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史整理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8

一、试述经济现象、经济学和经济思想史之间的关系。

1、经济现象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经济学是零散经济现象的系统化与专业化的总结。经济研究可以让我
们理解经济是如何运转的,并帮助社会达到它自己选择的目标。依靠经济学知识,社会将以更快的进步实现
经济发展。
2、各个时代的经济学是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对象,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可以增强人们对当代经济学的理解,
不同的经济学家所作的大量分析和证明能够给不可靠的概括性推论提供精密的检验,最重要的是研究经济思
想史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和理解过去、现在正在变化的思想和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货币财富观:认为货币(金、银)是最好的财富,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货币。
2、财富源泉观:
A、财富的直接源泉在流通领域,除了开采金银矿外,商业是获得货币财富的唯一源泉;b、在商业中,国
内贸易不能增加一国货币总量,只有对外贸易才能使一国货币财富增加;c、对外贸易的原则是少买多卖,少
支出多收入,实现外贸顺差;d、国内的商品生产应服从于外贸出口需要,主张鼓励和发展有利于出口的本国
工场手业。
3、主张强大的民族国家的积极干预。
对外:连年战争争夺殖民地,贸易垄断;殖民化和对殖民地贸易的垄断;保护关税。
对内:反对妨碍国内商品自由流动的各种税、费;积极发展本国有利于贸易顺差的手工业;奖励增加人
口和管制食物价格;强调生产劳动的重要性。总之,重金、贸易顺差和国家干预是重商主义思想的主要信条。
三、经济表的分析及其中蕴含的重农思想(纯产品理论,政策建议)

纯产品理论:财富是物质的,只来自于生
产领域即只有农业生产“纯产品”。只有“纯
产品”增加,一国财富才能增加。
政策主张:1.自由放任。竞争与自由放任
是实现自然秩序的有效机制;2.实行大农业经
营;3.整顿税收,只征单一的地租税,对象只
能是“纯产品”;4.维护私有制。

经济表分析:a、假设前提:
1、大规模租地农业经济;2、三个阶级间无数买卖行为合成一次总的交换,货币只在三个阶级之间流通,
每个阶级内部的流通略而不谈;3、价格不变;4、假定是规模不变的简单再生产;5、国外市场略而不谈,即不
考虑对外贸易。
b、流通的出发点:
1、生产阶级每年有10亿里弗尔的原预付(即经营农业生产的原预付总额为100亿里弗尔,分10年补偿)
和20亿里弗尔的年预付,每年产出50亿里弗尔的总产品,其中10亿补偿原预付折旧,20亿补偿年预付,剩下
的20亿是剩余纯产品。20亿补偿年预付留在生产阶级手中不进入流通,30亿里弗尔进入流通领域。这30亿包括
20亿的粮食和10亿的工业原料。2、不生产阶级用上一年度生产阶级生产的10亿工业原料和10亿生活资料生产
出来价值20亿里弗尔的工业产品,10亿换取农业工具补偿原材料,10亿换取生活资料成为土地所有者阶级的
消费品。3、土地所有者阶级在流通开始时就拥有生产阶级支付给他们的20亿里弗尔地租,这20亿代表着国内
流通所需的货币总额。
c、流通过程:全部流通过程表现为五次交换,如上图。
d、交易流通的结果:
1、土地所有者阶级得到了10亿里弗尔的粮食和10亿里弗尔消费品,满足了他们的生活需要;2、不生产阶
级得到了10亿里弗尔的粮食和10亿里弗尔的工业原料,保证了再生产的继续;3、生产阶级收回了20亿里弗尔
货币作为下一年地租,10亿里弗尔工业品(农具等)补偿原预付的折旧和利息,20亿里弗尔粮食补偿年预付;
4、整个流通过程完成了,可继续进行简单再生产。
四、请列举并简要说明古典学派的主要观点。
1、最低程度的政府参与。市场自由竞争机制具有调节生产、交换和分配的功能,政府的职是对外保护国家
安全,对内解决市场交往中出现的利益冲突,并且提供社会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公共教育等事业;2、自利的
经济行为。古典经济学家正视人的本性,指出在经济生活中“自利”是人的本能,出于自利,生产者提供产
品、消费者购买产品、工人提供劳动;3、利益的和谐。尽管各个经济主体的行为是自利的,但市场机制却无形
之中引导追求自利的个人为社会整体利益作出了贡献,即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是和谐
一致的;4、所有经济活动及经济资源的重要性。和商业、农业相比,古典经济学家认识到工业生产是财富的更
加重要源泉,在生产财富的过程中,除了土地生产“纯产品”,其他要素劳动、资本甚至企业家才能也作出
了重要贡献;5、经济规律。古典经济学家们试图寻找指导人类经济活动的普遍的一般的规律,取得了一系列
影响深远的成果:劳动价值论、货币数量论、比较优势理论、收益递减规律、人口理论、萨伊定律、级差地租理
论等等。
五、请说明《国富论》中劳动价值论、分工和资本积累之间的相互关系。
增加国民财富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性劳动的数量

