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14

国内图书分类号:H314 学校代码:10213

国际图书分类号:801.5.563.1 密级:公开

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俄汉语对比研究——回顾与展望

硕 士 研 究 生 : 吴兴涛

导 师 : 王利众教授

申 请 学 位: 文学硕士

学 科 、 专 业 : 俄语语言文学

所 在 单 位 : 外国语学院

答 辩 日 期 : 2010 年 6 月 25 日

授 予学 位单 位 : 哈尔滨工业大学
Classified Index: H313.2
U.D.C.: 802.0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Comparison of Russian and Chinese: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Candidate: Wu Xingtao

Supervisor: Prof. Wang Lizhong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of Arts

Specialty: Rus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ffiliatio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 June 25,2010

Degree Conferring Institution :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摘 要
对比是语言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一种语言的特点只有通过与其他语言
的对比才能使其更明确,更易于被认知。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

所对比的语言的特点,从而促进对比与被对比的语言的研究。自从沃尔夫于
1941 年首次提出了“对比语言学”这一术语以来,对比语言学已经成为语言
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俄汉语对比研究是我国汉外对比研究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研究领域。
自从建国初期的 20 世纪 50 年代起,俄汉语对比研究在我国就已经兴起并取
得一定成果。其发展过程中虽然出现过一定波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
学者们孜孜不倦的探索促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始终在有序地推进着。进入 21 世

纪,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国际环境下,中俄两国日益加深的沟通和联系也使俄
汉语对比研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本文回顾并统计了俄汉语对比研究
从建国以来至今的发展状况、研究方法和原则以及各个方向上的研究成果,

俄汉语对比研究对于凸显俄汉语特点、为翻译提供服务、指导教学三方面的
作用,总结了现今俄汉语对比研究这一领域中各个方向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和不足,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今后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俄汉语对比;回顾;展望

-I-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Abstract
Contrast is a basic method of language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language can be more clearly and more easily to be undstand.only by comparison

with other languages. By comparing, we can more clearly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guage that being compared, so as to promote the
comparison of language and contrast study. Since Whorf was first proposed the

term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in 1941s, today,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is already


an important branch of linguistics.
Comparison of russian and chinese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s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s study. Since the early days of the the 50's, 20th

century, comparison of russian and chinese on the rise in China and had already
achieved some results. Although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there have been
some ups and downs, but because of chinese scholars have tirelessly to promote

the exploration of this area, the study was always advancing forward orderly. Into
the 21st century, the communication and the contact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developing very fast, and the comparison of russian and chinese now usher in a

new period 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reviews and statistics the progress of the
comparison of Russian and Chinese since 50's, 20th century, development,
research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research results in all directions, and the effect
to highlight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translation services, and guide teaching,

th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and make the prospect of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Keywords: Comparison of Russian and Chinese, Retrospect, Prospect

-II-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 1 章 绪论.............................................................................................................. 4
1.1 课题背景....................................................................................................... 4
1.2 国内外俄汉语对比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 .................................................. 6
1.2.1 静态对比 .................................................................................................. 6
1.2.2 动态对比 .................................................................................................. 7
1.2.3 系统观察 .................................................................................................. 8
1.3 对比研究的原则 .......................................................................................... 9
1.4 俄汉语对比研究的重要意义 .................................................................... 10
1.4.1 凸显俄汉语的特点 ................................................................................ 10
1.4.2 指导外语教学 ........................................................................................ 15
1.4.3 对比语言学为翻译服务 ........................................................................ 17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第 2 章 俄汉语对比研究的历史回顾 ................................................................... 29
2.1 我国俄汉语对比研究的发展历程 ............................................................ 29
2.2 俄汉语对比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成果............................................ 38
2.2.1 俄汉对比的总体理论和方法研究 ........................................................ 38
2.2.2 语音对比研究 ........................................................................................ 43
2.2.3 词汇对比研究 ........................................................................................ 48
2.2.4 语法对比研究 ........................................................................................ 60
2.2.5 修辞对比研究 ........................................................................................ 71
2.2.6 文化对比研究 ........................................................................................ 77
本章小结............................................................................................................ 87
第 3 章 俄汉语对比研究的任务与展望 ............................................................... 88
3.1 俄汉语对比研究现今存在的问题 ............................................................ 88
3.2 俄汉语对比研究的前景展望 .................................................................... 95
本章小结.......................................................................................................... 103
结论 ........................................................................................................................ 104
参考文献................................................................................................................ 107
致 谢.......................................................................................................................111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112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112

-III-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第 1 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对比语言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对比为基础的语言比较本身,早在世界
“混沌状态”、人类统一语言的终结和多语言时代的开启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关于人类多语言现象取代统一语言,《圣经·旧约全书》有过明确记载:

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耶和华说:“看哪,他们(人)

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语言,如今既作起这事(建造巴别城和

通天塔),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

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于是,天下人使用的语言就各自不同,出现了多语言现象。虽然这只是
宗教传说,但它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多语言导致人类必须要跨语言交
际,不同语言载体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就需要语言对比,因此语言对比产生于
多语言之间的交际(语言间交际)需要;第二,有需要,就有思考、探索,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语言对比的历史十分悠久。 显然,尽管作为独立学科的

对比语言学还比较年轻,但是,人类的语言对比研究活动却一直伴随着人类
的发展历程。

语言比较研究如果要成为独立的学科,提出自己的目标和宗旨,

那么,它只能是用来深入持久地探讨语言,探讨民族的发展和人类的

进步。


中国基督教协会:《新旧约全书》,南京:爱德基金会发行,1994 年,第 9 页。

罗依娜:《从对比语言学角度看外语教学》,《外语学刊》,2009 年第一期,第 130 页。

Humboldt Wilhelm von. On the com parative s tudy of language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different per iods of

-4-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这是德国学者洪堡特(Humboldt B.W.1767- 1835)在他 1820 年发表的《语

言比较研究与语言发展不同阶段的关系》中提出的,可以看做是最早的关于
语言的比较研究(对比语言学)的定义。这个定义有两个特点:第一,对比
语言学与我们今天的“普通语言学”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可见,在洪堡特
(Humboldt B.W.1767- 1835) 的心目中,对比语言学与普通语言学其实是形
二实一的,如果有什么不同,是前者着眼于具体的语言(复数的“语言”),

而后者着眼于整体的人类语言(单数的“语言”)。第二,它特别强调语言与
民族发展、人类进步的关系。这当然是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洪堡特的一贯主
张。
对比语言学(сопоставительная лингвистика)是普通语言学中的一个分

支学科。 根据 1992 年 11 月 1 日国家技术监督局所发布的《学科分类与代码》,

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一级学科)下属比较语言学(二级学科)之下的一个
三级学科,名称叫双语对比语言学,跟它并列的还有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类型
比较语言学。对比语言学的目的是通过比较研究两种语言(研究多种语言的

情况比较少见)揭示相应语言结构所有层级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语言
学和语言学的其他分支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
普遍语言学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包括对比语言学在内的任何语言学分支的
重要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语言学各个分支的研究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
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可以推动其他语言学分支的发展,其他语言学分支的发展

也能使我们更好地开展对比语言学的研究。例如:

现代英语和俄语中的“桌子”可以分别用 table 和 стол 表示,但是现

代英语中的 table 一词还可以表示“表格”的意思,俄语中的却没有这个

language developm ent, 1820, in T.Harden and D.Farrelly. Essays on Language/Wilhelm von Humboldt,
Frankfurt am M ain:Lang, p. 1, 1977.

Иванов В.В. Яз ыкознание. М . : Сов 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1990, c. 618.

-5-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意思。而俄语中的 стол 可以表示“伙食”和机关中的“处”、“科”等意义,英



语中的 table 一词却没有这些意义。

要解释这两个词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就要对这两个词的词源和发展有
所了解。了解了 table 和 стол 这两个词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我们就能对现代英
语和俄语中这两个词在词义上的某些不同提供一个词源学上的解释,对比研
究的同时也推动历史语言学的发展。
伴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全球化进程的提速,现代语言学、文化学和语

言哲学等学科理论的不断提出和完善以及外语教学和翻译等应用学科的发展
使对比语言学的外延不断扩张。它正在探索自己的发展方向,寻找和确定自
己在语言学中的地位,确定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的前景,并不断
扩大着自己的影响范围。

1.2 国内外俄汉语对比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

1.2.1 静态对比
这种方法一般是通过对大量的语言材料本身作对比分析,从中找出对应
关系,再由此探求规律或挖掘深层背景。对应关系一般有三种:1)完全对应;
2)部分对应;又分为:形式相同,意义不同;内容相同,形式各异;3)非
对应,或称完全不对应。
这种对比具有梳理作用,能使纷繁的语言现象条理分明,为总结规律提

供科学依据。比如:在对比 ни... 与“一点„„也没有”结构时,先列举俄汉


语中的典型句子:
(1) Ни капли воды.——(一滴水也没有。)
(2) У меня ни копейки.——(我身无分文。)
(3) От дочери ни строчки.——(女儿一行字也没有写出来。


Звегинцев В.А. Оч ерки по общему языкознанию. M . , 1962, c. 49.

-6-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4) Ни чести ни уважения, ни добра человеку другому.——(对别人既

无敬意,也无善意。

再进行分析:1)两者都起加强作用;2)属于部分对应:意义相同,形
式各异;3)差异在于:俄语中可以省略动词 нет,多用表度量的名字、名词
指小表爱形式、抽象名词,ни 可以重复使用;而在汉语中,不能省略动词“没
有”,在名词前加量词,等等。

这种对比方法要求尽可能的穷尽相关的语言材料,这样才能得出客观而
合理的结论。比如:要对比俄汉明喻中喻体的选择情况,必须从成语、谚语、
文学作品中收集大量的例证,选出其中频率高的典型材料,作为对比基础进
行对比分析,这样会发现,在喻体的选择方面,完全对应的少,大部分是部
分对应或非对应,而且即使在形象和意义上完全对应的喻体,在使用范围上

也会有些细微的不对应,如:
(5)Kак на ладони.——(了如执掌。)属于完全对应的语言单位,但在
实际运用中各自强调的角度却有不同。汉语中,“他对这一带的地形了如指
掌”,强调的是人对情况的熟悉,而俄语中:Город виден как на ладони.突出
的是事物的醒目。

1.2.2 动态对比
一般是以某一组具体的语言材料为出发点,逐步深入,逐步概括,以揭
示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比如:

要对比“词义的构成成素”,就可以 петух——“公鸡”这组词为例,逐

步深入。它们在人们的头脑里引起的是一个“头上长有红冠的报晓家禽”

的整体形象,而不是动物学中的定义。它们所表现的是我们司空见惯

的东西,使我们在使用这个词时“得意忘形”,连这个表像也没有去理会。

-7-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这说 明 ,一 个 语言 符 号所 反 映的 是所 指 事物 的 朴素 概 念( наивное

понятие),而不是科学概念(научное понятие)。当我们说出 петух

或公鸡这个词时,它们只是感之于听觉的“音响形象”引起一只公鸡的表

象及其所代表的概念,而不是活生生的实物。这说明,词这个符号是

有两方面构成的:一只公鸡的概念和由词构成的音响形象,用索绪尔

的著名术语来说,前者叫所指,后者叫能指,而前者也叫词的指称意

义(денотативное значение)。

词只有在与其他词的联系中才能意义明确并起交际作用。例:
(6)Вставать с петухами.——(鸡鸣即起。)
(7)Мужики, все петухи.——(庄稼汉都是好斗的人。)
鸡肋、鸡胸、鸡眼等词语中,петух——公鸡都通过“隐喻化”获得了转
义,并且带有情感、评价色彩。由此可见,词义表达三种信息:1)客观信息;

2)主观信息;3)结构信息。在由浅入深的描写中对比,在一步步对比中总
结,这就是所谓的动态对比。

1.2.3 系统观察
这是指把所对比的现象放置于相关的网络系统中,从它的使用情况、结
构成分、相关因素等方面,进行多维观察、对比,以期做出正确的结论。比
如,要对比俄汉语中的“主语”,不能只在概念上兜圈子,而应用语法学、话
语语言的理论,来考察俄汉语“主语”在使用情况、结构成分、相关因素(比
如“主体”)等方面的异同。粗略对比一下,我们发现,俄汉语“主语”都有

两种类型:1)有主语;2)无主语(或称零位主语)。在无主语类型句中:


刘永红:《对俄汉对比研究的几点思考》,《中国俄语教学》,1997 年第四期,第 48 页。

-8-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8) B дверях звенят.依然潜存着主谓联系,因为俄语动词的变位形式

已经暗示着主语;
(9)У него о чем заботиться.虽无主语,但绝大多数有静词二格或三格
充当主体;
(10)Его лихорадит.在表自然现象、生理心理状态的无主语句中,主体
由静词三、四、五格表示。

而汉语中,无主语句很少,而且一般不用主体来补足,如:
(11)是我不好。
(12)热得我满头大汗。
在有主语类型中,汉语句子比俄语多,也复杂得多,如:
(13)我们盖了一栋房子(施事主语)。

(14)房子盖在西院(受事主语)。
(15)去年又盖了一栋房子(时间主语)

(16)这些材料只够盖一栋房子(与事主语)。
从结构成分看,俄语主语多有静词第一格充当,汉语没有这种限制。这
种方法能更科学的揭示出语言的本质。此外,在具体对比中,两种语言所占

的比重一般是不同的。如果有所侧重,一般用单向比较;如果平均使用力,
一般用双向比较。所谓的单向比较,是以一种语言为出发语(исходный язык),
研究它的一些特点在另一种语言即对象语(язык-цель)中有无等价物。所谓
双向比较,是以某种范畴或形式为基点,两种语言平行对比,没有出发语与
对象语之分,可以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对比,也可以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对比。

1.3 对比研究的原则
1)共时原则:对比研究是一种共时比较,必须坚持共时原则,不能拿不
同时代的语言现象进行对比,来作为对应现象。
“不能拿汉语的‘之乎者也哉’

之类来对比现代俄语的语气词、感叹词;不能拿古汉语中的句法结构、词序

-9-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规则来同现代俄语的句法结构、词序现象来对比。”

语言内部每一项事实都是息息相关的整体的一部分。我们不应把

一件琐碎的事实和另一件琐碎的事实拿来比较,而应该把一个语言系

统和另一个语言系统相比较。应当把每一个语言事实放进语言系统中

去研究,否则,面对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我们会束手无策,无从下

手。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的语言,在任何时候都是完整的,

不管刚才在这个系统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2)方法或角度同一原则:合理的对比必须坚持对所比较的语言使用同一
种方法,同一种操作技术,从同一角度出发,如果语言 A 是结构分析,那么
语言 B 也应是结构分析。原则上不能对比结构分析的语言与语义分析或功能
分析的语言。
3)考虑语体原则: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区分为不同的功能类别—功能语

体,不同的语体拥有自己的选择、使用、组织语言单位的规范、规则。书面
语和口语不同,实用语言(科技、公文等)和文艺语言不同。在对比时应该
注意语言的功能划分,语体区分,如不应拿 A 语言的口语语法同 B 语言的书
面语语法相比。对比时应该注意区分通用现象和专门语体现象,指出语体特
征。不言而喻,这条原则还意味着不可拿非标准语(方言、土语等)现象与

标准语现象相对比。

1.4 俄汉语对比研究的重要意义

1.4.1 凸显俄汉语的特点


张会森:《对比语言学问题》,《外语学刊》, 1991 年第五期,第 14 页。

James Carl. Contrastive Analys is.Harlow.Essex: Longman Group, 1980, p. 160.

-10-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所谓“特点”一般讲是指一个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典型特征。既如此,

特 点应 该 是 通过 比 较 /对比 得 出 来的 , 有 比 较才 有 鉴 别。 恩 格 斯(Engels
“你只有将本族语同其他的语言进行比较,你才能真正懂
F.1820-1895)说过:
得自己的语言。
”我国吕叔湘(1904-1998)先生说得更为明确:

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示出来……语言也是这

样。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要认识现代汉语的特点,

就要跟古代汉语比较,要认识普通话的特点,就要跟方言比较。

关于汉语的基本特点,我国语言学界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见解。
“经过几十
年的努力,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已基本成为共识,这被认为是汉语

语法的根本特点或最大特点。” 汉语这一特点与俄语相比较,就更为明显。

俄语是词的形态变化(就实词而言)十分丰富的语言,以俄语名词为例,
正常情况下,一个名词共有 12 个体现性、数、格语法意义的形式。俄语形容
词,在有长短尾区分的情况下,完全的聚合体包括 28 个词形。其他静词也都

有性、数、格的形态变化。俄语动词形式系统更为复杂。俄语动词有体、态、
式、时、人称、数、性(在过去时、形动词范围内)等语法范畴。俄语动词
分完成体与未完成体,所有动词都有体的属性。俄语语法界有两种观点:1)
认为不同体的动词是一个词的不同形式(在词义相同条件下),构成体的对偶,
如:делать/сдепать,выступать/выступить;2)认为不同体的动词是两个不

同的词(苏联科学院 1980 年出版的《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持这种观点)。


即使把对应的完成体动词与未完成体动词当做相同的词来看,一个俄语动词
也具有数十个词形。如以 читать 读(未完成体)为例,它有三个时(现在时、


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 年,第 137 页。

陈昌来:《新时期汉语语法特点研究:现状、角度、反思》,中国人民大学文献资料,语言文字类,
1996 年,第 67 页。

-11-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过去时、将来时),现在时分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单复数,共 6 种形式:我

在读 я читаю,你在读 ты читаешь,她(他)在读 он/она читает;我们在读 мы


читаем,你们在读 вы читаете,他们在读 они читают。过去时不分人称,但
有性数的区别,有 4 个形式:читал,читала,читало,читали,将来时(由
助动词 быть 的变化形成+动词原形)有 6 种形式,光时的形式(含人称、性、
数)就有 16 个。此外,还有命令式、虚拟式形式。如果是及物动词(如 читать)

则又分为主动形动词和被动形动词。所谓”形动词”指该形式虽归动词,但又
有形容词特征:说明 事物(名词)特 征,变化与形 容词相同。主 动形动词
(читающий)共 24 种形式;被动形动词(читаемый)长尾 24 个形式,短
尾 4 个形式,共 28 种形式。副动词一个形式(читая)。这样,一个未完成体
及物动词,形动词就有 24+24+4=52 种形式。动词的变位形式加上形动词、副

动词以及不定式(动词原形),总结起来就有 80 个左右。一个不及物未完成
体动词也有 50 个左右。
而汉语词的形态相对贫乏得多,就名词而论,汉语名词没有性、格的语
法范畴,因为没有性、格的形态标志。
俄汉语名词形态上略有相同之处的是“数”。凡俄语名词都有“数”的特

(如:一本书 книга——
征。现在俄语名词分单、复数,有的名词单、复数都有,
两本或两本以上的书 книги),有的名词则只有单数(如:斗争 борьба、思维
мышление、金子 золото),或者只有复数(如:钢笔水 чернила、钟、表 часы)。
现代汉语名词,主要是表人名词,可以用词缀(后缀)
“们”来表示复数意思。
如:学生——学生们;同志——同志们;乡亲——乡亲们等。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在“现代汉语语法要点”中指出:

后者如表示复数的“们”,表示完成的“了”。它们的主要特点是缺少普

遍性:有的场合一定要用,有的场合可用可不用,有的场合甚至不能

-12-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用。例如:“工人们和农民们,工人和农民们,工人和农民”, 是同样的

意思,都是不止一个工人,不止一个农民;“他们是工人”,“工人”是复数,

但是不能加“们”。

俄语词的形态变化是硬性的、强制性的,为同类词所普遍具有的(例如
所有名词都有数的语法意义和标志);而在汉语,那些本就贫乏的语法形态变

化却缺乏普遍性(例如,不是所有的名词都能加“们”)。顺便指出,国内外
文献中常说的汉语的形态手段“是随意性的”
(факультативный),此说不完
全恰当,因为虽然总体上有的可用可不用(随意性的)
,但有些在一定场合是

必用的。 例如在公众面前讲话:

(17)“尊敬的主席阁下,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这里的“们”是必用的。另外,关于“们”、“过”、“着”、“了”等,是
词的形态变化标志抑或是单词,国内外学界看法不一。汉语界传统上称为“助
词”,而苏联和俄罗斯汉学界,如郭列洛夫(Горелов В.И.),宋采夫(Солнцев

Н.В.),雅洪托夫(Яхонтов С.Е.)等, 几乎毫无例外的把它们看做词缀(后

缀,但不是词尾)。这个问题应该进一步讨论,但不管叫做什么,它们是语法
手段这点是确定的。关于“的”是单词还是词缀,也有争议,目前暂定为“结

构助词”。重要的是,结构助词也是一种语法手段,用来表示附加词语与中心
词之间的句法关系。
现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包括汉外对比学界,常用“分析语”
(аналитический
язык)、“综合语”(синтетический язык)这两个术语。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96 年,第 2 页。

张会森:
《从俄汉对比中看汉语的特点》,
《俄汉语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4 年,第 37
页。

Горелов В.И. Теоретич еская г рамматика китайског о языка. М . , 1989.

-13-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分析语”一语是与“综合语”互为对立面而形成的,实际上是根据一

种语言表达词与词的句法关系的方式而区分的。所谓“综合语”(包括“屈折
语”和“黏着语”),是说该种语言主要靠词的形态变化来表达句法关系的,
俄语就是一种综合语。典型“综合语”为“屈折语”(флективный язык,源
自 флексия)。“屈折”(flexion)有狭义、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屈折”指
有词尾变化。词有词尾屈折是“屈折语”的根本特征。词尾是专门表示词与

词的句法联系的,而其他语法手段如前缀、后缀等不表示词与词的句法关系。

广义的“屈折”则指词的各种形态变化。 从今天的情况看,俄语是典型的综

合语,而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但是所谓的“典型”是相对意义上讲的,没

有一种语言是百分之百的综合语或分析语。现代俄语虽然说是“综合语”,但
以发展着越来越多的分析语成分,体现在:1)词的形态上不变化;2)词的
分析性(复合)形式。现代俄语不变化名词、不变化形容词越来越多,本来
变格的词在实际应用中不变格的现象越来越多,以数词为例:

20 世纪 90 年代列宁格勒电视台曾搞了一次街头调查,被询者均

有大学文化水平,但只有一个人正确地变对了出给他的合成数词的格。

《Эхо Москвы》这家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几次尝试按传统语法要求

为“同 658 人”变格,均未果,最后用“Ну,в общем с шестьсот пятьдесят

восемь человеками.”这种不变格的形式应付了事。随着时间的推移,

俄语数词不变格的趋势逐渐加剧。过去人们注意到数词不变格的现象

一般出现在日常口语中,而今天,这种现象不只在日常口语中,在大

众传媒(СМИ)语言中也日益普遍。这就是说,数词的不变格趋势进


张会森:
《从俄汉对比中看汉语的特点》,
《俄汉语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4 年,第 42
页。

-14-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一步“扩 大化” 了,现 在这种 合成数 词不变 格现象在 公众性 口头言 语



(публичная устнаяречь)中呈现激增的局面。

但俄语总体上看基本上仍是综合语,词形变化性质仍是屈折性的。而现
代汉语中,综合—黏着成分也在发展着。汉语可以说是发展着黏着性形态的
孤立—分析语。
1.4.2 指导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是对比语言学产生的直接动因之一,外语教学法多种多样,但
不管主张什么教学法,语言对比都是不容忽视的。简言之,外语教学的需要
促使对比语言学产生,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又反过来指导外语教学。赵敏

善说过:

1)对比研究能为教材编写确定重点和难点提供依据;2)对比研

究有利于我们改进教学法;3)对比研究还可以为学生的水平测试提供

依据;4)对比研究有利于学生养成说和写等一些较难的技巧。

张会森把对比语言学分为理论对比语言学和应用对比语言学,理论对比
语言学的任务,总体上说可以概括为:

1)揭示“内部”( 即单语)研究所不能发现或忽视的两种语言的某

些特点;2)揭示两种语言在结构、形式、语义上的异同;3)揭示不

同的语言在表达思想感情时语言手段使用上的异同;4)揭示语言异同

产生的原因及其规律;5)通过语言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两种(或更多)

语言的共同点,从而为语言类型学(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ая типология)提


张会森:《俄语合成数词的变格:发展趋势、规范与教学问题》,《中国俄语教学》,2009 年第三期,
第 30 页。

赵敏善:《俄汉语对比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年,第 8 页。

-15-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供事实,丰富语言类型学;6)语言对比研究成果可以丰富一般语言学

(即通常所说的“普通语言学”),验证甚至矫正一般语言学理论、概念,

并促进语言学及其所属各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与理论对比语言学相对应的是应用对比语言学。对比语言学的应用价值
首先在于它有助于外语教学和对外语言教学(例如对外汉语教学),概言之,

有助于“第二语言”的教授与学习。教与学任何一种外语都离不开“母语”
这个因素,尤其是在少年、成年阶段学外语,母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
们每个人都有切身的体验。流行一时的直接教学法力图从教学环节中排出母
语,然而,正如谢尔巴(Щерба Л.В.1880-1944)所说:
“从学生头脑中排出母

” 著名心理学家维戈茨基(Выготский А.С.1896-1934)也说:
语是不可能的。

“教学外语要以母语知识为基础。” 美国语言学家弗莱斯(Fries C.)在他的

《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中认为:
“最有效的语言学习材料是以对外语和学生
的母语进行科学对比描写分析为基础的。
”另一位美国应用对比语言学的代表
人物拉多(Lado R.)在他的《跨文化语言学》中提出:

语言的差异即教学难点。教师把外语和学生母语进行比较就能较

好的了解学生学习的真正难点是什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总是

通过母语的”折光”来领悟一种新的语言。与母语相同的现象易于掌握,

而与母语不同的,尤其是相似而又有别的,则难以掌握或掌握不准。

因此,对比是加深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减轻母语干扰,变阻力


张会森:《俄汉语对比研究》,外教社,2004 年,第 6 页。

Щерба Л.В. Преподавание иностранных языков в средней школе. М . , 1947, с. 56.

