决定
欲望分级表: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10 9 8 7 6 5 4 3 2 1
9 8 7 6 5 4 3 2 1
8 7 6 5 4 3 2 1
7 6 5 4 3 2 1
6 5 4 3 1
5 4 3 2 1
4 3 2 1
3 2 1
2 1
1 0
0
(1)表中显示了十件商品或十类商品的各个单位的边际效用的假设价值.而这些价值是由个
人偏好和收入数量决定的价值的即衡量完全是主观的(2)每一列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
最后一单位的效用逐渐减少,即边际效用递减.(3)假设十种商品单价相同,某人能支付得起
十单位商品1.但作为理性人他会发现消费第四单位商品1时边际效用降为7这与消费三单位
的商品2,两单位的商品3一单位的商品4所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根据最后效用相等规律,他会
选择消费商品1四单位,商品2三单位,商品3两单位,商品4一单位.(4)由边际效用相等规律可
得边际效用之比即为价格之比.

第十二章
请用图表分析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法则。图见教材210页
左图: 在固定数量资本的情况下使用劳动,它的生产力是递减的.最后一个工人的产出DC决
定定了工人的工资率。即工资是劳动的边际产品。图中AECD面积表示总工资 ABCD表示总
产量 那么BCE的面积就是资本产生的利息(含地租)。是资本要素的合法收益。

‚右图:如果对一定数目的工人,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连续不断地供应资本,结果产量的
增加就愈来愈小。最后一单位的资本投入的产出利息率,即利息是资本的边际产品。图中
A’E’C’D’面积表示利息 A’B’C’D’表示总产量 那么B’C’E’的面积就是工资。
在假设的静态经济中由于完全竞争并不存在利润,尽管在经济趋于平衡的过程中会出现
B’C’E’的面积大于ADCE的面积(企业家有经济利润)但其他企业的自由进入最终会排除
这种利润。
第十三章
1.试述马歇尔的综合性在价格理论中的体现.
边际效用决定商品的需求及其变动;生产费用决定商品的供给及其变动;•两者通过供求
共同决定价格
根据边际效用价格递减规律得:需求量与价格反向变动。
在现期 供给不变,价格由需求决定。在短期 供给数量与价格同向变化,价格由供给和需
求共同决定。在长期 价格等于生产费用 供给曲线取决于企业的规模收益情况
因此,古典学派的客观价值论和边际主义者的主观价值论都是均衡价格理论的一个特例:
古典的客观价值论可以看成是商品长期均衡价格的决定规律;而边际主义的主观价值论在
短期商品价格决定时适用。
–‚在短期内,效用对价值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而在长时期内,生产成本对价值起着主要
的影响作用。‛

2.请用内部经济、外部经济、企业规模报酬、代表性企业概念解释马歇尔的长期供给价格的
决定

代表性企业是那些能正常地获得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企业,它们的生产费用可以代表决
定供给价格的生产费用。
(随着单个企业规模的扩大:运用更好的机器 专业化和大规模的生产,引起的效率或成本
的节约。(内部经济)随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材料供应商会在企业附近建厂,导致运输成
本降低(外部经济)而且商品是由不断扩大的企业生产出来的 因此如果产量扩张 生产成
本就会下降。商品价格下降。
企业在扩张过程中组织与效率将得到改进,行业一般会产生规模报酬递增,除了那些极其
依赖自然的行业 如农业 当规模报酬递增与递减规律的作用达到均衡时得到规模报酬不变
规律。
规模报酬递增是指随着行业产量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递减。
规模报酬递减是指随着行业产量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递增
因此如果一个行业规模报酬不变时,对其产品需求增加在长期中不会影响产品的价格;如
果行业是规模报酬递减,那么需求增加会提高商品价格且产量小于规模报酬不变时的产量。
如果行业是规模报酬递减的,需求增加会导致价格下降且产量大于规模报酬不变时的产量
代表性企业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