1、劳动价值论:

a、劳动是社会财富增加的源泉;b、根据斯密教条,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尚未产生时,劳动既是交换价值
的来源也是衡量交换价值大小的尺度;c、在发达经济中,生产成本——工资、地租、利润是决定价值的唯一因
素。
2、劳动分工:

a、社会财富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社会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途径;b、分工之所以
能提高劳动生产力,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
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使一个
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3、资本积累:

a、财富增加的根本途径在于资本积累,它既有助于扩大劳动的数量,又可以提高劳动的效率;b、资本被
定义为:从以取得收入的部分,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c、劳动如果按照是否能增加物的价值可以划分为
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d、资本积累来源于节俭消费,减少非生产者人数。
三者之间的关系:
六、请用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解释竞争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自然价格: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会形成平均的工资率、地租率和利润率,由其构成的商品价格是自然价
格,商品的自然价格等于其价值;自然价格=平均地租+平均利润+平均工资
市场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实际价格;市场价格=地租+利润+工资
自然价格是市场价格的中心,尽管它可能会偏离自然价格,但是是收敛的,而非发散地偏离,导致这种
现象的机制就是自由竞争。在自由竞争机制条件下,当市场价格>自然价格时,至少其中的某一种收入高于自
然水平,要素立即会流向高收入的行业。结果导致产品供给增加,市场价格降低到自然价格的水平,此时,
超额利润消失,从而使市场价格和自然价格一致。
七、用图表总结李嘉图分配理论的基本特点。
李嘉图分配理论的要点:1、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2、三种收入中工资量的变动起着决定作用,工资变动
为因,利润、地租变动为果;3、三种收入中只有利润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重要,只有利润增加才能增加资
本积累、促进生产力发展;4、工资和利润、利润和地租之间存在对立关系,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并不是和
谐的。

根据以上例证李嘉图得到两点结论:
1、利润同工资成反比例变化;2、利
1、工资理论:工资是劳动的价值,劳动力的自然价格决定于维持劳动者自身和其家庭所必要的最低生活
润有自然下降的趋势。
资料的价值,劳动力的市场价格由劳动力供求决定。随着社会的进步,财富的增加,资本的积累,货币工资
李嘉图最终得出结论:在长期经济
有上涨趋势,但实际工资有下降趋势。2、利润:随着经济的增长、财富的积累,利润率不断下降,最终积累停
增长过程中,资本家受损,工人最
止。3、地租:是投入土地的劳动产品价值一部分,是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由于资本家之间相互竞争,向
多不好不坏,而全部的好处将被地
地主租种土地,这个超额利润将全部转化为地租。4、劣等地没有地租,价值仅在工资和利润之间分配。在商品
主阶级获得,这充分体现其反对封
建地主阶级,维护新兴资产阶级利
益的立场。
价值总量不变的条件下,工资总额增加,利润份额必然下降;由于一价定律和一般利润率规律,其他产业必
定也会出现相同的工资增加和利润率下降的情况; 从而工资增加也会影响商品的交换价值,劳动决定价值
的规律动摇了。
李嘉图分配理论的现代表述