Выготский А.С.Мышление и реч ь//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М . , 1982, c. 202.

-16-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为助力的好办法。

为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服务的语言对比研究的具体任务是:1)确定两种
语言由于差异而产生的教学上的难点;2)研究教学中母语的干扰点以及消除
母语的干扰的方法;3)研究教学中运用对比的范围、具体内容和方法,并为

编制教学大纲、编写教材提供材料和依据。

为教学服务的语言对比应遵循简约、实用的原则:对比的内容和阐述应
该实用、简易、便于教学中应用。从教学实际出发,应选取最典型、阻碍学

生掌握的特征。例如,雅克布逊(Якобсон Р. Я.)、芳特(Фант Г.M.)和哈莱



(Халле М.)借助摄谱仪确定了语音对比的 12 组区别性特征。 另外,我国学

者罗伊娜提出:

外语教学就本质而言,就是母语与外语之间的语际转换。在这一

不同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发现语言之间的差异,提取、归纳从而实现

差异的语言转换手段,是外语教学的核心任务。

1.4.3 对比语言学为翻译服务
翻译学是研究不同语言民族之间沟通思想、交流文化的科学,它的任务
和目的决定了它必然列入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范围。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纵观这十几年来的研究,可以说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已经完全跨出了原来的

那个封闭的翻译理论领域,走进了一个开放的新天地,并且开创了跨学科综


徐雪琴:《大学二外(俄语)课堂教学中母语使用问题刍议》,《俄语学习》,2009 年第三期,第 27
页。

张会森:《对比语言学问题》,《外语学刊》,1991 年第五期,第 11 页。

Якобсон Р. Я, Фант Г. M . и Х алле М . Введение в анализ речu//Н овое в зарубежной лингвистике. М . ,
1962.

罗依娜:《从对比语言学角度看外语教学》,《外语学刊》,2009 年第一期,第 131 页。

-17-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合研究的新局面。从陆续发表的文章来看,很多学者都已经纷纷开始运用哲

学、逻辑学、思维科学、心理学、美学、语言学(特别是对比语言学)、语义
学、语用学、文体学以及符号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阐释和研究
翻译理论和翻译问题。

这就把翻译学的研究置于人类文化的大系统中,使人们对翻译的

认识日趋全面透彻,这是符合当代科学思潮的,是进步的,也正是翻

译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希望所在 。

如王佐良教授所说,翻译研究“最有理论发展前途:它天生是比较的,
跨语言、跨学科的,它必须联系文化、社会、历史来进行。
”他很早就主张把
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化结合起来,1984 年在他的论文《翻译中的文化比较》中,

王佐良教授便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前途的高度上,审视了翻译界前辈严复、
林纾和鲁迅重视文化比较研究的传统,并提出:“不论比较同或异,翻译界前
辈中的有心人总是在寻找对国家民族有益的东西。”由此可见翻译界对翻译学
与对比语言研究这两门学科关系的研究已有很长历史。
“在对比研究过程中,翻译是揭示两种语言现象之间差异的一个重要手

段。” 说到翻译和对比研究的关系,必须关注这两门学科的新近发展,我们

发现,两门学科近年来的最新发展,使它们的关系变得更密切,更贴近了。
如果说在以前,特别是在国外,翻译研究和对比研究还被视为互不相干的两

门学科的话,现在却越来越关注对方的存在和对本方的意义了。这两个互补
的学科,正可以从对方的发展中,找到自己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以对比修辞
学为例,20 世纪 50-60 年代,对比修辞学曾被视为翻译理论的组成部分。知
名翻译理论学家埃特金德(Эткинд Е.Г.)说过:


刘松:《试论俄汉对比研究与翻译之关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 年专辑,第 199 页。

赵敏善:《俄汉语对比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年,第 8 页。

-18-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对比修辞学的对象是翻译艺术的规律。翻译理论的任务在于揭示两

种语言功能上雷同的内在资源。揭示这种资源的科学应该被称为“对比

修辞学”。

对比修辞学和翻译理论密切相关,两种语言的修辞对比为翻译理论提供
了物质基础,例如汉语成语“雨后春笋”和俄语谚语“как грибы после дождя”。

虽然二者是不同的学科,各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不能混同,但谁
也不能否认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二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对比修辞学,为
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语言学基础,反过来,翻译理论与实践则能丰富与推动
对比修辞学。“从某种角度看,对比分析和翻译理论简直是可以互换的术语。”

我国与俄罗斯是近邻,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翻译在两国文化
交流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但由于俄汉两个民族所处地域文化的差异,
导致了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这就给翻译实践带来了
很大的困难。而俄汉对比研究的很多成果却常常有助于这些困难和问题的解
决。这样俄汉对比与翻译具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一问题便被提了出来。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所要处理的某个语言项目在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
中,通常具有某一确定的意义,包括其形式意义和语境意义等。翻译的任务
是找出一个与源语言的语言项目在某一特定语境中篇章对等的目的语的语言
项目。因此,对比研究可以提供在不同情况下处理源语中某个语言项目的不
同方法,以供在翻译中根据不同情况做出选择。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要确

定两种语言中的表达方法是否篇章翻译对等,译者总是要有意、无意的进行
语音、词汇、语法、篇章、语用等方面的对比分析:1)词汇对比可分为词汇


Эткинд Е.Г. Теория художест венног о перевода и сопоставит ельная стилистика. Л. , 1962, c. 28.

Chesterman Andrew. Contras tive Functional Analys is. A 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 hing Company, 1998, p. 28.

-19-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形态对比和词汇语义对比两大类;2)语法对比可以分为屈折形态学对比和句

法对比;3)在篇章方面,译者必须注重两种语言在篇章组织结构上的异同,
还必须努力再现原文在篇章语义结构上的连贯性;4)在语用方面,在翻译中
必须注意,两种语言中一些在形式或语义上对应的表达法,可能会表达不同
的语用意义。由于语用环境不同,有时源语中的同一个表达法,在目的语中
要用不同的表达形式来表达。由此看来,语音、词汇、语法、篇章、语用等

层面上的对比分析,对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俄汉对比研究可以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水平。从翻译理论上看,无
论国内还是国外,高明的译者都特别注意找出源语或译语中的对应关系,用
译语中尽可能贴近的等价物,把源语中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传达出来。这
里我们特别地使用“尽可能贴近”这样的字眼,是因为翻译的实践告诉我们:

对于原作,大部分是可译的,但有些地方虽经过反复推敲,也许还是枉然,
只好另辟蹊径,或加注、或释义、或转换等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可译
性”。究其原因,是由于语言因素造成的,还是由于文化因素造成的,这就需
要对比研究来回答这个问题,从而使翻译更加准确。例如我们汉民族文化中
很多幽默、诙谐、俏皮话是由谐音构成的,通过俄汉语语音方面的对比研究,

我们知道虽然俄语中也有类似的同音异义现象(омонимия),但其构成却远比
汉语复杂,而汉语中谐音现象仅由同音异义词构成。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
《竹枝词》:杨柳清清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
却有晴。诗中巧妙地就用“晴—情”谐音,故最后一句应理解为“道是无情
却有情”。如要将它译成俄语,便会失去了这层幽默情调,这就是由于俄汉语

语言本身的差异造成的“不可译”。文化因素造成“不可译”的例子:

(18)Tак я ушѐ лиз внешней разведки без наручников и не в белых

тапочниках.我就这样离开了对外侦察部门,既没有戴手铐,也没有穿

-20-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白鞋。看了上面的译文,你也许会奇怪,为什么要说“没穿白鞋”?穿白

鞋(в белых тапочниках)有什么特殊含义吗?通过对比俄汉两个民族

文化上的异同,我们发现:按俄罗斯的民俗习惯,死者须穿白鞋。由

此可知这句“в белых тапочниках”,即“穿白鞋”的潜台词是“死亡”。

因此,类似翻译需要进一步加注才能变“不可译”为可译,正确传达出
原文的思想,从而保证了译文的准确性。
对比语言学研究不同语言功能单位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就为建立翻译理
论打下了必要的基础,换句话说,对比语言学可以为翻译理论提供原始素材。

实际上所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反映了不同语言的同一话语在功能结构上的差
异。翻译中为消除这类差异而保留不变值,就必须采用方法和技巧。对比语
言学可以回答为什么在翻译中需要采取某种技巧和方法的问题。我国学者陈
洁,在其发表的两篇俄语翻译理论的综述性文章《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管
窥》、《<翻译工作者札记>上的语言学翻译理论综述》中介绍了许多俄国翻译

学家的理论。加克(Гак В.Г.)在《对比研究和翻译分析》中认为:“对比译

文与原文,这是深入研究普通翻译理论和专业翻译理论的最好方法。” 同时,

他又写道,纯翻译分析和对比研究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联系,而在方法论方面

应当把归纳法同演绎法结合起来。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比语言学研究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Wilhelm v on

Humboldt ,1767- 1835),他发表于 1820 年的《语言比较研究与语言发展不同


阶段的关系》(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刘松:《试论俄汉对比研究与翻译之关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 年专辑,第 200 页。

Гак В.Г. Сопоставительны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и переводческ ий анализ. М . , 1979. c. 17.

-21-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Different Periods of Language Development)标志着对比语言学的诞生。在这篇

论文中,他就对比研究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从 19 世纪 20 年
代至 20 世纪 40 年代,是对比哲学思想的奠基时期。1941 年“对比语言学”
这 一 术 语 由 沃 尔 夫 ( Whorf B.L. ) 在 麻 省 理 工 学 院 的 刊 物 《 技 术 评 论 》
(Technological Review)发表的《语言和逻辑》
(Language and Logic)一文中
提出。美国学者弗莱斯(Fries C.)在他的《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他认为最有


效的语言学习材料是以对外语和学生的母语进行科学描述为基础的。美国学
者拉多(Lado R.)于 1957 年出版的《跨越文化的语言学》
(Lingwistics across

cultures) 堪称对比语言学研究的里程碑,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捷克斯洛伐克学者于 20 世纪 50 年代陆续发表了对捷克语与英语、德语、
俄语进行比较分析的论著。布拉格学派的代表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家马泰休
斯(Vilém Mathesius. 1882-1945)主张用共时和功能的观点来研究语言,他把
对一种语言的共时研究称作语言特征学,把语言之间的共时比较称作分析比

较;认为就一种语言与不同类型和来源的另一种语言之间的功能表达手段进
行比较,将有助于充分揭示该语言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一系列有关
英语和捷克语语法对比的论文。与此同时,对比研究在德国、南斯拉夫、匈
牙利、罗马尼亚、波兰、保加利亚等地开展了起来。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本
对比语言学国际刊物,是 1976 年在保加利亚索非亚刊行的,刊名为《对比语

言学》。
设在华盛顾特区的美国应用语言学中心从 1962 年开始组织编篡了比较研
究系列丛书,丛书包括英语-德语,英语-意大利语,英语-西班牙语、英语-法
语、英语-俄语比较。英德比较有库福纳(Kufner H.L.)的《英语和德语的结
构》(The Structure of English and German)(1962)、莫尔登(Moulton W.G.)


Robert Lado. L ingwistics across Culture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 ichigan Press, 1957.

-22-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的《英语和德语的语音》(The Sound of English and German)(1962);英意比

较有阿加德(Agard F.)和迪·皮特罗(Di Pietro R.J.)合著的《英语和意大


利语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English and Italian)(1965)和《英语和意大利
语的语音》(The Sounds of English and Italian)(1965);英西比较有斯托克韦
尔(Stoekwell R.P.)和鲍恩(Bowen D.)合著的《英语和西班牙语的语音》
(The
Sounds of English and Spanish)(1965)等。上述著作均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出版。
在理论研究方面,美国学者对双语现象(bilingualism)和语言接触现象
( Language Contact Phenomena ) 进 行 了 探 讨 , 比 较 著 名 的 有 魏 茵 莱 希
(Weinreich U.)的《接触中的语言》
(Language in Contact),豪根(Haugen E.)
《挪威语在美国》(The Norwegian Language in the United States)等。由于一

些理论研究并不旨在达到教学目的,或者所订的目标过高,超出了教学所能
达到的水平,所以有人认为这类理论研究应对对比语言学在美国受到的挫折
承担责任。
“这种批评在 1968 年乔治敦大学语言研究圆桌会议上达到了高潮,

对美国对比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965 至 1975 年期间,许多国家相继出现了有组织的集体研究项目。如联


邦德国、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芬兰、法国、瑞典、丹麦等
国,都有将本国语和英语进行对比研究的项目。这些项目的侧重点不尽相同,
比如,瑞典偏重于错误分析,波兰偏重于生成语义学等。

1980 年以后,对比语言学在西方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重要的
著作。例如特别注重理论研究、详尽讨论对比中立项(Tertium comparationis)
的克尔采斯佐斯基(Krzeszowski T. P.)的《语言对比:对比语言学的范围》
(Contrasting Language:The Scope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1990),注重修
辞和书面语对比的孔纳(Connor U.)的《对比修辞学:第二语言写作的跨文


钱军:《对比语言学浅说》,《外语学刊》,1990 年第一期,第 13 页。

-23-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化 问 题 》( Contrastive Rhetoric:Cross-cultural Aspects of Second-language

Writing)(1996),注重语义的斯奈尔(Snell H.M.)的《德语和英语中的动词
的描述性:一个语义场对比研究》(Verb-descriptivity in German and English:A
(1983),注重语用的奥列克赛(Oleksy W.)
Contrastive Study in Semantic Fields)
的《对比语用学》(Contrastive Pragmatics)(1989),以及注重意义和功能的
切斯特曼(Chesterman A.)的《对比功能分析》
(Contrastive Functional Analysis)

等。其中切斯特曼的著作可说是 20 年来西方对比语言学的集大成著作,将西
方对比语言学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书中讨论了 1980 年以来西方对比研究所涉及的几乎所有方面:对

比基础、对比篇章学、对比话语分析、对比语用学等,特别是把一向

不受西方对比语言学界重视的对比修辞学也纳入他的框架,并对学科

一些重要概念的所进行了哲学思索,例如全书开头对作为对比研究和

翻译研究基础的“相似性”(similarity)的深刻探讨,还从心理出发对对

比研究模式作了深入探索,特别是第一次真正探讨了对比研究的操作

程序。

最后,针对以往总认为一旦进行了对比,问题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的想
法,他强调指出:
“对比的结果只是有希望提出一个更好的假设,仅此而已。


这是富有哲理性启示意义的。

俄国语言学家博杜恩(Бодуэн Д.C.) 在 1902 年发表的《斯拉夫诸语言


的比较语法》一文中,明确提出语言的比较研究有三种类型:1)不考虑语言


潘文国:《对比语言学的新发展》,《中国外语》,2006 年第六期,第 16 页。

Chesterman Andrew. Contras tive Functional Analys is. Amsterdam /Philadelphia : John Benjamins
Publis hing Company, 1998, p. 60.

-24-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的亲属关系来研究语言过程,以确定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程度;2)比较两种

或几种因地区邻近相互影响而出现相似现象的语言,而不管它们的历史渊源
关系如 何;3 )对 不同地 区具 有共 同来源 的各 种语言 进行 比较 研究。 博杜
恩·德·库尔特内所说的第三种类型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第二种类型是地域
语言学,第一种类型即为对比语言学。
之后的俄国和前苏联语言对比研究的开展,是与语言教学等实际工作密

切结合在一起的。在民族学校里进行俄语教学,对俄语为本族语的学生进行
外语教学,以及编纂双语词典、进行翻译等等,都需要吸收、运用语言对比
的研究成果。在进行对比时,一般以本族语为基础语或源语,以外族语为参
照语或目的语。尤其须要指出的是,多民族和多语言现象以及国际交流所提
出的语言教学和语言间交际需要,极大地推动了苏联对比语言学的建立和发

展 。 在 这 一 领 域 中 作 出 突 出 贡 献 的 有 著 名 学 者 谢 尔 巴 ( Щерба Л.В.
1880-1944 )、 波 里 瓦 诺 夫 ( Поливанов Е.Д. 1891-1938 )、 斯 密 尔 尼 茨 基
(Смирницкий А.И. 1903-1954)、雅尔采娃(Ярцева В.Н. 1906-1999)、阿拉金
(Аракин В.Д. 1904-1983)、费道罗夫(Федоров А.В.1917-1983)、加克(Гак В.Г.
1924-2004),此外还有库茨涅佐娃(Кузнецова Н.Н.),莫洛佐娃(Морозова

Е.Н.),茨冈诺娃(Цыганова И.А.)等。上述学者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俄语与外
语(法语、德语等),又包括俄语与苏联境内的方言之间的对比。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对比语言学在前苏联获得蓬勃发展。加克(Гак В.Г.)的《法语和
俄语的类型学比较》(Сравнение типология французского и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ов)
(1977 )、 阿拉 金(Аракин В.Д.) 的《 英俄 语言 类型 学比 较》(Сравнение

типологии английского и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ов)(1979)相继出版,使俄语和外语


各个层次的对比分析更有系统地进行。在理论方面,斯米尔尼茨基
(Смирницкий А.И.)、雅尔采娃(Ярцева В.Н.)和阿拉金(Аракин В.Д.)等
对对比研究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探讨。雅尔采娃(Ярцева В.Н.)1981 年出版

-25-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Сравнительная лингвистика)就这方面的工作做了一个总
的《比较语言学》

结。1986 年在兹韦尼哥罗德举办了“全苏语言对比与类型学研讨班”。1987
年在莫斯科召开了“全苏对比语言学与非本族语教学研讨会”,把对比语言学
推向新的高度。

1989 年进步出版社编辑的《国外语言学新论著丛书》出版了第

25 卷《对比语言学》专集,内容分为理论阐述、研究方法、对比语言

学和语言教学三个部分。这说明他们也开始重视欧美对比语言学理论

和方法的吸收和引进。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俄罗斯对比语言学研究专著主要有维日毕茨
卡 娅 ( Вежбицкая А. ) 的 《 语 言 的 共 性 和 描 述 性 语 义 》( Семантические
универсалии и описание языков)(1999),词汇方面有泽姆斯卡娅(Земская
Е.А.)的《构词是一种活动》(Словообразование как деятельность)(1992)
和库茨涅佐娃(Кузнецова З.В.)的《俄语词汇学》
(Лексикология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倪波、王志伟 译,上海 外语教育 出版社 1988 年 出版),1994 年的 马纳金


( Манакин В.Н. ) 的 《 对 比 词 汇 学 基 础 》( Основы контрастивной
лексикологии),宋采夫(Солнцев В.М.)的《孤立语理论概论》(Введение в
теорию изолирующих языков)(1995),亚兰采夫(Яранцев Р.И.)的《俄语
(Русская фразеология)
成语》 (1997),修辞方面的有郭日娜(Кожина М.Н.)

的《俄语修辞学》(Стилистик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1993)等。


在我国,俄汉语的对比研究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那时正值新中国
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需要大量俄语人才,俄语成了我国第一外语。由
于外语教学的需要以及当时苏联语言学和外语教学法的影响,俄汉语对比研
究不仅迅速开展起来,而且成为 20 世纪 50-60 年代我国汉外语对比研究中的


武金峰,曲玉梅:《对比语言学与汉哈对比研究》,《语言与翻译》,2006 年第四期,第 13 页。

-26-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主导力量,虽然在之后的发展中遇到过波折,但我国的俄汉语对比研究始终

在学者们孜孜不均的努力下进行着。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我国的俄汉
语对比研究逐渐走向成熟。从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我国俄汉语对比研究有
代表性的专著或论文集,见表格:
作者 时间 专著/论文集 出版社
1. 许高渝 2006 20 世纪汉外语言对比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建理
2. 王利众 2005 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3. 张会森 2004 俄汉语对比研究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崔卫 2000 对比语言学导论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刘戈
5. 王金玲 2000 不同 类 型语 言 的称 呼体 系 吉林人民出版社
——俄汉对比研究
6. 许高渝 1997 俄汉语词汇对比研究 杭州大学出版社
7. 赵敏善 1996 俄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军事谊文出版社
8. 赵敏善 1994 俄汉语对比研究 上海译文出版社
9. 王福祥 1992 对比语言学论文集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这其中最全面最系统的是 2004 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张会森主编的


《俄汉语对比研究》。《俄汉语对比研究》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九五”
规划重点项目。主编张会森教授说:

1996 年我申报这一课题是出于以下想法:对比语言学是 20 世纪

后半叶语言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我国的俄语与汉语对比研究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日益发展与繁荣,已取得了不少可

喜的成果,但还没有出现一部比较系统、全面、深入的俄汉语对比研

究专著。已出的几本俄汉对比方面的书,从内容广度和理论深度上都

还有待加强。我们应该写出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的,既有理论深度,又

-27-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有详实语言事实的,能反映和代表我国当代俄汉语对比研究水平的大

型专著来。这部专著应能很好的揭示俄语和汉语的特点——宏观的、

中观的、微观的,有助于我国俄语和汉语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对

比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

《俄汉语对比研究》的编写以黑龙江大学为中心,吸收国内各个院校俄
语对比研究力量,组成课题组。参加这一课题的有黑龙江大学、北京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哈尔滨
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老中青年学者,其中博士生导师 4 人,教

授 10 人,以及其他具备硕士、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这部集体性专著约 80
余万字,内容包括:1)绪论;2)俄汉语法对比研究;3)俄汉词汇对比研究;
4)俄汉成语对比研究;5)俄汉修辞对比研究。《俄汉语对比研究》属于理论
对比语言学著作,它除了描述俄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同时还从理论高度加以
分析,注意揭示两种语言的本质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它所进行的对比是双

向的,即两种语言相互平行对比,互为出发语及目的语。这本专著的规模之
大、内容涉及面之广在我国与俄罗斯俄汉对比语言学领域都是空前的,填补
了国内外语言对比研究的一项空白。就具体各编而言,无论是语法对比部分、
词汇对比部分、成语对比部分还是修辞对比部分,都自成体系,其内容广度
和理论深度都超越了迄今已有的著述。


张会森:《俄汉语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年,第 1 页。

-28-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第 2 章 俄汉语对比研究的历史回顾

2.1 我国俄汉语对比研究的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党中央根据当时我国所处的国际大环境曾提出“向苏联学习”
的口号。要向苏联学习,首先必须迅速培养一大批懂俄语的人才,于是在全
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学习俄语的热潮。20 世纪 50 年代,俄语成为我国第一大
外语语种,俄汉语对比研究在借鉴和创新中应运而生,并以 1955 年哈尔滨外

专的那次盛会为标志,涌现出了一批有志之士和大量有分量的论著,如梁达
和金有景合著的《中俄语言比较》(时代出版社,1955)和梁达的《俄语语法
对比研究》
(新知识出版社,1957)。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门新的外语,
既是广大学习者的愿望,也是教师在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与学
的实践中,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逐渐认识到,通过俄语和学习者本族语(母

语)的比较来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如语言学家张志公在当时为俄语
学习者编写的一本《怎样学习俄语》
(时代出版社,1952)的小册子中,就通
过采用俄语发音和汉语或英语相仿的音比较的方法来告诉读者如何掌握俄语
发音。
如果说教与学的实践使人们逐渐自觉地认识到外语和汉语比较是学习外

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的话,那么苏联的比较教学法和从语言学角度进行语言
之间对比的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则是直接推动我国这一时期汉外语对比研究的
一个重要外部原因。苏联当时外语教学法中有一项重要的指导性原则,就是
外语与本族语比较的原则,或称之为对比原则。这一原则早在 20 世纪 50 年
代就已经由来华工作的苏联专家和我国外语学术期刊介绍到了国内。国际语

言学界,特别是苏联、东欧语言学界有关语言对比的理论也在当时通过这些
渠道传到我国。

-29-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早在 1952 年,苏联专家马蒙诺夫在北京外国语学校所做的学术报告中就

提到了在外语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的问题。他指出:

研究外国语必须依赖于学生们对于本国语的了解,并将这两种语

言的语法现象进行必要的比较。在外国语教学中应当广泛应用比较法。

对比外国语与本国语的语法结构,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领会外国语的

特点,同时并能加深对本国语言的了解。

《俄文教学》转译了苏联学者拉赫曼诺夫(Рахманов A.H.)的《教
1953 年,
授法与语言学》。该文从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教授语音、语法和词汇所应当比

较的方面,如教授语音时可比较单个音的发音方法,比较类似的或相仿的音
的发音,比较音在词和词组中的发音,比较重音和语调;教授词汇时可从意
义范围、搭配、构词法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教授语法时对比相应的句法和词
法现象,如词序等。实际上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哈尔滨外院就提出了俄汉语
法比较的研究计划,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落实。张会森当时组织了形容词的对

比,《汉俄语形容词几个方面的比较》于 1957 年在《俄语教学与研究》(4、5


两期)上发表,这可能是国内最早的一篇俄汉语对比语法论文。一位当时在
中国人民大学工作的苏联专家还在该校召开的学术报告会上提出了外语院系
的科学研究中应包括俄汉语言对比项目的设想,他认为,在俄汉语言对比大
项目中可以包括俄汉语构词法、标点符号使用、句子次要成分、成语、语音

系统、简单句的词序、领属意义表现法、主从关系表现法、复合句等研究课
题。苏联的比较教学法原则及与此相关的从语言学角度进行不同语言之间对
比的思想在我国学者和外语教学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王力在《本国语言和学习外语的关系》
(1954)年明确提出“外语的学习


马蒙诺夫:《根据斯大林同志关于语言学的著作论外国语教学中的一些新方法》,《俄文教学》,1952
年创刊号。

-30-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要通过外语和本族语言的比较来进行”的看法,特别强调要比较两种语言的

不同之处。他说:
“一般学习外语的人往往不能好好利用比较法来学习一种外

语,毛病在只见其同不见其异。”

王力还从语音、语法、词汇 3 方面分别举例说明俄汉语言的异同。他认

为,严格地说,俄汉语音大多数是不相同的,如俄语中软硬音对立、清浊对
立的情况均是汉语普通话所没有的。当然也有相同之处,利用相同点来学习
可以事半功倍。在语法方面,他以反身动词为例进行分析;词汇方面,他认
为要注意不同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特别要注意词汇范围意义的大小以及本
意和引申意义的关系。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我国在社会科学院十年规划中还提

出要开展俄汉两种语言的比较研究,但由于后来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俄
语的冷落,以及当时俄语教学上推行的教学方法等原因,这个规划项目也没
有得到实施。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我国外语教学工作者又一次就比较/对比在教学上
的作用和外语与本族语的比较问题开展过一次讨论。除了比较在教学法上的

意义之外,一些学者还从更广的角度来认识非亲属语言比较研究的意义。20
世纪 50-60 年代我国俄汉语对比研究领域共发表论文 20 篇,如表:
序号 作者 时间 文章名 出处
1. 信德麟 1964 俄语元音音位的发音 外专校刊第二期
2. 信德麟 1964 俄语辅音音位的发音 外专校刊第三期
3. 白春仁 1963 俄汉语词义的对应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一期

4. 蔡建 1959 比较教学法是苏联外 俄语教学与研究第四期


语教学体系的指导性
原则——兼谈比较教
学法在我国俄语教学
中的实际运用
5. 金大辛 1959 汉俄语定语结构词序 武汉大学学报第二期
的一些对比

王力:《本国语言和学习外语的关系》,《俄语教学》,1954 年第四期,第 13 页。

-31-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6. 关于外语教学中的对
张会森 1958 俄语教学与研究第三期
比及对比语法的讨论
俄语发音教学中汉俄
7. 季健 1958 俄语教学与研究第四期
语音对比
8. 王畛 1958 俄语”述语性词组”和 俄语教学与研究第四期
汉语主谓结构的比较
9. 程度 1957 俄汉语简单句词序比 中华俄语第八期

若干较难的俄语语音
10. 薛诚之 1957 华中师院学报第二期
和汉语语音的比较
11. 张会森 1957 汉俄语形容词中几个 俄语教学与研究第四、五
问题的比较(上、下) 期
12. 徐士珍 1957 也谈汉语与俄语被动 俄文教学第六期
式的比较
13. 汪嘉斐 1957 汉语与俄语被动式的 俄文教学第三期
比较
14. 朱光岳 1957 汉俄语数词某些问题 俄语教学与研究第六期
的对比
试谈俄语爆破音的学
15. 曾炳衡 1957 习问题及与英语、汉 俄语教学与研究第一期
语爆发音的比较
16. “不”、“没有”及与
曾聪明 1957 俄语教学与研究第六期
俄语相应现象的对比
17. 曾聪明 1955 谈谈在教学中依靠本 俄语教学与研究第四期
族语的几点体会
18. 本国语言和学习外语
王力 1954 俄文教学第四期
的关系
19. 信德麟 1954 略谈学生在俄语语音 外专校刊第一期
方面的典型错误
20. 王亦程 1954 中俄文句子中的同位 教学与研究第三期

然而,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文化大革命”导致汉
俄对比研究无法持续下去。中苏关系的恶化和当时对外语教学中依靠本族语
原则的片面认识也对俄汉语对比研究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直到 20 世纪 70

-32-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年代末 80 年代初,俄汉语言对比研究才逐渐恢复生气。从 1979 年到 1989 年

的 10 年中,共发表俄汉对比研究论文 52 篇,几乎是 20 世纪 50-60 年代发表


论文的 3 倍,如表:
序 作者 时间 文章名 出处

1. 顾国雄 1989 俄汉语词汇多项语义对比 外语 与外 语教 学
第二期
2. 陈曦 1989 熟语与文化新探:俄汉熟语形 外语教学第二期
张萍萍 象性类型浅析
3. 田文琪 1989 准存在句的俄汉对比 解放 军外 语学 院
学报第二期
4. 田文琪 1989 俄语非分解句与汉语包孕句 中国 俄语 教学 第
四期
5. 王忠 1989 汉俄语中“,”的用法比较 外语学刊第五期

6. 吴国华 1989 俄汉文化伴随意义词汇对比研 中 国 俄 语 教 学 第


究 二期
7. 杨开三 1989 简论俄汉定语外部形式的不同 中 国 俄 语 教 学 第
二期
8. 傅民杰 1988 俄汉语言习惯的对比研究 外语学刊第四期
9. 顾国雄 1988 汉外对比与交际教学 外国语文第四期
10. 罗启华 1988 一门新兴的语言学分科——对 华 中 师 大 学 报 第
比语言学 四期
11. 石俊平 1988 俄汉对应词的语体色彩比较 华中 师大 学报 第
一期
12. 王铭玉 1988 浅议俄汉语调的对比 中国 俄语 教学 第
二期
13. 王培硕 1988 俄语前置词与汉语介词对比 中国 俄语 教学 第
六期
14. 赵陵生 1988 民族的语言特点和翻译 中国 俄语 教学 第
六期
15. 赵敏善 1988 汉俄主从复合句之对比 中国 俄语 教学 第
一期
16. 陈国亭 1988 汉俄语中某些判断句的逻辑意 俄 语 教 学 与 研 究
义和交际形式的比较 论丛第一期
17. 陈国亭 1988 汉语表达俄语词序变化的基本 外语学刊第六期

-33-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原则和手段
18. 赵敏善 1987 俄汉语简单句的语义主体 外语学刊第一期
19. 顾国雄 1987 俄汉语工具意义表达方式异同 外语 与外 语教 学
点 第三期
20. 宋传伟 1987 简议汉俄语比喻对应 华中 师大 研究 生
学报第一期
21. 魏荣华 1987 俄汉约数表示法对比 俄语学习第六期
22. 武树元 1987 俄语和汉语中多项描写性状语 语 言 教 学 与 研 究
的表达方式 第三期
23. 陈国亭 1987 俄汉语句否定形式和否定意义 外语学刊第二期
的比较
24. 顾 蕴 1986 汉俄表达方式上的几种差异浅 中 国 俄 语 教 学 第
业、白 谈 三期

25. 呼延如 1986 俄语中量词的探索——汉俄语 外国 语文 教学 第
瑾 法比较研究 三期
26. 赵敏善 1986 汉俄语非疑问句简单句结构模 中国 俄语 教学 第
式的几个差异 六期
27. 梁荣富 1986 俄汉语中几种标点符号使用的 中国 俄语 教学 第
对比 五期
28. 石俊平 1986 汉俄语对应词比较 外语学刊第四期
29. 吴宝芳 1986 汉、英、俄成语的比较与翻译 外语学刊第三期
30. 武树元 1986 俄汉语言对比研究和翻译 中国 俄语 教学 第
五期
31. 许高渝 1986 俄语缩略词和汉语简略语对比 杭 州 大 学 学 报 增

32. 于济 1986 依据发音器官的紧张程度研究 外语教学第一期
汉俄语音对比
33. 余云霞 1986 汉俄构词后缀对比 语言 教学 与研 究
第一期
34. 桑抗 1985 俄汉对等词义的几个特点 中国 俄语 教学 第
五期
35. 石俊平 1985 俄汉对应成语语义比较 华中 师院 学报 第
三期
36. 赵陵生 1985 表达句子中心信息的手段—— 外 语 教 学 与 研 究
俄汉词序比较 第三期
37. 赵敏善 1985 汉俄语中动词客体表达的几个 外语学刊第四期

-34-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问题
38. 伍铁平 1984 外语比较拾零——语言中的真 外国 语文 教学 第
假“朋友” 三期
39. 伍铁平 1984 论语言的类型对比 外语学刊第四期
40. 伍铁平 1984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词 现代外语第二期
汇比较研究
41. 张定中 1984 俄汉语比喻的比较 大连 外语 学院 学
报第三期
42. 赵敏善 1984 俄语前置词与汉语介词 南外学报第二期
43. 赵敏善 1984 汉语的动态与俄语的体 现代外语第四期
44. 赵陵生 1983 句子的语义重点——俄汉词序 中 国 俄 语 教 学 第
比较 四期
45. 李志乔 1983 俄汉词义比较初探 南京 大学 学报 增

46. 王忠 1983 汉俄语标点符号用法比较 外语学刊第一期
47. 赵陵生 1982 俄语和汉语判断句的逻辑结构 外语教学与研究
与词序
48. 陶七一 1982 俄汉语主要比喻功能之比较 教学通讯第二期
49. 田文清 1982 俄汉语人称代词语义功能比较 外语学刊第二期
50. 王宪荣 1982 论俄汉语语音、语调、重音—— 外语学刊第三、四
节律的差异(上、下) 期
51. 王培硕 1982 俄汉语词序对比 教育通讯第八期
52. 王宪荣 1979 俄汉语语调对比及中国学生在 黑 龙 江 大 学 学 报
俄语语调方面的典型错误 第一期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我国的俄汉对比研究逐渐走向成熟,开始了
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1 年 4 月,在杭州召开全国首届俄汉对比研讨会;1996
年 10 月,在杭州再一次召开语言对比研讨会——“俄语和其他语言对比国际

研讨会”,这两次会议对我国俄汉对比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俄汉语对比研究的成果涉及的范围也比上一阶段要广,如
语音方面的音节对比专论;词类方面的感叹词、拟声词的俄汉对比;词汇词
义对比;词语理据对比;还有词的文化伴随意义对比等等,均是以上几个阶
段发表的论文中所未曾涉及的新课题。在语用和语篇领域也有了俄汉对比的

-35-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论文,如俄汉称呼语比较、称谓比较、口语句式比较、超统一句体的对比等

等。不少学者还对对比语言学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同时,一批有代表性的俄汉语言对比专著或论文集相继问世。1992 年,
王福祥编选的《对比语言学论文集》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收入我
国俄汉对比研究有代表性的论文 15 篇。随后在 1994 年和 1996 年,赵敏善的
《俄汉语对比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和《俄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军事

译文出版社)先后出版。前一本专著全面论述了汉俄两种语言中的基本语法
问题以及一部分词汇问题。后一本专著除谈文化对比之外,也涉及文字、语
音、语法、词汇的比较。之后还有许高渝的《俄汉语词汇对比研究》(杭州大
学出版社,1997)、崔卫的《对比语言学导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刘光准和黄苏华的《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王金玲的《不同类型语言的称呼体系——俄汉对比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张会森主编的《俄汉语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王
利众的《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哈尔滨工业大学,2005)。此外,还有一
些著作涉及俄汉语言的对比问题。如张学曾主编的《俄语应用语音学纲要》
(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吴国华的《文化词汇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6)、王松亭的《隐喻的机制和社会文化模式》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吴国华和杨喜昌的《文化语义学》(军事译文出版社,2000),许高渝、张建
理等人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出版《20 世纪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等。
另据笔者统计,这一阶段刊登俄汉对比研究论文的学术刊物面也大大扩大,
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 14 家到 2009 年的 32 家,如表:

序号 名 称 主办单位 周期

1. 教育部
外国语 双月
上海外国语大学
2. 教育部
外语与翻译 季
中南大学

-36-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3. 语言教学与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 双月

4. 教育部
外语电化教学 季
上海外国语大学
5. 教育部
国外外语教学 季
华东师范大学
6. 上海市教委、上海大学、
上海科技翻译 季
上海科技翻译协会
7. 中国翻译 中国翻译协会 双月

8. 教育部
外语教学与研究 双月
北京外国语大学
9. 当代语言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季

10.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双月

11. 外语教学 西安外国语大学 双月

12.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西安外国语大学 季

13. 教育部
外语学刊 季
黑龙江大学
14. 教育部
外语与外语教学 月
大连外国语大学
15. 外语研究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季

16.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季

17.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双月

18. 教育部、
外国文学评论 季
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19. 教育部、上海外国语大学、
中国比较文学 双月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
20.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季

21.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天津外国语学院 季

22. 中国外语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双月

23. 北京第二外语学院学报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双月

24.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半年

-37-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25. 俄语学习 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 双月

26.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季

27. 中国俄语教学 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 季

28. 福建外语 福建师范大学 季

29. 山东外语教学 山东师范大学 季

30. 现代外语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季

31. 江苏外语教学 南京师范大学 季

32. 重庆市教委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双月
四川外国语大学

2.2 俄汉语对比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成果
2.2.1 俄汉对比的总体理论和方法研究
20 世纪 50 年代,除了伍铁平《外语教学中的比较教学法》
(1955)和王
力《本国语言和学习外语的关系》(1954)的文章之外,还有一些学者对俄汉
语对比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发表过看法。如王超尘在《十年俄语理论教学的回
顾及对理论课设置的一些看法》(1959)中指出,要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俄

汉语相应语言现象的对比,俄汉语同一范畴的表达方法的对比,当然还要注
意防止为对比而对比的偏向。曾聪明在《谈谈在教学中依靠本族语的几点体
会》(1955)中提出,比较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比较两种语言的相同点,另一
方面是比较两种语言的相异点。比较两种语言的相异点,可以使学生深入地
掌握外语的特点,同时加深他们对汉语的认识。外语与本族语的比较范围是

很广的,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都可以比较。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特别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俄语学者对对比语
言学的理论和方法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如赵善敏在《俄汉语的本质
性差异》
(1997)中认为,揭示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之间的异同是对比语言学

-38-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的任务,而揭示其本质性差异尤为重要。刘永红在《俄汉语对比研究的几点

思考》(1997)中指出,对比研究必须上升到语言学和文化学的高度,只注重
形式的对比分析是不够的。他同时提出对比的重点应该放在对语言有限手段
及其内在机制的揭示上,采取静态描写、动态对比、系统观察相结合的研究
方法。张会森在《俄汉语对比研究述要》(1996)中提出应将结构对比和功能
对比结合起来,从表层到深层。对比研究沿着“形式-意义-功能-用法-社会文

化背景”的轨道进行,如果把这些方面在研究中有机结合起来,对比的路子
就会越走越宽。此外,俞约法的《对比语言学与外语教学中的对比——教学
法流派的对比观比较研究》(1991)、陈楚祥的《对比语言学与双语词典学》
(1992)、蔡毅的《对比语言学、翻译理论、翻译教学》(1993)分别就对比
语言学和外语教学、词典编纂、翻译理论与教学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

讨。张自福的《试论俄汉比较文化语言学》
(1994)、韩红的《关于建构俄汉
对比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构想》
(1999)先后提出了建立“俄汉比较文化语言
学”和“俄汉对比跨文化交际学”的构想。许高渝和姜宏在他们的综述文章
中,对我国俄汉对比研究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许高渝的《我国俄汉语
对比研究述略》
(1990)认为,要全面了解国际上语言对比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使我国俄汉对比研究者始终与当代世界对比语言学研究学者的研究处于同步
状态;要效仿欧洲一些国家对比研究的做法,建立一个大型的对比研究项目。
2000 年至今,关于对比研究理论的文章主要有姜宏的《俄汉语对比研究:
历史与发展,问题与任务》
(2000)提出,要结合俄汉语言对比研究的特点,
探讨解决宏观对比和微观对比等理论问题,要根据当今语言学的发展方向对

俄汉语言现象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研究,还要注意把取得的
研究成果与研究目的相结合,把成果运用起来。郑述谱的《从历史比较语言
学到对比语言学》(2001),文章简要地阐释了语言学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
典型代表人物以及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和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等相关历史

-39-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事实,同时,还就对比语言学的研究目的、方法、途径以及俄汉语对比研究

的意义表达了作者自己的理解。袁顺芝的《论俄汉语对比研究的模式和方法》
(2005)提出俄汉语对比研究领域有些理论问题,如对比模式和对比方法至
今仍是其瓶颈,制约着它的深度和效力。文章根据俄汉语对比研究目前的成
就和未来的目标,归纳整理出了四种模式(结构对比模式、功能对比模式、
语用对比模式和跨文化对比模式)和三种方法(平行对比、阐发对比和影响

对比)。石霖的《谈俄汉语教学中的对比教学》(2009)提出在对俄汉语教学
中,教师可采用对比的方法,依照教学内容适当引入俄语语法,通过对比分
析俄汉语相对应的或相似的、相关的语法项目,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及差异
并合理利用到教学中,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徐英平《俄汉语框架语言类型
归属探析》
(2009)在剖析 Talmy 框架语言类型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俄汉语

运动事件成分构造、路径标志功能及属性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提出并论证了
汉语属于类卫星框架语言而俄语属于混合框架语言的观点。并提出在界分框
架语言类型时,应分隔出第三种框架语言类型,即“混合框架语言”类型,
如俄语等。即使仅限于“卫星”和“动词”两种框架语言类型而论,也应做
“类卫星框架语言”(如汉语)和“类动词框架语言”类型的进一步细化。彭

广陆、赵宏、周彤合写的《外国语言学(英语除外)》(2009)所涉及的对象
主要是 2008 年间发表在北京地区出版的学术刊物或论文集上的与外语语言学
(英语除外)有关的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以及北京地区学者出版的学术专著等,
兼及北京地区学者在外地或国外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文章中西方
外语语言学的综述以俄语为主,总结了俄汉语对比研究几个主要方向在 2008

年所取得成果。此外,主要还有张会森《从俄汉对比中看汉语有什么特点》
(2001)、张园《受俄语母语干扰的汉语交际切分偏误分析——汉俄语言对比
的一个侧面》(2001)、徐来娣《中国俄语语言学研究的新趋势、新方法——
有关现代俄语语义学研讨会的若干思考》
(2004)、《汉俄语言接触中俄语在语

-40-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义层面对汉语的影响》(2008)、崔卫《中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俄语教学研究》

(2008)等。表为理论与方法的成果:
序号 作者 时间 文章 出处
光明日报
1. 刘利民 2009 新中国俄语教育六十年
2009-09-25
王铭玉 谈中国俄语研究生教育的发 中国俄语教学第一
2. 2009
李文戈 展 期
彭广陆
3. 赵宏 2009 外国语言学(英语除外) 北京社会科学年鉴
周彤
俄汉语框架语言类型归属探
4. 徐英平 2009 外语研究第一期

5. 石霖 2009 谈俄汉语教学中的对比教学 科教纵横第七期
中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俄语 中国俄语教学第四
6. 崔卫 2008
教学研究 期
汉俄语言接触中俄语在语义
7. 徐来娣 2008 汉语学习第五期
层面对汉语的影响
引进、结合、创新——关于
8. 陈平 2006 国外语言学与中国语言学研 当代语言学第二期
究关系的几点思考
论俄汉语对比研究的模式和
9. 袁顺芝 2005 外语研究第六期
方法
中国首届“海峡两岸
新世纪计算机和网络辅助俄
10. 崔卫 2005 俄语教学与研究学
语教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术讨论会”论文集
汉俄语中可能性范畴的语义 中国俄语教学第二
11. 姜宏 2005
类型及基本表达手段 期
中国俄语语言学研究的新趋
势、新方法——有关《现代
12. 徐来娣 2004 外语学刊第一期
俄语语义学研讨会》的若干
思考
从历史比较语言学到对比语
13. 郑述谱 2001 外语学刊第四期
言学
受俄语母语干扰的汉语交际
14. 张园 2001 切分偏误分析——汉俄语言 外语学刊第二期
对比的一个侧面

-41-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从俄汉对比中看汉语有什么
15. 张会森 2001 外语学刊第一期
特点
俄汉语言对比研究:历史与
16. 姜宏 2000 外语学刊第四期
发展问题与任务
关于建构俄汉对比跨文化交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
17. 韩红 1999
际学的理论构想 报第五期
对俄汉语对比研究的几点思 中国俄语教学第四
18. 刘永红 1997
考 期
中国俄语教学第三
19. 赵敏善 1997 俄汉语的本质性差异

20. 张会森 1996 俄汉语对比研究述要 外语学刊第四期
语言对比的哲学基础——语 华东师大学报第五
21. 潘文国 1995
言世界观问题的重新考察 期
22. 汪嘉斐 1994 俄汉简略指称对比 外语研究第三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增
23. 张自福 1994 试论俄汉比较文化语言学

对比语言学、翻译理论、翻 中国俄语教学第二
24. 蔡毅 1993
译教学 期
大学外语教学研究
25. 汪冲一 1992 汉、英、俄三种语言的比较
第二期
论语言中所反映的价值形态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
26. 伍铁平 1992
的演变——比较词源四探 报第二期
27. 俞约法 1992 中国对比语言学一瞥 外语研究第一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第
28. 张会森 1992 语言对比研究管窥
一期
对比语言学与外语教学中的
29. 俞约法 1991 对比——教学法流派的对比 外语学刊第五期
观比较研究
30. 张会森 1991 对比语言学问题 外语学刊第五期
对比、对比分析、对比语言 外语与外语教学第
31. 俞约法 1991
学和外语教学 四期
中国俄语教学第三
32. 俞约法 1991 对比语言学和外语教学

33. 许高渝 1990 我国俄汉语对比研究述略 外语界第四期
34. 钱军 1990 对比语言学浅说 外语学刊第一期
35. 顾国雄 1988 汉外对比与交际教学 外国语文第四期
36. 罗启华 1988 一门新兴的语言学分科—— 华中师大学报第四

-42-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对比语言学 期
中国俄语教学第五
37. 武树元 1986 俄汉语言对比研究和翻译

关于外语教学中的对比及对 俄 语 教 学 与 研 究 第
38. 张会森 1958
比语法的讨论 三期
曾聪明 1955 谈谈在教学中依靠本族语的 俄 语 教 学 与 研 究 第
39.
几点体会 四期
40. 王力 1954 本国语言和学习外语的关系 俄文教学第四期

2.2.2 语音对比研究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体现在听说两方面,包括音位、音节、语调、
重音(声调)、节奏,是语言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不少语言学家都是以此为
突破口,成一家之说的。如索绪尔,正是从音位的区别性特征入手,发现了