八、李嘉图学派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第一,李嘉图正确指出分配的变化是既定价值量分配的变化,不是对价值量的事先的决定。但他并投有
由此导向正确的认识,而是走向反面即倾向于否认其价值论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误以为他的价值论适用于一
切时代。他即使勉强承认在有些情况下会有某些改变,但最终还是回到他最初的原理上去,结果导致了原本
有一定真理性的价值原理的破产。亚当·斯密承认需要改变而未能作出正确的改变,固然不能说是成功,但
李嘉图不承认需要改变而且也没有作出适当改变,其结果更为悲惨。
第二,面对论敌的攻击,詹姆斯·穆勒和麦克库洛赫等人企图用改变字眼和偷换概念的办法为李嘉图解
围,结果却同反对论者走到一起去了,实际上承认决定商品价值的不仅是劳动,而且还有资本和土地等生产
要素的花费或成本,这等于放弃了他们挖空心思想要维护的劳动价值论。在这场争论中,论敌显然是占着上
风,因为他们的论据是有道理的。这就留下另一教训,当某种理论同实践发生矛盾时,惟一正确的做法就是
依据实践去修正有局限性或缺陷的理论,而不能用这种理论去限制和圈定实践,否则只能导致理论的破产,
尽管人们主观上想要维护某种理论。总之,一成不变地坚持既定理论是行不通的,实践毕竟是检验认识的真
理性的惟一标准。
九、穆勒的折中主义在生产理论、分配理论和价值论中的体现
1、生产理论上——生产要素论上
a、接受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用其父亲的观点——积累的劳动定义资本;接受西尼尔“节欲论”,提出资本
来自节省。b、但是在生产力性质上,继承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传统,反对萨伊所有要都有同等生产力的观点。
c、继承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本的主要作用在于供养劳动者的传统观点,指出节省而不是消费有利于促进就业。
——生产增长的规律
a、劳动增长的规律:一方面接受了马尔萨斯的观点,认为人口呈几何级数长,甚至没有限度;另一方面
又断言,生活资料的增长也会很快。因此,他即反对人口增长会构成生产增长的障碍的观点;又主张应当积
极限制人口的增长,因为土地的生产报酬递减规律将会使新增劳动力的供养越来越困难。b、资本增加的规律:
对资本增加保持乐观的态度,对利润下降持乐观态度。c、土地增加和生产增加规律的关系:重申李嘉图以来
的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并指出抵消报酬递减规律的两个因素:生产技术的进步、改进教育。
2、分配理论上——所有制理论
基本立场:对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采取了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但是主张改良私有制而非取消它。
——利润论
a、根据资本来源于“节省”,约翰·穆勒继承西尼尔的合理利润观,指出工资是对节欲的报酬。b、他把利
润分为三部分:利息、保险费和企业管理技能的酬金。c、秉承亚当·斯密以来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观点,
指出利润来源于生产领域,来源于劳动的生产力。d、继承李嘉图利润同工资成反比,工资与利润对立的观点。
3、价值论上——价值决定的三个层次
a、供求决定的市场价格。b、生产费用决定自然价值,自然价值等于生产费用加通常的利润。c、劳动费用价
值论。生产费用的主要组成费用是劳动。劳动如此重要以至于可以说是生产费用唯一的组成部分。
十、 穆勒认为社会改良的途径何在
1、 普及教育,限制社会人口;2、发展合伙经营,消除阶级对立,提高生产效率。发展劳资合作,成立工人组
织合作社;3、主张通过改良而非没收资本家的财产的方式完成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
十一、试述剩余价值论要点
1、区分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劳动力价值是劳动力的交换价值,指的是劳动力的维持费和劳
动力一天的耗费;劳动力创造的价值构成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力的价值增殖。资本家赚取两者之间的
差额,使剥削具有隐蔽性。
2、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的两个来源:a、延长绝对劳动时间——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b、缩短劳动
者为自己劳动的时间——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要劳动时间超过维持劳动力商品的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那么通过购买和使用劳动力商品就可以获得剩余价值。然而,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事实却
被掩盖在一系列的概念之下,尤其是竞争和一般利润率规律。
3、剩余价值率。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在全部产品价值c+v+m中c是不变资
本;v是可变资本;m是活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m/v。此时却表现为资本家垫支资本获得资本报酬
的比率--一般利润率。
4、利润率。首先,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利润。利润率进一步转化为平均利润完全掩盖了剩余价值和创造它
的活劳动之间的关系。
5、转化问题——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a、不仅在内容上利润来源于剩余价值,而且在形式上,平均利润
也只是剩余价值的平均值。b、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出现了一个问题: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条件下,不同资本有
机构成的部门投入相同的资本会得到不同的数量的剩余价值,而表现不同的资本利润率,这和现实中存在的
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一般利润率规律发生了矛盾。
6、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的关系。一切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的总和,必然等于剩余价值的总和;
十二、作为市场经济的交换尺度,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片面性何在。
马克思在商品的价值决定中,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做为假设前提体现需求对价值的影响。而在影响供
给的要素中,仅仅承认劳动力要素的作用。可见劳动价值论是一种在严格的假设前提下的关于商品交换价值
决定的假说。在市场经济中,不仅仅是劳动要素参加生产,资本、技术等要素都是决定生产的重要因素。
十三、劳动价值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关系何在。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在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价交换商品的形式下,资本剥削劳动的实质。资
本家剥削是为了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又导致利润率下降、经济危机和结构性失业,这使得资本积聚于财富集
中的同时,失业与无产阶级的贫困加剧,最终演变成变革社会的阶级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遵循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规律,人类
历史在两大矛盾运动中不断前进。因此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能动力
量。