语言中的“二元对立” 规律,奠定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对比语音时,

不只应描写出两种语言中音标和发音部位的不同,更要分析形成和制约这些
差异的原因,即语音的民族性,比如发音习惯、语言特点等。
语音、语调对比是我国俄汉语言对比研究中最早涉及的一个方面,它始
于 20 世纪 50 年代。起初,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语音对比上,在 20 世纪 50

年代发表的对比研究论文中,语音对比占了近三分之一。主要成果有梁达、
金有景合著的《中俄语音比较》,1955 年时代出版社出版。该书曾于 1954 年
在北京的一个俄语教员讲习班上作为中俄语言比较的参考材料使用过,后来
又进行了部分修订。全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注音字母”,主要是
为了让读者了解汉语语音的初步知识,为后面做铺垫;第二部分“俄语语音

与注音字母的比较”分为三章,其中的一章名为“中俄语音比较概要”是全
书的核心。在该章中,作者按先辅音、后元音的顺序,对俄语各个音同汉语
普通话相似的音进行比较,说明发音部位的异同,还与汉语方言甚至少数民


刘永红:《对俄汉对比研究的几点思考》,《中国俄语教学》, 1997 年第四期,第 46 页。

-43-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族语言中相似的音进行比较。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语音教研室编写的《俄

语语音与普通话语音之对比研究》(1959)和北京俄语学院师范翻译系语音教
研室的《俄语语音与上海方言之对比研究》(1959)对俄汉语音体系进行了全
面的比较。还有两篇是对个别音的比较研究:薛诚之的《若干较难的俄语语
音和汉语语音比较》
(1957)和曾炳恒的《试谈俄语爆发音的学习问题及与英
语汉语爆发音的比较》
(1957)。信德麟在《外专校刊》的一系列有关文章:
《略

谈学生在俄语语音方面的典型错误》
(1954)从错误分析的角度对汉俄语音进
行了比较,还有之后他的《俄语元音音位的发音》(1964)、《俄语辅音音位的
发音》(1964)等。
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注意俄汉语语调类型的对比,在这
方面王宪荣做出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他先后撰写了近 10 篇有关俄语语音学的

论文。其中以《论俄语语音、语调、重音—节律的差异》(1982)一文较为全
面,文章不仅分析了俄汉语元音及辅音发音基础的不同,而且阐述了两种语
言在重音、节律和语调方面的差异。此外,还有于济的《依据发音器官紧张
程度研究俄汉语音对比》
(1986)、王铭玉的《浅议俄汉语调的对比》(1988)、
潘立超、诸葛苹的《俄汉陈述句语调对比》(1995)、陈君华的《俄汉元音对

比的新尝试》(1997)等。张学曾的《在对比研究中探索语言描写和外语教学
的科学性》(1992)则着重谈到了俄汉语音对比研究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性。张
学曾的《语音学的类型与语音对比研究》(1993)从宏观上对语音学对比进行
了阐述。他提出,语音对比应根据不同的目的确定对比研究的侧重点。用于
应用的语音对比应有别于纯理论的语音对比,同是用于应用目的的,应用于

言语处理、言语矫治的研究又应有别于应用于语言教学的对比。他还提出语
音对比可以从音段(线性音段单位)、韵律(非线性音段单位)和篇章(朗读)
等三个大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每个方面又可细分出若干层次,针对这些层次
分别进行研究:如篇章可分为内心视像、内心独白、内在语(潜台词)、言语

-44-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动作、语气等层次进行对比研究;至于对比重点,他的观点是“既要研究俄

语与汉语语音的相同点,也要研究相异点,更要研究相似点。”陈君华的《俄
汉元音对比的新尝试》(1997),陈玫的《关于辅音的腭化的问题———俄汉
语音对比研究问题探讨》
(1994)则分别系统化地对元音和辅音进行了俄汉对
比。黄玉光的《汉俄语音对比与语言教学》(1991)从客观上分析了汉俄语音
的差异,并着重谈到了俄汉语音对比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性。王宗琥的《俄汉

语流特点之比较》(1995),陶莹《俄汉语音差异浅谈》(1994)则是从语调、
语流和音节方面对俄汉语音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00 年至今的语音学研究成果主要有:徐来娣的《析中国学生在俄语重
音方面的汉语干扰因素》
(2000)中提出,俄语重音的复杂性表现在其异位性、
移动性和多样性,由于不懂俄语重音的特点以及受母语的干扰,学俄语的中

国学生常犯重音方面的错误。文章对常见的 5 类错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以
及纠正的方法进行了论述,并且对教师在指导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方面作了
强调。石洪生的《针对俄汉语音之差异开展语音教学》(2001)提出每一种民
族的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其自身的许多特点。此特点
表现在语音方面则为发音法基础不相同。
“每种语言中发音器官动作与状态的

全部特点构成该语言的发音法基础”。语言实践表明,俄语与汉语的发音法基
础各不相同,而俄汉具体语音上的差异,正是发音法基础不同的具体体现。
文章根据作者的的实践经验,从俄汉语音差异的角度,对于俄语发音法基础
和一些与汉语发音相近的音位的发音特征加以归纳,努力探索提高俄语语音
教学水平的新角度。尹永波的《俄语语调研究综述》(2001)回顾了俄语语调

的研究从罗蒙诺索夫(Ломоносов М.В.)最早提出了语调同句法的关系起,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勃雷兹古诺娃(Брыэгунова В.А.)语调理论体系在俄语标准语中
的确立,经历了近百年的历程,文章指出,俄语语调的研究形成一套善整的、
科学的体系。这套成果已被广泛地用于外语教学、电脑的言语自动识别与合

-45-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成,及根据言语信号的声学特征来认证说话者本人极其情感状态,甚至用于

诊断某些疾病,使前苏联语调理论的研究跃居世界先进地位。在俄语语调理
论研究方法的指导下,西班牙语、缅甸语、越南语、阿塞拜疆语、阿拉伯语
及阿尔及利亚语都制定了自己的调型.尽管汉语不同于俄语,是声调语言,但
是俄语语调研究的方法对研究汉语同样有很大启发。王金铃的《俄汉人名语
音对比研究》(2003)以俄汉民族的大名和小名为例分别探讨了俄汉语人名的

语音特点,指出了俄汉语人名在语音方面的异同及其原因。俄汉语人名都存
在同音异义现象,都有以元音的洪细(洪:男性发音特点,音域宽广;细:
女性发音特点,音调高。)区别男名女名的特点;音节有长短之分、重读非重
读之别是俄语人名的特有语音特点,人名用字声调的阴阳协调、音韵的洪细
搭配是汉语人名的语音特点。赵永华的《中国学生常犯俄语发音错误分析》

(2009)基于教学实践观察,从元音、辅音、重音节律、语调四个方面对中
国学生常犯的一些错误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造成错误的原因。此外还有
汪成慧《俄汉拟声词》(2003)、张国庆《语调在俄语教学中的地位》(2005)、
徐来娣《俄语原生感叹词的发音与情感意义》
(2003)、
《俄语音节理论研究与
俄语音节切分优化方案》
(2009)。周民权《俄语音位研究中的一个争议问题》

(2009)等。表为语音对比研究的成果:
序号 作者 时间 文章 出处
俄语音节理论研究与俄语音节 中国俄语教学第
1. 徐来娣 2009
切分优化方案 四期
中国学生常犯俄语发音错误分
2. 赵永华 2009 俄语学习第四期

俄语音位研究中的一个争议问 中国俄语教学第
3. 周民权 2009
题 四期
国首届”海峡两
岸俄语教学与研
4. 张庆国 2005 语调在俄语教学中的地位
究学术讨论会”
论文集
5. 徐来娣 2003 俄语原生感叹词的发音与情感 外语研究第一期

-46-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意义
6. 汪成慧 2003 俄汉拟声词 俄语学习第二期
长春大学学报第
7. 王金玲 2003 俄汉人名语音对比研究
一期
针对俄汉语音之差异开展语音
8. 石洪生 2001 俄语学习第三期
教学
新世纪的现代语
音学——第五届
9. 尹永波 2001 俄语语调研究综述
全国现代语音学
学术会议论文集
析中国学生在俄语重音方面的
10. 徐来娣 2000 外语研究第一期
汉语干扰因素
11. 尹永波 1999 俄汉语节律对比 外语学刊第三期
中国俄语教学第
12. 陈君华 1997 俄汉元音对比的新尝试
一期
俄汉口语语序对比:对语言共同
13. 崔卫 1997 外语研究第四期
现象的探索
潘立
14. 超、诸 1995 俄汉陈述语调对比 外语研究第五期
葛苹
解放军外语学院
15. 王宗琥 1995 俄汉语语流特点之比较
学报增刊
外语与外语教学
16. 陶莹 1994 俄汉语音节差异浅谈
增刊
关于辅音的腭化问题——俄汉 北京大学学报专
17. 陈玫 1994
语音对比研究问题探讨 刊
18. 王宪荣 1994 俄汉语调对比及中国口音 外语学刊第六期
19. 张学曾 1993 语音学的类型与语音对比研究 中国俄语教学第
三期
20. 张学曾 1992 在对比研究中探索语言描写和 外语学刊第五期
外语教学的科学性——以舌辅
音材料为例
俄语语调和中国学生学习俄语
21. 张惠兹 1991 中学俄语第三期
语调的困难
中国俄语教学第
22. 黄玉光 1991 汉俄语音对比与语音教学
四期
23. 王铭玉 1988 浅议俄汉语调的对比 中国俄语教学第

-47-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二期
依据发音器官的紧张程度研究
24. 于济 1986 外语教学第一期
汉俄语音对比
论俄汉语语音、语调、重音—— 外语学刊第三、
25. 王宪荣 1982
节律的差异(上、下) 四期
俄汉语语调对比及中国学生在 黑龙江大学学报
26. 王宪荣 1979
俄语语调方面的典型错误 第一期
27. 信德麟 1964 俄语元音音位的发音 外专校刊第二期
28. 信德麟 1964 俄语辅音音位的发音 外专校刊第三期
俄语教学与研究
29. 季健 1958 俄语发音教学中汉俄语音对比
第四期
若干较难的俄语语音和汉语语 华中师院学报第
30. 薛诚之 1957
音的比较 二期
试谈俄语爆破音的学习问题及 俄语教学与研究
31. 曾炳衡 1957
与英语、汉语爆发音的比较 第一期
32. 信德麟 1954 略谈学生在俄语语音方面的典 外专校刊第一期
型错误

2.2.3 词汇对比研究
词汇是指一种语言里词语的总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它数量大,变化
快,涉及面广,文化内涵丰富,很难准确描述,因此,常被从多角度研究,
如语义学、语法学、修辞学、词典学,甚至哲学和美学都发生了语言转向,

试图透过语言(语义)的棱镜去阐释世界的本质。词的语义研究是词汇研究
的核心。词义至少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修辞意义、文化意义。在对比
研究中,应主要对比两种语言中词义的对等、交叉和包容情况及其成因。词
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由于不同的民族受制于各自的文化,在综合事物
特征、概括形成词义时,侧重点不同,视角不一,词义自然就显示出明显的

独特之处了。比如,
“走”这一动作是人类共有的特征,但反映在语言中却是
千姿百态,仅以俄汉为例,差别就很大。从宏观上说,表示“走”的词,俄
语中有:идти, шагать, ступать, шествовать, топать,汉语中有:走、行、溜达

-48-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等。俄语还有定向不定向之分,有未完成体完成体之分,有乘车步行之分。

从微观上说,идти 的义项与“走”的义项也有很大差别,主要反映在转义上,
如:
(19)Из раны идѐт кровь(伤口流血)等。汉语中如:走嘴;茶叶走味
了;房子走水了。这反映了俄汉民族对这一动作的理据性的不同选择角度。
早期,人们主要侧重于构词构形的系统方面,对形态类型和句法类型进

行全面对比,如廖东平、白继宗的《俄汉构词法比较》(1955)、梁达的《俄
汉语语法对比研究———构词构形、词序》(1957)等。构词法对比可视为俄
汉语法对比的一个方面,也可作为词汇对比的一项内容。俄语是屈折语,以
综合性语法结构为主,组词、组型主要通过词缀法。而汉语是分析型语言,
语法关系多借助于各种词汇手段、词序和音调来表示,构词法以词的组合为

主要类型,表示词汇语法意义的前后缀不够发达。20 世纪 50 年代,人们对俄
汉语构词法的比较侧重于构词构型的系统方面,对构词的形态类型和句法类
型进行全面对比。梁达的著作《俄汉语语法对比研究——构词、构型、词序》
(新知识出版社,1957)的第一部分“俄汉语构词构型对比研究”中,作者
首先论述了为什么要对比研究俄汉语词的构成和词的形式。他认为这是语法

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生依靠本族语关于构词构形的知识可以更容易地了解
俄语词的意义、构成和它的形式,从而更容易的掌握和运用它。接着他对俄
汉语构词构形总的体系作了分析,并提出了一张对比项目表,包括形态类型
和句法类型两个大项,每个项目中又分别包含了 4 个小项,其中形态类型大
项中包括了后缀法、前缀法、语音形态法和重叠法;句法类型中则包括了词

的普通合成法、利用固定词组形式的词的合成法,利用缩写的词合成法和复
合形式的合成法。在此基础上作者对这一项目进行了逐一详尽的比较。
到了 20 世纪 80-90 年代,除了继续有人对两种语言的构词法进行全面对
比之外,更多的学者对某一类构词方式或某一种构词成素进行比较。如余云

-49-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霞《汉俄构词后缀对比》(1986)、《汉语和俄语前缀构词对比》(1990)、分别

具体比较了两种语言中的前、后缀的概念和功能。王铭玉的《汉俄构词学中
的词素、词缀问题》(1991)通过汉俄科学术语有对应关系的词缀(包括准词
缀)的对比,就两国语言构词学中的词素、词缀问题作了理论上的探讨。许
高渝的《俄汉语词汇对比研究》(1997)分别对比了俄汉语派生词、复合词和
缩略式构词。郑述谱的《由“面的”说开去:构词对比研究琐记》(1997)通

过与俄语派生词的对比分析讨论汉语类推词构成的原因。 20 世纪 80 年代之
后,词汇对比已成为俄汉对比的一个热点。词汇对比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四个
方面:1)对词汇和词义对比角度和方法的理论探讨;2)词和词义对应问题;
3)俄汉成语和谚语对比;4)某些词汇类别(外来词、姓名)的对比;5)将
文化与探讨俄汉词汇或词义的异同结合起来。

最早对俄汉语词序进行对比研究的是梁达,他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发表
了有关俄汉词序对比著作。他的著作《俄汉语语法对比研究——构词、构型、
词序》(新知识出版社,1957)的第二部分“俄汉语词序对比研究”中,作者
首先对一些理论问题作了讨论,如什么是词序,不同语言中对词序这一语法
手段的利用程度有何区别,词序在俄语和汉语中占有什么地位,历史演变的

情况如何,怎样进行俄汉语词序对比,比什么,重点在哪里等等。然后对两
国语言的主语、谓语、定语、补语、状语的位置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通过这
些分析,作者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

俄语词在句中的位置也是有规律可循的;2)俄语词在句中的位置

通常跟汉语词在句中的位置基本相同,如谓语在主语后面,补语(宾

语)在谓语后面,定语和状语在中心词前面只有俄语名词作定语时要

置于中心词后面;3)在汉语中可用不同手段来表达俄语的修辞倒装词

-50-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序。

程度在《中华俄语》也发表了《俄汉语简单句词序比较》(1957)一文。
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一些学者继续就词序问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如赵
陵生的《俄语和汉语判断句的逻辑结构与词序》
(1982)、
《句子的语义重点——

俄汉词序比较》(1983),两篇文章着重从逻辑判断顺序和俄语句子中主语后
置的关系上来考察俄语词序,阐明某些汉语的强调句式如何运用俄语主谓语
的顺序来进行相应的表达。前一篇文章限于判断句,后一篇文章涉及其他强
调句式。陈国亭的《汉语表达俄语词序变化的基本原则和手段》(1988)则是
阐述俄语的词序变化(在中立语体和口语语体两种不同的情况中)如何用相

应的汉语来表达的手段。文章不仅比较主语和谓语的顺序,同时还涉及汉语
和俄语句子次要成分的顺序。他在文章中提出了若干重要论点,如词序变化
的表达应采取信息等值的原则,言语中句子词序变化的决定因素是句子成素
信息负载量的变化等等。20 世纪 90 年代,俄汉词序对比研究继续向纵深发展。
有的研究者在归纳俄语词序的类型的基础上进行俄汉词序的对比,如刘国祥

《俄语词序的基本类型及俄汉词序比较》(1996),专门研究俄汉口语语体的
语序的共性,如崔卫《俄汉口语语序对比:对语言共同现象的探索》(1997)。
在进行词汇对比的过程中,我国研究者十分关注怎样对俄语词汇和词义
进行对比和对比从哪些角度着手的问题。郑述普曾发表多篇论文,通过一些
实例的剖析对上述有关问题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讨。他在 1991 年发表的《试

论词汇的比较研究》中提出俄汉词汇对比的 4 个参项——词汇的理据、专义
词/泛义词、多义词和词义的引申常规、语义的自明性。许高渝在《俄汉语词
汇对比研究》中提出,可以从词汇的总体构成、词汇的形态构成、词汇的语
义和词汇系统中的内部关系 4 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词汇对比,并认为应根据这 4
个不同方面而采取不同的比较方法。在具体对比时,他运用抽样定量分析等


许高渝,张建理:《20 世纪汉外语言对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第 15 页。

-51-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赵世章在《俄汉语词义比较的若干问题》(1991)中

提出一系列俄汉语词义比较的原则,如系统类比原则、义素分析法原则、场
原则、从词到义与从义到词的双向比较原则和重视词汇转义比较的原则。
对应词和对应词义的研究是词汇对比的一个中心问题。其中早期最重要
的论文要数白春仁的《俄汉语词义的对应》(1963)。该文首先区分了对应词
和非对应词,然后从词的基本义、引申义和转义三个层次对俄汉语词义的对

应情况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汉俄两种语言基本义相互对应的程度是“大同
小异”,引申义的相互对应程度是“大异小同”,而两者的转义则绝少相同。
该文接着对比了两种语言中词语间的各种联系。他认为这些联系都是在各自
语言历史构成中形成的,更带有民族语言的特殊性,谈不上对应关系。文章
最后分析的是词语在运用中的对应。他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是:由于词的搭

配规律、词义在运用上产生充实和变化的情况以及词的修辞习惯这 3 个因素
的影响,不可能保持对应的关系。在早期的俄汉语言对比研究中,关于词汇、
词义对比的文章为数不多,1980 年后,涉及词汇、词义对应的文章有所增加,
其中石俊平在《俄汉语对应词比较》(1986)中分别论述等义对应词和非等义
对应词,在对非等义对应词的分析中着重分析多义对应词的含义范围、多义

词词义的义层以及词义的强弱、重轻、深浅等问题。顾国雄的《俄汉语词汇
多项语义对比》
(1989)从俄汉语词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俄汉语对同一概念采用
不同表达方式等方面来讨论两种语言的词义对应规律。田文琪的《俄汉对应
词词义分析》(1995)首先对对应词的概念作出说明,他认为两种语言中对应
词的核心义素必须相同。他随后分析了通义词/专义词、同中有异的对应词和

语义延伸等问题,该论文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在讨论中常常对俄汉名词、形容
词和动词的对应问题分别进行分析。此外还有桑抗《俄汉对等词义的几个特
点》(1985)、田文清《俄汉语人称代词语义功能比较》(1982)、李志乔《俄
汉词义对比初探》(1983)、张庆云《义位的民族个性》(1995)、王育伦《俄

-52-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汉语颜色词研究》(1995)、田文琪《义位分化的俄汉对比》(1997)等等。吴

国华的专著《文化词汇学》(1996)的第 3 章第 2 节就对语际对应词的不等值
问题做了专门的论述。除了对词汇的基本词义进行对比外,还有一些论文专
门对词汇的语义变化或转移的对比问题进行探索,如陈曦《俄汉语中语义转
移的异同》(1996)。还有人对俄汉语构词进行全面对比,如田文琪的《俄汉
构词对比》(1995)等,也有人对其微观方面进行比较,如余云霞的《汉俄构

词后缀对比》
(1986)和《汉语和俄语的前缀构词对比》
(1990)、许高渝的《俄
语缩略词和汉语简略语的对比》
(1986)和《汉俄复合颜色词构成对比》
(1992)、
顾鸿飞的《汉俄复合词构词法与形态构词法的比较》、杨杰的《汉俄形态构词
对比研究》(1998)等等。而王铭玉的《汉俄构词学中的词素、词缀的问题》
(1991)则对汉俄科学术语有对应关系的词缀进行了对比,从而对两种语言

构词学中的词素、词缀问题作了理论上的探讨。
俄汉语言中的主要词类都有相应的对比成果,沈燕和刘晓楠曾撰文《汉
俄名词形容词比较研究》,发表于《北方论丛》1996 年第 1 期。对形容词进行
俄汉语对比研究的有张会森的《汉俄语形容词中的几个问题的比较》
(1957),
该文从分析一般特点入手,对两种语言的形容词的范围、其主观评价形式的

构成、作用、感情色彩、使用频度、形容词的名词化现象及句法作用等一一
加以对照分析,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同和异。对俄汉数词进行对比研究的主要
论文是朱光岳《汉俄数词某些问题的对比》(1957),该文除了研究数词的语
法方面的问题外,还通过大量的实际语言材料阐明数词的词义、与数词连用
的成语,分析两种语言中表达定量和不定量的方式及汉语量词在俄语中的对

应问题等。俄汉语数词的对比研究到 20 世纪 90 年代仍在继续,只是研究的
内容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如宋传伟《汉俄语数词的虚指对比》(1991),魏荣
华《俄汉约数表示法对比》(1987)。
与数词相关的是对量词的对比研究。在 20 世纪 80-90 年代,有几篇论文

-53-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专门讨论这一问题:陈楚蕙《汉语量词在俄语里的表达》(1983)列出了汉语

量词在俄语中对应表达的 8 种情况,通过实例一一进行分析。李德祥《汉俄
量词比较探微》(1993)首先论述汉俄量词在各自语言中的地位,随后分析两
者的表意功能、语法特征、修辞作用的异同,最后就汉语量词俄译的 5 种情
况进行讨论。
涉及俄语前置词和汉语介词的论文有两篇。赵敏善《俄语前置词与汉语

介词》
(1984)从数量与构成、搭配词类、被说明词类、所构成的语法联系和
充当句子的成分和能力等 5 个方面分析俄语前置词和汉语介词的相同和不同
点。王培硕《俄语前置词与汉语介词对比》
(1988)从介词和前置词的名称、
数量、表意功能、句法功能和使用情况对两者进行比较。对俄汉语代词进行
对比的论文有田文清《俄汉语人称代词语义功能比较》(1982)。张自福《俄

汉语人称代词交际功能对比研究》
(1997)和李宗江《свой 和“自己的”》
(1997)
等。涉及俄汉拟声词和感叹词对比的有郭淑芬《俄汉语拟声词比较》(1993)
和许凤才《俄汉语感叹词对比》(1996)。郭淑芬从 3 个比较角度——组成结
构模式、造词功能和句法功能,论述俄汉语拟声词的异同。她认为汉语拟声
词在组成结构方面要比俄语拟声词更具有规律性,在数量和适用范围上也丰

富;但在造词功能方面,俄语拟声词更强,其派生功能有很强的规律性;在
句法功能上,两者大体相同,但汉语拟声词还具有两项独特的句法功能,即
作状语和补语。许凤才首先分析俄汉语感叹词 3 项共同特征,即二者均是一
个特殊的词类,既不是实词,也不是虚词,都具有表达感情的复杂性,都是
口语中特有的现象。他还就语义功能分类和句法功能对俄汉语感叹词进行了

讨论。
2000 年以来词汇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韩红《俄汉语中语言与社会的
共变现象及文化解读》
(2005)列举了俄罗斯和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的时代和
社会环境变迁对语言产生的重大影响。重申了语言和社会的共变是社会语言

-54-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学共变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即语言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

展,文化作为历史凝结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必定影响到语言的发展历程。词汇
则是语言中最敏感最富变化的一个构成部分,韩红认为:

现代俄语正处在大变化大组合阶段,随着“标准语”的范围不断扩

大,部分旧的语言规范将被打破,新的语言规范将逐渐形成。给我们

的启示是:在不同民族的不同社会环境中进行交际,不能不顾及语言

与社会的“共变”关系,从而选用与当时社会相合拍的语言材料来组织话

语进行思想交流,以免同时代大环境脱节。

高原《简谈俄汉语词序对比》
(2006)认为词序是语言成分按语法关系进
行的线性的、横向的组合序列,它是表达语法关系的重要手段,是言内意义
在句法层的突出表现。在俄汉两种语言中,词序对于确定句子结构内部的语

法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无论在教学中还是翻译中,要注重俄汉语
词序,分析二者之间差别,特别要从认知的角度、从实际切分角度来分析俄
汉语词序,对教学与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蒋勇敏《俄语数量名词的功能类型》
(2006)认为大量表示事物数量特征的名词的存在构成了现代俄语的重要语
言特征之一。运用功能语法理论对俄语数量名词进行分类,在对比俄汉两种

语言的基础上侧重研究表示各种区分性数量意义的俄语名词的功能特点,能
够为该研究领域类型化和功能化方向的俄语理论研究及俄语教学实践提供帮
助;同样蒋勇敏的《俄语计量名词的分类原则及功能特点》(2009)通过现代
俄、汉语相应功能语义次系统的对比研究表明,汉语量词的分类原则对其俄
语语义对应体—俄语计量名词—分类原则的确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通过

上述途径确立了俄语计量名词的几种分类原则,并对常用该类型名词的功能


韩红:《俄汉语中语言与社会的共变现象及文化解读》,《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
讨论会”论文集》,厦门,2005 年,第 11 页。

-55-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特点进行了总结。

在现代汉语语法学和俄语功能语法学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对比相

关俄、汉语对应体的语言特征,对俄语中这类特殊语言单位作进一步

类型化和功能化的分析,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姜宏的《俄汉语中强烈程度意义的表达手段》
(2008)分析研究了俄语中

强烈程度意义的表达手段,指出俄汉语中有着大量共同的表达强烈程度意义
的手段,它们不仅形式多样,搭配灵活,而且语义丰实,有着强烈的感情色
彩和表现力。但两种语言又都有着各自特有的表达手段,如俄语的成语手段
较为丰富,而汉语的词汇表达则更为多样,构词手段只存在于俄语中等,它
们充分反映了俄汉语各自的语言特点。吴芳的《俄汉熟语单位语际相关性的

对比分析》
(2008)指出对两种语言具体熟语的异同进行研究是熟语对比分析
中人所共知的、深人详细的一种对比分析方式。文章从俄汉熟语单位的形式
相关性、功能一意义相关性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三个方面,对俄汉两种
语言的熟语组成进行了对比,对俄汉两种语言熟语单位的语际相关性进行了
分析与探讨。潘金凤的《俄汉篇章“零形回指”对比分析》(2009)认为“零

形回指”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但其理解和使用的过程却较为复杂,
受到句法、语义、语用和修辞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文章从俄汉篇章“零形
回指”表现差异入手,分析了其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主题性、主语性和篇
章修辞因素等。此外还有李耐国《汉俄语语义变异模式与变异机制》(2000)、
朴哲浩《现代俄语词汇与俄语词汇教学》(2002)、徐来娣《试论俄语成语的

固定性和变体性》(2004)、卜云燕《浅谈俄语最低限度词汇的界定》(2004)、
徐英平《俄语词语组合分析化趋势解析》(2006)、王臻《俄语语料库语言学
研究现状与瞻望》(2007)、蒋勇敏《俄语数量名词的功能类型》(2006)、冯


蒋勇敏:《俄语计量名词的分类原则及功能特点》,《中国俄语教学》,2009 年第一期,第 55 页。

-56-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励《现代俄语中的外语词》(2006)、许汉成、傅兴尚《俄语词汇知识的形式

表达》(2003)、熊友奇《浅谈俄语类双语词典中的拟声词问题》(2004)等。
表为词汇对比研究的成果:

序号 作者 时间 文章 出处

1. 胡楠 2010 浅析俄汉外来词 外语四月上旬刊

2. 徐英平 2009 俄语前缀功能突显及其变 中国俄语教学第四期


殷密超 异
张雳
3. 蒋勇敏 2009 俄语计量名词的分类原则 中国俄语教学第一期
及功能特点
4. 王臻 2007 俄语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现 中国俄语教学第二期
状与瞻望
5. 徐英平 2006 俄语词语组合分析化趋势 中国俄语教学第四期
解析
6. 蒋勇敏 2006 俄语数量名词的功能类型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
报第五期
7. 高原 2006 简谈俄汉语词序对比 理论观察第五期

8. 韩红 2005 俄汉语中语言与社会的共 中国首届”海峡两岸


变现象及文化解读 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
讨论会”论文集
俄汉语空间语码编程级差
9. 徐英平 2005 中国俄语教学第四期
的多维思考
10. 熊友奇 2004 浅谈俄语类双语词典中的 辞书研究第二期
拟声词问题
汉俄语动物喻义的差异与
11. 黄佩文 2002 修辞学习第三期
成因
张秋月 从俄汉词汇看其文化伴随
12. 2000 理论观察第二期
李柏林 意义的差异
13. 许凤才 2000 否定语气词的 не 非否定意 中国俄语教学第四期
义及其与汉语的对比
14. 李耐国 2000 汉俄语语义变异模式与变 中国俄语教学第二期
异机制

-57-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15. 郑述谱 2000 结合双语词典编纂,开展 辞书研究第四期


词汇对比研究
16. 张家骅 2000 俄汉动词语义类别对比述 外语学刊第二期

17. 王成亮 1999 俄汉对应词和不对应词 俄语学习第五期

18. 杨杰 1998 汉俄形态构词对比研究 外国语第二期

19. 海淑英 1998 俄汉语动词形象的民族文 俄语学习第二期


化差异
20. 陈国亭 1997 俄汉语动词表达运动意义 外语学刊第四期
时的视点差异
21. 李宗江 1997 Свой 和“自己的”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增刊
22. 田文琪 1997 义位分化的俄汉对比 外语学刊第三期

23. 顾鸿飞 1997 浅议俄汉语中的外来词 中国俄语教学第一期

24. 郑述谱 1997 由”面的”说开去:构词对 外语学刊第三期


比研究琐记
25. 宋传伟 1997 汉俄语外来词数量悬殊的 福建外语第四期
原因初探
26. 王亚民 1997 汉语动态形容词与俄语行 西北师大学报第三期
动词比较研究
27. 陈曦 1996 俄汉语中语义转移的异同 外语教学第二期

28. 许凤才 1996 俄汉语感叹词对比 中国俄语教学第一期

29. 沈燕、 1996 汉俄名词、形容词比较研 北方论丛第一期


刘小南 究
30. 郑述谱 1996 词汇对比研究实例分析 外语学刊第四期

31. 田文琪 1995 俄汉构词对比 外语与外语教学第三



32. 田文琪 1995 俄汉对应词词义分析 中国俄语教学第四期

33. 王冬竹 1994 汉俄成语的结构及语义特 安徽师大学报第三期


-58-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34. 李宗江 1994 俄汉语中的名词修饰语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第四期
35. 刘小楠 1993 汉俄词组比较研究 北方论丛第三期

36. 王冬竹 1993 浅谈俄汉对应词 俄语学习第四期

37. 李德祥 1993 汉俄量词比较探微 外语学刊第五期

38. 郭淑芬 1993 汉俄语拟声词比较 中国俄语教学第二期

39. 郑述谱 1991 试论词汇的比较研究 中国俄语教学第四期

40. 赵世章 1991 俄汉语词义比较的若干问 中国俄语教学第四期



41. 柴天枢 1991 俄汉语使令动词比较 外语与外语教学第四

42. 王松亭 1991 俄汉语中 собака 和“狗” 中学俄语第四期
用法比较
43. 石俊平 1991 汉俄语对应词比较研究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第六期
44. 郑述谱 1991 汉外词典语义切分比较及 外语学刊第五期
思考
45. 王铭玉 1991 汉俄构词学中的词素、词 中国俄语教学第三期
缀问题
46. 张会森 1991 俄语与汉语动词体的对比 外语学刊第一期
(功能和用法)
47. 余云霞 1990 汉语和俄语前缀构词对比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一

48. 刘驾超 1990 漫话汉语象声词与俄语音 湖南师大学报第二期
响词
49. 顾国雄 1989 俄汉语词汇多项语义对比 外语与外语教学第二

50. 王培硕 1988 俄语前置词与汉语介词对 中国俄语教学第六期

51. 石俊平 1986 汉俄语对应词比较 外语学刊第四期

52. 许高渝 1986 俄语缩略词和汉语简略语 杭州大学学报增刊


对比

-59-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53. 余云霞 1986 汉俄构词后缀对比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一



54. 呼延如 1986 俄语中量词的探索——汉 外国语文教学第三期
瑾 俄语法比较研究
55. 石俊平 1985 俄汉对应成语语义比较 华中师院学报第三期

56. 赵敏善 1985 汉俄语中动词客体表达的 外语学刊第四期


几个问题
57. 桑抗 1985 俄汉对等词义的几个特点 中国俄语教学第五期

58. 赵敏善 1984 俄语前置词与汉语介词 南外学报第二期

59. 李志乔 1983 俄汉词义比较初探 南京大学学报增刊

60. 田文清 1982 俄汉语人称代词语义功能 外语学刊第二期


比较
61. 王培硕 1982 俄汉语词序对比 教育通讯第八期

62. 白春仁 1963 俄汉语词义的对应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一



63. 张会森 1957 汉俄语形容词中几个问题 俄语教学与研究第
的比较(上、下) 四、五期

2.2.4 语法对比研究
语法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和词汇不一样,具有不可渗透性。在对比
研究中,应区别它的本质特点和非本质特点,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得出错

误结论,也不能用某些特殊的例外来冲淡或否定概括出来的基本规则,因为
语法中的例外十分常见。语法是构成民族特征的主要因素。概括地讲,
“汉语
以名词为中心,西语以动词为中心”。在具体对比中,“除了传统的“由形式
到意义”的描写方式外,还可以而且应该采取“由意义到形式”,即不以语法

范畴(形式范畴)而以功能语义范畴为出发点这种描写方式。” ,也可以杂


张会森:《俄汉语对比研究述要》,《外语学刊》,1996 年第四期,第 17 页。

-60-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揉这两种方式。如果只作形式对比,那么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俄语是屈折

语,富于变化,所以有某种语法形式,而汉语是分析语,很少变化,所以没
有这类形式,应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或各有侧重地进行研究。比如:“体
(вид)”是俄语语法中最典型的范畴之一。如果简单地从形式上着眼,汉语
没有或者说尚未充分研究这一语法范畴,不能对比。实际上,动词表示的动
作是在时间的流程中进行的,其性质由体性(аспектуальность)来体现,在

这一点上,俄汉动词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手段不同:俄语是“未完成体和
完成体”这种二元形式,而汉语是多元的,因此,两者在形式、意义、用法
上有许多值得对比的地方。
动词在俄汉语中均是主要的实词,加之俄语体、时、时序等范畴是中国
学生学习俄语的难点之一,所以俄汉语动词的对比研究也是俄汉语语法对比

的一个重要方面。论述俄语体、时范畴和汉语相应形式的论文有不少,重要
的有陈国亭《俄汉语中前时动作表达形式和手段》(1991)、赵敏善《汉语的
动态和俄语的体》(1984)对汉俄语体性手段进行比较,方法是先确定汉语动
态表达手段,共分 12 类:1)起始动词;2)起始动词+了;3)起始动词+着;
4)起始动词+过;5)起始动词+来着;6)起始动词+趋向补语;7)起始动词

+结果补语;8)起始动词+可能补语;9)起始动词+动量补语;10)一+起始
动词;11)会(能)要+起始动词;12)起始动词重叠。然后列出与每一类相
对应的俄语表达手段,最后列表归纳出与汉语动态手段对应的俄语完成体/未
完成体使用规律。张会森《俄语与汉语动词体的对比》(1991)也是从功能和
用法的角度来讨论两种语言中体的问题,但采用的方法是从俄语出发。既讨

论与俄语的未完成体/完成体相对应的汉语表达手段。除了对两国语言的体、
时范畴进行比较外,柴天枢《俄汉语使令动词比较》
(1991)探讨了俄汉语使
令动词的异同,陈国亭《俄汉语动词表达运动意义时的视点差异》
(1997)和
赵敏善《俄汉语中动词客体表达的几个问题》
(1985)分别对俄汉语动词表达

-61-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运动意义视点的差异和支配关系作了对比研究。

在语法范畴方面,除了上面已提到的动词的时、体、时序等范畴,罗启
华和李勤还分别撰文,就数范畴和确定/不确定范畴进行过俄汉语的对比研究。
罗启华在《“一个”和“多个”——俄汉语表达形式的比较》(1986)一文中
通过对俄译汉、汉译俄的实例,运用术语“强位”、
“弱位”对“一个”和“多
个”在俄汉语中不同的表达形式及其在实际应用上的各种情况的差异作了阐

述。李勤在《俄汉不确定/确定的范畴比较》
(1999)中分别介绍了俄汉语中不
确定/确定范畴的表达手段,并在此基础上从功能的角度对其特点作了剖析。
关于汉俄语词组对比,早期的论文有王畛的《俄语“述语性词组”和汉
语主谓结构的比较》
(1958)。20 世纪 90 年代的代表性论文是刘小南的《俄汉
词组比较研究》(1993)。田文清的《俄汉偏正词组潜在的逻辑关系及其俄议

表达的形式和手段》(1997)详细分析了 12 类汉语偏正词组在俄语中的对应
形式,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田文琪《动宾关系的俄汉对比》
(1992)对俄汉
语中的动宾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张岐鸣《汉语主谓谓语在俄语中的表达》
(1992)对汉语主谓谓语在俄语中的表达作了讨论。
林宝煊《现代标准俄语与现代标准汉语中疑问句的比较》(1956)和王亦

程《中俄文句子中的同位语》
(1954)两篇论文分别是我国俄汉句式比较和句
子成分比较最早的成果。之后我国学者在这两方面继续研究,涉及到更多的
句式和句子成分。武树元《俄汉语句子类型学特征和翻译》(1993)从总体上
对俄汉语句式进行对比分析。赵敏善《俄汉语简单句部分模拟对比》(1990)、
《汉俄语非疑问句简单句结构模式的几个差异》(1986)、陈炳新《汉俄部分

单句类型的比较》
(1993)是 20 世纪 80-90 年代简单句对比的主要成果。这些
成果的共同特点是就两国语言简单句的模式进行比较,由于模式来源于无数
同类型的句子,因而据此进行的对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俄汉被动句结构的对比研究最早的论文是汪嘉斐《汉语和俄语被动式的

-62-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比较》(1957),随后陆续有 6 位学者对此发表论文——徐士珍《也谈俄语与

汉语被动式的比较》
(1957)、赵敏善《俄汉语中的被动句》
(1990)、王磊《俄
汉主谓句被动意味透视》(1991)、田文琪《被动句的俄汉对比》(1992)、徐
新初《汉语被动式结构在俄语中的表达》(1992)、张石麟《俄汉被动结构对
比》
(1997),但论述角度有所不同:王磊《俄汉主谓句被动意味透视》
(1991)
通过对如何在俄汉语中判断句子是否具有被动意义的讨论和对被动意义容纳

性(既包括过程性被动意义也包括非过程被动意义)观点的说明,阐述俄汉
语被动结构虽在表现形式上有差异,但他们仍有可能因具有同等的功能而产
生语际上的对应。张石麟《俄汉被动结构对比》
(1997)主要以被动结构为基
础,研究俄汉语被动结构的形式(模式和标记,标记的分类和实质,结构成
素的量与质)、语义(结构的起码语义范畴)和功能(结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

关系和体现方式)的异同。
在句子成分方面,田文琦在《主语、谓语的俄汉比较》(1991)中指出,
俄语的主语不一定是主语,汉语的主语既是主题,俄语的谓语不等于述题,
汉语的谓语即述题,由于俄汉语主语、谓语的性质不同,所以,两者在结构、
范围、关系上均有差比。该文还分别对比了俄汉语主语的位置、主谓之间的

联系的紧密程度、主语的范围、谓语的类型、谓语的语法意义、谓语动词是
否可省略等方面。专门论述俄汉语定语异同的论文有两篇。金大辛《汉俄语
定语结构词序的一些对比》
(1959)从两种语言句子中定语的内部结构和排列
顺序进行对比论述,杨开三《简论俄汉定语外部形式的不同》(1989)从定语
的形式和顺序、定语大小概念排列的先后、动词作定语时的形态、主谓结构

作定语时所处的句子及多个定语间标点符号的使用等 6 个方面来揭示两者的
差异。对俄汉语状语异同进行分析的论文有武树元《俄语和汉语中多项描写
性状语的表达方式》(1987)。此外,一些作者运用句子语义结构分析的概念
对俄汉句子中相应的一些成素进行对比。赵敏善《俄汉语简单句中的语义主

-63-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体》(1987)、《汉俄语中动词客体表达的几个问题》(1985)和祝肇安《汉俄

语中主题范畴的一些问题》(1994)均属此类。赵敏善的第一篇文章首先对比
了俄汉语句子中主体概念的异同,然后对施事主体、限定主体、受事主体以
及主体句中的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构成的几种关系及相应的表达法作了比较
和介绍。祝肇安的文章首先分析汉俄语中主题语义范畴的有关术语等概念,
然后分析两种语言在主体范畴中的同与异。赵敏善的第二篇文章从两个角度

(即比较可以带客体的动词和比较汉俄两种语言的句子里客体的表达形式)
对动词客体做了比较。
表达法比较,主要是指对两种语言句式、语义功能及其表达方式的对比
研究,如顾蕴生,白伟《汉俄表达方式上的几种差异浅谈》(1986)、顾国雄
《俄汉语工具意义表达方式异同点》
(1987)、傅民杰《俄汉语言习惯的对比

研究》(1988)等均属此类。
2000 年 至 今 的 成 果 主 要 有 张家 骅 的 《 俄 汉 动 词 语 义类 别 对 比 述 要》
(2000),文章认为动词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为性质不同的语义类别,如从语
态范畴相关的角度把体范畴以行为在时间中的延伸特征或分布特征为语义内
容,在表达手段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体范畴指体的功能语义范畴

(аспектуальность),范畴语义表达在有语法体的 语言里,以体的语法形式为
主,包括词汇、构词、句法等各种语言层次的手段。狭义体范畴指体的语法
范畴(грамматическая категориявида),即由表达体的不同语法意义的语法形
式列构成的对立系统。俄语动词划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以运动的单
向/非单向对立为语义参照划分出俄语运动动词,从与题元组合着眼划分出一

价、二价、三价等动词。文章为俄汉语动词词汇语义分类对比建构扼要的框
架,以揭示两种非亲属语言动词词汇意义的类别属性在参与表达体范畴意义方
面的异同特征。张志军《俄汉语体貌、时貌及时序的范畴结构对比》(2000)
认为俄语体貌、时貌、时序三种语义范畴均有相应的语法范畴,而汉语只有

-64-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体貌的语法范畴,不具有另外两种特征。在体语法范畴方面,俄语是一对一

的对立,汉语是一对多的对立。汉语的体貌意义除了用体的语法范畴表达外,
还可以通过动作方式来表达;汉语没有时范畴,却具有丰富的表示时貌意义
的词汇手段;汉语的时序可以通过体范畴,体与动作方式的搭配使用以及词
汇手段、句法手段来表达。陈国亭《俄汉语话题型数量句》(2002)以俄语话
题型数量句为主线,揭示了俄汉语中话题型数量句的构成机制、表义功能和

使用特点,同时讨论对比了汉语在表达此类意义时的构句特点和相应的结构
变化情况。惠秀梅《试论否定移位范畴》(2004)从否定移位范畴的移位本身
的解读、否定移位的类型和否定移位现象的成因三个方面实施探讨。在此基
础上,得出结论:否定移位是一个拥有特定含义的范畴;该范畴可以从不同
角度揭示其所涵盖的类型;造成否定移位的成因至少有谓语动词修饰成分的

存在、辅助系动词和句重音三个方面。否定移位的深层原因主要体现在语言
规约和说话人意向上。前者决定否定必须移位,否则导致句子语义异常;后
者体现说话人的交际意向(目的)所在。王利众《俄汉语复合句界定对比研究》
(2005)认为进行俄汉两种语言复合句的对比研究,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如
何界定俄汉语复合句,由于俄语界和汉语界对复合句的理解不同,同时俄汉

语复合句的构造也有很多差异,给对比研究造成很大困难。作者认为在研究
汉语语法时也应该借鉴西方语言的做法,把句子中述谓结构的多少作为判定
单复句的唯一标准。姜宏《汉俄语功能语法对比研究:评述与展望》(2005)
论述了作为“积极语法”的功能语法在 20 多年的发展中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
成果,而要继续发展和壮大,则面临着一系列待解决的问题,其创始人班达

尔卡(Бондарко А.В.)明确提出:“功能语法理论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
对比研究,因为建立在一定语义范畴上的功能语义场在不同语言中可能在结
构上有着本质的差别。”因此,功能语法的研究已经不能再局限于一种语言。
他又论述了俄汉语功能语法对比研究在我国空白性和重要性以及前景的紧迫

-65-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性和开阔性,并且对功能语法今后对外语教学的影响给予了很高的肯定。姜

宏《汉俄语中可能性范畴的语义类型和基本表达手段》
(2005)认为“可能性
范畴”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态意义,可能性是一个功能-语义统一体,它不仅有
着系统的语言表达手段,而且有着复杂的语义体系。在汉俄语的可能性范畴
中,形式与意义的对应关系有着各自的特点和运作机制,它们受到方方面面
语用因素的影响。这些特点和机制充分反映了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通过对

可能性范畴的基本语义类型及其基本表达手段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作为
一种功能-语义统一体,可能性不仅有着系统的语言表达手段,而且有着复杂
的语义体系。在汉俄语的可能性范畴中,形式与意义的对应关系有着各自的
特点和运作机制,它们受到语义-语用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这些特点和机制
充分反映了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总的来说,俄语形式变化丰富和意义类型

细微,同时,使用时受到的限制因素也较多;而汉语形式功能自由和意义类
型粗略,使用时受到的限制因素也就较少。这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且互成因
果的关系。彭玉海的《论俄汉被动句的认知共性》(2006)借助认知心理完型
的顺序、包容、相邻和数量原则对俄汉语被动句的认知共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由此发掘出存在于俄汉语被动句中的一些共性特征,这对于句式语义、认知

语义乃至对比语言学的研究都不无益处,对于语言共性的分析和语言类型学
的研究也有理论启迪意义。另外还有张会森、王利众《俄汉语复句的“形合”
与“意合”问题》(2001)、林丽《俄语双关语的运用与翻译技巧》(2004)、
李谨香《汉俄语多项式定语的类型和构成》(2005)、周海燕《试论过渡性理
论与外语教学(以俄语无动词句为例)》(2005)、李继忠《俄语语法中的分析

语因素》(2000)、杨可《俄语去缩略语化现象分析》(2009)、谭顺志《俄语
单句词序优选性问题研究》
(2009)、刘光准《再论俄语中的某些仿拟现象——
关于俄语成语在言语实践中的动态性与开放性》(2003)、谯绍萍《论俄语语
文词典法学术语“描述式”释义之缺陷——兼评《大俄汉词典》的译名》
(2001)、

-66-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王铭玉《俄语学者对功能语言学的贡献》(2001)、范维杰《俄汉句法视点差

异及表达对比》(2000)、王奇《英语、俄语和汉语给予类双及物动词的语法
表现》(2009)等。表为语法对比研究的成果:

序号 作者 时间 文章 出处

1. 王奇 2009 英语、俄语和汉语给予类双 现代外语第四期


及物动词的语法表现
2. 谭顺志 2009 俄语单句词序优选性问题研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究 学报第五期
3. 赵蓉晖 2008 中国俄语口语研究现状分析 中国俄语教学第四

4. 周民权 2007 20 世纪俄语口语学研究 中国俄语教学第四

5. 魏敏 2007 从“形态标记”谈俄汉语被 科技资讯第十二期
动句
6. 李谨香 2006 汉俄语多项式定语语序的认 外语学刊第四期
知解读
7. 彭玉海 2006 论俄汉被动句的认知共性 外语学刊第六期

8. 王利众 2005 俄汉语复合句界定对比研究 中国首届“海峡两


岸俄语教学与研究
学术讨论会”论文

9. 王永 2005 中国俄语口语研究:回眸与 外语学刊第四期
思索
10. 姜宏 2005 汉俄语功能语法对比研究: 中国首届“海峡两
评述与展望 岸俄语教学与研究
学术讨论会”论文

11. 王铭玉 2005 俄罗斯功能语法探析 现代外语第四期
于鑫
12. 张家骅 2005 通过汉俄对比看汉语动词体 中国首届“海峡两
范畴的若干特征 岸俄语教学与研究
学术讨论会”论文