十四、边际学派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1、 采用边际分析方法,关注经济中的边际量。边际分析方法强调决策时最后一个经济变量成本收益对比
的重要性;2、理性人假设和最大化原则。经济主体进行经济决策时是理性的,追求个人快乐、享受、利益的最
大化,避免痛苦;3、以微观经济为重点,分析单个消费者、厂商的经济行为;4、采用抽象演绎法,反对历史
方法;5、强调完全竞争。边际主义者往往把他们的分析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假设基础上。根据这个假设,经济主
体是价格的接受者,根据市场价格做出决策;6、强调需求在商品价格决定中的作用,和古典经济学家强调供
给(成本)形成鲜明对比;7、强调商品的主观效用;8、均衡原则。边际主义者认为,经济力量一般会趋于均
衡,一旦偏离,相反的作用力就会发生作用,向新的均衡趋近;9、将土地和资本合并,在分配理论中着重讨
论工资和利息的决定。将地租、利润和利息都看成财产性收入;10、主张小政府,自由放任。
十五、请运用戈森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解释你身边的事例。(分别举例说明戈森的两个定律。)
戈森第一定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连续不断的满足同一种享受,这种享受的量会不断递减直至饱和。
重复以前已满足过的享受,享受量也会发生类似的递减;在重复满足享受的过程中,不仅会发生类似的递减,
而且初时感到的享受量也会变得更小,重复感受时感到其为享受的时间更短,饱和感则出现得更早。享受重
复进行得越快,初始感到的享受量则越少,感到是享受的持续时间也就越短。如一个馒头早人们饥饿时的效
用,要远远大于人们吃过许多馒头后增加的同样的馒头的效用。
戈森第二定律:边际效用相等规律——在充分满足最大的享受之前,先部分地满足所有的享受,而且要
以这样的比例来满足:每一种享受的量在满足被中断时,保持完全相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享受总量达到最
大化。在孤独的鲁滨逊孤岛上,人们按照边际效用相等原则分配自己稀缺的时间;而在现代交换经济中人们
按照这个原则分配有限的货币收入,使得购买各种商品的货币边际效用均等。即: MUx/Px=MUy/Py
十六、请分析门格尔的“欲望分级表”,指出其中的主观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最后效用相等规律
和商品交换价格的决定。
1、a、从欲望到高级财货的因果链条
首先,人类的欲望是出发点;其次,能够满足欲望的物是财货;第三,根据满足人们欲望的直接程度区
分高级财货和低级财货;第四,规定经济财货。门格尔最终得出他的因果规律链条:——人的欲望满足动机
← 经济财货←满足欲望的低级财货←高级财货。
b、人的欲望、物的意义和价值
价值起源于人的主观意识;物所满足的最不重要的欲望决定其价值。这体现了门格尔的主观效用价值论,
即价值起源于人的主观意识,完全取决于效用。
2、欲望分级表中每种财物的效用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多而递减,体现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连续不断的满足同
一种享受,这种享受量会递减乃至饱和。
3、由于边际效用递减,各种物品的效用在不饱和与饱和的临界点上时的价格相等,即最后效用相等规律。
4、两个商品交换价格由这两个商品交换后效用比率的倒数决定。(杰文斯交换方程的推导)
十七、请用图表分析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法则。
详见课本210页图表
十八、试述马歇尔的综合性在价格理论中的体现
1、马歇尔的价格理论是没有价值的价格理论。2、供求均衡原理是价格决定的基本原理。3、边际效用决定商
品的需求及其变动;生产费用决定商品的供给及其变动;两者通过供求共同决定价格。4、在不同的时期,商
品的供给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不一致,进而在供求关系中,两者影响均衡价格的作用不对等。
a 、“特别短期”,供给完全不能变化,此时商品的价格主要由需求决定。B、“短期”,供给可以调整,
但是必须支付更多的成本,商品的价格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C、“长期”,所有要素数量都可以变化,商
品的供给量可以有较大的变化,厂商可以根据需求运用“替代原则”整合要素,商品价格主要由供给成本决
定。5、古典的客观价值论可以看成是商品长期均衡价格的决定规律;而边际主义的主观价值论在短期商品价
格决定时适用。
十九、请用内部经济、外部经济、企业规模报酬、代表性企业概念解释马歇尔的长期供给价格的决定。
内部经济是指由于单个企业增加了产量或扩大了规模而取得的收益。外部经济则是指一个企业由于其他
企业的发展而取得的收益。马歇尔认为随着一个行业产量的增长,该行业中典型企业的规模通常将增加,进
而获得内部经济;还有可能获得外部经济。从而如果企业产量增加,生产成本可能下降。代表性企业是那些能