-67-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13. 李谨香 2005 汉俄语多项式定语的类型和 求索第十二期


构成
14. 惠秀梅 2004 试论否定移位范畴 外语学刊第一期

15. 周民权 2004 俄语语用学在中国:回顾与 中国俄语教学第三


展望 期
俄汉语“刚一 X,就 Y”句
16. 刘永红 2004 外语学刊第三期
式的比较分析
17. 林丽 2004 俄语双关语的运用与翻译技 中国翻译第六期

通过汉俄对比看“了_1”的
18. 张家骅 2004 当代语言学第二期
常体意义
俄语棱镜下的汉语静态空间 中国俄语教学第一
19. 徐英平 2004
“N+上”结构 期
范维杰 中国俄语教学第三
20. 2003 汉俄中介语劣拙现象分析
麻壮奇 期
21. 苗幽燕 2002 俄汉语借词对比 外语研究第一期
现代汉语助词“了、着、过”
22. 王丽欣 2002 北方论丛第六期
与俄语动词体的比较研究
23. 陈国亭 2002 俄汉语话题型数量句 外语研究第三期
24. 张会森 2001 俄汉语复句的“形合”与“意 中国俄语教学第四
王利众 合”问题 期
范维杰 俄语句法语言意识探讨——
25. 2001 外语学刊第三期
王清华 兼与汉语对比
26. 齐广军 2001 俄汉分类语义场对比 俄语学习第六期
略论俄汉语对应词词义不等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27. 周媛媛 2001
值现象 学报第三期
俄汉语体貌、时貌及时序的
28. 张志军 2000 外语学刊第一期
范畴结构对比
29. 范维杰 2000 俄汉句法视点差异及表达对 中国俄语教学第一
比 期
30. 李淑霞 2000 对比俄汉语中一组常见的委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
婉语 报第一期
31. 范维杰 2000 俄汉句法视点差异及表达对 中国俄语教学第一
比 期

-68-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32. 张家骅 2000 俄汉动词语义类别对比述要 外语学刊第二期

33. 李绍哲 2000 俄语使役句与汉语兼语句之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


比较 报第六期
34. 张会森 2000 俄汉对比中复合句问题 外语学刊第一期

35. 萧净宇 2000 俄汉语“陈述问句”对比研 中山大学学报第四


究 期
36. 刘佐艳 1999 从符号学角度看俄汉词义的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
分化及组合 报增刊
37. 范维杰 1999 汉俄中介语缺无现象及其类 中国俄语教学第二
别 期
38. 李勤 1999 俄汉不确定/确定范畴比较 外语学刊第一期

39. 史铁强 1997 俄汉语篇衔接对比 中国俄语教学第一



40. 张石麟 1997 俄汉被动结构对比 外语学刊第二期

41. 范维杰 1996 汉俄中介语前段定语表达障 外语学刊第二期


碍分析
42. 刘国祥 1996 俄语词序的基本类型及俄汉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
词序比较 报第一期
43. 陈国亭 1995 俄汉语表达物量和动量意义 外语学刊第一期
方红宇 的形势和手段综述
44. 方怀顺 1995 汉俄语“数次+名词”连用 俄语学习第一期
的差异
45. 毕昶 1995 俄汉标点符号的典型差异 俄语学习第二期

46. 范维杰 1994 谈语法教学中的对比教学 外语与外语教学第


一期
47. 李岩 1993 俄语存在句及其在汉语中的 中国俄语教学第四
对应表达手段 期
48. 陈洁、 1993 俄汉句群翻译初探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
陈倩 报第一期
49. 田文琪 1993 存在句的俄汉对比 外国语第二期

50. 武树元 1993 俄汉语句子类型学特征和翻 外语研究第二期


-69-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51. 田文琪 1992 被动句的俄汉对比 外语学刊第六期

52. 张岐鸣 1992 汉语主谓谓语在俄语中的表 外国语第二期



53. 田文琪 1992 动宾关系的俄汉对比 外语学刊第一期

54. 李宗江 1991 从施、动、受的表层形式看 汉语学习第五期


汉语的特点:比较汉语和俄
语的三种语义成分在语法形
式上的差别
55. 陈国亭 1991 俄汉语中前时动作的表达形 外语学刊第五期
式和手段
56. 田文琪 1991 主语、谓语的俄汉比较 中国俄语教学第一

57. 王忠 1991 汉俄语标点符号的演变及其 外语与外语教学第
书写位置 一期
58. 钱洪良 1991 俄汉语词序功能的对比 现代外语第三期

59. 王磊 1991 俄汉主谓句被动意味透视 中国俄语教学第三



60. 赵敏善 1990 俄汉语中的被动句 外语学刊第四期

61. 赵敏善 1990 俄汉语简单句部分模式之对 中国俄语教学第二


比 期
62. 田文琪 1990 汉语偏正复句与俄语分解句 外国语第四期

63. 田文琪 1989 准存在句的俄汉对比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


报第二期
64. 田文琪 1989 俄语非分解句与汉语包孕句 中国俄语教学第四

65. 赵敏善 1988 汉俄主从复合句之对比 中国俄语教学第一

66. 魏荣华 1987 俄汉约数表示法对比 俄语学习第六期

67. 赵敏善 1987 俄汉语简单句的语义主体 外语学刊第一期

68. 梁荣富 1986 俄汉语中几种标点符号使用 中国俄语教学第五


的对比 期

-70-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69. 赵敏善 1986 汉俄语非疑问句简单句结构 中国俄语教学第六


模式的几个差异 期
70. 赵陵生 1985 表达句子中心信息的手段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
——俄汉词序比较 三期
71. 赵敏善 1984 汉语的动态与俄语的体 现代外语第四期

72. 王忠 1983 汉俄语标点符号用法比较 外语学刊第一期

73. 赵陵生 1983 句子的语义重点——俄汉词 中国俄语教学第四


序比较 期
74. 赵陵生 1982 俄语和汉语判断句的逻辑结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
构与词序 一期
75. 金大辛 1959 汉俄语定语结构词序的一些 武汉大学学报第二
对比 期
76. 王畛 1958 俄语“述语性词组”和汉语 俄语教学与研究第
主谓结构的比较 四期
77. 徐士珍 1957 也谈汉语与俄语被动式的比 俄文教学第六期

78. 程度 1957 俄汉语简单句词序比较 中华俄语第八期

79. 汪嘉斐 1957 汉语与俄语被动式的比较 俄文教学第三期

80. 波夫 1955 中俄文破折号的不同用法 上海俄专第四期

81. 王亦程 1954 中俄文句子中的同位语 教学与研究第三期

2.2.5 修辞对比研究
对比语言学从它建立时起到现在,有了长足的发展。对比研究从初期的

语音、语法形式及其系统的对比逐渐扩展到语言的各个层次,对比的面涉及
到语音、语法、构词法、词法、句法、词汇及其语义和修辞。
修辞对比是对比语言学十分重要的一个领域,因为修辞作为语言学的一
个层次,直接涉及如何运用语言恰当的、优化的表达思想感情。如苏联著名
学者维诺格拉多夫(Виноградов В.В.)院士所说,修辞学“从某种意义上说,

-71-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是语言研习的顶峰”。 最早提出“对比修辞学”思想的是瑞士语言学家巴利

(Charle Bally)。这位被誉为现代修辞学奠基人的著名学者在其划时代的著作
《法语修辞学》(Traite de Stylistique francaise,1909)中写道:

修辞学可以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从本族语出发去研究其他现代

语言。修辞学可以比较它们,以便弄清它们之间的相近之处,然后再

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巴利在其著作中做了法、德两种语言修辞对比的某些尝试,开了对比修
辞学的先河。但是巴利的对比修辞学思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没有得到充分

的重视、继承和发展。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语言学界受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
观的影响,大都把“修辞学”排除在“语言学”之外,语言的比较研究主要
是同语族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随着翻译理论与语言
对比研究的发展,对比修辞学才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与兴趣。如著名翻译理
论家埃特金德(Эткинд Е.Г.)说:

对比修辞学的对象是翻译艺术的规律。翻译理论的任务在于揭示

功能上雷同的内在资源,揭示这种资源的科学应称为“对比修辞学”。

修辞学主要研究标准语的语言手段的修辞性能以及根据题旨情景使用语
言的规律。吕叔湘先生曾说:
“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处
和特殊之点”。在修辞方面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两种
语言在修辞上的民族特色,突显出俄汉语各自的特点,对比研究进行得越深

入、广泛,两种语言内在的规律和特殊性就越清晰。对比研究还可以增加和
丰富俄汉两种语言修辞学的知识,深入认识两种语言的共同的修辞学概念,


Виноградов В.В. Стилистика. Теория по этической реч и. М . , 1963, c. 7.

Эткинд Е.Г. Теория художест венног о перевода и сопоставит ельная стилистика. Л. , 1962, c. 28.

-72-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可以发现许多两种语言共性的特征,这些共性特征对于语言类型学和普通语

言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进行修辞对比可以有效地指导外语教学实践。
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母语的作用是很大的,母语的习惯既有助于外语的学
习,也可能给外语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因为成年人是在熟练掌握母语的情
况下学习外语的,两种语言总是在不断地相互影响,发生碰撞。
我国学者把注意力转移到俄汉修辞手段的对比研究还是近几年的事,早

期成果很少,如曹静发表的《汉俄词语借代比较》
(1982)对借代在俄汉语中
的使用 情况 进行了 比较 ;石俊 平发 表的 《俄汉 语对 应词 的语体 色彩 比较》
(1988)对词汇的语体色彩进行了对比。张定中《俄汉语比喻的比较》
(1984)
和朱励群《俄汉语比喻结构对比规律初探》
(1994)分别就俄汉语的比喻结构
的规律作了讨论。宋传伟(1987)的《简论汉、俄语比喻对应》一文则从喻

理和喻体的关系出发,认为汉俄语比喻呈 3 种对应关系:完全对应、部分对
应和非对应,完全对应的仅是少数,部分对应和非对应的占多数;汉俄语比
喻取自然事物作为喻体的一般同多于异,而源自史实、经典著作、神话传说、
宗教、风俗习惯、社会时尚的比喻则往往异多于同。另外一些文章或者从功
能的角度,或者与民族文化视角结合起来对比喻词格进行对比研究。麻壮绮

发表的《俄汉语形象比喻的民族文化差异》
(1994)对比了俄汉两种语言比喻
中反映出的民族文化差异;朱玉富发表的《俄汉语修辞格对比》(1991)讨论
了“метафора”与汉语修辞格(暗喻、借喻、拟人)的对应关系并按其结构
模式及特征作了分析。白春仁先生的文章《比较修辞鸟瞰》(1990)全面阐述
了俄汉比较修辞研究的基础和研究内容。他认为:

俄汉两种语言修辞的可比基础是事、意、辞。“事”即客观现实,为“文

外之事”;“意”即客观现实在文内的反映,为“文内之事”;“辞”即言语表达形

式。文中区分了修辞规范、惯例和变式,认为比较修辞应该先着眼于

-73-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惯例,然后才是变式,最终归结到研究修辞主体——作为集体的民族

的风格。

该文为全面进行俄汉语修辞对比研究奠定了基础。张会森在《对比修辞
学问题》
(1994)中勾勒了对比修辞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他认为首先要对比两
种语言的语体系统和个别语体间的异同,其次要对比不同平面语体单位——
语音、语法、词汇、成语的修辞功能,词格也是对比修辞的一项重要内容,
还可同文化对比结合起来。王松亭在其专著《隐喻的机制和社会文化模式》

(1999)中专门探讨了俄汉语隐喻的文化模式并具体考察了俄语和汉语中水
的隐喻引力场。1999 年,他还发表论文,论述了俄汉隐喻的共性现象。借代
是俄汉修辞格对比中涉及相对较多的另外一类,其中主要有王育伦的《俄汉
语借代辞格的分类和翻译》(1992)、钱洪良的《俄汉语词序修辞功能的对比》
(1993)、 陈 曦的 《 浅析 提 喻 在俄 汉 称 名中 的 差 异及 其 文化 心 理 的因 素》

(1994),胡世雄(1997)、钱洪良(1993)分别对双关、平行结构(对偶)
做过俄汉对比研究。 在语体对比方面,主要有徐翁宇和崔卫等人对俄汉口语
语体所做的共性研究。徐翁宇在《俄汉口语对比问题——一个带开拓的对比
领域》(1994)中提出,应该研究俄汉口语——句法、称名、构词等各方面的
普遍现象并研究其形成原因。崔卫在专著《口语共性》(1998)中着重探讨了

俄汉口语在构词、词汇、称名、词法、句法、话语各个层次上的异同,并研
究俄汉口语在结构、语义、交际和语用层面上语言规律的表现,并揭示俄汉
口语的内在规律。
2000 年以来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2004 年出版的张会森教授主编的《俄汉语
对比研究》,该书第四编“俄汉修辞对比研究”中,涉及的对比范围比较广泛,

包括揭示俄汉语各自特色的部分辞格对比,构词手段、词语修辞色彩的对比,


白春仁:《比较修辞鸟瞰》,《中国俄语教学》,1990 年第二期,第 5-7 页。

-74-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如:比喻(隐喻和明喻)、否定式比喻(反拟)、借代、委婉、色彩和颜色词

的使用、俄语特有的表情手段——带主观评价后缀的名词、俄汉语带主观评
价后缀的形容词、名词性、数等语法范畴的对比,如:数词与修辞、量词与
修辞、名词数的修辞功能,以及一些文体的修辞对比,如:语法“性”的修
辞功能、
“示现”及其他、对偶、排比与平行结构、词序、省略、重复与重叠、
连词叠用与连词省略、汉俄书牍的文体修辞对比、从汉俄报纸标题对比看汉

语的形式美等,是目前对比修辞研究领域最丰富的研究成果。张凤《“头”的
文化语义分析:俄汉对比研究》
(2004)指出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隐喻研究大
多集中在空间隐喻和情感隐喻上,对人类身体构造所衍生的隐喻进行的研究
较为少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对俄语和汉语中同“头”有关的隐喻
进行的分析表明:两种语言中“头”所衍生的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存在极大

的相似之处;而且,“头”在两种语言中都可以作为量词使用。这表明,人类
对身体部位的认识在构造概念和理解世界中起着中心作用。赵洁的《俄汉对
比修辞学》(2008)回顾了俄汉对比修辞研究的历史,指出了国内俄汉对比修
辞研究的特点以及今后需要努力拓展的方向,概括了俄汉对比修辞研究的具
体课题。张志军、孙敏庆《俄汉语“深/浅”空间维度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2009)

首先对俄汉语中“深/浅”空间维度的概念特征进行探讨,进而借助认知语言
学的隐喻理论,对俄汉语中“深/浅”维度由空间域向时间域、颜色域、社会
关系域及程度域四个目标域映射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基于人类
对物理空间的共同体验,俄汉语中“深/浅”空间维度在跨域映射过程中有很
多相似之处。然而,由于两民族在认知方式上的不尽相同,空间概念在隐喻

性地构筑其他概念方面确实也存在一些跨语言的差异。刘阳《俄汉成语动物
喻体的比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09)指出俄汉两民族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
而导致切入点不同,从而在喻体的选择上就有差别。俄汉动物成语在喻体选
择上的差异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通过这些差异我们可以看到俄汉两个民

-75-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族不同的语言世界图景。语言的棱镜反映的是文化的不同。这启示我们,在

学习一种语言时,要深刻了解语言背后的东西,仅仅知道字面义是不行的。
同时,要想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外语学习者也必须掌握自己语言的文化。
王淑杰《俄汉时间隐喻的对比研究》(2008)分析了人类通过其他具体概念来
认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虽然俄汉民族主要都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和方式认
知和建构时间概念:时间是金钱;时间是空间;时间是实体,但二者在共性的

基础上也表现出不同。第一,汉语多采用时间在动的方式,而俄语更趋向于
使用自我在动方式;第二,汉语中时间隐喻有“上”、“下”纵向维度,而俄
语中只有“下”;第三,汉民族认为“近”为过去,“远”为将来,俄民族则反
之;第四,汉语中时间物化的例子比俄语中多,说明汉民族在思维方式上重
具体,轻抽象,俄罗斯民族则相反。表为修辞对比研究的成果:
序 作者 时间 文章 出处

1. 张志 军 2009 俄汉语“深/浅”空间维度隐喻 中国 俄 语 教学 第 三
孙敏庆 认知对比分析 期
2. 刘阳 2009 俄 汉 成 语 动物 喻 体 的 比 较 及 世纪桥第十期
其影响因素分析
3. 王淑杰 2008 俄汉时间隐喻的对比研究 高等 教 育 与学 术 研
究第十期
4. 赵洁 2008 俄汉对比修辞学 中国 俄 语 教学 第 二

5. 汪成慧 2004 俄汉喻体的民族审美取向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第二期
6. 王松亭 1999 俄 汉 语 中 隐喻 共 性 现 行 对 比 解 放 军 外 语 学 院 学
研究 报第六期
7. 胡世雄 1997 俄汉双关词格对比 四川 外 语 学院 学 报
第四期
8. 黄苏华 1996 汉俄谚语修辞特点的比较 外语 与 外 语教 学 第
三期
9. 尹曙光 1995 漫谈借代、换说及其他——俄 外语研究第三期
汉借代手法的对比
10. 张会森 1994 对比修辞学问题 外语 与 外 语教 学 第

-76-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六期
11. 陈曦 1994 浅 析 提 喻 在俄 汉 称 名 中 的 差 中国 俄 语 教学 第 四
异及其文化心理的因素 期
12. 朱励群 1994 汉 俄 语 比 喻结 构 对 比 规 律 初 吉林 大 学 学报 第 六
探 期
13. 徐翁宇 1994 俄汉口语对比问题——一个待 外语 与 外 语教 学 第
开拓的对比领域 二期
14. 钱洪良 1993 俄汉语词序修辞功能的对比 外语学刊第二期
15. 钱洪良 1993 俄汉平行结构与汉语对偶、排 外语研究第一期
比的比较
16. 王育伦 1992 俄 汉 语 借 代辞 格 的 分 类 和 翻 中 国 俄 语 教 学 第 二
译 期
17. 朱玉富 1991 俄汉语修辞格对比 外语 与 外 语教 学 第
二期
18. 白春仁 1990 比较修辞鸟瞰 中国 俄 语 教学 第 二

19. 石俊平 1988 俄汉对应词的语体色彩比较 华中 师 大 学报 第 一

20. 宋传伟 1987 简议汉俄语比喻对应 华中 师 大 研究 生 学
报第一期
21. 张定中 1984 俄汉语比喻的比较 大连 外 语 学院 学 报
第三期
22. 曹静 1982 汉俄词语借代比较 中小 学 外 语俄 语 版
第六期
23. 陶七一 1982 俄汉语主要比喻功能之比较 教学通讯第二期

2.2.6 文化对比研究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世界上存在的语言的面貌
虽然千差万别,但都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认知工具,这是共同的。作

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总和的文化,也是有共性的:它以最深刻和最微
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各种行为。正是这些共性,让人们可以相互沟通与交
流,也让人们有可能对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形态各异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从
另一方面看,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

-77-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承载者;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又反映着文化。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

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不
仅仅是思想和感情的反映,它实在还对思想和感情产生种种影响。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特殊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实际上是文化的显
性式样和隐性式样的综合体。其表层的形态、结构、意义等是显性文化的反
映,而在表层的背后所蕴含的信仰、习俗、道德观、价值观、文化心理、美

学观念等等,则承载着其隐性的文化内涵。语言对比不可能不涉及到文化内
涵的对比。语言文化背景对比的理论基础有美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和前苏联
的语言国情学。前者主要研究交际过程的文化信息,包括观察事物的过程,
语言过程和非语言过程;后者侧重于那些具有鲜明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语
言的文化背景对比可以通过“形式-意义-文化”这样的模式进行,既研究语言

的文化价值,又探究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语言的各个层面,诸如文字、语音、
词汇、语法、修辞乃至篇章,都有文化的印迹,都是语言文化背景的对比对
象。
文化背景、文化伴随意义的研究还包括两种语言中的颜色词、动物名词、
亲属称谓词、人名、服饰词、数词,如陈曦《俄汉颜色词语的非颜色意义》

(1995)、许高渝《汉俄语动物词喻人意义异同试析》(1991)、郭春燕《俄汉
颜色词的文化伴随意义》(1997)、武锐《俄汉颜色词的文化伴随意义初探》
(1996)、黄苏华《俄汉文化中动物名词的象征意义比较》(1996)、麻壮绮的
《俄汉语形象比喻的民族文化差异》(1994)、海淑英《俄汉语动物形象的民
族文化差异》(1998)、张长娟,赵敏善的《汉俄人名的文化差异》(1995)、

孙凯的《汉俄姓氏比较》(1994)、何英玉《俄汉姓名对比谈》(1993)、阎国
栋《俄汉语中以动物名作姓现象比较》(1994)、刘光准的《俄汉常用身势语
对比描述》(1993)、许高渝的《俄汉口语词序的形象色彩》(1996)、杜国英
《数字与俄汉民族文化》(1994)等。

-78-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在颜色词研究方面,王育伦的《俄汉语颜色词研究》
(1994)一文内容较

为全面。他先对俄汉颜色词的构成进行比较,他指出,就专门颜色的这类词
汇来看,俄语更丰富一些,在借物喻色这类词中,汉俄有不同的习惯表达方
式,另外俄语颜色形容词中还有特定的后缀,接着他还对比了俄汉颜色词在
使用方面和象征意义方面的异同。许高渝(1992)主要对汉语和俄语中复合
颜色词的构成进行比较。

刘素梅的《试论俄汉称谓对比》(1991)从语义和功能的角度将称谓分为
8 类:1)不指明对象的称谓;2)对陌生人的笼统称谓;3)年龄、性别称谓;
4)职业、职务称谓;5)亲属称谓;6)姓名称谓;7)描述性称谓;8)关系
称谓;并对俄汉语中这些称谓的用法进行分析。牟萍的《俄汉亲属称谓词比
较研究》(1995)专门论述亲属称谓问题。

樊文卿、徐新初的《俄汉手势语对比》(1993)就描述性手势在俄汉语中
的意义和功能分为 4 种情况进行分析对比:1)俄汉手势语在形式和意义上基
本或完全一致;2)在形式上相同或类似,但其内在含义不同;3)表达方式
不同或部分不同,但表示的意义一样或相近;4)在对方语言中找不到等值的
手势语。俄汉身势语的异同问题还分别在刘光准、黄苏华的《俄汉语言文化

习俗》(1999)和赵敏善《俄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1996)两书中有探讨。
赵爱国的《俄汉言语交际中的文化误点及误因》(1997)和周小成的浅谈《俄
汉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交际行为》(1997)分别从文化视角论述俄汉言语交际
和非言语交际行为。
而在俄汉成语对比研究方面,齐化的《俄汉成语若干特点初探》(1984)

从结构、语义和语体风格三个方面对俄汉成语进行了对比分析,他认为俄语
成语大部分有变体,其结构固定性显然不如汉语那样严格,但在语义整体性
方面要比汉语强;在语体风格上,俄语成语里口语性成语占绝对优势,而汉
语成语主体是书面语性质。通过分析,他得出了“同俄语成语基本上相对应

-79-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的汉语熟语类别是惯用语”的结论。探讨这一问题的文章还有石俊平《俄汉

对应成语语义比较》(1985)、于延春《略论俄汉语成语的文化差异》(1992)、
邹立泉《俄汉成语和谚语比较》(1986)、王冬竹《汉俄成语的结构及语义特
点》(1994)、魏天红《漫谈俄汉谚语中的民族文化》(1992)、高菊《俄汉成
语语义结构的对比》(1997)等等。
俄汉谚语的对比主要是比较两者的语义或修辞词格方面,如黄苏华的《含

义相同的汉俄谚语刍 议》(1995) 和何春凤的《对 照在俄汉谚语 中的运用》


(1995),还有一些论文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俄汉言语或成语的异同,如于延
春的《略论俄汉语成语的文化差异》(1992)、魏天红的的《漫谈俄汉谚语中
的民族文化》。
2000 以来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王金玲的《不同类型语言的称呼体系——俄

汉对比研究》(2000)是使用俄语撰写的一本专著,该书全面对比俄汉称呼语
的聚合和组合系统,各类表情称谓和称呼语,研究称呼语同语言类型以及语
言外因素的关系,还讨论了称呼语的翻译问题。赵亮《从俄汉颜色词看语言
的世界图景》
(2003)提到近年来,俄罗斯学者对“语言的世界图景”(языковая
картина мира)进行的研究,为语言和文化研究领域开辟了新的视角。谢列布

列尼科夫(Серебренников Б.А.)指出,世界图景是一种世界映象(образ мира);


世界映象是人全部精神活动的结果,并非仅仅源自人某一方面的精神活动;
世界图景作为综合的世界映象,产生于人与世界接触的所有过程中。换言之,
语言的世界图景就是从语言中体现出的一个民族的总的世界观。就颜色词而
言,俄汉两民族对其认识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相异的地方:有相同之处是因

为两个民族认识的是同一个世界,而不同之处则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对语
言的重大影响,也是不同的国情和文化积淀之下语言对文化的独特反映。文
章从颜色词的内部形式意义、理性意义、文化伴随意义,以及引申义的派生
机制等方面对俄汉两种语言颜色词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以帮助我们了解俄

-80-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汉两民族各自的民族个性。李发元的《汉俄称谓语差异的文化阐释》(2005)

对汉俄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的差异,从文化学的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指出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称谓语系统和使用规则,称谓语系统和使用规则
除了受语言系统自身的约束外,还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徐英平《俄汉语空
间语码编程级差的多维思考》(2005)认为:

空间范畴是人类认知的重要范畴之一,空间范畴语言形式化手段

错综复杂,而不同语言间就更具差异。俄汉语空间范畴的语义编码主

要通过俄语的空间前置词和汉语的方位词来建构,其形式和手段、语

义含量、组配认知取向及语用功能等层面的差异较为明显。

文章通过对空间语码编程级差、语义量差、组配关系认知取向、语用零
形式的分析,认为俄语与汉语相比,其空间语码的层级划分更为细致、语义
框架更为具体、空间方位确定的自足性更强、跨空间的语用渗透力更明显,
而汉语空间语码则在语义上更为概括、语用的灵活性更强,但在对所标记的

事物进行空间定位时对语句中相关成素的语义依赖性却更大。赵红娟《俄语
身势语及俄汉身势语的对比研究》(2005)以俄语语言材料为素材论述与俄语
身势语有关的基本概念、身势语的分类、特点及功能、俄汉文化中的身势语
的差异,并着重对俄汉身势语进行对比和分析,帮助人们理解俄汉不同文化
背景下身势语的差异,不仅有助于中俄两国人民在交际中避免产生一些不应

有的误会,从而大大提高交际效果,而且对俄语教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文化、科技的发展以及中俄两国人民交往的频繁与密

切,新的身势语不断出现、身势语在俄汉两个民族间相互模仿和借用

现象增多、以及身势语在交际过程中使用的礼貌礼节等问题,这些方


徐英平:《俄汉语空间语码编程级差的多维思考》,《中国俄语教学》,2005 年第四期,第 6 页。

-81-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面都是今后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些新课题。

我国学者黄苏华、刘光准主编,河南郑州文心出版社 2005 年出版的《俄


语语言文化辞典》对于我国俄语语言文化学研究、俄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汉俄跨文化交际教学与研究以及俄汉-汉俄翻译实践与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

参考意义和实用价值。徐来娣的《<俄语语言文化辞典>评析》(2009)论述了
黄苏华、刘光准主编的《俄语语言文化辞典》,她认为这是一部顺应新时代要
求的全新型俄语词典,并归纳了 6 点新颖之处:1)以俄语语言文化学理论为
视角;2)严格按照民族文化信息的承载量来进行词目的筛选;3)按照主题
来进行词目排序;4)采用俄汉双解的词义阐释形式;5)以丰富而又具有浓

郁时代气息的例证为支撑;6)融入编者在俄语语言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张
友谊《大数字的俄汉互译》
(2007)认为数字翻译并不为人们所重视,还没有比
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和介绍,但这一论题是俄汉互译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也是
一大难题。文章论述俄汉大数字互译的技巧和方法,并强调认识俄汉数字的
异同点是大数字互译的基础。杨岚《从俗谚看俄汉民族传统爱情观、婚姻观

的异同》
(2007)提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俄汉俗谚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由于两个民族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等的不同,俗谚也体现出各自的特征,并
通过对比俄汉俗谚来探讨两民族在传统爱情观、婚姻观的共性与个性。张志
军、徐英平《俄汉语非徒手动作语义场义位的词典释义及其对比分析》
(2009)
运用义素分析理论,通过词典释义的方法对俄汉语非徒手动作语义场进行对比

分析,并阐述了词典释义所折射出的民族性,为词典编撰、翻译、俄汉及汉
俄教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王金凤《俄英汉语中某些动物名
词的文化伴随意义对比》
(2000)、陈新宇《试比较俄汉人名的文化附加信息》
(2000)、徐来娣《试论俄语成语中的先例现象》(2007)等。表为文化对比


赵红娟:《俄语身势语及俄汉身势 语的对比研究》,《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年第一期,第 32
页。

-82-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研究的成果:

序号 作者 时间 文章 出处
中国俄语标题研究三十年: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1. 刘丽芬 2010
现状与方向 学报第一期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 徐来娣 2009 《俄语语言文化辞典》评析
第二期
俄汉语非徒手动作语义场
张志军
3. 2009 义位的词典释义及其对比 外语研究第二期
徐英平
分析
黑龙江史志第十三
4. 许波 2008 俄汉谚语对比分析

中国科技翻译第二
5. 张友谊 2007 大数字的俄汉互译

几种常见动物在俄汉语言
6. 刘省飞 2007 文化习俗中象征意义的对 成功第五期

从俗谚看俄汉民族传统爱
7. 杨岚 2007 科技信息第十六期
情观、婚姻观的异同
试论俄语成语中的先例现
8. 徐来娣 2007 外语研究第三期

中国首届“海峡两岸
汉俄称谓语差异的文化阐
9. 李发元 2005 俄语教学与研究学

术讨论会”论文集
俄语身势语及俄汉身势语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
10. 赵红娟 2005
的对比研究 报第一期
从俄汉颜色词看语言的世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11. 赵亮 2003
界图景 学报第五期
12. 靳铭吉 2002 俄语的主位与汉语的话题 外语学刊第三期
中俄语言对比中的文化个
13. 张向荣 2001 北方论丛第六期
性还原思考
俄汉语时空概念表达对比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14. 张晓燕 2001
研究 学报第四期
汉俄语表达能力方式点滴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15. 张宏丽 2000
比较 第五期
俄汉比较短语及其民族文 湖南师大学报第三
16. 朱蝶 2000
化差异 期

-83-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试比较俄汉人名的文化附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17. 陈新宇 2000
加信息 第三期
俄英汉语中某些动物名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18. 王金凤 2000
的文化伴随意义对比 第二期
俄汉语动物形象比喻的文
19. 徐星 1999 俄语学习第二期
化共性与个性
俄汉篇名的语言特色及其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
20. 杨可 1999
文化意味 报增刊
孙凯 对俄汉对应词的文化语义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
21. 1999
傅长友 学分析 报增刊
情感语义和俄语语言文化
22. 李元厚 1999 外语学刊第二期
对比研究
陈曦 熟语与文化新探:俄汉熟语
23. 1998 外语教学第二期
张萍萍 形象性类型浅析
俄汉文化中动物象征意义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24. 宋振荣 1998
语源初探 学报第五期
俄汉语境同意义手段对比
25. 武瑷华 1998 外语研究第三期
研究
数字在俄汉民族文化中的 齐齐哈尔师院学报
26. 苏晓棠 1998
特殊意义 第三期
从汉语方位词“外”、“内”
27. 牟萍 1998 外语研究第一期
再探俄汉亲属称谓
汉俄思维方式及其在语言
28. 何孟良 1998 外语教学第二期
中的表现
浅谈俄汉文化背景下的非
29. 周小成 1997 外语研究第四期
言语交际行为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
30. 韩慧云 1997 浅谈俄汉语成语的共通性
报增刊
俄语无声语言在交际中的
31. 汪成慧 1997 川东学刊第三期
对比
俄汉民族左右尊卑文化现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32. 刘光准 1997
象比较 学报第六期
33. 许高渝 1997 俄汉口语词语的形象色彩 外语研究第二期
34. 高菊 1997 俄汉成语语义结构对比 外语学刊第三期
高凤兰 俄国人与中国人在身式语 外国问题研究第一
35. 1997
曲志坚 方面的差异 期
36. 刘素梅 1997 试论俄汉称谓对比 中国俄语教学第二

-84-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浅谈俄汉身式语的民族特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37. 宋振荣 1997
点 学报第四期
俄汉语人称代词交际功能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
38. 张自福 1997
对比研究 报增刊
俄汉言语交际中的文化误 西北大学学报第二
39. 赵爱国 1997
点及误因 期
赵祝仪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
40. 1997 俄汉身式语对比
白云 报第四期
蔡梅 汉语和俄语礼貌用语、称呼 齐齐哈尔师院学报
41. 1996
何雪梅 用语的比较 第三期
汉俄谚语所体现的辩证思 外语与外语教学增
42. 黄苏华 1996
想及辞格对照与运用 刊
外语与外语教学第
43. 曲日清 1996 俄汉称呼的比较
四期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
44. 蔡晖 1995 俄汉称呼语对比
报第四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45. 任春凤 1995 对照在俄汉谚语中的运用
第一期
俄汉成语中的动物形象对
46. 李玮 1995 北京大学学报专刊

俄汉语中时间意义的周期 中国俄语教学第一
47. 杨希正 1995
及线性特征 期
中国俄语教学第四
48. 牟萍 1995 俄汉亲属称谓对比研究

俄汉语形象比喻的民族文 中国俄语教学第四
49. 麻壮绮 1994
化差异 期
中国俄语教学第三
50. 孙凯 1994 汉俄姓氏比较

俄汉语言的形势对比与表 中国俄语教学第一
51. 田文琪 1994
达对比 期
浅谈俄汉成语之比较和翻 上海科技翻译第四
52. 于廷轩 1994
译 期
俄汉语中以动物名作姓现
53. 阎国栋 1994 外语研究第四期
象比较
中国俄语教学第二
54. 杜国英 1994 数字与俄汉民族文化

-85-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中国俄语教学第四
55. 陈玫 1994 对比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论汉、英、俄成语的民族文 重庆师院学报第三
56. 周国定 1994
化内涵 期
汉俄语中主体范畴的一些 中国俄语教学第三
57. 祝肇安 1994
问题 期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
58. 何英玉 1993 俄汉姓名对比谈
报第五期
俄汉语中概括事实意义的
59. 张瑞祯 1993 外语研究第四期
表达
中国俄语教学第三
60. 樊文卿 1993 俄汉手势语对比

61. 刘光准 1993 俄汉常用身式语对比描述 外语研究第三期
俄汉语言语交际中的民族
62. 于淑洁 1992 俄语学习第一期
文化差异
略论俄汉语成语的文化差 中国俄语教学第一
63. 于延春 1992
异 期
漫谈俄汉谚语中的民族文
64. 魏天红 1992 外国语第五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65. 张焰 1991 俄汉称呼语比较
第三期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
66. 谢盛根 1991 俄汉成语形象意义的对比
报第六期
内蒙古师大学报第
67. 樊恩才 1991 俄汉成语性质比较
四期
俄汉语民族文化语义的对 厦门大学学报第一
68. 陈升法 1990
比与翻译探讨 期
语言比较是文化比较的重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69. 伍铁平 1990
要组成部分 第三期
俄汉文化伴随意义词汇对 中国俄语教学第二
70. 吴国华 1989
比研究 期
简论俄汉定语外部形式的 中国俄语教学第二
71. 杨开三 1989
不同 期
中国俄语教学第六
72. 赵陵生 1988 民族的语言特点和翻译

73. 傅民杰 1988 俄汉语言习惯的对比研究 外语学刊第四期
74. 顾国雄 1987 俄汉语工具意义表达方式 外语与外语教学第

-86-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异同点 三期
俄语和汉语中多项描写性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75. 武树元 1987
状语的表达方式 三期
汉、英、俄成语的比较与翻
76. 吴宝芳 1986 外语学刊第三期

顾蕴业 汉俄表达方式上的几种差 中国俄语教学第三
77. 1986
白伟 异浅谈 期
“一个”和“多个”——俄 华中师大学报第一
78. 罗启华 1986
汉语表达形式的比较 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第
79. 邹立泉 1986 俄汉成语和谚语比较
二期
80. 伍铁平 1984 论语言的类型对比 外语学刊第四期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81. 伍铁平 1984 现代外语第二期
——词汇比较研究
“不”、
“没有”及与俄语相 俄语教学与研究第
82. 曾聪明 1957
应现象的对比 六期

本章小结
对比理论、语音对比、词汇语法对比、修辞对比、文化背景对比都是俄

汉语对比研究这个整体的一部分,语言的每个成分都依赖于其他成分而存在,
所有成分都依赖于贯通整体的力量而存在,只有作为整体才能体现其特征和
作用。在俄汉语的对比研究中,每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通过总
结,可以发现我国俄汉语对比研究至今,各学科的交叉现象越加明显,研究
任何一个方向都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并且对比研究的内容越来

越细化,并且一个方向上的研究会推动另一个方向的研究取得进展。本章内
容粗略统计了建国以来俄汉语对比研究各个方向上的成果,只有掌握全局,
才能更好地在总结不足的同时把握未来的方向。

-87-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第 3 章 俄汉语对比研究的任务与展望

3.1 俄汉语对比研究现今存在的问题
对比是语言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手段很早就被人们运用于语言学
研究中,但俄汉语言对比研究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开始的,通过对历史的
回顾,我们可以看到,曾有不少学者在俄汉语言对比这一领域中进行了卓有
成效的研究,特别是他们对一些具体问题的阐述是比较详细和深入的。在肯

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的俄汉语对比研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无论西方对比语言学还是我国的对比语言学,都存在着对通过比较研究
揭示不同语言间差异的最一般规律关注不够的缺点。对此,加克(Гак В.Г.)
以举例的方式提出自己的建议。

可以从各别词、整个语义词群、词的形态结构切入研究词汇;就

功能—专名层面考虑,则可以从不同意义的词汇表达方式或不同所指

对象的词汇意谓方式出发研究词汇。须要强调,词汇比较须要根据共

同范畴进行,譬如直义与转义、中性意义与具有强烈表现色彩的意义、

普遍称名与多要素称名等的使用情况。

同样,对个别范畴和语言结构某些部分比较分析之后,比较分析对立性

功能范畴——有标记形式/无标记形式、常体形式/变体形式的使用情况,行使
主要功能/次要功能的形式的使用情况,核心现象/边缘现象的偏离,功能空白
等,颇具裨益。在该情况下,应该比较研究的不是个别语言现象,而是各种
可能差异的类型本身。其实,此处有两点极为重要。
“换言之,这两点也就是


Гак В.Г. О контрастивной линг вист ике .М . , 1989, c. 15.

-88-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对比语言学存在的不足。

1)对比研究成功进行的前提是正确确定比较的标准或比较公分母。

就对比语言学而言,比较公分母(общий знаменатель)问题非常

重要。也就是说,比较的语言标尺(язык-эталон)在对比语言学中不

可回避。它是比较的基础。这种基础可能是所比较的语言中的一种语

言(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用语义分析方法实施对比时);也可能是以所比

较语言为基础,用归纳方法构拟出来的,包含所比较语言中一种语言

的全部意义的标尺语言;还可能是通过演绎推导出来的、包含形式范

畴或意义范畴的抽象标尺语言。

2)对比研究不能局限于个别事实或现象的比较,而应该从个别上升到一

般,通过对比获得具有普适性的结论。这样,对比语言学就可以获得方法论
上的进步和完善。
众所周知,语言学有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之分。所有类型的对比分
析,包括篇章和文化方面,最终都会涉及到内部语言学,即语言系统内部的
单位及其关系。然而,语言可以并且应该从外部,比如从社会、文化等切入,

以语言使用范围的类型学为基础实施比较。许多苏联和西方著述已经提出了
语言在社会中行使功能的类型学模式。不过,虽然对比语言学在这一方面的
研究值得关注,但是相关研究还不够充分。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的区分,
是索绪尔的二元对立语言理论之一。他按外部语言学、内部语言学这种先后
顺序阐述自己的相关思想。

我们关于语言的定义是把一切跟语言的组织、语言的系统无关的


韩红:《对比语言学:诠释与批判 》,《外语学刊》,2006 年第五期,第 48 页。

Гак В.Г. О контрастивной линг вист ике. М . , 1989, c. 16.

-89-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东西,简言之,一切我们用“外部语言学”这个术语所指的东西排除出去

的……可是外部语言学所研究的却是一些很重要的东西;我们着手研

究言语活动的时候想到的也正是这些东西。

不难看出,索绪尔这些思想的基础是其语言与言语这一二元对立观。他
认为内部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并且只是语言,而外部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存

在于言语中的、与语言之外因素相关联的东西,如民族学、种族史、政治史、
种族制度(教会、学校)、文化等。至于内部语言学,他说:

……情况却完全不同:它不容许随意安排;语言是一个系统,它

只知道自己固有的秩序……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会提出有关现象的

性质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遵守这条规则:一切在任何

程度上改变了系统的,都是内部的。

从方法论上将客观上的在者(сущее)人为地区分为语言和言语,无可厚

非;但从本体论审视,却毫无根据。
除了以上对比语言学存在的共性问题外,俄汉语对比研究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研究的层面和角度不够全面,尤其缺乏系统性。国内有关俄汉语
言对比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有限的几个传统领域,如语音、语调,语法,
词汇、成语和修辞手段的对比等等,而对当今语言学的一些最新领域则很少

有人涉及。而且,在几个传统领域中所涉及的问题也比较零散,不构成系统
性。如标题语:

国内学界对俄语标题的研究还显得不够系统、不够深入:从研究


Ferdinand de Saussure .Cours de Linguis tique G enerale 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2
年,第 43 页。

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 de Linguis tique G enerale),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第 46 页。

-90-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对象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报道类标题,其他如学术研究类、文

学艺术类和公文事务类标题等较少或根本没有涉及;从研究角度看,

标题语言研究大多是从修辞、句法结构的角度着眼;从研究方法来看,

标题语言的研究除极个别文章有统计数据支撑之外,其余基本上都是

举例式的;从所研究的句法结构及修辞特点来看,大多数学者对分类

标准把握不准,不同性质的概念鱼目混珠。

第二,研究不够深入,方法较为单一。以往的研究多数是对两种语言现
象进行比较表面的静态描写,而真正具有特色的对语言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分
析和动态解释的文章则很少见。作为《俄汉语对比研究》的第二章“俄汉词

汇对比研究”的主要编者,郑述谱教授的话表达了他对俄汉语词汇对比研究
所存在的问题的看法:

我们已经围绕词素、词义、词、词群等词汇结构单位,对俄汉语

词汇的某些特征进行了粗线条的对比描写,涉及到的内容可能分属构

词学、词汇语义学、称名学等不同学科。但还有一些分明应该纳入的

内容,比如与文化有关的词汇问题,与语用学有关的词汇问题等。我

们倒是可以从前面提到的多种参项中再选择若干,通过实例加以解释

说明,这样做多少会扩展、丰富一下本书内容,但即使那样做了,照

样抵不上“冰山一角”。不管提多少参项,最终得到的只能是一个个稍加


刘丽芬:
《中国俄语标题研究三十年:现状与方向》,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2010 年第一期,第 33
页。

-91-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串联的局部,细部。这也许是词汇对比研究的最大特点。

另外,在语用学方面,

从宏观上讲,我们没有产生出重大的理论体系与有建树的学说,

大多数的研究活动依傍国外的理论,跟在人家后边研究,零散罗列现

象为多,整体系统研究居少;实用性的建议为多,理论性创造居少,

所以远未形成气候,更谈不上加入国际主流。从微观上讲,即便是同

国内英语界相比,也有不少差距。俄汉语跨文化语用研究成果的欠缺,

没有充分利用我们的本土资源—汉语,俄汉两种语用文化研究对比方

面的论文屈指可数。

第三,有关理论方面的研究还不够。以往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都是关于

具体的语言应用性问题,而结合我国俄汉语言对比研究特点进行理论性探讨
的文章为数不多。以俄汉语对比修辞研究为例:纵观俄汉语对比修辞研究的
历史,可以看出,国内俄汉对比修辞的研究具有这样一些特点:1)俄汉对比
修辞研究同汉语与其他外语的对比研究成果相比,尤其是与英汉修辞对比相
比,起步相对较晚,研究成果不多;2)研究某一修辞现象的较多,注重系统

比较以及理论建构的较少;3)对修辞现象进行对比时描述性的研究较多,解
释性的较少;4)辞格和词汇修辞色彩对比研究较多,而篇章修辞对比、语体
和言语体裁对比研究急待加强。
在俄汉语对比研究经历着蓬勃发展的时期,修辞对比研究仍然非常落后,
研究成果不多,而且局限在俄汉语修辞手段的对比和词汇修辞色彩对比上,

对比内容显得过于狭窄,缺乏系统的研究。


张会森:《俄汉语对比研究》,(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年,第 186 页。

周民权:《俄语语用学在中国:回顾与展望》,《中国俄语教学》,2004 年第三期,第 20 页。

-92-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俄汉修辞对比之所以薄弱,主要原因有:一、语言学界长期囿于

结构主义语言系统的观念,只注重语言系统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层

面的结构分析,而对研究语言使用规律的修辞学不够重视,将修辞学

排除在语言学之外。二、传统修辞学狭义地理解修辞,认为修辞是修

饰语言的艺术,修辞学的任务是研究辞格,在我国汉语修辞学界尤其

如此,而且研究多局限于文学领域,这种研究使语言脱离了言语环境,

没有把语言作为真正的交际工具来看待,其结果使修辞学处于传统语

文学、文学理论或美学的附庸地位。三、俄汉语修辞对比研究落后,

还由于俄语和汉语修辞学的传统和研究重心不同,现代俄语修辞学侧

重语体研究,语体是俄语修辞学的核心概念,偏废辞格方面的研究;

而汉语修辞学一直侧重辞格研究。

俄汉语对比研究理论方面的另一个不足在于对语言对比的哲学基础、语
言的世界观的认识还远远不足。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是指导
各种具体科学研究的基础。不研究哲学、不善于从哲学层面思考自己的研究

对象和研究方法,就会使自己的研究陷入盲目性。伍铁平在其 1994 年由北京


语言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专著《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引述西方哲学家和
语言学家的话,指出:

在古希腊语中,Philosophy(词源意义“智慧的爱好者”)原本几乎

囊括人类的全部知识,包括我们今天认为应属于早期语言学探索的内


赵洁:《俄汉对比修辞学:历史与任务》,《中国俄语教学》,2008 年第二期,第 16 页。

-93-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容。现在反过来,在西方,美学,乃至文艺理论,有被现代语言学囊

括的趋势。从古希腊起,西方哲学大体上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向,即古

代的本体论转向,近代的认识论转向和当代的语言的转向。

同一时期,潘文国曾于 1995 年指出:

几十年来,我国的语言研究缺少自己的理论,始终在洋框框里打

转,跳出了一个框框,又进人另一个框框,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没

有自己的语言哲学和语法哲学,没有建立自己的本体语言观:这方面

俄汉语对比研究可以借鉴英汉对比研究的成果和发展方向。

经过 10 多年的发展,英汉语对比研究的学者们对哲学基础这一问题已经
注意到并有所探索了,由王菊泉、郑立信主编,2004 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中就收集了两篇与此有关的论文,张岱年
《中西哲学比较的几个问题》、左飚《环性与线性:中西文化特性比较》分别

就中西哲学范畴、本体论、思维方式、宇宙观、价值观等问题进行探讨并发
表了自己的看法,而 10 多年过去了,俄汉语对比研究在这一领域仍无太多进
步。

承认语言是一种世界观会对语言研究带来重要的、带革命性的意

义。承认语言是一种世界观,就会给语言以本体论的地位,而不仅仅

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承认语言是一种世界观,就会更加注重从民族和

民族文化的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而不满足于对语言的表层结构进行

的描写;承认语言是一种世界观,就会把语言研究的重点放到语义上,


伍铁平:《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年,第 56 页。

潘文国:《语言对比的哲学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 年第五期,第 81 页。

-94-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以语义研究带动语法和语用研究,才会使语言研究更切实用。一句话,

才会使语言学真正成为领先的学科。承认语言是一种世界,对于语言

对比研究来说,显得更加重要。对比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例如对比

的基础,可比性问题,从形式还是从意义出发等等,无不同语言观有

关系语言观不同,着眼点和方法就会不一样,结论也会大相迳庭。

潘文国的这段话深刻揭示了语言世界观,也就是对比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对于对比语言学的发展的重要意义,俄汉语对比研究的语言对比哲学基础确
是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

3.2 俄汉语对比研究的前景展望
洪堡特(Humboldt B.W.1767- 1835)在 1806 年发表的《人类语言结构的
多样性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On language:The Diversity of Human
Language-structru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Mankind )里,

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

的思想,洪堡特提出了对比研究的目标:要能指出人类发明语言的各种方式,
其中传输了人类知性世界的那一部分。还要能指出语言如何受到各民族个性
的影响,又反过来如何影响各民族的个性;并且提出了对比研究的最高的、
终极的目标,以及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如果我们把语言看作解释精神发展

过程的依据,那当然就必须把语言的发生归因于民族的智能特性,而这种智
能特性则需要到每一种语言的结构中去发现。为能比较成功地完成这里提出
的研究,我们必须更详细地考察语言的本质和语言差异对精神发展可能产生


潘文国:《语言对比的哲学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 年第五期,第 85 页。

Humboldt.Wilhelm Von.On language:The D iversity of Hum an Language-structr u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Mental D evelopment of Mankind . , 1836, trans lated into English by Peter H eath.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 niversity Press. , 1988, p. 46.