正常地获得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企业,它们的生产费用可以代表决定供给价格的生产费用。
规模报酬递减是指随着行业产量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递增。这属于供给短期内的基本规律;
规模报酬递增是指随着行业产量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递减。马歇尔指出随着劳动与资本的增加,组织
和效率将得到改进,因此行业一般会产生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增的规律将抵消劳动与延迟的牺牲递增
的趋势,最终当规模报酬递增与递减规律的作用达到均衡时,就得到了规模报酬不变规律。
•如果行业符合规模报酬不变规律,那么对行业产品需求的增加在长期将不影响产品的供给价格。这是大部分
的情况,及代表性企业的情况。在长期,产品的供给价格将由自然的生产成本决定——价格决定的古典观点。
•如果行业符合规模报酬递减规律,那么对行业产品需求的增加会引起产品供给价格上涨。
•如果行业符合规模报酬递增规律,那么对行业产品需求的增加将引起产品价格下降。
二十、试述三大心理规律对凯恩斯均衡收入和就业理论的重要性。
试述三大心理规律对凯恩斯均衡收入和就业理论的重要性
三大心理规律:
1、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在一般情况下,当人们收入增加时,他们的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会像
收入增加的那样多,特别是在我们的研究对象为短期时,情况更是如此。
数学模型:
•消费函数:c =f(y)——c代表消费支出,y为国民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MPC=△c/△y——△c代表消费支出的增量,△y代表收入的增量,△c与△y同号但小于
△y,即MPC<1,且递减。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a、随着投资量的增加,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b、投资的大小取决于投资诱导,即
资本边际效率-利息率;c、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各期预
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现期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原因:a、随着投资的增加,产品供给增加,预期价格下降,从而预期收益Ri将下降,导致r下降;b、随
着投资的增加,对投资品的需求增加,投资品的供给价格KS上升,导致r下降。
2、 流动性偏好:
流动性衡量一种资产在不损害其原有价值的条件下,从一种形式转移到另一种形式的难易程度。在所有
财产形式中,货币的流动性最强。凯恩斯把人们愿意保留灵活的现金于手中的心理动机称为“流动性偏好”。
人们之所以手中愿持有一定的现金,根源于三个心理动机,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利率上升,
股票、债券价格下降,投机机会出现。
三大心理规律与均衡收入和就业理论的联系:
三大心理法则和总需求不足规律:a、按照消费倾向规律,随着社会收入的增加,消费需求递减;b、就投资需
求来说,一方面存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利息率不会降得太低,从而
投资需求递减。C、两者的综合结果是私人的总需求不足规律,结果是供给相对过剩和“非自愿失业”。在有效
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不管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的生产都不能继续增加,这就造成了普遍的“非自愿失业”。
政策建议:
由私人消费和投资组成的“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因此要实现充分就业,扩大
国民收入,就必须由国家出面干预经济。主要干预措施是增加财政支出,增加总需求,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
而不是“非充分就业均衡。
1、 财政政策:a、增加财政支出。政府用举债方式融资——即预算赤字,进行投资,扩大需求;举办公共
工程,投资于非生产部门来刺激有效需求;从事扩军备战,增加军费支出,刺激生产,增加部分就业;并给
大企业有保障的利润和军火销售市场,从而延缓经济危机的爆发。b、改变租税体系。进一步用累进税来缩小收
入分配差距,以增加消费需求和提高就业水平。
2、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促进私人投资增长。但是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流动性偏
好的限制。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