-95-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的反作用。通过这样做,我们就可以使比较语言研究达到最终、最高层次的

目的。后来他又把这个意思归结成一句话:“语言如何从精神出发,再反作用
于精神,这是我要考察的全部过程。”这就是他给普通语言学亦即对比语言学
规定的根本任务。
我国俄汉语对比研究从建国至今走过 60 年的历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
期,研究规模由小到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方法日趋多样,研究水平

逐年提高,这些都是一代代的学者们以孜孜不倦的努力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换
来的,60 年的历史积淀为我国俄汉语对比研究在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奠定了坚实基础。语言学家许威汉先生说过:从历史上看,19 世纪开始,就
有三种因素对语言学的发展起作用,一是科学上的重要发现、发明以及各种
学说、社会思潮对语言学产生影响;二是社会需求推动语言学演进;三是语

言学自身要求解决一系列内在问题。笔者认为,用许威汉先生的论断来展望
未来我国俄汉语对比研究的发展是会很贴切的。
1)随着我国与俄罗斯在经济、文化、军事、教育、艺术等各方面的联系
与交流不断加强,社会需求的旺盛,今后的俄汉对比研究依然会保持一种发
展的强势,并且会越加丰富多彩。

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制度、国际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使我国政府全方位
的向前苏联靠近,俄语学习的热潮也是在那时第一次产生。2009 年 3 月 27
日中国“俄语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在中国“俄语年”期间,中俄双
方成功举办了 260 多项活动。这些活动具有规模大、民众参与面广、效果显
著等特点,开创了中俄人文交流的新局面。众所周知,“孔子学院”是中国政

府为在全世界推行汉语教育与中国文化而设立的专门教育机构,截止到 2009
年 12 月 30 日,俄罗斯境内开设孔子学院的高校已经达到 9 所,分别是:俄
罗斯远东国立大学、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俄罗斯喀山大学、俄罗斯布拉戈
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

-96-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俄罗斯布里亚特国

立大学。2010 年是俄罗斯的“汉语年”,“汉语年”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将会对
中俄两国互相之间的语言学研究交流创造一个有力的平台,并加速对俄汉语
教学的发展,刺激对俄汉语教师和翻译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所有这一切都会
有力推动俄汉对比研究向纵深的发展。
2)除实用性的社会需求外,还有一种需求源于人们对于进一步探求汉语

特点、性质和语言本质的强烈愿望。

当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通过与其他语言对比的途径可以促进

对汉语的研究,解决许多在汉语中至今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而深化对

语言本质的了解。这种需求也是推动新世纪俄汉语对比研究的一个强

大动力。促使新世纪开展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的需求不仅非常旺盛,而

且多元性十分明显,这就导致了汉外语言对比的多类别性特点在新世

纪里表现的更为突出。我们相信,在 21 世纪既会有很多实用性的对比

研究,也会有更多的理论性探索;既会继续有大量的微观的对比分析

成果,也会出现更多的从宏观角度开展对比分析的研究成果;既会有

从外语出发通过汉外对比讨论某一外语的特点的研究,也会有更多的

从汉语出发,通过汉外比较以探索汉语本质特点,乃至以语言共性为

目标的研究;既会有一对一的汉外语对比研究成果,也会有一对多的

(汉语和多种外语)比较研究成果。总之,21 世纪的汉外语言对比研

究将会出现一个比之过去更为繁荣和百花争艳的局面。


许高渝:《20 世纪汉外语言对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第 201 页。

-97-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以俄汉口语的共性研究为例,泽姆斯卡娅曾提出口语的共性问题,认为

这一课题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国内学者徐翁宇、许高渝、崔卫等都在自己
的论文中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俄汉两种语言在口语中的趋同现象。其
中,崔卫对俄英汉语口语共性进行了微观研究,其层面包括语词、语句和话
语等层次。他还出版了专著《口语共性》,着重探讨了俄汉口语在构词、词汇、
称名、词法、句法、话语各个层次上的异同(主要是相同点),并研究俄汉口

语在结构、语义、交际和语用层面上的语言规律的表现,揭示俄汉口语的内
在规律。俄语、汉语是两种属于不同类型的语言,前者属综合语,后者属分
析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看起来可比性不大,差异处处存在。然而,在
两种语言的口语中却能发现不少共同或相似之处。俄、汉口语里存在的共性
不仅表现在语言外部特征上,而且也表现在语言的内部特征上。从语言的内

部特征上看,句法的松散性、无组织性、省略性等特点及意合句等结构为两
种语言所共有;同时,受信息重要要素前置原则和联想接续原则的影响,两
种语言的口语中都存在着共同的语序现象;俄语口语中一格的扩张等分析化
趋势使它在句法上向汉语靠拢。对于口语中的这些内部特征,在 20 世纪 90
年代,崔卫的《俄汉口语语序对比——对语言共同现象的探索》(1997)、徐

翁宇《口语研究:意义、方向、材料来源及方法》(1994)、许高渝《俄汉口
语词语的形象色彩》
(1997)就分别从说话人和受话人因素、语境等言外特征
的角度分析了非语词要素对俄汉口语中的组合关系、聚合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从理论上深入探讨了这些要素在口语普遍现象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俄汉口语的对比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启迪:须要有一门专门的

学科来研究各种口语的共性问题。这门学科就是普通口语学。因此,

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普通口语学的产生。


王永:《中国俄语口语研究:回眸与思索》,《外语学刊》,2005 年第四期,第 46 页。

-98-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3)当代语言学的发展趋势将对未来的俄汉对比研究产生深刻影响,并发

挥导向性作用。
“„„新时代要求我们努力学习,积极吸取其他学科的合理内

核,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而突破传统学科之间的藩篱„„”

我国俄汉语对比研究的发展历程表明,语言学的发展与我国的俄汉语对

比研究密切相关,对比研究中新领域的拓展、新视角的形成、新理论的应用
等无一不与语言学的发展有紧密联系。上世纪末各国语言学家曾就未来的语
言学的发展趋势发表过许多精辟见解,根据我国学者王铭玉的归纳,语言学
在新世纪的发展会呈现 8 大趋势,或者说语言学的研究将在 8 方面发生相应
的转向:

1)由微观研究转为宏观研究,表现在语言学研究对象的扩大,语

言学不仅要立足于语言体系本身,而且会涉及异质系统、外部系统和

言语系统;语言学内部分支学科的交叉和语言学同社会科学、自然科

学的外部交叉 3 类情况。2)由单一转向多元,即由单一层面转为多层

面,单极分析转向多级分析,单语言研究转为多语言研究,单一理论

转向多元理论。3)由系统转为应用,主要是从对语言系统的探讨转向

对应用价值的分析,转为语言应用研究。4)从描写转向解释。5)从

结构转向认知。6)从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特别是重视过渡层面的

研究。7)从分析转向综合,包括语言的主客体的综合定性和定量的综

合,演绎和归纳的综合,形式和意义的综合。8)从模糊转向精确,包

括认识对象区分的精确化、认识程序的精确化和认识成果表达的精确


徐来娣:《中国俄语语言学研究的新趋势、新方法 ——有关现代俄语语义学研讨会的若干思考》,
《外
语学刊》,2004 年第一期,第 111 页。

-99-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化。

就新世纪的俄汉语对比研究而言,语言学的这些转向意义极为重大,特
别突出的表现在以下 3 方面:1)语言学与相邻学科交叉而形成的新学科将为
俄汉对比研究打开新视角。有些新的交叉学科,如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

等的理论和具体成果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有些已经为俄汉语言对比研究所汲
取和运用,但还有不少学科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如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
学、类型语言学、病理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等。我国学者在今后的研究中
将会把视线更多的转向这些学科,借鉴新兴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手段并
将其运用到语言对比对比分析中去,以产生新的研究成果。2)语言学内部各

层面的交叉和综合将推动俄汉语对比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传统的俄汉语
对比研究往往以语言系统层面为限,如语音对比、语法对比、词汇对比等,
但这样的对比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层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仅
从某一层面出发,难以看到语言现象的全貌;另一方面,不同语言中的层面
在不少情况下无法一一对应,许多问题需要通过多层面的角度方能加以解决。

另外,语言学中各层面交叉的结果出现了综合性的研究方向,如语义学就是
一例。语义学实际上是一个覆盖许多语言层面的学科,这就要求在对比中进
行跨层面的分析,如从词汇语义、构词语义、词法语义、句法语义、语篇语
义等方面进行对比。这样也就促进了对比研究的深入,促使其向精细化和综
合化方向发展。3)解释性的语言对比研究在新世纪应有长足的发展。纵观我

国上世纪的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绝大多数是对汉语和某一外语外在形态的比
较,通过描写指出异同。这种研究有它积极的一面,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对语
言事实的观察、描写和揭示异同上面,还不能达到对比研究的全部目标。在
新的世纪,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解释性语言对比研究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自 20


王铭玉:《二十一世纪语言学的 8 大发展趋势》,(上、中、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 年
第四、五、六期。

-100-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世纪 60 年代以来,现代语言学中生成语言学派和认知语言学派提出的解释性

原则从根本上改变了语言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它是人们不仅仅满足
于探求规律,而且要求对规律加以合理的解释。这一思想代表着语言学发展
的主流,俄汉语对比同语言学这一主流接轨,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
这一点又同俄汉对比研究本身的最终目标相吻合,因为只有通过解释性的对
比研究,人们对所描写的语言的特点有真正的认识,才能对语言的本质有真

正的了解。此外,我们不仅需要解释性的对比研究,而且也完全有可能使先
前研究成果过少这种局面在未来有所改变。应当承认,在 20 世纪解释性的汉
外语对比研究是较弱一环,即使在汉英对比中,这类研究所占的比重也很低,
俄汉对比也是一样。但随着国外主流语言学在我国影响的扩大,随着汉外语
言对比研究者借鉴理论语言学发现的自觉性和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随着越

来越多的人对我国汉外语研究所存在的问题的关键认识不断加深,随着人们
越来越明确的认识到跨语言研究和其他方面语言学研究一样,可以观察一些
现象,寻找一些规律,也可以对某些现象和规律进行解释,指出现象、发现
规律、作出解释,体现不同的深度,解释性的对比研究一定会在未来占有更
加重要的地位。

4)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化的研究工具和信息技术的新成果将会给新世
纪俄汉对比研究带来重大变化。
运用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机器翻译、人工智能、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已
成为语言学的最新研究领域,一批与语言学相关的新学科,如工程语言学、
计算机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相继出现,另一些原来已有的学科,如言语统

计、情报检索、词典编纂等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而获得了新生。以语料
库语言学为例,语料库语言学是以语料库为基础对语言进行客观的描述。它
研究的是语言的运用,即使用中的语言,以此来真实描述和科学认识语言结
构及用法,因此,
“语料库语言学不是一个新学科的名称,而是一种新的研究

-101-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深化原有的研究成果,拓宽已有的研究领域,代

表着未来一段时间内主流的方法论。国内俄语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和认识都
稍显欠缺,但是同英汉对比研究已取得的成果看,语料库语言学至少从 3 各
方面对俄汉语对比研究起到积极影响:1)借助于计算机建立起来的各类跨语

言语料库会大大节省研究者收集所对比的语言材料的时间,减轻他们的劳动
强度,提高研究效率,更重要的是提高语言对比研究的科学性、可靠性和精
确度。2)通过对语篇语料库、语言使用中的错误词句语料库、中介语语料库
中语料的分析使俄汉语对比研究同错误分析、中介语研究有机结合起来。3)
为语言对比研究的许多应用目标的实现,如语言教材编写、双语词典编纂、

翻译自动化以及在俄汉语言对比研究中同俄国同行的合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
便利条件。所有这一切都将为未来的俄汉语对比研究带来巨大变化。

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迅猛发展,基于语料库的语言研究已经

成为一种研究主流。通过对核心期刊 1994-2006 年语料库研究状况进

行统计发现,国内俄语界关于语料库的研究相对滞后,应该借鉴英语

语料库研究的经验,从理论引介、语料库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语言研

究和基于语料库的教学研究四个方面着手,开拓崭新的学术研究领域。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计算机、互联网等研究手段在过去的俄汉对比研究
中尚未获得广泛应用,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但这一状况已经开始改变。

最近几年,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黑大依据——“理论研究与应用

研究相结合;传统研究与前沿研究相结合;语言研究与方法研究相结


谢元花:《基于语料库的词汇研究与外语教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 年第二期,第 6 页。

王臻:《俄语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现状与瞻望》,《中国俄语教学》,2007 年第二期,第 44 页。

-102-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合;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重视专业交叉,力争做大做强”的原

则,开始构筑一些新的学科方向。

计算语言学就是其中之一,主要包括语言信息的分析与处理,情报检索、
统计语言学、机助翻译、Мельчук 思想研究等。

本章小结
我国俄汉语对比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研究成果涉及整个研究领域的各
个方向。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承认缺点和不足的存在。俄汉语对比
研究现今所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历史遗留性,而还有一些问题则是随着我国俄
汉语对比研究的发展深入而产生的所谓的“发展带来的问题”,这两类问题不
能混淆,否则可能会导致徒耗人力物力,却对问题的解决没有帮助,从而影

响研究进度甚至研究的方向的正确性。我国俄汉语对比研究的趋势和前景受
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建国初期的俄语学习高潮,就是受当时的国际大环境
和我国的政治因素等影响从而产生的特定时期的特殊情况。但是一门科学的
发展除了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之外,同时也取决于学科内部的自身的发展需要。
我国俄汉语对比研究 一直以来的循序 渐进的稳定的 发展历史就是 最好的证

明。在未来,在认真思索并着力解决现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我国俄汉语
对比研究会一如既往的稳定、踏实的取得更多的成绩,历久弥新。


王铭玉,李文戈:《谈中国俄语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中国俄语教学》,2009 年第一期,第 13 页。

-103-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结论
对比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推动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过程中
起着巨大的作用。语言学的所有分支都是某一类型的比较,因为对某一语言
现象的阐述,总是要涉及和包含对这一现象中的各种表象的比较。比较是人

类认识和研究事物的一个重要手段,对语言的研究也是如此。任何一种语言
都有其发展的过程和存在的客观条件,这为我们分析、研究语言提供了必要
的条件。对比语言学的目的是描述并解释语言之间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应
用于语言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建国初期,俄语作为我国当时第一大外语语种,为当时以及今后的我国

的语言学的发展打开了局面,并奠定了坚实基础。20 世纪 50 年代,涌现出的
一大批有关语言学的著作或研究论文大部分都是以俄语作为研究对象的。而
我国俄汉语对比研究也为今后的其他外语同汉语的对比研究开创了先例。随
着几十年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俄汉语对比研究的学科重要性与独立性日益
凸显。本文在绪论中提到,俄汉语对比研究的三点重要意义:凸显俄汉语特

点;指导外语教学;为翻译提供服务。汉语的特点只有在与其他语言的比较
中才会更明确、更清晰,而对汉语的特点的认识的深刻程度直接影响着对俄
语的特点的认识,通过对比,可以加深对两种语言的理解,从而更好的掌握
两种语言;对比是语言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对比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运
用是逐渐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许多流派,前苏联的自觉对比法是其中的集

大成者,对比法在外语教学法历史上影响最大,至今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翻译学是研究不同语言民族之间沟通思想、交流文化的科学,它的任务和目
的决定了它的研究范围必然与其他学科有所交叉,语言的对比研究和语言的
翻译,实际上是所涉及对象相同而侧重点和最终结果不同的操作过程,对比
研究可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翻译可以通过翻译实践在实践中检

验对比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这三点都是俄汉语对比研究发展的动力。

-104-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本文在第二章中统计了自 20 世纪 50 年代至 2010 年的我国俄汉语对比研

究的各个方向上(理论、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化背景)的主要研究
成果,可以发现有关文化背景研究的成果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呈现了爆
发性的增长,研究成果远超之前所有时期的成果总和,并且研究范围涉及研
究、教学、生活等各个方面,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中俄之间的各个领域、各个
层面的交流和互动日益加深,促使学者们将研究重心和工作精力向这个方向

上迅速转移的必然结果。同时,随着中俄各方面联系的进一步深化,现实性
的、实用性的需求会使这一方向上的研究在未来继续升温。而俄汉语对比研
究的传统强势方向:词汇、语法、语音的对比研究成果也在稳中有升的增加,
因为教学、研究方面的需求始终是稳定的,从建国开始,这几个方向上的研
究就是为了指导教学的,其研究成果也是实用性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学、研究的深入,这几个方向上的研究成果也正在显示出其越来越明显的
实用性特征。而修辞对比研究是俄汉语对比研究中相对薄弱的一个研究方向,
“汉外/外汉修辞对比在国内外还都处于开创阶段,一些问题有待研究„„”,
而俄汉语修辞对比研 究的薄弱一定会 一定程度的影 响俄汉语翻译 理论的发
展,但也同样正是由于修辞对比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密切联系,笔者认为当

修辞对比研究的发展无法从自身打开局面的时候,应尝试着从翻译理论方向
进行研究,若能在翻译理论的方向上取得突破,应该有很大可能会带动、促
进对比修辞研究的发展进步。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是未来俄汉语对比研究的一
个趋势。另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和沟
通的加强,新的语言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会比过去更快更深刻的对我国语言

学界产生影响,对我国汉外语言对比,俄汉语对比在今后的发展中所需要的
理论支持提供更广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在我国,俄汉语对比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并且历久
弥新,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发朝气蓬勃,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俄汉语

-105-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对比研究这一领域毫无疑问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属于未来的学科,在这一

领域尚有许多方向和大量的空间等待学者们去探索,志在这一领域的学者们
任重而道远。

-106-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参考文献

1. Chesterman A. Contrastive Functional Analysis.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2. Bally C. Traite de Stylistique francaise. P. , 1909 .
3. Humboldt B.W.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1820. in T. Harden and

D.Farrelly. Essays on Language/Wilhelm von Humboldt, Frankfurt am Main:


Lang, 1977.
4. Humboldt B.W. On Language :The Diversity of Human Language-Structru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Mankind.,1836.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Peter Heath.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5. James C. Contrastive Analysis. Harlow. Essex: Longman Group, 1980.
6. Lado R. Lingwistics across cultures. ,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
7. 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5 年。

8. Выготский А.С. Мышление и речь//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М. , 1982.


9. Звегинцев В.А. Очерки по общему языкознанию. M. , 1962.
10. Виноградов В.В. Стилистика.Теория поэтической речи.Поэтика. М.,
1963.
11. Горелов В.И. Теоретиче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китайского языка. М. , 1989.

12. Гак В.Г. Сопоставительны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и перевод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 М. ,


1979.
13. Гак В.Г. О контрастивной лингвистике . М. , 1989.

-107-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14. Иванов В В. Языкознание.М. :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1990.

15. Щерба Л.В. Преподавание иностранных языков в средней школе. М. ,


1947.
16. Эткинд Е.Г. Теория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го перевода и сопоставительная
стилистика. Л. , 1962.
17. Якобсон Р.Я,Фант Г.M, Халле М. Введение в анализ речu//Новое в

зарубежной лингвистике. М. , 1962.


18. 白春仁:《比较修辞鸟瞰》,《中国俄语教学》,1990 年第二期。
19. 陈昌来:
《新时期汉语语法特点研究:现状、角度、反思》,中国人民大学
文献资料,语言文字类,1996 年。
20. 韩红:
《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厦门,

2005 年。
21. 韩红:《对比语言学:诠释与批判》,《外语学刊》,2006 年第五期。
22. 蒋勇敏:
《俄语计量名词的分类原则及功能特点》,
《中国俄语教学》,2009
年第一期。
23. 刘丽芬:《中国俄语标题研究三十年:现状与方向》,《解放军外语学院学

报》,2010 年第一期。
24. 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
年。
25.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96 年。
26. 刘永红:《对俄汉对比研究的几点思考》,《中国俄语教学》,1997 年第四

期。
27. 罗依娜:
《从对比语言学角度看外语教学》,《外语学刊》,2009 年第一期。
28. 刘松:《试论俄汉对比研究与翻译之关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
年专辑。

-108-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29. 马蒙诺夫:《根据斯大林同志关于语言学的著作论外国语教学中的一些新

方法》
,《俄文教学》,1952 年创刊号。
30. 潘文国:
《语言对比的哲学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 年第五期。
31. 钱军:《对比语言学浅说》,《外语学刊》,1990 年第一期。
32. 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商务印书,1982 年。

33. 王铭玉:《二十一世纪语言学的 8 大发展趋势》,(上、中、下),《解放军


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 年第四、五、六期。
34. 王铭玉,李文戈:
《谈中国俄语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中国俄语教学》,2009
年第一期。
35. 武金峰,曲玉梅:《对比语言学与汉哈对比研究》,《语言与翻译》,2006

年第四期。
36. 伍铁平:《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年。
37. 王永:《中国俄语口语研究:回眸与思索》,《外语学刊》,2005 年第四期。
38. 王臻:《俄语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现状与瞻望》,《中国俄语教学》,2007 年
第二期。

39. 许高渝:《20 世纪汉外语言对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40. 徐雪琴:
《大学二外(俄语)课堂教学中母语使用问题刍议》,
《俄语学习》,
2009 年第三期。
41. 谢元花:
《基于语料库的词汇研究与外语教学》,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2 年第二期。

42. 徐来娣:《中国俄语语言学研究的新趋势、新方法——有关现代俄语语义
学研讨会的若干思考》,《外语学刊》,2004 年第一期。
43. 徐英平:《 俄汉语 空间语码 编程级 差的多 维思考》,《中国 俄语教学》,
2005 年第四期。

-109-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44. 赵红娟:
《俄语身势语及俄汉身势语的对比研究》,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年第一期。
45. 张会森:《俄语合成数词的变格:发展趋势、规范与教学问题》,《中国俄
语教学》,2009 年第三期。
46. 张会森:《俄汉语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年。
47. 张会森:《俄汉语对比研究述要》,《外语学刊》,1996 年第四期。

48. 张会森:《对比语言学问题》,《外语学刊》,1991 年第五期。


49. 周民权:《俄语语用学在中国:回顾与展望》,《中国俄语教学》,2004 年
第三期。
50. 赵洁:《俄汉对比修辞学:历史与任务》,《中国俄语教学》,2008 年第二
期。

51. 赵敏善:《俄汉语对比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年。
52. 张家骅:《俄汉动词语义类比述要》,《外语学刊》,2000 年第二期。

-110-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致 谢
本文工作是在导 师王利众老 师的精心指 导和悉心 关怀下得以 顺利完成
的。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王老师在确定研究方向上给我细致的指导,从选
题到完成,这期间的各个环节都是在王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

师的大量心血。在此,谨向王利众老师表达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感谢俄语系所有的老师们六年来在学习生活中给予我的关怀和帮助,批
评和鼓励,感谢尊敬的各位。
感谢杨杨同学在整个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各种帮助。
感谢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六年以来的培养。

这六年的宝贵记忆是我一生的财富。

-111-
HIT Graduation Thesis for the M A Degree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俄汉语对比研究——回顾
与展望》,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本人所知,论文中除已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
已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字: 日期: 2010 年 6 月 17 日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俄汉语对比研究——回顾与展望》系本人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
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哈尔滨工
业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它单位的名义发表。本人完全了解
哈尔滨工业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
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将论文
加入《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编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本人授权哈尔滨工业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本学位论文属于(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作者签名: 日期:2010 年 6 月 17 日

导师签名: 日期:2010 年 6 月 21 日

-112-

You might also like